阿片 【阿片】
◆( pian)为英文opium之音译。即大烟,又名鸦片、乌香。为未成熟的罂粟◆(二年生草本植物,亦作“莺”,又称御米;夏季开花,呈红、紫或白色;蒴果呈球形或椭圆形。)果实乳汁,经干燥后而成的棕黄色块状物熬制后即可烧泡吸用。其味苦,供医药用,有止泻、镇痛、止咳的功效。常用易成瘾,为一种毒品。
●阿芙蓉◆( fu rong)阿片的爱称。谓罂粟◆(ying)花艳如芙蓉,借以指代鸦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五:“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幄护阿芙蓉。”莲幕客,泛指官僚及其帮闲;莲幕,即幕府。清·魏源《江南吟》:“中朝但断大官,阿芙蓉烟可立尽。”,即“瘾”。
●大土◆(dat)鸦片的别称。旧指来自孟加拉和马德拉斯的球状形鸦片。雷瑨《蓉城闲话》引金武祥《粟香随笔》:“鸦片分两种:成圆者为大土,其价昂,聚于孟加拉国麻打拉萨成片者为小土,其价廉,聚于孟买。”
●地膏◆(dgao)即土膏,鸦片的别称。谓其经熬制后呈土色膏状。清·龚自珍《农宗》:“本清而法峻,诛种艺食妖辣地膏者,枭其头于陇,没其三族为奴。”
●公班◆( gong ban)为“公班衙”的省称。指代鸦片大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办事处及南洋华侨对荷兰东印度公司吧城◆(雅加达)办事处,均称为“公班衙”,为“公司办事处”之义,由英文com pany和荷兰文 compagnie两词音译而来。由于这两个公司专门大量倾销大烟土,因以“公班”为鸦片的代称。清·夏燮《中西纪事·漏本末》“其出自孟加者,曰公班,今称大也。”
●鸦片◆(ya pian)亦为英文opium之音译,为阿片烟土的通称,谓其多呈黑色片状。清·冯登府《英吉利考》:“以鸦片烟土惟产二国,孟塔拉国产大土,孟迈国产小土。”孟塔拉,即孟加拉;孟迈,即孟买。
●夷烟◆(yyan)鸦片烟的他称,以其从英荷等国进口,故称。夷,夷人,古代贬称外国人。清·魏源《海国图志·序》:“夷烟流毒,罪万准夷。”【艾】
◆(i)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茎叶有浓烈香气,有驱虫作用,可入药。内煎服,可止血;艾叶搓成绒,供针灸用。《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毛传:“艾所以疗疾。
●艾草◆(aic)即艾。《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注:“银印绿绶也,以艾草染之,故曰艾也。”《博物志四》:“积艾草三年,后烧津液,下流成鈆锡。”,同“铅”。
●艾蒿◆(ci hao)艾的通称。即萧。《说文》:“萧,艾蒿也,从艸◆(ci),萧声。”宋·陈师道《河上》诗:“窥巢乌鹊惊,过雨艾蒿光。”
●冰台◆( bing tai)艾的别名。《尔雅·释草》:“艾,冰台。”晋·郭璞注:“今艾蒿。”唐·陈廷章《艾人赋》:“列名号于冰台,载典常于《玉烛》。”又为台名,即冰井台。草师婆◆( cao shi po)艾的异名,以艾拟人。因其能驱虫除邪治病而得名。宋·陶谷《清异录·药谱》:“福德锦、吉祥草、草师婆,皆谓艾也。”
●福德锦◆(fu de jin)艾的别名。以其能入药治病,排除痛苦,故称。见“草师婆”条。
●吉祥草◆( xang cdo)艾的他称。谓其能驱虫除秽,治病祛邪,给人以祥和。见“草师婆”条。
●萧艾◆( xido ai)即艾蒿。萧,即艾。古人又以为艾的气味不佳,当臭草,喻小人。《楚辞·离骚》:“何昔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珍萧艾于重司兮,谓蕙之不香。” 岸边 【岸边】
◆( an bian)指江、河、湖、海等水边的地带:江岸、河岸、湖岸、海岸等。亦泛指一切水边即水陆交接的地段。岸头◆( an tou)岸边。唐·薛能《蒲中霁后晚望》诗“河边霁色无人见,身带春风立岸头。”
●川坻◆( chuan ch1)河岸。坻,又读d)山坡或水中高地。汉·王粲《从军》诗之一:“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南朝·梁·任昉《赠郭桐庐》诗:“涿令行春返,冠盖溢川坻。”宋·王安石《荷花》诗:“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绕岂自知”川湄◆( chuan mei)河边。湄,河岸、水滨。南朝·宋傅亮《司徒刘穆之碑》:“率先群后,电发川湄。”唐·许敬宗《奉和入潼关》诗:“仙露含灵掌,瑞鼎照川湄。”
●河干◆( he gan)河岸。干,岸边语出《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南朝·梁·王僧儒《从子水宁令谦诔》:“驱车崤嶝,执于河干。”
●江干◆( jiang gan)江岸,江畔。南朝·梁元帝《乌栖曲》之一:“复值西施新浣纱,共泛江干瞻月华。”唐·杜甫《宾至》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江介◆( jiang Jie)江岸,沿江一带。介,犹“界”,亦有边”、“畔”之义。《楚辞·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三国·魏·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江浦◆( jiang pu)江边,水滨。浦,指江海湖河边沿的陆地。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江◆( jiang shi)江岸。,水边。唐·王勃《彼我系》诗:“粤自太原,播徂江澨。”《宋史·梁周翰传》:“白起则锡剑杜邮,伍员则浮江澨。”
●江头◆( jiang tou)江岸。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官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崖澨◆(yshi)岸边。崖,本为山崖,亦指岸边,边际;澨,水滨。晋·潘岳《秋兴赋》:“泉湍涌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清·龚自珍《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遂发大炮,诸火器继之,光尘蔽天,贼尸抛满崖澨。”崖◆(ys)岸边。崖,岸边;涘,水边。《庄子·秋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汉·枚乘《七发》:“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澨。”又为“界限”、“范围”,见“界限”条。 八哥 【八哥】
◆(bage鸟名。为鹤鹆◆(qy)的别称。宋顾文荐《负喧杂录·物以讳易》:“南唐李后主讳煜,改鹳鹆为八哥。”蒲松龄《聊斋志异·鸲鹆》:“其乡有养八哥者,教以语言,甚狎习。”
●别哥◆(bag即八哥。哵,鸟鸣声。清·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四:“八哥者,哵哥也。”
●鸟◆(ba ba nido)鸲鹆的别名。因其鸣声哵哵,故名。即八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鹆,哵哵鸟、八哥、寒皋。哵哵,其声也。”
●寒皋◆( han gao)即鹆,俗称八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鹆》谓:此鸟在天欲雪时,便群飞如有告。告与“皋”通,故又名寒皋。《太平御览》卷九二三引汉·刘安《淮南万毕术》:“寒皋断舌可使语。”注:“取寒皋断其舌即语。寒皋,一名鹳鹆。”
●鹆◆(qy)亦作“鹆”,即“八哥”。《说文·鸟部》:“鸲,鸲鹆也。”段玉裁注:“今之八哥也。”
●玄鸟◆( xuan nido)八哥。宋·孙奕《履斋示儿编·人物通称》:“鸲鹆又名玄鸟。”亦指“燕”、“乌鸦”,见各该条。 白发 【白发】
◆( bai fa)指老年人全白的头发。唐·杜牧《送隐者》诗:“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亦指代老年人。
●鬓丝◆( bin sT)鬓边白发。丝,蚕所吐之丝,色白,故称。唐·白居易《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以寄之》:“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鹤发◆(hefa)白发喻称。鹤羽白色,喻老人之白发。北周·庾信《竹杖赋》:“及命引进,乃曰噫,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厉齿。”唐·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白水鱼竿客,清秋鹤发翁。”
●鹄发◆(hfa)白发。鹄,天鹅,羽白,故称。《后汉书·吴良传赞》:“大仪鹄发,见表宪壬。
●霜鬓◆( shuang bin)耳边白发。唐·高适《除夜作》诗:“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宋·苏轼《寄吕穆仲寺丞》:“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论。”
●霜毛◆( shuang mao)指白发。唐·韩愈《答张十一功曹》诗:“吟君诗罢看霜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素发◆(sfa)白发。素,白色。晋·潘岳《秋兴赋》:“斑鬓影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髟◆(biao),发长的样子弁◆(bian),古代的一种帽子。飒,飘拂。
●吴霜◆( wu shuang)本指浓霜。喻白发。吴,大。唐·李贺《还自会稽歌》:“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宋·范成大《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耳畔逢人无鲁语,鬓边随我是吴霜。”又指吴地的霜。泛指霜天。
●吴盐◆(wyn)本为吴地产的盐,以洁白著称。喻白发。清·陈维崧《贺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词:“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清黄仁《发颍州》诗:“预恐清镜里,两鬓堆吴盐。”
●雪刺◆( xue ci)谓短白发。以其似白刺满头,故称。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雪刺满头》:“宋璟《求致仕表》云:霜毫生颔,雪刺满头。”霜毫,白须。
●玉鬓◆(yu bin)指白发。唐·耿纬《上已日》诗:“玉鬓风尘下,花林丝管中。” 百姓 【百姓】
◆( bai xing)现指民众、国民。古时为贵族的总称。《书·尧典》:“百姓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里百姓与黎民对举。《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据说古代民无姓,有姓者该有有爵。其后民亦有姓,故庶民亦称百姓。至春秋始为平民通称《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墨子·辞过》:“当今之王,……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百姓始指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其诸多异名亦多渊源于此。编户◆( bian)编入户籍的平民。《汉书·梅福传》“孔氏子孙,不免编户。”颜师古注:“列为庶人也。”
●氓◆( bian meng)指普通百姓。以其为编入户籍之民众,故称。氓,民众。《宋史·汪大猷传》:“贷钱射利,隐寄田产,害及编氓。”亦作“编民”或“编人”。唐·韩愈《太原王仲舒墓志》:“以其证丐渔利,夺编人之产。”朱熹考异:“以民为人,盖避讳。当作民乃是。”
●苍民◆( cang min)即苍生、百姓。南朝·梁·庾肩吾《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小乘开治道,大觉拯苍民。”小乘,本为佛教派别,借指佛教或佛经;大觉,指佛。
●苍黔◆( cang qian)百姓,民众。苍生、黔首并称。宋·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讴谣喧井邑,惠化牧苍黔。”苍生◆( cang sheng)本指草木丛生之处,借指百姓。《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孔颖达疏:“旁至四海之隅苍苍然生草木之处,皆是帝德所及。”《晋书·王衍传》:“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又《谢安传》:“安石◆(谢安)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凡氓◆( fan meng)犹凡民。氓,民。《剪灯余话·申阳洞记》:“生磬折作礼而答曰:下界氓,久居城府,以医为业。”凡民◆( fan ming)普通百姓,一般民众。《韩非子·五》:“今之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宋·欧阳修《原弊》:“古之凡民,长大健壮者皆在南亩。”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诫》“盖天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故圣人之刑赏,为中人以下设教。”
●黎萌◆(I1meng)犹黎氓,黎民。萌,通“氓”,民众。《后汉书·朱穆传》:“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即陛下可为尧舜之君,众僚皆为稷契之臣,兆庶黎萌,蒙被圣化矣。”
●黎氓◆( meng)庶民、黎民。《北齐书·颜之推传·观我生赋》:“何黎氓之匪昔,徒山川之犹曩。”
●黎甿◆(Imeng)黎民、众民。甿,通“氓”。唐·钱起《送李评事赴谭州使幕》诗:“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甿。”
●黎苗◆(mi)犹“黎民”、“众民。苗,众《后汉书·邓皇后纪》:“损膳解骖,以瞻黎苗”骏◆(can),骖马,三马或四马驾车,两旁的马叫骖马。
●黎民◆(1mn)百姓、民众。以其众多面黑,故称。黎,众多;黑色。《诗·大雅·云汉》:“周籴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黎,众也。”《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wang),统治天下。朱熹注:“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蔡沈集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杨筠如《尚书·覈诂》:“黎民当即九黎之民。《国语·楚语》:‘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即黎民于变之事,嗣后乃沿用齐民之谊。”按:朱说黎民为“黑发之人”。如是,则群僚百官亦当为“黎民”,因其亦为“黑发之人”。显然非是。其实“黎”通“黧”,即黑中带黄,指庶民的面目而言。平民百姓,终日在外劳作,面目黑黄,故称“黎民”。蔡说亦颇牵强。
●黎首◆( shou)即黎民。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庶◆( shu)民众。《韩诗外传》:“黎庶欢乐,衍盈方外。”《史记·孟子传》:“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黎元◆( yuan)犹言众民。元,老百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黎蒸◆( zeng)亦作黎烝”。即民众、百姓。烝,众多。《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正阳显见,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黎烝”。颜师古注:“黎烝,众庶也。”俚民◆(1mn)百姓,平民。俚,粗俗。宋·曾巩《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同时汉阳俚民贩茶,得知军骆与军诬民忤巡检,应首死者二十人。”宋·张师正《括异志·黑杀神降》:“开宝中,有神降于凤翔府俚民张守真事,自称玄天大圣玉帝辅臣。”萌黎◆(meng1)庶民,百姓。《后汉书·宦者传序》狗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皆剥割萌黎,竟恣奢欲。”南朝·梁·刘峻《辩命论》:“与三皇竞其萌黎,五帝角其区宇。”区宇,天下。
●民众◆( min zhong)平民,百姓。《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穿缘民众不说,起弑灵公。”说◆(yue),通“悦”,高兴、喜悦。
●匹庶◆(psh)平民百姓。匹,匹夫;庶,庶民:均指平民。《后汉书·张纯传》:“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暴乱,兴继祖宗。”
●品庶◆( pin shu)众人;百姓。品,众多。汉·贾谊《鹏鸟赋》:“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旧唐书·高祖纪》:“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
●齐民◆(91min)平民。《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黔黎◆(qian1)指百姓。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潘岳《西征赋》:“愿黔黎其谁听,惟请死而获可。”
●黔首◆(qian shou)平民。以其为面目薰黑的劳动者,故称。黔,黑色。战国及秦代对于平民的称谓。初见于战国策·魏策》、《吕氏春秋》的《振乱》、《怀宠》等篇。《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裴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说文解字》卷十上:“秦谓民黔首,谓黑色也。”
●丘民◆(qim)众民,庶民。丘,众。《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清·焦循正义:“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也。”
●人庶◆(ren shu)即庶民,百姓。汉·王充《论衡·正说》:“复令人庶之野而观其圣,逢烈风疾雨,终不迷惑。”
●生灵◆( sheng ling)犹生民,即百姓。如:生灵涂炭。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序》:“有益于生灵。”亦指生命南朝梁·沈约与徐勉书》:“而开年以来,病增虑切,当由生灵有限,劳役过差,总此雕竭,归之暮年。”
●庶黎◆(shu1)庶民。汉·崔骃《南巡颂》:“淑雨施于庶黎。”《周书·苏绰传》:“辟惟元,黎惟趾,股肱惟弼。”趾,基础;股肱◆(gong),本指大腿、上臂,借喻辅佐大臣。宋·王安石《答曾公亮已下上尊号第一表不允》:“群公卿士,外暨庶黎,欲举鸿名,措之吵质。”眇◆(mio),微小。庶萌◆( shu meng)庶民。萌,通“氓”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思对上灵之心以惠庶萌之愿。”《宋书·谢灵运传》:“君子横流,庶萌分析。”
●庶民◆( shu min)众民。庶,众多。《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十一年八月)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
●庶人◆( shu ren)平民,百姓。《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孔传:“有大疑,先尽汝心以谋虑之,次及卿士、众民。”《汉书·食货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
●天氓◆( tian meng)黎民百姓,谓天生自然之民,或天子之民。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宋·梅尧臣《送万州武宁段尉》诗:“彼方路艰远,其民亦天氓。”
●徒庶◆(tu shu)庶民,民众。《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哀感徒庶,恸兴云陆。”李周翰注:“徒庶,下人也。”
●万姓◆( wan xing)犹百姓。《书·立政》:“式商受命奄甸万姓。”又《五子之歌》:“万姓仇予。”唐·杜甫《李校书二十六韵》:“乾元元年春,万姓姓安宅。
●细民◆(xi min)犹言小民,普通百姓。《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
●下民◆( xid min)百姓;人民。《诗·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史记·循吏列传》:“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下人◆(xia ren)即天底下的人,指百姓、人民。《墨子尚同中》:“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后汉书·朱晖传》:“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又指“婢奴”,见该条。
●员首◆(yuan shou)指百姓。古百姓为光头,不戴帽子,故称。员,同“圆”。晋·葛洪《抱朴子·君道》:“员首遽善犹氤氲之顺劲风。”《隋书·音乐志中》:“悠悠亘六合,员首
●莫不臣。”六合,上下四方。
●元元◆(yuan yuan)百姓,庶民。《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高诱注:“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李贤注:“元元,黎庶也。”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九:“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兆黎◆(zhao1)兆民。兆,百万,引申为众多。《汉书·王莽传下》:“青徐故不轨盗贼未尽解散,后复屯集者,皆清洁之,期于安兆黎矣。”颜师古注:“黎,众也。”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兆黎劝乐,神乃授福。”
●兆灵◆( zhdo ling)百姓。《隋书·音乐志中》:“兆灵有业,潜德无声;韬光戢耀,贯幽洞冥。”
●《京兆尹樊陵颂碑》:“同体诸旧,兆萌蒙福。姓。汉蔡邕兆萌◆( zhao meng)兆民。萌,通“氓”,百
●兆民◆( zhdo min)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兆,众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监》:“兆民所仰,美报兴焉。”宋·范仲淹《尧舜率天下以仁赋》:“故得兆民就日,万国慕羶。”羶◆(shan),羊膏。
●兆姓◆( zhdo xing)兆民。宋·苏轼《锡李乾德制诰敕书》:“朕子养兆姓,囊括四方。”《明史·王直传》:“陛下宵衣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戮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耻。”《红楼梦》第五三回:“兆姓赖保育之恩。”兆众◆( zhao zhong)犹兆民。唐·高彦休《唐阙史·迎佛骨事》:“天子御安福楼,降万乘之尊,亲为设礼,兆众涕泪,感动左右。”
●黎◆( zheng1)庶民。汉·王符《潜夫论·班禄》:“太古之时,烝黎初载,未有上下而自顺序。”唐·陆贽《赈恤诸道将吏百姓等诏》:“稼穑卒,烝黎重困。”卒瘅◆(dan),因干旱枯黄。,本指黄疸病,引为枯黄。
●蒸民◆( zheng min)众民,百姓。蒸,通“烝”,众多。《国语·周》上:“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蒸人◆( zheng ren)众人,百姓。《后汉书·杜笃传·论都赋》:“乃廓平帝宇,济蒸人于涂炭,成兆庶之,遂兴复乎大汉。”亹◆( weiwei),勤奋不倦的样子。
●蒸庶◆( zheng sh)庶民,百姓。《史记·淮南王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三国志·魏·崔琰传》:“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众庶◆( zhong sh)众民,百姓。《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表,帅六乡之众庶。”《韩非子·问田》:“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萌,通“氓◆(meng)”,民众。 半途 【半途】
◆( ban tu)亦作“半涂”。犹半路。路途的一半或中间。元许衡《风雨图诗》:“直到半途风雨横,仓惶何处觅前村。”清·昭梿《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前命未复,后命又至,半途回车,揭东西。”揭朅◆(je),威武的样子。半道◆( ban dao)半路,中途。《战国策·燕策-》:“于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北周·庾信《和灵法师游昆明池》诗:“半道闻荷气,中流觉水寒。”半路◆(ban)路途中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孙承公狂士,每至一处,赏翫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唐·韩愈《雨中寄张籍》诗:“放朝还不报,半路踏泥归。”
●中道◆( zhong dao)半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唐·孟郊《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中路◆( zhong)半路。《楚辞·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三国·阮籍《咏怀》诗之十:“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明·高启《张节妇词》:“谁言妾有夫,中路弃妾身先殂。”
●中塗◆( zhong tu)亦作中涂。半路、途中。《列子·力命》:“中遇东郭先生。”唐·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中涂不遇人,直到尔门前。”宋·司马光《重经车辋谷》诗:“中涂太息坐磐石,涕泗不觉双滂沱。” 半夜 【半夜】
◆( ban ye)一夜的一半。或一夜之中,即子时。唐·皎然《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诗:“从他半夜愁猿惊,不废此心长杳冥。”
●半宵◆( ban xid)半夜,深夜。唐·窦群《晨游昌师院》诗:“生期半宵梦,忧绪仍非一。
●分宵◆(fen xid)半夜。分,半;宵夜。南朝·梁·刘孝绰《答湘东王书》:“但瞻言旷,邈若天涯,区区一念,分宵九逝。”《旧唐书·高宗纪上》:“言念幽圄,载恻分宵。”分夜◆(fen ye)半夜。分,分为两半;半。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北史·柳彧传》:“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分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主躬。”
●午夜◆(wuye)半夜唐·戴叔伦《重游长真寺》诗:“蒲间千年雨,松门午夜风。”宋·高似孙《纬略·五夜》:“所谓午夜者,为半夜时如日之午也。”
●宵分◆( xiao fen)夜半。《魏书·崔楷传》:“亮由君之勤恤,臣用劬劳,日昃忘餐,宵分废寝。唐·李群玉《中秋越台看月》诗:“宵分凭檻望,应合见蓬莱。”
●宵中◆(xido zhong)夜半。晋·夏侯谌《周诗》:“夕定晨省,奉朝侍昏,宵中告退,鸡鸣在门。”
●夜半◆(ye ban)半夜。《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得士,即驰去,更封传,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地震定数》:“一日,宿孙村马铺中,风电阴黑,夜半有急叩门者。”
●夜分◆(ye fen)犹言夜半。《韩非子·十过》:“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说,通“悦”,愉快,喜欢。《后汉书·清河孝王传》:“每朝谒陵庙,常夜分衣冠待明。”三国·魏·曹植《上责躬诗表》:“昼分而食,夜分而寝。”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昼而访问至于日昃,夕而省览至于夜分。”
●夜午◆(yew)犹午夜,宋·王巩《午见近录》:“李和文都尉好士,一日召从官呼左右军官妓,置会夜午,台官论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崑山三徐之太夫人,亭林先生女弟也。世称其教子极严,课诵恒至夜午不辍。”
●夜中◆(ye zhong)夜半。《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国语·吴语》:“昊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甲,系马舌,出火灶。”韦昭注:“夜中,夜半也。”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夜中不能寝,起坐弹鸣琴。”唐·姚合《赠王师尊》诗:“海岸夜中常见日,仙宫深处却无山。”
●月午◆(yuew)半夜。以月亮至午夜,故称。唐·李贺《感讽》诗之三:“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宋·范成大《李项山自画两图……诗》:“船头月午坐忘归,不管风鬟露满衣。”中夕◆( zhongi)半夜。夕,夜。晋·刘伶《北芒客舍》诗:“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岁暮怀感伤,中夕弄清琴。”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逡巡,徘徊。
●中宵◆( zhong xido)半夜。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唐·陆贽《贞元九年大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清·龚自珍《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中宿◆( zhong)半夜。宿,夜。《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梁书·韦叡传》:“魏军果败走,因急之,中宿而城拔。”
●中夜◆( zhong ye)半夜。《书·命》:“怵惕惟历,中夜以兴,思免厥愆。”孔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唐·韦应物《秋夜》诗:“朔风中夜起,惊鸿千里来。”
●子夜◆(zye)半夜。夜晚十一时至次晨一时为子时,故云。唐·吕温《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诗:“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傍晚 【傍晚】
◆( bang wan)临近晚上的时候,黄昏。傍,靠近,临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齐明如从中答应,说傍晚在一品香吃大菜面饺。”
●薄暮◆(b6m)亦作“薄莫”。莫,“暮”本字,接近日落,傍晚。薄,迫近。《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史记·骠骑将军传》:“薄莫,单于遂乘六赢,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赢◆(l6),骡的异体字。唐·杜甫《对雪》诗:“乱云低薄暮。”
●薄夜◆(boye)傍晚。《乐府诗集·水鼓子》:“雕弓白羽猎初回,薄夜牛羊复下来。”
●高春◆( gao chong)指傍晚时分。《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渊虞,是谓高春;至于连石,是谓下春。”注:“高春,…民春时也。”碓◆(du)春,即春碓,用白捣谷物,使之脱皮。《南史陈纪》上梁·太平元年封陈公策:“公求依昧旦,食高春。”昧旦,清晨;昃,日偏西。
●黄昏◆(huang hun)亦作“昏黄”。日落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犹“傍晚”。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唐·韩偓《曲江晚思》诗:“水冷鹭鸶立,烟月愁昏黄
●昏暮◆( hun mu)傍晚。《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昏◆(hun ze)黄昏。昃,太阳偏西。《南齐书·海陵王纪》延兴元年十月诏:“静言多愠,无忘昏昃。”
●侵黑◆( hei)天快黑的时候,黄昏。唐·李廓《长安少年行》之三:“几度归侵黑,金吾送到家。”
●使晚◆( qin wan)入夜,傍晚。《前汉书平话》卷下:“吕胥与太后,侵晚至于未央宫,二人定计。”
●侵夜◆( qin ye)傍晚,因渐入夜晚,故又称“入夜”。唐薛用弱《集异记·邓元佐》:“今已侵夜,更向前道。”前蜀韦庄《宿山家》诗:“山行侵夜到,云窦一星灯。”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往往侵夜载月而归。”明·冯梦龙《智囊补·察智·诘奸》:“乃以他死囚代商子,侵夜毙于市。”日薄◆(rib6)太阳接近西山,谓傍晚。《国语·吴语》:“今会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为诸侯笑。
●日旰◆(ri gan)日暮,傍晚。古代指所谓天子晚食。旰,晚。《左传·襄公十四年》:“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汉书张汤传》:“汤每朝奏事,请国家用,旰,天子忘食。”
●日夕◆(rix)傍晚。谓一日已到晚上语出《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晋·陶潜《饮酒》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又指“日夜”,见该条。
●日晏◆(ri yan)天晚。《史记·张汤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汉书》作“日旰”
●入暮◆(rm)傍晚。明·沈德符《野获编·工部乙部管
●库》:“早衙金钱,入暮即批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儿》:“入暮,邀庖媪伴焉。”庖媪,厨娘。
●微宵◆(wei xido)犹微昏。指傍晚。清·曹寅《程堂至诗以慰之》之一:“微宵来鸟倦,落日动乌吪。”
●夕暮◆(xm)傍晚。汉·张衡《南都赋》:“夕暮言归,集”
●其乐难忘。”晋·潘尼《迎大驾》诗:“朝日顺长涂,夕暮无所下春◆(xia chong)日落之时,黄昏。以其日欲落山息春,故称。《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至于渊虞,是谓高春。至于连石,是谓下春。”注:“连石,西北山。言将欲冥,下象息春,故日下春。”息,即停止春碓◆(du)。春碓,用石白捣米。
●下稷◆( xia)日暮时,黄昏。稷,日将落山。《谷梁传·定公十五年》:“戊戌,日下稷,乃克葬。”注:“稷,昃也;下昃,谓哺时。”
●下昃◆( ze)黄昏,日暮时。昃,太阳西斜。《公羊传·定公十五年》:“丁已,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向晦◆(xiang hui)傍黑,天将黑。向,接近;晦,昏暗。《易·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清·捧花生《画舫余谈》“日间则别庋一箱,向晦适合成之。”庋◆(gu),本为放置,板架,引申为用板制箱。迺,同“乃”,就。
●向晚◆( xiang wan)天色将晚,傍晚。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一:“斜日向晚,湖风生凉。”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九日》:“至水码头寻馆饭,已向晚矣。”
●曛黄◆(xun huang)指黄昏。,落日余光;黄,昏暗。《南史·朱异传》:“每迫曛黄,虑台门将阖,乃引其卤簿,自宅至城,使捉城门,停留管籥。”管籥◆( guan yue),钥匙。黄◆( xun huang)黄昏。缥,绛色,通“曛”,日落时的余光。《楚辞·九章·思美人》:“指蟠冢之西隈兮,与黄以为期。”
●熏夕◆(xun)日暮,傍晚。熏,通“燻”,昏暗。《后汉书·赵壹传》:“陟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奄莫◆( yan mu)黄昏,昏暮。奄,通“暗”;莫,“暮”的古字。汉·刘向《列女传·班婕妤》:“白日忽以移光兮,遂奄莫而昧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作“晻莫”。颜师古注:“晻,与暗同,莫读暮。”
●夜◆(ye hun)天刚黑的时候。犹黄昏。《南史·徐孝克传》:“每夜昏之际,无故有声光,或见人著衣冠,从井中出,须臾复没。”
●依夕◆(yT)傍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引《武昌记》:“樊口南有大姥庙,孙权常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问权:‘猎何所得?’曰:‘正得一豹。” 宝剑 【宝剑】
◆( bdo jian)剑。古代兵器。长条形,尖端双刃有脊,古代通常长为三尺,宽二寸,有短柄,为青铜、铁或铜铁合金煅铸而成。其优者,以宝剑名之,异名甚多。来源于煅铸所用之原料、方法、地名、工匠姓名、坚韧锋利程度和种种有关传说。异名所指的“实”只是在“类”上的同一。《左传·桓公十年》:“又求其宝剑。”唐·王涯《塞下曲》之二:“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宋·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易牛以宝剑,击壤胜弹铗。”
●宝◆(bdoe)宝剑的别称。锷,剑刃。唐·李峤《宝剑篇》:“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明·杨斑龙膏记·脱难》:“那怕你丈八蛇矛,凌霜宝锷。”
●步光◆( bu guang)古剑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铁屈庐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赤霄◆(chi xido)古剑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
●“汉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常服之。”
●纯钩◆( ch un gou)剑名。《淮南子修务训》:“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则水断龙舟,陆专犀甲。”高诱注“纯钩,利剑名。”淳钧◆( ch un jun)亦作“淳钩”。古锋利宝剑名《淮南·览冥训》:“故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区冶生而淳钧之剑成。”注:“淳,古大锐剑也。”区◆(u)冶生,即欧冶子,古之善铸剑者。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淳钩之锋,验于犀兕;宣慈之良,效于明试。”按:钧、钧二字,古书已经相混。同是一部《淮南子》,涵芬楼本作“区冶生而淳钧之剑成”,而诸子集成本的相应句中作“”;《抱朴子》校刊本,以为“钧疑钩之伪”,朱起凤《辞通》则以为“纯”为正字,而以“纯钩、淳钧”为假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两存之
●蟠钢剑◆(《fdngdngJ1on《)剑名。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古剑有沈卢、鱼肠之名。…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
●飞景◆(fei jing)宝剑名。三国·魏文帝《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浃以清漳,光似流星,名飞景。”
●干将◆( gan jiang)宝剑名。以造剑者干将之名名之。越春秋》卷四:“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日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后用以泛指宝剑。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电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唐·韩翃《送刘侍御赴陕州》诗:“金羁映骕骦,后骑佩干将。”骕骦◆( su shuang),骏马,良马。清·赵翼酬啬生郡博见赠韵》:“堆盘火齐光眩眸,干将出匣万鬼愁。”
●工布◆( gong bu)古剑名。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日龙渊,二日泰阿,三日工布。”布,一本作“市”。
●古定剑◆(gu ding jian)古时名剑。湖北省古定镇所出,故尔。《水浒传》第六十回:“原来公孙胜在高埠处看了,已先出那松纹古定剑来。”
●古铁◆( gu tie)指剑。唐·陆龟蒙《杂讽》诗之九:“古铁久不快,倚天无处磨。”
●含光◆( han guang)宝剑名。以其似含在光辉之中,不知其所在,故云。《列子·汤问》谓春秋时卫人孔周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一曰含光,二日承影,三日宵练。含光之剑“视之不可见,远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泯,没有形迹。
●含景◆( han ying)剑名。以其能映照人物之影,故称。唐·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仇兆鳌注:“景,音影。”明·高启《韵王隅仙兴》:“龙气双腾含景剑,蠹鱼三食内篇文。”
●骇犀◆(haix)宝剑名。以其能使皮厚坚韧的犀惊骇万状,故称。《太平御览·东观汉记》:“光武有骇犀之剑,以赐陈遵。”
●豪曹◆(hao cao)古剑名。相传越王勾践有宝剑五,一日豪曹。后作为利剑的通名。唐·柳宗元《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夫有湛庐豪曹之器者,患不得犀兕而之,不患其不利也。”巨阙◆(jque)古良剑名。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巨阙初成之时,吾坐于露坛之上,宫人有四驾白鹿而过者,车奔鹿惊,吾引剑而指之,四驾上飞扬,不知其绝也。穿铜釜,绝铁钫,胥中决如粢,故日巨阙。”铁◆(),铁鼎之类。,即鬲◆(1),鼎属。胥◆(x),都;粢◆(z),稷米,《荀子·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三国·魏·曹植《宝刀赋》:“逾南越之巨阙,操西楚之太阿。”
●莲花◆( lian hua)亦作“莲华”。剑名。北周·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角端在手必无齐鲁之侵;莲华插腰,甚得蛟龙之气。”角端,良弓名。清·倪璠注:越绝书曰:“越王取纯,薛烛望之,其花如芙蓉。”薛烛,古之善相剑者。捽◆(zu6),揪。莲花,亦指“荷花”,见该条。又指佛座:莲台。
●流星◆( liu xing)古宝剑名。以其光芒闪烁如流星,故称。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帝有宝刀三,宝剑六,…四日流星。”唐·杨炯《送刘校书从军》诗:“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光。”又指天空“流星”,见该条。亦喻迅速。
●龙泉◆(long quan)宝剑名。《晋书·张华传》谓:张华因曾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使人于丰城狱中地下掘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唐·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墨阳◆(mo yang)古宝剑名。墨阳本为地名,其地产剑,故名。《淮南子·修务训》:“服剑者期于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高诱注:“墨阳、莫邪,美剑名。”汉·王逸《九思伤时》:“摄衣兮缓带,操我兮墨阳。”
●莫邪◆(moye)古宝剑名。亦作“馍铘”、“镆䥺”。唐·陆广微《吴地记·将门》谓:吴王阖卢令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跳入炉中,铁汁出。铸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贾谊《吊屈原赋》:“莫邪为顿兮,铅刀为话。”铦◆(xian)锋利。
●磐郢◆( ying)古宝剑名。《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臣闻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鱼肠,二日磐郢,三日湛卢。”
●辟闾◆(b)古良剑名。谓能砍杀闾一类的怪兽。闾,兽名,传说似驴而歧蹄,有角。《新序·杂事》:“辟闾、巨阙,天下之良器也。”
●轻吕◆(qing)古剑名。《逸周书·克殷解》:“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孔晁注:“轻吕,剑名。”黄钺、巨斧。青冥◆( qing min)宝剑名。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宝剑六……五曰青冥。”
●青萍◆(qing Ping)宝剑名。三国·魏·陈琳《答东阿王笺》“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将之器。”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青萍、结绿◆(宝玉名),这里喻佳作,为李白自负其文可观的话。薛,薛烛,春秋时越国人,以善于鉴别宝剑著称;卞,即卞和,春秋时之楚国人,曾在荆山得到璞玉,开凿后即和氏璧。
●青霜◆(qing shuang)亦作“清霜”。宝剑名。以其青莹若霜雪,故称。唐·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切玉◆(qy)宝刀名。即昆吾刀。以其能切割玉石而称。《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锟,即昆吾。又名切玉。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刀切玉如膜。”◆(1a),同“腊”,腌制的鱼肉。宋·陆游《忆山南》诗之二:“打球骏马千金买,切玉名刀万里来。”又喻利器。
●秋水◆(qiu shur)喻宝剑。以其明净如静止的秋水,故云。唐·白居易《李都尉古剑》诗:“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湛◆(zhan),清彻。秋水,又喻“镜”、“眼波”,见各该条。三尺◆( san)泛指剑。剑一般长三尺,故称。《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颜师古注:“三尺,剑也。”唐·杜甫《奉送苏州李十五长史丈之任》诗:“一毛生穴,三尺献龙泉。”明·汪《春芜记·说剑》:“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蚩尤,莫教鬼哭与神愁。”殛◆(),杀。清·洪秀全《吟剑诗》:“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为
●家共饮和。”又指法律、法则,见各该条。
●三尺水◆(san shur)宝剑的别称。以其长三尺,明光如水,故称。唐·李贺《春坊正学剑子歌》:“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水,喻剑的光芒。
●神器◆( shen qi)指剑。因剑◆(武力)能定天下,故称。晋·张协《七命》:“神器化成,阳文阴缦。”亦指“帝位”、“政权”,见“帝位”条。
●太阿◆(tai)亦作“泰阿”。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史记·李斯列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明·沈采《千金记·会宴》:“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又指“伊尹”、“权力”,见各该条。
●太渊◆( tai yuan)古宝剑太阿与龙渊的并称,亦泛指古利。清·姚鼐《酬释妙德》诗:“古说久蒙晦,光明兴舌端;乃知其中利,凛然持太渊。”又为“脐”的别名。亦指神话传说的天地。
●吴干◆(wgan)本指春秋吴国的干将剑,亦泛指宝剑。《战国策·赵策三》:“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匜◆(y1),洗器。《吕氏春秋·疑似》:“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高诱注:“吴干,昊之干将者也。”明·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之二:“吴干越钩,轻用心折;匣而韬之,其精乃全。”
●吴钩◆(wgou)亦作“。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弯形兵器,也泛指利剑,亦为宝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作钩者甚众。”晋·左思《吴都赋》:“军容蓄用,吴越棘纯钧湛卢。”湛卢,宝剑名。
●吴剑◆( wu jian)宝剑。春秋吴人善剑,故称。唐·李峤《奉和杜员外扈从校阅》诗:“燕弧带晓月,吴剑动秋霜。”亦指春秋吴公子季札之剑。
●宵练◆( xido lian)剑名。以其在夜如白练,故称《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三日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后泛称剑。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2“灵台宏远,驰宵练于霜镡。
●雄剑◆( xiong jian)宝剑。春秋时吴王阖闾使干将造剑两枚,雄日干将,雌曰莫邪。唐·杜甫《前出塞》:“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玄蛟◆( xuan jido)剑名。以其似玄色长蛟,故称。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六·刀剑录缺》:“孙权之六剑:白蛇、紫电、辟邪、流星、青龙、玄蛟。”
●延津剑◆(yan jin jian)亦称“延津宝剑”,指龙泉、太阿两剑。延津,即延平津,古代渡口名。在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南。《晋书·张华传》载:晋时龙泉与太阿分离后于此会合化龙而去,故称二剑为延津剑。明·陈所闻《金落索·代王皖城答》曲:“遭逢不让延津剑,弃掷休如绿绮弦。”明·张凤翼《红拂记奇逢旧侣》:“延津宝剑看重会,合浦名珠喜再逢。”
●鱼肠◆(yu chang)古宝剑名。《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湛卢,二日纯钧,三日胜邪,四日鱼肠,五日巨阙。”唐·李贺《马》诗:“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玉虹◆( yu hong)喻宝剑。以其似想象中的白虹,故称。潘仲文《发配剑送方生趋幕府》诗:“延津双玉虹,神物合雌雄。”玉龙◆( yu long)指剑。以其出鞘有如白龙飞舞,故名。吕岩《观道士磨剑》诗:“欲振锋铓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又指“飞雪”、“瀑布”,见各该条。
●宛冯◆( yuan feng)宝剑的别称。为宛人于冯池所铸,故称。《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堂谿、·暴雨
●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鸽雁,当敌即斩坚。”《史记·苏秦列传》“宛冯”唐·司马贞索隐:“徐广云:‘荥阳有冯池。谓宛人于冯池铸剑,故号宛冯。”湛卢◆(zhan)古宝剑名。据《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称,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唐·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府将适江陵》诗:“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照胆◆( zhdo dan)剑名。谓寒光照胆,故云。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戊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日照胆,古文篆书。”
●真刚◆( zhen gang)宝剑名。晋·王嘉《拾遗记·昆吾山》“至越王勾践,使二人以白马白牛祠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八名真刚,以切玉断金,如削土木矣。”【母】
◆(bom)旧时开妓院之女人,又指老妓及妓女之养母。鸨,鸟名,似雁而大,又名“地”,旧谓其喜淫无厌,故以名老妓。
●倡母◆( chang mu)鸨母,老鸨。《庶物异名疏》:“陆佃云:‘鸨性最淫,逢鸟则与之交,今俗呼妓日儿,呼倡母日老鸨,本此。,”
●虔婆◆(qian po6)专引诱人作坏事的贼婆子,又指鸨母”。周祈《名义考》卷五:“《方言》谓贼为虔,虔婆犹贼婆也。”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虽然那爱钞的虔婆,他可也难恕免;争奈我心坚石穿,准备着从良弃贱。”
●市头婆◆( shi tou po)即鸨母。旧社会开设妓院的女人。清·梁章钜《称谓录·妓家》:“市头婆妓家鸨母之称。”外婆◆(waip)旧时嫖客对妓院老鸨的称呼。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妓家,仆称之娘,外人呼之日小娘,假母称之曰娘儿,有客称客日姐夫,客称假母日外婆。” 暴雨 【暴雨】
◆(boy)大雨如注,短时间内水没沟壕。可造成山洪瀑发,河水猛涨,甚至造成水灾。
●倒井◆( dao jing)大雨。谓其如井之倾倒。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峨。”又指“藻井”。我国传统建筑中绘有文彩为井干的天花板,有荷菱等图案,因为覆井之形,故称。
●冻雨◆( dong yu)暴雨。《尔雅·释天》:“暴雨谓之冻。”郭璞注:“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冻雨。《楚辞·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王逸注:“暴雨为冻雨。
●黑雨◆(heiy)暴雨。唐·韩偓《江行》诗:“浪蹙青山江北岸,云含黑雨日西边。”
●陵雨◆(Ingy)暴雨。汉·扬雄《法言·吾子》:“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郭郭也。”郛郭◆(fgu),外城,屏障。
●霶霈◆(pang pei)亦作“滂沛”。大而急的雨。汉·焦延寿《易林·巽·离》:“隐隐大雷,霶霈为雨。”晋·潘尼《苦雨赋》:“始濛篾而徐坠,终霶霈以难禁。”
●◆( pang tuo)亦作“滂沱”。大雨,暴雨。元·方回《元夕前雨不已》诗:“节届烧灯奈若何,客楼三夜听。”甚雨◆( shen yu)急聚的暴雨。甚,过分,很。《左传·襄公十八年》:“甚雨及之,楚师多冻。”《礼记·玉藻》:“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
●骤雨◆( zhou yu)急雨,暴雨。《老子》:“故飘雨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唐·杜甫《对雨书怀邀许十一簿公》:“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北斗 【北斗】
◆( bei dou)北斗星。大熊星座的七颗亮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呈勺形。与天后星座联成一线,以北极星为轴,顺时钟方向而旋转。因而可以测定季节和整夜的时辰。《楚辞·屈原九歌·东君>》:“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帝车◆(di che)即北斗星,以其似天帝之车,故称。《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唐·李白《闻李太尉出征东南》诗:“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清钱谦益《新阡八景·石城开障》诗:“错列垣墙天市近,萦回阁道帝车行。”又指帝王之车。
●帝极◆(dj)犹宸极。北斗星。明·莫让《汉京篇》:“汉京临帝极,复道众星罗。”
●衡纪◆( heng)即玉衡星,北斗七星之一,借指北斗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张铣注:“衡纪,玉衡星也。”唐·司空图《王纵追述碑》:“虽荆州罢市,衡纪屡迁,而蜀郡奉祠,歌谣未息。”
●衡杓◆( heng shao)指北斗七星中的斗柄三星:玉衡、开扬、摇光。借指北斗星。《淮南子·真训》:“枪衡杓之气,莫不弥靡。”枪◆( chan qiang)彗星的别名。
●玩衡◆( heng)北斗星的泛称。玑衡,指天玑、玉衡,各为北斗星之一,又分别代表斗魁和斗柄故指代北斗星宋王安石《谢赐历日表》:“恭维陛下躬包历数政顺玑衡,齐日月之照临,体乾坤之阖辟。”明·杨慎《柯玉井赠宝剑》诗:“冲霄紫气玑衡北,照夜青光奎壁东。”奎、壁,属于二十八宿中西北七宿。玑衡,又借指天文学。
●玑璇◆(juan)亦作“璇玑”。借指北斗星。天璇、天玑,各为北斗七星之一,又代表斗魁。故指北斗。《楚辞·九思怨上》:“谣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玑。”明·倪元璐《皇极门颁历作》诗:“六阶齐度纬,七政转玑璇。”七政,指日月五星。玑璇,又喻“权柄”,见“权力”条。
●九星◆( jiu xing)北斗星,包括北斗七星和辅佐二星。《素问·天元记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九英◆( jiu ying)指北斗七星及其辅佐二星。三国·魏·阮籍《阮步兵集·清思赋》:“袭九英之曜精兮,佩瑶光以发微。”又为腊梅的别称。
●魁杓◆( kul shao)北斗星。以第一星天枢为魁,第七星摇光为杓。汉·刘向《说苑·辨物》:“◆(北辰)以其魁杓之所指二十八宿为吉凶祸福。”
●天车◆( tian che)北斗星喻称。以其运行于中央,似天帝乘车临制四方,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乾象·星》:“《汉书·天文志》:‘斗为帝车。’又《晋书》作天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故名……《荆州星占》:轸为天车。”轸,为二十八宿之一。又指羲和载日之车或天子所乘之车。
●玉斗◆(ydau)北斗星。以其似斗明朗如玉,故称唐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从弟幼成令问》诗:“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珠斗◆( zhu dou)北斗星。唐·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绛河,天河。 北方 【北方】
◆( bei fang)方位名,与南方相对。《易·说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又指北方边远之地。北鄙◆(beib)北方边境地区。《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预注:“鄙,郑边邑。”唐·贾岛《酬厉玄》诗:“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契丹自晋天福以来,践有幽蓟,北鄙之警,略无宁岁。”
●北边◆( bei bian)犹北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这荀莺楼听说他是辽东原籍,总算同是北边人,可以算得同乡。”又指北方边境地区。汉·班昭《东征赋》:“遂进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边。”
●北垂◆( bei chui1)亦作“北睡”,北方边境地区《汉书匈奴传赞》:“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语言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元·王恽《燕城书事》诗:“都会盘盘控北垂,当年宫阙五云飞。”
●北荒◆( bei huang)指北方极荒远之地。南朝·梁·江淹《赤虹赋》:“帝台北荒之际,弇山西海之滨。”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北荒明月,西极流精。”
●北极◆(beij)北方边远之地。《庄子·大宗师》:“颛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楚辞·大招》:“天白颢颢,寒凝凝只。魂乎天往,盈北极只。”又指北极星,见该条。
●北际◆(beij)北方边疆。《南齐书·芮芮虏河南氏羌传论》:“氏胡犷盛,……余类蠢蠢,被西疆而奄北际。”
●北境◆( bei jing)北方的边境。《左传·定公四年》:“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境,取于有阎氏之北土,以共王职”史至,且入界。”
●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北朔◆( bei shu)北方,北方之地。晋·成公绥《啸赋》“作胡马之长嘶,回寒风乎北朔。”唐·贾岛酬鄂县李廓少府见寄》诗:“北朔霜凝竹,南山水入篇。”
●北阴◆( bei yin)即北方。古人以北方属阴,故称汉·焦赣《易林·否之蹇》:“北阴司寒,坚冰不温,凌人情,大雹为灾。”
●北州◆( bei zhou)泛指北方地区。唐·白居易《南州桃李北州梅,且喜年年作花主。”宋·梅尧臣《元日》诗:“久作北州人,食此欣已再。”
●伏方◆(ffan)北方。阴阳家以为北方属水,主冬,万物遇冬而皆伏,故称。《尸子》卷下:“冬为信,北方为冬。冬,终也;北方,伏方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美恶不异,信之至也。”
●寒泽◆( han ze)古称极北方。《淮南子·地形训》:“北方日大冥,日寒泽。”高诱注:“北方多寒水,故日寒泽也。”坎劳◆( kan lao)北方。《易·说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故以“坎劳”指北方。清·侯方域《定鼎说》:“云中右则浩于龙门,左则衍于碣石,面临洪河,背拱渤海,垣应紫微,极成良位,介震出坎劳之间,殆亦所谓天府百工也。”
●乾钧◆( qian jun)天钧,北极之地,泛指北方。汉·班固《窦车骑北伐颂》:“清乾钧之攸冒,拓畿之所。”
●朔方◆( shud fang)北方。《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史记·五帝纪》作“申命和叔居北方。”朔裔◆(shuy)北方边境,又泛指北方、北边。裔本指衣服的边缘,亦泛指边。三国·魏·曹《连珠》:“是以申胥流音于南极,苏武扬声于朔裔。”
●太冥◆(tai ming)谓北方。以北方极阴,故称。太,事物的顶点;冥,昏暗。晋·张协《七命》:“寒山之桐,出自太冥。”李善注:“北方极阴,故日太冥。”
●太阴◆( tai yin)指北方或北极。《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毂之上。高诱注:“太阴,北方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邪绝少阳而登太阴兮,与真人乎相求。”亦指北方之神、冬季或水。又指“月亮”,见该条。
●天钧◆( tian jun)亦作“天均”。犹乾钧。指极北之地。《淮南子·真训》:“处玄冥而不周,于天钧而不”高诱注:“天,北极之地,积寒之野。”玄冥,北方;,同“暗”伪◆(hu),同“毁”。
●玄方◆( xuan fang)北方。北方之神日玄武,尚黑,故称晋书·四夷传序》:“九夷北狄,被青野而互玄方;七戎六蛮,西宇而横南极。”
●玄极◆( xuan1)指北方最远的边界。玄,北方。唐·陈子昂《燕然军人画象铭》:“耀天兵兮征荒服,绝云漠兮出玄极。”又指“天空”,见该条。
●玄冥◆(xuan ming)北方。冥,苍茫。唐·杜甫《后出塞》诗之三:“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明·常岫《渡浑河》诗:“万里桑乾水,玄冥生浊源。”又指“冬季”、“阴间”,见各该条。亦指水神、冬神和道家的肾之神,并表深远幽寂。玄漠◆( xuan mo)犹漠北,指北方边疆。唐·裴漼《奉和御制平胡》诗:“玄漠圣恩通,由来书轨同。”书轨同,即“车同轨,书同文”,谓边远之地亦接受王化统治。
●玄朔◆( xuan shu)北方。玄、朔,均指北方。三国·魏·曹植《桔赋》:“背山川之暖气,处玄朔之肃清。”赵至《与茂齐书》:“今将植桔柚于玄朔,蔕华藕于修陵。”刘良注:“玄朔,北方也。”唐·张九龄《为王司马祭郑都督文》:“故能北拥旄于玄朔,南仗节于朱垠。”
●玄天◆( xuan tian)北方的别称。《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日玄天。”高诱注:“北方十一月建子,水之中也。水色黑,故曰玄天也。”
●玄武◆( xuan wu)本指北方之神,又为二十八宿北方七宿之称,故借指北方或北方之事物。《南史·宋纪中》:“筑北堤,玄武湖于乐游苑北。”《唐六典·宫城》:“◆(紫宸)殿之北曰玄武门。”亦指龟蛇。
●幽都◆(youd)指北方或北方地区。谓日照幽暗,故称。《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孔传:“北称幽,则南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汉书·扬雄传下》:“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颜师古注:“幽都,北方,谓匈奴。”
●幽陆◆(u1)指北方大地。清·唐甄《潜书·尚冶》:“天地之间,无形而速动者莫如风,起于幽都,至于炎崖。”炎崖,南方或南方地区。
●幽崖◆( you ya)北方边界。汉·班固《东都赋》:“北动幽崖,南曜朱垠。”吕向注:“崖、垠皆畔岸也。”朱垠,指南方边界。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南岠阳荣,北极幽崖。”刘良注:“幽崖,北边也。”又指幽深的崖岸。 北极星 【北极星】
◆( bei xTng)北天空的一颗亮星,现为小熊座的a◆(即勾陈一)。位于仙后座和大熊座之间,距北天极很近,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其位置几乎不动,因此人们靠它辨别方向。由于岁差的缘故,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极星并非固定不变。宋代的北极星则是北斗的天枢星,到公元14,000年将是织女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篇·吕氏春秋》:“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极星即北辰也。或言北辰,或板,或言极星,或言纽星,或言枢星,皆异名而同实。”如从无限历史长河看,则并非异名而同实。所以以下的异名只是从现象看。
●北辰◆( bei chen)北极星。辰,星辰《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围护。南朝·梁·何逊《闺怨》诗:“思君无转易,何异北辰星。”又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北极◆(beij1)指北极星。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北极之嶟嶟。”極◆(zh),刺,嶟嶟◆(zun),耸立的样子。南朝·梁·沈约《为南郡王舍身疏》:“望北极而有恒,瞻南山而同永。”又指北方极远之地,见“北方”条。宸极◆( chen j1)北极星。宸,北极星所居之处;极,即北极星。《晋书·律历志中》:“昔者圣人拟宸极以运璿玑,揆天行而序景曜。”又指帝王、帝位,见各该条。
●辰极◆( chen)北极星。三国·魏·嵇康《琴赋》:“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晋·葛洪《抱朴子·嘉》“夫群迷于云梦者,必须指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也喻指“帝王”,见该条。
●帝极◆(dj1)犹宸极,北极星。以其位在天之极处,故称。帝,天帝,指代天。明·莫让《汉京篇》:“汉京临帝极,复道众星罗。”
●天极◆( tian1)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宋王禹偁《补李揆谏改葬杨妃疏》:“臣闻天极之后,有四星焉,盖后妃之象也。”又指“天边”,见该条。中极◆( zhong j11)指北极星。《续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赋>》:“垂万象乎列星,仰四览乎中极。”苗为注:“北极五星在紫微垣中…紫微宫为中宫,故谓之中极。” 本性 【本性】
◆( ben xing)未加修饰、雕凿的本来面目和天然的性质。佛学对本性的认识亦基本如此,故将其异名列入。常性◆( chang xing)本性。《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周德。”明·冯琦《宋史记事本末太祖代周》:“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讶。”又指持久性。大常 da chang)本性;常道。《庄子·田子方》:“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文子·上礼》:“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消智能,循大常,肢体,黜聪明,大通混冥,万物各复归其根。”
●法性◆( fa xing)佛教指诸法的本性,即佛法。为“真如”、“实相”的异名。《大般涅槃经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如来,“佛”的异名。南朝·梁·释宝志《十四颂·事理》十心王自在然,法性本无十缠。”
●法相◆( fa xiang)佛教指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实为真如”的异名。法,为佛教对宇宙本原、道理、法术之称梵语的“达摩”、“县无”意译为“法”。《大乘义章二·四空义》:“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世谛,即俗谛,佛家谓按事物的本来面目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二·佛驮跋陀罗》:“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实相◆( shi xiang)佛教名词,为“真如”的异名。指一切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样子。《法华经·方便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支遁》:“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宋·王安石寄国清处谦》诗:“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实象◆( shi xiang)事物的本来面目。犹本性。亦指实体的象征。清·江蕃《汉学师承记·惠周惕》:“六十四卦皆实象,安得虚哉?”清·任泰学《质疑·易》:“易者实象,举其象与,而实象可见诸行事。”
●夙秉◆( su bing)亦作“夙察”。天性,本性,本心。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高祖少连,夙秉高尚。”清·黄来《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堂》诗:“堂名见真意,草草怀夙秉。”又指早岁秉承;天然具有。
●太璞◆(tai pu)指事物的天然本性。以其似未经雕琢的玉,故称。晋·葛洪《抱朴子·论仙》“执太璞于至醇之中,遗末务于流俗之外。”清·唐才常《论文连珠》之二“盖闻玉生于山,雕之则华缛;冰出于水,凿之则纷纶惟不雕者完其太璞,惟不凿者顺其天真。”
●天识◆(tian shi1)犹本性。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遂使业习移其天识,世服没其性灵。”唐·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天素◆(tian su)本性。素,本色、真情《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注引《零陵先贤传》:“◆(诸)葛亮谓巴:‘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拾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天真◆(tian zhen)本性,语出《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晋书·阮籍传论》:“餐和履顺,以保天真。”唐·王维《偶然作》诗之四:“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真初◆( zhen chu)天真纯朴的本性。清·龚自珍《发大心
●文》:“脱令我今生如孩如捉,纯取真初而以待人。”
●真际◆( zhen)佛教语。指宇宙本体,亦指成佛的境界。《文选·王◆(che)头陀寺碑文>》:“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李善注:“《维摩经》曰:‘同真际,共法性,不可量僧肇曰:‘真际,实际也。””唐·李邕曰:《大唐泗洲临准县普光王寺碑》:“消一无于太常,越诸有于真际。”
●真如◆( zhen ru)佛教名词。梵文 Ta tha taButa或 ta tha ta的意译,谓永恒的实体、实性,亦即万物固有的本性。《成唯释论》卷九解释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如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佛教认为用语言、思维来表达事物的真相,或增或减,不能恰到好处。要表示其真实,只能用“照那样子”的“如”字来描述,即按它本来的样子来描绘。中国佛教学者大都将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之称,与实相、法界等同义。南朝·梁·萧统《谢敕赍制旨大集经讲疏启》:“同真如而无尽,与日月而俱悬。”明·屠龙《昙花记·西游净土》:“霞幢被,宝座趺,灵光随处现真如。”《红楼梦》第八七回:“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出妄想,趋向真如。”
●真相◆( zhen xiang)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用以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唐·李贺《听颖师弹琴歌》“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又作“宝相”,即神佛的画像或塑像,见佛像条。
●真性◆( zhen xing)天性;本性。《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北史·艺术传序》:“遂令时俗妖讹,不获返其真性。”唐·李彦远《采桑》诗:“何以变真性,幽雪中绿。”明·李贽《答马历山书》:“颠倒困踣之极,乃得彻见真性。”踣◆(b6),跌倒。
●真元◆( zhen yuan)指本性。未经人为的,事物本来的面目和性格。清·洪升《长生殿·神诉》:“悔深顿令真元露,情坚炼出金丹固。”徐朔方校注:“真元,本性。”又指人的“元气”见该条。
●真源◆( zhen yuan)谓本性;本源。南朝·梁·刘潜《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唐·赵元一《奉天录序》:“缅寻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朴略,不同浮华,虽垂不载。”宋·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明·李贽《答邓石阳书》:“于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 本原 【本原】
◆( ben yuan)哲学上指一切事物的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最根本的实体。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两种观点的斗争推进了哲学的发展,构成了哲学史的基本内容。
●大仪◆(day1)太极,即形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万物之本原。《文选·纯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注:“大仪,太极也;以生天地谓之大,形成之始谓之仪。”又指“模范”、“大法”。
●大宗◆(da zong)本原。《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又指宗法社会的嫡系长房。含元◆( han yuan)包含万物的本元。《后汉书·郅恽传》:“含元为一,甄陶品类。”李贤注:“《前书志》曰:‘太极元气,合三为一。’谓三才未兮,包而为一也。”三才,天地人。化元◆( hud yuan)造化的本原。造化,即天地或大自然,亦即客观世界。唐·独孤及《洪都刺史张公遗爱颂序》:“该综六学,大抵以《周易》为师,将探化元,耻观朵颐,隐居南山,盖三十。”朵颐◆(duoy1),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朵,用手捉物;颐,面颊,腮。耻观朵颐,谓耻于看吃东西。,同
●“期”◆(),一周年。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有至人焉,见吾之深探化元,细推名理,钻故纸以终日,惟陈言之是耽,不犹诸子之立观村剧乎!”亦指造化,见“天地”条。
●基源◆( jT yuan)犹本源。基,事物的根本。《后汉书西域传》:“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太一◆( tai)亦作“太乙”,即道家所谓的“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唐·吴筠尹师弹琴》诗:“至乐计太一,幽琴和乾坤。”又指“天气”,见该条。
●太宗◆( tai zong)事物的本原。《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声者,声之太宗也。”高诱注:“祖,宗,皆本也。”晋·葛洪《抱朴子·畅玄》:“玄者,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太宗也。”
●天下母◆( tian xid mu)道家谓万物的始源。《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指全国的母仪,称颂皇后之词。
●先天◆( xion tian)道家指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清赵翼《静观》诗之一:“大易论天道,恒久而不已;此从后天观,未究先天始。”清·洪升《长生殿·觅魂》:“这坛本在虚空辟建,象涵太极法先天。”
●玄北◆( xuan pin)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原,比喻道。《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宋苏辙解:“玄牝之门,言万物自是出也,天地自是生也。”唐黄滔《课虚责有赋》:“囊括玄牝,箕张混元,暗造无为之域,潜臻不死之根。”宋·陆游《寄方瞳胡先生》诗:“安枕存玄牝,斋居养绛陵。”清·魏源《天台纪游》诗:“廓然还虚无,舒卷嗟玄牝。”又指人的口鼻。玄一◆( xuan)道家所谓的万物本原。语出《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句。这里的“道”,是幽深远、不可测知的主观想象。晋·葛洪《抱朴子·地真》:“玄一之道,亦要法也。”又《广譬》:“澄精神于玄一者,则形器可忘。”
●玄元◆( xuan yuan)指道家所谓的万物本原即道玄,天;元,本原。《晋书·李玄盛传》:“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唐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玄元包籥,气何逶迤。”橐籥◆(tuyue),鼓风器,即风箱。玄元,亦泛指天宇、天空。又指“元气”、“老子”,见各该条。
●一元◆(yT yuan)宇宙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和天地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玉英》:“谓一元者,太始也”《关尹子二柱》:“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又指“天下”,见该条。亦为古代术数家的说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元极◆( yuan1)谓万物的本原。《汉书·叙传下》:“阐元极,步三光。”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元,始也。极,至也。”又指“天”,见该条。
●元一◆( yuan)指万物的本源。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胞胎元一,范铸两仪。”《晋书·束皙传》:“元一既启,两仪肇立。”两仪,指天地。
●元元◆( yuan yuan)元始,物之本源。唐·李咸用《大雪歌》:“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又指“平民”,见“百姓”条。
●宗主◆( zong zh)本原。《云籍七签》卷一:“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
●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而尝。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是;故能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婢女 【婢女】
◆(bn)旧时代被迫供豪门富户役使的少女。其异名亦显示出卑下和奴役的地位。
●婢子◆(bzi)宋·梅尧臣《冬夕会饮联句》:“婢子寒且倦,主人哦不穷。”哦,吆喝。
●妮子◆(n1zi)旧时对婢女的称呼,亦称少女、幼女。《新五代史·晋家人传》:“吾有梳头妮子。”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那厮巨万贯东西,要娶俺这妮子。”
●女奴◆(nun)婢女。《太平广记》卷四九一引唐·皇甫枚《飞烟传》:“烟数以细过挞其女奴。”又指女奴隶。亦为“猫”的别名,见该条。
●侍婢◆(shb)侍女;女婢。《汉书·游侠传·陈遵》:“遵起舞跳梁,顿仆坐上,暮因留宿,为侍婢扶卧。”唐·于鹄《唐中丞入道》诗:“侍婢休梳官样髻,阉童新改道家装。”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妇女·命妇以妒受杖》:“礼部致仕左侍郎杨宣妻王氏,素妒悍。杖杀侍婢十余人。宣不能制,东厂上其事,命逮治。”
●使女◆(shn)婢女。《水浒传》第二四回:“那清河县里有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
●僮使◆( tong shY)奴婢。僮,即奴婢。颜师古认为:“僮者,婢女之总称也。”《汉书·王莽传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御僮使,治居地生产,皆有条序。”
●奚女◆(in)周代奴隶的一种叫奚,奚女,即婢女宋范成大《秦楼》诗:“奚女家人称贵主,缕金长袖倚秦楼。”鸦鬟◆( ya huan)亦作“丫环”、“丫鬟”、“丫嬛”。因其所梳的双发髻成“丫”形,故称。婢女。成彦雄《夕》诗:“雕笼鹦鹉将宿,不许鸦鬟转辘轳。”《水浒传》第三十回:“张都监着丫嬛、养娘相劝,一杯两盏。”《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一个十三岁的丫嬛,名唤迎儿。”宋·洪迈夷坚志已·徐五秀才》:“一青衣ㄚ鬟,音韵楚楚。”
●丫头◆( ya tou)女婢。因头上梳丫髻,故称。唐·刘禹锡《寄赠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宋王泽《弋阳道中题丫头岩》诗自注:“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又为对女孩儿的昵称。
●娅嬛◆( ya huan)ㄚ环,婢女。《水浒传》第五六回:“时迁伏在厨房外张望,见厨下灯旁,两个娅嬛自收拾未了。”养娘◆( yang niang)旧称婢女。宋·黄庭坚《宴桃源·书伯充家小姬领巾》词:“生受,生受,更被养娘催绣。”媵婢◆( ying bi)古时陪嫁的婢女。媵,陪嫁的人。《新唐书·李迥秀传》:“妻尝詈媵婢,母闻不乐。” 鼻子 【鼻子】
◆(b1zi)人的鼻子,依其大小、位置亦有异名。蜂准◆( feng zhun)高鼻。谓人鼻如巨蜂翘起。准,鼻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蜂,一作隆。”
●隆准◆( long zhun)高鼻子。隆,突起。准,鼻子。《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汉·王充《论衡骨相》:“秦王为人,隆准长目,鸷鹰豺声。”
●山庭◆( shan ting)鼻子。鼻隆于面部中央,似山耸于平地,故名。《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况乃渊角殊祥,山庭异表。”李善注:“《摘辅像》曰:‘子贡山庭斗绕口。谓面有三庭,言山在中,鼻高有异相也。”唐·杨炯《益州新都县学碑》:“是故雷精日角,闻道德而抠衣;月颊山庭,奉琴书而撰杖。”
●山中之岳◆( shan zhong zhi yue)犹天中之山,指鼻《黄
●庭内景经·天中》:“天中之岳精谨修云宅既清玉帝游。”梁丘子注:“天中之岳,谓鼻也。一名天台。
●天中◆( tian zhong)指鼻。相术者以人脸为天,鼻为天中之山,省称“天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裴松之注:“相书谓鼻之所在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
●玄准◆( xuan zhun)高鼻子。玄,通“悬”。汉王充《论衡·道虚》:“◆(卢敖)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戴肩。”玉垄◆( yu long)指鼻。道家语。《云籍七签·黄庭内景经·至道》:“鼻神玉垄字灵坚。”注:“阴垄之骨象玉也,神气通天,出入不竭,故日灵坚。” 蝙蝠 【蝙蝠】
◆( bian fu)哺乳动物,头体象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相连,夜间在空中飞行,捕食蚊、蛾等。
●飞鼠◆( fei蝙蝠的别名。《方言》:“蝙蝠自关而东谓之伏翼,或谓之飞鼠。”
●伏翼◆(fy)即蝙蝠。以其收翼昼伏,故称。唐·卢照邻《五悲·悲才难》:“何异夫操太阿以烹小鲜,飞夜光而弹伏翼。”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忽有类鸦鸽飞掠吾身过者,时亦以为怪。迹其踪,乃在堂中后空舍倒悬,则知其为伏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伏翼》:“伏翼形似鼠,灰黑色,有薄肉翅连合四足及尾如一。夏出冬蜇,日伏夜飞。食蚊蚋。”
●鸟鼠◆(nido shu)蝙蝠的异名。以其象鸟又象鼠,故称。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藏经》:“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飞空为鸟,而实无有鼠鸟之用。”后遂以鸟鼠名蝙蝠。
●仙鼠◆( xian shu)蝙蝠的别名。《尔雅·释鸟》:“蝙蝠,服翼。”晋·郭璞注:“齐人呼为蚇,或谓之仙鼠。”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
●炽◆(zhm)即蝙蝠。《尔雅·释鸟》:“蝙蝠,服翼”晋·郭璞注:“齐人呼为蚇。”《方言》八:“蝙蝠,…北燕谓之蚇幄。” 边际 【边际】
◆( bian ji)指水、大地、事物的边际。
●垓坫◆( gai)边际。垓,指八极,极远的边际之地;坫,屏障,引申为界限。《淮南子·真训》:“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注:“垓坫,垠堮也。”垠堮,边际。
●岸◆( pan an)水的边际。宋·苏轼《荀卿论》:“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崖岸◆(yan)边际。崖,边际;界线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之事,小之为无闻,大之为无崖岸,悉已讲而明之矣。”引申为操守,节概。又指山崖、堤岸。
●崖际◆(yj)边际。《水经注·巨马水》引汉·应劭《风俗通》:“沅,潾也。言乎淫淫漭潾,无崖际也。”
●涯涘◆(ys)水的边际。也泛指边际或极限。涯,水边、边际、极限;;水边。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垠◆(yin)也作“垠堮”。边际。垠、堮均为边际、界限之义。《淮南子·俶真训》:“萌兆芽,未有形埒垠堮。”《文选·张衡<西京赋>》:“在彼灵圃之中,前后无有垠锷。”垠际◆(ynji)边际。《晋书·皇甫谧传》:“欲芒芒而无际,不欲区区而分别也。”【边】
◆( bian jiang)接近国界的边境地区。
●边垂◆( bian chui)边疆。垂,同“陲”,边境。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
●军,帝帅师焉。”
●边◆( bian chui)边疆。《左传·成公十三年》:“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刈我边陲。”芟夷◆(shan y1)割尽;农功,此处指庄稼;虔刈,杀戮。《史记·律书》:“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论衡·说日》:“匈奴之北,地之边陲。”
●边圉◆( bian yu)边疆。宋·魏了翁《寿四川制置李侍郎》诗:“增屯御骄卒,募耕实边圉。”
●方隅◆( fang)四方和四隅,引申为国家的边疆。《南史·陈高祖纪》:“世道多艰,方隅多难”宋·陈与义《渡江》诗:“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封陲◆( feng chui)边疆。唐·武元衡《度冬径岭》诗:“更看飞白羽,胡马在封陲。”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
●封疆◆( feng jiang)边疆。《左传·哀公十一年》:“居封疆之间。”杜预注:“封疆,境内近郊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明史·徐达传》:“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浸轶可也。”又指“疆域”,“疆土”。见“国境”条。封界◆( feng jie)疆域;边境。封、疆域,分界。《管子小匡》:“正其封界。”《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自是名谨封界,秋毫不敢犯。”
●封略◆(fenge)封界;边境。《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晋书·天文志下》:“翼又楚分野,孙权封略也。”翼,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属南方七宿。唐·刘禹锡《谢贷钱物表》:“昨以封略未宁,干戈犹动,寿春固垒以备盗,淮甸兴师以奸。”扦◆(han),通“捍”宋·苏轼《策别二十二》:“方西戎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诛之,而将帅之臣,谨守封略,收视内顾,莫有一人先奋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尽力。”
●封壤◆( feng rang)疆域,疆界。南朝·齐·谢朓《与江水曹至于滨戏》诗:“别后能想思,何嗟异封壤。”《旧唐书·德宗纪下》:“◆(吴少诚)凶狡成性,扇构多端,擅动甲兵,暴越封壤。”亦指土堆。
●封域◆( feng yu)疆域,领地。《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皆守其封域。”明·方孝孺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三代圣人非不欲用南士也,限于封域不能有其地。”偏陲◆( pian chur1)犹“边陲”、“边垂”。边境,边疆。清·洪园《悬猿·诫猿》:“倘有遗民旧豪侠义士,为之拥立,号召海内,保有偏陲亦未可知。” 标准 【标准】
◆( bido zhun)衡量事物,考察为人,品评诗文的尺度、准则。
●表极◆(bioj)犹标准。宋·叶适《<粹裘集序》:“秦汉以前,士自为家,造智设巧,意出准量,立表极以号于世也。”表埻◆( bido zhun)标的,标准。表,准则;埻,靶心。章炳麟《訄书·儒法》:“后之廷尉,利其生死异比,得以因缘为市,然后弃表埻之明,而从游之荡。“◆(xi),同“绡”指以所为之幕。
●尺度◆(chd)标准。唐·罗隐《重过三衢哭孙员外》诗:“不唯济物工夫大,长忆容才尺度宽。”
●度量◆( du liang)本指计量长短和容积的标准,引申为规格、标准。《墨子·明鬼下》:“是何珪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文子·上义》:“天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后汉书·谷永传》:“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实以定德。”又指“法度”、“气量”,见各该条。
●圭表◆( guT bido)喻典范,表率。圭表为测量日影以定时辰的仪表。是平卧的标尺,表是直立的标竿,两者相对以测定
●时间,故以为喻。唐·裴廷裕《授孙储邠州节度使制》:“明镜利剑,高谢尘埃;止水秋山,居为圭表。”
●规范◆( gui fan)标准,法式,如:道德规范;语言规范。北史·宇文恺传》引《宋起居注》:“孝武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
●圭◆( guT nie)典范、准则。,测日影以定时辰的仪表;臬,射箭的标的。合指事物的标准、准则。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西庄光禄》:“世之言学者以先生为圭臬云。”衡准◆( heng zhun)衡,天平;准水平仪。借喻标准,准绳。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衡准失平,匪君不直。”明·王廷相《石龙书院学辩》:“仲尼之教,万世衡准。”稽式◆(jsh)犹准则;法式。稽,通“楷”。《老子》:“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稽”,河上公本作“楷”,引申为取法。《后汉书·儒林传上》:“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
●品度◆(nd)标准;法式。《后汉书·曹褒传论》:“物运迁回,情数万化,制则不能随其流变,品度未足定其滋章。”品式◆(pin shi)标准;法式。品,标准;式,法式。《汉书·宣帝赞》:“枢机周密,品式备具。”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章程明密,品式周备。”
●玉尺◆(ych)本为玉制的尺,喻品评人物和诗文的标准。唐·李白《上清宝鼎》诗:“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帜志◆(zhzh)犹典范,标准。清·吕璜与吴仲伦先生书》:“辄翘想先生论古文,以昌黎韩氏为帜志,而不欲舍绳尺以耀其才。”又指“旗帜”,见该条。
●埻的◆( zhun di)标准。埻,箭靶、靶心;的,目标。引申为准则。汉·王符《潜夫论·交际》:“平议无埻的。”
●准的◆( zhun di)标准;准则。《梁书·锺嵘传》:“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哗竞起,准的无依。”《隋书·王胄传》:“◆(王胄)与虞绰齐名,同志友善,于时后进之士咸以二人为准的。”
●准式◆( zhun shi)标准;规范。南朝·宋·鲍照《论国制启》:“当今世问政睦,蕃国相望,君举必书,动成准式。”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别墅 【别墅】
◆( bie shu)亦作“别壄”。本宅以外另建的园林住宅。《晋书·晋安传》:“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唐·李颀《裴严东溪别业》诗:“别墅临都门,惊湍激前后。”宋·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二》:“既贵移家城内,乃即故居创别,号伦魁堂以表之。”
●别馆◆( bie guan)行宫;别墅。《史记·李斯列传》:“◆(始皇)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晋书·隐逸传·戴逵》“吴国内史王有别馆在武丘山,逵潜诣之。”唐·自行简《李娃传》:“翌日,与生先之成都,留娃于剑门,筑别馆以处之。”别业◆(bie ye)即“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唐·高适《淇上别业》诗:“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唐·储光羲《荥阳马氏二子》诗:“制岩开别业,桑柘亦依然。”清·汪森《词综补遗>后序》:“辛未秋,残暑未退,山子过予别业,消散于悟风桂月间。”
●家墅◆(jia shu)别墅。《新唐书·裴体传》:“休,仲子也,操守严正。方儿童时,兄弟偕隐家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
●山第◆(shan di)山中别墅。唐·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唐·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主公南庄应制》“主家山第早春归,御辇春游绕翠微。”
●山墅◆( shan shu)山中别墅。宋·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余山墅远城,复不近虚市。”又作“山野”。野,同“墅”。
●山庄◆(《shonZhudng《)山中住所;别墅。南朝·齐·谢朓《赛敬亭山庙喜雨》诗:“胡守昧千里,解珮拂山庄。”唐·刘禹锡《送周使君罢渝州归郢州别墅》诗:“野戍岸边留画舸,缘萝阴下到山庄。”明·祝允明《寄谢雍》诗:“想得山庄长夏里,石床眠看度墙云。”又指山中的村庄。
●园舍◆(yuan she)别墅。以其建于园林,故称。《宋书沈庆之传》:“又有园舍在娄湖,庆之一夜携子孙徙居之,以宅还官。” 兵祸 【兵祸】
◆( bing hud)战争的灾祸,即战乱。晋·干宝《搜神记》卷记:“及帝晏驾,王室毒于兵祸。
●兵荒◆( bing huang)战争造成的饥荒和其他灾祸。《后汉书·冯鲂传》:“自永初兵荒,王侯租秩多不充。”《南史·沈恪传》:“兵荒之后,所在残毁。”唐陆龟蒙《送豆卢处士谒宋丞相序》:“吴中兵荒来,人不足犬豕之食,安能遂退藏耶?”兵烬◆( bing jin)犹兵火。因战火引起的破坏和灾祸。烬,灰烬。明·胡运麟《少室山房笔从·经籍会通一》:“兵烬所经玉石毁,况书宜火物也。”
●兵乱◆( bing luan)因战争造成的荒乱与灾害。《左传·公八年》:“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国语·楚语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韦昭注:“金,所以为兵也。”宋朱《曲洧旧闻》卷九:“盖金陵故都,自昔兵乱多矣。”
●兵燹◆( bing xian)犹“兵火”。因战乱引起的焚烧破坏及所造成的灾害。燹,野火。《宋史·神宗纪二》:“丁酉,诏:岷州界经鬼章兵燹者赐钱。”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江苏久遭兵燹,创灾呻吟,元气未复。”
●兵灾◆( bing zai)战争的灾祸。汉·高诱《<淮南子>序》:“会遭兵灾,天下棋峙,亡失书传。”会,适逢。棋峙,谓两军对峙。
●刀火◆()战乱。刀,即“刀兵”,引申为战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丘晓所忌而杀。”
●玄黄◆( xuan huang)指战乱。清·春梦生《维新梦》:“玄黄世界群龙舞,黑白棋枰万马腾。”又指“血”、“天地”,见各该条。 兵谋 【兵谋】
◆( bing mou)军事策略;用兵的谋略。包括战术战略原则,和指挥战争的方针、策略。《史记·匈奴列传》:“汉以恢本造兵谋而不进,斩恢。”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资治鉴·汉宣帝甘露二年》:“朝廷每有四夷大议,◆(赵充国)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
●兵机◆( bing jT)用兵的机谋。《吴子·图国》:“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北齐书·唐邕传》:“显祖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清·蒋士诠桂林霜·粤氛》“烽烟起,谁识兵机?”
●兵权◆( bing quan)用兵的权谋;计谋。权,临机应变的手段,亦指计谋。《管子·兵法》:“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北齐书·斛律光传论》:“战术兵权,暗同韬略,临敌制胜,变化无方。”唐·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亦由卿指挥得所,动不宜失,明于兵权,暗合神道,故能致此也。”亦指掌管和指挥军队的权力。
●兵术◆( bing shu)兵法、战术。其中自然有兵谋。北史·房豹传》:“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主之位。”唐·李德裕《题冠盖里》诗:“自喜无兵术,轻裘上闷宫。”
●兵略◆( lue)用兵的谋略。《淮南子·要略训》:“兵略者,所以战胜攻取之数、形机之势、诈谲之变,体因循之道,操持后之论也。”宋·司马光《苏骐骥墓碣铭》:“吾以布衣起家至方伯,承两朝恩渥,不可胜纪,家近赵魏,粗习兵略。”龙韬◆( long tao)本为古兵书《六韬》篇名,泛指兵略。北周·庾信《从驾观讲武》诗:豹略推全胜,龙韬揖所长。”唐·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之二:“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又为古宫廷羽林军别名。
●庙胜◆( mido sheng)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庙,庙堂,太庙的明堂。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引申为朝廷。尉缭子·战威》:“形如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日庙胜之论。”《北史·源思礼传》:“今奉庙胜之规,总骁捍之众,足以擒其酋帅,献俘阙下耳。”
●庙战◆( ao zhan)朝廷对于战事的筹划和决策,亦即兵谋。《淮南子·兵略训》:“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蓄积孰多,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文子微明》:“故察于刀笔之迹者,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不知庙战之权。”
●上兵◆( shang bing)用兵的上策,即兵略。《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伐,挫败。谋,策略,战略计划。交,外交。兵,军队。
●韬略◆(tao lue)《六韬》、《三略》为古兵书,故以指用兵谋略。《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
●韬钤◆( tao qian)犹“谋略”,兵谋的异称。韬,《六韬》;钤,《玉钤》:均为古代兵书,借指用兵谋略。唐·张说《将赴方军应制》:“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
●兵权 ing quan)掌握和指挥军队的权力。唐·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诗:“暂辞堂印执兵权,尽管诸军破贼年。”亦指兵谋,见该条。
●兵柄◆( bingbing)兵权,军权。柄,权柄,权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中人始悟兵柄为叔文所夺。”清·魏源《圣武记》卷八:“侍卫冯锡范,先以计罢陈永华兵柄。”
●兵符◆(bing fu)本指古代用金、玉、铜、竹、木制作的一种调兵遣将用的凭证。借指兵权。《南史·刘俊传》:“敬通当更始世,手握兵符,跃马肉食。”清·洪栋园《后南树立约》:“手握兵符自主张。”又指兵书、兵法。见“兵书”条。
●兵钤◆( bing qian)指兵权。钤,印,盖印。引申为权力。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序》:“◆(朕)卜占行师,揔兵铃于四海。”揔◆(zong),总的异体字,掌握,总揽。宋·苏舜钦《京兆求罢表》:“制兵钤者以多为胜。”又指“兵书”,“兵。
●法”。见“兵书”条
●兵要◆( bing yao)犹兵权。《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三国志魏志王粲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虎步,高下在心”宋苏辙《门下侍郎孙固迄致仕不许不允批答》之二:“卿事先帝于东宫。览兵要于西府,忠厚之节,始终不渝。”
●利器◆(q)指兵权。以掌握锋利的武器使用指挥权,故称。《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
●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胡三省注:“利器,兵权也。”又喻杰出的才能。 兵器 【兵器】
◆( bing)武器的总称。《周礼·地官·小司徒》:“及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众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材落百姓,悉有兵器。”
●兵戈◆( bing ge)指兵器。唐·李白《大猎赋》:“韬兵戈,火网。”又指“战争”,见该条。
●兵戟◆( bing)指兵器。《战国策·韩策二》:“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史记·刺客列传》:“◆(聂政)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者甚众。”
●兵具◆( bing ju)指军器、兵器。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雨风雾,皆为兵具;山原林坎,亦是武经。喜怒哀乐,为用兵之策;智仁勇义,乃胜敌之谟。”
●兵弩◆(bing nu)泛指武器。兵,兵刃;弩,一种强弓。《墨子·备高临》:“兵弩俱上。”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兵弩自行。火从箧中起,衣物烧尽,而能故完。”箧◆(qi1),竹箱。
●兵刃◆( bing ren)兵器。主要指刀剑之类的武器。《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荀子·君道》:“兵刃不待陵而劲。”王先谦集解:“陵,谓厉兵刃也。”《周书·赵僭王招传》:“又藏兵刃于帷席之间,后院亦伏壮士。”
●兵械◆( bing xie)兵器。《吕氏春秋·简选》:“简选精良,兵械话利,令能将将之。”铦◆(xian),锋利。
●兵杖◆( bing zhang)亦作“兵仗”。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杖及书千余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侯王晖等获兵杖数万。”清·昭梿《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杖及鞍辔、行帐诸事。”刀兵◆( dao bing)泛指武器。《史记·刺客列传》:“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为智伯报仇。””《后汉书·列女传·庞母:“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刀兵,常帷车以候仇家。”又指“战争”,见该条
●刀枪◆( dao qiang)刀和枪。泛指武器。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只见甬道当中,对站了两排兵士,一般的号衣整齐,擎着明晃晃的刀枪。”
●干戈◆( gan ge)泛指兵器。因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故称。《诗·周颂·时迈》:载戢戈,载橐弓矢。”汉·桓宽盐铁论·世务》:“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
●句兵◆( gou bing)兵器,戈戟之类。句,同“钩”,亦作勾”。一种兵器。《周礼·考工记·庐人》:“句兵欲无弹。”郑玄注:“句兵,戈戟属。”《吕氏春秋·知分》:“直兵造胷,句兵钩颈。”高诱注:“句,戟也。”胷,同“胸”。器杖◆(qi zhang)兵器。武器的总称。器,器械;杖,兵器。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击刺驰射,皆尽复夷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明史·流贼传·李自成》:“官军败于罗家山,尽亡士马器杖。”亦指棍棒之类。 兵书 【兵书】
◆(bing sh)古代论述用兵作战、取得胜利的方法和原则的书籍,为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又称兵法。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均为我国古代著名兵书。《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唐·殷文圭《赠战将》诗:“阵前战马黄金勒,架上兵书白玉签。”
●兵道◆( bing dao)犹兵法。以其为用兵之道形之于书册,故称。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传》:“兵者凶事,不可空试,故为兵者诛伐不行,兵道不明。”
●兵法◆( bing fa)指兵书。《汉书·艺文志》:“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山农刺时》:“◆(王冕)少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特指《孙子》。汉·荀悦《汉纪·武
●帝纪三》:“军正闳、长史安曰:‘不然。《兵法》云:“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百余,士尽死,无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人无返意也。”又指用兵的策略和方法。
●兵符◆( bing)本指调兵遣将用的凭证。借指兵书、兵去。唐·李峤《安辑岭表事平罢归》诗:“绛宫韬将略,黄石寝兵符。”又指兵权,见该条。
●兵经◆( bing jing)作为经典的兵书。特指《孙子》。《宋书·周朗传》:“授以兵经战略,军部舟骑之容,挽强击刺之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孙武兵经,辞如玉珠,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兵钤◆( bing qian)兵书;兵法。钤,谋略。汉·刘向《列仙传·吕尚》:“◆(吕尚)钓于磻溪,三年不得鱼…已而果得大鲤,有兵于鱼腹中。”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研几册府,金縢玉版之书;索隐兵钤,玄女黄公之法。”唐·李德裕《论田牟请许党项仇复回鹘嗢没斯部落事状》:“臣等虽不习兵,昧于边事,然酌其物理,情实可知。”又指“兵权”,见该条。
●兵体◆( bing ti)犹兵法。以其为论用兵之道的文体,故称。《汉书·晁错传》:“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之章闻之。”
●赤籍◆(chj)同“尺籍”,兵籍。《宋史·韩世忠传》:年十八,以勇敢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军。”六韬◆(itao)亦作“六弢”。兵书名。分文武虎豹龙犬等六韬,共六卷,旧题周·吕望撰,云是太公兵法。后世用以指称兵法韬略。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序》:“法奇于三略,义秘于六韬。”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送刘荥父趋朝》词:“金版六韬初试,烟敛山空回,低草见牛羊。”明·汪廷讷《种玉记·荐甥》:“你精三略,谙六韬,养由基穿杨技高。”养由基,古之善射者。
●吕公书◆( gong shu)即古兵书《六韬》,相传为吕尚所编,故称。明·邵璨《香囊记·点将》:“一卷吕公书,七纸陈琳檄。甲兵十万在胸中,笔底收功绩。”
●三略◆( san lue)古兵书。旧题黄石公撰。《文选·魏·李萧远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武经七书》中收有此书。
●玄女符◆( xuan fu)指兵法或兵书。玄女,即九天玄女,道教所奉之神,传说曾受上天派遣,下授黄帝兵法神符,以制服蚩尤,故以玄女符称兵法或兵书。唐·孟郊《献汉南樊尚书》诗:“心开玄女符,面缚清波人。”唐·刘禹锡《和董中庶故散调辞尹果毅》:“读得玄女符,生当事边时。”
●玉钤◆(yu qan)指兵书。玉,玉版,喻书页;钤,谋略。宋·欧阳修《圣俞会饮》诗:“诗工镵刻露天骨,将论纵横轻玉钤。”宋·梅尧臣《送李太保知仪州》诗:“出塞开牙帐,论兵启玉铃。”又指军事,武略,见“军事”条。
●玉帐◆(yu zhang)军队主将所居军帐的美称,又为“玉帐术”之省称,指兵书,兵法。为主将运筹于军帐之中的谋略。《汉书·艺文志》有《帐经》一卷唐·杜甫《送严公入朝》诗:“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锦城,即官城,即今之成都。 波浪 【波浪】
◆( bo lang)水的波浪。因激于风、激于投石或激于流势所致。其结果或者洪波巨浪,或者微波涟漪,故尔有些异名。
●波润◆( bo lan)较大的波浪。《文选·马融<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窊◆(w)隆,高下起伏的样子。窊,亦作“洼”,低陷。
●侯波◆(houb)阳侯之波。犹言大波。阳侯,为陵阳国侯,溺水而死,其魂能兴波作浪,遂为波涛之神。《文选·枚乘<七发》:“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李善注:“《楚辞》
●曰:‘陵阳侯之氾澜兮。王逸曰:“阳侯,大波也。”吕延济注:“侯波,阳侯之波也。”
●狂澜◆( kuang lan)汹涌的波涛。指大风下的海上波浪,亦喻指社会潮流。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
●凌波◆(ngb)指波浪。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若夫觞酌凌波在前,箫筠发音于后,足下鹰扬其体,凤观虎视,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吕延济注:“言酒多如水之波澜也。”晋·郭璞《江赋》:“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唐·司空图《成钧讽》:“轻埃渐弭,泛空碧之横云;绪收,失凌波之回雪。”又指美女的脚。
●连漪◆( lian)亦作“涟猗”。水面微波。《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寘通“置”。《文选·左思吴都赋>》:“剖巨蚌于回渊,濯明月于涟漪。”
●微波◆(weib)微小的波浪。汉·刘向《新序·杂事二》:引纤缴,扬微波,折清风而殒。”唐许恽《泛五云溪》诗:“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宋·朱熹《喜晴》诗:“冲飚动高柳,渌水淡微波。”
●修波◆(xib)大波。修,长,大。前秦·王嘉《拾遗记·夏禹》:“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
●玉波◆(yb)水波。以共闪烁如玉,故称。唐·温庭筠《水仙谣》:“夜深天碧乱山姿,光碎玉波满船月。”
●蘊沦◆(yn)小波浪。《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郭璞注:“澜,言涣澜;沦,言沦。” 伯父 【伯父】
◆(bf)指称父亲的哥哥。伯,长◆( zhang)。《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为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礼记·曾子问》:“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饷冠者。”也尊称年长于父亲的男子。
●伯伯◆(bbo)伯父。唐·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
●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魂。”《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伯伯汉王刘先主,叔叔张飞断水人。”《儒林外史》第六回:“他伯娘听见这个话,恨不得双手送过来。就是他伯伯回来,也没得说。”
●伯考◆( bo kao)对已故伯父的称呼。《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二月,甲午,魏主尊彭城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妃为文穆皇后。将迁神主于太庙,以高祖为伯考。”
●伯氏◆(b6shi)伯父。伯,父亲的哥哥;氏,男士尊称。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杨伯峻注:“周王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又指“长兄”,见该条。亦指长子。
●傍尊◆( pang zun)指伯父、叔父等旁系尊长。《宋书·礼志四》:“晋景帝之于世祖,肃祖之于孝武,皆傍尊也,亲执觞杓。今孝武皇帝于至尊,亲为伯父,功列祖宗,奉祠之日,谓宜亲执。”
●世父◆(shf)伯父的通称。《尔雅·释亲》:“父之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汉书·王莽传上》:“阳朔中,世父大将军风病,莽侍疾,亲尝药。”颜师古注:“谓伯父也,以居长嫡而继统也。”宋·黄庭坚《送彦孚主簿》诗:“世父盛文藻,如陆海潘江。” 布谷 【布谷】
◆(bgu)鸟名。属杜鹃科,体形似杜鸟但并非即杜鹃,因形体大,胸部羽纹粗细不一,鸣声不同杜鹃鸣声为“不如归去”,因又名子归。布谷鸣声恰如其名,又鸣于播种之时,故又鸣催耕。《后汉书·襄楷传》:“臣闻布谷鸣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唐·社甫《洗兵行》:“因家望望惜雨干,布
●谷处处催种。”宋·陆游《夜闻蟋蟀》诗:“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亦说布谷为大鹃。
●勃姑◆(bg)亦作“鹁鸪”、“拨谷”。为布谷之称。以其所鸣之声名之。宋·陆游《桑眼初开麦正青鹁姑声里雨冥冥。”又《东园晚兴》:“竹鸡群号似知雨,鹁鸪相唤还疑。”唐·李白《荆州歌》:“缲丝忆君头绪多,找谷飞鸣奈妾何?”鹁鸠◆(boji)布谷的别名,又称鹁姑。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宛彼鸣鸠》:“鹁鸠,灰色,无绣项,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
●蚕鸟◆(can nido)布谷鸟的他称。以其鸣于蚕月◆(农历三月或四月),故名。明·谢肇淛《西吴枚乘》:“吴兴以四月为蚕月……是月也,有鸟飞,其声日著山看火,湖民谓之蚕鸟。”按:其鸣声不类布谷。
●戴胜◆( dai sheng)亦作“戴”、“戴维”。或布谷鸟的异称。以其头有五色冠,似方胜,故名。按:布谷无冠,其说非是。因有其为布谷之说,故存之。《礼记·月令》:“鸣鸠拂其羽,
●码◆(fb)亦作“夫不”。即鹁鸠,布谷鸟的称。《尔雅·释鸟》:“其,鸩。”郝懿行义疏:“鸿当作夫不。…《尔雅》注作鸦鸠。鸠声转为鹁鸠。”宋·吕南公《熙宁六年再至邓氏北轩感而书壁诗:“言鹦鹉今徒尔,宿似夫不亦得哉,”
●鹑鸠◆(fj)布谷的别称。《尔雅·释鸟》:“佳其,妈”。隹◆(zhu)其,亦为布谷鸟的别称。郭璞注:“今鸮鸠。”郝懿行疏:“鸦即夫不之合声也。”即“夫不”日“”郭公◆( guo gong)布谷鸟别名。以鸟拟人,谓常鸣于郭外◆(即城外郊野)而故名。元·李春光《寄朱希颜》诗之一:“会有行人回首处,两边树郭公啼。”亦为傀儡之称。
●结语◆( Jie gao)布谷鸟的异名。以其盘旋飞鸣警诫,劝勉催耕,故名。结,盘旋;诰,上告下,又有警诚劝勉之义。《方言》八:“布谷自关东西梁楚之间谓之结诰。”
●◆(jiej)亦作“拮掬”。布谷的他称。《尔雅·释鸟》:“鸠,鸪。”《汉书·鲍宣传》“合鸠之诗。”颜师古注:“鸣鸠,拮掬也。”
●买镜◆( mai gu)布谷鸟的别名。镜,锸属,一种农具,言闻其声则思买跪锸以布谷。《汉书·扬雄传·反离骚》:“徒恐鹌鶈之将鸣兮,顾先百草为不芳。”唐·颜师古注:“,字也,鹈鴂鸟一名买跪,一名子规,一名杜鹃。……,音诡。”桑鸠◆( sang jiu)布谷鸟的别称。以其常鸣于桑间,故名。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卷下:“今梁宋之间谓布谷鸟为,一名击谷,一名桑鸠。”
●鸠◆(shj)布谷鸟。亦作“尸鸠”。《诗·曹风·鸣鸠》:“鸠在桑。”《尔雅·释鸟》:“鸠,鸪鹴。”海经·西山经》:“◆(南山)兽多猛豹,鸟多尸鸠。”《山 才能 【才能】
◆( cai neng)指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包括智慧、品德、学识胆略、气魄、风度、禀赋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异名由一些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相互交替组合而成。其表述的“实,由于是些抽象的意念,因而不能彼此全同。大同之中有小异。“才能”一词,古已有之,《商君书·农书》:“今上论才能知慧而任之。”知,即“智”。《管子八观》:“权重之人,不论才能而得尊位,则民倍木行而求外势。”倍,通“背”。汉·桓宽《盐铁论·除狭》:“古之进士也,乡择而里选,论其才能,然后官之。”唐·齐己《寄金陵墓中李郎中》诗:“龙门支派富才能,年少飞翔便大鹏。”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不意僻陋小邑,竟有是耶,可见人以才能为贵也。”
●才调◆( cai dido)犹才气,多指文采。《晋书·王接传论》:“王接才调秀出,见赏知音,惜其天枉,未申骥足。”唐李商隐《读任彦升碑》诗:“任昉当年有美名,可怜才调最纵横”《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姐才调委实高绝,若论容貌,也只平常。”
●才度◆(caid)才能和气度。《三国志·魏志·曹体传》当世才度。”
●才分◆( cai fen)才能;天资。《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虽并论文帝、临蓄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犹美,文帝常以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才分不同,思绪各异。”王国维《人间词话》下:“梅溪、梦窗、玉田、草窗、西麓诸家,词虽不同,然同失之肤浅,虽时代使然亦其才分有限也。”
●才干◆( cai gan)办事能力。《后汉书·公孙叔传》“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用之。”唐·韩愈《与郑相公书》:“孟氏兄弟在江东未至,先与相识,亦甚循善,所虑才干不足任事才华◆( cai hua)表现于外的才能,美质,多指文采。北齐书·崔瞻传》:“崔瞻文辞之美,实有可称,但举世重其风流,所以才华见没。”唐·李商隐《宋玉》诗:“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宋·周密《玲珑四犯》词:“年少忍负才华,尽占断艳歌芳酒。”
●才具◆(caij)才能;才干。《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晋书张华传》:“钟会具有限,而太祖夸奖太过。”宋·叶适《舒彦升墓志铭》:“贪横聚敛,而世以为有才具。”
●才力◆(ci)才能、能力。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志或郁结,欲逞其才能,输能于明君也。”,施展。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唐·李白《东武吟》:“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才料◆( cai lido)犹才能。料,算计。明·李贽《与友朋书》:“二公皆有见识,有才料,有胆气,智仁勇三事皆备。”才略◆( cai lue)才能和谋略。多指政事和军事上的才干和谋略。《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堪能拔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纪纲,治理、整顿。《晋书·明帝纪》:“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章。”雅,很金庞铸《田文器之燕子图》诗:“田君才略燕云客,少年累有安边策。”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事之成否,不独视其志愿,亦视其才略如何。”
●才谋◆( cai mou)才能和谋略。宋·范仲淹《依韵酬益利钤辖马端左藏》:“滥登清显遇公朝,岂有才谋可致尧。”
●才谟◆( cai mo)犹才谋。谟,计谋,谋略。《后汉书·李固传》:“光禄大夫周举,才谟高正,宜在常伯,访以言议。”才气◆(ciq)才能、才干、气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
●才器◆(caiq)才能器局;才具。《魏书·祖莹传》:“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明叶盛《水东日记·内阁机宜不密》:“此不惟系大体之得失,而才器之大小,福量之厚薄,亦于是见焉。”
●才识◆( cai sh1)才能和见识。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唐·韩愈《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臣才识浅薄,词气荒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迹。”
●才守◆( cai shou)才能和操守。清·薛福庆《应招陈言疏》“自京外官以至布衣,如有才守出群者,许即专疏保荐。”才望◆( cai wang)才能声望。《晋书·和峤传》:“才望不及峤,而以清干称。”唐·高适《别刘大校书》诗:“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才行◆( cai xing)才智和德行。《荀子·王制》:“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宋·苏顺饮《荐王景仁启》:“好学不倦,才行卓越。”
●才艺◆( cai yi)才能和技艺《列子·周穆王》:“万物滋殖,才艺多方。”《后汉书·仲长统传》:“表德行以厉风俗,覈才艺以叙官宜。”◆(h),通“核”,仔细对照;考查唐韩愈《石鼓歌》:“从臣才艺或第一,拣选撰刻留山河。”都。
●才用◆(cai yong)才干、才能。《后汉书·滕传》:“有文武才用。”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二与臣有十年之旧,备知才用,可托政事。”
●才猷◆( cai you)才能与谋略。猷,谋略,计谋。唐·钱起《巨鱼纵大壑》诗,“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清史稿选举志三》:“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观其才猷。”才◆( cai yun)才能,本领。元·余阙《杨君显民诗》集序:“况南方之地远,士多不能自至于京师,其抱才者,又往往不屑为吏,故其见用者尤寡也。”
●才藻◆(cai zdo)才情和文采;才华。《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瑀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瑀,阮瑀,建安七子之一。
●才志◆( cai zhi)才能和志气。明·张居正《答应天抚院宋阳山言防倭》:“黄副总乃仆武举所取士,其人才志,似亦可用。”清·侯方域《宦官论》:“天子又奖其忠勤,嘉其才志,使出入边廷之间,拱揖部曹之上,皆尊以监视之名。”
●吏才◆(cai)亦称“吏材”。为政的才能。吏,治理;为官。《后汉书·崔传》:“明于政体吏才有余”汉书杜延年传》:“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材有余,补军司空。”吏能◆(neng)犹“吏才”,即为政的才能。《后汉书坚镡传》:“世祖讨河北,或荐镡者,因得召见。以其吏能,署主簿。”署,任命。《南史·孔琇之传:“琇之有吏能,仕齐为吴令。”
●叡才◆(rui cai)聪慧超人的才能。叡,同“睿”,聪慧,圣明。《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举坐惊喜。”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持卿叡才,游于云汉之间,不忧不富贵也。”上才◆( shang cai)亦作“上材”。上等才能。《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皇甫氏文武上才,为汉忠臣。”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七谬》:“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亦指具有上等才能的人。见“贤人”条。
●世器◆(shq)经世之才。明·张居正《述怀诗》:“臃
●肿非世器,缅怀南山原。”
●伟才◆( wei cai)卓越的才能。《后汉书·崔骃传》:“◆(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唐·殷璠《河岳英灵集上·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绶。”
●仙才◆(xian cai)超凡越俗的才华。宋·王得臣《尘史》卷中:“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唐人之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余不尽记也。”清·龚自珍《台城路》词:“明月扬州,古来英丽,端合仙才人住。”
●修能◆( xiu neng)卓越的才能。修,善,美好。《楚辞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清·卓尔堪《答仪逋景韩过访不值》诗:“修能魂梦愧,清誉友朋加。”异才◆(ycai)非常的才能。《汉书·终军传》:“太守闻其异才,召见军,甚奇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轶材◆(ycai)亦作“逸才”。谓超人之才。轶,本义为后车超越前车。引申为超越。《汉书王褒传》:“益州刺史因奏褒有逸材,上乃征褒。”唐·杜甫《醉时歌》:“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异能◆(yi neng)特殊的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草鞋 【草鞋】
◆( cao xie)用草、麻、旧布等材料编织的简易鞋,专供劳作、行路之用。
●不借◆(bu jie)麻鞋,草鞋的别名。谓一次性的使用,借后难还原物。《方言》第四:“丝作之者谓之履,麻作之者谓之不借。”《释名·释衣服》:“齐人谓草屦日扉…或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草◆( cdo jue)草鞋。《汉书·卜式传》:“式既为郎,布衣草而牧羊。”注:“,既今之鞋也,南方谓之。”,通“”,草鞋。
●扉屦◆(feij)草鞋。屦,鞋。《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疏:“扬雄《方言》云:‘扉,粗也,丝作之日,麻作之扉。不借,粗者谓之屦。”
●且苴◆(jj)指草鞋。且苴是粗的意思。苴,亦为麻。《墨子·兼爱下》:“且苴之履。”
●芒屏◆(mang jue)即草鞋。《梁书·范缜传》:“在◆(刘)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屏布衣,徒行于路。”《晋书·刘惔传》“惔少清远,有标奇,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贫,织芒屏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
●芒鞋◆(mang xie)草鞋。为芒草所编织之鞋。芒草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成条形,细长,有韧性。陈师道《绝句四首》:“芒鞋竹杖最关身。”又指僧鞋。
●芒鞵◆(mang xie)即草鞋。,“鞋”的本字宋·苏轼《次韵答宝觉》:“芒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与万山。”千里马◆(qian li ma)草鞋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一·草鞋》:“◆(释名)草屦,屏,不借,千里马。” 厕所 【厕所】
◆(cesu)供人大小便的处所,古有种种称谓,均为异名。
●屏厕◆(bing ce)隐蔽偏辟之地。指厕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晋·郭象注:“偃谓屏厕。”郭庆藩集释:“愚谓偃当为匽……《燕策:宋王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匽。’屏匽者,屏厕也。”
●厕溷◆(ce hun)厕所。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每罢官去后,人至官合,见厕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
●厕屋◆(cew)厕所。《摩诃僧衹律·明威仪法之一》:“从今已后应作厕屋。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风道。”《后汉书·党锢传·李膺》:“郡舍轩有奇巧。”李贤注:“溷
●轩,厕屋。”
●都厕◆(dce)大厕所。《三国志·魏·司马芝传》:“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晋·葛洪《神仙传刘安》:“于是仙伯主者奏安云不敬,应斥遣去,八公为之谢过,乃见赦。谪守都厕三年,后为散仙人。”宋·王安石《八公山》诗:“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
●溷轩◆(hun xuan)厕所。《后汉书·李膺传》:“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李贤注:“溷轩,厕屋。”
●井厕◆( ce)厕所。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
●并屏◆( ping)厕所。《墨子·备城门》:“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清·孙诒让间诂:“井屏,即井厕,非汲井也。”
●圊厕◆(qing ce)厕所。圆,厕所。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中:“我昔于波罗柰国,安设厕,缘此功德,世世清净。”
●溷◆(qng hun)厕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裴松之注引《袁子》:“所至营垒、井灶、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宋·文天祥《正气歌序》:“或溷,或毁尸,或鼠,恶气杂出。”
●圊◆(ng tou)厕所。清·龚白珍《壬癸之际月台观第七》:“女子十五,避男于周,恧也。”恧◆(n),羞愧。梁启超《新民说》九:“首善之区,而男妇以官道为,何其自由也?”
●行清◆(xing qing)指厕所。谓其秽污当常清除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取亲中厕,身自浣涤”。◆(jn),同“裙”。司马贞索隐引三国·魏·孟康曰:“厕,行清;,行清中受粪函也。”《骈雅·释宫》“窦,溷轩;行清,粪厕也。”楲◆(we),古小便器
●◆(yan hun)厕所。偃,厕所。明·宋濂《诸暨方孝妇石表辞》:“有母何氏,孝妇左右就餐,唯恐违其志。何病,道涩不能亲御偃溷,孝妇浸之汤盆中,以指探出之。”腑道涩,即肠道干涩,大便不通。
●溲◆( yan sou)厕所,匽,厕所;溲,大小便,特指小便。宋·苏辙《颍川择胜亭》诗:“江海之民,生托于舟;前烦釜鬵,后凿匽溲,昼设豆觞,夕张衾。”◆(xun),大。 差错 【差错】
◆( cha cuo)言行中的不甚严重的错误。晋·葛洪《抱朴子·清鉴》:“奇孟敏于担负,戒元艾之必败,终如其言,一无差错。”
●差池◆( cha ch)差错。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每旬遗书我,竟岁无差池。”《水浒传》第八回:“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点差池。”
●差迟◆( cha ch)差错。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苟少差迟,则成虚矣。”元·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廉颇多有差迟,今日扣门负荆请罪。”
●差舛◆( cha chuan)差错,舛,错误。汉·蔡邕《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米·苏轼《上皇帝书》“一消一息,一呼一吸,昼夜与天地相通,差舛毫忽,则邪之气之矣。清·戴名世《孔庙从祀议》:“如毛郑之释经于名物,固为赅,而义理间有差舛。”
●差讹◆(che)亦作“差”。错误,差错。唐·韩愈《石鼓歌》:“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明·李贽《答焦漪园》:“《李氏藏书》谨抄录一通,专人呈览…中间差访甚多。”
●差谬◆(cham)差错。《后汉书·独行传·陆续》:“事毕,兴问所食几何?续因口说六百余人,分别姓字,无有差谬。”《新唐书·崔善为传》:“督二徒五百营仁寿宫,总监杨素薄阅实,善为执板暗唱,无一差谬。”
●差失◆( cha sh1)差错;过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宋·范仲淹《奏灾异后合行四事》:“听断十事,差失者五六。”
●差殊◆( cha shu)差错。《旧唐书·崔仁师传》:“仁师后为度支郎中,尝奏支度财物数千言,手执本,太宗怪之,令黄门侍郎杜正伦赍本,仁师对唱,一无差殊。”
●差爽◆( cha shuang)差错。南朝·陈·徐陵《在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若今驿马差爽,便是乖信。”明·黄《明道篇》卷五:“其理必尽人伦之道,而一毫不容差爽。”
●差忒◆(cha te)差错;误差。《吕氏春秋·夏季》:“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忒。”《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下》:“尝因乾象差忒,宫中或有怪异。”乾象,天象。宋·叶适《故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论承平至渡江公卿行事本末,其人贤不肖,无一差忒。”
●差误◆(chaw)差错。《韩非子·制分》:“是以赏罚扰乱,邦道差误,刑赏之分白也。”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臣当修撰之时,史官沈传师等采事得传闻,诠次不清,致有差误。”《朱子语类》卷九二:“政和中编此书时,多非其人,所以差误如此。”
●舛差◆( chuan cha)差误;差错。宋·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明·刘基《老病叹》诗:“因思造物生我日,修短已定无舛差。”
●舛谬◆( chuan miu)亦作“舛缪”。差错,错误。晋·郭璞<山海经序》:“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清·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我为汝作冰,有何舛。”作冰,即作媒。
●误◆(chuw)差错;谬误。《隋书·王昭传》:“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二》:“左氏之说,未必皆可信,然迁之所记,实以是为据焉,则其舛误不得不辨也。”
●大瑕◆(daxi)大缺点,大过失。瑕,玉之斑点,喻毛病、缺点。晋·程晓《嘲热客》诗:“莫谓为小事,亦是一大瑕。”乖错◆( guai chu)差错,谬误。乖,背离,不顺。汉·王充《论衡·薄葬》:“术用乖错,首尾相违,故以为非。唐·柳宗元《辨列子》:“不知◆(刘)向言鲁穆公时,遂误为郑耶,不然,何乖错如是!”
●乖谬◆( guai mid)亦作“乖缪”。谬误。背离事实。《鹖冠子·天则》:“上下乖缪者,其道不相得也。”《汉书王莽传》:“将令正乖缪,亦异说云。”
●圭玷◆( gui dian)喻过失,缺点语本《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后以圭玷指白玉的斑点,并喻人之过失,缺点明·沈鲸《双珠记·延对及第》:“须黾勉!效夔龙匡赞,斯无圭玷。”
●规磨◆(gum)差错。《荀子·正论》:“是规磨之说也,沟中之瘠也,则未足与及王者之制也”杨倞注:“规磨之说,犹言差错之说也。规者,正圆之器,磨久则偏尽而不圆,失于度程也。”
●爽谬◆( shuang miu)差错,谬误。宋·秦观《官制下》乖违之条,爽谬之目,至不可胜数。”
●爽失◆( shuang shT)差错,差失。爽,差失。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仇》:“今之流俗,径读仇为雠,读尝为曾,读邀为要,殊为爽失。”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爽忒◆( shuang te)差失。爽、忒均为差失之义。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天道》:“天惟健顺之理足于太虚而气无妄动,无妄动,故寒暑化育无不给足,而何有于爽忒”《尔雅释
●训》:“晏晏,旦旦,悔爽忒也。”邢昺疏:“爽忒,差失也。”爽误◆( shuang wu)差失,失误。唐·刘知几《史通·探赜》“夫以彼聿修,传诸诒厥,欲求实录,难为爽误。”
●行爽◆(《Xngshudng《)行为过错。《韩诗外传》卷一:“世不已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已用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廉毁,然且弗舍,惑于利者也。”
●尤违◆( you wei)过失,过错。尤,过失;违,背理。书君奭》:“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孔传:“言君不长远念天之威,而勤化于我民,使无过违之阙。”唐·元稹《刘惠通授揭者监制》:“言必忠信,事无尤违。”
●左错◆(zucu)差错。左,不当,偏差。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则见他恶歆歆伏龙泉寻左错。”龙泉,宝剑。 茶叶 【茶叶】
◆( cha ye)为常绿灌木,其嫩叶加工后即为茶叶,为我国南方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根据茶叶采摘的时间,加工方法,成品的形状,其种名甚多,异名亦不少。以下列举其要。不夜侯◆( bu ye hou)指茶。谓饮茶能使人兴奋,彻夜难眠,故云。宋·陶谷《清异录·茗荈》:“胡峤《饮茶诗》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常封不夜侯。”
●草中英◆( cdo zhong ying)茶的别名。唐·郑愚《茶》:“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涤烦子◆(di fan zi)茶的别名。谓饮茶能解除烦恼。《全唐诗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火前◆( huo qian)即明前,茶叶品名。以寒食节禁火前采制而得名。唐·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佳茗◆( ming)泛指好茶叶。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宋·郭彖《睽车志》卷一:“适得佳茗,愿共尝之。”
●建茗◆( jian ming)即建茶。因以其为福建建溪一带名茶,故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遗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水敲其精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建溪春◆(ionxTchun《《)即建茶。宋·梅尧臣《吴正中遗新茶》诗:“十片建溪春,乾云辗作尘。天王初受贡,楚客已烹新。”又《吕缙叔著作遗新茶》诗:“四叶及王游,共家原坂岭,岁摘建溪春,争先取晴景。”
●京挺◆( jing ting)茶名。宋·马令《南唐书·嗣主书》:“◆(保大四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臈茶之贡自此始。”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五代之季,建安属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蜡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日京挺。”
●九华英◆( jid hua ying)唐时茶名唐·曹邺《故人寄茶》诗:“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苦口师◆( ku kou sh)茶的别名。以浓茶苦口,故云。宋陶谷《清异录·茗荈》:“皮光业耽名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才至,未顾尊罍,而呼茶甚急,径进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chuan),晚采的茶。
●龙芽◆(ngya)亦作“龙牙”,茶名。宋时建州所产之茶。宋·杨万里《过平望》诗:“午睡起来情绪恶,急呼蟹眼龙牙。”蟹眼,喻水初开时泛起的小汽泡,借指开水;◆(y煮。
●露芽◆(ya)亦作“露牙”。茶树于早春刚吐的嫩芽尖,亦似小儿初露之牙。谓极嫩之茶叶。唐·李肇《国史补下》:“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宋·苏轼《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勤师院》之一:“试碾露芽烹白雪,休粘霜药嚼黄金。”
●蒙顶◆( meng ding)茶名。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之峰顶,故名。唐·郑谷《蜀中》诗之二:“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
●纸一溪春。”
●旗枪◆(q1 qiang)茶叶别名,实为由顶芽小叶制成的绿茶名。唐·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云:“旗枪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枪旗◆( qiang1)茶叶别名。以其嫩芽挺立似枪,新叶初展如旗,故名。宋·欧阳修《虾蟆碚》诗:“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宋·王千秋《生查子》词:“花飞锦锈香,茗碾枪旗嫩。”宋·叶梦得《避暑漫录》下:“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雀舌◆(que she)茶的喻称。以其叶形似麻雀的舌头,故名。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茶牙,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宋·梅尧臣《答宜城张主簿遗牙山茶》诗:“纤嫩无雀舌,煎烹比露芽。”
●山芽◆( shan ya)即茶。宋·曾几《述侄饷日铸茶》诗:“室胯自不乏,山芽安可无?子能来日铸,吾得具风炉。”胯,茶名,产于广西。
●水豹囊◆( shui bao nang)茶的别名。宋·陶谷《清异录水豹囊》:“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
●水芽◆( shui ya)茶名。宋·姚宽《西溪丛语》上:“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唯龙园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兔毛◆(tu mao)借指茶叶,因细嫩茶叶上的白毫如兔毛,故称。唐·吕岩《大云寺茶诗》:“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团茶◆( tuan cha)茶品名,为宋代一种圆模制成的茶块。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太平兴国初,特制龙凤模,遣使臣就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龙凤团茶,又称团龙,团凤。
●团凤◆( tuan feng)茶名。也叫凤团。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小龙日注、双井均为茶名。
●团黄◆( tuan huang)茶名,为一种球形的团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茶之名品益众…蕲州有门团黄。”晚甘侯◆( wan gan hou)茶之异名,以茶拟人而称。宋陶谷《清异录·茗荈》:“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遗侍赍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侣,慎勿贱用之。”
●先春◆( xian chun)茶的异名。因摘取早春茶芽制成,故名。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仁风暗结珠琲珊先春抽出黄金芽。”琲瓃◆( bei lei),本指镶串珠的酒器。琲,串珠;,同“罍”。宋·沈遘《七言赠杨乐道建茶》诗:“建溪石上摘先春,万里封包数数珍。”
●仙芽◆( xian ya)茶叶的美称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闵中》诗:“海扇占春信,仙芽问武夷。”
●芽茶◆(ycha)最嫩的茶叶。宋·熊蕃《宣和北苑贡条录》:“茶芽数品,最上日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芽茶。”
●鹰爪◆( ying zhao)茶叶名,谓其叶如鹰之锐爪。宋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鹰背◆( ying)茶名。谓极细小,有如猫头鹰头上之毛角◆(即觜)。唐·刘禹锡《山兰若试茶歌》:“莞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才教鹰觜拆,未放雪花妍。”
●御舞◆(yuw)茶名。宋·杨伯嵒《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谢氏《论茶》曰:此丹邱之仙茶,胜乌程之御舞,不止味同露液,白况霜华,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
●云腴◆(yny)指茶。宋·宗庠《谢答吴侍郎惠茶二绝句》诗:“衰翁剧饮虽无分,且喜云腴伴独醒。”
●紫琳腴◆(zi lin yu)茶名。宋·黄庭坚《子瞻以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戏答》诗:“喜公新赐紫琳腴,上清虚皇对久如。”紫笋◆(zsn)茶名。唐宋时胡州顾渚、蒙顶产茶之上品。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宋·陆游《秋晚茶兴》之五:“聊得横浦红丝硙,制作蒙山紫笋茶。” 岔路 【岔路】
◆(cha)多条道路交叉或一条道路分岔所延伸出的道路均称岔路。其异名多含有道路交叉或分岔这一特点。径衢◆(jing qu)小道与歧路。比喻头绪繁多。《淮南子·诠音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下之径衢不可胜理。故君失一则乱于无君之时。”
●歧道◆(q1da)岔道。《吕氏春秋·疑似》:“墨子见歧道而哭之。”汉·王充《论衡·率性》:“故杨子哭歧道,墨子哭练丝也。”
●歧径◆( qi jing)岔路。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粵西游日记一》:“西循大道,行又三里,由歧径北趋木陵村。”歧路◆(911)岔路。《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氏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三国·魏·曹植《美女篇》诗:“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明·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事参商,心悒快,歧路多L羊。”又指①离別分手处。②喻官场中险易难测的前途。③不正当的途径。
●歧途◆(1t)亦作“歧涂”岔路。多喻不正确的道路。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上自游夏之初,下终秦汉之际,其间歧涂诡说,虽纷然竞起,而余风曩烈,亦时或独存。”清·陈恭尹《早发新塘浦向广州东山舟中作》诗:“伤哉逝川叹,恸矣歧途泣。”
●衢道◆(qda)歧路、岔路。《荀子·劝学》:“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杨倞注:“孙炎云:‘衢,交通四出也。或曰:衢道,两道也。不至,不能有所至。下篇有杨朱哭衢涂。今秦俗犹以两为衢,古之遗言欤?”
●衢路◆(q10)歧路,岔道。汉·贾谊《新书·审微》:“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后汉书·冯衍传》:“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又指道路。
●衢涂◆(qt)歧路。《荀子·王霸》:“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步而觉跌千里者夫!””杨倞注:“衢涂,歧路也。◆(ku),半步;跌,失误。
●他歧◆(taq1)指岔道,歧路。他,另外,另外的。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回首卿相位,通途无他歧;岂论校书郎,袍笏光参差。”又指左道,斜道。
●丫路◆(y)叉路。明·袁宏祖《九月二日盛集》诗:“斜溪女笑,ㄚ路板桥危。” 差役 【差役】
◆( chai yi)指旧时官府胥吏以下的勤杂人员。负责文书、征收、缉拿、拘捕行刑等事务。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小生扮差役上。”
●差承◆( chai cheng)衙门中的差役。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送差》:“夫送差马夫专管送差,盖彼与往来差承熟识,见差定更加一分殷勤小心,差上自然喜悦。”
●差勇◆( chai yong)公差,差役。《廿载繁华梦》第三六回:“说时迟,那时快,潘云卿尚未逃出,差勇早已到门。”夫皂◆(fu zdo)差役。皂,黑色旧时差役多穿黑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正俗二》:“近口士大夫家居,皆与府县讨夫皂,虽屡经禁革,终不能止。”
●官舍◆( guan she)官府的差役。明·叶宪祖《鸾记·觅
●赠》:“即差官舍二人,与你同送聘礼到他家去。”又指官署;衙门。见官署条。
●吏胥◆()亦作“胥吏”。旧指官府办理文书的小吏。唐·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诗:“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胥吏、里保来征役钱。”
●吏役◆(y)胥吏和差役。唐·白居易《病假中南亭闲望》诗:“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
●吏皂◆(zao)胥吏和差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日暮,并无音耗。吏皂皆疑,白令破扃而窥其室,室尽空,惟几榻犹存耳。”扃◆(jiong),门
●使典◆( shi dian)胥吏。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使典为尚书,养为将军。”《新唐书·张九龄传》:“又将川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九龄执曰:不可。尚书,古纳言,唐家多用旧相……仙客,河,湟一使典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谓何?
●厮皂◆( sT zdo)厮役和皂隶。泛指衙门的差役。《周书皇后传序》:“恩之所加,莫限厮皂;荣之所及,无隔险。”险诐,引为邪辟不正。◆(b),偏颇,邪僻。
●厅子◆(ting)旧时官厅的差役。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唐·崔亚郎中典眉州,陈贺以乡役差充厅子。”《宋史·太祖记一》:“◆(乾德元年)秋七月辛亥朔,定州县所置杂职,承符、厅子等名数。”又指剧场正厅。
●胥吏◆(x)古代官府中的小吏,以办理文书为主。唐·柳宗元《梓人传》:“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
●衙役◆(yyi)衙门里的差役。儒林外史》第五回:“◆(知县)忙唤了几个心腹的役进来商议。”
●卒使◆( zu shY)差役。汉·贾谊《新书·匈奴》:“使者反因于要险之所,多为凿开,众而延之,关吏卒使,足以自守。”汉·王充《论衡·死伪》:“人君之威固严人臣,营卫卒使固多众。”【蝉】
◆(chan)昆虫名,种类颇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腹部有听器,但不发声。于夏秋间出现。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汁。其异名、种名大都根据其大小、颜色、声音和出现的季节。
●燎◆(dido lido)蝉。夏秋间鸣于高树。《广雅·释虫》“蟪蛄、蛉蛄、崂、蛁蟟也。”清·王念孙《疏证》:“蟪蛄,寒蝉也,一名蝭烁。……蝭烁与崂同蛁蟑之转声也。”
●都了◆(du lido)蝉名。明·郎瑛《天地·气候集解》:“按蝉乃总名。……今初秋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
●寒蝉◆( han chan)寒天的蝉。因天寒不鸣,故有“噤若寒蝉”之语。《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同罪人也。”李贤注:“谓寂寞也。《楚辞》日: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寒而无声。”亦指古代妇女面饰。因状如蝉,故称。
●寒将◆( han jiang)亦作“寒螿”。即寒蝉。将,即“螀”,蝉类。《尔雅·释虫》“蜺寒蜩”,晋郭璞注:“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月令》曰:‘寒蝉鸣。”《淮南子·说林训》:“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邱,寒将翔木,各哀其所生。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鸣,寒螀啼,感阴气也。”蜻,即蟋蟀。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啼。”李善注引许慎《淮南子》注“寒螀,蝉属也。”亦指深秋的鸣虫。
●寒蜩◆( han tiGo)寒蝉。蜩,古指蝉。《礼记·月令》:“寒蝉鸣”。汉·郑玄注:“寒蝉,寒蜩,谓蜺也。”唐·方干题龟山穆上人院》诗:“寒蜩远韵来窗里,白鸟斜行起砌边”宋·欧阳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山鸟啭成歌,寒蜩嘒如哽。”
●蟋蛄◆(hug)蝉的异名。黄绿色,翅有黑白条纹。雄虫腹部有发音器,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辞·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粮蜩◆( lang tia)蝉的别名。《尔雅·释虫》:“蜩,蜋蜩。”疏:“此辨蝉之大小及方言不同之名也。”《方言》十一:“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
●马◆(mian ma)蝉的别称。《方言》十一:“蝉楚谓之蜩……其大者,谓之或谓之蝒马。”
●蜺◆(n1)蝉的一种。《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郑玄注:“寒蝉、寒蜩,谓蜺也。”《方言》十一“◆(蝉)黑而赤者谓之蜺。”
●齐女◆(q1n)蝉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嚖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日齐女也。”蛥◆( she jue)蝉之一种。《方言》十一“蛥蚗,齐谓之嵠蠛,楚谓之蟪蛅,或谓之蛉蛅,秦谓之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崂,或谓之蝭崂,或谓之蜓,西楚与秦通名也。”
●蜩◆(tang tiao)螗,小蝉,亦名蝘,又名蜩。蜩,蝉。螗蜩,为一种小蝉,背青绿色,鸣声清圆。《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螗蜩呜。”《方言》十一:“蝉,宋卫之间谓之螗蜩。”
●蜩梁◆( tiao liang)蝉的别名。《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唐·孔颖达疏:“《尔雅·释虫》:‘蜩蜋,蜩螗。舍人曰:皆蝉也。方语不同。三辅以西为蜩梁,宋以东为蜩。”塘◆( tang)蝉的别名。汉·枚乘《柳赋》:“蜩螗厉响,蜘蛛吐丝。”唐·释齐己《移居西湖》诗之:“蜩噪风枝稳,翡翠闲眠宿处深。”
●仙虫◆( xian chong)蝉的别名。宋·陶谷《清异录·青林乐》:“唐世京城游手,夏月采贺之,唱曰:‘只卖青林乐。妇妾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谓之仙虫。”
●玄鬓◆( xuan bin)蝉的异名。谓其如黑色鬓发,故称唐·骆宾王《在狱吟蝉》诗:“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蝉◆( xuan chan)秋蝉,寒蝉。唐杜甫《立秋后题》诗:“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明·陈子龙《拟古》诗一:“玄蝉思清露,鹃鸡慕朝光。”鹍◆(kun)鸡,古谓象鹤的一种鸟。
●玄虫◆( xuan chong)蝉的别名。以其色黑和鸣声幽远,故名。明·王志坚《表异录·虫鱼》:“玄虫,蝉也。”
●蚱蝉◆( zha chan)一种大蝉。夏日长鸣,催人入睡。又名“知了”。《玉篇》:“蚱蝉,七月生。”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
●蜘燎◆(zhT lido)蝉的俗称。明·郎瑛《七修类稿》:蝉之大而黑者,蜣蜋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蜘蟟是也。” 嫦娥 【嫦娥】
◆( chang)亦作“常娥。为月中女神。初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作“常羲”。《大戴礼记·帝系篇》作“常仪”。《淮南子·览冥训》汉·张衡《灵宪》作“娥”始谓为后羿之妻,窃不死之药以奔月。唐徐凝《八月十五日夜》诗:“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宋·王安石《定林示道原》:“常娥攀桂枝,顾影久徘徊。”
●常仪◆( chang y1)同嫦娥。“仪”与“娥”同音通用。
●清·秋瑾《忆梦月》词:“多事却笑云痴,不肯现出常仪。”又为上古黄帝占月臣名,亦为帝喾妃,即娵訾女,帝挚母名。娥◆( heng)即嫦娥。姮,本作“恒”。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姮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素娥◆(s)指嫦娥。亦泛指月宫仙女。因月色白,故名。宋·范成大《枕上》诗:“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玲语夜长又为月的代称,见该条。
●瑶娥◆(yoe)即嫦娥。清·朱鹤龄《思陵长公主挽诗》:奔月瑶娥影,乘云帝子精。”清·舒位《月夜出西太湖作》诗:“瑶娥明镜淡摩空,尤女烟绡熨贴工。”
●月娥◆(yue)指嫦娥。唐·李商隐《冬》诗:“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唐·李郢《中元夜》诗:“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月精◆( yue jTng)指嫦娥。以其为月中之精,故名。《汉书·序传》:“元后账母,月精见表。”《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蝫,而为月精。”又为“兔”的别称。见该条。月姊◆(yuez)指嫦娥,神话传说为月宫仙女。唐·李商隐《楚宫》之一:“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唐司空图《游仙》诗之二:“月姊殷勤留不住,碧空遗下水晶钗。” 常规 【常规】
◆( chang gu)通常的规则,原有的定式亦即老规矩、老方式、老办法。古人多以常规为准则,衡量其是非。形成民族的保守观念和因循守旧的劣习,以致社会发展迟缓,但常规有的亦有可借鉴之处。
●常度◆( chang d)常规。《楚辞·九章·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汉·东方朔《答客难》:“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又为一定标准,规格。
●常格◆( chan ge)常规,惯例。《新唐书·卫次公传》“子之祖,勋在王府,守限常格乎!”《明史·顾锡畴传》:“拔异才而不拘常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二》:“女见之喜,优礼异于常格。”又指诗文、书画等艺术习见的或平常的格调。
●常古◆( chang gu)常法,常规;旧法,旧例。《礼记·°
●礼运》:“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g),祝福,多指祝寿。孙希旦集解:“常古,旧法也。”《韩非子·南面》“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即常规变与不变,在于它还是否适用。
●常故◆( chang gu)常规,旧例。《淮南子·汜沦训》:“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常经◆( chang Jing)永恒的规律。《汉书·谷永传》:“夫去恶夺弱,迁命贤圣,天地之常经,百王之所同也。”宋秦观《陨星石》诗:“俯仰一气中,万化无常经。”宋陈亮《盛衰生死,固天地之常经,而悲喜哀乐遂出乎其间者,亦情之正也。”
●常纪◆( chang)常规·纪,法度、规则。明·何景明《星变》诗:“星变干常纪,花开与令违。”
●常可◆( chang ke)成规,旧例。《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常理◆( chang)常规。晋·陶潜《形赠影》诗:“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宋·欧阳修《笔说·物有常理者》:“凡物有理而推之不可知者,圣人之所不言也。”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其人长至二丈,有不可以常理论也。”又指通常的道理。
●常例◆( chang)常规;惯例。《晋书·贾充传》:“至于周之公旦,汉之萧何,或预言建子,或封爵元妃,盖尊显勋庸,不同常例。”《北齐书·樊逊传》:“才高不依常例常伦◆( chang lun)指常规。唐·孟云卿《伤时》诗之一
●“大方载群物,生死有常伦。”大方,指大地。见该条。常伦,又为伦常。
●常式◆( chang shi)常规,定式。《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
●常套◆( chang tao)常规,俗套。明·唐顺之《公移牌》:“海中打贼,只打去船,不打来船,习成常套,贻患地方久矣。”清·季渔《凤求凰·姻诧》:“大家欢饮一杯,不要落了做亲的常套。”
●常限◆( chang xian)常规。《南齐书·礼志下》:“以来五月晦小样,其祥禫自依常限。”小祥,为父母死后第十三个月◆(周年)的祭祀名;禫◆(dan),丧祭名在大祥◆(两周年)之后两月,即父母死后第二十七个月的祭祀名。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下》:“无淹滞以守常限。无分竞以求再捷。”又指正常的寿数。
●常性◆( chang xing)常规。《逸周书·常性》:“天有常性人有常顺。”又指“本性”,见该条。
●常则◆( chang ze)常规。汉·贾谊《鹏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典常◆( dian chang)常法,常规。典,常道,准则。《易系辞下》:“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常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礼记·礼书》:“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定式◆(ding shi)定规,成规。晋·潘岳西征赋》“士无常俗而教有定式。”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国忌行香斋僧》:“晋高祖天福五年二月国忌日宰臣跪炉,百官依班序立,每忌日饭僧百人,永为定式始也。”《金史·选举志二》:“文资则进士为优,右职则军功为优,皆循资,有升降定式而不可越。”彝法◆(yf)常法,定法。彝,古代宗庙常用礼器总名。引申为:常、常规、常法。《新唐书·高季辅传》:“爵封既同,当明昭穆,愿垂训正,以为彝法。”
●彝轨◆(ygu)常规《宋书·孝武帝纪》:“赏庆刑威奄国彝轨,黜幽升明,辟宇恒宪、”明张居正《大狩记》:“湛恩渥泽,徽章彝轨,一举而众善集焉。”
●彝式◆(yshi)常规,定式。《隶释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铭示后,俾有彝式。”《魏书崔光传》:“但帝族方衍,勋贵增迁,衹请遂多,将成彝式。” 长寿 【长寿】
◆( chang shou)即高寿。谓人的寿命长久。多用以祝颂老年人。如健康长寿。《管子·内业》:“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多寿◆( duo shou)长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
●高◆( gao shou)长寿。《宋史·孝宗纪·赞》:“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廷之孝,未有若帝;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
●洪算◆( hong suan)亦作“洪”。长寿。洪,大;算,同,数目。南朝·宋·颜延之《应诏䜩曲水作》诗:“惟王创物,永锡洪筭。”注:“毛诗曰:‘永锡难老。郑玄《仪礼》注曰:‘,数也,谓年数。”筭,即“算”,寿数。《宋史·乐志建隆乾德朝会乐章》:“皇情载怿,洪算无疆。”
●后天◆( hou tian)谓后于天,极言长寿后用为祝寿之词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时有流云洒液,是谓霞浆’,服之得道,后天而老。”宋·曾巩《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功德疏状》:“倾率上之欢心,祝后天之遐筭。”筭,寿数。
●久龄◆( JYu ling)谓长寿。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斯盖止爱久龄,事存诸已,笃而为论,弥有未弘。”久视◆(jush)亦作“久际”。眎,古“视”字。长久存
●在,长寿,不老。《老子》:“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根柢◆(d),蔓根为根,直根为柢。《吕氏春秋·重己》:“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活也。”◆(《黄庭外景经·中部经》:“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蒂。”
●久延◆( yan)谓长寿。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赤斧以炼丹赭发,涓子以术精久延。”赤斧涓子,均为仙人名。《列仙传下》谓其“能作水濒炼丹与硝石服之,三十年反为童子,毛发生皆赤。”
●南山寿◆( nan shan shou)亦作“南岳寿”。谓高寿、长寿;祝颂之词。如寿比南山。语出《诗·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孔颖达疏:“天定其基业长久,且又坚固,如南山之寿。”南朝·陈·张正见《御幸乐游苑侍宴》诗:“愿荐南山寿,明明奉万年。”唐·李白《春日行》:“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唐·魏元忠《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诗:“愿陪南岳寿,长奉北宸樽。”
●奇龄◆(qing)长寿。谓年龄很高。晋·郭璞《游仙诗》之六:“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
●修龄◆( xiu ling)谓长寿。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六九:“修龄适余愿,光宠非已威。”明·张居正《答刘白川》“咒师能乘算于宜绝,而不能使修龄转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以蜡火热其蒂,当得美妇,兼致修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真西山帅长沙,郡人为立生祠。一宿,有大书一诗于壁间者,其辞云:“几百年方钟间气,八千春愿祝修龄,不须更作生祠记,四海苍生口是铭。”修寿◆(xiu shou)长寿。修,长。清·袁枚《新齐谐·关神下乩》:“弟子官爵验矣,今寿乃过之,岂修寿在人,虽神明亦有所不知耶?”
●尧龄◆( yao ling)指长寿。相传尧在位九十八年,寿一百十六岁。因以“尧龄”或“尧年”、“尧寿”,指长寿。宋·柳永《永遇乐》词:“祝尧龄,北极齐尊,南山共久。”清·金农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大椿灵饵话尧年,炼液升烟日驭前。”唐·张说《奉和因巡省途次旧居》诗:“丛觞祝尧寿,合鼎献汤厨。”
●永命◆( yong ming)长命,长寿。《书·召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传:“求天长命以历年。”
●永年◆(yong nian)长寿。《书·毕命》:“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楚辞·汉严忌哀时命>》:“愿壹见阳春之白日兮,恐不终乎永年。”也指国祚长久。
●元命◆( yuan ming)长寿。元,大。《书·吕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孔颖达疏:“若能断狱平均者,必寿长久大命。”
●长年◆( zhang nian
●长寿。《管子·中匡》:“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晋·陆机《叹逝赋》:“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 朝廷 【朝廷】
◆( chao ting)本指帝王接受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借指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和以帝王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中国从夏朝开始的奴隶国家和从战国开始的封建国家一直延续了四千年。朝廷一词颇有一些异称,多源于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宫庭设施的特征。《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便便言,唯谨尔。”其,他,指孔子。便便◆( pian pian),说话流利的样子。《孟子·公孙丑下》:“朝廷莫如爵。”亦借指帝王,见该条。
●北极◆(beij1)本指北极星,借指朝庭唐·杜牧《酬张祜处见寄长句四韵》:“北极楼台长入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宋·梅尧臣《赠王尚书挽词》之一:“周原开陇隧,卤部葬名臣,北极履声绝,东朝车迹湮。”明·屠隆《彩毫记·别妻赴京》:“笑人其奈白云何,东山秣马,北极鸣珂,南浦离歌。”鸣珂,指催马前进。
●珂◆(k三),一种大贝,常用以饰马勒,故为马勒的代称。
●丹禁◆( dan jin)指帝王所居的紫禁城,即宫禁内,借指朝廷。《隋书·百官志上》:“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风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王琦注引《潜确居类书》“天子所居禁,以丹涂壁,故日丹禁,亦紫禁。”宋·欧阳修《夜宿中书东阁》诗:“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宋·黄庭坚《下水船》词,“总领神仙侣,齐到青云歧路丹禁风微,咫尺啼闻天语。”
●丹枢◆( dan shu)朝廷别称。枢,中心;中央。唐·王勃《乾元殿颂》:“神谋备预,俨七萃于丹枢邃略防微,肃千庐于紫卫。”
●丹霄◆( dan xido)帝王居处;京都;朝廷。丹,帝庭朱红色的涂饰。汉·荀悦《汉帝·成帝纪》:“故愿一登文古之阶,陟丹霄之途。”唐·韦应物《白沙亭逢吴叟歌》:“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待丹霄。”宋·苏舜钦《依韵和王景章见寄》:“夫君自上丹霄去,莫忘云泉寄好音。”明·顾大典《青彩记·乐天蒙召》:“文章事业,风流才调,咫尺丹霄。”又指“天空”“上苍”。见该条。
●帝扃◆( di jiong)犹言皇帝宫阙,指朝庭。,门户。《魏书·常景传》:“虽縻爵帝扃,焉得而宁之虽结珮皇廷,焉得而荣之?”
●帝廷◆( di ting朝廷。《史记·孝武个纪》:“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祢◆(n),古时父死在宗庙中立牌位以后的称谓。宋·苏辙《贺张宣徽知青州启》:“伏审入觐帝廷,荣加使秩,遂解南箭,作镇东藩。箭,“钥”,琐钥,引申为“封闭”。“屏障”。
●帝庭◆( di ting)宫廷,朝廷。汉·班昭《大雀赋》:“翔万里而来游,集帝庭而止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俞往钦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又指“天庭”,见“天宫”条。
●枫陛◆( feng bi)朝廷。汉宫殿中多植枫;陛,帝王宫殿的台阶。唐·陈元光《示珦》:“恩衔枫陛渥,策向挂渊弘。宋王迈《回何丞启》:“出纶陛,涉笔槐厅。”纶◆(ln),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国家大事;槐厅,三公宰辅处理政务的处所。槐,三槐、指朝廷三公之类的重臣。
●国家◆(g6ji)借指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可食国家之食。”唐·张《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
●京师◆( jing shT)本指京都,借指朝庭。《史记·吴王濞列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清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又指“京城”,见该条。
●九闾◆( jiu chang)朝廷的喻称,以其深处九重皇宫正门之内,故称。,皇宫的正门。亦指天门清·张九钺《振灾篇》:“痌瘝一上闻,惠泽下九阊。痌瘝,疾痛。痌◆(tong),痛;瘝◆(guan),病。清·唐孙华《张田陈太孺人贞节》诗:“旌命下九阊,思纶贲黄垆。”又指“天门”,见该条。
●九重关◆(JiuChOng《guon,)帝王居处指朝廷。以其深处禁内;犹九重门之内,故称。宋·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九重天◆( jiu chong tian)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重天指天的最高层,常喻深宫禁苑,借指帝王和朝廷。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眨潮阳路八千。”宋·晏殊《浣溪沙》词:“可惜异香珠箔外,不辞清唱玉尊前。使星归觐九重天。”清·李渔《风筝误·请兵》:“羽书飞上九重天,伫望旌旗白日边。”
●九关◆( jiu guan)指宫阙、朝廷。谓帝宫深处。宋·陆游《言
●怀》诗:“孰云九关远,精意当彻闻。”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记:“赤心自愬萦千折,丹地频惊扣九关。”清陈梦雷《抒哀歌》:“叩九关以竭诚兮,及离思之未远。”
●九◆( jiu hun)朝廷喻称。指深宫廷最深处。阍,宫门。九阍,谓九道宫门之内。宋·曾巩《答葛蕴》诗:“春风吹我衣,暮召入九阍”。清·陈梦雷《东行口占》之一:“襆被登车谢九阍,三年囚首一生存。”又指“天门”,见该条。
●廊庙◆( lang mido)朝廷的别称,殿廊和太庙,犹言庙堂。古代帝王和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借指朝廷。《国语·越语下》:“失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后汉书·孟尝传》:“廊庙之宝,弃于沟渠。”
●庙朝◆( mido chao)专指朝廷。《战国策·秦策三》:“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采苓符》:“予闻马之瘠肥责乎牧圉,民之休戚系乎庙朝。”庙廊◆( mido lang朝廷。明·刘基《次韵和石末松秋日感怀见寄》之一:“肉食不知田野事布衣深为庙廊优。”再生缘》第十五回:“卿能大杀吹台寇,联必加恩配庙廊。”又指太庙两廊。
●庙堂◆( mido tang朝廷。《庄子·在宥》:“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淮南子主术训》:“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庭◆( mido ting)朝堂;朝廷。《周书·晋荡公护传》:“十月,帝于庙庭授护斧钱。”
●庙幄◆(mido wo)指朝廷。幄,宫庭挂的帐帷。宋·苏辙《和李诚之待制燕别西湖》:“幄新谋师,河间最近胡。安边本余事,请赏信良图。”
●乾台◆(qian tai)朝廷异称。乾,天,喻帝王。乾台指帝王处理政务之处,借指朝廷。汉·蔡邕《胡广黄琼颂》:“参曜乾台,穷宠权贵,功加八荒,群生以遂。”
●堂奥◆( tang)本指厅堂和内室的深处,借喻朝庭,禁中。唐·元稹《崔元略等加阶》:“光我侍从之臣,且优致政之志,诏贤诏德,于是乎在,堂奥盖近,尔其敬之!”又喻深奥的义理,见“玄理”条。
●堂陛◆( tang bi)泛指厅堂和台阶,亦指皇宫阶陛,借指朝廷。《旧唐书·来瑱传》:“顷者分阃颁条,久淹江汉。或频征不至,或移镇迟留,实乖堂陛之仪,爱及干戈之忿。”宋·苏轼《赐试户部侍郎赵瞻陈乞便郡不允诏》:“庶前后相继,朝不乏人,则堂陛自隆,国有所恃。”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四:“我清朝堂陛森严,京官除各部院堂官及道科外,外宫除督抚藩皋外,均不准专折言事。”
●堂廉◆( tang lian)亦作“堂帘”,本为殿堂的侧边,郑玄谓:“侧边为廉”。故泛指殿堂,厅事,借指朝廷。《明史·刘宗周传》:“厂卫司机察,而告讦之风炽,诏狱及士绅,而堂廉之等夷。”清·李渔《蜃中楼·抗婚》:“须知天上堂廉近,不比人间控诉难。”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将见堂廉之地,所图者大,所议者远,所见者深。”
●天朝◆(tian chao)对朝廷的尊称。晋·袁宏《后汉记·桓帝纪下》:“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天下。”《晋书·郑默传》:“宫臣皆受命于天朝,不得司之藩国。”封建王朝对外亦称“天朝”,又特指“太平天国”。
●天扉◆( tian fei)本为皇宫门,扉门。借指朝廷,唐·韩愈《送区弘南归》诗:“业成志树来颀颀,我当为子言天扉。”又指“天门”,见该条。
●天府◆( tian fu)谓帝王之府,指朝廷。《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输力王室,以笃臣节。功列天府,令问不已。”唐
●皎然《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诗:“天府登名后,回看楚水清。”又指“天廷”,见该条。
●天阙◆( tian que)本指帝王宫阙,亦指朝廷或京都《宋书·桂阳王休范传》:“便当投命有司,谢罪天阙。”唐·韩愈《赠刑部马侍郎》诗:“十丈黄尘问天阙,霜天夜踏宫墙月。”宋·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天庭◆( tian ting)亦指“天廷”,本指天帝的宫庭,亦指朝廷。晋左思《蜀都赋》:“幽思绚道德,摛藻掞天庭。”摛◆(chi),散布;藻◆(co),文采;掞,通“炎”,光盛貌引申为光耀。唐·沈期《奉和洛阳玩雪应制》:“瑞天庭里,惊眷御苑中。”又指天帝宫庭,见“天宫”条,亦指“天空”,见该条。也为星垣名,即太微垣。
●廷除◆( ting chu)本指宫廷的台阶借指朝廷《旧唐书玄宗纪赞》:“开元据图,永鉴前车。景气融朗,昏氛涤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又指朝廷任命的官职,亦指庭院。
●庭庙◆(ting mido)朝廷。庭,通“廷”。《宋书·礼志五》:“夫宗社疑文,庭庙阙典,或上降制书,下协朝议,何乃铉府佐属裳黻,稍改白虎之诏,断宣室之畴咨乎。”
●庭阙◆(ting que)犹朝廷。庭,通“廷”。《南齐书·庾杲之传》:仰违庭阙,伏枕鲠恋。”
●彤墀◆( tong1)即丹墀。彤,红色;墀,台阶。借指朝廷。唐·韩愈《归彭城》诗:“一出承明七换麾,君恩复许上彤墀。”清·龚自珍《己杂诗》之三二“彤小立缀鹓鸾,金碧初阳当画看。”鹓鸾◆( yuan luan),凤凰一类的鸟。
●岩庙◆( yan mido)高大的宗庙。借指朝廷。唐白居易《祭崔相公文》:“惟公德望事业,识度操履,为时而生,作国之纪,岩庙匡辅,藩部政治,父母黎无,股肱天子。”
●玉阙◆( yu que)朝廷。阙,本为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是道路,有空缺,故云。后作为皇宫或宫门的代称。又因皇宫多玉砌或玉饰,故称玉阙。宋·赵抃《累乞致政诏未允述怀》诗:“玉阙累章烦赐诏,瀫江两桨蹉归期。”蹉◆(cu),蹉跎,自误时光。又指“宫殿”,见该条。
●玉台◆(yu tai)本指传说中的天神居处,又指朝廷、宫殿。以其能显示帝王之神圣,故称。三国·魏·曹植《冬至献履袜表》:“茅茨之陋,不足以入金门登玉台也。”梁简文帝《临安公主集序》:“出玉台之尊。”又指“镜台”,见该条。元造◆( yuan zdo)本指造化,上天。借指天子或朝廷。《鉴戒录·诛利口》引五代·李严《笏记》:“臣等叨承元造,获奉皇华,载驰得面于彤庭,战汗实深于跼地。”宋·王安石《谢执政启》:“更期元造,终赐曲成。”
●宰庭◆( zai ting)犹朝廷。以其为君主处理政务的处所,故称。宰,主宰,指帝王。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爰应旌招、抚翼宰庭。”李周翰注:“宰庭,天子之庭也。中朝◆( zhong chao)指朝庭;朝中。中,特指宫禁之内,借指朝庭。《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能多。”唐·刘长卿《集梁耿开元寺所居院》诗:“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南郊,自主为王,向中朝清封号。”
●中宸◆( hong chen)朝廷,宸,本指北极星所在地,喻指帝王位所。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旷时月而涉万里,然后得入觐于中宸。”又指“太空”,见该条。
●中国◆( zhong guo)古代指京师,犹国家之中区,借指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绝其王侯勿复通。”亡,无。
●中◆( zhong)指朝廷。扆,宫殿中设在门窗间或帝座后的屏风。唐·皎然《周游支寺寄刑端公》诗:“中扆怀殊政,南州伫小康。”宋苏辙《贺致政曾太傅启》:“西鄙无事,中思贤,继陈止足之诚,自求清静之乐。”【车】
◆(che)陆地上有轴轮的运输工具。古代车辆种类颇多,以畜力或人力使之前进。但结构和动力基本相同,只是用途有别,故异名之中择要列其种名。
●高轩◆( gao xuan)称来宾所乘的车子。《新唐书·李贺传》:“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高轩过,谓贵宾乘车过访。高轩,又指有窗的长廊。
●车◆( jian che)古代的一种囚车。《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乃车胶致,与王诣长安。”张守节正义:“谓其车著板,四周如槛形,胶密不得开,送致京师也。”按《释名·释车》谓“镒车”,为囚猛兽的车子,也囚禁犯人。
●使轩◆( shi xuan)使者所乘之车。宋·宋祁《和晏相公九日郡宴》诗:“令序凝秋籥,欢游驻使轩。”箭◆(yue),古代管乐器名。
●使轺◆(shy)使者所乘之车。宋·岳珂《史·刘观堂读赦诗》:“而况申遣使轺,…来存殁者万余里,慰契阔者十六年。”元·王恽《题常仁卿运使西觐纪行》诗:“九万鹏搏翼,孤忠驾使轺。”
●车◆( wen che)古代的一种卧车。亦作“温车”。《太平御览》卷三九四引陆贾《楚汉春秋》:“上体不安,卧辐车中。”
●车◆(wenlingche《《)古代的卧车。《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裴骃集解引孟康曰:“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辒辌车也。”后用为丧车。《汉书·霍光传》:“载光尸柩以辌车。”颜师古注:“辒辌,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翣,故遂为丧车耳。”柳翣◆(sha),即柳,一种棺饰,帐帷之类。
●修轸◆( xiu zhen)指大车。修,长,高;轸,本为车后横木,借指车。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水陆迷畏途,药饵驻修轸。”
●轺车◆( yao che)一马驾驶的轻便车。《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晋·舆服志》:“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日轺车,二马曰轺传。汉世贵辎拼贱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贱。”
●瑶衡◆( yao heng)本指玉饰的车衡◆(车辕端的横木),借指车子。晋·陆云《九愍·征》:“靡龙首以还顾,转瑶衡而回萦。”
●瑶轩◆( yao xuan)车的美称。以其上多玉饰,故名。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帝哀策文》:“瑶轩春藉,翠华东狩。亦指玉饰的栏杆。
●瑶轸◆(yao zhen)车的美称。谓车上多玉饰,十分华美,故云。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神御出瑶轸,天仪降藻舟。”又借指琴。
●轺传◆(yao zhuan)古代的一种驿车,两马驾驶。《汉书申公传》:“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乘轺传从。”
●鱼轩◆(yuan)古贵族妇女所乘的车,以鱼皮为饰,故名。《左传·闵公二年》:“归夫人鱼轩”南朝·梁·元帝《玄览赋》:“轼锦车而前鹜,驱鱼轩而继踪。”
●玉驮◆(ydai)亦作“玉”。本指玉饰的车键◆(将车轴固定车毂上的插销),借指华丽的车。《楚辞·屈原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驮而而并驰。”南朝梁沈约《上注制旨连珠表》:“虽复金镖互骋,玉驮并驰,妍媸优劣,参差相间。”亦指天子之车。
●玉轫◆( yu ren)本美称刹车的垫木借指车。《楚辞·王·尘埃
●褒<九怀·思忠>》:“毕休息兮远逝,发玉轫兮西行。”《宋书·后废帝纪》:“据《河图》于九服,振玉轫于五都矣。”玉轩◆( yu xuan)车的美称。以其多玉饰,故称。晋·陆机《拟青青陵上柏》:“侠客控绝景,都人骖玉轩。”
●玉轴◆(yu zhou)指车。南朝·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非因鹢首,讵假能桥,岂藉银连宁须玉轴。”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铁骑成群,玉轴相接。”亦指“船”,见该条。
●辎车◆( zi che)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亦可作卧车。《释名·释车》:“辎车,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 车夫 【车夫】
◆( che fu)驾驭车马的人。古代的车,以牛马等畜力为动力,须车夫驾驭方可顺利行驶。
●仆夫◆(pf)车夫,御者。《楚辞·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御夫◆(yuf)驾驭车马的人。《诗小雅·出车》:召彼仆夫,谓之载矣。”毛传:“仆夫,御夫也。”
●御仆◆(yp)驾驭车马的仆役。汉·王符《潜夫论·思贤》:譬犹以爱子易御仆,以明珠易瓦砾。虽有可爱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车而杀病人也必矣!”亦借指车马
●御人◆(yu ren)驾驭车马的人。《南史·江湛传》:“无兼衣余食,尝为上所召,遇澣衣,称疾经日衣成然后起、牛饿,御人求草,湛良久曰:‘可与饮。
●御者◆(yze)驾御车马的人。《仪礼·既夕礼》“御者执策,立于马后。”《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又指侍从。 尘埃 【尘埃】
◆( chen ai)细微的尘土,或积于路途,或扬于空中。《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唐·成玄英疏:“扬土口尘,尘之细者日埃。”唐·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尘坌◆( chen ben)尘土、灰尘。《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在班殿直刘归仁率众南奔,相继而溃。入塞者三万人,尘坌四起,居人骇散。”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一日,天大风,嗨冥良久,即霁,于尘坌中得一好女子。”尘灰◆( chen huT)尘土,灰尘。唐·白居易《卖炭翁》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宋·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候兵火催。”
●尘泥◆( chen)犹尘土。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宋·苏辙《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三:“尘泥翳泉井,荆棘败禾粟。”
●尘沙◆( chen sha)尘埃与沙土。汉·蔡琰《胡笳十八拍》“疾风千里兮欢尘沙。”元·虞集《城东观杏花》诗:“绿水满沟生杜若。暖云转雨少尘沙。”杜若,一种草本植物。
●后尘◆( hou chen)行进时后面扬起的尘土。南朝·宋·鲍照《舞鹤赋》:“逸翮后尘,翱先路。”李善注:“言飞之疾,尘起居鹤之后。”又比喻在他人之后。
●街尘◆( jie chen)道路上的尘土。元·马祖常《次韵进士宋显夫海岸春行》:“街尘曙雨沈红雾,宫瓦晴霏动翠涛。”清洪亮吉《南楼忆旧诗》之七:“黄泥墙北街尘,箫鼓嘈嘈听未真
●涓埃◆( juan ai)犹“涓”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于裨补无涓埃之微,而谗谤有丘山之积。”
●涓尘◆( juan chen)细微的尘土,比喻微末。涓,细流;尘,微尘。南朝·梁·王僧儒《侍宴》诗:“小臣良不才,尘愧所守。”
●蓬块◆( peng kuai)尘土。晋·张华《博物志》四:“徐州人谓尘土为蓬块,吴人谓尘土为跋趺。”宋陈与义《咏青溪石壁》诗:“向来千万峰,琐细等蓬块。”
●行尘◆(xing chen)行走时扬起的尘埃。常用以形容远行者。南朝·梁·江淹《别赋》:“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唐·王维《观别者》诗:“车从望不见,时时起行尘。”宋·吴元扆《冬日赴郡旅怀漫赋》诗?雁引乡心切,灯偏旅夜亲。高堂应倚杖,落日望行尘。”
●烟尘◆(yan chen)尘埃。汉·蔡琰《胡笳十八拍》:“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又指战乱。
●征尘◆( zheng chen)路上扬起的尘埃。唐·王勃《别人》诗之一:“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城垛 【城垛】
◆( cheng duo)城墙上的垛子古代在城墙上面修筑的短墙,用以防护,称为雉堞,女墙等。
●城堞◆( cheng die)城上的短墙,即城垛汉·贾谊《新书春秋》:“及翟伐卫,寇挟城堞矣。”唐·元稹《欲曙》诗:“片月低城堞,稀星转角楼。”清·魏源《城守篇·守备上》:“城堞亦名城垛,以躲身为义也。”亦泛指城墙,见该条。城陴◆( cheng p11)亦作“城埤”。犹城堞,即城垛。陴,城垛子。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野莲侵稻陇,亚柳压城陴。”亦泛指城郭。
●女墙◆( qiang)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即城垛。《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脾睨,…亦日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唐·杜甫《上白帝城》诗:“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
●女垣◆( nu yuan)城墙上的女墙,即城垛。《说文》:“堞,城上女垣也。”唐·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鸟起。”
●僻倪◆(p1n1)亦作“埤倪”。城上的女墙,有箭孔,可望城外远处,用以防卫,《左传·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晋·杜预注:“陴,城上僻倪。”孔颖达疏:“陴,城上小墙。埤倪也。”《墨子·号令》:“其两旁高大为埤倪。所以当僻倪者看视之名。”《孙膑兵法·阵忌向垒》:“发者
●陴倪◆(p1n1)城上的短墙,即城垛。《墨子·备城门》:“陴倪广三天,高二尺五寸。”又指车杠、钭视。
●行堞◆( xing die)行城上的女墙,即城垛。《墨子·备梯》:“为行堞,堞高六尺而一。施剑其面,以机发之,冲至则去之,不至则施之。”
●塘堞◆( yong die)女墙,城垛。墉,城墙。《阵书·周迪传》:“迪方收余烬,还固墉堞。”亦泛指城墙。 城角 【城角】
◆( cheng jiao)犹城边,即城墙的转角处。唐白居易《和微之诗·望晓》:“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断岸。”古代日暮时于城上吹笳报时,亦称城角。
●城阿◆( cheng)城角,南朝·宋·何承天《鼓吹饶歌·朱路篇》:“逸韵腾天路,颓响结城阿。”明·陈子龙《送勒卣之金陵省试》诗:“嘉宾集城阿,送客游旧京。”清·方文《无题》诗:“目挑腹心与,徘徊立城阿。”
●城尖◆( cheng jian)城角。唐·杜甫《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仇兆鳌注:“尖,城角也
●城曲◆( cheng q)城角南朝·宋·谢惠连《祭古冢文》“祠骸府阿,掩骼城曲。”清·厉鹗《东城杂记·海神坛》“今太平桥在庆春门内东河桥之东,地近城曲,平远虚旷。”城隈◆( cheng wei)城角。城内偏僻处。唐·骆宾王《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限,万户千门平旦开。”清·厉鹗《东城杂记·半亩居》:“俍亭禅师◆(净挺)《夜过半亩居》诗云:‘夜色满城隈,一镫悬古屋。”俍◆(lang),善;镫,通“灯”,指古油灯。
●城隅◆( cheng yu)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晋·卢谌《赠崔温》城墙
●诗:“逍遥步城隅,暇日聊游豫。”唐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诗:“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偏城隅。”清·厉鹗东城杂记·药园送春句》:“药园在东城隅,与皋园相望。”城陬◆( cheng Zou)城角。唐·韦应物《虞获子鹿》诗“虞获子鹿,畜之城陬。” 城门 【城门】
◆( cheng men)城墙的门。古代城市为了防守在周围用土、石、砖建立高而厚的墙,名城,如在城外再绕于高墙,名曰郭。城,郭均多处开门,以便出入。这种门日城门,并因其方位形状、用途的不同而有一些异称。
●城关◆( cheng guan)城门。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蓟门》:“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日蓟邱。”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城关待我闭,春漏听三商。”
●城闬◆( cheng han)城门。代指内城。闬,里巷门。宋·郑侠《六王不助潮士钟平仲纳官辄辞赠以诗》:“揭阳繁富州,锺子处城闬。怡然保清操,不与世俗换。”
●城阖◆( cheng he)城门。阖,门扇,也指门。《新唐书裴寂传》:“今盗偏天下,城阖外即战场。”编◆(bian),通遍”。
●城间◆( cheng kun)犹城门。阃,门坎。元张养浩《寨儿令·春·春曲》:“爱庞公不入城阃,喜陈抟高卧烟云。”又指代城市。
●城阈◆( cheng yu)犹城门。阈,门坎。《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仰瞻城阈,俯惟阙廷。”又代称城郭。
●闽◆(ynd)城外曲城的重门,亦泛指城门。䦷,古代城门外的曲城。《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有女如茶,”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面阳明洞天》诗:“瑰奇填市井,佳丽溢阇。” 城墙 【城墙】
◆( cheng ang)古代在县治以上的行政单位的所在地,一般均在周围筑有高峻坚厚的围墙,以作防卫之用。这种围墙,就叫城墙。汉·王充《论衡·须欲》:“城墙之土,平地之壤也。……固之功德崇于城墙。”唐·白居易《春至》“白片落梅浮涧水,黄梢新柳出城墙。”
●城壁◆( cheng bi)城墙,《新五代史·杂传·李仁福》:“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至城下坚如铁石,凿不能入。”宋·岳飞《奏画守襄阳等郡营田札子》:“苟岁月迁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粮而后取之,必倍费力。”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边陲之急慢,粮草之虚实,兵卒之强弱,城壁之坚脆,历历在目,朗然在心。”城堞◆( cheng die)泛指城墙,堞城上的矮墙。唐·白居易《大水》诗:“浔阳郊郭间,大水岁至阊阎半漂荡,城堞多倾坠。”宋·苏舜钦《诣疏》:“闻河东地大震裂,涌水,坏屋庐城堞。”康有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城堞逶迤万柳红,西山岧霁明虹。”岧嵽◆(tiao die),山高峻的样子。城郛◆( cheng fu)城郭;城墙。郛,外城。《新唐书·窦群传》:“会水怀城郛,调谿洞群蛮筑作因是群蛮乱,贬开州刺史。”亦泛指城市。
●城郭◆(cheng gu)亦作“城廓”。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逸周书·籴匡》:“宫室城廓修为备,供有嘉荣,于是日满。”孔晁注:“廓与郭同。”《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孔颖达疏:“城,内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清·许秋坨《闻见异辞返魂奇事》:“但觉飘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见城郭宫殿。”又泛指城市。城围◆( cheng wei)城墙。《三国志·吴志·陆逊传》:“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
●城塘◆( cheng yong)城墙。墉,高墙。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旅痛于久勤,城墉阙于素备。”宋·曾巩《明州修城祭土神文》:“州有帝命,缮治城墉”明·吴宽赋黄楼送李贞伯》诗:“徐州太守苏长公,夜呼卒五登城墉。”
●城垣◆( cheng yuan)城墙,垣,围墙。《史记·孝景本纪》:“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宋·曾巩《繁昌县修造记》:“◆(繁昌)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城雉◆( cheng zhi)本为城上短墙,泛指城墙。《魏书·李崇传》:“今水涸路通,公私复业,便可缮甲积粮,修复城雉,劳恤士庶,务尽绥怀之略也。”《北史·薛孝通传》:“据华山以为城雉,因黄河而为池壍。”唐·白居易《泛湓水》:“城雉映水见,隐隐如蜃楼。”
●墉垣◆( yong yuan)城墙。墉,墙壁,高墙;垣,矮墙。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雉堞◆( zhi die)本为城女墙,亦泛指城墙。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橹之勤。”唐·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淮山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 城楼 【城楼】
◆( ch eng lou)城门上或城曲处的望楼或更楼,作瞭望报时之用。《后汉书·邓禹传》:“光武舍城楼上。”唐·杜甫《放船》诗:“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城阚◆( cheng kan)犹城阙。阚、视,望。唐·温畲《续定命录·李行脩》:“忽到一处,城阚壮丽。”
●城阙◆( cheng que)城门两边的望楼。阙,本指宫门两旁的望楼,两楼之间是通道。《诗·郑风·子衿》:“兮达兮,在城阙兮。”孔颖达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阙,非宫阙也。”亦指宫阙,帝王所居之处。
●城隅◆( cheng y)城楼。因位于城角、城曲处,故称。隅,曲角。《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也泛指城角或城内偏僻处。
●基扃◆( jiong)泛指城阙。扃,门。南朝·宋·鲍照《芜城赋》:“观基扃之固护,将万世而一君”李善注:《说文》曰:‘扃,处闭之关也。泛论城阙。”亦借指基业。
●谯楼◆( qigo lou)建在城门上以了望的高楼,俗称古楼。《三国志·吴·孙权传》:“夏四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唐·唐彦谦《叙别》诗:“谯楼夜促莲花漏,树影摇月蛟螭走。” 城镇 【城镇】
◆( cheng zhen)古代小城邑,市镇。一般为县邑以下,间或有城垣环统,有街道、店铺和买卖集市场所,均都颇具规模。
●市郭◆( shi gu)城市、城郭、城镇。犹市井。《三辅黄图·太学》:“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晋书·苻坚载记上》:“赵掇等商贩丑竖,市郭小人,车马衣服僭同王者,官齐君子。”
●市集◆(shj1)市镇,集镇。清·黄六鸿《福会全书·刑名·盗贼》:“若夫贸易,多在市集。”亦指在固定地定期举行的贸易活动。
●市井◆( shi jing)古代城镇,城邑。市镇。市,交易场所,集市、店铺;井,街道。《尉缭子·攻权》:“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后汉书循吏传·刘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水浒传》第四回:“出得那五台福地的牌楼来,看时,却是一个市井,约有五七百人家。”又指“集市”、“商人”,见各该条。
●市闾◆(sh)指代市邑、城市。晋·潘岳《西征赋》:“感市闾之敢井,叹尸韩之旧处。”◆(cun),聚集。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直回》:“数百里惟监清为南北都会。稍稍转输,通有无于市闾之间。”
●市肆◆(shs)泛指市镇。肆,店铺宋·叶适《宜人郑氏墓志铭》:“水暴至……监故千余家,市肆皆尽。”又指市场或市中店铺。
●市邑◆( shi yi)城镇。邑,众人聚居的地方,指小城镇。汉·王符《僭夫论·浮侈》:“天下百郡县,市邑万数”宋·陆游《过邻家》诗:“室庐封镭多通户,市邑萧条少醉人” 镭◆(jue),有舌的环,引申为鼻,箱鼻!封镭,锁上了门。逋◆(bu)户,逃亡在外的人家。
●市镇◆( shi zhen)城镇。宋·朱熹《约束不得骚扰保正等榜》:“右镂榜示所管乡村市镇张桂。”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至三日,逾亭午,抵一大市镇。” 仇人 【仇人】
◆( chou ren)因怨恨和种种原因结仇并相互敌视的人。《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娶仇人子弟,以荐舍于前。”《史记·赵世家》:“范吉射、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
●仇雠◆( chou chou)亦作“仇讐”。仇人;冤家对头。雠、,即“仇”字。《左传·哀公元年》:“◆(越)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荀子·臣道》:“爪牙之施,则仇雠不作。”《旧唐书·张濬传》:“忘廊庙之威重,结藩屏之仇雠。”清·毛秀惠《钱塘怀古》诗:“自愿苟安增币帛,谁抒孤愤报仇。”仇家◆( chou jia)仇敌;仇人。《史记·游侠列传》:“雒阳人有相仇者……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明·沈德符《野获编·著述·诗祸》:“后为仇家任邱、王联所,指为诅咒讥讪。”讦◆(jie),暴露别人的阴私,攻击他人短处,甚至于造谣中伤。
●仇慝◆( chou te)冤家对头;仇人。慝,奸邪。唐·陆贽《兴元论续从贼中赴行在官等状》:“意不亲则惧而阻之,虽骨肉结为仇慝有矣。”
●仇贼◆( chou zei)对仇敌、仇人的蔑称。清·孙枝蔚《愧为举业师》诗:“奈何忘孝慈,稽首向仇贼。”
●吴越◆(wyue)喻仇敌。因春秋吴越两国曾时相攻伐,积怨很深,故以此为喻。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昊越为一体,做物则骨肉为行路。” 厨房 【厨房】
◆( chu fang)做菜肴和饭食的处所。根据主人的身分、地位,厨房的规模、构造、设施,差别很大。其异名亦反映出此特点。
●厨◆(chux)厨房。馆,烹饪。《新唐书·刑法志》“凡役,男子入于蔬圃,女子入于厨。”
●厨下◆( chu xid)厨房。《晋书·卫恒传》:“恒还经厨下,收入正食,因而遇害。”唐·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爨室◆( cuan shi)厨房。《礼记·檀弓》:“曾子之丧,浴于爨室。”爨◆(cuan),烧火做饭。
●大庖◆(dapo)帝王的庖厨。庖,庖厨,厨房。《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朱熹集传:“大庖,君厨也。”《明史·史可法传》:“◆(陛下)享玉食大庖,则思东北诸陵麦饭之无展。”又指“良厨”,见“厨子”条。
●庖厨◆(pao chu)厨房。《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又指厨工。
●庖屋◆( wu)厨房。宋·张《冬日放言》诗:“肥兔与奔鹑,日夕悬庖屋。”
●天厨◆( tian ch)帝王的庖厨。天,帝王。唐·萧主忠《送张亶赴朔方应制》诗:“推食天厨至,投醪御酒传。”宋·苏辙《元祐八年生日谢表》之一:“老逢诞日,泣养亲之无从;赐出天厨,愧君恩之莫报。”
●天庖◆( tian pao)天子的庖厨,即帝王的御膳房。宋·苏轼《次韵曾子开从驾》之一:“雍容已餍天庖赐,俯伏初尝贡茗新。”明·沈德符《野获编·列朝四·赐百官食》:“先朝最盛梵刹,宪、孝、武历朝法王国师居停者万人,皆仰给天庖。”梵刹,庙宇。
●行庖◆(xing pao)指厨房。唐·李贺《荣华乐》诗:“丹穴取充行庖,玃玃如拳那足食?”亦特指旅途中的厨房。猣◆(jue),猴的一种。宋·梅尧臣《元日》诗:“行庖得海物,碱酸何琐碎。”宋·洪迈《夷坚丁志·韶州东驿》:“众鬼入室……取行庖食物啖嚼。” 厨子 【厨子】
◆( chu)即厨师。古代善于为君主及达官显贵专门烹饪或管理膳事的人。今天专指为宾馆旅舍或酒家制作美味佳肴和食品的技师。
●厨人◆(chu ren)厨师。《战国策·燕策一》:“与代王饮,而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即因反斗击之。”唐·杜甫《移居公安出馆》诗:“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厨司◆(chs)厨师。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三:“成都薛氏家土风甚美,厨司以半瓠为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筵会假赁》:“喫食下酒,自有厨司。
●大庖◆(dapo)良厨。指善于烹调的厨师。《吕氏春秋贵公》:“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又指帝王的厨房,见“厨房”条。
●人◆(fu ren)庖人,厨师。《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注:“烰,犹庖也。”
●庖丁◆( ding)厨师。《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
●惠君解牛。”成玄英疏:“庖丁,谓掌厨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庖人◆(ao ren)厨师。《墨子·尚贤中》:“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恐足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疱宰◆( zoi)厨工。《韩非子·难言》:“◆(伊尹)身执鼎俎,为庖宰。”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则鱼肉不足食也。”
●庖子◆(poz)厨子。晋·张协《七命》:“伊公爨鼎,庖子挥刀。”李善注:“庖子,庖丁也。”唐·郑望之《膳夫录》:“蔡太师京厨婢数百人,庖子亦十五人。”
●师工◆( shi gong)指厨师。《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与上皇》:“声张起来,楼下掌管、师工、酒保、打杂人等,都上楼来。”又指古代宫廷所没的乐师讽颂箴言之盲人。
●师公◆( shi gong)厨子。宋·吴自牧《梦梁录·分茶酒店》:“凡分茶酒肆,卖下酒食品,厨子谓之量酒博士、师公”清·袁枚《随园随笔·司宫之讹》:“吴自牧《梦梁录》:杭人呼厨者曰师公。至今杭人犹然。”
●司庖◆(spo)厨师。主持厨房烹饪之事的人。司,主持,负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公故仁慈,天曙,以梦告司庖,饬举蟹投水。”饬◆(ch),下令,命令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学·立义学》:“堂东为侧为庖,两侧为厕,更须隙地建仓为蔬圃,司阍、司庖者各一人。”
●雍人◆(yong ren)古时掌管宰杀烹饪的人,相当于现代的厨师。雍,通“饔”,熟食。《仪礼·少牢馈食礼》:“雍人概鼎、匕、俎于雍爨。”郑玄注:“掌割亨之事者。”亨,古“烹”字。爨◆(cuan),烧火做饭。《墨子·耕柱》:“今有一人于此,牛羊犓,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chu huan),同“刍豢”,以草喂牛羊。晋·潘岳《西征赋》:“雍人缕切,鸾刀若飞。”
●宰夫◆( zai fu)古代为帝王或豪门显贵掌管膳食的小吏;厨师。《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胹◆(er),煮;寘◆(zhi),通;畚◆(ben),土箕。 除夕 【除夕】
◆(chx)农历一年的最后一晚,即十二月二十九◆(月小)或三十◆(月大)的晚上。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夜◆( chu ye)同除夕。唐·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大年夜◆( da nian ye)又称大节夜。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是夕,汉民族过去有迎神接神的风俗,现在则以燃放焰火、爆竹来除旧迎新。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大尽小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
●年夜◆( nian ye)除夕。谓一年的最后一夜。旧俗称农历除夕为大年夜。唐·无名氏《辇下岁时记·灶灯》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
●岁夕◆(sui)即除夕。因以一年最后一晚,故称。《宋书·沈怀文传》:“尝以岁夕与谢庄、王景文、颜师伯被敕入省。”
●岁夜◆(suye)即除夕意为一年的最后一夜。唐·刘长卿《岁夜喜魏万成郭夏雪中相寻》诗:“岁夜犹难尽,今春又独归”【船】
◆( chuan)水上运输工具。古时多木制,靠人力用桨、橹拨水前进,或张帆借风力行驶。依其大小、结构、装饰和用途,颇多异名。《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
●便◆( bian j11)轻便的船。,通“楫”,船桨,借指船。韩非子·奸劫弑臣》:“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彩鹢◆( cai yi)船的美称。古时常在船首画上彩鹢,故名。鹢,水鸟名,善飞。唐·李峤《汾阴行》:“棹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明·木玉镜台记·思》“锦缆云帆,彩鹢如飞箭。”
●想◆(cha)小船。《陈书·高祖纪上》:“乃以舫贮石,沉塞淮口。”
●大舫◆( da fang)并两船或数船而成的大船,亦泛指船。陈书·孙传》:“及出镇郢州,乃合十余船为大舫……泛长江而置酒,亦一时之胜赏焉。”
●大航◆( da hang)大船。《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八年》“己未,全赟独乘大航,高十余重,上建大旗。”
●凫舟◆( fu zhou)亦作“凫船”、“凫舫”。小船。以其形如凫,故称。凫,野鸭。晋·张协《七命》:“乘凫舟兮为水嬉。”隋炀帝《四时白纻歌》:“菱潭落日双凫舫,绿水红妆两摇漾。”南朝·梁·简文帝《大同哀辞》:“终无逐浪凫船反,何时复闻龙种归?”
●舸◆(ge)大船。亦指小船或一般的船。《方言》第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晋·左思《吴都赋》:“弘舸连駎,巨槛接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唐·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桂棹◆( gui zhao)船的异名。本指桂木制的船桨,借指船。南朝·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晓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征;夕鸟归林,悬孤帆而未息。”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宋·苏轼《赤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诉流光。”
●画舫◆( hua fang)船的美称。亦指游船,因装饰华丽,故云。唐·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诗:“春池八九曲,画舫两三艘。”宋·苏轼《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诗:“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画鹢◆( hua yi)船的别称。鹢,水鸟名,古时常画鹢首于船头,取其善飞之义,故名船为或鹢首。南朝·陈·张正见《泛舟横大江》之二:“波中画鹢涌,帆上锦花飞。”唐·皮日休《初入太湖》诗:“悠然啸嗷去,天上摇画鷁。”
●芥舟◆( jie zhou)小船别称。语出《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陆德明释文:“芥,小草也。”唐太宗《小池赋》:“牵侠镜兮数寻,泛芥舟而已沉。”
●刳松◆( ku song)指船。以其为挖空的松树干而成,故名。唐·李咸用《公无渡河》诗:“刳松轻稳琅玕长,连呼危榜庸何妨。”
●刳艇◆( ku ting)独木舟。宋·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里·小舫》诗:“小舫间撑莫厌迟,比于刳艇劣相宜。”
●刳舟◆( ku zhou)独木舟。以挖空的独木为船,故称。宋·梅尧臣《哀国子黄助教》诗:“有徒如浮萍,匝匝围刳舟。”
●般船◆( ling chuan)有窗户的船。《楚辞·九江·涉江》:“乘舲船以上沅兮。”王逸注:“舲船,船有窗牖者。”龙骧◆(long xiang)指大船。谓其气概威武,有如昂首疾驰的良马。骧,指昂首快跑的良马。宋·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诗:“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艇一叶从掀舞。”
●艒◆(mus)小船。《方言》第九:“南楚江湘,凡大船谓之舸,小舸谓之艖,艖谓之艒。”
●扁舟◆(pian zhau)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宋·苏轼《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偏舟◆( pian zhou)泛指小船,特指单船。古时两船相并叫方舟,单船称偏舟。偏,一方;一半。《后汉书·隗嚣传》:“范蠡收责勾践,乘偏舟于五湖。”李贤注:“偏舟,特舟也。”特舟,即单船。宋·林逋《上湖闲泛舣舟石函因过下湖小墅》诗:“及问偏舟泊,还寻下濑归。”
●平乘◆( ping cheng)大船名。又名平乘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笳鼓并。”玄,桓玄。《宋书·礼志五》:“平乘舫皆平两头作露平形,不得拟象龙舟,悉不得朱油。”北史·杨素传》:“素居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自余平乘、舴艋等各有差。”青翰◆(qing han)船名。因船上有鸟形雕饰,涂以青色,故名。《说苑·善说》:“鄂君子晳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唐·李绅《过吴门》诗:“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
●青雀◆( qng que)船名。青雀,即“鹢鸟”。《方言》卷九,郭璞注:“鹢,鸟名也,今江东贵人船作青雀是其像也。”古乐府《孔雀东南飞》“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隋炀帝江都宫乐歌》:“渌潭桂棹浮青雀。”唐·王勃《滕王阁序》:“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舸,大船;舰,一种战船;弥,充满;津,渡口,亦指河;舳◆(zh),船头。
●三翼◆( san yi)本指大、中、小三种战船,后指轻舟。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迅三翼以鱼丽,襄两服以雁逝。”唐·骆宾王《晚泊江镇》:“四运移阴津,三翼泛阳侯。”清·曹寅《即事》诗:“年年三翼乘潮去,趠迎人晾酒衣。”超趠◆( pai chao),超越远行。
●沙船◆( sha chuan)一种浅水船,底平,遇沙不易搁浅。宋时称平底船,明中叶称沙船。清·齐彦槐《海道南运议》:“北洋多碛,水浅礁硬,非沙船不行。……沙船大者,才吃水四五尺。”
●水车◆( shui che)一种快船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也指古代战船,见该条。
●乌榜◆( wu bang)船桨借指船。唐·韩《送冷朝阳还上元》诗:“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宋·苏轼《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城头月落尚啼鸟,乌榜红舷早满湖。”
●吴榜◆( wu bang)大掉,即船橹。昊,大。吴榜,指船。一说吴为吴国,吴榜为吴国出产之船棹并借指船。晋·张载《论》:“吴榜越船,不能无水而浮。”宋·梅尧臣《明州推官郑先辈》诗:“随潮吴榜驶,转楚山歌。”清·赵翼《苦雨》诗:“空拟乘吴榜,谁能挽鲁戈?”鲁戈,指鲁阳之戈。
●吴◆(wdao)吴地小船。以其似刀形故称。元·黄绍公《端午竞渡棹歌》之二:“天马玻璃三万顷,尽教看得几吴。”清·方艾毗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笠泽买舠,画舫青帘过驿桥。”清·曹寅《和芷园消夏·蕉窗》:“昔年筑室类吴舠,曾有微言托绿蕉。”又喻“鱼”,见该条。
●仙舸◆( xian ge)游船的美称。唐·畅当《宿潭上》诗之一:“夜潭有仙舸,与月当水中。嘉宾爱明月,游子惊秋风。”仙舻◆(n)游船的美称。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秋涛飞喻马,春水泛仙舻。”
●仙桡◆( xian rao)游船的美称。桡,船桨。唐·尹懋《同燕公泛洞庭》诗:“幸奏潇湘云壑意,山旁容与动仙桡。”仙舟◆(xian zhou)船的美称。隋·江总《洛阳道》诗之一:“仙舟李膺棹,小马王戎镳。”镳◆(i),马嚼子唐李峤《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诗:“仙舟将隔,芳暂云同。”◆(yo),深远;◆(ji),古酒器。宋梁明夫贺新郎寿吕道山四十九岁》词:“万里朝天去,见浔阳江上,风引仙舟淮浦。”金·曹之谦《送李郭二子还乡》诗:“祖帐临寒水,仙舟漾夕晖。”
●小桡◆(xido rao)短桨,借指小船。宋·赵彦端《水龙吟》词:“休问无情水驿,载幽怀,小桡轻艕。”艣,同“橹”宋·贺铸《诉衷情·画楼空》:“吴门春水雪初融,触处小桡通。
●小翼◆(xico yi)小船。·张协《七命》“浮三翼”。李善注:“越绝书》子胥《水战法内经》曰: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清·曹《饭后望江山》诗:“年年浮小翼,谁与涉寒江。”
●小◆( xido)小船。宋·李昂英《西江月》词:“小鹢载池心月,长虹跨水中天。”
●小棹◆( xido zhuo6)亦作“小棵”。短桨,借指小船。宋·周邦彦《长相思·舟作》词:沙棠舟,小棹游。池水澄澄人影浮。”明·李进《游》诗:“湖光潋滟鸟间关,小櫂夷犹意独闲。”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此体最难,宋、明人学之,则如急流小,一瞬而过,无意味也。”此体,指李白、杜甫七言绝句。
●一苇◆(ywei)小船代称。《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孔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浮筏然,非一根苇也。”杭,通“航”《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否◆(p1)泰,犹言好坏、顺逆宋·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叶◆(yye)小船的喻称。以其似一片树叶,故称。唐·司空图《自河西归山》诗之一:“水悠悠一叶危,往来长惧阻归期。”宋·姜夔《湘月》词:“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明·宋濂《龙眠居士画十八应真相赞》:“未入水时,一叶已渡。”
●首◆( yi shou)指船。《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鹢首,浮吹以娱。”汉·张衡《西京赋》:“浮首,翳云芝。”鹢舟◆( zhou)船。古代画鷁首于船头,故名。晋·张协《七命》:“乘鹢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灵芝。”《梁书·刘遵传》:“良辰美景,清风月夜,舟乍动,朱鹭徐鸣。”艅艎◆( yu huang)大船名,同“余皇”。晋·郭璞《江赋》:“漂云飞,运艅艎。”晋·葛洪《抱朴子·博喻》:“艅艎鹢首,涉川之良器也。”
●玉棹◆(yu zhao)本为船桨的美称,借指船。唐·白居易叙德书怀四十韵上歙宣中丞》:“回塘排玉棹,归路拥金羁
●玉轴 yu zhou)指船。北周·庾信《和灵法师游昆明池》之一:“平湖泛玉轴,高堰歇金鞍。”唐·虞世南《奉和幸江都应诏》:“安流进玉轴,戒道翼金吾。”又为卷轴的美称。亦指“车”,见该条。
●舴艋◆( ze meng)小船。亦称“蚱蜢”。唐·张志和《渔父》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舟。宋·李清照《武陵春》词:“欲恐双溪艋舴舟,载不动许多愁。”
●舳舻◆(zh1)船。,船尾转舵处;舻,船头使棹处。《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颜师古注引李斐曰:“舳,船后特处也;舻,船前头刺棹处也。”粚◆(du),同“舵”。杜宝《大业杂记》:“舳舻相继二百余里。”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朱◆( zhu zhao)船的美称,以其华丽而得名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朱櫂丽寒渚,金映秋山。” 船夫 【船夫】
◆( chuan fu)驾船的人。或鼓桨摇橹,或扬帆把舵,齐心合力,使船前进。
●榜人◆( bang ren)船工。榜,船桨。《汉书·司马相如传·子虚赋》:“榜人歌,声流喝。”三国·魏·曹植《朔风》诗:“谁忘泛舟,愧无榜人。”
●榜子◆( bang zY)船工。宋·梅尧臣《望芒砀山》诗:“回头问榜子,前是芒砀。”
●船脚◆( chuan jido)船工:船夫。唐杜宝《大业杂记》“又有朱鸟航二十四艘……其驾船人名为船脚。”
●人◆( gao ren)撑船的人,即船夫。篙,撑船用的包铁头和铁钩的竹竿或木杆。《新唐书·杜亚传》:“使篙人衣油彩衣,没水不濡。”宋·黄庭坚《十月十三日泊舟白沙江口》诗:“篙人持更柝,相与闻并船。”
●篙梢◆( gao shao)熟练的船夫。篙,撑篙者;梢,把舵者。《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杨)玄感选运夫少壮者得五千余人,丹阳、宣城篙梢三千余人。”
●篙师◆( gdo shi)撑船的熟手、有经验的船夫,一般指“艄公”。唐·杜甫《回棹》诗:“篙师烦尔送,朱夏及寒泉。”
●黄头郎◆( huang tou lang)船夫。亦指水军,因戴黄帽而得名。《史记·佞幸传》:“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善濯船池中也。一说持櫂行船也。”驾长◆(jia zhang)船工的尊称。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多谢驾长,是俺重生父母。”《儒林外史》:“剩下几片云片糕……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扶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在嘴里了。”
●艄公◆( shao gong)船的掌舵人。亦作“梢公”。艄,船尾。明·王周《志峡船具诗序》:“俗称操者,男曰艄公,女曰艄婆,盖以掌艄也。”
●水容◆( shur ke)船工,舟人。晋·左思《蜀都赋》:“试水客,舣轻舟。”唐·王昌龄《江中闻笛》诗:“水客皆拥棹,空箱遂盈襟。”亦为菱花的别称。
●水手◆( shur shou)船工,舟人。《唐六典·工部·水部郎中》:“大阳蒲津竹索,每年令司竹监给竹,令津家水手自造。”后以称官船或战船上的水兵。
●渊客◆( yuan ke船夫晋张《七命》:“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舟子◆( zhou zi)船夫。《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传:“舟子、舟人,主济渡者。”卬◆(ang),我。晋·郭璞《江赋》:“舟子于是搦棹。”
●春】
◆(chun)指春季。一年四季的第一个季度,指农厉一月至三月。其时,天气由寒逐渐转温,大地复苏,万物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古人以五音、五方、五色、五行和四季相配,加上四季本身的各自特点,形成各季的诸多异名。《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苍天◆( cang tian)指春天。因其时万物转青,故称。苍,青色。《尔雅·释天》:“春为苍天。”郭璞注:“万物苍苍然生。”邢昺疏引李巡曰:“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日苍天。”又指“天”,见该条。
●东节◆( dong jie)春季的别称,古人以四方配四季,以北斗星斗柄指东为首,故春位在东,称为“东节”。晋·张协《杂诗》:“太昊启东节,春郊礼青祇。”青衹◆(),指春之地神。
●东陆◆(dong)春季的异名。古天文认为太阳沿黄道东行,一日一度。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按春夏秋冬分为四等分,分别名为东陆、南陆、西陆、北陆。日行东陆,即经东方七宿◆(苍龙)所在区域,为之春;日行南陆,经南方七宿◆(朱雀)所在区域,为之夏;日行西陆,经西方七宿◆(白虎)所在区域。为之秋,日行北陆,经北方七宿◆(玄武)所在区域,为之冬。《太平御览》卷十八引易通统图》“日,春行东方青道日东陆”唐·李峤《日》诗:“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驰。”赤羽,指朱雀。东陆,又指东方,见该条。
●发春◆( fa chun)指春季。谓春季万物发生、滋长,故称。《楚辞·屈原<招魂》:“献岁发春兮,汨吾南行。”献岁,谓一年之始,指农历正月。王逸注。”言岁始来进,春气奋扬,万物皆感气而生,伤放逐独南行。”
●发生◆(fa sheng)亦称“发生辰”。春季的别称。以其时草木萌发、滋长,故称。《尔雅·释天》:“春为发生。”汉·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于潜户。”唐·曹松《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诗:“自兹怜万物,同入发生辰。”芳春◆( fang chun)春天,春季。以其时百花盛开,芳香四溢而得名。晋·陆机《长安有狭邪行》:“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日春阳,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
●古春◆(gu chun)春天,春季。因春自古而然,故称。唐·李贺《兰香神女庙三月中作》诗:“灵宫肃清晓,细柏含古春。”明·高启《圣姑庙》诗:“花落闲祠谢古春,蕙帏瑶席掩香尘。”
●花月◆( hua yue)本指农历二月,谓其时百花盛开。亦指代春季。唐·杜甫《赠汝阳王二十韵》:“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砚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此四句分别指春夏秋冬。甲乙◆(jia)春季的别称。谓甲乙为天干的第一、二位,统春之三时,故名。《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唐·房玄龄注:“甲乙统春之三时也。”三时,指孟、仲、季三春。《礼记·月令》春之月:“其日甲乙。”戴望疏:“其当孟春、仲春、季春之时,日之生养之功,谓为甲乙。”
●九春◆( jiu chun)指春天,春季。因其时共九十日,故称。《文选·阮籍〈咏怀诗之四》:“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张铣注:“春,阳;阳数九,故云九春。”明·唐寅《金粉地赋》:“瑶池疏润,演丽于九春;析木分辉,流光于千里。”
●兰时◆( lan1)指春秋。以其时春兰开花,故称。晋·陆机《拟庭中有奇树》诗:“欢友兰时往,迢迢匿音徽。”音微,本指琴面音标,借指人的音容、仪表
●青春◆(qing chun)指春季。古人以四方、四色与四季相配,东方春位,其色青。又因春天作物草木一片青葱,故春青春。《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尺。”三国·魏·曹植《迷迭香赋》:“播西都之丽草兮,启青春而凝晖。”
●青帝◆(qTng di)春的代称。青帝为东方之神,又称春神,借指春天、春季。《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唐黄巢《咏菊》诗:“他日若得为青帝,报与桃花一样开。”青阳◆( qing yang)指春季。《尔雅释天》:“春为青阳。”郭璞注:“气清而温阳。”《汉书·礼乐志·郊祀歌》:“阳开动,根荄以遂。”根荄,指草根◆(gai),草根唐陈子昂《感遇》诗:“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软节◆( ruan jie)指春季。以春风柔和,故称。晋·曹毗《正朝》诗:“软节畅宇宙,和风被八区。八区,八方广阔的地域。三春◆( san chun)指春季。以其分孟春、仲春、季春,故称。晋·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晒干。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际,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八隅,八方。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期在十月。”又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泰春◆( tai chun)春季的美称。泰,安泰、安宁之意,谓春季当安泰,一种美好的愿望。《管子·山国轨》:“泰春,民之功繇。”繇,同“由”。
●天端◆(tian duan)春的异名。谓春为一岁的开端。端,开头、开始。语出《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汉·何休注,“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徐彦疏:“天端,即春也。”陈立义疏:“春为天之始,系王于春,故为上系天端。”
●新阳◆( xin yang)春季的别称。古人以一年的上半年◆(春夏)为阳,下半年◆(秋冬)为阴。因春为四季之首,故称“新阳”。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阳春◆( yang chun)指春季,以其气候温暖宜人,故称。《管子·地数》:“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善冢墓。”《楚辞·九辨》:“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又指“盛世”,见该条。
●阳季◆( yang)指春季。古人认为春天阳气上升,故以春为阳。《南齐书·乐志》:“阳季勾萌达,炎徂溽暑融。”炎徂◆(cu),谓炎热的天气,即夏季已过去。
●莺时◆(ying sh1)指春天、春季。以春天为莺啼时节,故称。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楼迢递绝尘埃,莺时景物正徘徊。”迢递◆( tido di),高。 村落 【村落】
◆(cunu)即村庄。村民聚居的地方。古代村落的居民少则几户多则百户以上,以从事农业为主。《三国志魏志·郑浑传》:“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唐·张乔《归旧山》诗:“昔年山下结茅茨,村落重来野径移。”
●村坊◆( cun fang)村庄。《新唐书·食货志一》:“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元王晔《桃花女》楔子:“我们住的村坊,也有百十多家。”
●村井◆( cun jing)犹村庄。古谓八家居聚在一起,同用一井,故云。《宋书·素虏传论》:“自江淮至清济,户口数十万……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
●村聚◆(cunj)村庄。谓村民聚居之地。明·唐顺之《叙广右战功》:“或绝远村聚,赋度官军所必不至而潜寇,则公军又已先在。”
●村闾◆(cun)村落。闾,本为闾巷的大门,借指里巷、村落。唐·白居易《村里苦寒》诗:“回观村间间,十室八九贫。”
●村疃◆( cun tuan)村庄。疃,屯,村。唐·唐彦谦《夏日访友》诗:“孤村唤野渡,村疃入幽邃。”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剑侠》:“次口入深山,行不知几百里,无复村。”
●村墟◆(cunx村庄。北周·庾信《寒园即目》诗:“寒园新散居,摇落小村墟。”唐杜甫《季秋江村》诗:“乔木村墟古,疏篱野蔓悬。”宋·陆游《水乡泛舟》诗:“隔林犬吠村墟近,掠面风来酒力消。”
●村园◆( cun yuan)村庄。唐·白居易《春村》诗:“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农夫春旧谷,蚕妾新衣。”唐·雍陶《城西访友人别墅》诗:“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积壳花。”
●村子◆( cun zi)村庄。《儒林外史》第九回:“两位公子谢了樵夫,披榛觅路,到了一个村子,不过四五户人家,几间茅屋徒
●并邑◆( yi)乡村,村落。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晋·陆云《答张士然》诗:“修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
●丘井◆(qiu iing)乡村;乡邑。丘,田垄。田畴,村落;井,水井,乡里。《魏书·张彝传》:“伏愿昭览付有司,使魏代所采之诗,不于丘井,臣之愿也。”◆(yn),埋没。丘里◆(q)乡里,村落。《庄子·则阳》:“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成玄英疏:“古者十家为丘二十家为里。乡丘里,风俗不同,故假问答以辩之也。”丘落◆(qiu)村落。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其后小者亡逃,大者藏匿……名宫之旁,庐舍丘落,无生苗立树。”
●墟井◆( xu jing)犹村落。墟,村落。宋·蔡絛《铁山从谈》卷六:“有客尝过墟井,系马民舍篱下,虎来篱,客为惧。”
●聚◆(j)犹村落。《新唐书·曹王明传》:“繇荆抵乐乡二百里,其墟聚凡数十,不井饮始命凿井以便人。”
●墟里◆()村落。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烟。”后·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明何景明《还至别业》诗之一:“鸡鸣高树杪,狗吠墟里间。”清·曹寅《葛渔城》诗:“落日下高原,驱车见墟里。”
●墟落◆(xuu)村落。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唐王维《渭川田家》诗:“斜光照墟济,穷巷牛羊归。”宋·王安石《示张秘校》诗:“月出映沟坻,烟升隐墟落。”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钟声散墟落,灯火见人家。”
●墟曲◆(q)村。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唐·王维《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诗:淡荡动云天,玲珑映墟曲。”
●邑落◆(yu)部落,村落。《后汉书·东夷传》:“土肥美,背山向水,宫五谷,善田种,有邑落长帅。”
●陬落◆( zou luo)犹村落。陬,角落。晋·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泽导而通,鸟兽之氓也。”《晋书·陶侃传·论》:“士行望非世族,俗异中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俊之列。” 大道 【大道】
◆( da dao)一般指法则、规律,儒道两家各有认识。儒家以其为正道、常理、治世法则、伦理纲常。《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汉书·司马迁传赞》:“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唐·柳宗元《箕子碑》:“当纣之时,大道悖乱。”清·戴名世《宋许亦士序》:“当大道沦散,士不知学。”道家则以“大道”为万物本源、自然法则或成仙之法。《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三国·魏·嵇康《释私论》:“物情顺通,大道无违。”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吕岩》:“岩既笃志大道,游览名山,至太华,遇云房,知为异人。”
●大方◆( fang)大道,常理;基本法则、方法,唐·韩愈《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宋·曾巩《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抚州,其治大°,,
●方,务除苛去繁。”又指“大地”、“大要”,各见该条。亦指行家,如大方之家。
●大命◆( da ming)自然规律。《韩非子·杨权》:“天有大命,人有大命。”陈奇猷集释“大命,谓自然之数。”又指“天命”、“寿命”、“大事”,见各该条。亦指天子之命。
●大清◆( da qing)谓大道。《管子·内业》:“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尹知章注:“大清,道也。”大圜◆(圆),天;大方,地;大明,日月。”大清,又指政治清明。
●大通◆( da tong)犹大道。《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三国··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故古人仰准阴阳,俯协刚柔,中识理性,使三方相善同会于大道,所以穷理而尽物宜也。”又谓通于大道,顺运自然,作动词用。
●大途◆(dat)谓大道,规则。《庄子·山木》:“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途者乎!”成玄英疏:“途,道也。”王先谦集解:“况处天下大通之途者乎,谓道也。”又指“大路”,见该条。
●大象◆( da xiang)大道,常理。《老子》:“执大象,天下往。”河上公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又指“天象”,见该条。
●大猷◆( da you)谓治国大道。《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序大猷,圣人莫之郑玄笺:“猷,道也;大道,治国之礼法。”晋·潘岳《杨荆州诔》:“弈世丕显,允迪大猷。”
●大繇◆(da you)谓治国大道。繇,通“由”。《汉书·叙传上》:“谟先圣之大繇兮。”颜师古注“,谋也;繇,道也。”《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应期曼命,发迹南土,将恢大繇,革我区夏。”
●宏陈◆( hong chen)犹大道。汉·班固《典引》:“盖以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宏陈云尔
●。”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上·后汉书》:“今案:陈者,首也言蕴蓄圣人之大道也。”
●宏轨◆( hong gur)犹大道。喻指法规。晋·范宁《〈谷梁传序》:“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所隐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
●上道◆( shang dao)最高深的道。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又指大路。大朴◆( tai pu)大道。因其原始质朴,故称。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昔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晋·桓温《荐谯元彦表》:“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刘良注:“大朴,大道也”宋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太一◆(taiy)大道的别名,为老子之“道”的别称。太至高至极;一,绝对唯一,视为绝对真理。《庄子·天下》称老子之学为“主之以太一”。《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以形,不可以名,强为之,谓之太一。”亦为上帝别称。又为“元气”的异称,见该条。
●天命◆( tian ming)上天所规定的。唯心主义者认为天有意识,事由天定,人无能为力;唯物主义者认为天命为自然规律、法则。《荀子·天命》:“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以,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及指“天赋”、“天年”,见“天资”、“寿命”条。
●天式◆(tian shi)自然法式,自然规律。天,指自然。《楚辞天问》:“天式纵横,阳离爱死。”王逸注:“式,法也。”王夫之通释“天式纵横者,言造化生物之定式。”
●玄珠◆( xuan zhu)本为赤黑色的明珠,道家以喻大道。《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文选·刘峻<广绝交论>》:“此朱生◆(穆)得玄珠于赤水,谟神睿而为言。”李善注引司马彪曰:“赤水,假水名;玄珠,喻道也。”
●〖大德】
◆(bade)大功德,大恩。《易经·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日生。”《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又指品德高尚和德行高尚的人。
●共德◆( hong de)亦作“洪德”,大德。共,通“洪”,大。《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臣闻之:‘俭,德洪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恶,无乃不可乎?”旧读共为恭,不当。《汉书·序传》:“宣◆(汉宣帝)承其末,乃施洪德,震我威灵,五世来服。”
●厚德◆( hou de)大德,厚,大。《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汜沦训》:“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余益德君,君真厚德人也。”
●介德◆( jie de)大德。介,大。《逸周书·武顺》,“无忠尚让,亲均惠下,集固介德。”
●峻德◆(jnd)大德。峻,大。指高尚的品德,《礼记·大学》:“《帝典》曰:‘克明峻德’。”郑玄注:“峻,大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孝》:“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天子选才峻。”
●上德◆( shang de)最高的道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二个“德”字通“得”。又指帝王的功德。汉·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又指崇尚道德。上,通“尚”。
●元德◆( yuan de)大德。《书·酒诰》:“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孔传:“亦惟天顺其大德而佑之。”《国语·楚语上》:“尧有丹朱,舜有商均……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子。”
●元良◆( yuan liang)大善,至德。元,大;良,善。《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真。”孔传:“天子有大德,则天下得其正。”又指“太子”、“贤人”。见各该条。 大地 【大地】
◆(dad)指整个地球的表面,习惯上指与天穹相对的地表。古人根据大地的作用、“天圆地方”的认识和有关传说,对大地颇多异称。北魏温子升《寒陵峙碑序》:“虽复高天销于猛炭,大地沦于积水,固以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大方◆(da fang)大地异名。出于天圆地方之说。《淮南子·真训》:“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员,通“圆”,指天。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苍苍。” 唐·孟云卿《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群物,生死有常伦。”又指
●,见该条。亦指见识广博、学识深厚并有专长的人,如大方之家。
●大荒◆( da huang)指大地或最荒远的地方,极言其旷远。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大矩◆(daj)大地的别称。矩,方形。亦出于天圆地方之说。《吕氏春秋·序意》:“爱有大在上,大矩在下。”高诱注:“圜,天也;矩,地也。”圜,通“圆”。
●大块◆( da kuai)大地的别称。又指大自然。块,土块,借指土地,大地。《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晋·张华《答何劭》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李善注:“大块,谓地也。”洪,大自然,天;万类,万物。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源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假,给予,提供;文章,指写文章情趣、意境,一说指大地灿烂锦绣的景色。
●地纪◆(dj)本指维系大地的绳子,借指大地。唐太宗《春日望海》诗:“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天潢,天河。清·曹寅《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记》诗之四:“湖汇万泉清地纪,春回北斗见天标。”
●地境◆( di jing)犹大地。《宋书·乐志二》:泽霑地境,化充天宇。”又指地形环境。
●地◆(di lie)泛指大地。埒谓大地四周的界限。清·王夫之《绎思》:“天维皇然其未倾,地犁然其未圮。”◆(p),伺塌。
●地庐◆(d)大地。谓其为万物之庐舍,故称。晋·左思《魏都赋》“响起,疑震霆,天宇骇,地庐惊。”傮◆(cdo),通“嘈”李周翰注:“嘈声起,如振动雷霆,骇惊天地。”唐·李白《大猎赋》:“掯鸧鹄漂鸬鶀,弹地庐与神居。”
●地区◆(dq)指大地。汉·蔡邕《太傅胡公碑》:“亘地区,充天宇。辚高逵,踵遐武。”《宋书·乐志二》:“中星兆,六宗秩。乾宇晏,地区谧。”南朝·齐·谢朓《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弱龄倦簪履,薄晚泰华奥。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亦指“人世”,见该条。
●地舆◆(dy)大地的别称。舆,地;车。谓地为车與,以载万物。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唐·熊曜《琅琊台观日赋》:“倾地舆而通水府,吸天盖而骇长鲸。”
●方祇◆( fang1)大地。祇,地神。借指大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曰“方衹”。《晋书·后妃传论》:“方衹体安,俪乾仪于合注;圆舒循晷,配羲嚁以齐明。”乾仪,指天,亦喻帝王,圆舒,月亮羲曜太阳。
●方仪◆( fang1)大地异名。古人称天地为两仪,又认为地方,故称大地为方仪。·晋·卢谨《时兴》诗:“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亹亹◆(wwe),勤奋不倦的样子方舆◆(fang yu)大地的别称。舆指大地。古人误认为地为方形,故称。《易·说卦》以地为舆。谓其能载万物,故称大地为方舆。晋束《补亡诗》:“漫漫方舆,回口洪。”
●方载◆( fang zai)大地的别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而地又载万物,故称。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故乃上法园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圆象,指天。
●方州◆( fang zhou)大地。古人以为大地方形,故名。《淮南子·览冥训》:“背方州,圆天。”高诱注:“方州,地也。”又指京都。见“京城”条。
●厚地◆(houd)大地别称。厚,大。《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跼◆(j),受束缚。踏◆(1)小步。跼踏,畏缩不前的样子。白居易《重赋》诗:“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宋·梅尧臣《梦感》诗:“生哀百十载,死苦千万春。何谓千万春?厚地不复晨。”清·顾炎武《再谒天寿山陵》诗:“下蟠厚地深,上峻青天极。”
●厚厚◆( houhou)大地别称。唐·李翱《侯处士墓志》:“其首章曰:‘穹穹与厚厚兮,乌愤予而不掳。,”穹穹,指天。宋·陆游《除宝谟阁待制谢表》:“体穹穹厚厚之仁,跻荡荡巍巍之治。”
●厚坤◆( hou kun)大地异名。唐·杜甫《木皮岭》诗:“仰千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大明,指日月。
●后坤◆( hou kun)指大地。后,后土,大地;坤,为八卦卦象之一,为阴,指大地。明。王廷《答何柏斋造化论》:“愚则以为后坤发育,群品载生,山川蕴灵雷雨交作,谓地不神,恐不可得。”群品,万物。
●后土◆(hout)对大地的尊称。与皇天相对称《左传·信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亦泛指土地或土神。厚载◆( hou zai)指大地。谓地厚而载万物,故称。语出《易·坤辞》:“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后汉书·皇后纪赞》:“填厚载,阴正干于内。”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阴书》:“然而世无。非厚载之日;君乾乾,非苍苍之称。”
●巨块◆( kuai)大地的别称。唐·杨炯《益州新都院学先圣庙堂碑文序》:“迥七星于上列,太清不能潜混茫之机;环四海于中州,巨块不能秘生成之业。”
●坤后◆( kun hou)指大地。坤为地;后,后土,亦指地。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方圆舛状,逝止异归。故浑象尊于行健,坤后贵于安贞。”
●坤厚◆( kun hou)指大地,以其博厚,故称。宋·苏轼《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制》:“推美《国风》,夙茂《周南》之化;考祥《羲易》,共成坤厚之功。”《读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今肇基卜筑,冲冒郁蒸,扰坤厚,乖违前训。”
●坤灵◆( kun ling)对大地的美称。谓其钟有灵秀之气而得名。汉·扬雄《司空箴》:“普彼坤灵,侔天作则分制五服,划为万国。”唐·王勃《九成宫赋》序:“在地班形,珠阙镇坤灵之野。”金元好问《太室同希颜赋》诗:“鳌掀一柱在,万古在坤灵。”坤仪◆(kuny1)大地。仪,容颜。坤仪,即大地之象,与乾象相对称。晋·刘琨《答卢谌》诗:“乾象栋倾,坤仪舟覆。”《旧唐书·音乐志三》:“大矣坤仪,至哉神县。”又指“仪表”,见该条,亦犹母仪。
●坤舆◆(kuny)大地异名。坤为八卦之一,卦形为三阴爻,为阴,指地。《易·说卦》:“坤为地,…为大舆。”孔颖达疏:“为大舆,取其能载万物也。”故坤舆为大地。《宋史·乐志八》:“昭灵积厚,混之坤舆。”宋·李吕《题焦峙》诗:“水轮依风负坤舆,百川东流同灌输。”清·赵翼岣嵝碑歌偕刘穆庵孝廉作》诗:“山河两界次第清,万古坤舆奠祍席。”坤元◆( kun yuan)指大地。与“乾元◆(天)”相对称。按八卦,坤指地。元,开始。谓大地始生万物。《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认为坤的作用是顺应自然,资生万物。孔颖达疏:“至哉坤元者,叹美坤德”《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陈书·高祖记》:“大哉乾元,资日月以贞观,至哉坤元,凭山川以载物。”
●坤载◆( kun zai)指大地,以其能负载万物,故称。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孔颖达疏:“与其广厚,故能载物。”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下:“夫结而为山,融面为谷,设险阻于地理,资守讵于国都,足以表坤载之无疆,示神州之大壮者也。”又谓帝后功德博厚,如地之载育万物。
●六地◆(lid)原谓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刘知远诸宫调·知远探三娘与洪义撕打》:“六地权牙床,这麻科假做青罗帐。”权,暂且。
●区有◆(90yu)大地。区,区宇;有,九有,九州。南朝·沈约《梁宗庙登歌》之五:“铸铬苍昊,甄陶区有。”苍昊天;甄陶,造成,造就。◆(zhen),本为制作陶器的转轮,引申为制作陶器;陶,制作陶器。
●柔祇◆(youq1)大地的别称。衹,地神。借指大地。古人谓地道阴柔,故称柔祇。谢庄《月赋》:“柔祇雪凝,圆灵水镜。”圆灵,指天。
●太宁◆( tai ning)大地异名。亦作“泰宁”。以其从太空观察为极其宁静的境界,故称。《鹖冠子·度万》:“唯圣人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太清,天唐·吴筠《高士咏·广成子》:“三光入无穷,寂默返太宁。”三光指日、月、星。
●大阴◆( tai yin)指地。天为阳,地为阴,故大地大阴。《庄子·徐无鬼》:“太一通之,太阴解之。”成玄英疏:“大阴,地也。”
●下土◆(xit)大地异名,对“上天”而言。《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唐·张乔《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明·何景明《九咏》:“下土幽暗而险兮,需光泽之照临。”峨◆(),险阻。
●埏垓◆( yan gai)大地。埏,大地边际。垓,谓天下八极九州之地。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窃思河出昆仑墟,其势定可吞埏垓。”
●员舆◆( yuan yu)大地。员,同“圆”;舆,地舆,疆域,指整个大地。梁启超《欧洲地理大势论》:“欧罗巴其天之骄子乎?以圆舆上最小之一洲,洲内部分为大小国者十数。而牢制天下。” 大海 【大海】
◆( da hai)大洋靠近陆地的水域。我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但无北海与西海。古人却认为我国四周环海。沧海◆( cang hai)大海。因大海水呈青绿色,故称《法言·吾子》:“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又称东海。《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仓海◆( cang hai)大海,沧海。仓,通“沧”汉·扬雄《甘泉赋》:“东烛仓海,西燿流沙。”章炳麟《书·学变》:“惟杜恕基闻之,而云:已得此辈,当乘桴蹈仓海,不能自谐在其间也。”闻,使人听到。◆(j),教,使,令。
●沧溟◆( cang ming)沧,通“苍”,青绿色;溟,海。常指大海。南朝·梁·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沧之深,不能比其大。”
●沧瀛◆( cang ying)沧海。南朝·陈·沈炯《归魂赋》:百万之虏,俄成鱼鳖。千仞之阜,倏似沧瀛。”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大壑◆(dahe)大海。《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唐·元稹《和乐天送客》诗:“大壑浮三岛,周天过五均。”
●鲸海◆( jing hai)大海。宋·文同《季夏己亥大雨》诗“怪电烧热嗔霆喧,鲸海起立星汉翻。”宋·王安石《寄石鼓夺陈伯庸》诗:“鲸海无风白日闲,无门当面险难攀。”
●巨壑◆(jhe)指大海。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
●: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北齐·宋王廷《望海》诗:“登高临巨壑,不知千万里。”唐·岑参《精卫》诗:“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亦指深沟大谷。
●巨浸◆(jjin)指大海。唐许彬《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诗:“不易识蓬瀛,凭高望有程。盘根出巨浸,远色到孤城。”宋·范仲淹《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谘目》:“◆(太湖)虽北压扬子江而东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
●巨溟◆(jmng)大海。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诗:“全吴临溟,百里到沪渎”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取之由一叶而至一掬,输之若百谷之赴巨溟。”冥海◆( ming hai)亦作“海”,传说中的北海。亦泛指大海。冥,通“”。《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海内十洲记·聚窟洲》: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
●溟涨◆( ming zhang)大海。唐·柳喜《日浴咸池赋》:照蜃楼于圻岸,写蚊室于溟涨。”唐·杨德舆《唐故…赠太子少保徐公墓志铭》:“涨之外,巨贾万舰,通犀南金,充物狎至。”巨贾◆(gu),大商人。物◆(ren),充满。狎◆(xi),交替
●水王◆( shui wang)指大海。以其汇纳百川之水,故名。汉·焦延寿《易林·乾·蒙》:“海为水王,聪圣且明。”天池◆( tian)海。南海。《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大海洪川原天造化,非人所作,故日天池也。”南朝·宋·王韶之《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出》:“天池之滨,大江之,日有怪物焉。”渍◆(fen),水边。天,又指天上之池。
●天北◆( tian pin)指海。以其为大地的自然深谷而得名。汉·扬雄《太玄·饰》:“次伍,下言如小,实以天牝。”宋·司马光集注:“牝,谷也。天,谓海也。”
●夏海◆( xid hai)大海。夏,大。《吕氏春秋·求人》: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高诱注:“夏海,大冥也。”《晋书·石勒载记上》:“今山川夷静,星晨不孛,夏海重泽,天人系仰。”
●瀛海◆( ying hai)大海。《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乃有大瀛海环其外。”《论衡·说天》:“九洲之外,更有瀛海。” 大路 【大路】
◆(da)大道,宽阔平坦的道路。《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子之祛兮。”掺◆(shan),持、握。郑玄笺:“路,道。”三国·魏·曹植《美女篇》诗:“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唐·韩愈《驽骥赠欧阳詹》诗:“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嘶鸣当大路,志气芳有余。”
●八衢◆(bq)四通八达的道路。清·曹寅《题朴仙画五毒图》诗之二:“流铃八衢火万里,入手骚除心得已。”
●冲衢◆( chong qu交通大道。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人情鬼蜮,所在皆然,南北冲衢,为害尤烈。”清·孙枝蔚《题扇上俞雪朗所画山水图奉酬王正子送予之屯留长句》“此邦南北之冲衢,相顾草堂多鸿儒。”
●大涂◆(dat)大路。《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为大涂。”高亨注“大涂大路也,震动也。大路为人与车马行动之道。故震为大涂。”◆(),古“敷”字,谓春至阳气生,万物舒展之象。亦为“大道”◆(规则、常理),见该条。广陌◆( guang mo)大路。广,宽广;陌,本指田间小路,亦泛指路。晋·陶潜《咏荆轲》诗:“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唐·沈期《临高台》诗:“高台临广陌,车马纷相续。”明·陈子龙《春郊》诗:“轻罗吹广陌,和风袭芳洲。”又犹巨万,形容数目很大,陌,“百”的借字。
●广庄◆(《9un9zhudng《)宽阔的大道。宋梅尧臣《依韵和宋中道观八月二十八日车驾朝谒景灵》:“焚香殿开严帐,汲水寒沟洒广庄。”
●九城陌◆(jiu cheng mo)都城大路。·白居易《郡中即事》诗:“遥思九城陌,扰扰趋名利。”
●九街◆( jiu jie)犹九逵,都城的大道。唐·萨能《送浙东王大夫》诗:“九街鸣玉勒,一宅照红旌”宋·周邦彦《少年游·雨后》词:“九街泥泞重,门外燕飞迟。”
●九馗◆(jiku大路别称。馗,同“逵”,通往各方的道路。清·黄景仁《出都过芦沟桥》诗:“九馗车马暮骎骎,几曲浑河落日阴。”
●九逵◆(jiku1)四通八达的道路。逵,通往各方的道路。南朝·梁·何逊《拟轻薄篇》:“长安九逵上,青槐荫道植。”唐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紫绶拂三寺,朱门临九逵。”《孽海花》第十五回:“真个九逵无禁,锦衫交飞,万户初开,歌钟互答。”清·赵翼《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狂风卷石落半岭坚冰凿梯通九逵。”
●九陌◆(jim)原指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后泛指都城大道繁华街市。《三辅黄图·长安八街九陌》:“《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唐·骆宾王《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隅,万户千门平旦开。”宋·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好时代,朝野多欢,编九陌太平箫鼓”清·顾炎武《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燕山一别八年余,再裹行来九陌。”也指田间小路。
●九衢◆(jiq)大路别称,指纵横交错的大路;繁华的街市。《楚辞·天问》:“靡萍九衢,枲华安居。”枲◆(x)华,大麻的花。王逸注:“九交道曰衢。”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归来甲第拱皇居,朱门峨峨临九衢。”明刘基《秋兴》诗之一:“九衢车马如流水,尽是邯郸梦里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隳◆(hu)突,骚扰。
●九通衢◆( jiu tong q)四方通达的大路清·陈梦雷立秋后一日至都门即事赋感》诗:“宝马仍尘三市路,绣车犹拥九通衢。”
●九途◆(jit)犹九逵。京城中的大路。南朝宋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九途平若水,双阙似云浮。”
●剧骖◆(jcan)七面相通的大道。《尔雅·释宫》:“七达谓之剧骖。”郭璞注:“三道交,复有一歧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释名·释道》:“七达曰剧骖。骖马有四耳,今此道有歧,比于剧也。”宋·周邦彦《汴都赋》:“剧骖崇期,荡夷如砥。”砥◆(b),磨石。
●康逵◆( kang ku1)康庄大道。唐·陆龟蒙《陋巷铭》:“鲁国千乘,岂无康逵?传载陋巷,以颜居之。”宋·周邦彦《汴都赋》:“举天下于康逵,力士而不敢取,贫夫汗缩而不敢睨者,恃德之险也。”
●康衢◆( kang qu)四通八达的大道。康,五路通达的大道;衢,四面通达的大道。《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晋书·潘岳传》:“动容发音,而观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讴吟乎圣世。”唐·元稹《哀病聪》诗:“曾听禁漏惊衙鼓,惯踏康衢怕小桥。”亦喻指显要的地位,犹言要路。
●康途◆( kang tu)坦途大道。亦指生死之道汉黄宪《天禄阁外史·二难》:“使西畴苍然,允茂嘉禾,优游于秽,恬澹于康途。”
●康庄◆( kang zhuang)大路别称,如康庄大道。庄,指六路通达的大道。康庄,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尔雅·释宫》:“五达谓之康
●六达谓之庄《史记·孟子卿列传》“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唐·白居易《和松树》诗:“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
●平津◆( ping jin)坦途,大道。晋·淘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平津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唐·昙翼《招隐》诗:“连峰数千里,修水带平津。”
●平衢◆( ping qu)大路。以其平坦和四通八达,故称。三国·魏阮籍《清思赋》:“长思肃以永至兮,涤平衡之大夷。”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郴中集诗平原侯植》:“平衡且直,白杨信袅袅。”
●平途◆(pngt)平直的大路。北周·庾信《小园赋》“擢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三危,西部边界的山名。上道◆( shang da)大路。唐·严维《谢酬侍御喜王宇及第见贺不遇之作》诗:“柳映三桥发,花连上道明。”
●四衢◆(sq)四通八达的大路。《后汉书·李固传》:“冀乃封广,戒而露固尸于四衢。”《宋书·符瑞志上》:“帝惧,欲出奔,而月明,邀候急,四衢继绝不得去。”又指四通八达。
●通衢◆(tong)四通八达的大道。班昭《东征赋》:“尊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宋史·食货志上》:“诏新复州县,取刘豫重敛之法,焚之通衢。”
●修衢◆(xq)大路。明·方孝孺《静斋记》:“修衢广巷,车马往来,鼓吹闹耳。”修,长。
●夷庚◆( geng)平坦的大道。夷,平坦;庚,道路。《左传·成公十八年》:“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报其地,以塞夷庚。”杜预注:“夷庚,吴晋往来之要道。”孔颖达疏:“夷,平也。《诗序》云:《由庚》,万物得由其道。’是以庚为道也…知谓塞吴晋往来之要道也。”晋·陆机《辩亡论》:施皇舆于庚,友帝座于紫达。”
●夷路◆(y)平坦的道路。晋·潘尼《赠河阳诗》:“逸骥腾夷路,潜龙跃洪波。”唐·司空图《十会斋文》:“辟夷路于前程,腾波于沸鼎。”
●夷塗◆(yt)平坦的道路。塗,通“途”。汉·张衡《西京赋》:“襄岸夷塗,修路峻险。”·王若虚《五经辨惑上》:“夫子中庸之教,朗如白日,坦于夷塗。”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七:“历阻得夷途,何明去荒怪。”
●正路◆( zheng)大路。《孟子·离》:“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唐·孟郊《送丹霞子芳颜上人归山》诗:“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
●中街◆( zhong q)大路别称。四通八达的大路。《淮南子·缪称训》:“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至尊邪,过者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唐·李白《赠崔谘议》诗:希一剪拂,犹可驰中衢。”《宋史·窦贞固传》:“有物状蜥蜴银盘中,毒气冲盘,焚于中衡,臭闻百步外。”
●周道◆( zhou da)大路。《诗·小雅·四牡》:“四牡,周道倭迟。”◆( fei fei),马不停地小跑的样子。朱熹集传:“周道,大路也。”柳宗元《故试大理评事裴君墓志》:“车草草,我来局道。”又指普遍通行的道理。
●周行◆( zhou hang)大路异名。《诗·小雅·大东》:“佻公子,行彼周行。”朱熹集传:“周行,大路也。”又指最好的方法、途径。
●紫陌◆(zm)帝都的道路。贾至《早朝大明宫》诗:“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唐·刘禹锡《元和十年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也指郊野间的道路。李贺《昌谷北园新笋》诗:“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 大儒 【大儒】
◆(dar)儒学大师。亦泛指学识渊博的人。《荀子·儒效》:“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以为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之公也。”唐·韩愈《读荀》:“六经’与百家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清·吴伟业《寿王鉴明五十》诗:“当世数大儒,为君好名宿。”
●大宿◆(das)博学之士,犹大儒明·袁宏道《八识略说叙》:“是故非耆德大宿,登相家之阃阈,鲜有能涉性海之洪,跻智岳于颠层者也。”阃阈◆( kun yu),门坎。
●洪儒◆( hong)亦作“鸿儒”,即大儒。洪、鸿,大。学问渊博的儒学大师或读书人。《公羊传·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唐·徐彦疏:“谓之俗儒者,即《春秋繁露》云:‘能通一经,孺生。博览群书,号曰洪儒。”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宏儒◆( hong)大儒泛指博学之士。选·何晏〈景福殿赋>》:“三事九司,宏儒硕生。”李善注引《尔雅》:“宏,硕大也。”《后汉书·黄琼传论》:“宏儒远智,高心絜行激扬风流者,不可胜言。”
●鸿生◆( hong sheng)大儒。《汉书·扬雄传·校猎赋》于兹虖鸿生钜儒,俄轩冕,杂衣裳。”
●巨儒◆(jr)大儒指造诣高深的儒学大师。汉·桓宽《盐铁论·杂论》:“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恧然不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恧◆(n然,羞愧的样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硕士◆( shud shi)指品学高尚,学识渊博之人,犹大儒士。硕,大;士◆(名),有学识的人。宋·曾巩《与杜相公书》:“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
●宿儒◆(sur)修养有素的儒士,即大儒。《汉书·翟方进传》:“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唐·韩愈《施先生墓志铭》:故曰:“故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真儒◆(zher)真正的儒生,犹大儒。汉·扬雄《法言·寡见》:“如用真儒,无敌于天下。”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踏,愧生于中,颜变于外,不复自比于人。”踧踖◆(cuj),局促不安的样子。《宋史·道学传一·程颢》:“道不行,百世无善世;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真儒,则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清·姚莹《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 大师 【大师】
◆(dsh)对学者、专家的尊称。《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百喻经·治秃喻》:“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二百余年来,讲堂茂草,弦诵阒如词章俭陋之夫,挟科举速化之术,俨坐皋比、称大师矣。”皋比◆(gp),铺虎皮的座席,指学师的座席。
●崇匠◆( chong jiang)巨匠,大师。崇,高、大。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升沈后进》:“退之访湜,遇奇章亦及门。二贤见刺,欣然同契延接,询及所止,对曰:某方以薄技卜妍丑于崇匠,进退惟命。”刺,名刺、名帖,即名片。
●巨公◆( gong)犹巨匠、大师。指在艺术或其他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唐·李贺《高轩过》诗“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亦用以称达官贵人。又为皇帝的别称,见“帝王”条。宿师◆(ssh)老成博学之士,即大师。宿,大。宋·曾巩《与杜相公书》:“当今内至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必将惫精疲思,写之册书,磊磊明明,宣布万世,固非浅陋小生所能道说而有益毫发也。”
●宿学◆( su xue学识渊博,有修养的学者、大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新唐书·吕才传:“帝病阴阳家所传书多谬伪浅恶,世益拘畏,命才与宿学删落烦讹。”清·魏源《户部左侍郎周公神道碑》:“帝选宿学,入侍讲幄,公矢其悫。”悫◆(que),诚恳。
●元匠◆( yuan jiang)巨匠、大师。元,大;匠,对某一学术或技艺有深厚造诣的人。南朝·梁·慧皎《高僧·义解三·释僧济》:“◆(济)年始过立,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 大要 【大要】
◆( da yao)要旨、事物的概要和主旨。《尹文子·大道上》:“人君有术……大要在乎先正名分。”唐·李靖《唐太宗李卫公对问》卷下:“是以知已知彼,兵家大要。”宋·司马光《上殿谢官札子》:“臣窃以为方今国家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大要不过泽人、赏罚、丰财、练兵数事而。”清·周亮工《<南昌先生四部稿>序》:“虽诗文异辙揆其大要,均之不出乎此也。”
●奥旨◆(aozh)奥义;要旨。唐·王勃《续书序》:“爱考众籍,共参奥旨。”宋·沈作喆《寓简》卷一:“此意恐是圣人千载不传之奥旨。”明·宋濂《日损离笔记原序》:“凡经史奥旨,味者显之,者订之。”
●大方◆( da fang)大略,大概。《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其数。大方论数,而五者也。”孙诒让间诂:“大方,即大较也。”又指“大地”、“大道”,见各该条。大归◆(dagu)大要、大旨。《汉书·王莽传中》:“其文尔雅依托,皆为作说,大归言莽当代汉有天下云。”宋书言粲传》:“然九流百世之言,雕龙谈天之气,皆泛识其大归,而不以成名。”
●大较◆( da jid)大略,大概。《史记·贺殖列传》:“夫山西饶材、竹、穀、、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包江南出梓…此其大较也。”司马贞索隐:“大较犹大略也。”三国·魏·嵆康《声无哀乐论》:“因与名,物有其号哭谓之哀,歌谓之乐。斯其大较也。”
●大略◆( da lue)大概,大要。《庄子·大宗师》:“我为汝言其大略。”
●大趣◆(daq)大旨;主要的旨趣。《三国志·吴志·陆机传》:“陛下爱其细介,不访大趣。”《北齐书·文襄帝纪》:“当是见疑心未识大趣。”
●大意◆(day)大概的意义,犹大旨,要义。《管子·宙合》:“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北齐颜之推《颜乐家训杂艺》:“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宋·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
●大致◆(dazh)“大体”,“大要”,“大指”。《晋书刘卞传》“与刺史笺,久不成,下教之数语,卓荤有大致。”《后汉书·袁安传论》:“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
●大旨◆(dazh)亦作“大恉”。大意;大要。《史记太史公自序》:“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六十七。”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虽大旨同归,所托或乖。”清·恽敬《光孝寺碑铭》:“故一言指示,即契大。”。
●大指◆( da zhY)大意,大要。《淮南子·要略训》:“执其大指。”《汉书·汲黯传》“治官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细苛。”宋·叶正《宝漠陈公墓志铭》:“摭其平生大指,刻于墓上以寄余之哀思。”
●指要◆(zhyo)亦作“旨要”,犹“要旨”。《晋书王承传》:“言理辨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饰文辞,有识者服其约而能通。”《世说新语·文学》:“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旨趣◆(zhq)亦作“指趣”,宗旨、大意。《后汉书郎传》:“谨条序前章,畅其旨趣。”嵇康《琴赋序》:“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 当铺 【当铺】
◆( dang)旧时以收取衣物为抵押,通过放款进行高利贷剥削的店铺。《红楼梦》第八一回:“有一所房子,卖给斜对过当铺里。”
●典当◆( dian dang)本为以物抵押换钱,亦指当铺。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张先生》:“近来业典当者最多徽人。”业典当者,以开当铺为业的人。
●典库◆( dian ku)典铺,即当铺。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金陵黄墅富户孙姓有典库,元夜聚饮。”
●典铺◆( dian pu)当铺。《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他下处自在城外,偶然这日进城来,要到大肆街汪朝奉典铺中问个家信。”清·李渔《风筝误·梦骇》:“我们与开典铺的一样,是认票不认人的。”
●典肆◆(dins)当铺,典,典挡,抵押;肆:店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偶趋典肆,见主肆者绝类其父。”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袁翁》:“一日宭甚,饥虚已数日矣,无如何,检点破衣襦数事,至典肆欲质若干”
●兑坊◆( dui fang)即当铺。《水浒传》第二九回:“有一座市井,地名唤吉快活林……有百十处大客店,三二十处赌坊、兑坊。”
●道观◆( dao guan)道教的神庙,即供奉道教神仙和出家道士修炼的处所,唐·白居易《首夏词校正游开元观因宿玩月》诗:“沉沉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丹洞◆( dan dong)指道家炼丹之洞穴,泛指道观。洞,府,对洞穴的美称。唐·王勃《寻道观诗:“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仙参差弄笙簧,人住深深丹,闲将双朖沧桑。”
●丹房◆( dan fang)道见的别称。谓为道家炼丹之地。唐·王勃《游庙山赋》:“见丹房之晚晦、知紫洞之宵寒。”亦指神仙的住所。
●琅园◆(lang yuan)道观。清·厉茎《事物异名录·仙道·道院》:“谢华启秀,琅园,道观也。”
●山观◆( shan guan)山中道观。唐·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唐李商隐《赠郑谠处土》诗:“寒归山观随碁局,暖入汀洲逐钓纶。”
●仙观◆( xian guan)道观的美称。唐·于鹄《送唐中丞入道》诗:“朱门鸳瓦为仙观,白领狐裘出帝城。”唐·贯休《秋怀赤松道士》诗:“仙观在云端,相思星斗寒。”
●仙馆◆(xian guan)道观的美称。本为神仙所居之处,用以称道观以美其义。唐·宋之问《发端州初入西江》诗:“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仙宇◆(xian yu)仙宫,借指道观。唐·刘宪《奉和幸白鹿观应制》:“玄游乘落晖,仙宇蔼霏微。”亦借指“斋宫”。玄宫◆( xuan gong)道观。玄,指道教。唐·李中《赠蒯亮处士》诗:“玄宫寄宿月华冷,羽客伴吟松韵秋。”又指“宫殿”,见该条。亦指深宫,帝王坟墓。
●玄坛◆( xuan tan)道观,道坛。宋·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道观》:“周穆王尚神仙,召尹轨、杜沖居终南山尹真人草楼之所,因号楼观,盖道观之初也…隋炀帝改为玄坛,后复日观。”金·元好问《岳祠斋宫夜宿》诗:“玄坛展衰步,似欲逐幽屏。”明·邵璨《香囊记·祈祷》:“为因骨肉病伤心,特过玄坛启法音。”
●玉府◆(yf)指道观、仙宫。唐·武平一《奉和幸白鹿观应制》诗:“王府凌三,金坛驻六龙”三曜,指日月星;六龙,指太阳,谓其乘六龙所驾之车。清·洪升《长生殿·闻乐》:“早离却玉府清严,一任珮摇风影衣动霞光,小步红云垫。”
●真祠◆( hen ci1)道观。宋·苏辙《西掖告祠,范镇可侍读太宫使》:“谓白首穷经之乐,尚可推以与人,而真祠访道之游,足使退而养志。”又《复官宫观谢表》:“恩移进地,已若再生,复兹旧职之还,仍领真祠之秘,居从私欲,感极涕零。”真宫◆( zhen gong)谓道观。真人之宫。唐·权德舆《和九华观见怀贡院八韵》:“真宫集女士,虚室含春晖。”
●真宇◆( zhen)指道观。真,真人。道家谓修真得道的人。宇,屋宇。唐·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全词起真宇,直上青云天。”宋·苏辙《景灵宫奏告饰锦圣祖罢散道场朱表》:“眷真宇之靓深,俨粹容之肃穆。”靓◆(jing),“静”。《宋史·乐志十》:“巍巍真宇,奕奕殊庭。” 道教 【道教】
◆( dao jido)中国的宗教派别之一。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立。始称五斗米教。以后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遂名“天师道”,简称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从金、元开始道教分正一、全真两派。仙教◆( xian jido)指道教。唐·孟郊《求仙曲》诗: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自当出尘网,驭风登昆仑。”
●玄教◆( xuan jido)道教的异名。因《老子》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称。唐·李成用《吴处士寄香兼劝入道》诗:“空挂黄衣宁续寿?曾闻玄教在知常。”
●玄门◆(xuan men)指道教。因《老子》书中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称。《魏书·礼志一》:“世宗优游在上,致意玄门,儒业文风,顾有未洽。”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耽释道》:“李德裕相公性好玄门,往往冠褐,修彭祖房中之术,求茅君点化之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建勋》:“年已八十,志尚散逸,多从仙侣参研玄门。”又指“佛教”、“天门”,见各该条。亦指“墓门”和高深的境界。
●元教◆( yuan jido)即玄教、道教。因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神庙初欲选宫女数十人,令习元教为女道士。”
●元门◆(yuan men)即玄门,指道教。囚避康熙玄烨之讳,而改玄为元。《绿野仙踪》第四回:“元门一途,总以渡脱仙才为功德第一。”也指“道士”,见该条。 道路 【道路】
◆(da)泛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地段。《荀子·天论》:“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语·吴语》:“今吾道路悠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此外,道路有种种,在古代主要分大路、小路、两者异名甚多,分别另立条目,可参见。
●川途◆( chuan tu)道路,路途。南朝·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岂伊川途念,宿心愧特别。”川途,又作“川塗”。《宋书·沈之传》:“而攸之密迩内畿,川塗弗远。”亦指水路,见该条。
●径术◆( jing shu)即道路。径,小路,术,邑中之道。《吕氏春秋·春》:“王布农事,命由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高诱注:“端正其径路,不得邪行败稼穑。”明·张居正《重游萧氏园亭》诗之二:“衹愁迷径术,何意屡经过。”平逵◆(ping1)平坦的道路。逵,道路。左思《魏都赋》:“廓三市而开廛,籍平逵而九达。”李周翰注:“逵,道也。”
●平路◆(ping)平坦的道路。《楚辞·远游》:“召黔嬴而见之兮,为予先乎平路。”汉·张衡《南都赋》:“总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南朝·齐·谢《送远曲》:“方衢控龙马,平路骋朱轮。”朱轮,指华贵的坐车。
●平塗◆(ping tu)平坦的道路。塗,通“途”。《晋书·文苑传·伏滔》:“◆(寿阳)北接梁宋,平不过七日;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方域汉池,南顾莫重千里,北指崤潼,平塗不过七百。”
●衢逵◆(quku1)即道路。明·张居正《答司成姜风阿》:“虽曾属意台臣,力为雪涤,然不能招遗贤于轴,致逸足于衢逵,斯孔子所谓知柳下之贤,而不与立者与?”菈轴,饥饿病困之境。◆(ke),饥饿;轴,疾病。清·唐孙华《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亦如营作新丰市,各辨门户知衢逵。”衢术◆(qu shu)指道路。明·沈榜《宛署杂记·圣谕》:“今观衢术之交,绣窗绮席,曳罗衬锦,累褥重裀,而鹑结者尚次诸塗,彼何有于桑?”
●术径◆( shu jing)泛指道路。明·归有光《见村楼记》:“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术阡◆( shu qian)即道路。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吕延济注:“术阡,道也。”唐·储光羲《采莲词》:“广江无术阡,大绝方隅。”清·方式济《采萱》诗:“晓起望术阡,花盈古道。”术衢◆(shq)即道路。《墨子·号令》:“环守宫之术衢,置屯道,各垣其两旁,高丈,为埤。”《魏书·食货志》:“其有特不自存者,悉检集,为粥于术衢,以救其困。”
●坦塗◆(tant)平坦的道路。《庄子·秋水》:“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始终之不可故也。”说,同“悦”,高兴。坦塗,亦作“坦途”。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近来自说寻坦塗犹上虚空跨弭。”骤弭◆(er),良马名宋·苏轼《刘壮长官是是堂》诗:“作堂名是是,自说寻坦途。”
●庭唐◆(ting tang)平坦的道路。庭,通“亭”,平;又通“挺”,挺直。唐,本指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借指道路。唐·颜真卿《河内府参军郭君神道碎铭》:“夫骐骥千里之足,踣于庭唐之内。”
●途径◆(tu jing道路。亦作“途迳”。《列子·杨》“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途迳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晋·葛洪《抱朴子·省烦》:“至于墨子之论,不能非也,但其张刑网,开途径,浃人事,备王道,不能曲述耳。”途路◆(t)犹道路。《汉书·参传》:“遂乃千里转粮,远给武都西郡。途路倾。难劳百端”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七“独明皇象别为一,幅跨马,左右侍卫单寡,有崎岖途路之,题云《幸图》。”
●途陌◆(tumo)犹道。《宋书·刘穆之传》:“穆之分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复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
●途巷◆(tu xidng)指道路。《荀子·劝学》:“学也者,固兰一之一出焉,一入焉,巷之人也。”
●行道◆(x1gdao)即道路。《诗·大雅·》:“柞械拔矣,行道兑矣。”兑◆(du),达。清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四》:“行道连文,行亦道也。”又指路人。
●行路◆(xng)指道路。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宋谢翱《郊郊体》诗:“闲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又指路人。
●行阡◆(xing qian)道路。南朝·梁·吴均《寿阳还与亲故别》诗:“故人来送别,帐酒临行阡。”
●行途◆(xngt)道路。《后汉书·洪》:“值幽冀交兵,行途阻绝。”
●修路◆(x)长路;远路。《楚辞九章·怀沙》“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汉·蔡岂《释海》:“谦盈之效,迷损益之数,骋驽验于修路,某而增驱。”驽骀◆(nu tai),劣马;骐骥◆(q),良。云《张士然》诗:“修路无穷迹,邑自。”唐·《送徐录事诗序》:“两乡月,万里江山,下之
●之。”
●修途◆(xit)长途,远路。亦作“修塗”。晋·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目倦修途异,以念山泽居。”修途,亦作“修塗”。宋·梅尧臣《灵鸟赋》:“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于修塗。”清·黄鸯来《甲戌夏至武威》诗之一:“驽足蹶修途,青云杳难攀。”
●夷道◆(ydao)坦途。《淮南子·原道训》:“驰骋夷道。”又指平易的道理。亦为县名,属南郡。汉置唐废。现为湖北宜都。 道士 【道士】
◆( dao shi)道教信徒有两种:一种出家修行长住道观,遵守道教的清规戒律;一种不出家,不受教规约束,但也熟悉斋醮祭祷仪式,并以此为职业。在金代,前者称全真道士,北方多见;后者称正一道士,南方多见。《南史·沈约传》:“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亦称方士。丹并客◆( dan jing ke)指道士。丹井,炼丹取水之井。宋·陆游《遣兴》诗:“采药偶逢丹井客,买蓑因过玉霄翁。”丹侣◆(dan)指称道士。古道教徒多以炼丹修道为务,故称。明·何景明《天坛沈道士观中》诗:“洞口逢丹侣,花间醉碧箫。”
●含真客◆( han zhen ke)对道士的美称。以其具有纯真的本性,故称。《赠毛仙翁》诗:“桃源千里远,花洞四时春。中有含真客,长为不死人。”
●炼师◆(lian sh)对道士的敬称,犹丹客,即为炼丹之人。唐·李白《赠嵩山焦炼师·序》:“嵩山有神人焦炼师,不知何许如人也。”
●三元客◆( san yuan ke)道士的别称。三元,道教谓天、地、水为“三元”,又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为“三元”,故崇奉三官之神者为三元客,亦称道士。唐·崔湜《寄天台司马先生》诗:“有三元客,祈仙九转成。”
●希夷◆(y)指道家、道士。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日夷,无声曰。”后因以“希夷”指虚极玄妙之理和清静无为之道,并指称道家或道士。唐·元稹《周先生》诗:“希夷周先生烧香调琴心。”明·高启《与王隐君宿贞守道馆》诗:“愿从希夷游,稽首青牛翁。”青牛翁,指老子。因道教始祖老子常骑青牛。仙容◆( xian ke)对道士的尊称。唐玄宗《送胡真师还西山》:“仙客厌人间,孤云比性闲。”古人对某些特异性的动植物,如鹿的长寿,琼花难遇,桂花的特香,比之为仙人,亦称为仙客。
●羽客◆(yke)本为仙人之称。战国秦汉间,谓人能修炼成仙,并生翅腾空,故曰羽客。羽士、羽人。后为道士的别称。魏知古《玄云观寻李先生不遇》诗:“羽客今何在?空寻伊洛间。”羽士◆(ysh)道士的别称。羽,即羽化飞升。道家认为经过长期修炼能达此境界,故道士名曰“羽士”。《西游记》第七十三回:“黄芽白雪神仙府,瑶草琪花羽士家。”
●羽人◆(yu ren)本为仙人之称,后泛称道士。谓道士能羽化登仙,故云。《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元门◆(yuan men)指道士。《天雨花第二七回:“袞绣衣冠都暂去,金冠鹤扮元门。”又指“道教”见该条。
●真客◆( zhen ke)道士的敬称。指修真得道的人。前蜀·杜光庭《题鹤鸣山》:“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人间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剑佩轻。”泰清,天空。
●真侣◆(zhen)指道士。真,真人,道教谓成仙得道的人。唐·李栖筠《张公洞》诗:“稽首谢真,满归崆峒。”唐·韩偓《及第过堂日作》诗:“早随真侣集蓬瀛,阊门开尚见星。”
●尊师◆( zun sh)对道士的敬称。唐·王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松间白发黄尊师,子烧香禹步时”五代齐己《经平观诗》:“老鹤心何待,尊师鬓已干。”云笈七签》卷一一六:“少顷南溟夫人与玉虚尊师约,子可求而请之也。”亦敬称“老师”,见该条。 道藏 【道藏】
◆( dao zang)道教经典的总称。唐·开元中的《三洞王京纲》目录,为“藏”之始。宋有大宋天宫宝藏》和《崇宁重修道藏》。明代《正统成道藏》有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装四十八函;《万历续道藏》有一百八十卷,分装三十函。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书,为现今通行书。内容庞杂,除道教经籍外,还收有诸子百家文集。
●丹钥◆( dan yue)指道书。明·何景明《士述》:“启《黄庭》之玄言,登丹钥之秘诰。”
●道经◆( dao Jing)道教的经典。《隋书·经籍志四》:“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咯与佛经同。”
●道书◆( dao shu)道家的典籍,亦泛指经道。《三国··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鹤呜山中,造作道书,以感百姓。”南朝·梁武帝《述三教诗》:“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琅函◆(lang han)道书宋·晃补之《引驾行·长春》词:“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金·赵秉文《鲁直写丝襕黄庭》诗:“《太清虚皇玉景经》,琅函琼笈秘始清。”琼笈,书箱。琅函,又指“华翰”,见书信条。
●琅简◆(iang jian)道书。琅,似珠玉的美石。《云笈七签》卷八:“西华宫有琅简蘂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
●琅书◆(lang sh)道书。唐·陆龟蒙《幽居赋》:“阅仙苑之琅书,安能愠?”亦指“史书”,见该条。
●琳篆◆( Zhuan)道书。明·杨慎《艺伐·仙经》:“琼文、藻笈、琳篆、琅函,皆道书也。清·周亮工寿青溪三老序》:“黄发背,琳篆丹书。”黄发、鲐◆(tai)背,均指老人。丹书,亦为道书。
●灵飞◆(ling fei)道书名,即道家经典。汉·班固《汉武帝内传:“伏见扶广山青真小童,往受太微中元君《五帝》、《六甲》、《灵飞》、《遁虚》、《天光》《左右》《策精》等方,凡十二事。”
●琼函◆( qiong han)道书的美称。函,书套,指书。南朝·梁·陶弘景《许长史馆坛碑》:“琼函玉检,绮幕绣巾。”唐·皮日休《奉和鲁望寄南阳广文》:“琼函静启以猿觑,金液初开与鹤尝。”
●琼文◆(qiong wen)美称道教经书。唐·皮日你《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诗:“晓案琼文光洞壑,夜坛香气惹杉松。”明·杨慎《艺林伐山·仙经》:“琼文、藻笈、琳篆、琅函,皆道书也。”
●仙典◆(xian dian)指道教尊奉的典籍。清·吴骞《扶风传信录>序》:“惜可觐虽老诸生,通文义,未及援据史传…又不能博征仙典,究论还丹度世之术。”
●仙经◆( xian jing)泛称道教经典。晋·葛洪《抱朴子·辨问》:“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南朝·宋·鲍照《代淮南王》:“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唐·吕岩《七言》诗之三八:“仙经已读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玄籍◆( xuan1)道教经籍。玄,指道教。《法苑珠林》卷六九:“至如道家玄籍,斯则不然。”亦指佛教经典,见“佛经”条。
●瑶函◆( yao han)本指道家用以收藏经文、符箓的玉盒,借称道家的典籍。唐·司空图《月下留丹灶》诗:“瑶函真迹在,妖魅敢扬威!”
●瑶缄◆( yao jian)同“瑶函”,指道家典籍。唐·温庭筠《老君庙》诗:“五千文闷瑶缄。”
●玉策◆(yc)指道书。汉·应劭《风俗逼·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俗说岱宗上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岱宗,即泰山。
●玉编◆( bian)指道书。唐·王建《武陵春》诗:“不似冥心叩尘寂,玉编金轴有仙方。”
●玉书◆(yush)泛指道书。唐·常建《张天师草堂》诗:时节开玉书,映飞天言。”◆(yco),深远。宋·范仲淹《移丹阳郡游茅山作》诗:“偶寻灵草逢芝,欲叩真关借玉书。”又指皇家所藏之书。亦指“诏书”,见该条。
●玉章◆( yu zhang)宋·李仲光《武夷紫岩峰》诗:“琅琅诵玉章,勉力探希夷。”希夷指道经玄理,并非人名。玉章又为诗文书简的美称。
●真函◆( zhen han)道教的文书典籍、函,书套。五代·薛昭蕴《女冠子》词:“云罗霞縠,新授明威法箓。降真函,髻绾青丝发,冠抽碧玉篸。”
●真经◆( zhen jing)指道教经书。《隋书·经籍志四》:嵩山道士寇谦之自云:“其后又遇神人李谱,云是老君玄孙,授其图箓真经,劾召百神。”《旧唐书·玄宗纪下》“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楚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明叶宪祖《鸾镳纪·秉操》:“俺待向花前诵真经几巡,启星炉把名香自焚。”
●紫书◆(zshu)道经。为紫芝书之省称。汉·班固《汉武帝内传》:“地真素诀,长生紫书。”唐·卢照邻《羁卧中山》诗:“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又指帝王诏书,见该条。
●紫芝书◆( zhT shu)道书。紫芝,指灵芝。古人以其可治百病,久服可飞升,道家以之名书,谓其经书如紫芝之灵唐孟郊《同李益崔放送王炼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山居》诗:“十年白云士,一卷紫芝书。”
●左乙◆(zyY)道经的通称。《汉武帝内传》载上元夫人武帝道经其第四篇为《左乙混纯东蒙之文》《云笈七签》卷三有《左乙混洞东蒙录》。故左乙指称道家经典。元·陈旅《送毛真人南还》诗:“左乙象文令虎守,尚方凫背人飞。”凫舄◆(x),即鞋。滑以凫代鞋或以鞋化凫而代步。据称东汉叶县县令乔常以双鞋化双凫或以凫代鞋,乘之去京都。事见《后汉书·方术传·王乔》和晋·干宝《搜神记》。王乔,即仙人王子乔。【盗】
◆( ddo zei)劫夺偷窃的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赋公行,而天厉不戒。”又文公十八年》:“其人,则盗贼也;其器,则奸兆也。”《荀子·正论》:“盗窃,贼不刺。”杨惊注:“盗赋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为之盗,劫杀为之贼。”但今以劫杀为盗,私窃为贼。
●暴客◆( bao ke)暴徒,盗。《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暴徒◆(baot)强暴横行者,犹暴客。《盐铁论·大论》:关内暴徒,保人阻险。”
●伏丑◆(fchu)指暗藏的盗贼。王闿运《丁锐义传》:“黄州伏丑,假息漏刻。而吏轻敌,偶致失机。”,“军”本字。
●劫盗◆(jie doo)强盗,劫赋。《南史·赵伯符传》:“◆(伯符)为政苛暴,吏人畏惧如与虎狼居,而劫盗远,无敢入境。”清·褚人获《坚瓠余集·瓦卜》:“盖此人如劫盗,事露将逃匿故隐姓来卜。”
●劫人◆( jie ren)强。以行劫为业的人。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七:有神下其家曰:“我云也。为劫人所杀疾取衣于陈留大泽中。’家取得一帻。”
●劫贼◆( Jie z6i强盗,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陈留志》称:阮简,茂弘为开封令,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明·胡应解《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丘》:东碧孙敬德……后为劫贼所引,不胜拷楚。”清·姚燮《双鸩篇》诗:“三城多劫,劫贼凶咆哮。”
●剧◆(jzei)大盗,强悍的贼寇。《旧唐书·李晟传》:“晟内无货财,外无转输,以孤军而抗剧贼,而锐气不衰。”寇盗◆( kou dao)盗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晋·葛洪《抱朴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盗至,各位高而忧责集。”
●寇虏◆(kou)盗贼。《墨子·号令》:“诸取当者,必取寇虏,乃听之。”汉·宽盐铁论伐功》:“夫以小国燕赵,尚犹却寇虏以广地。”《后汉书·南蛮传序》“乔因其将吏,旬月之闲,破殄寇虏。”
●寇偷◆( kou tou)匪寇盗贼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乃作水门,为邦之郛,以固风气,以闬寇偷。”◆(),外城;闬,本指里门、城垣,又通“捍”引申为抵御,防范。完贼◆( kou zei)盗匪;敌寇。《书·舜典》:“帝日:‘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究。,”《后汉书刘盆子传》:“时青徐大饥,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上盗◆( shang dao)大盗。《孔丛子·刑论》:“夫赤子知慕其父母,由审故也。况为兴其贤者而废其不贤以化民乎?审此二者,则上盗息。”
●宿盗◆( su dao)惯匪大盗。《魏书·崔宽传》:“宽性滑稽,诱接豪右,宿盗魁帅,与相交结,倾衿待遇,不违微细。”《新唐书·忠义传中·颜卿》:“肃宗拜泉明郫令,政化清明诛宿盗,人情翕然。”
●灯】
◆(deng)夜间照明的器物,种类较多,形状不一。古代均燃以动植油脂。其异名多以其形状、颜色、装饰有关连。三国·魏·康《杂诗》:“光灯吐辉,华缦长舒。”◆(ang,又读gong)灯。南朝·梁·江淹《别赋》“冬凝兮夜何长。”
●寒灯◆( han deng)寒夜的孤灯。多用以衬托孤寂、凄凉之情。南朝·齐·谢《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宋·柳永浪淘沙》词: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清·昭梿《啸亭杂录·洪文襄款客》:“士人返舍,依然寒灯如豆,破壁颓垣犹如故也。”
●寒◆( han gang)寒灯。唐·白居易《不睡》诗:“焰短寒钰尽,声长晓漏迟。”唐·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诗之二:“愁成旅鬓千丝乱,吟得寒短焰终。”宋·陆游《有怀梁益旧游》诗:“土堠累累支复双,悠然残梦对寒缸”“寒缸”亦作寒”。
●寒檠◆( han qing)犹寒灯,多指凄凉孤灯。,本指灯架,借指灯。北周·庾信《对烛赋》:“莲帐寒檠拂曙,筠笼薰火香盈絮。”宋·刘克庄《得曾景建书》诗:“何日断垣荒涧畔,一间茅屋对寒。”明·王世贞《鸣风记·秋夜女工》:“我欲对此寒檠,做些针指,不知婶婶意下如何?”针指,针线活。
●红◆( hong gang)灯的别称。《文苑英华·唐·舒元舆红丹赋>》:“角衒红红,争翠娥,灼灼妖妖,逶逶迤迤。”唐白居易《凉风》诗:“红霏微灭,碧幌瓢开。”
●金钍◆( Jin gong)灯的美称。以其为黄色或佩有金饰,故称。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庭树惊兮中惟响,金暖兮玉座寒。”
●兰◆( lan gong)兰,兰膏,古时用泽兰炼出的油脂,用以点灯。,灯,谓用兰膏所燃的灯。南朝·齐·王融《咏幔》诗:“但愿置樽酒,兰当夜明。”
●青灯◆(qing deng)指油灯,其光清莹,故名。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诗:“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银钍◆( yin gang)灯的美称。又为银灯。南朝·梁·萧绎《草名》诗:“金线买含笑,银影梳头。”唐·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起尝残酌听余曲,斜背银半下帷。”
●鱼灯◆( yu deng)外形如鱼的灯。三国·梁元帝《对烛赋》“本知龙烛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
●玉红◆( yu gang)灯的美称。以其造型精美,并有玉饰,故称。明·刘基《水龙吟·夜闻铜瓶汤响作》词:“玉开尽丹葩,画檐深宿蟾蜍影。”蟾蜍影,指月光。 弟弟 【弟弟】
◆(dd)兄弟间称呼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子为弟弟。亦可用以非同父母的同辈男子之间。古诗文中只称“弟”。《史记·五帝本纪》:“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阿弟◆(d)指弟弟。元·杨维祯《铜将军》诗:“阿弟住国秉国,僭逼大兄称孤君。”《木兰词》:“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阿咸◆( xian)弟弟。宋·苏轼《和子由……省宿致斋》诗:“朝回两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储季◆(chj)太子的弟弟。《文选·任防<竞陵文宣王行状>》:“帝子储季,令行禁止。”张铣注:“陵王,武帝子,故曰帝子。皇太子弟,故储季。”太子曰储君,其弟日储季。家弟◆( jia)对别人称已弟。三国·魏·曹植《释思赋·序》:“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见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戴日:下官不改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介弟◆(jied)对别人弟弟的尊称。介,大。《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也用以称己弟。南朝·梁·任昉《封临川安兴建安等五王诏》:“宏,朕之介弟,早富德誉。”
●令弟◆( ling di)敬称人之弟。令,美,善。唐·薛稷饯许州宋司马赴任》诗:“令弟与名兄,高才振两京。”古人也用以称己弟。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母弟◆(mdi)同母之弟。《左传》:“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日弟。凡称弟,皆母弟也。”
●俊弟◆(jund)对自己弟弟的美称。晋·陆机《赠弟士龙诗》之五:“伊我俊弟,咨尔士龙。怀袭瑰玮,播直清风。”山矾◆( shan fan)代指弟弟。本为一种花名,常绿乔木,春开白花,芳香。宋·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后因以“山矾”指代弟弟。清·龚自珍《己亥杂诗》:“黄梅淡冶山矾靓,犹及双清好到家。”此以黄梅、山矾两花代指龚氏二子橙、陶兄弟。
●元弟◆( yuan di)长弟。元,大。《金石萃编·汉司隶校尉杨淮碑》:“元弟◆(杨弼)功德牟盛,当究三事,不幸早陨。”《魏书·咸阳王禧传》:“诏以禧元弟之尊,食邑三千户,自余五王皆食邑二千户。”
●仲氏◆( zhong shi)弟弟。古代兄弟间的排行,常以伯、仲、叔、季的顺序,故称。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因此“伯仲”、“壎篪”均指兄弟。壎◆(xn),古时一种陶制吹奏乐器;篪◆(ch),古代的一种竹制横吹乐器。 地神 【地神】
◆( di shen)所谓大地之神,女性,为大地的总管。此外,山川河海亦各有神。古天子祭地,即祭地之神。宋邱光庭《兼明书·五行神》:“其祀当广祀地神,即为《月令》所祀皇地祇者也。”
●媪神◆( ao shen)地神。《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惟泰元》:“惟泰元尊,媪神蕃厘。”蕃厘◆(fani),多福。蕃,多;厘,福。
●大示◆(daq1)地神。《周礼·天官·大宰》:“祀大神示亦如之。”郑玄注:“大神衹谓天地。”陆德明释文“,本又作祇。”又《春官·大宗伯》:“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元,帅执事而ト日。”
●地◆(do)地神。《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厘。”颜师古注:“言天神至尊,而地神多福也。”唐·卢照邻《盖州至真观主黎君碑》:“苍苍中野,同销地媪之魂;耿耿太初,独天师之化。”清·赵翼《仙霞岭》诗:“地媪不甘卑,突起耸天半。四山积铁黑,徒削千尺岸。”
●地示◆(dq1)地神。元、同“衹”,地神。《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周礼,圆钟之均六变,天神皆降,林钟之均八变,地咸出。”
●地祇◆(dq1)地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修礼地祇,谒款天神。”晋·葛洪《朴子·金丹》:“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地地衹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唐·韩愈《孟东野夫子》诗:“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祇为之悲,瑟缩久不安。”
●富媪◆(fo)地神。富,通“福”,降福;媪,老年妇女,指地神。地为坤,为阴,故地神为女性《汉书·礼乐志》“后土富媪,明三光。”颜师古注引张晏:“媪,老母称也;坤为母,故称媪。海内安定,富媪之功耳”宋苏轼《月华寺》诗:“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万人采斫富媪泣,有金帛资豪。”《宋史·乐志八》:“芒芒下土,恢恢方仪。富媪统摄,潜运入维。”
●富妪◆(fuy)犹言富媪。地神。宋·苏舜钦《地动联句》“共工岂复怒,富妪安得为!”
●皇祇◆( huang1)地神。皇,盛美、庄严。《晋书·礼乐志上·地郊饷神歌》:“整泰圻,竢皇祇。”圻◆(q1),通“畿”,京都外围的千里之地;竢、同“俟”,待。又指天之神。皇,天。
●后祇◆(huq1)地神。后,后土,指大地。衹,地神。三国·魏·曹《櫂歌行》:“王者布大化,配乾稽后。”《周书·孝闵帝纪》:“上协苍灵之庆,下昭后之锡。”苍灵,天神。 帝王 【帝王】
◆( di wang)君主时代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在我国上古称帝,三代称王。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首脑,一般称国君,后亦称王。秦统一后称帝,一直沿用至清朝末代。其异名颇多,均与其权势显赫,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相关联。历史上一般称帝王、君主、天子等。《庄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帝为宗。”清·唐甄《潜书·室语》:“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又为五帝三王的合称。
●朝廷◆( chao ting)本指帝王处理政事的地方或封建国家中央统治机构,亦借指帝王。晋·潘岳《杨荆州诔》:“寝伏床蓐,念在朝廷。”李周翰注:“朝廷,谓天也。”
●宸极◆( chen j11)亦作“辰极”。本指北极星,借指帝王。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日月所鉴,天地所明,岂敢虚言欺妄宸极。”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风马云车,俪百顺钩陈之卫;金枝玉叶,拱万令宸极之尊。”《宋书·毛脩之传》:“是以仰辰极以熙照,眷西土以酒泪也。”又喻帝位,见该条。
●宸景◆( chen jing)皇帝的喻称。景,阳光。南朝·齐·谢鹏》始出尚书者》诗:“宸景厌照临,昏风沦继体。”吕向注:“宸,帝居也;景,日也。天子比于日,以照临天下也。”宸居◆( chen ju)借指帝王。宸,北极星所在处,借喻帝王住所,代称帝王。唐·高彦休《阙史·周丞相对敭》:“台座路奏事后,诸司及侍制官并不召封,盖庐宸居之疲倦也。”清·钮琇《觚賸·园园》:“烽火羽书,相望于道,宸居为之憔悴。”又指帝位,见该条。
●宸旒◆( chen liu)帝王的代称。实指帝三之冠以指代。旒,皇冠前后所悬垂之玉串。唐·无名氏《梅妃传》“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燕赏,陪从宸旒。”明·陈汝元《金莲记·首引》:“幸子由申救,远谪黄州,不久量移儋耳,重拜宸旒。”宸明◆( chen ming)圣明,借指帝王。《梁书·刘孝绰传》:“舞文虚谤,不敢信于宸明;在缧婴經,幸得蠲于庸暗。缧◆(luo)、纆◆(mo),绳索,指被绑,投入监狱,蠲◆(juan),免除。宸象◆( shen xiang)君王的喻称。本指紫微垣。即北极星所在之星区,因以喻帝王。唐·刘禹锡《谢兵马使朱郑等官表》:“臣某言:奏事官韦温特蒙圣恩重赐朱郑等官告宸象昭回,焕然下烛。”
●宸造◆( chen)对皇帝的敬称。造,造化,万物创造者。唐·罗隐《谗书·代韦徵君逊官疏》:“岂知宸造过听,好爵下授,所谓饰猱狖以冠带,饷爰居以酒食者也。”猱狖◆( nao you),猿猴。
●大君◆(djn)天子。《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孔颖达疏:“大君,谓天子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逃。”杜预注:“大君,谓天王。”唐·沈佺期《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诗:“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六合,上下四方,指天下良佐,才能出众的辅佐大臣。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大明◆( da ming)指君主。大明,本指日。借喻君主。《魏书·张衮传》:“今大明临朝,泽及行苇,国富兵强,能言率职。”
●大圣◆(da sheng)称帝王。以其德才智慧超群,故称。《吕氏春秋·君守》:“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亦称“佛”、“菩萨”,见“菩萨”条。
●丹廉◆( dan)君王。本指丹屏。即帝王宫殿户牖之间的屏风,借指君主。南朝·梁元帝《上忠臣传表》:“春诗秋礼,早蒙丹扆之训。”宋·司马光《辞接续支札子》:“自尔日望痊平,入觐丹扆,百陈至城,庶得极竭。”明·刘基《感兴》诗:“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长望涕滂沱。”滂沱,大雨的样子。指眼泪如下大雨。
●帝皇◆(di huang)天子、皇帝。汉·张衡《西京赋》:方今圣上,同天号于帝皇,掩四海而为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帝,高辛氏,即帝喾◆(k),传说其女儿自愿和槃瓠◆( pan hu,神犬)结合。《宋书·武帝纪中》“盖闻天生蒸民,树之以君;帝皇寄世,实公四海。”又指天帝,见该条。亦为三皇五帝的合称
●飞龙◆( fei long)借指帝王。语出《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指乾卦倒数第五意谓阳气盛,张愿《著作郎张漪墓志》:“翼戴飞龙肃清天下。帝位。唐·飞龙在天,若圣人有龙德,飞腾到天位。因以指帝王
●后辟◆( hou bi)君主;帝王。后、辟,均指君主。汉·班固《东都赋》:“岂将方轨并迹,纷纶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晋·束《补亡诗》:“明明后辟,仁以为政。”曾巩《本朝政要策·水灾》:“若至于后辟狂妄以自率,权臣冒昧以下专,政不明,贤不章,则苦雨数至,潦水厚积。”章,同“彰”。
●后王◆( hou wang)君主;天子。后君王。书·说命中》:“树后王君公,承大夫师长。”孔颖达疏:“后王,谓天子也。”《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清·龚自珍《农宗》:“古者未有后王君公,始有之而人不骇者何?”皇帝◆( huang di)君主时代国家的最高首脑,即帝王。世袭并终身任职。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并三皇,功高五帝”,兼采帝号,称为始皇帝。从此中国历代君主均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亦尊称前代帝王。
●皇后◆( huang hou)君主。后,指皇帝。《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孔传:“大君成王言凭玉几,所道称扬终命。”又指皇帝的正妻。
●嘉皇◆( jia huang)帝王的美称。嘉,美,善。汉·刘向《九叹·愍命》:“嘉皇既殁,终不返兮。、善。
●今上◆( jin shang)当今皇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今上即位。”唐·韩愈《欧阳生哀辞》:“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观察使,治其地。”
●巨公◆( ju gong)皇帝的别称。《史记·孝武本纪》:“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司马贞索隐:“《汉书音义》曰:巨公谓武帝。”《雅·称谓》:“至尊亦称巨公、崖公。”见“大师”条。
●君王◆( jun wang)古称天子或诸侯。《诗·小雅·斯》:“
●朱带斯皇,室家君王。”朱芾◆(f),红色祭服的蔽膝。《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王逸注:“言怀王是时亲自射兽,惊青兕牛而不能制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君宰◆( jun zai)犹君主。宰,主宰。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看逃亡满街,看逃亡满街,失迷君宰,百忙难出江关外。”
●君主◆(jnzh)国君。《韩非子·爱臣》:“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君主之败也。”清·邹容《革命军》:“诛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儆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又指国君之女◆(犹公主)或君主制。
●乾景◆( qian jing)指帝王。乾,天;景,阳光,借指太阳,喻帝王。南朝·齐谢脉《齐敬皇后哀策文》:“乾景外临,阴仪内缺。”李善注:“《周易》曰:乾为君为父。”吕延济注“乾景为高宗也,阴仪谓皇后也。”
●乾仪◆( qian y11)喻帝王。仪,法度。《晋书·后妃传论》:“方体安,俪乾仪而合德;圆舒循晷,配曜以齐明。”方祇◆(q1),大地;圆舒,月亮;羲嚁,太阳。
●乾元◆( qian yuan)指帝王。乾,卦名,八卦之一。指阳、天;元,第一。《晋书·后妃传下·孝武定皇后》:“德配乾元,恭顺宗庙,徽音六宫,母仪天下。”明·何景明《秦府进历》诗:“同懽承睿疑,歌舞颂乾元。”清·康有为《门人陈千秋等初来草堂问学示诸子》诗:“群龙无首谁知吉,自有乾元大统长。”人君◆(ren jun)君主,帝王。《左传·文公十六年》:“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史记·滑稽列传》:“以人君礼葬之。”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神器,喻帝位;域,天地间,宇内唐·李白《大猎赋》:“且夫人君以端拱为尊章炳麟《商鞅》:“其说以为自汉以降,抑夺民权,使人君纵姿者,皆商鞅法家之说为之倡。”
●人牧◆( ren mu)即人君。牧,统治。古代指统治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焦循正义:“《典礼》云:‘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日牧。是天下之人牧,即天下之人君。”清·戴名世《李太常案牍序》:“故序之而原本于六经之旨,以著先王之教,以为人牧者告也。”
●人王◆(ren wang)指帝王。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况我有慧目明炬,如风宝车,济是沈舟,能升彼岸。因宜光宣正法,影响人王者乎!”
●人主◆(ren zhu)君主,帝王。《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史记·高祖本纪》:“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新唐书吴竞传》:“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颛◆( zhuan),通“专”。
●上帝◆( shang di)指君主,帝王。与下民相对称。《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毛传:“上帝,以托君王也。”孔颖达疏:“王称天称帝,《诗》之通义”《后汉书党锢传·李膺》:“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贬黜鼎臣,贬斥罢免大臣。李贤注:“上帝谓天子。”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果州谢真人上升前,在金泉山道场上帝锡以马鞍,使安其心也。”又指“天帝”,见该条。
●上人◆( shang ren)指君主。谓居于上位的人。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如宋真宗者,今监司千万中无一人上元◆( shang yuan)指帝王。元,第一,头,天。明·张居正《寿严少师三十韵》:“握斗调元化,持衡佐上元。”斗、衡,谓权柄。
●世主◆(shzh)君主,国君。以其为天下之主,故称。世,天下;朝代。《庄子·渔父》:“孔氏者,惟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清·刘大《删录<荀子>序:“孔子没,圣人之道衰,谲诡权变之士,争以其言干世主,著书者纷纷出焉。”干,求。
●上◆(si shang)指国君。卿、大夫、士与君为四,四以君为上,故称。《吕氏春秋·知分》:“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高诱注:“践绳之节,正直也。四上,谓君也。”陈奇猷认为,四上指代、秦、郑、卫四国。太上◆(tai shang)指皇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太上,天子也。”汉王褒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又指“天帝”,见该条。亦指“太古”。见“古代”条。
●天辟◆(tian bi)天子、皇帝。《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天辟恶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天辟,谓天子也。”天日◆(tian ri)喻帝王。《宋书·武帝纪中》:“镇北将军臣宗之,青州刺史臣敬宣,并是裕所深忌惮,欲以次除荡,然后倾移天日,于事可易。”
●天父◆( tian fu)谓天子,帝王。《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宋书·礼志一》:“夫崇三纲之始,以定乾坤之仪,安有天父之尊,而称臣下之命,以纳伉俪;安有臣下之卑,而称天下之名,以行大礼。”亦尊称为君主的父亲。
●天皇◆( tian huang)指帝王。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夫越王勾践虽东僻,亦得系天皇之位。”《新唐书·高宗纪》:“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指唐高宗),皇后称天后。”亦指“天帝”,见该条。
●天家◆( tian jia)对天子的称谓。汉·蔡邕《独断》:“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称。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天家。”《魏书·咸阳王禧传》:“禧闻而叹曰:‘我不负心,天家岂应如此!”宋·范仲淹《知府孙学士见示五首因以缀篇》诗之二:“红霞绿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诏求。”又指帝王家。
●天明◆( tian ming)尊称帝王。《宋书·始安王休仁传》:“谨案刘休仁苞蓄祸迹,事蔽于天明。”唐·韩愈《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田侯摄事,奉我天明。”宋·王安石《改撰诗义序札子》:“冒昧天明,臣无任。”
●天王◆(tian wang)犹天子,皇帝。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时诸侯称国君,亦相继称王,尊称周天子为天王《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唐·杜甫《忆昔》诗:“百官跣足随天王。”跣◆(xian)足,光着脚。
●天造◆( tian zhao)指皇帝。造,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喻君。《魏书·礼志二》:“但饮泽圣时,铭恩天造,是以妄尽区区,冀有尘露。”《新唐书·李峤传》:“今文武六十以上,而天造含容,皆矜恤之。”
●天子◆( tian zi)皇帝。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自谓上天之子。《诗·大雅·常武》:“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礼记·典礼下》:“君天下日天子。”君,统治。
●王人◆(wang ren)王者,君主。《书·君奭》:“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
●帷帏◆( weiwei)犹帷幄。帏,帷帐。借指君王。清·姚鼐《室扇楼后记》:“独东方朔以不得任用,至于上书自讼…若以人臣爱君之心言之,则日侍帷帏者之志,固已得矣。”帷幄◆( wei wo)借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室内的帐幕、帷幔),故称。《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情系帷幄,拜表奉和”各例均可作帝王住处或君侧理解。亦指天子近侧或朝廷。又指“帐幕”、“军帐”,见帐幕条。
●宵旰◆( xido gan)帝王的代称。宵旰,即宵衣旰食,谓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因借指帝王。宵,夜;指近天亮的一段时间;旰,晚,指天黑定的一段时间。宋·王禹偁《为兵部向侍郎谢恩表》:“则何以副搢绅之伫望,塞宵旰之虚怀。”又指“日夜”,见该条。
●一人◆( ren)古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谓天下只有其一人可尊而已。《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元良,大善。孔传:“一人,天子。”又《汤诰》:“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孔传:“天子自称日予一人。”宋·王禹偁《待陋院记》:“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亦然,况宰乎?”明·唐寅《嘉靖改元元作》诗:人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月日明。”
●元后◆( yuan hou)天子,帝王。后,君主。《书·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陟◆(zhi),升,登上。孔传:“言天道在汝身,汝终当升为天子。”汉·刘《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一:“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又指帝王的嫡妻。
●元首◆( yuan shou君主,帝王。《书·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孔传:“元首,君也。”三国魏·曹丕《灾异免策三公诏》:“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已之义乎?”辠,古“罪字。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凡百,所有的一切。宋·司马光《谢门下侍郎表》:“臣避命弗,居宠为忧,谨承元首之明,竭股肱之力。”
●真龙◆( zhen long)本指龙,喻指帝王。谓其为真龙所化,故云。明·高启《穆陵行》:“幸逢中国真龙飞函雨露江南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大凡真龙降生,没有一定之地,不信,你看朱洪武皇帝。”又指“龙”、“骏马”,见龙和良马条。
●主公◆( zhu gong)臣仆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谱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主上◆( zhd shang)君主,臣下对君主的称谓。《韩非子孤愤》:“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清·侯方域《朋党论上》:“夫主上居深宫之中,与臣庶隔绝。常恐天下欺,而密以为防。” 帝位 【帝位】
◆(dwei)皇位;君位;天子之位。《易·履》:“履帝位而不疚。”《书舜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陟◆(zh),登,升。”《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
●奥主◆(azh)国内之主。指君主。奥,室内西南隅,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长居坐之处,故以奥为主人或主事人《左传昭公十三年》:“共有宠子,国有奥主,无施于民,无援于外。”孔颖达疏:“奥是内之义。”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今者殷忧未已,祸难相寻,宗主无依,奥主宜立。”又指主谋者。
●宝录◆(bo)帝位。录,总领,指君权。《陈书·世祖纪》:“◆(临川王)宜奉大宗,嗣膺宝录,使七庙有奉,兆民宁宴。”
●宝位◆( bao wei)帝位的美称。语出《易·系辞下》:“圣人之大宝日位。”《晋书·宣帝纪》:“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唐韩愈《皇帝即位贺诸道状》:“伏见命皇帝以闰正月三日嗣临宝位,海內惟新。”
●宝业◆( bao ye)皇位。《宋书·后废帝纪》:“朕以冲昧,嗣膺宝业。”《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家臻宝业,身嗣昌晖。”张铣注:“宝业,天子位也。”又指“帝业”,见该条。
●宝胄◆(bao zhou)帝位。胄,本指帝王或贵族的后裔,借喻皇统延续,因指帝位。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策文》:若水传帝,重风御民,重光所集,世载于陈,赫矣高祖,悠哉上旻,联宝胄,晖焕郊禋。”唐·王勃《乾元殿颂〉序》:“高祖太武帝虹星湛色,开宝胄于金;蛟龙凝阴,发皇明于石纽。”
●宝祚◆( bdo zuo)帝位。祚,君位、国统。《周书·宣帝纪》:“朕以眇身,衹承宝祚。”《隋书·音乐志中》:“高山作矣,宝祚其崇。”又指“国运”,见该条。
●宸极◆( chen)帝位的喻称。《文选·刘◆(劝进表>》:“
●宸极失御,登遐丑裔。”李善注:“宸极,喻帝位。”《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又指“帝王”,见该条。
●宸居◆( chen)帝位。《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高祖以圣武定鼎,规同造物;皇上以叡文承历,景属宸居。”张铣注:“宸居,帝位也。”《旧唐书·哀帝纪》:“今则正位宸居,未崇徽号。”又指“帝王”,见该条。
●宸枢◆( chen shu)帝位的喻称。宸,北极星所在地;枢,天枢,北斗第一颗星名,合喻帝位。南朝·齐·谢《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论思帝则献纳宸枢,麟趾方定,。”《宋书·后废帝纪》:“朕临驭宸枢,夤制氓宇,式存宽简,思孚矜惠。”
●宸◆( chen yi)宸,帝王的居处;扆,帝王座后的屏风。借指君位。《晋书·王浑王濬传论》:“浑既献捷横江,亦克清建邺……遂乃喧黩宸扆,乱彝伦,既为戒于功臣,亦致讥于清论。”喧黩,污辱;◆(d),乱,败坏彝◆(y),伦,伦常大宝◆(dabo)指帝位。语出《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大宝,极为可贵之物;如钟鼎、玉玺,皆传国之宝。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正以糠秕万乘,锱铢大宝。非贪皇帝之尊,岂图六合之富?”锱◆(z),铢◆(zh),古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喻微小事物或看轻。六合,本指上下四方,借指天下。《旧唐书·德宗纪下》:“朕以寡德,祇膺大宝。”◆(zhi),恭敬;膺◆(ying),承受。大宝,亦指“佛法”,见该条。
●大物◆(daw)帝位,天下。本指国家重器,如九鼎等,象征国家、天下、帝位。《庄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成玄英疏:“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称大物也。”宋黄庭坚《书磨崔碑后》诗:“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焉。”又指仪制礼法或重器。
●大统◆( da tong)指帝位。《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东海王阳,皇帝之子,宜承大统。”《清史搞·德宗纪一》“传懿旨,以上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又指军队统帅。见“帝业”条。
●帝道◆(ddao)帝位。《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若闻驱貔虎,奋尺剑,入紫微,升帝道,则未达冥之情,未测神明之数。”李周汉注:“帝道,帝位也。”又指贤明君主的治国之道。
●帝统◆(di tong)帝王的统绪,指帝业。清·阎尔梅《题昭烈庙》诗:“自可王孙承帝统,宁容国贼算神州。”
●帝祚◆(dizu)犹帝位。皇位。祚,福祉,君位。《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晋·陆云《张二侯颂》:“皇矣帝祚,受言既崇。”
●鼎命◆( ding ming)帝位。鼎,九鼎传国之重器。《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时齐王◆(萧道成)辅政,四海属心,◆(刘)秉知鼎命有在,密怀异图。”
●宫扆◆( gong)犹言帝座。指皇位。古代天子背扆面南而坐。扆,帝座后画有斧形的屏风。《梁书·临贺王正德传》:“初,高祖未有男,养之为子,及高祖践极,便希储贰后立昭明太子,封正德为西丰侯,邑五百户。自此怨望,恒怀不轨,脾睨宫扆,觊幸灾变。”储贰,指太子。睨◆(bin),眼睛斜视。
●国祚◆(guzu)帝位,皇位。《汉书·刘向传》:“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合国祚于外亲,降为皂隶。”清·洪升长生殿·觅魂》:“保洪图社稷,巩国祚延绵。”又指“国运”,见该条。
●徽位◆( huT wei)帝位的美称。徽,美、善。南朝·宋·谢庄上封禅仪注奏》:“岂非神明之业难崇,功基之迹易泯,自兹以降,讫于季末,莫不欲英弘徽位,详固洪声,岂徒深默修文,渊幽驭世而已。”
●九五◆(jiw)指帝位。本指《周易》卦爻名。九,阳爻;五,第五爻,即乾卦的第五爻◆(倒数,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龙飞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故以九五指帝位。唐·李峤《上雍州高长史书》:“利见九五,差踪二八”二八,指二元八恺,谓朝臣。
●君器◆(jnq)指君位,帝位。《后汉书·周章传论》:“如令君器易以下议,即斗筲必能叨天业狂夫竖臣,亦自奋矣。”斗筲◆(sha),本指容器,喻小人。
●君位◆( jun wei)国君之位,帝位。《晋书·天文志上》“南二星,君位。”清·龙启瑞《鲁隐公论》:“使隐◆(公)偃然居君位而不疑,人亦必无有讥其为。”
●丕◆(p)指皇统,帝位。不,大;祚,君位。《宋史·乐志九》:“天锡祚,施于后昆”锡◆(),赐子《宣和遗事》前集:“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承祖宗万世之丕祚,为华夷亿兆之所瞻。”华,华族,汉族;夷,少数民族。
●乾栋◆( qian dong)皇宫栋梁。喻君位。《晋书·元帝纪费》:“回首朝阳,仰乾栋,帝犹六让不居,士辞而不免。”又指天宇、上天,见“天”条。
●乾纲◆( qian gang指“君权”。乾,为八卦之一,卦形为三阳,象征上天、阳性和刚纲绳、权柄。晋范宁《谷梁传序》:“昔周道陵,乾纲绝纽”亦指“夫权”。
●上位◆( shang wei)指帝位君位。《管子·牧民》:“刑法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3杀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赵彦卫《云钞》卷十:“尧非不能召舜,而帝空,以舜有父母,故又以二女嫔之,家齐身正,举而加之上位。”亦指“君主”。见该条。
●天基◆( tian7)帝位,皇位。元·独乐园主《咏史》:“周家亦僭登天基,独有世宗明治术。”又指“帝业”,见该条。天阶◆( tian jie)本指宫殿台阶。借指帝位。汉张衡《东京赋》:“登圣王于天阶,章汉祚之有秩。”章,通“彰”,发扬;汉祚◆(zu),汉朝的皇统。
●天位◆( tian wei)王位,帝位。《诗大雅·大明》:“天位殷实,使不挟四方。”《初学记·挚虞〈汉高祖赞>》:“遂登天位,缵尧之绪。”缵,继承;绪,事业。
●天祚◆( tian zu)帝位,皇位,国统。《宣和遗事》前集“近闻天祚复振,若明公仗义,首图兴复,先责企弓等罪而杀之。”元·独乐园主《咏史》:“秦王神武不可及,遂承天祚传高玄。”亦指天子,见“帝王”条。
●休祚◆(xizu)对帝位的美称。休,美善;祚,君位。《后汉书·质帝纪》:“孝殇皇帝虽不永休祚,而即位逾年,君臣礼成。”《晋书·乐寿志上》:“我皇寿而隆,我皇茂而嵩;本枝奋百世,体祚锺圣躬。”《北齐书·祖王传》:“劝陛下禅位,使陛下尊为太上,子居宸扆,于己及子,俱保休祚。”御筵◆( yu yan)喻指帝位。御,指某些有关帝王的事物;筵,竹席,又指铺设竹席的座位,古人席地而坐,故设可坐,后泛指位。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耿贾扶王室,萧曾拱御筵。”又指帝王命设的酒席。 帝尧 【帝尧】
◆(dyo)相传古帝名。帝喾之子。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号陶唐氏,又称唐尧。以其子丹朱不肖,禅位于舜。为历史上贤明君主,德政甚丰,为人所景仰。又为鼓吹曲名。
●帝唐◆(di tang)即帝尧,唐尧。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伏惟陛下咨帝唐钦明之德,体文王翼翼之仁。”刘良注:“帝唐,尧也。”南朝·齐·谢朓《齐进皇后哀策文》:“帝唐远胄,御龙遥绪。”
●帝勳◆(di xun)亦作“帝勋”,指帝尧。《旧唐书·礼仪志二》:“合宫听朔,阐皇轩之茂范;灵府通和,敷帝勋之景化。”皇轩,指黄帝轩辕氏。
●放勋◆( fang xun)尧名。《书·尧典》:“日若稽古,帝尧放勋,钦明文思安安。”
●后唐◆( hou tang)即帝尧。后,王、帝。尧为陶唐氏,故称。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后唐膺箓,赤文候日。”李善注:“后唐,谓尧也。”
●陶唐◆( tao tang)即帝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以为号。《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史记·五帝本纪》:“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帝业 【帝业】
◆(dye)帝王的事业。即所谓建立朝,统治天下,巩固帝位,希图万世一系的大业。秦·李斯《谏逐客书》:“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唐·章碣《焚书坑》诗:“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竹帛,借指书籍;祖龙,始龙,指秦始皇。
●宝绪◆(bdo)帝业,皇业。绪,事业。《宋史乐志十五》:“不图宝绪承繁祉,率士仰隆平。”又:“发挥宝绪灵仙降,感吉梦光期。”
●宝业◆(bao ye)帝业,国运。《隋书·炀帝纪下》:“朕纂成宝业,君临天下。”《宋史·乐志十五》:“千载运,宝业正遐昌。”见“帝位”条
●大统◆( da tong)帝业。统,一脉相承的统系,如皇抚,即帝位。《书·武成》:“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变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九年大统未集。”孔传:“九年而卒,故大业未就。”见“帝位”条。
●大业◆(daye)帝业。《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底绥,得以安定。底◆(d),取得,得到。《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唐·胡曾《阿房宫》诗:“帝王若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帝绪◆(dx)犹帝业。《文选·褒四子讲德论>》:秦穆有王由五羖,攘却西戎,始开帝绪。”吕延济注:“绪,业也。”五段,指百里奚,因由五张羚羊皮换来,又称“五大夫”,辅秦穆公成霸业。羚◆(gu),公羊。《南齐书。乐志》:“假我帝绪,懿我皇维。”
●帝载◆(dzai)帝王的事业载,事业。语出《书·舜典》:“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官揆,亮采惠踌。”孔传:“载,事也。”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匡复帝载,万国以绥。”唐·张九龄《大唐裴公碑铭序》“学探帝载,何事小名。”
●鼎业◆( ding ye)帝王之业。《梁书·武帝纪》:“三光再沉,七庙如缀,鼎业既侈,含识知泯。”
●鸿◆(hong xu)犹大统,大业。鸿,大;绪,事业。《周书·宣帝纪》:“朕以寡薄,衹承鸿绪。”
●乾构◆( qian gou)指帝业。乾,指天。喻帝王;构,屋宇,借指帝宫。《魏书·广陵王羽传》:“朕仰乾构,君临万宇。”天基◆( tian)帝业。基,基业。晋·曹毗《江左宗庙歌·歌太祖文皇帝》:“仁教四塞,天基累崇。”亦指“帝位”,见该条。
●天业◆( tian ye)帝业。天,天子、帝王。南朝·宋·谢《张子房诗》:“婉婉暮中画,辉辉天昌。”唐·王昌龄《驾幸河东》诗:“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全·赵秉文《竭北岳》诗:“天业恢弘大,山灵翊卫屯。”
●典◆( dion1)指法典文献和经典古籍,泛指古今图书。《左传·公十五年》:“青而高祖孙旧司晋之典,以为大政。”《孟子·告子下》:“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赵歧注:“典籍,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求遗书于天下,故典籍益博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开元中,定四部目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此自汉以来,典籍大数也。”
●八索◆(basu)本为古书名,泛指古代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后多以指称古典籍或八卦。晋·葛洪《抱朴子·安贫》:“六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振翰摛藻,德音无穷,斯则贵矣。”唐·杨炯《<王勃集〉序》:“每览韦编,思弘大《易》。周流集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为之发挥,以成注解,”宋袁褧◆( jiong)《枫窗小牍》卷上:“太极函三,运神功于八索。”
●典奥◆( dian ao)典籍。谓其义理深奥,故称《后汉书·胡光传》:“窃见尚书仆射胡广,…六经典奥,旧章完式,无所不览。”唐·黄滔《唐昭宗实录》:“刑部尚书和贡举崔凝,百行有常,中立无党,学窥典奥,文赡菁英”又指文义典雅深奥。
●典坟◆( dian fen)亦作“典贲”。三坟五典的略称。泛指历代各种文籍。《淮南子·齐俗训》:“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隶续·汉郎中王政碑:“研典贲。”洪适释:“碑以贲为‘愤’。”晋·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宋·梅尧臣《送代州钱防御》诗:“钟鼓陈牛酒,衣裘论典坟。”
●典◆( dian gao)本为《尚书》中的《尧典》、《汤诰》等篇的合称,亦泛指经书典籍。《汉书·王莽传中》:“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诰之文。”唐·刘知几《史通·论赞》:“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翩翩奕奕,良可咏也。”亦指典章诏令一类的文字。
●典谟◆( dian mo)泛经典、典籍。特指《尚书》。因其为《尚书》中《尧典》、《舜典》和《大禹谟》、《皋陶谟》等篇的合称,故云。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理纲常,训典谟,是孔之贤圣哉。”
●典书◆(dian shu)典籍,指法典图籍与经典古籍之类的文献图册。《后汉书·西域传赞》:“土物琛丽,人性淫虚,莫有典书。”
●典雅◆(diny)泛指古代典籍。汉·马融《长笛赋》:“融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吕向注:“典谓《坟》、《典》;雅谓《雅》、《颂》。”
●典传◆( dian zhuan)古代的书籍。汉·贾谊《新书·傅职》:“◆(天子)不博古之典传,不们于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天子学业不法:凡此其属,太师之任也。”◆(xian),通“晌”,窥伺。
●蚊策◆( fen ce)指典籍。《后汉书·儒林传序》:“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北林数。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
●坟典◆(fen dian)本指三坟五典,又泛指古代典籍。《隶释·汉太尉刘宽碑》:“幼与同好鐫坟典于第庐。”晋·葛洪《抱朴子·遐览》:“先生既穷观坟典,又兼综奇秘。”宋·苏轼《求婚启》:“禀粹德门,教成家庙。中郎坟典之付,岂在他人?”
●坟籍◆(fenj1)古代典籍。《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新唐书·褚亮传》:“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坟籍之始,肇自羲黄,盛于周汉,衍于梁晋,极于隋唐。”
●坟丘◆(fenq)三坟的合称、泛指古代典籍。汉应玚《文质论》:“览坟丘于皇代,建不刊之洪制。”晋·潘尼《赠陆机出为王郎中令》诗之一:“振鳞南河,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与坟丘。”南河,即黄河。
●坟素◆(fen su)泛指古代典籍。坟,三坟,古籍;素,绢,。《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敷陈坟素,坐而论道。”晋潘岳《闲居赋》:“傲坟素之场圃,步先哲之高冲。”《南齐书·高帝纪上》:“自轩黄以降,坟素所纪,略可言者,莫崇乎尧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夫以霸闰之朝,草莽之士,犹或据坟素,忝窃雌黄。”
●古典◆( gu dian)指古代典籍。《后汉书·樊准传》:“◆(孝明皇帝)庶政万机,无不简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经艺。”三国魏·应琚《与王子雍书》:“足下著书不起草,占授数言万,言不改定,事合古典,莫不叹息之矣。”又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九典◆( jiu dian)泛指古代经典著作。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下帷高枕,游神九典,精义赜隐,味道居静。”赜◆(ze),精微,深奥。又《广譬》:“披九典乃觉墙面之笃蔽,闻王道乃知拘俗之多迷。”
●上志◆( shang zhi)指古代典籍。《吕氏春秋·务大》:“尝试观于上志,三天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高诱注:“上志,古记也。”
●先典◆( xian dian)上古典籍。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东方 【东方】
◆( dong fang)方向名,即东边,与西方相对的一面,亦指东方边远地区。《诗·齐风·鸡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出于东方。”毕昴,二十八宿中的两宿。
●东垂◆( dong chuT1)泛指东方。垂,通“睡”,边,边境。《汉书·元帝纪》:“是以东垂被西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策也。”《艺文类聚》卷三引南朝·宋武帝《秋夜》诗:“局景薄西,升月照东垂。”
●东荒◆( dong huang)指东方极远之地。荒,边陲,又指远方的。唐·阎宽《春宵览月》诗:“月生东荒外,天云收夕阴。”
●东极◆( dong)东方尽头之处,指东方的边际。《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唐陆龟蒙《和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老思东极旧岩扉,却待秋风泛船归。”又指东海。
●东路◆(dong)犹东方,东部地区。路,方面;地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东◆( dong si)泛指东方极远之地。汜,水边。晋·陆云《赠郑曼季》诗之二:“声播东氾,响溢南云。”清·吴伟业《朝日坛》诗:“即今东汜西昆处,尽人铜壶倒景殊。”亦指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见该条。
●东维◆(dong wei)泛指东方。《庄子·大宗师》:“传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成玄英疏:“传说一星在箕尾上,然则箕尾在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乘箕尾。”因以东维指东方。唐·方干《送人游日本国》诗:“波涛含左界,星斗定东维。
●东裔◆( dong y)指东方边远地区。裔,本指衣服的边缘,泛指边;又指边远的地方。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公孙渊承籍父兄,世居东裔。”东隅◆( dong)东方隅,边远的地方。《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明·茅溱《双调夜行船序·宴蓟镇宛在亭四景》套曲:“边境无虞,喜青阳布暖,斗指东隅。”亦指“日本”,见该条。
●少阳◆( shao yang)指东方。本为《易》四象之一,月令在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邪绝少阳而登太阴兮,与真人乎相求。”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少阳,东极。”晋·张华《博物志》卷一:“东方少阳,日月所出。”王闿运《衡阳常侍家庙碑》:“前设大殿,户向少阳。”又指东宫。亦为中医学经脉名。
●震方◆( zhen fang)东方。震,为八卦之一。《易·说卦》谓:“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梁书·梁武帝纪下》普通二年诏:“可于震方,简求沃野。”唐·张九龄《荔枝赋》:“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火离,指南方。
●震维◆( zhen wei)指东方。维,方位。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华亭冠冕,谷水弦歌,震维徒族,燕垂从宦。”
●震位◆( zhen wei)东方。《晋书·刘曜载记》:“东为震位,王者之始次也。”又指太子之宫。【冬】
◆(dong)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度,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其时,天气转冷,以至风雪满天,大地冰封。其异名别称,多源于冬天的某些特征。《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北陆◆(bi10)冬季的异名。古天文认为太阳沿黄道东行到一周天的最后四分之一处,即北方七宿◆(玄武)所在区域,正当冬季,故以北陆称冬。《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汉书·律历志下》:“是故日行北陆谓之冬。”宋王禹偁《火星中而寒暑退赋》:“至若北陆凶残,人斯鲜懽,层冰飞雪以俱至,挟重而图安。”鲜◆(xian)懽,少欢。懽同,“欢”。北陆,亦指称“北方”,见该条。
●冰月◆( bing yue)指冬季。《晏子春秋·谏下四》“景公令兵抟治当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a),同“腊”,指农历十二月。又《谏下十三》:“古圣人之别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清,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又为“冰人月老”◆(媒人)之省称,见“媒人”条。
●冬节◆(dong jie)冬季。节,时节、季节。《后汉书·马融传》:“方涉冬节,农事闲隙。”三国·魏·曹操《却东西门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又指冬至日。
●冬日◆( dong r)指冬季,冬天。《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日: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汤,热水。冬日,又指冬天的太阳;亦指冬至日。
●冬时◆( dong sh)指冬季。《周礼·天官·食医》:“酱齐时,饮齐冬时。”◆(shi),视。《后汉书·荀爽传》:“冬时则废,其形在地,酷烈之气,焚烧山林,是其不孝也。”冬天◆( dong tian)泛指冬季。《晋书·天文志上》:“冬天阴气多,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唐周贺《赠胡僧》诗:“背经来汉地,膊过冬天。”
●冬月◆( dong yue)冬季。《史记·酷吏列传》:“温舒顿足叹曰:嗟呼,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南史·刘孝绰传》:“初,孝绰居母优、冬月饮冷水,因得冷癖,以大同五年卒官。”又指农历十一月。
●寒冬◆( dong)指寒冷的冬天。古诗《烛烛晨明月》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唐·韩愈《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院。”脘◆( xian huan),美好的样子。寒天◆( han tian)冬天。唐·白居易《华城西北岁暮独游怅然成咏》:“况是寒天客,楼空无主人。”
●寒月◆( han yue)指冬天。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园有余地,不能种蔬,竟拔草根醃藏,以为寒月之用。”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七:“寒月富桑麻,酒酣歌相续。”又指清冷的月亮。
●九冬◆(qiu dong)谓冬季,因冬有九个九◆(一说因冬季九十日),故称。《初学记》卷三引梁元帝《纂要》:“冬玄英,亦曰安宁,亦曰玄冬,三冬,九冬。”南朝·梁·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九冬霜雪苦,六翮飞不任。”唐·尚颜《除夜》诗:“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劲阴◆( Jin yTn)严冬古以春夏为阳,以秋冬为阴,又加冬日寒风劲吹,故称冬为劲阴。晋·陆机《演连珠》之五十:“迅风陵雨,不谬晨禽之察;劲阴杀节,不凋寒木之心。”
●隆冬◆( long dong)严冬。《汉书武帝纪》:“今水潦移于江南。追隆冬至,联惧其饥寒不治。”晋·欧阳建《临终》诗:“松怕隆冬悴,然后知岁寒。”悴◆(cu),憔悴。
●隆寒◆( ong han)严冬。隆,严,厚。《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穷冬◆( qiong dong)指季冬,即冬季最后一个月。穷,尽。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穷冬客剑外,随事有田园”唐韩愈《天星送凝郎中贺正》诗:“正当穷冬寒未已,借问君子行安之。”
●穷节◆(qiong jie)冬季,谓冬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穷,尽节,季节。唐·李商隐《为荥阳公谢赐冬衣状》:“袭天衣,俯回于穷节。”
●穷天◆( qiong tian)冬季谓一年将尽的季节。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诗:“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瞀◆(mao),暗
●穷阴◆( qiong yin)犹穷冬,谓冬天最后一个季节古以一年的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南朝·宋·鲍照《舞鹤赋》:“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唐·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三冬◆( san dong)指冬季。以其为孟冬、仲冬、季冬,故称。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三冬事隙,五月归休”。清·顾炎武《寄李生云霑》诗:“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泰冬◆( tai dong)冬季的美称。泰,平安、顺适。谓一冬当安泰,为一种良好的愿望。《管子·山国轨》:“泰冬,民之具所用者,君已禀之矣。”
●玄冬◆(xuan dong)冬天,冬季。古以五方、五色配四季,冬位在北,其色黑;北方之神曰玄武,又黑色为玄,故冬名玄冬。《汉书·扬雄传上》:“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唐·韩愈《明水赋》:“或将取圆丘于玄冬,或将祭方泽于朱夏。”圆丘,亦作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如今北京的天坛圜丘就是方泽,夏至日祭地之处:掘地为方池,贮水以祭;朱夏即夏天。
●玄律◆(xuan1)冬季的别称。冬位在北,其色黑,故称。律,古时以十二律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故律指时令、季节。南朝·宋·谢惠连《雪赋》:“若乃玄律穷,严气升。”唐·白居易《冬季荐献太清宫词文》:“今时惟玄律,节及季冬。”玄冥◆( xuan ming)冬季异称。以其为冬之神,又冬日多昏暗冥蒙之象,故称。前蜀·韦庄《咏梅》诗:“不随妖艳开,独媚玄冥节。”元·马祖常《移梅》诗:“冽冽玄冥候,众植各浮脆。”又指“阴间”、“北方”,见各该条。
●玄序◆(xuan)冬季的别称。玄,黑色,为冬之色,位北方,其神曰玄冥,故称。序,时令,季节。汉·应《正情歌》:“清风厉于玄序,凉逝于中唐。”中唐,庭院。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应制》诗:“玉琯移玄序金奏赏彤闱。”玉琯◆(suan),即玉管。古代玉制或饰以玉的乐器,亦用以测候节气;彤◆( tong wei),朱漆宫门,借指宫廷。
●玄英◆( xuan ying)亦作“元英”。冬天的别称。因冬天天空多阴暗玄黑,又多白雪如玉,故称。《尔雅·释天》“冬为玄英。”郭璞注:“气黑而清英。”唐·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青阳,指春天。宋秦观《代贺皇太后生辰表》:“考历占星气,应玄英之候。”又指“黑色”,见该条。
●玄阴◆( xuan yTng)冬季别名,玄,冬季之色;阴,指冬天,故称。晋·王赞《皇太子会诗》:“玄阴受谢,青阳启号。”青阳,春季的别称。
●元冬◆( xuan dong)即玄冬。冬季。宋·周密《齐东野语曝日》:“凛冽倦元冬,负暄嗜飞阁。”负暄,晒背取暖暄◆(xuan),温暖。 杜甫 【杜甫】
◆(df)◆(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开元中,他漫游各地。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乱中,为叛军所俘,脱险后在凤翔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后到成都,营草堂居于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二部员外郎。大历三年◆(765),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病死于船中。著有《杜少陵集》。
●杜二◆(der)杜甫的别名。因他排第二,故称。唐·任华《寄杜拾遗》诗:“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杜拾遗,因杜甫曾任左拾遗的官,故名。宋杨伯《臆乘》:“前辈以第行称,多见之诗……严父、高适俱称少陵为杜二。”杜浣花◆( du huan hud)杜甫的他称。因杜甫晚年定居在四川浣花溪畔而得名。清·薛雪《一瓢诗话》:“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其诗……如时雨一过,天矫百物,随地而兴,生意各别,无不俱足。”又,“杜浣花云:“晚岁渐于诗律细。又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陵◆( du ling)本为地名,因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借指杜甫。宋·戴复古《答杜子野主簿》诗:“杜陵之后有孙子,自守诗家法度严。”明·郑昂《感怀》诗:“王粲凄凉仍去国,杜陵老大竟飘蓬。”清·孙枝蔚《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诗:“杜陵仍作客,曹霸可无诗。”
●杜陵布衣◆( du ling bu)杜甫的自称。布衣,谓平民百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杜陵杰◆( du ling jie)杜甫的他称,为人所景仰之辞。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谪仙,指李白。
●杜陵老◆( du ling lao)杜甫的别称。宋·黄庭坚《过洞庭青草湖》诗:“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宋·戴复古《论诗七绝》:“飘零忧国杜陵老,感寓伤时陈子昂。”
●杜陵叟◆( du ling sou)指杜甫。叟,老者。宋·陆游《感旧》诗之六:“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
●杜陵翁◆( du ling weng)杜甫的他称。宋·陈师道《和魏衍三日》:“君不见天宝杜陵翁,屈宋才堪作近邻。”谓屈原、宋玉才可与之相比。
●杜陵野老◆(《dl1ngXeldo《)杜甫的自称。唐·杜甫《投简成华两县诸子》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杜陵野客◆( du ling ye ke)杜甫的自称。唐·杜甫《醉时歌》:“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丝,蚕丝,色日,谓两鬓已白。
●杜陵遗老◆( du ling yi lao)杜甫的他称。清金埴《读诗详注>》诗:“杜陵遗老才非凡,诗史诗圣称名咸。”
●杜十姨◆( du shi)戏称杜甫。因其曾官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据此,旧村学究戏作杜十姨。宋俞琰《席上腐谈》:“温州有土地杜十姨无夫,五撮须相公无妇。州人迎杜十姨以配五撮须,合为一庙。杜十姨为谁?乃杜拾遗也。五撮须为谁?乃五子胥也。”左拾遗,谏官之类。
●老杜◆(od)诗家称杜甫为老杜,以别作为小杜的杜牧。《苕溪渔隐丛·杜少陵》一:“诗限云:…故老杜律诗布置法度,全学沈全期,更推广集大成耳。” 杜鹃花 【杜鹃花】
◆( du juan hud)杜鹃的开的花杜鹃半常绿或落叶灌木,叶互生,椭圆形。春秋开花簇生枝头,呈红色,极其美丽,为世界著名观赏植物。其种类繁多,有数百种。
●山鹃◆( shai juan)杜鹃花。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其处山鹃盛开,皆在水涯岸侧,不作蔓山布谷之观。”又:“其处山鹃鲜丽,光彩夺目
●山客◆( shan ke)杜鹃花的雅号。以其常生长在山中,故称。宋·姚宽《西溪丛雨》卷上:“昔张敏叔有《十客图》,忘其名。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踯躅为山客。”踯躅即杜鹃花。又指“隐士”,见该条。泛指住在山中的人。山榴◆( shan lfu)杜鹃花的别名。南朝·梁·何逊《七召》:“河柳垂叶,山榴发英。”唐·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附燕脂》:“燕脂,古造法以紫金草染绵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清·曹寅《戏题西轩草木》诗之二:“甘蕉叶大戍葵丑,或有山榴似火燃。”
●山石榴◆( shan shi)杜鹃花的别名。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山石榴,一名山踯躅,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又为金缨子、小檗的别称。
●山踯躅◆( shan zhi zhu)省称“踯躅”,杜鹃花的别称。唐·韩偓《见花》诗:“血染蜀罗山踯躅,肉红宫锦海棠梨。”宋·陆游《东园小饮》:“高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又同“踟蹰”,徘徊不前。
●映山红◆(ying shan hog)杜鹃花的别名。因花红成片开放,照红山坡,故云。宋·杨万里《明发西馆晨炊蔼冈》诗:“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 杜鹃鸟 【杜鹃鸟】
◆(du juan nido)鸟名。其喙红,身体黑灰色。春季社鹃花开时始鸣,声甚哀切。古人误传其“夜啼达旦,血渍草木”,以为其哀鸣出血。又传其为古蜀帝魂魄所化,故啼血哀鸣。其异名多与杜鹃鸟的叫声和有关传说有关。
●楚鸟◆( chu nido)指杜鹃鸟,因其鸣声凄楚,故名。唐张籍《和周赞善闻子规》诗:“秦城啼楚鸟,远思更纷纷。”催归◆( cUT gui)杜鹃鸟的别名,以其鸣声为“不如归去”,故名。唐·韩愈《赠同游》诗:“唤起窗前曙,催归日未西。”唤起,鸟名,即报春鸟。
●杜魄◆(dup)指杜鹃鸟,相传为杜宇的魂魄所化。唐罗隐《送郎州张员外》诗:“旗飘岘首岚光重,酒奠湘江杜魄哀。”
●杜宇◆(dy)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名,其魂化为杜鹃鸟,故以其指称杜鹃。宋·王安石《杂咏绝句》之十五:“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红楼梦》第七十回:“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杜宇魂◆( du yu hun)指称杜鹃鸟,见“杜宇”。唐·谭用之《忆雨中》诗:“林间有竹湘妃泪,窗外禽多杜宇魂。”古帝魂◆( gu di hun)指称杜鹃鸟,相传为蜀古帝杜宇之魂所化,故称。唐·杜甫《杜鹃》诗:“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元·周霆震杜鹃行》:“我不暇自哀,古帝魂春来。”蜀鹃◆( shu juan)即杜鹃鸟。旧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故名。清·赵翼《愍忠寺石坛相传唐太宗葬战骨处》诗:“归随辽鹤迹,啼有蜀鹃痕。”
●蜀鸟◆( shu nido)杜鹃的别称。唐·雍陶《闻杜鹃二首》之二:“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
●蜀魄◆(shup)指杜鹃鸟。唐·杜荀鹤《闻子规》诗:“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告似人。”
●思归乐◆(si gui le)杜鹃鸟别称,以其鸣声似“不如归去”,故称。唐·白居易《和思归乐》诗:“似道思归乐,行人掩泣听。”唐·温庭筠《河渎神》词之二:“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
●坞◆(tgu)杜鹃鸟的异名。《汉书·扬雄传·反离骚》:“徒恐之将鸣兮,顾先百草不为芳。”颜师古注:“鸟一名买镜,一名杜鹃,一名子规。”买镜◆(gu),一种臿类的农具。谓杜鹃鸣时,农人当买此农具播种,据此又将“买镜”作为布谷鸟的异名,实属误会。
●啼魂◆( ti hun)杜鹃鸟的别称。明·王世贞《沈母挽章》诗:“慈竹吴江冷,啼魂蜀道难。”
●啼鹃◆(ti juan)指杜鹃鸟。以其不断鸣叫,故名。宋文天祥《金陵驿》诗:“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鹈◆(tjue)亦作“䴗”。杜鹃鸟的别称。《楚辞屈原<离骚>》:“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之不芳。”汉·张衡《思玄赋》:“恃已知而华予兮,䴗袂鸣而不芳。”注:“《临海异物志》曰:‘䴗,一名杜鹃,至三月鸣,昼夜不止,夏末乃止。”《昼上人集·顾渚行寄裴方舟》诗:“䴗妈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望帝◆( wang di)借指杜鹃鸟。晋常琚《华阳国志·蜀志》谓,战国时杜宇在蜀称帝,号望帝后禅位于开明帝,退隐西山,化为杜鹃,因以“望帝”为杜鹃鸟之别称。唐·杜甫杜鹃行》:“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唐·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巂周◆(xT zhou)本为燕的别名,亦指称子规鸟,又名“子巂”。郭璞认为此鸟“出蜀中”。巂,为蜀古地名,在今西昌地区。晋·张华《禽经》:“鹳,巂周,子规也,啼必北向。江介日子规,蜀右曰杜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居庸关》词:“巂周声里严关峙,匹马登登乱踏红尘,听报邮签第几程。”谢豹◆(ebao)杜鹃鸟异名。《禽经》:“子规啼苦倒悬于树,自呼日谢豹。”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吴人谓杜宇为谢豹……唐·顾况《送卫尉》诗曰:绿树村中谢豹啼。若非吴人,殆不知谢豹为何物也。”
●怨鸟◆( yuon nido)杜鹃鸟别称,因其鸣声哀怨凄楚,故名。《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杜鹃鸟嘴红,并不啼血,说“血渍草木”,更属无稽。
●子规◆(zgu)亦作“姊归”。杜鹃鸟的别名。《文选·宋玉高唐赋>》:“姊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子鹃◆( juan)即杜鹃鸟晋·常琚《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日望帝…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zi)即子规。《尔雅·释鸟》:“巂周”。晋·郭璞注:“子巂鸟,出蜀中。”邢昺疏:“《说文》云:巂,蜀王望帝化为子巂,今谓之子规也。”
●周燕◆( zhou yon)杜鹃鸟的别名。《尔雅翼·释鸟》:“子巂,出蜀中今,所在有之。其大如鸠,以春分先鸣,至夏尤甚。……亦曰杜鹃,亦曰周燕。” 渡口 【渡口】
◆( du kou)用船摆渡过河客人的地方,人们从这里走上渡船到对岸去。唐·刘长卿《余干旅舍》诗:“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唐·罗隐《忆夏口》诗:“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
●步头◆( bu tau)渡口的别名。即埠头。宋·苏舜钦《寄王几道同年》诗:“步头浴凫暖出没,石侧老松寒交加。”
●船步◆( chuan bu)渡口的异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三:“岭南谓水津为步,言步之所及,故有…船步,即人渡船处。”
●渡头◆(du tou)指渡口。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采莲渡头碍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河津◆(hejn)河边渡口。北周·庾信《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唐·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又为地名,即龙门。
●江口◆( Jiang kou)指渡口。唐·白居易《琵琶行》:“云来江口守空船,船月明江水寒。”
●江津◆( Jjiang jin)江边渡口。《世说新语·言语》:“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
●津渡◆(jind)即渡口。津,渡口。《汉书·赵充国传》:“有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疏捕山间虏,通精道津渡。”又指渡河。
●津头◆( Jin tou)渡口、渡头。唐·杜甫《春水生》诗:“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端午 【端午】
◆( duan)亦作“端五”,指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是日民间包食角黍,竞渡龙舟相传是为了凭吊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初学记·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鹜◆(w),鸭;角黍,即粽子。
●重午◆( chong wu)端午节的别称。以两午相重,故称。古午、五通。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宋史·刘温叟传》:“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纨扇。”
●端阳◆( duan yang)即端午节元·欧阳玄《渔家傲》词:“五月都城犹衣,端阳蒲酒新开腊。”
●天中节◆(tian zhong jie)端午节的别称。唐、宋以来五月五日为天中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提要录》:‘五月五日,乃符天数,午时,为天中节。,”《水浒传》第一一回:“正值五月五日天中节,宋江教宋清大排筵席。”午日◆(wr)端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支逢五日F。午,亦特指五月五日。晋·周处《风土记》:“午日烹鹜,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宜忌》:“午日冰和土粉干擦小儿热疿。”又指“中午”,见“正午”条。
●浴兰节◆( yu lan jie)唐、宋时称端午为浴兰节。谓是日以兰汤沐浴,故称。兰汤,煮兰草为汤◆(开水)。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二:“端午角黍之秋,浴兰之月”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日浴兰令节。” 对联 【对联】
◆( dui lian)书写成条幅,贴在或悬挂在壁间、门两侧或楹柱上的意义深刻的联语。春节用红纸写就贴在大门两侧的,名春联;而楹联、堂对多用木版刻字,油漆金饰,悬挂在楹柱之上或厅堂门两侧。
●春联◆( chun lian)“门对”、“春帖”。春节用红纸写的贴在门口的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年对◆( nian dui)即春联。明·袁宏道《己亥元日晨起》诗:“官卑心亦暇,骑马看年对。”
●堂对◆( tang dui)厅堂楹柱上的对联。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江陵公初赐第于乡,上御笔亲勒堂对曰:志秉纯忠,正气垂之万世;功昭捧日,休光播于百年。”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称,今成楹联之号,中更门帖,亦云堂对。”
●堂联◆( tang lian)堂对,楹联。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先是华亭公罢相归其堂联云:庭训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国恩未报,归来犹抱惶。”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二:“洪武时,赐学士陶安堂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按堂联起于宋,而盛于明。盖由座右铭而为春帖,由春帖而有堂联。”
●楹联◆( ying lian)即对联。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版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实为春联之始。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称,今成楹联之号,中更门帖,亦云堂对。” 盾牌 【盾牌】
◆( dun pai)古代用以遮挡刀枪箭戟的防卫武器,可用以护身前进,实行攻击。其状有圆、椭圆、长方或长梯形不等,多为金属片、木料或藤条所制成。
●干卤◆(gan)盾牌。晋·左思《吴都赋》:“干卤殳铤,肠夷勃庐之旅。”刘逵注:“干、卤皆楯也。”
●干橹◆(gan)小盾、大盾的总称。亦泛指武器。《礼记儒行》:“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郑玄注:“干橹,小楯、大楯也”北史·窦炽传》:“臣虽朽迈,请执干橹,首启戎行。”宋·李纲《建炎行》:“号令新帜旗,仗械饬干橹。”
●蛮牌◆( man pai)即盾牌。多指少数民族所用之盾牌。宋·孟元老《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
●蒙伐◆( meng fa)指刻有花纹的大盾牌。《诗·秦风·小戎》:“厹矛鋈锌,蒙伐有苑。”厹◆(q)矛,一种三棱矛;鋈锌◆(wdu)矛柄末镀着白铜的金属套。
●彭排◆( pang pai)盾牌。彭,通“旁”。亦作“旁排”。《释名·释兵》:“彭排;彭,旁也。在旁排敌御攻也”三国蜀·诸葛亮《军令》:“帐下及右阵各持彭排。”《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八年》:“显之至军后不见藩而见军担彭排战具。”胡三省注:“彭排,即今之旁排,所以扦锋矢。”
●团牌◆( tuan pai)即盾牌。以其形圆,故称。宋·周密《齐东野语·端平入洛》:“北军以团牌拥进接战。”《明史·韩雍传》:“雍等督诸军水陆并进,拥团牌登山,殊死战。”吴魁◆(wku1)大而平的盾。《释名·释兵》:“盾…大而平者日吴魁,本出于,为魁帅所持也。”《广雅·释器》:“吴魁、干…盾也。”王念孙疏证:“吴者大也,魁亦盾名。吴魁犹言大盾不必出于吴,亦不必为魁帅所持也。”
●行卤◆(xng)大盾。元·刘壎《隐居议·卤簿字义》:“后汉·胡广作天子行卤。大楯也,所以扦敌。” 恩惠 【恩惠】
◆( en hui)给予或受到的好处。恩、惠,均有好处”之义。含有“给予者出于好心,接受者又得到实惠”的意味。古代多指上天、神灵、君主、显贵等给予的好处。这些好处有的是实指,有的是虚指。
●宠沐◆( chong mu)犹恩泽。谓蒙受恩宠。沐,蒙受、润泽。隋·江总《山水纳袍赋》:“滥时来之宠沐,振长缨以祇肃;性与之文章,侍相娱之丝竹。”
●宸曜◆( cheng)喻指帝王的恩泽。宸,本指北极星所在地,借指帝位、帝王;嚁,阳光。北周王褒《太傅燕文公于谨碑铭》:“若乃仰叶宸嚁,上属台阶,赐之以葬器,明之以车服,除名盛业,太傅燕国公其有焉。”
●大泽◆(daze)大恩惠。泽,本指雨露,引申为恩惠,谓万物受雨露之恩。《礼记·祭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诗大泽之情,广符瑞之富。”李周翰注:“大泽,谓天子之恩泽。”又指大湖沼。
●德惠◆(dehu)恩惠。《管子·五辅》:“务功劳,布德惠,则贤人进。”《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
●德润◆(dern)犹德泽,即恩惠。《淮南子·泰族训》“
●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清·叶廷琯《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上陈德润,加于百姓。”
●德泽◆(de zhe)恩德,恩惠。多指帝王官吏给臣民的某种一
●好处,含有感激之情。《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汉书·食货志》:“德泽加于万民。”《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长歌行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宋·陆游《秋思》诗:“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
●恩波◆(enb)指帝王的恩泽。南朝·梁·丘迟《倚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参差别念举,肃稼恩波被。”唐·刘长卿《狱中闻收东京有赦》:“持法不须张密网,恩波自解惜枯鳞。”枯鳞,指干鱼,喻囚犯。
●恩典◆(en dian)本指帝王的恩泽,亦泛指恩惠。宋·韩琦《谢除使相判相州表》:“被恩典之特优,顾人言而甚愧。”《红楼梦》三七回:“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恩光◆( en guang)帝王的恩惠,谓恩宠的光辉。唐·裴宪伯《朱鹭》诗:“所叹恩光歇,不得文联翩。”唐·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樱桃表》:“盈而外被恩光,适口而中含渥泽。”恩泽◆(enze)恩惠。泽,雨露。谓其似雨露一样能滋润万物。《诗·小雅·六月序》:“蓼萧废则恩泽乖矣。”
●光惠◆( guang hui)荣宠,恩惠。三国·魏·曹植《离思赋》念慈君之光惠,庶没命而不疑。”
●厚泽◆( hou ze)深厚的恩泽。泽,本指雨露,引申为恩惠。《南史·张冲传》:“下官虽未荷朝廷深恩,实蒙先帝厚泽。”唐·虞世南《奉和幸江都应诏》诗:“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富川》:“国家深仁厚泽,培养臣工三十余年。”
●嘉惠◆( jia hui)对别人给予恩惠的美称。《左传·照公七年》:“以信蜀之役,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贶矣,何蜀之敢望。”汉·贾谊《吊屈原赋》:“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峻德◆( jun de)大恩惠。峻,大。明·宋濂《恭题御赐文集后》:“至于宽仁峻德,优遇旧勋及宠异文学侍从之臣,恩意两尽,尤非前代帝王之所可企及也。”又指高尚的品德,见该条。冥德◆( ming de)上天的恩德。南朝·梁·沈约《谢赐甘露启》:“寔由积仁上通,冥德下降。”
●乾德◆( qian de)天德,上天的恩泽。乾,卦名,指天。《晋书·四夷传序》:“夫恢恢乾德,万类之所资始;荡荡坤仪,九区之所钧载。”坤仪,指大地。唐包佶《祀雨师乐章亚献终献》:“神行令,瑞飞空,迎乾德,祈岁功。”又指帝德。汉·焦赣《易林·升之民》:“西戎獯鬻,病于我国,扶陕之歧,以保乾德。”
●乾渥◆(qian wo)帝王的恩泽。乾,天,指帝王;渥,恩惠。《宋书·东平王子嗣传》:“伏愿乾渥广临,曲垂照赐。”世泽◆( shi ze)祖先的恩惠。主要指权势、财产、地位等。语本《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泽,禄位;斩,断绝、尽。《红楼梦》一一九回:“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天波◆(tian bo)喻帝王的恩泽。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则尘洗天波,谤绝众口。”《南史·袁谌传》:“天波既洗,云油遽沐。”唐·王维《谢除太子中允表》:“今圣泽含弘,天波昭洗。”又指“云气”,见该条。
●天惠◆( tian hui)帝王的恩惠。天,指帝王。三国·魏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皇佐扬天惠四海交兵。”亦指上天的恩惠。
●天泽◆( tian ze)上天的恩泽。唐·薛据《怀哉行》:“我闻雷雨施,天泽罔不该。”明·张居正《贺瑞雪表》:“天泽覃敷,大地晃琼瑶之积;皇诚感格,元冬启稼穑之征。”又喻上下,尊卑。
●渥泽◆(woze)指恩惠。《后汉书·邓鹭传》:“过以外戚,遭值明时,记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并统列位,光昭当世。”
●玄流◆( xuon liu)喻帝王恩泽。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仰挹玄流,俯弘时务。”吕向注“玄,天也;臣仰君之泽流也。”晋·葛洪《抱朴子·勖学》:“玄流沾于九垓,惠风被乎无外。”《梁书·文学传下·谢九卿》:“侧听余沦,沐浴玄流。”又指清水,见“水”条。
●玄造◆( xuan zdo)皇恩、天德、大恩惠。玄,天;造,再造,再生。谓上天或皇上给予的再生之德。南朝·梁·王僧儒《为南平王妃拜改封表》:“不悟玄造曲被,徽渥愈臻。”唐·令狐楚《为人谢问疾兼赐医药等状》:蒲柳有心犹壮,誓竭丹诚;狗马之齿更长,敢忘玄造。”前蜀·杜光庭《张道衡常侍还愿醮词》:“仰天慈而积感,报玄造以无阶。”又指“天地”,见该条。亦指造化、天意。
●玄泽◆( xuan ze)帝王的恩泽。晋·应祯《晋武帝华林园集诗>》:“玄泽滂流,仁风潜扇。”李善注:“玄泽,圣恩也。”南朝·梁·沈约《郊居赋》:“鼓玄泽于大荒,播仁风于遐俗。”唐·张九龄《大唐泾州刺史牛公碑铭》“玄泽下逮,素风激扬,阴德所流,大福斯至。”
●雨露◆(y)喻恩泽。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蹰。”
●元泽◆( yuon ze)德泽,恩惠。元,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敷化未期,元泽潜施,枯源扬,澜川涤陂。”宋·曾巩《福州上执政书》:“此皆吾君吾相至仁元泽覆冒所及。” 儿子 【儿子】
◆(erzi)夫妇自称所生的男孩子,不论年纪大,均如此称。古代有些异称,包括爱称,美称,敬称。贱称或谦称等等。
●阿子◆(z)对儿子的称呼。《晋书·五行志》:“无儿而◆(穆)帝崩,太后哭之曰:‘阿子汝闻不?,”
●佳儿◆(jier好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谓凭父曰:…汝有佳儿。,”唐·司空曙《送王使君小子孝廉登科归省》诗:“张冯本名士,蔡廓是佳儿。”
●贱息◆( jian)对人谦称子,谓不成才的儿子。《战国·赵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吾不肖。”
●令郎◆( ling iang)称人子的敬词。古乐府《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令郎君,犹言佳子弟,后省称“令郎”。
●令嗣◆( ling si)指才德美好的儿子。宋·王禹偁《五哀诗》:“鲤庭有令嗣,风阁登仙署。”后用以敬称他人的儿子,犹言令郎。宋·王安石《答郏大夫书》:“承教,并致令嗣埋铭祭文,发挥德美。”
●令似◆(ings)即令嗣。似,通“嗣”。敬称对方之子。宋·王铚《默记》卷中:“四海多士,虽令似才俊,岂可预料?”宋·杨万里《代庆长叔回郭氏亲启》:“伏承某人令似,少而汗简,已翻夜颂之波澜。”
●犬子◆( quan zi)爱称自己的小儿,亦谦称自己的儿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日犬子。”有时亦用以鄙称别人的儿子。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少君◆( shdo jun)旧时对别人儿子的尊称。《红楼梦》一四回:“弟那年在江西粮道任时,将小女许配与统制少君。”嗣息◆(si)儿子。嗣,后代;息,子息,儿子。《旧五代史·唐书·符习传》:“臣缘故使未葬,又无嗣息,臣合符斩縗,候臣礼制毕,听命。”斩◆( zhan cuT),古丧服之一。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明末史忠正阁部殉节时,相传尚无嗣息。”
●豚儿◆(tun er)旧时谦称自己的儿子。《聊斋志异·青风》:“俄少年到外入,叟曰:‘此豚儿也。,”
●豚犬◆( tun quan)旧时谦称自己的儿子。也用以轻视他人之子。《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曹公望权军,叹其整肃、”裴松之注引《吴历》曰:“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如豚犬耳。,”
●息男◆(xnan)儿子。谓其亲生之子。息,生殖。三国魏·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诏书封臣息男苗为高阳乡公,志为穆乡公。”
●哲嗣◆( zhe)犹令嗣。敬称他人之子。明·张居正《答司成姜凤阿》:“儿曹寡学,幸与哲嗣同登。”清·赵翼《六哀诗·汪文端公》:“尚喜哲嗣贤,曳履云霄上。”
●子男◆(znan)儿子。《史记·春申君列传》:“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有子男二人。”
●子嗣◆(zsi)儿子。谓传宗接代的人。《红楼梦》第四六回:“叔叔只说婶子总不生育,原是为子嗣起见,所以私自在外面作成此事。”
●子姓◆( zi xing)儿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淮南子·道应训》:“秦穆公课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可使求马者乎?对曰:‘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高诱注:“子姓,谓伯乐子。”又指子孙。 法度 【法度】
◆(fad)法令制度,规则程式,准绳标的等等《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汉·贾谊《过秦论》上:“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
●尺寸◆( chY cun)法度。《韩非子·安危》:“六日,有尺寸而无意度。”又指短小、细微或长度。
●大法◆(dfa)基本法规。《荀子·效儒》:“其言行已有大法矣。”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又指国家根本法律,见法律条。大律◆(d)重要的法规、原则。《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汉·班固《典引》:“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之战?”严复《救亡决论》:“且为将不知天时之大律,则寒暑风雨,将皆足以破军。”
●典彝◆( dian)常典、法度。彝,常理、法度。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明·张居正《恭述祖德》诗:“沦道阐敬一,明伦垂典彝。”典则◆( dian ze)典章法规;准则。《书·五子之歌》“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典,谓经籍;则,法。”《南齐书·东昏侯纪赞》:“乃隳典则,乃弃彝论,玩习兵火,终用焚身。”唐·杜甫《入奏行赠西上检查史窦侍御》诗:“政用疏通合典则,戚联豪贵耽文儒。”又特指诗文等的法则、章法。
●定则◆( ding ze)法规;准则。《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士有恒贵,官有定则。”唐·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诗:“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俪半无墨。”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弦索九宫或用滚弦,或用花和大和钐弦,皆有定则。”
●度轨◆(dgu)法度。《史记·秦始皇本纪》“皆遵度轨,和安敦逸,莫不顺定。”
●度矩◆(dj)法则,三国·魏·曹丕《赐钟繇五熟釜铭》“百寮师师,楷兹度矩。”唐·王勃《九成宫颂》:“局促墉垣,逡巡度矩。”
●度揆◆(dku1)法度。宋·蔡襄《亲祀南郊诗》:“乾纲不息,章明度揆。”
●度量◆(du liang)法度。《管子·权修》:“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韩非子·难二》:“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汉·荀悦《汉纪·元帝纪》:“高祖开建大业,统辟元功,度量规矩,不可尚矣。”又指“标准”、“气度”,见各该条。
●法程◆( fa chen)法则,程式。《墨子·备蛾传》:“敢问适人强弱,遂以傅城,后上先断,以为法程。”适人,敌人。《吕氏春秋·慎行》:“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好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法器◆(fq)犹法度。唐·陈子昂《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事其法器无不驯,从其事政无不理。”又指佛道斋醮所用之钟、磬、木鱼之类的东西。
●法式◆(fa shi)法度、法则。《荀子·礼论》:“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法仪◆(fy)法度。《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管子·兵法》:“治众有数,胜敌有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然后可以一众治民。”
●风纪◆( feng)法度,纲纪。唐·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分司宪台,风纪由振。”
●轨物◆(guw)法制与准则。《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古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检式◆( jian shi)法式,法度。《荀子·儒效》:“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淮南子·主术》:“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
●检柙◆( jian xia)也作“检押”。法度,规矩。柙,本为关兽的木笼,引申为“规范”。汉·荀悦《申鉴·杂言》:“故检柙之臣,不虚于侧。”《后汉书·仲长统传昌言·法诫》:“又中世之选三公也,务于清悫谨慎,循常习故者,是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恶足以居斯位耶?”悫◆(que),诚恳。
●渠矱◆(jhu)亦作“矩彟”,规矩,法度。榘,同“矩”,规则、法度;矱,法度。《楚辞·离骚》:“日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注:“榘,法也。矱,度也。”唐·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告成上云亭,考古垂矩彟。”
●巨获◆(jhu)法规、法度。巨◆(j),“矩”、“榘”的古字,规矩、法度。《管子·宙合》:“成功之术,必有巨获。”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二》:“巨获读为榘获。”
●三尺◆( son)本指法律。引申为法则、准绳。以古代书写法律于三尺竹简之上,故称。明·沈德符《野获编·诗曲·填词名手》:“近沈宁庵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又指法律和剑,见各该条。
●上仪◆( shang)最高法则。仪,表率;榜样,法则。汉班固《典引》:“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仪,诰誓所不及已。”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皇代之遐迹,帝者之上仪,罔不毕举。”
●绳墨◆( sheng mo)本指木匠用以画直线的墨斗绳线,喻法度。《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
●式度◆(shd)规则、法式。式,规则、制度。宋岳珂《程史·番禺海獠》:“后有窣堵波高入云表,式度不比它塔。”窣堵波,塔,为梵语 stupa之音译。王闿运《严通政任氏寿颂》:“何以喻德?如月之恒。彤管式度,永曼嘉应。”
●式则◆(shze)法则;规范。式,准则、法度。汉·刘向《上关尹子序》:“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王运《采芬女子墓志铭》:“幼已明诗,永言式则;词必久虑,容无愠色。”
●天刑◆( tian xing)上天的法则。刑,通“型”,典范,法则。《国语·周语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而作之者,必不命矣。”韦昭注:“刑,法也。”晋·袁宏《后汉记·献帝纪五》:“君纠逖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匪诛殛。”唐·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诗:“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惠不忍生。”又指天降的刑法或宫刑。仪躅◆(y1ch)轨迹;法度。躅,本指足迹,引申为路径。唐·李白《明堂赋》:“前疑后丞正仪躅以出入,九夷五狄,顺方面而来奔。”
●仪度◆(yd)礼仪法度。宋·曾巩《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闾丘夫人为身治家皆,应仪度。”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宏词人世号选定两制,其初为职事官,养岁月,熟仪度而已。”
●仪法◆(y1fa)礼仪法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三》:“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之以邪。”《史记·孙叔通列传》:“高帝乃悉去秦苛仪法。”宋·苏舜卿上杜侍郎启》:“然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列邑承风,举动言论,播为仪法。”标矩:榜样、表率、楷模。
●仪律◆(y1)法规。宋·叶适《高永州墓志铭》:“公风神峻美,虽巾屐疏散,亦就仪律。”
●仪则◆(y1ze)法则。仪,表准,准则。《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汉·班彪《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中,与时息兮。”
●仪准◆( zhun)法度、准则。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凌轨等。”《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七年》:衍与弟澄,好题品人物,举世以为仪准。”
●元则◆( yuan ze)原则、准则。章炳麟《文学说例》:“抑名家所著,为演说之元则,彼固施诸笔钥,犹与演说有殊。”则度◆(zed)犹言发度。《宋史·虞允文传》:“允文姿雄伟,长六尺四丈,慷慨磊落大志,而言动有则度。” 法律 【法律】
◆(f)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全民意志和强力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则、规定、决议、决定、命令等。古代的法律多由君主一人的话语而定,虽有些大臣制定法律,但只体现君主和统治者的意志。大卞◆( da bian)亦作“大弁”,即大法。卞,法。《书·顾命》:“临君周邦,率循卞。”孔传:“率群臣循大法。”唐·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太常命吏,以能增秩。相仪考礼,大弁相毕。”
●大法◆(dafa)国家的重要法令或根本法。《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先帝不忍亲亲之恩,枉屈大法,为王受愆。”又指基本法则,见“法度”条。
●大较◆( da jido)大法。《史记·律书》:“岂与世儒于大较,不权轻重,猥六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司马贞索隐:“大较,大法也。”大摹◆(dam)大法。汉·张衡《东京赋》:“砂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薛综注:“摹,法也。言帝之巡狩,眇然以天末为远期,规欲以为万代之大法也。”三国·魏·邯郸淳《魏受命述》:“斯固我皇之大摹,思心之所存也。”
●大章◆( da zhang)犹大法。章,条理,章法。《国语·周语中》:“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清·俞樾《群经评议·国语一》:“大章犹言大法也,谓以私劳变前人之大法也。”
●大制◆(dazh)国家大法。《商君书·靳令》:“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六虱成群,则民不用。”《三国志·魏志·田畴传》:“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
●律法◆(1fa)法律。《新唐书·百官志一》:“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清·毛祥麟《山余墨·某公子》:“伊父为官,当知律法,敢强夺民间女子耶”又指律吕的法则。律令◆(ing)法令。《史记·孝文本纪》:“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明·焦竑《玉堂丛语·纂修》:“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于先,律以齐之于后。”清·严复吴芝瑛传》:“且朝廷律令,固无不许掩瘗罪骸明文。”又指一般的法则、规律。
●凝科◆( ning ke)严酷的法律。凝,严整;科,法律条文。《隋书·刑法志》:“秦氏僻自西戎,初平区夏,于时投戈弃甲,仰恩祈惠,乃落严霜于政教,挥流电于邦国,弃灰偶语,生愁恨于前毒纲凝科,害肌肤于后。”
●三尺◆( san)指法律。为“三尺法”之省称,因古法律书于三尺竹简上,故称。又为三尺刑杖而得名。《史记·酷吏列传》:“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俭德遵三尺,清朝俟国。”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一:“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又引申为法则、准绳见该条,又指“剑”,见“宝剑”条
●天宪◆( tian xian)朝廷法令,犹王法。天,指帝王、朝廷宪,国家大法。《后汉书·朱穆传》:“当今中官近习,窃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唐·颜真卿《鲜于少保碑》:“再为法官,三秉天宪。”
●条律◆(ti10)指法律、法令。《武王伐纣平话》卷下:“论条律,若纣王苦害生灵万余人命,合斩纣王并妲己与寡人报仇。”太平天国·杨秀清《奉天讨胡檄》“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之条律,使我中国之人不能脱其网罗。”仪令◆( ling)法令。《魏书·刘懋传》:“诏懋与诸才学之士,撰成仪令。”【帆】
◆(fan)船桅上挂的布篷,以便借用风力使船前进古帆以麻布或竹席为之
●帆幅◆(fanf)指船帆。清·洪亮吉《七里泷阻风》诗:“
●我引发新安,三日挂帆幅。”清·魏源《城守篇》:“有撩钩焉,三锋一柄,左铜右漉,或捞首缀,或帆幅。”
●帆脚◆( fan jo)船帆的下沿,借指帆篷。清·阮元《宗舫》诗:“帆脚远行须把定,莫教孟浪愿长风。”
●帆幔◆( fan man)帆篷。元·杨仲弘喜晴得杨字呈汪知府》诗:“鼓鼙争奋发,帆幔各飞扬。”亦指帆船。
●帆帏◆( fan wei)船帆,即帆篷。《白云遗音,马头调单刀赴会》:“独坐船头,挂起帆帏,江风阵阵吹。”
●帆席◆(fanx1)船帆。旧时船帆或以席为之。《文选·木华海赋>》:“维长绡,挂帆席。”唐·李商隐《访秋》诗:“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帆叶◆( fan ye)指船帆。唐·陆龟蒙《送羊振文先辈,往桂阳归觐》诗:“让王门外开帆叶,义帝城中望戟枝。”明·高启《独游山中忆周记室砥》诗:“如今故人亦远去,帆叶暮落吴江南。”
●幅蒲◆(fpu)即蒲幅。指帆。宋·梅尧臣《得徐干李尉书录示唐人干越亭诗因以寄题》:“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蒲帆◆( pu fan)船帆,古时以蒲织成唐·李肇《国史补》下:“编蒲为帆,十者或数十幅。”唐·李贺江南弄》“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席帆◆(xi fan)船帆。古时小船船帆,间或以席为之,故称。亦泛指船帆。唐·刘威《宿渔家》诗:“月明何处去?片片席帆斜。”唐·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诗:“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 翻译 【翻译】
◆(fany)将一种语言口头或书面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现在叫译员、翻译或翻译官,古时则另有称谓。《隋书·经籍志》:“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翻译一词,由此初见。导译◆(dy)传达译言之人,即翻译。导,传达。宋惠洪《冷斋夜话·光梵大师惟净》:“上遣都知罗宗译经润文。夏英公竦诣传法院导译,冀得祥异之语以讦国。”
●狄鞮◆(dt)古代西语翻译官。《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译。”孔颖达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寄象◆( xiang)古时指能通东方与南方语言的翻译官。亦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象。…”明·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以相谕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
●舌人◆(she)古代的翻译官。《国语·周语中》:“故坐渚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韦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唐帕◆( tang pa)宋时来华商船上的翻译人员。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今北方谓之通事,南蕃海舶谓之唐帕…皆译之名也。”
●象胥◆( xiang xu)古之翻译官。象,通译南方民族语言者。《礼记·王制》:“达其志,通其言,…南方日象。”胥,小吏。《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
●译官◆(yi guan)翻译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客》:“
●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房屋 【房屋】
◆( fang)住房。指供人居住的建筑。根据居住者的身份、地位、贫富,住房的种类和形式,其规模、结构差异很大。其异名亦反映出这一特征。
●宫舍◆( gong she)犹言房舍,房屋。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明·王玉峰《焚香记·辞婚》“萧条宫舍客天涯,强把离愁寄酒卮。”
●宫室◆( gong shi)房屋的通称。《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若失巢穴以风露贻患,则大壮》以栋宇祛弊;宫室以瑶璇致美,则《白贲》以丘园殊世。”唐·韩愈《原道》:“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又指帝王的宫殿。见该条。
●阖庐◆(he)住屋。阖,门窗;庐,房舍。《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辟,通“避”。
●庐落◆(u)庐舍,房舍。《后汉书·冯衍传上》:“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又《仇览传》:“吾近日过舍,庐整顿,耕耘以时。”李贤注引广雅》日:“落,居也。”又指庐帐;毡帐。
●庐舍◆(she)房屋,住宅。《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宋·苏洵《田制》:“塞谿壑,平涧谷,夷丘陵,破坟墓,坏庐舍,徙城郭,易疆垄。”清·唐甄《潜书太子》:“亲其妇子,知其生养;入其庐舍,知其居处。”又指建于墓侧之守丧小屋。
●庐室◆(sh)房舍。《墨子·迎敌祠》:“城之内,薪蒸庐室,矢之所遝,皆为之涂菌。”《汉书·盖宽饶传》:“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唐·韩愈《刘统军碑》:“及癸巳岁秋,涌水出,流过其部,破民庐舍。”
●庐庑◆(w)房屋。庑,古指堂下四周的廊屋,亦泛指房屋。《史记·苏秦列传》:“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
●庐宇◆(y)房屋。宇,房屋。《宋书·文帝纪》:“倾年岳牧迁回,军民徙散,廛里庐宇,不逮往日。”
●庐宅◆(zhai)房舍,住宅。《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逋◆(bu),逃责◆(zhai),通“债”。《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
●室第◆(shid)住宅第,大宅。《后汉书·董卓传》:“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世说新语·赏誉下》:“不复使人思。”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谢安)及辅政,而修室第园馆,丽车服,虽朞功之惨,不废妓乐。”朞功,本为古代丧服,此指服丧期间。
●室家◆( shi jia)房舍;宅院。《书·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论语子张》:“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又指妻子。见该条。
●室居◆(shij)房舍。《墨子·杂守》:“寇近,亟收诸杂乡金器若铜铁及他可以左守事者。先举具官室居、官府不急者,材之大小长短及凡数,即急先发。”宋。苏轼《鱼蛮子》诗:“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
●室庐◆(sh)居室;房舍。《管子·山国轨》:“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庐者服小租。”《汉书·东方朔传》:“又坏人家墓,发人室庐。”宋·苏辙《病后》诗:“-经寒热攻骸骨,正似兵戎过室庐。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疏。”明·方孝孺《借竹轩记》:“古之达人以百世为斯须,以天地为室庐,以万物为游尘。”
●空舍◆( shi she)房屋;住所。《汉书·艺文志》:“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汉·焦赣《易林·屯之解》:“山陵丘墓,魂魄室舍。精诚尽竭,长寝不觉。”
●室堂◆( shi taig)居住的房。古时堂在前室在后。《荀子·不苟》:“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
●室庑◆(shiw)房屋。《管子·国蓄》:“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尹知章注:“小曰室,大曰庑。”
●室宇◆(shy)房舍;屋宇。《晋书·石崇传》:“◆(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第宅》:“太子太师魏征,当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
●室宅◆( shi zhai)房舍住宅。《淮南子·齐俗训》:“趋舍礼俗,犹室宅之居也。东家谓之西家,西家谓之东家。虽皋陶为之理,不能定其处。”《南史·任昉传》:“不事生产,至乃居无室宅。”
●堂构◆( tang gou)亦作“堂枸”。指房屋,庐舍。语出《书·大》:“若考作室,既底法,子乃弗肯堂,矧肯构。”谓父要建房并已确定盖法。子不肯筑堂基,更不肯建。后固以“堂构”指房舍。明·汪《狮吼记·谈禅》:“他风流慷慨世间稀,选胜诛茅堂构美。”清·吴炽昌《客窗闲话·淮南宴客记》:“偕同事数友,诣其宅,堂构爽垲,楼阁壮丽。”爽垲◆(ki)明亮、干燥。
●庭宇◆(ting yu)房合。庭,厅堂;宇,房舍。晋·潘岳《西征赋》:“街衢如一,庭宇相袭。”《宋书·礼志一》:“路径阙里,过觐孔庙,庭宇倾顿,轨或颓驰。”清·龚自珍《洞仙歌》词:“索归去,依侬梦儿寻,怕不是儿时,那般庭宇。”玄宇◆( xuan yu)深邃的屋宇。指富贵者的房屋玄,深,远;宇,房屋。三国·魏·曹植《闲居赋》“践密迩之修除,即蔽景之玄宇。”
●宇室◆(yush)房舍。借指家庭。汉·焦赣《易林·随之鼎》:“泉坑复平,宇室安宁尤患解除,赖福长生。”宅居◆(zhij)住宅。汉扬雄《将作大匠箴》:“王有宫殿,民有宅居。”《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宅舍◆( zhai she)住宅;宅子。《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君臣之右,宅舍薄,资财无余。”唐·杜甫《示从孙济》诗:“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又借指人的躯体,见该条。
●宅屋◆( zhai wu)住屋。汉王充《论衡率性》:“贫劣它屋,不具墙壁宇。
●宅宇◆( zhai)住宅;房舍。《晋书·王祥传》:“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唐·冯贽《云仙杂记·王维居辋川地不容尘》:“王维居辋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
●宅子◆( zhai)住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淳信》:“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宋·苏轼与杨济甫书》:“见在西冈赁一宅子居住。”清·李渔《风筝误·哄》:“叫几个泥水匠来,将这宅子中间,筑起一座高墙,把一宅分为两院。” 坟墓 【坟墓】
◆( fen mu)指埋葬死人的土穴及其上面所封的土堆。因财产、地位而在规与结构上有巨大的差别,因而称谓不一,异名甚多。《周礼·地官·大司徒》:“安万民,一日微宫,二族坟墓。”《史记·哪生陆贾列传》:“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中国,中原地区。
●北◆( bei mang)亦作“北芒”。坟墓◆(或墓地)的代称。因北邙山在洛阳之北,东汉、魏、晋、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故称。晋·陶潜《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唐·欧阳詹《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
●坟封◆( fen feng)坟封,以其为土所封,故称《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坟封高下,令足自隐。”
●坟垒◆( fen lei)坟墓。唐·元稹《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前年孟亡,今年仲死,抚视遗孤瞻望坟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赵城虎》:“坟垒方成虎骤奔来,宾客尽逃。”
●坟陇◆(fen long)亦作“坟垄”坟墓。汉应劭《风俗通山泽·陵》:“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坟垄各称陵也。”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二:“蜀贼纵暴,焚烧邑屋,发掘垄,民人迸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其泽野负源夹郭,多坟陇焉。”明·梁辰鱼《浣纱记。吴刎》:“吴王既死,当高其坟陇,多其封树,以国君之礼葬于秦余杭山之下。”清·姚梅柏《双头牡丹灯记》:“伏念某杀育为骨,染素成胎,坟陇埋藏,是谁作俑而用面目?”亦指祖坟。
●坟◆( fen qiu)坟墓。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二折“哥哥若不到时,我灵车不动,不入坵。”
●坟◆(fenyg)《后汉书·实融传》:“语右扶风修理融父坟茔,祠以太牢。”晋·潘岳《西征赋》:“眷巩洛瞻览坟茔,永言想慨,良深于怀。”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如今好了,也是老汉同些村中父老,检骨殡殓,起了一座大大的坟茔,好不体面。”
●坟冢◆(fen zhong)亦作“坟塚”。坟墓。后蜀·何光远《鉴录·鬼传书》:“蜀人呼老弱为波,坟塚为块。”《三国演义》第六回:“◆(董卓)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寝,取其金宝。军士乘掘官民坟塚殆尽。”
●化居◆(huaj)指坟墓。以其为仙化者◆(死去的人)之居所,故称。章炳麟《辨诗》:“铭者自名,器有题署,若士卒扬徽,死者题旌,下及枯木以记化居,落马不示毛物,悉铭之属。”悉◆(),完全。
●圹垅◆( kuang long)坟墓。圹,墓穴;垅,坟堆。《荀子礼论》:“故圹垅,其貌象室屋也。”
●墓◆( long mu)坟墓。《管子·侈靡》:“美垄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所以取木工也。”《史记·田单列传》:“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青冢◆( qTng zhong)泛指坟墓。《才调集·有感》诗:“四海故人尽,九原青冢多。”又特指王昭君墓,在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丘坟◆( qio fen)亦作“坵坟”。坟墓。《文选·班昭东征赋>》:“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李善注:“陈留风俗传》曰:长具有莲乡,有信玉冢。”唐·韩愈《题楚昭王庙》诗:“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阕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白雪遗音·南词·世间男女》:“莫谈苟且私相好,结发夫妻也有分;在生虽则同衾枕,怎能到老合坵坟。”
●丘封◆( qiu feng泛指坟墓,大者日丘,小者曰封。《周礼春官。》:“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郑玄注:“别尊卑也。王公曰丘,请臣日封。《汉律》曰,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孙诒让正义:“丘者积土高大,象丘山之形……封者聚土筑之,若堂若坊之类是也。”
●丘陵◆(qiu ling)坟墓。大的坟墓为陵。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一:“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岁岁松柏茂,日日丘陵多。”元·周德清《满庭芳·看岳王传》曲:“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大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
●丘垄◆( qiu long)亦作“丘陇”。坟墓。《礼记·月令》:“◆(孟冬之月)丘垄之大小高卑厚之度,贵贱之等级。”孙希旦集解:“墓或曰茔,其封土而高者丘垄。”《汉书·楚元王传》:“黄帝葬于峤山,尧葬于济阴,丘垄皆小。”晋·陶潜《归田园居》诗:“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丘墓◆(91mu)坟墓。《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楚王封之以荆王千里,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三国··阮籍《咏怀》诗之十五:“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丘壤◆( qiu ir ang)坟墓;坟土。《宋书·颜延之传》:“柔丽之身亟委土木,刚清之才为丘壤。”
●丘墟◆(qi)亦作“坵虚”。陵墓;坟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宋陆游《叹老》诗:“朋侪什九堕丘墟,自笑身如脱网鱼。”清席镐《除夕感怀亡弟湘北》诗:“弟兄我七人,强半归坵墟。”丘冢◆(qiu zhong)亦作“丘塚”,“坵塚”。丘,同“坵”;冢,同“塚”。均为“坟墓”。《史记·吴王濞列传》:“迫劫万民,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唐·孟迟《宫人斜》诗:“云惨雾愁苑路斜,路傍丘尽宫娃。”宋·梅尧臣《留侯庙下作》诗:“赤松不见天地长,黄石共葬丘冢荒。”《宋史·韩综传》:“河溢金堤,民依丘塚者数百家。”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着这周围看尽都是坵塚推残,理没了多少英雄。”
●三尺土◆( san chi tu)指坟墓。明·高朋《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只恐你难保百年坟,教凭谁保你三尺土。”《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妾或适他人,父母三尺之土,朝夕不便省亲。”清·郑燮《徐君墓》诗:“为表延陵万古心,忍负徐君三尺土。”
●山丘◆( shan qiu)墓。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山冢◆( shan zhong)墓。元·王恽《闻谈刘齐王故事》诗:“石马惨无声,山久芜秽。”又指“山顶”,见该条。寿堂◆( shou tang)犹寿冢。《东坡志林》卷七:“古今之葬者皆为一室,独蜀人为同坟异葬,及间为通道,高不及眉,广不能容人。生者之室,为之寿堂。”
●寿冢◆( shou zhong)生前预筑的坟墓。《后汉书·侯览传》:“豫作寿冢,万椁双阙,高庑百尺。”
●寿藏◆( shou zang)犹寿冢。《后汉书·赵岐传》:“◆(赵岐)年九十一,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李贽注:“寿藏为冢圹也。称寿者取其久远之意也;犹为寿宫、寿器之类。宿草◆( su cao)本指坟墓有隔年之草,借指坟墓。清·周亮工《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赖公之灵,微天解网,沉冤获雪南奔两亲之丧,伏处草土,收召魂魄。始得走一介,以生刍一束,告公于宿草之前。然已去公之没四年于兹矣!”堂封◆( tang feng)坟墓。语出《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郑玄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此子夏述孔子论墓葬之言。故后以“堂封”指坟墓。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诗:“三亩空留悬磬室,九厚犹寄若堂封。”·章懋《陕西副使静虚潘公志铭》:“查山郁,堂封累累,公归于此,百世是思。”明李东阳《息庵》诗:“扫开苍翠凿孱颜,自作堂封更堵环。颇似王樵为茧室,不劳齐景牛山。”参见“堂斧”。
●营◆(ng)指拉,,高出地面的四方形土基;斧,下宽上狭似斧的长形土。语《礼记·檀弓上》:“普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郑玄注:“堂,形四方而高,…斧,形旁杀,刃上而长……孔子以为刃上难登,狭又易为功。”封,筑土为方形垄台◆(即为堂)。此言坟墓外形,因而得名。清·钱谦益《榻消寒杂咏》之十:“春浮◆(萧伯玉家园,今为葬地)精舍为堂斧,东壁高楼楚薪。”
●土骨堆◆( tu gu du)指坟墓。言墓为盖尸骨之土堆,或墓中只有土与骨而已。唐·韩愈《饮城南道边古墓》诗:“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三五杯。”方世举注:“《檀弓》:“延陵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今古墓则惟土与骨而已矣,故日土骨堆。”按《礼记·檀弓下》作“骨肉归复于土也。”
●先垄◆( xian long)亦作“先垅”、“先陇”。祖先的坟墓。唐·牟融《翁母些》诗:“先垅每怀风水夜,画堂无复彩衣食。”宋·苏辙《送韩康公归许州》诗:“兹行旦寒食,归及扫先垄。”宋·马永卿《嫩真子》卷一:“温公先陇在鸣条山。”先茔◆( xian ying)先人坟墓。南朝·齐·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敬皇后梓宫,启自先茔,将衬于兴安陵。”梓宫,帝王和皇后的灵柩。宋·范公偁《过庭录》:“尔何所见,吾正恐愚民致疑,害尔先茔耳。”清·龚自珍《某生与友人书》:“君家先茔邓尉侧,佳木生之杂绀碧。”绀◆(gan),微带红的黑色。
●玄庐◆(xun)墓的别名。三国·魏·曹植《曹仲雍诔》逸句:“痛玄庐之虚廓。”晋·陆机《挽歌》:“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吕向注:“玄庐,谓墓也。”唐·吴竞《贞观政要·俭约》:“玄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戈直注:“玄庐、夜台,墓之别名也。”
●玄堂◆( xuan tong)指坟墓。玄,昏黑。《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晋张朗碑》:“刊石玄堂,铭我家风。”南朝·齐·谢《齐敬皇后哀策文》:“翠帘舒阜,玄堂启扉。”吕延济注:“玄堂,谓墓中也。”唐·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明·文征明《月夜葛氏墓饮酒与子重履仁同赋》诗:“寒月照玄堂,荒蒿断行路。”
●玄穸◆(xuan XT)指坟墓。,墓穴。《旧唐书·恭懿太子佋传》:“宜贲宠于青宫,俾哀荣于玄穸。”
●玄宅◆( xuan zhai)指坟墓。玄,幽远。意为幽暗之宅,指死者之所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父没当葬,女自相谓曰:‘先君生我姊妹,无男无弟,今当安神玄宅翳灵后土。”唐·韩愈《唐故朝散大夫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绝瑕谪,甲子一终反玄宅。”亦指阴府。
●◆( ying long)坟墓,墓地。晋·张悛《为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乞差五人,益蜀其徭役,使四时修护颓毁,扫除茔垅,永以为常。”《旧唐书·姜公辅传》:“唐安天亡,不欲于此为茔垅,宜另造一砖塔安置。”
●茔塚◆(ying zhong)茔墓,坟墓。明·唐顺之《华三山墓表》:“乃自为茔塚,因山而垒。”
●幽宫◆( you gong)坟墓。幽,昏暗。宫,住室。唐·王维《过秦皇墓》诗:“古墓成苍岭,幽宫象柴台。”宋·王安石《大理寺丞杨君墓志铭》:“纳铭幽宫,以慰其子。”清·方苞陈依宣墓志铭》:“我言无节,以奠幽宫。”又指深宫。幽台◆( you tai)坟。明·高启《发汉侍中许彧墓》诗:“长夜俄看月,幽台不掩泉。”
●幽堂◆( you tang)坟墓。唐·韩愈《刘统军碑》:“有有诔,有幽堂之铭。”清·黄景仁《哭叔门先生兼怀仲游》诗:“幽堂落月中,一见泪如霰。”霰◆(xian),小冰粒,雪珠。墟◆(youx)坟墓。宋·秦观《永寿县君挽词》:“百年谁考德,琬琐在幽墟。”琬琰◆( wan yan),指美玉,喻崇高品德。清·方苞《张朴村墓志铭》:“归幽墟,宜乐康。”幽宅◆( you zhai)坟墓。宅,墓穴,葬地。“仪礼·士丧礼》:“度兹幽宅兆基,无有后艰。”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碎》:“宜乎刊勒丰碑,光表幽宅。”
●冢墓◆( zhong mu)坟墓。《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人据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谓寒心。”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两都多汉唐公冢墓。”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大过卦辞》:“大过卦者义不嘉,冢墓枯杨无英华。”
●塜舍◆( zhong she)犹坟墓。明·李贽《与焦弱侯书》:“何必龙湖而后可死,认空龙湖以为塚舍也。”【风】
◆(feng)流动的空气根据速度、方位、季节而有不同的名称。《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大块,大地,大自然。
●◆(cny)颶风别称。唐·沈期《夜泊越州逢北史》:“颱颮萦海苦,霹霹耿天吴”天吴,水神名。
●报风◆( feng)颸风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三:“《遯斋玄览》载:闽中泉、福、兴化三州濒海,每罗七八月多东北风,俗号痴风,亦名为报风。”
●冲飙◆( chong biao)急风;暴风。北周·王褒《送观宁侯葬》诗:“冲飙摇干,烈火壮曾昆。”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冲氯荡岳,宁移忍地之灵烈火焚山,不挠坚林之色。”宋·杨万里《海鰌赋》:“于是交驰,搅西蹂东江水皆沸,天色改容,冲飙为之扬沙,秋目为之退红。”
●冲风◆( chong feng)暴风;猛烈的风《楚辞·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史记·韩长孺烈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飘鸿。”《北齐书·慕容俨传》:“须臾,冲风欻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唐·杜甫《枯柟》诗:“冻雨落流胶冲风夺佳气。”
●焚轮◆(fenn)颓风,即从上而下的暴风。《尔雅·释天》:“焚轮谓之颓。”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焚轮虹霓寝其祆,颓云商羊戢其翼。”祆◆(xian),祆庙,即拜火教祆神之庙;商羊,传说中的鸟名,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风气◆( feng)风。《淮南子·汜论》:“夫户牖者,风气之所以往来。”《三输黄图》:“飞廉观在上林…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又指人的风度,见“仪表”条。
●封姨◆( feng y11)亦作“封夷”、“风姨”。即风神。亦称“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指代风。宋·范成大《嘲风》诗:“纷红骇绿骤飘零,痴唉封姨没性灵。”清·纳兰性德《满江红》词:“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
●扶摇◆( fu yao)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郭璞注:“暴风从下上也。”《庄子。逍遥游》:“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成玄英疏:“扶摇,旋风也。”罡风◆(gang feng)亦作“风”、“刚风”,高空的强风。道家称为“炁”,炁,同“气”。罡、。音义同“刚”。晋·葛洪《抱朴子·杂应》:“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能胜人也。”唐·顾况《曲龙山歌》之二:“愿刚风骑吏旋,起居按摩参寥天。”寥天广阔的天空。宋·范成大《玉华楼夜醮》诗:“紫云洞千柱浮,刚风八面寒飕。清·钱谦益《大风发谷城山》诗“驱车谷城山,到风旋如块。”·龚自珍《己亥杂诗》:“罡风力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
●刚气◆( gang)亦作“气”,即刚气唐·陆龟蒙《蒙和爱美太诗·缥缈峰》:“葛洪话刚气,去地四千里。”宋苏轼次韵刘景文介亭》:“清风信可驭,刚气在严麓。”寒飙◆( han biao)寒冷的暴风。飆,暴风。晋·袁山松《菊》诗:“寒飙作意送征航,荻森森叫鸹鸧。
●寒◆( han liao)寒冷而疾暴的风。,高风。《梁书侯景传》:“窃以寒白露,节侯乃同,秋风扬尘,马首何异。”衡飙◆( heng bido)狂风;肆虐的暴风。衡,横,狂暴。唐·卢照邻《病梨树赋》:“怯衡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回风◆( feng)亦作“迴风”。旋风。《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惠兮,心冤结而伤。”《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二:“迥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飓风◆( ju feng)巨烈的暴风,发生在海上,有时也转向陆地。《太平御览·南越志》:“照安间多飓风。”唐·韩愈《泷吏》诗:“颶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厉风◆(feng)大风;烈风。《庄子·齐物论》:“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成玄英疏:“厉,大也,烈也。”唐·慧皎《高僧传·犍陀勒》:“勒令执裟角,唯闻厉风之响,不复觉倦,须臾至寺。”明·沈德符《野获编机祥·郊坛大风》:“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辟易,惊退。
●毗岚风◆(p1 lan feng)梵语。暴风。《翻译名义集·什物》:“毗岚,亦云随蓝,此云迅猛风。”《大论》云:“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随岚风至,碎石腐草。”
●飘风◆(pido feng)旋风。《诗·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至南。”毛传:“飘风,迴风也”《楚辞屈原离骚>》:“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爽籁◆( shuang lai)本指清风激物之声,又指清风。宋苏舜钦《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最怜山雨洒疏竹,爽籁飒飒吹醉。”一说“爽籁”,指箫声。
●飔风◆( feng)疾风。《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靡飔风,陵迅流。”南朝·梁·江淹《张黄门黄雨》诗:“燮燮淳叶夺,戾戾飔风举。”
●天风◆(tion feng)风,以其行于空中,故称。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唐·韩愈《辛卯年雪》诗:“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旙旗”明·郑若庸玉玦记·赏春》:“好趁天风,直上青霄。”
●贪狼风◆( tan iang feng)指暴风。《新五代史·前蜀王衍世家》:“行至梓潼,大风发屋拔木。太史:此贪狼风也,当有败军杀将者。”
●颓风◆(tufeng)暴风。晋·桓温《荐谯元彦◆(秀)表》:“
●若秀蒙蒲帛之征,足以镇静颓风,轨训嚣俗,幽暇仰流,九服知化矣。”
●羊角◆( yang jido)旋风名。《庄子·逍遥游》:“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成玄英疏:“旋风曲戾,犹如羊角。”实为龙卷风。又为“枣”的别名。
●震风◆( zheng feng)亦作“振风”,疾风。震,威严震动之义。汉·扬雄《法言·吾子》:“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 东风 【东风】
◆( dong feng)春风。从东或东南吹来之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和风◆( he feng)春天温暖的微风。唐·杜甫《上已日徐司禄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惠风◆( hui feng)和风,春风。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明庶风◆(《mngshufeng《)即东风。《史记·律书》:“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庶,众多。《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实指春日和风。
●滔风◆( tao feng)东风。《吕氏春秋·有始》:“东方滔风。”高诱注:“震气所至,一日明庶风。”
●条风◆(tiao feng)东风。一名明庶风,主分四十五日。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调、治万物而出之,故日条风。”《淮南子·坠形训》:“东方日条风。”高诱注:“震气所生也,一日明庶风。”宋周邦彦应天长寒食》词:“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明·汤显祖《紫钗记·春日言怀》:“青韶印,看条风拂水,画燕迎门,年年春色信还人。”又指东北风。
●婴儿风◆(《yTngenfeng《)东风。《灵柩经·九宫八风》:“风从东方来,名日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主为身湿。”明·王志坚《表异录一》引《兵书》:“风从震来,名婴儿风。”震,东方。 南风 【南风】
◆(nan feng)南来的风。一般多出现在夏天。清·宋琬《三叹》诗:“黄河涛浪山从,溯流五日皆南风。”巨风◆( ju feng)南风。《吕氏春秋·有始》:“南方曰巨风。”高诱注:“离气所生。一日凯风也。”《淮南子·地刑训》:“南方日巨风。”高诱注:“一日恺风。”
●凯风◆( kai feng)即南风。凯,温和。以南来的风多和暖,故称。《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晋陶潜和郭主簿》诗之二:“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唐·许敬宗《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诗:“歌里非烟扬,琴上凯风生。”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南飓◆( nan sT)清凉的南风。飔,凉风。晋·陶潜《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宋汪藻《北窗》诗:“绿阴微缺处,最得南飔多。”
●南薰◆(nan xun)亦作“南熏”。即南风。因相传为虞舜所作的《南风》歌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而得名。唐·王维《大同股赐宴乐敢书即事》诗:“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唐·邬载《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诗:“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明·何景明《中元节》诗:“北极犹前日,南薰于旧风。”清·陈康祺《郎潜记闻》卷七:
●乾隆庚戌四月,上东巡,遣官祭尹吉甫墓并垂吉甫子孙。途次,南薰徐来,上语侍臣曰:‘此即《诗》所谓:穆如清风也。”亦为门名。 西风 【西风】
◆( xT feng)从西方吹来的风,多产于秋季,又为秋风。根据西风及其产生的季节和方位的种种称谓,亦有诸多异名。
●阊风◆( chang feng)秋风。汉·张衡《东京赋》:“俟阊风而西遐。”
●刚风◆( gang feng)西风。秋风因其强劲,故称。刚,强劲。《灵枢经·九宫八风》:“风从西方来,名刚风。”又指“劲风”,见“风”条。
●高风◆(gao feng)秋风。南朝·梁·元帝《纂要》:“◆(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旧唐书·玄宗记》:“太阳朗耀,澄气霭于天衢;高风顺时,厉肃杀于秋序。”
●寒商◆( han shang)指秋风,西风。因五音中的商配四时属秋,故称。《文选·谢惠连〈秋怀>诗》:“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李善注:“寒商,秋风也。《楚辞》曰:商风肃而害之,百草育而不长。”
●金风◆(jTn feng)秋风。古代以五行配季节。秋属金,故秋风称金风。晋·张景阳《杂诗》之三:“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戎昱《宿湘江》诗:“金风浦上吹黄叶,一夜纷纷满客舟。”
●飗风◆(Hu feng)西风。飚,高。《吕氏春秋·有始》东北曰炎风,……西方曰风。”
●清商◆( shang)指秋风。《文选·潘兵悼亡诗之二》:“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商吹◆(shang chuT)西风、秋风。因秋为素商之称,故名。明·高启《桐树》诗:“坐恐消华泽,商吹起前除。”
●商飙◆( shang biao)亦作“商”、“商猋”、“商飚”。强劲的秋风。晋·陆机《园葵诗》:“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又《演连珠》之四一:“具以商飙漂山,不兴盈尺之云。”刘良注:“商飙,秋风也。”《隋书·卢思道传》“迎商之嫋嫋,玩阳景之迟迟。”唐·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诗: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清·唐孙华《久旱酷热立秋后一日得雨骤凉志》:“商飙引素秋,光景变一宿。”清·方文《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商飚降园面,柔条坐摧残。”
●商风◆( shang feng)秋风,西风。商,为五声之一,与五行中的金相配,称为金音,其声凄厉,与肃杀的秋天寒气相应,故指强劲的西风为“商风”或“商熟”。《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商风肃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王逸注:“商风,西风。”唐·王昌龄《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诗:“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清·唐孙华《九月十八口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商风一萧飒,众叶策策鸣。”
●商信◆( shang xin)秋风。古以五音配四季商为秋。以西风在秋天必至,故为信,以是称秋风为商信。清·黄景仁《疏影·秋思》词:“尘衣初典,却一番商信,吹下空馆。”
●少女风◆( shdo nu feng亦省称“少女”。西风。语出《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共为欢乐,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树上已有少女微风,树间又有阴鸟和鸣。”清·黄生《义府·少女风》:“兑为少女,位西方,此谓风从西来耳…”南朝·梁·刘孝威《雨》诗:“电舒长男气,杖摇少女风。”宋·詹默《祷雨诗》:“下僚窃有随车喜,遥见枝头少女风。”元·宋褧《明照坊对雨》诗:“美人虹见西山霁,少女风来北里秋。”南朝·梁·元帝《咏风》诗:“欲因吹少女,还将拂大王。”宋·范成大《三次喜雨诗韵》:“天籁侵晨占少女,雨师连夜檄元冥。”又指小女儿或年轻未婚女子。
●大风◆( tai feng)亦作“泰风”。西风。以其秋风到来,为万物丰泰之时,故云。《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有空大谷。”郑玄注:“西风谓之大风。”隧,通“遂”,有成功之义。《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孔颖达疏引三国魏·孙炎:“西风成物,物丰泰也。”
●鹰风◆(ying feng)秋风、西风。鹰,引申为飞扬。唐王勃《饯韦兵曹》诗:“鹰风凋晚叶,蝉露夕秋枝。” 北风 【北风】
◆(bei feng)北方吹来的风亦指寒冷的风。《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北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城北》:“是时八月,天气已凉,北风驱雁,飞雪千里。”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同便。主将骄敌,欺门受战。”
●广莫风◆(《9Ugn9mofen9《)八风之一,即北风。《淮南子·天文训》:“广莫风至,则闭关梁,决刑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鼻如广莫长风,眼如悬河决溜。”刘孝标注:“广莫者,精大备也,盖北风也,一日寒风。”明刘基《水龙吟·次韵和陈均从箫曲》词:“广莫风悲,华玉冷,声沉云杪。”
●寒风◆( han feng)北风;寒冷的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北方曰寒风。”晋·陆机《燕歌行》:“四时代序逝不追,寒风习习落叶飞。”南朝·宋·王微《杂诗》:“孟冬寒风起,东壁正中昏。”
●寒飔◆( han sT)北风,寒风。飔,凉风,疾风。宋·曾巩《送刘医博》诗:“深冬山城万木落,阴气荡射生寒飔。”朔吹◆( shuo chuT)北风。南朝·陈·张正见《寒树晚蝉疏》诗:“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唐太宗《拟饮马长城窟》诗:“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朔风◆( shuo feng)北风。三国·魏·曹植《朔方》诗:“仰彼朔风,用怀魏都。”又阮籍《咏怀》诗之二十:“朔风历严寒阴气下微霜。 风铃 【风铃】
◆( feng Iing)悬挂在一些建筑如塔、庙或高大殿堂檐下随风摆动的铃铛。唐·元稹《饮致用神酒三十韵》:“遥城传漏箭,乡寺响风铃。”漏箭,古时漏壶记时辰的箭。宝铎◆( bao duo)佛殿或宝塔檐端悬挂的大铃,即风铃铎,铃。南朝·梁·刘孝标《酬陆长史》诗:“月殿曜朱旛,风轮和宝铎。”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宋·张耒《休口诣法云寺》诗:“金猊散香雾,宝铎韵天风”金猊,香炉别称。
●宝铃◆( bdo ling)风铃的美称。南朝·梁·简文帝《大爱敬寺刹下铭》:“珠幡转,宝铃韵响。”《大方便佛报恩经论议品》:“有七宝塔,从地踊出住在空中,无数嶓而悬其上,百千宝铃不鼓自鸣,微风吹动,出微妙音。”
●风铎◆( feng duo6)即“风铃”,挂在殿、塔层四角的占风铃,遇风即响,故称。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宋·张《宿柳子观音寺》诗:“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眠。”
●塔铃◆( ta ling)佛塔上的风铃。明·周永年《泖塔上作》诗:“塔铃译佛语,檐鸟调天风。”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引藜村《鸡鸣埭坊友》诗:“欲辨六朝踪,风乱塔铃语。”铁马◆( tie ma)即檐马,原为几块铁片串在一起,悬于檐下,受风吹动而发出叮之声,后以铃代,名曰风铃,亦称铁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五折:“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又指披甲的战马,并喻雄师劲旅。
●檐马◆(ynm)即风铃。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蒋廷镕有句云:“自从环珮元消息,檐马丁不忍听。” 风声 【风声】
◆( feng sheng)风在流动中发出的声音,因风速的大小而不同,其名称亦异。《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
●戾◆()风声。晋·潘岳《西征赋》:“吐清风之戾,纳归云之郁蓊。”
●飚◆(lili)风声。三国·魏·阮籍《清思赋》:“声以洋洋,若登昆仑而临西海。”
●◆(liu)风声。晋·左思《吴都赋》:“翼飔风之飚飚。”
●飒飒◆(sasa)风声。《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又指雨声。
●飚◆( sao sao)风声。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诗:“淹泊遂所止,野风。”
●骚瑟◆( sao se)风声。南朝·齐·谢脁《侍筵西堂落日望乡》诗:“芸黄先露早,骚瑟惊暮秋。”
●“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三秋戾。向九叹·思古》:瑟瑟◆(sese)风声。多指秋风声。三国·魏·刘桢《赠从弟田》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宋书乐志·陌上桑》:“风瑟瑟木搜,思念公子徒以忧。”
●澌澌◆(TT)风声。明·高启《题大黄痴天池不辟图》诗:“饮猿忽下藤袅袅,浴鹤乍立风澌”。
●飕◆( sou lid)风声。晋·左思《吴都赋》:与风飏,浏。”唐·李白《明堂赋》:“飒萧寥以飔,阴郁以栉密。”
●渐◆(T)风声。唐·杜甫《秋风》诗之二:“秋风淅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亦指雨声。
●浏◆( you liu)风声。晋·左思《吴都赋》:“飚飚飔飗,鸣条律畅。” 烽火 【烽火】
◆( feng hu)指边警,亦喻战争。古时于高山建立墩台,内装易燃物,如遇内忧外患,举烽报警,依次传入京都或各地。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燧◆( feng sui)即“烽火”,喻战乱。《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修烽燧。”李贤注:“前书音义日: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日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桔皋,能引物上下的杠杆似的木制机具,兜零,笼。元·马祖常《北歌行》:“如今天子皇威远,大积金山烽燧鲜。”鲜◆(xian),少。
●烽烟◆( feng yan)指边警,喻战争。唐·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巂州路,无复有烽烟。”
●侯火◆( hou hu)烽火。,征候,征兆。唐·杜《秦州杂诗》之十九:“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乾。”宋·范成大太史陈文恭公挽词》之二:“候火朝连夕,筹帷决纵擒。”明·王世贞《书庚戌秋事》诗:“传闻胡马塞回中,候火甘泉极望同。”
●堠火◆( hou huo)烽火。堠,古代嘹望敌情的土堡。借指边塞。唐·项斯《边游》诗:“天塞明堠火,日晚裂旗风。”明·蒋易《茶村梅陌同步北固山径》诗:“堠火塞依岭,禅钟静在林。”清·吴伟业《雪中遇猎》诗:“铁岭草枯烧堠火,黑河冰满渡征鞍。”
●堠烟◆( hou yan)烽烟。堠,借指边塞。明·王玉峰《焚香记·传笺》:“忽闻胡骑透重关,千里纷腾起堠烟。”
●狼烽◆( lang feng)即烽火。以其点燃墩台内的干燥狼粪报警,故称。明·钱允治《同汪鲁二将军登宝山看海》诗:“野夫却喜狼烽息,醉饮将军宝纛旁。”纛d),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狼烟◆( lang yon)古代边疆烧狼粪以报警,故名。唐·段成式《阳杂俎·广动植》:“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薛逢《狼烟》诗:“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 丰年 【丰年】
◆( feng nian)丰收之年,为大有年之异称。大有,《易》卦名,即乾下离上,象征大,多。《易·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高亨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故大有指丰收。大有年,即丰收年。有年即丰年。
●仓箱◆( cang xiang)喻丰收年。语本《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郑玄笺:“成王见禾谷之税,委积之多,方是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是言年丰收入逾前也。”朱熹集传:“箱,车箱也。”借指车。后因以“仓箱”喻丰收年。唐·权德舆《中书门下贺表》“笞笠就绪,仓箱可期。”明·徐渭《贺兵侍江公擢户部启》:“边储告匮,久无望于仓箱。”
●多岁◆(dusu)丰年。谓收获多的年份。《商君书·垦令》:“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朱师辙解诂:“多岁,丰年也。”
●富岁◆(fui)丰年,谓充裕丰之年。《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赵岐注:“富岁,丰年也。”嘉年◆( jia nian)丰年,谓美好的年头。三国·魏·阮籍《鸠赋》:“伊嘉年之茂惠,洪肇恍惚以发蒙。”《艺文类聚》卷二引南朝·宋·孝武帝《祈晴文》:“增高廪于嘉年,登十千于兹岁。”
●嘉岁◆( jia)丰年,风雨应时之年。南朝··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息响报嘉岁,急戒无年。”吕向注:“嘉岁,丰岁也。”唐·韦应物《秋集还途中作谨献寿春公黎公》诗:“山川降嘉岁,草木润滋。”
●京坻◆(jngd)谓丰收。喻丰年。,小堆;京,圆形大谷仓。《陈书·高祖纪上》:“以公贱宝谷,疏爵待农,室富京坻,民知荣辱,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唐·刘禹锡《送萧郎中李郎中充京西京北复粮使》诗:“尊俎成全策,京坻阅见粮。”《宋史·乐志十五》:“京坻丰衍,群才乐育,诸侯述职,盛德服蛮夷。”
●康年◆( kang nian)丰年,五谷丰熟之年。《诗·周颂·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乐岁◆(esu)丰年。《孟子·梁惠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善岁◆( shan sui)丰年。《管子·小问》:“牧民者厚收善岁,以充仓廪。”
●上年◆( shang nian)大丰年,即大有之年。《管子·大匡》:“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什取几,谓十分之几。
●熟岁◆(shsu)丰年。《汉书·五行志》:“◆(鲁宣公)十五年秋,螽。宣亡熟岁,数有军旅。”汉·董仲舒《燠孰多》:“天之道出阳为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
●宜年◆( nian)指丰收之年。唐·韦元旦《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綵缕人胜应制》诗:“垂旒一庆宜年酒,朝野俱欢荐寿新。”
●宜岁◆(yshu)指丰收年。唐·李翱《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连遇宜岁,得粟比余田亩盈若干。”
●有年◆( you niar)丰收年,即大有之年。《谷梁传·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见主词目“丰年”。
●有秋◆(yuq)年成好、丰收年《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唐·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诗:“宇且新霁,田家贺有秋。” 凤凰 【凤凰】
◆( feng huang)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统称风凰。《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翙翙,为鸟羽振动之声。
●彩凤◆( cai feng)即凤凰。唐·李商隐《无题》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
●丹鸟◆(dan nidn)风凰的别称。《三国志·魏志·管格传》:“来杀我婿”,裴松之注引《辂别传》:“文王受命,丹鸟衔书。”南朝·陈·徐凌《丹阳上庸路碑》“天降丹鸟,既序《孝经》:河出应龙,乃弘《周昜》。”
●丹禽◆(danqn)指风凰。晋·葛洪《抱朴子·诘鲍》:“或丹禽翔授,或回凤三集。”
●丹山鸟◆(dan shan nido)指凤凰。丹山,古谓产风凰的山。清·黄遵宪《为同年吴德寿母夫人》诗:“中有丹山鸟,哀鸣复回翔。”
●丹穴◆( dan xue)凤凰的代称。丹穴,传说中的山名,产凤凰。《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云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唐·陈子昂《鸳鸯篇》:“丹穴起凤凰,独向梧桐枝。”故以丹穴代称凤凰宋·梅尧臣《送知和州杜驾部》诗:“桐花欲开时,群喝争哺儿,但求黄口饫,焉问丹穴饥。”噣◆(zhu6),同啄。
●九苞禽◆( jiu bao qin)凤的别名。宋·欧阳修《赠杜默》诗:“何必九苞禽,始能瑞尧庭。”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上,凤凰》:“九苞禽,谓也。”
●鹨鸡◆(kun)凤凰的别名。《淮南子·览冥训》:“过归雁于碣石,轶鸡于姑余。”
●仁鸟◆(ren nido)指弯风。《汉书·梅福传》:“夫戴鹊遭害,则仁鸟增逝,愚者蒙戮,则智士深退。”颜师古注:“仁鸟,鸾凤也。”《宋书·符瑞志中》:“凤凰者,仁鸟也。”瑞鶠◆( rui yan)凰的别名。,风,即雌皇。周师旷禽经》:“◆(凤凰)亦日瑞鶠。”◆(郭)景纯注《尔雅》云:“瑞鸟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采色高六尺许,出为王者之嘉瑞。”
●瑞羽◆(ruyu凤凰的异名。瑞,吉祥;羽,鸟羽,借指鸟。谓风为吉祥之鸟。朝·宋·袁淑《桐赋》:“仪丹丘之瑞羽,栖清都之仙宫。”宋·梅尧臣《和永叔桐花十四韵》:结实待瑞羽,岁晚半枯空。”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上风凰》:“瑞羽,谓凤也。”
●仙翰◆( xian han)仙羽,指风凰。《初学记》卷三引唐太宗《风赋》:“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上·凤凰》:“唐太宗赋‘仙翰屈而复述。’按,仙翰,谓风凰也。”亦借喻新登第的进士。
●玄凤◆( xuan feng)凤凰。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十五:“昆仑见玄风,岂复叹云罗。”唐·李白《大鹏赋》:“耻苍梧之玄风,耀采质与锦章。”
●警◆(y1)凤的别名,屈原《离骚》:“驷玉虯以乘鹭兮,埃风余上征。”
●仪凤◆( feng)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箫九成,凤凰来仪。”仪,来;朝拜;朝贺。唐·张正元《南风之薰赋》之一:“始斯人之解愠,倏仪凤以员来。”宋·苏轼《延和殿奏新乐赋》:“歌曲既登,将叹贯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明·梁辰鱼《浣纱记·治定》“欢声拥,风教崇。看郊薮游麟,阙庭仪风。”
●仪禽◆(yqn)凤凰的别称。出自书·益稷》“凤凰来仪”之句。南朝·梁·张率《舞马赋》:“均仪禽于唐序,同兽舞于仪庭。”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上·凤凰》“按仪禽’,谓凤也。”
●仪羽◆(yy)仪禽。凤凰的别称。唐·无名氏《审乐知政赋》:“集九成而仪羽自降,立穴变而致物斯定。”
●朱鸟◆( zhu nido)凤凰的异名。《后汉书·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朱鸟以承旗。”李贤注:“朱鸟,凤也。”明·李梦阳《杂诗》之一:“众羽日缤纷,朱鸟戢其翰。”戢◆(j1)收敛;翰,翅膀。朱鸟,又指雁、鸾鸟、南方之神,亦为宫殿或舌头之名。【佛】
◆(f)梵文 Buddha◆(佛陀)音译的略称。亦译为“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自悟本性)、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自觉和觉他的智慧和功德已达到最高至善的境地),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具此三者始得成佛。菩萨缺最后一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俗人三项缺。小乘佛教用以尊称释牟尼,大乘佛教除此之外还可用以泛称一切觉行圆满者宝王◆( bao wong)对佛陀的尊称。《楞严经》卷三:“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案。”宋秦观《兴龙节疏》“合觉背尘,探宝王之妙教;长生久视,发藏室之灵篇。”大觉◆( da jue)佛的异名。觉,有悟道之义。大觉,谓已悟道成佛。南朝·宋·谢灵运《佛赞》:“惟此大觉,因心则灵。”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清·卢文弨◆(chao)补注:“《阿育王经》:‘如来大觉于菩提树下觉法。《佛地论》:‘佛者,觉也,觉一切种智,复能开觉有情。”梵皇◆( fan huang)亦作“梵帝”。佛的尊称,以其生于西南梵地,为法中之主宰,故称。《止观辅行传·弘决序》:“古先梵皇,乘时利见。”唐·王勃《益州锦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须弥山顶,仍开梵帝之宫。”
●佛日r)对佛的敬称。佛谓佛法广大,如日照大地,惠及众生,故以日为喻。《观无量寿经》:“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明·唐顺之《登毗卢阁》诗:“窗邀佛日金人下,地逼宸居玉殿层。”
●佛天◆(fo tian)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法无边,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水浒传》第五回“老汉从来敬信佛三宝,虽是我庄上今夜有事,权且留师父一宵了去”亦犹“西天”,即佛教所谓的极乐世界。
●佛陀◆(tu)亦作“菩提”,简称为佛,对佛教祖释迦牟尼之尊称,亦泛称修行得道者。《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与浮屠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净觉。”
●浮屠◆(fut)亦作“浮图”,为梵文 Buddha之音译,意为觉行圆满者,简称为“佛”。《后汉书楚王英传》:“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又《西域传·天竺国》:“后桓帝好神,数记浮图、老子。”《魏书·释老志》:“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又指“佛塔”,见该条。
●仁王◆(ren wang)对佛的尊称,以佛为仁慈之主宰,故称,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握仁王之宝镜,日月重光驱梵帝之金轮,雷霆静祲。”祲◆(jn),不祥之气。明·高启《送证上人住持道场》诗:“袈裟曾侍玉座旁,万众环听讲仁王。”如来◆(ru lai)佛陀的异名,泛指一切佛,又为释迦牟尼十种法号的第一种,谓其“乘真如之道而来”《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如所去,故名如来。”
●师子◆( zi)喻佛。因指其无畏,法力无边,故喻。前蜀·贯休《寄大愿和尚》诗:“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呻
●天中天◆(tian zhong tian)指佛。天为人所尊,佛为天所尊,故称。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诗:“正趣果上果,归依天中天。”
●天尊◆(tian zun)称佛。《无量寿经》卷上:“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净影《疏》上:“今日天尊是佛异名。天有五种,如《涅》说……佛于如是五天中上,故日天尊。”道教对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
●竺皇◆( zhu huang)佛的尊称,以佛主释迦牟尼生于天竺◆(古印度)称。唐·陈陶《题像草山香成寺》诗:十地岩宫礼竺皇,旃檀楼阁半天香。
●竺乾◆( zhu qian)佛的别称。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诗:“大底宗庄叟,私心事竺乾。”又为古印度别称,见“印度”条。 佛法 【佛法】
◆(fofa)泛指佛教教义和教理及其所产生的无限法力。据称法力无边,能普渡众生脱离苦海,达到极乐的彼岸。《晋书·孝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宝船◆( bao chuan)佛法喻称。以其能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故称。《观佛三昧海经·观四无量心品》:“见诸化佛从佛胸出入于佛脐,游佛心间,乘大宝船,经往五道受罪人所。”南朝·梁·简文帝《千佛愿文》:“涤无明于欲界,度苍生于宝船。”北齐·邢邵《并州寺碑》:“望彼岸而攸往,泛宝船而利涉。”又指装载珍宝的船。
●宝筏◆( bao fa)犹宝舟,喻佛法。佛教谓其能引渡众生过苦海达到彼岸,故云。筏,以竹或木编成的排,在水中可以渡人载物。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金绳,佛教传说:离垢国以黄金为绳,界其道侧,引人入正道。明·孙梅锡《琴心记·锦江晓发》:“恒沙渺,彼岸平,从教宝筏济众生。”清·赵翼《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我闻释氏妙变化,宝筏能引迷津断。”
●宝舟◆( bao zhou)佛法的喻称,犹宝船。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圣后骛法轮于长路,棒宝舟于遥壑,道浃人祇,福隆祧墠。”唐·李白《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宝舟辍棹,禅月掩魄。”
●大宝◆(da bao)指佛法。《法华经·信解品》:“法王大宝,自然而至。”
●法轮◆(fln)佛法的别称。佛教谓佛之说法,能破除众生恶业,犹如轮王◆(即转轮)之轮宝能辗转推平山岳岩石。又佛说法不止于一人一处,能展转传人,犹如年轮,推及一切人,故法轮。南朝梁·慧皎《高僧传·释法先》:“◆(道护)与◆(道)安等相遇,乃共言曰:“居靖离俗每一正大法,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停轸?”轸◆(zhen),泛指车。
●梵轮◆( fan lun)“法轮”即佛法的异名。《智度论》卷二五:“问:‘佛法或时名法轮,或时名梵轮,有何等异?答:说梵轮、法轮无异。”南朝·梁·萧纲《谢敕赉柏刹柱并铜万斤启》:“永嚁梵轮,方兴宝塔。”
●玄度◆( xuan du)玄妙的法理,指佛法。三·魏·曹植释愁文》:“顾讷至言,仰崇玄度,众愁忽然,不辞离去。”赵幼文注:“玄度,妙法之意。”明·徐崧《同周青士留宿真相寺》诗:“相识凭玄度,禅灯一榻幽。”又指“月亮”,见该条。玄津◆( xuan jin)指佛法。王《头院寺碑文》:“释网更维,玄津重。”张铁注:“释网、玄津、并佛法也。”枻◆(yi),船舷、船桨。《法苑珠林》卷八五:“含情普洽,机悟玄津,舒则利物,卷则收恩。”亦犹“苦海”,见该条。
●梁·沈约《释迦文佛像铭》“求灵性,旷追玄轸。”朝玄轸◆( xuan zhen)指佛法。轸,指车轮,喻佛法。南真法◆( zhen fa)指佛法。唐·皇甫曾《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五灯会元·西天祖师提多加尊者》:“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回为真法味,能度真有缘。” 佛教 【佛教】
fjao)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之一。相传公元前六世红中叶古印度迎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恶达多。乔摩◆( Siddhartha Gautama)即释迦牟尼所创。他在当时是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及其种姓制度的思潮,流行很快。基本教理有“四”“五蕴”和“十二因缘”等,主张以经、、诊三载,修持戒、定、慧三学以达到断除烦恼而成佛的最目的教于西河京帝元元年◆(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说东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至东汉末佛教义理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逐渐产生三论、律宗、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学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的影响。从狭义方面言,佛教即是佛所说的言教,亦即佛法及其义理。大教◆(da jido)指佛教。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对佛教之称。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是大教流行江东,经卷未备,禅法无闻,律藏多阙。”又指重要的教导和教训。三宝◆( san bao)佛教本以佛、法、僧为三宝,后泛指佛教。《南史·昭明太子统传》:“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宋·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诸塔铭》:“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
●象教◆( xiang jido)佛教的别称。谓以形象教人,释迦牟尼离世后,诸大弟子思慕不已,故刻木为佛像以教人。南朝·梁王《头陀寺碑文》:“正法既设,象教陵夷。”陵夷,迤逦渐平,引申为衰落。
●玄扉◆( xuan fei)佛法之门,指佛教。玄,指沸法;扉,门。《梁书·沈约传》:“归妙轸于一乘,启玄扉于三达。”一乘,佛教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三达,佛教指能达到的三明境界。◆(三明:知过去,称宿命明;知未来,称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
●玄门◆( xuan men)指佛教。以佛学义理精深玄妙,故称晋·慧远《三报论》:“推此以观,则知有才外之宾,服妙法,洗心玄门。”唐·刘孝孙《游灵山寺》诗:“永怀参了义,寂念启玄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复勤进,直当超玄门,上证大觉。”又指“天门”,“道教”,见各该条。真教◆( zhen jido)指佛教,佛德。北魏·杨衒之《洛阳仰蓝记·融觉寺》:“虽石室之写金言,草堂之传真教,不能过也。”《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变之》:“至心启告十万尊,谁解宣扬微妙法,老能为我谈真教,身为奴仆不为难。”亦指纯真的教化。 佛经 【佛经】
◆( fo jTng)佛教经典,包括经、律、论等三藏的各种著述,也特指三之一的“经藏”部分。佛经以宣扬佛教义理,使人信仰为目的。其义理内容广泛涉及到诸多方的学问。如“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涉及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佛经义理形成佛学的基本内容。自东汉末年汉文佛经行世后,其义理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中国佛教和佛教哲学。
●佛经一词的出现与佛教的传入同时。其异名多与其内容、作用、装帧等等相关联。《三国志·吴志刘繇传》“可容纳三千人,悉课读佛经。”宋高承《事物起源·道释科教·佛经》“汉明帝永平中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至,即《四十二章经》,中国之有佛经,盖其始也。”
●宝书◆(bshu)指佛经南朝·梁·江淹《上人怨别》诗:“宝书为君掩,瑶琴讵能开。”唐·刘禹锡《送深法师游南岳》诗:“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宋·苏轼《宿圆通禅院》诗:“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又指“周史”,珍贵的书籍,见“史书”、“书籍”各条。亦指珍贵的书信或书法。
●贝编◆( be bian)即佛经,因用贝多罗叶书写,故称。唐·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三曰:“贝编,内容皆采自佛经。”
●贝多◆(bedu)佛经代称。因古印度用贝多罗树叶写佛经,故称。·李商隐《题僧壁》诗:“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又为传说中的国名。
●贝书◆( bei shu)佛经的泛称。亦作“贝叶书”。明·黎民表《同公载公实伯登白云最高顶》诗:“金锡乍飞游鹤去,贝书初诵毒龙听。”唐·柳宗元《诣超师院读禅经》诗:“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唐·白居易《和李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贝叶◆(bei ye)佛经代称。固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Pattra)树的叶子写佛经,故称佛为贝叶。《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丁卯,法师操贝叶,开演梵文。”《宋史·天竺国传》:“僧道圆自西域还,得……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
●大品◆( da pin)本指《大品般若经》,亦泛指佛经。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四:“邕州蔡大夫京者…常称宇内无人,对僧徒则非大品’之谈;遇道流则言五千之义。”亦指佛经之繁本或全本,与节略本即“小品”相对而言。
●大藏◆( da zang)指大藏经。佛教典籍的总称。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以后始称大藏经。唐·杜荀鹤《题护国大师塔师》:“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清·赵翼《梁制观世音像歌》:“译经演法阐大藏,举世皈响如云蒸。”
●梵贝◆( fan bei)佛经的异名。为“梵册贝叶”的省称。清·田雯《病愈早起成诗》:“凭几理素琴,焚香诵梵贝。”亦指法螺。
●梵册◆( fan ce)亦作“梵策”。指佛教典籍,指佛经。明·沈德符《野获编·鬼怪·奇鬼》:“籴问之学佛人云,此名拱尸鬼,然遍考梵册不得。”清·褚人获《坚瓠八集·十空曲》:“龙悔庵先生《驻云飞·十空曲》:扰扰匆匆,遮莫晨鸡与暮钟。梵册无须,公案何劳颂。”
●桡夹◆( fan jia)亦作“”、“梵”。佛经的异称。佛经书于贝叶上,重叠成册,夹以木板,以绳穿结,故云。唐·李贺《送沈亚之歌》:“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书笈,书。《资治鉴·唐懿宗咸近三年“于禁中设讲,,
●席,自唱,手录焚卖。”胡三省注:“梵夹,贝叶经也;以板夹之,谓之梵夹。”。赵翼《祥符寺》诗“前朝留梵荚,签轴至今。”
●梵经◆( fan jing)。以其原为梵文写成,故。唐司空曙《赠衡岳隐禅师》诗:“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宋史·外国传六·天竺》:“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佛舍利,即佛骨。
●梵书◆( fan shu)指佛经。元·子温《题画》诗:“曾向流沙取梵书,草龙珠帐满征途。”明·胡应麟《少丛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梵书多鬻于昭庆寺。书贾皆僧也。”书贾◆(gu),书商。
●梵帙◆( fan zhi)成卷的佛经。帙,卷册的封套。借指经籍。元·吴师道《李龙眠<莲社图>》诗:“休吟散梵帙,风荐寒泉。”
●佛乘◆( fo cheng)佛经。唐·白居易《祭中书韦相公文》:“及公居相位,走在班行,公府私家,时一相见,佛乘之外,言不及他。”明·李贽《答焦漪园》:“更有一种,专与朋辈往来谈佛乘者,名曰《李氏焚书》。”
●佛书◆(fo shu)佛教经典。唐·严维《赠别至弘上人》诗:“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无相无作,虽出佛书,然荆公《字说》尝引之,恐亦可用。”明·张萱《疑耀·佛书入中国》:“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杜公诗出入变化佛书,绝无痕迹。”
●龙藏◆( long zang)佛经。指大乘经典,以其传说藏于龙官,故称。南朝·梁·沈约《内典序》:“足蹈慧门,学通龙藏。”唐·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赠太原郡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铭》:“夫人一入空门,便蒙法印,朱帘绀幌,无复余乘,龙藏宝经,悉通至义。”绀◆( gan xian),绀,深青透红之色;,帷幔。深青透红的帷幔。
●妙典◆(mido dian)佛经。南朝·梁·沈约《内典序》:是故曲辩情灵,栖心妙典。”
●范◆(nei fan)指佛经。北齐·卢思道《从驾经大慈照寺》诗:“玄风冠东户,内范轶西陵。”又指“闺范”、“妇德
●三藏◆( san zang)佛经的总称,为梵文 Tripitaka意译。佛经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教规威仪;论,阐明经义。合称三藏。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南朝·梁·沈约《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
●僧陀◆( seng tuo)指佛经。清·曹寅冲谷四兄寄索拥臂图并嘉予学天竺书》诗:“大部僧陀徒译字,终年郎署反安禅。”修多◆(xidu)修多罗的简称。梵语音译。指佛经。也写作“修姑路”、“素怛啖”、“苏怛啰”、“修单兰多”。《法门名义集·理教品》:“修多罗是一切本经一切法论,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罗。”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盖闻如来说法,万万恒沙…岂直优波提舍,祗夜修多而已哉!”
●玄籍◆( xuan)指佛教经籍。玄,佛学。晋·僧肇《注维摩诘经序》:“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亦指道教经典,见“道藏”条。
●竺经◆( zhu jing)佛经的别称,因出自天竺◆(古印度),故名。唐·李洞《叙旧游记栖白》:“老着重袍坐石房,竺经休讲白眉长。” 佛寺 【佛寺】
◆(fosi)佛教寺庙,为供奉佛教诸多神佛和僧人居住与修行之处。其异名多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相互交替组合而成,与寺庙的建筑特征相关联。《晋书王恭传》:“◆(恭)不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唐·白居易《百花亭》诗:“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
●宝刹◆( bao cha)佛寺;佛。刹,指佛地、佛寺、佛塔。南朝·梁·沈约《内典序》:“灵仪炫日宝刹临云。”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诗:“晚登西宝刹,晴望东舍。”明·王世贞《鸣凤记·邹林游学》:“矗立宝刹凌云气,吞日瑶山喷火光。”
●宝坊◆( bao fang)对寺院的美称。《大集经·璎珞品》:“尔时世尊,至宝坊中升师子座。”南朝·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书》:“鸣银鼓于宝坊,转金轮于香地。”唐·李峤《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帷辙迹之所,尽建宝坊;南北东西之域,咸修法宇,佛刹周于天壤,寺名因于国号。宋·黄庭坚《题落星寺》诗:“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宝台◆( bao tai)对佛寺、佛塔的美称。《观佛三昧海经威仪品》:“身如宝台,足步虚空。”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宝台耸天外,玉辇步云端”《敦煌变文集·山远公话》:“且见重楼重阁,与切◆(切)利而无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
●宝宇◆( bao yu)对寺院的尊称。唐·王勃《德阳县善寂寺碑》:“晨光转卉,翻宝宇之龙花;溽露低枝,荡真文于贝叶。”贝叶,佛经。
●刹寺◆( cha si)佛寺。明宋濂《和林国师列失思巴藏授都纲禅师诰》:“浮图之教入中国者千三百年,其徒众之繁,刹寺之广,不设长以统制之,则其道不肃,其法不严。”
●初地◆(chud)佛教寺院。即佛寺。以佛教徒修行过程中以某一个阶段为“初地”,故称。唐·王维《登辨觉寺》诗:“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清·康基田《登焦山》诗:“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法宇◆(fayu)僧寺。法,佛法;宇,房舍。唐·柳宗元“南岳云峰和尚塔铭》:坡山伐木,崇构法宇,则地得其胜。”梵刹◆( fan cha)佛寺的别称。梵,清净、寂静;刹,梵语译音“刹多罗”之省称。意为“地方”唐·唐彦谦《游南明山》诗:“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清·方文《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有田施诸僧,梵刹悉吾寓。”
●梵城◆( fan cheng)佛寺别称。以其为清净寂静之区,故称。宋·王阮《劝农题吉祥寺》诗:“傍石寻幽径,穷原得梵城。”梵宫◆( fan gong)原指梵天的宫殿。所谓“梵天”即佛教所谓的三界中的色界初三重天:梵众天、梵铺天、大梵天。后多指佛寺,谓清净寂莫之地。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永言鹫室,栖诚梵宫。”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碑》:“梵宫霞积,香阁星浮。”
●梵坊◆( fan fang)佛寺;僧舍。宋·秦观《次韵莘老初至汤泉》之一:“洗沐同幽客,铺餐就梵坊。”
●梵家◆( fan jia)佛寺别称。唐·白居易《紫阳花诗:“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梵界◆( fan jie)原谓梵天世界。指佛寺。清·赵翼《泊舟金山下宿》诗:梵界真成清净地,僧窗静阅往来人。”
●梵居◆(fanj)指佛寺。唐·苏颋《慈恩寺二月半寓言》诗:“化迹传官寺,归诚谒梵居。”
●梵林◆( fan Iin)佛寺异名。明·许自昌《水浒记·投胶》:他鼾眠梵林,又谁知擒同臂鹰。我疑为绿林。”清·唐孙华《南广寺访印公大师》诗:“槐影缘碕岸,篱门识梵林。”
●梵堂◆( fan tang)佛寺别称。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梵堂遥集雁,帝乐近翔鸾。”
●梵王宫◆( fan wang gong)本指大梵天王的宫殿,即色界初禅天之王。泛指佛寺。宋苏轼《金门寺中见李留台与二钱唱和四绝句》之四:“一纸清诗吊兴废,尘埃零落梵王宫。”元·关汉卿《齐天乐·崔张十六事》曲:“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
●梵王家◆( fan wang jia)佛寺异名。唐·陈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曲江晴望好,近接梵王家。”宋范仲淹《峻极上寺》诗:“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梵宇◆(fany)佛寺。《梁书·张缵传》:“经法王之梵宇,睹因时之或跃。”唐·宋之问《登禅定寺阁》诗:“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佛刹◆( fo cha)佛寺。唐·广宣《红楼下联句》:“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宋·王安石《金陵怀古》诗之一:“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宋陆游《法云寺观音殿记》:“予游四方,凡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夷裔,十家之聚,必有佛刹。”
●佛地◆(f6d)指寺院。唐·张祜《题真娘墓》诗:“佛地葬罗衣,孤魂此是归。”
●佛龛◆( fo kan)指佛寺。龛,供奉佛像的阁子。《说郛》卷六十引宋·无名氏《鸡林志·佛龛》:“龟山有佛龛,林木益邃,传云罗汉三藏行化至此涤齿。”清·孙枝蔚《金山》诗:“计碍渔家艇,烽明古佛龛。”
●佛庐◆(f)指佛寺。唐·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草肥蕃马健,雪重佛庐乾。”《新唐书·萧仿传》:“懿宗……数幸佛庐,广施予。”
●佛庙◆( fo mido)佛寺。唐·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崇佛庙,为学者居,会其徒而委之食,便击磬鼓钟,以严其道而传其言。”
●佛土◆(fot)指佛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洪山寺)道场洪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卦佛宇◆(foy)佛寺。唐·康骈《剧谈录·慈恩寺牡丹》“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宋·苏舜钦顶破二山诗》:“因成两佛宇,幽邃号胜游。”宋·苏辙《游庐山山阳七咏·归宗寺》:“佛宇争惟一山甲,僧厨坐侍十方供。”
●古刹◆( gu cha)古寺。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楼。”明·章美中《仲春虎邱》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精兰◆( jing lan)佛寺。明·王世贞《归自东九泛西九访善权》诗:“改策向精兰,散履蹑青坻。”
●精庐◆(jng)佛寺。僧人修炼之处。《北齐书·杨愔传》“至碻戍,州内有愔家旧佛寺,入精庐礼拜。”精舍◆(JTng she)寺庙,僧人修炼之处。《世说新语·栖逸》:“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山川,芳林列于轩庭,精流激于堂宇。”又指心,见该条。亦指学舍。兰若◆( lan re)寺庙。阿兰若◆(梵文 Aranyakah)的略语。意译为寂静处。原为比丘◆(和尚)习静修行的处所,后用以称一般佛寺。唐·杜甫《谒真谛寺禅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障九重。”
●利刹◆(cha)吉祥的佛寺。利,吉利。北魏·郦道元《水经·滱水》:“池水东北际水,有汉中王故宫处,台殿观榭,皆上国之制,……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利刹灵图。”
●莲宇◆( lian yu)佛寺。明·张羽《怀景佺》诗:“莲宇已摧颓,茅斋自清回。”
●律院◆(yun)僧徒讲解戒律的房舍。泛指寺院。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张文懿公》“张文懿公时为广东路都曹,请:臣所部皆穷困,乞以最上律院改充。””
●庙堂◆(mido tang庙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城南有高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正犹豫间,忽然祥云瑞霭,笼罩庙堂,香风起处,见一老人,坐于石矶之上,即前日所见中源水君。”又指朝廷。见该条。
●庙宇◆(mido)指寺庙。《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走入庙中,四下看视,正个好座庙宇。”
●庙院◆(mico yuan寺院。唐·郑谷《同志顾云下第出京偶有寄勉》诗:“吟聒暮莺归庙院,睡消迟日寄僧家。”
●伽蓝◆( qie lan)佛寺。为梵语僧伽蓝摩Samg arama音译略称。意为众僧居住之庭园。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伽蓝十余所,僧众二千余人。”亦指伽蓝神◆(佛寺中的护法神)。
●仁祠◆(ren)佛寺的别称。为供奉仁慈神佛之所唐之问《秋晚游普耀寺》诗:“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唐权德舆《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嬴女,指秦穆公女儿,弄玉。《释门正统》卷三:“精舍所踞,号仁祠。”
●僧庵◆( seng an)佛寺;佛庵。◆(名),小庙。唐·陆龟蒙《残雪》诗:“何谿背林处,犹覆定僧庵。”
●僧刹◆( seng cha)佛寺。唐·许诨《僧院影堂》:“香销云凝旧僧家,僧刹残灯壁半斜。”《宋史·危稹传》:“漳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漳漳州。清·龚自珍《最录南唐五百字》:“竺佛诞降,僧刹栋隆。
●僧伽蓝 seng qie lan)即僧伽蓝摩。简称“伽蓝“僧蓝”。佛教寺院。《十诵律·比丘诵》:“地法者,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茶,佛法兴盛。又径蒲那般河,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明·袁宗道《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诗:“西山如骡髻,万黛僧蓝。”
●曾社◆( seng she)僧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海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墙处,十八人名空一人。”唐·张登《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僧寺◆( seng si)佛教寺院。《魏书·儒林传·卢景裕》:“景裕寓托僧寺,讲听不已。未几,归本郡。”宋·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僧寺》:“汉明帝于东都城门外立精舍,以处摄摩腾竺法兰,即白马寺也。腾始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剙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创”的异体字。
●僧宇◆( seng yu)寺院。宇,房屋。宋·苏轼《上巳日出游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更随落影尽余樽,却傍孤城得僧宇。”
●僧院◆( seng yuan)寺院。唐·白居易《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诗:“褰帘对池竹,幽寂如僧院。”
●山房◆( shan fang)山中的寺宇。唐·温庭筠《宿白盖峰寺》诗:“山房霜气晴,一宿遂平生。”宋·苏轼《宿临安净土寺》诗:“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又指山中书室或房舍。山门◆( shan men)本指佛寺的外门,亦代指佛寺,寺院。五代·齐己《送林上人归永嘉旧居》诗:“东越常悬思,山门在永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仆人顺手直东指,道:‘兀底一座山门!,”
●山寺◆( shan si)山中寺院。北周·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唐·韦应物《游灵岩寺》诗:“始人松路永,独忻山寺幽。”元·何中《南居寺》诗:“峰峰青不足,山寺已鸣钟。”
●山台◆( shan tai)民间建造的寺院。与官方赐额或建造的寺院相对。唐·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武崇皇帝始即位,独奋怒曰:穷我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杂识》:“官赐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杜牧所谓山台野邑也。”
●山堂◆( shan tang)山中的寺院。北魏·道元《水经注洛水》:“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春岩橘柚,影入山堂。”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录其◆(赵元一)《宿焦山寺》云:‘海国秋初到,山堂气更清。”又指隐士山中居所。
●上刹◆( shang cha)敬称佛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本第二折:“小生西洛到此,闻上刹幽雅清爽,一来瞻仰佛像,二来拜谒长老。”《西游记》第九十一回:“唐僧言:我奉唐王圣旨,向灵山拜佛求经。适过宝方,特奔上刹。”
●上院◆( shang yuan)对寺院的敬称。《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静真)问了缘道:‘此间师兄上院何处?怎么不曾相会?”
●寺庵◆(san)僧或尼所居的寺庙。宋·吴自牧《梦梁录恩霈军民》:“更有两县置漏泽园一十二所,寺庵寄留槥椟无主者,或暴露遗骸,俱瘞其中。”槥椟◆(hid),盛骨骸的木瘞◆(q),埋葬。
●寺刹◆(scha)指寺和塔,也指寺院。明·王守仁《传染录》卷下:“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寺庙◆( mido)佛寺的通称。《晋书·艺术传·佛图澄》:“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
●寺宇◆(sy)寺院,佛寺。《魏书释老志》:“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宋史·张知白传》:“知白九岁,其父终邢州,殡于佛寺及契丹寇河北,寺宇多颓废,殡不可辨。”清·陆以《冷庐杂识·尤井寺》:“余于咸丰元年重九日往游,寺宇全圮,残碑断碣,偃仆荒草间。”圮◆(p),倒塌。
●寺院◆( si yuan)佛寺总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许。”
●檀林◆( tan)佛寺。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芝洞秋房,檀林春乳。”唐·李绅《杭州天竺灵隐二寺……因追思为诗二首》:“近日尤闻重雕饰,世人遥礼二檀林。”
●仙陀◆( xian tu6)佛寺的别称。明·杨慎《艺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日仁祠,又日宝坊,又香阜,又日柰园。”
●萧寺◆( xido si)佛寺。因梁武帝·萧衍建寺,自诗萧寺,后泛指佛寺。唐·李贺《马诗》:“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王琦汇解《释氏要览》:“今多称僧居为萧寺者,是用梁武造寺,以姓为题也。”
●玉刹◆( yu cha)佛寺或佛塔的美称。南朝·奥·刘潜《平等刹下铭序》:“因使金表争构,玉刹竞修。”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绀殿星开,栖玉刹于灵境之际。”珠林◆(zhun)佛寺的异名。唐·牟融《题山房壁》诗:“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沉沉。”明·王恭《仲夏过灵瑞招提》诗:“夜半青山有梵音,晓携清兴问珠林。”又为林木的美称,亦喻人著述丰富。 佛塔 【佛塔】
◆(fta)用砖、石、木料甚或铜、铁等金属构成的多层多角柱状建筑物,起源于印度,用收藏经卷、佛像、法器、舍利◆(佛或有名僧人的骨、牙。也叫舍利子)和庄严佛寺等。我国古塔较多,形式多样,且多与佛寺联结在一起,构成当地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其异名多与其结构、用途和音译有关。宝塔◆( bao ta)原为佛塔之美称后为塔之泛称。《法华经·宝塔品》:“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唐·王维《为舜阁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降出天门,升于宝塔。”清·顾强张《土风录》卷四:“本以众宝装饰,故称宝塔,今则瓦砖所成。动称宝塔矣。”
●宝台◆(bd)佛塔的美称。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宝台耸天外,玉辇步云端。”《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身如宝台,足步虚空。”亦美称佛寺。
●堵波◆(dub)塔,梵语 st upa◆(窣堵波)音译之省称。唐·李绅《修龙宫寺碑序》:“堵波已倾,法轮莫转。”法轮,指佛法。
●佛塔◆(fota)佛教特有的建筑物。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浮屠或浮图。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高僧遗骨。晋·法显《佛国记卷上:“此处别有佛塔。”《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
●佛图◆(fot)佛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尝,曾经。《北史·魏记二》:“毁邺城五层佛图、于泥像得玉玺二。”
●浮图◆(futu)亦作“浮屠”。佛塔,为梵文st upa的音译《魏书·释老志》:“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又指“佛”,见该条。
●化塔◆( hua ta)佛塔。唐·张说《侍宴荷亭应制》诗:“园林见化塔,坛识余封。◆(shan),古祭祀用的平地。唐·高适《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诗》:“化塔屹中起,孤直宜上跻。”刘开扬注:“塔为埋佛骨之所。佛经中言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佛形日化佛,故塔亦称化塔。”
●僧塔◆(seng ta)即佛塔。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之用。宋·王禹《送南阳李太傅》诗之一:“两朝黄阁预弥纶,又策春坊第一勋;僧塔旧题前进士斋坛新拜上将军。”窣堵波◆( su du bo)亦省称为“堵”佛塔。梵文stu-pa音译。古义译为方坟、圆冢、灵庙等。《大唐西域记·缚喝国》:“伽蓝北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金刚泥涂,众宝厕饰,中有舍利。”厕,错杂。宋·王安石《草堂怀古》
●诗:“周颙宅作阿兰若,娄约身旧窣堵波。”又北山三咏宝公塔》诗:“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塔庙◆(ta mido)佛塔,亦泛指寺塔。《魏书·释老志》:“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唐·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龙宫塔庙涌,浩劫浮云卫。”《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胡三省注:“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宫宇,尊为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
●塔婆◆(tapo)梵语stupat或古印度俗语 hupa的音译,即佛塔。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塔婆:或言偷婆,或言‘薮斗波’,皆讹也。正言‘窣堵波,此言‘庙也。”《释氏要览·送终立塔》:“梵语‘塔婆’,此云‘高显’,今略称塔也。”偷婆◆( tou po)佛塔。梵语stupa的音译唐玄应切经音义》卷十。“偷婆经中或作兜婆,或言薮斗波,皆讹也。正言窣堵波。此云庙,或方坟,皆义释也”《法苑珠林》卷五四:“若菩萨为如来故,若供养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养。”
●香殿◆( xiang dian)佛塔。《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上:“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高百尺许,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梵名慕健陀俱胝,唐云根本香殿矣。”亦谓佛殿,见“佛堂”条。 佛堂 【佛堂】
◆( fo tang)供奉佛像的殿堂。清·陈维崧《江城子·鲍让侯载酒泛舟小泊城南诸寺纪所见》词:“蓦遇娇红淡粉佛堂边,恰似湿云倚一朵,扶不定,竹栏前。”
●宝殿◆( bao dian)佛殿、神殿;佛堂、神堂。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高门洞启,不因铜马之饰;宝殿霞开,无假凤皇之瑞。”《敦煌变文集·炉山远公话》:“且见重楼重阁,与切利而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宝台,指佛台、佛寺。宝殿又泛称“宫殿”,见该条。
●宝阁◆( bao ge)对佛殿的美称。亦指华丽的殿阁。唐·章孝标《题东林寺寄江州李员外》诗:“日映砌阴移宝阁,风吹天乐动金铃。”《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林木森疏,前安阀阅之门,外到长戈之铁。琼楼宝阁,苑似皇宫;歌伎池台,稍异庶人之宅。”《宋史·乐志十五》:“云章焜耀传温玉,宝阁起清都。”
●佛祠◆(f6c1)犹佛殿。奉祀佛像的处所。宋·赵抃《次韵程给事会稽八咏·戒珠寺》:“蕺山下视无穷景,况压山颠是佛祠。”金·元好问《云乡》诗:“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师。”
●佛宫◆(fo gong)佛殿,佛堂。宋·秦观《石鱼》诗:“佛宫琢琳琅,悬鱼警群聪。”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洛阳诸佛宫,书迹至多。”
●佛舍◆( she)寺院房舍,佛堂。唐·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宋·苏轼《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诗:“荒凉海南北,佛舍如鸡栖。”明·袁宏道《雪中投宿西隐寺》诗之一:“山门云占断,佛舍雨浇残。”
●香殿◆( xiang dian)即佛殿。意为上香敬佛之殿。唐·严武《题巴州光佛寺楠木》:“香殿萧条转密阴,花龛滴沥垂清露。”又指“佛塔”,见该条。 〗◆( fo xiang)。、、、。《·》:“,,。,,,。”·《··》:“,。:‘,。,,。” 佛像〗◆( fo xiang)释迦牟尼佛或菩萨的像。有雕像、铸像、塑像、画像之别。《魏书·释老志》:“凿山开壁,开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宋·高承《事物记原·道释科教·佛像》:“后汉明帝梦金人长大,顶有日光。傅毅曰:‘天竺有其道者,号曰佛。于是遣使天竺,图其形象,此中国有佛像之始也。” 【佛像〗◆( fo xiang)释迦牟尼佛或菩萨的像。有雕像、铸像、塑像、画像之别。《魏书·释老志》:“凿山开壁,开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宋·高承《事物记原·道释科教·佛像》:“后汉明帝梦金人长大,顶有日光。傅毅曰:‘天竺有其道者,号曰佛。于是遣使天竺,图其形象,此中国有佛像之始也。”
●宝像◆( bao xiang)佛像。《法华经·方便品》:“若入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盖,敬心而供养。”唐·李绅《题法寺五言二十韵》:“化娥腾宝像,留影闷金山。”宋·苏舜钦《金山寺》诗:“宝像浮海来,珠缨冷光滴。”亦指以珍贵材料制作的神像。
●宝相 bao xiang)佛像。以其形象庄严,故称南朝·梁王◆(che)《头陀寺碑文》:“金资宝相,永藉闲安。”明杨珽《龙膏记·陈》:“贝珠宫,金资宝相千条缨络,隐隐间龙蛇,几处精蓝,煌煌飞宝翠。”清陆以活《冷庐杂识·大佛寺联》:“沁雪贮寒泉,一片清虚,照彻大千世界;开山成宝相,十分圆满,想见丈六金身。”亦指帝王形象。又为蔷薇、苹花的别名。
●法像◆( fa xiang)指佛像。《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太宗定乱,下令日:……遇昏虐,法像残毁,师徒奔迸,甚以矜怀。””
●梵迹◆(fanj)佛像的异名。《法苑珠林》卷二三:“隋时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者,本是曹国人善于丹青妙画梵迹,传模西瑞,京邑所推。”
●梵容◆( fan rong)佛像,犹梵相。明·宋濂《四明佛陀禅寺兴修记》:“护法大神,各执其物,梵容生动,如欲语者。”梵相◆( fan xiang)佛像的泛称。元·柳贯《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庭光古佛出梵相,满月在水莲生趺。”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
●佛仪◆(fy)佛像的别称。唐·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佛仪在上,经咒在中,记赞在下,皆师所嘱果,门人奉遗志也。”
●佛影◆( fo ying)佛像。南朝·宋·谢灵运《佛影铭》:“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鹤林圣迹,龙泉佛影。”唐·裴说《兜率寺》诗:“僧居跨鸟道,佛影照鱼潭
●古胡◆(guh)指佛像。因佛为西域胡人,故称。宋·梅尧臣《题满公僧录西明轩》诗:“西方古胡黄金质,贝叶传写乌行横。”贝叶,指佛经。
●光像◆(《gudngXiong《)佛教徒对佛像的敬称。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竿可为赡部光像处悬幡之竿”金身◆( JTn shen)佛像。因其涂金或铜质,故称。唐·司空曙《题凌云寺》:“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瑞像◆( rui xiang)佛像。特指佛教祖释迦牟尼之像。南朝·梁元帝《与萧谘议等书》:“瑞像放光,倏将旬日。”宋王安石《重登宝公塔》诗之一:“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又指吉祥的天象。
●真相◆( zhen xiang)又称宝相。指神、佛的画像或塑像。唐·白居易《画大罗天尊赞文》:“爱命国工,俾陈绘事,真相俨若,玄风穆如。”唐·慧能《坛经·机缘品》:“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又指“本相”,见“本性”条。 夫妻 【夫妻】
◆(fq丈夫和妻子的合称。其异名中有些既可指双方,亦可指单方。《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汉书·灌夫传》:“魏其夫妻治具,至今未敢尝食。”
●嫔俪◆(bn)伉俪,夫妇。亦可指妻。汉·蔡邕《司空杨秉碑》:“夙丧嫔俪,妾不嬖御。”
●夫妇ff)夫妻。《易·序卦》:“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有父子。”《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好逑◆(hoqi)美好配偶,同“好仇”。仇,配偶可分别指男女一方。《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汉书·边让传》:“尔乃携窈窕,从好仇。”亦指“好助手”。《诗·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好仇。”佳对◆( jia du1)美好的佳偶,配偶。《晋书·后妃传下简文宣郑太后》:“帝因从容谓刘隗曰:“郑氏二妹,卿可为求佳对,使不失旧。”唐·温庭筠《和周繇》:“专城有佳对,宁肯顾春蚕。”
●佳耦◆( jia ou)亦作“佳偶”。“嘉耦”、“嘉偶”。称心的好配偶。耦,通“偶”。《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晋·陆机《为陆思远妇作》诗:“二合兆嘉偶,女子礼有行。”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倘获托彼强宗,睠以佳耦,则生平志毕在斯乎?”明高明《琵琶记·官奴议婚》:“我两人奉天子之洪恩,领太师严命,特与状元谐以佳偶。”
●佳配◆( jia pei)佳偶。称心的配偶。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少什么王子王孙,争要求为佳配。”清·王士禛《居易录》:“向所妊今已生女,故欲君知之;然不可将归,且留山中为择佳配。”
●伉偶◆( kang ou)配偶。伉,对,相当。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崔颢数弃伉偶,元稹改节奧援。”此处“伉偶”指妻子。
●伉俪◆(kang)夫妻。《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孔达疏:“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汉·祢衡《鹦鹉赋》:“哀伉俪之生离。”亦指“妻”,见该条。
●令匹◆(ingp)好配偶。令,美好,匹,配偶。《新唐书柳匹传》:“及北还,女。其家议无以为衣食资,愿下发为尼。有一尼自外至,曰:‘女福厚丰,必有令匹,子孙将遍天下,宜北归。家人遂不敢议。”踰◆(y),通逾,超过。◆(j1),竹簪,古代女子十五梳发髻用簪,因称十五岁为及笄。
●鸾风◆( luan feng)喻夫妇。鸾,凤凰一类的鸟;凤,凤凰。均传说中的鸟。后以“鸾风和鸣”喻夫妇和谐卢储《催妆》诗:“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风下楼台。”
●妇耦◆(pei ou)亦作“妃偶”。配偶。妇◆(pei)、妃◆(pei),通“配”。耦,通“偶”。《诗·魏风·有狐序》:“卫之男女时,丧其妇耦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偶。”
●妃匹◆(fei pr)配偶。妃◆(pei),逼“配”。婚配。《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古者,当指原始公社时代。
●匹俦◆(pi chou)配偶,伴侣。俦,伴侣。汉·王褒《九怀·危俊》:“步余马兮飞柱,览可与兮匹俦。”三国·魏·曹植《赠王粲》诗:“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明·刘基隔谷歌》:“相彼鸣与雁,亦各顾匹俦、”以上一例指“妻”,二、三例指“妻”或“夫”。
●匹合◆(phe)本指妃配,借指配偶。指夫妻,有时指夫或妻各一方。《隋书·裴矩传》:“骁梁之徒,尽无家口,人无匹合,则不能久安。”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汝是罗刹,我乃是人,人鬼异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当断汝命。”
●匹偶◆(pu)配偶。匹,相配;相当。偶,双。《吕氏春秋·壹行》:“监贼大奸也,而犹所得匹偶,又况于欲成大功乎?”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章炳麟《定复仇之是非》:“求匹偶者,本以逐欲,乃适足以长子孙。”上例“匹偶”,均指妻,又指“婚配”。
●匹亚◆(pya配偶。亚,依傍。·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新晴百鸟语,各自有匹亚。”
●优偶◆(qiou)配偶。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鸣声相应,仇偶相从。”又指意气相投的朋友,见该条。
●仇匹◆(qip)配偶。仇,配偶;匹,相对。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一:“谓如此之淑女,方可为君子之仇匹。”又指“朋友”,见该条。
●室家◆(shji)亦称家室,指夫妇。《诗·周南·桃》:“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疏:“桓公十八年《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亦指房舍、妻子燕侣◆(yan)本指燕子双栖,喻夫妇。南朝·梁·萧统《锦带书·林钟云月》:“九万里之孤鹏,权潜燕侣。”
●鸳侣◆(yuan)指“配偶”。宋·周邦彦《尉迟杯》词“梦魂凝想鸳侣。”亦指“同僚”
●鸳鸯◆( yuan yang)喻“夫妻”。因鸳鸯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故称。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俘虏 【俘虏】
◆(f)指在战争中擒获的敌方的人员或为敌方所擒获者,但以指前者为主。《魏书·太祖记》:“于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贾彝、贾、晁崇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乐府诗集·横吹曲词·隔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
●俘纍◆(flei)亦作“浮累”,指俘虏。,绳索,用绳索绑。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此等皆戕杀已降,俘纍志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虚无用之地以谓武功。“宋陆游《南唐书·朱元传论》:“元降,诸将束手无策,相与为俘纍以去。“清·黄宗羲《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纍即为军赏,斩刈首之余,汩没于奴隶。”斩刈◆(y1),砍杀;◆(g6),古代战争中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
●俘囚◆(fuqi)虏即在战争中被俘获的敌方人员。《南史。橝道济传》:“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京观,古代战胜国常将敌俘尸首埋成很高的土堆,以显示国威。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江左皇族,水乡庶娃…或出于王命。或起自俘,一诣桑乾,皆成禁脔。”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臣闻汉王之父太公为俘囚臣切庆大王获所以胜于汉者。”
●禽囚◆(qin qid)俘虏。因被擒获,而受囚禁,故称。禽,通“擒”。《后汉书·蔡邕传》:“非子享土于善圉,狼瞫取右于禽囚。”李贤注:“《左传》曰,战于晋·襄公缚秦,使驹以戈斩之。囚呼,莱驹失戈,狼瞫取戈斩之,遂以为车右。”俘◆(qif)《左传·昭公十三年》:“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今宜悉解囚俘愿谕遣之。”又谓捕获俘虏。
●人鬲◆(ren)西周对俘虏或奴隶的称谓。《盂鼎》:“易◆(赐)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赐)尸◆(夷)司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伏羲氏 【伏羲氏】
◆(fu)古帝名,即庖羲唐·司马贞《三皇本纪》:“太皞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羲牲以庖厨,故庖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故渎东径成纪县,故帝太庖羲所生之处也。”
●苍牙◆( cang ya)即伏羲。《易坤灵图》:“苍牙通灵,之成运。孔演命,明道经。”注:“苍牙则伏羲也”宋·范仲淹《明堂赋》:“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
●宓羲氏◆(fu xT shi)亦作“宓戏氏”。即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宓,通“伏”。《汉书·古今人表》:“太昊帝伏羲氏。”颜师古注:“宓,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
●庖羲◆(po)即伏羲。汉·马融《长笛赋》:“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埙◆(xn),古代一种陶制的吹奏乐器。
●庖戏◆( pao xi)即伏羲。章炳麟《文学说例》:“且庖戏已有十言之教,而易》言天数五、地数五…大抵以五为度,盖当时亦独庖戏知十耳。”
●大皞◆(tai hdo)亦作“大腺”、“大颢”、“太皓”、“大昊”即伏羲氏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大皡,其神句芒。”郑玄注:“大皡,宓戏氏。”陆德明释文:“,亦作昊。”《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陆德明释文:“,亦作昊。”《楚辞·远游》:“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引路。”《孔子家语·辩物》:“昔黄帝以云纪官,故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昊以龙,其义一也。”王肃注:“包牺氏也。”汉·蔡邕《行小黄县颂》:“大颢为政,建时春阳。”
●太◆( tai hao)亦作“太皞”、“太”、“太昊”。即伏羲氏。《荀子·正论》:“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杨倞注:“大皞,伏羲也。燧人,太皞前帝王。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或皇冯依,成继体育。太皞以前尚矣;”汪继培笺:’与皞同。隶书‘皋之多作睪’◆()。”《汉书·古今人表》:“太昊帝伏羲氏。”颜师古注引张晏:“太昊,有天下号也,作网罟田渔以备牺牲,故曰宓羲氏。”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而为王。”亦指“天空”,见该条。 府第 【府第】
◆(fudi)官僚贵族或显赫人物的豪华住宅。也美称一般有一定地位、声望人士的住宅。《红楼梦》第一六回:“此时宁国府第入官,所有财产房地等项,并家奴等,俱已造册收尽。”
●大宅◆(da zhal)高大第宅,指达官贵族住宅。《史记荆燕世家》:“田生如长安,不见泽,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幸大谒者张子卿。”《三国志·吴志·是仪传》:“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唐·白居易《凶宅》诗:“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又指“天地”、“脸”,见各该条。
●第宅◆(di zhai)官僚显贵的住宅。古时帝王赐给臣下的住宅有甲乙等次第,故称房屋为第。《古诗十九首》之三:“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府邸◆(fud)府第。邸,达官贵人及官僚的住宅。《宋史·毕士安传》:“王请对,愿留府邸。不许。”
●府寺◆(fus)府邸。《东官汉记·刘般传》:“时丘校尉官显职闲,府寺宽敞,舆服光丽。”清顾炎武《京阙篇》诗:“山陵东掖近,府寺后湖清。”亦指官署。
●府院◆( fu yuan)犹府第。《三国演义》第一六回:“爽每日与何晏等饮酒作乐,佳人美女,充满府院。”
●甲第◆(jiad)旧豪门贵族的住宅。《史记·孝武本纪》:“其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栾)大为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唐·杜甫《醉时歌赠广文馆学士郑虔》诗:“甲第纷纷梁肉,广文先生饮不足。”
●甲舍◆( jia she)即甲第。显赫者的住宅。多指公主之宅。《汉书·胡建传》:“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第。”
●外第◆(waid)达官贵族的宫外府第或别宅。《南齐书东昏侯记》:“可潜遣间介,密宣此旨,忠勇齐奋,遄加荡朴,放斥昏凶,卫送外第。”
●乙第◆(yYd)府第,第宅,与甲第相对而言,次一等。《晋书·杨轲传》:“◆(杨轲)既见◆(石)季龙,不拜,与语,不言,命舍之于永昌乙第。”
●寓邸◆(yud)寓所,府第。寓,寓所;邸,显贵者的住宅。清·陈康祺《郎潜记闻》卷六:“宜城施宜山先生,所监司应荐,重入长安,其寓邸寄云下老梅,四月间忽开四花。”寓第◆(yud)府第。第,显贵者的住宅。宋·周密《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谢方叔惠国,自宝祐免相,归江西寓第。”
●宅第◆( zhai di)贵族官僚或士绅人家的住宅。唐·卢纶留别耿侯钊冯著》诗:“笙镛新宅第,歧路古山陂。”《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见宅第胜者,辄坏复造,务以瓌侈相夸诩,土木工不息。”瓌◆(gu),美石。又通“瑰”。 父母 【父母】
◆(fm)父亲和母亲的合称。古代人们对父母十分尊崇,称谓较多,多含崇敬祝颂之情。
●椿萱◆( chun xuan)谓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因以椿萱代称父母。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二亲◆(er qing)指父母。《韩诗外传》卷一:“二亲之寿,忽如过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清·李渔《巧团员·梦泛》:“◆(小生)自幼丧了二亲,记不起当时的面貌。”
●二尊◆(er zun)指父母。《晋书·王羲之传》:“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
●高堂◆( gao tang)指父母唐·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冠军。”唐·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诗:“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
●怙恃◆(hush)称父母。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无怙,无母何恃。”后以“失怙”为父亲去世,“失恃”为母亲去世,并以“怙恃”代称父母。谓失去依靠,、恃,均有仗恃、依靠之义。《聊斋志异·陈云栖》:“怙恃俱失,暂寄此尔。”具庆◆( ju qing)指父母双亲。语本《诗·小雅·楚茨》“尔既将,莫怨具庆。”本谓同姓之臣,无怨庆君,指君臣同欢。后转为指父母俱存而皆应欢庆。明·宋濂《望云图诗序》:“人之壮年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与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是以称父母双亲为“具庆”。具,犹俱。金王若虚《恒山堂记》:“公以妙龄贵显,而居具庆之下,日思所以奉二亲之欢,谓可以备燕息而资观览者,莫若堂也。”
●考妣◆(kob)称死去的父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日嫔。”《书·舜典》“百姓如丧考妣。”古时亦用以称在世父母。《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郭璞注引《苍颉篇》:“考妣延年。”屺岵◆(qh)指代父母。语出《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序》谓为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后因以“屺岵”代指父母。屺,无草木之童山;岵,多木的山。唐·颜惟贞萧思亮墓志》:“未及庭闱之养,遂缠屺岵之悲。”元揭傒斯《陟亭记》:“朝晖夕景,长云广雾。明灭变化不可殚纪,宜乎孝子慈孙于此兴屺之悲而无穷也”陟◆(zhi),升、登;殚◆(dn)、尽;纪,通“记”。
●所生◆( suo sheng指父母《诗·小雅·小宛》:“夙兴夜,无忝尔所生。”忝◆(tian),辱。
●庭闱◆(ting wei)亦作“庭帏”,内室。多指父母居住处,因以借指父母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我以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严慈◆(yanc1)指父母。严为父,慈为母清·周亮工《北上留名冯伯宗》诗:“莫悲弟妹凋零尽,须慰严慈衰志余。”严君◆( yan jun)称呼父母。《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后汉书·张湛传》“矜严好礼,动止有,”
●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虽遇妻子,若严君焉”又指“父亲”,见该条。
●严亲◆( yan qing)指父母。以为尊敬双亲,故称。严,尊敬。《墨子·非儒下》:“秉辔授绥,如仰严亲。”《南史·任昉传》:“◆(仕昉)奉世叔父母不异严亲,事兄嫂恭谨。”尊大人◆(zun da ren)对别人父母的敬称。晋、陆云《陆士龙集·答车茂安书》:“尊大人,贤姊上下,当为喜庆,歌舞相送,勿为虚也。”
●尊人◆( zun ren)对父母的敬称。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某以残腊辞二尊人,接浙东首,谷日抵青州任。”尊上◆( zun shang)对别人父母的敬称。《宋书·何子平传》:“◆(顾觊之)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录,当启相留。,” 妇女 【妇女】
◆(fn)泛指女性。别称只列敬词。
●宝婺◆(banw)妇女的美称。婺,婺女星,女宿。唐·薛稷《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月下琼娥去,星分宝婺行。”
●巾帼◆( Jin guo6)古代妇女的头巾发饰。代“妇女”如:巾帼英雄。《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女士◆(nu shi)对妇女的敬称语本《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唐·张说《荥阳妇人郑氏墓志铭》:“衣冠礼乐,耳目所征,号之诸生,实为女士。”
●裙钗◆( qun chai)代称“妇女”。裙,裙子;钗,首饰,均为妇女服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中闺◆( zhong gu)本指宫门,闺房、内室;借指妇女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一·晋史烈女传未当》:“其《烈女传》中所收不过三十,而无中闺之礼者四人焉”清·姚鼐《题陈硕士母鲁恭人端居课子图》诗:“当时谈宴末,偶及中闺德。”清·黄九河《北上于袁浦发家书》诗:“亲亡两弟弱,光户惟中闺。” 父亲 【父亲】
◆( fu qin)有子女的男子,其子女称之日父亲。其异名有的称健在者,有的指广故者;有的称已父有的称人父。
●阿耶◆(aye)父。《乐府诗集·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清·钱大昕《恒言录称父日爷》:“古人只用耶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做‘耶字。”
●椿庭◆( chun tin)借指父亲。因椿为长寿大数,故称。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谓大椿长寿。因以指代父亲。明·朱权《荆钗记》:“不幸椿庭殒丧,深赖萱堂训诲成人。”萱堂,指母亲。
●大椿◆( da chun)喻指父亲。本为古寓言中的长寿木名,取其长寿为喻。明·杨珽《龙膏记·砥节》:“痛惊风大椿忽,恨临霜灵萱摧朽。”掊◆(p),通“踣,倒下,谓死亡灵萱,指母亲。
●大亲◆( da qin)父亲;父母。《庄子·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成玄英疏:“若父蹋子足,则默然而已,不复辞费。”汉·贾谊《新书容经》:“子之大亲,毋乃不宁乎。”毋◆(w),不要。
●皇考◆( huang kao)对死去父亲的尊称。元以后,专称皇帝亡父。《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离骚》“朕皇考日伯庸。”王逸注:“皇,美也;父死称考。”《称谓录》卷一:“唐宋碑志每称其父曰皇考,欧阳修《泷冈阡表》亦然,南宋以后始禁止之。”古时亦称曾祖为皇考,也以“皇考”称父祖的。
●家府◆(jiaf)称自己的父亲。《朱子语类》卷九十“无爵曰‘府君、‘夫人’,汉人碑已有,只是尊神之辞。府君如官府之君,或谓之明府’,今人又谓父为‘家府。”又指自已家里。
●家父◆(jia fu)对人称己父。三国·魏·曹植《宝刀赋》“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家公◆(jia gong)称自己的父亲。《晋书·山简传》:“简字季伦,性温雅,有父风。年二十余,涛不之知也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
●家君◆( jia iun)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唐·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家严◆(jia yan)对自己父亲的谦称。《称谓录》卷一:“案《易》‘家人有严君焉’,今对人称其父日家严,盖本于此。”家尊◆(jia zun)同“家严”、“家君”,但亦可用来称别人的父亲。《水浒传》第二十八回:“且请少坐,待家尊出来见了时,却得相烦告诉。”《晋书·王献之传》:“君书何如致家尊?”唐·韩愈《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携此令名归,自足贻家尊。”
●灵椿◆(ling chun)喻指父,古谓灵椿长寿,故以喻父。五代·冯道《赠禹钧》诗:“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五枝芳指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相继登科。
●令尊◆(ling zun)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唐·李公佐《南柯记》:“王曰:‘前奉令尊命,不弃小国,许令次女瑶芳奉事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词。”
●乾覆◆( qian fu)喻父亲。乾,卦名,指天,喻父。晋·慕蓉炜《答慕蓉恪、慕蓉评》:“朕以不天早倾乾覆,先帝所在,惟在二公。”
●所天◆( suo tian)指父。在封建社会里,指所依靠的人为“所天”。如君主,父,丈夫等。晋武帝《答群臣请易服复膳诏》:“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必一旦使易此情于所天。”指晋武帝在丧中,群臣请易三年丧服。所天,指其父文帝司马昭。大君◆(tai jun)尊称他人之父。《隶释·汉郑固碑》:“先是君大男孟子有杨乌之才……年七岁而天,大君、夫人所共哀也。”《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足下大君,普避内难,南游百越。”
●王考◆( wang kao)敬称去世的父亲。唐·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左仆射。”
●亡考◆( wang kao)先父、亡父。《孔丛子·执弟》然,吾亦闻之,是亡考起时之言,非礼意也”
●先父◆( xian fu)亡父。《汉书·高慧高后文功臣表序》“◆(成王)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后汉书·袁安传》“伏念南单于屯,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恩以来,四十余年。”晋张湛《<列子>序》:“湛闻之先父:吾先君与刘正舆,傅颖根,皆王氏之甥也。”
●先公◆( xian gong)亡父。晋·陆云《答兄平厚》诗:“先公克枸,乃崇斯堂。”唐·韩愈《乌氏庙碑铭》:“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无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宋·苏轼《与元范长书》:“不意凶变,先公内翰遽捐馆舍,闻讣恸绝。”清·黄宗羲《移史馆先姚太夫人事》:“先公被逮,太夫人每夜向北辰而拜,祈声酸苦。”亦为对天子、诸侯的尊称。
●先君◆( xian jun)亡父。汉·班昭《东征赋》:“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李善注:“先君谓彪也。”即班昭之父班彪。《三国志·吴志·孙策传》“以坚部曲还策”,裴松之注引《吴历》:“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林未遂,卒为黄祖所害。”宋苏轼《别子由三首兼别迟》诗:“先君昔爱洛阳居,我今亦过嵩山麓。”又指前代君王,见“先王”条。
●先考◆( xian kao)旧时自称去世的父亲。犹“亡父”。《礼记·曲礼下》:“生日父,母,曰妻;死日考,日妣,曰嫔。”故以“先考”称亡父。唐·张九龄《追赠祭文》:“谨以醢脯素羞之奠,敢昭告于先考先妣之灵。”明·马愈《马氏日钞牌额》:“二卿为之弗安,问于先考府君。”
●先人◆(xian ren)亡父。《左传·宣公十五年》:“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先妣乃枢密公之侄,而枢密夫人亦先人诸姑。”又指祖先,见该条。亦指前人。
●先子◆( xian)称亡父。《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蹴然日吾先子之所畏也。”焦循正义:“称‘先子者谓父,非谓祖父也。”蹴◆(c)然,不安的样子。宋·梅尧臣《酒病自责呈马施二公》诗:“我无文章留,何可事杯觞,况承先子戒,宜不着口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赌符》:“先子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又泛指“祖先”,见该条。
●显考◆( xian kao)对去世父亲的美称。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伊君显考,奕叶佐时。”李周翰注:“考,父也。”曹植《责躬》诗:“于穆显考,时惟武皇。”武皇,指曹操。又:显考,古时指高祖。
●严父◆(yanf)尊称父亲。严,敬重、严厉。旧谓“父严母慈”,故称。《韩非子·难一》:“学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孝经·圣治》:“孝莫大于严父。”晋·夏侯湛《昆弟诰》:“纳诲于严父慈母。”
●严君◆( yan jun)指父亲。《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晋·潘尼《乘舆箴》“国事明王,家奉严君。”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严君怒犹未息,兄宜仍径扬州。”亦指“父母”,见该条。又指秦樗里子;因封于严,号日严君。
●尊公◆( zun gong)对人父亲的敬称。《晋书·简文帝纪》:“及◆(郗)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清·顾炎武《与周籀书书》:“昔年过访尊公于江村寓舍中。”
●尊甫◆(zunf)亦作“尊府”。敬称他人的父亲。唐·韩佥《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盐铁。”宋·张方平《祭女夫故河北路转判官殿中丞蔡天申文》:“此时尊甫,密勿近辅,棣萼联华,刺车接部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尊府》:“国朝王应奎《柳南随笔》云:称人父日尊甫,亦可作‘府,亦可作“父。”清·刘大櫆《送姚姬传南归序》“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亦尊称他人之家。
●尊侯◆( zun hou)敬称他人之父。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后有一法师过其家,语二儿云:尊侯有大邪气。’儿以白父,父大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子曰:尊侯早晚顾宅?”《南史·孝义传下·吉翂》:“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
●尊君◆( zun jun)对人父亲的敬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之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明·高启《送二贾君序》:“初尊君命名之意,其亦出诸此乎?” 干粮 【干粮】
◆( gan liang)粮食经过加工制成某些熟食品,一般备远行或外出劳作之用。
●干精◆( gan bei)干粮。《东观汉记·元贺传》:“◆(贺)为九江太守,行县赍持干精,但就温汤而已”《旧唐书·郝处俊传》:“贼徒奄至,军中大骇。处俊独据胡床餐,乃潜简精锐击败之。”
●干◆( gan hou)干粮亦泛指普通的食品。《诗·小雅·伐木》:“民之失德,干以愆。”高亨注:“干即干粮。”宋·司马光《论以公使酒食遗人刑名状》:“《诗》有《鹿鸣》《伐木》、《既醉》、《行苇》,美宴好之相乐,刺干之失德。”清·刘青藜《乞儿行》:“羞涩客囊空,聊复遗干。”糇粮◆( hou liang)干粮。猴同“”,干食。《诗·大雅·公刘》:“乃积乃仓,乃糇粮。”
●糗精◆(qiu bei)干粮。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或成粉,即为炒面。《后汉书·隗嚣传》:“嚣病且饿,出城餐粮,恚愤而死。”恚◆(hui),愤恨,烦恼。
●糗粮◆( qiu liang)干粮。糗,炒米、炒面。《书·焚誉》:“峙乃糗粮。”峙,备。
●宿糗◆(sq)储备的干粮清·《题忠节金正希先生遗像》诗:“蚍蜉蚁子绝援师,草根充宿糗。”糠覈◆(he),糠皮,果核。,“核”。 岗亭 【岗亭】
◆( gong ting)修筑在边境或要地的亭堡,用于监视,瞭望情。
●兵堠◆( bing hou)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唐·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次韵》:“爱从景升死,境上多兵堠。檀溪试戈船,岘岭屯贝胄。”
●墩堡◆( dun bao)亦作“墪堡”。报警台和堡垒。墩,土堆。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既省墪堡守望之戍,并免舟楫营缮之需。”《明史·翁大立传》:“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
●墩堠◆( dun hou)瞭望敌情的堡垒,烽堠。清·昭梿《啸亭杂录·古长城》:“蜿蜒数千里,屯戍墩堠,犹有存者。”亭侯◆(ting hou)亦作“亭堠”。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后汉书·南匈奴传》:“◆(朝廷)增缘边兵群数千人,大筑亭侯,修烽火。”唐·张说《王氏神道碑》:“亭侯恃其长城,庙堂赖其神将。”·司马光《塞上》诗之一“旌旗遥背水,亭侯远依山。”清·曹寅《驯鹭亭放舟》诗:“隔岸无亭堠,依人只鹭鸶。”
●亭戍◆( ting shu)古代边境上的岗亭和营垒。戍,军队防守。唐·王昌龄《山行入泾州》诗:“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 哥哥 【哥哥】
◆(geg)称呼兄弟间比自己年长的人,亦适用于非同父母的同辈年长的人。
●伯氏◆(bo shi)长。伯,长兄;氏,尊称男性。《诗·小雅·何人》:“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高亭注:“伯氏,大哥。”仲氏,二哥。壎◆(xun),古代陶制吹奏乐器;篪◆(ch)古代竹制吹奏乐器,似笛。壎,喻兄弟合好。唐·韩愈《复志赋》:当岁之未复,从伯氏以南迁。”又指长子,伯父。
●伯兄◆(bo xing长兄。《书·吕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见一岁,则谁?”朱熹注:“伯”长也。”大兄◆(ng)长兄。《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从上入苑猎,与上同辈,与上同辇,常谓上‘大兄。”《乐府诗集·相合歌辞十三·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亦用以敬称朋辈。
●家兄◆(jia xiong)对人称兄。晋·虞溥《江表传》;“诸葛亮闻恪代详,书于陆逊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窃用不安’。”
●俊兄◆( jun xiong)对自己兄长的尊称。《汉书·韦玄成传》:“◆(韦玄成)作诗自劾责,曰:……茅土之继,在我俊兄,惟我俊兄,是让是形。”俊兄,指其兄韦弘。
●令兄◆(ling xiong)称人兄之敬词。《通俗编·称谓》引苏籀《栾城遗言》:“贡父尝谓公所为训辞曰:‘君作强于令兄。”公,指苏辙;兄,指苏轼。
●元昆◆(yuan kun)长兄。唐·苏颋《寒食宴于中舍别驾兄弟宅》诗:“始元昆锵玉至,旋闻季子珮刀回。”宋·苏辙《送鲁有开》诗:“白发识公子,十载友元昆。”
●元兄◆(yuan Xiong)长兄。元,首、开头、第一。《后汉书·和帝纪》:“◆(窦)太后诏曰:…侍中宪,联之元兄。”
●哲昆◆( zhe kun)对他人之兄的敬称。清·唐孙华《哭从外祖孝廉蔗庵孙公》诗之一:“才笔承先世,科名让哲昆。”哲兄◆( zhe xiong)对兄长的敬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令兄、贤兄。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曲周之进,于其哲兄,俾率尔徒,从王于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八八:“倘作家书寄哲兄,淮阴重话七年情。” 功劳 【功劳】
◆(gong)对事业的贡献、劳绩。《管子·明法解》:“乱王不察臣之功劳,誉众则赏之。”《史记·李将军列传》:“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清·唐甄《潜书·审知》:“功劳不可尽居,大名不可尽取,爵禄不可尽得。”功◆( gong f)功劳、功勋。《管子·明法解》:“如此,则群臣相推以美名,相假以功伐,务多其佼,而不为主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功有五品:以德主宗庙、定社稷日勋;以言日劳;用力日功;明其等日伐;积日日阅。”是以功伐,通称功劳,功绩。《明史·曹于汴传》:“国家三岁遣使者阅边,盛奖边臣功伐。”清·戴名世《范增论》:“彼义帝者素无功伐,岂惟项籍不用其命,天下诸侯亦未有用其命者。”亦作“功阀”。唐·郑亚《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其功阀也既如彼,其制作也又如此。”
●功勤◆( gong qin)犹功劳。《后汉书·杨震传》:“帝崩后,复入为侍中卫尉,从献帝西迁,有功勤。”三国·魏·曹植《薤露行》:“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周书·贺拔胜传》:“将军首举义兵,共除奸道,功勤未立,逆有此谋,可谓速祸,未见其福。”
●功勋◆( gong xun)亦作“功勳”。重大的功绩勋劳。《汉书·王莽传上》:“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勳,为万世基。”唐·杜甫《前出塞》诗之五:“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勳。”
●功庸◆( gong yong)功劳,业绩。《国语·晋语七》:“臣闻之,日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韦昭注:“国功日功,民功日庸。”汉·王符《潜夫论·遇利》:“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身颠也。”唐·元稹《王炅兼侍御史制》:“尔等夙夜之劳,言念功庸,宜升秩序。”又指工程的耗费。
●劳伐◆(lofa)功劳,功绩。《明史·余姗传》:“甚切诈饰捷功,滥邀赏赍。虚张劳伐,峻取官阶,而塞上多事日甚。”
●劳绩◆(loj)功劳,功绩。唐·白居易《李景亮授长史制》“某官李景亮:夫执艺事上者,必揆日时,计劳绩,而后进爵秩,以旌服勤。”《明史·唐龙传》:“龙有才,居官著劳绩。”
●劳烈◆( lao iie)劳绩,功业。韦端符《卫公故物记》:“公之劳烈,如是其大,固有以感之。”宋·曾巩《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窃以衮衣备物,礼均上宰之崇,土宇分封,位列真王之贵,非智能足以谋国,劳烈足以及人,属在休明,讵容玷冒。”清·魏源《圣武记》卷八:“故尝论二杨劳烈,当以招抚宁陕为称省。”
●劳勋◆( lao xun)劳绩,功勋。《英烈传》第七四回:“右丞相徐达,朕起兵时,即从征讨,摧坚抚顺,劳勋最多。”勋伐◆( xun fa)功绩。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凡所谓志人者,不必在乎禄位,不必显乎勋伐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第宅》:“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清·恽敬《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古者铭庙之辞,多纪勋伐。”
●勋阀◆( xun fa)犹勋伐。功劳、功绩。《新唐书·循吏传序》:“若将相大臣兼以勋阀著者,各见本篇,不列于兹。”宋曾巩《团练使驸马都尉制》:“盖其下嫁必得勋阀之门,良能之士,然后可以成先帝爱育之仁。”宋·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勋劳◆(xun lao)功勋劳绩。《孟子·尽心上》:“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礼记·明堂位》:“七年,致政于成文,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郑玄注:“王功勋,事功曰劳。”
●勋烈◆( xun lie)功业、功勋。《后汉书·官者传·吕强》:“历事二主,勋烈独昭。”唐·元稹《崔蔇检校都官员外郎兼侍御史》:“崔等自元和以来,有大勋烈于天下。”明·张居正《悯忠赋》:“勋烈轻于纤埃兮,衅罪积于邱山。”
●勋勚◆(xuny)功劳、功绩。勚,劳苦。清·昭梿《啸亭杂录·廷臣宴》:“每岁上元后一日,钦点大学士九卿中之有勋勚者,宴于奉三无私殿,名廷臣宴。”
●勋庸◆(xun yong)功勋。庸,功劳。《后汉书·荀彧传》:“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旧唐书·李嗣业传》:“总骁果之众,亲当矢石,频立勋庸。”明·姚茂良《精忠记·伏阙》:“似此勋庸,迄加封赠,满门荣宠。”清·周亮工《书影》卷七:“副元帅梁王勋庸冠世,请凌烟阁别作一阁,以表殊勋。”凌烟阁,唐代绘有功臣画像的高阁。庸绩◆(yong)功绩。《晋书·周虓传》:“威略冠于本朝,庸绩书于王府。”《北史·李弼传论》:“方面宣其庸绩,帷幄尽其谋猷,非唯攀附成名,抑亦材谋自取。”
●庸勋◆( yong xun)功勋。庸,功劳、功绩。《后汉书·王允传》:“方欲列其庸勋,请加爵赏,而以奉事不当,当肆大戮。”《周书·晋荡公护传》:“未效庸勋,先居上将。”
●浴日◆(yri)喻卓越的功勋。浴日本指晨曦与水波动荡的景象。语出《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是谓晨明。”后用以喻杰出的功勋。《宋史赵鼎传》:“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势。” 宫殿 【宫殿】
◆( gong dian)指帝王及其后妃居住之处,亦指帝王及其臣僚处理政务之所。也泛指高大华丽的房屋。其异名多与宫殿的特色和帝王的无上权威有关联。《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宋·陆游《雨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诗:“近水松篁锁翠微,洞天宫殿对睛晖。”
●宝殿◆( bao dian)泛指宫殿。多指帝王皇宫。元·赵孟频《宫中口号》诗:“日照黄金宝殿开,雕栏玉砌拥层台。”宸汉◆( chen han)喻指皇宫。宸,北极星所在地,借指帝王居所;汉,银汉。南朝·梁·沈约《为六宫拜章》:“蓬闰质,嘉淑无算,越自幽衡,登躯宸汉。奉日月之华,侍巾之末。”宸阙◆( chen que)指皇宫。宸,本指北极星的处地,借指帝位或帝王之所居;阙,皇宫。宋·蔡襄《贺文枢使启》:“拜恩宸阙,正位枢廷。”
●大内◆( da nei)指皇宫。唐·韩愈《论佛古表》:“今闻陛下令群臣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舁◆(y),抬《明史·典服志四》:“洪武八年改建大内宫殿,十年告成。”又指“国库”,见该条。
●丹宸◆( dan chen)王宫,朝廷。宸,本指北极星所在地,借喻帝王住所。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惟丹宸静摄,洪恩骀浩。”清·查慎行《王文成纪功碑》诗:“首从伐叛叙始末,继举神武归丹宸。”
●丹殿◆(dan dian)帝王居住的宫殿。以其涂饰红色,故称。南朝·梁·江淹《拜正员外郎表》“犹蒙供事紫楹,春役丹殿。”唐高宗《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诗:“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
●丹宫◆( dan gong)帝王的宫殿。以其朱红涂饰,故称。南朝·宋·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诗:“流云蔼青阙,皓月鉴丹宫。”唐·杜甫《解闷》诗之十二:“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丹屏◆( dan ping)本为帝王宝座后的屏风,因以指帝宫。北魏·温子升《从驾幸金墉城》:“御沟属清珞,驰道通丹屏。”丹掖◆( dan ye)宫殿。掖,掖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掖庭,宫中旁舍。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洒零玉墀,雨泗丹液。”《陈书·鄱阳王伯山传》:“光昭丹掖,晖暎青闱。”唐·沈期《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金牓扶丹掖,银河属紫阍。”
●帝宸◆(di chen)帝王的宫殿。以其为帝王住处,故称。宸,本指北极星所在地,喻帝王居处。唐·李商隐《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诗:“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识蕊珠人。”帝宇◆(dyu)帝王的宫殿。宇,屋宇房屋,指宫殿晋左思《魏都赋》:“翼翼京室,耽耽帝宇。”亦泛指“宫苑”,见该条。
●帝宅◆( di zha1)皇宫。《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降及后世,为常俗,终于吞噬神乡,丘墟帝宅。”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枫宸◆( feng chen)宫殿。汉宫殿中多植枫;宸,北辰所居,泛指帝王的殿庭。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芸若充庭,槐枫被宸”宋·苏轼《次韵倅李通直》诗:“回首天涯一惆怅,却登梅岭望枫宸。”
●宫棼◆( gong fen)指宫殿,楼阁。棼,楼阁的栋梁,借指楼阁。唐·彭殷贤《大厦赋》:“资奥曲而写城阙,凭大壮而列宫棼。”
●宫阁◆( gong ge)犹宫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隋·卢思道《卢纪室诔》:“余慕大隐子惟陆沉;等趋宫阁,并缀衣簪。”唐·储光羲《群鸦咏》:“河低宫阁深,灯隐鼓钟曙。”
●宫居◆( gong ju)宫中之居所,指宫殿。《魏书·公孙表传》:“伏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道颐神,逍遥物外,宫居之名,当协叡旨。臣愚以为宜曰崇光。”
●宫寝◆( gong qin)宫殿。寝,内室《魏书·崔光传》:“自比鸱鹊巢于庙殿,枭鹏鸣于宫寝。”宋·刘攽《鸿庆宫三圣殿赋》:“闳伟奇丽,所以使宫寝之勿逾也;清闲窅密,鬼神之所都也。”◆(yo),深远。
●宫室◆( gong shi)指帝王的宫殿。《管子·牧民》:“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亦为房的通称。见该条。
●宫堂◆( gong tang)犹宫殿。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寡人昼卧姑胥之台,梦入章明之宫。入门,见两,炊而不蒸;见两黑犬,嗥以北,以南;见两铧,倚吾宫堂;见流水汤汤,越吾宫墙。”◆(),古代似鼎一类的炊器。宫宇◆( gong y)宫殿。指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宇,高大房屋。三国·魏·曹植《节游赋》:“览宫宇之显丽,实大人之攸居。”
●椒殿◆( jido dian)后妃居住的宫殿。因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亦泛指宫殿。南朝·梁·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倾椒殿,结尧门。”沴◆(),恶气。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序》:“素毫月举腾光于梵室;妙趾神行,布武于椒殿。”梵室,指佛寺或佛殿。
●禁省◆( jin sheng)亦称“禁中”、“省中”。皇宫。以其在禁区之中,故称。省,皇宫禁地。《后汉书·阎皇后纪》:“探刺禁省,更为唱和。”
●禁闼◆( jin ta)犹“禁中”。指宫殿,为帝王居住之处,以其门户严禁,故称。闼,门。《史记·酷吏列传》:“而◆(严)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乃私交诸侯如此,后不可治。”禁中◆( Jin zhong)宫殿;宫中以其为禁区之内,故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高,指赵高。裴骃集解引蔡邕曰:“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九重◆( jYu chong)指帝王深宫。亦泛指帝王宫殿。《楚辞九辩》:“岂不都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唐·钱起《汉武出猎》诗:“汉家无事乐时雍,羽猎年年出九重。”
●九极◆(juj1)指皇宫。极,房屋正梁。九极,极言房梁之多,意指皇宫之宏伟。明·沈鲸《双珠记·秦议颁赦》:“自家乃唐朝黄门官也,身亲丹陛,职待紫宸。…往来于九极;通上下云为。”
●九门◆( jYu men)本指禁城中的九座门,借指宫禁唐·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钟多。”宋王谠《唐语林·识度》:“月余,九门内勾出数十万贯。”宋张孝祥《浣溪沙》词:“宫柳垂垂碧照室,九门深处五云红。”内家◆( nei jia)指皇宫,亦称大内。唐·王建《宫词》之五十:“尽送春毬出内家,记巡传把一枝花。”又指“宫女”,见该条。
●倾宫◆(qTng gong)宫殿。以其高巍,故称。倾,超越。《淮南子·地形》:“倾宫旋室。”晋左思《吴都赋》“思比屋于倾宫,毕结瑶而构琼。”
●天关◆( tian guan)指宫廷。唐·皎然《览史》诗:“嘉谋匡帝道,高步游天关。”宋。陈《耆旧读闻》卷九:“天关启钥趋朝后,侍史焚香起草初。”清·唐孙华《舟雨遣闷》诗之二:“却笑儒生思献赋,欲持片纸撼天关。”又指“天门”,见该条。
●天闱◆( tian wei)宫闱,宫廷。《旧唐书·刘洎传》:“今太子一侍天闱,动移旬朔,师传以下,无由接见。”明·刘基《春兴》诗:“近闻丹诏出天闱,圣主鸣谦下土知。”
●彤庭◆( tong ting)亦作“彤廷”。泛指皇宫。因帝王宫殿多以朱漆涂饰,故称。汉·班固《西都赋》:“于是玄墀砌,玉阶彤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宋·苏轼《次韵答满思复》诗:“自甘茅屋老三间,岂忆彤庭缀两班。”
●仙禁◆( xian jin)指皇宫。因禁卫森严,故称。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军》诗:“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宋·柳永《长寿乐》词:“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明·郑若庸《玉琐记·对策》:“袍赐椒宫,胪传金殿,名题仙禁。”
●仙阙◆( xian que)指帝王的宫阙。唐·李峤《晚秋喜雨》诗:“聚霭笼仙阙,连霏绕画楼。”又指“仙宫”。
●玄宫◆( xuan gong)北方宫殿。玄,北方。亦谓深邃的宫殿。《庄子·大宗师》:“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唐·陆德明释文:“李云:颛顼,帝高阳氏,玄宫,北方宫也。”汉·扬雄《羽猎赋》:“丽哉神圣,处于玄宫。”亦指仙宫、帝王坟墓。也指“道观”,见该条。
●瑶殿◆( yao dian)宫殿。谓其多玉砌或玉饰。唐·杜甫《铜瓶》诗:“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宋史·乐志十四》:“瑶殿清,玉城坦夷。”城◆(c1),台阶。
●玉宸◆( yu chen)帝王宫殿。宸,本为北极星所在地,借喻帝王住所,谓其宫殿多玉砌,故称。宋·苏轼《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诗之二:“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鲜。”
●御殿◆(yu dian)宫殿。御,古代常专用以形容帝王的某些事物,如御膳、御书、御宇等。《后汉书·灵帝纪》:“熹平五年,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树自拔倒竖。”
●紫宸◆(zi chen)皇宫正殿。紫,紫微垣,星官名,共十五星,以北极星为中枢;宸,北极星所在地:二者合喻帝宫。唐姚合《酬田卿出斋即事见寄》诗:“斋琴思静,晚下紫宸朝。”又为“帝王”、“帝位”的代称。见各该条。
●紫宫◆( zi gong)皇宫。因古代以紫微星垣喻皇帝居处故称。紫微垣,星官名,在北斗星以北亦名“紫宫”或“紫微宫”。晋·左思《咏史》诗:“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后汉书·霍之胥传》:“呼嗟紫宫之门,泣血两观之下,伤和致灾,为害滋甚。”李贤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像而为之。”
●紫极◆(zj1)帝王宫殿别称。因紫微垣为皇极之地,故称。《三国志·魏志·文德郭后传》:“后崩于许昌”。裴松之注引《魏书·哀策》:“能飞紫极,作合圣皇”《晋书·孔坦传“封京观于中原,反紫极于华壤。”京观集敌人尸体用土封的高冢,用以炫耀战功。
●紫禁◆( jin)皇帝宫殿。因古人以紫微星垣喻皇帝居处,皇城又为禁区,故云。唐·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缨出上兰。”
●紫阙◆(zque)帝王城阙宫殿。汉·焦延寿《易林讼之贲》:“紫阙九重,尊严在中。”唐·李白《灞陵行送别》诗:“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亦指神仙宫殿。
●紫台◆(ztai)帝王宫禁,即紫宫。紫宫,为天帝所居之处,又为中垣紫微十五星名。借指帝宫,以示神圣。南朝·梁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三:“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紫庭◆( zi ting)帝王宫庭,即紫宫。《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生长边远,希涉紫庭,怖失守,言不尽心。”也指仙人居所。
●紫微◆( zi wei)帝王宫殿。本为星座名,为三垣之一,借指帝宫,以示神圣。汉·李尤《德阳殿铭》:“皇弓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则,弘诞弥光。”晋·陆机《答贾长渊》诗:“往践蕃期,来步紫微。”自唐宋以下亦为中书舍人的代称。 宫门 【宫门】
◆( gong men)帝王公侯所居宫室之门。其异名与宫门的结构、方位和帝王显赫的权势有密切关联。《吕氏春秋·观世》:“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唐·元稹《上阳白发人》诗:“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前日皇帝私走,嫔妃逃散,料想香君也出宫门。”
●闾阖◆( chang he本指天门,泛指宫门。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朝至尊。”
●宸扉◆( chen fei)宫门异称。宸,北极星在地,喻帝王居处;扉,门。唐·王勃《九成宫颂》:“宸扉既辟,一宇宙而来王;圣箓谮跻,贰乾坤而作帝。”
●帝阁◆(di hun)宫门。阁,宫门,又指守门人。前蜀·韦庄《夏初与侯补阙有约遂闻捐馆成长句四韵吊之》诗:“本约同来揭帝,忽随川浪去东奔。”《旧唐书·韩思复传》:“夫帝阍九重,涂远千里,故借天下之耳以听。”宋·黄庭坚《次韵宋楙宗雪后书》:“汉家太史宋公孙,漫逐班行谒帝阍。”
●帝阙◆(dque)宫门的别称。《宋史·岳志十四》:“帝阙肃开,天阶坦履。”
●九箭◆( jiu yue)亦作“九鑰”。泛指宫门。九,言宫门之多;籥,通“钥”,锁钥,借指门。宋·宋祁《拟杜子美峡中意》诗:“十年不识长安道,九籥宸开紫气深。”宋·杨万里《送萧伸和往长沙见张钦夫》诗:“圣明九箭天为守,玉匙密付蜀张手。”又指“天门”,见该条。
●天闾◆( tian chang)皇宫大门。阊,皇宫正门明·王世贞《郑君义方亭》诗:“一经为世井,双璧奏天。”又指“天门”,见该条。
●天阁◆( tian hun)帝王宫殿门。阍,宫门。唐·蒋防《藩臣恋魏阙》诗:“恩波怀魏阙,献纳望天。”《宋史·孟昶传》:“抗手疏以陈诚,伏天阍而请命。”清·陈梦雷《耿又朴年兄以三绝句见慰走笔步韵志感》诗:“索米长安亦圣恩,途穷难望叩天阍。”亦指“天门”,见该条;又指天帝的守门人。天门◆(tian men)宫门的颂称。因皇宫为天子所居,故其门日天门。《楚辞·王褒<九怀·道路》:“天门兮户,敦冉兮贤者?”王逸注:“金闱玉闺,君之舍也。”,古“地”字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天门日射黄金牓,春殿睛赤羽旗。”又指天宫之门,见“天门”条;亦指“心”见该条。
●天◆( tian yin)指宫门。,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借指城门。明·唐顺之《结客少年场行》诗:“别有侯王势绝伦,甍甍甲第接天。”甍◆(meng),屋脊。甍甍,谓宫殿相连。仙门◆( xian men)宫门的美称。唐·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望春之作应制》诗:“銮舆迥出仙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阙◆( yao que)指皇宫大门。因高大,故称。峣,高大的样子;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对称的楼,又为皇宫或宫门的代称。汉·张衡《西京赋》:“正紫宫于外史,表阙于阖。”紫宫,皇宫。《宋史·乐志十三》:“天仗回峣阙,皇舆入应门。”皇舆,帝王的车轿,即銮驾。 宫女 【宫女】
◆( gong n)帝王宫廷内被迫供驱使的女子。主要伺候帝王及其后妃的生活起居或供娱乐之用。《汉书·贡禹传》:“古者宫室有制,宫女不过九人。”唐·杜牧郡斋独酌》诗:“三千宫女侧头看,相排踏碎双明珰。”
●宫娥◆( gong)宫女。娥,美女。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下:“帝尝幸昭明文选楼,车驾未至,先命宫娥数千人升楼迎侍。”唐·姚合《咏雪》诗:“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闻得宫娥已制衣,知谁能折最高枝。”
●宫鬟◆( gong huan)指宫女。鬟,少女环形发髻,借指少女。元·陈孚《呈李野斋学士》诗:“上帝册府红玉田,宫鬟对捧芙蕖烟。”芙蕖◆(fq),荷花。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韩琦》:“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
●宫妓◆( gong)犹宫女。因宫女多能歌舞,故称妓,歌女,舞女。《南齐书·张敬儿传》:“卿大收宫妓,劫夺天藏。”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数千人。”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
●宫妾◆(gong qie)宫女。妾,古指女奴隶或小老婆。《史记·卫康叔世家》:“献公十三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汉·蔡邕《和熹邓后谥议》:“罢出宫妾免遣宗室。”唐·韩愈《讳辨》“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宫人◆( gong ren)妃嫔、宫女的通称。《易·剥》:“贯鱼,以宫人宠。”《左传·昭公十八年》:“火作…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诸火所不及。”杜预注:“旧宫人,先公宫女。”唐·韩愈《毛颖传》:“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
●宫娃◆( gong wa)宫女。娃,少女。唐·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诗:“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帐张。”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四海平安绝士马,五谷丰登没战伐,寡人待刷室女选宫娃。”清·朱次琦《答谈太学子见诒四十五韵》诗:“怆或宫娃怨,雨泣梨花亸。”亸◆(ku),下垂的样子。
●宫媛◆( gong yuan)犹宫女。嫒,美女。《韩非子八经》:“具令约其行介,郎中约其左右,后姬约其宫媛,此之谓条达之道。”明·张适《题赵希远万松金阙图》诗:“花明宫媛佩,柳拂羽人弓。”
●后庭◆( hou ting)借指宫女。《隋书·炀帝纪下》“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
●内家◆(nei jia)宫女的别称。唐·薛能《吴姬》诗:“身是三千第一名,内家丛里独分明。”又指“皇宫”,见该条。 公婆 【公婆】
◆( gong po)对自己丈夫父母的称谓。《敦煌曲子·捣练子》:“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漫向公婆。”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今日见官司放粮济贫,只得去请些稻子,以救公婆之命。”清·翟灏《通俗编·伦常》:“《明孝慈录》舅姑即公婆,按公婆之称,古有之也。”
●家翁◆( gu weng)婆婆、公公。即公婆。家◆(g),通“姑”,古时对女子的尊称。亦指婆婆。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是家翁在上,伯叔性难,昼夜不惮劬劳,旦夕常怀忧惧,冲寒受热,盖是寻常。”《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姑◆( gu zhang)亦作“姑章”。公婆。姑,夫之母;嫜,夫之父。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善事新姑章,时时念我故夫子。”唐·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姑◆( gu zhong)即公婆。姑,夫之母;妐,夫之父。《吕氏春秋·遇合》:“姑妐知之。”据《玉篇·女部》,妐,亦指夫之兄。
●姑钟◆( gu zhong)公婆,夫之父母。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木钟》:“又古谓舅姑◆(公婆)为姑章,今俗亦呼为姑钟。”舅姑◆(jigu)亦作“姑舅”、公婆。《仪礼·丧服》:“妾之事夫君,与妇之事舅姑等。”唐柳宗元《亡姨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常以不幸,不及姑舅之养,用为大恨。”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尊章◆( zun zhang)亦作“尊嫜”。舅姑。公婆的敬称。《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背尊章嫖以忽,谋屈奇,起自绝。”颜师古注:“尊章犹言舅姑也。今关中俗妇呼舅为钟。钟者,章声之转也。”唐·韩愈《扶风郡夫人墓志铭》:“协于尊章,畏我侍侧。”清·刘大櫆《吴萼千墓志铭》:“逮事尊嫜,而值其终之时常出奁资以甘旨。”
●狗】
◆(gou)哺乳动物,为一种家畜。种类繁多。毛有黄、白、黑等色。其嗅觉、听觉都很灵敏,为人豢养,防盗守夜。亦可训练成警犬,为军警所用。
●獒◆(o)一种凶猛善斗的大狗。《尔雅·释畜》:“狗四尺为獒。”《左传·宣公二年》:“公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明,指提弥明。
●仓狗◆( cang gou)青色的狗。仓,通“苍”。《汉书·行志中之上》:“高后八年三月,坝上还过枳道,见狗如仓狗,樴高后掖,忽而不见。”
●徹止◆( che zhi)古代良犬名。《穆天子传》卷一:“狗,重工、徹止、……来白。”郭璞注:“皆骏狗之名,亦犹宋鹊之类。”
●地厌◆(di yan)指狗。古代术数家对狗之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狗》:“术家以犬为地厌。能禳辟一切邪魅妖术。”
●地羊◆( di yang)犬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狗》:“犬,齐人名地羊,俗又讳之,以龙释狗,有乌龙、白龙之号。”
●家兽◆(jia shou)狗的异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兽畜·犬》:“《事物绀珠》:‘狗,一名义畜,一名家兽。”狡犬◆( jido quan)大狗。狡,凶猛。《逸周书·王会》: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
●犺◆(kang)健犬。《说文·犬部》:“犺,健犬也。”龙◆(mang)多毛的狗。《诗·召南·野有死麇》:“无撼我兮,无使尨也吠。”宋·陆游《溯小江饭舟中》诗:“林昏见飞燐,村近有惊龙。”
●青犴◆( qing an)北方野狗,色黑。《淮南子·道应训》“散宜生以千金求天下之珍,得……青犴、白虎。”
●犬◆(qun)狗的泛称。《礼记曲礼上》:“效犬者,左之。”疏:“然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守门使◆( shou men shi)狗的别称。宋·陶谷《清异录吴寿子》:“守门使:犬。”
●宋庐◆(song)古良犬宋鹊、韩庐的合称唐·黄滔《祭先外舅》:“高高蟾桂,赫赫鸿都,和贽之宁三泣,宋庐之俟一呼。”
●宋◆( song que)即宋鹊。春秋宋之良犬。《礼记·少仪》“乃问犬名”,孔颖达疏引汉·桓谭《新论》:“夫畜生贱也,然其尤善者皆见记识,故犬道韩庐、宋猑。”宋·王禹偁《园陵犬赋》:“彼宋之与韩庐,又安得同群而接武者哉!”
●宋鹊◆( song que)即宋。春秋时宋国犬名。后亦泛指良犬。三国·魏·曹植《鼙舞歌·孟冬韩卢宋鹊,呈才骋足。”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四:“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练香薰宋鹊,寻箭踏卢龙。”明·徐渭《犬》诗:“少年猎平原,左卢右宋鹊。”
●◆(w)亦称“猴子”、“猴儿”。一种供人玩弄的小狗。唐·王涯《宫词》之十三:“白雪儿拂地行,惯眼红毯不曾惊。”宋·陆游《习懒自咎》:“子巡篱落,狸奴护简编。”狸奴,指猫;简编,书籍。
●猃◆(xin)长嘴犬,猎犬的一种。《诗·秦风·驷藏》载猃歇骄。”歇骄,一种猎犬。
●歇骄◆( xie jid)一种短嘴的猎犬。《诗·秦风·驷驖》“载猃歇骄。”毛传:“猃、歇骄,田犬也。长喙日猃,短喙曰歇骄。”亦作“猲”。
●修毫◆(xiho)良犬名。《西京杂记》卷四:“茂陵少年李亨,好驰俊狗,逐狡兽,或以鹰鹞逐雉兔,皆为之佳名。狗则有修毫、厘睫、白望、青曹之名。” 古代 【古代】
◆( gu dai)我国古代历史概说约五千年,可分上古、中占、近古三个时期。三皇五帝传说时代为上古,三代至汉唐为中古,宋至鸦片战争为近古。上古以前鸿荒时代为邃古、太古、远古。总名曰“古代”。
●亘古◆( gen gu)从古到今,整个古代。亘古奇闻。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鲜,少。古初◆(gu chu)太古。《列子·汤问》:“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
●古始◆(gush)远古。多指唐虞时代。《周书·文帝纪下》:“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太上皇帝即位,宪章古始,眇然追唐虞之思。”宪章,效法。
●古昔◆(gux)泛指古代。《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剿◆(cha)说,套用或抄袭别人的文句作为说。《韩诗外传》卷五:“秦之时,非礼义,弃诗书,略古昔。”
●洪荒◆( hong huang)指远古时代。南朝·宋·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详观纪牒,洪荒莫传。”纪牒,史册簿籍。
●旷古◆( kuang gu)犹远古,空前。南朝·宋·鲍照《和王丞》诗:“街协旷古愿,斟酌高代贤。”《北史·赵彦深传》:“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
●前古◆(qian gu)古代,往古。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大王诚赦越王,则功冠于王霸,名赵于前古。”唐·韩愈《黄陵庙碑》:“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
●上古◆( shang gu)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上古葛天民,不贻黄屋忧。”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
●尚古◆( shang gu)上古。《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吕不韦者,奏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三纪,为《吕氏春秋》。”
●上世◆( shang shi)远古的时代。《商君书·开》:“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清·杭世骏《质疑·清史问目答李若珠》:“上世荒远,遂有承讹袭谬之弊。”
●上宙◆( shang zhou)指上古。《南齐书·乐志》:“功烛上宙,德耀中天。风移九域,礼饰八挺。”
●邃古◆(sugu)远古。屈原《天问》:“邃古之初,谁传道之。”《后汉书·班彪传·典引》:“伊考自邃古,万降戾爱兹,作者七十有四人。”晋·葛洪《抱朴子·论仙》:“邃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
●大初◆( tai chu)指太古时期唐·吴筠《高士咏》序:“太初渺貌。难得而详。”宋·郑樵《通志·总序》:“惟梁武帝为此慨然,乃命吴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终齐室。”又指“元气”,见该条。
●太古◆(taig)远古、上古时代。《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故不相也。”《汉书·盖宽饶传》:“乃欲以太古之事匡辅天子。”明·王宠《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浑沌自太,漭泱开昊天。”
●大古◆( tai gu)亦作“太古”。《仪礼·土冠礼》:“始冠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郑玄注:“指唐虞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唐·李白《明堂赋》:“观夫明堂之宏壮也,则突瞳眬,乍明乍蒙,若太古元气之结空。”
●太上◆( tai shang)犹太古。上古。《晋书·应贞传》:“悠悠太上,人之厥初。”《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郑玄注:“太上,帝皇之世。”陆德明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李善注:“太上,太古也。”又指“皇帝”,见“帝王”条。
●大一◆(taiy)太古。《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为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谓之大隆。”杨倞注:“大一,谓太古时也。”
●万古◆( wan gu)年代久远,千秋万代,如万古流芳。《宋书·顾恺之传·定命论》:“夫生之资气,清浊异源,…皆理定于万古之前,事征于千化之外。”
●往古◆( wang gu)古昔。与“来今”相对。《汉书·张敞传》:“唯见览乎往古,全行乎来今。”
●先代◆( xian dai)先世;古代。《左传·昭公四年》:“君子谓合左师善守先代,子产善相小国。”晋·陆机《五等论》:“淫昏之君,无所容过,何则其不治哉!故先代有以之兴矣。”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于是圣朝郊庙礼乐,一旦遂复古,跨越先代。”
●先古◆( xian)犹上古。《韩非子·说疑》:“有民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汉·桓宽《盐铁论·遵道》:“通先古,明当世。”又指“祖先”,见该条。亦指上古圣贤之道。
●玄古◆( xuan gu)远古。玄,远。《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晋慧远《沙门袒服论》“玄古之民,太朴未亏,其礼不文。”唐·李白《送戴十五归衡岳序》:“白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
●复古◆( xiong gu)远古。,远。《晋书·后妃传序》:“爱自复古,是谓元妃,降及中年,乃称王后。”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判木夹》:“西山八国,古已来,为中国西南之患也。”又指万古。宋·梅尧臣《咏严子陵》诗:“老氏轻璧马,庄生恶牺牛,终为蕴石玉,古辉岩陬。”
●元古◆( yuan g)上古。元,开初。唐·李白《古风》之:“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振古◆( zhen gu)自古以来。《诗·周颂·载芟》:“匪且匪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中代◆( zhong dai)犹中古。隋·王通《中说·关朗》:“噫!中代之道也,如有用我必也无讼乎?”阮逸注:“商周以后为中代。”
●终古◆( zhong gu)年代久远,如终古常新。《楚辞·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中古◆( zhong gu)次于上古的时代,所指不一。《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以商周时代为中古。《韩非子·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以虞夏为中古。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古,开国于中古。”中世◆( zhong sh)扰中古,《商君书·徕民》:“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指商周时代为中古。《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此以战国时代为中古。中古所指的时代不相同,随文而异。
●宙始◆( zhou)犹远古,谓宇宙形成的开始。唐·上官仪《劝封禅表》:“异世同符,千载一揆,谅以增高益厚,式酬灵倦,陛下德光宙始,文焕震初,蓆萝而因万物,曲哀而济下元。”灵睠,与人关系亲密的神灵。睠,通“眷”。蓆同“席” 官署 【官署】
◆( guan shu)旧指各级政府机关处理政务的地方。《汉书·霍光传》:“受职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唐·白居易《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安水亭兼招本曹杨侍郎同行》:“遥爱翩翩双紫风,入同官署出同游。”明·何景明《嗤盗文》:“孟冬始魄,永宁官署。”
●府朝◆(fu chao)官署,王府。晋·卢谌《与司空刘琨书》:“事与愿违,当忝外役,遂去左右,收迹府朝。”《旧唐书·房玄龄传》:“大乱必兴,非直祸殃府朝,正恐倾危社稷。”亦指公府厅堂。
●府馆◆(fu guan)官署,官舍。《南齐书·祥瑞志》:“◆(建元)二年四月,白雀集郢州府馆。”
●府署◆( fu shu)官署。《后汉书·宦者传序》:“府署第馆,棊列于都鄙。”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诗:“莺避传呼起,花临府署明。”
●府廨◆(fxie)官署。廨,官吏办公的处所,即官署。《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及梁太祖二年劫唐昭宗东迁,缮理宫阙,府廨,仓库,皆全义之力也。”
●府宅◆( fu zhai)官署,邸宅。《隋书·高祖纪上》:“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公私府宅,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
●官府◆( guan fu)官署的总称。《墨子·尚贤》:“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入官府。”宋·汪元量《水云诗钞·醉歌》“北师要讨撒花银,官府行移逼市民。”
●官局◆( guan)官署,官设机构。《宋史·李继和传》“思不廉则官局不治。”宋·王禹偁《送朱九龄》诗:“鄱阳古名郡,赤金流山谷,每发鼓钱刀,从来设官局。”
●官里◆(guan)指衙门。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官舍◆( guan she)官署;衙门。《汉书·何並传》“◆(何並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唐·岑参送郑少府赴滏阳诗:“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墙。”又指官府的“差役”。见该条。
●官寺◆( guan shi)官署;衙门。《汉书·翼奉传》:“地大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庙殿壁木饰坏败道具城廓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元始二年,平帝罢安定滹沱苑以为安民具,起官寺市里。”又指官家建的寺庙
●官室◆( guan shi)犹官署。唐·谷神子《博异志补编·白幽求》:“须臾至一城,官室甚伟,门人惊顾,俯伏于路。”官厅◆( guan ting)即官署。宋·孔平仲《冬晓》诗:“城上犹吹角,官厅已罢更。”
●官廨◆( guan Xie)官署,旧政府官吏办公的房舍。宋·欧阳修《晚秋凝翠亭》诗:“黄叶落空城,青山绕官廨。”明·高启《幻住精舍寻梅》诗:“偶逢一树在官廨,为写新诗冰满砚。”官衙◆( guan ya)旧时对政府机关的通称。元刘诜《野人家》诗:“州符昨夜急如火,马蹄踏月趋官衙。”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二:“官衙远市无兼味,享得池中两鲫鱼。”官斋◆( guan zhai)犹官舍。清·唐孙华《送王冰庵出守绍兴》诗:“范蠡高城绕驾台,官斋自昔枕崔嵬。”
●官宅◆( guan zhai)官舍,衙门。《元典章新集·刑部奴盗主物刺字》:“就于本官宅宿食,为见本路印匣开锁钥匙于中堂。”
●衙门◆(y6men),即官署,本为“牙门”,指营门或官署之门,后讹为衙门并指官署。《北齐书·宋世良传》:“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公牙》:“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
●衙署◆(ysh)官署,衙,衙门,旧时官员办公之所,即官署。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二·籍没二相之害》:“迨江陵没后,此第又入宫为衙署矣。”清·袁枚《新齐谐·梁朝古冢》:“衙署旷荡,每夕人语哗然。”
●玉署◆(ysh)官署,衙门的美称。玉,美好。南朝梁·刘孝绰《对雪咏怀》诗:“终朝守玉署,方夜劳石扉。”后专指翰林院。 官位 【官位】
◆( guan wei)泛指朝廷重爵高官的职位。其异名多与其显赫的权势有关。
●鸿仪◆(hong yi)喻官位,语出《易·渐》:“鸿渐于陆,其羽毛可用为仪。”孔颖达疏:“处高而不能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后用喻官位。《隋书·崔廓传》:“谬齿鸿仪,虚班骥阜。”也可用来敬称别人丰采或所赠之礼物。
●亢满◆( kang man)极高的官位。亦指高官,亢,极、高。宋·秦观《正仲左丞生日》诗:“乞闲辞亢满,分逸下青冥。”师垣◆( shT yuan)指宰相的职位。语出《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郑玄笺:“大师,三公也…王当用公卿诸侯及宗室之贵者,为藩屏垣干,为辅弼。”故称相位为师垣。台光◆( tai guang)三台星光之省称。喻宰辅之位。三台星,共六星,两两而居,分为三阶。在人曰三公,在天日三台,因以喻宰辅。晋·陆云《岁暮赋》:“凭台光之发晖兮,荷宠灵而来集。”宠灵,得到恩宠福泽。
●台室◆(tai shi)重臣之位。南朝·宋·谢庄《月赋》:“增华台室,扬采轩宫。”李善注:“台室,王公位。”唐·韩愈《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诗:“印绶归台室,旌旗别将台台庭◆(tai ting)指宰辅重臣之位。唐·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记》:“及登台庭,亟言大事,诚贯理直,感通神祇。”台席◆(tai1)指相位。古以三公取象台,故称。《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元年》:“奇章公甫离台席,方镇重宰相,所以尊朝庭也。”
●台岳◆(tai yue)三公宰辅之位。晋·刘《与段匹盟文》:“臣琨蒙国宠灵,叨窃台岳。”
●台座◆(tai zu)亦作“台坐”。指宰相之位。唐·韩愈《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右掖连台座,重门阴禁扃。”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杨巨源》:“张弘靖三世掌书命,在台座。”旧时敬称有官位的对方。 棺材 【棺材】
◆( guan cai)指已经成形只待死者使用的棺具,而非制棺之木材。死,为人所忌,因多赋予棺材以吉祥之名。或予以讳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以为棺材,胜于松柏。”
●棺◆( guan bi)泛指棺材。椑,古指内棺。清·刘大櫆汪府君墓志铭》:“◆(汪景晃)一以施济为己事,…死而手足不揜形,赠以棺椑,而里之赖以殡殓者至三千人。”
●棺榇◆( guan chen),棺材的泛称。唐·无名氏《开河记》:“叔谋乃自备棺榇,葬于城西隅之地。”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待御使知杂事章频使辽,死于虏中,虏中无棺榇。”棺函◆( guau han)棺材。元·岳伯成《哨遍赠长青宫雪庵学士》套曲:“因见无常,谩劳供养经忏,虽有六亲人,谁能替入棺函。”
●棺器◆( guan棺材。唐·李绰《尚书故实》:“明日将军召吏发掘,果得二骸,备衣衾棺器,礼而葬之。”
●吉祥板◆( xiang ban)棺材的讳称。《痛史》第六回“又一个内监传宣工部官员,叫预备吉祥板。”《业载京华梦》第四回:“次日,就由管家寻得一副吉祥板,是柳州来的,价银八百元。”
●寿材◆( shou cai)老年人在生时备下的棺木。亦泛指一般棺材。宋·王巩《随手杂录》:“先是十年前,有富人治寿材。”寿具◆( shou)寿材。《水浒传》第二十回:“王公道:恩主时常觑老汉,又蒙与终身寿具。””
●寿木◆( shou mu)指棺材。《红楼梦》第六三回:“寿木早年已经备下,寄在北庙的,甚是便宜。”清·陆以湉《冷庐杂识·题棺》:“萧山汪龙庄大令治寿木,题前和曰:‘汪龙庄归室。”
●寿器◆( shou)棺材。《后汉书·皇后纪下·孝崇匽皇后》:“元嘉二年崩。以帝平原王石为丧主,敛以东园画梓寿器。”李贤注:“梓木为棺,以漆画之。称寿器者,欲其久长,犹如寿堂、寿宫、寿陵之类也。”唐·杜牧《池州李使君没后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感而成诗》:“缙云新命诏初行,才是孤魂寿器成。”
●凶具◆( xiong)棺材。晋·千宝《搜神记》卷十:“须臾如厕,便倒气绝。谢为凶具,一如其梦。”《南史·王首传》:“又宋世光禄大夫刘镇之年三十许,疾笃己办凶具;既而疾愈,因畜以为寿,九十余乃亡,此器方用。”宋·徐铉《稽神录·王瞻》:“既寤,便能下床,自出僦舍,营办凶具。”永息庵◆( yong xT an)棺材。宋·陶谷《清异棺·丧葬》:“右补阙王正己四十四致仕,预制棺·题曰:永息庵置之寝室。”
●幽櫬◆( you chen)棺材。晋·藩岳《为诸妇祭庾新妇文》:“潜形幽櫬,宁神旧宇。室虚风生,床尘帷举。”
●梓棺◆( guan)梓木棺材。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梓棺楩椁,以梓木为棺,以楩木为椁◆(外棺)。梓◆(zr)、◆(pian),均为纹理致密的良木。
●梓柛◆(zYbi)梓棺。椑,内棺。清·顾炎武《京阙篇》:“衔哀遗梓椑,泣血贯宗祊。”宗祊◆(beng),宗庙门内设祭处。梓宫◆( zi gong)皇帝的棺木。《后汉书·明帝纪》:“司徒䜣奉安梓宫。”李贤注:“梓宫,以梓木为棺。”唐·陈子昂《清灵驾入京书》:“梓宫将迁坐京师,銮舆亦欲陪幸。”梓器◆(Zq)棺材。《后汉书·戴凭传》:“卒于官,诏赐东园梓器。”
●周身具◆( zhou shen ju棺材。以其保全肉身故称。周,保全。唐·李绰《尚书故实》:“主父死三月,方贫,未办周身之具。”宋·陈翥《桐谱·记志》:“吾今四十,以傒我数十年,当尔为周身之具。”傒◆(),幸,烦恼蘄,同“祈”,请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布客》“◆(某)归,告妻子作周身具。” 光辉 【光辉】
◆( guang)亦作“光晖”。太阳,月亮发出的光芒。亦指明灯的光亮。《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荀子·天论》:“日月不离,则光辉不赫。”唐·张骜《朝野佥载》卷三:“隋炀帝巡狩北边,作大行七宝帐,容数百人,饰以珍宝,光辉洞彻。”宋朱淑贞《中秋夜不见月》诗:“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又指“光阴”,见该条。
●光彩◆( guang cai)亦作“光采”,光辉,光芒三国魏·曹丕《芙蓉池作》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唐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诗:“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光华◆( guang hua)光辉,光芒,光彩。《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七四:“色容艳姿美,光华耀倾城。”宋·王安石《上邵学士书》:“譬之撷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香,鲜缛可爱,求其根底济用,则蔑如也。”又喻才华和精神。
●光气◆( guang)光辉,光彩。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乘何汉之光气,骑列星之綵色。”明·高启《青丘子歌》“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清·黄景仁《题可堂印谱》:“褒然成一编,仓斯吐光气。”又指风气、景象、灵异之气
●光焰◆(guang yan)光辉,光芒。宋·梅尧臣《喜谢师厚及第》诗:“南方朱鸟目,光焰令人惊。”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惟逆贤之服,奢僭更甚,…光焰耀目。”又指火光、权势。
●辉光◆(huT guang)光辉。《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汉书·李寻传》:“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
●容光◆(rong guang)犹光彩,光辉。晋·张华《情诗》清风动帷帘,晨月烛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清·薛福成《考旧知新说》:“日月日新也,而容光之照万古如旧;流水日新也,而就下之性万古如旧。” 光阴 【光阴】
◆( guang yin)时间、岁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光阴可惜,譬诸流水。”唐·韩偓《青春》诗:“光阴负我离相偶,情绪牵人不自由。”明·李贽《复邓石阳》:“年来每深叹恨,光阴去矣,而一官三十余年,未尝分毫为国出力,徒窃俸籴以自润。”
●奔驹◆(benj)本为奔跑之马,喻流逝迅速的时光。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璧阴◆(byin)光阴,谓光阴贵过价值连城之宝玉、故称。明·杨慎《癸未除夕》诗:“璧阴逝可惜,琼筹俄已迁。”琼筹,漏箭的美称;俄,忽然,一霎。
●徂川◆(cu chuan)本指流水,喻指岁月、时光。谓其消逝如流水。徂,消逝;川,泛指河流,借指流水。唐·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宋朱熹《复用前韵敬别机仲》:“终怜贤屈惜往日,亦念圣孔悲徂川。”徂年◆( cu nian)流年,光阴。《后汉书·马援传赞》,“徂年已流,壮情方勇。”宋·王安石《酬王伯虎》诗:“徂年幸未暮,此意可勤恁。”元·钱选《题浮玉山居图》诗:“下有幽栖人,啸歌乐徂年。”
●寸光◆( cun guang)犹寸阴,指短暂的时间。晋·左思《悼离赠妹》诗:“仰瞻嚁灵,爱此寸光。”曜灵,太阳。南朝宋鲍照《观赋》:“姑屏忧以愉思,乐志于寸光。”
●寸晷◆( cun gur)犹寸阴,借指小段时间。晷,日影,指时光。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寸晷不惟宝,岂无玙璠。”清·方苞《七思·弟椒涂》诗:“惜寸晷兮绎经书,每发问兮心开余。”
●寸辉◆( cun huT)犹寸阴。唐·元稹《酬复言》诗:“椒花丽句闲重检,艾发衰容惜寸辉。”
●光景◆( guang jYng)光阴;时光。景,阳光,时光。南朝·梁·沈约《休沐怀》诗:“来往既云勌,光景为谁留。”唐·李白《相逢行》:“光景不待人,须臾成发丝。明·邵圭淹《谒金门》词:“酌酒赋诗俱未得,浪将光景掷。”又指“阳光”,“风光”,“光辉”,见各该条。
●光影◆( guang ying)光阴,时光。五代·毛熙震《菩萨蛮》词:“光影暗相催,等闲秋又来。”明·袁宏道《龚惟长先生》:“转盼之间,光影已失。”又指“日光”;“光辉”,见“日光”条。
●流光◆( liu guang)指光阴,因其逝去如流水,故称唐·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又指闪动的流水。亦指“月光”,见该条。
●流年◆( liu nian)光阴,年华。以其如流水易逝,故称。南朝·宋·鲍照《登云阴九里埭诗》:“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韶光◆( shao guang)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唐·温庭筠《春州曲》:“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
●韶华◆( shao hua)美好的光阴,常指春光。华,时光。宋韩维《太后阁》诗:“迎乃韶华入中禁,和风次第遍神州。”逝波◆(shb)犹“逝川”,指消失的时光。唐·杜甫《少年行》诗:“黄衫年少宜来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逝川◆( shi chuan)本指流去的水,喻过去的时光和事物。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失。”唐·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岁序◆(sux)泛指时间。唐·王勃《春思赋》:“君度山川成白首,应知岁序歇红颜。”
●尧◆(yao ming)指时序、光阴。蓂,相传为帝尧阶前的瑞草。《竹书记年》卷上谓:此草每月初一起日生一荚,月半共生十五荚。十六日起日落一荚,月末落尽。小月余一荚,萎而不落。故又名“历荚”,以表时序,光阴。唐·陆龟蒙《寄怀华阴道士》诗:“休采古书探禹穴,自刊新历斗尧蓂。”宋·晏殊《喜迁莺》词:“尧蓂随月欲团圆,真驭降荷兰。”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词林·吉士阁试诗》:“王梅《长安新秋感怀》鹊楼高灏气横,尧蓂商律又敷荣。”商律,秋天。
●一寸◆(ycun)指光阴。唐·李峤《书》诗:“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入木,指年轮。一寸,又指“心”,见该条。一光◆( yT guang)犹寸光,寸阴。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愣生死于半气,惜百年于一光。【龟】
◆(guT)爬行动物,有硬壳,全身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栖息水边,以水边的植物和小动物为食。耐饥渴,寿命长,古人以其喻长寿。《左传·公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大蔡◆(dcai)大龟,以其产于蔡地,故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减武仲自邾使告减贾,且致大蔡焉。”杜预注:“大蔡,大龟。”《淮南子·说山训》:“大蔡神龟,出于沟壑。”高诱注:“大蔡,元龟之所出于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臧文仲所居蔡是也。”
●伏龟◆(fgu)传说伏在松树下的神龟。为松树之精所化。《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唐·李商隐《高松》诗:“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朱鹤龄注引《嵩山记》“嵩山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为伏龟,采食其实乃长生。”通幽博士◆(tong you bo shi)指龟。谓龟卜能示吉凶,故称。宋·陶谷《鱼》:“令无介卿,尔灼之效,吉凶了然,所主大矣,宜授通幽博士。”
●龟◆(xT guT)大龟的一种。《山海经·东山经》:“◆(跂踵之山)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龟。”注:“,觜蠵;大龟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
●先知君◆( xian zhi jun)龟的别名。以龟壳潮湿而雨或ト 而示其预知而得名。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可用先知君脑,或云龟,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九:“蟹日无肠公子,龟日先知君。”
●玄夫◆(xunf)指龟。唐·韩愈《孟东野夫子》诗:“东野夜得梦,有夫玄衣巾,…再败谢玄夫,收悲以欢忻。”王伯大音释引孙汝听曰:“玄夫……大灵龟,以其巾衣玄,故玄夫。”宋·苏轼《书艾宣画·莲龟》:“只应翡翠兰苕上,独见玄夫曝日时。”
●玄龟◆( xuan gut)元龟,大龟。《诗·鲁颂·泮水》:“憬彼淮夷,素献其琛,玄龟象齿,大路南金。”南金,指铜。宋晁补之《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黄鹤愁严道,玄龟困吕梁。”明·郑若庸《玉玦记·博奕》:“大具南金,骊珠璞玉,玄龟象齿。”
●玄介卿◆( xuon jie qing)龟的别称。谓其介甲色黑,能预知凶吉,故以“卿”尊之。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水族·龟》“《水族加恩簿》:‘玄介卿,ト灼之效吉凶了然。宜授通幽 博士。’按,谓龟也。”
●的玄武◆( xuan)指龟。本为古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其形为龟,或龟蛇合体。因位在北方,故日玄,身有鳞甲,故日武。后为道教所信奉,称真武神。汉·张衡《思玄赋》:“玄武缩于壳中兮,腾蛇蜿而自纠。”《后汉书·冯衍传下》:“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李贤注:“玄武,谓龟、蛇。”《宋史·五行志五》:“雄州地大震。玄武见于州之正寝,有龟大如钱,蛇若朱漆筋,相逐而行。”
●玄衣督邮◆( yuan yr du you)龟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鱼虫》:“龟名玄衣督邮,鳖名河伯从事。”
●玉虚◆(y)龟的别名。本指仙宫或指超凡的境界,以此名龟,谓其为神灵之物,能预示吉凶。宋·无名氏《五色线》卷上:“龟有八名”引《杂俎》曰:“八玉虚。”
●元龟◆( yuan guT)大龟。古代用以占卜。《书·金縢》:“今我即命于元龟。”孔传:“就受三王之命于大龟,ト知凶 吉。”《史记·龟策列传》:“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唐·杨巨源《元日观潮》诗:“北极长尊极圣期,周家何用同元龟亦借指“谋士”,见该条。
●元绪◆(yun龟的别名。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夜宿越里,缆船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元绪,奚事尔也?”后以“元绪”为龟的别名。宋·范成大《再韵达子文》:“百年子莫占元绪,万法吾今付子虚。”明·刘基《题枯木图》诗:“不用江头唤元绪,何妨湖上识神仙。”又指“大业”,见该条。元伫◆( yuan zhu)龟的异名。《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南越志》:“龟甲名神屋,出南海,生池泽中,吴越为之元伫。” 桂花 【桂花】
◆( gui hua)亦作“桂华”,指桂树开的花,即木犀。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对生,椭圆形,革质。秋季开花,黄色或白色,簇于叶腋,极芳香。产于我国南方。久经栽培,变种较多。花澄黄色的称丹桂或金桂,花白色的称银桂。鄂西一带的丹桂为高大乔木,八月中秋前后,其花盛开,正是“金风拂面,桂子飘香。”唐·许晖《送宋处士归山》诗:“卖药修琴归去迉,山风吹尽桂花枝。”
●广寒仙◆(guonghdn《Xion)桂花的美称。传说月宫中有桂树,因以其花拟嫦娥仙子,故云。宋·陆游《嘉阳绝无木樨偶得一枝戏作》诗:“久客红尘不自怜,眼明初见广寒仙。”寒香◆( han xiang)桂花。以其秋天开花香气略带寒意,故称。《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引清·马日琯《毕园》词:“小山招隐》寒香坠,雁落吴天数声碎,唤艇支筇惟我辈。”又指梅花香气。
●金粟◆( Tn su)桂花的别称。以其色黄似金,花小如粟,故名。《唐诗记事·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中元夜,八月十五日夜;月娥指明月明·史谨《题桂花鸲鹆诗》:“金粟吹香万木秋,露华凝叶翠云稠。”露华,露水珠。金粟,又指钱粮、灯花,亦为佛名,即维摩诘大士。九里香◆( ju xiang)木犀的别称。宋·范成大《次韵马少伊木犀》:“纤纤绿里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湖南呼九里香,江东日岩桂,浙人日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
●桂◆( jun gui)即木犀,桂花。《楚辞·离骚》:“杂申椒与箘桂兮,岂维纫乎蕙茝。”
●木犀◆(mx)亦作“木樨”。桂花的别称。以木质纹理如犀而得名。宋·范成大《岩桂》诗之一:“病著幽窗知几日,瓶花两见木犀开。”
●岩桂◆( yon gui)木犀的别名。唐高宗《九月九日》诗:“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宋·杨万里《瑞香花》诗:“树如岩桂不胜低,花片素馨幽更奇。”清·俞正燮《癸已存稿·桂》:“宋·张邦基《庄漫录》云:“木犀花黄深而大,一种花白浅而小,湖南呼九里香,江东呼岩桂,浙人日木犀。”
●月桂◆( yue gui)犹岩柱,木犀的别称,亦为真桂。唐·白居易《留题竺灵隐两寺》诗:“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又指“月亮”,见该条。又指科举时代的登科高中。如“月中折桂 国家 【国家】
◆( guo jia)人民在共同生活的领土上通过民主的手段,组建并实施全面管理的权力机构其中人民、领土和政权,是国家的三要素。在我国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后以国家为国的通称。在阶级社会,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易·系辞下》:“君子……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又指朝廷,见该条。
●家邦◆( jia bang)本指家与国,亦泛指国家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臣位任隆重,义兼家邦,实欲使名实不违,微倖路绝。”
●乾坤◆( qian kun)乾,指天;坤,指地。故称天下,国家。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宋·杨万里《得亲老家问》诗之二:“乾坤裂未补,簪笏达何荣!”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治世圣人生,指日乾坤定。”明·吴承恩《寄渔石唐公》诗:“青山已信公真隐,肯为乾坤出野堂。”又指“天地”、“日月”,见各该条。人国◆(ren gu)国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宋·苏《管仲论》:“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乱,治。社稷◆(shej)国家的代称。社,土神;稷,谷种。土地、粮食为国家之根本。故古代帝王、诸侯祭之《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又《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宗邦◆( zong bang)国都,引申为国家汉·焦赣《易林之既济》:“出门东行,日利时良,步骑与驷,经历宗邦。” 国界 【国界】
◆( guo jie)即国与国的界线。因春秋时的诸侯领地亦称“国”,故“国界”亦指“地界”。
●疆界◆( jiang jie)国界,地界。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征赋严物,哐利是求;首鼠疆界,尖蠹弥广。”疆埸◆(jiang)亦作“疆易”。易,通“埸”。疆,边界,境界。,国界。《荀子·富国》:“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臧否◆( zang),好坏,善恶。《左传·桓公十七年》:“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境界◆( jing jie)疆界,地界。《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郑玄笺:“召公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别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清·费锡琮《登北固山》诗:“境界分吴楚,波涛混海天。”亦指境况,情景。
●四边◆( si bian)四境,四方疆界。《鬼谷子·本经阴符》“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清且止阿房宫作者,灭省四边戍转。”又指“四方”,见该条。:四疆◆( si jiang)四方的疆界。《周礼·地官·封人》:“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封其四疆。”壝◆(wei),土坛及其四周之围墙。汉·袁康《越绝书·内传陈成恒》:“今君悉择四疆之中,出大臣以环之,黔首外死,大臣内空。”黔首,百姓四境◆(si jing)四方疆界,四方边境地区。《孟子·梁惠王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南朝齐王融《永明一年策秀才文》:“幸四境无虞,三秋式稔。”《吕氏春秋不侵》:“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喜,四境皆贺。”高诱注:“举国皆贺,国中喜可知矣。”
●四履◆(s)四境的界线。履,领土,领地。语出《左传·公四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埭。”杜预注:“履,所践履之界。”南朝·梁任《宣德皇后令》:“地狭乎四履,势卑乎九伯。”唐·杜牧《原十六卫》:“四履所治,指为别馆。”又指“四方”、见该条。
●四域◆(sy)四周界限。即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交界线。域,界线。《庄子·得充符》:“知不出乎四域。”郭象注:“不役思于分外。”成玄英疏:“域,分也。” 国境 【国境】
◆( guo jing)国土,疆域。即在一定界限之内的国家领土或国家行使政权的区域。又指春秋时诸侯国之领地。国境异名有的在于强调江山、国土,有的在于强调疆界之内的地区,有的在于强调海内的区域,有的在于强调国土的幅员。《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清·魏源《圣武纪》卷六:“自黄海攻至黑海一带地,以广其国境。”
●邦畿◆( bang)国境。《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毛传:“畿,疆也。”孔颖达疏:“畿者,为之畿限疆畔,故为疆也。”三国·魏·嵇康《吕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浩浩洪流,带我邦畿。”
●方内◆( fang nei)四境之内,国内。《史记·孝文本纪》:“方内安宁,靡有兵革。”《三国志·魏志·钟会传》:“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乂◆(y),太平。
●方域◆( fang)四方疆域,全国。《后汉书·光武十五王传》东平宪王苍上疏:“今方域晏然,要荒无儆,将遵上德无为之时也。”
●封疆◆( feng jiang)疆域,疆土。《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荀子·子道》:“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争,同“诤”,直谏。唐·杜甫《遣兴》诗之一:“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又指“边疆”见该条。
●幅畅◆( fu yuan)疆域。,通“员”。唐·阁伯舆《函谷关赋》:“幅既长,城小而固。”清·沈青崖《钱博士登俊赠西域地图》诗:“寒喧异中华,幅空万里。”清·王韬《制战舰》:“中国幅既广,不必以兼并为心。”
●幅陨◆(fu yuan)幅员,即疆域。陨,通“员”。指周围的界线,引申为范围,区域。《诗·商颂·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闻是疆,幅陨既长。”毛传:“幅,广也;陨,均也。”郑玄笺:“陨,当作圆。圆,周也。”
●幅员◆(fu yuan)指疆域。广狭称幅,周围称员。唐·柳宗元贞符》:“濮沿于北,祝栗于南幅员西东,衹一乃心。”清·侯方域《南省策四》:“我国家幅员,十大于彼《新唐书吐蕃传上》:“幅员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无也。”又引申为“范围”,见该条。
●国步◆(gub)指国土。唐高适《古大梁行》:“军营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五千里。”又指“国运”,见该条。
●国土◆(gut)国家的领土,封国的领地汉·王充《论衡1
●谢短》:“古者封侯,各专国土。”明·李贽《与友人书》:“及抵广州南海,然后知我大明国土先有尧舜,后有周孔。”
●国中◆( guo zhong)国内。《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豪友》:“长安富民王元宝……,国中巨豪也。”海内◆( hai nei)国境以内,犹国内。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故称国境为“海内”。《国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海宇◆(haiy)犹言海内,宇内国境以内。《梁书·武帝纪》:“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陈基《七月十三夜泛姚城江》诗:“一波不起鱼龙静,百谷初登海宇清。”
●函宇◆( han yu)谓宇内,四海之内。函,容纳;宇,指上下四方。以能包容上下四方之境域而故云。《新唐书·张镐传》“天子之福,要在养人,以一函宇,美风化,未闻区区佛法而致太平。”宋·陆游《光宗册宝贺太皇太后笺》:”庆袭重闱,欢腾函宇。”明·陈子龙《用夷目兵》:“明兴,高皇帝扫平函宇。”寰海◆( huan hai)海内,全国。南朝·梁·江淹《为建平王庆明帝疾和礼上表》。“仁铸苍岳,道括寰海”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清·龚自珍《地丁正名》:“寰海之内,无一人不复者也,仁莫大焉。”
●寰土◆(huan tu)疆土,国土。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折:“量那些一陀儿寰土,经了些前朝后代战争余;俺从这劈开混沌,踏破空虚。”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俺则见楚汉争锋竞寰土,那楚霸王肯甘伏输!”
●瀛◆( huan ying)疆域。海内,即国内。瀛,大海。唐·司马札《古边卒思归》诗:“汉武在深殿,唯思廓寰瀛。”又指“天下”、“人世”,见各条。
●江山◆( jiang shan)犹山河。引申为国土、国家。三国·魏钟会《檄蜀文》:“◆(太祖)拯其将坠,造我区夏,…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
●疆土◆( Jiang tu)国土。即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土地。诗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孔颖达疏:“谓画其土境,正定其疆界也。”《史记·衡山王传》:“疆土千里,列为诸侯。”
●疆宇◆( jiang yu)国土。疆,封界宇:区域。《汉书·序传·述武记》:“恢我疆宇,外博四荒。”
●疆域◆( jiang yu)犹国境。《荀子·君道》:“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晋书·地理志上》:“表提类而分区宇,判山河而考疆域。”
●金瓯◆( Jin ou)国土的美称。以其似金质盆瓯完整美好,故称。瓯,本为小瓦盆,亦指杯、盅一类器皿。清·张维屏《雨前》诗:“早筹全策固金瓯。”又喻国土的完固亦指“酒器”见该条,
●境壤◆( jing rang)犹境域,即境内的土地。唐·辩机《大唐西域记>赞》:“故诸印度,无分境壤,散书国末,略指封域。”清·方苞《又书货殖列传后》:“后乃备举山川境壤之支凑,以及人民谣俗、性质、作业,则以汉兴,海内为一。”
●境土◆(jing tu)疆域,领地。《后汉书·东夷传·》: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旧唐书·吐蕃传下》:“蕃汉两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得相为寇仇,不得侵谋境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于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复有文武之境土。”境宇◆( jing yu)犹境域。国境以内的广大地区。汉·班固《封燕然山铭》:“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新唐书·北狄传·渤海》:“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清史稿·太祖纪》:“◆(太祖)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
●境域◆( jing yu)疆域,境内的地区。《后汉书·虞诩传》:“若弃其境域、徙其人数,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宋书·文帝纪》:“益、梁、交、广,境域幽遐,治宜物情,或多编拥。”元·王祯《农书》卷十八:“其余各处境域虽有此水而无比栅,非地利素不若彼,盖工所未及也。”亦作境地,境界。
●丘宇◆(qiy)土宇,疆域。晋·陆机《元康四年从皇太子祖会东堂》诗:“八风应律,日月重晖。普历丘宇,时罔不绥。”区甸◆( qu dian)疆域。甸,古指郊外之地。《南史·王镇恶等传论》:“自晋室播迁,来宅扬、越关边遥阻,汧、陇遐荒,区甸分其内外,山河判其表里。
●区寰◆( qu huan)境域天下。南朝·宋·谢灵运《宋武帝诔》:“皇之循世,屯难方阻,眷此区寰,闵尔沦胥。”胥,下层小吏。《魏书·羊深传》:“使区寰之内,竞务仁义之风;荒散之余,渐知礼乐之用。”唐·钱起《裴仆射东亭诗》:“则知真隐逸未必谢区寰。”
●区内◆( qu nei)国内,宇内,天下。区,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和范围的地方。晋·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玄泽滂流,仁风潜扇。区内宅心,方隅回面。”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
●区县◆( qu xian)疆域。县,指王畿。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即位告天文》:“放勋重华之世,咸无意于受终;当涂典午之君,虽有心于揖让,皆以英才处万乘,高勋御四海,故能大庇黔首,光宅区县。”放勋,帝尧;重华,帝舜。
●区有◆( qu you)指国内。区,宇内;有,九有,即九州。以九州为区域,故称。南朝·梁·沈约《梁宋庙登歌》之五:“猗与至德,光被黔首,铸苍昊,甄陶区有”黔首,老百姓;甄陶,创建。
●区宇◆(qy)域内,天下。《后汉书·马融传》:“徒观其坰场区宇,恢胎旷荡…。”唐·元稹《贺诛元济表》:“威动区宇,道光祖宗。”宋·陈亮《重建紫霄观记》:“本朝混一区字,是观因以不废。”又指殿宇。
●区寓◆(qy)同“区宇”。指域内,天下。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序:“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寓。”唐·元稹《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我国家乘十一圣之区寓,提亿兆人之生齿,而日不能足食足兵,朕甚懵焉。”
●壤地◆( rang di)土地,国土。《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管子·八观》:“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壤土◆( rang tu)土地,国土。《战国策·秦策》:“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事而注地于楚,是王失计也。”《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今吴乃济江淮,逾千里而来我壤土,戮我众庶。”济,渡过。众庶,百姓。
●山河◆( shan he)大山大河,自然形胜。但又指一国之江山,即国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风景不”,,
●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清·洪升《长生殿·定情》:“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统皇唐。”端冕,戴正皇冠。冕,冕旒,即皇冠。
●守宇◆( shou yu)领土,疆土。谓所守之区域。《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表其国失其守宇。”杜预注:“于国则四垂为宇。”孔颖达疏垂,谓四境边垂。”
●伛宇◆(yy)区宇,疆域。伛,通“区”。《墨子·经说下》:“伛宇不可偏举。”孙诒让间证:“伛,区;偏,编;并声同字通。”
●域内◆( yu nei)域中,国内。清·黄宗羲《万里寻兄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独不可至乎!”
●域中◆(yu zhong)国中,国内。域,疆域,疆界。《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中域◆( zhong)宇内,国内。汉·张衡《温泉赋》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 国库 【国库】
◆(gu6k)旧指官家储存金银财物的总府库。现为“金库”的通称。
●县大内◆( da nei)汉代京城的国库。以其为皇宫的大库藏,故称。《史记·孝景本纪》:“以大内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大内京师府藏。”《汉书·严助传》:“越人名为蕃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大内,都内也,国家之宝藏也。”又指“宫殿”,见该条。
●大减◆( da zang)指国库。臧,通“藏”。储藏财物的库所。
●章炳麟《书·定版籍》:“后王视生民之版,与九州地域广轮之数,而衰赋税,大臧则充。
●府仓◆( fu cang)古时指国家的仓库。《国语·越语下》:“田野开阔,府仓实,民众殷。”韦昭注“货财府;米粟仓。”《韩非子解老》:“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
●府帑◆(fu tang)国库。帑,指国库藏的金银财帛及其库房。《汉书·匈奴传下》:“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颜师古注:“府,物之所聚也;帑,藏金帛之所也。”《南齐书·东昏侯记》:府帑既竭,肆夺市道,工商裨贩,行号道泣。”
●官帑◆( guan tang)国库,国库里的钱财。元·卢琦《惠安道中》诗:“龙山兵火后,百里总萧疏宫帑需新赋,公田索旧租。”明·唐顺之《建陈渡石桥记》:“其财取诸愿助之家,而不费官帑之一钱;其力取诸佣食之夫,而不劳公徭之一卒。府◆( tang fu)即帑库,贮藏金银的府库。府,库房。宋·苏舜钦《火疏》:“天下富庶,帑府流衍,无所贮藏。” 帑库◆( tang ku)国库。唐·韩偓《迷楼记》:“费用金玉,帑库为之一虚。”《宋史·张永德传》:“后唐武皇后镇太原,急于用度,多严选富家子弟掌帑库。”
●帑藏◆( tang zang)国库。帑,国库或国库所藏的金银财帛。《后汉书·桓帝纪》:“嘉禾生于大司农帑藏。”又《杨秉传》:“帑藏空虚,浮食者众。“《明史陈俊传》:“时州县残破,浮食者众。”
●天库◆(tian)朝廷的府库,犹国库。唐·王建《赠田将军》:“回残匹帛归天库,分好旌旗入禁营。”《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我家住在专诸苍内天库前。”又为星名,即库楼座。
●御廪◆(yun)国库。廪,本指储米的仓库,亦指府库。唐·蒋防《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退迹依三径,辞荣继二疏。圣情容解印,帝里许悬车。已去龙楼籍,犹分御廪储。” 国运 【国运】
◆( guo yun)国家的气运,命运。指国家的昌盛,发展的情况。明·高启《送张贡士祥会试京师》诗:“迩来国运属中圯,争慕死节羞身全。“圯◆(),倒塌。清·侯方域《宦官论》:“夫汉之常侍,唐之中尉,何尝不剪除于操温之手,然而国运随之以亡。”
●宝运◆( bao yun)国运,皇业。南朝·梁·沈约《武帝集序》:“夫成天地之大功,膺乐推之宝运未或不文武兼资,能事斯毕者也。”唐·孙逖《故右丞相赠太师燕文贞公挽词》之一:“一言兴宝运,三人济群生。”
●宝祚◆( bao zu)国运。祚,指君位,国统。《宋书·恩幸传论》:“民忘宋德,虽非一涂,宝祚夙倾,实由于此唐·黄滔《御试良弓献赋》:“何以弘丕国于赫赫垂宝祚于绵绵哉!”又指“帝位”,见该条。
●鼎运◆( ding yun)国运。鼎,为国之重器,指代国家。《宋书·武帝纪》:“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
●鼎祚◆( ding zuo)犹国祚,即国运。夏商周以九鼎为国之重器,国灭则鼎迁,故云。《晋书·石弘载记》:“魏任司马懿父子,终于鼎祚沦移。”《南齐书·王俭传》:“草昧皇基,协隆鼎祚。”
●国步◆(gub)国家的命运,即国运。步,时运。《诗·大雅·桑柔》:“于乎有衰,国步斯频。”毛传:“步,行频,急也。”高亨注:“国步,犹国运。”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帝哀策之》:“王室多故,国步方蹇。”清·黄景文《三忠祠》诗:“太息同声悲国步,萧条异代识宗臣。”又指“国土”,见该条。
●国道◆(guda)犹国步,国运。南朝·梁·沈约《上<宋
●书>表》:“虽世穷八主,年减百载,而兵车亟动,国道屡屯。”《北史·魏长贤传》:“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又指治国之道或国中大路。
●国历◆(gu)国运。历,过程的发展情况。南朝·梁·江淹《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臣闻国历为燿,则藩伯缉其才。”又指国家的历法。
●国命◆( guo ming)国家的命运。汉·卢堪《览古》诗:“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侍御史崔浑奏曰:‘方今国命初复,当正徽号称唐。,”
●国祚◆( guo zu)国运。祚,福。《陈书·吴兴王胤传》“皇孙初诞,国祚方熙。”宋·陈亮《箴铭赞》:“国祚若旒,谁任其责。”明·玉世贞《钦行》:“飞来五色,自各为凤凰,千秋不一见,见者国祚昌。”
●基祚◆(jzu)犹国运。谓基业的福运。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金朝之盛极矣。然文学止于词章,不知讲明经术,为保国保民之道,以图基祚之长。”
●天步◆( tian bu)指国运。本指天空的星象有常。如《后汉书·张衡传》谓:“终纬历数,然后天步有常。”因以“天步”喻国运。《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晋书慕容载记》:“朝纲不振,天步孔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屯蹇◆(zhun jian)均为《易》卦名,谓艰难困苦,不顺利。宋·司马光《言郭昭选札子》:“国初草创,天步尚艰。”
●天蹴◆( tian cu)犹天步,时运,国运。蹴,踩,踏,引申为步。清·黄宗宪《流球歌》:“自嗟流荡作波臣,细数兴亡溯天蹴。” 海鸥 【海鸥】
◆( hai ou)水鸟名。多生活在海边,以捕食鱼虾为主。头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羽毛多为白色。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婆娑儿◆(po suo er)鸥的别名。宋·陶谷《清异录禽》:“郑遨隐居,有高士问曰:‘何以阅目?对曰:不注目于婆娑儿,即侧耳于鼓吹长。’谓玩鸥而听蛙也。”鼓吹长,蛙。三品鸟◆( san pin nido)鸥的别名。以“鸥”◆(鷗)字笔划拆开而得名。宋·陶谷《清异录·碧海舍人》:“隋宦者刘继诠,得芙蓉鸥二十四只以献,毛色如芙蓉。帝甚喜,置北海中,:鸥字三品鸟,宜封北海舍人。”
●水鸮◆( shui xido)鸥的别称。《太平御览卷九二五:“,鸥也。生藕叶上,名水鸮。”按:此说不可信。水鸮,当为水上一种猛禽。
●信凫◆(inf)亦名信鸥,为一种海鸥,因随海潮来往,故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江夏人讹为江鹅也。海中一种随潮往来,谓之信凫。”
●信鸟◆(xin nido)即信鸥。以其随潮往来,有定时,故名《禽经》:“鸥,信鸟也。”
●信鸥◆( xin ou)一种随潮水涨落而来去的海鸥,因其来往有定时,故称信鸥。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鸥之别类,群鸣喈喈,随潮往来,谓之信鸥。”
●海神◆( hai shen)传说管海之神,能兴云作雾,掀起狂澜。旧时沿海一带及其渔民多祀之。
●海伯◆(hib6)海神。晋·葛洪《枕中书》:“屈原为海伯,统领八海。”
●海若◆( hai rud)亦单称“若”。北海神。也泛指海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幼学琼林·地舆》:“海神日海若,海眼曰尾闾。”
●天妃◆( tian fei)即天后,海神名。《元史·祭祀志五》:“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
●天后◆( tian hou)海神名。清·袁枚《新谐·天后》:“林远峰曰:‘天后圣母,余二十八世祖姑母也。未字而化,灵显最著,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风涛不测,呼之立应。”
●禺疆◆(yu jiang)海神。《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郭璞注:“字玄冥,水神也。”珥两青蛇,用两条青蛇作耳环。耳◆(er),用珠做的耳环。
●函谷关】
◆( han gu guan)关名。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河南西北灵宝县境内。因其路在山谷中,深险如函◆(匣子),故称。汉·元鼎三年东移至今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东距洛阳八十里。
●函谷◆( han)即函谷关。三国·魏·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唐·李白《古风》诗之三:“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兵,兵器。
●函关◆( han guan)函谷关的省称。隋·杨素《赠薛播州》诗之二:“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宋·苏舜钦《卯冬大寒有感》诗:“泥丸封函关,长缨系南越”清·顾炎武《古北口》诗之二:“山中鹿角都余却,便以函关日夜开。”
●函谷塞◆( han gu sai)即函谷关。又称函塞。以其地势险要,故称。唐·陈子昂《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诗:“别馆分周国,归骖如汉京。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唐·郑愔贬降至汝州广城驿》诗:“函塞云间别,旋门雾里看。”函谷丸◆( han gu wan)指函谷关。以其易守难攻,故称。后汉书·隗嚣传》:“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后遂以“函谷丸”称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冲冠。怀记燕山石,思开函谷丸。” 早灾 【早灾】
◆( han zai)天久不雨,庄稼减产或颗粒无收造成灾荒。
●丹魃◆( dan ba)即旱魃。魃,即旱魔,为引起旱灾的怪物。晋·葛洪《抱朴子·君道》:“丹魃逐于神潢,玄厉拘于广朔。”
●干荒◆( gan huang)旱灾。《西游记》第八七回:“连年亢,累岁干荒,民田而军地薄,河道浅而构浍空。”
●旱魃◆( han ba)旱灾。魃,传说中的怪物,能引起旱灾。《诗·大雅·云汉》:“早魃为虐,如惔如焚。”
●亢旱◆( kang han)大旱亢,极。《后汉书·杨赐传》:“夫女谒行则谗夫昌,谗夫昌则苞且通,故殷汤以之自戒,终济亢早之灾。”苞且◆(baoj),本为包裹鱼肉的草包,借指馈赠之物,引申为“贿赂”。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畿诸县,夏逢亢,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
●亢◆( kang han)旱灾。暵,通“熯”,干早。《续资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用法轻重如是,亢之咎,殆不虚发也。”
●亢阳◆( kang yang)指旱灾。阳光极盛,久旱不雨。三国·魏·曹植《诰咎文》:“亢阳害苗。”《周书·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白兆山祈雨。”宋·司马光《苦雨》诗:“今春忧亢阳,引领望云族。”云族,主施雨的龙,借指雨。
●亢◆( kang yang)指旱灾。旸,初生的太阳,泛指日光。明。归有光《蠲贷呈子》:“亢旸为虐,自六月不雨,至于九月,禾苗槁死略尽。”槁◆(goo),枯萎。清·周亮工《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彝初周公救荒碑》:“山左右赤地数千里,而山左亢尤甚。”
●天悭◆( tian qian)天。以天吝啬不雨,故称。悭,吝啬。宋·陆游《开岁屡作雨不成正月二十六日夜乃得雨…》诗:“东风吹雨破天悭,行圃归来剩解颜。”清·王士祯《行经鹊华二山间即目》诗:“始知今日已寒食,泼火小雨回天悭。”凶旱◆( xiong han)严重的灾。凶猛烈,厉害。《管子·立政》:“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汉·贾谊《新书·瑰玮》:“即遇凶旱,必先困穷迫身,则苦饥甚焉。”炎魃◆( yan ba)即“旱魃”。指旱灾。魃,旱魔。旱灾的淫威为其所使。宋·刘克庄《西淙山观雨》诗:“六丁白昼诛炎魃,百怪苍渊起蛰雷。” 豪猪 【豪猪】
◆( hao zhu)哺乳动物,猪属的一种。全身黑毛,自肩以后密布长而成管状的硬刺,其色黑白相杂。穴居,昼伏夜出。
●蒿猪◆( hao zhu)即山猪,豪猪别称。见“獂貐”条。狟猪◆( huan zh)即豪猪。《山海经·西山经·竹山》“
●有兽焉,……名曰豪彘。”晋·郭璞注:“狟猪也,夹髀有粗毫,长数尺,能以脊上射物。”
●箭猪◆( jian zhu)即豪猪。以其身披管状刺毛如箭,故称。山猪◆( shan zhu)豪猪的别名。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兽》:“山猪即豪猪,身有棘刺,能振发以射人二三百为群,以害禾稼,州洞中甚苦之。”清·周亮工《书影》卷三:“懒妇如山猪而小,喜食田禾。”
●豲◆( huan)豪猪别名。《本草纲目·兽部·豪猪》“释名:蒿猪、山猪、獂貐、鸾猪。”
●帚豲◆( zhou yuan)豪猪。以其全身管状刺毛如帚,故称。《汉书·扬雄传下》:“拕豪猪”。唐·颜师古注:“豪猪亦名帚獂,自为牝牡者也。” 荷花 【荷花】
◆( he hua)为多年生水生草本。夏秋生长末期,莲鞭先端数节入土后长成藕,翌春萌生新株。夏季开花,名日荷花或莲花,呈淡红或白色,单瓣或重瓣。花谢后花朵长成莲蓬,内有莲子。
●芙蕖◆(fq)亦作“芙渠”、“扶渠”,即荷花。《诗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玄笺:“未开曰菡萏,已发曰芙蕖。”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芙蓉◆( fu rong)荷花的别名。其实名莲。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唐·白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太液,汉宫中的池名;未央,汉宫名。
●夫容◆(fu rong)同“芙蓉”,荷花的异名。《汉书·扬雄传》:“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明·高启《次韵周逸秀才对月见寄》:“明宵圆景未便亏,落尽夫容江色净。”圆景,指月亮。
●菡萏◆( han dan)荷花的别称。《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菡萏赩翕,纤缛纷敷。”南唐·李璟《浣溪沙》词:“菡萏香消翠叶残,春风吹起绿波间。”
●芰荷◆(jhe)出水的新荷,指荷叶或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汉昭帝《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
●伎荷◆(jhe)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今人谓卷荷为伎荷。伎,立也。卷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故谓之伎荷。或作芰,非是。”
●金莲◆( jin lian)莲花的美称,荷花的异名。《辽史·营卫志中》:“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
●卷荷◆( juan he)含苞欲放的荷花。五代·鹿虔扆《虞美人》记》卷十:“今人谓卷荷为伎荷。”宋·陆游《老学庵笔词:“卷荷香澹浮烟渚,绿嫩擎新雨
●莲花◆( lian hua)荷花别名。唐·孟浩然《大禹寺义公禅》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旧唐书·杨再思传》:“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
●琼杯◆( qiong bei)本为玉制酒杯,亦喻荷花。元袁桷《赵昌荷花》诗:“琼杯欲侧雨丝垂,金掌初调露珠定。”
●水花◆( shur hua)荷花的别称。宋朱熹《圭父为彦集置酒白莲沼上彦集有诗因次其韵呈坐上诸友》诗:“共怜的铄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
●水芝◆( shui zh)即荷花。晋·崔豹《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又为冬瓜的别称。
●溪客◆(ke)莲花的别称。宋·姚宽《西溪丛语》:“予长兄伯声,常得三十客,……杏为艳客,莲为溪客。”
●泽芝◆(ze zh)即荷花。以其生于沼泽中,故名。《太平御览·古今注》:“芙蓉,一名荷花,生池泽中,一名泽芝。”朱华◆( zhu hua)指荷花。三国·魏·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李善注:“朱华,芙蓉也。”唐·王勃《采莲赋》:“咏绿竹于风晓,赋朱华于月夕。”明·陈子龙《酬舒章问疾之作用原韵》:“黄鸟鸣层阴,朱华长幽沼。”又泛指“红花”,见该条。 河流 【河流】
◆(heli)有水流动的河。泛指一切河川。川渎◆( chuan du)泛指河流。渎,沟渠、河流。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其为天下除害也,若川渎之泻于海也;各顺其势,倾侧而制于南北。”晋·左思《吴都赋》:“溪壑为之一罄,川渎为之中贫。”《魏书·郭祚传》:“萧衍狂悖,擅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
●川谷◆( chuan gu)河流。《老子》:“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唐·储光羲《过新丰道中》诗:“雷雨杏冥冥,川谷漫浩浩。”
●川河◆( chuan he)河流。《后汉书·西域传论》:“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冷暑之通隔。”
●川甽◆( chuan zhen)河流。甽,同“圳”,深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漯水》:“故俗谵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浅薄,裁足津通:凭借滑流,方成川甽。”寒川◆( han chuan)寒天的河流。南朝·宋·谢灵运《孝感歌》:“荑葇叶于枯木,起春波于寒川。”唐·皇甫曾《晚至华阴》诗:“野渡冰生岸,寒川烧隔林。”唐·柳宗元《游石角过小岭至长鸟村》诗:“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寒江◆( han jiang)河流。以秋冬季节江河水面寒气很甚,故称。南朝·梁·河逊《夕望江桥示萧咨议杨建康江主簿》诗:“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朱熹《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词:“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清·黄莺来《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诗:“此时独乘艇,心接寒江月。” 和尚 【和尚】
◆( he shang)为印度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在中国则常用来称呼佛教的僧侣。《晋书·艺术传佛澄》:“和尚神通,傥发吾谋,明日来者,当先除之。”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
●比丘◆(bqi)梵语,意为行乞者,即和尚。《魏书·释老志》:“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妇人道者为比丘尼。”因僧人须乞法、乞食,故称。
●不住子◆( bu zhu z)僧人,和尚。不住,为佛经中的“不住相”的简称,谓内心虚静,没有执着,故云。唐·储光羲《题慎言法师故房》:“精庐不住子,自有无生乡。”精庐,即精舍,指佛寺。
●禅客◆( chan)和尚异称。禅,即梵语“禅那”之省称,为禅定、静思之意,此为僧人修炼的基本功,故称僧徒为“禅客”。唐·司空图《移桃栽》:“禅客笑移山上看,流莺直到槛上来。”
●禅师◆(chan)对僧人之尊称。禅,为梵语“禅那”之省称,意为“静思息虑”,又泛指有关佛教的事物。故尊称僧侣为禅师。《宋书·夷蛮传》:“时斗场寺多禅师,京师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东安,亦寺名。
●乘门◆( cheng men)和尚异名。乘,佛教比喻能使众生到达彼岸的佛法,专传这种佛法之处为门,故乘门指僧侣。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释教》:“僧日乘门。”
●大士◆(da shi)对高僧的敬称。宋·苏轼《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惟宝觉大士之象。”又指“菩萨”和“贤才”,见各该条。
●梵客◆(fan ke)僧人。梵,为梵语“梵摩”的省称。意为清净,常指有关佛教的事物,故称僧人为梵客、梵侣、梵人、梵师。明·徐渭《横榻哀吟》之一:“衣袒右肩慵梵客,柳生左肘任皇天。”
●梵侣◆(fan)指称僧人。唐·陆龟蒙《雨中游包山精舍》诗:“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职,及栖钟梵侣,又是清凉域。”梵衲◆(fan na)借指僧侣,衲,指僧衣。唐·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梵衲之行,《楞伽》之心,密契久矣。”《楞伽》◆(lengqie),指《楞伽经》。梵名lengqie《1ankdvatara-- sutra亦译为“楞伽”。
●梵人◆( fan ren)指称僧人。《西湖二集·吴山顶上神仙》:“此非臣所知,可问西域梵人。”
●梵师◆(fan shi)对僧人之敬称。明·杨慎《丹铅杂录》:“称僧当梵师,如道士日炼师之例,唐僧人径称曰师,过矣。”梵众◆( fan zhong)僧徒之称。南朝·陈·徐陵《四元畏寺刹下铭》:“梵众朝礼,天歌夜清。”唐·灵一《送冽寺主之京迎禅和尚》诗:“被土诸梵众,嗟君扬道风。”
●方袍◆( fang pao)本指僧衣,借指僧人。五代·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以南朝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
●杰郎◆(Jie lang)亦作“洁郎”。僧人异称,因僧徒讲“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故云。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明朱有燉《豹子和尚》第一折:“既受了持戒师,既做了善杰郎。”
●净侣◆(jing)指称和尚。佛教谓本性清净无垢为净心,故云。唐·权德舆《湖上晚眺呈惠上人》诗:“此时何所忆,净侣话玄关。”玄关,佛教谓入道的法门。
●开士◆( kai shi)本为菩萨异名,以其自开觉,并能开觉他人,故称。后用以敬称僧人。唐·李白《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诗:“衡岳有开士,五峰秀真骨。”宋·王安石《寄福公道人》诗:“开士但软语,游人多苦吟。”
●空侣◆(kong)指称僧徒。佛教指超于色相现实的境界为空,又谓世界一切皆空,故称僧人为空、空人。唐·释南叙《悯忠寺重藏舍利记》:“岁在壬寅,又值火灾,延悯忠寺,楼台俱烬,旋遇燕口,淘汰空侣。”
●空门士◆( kong men shi)指僧人。佛教谓色相世界,皆是虚妄,因以悟“空”为入道之门,故佛教日空门。唐·郑良士《寄富洋院禅者》诗:“谁能学得空门士,冷却心灰守寂寥。”空门子◆(kong men)犹“空门士”。佛教宣扬“诸法皆空”,并以悟“空”进入“涅槃”之门,故称佛家为空门。唐·张祜《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八十空门子,深山土木骸。”
●空人◆( kong ren)指称僧人,犹“空门士”。宋·梅尧臣《送刁经臣归润州兼寄县师》诗:“寄语老空人,青崖勿锄划” 髡人◆( kun ren)髡,本指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后用以蔑称秃头之僧人。清·梁章钜《称谓录·僧》:《桂苑丛谈》:“髡人具实以闻曰:‘居寺者乐于知事…”
●老衲◆(lona)老僧,老和尚。多用于僧人谦称。衲,僧衣,常以许多小布片缝缀而成。唐·戴叔伦《题横山寺》诗:“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老宿◆(os)高僧。宿,宿世,即“前生”。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深藏供老宿。”宋·苏轼《赠惠山僧惠表》:“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衲僧◆(na seng)僧人。唐·贯休《寄新定桂雍》诗:·独自住乌龙,应怜是衲僧。”
●衲子◆(nazi)僧徒的别称。宋·黄庭坚《送密老住五峰》诗:“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玫瑰集·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记》:“绍兴七年,大慧禅师来主法席,衲子云集,至千七百众。”
●乞士◆(qsh)和尚的别称。《大智度论》三:“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隋·吉藏《法华义疏》:“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桑门◆( sang men)僧人,和尚。“沙门”的异译。《后汉书·楚王英传》“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魏书释老志》:“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
●僧家◆( seng jia)僧人,和尚。唐·崔峒《题崇福寺禅师院》诗:“僧家竞何事,扫地与焚香。”
●僧伽◆( seng qie)僧人。本为梵语 sangha的音译。意为大众,原为四个佛教以上团体,后指单个僧人,即和尚,简称僧。唐·刘行敏《嘲李叔慎贺兰僧伽杜善贤》诗:“叔慎骑乌马,僧伽把漆弓。”《西游记》第六七回:“那个僧伽,披领袈裟,先读《孔雀》,后念《华法》。”又指狮子。
●僧人◆( seng ren)出家的佛教徒,即和尚。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朝野所知,满寺里僧人索归逝水。”《水浒传》第四回:“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兄弟。”
●僧英◆( seng yeng)僧中佼佼者,即高僧。南朝·梁·沈约《为齐陵王解讲疏》:“弟子萧子良,涤盥烦襟,栖情正业,肃萃僧英,敬敷慧典。”唐·李白《赠僧崖公》诗:“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山僧◆( shan seng)住在山寺的僧人。北周·庾信《卧病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唐·刘长卿《寻盛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元·李宗冽《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清魏源《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理安寺始与山僧晤。”又为僧人自称的谦词。
●山众◆( shan zhong)僧徒。《南史·隐逸传下·张孝秀》:“因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尽供山众。”隋炀帝《与天台山众令书》:“肃成灵诰,宣慰南服;山众法徒,同志为友。”隋·智越《舆驾幸江都宫参问起居启》:“越等早蒙垂覆,曲荷慈恩;山众常得安心,奉国行道。”
●◆(师丈◆( shT zhang)对老僧的尊称《太平广记》卷四九引唐·王洙《东阳夜怪录》:“师丈骋逸步于遐荒,脱尘机于维执,巍巍道德,可谓首出侪流。”
●释子◆(shz)僧徒的别称。取释迦牟尼弟子之意。唐·韦应物《寄皎然上人》诗:“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头陀◆( tou tuo)行脚乞食的僧人。梵文音译为“杜多”。意译为“抖擞”。为抖出烦恼之义。
●行脚◆( xing jue)即行脚僧,在外游方的和尚。唐·杜牧大梦上人自庐山峰回》诗:“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禅衣。”
●缁流◆(zli)僧众。以中国僧徒多穿黑衣故称。唐·卢纶《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诗:“将祈竟何得?灭踪在缁流。”缁徒◆(zt)僧侣异名,因僧徒多穿黑衣,故称。唐·孟浩然《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诗“皂盖依林憩,缁徒拥锡迎。”
●缁衣◆(TyT)本指黑色的僧衣,借指僧人。《新唐书·魏元忠传》:“今度人既多,缁衣半道,不本行业,专以重宝附权门,皆有定直。” 河神 【河神】
◆( he shen)所谓主管河流的神,据说为河伯,但姓名不一。河,古代专指黄河。也泛指一切河流。黄河之神名河伯,也有其他称谓。其他河流也多各有神灵,并各有称谓,但也有共同的主神。
●冰夷◆( bing y11)即冯夷,河神。《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唐·李白《九日登山》诗:“赤鲤诵琴高,白龟道冰夷。”清·赵翼《大风从丹徒口出江至瓜州》诗:“岂惟封姨肯助势,阳侯冰夷齐赴盟”封姨,风神,指代风。
●川后◆( chuan hou)河神。亦说指海神。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屏翳◆(ping yT),风师,风神;又指云神,雷神。其说不一。吕向注:“屏翳,风师;川后,河伯也。”河伯,即河神。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静帆海》诗:“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川后,海神;借指海水。天吴,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其为怪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唐·李商隐拟意》诗:“去梦随川后,来风贮石邮。”石邮,即石龙风,一种打头逆风。川灵◆( chuan ling)指河神。《后汉书·桓帝纪》:“朝政失中,云汉作旱,川灵涌水,蝗蠡孳蔓,残我百谷,太阳亏光,饥馑荐臻。”螽◆( shong)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川祇◆( chuan q11)河神。祇,地神。南朝·梁·沈约《三日侍风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川衹奉寿,河宗相礼。”
●冯夷◆( feng)河神。《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河伯◆(heb)河神。《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陆德明释文:“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已见《大宗师篇》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史记·西门豹传》:“苦为河伯娶妇。”张守节正义:“河伯,华阳潼乡人姓冯氏,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遂为河伯也。”
●河冯◆(he feng)河伯,河神。汉·张衡《西京赋》:“度阳阿,感河冯。”晋·陆云《修身》:诏河冯以清川,命湘娥而安流。”湘娥,湘江水神。
●河公◆( he gong)即河伯。《汉书·沟洫志》:“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颜师古注:“河公,河伯也。”
●吕公子◆( gong)传说中的河神名。《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唐·张守节正义:“《龙云河图》:‘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
●太白◆( tai bai)河神名。汉·枚乘《七发》:“六驾蛟龙,附从太白。”李善注引许慎曰:“冯迟、太白,河伯也。”又为“金星”,见该条。亦为山名、旗名。
●无夷◆(wy1)河神。即冯夷。《穆天子传》:“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注:“无夷,冯夷也。”
●鱼伯◆(yb)河神名。亦称水君。晋·崔豹《古今注》:“水君状如人,乘马,众鱼导从。一名鱼伯,大水有之,汉末有人于河际见之。”【鹤】
◆(he)鸟名,头小颈长,嘴长而直,脚细长,羽毛白或灰色,群居或双栖,常在水边捕食鱼和昆虫。在我国有一些关于鹤的传说,其异名多与之有关。
●赤颊◆( chi jia)鹤的别名。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鹤鸣于九皋》:“鹤形状大如鹅,长脚青黑,高三尺余,赤顶赤目,喙长四寸余,多纯白,亦有苍色。苍色者,今人谓之赤颊。”
●丹哥◆( dan ge)亦作“丹歌”,鹤的别称。宋·赵自然《诗》:“丹哥时引舞,来去夸云鸾。”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鹤》:《秘阁闲谈》:“池州道士赵自然尝为诗曰:丹歌时引舞’。或问:‘何为丹歌?’曰:‘鹤也。
●黄鹤◆( huang he)仙人乘的一种鹤。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介鸟◆( Jie nido)鹤的别称。《文选·张衡思玄赋>》:“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吕延济注:“介,大也;言ト兆遇九皋大鸟,谓鹤也。”亦为雉的别称,见该条。
●九皋◆(jiga)指鹤。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谓鹤鸣于沼泽之间,吟贤者虽隐,人皆知之。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元·萨都刺《鹤笛》诗:“九皋声断楚天秋,玉顶丹砂一夕休。”
●九皋处士◆( jiu gao chu shi)以鹤拟人的美称。宋陶谷《清异录·兽》:“武宗为颍王时,邸园蓄禽兽之可人者,必备十玩。绘十玩图,于今传播:九皋处士,鹤;玄素先生,白鹇;长鸣都尉,鸡…”
●九皋禽◆( jiu gao qin)指鹤。唐·李远《失鹤》诗:“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
●露禽◆(qin)鹤。《禽经》“露翥则露”张华注:“露禽,鹤也。”梁·简文帝《<南郊颂〉序》“露禽乍聚,望比翼之翱翔。”
●仙骥◆( xian ji)指仙鹤。因传说常为仙人所乘骑,故称。语出《艺文艺聚》卷九十引《相鹤经》:“鹤,阳鸟也,而游于阴。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宋·黄庭坚《倦鹤图赞》“伟万里之仙骥,九关而天翔。”◆(gong),到,到达。仙禽◆( xian qin)指鹤。相传仙人多骑鹤,故称。南朝·宋·鲍照《舞鹤赋》:“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唐刘禹锡《飞鸢操》:“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仙羽◆( xian yu)指鹤。传说仙人养鹤,乘鹤,故名唐·钱起《送陆贽擢第还苏州》诗:“华亭养仙羽,计日再飞鸣。”仙驭◆( xian yu)仙驾,指仙人骑的鹤。唐·薛能《答贾支使寄鹤》诗:“瑞羽奇姿踉跄形,称为仙驭过清冥。”又为死的婉辞或帝王车驾。
●轩郎◆( xuan lang)鹤的拟人化的美称。轩,高高飞举之意。明·王志坚《表异录·动物一》:“《鹤赋》曰:‘眷彼轩郎,治滋松府。,”
●轩鸟◆( xuan nido)鹤的别称。《左传·闵公二年》称“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因是故称。轩古代供大夫以上官吏乘坐的有围棚的车。南朝·宋·谢庄《怀园引》诗:“轩鸟池鹤恋阶墀,岂忘河渚捐江湄?”河渚◆(zhu),水中的小块陆地;江湄◆(mei),江边。
●玄鸟◆( xuan nido)鹤的别称。因鹤尾羽黑,故称。《文选张衡<思玄赋>》:“子之有故于玄鸟兮,归母氏而后宁。”李善注:“玄鸟,谓鹤也。”又指“燕子”、“八哥”,见各该条。
●阳鸟◆(yang nido)鹤的别称。南朝·宋·浮丘公《相鹤经》:“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
●阴羽◆( yin yu)鹤的别称。语出《易》“鸣鹤在阴”之句,古人认为鹤恶阳爱阴,故称“阴羽”。羽,鸟的羽毛,指代鹤。明·杨慎《气林伐山·鹤在阴》:“鹤恶阳而爱阴故《汲冢书》目鹤为阴羽。” 黑色 【黑色】
◆( hei se)黑的颜色,多指器物所呈现的黑色。亦指阴暗的天色。
●冥色◆(ming se)浅黑色。《吕氏春秋·辩士》:“垆埴冥色,刚土柔种。”陈奇猷校释引夏纬瑛曰:“冥色,当是色暗的意思。”又指暮色,夜色。
●墨色◆(mose)本谓墨的色泽。泛指如墨的黑色。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粉笔有吴画,笔彩依旧鲜。素屏有楮书,墨色如新干。”《宋史·范纯仁传》:“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
●玄采◆( xuan cai)黑色。《文选·张协·<七命>》:“天骥之骏,逸态超越…眸睏黑照,玄采绀发。”李周翰注:“玄采,黑色也。”
●玄英◆( xuan ying)纯黑色。《楚辞·七谏·怨世》:“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王逸注:“玄英,纯黑也,以喻贪浊。
●元青◆( yuan qTng)即玄青,深黑色。因避清·康熙帝玄烨之讳,将元改玄。《天雨花》第一回:“上罩合衫玄青布,足下麻鞋孝满身。”
●心色◆( yuan se)即玄色。黑色。《儒林外史》第一回: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只见门帘开处,进来了两个人,一色打扮:穿着二蓝摹本缎羊皮袍子,元色摹本皮坎肩。” 黑夜 【黑夜】
◆( hei ye)无月光的夜晚,漆黑一片。
●大夜◆(daye)深沉的黑夜。晋·陆云《南征赋》:“映皎月而望舒阇,照重昏而大夜朗。”望舒,月亮;,通“暗”。冥冥◆( mingming)黑夜;晚上。《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杨倞注:“冥冥,暮夜也。”南朝·陈·徐陵《杂曲》:“只应私将琥珀枕,冥冥来上珊瑚床。”又指“阴间”见该条。
●冥夜◆( ming ye)黑夜。明·王世贞《鸣凤记·林遇夏舟》:“伊姑生善念,冥夜启金匙。”
●玄宵◆( xuan xido)黑夜。明·刘基《题武夷图》诗:“琪树缟玄宵,瑶花落清昼。”
●玄夜◆( xuan ye)黑夜。玄,黑。汉·刘桢《公宴》诗:“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遣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南朝齐·谢朓《雩祭乐歌·歌黑帝》:“白日短,玄夜深。”明·刘基《秋怀》诗之五:“白日易徂,玄夜何长!”徂,往,消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子游》:“玄夜茫茫,亦太自苦。”亦指“阴间”,见该条。
●夜冥◆(ye ming)亦作“夜暝”,犹黑夜。汉·郭宪《洞冥记》卷三:“有明莼草,夜如金灯,仙人宁封,常服此药,于夜暝时转见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或夜冥,人不见鸟,鸟亦知人不见也。”
●夜天◆(ye tian)黑夜,夜晚。北魏《元朗墓志》:“寂寥泉户,如何夜天,霜悲墓道,风急松阡。”泉户,坟墓。夜天,又指夜晚的天空。
●夜夕◆(yex)黑夜,夜晚。唐·孟《本事诗·征异》:“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丧事演剧》:“次日领拜,夜夕,行招魂礼。”
●夜阴◆(yeyn)黑夜;夜色。南朝·梁·江淹《清思》诗:“空闺饶远念,虚堂生夜阴。”《魏书·崔巨伦传》:“夜阴失道,惟看佛塔户而行。” 恒山 【恒山】
◆( heng shan)为我国五岳之一,称北岳。主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尔雅·释山》“恒山为北岳”;均指此。历代王朝均祀北岳于曲阳,明·定山西浑源东南的玄岳为恒山,清顺治中移祀之。今之恒山指此。
●北岳◆( bei yue)即恒山,五岳之一。《书·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孔传:“北岳,恒山。”《汉书·郊祀志上》:“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者,恒山也。”◆( chang shan)即恒山,五岳之一,因汉避文帝刘恒讳,宋避真宗赵恒讳,故改名常山。
●大茂山◆(da mdo chan)指古恒山。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北岳常山,今谓之大茂山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
●晅岳◆( heng yue)即恒岳,北岳恒山。峘,同“恒”。《八琼室金石补正·唐白鹿泉神祠碑》:“恒州刺史韦济文,峘岳山人裴抗书。”
●玄岳◆( xuan yue)即北岳恒山。北方玄,以其在北,故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水》:“◆(崞县)南面玄岳,右譬崞山,处三山之中。” 衡山 【衡山】
◆( heng shan)山名。为五岳之一的南岳。位于湖南中部,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最著。祝融峰海拔1290米,可俯瞰群山,观赏日出山上名胜古迹很多,为旅游休养胜地。相传舜南巡和禹治水都到过这里。历代帝王南岳祀典,除汉武帝迁祀安徽潜山外,均在此山。岣嵝◆( gou lou)衡山别称。岣嵝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在湖南省衡阳市北。为衡山主峰,故以之名衡山。传说禹曾在此得金简玉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芙蓉峰《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唐·柳宗元《零陵春望》诗:“日晴潇湘渚,雪断岣嵝岑。”岑,小而陡的山。
●衡岳◆( heng yue)南岳衡山。晋·左思吴都赋》:“指衡岳以镇野,目龙川而带坰。”《南史·隐逸传下·庾承先》:“辟功曹不就,乃与道士王僧镇同游衡岳”唐·许浑《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诗之二:“万重岭峤辞衡岳,千里山陂向竟陵。”宋·胡宏《题上封寺》诗:“湘水与苍梧通,环绕衡岳青冥中。”
●衡峰◆( heng feng)指衡山。唐·宋之问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诗:“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闭。”宋·胡宏《碧泉书院上梁文》诗:“抛梁南衡峰,云碧净潭潭。”
●衡霍◆( heng hu)即衡山。衡山一名霍山,故称。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唐·杜甫《送王十六判官》诗:“衡霍生春早,潇湘共海浮。”《尔雅·释山》“霍山为南岳”,宋·邢昺疏:“衡山一名霍…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明·夏完淳《湘巫赋》:“帝子乘夫玄霜兮,望衡霍而路漫漫。”
●衡岭◆( heng Iing)衡山晋·桓玄《南游衡山》诗序:“岁次降娄夹钟之初,理将游于衡岭。”南朝·陈·阳铿《侍宴赋得夹池竹》诗:“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
●衡峤◆( heng qia)指衡山。南朝·宋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诗:“跂予闲衡峤,曷月瞻秦稽。”唐·李白《将游衡岳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寄书访衡峤,但与南飞鸿。”
●火维◆( huo wei)指南岳衡山。因南方属火,故称。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南岳◆( nan yue)即衡山,五岳之一。《尔雅·释山》“江南衡山”,郭璞注:“衡山,南岳。”
●寿岳◆( chou yue)指南岳衡山。因常以南岳喻高寿,故名。如“寿比南山”。五代·齐己《回雁峰》诗:“壮堪扶寿岳,灵合置仙坛。”【虹】
◆(hong)天空中的水蒸气与日光相映而折射出的一种七色彩带似的巨大圆弧。这种圆孤常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并鲜艳的叫“虹”,也叫“正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比较暗淡的叫“霓”,也叫“副虹”。
●彩虹◆( cai hong)日光与水气相映呈现在天空中的弧形彩色光带。唐·沈佺期《过蜀龙门》诗:“潭河势不测,藻葩垂彩虹。”宋·秦观《西城宴集》诗之二:“金爵日边栖壮丽,彩虹天际卧清深。”清·纳兰性德《拟古》诗之三八:“彩虹亘东方,照耀不知晚。”
●彩霓◆( cai)即彩虹。唐·李商隐《寄令狐学士》诗:“秘殿崔嵬拂彩霓,曹司今在殿东西。”
●长虹◆( chang hong)虹霓。以其形为长弧,横亘于天空,故称。《梁书·张缅传》附张缵《南征赋》:“界飞流于翠薄,耿长虹于青霄。”又为长桥的喻称。
●炼◆(di dang)亦作“螮蜍”。虹的别名《诗·鄘风蝃蜍》:“蝃在东,莫之敢指。”毛传:“蝃蜍,虹也。”《幼学琼林·天文》:“虹名蝃蛛,乃天地之云气。”
●帝弓◆(di gong)指虹。谓为天帝之弓。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天弓,即虹也。又谓之帝弓。”
●美人◆(mei yen)虹的别名。《释名·释天》:“虹…又美人。”
●气母◆(qmu)虹的别名。宋·陶谷《清异录·天文》引《博学记》:“迷空步障,雾;威屑,霜;教水,露;冰子,雹;气母,虹。”
●天弓◆( tian gong)虹的别名。以其弯曲如弓,故名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天弓,即虹也又谓之帝弓。明者为虹,暗者为蜺。”
●天忌◆( tian)指虹。语出《淮南子·天文训》:“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因称虹曰天忌明·王志坚《表异录象纬》:“虹日天弓,亦曰帝弓,见《白虎通》,又名天忌。”
●宛虹◆( wan hong)弯曲的虹。《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李善注引如谆:“宛虹,屈曲之虹也。”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如宛虹,赫如奔螭。”螭◆(ch),古传说中的一种无角龙。南朝·齐·谢朓《酬德赋》:“元武优于重介,宛虹潜以自匿。”玉虹◆( yu hong虹的美称。又指想象中的白虹。宋·苏轼《郁孤台》诗:“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翠浪,指青山起伏,连绵不断,有如碧水波浪。玉虹,又指“桥”、“瀑布”见各该条。
●云霓◆(yunn1)附虹。亦泛指虹霓。《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楚辞·哀时命》:“虹霓纷其朝覆兮,夕淫淫而霖雨。
●直虹◆( zhi hong)长虹。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直虹贯垒,长星属地。” 洪福 【洪福】
◆( hong)大福,如“洪福齐天”。《金史显宗孝懿皇后传》:“上谓显宗:‘祖宗积庆,且皇后阴德至深,而有今日社稷之洪福也。”
●纯嘏◆( chun gu)洪福,大福。纯,大,笃厚;嘏,福。如:天锡纯嘏。《诗·小雅·宾之初筵》:“锡尔纯嘏,子孙甚湛,”湛◆(dan),喜乐。
●大福◆(baf)巨大的福分。指喜庆之事多,运气好,作事易成功,生活优越等等。《左传·昭公十三年》:“大福不再,衹取辱焉。”《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唐·杨炯《盂兰盆赋》:“明因不测,大福无边。”
●宏休◆( hong xiu)洪福。休,福。《新唐书·韩愈传》“铺张对天之宏休,扬厉无前之伟绩。”
●厚福◆(houf)大福,多福。厚,大。汉·司马相如《封禅文》:“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元。”黎元,老百姓。
●徽祚◆( huT zu)犹洪福。南朝·宋·何承天上<白鸠颂表》:“是以玄扈之风,昭帝轩之鸿烈宫之雀,征姬文之徽祚。”
●介福◆(jief)大福。《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高亨注:“盖谓王母嘉其功劳,锡之爵禄,爵禄,即大福也。”《诗·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唐·杨炯《唐赠荆州刺史成知礼神道碑》:“公诞保灵和,受兹介福。”清·方文《吴静腑招同黎美周俟诸子燕集》诗:“荣名何足侈,介福以为宝。”
●介祉◆( jie zh)大福。介,大;祉,福。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旧唐书·张廷珪传》:“宜锡介祉,以答鸿休。”宋·曾巩《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尚兹介祉,维后之成。”延祚◆( yan zuo)长久的福禄。延,长久;祚,福。汉班固《西都赋》:“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
●元吉◆( yuan1)洪福。吉,祥福。汉·张衡《东京赋》“神歆馨而顾德,祚灵主以元吉。”薛综注:“元,大也;吉,福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砂砾所伤,惨于矛戟;讽刺之祸,速乎风尘;深宜防虑,以保元吉。”
●元祉◆( yuan zhi)大福、洪福。元,大;祉,福。《宋史乐志七》:“辅德惟仁,永锡元祉。”锡,赐予。 红花 【红花】
◆( hong hua)红色的花朵,泛指红花。
●丹华◆( dan hua)红花。华,花。汉·蔡邕《琴赋》:“观彼倚桐,层山之陂。丹华炜烨,绿叶参差。”晋·张华《杂诗》之二:“白苹齐素叶,牛草茂丹华。”
●丹葩◆( dan pa)红花。葩,花。汉·刘向《列仙传·赤斧》:“发虽朱蕤,颜晔丹葩。”晋·左思《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唐·王勃《怀仙》诗:“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丹荣◆( dan rong)红花。荣,草木之花。汉·蔡邕《翠鸟》诗:“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三国·魏·曹植《芙蓉赋》“丝丝垂珠,丹荣加绿。”唐·杨凌《阁前双槿》诗:“群玉开双槿,丹荣对绛纱。”
●丹英◆( dan ying)红色花朵。英,花蕊或花瓣,泛指鲜花。晋·潘岳《萤火赋》:“熠熠荧荧,若丹英之照葩。”南朝梁·江淹《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松气鉴青蔼,霞光铄丹英。”唐·杨衡《经端溪峡中》诗:“素羽漾翠涧,碧苔数丹英。”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锦带花》:“绿叶丹英,蔓衍纷垂。”
●红雪◆( hong xue)泛指红花,如桃花、樱桃花。唐·白居易《同诸君携酒早看樱桃花》诗:“绿饧粘盏勺,红雪压枝柯。”明·杨基《草堂芙蓉孟冬始开…》诗:“忆昔开元太液池,绿水朱栏飐红雪。”
●团红◆( tuan hong)红花朵。唐·李贺《石城晓》:“细露湿团红,寒香解衣醉。”
●朱尊◆(zhue)红花。萼,花萼,指代花。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采朱萼兮山之侧,步兰庭兮候颜色。”
●朱华◆( zhu hua)泛指红花。三国·魏·曹植《朔风赋》:“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明·夏完淳《秋怀》诗之一:“半草承露凋,朱华冒风谢。”
●朱荣◆( zhu rong)红花。《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佳侠函光,陨朱荣兮;嫉妒茸,将安程兮。”茸◆(ta rong),同阘茸,卑贱。晋·傅玄《安石榴赋》:“发朱荣于绿叶,时从风而飘雨。”
●朱蕤◆( zhu1)红花。蕤,指草木下垂的花。晋·左思《吴都赋》:“扤白蒂,衔朱蕤。”◆(w),摇动;◆(d)同“蒂”。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朱英◆( zhu yTng)红花。南朝·梁·江淹《金灯草赋》炎萼耀天,朱英乱日。”炎萼,亦指红花。唐·王绩《石竹吟》:“萋萋结缘枝,晔晔垂朱英。” 宏论 【宏论】
◆( hong lun)高超卓越的言论。凡具有方向性开创性和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言论,均可视为宏论。
●傥论◆( dang lun)亦作“谠论”。即“谠言”。傥,通“谠”,正直言论。《汉书·序传》:“今日复闻谠论。”《宋史·苏轼传》:“忠规谠论,挺挺大节。”
●宏议◆( hong)宏论。《后汉书·马融传》:“俾之昌言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岂布政未忧,将罢民难业?登尔于朝,是属宏议,罔弗同心,以匡厥辟。”
●伟论◆( wei lun)高超卓越的言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上》:“惟鲁直、文潜二诗,杰句伟论,殆为绝唱,后来难复措词矣。”明·方孝孺《御赐训辞记》:“宏猷伟论,禅乎宗社。”
●伟谈◆( wei tan)犹高论。《魏书·食货志》:“是以漕挽河渭,留侯以为伟谈。方舟蜀汉,郦生称为口实。”
●伟议◆(weiy)高论,高见。清·陈天华《警世钟》:“又有什么民族主义、保皇主义、立宪主义,无不各抒伟议,都有理信可执,但总没有人实行过。” 宏图 【宏图】
◆( hong tu)宏伟的谋划,远大理想与目标。
●丕图◆(pt)宏图,大业。,大。唐·白居易《<答黄裳人请上尊号表>制》:“朕以薄德,守图,不敢荒宁,以弘理道。”荒,沉迷。《宋史·礼志十一》:“非臣否德,肇此丕图,实赖先正储休,上玄降鉴。”休,吉庆、福禄;先正,前代贤臣、君长;上玄,上天。
●丕猷◆( pT you)亦作“丕猶”。鸿谋、宏图。猷,计划、打算。丕猷,伟大的计划。《宋史·乐志十》:“嘉应昭协,不猶诞扬。”诞,大,阏,远。明·方孝孺《存养斋记》:“不猷弘训,充塞天地。”
●雄图◆( xiong to)宏伟的计划。南朝·齐·谢《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睠,同“眷”顾念。《梁书·张缵传·南征赋》:“临赤崖而慷忾,摧雄图于魏武。”
●壮图◆( zhuang tu)宏伟的谋划。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试问青山圆也未?不应久负壮图心。”
●壮犹◆( zhuang you)亦作“状猷”。同“壮图”。犹,通“猷”,宏大的谋划、重大的谋略。语出《诗·小雅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朱熹集传:“犹,谋也;言方叔虽老,而谋则壮也。”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壮猷”?非常之策。陈汤不奏于公卿,非常之功。班超不谋于从事,出奇冒险。不拘文法,不顾利害者是也。” 喉咙 【喉咙】
◆( hou long)为呼吸和发音器官的一部分。咽部和喉部的统称,即指喉咙唐·元稹《酬周从事望海亭见寄》诗:“衣袖长堪舞,喉咙转解歌。”
●八素◆(bas)道家对喉咙之称。《黄庭内景经·隐藏》:“太上隐环八素琼。”务成子注:“谓绛宫重楼十二环即喉咙也。中有八素之琼液也。”又指道家至高境界和古书名。
●喉咽◆( hou yan)喉咙。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迷留设乱救他叫破俺喉咽,气的前合后偃。”《水浒传》第八一回:“燕青顿开喉咽,手拿象板,唱《渔家傲》一曲”又指要害之地。
●咙喉◆( long hou)喉咙。《晋书·五行志中》:“百姓谣云:‘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天公诛适汝,教汝捻咙喉。”《太平御览》卷八五三引南朝·宋·刘谦之晋纪》:“豆豆不可食,使我枯咙喉。”
●咙胡◆( long hu)喉咙。《后汉书·五行志一》:“◆(桓帝之初,天下童谣)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清曹寅《题马湘兰画兰长卷》诗之二:“咙胡鼓书渭城声,耳畔铿然金磬冷。”
●嗓子◆( sang zi)喉咙。嗓,喉咙。《红楼梦》第七六回:“◆(凤姐)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罢!”
●暇啦◆(xihu)喉咙;颈项。暇,咽喉;喖,喉咙。汉扬雄《太玄·数》:“九体:一为手足,二为臂胫,三为股肱,四为要,五为腹,六为肩,七为喖,八为面,九为颡。”要,同“腰”。
●玄膺◆( xuan ying)喉咙。道家指咽头和喉头的中央部位。《黄庭内景经·天中》:“舌下玄膺生死岸。”梁丘子注:“玄膺者,通津液之岸也。”《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玄膺气管受精府。”务成子注:“喉中之央则为玄膺。宋·苏轼《岁暮作张常侍》诗:“我生有天录,玄膺流玉泉。”
●咽喉◆( yan hou)咽与喉的并称。即喉咙。《后汉书·霍之胥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唐·姚合《寄陕府内兄郭端公》诗:“永昼吟不休,咽喉于无声。” 后妃 【后妃】
◆( hou fei)泛指帝王的妻妾,包括皇后、妃嫔、姬侍等等,名目繁多,称谓不一。这里只就通称泛指,略述其异名。
●帝匹◆(dp)指皇后。以其为皇帝之配偶,故称。匹,指配偶。《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传》:“后,帝匹也。至尊之位,孰敢于之!”
●妃嫔◆( fei bin)帝王的姬妾。妃,地位次于后;嫔,为宫中女官,均为帝王侍妾。《国语·周语中》:“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宫妇◆( gong)君王的姬妾。《战国策·齐策之一》:“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宫妇不御者出嫁之。”
●宫后◆( gong hou)谓皇后。唐·薛能《孔雀》诗:“天仙黼黻毛应是,宫后屏帏尾忽开。”
●宫禁◆( gong jin)本为深宫内室。指帝王后妃。《宋书·建平宣简王宏论》:“又是年五月以后,道路皆谓阮佃夫等欲潜图宫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夕》:“西湖诸寺,惟三竺张灯最盛,往往宫禁所赐,贵珰所遗者。”贵珰,权势显赫的宦官◆(太监)。
●宫◆( gong juan)后妃的统称,意谓皇宫内的眷属。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尝于宫中集宫眷等燕坐。”
●宫◆( gong kun)借指后妃。壶◆(kun),同“阃”,本为宫内小巷引申为后妃内室,并借指宫妃姬妾唐·颜真卿《清复七圣谥号状》:“上元中,政在宫壶乱名改作,始建神尧文武大圣之号,盖非高宗之所获已。”《元史·成宗纪四》:“惟其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壶,外则委于宰臣。”宫间◆( gong kun)帝王后宫,亦指后妃。《宋书·周朗传》:“宫中朝制一衣,庶家晚已裁结。侈丽之原,实先宫阃。”《国雅品·闺品》:“古之宫阃里巷之语,颇关政化。”
●宫闹◆( gong wei)本指后妃所居内室,又指后妃,唐一李德裕《次柳氏旧闻》:“玄宗之在东宫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纤微闻于上。而宫闱左右,亦潜执两端,以附太平之执。”《旧唐书·后妃传序》:“历观前古邦家丧败之由,多基于子弟召祸;子弟之乱,必始于宫闱不正。”
●宫媵◆( gong ying)帝王的姬妾。清·戴名世《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宫腾相从患难者颇多。”
●椒房◆( jido fang)后妃的代称。椒房为后妃所居的宫殿,均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馨,多子之义,故云。后因代称后妃。唐·杜甫《丽人行》:“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又指后妃居住的宫室。
●皇后◆( huang hou)皇帝的正妻。后,古既指君王,也指其正妻。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帝正妻始称皇后。《史记·文帝本纪元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
●皇◆( huang)皇后的别称。皇,帝王;,即“俪”配偶。《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言观贞淑。祁◆(91),盛大。
●坤极◆(knj1)指皇后。坤,女,女性。《易·系辞上》谓“坤道成女”极,顶点。《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春秋》之义,娶先大国,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李贤注:“正其内位,居阴德之极也。”
●民母◆(minm)指皇后。《汉书·王莽传》:“是月,莽妻死,谥曰孝睦皇后…郎阳成修献符命,言继立民母。”中宫◆( zhong gong)本指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汉郑玄注:“六宫,谓后也。若今称皇后为中宫矣。”《新唐书·冯元常传》:“尝密涼帝,中宫权重,宜少抑。也是为武后所恶。”《宣和遗事》前:“中宫乃叹曰:宰相如此,能治天下?””
●后人◆(hou ren)孙,后代。《书太甲上》:“旁求后彦,启迪后人。”蔡沈集注:“而又旁求后彦之士,以开导子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易》有蜀才注……王俭《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后人。”清·孙枝蔚姑苏台》诗:“祖宗让德空嶙峋,乐事公然让后人。”
●贵胄◆( gui zhou)贵族的子孙。胄,后代。《陈书·江总传》:“开府置佐史,并以贵胄充之。”《新唐书·王龟传》“龟,字大年,性高简,博知书传,无贵胄气。
●后代◆( hou dai)后,子孙。《文选·扬雄<长杨赋>》:“又恐后代迷于一时之事,常以此为国家之大务,淫荒田猎,陵夷而不御也。”吕向注:“又恐后代子孙迷惑不知,反以国之大务,荒淫畋猎,遂至陵夷而不能禁御。”唐·韩愈《毛颖传》:“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
●后昆◆( hou kun)亦作“后绲”。后嗣,子孙。《书·仲虺之诰》:“垂裕后昆。”《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追羡遗绩,纪述前勋,于是刊碑,以示后绲。”宋·苏轼《吊徐德占》诗:“死者不可悔,吾将遗后昆。”
●后类◆( hou lei)犹后代。《墨子·所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吕氏春秋·当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辱,宗庙不血食,绝其后类。”
●后嗣◆( hou si)后代;子孙。《书·伊训》:“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唐·元稹《告赠皇祖祖妣文》:“公实能德,延于后嗣。”
●后续◆(houx)后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曩因不肖孙堂,连结匪类,近墓作井,使老夫不安于夜室,故以海水没之。今其后续如何矣?”夜室,坟墓。
●后裔◆(houy)后代子孙。《书·微子之命》:“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宋·叶适《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报人臣之功,使其子孙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后裔也。”
●后胤◆( hou yin)后裔。胤,后代。《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南史·梁安成康王秀传》:“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明·沈鲸《双珠记·元宵灯宴》:“家虽替于前人,业妄期于后胤。”
●昆裔◆( kun yi)后嗣;子孙。昆,后代;裔,本为衣服的边缘,借指后代。《国语·晋语二》:“天降祸于晋国,谗言繁兴,延及寡人之绍续昆裔,隐悼播越,托在草莽,未有所依。”来昆◆( lai kun)后世子孙。唐·李审几《奉仙官老君碑》少卿远裔,元礼来昆。”
●来嗣◆(lais)后代;后世子孙。宋·范仲淹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积德深长,庆著来嗣。”
●来裔◆( lai yi)后世子孙,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铭勒显于钟鼎,清烈光于来裔。”唐·元稹《赠田弘正父庭玠等制》:“茂仲弓之德而位屈当年,副孔父之恭而福流来裔。”清·姚椿《朱古愚翁真赞》:“我述斯言,敬告来裔。”来胤◆( lai yin)后代子孙。汉·蔡邕《胡公碑》:“荣祚统业,垂乎来胤。”晋·成公绥《正旦大令行礼歌》:“播来胤,垂后昆。清庙何穆穆,皇极辟回门。”南朝·宋·谢灵运《谢封康乐侯表》:“泽往德,恩覃来胤。”覃◆(tan),延伸。
●令胤◆( ling yin)指德行美好的后人。令,美好。《魏书·烈女传·魏溥妻房氏》:“诞兹令胤,幽感乃昭。”
●苗末◆( mido mo)子孙后代。《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鸟禽呼嚥喋嚥喋,指天向禹墓曰:我是无余君之苗末。”苗绪◆(miox)即苗裔。《后汉书·寇恂传》:“臣功臣苗绪,生长王国。”晋·陆云《祖考颂》:“云之世族,承黄虞之苗绪,灵根之遗芳。”
●苗裔◆(mioy)后代子孙。《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朱熹注:“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裙之末,衣余也。故以远末子孙之称。”
●苗胤◆( mido yin)即苗商。《吕氏春秋·遇合》:“贤圣之后。”汉·高诱注:“陈、舜之苗胤也,故曰贤圣之后也。”《后汉书·樊宏传赞》:“恂恂苗胤,传龟袭紫。”
●嗣人◆(si ren)子孙。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金·王若虚《保义副尉赵公墓志铭》:“安其神,乐其真,以利其嗣人。”
●嗣续◆(s)子孙后代。《梁书·儒林传·范缜》:“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前蜀·杜光庭《中元众修金箓斋词》:“或幽阴尚滞,涣泽未霑,或嗣续已无,奠羞多缺。”又谓子孙世代继承或延续,作动词用。
●嗣胤◆(si yin)子孙后代。嗣,继承,延续;指子孙,后代。前蜀·杜光庭《奉化宗祐侍中黄箓词》:“嗣胤繁昌,寿禄延益。”
●玄胄◆( xuan zhou)远代子孙。玄,远。《汉书·序传上》:“系高项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王先谦补注引王先慎曰:“系,本也;玄,远也。言本高顼之远胄也。”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缅吾祖之赫羲,帝高阳之玄胄。”
●裔胄◆(yi zhou)后代。裔,本衣服之边缘,指“后代”,如:“后裔”;,贵族后代。《左传·襄公十四年》:“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杜预注:“四岳,尧时方伯,姜姓也。裔,远;胄,后也。”
●胤嗣◆(yins)后嗣,后代。《汉书·杜周传》:“后妃有贞淑之行,则胤嗣有贤圣之君。”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否》:“固少孤,常愿早娶,以广胤嗣”明·张煌言《祭平夷侯周九苞文》:“公之胤嗣,如琼枝玉树,则承家不可谓不昌。胤绪◆(yn)后代。绪,序次。唐·吴竞《贞观政要忠义》:“至于近代以来,年岁非远,然其胤绪,或当见存。”胤续◆(yinx)泛指后嗣,后代。清·蒲松龄《聊斋志
●异·白于玉》:“由是前念灰冷,每欲寻赤松游,而尚以胤续为忧。”梁启超《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缘起》:“黄农之胤续,将为皂隶。”黄农,即黄帝、神农。
●胤胄◆(yin zhou)后代,后裔。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吴群满璋之,相承云是高平旧族,宠奋胤胄。”唐·韩愈《送灵师》诗:“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且今日握图籍操政柄者岂犹是白项之胤胃乎?”
●支胤◆( zhi yin)苗裔,后代子孙。支,同“枝”;胤,后代。《三国志·魏志。曹髦传》裴松之注引曹髦《自叙始生祯祥》:“惟予小子,支胤末流。”
●枝胤◆( zhi yin)同“支胤”,后代子孙。《前汉书·刘瑜传》:“臣瑜自念东国鄙陋,得以丰、沛枝胤,被蒙复出,不给卒伍。”
●子姓◆( xing)犹言子孙。《礼记·丧大记》:“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注:“子姓,谓众子孙也。”又指“儿子”,见该条。
●祚胤◆( zud yin)后世子孙。祚,福;流传、传代。诗·大雅·既醉》:“永锡祚胤。”锡赐予;胤,后人。郑玄笺:“长予福祚,至于子孙。” 华山 【华山】
◆( hud shan)即西岳五岳之一,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其西有少华山,故又名太华山一说以山顶有池,池生千叶莲花而得名。山顶有莲花、落雁、朝阳、玉女、五云等峰山◆(hua shan)即华山。《说文山部》:“崋山,在弘农华阴。”清·段玉裁注:“西岳字各书皆作华,‘华’行而’废矣。汉碑多从山者。”汉·应劭《风俗通·山泽·五岳》:“西方崋山。崋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
●太华◆( tai hua)即西岳华山。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太华。《书·禹贡》:“西倾、朱、鸟鼠,至于太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日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唐·崔《行经华阴》:“岧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西岳◆(xyue)华山为五岳之一。《书·舜典》:“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尔雅·释山》:“华山为西岳。”岳华◆( yue hua)指西岳华山。晋·陆云《盛德颂》:“乃凌河海,河海无梁;乃仆高山,岳华不重。” 坏话 【坏话】
◆( hudi hua)指造谣中伤、诬蔑诽谤的言语。说这种坏话的人,目的在于攻击对方,使之遭受灾难和失败。谗箭◆( chan jian)犹谗言,以其伤人如箭,故称。唐·陆龟蒙《感事》诗:“将军被鲛函,秪畏金矢镞;岂知谗箭利,一中成赤族。”鲛函,沙鱼皮制的铠甲,鲛◆(jiao),沙鱼;赤族,指全家族被杀。
●谗言◆( chan yan)攻击他人的恶语、坏话。《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书·盘庚下》:“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
●恶口◆(kou)恶毒的语言。《六韬·龙韬》:“多言多语,恶口恶舌。”《汉书·王尊传》:“◆(杨辅)素行阴贼,恶口不信,好以刀笔陷人于法。”佛教以恶口为十恶之一。
●恶言◆(eyan)攻击、中伤人的坏话。《礼记·祭义》:“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后汉书·卓茂传》:“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蝎谮◆( he zen)谗言。蝎,木中蠹虫,指从内部产生的谗言;谮,诬陷,恶语。《语·晋语一》:“虽蝎谮,焉避之?韦昭注:“蝎,木虫也。谮从中起,如蝎食木,木不能避也。”佞口◆(ning kou)谗佞人之口,指谗言。五代·徐彙《送卢拾遗归华山》诗:“紫殿谏多防佞口,清秋假满别明君。”唼佞◆( qle ning)谗言。《汉书·扬雄传·反离骚》:灵修既信椒兰之咳佞兮,吾累忽焉而不蚤睹?”蚤,通早”。谮言◆(zen yan)谗言。《诗·小雅·雨无正》:“听言则答,谮言则退。”郑玄笺:“有谮毁之言,则共为排退之。”荒年】
◆( huang nian)灾荒之年。即为由于水灾、旱灾、虫灾、风灾、震灾或兵灾所造成农作物普遍歉收,人民啼饥号寒,流离失所,乃至饿殍载道,哀鸿遍野的局面。
●大荒◆( da huang)大荒之年。《周礼·地官·大司徒》“
●大荒大饥,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罢◆(p),疲惫。
●大凶◆( da xiong)大荒之年。《周礼·春官·大司乐》:“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国之忧,令弛县。”郑玄注:“凶,凶年也。”贾公彦疏:“大凶,则《曲礼》云岁凶,年谷不登是也。”《管子·八观》:“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日小凶,小凶三年而大凶。”尹知章注:“比三年不熟,故日大凶也。”恶岁◆(esu)荒年。恶,坏;岁,年。汉·桓宽《盐铁论·力耕》:“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
●乏岁◆(fsu)荒年,谓不足的年岁。宋·叶适《叶君墓志铭》:“受一钱以上,必均;有余,颁亲友;乏岁,赈贫饿。”饥岁◆(jsu)灾荒之年。《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
●饥馑◆( jin)荒年。旧谓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实指农作物普遍歉收。《诗·大雅·云汉》:“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年饥◆(nian)荒年。《论语·颜渊》:“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后汉书·孔融传》:“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无年◆( nian)荒年。对有年而言。《周礼·地官·均人》:“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南齐书·竞陵文宣王子良传》:“广州积岁无年,越州兵粮素乏。”
●凶年◆( xiong nian)荒年。《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虽累凶年,民弗病也。”《孟子·梁惠王上》:“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san),足够;奚◆(x),何。汉·桓宽《盐铁论·水旱》:“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唐·薛能《题逃户》诗:“几界事农商,凶年失乡
●凶岁◆( xiong sui)犹凶年,荒年。《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然也。”宋苏轼《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欲将百读岁,免使甔石愁扬雄。”䶵◆(dan),通“儋”。坛子-类的陶器,用以计量谷物。儋石◆(sh),谓能容一石谷物,故称。犹言少量财物。明·刘基《拟连珠》之六八:“积仓之家独喜凶岁;舞法之吏,不乐清朝。”清朝,清明廉洁的朝政。
●阳九◆( yang)指灾荒年景和厄运。术数家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即开始的一百零六岁中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阳,亢阳,即天旱。三国·魏·曹植《汉二祖优劣论》:“值阳九天妄之世,遭灾光厄会之运。”宋文天祥《正气歌》:“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黄帝 【黄帝】
◆( huang di)姬姓,又姓“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在涿鹿攻杀九黎族首领蚩尤,又在版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姜姓部落首领炎帝;从此被中华各部落推为联盟首领。
●帝鸿◆(di hong)黄帝的号。《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杜预注:“帝鸿,黄
●帝。”宋·徐铉《文房四谱·砚谱二》:“昔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研。”墨海,砚台;研◆(yan)通“砚”。明·杨慎《风赋》:“又采飞龙氏之篆,陈帝鸿氏之砚。”
●帝轩◆( di xuan)指黄帝轩辕氏。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昔帝轩陟位,飞黄服皂。”陟◆(zhi),升、登。《隋书·音乐志上》:“帝轩百祀,人思未忘。”
●黄轩◆( huang xuan)黄帝轩辕氏的简称。《文选·汉张衡东京赋>》:“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登封降禅,则齐德乎黄轩。”
●轩皇◆( xuan huang)黄帝、轩辕氏省称轩皇。唐·刘禹锡《观阵图》诗:“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上略,高明的谋略。
●轩辕◆( xuan ynan)黄帝别号。《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司马贞索隐引皇甫谧曰:“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又《汉书·古今人表》颜师古注引张冕曰“◆(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轩辕。”
●有熊◆( you xiong)黄帝别号。有熊,古国名。其国君少典为黄帝之父。故轩辕又号有熊。故址在今河南新郑县。 黄河 【黄河】
◆( huang he)我国第二条大河。上源于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七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黄河中下游为我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经解放以来的治理,正在造福于中华民族。唐·李白《西岳台歌颂丹邱子》:“西岳峥嵘何壮成!黄河如丝天上来。”
●长河◆( chang he)大河。南朝·宋·鲍照《冬至》诗:“长河结兰纡,层冰如玉岸。”◆(y),曲折。唐·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为“银河”别称,见该条。
●大河◆(dahe)黄河。《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晋·陆机《赠冯文罴》诗:“发轸清洛汭,驱马大河阴。”严复《原强》:“魏晋不纲,有五湖之乱华,大河以北,沦于旃膻者盖数百年。”旃膻◆( zhan shan)指北方胡人。旃,通“毡”,帐篷;膻,牛羊肉的气味。
●德水◆( de shui)黄河的别名。《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更名河日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又《封禅书》:“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日德水。”南朝·陈·徐陵《孝义寺碑》:“昔岱山徒号,重华著其受终德水移名,秦人表其嘉运。”
●九河◆(jihe)黄河的别名。因古代黄河自孟津以北,分为九道,故名。《书·禹贡》:“九河既道。”又指“银河”,见该条。
●九曲◆(jiq)黄河别称。以其河道多曲折,故称。清孔尚任《桃花扇·劫宝》:“九曲天险,只用莲舟荡漾。”
●南河◆(nan he)指黄河《书·禹贡》:“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史记·五帝本纪》:“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张守节正义谓河在尧都城南面,故曰:“南河”。 黄泉 【黄泉】
◆( huang quan)本指地下泉水或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亦指极深的地下,又称为“阴间”,“阳世”相对称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不相见也。”
●寒泉◆( han quan)犹黄泉,九泉。唐王勃《为原州赵长史为亡父度人表》:“但在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蒋清翊注:“寒泉,今指黄泉”又指泉水或井水
●黄垆◆( huang)犹黄泉,指极深的地下。垆,黑土。淮南子·览冥训》:“上际九天,下契黄垆。”高诱注:“下契至黄垆,黄泉下垆地。”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常惧颠沛,抱罪黄垆。”
●九重泉◆( jiu chong quan)犹黄泉,指极深的地下。南朝梁·萧统《咏弹筝人》诗:“还信三洲曲,谁念九重泉。”唐·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诗:“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九地◆(jidi)犹九泉。《晋书·胡奋传》:“奋唯有一子,为南阳王友,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九天,皇室。清·汤右曾《荆州》诗:“龙陂桥外坡头血,谁洗忠臣九地魂。”
●九京◆( jiu jing)犹九泉,指地下。宋·叶适《翁诚之墓志铭》:“不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于九京乎?”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周实《哭洗醒》诗:“讵知霹雳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
●九冥◆( jiu ming)犹九泉。地下。冥,阴间。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九泉◆( jiu quan)犹黄泉。指地下极深处和人死后的葬处。汉·阮瑀《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唐·崔珏《哭李商隐》诗:“九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九壤◆( jiu rang)犹九泉。晋·潘尼《桑树赋》:“洞芳泉于九壤,含溢露于清霄。”王闿运《吊旧赋》:“辞慈母之昦恩,甘归身于九壤。”◆(ha),同“昊”,大。
●九原◆( jiu yuan)犹九泉,黄泉。《旧唐书·李嗣业传》忠诚未遂,空恨于九原。”宋·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清·龚自珍乙酉除夕梦返故庐见先母及沈氏姑母》:“醒犹闻絮语,难谢九原心”穷泉◆( qiong quan)九泉之下。晋·潘岳《哀永逝文》“委兰房兮繁华,袭穷泉兮朽壤。”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泉路◆(quan)犹泉下、泉壤。赵嘏《悼亡》诗:“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
●泉壤◆( quan rang)犹泉下。指死人埋葬之处。晋·潘岳《寡妇赋》:“上兮遗象,下临兮泉壤。”
●泉台◆(quan tai)犹九泉、黄泉、泉。黄滔《伤翁外甥》诗:“应作芝兰出,泉台月桂分。
●泉下◆( quan xid)犹黄泉之下,即地下。《周书·晋荡公护传》:“死若有知,冀奉见于泉下尔。”
●下泉◆( xid quan)地下,犹黄泉。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一:“早出入朝市,暮已归下泉。”
●中泉◆( zhong quan)犹黄泉。指葬身之地。南朝·谢庄《末孝武宣贵妃诔》:“重扃兮灯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扃◆( Jiong),门;闷◆(bi),关闭。 黄色 【黄色】
◆( huang se)黄的颜色。古以五色配五行五方。《易·坤》谓“天玄而地黄”,土居中,故以黄为中正色。亦象征色情。异名均指前者。
●官黄◆( guan huang)正黄色。亦借指正黄色的花。宋·苏轼《游太平寺净土院观牡丹中有淡黄一朵特奇为作小诗》:“一朵官黄微拂掠,红魏紫不须看。”鞓红、魏紫,均为名贵牡丹花。宋·陈师道《清平乐·咏柑子菊》词:“重重叠叠,娜袅裙千褶,时样官黄香百叶,一岁相逢两节。”
●黅◆(jn)黄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谷黅玄。”黈◆(tou)黄色。《谷梁传·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黈。楹丹,非礼也。”郁金黄◆( yu jin huang)用郁金草染成的黄颜色亦泛指黄色。唐·李《浣溪沙》词之一:“入夏偏宜淡薄妆,越罗衣腿郁金黄。”宋·贺铸《减字浣溪沙》词之十:“宫锦袍熏水麝香,越纱裙染郁金黄。”
●中色◆( zhong se)中央之色,即黄色。《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晋书·乐志上》:“黄者,阴阳之中色者。”《宋史·隐逸传下。郭雍》:“黄,中色也,色之至美也。”黄莺】
◆( huang ying)鸟名。体黄,嘴淡红,头后部黑色。鸣声悦耳,食害虫。古诗文中多有出现,其名多异。唐·金昌绪《闺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仓庚◆( cang geng)亦作“仓鹒”、“鸧鹒”。黄莺的别名。《诗·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熠其羽。”汉·王逸《九思·悼乱》:“鸧鹒兮喈喈,山鹊兮嘤嘤。”《禽经》:“仓鹒,黧黄、黄鸟也。”张华注:“今谓之黄鹂、黄莺是也。”晋·陶潜《合庞参军》诗:“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明·张煌言《妒妇津》诗:“古云粥仓庚,可以疗此痼。”痼◆(g),顽疾,指嫉妒。清·王韬《淞滨琐话·白琼仙》:“妾无妬意,不烦君调仓庚羹也。”古传说仓庚作羹,可以疗妒,故云。
●黄鹂◆( huang)黄莺別名。南朝·梁·何逊《石头答庾郎丹》诗:“黄鹂隐叶飞,蛱蝶萦空戏。”唐杜甫《绝句》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栗留◆( huang liu)黄莺。亦省称“栗留”。宋·王安石《卧闻》诗:“卧闻黄栗留,起见白符鸠。”
●黄鸟◆( huang nid)黄莺。《诗·周南·葛覃》:“维叶萋萋,黄鸟于飞。”又指黄雀,即金丝雀。
●黄袍◆( huang pao)黄鸟的别名。三国·吴·陆机《黄鸟于飞》:“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袍。”五代·前蜀贯休《禅月集·春晚寄张侍郎》诗:“鸟听黄袍小,城临白帝寒。”
●黧黄◆( huang)即黄莺、黄鹂,亦名“仓庚”。黧,亦作“黧”,黑色。《尔雅·释鸟》:“仓庚。黧黄也。”郭璞注:“其色黧黑而黄,因以名云。”又:“黄,楚雀。”郭注:“即仓庚也。”
●鹂黄◆( huang)即黄鹂。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王雎鹂黄,正冥楚鸠。
●流莺◆( liu ying)黄莺别名,因其鸣声婉转流利,故称唐·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诗:“流莺拂绣羽,二月上期。”
●商庚◆( shang geng)即仓庚,黄莺。《尔雅·释鸟》:“仓庚,商庚。”郝懿行义疏:“黧黄言其色,长股、商庚并象其声,鸟鸣多是自呼。”长股,亦指黄莺。《大戴礼记·夏小正》:“有鸣仓庚。仓庚者,商庚也;商庚者,长股也。” 皇族 【皇族】
◆( huang zu)与帝王同族之近支的称谓。
●帝室◆( di shi)皇室,皇族。《汉书·翟方进传》。“天降威明,用宁帝室。”前蜀·杜光庭《虬髯传》:“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清·唐甄《潜书·鲜君》:“世族贵家,其子孙鲜有贤者。何况帝室富贵,生习骄恣,岂能成贤。”帝属◆(di shu)犹皇族。《北史·魏辽西公意列传》:“意列性雄耿,自以帝属,耻居跋下,遂阴结徒党,将袭邺。”帝枝◆(dzhi)皇族,帝王宗族。枝,通“支”,分支。指繁衍的后代。唐·无可《送李少府之任临邛》诗:“发论唯公干,承家乃帝枝。”
●帝胄◆(di zhou)皇族。胄,贵族,后代。金·麻革《密国公挽词》:“人知尊帝胄,我但识儒冠。”清·龚自珍《资政大夫庄公神道碑铭》:“帝胄天孙,不能旁览杂氏。”
●帝宗◆( zong)皇族。《新唐书李暠传》:“◆(李暠)始为枝江丞,荆州长史张柬之曰:‘帝宗千里驹,吾得其人。”洪胄◆( hong zhou)王侯贵族的世系,即皇族晋·潘岳《南阳公主诔》:“主之诞育,既慕洪胄德之休明,固亦天授。”南朝。梁·王僧儒《从子永宁令谦诔》:“昭昭洪胄,策光书。”
●天族◆( tian zu)皇族。天,指帝王。《晋书·慕容超载记》:“始知天族多奇,玉林皆宝。”宋·楼钥《跋赵忠定公家书》:“丞相忠定公魁多士,登馆殿,…本朝天族之所未有。”忠定,赵汝愚谥号,为宋宗室。
●天潢◆( tian huang)皇族,宗室。北周·庾信《故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铭》:“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又为星名。璇萼◆( xuon)谓皇族。《晋书·庾亮传》史臣曰:“璇萼见诔,物议称其拔本;牙尺垂训,帝念深于负芒。”
●御叶◆(yuye)喻指帝胄,皇族。唐·贾岛《寄沧州李尚书》诗:“枝条分御叶,家世食唐恩。”
●玉叶◆(yye)喻皇族。唐·萧仿《享太庙乐章》:“金枝繁茂,玉叶延长。”后周·庐文纪《雍熙舞》:“金门积庆,玉叶繁荣。”
●宗姓◆( zong xing)谓皇族、国姓。《北齐书·元文遥传》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夺,文遥即以与之。” 彗星 【彗星】
◆( hui xTng)绕太阳呈椭圆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拖长尾,呈云雾状,似帚,故又称“扫帚星”。旧谓彗星出现为大灾难的预兆。《楚辞·远游》:“揽彗星以为菸兮,举斗柄以为麾。”《后汉书·李固传》:“且永初以来,政事多谬,地震宫庙,彗星竟天,诚是将军用情之日。”
●孛星◆( bei xing)彗星。《晋书·天文志·杂星气》:“二日孛星,彗之属也。偏指曰彗,芒气四出曰孛。”
●欃枪◆( chan qiang)彗星的别称。亦作“搀枪”。即天和天枪。《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史记·天官书》”退而西北,三月生天,长四丈,末兑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兑。”兑,通“锐”。
●大◆(dafu)彗星。汉·扬雄《剧秦美新》“大茀经,狄鬼信之妖发。”李善注:“茀,彗星也。”◆(yun雷雨。
●彗字◆( hui bei)彗星。,古人指光芒四射的一种彗星。《后汉书·卢植传》:“比年地震,彗孛瓦见。”明·杨慎《升庵诗话·胡琴婢胜儿》:“海内汉民皆入虏,饮恨吞声空咽嗢时看汉月望汉天,怨气冲星成彗孛。”◆(wa),吞咽。清·顾炎武《酬程工部先贞》诗:“风沙春气乱,彗孛夜芒垂。”
●彗勃◆(hub)犹彗孛,即彗星。汉·黄香《九宫赋》东井辍蹀而播洒,彗勃佛仿以梢击。”
●彗茀◆(huf)犹彗孛,即彗星。《汉书·李寻传》:“辰星主正四时,…政急则出蚤,政缓则出晚,政绝不行则伏不见而为彗茀。”颜师古:“茀,与同。”
●天◆( tian chan)彗星名。《吕氏春秋·明理》:“其星有荧惑,有彗星,有天培,有天。”陈奇猷校释引范耕研曰:“按彗星、天、天…皆彗星也。”《史记·天官书》:“三月生天,长四丈,末兑。”张守节正义:“在西南,长四丈,锐。”
●妖星◆( yao xing)指彗星或其他怪异之星。《左传·昭公十年》:“居其维首,而有妖星焉。”唐·温庭筠《过五丈原》诗:“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帚星◆( zhou xing)彗星别名。以其尾曳光如帚,故称。《晋书·天文志中》:“若星、帚星、若彗、竹彗、墙星、榬星、白雚,皆太白之所生也。”《隋书·天文志中》:“若星生参宿中,帚星生觜角中。 昏君 【昏君】
◆( hun jun)昏庸的君主,德不足以服众,才不足以安邦定国。实为酒色之徒,乱国之辈。
●亢龙◆(kang long)喻骄横无德之昏君。亢,骄傲,无礼;龙,喻君主。汉·王符《潜夫论·本政》:“今世得位之徒,因女妹之宠以骄士藉亢龙之势以陵贤。”唐·孤独及《陈留郡文宣王庙堂碑》:“呜呼,明王未兴,亢龙无辅。运非我与,德兮何衰!”亦泛指刚愎躁进的人。
●乱君◆( luan jun)昏庸无道君主。《战国策·齐策四》“
●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通典·食货三》:“及乱君之为政也,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逋逃者有之。”
●乱主◆( luan zhu)乱君。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
●僻王◆( pi wang)行为不正的国君。僻,邪僻,行为不正。唐·刘知几《史通·称谓》:“斯或承家之僻王,或亡国之庸主,不谥灵缪,为幸已多。”《新唐书·马周传》:“臣历观夏、商、周、汉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岂无僻王,赖先哲以免。”
●失主◆(shzh)犹庸主,以其违背做人主之德才,故称。《管子·任法》:“圣君任法而不任智…失主则不然,舍法而任智。”
●君◆( yong jun)昏君。以其蒙蔽而暗于事理,故称壅障蔽;遮盖。《楚辞·九章·惜往日》:“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庸君◆(yong jun)平庸之君;昏君。明·刘基《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盖其智足以识事机,其诚足以动人心,故能出入危邦,扶持庸君。”清·唐甄《潜书·远谏》:“奄妾蛊志,权奸蔽聪,滥赏淫刑,善恶倒置,似亦庸君之常。”
●庸主◆( yong zhu)平庸或昏庸的君主。《韩非子·守道》立法非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汉·贾谊《过秦论下》:“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火】
◆(hu)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热与光焰。《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丙丁◆(bing ding)火的异名。古代以十干配五行,丙丁属火,故称。《吕氏春秋·孟夏》:“其日丙丁。”高诱注:“丙丁,火日也。”宋·苏轼《思无邪斋赞》:“化以丙丁,滋以河车。”河车,紫河车,即产妇的胎盘,有补气血壮阳之功效。宋·李光《与胡铨书》:“近又缘虚惊,取平生朋友书问,悉付丙丁。”炽焰◆( chi yan)烈火。《司空曙集·苦热》诗:“啸风兼炽焰,挥汗讶成流。”
●丹焰◆( dan yan)烈火。晋·潘岳《西征赋》:“激义诚而引决,赴丹焰以明节;投宫火而集糜,从灰熛而俱灭。”梁书·张缵传》:“此浮履以明节,赴丹焰其何疑。”
●昆火◆( kun huo)昆仑山之火。借指烈火。语本《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元·王恽《德寿殿玉方池砚》诗:“神物不知昆火烈,碧丝今对玉堂卿。”
●昆炎◆( kun yan)昆火。唐·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挥袂静昆炎,开关纳流赭。”此处借指边境烽火。外景◆( wai jing)指火。因其有光外照,故称。《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日圆,地道日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日外景。”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以外景内黯离卦之象推之,故其质本阴。”又指“太阳”,见该条。 火神 【火神】
◆( huo shen)传说主管火的神灵,谓火的燃烧、施与及其火灾等均为其主管。
●回禄◆(hu1)火神名。《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子产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疏:“吴回为祝融,或云回禄即吴回也。”《国语·周语上》:“回禄信聆隧。”又指代火灾。
●火祖◆(huz)火神。即祝融和阙伯。《汉书·五行志上》:“帝喾则有祝融,尧时有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祖,配祭火星。”
●炎官◆( yan guan)火神。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
●阏》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火伞,指烈日。阏伯◆(b6)火祖,即火神。《左传·襄公九年》:“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汉书·五行志上》:“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祖。”又《律历志》:“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大火,实指荧惑,即火星。
●祝融◆( zhu rong)火神名。即传说中的赤帝,施火。《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日句芒,火正日祝融。”《吕氏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项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又指代火灾。 火灾 【火灾】
◆( huc zai)由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造成的火灾。唐·张骜《朝野佥载》:“唐开元二年衡州五月,颇有火灾。”回禄◆(h)本指传说中的火神。《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后以玄冥代水灾,回禄代火灾。《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镠》“元瓘幼聪敏……然奢僭营造,甚于其父,故有回禄之灾焉。”《聊斋志异·马介甫》:“又四五年,遭回禄,居室财物,悉为煨尽。”
●火患◆( huo huan)即火灾。《韩非子·喻老》:“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灾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火事◆(hush)指火灾。宋·黄庭坚《戏简朱公武刘邦直田子平》诗之二:“君看刘郎最多智,昨者火事几焚巢。”火殃◆( huo yang)火患。《晋书·戴洋传》:“明日,又曰:‘昨夜火殃非国福。”” 祸根 【祸根】
◆( hud gen)祸事的根源。汉·王符《潜夫论断讼》:“凡诸祸根,不早断绝,则或转而滋蔓。”
●祸母◆( hud mu)祸事的根源。汉·焦延寿《易林·否之巽》:“杜口结舌,言为祸母。”又为佛教传说致祸的怪物。祸胎◆( hud tai)祸的根苗,即祸根。语本汉·枚乘《谏吴王书》:“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唐·白居易《闲卧有所思》诗:“权门要路是身灾,散地闲居少祸胎。”
●祸梯◆(hut)灾祸发生的缘由。《史记·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梯,事故的缘由。语出《孙子·九地》:“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谓登高后而抽去梯子,危险之至。
●祸始◆(hush)灾祸的起源。《庄子·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
●厉阶◆(jie)祸端。厉,灾祸,祸患;阶,原因诗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毛传:“厉,恶。”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从微至著,遂成厉阶。”《明史·郑履淳传》:“阍寺潜为厉阶,善类渐以短气”梁启超《新民议·禁早婚议》:“纵一时之情欲,即为后日堕落苦海之厉阶。”
●乱本◆( luan ben)动乱的根源,即祸根。《国语·晋语一》:“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唐·李翱贺行军陆大夫书》:“呜呼!乱本既除矣,自兹日厥后,汴宋颖人其无事矣。”兹日,此日;厥,其。
●乱阶◆( luan Jie)祸根,祸端。《诗·小雅·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雄纵横,残剥海内”宋·陆游《上殿札子》:“好儒生而不得真,则张禹之徒足以为乱阶。”《明史何鉴传》:“郭钦、江统皆劝晋武早绝乱阶。”
●乱源◆( luan yuan)亦作“乱原”。祸乱的根源。《三略·上略》:“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抬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汉书·武五子传赞》:“千秋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人之祐助云。”材知,即才智;销,通“消”。遏◆(e),制止,阻止。【鸡】
◆(j)家禽。雌鸡下蛋,雄鸡司晨。后者对于古人掌握时间作用大,其异名比前者多。《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埘◆(sh),凿墙而成的鸡窝。
●长鸣都尉◆( chang ming du wei)雄鸡拟人之称。雄鸡长鸣,似纠纠武夫,故戏称“都尉”◆(古代的一种武官),宋·陶谷《清异录·兽》:“武宗为颖王时,邸圆蕃禽兽之可人者,以备十玩,绘十玩图,于今传诵:九皋处士鹤;玄素先生,白鹇;长鸣都尉,鸡。”
●赤帻◆(chze)借指雄鸡。因鸡冠似大红头巾而得名。帻,古代的一种头巾。唐·杜甫《催宗文树鸡栅》诗:“课奴杀青竹,终日憎赤帻。”
●窗禽◆( chuang qin)鸡的异称。以其多栖息于窗下,故称。又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晋兖州刺史宋处宗曾买一鸡,十分喜爱,笼养窗间。鸡作人语,与之谈论,终日不辍。后因称鸡为“窗禽”。《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七回:“人家送窗禽四翼的,他看了人家的礼贴,说窗禽不是鸡定问那送礼的来人要甚么禽鸟。”
●戴冠郎◆( dai guan lang)指称雄鸡。因其头有红冠,故拟人而命名。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鸡曰戴冠郎。”
●德禽◆( de qin)鸡的异称。谓鸡有某些德性,故称。《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而食之者何也。”◆(yue),以汤煮物。
●兑禽◆( dui qin)鸡的异称。谓鸡为伏于洞穴之禽。兑,洞穴。北齐·刘昼《新论·类感》:“太白晖芒,鸡必夜鸣;火精光盛,马必晨惊;鸡为兑禽,金为兵精。”太白,金星;火精,太阳。
●伏雌◆(fuc1)母鸡。《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秦百里奚妻琴歌一》:“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今日富贵忘我为!”炊扊,意为劈了门栓当柴烹饪。扊◆(yany1)门栓。清·钱谦益《汪君六十序》“禾稼既纳,酌冻醪,烹伏雌,与比邻故旧,契阔谈。”契阔谈禧,亦作“契阔谈宴”。指酒宴中谈离别之情。
●之噬虎也,伏鸡之搏狸也,思之所加,不量其力。:“乳狗伏鸡◆(fj)孵卵的母鸡。《淮南子·说林训》:“乳狗凫翁◆(fu weng)雄鸡。《北齐书上洛王思宗传》:“先是童谣云:中兴寺内白凫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钟。”……凫翁谓雄鸡,盖指武成◆(高湛)小字步落稽也。”翰音◆( han yin)鸡的异称,专指古代祭祀时的用鸡。翰,鸟羽,指代鸡。《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曰柔毛,鸡曰翰音。”晋·张协《七命》:“封熊之蹯,翰音之跖。”蹯◆(fon),兽类的足掌,熊蹯即熊掌;◆(z1),脚掌,鸡跖即鸡爪。
●花冠◆( hua guan)借指雄鸡,以其红冠如花,故称,宋孙光宪《浣溪沙》词:“花冠闲上午啼墙。”
●鸡男◆(jnan)指雄鸡。宋·陶谷火灵库》:“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故事:服食用硫黄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公间日进一只焉。”
●金禽◆( jin qin)鸡的异名。二十八宿中的昴宿为鸡,昴宿属于西方七宿,按五行西方属金,故称鸡为“金禽”《隋书礼仪志二》:“帝曰:‘鸡是金禽,亦主巽位。但金火相伏,用之通夏,于义为疑。,”
●鸡◆(pinj)母鸡。禽兽雌性者均日。《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幼学琼林·夫妇》:“牝鸡司晨,比妇人之主事。”
●时夜◆(shye)鸡的别称,谓其能守夜,故称时,伺候。《庄子·齐物论》:“见卵而求时夜。”陆德明释文引崔馔曰:“时夜,司夜,谓鸡也。”
●司晨◆( chen)雄鸡异名。以其能报晓,故称。唐·李益《闻鸡赠主人》诗:“佼佼司晨鸣,报尔东方旭。”宋·陆游《新买啼鸡》诗:“明朝春黍得碎粒,第一当册司晨功。”伺晨鸟◆( chen nidc)雄鸡异名,谓其能报晓,故称。晋·陆机《拟今日良宴会》诗:“譬彼伺晨鸟,扬声当及旦。”雄父◆( xiong fu)指公鸡。汉·焦延寿《易林·师之旅》“张弓祝鸡,雄父飞去。”《晋书·五行志》:“京口谣曰:‘黄雌鸣,莫作雄父啼。”
●巽羽◆( xun yu)鸡的异名。《易》巽卦亦指鸡,鸡属于羽虫类,故称。羽,鸟羽,指代鸡。汉·班固《幽通赋:“巽羽化于宣宫兮,弥五辟而成灾。”
●烛夜◆(zhye)鸡的异名。以其能伺夜司晨,故名。烛,洞察。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鸡,一名烛夜。”
●钻篱菜◆( zuan cai)僧侣对鸡的讳称。宋苏轼《东坡志林·僧文荤食名》:“僧谓酒为‘班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姬妾 【姬妾】
◆(jqie)泛指古代显贵豪富于正妻之外的小妻。妾,本指女奴,亦指小妻;姬,本为帝王的妾,后亦泛指。副室◆( fu shi)妾。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数年不育,劝纳副室,生不肯。”清·曹堉《陈孟楷副室哀辞》:“年月日,老兄陈孟楷之副室王硕人,卒于秣陵。”
●后房◆( hou fang)姬妾的代称。《晋书·石崇传》:“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碧珥金翠。”宋·郭彖《睽车志》卷五:“有鬻冠珥者,过其后门,见数妇人,各买冠珥以入,鬻者意李之后房,待其取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妇死失身,已充盗后房。”又指后面的房屋。
●姬人◆(jren)妾。姬,妾。《燕丹子》卷下:“召姬人鼓琴。”
●姬侍◆(jch)侍妾。《新唐书·卢杞传》:“初尚父郭子仪病甚,百官造省,不屏姬侍。”
●偏房◆( pian fang)妾。汉·刘向《烈女传·晋赵衰妻颂》生虽尊贵,不妬偏房。”明·王世贞《鸣凤记·夏公命将》:“前在扬州娶一女苏赛琼,用作偏房,以图后胤。”后胤◆(yin),后嗣。
●偏室◆(pian shi)犹偏房,指妾。对正室◆(正妻)而言。宋·罗烨《醉翁谈录·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张资责娶李氏为正室,其越英为偏室。”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李太青》:“有婢娟媚,李私狎之。许以他日贵,当置偏室。”
●如君◆(rjn)妾的别称。俞正燮《癸已类稿》卷七“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小妻…日如君”意谓同于夫人,与“如夫人”同义,为对妾的爱称或美称。《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商量要娶一个如君。”
●少房◆( shdo fang)妾。元·黄晋《青莲居士郑君墓铭》娶傅福,字世昌;少房徐伟,字妙英,皆前君卒。”明·宋濂《义乌方府君暮志铭》:“既而少房马氏,生子男子二人,日士龙,日士信。”
●少妻◆( shdo)妾。同“小妻”。《后汉书·董卓传》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堕泥,还入更衣,其少妻止之。”
●属妇◆(shuf)指妾。《书·梓材》:“至于敬寡,至子属妇,合由以容。”孔颖达疏:“以妾属于人,故名属妇。”庶妻◆(shqT)妾。《新唐书·王世充传》:“◆(世充)死其妻与霸城人为庶妻。”清·赵翼《陔除丛考·如夫人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如夫人、小妻傍妻、少妻、庶妻,皆妾之称也。”
●下妻◆(xia)妾,小妻。《汉书·王莽传中》。“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车前,自称汉氏刘子兴,成帝下妻子也’。”《后汉书·光武帝纪》:“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皆一切免为庶人;或依托为人下妻,欲去者,恣听之。”清·俞正燮《癸已类稿·释小补楚俗内则总角义》:“小妻日妾,日……日下妻,曰小妇,日小夫人,或但曰小。”小妇◆( xido)妾。《汉书·元后传》:“又◆(王)风知其小妇弟张美人已尝适人。”
●小妻◆(xi0q)小老婆。《汉书·枚乘传》:“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后汉书·赵孝王良传》:“赵相奏乾居父丧私聘小妻。”李贤注:“小妻,妾也。”唐·李白《鞠歌行》:“听曲知宁戚,夷吾因小妻。”
●坠子◆( zhui zi)姬妾的别称。宋·高承《事物纪原·布帛杂事·坠子》:“晋石崇有妓名绿珠,赵王伦之乱,孙秀使人求之,王与秀收之。珠坠楼死。后人因目姬侍为坠子由此始也。” 极地 【极地】
◆(jd)本指极圈以内的地区。借指极其遥远的地方。如九州荒远之地,八方极远之地,天地边远之地,海外遥远之地,等等。
●八鄙◆(bab)八方边远之地。鄙,边远地区。汉·张衡《东京赋》:“撞洪钟,伐灵鼓,旁震八鄙,砰礚隐,若急震转雷而激迅风也。”薛综注:“八鄙:四方与四角也。”砰礚◆(象声词,此指钟鼓声:隐訇,深沉而洪大的声音,◆(h大声八表◆( ba bido)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晋·陶潜《归鸟》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宋·苏轼《昭陵六马》诗:“长鸣视八表,扰拢万驽骀。”驽骀◆( nu tou)劣马。清·严复《救亡决论》:“经营八表,牢笼天地。”
●八◆( ba chu1)指八方,为八方边境之地。陲,边境。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四皓庙>》:“由来圣人道,无朕不可窥;卷之下盈握,舒之亘八。”
●八方◆( ba fang)本指东、西、南、北四方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亦指八方极远之地。泛指各方,如四面八方。《逸周书·武寤》:“王赫有烈,八方咸发。”《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六合,上下四方。颜师古注:“四方四维谓之八方也。”《云笈七签》卷一:“登丘陵而望八方,览参辰而见日月。”清·唐孙华《有客》诗:“喧声利场,八方聚才英。”
●八鸿◆(ba hong)八方。晋·王嘉《拾遗记·高辛》:“朔乃作《宝瓮铭》曰:“宝云生于露坛,祥风起于月馆,望三壶如盈尺,视八鸿如萦带……八鸿者,八方之名,鸿,大也。”朔,东方朔;三壶,海上三仙山:方丈、蓬莱、瀛洲。
●八◆( ba hong)八方极远之地。纮,纲维。指维系大地的纲绳,在地之极处。淮南子·地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演…八殥之外,而有八,亦方千里。”殥◆(yn),边远。高诱注:“纮,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日纮也。”汉·刘桢《赠徐干》诗:“兼烛八纮内,物类无偏颇。”唐·张碧《鸿沟》诗:“毒龙衔日天地昏,八纮叆叇生愁云。”亦泛指“天下”,见该条。
●八荒◆( ba huang)八方荒远之地。汉·贾谊《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八荒之心。”《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并吞八荒之心。”颜师古注:“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唐·韩愈调张籍》诗:“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八极◆(baj)八方极远之地。《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言其远。”唐·李白《大鹏赋》:“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徽,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八圻◆(baq1)八方。圻,地的边界。汉·扬雄《剧秦美新》:“诞弥八圻,上陈天庭。”李善注:“八圻犹八埏。”埏◆(yan),地边。吕延济注:“八圻,八方也。”
●八区◆(baq)八方。《汉书·扬雄传下》:“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区。”颜师古注:“八区,八方也。”晋·左思《咏史》诗之四:“悠悠百世后,英名满八区。”又指“天下”,见该条。
●八外◆(ba wai)犹八表八方以外的极远的地方。唐·吴筠《游仙》诗之二:“太空常含明,八外无隐障。”
●八维◆( ba wei)四方和四隅合称八维,指八方边远之地。汉·东方朔《七谏·自悲》:“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三间四表,八维九隅。”张载注:“四角四方为八维。”南朝·梁·沈约《光宅夺刹下铭》“八维悠阔,九服荒茫。”
●八埏◆( ba yan)八方,八方之地,埏,地的边际。《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上畅九垓,下八埏。”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埏,地之八际也。言德上达于九重之天,下流于地之八际。”九垓◆(gai),指中央与八极之地。就上下而言,有“九重之义”。唐·柳宗元《代裴行立谢移镇表》:“道畅八埏,咸加九域。”九域,指九州。清·魏源《长沙别何积之》诗之二“路长羽翼短,何时至八埏。”
●八裔◆(by)八方荒远之地。本指衣服的边缘,亦泛指边际和边远的地方。晋·木华《海赋》:“长波,边延八裔。”渣◆(tadu),相互重叠的样子。
●八垠◆(byn)八方,八方边际之地。垠,边际,尽头。《魏书·高允传·征士颂》:“四海从风,八垠渐化。”唐·杜甫《寄薛三郎中据》:“赋诗宾客间,挥洒动八垠。”
●八幽◆(byou)八方幽远之地。三国·魏·曹植《圣皇篇》:“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洞,晓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树石九旻,泥金八幽。”九九天,高空。
●八宇◆(bay)亦作“八寓”,指八方之地。汉·张衡《东京赋》:“泽浸昆虫,威震八寓。”薛综注:“八寓,八方区宇也。”晋·陆机《七征》:“抚六辔而高游,瞰八宇以摅眄。”《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园》:“将以绝张四维,缔制八宇。”
●八隅◆(bay)亦作“八嵎”,八方,八方边远之地。隅,通“嵎”,边远的地方。《山海经·海内西经》:“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三国·魏·曹植《七启》:“华阁缘云,飞升凌虚,流星,仰观八隅。”颊◆(f),俯。云笈七签》卷二十:“九斗吐晖,精焕八嵎。”
●大荒◆( da huang)荒远的地方,边远的地区《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大言,日月所出。”晋·左思《吴都赋》:“出乎大荒之中,引乎东极之外。”刘逵注:“大荒,谓海外也。”宋·范成大《送洪内翰使虏》诗之二:“峨冠方侍玉舆香,双节飘然照大荒。”
●垓极◆(gaij)荒远的地方。垓,八极,指极远之地汉扬雄《大鸿胪箴》:“荡荡唐虞,经通垓极。”
●垓◆( gai yan)天地的边际。指极远的地区。语出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涎八埏。”《元史·礼乐志三》:“龙飞应运,盛德光前。神功耆定,泽被垓埏。”清薛褐成《筹详刍议》卷一:“降及今日,泰西谓国以其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
●九陲◆( jiu chur1)九边,指极边远的地方。,国境,边界。《胭脂血弹词》第三回:“尔等是素来人种称强干,奈何把独立心思丢九陲。”
●九荒◆( jiu huang)九州极远之处。清·黄景仁《登衡山看日出用韩韵》:“九荒八极荡无翳,照我一寸披丹衷。” 疾病 【疾病】
◆( bing)人体内外所发生的各种病患,根据其发生的部位、症状、病因、危害及痛苦程度有各种病名。这里只提疾病的泛称和异名。
●沉痼◆( chen gu)积久难治的疾病。痼,经久难治的病。三国·魏·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唐·皮日休春酬鲁望惜春见寄》:“十五日中春日好。可怜沉痼冷如灰。”亦指难改的恶习。
●沉疴◆( chen ke)久治不愈的病。疴,疾病《晋书乐广传》:“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魏书·献文六王传》:“叔沉疴绵飜。”叔,拓拔羽。翻,“翻”的异体字。
●二竖◆(ersh)指病。《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之不可为也,在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故以二竖称病魔。晋·葛洪《抱朴子·贵贤》:“二竖之疾,既据而募良医。”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伯有今为厉,二竖还乘衅。”
●固疾◆(guj)亦作“痼疾”。长久不愈的病。《礼记·月令》:“◆(季冬之日)行春令,则胎天多伤,国多固疾。”汉书·王商传》:“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
●瘕疵◆(jic)疾病。《淮南子·诠言训》:“凡治身养
●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岂若忧瘕痤之与疭疽之发而预备之哉!”
●沈绵◆(chen mian)经久不愈之病。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沈绵。”又《送高司直寻封阆州》:“长卿消渴再,公干沈绵屡。
●宿病◆( su bing)旧疾。《新唐书·李百药传》:“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频死既而宿病皆愈。”宋·司马光《其夕宿独乐园诘朝将归赋诗》:“宿疾岑岑犹带酒,无眠耿耿不禁荣。”清周亮工《阿丘僧舍坐雨怀人》诗:“宿病未痊寒食近,无端更梦浣纱溪。”
●宿痼◆(sg)经久难治的病。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曲蘖》:“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寿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殚述。”
●夙疾◆(suj)犹痼疾,久治不愈的病。也指难改的恶习。明·杨《龙膏记·诉因》:“仗仙膏顿蠲夙疾,唤起娇娃。”蠲◆(juan),除去。
●宿疚◆(suji)旧病,宿,旧,老;疚,久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王随自宿疚之作,几涉周星,安卧私家,备礼求退。”
●宿患◆( su hudn)指旧病。《周书·艺术传·姚僧垣》“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
●宿疾◆(suj)拖延不愈的疾病。晋·干宝《搜神记》卷四:“豫章有戴氏女久病不差。见一小石,形象偶人,女谓曰:尔有人形,岂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将重汝。,”差◆(cai),病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水》:“又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鸡豚,下汤沐浴,能治宿疾。”鸡,用热水脱去鸡毛。◆(xun),用热水脱去牲畜或禽类的毛。
●宿疴◆(suke)旧病。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公方卧疾,闻命束装,星夜兼程宿疴益剧。”清·愈樾茶香室丛钞>序》:“骨肉凋零,老怀索寞,宿疴时作,精力益衰。”宿恙◆( su yang)旧病。清·叶廷琯《吹网录·安载之方题跋》:“遂制药服之,三日觉肉香,啖之无所苦。自此嗜食,宿恙顿除。”
●宿疹◆( su zhen)旧病。疹,通“疢”◆(chen),疾病。宋曾巩《福州谢到任表》:“惟皓首之慈闱,抱累年之宿疹,牵衣辞诀,泣涕分驰。”
●宿◆(suke)久病,宿疾。宋·王安石《贺生皇子表》“臣尝污近司,备叨殊奖,以宿痾而自困,欲旅进以无阶。”宋陆游《北窗》诗:“宿走二竖,美睡造三昧。”
●尪疢◆( wang chen)指疾病。《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恪虽寡味,忝承宝历,比尪疢,实凭诸父。苛延视息,奄涉三龄。”
●微疾◆(wej1)小病,轻微的疾病。《南齐书·王慈传》“慈在职未久,既有微疾,不堪朝。”宋·梅尧臣《依韵和僧说夏日闲居见寄》“城郭非清凉,山僧抱微疾。”
●微疴◆(weik)亦作“微病”小病。三国·魏·应琚《与阴中夏书》:“乃知即君顿微疴,告祠社神,将有祁福,闻之怅然。”宋·陆游《病中绝句》:“造物今年悯我劳,微疴得遂闭门高。”
●微恙◆( wei yang)小病。唐·陆龟蒙《记事》诗:“春归迨秋末,固自婴微恙。”婴◆(ying),沾染,缠绕。宋·秦观《次韵答张文潜病中见寄》:“君其专精神,微恙不足论。”玄黄◆( xuan huang)疾病。《诗·周南·卷耳》:“陟高岗,我马玄黄。”《尔雅·释诂》:“虺颓、玄黄……病也。”郭璞注:“虺颓、玄黄,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谓之马疾,失其义也。”按,据《诗·卷耳》原义,“玄黄”以指马之高度疲乏为宜。玄黄,又指丝帛、血。亦指“天地”,见该条。 吉日 【吉日】
◆(jri)吉利的日子,好日子,亦谓良辰。《诗·小雅·吉日》:“吉日维戊,既伯既祷。”《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良辰,穆将愉兮上皇。”唐·杜甫《忆昔》诗之二:“九州道路无豺虎,运行不劳吉日出。”又指农历每月初一日,见“初一”条。
●辰◆( chu chen)良辰。俶,善,美好,明·杨慎《伊兰赋》:“开以景风之俶辰兮,贯乎星回之火节。”
●吉辰◆( ji chen)良辰,吉利的好日子。《后汉书明帝纪》“闲暮春吉辰,初行大射。”《醒世恒言独狐生归途闹梦》:“即便选择吉辰,兴动工役。”
●佳辰◆( jia chen)亦作“嘉辰”。良辰,吉日3辰,时光,时刻。唐·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岂非琴樽远契,必兆朕于佳辰,风月高情,每留连于胜地。”南朝·梁·王筠《五日望采拾》诗:“长丝表良节,命缕应嘉辰。”宋·柳永《应天长》词:“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休效牛山,空对江天凝咽。”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凡佳辰令节,寒食寒衣,皆拜,设时食。”
●佳期◆(jiaq)美好的时光。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佳期怅何许,泪下如雨霰。”唐·杜甫《宿青溪奉怀张员外》诗:“浩荡前后间,佳期赴荆楚。”明·何景明《泊云阳江头玩月》诗:“佳期邈山岳,端坐令人省。”又指婚期。
●嘉日◆(jiar)吉日嘉,美好。南朝·梁·沈约《相州积园寺刹下石记》:“盖木运将启之令辰,上帝步天之嘉。”令辰,美好的时刻。
●佳时◆( jia sh1)亦作“嘉时”。良辰,美好的时光。《汉书·外戚传下·班倢》:“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三六:“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埃。”唐·白居易《和柳公权登齐云楼》诗:“佳时莫起兴亡恨,游乐今逢四海情。”宋·陆游《山家暮春》诗之一:“佳时幸无事,酒尽更须添。”
●良日◆( liang ri)吉日。《礼记·祭日》:“及良日,夫人。”缫◆(sao),为一种藏针脚的缝纫法。此处泛指缝纫。《史记·淮阳侯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灵辰◆( ling chen)良辰。汉·扬雄《甘泉赋》:“于是乃命群僚,历吉,协灵辰,星陈而天行。”唐·李峤《奉和人日清跸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诗:“三阳遍胜节,七日最灵辰。”令辰◆( ing chen)吉日。辰,指时日。《仪礼·士冠礼》:“吉,令辰,乃中尔服…。”唐·张九龄《南郊赦书》:“使幽明同庆,知有令辰。”幽明,指死者和生者,亦指阴间和阳间。
●令旦◆( ling dan)吉日。宋·苏轼《兴尤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教坊致语》:“属诞弥之令旦,履长发之嘉祥,夙设九宾于,遍舞六代之乐。”
●令日◆(ling ri)吉日。令,美善。《战国策·赵策二》:“赵燕再拜稽首曰:…臣敬循衣服以待令日。”《后汉书韦玄成传》:“即以令日迁太上…。”颜师古注:“令,善也指吉日也。”
●淑景◆( shu jing)良辰。淑,美好;景,本指日光借指时刻。南齐·谢《七夕赋》:“嗟斯灵之淑景,好于服箱。”服箱,即驾车。服,驾;箱,车箱,指代车。淑景又为“日影”、“美景”,见各该条。
●体辰◆( xiu chen)良辰,喜庆的日子。宋·曾巩《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银状》:“矧属休辰,实开令节。”矧◆(shen),况且。清·顾炎武《恭竭孝陵》诗:“年乘王气,定鼎属休辰。”
●休旦◆(dn)吉日,美好的日子休,吉庆、美善。宋·秦观《代蔡州进生辰功德疏》:“格王休旦,夷夏同,文母诞辰,天人合庆。”
●元辰◆( yuan chen)良辰,吉日。元,善、吉。《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郑玄注:“元辰,盖郊后吉辰也。”汉·张衡《思玄赋》:“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淑装。”简,选择。《北齐书·文宣帝纪》:“敬简元辰,升坛受禅。” 集市 【集市】
◆(jshi)古代在市镇边缘或交通要道附近所设的定期或临时性贸易场所,亦指摊床、店铺集中固定买卖的市场市,本指临时或定时集中进行的贸易活动。亦指市场。
●店头◆( dian tou)集市。宋·范成大《大宁河》诗:“梨枣从来数内丘、大宁河畔果园稠,荆箱扰扰拦街卖,红皱黄团满店头。”又指商店。
●关市◆( guan sh)集市。关,交通要道;市,贸易场所。《孟子·梁惠王》:“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讥,稽查泽梁,湖泊、山梁。此处指在水中捕鱼,山上打猎不加禁止。◆( huan hui)借指市区,街道。阛,环绕市区的墙,亦指市区;阓,市区的门。晋。左思《蜀都赋》:“阛阓之里,伎巧之家。”《旧唐书·高祖纪》:“出入闾里,周旋阛阓。”后常用来指市内店铺。
●井市◆( jing shi)市街,做买卖的地方。古代因井而为市,故称。唐·李绅《入扬州郭》诗:“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明·文征明《饮于畏小楼》诗:“君家在皋桥,渲阗井市区。”
●区廛◆( qu chan)市区,市廛。元·无名氏《黄孝子传奇》:“还过重重九村落,又行来攘攘区廛。”
●市场◆( shi chang)货物买卖场所。实为摊贩、小市店集中之地。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每阅市场,登酒肆,逢人即与相喜。”清·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新开各处市场宽,买卖随心不费难。”
●市◆( shi huan)市场。宋·苏轼《次韵陈海州书怀》:“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清·查士标《雪后同方宝臣张谐石游北固》诗:“僻性从来厌市阛,投闲山寺岁将残。”市阓◆(shhu)本指市区的门,借指市场。清·魏源《武夷九曲诗》之三:“曲曲奥不旷,旷即嫌市阓。”
●市井◆( shi jing)犹市集。《管子·山匡》:“处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日‘市井。”《汉书·货殖传序》:“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颜师古注:“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
●市头◆( shi tou)市井,市场。唐·施肩吾《途中逢少女》诗:“市头日卖千般镜,知落谁家新匣中?”宋·园耐及翁《都城纪胜·铺席》:“自融和坊到市南坊,谓之珠子市头,为遇卖买,动以万数。”又指有艺人的茶肆。
●唐市◆( tang shi)空荡的集市。唐,空,虚;肆,店铺,市场。《庄子·田子方》:“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市也。”陈鼓应今注:“唐市,空市场。”唐·王维为兵部祭库部王郎中文》:“唐肆求马,夜壑藏舟。”
●墟场◆( xu chang)集镇,市集。墟,乡村市集。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从田中西北行一里余,抵北山下,稍西复北,一里,逾其坳,有墟场,为马站街房。”墟市◆(shi)定期市集。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之虚所卖之。”虚所,即虚市。宋·范成大《晓出古城山》:“墟市稍未集,筠笼转山忙。”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虚实》:“今虚市之称,义取朝实暮虚也。”
●玄市◆( xuan shi)集市。玄,远,大。因其离市镇远,故名。金·元好问《恒州刺史马君神道碑》“此地近接边堡,玄世所在。于殖产为易。” 吉祥 【吉祥】
◆( xiang)预示好运的征兆,祥瑞。《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岂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者乎?”
●彩头◆( cai tou)吉兆。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姐姐正在门首,这也是个彩头,待我见去。”
●吉昌◆( chang吉祥。汉·焦赣《易林·恒之复》:“逃时历舍,所之吉昌。”《平山燕话》第回:“前钦天监臣奏象纬吉昌,归功于朕,朕惧不敢当。”又指健康无恙。
●吉良◆( liang)犹吉祥。汉·王充《论衡·讥日》:“刚柔相得,奇耦相应,乃为吉良。”又“神马”名,见该条。吉瑞◆(ru)祥瑞。《汉书·王莽传中》:“申以福应,吉瑞屡仍。”《三国志·魏志·杨阜传》:“而动得吉瑞,犹尚忧惧,况有灾异而不战竦者哉?”
●吉善◆( shan)吉祥。汉·焦赣《易林·履之颐》:“宜家受福,吉善长久。”
●吉羊◆( yiang)同“吉祥”。羊,古“祥”字《隶续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羊。”清·赵翼《题百体寿字》诗:“迩来临本渐传播,多取吉羊介秀眉。”
●吉兆◆( zhdo)吉祥的征兆。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李纳》:“祐但以荐奠毕,掷樗蒲投具,得吉兆告纳。”
●佳兆◆( jia zhao)吉兆,好的朕兆。唐·李商隐《赴职梓童留别畏之员外同年》诗:“佳兆联翩遇凤凰,雕文羽帐紫金床。”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抚今思昔,亦莫之为而为,良非佳兆云。”
●嘉吉◆(jiaj)吉祥,美善。语出《易·随》:“九五,孚于嘉,吉。”宋·石介《庆历圣德颂》:“同明道初,天地嘉吉
●嘉气◆(ji)祥瑞之气,指吉祥。《宋史·乐志七》嘉气四寒,丹诚上腾。”又《乐志十》:“祥光奕奕,嘉气蒙蒙。”
●嘉瑞◆( jia rui)吉祥;祥瑞。《汉书·宣帝纪》:“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唐·李白《大猎赋》:“拥嘉瑞,臻无符,登封于太山,篆德于社首。”
●嘉祥◆( jia xiang)吉祥;祥瑞。嘉,美善。汉·班固《东都赋》:“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嘉祥阜兮集皇。”唐·陈子昂《谏政理书》:“灾害之所不生,嘉祥之所遂作,则观象于天,察法于地。”明·唐顺之《廷试策一道》:“臣谨稽之《洪范》,征之《春秋》,大抵政善民安则嘉祥生,政荒民困则灾诊作。”
●嘉应◆( jia ying)祥瑞,吉兆。《汉书·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宋·秦观《代贺坤成节表》:“忠谋入而奸党破,弊事革而嘉应来。”
●嘉祯◆( jia zhen)亦作“嘉贞”。犹言吉祥的征兆。汉·焦赣《易林·需之渐》:“冠带南游,与福喜期,邀于嘉贞,拜为公卿。”《北齐书·文宣帝纪》:“嘉祯幽秘,一朝纷委。”奇瑞◆(q1ru)祥瑞。汉·王充《论衡·宣汉》:“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晋·葛洪《抱朴子·正郭》:“及其片言所褎,则重于千金,游涉所经,则贤愚波荡,谓龙凤之集,奇瑞之出也。”
●瑞征◆( rui zheng)吉祥的征兆。宋·周密《齐东野语祥瑞》:“瑞物之出,殆无虚岁。而太子元膺以叛死,大火焚其宫室,兵败于外,政乱于内,终之以身死,衍立而国亡,其为瑞乃如此耳!”
●善瑞◆( shan rui)吉祥的瑞应。犹祥瑞。汉·王充《论异虚》:“谓恶翼可以善行除,是谓善瑞可以恶政灭也。”善祥◆( shan xiang)吉祥,吉兆。《汉书·萧望之传》:“然而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善应◆( shan ying)犹吉兆。应,反映。《北史·隋滕穆王论传》:“论忧惧,呼术者王琛问之,琛答曰王相禄不凡滕,即腾也。此字足为善应。”
●善征◆( shan zhen)吉兆。征,征候,迹象。《南史·顾琛传》:“琛意窃知为善征,因誓之曰:若得郡,当于此立庙’。”
●天瑞◆( tian rui)上天降下的祥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厥突靡踪,天瑞之征。”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为也。”
●伟兆◆( wei zhdo)大显征兆。晋·左思《魏都赋》:“盖亦明灵之所酬酢,休征之所伟兆。”张铣注:“休征大示于天下。”
●休符◆(xiuf)吉兆。《东观汉记·丁鸿传》:“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台,黄鹄群翔,所谓神人以和答响之休符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义熙十五年城上密云细雨,五色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明史·宋濂传》:“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休兆◆( xiu zhao)吉祥的祥兆。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武后》:“圣人启运,休兆必彰。”
●休祯◆( xiu zhen)吉祥及其征兆。祯,吉祥。《后汉书陈番传》:“如是天和于上,地治于下,休祯符瑞,岂远乎哉?唐·刘禹锡《送李策兼简衡州吕八郎中》诗:“圣功奠运服,神物拥休祯。”宋·王禹偁《醴泉无源赋》:“考乎支枝派,应居水之先;效彼休祯,合列祥经之首。”
●休征◆( xiu zheng)吉祥的征兆。休,美善。《书·洪范》:日休征”。孔传:“叙美行之验。”《汉书·终军传》:“故周至成王,然后制定,而休征之应见。”颜师古注:“休,美也征,证也。”唐·元稹《遭风》诗:“那知否极休征至,渐觉宵分曙气催。”否◆(p),恶,坏。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故河清海宴,神人无杂扰之灾;物阜民蕃,太史奏休征之应。”
●哲符◆( zhe ui)吉祥之兆。汉·扬雄太玄·事》:“次二:事在枢,不咨不凑,丧其哲符。”范望注。“符者,所守之瑞也。”
●征瑞◆( zheng rui)祥瑞;吉兆。晋·嵇含《长生树赋》“
●:美我亲之仁孝,固征瑞之必招。”《晋书·成公绥传》:“征瑞表祥,灾变呈异。”
●征祥◆( zheng xiang)征兆。亦特指祥兆。汉·刘向《说苑·善说》:“陛下之身逾盛,天瑞并至,征祥毕见。”晋·葛洪《抱朴子·对俗》:“仰望云物之征祥,俯定卦兆之休咎。” 妓女 【妓女】
◆(jn)在古代原指以从事歌舞为业的女艺人,后来专指以卖淫为职业的女子,实为剥削制度的产物。《水浒传》第八一回:“这个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
●表子◆(bido zi)现作“婊子”,即妓女。明·周祈《名义考。人表》考证:“俗谓倡曰表子,私倡者曰夃老,表对里之称。表子,犹言外妇。”及◆(g),谓买者多得之义。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被父母禁持,投东摸西,将一个表子依随。”《官场现形记》第十回:“上海这地方不是好地方,婊子极多,一个个狐狸似的
●娼妇◆( chang fu亦作“倡妇”,指妓女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清·杜《扬州春》诗:“积雪泥深一尺余,倡妇挟瑟乘肩舆。”倡伎◆( chang ji)亦作“倡妓”。原指从事歌的艺人,后指卖淫的女子。宋·罗烨《醉翁谈录·子瞻判和尚游娼》:“灵隐寺有僧,名了然,不遵戒行,常宿娼妓李秀双家。”
●倡家◆( chang Jia)亦作“娼家”。原指以歌舞为业的人家,后指妓院。亦指妓女。唐·崔颢《渭城少年行》:“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壶清酒就倡家。”《花月痕》第四一回:“家而死节,名教母乃亵。”亦指“妓院”,见该条。
●倡女◆( chang nu),亦作“娼女”。多指妓女。唐·白行简李娃传》:“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宋·王《燕翼诒谋录》卷三:“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
●倡条◆( chang tiao)妓女的喻称。以其姿态似杨柳枝条轻柔,故云。南朝·陈后主《折杨柳》诗“杨柳动春情,倡园惊。”隋·江总和诗云:“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不悟倡园花,遥同天岭雪。”后遂以“倡园花喻柳絮,以“倡条”指杨柳枝,并喻妓女。《随园诗话》卷九引清·陈楚筠诗:“新安山高江水遥,卷葹原不生倡条。贞魂夜号月光晓,儿童莫赋西陵草。”卷葹◆(shi),草名。
●倡条冶叶◆( chang tido yeye)妓女喻称。谓妓女体态象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叶一样。元·刘天迪《萼红·夜闻南夫哭北夫》词:“堪叹扬州十载,甚倡条冶叶,不省春残。”清·许田《扬州慢·刊沟怀古》词:“羡倡条冶叶,青楼春幕,书记忘归。”
●大姐◆( da jie)元代对妓女的称呼。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外旦云)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我嫁了,做一个张郎家妇,李郎家妻,立个妇名。…元无名氏《云窗梦》第一折:“◆(净云)大姐,似俺这等做子弟的,有村的,有俏的。”也称妻子,多见元明白话小说和元人杂剧。
●杜陵花◆( du ling hua)指称妓女。杜陵本为汉宣帝陵墓所在地,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原为秦宜春苑,汉宣帝时称乐游原。唐时极繁盛,为豪富子弟游乐之所,多美妓,故称妓女为杜陵花。唐·韩《赠张千牛》诗:“急管昼催平乐酒,春衣夜宿杜陵花。”明·阮大铖《燕子笺·写像》:“风留贪看杜陵花,解春衣夜宿儿家。”
●个中人◆(ge zhong ren)古对妓女的隐称。个中,其中,此指妓女中。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二嫂萧娥,他原是个中人,我替他礼案上除了名字,弃贱从良,就我做个次妻。”
●风月◆(feng yue)喻称妓女。谓其如清风明月之美景,可供赏玩,或指男女欢情,故云。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妾身姓李,表字贞丽,烟花妙部,风月名班。”
●倌人◆( guan ren)指妓女。旧时吴语地区◆(苏、沪、杭一带)对妓女的称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个金荳蔻盒,这是上海倌人用的东西。”
●行街◆( hang xuan)妓女。古称妓院为子,称妓女为衏衒。衒,卖弄,叫卖。明·徐霖《绣襦记。鸣珂嘲宴》:“衏衒哭孤老,哀而不伤。”
●街◆( hang yuan)即,指妓女。明·郑若庸《玉玦记·访友》:“小子惯会帮嫖,别人请衏衍,我专吃一好寡醋便罢。”又指妓院,见该条。
●花门妇◆(hua men fu)妓女别称。以其为妓院◆(花门)中的妇人,故称。明·康海《王兰卿》第一折:“做一个三从四德好人妻,不强如朝云暮雨花门妇。”
●花娘◆( hua niang)妓女别称。宋·梅尧臣《花娘歌》:“花娘十二能歌舞,籍甚名声居乐府。”
●子◆(kez)亦作“科子”。窠,本为禽兽内穴,后喻暗娼居处,因“窠子”指私媢。《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南街子又占着窠子卓二姐,名卓丢儿。”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我苫着个科子,唤做白捉鬼,他没廉耻,每夜瞒了我去与他偷。”◆(shan)遮盖,引申,为占有。
●匪妓◆(feij)指妓女。以其行为不正,故称。匪,不,非。·无名氏《度柳翠》楔子:“在杭州抱鉴营街积妓墙下,化作风尘匪妓,名为柳翠。”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粉头◆( fen tou)妓女别称。元·马致远《青衫泪》“经板似粉头排日唤,落叶似官身吊名差。”《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如今◆(白秀英)见在勾栏里院唱诸般品调,……都头为何不去一?端的是个好粉头。”◆(su5),斜眼看。粉头,也指不正经的女人或传统剧中净角大花脸的一种。
●风声妇人◆(feng sheng fu)妓女别称。以其卖弄风流声色,故称。五代·南唐·刘崇远《金华子》:“高燕山◆(骈)在淮南日,任江扬宰,有弟,收拾一风声妇人为歌姬在舍。”猱儿◆(ndo er)妓女的别称。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我怨那礼案里几个令史,他每都是我掌命司,先将那等不会弹不会唱的除了名字,早知道则做个哑猱儿。”
●平康女士◆(ping kang nu shi)妓女别称。唐京城长安丹风街有平康里,为妓女聚居之地,故云。《西湖二集》第二十卷:平康女士知机者,常恐冰山罹祸殃。”
●师师◆(shsh)本为北宋名妓李师师之名,后用以借指妓女。清·吴伟业《无题》诗之三:“错认微之共牧之,误他举举与师师。”清·钱谦益《丙戌南还赠别故侯家妓人冬哥》诗:“师师垂垂杜秋哀,金缕歌残尽此杯。”又为相互师法,或恭敬的样子与众多的样子。
●市娼◆( shi chang)亦作“市倡”。城市中的妓女。宋·苏轼《题王逸少帖》诗:“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昡儿童。”元·程棨《三柳轩杂识·评花品》:“余尝评花,以为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倡,李如东郭贫女。”
●团云队◆( tuan yun dui)妓女的别称。唐·冯贽《云仙杂记·风窠群女》:“太守张宪号诸倡曰凤窠群女,又日团云队曳云仙。”
●小小◆(xido xido)本为南齐名妓苏小小之名,亦泛指妓女。宋·晁说之《都下追赶往普》诗之一:“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谢娥◆(xe)指妓女。五代·前蜀·韦庄《浣花集·叹落花诗:“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
●谢娘◆( xie niang)本为唐代名妓谢秋娘之省称,亦泛指妓女。唐·白居易《代好答崔员外》诗:“青娥小谢娘,白发老崔郎。”《鹿门集·离》诗:“庭前佳树名栀子,诚结同心寄谢娘。”
●烟花◆( yan hua)指妓女。宋·辛弃疾《眼儿媚》:“烟花丛里不宜他,绝似好人家。”
●烟月◆( yon yue)妓女的喻称。谓妓女有如烟霭中之月,故名。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本是个显要龙图职,怎伴着烟花鬼孤缠,可不先犯了风流罪,落得价葫芦提罢俸钱。”窑姐◆( yao jie)妓女的异称。因旧时妓院称窑子,故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不知怎样被一个窑姐儿把他迷住了,一定要嫁他。”
●野鸡◆(yj)指妓女。游娼的喻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走到四马路野鸡最多的地方,叫着什么香里。”夜度娘◆(ye du niang)妓女的别称。因其陪客过夜,故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渠虽不贞,亦未便作夜度娘,成否固未必也。”
●倚门者◆(yi men zhe)指妓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有人于酒筵遇一妓,举止尚有士风。讶其不类倚门者,问之,即其小女也。”
●饮妓◆(yYnj)妓女。因其常陪客聚饮,故称。唐·孙棨北里志序》:“京中饮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曹署行谍,然后能致于他处。”
●莺花◆(ying hua)借指妓女。旧时谓莺啼花开季节,为男女寻欢作乐之时,故称。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二折:“谁着你恋莺花,轻性命,丧风尘。” 妓院 【妓院】
◆( Ji yuan)旧时代集中妓女公开卖淫的场所,为一大罪恶渊,是剥削制度的产物
●百媚门程◆( bai mei men ting)妓院的美称。谓其门内有千娇百媚的女子◆(妓女)。,门槛。明·朱有燉《神仙会》第一折:“躲离了七真坛院,撞入这百媚门。”
●北里◆(bei)借指妓院。唐长安平康里在城北,因称北里,为妓女聚居之地,后以“北里”借称妓院。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祐》:“同时崔涯亦工诗,与祐齐名,颇自行放乐,或乘兴北里。”清·黄景仁《都门秋思》诗之一:“新声北里回车远,爽气西山拄笏通。”
●倡馆◆( chang guon)妓院。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石曼卿为集贤校理,微行倡馆,为不逞者所。”
●倡家◆( chang jia)亦作“娼家”。妓院别称。由以歌舞为业的人家转化而来。《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宣和遗事》前集:“奈何信奸谗贼臣之语,夜宿娼家,荒于酒色。”
●倡楼◆( chang lou)亦作“娼楼”。指妓院。南朝梁·简文帝《东风白劳歌》之二:“西飞迷雀东羁雉,倡楼秦女乍相值。”清·魏柟《古意》诗:“荡子戍龙城,倡楼月自明。倡寮◆( chang lido)妓院。寮、小屋,小窗。《宦海》:第六回:“查着了两个候补道在一家倡寮吃酒,那委员不由分说,竟把这两位道台大人带了起来。”
●倡门◆( chang men)犹倡家,本指以歌舞为业的人家,后指妓院。唐·储光羲《长安道》诗:“鸣鞭过酒肆,祛服游倡门。百万一时尽,含情无片言。”
●倡肆◆( chang)亦作“娼肆”。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五:“◆(崔涯)每题一诗于倡肆,无不颂之于衢路。”
●翠红乡◆( cui hong xiang)借指妓院。因妓院中有许多穿翠绿桃红衣裙的妓女而得名。元·史敬先《庄周梦》第二折“快人迷恋翠红乡,个个身亡皆为色。”
●粉房◆( feng fang)妓院别称。以其为粉头◆(妓女)所居,故称。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你来粉房里寻我。”风月馆◆( feng yue guan)妓院他称。以其尽为男女欢爱风月)之事,故云。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再不去卖笑追欢风月馆,再不去迎新送旧翠红乡。”
●风月场◆( feng yue chang)妓院别称。谓其为男女谈风月、讲欢情的场所。《孽海花》第十六回:“◆(姑娘)忽变了样儿一双半嗔半喜的眼儿,几句若远若近的说儿,加克虽然是风月场中的魔儿,也弄得没有话儿。”
●风月门庭◆( feng yue men ting)指妓院。风月,指男欢女爱的风流情事,故称。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休占风月门庭闹,莫厌蓬莱途路赊,回首是精仙阙。”赊◆(she),远。风月所◆( feng yue suo)犹“风月场”,指妓院。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风月所得清白,雨云乡无粘带,烟花寨耳根清净。”
●勾栏◆( gou lan)妓院别称。宋元时说书、演戏、耍杂技的场子,因四周围以栏干,故称勾栏,也作“构肆”后沿称妓院。宋·周密《武林旧事》:“如此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外又有勾栏甚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此是小勾栏。”
●行户◆(hang hu)犹“行院”。借指妓院。《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们行户人家,吃客穿客,前户送旧,后门迎新。”
●行院◆( hang yuan)本指买卖、交易的场所,借指妓院。·马庄文《孤鸾》词:“陌上叫声,好是卖花行院。”元·张可久《普天乐·收心》曲:“姨夫暗攒,行院斗侃,子弟先。”院◆( hang yuan)同“行院”,指妓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晚霞故名妓,溺水不得其尸。自念衏院不可复投,遂曰:“镇江蒋氏,吾婿也。客因代贳扁舟,送诸其家。”
●衍◆( hang yuan)亦作“衏衍”。指妓院。《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大郎道:‘又不是衏衍人家,如何要得许多?,”清·张潮《<板桥杂记>小引》:“辟乐园于平康,创柔乡于衏衏。”亦指妓女,见该条。
●術子◆( hang z)指妓院。《醉醒石》第一回:“《南京下处,河房最贵,亦最精,西首便是贡院,对河便是子。故此风流衏爽之士,情愿多出银子租他。”
●花粉楼◆( hua fen lou)指妓院。花粉,喻指妓女。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我比你迟到䖵蜒地,你比我多登花粉楼。”
●花胡同◆( hua hu tong)俗称妓院,以其多在胡同内,故名。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是个花胡同女婵娟,恰会把筝自演。”
●花柳◆( hua liu)喻称妓院。为“花街柳巷”之省称。花柳喻指妓女。唐·段成式《阳杂俎。语资》:“某年小常结豪族为花柳之游,竟畜亡命,访城中名姬,如蝇袭羶,无不获者。”花柳营◆( hua hu ying)妓院喻称。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将一座花柳营,生扭做迷魂阵。”
●花门◆( hua men)指妓院,为“花门柳户”之省称。明康海《王兰卿》第一折:“做一个三从四德的好人妻,不强如朝云暮雨花门妇。”又朱有燉《继母大贤》第一折:“他又不止在花门柳户,却又好饮酒,发酒风。”
●花衢◆(huq)喻称妓院。衢,四通八达的街道,以花喻妓女。明·朱有燉《神仙会》第二折:“自惜青春,误落花衢作妓人。”
●花营锦阵◆( hua ying jin zhen)妓院代称。花、锦,谓“花团锦簇”指妓女穿戴艳丽、众多;营、阵,指众多。元·贾仲明《对玉梳》第一折:“卖花人卖花唇,入俺这花营锦阵。”六院◆( liu yuon)妓院代称。明初南京妓院著名的有来宾、重译、轻烟、淡粉、梅妍、翠柳等六家,称为“六院”,后泛指妓院。《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明·屠隆《毫记·散财接客》:“昨日取醉平康,六院诸姬齐来相见。”
●女间◆(1)春秋时齐桓公设于宫中的淫乐场所,称为“女闾”。后世借指妓院。《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虽市门之游,豪客不废;然女之遗,正人耻言,不得不谓之邪色。”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一:“杭城无,间有女闾。”
●女市◆(nu shi)指妓院。市,交易、买卖的场所。《北史西域传·龟兹》:“龟兹国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钱以入官。”青楼◆( qing lou)南朝·齐·武帝建兴光楼,用青漆涂饰,世谓之青楼。后指显贵之家的楼阁,多为妇女所居,转指妓院。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结束,谓梳妆打扮。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烟月作坊◆(《ydnYuezufdng《)指妓院。宋·陶谷《清异录·锋窠》:“四方指南海为烟月作坊,以言风俗淫故也。”窑子◆(yoz)指简陋的娼寮◆(娼妓的小屋),又泛指妓院。《老残游记》第二回:“就是窑子的姑娘,也人人都学。”莺花市◆(ying hua shi)亦称“莺花阵”、“莺花寨”。莺啼花开喻妓女轻佻举动,或指男女行欢之时,并指妓女因之以莺花市指称妓院。唐·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也只为莺花寨声名非是美,情愿做从良正妻。”元·戴善夫《风光好》第四折:“我自离了莺花市,无半星儿点污,一抹儿瑕疵。”雨云乡◆(yu yun xiang妓院别称。因男女欢会为云雨,故称。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我着你托化在雨云乡,还宿债在莺花阵。”宿债,旧债。
●玉楼◆( yu lou)本指华美的楼,亦为天帝或仙人的居处。后为妓院之美称。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宋·柳永《归朝欢》词:“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乐户◆( yue hu)古代从事吹弹歌唱以取悦统治阶级的官妓,名隶乐籍,户称乐户,后沿用为妓院之称。《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春娘年十二岁,为乱兵所掠,转卖在泉州乐户杨家……母爱之如宝,改名杨玉。”
●月局◆(yuej)妓院别称。以其为风月场所,故称。元无名氏《谢金吾》三:“王枢名云:“国姑!良吏不管月局,贵人不踏险地,这个所在便不来也罢。”
●章台◆( zhang tai)本指秦离宫◆(犹别墅)中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即指此。据称倚宫一街名章台街,汉时为寻欢作乐之地,故后以章台名妓院元马致远《青山泪》第一折:“我不曾流水出天台,你怎么走马到章台?” 家产 【家产】
◆( jia chan)家庭的财产《史记·李将军列传》:“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晋书·和峤传》:“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于世。”
●家财◆( jia cai)家庭财产,即家产。《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唐韩愈《毕君墓志铭》:“宝应二年,河北平,宗人宏以家财赎出之。”
●家当◆( jia dang)家产。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赵元)好酒贪杯,不理家当,营生也不做。”《水浒传》第四十四回:“这李云既无老小,亦无家当。”也指家什;物件。家道◆(jiad)家产,家业。晋·陆机《百年歌》之六“子孙昌盛家道丰。”《梁书·明山宾传》:“兄仲璋婴痼疾,家道累空。”
●家活◆( jia huo6)犹家产、家业。宋·欧阳修《论不才官史状》:“其人西京广有家活,而病之年,贪禄不止。”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时不遇也恁么,且耕种置个家活。”也指日用器物。
●家计◆(jij)家产、家财。《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本有万金家计,就子孙辈连年送的生日礼物,也有好几千。”清·孙枝蔚《新嫁娘》诗之三:“不用论家计,郎能学六经。”又指生计、家庭事务。
●家事◆(jia shi)家产、家业。唐·蒋防《霍小玉传》:“我小娘子即霍王女也,家事破散,失身于人。”清·李渔《意中缘·卷帘》:“小子虽然不肖,也是个纳粟的前程,家事虽然不多,也将就有一二十万。”
●家私◆( jia sT)家财、家产。杨瑀《山居新语》:“江西吕道山至元间分析家私作十四分。”《红楼梦》第六八回:“女婿现在才十九岁,成日在外赌博,不理世业,家私花尽了。”又指家务、日用器物。亦指“家世”。见该条。
●家业◆( jia ye)家产。《汉书·杨王孙传》:“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除蠹》:“有豪族陈氏为县录事,家业殷富,子弟复多。”又指家庭生计、家传世业或学业。
●家缘◆( jia yuan)家业、家产。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夜拥孤衾三幅布,昼欹单枕是枚砖,只此是家缘。” 袈裟 【袈裟】
◆( jia sha)亦为“加沙”。僧人的法衣。梵语为 kasaya,红色,为许多长方形的小块布片拼缀而成。在隆重的场合由有地位的僧人斜披在外面。一般和尚并无袈裟。元·袁桷《昌上人游京师》诗:“加沙不展团稳,此是开元妙总持。”梵服◆( fan fu)袈裟。梵,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之。《法苑珠林》卷六六:“沙门何不全发肤,去袈裟,释梵服,披绫罗?”
●佛衣◆(fy)即袈裟。佛教禅宗六祖以前皆用为传法的信物之一。唐·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初达摩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又《佛衣铭》:“佛言不行,佛衣乃争。”
●坏衣◆(huai)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种正色和五种间色,故僧衣皆以坏色染成,故名坏衣。唐李端《送惟良上人归润州》诗:“寄世同高鹤,寻仙称坏衣。”宋·梅尧臣《乾明院碧鲜亭》诗:“坏衣削发远尘垢,蛇祖龙孙生屋后。”
●离尘服◆( chen fu)袈裟。即脱离尘世之服谓僧人经修炼后,可以超凡出尘。《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袈裟》:“大净法门经》云:袈裟者晋名去秽;《大集》名离染服《贤愚》名出世服;《真谛杂记》云:袈裟是外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日离尘服。”
●伽梨◆(qi)亦作“伽黎”,即袈裟宋·黄庭坚元半癸亥经行石潭寺别和一章》:“空余祗夜数行墨,不见伽黎一臂风。”明·屠隆昙花记·菩萨隆凡》:“晃晃庄严,花冠缨络明明现,如来大士拥伽黎。”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喇麻即僧,应僧衣僧冠。其袈裟红色本佛旧制,所谓僧伽黎也。”
●僧伽胝◆( seng qie)僧佛大衣名为比丘◆(和尚)所服“三衣”之一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缚喝国》:“如来以僧伽胝方叠布下,次下郁多罗僧,次僧却崎。”
●僧伽梨◆( seng qie1)亦作“僧迦梨”、“僧伽黎”,梵语 samg hati的译音。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僧衣◆( seng僧人穿的衣服,主指裟。唐·綦毌潜《过融上人兰若》诗:“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水田衣◆( shur tian)亦省称“田衣”,即袈裟。以其为方形小方块缀成,似水田界画,故名。唐·房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诗“得地又生金粟界,结根仍对水田衣。” 家世 【家世】
◆( jia sh)谓世代相传的门第或家族世系,亦指家庭历代的世业、名望和社会地位。《史记》:“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宋·范成大《送洪内翰使虏》诗之二:“单于若问公家世,说与麒麟画老经麒麟,即麒麟阁,唐代供奉功臣画像的地方。清·刘大櫆《张讷堂诗集序》:“后之人读其诗,而考其家世,见其父子祖孙奕叶相承如此,孰不神往而慕绝之。”奕叶,犹言累世。家世,亦可引申为先代、前世。
●家阀◆( jia fa)家世门第。阀,门阀,阀阅,指封建时代有权势家庭显赫的社会地位。《新唐书·李琢传》:“◆(琢)以家阀擢累义昌、平卢、镇海三节度史。无显功,不为士大夫称道。”家门◆( jia men)家世;门第。《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玉梅啼啼哭哭,范希周中途见而怜之,问其家门,玉梅自叙乃是官家之女。”又谓家族、师门、门风、自家门口等等。家私◆( jia sT)家世;家中底细。清·李渔《风筝误·嘱,
●鹞》:“说戚大爷的名字,还掀动得他说是相公,他若访你的家私,连诗的成色都要看低了。”又指“家产”,见该条。亦指家务,家庭私事等。
●门祚◆( men zuo)家世。《新唐书·柳玭传》:“丧乱以来,门祚衰落。基构之重,属于后生。”祚,福运。
●宗系◆(zong×i)宗族世系;家世。唐·孙揆《灵应传》“宝曰:‘愿闻其说,兼冀识其宗系。苟可展分,安敢以幽显为。,”《清史稿·食货志一》:“又必辨其宗系。如民人无子许立同宗穆相当者为后。” 家属 【家属】
◆( jia sh)户主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员。亦指职工、官兵等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员。《管子·立政》:“凡过党,在其家属,及于长家。”宋·苏轼《天石砚铭跋》“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宝眷◆( bao juan)对人家属的敬称。宋·阳《与赵侍讲札子》:“宝眷想随轩在京,或只在于潜耶?”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公子追问宝眷何时移来。”
●家眷◆(jia juan)家属,指妻子儿女等。唐·司空图《十会斋文》:“伏觊过去尊灵,见存家眷,皆凭护念,免怖沉沦。”《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十八骑燕将,保着张飞,杀出东门,玄德家眷在府中,都不及顾了。”
●家口◆( jia kou)家属;家中人口。《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南朝·宋·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翼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北齐书·杨愔传》:“于是乃以天子之命下诏罪之,罪止一身,家口不问。”
●家内◆( jia nei)眷属;家属。《宋书·殷琰传》:“休祐步入朝,家内犹分停寿阳,琰资给供赡,事尽丰厚”亦指妻子,见该条。
●家徒◆(jiat)家人家属。唐·白居易《自喜》诗:“自喜天降我少缘,家徒行计两翩翩。身兼妻子都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
●家小◆( jia xido)犹家属。谓妻子儿女。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凡八兄》:“德祖悄然,忽念未别家小,白兽屹然不行。八兄笑曰:‘果有尘俗之念,去世未得如术。”
●贱累◆( jian lei)谦称自己的家属。宋·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四:“承问贱累,正月末已到赣上矣。”
●婘属◆( juan shu)眷属婘,“眷”古字。《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后崩,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吕须,樊哙妻。《南齐书·江敩传》:“江忠简◆(湛)胤嗣所寄,唯敩一人,傍无眷属。”胤嗣◆( yin si),子孙后代。《梁书·侯景传》:“君门眷属,可以无恙,宠妻爱子,亦送相还。”
●室属◆( shi shu)家属。《宋书·谢晦传》:“晦之室属,缧仆狱户。”
●宅眷◆( zhai juan)家眷;家属多指女眷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般载杂卖》:“又有宅眷坐车子,与平头车大抵相但棕作盖,及前后有勾栏门,垂帘。”元朱德润《外宅妇》诗:“贫人偷不敢看,问是谁家好宅眷。” 家庭 【家庭】
◆( jia ting)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其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唐·刘知几《史通·辨职》:“班固之成书也,出自家庭;陈寿之草志也,创于私室。”宋·欧阳修《刘丞相挽词》诔之二:“平昔家庭敦友爱,可怜松槚亦连阴。”又指家中、庭院。
●家舍◆( Jia she)本指家庭、屋舍,借指家庭。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家室◆(jia sh1)家庭;家眷。《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也。”陈奂传疏:“《孟子滕文公篇》‘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所谓“女有家,男有室。”室即家,亦即家庭或家眷三国·魏·曹操《存恤从军吏士家室合》:“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清·昭梿《啸亭续录·成知州》:“等为外吏,岂可幸其患难辱及家室。”又指房舍、住宅。
●家宅◆( jia zhai)家庭;住宅。宋·苏赋《宿望湖楼再和》“我寻得所嗜,十日忘家宅。”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兀那酒丧门临本命,饿太岁犯家宅。”
●室家◆( shi jia)泛指家庭。《诗·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帑◆(n),儿子,或者指妻子与儿子。
●宋曾巩《洪州诸寺观祈晴文》:“盖兹疲隆之民,已出早灾之后,室家凋敝,闾里愁嗟。”也指家庭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等。堂宇◆( tang yu)本指殿堂及其顶棚,代指家庭。汉·蔡邕《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上有帝室龙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南朝·宋鲍照《游思赋》:“舍堂宇之密亲,坐江潭而为客。” 家乡 【家乡】
◆( jia xiang)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故乡。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之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明·张居正《给假治疾疏》:“近访得一医人自家乡来,自言能治此疾。”
●常◆( chang1)故里。汉·张衡《思玄赋》:“缤联翩兮纷暗暖,倏眩眃兮反常闾。”吕延吉注:“反常闾,归旧居也。”《晋书·挚虞传》:“路遂遵兮情欣欣,奄忽归兮反常。”反,同“返”。
●坟井◆( fen jing)家乡,故土。以其有祖坟故井而称。唐沈亚之《省试第三道第三问》:“失其产者,吏督其不奉而赋岁以重,是以割姻爱弃坟井,亡之他郡而不顾,亡者之赋又均焉。”粉榆◆(feny)故乡的代称。指两种树木,多用做屋梁,又为汉高祖故乡名。后用为故乡的代称汉·张衡《西京赋》:“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榆。”《南齐书·沈文季传》:“文季◆(谓褚渊)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公亡公央土,不识枌榆。,”
●故国◆(ggu)故乡。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又指祖国,本国;故都。
●故里◆(gu)家乡。南朝·梁·江淹《别赋》:“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唐·白居易《小阁闲坐》诗:“二疏返故里,四老归旧山。”
●故土◆(gut)故乡。唐·柳宗元《钴潭记》:“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故乡◆( gu xiang)家乡。古乐府《木兰辞》:“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故园◆( gu yuan)家园,故乡。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杜甫《复愁》诗:“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唐·李商隐《蝉》诗:“薄官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家山◆(jia shan)故乡。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宋·梅尧臣《读ㄑ汉书·梅子真传>》诗:“旧市越溪阴,家山镜湖畔。”
●家园◆( jia yuan)故乡。《后汉书·桓荣传》:“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又指自家园林。
●井间◆(jing)故里,乡里。闾,古二十五家为一闾;里巷。宋·梅尧臣《上马和公议》诗:“已是经时隔,亲旧全如远别来。”清·钮琇《觚续编·总戎佳论》:“向者捐亲戚,背井闾,藐是一身,远游万里。”向,以前,往昔;指,舍弃。井邑◆(jngy)本为乡村,村落。语出《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因又称故里。唐·张说《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路艰寇阻,兵危势急,公独颠沛致丧,归其井邑。”清·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之二九:“老大荒凉余井邑,平龛残火一翁禅。”
●旧国◆(jigu6)故乡。《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成玄英疏:“夫少失本邦,流离他邑,归望桑梓,畅然喜欢。”亦指故都。
●桑井◆( sang Jing)家乡,故乡的代称。古井田制度,提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故称家乡为桑井。《魏书·高谦之传》:“况且频年以来多有征发,民不堪命,动致流离,苟保妻子,竞逃王役,不复顾及桑井,惮此刑书。”
●桑梓◆( sang zi)桑和梓是古代住宅边常栽的树。《诗·小雅·小弁》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离人见桑梓易引起对父母和故乡的怀念。因以指代家乡。汉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行睹旧里焉。”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下里◆(xia)乡里,乡间,乡野。汉·刘向《说苑·至公》:“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日孙叔敖。《旧五代史·晋书·景延广传》:“延广在军,母凶问至…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问,音讯。清·刘大櫆《与李侍郎书》:“其有沉沦下里,不得亲朋之须者,皆闭门屏息愧赧而不敢自比于人。”馨◆(qing ke),咳嗽,谈笑;欬,同“咳”。赧◆(nan),因羞愧而脸红。
●乡国◆( xiang guo6)家乡。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诗:“眼中了了见乡国,知有归日眉方开。”宋·苏轼《游金山寺》诗:“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乡井◆( xiang jing)家乡。崔峒《酬李补阙雨中寄赠》诗“
●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宋·富弼《论河北流民》:“臣亦曾子细论云,朝廷恐你抛离乡井,欲拟发遣却归河北,不知为何?”乡里◆( xiang)家乡。《晋书华禅经》:“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宋书·陶潜传》:“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乡曲◆( xiang qu)乡里,亦指穷乡僻壤。因偏一隅,故称乡曲。《庄子·箧》:“治邑屋州里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唐·白居易《种桃杏》诗:“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乡土◆( xiang)家乡,故乡。《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中园◆( zhong yuan)犹故园,故乡。唐·韩愈《送进士刘思服东归》诗:“勉来取金紫,勿久休中园南朝·宋·曾巩《秘校新授官还南丰》诗:“佩印自兹始,过家尚少留,中园何时到,徽蕨亦已。”
●梓里◆(Y1)故乡。五代·翁成赞《奉使封闽王归京洛》诗:“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梦魂展维桑”宋·范成大《杨君里居士挽词》诗:“孝至兰陔茂,身修梓里恭。”
●梓桑◆( sang)即桑梓,故乡。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烽烟起,烽烟起,梓桑半损。欲归,归途难问。”
●梓乡◆( xiang)故乡。清·冯桂芬《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如竞以经造册充数,则流毒梓乡,百世无已。”《花月痕》第四四回:“梓乡极目黯飞云,可怜依枕弥留,犹自伤心南望。”
●佳作◆( jia zud)指优秀的文学、艺术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影、书法、绘画、雕塑等等,但在古代多指诗文书画而言。《魏书·冯熙传》:“其北邙寺碑文,中书侍郎贾元寿之词。高祖频登北邙寺,亲读碑文,称为佳作。”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虽事涉乌有,义异拟伦,而清新卓尔,殊为佳作。”唐·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吟玩空复情,相思尔佳作”《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承惠佳作,尚不曾捧读。”
●大文◆( wen)伟大的作品,宏大的文章。《北史·薛道衡传》:“涉历经史,有才思,虽不为大文,所有诗咏,大致清远。”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世之尊崇愈者,方以是篇为巨制大文,而授受诵习焉。”
●高流◆( gao liu)佳作,上品,以其能入高等品流之中,故称。南朝·梁·锺嵘《诗品》:“晋中散嵇康之诗,…伤渊雅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凿裁,亦未失高流矣。”宋·陆游《杨廷秀寄南海集》之一:“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珪璧◆(gubi)喻佳作。明·钱子正《复赠张柏庭》诗:“箧中璧几千载,舌底风雷半九州。”又指爵位、官职。亦比喻高尚的人品。
●徽文◆( huT wen)佳作,美好的诗文。徽,美好。明·何景明《六子诗·何编修瑭》:“至朴敛华蔚,徽文陋雕绮。”又指“美德”,见该条。
●徽章◆( huT zhang美好的诗篇。徽,美善。南朝·梁萧统《蓉赋》:“初荣夏芬,晚花秋。兴〈泽陂之徽章,洁江南之流调。”又指证章、旗号、策命等。
●奎藻◆( kuT zdo)美称帝王的诗文、书画。宋·岳珂《桯史·宣和御画》:“◆(康与之)书一绝于上:玉辇宸游事已空,尚余奎藻绘春风。””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二世祖御笔》:“上以武功定天下,万机之余,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
●奎章◆(ku zhang)美称佳作,亦泛指杰出的书法或文章。奎,即奎星,二十八宿之一,因其形屈曲相钩,似文字笔划,古人认为它主文运和文章,常用以美称帝王的作品或其他佳作宋岳珂《桯史·王玉丰诗》:“山南有万杉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焉。”明·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诗:“奎章博士本书家,画法翻将上品夸。”
●佳构◆( jia gou)犹佳作。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或问国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举金风亭长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云。”
●佳篇◆( jia pian)佳作,优美的诗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明叶显祖《鸾记·品诗》:“佳篇见投,他怎敢糊涂了应酬。”清李渔《风筝误·惊丑》:“这等小姐的佳篇,请念一念。”嘉藻◆( jia zoo)佳作。对人诗文、书信的美称。嘉,美善。藻,文采,词藻。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颂表》:“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唐·孟浩然《与张折冲游耆音寺》诗:“因君振嘉藻,江楚气雄哉!”
●佳制◆(jia zhi)佳作。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高才可羡,佳制愿观。”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中土小说,虽列之于九流,然自虞初以来,佳制盖鲜。”
●杰构◆( ie gou)犹佳作。《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九·简斋集》:“初,与义尝作墨梅>诗,见知于徽宗;其后又以客子光阴私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句为高宗所赏,遂驯至执政,在南渡诗人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
●杰作◆( Jie zuo)十分完美的作品。宋·陆游《谢张时可通赠诗编》诗:“流传到君愈卓荦,投我千篇皆杰作。”清·赵翼《瓯北诗话·诗人佳句》:“然总不如温庭筠《晓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著一虚字,而晓行景色,都在目前,此真杰作也。”
●琼编◆( qiong bian)成册成篇的美好诗文,即佳作。琼,美玉。唐·王勃《四分律宗纪序》:“遂使琼编浩汗,利涉迷于要津。”
●琼瑰◆( qiong gui)喻美好的诗文。瑰,本为美石,亦作瑰宝;又指瑰丽。唐·罗隐《县斋秋晚酬友人见寄》诗:“中和节后捧琼瑰,坐读行吟数月来。”宋·辛弃疾《西江月·和李兼济提举》词:“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
●琼华◆( qiong hud)本指琼花,并喻佳作。元耶律楚材《和北京张天佐见寄》:“琼华赠我将何报,聊寄江南古样弦。”清·方艾《赠阎百诗续娶》诗:“腹如经笥饱,才比剑锋话锦字随时缀,琼华信手拈。”
●琼琚◆( qiong)本指美好的玉珮,借喻美好的诗文唐·韦应物《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诗:“忽因西飞禽,赠我以琼琚。”清·金农《蔡七舍人削牍寄予因答所贶》诗:“临风答嘉藻,何日送琼琚。”嘉藻,美好的文辞。琼琚,又喻“雪”,见该条。
●琼篇◆(qiong pian)美好诗文的篇章。元·袁桷《送玉笥山聂道士》诗:“墨阁小春刊画录,碧窗新月补琼篇。”明·陈汝无《金莲记·外谪》:“凄凉无绪,寒窗自著琼篇。”琼瑶◆( qiong yao)本指美玉,喻美好的诗文、书信唐高适《酬李少府》诗:“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明·何景明《酬高新甫》诗:“连篇落落见才华,未报琼瑶祗自夸。”又指玉颜、仙宫。亦喻“雪”,见该条。
●琼玉◆( qiong yu)本指美玉,亦喻美好的诗文。唐·元稹献荣阳公诗五十韵》:“句句推琼玉,声声播管弦。”又喻霜雪。
●琼章◆(qiong zhang)佳作的喻称。章,纹彩。以美玉的花纹喻称美好的诗文。唐·宋之问《奉和春日玩雪应制》诗:“琼章定少千人和,银树长芳六出花。”六出花,本指雪。此处借指白色花朵。”宋·张孝祥《鹧鸪天·上元设醮》:“咏彻琼章夜向阑,天移星斗下人间。”
●天葩◆(tian pa)喻优美佳妙的诗文,以其象天花一样绚烂。葩,花。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宋·欧阳修《会饮圣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圣从》:“诗翁文字发天葩,岂比青红草木。”明·宋濂《詹学士文集序》:“萃灵风之彩毛,撷天葩之奇馨。”
●天章◆( tian zhang)泛指好文章,佳作。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丹青》:“五章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万卷横波,墨得朱而天章焕。”亦指帝王的诗文。又指“天象”,见该条。瑶篇◆( yao pian)指优美的诗文。明·郑真《题墨窗卷》诗:“翠琰凝香传宝刻,华点漆粲瑶篇。”
●珠球◆( zhu qiu)本为圆珠,喻佳作,好文章。明·王洪《读韩文有作柬时彦》诗:“平生幸遗,矧知获奇授,河图与珠球,烂漫在户牖。”又喻“明月”,见该条。
●珠唾◆( zhu tu)喻佳作。宋·张元干《夏云峰·丙寅六月为筠翁寿》词:“锦肠珠唾钟间气,卓荦天才。宋·杨万里《谢陈希颜惠兔羓》诗:“先生锦心冰雪肠,银钩珠唾千万章。” 嫁妆 【嫁妆】
◆( jia zhuang)嫁女时陪嫁的衣物、资财等明·丘溶《伍伦余备忠考记·央媒议亲》:“男家财礼,女家嫁妆,四时遣使,八节来往。”
●奁具◆(lian ju)嫁妆。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银花》:“姑以千缗为奁具之资。”清·纪《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嫁前一夕,妇整束奁具,复徘徊檐外,或倚柱泣,或俛首如有思。”,俯。
●奁匣◆( lian xia)泛指嫁妆。奁,占代盛梳装用品的盒子,即梳妆盒,匣,镜匣。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遂命妇同归,至于帷幔交匣,悉为增饰之。”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十:“杨氏诸女二十余人选士族嫁之,奁匣围橐不失常态。”
●奁箱◆( lian xiang)嫁妆。宋·梅尧臣《送薛氏妇归绛州》诗:“随宜具奁箱,不陋复不鄙。”
●压奁◆( ya lian)妆奁。清·陈祖《郎潜纪闻》卷七:“阮文达公继娶夫人乃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比成婚杭州,礼仪舆服隆于一时。以诗贺者有‘压只用十三经’之句。”
●妆奁◆( zhuang lian)泛指嫁妆。奁,本指梳妆镜匣,引申为嫁妆。北周·庾信《镜赋》:“暂设妆奁,还抽镜屉。”《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布)连夜具办妆奁,收拾宝马香车,令宋宪、魏续一同韩胤送女前去。” 监狱 【监狱】
◆( jian yu)监禁犯人的处所。犯人的内涵和判决,各个时代差异很大。其异名多与监狱的构造、特点、管辖范围和某些传说有关。
●岸狱◆(anyu)亦作“犴狱”。岸通“犴”即狴◆(ban)为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旧时绘于狱门上,故代称监狱。《诗·小雅·小宛》:“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朱熹集传:“岸,亦狱也。《韩诗》作。乡亭之系日犴,朝庭日狱。”唐·柳宗元《吊屈原文》:“犴狱之不知避兮,宫庭之不处。”宋·杨万里《与张严州敬夫书》:“某初至,见岸狱充盈,而府库虚耗自若也。”
●北扉◆( bei fei)谓监狱。北寺的代称。北寺为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亦泛指监狱。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北扉闲木索,南面富循良”
●北寺◆(beis)指监狱,为北寺狱之省称。北寺狱为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因署在宫省北,故云,并泛指监狱。《后汉书·陈敬王刘羡传》:“◆(灵帝》诏槛车传送倍、迁诣北寺诏狱。”《南史·王融传》:“融被收,朋友部曲,参问北寺,相继于道。”清·吴伟业《后东皋草堂歌》:“白社青山旧居多,黄门北寺捕车来。”又为大理寺的别称。
●狴犴◆(ban)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明·杨慎《升庵全集》卷八十一:“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四曰狴犴’,有威力,故立于狱门。”常被绘在牢狱门上,故以此代称牢狱。《法言·吾子》:“剑客论曰:“剑可以爱身。’曰:狴犴使人多礼乎?”狴牢◆(b)监狱。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手封狴牢屯制田,直厅印锁黄昏愁。”
●厂狱◆( chang yu)指明代东厂、西厂所设的牢狱。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大牢◆(da)监狱的俗称。《水浒传》第二七回:“其余一干人众,省谕发落,各放宁家,大牢取出王婆,当众听命。”均台◆( jun tai)夏代监狱的别名。汉·蔡邕《独断》:“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日士官…夏日均台。”
●牢犴◆(lao an)监狱。《梁书·武帝纪中》天监元年诏:“断弊之书,日缠于听览;钳釱之刑,岁积于牢犴。“钳◆( qian dai),古之刑具。在颈日钳,在足日。
●牢扉◆( lao fei)牢门,借指监狱。《旧唐书·崔隐甫传》:“由是自中丞、侍御史已下,各自禁人,牢扉常满。”已,通“以”。牢户◆( lao hu)监狱。汉·焦延寿《易林·大过·明夷》:“牢户之冤,脱免无患。”《南齐书·竟陵文宣王◆(肖)子良传》“科网严重,称为峻察,负罪离諐,充积牢户。”諐◆(qian),同“愆”,过失。
●牢狱◆(loy)监狱。《汉书·肖望之传》:“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
●缧绁◆( lei xie)本为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监狱”。《论语·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囹圄◆(ling yu)监狱。囹、均有监狱之义。《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入,皆罪人所舍也。”《汉书·礼乐志》:“祸乱不作,囹圄空虚。”
●囚牢◆(qiao)监狱。拘押犯人的处所。《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文王在囚牢之内,一一尽知,克日定时,并无分毫差错。”
●士官◆(shi guan)监狱的别名,士官即士师,为上古掌刑狱之官,借指监狱。汉·蔡邕《独断》:“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尚书》曰:皋陶作士官;夏国均台;周囹圄;汉日狱。”
●天牢◆( tian lao)监狱。以其设在京城由朝廷直接掌握,故称。明·陆采《明珠记·江会》:“奸谋陷入天牢内,遇赦差来锦水西。”《官场现形记》第二九回:“把他囚禁在刑部天牢内,从缓发落。”又为星名,即贯索。亦指易入难出群山环绕的险峻之地。
●严棘◆(yj1)指监狱。古时于监狱四周布棘,故称。《后汉书·顾荣传》:“尚书背绳墨,案空劾,不复质确其过,寘于严棘之下,便奏正臣罪。”李贤注:“严棘,谓狱也。”寘,同“置”
●幽圄◆(yuyu)监狱。《宋书·孝武帝纪》:“廷尉远迩疑谳,平决攸归,而一蹈幽圄,动逾时岁。”南朝·宋·江淹《诣建王上书》:“迹坠昭宪,身陷幽圄。”
●幽囹◆( you ling)监狱。宋·韩维《奉和象之夜饮》之三:“烦忧忽以去,旷如出幽囹。”
●圄犴◆(yan)监狱。圄,监狱,囚禁。《后汉书·皇后纪序》:身犯雾露于云台之上,家婴缧绁于圄犴之下”《梁书·武帝纪中》:“今遐迩知禁,圄稍虚。”
●圄图◆( yu ling)同“囹圄”。《北齐书·循吏传·房豹》“豹阶庭简静,圄囹空虚。”
●狱犴◆(yan)监狱。《荀子·宥》:“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幽隐远方,折手知足,室女童妇,咸知所避,是以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
●狱户◆(yhu)监狱,狱门。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重蒙陛下恺悌之宥,回霜收电,使不陨越,复得扶老携幼,生出狱户,怀金拖紫,退就散辈。”
●圜独◆( yuan bi)监狱。圜同“圆”指围墙狴,即狴。传说中一种猛兽,古代常画在牢狱门上,指监狱。唐·沈佺期《则天门赦改年》诗:“在人天下,幽钥动圜狴。”
●扉◆( yuan fei)借指监狱。因其以圆木为门,故称。圜同“圆”,指圆木;扉,门。唐·刘长卿罪所上御史惟则》:“误因微绿滞南昌,幽系圆扉昼夜长。”明张煌言《祭四叔父文》:“今逆虏弃天经·教人彝,株连波景,致叔毕命扉。”致◆(y),败坏。致人,坏人伦
●墙◆( yuan qiang)监狱。《汉书·司马迁传》:“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篣箠,幽于圜墙之中。”颜师古注:“圜墙,狱也,《周礼》谓之圜土。”
●国土◆( yuan tu)亦作“圆土”,监狱别称以其似围墙故称。《周礼·地官·比长》:“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内之。”内同“纳”。《释名·释宫室》:“狱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圜也。”《太平御览》卷六四三引《唐书》:“圆土之中,倾视青天,有同悬镜。” 剪刀 【剪刀】
◆( jian dao)两刃交错,可以开合,用以剪断布、纸、绳等物的刃具。唐·杜甫《戏题五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
●剂刀◆(jdao)剪刀。剂,剪断。《尔雅·释言上》:“剂,翦,齐也。”晋·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剪子◆(jian zi)即剪刀。《红楼梦》第十七回:“◆(黛玉)生气回房将前日宝玉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叫婆娘拿剪子来,走向夏作人身后,……把那根辫子贴肉齐根的剪了下来。”
●交刀◆(jiao dao)剪刀。《太平御览》卷八三。引晋·张敞《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龙头金缕交刀四。”温庭筠《舞衣曲》:“金梭淅沥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断云。”
●龙刀◆(long dao)剪刀别称。以其饰有龙头金缕,故称。晋·张敞《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龙头金缕交刀四。”交刀,即剪刀。南朝·梁·萧纲《见内人作卧具》诗:“龙刀横脉脉,画尺堕衣前。”
●吴刀◆( wu dao)剪刀,以其为吴地所产,故名南朝宋·鲍照《代白舞歌辞》:“吴刀楚制为佩袆,纤罗雾縠垂羽衣。”唐·李白《白纻辞》之三:“吴刀剪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宋·姚宽《踏莎行》词:“彩难双,红绡暗泣,回纹未剪吴刀涩。”【箭】
◆(jian)古代用弓发射的武器。用以攻击较远的目标。长约三尺,箭杆的一头有矢,多为金所制,用以穿透目标;另一头有羽翅,用以保持箭在飞行中的平衡。《方言》九:“箭,自关而东为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镞,关西箭。”按:此就箭头而言,就整体来说,应名之曰箭。箭,又为一种小竹名。
●大羽◆(day)箭名。即大羽箭,为一种四羽大干长箭。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宋·苏轼《赠李道士》诗:“腰间大羽何足道,颊上三毛自有神”又指大鸟。
●锻◆( duan shY利箭。《汉书·衡山王传》:“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枚赫、陈喜作车锻矢。”
●嚆◆( hao shY)响箭。发射时声先到,因喻事物的开端。《庄子·在宵》:“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成玄英注:“嚆,箭镞,有吼猛声也。”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肃宗》:“推其本原,刘文静实为厉阶,仅免于危亡,且为愚夫取灭之嚆矢,不亦悲乎!”
●猴◆( hou)箭名。金镞剪羽。《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鍭,通“侯”,指箭靶◆( hua shi)箭名。以其箭矢似羊之角,故云。能有长角之母羊。汉·刘歆《西京杂记》四:“茂陵文固阳,本琅玡人,善驯野雉为媒,用以射雉,…用矢以射之,日连百数。”
●鸣镝◆( ming1)同嚆矢。《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三国·魏·曹植《名都篇》:“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没羽◆(moyu)利箭的别名。以其射出后箭羽能入目标之中,故称。没,本为入水,引中为深入羽,箭羽,箭杆后部的羽翅。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西费浮玉,南琛没羽”费,即“赆”,进贡的财物;琛,珍宝,珍爱。
●仆姑◆(pgu)即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辛弃疾《遮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银胡,具有银饰的箭囊
●夏服◆(xiaf)本指箭袋,亦为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唐·许敬宗《奉和九月九日应制》诗:“鹫岭飞夏服,娥魄乱雕弓。”
●夏箭◆( xia jian)指良箭。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唐弓九合,冬干春胶;夏箭三成,青茎赤羽。”唐·贺敱《奉和九月九日应制》:“带星飞夏箭,映月上轩弧。” 箭靶 【箭靶】
◆( jian ba)古代练习射箭或赛射时用的靶子。多以布、革为之。其形状方圆不一,装饰各异。其异名多来自其质地、形状或饰物。
●干侯◆( an hou)箭靶,以其为豻皮装饰,故称。干◆(an)通“豻”,古谓胡地野狗;侯,张布作的箭靶汉·贾谊《新书礼》:“岁凶谷不登,台扉不涂,榭彻干侯,马不食谷,驰道不除。”清·黄宗羲《答万充宗杂问》:“按干侯之制,中方十尺,鹄方三尺三寸三分强。”鹄,侯的中心,即靶心。
●标的◆(biod)箭靶。唐·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后九月九日,大会射,设标的,高出百数十尺。”布侯◆(bhou)箭靶。以其用布制成,故称。《仪礼·乡射礼》:“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
●采侯◆( cai hou)箭靶。因以五彩绘饰而成,故称。《周礼·考工记·梓人》:“张五色之侯,则远园属。”宋·欧阳修《诗话》:“自科场用赋取人,进士不复留意于诗故绝无可称者,惟天圣二年,省试采侯诗,宋尚书祁最擅场,其句有色映云烂,声迎羽月迟’;尤为京师传诵,当时举子目公为宋采侯。”
●大侯◆( da hou箭靶。《诗·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毛传:“大侯,君侯也。”郑玄笺:“天子诸侯之射,皆张三侯。故君侯谓之大侯。”《仪招》:“昭质既设,大侯张只。”
●堋的◆(peng di)箭靶。堋,箭垛子,箭靶。《南史·齐宜都王铿传》:“◆(萧铿)弥善射,常以堋的太阔,曰:终日射侯,何难之有。’乃取甘蔗插地,百步射之,十发十中。”射的◆( she di)箭靶。的,目标。清龚自珍《以天台宗修净土偈》:“如画大地以为射的,岂有箭发而不中者哉?”亦作动词:以箭射靶。
●射鹄◆( she gu)箭靶。鹄,目标。《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闻得沈经历文武全才,都来合他去射箭…把那三个偶人做个射鹄。”
●射侯◆( she hou)箭靶。侯,以兽皮或布作成的靶子。《韩非子·八说》:“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亦作动词:用箭射靶。
●射堋◆( she peng)箭靶。堋,箭垛。《北齐书·高隆之传》:“显祖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射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置人?终日射人,联所不取”《南史·齐纪上》:“帝威名既重,苍梧深相猜忌,刻木为帝形,画腹为射,自射之。”射堋,亦作“射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今军中将射鹿,往往射棚亦作画鹿。”
●射帖◆(she tie)亦作“射帖”。箭靶元·无名氏《锁磨镜》第五折:“二郎神正射着红心射帖。”清·周亮工《书影》卷一:“伯益命粘纸各数张,作二图,其一纸纵横各作十九画,成一春局;其一作十个圆圈,成一射帖。”亦作动词:用箭射靶。射◆( she zhun)箭靶。埻,靶心。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九:“《说文》:‘射垛也。’《广雅》:‘埻,的也。即射堠也,以熊虎之皮饰其侧。又云:制之以为《通俗文》:射堋曰,埻中木曰的也。”北·郦道元水经·汝水》“林中有栗堂射,正闲敝、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栗堂,习射场所。
●素支◆( shu)箭靶。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经玄蹄而雹散,历素支而冰裂。”玄蹄,亦为射靶。
●玄蹄◆( xuan ti)箭靶名。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
●经玄蹄而雹散,历素支而冰裂。”李善注:“玄蹄,马蹄也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也。言马既良,射者亦中,故玄蹄雹散,素支冰裂也。”射帖,即箭靶。
●月支◆( yue zh)箭靶名。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三国·魏·邯郸淳《艺经》:“马射左边为月支三枚,马蹄二枚。”亦同“月氏”,为古游牧民族建立的西域古国名。
●质的◆(zhd)箭靶。《淮南子·原道》:“先者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
●埻的◆( zhun di)箭靶。埻,射的,箭靶。吕氏春秋·本生》:“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汉·高诱注:“招,埻的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二:“射堋日埻,埻中木曰的。”又为标准。
●准的◆( zhun di)箭靶。晋·葛洪《抱朴子·广》:“准的陈则流镝赴焉,美名起则谤攻焉。”◆(d),诽谤。 箭袋 【箭袋】
◆( jian dai)插箭的袋子,又称箭囊。多为竹篾或金属丝编制而成,亦有用皮革缝制的,并绘有种种图案,配有各种饰物。其形多囊状或筒状。
●靫◆( bei cha)箭袋的别名。唐·李白《北风行》:“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虎文,箭袋的饰纹。
●格靫◆( bu cha)亦作“步叉”。即“箭箙”箭袋的别名。《广雅·释器》:“靫,矢藏也。”王念孙疏证“《集韵》引《埤仓》云:“靫,箭室也。…续汉书·舆服志》注引《通俗文》云:‘箭箙谓之步叉。”唐·韩翃《杂言赠哥舒仆射》:“步叉抽箭大如笛,前把两矛后双戟。”
●犊丸◆(dwan)箭筒。《后汉书·南匈奴传》:“今赍杂缯五百匹,弓革健丸一,矢四发,遣遗单于。”李贤注引《方言》:“藏弓为鞬,藏箭为丸。”
●胡鞣◆(h)亦作“胡禄”。箭室。《新唐书·兵志》:“人其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行皆一。”宋·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金仆姑,良箭名。
●鱼服◆(yf)用鱼皮制成的箭袋服,通“”,箭袋周礼》:“中秋献矢箙。”《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讲台 【讲台】
◆( jiang tai)高出地面的台子,用土石筑成或用木料制成,以作授课讲学之用。古之讲台设于室外室内者均有之。今多指学校课堂里的相应设施。
●函席◆(han×1)讲席,讲学的座席,讲坛。南朝·梁·萧统《谢敕参解讲启》:“中使曲临,弥光函席。”
●函丈◆( han zhang)犹讲席,即讲学的坐席。函,容纳。《礼记·曲礼上》称:古时讲学者与听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故以“丈席”或“函丈”指称讲台、讲席。《隋书·炀帝纪上》:“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复黉宇时建,示同爱礼,或丈或陈,殆为虚器。”宋·陆游《斋中杂兴》诗之一:“成童入乡校诸老席函丈。”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膀发之日,随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风采,心神肃然既而属丈延接,引之函丈之侧。”后又为“老师”或前辈学者之尊称。见“老师”条。讲席◆( jiang×1)讲座。学者讲示或高僧讲经的座席,讲坛。《陈书·张讥传》:“是时周弘正在国学,发《周易》题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讲席。”唐·孟浩然《题融公兰若》诗:“芰荷薰讲席,松柏映香台。”也作对师长或学者的尊称。
●讲筵◆( jiang yan)犹“讲席”《陈书·张正见传》:“简文雅尚示业,每自升座说经,正见尝预讲筵,请决疑义”讲座◆( jiang)同“讲席”。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儒臣居易,学浅才微,谬列禁筵,猥登讲座。”亦指对某一专门学科或某一专题的讲授。
●绛帐◆(《Jidn9zhang《)本指红色帐帷,喻讲座。语出后汉书·马融传》:“◆(马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一事。唐·元稹《奉和荥阳公离筵作》诗:南郡生徒辞绛帐,东山妓乐拥油旌。”又指师长,见“老师”条。
●坛宇◆(tany)讲台。坛,台;宇,范围清·顾炎武《答李紫澜书》:“弟此来关右,不干当事,不立坛宇,不招门徒。”又指“坛场”、“界限”,见各该条。
●杏坛◆( xing tan)本指孔子授业讲学之处,后泛指讲台。《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杏坛之上。”后人据此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立碑、植杏今之杏坛位于曲阜孔庙大成门正北神道中,建于宋天禧年间,重修于明·庆三年。明·梁鱼辰《统纱记·遣求》“天下英才尽孔门,杏坛设教簇如云。”
●丈席◆( zhang1)指讲席。《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后因以“丈席”、“函丈”指讲席。宋·岳珂《程史·吕东莱祭文》:“吕东莱居于婺,以讲学唱诸儒。四方翕然归之。陈同甫盖同郡,负才颉,亦游其门,以兄事之。尝于丈席间,时发警论,东莱不以为然。” 叫化 【叫化】
◆( jido hua)乞丐。旧社会被迫靠行乞为生的人元·关汉卿《四川园》第一折:“他如今消乏了也,都唤他做叫化李家。”《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叫化女儿,千恩万谢,转身走了。”
●丐夫◆(gai fu)行乞的人。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其敝也,贝专不得一匹麻,有金一斛不籴掬粟;又其敝也,丐夫手珠玉,道殣抱黄金。”
●者◆( gai zhe)行乞的人。唐·元结《丐者论》:“作丐者之状貌,学丐者之言辞。”《水浒传第四十回:“只见法场东边一伙弄蛇的丐者,强要挨入场里看,士兵赶打不退。”清黄景仁《石鳌坞洞天福地遗址》诗:“羽衣散尽香火绝,时有者僵苔阶。”
●花子◆( hua zi)行乞的人。明·无名氏《李云卿得悟升真》三:“丢我独自个,何处安身好,少不的做花子抄化到老。”明·谢肇制《五杂俎·人部》一:“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
●乞儿◆(qer)行乞的人。《列子·黄帝》:“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宋·范成大《请息斋书事》诗之三:“聚蚋边闹似雷,乞儿争背向寒灰。”
●乞丐◆(qgai)乞、,均为“求”之义,连用为乞食,乞求。《汉书·西域传上》:“拥疆汉之节,馁山谷之间,乞匄◆(丐)无所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
●乞俭◆( jian)乞丐。俭,贫乏。元·无名氏《谇范叔》第三折:“他见我尘满衣,垢满身,……骂我做叫化头,乞俭身。”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寒酸乞俭怎消得富贵荣华。”
●乞人◆(qren)行乞的人。《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吕氏春秋·精通》:“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清·姚燮《谁家七岁儿》诗:“昨从乞人去,流落知何方。”
●行丐◆(xing gai)路过的乞丐。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异胎》:“有生儿一头两面,双耳四足,男女皆具者,其家怪之,弃于市河中。行丐收之,人有求观者,索钱一文。” 街道 【街道】
◆(jie dao)街市◆( jie shi)街巷◆(jie xiang)两旁有房屋◆(或商店或住房或兼而有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为街道,重在指“道”。商店集中的地区,为街市,重在指“市”。旁有房屋的狭窄通道,为街巷,即里巷、胡同。古代城镇此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亦各有异名。明·谢肇制《五杂俎·地部一》金陵街道极宽广,虽九轨可容。”清·昭梿《啸亭杂·孝感之战》:“数日至杨镇,民已逃窜,街市空寂。”晋·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
●廛肆◆( chan shi)市肆。亦泛指街市。《宋书·谢庄传》贵戚竞利,只货廛肆者,悉皆禁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弊司》:“徘徊廛肆之间…进退不能自决。”
●坊市◆( fang shi)犹街市。唐·苏鹲《杜阳杂编》卷下二:“又坊市豪家相为无遮斋大会衢间结綵为楼阁台殿。”《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九年》:“坊市恶少年因之报私仇,杀人,掠百货,互相攻劫,尘埃蔽天。”
●街坊◆( jie fang)街巷;街市。《古尊宿语录·真净禅师语录》:“今日腊月初十,出门街坊丐者,入寮打叠。”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自此街坊箫鼓之声,铿不绝矣。”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小环,你瞒过老爷和奶奶,随着俺到街坊上走一回者。”亦指邻居。
●街里◆(jie)街坊里巷。《汉书·地理志上》“新丰”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太上皇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丰,徙丰民以实之,故号新丰。”
●街闾◆(jie)街坊里巷。《汉书·游侠传·万章》:“长安炽盛,街闾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号曰城西万子夏。”街路◆(jie)街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唐·白居易《晚归府》诗:“晚从履道来归府,街路虽长尹不嫌。”街陌◆(jie mo)街道;街巷。《后汉书·袁绍传》:“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轿柴毂,填接街陌。”《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唐·温庭筠《题薛昌之所居》诗:“花白风露晓,柳清街陌闲。”
●街术◆( jie shu)街道。术,邑中道路。《魏书·刑罚志》“于是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以防谊斗于街术。”《梁书·张缅传》:“尔乃历省府庭,周行街术,山川远览,邑居近悉。”街途◆(jiet)街道。《魏书·贾思伯传》:“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衢闾◆(q)街道里巷;当街的里门。《管子·轻重甲》“民人之食,有人若干步亩之数,然而有饿馁于衢闾者何也?”《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五》:“寡人阖门而图莒,国人以为有乱,皆摽长兵而立于衢闾,奈何?”《战国策·楚策三》:“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衢陌◆(qm)街道。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大食诸国》:“城市衢陌,居民豪侈,多宝物珍段,皆食饼肉酥酪,少鱼菜米。”宋·洪迈《夷坚支志戊·湘乡祥兆》:“淳熙七年,辛幼安作守,创飞虎营,广辟衢陌,许僧民得以石赎罪,皆凿于潭中,所取不胜计。”
●衢壤◆( qu rang)街市。明·冯元飏壬戍灯市》诗:“庙堂自肃金吾禁,衢壤犹倾柏叶尊。”
●衢市◆( qu shi)街市。明·王士性《广志绎·两都》:“欲尽弃之,则室庐衢市,人情重迁,不若退卸稍东,挨钟山而填燕雀。”
●衢肆◆(qu shi)街市。《新唐书·王世充传》:“出则轻骑,无警跸,游历衢肆,行者但止立。”
●衢巷◆( qu xiang)街巷。《西京杂记》卷二:“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清·洪亮吉《抵屋书院与王明经开茨步月至三鼓始宿》诗:“纵谈旧时不厌疲,清柝数声衢巷悄。”
●衢衖◆(qu xiang)衢巷,街巷衖,巷,胡同。《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自禄山陷长安,宫阙完雄,叹蕃所燔,唯衢衖庐舍。” 界限 【界限】
◆( jie xian)指不同事物的分界或地域的范围。界,地域,引申为范围,又指界线,分界;限,边界。唐·韩愈《喜雪献裴尚书》诗:“地空迷界限,砌满接高卑。”
●岸限◆( an xian)犹界限。岸,本指水陆交接的地段,引申为界线;限,指一定的范围。宋·叶适《故运副孟公墓志铭》“良甫平居严恕物,不立岸限,后进晚学,幽人野士,有善意者,日满其门。”幽人野士,指隐士。
●地垠◆(dyn)本指大地的边际,亦指界限。汉·扬雄甘泉赋》:“天阃决兮地垠开,八荒协兮万国谐。”天阃,天门。元·陈樵《月庭赋》:“抉天阃以西流,磔地垠而东适。”磔◆(zhe),分裂开。
●分界◆( fen jie)本指划定的界线,借指界限。《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得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古诗之异分齐梁体,固在声调矣,然其分界处,又在对与不对之间。”又指划分的界域。
●分野◆( fen ye)分界;界限。古以十二星次相对应地面划分地域,叫分野。亦指分封诸侯的境域,借指分界、界限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七:“自帝尧以来至绍兴六年辰,凡三千四百十二年,皆随六十甲子表以分野。”
●分域◆( fen yu)界限;区域。晋张载《叙行赋》“岂乾坤之分域,将隔绝乎内外”南朝·梁·沈约《神不灭论》:“月五情各有分域。”《雅·释鸟》:“雉死耿介,妒垄护疆,善斗,虽飞,不起分域。一界之内,要以一雉为长。”
●区界◆(qgai)界限,区,地域,分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区◆(qyou)界限、范围;囿,范围。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条理殊述,若有区囿。”唐·李德裕《清冷池怀古》诗:“区囿三百里,常闻驷马来。”
●区域◆(qy)界限,范围。晋·陆机《吊魏文帝文》:“死生者性命之区域。”唐·刘知几《史通·序例》:“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之传,显其区域,科条一辨,彪炳可观。”彪炳,文采焕然。
●形埒◆( xing lie)界域埒,矮墙。引申为界线。《淮南子精神训》:“休息于无委曲之隅,而游教于无形埒之野。”三国·蜀·郤正《释讥》:“管网筐举守厥所见,未可以言八纮之形埒,信万事之精练也。”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九昭》:“仆以为抱独心者,岂复存于形埒之知哉?”又指形迹,迹象。坛宇◆(tany)界线,范围。坛,地基,基础。宇,区域。《荀子·效儒》:“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坛,堂基也;宇,屋边也。言有坛宇,犹曰言有界域。”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仆视此虽不与宋祁、司马光等,要之文能循俗,后生以是为德,犹有坛宇,不下堕于猥言酿辞,兹所无废也。”
●坛域◆( tan yu)界限,范围。域,疆域,界限。《淮南子·诠言训》:“天下皆流独不离其坛域
●崖分◆(yfen)适当的界限。崖,垠,界限。南朝·梁·陶弘景《真诰·甄命授》“驰骤之徒,替真于崖分之外;躁竞之群,饕利于刑名之肆。’新唐书·刘幽求传》:“宰相卢怀慎奏: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体,乖崖分之节。翌日贬睦州刺史。”
●崖畔◆(ypan)界限,边际。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诗之三:“誓彼造化抗无崖畔,封疆画界,事利任难。”崖涘◆(ys)界限,范围。崖,边际,界域;涘,水边。《梁书·武帝纪上》:“愚谓自今选曹宜精隐括,依旧立簿,使冠屦无爽,名实不违,庶人识崖涘,造请自息。”
●涯◆(ysi)界限,边际。《宋书·臧质传》:“自恣丑薄,罔知涯涘;干竭陈闻,曾无纪极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为词章,汛澜停畜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畜通“蓄”◆(×),储积。
●垠◆(ye)亦作“垠鄂”。界限。谔,边界。《淮南子·真训》:“萌兆牙,精形埒垠堮。”汉·张衡《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堮。”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一》:“乃自圣人言之彼此合成一理,初无垠鄂,不期于立言之妙而妙自无穷。”
●回域◆( zhen yu)界限。畛、田间小路;界限,边际·如:“不分畛域”,“畛域之见”。《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今天 【今天】
◆( jin tian)说话的这一天。其来临的时间及其长短,因地域的变化而不同。我国的一天为十二时辰,即二十四小时。起于凌晨一时,终于午夜二十四时。从时间的阶段性上看,“今天”是有限的,当面临的二十四小时一到,“今天”即成为过去,变成“昨天”、“前天”,以至过去的某一天;但从时间延续性来看,“今天”是无限的,即历史上的每一天,都以“今天”的形式面临人间,而且今后永远不会完结古汉语称“今天”为“今”,“今日”或其他表“今天”的异名。《诗·鲁颂·有》:“自今以始,岁其有。”
●即今◆(jjn)今天,现在。唐·《高适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他尸云霄万里人。”陆游连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羁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投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今旦◆( dan)今日,今朝。《史记·孟尝君列传》:“今旦代从外来。”南朝·陈·徐陵《春情》诗:“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唐·韩愈《杏花》诗:“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漂泊随西东。”
●今儿◆( jin er)今天。《红楼梦》第十一回:“我们今儿整坐了一日,也乏了。”
●今日◆(jnri)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唐·韩愈《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
●今早◆( JTn zdo)亦作“今蚤”。“蚤”,通“早”。今朝,今天元·无名氏《桃花女》楔子。“到今蚤日将晌午,方才着我开铺面。”清·李渔《比目鱼·耳热》:“今早有几个朋友,约我一同去看。”
●今朝◆( jin zhdo)今天。朝,日,天。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妄今朝与君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仆射姑。”仆射姑,良箭名。今朝,又指“今晨”,见该条。 金星 【金星】
◆( jin xing)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为接近太阳的第二颗行星,也是靠地球最近的一颗。其轨道在水星与地球之间。清晨出现于东方,傍晚落于西方。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竞爽。”
●长庚◆( chang geng)金星的别称。为其暮见于西方之称古谓庚于五方中属西,庚,即西方;又庚在五行中属金。故暮见于西方的金星,名曰长庚。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宋·朱熹集传:“启明、长庚,皆金星也。”大嚣◆( da xido)金星的异名,太白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太白)其始出东方…其,近日,日明星,柔;高,远日,大嚣,刚。”《广雅·释天》:“太白谓之长庚,或谓之大嚣。”庳◆(bi),低下。
●大星◆( da xing)金星异名。为其初升时之称,即启明星的别名。因其初升于东方最为灿烂,故称。明·高启《暂宿行营舟中》诗:“角声未起大星低,夜静寒营独马嘶。
●大正◆( da zheng)即金星,为太白星的异名。《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张守节正义引《天官占》:“太白者,…一名大正。”
●金精◆( jin jTng)金星,太白星的异名。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则石鼓名山,天则金精动宿。”《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唐·张守节正义:“《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
●明星◆( ming Xing)启明星之省称,即金星异名因其早晨先日而出,故称。《诗·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兴,起来。明星,亦指众星。
●启明◆( ming)金星的异名,以其先日而出,故称。亦省称明星。《尔雅·释天》:“明星为之启明。”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
●上公◆( shang gong)即太白星,亦即金星。《说文·女部》:“媊”字下引《相氏星经》:“太白号上公,妻日女媊,南斗食厉,天下祭之日明星。”◆(j),居;厉,恶鬼。《史记·天官书》:“太白,大臣也,其号上公。”
●太白◆( tai bai)金星异名。《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司马贞索隐:“太白晨出东方,日启明。”古星象家以为太白星主杀伐,多喻战争。唐·李白《胡无人》诗:“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明·徐复祚《投梭记·却说》:“太白经天,旄头彻夜光射。”又为旗名、山名。亦为“河神”名,见该条。 京城 【京城】
◆( jing cheng)国都。帝王所在地,君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有高城深池、王庭宫苑,其异名多与天子的显赫与权威有关。晋·左思《咏史》诗之四:“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三:“京城繁华地,轩盖凌晨出。”
●宸京◆( chen jTng)帝京,京城。宸,本指北极星所在地,喻指帝王所居之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阑干倚遍盼才郎,莫恋宸京黄四娘。”
●宸州◆( chen zhou)京城。《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六出飞花夜不收,朝来佳景有宸州”六出飞花指雪花飞舞。
●城辇◆( cheng nian)京城。辇,为帝王坐车,谓京城为辇下。南朝·宋·谢庄《黄门侍郎刘琨之诔》:“过建春兮背阙庭,历承明兮去城辇。”
●城阙◆( cheng que)都城,京城。阙,皇宫门前高台上建立的相对称楼观,中间是通道。指代宫门或皇宫。汉·张衡《东京赋》:“肃肃习习,隐隐辚辚,殿未出乎城阙,已返乎郊畛。”三国·魏曹植《赠丁翼》诗:“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唐·杜甫《自亲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仇兆鳌注:“京师有阙,得称城阙”。又指“城楼”,见该条。
●丹凤城◆(n《fen9cheng,《)京城丹风,本指头部和翅膀的羽毛为红色的风鸟。帝京常用以名宫门、楼观,并指代京城。唐沈佺期《古意》:“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唐杜甫《送覃二判官》诗:“饯尔白头日,永怀丹凤城”蔡梦注:“公怀长安帝都也。”明·谢榛《中秋宴集》诗:“黄龙塞上征夫泪,丹凤城中少妇愁。”
●丹凤阙◆(dan feng que)帝阙;京城。阙,皇宫门前两边起于台城相对称的楼观,其间是道路,指代宫门或宫殿借指京都。《水浒传》第七一回:“正是猛虎直临丹凤阙,杀星夜犯卧牛城。”
●帝城◆(di cheng)京都;皇城。唐·王维《奉和圣制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少妇昨宵家书到,催君迎看帝城花。”帝都◆(dd)京城,京都汉·徐干《中论·考伪》:“居必人才,游必帝都。”唐·李白《哭晁卿衡》诗:“日本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晁衡,即日本人阿培仲麻吕。
●帝华◆(dhu)京华,京都。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分壤蕃帝华,列正蔼皇宫。”南朝齐·谢超宗《齐太庙禾歌·昭夏乐》:“帝华永蔼,泯藻方摛。”◆(ch),传布。帝京◆( di jing)帝都,京都。《汉武帝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明·边贡《重赠吴国宾》诗:“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帝里◆(d)帝都,京都。以其为帝王之里,故称。《晋书·王导传》:“建康,古之金陵,旧帝里,又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唐·李百药《赋得魏都》诗:“帝里三方盛,王庭万国来。”
●帝乡◆( di xiang)京城,以其为帝王所住之地,故称。唐·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清·顾炎武《京阙篇》:“帝乡秋惝怳,天阙岁峥嵘。”又指天宫;仙乡,见“天宫”条。亦指帝王的故乡。
●帝州◆( di zhou)指京都。帝王州的省称,谓其为帝王所居之地,故称。南朝·齐·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唐·杜甫《秋兴》诗之六:“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明·何景明《同冯光禄登慈仁寺阁》诗:“冥冥绣拱盘空界,袅袅丹梯接帝州。”
●都下◆(dxia)京城。《世说新语·言语》:“袁彦伯◆(宏)为谢安南◆(奉)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宋·李觏《上叶学士书》:“不幸今兹旅食都下,而执事方在省局,门墙伊迩,有请见之路。”
●方州◆( fang zhou)京都。方,指邦国,大地。汉·班固《典引》:“日月邦畿,卓荦乎方州,洋溢乎要荒。”又指“大地”,见该条。
●宫邑◆( gong)国都,京都。邑,国都。汉·董舒仲《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宋书·周郎传》:“而犹倚灵假象,背亲傲君,欺费疾老,震损宫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内教之所不悔罪,而横天地之间,莫之纠察。”
●毂下◆( gu xia)即辇毂之下,指京城。谓帝王车驾之下。毂,车轮中心承轴的圆木,指代车。南朝·梁·任昉《齐竞陵文宣王行状》:“神皋载穆,毂下以清。”
●国城◆( guo cheng)国都。《管子·八观》:“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亦指国都的城郭。
●国邑◆(guy)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夜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又指城邑或汉代诸侯封地。
●黄图◆( huang tu)帝都,国都。黄,为中央正色,古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云;图,版图,即国土之义因以黄图指中央所在地,故为京城之称。南朝·陈·江总《云堂赋》:“览黄图之栋宇,规紫宸于太清。”太清,天空。唐骆宾王《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诗:“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京都◆(jngd)国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绝世于皇极,显祸败及京都。”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书》:“来还京都,块然独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京毂◆(jingu)指京城。毂,指车轮。宋苏舜钦《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旌帛三及门,不免至京毂。”宋苏轼《周安儒茶》诗:“越自年时,低回客京毂。”
●京关◆( jing guan)京都。南朝·梁·江淹《横吹赋》:“故函夏以为宝饰,京关以为戎储。”宋·秦观《满庭芳·咏茶》词:“北苑研膏,方圭圆壁,万里名动京关。”《宣和遗事》前集:“向晚出京关,细雨微风拂面寒。”
●京国◆( jing guo)京城,国都。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我公实嘉,表扬京国。”唐·牟融《赠韩翃》诗:“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荆。”明·高明《琵琶记·听女迎亲》:“若是到京国,相逢处。做个好筵席。”
●京华◆( jinghua)京都的美称。因以文物人才荟萃之地,故称。晋·郭璞《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唐·张九龄《上封事》:“京华之地,衣冠所聚。”京里◆(jing)京都。南朝·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回车背京里,挥手从此辞。”
●京门◆( jing men)国门,指国都。唐·王昌龄《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诗:“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林。”京辇◆( jing nian)指国都。辇,指帝王坐车。以京多有帝王辇车出入之地,故称。《后汉书·酷吏传·周》:“太傅邓彪奏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
●“喻车辇毂之下,京兆之中故曰京辇。”晋·葛洪《抱朴子·讥惑》:“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放,通“仿”。宋·刘敞《雨过前轩偶记》诗:“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辇。”
●京◆(iing que)指皇宫。借指京城。南朝·梁·沈约《却出东西门行》:“驱马城西阿,遥眺想京阙。”唐·李白《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席指船帆。明·皇甫《送周氏》诗:“回首望京阙,能不恻中情。”京师◆( jing shT)泛指国都。语出《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马瑞辰通释:“京为豳国之地名吴斗南曰:‘宋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甘说是也。”以是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清·顾炎武《肇城志》谓:“陕西风翔有山曰京,有水日师,周文、武建都于此,名曰京师”又指“朝廷”,见该条。亦指天子军队。京市◆(jing shi)京城,国都。元·尹志平《西江月》词“莫羡喧哗京市,休辞淡薄山家。”
●京邑◆( jTng yi)亦作“京域”,京都。汉·张衡《东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唐·杜审言《赠苏味道》诗:“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京邑之盛,如今日。”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九城◆( jiu cheng)指京都。旧时京城多设城门九座,故称。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长形临双阙,高层出九城。”唐·贾至《勤政楼观乐》诗:“银河帝女下三清紫禁笙歌出九城。”清·康有为《东事战败》诗:“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君门◆( jun men)犹宫门。亦指京城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新唐书·刘责传》:“君门万重,不得告诉,士人无所归化,百姓无所归命。”
●辇下◆(nidnia)京都的代称。意谓在辇毂之下。辇,特指君王所乘之车;毂,车轴。唐·方干《赠李支使》诗:“白雪振声来辇下,青云开路到床前。”
●清都◆(qngd)指帝都,即京城。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灭綵清都,夷体寿原。”又指天宫,见该条。
●琼都◆( qiong d)京都的美称。谓帝王之都如美玉建成。琼,美玉。南朝·梁·江淹《被百僚敦劝受表》:“奸回内,则戮力琼都。”◆(bi),壮大。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又指仙都。
●日下◆(rxia)本为太阳落下去,喻京都,谓太阳所下之处,即帝王所在之地,同“日边”。《晋书陆云传》“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华坐,华日:‘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日:‘云间陆士龙。隐曰:日下荀鸣鹤。,”荀,颍川人。序》:“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
●颍川与当时西晋的京城洛阳相近,故称日下。唐·王勃《滕王阁上都◆( shang d)古代对京城的通称,对陪都◆(下都)而言。汉·班固《西都赋》:“实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注:“上都,西京也。”此指西汉京都长安。明·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上京◆( shang jing)对京城◆(国都)的通称。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信于上京。”李善注:“有羽翼于京师也。”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宋·刘攽《送韩玉汝司封奉使两浙》诗之三:“组练白玉粒,一月来上京”清·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秦中自古帝都,万一上京有变,则六飞行在,犹将赖之。”
●天都◆( tian du)帝王都城的美称。即京都、京城。唐·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明·唐顺之《请皇太子受朝疏》“衣冠咸萃于天都,欢欣交通于万国。”又为星名,黄山高峰名。
●天京◆( tian jTng)谓京都。因帝王被称天子或天,其京日天都唐·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山水兼期同游》诗:“粲粲与史,衣冠耀天京。”宋·梅尧臣《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赵壹虽空囊,郑子岂其卿;二人贫且隐,高誉动天京。亦专指太平天国的京城—南京。
●天路◆(tian0)京都的别称。路,权位。前蜀·韦庄《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未归天路紫云深,暂驻东阳岁月侵。”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学则知经,文则能赋。日方闻,扬声天路。”又指“天道”,见该条。
●天衢◆( tian)本指京都四通八达的街道,借指京都。汉·张衡《西京赋》:“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枌榆。”枌榆,故乡。《三国志·吴志·胡综传》:“远处何朔,天衢隔绝。”唐·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天衢得以清泰,万国得以欢宁。”又为星名。
●天邑◆( tian yi)京都。帝王之都。《书·多土》:“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汉·班固《典引》:“至于参五华夏,京迁镐亳,遂自北面,虎螭其师,革灭天邑。”蔡邕注:“天邑,天子之邑也。”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既而拂衣华族,入天邑而观光。”明·唐顺之《游龙门》诗:“水同瀍涧索天邑,山接崤函锁帝台。”瀍◆(chan)涧,指瀍水,源出河南孟津,东流经洛阳入洛水。
●天宇◆( tian yu)亦作“天寓”。指京都。谓天子所居之地。宇,高大华美的房屋。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邶中诗集·应场》:“晚节值众贤,会同庇天宇。”《宋书·傅亮传》:“◆(傅亮)曰:伏闻恩旨,赐拟东阳,家贫忝禄,私计为幸,但凭荫之愿,实结本心,乞归天宇,不乐外出。”又犹“天下”,“天空”,见各该条
●仙京◆( xian jing)京城的美称。晋·孙逖◆(同刑判官寻龙湍观归潮中》诗:“星使下仙京,玄湖喜昼晴。”
●瑶京◆( yao jing)京都的美称。瑶,美玉。宋·柳永《轮台子》词:“又争似,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明·汤显祖《紫萧记·心香》:“看游子功成,歌舞入瑶京。”又指天帝所居之玉京,亦泛指神仙世界。
●玉京◆( yu jing)京都。以其楼台殿阁多为玉砌,故称。南齐·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关西升妙,洛右飞英,凤吹金阙,箫歌玉京。”唐·孟郊《长安旅情》诗:“玉京十二楼,峨峨何青翠。
●中甸◆( zhong dian)京都的别称。古代天子都城周围五百里以内的地方称甸。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于外府;署行议年,日夕于中甸。”
●中都◆( zhong du)京都的异称。《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漕◆(cao),水路运粮。司马贞索隐:“中都,犹都内也。”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蓰◆(x),五倍;倍,数倍;鬻◆(yu),卖。
●尊华◆( zun hua)指京城。尊,敬词;华,京华。南朝宋·鲍照《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 旌旗 【旌旗】
◆( jTng1)旗帜的通称。泛指各种旗帜。旌,古时竿头缀有旄牛尾和五彩羽毛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战国策·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由幢旗◆( chuang q11)旌旗。幢,一种饰有羽毛、锦绣筒形的旌旗。唐·杨炯《战城南》诗:“幢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旃◆( cu zhan)旌旗。徂,往,赴;旃,赤色的曲柄旌旗,古用以招聚士众。唐·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轻生辞风阙,挥袂上祁连。陆离横宝剑,出没骛徂旃。”
●丹◆( dan hui)红旗。麾,古代用以指挥的旗帜。南朝·梁·萧统《和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诗:“谷虚流风管,野绿映丹。”
●丹旗◆(danq1)红色的旗帜。三国·魏·曹丕《黎阳作》诗之三:“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丹帜◆( dan zhi)红旗。《新唐书·常山王承乾传》:“毡为铠,列丹帜,勒部阵。”襞◆(b),折叠。
●干旌◆( gan Jing)亦作“干”。旌旗。旍通“旌”。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诗·鄘风·干旄》:“孑子干旌,在浚之域。”朱熹集传:“析羽为旌。干旌,盖析翟羽于旗干之首也。”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何寤青蝇飞于干,无极游于二垒。”清·赵翼《新春宴集草堂》诗之二“奉盘正拟具壶觞,忽有干旌过草堂。”
●干旄◆( gan mao)旌旗。以其用牦牛尾装饰在旗竿上而得名。于,通“竿”。《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出拥干旄,人参衡镜。”宋·王安石《次韵酬宋王》之四:远迹荒郊谢隽豪,春风谁与驻干旄?”清·孔尚任《桃花扇·八道》:“咭叮秦着钧天乐,又摆些羽葆干旄。”
●干◆(gany)旌旗、以其画有鹰雕之类的图形,故称。《诗·风·干旄》:“孑干族,在浚之都。”毛传:“鸟隼曰族。”
●宫旆◆( gong pei)旌旗。明·易恒庐州武昌二邸失守由太仓蹈海之燕感赋》:“东南六月多炎暑,远道胡为太子来?宫旆拂云何地出?楼船入海几时回?
●虹采◆( hong cai)泛指旗帜《楚辞九叹·远逝》“征九神于回极兮,建虹采以招指。”招指,指挥方向。
●虹旆◆( hong pei)指采旗。虹为七色组成,旆,本指旗帜上镶的边,泛指旌旗。宋·梅尧臣《饯彭城公赴随州龙门道上作》诗:“伊水照虹旆,楚山怀玉麟。”
●旌麾◆( huT)帅旗。《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遂军,得其旌麾。”遂,韩遂。
●旌夏◆( xia)一种大的旌旗。古乐舞时所用。夏,五色。《左传·襄公十年》:“舞师题以旌夏。”题,标志,以大旌表识其行列。
●旌旃◆(jing zhan)泛指旌帜。唐·李白《古风》:“虮虱生虎,心魂逐旌旃。”
●前旌◆( jTng)帝王官吏仪仗中前行的旗帜。北周·庾信《三月三口华林园马射赋》:“行漏拘刻,前旌载鸢。”唐·孟浩然《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诗:“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前旆◆(qian pei)前旌。旆,本指旗帜镶的边,泛指旌旗。南朝·梁·简文帝《上之回》诗:“前旆拂回中,后车隅桂宫。”
●危旌◆(wei jing)高扬的旌旗。唐·祖咏《望蓟门》诗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危旆◆(wei pei)高扬的旗帜。旆,旗帜,旌旗。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衔枚远袭卷甲前驱。偃危旆而设潜兵,疑从天落;乘间道而掩不备,若出地中。”
●行麾◆( xing huT)古时军中作指挥用的旌旗。明·申时行《大阅诗应制》:“辕门开复道,帐殿绕行麾。 精神 【精神】
jing shen)与物质相对而言,指入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态和神志。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夕之后,精神恍惚若有所喜。”亦指活力与生气宋方梅花十绝》:“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精气◆(jing)人之元气,指精神、神志、活力。《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平阴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亦谓阴阳元气。
●精爽◆( jing shuang)犹精神。指人的精力与心神。《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欢娱之耽,害于精爽;神太用竭,形太劳则弊。”又指魂灵。
●太和◆( tai he)指人的精神、元气。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又谓乐名。亦谓太平、和睦。
●玄神◆( xuan shen)精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玄神宜宝,素气资养。”《云笈七签》卷六五:“至于金丹之宫,玄神洞高,冥体幽变,龙化灵照,其含枯绝者,反生
●营魂◆( ying hun)指心灵,精神。魂,魂魄,指灵魂,精神。《后汉书·寇恂传》附寇荣上书:“惧独含恨以葬江鱼之腹,无以自别于世,不胜狐死首丘之情,营魂识路之怀。”晋陆机《文赋》:“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
●营魄◆( ying po)指魂魄、精神。营,围绕而居;魄,依附于人体存在的精神。《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楚辞·屈原远游》:“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汉·王逸注:“抱我灵魂而上升也。”
●元气◆( yuan1)指人的精神,精气《后汉书赵咨传》“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凡人元气重十六两,渐老而耗。张公所耗过半矣。”又指原始混沌之气,见主词目“元气”条。
●元神◆( yuan shen)精神,精力。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我辈长夜读书,灯光射目,最耗元神。”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北齐守宫老狐》:“当其被挞之时,哀怛惊惧,大损元神。”又指“天帝”,见该条。亦指“灵魂”。 精卫 【精卫】
◆( jTng wei)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谓:“炎帝之少女,名女娃,游于东海,溺死。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镇东海。”晋·陶潜《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晋·左思《吴都赋》:“精卫衔石而遇缴,文鳐夜飞而触纶。”缴◆(zhou),带绳的箭文鳐◆(yao),古传说中一种生鸟翼能飞的鱼;纶,钓绳。帝女◆(dn)指精卫。以传说为炎帝之女,故称。唐·顾况《送从兄使新罗》诗:“帝女飞衔石鲛人卖泪绡。”又指天帝之女瑶姬;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亦泛指帝王之女。帝女雀◆(di nu que)精卫的别称。南朝·梁·任防《述异记》卷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名鸟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衔木鸟◆( xian mu nido)指精卫鸟。唐·陶翰《送金卿归新罗》诗:“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
●衔石鸟◆( xian shi nido)即精卫鸟。唐·吴融《沃焦山赋》之二:“乘槎之人,莫敢沿洄其侧衔石之鸟,无因栖息于中。”
●冤鸟◆( yuan nido)精卫鸟的别名。唐·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斯亦冤鸟尚思于衔石,愚公犹锐于移山。”
●冤禽◆( yuan qin)精卫鸟的异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名冤禽。”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清·陈茗香《悬猿·题词》:“千古英雄尽浪淘,禽衔石尚悲号。” 镜子 【镜子】
◆( jing zi)能照见外界形象的光滑而平面的器物。现用平面玻璃镀银或铝而成。古代以厚铜片磨制而成。宝镒◆( bao jian)镜子的美称。鑑,镜子。《新唐书·张九龄传》:“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镒。”宋·刘过《蝶恋花赠张守宠姬》词:“宝年来微有晕,懒照容华,人远天涯近。”亦为月亮的喻称,见该条。
●宝镜◆( bdo jing)镜子的美称。南朝陈·徐陵《为羊兖州家人答饷镜》诗:“信来赠宝镜,亭亭似团月。”唐·刘长卿《春镜》诗:“宝镜凌曙开,含虚净如水。”
●碧琳侯◆( lin hou)指镜子,以镜拟人。谓镜似碧绿的宝玉。琳,美玉。唐·陆龟蒙《和夏景冲淡偶作》诗之二:“莫道仙家无好爵,方诸还拜碧琳侯。”方诸,古取水器,可以为水镜。
●冰镒◆( bing jian)镜子,以其清冷如冰,故称唐·席豫《奉和敕赐公主镜》诗:“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蚩冰里,从此非才。”宋·司马光《参政正肃关公挽诗》:“宁受絷,冰不栖尘。”明·许时泉《午日吟》:“一派笙歌冰镒里,荡玻瓈山影参差。”又指“月亮”,见该条。
●寒镒◆( han jian)镜子,以其寒光闪烁,故称。鑑·镜子。宋·欧阳修《西斋手执菊花过节始开偶书奉圣俞诗:“岂知寒鑑中,两鬓甚秋草。”宋·黄庭坚《和邢悙夫秋怀》之三:“明月本无心,谁令作寒。”又喻清澈闪光的水等。
●寒铜◆( han tong)指铜镜,以其闪着寒光,故云。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二:“玄发不知白,晓入寒铜觉。”
●金镜◆( jin jing)铜镜。谓铜色如金南朝·梁·江淹《悼室人》诗之一:“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菱花◆(ling hua)喻镜子。时铜为六角形的,或背面刻有菱花的,菱花名之。故以菱花代称镜子。唐·李白《代美人愁镜》:“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筋并堕菱花前。”玉◆(zhi)本为玉制筷子,又指女人的眼泪。宋·宋祁《笔次》诗:“菱花照鬓感流年,始觉空名尽偶然。”
●菱镜◆( ling jing)指菱花镜。亦作“菱镒”。唐·齐己《盆池》诗:“何须照菱镜,即此鉴媸妍。”唐·李中《春闺辞》之一:“尘昏菱镒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
●秋水◆(qiu shui)喻镜子。以其如静止的秋水一样明澈,故云。唐·鲍溶《古》:“曾向春窗分绰约,误回秋水照暖跎。”又喻“宝剑”、“眼波”,见各该条。亦喻神色清澈。
●容城侯◆( rong cheng hou)指镜子,以镜拟人。元·艾性夫《剩语·古镜词》诗:“古哉容城侯作我眼外眼。我老得君照,君老还我见。”清·袁枚《随园随笔·物而人名》:“镜子为容城侯,蟹之为爽国公…则又是后人增加矣。”
●玉照◆(yu zhao)镜的异名。清·厉茶《事物异名录·器用·镜》:“谢华启秀,玉照,镜也。”又敬称别人的照片。酒◆(ji)·美酒◆( mei jid)酒为一种含乙醇的饮料,色香味俱佳者日美酒。酒为中国所发明,至少已具有四千年历史。《世本》说,杜康造酒,但又说“狄始作酒醪”。杜康即少康,为夏王朝第五任君主;至于仪狄,则是夏禹时代的酿酒大师。前说较后说普遍。中国为酿酒、饮酒大国。关于酒的传说不少,佳话很多。酒的异名亦很丰富,多与酒的色泽、醇度、风味及其酿制所用的原料、水质、方法、时间、地点和有关传说有密切关系。
●冰堂酒◆(bing tang jiu)古代美酒名,产于滑州。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之三:“使君已复冰堂酒,更劝重新画舫斋。”韦城即白马县,为宋代滑州州治,今河南滑县。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承平时,滑州冰堂酒为天下第”
●冰蚁◆(bngy)本指酒面上如白蚁的浮沫,借指美酒。清·陈维崧《无闷,益都冯相国夫子饮我以太和春赋此奉谢》:“唤取鸬鹚构到,付侍立清清小童洗,咬春说饼,满船药玉,几瓯冰蚁。”
●般若汤◆(bo rud tang)酒的别名。般若,梵语,犹言智慧,以为饮酒能兴奋神经,增加智慧,故称。宋·窦苹《酒谱异域酒》:“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廋辞以避法禁耳,非释典所出。”廋◆(sou)辞,遁辞,隐语。
●澄醪◆( cheng lao)清酒。晋·刘琨《答庐谌诗》:“澄醪覆觞,丝竹生尘。”丝竹,指管弦乐器。
●春醪◆( chun lao)美酒别称,以其秋酿、冬藏、春饮,故称。晋·陶潜《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醇碧◆( chun bi)美酒异名,以其味厚色碧,故称。宋黄庭坚《醇碧颂序》:“荆州士大夫家,豆酒,多碧色可爱,故予名之曰醇碧而颂之。”宋·陆游《自适》诗:“家酿倾醇碧,园蔬摘矮黄。”
●醇醪◆( chun lao)味道浓厚的美酒。《汉书·爱盎传》:“乃悉以其装赍,买二石醇醪。”赍◆(j),送物给人颜师古注:“醇者不杂,言其也;醪,滓汁合之酒也。”
●醇醨◆(chun1)酒的泛称。醇,厚味酒;酗,薄味酒。·王禹偁《北楼感事》诗:“樽中有官酝,倾酌任醇。”亦喻民情之厚薄。
●醇酎◆( chun zhou)酒的别称,重酿之醇酒。汉·刘歆《西京杂记一》:“汉制,宗庙八月饮酎…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日九酝,一名醇酎。”
●差◆(cu)白酒。《本草纲目·造酿类》:“酒,红曰醍,绿曰,白曰。”晋·张华《轻薄篇》:“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
●丹醴◆(dan)仙酒。晋·王嘉《拾遗记洞庭山》:“来邀采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箫管丝桐,饯令还家,赠之以丹醴之诀。”《云笈七签》卷一六:“嘉肴千种,丹醴湛溢。”
●刁酒◆( dido jiu)古代的一种名酒。亦指佳酿、美酒。清·钱谦益《佟宰饷刁酒戏题示家纯中秀才》诗:“刁酒沾唇味许长,河间才得一杯尝。”钱味曾注:“燕市酒人独称南和刁酒为佳,盖因贾人之姓而得名也。”
●冻醪◆( dong lao)即春酒。以其冬酿春成故称。唐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宋·司马光《喜才元过洛小诗招饮》诗:“洛社冻醪熟,伊鲂丝绘肥。”
●冻醴◆(dong)冷酒。晋·左思《魏都赋》:“清酤如济,浊醪如河,冻醴流澌,温酎跃波。”张载注:“《楚辞小招魂》曰:‘挫糟冻饮酬清凉’王逸曰:‘冻,冷也。”澌◆(sT),碎冰。宋·苏轼《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诗:“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馕。”
●鹅黄◆( huang)美酒名。以其酒色淡黄,有如幼鹅毛色,故称。语出唐·杜甫《舟前小鹅儿》诗“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仇兆鳌注引《方舆胜览》:“鹅黄乃汉州酒名蜀中未能及者。”宋·苏轼《追和子由诗暴雨初晴楼上晚景》:“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凫花◆(fuhu)酒名。唐·皮日休《奉和添酒中六咏·酒池》:“竹叶岛纡徐,凫花波荡漾。”
●顾建康◆(《guJidnkong《)酒的别名。《梁书·顾宪之传》:“元徽中,为建康令……性又清俭,强为政,甚得民和,故京师饮酒者得醇旨,辄号为“顾建康’言醑清且美焉。”
●桂酒◆(guj)指美酒《汉书·礼乐志》:“牲茧栗,粢盛香,
●尊桂酒,宾八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桂酒,切桂置酒中也。”三国·魏·曹不《大墙上蒿行》:“酌桂酒鲤唐·白居易《宴周皓大夫光福宅》诗:“绿蕙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让花钿。”桂浆◆( gui jiang)指美酒。《楚辞·九歌·东君》:“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南朝齐·谢《游后园赋》:“陈象设兮以玉填、粉兰藉兮咀桂浆。”元·陈旅《次韵许左丞从车驾游承天护圣寺是日由参政升左丞》:“夕渚休兰櫂,春壶泻桂浆。”
●桂醋◆(gu)泛指美酒。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席布骍驹、堂流桂醑。”唐·魏征《五郊乐章·雍和》:“苾芯兰羞,芬芬桂醋。”宋·苏轼《新酿桂酒》诗:“烂煮葵羹斟佳,风流可惜在蛮村。”明·谢榛《七夕留别汪伯阳李于鳞王元美得知字》诗:“桂醑远成醉,萍踪不可期。”
●含春王◆(honchun《wdng《)酒的美称。宋·陶谷《清异录·含春王》:“唐末,冯翊城外酒家门额书云:飞空却回顾,谢此含春王。’于王’字末大书:‘酒也。”字体散逸,非世俗书,又谓是吕洞宾题。”
●汗酒◆(hanj)即烧酒。用蒸馏法制造,故称汗酒。唐人有酒名烧春。元人谓之汗酒。卞思义有《咏酒》诗李宗表称阿刺古酒,作歌云:“年深始作汗酒法,以一当十味且浓。”寒醅◆( han pei)又称冻醪,为冬季酿造,到春而成的酒。唐·萧进《春诗》:“青旗问洁酒,何处拨寒?”宋·欧阳修晚凝翠亭》诗:“嘉客日可携,寒美新。”宋苏轼《送杨孟客》诗:“何以待我归,寒发春缸。”
●和泉◆( he quan)美酒名。宋·陶谷《清异录·瓷宫集大成》:“雍都,酒海也。梁奉常和病于甘刘拾遗玉露病于辛,泉甫别驾庆云春病于酾。光禄大夫致仕章炳取三家酒搅合窖饮之,遂为雍都第一,名瓷宫集大成。”玉露、庆云春,均为酒名。
●洪梁◆( hong liang)美酒名,以其出自洪梁县,故名。晋·王嘉《拾遗记·前汉》:“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侍者觉帝容色愁怨,乃进洪梁之酒,酌以文螺之卮…帝饮三爵,色悦心欢。”
●红友◆( hong you)指酒。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以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明·王世贞《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红酒》诗:“偶然儿子致红友,聊为桃花飞白波
●花雕◆( hua dido)美酒别称。浙江旧俗生女后即酿酒埋藏,出嫁时取酒请客,并以彩色坛贮盛此酒,作为陪嫁礼品,叫“花雕”。后沿用为上等绍兴黄酒的别称;亦称美酒,如:远年花雕,百年花雕。
●花露◆(hua)酒名。王锹《野客丛书》卷十七“银瓮酒库”:“真州郡斋,旧有酒名花露。”又为香水名,或指花上露水
●欢伯◆( huan)酒的别称。以其能令人欢乐,故称。《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金·元好问《来月轩》诗:“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蟾兔,月亮。
●佳酿◆( jia niang)美酒别称。金·元好《送武诚之往陂》诗:“杜曲旧游频入梦,兵厨佳酿情分。”明·徐榜《济南纪政·却酒》:“章邱有能酿羊膏酒者,饮评之唇露酒上,称佳酿。”
●嘉觞◆( jia shang)祭把用的美酒。觞、酒杯,偕酒。《汉书·礼乐志》:“灵既享,锡吉,芒芒极,献嘉觞。”《宋史·乐志七》:“嘉布兰,牲玉洁精。。
●佳酝◆( jia yun)美酒称。元吴吕龄《东坡梦》笰折:“既然要叙旧开佳酝,怎还说戒断腥荤?”清。恽敬《答
●方九江书》:“旌旆过吴城,当携厨人并佳酝来,庶不致败兴耳。”
●佳酌◆( jia zhuo)美酒的异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二酿,采挹河流,酝成芳……方士之贡选,最佳酌矣。”唐钱起同严逸人东溪泛舟》诗:“欢言尽佳酌,高兴延秋望
●椒花雨◆( jiao hua yu)为椒实浸制而成的酒。宋·张镃《以洞庭桔寄杨秘监》诗:“遥知老监开奁处,为丽椒花雨一觞。”
●椒浆◆( jido jiang)椒酒别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李嘉祐《夜闻江南人家赛神》诗:“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
●椒酒◆( jiao jiu)用椒浸制的酒。《后汉书·边让传》:椒酒渊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宋·范成大《癸已元日》诗:“匝地东风劝椒酒,山头今日是春台。”匝地,绕地。金波◆(jnb)美酒喻称。言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或杯中酒在月光或灯下浮动闪光,泛起金波。元·张养浩《普天乐·大明湖泛舟》词:“杯斟的金波滟。”又指“月光”,见该条。
●金浆◆( jin jiang)美酒异名。以其浓酽如金,故称。汉枚乘《柳赋》:“于是罇盈缥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
●金兰◆( Jin lan)酒的别称。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酒》:“使虏至燕山,得其宫中酒,号金兰者,乃大佳燕西有金兰山,汲其泉以酿。”又指深厚的友情,见“友谊”条。九光杏◆( jiu guang xing)九光,五光十色,光芒绚烂四射。杏,黄色。唐·陆龟蒙《晓次神景宫》诗:“饭荐七白蔬,杯酾九光杏。”
●九霞觞◆( jiu xia shang)亦作“九霞卮”,本指酒杯名借指美酒。宋·杨万里《宿庐山栖贤寺示如清长老》诗:“方丈祝融抹清黛,群仙遥劝九霞觞。”宋·文天祥《端午初度》诗:“楚囚一杯酒,胜似九霞卮。”
●九液◆(jiye)泛指各种美酒。唐·柳泌《玉清行》:“七珍飞满座,九液酌如泉。”道教谓为九窍津液。
●九酝◆(jyun)一种经过重酿的美酒。《西京杂记》卷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zhou)重酿的醇酒。汉·张衡《南都赋》:“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唐元稹《西凉伎》诗:“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九酝酒光斟琥珀三山鸾舞翩翻。”
●秬鬯◆( ju chang)亦作“巨鬯”,巨,通“矩”。用以祭祀的酒。秬,黑黍;鬯,郁金香草。《诗大雅·江汉》:“一卣。”卣◆(you),古盛酒器。《礼记·表记》:“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粢◆(T)盛,装在容器里的黍稷,用于祭祀。宋·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序》“使食大牢之味,巨之酒,则膻肉酪浆之众,登享䜩矣。”
●君子◆(jn)美酒代称。《类说》卷四三引唐·皇甫松《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
●狂药◆( kuang yao)酒的别称。因酒能使人兴奋发狂,故称。《晋书·裴楷传》:“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石)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唐·李群玉《索曲送酒》诗:“帘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
●酾◆(1)通“”,薄酒。《楚辞·渔父》:“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酾。”又读sh或shai,滤酒。
●醴◆()甜酒。《荀子·礼论》:“飨尚玄尊,而用酒醴。”
●◆(Iing)亦作“醁醽”、“绿酃”美酒别名。晋·葛洪《抱朴子·知止》:“密宴继集,醽不撤。”唐·李贺《示弟》诗:“醽今夕酒,细去时书。”帙◆( xiang zhi),黄色的书套,借指书。《文选·左思〈吴都赋》:“飞轻轩而酌绿酃。”李善注引《湘州记》:“湘州临水县有酃湖,取水为酒,名曰酃酒。”
●流霞◆(lixi)传说中的仙酒名,亦泛指美酒。晋·葛洪《抱朴子祛惑》:“河东蒲坂有项曼都者,与一子入山学仙,十年而归家。家人问其故,曼曰:“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唐·骆宾王有诗云:“乘风归去也,天外醉流霞霞。”唐·孟浩然《宴梅道士房》诗:“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鲁酒◆(j)酒。《庄子·箧》:“鲁酒薄而邯郸。”后称味薄的酒为“鲁酒”。其说有异:陈德明释文:“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宣上怒,乃发兵与齐攻鲁。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救楚以鲁为事,故梁得邯郸。”许慎注《淮南子则说:“楚会诸侯,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楚歌非取乐之万,鲁酒无忘忧之用。”因“楚歌”乃兵败之声,“鲁酒”为取祸之源。◆()特指际酒。《聊斋志异·狐妾》:“一夕夜酌,偶思山东苦。”
●绿蚁◆(1y)亦作“渌蚁”。本指酒面上的绿色泡,亦为酒的代称。唐·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南朝·齐·谢《在郡卧病》诗:“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嘉鲂,美味的鲂鱼。
●茅柴◆( mao chai)茅,亦作“茆”,一种劣质酒。冯时化《酒史·酒品》:“恶酒日茅柴。”宋·韩驹《庚子年还朝饮酒绝句》:“饮惯茆柴谙苦硬,不知如蜜有香醪。”
●魔桨◆( mo jiang)酒的别称。因酗酒伤身,醉后有如着魔,故云。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酒是魔浆,故不待言。凡食鱼肉嗜饮酒者,善神远离,内无正气。”
●内醪◆(nei6)御酒。明·张居正《请定专奖廉能仪注疏》:“有廉能爱民者,亦特差行人赍敕奖励,或封内醪、金币以赍之。”
●内酝◆( nei yun)御酒,以其为皇家作坊酿造,故称。《明史·仇成传》:“赐内酝,手诏存问。”清·枝蔚赠李湘北学士》诗:“内酝出黄封,赐墨来金殿。”
●女酒◆(nji)又名“女儿酒”。稽含《南方草木状·草》:“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浙江亦有类似旧俗,所酿酒,名为女酒。见“花雕”条。
●醅◆(pei)未滤的酒。唐·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醅◆(po pei)未滤的重酿酒。北周·庾信《春赋》:“石榴聊泛,蒲桃醅。”唐·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清·王琦注:“《广韵》:醅,酘酒也醉,酒未滤也。”
●千里酒◆( qian ji)一种烈性酒。《梁书·文学传下刘杳》:“昉又曰:‘酒有千日醉,当是虚言。’杳云:‘桂阳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而醉,亦其例也。”昉,指南朝·梁任昉。
●千日酒◆( qian ri jid)古传说中山人狄希造的酒,饮后醉千日,故名。晋·张华《博物志》卷五“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口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权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玄石来酒,醉向醒耳往视之,云玄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俗云,石饮酒,一醉千日。”唐·韩偓江岸闲步》诗:“青布旗夸
●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宋·王中《干戈》诗:“安得中山千口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千日酿◆( qian ri niang)美酒,谓此酒能醉千日,故称。明·高启《吴中亲友远寄新酒》诗之一:“上国岂无千日酿,独怜此是故乡春。”
●清磕◆( ng ang)清酒。《淮南子·说林训》:“清醠之美,始于耒耜。”《周礼》:“醠齐是也。”耒耜◆( lei si),古农具名,借指耕种及其所获之粮食。
●清◆(qngg)清酒,美酒。《诗·商颂·烈祖》:“既载清酤,赍我思成。”《文选·汉张衡西京赋>》:“灸炰夥,清酤。”◆(zh),多。
●清圣◆( qTng cheng)清酒。宋·陆游《初秋小疾效俳谐体》:“遣闷凭清圣,忘情付黑甜。”
●清酌◆( qing zhuo)祭奠所用的酒。《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唐·柳宗元祭吕衡州温文》:“奉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吕八兄化光之灵。”
●琼花露◆( qiong hua)酒名。宋·张榘《飞雪堆满山次赵西里专行喜雪韵》词:“侭青油谈笑,琼花露,杯深量宽。”元·汤式《新水令·春日闺思》套曲:“琼花露点滴水晶丸,荔枝浆荡漾玻璃罐。”
●琼浆◆( qiong jiang)喻美酒,以其浓酽色赤美如宝玉琼,赤色美玉。《楚辞·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唐杜甫《寄韩谏议》:“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傍。”琼露◆( qiong kua美酒元·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此启既上,贾师宪嘉其材,馈以琼荂露百瓶,盖扬州名酒也。”
●璚露◆( qiong)酒的美称。璚,通“琼”,美玉。元刘因《黑马酒》诗:“千尺银蛇开晓宴,一杯璚露秋天。”琼酥◆( qiong su)酒名。隋·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共酌琼酥酒,同倾鹦鹉杯。”宋·晏几道《玉楼春》词:“琼酥酒面风吹醒,一缕斜红临晚镜。”元张可久《落梅风·席上为真士陈玉林作》曲:“销金党家何处也,搅琼酥惠船明月。”又为酥酪的美称。
●琼香◆( qiong xiang)美酒。宋·张榘《满江红·寿壑相》词:“注紫清、花露入瑶卮,琼香滑。”又指仙花的香味。琼液◆( qiong)美酒。唐·温庭筠《兰塘词》:“东沟鐍劳回首,欲寄一杯琼液酒。”元·王沂《次吴彦晖望月寄张孟功韵》:“嫔珠看欲湿,琼液饮远醺。”清·汪懋麟《绮罗香·七夕前一日爱园夜集》词:“劈鲜新、菱角鸡头,抵多少、霞觞琼液。”
●◆(r)醇厚的酒。《诗·大雅·行苇》:“酒醴维。”瑞露◆(ru)酒名。宋·苏轼《小圃五咏·地黄》:“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宋·陆游《谢郭希吕送石洞酒》诗:“瑞露颇疑名太过,橐泉犹恨韵差低。”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瑞露,帅司公厨酒也。”
●三清◆( san qTng)即清酒。晋·潘丘《桔赋》:“三清既设,百味星烂。”唐·骆宾王《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诗:“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
●山酌◆( shan zhu)山野人家酿的酒。唐·王勃《圣泉宴》诗:“兰气山酌,松声韵野弦。”宋·梅尧臣《雪中访李君俞》诗:“疾呼小吏具山酌,使欲尽醉为诗狂。”
●酒◆(shj)清酒。因十旬酿成,故称。南朝·梁·庾肩吾《谢东宫赍槟榔启》:“无劳朱实兼荔支之五滋;能发红颜,类芙蓉之十酒。”亦名“十旬。
●十旬◆( shi xun)酒名,因张衡《南都赋》云:“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故名。李善注:“十旬,盖清酒百日而成也。”刘良注:“九酝、十旬皆酒名”南朝陈·徐陵谢敕赐祀三皇五帝余馔启》:“金壶流十旬之气,玉案备干品之羞。”羞,通“馐”,珍贵食品。唐·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诗:“把取菱花百炼镜,换他竹叶十句杯。”
●寿水◆( shou shui)指寿酒宋·刘克庄《鹊桥仙·乡守赵计院生日》词:“四民香火,五营茄吹,来献一杯寿水。大家赞祝太夫人,长伴取鲁侯燕喜。”
●太和汤◆( tai he tang)亦作“大和汤”,即酒。宋·邵雍《无名公传》:“生喜饮酒,尝命之曰‘大和汤’。”又《林下五吟》诗之一:“安乐窝深初起后,太和汤酽半醺时。”又指沸水。
●醍◆(t)浅红色的青酒名,赤红色,古用于祭祀。《礼记礼运》:“醍在堂,澄酒在下。”
●天醴◆(tin)指天降甘露,又为甜酒美称。宋·苏轼:“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明·夏完淳《湘巫赋》:“托至思于羽觞兮,酌天醴而造歌。”
●天禄◆(tian)美酒异名。以其饮此酒为天赐之福,故云,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宋·苏轼《桂酒颂序》:“东坡先生曰:酒,天禄也其成坏美恶,世以兆王人之吉凶,吾得此,岂非天哉!”亦指俸禄或天赐的福禄。天禄大夫◆(tian lu da fu指酒。宋·陶谷《清异录酒浆》:“王世充语号,谓群臣曰:朕万机壅,所以辅朕和气者,惟酒功耳,宜封天禄大夫,永赖淳德。”
●土窟春◆( tu ku chun)酒名。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酒若下春’,谓乌程也…土窟春’,荥阳也。”
●屠苏◆(tusu)亦作“涂苏”、“除酥”、“屠酥”、酒的别名。古俗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邪。屠苏,为一种草药和剂,放入酒中同饮,故以此名酒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芋羹真谈,炙漫屠苏。楚,“暂”的异体字;◆(li),竹鼠。状如小狗。宋苏轼《夜野宿州城外》诗:“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宋·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又指古代一种有儋的帽子。
●琬液◆(wnye)美酒。晋·王嘉《拾遗记》:“西王母荐穆工琬液清觞。”清·厉荃《事物异名饮食·酒》:“琬液、琼苏俱酒名。”
●五◆(wto)酘,再酿的酒。宋·范成六《吴都志土物上》:“今里人酿酒,米与浆水已入瓮,翌日,又以米投之,有至一再投者,谓之酘。其酒则清冽异常,今渭五,是米五投之耶?”唐·白居易有《钱湖州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相次寄到无因饮聊咏所怀》诗。
●仙醪◆(iano)仙酒。《镜花缘》第一回:“王母各赐仙桃一枚,众仙拜谢,按次归座,说不尽天庖盛馔,天府仙醪。”仙液◆(ye)指美酒。宋·无名氏《暮山溪·寿李学士》词:“霜天晓,笙歌彻,玉斝倾仙液。”
●仙酝◆( xian yun)美酒别称,意谓仙人所酿造。唐·宋之问《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诗:“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唐·王昌龄《朱炼师山房》诗:“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香蚁◆( xiang)酒的别称。酒味芳香,浮糟如蚁,故名。五代·前蜀·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盐。”
●◆()美酒。北周·庾信《灯赋》:“况复兰深夜,中山清。”唐·李白《送别》诗:惜别倾壶,临分赠马”宋·杨万里《小蓬菜酌酒》诗:“餐菊为粮露为醑。”玄鬯◆( xuan chang)指醇酒。晋·葛洪《抱朴子·名实》“玄鬯倾弃而不羞,酪专灌于圆丘。”宋·窦苹《酒谱》:“抱朴子所谓玄鬯者,醇酒也。”
●玄浆◆( xuan jiang)美酒异名。明·陈汝元《莲记·小星》:“金炬上飞光焰,玄浆玉临风劝,欢笑处越娇倩。”玉斝◆(ji),酒器。
●玄醴◆(xu)指酒,以其味甜清冽,故称。玄,清水;醴,一种甜酒。晋·潘岳《金谷集作》诗:“玄醴染朱颜,但愬杯行迟,”愬◆(s),同“诉”。张铣注:“玄醴,黑黍酒也。”明·王衡《郁轮袍》第三折:“自惭玄醴薄,能使穆生疏。
●玄露◆(xuan)美酒喻称。唐·曹唐《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诗:“怨入清尘愁锦瑟,酒倾玄露醉瑶觞”又指“露”,见该条。
●玄玉浆 xuan yu jiang)美酒名。以马乳葡萄酿造而成,因其色赤黑如玉,故称。明·陶宗仪《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紫玉浆、玄玉浆也。玄玉浆即马奶子。”玄◆( xuan hou)一种味道酎厚的酒。酎,醇酒。汉·王粲《七释》:“冻缥玄酎,醴白腐清。”晋·张协《都蔗赋》:“九秋良朝,玄酎初出,觞浮华黄,酒饮累日
●鸭绿◆(ya)指酒,以其色似鸭颈羽毛,故称。宋·杨万里《生酒歌》:“坐上猪红间熊白,瓮头鸭绿变鹅黄。”
●瑶桨◆(yao jiang)玉浆,喻名贵的美酒,以其晶莹如美玉,故称。瑶,美玉。《楚辞·招魂》“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唐·鲍溶《忆郊天》诗:“浓煖气中生历,草是非烟里爱瑶浆。”
●瑶觞◆( yao shang)本指玉制的酒杯借指美酒。唐·王勃宴山亭序》:“银烛摛花,瑶觞抒兴。”《群音类选·百顺记·父子荣归》:“玉趾步金莲,捧瑶觞膝争先。”亦指“酒杯”,见该条。
●瑶钟◆( yao zhong)本为酒钟的美称,借指美酒。宋·张耒《赠张公贵》诗:“西舍雪夜,玉颜醉瑶钟。”明·康海《粉蝶儿·春日闲情》套曲:“唤奚奴酒莫从容,趁良辰满酌瑶钟。”
●瑶樽◆( yao zun)亦作“瑶尊”。本为酒杯的美称,借指美酒。宋·张先《燕归梁》词:“今年江上共瑶尊,都不是去年人”亦指“酒杯”,见该条。
●仪狄◆(y1d1)本为夏禹时善酿酒者,借代酒名《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赵整》:“秘书侍郎整以坚颇好酒,因为《酒德之歌》,乃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地。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后因以仪狄为酒的代称。《平山冷燕》第一回:“君尽臣欢,尊本朝故事,赐赋《醉学士之歌》:臣感君恩,择前代良谟,慷慨进谏仪狄之戒。”良谟,高明的谋略。
●峄◆(y)泛指酒。晋·左思《魏都赋》:“肴酵顺时,腠理则治。”《史记·淮阴侯列传》裴骃集解引刘逵曰:“,酒也。”又指颁赐酒食。
●郁鬯◆( yu chang)酒名。古时用于祭祀或敬客。用黑黍酿造,再捣煮郁金香草掺和而成,故名。《礼记·礼器》:“诸侯相朝,灌用郁鬯。”郑玄注:“灌,献也。”
●玉膏◆(ygao)本指古代传说的仙药白玉膏,比喻美酒。宋·苏轼《次韵赵令铄惠酒》:“坐待玉膏流,千载真旦暮。”群音类选·溉园记·邀友游湖》:“玉膏满尊新市美,银鲫堆盘荇莱鲜。
●玉壶冰◆( yu hu bing)酒名宋·叶梦得《浣溪沙·送卢》词:“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复记他年。”清·吴伟业《戏题士女图》诗之五:“四壁萧条酒数升,锦江新酿玉壶冰。”
●玉壶春◆( yu hu chUn)酒名。《水浒传》第三八回:“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清·方文《徐月鹿水部奉使杭州遥寄》诗:“犹喜秋冬会稽去,江关判醉玉壶春。”
●玉酒◆(yj)美酒。以其清澈明净如玉,故名。南朝陈·江总《玛盌贼》。“宝出昆仑之仙阜,觞即玄洲之玉酒。”宋·梅尧臣《社日饮永叔家》诗:“鳌头主人邀客饮,玉酒新赐蓬莱宫。”
●玉醴◆(y)喻美酒。唐·李白《咏山樽》:“外与金罍瓶,中涵玉醴虚。宋·刘筠《津园赐宴》诗:“蕙殽清萐莆,玉醴堪金瓯。”亦指甘泉,道教所指唾液。
●玉沥◆(y)即玉膏传说中的仙药。指美酒。南朝·梁·江淹《惜晚春应刘秘书》诗:“山中有杂桂,玉沥乃共斟。”玉露◆(y)喻美酒。元·顾瑛《水调歌头·桂》词:“金粟缀仙树,玉露浣人愁。”清·方文《偶过玉海小饮》诗:“火烧玉露色香减,蜜浸人风味嘉。”
●王醅◆( yu pei)美酒,以其清澈晶莹如玉,故称。南朝·梁·萧统《十二月启·南吕八月》:“倾玉醅于风前,弄琼驹于月下。”宋·苏轼《荼洞》诗:“分无素手簪罗,且折霜蕤浸玉醅。”宋·陆游《杂感》诗之四:“自洗铜壶试玉醅,小轩风月为徘徊。”
●玉◆(yq)本指浮在酒面上的白色泡沫,借指酒。唐韩偓《海山记》:“醅浮香米玉蛆寒,醉眼暗相看。”元·曾瑞醉春花·清高》曲:“金橘香甜,玉蛆浮酤,绿醅醇酽。”泉◆( yu quan)指酒,以其如清澈的泉水,故称。宋·苏轼《岁暮作和张常侍》诗:“我生有天禄,玄膺流玉泉。何事陶彭泽,乏酒每形言。”又为清泉的美称。
●玉◆(yur)指美酒。醽,浓酒。唐·魏征《五郊乐章赤帝征青礼陈性币,乐备篪簧。琼羞溢俎玉醽浮觞。”玉髓即玉营,美酒明计时泉《写情》:“我安排彩袖,殷勤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
●玉薤◆(yuxi)亦作“玉”。美酒名。唐·太宗《赐魏徵》诗:“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明·徐复祚《投梭记赴宴》:“泻琼浆琥珀,过玉薤光泽。”
●玉醑◆(y)美酒。唐·黄滔《江州夜宴献陈员外》诗:“
●清管彻时斟玉醑、碧筹回处掷金船。”宋·黄庭坚《定风波》词:“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诉笙歌,一曲黛眉低。”
●玉液◆(yuye)美酒别称。以其清澈晶莹如玉,故称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开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玉友◆( yu you)酒名,用糯米酿成,莹白如玉,故称。又:玉,美善;友,相爱。亦泛指美酒唐·卢纶《题贾山人园林》诗:“五字每将称玉友,一尊曾不顾金囊。”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洛阳伽蓝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酿酒虽盛暑暴之日中,经句不坏。今玉友之佳者亦如是也。”宋·辛弃疾《鹧鸪天》:“呼玉友,荐溪毛,殷野老著相邀。”
●玉酝◆( yu yun美酒唐采《子夜歌》之九:“信使无虚日,玉酝寄盈觥。”宋·葛胜仲《鹧鸪天·赏菊》词:“自玉酝酬朝色,旋洗霜须对晚丛。”
●云液◆( yun ye)酒的美称。唐·白居易《对酒闲吟赠同老者》诗:“云液洒六腑,阳和生四肢。”又指云母,见该条真钦酒◆( zhen qTn jiu)仙酒别称。以其为传说中的汉东方朔于真陵山得糜钦枣所制成,故名《古今图书集成·草木·枣》:“糜钦枣出真陵山,食一枚,大醉,经年不醒。东方朔游其地,以一斛归进上,上和诸香作丸大若芥子每集群臣,取一丸入水一石,顷刻成酒,味逾醇醪,谓之糜钦酒,又谓之真钦酒,仙芗酒,香经旬不歇。”
●真珠◆( zhen zho)美酒名。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太守王元邃以白酒之和者,红酒之劲者,手自剂量,合而为一,杀以白灰一刀圭,风韵顿奇。索余作诗,余为长句云:小槽真珠太森严,兵厨玉友专甘醇,两家风味欠商略,偏刚偏柔俱可怜。”又指美人“眼泪”和“露”,见各该条。
●旨酒◆(zh丫ji)美酒。旨,美味。《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浊醪◆(zhu6o)浊酒异名。晋·左思《魏都赋》:“清酤如济,浊醪如河。”济河水清,黄河水浊,用以喻酒之清浊。南朝·梁·江淹《恨赋》:“浊醪夕引素琴晨张。”唐·杜甫清明》诗之一:“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酒店 【酒店】
◆( jiu dian)卖酒的店铺。其店铺有专卖酒或兼营食品菜肴之别。
●酒坊◆( jiu fang)酒店。唐·姚合《听僧云端讲经》诗:“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又指造酒的作坊。酒户◆(jih)犹酒家,即酒店。《旧唐书·食货志下》:“元和六年六月,京兆府奏:‘榷酒钱除出正酒户外,一切随两税青苗据贯均率。,”《宋史·食货志下》:“在京院酒户鬻酒亏额、原于数多则酒亦多多则价贱贱则入户损其利。”酒家◆( jiu jia)酒店。《汉书·栾布传》:“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庸,通“佣”,佣人,受雇用的人;保,佣工。汉·辛延年《羽林郎》: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酒垆◆(ji)亦作“酒”。酒肆,即酒店。《汉书·食货志下》“率开一卢以卖”。三国·魏如淳注:“酒家开肆待客,设酒鲈,故以名肆。”垆、舻卖酒安置酒的土台,指代酒店。《世说新语·伤逝》:“王濬沖◆(戎)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
●垆邸◆(1d)酒店。垆,安放酒坛的土台,借指酒肆。邸,房舍。南朝·梁武帝《移檄京邑》:“淫酗蒏肆,歌垆邸。”蒏◆(yong酗酒。
●垆肆◆(si)酒店。肆,店铺。《宋书·后废帝纪》:“步圜阓,酣歌垆肆,宵游忘友,宴寝舍。圜阓◆( huan hui),本指街市的大门,借指街市、店铺。 酒器 【酒器】
◆(jiq)主要指酒杯、酒壶等饮酒和盛酒器皿。古代酒器种类甚多,形状不一,质料各异,分别以金、银、铜、锡、玉石、兽角、陶土、木料为之。不论品名或异名,多取决于酒器的形状、质料、用途等方面的特征。
●梧杓◆( bei shao)泛指饮酒器。桮,同“杯”;构,近半圆形的舀酒勺。《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胜桮,不能辞
●杯盂◆(beiy)酒杯。唐·白居易《马上作》诗:“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
●鸱夷◆(chy)盛酒器。鸱,鹞鹰;,即鹈鹕,一种水鸟,体大,嘴长,嘴下有个大皮囊。前者取其腹大,后者取其皮囊,借指酒器。《汉书·陈遵传》:“鸱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酤◆(gu),通“沽”,买酒。颜师古注:“鸱夷,韦囊,以盛酒。”韦,熟皮。
●大白◆(da bai)大酒杯名。《说苑·善说》:“饮不者,浮以大白。”晋·左思《吴都赋》:“飞觞举白”。郑良注:“大白,杯名。”
●觥船◆( gong chuan)容量大的饮酒器。觥,盛酒及饮酒器,腹椭圆,有圈足,或作兽形。本为兽角制成,后以青铜为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唐·李贺《河阳歌》:“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唐·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觚◆(g)酒器。青铜制,喇叭口,细腰,高圈足;盛行于商代和周初。《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孔颖达疏引《五经异义》:“古《周礼》说:爵,一升;觚,二升。献以爵而酬以觚。”又指剑柄。亦指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简,如操。
●龟◆(guT ke)扁圆形的酒器。以其形似龟,故称。榼,古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唐·白居易《东城晚归》诗:“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吴童控马衔。”
●桂樽◆(gui zun)亦作“桂尊”。酒器的美称。《南齐书·乐志》:“桂樽既涤,瑶俎既薰。”唐骆宾王《秋日饯尹大往京》诗序:“薛六郎四海情深,飞桂尊而举白。”唐·白居易《题赠郑秘书徵君石沟溪隐居》诗:“蕙帐夜瑟淡,桂樽春酒浓。”壶觞◆(hu shang)泛指酒器。酒壶,酒杯。晋·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唐·白居易《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诗:“诗境忽来还自得醉乡潜去与谁期?东都添箇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金·马定国《送图南》诗:“壶觞送客柳亭东,回首三齐落照中。”
●◆(jia)古代酒器。青铜制,似爵而较大,圆口,有鋬和三足,用以温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注:“,爵也。复日盏,殷日斝,周曰爵。”
●蕉叶◆( jido ye)酒杯别称,以其形似芭蕉叶而浅,故称。宋·陈造《雪夜与师是棋次前韵》:“掀髯得一笑,为汝倒蕉叶。”
●金船◆( iTn chuan)酒器。以其铜质金饰,色黄似金,故称。北周·庾信《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玉节调笙管,金船代酒卮。”唐·张祜《贵家郎》诗:“醉把金船掷,闲敲玉灯游。”
●金斗◆( Jin dou)酒器的美称,以其色黄似斗,故称。《吕氏春秋·长攻》:“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高诱注:“金斗,酒斗也。”又指熨斗。
●金荷◆( Jin he)酒杯。以其金质或金饰,故称。荷,指“荷杯”,即将荷叶四处中央穿透至莲茎。以作饮杯;因借“荷”指“杯”。宋·杨万里《仲秋前两日别刘彦纯彭仲庄于白马山下》诗:“长亭更放金荷浅,后夜随同璧月圆。”宋·陆游《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之四:“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高歌。”金蕉◆( JTn jido)酒杯。一种似蕉叶的浅杯。蕉叶亦为酒杯别称。宋·辛弃疾《谒金门·山吐月》词:“一曲瑶琴才听彻,金蕉两三叶。”宋·杨无咎《望海潮·上梁帅生辰》词:“听缓敲牙板,引满金蕉。”
●金爵◆( Jin jue)饮酒器的美称。唐·罗邺冬日寄献庾员外》:“争饮酒蚁浮金爵,从听歌尘扑举蝉。”酒蚁,浮在酒面上的泡沫,借指酒。
●金◆( lei)酒器。尊形,似罐,饰以金,刻为云雷花纹。《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杯。”毛诗》:“金,酒器也。”
●金瓯◆( jin)酒器。瓯,本指小瓦盆,和杯、盅一类的饮器,后随其质地的改变,而以金、银、玉修饰之,而成为一种酒器的美称。《琵琶记·高堂称寿》:“春花明彩袖,青酒泛金瓯。”亦指“国土”,见该条。又喻疆土的完固。
●金樽◆( jin zun)酒器的美称,以其有金饰或铜等金属为之,故称。樽,同“”。唐·李白《将进酒》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九霞觞◆( jiu xia shang)亦称“九霞卮”,酒杯名。唐许碏《醉吟》诗:“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又指美酒,见该条。
●角◆(jue)酒器,用以温酒或盛酒。青铜制,似爵而无柱。出现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尊◆(pao zun)亦作“匏樽”。酒器名,以匏制成。匏,葫芦的一种。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又《病中游祖塔院》诗:“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清·曹寅《东署饮竹下喜上若自维扬来》诗:“芒天如约,匏尊世不寻。”
●叵罗◆(P6)古代酒器。《北齐书·祖传》:“神武宴寮属,于坐失金叵罗,窦泰令饮酒者皆脱帽,于珽髻上得之。”千年觥◆( qian nian gong)祝寿的酒杯。觥,古代酒器。唐·李贺秦王饮酒》诗:“黄鹅跌舞千年觥,仙人烛树蜡烟轻。”
●琼杯◆( qiong bei)指玉制的酒杯。为酒杯的美称。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倒无心归。”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词:“云液满,琼杯滑。”清·吴骞《扶风传信录》:“盈盈仙醴照琼杯,玉洞桃花处处开。”又喻荷花。
●琼斝◆(qiong jia)玉制的酒杯。斝,古代酒器。南朝梁·江淹《飨神歌辞》:“琼斝既饰,绣簋以陈。”元·陈镒《寿蔡伯玉隐居》诗:“歌姬拥座飞琼斝贺客盈门集翠裾。”琼觞◆( qiong shang)指酒杯。觞,古代酒器。唐·李贺《嘲少年》诗:“美人狭坐飞琼觞,贫人唤云天上郎。”清·陈梦雷《今日良宴会》诗:“翩翩贵游子,列坐飞琼觞。”
●琼卮◆( qiong zhT)玉制的酒器。亦为酒器的美称。卮,古代酒器。宋·晏殊《少年游》词:“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琼卮。”清·黄来《醉月吟》:“乞将北斗作琼卮,倒泻银河三万里。”
●屈卮◆(qzh)有弯柄的酒杯。唐·李贺《浩歌行》诗:“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觞◆( shang)古代酒器。本为兽角制成,后以木石金玉为之,分别作盛酒或饮酒之用。《礼记·投壶》:“请行觞。”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念昔宴私,举觞相诲。”兕觥◆(si gong)亦称“兕爵”。古时一种兽形酒器。兕,一种似犀牛的兽,以其角制觥,故称。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毛传:“兕觥,角爵也。”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游春话旧,更畅幽怀,还须麈尾同挥,是用兕觥共进。”
●咒觵◆( si gong)即兕觥。觵“觥”的本字。《左传成公十四年》:“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唐·牛僧儒《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诗:“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鱑。”
●爵◆(si jue)酒杯,以兕角制成。《左传·昭公元年》:穆叔,子皮及曹大夫兴,拜,举兕爵曰:‘小国赖子,知免于戾矣。’饮酒乐。”
●大尊◆( tai zun)酒器名。六奠之一,瓦质。《周礼·春官·司尊彝》:“其朝践用两大尊,其再献用两山尊,皆有罍。”郑玄注:“大尊,太古之瓦尊。”陆德明释文:“两大’音泰。”又犹“至尊”,臣称君之谓。
●牺象◆( xiang)饰有鸟形、鸟羽或象骨的酒器。《周礼·春官·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其朝践用两献尊,其再献用象尊。”注:“郑司农◆(众)云:‘献读为牺。牺尊,饰以翡翠;象尊以象凤凰,或日以象骨饰尊。”《左传定十年》:“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注:“牺象,酒器;牺尊,象尊也。”
●牺尊◆(zun)古代酒器。作牺牛形。也有于尊腹刻画牛形者。尊,也作“樽”。《诗·鲁颂·闷宫》:“白牡骍刚牺尊将将。”《集传》:“牺尊,画牛于尊腹也。或日尊作牛形,凿其背以入酒也。”
●仙樽◆( xian Zun)酒杯的美称。唐·王勃《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彭泽陶潜之菊,影泛仙樽;河阳潘岳之花,光县妙理。”
●滟海◆(yan hai)酒杯的别名。宋苏轼《洞庭春色》诗:“须君滟海杯,浇我谈天口。”
●瑶杯◆(yao bei)亦作“瑶盃”。指玉制的酒杯。亦为酒杯的美称。瑶,似玉一样。唐·李咸用《富贵曲》:“雪暖瑶杯风髓融,红拖象筯猩唇细。”宋·曾觌《鹧鸪天》词:“腾凤吹,进瑶盃,两宫交劝正欢谐。”
●瑶斝◆(yao jia)指玉制的酒杯。亦为酒杯的美称元·周巽《送远曲》诗:“花底注瑶斝柳阴停玉鞭。”明·郑真《送春》诗:“有酒乍闻瑶斝冽,无钱却怪锦囊空。”
●瑶盏◆(yao zhan)指玉制的酒杯。亦为酒杯的美称。宋·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词:“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潋滟堆瑶盏。”
●瑶樽◆( yao Zun)指玉制的酒杯。亦为酒杯的美称。元朱德润《轧赖机酒赋》:“乃泻之以金盘,盛之以瑶樽。”亦指“美酒”,见该条。
●银船◆(yin chuan)银质或银饰的船形酒器。唐·白居易早春西湖闲游》诗:“画舫牵徐转,银船酌慢巡。”
●羽觞◆(yu shang)有耳的酒杯。《汉书·孝成班倢仔传》“酌羽觞兮销忧。”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雀)形,有头、尾、羽翼。”唐·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坐花,坐在花丛之中。
●玉斗◆(yu dou)酒器。谓其为玉质或银质之斗形酒杯《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又指北斗星。见该条。
●玉爵◆(yu jue)指玉制的酒杯亦泛指酒杯。《礼记·曲礼上》:“饮玉爵者弗挥。”孔颖达疏:“玉爵,玉杯也。”唐白居易《秋霖即事联句三十韵》:“金乌何时见,玉爵几时传?”玉◆( yu lei)酒器的美称。古代形似壶,刻有云纹的酒器。南朝·梁·沈约《介雅》诗之三:“玉信湛湛、金卮颇摇漾。”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诗:“呵臂悬金斗,当唇注玉。”
●玉觞◆(yu shang)玉制酒杯。亦泛指酒杯。汉·傅毅《舞赋》:“陈茵席而设坐兮,溢金而列玉觞。”宋·辛弃疾《一落索·闺思》词:“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薄。”
●玉卮◆(yuzh)玉制的酒杯,以玉质或色白,故称。《汉书·高帝纪下》:“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颜师古注引应劭“◆(玉卮)饮酒礼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古厄作觝。玉钟◆(yu zhong)玉杯。亦为酒杯的美称。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贮器,金错蜀杯。”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玉舟◆( yu zhou)白色舟形的酒杯。宋·司马光《和王少卿十日与留台国子监崇福宫诸官赴王尹赏菊之会》诗:“红牙板急弦声咽,白玉舟横酒量宽。”宋·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诗:“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玉樽◆( yu zun)玉或白陶制的酒器,亦泛指贵重的酒杯。唐·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顾惭青云器,谬奉玉樽倾。”
●能◆(zhan)酒杯。同“”、“盏”。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君止于县,我又南逾。把能相饮,后期有无?”宋·晏几道《小山词·生查子》:“榴花满能香,金缕多情曲。”觯◆(zh)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铜制,形似尊而小,高筒,喇叭形,圈足,或有盖。用作饮器。《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卑者举角”《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
●中钟◆( zhong)与“盅”通。酒钟、酒盅,相当于酒杯。如加金银、玉等修饰,即成其美称。《列子·杨朱》:“公孙朝聚酒千钟。”又为古代容量单位或乐器名。
●仲雅◆( zhong ya)酒器名。三国·魏·曹丕典论》:“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士,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日伯雅,次曰仲雅,小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后以“伯雅”、“仲雅”、“季雅”分别指大、中、小酒器或酒杯。尊谭◆( zun tan)泛指酒器。《管子·侈靡》:“辟之若尊谭,未胜其本,亡流而下。”于省吾《双剑迻诸子新之正·管子二》:“尊谭系以酒器为喻。张佩纶谓尊谭当作尊觯,近是从覃与从单,形、音并近。要之,谭必为酒器,于义方符。”尊罍◆( zun lei)泛指酒器。宋·周邦彦《红罗袄·悲秋》词:“念取东垆,尊罍虽近;采花南浦,蜂蝶虽知。”
●尊彝◆(zuny1)古代酒器。金文连用泛指各类酒器。《国语·周语中》:“出其尊彝,陈其俎豆。”韦昭注:“尊、彝皆受酒之器也。”尊,亦作“撙”。《宋史·乐志八》:“载登坛作,载的尊彝。” 酒徒 【酒徒】
◆(jit)嗜酒者,也指醉汉。两者的区别是:后者正在酒醉之中,前者未必;其共性均是嗜酒。《史记·郦生,,。
●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唐·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酒客◆(jike)嗜酒者,即酒徒。《汉书·陈遵传》:“先是黄门郎扬雄作《酒箴》以讽谏成帝,其文为酒客难法度士。”酒魔◆(jim)嗜酒成癖的人。白居易《斋戒》诗:“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又指酒虫。
●酒人◆( jid ren)酒徒,好酒者。《史记·荆轲传》:“利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又为古官名,专掌选酒。
●酒仙◆( xian)对酒徒的美称。语出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欧阳修《归田录》“至夕,殊无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喧传王氏酒楼有二酒仙来饮。久之乃知刘、石也”。刘、石即刘潜与石曼卿。两人为酒,常斗饮。醉汉◆( zui han)酒醉者,酒徒。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醉语》:“张曲江◆(九龄)常谓宾客曰: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脑语也,不足可言。”宋·刘客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之八:“乍可生前称醉汉,也胜死后谥愚公。”醉客◆(zuke)醉酒之人,即酒徒。《后汉书·吴佑传》:“又安丘男子母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又为“木莲”别名。
●醉朋◆( zui peng)酒徒。《法苑珠林·酒肉·述意》“夫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远酣肆,离酒缘,弃醉朋,近法友,出昏门,入醒境。” 九州 【九州】
◆( jiu zhou)指代全中国。原为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未有定说。《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后泛指全中国。《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宋·陆游《示儿》诗:“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九堰◆( jiu chan)指九州。唐·韩愈《郓州谿堂》诗:“帝奠九壤,有叶有年。”廖莹中辑注:“九,九州也。”《宋史·乐志十一》:“帝奠九,孰匪我疆,系我东土,山川相望。”
●鼎◆(jiu ding)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和国家政权,为传国之大宝。《史记·武帝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九牧,指九州,见“九牧”条。
●九纲◆( jiu gang)指九州。《南齐书·陈显达传》:“神武横于七伐,神略震于九纲。”
●九寰◆( jiu huan)指九州大地。寰,寰宇,寰球,谓天下。宋·范成大《送滕子昭绩溪罢归》诗:“天马西极来,目力尽九寰。”宋·罗泌《路史·前记四·东户氏》:“绍荒屯,遗美好,垂精拱默而九寰以承流。”
●九截◆( jiu jie)指九州。截,切断物的一部分,谓大地分为九部分。南朝·梁·萧纲《七励》:“九截同文,八极齐轨。”九牧◆(jim)指九州。州的长官叫牧,故九州日九牧。《荀子·解蔽》:“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杨倞注:“九牧,九州也。”《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后汉书·孔融传》:“以九牧之地,千八百君”李贤注:“以九州之人养千八百君也。”宋陆游《送黄文叔守福州》诗:“议论前修似,声名九牧传。”
●九区◆(jiqu)九州。以天下划为九个区域,故称。汉刘除《郡太守箴》:“大汉遵周,化洽九区。”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九区克咸䜩歌以咏。宋·陆游《夜从父老饮酒村店》诗:“床头金尽何足道,肝胆轮囷横九区。”轮囷◆(nqun),高大的样子。元·王冕《悲苦行》:“安得壮志挽天河,一洗烦郁清九区,坐令尔辈皆等居。”
●九壤◆( jiu rang)指九州。三国·魏·曹植《文帝诔》:朱旗所,九壤被震。”《晋书·乐志下》:“洋之玄化,润神九壤。民无不悦,道无不往。”《文选·束皙补亡诗》:恢恢大图,茫茫九壤。”李善注:“九壤,九州也。”
●九土◆(jit)九州的土地,指九州。《后汉书·张衡传》思九土之殊风兮,从收而遂徂。”李贤注:土九州也。”宋·司马光《乞官刘恕一子礼子》:“主于十国五代际,群雄逐,九土分裂。”尊《鹤铭》:“即今沧海起澜,九土汨没地轴残。”
●极常婴困,九维徒自论;有才遗草泽,无艺闭蓬门。:“九维◆( jiu wei)犹九州。唐·寒山《诗》之二九:“六九围◆( jiu wei)即九州。《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孔颖达疏:“九围者,盖以九分天下,各为九处,规围然,故谓之九也。”《隋书·西域传·高昌》:“自我皇隋,平一宇宙,化偃九围,德加四表”唐·柳宗元《祭独孤氏丈母文》:“名播九围,望高群士。”唐·元稹《月》诗:“迢递同千里,孤高净九围。”又指重围。
●九县◆( jiu xian)九州。《后汉书·光武帝纪赞》:“九县回,三精雾塞。”李贤注:“九县,九州也。”宋·文天祥《己卯岁除》诗:“日月行万古,神光索九县。”
●九埏◆( jiu yan)九州的边际,亦指九州。埏,边际,地边。唐·王勃《拜南郊颂序》:“风行电举,未注景而浃九埏。”明·李东阳《大行皇帝挽歌辞》:“圣孝仁恩遍九埏,由来至性本天全。”清·王夫之《连珠》:“盖闻心量无垠,筵九埏而郭万国。”
●九野◆(jiy)指九州土地;九州。《后汉书·冯衍传下》:“疆埋九野,经营五山。”李贤注:“九野,谓九州之野。”唐·王勃《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皇业未昌,九野被豺狼之毒。”宋·苏轼《江上值雪》诗“霍然一麾追九野吁此权柄谁执持。”又指九天。见该条。
●九◆(jiuyn)犹九州。垠,边际,尽头。唐·柳宗元《贞符》诗序:“环四海以为鼎,跨九垠以为炉。”唐·顾况《哭从兄苌》诗:“皇恩溢九垠,不记屠沽儿。”
●九有◆( you)九州。《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前蜀·贯休《行路难》诗:“九有茫茫共尧日,浪死虚生亦非一。”黄遵宪《感事》诗之二:茫茫有占禹城,南北东西尽戌狄。”九◆(jiu you)九州。《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域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圣禹继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置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明·杨慎《升庵经说·九丘八索》:“九囿,取育草木为义,即后世所谓九州也。”
●九宇◆(jiy)犹言九州。《隋书·音乐志下》:“四海之宇,一和之壤,……九宇载宁,神功克广。”清·刘震《祖龙》诗:“六国邱墟九宇恢,更张周典见雄才。”又指高空,见该条。
●九寓◆(jiy)即九州。《晋书·吕隆载记赞》:“瓜分九寓,沴聚二秦。”唐·李白《古风》之四八:“征卒空九寓,作桥伤万人。”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记略》:“披皇图,考帝文,九寓化成于几席。”
●九隅◆(jiy)九州。《逸周书·尝麦》:“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楚辞·王褒九怀匡机>》:“弥览兮九隅,彷徨兮兰宫。”唐·李邕《秦望山法华寺碑》:“百宝盈于九隅,群经备于三藏。”
●九域◆(jiy)九州。《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绥爰九域,罔不率俾。”李善注:“薛君日:九域,九州也。”《晋书·孙惠传》:“今明公名著天下声振九域。”晋·陶潜《赠羊长史》诗:“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九原◆( jiu yuan)即九州。《国语·周语下》:旧日九原,宅居九隩。”南朝·宋·鲍照《松柏篇》:“永离九原亲,长与三辰隔。”清·孔尚任《桃花扇·沈红》:“跨上百骡鞯,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又指“黄泉”,见该条。
●区有◆(qyou)区,区域;有,九有,即九州指海内之地。南朝·梁·沈约《梁宗庙登歌》:“铸熔苍冥,甄陶区有。”甄陶,本为制造陶器,引申为制造。
●式围◆(shi wei)指九州。《诗·商颂·长发》:“帝命式于九围。”毛传:“九围,九州也。”郑玄笺:“式,用也。”后以“式围”称九州。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鬼方》:“汤时鬼方已内属于式围之中,而复叛于中衰之日,故高宗伐之以中兴殷道也。”【怨】
◆( jid yuan)往日结下的怨仇。如果出现在人际,则是一种不应有的非正常关系,如果出现在集团、民族、国家的各自相互之间,则是利害冲突,阶级矛盾所产生的结果。
●宿仇◆( su chou)旧日的仇恨。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于穷厄之地今欲奉不羁之计,以雪吾之宿仇,何行而功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今世业缘凑合,乃得一快其宿仇。彼之加于君者,即君之曾加于彼者也。”
●宿愤◆( su fen)往日的愤怨。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序》“将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宋·叶适《取燕》一:“使契丹政令犹强、社稷犹固,我独抗宿愤,劳累战,虽得燕蓟,而财竭民怨,内溃外叛,遂以失国。”
●宿忿◆( su fen)旧日的忿恨。《旧唐书·吐蕃传下》:“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宋·苏舜钦《蓝田悟真寺作》诗:“凿石龛边崖至深近有浮屠于此相枨触,心宿忿两不解,一乃颠挤死其谷。”枨◆( cheng),触动情◆(juan)心,愤恨之心。
●宿恨◆( su hen)旧日的仇恨。三国·魏·曹植《酒赋》:“和睚眦之宿恨,虽怨仇其必亲。”《宋史·李继隆传》:“时权臣与处耘有宿恨者,忌继隆有才,继隆因落魄不治产,以游猎为娱。”清·洪栋园《后南柯·招驸》:“强邻国势莫加,视眈交张虎牙。檀萝密议,有千年宿恨心头挂。”
●宿怒◆(sn)旧目的怨恨。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仁宗一日在迩英,谓讲官曰:‘程琳心行不忠,在章献朝尝清立刘氏庙,且献七庙图。时王洙侍读闻之。仁宗性宽厚,琳竟至宰相,盖无宿怒也。”
●宿隙◆(s)旧日的仇怨。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九:“忱自言与权三司使蔡襄有宿隙,乞下御史台推鞫,朝廷许之。”鞫◆(j),审讯。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与君有宿隙,不过进取相轧耳,非不共戴天者也。”宿嫌◆( su xian)旧日的嫌隙怨恨。《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宋·孔平仲《继世说·雅量》:“议事谓吉甫必逞恨于贽,重拘其罪。及吉甫至部,与贽甚欢,不以宿嫌介意。”“
●宿怨◆( su yuan)旧结下的怨仇。《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 菊花 【菊花】
◆(hua)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的花。经过人工长期栽培,品种繁多。其形状、大小各异,颜色亦不尽相同;一般呈黄、红、白或紫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有的亦可入药。由于菊花多盛开于露冷霜寒的秋季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
●傲霜枝◆( do shuang zh)菊花的别称。以其开于深秋,不畏严霜,故名。明·汤显祖《城南挽菊》诗:“繁枝都扫尽,只有傲霜枝。”
●帝女花◆(di nu hua)菊花的喻称,谓其花瓣披离色黄,有如帝女,故名。帝女,指神话中的天帝之女。晋·郭璞《山海经图赞·西王母》:“天帝之女,蓬发虎颜。”《广群芳谱·花谱二七·菊花一》:“菊花一名治、一名日精、一名节花、一名傅公、一名周盈、一名延年、一名更生、一名阴成、一名朱嬴、一名帝女花。”
●东篱◆(dong)菊花代称。晋·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以“东篱”或“东篱君子”指代菊花。清·宋元征《菊有名银芍药者感赋》:“世已贱陶潜,东篱冷无色。”
●傅延年◆( fu yan nian)对菊的拟人之称,谓其能助人延年益寿。傅,辅佐、帮助。道家谓菊花为日之精,服之延年。明·王志坚《表异录·花果》:“《本草》:‘菊,一名傅延年朱新仲诗:“三径谁从陶靖节,重阳惟有傅延年。”
●更生◆( geng sheng)菊花的别名,谓其为仙药,服之能延续生命,故名。更,愈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菊》:“释名:节花、女节、女华、女茎、日茎、更生、傅延年、治蔷、金蕊、阴成、周盈。”
●寒英◆( han ying)菊花的别称。唐·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诗:“烟含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元·曹之谦《白菊》诗:“见说寒英能愈疾,拟开三径著茅亭。”清·周亮工《墨菊》诗:“把得寒英色未伦,夕餐只认鞠通身。”
●荷菊◆(hej)菊花的一种。其形似荷花,故称沈兢《菊谱》:“浙有荷菊,日开一瓣。”
●黄花◆( huang hua)指黄色菊花。亦可泛指,因菊开于深秋,秋季属金、色黄,故云。唐·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节花◆( Jie hua)菊花别称。谓其应重阳节盛开,并具有不畏霜寒的傲骨气节,故名。《尔雅·释草》:“蘜◆(菊),治蔷。”邢昺疏:“《本草》云,菊花,亦名节花。”
●金蕊◆(jnru1)菊花异名,以其花蕊为黄色,故云。南朝·梁·萧统《七契》:“玉树始落,金蕊初荣。
●锦玲珑◆( Jin ling long)菊花的异名。谓其花朵精巧华丽,故名。清·厉《事物异名录·花卉·菊》:“菊谱》:菊,
●一名锦玲珑,又名金玲珑、粉玲珑。,”
●九花◆( jiu hua)亦作“九华”。菊花的别称。因其在农历九月开放,故称。晋·陶潜《九月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lo),浊酒。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九花者,菊花也。”
●冷香◆( leng xiang)指代菊花,谓其能散发清幽的香气而得名。唐·王建《野菊》诗:“晚艳出荒篱冷香出秋水。”宋姜夔《念奴娇》词:“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亦指“梅花”,见该条。
●女华◆(niu hua)菊华的别称。明清时京城有过女儿节的习俗,其时在九月九日,正是菊花盛开时节,故称菊花为女华或女花。唐·张贲《和鲁望白菊》诗:“雪彩冰姿号女华,寄声多是地仙家。”
●禽华◆(qin hua)菊花的别称。《古文苑·班婕妤捣素赋>》:“见禽华以色,听霜鹤之传音。”章樵注:“禽华,菊也。”◆(pido)色,变色。
●日精◆(ri jing)菊花的异名。道家谓菊花为太阳的精华凝结而成,服之可延年益寿。南朝·梁·简文帝《宋菊篇》诗:“日精丽草散秋株,洛阳少妇绝妍姝。”
●寿客◆( shou ke)指菊花。以其开花时间长且晚而得名。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菊为寿客,木芙蓉为醉客。”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寒菊》:“按十二月菊,余未之见。然菊为寿客,自是耐久。”亭菊◆(tngj)谓挺拔秀丽的菊花。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谷无幽兰,岭无亭菊。”
●延龄容◆( yan ling ke)菊花的异名。亦省称“延龄”。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仙书,菊花为延龄客。”明·杜界《将之门述怀呈荔轩》诗:“延龄振芬葩,服之生羽翰。”
●瑶朵◆( yao dud)白菊的别称。以其如美玉一样晶莹。唐·陆龟蒙《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还是延年一种材,即将瑶朵冒霜开。”亦泛指其他白花。
●御爱◆(yuai)菊花名。宋·刘蒙《菊谱·御爱》:“御爱出京师,开于九月末,一名笑靥,一名喜客,淡黄浅叶…云出禁中,因此得名。”
●月朵◆( yue duo)菊花的别称。以月色的白或黄喻菊花颜色。唐·陆龟蒙《重忆白菊》诗:“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亦泛指其他白花。
●治蔷◆( zhi qiang)菊花别名。《尔雅·释草》:“蘠,治蔷。”蘠◆( qiang),通“蔷”,指菊花《初学记》卷二七引周处《风土记》:“日精、治普,皆菊之花茎别名也。” 军队 【军队】
◆( jun dui)为政治服务的武装组织。在古代军队的职能是:御外侮,平内乱;扩张领土,镇压人民;互相攻伐,争权夺利。
●兵旅◆(bing)军队。旅,军队。如强兵劲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司马穰苴)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
●兵师◆( bing shT)军队。汉·桓宽盐铁论·力耕》:“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宋·曾巩《阆州张侯庙记》:“水旱之灾,日月之度,与夫兵师、疾疠、昆虫、鼠豕之害,凡一慝之作,世常有祈有报,未之有止也。”清唐甄《潜书·格君》:“◆(黄帝)总其兵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灭之。”总,统率。
●兵众◆( bing zhong)众兵、军队。《后汉书·齐武王刘缤传》:“伯升复收会兵众,还保棘阳。”又《荀彧传》:“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能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队伍◆(duw)军队。《宋书·何承天传》:“兵疆而敌不戒,国富而民不劳,比于优复队伍,坐食廪粮者,不可同年雨校矣。”
●劲旅◆(jin)精锐的军队。《明史·徐达传》:“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时事·刘庸夫》:“诸人多克城斩获,号称劲旅。”
●师兵◆(shi bing)犹军队。《史帝·五帝本纪》:“◆(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师为营卫。”张守节正义:“环绕军兵为营以自卫,若辕门即其遗象。”
●师旅◆(sh)指军队。语出《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郑玄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师旅本为古代军队编制名称。因以借指军队。《史记·货殖列传》“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一:“国家有事东郊,征泾原师旅,衔命赴难。”亦用以指战争,见“战争”条。
●师徒◆(shtu)士卒,亦指军队。师,军队;徒,众人。《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唐·张九龄《平卢诸将士书》:近日安禄山无谋,率尔轻敌,驰突不顾,遂损师徒。”清·钱谦益《直隶河间通判刘濡恩授承德郎》:“率彼师徒,捣其窟穴,此劳人报国之秋,而志士立功之会也。”师众◆( shi zong)犹师旅,指军队。《左传·襄公三年》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三国志·蜀志·廖立传》:“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士马◆(shma)即兵马,指军队。《汉书·西南夷传》:“阴旁群守尉练士马,大司农调谷积要害处。”《北齐书·高乾传》:“乃率河北流人反于河济之间,受葛荣官爵,屡败齐州士马。”清·张际亮《传闻》诗:“翁山士马伤之尽,支海夷獠笑舞来。”
●天兵◆( tian bing)帝王的军队。汉·扬雄《长杨赋》:“
●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新唐书·陈子昂传》:“则天兵所临,何求不得哉?”
●天戈◆( tian ge)帝王的军队。天,天子,帝王;戈,一种武器。借指军队。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日月清升,天戈所麾,莫不宁顺。”又为星名。
●玄甲◆(xuan jia)本指黑色铠甲,借指军队。唐·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玄甲聚不散,兵久食恐贫。”宋·陈师道《和黄预久雨》诗:“黑云玄甲驻,铁骑冷官驰。”又指“铁甲”,见“铠早”条。 铠甲 【铠甲】
◆( kai jia)古代战士披在身上用以防御对方兵器伤害的甲衣。一般以皮革、金属片为之。
●函犀◆( han xT)铠甲。以其为犀牛皮制成,故称。函,铠甲。《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函人,制造铠甲的工匠。北周·庾信《同卢记室从军》诗:“函犀恒七属,络铁本千群。”
●鲛函◆( jiao han)铠甲。鲛,海鱼,即鲨鱼,其皮坚韧,可作甲。晋·左思《吴都赋》:“扈带鲛函,扶揄属镂。”扶揄,扬举。刘逵注:“楚人谓被为扈。鲛函,鲛鱼甲,可为铠。唐陆龟蒙《京口与友生话别》诗:“杖诚为虎节,披信作鲛函。”友生,朋友。
●甲◆(sji)即铠甲,以兕革制成,故名。《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兜甲六属。”《淮南子说林训》:“矢之于十步,贯兕甲;及其极,不能入鲁缟。”鲁缟◆(go),鲁国产的白绸,很薄。兕甲,又借指士兵,见该条。
●唐夷◆( tang y11)坚韧的铠甲。唐夷,即“唐猊”,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皮坚厚,常用以制甲,故借代铠甲。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甲挂唐夷两副,靴穿抹绿。”
●玄甲◆(xuan jid)铠甲。以铁为之,其色黑,故称。玄,黑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于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张守节正义“玄甲,铁甲也。”汉·班固《封燕然山铭》:“玄甲耀日,朱旗绛天。”也指“军队”,见该条。
●玄铠◆( xuan kai)铠甲。以铁为之,其色黑,故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以木牛运。”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楷书 【楷书】
◆( kai shu)一种横平竖直,笔画工整的汉字书体,为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由隶书演变而来。
●今分◆( jin fen)楷书的别称。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楷书为今分,蔡希综、刘熙载说也。”
●今隶◆(jn)楷书的别称。三国时,与古隶◆(汉隶)相对而言。汉隶,相传为秦程邈所创,渊源于篆书又称为古隶。楷书相传为三国·魏·钟繇所创,渊源于汉隶,又称今隶明·李贽《初潭集·师友四·书画》:“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当汉末至此千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燐,当为今隶之极盛矣。”行楷◆( xing kai)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王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怀仁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社集》:“赵松雪手书杜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
●真楷◆( zhen kai)即正楷。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米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
●真字◆( zhen)谓楷书。宋·陈师道《送苏迨》诗:“真字飘扬今有种,清谈绝倒古无传。”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颜真卿<疏拙帖>》:“右麻纸书,真字,清劲秀发。”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九经石板堆集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 客人 【客人】
◆(ke ren)与“主人”相对称,为了事务或交际来探访的人,或者被邀请而受招待的人。由于职位、身分的差异,客人也分若干等次,其称谓亦各不相同。
●佳宾◆( jia bin)亦作“嘉宾”,贵客。《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宋·沈辽《甲辰五年十五口夜沣阳观月》诗:“佳宾适所好,欢计成金罍。”宋·王安石《和舍弟舟上示沈道源》诗:“还装欲尽喜舟轻,更喜嘉宾伴此行。”明·唐顺之《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诗之二:“净院早凉生,佳宾四座倾。”
●佳◆(jia ke)亦作“嘉客”。嘉宾贵宾。《诗·商颂颂》:“我有嘉客,亦不夷怿。”南朝梁·沈约《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赠呈诗》:“衔书必青鸟,佳客信龙镖。”唐·杜甫《宾至》诗:“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宋·王安石《石竹花》诗之一:“已向美人衣上绣,更留佳客赋婵娟。”清·陈梦雷《友人问疾》诗:“支离卧疾空斋里,佳客来过强作欢。”
●上宾◆( shang bin)贵客,佳客。《国语·鲁语下》:“祭养尸,饷养上宾。”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饷,食物。《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生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宋·梅尧臣《寄饶州范侍制》诗:“坐啸安浮俗,谈诗接上宾。”
●严宾◆( yan bin)犹贵宾。严,尊敬,尊重。《太平广记》卷二○二引宋·庞元英《谈薮·卢景裕》:“◆(景裕)性端谨盛暑之月,初不露袒,妻子相对,有若严宾。”
●严客◆(ynke)指贵客。《史记·滑稽列传》:“若亲有严客,髡希備鞠,侍酒于前。”◆( juan gou),扎住衣袖帣,通“”,指束袖绳,引申为束缚;错,套袖,亦用以束紧衣袖,便于动作。髡◆(kun),淳于髡。鞠◆(j弯腰半跪。鞠,弯曲;,通“跽”,小跪。严客,又为“木樨”别名见“桂花”条。 孔子 【孔子】
◆( kong zY)◆(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创始人,封建时代被尊为圣人。他的思想和言论中的许多精华,一直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影响十分深远。现在,他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纪念和崇敬。
●夫子◆(fzY)尊称孔子。谓其为师长、老师。由孔门学生尊称孔子而得名。夫,本指大夫◆(f,古代一种位在卿之下的官职;子,对男子的敬称。孔子曾为鲁大夫,他的学生因称他为“夫子。”《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第一、三个“与”同“欤”,呢。第二个“与”,动词,给予。唐·韩愈《重答张籍书》:“自文王没,武王、周公、成、康相与守之,礼乐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及乎孟子未久也。”亦指称“老师”,见该条。
●家丘◆( jia qiu)亦作“家坵”。为“东家丘”之省称。指孔子。据《孔子家语》载:孔子的西邻不知其才学出众,竞蔑称孔丘为“东家丘”。此事后成为才高不为世所识的典故,而孔丘亦获得“东家丘”或“家丘”之称,亦表明其谦逊持重的一面。三国·魏·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怪乃轻其家丘,谓为倩人,是何言欤?”倩人,谓请托别人。张铣注:“鲁人不识孔丘圣人,乃云:我东家丘者,吾知之矣。言轻孔丘也。”唐·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诗:“宋人不识玉,鲁贱东家丘。”尼父◆(nfu)亦称“尼甫”。对孔子的尊称。尼,孔子字仲尼;父,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礼记·檀弓》:“鲁哀公诔孔子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汉·班固《白虎通·圣人》:“孔子反宇,是谓尼甫。”唐·李涉《尼父未适鲁,屡屡倦迷津。”
●尼丘◆(nqi)亦作“尼”。指孔子。本为曲阜东南的一座山名,相传孔子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祷于此山而生孔子,故以之名孔子。《梁书·处士传·阮孝绪》:“迹既可抑,数子所以有余,本方见晦,尼丘是故不足。”清·钱谦益《谒孔子林越翌日谒先圣庙》诗:“鲁甸千年国,尼丘万代师。”
●尼山◆( shan)本为山名,即尼,在曲阜东南,连泗水、邹县界;借指孔子。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昔尼山奥旨,传在经师。”
●尼圣◆( sheng)对孔子的尊称。孔子字仲尼,又被尊为圣人,故称。张昭汉《绝句和先君韵》之九“阳虎偏能笑尼圣,千夫所指又何人。”
●儒丘◆(rqi)孔子的别称。儒,指儒家;丘,孔子之名谓儒家创始人孔丘。唐·韦庄《惊秋》诗:“不向烟波狎钓舟,引亲文墨事儒丘。”又引申为“儒学”。
●素王◆( su wang)特指孔子。谓其有王者之才德,而无王者之实位。素,虚位。汉·王充《论衡·超奇》:“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晋·杜预《春秋左传序》:“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丘明为素臣。”《汉书·董仲书传》:“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正王,即以“王正月”为记事纲目;文,法规。
●先师◆( xian sh)后世对孔子的尊称。晋·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昔者吾先师大成至圣孔夫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清·周亮工《与陈琪园书》:“当祖述先师删诗之意,尽删其姓名,而独存其诗。”亦泛指前辈老师。
●宣父◆( xuan fu)对孔子的尊称。宣,孔子曾被封为“宣尼公”和“文宣王”;父,同“甫”,古对男子的美称。《新唐书。礼乐志五》“◆(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作庙于兖州。”唐·白行简《夫子鼓琴得其人》诗:“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玄奥,深邃的蕴涵、旨意
●宣尼◆( xuan1)孔子的别称。因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故称。晋·左思《咏史》诗之四:“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五》:“续杏坛之音,鼓宣尼之操,吾徒之修养也。”操,指琴。
●玄丘◆( xuan qiu)尊称孔子。玄,孔子曾被尊为“玄圣”,即大圣人;丘,孔子之名。《文选·班固典引>》:“故先命玄圣。”李善注引《春秋演孔图》曰:“玄丘制命,帝卯行也。”玄圣◆( xuan sheng)对孔子的尊称。意谓孔子为大圣人。玄,大。《后汉书·班固传》:“悬象暗而恒文乖,彝伦致而旧章缺,故先命玄圣,使辍学立制,宏亮洪业。”悬象,天象;彝伦,常规、法度;◆(d),败坏。李玄注:“玄圣,孔子也。”清·钱谦益《恭谒孔林先圣庙恭述一百韵》:“玄圣今当宁,群贤旧摄齐。”又指“仙人”,见该条。
●元圣◆( yuan sheng)犹“玄圣”。元,通“玄”,大。谓孔子为“大圣人”。宋代曾谥孔子为元圣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祥符中,谥孔子为元圣,后避圣主名,改至圣。”仲父◆( zhong fu)指孔子。因其排行第二,又称尼父,故名。仲,位次在中。即第二。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钻仲父之遗训,览老氏之要言。”老氏,指老子。
●仲尼◆( zhong)孔子的字。因共排行第二,生于尼山,故名。《论语·子张》:“叔孙武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逾,超越、超过。【口】
◆(kou)是消化道的起始部,用来摄取和咀嚼食物;也是人发声、说话的辅助器官。《孟子梁惠王》孟子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美好的食物。
●口啜◆( kou chud)嘴。啜,本为动词,吃、喝。引申为嘴。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口啜似猫坑,咽喉似泼忏。”凌景埏校注:“口,嘴。”
●口角◆( kou jido)嘴边;嘴。唐·韩愈《苦寒》诗:“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水浒传》第五六回:“徐宁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又指争吵,口气,言语。
●口吻◆( kou wen)亦作“口崏”,嘴。《吕氏春秋·精谕》:“口不言,以精相告,纠虽多心,弗能知矣。”晋成公绥《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又指口气,腔调。口断◆( kou yin)指口,嘴。断,同“龈”。《北史·甄琛传》:“今者天为黔首生盐,国为黔首彰护。假获其利,犹是富专口断,不及四体也。”黔首,老百姓;四体,四肢。
●玉池◆(yuch)指口,道家语。《黄庭内景经·肺》:“三十六咽玉池里,开通百脉血液始。”注“口为玉池,亦日华池。 昆仑 【昆仑】
◆( kun lun)山名。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7719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楚辞·离骚》:“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唐·韩愈《杂诗》之三:“昆仑高万里,岁尽道古邅。”
●昆峰◆( kun feng)昆仑山的别称。南朝·宋·谢灵运《还旧园见颜范二中书》诗:“焚玉发昆峰,余燎遂见迁。”
●昆冈◆( Kun gang)昆仑山。《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尤·诸子》:“暨于暴秦烈火,势炎昆冈,而烟燎之毒,不及诸子。”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昆冈怜积火,河汉注清源。”又作蜀冈的异名。昆陵◆( kun ling)昆仑山的异称。汉·桓《西王母传》:洎九圣七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云笈七签》卷一六:“盘桓昆陵宫,玄都可驰骋。”
●昆峻◆( kun Iing)昆仑山的别名。《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昆仑号日昆崚,在西海之戍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
●昆岭◆( kun IYng)指昆仑山。晋·郭璞《游仙诗》之十:“璇台冠昆岭,西海滨招摇。”隋·江总《摄山栖霞寺碑》:“昆岭之中,百神所在,首阳之路,八驷并驱。”
●昆仑丘◆( kun lun qi)即昆仑山。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府见南山作》诗:“若临瑶池间,想望昆仑丘。”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昆丘◆( kun qiu)亦作“崐丘”、“昆邱”。指昆仑山。《隋书·音乐志下》:“原载垂德,崐丘主神。阴坛吉礼,北至良神。”唐·王绩《古意》诗之一:“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尤驭昆丘,鸟发玄。”明·何景明《登楼凤县作》诗之二:“如闻乘八骏,早晚向昆邱。”昆山◆( kun shan)亦作“崐山”,昆仑山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壁小玑。”晋·潘尼《赠侍御史工元贶》诗:“崐山积琼玉,广夏构众材。”
●昆岫◆( kun)亦作“崐屾”。即昆仑山。亦借指仙山。南朝·齐·谢《临海公主墓》:“霾华昆岫,灭采上春。”北魏·阳固《演赜赋》:“出崐岫之峥嵘兮,入氾林之杳郁。”昆岳〔 kun yue)昆仑山的别称。南朝·齐·王俭《灵丘竹赋》:“振芳条乎昆岳,敷绿采于高岭。”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火炎昆岳,砾石与琬琰俱焚。”
●琼山◆(qiong shan)昆仑山的异名。晋·张协七命》:“大梁之黍,琼山之禾。”注:“琼山禾,即昆仑之山太禾。”钟山◆( zhong shan)昆仑山的别名。《淮南子·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又指南京紫金山。 蜡烛 【蜡烛】
◆(lazh)由动物或植物分泌的油脂制成的柱形圆棒,中有捻芯,点燃后用以照明。《世说新语·雅量》:“须臾◆(周嵩)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日: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宝炬◆(bj)蜡烛的美称。炬,蜡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焰明如电发。”唐·罗隐《台城》诗:“宴罢明堂烂,诗成宝炬残。”宋张元干《感皇恩寿词》:“宝炬密香,玉卮波艳,醉拥笙歌夜深院。”
●宫烛◆( gong zhu)宫廷中用的蜡烛。唐·韩愈《答张彻》诗:“梅花灞水别,宫烛骊山醒。”宋·黄庭坚《谢送碾壑源拣牙》诗:“中人传赐夜未央,雨露恩光照宫烛。”元·虞集《丁卯礼部考试次韵》之一:“三年重得同清夜,宫烛风帘见月亮。”花蜡◆( hua la)指彩饰的蜡烛。《旧唐书·文宗纪》上:“丁已,为降王举哀,废朝三日。庚申,诏:……应行从处张陈,不得用花蜡结彩华饰。”宋·欧阳修《归田录》:“郑州花蜡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是寇莱公烛法。”
●花烛◆(hua zhu)彩饰的蜡烛。北周·庾信《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南朝梁·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
●蜡炬◆(j)蜡烛。唐·杜甫《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诗:“出号江城黑,题诗蜡炬红。”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始。”
●莲炬◆(lin)形的蜡烛。宋·杨万里《姑苏馆上元前一夕陪使客观灯之集》诗:“节物催人又一年,银花莲炬照金尊。”
●蜜炬◆(mij)蜡烛。蜂采花蕊,酿成蜜,其房如脾,谓之蜜脾。蜜脾之底为蜡,可以制烛。唐·李贺《河阳歌》:“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宋·范祖禹《席上探题》诗:“烁烁犀灯燃晚雨,亭亭蜜炬照晩霞。”
●蜜烛◆(mzh)蜡烛。汉·刘歆《西京杂记》四:“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
●团酥◆( tuan su)蜡烛。宋·陈亮《龙川词补·滴滴金》:团酥剪蜡知多少,问风前,压春倒。” 来年 【来年】
◆( lai nian)明年。有时泛指今后。《孟子·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
●后岁◆( hou sui)来年。《周礼·春官·肆师》:“ト 来岁之芟。”汉·郑玄注:“ト者问后岁宜不?”涖◆(),同“莅”、“蒞”,临,临视。
●来纪◆(laij)来年。晋·曹毗《咏冬诗》:“今载忽已暮,来纪奄复仍。”
●来稔◆( lai ren)来年。稔,年。《魏书·世宗纪》:”◆(正始元年)九月丙中,诏缘淮南北所在镇,皆会及秋播麦,春种粟稻,…比及来稔,令公私俱济也
●来祀◆(lai si)来年;后世。祀,年,商代称年为祀。汉·王充《论衡·答佞》:“太史公记功,故高来祀,记录成则著效明验,揽载高卓,以仪、秦功美,故列其状。”仪,张仪;秦,苏秦《宋书·谢灵运传》:“拔楚旅之休烈,传芳素于来祀。”来岁◆( lai sui)来年。《周礼·春官·肆师》:“社之日,来岁之稼。”郑玄注:“社祭土为取财焉,者问后岁稼所宜。”晋·陶潜《酬刘柴桑》诗:“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不,否◆(),不好,坏
●来兹◆(liz)来年。《吕氏春秋·任地》:“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南朝·宋·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诗:“天鉴傥不孤,来兹验微诚。”亦泛指今后。 兰花 【兰花】
◆( lan hua)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草兰,叶丛生,线条形,端尖。春秋一茎开一花,淡绿色,味清香,又名春兰,一茎数花者为蕙,俗称蕙兰。另有一种,夏秋季一茎开数花,呈淡黄或绿色,味芳香,称秋兰,亦名建兰,因其多产于福建。
●待女◆(dain)兰花的别名。旧题元·伊世珍《琅環记》卷上引《采兰杂志》:“兰待女子同种则香,故名待女。待女花,宜男草,是绝对也。”
●国香◆( guo xiang)指兰花。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唐·宋之问《过史正议宅》诗:“国香兰已歇,里树桔犹新。”《广群芳谱·花谱二三·兰蕙》引宋·黄庭坚《书兰芳亭》:“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亦泛指其他名。又借喻王侯公卿的后裔。
●九兰◆( jiu lan)兰花异名。语出《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谈丛散馥,韫余气于九兰,碧海流涛,骇洪波于八水。”九畹◆( jiu wan)指兰花。语出《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畹,古时面积单位,一畹为十二三亩,一说为三十亩,还有一说为三十步。唐·杨炯《幽兰赋》:“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元·张昱《赵松雪墨兰》诗:“玉庐墨妙世无同,九畹高情更所工”明·唐寅《和沈石落花诗》之三十:“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词。”清·秋瑾《兰花》诗:“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九畹花◆( jiu wan hua)兰花别称。语出屈原《离骚》:“既滋兰之九兮,又树之百亩。”清·陈维崧《采桑子·题兰花小册》词:“只有章华,沦落天涯,忍看灵均九畹花。”灵均,屈原字。
●兰黄◆( lan huang)兰花。以其蕊黄,故称。《乐府诗集·秋胡行》:“俯折兰黄,仰结桂枝。”仰结桂枝,意为蟾宫折桂,指登科高中。
●兰英◆( lan ying)兰花。汉·枚乘七发》:“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唐·崔日用《奉和圣制春日幸望应制春宫》诗:“风光摇动兰英紫,淑气依迟柳色青。”
●媚世◆( mei shi)兰花的别称。谓其香气四溢,取悦于世,迎合于世俗,故称。实为以花拟人之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兰》:“《退居录》:‘兰,一名媚世。”
●女兰◆(nlan)指兰花。谓其能顺女性,故称。明·李时珍《本草钢目·草三·兰草》:“《淮南子》云:‘男子种兰,美而不芳’。则兰须女子种之,女兰之名,或因乎此。”
●水香◆( shui xiang)兰花别名,以其多生于幽谷溪水边故名。宋·洪刍《香谱·香之品·兰香》:“一名水香,生大池泽,叶似兰,共长有岐,花红自而香。”
●王者香◆( wang zhe xiang)兰花的异名。谓其芳香浓烈,堪称花中之王,故称。此为孔子对兰花的赞语据汉·蔡邕《琴操猗兰操》载:“◆(孔子)自卫返鲁,过隐谷中,见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鄙夫,见识浅陋的乡野之人;伦,辈、类。此为孔子借物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后以“王者香”指称兰花。清·孔尚任《庚辰元日题翁岩求兰谱》诗:“百花头上春正月,王者香传第一枝。”
●香祖◆( xiang zh)兰花的别称。谓其香气四溢,经久不散堪称花香之祖,故云。《群芳谱·花谱三:“幽香清远,馥郁袭衣云,弥旬不歇。常开于春初,虽冰霜之后,高深自如,故江南以为香祖。”
●幽容◆( you ke)兰花别称。以其多生于幽谷,脱俗高雅,故称。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予长兄伯声,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
●幽兰◆( you lan)兰花。以其多生于深山幽谷,香远清幽,故称。《楚辞·屈原离骚>》:“时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又“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亦为琴曲名。 老虎 【老虎】
◆(loh)猛兽名。为哺乳动物,猫科。毛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性凶猛,力气大,以兽为食,有时亦伤害人畜。《易·乾》:“风从虎。”《说文》训为山兽之王。”白额◆(bai)指代虎。以其额上有白点斑,故云。前蜀韦庄《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班哥◆( ban ge)虎的别称。因其身有黑色斑纹,故称。班,通“斑”,指虎身斑纹。宋·洪迈《夷坚戊志·观坑虎》:“◆(田妇)见一虎蹲踞草中,惧不得免,立而虎之曰:“班哥,我今省侍爷娘,与尔无冤仇,且速去。”
●班虎◆(banh)即虎。《群音类选·泰和记·苏子瞻泛舟游赤壁》:“悟金丹班虎胎中,探明珠骊龙脑上。”
●斑奴◆(bnn)虎的别称。因其身有斑纹,且以藐视,故称。清·黄景仁《圈虎行》:“我观此状气消沮,嗟尔斑奴亦何苦。”
●班叔◆( ban shu)虎的异名。班,通“斑”,指虎身斑纹。汉·焦赣《易林·蹇之艮》:“登山履谷,与虎相触。猬为功,班叔奔北,脱之喜国。”
●斑子◆( ban)虎的别名。《太平广记》卷四二八引唐戴孚《广异记·斑子》:“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清金志章《岔道射虎行为李守戎作》诗:须髯猬磔气勃发,直观斑子如跛羊。”又指河豚。
●彪◆(bi指代虎。彪,本指虎身斑纹。北周·庾信《枯树赋》:“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炳彪◆( bing bido)指代虎,以其身上斑纹鲜明,故称。炳,文彩鲜明的样子;彪,虎身斑纹。宋苏轼《壬寅二月有诏寄子由》诗:“冒险穷幽邃,操戈畏炳彪。”
●大虫◆(da chong)虎的别名。古称兽类为毛虫,虎形体较大,又凶猛,故日大虫。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大虫老鼠,俱为十二相属。”《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米。
●雕虎dido hu)指称虎。以其身有斑纹似修饰彩画而成,故名,雕,以彩画修饰。”汉张衡《思玄赋》:“执雕虎而试象兮阽焦原而跟趾:”阽◆(dian),临近◆(危险)。唐·李白《梁甫吟》:“手接飞猱捕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猱◆(n),一种极为轻捷的猿猴;焦原,山名,在山东。
●伏猛◆( fu meng)指虎。意为隐伏之猛兽。宋·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赵夔注:“伏猛以言虎,潜珍以言龙。”
●黄斑◆( huang ban)虎的别称。以其皮毛有黄条斑纹,故称。《隋书·五行志》:“陈初,有童谣曰:黄斑青聪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其后陈主果为韩擒所败。”韩擒,即韩擒虎,为隋大将。明·高启《同谢国史游中山逢铁冠先生》诗:“铁冠先生有道者,往往见人骑黄斑。”
●黄猛◆( huang meng)虎的别名。谓其为黄色猛兽。宋·陶谷《清异录·兽》:“石虎时,号虎为黄猛,…以避讳故也。”石虎,后赵国君。
●老饕◆( lao tao)虎的别称。以其凶猛贪食,故称。饕,凶猛,贪食。前蜀·韦庄《南阳小将张彦射虎歌》:“老饕已毙众恐,童稚揶揄皆自勇。”揶揄◆(yey)耍笑,嘲弄。
●李耳◆(er)虎的别称。为猫之别称,狸儿的谐音。方言》卷八:“虎…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珍按:李耳当作狸儿。盖方言转狸为李,儿为耳也。”今南人犹呼虎为猫,即此意也。”
●山虫◆( shan chong)虎的别称。古代称兽类为毛虫,虎栖山中,故日山虫。《西游记》第十三回:“我才自来,要寻两只山虫食用,不期遇着你,多有冲撞。”
●山君◆( shan jun)指称虎。旧以其为山兽之长,故称。《说文·虎部》:“虎,山兽之君。”宋·王安石《次韵酬宋》:“游衍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
●山猫◆( shan mao)虎的俗称。以其栖山中,形似猫,故名。《西游记》第十三回:“伯钦道:“长老休走,坐在此间。风响处,是个山猫来了。等我拿他家去管待你只见一只斑斓虎,对面撞见。”
●山王◆( shan wang)指老虎。以其为山兽之王,故称。《小五义》第六一回:”卢珍说:急速找树,不然山王一到,就没处躲避了。正说话间,就见那只兽走动窜山跳润,直奔前来了。”又指山神、瑶族头领。亦为晋·山涛和王戎的并称。乌菟◆(wt)同“於菟”,老虎的别称。晋·左思《吴都赋》:“乌菟之族,犀兕之党。”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后适远三犹子》:“念汝还须戴星起,夜来梦见小於菟。”春秋楚人称虎为於菟。於同“乌”。
●虓虎◆( xido hu)咆哮怒吼的老虎。亦作“哮虎”。虓,虎啸。《诗·大雅·常武》:“阚如虓虎。”阚◆(han),勇猛,虎声。
●啸风子◆(xido feng zi)虎的别称。因虎啸生风而得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兽畜·虎》:“《事物原始》:白额将军、啸风子皆虎之别名。”
●寅兽◆( yin shou)亦称“寅客”。虎的别名。因寅于十二生肖中属虎。南朝·梁·陶弘景《真浩·翼真检》:“有云寅兽白齿者是虎牙也,亦直云寅兽者,亦云寅客。”
●玉虎◆(yh)白虎。北周·庾信《为齐王进白兔表》:“臣闻舆图欲远,则玉虎晨鸣,辙迹方开,则银獐入觉。”亦指井上的辘轳。 老妇 【老妇】
◆(1of)老年妇女。《国语·越语上》:“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
●阿负◆(af)老年妇女。负,通“妇”。《汉书·高帝纪上》:“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颜师注引三国·魏·如淳曰:“武,姓也,俗谓老大母为阿负。”贳◆(sh)酒,赊酒。
●媪◆(o)老妇人。《国策·赵策四》:“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老姥◆( lao lao)老妇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晋书·王羲之传》:“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子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
●老妪◆( lao yu)老太婆。《史记·高祖本纪》:“使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唐·杜甫《石壕吏》:“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
●姆◆(manm)老年妇女。《晋书·会稽王道子传》:“时孝武帝不亲万机,但与道子酣歌为务,如姆尼僧,尤为亲。”
●亚婆◆(yP)即“阿婆”,对老年妇女的尊称。亚,犹“阿”,多用在亲属称呼前,无义。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婆,且放心,它自记得买将旧。” 老年 【老年】
◆( lao nian)指人已年老进入老人的年龄。亦指晚年、暮年。根据老年人的发白的特点和处于暮年景况,老年词有些异称和喻称。
●白首◆( bai shou)人老头白,指老年。《史记·万石君传》“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羔。”南朝·梁·江洪《胡笳曲》:“红颜征戍儿,白首边城将。”
●崇年◆( chong nian)老年。明·袁宗道《明吏部尚书汪公墓志铭》:“崇年厌世,乘彼卿云,夷犹帝乡,公则列星。”又指尊敬老者。
●垂白◆(chubai)指年老,谓白发下垂。清·吴敏树《答李香州书》:“今乃欲复入京师,以童然白之老叟,与群少年争进于春宫,此何为哉?”又指老年人,见该条。
●垂暮◆( chut m)傍晚,喻老年。宋·张元干《醉落魄》词:“天涯万里情怀恶,年华垂暮犹离索”清·周亮工《送汪舟次游庐山序》:“岁行暮矣,尚携被袱访垂暮之人于江干。”大耋◆( da die)高龄,老年。耋,指七、八十岁的老人。宋·陆游《书志》诗:“况今蒲柳姿,俛仰及大耋。”清·姚鼐《彙香士叔父八十寿序》:“大耋之年于理中时会亲族,康强娱乐,不知世有缺陷之事。”
●凋年◆( dido nian)喻晚年。以其似落叶凋零之岁暮,故称。宋·杨万里《再辞免劄子》:“伏念某疏用世,景迫凋年。”高年◆( gao nian)年老。《汉书·武帝纪》:“于乡里,先普艾,奉高年。”
●皓首◆( hao shon)年老发白,指老年。《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颎,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孔明车上大笑:‘我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华颠◆( hua dian)犹白头,谓老年。颠,头顶。《后汉书·崔骃传》:“唐且华颠以悟秦。”
●华发◆( hua fa)花白头发,指老年。唐·张九龄《戏题春意》诗:“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新。”《后汉书·边让传》“华发旧德,并为元龟。”前二者指白头,后者指老年人。华首◆( huc shou)犹白首。《后汉书·樊准传》:“故朝多潘之良,华首之老。”
●黄发◆( huang fa)指老年。以其年老发黄,故称。《诗·鲁颂·闷宫》:“黄发台背。”郑玄笺:“皆寿征也。”亦指老年人,见该条。
●季年◆( ji nian)末年,晚年。《左传》:“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史记·王宗世家》:“◆(鲁共王余)季年好音,不喜辞辩。”
●老大◆(loda)谓年老。《文选·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唐·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耄期◆(moqT)老年。《书·大禹谟》:“耄期倦于勤。”孔传:“八十、九十日耄,百年日期颐。”亦指老年人。年艾◆( nian ai)年老,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日耆,指使。”《尚书中候》:“齐桓公欲封禅,谓管仲曰:‘寡人曰莫,仲父年艾。,”莫,通“暮。”《新唐书·萧蒿传》:“夏荣者善相,谓象先曰:‘君后十年贵冠人臣,然不若萧郎年艾。”
●年高◆( nian gao)年老,表敬意,如年高德劭。《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夫人年高目瞑,误伤后额,忍痛不言。”《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训之道,熟为其继?”
●年迈◆( nian mai)年老。晋·陆云《赠顾彦先》诗之四:“时过年迈,冉桑榆。”晋·郭璞《游仙》诗:“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吒◆(zha),同“咤”,慨叹。北朝·魏·宗钦《赠高允》诗之十一:“嗟我年迈,迅逾激电。”
●年◆(nian q11)年老。六十岁为耆。《庄子·寓言》:“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将,年耆即世者有闻矣。”年衰◆(nian shuai)年老。衰,岁暮《魏书·胡叟传》:“见其二妾并年衰跛眇,衣布穿弊。”眇◆(m),一只眼瞎,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扬镖惊主辱,拔剑拨年衰。”唐白居易《夏夜宿直》诗:“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年尊◆( nian zun)年高,年长,表敬意。《南史·刘瓛传》:“又上下年尊,益不顾居官二次废晨昏也”按,六朝时自称父母为“上下”。《周书·宇文护传》:“摩敦年尊,又加忧苦。”“摩敦”,对母的称呼。
●晚◆( wanwan)本为日暮,喻年老。,日将落。《楚辞·哀时命》:“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晋·陆机《叹逝赋》:“老晚其将及。”刘良注:“日暮也,比人老也。”衰年◆( shuai nian)老年。唐·杜甫《江阁卧命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衰年病秪瘦,长夏想为情。”秖,通“只”,仅仅。
●西夕年◆( nian)暮年,晚年。《晋书·慕容隽载记》:“转拜太子太保,谓子绩曰:‘以吾之才而致于此,始者之愿亦已过矣,不可复以西夕之年取笑于来今也。固辞而归。”夕阳◆(xT yang)比喻晚年。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诗:“老先闻悲角,人扶执夕阳。”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霞贪名利,夕阳尤子孙。”夕照◆( xT zhao)比喻晚年。清·刘大櫆《祭左和中文》:痛朝霞之已失矣,苦夕照之无多。”
●行暮◆( xing mu)比喻将近晚年。晋·陆机《叹逝赋》:“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一鹤◆(yhe)本指一只鹤,因鹤龄长,喻年老高寿。唐白居易《九老图》诗:“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独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宋·苏辙披仙亭》诗:“仙翁归住蜀江边,千岁归来一鹤翩。”
●余年◆(yu nian)暮年,晚年。《后汉书·班超传》:“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故敢触死为超求哀,匄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廷。”,同“丐”,乞求。晋·李密《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嵫景◆( zT jing)崦嵫山的落日余光。老年喻称。指晚年。嵫,崦嵫山,日落处;景,日光,谓落日余光。南朝·梁·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诗:“属我嵫景半,赏尔若光初。”明杨慎《升庵诗话·若光嵫景》:“嵫景,崦嵫之景,若光,若木之光。一喻老,一喻少也。” 老人 【老人】
◆( ldo ren)指老年人。其异名多与老年人的种种特征和高龄这个事实本身有关联。
●白叟◆( bai sou)白发老人。叟,老者。唐·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跃然欢呀。”
●垂白◆( chui bai)借指老年人,谓白发下垂,故云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之四:“道旁垂白定沾巾,正似当年绿发新。”又指“年老”。见该条。
●大耋◆( da die)老年人。耋,指七、八十岁的老人。《易离》:“九三,曰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唐·孟郊《晚雪吟》:“小儿击玉指,大耋歌圣朝。”又指高龄,见“老年”条。
●古老◆( gu lao)亦作“故老”。又指老年人。《水经注济水》:“河东岸有石桥,……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所造也。”唐·李白《上田留行》:“古老向予言,言是上留田。”
●胡者◆(hgou)年老的人。《左传,公二十二年》:“虽及胡者,获则取之。”杜预注:“胡,元老之称。”元老,意为“大老”。孔颖达“《谥法》:‘保民耆艾日胡。’胡是老之称也。《释诂》云:‘者,寿也。”
●黄发◆( huang fa)借指老年人。以其发黄,故云。《书·秦誓》:“尚猷询兹黄发。”猷,通“犹”。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垂髫,儿童。黄发又指“老年”。见该条。
●黄◆( huang gou)谓老人。《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汉书·师丹传》:“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者。”注:“黄,老人之称也。”
●俊老◆(jno)才智杰出的老人。宋·王安石《题致政孙学士归来亭》诗:“明时俊老心无异,故里高门子有才。”俊耆◆(jnq1)才德卓异的老人。耆,老年明无名氏《运甓记·官诰荣封》:“方才见天生大儒,方才见皇家俊耆。”老苍◆( lao cang)指头发苍白的老年人。唐·杜甫《北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父◆(df)对老人的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拙◆( lao zhu)老人自谦之称。宋·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黎老◆(11do)老人。《国语·吴语》:“今王播弃黎老。”韦昭注:“鲐背之者称黎老;播,放也。”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黎老者,古字黎与“耆”通。”
●龙民◆( mang ming)指老年人。尨,指龙眉,谓眉毛斑白。形容年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平昌龙民孙道相颂曰:“惟彼渑泉,竭逾三龄,祈尽圭壁,竭穷斯牲,道从隆替,降由圣明。”
●者艾◆(q1ai)泛指老年人。五十岁为艾,六十岁为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晋书·何曾传》武帝诏:“又司徒所掌务繁,不可久劳耆艾。”
●寿者◆( shou gou)老年人。者,年老,长寿。《书·召诰》:“今冲子嗣,则无遗寿。”清·龚自珍《尊隐》:“童孙叫呼,过山中者,祝寿者之母遽死矣。”
●亚公◆( ya gong)即阿公。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亚,犹“阿”,多用在亲属称呼前,无义。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公,我住五矶山下七八十年,见了几家成败。”
●优老◆( you ldo)德行高尚的长者。宋·范仲淹《皇储资圣颂》:“夫与股肱优老,羽翼令人,讲帝皇之风,参天人之理。”长年◆( zhang nian)老年人。《淮南子·说山训》:“文公弃荏席后徽黑,咎犯辞归,故桑落而长年悲也。”黴,即“霉”,指面始黑。汉·刘向《说苑·贵德》:“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又指船工。
●哲艾◆( zhe ai)指明达的老人。宋·孙觌《李回依旧延康殿学士知洪州制》:“眷于哲艾,惟国老臣。” 老师 【老师】
◆( ldo)尊称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指年老资深的学者,特指对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艺,并全面培养其品德和能力的人。唐代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古代对老师一般称为“师”,其意义与今天的“老师”不尽一致,其称谓亦有种种。
●夫子◆(tz)对老师的尊称。为“夫子”夫,大夫◆(daf)古代位在卿之下的一种官职;子,对男子的敬称。因孔子曾为鲁大夫,他的学生也称其为“夫子”,后用以尊称老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里的“夫子”指孔子,为老师。墙,喻孔子的道德学问;宗庙,供奉祖先的地方;仞◆(ren),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官,本义为房舍,以后引申为官职之义《周书斛斯征传》:“宣帝时为鲁公,与诸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受业于征,仍并呼征为夫子。”亦称“丈夫”,见该条。也尊称学者或男子。
●函丈◆(han zhang)亦作“函杖”,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尊称。《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意谓讲学者与听讲者的坐席之间相距一丈,故曰“函丈”。宋·陆游《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早亲函丈,偶窃绪余,曾未免于乡人,乃见待于国士。”明·徐谓答龙溪师书》:“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清·顾炎武《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诗:“函杖天涯远,杓衡岁序移。无繇承问讯,祗盖叹差池。”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自丙年奉教函丈以来,不相闻问,盖十有一年矣。”又指“讲席”,见“讲台”条。绛帐◆( jiang zhang)本指讲座、讲台语本《后汉书·马融传》:“◆(马融)常坐高常,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故又为师长、老师的敬称。唐·李商隐《过故崔兖海宅》诗:“绛帐恩如咋,乌衣事莫寻。”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值》诗:“绛帐恩深无路报,语余相顾却酸辛。”又指“讲台”,见该条。师保◆( shi bao)泛指老师。“师”和“保”,本为古时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合称“师保”,后用以泛称老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于是朝夕悬之,如对师保。”清·龚自诊《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以侍父兄师保之,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师父◆(shf)古时对老师的尊称。宋·王巩《清虚杂谈补阙》:“仁宗在春宫,乘闲时画马为戏,内臣多乞之。张文懿为太子谕德,亦从乞之。”上曰:“师父岂可与马也。”《红楼梦》第八二回:“这早晚就下学了?师父给你定了功课没有?”又为对出家人或对伎艺者的尊称。
●师傅◆(shf)老师的通称。傅,教导,辅佐或教导,亦指辅佐的人。《谷梁传·昭光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成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又为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对僧道、对衙门吏役的尊称。
●师长◆( shT zhang)老师、教师、尊长。《周礼·地官·师氏》:“教三行。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行,三日顺行以事师长。”《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谯◆(qiao),责备。清·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又为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对僧道、对衙门吏役的尊称。
●师尊◆( shT zun)对老师、师父的尊称。清·昭梿《啸亭杂录·洪稚存》:“此正所以报师尊也。”亦为动词:师事、尊仰。外傅◆( wai fu)教师、老师。《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郑玄注:“外傅,教学之师也。”古以保母为内傅,称教师为外傅。
●西宾◆(xT bin)犹西席。因受聘教师处于宾客地位,故称。唐·柳宗元《重赠刘连州》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西席◆(Tx1)教师。旧对受聘塾师的尊称。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面东。《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东面,专向东坐。
●先生◆( xian sheng)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孔颖达疏:“先生,师也。”《庄子·应帝王》:“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宋·曾巩《太原王氏墓志铭》:“夫人姓王氏…为人明识强记,博览图籍,子孙受学皆自为先生。”明陶宗仪《辍耕录·端本堂》:“太子受业毕,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读书之所,先生长者在前,汝辈安敢亵狎如此。”亦称先祖、道士、丈夫等。
●先师◆( xian sh)前辈老师。《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孟子·离娄上》:“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特指孔子,见该条。
●尊师◆( zun shT)对老师或他人师傅的敬称。唐·韩愈《石鼎联句诗序》:“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读,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又敬称“道士”。见该条亦当动词,尊敬师长。 老子 【老子】
◆(1oz)相传春秋时思想家被道教尊为教主。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为周藏书室史官。著《老子》一书,即《道德经》五千言。
●老君◆( ldo jun)老子的别称。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为玄元皇帝,武后改为老君《后汉书·孔融传》:“融◆(谓李膺)曰:然。先君孔子,与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
●史聃◆( shi dan)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故称。章炳麟《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若乃素王《十翼》,史聃一经,捶句皆双,俪辞是昉,察其文义,独多对待。”素王,指孔子。以其有王之才德,而实未做王,故称。玄元◆( xuan yuan)指老子。唐初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简称“玄元”。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伏维太上皇帝陛下,道继玄元,业缵皇极。”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二折:“若能参透诗中意,尽老玄元一卷书。”清·金农《老子祠李花》诗:“玉雾谷休轻比,恐汙玄元七叶孙。”
●玄祖◆( xuan zu)犹玄圣,指老子。道教尊老子为教祖,玄,指道教。宋·孙光宪《北梦言》卷一:“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为首。”素王,指孔子。
●元元◆( yuanyuan)指老子。唐追奉老子为玄元皇帝,故称老子为“元元”。唐·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铭》:“矣公主?元元之绪,圣皇之孙,肃宗之女,今上之妹,生人之矩。”矩,犹表率。元元,又指“百姓”,“本原”,见各该条。周史◆( zhou shY)指老子。因相传老子曾为周室柱下史,故称。唐·李商隐《赠华阳真人……》诗:“不因杖履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周柱下◆( zhou zhu xid)指老子。因曾任周室之柱下史◆(相当于唐代侍御史职位),故称。明徐谓《拟送巡滇者》诗之一:“清净共推周柱下,纠弹交指沐黔宁。” 《》 《老子》 【《老子》】
◆(1oz)相传为老聃◆(老子)所著。又名《道德经》,共五千余言,为道家主要经典。书中说的“道”,虽可解释为自然规律,但归根到底,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并认为它“似万物之宗”,因此仍是客观唯心论。书中也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
●八十一章◆(bsh1xTZhang《《)指《老子》。因世所传《老子》各版本,皆分八十一章,故称。宋陆游《读老子》诗:“身为槁木心为墙,八十一章独置傍。”
●儋书◆( dan shu指《老子道德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疑周太史儋即老子,故称。宋·刘克庄《水龙吟》词:“晚悟儋书玄妙。懒从他,钟离传道。”
●道德经◆( dao de jing)西汉河上公将《老子》一书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始有《道德经》之名。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玄经◆( xuan jing)指《老子》。以其义理深奥玄妙或为道教经典,故称。玄,指道教,又指义理深奥玄妙。《南史·隐逸传下·庾承先》:“玄经释典,靡不该悉,流‘七略’,咸所精练。”玄书◆( xuan shu)指《老子》一书。以书中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等句,故称。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梵部经,指佛经。玄经,又指扬雄的《太玄》一书。
●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雷】
◆(ei)云层放电时所发出的响声。《礼记·月令》:奔雷◆( ben lei)迅烈的滚雷唐·杜甫《朝》诗之二:“巫山终可怪,昨夜有奔雷。”
●奔霆◆( ben ting)暴雷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尊师》:“奔霆易骇,巨壑难游。”宋·苏轼《芙蓉城》诗:“经度万里如奔霆,玉楼浮空耸亭亭。”
●雷霆◆( lei ting)疾雷。《易·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霹雳◆(P)亦作“辟历”。迅雷。《史记·天官书》:夫雷电、虾虹、辟历、夜明者,阳气之动也。”《汉书·扬雄传上》:“辟历列缺,吐火施鞭。”唐·杜甫《热》诗:“雷霆空霹雳,云雨竞虚无。”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震◆(zhen)指雷。为八卦之一。《易·说卦》:“震为雷。”《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主方食,失箸”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震霆◆( zhen ting)霹雳。即暴雷。《汉书·扬雄传·长杨赋》:“疾如奔星,击如震霆。” 篱笆 【篱笆】
◆(1ba)用竹、苇或树枝编成的围栅或障子。用以护卫房屋、园田等。
●芭犁◆(ba)篱笆。庴·司马贞《索隐》:“按芭犁即织木茸所以为苇篱也,今江南亦谓苇篱曰笆篱
●藩柴◆( fan cai)篱笆。三国·魏·曹植《虾鱼篇》:“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藩篱◆(fan1)用竹、苇或树枝编成的篱或围栅。引申为屏障。亦作蕃篱《南史·韦传》:“所至顿,修立馆宁藩篱塘壁,皆应准绳。”汉·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北周·庾信《哀江而赋序》:“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蕃篱之固。”
●藩落◆( fan lu)犹“篱落”,篱笆。《周礼·夏官·掌固》:“任其万民,用其材器。”郑玄注:“民之材器,其所堑筑及为藩落。”
●枪城◆( qiang cheng)篱笆。枪,削竹木插地,似城围一样,故云。唐·王建《从军了》:城鼓角,毡帐依山峪。枪累◆( qiang lei)即篱。枪,削尖的竹片或木条。累,连结。《汉书·扬雄传·长杨赋》:“木雍枪累以为储胥。”新唐书·浑城传:“城引众据险,设枪累自营。” 荔枝 【荔枝】
◆(zh)亦作“荔支”。果实名。球形或卵形。外皮有突瘤,熟时紫红色。果肉色白,多汁,味甜。品种较多,颇有些异名。宋·苏轼《食荔支》诗之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丹荔◆(dan)荔枝。因其成熟时色红,故称。唐·戴叔伦《春日早期应制》诗:“丹荔来金阙,朱樱贡玉盘宋陆游《南窗擘黄柑独酌有感》诗:“何限人间堪恨事黄柑丹荔不同时。”妃子笑◆(fei zi xido)一种荔枝的别名。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爱吃鲜荔枝,每年驿马从岭南飞驰传送,到长安时其味尚鲜。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后人因以“妃子笑”为此种荔枝别名清·吴运逵岭南荔子谱·品类》:“妃子笑,产佛山,……皮薄而肉厚,核小如豆,浆滑如乳,啖之能出口气,使齿牙香经宿。”
●荔子◆(zY)亦作“离子”。即荔枝。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隐夫薁棣,答离子。”薁棣yd即郁李,答◆(ta),杂沓。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荔子丹兮焦黄,杂肴疏兮进侯堂。”
●琼珠◆(qiong zhu)荔枝喻称。以其形圆如珠玉,故称来陈达叟《本心斋疏食谱》:“琼珠,圆眼乾荔也。”
●十八娘◆( shi ba niang)荔枝品名。色深红而细长。相传闽王有女,排行十八,爱好这种荔枝,故名宋·苏轼《次韵曾锡承议食蜜渍生荔枝诗》自注:“俗有十八娘荔枝。”
●水晶◆( shur iing wan)荔枝喻称。宋·欧阳修《浪淘》词:“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绛纱囊,指荔子外壳。后因作荔枝别名。清·周亮工《闽小纪上·水晶丸》:“水晶丸较诸荔最小而味最甘,实而不核。”
●宋家香◆( song jia xiang)荔枝品名。产于福建蒲田县。清·周亮工《闽小纪·水晶丸》:“荔枝种类最繁,予在闽中尽饱尝之,当以蒲中宋家香为第一。”肉肥核小,固足尚,蒂实作旃檀香,尤足异也。”
●醍醐荔◆(thu)荔枝品名。以其似醍醐美酒而得名醍醐,本为酥酪上的油层,味甘美。清·陈鼎《荔枝谱》:“明万历初,产◆(福建)螺女江南果山中,上下俱红,中一道白如雪,若带状,又名美人腰带红,啖十颗,辄酩酊如中酒,又名醍醐荔。”又为美酒名,见该条。
●御仙花◆( yu xian hua)荔枝的别称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今俗谓毬路为笏头,御仙花为荔枝,皆失其本号也。”《宋史·舆服志五》:“荔支或为御仙花,束带亦同。”
●玉真子◆( zhen)荔枝名,以其为杨贵妃所嗜,故以她名太真、玉环各取一字名之。清·陈鼎《荔枝谱》:“玉贞子产重庆府涪州,唐时最盛,…为杨贵妃所嗜。”
●真珠◆( zhen zhu)荔枝喻称。谓其品莹如珠。宋·蔡襄《荔枝谱》第七:“真珠,剖之纯瓜,圆白如珠,荔枝之小者止于此。”又指“眼泪”、“露珠”、“酒”,见各该条。
●周家红◆( zhou jia hong)荔枝的一种。宋·蔡襄《荔枝谱》七:“周家红独立兴化军三十年,后生益奇,声名乃损,然亦不失为上等。” 连襟 【连襟】
◆( lian jTn)姐妹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及其互称。襟袂◆( jin mei僚婿,犹言连襟。袂,衣袖。唐·杜牧《偶题》诗:“劳劳千里身,襟袂满行程。”宋·陈振孙《济溪老人遗》:“永嘉周浮沚先生之婿,与先大夫为襟袂。”连袂◆( lian mei)即连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李氏之门女多贵》:“李参政昌龄家女多得贵婿,参政范仲淹、枢副公,皆自小官布衣选配为连袂。”
●僚婿◆(lido)亦作“僚”。即“连襟”。《尔雅·释亲》:“两婿相谓为亚。”晋·郭璞注:“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新唐书·萧嵩传》:“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陆象先,宰相子,时为洛阳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少年曰:‘君不认窃眠卧榻者耶?’刘始悟为胡。叙僚婿之谊,嘲甚欢。”
●同门◆( tong men)姐妹丈夫的相互称呼。因同一家之婿,故称。明·谢肇《五杂俎·人部四》:《尔雅》曰:两婿相并为亚。”《诗》:“琐琐姻娅是也。严助传》呼友时人谓之连,又呼连襟,闽人谓之同门。”又称同学,见该条。友婿◆(you)连襟。《汉书·严助传》:“助侍燕从容,上间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颜师古注:“友婿,同门之婿。”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得一青鸟。”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秘书省正字陈师道,性孤介,与赵挺之为友婿,而素恶其人。” 粮仓 【粮仓】
◆( liang cang)储存粮食的仓库或处所。其异名多与粮仓的形状、大小、作用和所在地有关。
●仓廒◆( cang ao)亦作“仓敖”、“仓廒”。仓,粮仓;廒,粮库。宋·袁文以为“乃地名,秦以散地为仓,故称。今所在竟谓仓为敖,盖循习之误。”《文献通考·市来二》“得息米造成仓。”明·张四维《双烈记·代役》“见今城中盖造仓,预备军储。”清。魏源《筹篇上》:“无素备之仓,与一定之成宪,而仓卒暂试者,尤左也。”
●仓廪◆( cang Iin)储存米谷的仓库。广,米仓。《子。非乐上》:“士君子……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泽梁之,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礼记·月令》:“季春之,命有司发仓廪,赐贫,振乏绝。”孔达疏引曰:“二仓,米藏日廪。”唐·元《范季尚书仓部员外制我有秋,大实仓廪。”清·昭链《啸亭杂录·纯皇爱民》:“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廪,蠲免租税。”蠲◆(juan),免除。仓◆( cang mao)储藏粮食的房仓和地窖。,地窖。《昌氏春秋·季春》:“命有司发仓,赐贫穷赈乏绝高诱注:“方者曰仓,穿地曰。”赈,救。
●仓庾◆( cang yu)储藏粮食的仓库。庾,露天的谷仓。〈史记·孝文本纪》:“发仓庾以贫赈民。”,救宋·王安石《感事》诗:“州家开仓庾,县令鞭租负。”清·昭梿《啸亭杂录理足国帑》:“每令直省将天正供籴米随漕以入,故仓庾亦皆充实。”漕◆(cao),水运粮食。
●储◆( chu kudi)粮仓。夽,粮仓。《新唐书·杜鸿渐传》:“即具上兵马招辑之势,且录军资器械、储凡最,使涵诣平谅见太子。”
●坟仓◆(fen cang)大粮仓。坟,大。《韩非子·八奸》“具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仓。”
●京仓◆(ing cang)大粮仓。京,圆形大粮仓。汉·张衡《东京赋》:“发京仓,散禁财。”薛综注:“京,大也。”京囷◆( jing qun)粮仓。京。园,均指古代圆形粮仓。宋·王安石《闵旱》诗:“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久已空。”京庾◆( yu)大粮仓。京,圆形大粮仓;庾,露天粮仓。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京庾之储,无物不有。”晋·左思《魏》:囹圄寂寥,京庾流衍。李周翰注:“京,大;庾,仓也。”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不藉》:“京庾得其贮,老幼得其养。
●库◆(Ink)粮仓;仓库。《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当务息役养士,实其廪库,以待天时。”唐·元稹《赠左散骑常侍裴公墓志铭》:“岁早,廪库空少,不数年皆羡溢。”
●廪庾◆(Iny)粮仓。《史记·平准书》:“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新唐书·刘禹锡传》是不耕而欢廪庾之无余,可乎?《明史。张昭传》:“预备义仓,本以赈贫民,乃豪猾多冒支不偿,致廪庾空虚。”
●库◆(kuyu)粮仓。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河东薛公神道碑文铭》:“予视其库庾,案牍盈羡,无逋负。”羡,充满;羨,剩余,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山门六殿后有章武殿,两庑有库庾庖湢。”庖◆(pbi),厨房,浴室。
●仓◆( kuai cang)泛指储存粮草的仓库。唐·崔敖《盐池灵庆公碑》:“乃涤场圃,乃完仓。”
●廪◆( kuai Iin)储存粮草的仓库《新唐书颜真卿传》“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陴,城垛;隍,城壕。《明史·陈友定传》:“今足下视郡县如室家,驱官僚如圉仆,擅廪如私藏,名虽报国,实有鹰扬扈之心。”
●底库◆( kuai ku)犹仓。《明史·侯震传》:“然而库已竭,其能赤手效包胥乎?”
●囷仓◆( qun cang)粮仓。《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筑城廓,建都邑,穿窦窖,修仓。”唐·陆龟蒙《夜村》诗:“耕稼一以微,仓自然罄。”清·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剀》诗:“困仓千百廛,趋走童千指。”
●窖◆( qun jido)犹国粮仓。《新唐书·杜亚传》:“贫不能偿发窖尽,流亡过半。”
●京◆( qun jTng)粮仓。囷、京,均指古代圆形粮仓。《管子·轻重丁》:“今者夷吾过市,有新城囷京者二家。”尹知章注:“大图日京。”汉·贾谊《新书·匈奴》:“善厨处,大困京。”元·王祯《谷匣》诗:“取制异京,初凭梓匠成。”廪◆(qunn)粮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晴朗无风之,径望朱崖州,如廪大”宋·梅尧臣《送张讽寺丞赴青州幕》诗:“上无租赋逋,下有困廪蓄。”
●困簏◆(qun0)亦作“困鹿”。粮仓。《国语·吴语》:“市无赤末,而鹿空虚。”韦昭注:“员囷,方日鹿。”宋·苏轼《密州祭常山文》:“自秋不雨,霜露杀菽。黄糜黑黍,不满簏。”簏,本为竹箱,引申为竹仓。
●困◆( qun mao)谷仓与地窖。泛指粮仓,,地窖。周礼·考工记·匠人》:“困仓城,逆墙六分。”《荀子荣辱》:“刀布,有窌。”刀布,货币,钱。杨倞注:“囷,廪也。圆曰囷,方日廪,窖也。地藏曰帘。”清·顾炎武《郡县论五》:“县之仓廪,皆其。”
●困庾◆(quny)粮仓。庾,露天谷仓。元·王祯《圃田诗》:“随分了朝昏,无心富囷庾。”明·李东阳《松严记》:“倾囷庾治桥道,费数千百计。”
●大仓◆(tai chang)亦作“太仓”。粮仓,以其设在京城为天子、国家所有,故称。《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唐·王建《水运行》:“坏舟畏鼠复畏漏,恐问太仓折升斗。”
●庾廪◆(yn)粮仓。庾,泛指粮库。《金史·胥鼎传》:“平阳岁,再被兵,人户散亡,楼橹修缮未完,衣甲器械极少,庾廪无两月食。” 良弓 【良弓】
◆( liang gong)弓为古代用以发射箭矢或发出弹丸的武器。良弓为其质最优的。由于其产地、材质、妆饰和强度的不同,而形成了良弓的某些异名。
●大弓◆(da gong)古代良弓别称。《春秋·定公八年》:“盗窃宝玉、大弓。”杜预注:“大弓,封父之繁弱。”繁弱,古良弓名。唐·孔颖达疏:“此空玉大弓是国之重宝,历世掌之,自刘歆以来,说《左氏》者皆以为夏后氏之,封父之繁弱,成王所以分鲁公也。”
●大和◆(dhe)良弓名。《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元。”◆(jia),古代一种涂车辕的漆,也用来涂弓。汉·郑玄注:“大和,尤良弓者也。”唐·孔颖达疏:“大和可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也。”又指非常和协。大黄◆( da huang)弓名,为一种色黄大弓。《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南朝·宋·裴骃集解引韦昭曰:“角弩,色黄而体大也。”宋沈遘《五言信武殿》诗:“大黄殪贤王,京观封鲵鲸。”殪◆(y),杀死,射死。京观,为战败国战死者的高冢。古代战争胜者收集敌尸体埋成高冢,以炫耀武力。清·钱陆灿《周亮工墓志铭》“手发大黄,应弦殪敌。”又指一味中草药名:川军。
●大屈◆(daq)亦作“大曲”。弓名。《左传·昭公七年》:“楚子享公于新台,使长鬣者相,好以大屈。”杜预注:“大屈,弓名。”孔颖达疏:“《鲁连书》曰:‘楚子享鲁侯于章华之台,与大曲之弓,既而悔之。启彊见鲁侯,鲁侯归之大曲即大屈也。”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十八韵》:“左把苏合弹,旁持大屈弓。”一说大屈为宝金,可以为剑。
●繁弱◆( fan rud)亦作“蕃弱”。为夏后氏之良弓异名。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璜◆( huang),弓上玉饰,形如半璧,借指良弓。《荀子·性恶》:“繁弱、巨黍,古之良弓也。”《汉书·司马相如传》:“弯蕃弱,满白羽。”白羽,指箭。
●巨◆()即巨黍。斄,大弓,古良弓别名。《古文苑·黄香九宫赋>》:“操巨斄之礉弩,齐佩机而鸣廓。”◆(he),峻削,引申为强劲。章樵注:“巨斄,弩名。“按:朱起凤《辞通》谓“斄亦黍之误。”
●巨泰◆(jsh)亦作“钜黍”,良弓异名。晋·潘岳《附居赋》:“谿子巨黍,异同机。”絭◆(juan),同“弮”,弩弓。李善注:“《史记》苏秦说韩王曰:‘谿子、巨黍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繁弱、巨黍,古之良弓。”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吾当营巨黍,东去射长鲸。
●角端◆( jue duan)弓名,以其为传说中的神兽角端之角制成,故称。《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又为古传说中的神兽名,见该条
●角弓◆( jue gong弓,以共用兽角装饰,故称。《诗·鲁颂·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觩◆(gl),兽角或弓弯弯的样子。南朝·宋·鲍照《出自蓟北门行》:“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六钧◆(liu jun)强弓代称。因拉开这种弓需用六钧◆(每三十斤)力量,故以名之。汉·应玚《驰射赋》:“顾摧月支,纡六钧,口弯七规。”纡◆(y),弯。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诗:“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钩。”宋苏轼《次韵王定国得颖倅》之一:“买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三尺,指剑。
●秦弓◆(qin gong)良弓异名。以其产自古秦地而得名。《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洪兴祖补注:“《汉书·地理志》云:秦地迫近戎狄,以射猎为先,又秦有南山檀柘,可为弓干。”
●乌号◆(whao)良弓名。《淮南子·原道训》:“射者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高诱注:“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桡下,劲能覆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日乌号之弓也一说: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黄帝,不能也。乌,于也;号,呼也。于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史记·司马相如传·子虚赋》:“左乌嗥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籋”夏服,箭名。
●玉腰◆(yu yao)本指一种角与的某一部位,借以为这种良弓的异名。宋唐与之《咋梦录》:“西复有竹牛,重数百斤。角甚长而黄黑相间,用以制弓极佳,尤且健劲,其近黑者,谓之后醮,近梢近弝俱黑而弓而黄者,谓之玉腰。”◆(ba),左手握弓处。 良马 【良马】
◆( liang ma)马,哺乳动物,草食役用家畜,耳,,
●小直立,颈生长,四肢强健,善跑。其毛有青、栗、枣、灰、白、黑等色。性温顺而敏捷,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在古代,马是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军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数量的多寡是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马的品种很多,凡强劲、敏捷、善跑、体匀称、且灵性、佳毛色、易驱使的称为良马,其种种异名多渊源于马之诸特征。
●八尺龙◆( ba chY long)骏马别称。《周礼·夏官·瘦人》:“马八尺以上为龙。”宋·苏轼《闻洮西捷报》诗:“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奔电◆( ben dian)骏马别名,以其奔驰如闪电,故称。晋·崔豹《古今注·鸟兽》:“秦始皇有七名马:追风、白兔、蹑景、犇电、飞翻、铜爵、神凫。”北周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将军戎服,来参武䜩。尚带流星,犹乘奔电。”
●奔霄◆(ben xido)骏马名,以其奔驰神速,似在云霄而得马。周穆王八骏之一。晋·王嘉《拾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足不践土……三名奔霄,夜行万里。”
●骏◆(bhan)亦作“薄寒”。长毛马。《玉篇·马部》:“骏斡,蕃中驰。”唐·自居易《武丘寺路宴别诸妓》诗:“清管曲终鹦鹉语,红旗影动嘶。”无名氏《酒泉子》词:“红耳薄寒,摇头弄耳摆金辔。”
●仓龙◆( cang long)青色的骏马。仓,通“苍”,青色龙,指良马。《礼记·月令》:“乘弯骆,驾仓龙。”郑玄注:“马八尺以上为龙。”又指“木星”,见该条。
●苍龙◆( cang)本指东方七宿,又指青色良马。《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延卓了乘龙与文之乘。”翟文,亦马名。《礼记·月令》作“仓龙”。
●常骊◆( chang)良马异名。三国·魏·刘《赵都赋》:“其器用、良马则…飞兔、奚斯、常骊、紫燕。”
●乘◆( cheng zu)亦作“乘且”、“乘旦”。骏马异名。《楚辞·九叹·惜贤》:“同驽骡与乘兮。”王逸注:“乘,骏马也。”汉·贾谊《新书·匈奴》:“御骖乘且”《汉书王褒传》:“驾齧厀,骖乘旦。”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一》:“乘旦当为乘且,字之误也。且与驵同。”
●叱拨◆(chb)良马别称。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四:“唐天宝中,大宛进汗血马六匹:一日红叱拨,二曰紫叱拨,三曰青叱拨,四黄叱拨,五日丁香叱拨,六曰桃花叱拨。”宋·陆游《闻蝉思南郑》诗:“金羁叱拨驹,玉蒲萄酒。”
●赤兔◆(chtu)骏马名,以其兔耳身赤,故称《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有良马曰赤兔。”
●烦且◆( fan zu)骏马名。且,同“驵”,骏马《韩非子外储》:“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
●蜚鸿◆(fei hong)良马别名,以其奔驰速若飞雁而得名。蜚,通“飞”。东方朔《答骠骑难》:“骐噒、绿耳、蜚鸿、骅骝,天下良马也。”亦为害虫名。
●飞黄◆(fei huang)良马异名,特指御马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飞黄腾踏,即“飞黄腾达”。吟今骤然得志,官职地位上升极快。蟾蜍◆(chan chu),指月亮。后用以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李彪)坐舆禁省…辄驾乘黄,无所惮慑”胡三省注:“乘黄,御马也。”唐杜甫《瘦马行》:“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亦泛指良马。亦指“神马”,见该条。
●飞兔◆( fei tu)骏马名。以其能象兔一样的飞奔,故名。淮南子·齐俗训》:“待腰哀、飞而驾之,则世莫乘车。”高诱注:“衰,良马;飞兔,其子。”《后汉书·祢衡传》:“飞兔、要哀,绝足奔放。”飞兔、哀◆( ydo nido)皆良马之称。
●高足◆( gao zu)捷足。指良马。唐·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诗:“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又指高才弟子,见“学生”条。
●䯄骝◆(guli)良马。䯄,指其毛色,即黑嘴黄毛。《魏书·奚斤传》:“时国有良马日䯄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北史·王慧龙传》:“千里马者,盖至尊旧所乘䯄骝马也。”骅骝◆( hud liu)亦作“华骝”。良马异名,因其毛赤色有光采,故称。骝,赤身黑鬣马。古代传说中的周穆王八骏之一穆天子传》卷一“华骝”郭璞注:“色如华而赤,今名马骠赤者为枣骝。骝,赤马。”《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绿耳之驷”造父,古之善御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蹇◆(jian),跛。唐·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骥騄◆(j良马。周穆王八骏之一。汉·王充《论衡逢遇》:“夫能御骥者,必王良也。王良,古之善御者。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骥子◆(jz)良马名称。晋·左思《蜀都赋》:“并乘骥子,俱服鱼文。”唐·刘良注:“骥子,良马。”
●驶◆(jut)良马名。《史记·李斯列传》:“骏马,不实外厩。”
●惊帆◆( jing fon)快马名。即良马。晋·崔豹《古今注·杂注》:“曹真有驶马,名为惊帆。言其驰骤如烈风之举疾也。”唐·张说《赠赵公》诗:“流赏忽已散,惊帆忽难追。”
●径骏◆( Jing jun)良马别称。晋·张协《七命》:“麟超龙翥”。李善注引《尸子》卷下:“马有骐径骏。”
●携良◆( jun liang)良马异名。《后汉书马融传》:“清氛埃,埽野场,誓六师,搜隽良。”李贤注:“良,马之善者。”隽,同“俊”。亦指才德杰出的人,见“贤人”条。骏足◆(junz)骏马,以善跑著称。晋·葛朴《抱朴子博喻》:“蒲梢汗血,迅趣之骏足也,御非造父,倾偾于崄涂焉。”蒲梢、汗血,皆良马名;趣,通“趋”,小跑《南史郑鲜之传》:“燕昭市骨而骏足至。”骏足,亦喻“贤才”,见该条。
●口马◆( kou ma)泛指良马。以其出自口北◆(长城以北),故称。《北齐书·李密传》:“高祖频降手书劳,并赐口马。”《隋书·王韶传》:“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赐口马杂畜以万计。”
●蹄◆(kunt)亦作“猑蹄”。良马。《尔雅·释畜》:“騉蹄趼,善升。”郭璞注:“騉蹄,蹄如趼而健上山。”趼◆(jian),马蹄平正;点◆(yan),本为上大下小的古炊器,此指如形的高山。
●◆(kunt)良马之称。马身牛蹄,善登高《尔雅释畜》:“猑,枝蹄趼,善升。”郭璞注:“亦似马而牛蹄。”邢昺疏:“,马名。”
●兰筋◆( lan Jin)借指千里马。三国·魏·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及整兰筋,挥劲翮,陵厉清浮,顾盼千里,岂可谓其借翰于晨风,假足于六骏哉?”唐·李白《天马歌》:“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骊驹◆(1j)纯黑色的少壮骏马。骊,纯黑色的马驹,少壮的骏马。古乐府《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龙驹◆(ngj)骏马别称。唐·李白《永王东巡歌》:“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龙马◆( long ma)骏马称。唐·李白《白马篇》诗:“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龙孙◆( long sun)良马异名。谓其为龙种,故称。唐·李商隐《过华清内厩门诗》:“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又为“笋”的别名,见该条。
●龙文◆( long wen)骏马别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辔,青翰侍御。”青翰,船名。龙种◆( long zhong)谓骏马。谓为龙之种。《魏书·吐谷浑传》:“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金·元好向《画马为邢将军赋》诗“大宛城下战骨满,驽骀入汉龙种藏。”驽◆(nu tai),劣马。
●耳◆(er)良马。周穆王八骏之一。《史记·秦本记》:“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得骥、温骊、骅骝、耳之驷。”裴驷集解:“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按《穆天子传》及《列子·周穆王》皆作“绿耳”,则当为绿色马。
●齧◆(n)亦作“啮膝”。谓良马。《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及主驾齧邻,骖乘旦。”颜师古注:“盂康曰:“良马低头口至,故齧。”《文选》作“恝膝”。厀,“膝”本字。宋·王安石《跃马泉》诗:“山祇来伐之,半岭跳齧膝。”
●蒲梢◆( pu shao)骏马之称。《史记·乐书》:“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汉·张衡《东京赋》:“驸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
●骐骥◆(1j)良马。《说文·马部》:“骐,马青骊,文如綦也。”即青黑色如禁形纹◆(象鞋带交错纹)的马。《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骐◆(q1)亦作“骐麟”。良马别称。骐,青黑色的马,其纹路如棋盘。《商君书·画策》:“骐弭,每一日走千里。”《战国策·齐》:“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岂有骐麟骤耳哉?”又指古异兽麒麟。
●千里马◆( qian ma)骏马。谓日行千里,故称。《战国策·燕策》:“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又为“草鞋”别名。
●千里骥◆( qian IY)犹“千里驹”,即日行千里的骏马。《艺文类聚》二三引《青州先贤传》:“陈仲举◆(蕃)昂昂如千里骥。”
●山子◆( shan)古良马名,相传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列子·周穆王》:“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亦泛指良马。宋·苏舜钦《夏热昼寝感咏》:“山子逐雷电,安肯服短辕。”又指假山。
●上驾◆( shang Jia)良马异名。以其善驾,故称。《诗·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汉·郑玄笺:“襄,驾也,上驾者、言为众马之最良也。”驾,为驾车的马,亦泛指马。两服,即四马驾车当间的两匹辕马。
●上马◆( shang ma)良马。《北史·成淹传》:“赐淹龙厩上马一匹,并鞍勒宛具,朝服一袭。”龙厩,御马圈。
●上乘◆( shang sheng)上等马。乘,四马驾的车一辆,亦借指马。良马。《左传·哀公六年》:“陈僖子使召公子阳生。阳生驾而见南郭且于,曰:尝献马于季孙,不入于上乘,故又献此,请天子乘之。,”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天闭,露天马圈。闲,栅栏,指马圈。
●上驷◆( shang si)上等马,良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唐·李绛《和裴相国答张秘书赠马》诗:“高才名价欲凌云,上驷光华远赠君。”亦指杰出人才,见“贤人”条。上襄◆( shang xiang)犹上驾,良马别称。以善御,故名。襄,驾;又通“骧”,马首昂扬的样子借指良马《诗·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按:古代四马驾车,中间的两马称“服”,即辕马;外面的两马叫“骖”,即帮套马。《拾遗记·周穆王》附南朝·梁·萧绮录:“进者充服于上襄,而骖骊为瑶辂;退者居羁弃于下,思驭于帝闲。”瑶辂◆()一种坐车的美称;下图,普通马圈,◆(y),本指养马人,借指马圈;帝闲,御马圈。明·何景明《述归赋》:“乘白螭于上襄兮,曲文于两服。”螭◆(ch),无角的龙;,通“霓”;于,为。
●上足◆( shang zu)良马。以其善跑,故称。《南史·萧圆正传》:“马八千匹,上足者置之内厩。”
●师子花◆( shT zi hua)亦称“师子聪”唐·骏马名。唐杜甫《韦录事宅观画马图》诗:“昔日太宗拳毛䯄,近时郭家师子花。”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上因命御马九花虬,并紫玉鞭辔以赐……◆(九花虬)额高九寸,以身被九花文,故号为九花虬。又有师子聪,皆其类也。”
●骕骦◆( su shuang)良马。本作“肃爽”、“肃霜”,亦作“骕骇”。《左传·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霜马《晋书·郭璞传》:“昆吾挺,轩髦。”昆吾,宝剑名。唐·杜甫《秦州杂诗》:“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驌。”
●除◆(tot)良马名。《尔雅释畜》:“驹,马。”郭璞注引《山海经》:“北海有兽,状如马,名驹除,色青。”邢昺疏:“良马名驹除。”司马相如《子虚赋》:“轶野马而驹,乘遗风而射游骐。”亦为官名。汉·太朴属官有驹除监。天马◆(tian ma)骏马的美称。以其似天上神马,故称。《史记·大宛列传》:“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天马出西北,由来出东道。”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又称神马。
●天骥◆( tian ji)天马,神马。骏马的美称。晋·张协《七命》:“天骥之骏,逸态超越。”李善注:“天骥,天马也。”宋·苏轼《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天骥皆祭云,长鸣饱禾。”明·方孝孺《题宋舍人草书千字文后》:“金华宋仲珩草书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
●吴练◆( wu lian)指白色骏马。以其似吴地产的白缎,故名。语出《韩诗外传》:“孔子、颜渊登鲁东山望吴阊门,渊曰:“见一匹练,前有生蓝。子曰:‘马,芦萏也。”唐·刘威《伤曾秀才马》诗:“吴练已知随影没,朔风犹想带嘶闻。”纤离◆(xian)良马名。《史记·李斯列传》:“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亦作“盗骊”。《史记·赵世家》:《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耳,献之缪王。”
●奚斯◆()良马。三国·魏·刘劭《赵都赋》:“其器用,良马则……飞兔、奚斯、常骊、紫燕。”
●腰衰◆( nido)骏马。亦作“要哀”、“腰”。《淮南子·齐俗训》:“夫侍要哀、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司马相如《上林赋》:“罥哀,射封豕。”李善注引张揖曰:“哀,金喙赤色,一日行万里者。”唐·杜甫《天育骠骑歌》:“如今岂无腰哀与骅骊,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王良,古之善御者;伯乐,古之善相马者。
●鱼目◆(ym)古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宛骝◆( yuan lfu)宛马。谓为古代西域大宛所产之良马。泛指千里马。清·陈维崧《贺新郎·题郁东堂》词:“龙爪槐张攫,驰突处,宛骝蹴铁,死生堪托。”
●宛马◆( yuan ma)古代西域大宛所产的名马。亦泛指北地所产良马。《汉书·张骞传》: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日‘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八:“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清·孔尚任《桃花扇·赚将》:“宛马嘶风缓辔来,黄河冰上北门开。”
●宛驷◆( yuan si)即宛马。唐·上官仪《谢都督挽歌》: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云辔◆( yun pei)马的代称。本为辔头的美称,借指马。《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述志赋》:“将戢繁荣于常衢,控云辔而高骧。”南朝·宋·谢灵运《江妃赋》:“散云辔之络绎,案灵辎而徘徊。”
●照夜白◆( zhdo ye bai)骏马名,为一种纯白色名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玄宗好大马,御厩至四万…西域大宛岁有来献……遂命悉图其骏,则有玉花聪、照夜白等。”唐·杜甫《韦讽录事宅曹将军画马图引》:“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真龙◆( zhen iong)本指龙。“骏马”喻称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明·陈子龙《献马行》:“世上纷纷尽凡马,一入天厩成真龙。”天厩,天上或皇家马圈。
●紫骝◆(z)良马名。以其色紫,故称。《南史·羊侃传》:“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雅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shu),同“槊”,即丈八长茅。唐·杨炯《紫骝马》诗:“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紫鹿◆(z良马名。三国·魏·陈琳《武军歌》:“马则飞云、绝景、直、䯄、龙、紫鹿、文的、鱼。”䯄◆( gua liu),良马名。,通“骝”。又为古杂技名。
●紫燕◆(zyan)骏。以其奔驰快如飞燕,故称。《西京杂记》卷二谓,汉文帝骏马九匹,号九逸。其一名紫燕骝。后以紫燕泛称骏马。三国·魏·刘劭《赵都赋》:“其器用良马,则六弓四弩,绿沉黄间,堂嵠鱼肠,丁令角端,飞兔奚斯,常骊紫燕。”又为燕的一种。 灵车 【灵车】
◆( ling che)放着灵柩的车。灵柩,为死者已入殓的棺材,载上车运往他处,或葬或化或厝◆(cu),◆(停放灵柩,择日埋葬)。凡载运灵柩的车,均名之曰灵车。
●柩辂◆(ji)灵车。载柩出殡之车。晋·潘岳《夏侯常侍诔>》:“柩辂既祖,客体长归。”柩,装有尸首的棺木。祖,祭路神,以便起程。
●灵櫬◆( ling chen)灵柩櫬,即“榇”,有尸或无尸的棺材。晋·潘岳《哀永逝文》:“抚灵櫬兮诀幽房,棺冥冥兮埏窈窕。”埏◆(yan),墓道。
●灵辆◆(ling er)亦作“灵”。丧车,即灵车。辆,指丧车。三国·魏·曹植《三仲宣诔》:“灵辆回轨白骥悲鸣。”《晋书文明王皇后传·哀策文》:“灵夙驾,设祖中闱。”祖,祭中闱,内室。
●龙辅◆( long chun)帝王的柩车。,载柩之车,因画辕为龙,故称。《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殡也,塗龙以椁。”◆(cuan),聚拢,在周围堆砌;途,通“涂”敢塗,即为用木料在棺的周围堆叠并加涂抹。《梁书·元帝纪》大宝三年王僧辩等奉表:“嗣后升遐,龙未殡,承华掩曜榇宫莫测。”升遐,犹言升天,称帝王之死;梓宫,帝王的棺材。
●帏◆(wei qian)亦作“帷”。柩车,以其设有帷幔和车饰,故称。帏,帷幔;,柩车之饰。唐·刘禹锡《唐故邠宁节度使史公神道碑》:“迎护帏,葬于东洛。诉天触地,血染缞服。”缞服,丧服。縗◆(cu),同“衰”,用麻布制成披于胸前明归有光《祭叶夫人王氏暨世德夫妇文》:“惨惨令母,携持子妇;帷相属,往即长路。”
●仙◆( xian er)运载棺柩的车。《红楼梦》第十五回逝者已登天界,非你我碌碌尘寰中人。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辆而进呢?” 灵芝 【灵芝】
ling zhT)菌的一种,菌盖肾脏形,赤褐色或暗紫色,有环纹并有光泽,可入药,有滋补作用。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疗效。古人以为瑞草,服之可以成仙,实属无稽。
●宝芝◆( boo zhT)道家对灵芝之称。《云笈七签》卷十二金童侍左,玉女侍右,三光宝芝,洞内外。”
●地芝◆(dizh)灵芝南朝·梁·萧统《同泰僧正讲诗》:“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地芝候月,天华逆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五·芝》:“◆(集解)引《采芝图)云:“又有五色龙芝、天芝、地芝、芝…名状不一。”又冬瓜的别名。
●九茎◆( jiu jing)指灵芝。《史记·孝武本纪》:“甘泉防生芝九茎。”《汉书·宣帝纪》:“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后因以“九茎”指芝草。南朝··何逊《七召》之八:“六穗于征赋,翫九茎于池沼。”,同玩。
●九芝◆(jizh)泛指灵芝。《汉书·武帝纪》:“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因称灵芝为九芝南朝·宋·鲍照《药奁铭》:“九芝八石,延正斜。”唐·王勃《莲赋》:“宜其色震百草,香夺九芝。”
●仁草◆(ren cao)指灵芝之类的瑞草,以其传说中具有起死回生之奇效,故称。南朝·宋·鲍照《清河颂》:“仁草晨莩,德宿宵映。”又指烟草。
●琼芝◆( qiong zhT)亦作“芝”。即玉芝,为灵芝的美称。南朝·梁·沈约《与陶弘景书》:“咀咽琼芝,出入清都。”清都,指天帝或帝王住的宫殿或都城。唐·裴铏《传奇昆仑奴》:“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璚芝雪艳愁。”清·龚自珍《洞仙歌》词:“亲手采琼芝,著玉盘中,添香水养花还小。”瑞草◆( rui cao)灵芝。古以为其为吉祥之物,故称。唐·卢纶《奉和圣制麟德殿宴百僚》:“玉栏丰瑞,金陛立神养。”宋·朱敦儒《木兰花慢》词:“念瑞草成,琼蔬草,尘染衰容
●瑞芝◆(rui zhT)灵芝异名。明·沈德符《野获编·禨祥》:“是岁天下臣民进法祕仙桃瑞芝,及为上祝釐建者不绝。”釐◆(),福:醮◆(jiao),道士设坛祭神。
●三秀◆(san xiu)灵芝的别名。因其一年开花三次,故称。楚辞·九歌·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尔雅翼释草三》:“芝,瑞草,一岁三华,故《楚辞》谓之三秀。南朝·梁·沈约《早发空山》诗:“春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三芝◆( san zhT)灵芝之类的菌类,古人以为瑞草。南朝·梁·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淹留访五药,顾引伫三芝。”唐·吕向注:“三芝,石芝、灵芝、肉芝也。”
●石菌◆( shi jun)灵芝。古为瑞草之称。汉·张衡《思玄赋》:“漱飞泉之沥液兮,咀石菌之流英。”南朝·梁·简文帝《送别》诗:“石菌生悬叶,江槎流卧枝。”
●寿潜◆( shou qion)灵芝的别名。谓久服灵芝可以长寿。元·伊世珍《嬛记》卷上:“灵芝,亦名寿潜。”
●玄芝◆( xuan zhT)黑芝,灵芝的一种楚辞·东方朔<七谏·乱词>》:“拔搴玄芝兮,列树芋荷。”王逸注:“玄芝,神草也。”洪兴祖补注:“《本草》:黑艺,一名玄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宋·朱熹《寄山中旧知》诗之五:“归来应念坐中客,寄与玄芝手自封。” 岭南 【岭南】
◆( ling nan)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两广一带。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宋·苏轼《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岭表◆( ling bido)即“岭南”。表,以外。南·宋·陆徽《荐朱万表》:“搏岭表之清风,负宇冰之洁望。”清·赵翼《岳忠武墓》诗:“全家簿录赴岭表,仅有狱卒潜瘗尸。”瘗◆(yi),埋葬。
●岭广◆( ling guang指岭南两广之地,亦即岭南。《元史·郝经传:“两淮之兵尽集白鹭,江西之兵尽集隆兴,岭广之兵集长沙。
●岭海◆( ling hai)即“岭南”。指两广地区。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故名。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虽在万里之外,岭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间,辇毂之下。”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徼◆( IYng jido)指五岭以南地区。,边界。唐·皮日休《移元征君书》:“今天下虽无事,河湟有黠虏之患,岭微有逋蛮之虞。”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官商,衡游蓟北。”
●岭峤◆(ling qiao)五岭的别称。泛指五岭地区。峤是高而峭的山。五岭的主山皆可别称为峤。如大庾岭可别称为台城峤或东峤,其余四岭均可在岭名后分别加“峤以示别称。因此“岭南”亦称“峤南”或“岭峤”。唐·高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举鞭趋岭峤,屈指冒炎蒸”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岭外◆( wai)即“岭南”。从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唐·高适《送柴司户之岭外》诗:“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宋·梅尧臣《和次道金桔》:“谁传岭外信,尚带霜前叶。”
●峤南◆(qiao nan)峤,高而峭的山,五岭之岭均可以“峤”名之,故“峤南”即“岭南”。唐·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凡峤南之山川,达于海上,于是毕出,而古今能知。”宋·唐庚《长沙示甥郭圣俞》诗:“勿谓峤南热,我清物自塞。”
●峤外◆( wai)即岭外,指五岭以南的地区。,本指高而峭的大山,特指五岭。南朝·梁·江淹《知赋》:“仆得罪峤外,遐路窃然。”宋·沈《广南西路钤辖皇城使宋定可兼知宜州》:“峤外夷獠,数叛不宾。”
●天南◆(tian nan)指岭南。亦泛指南方。唐·白居易《得潮州杨相公继之书并诗以此寄之》诗:“诗书情意两殷勤,来自天南障海滨。”唐·戴叔伦《屯田词》:“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宋·杨万里《潮阳海岸望海》诗:“身行岛北新春后,眼到天南最尽头。” 流水 【流水】
◆( liu shur)流动的水。《诗·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汤汤。”汤◆( shang),汤汤,水急流的样子。庄子·德充符》:“人莫镒于流水而镒于止水。”鑑,用镜子照。此处为以静止的水当镜子照。
●伏流◆(fuli)潜行于地下的流水。晋·左思《蜀都赋》:“龙池濕瀑渍其隈,漏江伏流溃其阿。”潺瀑◆(xup),水涌如沸;溃◆(pen),水涌起的浪峰。唐·戴叔伦《下鼻泷》诗:“因随伏流出,忽与跳波隔。”
●寒澌◆( han sT)流水。为解冻时带冰块的流水。澌,解冻时随水飘流的冰块。南朝·齐·王融《沉冥地狱篇颂》:“炎山翻烈火,冰涧匝寒澌。”亦指寒凉的冰。见“冰”条。
●流波◆(jib)流水。《楚辞·远游》:“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晋·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又喻美女眼光。
●清流◆(qing liu)清澈的流水。汉·班固《西都赋》:“祛黼帷,镜清流,靡微风,澹淡浮。”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又为山名。
●微澌◆( wei)细小的流水。唐·曹松《信州闻通寺题倍砌下泉》诗:“耗痕延黑藓,净罅吐微。”
●行潦◆( xing lao)沟中的流水。潦,积水。《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藻?于彼行。”毛传:“行潦,流潦也。”《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赵岐注“行潦,道傍流潦也。”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诗:“川源饶毒雾,谿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槎千岁古。”崩槎◆(cha)行驶的木筏。槎,木筏。
●玉流◆(yli)流水。以其明净如玉,故称。南朝·梁萧统《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诗:“珠华荫八溪,玉流通九谷。”唐·沈全期《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玉流合吹动,金魄度云来。”金魄,指月亮。 流星 【流星】
◆( liu xing)飞进大气层与大气磨擦而发光的流星体。《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晋书·桓玄法》:“其母马氏尝与同辈夜坐,于月下见流星坠铜盆水中。”又为古“宝剑”名,见该条。亦喻迅速。
●奔精◆( ben jing)指流星。《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奔精昭夜,高燎炀晨。”李善注:“奔精,流星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圜丘歌昭夏》:“奔精驱,长离耀。”奔星◆( ben Xing)流星。《尔雅·释天》:“彗星为枪,奔星为灼约。”《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
●约约◆( bo yue)流星。《尔雅·释天》:“奔星为彴约。”郭璞注:“流星。”
●飞星◆(fei xing)流星。以其常飞驰于空中,故称。《汉书·天文志》:“◆(阳朔)四年闰月庚午,飞星大如缶,出西南,入斗下。”
●天使◆( tian)流星的别称。古以为其是天帝之使者,故称。《晋书·天文志中》:“流星,天使也。自上而降流,自下而上者曰飞。大者奔,奔亦流星也。”
●玉弩◆(yun)流星。以其在空中掠过,留下一道晶莹的弓弧,故称。《太平·御览》卷三四八:“天鼓动,玉弩发,惊天下。”南朝·陈·江总《梁故度支尚书陆君诔》:“金诚失险,玉弩流灾。”
●贼星◆(ze xing)流星。《淮南子·原道训》:“虹蜺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六合 【六合】
◆(lihe)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即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晋·葛洪《抱朴子·地真》:“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唐·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六极◆(j1)谓上下四方。《庄子·应帝王》:“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明·焦竑《焦氏笔乘·读论语》:“信有一我,而不信,六极无之而非我。”
●六际◆(ij)犹六合。谓上下四方六个边际。《鹖冠子能天》:“截六际而不绞,观乎孰莫,听乎无罔,极乎无系,论乎窃冥,湛不乱纷,故绝尘埃而立乎太清。”陈佃解:“六际,六合也。”
●六幕◆(imu)指天地四方,犹六合。《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颜师古注:“六幕,犹云六合也。”唐·王初《自和书秋》诗:“汉宫夜结双茎露,阖凉生六幕风。”宋·王琪《秋日白鹭亭向夕风晦有作》诗:“是时天宇旷,六幕无纤霭。”
●六区◆(iqu)谓上下四方。汉·张衡《思玄赋》:“愿得匹度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李善注:“六区上下四方也。”宋·秦观《龙丘子真赞》:“惟龙丘子以大块为舆,元气为驹,放意自误,旅行六区。”大块,大自然、大地。
●六幽◆(iyou)指天地四方。汉·班固《典引》:“神灵日照,充被六幽。”吕向注:“六幽,谓天四方幽远之处。”蔡邕注:“六幽,谓上下四方也。”《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朕闻明君之德,启迪鸿化,缉熙康乂,光照六幽。”李贤注:“六幽,谓六合幽境之处也。”
●六宇◆(liy)犹六合,谓天地四方。明·张煌言《乡荐经义·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氛霭方夷,非壮犹难发六宇之蒙。”
●六虚◆(i)指上下四方。以其六方均为无限的虚空,故云。《列子·仲尼》:“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循途虽坦,而足无麒麟;六虚虽旷,而翼非大鹏。”宋·文天祥《有感》诗:“心在六虚外,不知呀网罗。”
●六指◆(izh)谓上下四方。《荀子·效儒》:“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杨倞注:“六指,上下四方也。”宋·苏舜钦《地动联句》:“六指忽摇拽,群蹠初奔驰。丸铜落蟾吻,始异张浑仪。”蹠◆(zh1),指掌,群蹠,谓众人的脚。铜,即铜丸。蟾吻,蟾蜍的嘴。异,惊异。张,张衡,浑仪,为其所造浑天仪◆(地动仪)
●天区◆(tian qu)指上下四方。汉·张衡《东京赋》:“声教布濩,盈溢天区。”薛综注:“天区谓四方上下也。”《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食举歌》:“鼓钟震天区,礼容塞皇闱。”《北史·魏纪一》:“仁风被于四海,盛化塞于天区。”宋·乐史《杨太真外传》:“雨露所均,混天区而齐被;草木有性,凭地气以潜通。”【龙】
◆(long)古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作雨善于变化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虬龙◆(qiu long)龙的一种。宋·苏轼《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岭岩,报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俯冯夷之幽宫。”
●天龙◆(tian long)谓天上的龙。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宋·王安石《死城阁》诗:“楞伽海中山,出霄汉上。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四问。”
●云龙◆( yun long)《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者见。”三国·魏·曹植《七启》:“仆将为吾子驾云龙之飞驷,饰玉辂之缨。”唐·李白《胡无人》:“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真龙◆( zhen long)龙。真,谓非其他变种。汉·王充《论衡·乱龙》:“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土哉?”唐·杨炯《从弟杨去溢墓志铭》:“至如白雪回光,清风度曲,崔亭伯真龙之气,杨子云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余力。”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诗:“伪凤易说楚,真龙反惊叶。”又指“良马”、并喻“帝王”,见各该条。
●震鳞◆( zhen Iin)指龙。《汉书·叙传·幽通赋》:“震鳞漦于夏庭兮,匝三正而灭姬。”注引应劭:“易震为龙,鳞虫之长也。” 陋室 【陋室】
◆( lou shi)简陋的房屋。为贫民或寒士所居。唐·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衡华◆( heng bi)横木编荜以为门户。喻简陋的房屋。常借指平民和隐士的居室。筚,用荆条、竹枝编的门或其他遮避物。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时二公之力,不能违众,遂令斯生沈抑衡荜,齿渐桑榆,而韦布不改。”《宋书·隐逸传·戴颙》:“志托丘园,自求衡荜,恬静之操久而不谕。”亦用作自谦之词,犹言寒舍。
●衡樊◆(heng fan)衡门与樊篱。指简陋的房屋。《宋书·明帝纪》:“其有贞栖隐约,息事衡樊,凿坏遗荣,负钓辞聘,志恬江海,行高尘俗者,在所精加搜括,时以名闻。”
●衡馆◆(heng guan)衡门的屋舍。言其简陋。南朝·宋·谢庄《豫章公主墓志铭》:“肃恭在国,掖庭钦其风;恪勤衡馆,庶族仰其德。”王俭《褚渊碑文》:“迹屈朱轩,志隆衡馆。”李善注:“衡馆,衡门之馆也。”
●衡庐◆(heng)衡门小屋,言其简陋。多指隐者之居晋·皇甫谧《高士传·姜岐》:“岐少修孝义,栖迟衡庐,乡里归仁,名宣州里。”明·杨珽《龙膏记·既媒》:“蒙投辖,愿执鞭。只是盼衡庐,久萦念。”亦用以谦称自己所居房舍。又指衡山和庐山的合称。
●衡茆◆(heng mao)亦作“衡茅”。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唐·钱起《东皋早春寄郎四校书》诗:“禄微赖学稼,岁起归衡茆。”明·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喜而作歌》:“世间百事百不能,乍可衡茆甘跼踏。”
●衡门◆( heng men)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集传:“衡门横木为门也。门之深者,有阿垫堂宇,此横木为之。”《汉书·韦玄成传》:“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玄成,勿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颜师古注:“衡门,谓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所居也。”唐·杜《东屯》诗:“春农亲异俗,岁月在衡门。”◆(HEng洪木为门门,内室门。指陋的房屋。借指贫士之居。市·梁·范云《涨州谡》诗:“物情弃疵贱,何独衡闱。”唐起第遗送归》诗:“预愁芳草色,一名入。”
●衡宁◆(hy)指横木为门的房。晋·陶潜《归去来辞》:“磨衡宇,载载”念“我有衡宇,依山岑寂。”宋·苏轼《归去来集宇》诗之一:“相携就衡宇,酌酒话交情。”清·朱彝尊送吴御史还里》诗之二:瞻衡宇兮欣欣,数乡树兮历历。”又泛指屋宇。 庐山 【庐山】
◆(shan)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庐。相传殷周时有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有汉阳、香炉、五老诸峰耸歭。气势雄伟;三面临水,江湖水气郁结,云绕雾障;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风景绝佳,气象万千。
●康庐◆(kang)未时庐山的别称。实为“庐”之音转,为避赵匡胤讳,故称。宋·辛弃疾《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亭》词:“是中不减康庐秀,倩西风,为君唤起,翁能来否?”匡阜◆( kuang fu)庐山的别称。阜,山。南朝·梁·刘孝标《陆长史锤》诗:“庐阜擅高名,岧岧入太清。”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唐李德裕《大孤山赋序》:“余剖符司道出蠡泽属江天清霁,千里无波;点大于中流,升旭日于匡阜不因左官,岂遂斯游?”
●匡君◆( kuang jun)指庐山。本指匡氏兄弟,借指庐山,实为拟人之称。清·赵进余《南康登楼》诗:“空城何所有,一半是君。”清·潘来《登五老峰最高顶》诗:“乘云我欲之帝廷,稍为匡君鸣不平。兹山何者让衡霍,不岳不镇谁一。”区岭◆( kuang)山别。《梁书。张传》:“匡岭以时,想霞裳于云仞;流姮娥之响,发王子之清。”《陈书·文学传·徐伯阳》:“鄱阳王…伯阳登匡岭。”
●匡庐◆( kuong)指庐山。相传周代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唐·白后易《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明·吴国伦《鄱阳湖》诗:“欲向匡庐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匡山◆( kuang shan)指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梁书·处士传·刘慧斐》:“尝还都,途经寻阳,游于匡山。”唐·韩愈《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诗:“偶到匡山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宋·叶适《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又言谪匡山,五老烟霞鲜。”明·徐复祚《投梭记·魔见》:“庙食山已百春,威灵显赫四方闻。”
●匡神◆( kuang sheng)庐山之神,又称匡君。借指庐山。相传匡俗◆(一说匡裕)得道于此,后世奉为神,立庙祀之。清·江炳炎《忆旧游·送杨云谷游江楚诸胜》词:“忽起飘然兴,指落霞南浦,长楫匡神。”
●匡岳◆( kuang yue)庐山别称。隋炀帝《遣使往匡山参书》:“进至匡岳,结夏安居。”唐·周贺《投江州张郎中》诗:“使君匡岳近,终作社中人。”五代·齐己《荆渚逢禅友》诗:“社思匡岳无宗炳,诗忆扬州有鲍昭。”宋·梅尧臣《送少卿张学士知洪州》诗:“隐去先应望匡岳,暂来谁复见龙泉。”清·崔伦奇《烟水亭》诗:“秋结湓城同落叶,云来匡岳似登山。”【露】
◆()露珠,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水珠。
●甘露◆(ga)露的美称。以其能滋润庄稼、植被,故云。宋·梅尧臣《和永叔桐花》诗:“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冷露◆(leng)清冷的露水。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庭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唐·孟郊《秋怀》诗之二:“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唐·罗隐《巫山高》诗:“冷露长结夜,凄风怯风。”
●零露◆(ng)即。零,落下。《诗·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兮。”孔颖达疏:“草之所以能延蔓者,由天有陨落之露。”晋·陆《叹逝赋》:“感秋华于衰木,瘁零露于丰草。
●琼珠◆( qiong zh)露的喻称。宋·杨万里《清晓郡早炊幽居延福寺》诗:“危峰上金境,远草乱琼珠。”宋·辛弃疾《满江红·题冷泉亭》词:“秋露下,琼珠滴。”
●啼珠◆( ti zhu)喻指露珠。啼,哭泣,借指眼泪。唐·元稹《月临花》诗:“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又《生春》诗之二十:“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
●天酒◆(tian ji)露水。意谓其为天酿之酒。汉·东方朔《神异经》:“西北海外有人,…但日饮天酒五斗。”张华注曰:“天酒,甘露也。”
●行露◆(xng)道上的露水。《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唐·许浑《早行》诗:“辔溼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玄露◆(xuan1)清露。唐·吕岩《汉宫春》词:“胎禽怨,夜来乘风,玄露丹霞。”又指“美酒”,见“酒”条。阴液◆(yny)谓露水。汉·蔡邕《月令章句》:“露者,阴液也。”元·傅若金《题宜春馆钟清卿清露轩》:“时闻阴液坠,暗识商飙度。”又指雨,见该条。商飙,强劲的秋风。真珠◆( zhen zhu)指露珠、水珠。五代·成彦雄《露》诗银河昨夜降醍醐,洒遍坤维万象苏,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坤维,大地。宋·苏轼《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诗:“岩头匹练兼天静,泉底真珠溅客忙。”又指“酒”和“眼泪”,见各该条。
●珠露◆(zhu)露珠的美称。南朝·齐·王融《青青河畔草珠露春华返,璿霜青照晚。”元·吴师道《晚霜曲》:“九天青女曳裙带,笑抛珠露成飞花。”明·刘基《祝英台近》词:“翠烟收,珠露下,星汉共潇洒。” 吕洞宾 【吕洞宾】
◆( dong bin)传说为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京兆人,一说关西人,名岩,号纯阳子。通中及第,两调县令。后移居终南山修道,不知所终。一说,屡举进士不第,游江湖间遇钟离权授以丹诀而成仙。宋以来关于他的神仙事迹的记载很多。元明小说、戏曲中亦常以其故事为题材。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尊佑帝君通称吕祖,亦有一些其他称呼。
●吕公◆(gong)指吕岩,即吕洞宾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襄汉隐者,躬耕数亩。…一日柱间得一绝,相传吕公作也。”宋·洪迈《夷坚支志已·岳阳吕翁》:“章为岳阳守,闻城南老松之侧有吕公祠宇。”又指吕尚,见该条。
●吕翁◆(weng)指吕洞宾。宋·洪迈《夷坚乙志·望仙岩》:“道人腾至岩上,端坐含笑。俊望之,如在云霄……后还家,与妻子别,告人云:‘此吕翁也。”又指周开国功臣吕尚。见该条。
●吕仙翁◆(lu xian weng)亦作“吕仙”,指吕洞宾。宋洪迈《夷坚三志辛·岳阳雅松》:“道人者,盖吕仙翁云。”《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忠清巷新建一座纯阳庵,我们明早去拈香,通陈此事。倘若吕仙有灵,必然震怒。”吕真人◆( zheng ren)即吕仙翁,吕洞宾。宋·洪迈《夷坚支志甲·远安老兵》:“客曰:‘傥吕真人自来,必不能识。”吕祖师◆(zhu shT)亦称“吕祖”,即吕仙翁吕洞宾。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人拾起一看,二口为吕,知是吕祖师化身。”清·宋永岳《志异编·仙弈》:“因设占请仙,吕祖下降,布局呈政,吕祖云:‘输子半矣。” 旅馆 【旅馆】
◆(guan)供来往旅客临时住宿的处所。
●店房◆(dian fang)旅店。《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雇人挑了行李,就裴相国府中左近处,下个店房。”《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店房有个主人,庙里有个住持”亦指一般店铺店家◆( dian jia)旅舍。宋·陆游《双流旅舍》诗:“孤市人稀冷欲冰,昏昏一盏店家灯。”亦指店小二
●店舍◆( dian she)旅店。唐·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宋·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诗:“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寻得一座清店舍下了。”
●店肆◆( dian si)旅舍。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一月前,有个王粲,在我店肆中居住。”《水浒传》第六一回:“◆(吴用李逵)引了九日,赶到北京城外店肆里歇下。”又指“商店”,见该条。
●蘧庐◆(q)传舍,犹今旅馆。《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成玄英疏:“蘧庐,客舍,不可久停;仁义礼智,用讫宜废。”
●寄寓◆(jiy)旅舍。《国语·周语中》:“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韦昭注:“寓,亦寄也。无寄寓,不为庐舍可以寄寓羁旅之客也。”又指借住,暂居。
●僦椽◆(jiu chuan)指旅舍,客店。清·景星《山斋客谭·联贵贾祸》:“其屋之左右,皆佃夫舍及僦椽也。”
●客邸◆(ked)旅舍。唐·唐彦谦《寄友》诗之一:“别来客邸空翘首,细雨春风忆往年。”明·王世贞《鸣风记·邹林会试》:“我客邸怕添魂梦绕,你镜里休嗟形影分。”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余过良乡,见旅店题诗云:……离怀未饮常如醉,客邸无花不算春。”
●客坊◆(ke fang)旅邸;客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初到都下,同止客坊。”《宋大诏会集·置朝集院诏》:“国家分命群官,外釐庶务,每代还于京辇,或寓止于客坊……宜于京城置朝集院一所。”
●客舍◆(ke she)旅店。《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寓◆(key)客店;旅馆。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庙、岩屋,或密村之中住宿。”
●客栈◆( ke zhan)旅馆。章炳麟新方言·释宫》:“行旅所止之屋,谓之客栈。栈借为传。《广雅》:传,也。”客传◆(ke zhucn)犹传舍,旅舍。宋·范成大《栾城》诗:“颓垣破屋古城边,客传萧寒爨不烟。”爨◆(cuan),烧火做饭。
●逆旅◆(ni)旅舍。客店。逆,迎;迎止旅客之处。《庄子·山木》:“阳子之守,宿于逆旅。”
●行店◆(xing dian)旅店唐·韩愈《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诗:“依依梦归路,历历想行店。”
●行舍◆(xing she)旅馆。三国·魏·阮籍《元父赋》:“逆旅行舍,奸盗所藏。”
●谒舍◆(ye she)客栈。谓为迎宾之所。谒,谒者,迎宾者。汉书·食货志下》:“工匠医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皆各自占所为于其在所之县官。”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谒舍,今之客舍也。”《后汉书·陆续传》:“续母远至京师,觇候消息。…使者问诸谒舍,续母果来。” 旅客 【旅客】
◆(1ke)因公私在外旅行的人,以其常投宿旅店,故名。
●客旅◆(ke)客人;旅客。北齐·颜推之《颜氏家训治家》:“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唐·白居易《分司初到洛中偶题六韵》:“招呼新客旅,扫掠旧池台。”客人◆(ke ren)旅客。句道兴本《搜神记》:“太守遥问:‘何处女子独游无伴?女子答曰:‘女是客人,寄在城外,是以无伴。”
●徒旅◆(t)旅客。南朝·宋·谢灵运《埋瀚》诗:“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吕向注:“言旅客奔往,皆多伤苦于此。”唐·杜甫《铁堂峡》诗:“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清·唐甄《潜书·自明》:“吾目幸矣,吾见大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亦指同行的伙伴。又指徒众。
●行宾◆( xing bin)犹行客。指旅人。唐·刘信史《苦妇词》:“事痛感行宾,住得贪程船。”
●行客◆(xing ke)旅客;过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高诱注:“行客,犹行路过客。”《南史·夷貊传下文身国》“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赍粮。”明·王廷相《秋日巴中旅行》诗:“巴东秋气早,行客已栖栖。”亦指后到的客人。
●行旅◆(xng)旅客。《孟子·梁惠王上》:“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唐·孟浩然《夜渡湘水》诗:“行旅时相问,浔阳何处边?”《明史·宦官传二陈奉》:“每托巡历,鞭答官吏,剽劫行旅。”又指旅行,行李。
●征旅◆( zheng)旅客。晋·潘岳上客舍议》:“使客舍洒扫以徒征旅,择家而息。”亦指出征的军队。 吕尚 【吕尚】
◆( lu shang)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周代齐国始祖。西周初年官太师◆(武官名),称师尚父。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
●非熊◆( fei xiong)指吕尚。《宋书·符瑞志》:“◆(文王)将畋,史徧ト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遗汝师以佐 昌。”
●姜牙◆( jiang ya)即吕尚,太公望。《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司马贞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唐·徐寅《贺清源太保王延郴》诗:“姜牙兆寄熊罴内,陶侃文成掌握闲。”
●姜子牙◆(jiang)《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名尚。学道于崑崧山元始天尊。后奉师命下山辅周室。八十于渭水边遇文王,拜为丞相。后助武王伐纣,完成兴周大业小说中的姜尚,即由历史人物吕尚演化而来。
●吕公◆(gong)指吕尚。唐·温庭筠《渭上题》诗:“吕会达荣子陵归,万古烟波绕钓矶。”又指“吕洞宾”,见该条。吕望◆( wang)吕尚。因文王初遇曾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日太公望,又因其氏为吕,故曰吕望。《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遭,遇。三国·魏·曹植《七启》:“此宁子商歌之秋,而吕望所以投纶而逝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吕望铭功于昆吾,仲山镂绩于庸器。”
●吕渭◆(wei)即吕尚。相传其未遇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故称。宋·罗泌《路史·后纪四·炎帝下》:“商周之际有吕渭,字子牙……四友与居,文王见之,吕遯陈于钓道,遂成周业。是为太公望师尚父。”
●吕翁◆(wong)指吕尚。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豫章《渔父》诗:范蠡归来思狡兔,吕翁何意兆非熊。”亦指“吕洞宾”,见该条。
●吕牙◆(y)即吕尚。因其字子牙故又称吕牙。《孙子用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清·唐甄《潜书·考功》:“为将军者若吕牙,为巡抚者若召奭。”尚父◆( shang fu)亦作“尚甫”。指周吕望。《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汉·班彪《闲居赋》:“想尚甫之威仪,号苍兕而明誓。”宋·张元干《满庭芳》词:“比渭滨甲子,尚父难兄。”清·唐孙华《磻溪》诗:“尚父精神老更道,一竿垂手取神州。”
●师尚父◆( shT shang fu)对吕望的尊称。《诗·大雅·文王》:“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毛传:“师,大师也。尚父,可尚可父。”郑玄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宋·陆游《跋鲁直书大戴践阼篇》:“此三十二字,与丹书三十九字,一传于箕子,一传于师尚父。”清·陈梦雷《李葆甫传》:“昔师尚父八十始秉建旌。”
●师望◆( shi wang指太公望吕尚。《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王逸注:“师望谓太公也。”吕,指文王姬昌。汉·桓宽《盐铁论·复古》:“有司思师望之计,遂先帝之业。”《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
●大公◆(tai gong)即太公望吕尚。《左传·僖公四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刘文淇疏证:“大公,谓吕尚也梁履绳曰:‘始封之君,子孙尊为大公。《齐世家》:‘文王得吾先吾大公。’《田敬仲世家》亦称田和为大公,是也。”
●太公◆(tai gong)即太公望吕尚。《国语·鲁语上》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韦昭注:“太公,齐始祖太公望也。”《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贵之也。”汉·东方朔《答客难》:“太公体行仁义”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金鳌上钩,金鳌上钩,好似大公一钓,享国千秋。”又指“祖父”,见该条。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亦为对老者的尊称。
●太公望◆(tai gong wang)即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周初人。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灭殷,封于齐。《孟子·尽心下》:“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
●唇叟◆(tu sou)指太公吕尚。传说他六十在棘◆(今河南省延津县)卖吃食,七十在朝歌◆(殷都在今河南汲)屠牛,称屠叟。叟,老年人。唐·李白《梁甫吟》:“君。见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銮】
◆( luan yu)皇帝的车驾。,帝车驾所用的铃;舆,车、轿。汉·班固《西都赋》:于是乘舆,备法驾,师群臣,披飞廉,入苑门。”
●宝辇◆( bio nid)帝所乘的车。唐·广宣《驾幸圣容院应制》诗:“清殿虔心随宝,广庭徐步引金轮。”宋·柳永《御街行·圣寿》词:“燔紫烔断星河曙宝回天。”指高贵华丽的车子。
●步辇◆( bu nian)辇,车。周时用以载物。至秦,去轮为舆,改由人抬,称步辇,乃皇帝、皇后所乘。汉·班固《西都赋》:“乘茵步辇,惟所息宴。”三国魏·曹丕《校猎赋》:“步辇西园,闲坐玉堂。”
●宸跸◆(chen bi)皇帝的车驾。宸,北极星所在处,喻帝位,借指帝王;跸,帝王出行的车。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记》:“普者宸跸之渡河也,父老相与欢忻颂述曰: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黄河清,圣人出’,今果然矣。”宸驾◆( chen jia)帝王的车驾。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春方动宸驾,望幸倾五州。”唐王勃《晚秋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属宸驾之方旋,值群公之毕从。”
●辰驾◆( chen jia)皇帝的车驾。辰,北极星,喻指皇帝。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诗:“春方动辰驾,望幸倾五州。”
●宸舆◆( chen)帝王所乘车。借指皇帝。唐。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之二:“谋猷为相国,翊戴奉宸。剑履升前殿,貂蝉托后车。”
●大◆(da)亦作“路”玉,天子所乘之车。《书·顾命》:“铬在宾阶面。”孔传“大玉。”颚达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辂:玉辖、金、象辂、革、木,是为五也……大辂,辂之最,故知大格玉格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丹辇◆( dan nian)帝王贵族所乘的红色车本为人力车,后专指贵族用车。南朝·梁“江淹《倡妇自悲赋》“侍青以云,夹丹辇以霞飞。”
●帝辇◆( nian)皇帝所乘之车。辇,指帝王乘坐之车。南朝·梁·刘孝威《乌生八九子》诗:高飞帝辇侧,远托日轮中。”唐·苏《兴庆池侍宴应制》诗:“瑞风飞来随帝辇,祥鱼出戏跃王舟。”
●凤辇◆(feng nian)帝王之车。唐·沈全期《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诗:“龙旗荣秀木,凤辇拂疎筇。”筇◆(qiong),竹子。《宋史·舆服志》:“凤辇,赤质,顶轮下有二柱,绯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云凤。顶有金凤一两壁刻画龟文、金凤翅。”
●衡盖◆( heng gai)车辕前端的横木和车上的伞盖。借指车。魏书·彭城王勰传》:“冒兹炎蒸衡盖飘飘,经略踰时,必有亏损。”又《崔光传》:“虽渐中秋余热尚蒸,衡盖往还,圣躬烦倦。”
●龙舆◆( long yu)皇帝的车驾。《乐府诗集·步虚词》:“总辔行无极,相推凌太虚。翠霞承凤辈,碧雾翼龙舆。”鸾辂◆(luan)亦作“鸾路”。天子之车。逸周书·月令》:“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今诏有司加赐鸾辂乘马龙旗九旒,虎贲百人,奉送王行。”
●乾车◆( che)坐车。以车身画有天文图像,故称。亦指帝所乘之车。乾为天,喻帝王。《汉书王莽传》:“莽使尚书◆(孔)仁:乘乾车,驾坤马。”
●日毂◆(ru)帝王的车驾。日,喻帝王。毂车轮中的横木,中有孔,以插车。借指车。宋华镇《次韵和曹公衡山行》诗:“拂掠鸾毛羽轻,朗听日毂声。”钧◆(hong)本指钟楼铿锵之声。指车声隆隆。
●日轮◆(rln)指帝王车驾。日,喻帝王。唐·鲍溶《读淮南李相营至楚州》诗:“来年二月登封礼去望台星日轮。”乘◆( cheng yu)古指帝王、诸侯燕坐之车。乘◆(名)车子;马。舆,车箱。《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汉·贾谊《新书·艾齐:“天子车日乘舆,诸侯车日乘舆,乘舆等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荡水》:“惠帝征成都王颖……乘舆顿地,帝伤三天。”唐·杜甫《朝献太子清宫赋》:“营室主夫宗庙,乘舆备冕裘。”又泛指车马或御用器物。
●五牛◆(wni)皇帝乘舆的代称,即五牛旗舆。晋代所造一种皇帝乘舆。车设五牛,竖旗于牛背。隋唐因之,因以代皇舆唐·许敬宗《奉和宴中山应制》诗:“养贤停八骏,观风驻五牛。”
●仙跸◆( xian bi)指皇帝的车驾。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唐·郑审《奉使巡检两京路种果树事毕入奏因咏》:“何当扈仙跸,攀折奉恩辉。”
●仙舆◆( xian)指御辇。皇家用的车驾。唐·郑愔《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涌霄开宝塔,倒影驻仙舆。”唐·李适《侍宴安乐公主庄应制》诗:“仗遥临丹壑里,仙舆暂幸缘亭幽。”宋·无名氏《五年景灵宫神御殿成奉迎导引》词:“仙舆飘缈下圆清,彩仗拥天行。”
●瑶辂◆(yo)帝王之车,以其为美玉所装饰,故称。拾遗记·周穆王》附南朝梁绮录:“进则充服于上襄而骖骊于瑶辂。”《宋史·乐志十》:“睟容杳邈,瑶辂霞飞”容,谓容貌润泽而有光华。◆(su),润泽貌。
●御跸◆(yubi)帝王的车驾。唐·刘《上日祓禊滨应制》诗:“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袚禊觞。”禊◆(fuxi)古民俗每年三月上已日在水边洗濯去垢,并行乐宴饮。
●玉车◆(yche)帝王之车。谓以玉为饰。汉·扬雄《甘赋》:“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宋·杨万里《行路难》诗:“长信班婕妤,却要一生纨扇从玉车。”
●御驾◆( yu jia)皇帝的车驾。亦指代皇帝。元·张宪《立仗马》诗:“御驾驰天上,年封受海西。”三国演义》第八三回:“先主御驾来看视。”
●玉辂◆(y)亦“玉路”。帝王之车,谓以玉为饰。《淮南子·真训》:“目观玉辂琬象之状,耳听白雪清角之声,不能以乱其神。”高诱注:“玉辂,王者所乘,有琬琰象牙之饰。”宋·苏轼《送乔全寄贺君》诗之三“曾谒东封玉格尘,幅巾短褐亦逡巡。”宋·曾巩《救灾议》:“人和治于下,天意悦于上,然后玉路徐动,就阳而郊。”
●御辇◆(yu nian)帝王的车驾。唐·沈全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主家山第早春归,御辇春游绕翠微。”明·沈德符《野获编·征梦·妖梦》:“伪楚张邦昌为中书舍人时,梦乘和帝御辇,拥仪卫以出,目视辇后,二马相逐。”玉辇◆(yu nian)帝王之车。晋·潘岳《藉田赋》:“天子乃乘玉辇,荫华盖。”唐·李白《七听新莺百转歌》:“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玉轸◆(yu zhen)美称帝王之车南朝·梁·张率《河南国献舞马赋》:“无逸御于玉轸,不泛驾于金舆。”又指玉制或玉饰的琴柱。
●云跸◆(ynbi)皇帝的车驾美称。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亦指玉帝出行时的警跸◆(即戒严)南朝·梁江淹《萧骠骑上顿表》:“剪此凶渠,庶匪旷旬,但遂玉辂躬临,云跸亲驾。”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及玉辇升殿,云跸在阶,晏然箕坐,曾不山立。” 洛阳 【洛阳】
◆( lud yang)古都名,今设市,属河南省。以其在洛水之阳◆(北)而得名。战国秦襄王以洛阳为县,属三川郡。西汉为河南郡治。东汉建为都城。三国魏及西晋与后唐皆建都于比。隋唐及五代的梁晋汉周和北宋,亦以此为陪都。明清时设县,属河南府治。
●东国◆(dong guo)指洛阳,即东都。国,都城。《书·康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洛。”三国·魏·曹植《怨歌行》:“待罪居东国,涕常流连。”·何景明《寡妇赋》:“从子遨游。涉江湘兮;改辙东国,逾河梁兮。”
●东洛◆(dong)指洛阳,因汉唐时以洛阳为东都,故称。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求官去东洛,犯雪过西华。”宋唐庚《有所叹》诗之一:“近逃台鼎居东洛,闻道衣冠满北军京洛◆( jing luo)即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建都于此,故称京洛。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
●洛京◆(luo jTng)洛阳以其为著名古京城,故称。《魏书任城王云传》:“驾还洛京,复兼右仆射。
●洛师◆(lush)犹洛京。师,京师。《书·洛诰》:“予惟乙卯,朝至洛师。唐玄宗◆(李隆基)《轩游宫十五夜》:“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唐以洛阳为东都。
●阳◆( luo yang)即洛阳。《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县二十二:雒阳。”注:“鱼云:汉火德忌水,故去洛水而加。如渔氏说,则光武以后改为雒字也。”
●嵩京◆( song jing)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魏书·李平传》:“嵩京创构,洛邑俶营,虽年跨十稔,根基末就。” 马嚼子 【马嚼子】
◆(ma jiao zi)即马勒,为青铜或铁所制成,放在马口内,用以勒马,控制其速度和行止。《庄子·马蹄》:“而马知介倪,闽扼鸷曼,诡衔窃辔。”成疏:“诡衔,乃吐出其勒。”陆德明释文:“衔,口中勒也。”《楚辞·刘向九叹·离世>》:“断镖衔以驰骛兮,暮去次而敢止。”王逸注:“衔,饰口铁也。”
●镝衔◆( xian)即马嚼子。《淮南子·论》:“欲以朴重之法,治既弊之民,是犹无镝衔策而御马也。”
●嚼环◆( jiao huan)即嚼子。《水浒传》第一一五回:“方天定在马上见来得凶,便打马要走,可奈那匹马作怪,百般打也不动,却似有人笼住嚼环的一般。”《红楼梦》第五二回:“宝玉慢慢的上了马,李贵、王荣笼着嚼环钱升、周瑞二人在前引导。”
●橛饰◆( jue shi)装饰过的马衔。橛,放在马嘴里的衔铁。《庄子·马蹄》:“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衔橛◆( xian jue)马嚼子。《韩非子·奸劫杀臣》:“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明·文征明《失解无聊》诗:“疲马尚怜衔橛在,冥鸠困稻粱谋。”
●衔体◆( xian)指马嚼子。《孔子家语·颜回》:“升马执辔,衔体正矣。”
●街头◆(xian tou)马嚼口。唐·秦韬玉《紫骝马》诗:“膘大宜悬银压力浑欺却玉衔头。”前蜀·毛文锡《甘州遍》词:“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又指职称、官衔。
●衔璅◆(xian zdo)犹衔勒。马嚼子。璅,美石,古用以饰马嚼。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金鞍随系尾、衔璅映缠骏。”
●玉珂◆(yuke)马勒,即马嚼子。珂,似玉的美石,又为一种大贝,常饰马勒,振动有声,指代马勒。晋·张华《轻薄篇》:“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唐·杜甫《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凤响玉珂。”
●御勒◆(yue)马嚼子。实为横于马嘴里小铁链,两端连在缰绳上,以便控制马行走的速度。清·戴名世《甲戌书房小题文序》:“譬如仄径窘步未尝涉历,气浮力弱而试千里之骥,御勒不施,缰辔俱绝,其势未有不颠仆者也。”
●玉勒◆(ye)马嚼子的美称。玉,美善。一说为玉制马衔。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也泛指马。【猫】
◆(mao)哺乳动物,家畜。其色黄、白、黑色或黑白相间杂色。眼锐爪利,善于捕鼠。《诗·大雅·韩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毛传:“猫似虎,浅毛者也。”
●白老◆( bai lao)白猫异称。宋·徐铉《稽神录》载:卢枢曾在暑夜于庭中望月,见西阶下有七八个人杂坐饮酒,其中一人说:“今夕甚乐,但白老将至,奈何?”数日后有白猫捕鼠七八尺,皆杀之。故白猫称为“白老”。
●虎舅◆(hj)猫的别称。猫形似虎,俗话说它不曾教虎上树,故云。宋·陆游《嘲畜猫》:“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
●狸奴◆(n)亦作“女奴”。猫的别名。唐·张泌《妆楼记·女奴》:“猫,一名女奴。”宋·陆游《赠猫》诗:“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宋·黄庭坚《山谷外集·谢周文之送猫儿》:“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狸狌◆( sheng)亦作“狸”。猫的别称,亦指野猫。《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言殊技也。”骐骥骅骝,皆指良马。
●蒙贵◆(meng gui)猫的别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支动》:“猫,一名蒙贵,一名乌员。”
●鼠将◆( shu jiang)猫的拟人之称。因其善捕鼠,故云。宋·陶谷《清异录·兽》:“武宗为颍王时,邸园禽兽之可人者,以备十玩。绘十玩图,于今传播:九皋处士,鹤;……鼠将,猫。
●衔蝉奴◆( xian chan nu)亦有称“衔蝉”。猫的异称,以其能上树捕蝉,故名。宋·黄庭坚《从随主簿乞猫》诗:“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明·王志坚《表异录·羽族》:“后唐·琼花公主有二猫,一白口衔花朵一乌而白尾,主呼为衔蝉奴,昆仑妲己。”
●乌员◆( wu yuan)猫的别名。指黑猫而言。元·王良臣《狸奴画轴》诗:“三生白老与乌员,又现吴生小笔前。” 毛笔 【毛笔】
◆(mob)书写和绘画的工具,文房四宝之首。多用羊毛、兔毛、狼毫、鼬毛和细竹管制成。据说为秦将蒙恬所发明。它对传播中国古代文化起了重大作用。现今,毛笔仍为书法和美术创作的主要文具。其异名别称,多根据笔穗和笔管的质料及其有关寓言或文人雅事而来。
●藏锋都尉◆( cang feng du wei)笔的拟人之称。以其笔锋多藏于笔套内,故云。唐·薛涛《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润色先生,指墨。
●斑管◆( ban guan)指代毛笔,因以斑竹为管。故称。亦作“班管”。斑,通“班”。唐·王颐《怀素上人草书歌》:“铜瓶锡仗倚闲亭,班管秋毫多逸意。”清·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一索钿盒知心同,再索班管知才工。”
●宝管◆( bao guan)毛笔的雅称。《孽海花》第四回:“磨香墨,润宝管,行行写定。”
●宝相◆( bao xiang)毛笔的美称。宝相,指笔管呈宝玉美像;枝,指笔穗。宋·陶谷《清异录·宝相枝》:“开平二年,赐宰相张文尉、杨涉、薛贻◆(矩)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管也,花点匀密,纹如兔毫。”
●宝帚◆(bao zhou)毛笔的美称。帚指笔穗。宋·陶谷《清异录·宝帚》:“伪唐宜春王从谦喜书札,用宣城诸葛毛,号为‘翘轩宝帚,十人往往呼为‘宝帚。”
●兔毫◆( chan hao)指代毛笔。为象兔毛所制。急兔,一种大兔。清·曹寅《再和冷斋时字》诗:“一条风景难收拾,初染兔毫付画师。”
●寸管◆( cun guan)指代毛笔,以其笔管长度大约三寸而称。宋·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诗:“侯方习篆籀,寸管静尝。”
●寸翰◆( cun han)毛笔别称。翰,羽毛,借指毛笔三国魏·曹植《薤露行》:“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寸毫◆( cun hao)指代毛笔。以笔头的大约长度而称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诗:“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平生不韬蓄,到死不开豁。”
●管城◆( guan cheng)“管城子”之省称。毛笔别号。其说出自韩愈寓言《毛颖传》。其传云:“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毫,载颖而归,献俘秦皇帝,使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始皇使◆(蒙)恬赐之汤沐,而封请“管城”,号日管城子。”宋·苏轼《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陶弘不称管城沐,醉石可助平皇醒。”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孔方兄,钱的别称。
●翰◆(han)指代毛笔。本为鸟羽,古用以制笔,故称。汉·张衡《四愁诗》之一:“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霑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
●毫翰◆( hao han)毛笔的别称。翰,羽毛,古用以作笔,故称。唐·沈期《学士》诗:“目绝毫翰洒,清风在竹林。”毫锥◆(hao zhut)毛笔的他称。以其笔头尖如立锥,故云。语本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策木穿如札,锋毫锐若锥。”自注:“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目为毫锥。”
●毫颖◆( hao ying)毛笔的异称。毫,兽毛;颖,物品尖锐的部分。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文具·笔》:“江少微《砚铭》:‘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问四绝。,”松操,指墨;楮英,指纸;四绝,指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尖毫◆( jian hao)毛笔。《再生缘》第六五回:“只见他,一放尖毫立起来。”
●金管◆( Jin guan)毛笔的美称。因毛管以金银为饰,故称。《太平广记》卷二百引孙光宪《北梦琐言》:“梁元帝为湘东王时,笔有三品,或以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以银管书之;文章赡丽者,以斑竹管书之。”亦指乐器。
●巨细◆(j)用兔、羊毫合制而成的毛笔。巨,指兔毛因其粗而硬;细,指羊毛,因细而软。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近乃以兔毫为柱,羊毫辅之,刚柔适宜,名曰巨细。”栗尾◆(wei)指代毛笔。本指黄鼠狼尾毛,因其栗色而称,用以制笔,名栗尾,并泛指毛笔。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溪藤,指代纸为浙江溪所产之藤制造而成。
●龙须友◆( long xu you)昵称毛笔。龙须,美称笔穗唐冯贽《云仙杂记·龙须友》:“郗宏射策第一,再拜其笔曰:‘龙须友使我至此。”射策,即答题。为汉代取士考试中出题答题的一种方式。
●毛颖◆( mao ying)谓毛笔。为唐·韩愈在其《毛颖传》中为毛笔拟的姓名。宋·陈渊《越中道中杂诗》之十三:“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诗:“陶泓面冷直堪睡,毛头尖漫费呵。”陶泓,指砚。
●毛元锐◆(mao yuan rui)对毛笔的拟人姓名唐·文嵩《四侯传》:“管城侯,毛元锐,字文锋,宣城人也。”《四侯传》,仿韩愈《毛颖传》而作;四侯,指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毛锥子◆(ma zhuT)亦有称“毛锥”。毛笔的喻称以束毛为笔,其形如锥,故云。《新五代史·史弘肇传》:“弘肇又厉声言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以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宋·杨万里《跋徐恭仲省干近诗》诗:“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
●墨曹都统◆( mo cao du tong)毛笔的拟人之称。谓其能统率墨汁,故云。唐·冯贽《云仙杂记·笔封九锡》:“薛稷为笔封九锡,拜墨曹都统,黑水郡王兼毛州刺史。”
●秋毫◆(qi)指代毛笔。谓其为秋天新换之兽毛所制。苏易《文房网谱·笔谱·辞赋》引韦充《笔赋》:“今也文章,显皆陈,秋毫以削,宝匣以新。”
●柔◆( rou han)本指鸟羽,借指毛笔。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卓荦观群书。”
●柔毫◆( rou hao)指称毛笔。宋·梁·周翰《新修商中宗庙碑》:“染柔毫而叙事,终玷清芬。”
●弱管◆( ruo guan)毛笔的别称。清·李渔《比目鱼·耳热》:“夙慧未忘,读异书如逢故物;天才独擅,操弱管但运神机。”
●弱翰◆(ruo han)犹“柔翰”,毛笔的别称。汉·雄《答歆书》:“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晋陆云《答大将军年祭酒顾令文》诗之五:“企予朔都,非子之孰念。岂无弱翰,才不克瞻。”
●弱毫◆( rud hao)犹“柔毫”。毛笔的异称。晋·陶潜《答龙参军》诗:“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宣。”
●三寸管◆(san cun guan)指毛笔。明·徐渭ㄑ亦陶集序》:“吾友葛公旦氏,当其为生时,负奇姿,承世学,抱三寸管,以与一时隽彦,校驰驷于上下之间。”清·秋瑾《寄友诗题后》:“慰我好凭三寸管,寄君惟有七言诗。”
●手管◆( shou guan)毛笔的别称。以其成管状为手所用,故称。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启》:“灿烂万花于手管,红飞杏苑之奇香。”
●霜毫◆( shuang hao)白色毛笔的异称。本指羊毛或白兔毛所制之笔,亦泛指。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一折:“我只道拂花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
●兔管◆(tu guan)毛笔的别称。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追思兔管,不堪拈弄。”清·陈维崧《送我入门来·酿酒》词:“闷倚牙屏,慵拈兔管,家乡琐事萦怀。”
●兔翰◆( tu han)指以兔毛制成的笔,亦泛指毛笔。唐·黄滔《误笔牛赋》:“况乎鸟文黛暗,彩花新,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
●兔毫◆(tu hao)泛指毛笔。以其多为兔毛制成,故云。唐·罗隐《寄虔州薛大夫》诗:“海鹏终负日,神马背眠槽;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清·龚自珍《鹧鸪天》词:“兔毫留住伤心影,输与杭州老画师。”
●兔鬣◆(tu lie)犹“兔毫”,指代毛笔。鬣,动物颈上的长毛。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你父亲恩隆凤炬,全仗鼠须;宠锡龙章,多凭兔鬣。”
●兔颖◆(tu ying)泛指毛笔,特指兔毛制成的笔。颖,毛尖。《警世通·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向五花上,手不停挥,须,草就吓蛮书。”清·蒋士铨《桂林霜·移帐》:“蝇头细细释文,兔颖轻轻点黛。”
●仙毫◆(xian hao)毛笔的美称。唐·刘禹锡《代谢手诏表》:“特睿思,亲洒仙毫,降自九重,粲然五色。”纡◆(y),凝结;睿◆(ru)思,深远通达的思想。
●象管◆(xiang guan)指代毛笔。因笔杆以象牙为饰或以象牙为之,故称。唐·罗隐《清溪江令公宅》诗:“蛮笺象管夜深时,曾赋陈宫第一诗。”
●修毫◆(xiu hao)毛笔的美称。晋·葛洪《抱䃼子·逸民》:“夫士也者,欲以为名邪,则修毫可以泄愤懑,篇章可以寄姓字。”又指长的毫毛或良犬。
●宣笔◆( xuan)指安徽宣城所产的毛笔。宋·欧阳修《试笔·宣笔》:“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愈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今得此甚可用,遂课深藏之。”寻,不久。
●宣毫◆(xuan hao)指宣城所产之笔。唐·王建《宫词》之七:“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酒失》:“◆(薛书记)醒来乃作《十离》诗献府主:“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玄毫◆( xuan hao)指代笔。以黑中带红的兽毛制成笔穗,故云。晋·葛洪《抱朴子·嘉遁》:“逍遥竹素,寄情玄毫,掌守待终,斯亦足矣。”竹素,指纸。
●银管◆(yin guan)毛笔的美称。或以笔杆以银为饰,故称。元·袁桷《薛涛笺》诗:“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银翰◆(yin han)对羊毛或白兔毛制成的毛笔的美称。唐·元稹《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昔凭银翰写今赖玉音宣。”
●银毫◆( yin hao)对毛笔的美称。以其笔头为羊毛或白兔毛制成,故称。宋·陆游《初寒在告有感》诗之一:“银毫地绿茶膏嫩,玉斗丝红墨沈宽。”玉斗,墨盒的美称;墨沈,即墨汁,沈,汁。
●玉管◆( guan)毛笔的美称,以笔杆洁白如玉,故称。清·薛道衡《咏苔纸》诗:“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勾。”又指玉饰的管乐器,如箫、笛之类。
●玉兔毫◆(yu tu hao)本指白兔毛,常用以制笔穗,故指代毛笔。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诗:“锋芒妙夺金鸡踞,纤利精分玉兔毫。”
●筠管◆(yun guan)指代毛笔。以笔杆为竹所制。筠,本为竹表青皮,指代竹管。唐·韩偓《安贫》诗:“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野马,浮尘。宋·林逋《清和茂才以良笔及诗为惠次韵奉答》诗:“郊翰秋劲愈于锤,筠管温温上玉辉
●中书◆( zhong shu)毛笔的别名。为“中书君”之略称。唐·韩愈作寓言《毛颖传》,称笔为毛颖,言颖居中山,为蒙恬所获,献于秦皇,封于管城,号管城子。后又被任命为中书令称中书君。因此后以“中书君”、“中书”、“管城子”、“管城”为毛笔的别称。《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祖龙,江淹亲向梦中逢。”祖龙,秦始皇。宋·苏轼《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诸毛◆( zhu mao)指代毛笔。因用某些兽毛可束成笔穗。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 茅屋 【茅屋】
◆(mow)古代以茅草盖的极为简陋的小屋,多为圆形。
●茨詹◆(cyan)茅舍。《晋书·韦忠传》:“吾茨詹贱士本无宦情。”
●茨宇◆(cy)茅屋南朝·梁·任昉《求为刘立馆启》:“薄艺桑麻,粗创茨宇。”
●荆柴◆(jing cai)茅屋。《明清别裁》高叔嗣《再调考功作》:“惟当寻事业,归卧守荆柴。”
●团苞◆(tuan bao)圆形茅屋。《刘知远诸宫调·别三娘太原投事》:“团苞用草苫着,欲要烧毁全小可。”
●团标◆( tuan bido)即团焦。圆形茅屋。元·汪元彦《折桂令·归隐》曲:“傍烟霞盖座团标,梅放初花,竹长新。”团焦◆( tuan jiao)圆形茅屋。《通雅·宫室》:“团焦,团标也。标音瓢,今人回团瓢,谓为一瓢之地也。”《北齐书神武帝纪上》:“后从荣◆(朱荣)徙据并州,抵扬州邑人庞苍鹰,止团焦中。”
●团茅◆( tuan mao)圆形茅屋。金·元好问《别李周卿》诗之二:“怀我同心人,团茅住深竹。”元张可久《红绣鞋行甫郊居》四:“白露离离香稻,清风小小团茅。”
●团瓢◆( tuan pido)圆形茅屋,极言其小。谓只占一瓢之地。元·马致远《任风子》第四折:“编四圈竹寨篱,盖一座草团瓢。”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建极宝殿,改作团瓢。” 帽子 【帽子】
◆(mao zi)为布帛、毡革等制成,戴在头上用以保暖、防风、遮阳,表示官阶或装饰之用的护头之物。唐·王建《宫词》:“来戴枯枝花帽子,两行宫监在帘前。”《宋史·舆服志三》:“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三束带。”古时帽子的种类很多、用法各异、形状和质料颇不相同。异名和种称较多,这里择要略举。
●弁冕◆(bian mian)古礼帽。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均配以礼服。《谷梁传·僖公八年》:“弁冕虽旧,必加于首。”亦泛指汉官服式,又引申为“魁首”。
●侧注◆(ce zhu)古冠名。《史记·生陆贾列传》:“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裴骃集解:“徐广曰:侧注冠一名山冠,齐王所服,以赐谒者。”唐·陆龟蒙《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诗:“山翁曾约旧交欢,须拂侯门侧注冠。”大帛◆(dab)古白布冠,《礼记·玉藻》:“大帛不缕。”郑玄注:“帛,当为白,声之误也。大帛,谓白布冠也。”冠◆( guan bian)古代礼帽的总称《荀子·君道》:“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镂皆有等差,是所以蕃饰云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倭缎》:“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旬日损坏。”
●冠帽◆( guan mao)即帽子。《晋书·谢万传》:“尝与蔡系送客于征肤亭,与蔡争言。系推万落床,冠帽倾脱。”《南史·王僧祐传》:“服阕,发落略尽,殆不立冠帽。”
●冠冕◆( guan mian)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后汉书·明帝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绚履以行事。”明·梁辰鱼《纱记·送饯》:“去其冠冕,作彼庸奴。”亦喻仕官。
●黑豸◆(hei zhi)冠名。即獬豸冠,为御史法冠。《新唐书·百官志》:“殿中侍御史九人……元日,冬至朝会,则乘马、具服、戴黑豸升殿。”又名豸冠、獬豸冠。
●建华◆( jian hua)冠名。汉·蔡邕《独断》:“大乐郊社祝舞者冠建华,其状如妇人缕簏。”《晋书·舆服志》:“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古用杂木珠,原宪所冠华冠是也。”又《春秋左氏传》:“郑子臧好聚鹬冠,谓建华也。”九星◆(jiu xing)冠名。明·谢肇《五杂俎·物部四》:“九星、灵芝、夜光、上元夫人冠也。”另九星指称甚多。却冠◆( que guan)鱼皮制的帽子。《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战国策》……又一本作“鲑冠黎也。”鲑冠,亦称“鳀冠”。鲍彪注:“鳀,大鲇,以其皮为冠。”
●首服◆( shou fu)帽子的异称。谓护头之服。《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郑玄注:“追师,掌冠昆之官,故并主王后之首服。”亦谓自首服罪。
●委貌◆( wei mao)周代的一种礼帽,以黑色丝织物制成《礼记·郊特性》:“委貌,周道也。”《后汉书·服志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
●倚劝◆( quan)帽名。《南史·齐废帝海陵王纪》:“时又多以生纱为帽,半其裙而析之,号曰倚劝。”
●元服◆( yuan fu)冠之别名,元,首、头。意为头著之服,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日元服。”《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
●圆冠◆( yuan guan)古代儒生戴的一种帽子。《庄子田子方》:“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章甫◆( zhang fu)古代的一种礼帽。《礼记·儒行》“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孙希旦集解:“章甫、殷玄冠之名,宋人冠之。”《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梅花 【梅花】
◆( mei hua)梅树的花,亦称梅华。梅为落叶乔木,品种较多,性耐寒。早春先叶开花,以红、白二色为主,味清香。以其凌寒开放,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赞颂。果实球形,青时名青梅,味酸,经加工后名曰乌梅,供药用;黄后称黄梅,可食唐·骆宾王《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诗:“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清·姚莹《论诗绝句》之三三“平生壮志无人识,却向梅花觅放翁。”放翁,陆游。
●冰魂◆( bing hun)梅花的异名。以其有冰清玉洁的品质,故称。清·江炳炎《淮甸春·自题纸怅梅花》词:“闲门客里,叹年年辜负,西溪游屐。约与冰魂同小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芳心恐负,正酒醒天寒时候,唤鸦环招鹤归来,请与冰魂守。”
●寒客◆(hank)腊梅的异名。宋·程棨《三柳轩杂识》“腊梅为寒客。”
●寒梅◆(han mei)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唐·张渭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林村傍谿桥。”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古腊前开。”明·何景明《二月见梅》诗:“二月寒梅开满校,素心宁与艳阳期!”寒英◆( han ying)指梅花。唐·柳宗元《早梅》诗:“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又指受冻者或贫寒之人。
●花魁◆( hua1)指梅花。以其开在百花之首,故日花魁。如:春为一岁首,梅花占百魁。宋·庐炳《烘堂词·汉宫春》:“向暖南枝最是他洒,先带春回。因何事向岁晚,搀占花魁。”亦指品评花时,列为榜首者,或旧时绝色妓女。
●寄春君◆(ji chun jun)梅的拟人之称。谓其能传递春到的讯息。元·龙辅《女红余志·梅》:“南华封梅为寄春君。”九疑仙人◆( jiu yi xian ren)绿萼梅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梅》:“《梅谱》:绿萼梅,比之九疑仙人
●九英梅◆( jiu ying mei)亦省称“九英”。腊梅的一种。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引《当朝录》“元稹为翰林承旨,朝退,行钟廊,时初日映九映梅,隙光射稹,有气勃勃然。”冷金◆(leng JTn)腊梅别称。以其开于寒冷的冬天,花瓣色黄如金,故称。元·耶律楚材《谢王巨川惠腊梅因用其韵》诗:“雪里冰杖破冷金,前村篱落暗香侵。”
●冷蕊◆(leng rui)梅花别称,以其开于寒冬,故称。蕊,借指梅花。唐·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二:“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明·张祥鸢《水边梅》诗:“暗香稍稍能香媚,冷蕊娟娟不自持。”亦指寒天开放的他花。
●冷香◆(leng xiang)指代梅花。以其在寒天能发出清冷的幽香,故称。宋·曾巩《忆越中梅》诗:“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绝向谁开?”明·高启《梅花》诗之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又指“菊花”,见该条。
●梅朵◆(mei duo)梅花。前蜀·韦庄《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合箱。”
●梅粉◆(mei fen指腊梅花。粉,白色或浅红色。宋·张先《汉宫春·腊梅》词:“透新春消息,梅粉先芳。”宋·范成大《与游子明同过石湖》诗:“梅粉都皴啼宿雨,柳黄不展噤春寒。”皴◆(cun)于裂。
●梅妻◆(meiq)对梅花的戏称。宋·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谓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以“梅妻”指称梅花。清·陈维崧《八六子·枫隐寺感旧》词:“渐舞榭成坟,歌台作寺,松雏已老,梅妻都嫁,只剩乱涧间腾鼯鼬。
●梅兄◆( mei xiong)梅花的雅称。宋·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枚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元·戴良等《对菊联句》:“缔芳笑兰友,论雅傲梅兄。”山,一种春开香浓的白花。
●梅英◆( mei ying)梅花。宋·秦观《望海潮》词:“梅英疏淡,冰溶泄,东方暗换年华。”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词:“媚脸未匀新泪污,梅英犹带春朝露。”
●木母◆(mum)指梅花。将梅字拆为木母二字而称。《湖海新闻·称旨除官》:“上◆(宋神宗)曰自山路来木公木母如何?涛曰:‘木公正傲岁,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奇友◆(q1you)腊梅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腊梅》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曾端伯以腊梅为奇友。”
●清客◆( qTng ke)梅花的别称。以花拟人,因其独开于严冬,故称。宋·姚宽《西溪丛语·十客谓,宋张敏叔为诸花作品目,作十客图,名梅花为清客。
●清友◆( qing you)梅花的别称。因共清香淡雅,又为“岁寒三友”之一,故称。明·都印《三余赘笔·十友十二客》:“宋·曾端伯以十花为十友,各为一词…梅花清友,栀子禅友
●癯仙◆(qian)梅花的异名,因枝干清瘦,故称。癯,干瘦。宋·陆游《射的山观梅》诗之二:“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凝情待人,无限恨,癯仙知否?”
●寿阳花◆(《shoUdnghud《)梅花的别称。《宋书》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睡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后被称为寿阳妆,称梅花为寿阳花。亦省称“寿阳”。宋·吴文英《天香·腊花》词:“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淡薄,偷分寿阳纤巧。”
●疏香◆( shu xiang)指代梅花。以其清香淡,故称。宋·李元膺《洞仙歌》词:“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霜女◆( shuang nu)梅花的别称。实为拟人之称。以其静雅,凌霜而开,故称。唐·杜甫《有事于南郊赋》:“霜女江妃,乍纷纷而晻。”
●一枝春◆( zhi chun)梅花的雅称。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自江南寄梅一枝到长安给好友范晔,并赠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因称梅花为“一枝春”和“驿使”。宋·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之一:“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玉蝶◆(yude)为“玉蝶梅”之省称。一种珍品梅花的喻称。以其花朵似蝶,雪白如玉,故名。元·王逢《杂题》诗之十三:“藻池岸匝水仙井,满面香飘玉蝶梅。”清·秦朝钰《消寒诗话》:“玉蝶横斜树,金泥小画屏。”
●玉妃◆( yu fei)梅花的喻称。以其高雅晶莹,洁白无瑕,故以美女为喻。宋·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之三:“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玉玲珑◆( yu ling long)梅花的别称。以其似玉制的小巧精细的物品,故称。宋·毛滂《玉横春定空寺赏梅》词:“醉翁满眼玉玲珑,直到烟空云尽处。”
●玉奴◆(yun)梅花的喻称。因其高洁如玉,有如美女,故称。宋·王沂孙《花犯·苔梅》词:“罗浮梦半蟾挂晓,ㄠ风冷,山中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玉梅◆( yu mei)白梅花的美称。宋·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诗:“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玉面◆( yu mian)梅花的喻称。以其冰心玉洁,如美人之面,故称。宋·魏杞《虞美人》词:“冰肤玉面孤山裔,肯到人间世。天然不与百花同,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
●玉霄神◆( yu xido shen)梅花的别称。谓其高洁,似天界神灵一样。玉霄,指天界。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花卉·梅》“释明本《梅花诗》:‘朵中飞下玉霄神。,”
●状元花◆( zhuang yuan hua)梅花别称。谓其为花中魁首,故称。宋·徐清叟《静明院种御制诗》“冲陈细寻梅信息,枝头喜见状元花。” 媒人 【媒人】
◆( mei ren)婚姻介绍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保山◆(bao shan)指媒人。《金瓶梅词话》第九一回:“一个是这里冰人,一个是那头保山。”红楼梦》第五七回:“◆(贾母)因回房来,即就命人叫了邢夫人过来,便作保山。”冰斧◆( bing fu)媒人。语本《诗·邶风》“迨米未泮”和《豳风》“匪斧不克”之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赵戏之曰:君倘垂意,当作冰斧。”王怃然曰:“此念所不敢存。”何垠注:“冰斧,媒妁也。”
●冰媒◆( bing mei)媒人。明·汤显祖《紫箫记·纳聘》“待十郎过了门,重开风烛宴冰媒。”
●冰人◆( bing ren)媒人。《诗·北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泮◆(pang),融解。《晋书·索传》:“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沈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水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因此,后称媒人为“冰人”。明·叶宪祖《素梅玉蟾》第五折:“传家无子叹伶仃,幸有多才似舅甥。闻知冯女貌娉婷,特遣冰人系赤绳。”清·李渔《意中缘·先订》“既然如此,趁我们两个冰人在这边,就订了百年之约。”
●冰上人◆( bing shang ren)即冰人,指媒人。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香云》:“有女香云,老身之甥也,淑姿丽质,郎已目睹,无更赘词,古姊浼老身作水上人欲赘郎为半子。”半子,女婿。
●冰台◆(bing tai)冰人,对媒人的尊称。《歧路灯》第二八回:“春宇道……叫他先作准备,这再央冰台定期。”
●冰月◆( bing yue)冰人月老之省称,指媒人明·单本《蕉帕记·寻春》:“胡公有女,名日弱妹天咨俊雅,性质聪明,貌堪闭月羞花,巧擅描鸾刺风。小生欲缔秦晋之盟,奈无冰月之便,故此逡巡,未遂所愿。”又指冬天,见该条。
●伐柯人◆( fa ke ren)指媒人语出《诗·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伐柯”指作媒。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或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媒妁◆( mei shu)即媒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淮南子·缪称训》“媒妁誉人,而莫之德也。”
●月老◆(yueo)本为主管婚姻之神,后指媒人。李复言《续幽怪录》载:唐·韦固,少孤,旅次宋城,遇异人,倚囊坐,向月检书,固问。答曰:“天下之婚牍耳”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這。”此即所谓:“赤绳系足。”◆(huan),逃避。元·曾瑞卿《留鞋记》:“何须寻月老?则你是良媒。”《西游记》第五四回:“自古道:姻缘配合凭红叶,月老夫妻系赤绳。”
●玉斧◆(yf)媒人喻称。语出《诗·豳风·伐柯》:“匪斧不克”之句。明·杨珽《龙膏记·买》:“是结婚姻玉液琼饴,成好事玉斧灵丝。” 美德 【美德】
◆( mei de)高尚的品德。美好的资质。《荀子·尧问》:“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汉书·叙传上》:“河西大将军窦融嘉其美德,访问焉。”
●圭◆(gubi)亦作“珪璧”。美德的喻称。本指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喻美好的品质《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匪,通“斐”有文彩的样子。朱熹注:“言其生质温润”王《头陀寺碑》:“宗法师行絜珪璧。”
●圭璋◆( gut zhang)本指一种高贵的玉制礼器。喻高贵的人品。《诗·大雅·卷阿》:“颙卭,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颙◆(yong)颙,肃敬仰慕的样子;卭◆( qiong),敬畏的样子。《后汉书·刘儒传》:“郭林宗常调儒口讷心辩,有圭璋之质。”《文心雕龙·物色》:“主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宋·苏轼《答曾学士启》:“而况圭璋之质,近生阀阅之家,固宜首寐之求,于以助成肃雍之化。”
●徼德◆(huid)美德。徽,美,善。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感皇祖之徽德,识冲而量渊。”南朝·梁·刘孝标《与举法师书》:“闻诸行李,高谈徽德,逖听风声,心飞魂竦。”
●徽芳◆( hut fang)盛德;美德。南朝宋·王韶之《食举歌》之七:“鸣珩佩,观典章,乐王度,说微芳。”南朝·梁陆《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议曹朝罢,尺板嗣徽芳。”徽华◆( huT hua)犹休光。喻美德。《梁书·皇后传论》“至于穆贵嫔,徽华早著,诞育光良,德懋六宫,美矣。”北周·庾信《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荣曜夙彰,徽华早茂。”
●徽美◆( hui mei)美好。多指美德。《后汉书·烈女传·曹世叔妻》:“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过稳塞。”北道元《水经注·江水一》:“可谓孝悌发于方寸,微美著于元穷者也”方寸,指心。
●徽文◆( hut wen)盛美之文德。南朝·宋·殷淡《宋章庙乐舞歌·章德凯容乐》:“幽瑞灵,表彰嫔圣,翊载徽文,敷光崇庆。”
●蕙心◆(huin)比喻内心纯美蕙为香草。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唐·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心兰质。”均喻佳人内心之纯美。
●蕙质◆(huzh)喻美质。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潘黄门岳述哀》:“明月入绮窗,仿佛想蕙质。”陈山《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仿佛烟光,飘蕙质。”
●吉德◆(jde)美德。吉,善,美。《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汉·徐干中论·法象》:“君子感凶德如彼,见之如、故立必折,坐必抱鼓。”磬折,象磬一样丽身;抱鼓,袋怀中鼓虚心。嘉德◆( jia de)美德,嘉,美、善。汉·崔骃《缝铭》:“惟岁之始,承天嘉德。”《宋史·乐志七》:“亦有嘉德,克相毖祀。”
●嘉志◆(jia zhi)美德。《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贤。”王逸注:“言者我美父伯庸,体有嘉善之德,喜升进贤能,信爱仁智,以为行也。”明李东阳《祁阳县学重修记》:“兹惟公之嘉志伟绩,不可无证。”俊德◆( jun de)亦作“儁德”。美德。汉·王充《论衡·程材》:“尧以俊德,致黎民雍。”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阁下负超单元奇材,蓄雄刚之俊德。”唐·刘知几《安通·工体》:“至于贤士女,高才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衡◆( xu heng),扬目举目,意为观察,纵览引申为重视。肝,张目;衡,眉上部。亦指才德杰出的人。
●令德◆( ling de)美德。令,美、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昔周公、文王之子,谥曰文公。有令德,不嫌同溢。”
●令范◆( ling fan)可为楷模的美德。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储后睿哲在…斧藻至德,琢磨令范,言炳丹青,道润金。”唐·愈《宗实录五》:“服勤苹藻,祗奉宗祧,令范蠺彰,母仪斯若。”
●明德◆( ming de)美德。《书·君陈》:“黍非馨,明德惟。”馨◆(n),香。《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郑玄注:“请显明其至德也。”宋朱熹《大学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伟德◆( wei de)犹美德。《后汉书·方术传序》:“其徒犹有雅才伟德。”
●休德◆(d)美德休,美、普。《国语·齐语》:“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韦昭注:“休,美也。”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明·宋濂《寅斋后记》:“公精白一心,上承休德,夙兴夜寐,敬畏弗懈。”休景◆( xiu jing)美好的德行。休,美善景,景行,高尚的德行。明·何景明《送崔氏》诗之三:“君子扬休景,世垂荣名。”
●休裕◆(xiy)犹美道,美德。唐·权德舆《李公神道碑》:“修身筮士,动有休裕。”唐·李恽《五色卿云赋》:“叶千年之休裕,垂五色之氤氲。”明·颜志邦《颜氏家训序》:“扬耿光而垂休裕,用大庇于我后人。”
●懿德◆(yd)美德。《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后汉书·钟皓传》:“林虑懿德,非礼不处。”英华◆( ying hua)指品质之美。《礼记·乐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亦指英俊人物。
●瑛瑶◆( ying yao)本为美玉。比喻人的美德。三国·魏·曹植《平原懿公主诔》:“于惟懿主,瑛瑶其质,协策应期,含英秀出。”
●幽芳◆( you fang)本指清香。喻指人的美德。宋·叶适《奉议郎郑公墓志铭》:“惧老且死,不能振幽芳,昭遗绪,岂惟不肖又抱不孝之罪以殒。”
●芝兰◆( zhT lan)芝,通“芷”,为一种香草;兰,亦为香草。芝兰喻才质美。《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美景 【美景】
◆( mei iing)优美的景色,绝妙的佳境。异名多出于古诗文修辞的需要,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交替组合而成。
●佳处◆( jia chu)谓胜境;风景优美之地。佳,同“嘉”,美好。唐·杜甫《次空灵岸》诗:“回帆频赏延,佳处领其要。”唐·韩愈《将至韶州借图经》诗:“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宋·文同《奉寄兴州分判诚之蒲兄》诗:“武兴山水郡,左右有佳处。”明·唐顺之《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尝欲邀请诗客相与入天台雁宕,访赤城佳处以为快。”佳观◆( jia guan)壮丽优美的景观。北·郦道元《水经注·汝水》:“平南王肃起高台于小城,建层楼于隅阿,下际水湄,降眺粟渚,左右列榭,四周参差竞踦,奇为佳观也。”唐·韩愈《南溪始泛》诗之三:“形可與致,佳观安可掷。”佳景◆( jia jing)美景,胜景。唐·元稹《寄乐天》诗:“老逢佳景惟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宋柳永《法曲献仙音》词:“遇佳景,临风对月,事须时恁相忆。”
●嘉景◆( jing)美景。嘉,美好。《唐杂曲歌辞·伊川歌》之二:“渭北清光摇草树,州南嘉景入楼台。”宋·柳永《洞仙歌》词:“嘉景向少年,彼此争不雨沾云惹。·柳永佳境◆( jia jing)风景优美的地方。唐·杜甫《自瀤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四:“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宋周必大《陈宰有诗来迎次韵》:“赏心到处穷佳境,好事逢人得异书。”元·黄庚《题吴实斋北上别业》诗:“北山佳境胜南山,乘兴登临眼界宽。”
●嘉胜◆( jia sheng)优美的景色。宋·林逋《送大方师归金陵》诗:“长干古寺经行了,为到清凉看翠微。”原注:“清凉寺翠微最为佳胜也。”
●嘉致◆( jia zhi)优美的景致。嘉,美好。五代·齐己《怀武陵因寄幕中韩先辈何从事》诗:“武陵嘉致迹多幽,每见图经恨白头。”宋·欧阳修《与程文简公》之五:“比者当驰,示论柳湖嘉致,诚愿有所述。”
●杰观◆( jie guan)雄伟壮丽的景观。清·吴敏树《荷塘寺僧谱序》:“岳州城南有塔矗然湖上之云中者,唐时慈氏寺塔也。累哲实土为之,至今完固不坏,为郡城之杰观。”又指高耸的楼台或不平凡的仪表。见“高楼”和“仪表”条
●奇观◆(1guan奇异的景象,少见异c汉王充《论衡·别通》:“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宋·秦观《显之禅老许以草庵见处》诗:“橡叶冈头释马区中奇观得穷探。”明·袁宗道《龙湖》:“青树红阁,隐见其上,亦奇观也。
●奇胜◆(q1 sheng)异常优美景物,奇特的胜境。《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宋·范仲淹《与晏尚书书》:“又郡之山川,接于新定,谁谓幽遐,满舜南巡奏乐于是,以为是山之奇胜足当之矣。有韶石山,禹目奇胜。”清·恽敬《舟经丹霞山记》:“敬闻韶
●胜◆( sheng gai)美景,佳境。胜,美好:槩,同“概”,境象,状况。唐·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故山多药物,胜忆桃源。”宋·王禹《黄冈新建小竹楼记》:“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还素月,亦谪居胜槩也。
●淑景◆( shu jing)谓美景。淑,美好。南朝·宋·鲍照《代悲哉行》:“羁不感淑景,缘感欲回辙。”又指良辰,见该条。伟观◆( wei guan)壮丽的景象,大观。宋·仲并《水调歌头·浮远堂》词:“无穷伟观,祗应天意为君谋。”明·宋濂《阅江楼记》:“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清·吴敏树《与筱岑论文派书》:“其文甚奇纵,有伟观。”
●真胜◆( zhen sheng)天然美景,胜境明·王慎中《游麻姑山》诗:“云出本无心,择栖多奇予慕真胜,涉趣不知远。”繁◆(y),句首语词,相当于“惟”。无实义。
●壮观◆(zhugn9《9udn)雄伟壮丽的景象亦指壮举。汉·司马相如《封禅文》:“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元,皇皇哉,此天下之壮观,王者之卒业,不可贬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唐·李白《大猎赋》:“赫壮观于今古,摇荡于乾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蔑丘陵之逦,亚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 美名 【美名】
◆( mei ming)美好的名声、称誉。美名源于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决非沾名钓誉或投机取巧的手段所能获取。《国语·楚语上》:“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于远近,而小大之安也。”
●德称◆( de cheng)贤德的声誉。称,声誉《后汉书·皇后纪上·桓帝邓皇后》:“阴后见后德称日盛,不知所为。”德声◆( de sheng)仁德的声誉。古代多用以称颂官吏治政。三国·魏·曹植《又赠丁仪王》诗:“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李善注:“德声,谓太祖令德之声也。”宋·叶适《修职郎吴君墓志铭》:“摄大冶县,慕其德声不言而化。”清·昭《啸亭杂录·武虚谷》:“〔武虚谷〕任山东博山县县令,有德声。”
●德誉◆(dey)美好的声誉。《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甘露四年薨,諡曰穆侯,子浑嗣。”南朝·宋·裴松之注:“昶诸子中,湛最有德誉。”唐·韩愈《知名箴》:“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徽名◆( huT ming)美名。徽,美、善。《南齐书·皇后传论》:“宝命方昌,椒庭虚位,有妇人焉空慕周典,祯符显瑞,徙萃徽名。”
●徽声◆( huT sheng)美好的声誉。《隶续·汉平与令薛君碑》:“料拣真实,好此徽声。”南朝·梁·任防《为武帝追封永阳王诏》:“之兄德履冲粹,识业深通,徽声善誉。风流籍甚。”《魏书·李彪传》:“是以访童问师,不避渊泽;询谋谘善,不弃芻荛。用能光茂实于竹素,播徽声于金石。”
●徽望◆( hui wang)美好的声望。南朝·梁·沈约《王亮对封侯诏》:“并时宗民秀,徽望允集。”
●交徽音◆( huT yin)犹德音。指令闻美誉。《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郑玄笺:“徽,美也。”汉·蔡邕《太傅胡公夫人灵表》:“至德修于几微,徽音畅于神明。”南朝·齐·谢《齐敬皇后哀策文》:“爰定厥祥,徽音充穆。”宋苏轼《永安永昌永熙陵忌辰奏告昭宪等皇后表本》:“顾明发之永怀,仰徽音之如在。”
●嘉号◆( jia hdo)美名;好名声。汉·刘向《说苑·建本》:“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三国·魏·曹植《酒赋》:“仰酒旗之景耀。协嘉号于天辰。”
●嘉名◆( jia ming)美名;好名声。嘉,美好。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弃休令之嘉名,造枭鸱之逆谋” 唐·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不战而来之之道也,有安阜之嘉名焉。”又指好名字或好名称。
●佳名◆( jia ming)美名;好名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唐·李商隐《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诗:“胜概殊江右,佳名逼渭川。”亦指好名字。胜概,美景。
●佳声◆( jia sheng)亦作“嘉声”。好声誉。汉·蔡邕《郭有道碑》:“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唐·钱起《送李兵曹赴河中》诗:“黎人思坐啸,知子树佳声。”唐·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旗常悬祖德,甲令著嘉声。”又指美妙的声音。
●嘉闻◆( jia wen)亦作“嘉问”。问,通“闻”。美名;好声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ト人谒之曰:‘主有嘉闻,其 名友,为公室辅。”宋·王安石《皇亲叔敖转官加勋》之一“尔序官内朝,克有嘉问,绳绳之庆,协于声诗。”
●嘉誉◆(jiay)美好的声誉。《国语·周语上》:“为班爵,贵贱以列之,为令闻嘉誉以声之。”南朝·梁·王僧孺《詹事徐府君集序》:“清风嘉誉,震灼朝野。”清·陈梦雷《绝交书》:“敢不拜在下风,以承嘉誉。”
●俊名◆( jun ming)美好的名声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俊声◆( jun sheng)亦作“儁声”,美好的名声,特指才智的美誉。宋·许《彦周诗话》:“黄嗣徽,读书有俊声,不幸为后母诉于官,隶军籍。”《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周瑜死后“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俊誉◆(juny)才智出众的美名。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四:“时蜀人陈尧叟亦有俊誉。”
●名◆( kua ming)美名姱,美好。宋洪咨夔《拾遗老圃赋》:“盖穷患姱名之不立,而不患并日之食艰。”
●令名◆( ing ming)美好的声誉令,美、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hu),财物。南朝·宋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
●令声◆( ling sheng)美好的名声。《汉书·韦玄成传》:“嗟我小子,于贰其尤,队彼令声,申此择辞。”颜师古注:“令,善也。”队◆(zhui),同“坠”。
●令闻◆( ling wen)美好的声誉。《书·微子之命》:“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孔传:“汝微子言,能践汤德,久有善誉,昭闻远近。”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赞》:“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则德音允集。”宋陈师道《寄达王直方》诗:“永怀忘年交,死矣余令闻,念子颇似之,老我何所恨。”
●全问◆( ling wen)美好的名声。问,通“闻”。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夫此四子者,工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俦◆(chou),匹对。《晋书·隐逸传·鲁褒》:“是故……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四善声◆( shan sheng)良好的声誉,犹美名。《史记·孟尝君列传》:“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又谓善于发声,作动词用。
●长伟誉◆(weiy)美好的名誉。宋·王安石《上富相公书“伏惟阁下盛德伟誉,丰功茂烈,为灭下所响望。”
●休名◆(xiu ming)美好的名声。休,美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刘注“骨气相应,名是以美。”《隋书·孝义传序》:“匹夫匹妇行之于闾阎,则播徽烈于当年,扬体名于千载。”
●修名◆( ming)亦作“脩名”。美好的名声。修,同“修”,善,美好。《楚辞·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隋书·烈女传序》:“其修名彰于既往,微音传于不朽,不亦休乎!”《乐府诗集·郊庙歌辞汉郊祀歌》:“微感心信通脩名,同流常羊思所并。”常羊,同“徉”,徘徊。明·刘城《秋怀》诗:“惟有修名在,千秋不可欺。”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三八“他年卧听除书罢,冉冉脩名独怆神。”
●休问◆( xju wen)美好的声誉。唐·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有范氏傅贞者,始来京师近臣多言其美,宰相闻之,用以为是职,在门下,甚获体问。”又指“佳讯”。
●哲问◆( zhe wen)犹令问。好的声誉、名望。问,通“闻”。晋·陆机《赠冯文器迁斥丘令》诗:“奕冯生,哲间允迪。” 美女 【美女】
◆( mei nu)姿态好,容颜美丽的女子。其异名多结合美女姿容特色,用比喻、衬托的修辞手法所构成。
●粲者◆( can zhe)古代称妻妾为粲者,后泛称美女。粲,美丽。《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粲,婵娟◆( chan juan)指美女。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桃叶,指晋王献之爱妾。又指“月亮”,见该条。
●蛾眉◆(emei)即“俄眉”。谓女子眉毛修美喻美女。《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离骚》:“众女嫉余之眉兮。”唐·白居易《长恨歌》:“宛转蛾眉马前死。”粉黛◆( fen dai)本指白粉和黛墨,为妇女花妆用品。借指美女。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国色◆(guse)指美女,以其姿容冠绝一国。故云。《公羊传·僖公十年》:“骊姬者,国色也。”宋·黄庭坚《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日国色。”又指“牡丹”,见该条。
●国妹◆( guo shu)犹国色,指姿容极美的女子。《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回姝,帝皆宠之。”
●红颜◆( hong yan)本指青年女子的美艳容颜,引喻为美女。清·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佳丽◆(jia)美女晋·陆云《为顾彦光赠妇》诗之一“佳丽良可美,衰贱焉足纪。”唐·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宋·柳永《尉迟杯》词:“宠住丽,算九衢红粉难比。”清·纳兰性德《齐天乐·洗妆台怀古》词:“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尚临芳。”
●佳人◆( ren)美女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臣东家之子。”子,女子。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人兮,步逍遥以自虞。”宋·苏轼国夫人夜游图》诗:“佳人自玉花聪,如惊燕踏飞龙。”佳侠◆(jiax)犹“佳丽”,美人。侠,美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其辞曰:…佳侠函光,陨朱荣兮,嫉妒阖茸,将安程兮?”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佳侠犹佳丽。”阎茸◆( ta rong),卑贱。清·蒋志凝《奉挽紫湘主人即慰朗玉兄悼怀》诗:“上苍浪天下泉壑,佳侠函光宝冥漠。”
●佳冶◆( jia ye)美人。《楚辞·九章·惜往日》:“妒佳冶之芬芳兮,母姣而自好。”母,即嫫母,古丑女名,相传为尧帝之妻。
●娇艾◆( jido ai)指美女。艾,美好。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受千人笑骂,积得了一些金帛,娶得了一些娇艾。”
●娇娥◆(jio)美女。《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绣户珠帘,时露娇娥半面。”又作娇蛾,即蛾眉,美女秀眉。
●娇娘◆( jido niang)美女之称。唐·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对值,找对象。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这娇娘恰便似嫦娥出月殿,神女出巫峡
●娇媚◆( jiao mei)指美女。媚,美好。清·李渔《慎鸾交·订游》:“斗室中,莫畅襟怀;随喜处,易亲娇媚”
● 娇妹◆( jiao shu)指称美女。,美丽。明·朱有燉《风月牡丹仙》第一折:“娘子莫是东邻幼女北舍娇姝,春情荡漾,游戏于兹。”清·洪升《长生殿·神诉》:“这的是艳晶晶霓裳曲里娇姝,袅亭亭翠盘掌上轻躯。”
●娇淑◆( jiao shu)指称美女。淑,美善,贤慧南朝·陈·沈炯《幽庭赋》:“顾留情于君子,岂含姿于娇溆。”
●娇娃◆( jido)美女的别称。唐·刘禹锡《馆娃宫》诗:宫馆贮娇娃,当时意态夸。”
●娇冶◆( jiao ye)指称美女治,艳丽。明·刘基《浣溪沙·咏鸡冠花》词:“绛帻鸡人紫绮裘,彤墀欲报五更筹,不胜娇治立清秋。”鸡人,古时伺漏报晓之官。五更筹,指夜间的计时竹签。其签抽在浮标上,放在最后一个漏壶中,随着水位上升而显示时辰。《初刻拍案惊奇》卷八:“绿林此日逢娇冶,红粉如今遇险危。”
●娇姿◆( jiao1)指美女。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展转自寻思,定要娶娇姿。”亦指美丽的姿容。
●佼人◆( jido ren)美女。佼,美好。《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惊鸿◆( jing hong)本喻美女的体态轻盈,后用以代称美女。谓美女有飘飘欲飞之态,故能惊动雁鸿。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宋·陆游《沈园》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荆姬◆( Jing)指楚地的美女。亦用以喻名花。三国魏·锺会《菊花赋》:“芳菊始荣,纷葩晔晔,或黄或青;陋荆姬之朱颜,笑夏女之光发。”
●绝色◆( jue she)指极美的女子。《拾遗记·昊》:“◆(孙亮)爱姬四人,皆振古绝色也。”
●姱女◆(kuan)美女。姱,美,女。《楚辞·屈原九歌礼魂>》:“姱女倡兮容与。”
●丽人◆(ren)犹言美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美人◆( mei ren)容颜美丽的女子。《楚辞·招魂》:“美人既醉,朱颜酡些。”酡◆(tuo),饮酒脸红;些◆(suo),放于句末,表示一种语气,无实义。美人,又指贤人。
●倩女◆(qian n)美丽的少女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引杜约夫《拟李商隐无题>》诗:“楚烟愁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清·赵翼《浮论》诗:“絮衣频唤缝人补,藜杖聊当倩女扶。”
●螓首◆(qin shou)美女代称。螦,本为蝉的一种,取其额方广,以喻美女,即所谓“螓首蛾眉”。《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毛传:“螓首,颡广而穷。”
●倾城◆( qing cheng)指美女。谓其出行能使全城人出来观看,或被全城人所倾倒。《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因以“倾城”、“倾国”或“倾城倾国”喻美女。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宋·苏轼《咏温泉》“虽无倾城浴,幸免亡国污。”明·梁辰鱼《浣纱记·家门》:“三载羁囚,归把倾城相借,得报吴仇。”青娥◆( qTng)青年女子。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曹松《夜饮》诗:“席上未知帘幕晓,青娥低语指东方。”
●倾国◆( qing guo)指美女。谓其能使全国人倾倒。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诗:“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唐·李白《清平调词》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明·梁辰鱼《浣纱记·泛湖》:“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
●琼◆( qiong)美女谓其肤色如美玉。晋·陆云《九愍·感逝》:“琼娥起而清啸,神风穆其来应。”宋·柳永《西施》词之二:“柳街灯市好花多,尽让美琼娥。”
●琼妃◆( qiong fei)美女;仙女。妃,对仙女的尊称。唐·郑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之二:“更觅琼妃伴,来过玉女泉。”宋·蒋捷《燕归梁·风莲》词:“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又喻指“雪花”,见该条。
●琼姬◆( qiong7)传说芙蓉城◆(仙人所居之处)中的仙女名,借指美女。元·张可久《小梁州·雪晴诗兴》曲:“琼姬争卷珠帘看,画船中歌舞吹弹。”又指传说中的春秋吴王夫差女名。
●琼奴◆( qiong n)指美女。宋·刘将孙《沁园春》词:“彩凤随鸦,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元·郑善庆《水仙子仲春湖上》曲:“正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
●琼英◆( qiong ying)本指美玉,借喻美女。清·李渔《慎鸾交·弃旧》:“不向巫山顶上行,那知人世有琼英。”又喻指“雪花”和“佳作”,见各该条。
●琼枝◆( qiong zhi)喻美女唐·韦应物《鼋头山神女歌》皎雪琼枝殊异色,北方绝代徒倾国。”宋·秦观《虞美人》词:“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是离人远。”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张诒庭《无题》诗:“珍重瀛壶无限好,文鸾端合占琼枝。”又喻灯烛、贤才。瀛,瀛珊;壶,蓬壶:均指海上境。
●上色◆( shang se)指美女。以其极为艳丽,故云。南朝·梁·江淹《山中楚辞》:“舞燕赵之上色,激河淇之名名讴。”名讴◆(o),著名的歌曲。上色又为表示品级高低的服色。少艾◆( shao ai)年轻美好的女子。《孟子·万章上》“知好色,明慕少艾。”赵岐注:“少,年少也;艾,美好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韩樾子》:“韩隐夜兰花下偷窥,则一靓装少艾,扶一女奴,冉冉而入。”
●淑女◆(shun美好女子。淑,美善,贤慧。《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匹配,配偶。淑媛◆( shu yua)美女。淑,美好。媛,美女。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天香◆( tian xiang)指美女。国色天香,本指牡丹,又以花喻人,故以天香称美女。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非止国色难亲,天香未遇,即强颜陋质之妇,能见几人。”又为“芳香”的美称,见“香气”条。
●吴口◆(wkou)指吴地美女。古称男丁,女曰口。《晋书·慕容超载记》:“◆(姚兴)责超称藩,求太乐诸伎,若不可,使送吴口千人。”清·顾炎武《秋山》诗之一:“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另有吴娃、吴姬、吴娥、吴娘、吴姝,均指吴地美女。
●仙娥◆( xian)美女。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台前镜影半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箕仙多鬼不可频召:“又写二诗云:‘古来花貌说仙娥,自是仙娥薄命多。,”本指仙女,见该条。
●仙姬◆( xian)美女。《南宫词纪·江头金桂·恩忆》:“惟隐隐仙姬去;悠悠珮环声。”本指仙女,见该条。
●仙娃◆( xian wa)指艳丽的女子。宋胡浩然《东风齐著力·除夕》词:“处处笙歌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
●仙子◆( xian)本指仙女,喻指美女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冶丽◆(ye)指美女明·沈榜《宛署杂记·土工》:“而燕赵之收藏,齐楚之冶丽,曼立望幸,比于小星之衾,此犹周制嫔御属也。”清·陈维崧《翠楼吟·三月十五日虎丘即景》词:“冶丽簇队成团,有钗虫落磴,裙梅飘砌。”
●冶容◆(ye rong)指美女。谓其容貌艳丽。故称。冶,艳丽。明·何景明《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三五”、“二八”,指十五岁、十六岁。清·孔尚任《姚花扇·草檄》“寻冶容,教艳品,卖官爵,笔难尽亦指艳丽的容貌。女◆(yn)美女。,通“”,美丽。《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南朝·梁·沈约《拟风赋》:“时卷瑶台翠帐,乍动佚女轻衣。”又指“淫女”。佚,淫乱。
●尤物◆( you wu)指绝色美女。有时含贬义。尤,特别优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
●义,则必有祸。”杨伯峻注:“尤物,指特美之女。”尤物移人,谓美女能改变人的情志。唐·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世兄有福,消此尤物。”又指珍奇之物。玉女◆(yn)本指“仙女”,喻“美女”。《吕氏春秋贵直》:“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
●玉人◆( yu ren)指吴女。谓肤色温润洁白如玉。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媛女◆( yuan)美女。媛,美好汉·蔡邕《检逸赋》:夫何姝妖之媛女,颜炜烨而含荣。”三国·魏·曹植《芙蓉赋》:“于时狡童媛女,相与同游。” 美食 【美食】
◆( mei sh)味道鲜美的食物。一般指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八珍◆( ba zhen)指八种珍贵的食品,所指其说不一。后泛指珍馐美味。《三国志·魏志·卫传》:“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唐·杜甫《丽人行》:“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飞,骑着快马。◆(kong),马笼头。指驱马。黄门,指太监。宋·陆游《东堂睡起》诗:“若论胸中淡无事,八施何得望藜羹。”藜◆(1),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藜羹,即藜叶汤。
●甘脆◆( gan cui)亦作“甘毳”。美味,美食。脆,指食物脆嫩酥松。《国策·韩策二》:“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日: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吕氏春秋·遇合》:“若人之于滋味,无不说甘脆。”说,悦,喜欢。《盐铁论·孝养》:“甘毳以养口,轻暖以养体。”毳◆(cui),通“脆”。
●甘旨◆( gan zhi)美食甘,甜,美好;旨,味美。《韩诗外传》卷五:“鼻欲嗅芬芳,口欲嗜甘旨。”
●膏粱◆( guo liang)精美的食品。膏,脂肪;粱,稻粱。《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三膏粱之味也。”赵岐注:“细梁如膏者也。”朱熹以膏为“肥肉”。粱为“美谷”。甚是。
●嘉膳◆(jia shan)美馔,美食。膳,泛指食物。汉徐干《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晋·葛洪《抱朴子·知止》:“近取诸身,则嘉膳旨酒之不节,则结疾伤性矣。”
●嘉味◆( jia wei)亦作“嘉味”。美味。嘉,美、善。《国语·楚语下》:“阖庐口不贪嘉味,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汉·荀悦《申鉴·杂言上》:“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谓之和羹。”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若蜜蜂历采百花,自成一种佳味与芳馨。”唐·李商隐杂纂·恼人》:“遇佳味,脾家不和。”
●嘉羞◆(jiax)美味。羞,同“馐”,美味的食品。《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嘉羞入馈犹化谧,沃土名滋帝召实。”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之三:“精酌嘉羞,以音乐,以谢神。”侑◆(you),劝人饮食,陪侍进食。此处指以音乐饷神。
●嘉◆( Jia yao)亦作“嘉肴”、“佳肴”。味美的菜肴。语出《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礼记·投壶》:“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汉·王粲《公宴诗》:“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唐·韩愈《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肴在盛,呼我公,庶享其诚。”元·张元浩《翠阴亭落成自和》诗之一:“抚尊笑向儿童道,安得佳看锦鲤双。”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必穷尽天下之佳肴,辨尝而后供一。”
●嘉旨◆( Jia zhi)美味,佳肴美酒。语出《诗·小雅·弁》:“尔酒既旨,尔肴既嘉。”晋·葛洪《抱朴子·酒诚》:“惑口者必珍羞嘉旨也。惑心者必势力功名也。”
●嘉馔◆( jia zhuan)美食。馔,食物。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唐·牛僧孺《玄怪录·裴湛》:“香醪嘉馔,目所未窥。”香醪◆(lo),美酒。
●俊味◆( jun wei)美味。晋·陆云《答东茂安书》:“鲙鎦鳆,炙鳖,烝石首……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huai),即“脍”,切碎的鱼肉;◆(li),即鱼:鳆◆(fu)即鲍鱼,塑◆(zh),一种肥鱼,炙食甘美;◆(hou),鲐,即河豚。唐·杜甫《王十五前阁会》诗“病身虚俊味,何幸儿童。”饫◆(y),吃饱。
●口味◆( kou wei)美味;珍馐。《北史·宇文述传》:“帝所得远方贡献及四时口味,辄见斑赐。”《隋书·高祖纪上》“丁亥,诏犬马器玩口味不得献上。”
●粱肉◆( liang rou)指精美的膳食。粱,精美的饭食。孔颖达认为:“食以稻粱为贵,故以粱表精”肉,泛指肉类。《汉书·食货志上》:“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唐·杜甫醉时歌》:“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厌,通“餍”,吃饱上肴◆( shang yao)上等美味菜肴。泛指鱼肉荤菜。《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蚺蛇,一种大蟒蛇;中国,中原。
●上味◆( shang wei)指精美的食品,南朝·梁·萧衍《断酒肉文》之一:“此非正真道法,亦非甘露上味。”《楞严经》卷三:“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庶羞◆(shu)亦作“庶馐”,多种美味。庶,众多,羞,同“馐”,美味珍肴。《仪礼·公良大夫礼》:“上大夫庶羞二,加以下大夫以雉兔鹑驾。”驾◆(ru),即“鹌”。胡培翚正义引郝敬云:“肴美日羞,品多日庶。”唐·杜甫《后出塞》诗:“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明·何景明《拟古诗》之十三:“何必倾庶馐,浊酤即与适。”浊酤,指酒。
●吴庖◆(wpoo)借指精美的肴馔,因吴地厨师或吴人善烹调,故称。清·赵翼《杨桐山招饮肴馔极精赋》诗:“笑比江陵张太师,今日吴庖才一饱。”
●玉食◆(yush)美食。《书·洪范》:“惟辟玉食。”辟,君主。晋·陆机《七徵》:“奇膳玉食,穷滋致丰。”珍馐◆( zhen xiu)亦作“珍羞”。珍贵的食品。《北史崔瞻传》:“在御史台,恒宅中送食,备尽珍馐。”唐·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升,玉盘珍馐值万钱。”朱伯庐《治家格言》:“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旨甘◆( zhi gan)美好的食品,多指养亲之用。《礼记·内则》:“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昧爽,天亮。慈,进奉。《宋史·刘恕传》:“家素贫,无以给旨甘。” 美言 【美言】
◆( mei yan)寓义深刻的美好言语,劝人为善或赞美贤士的话语,表面华丽的言辞等等。《老子·八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昌言◆( chang yan)美言,善言。《书·大禹谟》:“禹拜昌言,曰‘俞’。”孔传:“昌,当也以益言为当,故拜受而然之。”俞◆(y),对。南朝·梁·萧纲《金楼子·立言下》:“古人之风,夫子所以昌言,末俗之风,孟子所以扼腕。”又引申为直言无所隐诈。如:昌言无忌。萧纲,即梁·简文帝
●德音◆(de yin)有德之音,即美言,善言。《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反尔同死。”常用以尊称别人的美好言辞。《汉书·董仲舒传》:“陛下发德音,下明诏。”
●徽言◆( huT yan)美言,善言:徽,美、善。《书·立政》“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孔传:“欢所受贤王说禹汤之美言,皆以告稚子王矣。”南朝·齐·王俭《高帝哀策文》:“鸿章晨映,徽言夕永。”明·方孝孺《姚贞妇赞》:“笃行徽言,传于乡闾。”清·囊牧《随园诗话补遗》卷九:“余及见其盛时,招致四方名士徐友竹、方南塘、曹学宾诸公,有琴歌酒赋之欢;然其徽言佳句,竟不传也。”
●徽音◆(huyn)徽,美好,徽音,美好之音,犹德音,谓美好的言辞。多称妇女之美言善辞。《诗·大雅·思齐》:“太姒嗣徽音。”郑玄笺:“徽,美也。嗣太任之美音,谓续行其美教令。”大任,大姒之姑。
●嘉训◆( jia xun)美言,有教益的话。《后汉书·爱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同游,则日生邪情。”
●嘉言◆( jia yan)亦作“佳言”。美言,善言。《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唐·韩愈、孟郊《会合联句》:“嘉言写清越,瘉病失疣肿”明·彭士望冬心》诗:“汝从先进久,嘉言咸耳食。”三国·魏·阮侃《答嵇康》诗之一:“佳言盈我身,援带以自铭。”《晋书·胡辅之传》:“彦国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诚为后进领袖也。”
●佳语◆(jiay)好话,表示赞颂和吉祥的好话。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徽宗尝乘轻舟泛曲江,有宫嫔持宝扇乞书者。上揽笔亟作草书一联……俄复取笔涂去‘犯钩陈’三字,曰:此非佳语。”
●俊语◆(jny)高明美妙的言辞。宋·朱熹《游昼寒分韵得出字》。“后生更亹亹,俊语非碌碌。”亹亹◆(wei),勤奋不倦。明杨慎《郭象注:<庄子》》:“今观其著,时出俊语,与郑玄之注《檀弓》亦同而异也。”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某句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
●令辞◆( ling1)美好的言辞。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之四:“忼慷少淑貌,便娟多令辞。”
●令音◆( ling yin)善言,美言。令,美、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鉴下》:“谢公云:长史◆(王濛)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
●周言◆( zhou yan)美言。周,完备。《国语·楚语下》“
●直而不顾,不衷也;周言弃德,不淑也。”韦昭注:“取周其言,而不以德。”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左辅主修政颊不法,右弼主周言失倾。”,同“纠”,督察,纠正。 美玉 【美玉】
◆(mey)质美无瑕的贵重玉石,经雕琢后可成为各种玉器。其色有黄、白、碧、绿、墨等;其形有长、方、圆、三角、扁平等。我国古代以美玉为礼器,佩饰或制成传国之玺。对于美玉的开凿,极为重视。
●宝璧◆(bob)美玉。玉器名,又泛指美玉。平而圆。中央有孔。边大于孔。《战国策·魏策三》:“敝邑有宝璧二双,文马二驷,请致之先生。”汉·刘向《说苑·臣术》:“简主日,官之宝璧,吾忘令人载之。”
●宝璐◆(bd)美玉。《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王逸注:“璐,美玉也。”宋·沈《送僧象微归山》诗:“岩足多丹石,光华灿宝璐。”明归有光《冰崖草堂赋》:“佩明月之宝璐兮。然犹思乎褐裳”褐裳,指粗劣贫贱者之衣服,亦借指贫贱之人。
●宝璞◆(boop)宝玉,璞,未经雕凿的玉石。《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楹雕虬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晋·王嘉《拾遗记·瀛洲》:“金沙宝璞,粲然而可用。”宝瑛◆( bco ying)美玉。元·刘诜《芳草赋》:“捐幽谷之宝瑛兮,横芊绵之青细。”绵,亦作“芊眠”,指草木茂密繁盛。
●宝璋◆( bdo zhang)宝玉。璋,本为一种似圭的玉器,指美玉。汉·王逸《九思·疾世》:“抱唱华兮宝,欲衒鬻兮莫取。”垂绥◆(chu1su1)美玉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绥琬琰,和氏出焉。”
●砥砨◆(d)亦作“砥厄”。宝玉名。《战国策·秦策三》:“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日:臣闻周有砥宋有结缘,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王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寒琼◆( han qiong)美玉。以其给人以清凉感,故称。傅尃《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振大汉之天声,拾寒琼于幽草。”寒玉◆(haay)玉石。玉质清凉,故称。唐·白居易《苦热中寄舒员外》诗:“藤床铺晚雪,角枕截寒玉。”又指月、竹。见各该条。
●和宝◆(he bao)即和氏璧。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美玉蕴于碔砆,凡人视之怢焉,良工砥之,然后知其和宝也。”砆◆(f),亦作“武夫”,“玞”,似玉的美石。《后汉书·宦者传序》:“南金、和宝、冰纨、雾縠之积,盈仞珍藏。”南金,美铜;冰纨,洁白如冰的丝绸;雾,极薄的绉纱。
●和氏壁◆( he shi bi)宝玉名。《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厉王、武王。均认为“石”,以欺君罪被砍去两足。后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遂命为“和氏之璧”,省称为“和氏璧”或“和璧”。明·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衹怨结而不见德。”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
●和玉◆(hey)宝玉,谓卞和之玉。《后汉书·刘陶传》: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亦喻不为世重的贤才。嘉玉◆( jia yu)用于祭祀的美玉。《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玉嘉玉。”汉·蔡邕《独断》:“凡祭、号牲,物异于人者,所以尊鬼神也。……玉嘉玉,币曰量币。”《宋史·乐志七》:“嘉玉制币,以通神明。”
●结绿◆(jie)美玉。《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且臣闻周有砥砨,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璞。”砥◆(de)县藜、和璞,均为宝玉名。
●瑾瑜◆(jny)美玉。瑾,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四:“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荆宝◆( jing bao)即和氏璧。以其发现于荆山,故称。晋潘岳《杨仲武诔》:“春兰擢茎,方茂其华;荆宝挺璞,将剖于和。”李善注:“言德业之美类于兰玉。”南朝·宋·刘义恭《游子移》诗:“三河游荡子,丽颜迈荆宝。”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尔诸生沐浴圣化景行前修,谅当人握隋琛,家怀荆宝。”亦用以喻美好资质。
●荆璧◆( jing bi)指和氏璧,泛指美玉。汉·荀悦《汉记武帝纪六》:“立神明通天之台,造甲乙之帐,络以隋珠荆璧。”南朝·宋·谢惠连《鞠歌行》:“南荆璧,万舍赀,卞和不斫与石离。”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荆和◆( jing he)指和氏璧。以其为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故称。《楚辞·刘向九叹·怨思》》:“筐泽泻以豹鞟兮,破荆和以继筑。”王逸注:“破和氏之璧以继筑杵而春,败玉宝而失其好也。”南朝·梁·范缜《神灭论》:“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
●荆虹◆( jTng hong)即和氏璧。唐·孟郊《古兴》诗:“楚血未干衣,荆虹尚埋辉,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
●荆蓝◆( jing lan)指美玉。和氏璧出于荆山,蓝田玉产于陕西之蓝田,因以荆蓝并称,指代美玉,又喻犹质人才。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下陇蜀之名材,致荆蓝之宝玉。”又《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荆蓝灼烁,邓杞扶疏。”荆璞◆(ingp)指卞和在荆山获得的璞玉晋·傅玄《傅子·阙题》:“必得昆山之玉而后宝,则荆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隋侯无明月之称。”隋侯,指隋侯珠。唐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诗:“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亦喻“贤才”,见该条。
●荆玉◆( jTng yu)荆山之玉。即和氏璧。晋·卢堪览古》诗:“连城既伪往,荆玉亦真还。”明何景明《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荆玉已三献,冀群当一空”又喻“贤才”。见该条。
●荆文壁◆( jing wen bi)即和氏璧。以其得璞于荆山得宝于楚文王,故称。晋·卢堪《答魏子悌》诗:“恨无隋侯珠,以酬荆文璧。”李善注:“楚人卞和得璞玉于荆山之中,文王即位,乃使理其璞,得宝焉。”
●九华玉◆( jid hua yu)绚丽多彩的的玉石。《西京杂记》卷一:“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厕奉白玉玺,高帝斩白色剑剑上有七彩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南朝·梁元帝《乌栖曲》:“七彩隋珠九华玉,蛱蝶为歌明星曲。”
●昆玉◆( kun yu)美玉。以其产于昆仑山而得名。多用以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人才杰出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则志列秋霜,心贞昆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文选·陆倕新刻漏铭》:“陆机之赋,虚握灵珠;孙绰之铭,空擅昆玉。”李周翰注:“灵珠、昆玉,喻文章之美也”唐·陈陶《寄兵部任郎中》诗:“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又为对别人兄弟的美称。见“兄弟”条。
●琨玉◆(kuny)美玉琨,美玉。《后汉书·孔融传·论》“懔懔焉,皜皜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奇璞◆(q1p)珍奇的未经雕凿美玉晋·司马彪赠山涛》诗:“六和潜幽冥,谁能证奇璞。”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番僧赐印》:“中国向来无此奇璞,今特恩赐之。”亦喻才智出众的人。
●球玉◆(qiy)美玉。《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郑玄注:“球,美玉也。”琼玖◆( qiong jiu)泛指美名。琼和玖均指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抱之以琼玖。”后世常用以美称礼物。
●琼珉◆( qiong min)指美玉。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又喻“雪”,见该条。
●琼珶◆( qiong ti)美玉。珶,亦作“睇”,玉名。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将匀玉颜,若抗琼睇。”琼琇◆( qiong xiu)美玉。宋·司马光《送守哲归庐山》诗:“嚣不可变,坚白如琼琇。”明·沈鲸《双珠记·卖儿系珠》:“想原是天上麒麟,今做了璞中琼琇。”又喻指贤才。
●琼玉◆( qiong)泛指美玉。《左传·信二十八年》:“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晋·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昆山积群玉,广厦构众材。”又喻贤才、霜雪。亦喻“佳作”,见该条。
●瑞玉◆(ruy)美玉。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直似贞筠,温如瑞玉。”
●水苍玉◆( shui chang yu)亦省作“水苍”。一种美玉,以其如水碧色青而得名。古时用为佩玉。《礼记·玉藻》:“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也省作“水苍”。唐·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镇全蜀十八韵》诗:“虎骑摇风旆,貂冠韵水苍。”
●天球◆( tian)美玉名。《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孙星衍注引郑玄曰:“天球,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又司马融曰:“球,玉磬。”宋·杨万里《正月十二日游》诗:“云冠霞佩照宇宙,金章玉句鸣天球。”又为古琴名,见“琴”条。
●天智◆( tian zhi)美玉名。《逸周书·世俘》:“商王纣取天智玉琰,环身厚以自焚。”孔晁注:“天智,玉之上美者。”章炳麟《這书·客帝匡谬》:“褅郊之祭,鸡次之典,天智之玉,东序之宝,一切上之于孔氏。”
●五黄◆( wu huang)美玉。汉·王逸《荔枝赋》:“润侔和璧,奇踰五黄。”黄,亦作“璜”。
●夏璜◆( xia huang)美玉名。相传为夏后氏的珍宝,故名。璜,半璧形的玉。《左传·定公四年》:“夏后氏之璜。”孔颖达疏:“夏后氏所传宝,历代传之,知美玉名也。”《意林》卷三引汉·桓潭《新论》:“此乃国之大宝,亦无价矣,虽积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箧夜光,未足喻也。”
●悬黎◆(xuan)美玉名。《国策·秦策三》:“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王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晋·葛洪《抱朴子擢才》:“夫结绿、玄,,
●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晋书·王接传》:“不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汉·班固《西都赋》:“悬黎、垂棘,夜光在焉。”
●玄玉◆( xuan yu)黑色的玉。玄,黑色。《楚辞·招魂》:“红璧沙版,玄玉梁些。”《东观汉记·安帝记》:“新野君薨,赠以玄玉赤绶。”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素狐玄玉,聿彰符命。”唐·杜牧《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瘗玄玉于常山,遗民于河垄。”瘗◆(y),埋葬。
●玄真◆( xuan zhen)玉的别名。晋·葛洪《抱朴子·仙药》:“《玉经》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服之令轻身飞举。”
●瑶华◆(yohu谓美玉。唐·白行简《沽美玉赋》:“是以露瑶华之尔,就朝市而之。”
●瑶玉◆(ydoy)美玉。南朝·梁·江淹《伤友人赋》:
●“带瑶玉而争光,握隋珠而比丽。”
●民又夜光璧◆( ye guang bi)宝玉名。《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史记·李斯列传》:“必秦国之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庭,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三国·魏·应琚《荐和模笺》:“夜光之璧显价于和氏之肆,千里之足,定功于伯乐之庭。”
●夜明◆(ye ming)宝玉名,以其黑夜能发光,故名。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有石璘之玉,号曰夜明’,以阇投水,浮而不灭。”又指“月亮”,见该条。
●夷玉◆(yy)美玉之一种。《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阿图在东序。”陆德明释文:“夷玉,马云:东夷之美玉。《说文》:夷玉即玕琪。”珣玕琪◆( xun gan q11),玉名,夷玉别名。
●玙壁◆(ybi)美玉。三国·魏·王粲《反金人赞》:“一言之赐,过乎玙璧。”
●玙璠◆(yfan)美玉名,璠,美玉。即“璠玙”,鲁之美玉,为君所佩。《左传·定公五年》:“李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敛,仲梁怀弗与。”也喻美好的人物。
●瑜玉◆(yy)美玉。瑜◆(名),美玉。《礼记·玉藻》:“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晋书·舆服志》:“◆(皇太子)佩瑜玉,垂组。”
●真玉◆( zhen yu)美玉。汉·恒宽《盐铁论·西域》:“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安息之真玉大鸟。”清·钱谦益《书破山刻石屋禅师语录后》诗:“淤泥生妙莲,炎火见真玉。” 梦话 【梦话】
◆( meng hud)梦中说的话。多喻妄言乱语。红楼梦》第四八回:“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做诗,说梦话。”
●寐语◆( mei yu)梦话。寐,睡着。宋·梅尧臣《和元之述梦见寄诗》:“始知端正心,寐语尚不诳。”元·马臻《春归曲》:“百劳留春春不许,愁觜喃喃如寐语。”觜,同嘴。明李贽《答耿中丞论谈书》:“世人白昼寐语,公独于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惺◆(xng),醒悟。
●梦言◆(meng yan)说梦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昭侯闻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后,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梦呓◆( meng yi)梦话。多喻胡言乱话。宋·李石《扇子》诗:“今古一场梦呓,乾坤六博呼卢。”
●梦语◆( meng yu)睡梦中说的话。金·党怀英《王辰二月六日夜梦作一绝句诗以纪文》:“岂非梦语本真语,毋乃造化为余嬉。”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刘霞裳梦中得一联云:‘星摇似醉愁他堕,手举难扶笑我低。醒后续二句云:安得仙云生袖底,御风飞到斗牛西。’我以为醒语终不如梦语。”
●呓言◆(yyn)梦话。呓,说梦话。宋·无名氏《朝野遗记》:“上噤不知人,但张口呓言耳。”清·赵翼《余方有听他有句自然来之句》诗:“呓言本不论工拙,讦语何须取吉祥。”又指荒唐之言。
●呓语◆(yy)梦话。晋·王嘉《拾遗记·吴》:“众座皆云:‘吕蒙呓语通《周易》。”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夜必梦故夫同枕席,睡中或妮妮呓语”又喻荒唐糊涂之言。 谜语 【谜语】
◆(m1y)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辞◆( shou)“谜语”的古称。瘦,隐藏;辞,文辞,言辞。《国语·晋语五》:“有秦客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孟子·公孙丑上》“遁辞知其所穷。”宋·孙奭疏:“大抵廋辞云者,如今呼笔为管城子,纸为楷先生,钱为白水真人,又为何睹物是也。”清·黄宗羲《金介山诗序》:“古之能自尽其情者,莫如渊明,然而《述酒》等作,未尝不为辞矣。”
●曲词◆( shou1)即廋辞。即谜语。《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嘉话录·权德舆》或曰:“词何谓也?曰:隐修耳。”宋·周密《齐东野话·隐语》“左之所谓词,即今之隐话,而修所谓之谜。”
●文◆( shou wen)瘦辞。隐话,遁辞。《新唐书·王传》:“道士答曰:公三十年后,孟有二王已而廷凑立十三年死,盖文也。”宋·叶适《送蔡子重》诗:“瘦文弄巧众术同,一心之纯天与通。”
●语◆( shou yu)即语。《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呢,多为瘦语相消戏。”清·周亮工《书影》卷四,有为爬养语者:“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
●隐语◆(yiny)犹“词”。借它词暗示本意的语句。《汉书·东方朔传》“◆(郭)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榜,张贴告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米】
◆(m)米的种类较多,异名亦不少。此处只言大米、小米之最者。
●粲◆(can)上等精白米。《诗·郑风·衣》“还,予授子之粲兮。”朱熹集传:“粲,粟之精凿者。”按朱说粲实为精粟米,并非上等白米。
●长腰◆( chang yao)米名。宋·苏轼《三党泉亭》“劝君多拣长腰米,诮破亭中万斛泉。”宋·陆游《书意》之一:“但有长腰吴下米,岂须细肋大官羊。”
●粗粝◆(cui)糙米,粗,本指米糙,引申为不精或毛糙;粝,粗米。《史记·刺客列传》“窃闻足下义志高,进百金者,当用为大人粗粝之费。”
●黄粱◆(《huongliongD《)粟米,即小米。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夜雨剪春业,新炊间黄粱。”
●粞◆(x)碎米宋·陆游《老鸡》诗:“碓下糠粞幸不乏,何妨相倚过余生。”
●玉粒◆(y)指米。以其洁白如玉,故称。南朝·梁·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发私藏之铜凫,散垣下之玉粒。”《北齐书·颜之推传·观我生赋》:“襄阳阻其铜符,长沙闭其玉粒。”
●名片◆( ming pian)古时书写姓名于竹木片上,用于拜谒通名,名曰“板”、“刺”;后用各类纸笺,书写姓名、职务或祝词于其上,作为参谒拜访或问候之用,名曰“榜”、“帖”或“纸”、“状”;现今用各类精制的长约三寸宽约二寸的硬纸片,印有本人姓名、职务、住址,用于交际拜访,联系事务,称为名片。因之,古之“板刺”、“名帖”、“门状”、“手本”等等,均可作为名片之异名。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古人书疏皆题后以答》:“按此则知今所用名片,始明季也。”按:名片并非始于明代,而是始于无纸的年代。见以下各条可知。
●板刺◆( ban ci)亦作“版刺”。犹今之名片。古时无纸书写姓名于竹木片上,以作为拜谒、通名之用《南史·虞荔传》:“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宋·梅尧臣《范景仁紫微见过亦谒不遇道上逢之》诗:“版刺留姓名,不遑伫轩屏。”此两例均用古名以示其高雅。
●榜子◆( bang)犹今之名片。用纸写上姓名并公开出来“榜”。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状元万福,且息怒,奴家不具榜子参贺。”
●参榜◆( can bang相当于今之名片。将姓名写在纸上,用于参谒拜见,故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抵晓是入城,直至衙门旁,不及殷勤展参榜。”
●刺纸◆( ci)犹名片。刺,本指古代已书写姓名的竹木片,后指名帖。明·田艺《留青日札·刺纸》:“嘉靖初年,士大夫刺纸不过白鹿,如两指阔。”
●寸楮◆( cun chu)名片。楮,即穀◆(g)树,其皮可制纸,借指纸。清·张尔歧《蒿庵闲话》卷一:“寸楮往来,始于崇祯年,以严禁请托,于投挟为便也。”亦指短信。
●大状◆( da zhuang)名片,古代的一种参拜名状。状,写在名帖上的祝词或问候语。宋·周密《癸辛杂识·送刺》:“昔日投门状,有大状、小状。大状则全纸小状则半纸。今时之刺,大不盈掌,足见礼之薄矣。”
●客刺◆(kec)名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东莞、减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王利器集解引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书姓名于奏白日刺。”
●门刺◆( men ci)古拜见时所用之名帖,其作用相当于今之名片。宋·欧阳修《与郭秀才书》:“仆昨以吏事至汉东,秀才见仆于叔父家,以启事二篇偕门刺先进。”
●门状◆( men zhuang)旧时拜帖。以其上具衔书写问候起居之词,故称。据说起于唐武宗时李德裕为相之际。李德裕重权,拜见他时,必先呈上写有祝词的门状。后通行并沿用其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士大夫交谒,真宗时用门状
●元丰后又甚行手刺,前不具衔,止云‘某谨上,谒某官年月日。”
●名刺◆( ming ci)即名帖。作用相当于现今名片。古代无纸,书写姓名于竹木片上,名曰“刺”,作为拜谒通名之用,后改用纸,亦以“刺”名之。《梁书·江淹传》:“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唐·元稹《重酬乐天》诗:“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明·陈宏绪《寒夜录》卷下:“嘉隆以来,往还名刺居上者傲然无礼,处卑者逊而可笑。”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余名刺作隶书,或以为怪。”
●名柬◆( ming jian)犹名片,清·梁章钜《迢庵随笔·交际》:“名柬称谓,京宦有旧式可循,外官有宪纲可守,不容率意为之。”《清史稿·礼志十》:“属官见长官,辕门外降舆焉,自左门入。初见具名柬,呈履行。”
●名榜◆( ming bang)名刺,名片。《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手执名榜一纸曰:‘东人有名榜在此,欲见解元,未敢擅便。”东人,指主人。
●名帖◆(ming tie)犹名片。明、清时官场拜谒用红纸书写衔名,称为“名帖”。清·赵翼《陔余丛考·名帖》:“古者削木以书姓名,故为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汉初犹谓之谒’。”《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赵温手捧名帖,含笑向前,道了来意。”
●名纸◆( ming zhY)犹名片。五代齐己《勉吟僧》诗:忍著袈裟把名纸,学他低折王侯门。”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刺门状》:“古者未有纸,削竹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以纸书,故谓之名纸。”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守》:“谒者恒旬月不及一见,名纸堆积。”
●衔揭◆( xian jie)署有官衔的名片、名帖。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禀户式》:“用衔揭履历揭各一,同禀帖入红禀函。”
●衔片◆( xian pian)名片。以其署有官衔,故称。《官场现形记》第九回:“管家拿了衔片,自去交代不题。”
●谒刺◆(yeci)书有姓名、职务的名帖用以初次拜会别人用的写有姓名职务的名帖。犹名片。宋·祝穆《事文类聚·人事部·谒见》:“文潞公判北京,有汪之者…初入谒,潞公方坐厅事,阅谒刺,置案上不问。”文潞公,即文彦博。
●公玉刺◆(yuc)对名帖的美称唐·陆龟蒙《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袭美》诗:“三清今日聚灵官,玉刺齐抽谒广寒。”道教指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洞主:真教主元始天尊、玄教主灵宝天尊、神教主道德天尊;灵官,指仙宫。 命运 【命运】
◆( ming yun)天命运数。指人的生死、贫富、贵贱及其一切遭遇与吉凶祸福等等的机遇。汉·班固《白虎道·灾变》:“尧遭洪水,汤遭大早,命运时然。”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仕官谚云:‘命运低,得三西。”谓山西、江西、陕西也。”
●定命◆( ding ming)命运。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称为定命。汉·班固《幽道赋》:“神先心以定命兮,命随行以消息。”《南史·顾觊之传》:“觊之常执命有定分,乃以其意,命弟子愿作《定命论》。”
●本命分◆( ming fen)犹命运。唐·白居易《白云期》诗:“年长识命分,心少营为。”·俞文豹《吹剑录外集》:“中人以下,逐之利欲,使其不知命分之所止,则猖狂妄行,将无所不至矣。”明·张宁《方洲杂言》:“如功名可期,神赐显梦;如命分浅薄,神幸昭示!”
●命理◆(ming)命运。指人的运气和遭遇。唐·沈千运《赠史修文》诗:“岂日无其才,命理应有时。”又指“天命”,见该条。
●命箓◆(ming)指注定的命运。以其注定在册,故称。箓,簿子、册子。前蜀·杜光庭《皇帝木命醮词》:“至于命箓兴衰,禄作丰薄,立身罪福,行运吉凶,上自天司,旁资本命,主张考校,巨细无遗。”
●命体◆( ming ti)命运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运》体,变化非一,先号后笑,或始吉终,
●气数◆(qsh)气,前运。元·方回《读宜山公集》诗:“功名气效,文字见精神。”
●气运◆(yun)犹言命运。《说新语·》:“公◆(逵)见林法师◆(支遁》暮,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运数◆( yun shu)命运,气数。唐·白居易《薛中丞》诗:“况闻善人命,长短系运数。”《旧唐书·韦嗣立传》“夫水旱之灾,吴之阴阳运数,非人智力所能及也。” 模范 【模范】
◆( mo fan)本指制造器物时所用的模型或样板。引申为值得人学习、效法的榜样或行为的准则。《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
●标程◆( bido cheng)犹模范、榜样。宋·郭若虚《论三家,
●山水》:“画山水营丘、李成、长安、关同、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跱,百代标程。”,同“峙” ◆(zhi)。
●标准◆( bido zhun)榜样,规范。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渊哉泰初,宇量高雅,器范自然,标准无假。”唐·杜甫赠郑十八贲》:“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
●袁范◆( bido fan表率,模范。《明史·李时勉陈敬宗等传赞》:“李时勉、陈敬宗诸人,方正清鲠,表范卓然,类而传之,庶观者有所法焉。”
●表符◆(biof)表,仪容;符,符节。仪容合乎法度,犹言“表率”。汉·王粲《蒲夷吾文》“到于今而见称,为作者之表符。”
●表经◆( bido jTng)典范,准则。《史记·始皇本纪》: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表式◆( bido shi)表,表率;式,标式。表式即表率、模范、楷。《诗·大雅·崧高》:“文武式宪。”汉·郑玄笺:“宪,表也。言为文武之表式。”孔颖达“言申伯有文有武,可为人之表式也。”汉·蔡邕《先生碑》:“园失无博,学失表式,几百绅,哀矣泣血。”
●天表率◆( bido shudi)准:率,标准《汉书·4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宋·司马光《论两府迁官状》:“凡公卿者,百吏之表率。”清·张以湉《冷庐杂识·吴小宋大令》:“十城表率,九郡先驱,亿万姓属目相看,刑赏惟求孚众志。”
●表仪◆( bido)表率、仪范。《鹖冠子·学问》:“夫官者,表仪祥兆,下之应也。”陆田解:“百官取揆,故日表仪。”唐·陆龟蒙《幽居赋》:“荀勖乃天下表仪,裴秀为朝之领袖。”
●表则◆( bido ze)表率,准则。唐·司空图《大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况元昆顷镇河潼,远推表则;仲弟镇临北地,惠爱斯人。”宋·曾巩越州贺提刑夏倚状》:“伏以提刑屯田,抱材精敏,涵德粹温,文章为国之光华,治行乃时之表则。”
●表缀◆( bido zhui)表率、榜样。缀,表。《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昔者伯夷叔齐……言为文章,行为表缀于天下。”孔广森补注:“表缀,言为人准望也。”南朝·梁·王僧儒《<詹事徐府君集序》:“引称表缀,言成楷模。”
●典式◆( dian shi)范例,模范。汉·王符《潜夫论·三式》:“孝文皇帝始封外祖,因为典式,行之至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轨范◆( gui fan)犹言规范,楷模。轨,轨道秩序,规矩,法度。《尚书序》:“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唐·虞世南《书旨述》:“父子联镳,轨落后昆”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谓王羲之、献之父子的书法为后世的规范。
●楷模◆( kai mo)犹模范、典范。楷,法式;典范。《礼记·儒引》:“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模。”《后汉书卢植传》:“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
●模楷◆(mkai)模范。《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天下模楷李元礼。”
●模则◆(moze)榜样,规范。《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寡欲,以庄周为模则。”
●师表◆(shT bido)表率,在道德学问上的学习榜样。师◆(动),学习、效法;表,榜样。《史记·太史公自序》:“国有贤相贤将,民之师表也。”《北齐书王昕传》:“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唐·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乃仆亦失其师表,而莫有所矜式焉。”
●师范◆( shi fan)学习的楷模。师,学习,效法。范,楷模。《北史·杨播传论》:“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宋·欧阳修《举张望之曾巩王回等充馆职状》:“校书郎张望之,学问通博,文辞敏丽,不急仕进,行义自修,东南士子,以为师范。”又指“老师”,见该条。
●师矩◆(shTj)犹师范,学习的榜样。矩,表准,法则。《新唐书·刘炜之传》:“卿家忠孝,朕子赖卿以师矩,冀蓬在麻不扶而挺也。”
●师模◆(shT mo)犹师表。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遇叟》。“颜乐一箪,万世师模;纣居琼室,死为独夫。”颜,颜渊,孔子的学生。明·李东阳《圣贺视学有述》诗:“拜赡共识师模正,坐讲方知圣道尊。”
●师帅◆( shT shuai)表率。《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新唐书·褚遂良传》:“刺史,民之师帅也。”
●式范◆( shi fan)模范,楷模。式,榜样。范,标准,样板。宋·无名氏《<颜氏家训序》:“常雌簧朝廷,品藻人物,为书七卷,式范千叶,号曰《颜氏家训》。”千叶,千载。仪表◆( bido)楷模,法式,准则。《管子·形势》:“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汉·王逸
●离骚序》:“名儒博达之士,铸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又指人的“仪表”,见该条。
●仪范◆(yfan)典范;表率。《元典章·刑部士·官民奸》:“专治一方,为民仪范。”
●仪型◆(yng)同“仪刑”。模范,典范。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牍仪型在,儿童笺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明·薛蕙《送杨石斋》诗:“事业荐钟鼎,仪型照简编。”
●仪形◆(yxng)典范;模范。仪,表率;准则。形,模型,引申为“模范”。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厉圣;仪形在昔,予闻子命。”《北齐书·王传》:“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僚宷,从厮养之役。”宋·苏轼《告文宣王文》:“载空言于典籍,示后世之仪形。”
●仪刑◆(yng)楷模,典范。《北齐书·陈元康传》:“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明·方孝儒《陈野翁字说》:“余迷古人亦已久矣,持其身以行乎今之世,心恒惴惴然恐为浅薄之归,而不获间故老之仪刑,何幸乃得先生乎!”清·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杖履从容,示仪刑于黄山、白岳之间,其高情逸韵,尤非世俗之所能及也。”缀旒◆( zhui liu)犹言表率、榜样。《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传:“缀,表;旒,章也。”郑玄笺:“缀,犹结也;旒,旌旌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旌为表,故诗缀并言,以喻汤为下国表则也。”故称“缀旒”为表率。按“缀旒”亦指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可引申为法式、准则。
●准则◆( zhun ze)标准,模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zong zheng)表率,楷范。明·王廷相《慎言·作圣》:“圣人,道德之宗正,仁义礼乐之宰摄,世固不获见之矣。”【墨】
◆(mo)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由煤烟或松烟加香料等材料制成。古时为各型块状,现有瓶装汁液。《太平御览》卷二四四,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习以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宝煤◆( biao mei)墨的美称。以其为煤烟加珍贵原料精制而成,故称。金·刘仲尹《谢孔遵席后堂画山水图》诗:“玉腕雪回犀管细,宝煤香散风绡空。”犀管,指毛笔;凤绡,指代纸。
●陈玄◆( chen xuan)墨的拟人姓名;以其色黑而又长久存放者,故名。唐·韩愈《毛颖传》:“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弘及会稽楮先生友善。”颖,毛笔;陶泓,砚;楮先生,纸。墨卿◆(mo qing)墨的拟人之称。宋·苏轼《万石君罗文传》:“是时墨卿、楮先生,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四友,为毛纯、罗文、墨卿、楮先生,分别指文房四宝:笔、砚、墨、纸。
●墨丸◆(mo wan)古墨名。亦泛指墨。以其形圆如丸,故称。明·陶宗信《辍耕录·墨》:“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清·孙延《烛影摇红》词:“静碾湘缣,墨丸写出幽兰。”碾,展平;湘缣◆(jian),湖南产的一种细绢,指代纸。
●奇煤◆(qmei)名墨别称。宋·张《鲁直惠洮河绿石砚冰壶次韵》:“平生笔墨万金直,奇煤利翰盈箧收。”翰,毛笔。
●麝墨◆( she mo)墨的美称。以其在墨中加入香料,故称唐·陆龟蒙《菜药赋》:“烟分麝墨犹湿,断而龙刀合知。”龙刀剪刀。
●麝煤◆( she mei)犹“麝墨”。以其为香料与煤烟制成,故称。唐·韩偓《横塘》诗:“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
●松滋侯◆( song zi hou)墨的拟人称。以其松烟所制,故名。《文房四谱·墨谱》引文嵩《松滋侯易元光传》:“易元光,字处晦,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雅淡清贞,深隐山谷中不仕,以吟啸烟月自娱…尝以南越石虚中为研究云水之交,与宣城毛元锐、华阴楮知白为文章满染之友世为文史之官,特诏常侍御案之右,拜中书兼儒林待制,封松滋侯。”石虚中,砚;毛元锐,笔,格知白,纸。
●松烟◆( song yan)墨的代称。因松烟为制墨主要原料,故称。唐·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宋·黄庭坚《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诗:“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
●乌金◆(wjn)墨的美称。以其发黑闪光,故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土部·墨》:“◆(释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
●乌丸◆(wwan)墨的别称。因其成球形而又为黑色,故称。宋·陈师道《古墨行》“秦郎百好俱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
●乌玉玖◆( wu yu jue)精墨的美称。块,环形有缺口的玉佩。南唐·李廷珪《藏墨诀》诗:“赠尔乌玉玦,泉清砚须洁。”
●玄圭◆( xuan guT)墨的喻称。以其色黑外形似圭,故称。玄,墨色;圭,一种上尖下方的玉石礼器。宋·杨万里《春兴》诗:“急磨玄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又指特殊功业,见“大功”条。
●玄笏◆( xuan hu)墨的喻称。以其色黑形似笏◆(臣朝见君时所执的手板),故称一说宋人以笏计墨,故。宋·苏轼《赠潘谷》诗:“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
●玄香太守◆( xuan xiang tai shou)墨的拟人之称因其色黑味香,故云。唐·冯贽《云仙杂记·墨封九锡》:“稷又为墨封九锡,拜松燕督护、玄香太守兼亳州诸郡平章事。”
●玄玉◆( xuan yu)墨的喻称。以其色墨闪光如玉,故称。明·高启《赠卖墨陶叟》:“玄玉初成敢轻用,万里豹囊曾入贡。”
●玄云◆( xuan yun)墨的喻称。以其色黑并绘有云图,故名。宋·苏轼《和范子功月砚屏》诗:“紫潭出玄云,繴我潭中星。”王十朋集注引赵次公曰:“紫潭,言砚;玄云,言墨也。”金·冯延登《洮石研》诗:“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又指“黑云”、“黑发”,见各该条。
●玄中子◆(《XudnzhongzT《)墨的别称宋陶谷《清异录·麝香月》:“◆(韩熙载)延歙匠朱逢于书馆旁烧墨供用,命其所日化松堂,墨又日玄中子,又自名麝香月。”
●玄珠◆( xuan zhu)墨的喻称。以其色黑球形闪光,故称。金·元好问《赋南中杨生玉泉墨》:“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又喻“葡萄”,见该条。亦指黑色明珠、佛道教义真谛。
●燕正言◆( yan zheng yan)墨的别称,拟人姓名。燕,为唐·文嵩在《松滋侯易元光传》中为墨拟的姓。正言,谓用墨能写出好文章。宋·林洪《文房图赞》:“燕正言名玉,字祖圭,号体玄逸客。”
●易玄光◆(yi xuan guang)亦作“易元光”,墨的拟人姓名。唐文嵩《松滋侯易元光传》:“易元光,字处晦,燕人也。”后异称墨为“易元光”或“易玄光”。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辞赋》:“易玄光字处晦,燕人也……与宣城毛元锐、华阴楮知白,为文章濡染之友,明天子重儒……封松滋侯。”
●玉泉◆( yu quan)墨的别称。明·陆友《墨史》:“杨文秀,字伯达…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灯煤,子彬得其遗法,以授耶律楚材,楚材授其子铸,使造一万丸,铭日玉泉万笏。”灶煤◆( zao mei)墨的代称。谓以灶燃松取其烟尘制墨。宋·苏轼《孙莘老寄墨》诗之三:“瓦池研灶煤,苇管书柿叶。”瓦池,指代砚;苇管,指代笔;柿叶,指代纸。 牡丹 【牡丹】
◆( mu dan)落叶灌木。羽状复叶,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初夏开花,单生型大,呈红、白、粉红或紫色。原产于我国西北部,经长期栽培,品种颇多,为著名观赏植物。根、皮入药,有清热活血、调经作用。牡丹花名始于唐代,由木芍药演变而来。其时盛产于长安。宋代以洛阳和蜀之天彭为最盛,堪称全国第一。现在,牡丹花经过科学培植,品种繁多,花型硕大,五彩缤纷。
●百花王◆( bai hua wang)亦省称“花王”。指牡丹花。以其花型硕大,十分艳丽,被誉为百花之王,故云。唐·皮日休《牡丹》诗:“落尽残红始吐芽,佳名唤着百花王。”清·袁校《元日牡丹诗》:“果然愧花王号,独占春风第一天。”富贵花◆(fu gui hud)牡丹花的喻称,以其花朵硕大、艳丽,为百花之首,故云。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清·曹寅《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鱼作》诗:“老眼愁看富贵花,病躯思啖呵黎勒。”自注:“时邀看城西牡丹,值雨未果行。”呵黎勒,即“诃黎勒”。植物名果实可作吸涩剂,主治久咳久泻等症。
●国色◆(guse)亦作“国色天香”。牡丹花的喻称。谓色香冠绝一国,故云。唐·李正封咏牡丹诗云:“天香夜晚衣,国色朝酣酒。”后誉牡丹花为“国色天香”或分别言“天香”、“国色”。唐·罗隐《牡丹》诗:“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宋·范成大《与至先兄游渚园看牡丹三日行遍》:“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栏烧烛看。”清·姚《和袁香亭看牡丹》诗:“兴极卷帏看国色,病余拥毳作赠诗”亦泛指华丽S5的他花或绝色的美女。
●国艳◆( guo yan)犹“国色”。意为国中最艳丽的花。为牡丹花的誉称。宋·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之四:“国艳天饶酒半酣,去年同赏寄僧檐。”又吴文英《汉宫春·追和尹梅津俞园牡丹》词:“花姥来时,带天香国艳,羞掩名姝。”亦指美艳的他花或美女。
●花后◆( hua hou)牡丹的喻称,以其为群芳之首,被喻称花中皇后,故云。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牡丹,一名花后
●火前花◆( huo qian hua)指牡丹花。谓其多开于清明寒食节禁火之前开放,故云。宋·陆游《天彭牡丹谱·风俗记》:“◆(牡丹花)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在寒时前者,谓之火前花,其开花稍久。火后花则易落。”
●京花◆(jing hua)指重瓣牡丹。以其产生于古京都洛阳,故名。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花释名》:“彭人谓花之多叶者京花,单叶者川花。”叶,指花瓣。又宋·范成大《清明日试新火牡丹会》诗:“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
●鹿韭◆(j)牡丹花的别名。《广群芳谱·花谱·牡丹》:“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
●洛花◆( lud hua)“洛阳花”之省称。唐宋时,洛阳牡丹最盛,故名。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品序》:“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范成大《次韵同年杨使君回自陵舟中见赠》:“洛花堆锦暖,吴镂冰寒。”唐·李商隐《漫成三首之一》:“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木芍药◆(mu shao ydo)本为芍药的一种,唐人称之为牡丹,后因之。旧题唐·李濬《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自注:“《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宋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诗之一:“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茜金◆( qian jTn)牡丹品名。以其花朵大红透黄,故称。茜,茜草,其根可作大红色染料,因借指大红色;金,指黄色。宋·陆游《新晴赏牡丹》诗:“自揣明年犹健在,东厢更觅茜金栽。”
●鼠姑◆(shg)牡丹的别名。唐·陆龟蒙《偈掇野蔬寄袭美》诗:“行歇每依鹀舅影,挑频时见鼠姑心。”舅即“鸦舅”,指乌树,乔木,种子可榨油制烛。
●天香◆(tian xiang)
●为“国色天香”之省称。指色香绝伦之牡丹。《渊鉴类函》卷四百五引明·冯琢庵诗:“非烟非雾倚雕栏,珍重天香雨后看。”清·方文《送春日偕束茹吉等看牡丹》诗:“信有天香亦倾国,金罍在手莫辞干。”金,酒器的美称。天香,亦指香或美女。
●醒酒花◆( xing jid hua)牡丹花的异称。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醒酒花》载:唐玄宗宿酒初醒,与杨贵妃同赏牡丹,新折一枝给杨贵妃,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后遂以“醒酒花”名牡丹。
●魏红◆( wei hong)牡丹花品名。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魏相家。”宋·蔡襄《李阁使新种洛花》诗:“堂下朱栏小魏红,一枝秾艳占春风
●姚黄◆( yao huang)牡丹品名。即千叶黄花,为宋民间姚家所培育,故称。宋·梅尧臣《白牡丹》诗:“白云堆里紫霞心,不与姚黄色斗深。”
●玉版◆(yban)牡丹喻称。以其花色洁白,故云。宋·欧阳修《洛阳牡丹图诗》:“寿安细叶开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又为“纸”、“竹笋”的异名,见各该条。
●玉玲珑◆( yu ling long)白牡丹的喻称。以花晶莹如玉,精巧可爱,故称。宋·司马光《其日雨中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之一:“谷雨后来花更浓,前时已见玉玲珑。”亦指“梅花”,见该条。
●御衣黄◆(yu yT huang)亦省称“御黄”。一种牡丹花的喻称。以其花似帝王龙袍之色,故称。清·钮琇《觚·牡丹述》:“御衣黄,俗名老黄,晓视其白,午后转为浅黄,莺然可爱。”宋·秦观《春词绝句》之三:“浅色御黄应好在,为准还发去年枝。
●转枝花◆( zhuan zhi hua)牡丹花品名。以其能嫁接他枝而得名。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潜溪绯者,千叶绯花……本是紫花,忽于丛中特出绯者,不过二朵。明年移在他校,洛人谓之转枝花。”
●状元红◆( zhuang yan huong)牡丹花的喻称,以其为群花之首,有如状元为应考学士之冠,并呈大红色,故称。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花释名》:“以其高出众花之上,故名状元红。或曰:旧制进士第一人,即赐茜袍,此花如其色,故以名之。”元·乔吉《桂花》曲:“绿衣衬榜,黄麻供奉,不似状元红。”茜袍,即大红袍。
●紫云英◆( yun ying)指称紫色牡丹花,谓花瓣有如紫云一样。唐·元稹《西明寺牡丹》诗:“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又指野蚕豆。 母亲 【母亲】
◆(mu qin)子女对生养已身的妇女的称谓。古单称“母”。《诗·小雅·蓼莪》:“母兮鞠我。”鞠◆(j),养育。
●阿母◆(m)称母。《玉台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北堂◆(bei tang本指母亲居室借指母亲。语本《诗卫风·伯兮》:“焉及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谓北堂树萱,母亲忘状,故以北堂指代母亲。唐·李白《赠历阳褚司马》:“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宋·王安石《和微之林亭》:“中园日涉非无趣,保此千钟慰北。”清·赵翼《戊戌春》诗:“北堂梦杳痛难追,春露惊心又一悲。”亦可指祖母,见该条。亦泛指北屋。
●慈◆(cwei)慈,爱;闱,庭闱,父母居处。连用为母亲的代称。梁焘《立皇后子氏制》:“明扬德阀之懿,简在慈闱之公。”
●家慈◆(jic1)对别人谦称自己的母亲。清·胡寿颐《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女史亡矣!张姥犹时为予述往时携女史钗钿求家慈修饰,家慈恒乐为之劳。”
●令慈◆(ling1)对他人母亲的尊称。令,仅是一种敬辞,有美善之义。清·陈确《祭祝开美文》:“闰月初三,实葬令慈,初五役竣,诸作允釐。”允釐◆(yun1),恰当地治理。
●令母◆(ling mu)贤德的母亲。令,美善。汉·蔡邕《济北相崔吾夫人诔》:“堂堂其胤,惟世之良,于其令母,受兹义方。”
●令堂◆(ling tang)对他人母亲的尊称。元·郑光祖《㑇梅香》第三折:“这声音九分是你令堂。”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世上有此贤德之母…敢请令堂一见。”
●圣善◆( sheng shan)赞美母亲之辞。《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后用以指代母亲。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道士勉其入蜀,适遇相国圣善疾苦,未果南行。”
●太君◆(tai jun)古代官员之母的封号,后用以尊称他人的母亲。
●堂萱◆( tang xuan)代指母亲。宋·范成大《致政承奉卢君挽词》诗之二:“眼看庭玉成名后,身及堂萱未老时。”先妣◆( xian bi)亡母。《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唐·韩愈《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墓志铭》“公先妣,渤海李氏,赠渤海郡太君。”明归有光《先妣事略》“先妣周孺人……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古时亦指活着的母亲。比如:“如丧考妣”。也可以指先祖之母。
●先慈◆(xian1)称亡母。清·陈梦雷《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列难堪,遣人呼入家。”
●先母◆( xian mu)称亡母。明·张宁《方洲杂言》:“揭晓先一夕,先母孺人,梦一老叟自门中入中庭,持笔如椽。”清杜璿《送王舅归黄州》诗:“先母多兄弟,今看一舅存。”仙萱◆( xian xuan)仙界的萱草。喻指长寿的母亲明·唐顺之《双寿图歌为段翁作》:“萱草自是百草长,绯葩翠叶呈婀娜上承老树赖嘉荫,亦如松柏挂女萝。”参见“萱堂”。
●显妣◆( xian bi)古时对去逝母亲的美称。汉·王粲《思亲》诗:“穆穆显妣,德音徽止。”
●萱堂◆(xuan tang)本指母亲居室,借指母亲语出《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谓:“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同“萱”。言,语助词,无义,谓北堂树萱,令母忘忧。宋·叶梦得《遣模归按视石林》诗:“白发萱堂上,孩儿共更杯。”
●中堂◆( zhong tang)母亲。中堂指正室或内室,为母亲所居。因以代母亲。唐·李贺《题归梦》诗:“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菉。”
●尊慈◆(zunc1)敬称母。南朝·梁·沈约《为柳世隆让封公表》:“及顾温清之馆,惧结尊慈之怀。”凊◆(qing),凉。尊慈,亦敬称他人之母。
●尊夫人◆( zun fu ren)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
●尊堂◆( zun tang)敬称他人之母。晋·陆云《答车茂安书》:“尊堂犹灼,贤姨涕泣,上下愁劳,举家惨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媪惊曰:‘是吾甥也。’尊堂,我妹尊萱◆( zun xuan)尊称己母。《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开天宝卷》;“幽冥游遍不见娘,思想尊萱哭断肠。”亦用以尊称他人之母。 幕宾 【幕宾】
◆(mu bin)指官府参谋、顾问人员。以其受聘于负责官员,处于宾客地位,故称。语出《世说新语·雅量》:桓宣武同郗超将拟定芟夷的朝臣名让谢安、王坦之过目。王说:“多了。”宣武提笔拟删减一些。这对谢安含笑说:“生可谓入幕宾也。”芟夷◆( shan y11>,删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迁善》:“判官是幕宾,使主无受拜之礼。
●幕府◆(mf)本为将帅在外的营帐,又借指幕僚、幕宾。即在墓府从事文书、参谋和其他有关事务的人员。唐·韩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崇文命幕府唯公命从。”亦借指“将帅”,见“统帅”条。日本明治维新前掌握全国政权的军阀,亦称幕府。
●幕客◆(muke)幕宾。指在幕府中协助负责官员处理文案政事,并起参谋顾问作用的人员。一般处于宾客地位,故称。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官署衙门。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幕客韦绶笑曰:‘何用穷兵黩武?’”《宋史·吴璘传》:“璘病笃,呼幕客草遗表,命直书其事。”幕僚◆( mu liao)亦作“幕寮”,古时将帅府中,记室之类的僚属,后亦泛指地方军政官署中协助理事的人员相当于幕宾、幕友。《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又以慕僚拔恒…等十八人为学士。”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尔后授河中少尹,幕寮有贵族浮薄者,蔑视之。”
●幕士◆(mush)幕客。明·徐渭《奉侍少保公宴集龙游之翠光岩》诗:“却与从行诸幕士,维舟九泛清觞。”又指宫廷卫士。
●幕友◆( mu you)明清时地方军政官署中协助办理文案、刑名、钱谷等事务的人员,相当于古之幕僚、暮宾。因无官职且由长官私人延聘,视之如友,故日“幕友”。《红楼梦》第九九回:“贾政带了几个在京请的幕友,行夜宿,一只,到了本省。墓碑】
◆( mu bei)立在坟前或后面的石碑。用以记载死者姓名,卒年月以及史略、赞语和子女姓名,等等。秦以前碑为木制,汉以后改为石制。碑多刻文字以垂久远。唐·韩愈《曹成王碑》:“先王薨于二十五年,吾昆弟在,而墓碑不刻,无文。”清·俞樾《荣香室丛钞·房玄龄名字》:“欧阳公《集古录》中,有玄龄墓碑。”
●墓表◆( mu bido)犹墓碑,以其立于墓前或墓道内,表彰死者,故称。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宗元始至是州,作《陆先生墓表》,今以奉献,与宣英读之。”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墓表》:“按墓表东汉始,安帝元初元年立,《谒者景君墓表》,厥后用之。”
●墓碣◆(mu jie)墓碑的别称。碑,方;碣,圆;形体不同。《后汉书·窦宪传》:“封神丘兮建隆碣”李贤注:“方者为之碑,员者为之碣。嵑亦碣也。”宋苏轼《与曾子巩书》:“祖父之没,轼年十二矣,固能记忆其为人又尝见先君欲求人为撰m°
●墓碣。”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埋铭、墓志、墓表、墓碣,皆一类也。”
●墓石◆(mush)墓碑;墓志。叨·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致仕官》:“◆(孙简肃)以原官致仕。身后其家求先大父文其墓石,因衔上入致仕二字。”
●玄石◆(xuan sh1)指墓碑或石碑。唐·韩愈《李公墓志铭》:“铭北玄石,维昧之诒。”诒◆(y),遗留,传给。明·杨慎《江礼记》:“史臣颂烈,敬垂鸿休于玄石”清·王国维《罗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铭》:“宜刊玄石,武扬芳烈。”亦指石碑”、“石头”,见各该条。
●员石◆(yuan sh1)墓碑。员,同“圆”。《后汉书·赵岐传》:“可立一员石于吾墓前,刻之曰:‘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幽珉◆( you min)墓碑。幽,坟墓;珉,美石。宋·叶适《高夫人墓志铭》:“卓哉诗书章懿勋,叙铭其实刊幽珉。”志石◆( zhi sh11)墓碑。以其上有所记,故称。唐·贾岛《哭卢仝》诗:“冢侧志石短,文字行参差。” 墓道 【墓道】
◆(mda)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一般指由墓门通往墓室的甬道。《左传·定公元年》:“秋,七月,癸已,葬昭公于墓道南。”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
●坟◆( fen yan)墓道。《汉武故事》:“葬茂陵,芬香之气异常,积于坟埏之间,如大雾。”
●墓隧◆(musu)即墓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宋·欧阳修《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既葬,赐其墓隧之碑首,日旧学之碑。”宋·苏轼《赵请献公神道碑》:“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
●埏道◆( yan dao)墓道。埏◆(名),墓隧,即墓道。晋陆机《大墓赋》:“屯送客于山足,伏埏道而昊之。”《五代史杂传·温韬》:“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闳,通“宏”。
●埏路◆(yn)墓道。《南齐书·明帝纪》:“昔中京沦覆,鼎玉东迁,晋元缔构之始,简文遗咏在民,而松门夷替,埏路榛芜。”
●埏隧◆( yan sui)亦作隧。墓道。《后汉书·陈蕃传》:“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李贤注:“今人墓道也。杜预注《左传》云:凿地,通路曰隧。”晋·潘岳《杨仲武诔》:“龟筮既袭,埏道既开。”《晋书·恭帝纪》:“臣推毂阃外,将隔寒暑,不获展情埏隧,私心罔极。”推毂◆(gu),推车前进,谓助上成事。毂,车轮,借指车外,京城之外。阃◆(kun),城郭门限,借指京城。
●幽埏yyan)墓道。幽,昏暗;埏,墓道。《梁书昭明太子统传》:“幽埏夙启,玄宫献成。”唐·骆宾王《祭赵郎将文》:“异域幽埏,但有新栽松柏;他乡古木,非复旧邑粉榆。”榆◆(fen yu),指代故乡。 墓地 【墓地】
◆(md)坟墓及其四周之地。古时达官贵人及帝王将相墓地包括祭田、卢舍、祭场,规模很大。占地从几亩到数百亩不等。一般指坟墓占用地及其周围小块地段。周礼·春官·墓大夫》:“凡争墓地者,听其狱颂《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去女东归,扫陈墓地尔。清·吴《扶风传信录》:“又为许氏择墓地,至今称田螺坟。”
●坟地◆(fend)埋葬死人的地方,亦即坟墓所在地。《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蒯公的公子蒯敬共与豪户查家,争坟地疆界,嚷骂了一场。”
●坟壤◆( fen rang)坟地。壤,土地。清·刘大《游大慧寺记》:“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侍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佳城◆( Jia cheng)喻指墓地。语出《西京杂记》卷四。其书曰:“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跼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滕公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滕公烛照之,有铭焉…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滕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即安此乎!死遂葬焉。”跑◆(po),通“刨”。南朝·梁·沈约《冬节后至逐相第诣世子车中作》诗:“谁当九原上,郁郁望佳城。”李周翰注:“佳城,墓之茔域也。”唐·李邕《云麾将军李府君神道碑》:“桐柏烈烈,碑阙崇崇。盛业何许?佳城此中。”
●墓次◆(muci)葬址,茔地。明·沈德符《野获编工部邵上葵工部》:“邵今居忧,闻至墓次相地,白尽为人所刺,幸漏刃而逸,未知信否。”
●墓所◆( mu suo)墓地,茔地。《后汉书·马援传》:“会况卒,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期◆(j)年,周年。宋·司马光《又潞公家庙碑文》:“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墓虚◆(mu墓地。虚通“墟”,大土山;郊野空地。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三月,堵公复任,始发丧治墓虚,葬公于长沙府南醴凌坡。”
●墓茔◆(muyg)墓地。茔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夫子,指孔子。
●墓域◆(muy)墓地,墓区。《周礼·春官·冢人》“
●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跸,清扫。明·刘基《孝友堂记》:“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咸赎而表之。”
●先域◆( xian yu)祖先的墓地。宋·范仲淹《权三司盐铁判官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君墓表》:“二年三月十日,归葬于萧山之先域,礼也。”
●墟墓◆(xm)墓地;丘墓。《礼记·檀弓下》:“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晋·潘岳《悼亡诗》之三:“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茔地◆(yngd)墓地。茔,坟墓。《旧唐书·太宗纪下》:“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
●茔封◆(ying feng)犹茔地。唐·韩愈《祭郑夫人文》:日月有时,归合茔封。”清·陈确《与同社书》:“且欲以一人之朽骨,长据数亩之腴田,其茔封开广者,或更至数十亩。”茔墓◆(yngm)墓地,坟墓。《新唐书·唐休璟传》:“以赋绢数千散赒其族,又出财数十万大为墓,尽葬其五服亲。”赐◆(zhou),救济;五服亲,五服以内的亲属。清·方苞《台拱冈墓碣》:“吾祖宗茔墓有主,而不肖子得视。”窀穸,墓穴。
●茔域◆(yngy)墓地。后汉书·栾巴传》:“大行皇帝晏驾有日,卜择陵园,务从省约,茔域所极,裁二十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东南流径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周书·孝文传·荆可》:“然可家旧墓,茔域极大。”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不敢望归扫墓域,退托先人之庐,以尽余齿。”余齿,余年;晚年有生之年。
●茔兆◆( ying zhdo)墓地;坟墓。《宋书·袁粲传》:“粲秉前年改葬,茔兆未修,材官可为经略,粗合周礼。”《旧唐书刘邺传》:“伤棨戟之门,遽作荆榛之地,孤骨未归于茔兆,一男又没于湘江。”棨戟之门,豪门。◆(1),戟,均为兵器。清·刘大《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君之在疚,屏酒肉而不御,独居殡宫兆之例,盖二十七月如一日。”
●域兆◆( yu zhao)墓地。坟墓的界址。《周礼·春官·典祀》:“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域兆”汉·郑玄注:“外祀谓所祀于四郊者,域兆表茔域。”孙诒让正义:“言于兆外四表周币封土为界域也。”《旧唐书·吕才传》:“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户立高名》:“先父母早背,域兆未修。”
●园茔◆( yuan ying)墓地。《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哀敬隆祖庙,崇树加园茔。”李善注:“《汉书》注曰:茔,墓田也’。”唐·杨炯《李怀州墓志铭》:“其园,象玄宫之制度。”
●兆域◆( zhao yu)指称墓地。兆,界域又指墓地《周礼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孙诒让正义:“辨其兆域者,谓墓地四畔有营域堳埒也。”三国·魏·曹操《终令》:“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请时定兆域,及依汉魏故事,并太皇太后终制,既葬,公除。”胡三省注:“兆域,谓葬地。”清昭梿《啸亭杂录·陆双全》:“送侍郎至兆域,有其族人阻葬者,双全戟手驾之,卒葬侍郎于其先人冢侧。”
●地◆( zhong di)墓地。《汉书·金日传》:“◆(日殚)薨,赐葬具冢地。”《后汉书·独行传温序》:“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
●冢田◆( zhong tian)墓地。,坟墓。《后汉书·儒林传高诩》:“建武十一年,拜大司农。在朝以方正称。十三年,卒官,赐钱及冢田。”
●家茔◆( zhong ying)墓地。《汉书·哀帝纪》:“太皇太后诏外家王氏田非冢茔,皆以赋贫民。”颜师古注:“茔,冢域也。”《后汉书·郭伋传》:“帝亲临吊,赐冢茔地。”
●冢园◆( zhong yuan)墓地。《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天子怜齐,为悼惠王冢园在郡,割临菑东环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以奉悼惠王祭祀。”
●冢宅◆( zhong zhai)墓地,坟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清·顾炎武《酬归祚明戴笠王仍潘柽章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二十韵》:“梦犹经冢宅,愁不到中闺。” 墓穴 【墓穴】
◆( mu xue)埋棺材的坑穴。又指墓室,即停放灵柩之地下室。《孝经·表亲章》:“其宅兆,而安措之。唐·玄宗注:“宅,墓穴也。兆,茔域也
●寿坎◆( shou kan)犹寿穴。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五:“舅姑将老附茔,选美坵,大为寿坎。松槚茂密,尽得其制。”
●寿圹◆( shon kuang)寿穴。明·胡震亨《唐音统签·司空图》:“◆(图)豫为寿圹。引客坐其中,赋诗酌酒裴徊。”裴徊,犹徘徊。清·龚炜《巢林笔谈·林氏旷达》:“天择一地,葬其同侍之娣某氏,而营寿圹于其右。”
●寿堂◆( shou tang)犹寿穴。《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元愔墓志》:“行尊长薄,将归寿堂。”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七:“古今之葬者,皆为一室。独蜀人为同坟而异葬,其间为通道,高不及眉,广不能容人,生者之室,为之寿堂。”清·俞《茶香室丛钞寿堂寿神》:“按寿堂,今谓寿穴余葬姚夫人,亦自为寿堂。”又指祝寿的礼堂。
●寿穴◆( shou xue)墓穴,一般在生时所营造。明·陶宗仪辍耕录·王眉叟》:“刘君时中者,海内名士也,既卒,贫无以为葬。◆(王眉叟)躬往吊哭,同其遗孤,举其柩葬于德清县,与己之寿穴相近,春秋祭扫不怠。”周,通“赒”,救济。寿域◆( shou yu)寿穴,坟墓。唐黄滔《祭司勋孙郎中文》:“今则江湖梗涩,京洛迢遥,权灵岗,寓安寿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宋公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兆……兄弟两不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锦棚彩幢,两处俱备。”
●寿藏◆( shou zang)墓圹,寿穴。为生时所建。《后汉书赵岐传》:“年九十余,建安六年卒,先自为寿藏。”李贤注:“寿藏,谓冢圹也。称寿者,取其久远之意也。犹如寿宫、寿器之类。”《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图既脱柳璨之祸还山,乃预为寿藏终制。”明·归有光《郑君汉卿寿藏铭》:“郑君汉卿,年五十九为寿藏。”
●寿冢◆( shou zhong)生前所造的墓穴。《后汉书·侯览传》:“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
●玄池◆( xuan chi)指墓穴,犹黄泉。《梁书·皇后传·丁贵嫔》:“玄池翠扃,湘沅已岁。”扃◆(jiong),关门。
●玄扃◆( xuan jiong)墓门;墓室。扃,门。唐·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乔岳标仙迹玄扃妥寿姬。”唐·司空图《石氏墓志》:“光昭懿范,表识玄扃。”明·高启《题晚节堂》诗:“人生百年寿,六十未为晚,胡为凿玄扃,结亭此山坂?”
●玄室◆( xuan shi)墓室。汉·张衡《司徒吕公诔》:“去此宁寓,归于幽室;玄室冥冥,脩夜弥长”晋·丘道护《道士支县谛诔》:“邈矣法师,夙友玄室,累劫之勤,不速而疾。”又指暗室。
●玄宅◆( xuan zhai)墓穴。唐·韩愈《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绝瑕谪,甲子一终反玄宅。”瑕谪,对小过失的指责。夜府◆(yefu)墓穴。元·高明《琵登记·旌表》:“光阴拈指过三春,幽魂渺渺,夜府沉沉,谁与招魂?”钱南扬注:“夜府,犹云夜台,谓墓穴。”
●夜室◆(yesh1)墓穴。南朝·梁·任《述异记》卷上:“阖闾墓中石铭云:吴王之夜室也。”清·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曩因不肖孙堂,连结匪类,近墓作共使老夫不安于夜室,故以海水没之。”又指黑暗的房间。
●夜台◆(ye tai)即墓穴。晋·陆机《挽歌》:“送子长夜台。”李周翰注:“坟墓一闭,无复见明,故云长夜台。”唐·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夜庭◆( ye ting)犹夜台,墓穴。前蜀·杜光庭《卢尉大夫助上元斋词·下元》:“释冤债于夜庭,落罪尤于地简。”幽◆( yau cuT)墓穴。,窟穴。亦指坟墓。宋·楼钥《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诗:“烦君更护幽,或恐意如犹有知。”清·钱谦益《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行状以上史馆牒考功,墓志以质幽讯来者。”
●幽坎◆( you kan)墓穴别称。坎,坑穴。唐·韩愈《丰陵行》:“哭声訇天百鸟噪,幽坎昼闭空灵與。”唐·杜牧《伤猿》诗:“独折南园一朵梅,重寻幽坎已生苔。”
●幽圹◆( you kuang)墓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生以幽圹不可久居,议同旋里。”
●幽室◆( you shi)墓穴。宋·秦观《李状元墓志铭》:“初君襄事期迫,不暇纳幽室之铭。”清·姚鼐《副都统朱公墓志铭》:“作铭幽室埋其阿,此石可泐名不磨。”又指山洞、石室、肾脏。
●幽穸◆( you)墓穴。,深夜。指洞穴的昏暗,借指洞穴。唐·元稹《为萧相谢追赠亡父表》:“恩波下济,泽被穷泉,天誉旁临,日闻幽。”穷泉,阴间。宋·曾巩《雍王乳母宋氏赠郡君制》:“是用追命尔封进于列郡,以光幽穸,尚服宠章。”
●幽兆◆( you zhao)墓穴。兆,墓地。宋·叶适《母杜氏墓志》:“今启殡屋以从幽兆,则万事殒裂而终已于此矣。”元室◆( yuan shi)即玄室,元,通“玄”,幽暗。明·何景明《王母何氏墓碑》:“驾彼柏辆兮,载此杉槨;前建文兮,乃造元室。”柏辆,灵车。
●冢◆( zhong cuT)圹,墓穴。竁,墓穴。《南史·到溉传》:“气绝便敛,敛以法服,先有冢,敛竟便葬,不须择日。”
●冢圹◆(《zhongkudng《墓穴,《汉书·佞幸传·董贤》“治第宅,造冢圹,放效无极,不异王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秦始皇大兴厚,建冢圹于丽戎之山。”
●冢堂◆( zhong tang)墓室。《后汉书·安成孝侯赐传》“帝为营堂,起祠庙,置卒,如春孝侯。”
●冢藏◆( zhong zang)冢圹。墓穴。《后汉书·阵蕃传》“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证时惑众,诬污鬼神乎?”宋·叶适《故大宗丞兼权度文郎官高公墓志铭》:“公先治湖武康上柏山,预为冢藏,十二月某日,不华奉公丧以归。”
●器窀穸◆(zhun)亦作“屯夕”,即墓穴。《左传·襄公三十年》:“唯是春秋窀岁之。”杜预注:“窀,厚也。岁,夜也;厚夜,犹长夜。”按:“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卷十二:“古字作屯夕,后加穴,以窀为墓穴。是也。” 木匠 【木匠】
◆( mu jiang)凡制造木器或担任建筑木工者,均称木匠,即木工。汉·王充《论衡·量知》:“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按古代称建筑木工为木匠,造木器者为梓人。
●大匠◆( da jiang)木匠,以具有高超技艺者而称。《老子》“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唐·韩愈《送张道士序》:“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匠人◆( jiang ren)木匠;工匠。匠,即“木工”。《墨子“”
●天志上》:“譬如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人,制造车轮的工匠。南朝·梁·沈约《上建阙表》:“宜诏匠人,建此象阙。”唐·韩愈《题木居士》诗之二:“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亦何如。”亦指擅长写作的人。
●匠氏◆( jiang sht)木匠;工匠。《左传哀公十七年》:“辛己,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唐·韩愈《进学解》:“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阒楔,各得其益,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地。”杗◆(mang),房屋正梁;桷◆(ju),方形椽子;欂栌◆(b),斗拱,即柱上承栋梁的方形短木。侏儒,梁上的短柱;椳◆(wei),承托门轴的门臼;阒◆(nie)。门中所竖立的短木;◆(dian),门闩。
●匠者◆( jiang zhe)木匠;工匠。◆(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渭之。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而匠者不顾。”大本,主根;塗,通“途”。晋卢湛《赠刘琨》诗:“匠者时眄,不免宾。”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先是震于外寝匠者以为不祥,将加治葺。”
●梓匠◆( zi jiang)木工。古“梓”与“匠”有别:梓人造器具,匠人为宫室。《孟子·尽心下》: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赵岐经:“梓匠,木工也。”孙奭疏:“梓人成其器械以利用,匠人营其宫室以安居。”
●梓人◆(zren)古代木工之一。《考工记·总序》载木工有七,其一为梓人,专造饮具、箭靶和钟磬架子。后世称建筑木工为梓人,唐·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弟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宗而处焉。” 木星 【木星】
◆( mu xing)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体积最大,有十五颗卫星,古称岁星。沿黄道绕太阳一周约十二年;黄道带共分十二宫,每年经行一宫。中国古代用它纪年。《史记·天官书》:“木星与土合,为内乱,饥,主勿用战,败。”
●仓灵◆( cang ling)位于东方之木星。汉·扬雄《太玄戾》:“仓灵之雌,不同宿而离失,则岁之功乖。”司马光集注:“仓灵,木之精,岁星也;其雌金之精,谓太白也。”
●仓龙◆( cang long)位于东方的木星。《汉书·王莽传中》:“岁在寿星,填在明堂,仓龙癸酉,德在中宫。”颜师古注引服虔曰:“仓龙,太岁也。”太岁,即木星又指青色的“骏马”,见“良马”条。
●重华◆( chong hua)木星别称。特指其与心宿遇,两星相重时之称。《后汉书·郎传》:“《尚书·洪范记》曰:月行中道,移节应期,德厚受福,重华留之。重华者,谓岁星在心也。”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德星◆( de xing)即岁星,木星别称。旧谓能主祥瑞,故称。《史记·孝武本纪》:“望气王朔言:候独其星出如瓠,食顷复入焉。有司言:“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司马贞索隐:“今按:此纪惟言德星,则德星,岁星也。岁星所在有福,故德星也。”又喻贤士。
●德宿◆(de)犹“德星”。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仁草晨莩,德宿宵映。”仁草,即瑞草如朱草、萱荚之类便是,因见之则有福瑞,故云;莩◆(f),萌生。
●福星◆( fu xTng)木星别称。古人以为岁星所在有福,故名。唐·李商隐《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东有青龙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青龙,东方七宿,白虎,西方七宿。
●纪星◆(jing)木星别称。古以木星纪年,故云。《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日摄提、日重华、日应星、岁星。”木精◆( mu jing)岁星别称。古以为其五行中木之精气,故云。《后汉书·襄楷传》:“岁为木精,好生恶杀,而淹留不去者,咎在仁德不修,诛罚太酷。”《太平御览》卷五引《尚书考灵曜》:“岁星木精,荧惑火精。”
●郎◆( mu lang)木星的拟人之称。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幔亭遇仙录》:“青鸟近传王母信,苍龙遥引木郎车。”善星◆( shan xTng)岁星的别称。《孙子·计》:“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唐·杜牧注:“岁星为善星,不福无道。”
●摄提◆(shet)为“摄提格”之省称。我国古代太岁◆(假设的岁星,由西向东)纪年法中十二个太岁年名的第一个因以指代木星。《楚辞·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阪兮,惟唐寅吾以降。”贞,正当;孟陬,即正月。《后汉书·律历志下》“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
●岁星◆( xing)即木星。以其每年沿黄道带经行一宫,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名。《史记·天宫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
●应星◆( ying xing)岁星即木星的别称。因其与假设的太岁◆(由西而东)相对应◆(即相反一东向西)而行,故名。《广雅·释天》:“岁星谓之重华,或谓之应星。”王念孙疏证引《开元占经》:“岁星岁行一次,十二岁一周天,与大岁相应。”周星◆( zhou xing)即岁星。以其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名。南朝·梁·庾肩吾《咏同泰寺浮图》诗:“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唐·白居易《与刘苏州书》:“岁月易得,行复周星。”又借指十二年。 奶妈 【奶妈】
◆(nai ma)受雇于人用自己的奶汁喂养他人孩子的妇女,又称乳母。古代雇佣者对其有各种称谓。
●奶媪◆(nai)乳母。媪,老妇人,亦指少妇。《晋书桓玄传》:“奶媪每抱诣温,辄易人而后至,云其重兼常儿。”奶母◆(ndi mu)乳母。《南史·何承天传》:“除著作郎,撰国史,承天年已老,而诸佐郎并名家年少,颍川。荀伯子嘲之,常呼为奶母。”
●乳媪◆(rdo)乳母。媪,老妇人。《梁书·袁昂传》“父…事败诛死,昂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庐山。”《新唐书·元德秀传》:“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中宗守岁,以皇后乳媪配窦从一,诵《却扇诗》数首。”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章:“及至厅事,则赫然余乳媪在焉。”
●乳保◆(ru bao)即乳母。保,姆。隋·李德林《天命论》:“幼在乳保之怀,忽睹为龙,惧而失抱。”《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九年》:“先是,魏主频丧皇子,年渐长,深加慎护,择良家宜子者以为乳保。”
●乳婵◆(rbi)乳母。《晋书·石勒载记下》:“黎阳人陈武妻一产三男一女…◆(石勒)赐其乳婢一口,谷一百石,杂四十匹。”
●乳姐◆(rji)宋人称乳母为乳姐。明·王志坚《表异录士庶》引《诸事拾遗》属之乳姐,傅以潼母。”潼母,即乳母。乳姥◆(ro)乳母。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许怀德为殿帅,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
●乳母◆(rmu)奶妈。《荀子·礼论》:“乳母,饮食之者也。”唐·刘《隋唐嘉话》卷上:“昔汉文不敢更先帝约束而天下理康,若高宗拒乳母之言,近之矣。”
●乳娘◆(ru niang)乳母。清·李渔《玉搔头·误投》:“当日服事的乳娘,并不见面,那个老婆子是从哪里来的?”
●乳人◆(ru ren)乳母。《宋书·刘怀敬传》:“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南齐书·皇后传·宣孝陈皇后》:“太祖年二岁,乳人乏乳。”
●乳妪◆(ry)乳母。妪,老年女人这里当指曾为乳母的老年妇人。宋·洪迈《夷坚甲志·晏安宅妻》:“妇与乳妪以月二日往焚香。”清·施润章《蠖斋诗话为陆事纪异》:“署中老乳妪发狂作歌,其声凄楚。”
●母。”郑玄:“选于傅御之中,《丧服》所谓乳母也。食母◆(s1m)乳母。《礼记·内则》:“大夫之子有食。” 南方 【南方】
◆( nan fang)方位名称,以北方相对。指南面、南边,亦指南部地区。《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仪礼·觐礼》:“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大城城父而真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赤方◆(chi fang)指南方。古以五行、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色赤,故曰赤方。《宋书·符瑞志上》:“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景云,祥云。
●赤后◆( chi hou)南方别称。南方色赤;后,后土。《管子幼官》:“饮于赤后之井。”房玄龄注:“南方井也。”
●赤位◆( chi wei)南方的异称。犹“赤方”。唐·陶拱《天晴景星见赋》:“起青方者,萦瑞彩以葱珑;发赤位者,统祥光而翕绝。
●丹陆◆(dan)指南方大地。南方色赤,故云。唐·魏征《五郊乐章·雍和》:“昭昭丹陆,帟帟炎方。”,◆(luan)带子;帐幕。炎方,亦指南方。
●丹冥◆( dan ming)指南方极远之处。冥,天。晋·张协《七命》:“丹冥投烽,青徼释警。”李善注:“丹,南方朱冥也。”朱冥,即南方。
●丹野◆( dan ye)南方大地。晋·陆云《盛德颂》:“神母哀号,命丹野。”展◆(d),传达,表达。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桓温)问曰:‘太玄是何其也?”答曰:‘南方丹野,北为太玄,必西北走也。”
●火离◆(hu1)指称南方。以其五行属火,八卦为离,故称。唐·张九龄《荔枝赋》:“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震方,东方。
●火维◆( huo wei)南方的别称。古以五行中的火配南方;维,维系四方的绳索,借指方位。故称南方曰“火维”。
●南邦◆( nan bang)指南国,南方。《诗·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元·揭徯斯《送也速答儿赤序》:“国家臣妾万邦,南邦为一。”
●南鄙◆(nnb)南方边远之地,亦指南方。《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予客自南鄙,观艺于鲁。”
●南道◆( nan dao)指南方。《史记·游侠列传》:“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此盗跖居民间者,曷足道哉!”
●南地◆( nan di)南方地区。《战国策·秦策三》:“今攻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楚魏…”南朝·梁·简文帝《悔赋》:“楚王刻鹤,播徙南地。”唐·贾岛《送人南归》诗:“虽然南地远,见说北人多。”《宋史·兵志》:“议者言南地
●不宜牧马,昨自牧养,今二三年,已得马数百。”
●南端◆( nan duan)南方、南边。汉·王逸《九思·守志》绕曲兮北次,造我车兮南端。”又指南边正门。
●南国◆(nngu6)泛指我国南方。《楚辞·九章·桔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南国有佳人,容华忌桃李。”南唐李煜《望江南》词:“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南纪◆(nanj)指南方。纪,丝的头绪,引申为边际、界限。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郑玄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吴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后因以指南方。南朝·梁·江淹《王侍中为南蛮校尉诏》:“赞政南纪,播惠西夏。”宋·杨万里《读罪诏》诗:“中原仍梦里,南纪且愁边。”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三:“象齿焚身,祸延南纪。”
●南离◆(nan1)指南方。《易》离卦位在南方,故称。汉张衡《骷髅赋》:“取耳北坎,求目南离。”章樵注:“离,南方火;火外景,故目属之。”明·唐顺之《冬至南郊》诗:“位以南离正。宵从甲子分。”清·钮琇《觚·石言》:“◆(端溪砚石)望之有形,抚之无迹;南离炳晖,蒸为紫云。”
●南陆◆(nn1)南方,南方大地。《后汉书·律历志下》:“是故北陆为之冬,西陆为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晋·陶潜《述酒》诗:“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元·周权《次韵褚仲明苦热行》:“烛龙衔火飞南陆,万叠云峰天地窄。”烛龙,神兽。人面龙身,衔烛照明。
●南荣◆( nan rong)南方地区,因南地温暖,草木常茂,故名。《楚辞·九怀·思忠》:“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期兮南荣。”又指房屋的南檐;荣,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
●南土◆(nan tu)指南方地区。《诗·大雅·崧高》:“往近王舅,南土是保。”孔颖达疏:“当于南方之土,于是安居之矣。”《左传·昭公九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
●燕、亳,吾北土也。”唐·牛僧孺《玄怪录·崔绍》:“南土风俗,恶他舍之猫产子其家,以为大不祥。”清·姚燮《哀雁》诗:“自云朔方岁饥苦,欲托残生到南土。”
●南夏◆(nan xia)泛指中国南部地区。夏,古指中国。《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绍姿弘雅,表亦长者。称雄河外,擅强南夏。”《晋书·郭璞传论》:“景张……袭文雅于西朝,振词锋于南夏。”南朝·齐·谢脁《酬德赋》:“我艤舟以命徒,将汩沮于南夏。”
●南乡◆(nan xiang)南方。《诗·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毛传:“乡,所也。”郑玄笺:“维女楚国,近在荆州之域,居中国之南乡。”三国·魏·曹植《神龟赋》:“苍龙虬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冈。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乡。”苍龙、白虎、朱、玄武,分别为东西南北七宿之名。南中◆(nan zhong)泛指南方,南部地区。唐·王建《荆门行》:“南中三月蚊蚋生,黄昏不闻人语声。”宋·陈善《扪虱新话·南地花木北地所无》:“南中花木,有北地所无者,茉莉花、含笑花、阇提花,渠那异花之类。”清·薃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岁,春将半,始载南中异卉而归,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复归艺菊。”
●热乡◆(re xiang)南方。《诗·豳风·七月》:“七月鸣购”。唐·孔颖达疏:“孙毓以为寒乡率早寒,北方是也;热乡乃晚寒,南方是也。”
●炎方◆( yan fang)泛指南方之地。八卦中的离卦指南方,其卦形象征火,实指南方炎热,故日炎方唐·李白《古风》三四:“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唐·杜甫《望岳》:“歘吸领地灵,澒洞半炎方。”歘◆(xu),忽。洞◆(hong dong),弥漫无际。
●炎天◆( ya tian)指南方。《吕氏春秋·有始》:“南方日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谓南方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所照临的地区。炎天又指夏日,见“夏天”条。
●炎土◆(ynt)泛指南方。以其地炎热,故称。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夫以雄才不世之主,犹储精于沛乡;奇略独出之君,尚婉恋于樊阳……况北州之贱士,为炎土之流人。”亦指西南边远之地。
●朱方◆( zhu fang)南方。朱,赤色。南方色赤,故称。唐皎然《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诗:“谴深辞紫禁,恩在副朱方。”明·刘基《梅颂》诗:“朱方之秀梅实硕兮,含章而贞受命独兮。”
●朱冥◆( zhu ming)南方
●《楚辞·刘向九叹·远游>》:绝都广以直指兮,历祝融于朱冥。”王逸注:“朱,赤色也。言己行乃横绝于都广之野,过祝融之神于朱冥之野也。”
●朱垠◆( zhu yin)南方极远之地。垠,边际。汉·班固东都赋》:“西河源,南淡海漘,北动幽崖,南耀朱垠。”唐张九龄《为王司马祭甄都督文》:“北拥旄于玄朔,南仗节于朱垠。”宋·范仲淹《明堂赋》:“南门之外,则有朱垠,越裳、八蛮之族,唯北是望。” 南疆 【南疆】
◆( nan jiang)南边的疆界。指靠南方边界的地南鄙◆(nnb)南方边境地带。鄙,边鄙,边远地区。《左传·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竹书纪年·威烈王九年》:“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予客自南鄙,观蓻于鲁。”
●南垂◆(nan chu1)南方的境界。垂,通陲,边疆。《后汉书·公孙瓒》:“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晋·潘岳《西征赋》:“惊横桥而旋轸,历敞邑之南垂。”轸◆(znen),古代车后横木,指代“车”。《魏书·食货志》:“又于南垂立互市,又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
●南藩◆(nan fan)亦作“南蕃”。犹南疆。《史记·赵世家》:“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陈书·高祖纪上》:“非其神武,久丧南藩。”唐·杜甫《人日寄杜二拾遗》诗:“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又指南方的屏障。
●南畿◆(nanj)南方边远地方。三国·魏·曹丕《述征赋》:“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亦指京城的南郊。
●南徼◆( nan jido)南方边陲,南部边界。徼,边界。唐·宋之问《入泷江》诗:“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新唐书·天文志一》:“江源自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
●南裔◆(nny)南方边境地区。裔,本指衣的边沿,借指边境地区。晋·陆机《赠顾交趾公贞》诗:“发迹翼藩后,改授抚南裔。”《晋书·苻坚载下》:“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如何?”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郊止远居南裔,越裳之俗也;敦煌僻处西域,昆戎之乡也。” 内室 【内室】
◆( nei sh)指富有者家中女子卧室。因其常设在房屋的深处,故云。
●奥室◆(dosh)内室,深宅。奥,深,内;内室。《后汉书·梁冀传》:“堂寝皆有阴阳奥室,连房洞户。宋·陆游《雨闷示儿》诗:“重裘坐奥室时序真强名。”明·宋濂《悦堂禅师<四会语>序》:“予窃闻之:入奥室者,能探于幽邃;开危岑者,始瞩于冥范。”危岑,高山。
●闺房◆( gut fang)内室,特指女子卧室。闺,女子卧室。汉·司马相如《琴歌》“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闺阁◆(gug)内室,女子卧室。《史记·汲郑列传》“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宋史·涂端友妻传》:“吾闻贞女不出闺阁。”
●闺间◆( guT kun)内室。《白虎通·嫁聚》:“闺之内,衽席之上,朋友之道也。”
●金闺◆( jin gui)闺阁的美称。即女子居住的内室。赵嘏《昔昔盐·长垂双玉啼》:“向灯垂玉枕对月酒金闺。”唐·王昌龄《从军行》:“更吹横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九重闺◆( jiu chong gut)深闺,九重,谓九层门,极言其深。唐·乔知之《秋闺》诗:“鸳绮裁已成,龙乡信难见,窈窕九重闺,寂寞十年啼。”
●壶阁◆( kun ge)闺房,内室。壶,古时宫中道路。引申指内宫,亦泛指妇女居住的内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藉芳令妇人织足善走,然深居壸阁,亦不宜名履远游。”
●间闱◆( kun wei)亦作“壶◆(kun)闱。”古时妇女居住的内室。汉·班固《达成记》:“阃闱恣赵,朝政在王。”李善注:“阃闱,闼门之内也。”闼门,宫中小门。
●兰闺◆( lan)女子居室之美称。刘珊《侯司空宅咏妓》诗:“妆罢出兰闺。”
●兰室◆(lan shi)女子居室之美称晋·张华《情诗》之一“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唐·王勃《送李十五序》:“山芳袭吹,疑居兰室之中;水树含香。宛似枫江之上。”
●内房◆(nei fang)女眷居住的屋子。《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迎六宫佳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内寝◆( nei qin)指正妻之居室。亦泛指内室。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妇人迎送不出门内言不出于。送之门,谓送于内寝之内也。”◆(kn),门限。
●庭帷◆(ting wei)妇女内室。以其张有帐缦,故称。唐·寒山《诗》十二:“鹦鹉宅西,虞罗捕得归。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庭帏之中,固非激奋之地。”
●帷房◆( wei fang)内室,闺房。谓有布帷环绕的内房,妇女所居。晋·赵至《与嵇茂齐书》:“翱翔伦党之间,弄姿帷房之里。”《宋书·后妃传赞》:“且爱止帷房,权无外授。”卧内◆( wo nei)内室,卧室。《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下室◆( xid shi)内室,内堂。《仪礼·既夕》“朔月,若荐新,则不馈于下室。”郑玄注:“下室,如今之内堂。”《礼记·丧大记》:“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郑玄注:“内子,卿之妻也;下室,其燕处也。”
●香闺◆( xiang guT)女子内室的美称。唐·陶翰《柳陌听早莺》:“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五代·前蜀·李珣《虞美人》词:“卻回娇步入香闺,倚屏无语拈云篦,翠眉低。”璇闺◆( xuan guT)闺房的美称。璇,美玉;女子居室。唐·沈《古歌》:“璇闺窈窕夜秋长,绣户徘徊明月光。”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三:“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重罗幕。”
●幽阁◆( you ge)深闺。指女子的卧室。唐·武平一《薄命》诗:“幽阁禽鸟噪,困阶草露滋。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流景,指流动的时光。
●幽闺◆( you)深闺。旧指女子的卧室c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燕语凋梁,状对幽闺之语。”唐·崔曙《古意》诗:“独自幽闺里,夜夜苦更长。”
●幽间◆( you kun)深。幽,深远;阃,本指宫内小巷,借指女子居住的内室。明·王世贞《鸣凤记·灯前修本》:“良人素秉忠,封事频频上。清夜谩劳神,幽添悲怆。”良人,丈夫黑幽闼◆( you ta)本指宫中幽深的小门,借指深闺。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东南有思妇,长叹充幽闺。”吕向注:“幽闼,深闺也。”
●玉闺◆(yugu)闺房的美称。唐·李《醉中袭美先月中归》诗:“休文虽即逃琼月,阿鹜还须掩玉闺。”
●中◆( zhong gou)内室,指闺门以内。《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毛传:“中冓,内冓也。”清·沈起风《谐铎·节母死时箴》:“百余来年,闺门清白,从无中冓之事。”又指正妻。见妻子条。
●中闺◆( zhong guT)内室,内房。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夕阴结空幕,霄月皓中闺。”吕向注:“夜阴之气,结集空帷,月照于空房之中也。’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清·刘大《方氏学舍记》:“闻方氏所以馆余之室,已易为中闺,而颂椒兄弟复徙于他处读书。”中间◆( zhong kun)内室,,本指宫内的小巷,借指为内宫或妇女居住的内室。宋·张师正《括异志·孙翰林》:“遽呼左右逐之,出中阃,即不见。”明·张居正《恭颂母德》诗:“圣化基中阃,坤仪贞万方。” 内心 【内心】
◆(nei xin)心中,心里头。因心在体内,故称。汉·刘向《说苑·脩文》:“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净印法门经》卷一:“内心寂静若虚空,外观世界犹如幻。”五内◆(wnei)犹五中,即五脏,指内心汉·蔡琰《悲愤诗》:“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惊惋摧恸,五内交殒。”
●五中◆(wu zhong)五脏,指内心。《素问·阴阳类论》:“五中所主,何脏最贵?”王冰注:“五中谓五脏。”亦指内心,如“五中无主”。
●玄览◆( xuan Ian)犹玄镜,即明镜,指人的内心。《老子》“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高亨正诂:“览、鉴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鉴者镜也。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又指远见远望。
●中肠◆( zhong chang)优内心。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爱至望若深,岂不愧中肠。”唐·元稹《春月》诗:“四邻非旧识,无以话中肠。”宋·秦观《幽眠》诗:“忽忽竟何就,念之动中肠。”
●中心◆( zhong Xin)内心。心居体中,故称中心。《诗·唐风·有秋之杜》:“中心好之,曷欲食之。”又指物之中央。尼姑】
◆(ng)女佛教徒。落发僧衣,吃素拒荤,独处不婚,出家后长年在寺庵修行。
●比丘尼◆(bqin1)尼姑。为梵语之音译。指受过戒的女僧。《魏书·释老志》:“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妇人道者为比丘尼。”桑门,即沙门,谓佛教之门。
●梵花◆( fan hua)尼姑的异称,特指青年尼姑。《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徐姓螟蛉是实申家骨血无差。昔年我父爱梵花,留恋尼姑生下。”
●姑子◆(gzi)尼姑。《红楼梦》第十五回:“因遗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静虚说了,腾出几间房来预备。”又指“女儿”或该条。
●女僧◆(nu seng)尼姑明·王叔承《宫词》之四五:“女僧闻作兰会,乞假中元施宝簪。”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会,以超度亡魂;民间亦有祭祖活动。
●女师◆(nsh)尼姑。《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却说非空庵原有两个房头,东院乃是空照;西院的是静真,也是个风流女师。”
●师姑◆(shg)尼姑的尊称。《景德传灯录·智通禅师》“师姑天然是女人作。”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京师僧讳和尚,称日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夫家娘家着不得,剃了头发做师姑。”师姨◆(shy1)比丘尼,即女僧,尼姑《翻译名义集·七众弟子》:“比丘尼称阿姨、师姨。”
●优波◆(youb)梵语,亦译为“优婆”,即尼姑。南朝梁·简文帝《<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末地之极已终,优波之身且谢。”清·黄宗羲《安丘张母李孺人墓志铭》:“传灯录>中以女身而得度者,亦或有之,而孺人身不履塔庙,家不纳优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拔苦恼于优婆之国,立道场于爱河之滨。” 年代 【年代】
◆(nian dai)年数,时代。泛指某一段时期,如某一朝代,汉武帝时代等等。但不指世纪的年代。唐·张说赠°,,
●崔公》诗:“事随年代远,名与图籍留。”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年代大讹,何足为典要。”
●年纪◆(nian)年代,时代。纪,岁《宋书·索虏传》:“司马琅邪,保守扬、越,绵绵连连,绵历年纪”清·顾炎武《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诗:“少时来往江东岸,人代更移年纪换。”又指“年龄”,见该条年时◆( nian sh)年代,岁月。晋·陆机《梁甫吟》:“冉冉年时暮,迢迢天路征。”《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与造年时邈绝,世不相及,无复藉闻。”《魏书·寇传》“苻坚仆射韦华,州里高达,虽年时有异,恒以风味相待。”
●年世◆(nian shi)年代,年数。《孔丛子·诘墨》:“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年祀◆( nian si)亦作年襈。年代、年岁。唐·刘知几《史通·五行志杂》:“且春秋之后,战国之时,史官阙书,年纪难记。”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上》:“尝闻年绵远,晋代奇迹,盖已略尽。”
●年所◆( nian suo)年数、年代。所表示约数。《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清·恽敬康诰考下“迨太平之日,复建邦取土,为永永年所之计。”
●世代◆( shi dai)时代,朝代。《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世代虽殊,其揆一也。”揆,尺度,准则。《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惟陛下嵇古世代之初所以明赫,及季世所以衰弱至于泯灭,近览汉末之变,足以动心诫惧矣。” 年龄 【年龄】
◆(nian ling)人或其他生物已经生存的年代。这里专指人已经生存的时间。《礼记·王文世子》:“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南朝·梁·沈约《奉华阳王外兵》诗:“餐玉驻年龄,吞霞反容颜。”宋·陆游《乞祠禄札子》:“实缘年龄衰迈,气血凋耗,夏秋之季,痼疾多作。”
●芳年◆( fang nian)美好的年华。犹妙龄。指年少青春时期。南朝·宋·鲍照《代白曲》之二:“齐讴秦吹卢女弦,千金顾笑灵芳年。”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年齿◆(nion)年龄。《庄子·徐无鬼》:“舜举乎童土之地,年齿长矣,聪明衰矣,而不得休归。”聪明,指听力视力。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年齿虽高,气力逾励。”年华◆(nian hua)年岁,年纪。北周·庾信《竹枝赋》:“潘岳<秋兴>,生倦游,桓谭不乐,吴质长愁并皆年华未慕容貌先秋。”清·李渔《玉搔头·分任》:“也知道年华不小,年华不小,怎奈这痴魔环绕,把聪明偷盗。”又指时光,如虚度年华。亦指春光。
●年几◆(nian)年纪,岁数。几,通“纪”。南朝·梁刘孝威《拟古应教》诗:“美人年几可十余,含羞转笑敛风裾。”裾◆(j),大襟;衣袖。宋·王谠《唐语林》卷五,黄幡绰奏曰:“大家年几不为小,圣体又重,倘马力既极,以至颠踬,天下何望?”踬◆(zh),被绊倒。颠踬,跌倒。
●年纪◆( nian ji)年龄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后,年纪尚少。”唐·崔氏《述怀》诗:“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些人家闻得李雄年纪止有三十来岁。”又指年代,见该条。
●年甲◆(nian jia)甲,天干的第一位,常用作顺序的第一,表序数,故年甲为年龄。宋·刘克庄《木兰花慢未生日》词:“思量减些年甲,怎奈何,须与鬓难瞒。”《水浒全传》第四一回:“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
●年考◆(nian kao)考,老,寿。年考即年寿,多用于指老者年龄。唐·韩愈《商州刺史董府君墓志》:“太师之平汴州,年考益高,挈持维纲,削荒颣,纳之大和而已。”
●年腊◆(nian la)泛指僧龄。腊,指僧人受戒后的年龄。《古尊宿语录·赵丹真际语录》:“有禅师年腊高邈,道眼明白。”唐·白居易《送文畅上人东游》诗:“衣年腊老,心到夜禅空。”
●年事◆(nian shi)岁数,年岁,年纪。如年事已高。南朝,梁·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年事已蹉跎,生平任浩荡。”《南史·虞荔传》:“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唐·杜甫《重送刘十弟判官》诗:“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忝◆(tian)惭愧。
●年算◆(nian suan)犹年龄。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君年算虽少,然先有福业,应受显要”唐·罗隐《简令生日》诗:“龟衔玉柄增年算,鹤舞琼筵献寿杯。”
●年岁◆(nian sui)年纪,年龄。《周礼·夏官·司士》:“辨其年岁,与其贵贱。”贾公彦疏:“知群臣在任及年齿多少也。”宋·沈作喆《寓简》卷十:“八家后房或北里娼女多隐讳年岁,往往不肯出二十以上。”
●年行◆( nian xing)行年,年纪。谓年岁所经历之数,即年龄。行,经、历。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牛】
◆(ni)草食哺乳动物,为重要家畜之一,体强力大,用以耕田拉车,为古代主要畜力之一与人的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
●从牛◆( cong niu)阉过的牛。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十:“凡牛已者即驯从,故谓之从牛。”犗◆(jie),骗过的牛。
●大牲◆( da sheng)牛,以其供祭祀用,故称。《易·萃》用大牲吉,利在做往,顺天命也。”李鼎祚集解引郑玄曰:“大牲,牛也。”《左传·僖公十九年》:“小事不用大牲。”大武◆(dw)指祭祀用牛。《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宙之礼,牛日一元大武。”宋·惠洪《冷斋夜话·牛逐虎》:“嗟哉异哉两大武,高义可与贯高伍。”参见“一元大武”。黑牡丹◆( hei mu dan)牛的戏称。宋·苏轼《墨花》:“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宋·程缤注:“唐末刘训者,京师富人。……京师春游,以观牡丹为胜赏。训邀客赏花,乃系水牛数百在前,指曰:此刘氏黑牡丹也。”元·汤炳龙《题江贯道百牛图》诗:“卷中解后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
●郭椒◆( guo jido)牛的美称。汉·桓谭《新论》:“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故马称骅骝、骥,牛誉郭椒、丁栎。”
●牛◆( lei niu)公牛。,公牛。《淮南子·时则训》“季春之月,……乃合牛腾马,游牝于牧。”
●犁牛◆(ni)杂色或黑色牛。犁,杂色、黑色。《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注:“犁,杂文;骍,赤也。”
●每牛◆(mei niu)小牛。《逸周书·王会》:“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
●旄◆(xTng mao)赤色牛。驿,赤色;旄,旄牛。《左传·襄十年》:“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注:“骍旄,赤牛也。举骍旄者,言得重盟,不以犬难。”
●骍牡◆(xTng)赤色的公牛。骍,赤色马或牛《诗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
●玄牡◆( xuan mu)古代祭天地用的黑色公牛。玄,黑色;牡,指雄性牲畜。《书·汤浩》:“◆(汤)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晋·傅玄《晋郊祀歌夕牲歌》:“于荐玄牡,进夕其牲,崇德作乐,神祇是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已。”又指黑色公马。
●乌犍◆( wu jian)水牛异名。以其色青阉割,故称。犍,阉过的牛。唐·唐彦谦《越城侍旦》诗:“青溪白石村村有,五尺乌犍托此生。”宋·苏轼《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却下三关入蔡州。为买乌犍三百尾。”
●吴牛◆(wn)吴地的水牛。唐·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诗:“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宋·陆游《秋怀》诗:“典琴沽市酿,卖剑买吴牛。”清·陈维崧《减字木兰花·酷暑马上口占》词:“阳乌酣战,身似吴牛偏易喘。”阳乌、太阳。吴牛喘月,谓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喻因疑似而畏惧,形容酷热难当。
●周留◆( zhou liu)水牛的别称。《初学纪》卷二九引晋·郭义恭《广志》:“周留,水牛,毛青股大,状似猪。”《太平御览》卷九百引《郁林异物志》:“周留牛,毛青,大腹,锐头,青尾,其状似猪。” 农民 【农民】
◆( nong min)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也指从事生产耕作的个人。古时农业主要指粮食生产《谷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
●村夫◆( cun fu)农民,乡下人。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云龙山人张天骥者,一无知村夫耳!”清·昭梿《啸亭杂录·稗史》:“因思委巷琐谈,虽不足与辨,然使村夫野妇闻之,足使颠倒黑白。”又指粗俗的人。
●村农◆(cun nong)农夫。《水浒传》第一八回:“解宝领军卒下山……到一个最深僻的山凹平旷处,方才有几家穷苦的村民。”清·曹寅《赴淮舟行杂诗》之二:“行歌惟牧竖,荷篑有村农。”牧竖,放牧的童子;篑◆(ku),盛土的竹箕,荷篑,就是挑着竹筐。
●村甿◆(cun meng)指农人,乡民。甿,民。唐·张九龄《巡属县道中》诗:“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甿”明·唐顺之《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之五:“村甿无曲调,出口自成讴。”讴◆(u),歌。
●佃农◆( dian nong)耕作者,农民,即今贫农。清·唐甄《潜书·富民》:“缗钱锱银,市贩贷之;石麦斛米,佃农贷之。”缗◆(mn),古穿钱的绳,缗钱,成串的钱;◆(z),古重量单位,一两的四分之一;石◆(dan),十斗;斛◆(hu),十斗或五斗。
●佃人◆( dian ren)租种土地的人,农民。佃,租种土地。《宋史·食货志上一》:“再期五年,如期满无理认者,见佃人依旧承佃。”见,被。《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粗粮百石佃人供,钟鼓三时呗声举。”呗声,朗诵佛经的声音。
●农夫◆(nong)从事耕作的人。《诗·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
●农父◆(nong fu)指农夫。元·冯子振《农夫渴雨》:“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又为“司徒”的尊称。
●穑夫◆(sef)亦作“啬夫”,古时农夫。穑,收获谷物。《书·大诰》:“若穑夫,予曷敢不终联亩。”《韩非子·说林下》:“此啬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说文·啬部》:“田夫谓之啬夫。”又指从事一般劳役者或农神。亦为古代官吏名。
●啬民◆(se min)亦作“啬人”。农夫。啬,通“穑”。三国·魏·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劝分务本,啬民昏作,粟帛滞积,大业惟兴。”
●庶◆( shu meng)农民。甿,同“氓”,农民,流民。唐·韦应物《县斋》诗:“闲斋始延瞩,东作兴庶氓。”田父◆(tian fu)农民,特指老农。《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绐◆(dan),欺哄。
●田客◆( tian ke)农民,佃农,以其租种别人田地,故称。《晋书·王恂传》:“又太原租部亦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
●田叟◆( tian sou)老年农民。叟,老年人。《后汉书·韩康传》:“至亭,亭长以韩征君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奋其牛。”
●野夫◆(yef)农夫,以其为在野外劳作之人,故称。《礼记·郊特牲》:“野夫黄冠。”疏:“田夫则野夫也。”亦指隐者。
●野人◆(ye ren)农夫,谓乡野之人。《左传·僖公二三年》:“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块,土块。
●芸夫◆(ynf)农夫。芸,通“耘”,除草。《后汉书·陈传论》:“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阉竖,鄙称太监。
●作夫◆(zu)耕作者,即农夫。作,耕作。《商君书徕民》:“地方百里者,……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又“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选作夫百万。”四竟即“四境”;丘隰◆(x),在丘陵地带新开垦的田;者,即“著”,“者于律”,写在法律上。 奴婢 【奴婢】
◆(nbi)被人无偿役使的男女仆人。男曰奴,女婢。一般年龄很轻,女的尤甚,多为未成年的女孩子。《史记·平准书》:“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
●臣妾◆(chen qie)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书·费誓》:“逾垣墙,窃牛马,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左传·僖公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私属◆( sT shu)奴婢的别称。汉·王莽建立新朝后,于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下令,更名奴婢曰私属,不得买卖。汉扬雄《剧秦美新》:“经井田,免人役。”李善注引汉书》:“莽令更名夫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之。”
●奚隶◆()男女奴仆。《周礼·秋官·禁暴民》:“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孙诒让正义:“奚为女奴,隶为男奴也。”
●减获◆( zang huo)古代对奴婢的贱称。《方言》第三:“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齐北之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谓之‘臧’女而妇奴为之获;亡奴谓之‘臧’,亡婢谓之‘获’。”婿婢,作婢女的丈夫;妇奴,作男奴的妻子。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善注:“韦昭曰羌人以婢为妻,生子曰获,奴以善人为妻,生子曰臧。””
●卒奴◆(zun)奴婢。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东坡自汲,非遣卒奴。” 奴仆 【奴仆】
◆(nup)被剥削者无偿役使的男性仆人。亦可作男女奴婢之总称。《汉书·公孙弘ト式儿宽传赞》:“卫青奋 于奴仆,日出于降虏。”
●从奴◆( cong nu)随从的奴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家奴◆(jian)私家的奴仆。《汉书·高帝纪下》:“郎中田叔、孟舒等十人自钳为王家奴,从王就狱。”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方腊破钱塘时,朔日,太守客次有服金带者数十人,皆朱勔家奴也。”
●家仆◆(jia pu)私家的奴仆。晋·潘岳《马汧督诔》:“倾仓可赏,矧云私粟;狄隶可颂,况曰家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
●家僮◆( jia tong)亦作“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史记·吕不韦列传》:“不韦家僮万人。”唐·方干《山中言事》诗:“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
●客丁◆(ke ding)仆人。宋·黄庭坚《奉送周元翁锁吉州司法厅赴礼部试》诗:“系船湓城秣高马,客丁结束女缝裳。”仆厕◆(pce)犹仆役。厕,通“侧”。宋·陶谷《清异录·君道》:“孟蜀隳危,大军吊伐,伪昶遣皇太子玄诰,平章事王昭远统兵捍御,玄诰乳臭小子,昭远仆厕材。太祖叹曰:孟昶都无股肱爪牙,其亡不晚矣。”
●仆隶◆(p)奴仆。《列子·仲尼》:“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晋·袁宏《后汉书·桓帝纪》:“王成者,固之仆隶。”唐·姚合《送孙山人》诗:“尘土衣裳重,腥羶仆隶饥。”宋·苏辙《历代论二汉光武下》:“景武之后,此风衰矣,大臣用舍仅如仆隶。”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火神》:“已而红焰满堂,仆隶杂遝,拥一绯衣人至,据案而坐。”
●仆虏◆(p)犹仆役。古人以战俘为家奴,故称。《列子周穆王》:“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汉·刘向《说苑·尊贤》:“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晋·葛洪《抱朴子·审誉》:“兵兴之世,武贵文寝,俗人视儒士为仆虏,见经诰如芥壤者,何哉?由于声名背乎此也。”仆使◆(push)仆人。汉·焦赣《易林·需之小畜》:“阴阳失忘,为人仆使。”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道中来,又有鞍马仆使代其劳,以执事于道路。”
●仆厮◆(psT)对仆役的蔑称。宋·丁谓《丁晋公谈录》:“须臾时,于是其贼自以手擒捉身体,扑于灵座前,亦一仆厮耳。”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器之不信,始入,即有蛇虺三四出入室间。呼仆厮屏去。”
●仆役◆(puyi)仆人。《后汉书·乌桓传》:“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半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娉币,婿随妻还家……为妻家仆役,一二年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皆为办。”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先是,魏诸宾犹仆役也,将卒无畏避。”清·黄钧宰《金湖浪墨·纲盐改票》:“船户埠行,往往不领脚价,转赂商宅仆役,图谋装载。”从◆( qian cong)侍从、仆役。傔,仆从。《旧唐书封常清传》:“每出军,奏傔从三十余人。”清·钱谦益《林母吴夫人八十序》:“家之有傔从臧获,其忧虞疢疾,未有不同患者也。”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令其达官有以为舆马谦从之费,而后可望以任事。”
●力◆(qin)指仆从。谦,侍从,差役。《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宋徐稽神录·张瑾》:“瑾尝独行,既有重赍,须得傔力。”
●谦隶◆(qin)仆从。《辽史·杨佶传》:“三请致政,许之,月给钱粟傔隶,四时遣使存问。”
●仆◆( qian pu)仆从。清·王萃元《星周纪事》:“方下阶,有傔仆复唤予入。”
●傔媵◆( qian ying)指仆役。媵,古随嫁的人。明·宋濂《故检校孔君权厝志》:“复经云梦泛洞庭回鄂,鄂又乱,妻张子思樵溺死,傔媵散尽。
●人奴◆(renn)奴仆、家奴。《史记·魏将军骠骑列传》“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人役◆(ren yi)仆役、奴婢。《孟子·公孙丑上》:“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赵岐注:“若此为人所役者也。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狐狸》:“有土工宋留,暮遇夫,自言欲为人役。”
●厮隶◆(sT)犹厮役。,古指干粗活的男仆;亦有“使役”之义。《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遨游市里,杂于厮隶。”明·张居正《王承奉传》:“乃其隶,亦莫不有大臣风节焉。”
●厮仆◆(sp)仆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宴》:“前过华居,厮仆辈道路饥渴,有盛馔。”清·龚自珍《明良论一》:“得财则勤于服役,失财则怫然愠,此诚仆之所为,不可以概我士大夫。”简侻◆(tu),纪律松弛,简易疏略。侻,通“脱”。
●厮竖◆(ssh)犹斯仆,对仆役的蔑称。《北史·韩麒麟传》:“然官位非常,有朝荣而夕悴,则衣冠沦于厮竖之邑,臧获显于膏腴之里,物之颠倒,或至于斯。”《新唐书·崔传》“荛简侻不晓事,但以器韵自高,委政竖,不恤人疾苦。”厮台◆( tai)犹厮役。《后汉书·党锢传序》:“举中于理,则强梁褫气;片言违正,则厮台解情。”《新唐书·中宗八女传》:“时主与长宁、定安三家厮台掠民子女为奴婢。”厮徒◆(sTt)犹役。《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史记·张仪列传》:“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司马贞索隐:“厮,谓杂役之贱者。”《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嘉声、令名,均指好名声。
●厮养◆( ST yang)犹厮役。《新唐书·张巡传》:“待人无所疑,赏罚信,与众甘苦寒暑,虽养,必整衣见之,下争致死力,故能以少击众,未尝败。”清·钮琇《觚膦·舒氏义烈》:“王国栋与吾辈同起厮养,沐恩日久,加拔擢,位至固山。”◆(jian),再次。
●厮役◆(sy)奴仆之称。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杰。”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宪问篇一》:“唯皆不然,遇乱则为持禄之魏征,遇安宁则为附势之刘琨,斯则虽具官修职,而与厮役同矣。”
●厮舆◆(sTy)犹厮役。舆,古代奴隶的一个等级。《吕氏春秋·决胜》:“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颜师古注:“厮,析薪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清·方苞《杜苍略先生墓志铭》:“行于途,尝避人,不中道与人语,虽儿童厮舆,惟恐有伤也。”僮客◆( tong ke)奴仆。《汉书·司马相如传》:“临邛多富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颜师古注:“僮,谓奴。”《三国志·蜀志·糜竺传》:“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巨亿。”费,同“资”
●僮隶◆(tong)奴仆。《魏书·高谦之传》:“居家僮隶,对其儿,不挞其父母;生三子,便免其一”韩愈、孟郊《城南联句》:“爵勋逮僮隶,簪笏自怀绷。”清·唐孙华《钱瞿亭舍人挽诗》:“约束戒僮隶,傧豆弟昆。”傧豆,陈列笾豆。傧,陈列,豆,笾◆(bian)豆,一种竹制食具,供祭祀用。僮牧◆( tong mu)犹僮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僮仆◆( tong)仆役。《史记·货殖列传》:“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晋·葛洪《抱朴子·自叙》:“贫无僮仆,篱落顿決,荆棘丛于庭宇,蓬莠塞于阶。”唐·王维《宿郑州》诗:“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清·昭梿《啸享杂录岳青天》:“公以清介自矢,夫人亲掌签押,署中僮仆不过数人。”
●僮史◆(tong)仆隶、奴仆。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史奔走往来。”史,一本作“隶”。
●僮竖◆( tong shu)童仆。《晋书·郑默传》:“默宽冲博爱,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事上以礼,遇下以和,虽僮竖厮养,不加声色。”《南史·虞寄传》:“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清·孙枝蔚《牛饥纪事二十二韵》:“簪饵蓄僮竖,米薪遭侮谩。”
●僮役◆( tong yi)仆役。《宋书·孝义传·许绍先》:“绍先父母皆老病,家无僮役,竭力致养,甘旨必从,宗党嘉其孝行。”
●奚奴◆(xn)旧称仆役。奚,亦可指女奴。但奚奴多指男仆。唐·李商隐《李贺小传》:“恒从小奚奴,骑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奚童◆(xT tong)亦作“奚僮”。未成年的男仆。明·陈所闻《懒画眉·王明府云池命歌者携酒桃花下》曲:“王郎谱曲教奚童,不说周郎顾曲工。”清·赵翼《锦囊》诗:“怕人笑我诗才尽,特遣奚童背锦囊。”清·张礼《菩萨蛮》词:“云根随意坐,静督奚僮课。”
●下人◆( ren)指奴仆。《红楼梦》第八八回:“下人在背地里生出许多议论来。”明·于谦《宣府军务疏》:“其参将扬能说称,尚书比时挑选军士,止是出于己见,不令询问下人,一时挑选不精。”又指“百姓”。见该条。
●胥徒◆(tu)泛指古代官府中供役使的人,其地位比一般仆役高。《旧唐书·奚陟传》:“中书省故事姑息胥徒,以常在宰相左右也,陟皆以公道处之。” 女儿 【女儿】
◆(ner)夫妇自称所生的女孩子。因其父母的地位不同而对女儿亦各有不同的称呼。此外还有谦称、爱称、卑称、尊称等,总名之日异称。
●帝女◆(din)帝王之女。唐·袁不约《长安夜游》诗:“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汉宫。”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毕太夫人)偶咏梅云:‘出身首荷东皇赐,点额亲添帝女装。”亦指天帝和传说中的古帝之女。如:天帝之女瑶姬,炎帝之女精卫,帝尧二女娥皇、女英。
●帝子◆(dz)本指传说中的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亦泛指帝王的女儿。《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又指帝王之子。公主◆( gong zhu)称帝王、公侯之女。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姑子◆(guzi)闺女,女儿。古乐府《欢好曲》:“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总角,小女孩头上梳的丫髻。姑子,亦指“尼姑”,见该条,亦称丈夫的妹妹
●闺爱◆(guai)称他人之女。闺,内室。明·陶宗仪《辍耕录·爵禄前定》:“◆(宇文谅)尝馆授巨室,其闺爱中夜来奔,坚拒不纳。”
●令爱◆( ling ai)亦作“令媛”,敬称对方的女儿。宋·陈叔方《颍川语小上》:“若谓阁正为令政,令嗣为令似,令女为令爱。”《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虞侯道:‘适来叫出来看郡王轿子的人是令爱么?’待诏道:‘正是拙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氏》:“客曰:‘确不知令媛待聘,何拒之深?””
●千金◆( qion jin)敬称别人的女儿。《红楼梦》第七四回“薛姨妈叹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息女◆(xind)对人称自己的女儿。《汉书·高帝纪》:“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颜师古注:“息,生也,言己所生之女。”
●仙凤◆( xian feng)帝王女儿喻称。唐·李峤《中宗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神龙见象日,仙风养雏年。”元女◆( yuan)长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元女,指武王长女。晋·潘岳《杨仲武诔》:“其母郑氏,光禄勋密陵成侯之元女。” 女婿 【女婿】
◆(nx)亦作“女婿”。女儿的丈夫。古时有爱称、美称、敬称等唐·杜甫《李监宅》之一:“门阑多喜气,女婿近乘龙。”
●半子◆(banz)指女婿。《新唐书·回鹘传上》:“诏咸安公主下嫁……是时,可汗上书甚恭,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清·李渔《玉搔头·讯玉》:“不但孩儿无二夫之羞,就是母亲也有半子之靠。”
●布代◆( bu dai)入赘的女婿。《坚匏六集·布代》引《潜居录》:“冯布少时,绝有才干,赘于孙氏,其外父有烦琐事,辄曰:‘畀布代之。’至今吴中谓赘婿为‘布代’。”畀◆(bi),给予。乘龙◆( cheng long)佳婿。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携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唐·杜甫《李监宅》诗:“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东床◆( dong chuang)女婿。《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称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皆自矜持惟一人在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坦床、令坦。
●东坦◆( dong ton)女婿。为“东床坦腹”之省语。宋·丁谓《谈录》:“晋公尝谓窦二侍郎今之师旷也。晋公参政之东坦也。”晋公即丁谓,参政指窦偁。丁谓是窦侢的女婿。宋·许月卿《挽妹婿汪三午》诗之四:“九京逢桂老,东坦渐羲之。”佳倩◆(Jia qian)犹佳婿。清·阮大铖《燕子笺·双逅》:“
●果翩翩,风标济楚才华瞻,佳倩殊堪慰暮年。”
●娇客◆( jido ke)女婿的美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秦会之有十客,……吴益以爱婿为娇客。”
●郎◆(lang×)女婿。唐·裴廷裕《东观奏记上》:“万寿公主,上爱女,钟爱独异,将下嫁,命择婿。”婿,同“婿”。今坦◆( ling tan)敬称人之女婿,出自“坦腹东床”的典故。见“东床”条。
●坦床◆( tan chuang)指女婿。出自“坦腹东床”的典故。◆(见东床条)。《太平广记》卷二二引五代·范资《玉堂闲话·陈琡》:“同院有小计姓武,亦元衡相国之后,盖汾阳之坦床也。”仪宾◆(ybin)明代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明·陆延枝《说听》卷上:“身是秦府仪宾也,奉殿下命办此”《续通典·礼十四》:“明年又天定公主、郡主封号。婚仪及驸马、仪宾品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王祖为衡府仪宾。”
●玉润◆( yu run)女婿的美称。喻其肤色润泽如玉。语出《晋书·卫瓘传·卫玠》:“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后以“玉润”,美称女婿。唐·白居易《得乙女将嫁于丁既纳币而乙悔丁诉之乙云未立婚书判词》“娉财已交,亦悔而而无及,请从玉润之诉,无过桃夭之时。”桃,指男女婚嫁。
●子婿◆(z)女婿。《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gou),皮革制的套袖。按,赵王张敖为汉高祖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夫。 排箫 【排箫】
◆(paiio)管乐器。用十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按音律编排而成。竹管插入木椟格内两旁长,中央短,下端参差不齐。《元史·礼乐志·登歌乐器·竹部》:“箫二,编竹为之,每十有六管,阔尺有六分,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
●凤律◆(feng)即凤箫。亦名排箫。用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形似凤翼,又以凤凰之鸣以制管定律,故名。《隋书·律历志序》:“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
●凤箫◆(feng xido)即排箫。《风俗通·声音》:《尚书》舜作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其形参差象凤之翼。”后世因称排箫为风箫。唐·张说《道家》诗:“香随龙节下,云逐凤箫飞。”皇甫冉《玄衣观观李源李凤还奉先华阴》诗:“莫辞别酒倾琼液,乍唱离歌和凤箫。”
●人籁◆(ren lai)排箫的异名。古代的一种竹制乐器。《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己”后泛指人所发出的音响。天籁即大自然发出的音响,如风声、雨声等等。
●玉参差◆( yu cen cT)即排箫,亦说指笙。以其竹管高低不齐并有玉饰,故称。唐·杜牧《望少华诗》之三:“为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宋·姜夔《寄田郎》诗:“翦烛屡呼金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 朋友 【朋友】
◆( peng you)相互有交谊的人。《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日联朋友。”郑玄注:“同师日朋,同志日友。”《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伴偶◆( ban ou)伙伴,朋友。汉·王褒《僮约》:“不得长出夜入,交关伴偶。”
●俦伴◆( chou ban)伴侣,朋友。清·姚鼐《东梁山僧舍》诗:“往迹无伴,春阴弥悄然。”
●俦侣◆(chou)伴侣,朋辈。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秋入军赠诗》之一:“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二:“村深绝宾客,窗晦无铸侣。”亦指结为伴侣或朋友。
●俦匹◆( chou)同伴,朋友。《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伤歌行》:“悲声命匹,哀鸿伤我肠。”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羁旅无俦匹,形影自相亲。”清姚鼐岳麓寺》诗:“殿角两鬣松,风雨失匹,”
●俦似◆( chou si)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俦,等辈。似,类似,相象。宋·王禹偁《谪居》诗:“端居寡似,怀抱向谁开?”
●德友◆(de you)指以道德相交的朋友。《庄子·德充符》:“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故交◆(gu jido)旧友。唐·杜荀鹤《山中喜与故交宿话》诗:“山中深夜坐,海内故交稀。
●故旧◆(gji)旧交,旧友。《论语·泰伯》:“
●遗,则民不偷。”偷,指人情淡薄。
●故人◆( gu ren)老朋友。《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原壤。”唐·孟浩然《留别王维》诗:“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又指前妻、前夫,死者,亦为对门生故吏的自称。嘉朋◆(jia peng)良友。明·刘基《郁离子九难》:于是翠盖飘摇,文鹢委蛇,嘉朋远至,冠佩追随。”翠盖,美称车;文鹢,美称船,因船头常画鹢鸟,故称。委蛇◆(weiy1),绵延曲折的样子。
●嘉友◆( jia you)良友,好友。嘉,美好。汉焦赣《易林·大有之同人》:“南国茂盛,黍稷酒,可以享老,乐我嘉友。”晋·陶潜《拟古》诗之一:“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南朝·梁·范云《建除诗》:“满座咸嘉友,苹藻绝时羞。”交朋◆( jido peng)朋友。唐·白居易《祭元微之文》:“四海之内,谁无交朋。”宋·陆游《岁昼苦寒》诗:“岁月推移吾辈老,交朋零落此生浮。”清·姚鼐《祭张少詹曾敞文》:“荒园废寺,挈携交朋。”
●金兰◆( jin lan)至友喻称,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利,锋利臭◆(x),气味。《太平御览·吴录》:“张温英才瓌玮,拜中郎将,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又为“酒名”,见该条。
●袊契◆(jnq)情投意合的好友。《世说新语·方正》:“顾孟著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使作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
●久故◆(jg)故旧。老朋友。《楚辞·九章·惜往日》:“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缟◆(gd,一种白色丝织品,缟素,指丧衣。王夫之通释:“久故谓从亡出外之旧故。”按:此指随晋公子重耳出亡者。
●久要◆(jyao)指旧约,又指旧文,老朋友。三国魏·曹植《箜篌引》:“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刘良注:“久要,久交也。”唐·沈亚之《秦梦记》:“公谓亚之:本以小女将托久要,不谓不得周奉君子而先物故。”宋·王安石《老人行》:“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
●俊侣◆(jn)才智出众的同伴、朋友。清·陈维崧《沁园春·客陈州使院花朝作》词:“抛了浓春,陪人远宦,俊侣相嘲甚意几。”清·龚自珍《百字令》词:“江郎未老,追陪彩笔,多情俊侣。”
●俊友◆( jun you)才智出众的朋友。晋·郑丰《答陆士龙中陵》诗:“祁祁俊友,言酌言依。”
●款交◆( kuan jido)至交,交谊深厚的朋友。款,诚;恳切。《南史·孔珪传》:“◆(孔珪)与琅邪王思远,庐江何点,点弟胤,并款交。”又《杜京户传》:“会稽孔凯清刚有峻节,一见而为款交。”
●兰交◆( lan jido)知心朋友,《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气味。后因以“兰交”喻意气相投的朋友。李峤被》诗:“兰交聚北堂。”
●兰客◆( lan ke)谓良友。唐·浩虚舟《陶母截发赋》:“兰客方来,蕙心斯至。”
●良朋◆( liang peng)好友。《诗经·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况,发语词;永叹长叹。晋·陶潜停云》诗:“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面友◆( mian you)貌合神离的朋友。《法言·学行》:“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契友◆(qyu)情义相投的朋友。契,投合、和谐。明·叶宪祖《鸾记·探婚》:“传呼契友过庭院,忙倒屣敢迟延。”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上:“凡人读书,各有心得,虽契友不能同亦不能喻。”
●仇匹◆(qp)同伴;朋友。仇,同伴、朋友。匹,相对。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诗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仇匹。此之谓也。”《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仇。”唐·孔颖达疏:“与子同为仇匹。”一说“仇”◆(chou),为“仇敌”,指有共同的敌人。
●三益◆(sany1)指良友。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晋·挚虞《答杜育》诗:“赖兹三益,如琢如切。”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之二二:“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宋·梅尧臣《观王介夫蒙亭记因记题蒙亭》诗:“风物稍佳时,把酒会三益。”
●胜侣◆( sheng iu)好友。《南史·何点传》:“招携胜侣及名德桑门,清言赋咏,优游自得。”桑门,即沙门、和尚。胜友◆( sheng you)良朋。唐·王勃《滕王阁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石友◆( sh1 you)情谊坚贞的朋友,犹言金石交,唐·杜牧《拳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出镇全蜀》诗:“心真石友。”又指砚,见该条。
●素交◆( su jido)老朋友,素,向来,往常。唐·杜甫《过故解斯校书庄》诗:“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亦指真诚不移的友情,见该条。
●素友◆(syou)真诚淳朴的朋友,素,指白色,表纯洁;又通“愫”,表真情。南朝·宋·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畏友◆( wei you)才学品德高尚,令人敬畏的朋友。宋陆游《跋王深甫先生书简二》:“此书朝夕观之,使人若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友朋◆( you peng)朋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晋·陆机《挽歌诗》之一:“周亲咸奔湊,友朋自远来。”明·袁宏道《忆弟》诗之二:“文章妻子怪,姓字友朋真。”
●友生◆( you sheng)朋友。《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唐·李华《云毋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清·昭梿《啸亭杂录·优客大臣》:“◆(仁皇)厚侍儒臣,……朝夕谈论,无异友生。”又为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
●友执◆( you zh1)知心好友,朋友《宋书·礼志二》:“江左初,元帝崩后,诸公始有谒陵辞陵之事,盖由脊同友执,率情而举,非洛京之旧也。”《晋书·王导传》:“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宋叶适《忠翊郎武学博士蔡君墓志铭》“自事君文,从友执,待妻子,驭下使人临财当事,无一不合。”
●真朋◆( zhen peng)真正的朋友,以道义相结交的朋友。宋·欧阳修《朋党论》:“为人君者,但当对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即天下治矣。”元·袁桷《饮酒杂诗》之九:“醉乡傥可居,无功乃真朋。”
●知己◆(zhj)相互理解情谊深厚的朋友。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交◆( zhi jido)彼此相知,交情深厚的朋友。《史记汲郑列传》:“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知音◆( zhT yin)知己的朋友。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其心意。遂以为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执友◆(zh1you)志同道合的朋友。执朋友;至交。《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弟,通“悌”◆(t),恭敬兄长郑玄经:“执友,志同者。”宋·王禹偁《哭罗三》诗序:“故署作郎直史馆,罗,讳处约,字思纯,仆之执友且同年生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有执友令天台,寄函招之 屏风 【屏风】
◆( ping feng)用于挡风或遮蔽的室内陈设,古时多为单扇木屏,上有各种雕饰或绘画,可以移动。现今有各种质料和样式的可以折叠的多扇屏风。《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又为中药防风的别名。
●画屏◆(hua ping)屏风的美称。以其上有画饰,故名。南朝·梁·江淹《空青赋》:“亦有曲帐画屏,素女綵扇。”宋·林逋《西湖》:混元神巧本无形,匠出西湖做画屏。”又为动词:指在画屏上作画
●幈风◆(ping feng)屏风。幈,同“屏”。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幈风笑周,枉抛心力画朝云。”
●山障◆( shan zhang)屏风。因其上画有山景,故名。后蜀顾敻《临江仙》词:“象床珍簟,山障掩五琴横”簟◆(blan)竹席。山嶂,又指屏障,阻隔。
●行障◆(xing zhang)亦作“行鄣”。围屏之属,因其可以移动,故称。置于室中,以为屏障。南朝·梁·阴铿《秋闺怨》诗:“火笼恒煖脚,行障镇床头。”北周·庾信《灯赋》:“舒屈膝之屏风,掩芙蓉之行障。”《南史·隐逸传上·宗测》:“测善画,自图阮籍遇苏门于行障上,坐卧对之。”唐·刘方平《栖乌曲》之一:“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又用作仪仗。
●影屏◆(ying ping)门内做屏障用的屏风。《红楼梦》第八四回:“刚过穿廊月洞门的影屏,便一溜烟跑到贾母院门口。”玉屏◆( yu ping)屏风的美称。玉,洁白美善,亦谓其装有玉饰,故云。汉·邹阳《酒赋》:“君王凭玉儿,倚玉屏。”玉◆(yy)玉饰的屏风,,指帝王殿帝座后的屏风。北齐刘昼《刘子·殊好》:“累榭、洞房、珠帘、玉,人之所悦也。”唐·白居易《题崔常侍济源庄》:“籍在金闺内,班排玉扆前。” 品格 【品格】
◆(pnge)指人的品质,性格。品,品性,品格。唐·李中《庭苇》诗:“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酉姐品格端好,能诵《毛诗》及《四子书》。”又指物品的质量、规格和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格调。
●品地◆(Pndi)品格。宋·王谠《唐语林·栖逸》:“陈◆(寡言)徐◆(虚符)在东南,品地比田◆(良逸)蒋◆(宏仓),而冯◆(云翼)在欧阳平之列。”据子路之问,品地尽高,与问为邦近矣。”
●品调◆( pin dido)品格。调,风格。宋·辛弃疾《洞仙歌·红梅》词:“更总做,北人未识伊,据品调难作,杏花看待。”
●品度◆(nd)品格。清·平步青《霞外集·时事·言道著》:“◆(全国威)品度超洒,不愿受职。”
●品行◆( xing)人的品格德行。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张)遐之品行,照耀于一代。”《老残游记》第三回:“姚云翁就将阁下学问怎样?品行怎样?”
●品性◆( pin xing)品质性格。《宋书·孝武帝纪》“庶简约之风,有孚于品性。”
●品诣◆(pny)品行。实指品德修养达到的程度。诣,造诣。清·王韬《除弊》:“不必论声华,尚文字,惟以才干品诣为衡量而已。”
●人品◆(ren)人的品格,即品性。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春陵周敦颐,人品甚高,胸中酒落,如光风霁月。”
●人身◆(ren shen)品性,品格。谓寓于体魄之性格、品德。《世说新语·贤媛》:“王郎、逸少◆(羲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王郎,指王疑之。又指“躯体”,见该条。性格◆( xing ge)性情品格,唐·李中《献张拾遗》诗官资清贵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丹墀,指帝宫前的台阶,指代宫殿。
●性体◆( xing)本性,品质。《北齐书·杜弼传》:“诏又问曰:‘说者皆言法性宽,佛心狭,宽狭既别,非二如何?弼又对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宽非狭。”《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四年:“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 菩萨 【菩萨】
◆(psa)佛教指修行到一定程度但还未成佛的人,为梵文 Bodhisattva-◆(菩提萨埵)音译之略。意译为“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或译为“大士”,即“发大善心的人”,又称“上士”。原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称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或某些受崇拜的神佛。
●大士◆(da shi)对菩萨的通称,特指观世音菩萨南朝齐·周颙《重答张长士》:“夫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斯经教之成说也。”唐·湛然《法华文句记》卷二:“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日开士。”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亦称高僧和德行高尚的人。见“和尚”条和“贤才”条。
●大圣◆(da sh eng)佛教称佛、菩萨。《法华经·方便品》“今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无量寿经》卷上:“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又指“帝王”,见该条。
●佛子◆(fz)菩萨的通称。《十住毗婆沙论·入初地品》“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南朝·齐·王琰《冥禅记·石长和》:“见长和独行平道,俱叹息曰,佛子独行大道中。”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此山非比别山阿,青黛染成千块玉,云霞就万堆螺。只除佛子神仙才可到,怎许游人容易得攀摩?”又泛指一切众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称。亦称佛门弟子或慈善的人。
●上士◆( shang shi)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释氏要览·称谓》引瑜珈论》:“无自利利他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世眼◆( shi yan)菩萨、佛的异名。《无量寿经》卷上:“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彗远义疏“佛之异称,能开世眼,令是正道,故名世眼。”亦指世俗眼光,即常人眼光。 瀑布 【瀑布】
◆(pbu)从高山悬崖直泻下来的流水,远看似悬挂的白布,故名。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布泉◆( bu quan)瀑布的别称。以其似布一样悬挂的泉水,故称。宋·陈善《扪虱新话·论孟子之书有巧妙处》:“吾谓此一章似布泉悬水,下注万仞,怒沫狂澜,乍起乍伏,洞汹涌,而观者竦然。”澒洞◆( hong dong),弥漫无边布泉,又为古货币名。
●布水◆( bu shur)瀑布。以其象悬挂的布匹,故称。唐·李邕《嵩岳寺碑》:“菱镜漾于玉池,金虬飞于布水。”宋·苏轼《答陈季常书》:“今日游白水佛迹山,山上布水三十仞,雷辊电散,未易名状。”
●垂水◆( chuT shur)瀑布的异名。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爱有嘉木美卉,垂水藂峰。”亦为薇的别名。
●飞溜◆(feli)指瀑布。宋·苏轼《经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空岩侧破瓮,飞溜洒浮磬。”
●山瀑◆( shan)瀑布。唐·李贺《北中寒》诗:“争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元·迺贤《居庸关》诗:“恐辜殷勤情,解鞍看山瀑。”
●水帘◆( shur lian)瀑布,以其悬垂飞泻如帘,故称。宋范成大《下岩》诗:“不用苦术毫相现,衹教长挂水帘看。”,通“只”。
●天绅◆(tian shen)瀑布的喻称。以其象从天上垂下的带子,故称。绅,古代士大夫束腰并下垂的宽带。唐·韩愈《送惠师》诗:“是时雨初霁,悬瀑垂天绅。”宋·苏轼《次韵王定国得颖倅》之一:“一噫固应号地籁,余波犹足挂天绅。”清顾我锜《趵突泉诗:“吾闻匡庐瀑,天绅倒挂双峰麓。”
●悬河◆(xuan he)瀑布的异称。《水经注·清水》:“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又喻善于雄辩或文辞流畅奔放。如“口若悬河”、悬河泻水”等等。
●悬濑◆( xuan lai)瀑布的异称。濑,急流的水。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赋》:“绝壁飞流,万丈悬濑。”北齐·刘昼《新论·殊好》:“悬濑碧潭,澜波汹涌。”
●悬流◆( xuan)瀑布的异名。晋·郭璞江赋》:“渊客筑室于岩底鲛人构馆于悬流。”渊客,隐士鲛人,神话传说中的居于海底的怪人,亦借指渔者。
●悬溜◆( xuan)瀑布的别称。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暖暖荒林。”南朝·梁·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悬流泻于轩甍,激湍回于阶砌。”甍◆(meng)屋脊。亦指由屋檐注下的雨水。
●悬泉◆( xuan quan)瀑布的异名。唐·韦应物《寻简寂观瀑布》诗:“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
●玄泉◆( xuan quan)犹悬泉,瀑布。玄,通“悬”。汉·班固终南山赋》:“傍吐飞濑,上挺修林;泉落落,密荫沈沈”章樵注:“玄泉、瀑布泉也。”唐·孟郊《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诗:“手中飞黑电,象外泻玄泉。”宋·苏轼《次韵王忠玉游虎丘绝句》之二:“青盖红旗映玉山新诗小草落玄泉。”又指“阴间”,“唾液”,见各该条。
●悬水◆( xuan shur)瀑布的别称。《孔子家语·致思》:“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
●玉虹◆( yu hong)指瀑布。以其似悬垂的彩虹,故云。宋·陆游《故山》诗之四:“落涧泉奔舞玉虹,护丹松老卧苍龙。”
●玉龙◆(yong喻瀑布。以其似白龙,悬空翻转,故称金·元好问《黄华峪十绝句》之六:“谁著天瓢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腾。”又指“宝剑”,“飞雪”,见各该条。 妻子 【妻子】
◆(qzi)男女两人婚后,男对女之称。指每一男子的配偶,与“丈夫”相对称。古代由于男子的显赫地位和特权,其配偶有种种等级和称呼。妻子,一般指称一夫一妻制中的某一男性的正当配偶。其中有谦称、爱称、卑称、尊称、喻称,等等。唐·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又读qz,指妻与子。
●夫娘◆( fu niang)夫人,娘子。唐·法琳《辩证论·十代奉佛上》:“右宋世诸王,并怀文藻……,崇尚佛法,阁内夫娘,并令修戒,麾下将士,咸使诵经。”
●夫人◆( fu ren)妻子的尊称。殷代称诸侯之妻为夫人。礼记·曲礼下》:“天子妃日后,诸侯妻夫人。”汉代列侯之妻亦称为夫人。《汉书·文帝纪》:“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无得擅征捕。”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列侯之妻称夫人。”唐代一至三品官员之妻称夫人。明、清时代称一二品官员之妻为夫人。汉以后也尊称一般有学识和社会地位的已婚妇女为夫人。现在对一切有声望、地位者之妻均可称为夫人。亦可称己妻。
●寒荆◆( han jing)旧时对妻的谦称。明·王玉峰《焚香记·军情》:“学生寒荆为我受了无数凄楚,自中榜之后,还不曾见面。”
●浑家◆(hun jia)妻子。清·钱大昕《恒言录·亲属称谓》“称妻日浑家,见郑文宝《南唐近事》。”《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抬起头来,看柜身里却立着崔待诏的浑家。”家妇◆(jif)指妻子。《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见其家妇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仇其货乎?”又:“太史公曰: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
●家婆◆(jip)妻子。清·褚人获《坚瓠四集·僧还俗》:“和尚讨家,脱褊衫,着绮罗。”清·李渔《秦何天·狡脱》:“好没志气,他只因没福做家婆,所以叫我另娶你。”
●家缘◆( jia yuan)指妻子。缘,缘分引申指妻。明·汤显祖《牡丹亭·索元》:“他行踪杳然,他行踪然。有了俏家象,风声儿落谁店?”明·叶宪祖《丹桂钿合》第五折:“几番要丢了这桩道路,争奈没什么养活家缘。”又指“家业”;“家立”。见各该条。
●荆布◆( jTng bu)贫贱之妻,亦谦称己妻,为“荆钗布裙”之省。《南史·范云传》:“昔与将军俱为黄鹄,令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盛。”清·毛师柱《舟中两梦亡妇诗以志盛》:“廿年旧事,从头记,荆布相依最辛苦。”明·陈汝元《金莲记·量移》:“只是目断彤管,心怀荆布。”彤管,指笔。荆妇◆( jing fu)谦称己妻。宋·陈亮乙春与朱元晦秘书书》:“男子不敢犯分以求,而荆妇心欲其夫转以为请,此于理宜可许也,愿便得为祷。”元·王祯《蚕连》诗:“丁宁语荆妇,依时勤洒沐。”《水浒传》第七回:“原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清·赵翼《移寓椿衚衕》诗:“赁春尚未借荆妇,祭灶仍先请比邻。”
●荆妻◆( jing)谦称己妻。明·无名氏《录亲记·托梦》:“周羽屈受这灾危,拼残躯便做他乡之鬼,可怜贤达我荆妻,便做有男儿也难存济。”宋·刘克庄盖竹庙》诗:“寄书报与荆妻说,十袭荷衣莫要焚。”清·李渔《怜香伴·居》:“只是荆妻早逝,后嗣然。”
●荆室◆( jing)犹荆妇贫妻,谦称己妻。为荆涤房舍之妇。或用荆枝为簪的妇女。明·陈汝元《金莲记·外》:“经年远别,千里相逢,常思故萱堂,难消岁月,料应客途荆室,备经风霜。”
●伉俪◆(kang)指妻子。伉,匹对。相当。《左传·昭公二年》:“晋·少姜卒。公如晋,及河,晋侯使士文伯来辞曰:“非伉俪也。请君无辱。”孔颖达疏:“言少姜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意为少姜是小老婆,不是等对的妻子。敌,相当。晋·左思《咏史》诗之七:“买臣因采樵伉俪不安宅。”张铣注:“伉俪,谓妻也。”亦指“夫妇”,见该条。
●令阁◆( ling ge)贤惠的妻子。令,美,善。阁,即“阁”,闺,女子居室。借指妻子。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三载,苏轼谪惠州时,与一六十九岁的老举人为邻。在参加老举人三十岁的妻子生子之庆时,戏为一联云:“令阁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近古稀年。”
●令妻◆( ling)德行美善的妻子。《诗·鲁颂·闷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唐·刘禹锡《崔公神道碑》:“惟夫人姑臧冠族,以苹蘩组纠辅佐君子为令妻积三十余年。”后亦用以称对方的妻子。
●令室◆(ling shi)犹贤妻。晋·傅玄《和秋胡行》:“秋胡立内令室,三日官他乡;皎皎洁妇姿,冷冷守空房。”
●令攸◆( ling you)犹言贤妻。攸,居住之所。《初学记》卷十四引汉·秦嘉《述婚》诗,“神启其吉,果获令攸。我之爱矣,荷天之休。”
●令正◆(ling zheng)亦作“令政”。政,通“正。旧时称嫡妻为正室,故尊人之嫡妻为令正或令政。宋陈昉《川语小》卷上:“若谓阁正为令正,令嗣为令似…习传已深,不觉其谬,亦不可得而革矣。”明汪廷讷《种玉记·佛券》:“老旦:‘家中有令政么?生:‘红鸾信尚遥。,”
●内妇◆(nei fu)犹内子,卿大夫的嫡妻。汉·刘向《烈女传·晋赵衰妻》:“姬以值为贤,请立为嫡子,使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妇,姬亲下之。”
●内馈◆(nei kui)犹中馈。指妻子。宋·黄休复《茅亭客语·苏推官》:“时内馈方孕逼期,因是积以为验。”
●内壶◆(nei kun)指妻子。壶,通“阃”。本指门限,代指内室。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退到私衙,谋诸内壶,夫人有请。”
●内人◆(nei ren)古代泛指妻妾,后来专指己妻。《礼记檀弓下》:“今友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哭失声。”郑玄注:“内人,妻妾。”清·赵翼《观家人腌菜戏成四十韵》:“茹蔬贫宦惯,蓄旨内人工。”亦指宫中女官、女伎宫女。
●内子◆(neiz)古代称卿大夫的嫡妻。亦为妻的通称,对人、对己之妻均可称内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以值为才,固请于公以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已下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唐乐安孙氏,进士孟昌期之内子。”后专称妻。清·俞樾《小浮梅闲语》:“夏日,余与内子坐其中,因录其闲话稍有依据者为一编云今专指己妻。
●内助◆(nei zhu)亦作“贤内助”誉称人妻,谓能在家内帮助丈夫成就事业。《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唯外辅,亦有内助。”《宋史·孟皇后传》:“宣仁太后语帝曰:‘得贤内助,非细事也。”
●娘子◆( niang zi)原为对未婚少女的通称,亦泛称妇女。后专指妻子。多出现在宋、元小说戏曲中。明·陶宗仪《辍耕录·妇女曰娘》:“然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未尝有称夫人,郡君等封赠者。”《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起来,……林冲见了,起身接着道:‘娘子,小人有句话说。”
●妻房◆(qi fang指妻子。唐·敦煌《伍子胥变文》:“楚王太子长大,未有妻房。”
●山妻◆( shan qi)旧时隐士谦称自己之妻。后多用以谦称己妻。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既旧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
●少君◆( shao jun)同“小君”。《左传·定公十四年》:“从我而朝少君。”孔颖达疏:“少君犹小君也。君为大君,夫人为小君。
●室家◆( shi jia)妻子。《后汉书·烈女传·皇甫规妻》:“安定皇甫规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规初丧室家,后更娶之。”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中:“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僧。”
●室氏◆( shi shi)妻子,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元时,吕重实为浙西佥事,清节有闻。其未显时,一日晨炊不继,欲携布袍质米于人,空氏有吝色。因戏作一诗曰:典却春衫办早厨,山妻何必更踌躇?”
●室子◆(shz)指妻子。明·孙红孺《东郭记·托其妻子于其友》:“室子须愁梦,征人慢泪眸一言既肯君前首,千金一诺公知否?”
●细君◆(xjn)犹言“小君”,原专指诸侯之妻,后亦作为妻的代称。宋·苏轼《上元侍饮楼上》诗:“归来一盏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
●贤阁◆(xian ge)对人妻的敬称。宋·何薳《春渚记闻·马武复得妻》:“贤阁县君,于暌索中,适某过澶州,得之逆旅间,了不言其所自也。”
●贤妻◆(xian)对妻子的美称。晋·陶潜《与子俨等疏》: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元曲选·合同文字四》:“虽然是张秉彝十分仁德,李社长一生信义,也如何俺伯父家有贤妻。”
●小君◆( xido jun)古代称诸侯的妻子。《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小君,非君也,其日君何也以其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后亦作为妻的通称。《称谓录》卷五引《风池编》:“唐李绅为相,时俗尚轻绡染醮碧为妇人衣,绅自为小君剪裁。”中妇◆( zhong fu)犹内人,妻子,中,内;里面。唐·卢照邻《横吹曲辞》:“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唐·李贺《恼公》诗:“月明中妇觉,应笑画堂空。”叶葱奇注:“中妇,指其妻。”清·龚自珍《行路易》诗:“中妇岂不?座客岂不都?”都,美丽,漂亮。
●中◆( zhong gou)亦作“中遘”。本指内室,借指妻子。唐刘禹锡《历阳事七十韵》:“口语成中遘,毛衣阻上征。”明·沈德符《蔽帚轩剩语·惧内》:“士大夫自中古以后,多惧内者,盖名宦已成,虑中冓有违言,损其誉望也。”
●中饱◆( zhong)亦作“中馈”,指妻室。意为主持家中供膳诸事的主妇。傀,赠食。《汉书·律历志上》:“地以中数乘者,阴道理内,,在中之象也。”中数,即居中折中之数;乘,计算;阴道,妇道;理,治理颜师古注:“字与馈同。《易·家人卦》六:爻辞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之道,取象于阴,无所必遂,但居中主馈食而已,故云然。”攸所;遂,进,荐,即送上,敬献。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张相夫人始否终泰》:“及为中馈也,善治家,尤严整。”清·钮琇《觚·汤素畹》:“汤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吴啸雯中馈也。”
●中壶◆( zhong kun)泛指妻室。壶,同“阃”,闱,妇女居住的内室。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崔侍中安潜,崇奉释氏……而中壶预政,以玷盛德,惜哉!”又指“中宫”,皇后的居处。
●中人◆( zhong ren)犹内人。指妻子。《古诗笺·吴均古意》;“中人坐相望,狂夫终未还。”闻人倓注:“中人,室中之人,谓思妇也。”
●中帷◆( zhong wei)本指室中的帷幔,引申为内室并指正妻。清·李渔《怜香伴·逢怒》:“娶是娶过一房了,只因惭鸠拙,少内才。因此上,缺中帷,把贤待。”
●中帏◆( zhong wei)同“中帷”,指正妻。清·李渔《慎鸾交婚》:“我缺中帏,求亲甚虔。”
●拙荆◆( zhuo jing)谦称己妻。语本东汉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之事。孟光截荆条为钗,以粗布为裙,谓贫寒之妻;拙,粗劣,谦词。宋·阳枋《通夔守田都统子》:“未稔学生可乞假一会涪上否?盖拙荆未先茔,欲议归藏,此愿才举,当伏谒戟辕,致九顿之谢。”
●尊阁◆( zun ge)对人妻的敬称。阁闺阁,内室。宋·何《春诸纪闻·谢石拆字》:“石曰:谓语者焉哉乎也固知是公内助所书。尊阁盛年三十一否?曰:‘是也。以也字上为三十下为一字也。”
●尊间◆( zun kun)敬称人妻。阃,闺门,指内室。《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县宰道:‘尊阃夫人,几时亡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尊阃薄相,恐不能佐君成业。” 棋盘 【棋盘】
◆(q1pan)指围棋盘。纵横各十九道,形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以黑白子各一百九十子对弈,互相围攻,以占点或目多者胜。唐·韦应物《假中枉卢二十二书》诗:“花里棋盘憎鸟汗,枕边书卷讶风开。”
●博局◆(b6j)棋盘异称。博,下棋;局,棋盘。《史记吴王濞列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宋·洪迈《夷坚乙志皇甫自牧》:“自牧在舟中与同行者皆袒褐不冠屦,以象戏遣日,忽博局倾倒,以为适然,对弈不辍。”袒◆(tn),脱去上衣,露出上身;不冠屦◆(j),不戴帽子不穿鞋屦,古代的一种鞋。博局,亦指聚赌或聚赌之所。
●侧揪◆(ceqi)借指棋盘。古代围棋盘多用楸木片侧排而成,故名。《说郛》卷十引后蜀·马鉴《读事始·侧楸碁局》:“自古有碁即有碁局,唯侧楸之制出齐武陵王晔,始令破楸木为片,纵横侧排、以为碁局之图。”后因称棋局,即棋盘。碁“棋”的异体字。唐·李洞《对棋》诗:“侧楸敲醒睡,片石夹吟诗。”
●方亭侯◆( fang ting hou)围棋盘的拟人之称,以其为许多方格排列而成,故称。宋·陶谷《清异录·器具》:“明皇因对宁王问:卿近日棋神威力何如?王奏臣凭托陛下圣神,庶或可取。’上喜呼:‘将方亭侯来!二官人以玉界局进,遂以王对手。”
●木野狐◆( mu ye hu)围棋盘的戏称,始于宋。谓其沉迷博弈,废职去业失位者不绝,有如野狐吞噬明沈德符《野获编技艺·宋时诨语》:“北宋全盛时,士大夫耽于水厄◆(品茶)于手谈◆(下棋),因废于职业被白简去位者不绝。时人因目茶笼曰草大虫,楸枰曰木野狐。”
●棋局◆(91j)亦作“基局”,即棋盘。《急救篇》卷三基局博戏相易经。”《文选·韦昭<博弈论>》:“枯棊三百孰与万人之将。”李善注引三国·魏·邯郸淳《气经》“棊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按:此为唐以前之棋局,以后演为纵横各十九道,合三百六十一道,黑白棋子各一百九十枚,当今棋局仍如此。《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方如基局。”员,同“圆”。唐·杜甫《江村》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又指弈棋或棋盘的布子形势。
●棋枰◆(q1png)亦作“基枰”,指称棋盘。唐·司空图《丁已元日》诗:“移居荒园圃,耗志在棋枰。”清·纳兰性德《满庭芳》词:“须知今古事,某胜负,翻覆如斯。”
●敲枰◆( qido ping)围棋盘的别称。因下棋时踌躇凝思,反复推敲,故称。宋·米芾《送涣之彦舟诗:“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
●楸局◆(qij)围棋盘的异名、以其为楸木所制,故称。唐·郑谷《寄棋客》诗:“松窗楸局稳相顾思皆凝。”又指棋盘中的布局或弈棋。
●楸枰◆( qiu ping)棋盘的别称。以其多为楸木所制,故称。唐·温庭筠《观棋》诗:“闲对楸枰倾一壶,黄华坪上几成庐。”宋·苏轼《席上代人赠别》诗:“莲子擘开须见忆,楸枰著尽皆无期。”忆,薏的谐声字;期,棋的谐声字。
●纹揪◆( wen qiu)亦作“文楸”。指代围棋盘以其古代多以楸木制成,而楸木又质坚纹显,故称唐·杜牧《送国棋王逢》诗:“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雨竹萧萧。”玉子,围棋子的美称。又温庭筠《谢公墅歌》:“文楸方罫花参差,心阵未成星满池。”方罫◆(hua),指围棋盘上的方格。宋·何子灭字木兰花》之二:“画戟森闲,玉子纹楸手共谈。”
●弈局◆(yj)指称围棋盘。弈,下棋局,棋盘宋·叶适《东嘉开河记》:“昔之置郡者,环外内城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弈局。”又指下棋中的棋子布局。弈枰◆(ypng)棋盘。清·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弥野张罗络,先几定弈枰。”
●弈揪◆(yqi)围棋盘的别称。以其古代多为楸木所制故称。唐·段成式《观棋》诗:“闲对弈楸倾一壶,黄羊下几成都。”
●玉局◆(y)棋盘的美称。以其色白如玉,故称。唐·李商隐《灯》诗:“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宋·贺铸《南乡子》词:“玉局弹棋无限意,缠绵,断肠吴蚕两处眠。” 气度 【气度】
◆(qd)人的气魄和涵养及表现出来的度量、风度等。《晋书·苻坚载记·王猛》:“猛瓌姿隽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壞◆(gu),美玉,同“瑰”
●德度◆(ded)道德气度。宋·叶适《法度总论三·资格》“
●彼其号为德度智略,足以居大位者,亦素许之矣,特欲其履历以实之而已。”清·朱仕琇《道南讲授序》:“德度凝粹,莫窥其际。”
●德宇◆(dey)亦作“德寓”。犹气度。《世说新语·赏誉上》:“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刘孝标注《晋阳秋》:“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谌欢服其德宇。”
●度量◆( du liang)气量;涵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宜其以布衣而君四海,其度量盖有过人者矣宋苏《张盖州画象记》:“公,南京人,慷慨有节,以度量容天下。”又指“标准”、“法度”,见各该条。
●宏度◆( hong)大度量。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年》:“尚志所以立本也,正心所以决事也,养气所以制敌也,宏度所以用人也,宽隐所以明德也。”
●宏气◆( hong)宏伟的气度。元·刘祁《归潜志》卷十:“其逸才宏气喜为奇异语者,往往遭绌落,文风益衰。”
●襟量◆( liang)气度。宋·王得臣《度量》:“昔外戚李侯璋,徒以后族建节,独襟量容物,亦人所难。”
●气概◆(qgai)气派,气魄。即体现于外的非凡气度。如:英雄气概,大丈夫气概。元·耶律楚材《继云卿韵》诗:“开基气概鲸吞海,遁世生涯鼠饮河。”
●气量◆( liang)亦作“器量”。度量。胸怀。唐·杜甫《最能行》:“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气魄◆(p)气势和魄力。犹“魄力”,一种敢作敢为的精神气质。即宏伟的气度。唐·张魏宾《处士王仲建既张氏合志》:“峰峦螺岿,气魄联绵。”《朱子语类·孟子》:“且如今人有气魄,合做事便做得去;若无气魄,虽自见得合做事,却做不去。”
●气宇◆(qy)犹言气概南朝·梁·弘景《陶隐居集·寻山志》:“于是散发解带,盘旋岩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伟度◆( wei du)非凡的气度。宋·陆游《问候洪总领启》:“
●仰伟度之兼容,抚孤踪而知幸。”《明史·王伟传》:“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
●伟气◆(weiq)非凡的气概。明·宋濂硿子碣》珑硿子,少有伟气,学书未成,舍去,攻医以药人。”药人,用药为人治病。又《题宗忠简公诰》诗:“君侯心事汉武侯,伟气英声冠千祀。”千祀,犹千年。
●宇量◆( yu liang)气度;度量。《旧唐书·代宗纪》:“玄宗诸孙百余,上为嫡皇孙。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鲁公宇量迈古人,世所共悉也。”金·王若虚《〈新唐书辨》中:“《萧嵩传》云在公慎密,人莫见其涯际。’慎密上不当论涯际,以言胸怀宇量则可矣。” 千年 【千年】
◆( qian nian)一千年。古时用千年,表述岁月长久,实无定指。出于修辞需要,对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千春◆( qian chun)千年。形容岁月长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万古,衹彰诮辱。”唐·杜甫《往在》诗:“千春荐灵寝,永永垂无穷。”又指“寿辰”,见该条。
●千古◆( qian gu)久远的年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四》:“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唐·李白《丁都护歌》:“君看石芝碭,掩泪悲千古。”宋·王安石《金山寺》诗:“谁言张处士;雄笔映千古。”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广陵诗》:“自此以后,北宋诸公皆奉杜为正宗,而杜之各遂独有千古。”
●千祺◆(qinj)千祀,千年。谓时间久远。,当为“”之误,禩,同“祀”。殷代指年。明·吴邱瑞运甓记官诰荣封》:“门阑嘉气,福禄与山齐。当门绰禊,千。”清·黄人《<清文汇>序》:“姬孔作述,上溯谛煌,下赅谣俗,旁及夷野,标准千谶,乎莫尚矣。”
●千龄◆( qian ling)犹千年,千岁。言时间长。《晋书·礼志上》:“方今天地更始,万物权舆,荡近世之流弊,创千龄之英范,”唐·张九龄《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酾宴》诗:“运与千龄合,欢将万国同。”亦用作祝寿之语。
●千秋◆( qian qiu)千年。喻岁月长久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宋·王安石《望夫石》诗:“还似九嶷山上女,千秋长望舜裳衣。”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堪嗟击缶千秋壮,莫道挥毫两鬓星。”亦指“寿辰”,见该条。
●千霜◆( jian shuang)犹千年。年代久远。南朝·宋·吴迈远长相思》:“檐隐千霜数,庭枯十载兰。”唐·李白《古风》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清·米彝尊《题王舍人西山游记》诗之二:“卢师说法已千霜,石上松犹四尺强。”千祀◆(qian)千年,祀,殷代指年。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惠心奋千祀,情埃播无疆。”唐·柳宗元《吊屈原文》:“后先生盖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明·高启《吊伍子胥辞》:“奚千祀而勿毁兮,繄若人之死忠。”◆(y),惟;是。
●千岁◆( qian sui)千年。年代久远。《荀子·非相》:“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南朝·梁·刘峻《辩命论》:“朝秀晨终,龟鹄千岁,年之殊也。”宋·苏轼《三槐堂铭》:“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古人亦用为祝寿之词,或对大臣王公、太子、皇后的尊称。
●千叶◆( qian ye)千世。年代久远。《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孰能本支于千叶,重光于万祀。”宋·无名氏《<颜氏家训>序》:“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为书七卷,式范千叶,号曰《颜氏家训》。”
●千载◆( qian zai)千年。喻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于是群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舟。”唐·韩愈《岐山下》诗:“自从公旦死千载闷其光。”清·昭梿《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纯皇孝挚性成,力阻浮议,始千载之陋,更于一旦。”【钱】
◆(qian)货币。又称银钱、金钱、钱钞,指一切金属货币和纸币。在古代以各种形式的金属货币为主。其中圆形方孔铜币,为中国古代钱币的基本形状。故钱的异名多源于这个形状的特征或其他有关传说。
●阿堵物◆(eduw)亦作“阿堵君”钱的代称《世说新语·规箴》谓:王衍雅尚玄虚,口不言钱。妻令婢以钱绕床王衍晨起,见钱碍行。呼婢说:“拿走阿堵物!”犹说“拿走这个东西。”阿堵,这个。因以“阿堵物”指代钱。宋·张耒《和无咎》诗之二:“爱酒若无阿堵物,寻春奈有主人家。”宋·苏过《颜乐堂》诗:“恨无阿堵君,一区今尚欠。”
●方兄◆( fang xiong)孔方兄之省称,指钱。以其铜钱中有穿绳的方孔,故称。宋·杨万里《食鹧鸪》诗:“方兄百辈买一只,可惜羽衣锦狼藉。”宋·胡寅《李簿携具》诗:“方兄无势宁能热,穷鬼多羞自苞。”
●母◆(fum)钱的别称。以青蚨血涂钱,可引钱飞回,故称。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开泻蚨母,买冰防夏蝇。”见“青蚨”条。
●函方◆(han fang)钱的别称。以铜钱内孔方形或刀币之舌为方,故称。《汉书·食货志下》:“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颜师古注引孟康日:“外圜而内孔方也。”即外圆孔方。圜,即“圆”。函,孔洞。清·黄生《义府·钱制》:《班史》叙太公法云:“钱圜函方。函,舌也,上圜而下长,其长处于舌,故日函方。”◆(此指刀币。)
●孔方兄◆( kong fang xiong)钱的别称。亦省称为孔兄、方兄。以钱为人所必需,亲之如兄,取其古钱币中多有方孔的特点拟人呼之。《晋书·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管城子,毛笔别号。
●青凫◆(qngf)同“青蚨”,钱的别名北周·庾信《谢赵王赍丝布等启》:“曳练且观,无劳白马之望;流泉欲委,伫见青凫之飞。”唐·王勃《梓州通泉县普惠寺碑》:“莫不青凫委贯,俱欣不舍之坛。”
●青蚨◆( qing)钱的别称。青蚨,本为传说中的虫名,也叫“鱼伯”。《搜神记》卷十三和《太平御览》卷九百五中有“青蚨还钱”之说,谓青蚨产卵于草叶上,如取走虫卵,母虫即知地点飞往。后有人用母虫和小虫的血分别涂在八十一文钱上,用后钱都飞回,这样循环不已,用之不竭后因以称钱为“青蚨”。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则你那尊中无绿蚁,皆因我囊里无青蚨。”缘蚁,酒名。
●青奴◆( qing nu)钱,青蚨的别名。宋·吴炯《赠刘羲仲》诗:“少日萦心担黄妳,暮年便思欠青奴。”又为“竹夫人”别名。
●青钱◆( qTng qian)青铜钱或铜钱。唐·杜甫《北邻》诗:“青钱买野竹。”宋·苏轼《山村》诗:“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泉布◆( quan)古代钱币的别称。《周礼·天官·外府》“掌拜布之出。”郑玄注:“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偏。”《汉书·食货志下》:“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婢。”
●底律◆(wd)钱。宋俗语。宋·张端义《贯耳集》卷下:“晋·王衍口不言钱,强阿堵俗言兀底律,贪之谓也。”圜货◆( yuan hu)钱币。圜;同“圆”,货,钱币。周始立九府圆法,铸圆形圆孔钱币,后改为圆形方孔,遂形成中国古代钱币基本形状。《魏书·食货志》:“太公立九府之法,于是圜货始行,定两之楷。” 前言 【前言】
◆( dian an)写在一本书籍正文前,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资料来源与要点,或对全书基本内容加以简介和评价的文字。是一种文体。可由该书的著作者自写或他人代写。端◆( bian duan)卷首。前言。弁,本为古冠名,有加在前面的意思。清·龚自珍有《撰羽琌山馆金石墨本记成弁端二十字》诗。
●弁言◆( bian yan)前言,序文。因冠于卷首,故名。明刘若愚《酌中志·正监蒙难记略》:“其单前言,乃未年罪中语。”清·冯桂芬《与曾揆帅书》:“将拙议四十首缮成两帙,邮呈是正。筹笔余闲,抚览及之,如不以为巨谬,敢乞赐之弁言。”语◆( bian yu)弁言,序言。明·高攀龙去浮集序》:“余友张伯可刻《去浮集》已,属张以登为弁语。”属,通“嘱”,请托。
●序论◆(xun)写在书籍或正文前,概述全书或全文要旨的议论文字。相当于前言,《宋书·范晔传·狱中与诸甥侄书》:“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横,实天下之奇作。”
●序文◆(xwen)概述全书大意的文字。相当现今的序言。《大唐新语·著述》:“开元十二年,沙门一行造黄道游仪以进,玄宗亲为之序文。”
●绪言◆( xu yan)概述全书大旨要义或写作经过,目的并冠于卷首的文字。绪,本指丝头,引申为开端起源《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陆德明释文:“绪言,犹先言也。” 前业 【前业】
◆( qian ye)前人的事业,功绩。或指前人已完成的业绩;或指前人未竟之业。《汉书·刘歆传》:“复领五经,卒父前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
●前构◆( qian gou)谓前人的事业。《魏书·桓玄传》:“玄常以其父王业垂成,以己弱年,不昌前构,常怀恨愤。”唐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光武虽藉前构易于成功,然莽势不下于项籍。”
●前烈◆( qian lie)前人的功业。《书·武成》:“公刘克笃前烈。”唐·司空图《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允集大勋,以光前烈。”宋·曾巩《相制二》:“使千载之坠,振于一朝,上下之间,配于前烈。”又指“祖先”,“前贤”。见各该条。前绪◆(qion)前人的事业。《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三国演义》第八十回:“今王不缵承前绪,至德光昭。”清·刘大槐《方氏支祠碑记》:“于是祈宣率祖考之攸训,思笃前绪。”
●先业◆(xian ye)先人的事业。《国语·晋语九》:“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业。”《南史·裴子野传》:“子野常欲继成先业。”清·陈梦雷《解介士传》:“使彭王守先业勿替成节,膏统天壤,当与借筯分肉之功争烈。”
●玄绪◆( xuan)谓先圣遗业。玄,指先圣,绪,指遗业。《宋书·礼志一》:“庠序之业,或废或兴,遂令陶铸阙日月之功,民性靡素丝之益,亹亹玄绪,翳焉莫抽。”【墙】
◆( qiang)用砖、石、土等建筑的房屋四壁或院落园面的外围。《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堵墙◆( du qiang)墙壁。《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以堵墙喻人多密集。
●堵垣◆( du yuan)墙。堵,土墙。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乃东上坡,循堵垣而东,有衔横南,然皆草房卑舍,不甚整辟。”
●墉垣◆( yong yuan)墙。墉,城墙;墙垣。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墉垣砀基,其光昭昭。”郑观应《盛世危言·狱》:“不知泰西犯人,在内执业仍高其墉垣,严其约束。”垣堵◆( yu an du)墙。明·陈子龙《新乐府·小东行》。“凤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
●垣墉◆( yuan yong)墙。《书·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是以朴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唐·元稹《度门寺》诗:“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明史·万景传》:“督治九门垣墉,市铜江南,皆勤于其职。”【桥】
◆(qi)亦称桥梁,即架在道路通过的难以填平的断陷之处,如河流、深谷的上面,将两端接通以便行人、车辆往来的建筑物,为木、石、铁为之。我国建桥历史很悠久。现存的有些古桥不论从结构、造型,或地理位置与实用价值上看,均堪称杰作。
●川梁◆(《chudnlidng《)桥。川、河流。南朝·梁·江淹《灯夜和殷长史》诗:“水鳞不能起,水鸟望川梁。”唐·杜甫《三川观水涨》诗:“普天无川梁,欲济望水缩。”
●河梁◆(he liang)桥梁。《列子·说符》。“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汉·李陵《与苏轼》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因用为送别地的代称。
●横桥◆(heng qido)泛指桥梁,《元曲选·黄粱梦》:“那里一横涧,搭着一横桥。”
●虹梁◆(hong liang)弧形桥。宋·姜夔《惜红衣》:“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虹桥◆( hong qiao)即“拱桥”,又名“飞桥”,有如长虹,故名。唐·上官仪《安德山池宴集》词:“雨霁虹桥晚,花落风台春。”
●津梁◆( jin liang)犹指桥。津,渡口。《左传·昭公八年》:“今在折木之津。”孔颖达疏:“融河须津梁以渡。”《国语·晋语》:“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管子·四时》:“正津梁,修沟渎。”
●石◆( shi gang)即石桥唐皮日休《忆洞庭观步石韵》“登村度石。”
●修梁◆( xiu liang)长桥。晋·张协《游仙诗》:“亭馆笼烟构,修梁流三曜。”亦作“长梁”。
●玉虹◆( yu hong)桥的美称。谓石拱桥有如卧波白虹。宋苏辙《次韵道潜南康见寄》:“请君先入开元寺,待濯清溪看玉虹。”宋·吴文英《垂虹桥》:“酹酒沧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又指“瀑布”、“宝剑”,见各该条。
●玉梁◆( yu liang)桥的美称。玉,美善。晋·王嘉《拾遗记·岱舆山》:“北有玉梁千丈,驾元流之上……玉梁之侧有斑烂。”玉腰◆( yu yao)喻桥郑毅《垂虹桥》诗:“插天螮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蠕◆(di dong),虹。玉腰,又指“蝴蝶”、“弓”名,见各该条。 茄子 【茄子】
◆( qie zi)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椭圆形,花紫色。果长圆或球形。紫色、白色或浅绿色,为一种蔬菜。
●昆仑瓜◆( kun lun gua)茄子的别称唐·殷成式《酉阳杂俎·草篇》:“茄子…又一名昆仑瓜
●昆味◆( kun wei)茄子的别称。宋·陶谷《清异录·蔬》:“落酥本名茄子,炀帝缘饰为‘昆仑紫瓜人间但名昆味而已。”
●落苏◆(1s)茄子的别称。《本草纲目·菜之三·茄》引陈藏器本草云:“茄亦名落苏,名义未详;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于义似通。”按,茄味不似酪酥,其解难通
●伽子◆( qie zi)即茄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成式就节下食伽子数,偶问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张云:一名落苏,事具《食疗本草》。”此误作《食疗本草》,原出《拾遗本草》。”蔕,音义同“蒂”。
●乳茄◆( ru qie)嫩茄。宋·张耒◆(lei)《秋疏》:“藏鞭雏笋纤玉露,映叶乳茄浓黛抹。”【琴】
◆(n)指古琴,多为梧桐木为之。古为五弦,周初增至七弦。《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宓琴◆(fqin)古琴。相传为宓羲氏所创制,故称。唐·赵惟暕《琴书》:“昔者至人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削桐为琴。”明·无名氏《运甓记·嗔鲊封还》:“政简刑清,尽日公堂抚宓琴。”槁梧◆(gow)琴的别称。槁,枯木;梧,梧桐。以其用干梧桐木制作,故名。《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据槁梧而瞑。”陆德明释文引崔馔云:“据琴而睡也。”成玄英疏:“槁梧,夹膝几也。”据此,槁梧又是矮几。
●古琴◆( gu qin)古七弦琴,多为梧桐木制成,初五弦,后七弦。传世久远。北周·庾信《幽居值春》诗:“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
●号钟◆( hao zhong)琴名。《楚辞·九欢·愍命》:“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晋·傅玄《琴赋》:“齐桓公有鸣琴号钟。”
●焦桐◆( jido tong)琴的别名。《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世因称琴为“焦桐”,“焦尾”。宋·胡宿《长卿》诗:“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
●焦尾◆( jiao wei)琴的别称。在汉蔡邕曾以燃烧过的桐木造琴,因琴尾尚焦煳,故名。宋·黄裳《双梧堂》诗:“叶上雨声枝上月,何须焦尾始相知。”参见“焦桐”。
●七丝◆(qT)琴的代称。以其有七弦,故名。丝、弦。唐·韩偓《赠湖南李思齐处士》诗:“两极船头浊酒壶七弦琴畔白髭须。”宋·赵《游青城山》诗:“陟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
●七弦◆( xian)指琴。以其有七弦,故称。三国·魏嵇康《酒会》诗:“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三尺桐◆( sen chi tong)琴。传说神农造琴,长三尺六十六分,又琴多以桐木制作,故名。宋·苏轼《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诗:“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天球◆( tian qiu)古琴名。宋·苏轼《十二琴铭》之十二天球至意。合以人力,作者七人,传以华国。”明·陶宗仪《辍耕录·古琴名》有“天球”。又为“玉石”。见该条。危丝◆( wei)指琴。唐·张祜《乌夜啼》诗:“忽忽南飞返,危丝共怨凄。”
●危柱◆( wei zh)指琴。南朝·宋·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殷勤诉危柱,慷概命促管。”李善注:“危柱,谓琴也。”玉琴◆(yqn)琴的美称。南朝·齐·王融《咏幔》“每聚金炉气,时驻玉琴声。”唐·常建《江上琴兴》诗:“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清·纳兰性德《菩萨蛮》词:“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玉振◆( yu zhen)古琴名。谓声调清越,如玉馨振扬元·陶宗仪《辍耕录·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鹄、秋啸。” 清晨 【清晨】
◆( qing chen)从天破晓到日出东方的一段时间。三国·魏·曹植《名都篇》:“云散还城邑,清晨复还来。”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诗:“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初旦◆( chu dan)犹佛晓。《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南朝·梁·沈约《岁暮愍衰草》诗:“露缟枝于初旦,霜红更于始夕。”
●大昕◆(dain)指天初明时,即清早《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郑玄注:“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新唐书·元结传》:“今天子重城深宫燕和而居,凝冕大昕,缨佩而朝。”
●东隅◆( dong yu)本指东方,因日出东方又指清晨。晋·陆云《答兄平原书》:“昔我往矣,辰在东隅;今我于兹,日薄桑榆。”
●分晓◆( fen xido)拂晓。唐·樊晦《燕巢赋》:“霁光分晓,出虚卖以双飞。”又指明白、清楚。
●拂晨◆(fu chen)拂晓。天亮之时。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承明连夜直,建礼拂晨趋。”
●寒晓◆( han xido)清冷的早晨。宋·赵抃《过铁山铺寄交代吴龙图》诗:“境上凭诗驰远意,青泥寒晓入云灯。
●昒爽◆( hu shuang)犹昧爽,亦作“曶爽”。黎明。《汉书·郊祀志上》:“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爽,天子始郊拜太一。”颜师古注:“昒爽,谓日尚冥,盖未明之时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曶爽暗昧,得耀乎光明。”
●助昕◆(hun)黎明;拂晓。汉·班固《幽通赋》:“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汉·蔡邕《青衣赋》:“昒昕将曙,鸡鸣相催。”
●昏昕◆( hun xin)凌晨,黎明。谓太阳将出来之时。,大阳始出之时。《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朱·方夔《夜坐苦蚊》诗:“万物有常理,动息随昏听。”
●际晓◆(jxi)犹黎明。唐·王维《晓行巴峡》诗:“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
●犁旦◆(ldan)犹黎明。犁,将及。《史记·南越王·尉佗传》:“越素闻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犁旦,城中皆降伏波。”伏波,指伏波将军路博德。
●黎明◆(ming)亦作“犂明”,天欲亮而未亮之时。犁,同“黎”;及,至。《史记·高祖本纪》:“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又《吕太后本纪》:“犁明,孝惠还。”
●凌晨◆( ling chen)迫近天亮的时光;清晨,清早北周王褒《入朝守门开》诗:“风池通复道,严驾早凌晨。”唐·徐敝《白露为霜》诗:“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元·马祖常驾发上京》诗:“苍龙对阙夹天阍,秋驾凌晨出国门。”
●凌旦◆( ing dan)拂晓,清早。凌,迫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胶》:“凌旦气寒,不畏消释;霜露之润,见日即干。”
●凌晓◆(ling xido)拂晓。南朝·梁·刘孝威《帆度吉阳洲》诗:“江风凌晓急,钲鼓候曼催。”钲,锣。
●昧旦◆( dan)黎明,拂晓。《诗·郑风·女鸡鸣》:“女鸡鸣,士日旦。”陈奂传疏:“旦,明也;昧明,未全明也,昧旦后于鸡鸣时。”
●昧爽◆(mei shuang)黎明,天将亮未亮时。《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不显,坐以待旦。”
●明旦◆( ming dan)天亮,有通宵达旦之义。汉·扬雄《剧秦美新》“旁作穆穆,明旦不寐。”又指明天早晨唐张悦钦州守岁》诗:“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明发◆( ming fa)平明,黎明。谓曙光初露,光明始发。《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宋·朱熹《集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二人,父母也。”后又因以“明发”称孝思。汉·班昭《东征赋》:“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
●明朝◆( ming zhao)清晨。明,明亮、黎明。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又指所谓“盛明的朝廷。”
●平旦◆(Ping dan)清晨。《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汉·刘向《新序·杂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事四》:“君昧爽而栉冠,平旦而听朝。”唐·骆宾王《帝京平明◆(Ping ming)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唐·李白《游太山》诗之三:“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观。”
●平晓◆( ping xido)犹平明。天刚亮的时候。隋·卢思道《驾出圜丘》诗:“平晓禁门开,隐隐乘舆出。”唐·薛用弱《集异记·李佐文》:“须臾平晓,叟即遥指东南乔木曰:‘彼袁庄也”宋·范镇《东斋记事辑遗·梅公仪》:“平晓,不知白须翁所在,以为神也。”
●平早◆(ping zdo)犹平明。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五“
●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去灶下燃火。”
●破晓◆(po xido)东方发白,曙光初露。宋·陆游《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诗:“舴艋为家东复西,今朝破晓下前溪。”侵晨◆(qin chen)拂晓。天快亮时。侵,渐近;渐入。《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绍兴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侵晨,日出如在水面,色淡而白。”侵晓◆( qin xido)拂晓。《北齐书·崔暹传:“侵晓则与兄弟问母之起居。”后蜀·欧阳炯《木兰花》词:“侵晓鹊声来砌下,鸾镜残妆红粉罢。“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荔枝》:“抱尽西禅侵晓露,分来南浦满庭芳。”
●侵星◆(qin xTng)拂晓。此时星尚未落,故云。南朝·宋·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诗:”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闻人倓注:“侵星,犹戴星也。”唐·杜甫《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宋·王禹偁《寄金乡张赞善》诗:“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
●侵早◆(qin zao)天刚亮,拂晓唐·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天子朝侵早,云台仗数移。宋·华岳《骤雨》诗:“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到三月初日五更时分,就起来梳洗…侵早就到东岳庙前伺候。”
●清旦◆(qTng dan)即清晨。《列子·说符》:“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南朝·宋·谢灵运《石室山诗》:“清旦索幽异,放舟越郊。”坰◆( jiong),远郊,林外。清朝◆( qing zhdo)清晨。《商君书·禁使》:“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离娄不见;清朝日,则上别飞鸟,下察秋毫。”◆(tuan),日光明亮。
●爽旦◆( shuang dan)黎明,早晨。爽,明。《列子·周穆王》:“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
●爽明◆(《shungming《,)黎明。《逸周书·尝麦》:爽明,仆告即驾,少祝导王,亚祝迎王,降阶。”朱石曾校译:“爽旦,旦明也。”
●向晨◆( xiang chen)天色将明。《金史·襄传》:“向晨压敌,突击之。”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南宋高宗遗事》:“天亦向晨,王先闻僧与神言,放胆闯入军营。”
●向明◆( xiang ming)天将亮时。向,将近,接近。《易说卦》:“圣人南面而所天下,向明而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
●厌旦◆( yan dan)黎明。厌,掩蔽,谓明掩于夜,即天破晓之前。《荀子·效儒》:“遂选马而进,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厌旦于牧之野。”
●阳◆(yang zhao)清朗的早晨。晁,通“朝”
● zhao)。汉·扬雄《羽猎赋》:“于是天子乃出,阳晁始出乎玄宫。”注:“阳朝,阳明之朝,晁,古字同也。”
●质明◆( zhi ming)天亮时。《仪礼·士冠礼》:宰告曰:‘质明行事。”郑玄注:“质,正也。宰告曰:‘旦日正明行冠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质明,则已晓也。”迟旦◆(zhi dan)犹言迟明。《汉书·南粤王传》:“迟旦,城中皆降伏波。”
●迟明◆(zhming)黎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 青苔 【青苔】
◆( qing tai)生长在阴湿地方或水中的苔鲜植物。蟆衣◆(may)即虾蟆衣的别名。亦即青苔。宋·陆游闲咏园中草木》之四:“绿侵小径蟆衣草,青络疏篱鬼带藤。”莓苔◆(mei tai)青苔,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唐·李白《襄阳歌》:“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
●水发◆( shui fa)青苔。以其生在水中如发丝,故云。宋梅尧臣《上已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诗:“水发粘篙绿,溪毛映渚春。”
●水衣◆(shuy)青苔,苍苔。晋·张协《杂诗》之十:“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高诱注:“苍苔,水衣也。”苔钱◆( tai qian)青苔别称。南朝·梁·刘孝威《怨诗》:“丹庭斜草径,素壁点苔钱。”
●苔藓◆(tai xian)青苔。唐·刘长卿《杂咏·古剑》诗:“龙泉闭古匣,苔藓沦此地。”
●苔衣◆( tai)青苔。南朝·宋·谢灵运《岭表赋》:“萝蔓绝攀,苔衣流滑。”
●土花◆(thua)苔藓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虾蟆衣◆( ha ma)青苔的别名。《庄子·至乐》:“则蛙蟆之衣。”唐·成玄英疏:“蛙蝊之夜,青苔也。在水中若张锦,俗谓之虾蟆衣也。”
●泽葵◆(zeku1)青苔的别名。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泽葵依井,荒葛罥塗。”
●紫钱◆( zi qian)苔藓别名。以其青紫形圆,故称。唐李贺《过华清宫》诗:“云生珠终暗,石断紫钱斜。” 情况 【情况】
◆( qing kuang)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态势和动向。
●境地◆( jing di)情况,处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你想我在这种境地上处着,忽然天外飞来一个绝不相识,绝不相知之人,赏识我于风尘之中,叫我焉得不感!”事款◆( shi kuan)事情,情况。《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将他的事款打听的真真确确,一本论将上去,奉了旨意叫法司提问。”
●事况◆( shi kuang)事情;情况。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其余事况,条写如后。”
●事色◆( shi se)情况;形势,情形。色,情景。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四折楔子:“某乃副帅老是也。统人马征战方伯,先领五千游兵引战。没奈何看事色,得手了为上计。”◆(b),逃走。
●事态◆( shi tai)局势,情势。梁启超《杂评》:“据各方面来电,俄国要求立宪,已为公然之运动,其事态极重大。”,事形◆( shi xing)犹情况,情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桓玄西下,入石头…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遗音在,梁王安在哉隋书·刘传》:“宇文忻见高熲,问之叩头求哀,昉勃然谓忻日:“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
●形候◆(xing hou)形势;情况。《宋·刘勔传》:“臣又以为开立驿道,据守坚城,观其形候,不似蹙弱。”唐·张九龄《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今秋此贼形候如何?善须防之,勿使侵轶。”
●形况◆(xing kuang)情况。《东观汉记·赵憙传》:“憙白上,不愿受融兵,单车驰往度其形况。上许之。”又指形容。【秋】
◆(9)一年四季的第三个季度,即农历七月至九月。秋,为成熟收获的季节。其时,天高气爽,鸿雁南飞。古人根据秋的某些特征,常以五行中的金、五音中的商、五色中的白、五方中的西配秋,再加秋天的特色,形成秋的诸多异名。《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白藏◆( bai cang)秋季的别称。按五色、五方与秋相配,其位在西,其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故称白藏。《尔雅·释天》:“秋为白藏。”郭璞注:“气白而收藏。”《周书·武帝纪下》建德四年诏:“今白藏在辰,凉风戒节,厉兵洁暴,时事惟宜。”
●白商◆( bai shang)秋季的异称。秋色白,又以其五音配商,故称。晋·张协《七命》:“若乃白商素节,月既授衣,天凝地闭,风厉霜飞。”
●高秋◆( gao qiu)指秋天,秋季。以其天高气爽,故称。南朝·齐·谢《奉和随王殿下》诗:“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清。”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新鲜。”
●高商◆( gao shang)秋季,秋天。以其天高气清,又与五音中的商相配,故称。《太平御览·时序部·秋下》:“梁元帝《纂要》曰:“秋曰白藏,亦曰收成…日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
●桂序◆(gux)秋季的异名。以其为丹桂飘香的季节,故名,序,时序,时令,指季节。唐·王勃《乾元殿颂》:“九韶分唱,后夔清桂序之音;六变同和,飞风掌梧轩之律。”九韶,舜时的乐曲名;后夔,为舜时掌乐之官;六变,谓乐章改变六次。
●劲秋◆( jing qiu)指肃杀的寒秋。因秋风劲吹,故名。晋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长安有狭邪行》:“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金商◆( jin shang)秋季异名。以其五行配金,五色配商,故称。《旧唐书·音乐志·五郊乐章歌·白郊迎神》“序移玉律,节应金商。”
●金素◆(jns)秋季的异称。以其配金、色白,故称。南朝·宋·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述职期阑暑,理素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金天◆( in tian)秋天、秋季。古以五行中的金配秋,故云。唐·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又为古帝少昊的称号。
●九和◆(jihe)秋季的异名。古称“九鼎”为“九金”,故以“九”为“金”之成数;秋属金,气和,故称秋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九◆( jiu min)指秋天,秋季。旻,秋日的天空,借指秋。唐·韩鄂《岁华纪丽·重阳》:“重阳佳辰,九暮月。”又指“天空”,见该条。
●九秋◆(jiqi)泛指秋季。谓秋天为九十天或“九”为金之成数,故云。晋·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飙。”晞◆(xT),晒干;鸣飙◆(biao),强劲的秋风唐·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heng)娥,即嫦娥。
●凛秋◆(nqi)亦作“廪秋”,寒冷的秋天。凛,寒冷。《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晋潘岳《闭居赋》:“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唐·张九龄《九月九日登龙山》诗:“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天◆( min tian)本指秋日的天空,借指秋季。《尔雅·释天》:“秋为旻天。”郭璞注:“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愍◆(min),同“悯”,哀怜,怜惜。《楚辞·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亦指“天空”,见该条。
●序◆(minx)秋季的别称。秋日的天空称曼,序,时序,时令,指季节。唐·李峤《八月奉教作》诗:“清尊对序,高宴有余欢。”
●穷秋◆( qiong qiu)指深秋。穷,尽头。南朝·宋·鲍照《白纻歌》之五:“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唐·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穷秋正摇落,回首望松筠。”
●秋节◆( qiu jie)泛指秋季。《文选·古辞·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蕊衰。”又指重阳节,见“中秋”条。
●秋◆( qiu min)本指秋日的天空,借指秋。《尔雅释天》:“秋为天。”又指“天空”,见该条。
●商秋◆( shang qiu)指秋季。因秋风凄厉,古以商音相应,故云。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结实商秋,敷华青春。”李善注:“《礼记》日,孟秋之月,其音商。”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华敛实。
●商日◆( shang ri)指秋天。唐·沈全期《伤王学士》诗:感游值商日,绝弦留此词。”
●商素◆( shang su)犹素商。指秋季。宋·陈亮《贺新郎》词:“大家绿野陪容与,算等闲,过了薰风,又还商素。”薰◆(un)风,即和风,为夏日的东南风,此借指夏天。
●商序◆( shang xu)秋季的别称。序,时序,谓四季的更替,指季节。明·夏完淳《张景阳苦雨》诗:“玉露团素节,金凤扇商序。”素节,指秋令时节。
●收成◆( shou cheng)借指秋季,以其时为谷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故称。《尔雅·释天》:“秋为收成,冬为安宁。”郭璞注:“此亦四时之别号。”四时,即四季。
●爽节◆( shuang jie)指秋天。以其天高气爽,故称。南朝·齐·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之一:“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唐·虞世南《秋赋》:“观四时之代序,对三秋之爽节。”
●霜天◆( shuang tian)指秋天。北周·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素商◆( su shang)秋天的别称。秋属金,其色白;又因秋风凄厉,配以商音,故称秋为素商。素,白色。元·马祖常《秋夜》诗:“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知秋有鸣蛩。”
●泰秋◆(taiq)秋的美称,谓其时安泰吉祥。《管子·山国轨》:“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
●西颗◆(xho)指代秋季。本指西方之天,因秋位在西,故云。唐·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启》:“授于西颢之半,策勋于北陆之初。”北陆,指冬季。
●西◆(min)秋季别称。因西为秋位,旻为秋空,故称。明·汤显祖《嗤彪赋》:“夫何山中之一兽兮,受猛质于西旻。”
●西陆◆(T10)秋天、秋季的别称。古天文认为太阳沿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一年行三百六十五度,正好一周天。将其分为四等分,分别名东陆、南陆、西陆、北陆,依次为太阳在春夏秋冬所行之处,亦分别为四方各七宿所在区域,故日行西陆,亦为西方七宿◆(白虎)所在区域,正当秋季,故以西陆称秋。晋·郭璞《游仙诗》:“收清西陆,朱羲将自由。”蓐◆(ni),收,西方神名,司秋;朱羲,太阳的异名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南冠,即楚冠,借指因徒,此指作者自己;因其为南方人,又正在坐牢。
●玄肃◆( xuan su)指秋季。因其高爽和肃杀,故称。玄高空青色。清·金人瑞《长夏读杜诗有怀明人法师却寄二十四韵》“冬春惟眠泪,玄肃最微词。”
●仲商◆( zhong shang即仲秋。《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日仲商。” 蚯蚓 【蚯蚓】
◆( qiu yin)环节动物,身体圆长形,柔软,生活在土中,能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可使土壤肥沃虫体干燥后可入药,有凉血之功效。
●地龙◆( di long)蚯蚓的别称。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气候集解》:“蚓即地龙也。”又指地上的龙。
●地◆(di yin)蚯蚓。螾,同“蚓”。《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见。”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螾,蚯蚓也。”
●歌女◆(gen)蚯蚓的别名。晋·崔豹《鱼虫》:“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善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或谓之鸣砌。”蚯蚓不能发声,谓其“长吟”,实为想象。
●寒◆( han xian)蚯蚓的别名。,蚯蚓。《玉篇·虫部》:“寒,即蚯蚓。”
●寒蚓◆( han yin)蚯蚓。宋·苏轼《舟中夜起》诗:“暗潮生诸吊寒蚓,落月桂柳看悬蛛。”清王念孙《广雅证·释虫》:“今扬州人谓之寒,即寒蚓也。”
●蛐蟮◆( shan)亦作“曲”、“曲善”。蟺,“蟮”的异体字。蚯蚓的俗称。因其能宛延曲伸,故称。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蚯蚓,一名蜿,一名曲蟮。”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说文》:‘,宛蠙也。今通谓蚓为曲。”土龙◆( tu long)蚯蚓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蚯蚓》:“术家语,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
●蜿蟺◆( wan shan)蚯蚓别名。蟺,“蟮”。见“蛐蟮”条。
●衍蚓◆( yan yin)即蚯蚓。谓其能宛延却行,故称。《周礼·考工记·梓人》:“却行。”唐·陆德明释文:“按此虫能两头行,是却行。刘云:‘或作衍蚓,衍,音延,今曲蟮也。”刘,刘昌宗。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虫》:“是曲蟮,一名衍蚓,衍与同。”
●演◆(yn)蚯蚓。《荀子·劝学》:“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杨倞注:“,与蚓’同,蚯蚓也。” 囚犯 【囚犯】
◆(qiu fan)关押在监狱的犯人《明史·刑法志二》:“凡逮系囚犯,老疾必散收,轻重以类分。”
●丹赭◆( dan zhe)指囚犯,因古时囚犯穿赭衣,故称。赭,赭石,红褐色,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上可以投畀北方,次可以论输左校,变为丹赭,充被春薪。”
●南冠◆( nan guan)本指春秋时楚人之冠。借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日:‘郑人所献楚因也。”杜预注:“南冠,楚冠。”后因指囚犯为“南冠”。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秋天,见“秋天”条宋文天祥《真州杂赋》诗:“十二男儿夜出关,晓来到处捉南冠。”清·顾炎武《赴东》诗之三:“未得诉哀情,已就南冠絷。”南冠客◆( nan guan ke)借指囚犯。清·赵翼《瓯北诗话·汪水云砚歌》:“同队者万卷书,作伴者之尺琴,为南冠客供清吟。”清·颜光敏《送朱锡鬯之济南》诗:“讼庭尚有南冠客,莫向燕台思故人。”亦指南方人。参见“南冠”条。
●囚人◆( qiu ren)被关押在监狱的犯人,即因犯《宋史刑法志一》:“今乃远方囚人,尽归象阙配务役。”象阙,宫中阙门。
●囚徒◆(qit)即囚犯。《史记·大宛列传》:“囚徒材官。”唐·范摅《云溪友议·杂潮戏》:“六衙按覆囚徒。”《元史·世祖纪二》:“且盗贼、囚徒起,月申省部。”
●徒系◆(tu×)囚犯。系;捆绑。《后汉书·虞延传》:“每至岁时伏腊,辄体遣徒系,各使旧家。”《京书·孝武帝纪》:“乙亥。车驾躬耕藉田,大赦天下。尚方徒系及逋租宿债,大明元年以前,一皆原除。”原,赦免。
●系囚◆(qi)在押的犯人,即囚犯。《后汉·光武纪上》建武五年诏:“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汉·张衡《四愁诗>序》:“郡中大治,争讼息,狱无系囚。” 躯体 【躯体】
◆(qt)指人的身躯、形体。包括头颅、躯干、四肢。
●骨肉◆(gu rou)谓躯体。《礼记·檀弓》:“骨肉归复于土,命也。”汉·王充《论衡·无形》:“故人老寿迟死骨肉不可变更,寿极则死矣。”
●官骸◆(guan hai)指身躯;形体。清·李渔《奈何天·忧嫁》:“霸王夫婿,正好配虞姬,耳目官骸样样奇,文人逐仲有标题。休疑,少刻相逢,便见高低。”
●器岸◆(qan)犹体,即人的躯体。《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董昌见他器岸魁梧,试其武艺,果然娴熟、不甚之喜。”
●躯干◆(qgan)身体。《晋书·刘曜载记·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唐·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
●人身◆(ren shen)人体。《梵冈经·菩萨戒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又指人的品性,见“品格”条。
●尸宅◆(shT zhai)躯壳,肉体。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二“我尝学道于嵩南八十余年,蒙得神芝服之而化。虽得神涉仙而尸宅无寄,今犹在嵩南石室中。”仙阶,即仙境。
●体魄◆(tp)指人的身体。《礼记·礼运》:“体魄则降,知气在上。”
●形干◆(xing gan)形体。指身躯。《南齐书曹虎传》“虎形干甚毅,善于诱纳,日食荒客常数百人。”
●形骸◆(xing hai)人的躯体,躯壳。《庄子·天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南朝梁·范缜《神灭论》:“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王运《到广州与妇书》:“比读庄生之文,悟其元旨,知物论生于是非生死累于形骸。”又指外貌,容貌。
●形脔◆( xing luan)即形体。指肉体。脔,切成小块的肉,借指肉体。《鹖冠子·泰录》:“精微者天地之始也,不见形而无下归美焉。”陆佃解:“脔,肉也。”
●形魄◆(xngp)指人的形体与依附形体而显现于外的精神。亦指躯壳。《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艺文类聚》卷三七引晋·庾阐《郭先生神论》:“夫天地者,阴阳之形魄;变化者,万物之游魂。”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哀我奔波,存其形魄。”
●形器◆(xngq)指人的形体。晋葛洪《抱朴子·清鉴》:“夫貌望半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尪卒者不必愚。”尪◆(wang),跛,形器。又指物质、物体;外形、外表。
●形躯◆(ngq)身体,躯壳。《庄子·达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天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徒寄形躯于斯域,何精神之可察?”明·李东阳《九日柬敷五》诗:“茂林对修竹,足以宁形躯。”
●形体◆(xngt)身体。《庄子·达生》:“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齐,通“斋”,斋戒;枝,通“肢”。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蝼蛄食饭尽去,倾复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形体虽死,精神犹存。”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形体维何?眉发、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
●形质◆(xing zh)肉体,躯壳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意君所死,乃形质尔。魂气何托,听余哀词宋·梅尧臣秀叔头虱》诗:“翦除诚未难,所恶累形质。”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是为仁义礼智之根株,是为形质血气之主宰。”鄞◆(yn)喻形体。鄞,通“根”,形状。汉·魏伯阳《参同契正文》:“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
●宅舍◆( zhai she)本指房舍,借指人的躯体。唐·张朝野佥载》卷二:“余杭人陆彦,夏日死,十余日见王,云:命未尽,放归。左右曰:‘宅舍亡坏不堪。”清·无名氏《秋灯录·王学贡》:“我阳寿未终,幸邀冥王慈命,复来人间,惜妆姊心伤失怙,悲恸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余年。”失◆(h),即失父。 屈原 【屈原】
◆( qu yuan)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之楚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博古通今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曾佐楚怀王内修政治,外抗强。后因遭谗,两次流放。终因不忍看国家沦亡,投汨罗江以身殉节。其诗赋,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吸取民间文学艺术营养,运用新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融汇神话,望造出许多鲜明的形象。寄寓理想,表达爱憎,使作品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给后世文学以深刻的影响。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臣◆( chu chen)指屈原。因其忠于祖国,并为国捐躯,故云。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楚臣去境,汉妾辞官。”唐·李白《赠崔秋浦》诗之三:“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王琦注“屈原,楚贤臣也。”宋·苏轼《次韵曹子方龙山真觉院瑞香花》:“纫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清·龚珍《辨仙行》:“周任史佚来斌斌,配食漆吏与楚臣。”
●楚大夫◆( chu da fu)指屈原。因其曾为楚国三闾大夫,故称。唐·杜甫《地隅》诗:“丧乱秦公子,悲凉楚大夫。”唐·罗隐《杜陵秋思》诗:“尺闻斥逐张公子,不觉悲同楚大夫。”
●楚魂◆( chu hun)指屈原。因其悲楚国败亡而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人吊其忠魂,故称。唐·吴融《溪翁》诗:“应嗟独上涔阳客;排比椒浆吊楚魂。”宋·刘筠《梨》诗:“宋玉有情终未识,蔗浆无奈楚魂迷。”又指巫山神女和舜二妃子:娥皇、女英。
●楚客◆( chu ke)指屈原。因其忠而遭谗,身被放逐流落他乡,故称。唐·李白《愁阳春赋》:明妃玉塞,楚客枫林,试登高望远,痛心骨而伤心。”宋·贺铸《海陵西楼寓目》诗:“王孙莫顾漳滨卧,渔父何知楚客才。”亦泛指客居他乡的人。楚累◆( chu iei)代称屈原。《汉书·扬雄传上》谓扬雄曾作《反离骚》一文,自岷江降诸江流以吊屈原因江潭而淮记兮,钦吊楚之湘累。”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后因以“楚累”代称屈原。宋·陈与义《晚步湖边》诗:“楚累经行地,处处余《离骚》。”宋·范成大《寄题向抚州采菊亭》诗:“落英楚累手,东篱陶令家。”陶令,指陶渊明。
●楚灵均◆( chu ling jun)或称灵均,指屈原。因其为楚人字灵均,故云。《楚辞·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予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五代·齐己《行路难》诗:“君不见楚灵均,千古沉冤湘水滨。”
●楚屈◆(chq)指屈原。以其为楚国之屈原,并因受谗遭逐投江屈死而故云。唐·孟郊《答卢仝》诗,“楚屈入水死,诗孟踏雪僵。直气苟有存,死亦何所妨。”
●楚逐臣◆( chu zhu chen)指屈原因被谤遭谗而两次被放逐,故云。宋·陆游《悲歌》:“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屈子◆(qz)屈原的尊称。唐·戴叔伦《过三闾庙》诗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明刘基《梅颂序》:“乃效屈子颂桔之体而作颂。”
●三闾◆(san)又称“楚三”。指屈原,因其曾为楚国三闾大夫,故称。《后汉书·孔融传》:“忠非三,智非晁错,窃位为过,免罪为幸。”李贤注:“即屈原也,掌王族三姓,昭、屈、景,故曰‘三闾。”晋·陶潜感世不遇赋》:“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夷,指伯夷叔齐,皓,指商山四皓。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月争光。”元·刘致《殿前欢·道情》曲:“楚三闾葬汨罗,名犹播。”
●湘累◆( xiang lei)指代屈原。《汉书·扬雄传上》:“钦吊楚之湘累。”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日累…屈原赴湘水死,故日湘累也。” 权力 【权力】
◆(quan)行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又指权位和势力。唐·柳宗元《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法治明具,权力无能移。”
●大柄◆( da bing)权力、大权。《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郑玄注:“柄,所操以治事。”《元典章·刑部二·系狱》:“刑法,国之大柄,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理当然也”《明史·李森传》:“名爵日轻,廪禄日费是玩天下之公器,弃国家之大柄也。”
●大枋◆( da fang)大柄。权力。枋,通“柄”,权柄。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利钝兵之常事,赏罚国之大枋。”国秉◆(gubng)同“国柄”。国家的政治权力。秉,同“柄”。《管子·立政》:“大德不至仁,不可以受国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执国秉。”三国·魏·曹操《薤露》诗:“赋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国成◆( guo cheng)犹国均。行使国家政务的权柄。《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醒,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毛传:“成,平也。”郑玄笺:“观此君臣,谁能持国之平乎,言无有也。”陈奂传疏:“秉国成,犹云秉国均也。”即掌握国家政治权力。宋·曾巩《蒲宗孟制妻陈氏封河东郡夫人》:“惟时哲辅,进秉国成。”
●国均◆(gun)亦作“国钧”。行使国家政务的权柄。均,同“钧”,制陶器模子下面的转轮。引申为权柄。《诗·小雅·节南山》:“尹氐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毛传:“均,平。”晋·王羲之《遗殷浩书》:“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唐·白居易《去岁罢杭州今岁领吴郡寄三相公》诗:“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北史·隋史下·炀帝》:“强臣豪族,咸执国均,朋党比周,以之成俗。”又指国家重位。
●国命◆( guo ming)国家政权。以其关系国家命运,故称。《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后汉书·党锢传序》:“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又指国家的命运或国家的法令。
●国权◆( guo quan)犹国柄。政府或国君权力。《管子·山权数》:“筴丰则三权皆在君,此之谓国权。”《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襄公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能制。”又指国家主权。
●机柄◆(jbng)权柄。《三国志·魏·夏侯尚传》:“奚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于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杖于上,上下交侵,以生纷错哉?”唐·韩愈《顺宗实录:“德宗在位久,益自揽机柄,亲治细事,失君人大体,宰相益不得行其事职。”权柄◆( quan bing)亦作“权秉”。犹权力。秉,通“柄”,权力。《管子·山权数》:“桓公问于管子曰:‘权秉之数,吾已得闻之矣。”汉·工符《潜夫论·明忠》:“要在于明法术,自握权柄而已矣。”《汉书·刘向传》:“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
●权藉◆( quan jie)犹权力。权柄。藉、凭借。《战国策齐策五》:“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
●人柄◆( ren bing)治理民众的权柄。唐·元稹《奉制试乐为御赋》:“控海内,当并鹜于勋华;执柄,岂争功于良乐。”唐·司空图《与台丞书》:“当俟阁下操人柄,救时艰。”俟◆(s),等待。
●事柄◆( shi bing)犹“权柄”,权力。柄,权。《汉书佞幸传·石显》:“显内自知擅权,事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纳用左右耳目,有以间己。”明沈德符《野获编·府县·一色二令》:“事柄尽入士官掌握。”
●事要◆( shi yao)指权力,犹权柄。《韩非子·孤愤》:“当途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当途之人,即当权者。太阿◆(tai)本指宝剑,借喻权柄。《明史·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凶竖,指弄权的太监。清黄遵宪《记事》诗:“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计日。”
●天柄◆( tian bing)天子的权柄。明·宋濂广薛季昶对对张柬之语》:“但武后倒持天柄二十有一年,生杀废置该自其手出。”
●天衡◆( tian heng)帝王的权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
●宰柄◆( zai bing)宰相的权柄。《宋史·李纲传上》:“臣无左右先容,陛下首加识擢,付以宰柄,顾区区何足以仰副图任责成之意?” 泉水 【泉水】
◆( quan shur)从地下流出的水。一般清澈寒凉,适宜饮用。《诗·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伏泉◆( fu quan)地下泉水。晋·张协《杂诗》之十:“阶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水衣,青苔。
●甘泉◆( gan quan)甘美的泉水。《荀子·尧问》:“孔子:‘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之而得甘泉焉。”◆(h),挖掘,甘泉。
●滥◆( gur lan)泉水。汉·班固《答宾戏》:“怀氿滥而测深乎重渊。”唐·李周翰注:“氿滥,小泉也。”《后汉书黄宪传》:“郭林宗少游江南,先遇袁阆。…或以问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诸氿滥,虽清而易挹。”奉高,阆字;挹,舀。
●寒泉◆( han Quan)清冽的泉水或井水。《易·井》:“井冽寒泉,食。”晋·左思《招隐诗》之二:“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唐·王昌龄《行路难诗》:“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又指黄泉,九泉。见黄泉条。
●寒液◆(han ye)指泉水。宋·梅尧臣《永叔内翰见李谢公游嵩书感叹希深师鲁子聪几道皆为异物独公与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叙之》:“上钦醒心泉,高颠溜寒液下看峰串雨,广甸飞甘泽。”又指眼泪,鼻涕。
●嘉醴◆(jia)甘美的泉水。嘉,美好醴,甜酒。汉扬雄《剧秦美新》:“甘露嘉醴,景嚁浸潭之瑞潜。”李善注:“嘉醴,醴泉也。”
●清泉◆( qing quan)清净的泉水。三国·魏·曹不《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又为地名琼津◆( qiong jin)犹玉泉,指清澈的泉水。唐·黄滔《壶公山》诗:“琼津流乳窦,春色驻芝田。”亦泛指晶莹如玉的乳汁。
●山泉◆( shan quan)山中泉水。南朝·梁·王筠《望夕霁》:“石溜正潺,山泉始澄汰。”唐·朱庆余《山居》诗:“山泉共鹿饮,林果让僧尝。”又犹山水,指山水风景。
●沃泉◆( wo quan)往下流的泉水。《尔雅·释水》:“沃泉县出,下出也。”《释名·释水》:“悬出沃泉,水从上下有所灌沃也。”
●玉泉◆(yu quan)泉水的美称汉·王充《论衡·谈天》:“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其上有玉泉华池。”晋·陆云《逸民赋》:“蒙玉泉以濯发兮,临濬谷而投簪。”又为唾液,墨名,见各该条。又为泉名、水名、山名。
●玉乳◆(yr)清澈泉水的异称。宋·欧阳修《圣节五方老人祝寿文·西方老人》:“漱流玉乳之护石,枕石云阳之洞。”明·王世贞《盘山》诗:“云根桧坼龙鳞起,磴道泉归玉乳悬。” 又指乳房和茶面上的浮沫,亦为萝卜、梨的品名。 人间 【人间】
◆(ren jian)人世间,人类生活的整个地域,亦即人类社会;又与传说中的神仙世界相对而言,称为凡间、尘世。《韩非子·解老》:“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唐·杜甫《赠花卿》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埃尘◆( ai chen)本指尘土,喻尘世,即人世。与佛家道家所幻想的神仙境界相对称。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世,与世事乎长辞。”唐·白居易《奉和晋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师感悦发中斐然成咏》:“鸾凤翱翔在寥廓,貂蝉萧洒出尘埃。”亦指尘土。
●埃境◆( ai jing)尘世,即人世。埃,灰尘。佛教谓人世混浊,故称。北魏·佚名《齐郡王祐造象记》:“灵范崇虚,理绝于涘境。”
●尘凡◆(chen fan)人间;俗世。宋苏轼《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之二:“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明·刘基《仙人洞》诗之一:“五云隔断尘凡路,说着人间总不知。”清·李渔《蜃中楼·双订》:“若非月窟嫦娥,定是潇湘神女,尘凡世界哪有这等姿容?”又指凡人。
●尘海◆( chen hai)犹尘世,即人间。清·张问陶《庚申岁暮书怀》诗:“尘海只愁多泉散,劳生何暇计穷通。”
●尘寰◆( chen huan)亦作“尘阛”。人世间。唐·权德舆《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诗:“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朱·张元干《永遇乐·宿鸥盟轩》词:“谁人著眼,放神八极,逸想寄尘寰外。”清·杜界《和轮山夕阳寮》诗之二:“榰颐向西坐,宴息忘尘阛。”
●尘间◆( chen jian)人间。宋·范成大续长恨歌》之三:“无端却作尘间念,已被仙官圣得知。”明·刘基《题美人书红叶图》诗:“无人间识思中意,天上尘间总是愁。”
●尘堀◆( chen ku)犹尘世,即人间。堀,通“窟”,凡人物聚居之所。清·魏源《武夷九曲》诗之二:“真人驭神气,凡俗恋尘堀。”
●尘区◆( chen q)犹尘世;尘界。唐·司空图《十会斋文》:“有原则十方净域,便越尘区。”宋·朱熹《作室为焚修之所拟步虚辞》诗:“愿倾无极光,回驾俯尘区。”
●尘世◆( chen shi)犹人间;俗世唐·王维《愚公谷》诗“寄言尘世客,何处欲归临?”元·不忽木《点绛唇·辞朝》曲:“臣离了九重宫阙,来到这八方宇宙,寻几个诗朋酒友,向尘世外消磨白昼。”
●尘市◆( chen shi)犹尘世;市井明·王世贞《为刘侍御题清举楼》诗:“为言尘市无所欢,聊从物外得奇观。”清·梅曾亮《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从离落中见行者,疑深山樵渔,不类尘市人。”
●尘俗◆( chen su)犹尘世,人间。《晋书·隐逸传·索袭》:“宅不弥亩而志忽九州,神居尘俗而栖心天外。”唐·杜荀鹤《题开元寺门阁》诗:“唯有禅居离尘俗,了无荣辱挂心头。”
●尘土◆( chen tu)本为细小的灰土,借指尘世。尘事唐·沈亚之《送文颖上人游天台》诗:“莫说人间事,崎岖尘土中。”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安能再履尘土,在热闹场中作生活哉?”
●尘网◆( chen wang)犹人世,以现实世界为人的罗网,故称。晋·陶潜《归田园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域◆( chen yu)尘世,俗世。宋·秦观《雨中花》词皇女明星迎笑,何苦自淹尘域。”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山中露气萧爽,回念尘域,恍如梦间。”
●尘浊◆( chen zhuo)犹尘世。《汉武帝内传》:“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师……是故我发阆宫,暂舍尘浊,既欲坚其仙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
●地区◆(dq)指人世。谓人所在大地,故云。唐·韩愈、孟郊《赠剑客李园联句》:“筑炉地区外,积火烧氛氲。”又指“大地”,见该条。
●凡世◆( fan)人世间,与“仙界”相对而言。《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菩萨身为七佛师,久征功圆三世佛,亲辞净土来凡世,助我宣扬转法轮。法轮,佛法。唐·李中《寄庐山简寂观重道者》诗:“似醒一梦归凡世,空向彤霞寄梦频。”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一折:“俺如今偷临凡世,私下天宫,这其间风弄竹声穿户牖,更那堪月移花影上帘笼。”
●凡宇◆(fany)指尘世,人间。金·王喆《三光会合》词:“青巾戴取,更衣麻布,得离凡宇,入霞路。”
●寰瀛◆( huan ying)犹尘世,指人世间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无妨隐朝市,不必谢寰瀛。”五代齐己《送白处士游峨嵋》诗:“莫为寰瀛多事在,客星相逐不回休。”又指“疆域”,见“国界”条。
●劫尘◆( jie chen)人世,凡尘。清·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贞元朝士无多,劫尘冷落。”清·洪升《生长殿·闻乐》:“药捣长生离劫尘,清妍面目本来真。”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轶事一》:“觉当时尚有清水一泓,兹则尽成平陆,亦劫尘之小变也夫!”又谓兵火战乱之余烬。
●区寰◆( qu huan)人世间。唐·钱起《裴仆射东亭》诗“则知真隐逸,未必谢区寰。”宋·苏轼《次韵和刘京兆石林亭之作》诗:“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区中◆( qu zhong)人世间,谓疆域之中。汉·张衡《思玄赋》:“逼区中之隘陋兮,将北度而宣游。”
●人代◆( ren dai)犹人世。南朝·梁武帝《守护晋宋齐诸陵诏》:“命世兴王,嗣贤传业,声称不朽,人代徂迁。”唐·杜甫《山川观水涨二十韵》:“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清·蒋士铨《一片石·宴阁》:“茫茫人代,何以为情”
●人封◆( ren feng)人间;尘世。封,指疆域。晋·道恒《释驳论》:“至于体道神化,超落人封,非可算计而未曾致言,何其党乎?”
●人寰◆(ren huan)人间;尘世。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唐·白居易《长恨歌》:“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元·无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出人寰脱离灾障,拜辞了风流情况。”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近视之,酣睡未醒,酒气犹芳,颜颜醉态,倾绝人寰。”
●人境◆( ren jing)尘世;人间。即人所居住的整个地方。晋·陶潜《饮酒》诗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唐·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诗:“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
●人区◆(renq)人间,谓人类生活的整个区域。《后汉书·西域传论》:“神迹怪诞,则理绝人区;感应明显;则事出天外。”
●人世◆(ren shi)人间,世间唐·无名氏《郑德璘》“◆(水府)俨然第舍,与八世无异。”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我曾读过野史,死人能起,唤名‘尸蹶,也是人世所有的事。”
●人宇◆(reny)人间;尘世。清·龚自珍《捕蜮》:“厥族有大有小,布满人宇。”
●俗表◆( su bido)谓尘世、俗世。南朝·宋·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并书》:“初若登天,光被俗表。”
●俗尘◆( su chen)人间。唐太宗《谒并州大兴国寺》诗:“对此留余想,超然离俗尘。”
●俗间◆( su jian)人世间。《汉书·游侠传·陈遵》:“我放意自恣,浮湛俗间;宫爵功名,不减于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
●俗界◆( su jie)人世、尘世。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薛中丞存诚》:“中丞原是须弥山东峰静居院罗汉…滴来俗界五十年,年足合归,故来迎耳。”
●俗间◆(su kun)尘世。阃,内室,喻世间,谓其狭小。唐·高彦休阙史·丁约剑解》:“某非碌碌求室者,尚俗阃耳。”
●俗笼◆( su long)指尘世。言尘世人为俗事所束缚,如处笼中,故云。唐·方干《题睦州乌龙山禅居》诗:“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俗世◆(ssh)人世间,尘世间。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空中有声,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笙镛之音,异于俗世也。”唐·薛用弱《集异记·赵操》:“操顾其室内,妻妾孤幼,不异俗世。”
●下界◆( xia jie)人间。对“上天”而言。唐·白居易《曲江醉后赠诸亲故》诗:“中天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嚣埃◆(xiai)犹嚣尘,指纷扰的尘世。《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函浮利者乎?”《魏书·穆崇传》:“今欲徙居永乐,以避嚣埃。”
●嚣尘◆(xido chen)指纷扰的尘世,·白居易《期李二十文略王十八质夫不至独宿仙游寺》诗:“文略也从牵吏役,质夫何故恋嚣尘?”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个逍遥物外人。”
●嚣世◆(xido shi)尘世,以人世喧嚣扰攘,故称。唐·陈子昂《送中岳二三真人序》:“羽人长往,去嚣世,走青云。”羽人,道士。 人类 【人类】
◆( ren lei)指地球上所有的人而言,亦指古今一切人。《隋书·北狄传·突厥》:“圆首方足,皆人类也,有一于此,更切朕怀。”清·杭世俊《质疑礼记》:“春秋之世,黩伦伤化者接踵…皆人类中所罕觏之事。”觏,遇。含齿◆( han chY)指人类。谓口中有齿。《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宋书·顾琛传》:“刘诞猖狂,遂构衅逆,凡在含齿,莫不骇惋。”《晋书·刘聪载记》:“且殿下高祖之世孙,主上之嫡统,凡在含齿,孰不系养。”含齿戴发,指人或人类。
●含灵◆( han ling)指人或人类。因人为万物之灵,故称《晋书·桓玄传论》:“夫帝王者功高宇内,道济含灵。”含生◆( han sheng)指一切有生命的。多指人类。晋·傅玄《傅子·仁论》:“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无冻馁之忧矣。”《魏书·崔光传》:“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则率土属赖,含生仰悦矣。”
●横目◆( heng mu)指人类。《庄子·天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
●倮灵◆( luo ling)指人类。以人类为倮虫之灵,故称虫,即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古代常用以指人明·张煌言《送冯生归天台序》:“所以羽毛鳞介,总成异类,而戴发含齿,则独钟于倮灵。”
●人伦◆(ren lun)人类的别称。伦,类。《荀子·富国》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又指阶级社会中人的等级关系。
●圆首◆(yuan shou)人,人类。因人首为圆形,故称。《乐府诗集·燕射歌辞·北齐元会大飨歌》:“悠悠亘六合,圆首莫不臣。”《魏书·灵徵志上》:“弭谴咎,致休祯,圆首之类,咸纳于仁寿。”谴咎,罪过;休祯,吉祥唐·白居易为宰相贺赦表》:“肆眚措刑,涤瑕荡秽,凡在圆首,纳于欢心。”眚◆( sheng),
●过失;瑕,污点,毛病。 人参 【人参】
◆(ren shen)亦作“人葠”,“人”。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主根,肉质肥大,黄白色,有补气血的作用,为一种贵重药用植物根。汉·王符《潜夫论·恩贤》:“治疾当得真人参,反得支罗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人参》:“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
●黄参◆( huang shen)人参的他称。以其色黄属土,补益脾胃故称。按:中医学以五行指代人的五脏,脾属土,又以胃相表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人参》:“其在五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
●仁参◆(ren shen)即人参。仁,通“人”。《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奚王去诸怨叛,以别部西徙妫州依北山射猎,常采北上麝香、仁参,赂刘守光自托。”清·钱大昕《业二史考异·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奚,常采北山磨香、仁参。仁参,即人参。”
●人衔◆(ren xian)人参的别名。宋·苏轼《紫团参寄王定国》诗:“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人参》:“别录一名人衔。衔乃薓字之讹也。”
●三桠◆( san ya)人参。以其三桠五叶,故称。宋·苏轼《紫团参寄王定国》诗:“欲持三桠根,往侑九转鼎。”桠,桠权,即丫权。又《次韵正辅诗白水山》诗:“咨倾白密收五棱,细㔉黄土栽三桠。”原注:“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土精◆( tu jing)人参的异名。宋·刘敬叔《异苑》卷二:“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
●五叶◆(wye)指人参。唐·温庭筠《寄周繇求人参》诗:“九茎仙草真难得,五叶灵根许惠无。”唐·陆龟蒙《谢友人惠人参》:“五叶初成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
●血参◆( xue shen)指人参。中医认为人参大补元气,亦补阴血,故日血参。见人参异名“黄参”、“玉精”条。
●玉精◆( yu jing)人参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九九一引《吴氏本草》:“人参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久微,一名玉精。” 日本 【日本】
◆(ri ben)为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也是当代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古代就已同我国有交往。我国古代除称其为日本外,还有一些古称。唐·李白《哭晁卿衡》诗:“日本晁卿离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晁衡,即阿陪仲麻吕。
●大八洲◆( da ba zhou)日本国的古称。清·黄遵宪《赤穗四十七义士歌》:“内足光辉大八洲,外亦声明五大洲。”又《日本国志·地理志》:“◆(日本)上古名大八洲。”
●东国◆( dong gu)指日本。以其在中国之东,故称。清·王韬《<三岛中洲文集>序》:“东国于二十年间维新建治,政令更。”
●东溟◆( dong ming)犹东洋。指日本。溟,海。陈三立《辛丑七月登焦山作》诗:“二客东溟秀,谐戏俯急端。”自注:“谓日本结城琢,中村兼善。”
●东倭◆( dong wo)古代称日本。《晋书·宣帝纪》:“正始元年春正月,东倭重洋纳贡。”唐·贾邕《送萧颖士赴东府得路字》诗序:“顷东倭之人,逾海来宾。”
●东洋◆( dong yang)日本国的异称。清·昭梿《啸亭杂录·戴学士》:“公善天文算法,与南怀仁诘论,怀仁为之屈,心其忮刻,周诬公通东洋。”
●东瀛◆( dong ying)本指东海,借指日本。清·王韬《ㄑ湖山侗翁诗集>》:“去年三月游东瀛,小住江户”清·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辞》:“自兹以后,行见东瀛留学界,蒸蒸日盛矣
●东隅◆( dong yu)本指东方或东方之角。古代用以指中原以东的小国,后也指日本。章炳麟《韵文集自序》:“余生残清之季,逃窜东隅。”
●扶桑◆( fu sang)亦作“佛桑”日本国的代称。因该国多扶桑树,故称。清·李时珍谓扶桑为木槿的别种。《梁书·扶桑国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问:‘此何地?’曰:佛桑。”
●三岛◆( san dao)本指海中仙山,借指日本。清·秋瑾日人乔石井君索和》诗:“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倭国◆(wgu)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元年…冬十月,倭国遣使奉献。”《旧唐书·东夷传》:“倭国者,古倭奴国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新罗东南大海中。”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海舟》:“倭国海舶,两旁列橹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倭奴◆(wn)我国对日本的古称。《后汉书·光武纪下》:“中元二年春正月……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 日出处 【日出处】
◆(ri chu ch)古人设想的太阳所出之处,其名因传说而异。
●博桑◆( fu shang)亦作“扶桑”。传说中的神树,日出其下,故为日出处。《楚辞·屈原<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淮南子·览冥》:“朝发博桑,日入落棠。”高诱注:“桑,日所出也。落棠,山名,日所入也。”又《天文训》:“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
●九津◆( jiu iin)古时谓日出之地方《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九阳◆( jiu yang)日出处。本为天地的边沿。《楚辞·远游》:“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王逸注:“九阳,谓天地之涯。”实为想象中的天地极边的一个地名,故又指日出处。《楚辞·九思》:“蹑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又指“太阳”,见该条。
●蒙汜◆( meng si)古代神话指太阳所出之处。以其在蒙水之边,故云。汜◆(名),水边。《淮南子·览冥》:“回蒙汜之渚,尚佯冀州之际。”◆(zhan)回来回不定。蒙汜,又指“日落处”,见该条。
●曰窟◆(rk)日出处。古人臆想的太阳的深居之处,并从此处升起。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赋》:“东卷长桑日窟,西斡龙筑月阿。”月阿,月落处。斡◆(w),旋转。
●旸谷◆( yang gu)日出处。《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扶桑,神树名。
●汤谷◆(yang gu)日出处即场谷。《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注:“言日出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晋·傅玄诗:“汤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 日光 【日光】
◆(ri guang)太阳的光辉。根据季节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日光的强弱差异很大,又因太阳的异名较多,阳光亦有诸多异名。
●长晖◆( chang huT)指夕阳光辉,因落照影长,故称。南朝·梁·萧纲《秋晚》诗:“促阴横隐壁,长晖斜度窗。”辰光◆( chen guang)指早晨的阳光。辰,通“晨”又辰为日月星之称。辰光,实为三光,借指日光晋·左思《魏都赋》“兼重以缪,偭辰光而罔定。”性◆(p),错误,购◆(b1)重复◆(min):面向。
●俄景◆(ng)偏西的阳光,俄,倾斜景日光。汉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曜灵,太阳;望舒,月亮;劬◆(q),劳累、劳苦。明·皇甫汸《秋夜把酒对月》诗:“摧芳委朝露,俄景流夕川。”
●飞光◆( fei guang)指日光、月光。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飞光忽我,宁止岁云暮。”唐·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飞景◆( fei jing)日光的别称。景,日光谓其随着太阳运行而飞照。晋·葛洪《抱朴子·畅玄》:“乘流光,策飞景。”扶光◆( fu guang)口光的别称。以太阳出于扶桑之下,故称。扶桑,传说中的东方神树,日出其下。南朝·宋·谢庄《月赋》:“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
●浮景◆( fu jing)指日光。晋·张载《七哀诗》:“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朱光,实指太阳;北陆,指冬天。浮景,又指流动的云光。
●浮阳◆( fu yang)日光别称。以其随太阳运用而在空中浮动,故名。晋·张协《杂诗》:“浮阳映翠林,回猋扇绿竹。”回猋,旋风,猋◆(biao),通“飙”。
●光晷◆( guang gur)日光。晷◆(名),日影汉·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葱葱紫蔚,礧碨瓌玮,含光晷兮。”礧碨◆(lei wei),亦作“碨礓”,同“磊碨”,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瓌玮◆( gut wei),魁异,魁梧。宋·秦观《游汤泉记》:“巽向而望,自定山转而西,服光晷,薄星辰,亘二百里。迅驰而矗立……各挟其伎以效履舄之下。”又指“光阴”,见该条。光景◆( guang jing)阳光。《楚辞·九章·惜往日》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蔽之。”洪兴祖补注:“《说文》云:景,光也。”南朝·梁·萧子范《春望古意》诗:“光景斜汉宫,横桥照彩虹。”宋·王安石《白云》诗:“顾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留檐边。”又指“光阴”、“风光”、“恩泽”,见各该条。
●寒晖◆( han huT)谓冬日微弱的阳光。唐·卢象《送祖咏》诗:“东原多烟火,冬日翳寒晖。”亦指清冷的月光。
●寒景◆( han jing)指冬天的阳光。《初学记》卷一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日光日景。”又卷三引《纂要》:“景曰冬景、寒景。”唐·李子卿《聚雪为小山赋》:“照寒景而逾洁,拂朝霞而更亲。”
●寒照◆( han zhdo)冬天的阳光。明·杜濬《游夹山漾》诗:“林壑罗秋姿,紫翠寒照。”◆(juan),笼罩,缠绕,高挂。
●华景◆( hua jing)日光。晋·陆机《长安有狭邪行》“轻盖承华景,腾步蹑飞尘。”
●化日◆(huar)太阳光。亦借指白昼。金·元好问《庆高评事八十之寿诗:“化日舒长留暮景,秋风摇落变春温。”骄阳◆(jiao yang)阳光。唐·韩愈《和候协律泳笋》诗:“滞雨膏腴湿,骄阳气候温。”又指烈日。
●灵曜◆(ling yao)日光。曜,阳光,光辉。晋·郭璞《游仙诗》“旸谷吐灵曜,扶桑树千丈。”旸谷,日出处。灵,又指“天”见该条。
●轮彩◆(lun cai)谓日光。以其发出轮盘形的光辉、故称。唐·许浑丁《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镜光,指月亮。
●乾光◆( qian guang)日光,又喻君王的恩泽。乾,八卦卦象之一,指天。晋·支遁《上书告辞哀帝》:“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昭。”南朝·宋殷淡《嘉胙乐》:“洞海周声惠,彻寓丽乾光。”
●乾晖◆( qian hu)阳光。金·元好问《题邢公达寒梅冻雀图》诗:“褐衣相婿不胜情,只许乾晖画得成。”
●乾曜◆( qian yao)日光。《元史·顺帝答纳失里皇后传》:“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贞于乾曜。”
●清晖◆( qing hu)指日光。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在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亦指“月光”。秋晖◆( qlu hui)秋天的日光。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及子春华,后尔秋晖。”春华,喻少年;秋晖,喻老成日华◆(rhua)明丽的阳光。南齐·谢《和徐都曹》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日景◆( ri jing)日光。汉·班固《西都赋》:“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又读“ri ying”,指“日影”见该条。日阳◆(ri yang)亦作“日旸”,阳光。唐·白居易《就暖偶酌戏诸诗酒旧侣》诗:“低屏软褥卧藤床,舁向前轩就阳。”舁◆(y),抬。又《饱食闲坐》诗:“箕踞拥裘坐半身在日阳。”
●天光◆( tian guang)日光;天空中的光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士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汉·张衡《东京赋》:“扫朝霞,登天光于扶桑。”唐·李白《狱中上崔相涣》诗:“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又喻“君主”,见“帝王”条;亦指晨光,天气。
●行曦◆(xng×)移动的日光。曦,阳光。南朝·梁庾肩吾《赋得山》诗:“行曦上杳,结霜下溶溶。”
●阳彩◆( yang cai)阳光。南朝·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繁林收阳彩,密苑解华业。”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三二:“阳彩皆阴翳,亲友尽睽违。”◆(ku1)违,别离。
●阳明◆( yang ming)阳光。《汉书·孔光传》:“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像。君德衰微,阴道盛强,侵蔽阳明,则口蚀应之。”晋·束皙《补亡诗·华黍》:“玉烛阳明,显猷翼翼。”又为经脉名。
●幽映◆( you ying)日光。谓其云层遮盖
●钱起《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诗:隐隐约约。唐:“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清·龚自珍《梦芙蓉词》:“香重烟轻,愁绝共幽映。”
●玉晖◆(yhu)日光。谓其透过云层有如玉色。元·马祖常《春云》诗:“岚翠含玉晖,景满岩山与。”
●朱光◆( zhu guang)日光。谓赤日炎炎似火。晋·张载《七哀诗》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南朝·宋·谢庄《怀园引》:“汉水初绿柳叶青,朱光蔼蔼云英英。”又指“夏季”,见该条。 日落处 【日落处】
◆(ri lud chu)古人幻想的日落之处,由于传说的不同其名称不一。
●蒙谷◆(meng gu)古代传说中的北方山名,太阳没入的地方。《淮南子·天文》:“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也作蒙穀。汉·王充《论衡·道虚》:“庐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关,至于蒙穀之上。”
●蒙汜◆( meng si)古代神话传说太阳没入的地方。指想象的于天地之边的蒙水之边。汜,水边。《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沉于蒙汜。”又指“日出处”,见该条。
●大蒙◆(tai meng)亦作“太蒙”。古谓日落处,指西方极远的地方。《尔雅·释地》:“西至日所入为大蒙。”郭璞注:“即蒙汜也。”《淮南子·汜论训》:“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高诱注:“太蒙,西方日所入处也。”唐·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诗:“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明·刘基《夏夜台城中作》诗:“只今幅员广无外,东至日出西太蒙。”
●西崑◆(xkun)古谓日落之处,谓西边崑之下,故云。南朝·梁·沈约《和谢宣城》诗:“牵拙谬东汜,浮情及西崑。”唐·李周翰注:“西崑,日入处,比衰老也。”又为诗体名。
●西虞◆(xTy)指虞渊,日落处。以其为极西之地,故称。北魏·佚名《山徽墓志》:“东影未移,西虞已及。”
●崦嵫◆(yanz1)山名,在甘肃天水县西境。传说为日落之处。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羲和,神话传说他驾着六龙为太阳赶车。弭◆(mi),止;节,同“策”,鞭子。即停止鞭龙让车缓行,以便太阳慢慢落山。唐·裴迪《南垞》诗:“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漫。”宋·王安石《江亭晚眺》诗:“日下崦嵫外,秋生沆砀间。”
●喁谷◆(ygu)亦作“禺谷”、“隅谷”。嵎,通“隅”。神话传说中的日落处。《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嵎谷之际。”张湛注:“嵎谷,虞渊也,日所入。”《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影),逮之于禺谷。”
●虞泉◆( yu quan)古代神话谓为太阳入之处。即虞渊。唐人因避高祖李渊讳,改作虞泉。《艺文类聚·淮南子》:“薄于虞泉,是谓黄昏;沦于蒙谷,是谓定昏。”唐·李贺《瑶华乐》:“施红点翠照虞泉,曳云拖玉下昆山。”
●虞渊◆( yu yuan)神话中的日落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晋·向秀《思旧赋》“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 日夜 【日夜】
◆(riye)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有日日夜夜之义,如日夜奋战。
●刚柔◆( gang rou)昼夜。《易·系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孔颖达疏:“昼则阳照临,万物生而坚刚,是昼之象也。夜则阴润浸被,万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汉·扬雄《太玄·玄摛》:“以通玄机之统,正玉衡之平,圜方之相研,刚柔之相干。”范望注:“刚柔,昼夜也。”又指“阴阳”。亦指强弱。晦明◆( hui ming)昼夜。晦、黑夜;明,白天。阴暗和晴朗。《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宋·苏轼《放鹤亭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日夕◆(r)日夜。《宋书·王歆之传》羊希与孙诜书:“足下同僚似有陆录事者,此生东南名地,又张玄外孙,持身至清,雅有至节……计当日夕相与中意
●寤寐◆( wu mei)犹言日夜。寤,醒;寐,睡时。《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幽明◆( you ming)指昼夜。幽,暗,指夜晚。《史记·五帝本纪》:“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张守节正义:“幽,阴;明,阳也。”也指生死、善恶、阴阳或智愚。
●昼夜◆( zhou ye)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有日日夜夜之义。《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史记·伍子胥传》:“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日月 【日月】
◆( yue)太阳和月亮的合称。《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重光◆( chong guang)指日和月。晋·左思《吴都赋》:常重光。”李善注:“谓日月画于旗上也。”常,古旗帜名。旧时多用以比喻帝王功德的前后相继。
●重明◆( chong ming)指日和月。《易离》:“重明以丽乎正。”唐·杨炯《浑天赋》:“重明合璧,玉纬连珠。”五纬,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大明◆( da ming)指日月。《管子·内业》:“乃能戴大而履大方,鉴太清,视于大明。”尹知章注:“日、月也。”父分别指“日”、“月”、“君主”,见各该条。
●二辰◆(er chen)辰,本指日、月、星,二辰当指日月。《尚书·大传》卷三:“其二辰以次相将,其次受之。”郑玄注:“二辰,谓日、月也。”《宋书·志序》:“然则自汉高帝五年之首冬,暨宋顺帝升明二年之孟夏,二辰六沴,甲子无差六沴◆(zhen),谓六气不和,亦谓五行相克◆(动),相克二纪◆(erj)谓日、月。纪,本为古人想象的日月交会之处,因用以借指日、月。《后汉书张衡传》:“倚招摇摄提以抵回流兮,察二纪、五纬之绸缪遹皇。”◆(ji流,缭绕;五纬,即五星;◆(y)皇,往来的样子。李贤注:“二纪,日、月也。”
●二景◆(er iing)指日、月。景,光辉。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二:“动则二景舒明,静则风云息气。”二丽◆(eri)指日、月。以其光晖明丽,故称。明·王逢《葛稚叫移居图为友生朱禹方仲矩题》诗:“云霞输浆石供髓,二丽精华晨夜委。”
●二轮◆(ern)喻日、月。谓日月象两轮。唐·刘驾《励志》诗:“白发岂有情,贵贱同日生。二轮不暂驻,似趁长安程。”
●二明◆(er ming)指日、月。谓二者光明普照,故称。《云笈七签》卷二三:“两鼻孔下,左有日,右有月。日中有黄精赤,月中有赤精黄气,精者二明之质;色气者,日月之烟也。”为相术家之语。
●二曜◆(er yao)指日、月。亦作“二耀”、“两曜”。曜光辉。亦为日月星的总称。《南齐书·王融传》:“偶化二仪,均明二耀。”《隋书·律历志中》:“悬象著明,莫大于二嚁;气序环复,无信于四时。”宋·苏舜钦《符瑞》:“夫二曜五纬,夫地之精气,其本在下,而大人统之。”清顾炎武《王征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举头是青天,不见二曜光。”
●二仪◆(ery1)指日、月。仪,仪度,浑天仪的度数,用以测日月星辰的行度,借指日月。南朝·陈·沈炯《陈武帝哀策文》:“二仪协序,五纬同符。”明·王鏊《震泽长语·象纬》:“二仪运而出没,五纬随而起伏。”又指“天地”,见该条。两曜◆( liang yao)指日和月。南朝·梁·元帝《纂要》:“日月谓之两曜。”宋陆游《春雨》诗:“羲和挟两嚁,疾走不可遮。”
●乾坤◆( qian kun)乾,为阳,指日坤,为阴,指月;故乾坤指称日月。唐·杜甫《登岳阳楼》诗:“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又指“天地”、“国家”,见各该条。
●双丸◆( shuang wan)指日、月。宋·方夔《春归杂兴》诗:滏水集·栗》诗:“未折棕榈封万壳,乍分混沌出双丸。”“双丸不肯驻颓光,宇宙悠悠万物长。”金·赵秉文《闲闲老双曜◆( shuang ydo)日月的合称。,日月星的总称。双曜,当指日月。南朝·宋·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诗:“虚计双嚁周,空迟三星没。”
●乌蟾◆( wu chan)指日月。乌,金乌,指日;蟾,蟾蜍,指月。宋·梅尧臣《和新晴》诗:“谁咏陈根有微禄,乌蟾易失似跳丸。”
●乌兔◆(wt)日月的合称。以其太阳称“金乌”,月亮称“玉兔”,故云。晋·左思《吴都赋:“笼乌兔于日月穷飞走之栖宿。”南朝·梁元帝玄览赋》:“岑嵚崎,乌兔蔽亏。”岑,指锐而高的山,嵚◆(qn)崎,以◆(y),均形容山的高峻。
●羲娥◆(T)指日月。因日以羲和为驭,月以嫦娥为精。唐·韩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掎摭◆(jzh),拖住、摘取。
●羲舒◆(xish)亦作“曦舒”。指日月。因羲和为日的驭者,望舒为月的驭者,分别指代日月,合称義舒。宋·岳珂《史》卷一:“其视骑省之辩正犹萤烛之拟羲舒也。”宋·扈蒙《新修唐高祖庙碑》:“体曦舒之至明,禀融结之元精。”曦,阳光,借指日。 儒经 【儒经】
◆(ru jing)儒家经典,以十三经为主。唐杨衡《经赵处士居》诗:“云居避世客,发白习儒经。”
●儒典◆(ru dian)儒家经典。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儒典佛经,讨论既毕;清回余论,移向道门。”明·焦竑《焦氏笔乘·支谈中》:“然儒典中绝未有此论。”
●儒籍◆(rj)儒家经籍。明·姚涞《白兔赋》:“辨敬怠于儒籍,审劳逸于农阡。”
●儒林◆(ru Iin)指儒家著作和儒家经学。三国·魏·曹植《魏德论》:“既游精于万机,探幽洞深;复逍遥乎六艺,兼览儒林。”洞,明确;理解清·钱谦益《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学,分为两科,儒林未可以盖道学”亦指儒家学者群。
●儒书◆(rush)儒家经籍《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杜预注:“鲁据周礼,不肯答稽首,令齐、邾远至”汉·王充《论衡·讲瑞》:“儒书之文,难以实事。”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明·陆容《园杂记》卷二:“僧慧暕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儒藏◆( ru zang儒家著作的总汇。如道家的“道藏”佛家的“经藏”,称其著作的总汇一样。《明史·文苑传四·曹学栓》:“尝‘谓二氏有藏,吾儒何独无’欲修儒藏与鼎立。”二氏,指佛家与道家。 儒生 【儒生】
◆( ru sheng)儒士,指通晓儒家经书,尊奉孔子学说的人。汉以后也泛指一般读书的人或学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汉·王充《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列子·周穆王》:“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媒◆(mei),介绍唐·元结《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儒贵◆( gui)为世人所尊重的名儒学家。《魏书·元匡传》:“匡宗室贤亮,留心既久,可令更集儒贵,以时验决。必务权衡得度,令寸不舛。”
●儒豪◆(ru hdo)杰出的儒家学者。宋·叶适《归愚翁文集序》:“自二郑公后,儒豪接踵,而永嘉与为多,然皆兄事景元。”
●儒俊◆(r)才智出众的儒士。《魏书·李灵崔鉴传论》:“李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崔以文雅之烈,应利用之科。”《隋书·儒林传·房晖远》:“周武帝平齐,搜访儒俊,晖远首应辟命。”辟◆(b),君主。
●儒客◆(ruke)儒士。唐·韩《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绛纱儒客帐,丹诀羽人篇。”
●儒人◆(ru ren)儒士。《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晋·葛洪《抱朴行品》:“甄《坟》、《索》之渊奥,该前言以穷理者,儒人也。”《坟》,三《坟》;《索》,八《索》均指古籍,该,贯通。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学做儒人,指望待跃锦鳞,过禹门。”锦鳞,鱼的美称,这里特指跳龙门的鲤鱼,禹门,即龙门。
●儒士◆( ru shi)通晓儒学的学者。《墨子·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兵兴之士,武贵文寝,俗视儒士如仆虏,见经诰如芥壤。”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清·严有禧《漱华随笔·诋毁程朱》:“明永乐中,饶州儒士朱友季诣阙献书,专诋周程张朱之学。”
●儒先◆(ru xian)儒生。先,先生之意。《史记·匈奴列传》:“匈奴俗,见汉使非中贵人,其儒先,折其辩。”裴骃集解:“先,先生也。《汉书》作儒生也。”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又指“先儒
●儒贤◆(ru xian)贤能的儒士。《黄石公三略·上略》:“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遯。”
●儒修◆(rux)贤能的儒士。修,指贤能之士。清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天意将澄浊,儒修欲返淳。”清·严有禧《漱华随笔·采访遗书》:“如元明诸贤,以及国朝儒修,研究六经,阐明性理,潜心正学,醇粹无疵者,尚不乏人。”儒秀◆(rx)指才学兼优的儒士。《魏书·郭祚传“郭祚忧劳庶士,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儒彦◆(ru yan)才德出众的儒士。《儒书·刘芳传》:“芳表以礼乐事大,不容辄决,自非博延公卿,广集诸儒彦,讨论得失,研究是非,则无以垂之万叶。”叶、世,代、时期;万叶,万世或万代。
●儒英◆(ru ying)谓饱学的儒士。《明史·解缙传》:“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执笔随其后…勒成一经。”
●术士◆( shu shi)儒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西河。”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故德薄者,恶闻美行;政乱者,恶闻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术士也。 儒学 【儒学】
◆(ru xue)儒家学说及其学派,以十三经为指箴。其学派为孔子所创立,后儒所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世界有深远影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老子者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唐·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郇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自太宗崇奖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儒教◆(ru jido)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名曰:儒释道。《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闻,伏膺儒教。”《梁书·儒林传序》:“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唐·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儒科◆(rke)指儒学。唐·贾岛《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诗:“濯出俱高洁,儒科慕冉、颜。”冉,冉求;颜,颜渊,均为孔子的高材生。
●儒术◆(ru shu)儒学。即儒家的思想原则和系统的学说。《墨子·非儒下》:“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舍函勿射。”《史记·封禅书》:“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唐·韩愈《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丘轲,指孔子、孟轲。
●儒素◆(rusu)指儒术、儒学。《宋书·自序》:“仪笃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宋·王禹偁《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官庶而教化不至。”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孙吴之法,耻道桓文之事。”
●儒业◆(ruye)指儒学,儒家经学。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其在于汉,迈勋惟婴,恩弘儒业,小大双名。”《南史儒林传论》:“当天监之际,时主方崇儒业,如崔严何伏之徒,前后互相升宠。”
●席上◆( shang)指儒学。《后汉书·王充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柱下,指老子之学。李贤注:“清静,谓道家也;席上,谓儒也。”《南中·隐逸传下马枢》:“束名实则刍芥下之言,翫法虚则糠席上之说。”又指筵席之上首。
●席珍◆(xzhen)亦称“席上珍”。指儒学及儒者美善的才学。以其似坐席上的珍宝、故称。《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唐·杜甫《赠王侍御》诗:“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木铎,古木舌铜铃。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丧服 【丧服】
◆( sang fu)古代丧服以五服为主,所谓“五服”,是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但根据服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和居丧时间的长短,也有各种不同的丧服和名称。
●大功◆( da gong)一种丧服,五服之一。以熟麻布做成,较齐衰◆(五服之一)稍细,较小功◆(五服之一)为粗,故日大功。服期九月。《仪礼·丧服》载,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亦服大功。
●大红◆( da gong)即大功。丧服名。红,通“功”。《史记·孝文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裴骃集解引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
●缟素◆( gdo su)白色的丧服。缟、素,均指白绢或白色。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战国策·魏策》:“信陵君闻缩高死,素服缟素避舍,使使谢安陵君。”亦指白色,又喻清白。
●墨惨◆( mo can)亦称“墨惨衣”。墨色的丧服。惨,凄惨悲伤。《旧唐书·柳冕传》:“皇太子今若抑哀公除,墨惨朝觐归至本院。依旧衰麻。”宋·丁渭《晋公谈录·墨惨衣》:“艾仲孺侍郎言:祖母始嫁衣笥中有墨惨衣。妯娌问之,云父母令候夫家私忌日,着此慰尊长。今此礼已亡。”
●墨衰◆( mo cuT)亦作“墨缞”。黑色丧服,五服之一。衰“缞”,丧服,以粗麻布为之。《魏书·李彪传》:“愚谓如有遭大父母、父母丧者,皆听终服,……其军戌之警,墨从役,虽愆于礼,事所宜行也。”大父母、祖父母。宋·苏轼《赐皇伯祖宗晟辞免起复恩命不允诏》:“墨衰从政,见于鲁史。”清·顾炎武《哭归高士》诗之一:“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厉,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
●墨衰◆( mo cui die)黑色丧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俄诏赐对,时皓方墨衰绖,颐浩脱巾衣服之。”墨絰◆( mo die)黑色丧服。绖,丧服上的麻带。《宋书·王诞传》:“高祖征刘毅,起◆(诞)为辅国将军,诞固辞军号,墨绖从行。”
●墨衣◆(moy)泛指丧服。《新唐书·吐蕃传上》:“居父母丧、断发、黛面、墨衣,既葬而吉。”又指僧服。
●缌麻◆(sTma)古丧服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以细麻制成。缌,细麻布。为疏远亲属、亲戚服丧三月。《仪礼·丧服》:“缌麻三月者。”注:“缌麻布衰裳而麻绖带也。”
●五服◆(wf)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礼记学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为亲”孔传:“五服,斩衰至缌麻之亲。”孔颖达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缌麻也。”又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亦谓高、曾、祖、父、已五代,为五种丧服所及者,故云。
●小功◆( xido gong)丧服名,五服的第四等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较大功为细,缌麻◆(五服之一)为粗。服期五月《仪礼·丧服》:“小功者,兄弟之服也。”贾公彦疏:“但言小功者,对大功是用功粗大,则小功是用功细小精密者也”唐律疏义名例》:“小功之亲有三: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身之再从兄弟是也。此数之外,据《礼记》,内外诸亲,有服同者,并准此。”小红◆( xido gong)即小功。丧服名。五服的第四等《史记·孝文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凶服◆( xiong fu)丧服的泛称。《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又指违反风俗的奇装异服。
●齐衰◆(ZTcu)丧服名,五服之一。用粗麻布制成,次于斩衰。因下摆缝齐而得名。齐,衣的下摆,根据亲疏的程度服三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周礼·春官·司服》:“凡丧为年、一年、五月、三月不等 傻瓜 【傻瓜】
◆( sha gua)傻子。智力低下,头脑愚笨的人,也指糊涂而不明事理的人。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三折:“他扣厅打我一顿,想起来都是傻瓜。”
●痴汉◆(chi han)指男性傻瓜。痴,傻,无知。既可指实际痴呆者,亦可指愚妄不通事理的人。《北史·裴炬传》载,北齐文宣帝末年昏纵,朝臣很少有说话的,裴炬上书正谏,帝曰“痴汉何如此?”
●呆大◆(dai da)傻子。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人。《海上花列传》第五一回:“耐个呆大末少有出见个,随便啥闲话,总归瞎答应。”
●呆头◆( dai tou)呆子,傻子。元·范康《竹叶舟》第二折:“我笑你这个呆头,便夺得个状元来应了口。”
●呆子◆( dai zi)傻子。《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烧宝莲寺》“我却在此痴想,可不是个呆子!”
●傻角◆( sha jue)傻子,傻瓜。元·王实甫《西厢记》第部第三折:“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傻角。”傻子◆( sha zi)智力低下,糊涂不明事理的人《红楼梦》第九五回:“贾母等进入坐下问他话,袭人教一句,他说一句,大不似往常,真是一个傻子似的。”
●杓俫◆(shao lai)傻瓜,糊涂人元·贾仲名《对玉梳》:“不晓事的颓人认些回和,没见识的杓俫知甚活。”明朱有燉《曲江池》:“俺兄弟二人去郊外寻两个杓俫,哄他些钱钞使去来。”
●骏子◆(sz)蠢人,笨蛋。唉,愚,呆。汉王符《潜夫论边议》:“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痴儿骏子,尚云不当救助。”多用以讥愚的人。
●童昏◆( tong hun)犹言傻瓜,指愚昧无知的人。童,愚昧;昏,糊涂。晋·陆机《演连珠》:“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 山川 【山川】
◆( shan chuan)指山岳、江河。《易·坎》:“地险,山川丘陵也。”唐·沈全期《兴庆池侍宴应制》诗:“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又指名山大川。
●川阜◆( chuan fu)犹山川。阜,土山。《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
●川岫◆( chuan)山川。岫,山谷、山洞、山。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藏金玉于川岫,弃琴瑟乎大壑。”川岩◆( chuan yan)山川,山水。岩,山岩,指代山清顾炎武《摄山》诗:“忘情鱼鸟天机合适意川岩物象同。”清唐甄《潜书·非文》:“◆(图画)迨于末世,为川岩,为草木,为羽毛,为士女,以取悦于人,尽失其意矣。”
●川岳◆( chuan yue)南朝·齐·王俭《太宰文褚彦四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嚁。”珪璋本指美玉,喻高尚品质;挺,生出。
●河山◆(he shan)犹山川,也泛指国家疆土。《战国策·魏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南朝·宋·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渭滨富皇居鳞馆匝河山。”也泛指国家疆土,见“国土”条。
●江河◆(jiang he)江山,山川。《晋书·王导传》:“过江人士,每至假日、相邀至新亭饮宴。周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意。”《世说新语·言语》“江河”作“山河”。
●江山◆( jiang shan)山川,山河。《庄子·山木》:“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文选·钟会檄蜀文>》:“◆(太祖)拯其将坠,造我区夏然江山之外,异政俗殊。率土齐民,未蒙王化。”区夏,中国又指国土、国家,见“国土”条。 山顶 【山顶】
◆( shan ding)山的最高处,指顶峰的最高点。《尔雅·释山》:“山顶,冢。”郭璞注“山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其山复涧重岭,攲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唐·刘商《金井歌》“瑞雪不散抱层巅,阳谷霞光射山顶。”
●崔嵬◆( cui wei)山顶。《诗·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毛传:“崔嵬,山巅也。”。又指“高山”,见“该”条。亦犹块垒,指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
●峰岑◆(feng cen)山顶。峰,山峰,山的最高处;岑,尖而高的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赖毗婆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
●峰巅◆(feng dian)山峰的顶端,即山顶清·余京《暮春同吴门沈归愚登蒜山》:“藉草峰巅尽客留,旷观身世叹蜉蝣。”亦以喻事物发展的顶点。
●峰顶◆( feng ding)山峰的顶端,即山顶。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一》:“从坳南至跻峰顶,其峰甚狭而峭,凡七起伏。”亦以喻事物发展的顶点。
●岭头◆( ling tou)山顶。唐·杜甫《南楚》诗:“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唐·李益《扬州送客》诗:“闻道望乡闻不得,梅花暗落岭头云。”宋·柳永《临江仙》词:“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又特指五岭的山顶。
●嵝领◆( lou Iing)山顶。《后汉书·马融传》:“廋疏领,犯历嵩峦。”李贤注引《字林》日:“嵝,山颠也。”山巅◆( shan dian)亦作“山颠”。山顶。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倾视山颠,肃何千千。”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赤甲白盐俱刺天,阊阎缭绕接山巅。”
●山额◆(shan)山顶。元·吴景奎《晚霁》诗:“烟抹林腰横束素,日回山额半涂黄。”又指额头。
●山尖◆( shan jian)唐·罗隐《蜂》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山椒◆( shan jiao)山顶。椒,巅,顶。汉武帝《李夫人赋》:“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南朝·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芬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濑◆(ai),从沙石急流而过的水。李善注:“山椒,山顶也。”清·顾炎武《劳山歌》:“何时结屋倚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山头◆( shan tou)山顶;山的上部。《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黄须儿竟大奇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于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宋·陈与义《岸帻》诗:“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岸帻,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为洒脱不拘之态,岸,掀动冠帽;帻◆(ze),古时文武官员戴的一种头巾。
●山颜◆( shan yan)山巅即山顶。唐·陆龟蒙《四明山云南》:“若得山颜住,芝手自携。”◆(c)篸◆(cen),洞箫。宋宋祁《提刑劝农使者还嘉州》诗:“路缭山颜,我田耨岩腹。”
●山冢◆(shan zhong)山顶,以其形似坟堆,故称。《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毛传:“山顶曰。”又指“坟墓”。崒◆(cui),通萃,聚集,难解。按:崒◆(c),通“粹”,突然。崒崩谓山顶突然崩塌。接合诗的下两句“高者为谷,低者为陵”来看,明显是记一次地震。岩椒◆( yan jido)山顶。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凌石菌以开营,拒岩椒而峻垒。” 山洞 【山洞】
◆( shan dong)山中的洞穴。南朝·梁任《述异记》卷下:“荆州清溪、秀壁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唐·刘得仁《题王处士山居》诗:“溪云常欲雨,山洞别开春。”
●峦穴◆( luan xue)山穴,山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上》:“历僵人峡,路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
●嵌窦◆( qian dou)山洞。唐·杜甫《园人送瓜》诗:“竹竿接嵌窦,引注来鸟道。”仇兆鳌注:“嵌窦,谓泉穴。”宋·苏轼《菩萨泉铭叙》:“有泉出于嵌窦间,色白而甘,号菩萨泉,人莫知其本末。”元·柳贯《郑景明载醪携饷招游在溪山》诗:“蒸霞作岚霏,泄出嵌窦。”
●嵌窟◆( qian ku)山洞,洞穴。唐·浩然《游明禅师西山兰若》诗:“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径行。”唐·岑参《江上阻风雨》诗:“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嵌岩◆( qian yan)山洞。唐·卢照邻《五悲·悲昔游》:“因嵌岩以为室,就芬芳以列筵。”唐·王度《古镜记》:“辞兄之后,先游嵩山,少室,降石梁,坐玉坛。属日暮,遇一嵌岩,有一石堂,可容三五人,勣栖息止焉。”
●山岫◆(shan)山洞。三国·魏·曹植《七启》:“出山岫之潜穴,倚峻崖而嬉游。”又指“山峰”,见该条。
●山穴◆( shan xue)山洞。《庄子·徐无鬼》:“吾尝居山穴之中。”唐·李华《含元殿赋》:“至若时雨膏田,九农畅;云归山穴,修以昭旷。”《宋史·王嗣宗传》:“城东有灵应公庙,傍有山穴,群狐处。”
●岩洞◆( yan dong)山洞。南朝·陈徐陵《天台山馆徐则法师碑》:“隐沦岩洞,飡饵芝髓。”
●岩窟◆(yank)亦作“岩堀”。山洞。堀,同“窟”。《吕氏春秋·必已》:“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堀,以令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唐·郑惟忠《古石赋》:“岁月彫讹,丘陵芜没巅坠坑,枕倚岩窟。”唐·白居易《岁暮言怀》诗:“只合居岩窟,因何入府门?”
●岩堂◆(yan tang)山洞,山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悬岩之中多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唐·皮日休《太湖诗·包山祠》:“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
●岩岫◆(yan)山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松吟高山,虎啸岩岫。”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谓之阿素洛宫也。”又指峰峦。岩穴◆(ynue)山洞。《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晋·左思《招隐诗》之一:“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至于岩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笃,或文章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又指岩穴之士,即隐士。 山峰 【山峰】
◆( shan feng)高而尖的山顶部,此就峰的整体而言,而山顶只是指山的顶点。晋·左思《蜀都赋》:“梗柟幽蔼于谷底,松柏蓊郁于山峰。”唐·元稹《开元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松笠新偏翠,山峰远更尖。”其异名为意义相关的单音词交替组合而成。
●峰巘◆(feng yon)山峰。巘,山顶。唐·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诗:“两山势争雄,峰嗽相顾盼。”
●峰嶂◆( feng zhang)高峰的山峰。嶂,耸立为屏障的山峰。唐·李白《望黄鹤山》诗:“岩恋行穹跨,峰嶂亦冥密。”唐·卢纶《题天华观》诗:“峰嶂徘徊霞景新,一谭寒色绝纤鳞。”
●峻朵◆( jun du)高峻的山峰。朵,指团状物。元·王恽《游百家岩四十韵》:“天关瞰绝巅,黛色泼峻朵
●峦峤◆( luan qiao)峭拔的山峰。峤,尖而高的山。章炳麟《菌说》:“亦犹乍忆高冈,如见其峦峤嵯峨,陵阜耸峻者,而心以为是华岳、岱山,然究未登华岱也。”华岱,指华山、泰山
●峦头◆( luan tou)山峰。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至地理之说有二义,或主峦头,或主方向。”
●峦岫◆( luan xiu)山峰。元·祖铭《径山五峰·推珠峰》诗:“元气结峦岫,献此大宝珠。”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又西抵望夫山西麓,眺望山崖,别无岩洞惟见东南一面,峦岫攒簇,疑即所云巫山寨者。”
●乔峰◆( qiao feng)高峰。乔,高耸。南朝·梁·江淹《赤虹赋》:“想番禺之广野,忆丹山之乔峰。”
●峭崿◆(qiae)高峰。峭、崿,陡直,高峻。《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彼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吕向注:“峭崿,高峰也。”唐·王勃《梓州泉县惠普寺碑》:“西驰峭崿,山连白雉之郊。”清·吴伟业《哭志衍》诗:“飞步临峭崿,下有万仞潭。”
●峭◆( qido yan)险峻的山峰。巘,极高的山顶。宋·欧阳修《得滕岳阳书大夸湖山之美》诗:“峭巘孤城倚,平湖远浪来。”又表严肃端正。
●山岑◆( shan cen)山峰。岑,小而高的山。三国·魏·曹植《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晋书束传》:“谓山岑之林为芳,谷底之莽为臭。”
●山岫◆(shan)山峰;山峦。晋·傅玄《又答呈晓》诗:洪崖歌山岫,许由嗟水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余水》:“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彰邃险,路才容轨。”又指山洞,见该条。
●巍岑◆( wei cen)高峻的山峰。唐·胡曾《延平津》诗: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
●危岑◆( wei cen)高峻的山峰。危,高;岑,小而高的山唐·王勃《九成宫东台山池赋》:“尔其危岑漏景,曲渚留寒。”又《深湾夜宿》诗:“津途临巨壑,村宇驾危岑。
●危峨◆(wee)高峻的山岭。峨,山势高峻。唐·韩愈《南山诗》:“新曦照危峨,亿丈亘高袤。”
●危峰◆(wei feng)高峻的山峰。危,高。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唐·白行简《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移根依厚地,委质别危峰。”清·曹寅《赴淮舟行杂诗》之十二:“危峰如卓繖,百里望龙潭。”繖◆(san),伞本字。卓繖,站立的伞。
●危岭◆(wei ling)高峻的山岭。指高山。明·戴良《抵富阳宿县治作》诗:“解鞍憩危岭,倚剑望幽壑。”
●危峤◆(wei qiao)险峻的高山。峤,山高而尖。宋·沈与求《石壁声》诗:“回廊迤迤穿危峤,侧涧涓涓露成沙。”危岫◆(weii)高峻的峰。屾,山。唐·罗隐《后寺庙》诗:“一带好云抵鬓绿,两层危岫拂眉青。”
●崂◆(wan cuan)亦作“巑岏”。峻峭的山峰。巑,高耸。《楚辞·刘向<九叹>》:“登岏巑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王逸注:“,锐山也。”亦形容人品高尚。庞时松《子书来约游西泠》诗:“猿阻作棫拥岏,澒洞风尘过眼看。”岩峤◆(yan qia)险峻的山峰。唐·戴叔伦《听霜钟》诗“仿佛烟岚隔,依稀岩峤重 山冈 【山冈】
◆( shan gang)亦作“山岗”。矮而无峰的山即山岭。《诗·大雅·卷阿》“梧桐生矣”。毛传:“梧桐不生山冈。”汉·王粲《七哀诗》之二:“山岗有余暎,岩阿增重阴。”《水浒传》第四七回:“此间独龙冈的前面,有三座山冈,列着三个村坊。”
●峰岭◆( feng IYng)山岭。《魏书·崔挺传》:“西山数里有斧山,峰岭高峻。”唐·陈子昂《修竹篇》诗:“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宋·梅尧臣《自峻极中院步登木室中峰》诗:“忽觉在烟霓,回看峰岭变。”
●冈岑◆( gang cen)山峦。冈,山脊、山岭;岑,小而高的山。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七:“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晋·左思《魏都赋》:“与冈岑而永固,非有期乎世祀。”冈岵◆( gang hu)多草木的山冈。岵,多草木的山。《文选·左思吴都赋>》:“山解涧阒,冈山古童,罾罘满,效获众。”刘逵注:“《尔雅》曰:山多草木日岵;冈,山脊也。”冈脊◆( gang)山脊。《诗·大雅·公刘》“迺陟南冈。”唐·孔颖达疏:“乃又升彼南山冈脊之上,乃见其可居而为都邑者于京之地。”迺,同“乃”;陟◆(zh),登高,上升。宋·朱熹《云谷记》:“南循冈脊,下得横径,径南即谷口小山。”明·钱宰《长江霁雪图》诗:“岷峨脊来蜿蜒,青城峰高插云天。”
●冈岭◆( gang ling)山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唐张说《游龙山静胜寺》诗:“郁茀吐冈岭,微蒙在烟雾。”苏轼《放鹤亭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冈陇◆( gang long)山冈。唐·李白《宿湖》诗:“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
●冈峦◆( gang luan)山冈。汉·张衡《西京赋》:“华岳峨峨,冈峦参差。”唐·王勃《滕王阁序》:“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宋·王安石《即席次韵微之泛舟》:“地随墙墅行多曲,天著冈峦望欲昏。”
●冈陀◆( gang tu)山。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自驮朴陆行至太平,辄见冈陀盘旋,四环中坠,深者为井,浅者为田。”
●岭岫◆(Iing xiu)山岭。唐·吕岩说《灵茅赋》:“或洁根于江汉之澳,或蓄苗于岭岫之中。”清·顾炎武《赠黄职方师正》诗:“一士事君王,牧马逾岭岫。”
●岭嶂◆(IYng zhang)高险的山岭。唐宋之问《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诗:“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元王恽《白鹿嵬歌》:“太行西来万马奔,岭嶂横截摩青云。”
●峦冈◆( luan gang)山冈。唐·孙憔《出蜀赋》:“包溪怀壑而为深兮,缭峦冈而四崇。”
●山径◆( shan jing)山岭。《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赵岐注:“山径,山之领。”一说山径同“山陉”,即山坡。山径,又指山间小路,见“山路”条。
●山院◆(shan keng)山冈,山崖。阬高大的土山。管子·兵法》:“凌山阬,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戢。”危峦◆(wei luan)险峻的山峦。危、高。明·徐复祚《投梭记·逆节》:“从来采石是危峦,四周遭似壁垣。”清·刘大《游黄山记》:“自是危峦曲磴,倾侧迤行。”
●岩冈◆( yan gang)犹山冈。三国·魏·曹丕《浮淮赋》:“仰岩冈之崇阻兮,经东山之曲阿。”晋·左思《魏都赋》:“列宿分其野,荒裔带其隅,岩冈潭渊,限蛮隔夷,峻危之窍也。”唐·欧阳詹《石韫玉赋》:“瓌材则韫,精气时扬,结白虹于林薄,浮清气于岩冈。”
●岩岭◆( yan ling)山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崖峻岨,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唐·崔融《启母庙碑序》:“紫云合沓于溪涧,白露氛氲于岩岭。”
●嶂崄◆( zhang xian险峻的山岭崄,同“险”,险要,险阻。《南齐书·张融传》:“广越嶂崄,獠贼执融,将杀食之。” 山谷 【山谷】
◆( shan gu)两山间的低凹狭窄,多溪涧经流之处。《吕氏春秋·议听》:“故当今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内,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唐·杜甫《南池》诗:“峥嵘巴阆间,所向尽山谷。”又为山谷道人的省称,即黄庭坚别号。岸谷◆(angu)高深的山谷。唐·罗隐《汉江上作》诗:“云生岸谷秋阴合,树接帆樯晚思来。”又指高傲,
●峻谷◆(jngu)陡深的山谷。汉·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北齐·刘昼《新论·激通》:“登峭岭者,则欲望远;临峻谷者,必欲窥墟”宋苏洵《攻守》:“大山峻谷,中盘绝径。”
●峦谷◆( luan gu)山谷。清·周安《游道场山》诗:“高情属云天,长啸响峦谷。”
●峭壑◆( ido he)陡而深的山谷。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山壑◆( shan he)山谷《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槃瓠子女)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南朝·梁简文帝《七励》:“淫声乱耳,未足入听,方追山壑,永弄林泉。”宋·林逋《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山壑气相合,旦暮生秋阴。”
●岫壑◆(xihe)山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又《汝水》:“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古,左右岫壑争深。”
●玄谷◆( xuan gu)幽深的山谷。玄,幽深。汉·应玚《骥赋》:“赴玄谷之渐涂兮,陟高冈之峻崖。”陟◆(zh),登高上升。又指“肾脏”见该
●崖谷◆(ygu)山崖,山谷。南朝·齐·王《头陀寺碑文》:“崖谷共清,风泉相涣。”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六:“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何景明《述归赋》:“分崖谷以毕处兮,辞缨绥而不縻”又喻指严峻的气度。岩峡◆( yan xia)山谷。宋张溪《艮岳记》:“岩峡洞穴,亭阁楼观,乔木茂草,或高或下,或远或近。”
●岨谷◆(zugu险峻的山谷。岨,险恶。明·王守仁《水滨洞》诗:“送远憩岨谷,濯缨俯清流 山脚 【山脚】
◆( shan jido)山接近平地的部分。唐·崔橹《重阳日次荆南路经武宁驿》诗:“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山脚黄。”宋·陆游《野步书触目》诗:“最怜山脚水,撩乱入陂塘。”
●峰脚◆( feng jiao)山麓。明·袁宏道《憩法相》诗:“峰脚微微仄,稍箇箇清。”
●山根◆( shan gen)山脚。汉·焦赣《易林·贲之明夷》:“
●作宝山根,人以为安;一昔崩颠,破我壶飧。”北周·庾信《游山》诗:“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明·刘基《题山水图为宝林衍上人作》诗:“雨过秋山日欲暾,白云如雪拥山根。”暾◆(tun),初升的太阳。
●山基◆( shan)山麓南朝·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寒螀翔水曲,秋兔依山基。”寒螀◆( jiang),寒蝉。山纪◆( shan)山麓。语出《诗·秦风·终南》“有纪有堂”。毛传:“纪,基也。”明·陈子龙《过天台望赤城》诗:“缓步升上纪,驱车降木杪。”
●山麓◆(shan)山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彭城南有项羽凉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清·唐孙华《偕同年游西泾次友人韵》:“东山多市廛,往往背山麓。”
●山趾◆( shan)亦作“山址”。山脚。趾,脚。汉·焦赣《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于山趾。”唐·李翱《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托骨山趾。”元·邓牧《伯牙琴·雪窦游志》:“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湊不见来路。”清顾炎武《北岳辨》:“恒山之绵亘几三百里,而曲阳之邑于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山足◆( shan zu)山脚。《诗·大雅·麓》“瞻彼旱麓。”毛传:“麓,山足也。”唐·徐浩《谒禹庙》诗:“山足灵庙在,门前清镜流。”宋·梅尧臣《三层瀑》诗:“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峡◆(xib)山脚。汉·扬雄《太玄·增》:“崔嵬不崩,赖彼峡崥。”范望注:“峡崥,山足也。”
●岩根◆( yan gen)山麓。唐·皮日休《忆洞庭湖观步十韵》:“岩根瘦似壳,杉破腹如腔。”
●岩麓◆(yan)山脚。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宋·陈亮《北山普济院记》“周显德三年,吴越王始建寺于岩麓,日九龙。”
●岩趾◆( yan zhi)山脚。宋·王安石《九井》诗:“扪萝挽茑到岩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岩足◆(yanz)山脚。唐·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诗:“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 山角 【山角】
◆( shan jid)山的拐角处。一般指山区偏辟之处。岑石◆(cen sh1)本指高锐的山石,引申为山隅。《梁书王僧传》:“而犹限一吏于岑石,隔千里于泉亭,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
●峤角◆( jido jido)犹山角。唐·李洞《赠三惠大师》诗枫猿峤角特多时,二教兼修内学师。”
●山凌◆( shan shou)山隈,山角。,古“瘦”字。《楚辞刘向九叹·忧苦》:“遵壄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廀。”王逸注:“瘿,隈也。”,古“野”字。
●山隅◆( shan yu)亦作“山嵎”。山角,山曲。汉·司马相如《美人赋》:“防火水中,避溺山隅。”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微幽兰之芳蔼,步踟蹰于山隅。”张铣注:“徐步徘徊于山之隅角。”清·侯方域《宦官论》:“昔西山之狐往见南山之虎,曰:‘子跋涉林溥之间,日一得食,何其惫也诚能假我以皮毛与牙爪,子安坐山嵎之中,而饮食不乏。”
●山陬◆( shan zou)山角落。,角落。借指山区偏僻处。明·高道素《上元赋》:“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热之喧填。”清·李渔《意中缘·赴任》:“料想那皇都,定不比山陬小邑。” 山路 【山路】
◆(shan)山间的路径,以崎岖曲折陡狭见称。其异名均由意义相同、相近的单音词交替组合而成。
●峤道◆( jido dao)山路。《后汉书·郑弘传》:“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李贤注:“峤,岭也。
●峤路◆(jia)山路。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山祇跸峤路,水若警沧流。”唐·王勃《九成宫颂词》之十七:“方神护野,岳将清涂,回麾峤路,逗跸山枢。”
●山道◆( shan dao)山路。《汉书·西域传上·尉头国》:“◆(尉头国)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山道狭,前后不得相救。”迮◆(ze),通“窄”,狭窄。
●山径◆( shan jing)亦作“山迳”。山间小路。唐·杜甫《宿江边阁》诗:“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唐·储光羲《幽人居》诗:“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幽人,指隐士。明王守仁《宿萍乡武云观》诗:“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又指山岭,见“山冈”条。
●岩径◆( yan jing)山间小路。唐·张九龄《与生公寻幽居处》诗:“及此云山去,然岩径好。”唐·柳宗元《邕州马退山茅亭记》:“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岩路◆(yan)山路。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乃乘兴而遂往,遵岩路以远游。”宋·朱熹《云谷杂诗·登山》:“不辞青鞋穿,陟此岩路永。岩路永且跻,中情何耿耿。” 山神 【山神】
◆( shan shen)某些宗教和迷信者认为主管山的神灵。有泛指,有专指。《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夷》:“是时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炫耀之”宋苏轼《峻灵王庙碑》:“而伪区之世,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陆吾◆(w)传说中的山神。《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山伯◆( chan bo)山神。《谈宾录》载:“瑯琊王知远,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因儿时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六卒,封少室山伯。”又为何首乌别名。见该条。
●山官◆( shan guan)山神。晋·葛洪《神仙传·封衡》:“遂周游天下。故山官水神,潜相迎伺,而凶鬼怪物,无不窜避。”又旧指西南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
●山鬼◆( shan gui)山神。《史记·秦始皇本纪》:“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北齐·樊逊《天保五年举秀才对策》:“山鬼效灵,海神率职。”明·高启《陪临川公游天池诗》:“客来岂先知,定有山鬼报。”又指山精或山中鬼魅。
●山君◆( shan jun)山神。《史记·孝武本纪》:“泰一、皋山、山君、地长用牛。”宋·苏轼《宸奎阁碑铭》:“咨尔东南,山君海王,时节来朝,以议其藏。”元·袁桷《题李廷弼归安去思碑》诗:“山君水神各有职,乐意禽鱼两相得”又指“老虎”,见该条。
●山灵◆( shan ling)山神。汉·班固《东都赋》:“山灵护野,属御方神。”李善注:“山灵,山神也。”元·房皞《送王升卿》诗:“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清·林则徐《塞外杂咏》:“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又指山间出产的珍异食物或昆虫名。
●山祇◆( shan q11)山神。祇,为地神。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山祇跸峤路,水若警沧流。”唐·张说《喜雨赋》:“复有送山祇于郁岛,迎海若于葛川。”海若,海神。
●山王◆( shan wang)指山神。《五灯会元·临济宗·护神居静神师》:“飒飒清风来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又指“老虎”,见该条。
●山宗◆( shan zong)山神。汉·焦赣《易林·比之需》“黍稷醇酿,敬奉山宗。神嗜饮食,甘雨嘉降。”又指“泰山”,见该条。
●岳祇◆(yueq1)山神。唐·韩愈《元和圣德诗》:“渎鬼濛鸿,岳嶪峩。”嶪◆(ye)峩,即“峨”,高大巍峨。宋·朱熹《十六日下山各赋一篇迭和韵》:岳祇珍重意,只此是将迎。”
●岳神◆( yue shen)山神。《诗·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汉·郑玄笺:“◆(四岳)德当岳神之意而福兴,其子孙历虞夏商,世有国土,周之甫也、申也、齐也、许也,皆其苗胄。”《新唐书·顾少连传》:“邑有虎孽,民患之,少连命塞陷穽,独移文岳神,虎不为害。” 山崖 【山崖】
◆( shan ya)亦作“山”。陡立的崖壁,多出现于高大的山中。三国·蜀·诸葛亮《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北周·庾信《枯树赋》:“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清·顾炎武《王官谷》诗:“遗像在山,清风动岩穴。”
●寒岩◆( han yan)高寒的山崖。南朝·齐·孔稚圭《游太平山》诗:“阴涧落春至,寒岩夏留雪。”唐·方干《题龙泉寺绝顶》诗:“古树寒风常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宋·曾巩《幽谷晚饮》诗:“援琴薰风后,结宇寒岩左。”又为山岩名。峻壁◆( jun bi)陡峭如壁的山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余水》:“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金·刘迎《南口》诗:“危峰张屏帏,峻壁开户牖。”峻崿◆(jn)高峻的山崖。三国·魏·嵇康《琴赋》:“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天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历山崖,澄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又喻品格刚直。
●嵂◆(1k)山崖。嵂,高起、突出;確,秃崖。《南齐书·张融传》:“重彰岌岌,攒岭聚立。嵂嵚,架石相阴。”菻嶔◆( Iin qin),亦作“崊嵚”,高耸突兀貌;林,山石。峭壁◆(qido bi)陡削的山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其下层岩峭壁,举岸无阶。”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三休俯乔木,千级攀峭壁。”
●软崖◆(qiny)高险的山崖。嵚,高而险峻。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反断叉牙踔嵚崖,蛇首狶鬣虎豹皮。”
●崖岸◆(yan)山崖,堤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南史·康绚传》:“或谓江淮多蚊,能乘风雨,決坏崖岸。”唐·张《游仙窟》:“深谷带地,凿穿崖岸之形;高岭横天,刀削岗峦之势。”
●崖嶑◆(ya chan)崖。险峻的山崖。宋·苏辙《颍滨遗老传下》:“熙河奏夏人十万骑,压通远军境上,挑掘所争崖,杀人三日而退。”
●崖崿◆(ye)山崖。晋·卢谌《时兴》诗:“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
●崖◆( ya yan)犹山崖。隒。悬崖;山高貌唐·玄大唐西域记·乌铩国》:“山气触石兴云;崖隒峥嵘,将崩未坠。”
●崖崟◆(yyn)高崖。、山高峻的样子。明·汤显祖《豫章揽秀楼赋》:“流粟羡于沙砾,筹策高于崖崟。”
●岩壁◆(ybi)陡峭如墙的山崖。唐·白居易《游石门涧》诗:“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上幸蜀回,车驾次剑门,门左右岩壁峭绝。”
●岩崖◆(yany)亦作“岩厓”。山崖。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夫迷山之客,迟遥响于岩崖;穷海之宾,望孤烟于岛屿。”元·夏文彦《图绘宝签·宋》:“◆(雍)善山水,作岩崖枮木云气,画墨梅尤佳。”又指性格孤高。
●岩◆(yan xan)山崖。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萨那国》:“王城西南二十余里,有瞿室伽山。山峰西起,岩隒四绝,于崖谷间建一伽蓝,其中佛像时烛光明。”伽蓝,佛寺岩◆(yan yang)高峻的山崖。,悬崖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卒鸣之,咬然而成音,拂梧桐之枝,入于青云,激空穴而殷岩。”
●岩金◆( yan yin)高而险的山崖。唫,通“崟”,高险的山岩。《谷梁传·僖公三十三年》:“女死必于殽之岩唫之下。”女,你。范宁注:“其处险隘,一人可要百人。”
●崿◆(yan)山崖;峰峦。,上大下小的山;崿,山崖·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连嶂叠崿,青翠杳深沉。”李善注:“巘崿,崖之别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峰崖崇峻,巘隐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宋·林逋《西湖春日》诗:“浓吐杂芳薰崿,湿飞双翠破涟漪。”明·赵完璧《朝回望西山》诗:“彩云连崿,翠霭接城隈。” 山腰 【山腰】
◆( shan yao)山脚和山顶之间大约一半的地带。北周·庾信《枯树赋》:“黄洞口而敬卧,顿山腰而半折。”唐·白居易《残暑招客》诗:“云截山腰断,风驱雨脚回。”峰胁◆( feng xie)山腰。前蜀·贯休《避冠上高台山》诗:“苍黄缘鸟道,峰胁见楼台。”
●峰腰◆( feng yao)山腰。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上登峰半,其洞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径十余丈,高四丈余。”清·盛锦《过滩》诗:长拄峰腰,远绕走山脊。”
●岭腹◆(Iing fu)犹山腰。唐太宗《咏雨》诗:“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山半◆( shan ban)山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三》“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唐杜荀鹤《登山寺》诗“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山肋◆( shan lei)山腰。肋本指人的胸部两侧唐·皮日休《上真观》诗:“径盘在山肋,缭绕穷云端。”
●岩腰◆( yan yao)山腰。元·吴莱《白石湫云》诗:“岩腰动石风初起,海眼输泉雨欲流。” 山药 【山药】
◆( shan yao)薯蓣的通称。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含淀粉和蛋白质,可食。
●薯蓣◆( shu yu)山药。唐·杜甫《发秦州》诗:“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玉延◆( yu yan)薯蓣别名,即山药宋·陆游《书怀》诗:“久因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进玉延。”
●玉柱◆(yuzh)山药。以其形大条状色如白玉,故称。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沈天休在虎头岩采药)见一条藤引蔓甚远而叶亦特大,拟其非也,乃共掘之,大如柱,长数尺,盖亦山药也,大茎可享三月,戏目为玉柱,其后玉柱之名稍著。”芋◆(zhuy)即语。宋·苏轼《闻子由瘦》诗:“土人顿顿食芋,荐以熏鼠烧蝙蝠。”
●语◆( zhu yu)薯蓣。即山药。《山海经·北山经》:“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注:“根似羊蹄,可食。曙预二音。” 山岳 【山岳】
◆( shan yue)高大的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山岳则配天。”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清·吴定《答任幼直先生书》:“道德崇于山岳,而乃欲积土石以成其高。”
●岑岭◆( cen Iing)高山。岑,高。《文选·木华海赋>》:“岑岭飞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张铣注:“岑岭,山也。言波浪如山飞腾,上下反覆。”唐·皎然《答俞校书冬夜》诗:“遥得四明心,何须蹈岑岭。”
●崇阿◆( chong)高山,高丘。晋·谢万《兰亭》诗:“肆眺崇阿,寓目高林。”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明刘基《黄华一首送叶师仁省兄还括苍》诗:“瞻彼崇阿,维云茫茫。”
●崇丘◆( chong qiu)高山,高丘。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二:“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唐·韩愈《南山诗》:“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明·刘基《吊泰不华元帅赋》:“莽莽崇丘阒无人兮,天高听遐。”又指《诗·小雅》篇名,有目无诗。
●崇山◆( chong shan)高山。崇,高大。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崔巍。”晋·陆机《从军行》:“深谷邈无底,崇山郁嵯峨。”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七章:“大地虽大,崇山大河虽多,深林邃谷虽奥,不数百年皆化为都色焉。”引申为崇高,巨大。又为嵩山的别名,见该条。亦为狄山的别名。
●崔嵬◆( cui wei)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崔,高大;嵬,高峻。《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毛传:“土山之戴石者。”唐·孙舫《湖上望庐山》诗:“辍櫂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宋·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词:“觉来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枫下有溪。”又指“山顶”,见该条。亦喻巨大障碍和困难,也犹块◆(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
●嵽嵲◆( di nie)高峻的山。嵽,岧嵽,高远;嵲,山石突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明·杨慎《景川曹侯庙碑记》:“划险为平,通夷达华,航鲸波而梯鸟道,去嵽嵲而就夷庚。”夷庚,平坦的路。清·顾我锜《九日登缥缈峰》诗:“指挥云物作几案,呼叱嵽嵲同儿曹。”亦指高峻。
●介丘◆(jieq)亦作“介邱”。大山。介,大。《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登介丘,不亦乎。”◆(n),惭愧。南朝·齐·刘勰《文心雕龙封禅》:“歌之以禛瑞,赞之以介邱。”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之三:“翠风逶迤登介丘,仙鹤裴回天上游。”裴回,即徘徊,此处为盘旋之义。唐·张九龄东封赦书》:“皆用事于介邱,作中于上帝。”宋·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可纪岱岳,宜登介丘。”又指小土山;介,通“芥”。峻岑◆( Jjun cen)高大的山。北齐·刘昼《新论·崇学》:“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唐·裴度《蜀丞相诸葛亮祠堂碑铭》:“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
●峻岭◆( jun IYng)连绵的高山。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明·刘基《过闽关》诗:“峻岭如弓驿路赊,清溪一带抱水斜。”清徐翔鹍《普安道中》诗:“横穿峻岭几千丈,直下危峰数十盘。”
●名山◆( ming shan)大山。,大。《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史·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亦指名声远播之山。
●岩◆( yan)高山。,高;岩,山岩,指山、前蜀杜光庭《诏与黄万祐相见谢表》:“弘道大师夙探至术,深隐岩,名姓可闻,仪形莫睹。”
●乔岳◆( qiao yue)高大的山。乔,高耸;岳,大山。三国·魏·曹植《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清·顾炎武《华夏有华顾推官》诗:“秋风动乔岳,黄叶辞中林。”又指“泰山”,见该条。
●嵬岌◆(weij)高耸。亦指高耸的山。岌,高耸。唐·王湾《奉使登终南山》诗:“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湿。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湿◆(x1),低湿之地。
●岩岑◆( yan cen)高山。清·黄景仁《舟中咏怀》诗:“同调闲岩岑,秦越罕投赠。” 闪电 【闪电】
◆( shan dian)带阴电的云块和带阳电的云块互相接近时,产生强大的火花放电现象,于是强烈的电光从空中闪过,这种现象称为闪电。
●奔电◆( ben dian)闪电。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一息。
●火气◆(huq)闪电。古人认为闪电是火气的闪灼。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电者火气也,其音征也,故应之以电。”又指暴热或火炽的气息。
●霍闪◆( hud shan)闪电。唐·顾云《天威行》:“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
●金蛇◆( jin she)喻闪电。以其如金蛇在空中飞舞,故称。宋·陆游《龙湫歌》:“鳞间出火作飞电,金蛇夜掣层云中。”又《南梯遇大风雨》诗:“千寻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雷鞭◆( lei bian)闪电的别称。谓雷以电为鞭,故云。《幼学琼林·天文》:“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日雷鞭。”
●列缺◆( lie que)指闪电。以高空闪电出空隙,故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丰隆,云神。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列缺,天闪也。”《汉书·扬雄传》:“辟历列缺,吐火施鞭。”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列缺,天隙电照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清·张逸少《北征凯旋》诗:“列缺轰雷炮,横参辉隼。”
●天闪◆( tian shan)闪电。《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濞”。颜师古引汉服虔曰:“列缺,天闪也。”
●银绳◆( yin sheng)闪电以其似白色眩目的绳索在空中舞动,故称。唐·顾云《天威行》:“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
●银索◆(ynsu)闪电喻称。以其似绳索在空中舞动,故云。宋·杨万里《望雨》诗:“霆裂大瑶瓮,电萦湿银索。”又为雨的喻称,见该条。【扇】
◆(shan)一种摇动生风的用具,多用纸、绢、羽毛等制成。其形圆者名曰团扇,另立条目。
●歌扇◆( ge shan)歌舞时所用的扇子。南朝·梁·何逊《何水部集·拟轻薄篇》:“倡女掩歌扇,小妇开帘纤。”鹤扇◆(he shan)鹤羽所制成的扇子。晋·陆机《羽扇赋》:“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唐·温庭筠《晓仙谣》:“遥遥珠帐连湘烟,鹤扇如霜金骨仙。”
●巾箑◆( jin jie)绢扇。箑,扇。晋·潘岳《寡妇赋》:命阿保而就列兮,览巾箑以舒悲。”李善注:“箑,扇也。”元·陈樵《咏楼赋》:“偃靡芜,动巾。”
●葵扇◆( ku1 shan)蒲葵扇之省称。即蒲葵叶制的扇。唐柳宗元《行路难》诗之三:“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唐·白居易《山池》诗之一:“坐把蒲葵扇,闲吟两三声。”
●凉友◆( liang you)扇的别名。以能生风给人以凉爽,故为之友。宋·陶谷《清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净君凉友,是指帚与扇明矣。”条◆( tiao ne)古扇名:传说为周昭王时用丹鹊的翅羽所制之扇。翮,鸟羽的茎,指鸟羽。晋·王嘉《拾遗记·周》:“◆(昭王)二十四年,途修国献青风、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毛羽。聚鹊羽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
●倭扇◆( wo shan)折扇的别称。以其自倭国◆(日本)传入故称。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丽国》:“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青纸为之。…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觌◆(d1),相见,见面。
●鄣扇◆( zhang shan)扇名。《宋书·江夏王义恭传》:“有司奏日:……扇不得雉尾,剑不得鹿庐形。” 商船 【商船】
◆( shang chuan)运载货物和旅客的船。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舒州僧广勤与商船同行,亲见之。”估舶◆(gub6)货船,商船。舶,大船。清·吴伟业《送友人之淮安管饷》诗:“高牙鼓角雁飞天,估舶千帆落照悬。”清·唐孙华《瓜州屯船坞泊舟》诗:“莫市千帆停估舶茅庐三尺卧鱼蛮。”
●估船◆( gu chuan)商船。宋·陆游《晓出城东》诗:“渺渺长江下估船,亭亭孤塔隐卷烟。”清·曹寅《赴淮舟行杂诗》之七:“估船歌得宝,鱼市聚摊钱。”
●估◆(guj)指商船。楫,船桨。借指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义犬》:“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估舟◆( gu zhou)商人货船。明。陈子龙《孙新斋同年索诗寿其母》:“我随估舟发扬子,湖水冻立连旌竿。”
●商舶◆( shang bo)通称中外往来的商船。《南齐书·蛮东南夷传论》:“商舶远届,委输南州。”唐·薛用弱《集异记裴》:“数月之后,有商舶自远南至。”宋·赵汝适《诸蕃志·占城国》:“商舶到其国,即差官摺黑皮为策,书白字抄物数,监盘上岸,十取其二,外听交易。”清·戴名世《日本风记》:“凡中国有商舶至,即遣小来诘何等货。” 商店 【商店】
◆( shang dian)出售商品的店铺,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或设在街市或设在道旁。
●店铺◆( dian pu)商店。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清·冯桂芬《与当事论捐办防诸事》:“如遇店铺,则视坐落之菀枯,生意之大小以为等差。”菀枯,犹荣枯,即兴盛与衰落。菀◆(wan),兴盛。
●店肆◆( dian si)商店。《魏书·肃宗纪》:“牧守妄立碑颂,辄兴寺塔第宅,丰侈店肆商贩。”《隋书·裴矩传》:“◆(帝)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又指“旅舍”,见该条。坊店◆( fang dian)店铺。宋·陆游《梅雨初晴迓客东郊》诗:“幼妇髻鬟簪早稻,近村坊店卖新醅。”醅◆(pei),酒。坊肆◆( fang si)犹市肆、商店。多指书坊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觏书·雷司空著述》:“予偶及司空各著,访之丰城司空后人及省城坊肆,皆乌有。”
●行铺◆( hang pu)商店。宋·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近者因见馆伴中书舍人陈轩等申乞,尽数差勒相国寺行铺,入馆铺设,以待人使买卖,不惟移市动众,奉小国之陪臣,有损国体,兼亦抑勒在京行铺,以资吏人,广行乞取,弊害不小,所以具申都省,乞不施行。”
●行肆◆( hang)即店铺。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酒肴百货,都存行肆中。”
●街肆◆( jie si)街市店铺。《后汉书·董卓传》:“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一日,余步望海楼下,忽传兵乱缚军门去矣,时街肆仓惶,市门敛闭。”
●商号◆( shang hao)商店。因以有招牌字号,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父亲从杭州商号里寄信回来,说是身上有病,叫我到杭州去。”
●商肆◆( shang si)商铺、商店。唐·元稹《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贡兼蛟女绢,俗重语儿巾”原注:“南方去京华绝远,冠冕不到,唯海路稍通。吴中商肆多榜云:此有语儿中子。”清·康有为《大同书》庚部第九章:“且私工之所作,私商之所售,凡一工厂、商肆,小者十数人,大者千百人。市廛◆( shi chan)亦作“市”,市中店铺。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市,廛而不征。”赵岐注:“廛,市宅也。”晋·左思《蜀都赋》:“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唐·罗隐《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还有市鄽沽酒客,雀喧鸠聚话蹄涔。”
●市列◆(shi lie)店铺。以其列于市场之中,故称。《汉书·食货志下》:“县官当衣租食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汉·王符《潜夫论·劝将》“苟有市列,商贾可来也。”
●市铺◆(shp)店铺,商店。明·李东阳《应诏陈言奏》:“若京师市铺,光禄寺科派太繁,供应之物急于田赋,买办之使亟于催征。” 商人 【商人】
◆( shang ren)贩卖货物从中取得利润的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宋·曾巩《义仓》:“至开元,自王公以下至于商人皆有人,故义仓之实,至六千万以上。”
●大◆(dg)大贾,大商人。明·沈德符《野获编·刊朝·端阳》:“豪门大估之外,则中官辈,竞以骑射为误。”大贾◆(dagu)大商人。《管子·国蓄》:“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臣民矣。”《史记·平准书》“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第一回:“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棹◆(zhdo),指代船。
●估人◆( gu ren)商人。估,估价;商人。唐·沈亚之《喜子传》:“◆(喜子)困时,蒙活于估人刘承家女使。”清·宗渭《浦城下水》诗:“舟子下滩常斗水,估人遇险只呼神。”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龟甲兽骨,潍县范姓估人始得之。”商估◆( shang gu)商贾,商人。《后汉书·灵帝纪》:“帝箸商估服,饮宴为乐。”唐·李端《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诗:“孤帆淮上归,商估夜相倚。”
●商贾◆( shang gu)商人。《周礼·天宫·太宰》:“六日商贾,阜通货贿。”郑玄注:“行曰商,处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唐·韩愈《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今年虽早,去岁大丰,商贾之家,必有储蓄。”
●商民◆( shang min)商人。《商君书·农战》:“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范宁注:“商民,通四方之货者。”
●市贾◆(shgu)市场中的商人。《左传·昭公十三年》:“同恶相求,如市贾焉。”清·刘大櫆《许游击墓志铭》:“其在铅山都司,食用多取给市贾。”又指买卖、市场价格。
●市户◆(shh)商人。宋·吴自牧《梦梁录·社会》: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社会,集会。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但是官员、市户、军民百姓,妻妾女孩儿,都要到九龙池上赏杨家一稔红。”
●市井◆(shi jing)指商贾。在市场和街头做买卖的人。《史记·平准书》:“考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为吏。”清·邹容《革命军》:“外国之富商大贾,皆为议员执政权,而中国则贬日‘末务’,卑之曰‘市井’,贱之‘市侩’。”又指“集市”、“城镇”,见各该条。亦指街头、无赖。
●市侩◆( shi kudi)泛指商人。特指狡猾图利的商人。清·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且市侩之牟利,无论银贵钱贵,出入皆可取赢,并非必待银价甚昂然后获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你想市侩要入官场,那里懂得许多。”对指“牙商”,见该条。亦泛指贪图私利的人。
●市人◆( shi ren)商人。市,买卖。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宪中召市人估其价值,或云:至宝无价。”宋·苏轼《与陈传道书》之三:“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矧欲更令人刊邪?”病,痛恨;矧◆(shen),何况,况且。市人,又指市民或为生活名利而奔走的人。 上策 【上策】
◆( shang ce)指最高明的主意、办法、计策、谋略等等,一般出自明君、贤相、谋臣、智士。《汉书·沟洫志》:“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明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魏书·崔浩传》:“今不劳兵马,坐视成败,斗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其异名甚多,大都为相关的同义单音词辗转联缀而成。
●奥略◆( lue)深远的谋略。《晋书·刘弘传》:“将军文武兼资,……其恢宏奥略,镇绥南海,以副推毂之望焉。”推毂,助人成事,或推荐人才。毂◆(gu),车轴,借指车轮,助人推毂,使人前进。
●谟◆( chen mo帝王的谋略。宸,本指北极星所在地,喻指帝王;谟,谋略。唐·邵说《代侯中庄谢封表》:“宸谟独断,睿略潜行,曾未三年,克平二竖。”
●辰算◆( chen suan帝王的谋略。宸北极星所在地,指帝之所居,并借指帝王。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制置大略,尽出宸算。”《旧唐书·弘正传》:“若稍假天年,得奉宸算,兼弱攻昧,批亢涛虚,竭鹰犬之资,展获禽之用。导扬和气,洗涤伪风,然后退归田园,以避贤路。”批亢捧虚,抓住敌人要害乘虚而击。批,抓住;亢,咽喉;◆(da)冲击。俦策◆( chou ce)计策,谋略,俦,筹划。明·吴承恩《贺周兰墩升都督障词》:“人传孝友,转帆于赤县;八闽戎节,寓俦策于清尊。”
●大虑◆(da0)远大的谋略。《管子·大匡》:“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小白,齐桓公。《汉书陈汤传》:“汤为人沈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
●宏规◆( hong guT7)远大的规划;深远的谋略。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圣上犹夙兴味旦,若有望而未至;宏规远图,如有追而莫及。”宋·岳飞《谢讲和赦表》:“观时制变,仰圣哲之宏规;善胜不争,实帝王之妙算。”又指宏伟的规模。
●宏略◆( hong lue)宏伟的谋略。《三国志·魏志·刘劭传》:“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神虑内鉴,明诏外发。”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每荒服请罪,远夷慕义,宣威授指,寔寄宏略。”唐·李商隐《为河南卢尹贺上尊号表》:“陛下乃赫以天威,授之宏略,一伐而单于仅免,三鼓而贵主来还。”
●宏谟◆( hong mo)宏谋。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吴魏同宝。遂献宏谟,匡此霸道。”明·徐一夔《郁离子>序》:“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翼辅兴运。”清·薛福成《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臣愚以为皇上值亘古未有之奇局,亦宜恢亘古未有之宏谟。”
●宏谋◆( hong mou)宏大深远的谋略。《南齐书·高帝纪上》:“宏谋霜照,云回,旌旆所临,一麾必捷。”筭,同算”。
●宏猷◆( hong you)远大的谋略。宏伟的计划。猷,谋略,计策。《宋书·礼志一》:“非演迪斯文,缉熙宏猷,将何以光赞时邕,克隆盛化哉?”明·张居正《答蓟抚朱龙冈》:“方欲为国家抡才,故未遑为交游择地也。愿益展宏猷以副群望。”嘉谟◆( jia mo)犹嘉谋。谟,计谋,即上策。汉·扬雄《法言·孝至》:“或问忠言嘉谟,曰:言合契稷谓之忠,谟合皋陶谓之嘉。,”唐·杜甫《奉赠太守张卿垍二十韵》:“能事闻重译,嘉谟及远黎。”
●嘉谋◆( Jia mou)治国的良谋,高明的谋略。《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宋,苏轼《题永叔会老堂》诗:“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
●嘉猷◆( jia you)治国的好谋略,好规划。猷,谋略,计策。《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一》:“寤寐嘉猷,延伫忠实。”李周翰注:“嘉,善;猷,道也”宋·曾巩《使相制》:“迺心王室,尚思告于嘉猷。”迺,同“乃”。
●巨略◆(jlue)弘大的谋略。汉·王充《论衡·超奇》:“文有深指巨略,君臣治术,身不得行,口不能绁,表著情心以明己之必能为之也。”指,同“旨”;绁,通“泄”,宣泄。令谟◆( ling mo)犹嘉谋,善策。谟,计谋。《后汉书·桥玄传》:“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泛爱情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懿◆(y1)德,美德。
●令图◆(ling tu)善谋;远大的谋略。令,善,美《左传·昭公元年》:“臣闻君子能知其过,必有令图令图,无所赞也。”《隋书·梁容传》:“睿上书曰:‘窃以远辅长驾,王者令图;易俗易风,有国恒典。”唐·韩愈顺宗实录生》:“人伦之王,王化之先,爱举令图,允资内辅…”
●庙策◆(midc)旧指帝王或朝廷对于国家六事的决策。庙,庙堂,指朝廷。《后汉书·班勇传》:“孝明皇帝深惟庙策。”李贤注:“古者谋事就祖,故言庙策也。”唐·徐彦伯《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羌庭遥筑馆,庙策重和亲。”商隐《上史馆李相公启》:“颁宣诏条,衹畅庙画唐·李庙画◆( mido hua)朝廷的谋划,计策。画,计策
●庙略◆(mido lue)犹庙算、庙策。唐·杨炯《送刘校书从军》诗:“坐谋资庙略,飞檄伫文雄。”宋·司马光《相国颍庄敏庞公挽辞》之一:“儒衣临绝塞,庙略运奇兵。”
●妙略◆( mido lue)奇妙的谋略、策划。《晋书·孙楚传》:“主上钦明,委以万机,长辔远御,妙略潜授。”唐·杜甫《警急》诗:“方名旧楚将,妙理拥兵机。”
●庙谟◆(mido mo)犹庙谋。《后汉书·光武帝纪赞》:“明明庙谟,赳赳雄断。”谟,《文选》作“谋”。宋·岳飞《置襄汉乞兵状》:“恭奉圣旨,恢复襄汉,仰遵庙谟,今已克平五郡。”清·洪升《长生殿·弹词》:“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至庙谟颠倒,四海动摇。”
●庙谋◆( mido mou)犹庙算。《文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赞>》:“明明庙谋,赳赳雄断。”李善注:“庙谋,庙筭也。”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北归诗:“徒倚瞻王室,从容仰庙谋。”
●庙算◆( mido suan)亦作“庙筭”。庙,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引申为朝廷算,谋划,决策。庙算,指朝廷重大的决策。《孙子·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明刘基《感兴》诗之三:“神谋不是间阎识,庙谁闻黼扆思。”清·秦松龄杂感》诗:“授钺亲贤庙算强,旌旗万里作岩疆。”
●妙算◆( mido suan)巧妙的计策、谋略。《晋书·王璿传》:“是以凭赖成灵,幸而能济,皆是陛下神策妙算。”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庙议◆( miao)朝廷的谋议。宋·岳珂《桯史·刘蕴古》:“蕴古素谓庙议咸许,其来也,意得甚。”明·张居正与王鉴川计送归那吉事》:“彼虽有言,庙议已决,无足恤也。”
●缪巧◆(miu qido)计谋,巧法。战胜对方的高明手段或巧计妙法。缪,虚伪的,不正当的。《汉书·韩安国传》:“意者有它缪巧可以禽之,则臣不知也。”禽,通“擒”。宋·文天祥《正气歌》:“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奇画◆(qhua)犹奇谋。画,策划、谋划。《晋书·文帝传》:“公奇画指授,制胜千里。”又指珍奇的画。
●奇略◆(que)奇谋、奇策。《三国志·志·陆逊传》:“昔汉高舍陈平之愆,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旧唐书·刘黑闼传》:“汉东公刘黑闼果敢多奇略,宽仁容众,恩结于士卒。”《明史·顾时传》:“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
●奇谟◆(91m)犹奇谋。谟,谋略,计策。《后汉书·荀彧传》:“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耶?”《南史宋纪上》:“爱出发迹,则奇谟冠古。”明·沈璟《义侠记·萌奸》:“谢你推别故,一时间便有六七奇谟,九里山十面大埋伏。”清·李渔《蜃中楼·幻因》:“露曲,良缘终阻;遇神仙,别授奇谟。”
●奇谋◆(91mou)出奇制胜的谋略。《北史·独孤信传》信美风度,雅有奇谋大略。”明·杨守陈《重鋟诚意伯文集序》:“伟略奇谋,指授群帅者,鼎彝勒之,汗青书之,四方尚能道之。”又指阴谋。
●全策◆(quan ce)完善的计策方略。《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就戮,容当以全策糜之,可坐而制也。”清·许乔林《送李松石县丞汝珍之官河南》诗:“治水无全策,贾让仅得半况今河屡迁,治法亦宜变。”
●权略◆( quan lue)权变的谋略。《后汉书·祭彤传》“彤有权略,视事五岁,具无盗贼,课为第一。”
●权谋◆( quan mou)随机应变的谋略。《荀子·王霸》:“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权数◆( quan sh)谋略,权术。《三国志·魏·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后汉书·鲁恭传》:“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叙略◆(rui lue)圣明的谋略。叡,圣明,聪慧。《晋书·文帝纪论》:“世宗以叡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北史崔光传》:“世祖雄才叡略,阐曜威灵,农战兼修,扫清氛秽。”
●上略◆( shang lue)犹上策。略,谋略,计策。《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论》:“四夷之暴,其埶互疆矣…然制御上略,历世无闻。”執,同“势”。唐·刘禹锡《观八阵图》诗:“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轩皇,即黄帝。
●上术◆( shang sh)犹上略。术,方法,手段。《后汉书·梁统传论》:“匡朝恤患,未闻上术,憔悴之音,载谣人口。”南朝·陈后主《追封吴明彻诏》:“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李陵,汉将,因断后援,被围而降匈奴;于禁,三国魏将,被关羽水淹七军,而遭俘获。
●上算◆( shang suan)犹上策。算,谋略,算计。《周书异域传》:“举无遗,谋多上算。”《宋书·袁淑传》:“咸云及经之棘,犹缺上算,烛郛之敬,裁收下策。”
●上则◆( shang ze)上策。则,法则,策略。汉·扬雄《剧秦美新》:“荷天衢,提地厘。斯天下之上则已,庶可试哉!”厘,为地积单位◆(百厘为一亩),引申为田地。
●神算◆(shen suan)巧妙的计算,准确的谋划《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挝奸状,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jue)数,权谋挝◆(gu)击。
●天策◆( tian ce)帝王的谋略。天,指帝王。北周庾信奉和平邺应诏》:“天策司神兵,风飞扫邺城。”隋·薛道衡《隋高祖颂》:“运天策于帷扆,播神威于沙朔。”帷扆◆(y),宫殿的帐帷与屏风,借指帝庭。天策,又为星名。
●伟略◆(wei lue)宏伟的谋略。明·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其谠言谹议,牖道天衷;伟略奇谋,指授群帅者,鼎彝勒之,汗青书之,四方尚能道之。”谠◆(tang)言,善言;◆(hong),深。清·叶廷琯《吹网录·石林奏议宋本》:“自建炎绍兴以后,出入中外二十年间,伟略英谟,已灿然具备于是集。”
●雄图◆( xiong)宏伟的谋略。南齐·谢《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雄图帐若兹,茂宰深遐啳。”《梁书·张缵传南征赋》:“临赤崖而慷忾,摧雄图于魏武。”
●玄策◆( xuan ce)神妙的谋略。玄,深奥,玄妙。汉·蔡邕《释海》:“纳玄策于圣德,宣太平于中区。”《汉书·崔骃传》:“协准矱之贞度兮,同断金之玄策。”李贤注:“玄策犹妙策也。”准矱◆(hu),尺度。晋·王齐之萨陀波仑始悟欲贡养大师赞》:“信道忘形,欢不期适,非伊哲人,孰采玄策。”
●玄机◆( xuan)神妙的计策良谋。玄,玄妙深远;机,计策。唐·柳宗元《剑门赋铭》:“喋血誓士,玄机在握,分命貔貅,陈为猗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任你关防严且密,如何一弹破玄机。”亦指阴谋或灵性。
●玄谟◆( xuan mo)深远的谋略。《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曹植传》:“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玄谋◆( xuaa mou)深谋,妙计。汉·张衡《东京赋》:“玄谋设而阴行,合二九而成谲。”《晋书·文帝纪》:“公躬擐甲胄,袭行天罚,玄谋庙算,遵养时晦。”明·沈鲸《双珠记术士玄谋》:“这是我的玄谋,不可泄漏。”
●玄斧◆( xuan suar)犹妙算。玄,玄妙。筭,筹码;引申为计谋,同“算”,谋划。晋袁宏《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子房玄筭,高祖之著龟也,始者相得,非子房不谋也。”
●远略◆( yuan lue)远大的谋略。《后汉书·朱儁传》:“且◆(李)傕、◆(郭)汜小竖,樊稠庸儿无他远略,又执力相敌,变难必作,吾乘其闲,大事可济。”
●远谋◆( yuan mou)深远的谋划。《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唐·贾至《送友人使河源》:“举酒有余恨,论边无远谋。”
●远图◆( yuan tu)长远之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荣成伯曰:远图者忠也。”《后汉书·贾复传赞》:“奇锋震敌,远图谋国。”
●远猷◆( yuan you)远大的谋略。《书·康诰》:“顾乃德,远乃猷。”《晋书·汝南王亮传》诏:“汝南王亮体道冲,。
●粹,通识政理…将凭远猷,以康王化其以亮为太宰,录尚书壮◆( zhuang you)宏伟的谋略。壮,宏伟;猷,计策,误咯。语出《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郑玄笺:“犹,谋也;谋,兵谋也。”朱熹注:“犹,谋也;言方叔老,而谋则壮也。”南朝·陈·徐陵《让左仆射初表》:“气怀沈密,文史优裕,东南贵秀,朝廷亲贤,并见壮猷,皆宜左执。”宋·苏舜钦《上孔待制书》:“阁下方以盛年壮猷,将康济天下,而良助犹鲜,诚可怃然。”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壮猷?非常之策,陈汤不奏于公卿,破格之功;班超不谋于从事,出奇冒险。不拘文法,不顾利害者是也。”少年】
◆( shdo nian)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而言。《韩非子·内储谈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泽”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唐高适《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华年◆( hua nian)少年。南朝·梁·刘遵《应令咏舞》诗:“倡女多艳色,入选尽华年。”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年少◆(nian shao)犹少年。《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好交结豪杰,年少予附之。”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其后补署,悉用年少。”清·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我能令公颜丹绿,而与年少争光风,聪我歌音胜丝桐。”绿,鬓发黑。髩,同“鬓”。丝桐,古琴。
●绮年◆( qY nian)犹华年。宇文逌《庾开府集序》:“绮年而播华誉,龆岁而有俊名。岁,指童年,龆◆(tio),儿童换牙时期。
●青鬓◆( qTng bin)喻少年。《才调集·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宋·范成大《登西楼》诗:“少年豪气合摧峰,青鬓朱颜万事慵。”
●青春◆( qing chun)喻少年。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李善注:“素秋,喻老;青春,喻少也。”唐·刘长卿《戏题赠二小男》诗。“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青春,又指“春天”,见该条。弱龄◆( ruo ling)少年。以其年龄尚幼,故称。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序》:“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否泰,好坏;顺逆。否◆(p),恶、坏。壮齿,壮年;齿,年岁。
●弱岁◆( rud sui)少年。以其年岁尚幼,故称。弱,不足,年少。《梁书·庾承先传》:“弱岁受学于南阳刘虬,强记敏识,出于群辈。”《晋书·姚泓载记论》:景国弱岁英奇,见方孙策。”景国,姚襄字。
●夙龄◆( su ling)少年。《后汉书·济阴悼王长传赞》:“三藩夙龄,党惟荒忒。”南朝·梁·沈约早发定山》诗:“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乌鬓◆( wu bin)喻指少年。晋·左思《白发赋》:“贾生自以良才见异,不以乌鬓而后举。”
●侠少◆(xia shao)任侠的少年。南朝·陈后主《洛阳道》诗之五:“黄金弹侠少,朱轮盛彻侯。”唐·王维《燕支行》:“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嘞。清·吴伟业《侠少》诗:“宝刀千直气凌云,侠少新参龙武年。”
●玄发◆(xufa)黑发,借指少年。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四三:“玄发发朱颜,睇眄有光华。”南朝·宋·谢惠连《秋怀》诗:“各勉玄发欢,无贻白首叹。”吕延济注:“玄发,“少年也。” 绅士 【绅士】
◆( shen shi)旧指地方上的退职官僚或有势力的地主与有声望的人。绅,古代士大夫,束腰后下垂于身前的大带。引中为绅士。
●荐绅◆( jian shen)同“搢绅”。《史记·五帝纪赞》:“荐绅先生难言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荐绅即缙绅也,古字假借。”
●缙绅◆( jin shen)指士大夫、绅士。缙,通“搢”,插;绅,大带:插笏于带间。为士大夫服式庄子·天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绅先生多能明之。”《史记·封禅书》:“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者旧◆(1j)年高而久负声望的人。唐·杜甫《遣兴》诗:“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宋·苏轼《姚屯田挽词》:“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
●者宿◆(q1s)年高而有道德学问的人。《后汉书·樊儵传》:“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绅衿◆( shen Jin)绅,垂于身前的大带,士大夫所用;衿,青衿,生员的服式。因以泛指地方绅士和在学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两家绅衿共有一百四五十人,我们回齐了,一同到祠门口,都穿了公服迎接当事。”当事,指地方官。
●士绅◆( shi shen)绅士。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温体仁家书》:“独携家眷者不许出城,而士绅内眷,有扮男装者。” 深渊 【深渊】
◆( shen yuan)极深的水潭,如万丈深渊。喻险境。《书·汤诰》:“慄憟危惧,若将损于深渊。”《左传·哀公十五年》:“虽损于深渊,则天命也。”
●地喙◆(dhu)深渊。以为地有口,实指深泉深窟而得名。唐·卢肇《海潮赋》:“孰观地喙乎深泉之涯,孰指天吭乎巨海之窟。”
●九溟◆( jiu ming)犹九冥,深渊。明·宋濂《虞文靖公象赞》:“上凌霄汉,下烛九溟。”烛◆(动),照。
●九泉◆( jiu quan)深渊。《晋书·皇甫谧传·释劝篇》:“龙潜九泉,然执高。”又指“黄泉”,见该条。
●九渊◆( jiu yuan)深渊。语本《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汉·贾谊《吊屈原文》“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于自珍。”晋葛洪《抱朴子·清鉴》:“掇怀珠之蚌于九渊之底,指含光之珍于积石之中。”清·唐甄《潜书·抑尊》:“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渊。”又为古乐歌名。
●灵渊◆( ling yuan)深渊。晋·张协《七命》:“灵渊之龟,莱黄之鱼台。”灵渊,又指水,见该条。
●潭府◆(tanf)深渊。晋·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汉·王逸《楚辞注》曰:“楚人名渊曰潭府。”
●玄富◆( xuan dan)犹深渊。窞,坑穴。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众鬼囚大幽,下觑袭玄窞。”元·黄溍《重登云黄山》诗:“高寻指天路,幽瞩极玄窞。”
●玄渊◆( xuan yuan)深渊。玄,幽深。《楚辞·九章·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晋·葛洪《抱朴子·君道》:“窈若玄渊之万仞,则近不能以少多量焉。”明·高叔嗣《叙怀》诗:“升龙假玄渊,鸣话芳条。”又指道德深奥的境地。
●幽壑◆( you he)深渊。亦指深谷。三国·蜀·郤正《释讥》:“初升高冈终陨幽壑。”唐太宗《出猎》诗:“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宋·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嫠妇,寡妇。
●玉渊◆( yu yuan)深渊,以其水深出玉,故云。晋·左思吴都赋》:“翫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未知骊龙知所蟠也。”李善注:“玉渊,水深之处,美玉之所出也。”宋·秦观《寄老庵赋》:“湛乎若玉渊之澄,枵然若槁木之废。”又为潭名。紫渊◆( zY yuan)深渊。以其幽深色紫,故称。晋·张协七命》:“挂归翮于七青云之表,比华鳞于紫渊之里。”亦为水名。 神马 【神马】
◆( shen ma)传说中的某些奇形怪状并具有种种神功异能的马。
●乘黄◆(《hen9hudn9《)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又名滕黄、翠黄,亦为神兽名,见该条。
●飞黄◆( fei huang)传说中的神马名。《淮南子·览冥训》:“青龙进驾,飞黄伏皂。”皂◆(zao),槽。高诱注:“飞黄,乘黄也。出西方,状如狐,背上有角,寿千岁。”
●古黄◆( gu huang)传说中的神马名。《逸周书·王会》:“犬戎文马,而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古黄之乘。”《初学记》卷二九引《符瑞图》:“腾黄者,神马也。其色黄,亦名乘黄,亦曰飞黄,或作古黄,式日翠黄,一名紫黄。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白民之国,乘之寿可三千
●吉光◆( guang)神马名。亦说为神兽名。《海内十洲记凤麟洲》:“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晋·葛洪《抱朴子·对俗》:“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云笈七签》卷八四:“天马者,吉光、腾黄之兽也。”成语“吉光片语”或“吉光片裘”,皆指吉光神马或神兽上的一片毛。均指残存的艺术珍品。
●吉皇◆( huang)亦作“吉黄”,神马名。《说文·马部》:“妈,妈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曰吉皇之乘,周成王时,犬戎献之。”妈,即“”◆(wen),指“吉皇”神马。《逸周书·王会》:“犬戎文马,文马赤鬣缟身,目若黄金,名吉黄之乘。”
●吉良◆( liang)神马名,亦泛指骏马。《山海经·海外西经》“乘文马”。晋·郭璞注:“文马即吉良也。”《新唐书·兵志》:“又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闲:一日飞黄,二曰吉良。”
●言量◆( liang)神马名。《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有文马,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郭璞注:“量,一作良。”
●腾黄◆(teng huang)传说中的神马名。汉·张衡《东京赋》:“扰泽马与腾黄。”李善注引《瑞应图》:“腾黄,神马,一名吉光。”《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六引◆(符瑞图》:“腾黄者,神马也。其色黄,一名乘黄,亦曰飞黄,或吉黄,或日翠黄,一名紫黄,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 神兽 【神兽】
◆( shen sou)传说中的一种形状怪异并具某种神奇功能和力量的兽。又称灵兽,多指虬龙之类。《楚辞·屈原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汉·王逸注:“虬、螭,神兽。”《晋书·吕光载记》:“龙者神兽,人君利见之象。
●含利◆(han)传说中的神兽。汉·张衡《西京赋》:“含利,化为仙车。◆(ya),张口的样子。薛综注:“性吐金,古曰含利。”
●角端◆( jue duan)亦作“角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名。《宋书·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元史·耶律楚材传》:“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兽则麒麟角,驹橐。”裴集解引郭璞注:“角腨,音端,似猪,角在鼻上,堪作弓。”又为弓名,见“良弓”条。
●嗽月◆( sou yue)传说中的神兽名,以其能吐白气如月光,1“,
●故称。晋·王嘉《拾遗记·岱舆山》:“有兽名嗽月,形似豹,饮金泉之液,食银石之髓。此兽夜喷白气,其光如月,可照数十亩,轩辕之世获焉。”
●庭兽◆( ting sou)传说中的神兽,即獬豸,有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一朝庭。庭,通“廷”。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庭兽方呈角,阶蓂始效莩。”
●觟䶵◆( xie zhi)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通“獬”;䶵,角,歪邪的样子。汉·王充《论衡·是应》:“儒者说云:觟䶵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今羊触之,有罪则能,无罪则不能。”
●嗅石◆(xiu sh1)神兽名,以其嗅石能辨金玉,故名。嗅,用鼻子辨别气味。晋·王嘉《拾遗记·瀛洲》:“有兽名嗅石,其状如其麟,不食生卉,不饮浊水,嗅石则知其金玉,吹石则开。”夷羊◆( yi yang)传说中的神兽。《竹书纪年·帝辛四十八年》:“夷羊见。”见,同“现”。《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机次于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又喻贤人。
●周印◆( zhou yin)神兽名。《宋书·符瑞志下》:“周印者神兽之名也。星宿之变化,王者德盛则至。” 神仙 【神仙】
◆( shen xian)道家谓得道成仙的人,有超人的能力,能超凡出世,长生不老。《史记·封神书》:“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晋·郭璞《游仙诗》之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灵圉◆(Ingy)神仙的统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灵燕于闲馆。”颜师古注引张揖曰:“灵圉,众仙号也。”《楚辞·远游》:“登昆仑而北首兮,悉灵圉而来谒。”王逸注:“灵圉,众神也。”
●天灵◆( tian ling)天上的神灵。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代吴外传》:“勾践寝疾,将卒,谓太子兴夷曰:‘吾自禹之后,承元常之德,蒙天灵之祐,神祇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干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火既潦,天灵感应,即澍雨。”又指人的天灵盖,即头盖骨天人◆( tian ren)神仙。即仙人,神人。晋·葛洪《神仙传·张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三国志·魏志·曹仁传》:“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又特指天子。
●仙灵◆( xian ling)神仙。晋·左思《吴都赋》:“图以云气,画以仙灵。”南朝·宋·鲍照《代升天行》:“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清·吴敏树《游大云山记》:“◆(大云山),此去可百里,仙灵之所居也。”
●玄灵◆( xuan ling)神灵,神仙。汉·班固《封燕南山铭》:“将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吕向注:“玄,神也。”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虽光百辟,托晷玄灵。”
●真灵◆( zhen Iing)真人神仙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序》:“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唐·张贲《奉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惆怅真灵又空返,玉书谁授紫微歌。”《云笈七签》卷二七:“真灵班级上下不同。”
●真圣◆( zhen sheng)神仙。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凡庸下贱,少乐正法,幸藉缘会,得在山宅。何期真圣,曲垂启降。自顾腐秽,天地自安。”【肾】
◆(shen)俗称“腰子”。在腹膜的后面,腰椎的两侧,左右各一。为泌尿系最主要器官之一。中医古籍称在左的为肾,在右的为命门。《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其异名均为道家用语。
●密户◆(mh)指肾。道教用语。《黄庭内景经·上有》“上有灵魂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务成子注:“密户,肾也。肾为藏精宫、当密守之,使不躁泄。”
●玄谷◆(xuan gu)指肾。道教用语。谓肾如幽深之山谷,故称。《黄庭外景经·上部经》:“下有长城玄谷邑。”务成子注:“肠为长城,肠为邑,肾为玄谷,上应南北也。”又指幽深的山谷,见“山谷”条。
●玄冥◆( xuan ming)道教指肾,谓为肾之神。《黄庭内景经·心神》:“肾神玄冥,字育婴”梁丘子注:“肾属水,故曰玄冥。”又指“阴间”、“北方”、“冬季”,见各该条。玄阙◆( xuan que)指肾。《黄庭内景经·肾部》:“肾部之宫玄阙圆。”梁丘子注:“玄阙圆者,肾之形状也。玄,水色,内象谕也。”
●玄乡◆(xuan xiang)肾,为道教所用之称谓。《黄庭内景经·琼室》:“长谷玄乡绕郊邑。”梁丘子注:“玄乡,肾也。”幽阙◆( you bue)道教对肾之称谓。《黄庭内景经·五行章》:“伏牛幽阙罗品列。”梁丘子注:“伏牛,肾之象,肾为幽阙。”
●幽室◆( you shi)指肾,为道教用语。《黄庭内景经·上有》“幽室内明照阳门。”白履忠注:“幽室,肾也。阳门,命门也。”又指“墓穴”见该条。 生日 【生日】
◆( sheng ri)指人出生的日子按年、月、日,计其岁数,并据此定祝寿之规模。共异名多根据人的岁数和地位而定。初度◆(chud)生日的别称。语出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宋·赵蕃《欧阳全真生日》诗:“南风属初度,杯酒相献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会媪初度,因从其子婿行,往为寿。”
●鶴算◆( he shuan)祝寿之辞。古人称鹤为“仙禽”,以为长寿之鸟,故云。宋·韦襞《醉蓬莱·延评庆寿词》:“惟愿增高,龟年鹤算,鸿恩紫诏。”
●华诞◆( hua dan)对人生日的美称。明·史谨《独醉亭集·寿述夫次韵》诗:“螺杯献酒逢华诞,鹤发同筵叙旧情。”
●母难日◆( mu nan ri)谓自己的生日元·白《湛渊静语》二:“近刘宏济,蜀人,遇诞日,必斋沐焚香端坐,曰:父忧母难之日也。””《西游记》十七:“正说中间,那黑汉笑道:后日是我母难之日,二公可光顾光顾。,”
●千表◆( qian chun)寿辰的敬辞。《孽海花》第二十回:“李老爷的千春,我们怎会忘记了。”又指“千年”,喻岁月长久,见该条。
●千秋◆( qian qi)旧时称他人生辰的敬辞。《战策·齐策二》:“犀首跪行,为◆(张)仪千秋之祝。”唐·王建《楼前》诗:“天宝年前勤政殿,每年三日作千秋。”《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又指“千年”,喻时间久远,见该条。
●千秋节◆(qian qiu jie)旧指皇帝诞辰始于唐玄宗《唐会要·节目》:“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至天宝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炤及百寮,请改千秋节为天辰节。”按:八月五日为玄宗生日。唐·杜牧《清华宫三十韵》:“歌吹千秋节,楼台八月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又指皇后、贵妃或太子生日。
●寿旦◆( shou dan)寿诞,生日。明·李贽《豫约·感慨平生》:“来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摆酒席;出轴金,贺寿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金老生有四子,一日,是他七十寿旦,四子置酒上寿。”
●寿诞◆( shou dan)生日。红楼梦》第二五回:“原来次日是王子腾夫人的寿诞。”
●寿辰◆( shou chen)生日。对尊者之生日的庄重说法。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是秋九月,为先君子六旬寿辰
●寿日◆( shou ri)寿诞,生日。《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弟因前日进城,会见雪兄,说道三哥今日寿日,所以来奉祝,叙叙阔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莫非是那一位同寅的喜事寿日,大家要送戏?”
●仙诞◆( xian dan)对别人生日的美称。宋·陈深《齐天乐·八月十八日寿妇翁》词:“帝子吹笙洛妃起舞,应喜蓬宫仙诞。”
●岳旦◆(yue dan)对人诞辰的美称。岳、四岳,谓寿如四岳。明·张居正《答冏卿徐敬吾书》:“恭喜岳旦载临,仙龄茂衍。”
●岳降◆(yue jiang)诞辰颂称。语出《诗·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前及。”郑玄笺:“◆(四岳)德当岳神之意而福兴,其子孙历虞夏商,世有国土,周之甫也、申也、齐也、许也,皆其苗胄。”后遂以“岳降”称颂人之诞生或诞辰。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第二书》:“亮不识岳降之辰,欲作一词不能也。”清·方艾《重至太湖访李明府林先生》诗:“况逢岳降辰,乃在阳月初。” 盛世 【盛世】
◆( sheng shi)兴旺太平的时代。晋·潘岳《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质。”南朝·梁·沈约《郊居赋》:“值衔图之盛世,运兴圣之嘉期。”
●嘉世◆( jia shi)犹盛世。嘉、美好。汉·焦赣《易林·姤之睽》:“持福厌患,去除大残,日长夜尽,嘉世蒙恩。”清时◆( qTng sh)谓盛世。汉·李陵《答苏武书》:“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畅,幸甚幸甚”《太平御览·魏武帝令》:“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
●瑞世◆(rush)犹盛世。宋·向子湮《浣溪沙·老妻生日》词:“叶上灵龟来瑞世,林间白鹤舞胎仙。”元·王沂《送秦元之江南》诗:“清名瑞世犹周鼎,昭代思贤定楚环。”瑞叶◆(ruye)指盛世。清·查慎行《八月二十三日上入山行围射获白鹿一头恭纪十韵》:“出当时有道,瑞叶寿无疆。”亦喻“雪花”,见该条。
●泰辰◆( tai chen)盛世。泰,太平;辰,时刻。《宋书·王僧达传·求职表》:“幸属圣武,克复大业,宇宙廓清,四表靖晏,臣父子叔侄,同获泰辰。”
●唐年◆( tang nicn)犹尧年。谓太平盛世。晋·束晳《玄居释》:“当唐年而慕长沮,邦有道而反宁武。”北周·庾信变宫调》诗:“移风庆轩历,崇德盛唐年。”
●阳春◆( yang chun)喻清明盛世唐·李白《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尧年◆( yao nian)喻盛世。因尧时天下太平,故喻。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春白》:“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唐·元稹《赋得数蓂》诗:“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年。”前蜀·韦庄《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尧天◆( yao tian)谓盛世。语出《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谓尧能法天而行教化和仁政。故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唐·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明·王《春芜记·宸游》:“主公统绍千春,名高三郢,山河鼎盛,寰宇恩敷,正宜招寻胜地,共乐尧天。”清·方艾《送缪湘芷水部北上》诗:“尧天有宿归郎署,虞部无钱付酒家。”
●夷世◆(ysh)太平之世,即盛世夷太平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诗人 【诗人】
◆( shi ren)善于创作诗歌的人。《史记·周本纪》:“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汉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骚人◆( sao ren)指诗人。因屈原作《离骚》,开文人作长诗以明志之先河,故诗人日骚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又楚人屈原,…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又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作者。亦指失意的文人,见“文人”条。
●诗豪◆( shT ha)杰出的诗人。唐·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诗奴◆( shT nu)拙劣的诗人。谓为诗所奴役,故称。宋·苏轼《赠诗僧道通》:“为报韩公莫轻许,从今岛可是诗奴。”岛,贾岛;可,贾无可,岛之弟。
●诗囚◆( shi qiu)指苦吟的诗人。请苦于吟诗,为其所拘囚。金元好问《放言》诗:“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湘累,指屈原;郊岛,即孟郊、贾岛,二人为苦吟派诗人。又《诗论》之十八:“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东野,孟郊。
●诗翁 shi weng)对诗人的敬称唐·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诗翁憔悴断荒棘,清王刻佩联玦环。”宋·王安石《寄张襄州》诗:“遥忆习池寒月夜,几人谈笑伴诗翁。”吟客◆(ynke)诗人。唐·郑谷《寄献狄石丞》诗:“身为醉客思吟客,官自中丞拜右丞。”南唐·李建勋《新竹》诗:“懒嫌吟客倚,甘畏夏虫伤。”·翁卷《留别吴中诸士友》诗:“况复多吟客,令人懒欲还。”
●吟士◆(yin shi)诗人。明·田汝耔《刻月泉吟社诗>序》:“◆(渭)始作月泉吟社,四方吟士从之。”吟社,诗社。 诗社 【诗社】
◆( shi she)诗人为吟咏唱和、研究学术、交流经验而组织的团体。宋·苏轼《次韵答马忠玉》:“河梁会作看云别,诗社何妨载酒徒。”
●骚坛◆(sao tan)诗坛,诗社。语出唐·杜牧《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宋·卫宗武《和张菊存寄》诗:“骚坛新领袖,上国旧衣冠。”
●吟盟◆(yin meng)诗坛,诗社。元·高宇《回送诗赏札》:“吟盟是宰,公道以明。某信手推敲,何心得失,误入品题之列,有何格调之高。”
●吟社◆(yin she)诗社。唐·高骈《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好与高阳结吟社,况无名迹达珠旒。”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气九·月泉吟社》:“宋末浦江吴渭倡月泉吟社,赋《田园杂兴》近体诗,名士谢翱辈第其高下。”
●吟坛◆(yin tan)诗坛,诗社。唐·牟融《过蠡湖》诗:“几度篝帘相对处,无边诗思到吟坛。”元欧阳玄《祭祖墓》诗之一:“白发甘泉忝双官,归来曳履上吟坛”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故当时才流,凡有雅集必登小姑舟,如奉为吟坛主。” 石榴 【石榴】
◆(hli)指石榴树的果实。石榴树,落叶灌木和小乔木,叶长圆形,花红、白或黄色。果实珠形,熟后开裂,种子外皮晶莹多汁,可食。
●安榴◆(anli)安石榴的省称。因产自古安息国,故名。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南朝·梁·简文帝《大同八年秋九月》诗:“长乐含初紫,安榴拆晚红。”唐·皮日休《石榴歌》:“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安榴千万粒。”宋·卢祖皋《水龙吟·淮西重午》词:“流光又是,宫衣初试,安榴半吐。”又张孝祥《蝶恋花寄刘恭父》词:“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
●丹若◆( dan rud)石榴别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石榴,亦名丹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安石榴》:“若木乃扶桑之后,榴花丹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
●海榴◆(hai)即石榴。以自海外移植,故名。南朝陈·江总《山庭春日》诗:“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唐·韦应物《答奴重阳二甥》诗:“山药经雨碧,海榴凌霜翻。”金樱◆( jin ying)石榴的别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钱武肃王讳镠,至今吴越间谓石榴为金樱。”《本草纲目木金樱子》:“金樱当作金罂,谓其子形如黄罂也石榴、鸡头皆象形。”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的“金樱”并非石榴,而是一种带刺如拇指大小的山果,味酸涩,可入药,有补肾壮阳之功效。
●若留◆(ruli)即石榴。汉·张衡《南都赋》:“梬枣若留。”李善注:“《广雅》曰:‘石榴,若留也,”
●天浆◆( tian jiang)甜石榴的美称。谓上天才有的甘美浆汁。唐·段成式《西阳杂俎·木篇》:“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已乳石毒。”
●塗林◆(tin)石榴的别名。晋·陆机《与弟云书》: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所谓安石榴,产于古之安息,塗林似一地名。一说从南方海运输入者为塗林南朝梁元帝《石榴》诗:“塗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
●珠榴◆( zhu lid)石榴的美称。南朝·齐·谢和沈祭酒行园》:“环梨悬已紫,珠榴折且红。”南朝·梁·简文帝《喜疾瘳》诗:“隔帘荫翠篠,咉水含珠榴。” 石头 【石头】
◆( shi tou)岩石,为矿物聚合而成,是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如花岗岩、石灰石等,又为地名、山名、城名。其异名均指岩石而言。
●岑石◆( cen sh1)石头。以其高锐,故称。岑,高锐。《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揄扬涤荡,漂流陨往,触岑石兮。”王逸注:“岑,锐也。”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四丈,南北面广六尺,西面广尺六寸。”
●地骨◆(dgu)石头。古人谓其为大地骨骼,故称。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唐·李七《寄胡皓时在南中》诗:“江流通地骨,山道绕天台。清曹寅《寄题顾书宣编修酒石》诗:“横理庚庚地骨坼,呀呀大口开天池。”
●嘉石◆( jia sh)美石。清·叶廷琯《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遂采嘉石,造立观阙。”
●山骨◆( shan)山中岩石。谓岩石为山之骨,故称。刘师服、侯喜等《石鼎联句》:“巧匠斫山骨,刳中事煎烹。”金·元好问《十一月五日暂住西张》诗:“林烟漠漠鸦边暗,山骨棱棱雪外青。”又指山水画中的山的内在神韵。
●土骨◆(tug)石头。以其为土地之骨,故称。《太平经》卷四五:“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地太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宋·梅尧臣《淮岸》诗:“秋水刷土骨峭瘦如老石。”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一:“湖中得土骨二以夹炉,如双峰。”玄石◆( xuan sh)黑色石头。玄,黑。《山海经·中山经》:“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镎于玄石。”郭璞注:“言苍玉依黑石而生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涟水》:“鱼石山,下多玄石……。”又指“石碑”,见该条。
●岩骨◆( yan gu)指山石,岩石。宋·何薳《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其盖有东坡小楷书铭云:‘蟾蜍爬沙到月窟,隐避光明入岩骨。”明·夏完淳《自浦城入越》诗:“顶足互相承,岩骨痛无力。”
●岩石◆(ynsh1)大石块。岩,高大石,岩石。《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清·陈康祺《郎潜记闻》卷三:“◆(苏州沧浪亭)岩石玲珑,水木清美,遂为城中名胜之冠。”又喻重臣,见该条。 时雨 【时雨】
◆(sh1y)适时而急需的好雨。《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旦暮从事于田野。”《韩非子·主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
●甘霖◆(gnin)犹“甘雨”。桑悦《感怀》诗:“甘霖被郊原。”元·方回《次韵金汉臣喜雨》诗:“甘霖三迟透,病体十分轻。”
●甘霈◆( gin pei)即甘雨。,雨足够的样子。唐·沈瑱《贺雨赋》:“嘉廪之望岁,喜甘霈之露滋。”
●甘澍◆( gan shu)犹“甘霖”,指急需的雨。《后汉书·段传》上言。“臣动兵涉夏,连获甘澍,岁时丰稔,人无疵疫。”
●甘雨◆(gany)指时雨,适时而急需的雨。《诗·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孔颖达疏:“云甘雨者,以长物则为甘,害物则为苦。”《尔雅释天》:“甘雨时降,万物以嘉。”
●膏雨◆(gaoy)滋润土地的好雨。膏,滋润。语本《诗·曹风·下泉》:“凡黍苗,阴雨膏之”《左传·襄公十九年》:“如百谷之仰膏雨焉。”晋·潘岳司空密陵侯郑袤碑》:“犹旱苗之仰膏雨。”
●膏泽◆( gao ze)犹膏雨。膏、泽,滋润。谓甘雨。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嘉澍◆( jia sh)好雨。澍,及时雨。《东观汉记·顺烈梁后传》:“顺帝嘉阳元年立为皇后,是时自冬至春不雨,立后之日,嘉澍沾渥。”《后汉书·明帝纪》:“长吏各絜斋祷请,翼蒙嘉澍。”
●嘉泽◆( jia ze)及时雨。以其能及时滋润作物,故称。《后汉书·郎传》:“自冬涉春,讫无嘉泽。”唐·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序》:“人心尚感,天降嘉泽。”宋·曾巩《岳庙祈雨文》:“蒙界嘉泽,田则大稔。”
●灵雨◆(ngy)好雨,及时雨。灵,美好。《诗·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信人。”
●上雨◆( shang yu)及时雨。《公羊传·僖公三年》:“六月,雨。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
●澍雨◆(shuy)时雨。《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六年“
●帝幸洛阳寺,录囚徒,举冤狱,……未及还宫而澍雨。”喜雨◆(Yyu)久旱后所下之雨。因其为民所盼和所喜,故称。《谷梁传·僖公三年》:“雨云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二,评苏轼《喜雨亭》云:“从亭上看出喜雨意,掩映有性。” 史官 【史官】
◆( shi guan)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我国黄帝时代就设有史官,以后各代均设有此职。《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纪烧之。”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监修李吉甫授臣以前史官韦处厚所撰先帝实录三卷。”史臣◆(shY chen)史官。晋·潘岳《马督诔序》:“亦命史臣班固而为之诔。”唐·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筐箧。”
●史家◆( jia)史官,或历史学家。《汉书·蒯通传》本与武帝同讳。”唐·颜师古注:“蒯通本名徹,其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史家追书为通。”清·何琇《樵香小记天王》:“《春秋》或书天王,或书王,正由史家或书皇帝,或书帝,无异例也。”
●史氏◆(shY shi)史家,史官。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一》:“夫三篇之书,虽伊尹作,然自始至终,皆史氏所录。”
●史职◆(shzh1)史官;史官的职务。《后汉书·张衡传》“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李贤注引张衡表:“臣卿干史职,敢微官守,窃贪成训,自忘顽愚。”《新唐书将传》:“在朝廷久,居史职二十年。” 史馆 【史馆】
◆( shi guan)古代官修史书的机构,又称国史馆。汉称著作东观,晋为著作省,唐改称史馆宋沿用,隶属崇文院,金始置国史院,元置翰林国史院,明以翰林院统领修史事务,清及民国改名为国史馆。一般泛称史馆。唐·翰愈《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宋史·神宗纪三》:“◆(元丰年)诏曾巩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清·魏源《圣武记序》:“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说。”史阁◆(shge)即史馆。唐·吴竞《让夺礼第三表》:“令居史阁,只掌记言。”唐·李濬《摭异记》:“书成,宁王上请自部纳于史阁。”
●史观◆( shi guan)即史馆。南朝·梁·沈约《到著作省谢表》:“珥笔史观,记言文府。”宋·曾巩《贺蹇周辅授馆职》:“窃审奉被诏函,进登史观。”
●史局◆(shj)即史馆。《新唐书·刘子玄传》:“史局深籍禁门,所以杜颜面,防请谒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累朝史局,鸿钜肩摩。”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史局初开,诏征前明·李映碧待御。”史院◆( shi yuan)即史馆。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实录》例载拜相麻,予在史院,欲删此一联,会去国,不果。” 史书 【史书】
◆(shsh)记载人类历史的书籍。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社会科学,种类虽较多,但均以记述和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基础。史书在我国古代的称谓较多晋·杜刘知几《史通·因习》:“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唐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唐宝书◆( bao shu)指周代官修史书。《公羊传经传解诂·隐公第一》唐·徐颜疏:“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周史而言宝书者,宝者保也,以其可世世以为戒,故云宝书。”亦泛指珍贵书籍,或指佛教经典。见“书籍”、“佛经”各条。
●册书◆(cesh)史册,史籍。《文选·班彪王命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李善注引张晏曰:“册书,史记也。”唐·刘知几《史通·采撰》“中世作者,其流日烦,虽国有册书,杀青不暇,而百家诸子,私存撰录,寸有所长,实广闻见。”杀青,本指以火烤竹简令发汗,如此易写,且不生虫。后泛指书籍定稿。
●代史◆( dai)指历代史书。唐·陈子昂《谏政理书》:“臣子昂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余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丘坟。丘,九丘;坟,三坟。均指古书。原,考察,推究又专指《魏书》
●丹青◆( dan qTng)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汉王充《论衡·书虚》:“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丹青之文,贤圣惑焉。”宋·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清·秋瑾《精卫石》第五回:“不思名誉扬中外,不思勋业染丹青。”又指青、红二色,或画图、画工,亦为绘画之称。
●丹史◆( dan)皇家史书。南朝·梁·江淹《萧相国拜齐王表》:“故驻魂仰请,沥意归闻。理竭素牒,事罄丹史。”素研
●牒,文书。素,白绢,古用以书写,指纸牒◆(die),指书籍,簿册。
●丹素◆(dans)史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帝王都会》:“◆(唐昭宗)进镠封爵而赐之铁券曰:
●志奖王室,绩冠侯藩,著于旂常,流在丹素。”旂常,名,古代帝王诸侯所建的旗,绘有日、月、星辰和交龙等图案。王用太常,诸侯用旂,以作为纪功,授勋的仪制。丹素又指赤诚的心,见该条。亦指红、白颜色。
●汗简◆( han jian)即“汗青”,指史书。《晋·王湛等传》史臣曰:“虽崇勋懋续,有关于旂常,素德清规,传于汗简矣。”参见“汗青”。
●汗青◆( han qing)史籍,书册。古时用竹简写字著述,先将青竹片用火烤炙,令其发汗◆(青竹中的水分和油质),然后擦去令干。这种竹简叫汗青,易于书写,吸墨,又不受虫蛀。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琅书◆( lang shu)史书别称,琅,琅玕◆(gan),喻优美的文辞。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若骆文忠、曾文正暨今湘阴相国公,虽未一日内召,而丰功茂伐,彪炳琅书”茂伐,丰功。伐,功劳。
●麟经◆( lin jing)指《春秋》。因孔子作《春秋》至获麟而绝笔,故称元·马祖常《都门一百韵》:“群儒修麟经,诸将宣豹略。”亦作“麟史”。张悦《崔司业挽歌》:“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篇。”
●墨兵◆( mo bing)指史书。谓史家用笔运墨能再现以往的争战之事,故称。明·陈继明《珍珠船》卷二:“孙樵谓史书曰墨兵。”
●青史◆( qTng)历史,史书。因古时在竹简上记事,故称。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明·于谦《收麦》诗:“更有清名播青史
●乘籍◆(sheng)乘,本指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机》、鲁之《春秋》,一也。”赵岐注:“乘者,兴于田赋乘马之事,因以为名。”后泛指史书。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锦秋亭辨》:“俟吾地之大人君子,有志乘籍者折衷焉。”
●史笔◆(shb)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使各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昊阙,犹生之年也。”宋·王禹偁《郑善果非正人论》:“史臣为郑善果,幼事贤母,长为正人。予以善果行事验之,见史笔之失。”亦指修史之笔或笔法。
●史编◆( shY bian)史书。明·刘基《甘露颂》:“小臣作颂,愿附史编。”刘师培《文说·记事》:“姬公《官礼》,孔氏《春秋》,一则法典之书,一则史编之体。”
●史册◆(shce)史书。宋·苏轼《谢张太保撰先人墓碣书》:“先朝载之史册,今虽容有不知,后世决不可没。”史策◆(shce)史册,史书。策,简策,编连好的竹简指书。晋·葛洪《抱朴子·时难》:“有陷冰之徒,委积乎史策。”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国初事迹载在史策。”
●史牒◆( shi die)亦作“史谍”,犹史册。牒,薄而小的简札◆(即竹简和木片,古时用以刻写文字),指书籍。《晋书隐逸传·辛谧》:“伯夷去国,子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陈书·高祖纪上》:“既景焕于图书,方葳蕤生于史牒。宋·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壮志异时开史牒,妙龄终日对书龛。”
●史籍◆(shj)历史典籍,文书。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属裂,而功铭铸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夫圣人立教,其言若是,在于史籍,其义于然。”
●史◆( shi jian)泛称史籍。镒,镜子。取其以史为镜之义。又:《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作,故以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红楼梦》第五一回:“前八首都是史镒上有据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女名静娟,字守一,好观史谧。”
●史乘◆( shi sheng)史书的泛称。因《乘》为晋之史书,故称。清·赵翼《题竹初自述文》诗:“将垂史乘芳,更柄金石光。”清·龚自珍上镇守鲁藩领队大臣宝公书》:“我高宗皇帝岂乐于穷武以炫史乘哉!”
●史传◆( shi zhuan)史册;历史。《晋书·郑方传》,“博涉史传。”唐·韩愈《顺宗实录三》:“历代史传,无不贯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关帝祠中,皆塑周将军,其名则不见于史传。”周将军,指周仓。
●竹帛◆( zhu bo)指史册,本为竹简白绢,古用以书写文字。《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令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子卿苏武字。晋·陆机《长歌行》:“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又指“书籍”,见该条。
●竹素◆( zhu su)指“史册”、“史书”。竹,竹简;素,白绢。两者古时均用于书写著述。《抱朴子·论仙》:“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 士兵 【士兵】
◆( shi bing)为军士和列兵的合称,实泛指列兵,为军队最基层的成员,是构成军队的基本细胞。无此细胞则不会有军队存在。
●兵人◆( bing ren)士兵。《三国志·吴志·孙皓传》:“东观令华等固争,乃还。”裴松之注引晋·虞《江表传》:“行遇大雪,道途陷坏,兵士披甲持杖,百人共引一车,寒冻殆E。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耳。”皓闻之,乃还。”《周书·异域传下·突厥》。“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
●兵士◆( bing shi)士兵。《管子·权修》:“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后汉书·献帝纪》“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壁田间,或为兵士所杀。”宋·丁谓丁晋公谈录》:“随驾兵卫大约不过十万人。”
●兵卒◆(bing zu)士兵。晋·傅玄《晋鼓吹曲·顺天道》:“兵卒练,将如阐虎。”宋陈亮《与王季海函相书》:“边睡之急慢,粮草之虚实,兵卒之强弱,城壁之坚脆,历然在目,朗然在心,”
●兜鍪◆( dou mou)本指头盔,借喻士卒。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又指“头盔”。
●干戈◆( gan ge)本指武器,借指兵士。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武曰:‘吾以吴干戈西破楚,逐昭王而屠荆王墓。”金·黄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又指“战争”、“兵器”,见各该条。行夫◆( hang fu)士兵。汉·刘向《九叹·愍命》:“韩信蒙于介胃兮,行夫将而攻城。”王逸注:“令行伍怯夫反为将军而攻城,必失利而无功也。”汉·张衡《西京赋》:“息行夫,展车马。”张铣注:“行夫,士卒也。”《太平广记》卷一一一引唐·戴孚《广异记·成珪》:“拷掠行夫,不胜楚痛。”甲兵◆( jia bing)披甲的士兵。《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又指铠甲和兵器。甲士◆(jish)泛指士兵。甲,铠甲,古军人穿的护身衣。《左传·闵公二年》:“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士,以戍曹。”
●士卒◆(shz)泛指士兵。《管子·立政》:“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后汉书·皇甫嵩传》:“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军中皆日,此军司徒所树,必择其骨肉为士卒,所慕赖者附之。”
●兜甲◆(sji)本指兕革制成的铠甲,借指士兵。南朝梁·沈约《齐司空柳世隆行状》:“兕甲十万,铁马千群,水陆长骛,志窥皇邑。”明·梁辰鱼《浣纱记·被擒》:“越王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太湖。”又指“铠甲”,见该条。徒卒◆(tuz)泛指兵卒。《左传·哀公十一年》:“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列子·汤问》:“肆咤则徒卒百,视则诸侯从命。”
●征士◆( zheng shi)出征的士兵。明·陈恭尹《虎邱题壁》诗:“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 shi jia mou)梵文为Sak ya-Mnui◆(约前565~前486)。释迦,族名;牟尼圣人。意为释族的圣人。佛教创始人,被尊为教主。名悉达多◆( Siddarlha),姓乔达摩◆(Gantama),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kap 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当他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感到人世的、老、病、死的种种苦恼,又见到人间的种种疾苦,于是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终于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传道,信徒很多,尊他为佛陀◆( Buddha,觉悟者)。八十岁在婆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加以整理,形成经、律、论“三藏”。成为佛教经典。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形成世界性的宗教。
●大雄◆(da xiong)释迦牟尼之尊称。本为梵文Ma havira◆(摩诃毗罗)的意译。原为古印度耆那教对其教主的尊称。后佛教用为释迦牟尼之尊号。《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唐·王勃《〈梓州慧义寺碑铭〉序》:“仁义沸腾,则大雄拯横流之弊。”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大雄涅槃,不闻转世。”又称大智大勇的人。
●大雄佛◆( da xiong fo)称释迦牟尼。傅尃《落日》诗:“良药医云须瞑眩,大雄佛以济慈悲。”
●佛陀◆(fotu)佛,佛教徒对其主释迦牟尼的尊称。为梵语 Bn ddha的音译,也译为“浮屠”、“浮图”、“菩提”、“勃、。
●驮”等。简称曰“佛”。意为“觉”。佛教认为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可成“佛陀”。《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佛陀与浮图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谓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又指“佛门”,亦为“阿弥陀佛”之省称。
●世雄◆( shi xiong)佛家对释迦牟尼的尊称。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上》:“佛之异名。佛于世间为雄猛,故号世雄。”世尊◆( zun)佛家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梵语“路那他”、“薄加梵”的义译。《四十二章经》:“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维。”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上》:“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天人师◆( tian ren sh)释迦牟尼别号。以其为天与人之师,故称。《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天人师。” 世俗 【世俗】
◆(shs)流俗,为社会上流行的一般习俗或见解。多指因循守旧的陋习或平庸之见。《史记·孙叔敖传》:“孙叔者……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常世◆( chang shi)犹世俗。三国魏嵇康《养生论》:“董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尘俗◆( chen su)世俗。指日常生活中的礼法习惯等。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时司徒袁粲有高士之度,脱落尘俗。”亦指人间。
●尘务◆( chen w)世俗,指日常琐事繁务。《世说新语贤媛》:“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王江州,王疑之;夫人为谢道韫《南齐书何昌寓传·与褚渊书》:“散情风云,不以尘务婴矜;明发怀古,惟以琴书娱志。”
●光尘◆( guang chen)谓世俗。以《老子》谓“和其光,同其尘”,故称。《晋书·文苑传论》:“彦伯未能混其光尘,而居乎卑位。”清·唐孙华《寿周砾圃七十》诗:“肯随贵介函光尘?衹有穷交相引重。”
●品俗◆(Pns)犹世俗。品,品物,品类,指万物,引申于尘世。汉·王充《论衡·自纪》:“宁危之计,黜于闾巷;拔世之言,訾于品俗。” 世外 【世外】
◆( shi wai)世俗之外,尘世以外。与尘世、人间相对称,为一种超尘出世的幻想境界。·李白《杂题》诗序:“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清王士禛《池北偶谈·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身。”
●尘表◆( chen bido)世外,世俗之外《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乃著《高隐传》……言行超逸,名氏弗传,为上篇;始终不耗,姓名不录,为中篇;挂冠人世,栖心尘表,为下篇。”唐·李绰《尚书故实》:“兵部李员外约,汧公之子也。识度清旷,迥出尘表。”明·杨慎《词品·周晋仙浪淘沙》:“其辞飘逸,似方外尘表。”清·郭嵩焘《<古微堂诗集>序》:“每有所作,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倪又深入佛理,清转华妙,超悟尘表。”
●尘冥◆(chen ming)犹世外。喻高远《文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西北有高楼》:“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飞陛蹑云端。”张铣注:“尘冥,昏尘外也。”南朝·宋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扳龙不翼,附骥绝尘冥。”又喻时局昏暗。
●尘外◆( chen wai)犹言世外。尘世以外的境界。汉·张衡思玄赋》:“游尘外而天兮,据冥繄而哀鸣”唐·孟浩然《武陵泛舟》诗:“坐天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清·曹寅《花笑轩步月留别蒲庵》诗:“钟声尘外梦,花笑静中情。”
●方外◆( fang wai)世外,即世俗之外。方,指大地。《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三国·魏·曹植《七启》:“俯倚金较,仰抚翠盖,雍容暇豫,娱志方外。”亦指神仙居住之处。见“仙境”条。也指边远地区。
●人外◆(ren wai)世外,谓在人世之外,故称。《后汉书·陈宠传》“◆(尹)群字叔梁,笃性好学屏居人外,荆棘生门。”旧唐书·李泌传》:“初,泌流放江南,与柳涂顾况为人外之交。”
●世表◆(shbi)人世之外。晋·陆机《叹逝赋》:“精浮神沦,忽在世表。”唐·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萧条出世表,冥寂闭玄关。”
●物表◆(wbi)犹言物外。《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史臣曰:“习阳凭庆枝叶,守约怀逸,栖情尘外,希踪物表,顾匹夫之独善,贲达节之弘规。”唐·韦应物《答贡士黎逢》诗:“栖神淡物表,换汗布令词。”
●物外◆(wu wai)指世外,超脱于世事之外。《晋书·单道开传》:“后至南海,入罗浮山,独处茅茨,萧然物外,年百余岁,卒于山舍。”
●嚣外◆( xiao wai)世外。谓处于喧嚣的尘世之外,故称。《太平广记》卷四六一引《元道康》:“海内栖隐,尽名誉耳,独君知道,卓然嚣外,所以神祇敬属,万灵归德。” 世业 【世业】
◆(shye)世代相传的事业或职业;亦指祖先的事业、功绩。《汉书·叙传上》:“方今雄杰带州城者,皆无七国事业之资。”亦指祖先所遗留的产业。见“家产”条。
●弓裘◆( gong qiu)指世传的家业。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诗:“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谓其文章有家传渊源。
●弓冶◆( gong ye)旧谓世传家业,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达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陶铸生铁,使之柔合,以补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其父兄世业,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良冶,善于铸的人;良弓,善于制弓的人。·张九龄《大唐故光禄大夫徐文公神道碑并序》:“家有荣业,绍其可冶。”绍,继承。
●箕裘◆(jqu)喻世传家业。《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谓子承父业并有发展。谓环境对人的影响很深,耳染目睹,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能受到教育。如:克绍箕裘。《晋书·陈寿传赞》:“咸能综缉遗文,垂诸不朽,岂必克传门业,方擅箕裘者哉?
●门业◆(men ye)世传的事业,职业。北齐·颜子推《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吾成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南史·文学传论》:“至若丘灵鞠等,或克荷门业,或夙怀慕尚,虽位有穷通,而名不可减。”
●祖武◆(zw)祖宗的事业。武,足迹,谓先人的遗迹,事业。《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绳,继续。南朝·梁·沈约《悼故中书侍郎王融》:“言怀祖武,一篑望成峰。”
●祖业◆(zuye)祖传的家业。祖宗的事业。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其田计口给,民不得典卖,惟自己开荒者由己,谓之祖业口分田。”诸葛亮《为后帝伐吴诏》:“补敝兴衰,存复祖业。” 手杖 【手杖】
◆( shou zhang行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多用竹、木、藤茎或金属制成。
●扶老◆(fo)手杖的别称。晋·陶潜《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逻观,”
●寒筇◆( han qiong)指竹杖。《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维摩〕右手掌拂尘之麈尾,左手擎化物之寒筇,万茎之鹤发垂肩,数寸之雪眉履目。”
●壶公龙◆( hu gong long)竹手杖的别称。《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费长房从壶公◆(即仙人,施存)学仙,壶公遣归,与一竹杖使骑。长房骑杖,须臾到家。投杖于葛陂中,回视,已化为龙。后诗文中常以“壶中龙称竹杖。宋·苏轼次前韵寄子由》:“还乡亦何有,暂假壶公龙。”
●荆藜◆(jing1)手杖。为荆条或藜的老茎制成,故名。明·孙仁儒《东郭记·人之所以富贵利达者》:“俺不免改换行装,变易夜服,执荆藜以前进,执筐篚而远行。”
●鸠杖◆( jiu zhang)杖头刻有鸠鸟的手杖,为老年人所用,取其鸠鸟不噎之说。《后汉书·礼仪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铺之糜粥。……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风俗通》云,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丛薄中,时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九节筇◆( jiu jie。ong)竹杖名。筇,竹名,手杖。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筇竹杖蜀竹无之。乃出外尚,蛮人持泸叙间卖之。一枝才四、五钱,以坚硬细瘦九节而直者为上品。”明·李东阳《寄姜用贞》诗:“此身随处得从容,一叶扁舟九节筇。”
●九节杖◆(jiu jie zhang传说仙人用的手杖,亦泛指手杖。晋·葛洪《神仙传·王遥》:“遥有竹箧,一夜大雨晦瞑,遥使钱以九节杖担此箧,将钱出,冒雨而行,遥及弟子衣皆不湿。”唐·杜甫《望岳》诗:“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剪灯余话·天台访隐录》:“喜君涉险来相访,问旧频扶九节杖。”清·朱彝尊《清流关》诗:“细路缘秋毫,石角竦殊状。舍我一两车,此九节杖
●藜◆( zhang)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晋书·山涛传》:“魏帝赏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青藜◆(qng1)指拐杖,手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老后可成杖。《拾遗记·后汉》:“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读,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覃◆(tn)思,深思,烟然,冒烟燃烧。后以“燃藜”,指“夜读。”铁君◆( tie jun)铁手杖。宋·苏轼《铁杖》:“归来见公未华发,问我铁君无恙否。”元·耶律楚材《谢西方器之赠阮杖》诗:“铁君伴我游林泉,足疾顿减冲云烟。”
●玉节◆(yu jie)手杖的美称唐·胡曾《咏史·高阳池》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间深入踏乡来。”又为“笋”、“藕”的美称。见竹笋条和莲藕条。
●直兄◆( zhi xiong竹手杖的别称。宋·陶谷《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人长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俄窗外竹生一笋,花紫箨如梦者之衣,既成竹…光乃用为拄杖,目日直兄。”比丘,和尚。 寿命 【寿命】
◆( shou ming)人活的岁数,即从生到死所经过的年限,《庄子·盗跖篇》:“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大分◆(da fen)大限,寿命、寿数。晋·陶潜《与子俨等疏》:“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有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北史·魏收传》:“死生大分,含气所同。”唐·张莺《朝野签载》:“夫生死者,人之大分,如来尚所未免。”又指“情分”、“友谊”。见“友谊”条。
●大命◆(da ming)天年,寿命。《左传·哀公十五年》:“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陨队。”队,同“坠”。《史记·春申君列传》:“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明·何景明《东门赋》:“大命旦夕,何为迁延”又指“天命”、“规律”、“大事”,见各该条。
●大数◆(dash)寿数,寿限、寿命。宋·陈亮《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金史·阿疏传》:“吾大数亦将终。我死,汝等当念我。”亦指自然法则。见“法则”条大限◆( da xian)寿命。晋·葛洪《抱补子·极言》:“不得大药,但服草木,可以差于常人,不能延其大限也。”唐·权德舆《古兴》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又指朝廷规定的期限或大界限。
●命限◆(ming xian)寿数。清·李渔《奈何天·计左》“周氏之死,是他自己的命限,与你无干。”
●年命◆(nian ming)寿命。《汉书·刑法志》:“《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为政而宜于民者,功成事立,则受天禄而永年命。”汉·陈琳《游览》诗之二:“骋哉明逝,年命将西倾。”晋·司马彪《赠山涛》诗:“感彼孔圣叹,哀此年命促。”清·蒋士铨《临川梦·改梦》:“弟乃多病之人,士风不宜,必损年命。”
●年期◆( nian7)年纪的期限,寿限,寿数。《抱朴子任命》;“年期奄冉而不久,托世飘迅而不再。。
●年寿◆( nian shou)人的寿命。《墨子·明鬼下》:“若无鬼神,彼岂有所延年寿哉!”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也。”唐·孟云卿《古别离》诗:“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年祚◆(nian zud)人的寿命。祚,福《晋书·文苑传王沈》:“敬承明诲,服我初素,弹琴咏典,以保年祚。”纪◆( shou)犹寿数。即生存的年限,犹寿命。宋·程俱《自宽吟戏效白乐天体》诗:“人言病在身,往往延寿纪。”寿考◆( shou kao)寿命,寿数。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遂作《河梁》之诗,曰天下安宁寿考长,悲去归兮河无梁。”明·杨辰鱼《浣纱记·允降》:“愿吾王此身长寿考,似南山,万年无极。”红楼梦》第九四回:“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寿算◆( shou suan)年寿,寿数。唐·牛僧儒《玄怪录齐推女》:“李氏寿算长,若不再生,议无厌伏。”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暗想周家帝喾,顺时积德,至今恰正统,皆顺天意人心,却不曾延其寿算。”清·袁枚《新齐谐续编·韩铁棍》:“富后慎勿纳粟,得官徒耗寿算。”
●寿岁◆( shou sui)年寿,寿命。指一个人活的年数。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一折:“他道你都不要,你可要什么,你便道我则要些寿岁。”
●寿限◆( shou xian)寿数。指一个人活的年限。唐·邵仲方《冀王府典军邵才志墓志》:“岂期寿限将毕,大愿不从。”寿元◆( shou yuan)寿命;寿数。元,古通“年”。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龙涎一炷香透穹苍,祝吾王寿元无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无奈大少爷寿元已尽,参术无灵,竟就呜呼哀哉了!”
●天命◆(tian ming)犹天年,寿限,即人的自然寿命。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帝·宣帝纪》:“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又指“天赋”、“规律”,见“天资”、“规律”条。
●天年◆(tian nian)自然寿数。《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史记·刺客列传》:“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唐·柳宗元《行路难》诗之一:“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又谓年运和年头。
●天寿◆( tian shou)犹天年。寿限。《史记·楚世家》“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宋·龚鼎臣《东原录》“予当天寿之外,所得寿考,乃予功行之致。”
●天算◆( tian suan)天年、自然寿数。《后汉书·张纯传论》:“专命礼臣,撰定国宪,……而业绝天算,议黜异端。”指章帝逝世。
●元寿◆( yuan shou)年寿。元,古通“年”。《汉书·王莽传》:“绥和元寿。” 叔父 【叔父】
◆( shu fu)通称父亲的弟弟。对于年龄比父亲小的长者或父亲的朋友,也往往称为叔父或叔叔。《孟子·告子上》:“敬叔父乎?敬弟乎?”
●从父◆(cong fu)即伯父或叔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唐·韩愈《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开封从父弟愈;于时为博士。”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偶为从父侍姬以宫词书扇。”
●从翁◆( cong weng)叔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以乐为科第之美,尝访于前达间,如…从翁丞相溥,从叔南海记室焕。”清·梁章钜《称谓录·父之弟》:“从翁丞相溥谓其叔父也。”
●季父◆(jf)叔父。《史记·项羽本纪》:“其季父项梁。”又专指最小的叔父。《释名·释亲属》:“叔父之弟日季父。
●家叔◆(jia shu)对人自称己叔。《三国志·吴·诸葛恪传》:“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欢息也。”晋·陶潜《归去来兮·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仲父◆( zhong fu)“仲”是老二,仲父,即叔父,排行次于父亲。《释名·释亲属》:“父之弟曰仲父。…伸父之弟曰叔父。”又尊称似父亲的长者。如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
●诸父◆(zhf)伯父,叔父的统称。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霜】
◆( shuang)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零度以下所凝结成的细微冰粒,并附在地面的物体上。《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冷霜◆(leng shuang)寒霜。宋·杨万里《黄菊》诗:“样衣裳钱样裁,冷霜凉露溅秋埃。”
●流霜◆( lid shuang)飞霜。晋·张协《七命》:“乃云辂,骖飞黄,越本沙,辗流霜。”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鬆◆(meng song)白霜,霜花。宋·苏轼《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断蓬飞叶卷黄沙,有千村鬆花。”
●◆(meng zong)霜花,白霜。宋·晏几道《蝶恋花》:“晴雪半消花,晓妆呵尽香酥冻。”
●青女◆(qing n)霜雪之神,代称霜、雪。《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唐·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宋·范成大《春后微雪一宿而晴》诗:“东君未破含春蕊,青女先飞剪水花。”东君,本为春之神,借指春天或春风。
●微霜◆(wei shuang)薄霜。汉·王褒《九怀·蓄英》微霜兮吵眇,病殀兮鸣蜩。”晋·左思《蜀都赋》:“白露凝,微霜结。”南朝·宋·谢庄《月赋》佳期可以还,微霜人衣。”明·徐渭《鞠赋》:“至乃微霜袭宇,惊飄振雄,萼绀紫而不起,叶比次而下垂。”亦喻指老人微白的须发。
●玄霜◆( xuan shuang)厚霜。唐·元季川《山中晓兴》诗:“河汉降玄霜,昨采节物殊。”元·萨都剌《九月》诗:“浙江水落下玄霜,吴地秋声白雁高。”明·余飏《秋述》诗:“野雁叫玄霜,寒扇苍术。”寒飙,秋风。
●玉霜◆( yu shuang)霜。以洁白如玉,故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故雁晨飞。”唐·李白《寄远》诗之十二:“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 书籍 【书籍】
◆(shj)原指典籍。《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序》:“职在书籍,谨依旧文,重述搜狩之义,作颂一篇。”后指一般书籍。《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当尽与之。”当今指一切装订成册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著作,大致可分文理两类。好的书籍是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是人类交流传播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在古汉语中,书籍一词的异名与其印刷、纸张、装帧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版籍◆(banj1)书籍。以其为版印成册,故称。《管子宙合》:“故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唐·房玄龄注:“修业亦不息其版籍。”又指领土、疆域。
●宝书◆( bao shu)泛指珍贵的书籍。唐·李白《猛虎行》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王堂森宝书。”亦指周史、佛教经典。见“史书”、“佛经”各条。
●编简◆( bian jian)书籍。多指史册。简,竹简。唐·杜甫《故武卫将军挽词》:“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部帙◆(bu zhi)亦作“部秩”。书籍代称。部,书册,书的计算单位;帙,书套。《颜氏宗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正可观。”
●尺书◆(chi shu)简册,书籍。古代经书和法律用二尺四寸的简策,其余为一尺二寸,举成数称尺书汉·王充《书解》喜
●“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又指“书信”,玄
●见该条。
●豪素◆(hdos)书的别名。豪,同“毫”,指笔;素,白纸。借指“著作”。南朝·宋·颜延之《王君咏》诗:“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
●黄卷◆( huang juan)书籍。古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纸色黄,写错可用雄黄涂改,故称书籍为“黄卷”。《新唐书·狄仁杰传》:“黄卷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剞劂◆(jjue)书籍的别称。剞劂为雕刻用的刀和凿子,借指刻版,转指书籍。唐·韩愈《送文畅北游》诗:“先生穷巷,未得窥剞劂。”闷◆(b),闭。
●简素◆( jian su)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绢帛。指著作。《南史·文学传论》:“畅自心灵,而宣之简素。”
●巨函◆(jhan)大的书套,指代大部头书。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师弟相得》:“焦久困公车,每岁必至吾家,留浃月,借观书籍。时焦贫窭,至手自节录,或遇巨函,则大父撤以贻之。”又指大匣子。
●巨帙◆(jzhi)亦作“巨”。大的书套,因以为大部头书的代称。清·方宗城《<桐城文录序》:“然而,文胜则质丧,巨帙重编,而于事理无关切要,徒乱学者之耳目,纷后人之心志。”
●卷帙◆( juan zhi)亦作“卷秩”。书籍,篇章。南朝·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方术之书,卷帙徒烦,拯济殊寡。”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除凶书及删去浅俗无益教理者,见在三万六千七百八卷,著在《隋书经籍志》自后卷帙颇增。”清·唐孙华《戊寅除夕》诗之一:“短绠有心探卷帙,长绳无策系羲娥。”宋·苏辙《次韵子病中赠提刑段绎》诗:“恰我久别离,卷帙为舒散。”
●卷轴◆( juan zhou)指书籍。古时文章皆裱成长卷,有轴可以舒卷,故名。《南史·陆澄传》:“今君…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至于制作,积成卷轴。”现在的书皆装订成册,卷轴只称书画。
●缥◆(pido xiang)书卷的代称。缥,淡青色的帛;维,淡黄色的帛。古代常用此作书囊或书衣。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谥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帙。”缥帙◆( pido zhi)书卷。因以淡青色帛为面的书套,故称。唐·李白《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诗:“故园恣闲逸,求古散缥帙。”
●2青简◆(qing jian)指书籍。因古时以竹简写经书编成,故称。《后汉书·吴祐传》:“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蛀,要先用火烤干青竹简的水分,称为“杀青”。唐·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诗:“厌从薄宦校青简,悔别故山思白云。”故山,即故乡。
●书策◆( shu ce)书册,书籍。策,写简。《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书册◆( shu ce)书籍。宋·朱熹《出山道中口占一首》诗:“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宋·陆游《醉眠曲》诗:“鼻间鼾声欲撼屋,手中书册正堕前。”
●书卷◆( shu juan)书籍别称,因古时的书多作卷轴,故称。《南史·减焘传》:“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手。”唐·杜前《水阁朝霁奉简云安》诗:“雨槛卧花丛,夙床展书卷。”缃缥◆(xiang pido)同“缥缃”。浅黄和淡青色的帛。古时常用以作书衣,故亦用以称书卷。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诗:“滴露䌷朱黄,拂尘静缃缥。”轴◆(chou),抽出;缀辑。
●鲁缃帙◆( xiang zhi)本指浅黄色的书套。,浅黄色的帛,古常用为书套的外皮;帙。书套。泛指书籍。梁元帝《法宝联璧序》:“降意韦编,留神帙。”韦编,亦指书籍。
●瑶编◆(yao bian)书籍的美称。唐·李峤《为百僚贺瑞石表》:“考皇图于金册,搜瑞典于瑶编。”元·陈樵《东阳县学晖映楼赋》:“积缥囊与细帙,蕴琼轴与瑶编。”琼轴,书卷的美称。明·郑真《题二乔观书图》诗:“粉袖春纤露笋芽,瑶编舒卷闷窗纱。”笋芽,美女手指。
●瑶检◆(yao jian)指称珍贵的书籍。检,函,即书套,借指书籍。唐罗隐《感别元帅尚父》诗:“玉函瑶检下台司,记得当年捧领时。”宋·柳永《巫山一段云》词:“冷赍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
●瑶帙◆(yozh)本为书套美称,借指书籍。《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芸签◆( yun qian)书签,借指书籍。唐·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登诸兰署,辖彼芸签。”宋·杨亿《枢密王左丞宅新菊》诗:“树偏分阴,芸签亦斗香。”
●芸帙◆( yun zhi)书的别称。芸,芸香,古人藏书多用它驱蠹虫;,书套。故称书为“芸帙”。元·梁寅《蒙山赋》“坐紫苔兮绿绮奏,荫苍松兮芸帙舒。”
●竹帛◆(zhub)泛指书籍,史册。竹,竹简;帛,白绢。古代无纸,用以书写文字。《汉书·苏建传》:“今足下◆(指苏武)还归,扬名于匈奴,显功于汉室,虽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子卿,苏武字。晋·陆机《长歌行》:“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竹素◆(zhus)犹言竹帛。原指古代做纸用竹简和生绢,借指书。《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明王圣主取士以贤,不拘卑贱,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晋·张协《杂诗》之九:“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书信 【书信】
◆( shu xin)古代,书指函札,信指使人,书信有别。后来合二为一,指称信函,用于人际间的交往和传递信息。其异名源于书信的用纸、传递方式等方面。唐·元稹《酬乐天叹穷愁见寄》诗:“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便鸿◆(bion hong)托人便中带的书信。鸿本指雁,古人以为雁能传信,故借指书信。明·王世贞《鸣凤记·邹慰夏孤》“所赖仁兄引道,准拟观花,聊附便鸿之笺,惭无拜使之敬。”便羽◆( bian yu)托便人带的书信。羽,鸟羽,借指鸿雁转指书信,明·陈确《与张考夫书》:“顷与韫兄约,来春之暇,当续此胜游,但未知后会之期,便羽更望一及之”《颜氏家藏尺牍·孙少司马光祀》:“久无便羽,疏于寄候,遥知近祉清胜,念之驰结。”
●尺牍◆(chd)指书信。古用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
●尺翰◆( chi han)书信,犹言尺书。《陈书·蔡景历传》“尺翰驰而聊城下,清谈奋而赢军却。”
●尺书◆(chsh)信札、书信。《汉书·韩信传》:“奉咫尺之书,以使燕。”唐·颜师古注:“八寸日咫。咫尺者,言其简牍或长咫,或长尺,喻轻率也。今俗言尺书或言尺牍,盖其遗语耳。”唐·骆宾王《军中行路难》诗:“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又指书籍。见该条。
●尺素◆(chs)指书信,或写文章用的短笺。古用通一尺长的绢帛书写,故称。《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唐·张九龄《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晋陆机《文赋》:“函锦邈于尺素。”
●尺纸◆(chzh)指书信。《宋书·沈璞传》:“复裁少字,宣志于璞,聊因尺纸,使卿等具知厥心”,其。此处指我。
●寸笺◆( cun jian)简短的书信明·高明《琵琶记·拐儿给言误》:“匆匆的聊附寸笺,草草伏乞尊照不宣。”
●寸纸◆( cun zhY)短纸,指书信清·秋瑾《念奴娇寄闺珵妹》词:“别绪千丝,离情万缕,寸纸应难剖。”
●以寸札◆( cun zha)简短的书信。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倘不以垢累,时存寸,则虽先犬马,犹松乔焉。”清·吴下阿蒙《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我立至。”
●竿牍◆(gand)书札。竿,竹的主干;牍,薄木片,也指简。牍即竹简,代纸,借指信函。《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竿牍,敞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竿牍,谓竹简为书,以相问遗,修意气也。”苞,赠送的东西。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
●函札◆( han zha)书信。函,封套;札,古用以书写的薄木片:均指书信。《冷眼观》第十八回:“我也是气昏了,好在你函札具在,笔墨犹新,来日谢恩时,我定要将你致我的原信呈上去。”
●华翰◆( hua han)敬称来信。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华缄◆( hua jian)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崔致远《龙州裴岘尚书》:“远劳专介,特枉华缄。”唐·皇甫枚《非烟传》“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
●缄札◆( jian zha)书信。缄,封口;札,书信。唐·李商隐《春雨》诗:“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琅函◆( lang han)书信的美称。犹华翰。清·顾炎武《答李紫澜》:“春来两接琅函,著作承明,䌷书金匮,自不负平生之所学。”又指道书。亦为书匣之美称。
●琅帙◆( lang zhi)犹华翰。帙,书套,信封。明·梁·辰鱼《六犯青音·宫怨》曲:“兰台已赋,琅帙未通,丹霞枉锁了秦楼。”
●鲤素◆(Is)书信。古谓鲤鱼传书。素,白绢,借指书信。《文选·古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鲤、鲤鱼、双鲤尺素借指书信。宋才邵《清夜曲》诗:“门前溪水空粼粼,鲤素不传娇翠颦。”鲤鱼◆(Iy)书信。唐·独孤及《为吏部李侍郎祭苏州李中丞》:“白马龙糯,鲤书遂绝。”
●鳞鸿◆( lin hong)书信的代称。鳞,指鱼;鸿,指雁:古谓两者均能传书,因借指书信。晋·傅咸《傅中丞集·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宋·徐铉《王十七自京垂访作此送之》诗:“只就鳞鸿求远信,敢言车马访贫家。”
●岭雁◆( ling yan)借喻书信。指南来的雁;岭,岭南,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唐·韩琮《春愁》诗:“吴鱼岭雁无消息,水誓兰情别来久。”吴鱼,亦指书信。
●手札◆( shou zha)亲手写的书信。唐·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宋史·钱若水传》:“北边未宁,内出手札,访若水以策,若水陈备边之要。”访,询问。
●书简◆( shu jian)信函。简,古代读写材料。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通称简。《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著空仓中封之,令达算之。”书翰◆( shu han书信翰,本指鸟羽,借指毛笔和书信南朝·宋·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书翰幸闲暇,我酌子萦弦。”《宋书·刘弘传》:“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书札◆( shu zha)书信的别称。《文选·古诗十九诗之十七》:“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遗◆(wei),送。《三国志·蜀志·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
●双鲤◆( shuang)书信代称。语出《古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双鱼◆( shuang yu)谓书信。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
●任》诗:“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宋·王安石《次韵酬昊秀珍见寄》诗:“君作新诗故起予,一吟聊复报双鱼。”
●吴笺◆( wu jian)本指吴地所产之笺纸,借指书信。宋·陆游《风入松》词:“欲寄吴笺说与,这回真个闲人。”清·周亮工《书影》卷八:“◆(赵燕明)《寄谢友人送昊笺》诗云:感君寄吴笺,笺上双飞鹊。””
●雁帛◆( yan bo)借指书信。元·柳贯《舟中睡起》诗:“江驿比来无雁帛,水乡随处有鱼罾。”
●雁书◆(yan shu)书信别称。雁来去有定候,以帛系雁足得以传书,故称。唐·王勃《采莲曲》诗:“不借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瑶函◆(yao han)对他人来信的美称。唐·黄滔《薛舍人启》:“金口开时,讲贯则处其异等瑶函发出,推扬则寘彼极言。”明·袁中道《寄周仪曹野王书:“壬子岁,曾得瑶函并柄头诗,甚佳。”又指帝王的诏令。
●瑶缄◆( yao jian)对他人书信的美称。缄,信封,书信。唐·罗隐《寄黔中王从事》诗:“贪将醉袖矜莺谷,不把瑶缄附鲤鱼。”前蜀·薛昭蕴《女冠子》词:正遇刘郎使,启瑶缄。”又指道家经典。见“道藏”条。
●瑶笺◆(yao jian)亦作“瑶”。对书信的美称。笺,信纸。清·孙枝蔚《列仙诗》之四:“东华童子捧瑶笺,青鸟衔书送地僊。”清·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忽枉瑶赠佳句,头风立愈如加砭。”
●瑶章◆(yao zhang)对信札的美称。《再生缘》第三十七回:“接读瑶章知一切,使于肺腑救深恩”又美称诗文,亦指帝王文书、道家符箓。
●音翰◆(yin han)书信。《宋书·徐湛之传》:“又昔蒙眷顾,不容自绝,音翰信命,时相往来。”又指诗文。
●音书◆(yin shu)书信。唐·宋之问《汉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音问◆(yin wen)书信,音讯。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敬哉离人,行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音信◆( yin xin)书信,消息。北周·庾信《拟咏怀》诗:“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唐·李白《大堤曲》诗:“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音讯◆(yin xun)书信,消息。唐·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故交音讯少,归梦往来频。”
●音邮◆( yin you)书信。南朝·陈·徐陵《又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临江总辔,企望音邮。”
●鱼书◆(ysh)指“书信”以所谓有鱼腹传书之说,故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是称书信为“鱼书”、“尺素”。唐·韦皋《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鱼素◆(ys)书信。元·方回《赠吕肖卿》诗:“湓浦稀鱼素,阳山杳雁程。”明·王世贞《答滁阳罗太仆》诗:“忽报江秋鱼素到,似言山色马曹多。”
●鱼雁◆(yu yan)指“书信”。谓鱼雁能传书信,故称。鱼,鱼书;雁,雁书。《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而后以“鱼雁”指代“书信”或送信的人。程钜夫《寄阎子静唐静卿》诗:“江湖政共丹心老,鱼雁全如绿髩疏。”
●玉翰◆( yu han)书信的美称。南朝·梁·萧统《十二月启·中吕四月》:“今因去雁,聊寄刍荛如遇回鳞,希垂玉翰。”去雁,指去信;回鳞,指回信。荛◆(ro),本指柴草,用以谦称自己的言论、意见。
●玉◆( yu zha)对人书信的美称唐·皮日休《怀华阳润卿博士》诗:“数行玉札存心久,一掬云浆漱齿空。”又为植物名,即地榆,供药用。【水】
◆(shu)由氢氧化合的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碧虚◆(b)水的别称以其碧绿透明而虚空,故云唐李贺《钓鱼》诗:“斜竹垂青沼,长纶贯碧虚。”长纶◆(ln),线。碧虚,又指“天空”。见该条。
●寒晶◆( han jing)水的喻称。以其清澈明莹,故称。宋王安石《我所思寄黄吉甫》诗:“我所思兮在彭蠡,一奁寒晶径千里。”又《定林示道原》诗:“湿银注寒晶,奁以青培堆。”寒浆◆( han jiang)指清凉的水。《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素绠◆(geng),白色井绳,即汲水用的绳子。寒浆,又为草名,即酸浆草。寒玉◆( han yu)水的别称。谓水寒凉清净,有如冷玉。唐李群玉《引水行》:“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又指“月”、“竹”,见各该条。
●空明◆( kong ming)月光照耀下的水。以其明澈如空,故称。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
●灵渊◆( ling yuan)水。本指深潭,借指水汉·扬雄太玄经·去》:“初一,去此灵渊舍彼枯园。”又指“深渊”,见该条。
●徒水◆(tu shur)白水,洁净的水。《吕氏春秋·功名》:“缶硫黄,蜹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高诱注:“水无酸,故不可以致也。”
●玄酒◆( xuan jiu)古祭祀中当酒用的清水。《礼记·礼运》:“故玄酒在室,醴在户。”孔颖达疏:“玄酒,谓水也。以其色黑,谓之玄,太古无酒,此水当酒所用,故谓之玄酒。”《南齐书·礼志上》:“玄酒不容多,鲜鱼理宜约。”宋·叶适《祭蔡行之尚书文》:“燕尔玄酒,公尸之熏。”亦指淡薄的酒。
●玄流◆( xuan lid)清水。《晋书·礼志上》:“若迺太一初分,酌玄流于春涧之右,焚封豕于秋林之外,亦无得而阙焉。”又指“深泉”、“君恩”,见“泉水”和“恩译”条。
●玄清◆( xuan qTng)古祭祀用以当酒的清水汉·张衡《七辩》:“玄清白醴,陶酸。”蒲陶,即葡萄;◆(non),指味甘美。唐·韩愈《袁氏先庙碑》:“肩臑胉骼,其樽玄清。”
●玄水◆( xuan shui)指北方之水。北方玄武,主黑色,故云。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八:“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犹清水。明·李贽《楼头春雨》诗:“白云封去路,玄水荐新茶。”
●玄尊◆( xuan zun)亦作“玄樽”。犹言“玄酒,即清水。”荀子·礼论》:“大饷,尚玄尊。”《吕氏春秋·适音》:“大饷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高诱注:“玄尊,明水也。”陈奇猷校释:“尊为酒器,因假为酒之称,故玄尊即玄酒。”《乐府诗集·隋王郊歌·羽音》:“玄樽示本,天户为质。”元酒◆( yuan ji)即玄酒。古代祭祀时当酒的水。《太平御览》卷五九七引汉·桓谭《新论》:元酒不仓吾之醇。”明·何景明《赠萧文彧号古峰序》:“标支,野鹿,貌之古矣;太羹,元酒,文之古矣。” 水神 【水神】
◆( shui shen)古人幻想出的天下水的管理者和主宰者,常居水中。另江、河、湖海亦各有神,各司其职。水神乃泛指。
●池君◆(hdo chi jun)水神。《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遗◆(wei),赠送。祖龙,指秦始皇。
●冯夷◆(pngy)水神名。唐·杜甫《渼陂行》:“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骊◆()龙,黑龙。
●壬夫◆(renf)水神名。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诗:“女丁妇壬传世婚,一朝结仇秦后昆。”宋·方崧卿校注:“董彦远:‘当作‘女丁夫壬引东山少连曰:玄冥之子壬夫,娶祝融氏之女曰丁芊俱学水仙,是为温泉之精。,”也作‘壬公。宋·苏轼《真一酒歌》:壬公飞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尝。”
●水伯◆(shub)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为天吴,是为水伯。”
●水官◆( shur guan)水神名。《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汉·郑玄注:“此黑精之君,水官之臣…玄冥,少皞氏之子,脩曰熙,为水官。”唐·韩愈《咏雪赠张籍》诗:“水官夸杰黠,木气却胚胎。”又指道家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神之一。
●水君◆( shur jun)水神。晋·崔豹《古今注·鱼虫》:“水君状如人,乘马,众鱼皆导从之,一名鱼伯,大水乃有之。”唐皮日休《投龙潭》诗:“下有水君府,贝阙光比栉。”
●水母◆( mu)水神。《楚辞·王《ㄑ九怀·思忠>》: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期兮南荣。”又为道家修炼之术。
●水仙王◆(《shu1Xionwdng《)水神名。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之一。“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又《书林逋诗后》:“不然配食水仙,一盏寒泉孝秋菊。”宋代西湖边有水仙王庙,其旁为林逋祠堂。
●天吴◆(tian)水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日天昊,是为水伯。”又《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日天吴。”三国·魏·嵇康《琴赋》:“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唐·杜甫《北征》:“天吴及紫风,颠倒在裋褐。”紫风又名九风,人面鸟身之神;褐◆( shu he),粗布衣。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清·张之洞《读史绝句·白居易》:“海图题咏见优思,浪搅天吴悔已迟。”
●亚驰◆(wt)水神名。即滹沱河,以之名水神。《古文苑·素惠文王诅楚文》注:“亚本作‘显大神亚。亚读作乌。” 水银 【水银】
◆( shur yin)一种流体金属元素◆(Hg),即水银。银白色,能溶解金、银、锡、钾、钠等。
●姹女◆(chan)亦作“姹女”。水银的别名,为道家所称。《周易·参同契上》之下:“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明·蒋一彪《集解》引彭晓:“河上姹女者,真汞者,见火则飞腾,如鬼隐龙潜,莫知所往。唐·刘禹锡《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诗:“药炉娆姹女酒瓮贮贤人。”唐·陆龟蒙《自遣》诗之二十八:“姹女精神似月孤,敢将容易入洪炉。”玄◆( xuan hong)水银。澒,通“汞”。《淮南子地形训》“玄天六百岁生玄砥,玄砥六百岁生玄领,玄六百岁生玄金。”实为杜撰之说,无稽之谈。
●真汞◆( zhen gong)纯水银。《参同契》卷下:“如审遭逢……复起驰走。”蒋一彪集解引宋·俞琰曰:“真汞产于离。”离,指南方。
●真水◆( zhen shi)水银的别称,为道家炼丹之用。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吴·吉甫以晚科试漕闱”《捣药免长生》诗云:“真水黄茅长,香风玉杵鸣。” 岁首 【岁首】
◆( shui shou)新一年的开始,指正月。古代岁首所指的月份不一。《史记·武帝本纪》:“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
●年始◆( nian)一年的开始,首。《史记·秦始皇本纪》:“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张守节正义:“周以建子之月为正,秦以建亥之月为正,故其年始用十月而朝贺。”
●人元◆(ren yuan)夏历岁首。元、岁之始《汉书·李寻传》“盖闻《尚书》‘五日考终命,言大运壹终,更记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历年纪,数如甲子也。”《后汉书·陈宠传》:“宠奏曰:‘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貌,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李贤注:“十三月令正月也,天子迎春各郊,阴阳交合,万物皆出于地,人始初见,故曰:‘人以为正,夏以为岁首也。”人正◆(ren zheng)即人元,夏历岁首。汉班固《白虎通·三正》:“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
●首祚◆( shou zuo)岁首。晋·王羲之《月仪书》:“日往月来,元正首祚。”
●献岁◆(xian sui)岁首,新一年的开始。《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汩◆(gu),激励。王逸注:“献,进。言岁始来进,春气奋扬,万物皆感气而生。南朝·宋鲍照《代春日行》:“献岁发,吾将行。” 丝帛 【丝帛】
◆(sb)丝织物的总称。古代生帛称缟、素、绢、绡。熟帛称练。汉以后帛称为缯。
●币帛◆(bb)缯帛。泛指丝帛。古代用于祭祀。,馈赠的礼物。缯◆(ze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又泛指“财物”,见该条。
●幅练◆( fu lian)成幅的白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衡山)山下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压山下,若望幅练在山矣。”
●绢素◆( juan sh)白绢,多用于书画。唐·杜甫《丹青引》“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唐张彦远《万代各画记论画六法》:“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
●缭绫◆( liao ling)一种薄绢。《新唐书·李德裕传》:“又诏索盘条缭绫千匹。”唐·白居易《缭绫》诗:“缭绫,缭绫何所以,不以罗绡与纨绮。”
●匹练◆( pi lian)白绢。常用来形容奔驰的白马、光气、瀑布、水面、云雾等宋·苏轼《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诗:“坡头嘉树干幢立,烟际长江匹练横”明·梅鼎祚《玉合记·醉负》:“骑来匹练穿花影,偎将双袖临妆靓。”
●匹素◆(Ps)白绢。白色丝织物。匹,布帛等长度的计量单位。素,白色生绢。常用以形容天光云气唐·杜牧《自贻》诗:“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宋·苏轼《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宋·陆游《衡门感旧》诗:“苍烟屯不散,匹素横郊原。”
●绮缟◆(1gao)文缯和细缯。即丝帛。《楚辞·招魂》:“纂组绮缟,结琦璜些。”三国·魏·曹植《杂诗》:“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又为一种“木名”。
●素沙◆( su sha)白绢。《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衣…白沙。”注:“素沙者,今之白缚也。”又指白沙。吴绢◆( wu juan)古代吴地产的绢,以质地轻薄著称。《新唐书·地理志五》:“越会稽郡中都督府。士贡…昊绢、丹沙,石蜜、桔、葛粉、瓷器、纸笔。”清·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妙画临吴绢,清词洒蜀。”另有吴绫、吴绵、吴罗,均为古吴地所产之丝织品。
●玄黄◆( xuan huang)指丝帛。《书武成》: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又指“天地”,“疾病”。见该条。缯练◆( zeng lian)没有花纹的丝织品。缯,帛的总称。《汉书·王莽传上》:“太后宜且衣缯练,颇损善,以视天下。”颜师古注:“缯练,谓帛无文者。” 四方 【四方】
◆( si fang)本指东西南北四方。又指四方边远地区。《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唐·韩愈《闵己赋》行舟楫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又指“天下”。
●偏陬◆( pian Zou)偏远之地。偏,偏远;陬,角落。清曾国藩《翰林院庶吉士义府学教授莫君墓表》。“及君出而为吏,恩信行于异域,退而教授,儒术兴于偏陬。”
●庶域◆(shy)四方,各地。庶,多;域,地域。汉·崔骃《司徒箴》:“芒芒庶域率土祁祁。《旧唐书·玄宗纪上》:“虽卿士竭诚,守宰宣化,缅怀庶域,仍未小康。”
●四隩◆(sao)指四方边远地区。隩,四方边远可居之地。《书·禹贡》:“九州攸同,四隩既宅。”孔传“四方之宅已可居。”《后汉书·蔡邕传》:“洪源辟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又指四方边远地的人。
●四鄙◆(sb)四方边境地区。鄙,边境。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五稼累丰,四鄙不扰。”宋·王安石《开元行》:“由来犬羊著冠坐庙堂,安得四鄙无豺狼。”四边◆( si bian)四方;四周。《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臣之所住,名迦毗河东际于海,其城四边,熟紫绀石。”唐·李白《上留田行》:“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又指“四境”,见“国内”条。
●四表◆(si bido)指四方极远之处。《小学绀珠》卷二谓嵎夷、南交、昧谷、幽都为东西南北四表。《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颖达疏:“圣德美名,充满被溢于四方之外。又至上天下地。”《魏书·西域传序》:“太祖初,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
●四处◆(si chu)四方;各处。《庄子·盗跖》:“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成玄英疏:“四处,犹四方也。”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这些作媒的四处传扬。”四封◆( si feng)四境,四方。《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季孙曰:我有四封,而诘其盗,何故不可。”《管子·戒》:“如此,而近有德而远有色,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耶!”四国◆(sigu)四方。《易·明夷》:“初登于天下,照四国也。”传:“居高而明,则当照及四方也。”《诗·大雅崧高》:“揉比万邦,闻于四国。
●四荒◆( si huang)四方荒野之地。《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因其地分别在北、南、西、东,故又指四方。《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岧案四荒外,旷望邻川会。”
●四极◆(sj1)四方极远的地方。《离骚》:“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秦·李斯《峰山刻石》:“威动四极,武义直方。”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历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又指“四肢”,见该条。
●四继◆(sj)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又指四方。《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日出东南继,入西南继。…夏至,出东北继,入西北继。”《小学绀珠》卷二:“四继,东南、巽;东北、艮;西南、坤;西北、乾。”
●四境◆( si jing)四方边界;四方边境地区。《孟子·梁惠王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幸四境无虞,三秋式稔。”引申为“举国”四方疆界之内。
●四邻◆(sn)四方;周围。《汉书·礼乐志》:“五神相,包四邻。”颜师古注:“包,含也。四邻,四方。”宋·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诗:“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又指周围邻居或邻近的人。
●四履◆(s1)四方。履,为所践之四界。唐·卢照邻《释疾文·粤若》:“有太公兮卷舒龙豹,奄经营于四履。”唐·储光羲《观范阳递俘》诗:“四履封元,百金酬勇夫。”又指疆域,见“国界”条。
●四面◆(si mian)四方。《史记·高祖纪》:“汉军绝食……楚因四面击之。”汉·桓宽《盐铁论·击之》:“边域四面受敌,北边尤受其苦。”
●四外◆(swai)四方,四处。《书·尧典》:“光被四表”。孔传:“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
●四维◆(si wei)本指四隅,又指四方。唐·欧阳詹《早秋登慈恩寺塔》诗:“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宋·苏辙《祭亡兄端明文》:“如鸿风飞,流落四维。”宋·范仲淹《明堂赋》:“惧四维之有艰,尚疮痍而百辛。”又指礼义廉耻。四遐◆(sxi)指四方极远之处遐,远方。晋·陆机《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遐。南朝·宋·鲍照《清河颂》:“垂光九野,腾响四遐。”宋·曾巩《送江任序》:“海外万里之人,用于中州,以至四遐之乡相易而往。”
●四乡◆(si xiang)四方。《国语·越语下》“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四裔◆(sy)四方边远之地。裔,本指衣服的边沿。借指边远的地方。《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魁。”四隅◆(sy)指四方。《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高诱注:“隅犹方也。”
●四宇◆(sy)四方,天下。汉·枚乘《七发》“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汉·王粲《荆州文学记》:“物品宣育,百谷繁芜,勋格皇穹,声被四宇。”
●四远◆(si yuan)四方;四方边远之地。汉·王充《论衡超奇》:“珍物产生四远。”唐·薛存城《膏泽乡丰年》:“八月甘雨布,四远报年丰。” 四海 【四海】
◆( si hai)泛指海。古人以为中国为四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晋·葛洪《抱朴子·明本》:“仁鲉鳂于迹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又犹言天下,全国各地,见“天下”条。
●八海◆( ba hai)泛指海,即四方四隅的海。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赋》:“淼漫八海,汯泪九河。”前蜀·杜光庭《题剑门》诗:“题诗曾驻三天驾,碍日长含八海风。”
●八溟◆( ba ming)亦作“八冥”。即八海,溟,海。泛指海。唐·杜甫《客居》诗:“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云笈七签》卷二三:“澜池玉润,流洒八溟。”亦指“天下”,见该条。八瀛◆( ba ying)即八海。瀛,指海。《旧唐书·代宗纪论》:“虽神禹之乘四载,玄冥之洒八瀛,亦不能湮洪涛而扑烈焰者何也?良以势既坏而不能遽救也。”又指“天下”,见该条。九溟◆( jiu ming)犹四海。唐·王勃《上武侍极启》:“吞九溟于笔海,苦控牛涔;抗五岳于词峰,如临蚁蛭。”牛涔◆(cen),牛蹄踩的积水坑,蚁蛭◆(die),蚂蚁积的小土堆,蛭,通“垤”。
●四溟◆(si ming)亦作“四冥”。指四海。四方之海。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四冥之深幽鳞不能测其底。”晋·张协《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李善注:“四溟四海也。”
●四瀛◆( si ying)四海,天下。瀛,大海。南朝·齐·王融《侍游方山应诏》诗:“四瀛良在目,八寓宛如见。”《宋史明帝纪》:“德洞四瀛,化绵九服。”明·李东阳《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四季 【四季】
◆(sj)春夏秋冬四时的总称,每季三个月。以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为一季的开始汉蔡邕月令问答》:“春,木王。木胜土,土王四季。四季之禽,牛属季夏,犬属季秋,故未羊可以为春食也。”唐张《次韵和友人冬日书斋》:“四季多花木,穷冬亦不凋。”
●四辰◆( si chen)犹四时,四季。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寒暑穷化,四辰交错。”
●四节◆(sjie)指春夏秋冬四《后汉书·杨赐传》:“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顺四节也。”李贤注:“四节,谓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也。”三国·魏·曹植《求通亲°,,
●亲表》。“盖闻四节异气以成岁,君子殊道以成名。”
●四景◆(si jing)指四时,即四季。以四时景象不同,而称。前蜀·杜光庭《遂府相公周天醮词》:“五星四景之中,永销危厄。”明·高明《琵琶记·一门旌奖》:“共设华筵会,四景常欢聚。”
●四时◆(ssh1)即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夏秋冬。”《论语·阳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四序◆(si)四季。《魏书·律历志上》:“然四序迁流,五行变易。”唐·王勃《守岁序》:“春、秋、冬、夏,错四序之凉炎。”南朝·梁·何逊《寄江州褚咨议》诗:“自与君别离,四序纷回转。”清顾炎武《华山》诗:“四序乘金气,三峰压大河。”
●四象◆( si xiang)指四季。《易·系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高亨注“四象,四时也。四时各有其象,故谓之四象。天地生四时,故曰两仪生四象。两仪,指天地。按四象体现在卦上则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象。唐·吕岩《忆江南》词:“八卦九宫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
●四运◆(syn)指四时,四季。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飘颻风于四运,翻翱翔乎入隅。”晋·陆机《梁甫吟》:“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清·姚鼐《感冬》诗:“四运革成岁,日月播阴阳。” 四肢 【四肢】
◆(sizh)亦作“四支”、“四枝”,人的两手两足的合称。《易·坤》:“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庄子·达生》“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也。”《孟子·尽心下》:“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唐·陆龟蒙《和新秋即事三首韵》:“愁寻冷落惊双鬓,病得清凉减四支。唐·王建《照镜》诗:“暖于揉双目,看图引四肢。”
●四极◆(sj)指四肢。《素问·汤液醪醴论》:“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李冰注:“四极言四末,则四肢也。”清·顾炎武《将远行作》诗:“神明运四极,反以形骸拘。”又指“四方极远之地,见“四方”条亦指四境。四末◆(sm)四肢。《管子·内业》:“饱极动,气不通于四末。”《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者,右注左,左注右,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王冰注“四末,谓四支◆(肢)也。”
●四体◆(st)四肢。《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引申指整个身体、身躯。
●四◆(si)四肢。,肢本字。《荀子·君道》“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职之从心”《淮南子·修务训》:“四不动,思虑不用。”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安随笔·字音假借》:“四肢可四职。” 嵩山 【嵩山】
◆( song shan)亦作“崧山”。崧,同“嵩”,山高大的样子。中岳,为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其峰有三:东为太室山,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唐·宋之问《下山歌》:“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诗:“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金·元好问《寄答赵宜之兼简溪南诗老》诗:“秋鸿社燕飘零梦,颍水崧山去住心。”
●嵩岑◆( song cen)即嵩山。晋·陆云《登遐颂》:“伯严志道,翻飞自南,服食中岳,练形嵩岑。”《魏书·裴衍传》:“伏见嵩岑极天,苞育名草,修生救疾,多游此岫。”唐·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岑》诗:“君思颍水绿,忽复归松岑。”君,指裴图南。
●嵩高◆( song gao)即嵩山。《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晋·戴祚《西征记》:“嵩高山,东太室,西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总名也。”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其名有序,则太室西偏;其位可知,则嵩高佐命。”亦作高峻,崇高。
●高构◆( song gou)即嵩山。《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嵩构云颓,梁阴载缺。”吕向注:“嵩山,中岳也……言褚公亡如高山之颓坠。”
●嵩陵◆( song ling)指嵩山。三国·魏·刘劭《七华》:“煎嵩陵之缥翠,蒸葱岭之碧鸡。”
●嵩丘◆( song qiu)亦作“嵩邱”。即嵩山。晋·潘岳《怀旧赋》:“前瞻太室,傍眺嵩丘。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逆胡窃号,剥乱中原,虽平伊洛,填嵩丘,不足以掩宫城之骸骨。”唐·贾岛《病起》诗:“嵩邱归未得,空白贵迟回
●嵩少◆( song shao)亦作“崧少”。嵩山的别名。因其西为少室,故称。《新唐书·隐逸传序》:“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嵩室◆( song shi)即嵩山。嵩山东为太室西为少室,故称。唐·郑谷《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难忘嵩室下,不负蜀江滨。”宋·范仲淹《寄题许州钱相公信美亭》诗:“山色来嵩室,风光彻汝愤。”
●嵩岳◆( song yue)亦作“崧岳”。即嵩山。《后汉书·马融传》:“右曫三,左概嵩岳。面据衡阴,箕背王屋。”矕◆(man),视;覆盖。明·谢榛《送王侍御按河南》诗:“天连嵩岳寒云尽、马渡黄河春草生。”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窃以为轻尘难语于崧岳之高,爝火奚裨于阳乌之炤者也。”爝,火把;阳乌,太阳。
●崧镇◆( song zhen)嵩山的别称。一方主山曰“镇”。唐·王勃《乾元殿颂序》:“尔其左扃崧镇申侯降太室之祯;前枕莘郊,伊尹发空桑之秀。”
●太室◆(tai sh)亦作“大室”,即嵩山。《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陆德明释文:“大室即中岳嵩高山也,在豫州。”《史记·楚世家》:“幽王为太室之盟。”裴骃集解引杜预曰:“太室,中岳也。”
●外方◆( wai fang)即嵩山。《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孔颖达疏:“嵩山在颍川嵩高县,古文以为外方山。又指外地,远方。
●岳宗◆( yue zhong)指五岳之中的嵩山。晋·郭璞《尔雅图赞·太室山》:“嵩惟岳宗,华、岱、恒、衡,气通元漠,神洞幽明。”
●中岳◆( zhong yue)即嵩山。以其在五岳之中,故称。《尔雅·释山》:“嵩高为中岳。”《史记·封禅书》:“中岳,嵩高也。” 苏轼 【苏轼】
◆(sush)◆(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至州任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主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亦有改革弊政要求。其文学成就伟大,与其父弟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大坡◆(dp)指苏轼。《宋史·苏过传》:◆(过)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殆赋》、《飓风赋》早行其世。时称为小坡’,盖以轼为大坡也。”又为唐代谏议大夫之别称。大苏◆(ds指苏轼。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本识》:“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轼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日东。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宋·陆游《醉中歌》:“元祐大苏逝不返,庆历小范今谁知。”清·赵翼《钱荣山司寇以大集见示》诗:“人如东晋达,力有大苏豪。”儋耳翁◆( dan er wong)苏轼的别称。以其曾被贬至儋耳,故称。儋耳,南方古国名,又名离耳,在今海南岛儋县。清·钱谦益《追和朽庵和尚乐归田园》之八:“和诗敢效儋耳翁,感怀窃比朽庵叟。”
●坡公◆(po gong)对苏轼的敬称。以苏轼号为东坡居士,故称。清·林则徐《中秋眺月有作》诗:“坡公渡海夸罗浮,凉天佳月皆中秋。”
●坡老◆(Po)对苏轼的敬称。宋·杨万里《和陆务观见贺归馆之韵》:“平生恰坡老,高眼薄萧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孙集使女云风,亦有‘羲左推前辈,坡老留船泛夕晖。’之句。”
●坡仙◆( xian)苏轼,文才盖世,仰慕者尊之“坡仙”。宋·张矩《应天长》词:“换轿渡舫,添柳护堤,坡仙旧迹今续。”金·元好问《奚官牧马图息轩画》诗:“奚官有知应解笑,世无坡仙谁赏音。”
●玉局◆(yj)他称苏轼。因其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之。宋·刘克庄《摸鱼儿·赏海棠》词:“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清·程文正《钱王庙》诗:“残碑有字还堪读,玉局鸿文笔力遒。”又为“棋盘”的美称,见该条。 台阶 【台阶】
◆(tai jie)指宫殿或堂前的台阶。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多为玉砌,地面多涂以红色。其异称多反映这一特征。丹陛◆( dan bi)帝王宫殿的台阶,以其涂成红色,故称。隋书·薛道衡传》:“趋事紫宸,驱驰丹陛。”紫宸◆(chen),朝廷。宋·陆游《三山杜门作歌》之二:“小臣疏贱亦何取,即日趋召登丹陛。”明·庄是《端午食赐粽有感》诗:“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侑◆(you),劝酒。清·顾炎武《王征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曾折帝廷楹,几死丹陛旁。”又借称朝廷或皇帝。
●丹墀◆( dan chi)宫殿里赤色台阶。墀,台阶。汉·张衡《西京赋》:“右平左城,青琐丹墀。”域◆(c),台阶。《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仔》:“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丹墀,赤地也。”《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唐·李嘉祐《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亦指官府或祠庙台阶。《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令,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
●丹除◆( dan chu宫殿前的台阶。除,台阶。唐·钱起《奉和中书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窗明亦缥带,地肃近丹除。”丹阶◆( dan jie)帝王宫殿的台阶。因被漆为红色,故称。南齐·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临丹阶,泣椒涂。”
●宫陛◆( gong bi)宫殿的台阶。常借指皇宫或朝廷。《后汉书·董卓传》:“◆(吕布)驰赍赦书,以令宫陛内外。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诗:“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
●寒砌◆( hau qi)寒凉的台阶。唐·温庭筠《经旧游》诗“
●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千条。”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四六启式》:“俨若虫吟寒砌,早自悲秋;庶几鼯技荒隅,窃兹向日。”
●前除◆(qian chu)屋前台阶。唐·王勃《观佛迹寺》诗:“颓华临曲蹬,倾影赴前除。”前蜀·韦庄《和人岁宴旅舍见寄》诗:“积雪满前除,寒光夜皎如。”清·厉鹗《东城杂记·张隐君卿子》引孙宇台治《题张卿子隐居》诗:“东城何逶迤,树木分扶疏。中有贤人室,绿水绕前除。”
●堂除◆( tang chu)厅堂的台阶。晋·潘岳《怀旧赋》:“陈荄被于堂除,旧圃化而为薪。”又指宰相任命官吏。
●天陛◆( tian)指帝王宫廷之台阶,借指朝廷。唐·韦应物《贾常侍林亭燕集》诗:“高贤侍天陛,不应顦困书生。”顦,同“憔悴”。
●天墀◆( tian chi1)帝王宫殿的台阶。天,指帝王;墀,台阶。唐·韦应物《送宫人入道》诗:“舍宠求仙畏色衰,辞天素面立天墀。”宋·苏轼《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队》:“望彤闱而却立,佥翠袂以言归。再拜天墀,相将好去。”明·李东阳《校文毕即事》诗:“同下天墀奉玉音,南畿多士正如林。”天阶◆(tian jie)亦作“天堦”。宫殿的台阶,多借指朝廷。《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季布得官而谢勅,拜舞天阶喜气新。”明·张风翼《红拂记·华夷一统》:“听歌讴欢腾万方,天阶拜祝霞觞。”
●庭除◆(ting chu)堂前的台阶。除,台阶。晋·曹摅《思友人》诗:“密云翳阳景,霖潦淹庭除。”霖潦,雨水。唐·刘兼《对镜》诗:“风送竹声侵枕簟,月移花影过庭除。”簟◆(dian),竹席。庭除,又指“庭院”,见该条。
●庭阶◆(ting jie)堂前台阶。马其昶《濂亭集>序》:“以上溯文正及姚、方、归氏,又上而至宋唐大家,而至两汉,犹循庭阶入宗庙而褅昭穆也。”◆(di),大祭名,祭祖。
●庭砌◆( ting qi)堂前台阶。宋·秦观《南歌子·赠陶心儿》词:“玉露沾庭砌,金风动琯灰。”琯灰,玉管中的苇膜灰,用以测候节气。琯◆(gan),玉管。庭砌,又指庭院。彤陛◆( tong bi)即丹陛。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彤,红色。明·李东阳《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皂囊繁出入,彤陛俨周旋。”
●彤墀◆( tong ch11)即丹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唐·韩愈《归彭城》诗:“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宋·秦观《寄小莘老少监》诗:“一出承明七焕麾,君恩复许上彤墀。”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三二:“彤墀小立缀缀鸾,金碧初阳当画看。”
●仙阶◆(xian jie)殿、坛的台阶。唐·李义府《在雋州遥叙封禅》诗:“仙阶溢秘秬,灵检燿祥芝。”秘秬◆(mj)精美的黑黍;祥芝,即瑞芝,指灵芝之类。
●岩陛◆(yanb)宫殿的台阶。借指朝廷。岩,高。《宋史·后妃传下·哲宗孟皇后》:“韩世宗妻梁氏,在傅军中,胜非以计脱之,太后召见,勉令世宗速来,以清岩陛。”
●玉陛◆(ybi)帝王殿阶。以其多玉砌,故称。《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玉墀◆(ych)台阶之美称,谓铺砌玉石而成。墀,台阶。汉武帝◆(刘彻)《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兮尘生。”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之三“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玉除◆(yuch)台阶的美称。玉,美善;除,台阶。三国·魏·曹植《赠丁仪》诗:“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唐·郑《五月一日紫宸侯对时属禁直穿内而行因书六韵》:“漏响飘
●银箭,灯光照玉除。”银箭,漏箭的美称。漏箭上刻有时辰,置于最后的漏壶中,随滴水的增加而逐渐升起,以显示时辰。 太监 【太监】
◆( tai jian)经阉割后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后妃的负责官员。古代泛称宦官,唐代始称太监唐因隋制设内侍省,其长官称监及少监;后又将殿中省改为中御府,其长官称中御太监、少监:均为宦官充任,负责皇帝及其后妃的生活起居事宜和宫廷内部事务。此后,太监被用作宦的专称。宋元明清各朝均相沿设有太监之职。明中叶后,太监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以至侦察官民的大权。清设总管太监为首领,隶属内务府,人数和权力均有减削。历代宦官、太监擅权误国者,屡见不鲜。其异名和贱称、鄙称均与其职务、权势、服饰和生理特点有关。厂珰◆( chang dang)明代称掌管东、西厂、内行厂的大太监。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东厂》:“厂卫大抵相倚为重,如己丑锦衣大帅刘守有一逐,而厂珰张鲸遂继之。”
●大珰◆( da dang)宦官。称其当权者。珰,汉代宦官充武职者的冠饰,后用以代宦官。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于是大珰梁师成者尽愕然。”明·王世贞《觚不觚录》:“余于万历甲戌,以太仆卿入陪祀太庙,见上由东阶上,而大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从。”明·孙兆祥《禾已黄歌》:“国柄胡为归大珰,囹圄汤镬阗忠良。”阗,通“填”。
●大阉◆(dyan)宦官。称其握大权者。阉,割去生殖腺,因太监均割去睾丸,特指称太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唐自安史以来,兵难荐臻,天子播越,亲卫成柄,悉付大阉。”悉,完全,全部。
●宫监◆( gong jian)即太监。唐·王建《宫词》之八六:“未戴柘枝花帽子,两行宫监在帘前。”《前汉书平话》卷中:“太后转身,起令宫监,暗将到鸩酒。”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明熹宗》:“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不去手,雕精绝。”
●宫奴◆(gong)服筏于宫中者。指宦竖。《飞燕外传》:“后在远条馆,多通侍郎、宫奴多于者。”七国春秋平话》卷上:“◆(邹皇后)令宫奴宣孙子入宫。”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今辄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
●宫者◆( gong zhe)受过宫刑的男子。指宦侍。《周礼·秋官·掌戮》:“宫者使守内。”孙诒让正义:“专指宦男,不兼宦女。”官人◆( guan ren)指太监。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内书堂读书,自宣德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又旧时妻子称呼丈夫亦为官人。
●宦夫◆( huan fu)指宦官。《后汉书·宦者传论》:“成败之来,先史商之久矣,至于衅起宦夫,其略犹或可言。”宦官◆( huan guan)古代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人,称为宦官。《汉书·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宦官,奄寺也。”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又指做官的人。宦吏◆(huan即宦官。《汉书·外传·孝成许皇后》“宦吏忮,必欲自胜。”忮◆( zhi hen),嫉忌狠毒。忮,嫉恨;很,凶狠。颜师古注:“宦吏,奄人为皇后吏也。”
●宦孽◆( huan nie)对宦官的蔑称。孽妖孽,祸害,《后汉书·灵帝纪赞》:“灵帝负乘,委体宦孽。亡备兆,小雅>尽缺”宦人◆( huan ren)宦官。《史记李斯列传》:“夫高◆(赵高),故宦人也。”《后汉书·宦者传序》:“然宦人之王朝者,其来旧矣。”唐·李朝威《柳毅传》:“左右皆流涕。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
●宦孺◆( huan)犹宦竖。孺,幼儿,犹竖子。宋·愈文豹《吹剑四录》:“汉之天下,弊于戚畹;唐之天下,弊于宦孺;我朝天下,弊于奸吏。”
●宦侍◆( huan shi)官官。《新唐书·吕温传》:“时吉甫为宦侍所抑,温乘其闲谋逐之。”宋·陆游《条对状》:“夫宦侍之臣,自古所有。然晚唐以来,始进养子,童幼何罪,横罹刀锯。”罹◆(1),遭受苦难。
●宦竖◆( huan shu)对宦官的贱称。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后汉书·杨震传》:“臣案国典,宦竖之官,本在给使省闼,司昏守夜,而今狠受过宠,执政操权。”
●宦寺◆( huan si)即宦官。宦官古称寺人,故云宦寺。《新唐书·李石传》:“方是时,宦寺气盛,凌暴朝廷。”·陆游《冬日读白集作古风》诗:“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宦者◆( huan zhe)宦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宦,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齐有宦者徐甲,入事汉皇太后。”颜师古注:“宦者,奄人。”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上疾不能言,还即入,以诏召叔文入坐翰林中使决事。以叔文意入言于宦者李忠。”
●巨珰◆( dang)有权势的宦官。珰,太监的帽饰,以玉为之,指称太监。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余拜辞登岸。因呼内侍杨修、李俅等三人坐幄次,与再道前语。三人者,巨也。”明·归有光《赠医士张之厓序》:“正德间,巨珰用事,颇以权力致天下之伎能。”
●内班◆( nei ban)指太监。《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遣内班赐光远玉带、御马,以安其意。”胡三省注:“内班,盖宦者也。”
●内参◆( nei can)太监。《北齐书·幼主纪》:“写筑内鄙诸城,使人衣黑衣为羌兵,鼓噪凌之,亲率内参临拒。”《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三年》:“太后怒,遣使就内省以弓弦绞杀子琮,使内参以库车载尸归其家。”胡三省注:“内参,宫者也。”
●内臣◆(nei chen)太监,宦。《汉书·五行志上》:“阙在司马门中,内臣石显之象也。”唐·元稹《宋常春等内仆局令》:“近制选内臣之善于其职者,监视诸镇。”又指宫廷近臣。
●内◆( nei dang即太监。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考异》:“杲入索玺于内珰羊骃、刘庆祖。”宋·周密《齐东野语·杨太后》:“◆(杨太后)密遣内珰求同宗,遂得右庠生严陵、杨次山以为侄。”
●内官◆(nei guan)太监。《史记·李斯列传》:“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唐·李德裕《长安秋夜》诗:“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内官子◆(nei guan)太监。《醒世因缘传》:“那妇人的阴性,就如内官子一般。”
●内家◆(nei jia)指太监。唐·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诗:“生还侍儿少,熟识内家稀。”又指皇宫、宫庭。
●内监◆( nei jian)太监。唐·王建《宫词》之五九:“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教人属内监。”
●内侍◆( nei shi)在帝王宫廷供使唤的人,多指太监。《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事发觉,党乃东内侍三人以绝口语。”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同王子洛滨之岁,实惟辟疆内侍之年。”
●内竖◆(nei shu)宦官的鄙称。《后汉书·梁离传》:“检御门族,未曾以权盛干法,而性慎弱而戚断,颇溺于内竖” 《北史乐运传》:“所须奏闻,多附内竖。”
●内寺◆(nei si)宦官。宋·蔡《铁国山丛谈》卷六:“宣和以降,则士大夫悉归之内寺之门矣。”
●内相◆(nei xiang宫中太监指有权势,能参与皇宫内部事务者。《红楼梦》第八三回:“门上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呢。”……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
●内奄◆(nei yan)宦官。奄,通“阉”,指被阉割的太监。明·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嘉靖戊戌章圣梓宫往承天,道山东,上官檄德州供张,至则诸内奄牌校横索百端,挟威凌侮,声势询甚。”梓宫,皇帝的棺木。
●内养◆( nei yang)太监。亦指被豢养在内宫的人。《旧唐书·杨忟传》:“寻尽削官封,长流驩州又令内养郭全穆赍诏赐死。”
●寺臣◆(shi chen)宦官的别称。寺,“侍”的古字。近侍,常指阉人。《太平广记》卷二一引《仙传拾遗》:“◆(玄宗)即诏寺臣陈忠盛挈雄黄八十两,往峨眉宣赐思邈。”
●寺人◆(shi ren)古代宫中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东汉始即以称宦官。《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郑玄注:“寺人,内小臣也。”《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郑玄注:“寺之言侍也。”贾公彦疏:“云寺之言侍也,欲取亲近御之义,此奄人也。”《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杜预注:“寺人,内奄官竖貂也。”《后汉书·宦者传序》:“阍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新唐书·于志传》:“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轹贵仕。”清·昭梿《啸亭续录·御前大臣》:“本朝鉴明弊政,不许寺人干预政事,命内务府大臣监之。”
●倖家◆( xing jia)帝王宠幸的官官。《新唐书·戎传》:先是,马揔佐郑滑府,监军宦人诬幼之泉州别驾。冕欲除揔以附倖家,即使戎摄刺史,按置其罪。”冕,柳9,
●倖侍◆( xing shi)帝王宠幸的宦官。倖,亲幸;宠爱。《新唐书·郑黛传》:“拟华州刺史,辄留中,为倖侍酬沮。”奄官◆( yan guan)宦官。《后汉书·五行志四》:“儒说奄官,无阳施,犹妇人也。”《周书·宣纪》:“评位之后或旬日不出,公卿近臣事蓍,皆奏之”《新唐书·于志宁传》:“奄官者,你非全气,专柔便佞,托亲近为威权,假出纳为祸福。”
●奄人◆( yan ren)古代被阉割的男人,特指宦官、太监奄,通“阉”,割去睾丸。《新唐书·赵憬传》:“时杜黄裳遭奄人谗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奄人暴横,多潜杀不幸。”
●奄竖◆( yan shu)亦作“阉竖”。宦官的鄙称。竖,犹小子。《后汉书》卷六二引荀淑论:“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新唐书·韩全义传》:“时军无统帅,惟以奄竖监之,遂败于小激。”亦指小太监。《明史·外国传四·琉球》:“明年,中山亦遣寨官子六人入国学,并献奄竖数人。”
●奄寺◆(yan si)指宦官。古称阉人、寺人,后称宦官、太监。《明史·陆昆传》:“陛下嗣位以来天下然望治。乃未几,宠幸奄寺,颠覆典刑。”清·叶延琯《吹网录·立忠王玙为太子》:“似肃忠之得为太子,全赖奄寺一言而成。”
●中珰◆( zhong dang)指宦官。宦官以珰为冠饰,故称。明·何景明《鲋鱼》诗:“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应开寝庙筵。《明史·宦官传·魏忠贤》:“帝亦厌廷臣党比,复委用中珰。党比,结党营私。
●中贵◆( zhong gui)有权势的太监。中,内宫。唐·李白《古风》:“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中涓◆( zhong juan)指宦官。涓,水滴,原指涓人,即宫内扫的人,后转指太监。明史·周兴瑞传》:“如辅臣阿中涓意,则其过滋大。”滋,更加。清·赵翼《行围即景·虎枪》诗:“中涓传旨催赐金,孔雀修翎长一尺。” 泰山 【泰山】
◆(tai shan)亦作“太山”。为五岳之一,又称东岳,在山东省中部。海拔1524米,山峰突峻拔,雄伟壮丽;楼台殿阁穿插于其间,名胜古迹很多,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又称“岳父”,见该条岱岭◆( dai ling)指泰山。岱,泰山名。唐·王勃《广州宝严寺舍利塔碑》:“越溪仙锷,吐光芒而骇人;岱岭寒松,排风飙以成性。”《诗·齐风》唐·陆德明释文:“齐者,太师吕望所封之国也。其地少皞爽鸠氏之墟,在《禹贡》青州岱岭之阴,潍淄之野,营丘之侧。”
●岱山◆( dai shan)泰山的别称。《周礼·夏官·职方氏》:“河东日兖州,其山镇日岱山。”南朝·梁·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岱山饶灵异,沂水富英奇。”章炳麟《书·客帝匡谬》:“明堂大微,不司其勋;岱山梁父,不载其德。”
●岱泰◆( dai tai)即泰山。明·刘基《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诗:“追我入医闾,访鹤凌岱泰。”
●岱岳◆( dai yue)泰山的别称。《淮南子·墬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高诱注:“岱岳,泰山也。”南朝·陈·徐陵《劝进元帝表》:“登封岱岳,且署明堂;巡狩荆州,时行司隶。”唐·张说《应制和同刘光喜雨》:“青气合春雨,知从岱岳来。”宋·苏轼《永裕陵二月旦表本》:“岱岳泥金,未讲升中之礼;荆山铸鼎,遽成脱屣之游。”岱宗◆( dai zong)泰山。亦作“岱宗”。泰山旧谓居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故称。《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孔传:“岱宗、泰山,为四岳所宗。”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故虽绝地庙位,祝牲犹列于郊号,宗于岱宗。”唐·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清·唐孙华《东岳庙》诗:“岱宗首群岳,岩岩镇鲁疆。”又古人谓人死后灵魂归泰山,故以岱宗指死亡。
●东岳◆( cong yue)泰山别名。以其地处中原之东,故称。°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汉·毛亨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峤岳◆( jido yue)同“乔岳”。高大的山,特指泰山。《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毛传:“乔,高也。高岳,岱宗也。”《淮南子·泰族训》诗》云:怀柔百神,及河峤岳。,”
●山宗◆( shan zong)指泰山。意谓众山之首,故称。《礼记·祭法》:“埋少牢于泰昭。”唐·孔颖达疏:“《古尚书》说:‘天宗,日月北辰;地宗,岱、河、海也。日月为阴阳宗,北辰为星宗,河为水宗,海为泽宗,岱为山宗。”又指“山神”,见该条。天孙◆( tian sun)泰山的别名。晋·张华《博物志》卷一:“泰山一日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明·王志坚《表异录·山川》:“泰山一名天孙。”又为“织女星”别名。中岱◆( zhong dai)泰山。南朝·宋·谢庄《上封禅仪注疏》:“更中岱,登牒天关,耀冠荣名,振声号。”搞◆(ch1),传布、舒展。 太阳 【太阳】
◆( tai yang)日的通称。银河系的恒星之一,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九大行星围绕它旋转。根据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光照亮度、季节变化,太阳颇多异名。《汉书·元帝纪》:“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
●颜师古注:“太阳,日也。”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又指阳光或旺盛的阳气。朝阳、夕阳,另立条目。
●白日◆(bai)太阳。唐·王之涣《登鹳鹊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宝镜◆( bao jing)日的喻称。唐·崔护《日五色赋》:“晕藻绘于金轮,聚云霞于宝镜。”又喻“月亮”,并为“镜子”的美称。见各该条。
●丙火◆()本为明亮的火光。丙,通“炳”,明亮。亦特指太阳。唐·谢良辅《秋雾赋》:“及夫丙火方驰,腾蛇亦飞;三辰被,五星罪微。”三辰,指日月星;泪,泪◆(gu),古相互通用,扰乱。丙火,亦指“火”,见该条。
●赤盖◆( chi gai)太阳的喻称。以其如红色伞盖,故称。文苑英华·日赋》:“及将暮也,…赤盖下空,埃尘濛笼,浑浑黄黄,渐无精光。”
●赤乌◆(chw)太阳的别称。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尚书大传·大誓》:“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为赤,三足。”唐·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白兔,月亮异名。
●赤鸦◆(chya)太阳的别称。《全唐诗·住京寄同志》:白兔落西天,赤鸦飞海底。一日复一日,日日无终始。”白兔,月亮。
●踆乌◆(cunw)喻太阳。传说太阳中有三足的乌鸦。《淮南子·精神》:“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因以称日。《文苑英华·七召·神仙》:“踆乌始照,宫遽而欲舒;顾兔才满,庭英纷而就落。”顾兔,指月。
●大明◆(da ming)指日。以其大放光明,故称。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唐·白居易《为宰相贺赦表》:“大明升而六合晓,一气熏而万物春。”宋·文天祥《发陵州》诗:“大明朝东出,皎月正在天。”又指“月”或“日月”,见各该条。
●丹景◆( dan jTng)红日景,日光。唐·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诗:“祖席留丹景,征麾拂綵虹。”祖席,祭路神并用以饯行的筵席。王琦注引杨齐贤曰“丹景,日也”唐筠《游仙》诗之三:“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黄月,月,以其色黄故称。
●丹灵◆( dan ling)太阳的别称。明·夏完淳《寒灯赋》:“丹灵已匿,素魄未升。”素魄,月亮。
●丹曦◆(dan)红日。曦,阳光。南朝·梁·萧统《钢博山香炉赋》:“吐圆舒于东岳,匿丹曦于西领。”圆舒,月亮的别称。唐·刘知几《史通·书志》:“丹曦素魄之躔次,黄道紫宫之分野。”躔次,日月五星运用的度次和轨道。
●东乌◆( dong wu)太阳的异名。古神话谓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尚东方的太阳为东乌,常与西兔◆(下落的月亮)相对称唐·韩偓《踪迹》:“东乌西兔似年轮,劫火桑田不复论。”东曦◆(dong)指初升的太阳。曦本指阳光,借指太阳。唐·冯翊《桂苑丛谈·崔张自称侠》:“及期不至,五鼓绝声东曦既驾,杳无踪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喷水》:“东曦既上,家人毕集。叩门不应,方骇。”
●红轮◆(hong lun)太阳的异称。唐太宗《赋得白日半西山诗:“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
●红鸡◆( hong ya)太阳的异名。,即“鸦”,指神话传说中的日中之三足乌。宋·文同《田野黄雀行》:“搥鼍铿鲸宴瑶台,红鹀弄翼春徘徊。”鼍◆(tu),古指鼍龙,实为扬子鱷。
●燬炎◆( hur yan)太阳的他称。唐·柳宗元《天对》:“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对:‘燬炎莫俪,渊迫而魄,遐违乃专,何以死育。,”夜光,月亮。
●火精◆( huo jTng)太阳的异名。精,阳光指日《晋书天文志》:“夫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宋诗钞·清江集钞·龟石》:“灼以炎皇之火精,衅以少昊之金液。”火轮◆(hun)太阳的喻称。唐·韩愈《桃源图》诗:“夜半金鸡啁嚇鸣,火轮飞出客心惊。”又俗称汽船为火轮船。日◆(jido ri)明亮的太阳。皦,本指玉石之白,引申为明亮。《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毛传:“皦,白也。”
●金虎◆(jinh)指太阳。以其光曜万里,威猛如虎,故称。南朝·梁·刘孝绰《望月有所思》诗:“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玉羊,指月亮。又指“西方”、“小人”。见各该条。
●金轮◆(jnun)太阳喻称。金,喻色;轮,喻形。宋·苏轼《韩太祝送游太山》:“恨君不上东峰顶,夜看金轮出九幽。”九幽,地下极深处。
●金◆(jnw)太阳的异名。晋·张协《七命》:“阳乌为之顿羽,夸父为之投鞭。”南朝·梁元帝《郢州晋安寺碑铭》:“落霞将暮,鲜云夕布,峰下阳乌,林生阴兔。”阴兔,指月亮。
●金鸦◆( jin ya)太阳。同金乌。宋·杨万里《题朱伯勤千峰紫翠楼》诗:“客来欲识楼中景,秖等金鸦浴海时。”
●金钲◆( jing zheng)日的喻称。以其似铜,故云。钲,古时一种打击乐器,以铜为之,似锣。宋范成大《晓出古岩呈宗伟子文》诗:“东方动光彩,晃晃金钲吐。”
●九阳◆(jiu yang)太阳。九,为阳数。《后汉书·仲长统传》:“沆当餐,九阳代烛。”李贤注:“九阳,谓日也。”明·刘基《淮南王》诗:“虹缤纷夹采族,上窥九阳下六幽。”又指日出处和天地的边沿。
●九曜◆( Jiu yao)道教语。日的别称《云笈七签》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无影,呼日名为九曜。”又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也指日月五星加想象的星座罗睺和计都。
●阳◆( kai yang)太阳。闿,开。《旧唐书·音乐志》卷三引则天大圣皇后《大享昊天乐章》之三:“闿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利眼◆(yan)太阳。谓其光辉有利视物。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利眼临云,不能垂照”唐·吕向注:“天有日月,如人有眼,故以日为利眼也。”
●六龙◆( liu long)指太阳。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故云。《楚辞·九叹·远游》:“贯鸿蒙以东兮,维六龙以扶桑。”
●南流景◆(《nonliuJIng《)指太阳。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二:“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铣注:“南流景,日也。”一说月亮。
●乾曜◆(qian yao)太阳。乾,天。,光辉,指日。《无史·后妃传一·顺帝后答纳失里》:“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贞于乾曜。”
●日车◆(ri che)太阳。日之乘车,羲和驭之,故云。《庄子徐无鬼》:“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若,你。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日车隐昆仑,鸟雀噪户牖。”又指时光。
●日魂◆(hn太阳谓日之精气、魂魄。唐·皮日休《早春以桔子寄鲁望》:“剖似日魂初破后,弄如星髓未销前。”日轮◆(rn)太阳。以其形如车轮,故称。北周·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亦指帝王车驾,见“銮舆”条。
●日驭◆(riy)太阳。谓日形如轮,周行不息,故称北齐·卢思道《从驾经大慈寺》诗:“日驭非难假,云师本易凭。”《周书·刘璠传·雪赋》:“日驭潜于濛汜,地险失于华嵩。”天晷◆( tian gur)太阳。晷,日光,借指日。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协风傍骇,天晷仰澄。”李善注:“言日澄清也。”李周翰注:“晷,日也仰澄,谓无薄蚀也。”
●天阳◆( tian yang)太阳的别称。《法苑珠林》卷七:“日为天阳,火为地阳;地阳上升,天阳下降。”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天阳熙四海,注视首不颔。”
●外景◆( wai jing)指太阳。以其有光外照,故称。《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道曰圆,地道日方。方日幽而圆日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清·王夫子《张子正蒙注。参两》:“以外景内黯离卦之象推之,故其质本阴。”
●乌轮◆(wn)太阳的别称。乌为日称,轮为日形。元·许谦《春城晚步》诗:“红楼鼓歇乌轮堕,浅水横舟弄渔火。”乌焰◆( wu yan)太阳。乌为日称,焰喻日光。全唐诗冬日旅怀》:“乌焰才沈桂魄生,霜阶拥褐暂吟行。”桂魄,月亮。
●乌阳◆( wu yang)太阳。古代神话言日中有三足乌,故称。《旧唐书·李密传·赞》:“乌阳既升,爝火不息。”
●玄晖◆( xuan huT)指太阳。玄,天;晖,阳光,借指太阳。晋·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玄晖峻朗,翠云崇霭。”吕延济注:“玄,天;晖,日。”《云笈七签》卷九八:“良德映玄晖,颖拔粲华蔚。”又指“月光”,见该条。
●炎精◆( yan jing)太阳的别号,谓其为火之精。北周·庾信《郊庙歌辞·赤帝云门舞》:“纯阳之月乐炎精,赤雀丹书飞送迎。”
●阳精◆( yang jTng)太阳的异名。《后汉书·丁鸣传》:“日者阳精,守实不亏。”汉·蔡琰《悲愤诗》:“惟彼方兮远阳精,阴气凝兮雪夏零。”
●阳灵◆( yang ling)太阳。为阳之神。三国志·蜀·郤正传·释讥》:“且阳灵幽于唐叶,阴精应于商时,阳盱请而洪灾息,桑林祷而甘泽滋。”阴精,月亮。晋左思《魏都赋》:“阳灵停嚁于其表,阴祗濛雾于其里。”亦指天神。
●阳曜◆( yang yao)太阳的别称。曜,阳光,借指太阳。唐·刘禹锡《谢门下武相公启》:“回阳曜于肃杀之辰,沃天波于蹭蹬之际。”
●阳宗◆(yang zhong)太阳。谓为众阳之宗。《汉书·孔光传》:“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礼记月令》:“腊先祖五祀”疏引汉·蔡邕:“日为阳宗,月为阴宗。”
●耀灵◆( yao ling)指太阳。也作“灵”。《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淹栖迟以恣欲兮,燿灵忽其西藏。”李贤注:“燿灵,日也。”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燿灵匿景,继以华灯。”
●幽阳◆( you yang)初升太阳之称。以其光照微弱,故云。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一:“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乾凝。”圆光,亦指太阳阴魄,指月亮。,
●圆光蔚◆( yuan guang wei)太阳的他称,为道家所称。蔚,焕然。晋·陶弘景《真诰·协昌期一》:“扶晨始晖生,紫云映元阿,焕洞圆光蔚,晃朗濯耀罗。”《云笈七签》卷八:“九天真人呼日为濯耀罗,三天真人呼为圆光蔚。”
●朱明◆( zhu ming)太阳的异名。以其鲜红发光,故称。《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王逸注:“朱明,日也。”明·王世贞《天门开》诗:“朱明耀以东起,纤阿迫以西垂。”纤阿,指月。朱明,又为“夏季”的异名,见该条。朱羲◆( zhu)
●太阳的异称。朱,红色;羲,通“曦”,阳光,借指太阳。又:古谓日为朱明,羲和又为日御,故称太阳为朱羲。晋·郭璞《游仙》诗之七:“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白。”蓐收,西方神名,司秋;西陆,秋天李善注:“朱羲,日也。”朱炎◆( zhu yan)太阳的异名,多指烈日。三国·魏·何晏《景福殿》:“开建阳则朱炎艳,启金光则清风臻。”刘良注“朱炎,日也。”唐·杜甫《雨》诗:“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
●朱阳◆( zhu yang)太阳。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左朱阳以举麾兮,右玄阴以建旗。”这里的“朱阳”、“玄阴”◆(月),指旗上绣的或画的日月。唐·王勃《盖州夫子庙碑》“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九有,指九州。清黄来《雨中感怀》诗:“朱阳蔼江郭,首夏渐和柔。”又指“夏季”,见该条。 太子 【太子】
◆(taiz)封建时代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帝王的儿子。一般是嫡长子,但也有例外。周时天子及诸侯之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亦如此。汉天子号皇帝,故称其嫡长子为皇太子。金、元时,皇帝庶子亦称太子明以后皇帝之嫡长子称皇太子,亲王之嫡长子称世子。太子以其有特殊地位和继承帝位之权,颇多异称。
●储嫡◆(chud1)太子。嫡。正妻所生之子。《后汉书·安帝纪赞》:“安德不升,秕我王度。降夺储嫡,开萌邪蠧。”李贤注:“储嫡,谓太子也。”
●储贰◆(chu er)犹“储副”,亦作“储二”,即太子。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昔子晋舍视膳之役,弃储贰之重,而灵王不责之以不孝。”《新唐书·裴度传》:“临终自为铭志,帝怪无遗奏,敕家人索之,得半稿,以储贰为请,无私言。”唐·元稹《四皓庙》诗:“如何一朝起,屈作储贰宾。”明·唐顺之《请皇太子受朝疏》:“深惟宗社根本之重,早正东宫储二之位,以系宇内之心者,贰载于兹矣。”
●储副◆(chf)国之副君,犹储君,指太子。《后汉书·种暠传》:“太子,国之储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且明帝以聪英断,益宜为储副。”《明史·商辂传》:“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
●储宫◆( chu gong)本指太子居室,借指太子。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乃作上京,羽仪储宫。”清赵翼《昭明读书台》诗:“储宫爱读书,梁唐两太子。”
●储后◆( chu hou)储君,太子。后,君主。《宋书·礼志一》:“今储后崇聘,礼先训远,皮玉之美,宜尽晖备。”《隋书·房陵王勇传》:“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明·方孝孺《传经斋记》:“而侍从帷幄,辅导储后。”
●储皇◆( chu huang)优储君,太子。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储皇之选,实简惟良。”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爵仇建箫宰,定都获储皇。”唐·李白《流夜郎承恩放还书怀示息秀才》诗:“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储君◆( chu jun)太子。因已确定继承皇位,故称。《公羊传·公五年》何注:“储君,副主。”汉·班固《白虎通·京师》:“储君,嗣主也。”《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晋·陶潜《咏二疏》:“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旧唐书·回纥传》:“元师即皇太子也,太子即储君也。”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圣上果殉社稷,尚有太子监国,为何明弃储君,翻寻枝叶旁牒。”
●储两◆( chu liang)即储贰,太子。《魏书·肃宗纪》:“自潘宗华有孕椒宫,冀诞储两,而熊罴无兆维遂彰。”按:梦熊梦罴,得子之兆。《旧唐书·张玄素传》:“殿下地居储两,当须广树嘉猷。”宋·沈遘《贺即位表》:“皇帝陛下受昊之命,承三后之体,继休先皇,正位储两。”吴穹,上天;休,祥福。储嗣◆(chus)太子。嗣,后代,后人。《东观汉记·下邳惠王衍传》:“太子,国之储嗣,可不慎与?”宋苏轼《宿郑公神道碑》:“其父尧臣与文彦博、刘沅及公同决大策,乞立储嗣,仁宗许之。”
●储胤◆( chu yin)太子的别称。胤,后嗣,后代。《南齐书·武帝纪》:“阴阳舛和,纬象衍度,储胤婴患,淹历旬晷。”储元◆( chu yuan)太子。《南齐书东昏侯纪》:“高宗明皇帝重隆景业,咸降年不永,宫东系晏。皇祚之重,永属储元。”
●储主◆( chu zhu)储君,太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汉书·王莽传上》:“当此之时,宫亡储主。”帝储◆(di chu)即皇储。皇位的继承人。一般指皇太子。南朝·齐·谢脁《酬德赋》:“君笔于帝储,我曳裾于皇穆。”《晋书·天文志上》:“五帝坐北一星日太子,帝储也。”东储◆( dong chu)东宫储君,指皇太子。《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初,太祖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讽诵,以为口实。既正位东储,善立名尚,礼接文士,畜养武人。”
●东宫◆( dong gong)本为太子所居之宫,亦借指太子《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毛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亦指太后或诸君妾媵所居之宫。
●副君◆(fu jun)太子。汉·荀悦《汉书·宣帝纪一》:“太子,国储副君,官属师友必取天下英俊”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诗:“副君迎绮季,天子送严光。”
●副主◆(fu zhu)储君,谓太子。《汉书·史丹传赞》:“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后汉书·桓荣传》:“今皇太子以聪叡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
●宫坊◆( gong fang)指太子。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嘉祐元年,上得疾,久未瘳,中外尤惧,公上言:比者陛下皇子继天,宫坊虚位。立嗣之义礼有明文。愿陛下深思祖宗统绪之重,历选宗室宜为嗣者,速决圣志。”
●国储◆( guo chu)太子。储,储君,副主。《汉书·疏广传》:“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明史·外国传一·朝鲜》:“时国储未建,中外恫疑。”又指国家的储备。
●鹤驭◆(hy)本指鹤驾,为太子车驾,亦借指皇太子。唐·白居易《寄李相公崔郎钱舍人》诗:“曾陪鹤驭两三仙,亲侍龙舆四五年。”
●乾男◆(qian non)指太子。乾,指天,君位。乾男即君主之男,故称太子。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皇家以中枢北极,清都有天子之宫,储后有大火前星,苍震有乾男之位。”苍,苍龙,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震,八卦之一“三”,雷之象,东方其位。故苍震为东方之位,太子之宫,借指太子。
●前星◆(qian xing)指太子。语出《汉书·五行志下》:“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星,庶子也。”南朝·梁·沈约《胤雅》:“前星比耀,克隆万寿。”唐·刘禹锡《贺皇太子受册笺》之一:“苍震发前星之辉,黄离表重轮之瑞。”宋·王禹偁《拟陈王判开封府制》:“温良本自于天资,礼让讵因于时习,前星有烂,拱辰极以弥光,玉叶腾芳,挺本枝而可辅。”《二刻拍案惊奇》卷五:“神宗此时前星未耀,正急的是生子一事。”
●上嗣◆( shang si)君主的嫡长子,指太子。《礼记·文王世子》:“其登馂献受爵,则以上嗣。”馂◆(jn),熟食。郑玄注:“上嗣,君之適长子。”適◆(d),同“嫡”。
●少海◆( shao hai)古以大海喻天子,以少海喻太子。唐·杜甫《壮游》诗:“崆峒杀黑气,少海旌旗黄”宋·叶廷珪海陆碎事·帝王》:“天子比大海,太子比少海。”明·夏完淳《大哀赋》:“及夫星明少海,天浮大潢。”大潢◆( huang),银河。见“银河”条。
●世子◆(shzY)太子。帝王或诸侯的嫡长子。世,父子相承为一世。《公羊传·僖公五年》:“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世◆(动),继承;世,朝代,天下。陈立义疏:“《白虎通·爵》:‘所以名为世子者何?言欲世世不绝也。”《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武帝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于安乐寺,延入讲礼。”
●大子◆(taiz)即太子。《周礼·夏官·诸子》:“国有大事,则帅国子而致于大子。”《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葬故有阙。”《庄子人间世》:“颜阁将傅卫灵公大子。”成玄英疏:“大子,蒯聩也。”
●元储◆( yuan chu)储君,谓太子。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盖闻帝之元储必入太学,承师问道…然后可以为君。”《陈书·宣帝纪》“自元储绍国,正位君临,无道非几,伫闻刑措。”
●元良◆(yuan liang)太子的代称。《礼记·文王世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南朝·梁沈约《立太子恩诏》:“元良之寄,有国莫先,自昔哲后,降及近代,莫不立储树嫡,守器承桃。”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太宗以元良未立,虽意在真宗,尚欲遍知储子”《清史稿世祖记二》:“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所生,歧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又指“大德”、“大贤”,见各该条。
●元嗣◆( yuan si)谓太子。《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皇子颖王,天资早茂姻媾及期方陛下即位之初,而元嗣克家之日,推之于礼,莫重于斯。”
●元子◆( yuan)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即太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钊,周康王名。《诗·鲁颂·宫》:“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元子,指周公长子伯禽。也泛指长子。
●哲储◆( zhe chu)对太子的敬称。黄人《清文汇序》:“至萧梁哲储,始别加组纂,剖觚缋素,渐毗审美。”
●主鬯◆( zhu chang)犹主器,指太子。鬯◆( chang),祭祀用的香酒。唐·柳宗元《贺践祚表》:“主鬯彰孝恭之美,抚军著神武之功。”按《易·震》“震惊醒,不丧七鬯。”孔颖达疏“震卦施之于人,又为长子……出则抚军守则监国,威震惊于百里,可以奉承宗庙彝器,粢盛,守而不失也。”后因称太子为“主鬯”
●主器◆(zhq)指太子。古代国君的长子主管宗庙的祭器,后因称太子为主器。器,祭器。如钟鼎之类,指代国家《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梁·简文帝《蒙华林园戒诗》:“执珪守藩国,主器作元贞。” 坛场 【坛场】
◆( tan chang)古代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也指宗教进行法事的场所。一般建有坛台。《史记·封禅书》:“诸祠各增广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高帝纪上》:“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后汉书·刘玄传》:“二月辛已,设坛场于水上沙中,陈兵大会,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宋·欧阳修《太清宫烧香》诗:“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
●帝社◆(di she)古帝王为祭祀土、地神设立的坛。汉·蔡邕《独断》:“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天子所为群姓立社也。天子之社曰王社,一日帝社。”《新唐书·礼乐志四》:“藉田祭先农,唐初为帝社,亦藉田坛……垂拱中,武后藉田坛日先农坛。”因此天坛又名王社、藉田坛、先农坛。
●金坛◆( tan)拜将的坛。唐·骆宾王《和孙长史秋日卧病》诗:“金坛分上将,玉帐引瑰材。”瑰材,奇才。金坛,亦指道教供奉神仙的坛场。
●坛◆( tan shan)祭祀祖先的场所。即坛场。掸,祭祀用的场地。《礼记·祭法》:“设庙祧坛掸而祭之。”庙,祖庙。桃◆(tiao),远祖庙,奉祀高祖以上神主的处所。汉·王充《论衡·知实》:“武王不豫,周公请命,坛既设,祝已毕,不知天之许已与不,乃三龟。”筴◆(ce),同“策”,蓍草,用以占卜。
●坛墙◆( tan wei)坛场。墙,带围垣的坛台。《周书·武帝纪上》:“丁亥,初立郊丘坛壝制度。”宋·曾巩《题祷雨文后》:“庚寅,蔬食如己丑,夜三鼓,就坛,刲鹅祭龙。”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今值宾天忌辰,敬设坛,遣官代祭。”
●坛宇◆(tan yu)祭祀的坛场。《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神之揄,临坛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下有神庙,背阿西流,坛宇虚肃。”又指“讲台”、“界限”,见各该条。
●坛兆◆( tan zhdo)坛场。兆,坛的界域。《后汉书·祭祀志中》:“◆(汉章帝)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坛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康定元年》:“礼官议因兴亡之地,商丘之旧,作为坛兆。”
●玉坛◆( yu tan)道坛的美称。隋·王度《古镜记》:“度弟勣,游嵩山少室,涉石梁,坐玉坛。”亦借指“仙镜”,见该条。
●真坛◆( zhen tan)指道教进行法事的坛场。宋·苏轼《坤成节功德疏文状》之一:“天作大任之德候西风之协应,占南极之嘉祥,特启真坛,仰祈睿算。【天】
◆(tian)为人仰视所见到的天穹,亦称天空。其高度与广度均为无限。一切天象和某些地象诸如日月星辰之运行,雷电风雨之形成,均在此无垠的空间某些宗教和神话认为在天穹之上有一神仙境界,天帝及其群有官居于其间,主宰整个宇宙。对于天,中国古代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天有意识,是万物的主宰,人只能听其支配;另一种认为天是养育万物的自然之体,并无意识,人能制天而用之。天空一词早已出现。唐·韩愈《南山》诗:“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天或天空的异名很多,出自有关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方位色彩、各种表象或人们观察到的种种情况;有些出于古诗文的修辞需要,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相互交替组合而成。
●彼苍◆( chang)天空之称。《诗·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孔颖达疏:“彼苍苍者,是在上之天。”后因以代称天。汉·蔡琰《悲愤诗》之一“彼苍者何辜,乃遭此戹祸。”戹祸,灾难。戹◆(e),同“厄”唐·孟浩然《行至汉川作》诗:“万壑归于海,千峰划彼苍。”
●碧汉◆(bhan)天空。碧,青绿色的美玉,指天空颜色汉,天河。南朝·陈·江总《和衡阳殿下高楼看妓》诗:“起楼侵碧汉,初日照红妆。”又指“银河”,见该条。
●碧空◆( bi kong)晴朗的天空。以其似青绿色的美玉,故称。南朝·梁·简文帝《京洛篇》:“夜轮悬素魄,朝光荡碧空。”素魄,指明月。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碧落◆(bu)犹言碧空,天空。道家语。唐·许浑《送张厚东修谒》诗:“青山有雪松当涧,落无云鹤生龙。”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霄◆(bi xido)天,天空。以其晴朗无云,碧空如洗,故称。唐温庭筠《寄分司元庶子兼呈元处士》诗:“月榭知君还怅望,碧霄烟阔雁行斜。”唐·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碧虚◆(bi)天空。以其空阔无边色如碧玉,故称。虚,广阔空间,指天空。唐·杜甫《秋野》诗之一:“秋野日疏芜,寒光动碧虚。”唐·李端《巫山高》诗:“巫山十二重,皆在碧虚中。”又指“水”,见该条
●苍题◆( cang hao)苍天。颢,通“昊”,天的代称。唐李白《明堂赋》:“廓区宇以立极,缀苍颢之纲。”廓,扫清,缀,补救。
●苍昊◆( cang hao)苍天。,天空。三国·魏·曹植《升天行》诗之二:“中心陵苍昊,布叶盖天涯。”《晋书·孙楚传》:“夫龙或俯鳞潜于重泉,或仰攀云汉游乎昊。”又指天帝,见该条。
●苍极◆( cang)犹苍天。苍,青色。板,灭之极顶,其高。唐·陈子昂《洛城观酺应制》诗:“苍极神功被,青云秘箓开。”秘箓,道家秘文符箓的簿册。
●苍◆( cang min)天。特为秋日天空异名。,秋天,天。唐·孟郊《赠李观诗》:“愿君语高风,为余问苍旻。”唐白居易《唐故坊州廊城县尉陈府君夫人白氏志铭》“欲养不得,仰号苍旻。”
●苍冥◆( cang ming)苍天,天空。冥,天。《梁书·武帝纪上》:“上达苍冥,下及川泉。”宋文天祥《正气歌》:“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
●苍穹◆( cang qiong)犹苍天。穹,天穹,即与大地相对的成拱形的天空。唐·杜甫《冬狩行》:“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回,返回。
●苍天◆( cang tian)天空。以其色青,故称。苍,青色。《诗·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又指“春天”见该条。
●苍玄◆( cang xuan)即苍天。玄与“元”通,指天。《梁书·朱异传》:“异探高祖微旨,应声答曰:‘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慕仰。”
●苍宇◆( cang yu)天空。以其无限广阔而色青,故称。苍,青色;宇,上下四方,天宇。南朝·梁·江淹《萧骠骑新帝垒》诗:“开襟夹◆(狭)苍宇,拓远局溟洲。”
●赤霄◆( chi xid)天空。以其有红色云彩,故称。《淮南子·人间训》:“背负青天,膺摩赤霄。”膺◆(yng),胸。《楚辞·九叹·远游》:“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又为古剑名。
●重阳◆( chong yang)指天。《楚辞·远游》:“举重阳为帝宫兮,造始而清都。”清都,谓天帝所居之宫殿。洪兴祖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
●丛霄◆( cong xido)犹九霄。宋·范成大《小望州》诗:“丛霄一握正,罡风振衣冷。”是◆(gang)风,高空强劲的风。宋·张孝祥《菩萨蛮·与同舍游湖归》词:“佳人纡结唱,翠幕丛霄上。”纡◆(y),曲折。
●大钧◆( da jun)指天,亦为大自然。以其能养育万物,故称。汉·贾谊《鹏鸟赋》:“大钧播物兮,无垠。”,本为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喻造化◆(即大自然)。谓自然界形成万物,似钧轮造各种陶器一样。圠◆(ying,尘土密集的样子。李善注:“如淳曰:·陶者作器于钧上,此以造化为大钧。应劭曰:阴阳造化如钧之造器也。”晋·陶潜《神释》诗:“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普。”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大罗◆(dalu6)高空,即大罗天。道家认为的三十六天中最高的一层天。《云笈七签》卷二一:《元始经》云:“大罗之境,无复真宰。惟大梵之气,包罗诸天太空之上。”唐·段成式《阳杂俎·玉格》:“三清上日大罗。”唐·王建《同于汝锡游降圣观》诗:“秦时桃树满山坡,骑鹿先生降大罗。”唐·王《送王尊归蜀中拜扫》:“大罗天上神僊客,濯锦江头花柳春。”清·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诗:“霓裳曲记大罗咏广寒斧是前身修。”
●大器◆(daq)指天。以天为一巨大器物,一切生命活动于其中。《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三国·魏·王弼注:“乘变化而御大器。”孔颖达疏:“大器,谓天也。”亦指玉器,又指“帝位”、“贤才”,见各该条。
●大区◆(daq)指天空。《淮南子·原道训》:“纵志舒节,以驰大区。”高诱注:“区,空也;空,谓天也。”
●大遐◆(dax)谓高远的天空。晋·葛洪《抱朴子·微旨》:“蹶埃尘以遗累,凌大遐以高跻。”
●大宇◆(dayu)亦作“大寓”。太空;天地之间。《荀子赋》:“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乎大寓。”杨倞注:“寓与‘宇同。宇,覆也,谓天所覆。”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天戈所麾,莫不宁顺大宇之下,生息理极。”天戈,指帝王的军队,即王师。清·龚自珍《天琴颂》:“于皇穆清,我宅大宇。重华在堂,周公在下,荡荡有日月而无风雨。”又指“天下”,见该条。
●大圆◆(da yuan)亦作“大圜”、“大员”。谓天。古人以天圆地方,故称。《管子·心术下》:“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大明。”大方,大地。《吕氏春秋·序意》:“爱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高诱注:“圜,天也;矩、方,地也。”《淮南子·真训》:“是故能戴大员者覆大方。”高诱注:“言能戴天覆地之道。”唐·陈子昂《堂弟子文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贤圣同此,尔之何伤。”
●大专◆( da zhuan)指天,大自然。犹大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大专槃物,块无垠。”槃物,象盘一样承接万物。槃,通“盘”;块◆(yang ya),密集的物体。
●丹霄◆( dan xido)谓绚丽的天空;犹上苍。《北堂书钞》卷一五一引汉·贾谊诗:“青青云寒,上拂丹霄。”晋·庾阐《游仙》诗:“神岳竦丹霄,玉树临雪岭。”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诗:“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康有为《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诗:“万里烟波迴紫潮,五云宫阙耸丹霄。”帝青◆(di qing)指青天,碧空。帝,天帝,指代天。宋王安石《古意》诗:“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宋·刘克庄《满江红》词:“九万里,纤云收尽,帝青空阔。”又为“帝释青”,指佛家所称的青色宝珠。
●东昊◆( dong hao)东方之天。《广雅·释天》:“东方昊天。”高冥◆( gao ming)高空,天空。冥,天。《后汉书·蔡邕传·释海》:“安贫乐贱,与世无营。沉精重渊,抗志高冥。”晋·陆机《齐讴行》:“洪川控河济,崇山入高冥。”
●高穹◆( gao qiong)苍天。穹,天穹。《宋史·西蜀孟氏传》:“何高穹之不祐,与幽壤之同归。”
●颢苍◆( hao cang)天的异名。颢,天的代称。《汉书叙传·答宾戏》:“应龙潜于潢汙,鱼媟之,不其能奋灵合风云,超忽荒,而踞颢苍也。”潢汙◆( huang),积水。颢穹◆( hao qiong)亦作“昊穹”。指天。颢,白;穹,圆顶。《汉书·司马相如下》:“伊上古之初肇,自颢兮生民。”颜师古注:“颢、穹,皆谓天也。言气颢汗也;穹,言形穹隆也。”汉·蔡邕《陈太丘碑文》:“如何昊穹,既丧斯文。”昊天◆( hao tian)亦作“颢天”。西方之天。昊,天《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西方颢天。”高诱注:“金色白,故日颢天。”按五行西方属金,故曰“白”。又指“夏天”,见该条。
●洪覆◆( hong fu)天的异名,以其似巨盖覆盖大地,故称。洪,大;覆,盖。晋·束皙·《补亡诗之五·崇丘》:“周风既洽,王猷允泰。漫漫方舆,回回洪覆。”又引申为帝王的恩泽。方舆,大地。
●洪钧◆( hong jun)指天。洪,大;钧,天,天的中央。又:钧,为制作陶器转轮,引申为天似一造就万物的大转轮。故称天为洪钧。《文选·张华答何劭》诗:“洪钧陶万物,大块禀群生。”大块,即大地;陶,造就创造。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
●洪陶◆( hong tao)指天,犹洪钧。谓天生万物如巨匠运制陶。陶,陶钧,为制陶器的转轮,引申为创造、造就。晋葛洪《抱朴子·任命》:“且夫洪陶范物,大象流形,躁静异尚,翔沈舛情。”
●皇穹◆(《huangqiong《)指天。汉·扬雄《剧秦美新》:“登假皇穹,铺衍下土。”晋·潘岳《寡妇赋》:“仰皇穹兮叹息,私自怜兮何极。”
●皇天◆( huang tian)天。皇,大。《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后土,指大地。皇天后土,谓天地。
●九苍◆( jiu cang)犹九天。三国·魏阮《答伏义书》“
●夫九苍之高,迅羽不能寻其巅。”迅羽,指善高飞的鸟。九宸◆( chen)指九天。宸◆(名),为北极星所在地。指代天。《海录碎事·地下》引宋·王禹玉《英宗挽词》:“夜催仙文,悲声到九宸。”《西游记》第六三回:“一声吆喝长空振,似鹤飞鸣九贯宸。”
●九重◆( chong)指天。即九重天,古时认为天有九重,故称。《汉书·礼乐志》:“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斿,同游。颜师古注:“天有九重。”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又指帝王宫殿。见该条。
●九重天◆( jiu chong tian)泛指高天。古时认为天有九层,故称。《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重。”唐·张《朝野佥载》卷六引宋·善威诗:“月落三株树,日映九重天。”
●九重霄◆( jiu chong xiao)天的极高处,太空。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泪洒就长江千尺浪,气冲开云汉九重霄。”
●九垓◆( gai)亦作“九阂”,“九陔”。谓九重天。垓,层、级、重◆( chong)。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诉八埏。”李善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于九重之天。”,通“溯”。埏◆(yan),大地的边际。《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颜师古注引如淳。“阂,亦垓也。”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垓。”晋·郭璞《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唐·吴筠《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董氏出六合,王君升九垓。”六合,上下四方。
●九极◆(jij1)道教语,犹九天。《云笈七签》卷十八:“道君者一也,乘云气珠玉之车,骖驾九极之马,时乘六龙以御天下。”
●九灵◆( jiu ling)犹九天。灵,神灵,指天神、云神。楚辞·王褒九怀·思忠>》:“登九灵兮游神,静女歌兮微晨。”王逸注:“想登九天放精神也。”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辟九灵而求索,曾何足以自隆。”
●九门◆( jid men)指天门,借指九天。唐钱起《秋霖曲》:“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春雨暗九门。”旰◆(gan),晚;元元◆(名),老百姓。蜀·韦庄《洛南山二十韵》:“雨侵诸县黑,云破九门青。”
●九◆( jiu min)犹九天,天空的最高处。,天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树石九曼,泥金八幽。”明刘基杂诗》:“海鲸乘扶摇,激水腾九旻。”
●九冥◆( jiu ming)犹九天,高空。冥,天,高远。晋·郭璞《南郊赋》:“飞廉鼓舞于八维兮,丰隆击节于九冥。”飞廉,风神;丰隆◆(名),云师,一说雷神。
●九乾◆( jiu qian)九天。高远的天空。《易·说卦》:“乾为天。”《后汉书·崔骃传》:“俯钩深于重渊,仰探远乎九乾。”李贤注:“九乾,谓天有九重也。”晋·挚虞《思游赋》:“会司仪于有始兮,延嘉宾于九乾。”
●九清◆( jiu qing)道教语,指九天。唐·白居易《送毛仙翁》诗:“所憩九清外,所游五岳颠。”也指天庭。前蜀·杜光庭《白可球明真斋赞志君》词:“伏冀倾光三境,回驾九清。”亦指帝王居处。
●九天◆(jiu tian)天。古人谓“天有九重。”又,九为阳数,故九天指天或高空。《孙子·形篇》:“善功者动于九天之上。”宋·梅尧臣注:“九天,言不可测。”唐·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指皇室。九遐◆( jiu xia)远阔的天空。遐,远方,引申为天界。《云笈七签》卷九八:“玉箫云上奏,凤鸣动九遐。”
●九霄◆( jiu xiao)犹“九天”。指天,天空。霄,云霄,高空。《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唐·杜甫《春宿左省》诗:“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九玄◆( jiu xuan)·九天,天空最高处,玄,指代天。晋葛洪《抱朴子·住命》:“不能凌扶摇以高竦,扬清耀于九玄。”《旧唐书·音乐志三》:“九玄著象,七甄明。”七曜,日、月、五星。《云笈七签》卷四四:“九天真女,御飞凤白鸾,游于九玄之上。”亦指众仙。
●九野◆(jiye)整个天空。指天的中央和八方。《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天文训》谓:天的中央为钩天,东方的为苍天。东北的为变天,北方的为玄天,北的为幽天,西方的为颢天◆(昊天),西南的为朱天,南方的为炎天,东南的为阳天。《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列子·汤问》:“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八纮◆(hong),指八方极远之地。张湛注:“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三国魏·曹植《七启》:“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清·顾炎武《咏史》诗:“中夜视百辰,九野何茫茫?”亦指“九州”,见该条。
●九垠◆(jiyn)犹九重。《文选·扬雄<甘泉赋>》:漂龙渊而还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李善注引服虔曰:“九垠,九重也。”唐·刘禹锡《罗浮》诗:“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亦指“九州”,见该条。
●九宇◆(jiuy)指高空。明·李东阳《祀毕喜晴次屠吏部韵》:“九宇空寒消雾露,一坛芒色动星辰。”
●寥汉◆( liao han)辽阔的天空。寥,广阔;汉,霄汉,高空。宋·范仲淹《郊友人王君墓表》:“及月高露下,群动一息,有笛声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汉,下满林壑。
●寥阔◆( liao ku)指天空。以其无限空阔,故称。明·何景明《送刘御史按淮阳诸郡》诗:“鹰隼在寥阔,一击乘秋霜。”又谓空旷;广远,渺无所见。
●寥天◆(liao tian)辽阔的天空。寥,广阔,指天空唐姚月华《怨诗》:“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清·赵翼《绵州刺史刘荫远寄藏佛一尊赋谢》:“安得金粟影接寥天长,玉毫光共素月皎。”金粟,佛名,即维摩诘大士。
●寥◆( liao xue)指天空。泬,空旷。《太平广记》卷一二引《三宝感通记·新繁县书生》:“每至斋日,村人四远就设佛供。常闻天乐,声震寥泬。繁会盈耳。”宋·林逋《鸣皋》诗:“皋禽名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一便惊寥破,亦无闲意到青云。”又谓空虚幽静;开阔清朗;寂寥;孤单。寥宇◆(liyu)广阔的天空。宇,天宇,上下四方的天的广阔区域。清·魏源《长沙秋怀》诗之二:“秋风唳寥宇,百草以芜。”
●灵曜◆(ling yao)天的别称。以其间有日、月、星,故称。汉·蔡邕《陈太丘碑文》:“禀岳渎之精,苞灵嚁之纯。李善注:“灵曜,谓天也。”岳渎,谓山河。灵曜,又指“月光”,见该条。
●是天◆( min tian)天。,天空。《书·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日月号泣于天。”帝,指舜。天,又为“秋天”,见该条。冥极◆(mngj1)太空的别称,极,为天空极顶。《谷梁传·庄公三年》:“三合然后生。”晋·范宇注:“会二气之和,极发挥之美者,不可以刚柔滞其用,不得以阴阳分其名,故归于冥极而谓之天。”
●冥寞◆( ming mo)指苍天。唐·杨巨源《别鹤》诗:“雄飞戾冥寞,此意何自传。”亦指“阴间”,见该条。又指死亡
●冥虚◆(ming xu)指太空,冥,天。虚,空间。晋·支《述怀》诗之一:“翔弯鸣昆,逸志腾冥虚。”
●乾步◆(cian bu)指天空。乾,天;步,星像。唐·王勃《九成宫颂序》“气清乾步,景霁山维。”又指“国运”,见“国运·天步”条。
●乾栋◆( qian dong)犹天宇,指上天。栋,栋梁,借指屋宇,引申为广阔的天宇。唐·许敬宗《贺杭州等龙见庆云朱草表》:“伏维皇帝陛下,化隆乾栋,施厚大铲。”
●乾灵◆( qian ling)本泛指天神,借指上天。三国·魏·曹植《汉二祖优劣论》:“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唐·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乾灵振玉弩,神略运璇枢。”又指阳刚的精气。
●乾穹◆( qian qiong)天空。晋·葛洪《抱朴子·嘉遁》“仪坤德以厚载,拟乾穹以高盖。”
●乾元◆(qian yuan)天的异名。《陈书·高祖纪上》:“大哉乾元,资日月以贞观至哉坤元,凭山川以载物。”坤元,指大地。唐·钱起《泰阶六符赋》:“既出没以候君德,又荧煌以丽乾元。”又指“帝王”、“元气”,见各该条。
●清浮◆(qngf)指天空。谓轻清之气上浮。《幼学琼林天文》:“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三国·魏·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陵厉清浮,顾眄千里。”陵厉,犹言高飞。南朝·梁·简文帝《海赋》:“昔禹启龙门,群山既凿,高明澄气轻浮,厚载势广而盘礴。”
●青冥◆(qTng ming)亦作“青溟”。高天,以其色青,故云。《楚辞·九章·悲国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儵忽,同“倏忽”,迅疾。儵◆(sh),通“倏”。唐·杜甫《奉先刘少甫府新画山川障歌》:“沧浪水深青阔,欹岸侧岛秋毫末。”又为“剑名”,见该条。
●清穹◆( qing qiong)指天。南朝·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迅商,强劲的秋风。李善注:“清穹,天也。”《宋书·礼乐志·天地饷神歌》:“烟芗鬯,报清穹。”烟芗鬯,指焚香和呈上谷物、清酒以荐神。◆( xiong),谷物的香气;鬯◆(chang),祭祀用的香酒。青天◆( tian)天空。《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亦喻清官。
●青云◆( qTng yun)指高空。《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又喻官运亨通。如青云直上。
●穹苍◆( qiong cang)天,天空。穹,穹隆,指天,言其形;苍,青色,言其色。《诗·大雅·桑柔》:“靡有旅力,以念穹苍。”唐·李白《出自蓟门北行》:“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穹◆( qiong min)天。穹,穹隆。古人以为天为拱圆形,故称。唐·柳宗元《憎王孙文》:“毁成败实兮更怒喧,居民怨苦兮号穹旻。”
●穹冥◆(qiong ming)天。冥,幽深,高远。唐·贯休《山居》诗:“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宋史·乐志·登安》:“荐号穹冥,登名祖祢。”
●穹天◆( qiong tian)天,天空。《晋书·天文志》:“《穹天论》云:天形穹隆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晋·陆机《演连珠》:“臣闻日薄星回,穹天所纪物;山盈川沖,后天所播气。”
●上苍◆( shang cang)上天,亦指主宰万物的神。汉·袁康越绝书、请籴内传》:“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唐·吕岩《敲爻歌》:“飞升羽化三清客,名遂功成达上苍。”三清客,得到的真人。
●上清◆( shang qTng)上天,天空。实指道教所谓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之一。《汉书·扬雄传下》:“则不能胶葛,腾九闳。”唐·颜师古注:“胶葛上清之气也。”◆(1),有附着“居于”之义。胶葛,亦有“辽阔”之义。“不能撠胶葛”,意为不能处于广阔的天空之中。唐·齐己《贺雪》诗:“上清凝结下乾坤,为瑞为祥表致君。”
●上穹◆(《shqngqiong《)上天。三国·魏·曹植《武帝诔》:“弃离臣子,背世长终,兆民号,仰愬上穹。”南唐·李中《下蔡者偶作》诗:“采兰扇忱何时遂,洗虑焚香叩上苍。”《剪灯余话·泰山御史碑》:“罪恶贯盈,灵祇共愤,…随即奏闻上穹,已正典宪。”灵祇,指人、神。
●上天◆( shang tian)天空。《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三国·魏·曹丕《芙蓉池作》诗:“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唐·姚合《庄居野行》诗:“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以活蒸黎。”又指“天帝”,见该条。亦作动词用:登天。
●上翁◆( shang weng即天公。指天。唐·韩愈《嗟哉董生行》诗:“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
●上玄◆( shang xuan)指上天。玄,高远,指代天。汉·扬雄甘泉赋》:“惟汉十世,将郊上玄。”
●上元◆( shang yuan)指上天,太空。唐·车缅《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诗:“抚殿疏元首,高高楼上元。”又指帝王,见该条。亦为节日名,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上圆◆( shang yuan)指天,以为天在上,圆形,故称。《文选·张倕<石阙铭》:“色法上圆,制模下矩。”李善注:“上圆,天也;下矩,地也。”《全唐诗》卷十六载《晋武功舞歌》之二:“睿算超前古,神功格上圆。”睿◆(ru)算,聪明的算计;格,感动。
●太浩◆(taih)天。浩,广阔无边,指天空。《淮南子览冥训》:“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鱼于大渊之中,此皆得清净之道,太洁之和也。
●太◆( tai ndo)亦作“太皞”、“太”。天空。皞,通“昊”,指天。明·许阎昌《水浒记·聚义》:“剑锋辉太,旗焰拂蚩尤。”又指古帝“伏羲氏”。见该条。
●大皇◆( tai huang)亦作“太皇”。天。《庄子·秋水》“且彼方眦黄泉而登大皇。”陆·德明释文:“大皇,音泰。”成玄英疏:“大皇,天也。”《淮南子·精神训》:“登太冯太一。”高诱注:“大皇,天也。”《楚辞·惜誓》:“已矣哉!独不见鸾风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壄,同“野”。太空◆( tai kong)作“大空”,高空。唐·司空图《诗品雄浑》:“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宋·曾慥《类说·梦中赋诗》:“张熙宁中,梦行大空中。”明·王守仁《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太廓◆( tai kuo)犹言太空。廓,空阔无际,指代天。北魏·高允《王子乔》诗:“骑日月,从列星,跨腾太廓踰冥。”◆(yo),冥,同“窈冥”,深远幽寂,指无限远的太空。太漠◆(tai mo)犹太虚,太空。漠,广阔无际。唐·吴筠《游仙》诗之十六:“灵风生太漠,习习吹人襟。”
●太清◆(tai qing)亦“泰清”。天空,道家语。《鹖冠子度万》:“唯圣人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陆田注:“太清,天也。”太宁,指大地晋成公子安《啸赋》:“漂云游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
●太霄◆(tai xiao)天空极高处。霄,天空。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四:“太霄何冥冥,灵真时下游。”唐杨炯《老人星赋》:“瞻太霄而踊跃,伏前庭而俯偻。”明·屠隆《毫记·仙官列奏》:“荡累神宇澄,遗尘太霄逈。”逈◆(jiong),同“迥”,辽远。
●太虚◆(taix)亦作“大虚”。指天,天空战国宋玉《小言赋》:“无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蒙蒙天景,昧昧遗形,超于大虚之域,出于未兆之庭。”南朝·梁·文帝《金楼子立言》:“大虚所以高者,其轻而无累也。”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太虚,谓天也。”宋·沈遘《奉词东太乙宫·五言读道书》:“天风起穹门,便欲凌大虚。”清·黄来《咏史》之二:“壮志弥激烈,气欲凌太虚。”太虚又指“宇宙”,“元气”,见各该条。
●大一◆(tai)即太极,指天。大,古“太”字,一,为阳数,为天。《庄子·徐无鬼》:“大一通之,大阴解之。”成玄英疏:“一是阳数。大一,天也,能通生万物,故日通。太元◆(tai yuan)犹太空。太至高至极;元,天。《云笈七签》卷二十。“出驾入景,浮游太元。”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虽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气于太元,挹捐滴于大海,无以异地。”
●泰元◆( tai yuan)天的别称。泰,大;元,天。《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玄冥》:“惟泰元尊,媪神蕃厘,经纬天地,作成四时。”颜师古注:“泰元,天也。”
●天都◆( tian du)天空。都,地域,大。《淮南子·泰族训》:“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亦指“京城”,见该条。
●天盖◆( tian gai)天,天圆如盖覆于地上,故称。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唐·独孤及《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天盖西北倾,众星殒如雨。”
●天公◆( tian gong)天。以天拟人,故称。《尚书大传》卷五:“烟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风雨,不时霜雪,不降责于天公。”宋·陆游《残雨》诗:“五更残雨滴檐头,探借天公一月秋。”天海◆( tian ha)喻天空。以其浩眇色碧如海,故称。南朝·齐·孔稚珪《褚先生伯玉碑文》:“子晋笙歌,驭凤于天海,俯仰宇宙窄。”又为星名。
●天经◆( tian jing)泛指天空。亦指天象。南朝·宋·鲍照《游思赋》:“仰尽兮天经,俯穷兮地络。唐·王勃盖州夫子庙碑》:“珠衡玉斗,征象纬于天经;虎踞龙蹲,集风雨于地纪。”地纪,指大地。清·姚鼐《两登岳阳楼》诗:“风经广漠野,云起盈天经。”又指“天道”。见该条。
●天幕◆( tian)天。以天空如幕覆盖大地,故称。唐李商隐《假日》诗:“谁向刘灵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吹。”宋·柳永《思归乐》词:“天幕清和堪宴聚,想得尽,高阳俦侣。”又指帐篷。
●天穹◆(tian qiong)天空以其高远如拱,故称。宋·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诗:“望平愁驿迥,野旷觉天穹。”天庭◆(tian ting)亦作“天廷”本指上天朝廷,也指天空。汉·班固《答宾戏》:“仰天庭而睹白日也。”亦指“天宫”,又指“朝廷”,见各该条
●天墟◆( tian)北面的天空。亦泛指天空。墟,空阔。木华《海赋》:“南淦朱崖,北洒天墟。”李善注引《尔雅》:“北陆,墟也。”唐·李白《大猎赋》:“斩飞鹏于日域、摧大凤于天墟。”唐·韩愈《朝归》诗:“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天宇◆(tian yu)亦作“天寓”。天空。宇,指上下四方的整个空间。晋·左思《魏都赋》:“傮响起,疑震霆。天宇骇,地庐惊。”唐·张九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又指“京都”、“天下”,见各该条。
●霄汉◆( xido han)霄,云霄,指天;汉,天河。连用指高空。《后汉书·仲长统传》:“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唐·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诗:“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玄苍◆( xuan chang)上天。明·唐顺之《詹府宴集奉和上宰松泉公》诗之一:“祥光红渚应玄苍,喜溢仙曹荐羽觞。”玄盖◆( xuan gai)指上天。天穹似盖,故称。前蜀·杜光庭《罗天中级三皇蘸词》:“伏以玄盖上浮,黄舆下镇,元精降瑞,应运开图。”又指黑色车盖。黄舆,指大地。
●玄昊◆( xuan hao)上天,苍天。玄,高远;昊,大,天。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是以惠和畅于九区,则七曜得于玄昊。”九区,即九州,指天下;七,指日、月、五星。宋玄浑◆( xuan hun)指天。玄,与“元”通,指天。浑,浑圆,亦指天。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之十一:“仰观玄浑周,一息万里奔。”
●玄极◆( xuan1)天顶,天空。谓天之极顶。晋·葛洪《抱朴子·君道》:“是以七政不乱象于玄极,寒温不谬节而错集。唐·韦应物《王母歌》:“上游玄查冥中,下看东海一杯水。”又指北疆,见“边疆”条。
●玄间◆( xuan jian)指天空。谓天之高远广阔。唐·韩愈杂说》:“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明·刘基《石末公再赋无夕见寄用韵酬之》:“听尽残钟成不寐,那无飞羽入玄间。”
●玄乾◆( xuan qian)指苍天,玄、乾,均分别指天。《隶释汉高阳令杨著碑》:“玄乾终德于我,杨君其德伊何。”
●玄穹◆( xuan qiong)天空。玄,幽远;穹,天穹。晋·张华《壮士篇》:“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九野,九州。唐·黄滔《祭陈侍御峤》:“忽六夜,默默玄穹。”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命如叶薄,敢祈佑于玄穹。”
●玄区◆( xuan qu)天域,天宇。,区域,指广阔的天空。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荡举于玄区之表,摅妙节于九垓之处。”
●玄天◆( xuan tian)北方之天。因北方为玄,故称。亦泛指天。《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日玄天。”高诱注:“北方十°。
●一月建子,水之中也。水色黑,日玄天也。”三国·魏·曹植《游仙》诗:“北极玄天,南翔陟丹丘。”《庄子·在宥》:“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南史·羊玄保传论》:“玄保时隆帝念,虽命禀于玄天,迹其恩宠盖于犹贤’之助。”唐·孟郊《和钱侍郎甘露》诗:“玄天何以言,瑞露青松繁。”玄微◆( xuan wei)指高空,天空。以其深远渺茫,故称。微,渺茫。唐·郭周藩《潭子池》诗:“言讫辞冲虚,查蔼上玄微。”又指“玄理”。见该条。
●玄霄◆( xuan xido)高空;云霄。晋·葛洪《抱朴子·交际》:“灵乌萃于云霄者,扶摇之力也。”《晋书·简文帝纪》:“夫肥遁穷谷之贤,滑泥扬液之士,虽抗志玄霄…孰与自足山水,栖迟五壑,徇匹夫之洁,而忘兼济之大邪?”
●玄虚◆(uan)天空。苍穹。玄,幽远;天。虚,空。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翩翩。”《云笈七签》卷二五:“上登玄虚,金书玉清。”阳天◆( yang tian)东南方的天空。《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野?中央曰天,东南日阳天。”高诱注:“东南,木之季也,将即太阳,纯乾用事,故曰阳天。”
●瑶海◆(yao hai)天空的美称。谓月夜的晴空似碧海美玉。宋·刘子翚《听詹温之弹琴歌》:“梦跨冰轮出瑶海,一笑碌瀛洲仙。”冰轮,指月亮。宋·郭祥正《金山行》:“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寒蟾,秋月的异称;青铜铜镜的代称。
●瑶天◆(yao tian)对天空的美称。谓天空碧如美玉。瑶,泛指美玉。《群音类选·泰和记·桓元帅龙山会僚友》:“丹桂余香,黄花正妍,娲皇练出瑶天。”又《八声甘州·寄情》“凭栏久,看看月上瑶天外。”又指天上的仙境。
●阔。《云笈七签》卷十六:“混合空洞气,飞爽浮幽寥。”八幽寥◆( you liao)天空。谓寂静广阔。幽,寂静;篸植
●幽圆◆( you yuan)天的异称。幽,高深;圜,同“圆”,指天。唐·包佶《祀雨师乐章·迎神》:“陟降左右,诚幽圜。”
●玉界◆( yu jie)天空的美称。宋·张孝祥《浪淘沙》词“楼外卷重阴。玉界沉沉,何人低唱醉泥金?”亦指仙境。玉清◆( yu qing)天的别称。为道家所谓的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之一。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百官廷臣谢表》:“新炼娲妃之石,玉清仍是九层。”亦喻高洁。玉霄◆( yu xiao)天空的美称,谓高空碧如玉。亦指天界。唐·常建《古意》诗之二:“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宋苏轼《水龙吟》词:“向玉霄东望,蓬莱腌霭,有云驾,骖凤驭。”清·朱鹤龄《思陵长公主挽诗》:“誓依灵寝去,俄向玉霄行。”
●玉宇◆(yy)明净的天空。宋·范成大《残月至峰顶上》诗:“星落玉宇白,日生绮露丹。”南朝·宋·刘铄《寸以明月何皎皎》:“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宋·陆游江月歌》“露洗玉宇清无烟,月轮徐行万里天。”
●圆苍◆(yuan chang)指天。以其形似穹窿而色青,故名。唐·李贺《吕将军歌》:“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玉琦汇解:“圆苍,天也。”
●圆盖◆(yuan gai)指天。以天似圆盖,故称《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周郊祀乐章》:“告功圆盖,受命云坛。”元极◆( yuan)天空别称,谓天之极顶。唐·元洁《引极》诗之一:“天旷莽兮杏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上何有兮人不测,积清寥兮成元极。”
●元间◆( yuan jian)即玄间。天空。明·朱濂《云寓轩诗序》:“方外有道之士,茹术餐霞,捐去尘俗之累,翩翩然御风而游元间。”
●圆精◆( yuan jing)天空别名。精,日月的光华,借喻天空。《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圆精初铄,方始凝。”吕延济注:“圆精,谓天也。”《旧唐书·后妃传下·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伏惟先太后圆精挺质,方祇禀秀。”方祗,指大地。圆空◆( yuan kong)天空,天。古人以为天是圆的,故称唐·黄滔《融结为何岳赋》:“翻雪浪与霜涛,下方厚;拔重峰兼叠嶂,上列圆空。”方厚,指大地。宋·苏轼《记梦》诗:“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不信天形真箇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圆灵◆( yuan ling)天。《文选·谢庄月赋>》:“柔衹雪凝,圆灵水镜。”李善注“圆灵,天也。”柔祇,指地。元冥◆( yuan ming)太空,以其深远幽寂,故称。元,天。冥,深远幽寂。明·何景明《告咎文》“乘元冥以丞行兮,乃觐帝于太微。”
●元穹◆( yuan qiong)玄穹,苍天。明·张居正《贺瑞雪表》之一:“元穹锡祐,鉴一人昭格之城,灵泽敷祥,启万宇丰登之庆。”
●焘◆( yuan tao)犹圆盖,天的喻称,以其似圆盖,故称。圜,同“圆”。指天穹;焘,通帱”,覆盖。唐·柳宗元《天对》:“圜焘廓大,厥立不植。”
●圆天◆( yuan tian)天,与方地相对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三光,指日月星;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元天◆( yuan tian)苍天。元,大。《南齐书·曹虎传》“神运兆中,皇居阐洛,化总元天,方融八表。”清·姚鼐《杂诗》:“俯听深峥嵘,空曲巨声起,勃上充元天,下达幽泉底。”圆象◆( yuan xiang)天的别称。卢湛《时兴》诗:“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载,即大地圆宰◆( yuan zai)亦作“圜宰”。指天。古人认为天为圆形又主宰万物,故称。《旧唐书·音乐志三》:“有赫圆宰,深仁曲成。”
●圜则◆( yuan ze)犹天道,借指天。圜,同“圆”,指天。则,法则;规律。《楚辞·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朱熹集注:“圜,谓天形之圆也。则,法。九,阳数之极,所谓九天也。”
●云汉◆(yun han)云霄,指高空。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诗:“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也指银河。见该条。
●云天◆( yun tion)天空。以其有云,故称唐·岑参《过碛》诗:“黄沙碛里客行迷,西望云天直下低。”碛◆(),沙漠,沙堆。
●云霄◆( yun xido)高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
●林逋隐抚州孤山,常蓄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则入笼中。”
●中宸◆( zhong chen)太空。宸,北极星所在地,借指天空。汉·张衡《西京赋》:“消雰埃于中宸,集重阳之清澂。”澂◆( cheng),清澈。
●中天◆( zhong tian)高空中,当空。唐·杜甫《后出塞》:“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红楼梦》第四八回:“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中宇◆( zhong y)天宇,天空。《楚辞·王褒九怀·陶壅>》:“观中宇兮浩浩,纷翼翼兮上跻。”王逸注:“大哉天下,难偏照也。盛气振迅,升天衢也。”
●紫冥◆( ming)天空,高空。唐·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紫清◆( qiong)天上,谓神仙所居之处。唐·李白《春日行》诗:“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又指翰苑。紫穹◆( qiong)天,高空。谓云霞映日,天空呈现紫色。《宋书·乐志·乐舞歌》:“膺华丹,登瑞紫穹。”
●紫霄◆(zxia)天空的别称。谓高空云气在阳光照耀下呈现紫色;亦谓高空中为紫微桓所在之处。霄,云气、高空。晋、曹毗《马射赋》:“状若腾虬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骇扶木。”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霭,表里紫霄。”又指帝王宫殿。
●紫虚◆(z)天、天空的异称。三国·魏·曹植《游仙》诗:“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六翮◆(he)鸟的双翼。翮,本指鸟翼的茎,借指鸟翼。
●紫宙◆( zhou)天、高空的他称。南朝·梁·江淹《构象台》:“纲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群生。”唐·徐彦伯《南郊赋》:“告紫宙之成功,定皇天之宝位。” 天边 【天边】
◆( tian bian)指天空与地平线交界的无穷无尽的远处。不论其地边或水边,均以“天边”名之。南朝·梁·何逊《晓发》诗:“水底见行云,天边看远树。”唐·杜甫《天边行》:“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二·宾月堂》诗:“人生自是人间月,客亦天边寄此身
●天陲◆( tian chui)亦作“天垂”。天边。陲,通“垂”,边际。晋·左思《蜀都赋》:“火井沈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安有巢中,插翅飞天陲。”◆(kou),待哺的幼鸟。
●天垓◆( tian gai)天边,天际。垓,界限明·夏完淳《观涛》诗:“此乃水自沧溟来,长江如练浮天垓。”
●天极◆( tian1)犹天边,为天的极限之所在,故称。《北史·高丽传》:“高丽系诚天极,累叶纯诚,地产土毛,无王贡。”唐·柳宗元《唐绕歌鼓吹曲》之十“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又指天道的极限。亦为“北极星”名,见该条天际◆( tian ji)天边。《易·丰》:“丰其屋,天际翔也。”南朝·齐·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问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孤舟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明·张居正《皇贵妃发引鼓吹词》:“天际苍苍陵树,极目伤心处。”
●天角◆( tian jido)犹天涯。指遥远的地方。宋·周邦彦《解连环》词:“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亦谓天之一隅,或人体前额中央部位,即天庭。
●天界◆( tian jie)犹天际。晋·陶潜《酉岁九月九日》诗:“清气澄余滓,然天界高。”南朝·齐·张融《海赋》“淹汉星墟,渗河天界。”又犹上界,即天上。
●天杪◆(tian miao)天际。谓天的尽头处。杪,树枝的细梢,借指尽头。宋·张发《熙州慢赠述古》词:“潇湘故人未归,但目送游云孤鸟。际天杪,离情尽寄芳草。”
●天末◆( tian m)天边,亦谓天边尽头处。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倪◆( tian1)犹天边。倪,端,际。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遥见林虑山,苍苍夏天。”唐·岑参《宿铁关西馆》诗:“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天畔◆( tian pan)犹天边。指遥远的地方。唐·宋之问《新年作》诗:“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唐
●事》诗:“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风浪雨冥冥杜甫《即天浔◆(tian xun)天涯。浔,水边。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销神躬于让末,散灵魄于天浔。”汉·许慎《淮南子注》曰:“浔,涯也。”唐·王勃《出境游山》诗之二:“振翮凌霜吹,正月伫天浔。”
●天涯◆( tian ya)天边,极言其遥远。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出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翻若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垠◆( tian yin)天边,指极远的地方。垠,边际,边界晋·张协《七命》:“尔来踰天垠,越地隔。”唐·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若凭南辕使,书札到天垠。”
●天隅◆( tian)犹天边。多用以指极远的地方。晋·张华《鹪鹩赋》:“鹪螟巢于蚊睫,大鹏弥乎天隅唐·杜甫雨》诗之三:“物色岁将晏,天隅人未归。” 天道 【天道】
◆( tian dao)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与“人道”相对称。道,有道路,方法,法则,规律之义。天道观历来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天道是自然及其发展的规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鲸鱼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王充《论衡·乱龙》);一种认为天道是支配人命运的上天意志的表现,是吉凶祸福的征兆,如:“天道福善祸谣,降灾于夏”◆(《书·汤诰》):“道之大原在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据此,其异名也包含这两种观点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天理、天意、天象、天气等义。《易·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天理)《庄子·庚桑处》:“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然哉?天道已行矣。”◆(自然法则)《国语·周语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天象)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天气)
●乾道◆( qian dao)即天道,阳刚之道。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乾道应,坤马来,度玉关,升玉台。”唐玄宗《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诗:“乾道运无穷,恒将人代工。”清·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大彖》何不言万物资始各正性命,而必系之乾道变化之下?”
●乾纲◆(qian gang)天的纲维,天道。纲,本指纲绳,借指法则。《晋书·华谭传》:“圣人之临天下也。祖乾纲以流化,顺谷风以兴仁。”祖,效法,学习。乾纲,又指国政,见“政权”条。亦指朝纲,君权。
●乾式◆(qian shi)犹言天道,即天之法则。乾,指天;式,
●法式,规则。《宋书·礼志三》:“惟皇配极,惟帝祀天,故能上稽乾式,照临黔首。”黔首,指百姓。
●乾维◆( qian wei)天的纲维,天道。唐·李义府《在巂州遥叙封禅》诗:“飞声总地络,腾化抚乾维。”明·李东阳《送伍广州诗序》:“乾维所覆,地络所至,其间名山胜地遗迹巨浸,固未易以枚举。”又指“朝纲”、“君权”、“西北”。
●乾行◆( qian xing)犹乾道,天道。《易·同人》:“同人于野,享,利涉大川,乾行也。”晋·陆云《岁暮赋》:“夫何乾行之变通兮,昏明迭而载路。”宋·叶适《代端明上遗表》:伏望皇帝陛下法泰道云裁成,体乾行之变化。”明·杨慎《贞靖李君阡赞》:“乾行有终日贞,正直共好曰靖。”
●乾仪◆( qian yi)乾,天;仪,法度。指天道,天纲。唐·武则天《唐享昊天乐》之三:“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唐·王起《炼石补天赋》:“定彼乾仪盖俟至圣之主。”亦喻“帝王”,见该条。
●乾则◆( qian ze)即天道。汉·班固典引》:“上稽乾则,降承龙翼。”李善注:“言陶唐上能考天之则,下能承龙之法也。”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赫矣天光,爱辉其群。笃生圣皇,二汉之微。稽度乾则,诞有灵芝。”
●太极◆(taij1)《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据此,太极为万物的本原。宋理学家则认为太极是“理”,亦即天道、天理。太,至大;极,准则。《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又指“天宫”、“元气”,见各该条。
●太清◆( tai qing)天道,自然。《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抱其太清之本而无所容与,而物无能营。”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或元气之清者。又指“天空”,见该条。天轨◆( tian)犹天道。《汉书·扬雄传》:“惟天轨之不辟兮,何纯絜而离纷。”颜师古注:“天轨,犹言天路。”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三》:“天轨,犹天道也。辟,明也言天道不明,故使纯絜之人遭此难也。”
●天经◆( tian jTng)天之常道。经,常道,义理、原则。《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注:“经者,道之常。”汉·班固《典引》:“躬奉天经,淳睦变章之化洽。”天理◆(tian)天道。自然法则。《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南朝·梁江淹《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大字寺园》:“其水其木,至今犹存,而日堂日亭者,无复仿佛矣!岂因于天理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不可恃邪?”又指“天性”、“道义,见各该条。又为星名。
●天路◆(tian)犹天道,上天的法则。汉·班固《幽通赋》:“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轨”李善注引刘德:“人道既然,仰视天道,又同法也。”《宋书·律历志中》:“是以臣前以制典余日,推考天路,稽之前典验之食朔,详而精之,更建密历。”又指“京城”,见该条。
●天术◆( tian shu)犹天道。《后汉书·隗嚣传》:“盖天为父,地为母;祸福之应,各以事降。莽明知之,而冥昧触冒,不顾大忌,诡乱天术,援引史传。”唐·孟郊《吊之鲁山》诗之六:“善教复天术,美词非俗箴。”
●天统◆( tian tong)天道,天理。《后汉书·郎传》:“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不用之,则逆天统,违人望。”天彝◆( tian)犹天理,天常。彝,常道,法度。宋·苏轼《次韵黄鲁直岁寒知松柏》:“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元·高明《琵琶记·五娘书馆题诗》:“风木有余恨,连理天傍枝,寄语青云客,填勿乖天彝。”
●天则◆( tian ze)犹天道。自然法则。《易·乾元》:“乾元用见,乃见天则。”唐·杨炯《浑天赋》:“俯察人事,仰观天则。”清·黄宗羲《郑兰皋八十寿序》:“时有常变,势有顺逆,德有刚柔,类有邪正,然此中各有自然之天则。”又指天子的法令。
●道◆( yuan dao)天道。圜,同“圆”,指天。宇宙自然运行之常道。亦借指君主顺应天道所实行的统治方法。吕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日夜一周,圜道也。” 天帝 【天帝】
◆( tian)某些宗教和迷信者所认为的天上的最高主宰者,宇宙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上帝、天皇等等。《荀子·政论》:“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唐·李白《枯鱼过河泣》诗:“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苍昊◆( cang hao)谓天帝;以“苍天”代指天帝。《梁书·武帝纪》:“迁虞事夏,本因心于百姓;化殷为周,实授命于苍。”亦指天。见“天”条。
●大帝◆(dad)天帝。《公羊传·宣公三年》:“帝性不言。”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秦穆公而觐之,响以钧天广乐。”薛综注:“大帝,天也。”唐·元稹《青云驿》:“大帝安可梦,阊阖何由跻。”亦为对上古圣德帝王的敬称如对尧、舜、禹,均可称为大帝。
●帝皇◆(di huang)指天帝。《晋书·文苑传·成公绥》“帝皇坐于紫宫,辅臣列于文昌。”《隋书·天文志上》:“紫宫帝皇之居,太微为五帝之坐。”又指天子,皇帝,见“帝王”条。亦为三皇五帝的合称。
●古帝◆(gud)天帝。古,天。《逸周书·周祝解》:“天为古,地为久。”《诗·商颂·玄鸟》:“古帝命五汤,正域彼四方。”郑玄笺:“古帝,天也。天帝命有威武之者成汤,使之长有邦域,为政于天下。”马瑞辰通解:“正义云引《尚书纬》云:‘日若稽古帝尧。古,天也……,古帝,犹言昊天上帝。”亦指前代帝王。见“先王”条。
●后帝◆(houd)天帝;上帝。后,君主。《诗·鲁颂·闷宫》:“皇皇后帝,皇祖后稷。”郑玄笺:“皇皇后帝,谓天也。”《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楚辞·天问》:“何献蒸骨之膏,而后帝不若。”王逸注:“后帝,天帝也。”
●上帝◆( shang di)天帝异名。《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国语·晋语八》:“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百辟,百君。辟,帝位君主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上》:“愚以为天不言,以灾异为谴,先政之治乱主之得失,皆上帝所伺而应以灾祥者也。”
●上灵◆( shang ling)上帝;神灵。晋·傅玄《晋郊祀歌夕牲歌》:“天命有晋,穆穆明明。我其夙夜,祗事上灵。”《魏志·礼志三》:“王子之尊,躬行一日,固可以咸彻上灵,贯被幽显。”宋·宋祁《阳郊就成颂》:“裴回常羊延上灵,至诚感通对殊休。”裴回,即“徘徊”;常羊,即“常徉”,来回走动休,吉庆,福禄。《镜花缘》第八八回“邀金基州之上灵,芙蓉城之仙举。”
●上皇◆(《shonghuong《)天帝。犹上帝。《庄子·天运》:“监°。
●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南朝·宋·谢灵运《七里》诗:“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上天◆( shang tian)上帝,天帝。《书·仲虺之诰》:“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天下。”又指“天空”,见该条。亦作“登天”。
●上宰◆( shang zai)上天,天帝。《隋书·高祖纪上》:“天合天大地大,其德者圣人,一阴一阳,调其气者上宰。”又指朝廷大臣,见“宰相”条。
●太上◆( tai shang)指天帝,上帝明乌斯道《月下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其亵漫,将命六丁取之。”天皇◆( huang)天帝。《史记·周本纪》:“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殄◆(tin),断绝,消除。《后汉书·张衡传》:“叫帝阍使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李贤注:“天皇,天帝也。”帝阍◆(hun),天门守护者;,开觌◆(d),见面明何景明《七述》:“天皇之庭,广漠之墟,有山焉。”亦指“帝王”,见该条。又指古帝。为三皇之一。
●玉帝◆(yudi)天帝。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唐·王维《金屑泉》诗:“翠风翊文螭,羽节朝玉帝。”玉清,为“三清”之一。道家谓天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为天帝所居。
●玉皇◆(yu huang)玉皇大帝,即天帝。为道教所称。唐·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元父◆(yuan fu)天帝。唐·李贺《绿章封事》诗:“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王瑜汇解:“元父谓元气之父,即天帝也。”
●神◆( yuan shen)天帝,大神。元,大天。南朝·宋颜延之《迎送神歌》:“告成大报,受釐元神。”釐◆(11),赐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帝临中坛,受釐元神。” 天地 【天地】
◆( tian di)天和地的合称。指大自然,人类社会或整个宇宙。《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队同“坠”,落下。《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也。”清·吴伟业辟乱》诗之一:“归去已乱离,始忧天地小。”
●大化◆( da hud)指天地,以天地能化育万物,故称。又引申为指宇宙、大自然。三国·魏·曹植《九愁歌》:“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晋·陶潜《神释》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清·周亮工《岁暮远为客嘉平廿四日赋》:“昭昭大化内,岂有私阳春。”
●大铲◆(da)亦作“大炉”。喻天地。语出《庄子大宗师》:“今以天地为大,以造化为大冶,恶乎无往而不可哉?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大覆载之间,占风讷费。”费,即“赆”◆(jin),古代拜会人或归别时所执之礼品。唐·杜甫《遣怀》诗:“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大造◆( da zdo)指天地,大自然。南朝·宋·谢灵运《宋武帝诔》:“业盛曩代,惠侔大造,泽及四海,功高八表。”唐刘长卿《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诗:“大造功何薄,长牟气尚冤。”明·李东阳《殿试读卷东阁次都宪屠公韵》:“文章妙极寰区选、陶冶同归大造仁。”清·黄景仁《大造》诗:“大造视群生,各如抱中儿。”
●大宅◆( da zhai)指天地,宇宙。以其为万物所居,故云。《后汉书·马衍传》:“游精神于大宅兮,玄妙之常操。李贤注:“大宅,谓天地。”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五》:“大哉神乎一念而赫日,一言而雷霆,一举动而气满大宅。”又指“府第”和“脸”。
●二象◆(er xiang)指乾坤,天地。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二:“神仙易致而人德难全,是故二象虽分,其间犹混。”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禅》:“配乎二象,不能迁必至之期,参乎两嚁,不能稽有常之动。”两嚁,指日月。
●二仪◆(eryi)指天地。晋·成公绥《天地赋》:“何阴阳之难测,伟二仪之奓◆(奢)阔。”三国·魏·曹植《惟汉行》“太极定二仪,清能始以形。”《周书·武帝纪上》:“二仪创辟,玄象著明。”明·王慎中《游白鹿洞》诗:“境闲百虑空,意惬二仪广。”清·钮琇《孤媵·不言》:“二仪之英,五材之精,在地为石,在天为星。”又指日、月。见该条。
●盖壤◆( gai rang)犹天地。盖,指天;壤,土地,指地唐·韩愈《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以献》:“威风挟惠气,盖壤两劘拂。”
●光岳◆( guang yue)天地。光,指三光:日、月、星,指代天;岳,五岳,指代地。以三光五岳指天地。元·马瑞临《文献通考>自序》:“光岳既分,风气日漓。”明·邵璨《香囊记·家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观省名行,有缺纲常。”洪炉◆(hong)犹言天地。以其能造成万物,冶炼人才,故称。语出《庄子·大宗师》:“今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晋·葛洪《抱朴子·勖学》:“鼓九阳之洪炉,运大钧乎皇极。”引申为陶冶锤炼人才的环境。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后皇◆(hou huang)天地的代称。后,后土,指地;皇,皇天,指天。实为皇天后土之省称。《楚辞·桔颂》:“后皇嘉树,桔徕服兮。”王逸注:“后,后土;皇,皇天也。”宋·范成大《峡石铺》诗:“后皇嘉树不易熟,野草何为搀岁功!”寰宇◆( huan yu)犹言宇内,天下。寰,极其广大的境域;域,上下四方,亦指天地《南史·梁简文帝等纪论》:“声振寰宇。”
●坤乾◆( kun qian)即乾坤,指天地。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宋·曾巩《谢章伯益惠砚》诗:“圣人智出造化先,始独俯仰吾坤乾。”明·宋濂《景祜庙碑》“民拜愿公毋我捐,俾禾如茨黍蛇蟠。疾害不作福祜緜,公名不朽同坤乾。”清·恽敬《前光禄寺卿伊公祠碑铭》:“阳明之弊,颠倒狂圣,反覆坤乾。”又为古书名。
●两仪◆( liang1)指天地或阴阳。《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日两仪,谓两容仪也。”
●冥钧◆( ming jun)犹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冥,苍茫,高远。钧,天。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养灵根于冥,除秀慕于接物,削斥浅务,御以愉慔,为乎无为,以全天理。”用以自勉。
●乾坤◆( qian kun)亦作“乾巛◆(kun)。天地的别称,语出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汉·班固曲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三光,日、月、星。《孔子家语·执辔》“保虫有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巛,古“坤”字。金·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谕鬼》:“岂乾坤两大中,凶顽任尔。”
●穹壤◆( qiong rang)天地。穹,天穹,指天;壤,土壤,指地。宋·尹洙《答光化军致仕李康伯率府书》:“某泊于风波,自取放逐,阁下齿发未衰,遗荣养高,同处兹世,其识虑扬去,何穹壤之异也。”
●叁两◆( san liang)指天地。为“叁天两地”之省称,即《易》卦立数之义。《易·说卦》:“叁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孔颖达疏:“倚,立也。即用蓍求卦,其揲蓍所得,取奇数于天,取耦数于地。”揲蓍die sh),数草而分之。,蓍草,即锯齿草,古取其茎作占ト之用。耦,同“偶”。 宋·张载《正蒙·叁两》:“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叁,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即地所以为二,因有刚柔男女。天所以为三,因太极和日月明·杨慎《艺林伐山四七叁两》:“《春秋纬》,诸俟上象四七,三公寅亮三两。
●四七,谓二十八宿。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幽赞叁两,功则宏矣。”
●上下◆( shang xia)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李贤注:“上下,天地也。”天隆◆( tian di)亦作“天墬”。天地。墬,墬,古“地”字。汉·严忌《哀时命》:“生天墬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汉·刘向《九叹·离世》:“余辞上叁于天墬兮,旁引之于四时。”《汉书·郊祀志下》:“天墬之祀。”颜师古注:“墬,古地字也。”
●天壤◆( tian rang)天地。壤,土地。指大地。《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战国策·齐策六》:“故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敝也。晋·张华《鹪鹩赋》:“普天壤以遐观,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宋苏轼《何公桥》诗:“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又喻相差悬殊。
●玄黄◆( xuan huang)指天地。《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玄,为天色,指天;黄为地色,指地。汉·扬雄《剧秦美新》:“玄黄剖判,上下相呕。”唐·杨炯《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明·宋濂《燕书四十首序》:“玄黄之间,事变无垠。”又指“血”、“战乱”,见各该条。亦泛指颜色
●玄域◆( xuan yu)犹天地。玄,天;域,地区,大地。前蜀·贯休《读<杜工部集>》诗之一:“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岂飞玄域橐,夺得古人旗。”
●玄造◆( xuan zdo)指大自然,天地。《易·坤》:“天玄地黄。”玄,指天;造,造化,犹大自然,重在指地。唐·刘禹锡《祭虢州杨庶子文》:“我今泛然,一委玄造。”明·方孝儒《邻父携酒相顾》诗:“世运有降替,玄造岂不仁。”又指“恩”、“天德”,见“恩泽”条。亦指造化,天意。
●霄壤◆( xido rang)犹言天地。霄,云霄,指天;壤,尘壤,指地。元·张养浩《得子强也书诗以之》:“缅恩霄壤间,实与逆旅均。”后常用以形容差别很大。
●宇宙◆(yu zhou)天地。宇,指上下四方,指一切空间;宙,古往今来,指所有的时间。《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缔,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清·黄遵宪《杂感》诗:“茫茫宇宙间,万事等儿戏。”
●圆方◆(yuan fang)亦作“圜方”。指天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语出《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书·律历志上》:“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圜方乃成。”唐·刘禹锡《楚望赋》:“圆方之相涵,游气杳冥。元化◆( yuan hud)即玄化,犹言造化,指天地。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清陈梦雷《木瘿瓢赋》:“元化之纷纶兮,阴阳运而参差。”纷纶,杂乱。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诸公以英才骏足绝世之学,高蹑紫清,黼黻元化,固自其所。”
●造化◆( zao hua)本指“创造化育”、“运气福分”。也指天地,大自然。唐·杜甫《望岳》:造化钟灵秀,阴阳割昏晓。” 天宫 【天宫】
◆( tian gong)谓天上的宫殿,为天帝神仙之所居;又指天上宫廷,即天廷。《宋书·夷蛮传·诃罗陁国》:“台殿罗列,状若众山。庄严微妙,犹如天宫。”
●帝宫◆(di gong)天宫。以其为天帝之宫,故名。《庄子知北游》:“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楚辞·远游》:“排帝宫与罗囿兮,生县圃以眩天。”又指“京都”。亦为星辰名,指太微垣。县,同“悬”。
●帝庭◆(di ting)即天庭。帝,指天帝。《书·金》:“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孔传:“汝元孙受命于天庭为天子。”又指“朝廷”,见该条。
●九阙◆(jiu que)指天宫南朝·齐谢《郊祀曲》:“整跸游九阙,清箫开八埏。”八埏◆(yn),八方极远之地。九阙,又指皇城。九霞◆(jix)本指九天云霞,借指天庭。唐·曹唐《小游诗》之二七:“共爱初平住九霞,焚香不出闭金华。”明·屠隆《毫记·仙宫列奏》:“长清宫殿九霄高,玉珮群真绛节朝。”
●清都◆(qngd)天帝所居之宫阙,即天宫。《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也指帝都,见该条。
●太极◆(taij)谓天宫,仙界。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晋·葛洪《抱朴子·吴失》:“园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又指“元气”、“天道”见各该条。
●太仪◆(taiy1)天宫,即天帝的宫庭。《楚辞·远游》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阊。”王逸注:“太仪,天帝之庭,习威仪之处也。”唐·吴筠《游仙诗之十二:“停骖太仪侧,整服金阙前。”
●天府◆( tian)指天廷,古人以为天上亦如人间设有朝廷,故称唐·康骈《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其后有判词云:崔道枢所害两龙,事关天府,原之不可……。”雨龙,指所食之井鱼。封神榜》第六五回:“凤街丹诏离天府,玉敇金书降下来。”又指朝廷,见该条。
●天庭◆( tian ting)亦作“天廷”,天上的宫庭,天帝的朝廷。汉·扬雄《甘泉赋》:“积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府兮逐群神。”亦指“天空”、“朝廷”,见各该条。
●玄府◆( xuan fu)指天宫或神的居处玄,天。明·叶宪祖《鸾锟记·订》:“玄府仙人碧玉房,紫霞衣覆白霓裳。”玉宸◆( yu chen)天上宫阙,即天宫宸,本指北极星所在地,指代天帝处所。唐·白居易《和微之晨霞》诗:“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阙?”也指帝王宫殿,见该条。 天门 【天门】
◆( tian men)谓天庭之门,或天上宫殿之门《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经纪山川,蹈腾昆命,排阊阖,沦天门。”高诱注:“天门,上帝所居紫微宫门也。”唐·韩愈《孟东野夫子》诗:“乃呼大灵龟,骑云款天门款,扣。又指皇宫之门,见“宫门”条。亦指“心”,见该条。闾圈◆( chang he)亦作“阖”。传说中的天门。《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亦指皇宫正门。汉·张衡《西京赋》:“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阖。”薛综注:“宫门立阙以为表,者,言高远也。”也泛指门。《说文门部》:“楚人名门皆曰阊阖。”《汉书·扬雄传上》:“西驰阖。”
●帝闾◆(di chang)天门。亦指宫门。阊,天门,皇宫正门。明·吴骐惑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下土栖蓬宝,无因叫帝。”清·魏源《偶然吟》之十八:“帝不可达,泪若天河翻。”
●帝关◆(di guan)天门、宫门。南朝·梁·江淹《倡妇自悲赋》。“于是怨帝关之遂岨,怅平原之何极。”唐·张乔《哭陈陶》诗:“神理今难问,予将叫帝关。”
●帝阁◆(dhun)天门。即天帝的宫门阍,看守天门的人。《文选·<扬雄传>》:“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李善注引服虔曰:“令巫祝叫呼天门也”清·黄遵宪《庚辰诸君子约游赋此》诗:“高山九即好痛哭,相继呼天叩帝阍。”又指“宫门”,见该条。
●九◆( jiu chang九天之门。指天。清·龚自珍《赠太子太师涿州卢公神道碑铭》:“我书公劳,十不六七,塞满九阊。”亦指“朝廷”’见该条。
●九闳◆( jiu hong)天庭的大门。《汉书·扬雄传》:“不阶浮云,翼疾风,虚举而上升,则不能胶葛,腾九闳。”颜师古注:“九闳,九天之门。”清·黄宗仁《平定两金川》诗:“天怒赫斯开九闳,桓桓御武厥命卿。”
●九◆( jiu hun)九天之门。亦指九天。唐·刘禹锡楚望赋》:“高莫高兮九阍,远莫远兮故园”清·钮琇《觚续编》卷三:“常恨羽翼未生,九难叩。”又喻朝廷。
●九门◆(jiu men)天门。唐·李白《梁甫吟》:“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宋·梅圣俞《冬雷》:“欲叩九门阵,恨身无鸟羽。”
●九籥◆( jiu yue)亦作“九钥”,指天门。宋·吴聿《观林诗话》:“天门有九,故九籥。亦泛指宫门。”
●列缺◆( lie que)天门,古谓上天的裂缝,故称。《楚辞·远游》:“上到列缺兮,降生大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列缺,天门也。”又指“闪电”,见该条。
●天闾◆( tian chang)天门。明·张居正《圣人出》:“龙飞清汉,矫翼天阊。”清·曹寅《雪晴踏月归西堂》诗之一:“乍阖天乌未栖,朦胧霁色树全迷。”又指皇宫大门。见“宫门”条。
●天扉◆( tian fei)天门。扉,门。《旧唐书·音乐志三》:“式乾路,天扉,回日驭,动云衣。”又指帝王宫殿门。见“宫门”条。
●天关◆( tian guan)犹天门。北周·庾信《周祀圜丘歌·雍乐》:“回日辔,动天关。”唐·郊《杏殇》诗之七:“灵凤不衔诉,谁为叩天关。”宋·叶适《赠祈雨妙黎》诗:“旁搜潭洞搅龙蛰,鞭雷走电开天关。”又指“宫廷”,见“宫殿”条。亦指险要的关隘。
●天阁◆( tian hun)天宫之门元萨都刺《避暑乌石山饮天章台》诗之二:“题诗向天,奎光射瑶席。”奎光,犹文采。奎星宿名,主文章;天阍,又指帝王宫殿大门。见“宫门”条。天扃◆( tian jiong)天门。扃,门。喻朝廷。明·吾邱瑞《运记·太真绝裾》:“贤主遭凶,忠魂幽愤,腑肺忧萦。却叩天扃,快惬九京赍恨。”
●天间◆( tian kun)犹天门,汉·扬雄《甘泉赋》:“开阃决兮地垠开,八方协兮万国谐。”唐·李白《明堂赋》:“颓沓,若嵬若,似天地门之开阖。”光◆( long cong,高峻的样子。嶪◆(ye),高壮。清·魏源《关中览古·南山龙湫》诗:“目非奥天阃,奚以专地轴。”
●玄门◆( xuan men)天门,玄,幽远。《汉书陈汤传》东莱郡黑龙冬出,人以问汤。汤曰:‘是所谓玄门开,微行数出,出入不时,故龙以非时出也。”又指佛教,道教,见各该条。也指墓门或高深境界。
●玄阙◆( xuan que)天门。玄,天;阙,宫门。引申指天帝或神仙住所。《楚辞·刘向九叹·远游》:“选鬼神于太阴兮,登阖于玄阙。”太阴,指月亮。王逸注:“俱登于天门入玄阙,拜天皇受诲也。”南朝·梁·沈约《与陶弘景书》:“方当名书绛简,身游玄阙。”又指“肾”,见该条。 天命 【天命】
◆( tian ming)上天的旨意。古代有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必须听命于天。《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也有人把“天命”当成自然规律。《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限于古人的认识能力,“天命”及其异名的意义,仍以前者为主。天命又指“天赋”、“天年”、“旧律”,见“天资”、“寿命”、“法则”各条。
●宝命◆( bao ming)天命的美称。《书·金縢》:“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蔡沈集传:“宝命,即帝庭之命也。谓之宝者,重其事也。”南朝·梁·沈约《贺齐明帝登祚启》:“运尧心以临亿兆,敷舜烈以膺宝命。”唐·韩愈《顺宗实录一》:“陛下以圣德至孝,继受宝命。宜奉天命约束,以时听断,不可以文从之。”亦指皇帝“诏令”。见该条。
●大命◆( da ming)天命。《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极大命,抚绥万方。”孔传:“天视汤德,集王命于一身。”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李善注:“大命,谓天命也。”又指“大事”、“寿命”、“规律”,见各该条。
●大运◆(da yun)谓天命。《史记·天官书》:“日月晕适,云气,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后汉书·明帝纪》:“朕承大运,继体守文。”《隋书·天文志下》:“后宣武继崩高祖以大运代起。”明·归有光《史称安隗素行何如》:“岂非其节有余而权不足,回斡大运,拨乱反正之方有所短耶?“又犹时运,好运。亦指天体运行。
●帝命◆(di ming)犹天命。天帝的意志。《诗·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亦指天子的命令。
●命理◆(ming)天命,自然法则。《天韬·龙韬》:“因能受职各取所长……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又指“命运”。见该条。
●乾命◆( qian ming)犹天命。乾,天。《晋书·慕容儁载记》:“功格皇天,勋侔高祖。恭承乾命,有何不可?”
●天分◆(tian fen)犹天命分,职分。《旧唐书·黄传》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寡人若也无天分,公然万事不言论。”
●天明◆( tian ming)犹天命;天道。《书·大诰》:“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左传·哀公二年》:“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艾◆(y),通“刈”◆(y),铲除,诛杀。《墨子·尚同下》:“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孙让间诂:“王云:天明,天之明道也。”又尊称“帝王”。见该条。亦指天之光辉,如:日、月、星等。天时◆( tian sh)犹天命。《汉书·王莽传下》:“惟是言之,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周书·李穆传》:“周德既衰,愚知共悉,天时若此,吾岂能违天。”宋·秦观《贺苏礼部启》:“殆亦天时之有数,岂伊人力之能为。”亦指时序、气候、等等。天性◆( tian xing)犹天命。《书·西伯裁黎》:“不虞天性。”孔颖达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南朝·宋·谢灵运《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贫富岂相讥。”唐·杜甫《清明》诗之一:“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浊醪◆(),浊酒。天性,又指先天具有的品质和性格。
●天意◆( tian yi)犹天命;即上天的旨意。《汉书·礼乐志》:“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也指帝王的旨意。
●天运◆( tian yun)犹天命;自然气数。《六韬·顺启》:“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迁。”晋·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尽林中物。”又指天体的运转。
●天旨◆( tian zhi)上天的旨意,犹天命。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故谨述天旨,因言其致云。”《南史·颜延之传》:“末虑上闻,内怀猜俱,伪请柬牧,以天旨。”
●玄运◆( xuan yun)天玄,天命。玄,天;运,运命。晋·郗超《奉法要》:“宿缘玄运,信同四时。其来不可御,其去不能止。”《北齐书·文宣纪论》:“东魏之地,举世乐雅,曾未期月,玄运集已。”
●元命◆( yuan ming)天之大命。元大《书·多土》:“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至罚。孔传:“其惟废其天命,下致天罚。”孔颖达疏:“言天不复助桀,其惟废其大命,欲绝夏祚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竞竞,不遑假寝。”宋·曾巩《进奉同天节银绢状》:“元命在躬,方启龙兴之运。”又指“长寿”,见该条。
●元运◆( yuan yun)犹天运,天命。元,天。清·侯方域《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阙里群臣谢表》“风生泗水,初倩元运之笙镛,神降尼丘,永式遐心之金玉。”
●真命◆( zhen ming)天命。唐·储光羲《哥舒大夫颂德》诗:“天纪启真命,君生臣亦生。” 天书 【天书】
◆( tian shu)谓上天降下能解困厄和疑难的由神仙写的文字或著作。亦指现实的文理玄妙,深奥的著作。也用以讽刺令人莫名其妙文理不通的文字。帝王的诏书亦称天书。其异名只列第一义项。《隋书·经籍志四◆(元始天尊所说之经)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宋史·真宗纪二》:“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
●丹书◆( dan shu)天书。以其用朱笔写成,故称。《大戴礼记·武王践祚》:“◆(武王)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曰:‘黄帝颛顼之道存乎?…师尚父曰:‘在丹书”又指帝王颁发给功臣的证书。如“丹书铁契”之类。
●帝书◆(dish)天书·帝,天帝,指代天。为道家之传说。《云笈七签》卷七:“皇文帝书,皆出自然。”
●帝文◆(di wen)上天所降的文字。指天书、图纬。帝,天帝。《后汉书·班彪传》:“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神珍,报皇图,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唐·张说《大政舞》诗:“放赫元命,权舆帝文。天齐八柱,地半三分。”
●玄文◆( xuan wen)犹言天书,玄,天;深奥,玄妙。明·高启《梦游山》诗:“命与卫叔卿,共读《金蕊篇》,玄文不可识,谪归一千年。”又指“诏令”、“天象”,见各该条。 天下 【天下】
◆( tian xid)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亦指全世界。《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陈胜奋臂一呼,天下沸腾。”宋·梅尧臣《送师直之会稽宰》:“天下风物佳,莫出吴与越。”
●魏·嵇康《琴赋》:“详观其区土之所产毓,奥宇之所宝殖。奥宇◆(oyu)犹宇内,天下。奥,室内深处;深远。三国八◆( ba hong)指天下。八方极远之地。纮,本为维系大地的纲绳,指地之极处;又为宏大。《旧唐书·崔慎由传》:“早致万乘归京,以副八纮恳望。”宋·仲淹《六官赋》:“王者富有八纮,君临万国。”又指八方,极远之地,见“八方”条。八溟◆( ba ming)本为“八海”,借指天下,溟,指海。清·魏源《在武记》卷六:“城环万里,富雄八溟。”见“八海”条。
●八区◆(baq)天下。区,即八方地域。宋·王安石《寓言》诗之十一:“行失几席间,恶名满八区。”又指“八方”见该条。
●八瀛◆( ba ying)本指天下湖海,借指天下。古谓中国四方四隅环于瀛海,故称。清·赵翼《古诗》之十:“北又昔所无,今且遍八瀛。”参见“八海”条。
●大宇◆(dy)亦作“大寓”。指天下,王朝。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皇纲不振,大宇中倾,皇帝殉社稷,皇后父子俱死君父之难。”
●裹甸◆( huan dian)犹寰内,天下。甸,古指京城方五百里以内的地,也指郊外广大地区。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策而去城䦷。”,古代城门外,。
●层的曲城。李善注:“《尚书》曰:‘五百里甸服。孔安国曰: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
●寰海◆( huan hai)海内,天下,全国南朝·梁·江淹《为建平王庆明帝疾和礼上表》:“仁铸苍岳道括寰海。”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清·龚自珍《地丁正名》:“寰海之内,无一人不复者也,仁莫大焉!”
●寰内◆( huan nei)引申指天下。寰,指宇宙,为无限时空的总和,故指天下,以代表全国或全世界《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后汉书·孔融传》:《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晋·左思《魏都赋》:“殷殷寰内,绳绳八区,锋镝纵横,化为战场。”
●寰区◆( huan)天下;人世间。唐·杜甫《解闷》诗之八:“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清·戴名世《<巢青阁集>序》:“永嘉山水,秀绝寰区。”
●寰县◆( huan xian)宇内;天下。县,赤县指全国。唐·褚亮《享先农乐章·肃和》:“神之听之,福流寰县。”唐·杨炯《奉和上元宴应诏》:“深仁洽蛮徼,恺乐周寰县。”寰埏◆( huan yan)犹寰宇,天下。指全国或全世界。埏,大地边际。唐·王勃《拜南郊颂》:“恩周宇宙,乐极寰埏。寰瀛◆( huan ying)犹“寰海”。天下;全世界。瀛,海。晋·崔棁《晋朝飨乐章·三举酒》:“朝野无事,寰瀛大康。”唐·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诗:“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宋·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于是露刃者胆丧,控弦者骨惊,谓令公尚临于金甲,想可汗未厌于寰瀛,顿释前憾,来寻旧盟。”又指“疆域”、“尘世”,见“国界”、“人世”条。
●寰宇◆( huan yu)犹言天下。旧指全国,今亦指全世界。汉·焦赣《易林·升之临》:“权既在手寰宇可驱。”唐·骆宾王《帝京篇》诗:“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明·张四维《双烈记·访道》:“敢将长剑撑寰宇,欲挽天河洗甲兵。”寰域◆( huan yu)天下。谓无限广阔的地域。南朝·梁·江淹《为萧重让扬州表》:“寰城之治未缉,街县文讼方兴。”唐·王勃《梓州通泉县惠善寺碑》:“天地定位,君臣作极。道在岩廊,功霑寰域。”岩廊,即庙堂,指朝廷。又指范围,区域。
●寰中◆( huang zhong)宇内,天下。寰,天下;宇宙。晋孙绰《喻道论》:“焉复睹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玄照乎?”唐王勃《拜南郊颂序》:“天下黎人,知四海之安乐,寰中殊域,奉三灵之康泰。”清·龚自珍《保甲正名》:“械斗之风,宋世早有之;不但闽粤,且遍寰中,寰中何能一日安?”
●六合◆(ihe)本谓上下四方,借指天下人世间汉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搞朴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唐·李白《古风》之三:“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清·潘《赠杜于皇》诗:“男儿无家复无国,六合飘然一孤客。”
●四表◆(si bido)泛指天下,全世界。谓四方之外。唐·李德裕《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又指四方极远之地,见“四方”条。
●四方◆( si fang)天下。《易·》:“后以施命诰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高诱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又指东西南北四方。
●四海◆( si hai)犹言天下;指全国各地。《书·大禹谟》:天命敷于四海,承于地。”《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细微,诛暴逆,平定四海。”唐·李绅《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天宇◆( tian yu)犹天下,指全国或全世界。宇,指上下四方的整个空间。《宋书·乐志二》:“泽沾地境,化充天宇。”又指“天空”、“京城”,见各该条。
●一元◆( yuan)指天下。元,天。即在一个天底之下。《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夷一元之穷灾,拯六合之沉溺。”夷,消除。六合,指上下四方,亦为天下一元,又为万物的本原。
●宇甸◆( yu dian)环宇;天下。甸,泛指郊外广阔地域。《隶释·汉范式碑》:“◆(范式)立德隆礼,树节宝真。志谅足以弼国,笃友足以辅仁。用能昭其洪懿,声充宇甸接华彦于《妆坟》,润枯毙于荆汉。
●宇寰◆( yu huan)环宇,天下。宋·潘音《真觉寺访蔡上人》诗:“为寻支遁扣禅关,趺坐观空出宇寰。”趺◆(f)坐,双足交迭而坐。趺,足背。
●宇内◆(ynei)即天下,谓宇宙之内的广阔地域,故云。《韩非子·解老》:“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专脩长。”
●宇县◆( yu xian)犹言天下。宇,宇宙;县,赤县,全国《史记·秦始皇纪》:“大矣哉!宇县之中,顺承圣意。”唐·韩愈《贺册尊号表》:“除划寇盗,宇县清夷,可谓戡定祸乱矣。”宇宙◆( yu zhou)犹言天下,谓无限广阔的空间和与之相应的无限时间。国家。南朝·梁·沈约《游沈道士馆》诗:“秦皇御宇宙,汉帝慎武功。”《隋书·炀帝纪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唐·王度《古镜记》:“◆(苏宾)谓勋曰:…今宇宙丧乱,他乡未必可止。”又指“天地”,见该条。亦指栋梁或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
●宙合◆( zhou he)世间;天下。清·平步青《霞外捃屑·释谚》:“宙合大矣,四部书未经目者,如恒河沙数,不知几千万亿条,可资采获者,日出而未有已。” 天象 【天象】
◆( tian xiang)天空的景象。亦即天文现象。古天文不仅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分布、运行现象,也指风、云、雨、露,霜、雪等变化的地文现象。古天文家常据天象判断天气,臆测兴亡,盛衰,吉凶,祸福。《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书·胤征》:“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唐·刘知几《史通·书志》:“必为志而论天象也,但载甚时彗孛氛祲,薄食晦明,禅灶、梓慎之所占,京房、李郃之所候。”清·昭梿《啸亭杂录·年羹尧之骄》“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
●大象◆(da xiang)天象。《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孔颖达疏:“象“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象。”晋·陆机《应嘉赋》:“寄冲气于大象,解心累于世罗。”晋·陶潜《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观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于玑衡。”又指大道、常理,亦指动物:象。见“象”条。乾图◆( qian tu)同乾象。《艺文类聚》卷十二引三国魏·曹植《汉二祖优劣论》:“握乾图之休征,应五百之显期。”《旧唐书·礼仪志二》:“所以仰则乾图,上符景宿,考编珠而纪度,观列宿以迎时。”
●乾象◆(qian xiang)即天象。旧以为天象变化与人事有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喜邓皇后》:“仰观乾象,参人之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乾象之大,列星之夥,何为分野止系中国?”元·关汉卿《双赴梦》第二折:“早晨间占《易》理,夜后观乾象。”清·广东新武生《黄萧回头》“牝鸡司晨操权柄,奸雄当道遍朝廷,漦龙流毒乾象暗,狡兔生存走狗烹。”
●天官◆( tian guan)天象,天文。官,为星。即星座位次和运行之序,故日天官,亦即天文,天象《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史记》有《天官书》司马贞索隐:“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日天官。”《后汉书·崔瑷传》:“瑗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又指耳、、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亦为道教信奉的三神◆(天官、地官、水官)之一。
●天章◆( tian zhang)指天空分布的日、月、星、辰及其运行之象。亦即天文、天象。章,显示于外的表象宋苏轼《韩文公庙碑》:“公昔骑龙百云乡,手扶云汉分天章。”清·龚自珍《拟进蒙古图志表文》:“仰天章之有烂,测地舆之至赜。”又泛指好文章。见“佳作”条。亦指帝王的诗文。
●玄文◆(xuan wen)犹天文、天象。玄,天。《法苑珠林》卷六:“仰鉴玄文,俯躬惩劝。日月之用,其大矣哉。”又指“诏令”、“天书”,见各该条。
●玄象◆( xuan xiang)天象。玄,天。《后汉书·郅恽传》“
●恽乃仰占玄象。”唐·吴筠《高士咏·严子陵》:“紫宸同御寝,玄象验客星。”《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深识玄象,常夜起观星。”
●玄仪◆( xuan y11)天象。玄,天;仪,表象。《北齐书·文宣帝纪》:“然则日月缠于天次,王公国于地野,皆所以上叶玄仪下符川岳。”叶◆(xe),协调。
●圆象◆( yuan xiang)天象。圆,通“圜”,指天。晋·卢谌《时兴》诗:“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亹亹◆(wei),勤奋不倦的样子。李善注:“曾子曰:‘在天成象,故曰圆象。”唐·顾非熊《夏夜汉诸归州即事》诗:“巨浸分圆象,危樯入众星。”巨浸,指大海、大河流;危樯,高高的桅杆。 天性 【天性】
◆( tian xing)指人的本来的品质及其特性,即先天的本性。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能给予深刻的影响,但在生理上入是有共性的。《荀子·效儒》:“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史记·李广传》:“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器性◆(qing)犹天性。器,自然之资质。《晋书·成都王颖传》:“颖形美而神昏,不知书,然器性敦厚。”《北史萧宝夤传》:“宝夤器性温顺,自处以礼。”
●夙秉◆( su bing)亦作“夙禀”。谓先天具有特性,即天性;本心。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高祖少连,夙秉高尚。”清·黄骜来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堂名见真意,草草怀夙秉。”
●天理◆( tian)犹天性。《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孔颖达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晋·葛洪《抱朴子·道意》:“诱于可诱而天理灭矣。宋·梅尧臣《彼䴕吟》:“啁啾弄好音,谓得天理。”䴕◆(lie)啄木鸟。又指“道义”、“天道”,见各该条。
●天器◆( tian qi)犹天性。《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尔行矣,慎无为善。’曰“不为善,将为不善邪?应之曰:‘善且由不为,况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高诱注:“器,犹性也,孟子日人性善,故曰全其天性。”子,女儿。天素◆( tian su)天性。《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唐·王维《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幼无童心,长积纯气,抱其天素,立于人纪。 天资 【天资】
◆( tian)先天的资质,天赋。《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祜。”
●桌赋◆( bing)犹天赋,承受自然所赋的资质、性格等。有时指命运。宋·陈造《戏作》诗:“书生禀赋纸样薄,平时扶衰惟粥药。”
●命分◆(ming fen)犹天赋,禀赋。《朱子语类》卷四二:“问:‘性分、命分何以别?’曰:‘性分是以理言之,命分是兼气言之。命分有多寡厚薄之不同。”
●天禀◆( tian bing)犹天赋、天资、天性。唐·司空图《效陈拾遗子昂感遇》诗之一:“强欺白天禀,刚吐信吾徒。”宋苏轼《监试呈诸试官》诗:“文词虽少作,勉强非天禀。”天秉◆( tian bing)犹天禀、天赋。《武王伐纣平话》卷上:“若说三皇五帝,皆不似纣王天秉聪明。”
●天分◆(tian fen)犹“天资”。《世说新语·贤媛》:“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雾经心,天分有限。”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胡曾》:“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又指“天命”,见该条。
●天赋◆( tian fu)犹天资,自然所赋予的性格特征。《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诔》:“天赋文藻,下笔成章。”《旧唐书僖宗纪》:“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神资壮烈,天赋机谍。”元·贯云石《咏梅》曲:“冰姿迥然天赋奇,独占阳和地”
●天根◆( tian gen)禀赋,根性。汉·贾谊《新书·等齐》“
●人之情不异,面目状貌同类,贵贱之别,非人天根著于形容也。”明·唐顺之《与应警庵郡守》:“惟古人为学,坚苦磨炼,忍嗜欲以培天根,久之则此心凝静,百物皆通。”又为“氏宿”的别称。
●天命◆(tian ming)谓天贼。天所给予的,即先天所赋予的资质、性格等等。《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明·王守仁《<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又指“规律”、“寿命◆(天年)”,见各该条。
●天授◆( tian shou)犹天赋。自然所赋予的,天所授予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天质◆(tian zhi)天然资质;天性。《后汉书·崔骃传》:“因天质之自然,诵上哲之高训。”宋苏轼《求婚启》:“天质下中,生有蓬麻之陋。”
●修禀◆( xiu bing)良好的禀赋。修,美好。前蜀·杜光庭赵球司徒疾病醮拜章词》:“伏念臣迹处尘寰,李修禀,立身履行,宁免愆违。”
●哲命◆( zhe ming)谓良好的秉赋。哲,贤明;命,天生的。《书·召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孔传:“自遗智命。”孔颖达疏:“智命谓有贤智,命由己来,是遗也。” 田地 【田地】
◆( tian di)泛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史记·留侯世家》:“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
●富中◆( fu zhong)指肥沃的田地。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步。”晋·左思《吴都赋》:“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则丰巨万。”张铣注:“富中之氓,谓肥沃田中所居人也。”
●亩◆( long)田地;田野垄,田埂;亩,田地。《战国策·齐策三》:“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垄亩之中,则不若农夫。”铫◆( yao ndo),锄草农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垄亩。”《旧唐书·王方庆传》:“奈何列骑齐驱,交横垄亩,野有游客,巷无居人。”
●南陇◆( nan long)犹“南亩”。田地。陇,作物的陇行,借指田地。南朝·梁·吴均》赠周六嗣》诗之四:“青松蔽南陇,白云生北园。”王闿运《采劳女子墓志铭》:“春寒南陇,鹧鸪始啼;水下西州,伯劳空去。”
●南亩◆(nanm)泛指向阳田地。南坡向阳,日照充足,利于作物生长,古人田地多向南开辟,故称田地为南亩《诗·豳风·七月》:“彼南亩。”馌◆(ye),送饭。汉·桓宽《盐铁论·国地》:“夫如是,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妇之力尽于麻枲。”唐·杜牧《阿房宫贼》:“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平畴◆( ping chou)平坦的土地。晋·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唐·李夐《恒岳晨望有怀》诗:“禋祠彰旧典,坛庙列平畴。”清·汪中柱《唐溪夜泊》诗:“稻熟平畴熟,鱼虾晚市新。”
●圃田◆( tian)犹甫田,大田。圃广博唐·钱起《送马使君赴郑州》诗:“膏雨带荥水,归人耕圃田。”又指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壤地◆(rang di)田地。《管子·八观》:“夫山泽广大,则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饶,则桑麻易植也。”《韩非子·难二》:“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后草木硕大。”又指国土,领土。
●壤土◆(rang)田地,田土。《管子·白心》:“天之视而精,四璧而知请,壤土而与生。”《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钮、夷、斤、厮,试诸壤土。”又指国土、领土。
●田畴◆( tian chou)田地。畴,古指种麻的土地,亦泛指田地。《国语·周语下》:“民力雕尽,田畴荒芜。”
●土地◆(td)田地。《周礼·地官·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史记·平准书》:“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又指封疆,领土。
●土田◆(tu tian)田地。《诗·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又《鲁颂·闷宫》:“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原畴◆( yuan chou)即原田。汉·王粲《从军诗》之五:“鸡鸣达四境,黍盈原畴。
●原陆◆(yuan)原野,田地。汉·张衡《东京贼》:“乘奥巡乎岱岳,劝稼穑于原陆。”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虽在原陆,犹恐沧海横流,吾其鱼也。”唐·柳宗元《田家》诗之三:“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原田◆( yuan tian)原野上的田地。《左传·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杜预注:“高平日原,喻晋军美盛若原田之草。”唐·张九龄《奉和圣制张龙斋祭》诗:“沛然时雨,雨我原田。”
●原◆( yuan yun)原野上平坦的田地。,田地平坦的样子。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南郊礼天地,东野辟原畇。”中畴◆( zhong chou)泛指田地。畴,田地。晋·夏侯湛《春可乐赋》:“嘉新田之启莱,悦中畴之发菑。”南朝·宋傅亮《喜雨赋》:“洒丰浸于中畴,覃余润于嘉蔬。” 庭院 【庭院】
◆( ting yuan)正房前的院子,多围以垣墙。泛指院子。《南史·陶弘景传》:“◆(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宋·辛弃疾《满江红·暮春》词:“庭院静,空相忆。”清·龚自珍《鹊桥仙·秦淮有访》词:“今朝不见,胜如重见,庭院暮寒时节。”
●庭除◆( ting chu)除,台阶。庭除,即庭院。《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唐·李咸用《题陈将军别墅》诗:“不独春光堪醉客,庭除长见好花开。”宋·陆游《大雨》诗:“几席乱蛙黾,庭除泳鹅鸭。”又指“台阶”,见该条。
●庭户◆(ting hu)泛指庭院。庭,堂前的院子。唐·方干《新秋独夜寄戴叔伦》诗:“遥夜独不卧,寂寥庭户中。”宋·柳永《二郎神·七夕》词:“钗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又指门庭、门户。
●庭阶◆(ting jie)本指堂前的台阶,又指庭院。三国·魏·嵇康《琴赋》:“天吴涌跃于重渊,王乔报云而下坠,舞鸑于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天吴,水神;王乔,仙人;鸑◆(yuezh)凤类的鸟,一说为凤凰的别名。《晋书·谢玄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庭阶耳。”又指“台阶”,见该条。庭宇◆(ting y)庭院。以其为庭外空旷之地,故云。宇,空间。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序》:“篱落顿决,荆棘丛于庭宇。”亦指“房屋”,见该条。
●庭◆(tngy)泛指庭院。阈,界限。宋·林景熙《宾月堂赋》:“初流光于檐楹,忽散彩于庭阈。”
●院落◆( yuan luo)庭院。《后汉书·仇览传》“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唐·李贤注:“《广雅》曰:‘落,居也。’案,今人谓院为落也。”唐·白居易宴散》诗:“笙歌旧院落,灯火下楼台。”
●中唐◆( zhong tang)庭院。中,中庭;唐,本指大门至厅堂的路,引申为庭院。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李善注:“如淳《汉书》注曰:唐,庭也
●汉·王粲《槐树赋》:“惟中唐之奇树,禀自然之天姿。”中堂◆(zhong tang)庭院。三国·魏·曹丕《感物赋》:“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明·何景明《寄孙世其》诗:“系马中堂树,听莺上苑花。”又指“母亲”,见该条。
●中庭◆( zhong ting)庭院;庭院之中。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醴泉,甜美的泉水南朝·宋·鲍照《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宋·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词:“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铜】
◆(tong)有色金属之一。黄色或淡紫红色,古称赤金。《汉书·食货志下》:“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赤金,丹阳铜也。”
●亦金◆(chi jin)铜。《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孟康曰: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山海经·南山经》:“◆(阳之山)其阳多赤金。”也指纯金。
●丹阳◆( dan yang)铜的别称。唐·吕岩《寄白龙洞刘道人》诗:“竟问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阳。”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一:“余家有古境,背铭云:汉有善铜出丹阳,取为境,清如水,左龙右虎补之。’不知丹阳’何语,问东坡,亦不知解。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铜亦名丹阳。”按:实乃以地名铜。丹阳,乃出产铜的地名。
●和气子◆(heqz)红铜的别名。古人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交和而产生“和气”,由“和气”而生万物红铜由是产生,故称“和气子”。明·曹昭《格古要论》卷六:“和气子者即红铜,又名张公,又名身子石。”
●黄铁◆( huang tie)铜。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铜·黄铁》引《庶物异名疏》:“《书传》曰:,黄铁也是今之铜古人赎罪,悉皆用铜。”锾◆(huan),为重量单位,实重其说不一:一说百为三斤;一说每为六两或六两余;又通“环”,即铜门环。
●南金◆(nan jin)南方产的铜。《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毛传:“南谓荆扬也。”郑玄笺:“荆扬之州,贡金三品。”孔颖达疏:“金,即铜也。”《后汉书·宦者序》:“南金、和宝、冰纨、雾縠之积,盈仞珍藏。”后借指贵重之物。唐·白居易《酬张太祝晚秋卧病见寄》诗:“何以报珍重,无双南金。”
●山金◆( shan jin)指铜。《管子·国准》:“童山竭泽,益利搏流,出山金立币。”亦泛指山中的宝藏。
●输石◆(tou sh1)黄铜。以其为自然铜,属铜矿石一类,故称。输,为一种铜矿石。《西京杂记二》:“◆(汉武帝)后得贰师天马,帝以玟石为鞍,缕以金银输石。”唐·元稹《估客乐》诗:“输石打臂钏,糯米吹项璎,归来村中卖,敲作金玉声。”岳阳金◆( yue yang)犹“南金”,指铜岳阳为楚地。楚金号南金。元·高明《琵琶记·牛相派人接伯喈家眷》:“果然胜似岳阳金。”《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但愿应时还得见,须知胜似岳阳金。” 同辈 【同辈】
◆( tong bei)指年龄相仿,辈分相同,才德相似,地位相近的人;亦指宗族中辈分相同的人。古又指同、列同僚。《隋书·沈光传》:“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唐·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公)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之十一:“书万卷,笔有神。眼看同辈上青云。”
●辈行◆( bei hang)同辈人。宋·文天祥《山中漫成柬刘方斋》诗:“二三辈行惟须醉,多少公卿未得归。”
●辈流◆( bei liu)同辈人。《北史·李穆传》:“穆长子惇……惇于辈流中特被引接。”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侪辈◆( chai bei)同辈,朋辈。《三国志·魁志·武帝纪》:“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唐·蒋防《霍小玉传》“生之侪辈,共聆斯语更相叹美。”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士·李子金》:“尝与侪辈聚饮。”
●侪等◆( chai deng)同辈。《陈书·章昭达传》:“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
●侪类◆( chai lei)同辈,同类的人。三国·魏·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简与礼相背,嬾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改其过。”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悟》:“百余日中,三度改官,特承脊遇,为侪类所嫉,中毒而卒。”
●侪流 chai liu)流辈,同辈。流,流派,即派别,谓同一流派者为流辈。魏书·刘道斌传》:“高祖谓黄门侍郎邢峦口:‘道斌是段之举,便异侪流矣。”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铭》:“复拜中书舍人。既至京师,侪流无在者。视同列皆邈然少年,益自悲。”
●侪侣◆(chi)同辈,同伴。明·方孝儒《与郑叔度书》:“而侪侣之中无与语。”清·吴騫《抹风传信录》:“又和吴更生赠诗云: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随侪侣来问因。”
●3侪伦◆( chai lun)朋辈,等辈。伦类,辈汉王充《论衡·自纪》:“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伦遨游,不好狎侮。”
●侪偶◆( chai ou)同辈,同类的人。《明史·文苑传二程敏政》:“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疾,非议,通“嫉”、妒忌。清叶燮《原诗·内篇上》:“鲍照之才,迥出侪偶,而杜甫称其俊逸”清·姚鼐《赠钱献之序》:“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授,侪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晓。”又指伙伴、伴侣,见“朋友”条。
●俦辈◆( chou bei)同辈。明·唐顺之《休宁陈氏墓庐记》“翁在俦辈中,岸然长者魁杰之气。”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涵老见其胸襟意气,迥出辈,以飞将军目之。”
●俦党◆( chou dang)同辈。党,朋辈晋袁宏《后汉纪和帝纪论》:“年十五,与弟俱居太学,诣博士受业,闭门讲诵,不随俦党,兄弟知名,为学者所宗。”又指因乡里、亲族或其他关系结成的群体。
●俦类◆( chou lei)同辈的人,朋辈。俦,辈,同类;伴侣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诏出使者王谦,以中牟牢具祠,特赐钱五万,布一百匹,赠谷三千斛。俦类赴送,远近鳞集。”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咸,都。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态度苗条,眉目如画,秀曼风流,迥超俦类。”俦俪◆(chou)同类或同辈人。俪,对偶。《三国志·蜀志·庞统法正传论》:“儗之魏臣,统其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俦列◆( chou lie)同类的人,犹“侪辈”。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晋·陶潜《劝农》诗之五:“顾余俦列,能不怀愧。”
●俦伦◆( chou lun)同辈或同列的人。伦,辈,类。汉·王充《论衡·自纪》:“俦伦弥索,鲜所恃赖。”鲜,少。宋·沈《五言送韩玉汝知扬州》诗:“韩侯出名家,英声迈铸伦。”亦指可以相比并的人。
●俦伍◆( chou wu)同辈、同等的人。明·沈榜《宛署杂记·三婆》:“诸婆中有一经传宣者,则出入高髻彩衣如宫妆,以自别于俦伍。”
●俦亚◆(chou ya)同类,同辈。亚,通“娅”,姐妹丈夫之间的互相称谓,本为“连襟”,取其“等辈之义。唐·裴铏《传奇·孙恪》:“吾有宝剑,亦干将之俦亚也,凡有魍魉,见者灭没。”
●俦夷◆( chou)同辈和同等的人。夷,等类,同辈。宋·岳珂《桯史·汪革谣讦》:“革亦能时低昂,折节与游,得其死力,声焰赫然,自夷以下不论也。”
●丑夷◆(chou1)古代称年辈相同学行相仿的人为“丑夷”。犹“侪辈”。丑,类似;夷,等辈。《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郑玄注:“丑,众也;夷,犹侪也。”孔颖达疏:“皆等类之名。”等侪◆( deng chai)同辈。侪,同辈。《后汉书·仲长统传》:“夫或成为我之尊长矣,或曾与我为等侪矣。”
●行辈◆(hang bei)同辈。《剪灯余话·至正妓人行》:“一自干戈遽扰攘,几多行辈遄论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小子初学涂鸦,勿以友故,行辈视之也。”又作“辈分”。
●流亚◆(liya)同一类的人物,犹等辈。《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zhe),张。
●伦◆(nbei同辈;流辈。《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若令中正但考行伦辈,伦辈当行均,斯可官矣。”宋王《燕翼贻谋录·进士特奏》:“苟非才学超出伦辈,必自绝意功名之塗,无复顾籍。”
●伦党◆( un dang)同辈,流辈。党,朋辈,同类。晋·赵至《与嵇茂齐书》:“翱翔伦党之间,弄姿帷房之里。”
●伦匹◆(lnp)同辈。匹,相等。汉·应场《驰射赋》:“尔乃结翻侔,齐伦匹。”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诸国》:“太子伎气多能,独拔伦匹。”
●伦伍◆(lnw)同辈,流辈。伦,辈;伍,同列。《宋书·臧质传》:“仆以不肖,过蒙荣私,荷佩升越,光绝伦伍。”同流◆( tong liu)犹同辈,同类。流,品类;派别。唐·孟棨《本事诗·征咎》:“苍阳卢献卿大中中举进士,词藻为同流所推。”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仆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 同龄 【同龄】
◆( tong ling)年龄相同的人。
●同同齿◆(tong chi)同岁。年龄相同。齿,年龄因年龄能从牙的增和变化程度显现出来。宋·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
●同庚◆( tong geng)年龄相同。庚,年龄。宋·朱熹《元范别后寄惠佳篇》诗:“岁月幸同庚,诗书复同道。”
●同甲◆(tong jia)年龄相同。谓出生之年甲子相同,故称。宋·欧阳修《与知县寺丞书》:“杜漳州有事,令人感涕不已。与之同甲,内顾身世,可谓凛凛。”宋·苏轼《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旧游到处皆苍藓,同甲惟君尚黑头。”
●同年◆(tong nian)年岁相同。《晋书·刘弘传》:“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砚席。”《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刘党)与肃宗同年,尤相亲爱。”科举时代同榜的人,亦称同年。
●同生◆( tong sheng)同龄,谓同年出生。宋·文彦博《奉陪伯温中散等作同甲会》诗:“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又谓同父所生。
●同岁◆(tong shui)年岁相同。唐·白居易《自觉》诗之一:“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同岁崔舍人,容光何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汉代同年被选为孝廉的人,互称同岁 童年 【童年】
◆( tong nian)指儿童时期《宋史·吴越钱氏世家》:“俶子、惟演、惟济,皆童年,召见慰劳。
●齿◆( guan)指童年。唐·王勃《四分律宗记序》:“筠抱显于髫龄,兰芬凝于丱齿。”髫龄,童年。髫◆(tiao),儿童的垂头发。
●日◆( guan ri)童年。《陈书·鄱阳王伯山传》:“发睿德于年,表歧姿于丱日。”龆年,幼年齠◆(tio),儿童换齿。
●羁◆( guan)因古男孩束发如双角,女孩常前发成马络头形,始称,借指童年。清·姚鼐《寄仲孚应宿》诗:“依依乡爱,握手自丱羁。”
●角◆( guan jido)本指儿童束发成两角形,借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唐·方干《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真咨嗟。”咨嗟◆( zi jie),叹息。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理皆成。”元·姚文奂《竹枝词》:“家住西湖第四桥,自从丱角学吹箫。”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三十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崭然。髫辫◆( tiao bian)指童年。南朝·宋·谢灵运昙隆法师诔》:“慧心朗识,发于髫辫。”
●髫龀◆( tiao chen)童年。龀,同“龀”,儿童换牙的时期。《后汉书·边让传》:“髫龀夙孤,不尽家训;乃就学庐,便受大典。”三国·魏·曹植《魏陈思王鼙舞歌灵芝篇》“髫龀无天齿,黄发尽其年。”
●髫◆(tiao duo)童年。古代小儿头上留的发型。《后汉《论》,及长专精《礼》、《易》十岁就学,能通《诗》书·周燮传》:“始在髫,而知廉让
●龆年◆( tiao nian)童年。汉·蔡邕义郎胡公夫人哀赞》“严考殒没,我在龆年,田氏鞠育,载矜载怜。”
●童◆( tong guan)童年。《晋书·慕容廆载记》:“安北将军张华雅有知人之鉴,廆童冠时往谒之,华甚叹异。”宋苏轼《和子由蚕市》:“忆昔与子皆童冠,年年废书走市观。”与“冠”通。《颜氏家训·勉学》:“蛮夷童丱,犹能以学成童牙◆(tong ya)童年,幼年。谓乳牙未换。《后汉书·崔骃传》:“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华颠,指白头,老年。
●总发◆( zong fa)喻童年,犹“总角”。晋·潘岳《籍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蹑踵侧肩,掎裳连。”晋·陶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总发抱孤念,奄出四十年。”
●总角◆( zong jido)指童年◆(包括男女)。古时孩童,束发为两结,左右各一,名总角。《诗·齐风·甫田》:“婉兮兮,总角丱兮。”又《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旦旦。”《世说新语·文学》:“卫玠总角时,问乐令◆(广)梦,乐云:‘是想。” 同事 【同事】
◆( tong sh)指在一起共事,或同一职务,经管同一事务的人。《谷梁传·襄公十九年》:“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唐·张籍《寄孙冲主簿》诗:“马从同事借,妻怕罢官贫。”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有同事俞孚平者,挈眷居焉。”亦指相同的事物。
●僚采◆(li6ocai)同事,同僚。采◆(ci),选用;任用。《金石萃编·唐褚亮碑》“动名教于搢绅,映徽猷于僚采” 《续资治通鉴·朱高宗绍兴十年》:“檄书到日,上下僚采,远近兵民,递相告谕,共赴师期。”递,轮流,顺次。
●僚◆( liao cai)犹僚采。指同僚、同事。,同“采”。《晋书·王戎传》:“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悉事僚采。寻,不久。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僚宷成群,俊民满席。”宋·司马光《与李晦叔简》:“自晦叔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采行坐不相离。”
●僚类◆( liao lei)同僚,同事。《后汉书·党锢传·刘祐》“祐初察孝廉,补尚书侍郎,闲练故事,文札强辨,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北史·祖珽传》:“神武口授珽三十六事,出而疏之,一无遗失。大为群僚所赏。”
●寮列◆(liao lie)犹同寮。唐·张悦《祭侍郎文》:“昔朝寮列,今为吊宾。”
●僚侣◆(lio)同僚,同事。南朝·宋·刘义恭《彭城戏马台集诗》:“骋骛辞南京,弭节憩东楚,懿蕃重遐望,兴言集僚侣
●僚朋◆(liao peng)同僚,同事。《后汉书·郑孔荀传赞》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挥金僚朋。”偪,与“逼”通;迫近,逼迫。
●寮友◆( liao you)同僚。寮,百官;官吏。后多作“僚”。晋·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戏万乘若寮友,视列如草芥。”唐·元稹《唐故京兆府熱厔县尉元君墓志铭》:“居官以谨廉贞顺而仁爱,寮友之悍诞鄙异者,游于君则必怡然无自疑于我矣。”清·陈梦雷《绝交书》:“今不惜舆论之是非,但思抑一人以塞漏,遂至巧言,以阻寮友而不计人议!”
●僚友◆( liao you)同官,同僚,同事。《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弟,通“悌◆(t)”,兄弟朋友之间的情谊。郑玄注:“僚友,官同者。执友,志同者。”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
●袍泽◆(pao ze)指“同伍”。犹“同泽”、“同袍”。军人间的互称。其友谊为“袍泽之谊”。又泛指同事。
●同幕◆( tong mu)同僚。指在同一幕府任职者。唐·康骈《剧谈录·道流相夏侯谯公》:“张侍郎为河阳乌司徒从事,同幕皆是名辈。”《旧五代史·晋书·郑受益传》:“◆(郑受益)又素恃门望,陵轹同幕,内奸外直,群情无相洽者。”
●同袍◆( tong pao)犹“同泽”。军人互称。又指同僚。《诗·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明·唐顺之《牌》:“纠我同袍,修我戈矛。”王闿运《振威将军武提督碑》:“追惟昔年同袍之义,有感今日鼓鼙之恩。”又谓兄弟、同学。
●同寅◆( tong yin)犹同僚。语出《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寅,敬。同寅协恭和衷,有相互尊敬、同心同德之义。宋·张镃《送赵季言知抚州》诗“同寅心契每难忘,林野投闲话最长。”明·王《春芜记·忤奸》:“可奈同寅太不仁,须教明日奏宸。”枫宸,帝王的殿庭,犹朝廷。
●同泽◆(tong ze)指“同伍”。犹言共同在一起当兵。泽,亦作“”,即内衣。《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泽,郑玄笺作“”,云:“亵衣,近污垢。”实指贴身的内衣。后用于军人间相称,或借指军中共事。清·孙枝蔚北山》诗:“山中还仗义,同泽见斯人……战士从来苦,谁曾达紫宸!”
●寅好◆( hao)旧称有交情的同僚。清·梁章钜《归田琐记·松文清公》:“◆(策大人)传食于同城寅好署中,亦无间寒暑。”
●寅僚◆(yin liao)同僚。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清查》:“寅僚推赠,胥役素蒙惠利者馈送之。”
●鸳侣◆(yuan)喻同僚。唐·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唐·罗隐《上太常房博士启》:“某则困踬于龙津,博士则佪翔于鸳侣。” 同学 【同学】
◆( tong xue)同师受业者。现指同校、同班、同师一起学习的人。
●同笔砚◆( tong bY yan)亦作“同笔研”。谓在一起学习,指同学。宋·陈亮《与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研,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
●同窗◆(tong chuang)即同学,谓同在寒窗下共师受业,切磋学问,故称。《水浒全传》第八十一回:“宿太尉看了封皮,说道:‘我道是那个闻参谋,原来是我幼年同窗的闻焕章。”清·李渔《比目·入班》:“这等说,是敝同窗了。”
●同门◆(tong men)谓同出一师门下,即为同学。《汉书·孟喜传》:“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颜师古注:“同门,同师学者也。”唐·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独喜同门旧,皆为列郡臣。”
●同门生◆(《tongmensheng《)同师受业者,即同学。《东观汉记·王丹传》:“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吾幸登科第,雅不善此;吾同门生官君文,乃可法也。”
●同席◆(tong×1)指同学。古人席地而坐,谓同坐一席,共同学习,故称。宋·叶适《厉君墓志铭》:“东阳厉详,自余居永嘉及吴地,东西数百里来学,岁时不归,同席谓其专。”又指共席而眠。
●同砚◆(tong yan)旧称同学。在学习中同砚台者。《晋书·刘弘传》:“少家洛阳,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砚席。”
●学侣◆(xu)犹学友,同学。南朝·梁·萧统《谢参解讲启》:“臣仰承皇威,训兹学侣;奉扬圣旨,洞晓群儒。”学友◆(xue you)指同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个人是我同窗的学友,姓吴,名景曾,表字继之。”砚席◆(yan1)亦作“研席”。指同学。谓在学习中曾同席共砚。《旧唐书·许绍传》高祖降敕书:“而公追砚席之旧欢,存通家之曩好,明鉴去就之理,洞识成败之机,…越江山,远申诚款。”高祖与许绍旧为同学,故云。 头巾 【头巾】
◆( tou jTn)古时一种头饰,用以束发、保暖、装饰之用,根据朝代和地位有各种不同的质料和样式。
●幅巾◆( fu jin)头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绢裹头,故名。后裁出双脚称为幞头。《东观汉记·鲍永传》:“更始殁,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幞头巾子》:“今宋朝所谓头巾,乃古之幅巾,贱者之服。”幞头◆(ftou)亦作“襆头”,古时的一种头巾。初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又称“四角”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称“幞头”。垂脚始用软帛,后衬以他物,形成各种角度、样式,以区别尊卑贵贱。《新唐书·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靽履、叠袍衣、阁幞头,挂腰带。”纶巾◆( guan)古代用丝做的头巾。《晋书·谢万传》“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桦巾◆( hua jin)桦皮做的头巾。《寒山子集·寒山诗》:“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
●巾裹◆( jin)头。《新唐书·裴谂传》:“◆(唐宣宗)取御奁果以赐,谂举衣跽受。帝顾宫人,取巾裹赐之”巾絮◆(jn)头巾。《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汉·郑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引王念孙曰:“絮与通,亦巾也。《说文》:‘,巾帮也。’巾帮即巾絮也。”
●卷帻◆( juan ze)汉代童子戴的头巾。《仪礼·士冠礼》:“缁布冠。”汉·郑玄注:“今未冠者著卷帻。”孔颖达疏:“此举汉法以况义耳…明汉时卷帻亦以布帛之等围绕发际为之矣。”
●鞨巾◆(mo jTng)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张湛注:“鞨,音末,《方言》俗人帕头是也;帕头,头也。”
●帕首◆(mo shou)头巾。裹头用。宋刘直庄《贺制置李尚书》:“绿沉金锁,帐环百万之精兵;帕首腰刀,庭列诸屯之大将。”又作动词:裹头。
●帕头◆(mo tou)亦作“帞头”、“陌头”。头巾,男子束发用。《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策阴欲袭许,迎汉帝。”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亦当动词用:头。
●头◆( mo tou)同“帕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方言》第四:“络头……南楚江、湘之间曰帞头。”
●幧头◆( qido tou)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方言》第四:“络头,帞头也……自河以北,赵魏之间日幧头。”《礼记·玉藻》“士练带率下辟居。”汉·郑玄注:“士以下皆禅不合而积,如今作幧头为之也。”
●头◆(qido tou)亦作“绡头”、“头”。即“帕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古乐府《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儒巾◆(ru jin)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宋·林景熙《元月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清·李渔《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员领,丑扮丫环,杂扮掌礼,众鼓吹纱灯引上。”【兔】
◆(t)哺乳动物。头略象鼠,耳长,尾短,上唇中裂,前肢短,后肢长,善跳跑。全身呈白、灰、褐或黑色。有家兔野兔之别。毛可纺织,毛皮可制衣物,肉可食。《诗·小雅巧言》:“跃跃毚兔,遇太获之。”孔颖达疏:“毚,大兔也。”卯畜◆(mao chu)兔的别称。因在十二生肖中卯属兔,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兽畜·兔》引葛长庾《金丹赋》:“兔为卯畜。”
●明视◆( ming shi)亦作“明际”。兔的别名。亦为古代宗庙祭祀之特称。《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日明视。”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故以“明视”名兔。唐·韩愈《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卯地。”际,通“视”。毛颖,指毛笔。扑朔◆( pu shuo)亦作“扑握”。兔的别称。扑朔,本指兔跳跃的样子。《木兰诗》:“雄兔脚扑朔。”宋苏轼《游径山》诗:“寒窗暖足来扑朔,夜钵呪水降蜿蜒。”又,范成大《复自姑苏过宛陵至邓步出陆》诗:“饮溪有迹於菟过,掠草如飞扑渥翻。”於菟◆(wut),虎的别称。
●穴鼻◆(xueb1)兔的别名。明王志坚《表异录》“《易·乾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明。’穴鼻,兔也。”
●鹅扶◆( yuan fu)兔的别名。《渊鉴类函·兽·兔·芸窗私志》:“后羿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异之。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羿夜梦一人冠服如王者,谓曰:我鹓扶君,为此土之神,而何辱我?我将假手于逄蒙。是日逄蒙杀羿而夺之位。兔曰鹓扶,自此始也。”
●月德◆( yue de)指白兔。以神话故事称月中有玉兔,故云。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月德符征,金精表瑞。”又喻皇后的品德,古时以日喻君,以月喻后。
●月精◆( yue jing)指兔。谓其为月中之精。传说月中有玉兔,故云。唐·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惟此瑞兽,是称月精。”又指“嫦娥”,见该条。 兔丝 【兔丝】
◆(tus)亦作“菟丝”,即兔丝子。一种寄生植物,藤状,缠绕于多种植物上,其种子入药,补肾壮阳。由于其茎不长,缠绕、寄生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多有寄寓。《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山有兔丝。”高诱注:“一名女萝也。”《文选·江淹<古离别诗》:“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李善注引《尔雅》:“女萝,兔丝也。”唐·杜甫《新婚别》诗:“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又喻妻室。女萝◆(n)亦称“女罗”。植物名,即松萝,又指兔丝。松萝多附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菟丝缠绕在多种植物上。《诗·小雅·颏弁》:“与女萝,施于松柏。”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兔卢◆(t)兔丝的一种。《急救篇》卷四:“雷矢菌盖兔卢。”颜师古注:“兔卢,即兔丝也,色黄而细者为兔丝,粗而色浅者为兔卢。”
●兔缕◆(t)兔丝的别名。因其藤如线,故称。唐·陆龟蒙《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诗之二:“教疏兔缕金弦乱,自拥龙刍紫汞肥。”自注:“兔丝别名”。
●兔丘◆(tqi)即兔丝。《广雅·释草》:“兔丘,兔丝也。” 兔丝子◆(tu sT)指兔丝子种子,中药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余族子相,少服兔丝子凡数年,所服至多,饮食倍常,气血充盛。” 团扇 【团扇】
◆( tuan shan)圆形有柄的扇子。用纸或绢制成。多用于古代内宫,故又称宫扇。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元梁寅《玉阶怨》诗:“团扇且弃置,夕气凉转添。
●宫扇◆( gong shan)即团扇。宫中多用之,故名。元·吴莱《宋度宗御书福王庆寿宫扇》诗:“岁周甲子寿筵开,宾客满堂宫扇来。”明·陈三岛《川扇》诗:“险绝蚕丛地,繇来宫扇传。”蚕丛,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开国君主。
●合欢扇◆( he huan shan)团扇的别称,取其团圆之意。汉·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团纱◆(tuan sha)团扇的别称。谓用绢纱制成。南朝·宋·庾肩吾《赋得转歌扇》:“团纱映似月,蝉翼望如空。回持掩曲态,转作送声风。”
●团香扇◆(《nXidn9shgn《)团扇的美称。《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这三位女客,一位跟前一个鬟,手执黑纱团香扇替他遮着日头。”
●圆轻◆( yuan qTng)指团扇。因其以绢制成,轻便,故称。唐·黄滔《去扇》诗:“已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圆纱◆( yuan sha)即团纱。指团扇。古代多以绢纱为之,故称。南朝·陈·张正见《怨诗》:“舞袗飘冶袖,歌扇掩圆纱。”
●圆扇◆( yu6n shan)即团扇。唐·刘商《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秋深为尔持圆扇,莫忘鲁连飞一箭。月扇◆(yue shan)团扇。以其形如满月故称。语出汉·班婕妤“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北周·庾信《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文弦入舞曲,月扇掩歌儿。”唐·李商隐《拟意》诗:“云屏不取暖,月扇未障羞。” 唾液 【唾液】
◆(tuye)口腔壁的腺体所分泌的粘液和唾液腺所分泌的液体的混合物,有润湿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通唾沫、口水。
●口唾◆( kou tu)唾液。汉·王充《论衡·言毒》:“与人谈言,口唾射人。”
●口泽◆( kou ze)口中津液。即唾液《礼记·玉藻》:“母没而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耳”孔颖达疏:“谓母平生口饮润泽之气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唾津◆( tud jin)唾液。津,口液元·薛昂夫《一枝花·赠小园春》套曲:“唾津儿浸满盆池,手心儿擎得起屏石。”玉泉◆( yu quan)唾液。《黄庭内景经·黄庭》:“玄泉幽关高崔巍。”唐·梁丘子注:“玄泉口中之液也。一日玉泉,一名醴泉,一名玉液,一名玉津,一名玉浆。”又指“瀑布”,“阴间”,见各该条。
●玉津◆( yu jin)唾液的美称。津,口液。《黄庭内景经黄庭》:“玄泉幽关高崔巍。”注:“玄泉,口中之液也名玉津。”又指“银河”,见该条。
●玉醴◆(y)道教指唾液。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口津唾》:“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蜜液,道家为之金浆玉醴。”又指“美酒”、“甘泉”,见各该条。
●玉泉◆( yu quan)口中津液,即唾液。宋·黄休复《茅庭客话·杜大举》:“服玉泉法,去三,坚齿牙发,除百病。玉泉者,舌下两脉津液是也。”服玉泉法,即搅舌吞唾液,为道家养生之法。三尸,道家谓脑、胸、腹三部分为三,这三部分有虫称“三尸虫”,省称“三”或“三虫”,实为体内寄生虫。玉唾◆(yutu)唾液的美称。宋·周密《天香·龙涎香》词:“碧脑浮水,红薇染露,骊宫玉唾谁捣。”又喻杰作、佳句。
●玉液◆(yuye)唾液的美称。佛道用语。唐·法琳《辩证论·九箴》:“呼口唾为玉液。”《黄庭内景经·口为》:“口为玉池太和宫。”唐·梁丘子注:“口中津液为玉液。”又指“美酒”、“清水”,见各该条
●玉英◆( yu yTng)指津液唾液道家语《黄庭内景经·脾长》:“含漱金醴吞玉英。”注:“金醴、玉英,口中之津液 外祖 【外祖】
◆( wai)母之父。俗称外公。《汉书·杨恽传》:“恽母,司马迁之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南史·傅昭传》:“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
●大父◆(daf)外祖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冒顿在,固为子胥;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外大父◆( wai da fu)外祖父宋张耒《寄杨道孚》诗“君家外大父,听狱代其忧,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五:“近守眉山,有程生者,出伊川贻其外大父金堂谢君书,在晚谪涪陵时,犹勉以学《易》,当自王介甫也。”
●外公◆( wai gong)外祖父。《西游记》第六七回:“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预先就唱个喏!”
●外公公◆( wai gonggong)外祖父。《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牛老道:‘孙儿,我不容易看养到而今。而今多亏了你这外公公替你成就了亲事,你已是有了房屋了。,”
●外王父◆( wai wang)外祖父。《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唐·柳宗元《非国语上·狐突》:“今狐突,以位,则戎御也,以亲,则外王父也。”唐·韩愈河南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充明经,宰相休憬曾侄孙,出鄱氏,外王父昂,中书舍人。”
●外翁◆( wai weng)外祖父。唐·白居易《谈氏小外孙玉童》诗:“外翁七十孙三岁,笑指琴书欲遣传。”宋·洪迈夷坚丁志·陈通判女》:“外翁嫁我与大王作小妻,受聘财金钗两双。”又指岳父,见该条。 晚年 【晚年】
◆( wan nian)指人到老年直到去世时的一段岁月,即生命的后期,有如日之将落的晚景。老年的岁数并无明确规定,在习惯上一般指满六十岁以后的年月。唐·杜甫《赠太子太师之女阳郡王王进》:“晚年务置醴,门引申白宾。”
●迟暮◆(ch1m)暮年,晚景。《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南朝·梁·何逊《赠诸游旧诗》:“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徂生◆( cu sheng)余生、晚年。谓将消逝的一生。徂,消逝。《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静惟浃群化,徂生入穷节。”刘良注:“伤我既往之年入此穷固之节,喻年已老也。”
●落晖◆( luo huT)喻晚年。谓晚年如落日余辉。晋·陆机《东城一何高》:“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大耋◆(die),指八十岁的老年人。
●冥暮◆( ming mu)喻晚年。谓人年岁已到日暮之时,故云。南朝·宋·颜延之《自陈表》:“禀恩明世,负极冥暮,仰企端闱,上恋罔极。”
●暮齿◆(mch)晚年。齿,指年岁。庾信《哀江南赋序》:“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暮节◆(mu iie)晚年。《新唐书·白居易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辈。”浮屠道,即佛道。暮节又指重阳节或农历十二月。
●暮景◆(mu jing)晚景。宋·胡宿《文恭集·乞杨安国改官奏》:“安国授经老臣,年近八十,桑榆暮景,光阴几何?”暮龄◆(mu ling)晚年。《南齐书·刘善明传·遗崔祖思书》:“藿羹布被,犹笃鄙好;恶色憎声,暮龄尤甚。”
●暮年◆(mu nian)晚年、老年。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暮岁◆(musu)晚年。《宋书·谢灵运传·撰征赋》:“屈盛绩于平生,申远期于暮岁。”
●桑榆◆( sang yu)晚年的喻称。本指落日余辉照在桑树榆树上,表日暮,并喻晚年。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晚节◆( wan jie)晚年。节,时节。《史记·外戚世家》“◆(吕后)及晚节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又指末世和晚年的节操。
●晚暮◆( wan mu)晚年。谓年岁老迈。汉·李龙《九曲歌》:“年岁晚暮时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车!”三国·魏·曹植《种葛篇》:“行年将晚莫,佳人怀异心。”莫,通“暮”。晚岁◆( wan shui)晚年。唐·杜甫《羌村》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又指迟熟的庄稼。
●晚塗◆(wan tu)晚年。宋·苏轼《次韵王郁林》:“晚塗流落不堪言,海上春泥手自翻。”
●夕阳◆(xT yang)本指傍晚的太阳,亦喻晚年。晋·刘琨《重赠卢湛》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抉报夕阳。”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又指山的西面。
●夕照◆( zhao)本为傍晚阳光,又喻晚年。清·刘大《祭左和中文》:“痛朝霞之已失矣,苦夕照之无多。”
●崦嵫◆( yan)喻暮年。崦嵫本为山名,传说为日落处,因以为喻。南朝·陈·徐陵《报尹义尚书》:“余崦嵫既暮,容鬓皤然,风气弥留,砭药无补。”明·徐渭《答嘉则》诗:“百年忽已崦嵫暮,一齿时崩苜蓿盘。”
●景◆(yu jing)比喻晚年。即“桑榆晚景”的缩语。唐·孟郊《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止舍待替人》诗:“兰交早已谢,榆景徙相迫。”明·朱鼎《玉镜台记·闺思》:“松柏南山,榆景身康健。”
●余年◆( yu nian)晚年。晋·李密《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矜愍◆(jin min),怜悯、同情;刘,指李密的祖母刘氏。宋·范成大次韵陆务观慈女母岩别》:“投老余年岂再来。” 万物 【万物】
◆(wanw)宇宙间的一切东西,亦称万类。《书·秦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凡物◆( fan wu)犹万物。凡,所有。《管子·幼官》:“凡物开静,形生理,常至命。”
●具物◆(jw)万物。具,完备。《隋书·音乐志中》:“和气洽,具物滋。”谓气候调合,万物滋长。
●埒类◆( lie lei)等类、种类,万物。埒,等同。《淮南子·本经训》:“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
●品类◆( pin lei)指万物。唐·韩愈《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寰宇斯泰,品类皆苏;渥恩普霑,远近同庆。”品物◆(pnw)犹万物。品,众多。《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惟清惟敏,品物以熙。”
●庶汇◆(shhu)万类,万物。汇,品类。唐·李商隐《为安平公谢除兖海观察使表》:“伏惟陛下钧陶庶汇,亭毒万方。”亭毒,养育,亭,养;毒,育。宋·范仲淹《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抱一而万机无事,为式而庶汇有伦。”明·方孝儒《悯知赋哀叶连振》:“揆庶汇之消长兮,审二气之所由。”揆,推测;审,考察;二气,指阴阳。
●庶类◆( shu le)万物,万类。庶,众多。《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韦昭注:“禹除水灾,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魏书·高祖纪》:“今东作方兴,庶类萌动。”宋·曾巩《回枢密侍郎状》“处大寒而不变,乃知松柏之坚,兼庶类而并窄,则维江汉之广。”
●庶品◆(shu pin)万物、众物。庶,众多;品,品类。《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铨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亦指众多祭品或百官。
●庶物◆(shw)万物,众多物品。《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汉·张衡《东京赋》:“阴阳交和,庶物时育。”
●庶有◆( shu you)犹庶类、万物。《逸周书·寝儆》“赦有罪,怀庶有,兹封福。
●亿品◆(ypn)万物,谓宇宙间所有的品类,故称。南朝·齐·孔稚珪《答萧司徒书》:“万门朗奥,亿品宣玄。”元形◆( yuan xing)指万物,谓大自然赋予的万类形态,故称。隋·王通《中说·立命》:“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
●兆类◆( zhao lei)万物。晋·葛洪《抱朴子·畅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
●兆物◆(zhao)犹万物。兆,众多。《国语·郑语》: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汉·陈琳《鹦鹉赋》:“咨乾坤之兆物,万品错而殊形。” 微雨 【微雨】
◆( wei yu)一般是细雨纷纷,点点滴滴。时间或长或短;但降水量很少。即令雨点较急,甚至于雷鸣闪电,也是顷刻间雨收云散,红日当空。
●廉纤◆(lian xian)细雨。纤,细小。宋·叶梦得《为山亭晚卧》诗:“泉声兮寂历,草色借廉纤。”宋·赵蕃《衢州城外》诗:“才得新晴半日强,廉纤又复蔽朝光。”清·陈维崧《渡江云·欲雪》词:“玉尘休拟廉纤舞,念有人新在京华。”
●雨◆( meng yu)毛毛雨。“濛雨”之省称。溟濛,模糊不清。细雨使视线不清,故称。元·张昱《船过临平湖》诗:“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唐·宋之问《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是日蒙雨晴,返景入岩谷。”返景,夕阳返照的光辉。
●疏雨◆( shu yu)亦作“疎雨”。稀疏的小雨。唐·岑参《西掖省即事》诗:“西掖重云开曙晖,北山疏雨点朝衣。” 宋·苏轼《游惠山》之二:“薄云不遮山,疎雨不湿人。
●烟雨◆(yan yu)濛濛的细雨。唐·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五代·前蜀·韦庄《三堂东湖作》诗:“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雨毛◆(ymo)细雨,即毛毛雨。宋·苏轼《东坡》之四:“毛空暗春泽。”自注:“蜀人以细雨为雨毛。”
●雨粞◆(yx)细雨,毛毛雨。粞,碎米。宋·方夔《今岁吾乡颇稔而收成值雨……》诗:“要教岁计收霜稻,不分时长弄雨粞。” 围墙 【围墙】
◆( wei qiang)环绕于建筑物四周的墙。《红楼梦》第二回:“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
●列墉◆( lie yong)围墙。墉,高墙。南朝·宋·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埒垣◆( lie yuan)围墙。埒,矮墙;垣,围墙。《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既哭以为人菑。”何休注:“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内外,卫威仪。”徐彦疏:“犹言周匝为埒墙。”四垣◆( yuan)四周的围墙。垣,短墙,院墙。《祭湘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外无四垣堂阶颓落。”又指周天的星区,引申指四周的天空。
●周堵◆( zhou du)围墙。南朝·梁·沈约《法王寺碑》:“回廊敞匝,复殿重起;连房极睇,周堵如云。”极睇,尽力向远处看。
●周墉◆( zhou yong)围墙。《文选·张载<七哀诗>之一》: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李善注:“《尔雅》曰:‘墙谓之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垣外乃翁家桃园,园中四缭周墉皆竣固。”
●周垣◆( zhau yuan)围墙、城墙。《墨子·备城门》:“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明·刘基《郁离子·九难》:“夏屋耽耽,缭以周垣。”缭,围绕。 伟业 【伟业】
◆( wei ye)伟大的事业和功绩。清·王闿远《李仁元传》:“盖闻审时者立伟业,懦事者受奇困。”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面见然拜首于异族之前而又出所学以媚之铺张宏休,扬励伟业,君子痛焉。”
●大业◆(daye)大功业,大事业。《易·系辞上》“盛德大业,子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疏:“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三者备矣,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名,建天下之大业,能事毕矣。”又指“帝业”,见该条。
●光烈◆( guang lie)大业,伟业。《书·洛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氏,越乃光烈者武王,弘联恭。”孔传:“于汝大业乃之父武王,大使我恭奉其道。”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凡欲显勋迹,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明史·余煌传:“请谥,则当思光帝光烈未昭。”
●宏烈◆( hong lie)伟大的功业。明·宋濂《送钱允一还天台诗》:“泥塗沙砾幸免累,宝玉大弓欣有归。我知天意实有在,武肃宏烈何堪微。”
●徽烈◆(huT lie)伟业、宏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重以公目多材,振其徽烈,制《诗》集《颂》,斧藻群言。”《旧唐书·文苑传下·刘》:“其间明圣相因,尤乱继作,未有不委用贤士,亲近正人,而能绍兴其徽烈者也。”奇勐◆(jj)谓卓越的功绩。勋,同“绩”明·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去岁海洋之捷,诚为奇。”
●杰迹◆(jiej)犹伟绩。《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一》:大农杰迹,功符天作,可以论古对能,岂有愧乎?”
●伟迹◆(weij)伟大的业绩和事迹。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曾巩《进太祖皇帝总序状》:“将无以使列圣巍巍之伟迹焜耀昭彻,布在方册,此臣之所以惴惴也。”
●伟绩◆(weij)伟大的功绩宋·陆游《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奇勋伟绩旷世无,仁人志士临风恸。”清·纽琇《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夺门伟业他年就,专制依然属爱新。”
●伟烈◆(wei lie)伟大的功业。明·归有光《与王子敬书》: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及当世奇功伟烈,书之增叹耳!”清·侯方域《定鼎说》:“今日倘思扼天维,衍地脉,创艰食之敝,第定民之本,登圣历乎天阶,章国祚之有秩,盍求所以绍扬伟烈焉。”
●玄功◆( xuan gong)伟大的事业、功绩。公,深远,大;功,事业。《南齐书·明帝纪》:“玄功潜被,至德弥阐。”武则天《清庙乐章·迎武舞》:“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灵。”穹壤,指天地;生灵,百姓。唐·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除害殄凶,玄功遐被。”
●弈业◆(yy)伟大的事业。弈,通“奕”,大。》北史·柳庄传》:“今主幼时艰,猥蒙顾托。梁主弈业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已,同“以”;筠◆(yn),竹子。元绪◆(yun)大业。绪,事业。《三国志·魏志·杨阜传》:“伏维陛下奉武皇帝开拓之大业,守文皇帝克终之元绪。”又为龟的别名,见该条。 文采 【文采】
◆(wen cai)亦作“文彩”。本指五色斑斓的物象,即错杂华丽的色彩,即所谓“五色不乱,孰为文彩”◆(庄子·马蹄》)之义。这里借指辞采、才华。指显示于外的表达文章内容的华丽辞藻和巧妙的章法,以及文人之才华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潘岳之采,始述家风。”唐·杜甫《丹青引》:“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
●丹采◆( dan cai)词藻、文采。南朝梁·锺嵘《诗品总论》:“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比,三日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陈延杰注:“风力,即气也;丹采,即词也。诗人有尚气者,有尚词者。”
●典辞◆( dian1)典雅的文辞。典雅,谓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谢伯初)诗曰:……典辞悬待修青史,谏草当来集早囊”
●典藻◆(dian zdo)典雅华丽的词藻藻,文采,藻饰,词藻。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江南人素工典藻,而是题贵虚神。”
●凤藻◆( feng zdo)美丽的文辞。唐卢照邻《幽忧子释疾文》:“谒龙旗于武帐,挥凤藻于文昌”唐·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当挥尔藻,挹予霞觞,与白云老兄,俱莫负古人也。”
●光藻◆( guang zdo)华丽的文采、词藻。汉·班固《典引》“审言行于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又指鲜艳的官服。
●文辞◆(wenc1)文章辞采。《史记·孔子世家》:“约其文辞而指博。”指,通“旨”。唐·杜甫穆居公安敬赠卫大郎》诗:“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
●文藻◆( wen zdo)文辞的藻采。《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或谓宓曰:‘足下欲自比于巢、许、四皓,何故扬文藻,见瑰颖乎?宓答曰:‘仆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何文藻之有扬乎?,”按:巢为巢父,许为许由,均为古隐士尧欲把君位让给巢父,他不受。尧又欲把君位让给许由他也不受。四皓,即商山四皓,为秦末隐于商山的均为八十余岁的四位老者: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据《史记·留侯世家》索隐引《东留志》谓:“东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日霸上先生,一日里先生。”
●文章◆(wen zhang)犹言文采,指错综华丽的色彩或花纹;亦指文辞。《楚辞·九章·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唐·白居易《新乐府·缭绩》:“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史记·儒林列传》:“文章雅尔,训辞深厚。”玄藻◆( xuan zao)美妙的文辞。玄,玄妙,指文理深奥;藻,丽词。唐·皮日休《奉和鲁上元日道室焚修》:“明真台上下仙官,玄藻初吟万籁寒。”
●藻翰◆( zdo han)喻华丽的文辞。翰,笔。《新唐书·吕温传》:“温藻翰精富,一时为流辈推尚。”
●藻绘◆( zdo hui)喻文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藻饰◆( zdo shi)藻,文彩,特指文辞的修饰,一指“文采”,一指“修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庄周云:‘辨雕万物,谓藻饰也。”
●壮采◆( zhuang cai)文采,以其豪迈壮美,故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道;伟长博通,时逢壮采。”清·陈维崧《念奴娇·游京口竹寺》词:“英姿壮采,何其横霸如此!”梁启超《锡兰岛卧佛》:“长篇诗为长短句者不难,而五言最难;为奇险语有壮采者不难,为庄严语有风格者最难。” 文人 【文人】
◆( wen ren)指擅长写作并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汉王充《论衡·超奇》:“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皆然。”
●墨客◆(moke)对文人的通称。汉·扬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后遂以“墨客”,指称文人。唐·杜甫《宴胡侍御书堂》诗。“翰林墨有素,墨客兴无违。”宋·陈亮《赠武川陈童子序》:“自古圣人,及若后世之贤智君子,骚人墨客,凡所以告语童子者,辞虽各书其所长,而大概不过此矣。”
●墨卿◆(mo qing)文人的别称。唐·孟浩然《送袁太祝尉豫章》诗:“随牒牵黄绶,离群会墨卿。”宋·叶适《徐道晖墓志铭》:“发今人未悟之机,四百年已废之学,使后复言唐诗自君,不亦词人墨卿之一快也!”清·王夫之《南岳赋》:“墨卿韵留于金石,琴客曲写其猗兰。”又戏称“墨”,见该条。墨士◆(mo shi)文人的别称。宋·叶适《宜兴县修学记》:罨画之溪,犹浴沂也;善拳之窦,亦舞零也;非骚人墨士专而有也。”清·龚自珍《ㄑ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之六:“辨士之虚锋,墨士之旁沈。”
●骚人◆( sao ren)泛指失意的文人。源于《离骚》的作者屈原的遭遇。唐·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文士◆( wen sh)犹文人。即擅长写作并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韩诗外传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武士 【武士】
◆(wsh)指具有勇力和武术而又讲义气的人。亦称勇士、猛士。古代以当卫士为主。也指勇猛的士兵子·备梯》:“攻具已备,武士又多,争上吾城,为之奈何?”鼎士◆(ding shi)指勇士。《汉书·邹阳传》:“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袨服从台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斗臣◆(dou chen)犹勇士。《国语·晋》:“赵简子曰:鲁孟献子有斗臣五人,我无一,何也。”韦昭注:“斗臣,捍难之士。”虎贲◆(hu ben虎士之称。《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孔颖达疏:“若虎之贲◆(奔)走逐兽,言其猛也。”
●虎夫◆(hf)犹虎士。《张衡·东京赋》:“髶髦被绣,虎夫戴鹖。”鹖,古籍上说的善斗的猛禽。武士头戴其羽,取其勇猛之意。
●虎士◆(sh)勇士。《三国志·魏志·许褚传》:“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七:“战舰森森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介士◆( jie shi)武士。《韩非子·显学》:“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介士,即甲士,为披甲戴盔的武士。又指耿直的人。
●介胄◆(jie zhou)本指铠和头盔,借指甲胄之士,即武士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明·何景明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输钱,拿出钱;脱籍伍从点兵的名册上除去姓名。
●猛士◆( meng shi)勇猛之士。《史记·高祖纪·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貔貅◆(p)古谓一种猛兽,喻勇猛之士。《晋书·熊远传》:“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
●熊罴◆( xiong1)比喻勇士。《书·牧誓》:“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又《康王之浩》:“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王家。”
●武◆( wu bian)武士。弁,皮弁,为武官、武士所戴之冠。唐·权德舆《送韦行军员外赴河阳》诗:“五年武弁侍明光,辍佐中权拜外郎。”
●武夫◆(wf)武士,勇士。《诗·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亦与“碔砆通,似玉的美石。
●武人◆( wu ren)勇武之人。《国语·晋语》六:“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堂。”韦昭注:“勇而不义,则不为武。”武卒◆(z)勇士。《汉书·刑法志》:“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
●勇武◆( yong wu)勇士、武士。《文子·上德》:“勇武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淮南子·览冥训》:“夫死生同域,不可胁陵。勇武一人,为三军雄。高诱注:“武士也,江间为士为武。”又谓勇猛威武。
●中黄◆( zhong huang)指勇力威武之士。汉·张衡《西京赋》:“乃使中黄之士,育获之俦。”唐·李周翰注:“中黄,国名,其俗多勇力。育,夏育;获,乌获,皆古之勇力威武之士。” 乌鸦 【乌鸦】
◆(wya)鸟名,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翼有绿光。多群居于树林或田野,以谷物,果实,昆虫为食物。寒乌◆(hanw)寒天的乌鸦。南朝·梁·沈约《愍衰草赋》:“秋鸿兮疏引,寒乌兮聚飞。”南朝·梁·王僧孺《从子永宁令诔》:“水鸣秋鹤,岸集寒乌。”南唐·李煜《更漏子》词:“惊塞雁,起寒乌,画屏金鹧鸪。”
●寒鸦◆( han ya)亦作“寒鹀”。寒天或受冻的乌鸦。唐王昌龄《长信秋词》诗之三:“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宋·秦观《满庭芳》词:“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明·梁辰鱼《浣纱记·采莲》:“斜阳衔山,寒鸦归渡,淹留犹滞水云乡。”
●黑鸟◆( hei nido)乌鸦的别称。《竹书纪年》:“◆(汤)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沈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于坛,化为黑玉。”
●吉鸟◆(jn)乌鸦。吉以乌鸦为善禽祥鸟,故称。晋成公绥《ㄑ乌赋序》:“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
●仁◆(renw)乌鸦的别名。传说春秋时晋文公火烧绵山时,有群鸦集于介之推身旁,因此晋人称之为仁乌。又:乌鸦有反哺之举,为古人所称道。因而以仁乌、吉鸟称之。
●山乌◆( shan w)鸦的一种。翼暗灰色带绿光,常成群,营巢树上。《尔雅·释鸟》:“鹦,山乌。”郭璞注:“似乌而小,赤嘴。”
●玄鸟◆( xuan nido)乌鸦。玄,黑色。晋·崔豹《古今注·鸟兽》:“乌,一名孝鸟,一名玄鸟。”又指“燕”、“八哥”,见各该条。 西方 【西方】
◆( xT fang)方位名,与东方相对称。也指西边地区。《列子·仲尼》:“西方之人,有圣者焉。”
●白位◆( bai wei)西方的别称。以其按五行属金,其色白,故称。《逸周书·小开武》:“白位,金。”
●兑域◆(duy)西方的别称。古人以八卦配八方,兑为西方,云。唐·李百药《鹦鹉赋》:“喜灵禽之擢秀,资品物之呈祥;含金精于兑域,体耀质于炎方。”炎方,南方。
●兑隅◆(duy)指西方。兑,指西;隅,指方。唐·刘禹锡《许州文宣王新庙碑》:“许州牧杜公作文宣王庙暨学舍于兑隅,革故而鼎新也。”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金方◆( jTn fang)指西方。古按五行说以西方为金位,故云。《后汉书·虞诩傅变等传赞》:“先零扰疆,邓崔弃凉,诩变令图,再全金方。”
●金虎◆(jinh)西方异称。按五行西方为金位,又为西方七宿◆(即“白虎”)之所在。《淮南子·天文训》:“西方,金也。……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故称西方为“金虎”唐吕温《凌湖阁勋巨赞刘夔公弘基》:“夔公峥嵘,金虎之精。”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光》诗之一:望舒离金虎,屏翳吐重阴。”望舒,指月亮。
●金丘◆( jin qiu)指西方。《淮南子·地形训》:“西方曰金丘日沃野。”高诱注:“西方,金位也因为金丘。沃,犹白也,西方白,故日沃野。”
●迁方◆(qian fang)指西方,因秋天万物迁落始于西方,故称。汉·班固《白虎通·五行》:“西方者,迁方也。万物迁落也。”
●秋方◆(qiu fang)西方。古阴阳家根据北斗的四时走向,以东为春,以南为夏,以西为秋,以北为冬。故西方又称秋方。汉·张衡《东京赋》:“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李善主:“综曰:‘秋方,西方也。”南朝宋·谢庄《怀园引》“回首瞻东路,延翮向秋方。”
●少阴◆( shao yin)西方的异称。亦指秋季晋·张华《博物志》卷一:“西方少阴,日月所入。”《汉书·律历志上》:“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落物,于时为秋。”唐·刘禹锡《楚望赋》:“少阴之中,景物澄鲜。”
●西海◆( hai)泛指西方。因我国西边无海,故云。《礼记·祭义》:“溥之而横乎四,……推而放之东海而准,推而放之西海而准。”《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西极◆(xj)西方极远之地。《楚辞·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至乎西极。”《列子·周穆王》:“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北人来。”
●西金◆(xT jin)指称西方,按五行西方属金,故称。唐·黄《知白守黑赋》:“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西商◆( shang)指西方。按五行商音属金,又金位在西,故称西方为“西商”。三国·魏·曹植《离缴雁赋》:“白露凄以飞扬兮,秋风发乎西商。”亦指秋季。
●西偏◆( xT pian)西方偏远之地,亦泛指西方。《史记·晋世家》:“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我焉。” 夕晖 【夕晖】
◆(xhu)日暮前的太阳余晖。即夕阳的光辉。唐·韦应物《送别河南李功曹》诗:“云霞未改色,山川犹夕晖。”前蜀·韦庄《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诗:“故国饶芳草,他山挂夕晖。”宋·秦观《晚出左掖》诗:“金爵觚棱转夕晖,翩翩宫叶堕秋夜。”
●落晖◆( lud huT)落日的余光。《抱朴子·广譬》:“西之落晖,不能照山东。”北周·庾信《拟咏怀》诗之十七:“日晚山城上,苍茫余落晖。”又指“晚年”,见该条。
●落景◆( lud jing)落日的光辉。南朝·梁·简文帝《马塑谱·序》:“至春亭落景,秋皋晚静。”唐·韦应物《晚出沣上赠崔都水》诗:“隔林兮落景,余霞明远川。”
●落照◆( lud zhao)落日之光。南朝·梁·简文帝《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诗:“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边。”唐·杜牧《洛阳长句》诗之一:“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远。”夕曛◆(n)落日的余辉。曛,落日的余辉。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唐·戴叔伦《晚望》诗:“山气碧氤氲,深林带夕曛。”宋·梅尧臣《金山寺》诗:“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清·朱彝尊寓斋小集分韵得逢字》诗:“夕恋客未落,留听西林暮钟。”亦指黄昏。
●夕照◆( zhao)傍晚的阳光。唐太宗《望雪》诗:“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宋·陆游《野饮》诗:“平堤渐放春无绿,细浪遥翻夕照红。”清·朱彝尊《和韵题惠周惕红豆书庄图》之二:“粥鱼茶板近松门,夕照双浮塔影存。”又指“夕阳”,并喻“晚年”,见各该条。
●斜晖◆( xie huT)傍晚阳光。南朝·陈·徐陵《春望》诗:“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唐·杜牧《怀钟陵旧游》诗:“斜晖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
●斜曛◆( xie xun)夕阳余光。元·陈旅《题高房山画》:“缥缈房山何处在,晴窗短纸映斜曛。”
●斜照◆(xie zhao)落日余照。《魏书·孝文昭皇后高氏传》:“初,后幼曾梦在堂内立,而日光自窗中照之,灼灼而热后东西避之,光犹斜照不已。”又指“夕阳”,见该条。
●余光◆(yu guang)指落日余晖。晋·阮籍《咏怀》诗:“灼灼西溃日,余光照我衣。”溃◆(tu1),坠落。
●余晖◆(yhu)落日的光辉。三国·魏·王粲从军诗》之一:“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桑梓,故乡。
●余明◆(yu ming)犹余光。落日之余光。南朝·宋·谢惠连《塘上行》诗:“愿君春倾叶,留景惠余明。” 西施 【西施】
◆(xsh)春秋越国美女。浙江诸暨苧萝山人。吴越争战中,越败于吴,范蠡求得西施,献于吴王夫差,吴许和。越终得灭吴。后西施归范蠡,从游五湖而去。一说吴亡后,西施被杀投于江。唐·李白《西施》诗:“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西子◆(zY)西施的别称。《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赵岐注:“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后汉书·边让传·章华赋》:“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先施◆( xian shi)即西施。宋玉《神女赋》:“先施掩面,比之无色。”李善注:“慎子曰:毛嫱、先施,天下之多姣也。”夷光◆( yi guang)西施别称。春秋时代越国美女。晋·王嘉《拾遗记》卷三:“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脩明,以贡于吴。”宋·范成大《馆娃宫赋》:“左携脩明,又抚夷光。”清·张长春《香饮楼宾谈·西施井》:“今村中施姓尚多,生女代有国色,夷光之灵,或未泯耶!”
●夷施◆(ysh)西施的别称。明·王世贞二酉山房记》元瑞自言: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韶》《頀》,古乐。蟋蟀】
◆( shudi)昆虫名,黑褐色,触角长,后腿粗。雄性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善跳跃。诗·豳风·七月》:“蟋蟀入我床下。”
●促织◆(cuzh)亦作“趣织”。蟋蟀的别称。《淮南子时则训》:“凉风始至,蟋蟀居奥。”高诱注:“蟋蟀,趣织也。”《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唐·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元薛昂夫《甘草子》曲:“促织儿啾啾添潇洒,陶渊明欢乐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趋织◆(cu zhT)蟋蟀的别名。《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蟋蟀……楚人谓之王孙,幽州人谓之趣织,…里语曰:趋织鸣,懒妇惊。’是也。”
●寒蛩◆( han qiong)深秋的蟋蟀。唐·韦应物《拟古诗》之六:“寒蛩悲洞房好鸟无遗音。”清·黄遵宪《人境庐杂诗》之六:“露湿寒蛩寂,枝摇暗鹊惊。”
●寒纬◆( han wei)即蟋蟀。犹“吟蛩”、鸣蛩。纬,为古筝慈,引申为吟鸣,指蟋蟀鸣叫,借指蟋蟀。南朝·宋·鲍照《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怆怆秋风生,戚戚寒纬作。”蛆◆(jj)蟋蟀。《淮南子·说林训》:“腾蛇游雾,而殆于卿蛆。”高诱注:“蝍蛆,蟋蟀上蛇,蛇不敢动,故日殆于蝍蛆也。”
●蜻蛚◆( qing lie)亦作“蜻姴”。蟋蟀。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鸣,寒螀啼,感阴气也。”寒◆(jiang),指蝉。晋·张协《杂诗》之一:“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西晋·张载《七哀》诗:“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
●阴虫◆(yin chong)谓蟋蟀。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
●蜂蛩◆(yin qiong)蟋蟀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将寒则鸣。”宋·范成大《道中》诗:“月冷吟蛩草,湖平宿露沙。” 蜥蜴 【蜥蜴】
◆(xy)爬行动物。有四肢,尾细长,俗称四脚蛇。《尔雅·释鱼》:“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疏:“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按:蜥蜴、蝘蜓、蝾螈,虽相似,但大小不一,体表各异,因三者不同科,而且蝾螈与前二者亦不同纲,故各有学名。古人混为一谈,实属误解。由于古典文学中将三者作为同实异名现象处理,姑妄从之。
●壁虎◆(bh蜥蜴俗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守宫》:“壁宫、壁虎、蝎虎、蝘、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清·袁枚《新齐谐·铁甲壁虎》:“农民不知何物,椎碎其匣,中有壁虎寸许,蠕蠕然。”
●辟宫◆( gong)壁虎,即守宫。《汉书·东方朔传》:“置守宫盂下。”颜师古注:‘守宫,虫名也…今俗呼为辟宫,辟亦御捍之义耳。”
●螈◆(rong yuan)蜥蜴。《尔雅释鱼》:“蝾螈,蜥蜴。”《方言》八:“守宫…在其泽中谓之易蜥,南楚谓蛇医,或谓之蝾螈
●山龙子◆(《shonlongzi《)蜥蜴的异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石龙子》:“山龙子…蜥蜴,猪婆蛇、守宫。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
●守宫◆(shou gong)蜥蜴。因常守伏在屋壁宫墙,补食虫蛾,故名。《汉书·东方朔传》:“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唐·李贺《二宫娃歌》:“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红守宫。”
●蝎虎◆(xie hu)即守宫、壁虎,因食蝎而得名。宋·苏轼蝎虎》诗:“黄鸡啄黍,窗间守宫称蝎虎。”
●玄玩◆( xuan yuan)蜥蜴。汉·刘向《烈女传·褒姒》:“◆(漦)化为玄入后宫。”
●玄鼋◆( xuan yuan)蜥蜴。《国语·郑语》:“◆()化为玄鼋以入于王府。”韦昭注:“鼌,或为‘’,蜇,象龙。”《淮南子·墬形训》:“先龙生玄鼋。”清·唐甄《潜书·丑奴》“在昔宫中之妖,有玄,有黑,彼实异物,人惧知避。”蜓◆( yan ting蜥蜴,守宫。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蝘蜓,一名龙子,一日守宫,善上树捕蝉食之,其长细五色者,名为蜥蜴,短大者名蝾螈。” 喜鹊 【喜鹊】
◆(que)即鹊,民间传说它能报喜信,因而得名。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室妇叹鸣鹳,家人祝喜鹊。”
●刍尼◆(chn1)亦作“刍泥”。喜鹊。出自藏经。为一种音译。宋·许《彦周诗话》:“记人作《七夕》诗,押潘尼字,众人竟无成诗者。仆时不曾赋,后因读藏经,呼喜鹊为刍尼,乃知读书不厌多。”宋·苏轼《法云寺礼拜石记》:“闻我佛修道时,刍泥巢顶,霑佛气分。”清·曹寅《鸦鸣歌》:“东门鹤鹆还飞逐,枝上刍尼不出城。”陈去病《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多少刍尼频报喜,历秋应莫动悲笳。”
●干猩◆( gan jue)即鹊,喜鹊。晋·葛洪《抱朴子·讥惑》:“干识往,归终知来。玄禽解阴阳,虵远泉流。”虵,“蛇”的异体字;皑◆(y),蚁的本字。
●玛鹊◆( gan que)即喜鹊。汉·王充《论衡·实知》:“狌狌知往,鹊知来,票大性,自然者也。”狌狌◆( xing xing),即猩猩。乾鹊◆( gan que)即喜鹊。其性好情,喜干恶湿,其声清亮,故名。《西京杂记》卷三:“乾鹊鸣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彭乘《墨客挥犀》卷二:“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一说乾鹊之“乾”应读“qin”,因鹊为阳鸟,先事物而动应。阳者之卦为乾。
●乾鹄◆(ganh)即喜鹊。《淮南子·沦训》:“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乾鹄知来而不知往。”高诱注:“乾鹄,鹊也。人将有来事忧喜之征,则鸣,此知来。” 喜蛛 【喜蛛】
◆(xYzh)蜘蛛的一种,体细长,色暗褐,脚很长。古今以其出现为喜兆,故称。元·郑光祖《倩女游魂》第三折:“喜蛛儿难凭信,灵鹊不诚实,灯花儿何太喜。”
●壁钱◆( bi qian)俗称“壁蟢”,即蟢子。以其常在壁间结密网似白幕如钱藏身于其间,故名。《政和证类本草·壁钱》:“虫似蜘蛛,作白幕如钱,此土人呼为白茧。”
●长琦◆( chang)蜘蛛,喜蛛。踦,足。《尔雅·释虫》蟏蛸,长踦。”注:“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三国·吴·陆玑《蟏蛸在户》:“蟏蛸长踦,亦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
●长脚◆( chang jido)蜘蛛的一种。即喜蛛。《诗·豳风·东山》“伊威在室,蛸在户。”唐·孔颖达疏:“蟏蛸,长踦,一名长脚。”
●喜母◆(xm)即喜子。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蛸在户》:“蛸长踦,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
●喜子◆(xYzY)即蟢子。一种长脚小蜘蛛。《尔雅·释虫》“蟏蛸、长踦。”晋·郭璞注:“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妇女)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以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宋·梅尧臣《依韵和试笔偶书》:“洗砚开书几,拈毫喜子巢。”唐·权德舆《玉台体》诗:“昨夜裙带解,今朝子飞
●蟏蛸◆( xido shao)即“喜蛛”,亦称“蟢子”或“喜母”。诗:豳风·东山》:“蠨蛸在户。”唐·柳宗元游朝阳岩遂登西亭十二韵》:“庭深植蓬艾,隙牖悬蠨蛸。”【夏】
◆(ia)季节名。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包括农历四、五、六月。其时,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作物草木生机勃力,处于旺盛生长期。《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长夏◆( chang xid)夏季的别称。以其昼长,故称。唐·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又指农历“六月”,见该条。
●长赢◆( chang ying)亦作“长赢”。夏季的别称。谓夏天作物滋长充盈,草木繁盛。嬴,通“盈”充满、繁盛。《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赢。”北齐·刘昼《刘子·履言》:“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大夏◆(da xid)指夏季。《管子·轻重乙》:“夫岁有四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汉书·董仲舒传》:“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又为周代六舞之一,或古国、古城名。槐夏◆( huai xid)指夏季。因其时槐树开花,故称。宋·黄庭坚《奉送刘君昆仲》诗:“平原晓雨半槐夏,汾上午风初麦秋。”
●槐序◆( huai xu)夏季的别称。以其时为槐树开花季节,故称。序,次第,时序,指季节。《南史王晏传》:“又和徐◆(徐孝嗣)诗云‘槐序候方调’,其名位在徐前。”明·杨慎《艺林伐山·槐序》:“槐序,指夏日也。”
●火序◆(h6x)夏季的别称。古人常用五音、五方、五行和四季相配,认为夏季南方之位,属火,表明夏季炎热,故称。唐·王勃《乾元殿颂》:“温房伫幸,煦芳景于佳辰;凉室乘闲凛徂飙于火序。”徂飙◆( cu bido),吹过的狂风,泛指流动的风
●九夏◆( jiu xid)夏季,夏天。因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又夏为阳,阳为九数,故称。晋·陶潜《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复九。”唐太宗《赋得夏首启节》:“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九夏则神耗气素,力难支体。”
●南陆◆(nan)夏季的别称。古天文认为太阳沿黄道东行到夏天所经的方位正好是南方,名南陆,故用以指夏季、夏天。见“春·东陆”条。唐·骆宾王《秋云》诗:“南陆铜浑改,西郊玉蕊轻。”铜浑,即“铜仪”,为浑天仪。玉蕊,白色的花朵,泛指花。《后汉书·律历志下》:“是故日行北陆为之冬,西陆为之秋,南陆为之夏,东陆为之春。”又指南方,见该条。夏天◆(xia tian)夏季,夏天。唐·王建《昭应官舍书事》诗:“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渭屋多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因为近来笔底下甚忙,加之夏天的扇子又多,夜以继的都应酬不下,实在腾不出工夫来。”
●夏月◆( xid yue)夏季。《书·君牙》:“夏暑雨”孔传:“夏月暑雨,天之常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又西曰清风楼酒店,都人夏月多乘凉于此。”夏中◆(xia zong)夏季。晋·王羲之《谢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怀,冷冷不适。足下复何似,耿耿。”唐·戴叔伦《送裴判官回湖南》诗:“莫怕南风且尽欢,湘山多雨夏中寒。”炎节◆( yan jie)夏季的别称。谓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故称。南朝·梁元帝《纂要》:“夏天日昊天,风炎风,节日炎节。”唐·钱起《送薛判赴蜀》诗:“单车动夙夜,越境正炎节
●炎天◆(yan tian)指夏日,夏季。南朝·宋·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炎天方埃郁暑晏阕尘纷。”又指“南方”,见该条。
●炎序◆(yanx)夏季异名。谓一年最炎热的季节。序,季节。唐·李隆基《释放流徒等罪诏》:“况麦风炎序,梅律敲辰言念狴牢,情深恻隐。”狴牢,监狱,借指囚犯、流徒。
●中◆( zhong hao)夏天,特指盛夏。《尔雅·释》“夏为昊天。”中昊,为仲夏,亦指代夏季。宋·苏辙《谢入伏早出伏》:“深念早衰之质,许以中之休
●朱辰◆( zhu chen)指夏季。古人以五、五色、五行和四季互相配合。谓夏季为南方之位,色赤属火,又南方之神为朱雀,故称夏曰“朱”;辰,指时日、时令,引申为季节。南朝宋·谢庄《宋明堂歌歌黄帝》:“凯风扇朱辰,白云流素节。”凯风,南风;扇◆(shan),通“”,吹拂;素节,秋季。朱光◆( zhu guang)夏季别称。南方之神日朱雀,为夏季之所属,其色赤,又加阳光强烈,故称。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之一:“大火贞朱光,积阳熙自南。”李善注:“朱光,朱明也。《尔雅》曰:“夏为朱明。”李善注未当,因陆诗中的“朱光”,非“夏季”之称,乃“红光”之谓。
●朱火◆( zhu huo)指夏天,因夏季五行配火,故称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三:“闲卧观物化悠悠念群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朱律◆(zh10)夏季的别称。律,节气、时令,引申为季节。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方今白藏绍序,朱律谢。天高而林野疏,候肃而江山静。”白藏,秋季;绍序,指季期
●节的更替。
●朱明◆( zhu ming)夏季的异名。按四象夏季属南方之位,南方之神为朱雀,其色赤,又因日盛,故日朱明。《尸子》卷上:“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尔雅·释天》:“夏为朱明。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与万物。”,古“敷”字。清·孙枝蔚《惜夏》诗:“我饯朱明后,无衣暗自伤。”又指“南方”、“太阳”,见各该条。亦指立夏节、火神祝融。
●朱夏◆( zhu xid)夏季的别称。因“夏为朱明”,故称。三国·魏·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宋孔仲平《官松》诗:“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清·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朱阳◆( zhu yang)本指炽烈的太阳,借指夏季。《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朱阳否于素秋,玄阴抑于孟夏”玄阴指冬天极盛的阴气,借指冬天。唐·卢照邻《双槿赋》:“青陆至而莺啼,朱阳升而花笑。”青陆,即青道,本指月亮运行的轨道之一,借指月亮。卢诗中的“朱阳”,实指“太阳”,并非“夏季”。朱阳,亦为“太阳”的异名,见该条。
●朱仲◆( zhu zhong)指仲夏。唐·贾嵩《夏日可畏赋》:赫尔阳精,当朱仲兮,厥状难明。杲威四序,炎炎而火烈群生。”阳精,太阳;呆杲◆(g),光明的样子;四序,四季 仙境 【仙境】
◆( xian jing)传说中的神仙居处。除在天上、海上或某名山胜地之外,亦有指在某一器物之中。唐·宋之问《奉陪武驸马宴唐卿山亭序》:“灵槎仙石,徘徊有造化之姿;苔阁茅轩,仿佛入神仙之境。”亦指风景绝妙之地。
●丹台◆( dan tai)仙境,道家语。神仙居住的地方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壶天◆( tian)谓仙境、胜境。《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谓:“东汉费长房为市掾时,在楼上见一老翁悬壶卖药,市罢,跳入壶中。次日复诣翁,翁与之俱入壶中,惟见玉堂壮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后以“壶天”或“壶中天”谓仙境。唐·张乔《题古砚》诗:“洞水流花早,壶天闭雪春。”唐·李白《赠饶阳张司户燧》诗:“蹉跎人间世,寥落壶中天”唐·白居易《酬吴七见寄》诗:“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宋·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诗:“别开阖壶天外,特起蓬莱陆海中。”宋·陆游《壶天阁》诗:“乃知壶中天,端胜缩地脉。”昆府◆(kunf)神仙所居之地。宋·刘斧《青琐高议·群玉峰仙籍》:“富公自是昆台真人,况有寿,九十三岁方还昆府。”还昆府,犹言仙逝,即死去。
●昆圃◆( kun)仙境。为“昆仑县圃”之省称。县圃,也称弦蒲、弦圃或玄圃。《楚辞·天问》:“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元·钱惟善《奉和太常博士柳公浦阳十咏·昭灵仙迹》:“仙驭时随青鸟去,定陪昆圃宴群真。”
●昆台◆( kun tai)相传昆仑山顶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皆为神仙居处。故以“昆台”代指神仙所居之地。宋·张元干《醉蓬莱·寿》词:“满腹经纶,回天议论,昆台仙裔。”
●平圃◆(pngp)即玄,仙境,神仙所居之处。清·毕沅以为即甘肃张掖县北之鸡山。《山海经·西山经》:“实为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去肃表乎时训,行庆动于天瞩。载怀平圃,乃芳林。”又指平坦的园圃。
●上方◆( shang fang)指天上,道家谓天上仙境,《云笈七签·天地》:“上方九天之上,清阳虚空之内。”宋·洪朋《游天宫寺上方遇道人出漫题》诗:“摄示禅界中,高步上方外。”汉代五行家以东方和北方为上方。
●上界◆( shang jie)天上,天界。道、佛教所谓的仙境,神仙所居之地。唐·张九龄《祠紫盖山经玉泉山》诗:“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梵音,诵佛经的声音。
●上清◆( shang qing)仙境,道家幻想人天两界之外,还有界称“三清”,即玉清、太清、上清,为神仙之所居。上清乃第一境界。唐·白居易《梦仙》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又为宫名。
●仙界◆( xian jie)仙人生活的地方,仙境。唐·孟郊《烂柯石》诗:“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唐·刘沧《宿题天坛观》诗:“华表鹤声天外迥,蓬莱仙界海门通。”又《过铸鼎原》诗:“仙界日长青鸟度,御衣香散紫霞飘。”亦指景物幽雅绝佳之地。
●仙窟◆( xian ku)仙境,亦指仙人所居的洞府宋·苏舜元《水轮联句》:“咸渊日微堕,仙窟月初开。”清·吴骞《扶风传信录·后会仙居》:“五代周时,我两人逃难相失,兄落尘界,妹归仙窟,遂永不相知。”
●仙庭◆( xian ting)仙人住所,仙境。汉·刘向《列仙传·邛疏》:“寝息中岳,游步仙庭。”
●仙域◆( xian yu)仙境,仙界。《云七签》卷六:“修道之人,初登仙域,渐升上境,终契真纯。”马学良《倮文作斋经译注·作斋礼俗述要》:“超度阴鬼化为仙灵,与始祖同登仙域。”
●仙苑◆( xian yuan)仙境,仙宫。宋·无名氏《洞仙歌》词:“又只恐东风破寒来,伴神女同归,阆峰仙苑。”宋·曾允元《水龙吟·春梦》词:“鸾珮相逢甚处,似当年刘郎仙苑。”小壶天◆( xido hu tian)指仙境。宋·仲并《水调歌头》词:“华栋一何丽,移下小壶天。儿多曲房新户,缥缈似当年。”元·张可久《寨儿令·小隐》曲:“种药田,小壶天,伴陈抟野云闲处眠。”参见“壶天”
●玄圃◆(xuan)亦作“悬圃”。仙境,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玄,通“悬”。汉·张衡《东京赋》:“左瞰旸谷,右睨玄圃。”旸◆(yng)谷,日出的地方借指东方。李善注:“《淮南子》曰:‘悬圃在昆仑阊阖之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昆仑之山三级:下日樊桐,一名板松;二日玄圃,一名阆风;三日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唐·李康城《玉华仙子歌》:“夕宿紫府云母帐,朝餐玄昆仑芝。”宋·苏轼《题潭州徐氏春晖亭》诗:“勿嫌步月临玄,冷笑来槎向海滩。”
●一壶◆(yTh)仙境,道家语。唐·李商隐《玄微先生》诗:“仙翁无定数,时入一壶藏。”参见“壶天”。
●银台◆(yin tai)指仙人居处。汉·张衡《思玄赋》:“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唐·王勃《七夕赋》:“碧虬玉室之馔,白兔银台之药。”又为“宫门”、“官署”名。玉虚◆(yx)仙境,即神仙所居之地,为道家语。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二:“寂绝乘丹气,玄明上玉虚。”又为宫观名。
●员丘◆(yuan qiu)仙境。即仙人所居之地。员,同“圆”。语本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员丘山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八:“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唐·柳宗元《天对》:“员丘之国,身民后死。”又为圜丘,即古时祭天的圆形高坛。
●真境◆( zhen jing)指仙境。亦指道教真所居之处。唐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紫台◆(ztai)道家谓神仙所居之处。汉·班固《汉武帝内传》:“上元夫人语帝曰:‘阿母今以琼笈妙韫,发紫台之文,赐汝八会之书,五岳真形,可谓至珍至贵。”又指帝王所居的宫殿,见该条。
●紫府◆(zYfu)人称仙人所居之处。《抱朴子·祛惑》:及到天上,先过紫府,金床玉几,晃晃显昱,真贵处也。”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七:“五香芬紫府,千灯照赤城 仙女 【仙女】
◆( xian n)女仙人。唐·沈期《星明池侍宴应制》诗:“灵鱼衔宝跃,仙女废机迎。”《太平广记》卷六二引《仙传拾遗·蔡女仙》:“老父与仙女各乘一风,升天而去。”宝婺◆(bow)神女。本为星名,婺女星,即女宿唐·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仙娥去月,旅方镜而忘归宝婺辞星,攀圆珰而未返。”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亦用为妇女的美称。
●江妃◆(jiang fei)传说的仙女。妃,也作“斐”。汉·刘向《列仙传》载,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遇郑交甫。仙女以珠相赠,交甫行数十步,佩珠与仙女皆不见。唐·杜甫《桃竹仗引赠章留后》“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仙娥◆( xian)仙女。唐·刘沧《经麻姑山》诗:“一自仙娥旧碧落,九年春雨洗红兰。”碧落,指天空。《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见珠宫然,贝阙高耸。有一仙娥自内而出。”亦指美女,见该条。
●仙姑◆( xian)仙女。太平广记》卷七十引墉城集仙录·除仙姑》:“徐仙姑者,北齐仆射徐之才女也。不知其师,已数百岁,状貌常如二十四五岁耳。”又指称“女道士”。仙姬◆( xian)仙女。明·屠隆《彩毫记·蓬莱传信》:“仙姬住蓬岛,犹复忆人间。”亦借指美女,见该条。
●仙◆( xian shu)仙女。亦指艳丽的女子。唐·裴铏《传奇·封陟》词:“见一仙姝,侍从华丽,玉珮敲磬,罗裙曳云。”宋·苏轼《留题仙游潭中兴寺寺东有玉女祠》诗:“独攀书室窥岩窦,还访仙姝访石闺。”《红楼梦》第五回:“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寂寞林。”
●仙子◆( xian)指仙女。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宋·无名氏《满江红·寿命妇》词:“果是夜宫仙子降,诞生乐国人如玉。”
●行云◆(xing yun)谓神女。唐·杜甫雨不绝》诗:“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仇兆鳌注引张性曰:“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宋·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诗之二:“曩时高堂客,暮雨高行云。”明·王陵《春芜记·宸游》:“欲问妾家何处是,行云行雨在阳台。”又指流动的云,比喻人行踪不定。
●玄丽◆(uan)仙女,神女。玄,天汉陈琳神女赋》:“望阳侯而沪漭,睹玄丽之帙灵。”
●太君◆( tai jan)指仙女。唐·李商隐《燕台》诗之二:“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按云呼太君。”冯浩笺注引徐树谷云“太君指仙女。”又指封建时代对官员母亲的称号。
●天女◆(tian)天上仙女。《魏书·序纪·圣武帝》:“歘见辎自天而下。既至,见美妇人,对曰:我天女也。”宋·王安石《宿定林示宝觉》诗:“天女穿林至,姮娥度陇来。”清·龚自珍《好事近行箧中小象一幅以词为赞》:“三界最消魂,只有辩才天女。”亦作“织女星”和“燕”之称,见各该条。
●天媛◆(tian yuan)仙女。常指织女。南朝·齐·谢《七夕赋》:“步广阶而延睐,属天媛之淹留。”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肃肃习习,天媛来风雨;雰雰霏霏,神姬下霜雪。”明·何景明《织女赋》:“何天媛之淑嫮兮,镇独处而寡俦。”◆(h),美好;俦◆(chou),伴侣。
●紫妃◆(zfei)仙女通名,以其为紫府之神女,故称。紫,紫府,道家称仙人所居;妃,对女神的尊称。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群仙毕集,众灵咸至,有西华之紫妃,有中黄之素女。” 仙人 【仙人】
◆( xian ren)亦作“人”,各宗教幻想出或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有种种神通的人。《文选·古诗生年不满百>》:“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李善注引《列仙传》:“王子乔者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鹤驭◆(hey)指仙人。相传仙人多骑鹤,故云。唐·吴融《和皮博士赴上京观中修灵斋赠盛仪尊师兼见寄》:“鹤驭已从烟际下,风膏还向月中焚。”宋·王安石《登小茅山》诗:“白云坐处龙池,明月归时鹤驭空。”
●灵人◆(ing ren)仙人。汉·班固《汉武帝内传》:“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云笈七签·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仰登仙冥台,虚想咏灵人。”
●仙夫◆( xian fu)仙人。《后汉书·张衡传》:“天不可阶仙夫希,栢舟悄悄吝不飞。”李贤注:“仙夫,仙人也。”
●仙公◆( xian gong)仙人,仙翁。唐·宋之问《宿云门寺》诗:“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唐·杜甫《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诗:“少年疑柱史,多术怪仙公。”
●仙客◆(xian ke)仙人。汉·刘向《列仙传·女几》:“女几蕴妙,仙客来臻。倾书开引,双飞绝尘。”宋·司马光瘿盆》诗:“晋时仙客浮孤槎,波痕渍巧成凹。”亦对隐士或道士的敬称。
●仙士◆( xian shi)仙人。前蜀·杜光庭《青城山记》:“琼林宝树,金沙玉田,水清而甘,草灵而秀。<上清记>云,神仙王方平领仙士万五千人,以镇兹山。”兹,此。
●仙翁◆(xian weng)仙人。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宋·何《春渚纪闻。郑魁铭研诗》:“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西湖佳话·葛岭仙迹》:“神异如此,人人皆道他是仙翁再世。”玄圣◆( xuan sheng)指仙人。晋·孙绰《游天台山赋》:“皆玄圣之所遵化,灵仙之所窟宅。”
●烟客◆(yan ke)仙人。因传说其托身云烟,故称。南朝·梁·江淹《拟杂体诗郭弘农游仙》诗:“眇然万里游,矫掌望烟客。”
●驭风客◆( yu feng ke)亦作“驭风仙”,指仙人,以其能驾风飞行,故称。《全唐诗·倒景台·序》:“可以邀驭风之客,会绝尘之子。”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 仙山 【仙山】
◆( xian shan)神仙所居之山。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岱舆◆(daiy)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大壑焉,一日岱舆。”宋·陆游《五神山歌》:“朝六被钓去,岱舆员峤沉洪涛。”
●道山◆( dao shan)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宋释惠洪《冷斋夜话》七:“东坡◆(苏轼)迁儋耳,久之天下盛传子瞻已仙去矣。后七年北归,……东坡至南昌,太守云:世传端明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耶
●灵山◆(ing shan)泛指仙山。唐·徐夤《钓矶文集·霞》诗:“流为洞府千年酒,化作灵山几袭衣。”
●山◆( qian shan)嵰州之山,借指仙山。明·杨慎《风赋》:“吸昆邱之琅霜,吞嵰山之紫露。”
●仙岑◆( xian cen)仙山。岑,小而高的山。唐·刘希夷《孤松篇》:“松子卧仙岑,寂静凝野心
●仙峤◆( xian qiao)仙山。峤,尖而高的山。唐·李白《贺监归四明应制》诗:“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清·恽敬《东路记》:“其西南隐然浮一峰,云气界为三成,如仙峤摇漾不可测。”
●圆峤◆( yuan qiao)亦作“员峤”。传说中的仙山。常指隐士、神仙所居之地。峤,尖而高的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其中有巨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唐·顾况《送从兄使新罗》诗:“几路通圆峤,何山是沃焦?”明袁崇道《封知县刘公墓志铭》:“不得于武,去而神仙。三变入道,蓬莱圆,下视簪组,不满一笑。”宋·沈辽《陪客游山》诗:“峭岭想员娇,横溪胜若耶。”
●圆丘◆( yuan qiu)传说中的仙山。晋·郭璞《游仙诗》之七:“圆丘有奇草,钟山出灵液。”李善注引《外国图》:“圆丘有不死树,食之乃寿。”吕向注:“圆丘,山名奇草,芝草。”又指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如今北京天坛圜丘便是。圜通“圆”。 仙乡 【仙乡】
◆( xian xiang)对他人家乡的美称。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先生万福,请问仙乡何处?”《西湖佳话·葛岭仙迹》:“鲍玄听了,道:‘这等说是葛仙了,但不知仙乡何处?”本指仙人的居处,仙界。
●宝方◆( bao fang)敬称对方的乡土。《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三藏道:‘弟子乃东土大唐驾下差来,上西天拜活佛求经的。经过宝方,天晚,求借一宿。”又指难得而有特效的药方。仁里◆(ren)仁者居住的地方,敬称他人住处的住地。语本《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之句。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民之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又泛指风俗惇厚淳美之乡里。汉·张衡《思玄赋》:“仁里其焉宅兮,匪义迹其焉追?”南朝·梁·萧统《诒明山宾》诗:“筑室非道旁,置宅归仁里。”清·方文《赠止安先生》诗:“今年过仁里,二公皆已逝。”
●仁宇◆(ren yu)犹仁里。对他人住处的敬称。唐·李直方《白苹亭记》:“道士公之仁宇,自览亭之崇枸。”又指在仁德覆庇之下。宇,覆庇。用于赞颂帝玉德泽,后亦用为一般称颂之词。
●仙里◆(xian)对他人住处的美称。宋·何《春渚纪闻·黄涅槃谶语》:“余因谓之曰:仙里既今岁出大魁,且登科之数,复甲天下,是可庆也。” 仙乐 【仙乐】
◆( xian yue)所谓神仙境界的音乐。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明·屠隆《彩毫记·仙官列奏》:“你看祥云四起,仙乐盈空,群仙早到也。”亦指宫廷或其他美好的音乐。
●宝吹◆( bao chuT)指佛教的吹奏音乐,誉称为仙乐《华严经·十回向品》:“阿僧祇宝吹,其音清亮,充满法界。”天钧◆( tian jun)神话中的天界音乐,指钩天广乐,即仙乐。唐·皮日休《上贞观》诗:“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蹒跚。”天乐◆( tian yue)犹仙乐。常借指美妙的音乐。唐·沈栓期《峡山寺赋》:“仙人共天乐俱行,花雨边香云相逐。”亦指自然界和谐的音响、天籁。
●仙籁◆(xiani)犹仙乐。喻美妙的音乐。籁,一种古箫;从空穴发出的微茫的声音。宋·苏舜钦《演化琴德素高昔尝供奉先帝闻予所藏宝琴求而挥弄不忍去因为作歌以写其意云》:“风吹仙籁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明·孙梅锡《琴心记挑动春心》:“盈空仙籁,听松风轻飘露台,鹤鸣江上音何快,相随玉笛飞来。”清·龚自珍《梦玉人引》词:“月殿霞窗,动春空仙籁参差。”
●仙音◆( xian yin)仙乐。宋·迈洪《夷坚志·九华天仙》:“恒娥奏乐《箫韶》,有仙音异品,自然清脆。”明·屠隆《彩毫记·游玩月宫》:“听宫娥《霓裳》调高,是仙音凡夫怎操?”恒娥即姮娥,指嫦娥。
●仙奏◆( xian zou)指仙乐。唐·王勃《乾元殿颂序》瑶山广乐,备逸调于宫悬:洞庭仙奏,纳遗歌于帝府。” 先哲 【先哲】
◆( xian zhe)亦作“先喆”。为先世或前代贤人,即德才学识兼备的杰出之士,其中含“前哲”。但两者有别:先哲指已经去世的人,而前者未必都已去世。所谓前哲和后哲,前贤或后贤,为前辈、后辈之分。可能同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或时代的交替时期。汉·张衡《思玄赋》:“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不述先哲之诰,无益为后世之虎。”唐·李咸用《放歌行》:“至哉先哲言,于物不凝滞。”
●前良◆(qian liang)犹前贤。汉·张衡《思玄赋》:“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挂服捐驹,前良取则。”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以来迄于兹日,名日《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良,发起后进也。”
●前烈◆(qian lie)犹前贤。南朝·梁·任昉《齐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尊前烈。”《北史·文苑传序》:“当涂受命,尤好虫篆。金行勃兴,无替前烈。”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授资政大夫制》:“朕欲正是国人,尔尚庶几前烈,顾我旧德。”又指祖先、前辈和前人的功业。见“祖先”条。
●前圣◆(qian sheng)前代圣贤。亦指古圣贤。圣,旧谓有最高智慧和道德学问的人。《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汉·班固《东都赋》:“夫大汉之开元也,旧布衣以登皇位,由数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得言焉。”唐·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前贤◆(qian xian)前代贤人,犹先贤。晋·陆机《豪士赋》:巍巍之盛,仰邈前贤。洋洋之风,俯冠来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张毅养于外而丧内前贤所戒也。”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清·龚自珍《歌哭》诗:“西邻吊罢东邻贺,歌哭前贤较有情。”
●前修◆(qian xiu)犹前贤、先贤。修,指才高学深、德美的人。《楚辞·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后汉书·刘恺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李贤注:“前修,前贤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伟矣前修,学坚多饱。清·周亮《哭陈磐生》诗:“暇心开丽瞩,远致越前修。”前彦◆(qian yan)前代的贤人,犹先贤。彦,指才学深厚道德高尚的人。南朝·陈·徐陵《报尹义尚书》:“谷永之笔,无悊古人,盖延之功,高视前彦。”
●前哲◆(qian zhe)亦作“前喆”。前代的贤哲,犹先哲。哲,指德才杰出的人。《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力。”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卿前哲之遗训储性情之所便。”唐·李德裕《這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土游虎丘寺》诗:“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清·钱谦益《刑科给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三原,粤有前喆,奏牍流播,炳若丹青。”
●往贤◆( wang xian)前贤;先贤。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德惭往贤,业优前事。”《梁书·处士传·何点》:“此盖前代盛轨,往贤所同。”隋·许善心《神雀颂>序》:“微臣于往贤,逢时盛乎曩代。”
●往彦◆( wang yan)前贤。《北齐书·王琳传》:“尔乃轻躬殉主,以身许国,实追踪于往彦,信踵武干前修。”
●往哲◆( wang zhe)先哲;前贤。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涂知反,往哲是与。”明·文征明《游幻住庵》诗:“兴怀往哲悲陈迹,每列空门损世情。”
●先贤◆(xian xian)先世贤人。《礼记·祭七》:“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后汉书·吴祐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宋·陆游《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诗:“春风匹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泪已倾。”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二》:“诬先贤而惑后学,其风殆不可长也。”
●先正◆(xian zheng)亦作“先政”。前代贤臣,犹先贤、先哲。《书·说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保衡,为商代贤臣伊尹之尊称。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惟祖惟父,股肱发正,其熟悉朕躬。”晋·陆机《辩王论下》:“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宋·岳飞《御书屯田三事跋》:“臣闻先正司马光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也泛指前代贤人,或君长。
●右列◆( you lie)指先贤,有才德的前辈。谓曾列于右位的人。古代尚右,以右为贵,为上。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谓比方于右列,望齐莫于前修。”前修,亦指前贤。
●右贤◆( you xian)犹先贤。有才德的前辈。右,尊崇。南朝·梁·江淹《让太傅扬州牧表》;“臣才惭右贤,功愧〡烈。”上烈,亦为前贤。 贤人 【贤人】
◆( xian ren)指贤能的人。即既有崇高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又有杰出的才能的人。实指各种卓越的人才。对此,古代指称甚多。多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相互交替组合而成。
●才杰◆(cjie)杰出的人,英俊之士。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清·薛福成《保荐使才疏》:“以中国幅员之广,聪明才杰之多,诚令导之以有恒,养之以渐庸,讵不能励彼豪儁,宏此远谟。”远谟,深远的谋略。
●才俊◆( cai jun)才能出众的人。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宋·文天祥《江行有感》诗:“莫恨吾生误,江东才俊多。”《明史·太祖纪》:“所过不杀,收召才隽,由是人心日附。”隽◆(jn),通“俊”。才良◆( cai liang)指才士贤人。《隋书·高祖纪下》:“诛翦骨肉,夷灭才良。”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才良。”《新唐书·李石传》:“今四海夷,唯登拔才良,使大小各任其职。”登,选。
●才人◆( cai ren)有才能、才情的人。汉·王充《论衡·书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上》:“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清·方苞《孙征君年谱序》:“自古豪杰,才人以至义侠、忠烈之士不得其死者众矣。”
●才士◆( cai shi)有才华品德的人。宋·范仲淹《上张右丞书》:“天下才士,莫不稽颡仰望光明。”稽◆( jY sang),叩头;颡,额。章炳麟《辨诗》:“魏文侯听今乐则不知倦,古乐则卧;故知数极而迁,虽才士弗能以为美。”
●才贤◆( cai xian)有品德才能的人。《史记·日者列传》:“才贤不为,是不忠也;才不贤而托官位,利上奉,妨贤者处,是窃位也。”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诗:“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麟阁,麒麟阁,为唐代贡奉功臣贤相的地方。
●才彦◆( cai yan)才子贤士。南朝·梁·沈约《奉和竞陵王郡县名》诗:“西都富轩冕,南宫溢才彦。”轩冕,指高官显爵。轩,古代供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围篷的车;冕,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帽。
●才英◆( cai ying)指才华杰出的文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才子◆(caiz)古称才德兼备的人。唐·朱庆余《送窦秀才》诗:“江南才子日纷纷,少有篇章得似君。”《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
●大器◆(daq)喻能担当大事的人才。《管子·小》:“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唐·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却愁清逸不干时,高纵大器无人知。”
●大士◆(dash)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尹知章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孔子曰大士哉由来,区区汝何攻?赐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又指“菩萨”,见该条。亦指“高僧”,见“和尚”条。
●大贤◆(da xian)才德超群的杰出之士。《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虽仲尼至圣大贤……不能遏其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清唐孙华《开河行》:“大贤久不作,尔曹谁复知经纶。”
●大知◆( da zhi)有大智慧的人。知,同“智”。《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闻。”《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
●国器◆(gu6q)可使主持国政的人才。《史记·晋世家》“◆(楚)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豪杰◆(h6ojie)才智品德超群出众的人物。《孟子·尽心上》“若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宏器◆( hong)大器。比喻堪当大任的人才。南朝·梁任昉《<王文宪公集〉序》:“公乘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岂非希世之隽民,瑚琏之宏器。”唐·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序:“侯保绥三秦,控引汉中,宏器廓度,以大帝业,之也。”
●吉士◆(jshi)犹贤人。才德超群的人。吉,美,善。《汉书·元帝纪》:“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贤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又为男子之美称
●佳器◆(ji)犹美才,指才德出众的人物。《晋书·韦忠传》:“此子长大必为佳器。”《宋书·谢弘征传》:“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唐·薛廷珪《授李昌远陆翰林学士制》:“蔼然休声,砺乃佳器。”《宋史·卢秉传》:“尝谒蒋堂……堂赏味其言曰:‘吾子必为佳器’。”
●佳士◆(jish)亦作“嘉士”。品行才学俱佳的人。唐·司空图《二十四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宋·苏轼《寄周安儒茶》诗:“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识。”明·方孝孺《赠瑄蕴中序》:“具议论理而节,达而不浮,翩翩乎佳士也。”清·毛奇龄《题悦我轩》诗:“佳士不恒遇,垂老叹积薪。”
●杰俊◆( jie jun)亦作“杰隽”。俊杰,才智出众的人《吕氏春秋·孟夏》:“命太尉赞杰隽,遂贤良,举长大。”《淮南子·时则训》:“命太尉赞杰俊,举孝悌。”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从来师杰俊可以焕丹青。”宋范成大《衡州石鼓书院》诗:“地灵钟杰俊,宁但拾儒科。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是岂名誉尽属士绅,而吾侪遂乏杰俊哉?”
●杰人◆( jie ren)才智超群之人。《隋书·王世积传》:“世积容貌魁岸,腰带十围,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少陵自作新题乐府,固是千古杰人。”杰士◆(jie shi)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宋·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之于王庭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华四》:“武以淫秽乱唐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
●杰子◆(jiez)才智杰出的人。《梁书·刘之遴传》:“邦之杰子,实惟彭、英。”
●介人◆( jie ren)善人。介,善的。有才德之士。《荀子君道》:“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介人维藩,大师维垣。此之谓也。”《尔雅·释诂》:“介,善也。”
●荆璞◆( jing pu)喻资质美好的人才,以其如荆山璞玉,故称。晋·卢湛《赠刘琨》诗:“承侔卞和,质非荆璞。”《晋书·戴邈传》:“又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荆璞发采之荣,不亦良可惜乎!”又指“美玉”,见该条。
●荆玉◆( jTng)喻贤才,以有如荆山宝玉之美质,故称。晋·孙绰《贺司空修◆(循)象赞》:“质与荆山参贞,鉴与南金等照。”唐·权德舆《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诗:“荆玉收难尽,齐等喜暂闲。”
●荆梓◆( jing)喻优异人才。荆,指楚国;梓,梓木,质地优良。南朝·梁·何逊《哭吴兴柳浑诗:“南州擅荆梓,上国称羽仪。伊人以戴德,李公伤在期。”
●俊才◆( jun cai)亦作“俊材”。才智卓越的人。《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材,兴学官。”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三百俊才衣似雪,可怜无箇解诗人。”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唐先生伯虎,名寅,姑苏人。负俊才,能文工诗,翰墨极精。”亦指卓越的才能,见该条。
●俊德◆(jnde)才德杰出的人。《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孔颖达疏:“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
●俊豪◆( jun hao)才智杰出的人。宋叶适《书龙川集后》:“僚友一时,志同义合相与扶立俊豪魁特之立者,使流风余论犹能表见于后人。”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不韦招英茂,聚俊豪。”
●俊杰◆( jun jie)亦作“儁杰”,才智杰出的人。《孟子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宋叶适《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天下繁委,当付俊杰。”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经雾上》:“识时务者,呼为俊杰。”《三国志·魏志·王粲传》:“世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儁杰也。”
●俊客◆(jnke)才智杰出的人。唐王勃《梓州慧义寺碑铭序》:“爰有庾子山者,文场之俊客也。”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案吕氏修撰也,广招俊客,比迹《春秋》。”俊良◆(jun liang)亦作“儁良”。贤能优良之士。唐·韩愈《请上尊号表表》:“左右前后,莫匪俊良;小大之材,咸尽其用。”宋·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诗:“鄙州历选多俊良,镇抚时有诸侯王。”明·刘基《送陈庭学之成都卫照磨任》诗:筹边楼上罗俊良,况子敏学年方将。”宋·苏辙《西掖告词·张璪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知郑州》:“昔我神考,收擢俊良,于丞。”“俊良”,又指良马,见该条。
●俊髦◆( jun mao)亦作“儁髦”才智超群之士。唐·殷尧藩《帝京》诗之一:“列群征才起俊髦,万机独使圣躬劳。”
●宋·王安石《修南郊式表》:“恭惟皇帝陛下体神圣之质,志文武之功,嘉与俊髦,灵承穹昊。”
●俊茂◆(junm)亦作“儁茂”才智杰出的人。《汉书武帝纪赞》:“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明·方孝孺《送河南佥事汤侯序》:“皇上临御,荡涤堕骄,作新士气,广大学以育俊茂。”晋·潘岳《杨仲武谏》:“若乃清才儁茂,盛德日新。”俊民◆( jun min)贤人,才智杰出的人。《书·多士》:“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孔传:“天命汤更代夏,用其贤人治四方。”晋·葛洪《抱朴子·擢才》:“聪鉴不足相涉,则俊民与庸夫一槩矣。”
●俊能◆( jun neng)才能杰出之士。《周书·赵善元定等传论》:“自三方鼎峙,群雄竞逐,俊能驰鹜,各吠非主。”俊器◆(jnq)卓异的人才。《晋书·光逸传》:“与谈良久,果俊器。”
●俊人◆( jun ren)风度高雅、才能超卓的人。《南史·王规传》:“王威明风韵道上,神峰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实俊人也。”唐·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五行秀气,得之居多者为俊人。”清·方苞《谢季方传》:“然先君之所交,皆楚越遗老,乡邦俊人。”
●俊士◆( Jjun sh)才智杰出的人。《荀子·大略》:“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汉书·通传》:“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嫁,往、到,引申为“出”。俊伟◆( jun wei)杰出的人才。《三国志魏志钟繇华歆王朗传评》:“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情富瞻,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俊贤◆( jun xian)才德杰出的人。三国·魏·阮籍《秦记诣蒋公》:“群英翘首,俊贤抚足。”唐·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口号节句》之九:“紫气关临天地,黄金台贮俊贤多。”俊雄◆( jun xiong)亦作“儁雄”。才能杰出气魄豪迈的人,英雄。《鹖冠子·道端》:“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动则明白。”《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杰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唐·张祜《寄朗州徐员外》:“江岭昔飘蓬,人间值俊雄。”清·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独浮屠之儁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
●俊秀◆( jun xiu)亦作“儁秀”。才智杰出的人。《后汉书·党锢传序》:“天下俊秀王叔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唐·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群季诸弟惠连,谢灵运族弟,极有才华。《北史·庾道传》:“◆(道)及至洛阳,环堵弊卢,多与俊秀交旧,积二十余岁,殊无宦情。”
●俊彦◆( jun yan)亦作“儁彦”。才学杰出之士,贤才《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后汉书·班固传》:“穷见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盖清庙之光辉,当世之俊彦也。”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周泰明当世儁彦,德行修明。”
●俊◆( jun yi)亦作“儁乂”、“俊艾”。才德出众的人。《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又在官。”翕◆(),合,和顺。《孔传》:“谓天子如此,则俊德治能之士并在官。孔颖达疏:“乂,训为‘治,故云‘治能。”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者为俊,百人者为。”《汉书·王褒传》:“故世平主圣,俊又将自至。”宋·苏轼《赐户部侍郎赵瞻陈乞便郡不允诏》:“联褒显耆旧,取其宿望;养育俊乂,待其成材。”俊异◆(jny)亦作“儁异”。才能异常的人。《宋书颜延之传》:“所谓俗恶俊异,世疵文雅”唐·杜甫《宿凿石浦》诗:“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清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君所交游,皆一时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俊英◆( jun ying)才能出众的人。三国·魏·曹丕《弟仓舒诔》:“如何昊天,雕斯俊英。”清陈梦雷《赠秘书党道弘五十韵》:“庙略资神武,年咨待俊英。”
●俊哲◆( jun zhe)才学品德超群的人。晋·葛洪《抱朴子·名实》:“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北史·儒林传下·刘炫》:“使夫将来俊哲,知余鄙志者。”唐·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观乎《春陵》作,歘见俊哲情。”歘,通“忽”。
●骏足◆(junz)贤才的喻称。唐·罗隐《两同书·敬慢》:“昔文侯式木之闾,昭王筑郭隗之馆,故得群才必至,骏足悠归,何则?以敬之所致也。”又指“良马”。见该条。
●黎献◆( xian)古谓众贤人。黎,众多。献,贤人。《书盖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令才◆(ling cai)杰出的人才。唐·元稹《李光颜加阶制》:“盖文武之令才,真古今之良将。”亦作“令材”,出众的才华
●令士◆(ling shi)才学美盛之士。令,美善。《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标数,无不该览。虞翻旧齿名盛,庞统荆州令士,年亦差长,皆与绩友善。”龙凤◆( long feng)喻贤才。《南齐书·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明·高启《咏隐逸诗·庞公》:“南阳有龙凤,乘时各飞翻。”
●髦士◆(mao shi)英俊之士,髦,毛中的长毫,喻出众的俊杰之士。《诗·小雅·甫田》:烝我髦士”。又《大雅·朴》“奉峨峨,髦士攸宜。”
●奇彦◆(qyan)才德出众的人。清·方艾《宋遗民咏·林景曦德砀》:“梦中诗四首,亦载唐君传。莫知谁作者,大抵皆奇彦。”
●杞梓◆(qz)本为两种优质木材,喻优秀的人才。《国语·楚语上》:“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晋书·陆机陆云传评》:“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也。”
●翘楚◆( qido chu)旧喻杰出之士。原意为高出众木的荆木。语出《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超出;刈◆(y),砍;楚,荆木。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
●琼枝◆( qiong zhT)喻贤才。唐·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诗:“今来招隐逸,恨不见琼枝。”明·高启《北廓秋夜喜徐幼文远来兼送南游》诗:“琼枝何以先旧色客路风尘亦劳矣。”又喻嘉树美卉、灯烛、皇族子孙。亦喻“美女”见该全才◆( quan cai)指才能全面发展的人。旧指文才武略兼备的人。如,文武全才。唐·权德舆《奉和鄜州刘大夫麦秋出师遮虞有怀中朝亲政》诗:“天子爱全才,故人雄外台。”宋·苏轼《伊尹论》:“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清·乔世宁《何先生传》:“乃先独称全才。”
●全器◆( quan)犹全才。南朝·梁·江淹《为萧骠骑让封第二表》:“且麟阁之臣,尚有位不及铉;全器之侯,犹或任不并台。“唐·李商隐《为尚书勃海公举人自代状》:“不物以沽名,善推诚立断,浑若全器,宜乎在庭。”狗◆(xn),通“徇”,曲从。《宋史·岳飞传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全士◆(quan shi)德才兼备的人。唐·元结《订司乐氏》:“天下谁为全士,能爱夫全声也。”
●人豪◆(ren ha)人中豪杰,才智超群之士。《史记·陈余传》:“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
●人杰◆(ren jie)人中豪杰,才智超群之士。《史记·高祖本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此三者,指张良、韩信、萧何。
●任士◆(ren shi)指有能力的贤人。任,能。《庄子·秋水》:“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也。”
●人雄◆(ren xiong)人中英雄,卓异出众之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评》:“◆(刘)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其夺取非不幸也。”
●人英◆(ren ying)英俊杰出的人才。《文子·上礼》:“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唐·王维《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天工寄人英,龙衮瞻君临。”宋·陆游《春夜读感怀》诗:“贼酋实孱王,贼将非人英。”
●商岩◆( shang yan)在野贤士。商代贤臣傅说于商王武丁用为相前,曾版筑于傅岩之野。版筑,夯土筑墙。后以“商岩”喻在野贤士。唐顾云《谢徐学士启》:“周渭商岩,皆辞钓筑。”周渭,指姜子牙。传说他在周武王任用为相之前,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宋·张孝祥《西江月》词:“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商岩有梦。”明·高启《王昭君》诗:“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
●上人◆( shang ren)道德高尚的人。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则谓之下人也。”
●上士◆( shang shi)指道德高尚的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明·陈汝元《金莲记·抝衅》:“下官程颐,别号伊川,人许性天上士,自惭理学名儒。”清·钱澄之《田园杂诗》之十六:“上士守其中,下士劳其形。”
●上驷◆( shang shi)本指上等马,借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三:“许文忠《圭塘乐府》:元词中上也。”
●上贤◆( shang xian)最有道德才能的人。《荀子·正论》“故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又为尊重贤人,上,通“尚”。《汉书·翼奉传》:“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宿贤◆(su xian)大贤,素有声望的贤士宿,大,久。朱·范仲淹《贺胡侍郎致政状》:“舜好清问,方体貌于宿贤;国有老成,尚弥缝于显道。”
●天民◆(tian min)指贤人,因其明天理,故称。《庄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功,谓之天子。”《孟子·尽心上》:“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宋·陈师道《理究》:“贤而在下谓之天民,贤而在上谓之天吏。”明·方孝孺《林泉读书斋铭》:“匪学虽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诚卓为天民。”亦指人民,普通人。
●通才◆(tong cai)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唯通才能备其体。”
●通人◆( tong ren)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赞》:“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汉·王充《论衡·超奇》:“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伟才◆( wei cai)指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晋书·苻坚载纪下》:“谢安、桓沖、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
●伟器◆(weiq)大器。谓堪任大事的人才。《后汉书·郭太传》:“林宗见◆(黄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明·何景明《寿许司马》诗:“雄姿龙马异,伟器庙廊珍。”清·王晫《今世说·德行》:“此子才气卓荦,他日必成伟器。”伟士◆(wei shi)才智卓异的人。《三国志蜀志·许传》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与计事。”晋·葛洪《抱朴子·情喻》:“达人佛土,不变皎察于流俗之中。”明·宋濂《竹坞幽居诗序》:“思竹之挺拔特立,以为有壮夫伟士之节。”
●伟彦◆( wei yan)指才学卓越的人。彦,有才学的人。《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明吾邱瑞《运甓记·帅宾贤》:“真命士之奇材,匡时之伟彦。”卧龙◆(wong)喻隐居的俊杰之士学识品高才能出众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谓先主曰:‘诸葛孔明的人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
●雄伯◆( xiong bo6)指杰出的人物。伯,同“霸”。《三国志·吴志·张纮传》“纮著诗赋铭诔十余篇。”裴松之注引《吴书》:“纮见陈琳作《武库赋》、《应机论》,与琳书,深叹美之。琳答曰: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
●修士◆(xiu shi)指有道德修养操行高尚的人物。韩非子·孤愤》:“人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治辩进业。”陈奇猷集释:“旧注:修士,谓修身之士,但精洁弟之任兄,师之传人,出而从官,国之修士也夫!自固其身。”宋·叶适《陈君墓志铭》:“呜呼岩也,父之钜子,彦士◆(yan shi)贤人,才士。《三国志·魏志·徐胡二王传论》:“◆(徐邈、胡质、王昶、王基)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唐·刘禹锡《魏生兵要述》:“余为书殿学士四年,所与居皆鸿生彦士。”宋·陆游《容斋燕集诗序》:“名流彦士执贽求见者,肩摩而袂属。
●彦哲◆( yan zhe)贤智之士。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后仅赵一非草书》:“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
●一麟◆(yTn)一头麟。喻超群的俊秀之士。《景德传灯录·行思禅师》:“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宋·王庭《次韵任子严》:“山孤似不孤题品,众角业中有一麟。”
●逸足◆(yiz)本指捷足喻才能超逸的人。唐温庭筠《开成五年书怀呈友一百韵》:“逸足皆先路,穷郊独向隅。”英华◆(ying hua)指英俊才智之士,即德才出众的人。汉汤雄《长杨赋》:“英华沉浮洋溢八区。”
●英髦◆( ying mao)亦作“英旄”。才智杰出的人物。刘峻《辨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李善注:“髦,俊也。”汉·枚乘《柳赋》:“隽人英旄,列襟联袍。”
●英物◆( ying wu)英俊的人物。为长辈称誉晚辈之词《晋书·桓温传》:“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
●英雄◆( ying xiong)杰出人物。《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教也’。”唐·杜甫《报赠哥舒开府翰》诗:“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鸳鸾◆( yuan luan)喻贤人。北魏·杨衒之《追光寺》:“◆(东平王元)略对曰:…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唐·刘禹锡《洛下…有怀上京故人》诗:“省门组但初成列,云路鸳鸾想退朝。”
●元良◆(yuan liang)大贤之士。元,大、首;良,贤明。《书·泰誓中》:“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蔡沈集传:“元良微子也;谏辅,比干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剥丧元良,凌辱神主。”清·黄遵宪《三哀诗·哀唐韨臣明经》:“今当尧舜期,益宜简元良。”又指“太子”,见该条。
●元圣◆(yuan sheng)大圣人,大贤者《书·汤浩》:“聿求元圣,与之戮力。”按,此指伊尹。
●哲人◆( zhe ren)、哲士◆( zhe shi)、哲子◆(zhez)贤明之士,智慧卓越的人。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皇穹神察,喆人是恃。”唐·韩愈《答崔立之书》:“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宋·文天样《正气歌》:“哲人而益远,典型在昔宿。”明·何景明《符曙楼赋》:“信哲子之所托,相地灵而兆成。”
●哲彦◆( zhe yan)有才学的人。汉·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配彼哲彦,既隆且昌。”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尺牍新钞》:“近代发函之作,先获哲彦宣源。” 险境 【险境】
◆( xian jing
●危险境地。指危及生命财产或毁灭声誉的处境。多为天灾人祸所造成。
●冰谷◆( bing gu)喻险境。语出《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宋书·明帝纪》“业业矜矜,若履冰谷。”《梁书·武帝纪上》:“我高明之祚,眇焉将坠。永惟屯难,冰谷载怀。”前蜀·杜光庭《皇帝周天醮词》:“臣恭临大宝虔奉图,不敢遑宁,若临冰谷。”又指冰冻的山谷。
●冰炭◆( bing tan)喻危险境地。谓冰炭不相容,矛盾冲突激化。宋·欧阳修《辞免青州第三札子:“稽留君命多日,臣晓夕忧惶,如履冰炭。”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犹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其福田,济其营魄。”
●冰渊◆( bing yuan)喻险境。语出《诗·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句。《南齐书·王融传》:“节其揖让,教以翔趋;必同艰桎梏,等惧冰渊,婆娑,困而不能前已。”宋·苏轼《赐安焘乞外郡不允批答》:“而况艰难之际,一日万几。冰渊之惧,当务同济。”明·李东阳《潘公墓志铭》:“载启手足,永辞冰渊。”
●刀俎◆( dao zu刀和钻板。为宰割的工具。喻指极危险的境地。清·钱谦益《继母吴氏加赠淑人制》:“付余年血泪之内,九死而一生;出遗孤于刀俎之中,再世而一息。”清·谭嗣同《思纬壹壹台短书·报贝元征》:“及至生民涂炭,万众水火,夺残生于虎口,招余魂于刀俎,则智不以研儿,勇不足以任事。”壹壹◆( yin yun),阴阳二气交合的样子。
●阽危◆( dian wei)险境;危险。阽,临近险境。《汉书食货志上》:“安有天下阽危者若是上不惊者!”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入于阽危之域跻俗于仁寿之地。”
●坎◆( kan dan)喻指险境。窞,坎中小坑穴。《易习坎》:“习坎,入于坎窞,凶。”孔颖达疏:“既处坎底,上无应援,是习为险难之事,无人应援,故入于坎窞而至凶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钟生》:“舅乃非人,此弥天之祸,不可为谋,乃不明言,而陷我于坎窞。”
●坎深◆( kan shen)喻险境。《周易》中的“坎卦”有险、陷等义。唐·刘禹锡《上淮南李相公启》:“施一阳于剥极之际,援众溺于坎深之下。”又《谢裴相公启》:“居剥极之际,一阳复生;出坎深之中,平路资始。”
●凶屯◆( xiong zhun)险境。屯,卦名,艰难处境。唐·韩愈《祭郑夫人文》:“年方及纪,荐及凶屯,兄罹谗口,承命远迁。穷荒海隅,天百年。”天阏◆(yaoe),摧折,天亡。阏,阻遏。现在】
◆( xian zai)这个时候。一般指正在说话的时刻,有时包括说话前后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与过去、将来表述时间的连续性。
●今来◆(jni)当今、如今、现在。三国·魏·曹植《情诗》:“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唐·韩愈《落齿》诗:“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又指从今以后。
●今时◆(jnsh1)现在,此时。《孟子·公孙丑上》:“今时则易然也。”《史记·魏世家》:“今时韩、魏,与始孰彊?彊,同“强”字。唐·万楚《五日观妓》诗:“西施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今时为之耻且格焉。
●今下◆(jin xid)现在,眼下。《晋书·甘草传》:“正当虑吾危朝廷耶?吾今下唯除奸凶耳。”
●今兹◆(jinz)现在,此时,今此。《诗·小雅·正月》: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传·昭公三年》:“今兹吾又将来贺。”唐·萧至忠《陪幸五王宅》诗:“畴昔在门下,今兹制幸晨。”亦指“今年”,见该条。
●徂兹◆(qiez)今兹,现在。徂,通“且”,近,今。《书费誓》:“嗟,人无,听命!徂兹淮、徐戎并兴。”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徂读为且’,且,今也。言今兹淮夷徐戎并兴也。”
●只今◆(zhjn)如今,现在。唐·李白《越中览古》:“官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啼。”【香】
◆( xiang)供奉神佛所烧的香,亦指各种薰香或香料。宝香◆( bao xiang)对香的美称。《华严经·十回向品》:“阿僧祇宝香,其香普熏一切世界。”《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和尚欲得阿娘出,不如归家烧宝香。宋·辛弃疾《曲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清溪笛。”
●宝篆◆( bdo zhuan)香的美称。以其焚香时烟如篆字上升,故称,宋·黄庭坚《画堂春》词:“宝篆烟消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元·陈基《寄玉山诗》:“宝篆焚香留睡鸭笺行墨写来禽。”明·汪廷讷《种玉记·荣寿》:“爱寸草春晖,衣紫拖朱满膝前。焚宝篆,齐稽手三星,谢天怜念。”睡鸭,薰香炉。九和◆(jihe)香名。明·彭大翼《山堂肆考·香》三洞珠囊;天人玉女,持罗天香案玉炉,烧九和香。”
●龙香◆( long xiang)香名。唐·郑嵎《津阳门》诗:“玉奴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侨悲。”唐·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诗:“蓓蕾抽开素练囊,琼葩薰出白龙香。”
●婆律◆(p61)香名。即龙脑香。《梁书·海昌诸国传》:“狼牙修国……偏多筏沈、婆律香等。”宋·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为寿》:“旃檀婆律海外分,西山老脐柏所薰。”千和◆(qian he)香名。以其为多种香料合成,故称。梁简文帝《华阳陶先生墓志铭》:“九节丽于空中,千和焚于地下。”
●瑞脑◆(ru1no)香名,即龙脑香。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金兽,指香炉。明·费元禄《贺新郎》词:“瑞脑烧全鼎。卷重帘。清陈维崧《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词:“回廊碧甃芭蕉叶,鸭鲈瑞脑薰犹热。”鸭,鸭形香炉。 乡里 【乡里】
◆( xiang)古之民户编制单位。一乡为一万二千五百户一里为二十五户。泛指人们所居住的地区;而“家乡指的是某一个人世代所居住的地方。两者有别,慎勿混同。《国语齐语》:“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有则以告。”
●里◆(han)乡里。《后汉书·成武孝侯顺传》:“顺与光武同里闬,少相厚。”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贫居晏里闬,少小长东平。”
●里间◆(1)乡里。《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四:“思。
●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唐·高适《同朱五题庐使君义井》诗:“上善滋来往,中和浃里闾。”
●闾里◆(11)乡里,泛指民间。《战国策·齐策》“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亦甚矣。”宋·鲍彪注:“闾在乡,里在野,并五百家,皆有门。”《史记·袁盎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斗鸡走狗。”
●伍◆()犹乡里,民间。《史记·司马穰苴传》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臣辄奉宣诏命,导扬恩化,复其社稷,安其伍。”
●乡党◆( xiang dang)犹乡里。《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礼记·曲礼》:“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郑玄注:“《周礼》,二十五家为,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乡邻◆( xiang lin)犹乡里。《孟子·离娄》:“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晋书·陶潜传》:“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其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乡闾◆(xiang)即乡里。《管子·幼官》:“修乡闾之什伍,量委积之多寡。”《后汉书·楼望传》:“操节清白,有称乡闾。”
●州壤◆( zhou rang)乡里。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土诔》州壤推风,孝惟义养,道必怀邦。”《魏书·崔挺传》:“散骑常侍,赵修得幸世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
●州党◆( zhou dang)犹言乡里。《新唐书·刘仁轨传》:“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
●州乡◆( zhou xiang)泛指乡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晋书·石勒载记上》“仰惟明州乡贵望,累时重光,出镇藩岳,威声播于八表。”州巷◆( zhou xiang)乡里。州闾。《礼记·祭义》,“居乡以齿,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平州巷矣。”郑玄注:“一乡者五州,巷,犹闾也。” 香炉 【香炉】
◆( xiang)焚香之炉,用以薰衣、供佛、祀神。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以金属◆(铜、锡为主)或陶瓷为之,始于汉代。唐·韦应物《郡斋卧疾》诗:“香炉宿火灭,兰灯宵影微。”其异名多与其大小、形状、质料或装饰有关。宝鼎◆( bao ding)指香炉,以其似鼎,故称。明·高明《琵琶记·强就鸾凤》:“金猊宝鼎香馥郁,银海琼丹泛。”醁◆(ng),美酒。清·陈维崧《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扬起,细煎花乳翻白。”
●宝猊◆(bon)熏香炉,以其为猊形,故称。猊,狻猊◆(suann1),传说中的一种猛兽,颇类狮子。唐·李白《连理枝》词:“宝猊烟未冷,莲台香蜡残痕凝。”
●宝兽◆( bao shou)香炉的美称。谓其形状似兽。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清·何君瑞,不胜其喜,宝兽添香,稽首顶礼。”又:“宝兽沉烟袅碧丝,半折的梨花繁杏枝。”
●宝鸭◆( ya)香炉的别称。以其外形似鸭而得名。唐·孙鲂《夜坐》诗:“划多灰杂苍虬迹,坐久烟消宝鸭香。”宋范成大《减字木兰花》词:“宝鸭金寒,香满围屏宛转山。”明·王《春芜记·邂逅》:“宝鸭香消帘半卷,梦初醒,天气好,花事又凋零。”
●宝子◆()香炉名。多为僧家所用。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跋钱镇州回文后》:“题者多云宝子弗知何物,以予考之,乃迦叶之香炉,上有金华,华内乃有金台,即台为宝子,则知宝子乃香炉耳。”
●金猊◆(jinn)香炉。以其色黄有狻猊雕饰,故称。狻◆(suan)猊,传说中的猛兽,类似狮子。或全炉为狻猊形,于其腹中燃香,烟从口出。相传猊性好烟火故用之。唐·花蕊夫人《宫词》之五二:“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烟穗绕觚棱。”觚棱,堂殿上最高转角处。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离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金兽◆(jin shou)古代香炉。其形似兽而得名。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瑞脑,香料。
●金鸭◆( jin ya)香炉。以其色黄鸭形,故称。多为铜质品。唐·戴叔伦《春怨》诗:“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金◆( jin za)香炉。为金属所制,成球形。汉·司马相如《美人赋》:“于是寝具既设,服玩珍奇,金薰香。”章樵注:“鉔,香毬。衽席间可旋转者。”
●瑞炉◆(ru)香炉的美称。宋·葛胜仲《醉蓬莱·天宁节作》词:“玉殿寒轻,金徒漏永,瑞炉烟袅。”明·陆包山《画眉序记·闺情》套曲:“看银灯半明,瑞炉烟尽,冷清清拥抱闲衾枕。”
●瑞兽◆( shou)香炉。谓其是祥瑞兽形。瑞兽多指麒麟之类。唐·罗隐《寄前宣州窦尚书》:“喷香瑞兽金三尺,舞雪佳人玉一围。”宋·葛胜仲《西江月·叔父庆八十会作》词:“瑞兽香云轻袅,华堂绣幕低垂。”
●瑞鸭◆(ruya)鸭形香炉的美称。宋·杨无《齐天乐和周美成韵》词:“瑞鸭香销,铜壶漏永,谁惜无眠展转。”又《柳梢青》词:“瑞鸭烟浓。晓来弦管,声在霜空。”
●兽炉◆(shou)兽形的香炉。唐·杜牧《春思》诗:“兽炉凝冷艳,罗幕蔽晴烟。”
●香井◆( xiang jing)大香炉。宋·陶谷《清异录·释族》:“汴州封禅寺有铁香炉,大容三石,都人目之香井。”
●香兽◆(ang shou)铸成兽形的香炉。宋·洪刍《水浮香》:“香兽,以塗金为狻猊、麒麟、凫鸭之状,中空以然香,使烟自口出,以为玩好。”《宋史·礼志·宴飨》:“殿上陈锦绣帷帟,垂香毬,设银香兽前槛内。”
●银鸭◆(yin ya)香炉,为白色鸭形,或以银饰,实多为锡制品,因而得名。唐李白《襄阳歌》:“谁能忧彼身后事,金凫银鸭葬死灰。”金凫,亦为香炉。唐·秦韬玉《咏手》:“金杯有喜轻轻点,银鸭无香旋旋添。”
●御炉◆(y)御用香炉。唐·柳宗元《有试观庆云图诗》:“抱日依龙衮,非烟近御炉。”前蜀·薛昭蕴《小重山》词之一:“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绶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黄庭坚《乞桃花》诗之二:“乞取好花天上看,宫衣黄带御炉风。” 香气 【香气】
◆( xiang qi)粮谷花草、佳肴美酒以及各类香品所发出的香味。
●芬芳◆( fen fang)香,香气。《荀子·荣辱》:“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
●芬馥◆( fen fu)香气浓盛。晋·左思《吴都赋》:“光色炫晃,芬馥肸蠁。”唐·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清英神似骨,芬馥茝兰蕤。”
●芬葩◆( fen pa)香花、香气。汉·张衡《南都赋》:“从风发荣,斐披芬葩。”晋·左思《吴都赋》:“塇喤呷,芬葩阴映
●馥◆(fu)香气。南朝·齐·谢脁《思归赋》:“晨露晞而草馥,微风起而树香。”
●寒馥◆( han fu)清凉的香气。馥,香气。宋·杨万里《腊梅》诗:“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宋·毛滂《武陵春》词:“城上落梅风料峭,寒馥逼清尊。”
●冽香◆(lie xiang)清香,冽,清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天宫》:“郭生……一日,薄暮,有老妪贻尊酒。…揭尊微嗅,冽香四射,遂饮之。”
●妙香◆(mido xiang)特妙的香气。多指寺庙燃烧之佛香。《楞严经五》:“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尘气倏灭,妙香密圆。”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无睡,未睡着的人。
●清芬◆( qTng fen)犹清香。宋·韩琦《夜合》诗:“所爱夜合者,清芬逾众芳。”又喻德行高洁。
●天香◆( tian xiang)芳香的美称。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唐·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诗:“天香生空虚,天乐鸣不歇。”清·纳兰性德《桑榆墅同梁汾夜望》诗:“无月见春火,有时闻天香。”又指“美女”,见该条,特指桂、梅、牡丹的花香。
●馨◆(xin)芳香。特指散布很远的香气。《诗·大雅·凫》:“尔酒既清,尔殽既馨。”毛传:“馨,香之远闻也。宋·朱熹《送刘甸甫》诗:“芳兰含远馨。”
●香泽◆( xiang ze)亦作“芗泽”。香气。王丘《咏史》诗:“兰露滋香泽,松风鸣珮环。”《史记·滑稽列传》:“微闻芗泽。”元·虞集《画马》诗:“春风十里闻芗泽,新赐金鞍不受骑。”芗,五谷的香气。
●幽芳◆( you fang)清香。亦指香花。唐·李商隐《赠从兄阆之》诗:“城中狾犬憎兰佩,莫损幽芳久不归。”宋·欧阳修《丰乐亭记》:“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又喻高洁的德行。
●幽芬◆( you fen)清香。清·纳兰性德《点绛唇·咏风兰》词:“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吹开处。”又誉盛德美名。幽香◆( you xiang)清淡的香气。唐·齐己《早梅》诗:“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崤山 【崤山】
◆( xiao shan)山名。崤,也作“殽”。在河南省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坡道峻陡,地势险要,为古代军事要地。
●二崤◆(er xido)崤山。山分东崤、西崤,故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嵚岑山◆(qin cen shan)亦名“嵚崟◆(yn)山。”崤山的别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唐·李贤注:“崤,山名;底,阪也。一名嵚岑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河南一·三崤》“三崤山,亦曰二崤。”注:“一名:嵚山。”
●崤院◆(xido)犹“崤塞”,指崤山。院,◆(又读a,通“隘”)塞。谓二崤之间险要。《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晋大夫先轸谓襄公曰,秦师过必假涂,请击之。遂要崤阸以败秦师。”颜师古注:“即今之二崤山也。”
●崤陵◆(xiao ling)即崤山。陵,大山。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败楚师于柏举,未足权衡;执秦俘于崤陵,无阶等级。”执秦俘,公元前627年晋败秦军于崤山,秦全军覆灭,其将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等三帅被俘。”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别袖拂洛水,征车转崤陵。”唐·刘禹锡《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诗:“崤陵路静寒无雨,洛水桥长昼起雷。”
●崤◆(xido qin)崤山又名嵚崟山,故称。宋·曾巩《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又称翕尝令渑池,治崤嵚之道,有黄龙白鹿之瑞。”
●崤塞◆(xiao sai)指崤山。以其谓二崤为险塞之地,故称。《韩非子·存韩》:“韩与荆有谋,谐侯应之,则秦必见崤塞之患。” 小路 【小路】
◆(x1)指多在山中、田间或偏僻地区的狭窄、曲折的路径。与大路坦途相对称。参见“大路”“歧路”条。
●别径◆( bie jing)偏僻的小路。《六韬·战车》:“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宋·陆游《渔家》诗:“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西游补》第十三回:“两个又走过翠园峰,寻条别径,竟到绿竹洞天。”
●侧径◆( ce jing)狭窄的小路。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唐·岑参《赴键为经龙阁道》诗:“侧径转青壁,危桥透沧波。”·陈师道《晚望》诗:“称目有佳思,侧径如无步。”
●寒径◆( han jing)冷僻的小路。唐·李百药《谒汉高庙》诗:“竹皮聚寒径,社落霜丛。”唐·徐仲雅《赠江处士》诗:“薄雾笼寒径,残风恋绿萝。”
●间道◆(jian dao)偏僻的小路。《史记·淮阴侯列传》:“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萆”同“蔽”,隐蔽。
●井径◆(jing jing)田间小路。《文选·鲍照芜城赋>》:“
●边风起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李周翰注:“屋三为井。径,道也。言人屋室迁毁,行道荒芜而丘陇亦已摧残。”唐·杜甫《重题》诗:“江雨铭旌湿,湖风井径秋。”《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泉灌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径道◆(jing dao)小路。《六韬·略地》:“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明史·王传》:“奏言潮河川有径道,一日夜可达通州。”
●径界◆( jing jie)小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树木参天,草莱遍地,荒凉径界,无非些兔迹狐踪。”
●径路◆(jng)小路。《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径路。”孔颖达疏:“为径路,取其山虽高,有润道也。”晋左思《吴都赋》:“径路绝,风云通。”宋·苏轼《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幅巾不拟过城市,欲踏径路开新蹊。”亦泛指道路。三国·魏·曹操《苦寒行》:“迷惑失径路,青驷逝骎骎。”唐·李翱《平赋书》:“方里之内,以十亩为之屋室,径路、牛豚之所息,葱韭菜蔬之所生植,里之家给焉。”又指捷径;近路。
●径塗◆(jing tu)亦作“径途”、“径涂”。小路。南朝梁简文帝《长安有狭斜行》:“长安有径途,塗径不通舆。”唐·韦应物《往云门郊居涂经回流作》诗:“兹晨乃休暇,适往田家庐。原谷径塗涩,春阳草木敷。”清·魏源《太行诸谷》诗之三:“石壁渐以峭,径途益以险。”又指途径、门径。
●傍蹊◆(pang)偏仄的小路。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譬之趋车,既已由于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衘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
●僻径◆( jing)荒僻的路。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口益干,无应者。”
●僻路◆(p)偏僻的小路。唐·杜甫《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泊于方田》诗:“孤舟增郁郁,僻路殊悄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有一札及少物欲致京中,僻路苦无书邮。今遇甚幸。”
●平阡◆(ping qian)田间平坦的小路。唐·钱起《登台》诗:“晚景下平阡,花际霞峰色。”唐·权德舆《和李大夫西山祈雨因感张曲江故事》:“雷音生绝巘,雨足晦平阡。”
●千伯◆( qian mo)亦作“千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千,通“阡”,田间小路◆(南北走向);伯,通“陌”,田间小路◆(东西走向)。《管子·四时》:“修封疆,正千伯。”清·姚燮《岁暮四章》诗:“潢江千陌无春色,积雪山城变惨容。”人径◆(ren jing)人行小路。唐·王维《过香积寺》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山迳◆( shan jing)同“山径”。山间小路。唐·杜甫《宿江边阁》诗:“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宋·真山民《晓行山间》诗:“一二里山径,两三声晓莺。”明·王守仁《宿萍乡武云观》诗:“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
●兔径◆( tu jing)指小路、曲径。宋·洪迈《夷坚丁志·田道人》:“旬日之期既迫,皇皇不敢怠,独徘徊兔径。”清·冒襄《影梅庵忆语》:“◆(姬母)从兔径扶姬于曲栏,与余悟。”微道◆(wei dao)隐蔽或偏僻的小路。《汉书·黥布传》:“又使布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唐·颜师古注:“间道、微道也。”又谓微妙之道。
●微行◆(wei hang)小路。《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求柔桑。”毛传:“微行,墙下径也。宗·苏轼《残腊独出》诗之二:“江边有微行,曲背城市。”微径◆( wei jing)小路。《六韬·军用》:“狭路微径,张铁蒺藜。”唐·杜甫《飞仙阁》诗:“土门山行窄,微径绿秋毫。”宋·杨万里《纪罗杨二子游南岭石人峰》诗:“初嫌微径无人踪,行到半岭径亦穷。”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复从南坡下得微径,下一余而东抵坑底。”清·金农《樊口西郊行药》诗:“此间微径辟,斜景闲墟落。”
●徯径◆( jing)蹊径。小路。徯,通蹊,小路。《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谨关梁,塞徯径。”郑玄注:“徯径,禽兽之道也。”孔颖达疏:“徯径,细小狭路,故须塞。”
●徯隧◆(su)小道。徯,小路,隧,道路。《汉书·货殖传》:“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赠弋◆( zeng yi),用拴有丝绳的箭射鸟;矰,拴有丝绳的箭;弋,用这种箭射鸟颜师古注:“徯隧,径道也。”
●行径◆(xing jing)亦作“行迳”。通行的小路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侧足无行迳,荒畴不复田。”唐·韩愈《山石》诗:“山石荦◆(犖)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清·刘大櫆《游黄山》诗:“壁下即溪流,峻绝无行径。”羊肠◆(yang chang)迂回曲折的小路,有如羊肠。唐·王维《燕子龛禅师》诗:“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
●幽径◆( you jing)亦作“幽迳”。静僻的小路。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诗:“陵幽径近,磻溪隐路长。”磻◆(pan溪,古水名,相传为姜子牙垂钓之处。宋·杨万里《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一番过雨来幽迳,无数新禽有喜声。”
●幽蹊◆(youx)犹幽径。蹊,小路。明·徐复祚《红梨记·咏梨》:“花潭竹树傍幽蹊,歌舞留人月易低。”
●仄道◆( ze dao)狭窄的小路。明·高攀龙《三时记》:“◆(接笋峰)皆壁立,无阶可升,有木梯千级附石而上。既至半岭,凿仄道仅可置半足。
●仄径◆(ze jing)狭窄的小路。仄,狭窄,狭小。明·许承钦《夏仲自正觉寺游佛山谷》诗:“群跻幽壑颠,扪萝遵仄径。”程善之《自芜湖至徽州道中》诗:“仄径俯飞鸟,屡进乃旋止。” 小人 【小人】
◆( xiao ren)泛指品德不良,行为卑鄙的人。《管子·牧民》:“信小人者失士。”
●便孽◆( bian nie)献媚进谗的小人。便,便佞,巧言诡辩,阿谀奉承;孽,罪孽。《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论》:“然而建光之后,王柄有归,遂乃名戮辱,便孽党进,衰致之来,兹焉有征。”李贤等注:“帝宠用乳母王圣及其女伯荣,出入宫掖,通传奸赂,太尉杨震及邓骘等皆被中官谮诛也。”
●便譬◆( bian pi)献媚阿谀的佞人。譬,通“僻”,邪僻。《墨子·尚同中》:“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孙诒让间诂:“政与正同。毕云:‘譬读如僻’。”
●二竖◆(ersh)指危害国家的奸佞小人。唐·张说之《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协心五朝,勘剿二竖,奋飞比落,推戴中宗。”《宋史·徐侨传》:“今女谒,阉宦相囊橐,诞为二竖,以处国膏肓。”又指“病魔”,见疾病条。
●虺蜮◆(huyu)喻小人。虺,毒蛇;蜮,短狐,古谓能含沙射影;皆剧毒之物。因喻歹毒小人。《子华子·晏子》:“毁本寒源,甚于虺蜮。”宋·陆游《江文蔚传》:“斩◆(陈)觉及延鲁以谢国人,而◆(冯)延巳◆(魏)岑置不问,文蔚封仗弹奏,曰:……陛下宜轸虑殷忧,诛锄虺蜮。”
●虺蜴◆(huy)恶毒小人的喻称。虺与蜴,皆极毒之物,因以为喻。《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孔颖达疏:“虺蜴之性,见人则走。民间王政,莫不逃避,胡言为虺蜴也。”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金虎◆(jnh)喻指小人。谓凶顽如金质之虎。汉·张衡《东都赋》:“始于宫邻,卒于金虎。”刘良注:“言周之末年,不能行政,政多邪僻……小人在位,与君子为邻,坚若金,恶若虎。”又指“西方”、“太阳”,见各该条。
●荆棘◆( jing1)本指山野丛生的多刺灌木,喻奸佞小人。汉·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王逸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李善注:“荆棘以喻小人。”清·孙枝蔚《句容题二颜公词》:“东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荆棘损芝兰。”又指纷乱。
●侩佞◆( kuai ning)唯利是图的奸佞小人。《宣和遗事》后集:“臣等谨按蔡京罪恶最大:天资凶悖,首为乱阶;陷害忠良,进用侩佞;引置子孙,尽居要涂。”
●牟贼◆( mou zei)指坏人。同“蝥贼”。《史记·景帝纪述赞》:“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剠,立翦牟贼。”佞恶◆(ning)谄媚邪恶。指谄媚和邪恶之人。《后汉书朱穆传》:“广求贤能,斥远佞恶。”又《爱延传》:“使积善日熙,佞恶消殄,则乾灾可除。”消殄◆(tian),消除。殄,尽,绝。乾◆(gian)灾,天灾。乾,天。
●佞人◆(ning ren)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朱熹集注:“佞人,卑陷辩给之人。”《史记·夏本纪》“禹:能知能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唐·韩愈《送韩处士序》:“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佥人◆(qian ren)小人佥,通“”◆(xian),奸邪不正。明·陈子龙《上石斋师》:“佥人险夫,攀缘鏐,纵目谈笑,各据津梁。”清·龙启瑞《何雨人家传》“父老知君意,且乐为助,而佥人辄不便,贼党恨君及蒋君次骨。”梁启超《上粤都李傅相书》:“佥人勿用,昔贤所戒。”
●佥壬◆( qian ren)小人;奸人。明宋濂《送部使者张君之官山西宪府序》:“人不务德则已,有德焉,又何佥壬之不革行哉!”清·魏源《书明史稿二》:“从古壬不可修史,王司徒言未可非也。”罗正伟《清廷预备立宪》:“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宪章,路事矇于佥壬,则动违舆论。”
●佥士◆(qian shi)奸人小人。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孔子》:“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
●佥小◆( qian xid)小人。郭孝成《山西光复记》:“吴禄贞既为佥小所谋,清廷又简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率兵由雁门赴晋
●乔才◆(qiao cai)亦作“乔材”。坏家伙、装模作样的人。旧戏曲中的常用语。乔,含刁狡、虚伪作做之义。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端详这文册。那厮乱纲常当合败,便万剐了这乔才。”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将这厮吃剑乔材,任逃走向天涯外。”《琵琶记·激怒当朝》:“乔才堪笑,故阻佯推不肯从。”又指狡猾的伎俩。
●乔人◆(qiao ren)犹“乔才”,坏蛋,无赖。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我则见两个乔人,引定个红裙,入堂门,得俺那三魂掉了二魂。”
●壬佞◆(ren ning)奸人,邪佞之徒。《新唐书·姚崇传》:“比来壬佞冒触宪纲,皆得以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壬人◆(ren ren)奸佞,小人。壬,奸佞汉书·元帝记》:“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贤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壬人,佞人也。”唐·刘禹锡《华佗论》:“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于理矣,或必有宽之请。彼壬人曰:忧天下无材耶!’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任人◆( ren ren)佞人。任,通“壬,奸佞。《书·舜典》:“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孔传:“任,佞;难,拒也。”蔡沈集传:“任,古人作壬,包藏凶恶之人也。”人◆( xian ren)奸佞的小人。,邪佞。《书·命》:“尔无昵于恤人。”
●俭壬◆(xian ren)巧言谄媚、行为卑鄙的人。壬,奸佞。《新唐书·后妃传序》:“左右附之,壬惎之。”◆(j),忌恨,毒害。
●宵人◆( ren)小人;坏人。宵,通“小”。《庄子列御冠》:“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郭象注:“不由明坦之涂者,谓之宵人。”《史记·三王世家》:“于戏!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司马贞索隐引褚先生解云“宵人,小人也。”《新唐书·柳泽传》:“今贵戚打毬击鼓,飞鹰奔犬,狎比宵人,盘游薮泽。”
●宵小◆(xidoxido)小人;坏人明·孙兆祥《禾已黄歌》“蝗兮蝗兮禾已黄,恩斯勤斯匪尔粮,何不往啮彼宵小之肝肠。”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村人艳妇之美,羡翁之富,无不耽耽。颇有宵小,夜间潜来为盗。”
●凶竖◆( xiong shu)凶恶的小人、坏家伙。《后汉书·窦武传》:“当是时,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
●枳棘◆(zhj)本为多刺的恶木,喻指坏人、小人、谗佞者。晋·左思《咏史》诗:“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吕向注:“枳棘,有棘之木,喻谗佞也。”【蟹】
◆(ie)通称“螃蟹”种类甚多。身披甲壳,二八足。其黄和螯脂,为美味嘉肴。《礼记·檀弓下》:“蚕则绩而蟹有匡。”
●长卿◆( chang qing)之别称。晋崔豹《古今注·鱼虫》:彭,小蟹也,生海边,食士,一名长卿。”晋·于宝《搜神记》十“,蟹也……今临海人多以长卿呼之。”
●含春侯◆( han chun hou)蟹的别名,以蟹拟人。清·厉荃《万物异名录·饮食·杂肴》:“《食谱》藏蟹,含春侯。”含黄伯◆( han huang bo)蟹的别称以其含有蟹黄,故称。宋·陶谷《清异录·夹舌虫》:“卢绛从弟纯,以蟹肉为一品膏尝曰:‘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为第一。后因食二夹伤其舌,血流盈襟,绛自是戏呼蟹为夹舌虫。”
●尖脐◆( jian1)指雄蟹。以其腹甲形尖,故称唐·唐彦谦《蟹》诗:“漫夸丰味过蝤蛑,尖脐尤甚团脐好。”团脐,指雌蟹。
●尖团◆( jian tuan)指蟹的尖脐和团脐。雄蟹腹甲形尖,称“尖脐”;雌蟹腹甲形圆◆(团),称“团脐”。故“尖团”为蟹的代称。宋·苏轼《丁公默送蝤蛑》诗:“堪笑吴兴馋太守,诗换得两尖团。”明·徐渭《蟹》诗之五“金紫膏相蚀,尖团酒各酣。”
●内黄◆(nei huang)蟹的别称,因内藏蟹黄而得名,亦称“内黄侯”。宋·曾几《谢路宪送蟹》诗:“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
●螃蟹◆( pang xie)即蟹。《广韵》:“螃蟹本只名蟹,俗加螃字。”
●团脐◆( tuan1)指雌蟹。以其腹甲形圆,故称。宋·陆游《记梦》诗:“团脐霜蟹四腮鲈,樽俎芳鲜十载无。”元薛昂夫《端正好》套曲:“团脐蟹味欺着锦鲤,嫩黄鸡胜似肥鹅。”无肠公子◆(wu chang gong)螃蟹的别名。《抱朴子登涉》:“辰日,……称无肠公子者,蟹也。”唐·唐彦谦《麓门集·蟹》诗:“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蜡蛑◆( you mou)蟹的种名,又名“梭子蟹”,大而整长生海边沙泥中。《本草纲·蟹》:“其类甚多,…其扁而最大后足阔者,名蛑。” ◆(xin)。,。。《·》:“,。”《·》:“。” 心◆(xin)专指人的心脏。为推动血液循环,维持生命的器官。古人亦将心当成思维的器官。《素问·灵云秘典论》:“心者身之本,神之变也。”《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心◆(xin)专指人的心脏。为推动血液循环,维持生命的器官。古人亦将心当成思维的器官。《素问·灵云秘典论》:“心者身之本,神之变也。”《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寸田◆( cun tian)心田,指心。宋·苏轼《和饮酒》诗:“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
●寸心◆(cun xin)指心。旧时认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间,故称寸心。晋·陆机《文赋》:“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唐·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寸◆( cun zhong)指心。明·叶宪祖《鸾记·仗侠》“
●我寸衷匪石,肯容轻转。”又指微小的意思。
●大体◆(dat)儒家称心为“大体”。《孟子·告子上》:“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赵岐注:“大体心思礼义,小体纵恣情欲。”朱熹注:“大体,心也小体,耳目之类也。
●丁老◆(dingao)道教谓心之神、指心。因心属丁火,故称。唐·吕岩《寄白龙洞刘道人》诗:“黄婆丁老助威灵,撼动乾坤走鬼神。”黄婆,脾神、指脾。
●方寸◆(fang cun)亦作“方寸地”,指心。《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唐·白居易《赠元》诗:“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儿孙耕。指心而言也。”
●精舍◆( che)心的别称。谓精神的居处。《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尹知章注:“心者,精之所舍。”四枝,即四肢精舍,又指学舍或僧道修炼之所。
●孔窍◆( kong qido)指心。《韩非子解老》:“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
●灵府◆(ling fu)古指心◆(思维器官)。《庄子·德充符》“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宋·陆游《月下作》:“诗成独高咏,灵府炯澄澈。”
●灵明◆(ling ming)即“心”。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曰:‘人又甚么叫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灵台◆( tai)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不内于灵台。”唐·韩愈《与崔群书》:“岂以出处近远累及灵台耶?”
●上玄◆( shang xuan)道家谓心。《黄庭内景经·肾部》:“中有童子冥上玄。”梁丘子注:“心为上玄,上玄幽远,气与神连,故言冥上玄。”又指上天。
●守灵◆( shou ling)道家对心的别称。《云笈七签·黄庭经·心神章》:“心神丹元字守灵。”
●天钧◆(tian jun)亦作“天均”。喻心。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事之成败,犹兵之胜负,固不可以此动我天钧。”又指钧天广乐或极北之地,见“仙乐”、“北方”条。天君◆( tian jun)指心,谓心居胸中,主思惟,故称。《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宋·苏轼《沉香山子赋》:“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又指天神。
●天门◆( tian men)指心,谓天机之门。《庄子·天运》:“故日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成玄英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机之门拥而弗开。天门,心也。”又指天宫之门,皇宫之门,见“天门”、“宫门”条。亦指鼻、口或天庭。
●天植◆( tian zh11)指心。《管子·版法解》:“故日凡将立事,正彼天植。天植者,心也。天植正,则不私亲近,不孽疏远。心地◆( di)犹“心田”,指心。佛家用语,谓心能生万法,如同地能长万物,故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唐·杜甫《谒文公上方》诗:“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儒家也用以指心性存养。《朱子全书学二》:“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心君◆( jun)心的别称。古人认为心是人身的主宰,如君之主宰天下,故云。宋·陆游《夏日杂咏》诗之四:“省事心君静,忘情眼界平。”
●心田◆( tian)指心,佛教用语,谓善恶种子随缘滋长,有如田地生长五谷荑稗。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唐·白居易《狂吟》:“性海澄平沙浪,心田洒扫净无尘。”
●玄丹◆( xuan dan)道家谓心之神,指心。玄,本指赤黑色;丹,红色,以心体之色。借指心。《黄庭内景经·若得》:“若得三宫存玄丹。”梁丘子注:“玄丹,丹元,谓心也。”玄心◆(xuan xin)指心。古人以为心亦为思维之器官,谓其能悟彻事物的玄理奥义,故云。玄,深远,指事物深理奥义。晋·僧肇《注维靡诘经序》:“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独悟。”
●。一寸◆(ycun)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宋·苏轼《次韵答王巩》诗:“我有方外客,颜如琼之英,十年尘土窟,一寸冰雪清。”明·何景明《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老莱衣。”老莱,即老莱子,曾彩衣娱亲。又指“光阴”,见该条。
●玉房◆( yu fang)道家称心。《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玉房之中神门户。”务成子注:“玉房一名洞房,一名紫房,,一名明堂,玉华之下金匮乡,神明门户,一之所从者名绛宫。
●中虚◆( zhong)指胸中空虚之处,又指心。子华子北宴子仕》:“夫人之中虚也,不得其所欲则疑,得其所不欲则惑,疑惑载于中虚,则荆棘生矣。”又指“胸、胸腔”。见该条。 心胸 【心胸】
◆(xin xiong)指内心的情怀、抱负、度量等等。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心胸既云披,意得咸在斯。”唐·李白《魏都别苏明府因北游》诗:“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襟怀◆( jin huai)犹言“心怀”、“肑怀”。襟,心胸。唐·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器抱◆(qbao)气度,胸怀。唐·赵璘《因话录·商部上》:“公◆(裴度)不信术数,不好服食……其器抱弘达,皆此类。”
●器度◆(qd)器度;识度;才具风度。《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七形神秀爽,宽仁有气度。”前蜀·韦庄《题安定张使君》诗:“器度风标合出尘,桂宫何负一枝新。”器怀◆( qi huai)胸怀;度量。南朝·梁·江淹《王俭为左仆谢诏》:“◆(俭)器怀明亮,风情峻远。”《魏书·李冲传》:“尚书冲器怀渊博,经度明远,可领将作大匠。”《隋书·苏威传》:“房公威器怀温裕,识量弘雅。”
●器局◆(qj)犹言器量、度量。《晋书·何充传》:“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明史·李绍传》:“绍好学问,居官刚正有器局,能奖掖后进。”
●器量◆(qi liang)原指器物的容量,引喻为人的度量。汉·蔡邕《郭泰传》:“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宪宗朝,则有杜邠公之器量,郑少保之清俭。”器识◆(qsh1)器量与见识。《晋书·张华传》:“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新唐书·裴行俭传》:“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器宇◆(qy)度量、心胸。《魏书·刘懋传》:“器宇渊旷,风流甚美,时论高之。”唐·王勃秋白饯别序》:“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亦指风度、仪表。见该条。
●器蕴◆(qyun)犹器度、量度。《新唐书·崔琯传》“琯行方介,有器蕴,人属以为相而卒不至,当时共咨云。”器韵◆(qyun)器局与风度。《旧唐书·卫次公传》:“◆(次公)器韵和雅,弱冠举进士。”清·侯方域《赠王子序》:“余曾一见王君子郡东旅舍……以其器韵闲远不可得。”
●胸次◆( xiong ci)胸里,胸中。《庄子·田子》:“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胸怀◆( xiong huai)心胸中的存想,意念,亦指心中。汉·王充《论衡·别通》:“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大,故其于道术无所不包。”《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陶丘一等荐表:“韬古今于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胸襟◆( xiong jin)犹胸臆。唐·杜甫《阴雨不得归西甘林》诗:“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引申为志趣、抱负唐·李白《赠崔侍郎》诗:“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胸臆◆( xiong)亦作“匈臆”。心胸、心怀。《商君书·赏刑》:“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汉书·循吏传·朱邑》:“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汉·蔡琰《悲愤诗》:“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晋·陆机《文赋》:“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唐·杜甫《别赞善人》诗:“异县逢旧友初欣写胸臆。”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书生匈臆,每患迂愚,即使考之已详,而议论褒贬,犹恐未当,况其考之未确者哉!”
●中襟◆( zhong jin)胸怀、心中。晋·陶潜《闲情赋》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宋·周敦颐《濂溪书堂》诗:“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
●中区◆( zhong q)犹心胸唐·李贺《酒罢赠张大彻诗》“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
●中臆◆( zhong)心胸、胸怀。唐·白居易《夏日独直寄萧侍御》诗:“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 形貌 【形貌】
◆( ing mao)外形,容貌。既指人的形象、外貌,亦指物像或图像。《墨子·大取》:“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皆是也。”《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宋·王傥《唐语林·补遗二》:“具说形貌服饰,令浃旬求之。”又指风度、风格。见“风度”条。
●形模◆(xing mo)形状,样子。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不审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为?”宋·陆游《赛神曲》:“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
●形器◆(ngq)外形、外表。宋·苏轼《赐韩绛上第三表乞致仕不允断来章诏》之二:“朕待卿于形器之表,而卿自处于绳墨之内,未为得也。”绳墨,法度,规则。形器,又指人的形体和器物、物体的外表。
●形容◆(xing rong)外貌、模样。《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宋·王禹《赁宅》诗:“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清·戴名世《游山记》:“按其形容,皆刀斧凿削而成者。”亦指描摹、描述、比照。形色◆(xing se)指形体和容貌。《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南史梁豫章王综传》“淑媛问梦中形色,颇类东昏。”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缊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万物并育于其中,不相肖而各成形色。”又指人的体表、气色和物的样式、色泽。形相◆( xing xiang)相貌,形状。相,样子,容貌。《荀子·非相》:“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唐·顾况《露青竹杖歌》:“亭亭笔直无皴节,磨捋形相一条铁。”又作动词:端详,细看。
●形象◆(xing xiang)形状;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帝君视之,怒曰:‘字讹错不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又指肖像、塑像或艺术形象。
●形景◆( xing ying)形象,样子。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一:“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景都不见,偏偏伤我心。”《三侠五义》第一回:“◆(刘后)心中暗想:适才太子进宫,猛然一见,就有些李妃形景。,”又指情形,情状。
●形状◆(xing zhuang)指人的形相、外貌,也指物的形态、状貌。《荀子·非相》:“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预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唐·柳宗元《与吕恭论墓中石画书》:“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吕氏所古印章》:“临淄农郑氏耕地,得方寸铜印,钮作九猿猴,细小如豆,谛视之,形状具备。” 兄弟 【兄弟】
◆( xiong di)哥哥和弟弟的合称。本指同父母所生男子的相互关系,亦可用于非同父所生同辈的男子之间。有时也单指弟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棠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郑玄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绝。”
●伯季◆(b6j)本指兄弟排行里的老大和最小的,借指兄弟。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薛公神道碑文》:“近世诸薛群从伯季,死丧犹相功者数十人。”功,丧服名。伯仲◆(bo zhong)本指兄弟次序,指老大、老二,亦泛指喻兄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郑玄注:“伯仲吟兄弟也。”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常棣◆( chang di)喻兄弟。语出《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鄂◆(e),通·”,花托;桦◆(wei)桦,光华,光亮。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新唐书·吴竞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罔极,无穷尽的◆(思念)。
●弟昆◆(dkun)弟兄昆,兄,哥哥。唐·杜甫《彭衙行》诗:“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宋·苏轼《东坡》诗之八:“吾师子夏,四海皆弟昆。”元师严《大阅》诗:“既同事王室,于义如弟昆。”
●弟兄◆( di xiong)同“兄弟”,弟弟和哥哥。《墨子·非儒上》:“丧父母,三年其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五月。”唐·杨巨源《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诗之一:“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旧时似故乡。”也分别指弟弟、哥哥亦用以对同辈、同伙或下属表示亲切的称呼。如旧军队称其所属士兵为“弟兄”。
●墓志》:“痛萼跗之不禄,悲涕泗之无从。”张
●萼跗◆(efu)喻指兄弟。跗,花萼。唐·张愿《秀士张点二季◆(erj)指兄弟。亦指弟弟。唐·李白《夏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起予者谁,得我二季。”宋·陈师道《赠二苏公》诗:“一翁二季对相望,奇宝横道骥服箱。”
●行雁◆(hang yan)指兄弟。谓如雁之飞翔有序。清·赵翼《吴门喜晤王述庵司寇》诗:“余平亦七十七,幸附殷兄列行雁。”◆(y),语助词,惟。行雁,又指成行的飞雁。
●脊令◆( ling)即鹡鸰,水鸟名,喻兄弟。《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言脊令失所,飞鸣求其同类。兄弟有急难,亦应互相救援。因以脊令喻兄弟。
●鹊钨枝◆( ling zhT)喻兄弟。宋·黄庭坚《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风撼鸰枝,波寒鸿雁影。”亦作“脊令”。
●荆花◆( jing hua)即紫荆花。春天开花,呈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熳如彩霞。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亦指兄弟。前蜀贯休《杜侯行》:“雁影参差入瑞烟,荆花烂熳开仙。我闻大中咸通真令主,相惟大杜兼小杜。”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诗:“伯兄乃汉司徒,季子亦唐行秘书。只顾荆花常烂熳,莫令瓜蔓稍稀疏。”明·陈汝元《金莲记·同梦》:“坡对颖介:‘分离累岁,多萦棣萼之怀;相聚一堂,实切荆花之喜。”坡,东坡,苏轼;颖,苏辙。参见“荆枝”。荆枝◆( jing zhT)喻骨肉兄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谓: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分居,均分财产后,拟将堂前一紫荆树分为三段。树即枯死,状如火烧。田真大惊,感悟树本同株,不应分解,遂罢分树之念。树果荣茂如初。兄弟相感,合财产,不再分居,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同气连枝的骨肉兄弟。唐·杨炯《恒荆刺吏王公神道碑》:“兄国卬,谷州刺吏;弟国稀,仁州刺史;荆枝擢秀,棣萼生光。”唐·黄滔《送人往苏州觐其兄》诗:“到日荆枝应便茂,别时珠泪不须流。”荆株◆( jing zhu)指兄弟。孙枝蔚《赠汪舟次》诗之一“三冬辞裙布,万里隔荆株。”参见“荆枝”。裙布,即布裙,指代贫寒之妻。
●具尔◆(jer)兄弟之称语出《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具,犹俱,都;尔,通“迩”,近。本为都很亲近之义,因上句指出为兄弟,后遂以为兄弟的代称。晋·陆机《叹逝赋》:“痛灵根之夙陨,怨具尔之多丧”李善注:“具尔,兄弟也。”唐·卢照邻《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心灰两寂,长无具尔之欢;形木双枯,将有终焉之志。”
●昆弟◆(kund)即兄和弟。包括近房或远房的弟兄。《尔雅·释亲》:“父之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晜同“昆”,兄弟。《论语·先进》:“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昆季◆(kunj)兄弟。昆,兄;季,弟。《新唐书·李密传》:“伯当曰:‘昔日萧何举宗从汉,今不昆季尽行以为愧岂公一失利,轻去就哉!”
●昆友◆( kun you)兄弟。唐·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诗:“徘徊感交恋,怆悢昆友情。”怆悢◆( chuang lang),悲哀,惆怅。
●昆玉◆( kun yu)对人兄弟的美称。以其象昆山之玉那样高洁、坚硬。故称。北魏·崔鸿《前凉录》:“辛攀兄弟五人,并以才识名,秦雍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张继》:“◆(继)与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昆玉。”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博识》:“陆士衡兄弟产于昆山,后人因称兄弟为昆玉,言其如昆山之玉也。”
●昆仲◆( kun zhong)称他人弟兄的敬词。昆,兄;仲,弟。《旧唐书·王维传》:“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昆仲,指王维、王缙兄弟
●鸰原◆( ling yuan)喻兄弟。鸰,即鹡鸰,本为水鸟。“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谓鹡鸰本应在水中,况在高原,失其所处,因而飞鸣求其同类,比喻兄弟如有急难须互相救助,亦如鹡鸰失所,飞鸣求其类。后因以“鸰原”为兄弟的代称。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诗:“鸰原荒宿草。”参见“脊令”条。母昆◆(mkun)同胞兄弟。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
●壎篪◆( xun ch1)亦作“埙篪”、“埙竾”。借指兄弟。壎,古以土烧制的吹奏乐器;篪,竹制横吹乐器。两者合奏声音和谐,因常以“壎篪”喻兄弟和睦。《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故以指兄弟。宋·黄庭坚《送伯氏入都》诗:“岂无他人游,不如我埙篪。”清·赵翼《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近追寿怆堂,壎篪耋犹对。”
●雁行◆( yan hang)喻兄弟。古礼:兄弟出行,兄前弟后,有如雁行。故以称兄弟。唐·钱起《李四劝为尉氏尉李士勉为开封尉》诗:“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
●雁序◆(yanx)喻兄弟。《礼记·王制》谓兄弟出兄前弟后:有如雁行有序。故云。唐·苏鹗《杜阳杂编》:“王沐者,涯之再从弟也,家于江南,老而且穷。以涯执相权,遂跨赛驴至京师索米,僦舍经三十余日,始得一见涯于门屏,所望不过一簿尉耳,涯潦倒无雁序之情。”宋。楼钥《祭叔父彬州文》:“雁序凋零,门户亦替。”
●在原◆( zai yuan)指兄弟。语本《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北齐书·元坦传》:“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义?”《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七年》:“太宗保字螟蛉,剿拉同气,既迷在原之天属,未识父子之自然。”参见“脊令”、“鸰原”,各条。 凶神 【凶神】
◆( xiong shen)阴阳家所指的某些凶恶的神,遇之不吉。亦喻指气焰嚣张,凶狠的恶人。如,凶神恶煞。唐·姚合《恶神行雨》诗:“凶神扇簸恶神行,汹涌挨排白雾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他走将来凶神一般,大吆小喝,把丫头采的去了。”
●大杀◆( da sha)指一种凶神恶煞。阴阳家谓为一种害人的恶神。明·宋濂《魏贤母宋夫人墓铭》:“榇幸归矣,然不宜入内,阴阳家谓犯大杀,违之不祥。”
●七杀◆(qsha)亦作“七煞”。凶神。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折:“今日他出门之时,…又着金神七杀上路,又犯着太岁,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身死也。”明·王《寓圃杂记》卷上:“◆(李某)有子登景泰二年进士,立进士坊,阴阳家以为七杀之地,其家连死五人。”明·朱权《仙肘后神枢年方凶神》:“浮天空亡,金神七煞,破败五鬼。
●丧煞◆( sang sha)凶神。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后变为煞”,即“丧煞”。至期回家,称“回煞”或“归煞”。是日,家人当出外避之。《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焦容道:‘看这模样,必是触犯了神道的,被丧煞打了。”
●凶煞◆( xiong sha)凶神。清·潘荣《帝京岁时纪胜乱岁》:“廿五日至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于此五日婚嫁,谓之百无禁忌。” 凶讯 【凶讯】
◆( xiong xun)指一切不幸的信息。多指死讯。讯。音信,消息。
●噩耗◆(eho)凶信,多指人死的信息。清·赵翼《哭蒋立崖之讣》诗:“噩耗传来梦亦惊,寝门为位泪泉倾。”
●凶◆( xiong fu)死讯。讣,报丧。韩愈《感春》诗之四:“音容不接衹隔夜,凶讣讵可相寻来!”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胡瑷翼之卒凶讣至京,钱公辅学士与太学生徒百余人诣兴国戒坛院举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后锡九如西安,遂造凶讣,以绝女志。”
●凶耗◆( xiong hao)死讯。耗,音信清·王灼《祭海峰先生文》:“私喜康强,百年可望。岂知不见,五日于斯。凶耗遽至,长与世辞。”
●凶问◆( xiong wen)死讯;噩耗。《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是岁,基母卒,诏秘其凶问,迎基父豹丧合葬洛阳,追赠豹北海太守。”唐·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清·周亮工《祭靖公弟文》“弟之凶问,四妹尚不知何日闻之,独余一我抚棺哭弟。”
●凶信◆( xiong xin)死讯;不吉利的消息。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着人去到王老员外家报了凶信。《水浒传》第一一三回:“宋江道:…今日听了这般凶信,不由我不伤心。”凶音◆(xiong yin)死讯,不吉祥的消息。清·黄景仁《挽毛明经佩芳》诗:“生别不经月,凶音忽到门。”《再生缘》第三三回:“凶音吓倒仪堂府,昆仲连忙去探监。” 玄理 【玄理】
◆( xuan)精微,深奥的蕴涵和义理。玄,深远;理,理论。义理,道理,哲理,真理,等等《晋书·裴秀传》:“绰子遐,善言玄理。”南朝·梁·沈约《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博极群书,善谈玄理。”《南史·儒林传·伏曼容》:“少笃学,善《老》、《易》…为尚书于外郎,尝与袁粲罢朝相会言玄理,明论以为一台二绝。”
●奥理◆(ao)深奥的义理。清·钮琇觚·蛟桥幻遇》:“或嵇往牍,或与晰奥理,酬答泉流,虽瞻博者莫能难之。”
●奥义◆(ay)精深的义理;深奥的含义。◆(书)序》:“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则归一揆。”宋史·儒林传四·蔡元定》:“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清·昭梿啸亭续录·翻书房》:“其深文奥义,无烦注释,自能明晰,以为一时之盛。”
●奥赜◆(aoze)精微的义蕴。《陈书袁宪传》:“二贤虽穷奥赜,得无惮此后生耶?”《旧唐书·方伎传一行》:“崇大惊,困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宋·沈洵《韵语阳秋〉序》:“振六义于古诗既亡之后,发奥于灵均未睹之先。”灵,屈原字。清·方苞《答申谦居书》“欧阳永叔粗见诸经之大意,而未通其奥赜。”
●妙理◆(miao)精深的道理。妙,深微、美好。三国·魏曹植《汉二祖优劣论》:“通黄钟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冥迹◆( ming)指玄理。汉·郭宪《〈洞冥记序》“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
●冥言◆( ming yan)幽微之言,奥妙之理冥,指幽微奥妙之理。《鹖冠子·天则》:“冥言易而如言难,故父不能得之于子,而君弗能得之于臣。”陆佃解:“言之不怍,为之也难。践言之行,虽在君臣父子之间如此,况卑贱乎?”
●冥赜◆( ming ze)深奥的义理。冥,幽远;赜,深奥。《后汉书·方术传序》:“至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钤决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赜,参验人区,时有可闻者焉。”南朝·梁·王僧孺《临海伏府君集序》:而君莫不偏探冥赜具阅局检。”《魏书律历志上》:“然则制物成法,故冥赜可寻,推变有因,而化生以验。”
●太玄◆( tai xuan)深奥玄妙的道理。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五:“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西游记》第七回:“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又指扬雄的《太玄经》堂奥◆( tang ao)本指厅堂和内室的深处,喻深奥的义理和深远的意境。晋·枣腆《答石崇》诗“窃睹堂奥,钦蹈明规。”宋·苏轼《上虢州太守启》:“伏惟御府某官,学造渊源,道升堂奥。”清·赵翼《题陈东浦藩伯敦拙堂诗集》:“新诗十二卷,精心躏堂奥。”又喻“朝庭”,见该条。
●玄奥◆( xuan ao)指玄虚深奥的义理。玄,深奥、玄妙。唐·白行简《夫子鼓琴得其人》诗:“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宣父,指孔子。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余闻普陀法门,以唱咏为小悟门,其中必有玄奥。”
●玄机◆( xuan7)深奥微妙的义理。唐·张说《道家四首奉敕撰》之三:“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五灯会元·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更益禅师》:“师以玄机一发,杂物俱捐。”明·冯维敏《商调集贤宾·喜弟少洲以江省豁乞休》套曲:“清心读道书,高谈穷妙理,这其间早已悟玄机。”又指“妙策”、“良谋”,见“上策”条。
●玄诠◆( xuan quan)深奥的义理。诠,事物的理。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但晓理会玄诠,也曾透明佛灯。”玄微◆( xuan wei)深远微妙的义理。唐·李景亮《李亮武传》:“以章武精敏,每访辨论,皆洞达玄微,研究原本,时人比晋之张华。”原本,考查根本;原,推究,考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梦寝能通造化机,天教达识剖玄微。”陈蜕《足疾一百余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诗:“悟彻玄微息息通,此身原在有无中。”又指“天空”,见该条。
●玄意◆( xuan)犹玄理。玄,深奥玄妙,意,理。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数下皇极,课传《周易》,知天理,饱养玄机,常有那尊道德参玄意。”明·唐顺之《家居喜袁芳洲相过赋此为赠》诗之三:“知君昔日探玄意,定有真诠肯示予。”真诠,正确的解释。
●玄义◆(xuan)玄妙精微的义理。《南齐书·张融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白黑谈论鲜能抗拒。”《法苑珠林》卷四五:“出玄义而似云屯,决众难而方泉涌。”
●玄旨◆(xuan zhi)深奥玄妙的意理。晋·道恒《释驳论》:“味玄旨,则颜冉无以参其风;去纷秽,则松乔无以比其洁。”唐·常达《山居八咏》之五:“好听玄旨处,猿啸岭南枝。”清·黄来《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幽极◆(youj1)深奥的义理。《北齐书·杜传》:“窃唯《道》《德》二经,阐明幽极。”
●幽奇◆(youq1)指玄妙的哲理。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阳书》:“夫神光灵变,及无量之寿,皆由诚信幽奇,故将生于佛土,亲映光明,其寿无量耳。”
●幽玄◆( you xuan)谓幽深玄妙的儒道哲理。晋·葛洪《抱朴子·论仙》:“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浅短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又指“阴间”,见该条。
●幽致◆( you zhi)深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神道茫味,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
●幽宗◆(you zong)犹玄宗。指佛道深奥的义理。宗,旨义。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夫幽宗旷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寻,难以事洁。”
●元机◆( yuan)玄机。谓微妙之理唐·马总《赠日本僧空海离合诗》“增学助元机,士人如子稀。”
●元理◆(yuan)即玄理。元,根本奥妙的道理明·何景明《六子诗·何编修瑭》:“洞悟超先儿,微言析玄理。”明·张居正《七贤咏·阮步兵》:“从容谢婚媾,沉湎混泥滓。郁彼咏怀言,寄辞蕴元理。”
●哲理◆(zhe)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法则和原理,亦指深奥的道理。清·陈衍《沈乙安诗序》:“吾亦耽考据,实皆无与己事,作诗却是自己性情语言,且时时发明哲理。”
●真机◆( zhen)玄妙之理;秘要。唐·杨巨源《送淡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诗:“野烟秋水苍茫远,禅境真机去住闲。宋·陈师道《和贾耘老春晚》诗:“一卧海城春又晚,不妨闲处得真机。”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古人论诗,举其大要,未尝喋喋以泄真机,但恐人小其道尔。”【雪】
◆(xue)指飞舞的雪花或地上的积雪。《左传·隐公九年》:“庚辰,大雨雪。”
●乾雨◆(gany)指雪。唐·李咸用大雪歌》:“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又喻落叶。
●寒酥◆(han su)喻指雪花。明·徐渭《谑雪》诗:“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又《梨花》诗之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
●寒英◆( han ying)指雪花。宋·范仲淹《依韵和提刑太博嘉雪》:“昨宵天意骤回复,繁阴一布飘寒英裁成片片尽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又指梅花、菊花。
●冷飞白◆(ling fei bai)雪的异名。宋·陶谷《清异录·天文》:“老伶官黄世明常言逮事庄宗,大雪内宴,镜新磨进词,号曰泠飞白。”
●六出◆( liu chu)雪的别称,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故曰六出。《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南朝·陈·徐陵《咏雪》:“岂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三农喜盈尺,六出崇花。”儛、同“舞”。唐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宋·王禹偁《贺雪表》:“靡神不举有感则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农之望。”副,符合。清·赵翼《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
●六出花◆( liu chu hua)亦称“六出公”。雪花的别称唐·宋之问《奉和春日玩雪应制》诗:“琼章定少千人和,银树长芳六出花。”《全唐诗》卷八六七载东阳夜怪》诗:“爱此飘飘六出公,轻琼冷絮舞长空。”元·白朴《天净沙·冬》曲:“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清·周亮工《雪舫再送元润返白门》诗:“入梦三眠柳,移情六出花。
●六花◆( liu hua)雪花。雪花结晶六瓣,故名。唐·贾岛《寄令狐绹相公》诗:“自著衣偏暖,谁忧雪六花。”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清·纳兰性德《清平乐》:“六花斜扑疏帘,地衣红锦轻霑。”
●六葩◆(pa)雪的别称。犹六花。葩,花。雪花六角,故名。唐·李咸用《和人咏雪》诗:轻轻玉叠相风加,襟袖谁能认六葩。高岫人迷千尺布,平林天与一般花。”
●六霎◆( liu ying)雪花。宋·李纲《次韶志宏见示春雪长句》:“那知忽作三尺雪,草木洗尽群芳空。六霙飘舞片片好,谁与刻削嗟神工。”明·陆采《怀香记·承明雪宴》:“严风起,六霙飘,建章宫殿积琼瑶,尽道梅花芳信到。”
●凝雨◆(nngy)指雪。谓雪为凝冻之雨。凝,冰冻;凝结。南朝·梁·沈约《雪赞》:“独有凝雨姿,贞而无殉。”琼苞◆( qiong bao)雪花的喻称。指飞舞的大朵雪团,有如花苞。宋·郭应祥《念奴娇·次贾子济韵》词:“琼苞玉屑,问天公、底事乱抛轻坠。”底事,为什么事。元·王仲元《斗鹌鹑·咏雪》曲:“玉絮轻,琼苞碎打,粉叶飞扬,盐花乱撒。”又为花苞的美称。
●琼芳◆(qiong fang)雪花的喻称。以其似琼花一样,故称。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又指琼花、玉浆。
●琼妃◆( qiong fei)喻雪花。元·张可久《霜角·新安八景·黄山雪霁》曲:“云开洞府,按罢琼妃舞。三十六峰图画,张素锦,列冰柱。”又指“美女”,见该条。
●琼花◆( qiong hua)亦作“琼华”,雪花的喻称。琼,美玉。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威仰噤死不敢语,琼花云魄清珊珊。”前蜀·韦庄《冬日长安感志》诗:“闲招安客斟香蚁,闷对琼华泳散盐。”香蚁,指美酒。宋·杨万里《观雪》诗:“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香。”又指美石、琼花。亦指“佳作”,见该条。
●琼琚◆( qiong ju)喻雪。琚,美玉。明·茅平仲《夜行船序·宴蓟镇宛在亭四景》套曲:“风渐寒同云密布,雪乱舞满地琼琚。”又指精美的玉珮。亦指美好的诗文,见“佳作”条。琼瑶◆(qiong yao)雪的喻称。谓铺在大地上的雪有如晶莹的美玉。唐·白居易《西楼喜雪命宴》诗:“四郊铺缟素,万室甃琼瑶。”甃◆(zhou),装饰。宋·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词:“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又指“美玉”、“佳作”、“仙宫”,见各该条。
●琼英◆(qiong ying)雪唐·裴夷直《和周侍御洛城雪》:“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虞令公早慧》:◆(虞令公)赋《雪花诗》云:“琼英与玉蕊,片片落阶。”又喻“美女”,和“佳作”,见各该条。
●瑞白◆( rui bai)指雪。《宋书·符瑞志》下:“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云降殿廷,时右卫将军下殿,雪集衣,还白,上以为瑞。”
●瑞叶◆( rui ye)瑞,本指古代用作符信的玉,瑞叶,犹玉叶,常喻白云。亦喻雪花。宋·刘放《中山诗话》:“海陵人王纶女…《吟雪诗》云:何事月娥欺不在,乱飘瑞叶落人间。”宋·范成大《雪后雨作》诗:“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
●素尘◆( su chen)积雪的喻称。谓积雪如白尘。唐·李商隐《残雪》诗:“旭日开晴色,寒空失素尘。”
●碎琼◆( sui qiong)本指碎玉,如“碎琼乱玉”。琼,美玉。喻“雪”。宋·张宪《咏雪》诗:“微于疏竹上,时作碎琼声。”《水浒传》第十回:雪地里踏足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天花◆( tian hua)亦作“天华”。指雪花。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八行,指书信。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
●仙藻◆( xian zao)雪的别名。唐·李峤《游禁苑陪幸临渭亭遇雪应制》诗:“六出迎仙藻,千箱答瑞年”千箱,指粮丰收。唐·张说《奉和圣制◆(野次喜雪)应制》诗:“欲验丰年象,飘摇仙藻来。”
●银粟◆(ynsh)喻雪。宋·杨万里雪冻未解散策郡圃》诗:“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又指萤火见该条。玉尘◆( yu chen)积雪的喻称。谓积雪似洁白如玉的尘土。南朝·梁·何逊《咏雪》诗:“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唐·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诗: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又喻白花。
●玉蝶◆(ydie)喻雪花。元·华幼武《春雪》诗:“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清·赵翼《途遇大雪》诗:“化工何处万剪刀,剪出玉蝶满空舞。”
●玉蛾◆(y)喻雪花。谓下雪似无数白蛾飞舞。元·薛昂夫《端正好·高隐》套曲:“须臾云汉飘白蕊,咫空中舞玉蛾
●玉花◆( yu hua)喻雪花。以其品莹洁白如玉,故云。未。苏轼《和田国博喜雪》诗:“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翠浪,指碧色水浪,谓来年雪化后当如此。元陈浮《江天暮雪》诗“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又喻“婴儿”,见该条。亦喻白花。
●玉龙◆( yu long)飞雪喻称。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林千树梨花老。”宋·张元《雪》诗:“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又指“瀑布”、“宝剑”,见各该条。
●玉鸾◆(yu luan)雪的喻称。谓积雪如成片的白色鸾鸟栖息。宋·杨万里《早朝紫宸殿贺雪呈龙延之》诗:“雪妃月姊宴群仙,珠阁银楼集玉鸾。”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吴江观雪》词:“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
●玉蕊◆(yuru雪花喻称。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虞令公早慧》:“虞令公仲文质夫四岁,赋雪花诗》:“琼英与玉蕊,片片落阶墀。”又指花苞。
●玉沙◆( yu sha)谓雪,以其似白如玉的沙粒,故称。宋苏轼《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各赋一篇明日朝中以示定国也》:“天风淅淅飞玉沙,诏恩归沐休早衙。”又为沙土的美称玉絮◆(yu)雪花。以其如白玉碎片,故称。絮,指棉花细绒。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诗:“开门枝鸟散,玉絮堕纷纷。”
●玉英◆( yu ying)亦作“玉霙”,雪花喻称。霙,指雪花。宋·苏轼《减字木兰花·雪》词:“云容皓白,破晓玉英纷似织。”《夜独宿柏山庵》:“晚雨纤纤变玉霙小庵高卧有余情,” 学费 【学费】
◆( xue fei)个人求学的费用,古代专指给教师的酬金或酬金的替代品。
●束修◆(shx)本十条干肉。借指送给教师的酬金,即学费。语出《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侮焉。”《北史·冯伟传》:“门徒束修,一毫不受。”
●修脯◆(xif)亦作“修脯”。指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修,通“脩”,干肉。语出《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侮焉。”清·顾炎武《与潘次耕札五首》之二“今以百金之修脯,而自侪于狎客豪奴,岂特饥渴之害而已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然必孤贫之士乃容执贽,修脯皆无,几箪瓢屡空,晏如也。”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女红,即“女工”,指妇女编织缝纫等手工。修金◆(xijn)指送给教师的酬金《醒世姻缘》第二七回:“出不起学钱的,丁利国与他们代出修金。”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学校者皆收修金,惟必须极廉。”
●修◆(xiu ting)即束修。修,干肉。脡,胸脯肉。送给老师的报酬。清·冯桂芬《薄斐君遗文亭》:“间求为童子师,以修脡送给纸墨,起居淡泊如寒素。”
●学◆( xue kuang)给教师的酬金,犹学费。贶,赠送。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况以舌耕得他一些学贶,这倒是士人应得之物。” 学生 【学生】
◆( xue sheng)指正在从师或在校学习的人,亦指曾从某师学习过的人。如某某是某师的学生。唐·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馆学生三百人。”
●,弟子◆(dz)学生。《论语·先进》:“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仪礼·士相见礼》:“与老者言,言使弟子。”贾公彦疏引雷次宗云:“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服,指丧服。《后汉书·张酺传》:“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宋·叶适《郭府君墓志铭》:“所得非一师,为之师者多自以为不及也,澄犹执弟子礼恭甚。”按: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亲授业者为弟子,间接转相传授者为门生或门徒。又称为人弟、人子者,和弟弟的儿子,亦称佛道徒众、歌舞戏剧艺人◆(如梨园弟子)等。
●高足◆(gaz)高才弟子。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草,羲之高足。”又指“良马”,见该条。
●后生◆( hou sheng)弟子、学生。《墨子·非儒下》:“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孙诒让间诂:“后生亦弟子也。《耕柱篇》:耕柱子遗十金于墨子,曰:后生不敢死。又云:“后生有反子墨子而反者。并弟子之称。”
●门徒◆(ment)门生;弟子。汉·王充《论衡·书解》:“世儒……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招会千里,身虽死亡,学传于后。”《后汉书·钟皓传》:“避隐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亦指宗门之信徒。
●门人◆(men ren)弟子,学生。《论语·里仁》:“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古代门人弟子无别,至后汉时公卿聚徒授业,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人。又指门客、守门者。
●门生◆(men sheng)汉时特指再传弟子,后来亦泛指学生、弟子。《后汉书·宴逵传》:“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欣欣羡焉。”又指门下使役之人。上足◆( shang zu)犹高足,对学生、徒弟的美称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孝恭法师、智开法师、宏响法师、宝积阇黎四上人者,并惮师之上足,而法门之领袖也。”宋·张瑞义《贵耳集》:“陆放翁,茶山上足。”茶山,即茶山居士,曾几。亦指“良马”,见该条。
●生徒◆( sheng)学生,门徒。《后汉书·寇恂传》“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
●桃李◆(to)喻学生。《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或谓狄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悉,完全。徒侣◆(t)门徒,学生。《坛经·顿渐品》:“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尝从塾师读于僧寺,徒侣甚繁。”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凡创一学说者,辄广求徒侣,傅于其人,而千里负笈者,亦不绝于道。”笈,古竹制书箱,负笈,谓出外求学。
●徒役◆(ty)门徒;弟子。《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汉·王充《论衡·问孔》:“如徒役之中多无妻,公冶长尤贤故独妻之,则其称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缧绁也。”又指服劳役的人。
●学侣◆(xu)犹学生。南朝·梁·简文帝《征君何先生志铭》:“聚徒教习,学侣成群。”《南史·贺琛传》:“会琛正讲·学侣满座。”亦指“同学”见该条。
●学士◆(xue shi)古代在国学读书的人。《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亦泛指普通读书人。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下晓,睹学士如草芥。”
●学徒◆(xuet)从师受业者,即学生。汉·蔡邕《司徒杨秉碑》:“于是门人学徒,相与刊石碑,表勒鸿勋。”《晋书虞溥传》:“大修庠序,广招学徒。”唐·王建《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素业传学徒,清门有君子。”亦泛指读书人或从师学技艺的青少年。
●学者◆( xue zhe)求学的人,犹学生。《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荥阳吕公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又指做学问的人。
●学子◆(uez)从学的人,犹学生。《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学校 【学校】
◆( xue xi)培育受教育者的场所和专门机构。学校按国家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学生,使之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各类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传说我国虞舜时代就设有学校。名曰上庠、下庠;夏、商、周时就有大、小学之分,其名各异以后历代均设有学校,名称不一汉·扬雄《百官箴·博士箴》:“国有学校,侯有泮宫。”宋·欧阳修《议学状》:“夫建学校以养贤,论材德而取士。”学校的异名仅就其概念的内涵而言。壁池◆(bich1)太学的别称。以其古学宫前有半圆或圆形水池,故称。或谓学宫为壅水所环绕,象璧一样,故云。壅水,堵塞的水;璧,扁平圆玉。《新唐书·归崇敬传》:“古天子学曰辟雍。以制言之,壅水环绕如璧然;以谊言之,以礼乐明和天子云尔。在《礼》为泽宫,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日璧沼,亦言学省。”明·何景明《观石鼓歌》:“璧池日月动华衮,奎阁星斗罗贞珉。”
●璧海◆(bi hai)即璧池。太学的美称。宋·陈傅良《送宋国博参议之江东》诗:“忆昔翠华临璧海,儒先一日争声价。”璧泉◆( bi quan)璧雍,即太学。古代学宫前半圆形水池,美称池或璧泉,故以名太学之称。北周·庾信《象戏赋》:“模羽林之华盖,写明堂之璧泉。”倪璠注:“《汉书·平帝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璧维。
●纪》曰:‘安汉公奏立明堂、璧雍。’应劭曰:璧雍者,象璧圆,璧水◆( bi shu)本指“璧池”,借指太学。南朝·梁·何逊《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石渠户珪璋之盛。”宋·吴自牧《梦梁录·学校》:“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可比也。”又为“砚”别名,见该条。
●璧沼◆(bi zhdo)璧池,太学的别称。唐·吕令闻《云中古城赋》:“开儒士于璧沼,贮美人于玉房。”唐·韦抗《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广庭临璧沼,多士侍金闺。”东胶◆( dong jiao)周代大学。胶,学校。《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
●东序◆(dong)古代学校,传说起源于夏。《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郑玄注以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一说东序、西序都是大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别。
●黉宫◆(hong gong)学校。元·洪希文《踏莎行·示观堂》词:“郡国兴贤,黉宫课试,书生事业从今始。”
●黉校◆( hong xido)学校。《宋书·文帝纪》:“阙里往经寇乱,黉校残毁,并下鲁郡修学舍,采召生徒。”
●黉宇◆( hong yu)古时学校,特指校舍。宇,房舍。《后汉书·儒林列传序》:“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虎闱◆(hu wei)古国子学的代称。以其设在虎门之左,故称。闱,考场、试院,亦指门。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龙楼而问竖,入虎闱而齿胄。”李善注引周礼》:“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国子学在虎门之左,故称“虎闱”。
●泮宫◆(pan gong)亦作“宫”。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泮、,学宫。《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辟雍,诸侯日泮宫。
●辟雍◆(pi yong)亦作“璧雍”。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以其能疏通阻塞,启迪智慧,故称。辟,开启;雍,通“壅”,堵塞。一说古代学宫环以雍水如璧,故云。雍水,即堵塞之水。《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辟雍,诸侯日频宫。”据蔡邕《明堂月令论》,辟雍之名。乃“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均仅为祭祀之所。
●儒肆◆(rs)学校,庠序。《宋书·礼志一》:“陛下以圣德玄一,恩隆前美,顺通居方,导达物性,兴复儒肆,佥与后生。”佥◆(qian),都,皆。《梁书·处士传·何胤》:“畴昔欢遇,曳裾儒肆,实欲卧游于载,畋渔百氏。”畋◆(tian),打猎。儒肆亦谓“儒教”,见该条。
●儒庠◆(ru xiang)古代官立学校。唐·韩愈、孟郊《纳凉联句》:“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摧。”
●序◆(shan)学校。鳣,鳣鱼古称蛇鳣。借指讲堂、学校。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后因称讲堂为“鳣堂”,学校为“鳣序”。三台,本指三台星,借指三公,朝廷重臣。唐·邢《周易略例·序》:“臣舞象之年,鼓箧鳣序。”唐·郑愔《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池架祥序,山吹鸣风曲。”
●上庠◆( shang xiang)西周的大学。《礼记·文王世子》:“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上序◆( shang)犹上庠。指古代国立大学。南朝·宋谢庄《皇太子元服上皇太后表》:“毓问东华,飞英上序。”《魏书·李崇传》:“道废明令,重遵乡饮,敦进郡学,精课经业。如此,则元凯可得之于上序,游夏可致于下国,岂不休欤!”唐·王勔《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华字》诗:“上序披林馆,中京视物华。”
●少学◆( shao xue)古代学校名,相对于太学而言。《汉书食货志上》: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日序造士。”清·黄生《义府,少学大学》:“乡学,庠序之总名也。国学,少学之异名也。对乡学而言则国学,对太学而言,则日少学。”师学◆( shT xue)学校。《荀子·正论》:“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汉书·礼乐志》:“师学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给大官马酒,其七十人可罢。”又指从师学习。
●太学◆( tai xue)亦作“大◆(tai)学”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从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均设,以传授儒家经典。《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又《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为大务,立大◆(tai)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西胶◆(× xi jiao)谓学校。胶,周代大学。《晋书·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涌。”西序◆(x)夏代小学。以其设于西郊,故名。《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元陈澔《集说》:“西序,小学,在西郊。”周谓之虞庠。
●西学◆( xi xue)周代小学。《礼记·祭义》:“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疏:“《王制》云:‘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是也。”《大戴礼记·保传》:“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
●西雍◆(xi yong)古天子设立的太学,在西郊,有水环绕,故云。《诗·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毛传:“鹭,白鸟也。雍,泽也。”《后汉书·边让传》:“虽振鹭之集西雍。”李贤注:“《韩诗·薛君章句》曰:鹭,絜白之鸟也西雍,文王辟雍也,言文王之时,辟雍学士皆絜白之人也。下庠◆( xid xiang)西周的小学。传说起源于虞舜时代《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谓: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下庠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一说上庠、下庠皆大学,同在城郊太学内,但有上、下堂之分。庠黉◆( xiang hong)古代地方所设学校。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归私暂休暇,驱明出庠黉。”
●庠均◆( xiang jun)古代学校。均,通“”,制作陶器的转轮,引申为造就、培养。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适今五十余年,庠均之士,未闻祖是编纪事实,以广贤关嘉话者似为阙典。”
●庠塾◆( xiang shu)《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南齐书·武帝纪》:“命彼有司,崇建庠塾。”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既富而教,庠塾列焉。”明·唐顺之《封知县张公墓志铭》:“以贫故,资生事为急也。故不得久从事于庠塾弦诵之业。”庠校◆( xiang xido)古代学校。明·李东阳《送李士常》诗:“诗书起庠校,戎马壮边疆。”
●庠敩◆( xiang xido)古代学校。敩,教学。南朝·梁·武帝《立学诏》:“宜大启庠敩,博延胄子。
●庠序◆( xiang)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庠,周日序。”《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礼记·学记》:“党有庠,术◆(遂)有序。”后人以“庠序”为乡学。《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庠学◆( xiang xue)古代地方学校。《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唐贾公彦疏:“谓乡中有贤者皆集在庠学。”
●学宫◆(xue gong)学校。《汉书·何武传》:“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三国志·魏·杜畿传》:“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旧时也称孔庙为学宫。宋·叶适《蔡知阁墓志铭》:“亲至学宫,课率诸生,劝教有义,士人兴起。”
●学官◆( xue guan)学校。《汉书·刘歆传》:“《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学馆◆( xue guan)亦作“学舘”。学舍,学校。唐·郑谷《送颜明经及第东归》诗:“闲来思学舘,犹梦雪窗明。”学庐◆(xu)学校。《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髫龀夙孤,不尽家训,及就学庐,便受大典。”又指学校房舍。学舍◆(xue she)本指学校房舍,亦指学校《太平广记》卷四八六引唐·薛调《无双传》:“仙客既觐,置于学舍,弟子为伍。”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六丁》:“独学舍禀给皆久废。”禀◆(In),通“廪”,供给粮食。
●学省◆(xue sheng)古代国学,即太学,为朝廷所设立。唐·张籍《寄陆浑赵明府》诗:“与君学省同官处,常日相随说道情。”《旧唐书·归崇敬传》:“《礼记·王制》,天子学辟雍…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亦璧沼,亦谓之学省。”学堂◆( xue tang)即学校。《汉书·文翁传》颜师古注:“文翁学堂于今犹在益州城内。”唐·韩愈《秋怀》诗:“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西汉景帝末年,文翁为蜀郡守,提倡教化,建学宫以教育下县子弟,称文翁学堂学堂之名自此始,直到清末民初。
●学庭◆( xue ting)泛指学校。《晋书·虞溥传》:“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
●学敩◆( xue xido)学校。南朝·齐武帝《兴学诏》“《春秋国语》云:生民之有学敩,犹树木之有枝叶。果行育德,咸必由兹。”北魏·刘芳《立学表》:“夫为国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学为先。”
●学苑◆( xue yuan)犹学校。宋·苏轼《刘丑厮诗》:“笔砚耕学苑,戈矛战天骄。”
●学院◆( xue yuan)犹学校。唐·王建《赠田将军》诗“初从学院别先生,便领偏师得战名。”
●邑庠◆(yi xiang)庠,古乡学名,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邑,古代区域单位:小城镇;,古学校之名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月夜弹琴记》:“洪武初,除吉安、永新知县。到任三日,祇谒先圣于邑庠。”
●雍台◆( yong tai)即辟雍,古代天子所设立的大学。汉扬雄《剧秦美新》:“明堂雍台,壮观也”李善注引《汉书》曰:“莽奏起明辟雍。”
●右学◆( you xue)西周的大学,传说起于殷代。《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为大学,在王城西郊;左学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一说右学、左学皆为大学,同在城郊太学中,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
●虞庠◆( yu xiang)周学校名。《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虞庠,亦小学也……周之小学,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云。”
●左学◆( xue)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左学,小学也。”唐·李华《含元殿赋》:“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后用以泛称学校。元·柳贯《赠别宋季任赴甘肃提举二十韵》:“粤初联吏治,近亦将文儒,左学将兴蜀,西庠昉自虞。” 牙商 【牙商】
◆( ya shang)旧时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始于汉代。以后发展到各种买卖之间,并形成行会。有公营、私营之分。政府向其征税。近代牙商称为“经纪人”。
●大驵◆( da zang)大牙商。驵侩。买卖的中间人。《吕氏春秋·尊师》:“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宋·洪迈《夷坚乙志·布张家》:“有大客,乘马从徒,赍布五千匹入市,大争迎之。”后亦指买办。
●度市◆( du shi)犹牙商。指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人。度,算计;市,买卖。《后汉书·郭泰传》:“段木,晋国之大驵。”唐·李贤注:“《说文》:‘,会也。合两家之买卖,如今之度市也。”
●巨驵◆( ju zang)大牙行商;富商大贾。宋·楼钥《送张定叟尚书镇襄阳》诗:“污流化清沟,闹市锄巨驵。”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绿林之亡命巨驵,多于平民。”清·黄遵宪《番客篇》诗:“闻有小妻三,轮流搔背痒。长颈猕猴面,此物信巨驵。”
●市侩◆( shi kuai)即牙侩,牙商。《淮南子·记论训》:“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汉·许慎注:“,市侩也。言魏国之大侩也。”《新唐书·食货志四》:“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又泛指“商人”。见该条。亦指狡猾图利的小人。
●市牙◆( shi ya)即牙人。以介绍买卖赚取佣金为职业的人。《旧唐书·食货志下》:“市牙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纪,翌日合算之。有自贸易不用市牙者,验其私簿,投状自集。”
●牙郎◆( ya lang)牙商旧称。《旧唐书·安禄山传》:“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牙侩◆( ya kudi)牙商的旧称。《新唐书·张又新传》:“尝买婢迁约,为牙侩搜索陵突。”陵突,即欺侮。
●牙人◆(yren)牙商的旧称。《旧唐书·食货志》:“自今已后,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如有容隐,兼许卖物领钱人纠告其行头,主人、牙人,重加科罪。”
●牙子◆(yzi)牙商旧称。《旧唐书·卢杞传》:“市主易不用市牙子者,验其私簿投状。纪,翌日
●人牙子,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纪,翌日合算之。有自贸驵会◆( zang kuai)亦作“驵侩”。专做牲畜交易居间的人。亦泛指市场经纪人,即牙人。《史记·货殖列传》:“节驵会。”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会,亦是侩也。”司马贞索隐,“驵者,度牛马市;云侩者,合市也。”《新唐书·王君廓传》:“少孤贫,为侩,无行,善盗。” 筵席 【筵席】
◆(yan×1)宴会酒席,用以招待高朋贵宾。筵,本为竹席,古人席地而坐,饮食设在几筵间。因称酒席为筵席。元·王实甫《西厢记》二本二折:“敢著小姐和张生结亲呵,怎生不做大筵席,会亲戚朋友。”
●大◆(dp)大宴饮。《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张守节正义:“天下欢乐,大饮酒也。秦既平韩、赵、魏、燕、楚五国,故天下大酺也。”
●嘉宴◆(jia yan)亦作“嘉䜩”。盛宴;喜筵。汉·焦赣《易林·艮之节》:“安床厚褥,不得久宿,弃我嘉宴,困于南国。”南朝·梁·任昉《致大司马记室笺“普承嘉宴,属有绪言。”
●琼筵◆( qiong yan)盛筵。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唐·罗隐《简令生日》诗:“鹤舞琼筵献寿衣。”
●席面◆(x1 mian)筵席。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我也备一个小小席面,管待岳丈。”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另设个大席面管待新亲家,新女婿。”亦指筵席上的酒菜。
●筵宴◆( yan yan)酒席宴会。宋·佚名《释常谈上·周郎》:“周瑜,字公瑾,妙于音律。每有筵宴,所奏音乐,小有误失,瑜必举目瞪视。”
●中筵◆( zhong yan)筵席。晋·潘岳《笙赋》:“尔乃促中筵,携友生。”友生,朋友。唐王勃《秋日饯别序》:“响词辩于中筵,但觉清风满室。”
●尊俎◆(zunz)亦作“樽俎”。尊◆(樽),酒器;俎,为切肉砧板。古筵席上常设尊俎。《礼记乐记》“铺筵席,陈尊俎。”因此,“尊俎”常为宴席的代称如:“折冲尊俎。”谓在谈判席上战胜对方。《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禽,同“擒”。【眼】
◆(yan)人的双眼,特指美女的眼睛。《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又名“目”,引申为网眼、项目。
●冰镜◆( bing jing)指眼睛,以其明亮如镜,故称。清·李渔《风筝误·艰配》:“试看那假西施卖弄他香温玉软,侭有那春登徒为着他意惹情牵,怎当俺冰镜双恶,能别媸妍。”登徒,即登徒子为宋玉指责的好色之徒。冰镜,又指“明月”,见“月亮”条。
●冰眸◆( bing mou)指眼睛。以其清澈明净如冰,故称。唐·李晔《巫山一段云》词之一:“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寸眸◆( cun mou)眼睛的代称。晋·左思《魏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李周翰注:“高台远视,八极之地可围于寸目。”清·魏源《剑阁》诗:“陡然万古奇,森此寸眸仄。”
●六老◆(io)眼睛的别称。六,按《中州音韵》叶“溜”,谓眼珠转动。元·邓玉宾《村里迓鼓·仕女园社气毬双关》套曲:“把闲家扎垫的饱,六老儿趁的早,脚步儿赶趁的巧,只休教细褪了,永团圆直到老。”
●渌老◆(11)眼睛。渌,清澈。金·董解元《墙头花曲》:“小颗颗的一点朱唇,溜的一双渌老。”王嘉甫《八声甘州》词:“窄弓弓撤道,溜刀刀渌老。称霞腮一点朱樱小。”修眸◆(mou)漂亮的眼睛,美目唐·韦瓘《周秦行纪》:“见前一人纤腰修眸,容甚丽,衣黄衣,冠王冠,年三十来。”
●眼目◆(yanm)眼睛。眼珠。《北史·周太祖纪》:“神武以帝非常人,曰:‘此小儿眼目异。””又指眼光,引申为见解。眼脑◆( yan na)即眼睛。元人杂剧中多用之。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回折:“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
●银海◆( yin hai)道家对眼睛之称。以其如海之明,能映照万物,故称。宋·苏轼《雪后书北壁台》:“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明·赵绚《鸡肋·银海》:“道家以目为银海。” 眼泪 【眼泪】
◆( yan lei)指人在悲伤和兴奋时流下的泪水。由于点点滴滴,被喻为泪珠。特指美女的眼泪。
●粉泪◆( fen lei)女人眼泪。谓泪水浸渍了脸上的香粉唐·张文琮《昭君词》:“玉痕垂粉泪,罗袂拂胡尘。”玉痕,即泪痕。
●泪珠◆( lei zhu)指泪滴。传说海中有鲛人,滴泪成珠,因喻泪滴。唐·元稹《江陵三梦》诗:“抚稚再三嘱,泪珠千万垂。”
●鱼目◆(ym)眼泪。以鱼眼珠喻泪珠。唐·李贺《题旧梦》诗:“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王琦注:“古诗:灯擎昏鱼目。鱼目有珠,故以喻含泪珠之目。”
●玉泪◆( yu lei)晶莹的眼泪。宋·杨炎正《满江红》词:“寸寸锦肠浑欲断,盈盈玉泪应偷滴。”明·高廉《玉簪记·依亲》:“把酒樽前,不觉玉泪临风惆怅。”
●玉啼◆(yt)喻美女眼泪。谓以其哭泣的泪珠如玉一样的晶莹。隋·薛道衡《昔昔盐》:“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唐·韩愈《城南联句》:“宝唾拾未尽玉啼堕犹。”注:“洪◆(庆善)曰:此以咳唾喻珠玑,以啼泣喻玉筯也。
●玉筋◆(yzh)本指玉制的筷子。喻美人的眼泪。唐·李白《闺情》诗:“玉日夜流,双双落朱颜。”唐·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应啼别离后。”
●真珠◆( zhen zhu)指美女的眼泪。唐温庭筠《菩萨蛮》词:“玉纤弹处真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明·刘基《霜叶飞·七夕》词:“盼油壁香车,驾了踟蹰,欲上频回顾,但暗滴真珠,教向人间,散成飞雨。”又指酒和露,见各该条。
●珠泪◆( zhu lei)眼泪。谓泪滴如珠南朝·梁·张率《长相思》诗:“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唐·李白《学古思边诗》:“相思如梦,珠泪湿罗衣。 眼波 【眼波】
◆(yanb)指人的眼神,谓其顾盼,有若明净的水波闪烁,多指美女顾份含情的晶莹光唐·韩偓席上有赠》诗:“小雁斜侵眉柳媚霞横接眼波来。”
●横波◆( heng bo)比喻眼神流动,如水闪波汉·傅毅《舞赋》:“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南朝·梁·杨咏舞》诗:容生翠羽,慢睇出横波。”
●流波◆(lib)喻眼波,谓美女晶莹灵活的眼光如流动的水波一样。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秋波◆(qib)眼波。以其似秋天明澈的水波闪动,故云。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宋·欧阳澈《玉楼春》:“个人风韵天然俏,入鬓秋波常似笑。”亦指秋天的水波。
●秋水◆( qiu shur)喻眼波。以其似明澈的秋水流转,故云。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袁桷《题美人图》:“望幸眸凝秋水,侍愁眉簇青山。”又喻“宝剑”、“镜”,见各该条。亦喻神色清澈。
●微波◆( wei bo)指女子眼波。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无良媒以接欢兮,把微波而通辞。”又指微浪,余波。 眼眉 【眼眉】
◆( yan mei)眉毛。特指女子的秀眉。由于年轻妇女的眼眉多加修饰、点染,细长而弯曲。形似新月,细长如蚕蛾触须,故有些异名。
●翠黛◆( cui dai)指女子的秀眉。我国古代青年女子多用黛螺◆(一种青色的矿物颜料)画眉,使其呈青黛色,故以翠黛指女子眼眉。唐·许诨《观章中丞夜按歌舞诗:“歌舞初移翠黛颦
●翠蛾◆(cu)指美女的眼眉。谓其眉以青黛点染,其色青翠,细长如蚕蛾触须。唐·谢偃《听歌赋》:“低翠蛾而敛色、睇横波而流光。”也借指美女。
●翠眉◆( cui mei)指青年妇女的眉毛。因以黛色点染过,其色青翠,故称。晋·崔豹《古今注下》:“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警鹤髻。”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信东方之佳人,既翠而瑶质。”
●翠羽◆(cuy)本指翠色的鸟羽,亦借喻美女眉毛。晋·傅玄《艳歌行》“峨眉分翠羽,明眉发扬。”又喻绿色树叶。
●眉黛◆(mei dai)指女子眉毛,因古代青年女子多以青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画眉,故云唐·李商隐《代赠》诗之二:“总把青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
●眉月◆( mei yue)女子眼眉的喻称。谓其眉毛弯如新月。唐·褚亮《咏花烛》:“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
●青蛾◆( qing)指美女眉,因旧时用青黛画眉;蛾,蚕蛾触须长而弯曲,用以喻美女细长而又弯曲的眉。唐·李贺《夜坐吟》:“铅华笑妾颦青蛾。”唐·温庭筠《赠知音》诗:“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
●修蛾◆()指女子长眉。修,美、长;蛾,蚕蛾触须,细长弯曲,用以喻女子秀眉。宋·柳永《尉迟杯》词:“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晏殊《踏莎行》词:“弱袂萦春,修蛾写怨。秦筝宝柱频移雁。”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补遗》:“余每于城阴放棹时,邂逅水亭,修蛾曼睩,貌亦秀韵非常。”曼睩◆(man)长长的眼睛,睩,本为看视的样子,借指眼目。
●修眉◆(xiu mei)亦作“脩眉”,指女子纤细的长眉。宋·柳永《少年游》诗:“修眉敛黛,遥山横翠,相对结春愁。”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脩眉联娟。”
●真眉◆( zhen mei)指女子未加修饰的天然秀眉。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红唇写朱真眉学月,美目艳起,秀色烂发。”
●雁】
◆(yan)候鸟之一。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雁阵成“”字或“人”字形,称为雁字。唐·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塞,声断衡阳之浦。”
●寒鸿◆(han hong)即寒雁。唐·李嘉祐《送樊兵曹谭州谒韦大夫》诗:“寒鸿归欲尽,北客始辞春。”
●鸿雁◆( hong yan)亦作“鸿雁”。指雁。《诗·小雅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毛传:“大曰鸿,小曰雁。”
●候雁◆(hou yan)雁的别称。以其冬季南来,夏初北归定时随气候往来,故称。《吕氏春秋·孟春纪》:“候雁北。”《淮南子·时则训》:“凉风至,时雁来。”
●朔禽◆( shud qin)雁的别称,以其为北方之鸟,故称。《宋书·谢灵运传·山居赋》:“海鸟违风,朔禽避凉。”自注:“朔禽,雁也。”
●信鸿◆(xin hong)传送书信的鸿雁。宋·李之仪《采桑子》词:“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满袂仙风,空托双凫作信鸿。”
●信禽◆(xin qin)雁的别称。雁为候鸟。北去南回,均有定时,故称信禽。元·郝经《雁媒》诗:“信禽法天运,断不为炎凉。”【砚】
◆(yan)书画时用以研墨或盛墨汁的文具。文房四宝之一。石质或陶质,形以圆、方、长方为主。唐·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西》诗:“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宝泓◆(bao hong)砚的美称。泓,一汪水,借指墨汁,指代砚池。宋·黄庭坚《再和公择舅氏杂言》:“抚摩宝泓置道山,郁郁秀气似舅眉宇间。”史容注:“宝泓谓陶泓也。”凤味◆( feng zhou)砚名。咮,鸟嘴。宋·苏轼《ㄑ龙尾砚歌序》:“余旧作《凤味砚铭》,其略云:‘苏子一见名风味,坐令龙尾羞牛后。”韩驹注:“其铭《序》云:‘北苑龙培山,如翔凤平饮之状。当其有石苍黑而玉色。熙宁中太原王颐以为现,余名之曰风咮。”
●寒泓◆(han hong)砚的别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引唐·杜南杰《寄郑叠碏石砚歌》:“半掬春泉澄浅清,洞天澈底寒泓泓。”宋·文同《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诗:“贵价市珍煤,风前试寒泓。”珍煤,名贵的墨。
●黑白月◆( hei bai yue)一种砚的喻称。以其形圆又分为盛水与磨墨两个半圆而得名。宋·苏轼《龙屋石月砚铭》:“萋萋兮雾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者哉生明,而运墨者旁死魄。”哉生明,即哉生魄,谓月亮开始发光,指阴历每月初二日和初三日的蛾眉月;旁死魄,指初月未发光的部分。魄,月光。火捺◆(huna)端砚的种名。清·屈大钧《广东新语·石语》:“其火捺以紫气奔而回礴,又如血晕散开,有若云雾之气,或小而圆轮若金钱者。”
●即墨侯◆(j1 mo hou)砚的拟人之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谓:唐人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后以“即墨侯”、“石虚中”分别指砚。宋·王迈《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离石乡侯◆( shi xiang hou)砚的拟人之称。谓其一旦成砚就离开石乡奔赴各地成为文具。唐·冯贽《云仙杂记·砚封九锡》:“稷又为砚封九锡:拜离乡侯,使持节即墨军,事长史,兼铁面尚书。”
●罗文◆(luo wen)砚的拟人之称。以其产于婺源罗纹山而得名。其砚石坚硬有罗纹,极为名贵,故谐音名为“罗文”。宋苏轼《万石君罗文传》:“中书舍人罗文,久典书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其以歙之祁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世世勿绝”墨池◆(moch1)砚的别称。宋·范正敏《遯斋闲览·墨池皮棚》:“王僧彦父名师古,常有呼砚为墨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松烟,指墨;兔毫,指笔。墨海◆( mo hai)大砚的异名。以其蓄墨如海,故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一》:“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帝鸿,黄帝的号。清·翟灏《通俗编·器用》:“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润色先生◆(run se xian sheng)砚的拟人之称。宋·陶谷《清异录·文用》:“薛涛《四友赞》日:‘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藏锋都尉,指毛笔。
●石泓◆( shi hong)砚的别称。砚多石制,其中汪水研墨处日泓。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松煤。指墨;霜兔,指毛笔。
●石君◆( shi jun)砚的拟人之称。清·李光庭乡言解颐物部上》:“当得意疾书之时,而水丞腹坚,石君面皱,能无兴阻。”
●石虚中◆(sh xu zhong)砚的拟人之称。以其中空,故云。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辞赋》:“石虚中字居默,南越高要也。隐遁不仕,因采访遇之端阳,拜即墨侯。”
●石友◆( shY you)砚之昵称。因多石制,以其为友,故云。宋王炎《题童寿卿博堂》:“剡溪来生,歙穴会石友”浙江剡溪的纸,安徽歙县的砚,均著名。楮生,指纸。石友,亦喻坚如金石的友情。
●陶泓◆( hong)陶质砚的他称。谐音拟为人名。唐·韩愈《毛颖传》:“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陈玄,指墨;楮先生,指纸。朱熹注:“唐绛州贡墨,虢州瓦砚,会稽贡纸,故借名之。”
●砚池◆( yan ch)即砚。谓其中有研墨之池。《艺文类聚傅玄砚赋》:“节方圆以完形,煆金铁而为池。”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砚台◆( yan tan)砚的整体之名。唐·司空图《偶诗》之一:“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
●砚田◆( yan tian)砚的别称。谓文人以砚为田,依文墨为生,靠笔耕过活,故云。宋·唐庚《次泊头》诗:“砚田无恶岁,酒国有长春。”清·蒋超伯《南漘楉语·砚》:“近得一砚,上有伊秉绶先生铭云:‘唯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 燕子 【燕子】
◆( yan zi)候鸟名,背黑腹白,翅长善飞,尾象剪刀。常栖息檐下,衔泥筑巢,捕食昆虫。《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巂周◆( juan zhou)燕的别名。《说文·佳部》:“巂,巂周,燕也。”清·纳兰性德《采桑子·居庸关》词:“巂周声里严关峙,匹马登登,乱踏黄尘,听报邮签第几程。”又指子规。
●天女◆(tian)燕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鸟兽》:“燕,一名天女。”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燕》:“《采兰志》:昔有燕入人家,化为一小女,自云天女故至今名燕为天女。”
●乌衣君◆( wu yT jun)亦省称“乌衣”。燕的拟人之称,以其羽乌黑,故称。元·王逢《无家燕》诗:“昔本乌衣君,今学南冠囚。”明·杨基《雪中燕》诗:“玉楼迷垒,珠泊见乌衣玄鸟◆( xuan nido)燕的别称。以其羽黑,故称《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代始祖契为简狄吞玄鸟卵怀孕而生。《楚辞·九章·思美人》:“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唐·李频《古意》诗:“玄鸟空巢语,飞花入户香。”又指“鹤”、“八哥”、“乌鸦”,见各该条。玄禽◆( xuan qin)燕的别称。晋·葛洪《抱朴子·讥惑》:“玄禽解阴阳,虵远泉流。”◆(shey),蛇和蚂蚁。虵,“蛇”俗字;,“蚁”本字。唐·杨炯《大唐盖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虽玄禽历数,推移于景毫之都
●玄乙◆( xuan yr)燕的别名。玄,黑色,谓燕羽色;乙,通“鸟”◆(y),燕。唐·卢照邻《宴风泉石翁神祠诗·序》:“夫圮上黄公,灵期已远;湘中玄乙,化迹难征。”圯◆(y1)桥。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燕》:“玄乙,燕也。”鸸◆(yer)亦作“意而”。燕子别称。《庄子·山木》“鸟莫知于鹩鸸。”知,即“智”。陆德明释文:“或云鸸,燕也。”元·伊士珍《瑯嬛记》:“周穆王迎意而子居灵卑之宫,访以至道,后欲以为司徒,意而子愀然不悦,奋身化作玄鸟飞入云中,故后人呼玄鸟为意而。”
●乙鸟◆(ynio)亦省称“乙”。燕的别名。宋·梅尧臣《闻王景彝雪中祀还》诗:“坛场祠乙鸟,桑柘响阴枭。”又,穆修《秋浦会遇》诗:“再见来巢乙,频闻入市寅。”寅,指虎。元·戴良《秋兴》诗之四:“荒祠犹记双龙树,坏埒曾传乙鸟坛。”
●游波◆(youb)燕的异名,谓其能兴波祈雨。故称。燕子飞翔的某些态势,的确能显示将雨的征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燕》:“◆(燕)能兴波祈雨,故有游波之号。雷云:‘海竭江枯,投游波而立泛,是矣。”
●玉剪◆(yu jian)燕的美称。因其尾似剪,故称。明·时中《白燕》诗:“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清·张景祁《双双燕·秋燕》词:“漫约催归伴侣,看玉剪将飞还往。”元鸟◆(yuan nido)犹“玄鸟”。燕的别名。清·潘荣陞《帝京岁时纪胜·二月·时品》:“元鸟至,则高堂画栋衔泥结草以居。”
●朱鸟◆( zhu nido)燕的别称。以其颔下色赤,故称。汉扬雄《法言·问明》:“朱鸟翾翾,归其肆矣。”翾翾◆(xuanxuan),飞翔。李轨注:“朱鸟,燕别名也。”朱鸟,多指“鸾”、“凤”、“雁”。 尧女 【尧女】
◆(yon)指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于舜,为其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寻至南方,投湘水而死,为湘水女神,是为湘妃。
●帝娥◆(de)指帝尧二女。唐·李群玉《王内人琵琶引》:“赢女停吹降浦箫,帝娥净掩空波瑟。”
●帝女◆(dn)指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其二妃。南朝·梁·均《登二妃庙》诗:“朝云乱入目,帝女湘川宿。唐·赵彦昭《奉和幸安乐公主庄应制》:“灵泉巧凿天孙渚,孝荀能抽帝女枝。”宋·梅尧臣《送宁乡令张沆》诗:“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又指炎帝女儿“精卫”,见该条。亦指天帝之女瑶姬并泛指帝王之女。
●帝子◆(dz)指尧女娥皇、女英。《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兮愁予。”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北渚,指湘江。明·徐祯卿《古意》诗:“帝子葬何处,潇湘云正深。”又泛指帝王之子。
●皇英◆( huang ying)尧女娥皇女英之省称唐·李白《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三浦。”浦,水滨。
●湘娥◆( xiang)指舜妃娥皇女英。三国·魏·曹植《九咏》诗:“感汉广兮羡游女,激楚兮咏湘娥。”唐·李贺《黄头郎》:“水弄湘娥珮,竹啼山露月。”
●湘妃◆( xiang fei)舜二妃娥皇女英。传说二女死后成为湘水之神。北周·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跋競夫人尉迟氏墓志铭》“西临织女之庙,南望湘妃之坟。”唐·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水》诗:“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湘君◆( xiang jun)湘水之神。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湘灵◆( xiang Iing)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唐·李益《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沈怨不知年。”
●湘陵妃子◆(xiang iing fei)指舜妃娥皇女英。传说是湘水之神,故名。元·王实甫《西厢记》“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
●湘神◆(xiang shen)湘水神,指湘君和湘夫人。唐·李贺《帝子歌》:“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羊】
◆(yang)草食哺乳动物,家畜。六畜之一,性温顺,有山羊、绵羊等。毛色以白为主。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白石道人◆(bai shi dao ren)羊的拟人之称。《神仙传黄初平》谓,东汉·黄初平年十五牧羊后,于金华山得道成仙。其兄寻往,见白石垒垒。“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后因称羊为白石道人。
●长髯主簿◆( chang ran zhu bu)山羊戏称。以其有长髯,因以古官“主簿”呼之。《初学记》二九卷引《古今注》:“羊,一名长髯主簿。”
●高山君◆(gao shan jun)羊的别称,以羊拟人,意为常在高山者。《搜神记》卷十八:“汉齐人梁文好道,家有神常在其中。积数十年。后因祀事,帐中忽有人语,自呼高山君座中惊起,助文引之,乃袁公路家羊也。”后遂以“高山君”称羊。
●火畜◆( huo chu)羊的别称。因羊肉热性大,食之去寒故称。《礼记·日令》:“食麦与羊。”郑玄注:“羊,火畜也。”卷娄◆( juan lou)羊的异名。以其背曲卷佝娄,故称明陈懋仁《庶物异名疏·兽》:“羊,亦名卷娄。”
●青鸟◆(qing nido)羊的别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古人说,羊一名胡髯郎,又名青鸟。”多作“使者”之称。髯须参军◆(ran xu can jun)羊的拟人戏称,实指长髯山羊。五代·后唐·马缟《古今音乐鸟兽鱼虫龟鼈等部》:“羊一名髯须参军。”
●柔毛◆( rou mao)羊的代称。以其毛柔,古代用于祭祀,故称。《礼记·曲礼下》:“羊日柔毛。”孔颖达疏:“若羊肥则毛细而柔弱。”
●沙肋◆( sha lei)羊的别称。因陕西沙苑古产佳羊,称为“细肋卧沙”,故称。宋·王阮《题四羊图》诗:“雪髯隐约黑晕中,沙肋微茫笔端走。”
●羶根◆( shan gen)指称羊。以其羶味重,故云。金·王若虚《答张仲杰书》:“羶根之赐,甚愜老饕。”老饕◆(tao),贪馋者。
●未日主人◆(wei ri zhu ren)羊的拟人戏称。以其在十二生肖中未属羊,故称。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山中未日称主人者,羊也。” 夜晚 【夜晚】
◆(ye wan)泛指晚上,夜间。习惯上多指前半夜的一段时间。《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夜晚路上有虎,须要小心。”
●宿昔◆(su)夜晚;夜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晋·阮籍《咏怀》之四:“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李善注引《广雅》:“宿,夜也。”吕向注:“昔,夜也。”又指从前,往日。
●夕漏◆(×ou)指夜晚。漏,古代计时的器具。《宋书乐志二》:“晨晷促,夕漏延。太阴极,微扬宣。”唐·韦应物《效何水部》诗:“夕漏起遥限,虫响乱秋阴。”唐·张文恭《七夕》诗:“欢余夕漏尽,怨结晓骖归。”
●宵昧◆(xiao mei)夜晚。晋·傅咸《萤火赋》:“岁朝阳而戢景兮,必宵味而是征
●宵夕◆()夜晚。《宋书·自序·林子》:“高祖每征讨,林子辄摧锋居前,虽有营部,至于宵夕,辄敕还内侍。”宵夜◆( xiao ye)夜晚。《淮南子·兵略训》:“因其饥渴冻暍,劳倦怠乱。恐惧窘步,乘之以选卒击之以宵夜,此善因时应变者也。
●夜间◆(ye jian)夜里。宋·沈作喆《寓简》卷十:“其意必待夜间出来胡行乱走耳。”
●夜天◆(ye tian)夜晚。北魏·佚名《元朗墓志》“寂寥泉户,如何夜天,霜悲墓道,风急松阡。”亦指夜晚的天空。夜头◆(ye tou)夜里。《敦煌曲子词·南歌子》:“白日长相见,夜头各自眠。”
●夜夕◆(yexT)夜晚。唐·孟棨《本事诗·征异》:“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丧事演剧》:“次日领拜,夜夕行招魂礼” 医生 【医生】
◆( yT sheng)以医术为人治病的人。医生之称,始于唐代。《唐六典》:“医生四十人。”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因肄业官学习医,故称。宋·范成大《书事》诗之二:“门外虽无车辙,医生ト叟犹来。”
●仓扁◆( cang bian)泛指良医。因仓公◆(汉代人)和扁鹊◆(春秋时人)均为当时名医,故称。宋·文天祥《病愈简刘小村》诗:“风月真仓扁,招呼入屋频。”宋·何梦桂《赠术士邵易庵》诗:“得医为仓扁,得法为轨革。”
●大夫◆(daif)医生。大,通“待”,有侍奉之义。宋洪迈《容斋三笔·医职冗滥》称:“宋代医官设有官阶,有大夫、郎、医效、侯之称,是为医生称大夫之始。《红楼梦》第十回:“如今且说媳妇这病,你那里寻一个好大夫,给他瞧瞧要紧,可别耽误了。”如今北方人,仍称医生为大夫,而南方多称医生。郎中◆( lang zhong)医生。南方某些地方对医生的称谓,始于宋代。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说药》对医生有杨郎中、徐郎中之称。
●三医◆( san)泛指良医或医生。三医指古代名医:矫氏、俞氏、卢氏。唐·黄滔《祭南海南平王》:“胡二竖之亟攻,竟三医之莫救。”二竖,指“病魔”。见“疾病”条
●上医◆( shang yi)高明的医生。《魏书·彭城传》:“《徐謇·许胤宗》:“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要,关键,主要之点。明·王文禄《<医先>序》:“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无迹,治已病劳而罔功。”未病,指未形于外的病症。当病未感染或在潜伏期就给予预防或治疗,较易而无痕迹。当病已形于外,症状严重,就劳而无功了。
●大医◆(taiy)太医,宫廷御医。《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皇后免身后,衍◆(淳于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以饮皇后。”
●天医◆( tian)太医;御医。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圣情忧轸,起坐失次,天医内官,相机旁午。”轸,指悲痛。天医,又指仙医。
●医匠◆(yi jiang)古代称医生为医匠。《急救篇》卷四:“笃癃废迎医匠。”注:“医者,疗病之工也。”笃癃◆(long),沉重的疾病;◆( shuai)废,衰病、颓废。
●医士◆(yshi)古指医师,医生。宋·唐容《真仙岩题名》:“清明日携二子元亮,游真仙岩,同来者医士蒋劼。” 伊尹 【伊尹】
◆(yyn)商汤大臣。名伊,又名挚,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故名。原为汤妻陪嫁奴隶,后助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汤去世后历佐外丙、仲壬二王。后太甲即位,因荒淫无度,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改悔,迎之复位,终无怒言。《尚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本无怨色”伊尹为商代有名贤臣,为历代所称颂,同皋陶、傅说、箕子、吕尚、周公、管仲、霍光等历代贤臣并称为伊皋、伊傅、伊箕、伊吕、伊旦、伊管、伊霍。
●保衡◆( bao heng)伊尹的尊号。又称“阿衡”。《书·说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先正,指前代贤臣。孔传:“保衡,伊尹也。”孔颖达疏:“保衡、阿衡,俱伊尹也。”《书·君奭》传曰:“伊尹为保衡,言天下所取安,所取平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保衡翼殷,博陆匡汉,方斯蔑如也。”章炳麟《书·相宅》:“故以一千四百州县之广袤,各异其政教雅颂者,百蹶之媒也。虽保衡治之,必乱其节族矣。”阿衡◆( heng)伊尹。《书·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孔颖达疏:“伊尹,汤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谓“阿衡”专为商代官名。《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孔颖达疏:“伊尹名挚,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
●太阿◆(tai)指伊尹。因伊尹辅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后辅太甲,被称为大阿。《文选·潘岳杨荆州诛>》:“周赖尚父,殷凭太阿。”李善注:“太阿、阿衡;谓伊尹也。”汉·王莽以甄丰为太阿右拂,即取伊尹事。”又为古“宝剑”名,亦指“权力”,见各该条。
●伊公◆( gong伊尹的尊称。南朝·梁·萧统《七契》“伊公调和,易氏燔,传车渠之椀,置青玉之案。”
●伊衡◆(yT heng)伊尹的别称。伊尹辅商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故称。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一:“于赫帝朝,伊衡作辅。”
●伊生◆( sheng)伊尹的别名。《文选·陆机<豪士赋序》》:伊生抱明允以婴戮,文子怀忠敬而齿剑。”李周翰注:“伊生伊尹也。”清·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昔者,伊生五就,拜币聘于有莘;仲父一匡,谢沟渎于堂阜。
●伊挚◆(yzh1)伊尹。《楚辞·屈原天问>》:“帝乃降观,下逢伊挚。”《孙子·用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仪表 【仪表】
◆(ybi)指人的容貌、姿态、风度等。显示于外的精神风貌。南朝·梁·沈约《豫章文宪王碑》:“公德惟民望,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元·曾瑞卿《留鞋记·楔子》:“因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更兼仪表不俗;今年春榜动,选场开奉父母严命特来上朝应举。”
●边幅◆( bian)本指衣服布帛边缘,借喻仪表,衣。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雌雄未定,公孙不吐哺先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李贤注:“言若布帛修整其边幅也。《左传》曰: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度,使无迁。”后谓不事修饰,为“不修边幅”。
●标格◆( biao ge)风范,风度。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见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唐·李绰《尚书故实》诗:“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
●风标◆( feng bid)犹风度,品格。《魏书·彭城王传》:“
●风标才器,实足师范。”师范,榜样。唐·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诗:“寒松纵老风标在,野鹤虽饥饮啄闲。”
●风裁◆(feng cai)风度,气派。裁,样式,犹言“气派”。《北齐书·李仪琛传》:“神威幼有风裁,传其家业,礼学粗通义训。”
●风采◆( feng cai)亦作“丰采”。风度,神采。《南齐书沈文季传》:“文季风采棱岸,善于进止。”唐·元稹《莺莺传》:“余所善张君,性温茂,美丰采。”
●风调◆(feng dido)风度,韵致。《北史·崔挺传》:“昂有风调才识,奋立坚正刚直之名。”唐·白居易《和殷协律琴思》诗:“秋水莲冠春草裙,依稀风调似文君。”
●风度◆( feng du)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的高雅优美。如:风度翩翩。《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新唐书·张九龄传》:“张九龄体弱,有酝籍…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
●风范◆( feng fan)风度,榜样。《南齐书·庾呆之传》杲之风范和润,善音吐。”《南史·袁湛传·论》:“自初及末,无亏风范,从微至着,皆为称职。盖一代之名公也。”风格◆(feng ge)风度品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风格秀整。”《晋书·和峤传》:“峤少有风格,慕舅夏侯玄之为人,厚自崇重。”今指作风,品格。风景◆( feng jing)风度;仪容,即风采。《晋书·刘毅传》:“正身率道,崇公忘私,行高义明,出处同揆,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亦指风光景物。
●风流◆(feng lid)风度;标格。《晋书·王献之传》:“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唐·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怨,风流儒雅亦吾师。”
●风期◆( feng qT)风度,品格。唐·李白《梁甫吟》:“广张三千六百钩,风期暗与文王亲。”
●风气◆(feng ci)风采,气度。《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宋书·萧惠开传》:“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又指风尚、习气。
●风神◆(feng shen)风度,神采。《世说新语·赏誉》:“◆(张天锡)犹在诸位,……王弥有儁才美誉,当时闻而造焉。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冷,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晋书·裴秀传》:“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
●风味◆( feng wei)风度,风采。《宋书·自序》“◆(沈伯玉)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唐·韩愈《答渝州李使君书》:“恭仰风味,未尝敢忘。”今指事物所具有的特色。如江南风味。
●风仪◆( feng yi)风度仪表。《世说新语·雅量》:“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晋书·温峤传》:“风仪秀整,美于谈论,见者皆爱悦之。”
●风宇◆( feng yu)风度,气宇。《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总角,本为儿童发式:双髻借指童年。《新唐书·杨炎传》:“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尉,然豪爽尚气。”
●风韵◆( feng yun)风度,韵致《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唐·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诗:“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风致◆( feng zhi)犹言风度品格。《新唐书·崔远传》:“远有文而风致整峻。”亦犹“风韵”指容颜姿态。《聊斋志异·锦瑟》:“年十八九,风致亦佳。”又指作品的韵味。风姿◆(feng)风度仪态,亦作“丰姿”。《晋书·卫玠传》:“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儁爽有风姿。”罗虹《比红儿诗》:“谢娘休漫逞风姿,未必娉婷胜柳枝。”
●光尘◆( guang chen)对他人风采的敬称。《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冀事速讫,旋待光尘,寓目阶庭,与听斯调。”唐·白居易《祭李司徒文》:“至于豆觞之会,轩盖之游,多奉光尘,最承欢惠。”明·张煌言《答唐梅尘书》:“倡义以来,南北各天,遂勿获亲奉光尘。”又喻“世俗”,见该条。
●光霁◆( guang)犹风采,对人风度的敬称。有如“光风霁月。”明·章懋《与陈提学书》:“未获一览光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相公》:“揖而祝曰:‘小生斋宿而来,仙人不以门外见斥,何不竟赐光霁。
●嘉表◆( jia bido)美好的仪表。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君幼有嘉表,克岐克嶷,不见异物,习与性成。”嘉采◆( jia cai)丰采的美称,指美好的风度、神色。南朝·梁·江淹《齐故司徒右长史檀超墓文》:“奥学内溢,深文外昭。嘉采籍誉,登国振朝。”
●杰表◆( jie bido)不平凡的仪表。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峨冠杰表,煦物温容,蔚然喜气,靡若和风。”
●杰观◆( jie guan)不平凡的仪表。清·黄景仁《赠程厚孙,时厚孙作书与汪容甫定交》诗:“杰观单不群,雄步坦无。”又指雄伟壮丽的“景观◆(guan)或高耸的楼台杰观◆(guan)”,见各该条。
●坤仪◆(kuny)仪表。坤,为地。相术家以地上的五岳、四渎比喻人的五官及脸上的各个部位,故称人的容貌仪表为坤仪。唐·裴铏《传奇·封陟》:“伏见郎君坤仪浚洁,襟量端明,学聚流萤,文含隐豹。”又指“大地”,见该条。亦指母仪。奇表◆(q1bi)非凡的仪表。《后汉书·李固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明·张四维《双烈记·就婚》:“他本是魁梧李靖,奇表陶谦,我自非无见。”
●器观◆(qgan)胸怀,仪表。亦指才能和见识。《三国志·魏志·董卓袁绍刘表等传论》:“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
●器局◆(9j)器量,度量。《晋书·何充传》:“何充气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唐·王勃《山亭思友人序》:“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宇可蓄泄江河。”
●器宇◆(qy)亦作“器寓”。指度量、胸怀;风度,仪表。如器宇轩昂。唐·王勃《秋日饯别序》:论其器宁,沧海添江汉之波。”明·陆采《怀香记·京邸遇旧》:“羡郎君器宇堂堂,更德性谦虚慨慷。”
●器蕴◆(yn)度量,涵养。《新唐书·崔传》:“琯行方介,有器蕴,人属以为相而卒不至,当时共咨云。”
●器韵◆(qyn)胸怀与风度。《旧唐书·卫次公传》:◆(次公)器韵和雅,弱冠举进士。”清·侯方域《赠王子传序》“余曾一见王君于郡东旅舍,已而偕䜩集共城,叹其气韵闲远不可得。”
●容标◆( rong bido)仪容风度。明·叶宪祖《鸾锟记·闰咏》:“新来略觉损容标,剩把闲情付彩毫。”
●容范◆(rong fan)容貌风范。《晋书·魏舒传》:“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座愕然,莫有敌者。”唐·钱起《哭辛霁》诗:“昨夜故人泉下宿,今朝白发镜中垂。音徽寂寂空成梦,容范朝朝无见时。
●容光◆( rong guang)仪容风采。汉·徐幹《杂诗》:“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又指“缝隙”。
●容辉◆( rong huT)仪容风采;神采光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南朝·梁·吴钧《寄袁州李嘉祐员外》诗:“容辉常在目,离别任经年。起《赠任黄门》诗之一:“相如体英彦,左右生容辉。”唐·钱容仪◆(rong y1)容貌举止;容貌仪表。《汉书·成帝纪赞》:“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宋·晏殊《浣溪沙》词之六:“淡淡梳妆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
●容止◆(rong zh)仪容举止,犹仪态风度。《孝经圣治》:“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南史·贺琛传》:“琛容止闲雅神采◆( shen cai)亦作“神彩”。表现于外的精神、气色和风度。如神采奕奕。南朝·梁·沈约《齐太尉王俭碑》:“精神外朗,神采傍映。”
●神峰◆( shen feng)亦作“神锋”。谓气概、风度,神采。《南史·王规传》:“王威明风韵遒上神峰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实俊人也。”
●神韵◆( shen yun)神采气度。《宋书·王敬弘传》:“敬弘神韵冲简,识寓◆(宇)标峻。”又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外貌◆( wai mao)外表,仪表。《礼记·祭义》:“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韩非子·喻老》:“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宋·司马光薛密学诗集序》:“画像,外貌也,岂若诗之见其中心哉
●形表◆( xing bido)容貌仪表。汉·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于民物,形表图于丹青。”
●形貌◆( xing mao)风度,风格。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形仪◆(xngy)仪容;仪表。《南齐书·王思远传》:“思远清脩,立身简洁。…形仪新楚,乃与促膝。”唐·黄滔《丈六金身碑》:“翌日,我公礼阅之乃与梦中一类其形仪,长短大小无少差。”宋·苏轼《颜书》诗:“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仪采◆(ycai)仪表风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卫知生望族,观仪采轩豁,心许之,而虑其靳于赀。”靳,吝惜;赀,资财。
●仪度◆(yd)仪容风度。金·王若虚宁晋县吴君遗爱碑》:“盖秩满来府,始获拜之,仪度表表,望而知其不凡。明·李东阳《侍读陆公行状》:“◆(陆钺)敷纳详恳;仪度庄饬。”《明史·王观传》:“◆(王观)性耿介,仪度英伟,善谈。
●仪范◆(yfan)仪容,风范。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一:“濠梁人南楚材者,旅游陈颎。岁久。颎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子,女儿。明·张居正答南司徒马钟阳书》:“公昔在司农,仆忝监,以官曹之伊迩幸得时时瞻仪范,奉清论,盖倾者久矣。”
●仪观◆( guan)犹仪表。仪,容貌,举止;观,显示于外的风度。唐·韩愈《送区册序》:“升自宾阶,仪官甚伟。”明·唐顺之《旸谷吴公传》:“公医既精,而仪观磊落。”仪举◆(yj)仪容举止。《新唐书·魏元忠传》:“元忠始名真宰,以诸生见高宗。高宗慰遣不知谢而出,仪举自安。”
●仪貌◆(ymao)形貌,外表。汉·刘向《烈女传·齐女傅母》:“仪貌壮丽,不可不自脩整。”《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之问伟仪貌,雄于辩。”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任子为郎署》:“瞿与先人厚善,予亦识其仪貌。”
●仪容◆( rong)仪表;容貌。《东观汉记·明帝纪》:“臣望颜色仪容,类似先帝。”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二折:“这孩儿仪容清秀,模样儿英杰。”清·孙枝蔚《览古》诗之二:“君子贵立身,仪容安足夸。”
●仪态◆(ytai)仪容姿态。清·王朱泉居士《雪鸿少记补遗》:“至于足翘细笋,腰折回风,尤觉颠掉纤柔,具有万方仪态。”
●仪望◆( wang)仪容;外表。《魏书·裴延儁传》:“◆(子夙)沈雅有器识,仪望甚伟,孝文见而异之。”《北齐书·孝昭帝纪》:“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望风表,迥然独秀。”《北史·崔子豹传》:“◆(子瞻子彩)仪望俱华,俨然相映。诸沙门窃窥之,以为二天人也。”
●仪相◆( xiang)仪表容貌。唐·寒山《诗》之五八:“我见世间人,堂堂好仪相。不报父母恩,方寸底模样?”方寸,心;底,什么。
●仪形◆(ying)仪容;形体。晋·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德猷靡嗣,仪形长递。”李善注:“仪形,容仪形体也。”
●仪刑◆( xing)仪容,风范。刑,通“型”。唐·郑万钧《大唐故代国长公主碑》:“乃数月后,侦其仪刑,稍稍顦。”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小儿致语》:“惟流传于歌舞,庶仿佛其仪刑。”
●仪宇◆(yy)仪容,仪表。仪,仪容:宇,仪表,风度。《新唐书·王璠传》:“仪宇峻整,著称于时。”
●仪质◆(yz)姿容;风度。唐·牛僧儒《幽怪录崔书生》:“至期女及姊皆到。其姊亦仪质极丽,送留女归于崔生。”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此马高大,称卿仪质,不必让也。”
●仪止◆(yzh)仪表举止。南朝·梁·沈约《齐司空柳世隆行状》:“及长,风质洞远,仪止祥华动容合矩,吐言被律。”清·刘大櫆《张讷堂诗序》:“中畯既长逝,不可复见。见讷堂之仪止,听其言议,谈其文章,中畯之声容宛然俱在。” 艺人 【艺人】
◆(yren)指歌舞演员和乐工等有技艺的人,也指能工巧匠。《书·立政》:“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艺人也。”
●倡伎◆( chang)亦作“倡技”。伎,指音乐歌舞,或百戏杂技艺人,后泛指称歌舞杂戏男女艺人。《后汉书·梁冀传》:冀、寿共乘辇车……游观第内,多从倡伎,鸣钟吹管,酣讴路。”《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三年》:“吴主悲喜,迎拜于东门之外。既入庙,比七日三祭,设诸倡伎,昼夜娱乐。”又指“娼女”,见该条。
●倡伶◆( chang ling)歌舞艺人、乐工。宋·苏轼《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诗:“自怜太史牛马走,技等ト祝均倡伶。” 倡人◆( chang ren)古代歌舞杂戏艺人。南朝·陈·徐陵《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诗:“倡人歌吹罢,对坐揽红颜《旧唐书·马周传》:“驺子倡人鸣玉曳履,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肩而食。”《新唐书·王琚传》:“山东倡人赵元礼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
●倡优◆( chang you)古称音乐歌舞或杂技艺人《管子小匡》:“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汉书·灌夫传》:“所好音乐狗马田宅,所爱倡优巧匠之属。”颜师占注:“倡,乐人也。优,谐戏者也。”
●伎人◆(jren)指女歌舞艺人。三国·魏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晋书·宣帝纪》:“九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与曹爽为伎人。”
●徘倡◆(pai chang)音乐杂剧艺人。徘,杂剧;倡,乐人《汉书·枚皋传》:“◆(皋)谈笑类徘倡”又《霍光传》:“乐人击鼓歌吹,作徘倡。”
●徘优◆( pai you)古代以歌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荀子正论》:“今徘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者!”唐·李复言《续幽怪录·辛公平上仙》:“殿上歌舞方欢,徘优赞咏,灯烛荧煌,丝竹并作。”
●舞人◆( wu ren)古代以舞跳为业的艺人。儛,舞蹈,跳舞。《梁书·羊侃传》:“舞人张静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舞。”
●优倡◆( you chang)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史记·孔子世家》:“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宋·王谠《唐语林·方正》:“武宗数幸教坊作乐,优倡杂进。”后泛指戏曲演员。优旦◆(you dan)戏曲旦角演员。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洪复,泉州同安人,初为优旦,赐姓,拨以为将。丰姿娇艳如妇人,而勇冠三军。”
●优伶◆( you ling)戏曲演员。优,俳◆(pai)优,原为杂戏滑稽艺人;伶,乐工。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徘优》:“每宴会,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清·朱焘《北窗呓语》:“每遇优伶演戏金鼓振天,并坐之人,不通一语。”优人◆( you ren)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汉书张禹传》“禹将崇入后饮食,妇女相对,优人弦铿锵极乐,香夜乃罢。”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优人成辅端为谣嘲之,实闻之,奏辅端诽谤朝政,杖杀之。”后称戏曲演员为优人。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近日优人作杂班似杂剧而简略。”
●优子◆( you zY)犹优人。《新唐书·郝处俊传》:“彼徘儿优子,言辞无度,争负胜,相讥诮,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阴间 【阴间】
◆( jian)迷信者谓人死后灵魂所处的地方,与阳世◆(人世社会)相对而言。《西游记》第十一回:“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大幽◆( da you)幽冥。指地下,阴间。汉·蔡邕《司徒衮公夫人马氏碑铭》:“不享遐年,以永春秋。往而不返,潜沦大幽。”晋·葛洪《抱朴子·畅玄》:“沦大幽而下沈,凌辰极而上游。”
●地下◆(dxi)指阴间。《吕氏春秋·直谏》:“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地下?”唐·杜甫《怀旧》诗:“地下苏司业,情亲独有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医》:“生不能扬名显亲,何以见老母于地下乎?”冥府◆(ming fu)阴间地府。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王壤元祐元年死,三年而苏,自言被迫至冥府。”
●冥冥◆( ming ming)指阴间。《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宫,不复故庭兮。”又指“黑夜”,见该条。
●冥漠◆( ming mo)亦作“冥寞”,指阴间。《旧唐书·刘邺传》:“◆(李德裕)倾以微累,窜于遐荒,既迫衰残,竟归冥寞。”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仆射去人寰久矣,何不还生人中,而久处冥寞?”宋·陈亮《祭金伯请父文》:“谓冥漠之如在,想英灵之未遐。”清·周亮工《祭靖公弟文》:“凡此皆予哀痛之余,强为思维,以慰吾弟于冥漠中者,不知弟有以自慰否也。”亦指“苍天”,见该条。又指死亡。冥司◆(ming sT)本指阴间的长官,亦指阴间。《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变文》:“生前不曾修移,死堕阿毗地狱。永属冥司,长受苦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君诚多情,妾当极力。然闻投生有地矣,不知尚在冥司否
●冥乡◆( ming xiang)指阴间。唐·鲍溶苦哉远征人》诗:“李陵死别处,窅去冥乡。”《再生缘》第二六回:“进退两难愁杀我。到不如,青锋一剑赴冥乡。”
●冥阴◆(ming yin)指阴间。明·无名氏《金雀记·投崖》:“休嗔,刀剑丛中愿丧身。如今,含笑从容归冥阴。”
●冥中◆(ming zhong)阴间。宋岑象求《吉凶影响录》:“治平中,黄靖国死,见冥中数狱吏指一所曰:此唐王后狱。”清·昭梿《啸亭杂录·蔡必昌》:“蔡太守必昌任四川重庆守,云能过阴间。预知冥中事。”
●玄冥◆( xuan ming)指阴间,九泉。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代吴外传》:“吾复入,恐不再还,与子长诀,相求于玄冥之下。”《太平广记》卷三二。引《幽明阮瑜之》:“父死归玄冥,何为久哭泣?”唐·鲍溶《苦哉远征人》:“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又指“冬季”、“北方”,见各该条。亦指水神、冬神、道教的肾之神,并表深远幽寂。
●悬泉◆( xuan quan)犹黄泉,指阴间。南朝梁·沈约《奉和竟陵王经刘瓛墓》诗:“玄泉倘能慰,长夜且勿论。”明·杨慎《祭彭子冲文》:“既扃高夜台,永隔玄泉。临风把酒,伤心绝弦。”又指“瀑布”、“唾液”,见各该条。
●玄壤◆(xuan rang)地府,阴间。《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传》:“若令亡者可知,宁不萦悲玄壤,怅隔芳尘。”北周庾信《伤心赋序》:“奄然玄壤,痛何如之”金元好问王黄华墓碑》:“我作铭诗并以慰公,使不幸而屈贾,其何以释玄壤之遗恫。”恫◆(dong》,悲痛。
●玄台◆( xuan tai)犹泉台。指阴司。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共消宿障,复逮玄台。”又为“玄参”的别名。
●玄乡◆( xuan xiang)指阴间。《全唐诗》卷八六四载冥吏示韦泛禄命》诗:“前阳复后杨,后杨年年强,七月之节归玄乡。”又指“肾脏”,见该条。
●玄夜◆( xuan ye)阴间。因幽远昏暗,故称。晋·傅玄《七哀诗》:“杏三泉室,冥冥玄夜堂。”唐·李咸用《哭所知》诗:“朝作青云土,墓为玄夜人。”
●奄昏◆(yan hun)犹阴间。奄,通“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雁门太守行》:“天年不遂,早就奄昏。”
●夜台◆(ye tai)坟墓。借指阴间。南朝·梁·沈约《伤美人赋》:“曾未申其巧笑,忽沦躯于夜台。”唐·刘禹锡《酬乐天见寄》诗:“华屋坐来能几日?夜台归去便千秋宋·梅尧臣《吴资政挽词》诗之二:“夜台埋琬琰,陇道刻麒麟。明·唐寅《绮疏遗恨》诗之一:“闻说夜台侵骨冷,可怜无路寄寒衣。”
●幽城◆( you cheng)犹幽府。清·洪升《长生殿·冥追》“哎呀,好苦呀!怨恨如山堆垛,只问你多大幽城,怕着不下这愁魂一个。”
●幽都◆(youd)阴间。《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上清道录姜道元为公叩幽都,乞神语。”
●幽府◆( you fu)阴曹地府,阴间。后蜀·何光远《鉴戒录鬼传书》:“况◆(赵)畚谪居阴府,天赐佳城。”佳城,坟墓明沈德符《野获编·鬼怪·穆象元判冥》:“◆(象元)被召为冥吏,每以夜分入幽府决事。”
●幽冥◆(you ming)阴间。地府。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嗟乎夫子,永安幽冥。”唐·白居易《祭弟文》:“岂幽冥道殊,莫苦拘碍。”又指昏庸、荒远、微妙等。
●幽泉◆( you quan)阴间。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伤弱子之冥冥,独幽泉兮而永闷。”明王世贞《鸣凤记·忠良会边》:“当此际誓丧幽泉,岂料微躯还见。”又指幽深的泉水。见“泉水”条。
●幽玄◆( you xuan)阴间。《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逆臣追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幽阴◆( you yin)指阴间。《旧唐书·崔彦昭传》:“尔其坚持正直,允执规程,但畏幽阴,必旧公当。”又指阴暗、幽深,亦指阴鬼。 音信 【音信】
◆(yin xin)消息,信息。南朝·梁·沈约《襄阳白铜鞮歌》:“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唐·李白《大堤曲》:“不见眼前人,天长音信断。”
●信耗◆(xin hao)音信,信息。唐·康骈《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是时关辅征镇咸与归款,唯凤翔音耗不通。”宋罗烨《醉翁谈录·柳毅传书遇洞庭水仙女》:“洞庭于兹相远,信耗莫通,闻君还乡,甚近洞庭,欲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可乎?”明·归有光《与王子敬书》:“道上沮洳,不通信耗。”
●信问◆(xin wen)音信。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吴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
●信息◆(xinx)音信,消息。南唐·李中《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寄长路倚楼台。”宋·陈亮《梅花》诗:“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信音◆(inyn)音信,消息。宋·周邦彦《解连环》词“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绕。”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自从那夜嬷嬷将小娘子唤将回去,并无一个信音。”音尘◆( chen)信息。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晋·陆机《思归赋》:“绝音尘于江介,把影响乎洛湄。”
●音耗◆(yin hao)消息。耗,音信。《剪灯新语·金凤钗记》:“崔家郎君一去十五载不通音耗。”宋·晁补之《斗百草》词:“便冉冉如云,霏霏似雨,去无音耗。”
●音问◆(yin wen)音信。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款襟或辽,音问其先。”唐·韩愈《送僧澄观》诗:“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
●音息◆(yin)音问消息。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音讯◆(ynun)消息。书信。唐·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故乡音讯少,归梦往来频。” 银河 【银河】
◆(ynhe)即“天河”。在夜晚的晴空人们所见到的云状光带。它为亿万颗恒星所组成,太阳系为其中之一。古代人们对它有许多想象,称谓亦较多。唐杜甫《江月》:“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唐·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白河◆( bai he)银河别称。唐·杜甫◆(《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又为水名。
●碧汉◆( bi han)天河。碧,本指青绿色的美玉,在此既言天色,又言水色;汉,天河。唐·徐夤《鹊》诗:“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又指“天空”,见该条。
●别浦◆(bie pu)银河的别名。以其为牛郎织女二星隔绝之地,故称。浦,水边。唐·李贺《七夕》:“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长汉◆( chang han)即天河。唐·虞世南《咏日午奉和》诗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唐·杨炯《盂兰盆赋》:“奋奋粲粲,焕焕烂烂,三光壮观,若合璧连珠,耿耀于长汉。”长河◆( chang he)银河,俗称天河。南朝·宋谢庄《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又指大河,见“黄河”条。
●河汉◆(he han)《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唐·元稹《秋夕远怀》诗:“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绛河◆(jiang he)即银河明·王达《蠡海集·天文类》:天之色苍苍然也,而前辈丹霄,绛霄,河汉曰银河可也,而日绛河,盖观天者以北极标准,所仰视而见者,皆在于北极之南,故称之丹,日绛,借南之色以为喻也。”所谓“南之色”即赤色。唐·杜审言《七夕》诗:“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九河◆(jihe)指银河,以九天之河,或云银河集众水而成,故称。《楚辞·九歌·少司命》:“与汝游兮九河,冲飙起。心
●兮水扬波。”吕延济注:“九河,天河也”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侧身欲进叱于阍,帝赐九河湔涕痕。”湔◆(jian),洗涤。
●明河◆(ming he)即银河。宋·欧阳修《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清汉◆( qing han)即天河。晋·陆机《拟迢迢牵牛星》诗:“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晋书·烈女传论》:“耸清汉之乔叶,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贞蕤,无惭雅引。”
●秋河◆(qihe)天河。秋夜碧空皎洁,银河如练,故日秋河。南朝·齐谢《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绳河◆( sheng he)即银河。谓其直如绳南朝梁江淹《建平王庆安城王拜封表》:“丽采绳河,映萼璿圃。”
●天汉◆(tian han)《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于有光。”毛传:“汉,天河也。”唐·张籍《秋夜长》诗:“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
●天杭◆( tian hang)银河。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蔽于天杭。”范望注:“天杭,天汉也。”
●天河◆( tian he)即银河。《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汉·郑玄笺:“云汉,谓天河也。”北周·庾信《镜赋》:“天。
●河渐没,日轮将起。”唐·韦应物《拟古》诗之六:“天河横未落,斗柄当西南。”
●天潢◆( tian huang)即天河。汉·张衡《思玄赋》:“乘天潢之汎汎兮,浮云汉之汤汤。”又为星名,亦指皇族后裔。天江◆( tian jiang)即天河。唐·李贺上云乐》诗:“天江碎碎银沙路,嬴女机中断烟素。”曾谦甫注:“天江,天河也。”又为星名。
●天津◆( tian jin)银河。《楚辞·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王逸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唐·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诗:“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宋·欧阳修《鹊桥仙》词:“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又为星名。
●斜汉◆( xie han)天河,银河。以其横斜于太空,故称。南朝·宋谢庄《月赋》:“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北陆,指虚宿;躔,指日月星宿的运行。南齐·谢朓《离夜》诗:“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
●星汉◆( xing han)即银河。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星河◆(xing he)即银河。唐·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银汉◆(yin han)即银河。唐·温庭筠《七夕》诗:“金凤入树千门夜,银汉横空万象秋。”宋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玉盘,指明月。
●银潢◆(yin huang)银河。宋苏轼《天汉台》诗:“汉水东流旧见经,银潢左界上通灵。”
●银弯◆(yin wan)指银河。唐·李贺《溪晚》诗:“玉烟青湿白如幢,银弯晓转流天东。”
●银渚◆(ynzh)银河。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指代河流。宋·范成大《七月五日夜雨快晴》诗:“天上秋期正多事,趣驾里桥跨银渚。”
●云汉◆( yun han)银河。《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玉河◆(yuhe)天河的别称。以其银白如玉,故称元·丁复《送廉公子北归》诗:“江上行逢瑶圃树,天边归泛玉河查。”《群音类选·溉园记·后园相窥》:“徐徐抱瓮向岩阿,欲问天孙借玉河。”天孙,织女。玉河,亦指清澈如玉的河水。
●玉津◆( yu jin)银河的异称。津,指渡口,借指河。明徐观光《万事不如杯在手》诗:“最宜对月吞银海,何必乘风上玉津。”银海,银质或白瓷的大型酒杯。玉津,亦指口液。
●增泉◆( zeng quan)银河的别称。《楚辞·王逸九思·守志>》:“朝晨发兮鄢郢,食时至兮增泉。”洪兴祖补注:“增泉,天汉也。” 隐士 【隐士】
◆( shi)指古代因不满现实,遁迹山林,不愿做官的有识之士;另有一些借隐居沽名钓誉,以求高官厚禄的投机之辈,实非隐士。《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时命大谬也。”
●大隐◆(dayn)指真正的隐士。清·黄来《题毛阇斋采芝图》诗:“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美哉绮与,采芝于商山。”绮与角,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和◆()里先生均为汉初名隐士。
●东山客◆( dang shan ke)泛指隐士。东山,指隐居之地。晋之谢安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多次征聘方复出,官至司徒,成为东晋重臣。因后世称隐居者为东山客,从东山高卧乃至东山复出或东山再起。唐王维《送綦毋潜落地还乡》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唐·李白《忆东山》诗之二:“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谢妓,本指东晋谢安在东隐居时所蓄养的能歌善舞的女艺人,亦泛指歌伎。
●东蒙客◆(《dongmengke《)隐士的别称。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饮水食菽,垦山播种。”后因以“东蒙客”贬指隐士。唐·高适《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荀山人诗:“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清·钱谦益《费县道中》诗之二:“停车伫想东蒙客,欲讨羹兴已慵。”
●高士◆(gao shi)谓志行高洁之士,旧多指“隐士”。《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吾闻鲁仲连先生,齐之高士也。”《后汉书·梁鸿传》:“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东园公、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须眉皆白,白发皓首,故称商山四皓。
●南山豹◆(nen shan bao)指洁身自好的隐士。汉·刘向《烈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不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生而须死耳。”故以“南山豹”喻隐士。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宋·梅尧臣《文豹篇赠黄介夫》诗:“壮哉南山豹,不畏白额虎。”
●山长◆( shan chang)本为唐五代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亦指隐士。《宋史·雷简夫传》:“简夫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宋·陆游《遣兴》诗:“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山谷臣◆( shan gu chen)隐士自称《南齐书·高逸传·顾欢:“及践作,乃至,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言既尽矣,请从此退。,”
●山谷之士◆( shan gu zhT sh)指隐士。《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俗之人,枯稿赴渊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斯乃隐处山谷之士。”
●山家◆( shan jid)隐士。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诗:“一获山家赠,令吾媿汝曹。”又指山野人家。
●山客◆( shan ke)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夸韬鳞括囊。唐·王维《田园乐》诗之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清·王夫之《小楼雨枕》诗:“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梦岭云。”亦泛指居住在山中的人。又为“踯躅”的雅称。见“杜鹃花”条。
●退士◆(tui shi)隐士。《抱朴子·交际》:“故曩哲先择而后交,不先交而后择也。子之所论,出入之计也;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
●岩容◆( yan ke)居于山中的隐士。宋苏辙《赠史文通奉议》诗之二:“早岁识岩客,近时逢绛生。”又作木犀的异名。
●岩穴之士◆( yan xue zhi shi)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史记·商君列传》:“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布衣入馆》:“于是从而求所未试者,至于岩穴之士,庶几有称意焉。”清·方苞《朴村墓志铭》:“圣祖皇帝诏求岩穴之士,九卿公举九人。”遗逸◆(y1y)指隐士。《汉书·五行志》:“是岁遣博士褚大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鳏寡,假与乏困,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所在。”
●逸士◆(ysh)隐居之士。《文选·西征赋》:“悟山潜之逸士、卓长往而不反。”
●隐君子◆(yin jun)隐居之人。《史记·老子传》:“老子,隐君子也。”《河岳英灵集·寄孙山人》诗:“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去在人间。”
●隐民◆(ymn)隐士。《新唐书杜如晦传》:“上好用隐民,苏威以隐者召,得美官。”也指穷人。
●隐逸◆(yiny)隐士。《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三国魏·嵇康《述志诗》:“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
●寓贤◆(yu xian)犹隐士。谓寄托于山水的贤者。寓,寄托。明·徐渭《会稽县志诸论·礼书总论“而若寓贤,若贞烈,若艺术、仙释,皆人物之类也故悉肃于人物志。”
●园客◆( yuan ke)指隐士,以其过田园生活,故称。清。荣陞《<帝京岁时纪胜>序》:“元明以来,山人园客,作稗官野乘。以夸诩闻见。”
●岳客◆( yue ke)山中的隐士。唐·黄滔《经安州感故郎中》诗之一:“岳客出来寻古剑,野猿相聚叫狐茔。”唐·周繇《送江州薛尚书》诗:“郡斋多岳客,乡户半渔翁。”
●幽客◆( you ke)隐士。南齐·谢脁《和伏武昌孙权故城》诗:“
●幽客滞江皋,从赏乖缨弁。”唐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又为“兰花”之别称。见该条。幽人◆( you ren)幽居之人。即“隐士”。《后汉书·李陈庞陈桥传》:“结瓮牖而辞三命,殆汉阳之幽人乎?”唐·孟浩然上已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诗:“浴蚕逢姹女,采艾值幽人。”浴蚕,为育蚕选种法,即将蚕种放入盐水,汰弱留强姹女,道家指水银。
●幽士◆( you sh)隐士。宋·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诗“却寻泉石引幽士,想忆沙尘笑劳者。”
●幽仄◆( you ze)指隐士。《宋书·顺帝纪》:“今可下,宣州郡,搜扬幽仄,摽采乡邑,随名荐上。”唐·杜甫《奉寄章十侍御》诗:“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垂纶,垂钓者,亦指隐士、贤者。
●幽贞◆(you zhen)隐士。语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南朝·宋·颜延之《拜陵庙作》诗:“幼壮困孤介,末暮谢幽贞。”唐·韩愈《复志赋》:“假大龟以视兆兮,求幽贞之所庐。”又指高洁坚贞的节操。
●幽子◆( you)隐士唐·韩愈《别赵子》诗:“海上诸山中,幽子颇不无。”宋·刘克庄《水调歌头·次夕觞客湖上赋葛仙事》词:“回首愧幽子,隐约海中山。”
●云客◆( yun ke)指隐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
●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
●征君◆( zheng jun)旧称经朝廷征聘而不愿任职的隐士。《后汉书·黄宪传》:“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而终,天下号日征君。
●征士◆( zheng shi)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汉·蔡邕《陈太丘碑文》:“征士陈君,禀岳渎之精,包灵曜之纯。”《文选·颜延之<陶征士诔>》:“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张铣题注:“陶潜隐居,有诏礼征为著作郎,不就,古谓征士。” 印度 【印度】
◆(ynd)国名,即今之印度。古名身毒、身笃、天竺、贤豆、忻都,均为译名。唐时即称印度。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梵表◆( fan bido)指印度。梵语为古印度书面语,因借指印度。《法苑珠林》卷二四:“固以声藻震中,事灵梵表。”梵方◆( fan fang)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借指印度。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若夫玄神之经穷明之说,义兼三端,至无二极。但语出梵方,故见猜世学;事起殊伦,故获非恒情。”乾竺◆( qian)即天竺,印度的古称唐·彦悰《唐护法沙门沙琳别传下》引《老子西升经》:“乾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元·宋无《赠竺炼师》诗:“姓疑乾竺古先生,霞外幽栖近四明。”清·赵翼《灵谷寺》诗:“法王哈立麻,远迎自乾竺。”天督◆( tian)印度的古称。《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摧天督,牵象犀。”李贤注:“即天竺国也。”
●天毒◆( tian du)为“天竺”之音转。古印度亦称“天竺”或“身毒”,指今印度。章炳麟《书·平等难》:“天毒之俗,区人类为四等。”
●天笃◆( tian)印度的古称。《汉书·张传》:“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颜师古注引李奇曰:“一名天笃,则浮屠胡是也。”
●天竺◆( tian zhu)印度古称为古伊朗语: hinduka~hi dukh音译。《后汉书·西域·天竺》:“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日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竺乾◆( zhG qian)印度的别称唐·慧祥《古清凉传·立名标化》:“但博望张骞,寻河源于天菀;沙门法显,求正觉于竺乾。”也指“佛”,见该条。 印绶 【印绶】
◆( yin shou)本指系官印的丝带,借指职权,官位。绶,系印的丝带,其颜色代表官位的级别。《史记张耳陈余传》:“余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
●龟锅◆( guT gu)犹印绶。龟,指印钮为龟形;纲,青紫色绶带。汉·扬雄《太玄经·格》:“格其珍类,龟厉。”注:“龟为印,为绶。”唐·元稹《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与子布同日登坛,诸子洎伯季,龟金银被腰佩者十数人。”龟绶◆( guT shou)犹印绶。谓印钮为龟形。《后汉书·西域传·论》:“先驯则赏。金而赐龟绶,后服则系头颡而衅北阙。”李贤注:“龟谓印文也。《汉旧仪》曰:银印皆龟钮,其文刻曰:某官之章’。”
●圭组◆(guT zhu)印绶。借指官爵。唐·陈子昂《为建安王献食表》:“臣谬籍葭莩,叨荣圭组。”宋·司马光《辞放正谢第二札子》:“岂可即安私室,专养沉疴,不造王廷,坐受圭组。”明李东阳《外舅成国朱公寿六十》诗:“由来家世本公卿,亲得君王赐圭组。”清·王苍壁《咏古》:“当其未遇时,夷然视圭组
●墨线◆(mof)犹墨绶。绂,系在印钮上的丝带,又名绶,指官印,借指官位、权力。唐·刘知几《史通·暗感》:“墨服长吏,黄绶群官,率彼吏人。”
●墨绶◆(mo shou)结在印钮上的黑丝带,指印绶,借指县官及职权。《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后汉书·蔡邕传》:“墨长吏,职典理人。”唐·岑参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诗:“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宋·司马光《送上雒王推官经臣》诗:“墨绶百里宰,红蕖幕府僚。”清方艾《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诗:“昔为真州宰,墨绶垂芬芳。” 婴儿 【婴儿】
◆(yTng er)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儿,幼儿。《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泊,淡泊;未兆,无动于中;孩,笑声。《孙子·地形》“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道家称铅为婴儿。保子◆(baoz)襁褓中的婴儿。保,“褓”之古字。《大戴礼记·主言》:“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
●咳婴◆( hai yin)婴儿,以其能初笑,故名。咳◆(hai),小孩儿笑。《史记·扁鹊传》“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呕鹀◆(uy)指婴儿。以其啼哭声为哑,故称。宋陈造《送学生归赴秋试因有别业》诗:“宁堪再揽减,又抱两呕鹀。”自注:“淮人谓岁饥为年岁揽减,越人以婴儿为呕。”亦作象声词。
●娃娃◆(wa)婴儿,小孩。明·杨文奎《儿女团圆二》:“王兽医云:‘你那里做什么哩?’春梅云:我这里养娃娃哩!”《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当下包了几十个钱,又包了些黑枣青饼之类,叫他带回去与娃娃喫。”
●◆(yin1)婴儿。《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日婴儿……或曰嫛婗。” 樱桃 【樱桃】
◆(ying tao)樱桃树所结之果实,成熟于初夏,近于球形,色红,味甜,可食。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樱桃蒲陶。”蒲陶,即葡萄。
●含桃◆( han tao)樱桃的别名,以其常为鸟所含食,故名。《礼记·月令》:“是月◆(仲夏之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郑玄注:“含桃,樱桃也。”《淮南子·时则训》:“羞以含桃。”高诱注:“含桃,莺所含食,故言含桃。”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之二:“含桃红尊兰紫芽,朝日灼烁发园华。”宋·苏轼《真相院释迦含舍塔铭》:“色如含桃,大如薏苡。”
●荆桃◆(jing tao)即樱桃。《尔雅·释木》:“楔,荆桃。”郭璞注:“今樱桃。”宋·周邦彦《大春雨》词:“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麦英◆( mai ying)樱桃的别名。《太平御览·吴氏本草》“樱桃味甘,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一名朱桃,一名麦英也。”
●莺桃◆(ying tao)即樱桃。也名含桃。《吕氏春秋·仲夏纪》“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汉·高诱注:“含桃,桃。鸟所含食,故言含桃。是月而熟。”
●樱珠◆(ying zhu)小颗樱桃。宋·陆佃《释木·樱桃》:“一名荆桃,一名含桃,……其颗大者,或如弹丸,小者如珠玑,南人语其小者谓之樱珠。”
●朱樱◆( zhu ying)深红色的樱桃。晋·左思《蜀都赋》:“朱樱春熟,素柰夏成。”
●珠樱◆( zhu ying)樱桃的美称。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凌花咀粉蕊,削缕穿珠樱。”
●朱茱◆( zhuzhu)樱桃别名。茱,即茱萸◆(y),分山茱萸、吴茱萸、食朱萸,均桔红色果实,其味或酸或苦,可入药。以其似樱桃故用以指代。《艺文类聚》卷八六引吴氏本草》:“樱桃,一名朱茱,一名麦英。甘酣,主调中,益脾味。” 鹦鹉 【鹦鹉】
◆(yngw)鸟名。羽毛色彩美丽,呈白、赤、黄、绿等色。头圆,嘴小而短,上嘴呈勾状,舌柔软,经训练能效人发音。《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阿苏◆(s)指称鹦鹉。明·王志坚《表异·动物一》“鹦鹉,一名阿苏。”
●辩哥◆( bian ge)鹦鹉别称。以其能学人语,故称。宋·陶谷《清异·兽》:“武宗为颖王时,邸园蕃畜禽兽之可人者,以备十玩。绘《十玩图》,于今传播:九皋处士:鹤;…辩哥:鹦鹉。
●翠哥◆( cui ge)鹦鹉的昵称。因羽毛翠绿,故云元杨维祯《六宫戏婴图》诗:“雕笼翠哥手擎出,为爱解语通心肠。”干皋◆( gan gao)鹦鹉的别名。以其常营巢干岩穴或高崖畔,故称。《埤雅·释鸟》:“干皋断舌则坐歌,孔雀拍尾则立舞。”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鹦鹉》:“师旷为之干皋,李昉呼为陇客,梵书谓之臊陀。”梵书,指佛经。
●陇客◆(long ke)鹦鹉的别称。以其多产于甘肃之西◆(即陇西),故称。宋·梅尧臣《和刘原甫白鹦鹉》诗:“雪衣应不妒,陇客幸相饶。”
●陇鸟◆(long nido)鹦鹉的别称。见“陇客”。唐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陇鸟悲丹觜,湘兰怨紫茎。”
●陇禽◆(long qin)指鹦鹉。因其多产于陇西,故名。唐·吴融《东上有寄》诗:“陇禽有意犹能说江月无心也解圆。”绿衣使者◆( shY zhe)鹦鹉封号。因鸣屈使冤案大白而受封。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代长安杨崇义家养一鹦鹉。杨妻与邻居李弇私通,谋杀丈夫崇义,埋尸井中。县官至杨家,因架上鹦鹉鸣屈,而使案情大白。玄宗闻之,封鹦鹉为“绿衣使者”,后遂以为名。
●时乐鸟◆( shi le nico)鹦鹉别名,以其喂养者能随时与之取乐逗趣,故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玄宗时,有五色鹦鹉能言,上令左右试牵帝衣,鸟辄瞋目叱咤歧府文学能延京献《鹦鹉篇》以赞其事,张燕公有表贺,称为时乐鸟。”雪衣娘◆( xue yT niang)白鹦鹉的别称,谓羽毛如雪,故云。据《明皇杂录》载:“唐天宝中,岭献白鹦鹉,养于宫中,唐玄宗和贵妃呼雪衣女,左右呼为雪衣娘。元·杨维桢《无题效商隐体》诗:“金埒近收青海骏,锦笼初放雪衣娘。”
●鹦鸦◆(yngm)亦作“鹦母”。鹦鹉的别称。《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名曰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鹦》:“熊大古云:‘大者为鹦妈,小者为鹦哥。’则’取义于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复求学父。’昭不能答。”昭,张昭。 萤火 【萤火】
◆(ying huo)即萤火虫,身体黄褐,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官,能发绿色光。在夏天,昼伏夜出。《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丹良◆( dan liang)萤的别名。《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蚊蚋也。”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亦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鸟”明杨慎《后虫赋》:“玄圭纪正,炯弗味兮,丹良为羞。”
●丹鸟◆( dan nid)萤的别称。见“丹良”。唐·骆宾王《萤火赋》:“伊玄功之播气,有丹鸟之赋象。”又指“凤凰”,见该条。丹萤◆( dan ying)萤火虫的美称。南朝梁·简文帝《列灯赋》:“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皆鹜”南朝梁元帝《纳凉》诗:“白鸟翻帷暗,丹萤入帐明。”白鸟,蚊虫。
●晖夜◆( huT ye)萤火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萤火一名晖夜,……一名景天,一名夜光。”
●即炤◆(jzha)萤火虫别称,炤,即“照”。《尔雅·释虫》:“萤火,即。”《礼记·月令》:“◆(夏季之月)腐草为萤。”唐·孔颖达疏引李巡云:“萤火夜飞,腹下如火光,故曰:‘即炤’。”
●景天◆(jing tian)萤火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又为植物名。
●流萤◆( ying)飞行的萤火虫。南朝·齐·谢《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唐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宵行◆(xido xing)即萤。俗称萤火虫。《诗·豳风·东山》:“町鹿场,熠燿宵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萤火》:“《豳风》‘熠燿宵行’,宵行乃虫名;熠燿,其光也
●宵熠◆( xido yi)萤火虫的别称宋范成大《嘲蚊》诗:“湿生同粪蝎,腐化类宵熠。”
●宵烛◆(xiao zhu)萤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虫鱼》:“萤火,一名燿夜,一名景天,一名熠燿,一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腐草为之,食蚊蚋。”
●夜光◆( ye guang)萤火虫的别名。晋潘岳《萤火赋》:“翔太阳之玄味,抱夜光以清游。”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俾子蜕蜣丸而化为蝒,化腐草而夜光。蠽◆(jie mian),蝉类的昆虫。”按:腐草为萤,乃古人之误解。又指“月亮”、“珠宝”,见各该条。
●夜照◆(ye zha)萤火虫的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昆虫上》:“萤火,一名夜照。”
●银栗◆(ynsh)谓萤火。元谢宗可《咏物诗·萤灯》:“银粟无烟碧藓,玉虫留影缀青莎。”又指“雪”。见该条。熠耀◆(yya)萤火。《诗·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南朝梁·王僧孺《有所思》:“夜风吹熠燿,朝光照昔耶。” 野鸡 【野鸡】
◆(yj)雉的异名。《史记·封禅书》:“野鸡夜雊。”雊◆(gou),雉鸡。
●介鸟◆(jie nido)大鸟,又指雉,即野鸡。《增补类腋》引旧题师旷《禽经》:“雉,介鸟也。”
●九苞奴◆(jbon)锦雉的别名。宋·陶谷《清异录九苞奴》:“《动植广疏》云:“锦雉一名九苞奴。谓其有文无德,真风凰之奴隶。”九苞,指凤凰。
●山雌◆( shan)即雉。语本《论语乡党》:“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后以“山雌”,借指雉。汉·扬雄《法言·修身》:“山雌之肥,其意得乎?”宋黄庭坚《戏咏李存古家驯鹧鸪》之一:“山雌之弟竹鸡兄,乍入雕笼便不惊。”明王衡《郁轮袍》第一折:“小桂留人人未起,北山笑我我何辞。乐难支,不羡那山雌,自有人会献诗。”清洪亮吉《伊梨纪事》诗之三二:“厨百品多尝徧,惜少山雌入食单。”
●山梁◆( shan lang)指雉。《论语·乡党》有“山梁雌雉”句,后遂以“山梁”借指。汉枚乘《七发》:“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大啜,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又指山涧上的桥梁;山脊。
●山雉◆( shan zhT)野鸡。亦鸟鹳。《尔雅·释鸟》:“鹳,山雉。”唐·杜甫《送赵十七明府之县》诗:“山雉迎舟楫,江花报邑人。”元·赵孟《题山堂》诗:“山雉雊迎朝月去,野禽啼罢夕阳来。”
●“,“
●夏翟◆(xiad1)亦作“夏狄”。野鸡。以其具有五色羽毛和长尾,故云。夏,五色;翟,长尾山鸡。《书·禹贡》:“羽畎夏翟。峄阳孤桐。”孔传:“夏翟,翟,雉名,羽中旄旌,羽山谷有之。”畎◆(quan),山谷北周庾信《谢赵王赍雉启》:“夏翟秋飞,江翚春涧。”《说郛》卷一七引晋张华《禽经》:“雉绝有力奋,五采备日翚……亦夏翟。”
●哑瑞◆(yaru)锦雉,即野鸡。宋·陶谷《清异录·哑瑞》:“于,董天休俱为鄜州从事。文辨,天休木讷而衣冠甚丽。一日,有吏人获锦雉来献,顺笑曰:‘此物毛羽灿错,鸣不中律吕,亦哑瑞而已矣。”此讽笑董天休只衣冠华丽,不善言辞,以是戏称哑瑞为锦鸡。
●原禽◆( yuan qin)雉的别称、谓栖息于原野之禽。晋·潘岳谢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李善注:“原禽,雉也。雉不处下湿,故曰原禽。”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禽鸟上·雉》转引明彭大翼《山堂肆春》“雉性不处下湿,故一名原禽。”
●泽雉◆(ze zhi)野鸡。泽,聚水的洼地;雉,野鸡。《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啄,百步一饮,不畜乎樊中。” 庸才 【庸才】
◆(yong cai)才能平庯、低下。亦指其人。《晋书·李特载记》:“至剑阁,箕踞太息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南朝·梁任昉《为齐明皇帝作相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臣本庸才。智力浅短。”
●不才◆( bu cai)没有才能。《左传·成公三年》:“◆(楚共王)送知䓨。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浮…臣实不才,又谁敢怨?”◆(gu),战争中割敌俘左耳“馘”。俘馘,战俘异名。不才,也用以自称的谦词。明宗臣《报刘一丈书》:“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不佞◆( bu ning)犹不才,没有才能。多用为谦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国策赵策》:“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樗材◆(chu cai)言无用之材或自谦无才。樗,木名,落叶乔木,即臭椿,木质疏松,不能作用具故为无用之材。元王逢《得尚书汪公凶问》诗:“樗材荷推奖,思报辑遗编。”
●樗栎◆(chu)无用之才,自谦无才。《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乎曲辕,见栎社树…日:“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后因以樗栎喻无用之材或自谦才短之词。欧阳詹《寓兴》诗:“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唐·苏颋《为卢监谢御衣物状》:“加臣匪服,遂增辉于樗栎。”匪,通“斐”,文采。
●樗散◆( chu san)樗木的散材,喻无用之材或有才不为世用。唐·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郑公樗散发如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凡才◆( fan cai)平庸的才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唐·元稹《为萧相让官表》:“臣以凡才,谬居重任。”康弧◆( kang hu)康,通“糠”;瓠,葫芦康瓠,指大而空的葫芦,或已经破裂的瓦壶。喻庸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弃周鼎兮而宝康瓠。”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歌秦缶,宝康瓠,世皆然。”
●俗材◆(scai)才能平庸,也指才能平庸的人新唐书阎立本传》:“即辅政,但以应务俗材,无宰相器。”
●下才◆( xia cai)亦作“下材”。才能低劣的人。《列子说符》:“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宋·王安石《孙龙图启》:“过蒙收引亲赐抚临,因使下才得闻余教。”明·宋濂《凝道记·五矩符》“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而君不悟,此二墨也。”
●傭士◆(yong shi)平庸的人。傭,庸俗;平凡。《荀子王制》:“立身则从傭俗,事行喜尊傭故进退贵贱则举傭士。” 友谊 【友谊】
◆(youy)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明·李贽《朋友篇》:“◆(潘)去华友朋之义最笃,故是《纂》首纂笃友谊。”《纂》,指《然堂类纂》。
●大分◆( da fen)犹“友谊”。分,情分,友谊。晋·卢谌固《与宾卿书》:‘开廓大分,绸缪思信。”李善:“李《答魏子悌》诗:“倾盖虽终朝,大分迈畴昔。”
●缟约◆(gao zhu)喻深厚友谊。缟,白绢;,苎麻,粗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后因以“缟纻”喻深厚友谊。宇文道《庾信集序》:“情均缟纻,契比金兰。”
●嘉谊◆(jia yi)美好的情谊,纯洁的友谊。清·姚鼐《复张君书》:“辱书谕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
●金兰◆(jnan)深厚的友谊、深交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xi)气味。故友情契合,谓“金兰”。《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后引为结拜兄弟之词,如“义结金兰”。山公,山涛;嵇,嵇康;阮,阮籍。又指“美酒”,见该条。
●契义◆(qy)友谊,情义。契,情义相投。宋·苏轼《答孙志康书》:“自闻变故,即欲撰哀词,以表契义万一”宋王明清《挥座前录》卷四:“昔人最重契义朋从年长,则以兄事之,齿少,以弟或友呼焉”齿,年岁。
●契谊◆(qy)交情,友谊。元·萨都刺《峨眉云歌谢照磨李伯贞遗白石》:“古人契谊重金石此物岁寒冰雪心。”明何景明《六子诗·王职方尚》:“职方吾益友,契谊鲜与同。”鲜,少。
●琴瑟◆(qse)喻夫妇感情和谐,亦喻一般友情深厚。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子之友悌,和如琴瑟。”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遂山川。”
●素交◆( su jiao)真诚不移的友情。素,通“愫”:真情。刘俊《广绝交论》:“斯贤达之素交,历万古而一遇。”
●友好◆(you hao)友谊。《后汉书·臧洪传》“绍见洪,甚奇之,与结友好。”又指“朋友”,见该条。
●至交◆(zhi jia)深厚的友谊,亦指交谊深厚的朋友。《南史·孔传》:“好典故学,与王俭至交。”唐·孟郊《劝友》寺:“至白涅不缁,至交淡不疑。”涅◆(ne),染黑;缁◆(zi)黑色。 幼女 【幼女】
◆(youn)未成年的女孩。指四岁至十二岁左右的女孩子。月经来潮后,即称为少女。
●丱女◆(guan)幼女。,幼年时期。唐·白居易《海漫漫》诗:“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丱女舟中老。”宋·王禹偁《笋》诗:“不知徐福归何处,女童男泣海田。”清·黄遵宪《海行杂感》诗:“稗瀛大海善误天,女章男学神仙。”稗◆(bai),小;瀛,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乳娣◆(rdi)幼女,小女孩。唐·沈亚之《为人撰乞巧文》:“短蒲狭涘兮曲溜溢,䴔䴖宛雏兮引乳娣。”
●乳女◆(run)幼女。唐·杜牧《题村舍》诗:“三树穉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饥啼。”宋·苏舜钦《张氏墓文》:“乳女一,今始言。”
●僮女◆(tong)童女,少女。僮,同“童”。《史记乐书》:“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
●小茶◆( xido cha)对幼女的美称。唐·李匡乂《资暇集·阿茶》:“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宅家,亦犹陛下之义,至公主已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以“小茶”为幼女美称,或本此。金·元好问《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牙牙骄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好个通家女兄弟,海棠红点紫兰芽。”施国祁注:“唐人以小茶为小女美称。”
●小娃◆(xido wa)小女。唐·白居易《春尽劝酒客》诗:“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王珪《宫词》:“昼日闲窗睹选仙,小娃争觅倒盆钱。”元·张昱《小游仙》诗:“小娃莫说脸如莲,自牧羊龙向葑田。” 幼童 【幼童】
◆( you tong)未成年的男孩。指四岁到十三、四岁的男孩子。
●冲人◆( chong ren)幼童。冲,幼小。《书·盘庚下》:“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梁书·袁昂传》:“藐藐冲人,未达朱紫。”隋唐以后,仅用为皇帝自称的谦辞。亦作“冲子”
●垂发◆(chu1fa)指童年、儿童,以其头发下垂,故称。《后汉书·吕强传》“垂发服戎,功成皓首。”李贤注:“垂发,谓童子也。”
●晋·陆机《赠弟士龙》诗:“昔并垂发,今也将老。”清·汪懋麟《人日同诸子游平山堂走笔得四十韵》:“交原垂发好,饮是布衣真。”
●垂髫◆(chutio)亦作“垂龆”。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宫。”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西方。”
●孩幼◆(hai you)儿童,孩子。《易林·渐·大畜》:“襁褓孩幼,冠带成家,出门如宾,父母何忧。”唐·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五百言寄皮袭美》诗:“却视五霸图,股掌弄孩幼。”
●孩子◆(hiz)儿童。《墨子·明鬼》:“播弃黎老,贼诛孩子。”汉·王充《论衡·本性》:“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
●黄口◆( huang kou)谓幼儿。《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代国,不杀黄口,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乐府诗集·东门行》:“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为用此黄口小儿。”黄◆( huang tong)幼童,以其发黄,故称。晋·葛洪《抱朴子·杂应》:“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
●鞠子◆(jz)稚子。《书·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
●满子◆(manz)指幼儿。五代·后晋·何光远《攻杂咏》:“满子面甜糖脆饼,萧娘身瘦鬼常娥。”
●孥稚◆(nu zhi)儿童。孥,幼儿。宋·苏轼《书谢瞻诗》:“谢瞻《张子房诗》曰:‘苛慝暴三殇谓上中下三殇,言暴秦无道,戮及孥稚也。”
●髫◆( tiac guan)幼童。《梁书·武帝纪》:“独夫◆(东昏侯)……挺虐于翦之年,植险于髫之日。”唐·刘《隋唐嘉话·序》:“余自髫之年,便多闻往说,不足备之大典,故系之。”小说之末“鬌翦◆( duo jian)小儿剃去头上的蓄发。”
●童鼠◆( tong chen)儿童,《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谏伐吴:“十年之中,强壮未老,童龀胜战,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
●僮儿◆( tong er)男孩。僮,同“童”。《汉书·礼乐志》“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作起风’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二人,习而歌之。”《后汉书·皇甫嵩传》:“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
●僮男◆(tong nan)亦作“童男”,少年,童子。僮,同“童”。《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词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量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汉·赵哗《吴越春秋·阖内传》:“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僮子◆( tong)亦作“童子”。指男孩,僮,同“童”。《国语·鲁语下》:“其母叹曰:‘鲁其忘乎?使僮子备官而之闻耶?””唐·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玄蓉◆( xuan tido)亦作“玄龆”指幼童玄,黑色;髫,古时儿童头上下垂的头发;龆◆(tio)儿童换牙,亦通“髫”。指黑发儿童。晋·张协《七命》:“玄龆巷歌,黄发击壤。”黄发,老年人。李善注:“《埤苍》曰:“髫,发也,髫与龆,古字通也。”吕延济注:“谓玄发童子,黄发寿人,并歌谣于里巷田壤之中也。”
●优童◆(you tong)犹娈童。美好的童子。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优童媚趣者,不吝高价,豪奢家攘而有之,蝉髫傅粉,日以为常。”
●幼弱◆(you rud)幼童。周礼·秋官·司刺》:“壹赦日幼弱,再赦日老旄,三赦曰愚。”
●幼稚◆( you zhi)本指年纪小,亦指儿童。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也指知识经验缺乏。
●子◆( zhen)幼童。汉张衡《东京赋》:“子万童。”《后汉书·礼仪表》中:“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
●稚子◆(zhz)幼孩。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鱼】
◆(y)生活于水中的脊椎动物,一般身体侧扁,有鏻鳍,用腮呼吸,卵生。《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冰鳞◆(bing lin)冰下的鱼。亦泛指鱼。南朝·梁·江淹《灯夜和殷长史》诗:“冰鳞不能起,水鸟望川梁。”明·陆采《明珠记·酬节》:“上林笋脍甘如肉,南海冰鳞气如馥。”清·魏源《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冰鳞空水明,归翼凉烟引。”
●川鳞◆( chuan lin)河鱼的别称。宋·梅尧臣《寄光化退居李晋卿》诗:“川鳞可为饔,山毛可为蔌。”◆(yong),菜肴;蔌◆(s),蔬菜。
●促鳞◆( cu lin)小鱼。促,短小。《文选·张协<七命》:“何异促鳞之游汀泞,短羽之栖翳荟。”李善注:“促鳞,小鱼也。”短羽,指小鸟。
●丁头◆( tou)指鱼。明·陈汝元《金莲记·饭鱼》:丁头就纲,赤尾吞钩,涸辙苦相投也。”涸辙◆( he zhe),水干了的车道沟。
●隅◆(zouy)鱼的别称。实为西南少数民族对鱼的称谓。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温)问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
●水梭花◆( shui suo hua)鱼的称讳,僧人素食忌荤,讳言鱼肉,故称。宋·苏轼《道释僧文·荤食名》:“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吞舟◆( tun zhou)大鱼的喻称。《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后因以喻大鱼。晋书·顾和传》:“明公作辅,能使网漏吞舟。”网漏吞舟,即网眼大没能使吞舟大鱼通过,喻法网宽疏。
●王馀◆( wang)鱼名。晋·左思《吴都赋》:“双则比目,片则王馀。”刘逵注:“比目鱼,东海所出;王馀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脍鱼未尽,因以残半弃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馀也。”
●吴◆(wda)本指吴地小船,喻鱼。清·曹寅《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鱼作》诗:“潮声渊渊震曙鼓,巨一网千吴。”又指“小船”,见该条。
●修鳞◆( xiu lin)鱼的美称,修,美、善。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之一:“修鳞失水玉参差,晚时摇光金破碎。又指“蛇”。
●修鲲◆(xiu kun)古传说中的大鱼。南朝·梁·萧统《大言》诗:“观脩鲲其若辙鲋,视沧海之如滥觞。”辙鲋◆( zhe fu)车道沟里的鲋鱼◆(鲫鱼);滥觞◆( lan shang),仅能浮起酒杯的小水。
●险喁◆(yan yong)亦作“噞喁”。指鱼。喁,鱼口开合的样子。唐·元稹《杜门寺》诗:“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喁。”宋·陆游《舟中作》诗:“断岸饮觳觫,清波跳险喁。”又喻开口交谈或求食。
●阳鱼◆( yang)鱼。汉·枚乘《七发》:“阳鱼腾跃,奋翼振鳞。”注:“曾子曰:鸟、鱼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故鱼鸟皆卵生。”
●银刀◆(yin dao)鱼的别名,以其形似白色的刀,故称。宋·苏轼《赠萃老七绝》:“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
●幽鳞◆(you Iin)深水中的鱼。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夫九苍之高,迅羽不能寻其巅;四冥之深,幽鳞不能测其底。”迅羽,指善飞的鸟。
●玉尺◆(yuch)鱼的喻称。宋·杨万里《松江鲈鱼》诗:“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白质黑章,白底黑纹。
●子鱼◆(y)小鱼。《太平御览·魏武四时食制》:“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雨】
◆(y)空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为细小水珠,继而形成较大的水滴,超过空气浮力,从空中落下,便是雨。《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根据下雨的时间及大小,各有异名,分设暴雨、时雨、微雨诸条。这里各条为雨的泛指。催花雨◆( cuT hua yu)春雨。以其滋润花木,催促花开,故称。宋·陆游《社小饮》:“催花初过社公雨,对酒喜烹溪友鱼。”元·华幼武《次韵曲林春雨》:“夜深错认催花雨,梦觉惊闻折竹声。”
●霖霂◆(maim)雨。《诗·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宋·欧阳修喜雨》诗:“夜响流霡霂,晨晖霁苍凉。”
●阴液◆(yin ye)谓雨。《金石萃编·佚名·庞履温碑》:“阳光暂亢,阴液乘句。”又指露水,见该条。
●银索◆(yin sou)雨的喻称。以其似白色绳索从空中挂下来一样。宋·文同《夏季己亥大雨》诗:“玉竿银索倾瓶盆,豪威怒力凌乾坤。”又喻闪电,见该条。
●霪雨◆(yny)久雨。同“淫雨”,雨过量。霪,久雨。《淮南子·修务训》:“禹沐浴霪雨。”高诱注:“禹劳力天下,不避风雨,以久雨为沐浴。”
●银竹◆(yin zhu)雨的喻称。谓雨似无数的白色细竹一样。唐·李白《宿鳂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雨脚◆(yji)雨。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足◆(yz)雨。唐·孟浩然《大禹寺义公禅》诗:“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雨声 【雨声】
◆( yu sheng)天正下雨的声音,大雨、小雨、细雨各有不同的音响。
●淋淋◆( lin Iin)雨声。三国·魏·曹植《愁霖赋》:“瞻玄云之晻晻兮,听长空之淋淋。”
●淋铃◆(ning)雨声。前蜀·韦庄《宿篷船》诗:“夜来江雨宿篷船,卧听淋铃不忍眠。”
●飒飒◆(sasa)雨声。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又为“风声”,见该条。
●霎霎◆( sha sha)雨声。唐·韩偓《夏夜诗》:“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澌澌◆(sTsT)雨声。唐·李商隐《肠》:“隔树澌澌雨,通池点点荷。”
●淅沥◆(xT)雨声。一般多叠用为“淅淅沥沥”或“淅沥淅沥”。《红楼梦》第四五回:“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又指风声、下雪声。 芋头 【芋头】
◆(ytou)芋的球茎,呈椭圆形或卵形,含大量淀粉,供食用,亦可供药用。《史记·项羽本纪》:“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
●蹲鸱◆( dun chT)芋头的别名。谓芋之大者如蹲鸱,即似蹲着的猫头鹰。鸱,鸱鸮◆(xiao),猫头鹰。《史记·货殖列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张守节正义:“蹲鸱,也。”晋·左思《蜀都赋》:“交壤所植,蹲鸱所伏
●土芝◆(tuzh)芋头的别名。宋·林洪《山家清供·土芝丹》:“芋之大者名土芝。”元·王祯《农书》卷八:“芋,一名土芝。”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八:“芋苗:《本草》一名土芝,俗呼芋头。又为瓜的别名
●芋魁◆(yuku1)芋根、芋头。《汉书·翟方进传》:“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
●芋奶◆(yni)亦作“芋艿”、“芋妳”。《茶香室续钞·芋母》:“施可斋《闽杂记》云:‘闽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芋艿,当芋奶之误。奶即妳,俗称母为奶。”芋渠◆(yq)即芋头。《尔雅·翼·释草·芋》:“又芋之大者,《前汉书》谓之芋魁,《后汉书》谓之芋渠。渠,魁皆言大也。” 元旦 【元旦】
◆( yuan dan)一年中的第一天,元,首,开始;旦,天,日。在我国指农历正月初一日,现指公历一月一日。南朝·梁·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
●端日◆( duan ri)指正月初一日。端为正月,谓一年开始之月。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卷一:“八节之端。”胡震亨注:“端为资始,亦云四始。”又云:“端日,谓履端者也。”履端,指正月初一日
●鸡日◆(jr)指正月初一。三国·魏·董勋《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宋·吕本中《宜章元日》:“避地逢鸡日,伤时感雁臣。”
●开元◆( kai yuan)新年。《梁书·武帝纪》“今开元发岁,品物惟新,思俾黔黎,告安旧所。”
●开正◆( kai zheng)指元旦。正月初一。《国秀集·丁仙芝<京中守岁》诗:“开正献岁酒,千里间庭闱”宋·陆游《春》之一:“开正父老频占侯,已决今年百稼登。”
●履端◆(duan)正月初一日。履,起点。端:开始;谓一年的开始。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幼学琼林·岁时》:“履端是初一元旦。”
●三始◆( san shY)正月初一日。以其为岁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故云。《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三元◆( san yuan)农历正月初一。因这天为年、月、日之始,故称。南朝·齐王俭《谅阁亲奉丞尝议》:“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唐潘孟阳元旦和布泽》诗:“流辉霑万物,布泽在三元。”清·钱谦益《元旦杂题长句》诗之一:“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
●三朝◆(san zhao)正月初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称。汉·班固《东京赋》“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李善注:“三朝,岁首,朔日也。”《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日之朝。”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日三朝。”唐·耿洁《元日早朝》诗:“九陌朝臣满,三朝侯鼓赊。”宋·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戊戍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
●上日◆( shang ri)朔日,农历正月初一。《书·尧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孔注:“上日,朔日也。”《初学记》卷四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为上日。”清·金农《元旦过张少府小饮花下》诗:“仙尉逢梅福,同为上日吟。”一说上日为每月上旬之吉日。清·王引之《经义述文·尚书上》:“上日,元日,皆非谓朔日也。上日为上旬吉日……。自张衡《西京赋》始以元日为朔日,而汉以前无之。”
●岁朝◆( sui zhao)一岁之始,即农历元旦。《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
●元辰◆( yuan chen)元旦。辰,时日。晋·庾阐《扬都赋》“
●岁为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余,三朝告始。”履端,正月初一日。唐·杨师道《奉和正日归朝应诏》诗:“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
●元春◆( yuan chun)元旦。《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隋元会大飨歌》:“展礼肆乐,协此元春。”
●元日◆( yuan)犹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日。《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汉·张衡《东京赋》:“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薛综注:“言诸侯正月一日从四方而至。”
●元朔◆( yuan shuo)元旦。正月初一日,谓一年的第一个朔日。每月的第一天为朔日。唐·德宗《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献朔视元朔,万方咸在庭。”清钱谦益《崇祯元年元日立春》诗:“淑气和风应候来,王春元朔并相催。”
●元正◆( yuan cheng)正月元日。元旦。语出《书·舜典》:“月正元旦舜格于文阻。”汉·崔瑷《三子钗铭》:“元正上日,百福孔灵。”唐·崔道融《元日有题》诗“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正日◆( zheng)农历正月初一日。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一引汉·崔《四民月令》:“正月元旦,是谓正日。”正朔◆( zheng shu)元旦。谓一年之始日。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礼记·大传》:“改正朔。”疏:“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 缘分 【缘分】
◆( yuan fen)指因缘、机缘,谓必然出现的机遇。元·张子益《鹧鸪天》:“不念春归离恨牵,自叹今生缘分浅。”
●尘缘◆( cen yuan)谓世俗的缘分。唐·韦应物《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亦指佛家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分缘◆( fen yuan)指缘分。元·吕止庵《仙吕·翠裙腰缠令》套曲:“素娥公案岩,牛女分缘俭。”
●冥分◆(ming fen)缘分,谓冥蒙中由天而定,故称。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荀云分结,缠绵在今夕。”
●契分◆(qfen)犹缘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师友》:“李挚以大红词振名,与李敏同姓、同年、同登第,又同甲子,又同门。挚尝答行敏诗日:“因缘三纪异,契分四般同。”
●奇缘◆( yuan)奇特的缘分,意外的机遇。明·杜潜《长干阿育玉塔》诗:“登危须定力,睹瑞有奇缘。”《老残游记》第一回:“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又指异外的姻缘。人缘◆(ren yuan)犹“尘缘”。指人与尘世的缘分。明屠隆《綵毫记·颁诏云梦》:“到得卢山,幸遇腾空尊师。他许我道骨可成,人缘可断,且暂回家,潜修密谛,后会有期。”又指人与人的关系。
●宿分◆( su fen)犹宿缘,所谓前生定的缘分唐·康骈《剧谈录·严史君遇终南山隐者》:“汝得至此,当有宿分。”唐·裴铏《传奇·崔炜》:“崔子既来,皆是宿分,何必匆遽,幸且淹驻。”
●夙分◆(su fen)往日的缘分。夙,早,早年,过去。元·曾瑞《留鞋记》第二折:“因为修郭华与王月英本有前生夙分,如今姻缘未成,吞帕而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姐》:“汝两人合有夙分,余亦不相仇,但何必尔。”
●宿契◆(sq)犹宿缘。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经三宿三日后,女郎自言曰:‘君是生人,我鬼也,共君宿契,此会可三宵,不可久居,当有祸矣。”唐·唐彦谦《游南明山》诗:“投闲息万机,三生有宿契。”又指大愿,宏愿。
●宿缘◆( su yuan)所谓生前的因缘、缘分。宋·苏轼《次韵范淳文送秦少章》:“宿缘在海,世网如予何?”清·洪升《长生殿·传概》:“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夙缘◆( su yuan)犹“宿分”。多指所谓前世的缘分、因缘。《敦煌曲子词·鹊踏枝》:“白叹夙缘作他邦客,辜负尊亲虚劳力。”明·李贽《卓吾论略》:“泉而生,又泉而官:泉于吾有夙缘哉。”
●因缘◆( yuan)缘分,机会。《史记·田叔列传》:“◆(任安)少孤贫困…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唐·韩愈《答李秀才书》:“其后愈出在外,无因缘相见”清·刘大《吴蕊圃先生七十寿辰序》:“予心往先生,而自恨无因缘相见也。”又指凭借、勾结、比附、原因、关系等等。
●缘法◆( yuan fa)指缘分。谓注定的机遇。宋·杨万里《未至安乐坊隔林望见霜铿岭两峰特奇》诗:“彼此相遭有缘法,悔将嗔喜触巑岏。”
●缘会◆( yuan hui)犹缘分。唐·元稹《三遣悲怀》诗:“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元气 【元气】
◆( yuan qi)①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古人认为这种气是构成宇宙的原始物质,即万物的本原。《汉书·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三为一。”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元气起于子,未分时天地人混合为一。”唐·子昂《谏政理书》:“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②指人的真气、精气,为人的生命赖以活动的原动力。《后汉书·赵咨传》:“夫亡者,元气去体,真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
●大仪◆(day)太极。指形成天地万物的混沌之气。晋·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李善注:“大仪,太极也,以生天地谓之大,成形之始谓之仪。”亦指规范、大法。见“法律”条。
●濛◆( hong meng)宇宙形成前的混沌之气。《淮南子情神》:“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楚辞·九叹》:“贯蒙以东揭兮,维六龙于扶桑。”
●九精◆( jiu jing)元气,真气。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尔乃咬吸宝华,浴神太清;外除五,内守九精。”九,泛指日月星辰。
●溟◆(ming xing)天体形成前的自然元气。汉·张衡《张河间集·灵宪》:“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然,不可为象。中为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很也。”唐·李白《日出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冥涬同科。”大块,指大地或大自然。
●太初◆(tai chu)亦作“大初”。天地分判之前的混沌元气《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三国·魏·曹植《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濛,朕兆未形。”《云笈七签》卷二:“太初之时,老君从虚而下,为太初之师。”按,就时空而论,太初为时空之始。其气为元气。被道家视为“道”的本源。《庄子·知北游》:“以无内侍问穷,若侍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老子》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此,太初又为万物的本原。又指太古时期,见“古代”条。
●太极◆(taij1)亦作“大极”。指最原始的混沌之气。道家谓为万物之本原。《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指天地,日、月、阴阳;四象,指春夏秋冬;八卦,代表各种自然现象,亦指万物。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分剖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大一也
●:。”
●大始◆( tai sh)元气。指开始形成万物的混沌之气。《易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万物。”孔颖达疏:“乾知大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在于气,故云知其大始也。”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亿类,指万物。
●太虚◆( tai xu)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一一气。即,元气。为一古代哲学概念。晋·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于天地之间。”又指“天空”。见该条。
●大一◆(tai)天地剖分前混沌之元气。《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孔颖达疏:“必本于大一者,谓天地未分之元气也。”亦指“天”、“太古”,见各该条。
●太一◆(taiy)亦作“太乙”。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于太一”王肃注:“太一者,元气也。”南朝·宋·朱昭之《难夷夏论》:“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纳新。”唐·马湘《登杭州秦望山》诗:“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又为天神名,星名、山名。
●太真◆(tai zhen)指原始混沌之气,构成宇宙的最初的物质。汉·傅毅《舞赋》:“启太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废俗。”李善注:“太真,太极真气也。”《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真剖割,通三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精专,是名阴阳。”又称“黄金”。亦为王母小女名和杨贵妃之号。
●天真◆( tian zhen)古医学家谓维持人生命的真气元气。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正并治全篇》引罗天益曰:“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火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又指“天神”,见该条。亦指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即,“本性”。见该条。
●涬溟◆(xing ming)宇宙混沌状态的自然元气。《庄子在宥》:“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涬溟,自然气也。”
●玄气◆( xuan)自然界的元气。《汉书·礼乐志》:“玄气之精,回复此都。”颜师古注:“玄,天也。”言天气之精回旋反复于此云阳之都。亦指阳气或阴气。
●玄元◆( xuan yuan)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一体之气,即,元气。玄,指天;元,谓极源,根本,亦指气。《淮南子本经训》:“当此之时,玄元至砀而运照。”高诱注:“玄,天也;元,气也;砀,大也。”又泛指天宇、天空。道家指为万物的本源。见“本源”条。亦指“老子”,见该条。
●壹气◆(yTq)元气。古代哲学家称为‘专气’。《楚辞·远游》:“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王逸注:“究问元精之秘要也。”王夫之通释:“壹气,老子所谓‘专气。吴文英注:壹气,纯一不杂之气。”《楚辞·远游》:“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洪兴祖补注:“壹,专,孔,甚也。”清·姚鼐《题四更山吐月图》诗:“壹气孔神中夜持,仰首云隙先见之。”
●烟煴◆(yin yun)天地未分时混沌之气。煴,云气。汉·班固《东都赋》:“降烟煴,调元气。”
●元精◆(yuan jTng)天地的精气,元气汉·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汉·蔡邕《陈太丘碑文序》:含元精之和,膺期运之数。”
●真气◆( zhen)指人体的元气。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为入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王维《贺元元皇帝见真容表》:“臣闻先祖行化,真气临关,圣人降生,祥光满堂。”宋·苏轼《上神皇帝书》:“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品,伐真气而助强阳,根本已危,僵仆无日。”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三上真气已全,百炼中凡心俱净。”
●真元◆( zhen yuan)指人生存的元气。即人体先天和后天之气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能维持生理的真气。唐·元稹《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诗:“时物欣外奖真元随内修。”宋苏轼《病退》诗:“病根欲去真元在,昨夜梦游何有乡。”《剪灯新话·牡丹灯记》:“今子与幽阴之魅同处而不知,邪秽之物共宿而不悟,一旦真元耗尽,灾眚来临,惜乎以青春之年,而遂为黄壤之客也。可不悲夫。”《再生缘》第五六回:“夜夜发烧无气力,朝朝减食损真元。”
●中和◆( zhong he)道教语。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按:太阳指阳气,太阴指阴气,阴阳二气调合所生之气为中和,三者均称元气。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四二:“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甲子,为年岁的代称。三元,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又称所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元”,认为这是决定年岁好坏的根本。 源头 【源头】
◆( yuan tou)本指水的发源地,借指事物发展的开端,源头。唐·罗虬《比红儿》诗:“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嚆◆( hao shY)犹言先声。嚆矢,为响箭,发射时声先到,故常用以喻事物发展的开端。唐·陈越石《太甲论》:“司马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尝不伊不周,其终未尝不羿不浞,皆取伊周以为矢也。孟子曰:‘无伊尹之心则篡也。’有旨哉。”又指“响箭”,见“箭”条
●滥觞◆( lan shang)指事物的开端。滥,泛滥,浮起觞,酒杯。本谓江河发源处,水极细小,只能浮起酒杯。后以此比喻事物的开始和源头。《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唐·玄宗《孝经序》:“况三泯绝于秦,得之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皆糟粕之余。”
●履端◆(lu duan)本指一年的第一天,泛指事物的开始。《文心雕龙·镕裁》:“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二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世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辞以举要。”
●先路◆(xin)犹先河。清·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两都赋·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语’、‘公卿二比,即开明人八比之先路。”清·欧阳巨源《<官场现形记序》:“限资之例,始于汉代,定以十算,乃得为吏,开捐纳之先路,导输助之滥觞。”又指圣王之道,等等。
●先河◆(xian he)指事物的本源,根本,开头。语本《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清·钱谦益《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制》之三:“先河之报,或委或源,绍闻衣德,是诚在尔。”清·赵翼《寄题同年项任田青田居祠堂》诗:“探深溯先河,访逸搜小酉。”亦称凡事创导于先者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世皆以《四库》书成,归功纪陆,不知学士◆(指朱筠)其先河也。” 元宵 【元宵】
◆( yuan xid)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天夜晚称“元宵”,又称“元夜”、“元夕”,谓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日。唐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故亦称“灯节”。唐韩偓《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清·赵翼《上元夕毗陵驿前泊舟》诗:“联舟小泊运河滨,正是元宵节物新。”
●灯节◆( deng jie)元宵节。《燕京岁时记灯节》:“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万一误了灯节,岂不可恼。”
●灯夕◆( deng)元宵节。旧以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夕放灯,故名灯夕。宋·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书》:“灯夕却在李瑞悫家为会,诸君皆奉思也。”
●上元◆( shang yuan)即元宵节。《旧唐书·中宗纪》:“丙寅上元夜,帝与后微引观灯。”《水浒传》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清·潘荣陞《帝京岁时记胜·登高》:“岁上元夜,寺僧燃灯绕塔奏乐,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
●元夕◆(yuan)旧称农历十五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又称“元夜”,“元宵”。宋·叶适《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会庆节礼毕,吏以例白留山棚,元夕张灯可就用也。”清·潘荣陞《帝京岁时纪胜·烟火》:“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艺通宵为乐。”
●元夜◆( yuan ye)即元宵。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杨奂《录汴梁宫人语》诗“岁岁逢元夜,金娥闹簇巾。”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会元夜,相与筹画。” 原野 【原野】
◆( yuan ye)亦作“原壄。”平野旷野。《国语·鲁语上》:“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吕氏春秋·季春记》:“循行国邑,周视原野。”高诱注:“广平原,郊外日野。”《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壄。”壄,古“野”字。宋·陆游《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作》诗:“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
●大野◆(daye)广大的原野,田野。唐·李邕《石赋》“植杖大野,周目层岩。”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寒野◆(hany)寒冷寂静的原野。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本》诗:“曀寒野雾,苍苍阴山柏。”南朝·梁·朱异《田饮引》:“属风林之萧瑟,值寒野之苍茫”唐太宗出猎》诗:“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寒原◆( han yuan)指冬天的原野。谓冷落寂静。《宋书邓琬传》:“云罗四掩,霜锋交集,犹劲之拂细草,烈火之扫寒原,燋卷之形,昭然已著。”劲飙,强劲的风。宋·梅尧臣《依韵和载阳郊外》:“路绕寒原古,烟横远戍迷。”明·文征明《过文定公东庄》诗:“空余列榭依流水,独上寒原眺古城。”圹野◆( kuang ye)犹原野。《水浒传》第九回:“过了人烟辏集的所在,前面静悄悄的圹野,无人居住。”
●平陆◆(png)平原;陆地。《孙子·行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晋·陶潜《停云》诗:“八表同平陆成江。”唐·僧鸾《苦热行》:“烛龙火飞天地,平陆无风海波沸。”清·林则徐《批上海请常留龙华港大坝截潮案》:“浑水内灌,致积泥沙,不一二年,仍如平陆。”平莽◆(ping mang)原野。以其平坦广阔多草,故称。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二:“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东北石累累蹲伏平莽中,日石浪,为黄初平叱石处。”明·夏完淳《王仲宣怀德》诗:“放舟泾渭间,平莽见孤城。”
●平芜◆(pngw)原野。以其平旷草木丛生,故称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穷阴匝海,平芜带天。”唐·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诗:“秋来绿树复绿墙怕共平芜一例荒。”清·龚自珍《最录中论》诗:“平芜生之灌木丛之,剔而之,乃觌瑶草。”
●平野◆(ping ye)平坦广阔的原野。语出汉·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南朝·宋鲍照《送盛侍郎饯侯亭》诗:“高墉宿寒雾,平野起秋尘。”宋叶适《代人上书》:“且其地广人寡,平野茫然,朝廷屡议劝。”·魏源《圣武记》卷七:“敕诸将诱至山外平野之地,聚而歼之。”
●平原◆(ping yuan)广阔平坦的原野。《左传·桓公元年》:“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汉·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唐·方干《哭秘书姚少监》诗:“晓向平原哭葬礼,悲风吹雨湿铭旌。”又指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和晋陆机平原内史。
●清野◆(qTng ye)清旷的原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升眺之逸地矣。”亦为战时彻底转移前线人口和物质的行为。
●修原◆( xiu yuan)广阔的原野。《北史·萧大圜传》:“面修原而带流水,倚郊甸而枕平皋。”
●周原◆( zhou yuan)广阔的原野。明·何景明《七述》:“神都天府之围,四通五达之关,缭以濬堑,袤以周原。”又指周城的原野,即周室的发祥之地。 园囿 【园囿】
◆( yuan you)皇家花园。绕以围墙,内有亭榭楼台,奇花异草,山石树木,间或畜有鸟兽。《孟子·滕文公下》:“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荀子·成相》:“大有园囿,高其台。”后多贬指庭园,花园。
●禁苑◆(jin yuan)帝王的园囿。汉·张衡《西京赋》“上林禁苑,跨谷弥阜。”薛综注:“上林,苑名;禁,禁人妄入也。”
●苑◆(lang yuan)传说中的神仙住处。又指宫苑。南朝·梁·庾肩吾《山池应令诗》:“阀苑秋光暮,水塘牧潦清。”宋·苏轼《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诗:“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
●琼苑◆( qiong yuan)苑囿的美称。宋晏几道《木兰花》词:“晚红初减谢池花,新翠已遮琼苑路。”又指“仙境”,见该条。
●庭圃◆( ting pu)犹庭园。厅堂前后的花园。《晋书·孝友传·许孜》:“鹰雉栖其梁,檐鹿与猛兽扰其庭圃,交颈同游,不相搏噬。”
●仙园◆( xian yuan)皇家园囿。北周·庾信《马射赋》诗之一:“皇帝翊四校于仙园,回六龙以天苑。”
●御园◆( yu yuan)即御苑。唐·李绅《忆春日曲江后许至芙蓉园》诗:“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清·厉鹗《东城杂记·富景园》:“武林城东日东园者,宋御园也。”御苑◆( yu yuan)帝王家的苑囿。唐·沈期《奉和洛阳玩雪应制》诗:“洒瑞天庭里,惊春御苑中。”宋·张孝祥《鹧鸪天》词:“琅函奏号银台省,毡笔书名御苑墙。”明·张居正《贺瑞雪表》:“月映彤墀,御园春回。”清·吴伟业《扬州》诗之一:“官河新柳谁先种,御苑莺花岂旧游。”
●玉苑◆( yu yuan)帝王的园囿。南朝·梁·江淹《灵丘竹赋》:“远亘紫林秘埜,近匝玉苑禁坰。”唐·钱起《奉和圣制登朝元阁》:“山通玉苑迥,河抱紫关明。
●园苑◆( yuan yuan)犹园。《晋书·职官志》:“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北史·隋纪下·炀帝》:“采海内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 岳父 【岳父】
◆(yuef)妻子的父亲。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六:“妻父亦曰‘岳父’,或称曰‘泰山。”
●冰叟◆(bing sou)犹冰翁。指岳父。宋·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揭从冰叟来游宦,肯半臞仙亦号儒。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he),通“盍”,何。冰翁◆( bing weng)指岳父。《晋书·卫玠传》有“妇公冰清,女婿玉润”之句,后因以“冰清玉润”,赞美翁婿,称岳父为冰翁。宋·张世南《游官纪闻》卷六“又二里,有亭日铺龙,乃先兄之冰翁董讳字季兴所创。”
●妇公◆( fu gong)岳父。《后汉书·第五伦传》:“光武◆(帝)戏谓伦曰:‘闻卿为吏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Png),答击,即用竹鞭打人。
●妇翁◆(fu weng)岳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年九月令:“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狐女,谓之挝妇翁,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第五伯鱼,即第五伦。第五,为复姓。
●内父◆(neif)岳父。明·岳盛《水车日记·长陵所赏书画家》:“暹之内父钱塘蒋晖,字法欧阳率天。
●妻公◆(qT gong)岳父。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进士王如泚者,妻公以伎术供奉,玄宗欲与改官。拜谢而请口:臣女婿王如此,见应进士举,伏望圣恩回授,乞一及第。”泰山◆(tai shan)亦作“太山”。指代岳父。晁说之《晁氏客语》:“呼妻父为泰山:一说云,泰山有丈人峰。一说云,开元十三年封禅于泰山,三公以下,例迁一阶。张说为封坛使,说婿郑以故自九品骤迁至五品,并赐绯因大宴明皇讶问之,无可对。伶人黄绰曰:此泰山之力也。今人乃呼岳翁。”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谢得你太山做主,我也是他嫡亲骨血。”又指“泰山”,见该条。
●太岳◆(tai yue)岳父。《西游记》第六三回:“驸马笑道:“太岳放心,愚婿自幼学了些武艺……怕他做甚。””又为古山名,即霍山。
●外父◆( wai fu)岳父。宋·无名氏《潜居录》:“冯布少时,绝有才干,赘于孙氏,其外父有烦琐事,辄曰‘俾布代之’,至今吴中谓‘倩’为‘布代’。”
●外舅◆(waij)岳父。《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唐·张说《祈国公碑》:“夫人臣位极,遇莫大焉;王日外舅,厚莫重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余外舅家收柳公权亲笔起草二纸。皆小楷,字仅盈分。”
●外翁◆(wai weng)岳父。元·王逢《送杨生遂出赘》诗:“外翁朴茂质,新妇玉雪如。”
●岳公◆(yue gong)岳父。清·钱大昭《迩言》:“《摭遗》云:欧阳永叔尝曰:‘今人呼妻父为岳公。”
●岳翁◆(yue weng)岳父。明·陈继儒《群碎录》:“今人呼妻父曰岳翁,丈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此君岳翁,且敬礼之。”
●岳丈◆( yue zhang)岳父。元·黄溍《日损斋笔记·杂辩》:“呼人之妇翁日岳丈,日泰山。”清·赵翼《陔余丛考丈人》:“至妇翁曰岳丈,日泰山,其说纷纭不一。或日晋。乐广为卫玠妻父,岳丈’,盖乐丈’之讹也。”《释常谈》则曰:“因泰山有丈人峰故也,…世俗妇翁有丈人之称,而丈人又有山岳之典,遂引以为美称耳。”
●丈人◆( zhang ren)岳父。《三国志蜀·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注:“董丞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又指祖父或通称老人。
●月宫◆( yue gong)传说月亮中有宫殿,为仙女嫦娥所居。此说为古人根据月中阴影和有关神话传说附会而成。由于月亮异名很多,月宫亦有一些异名。唐·白居易《东城桂》诗:“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彩蟾◆( cai chan)传说月中有蟾蜍,因用以借指月宫唐李商隐《楚宫》诗之一:“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月姊,嫦娥。宋·贺铸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兰干,断肠千里。”清·洪升《长生殿·闻乐》:“待将天乐授宫襜,密召芳魂入彩蟾。”
●蟾宫◆( chan gong)即月宫。金·李俊民《中秋》诗:“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鲛室,鲛人之室,借指水宫。鲛人,传说中的人鱼,善织鲛绡◆(jiao xiao)。晋·张华《博物志》谓:“鲛人从水中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唐·李中《送黄秀才》诗:“蟾宫须展志,艇莫牵心。”
●蟾阙◆( chan que)月宫,犹言蟾宫,蟾窟。蟾,指代月;阙,指宫殿。元·丁鹤年《题奚仲英进士鹄山书堂》诗:“已为蟾阙彦,仍就鹄山居。”蟾阙彦,谓已经登科高中的博学之士,指奚仲英。
●广寒◆( guang han)即广寒宫,月宫。唐·陆龟蒙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袭美》诗:“三清今日聚灵官,王刺齐抽谒广寒。”宋·杨万里《木犀初发呈张功父》诗:“尘世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深。”道家所谓的北方仙宫。又为山名,亦称广霞。广寒殿◆( guang han dian)即广寒宫,指月宫。宋陆游《八月十四日夜三叉市对月》诗:“一言一报广寒殿,茅檐华屋均相见。”元·袁桷《李宫人琵琶行》:“广寒殿冷芙蕖秋,簇金鹏袍香不留。”芙蕖◆(fq),即荷花。广寒殿又为宫殿名。
●广寒宫◆( guang han gong)月宫。传说唐玄宗于八月望日梦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日:“广寒清虚之府”。后因称月宫为“广寒宫”。唐·鲍溶《宿水亭》诗:“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童导入广寒宫,内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
●桂丛◆( gui cong)本为桂树林,借指月宫,以月中有桂树,故云。唐·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之一“殷勤莫使清香^5透,牢合金鱼锁桂丛。”冯浩注:“丛,指月殿。”清·洪升长生殿·重圆》:“听何处奏天,想近着桂丛边。”钧天,即钧天广乐,指仙乐。
●桂宫◆( gui gong)指月宫。南朝·梁沈约《登台望秋月》:“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生自露”清洪升《长生殿·闻乐》:“恰才奉姮娥口敕亲传点,请娘娘到桂宫中花下消炎。”消炎,即纳凉消暑。桂宫又指帝宫,朝廷。
●桂窟◆(guk)指月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元郝经《三汊北城月榭玩月醉歌》:“露华涨冷濯桂窟,氛露洗尽豁四旁。”又喻科举时代的考场,因称登科高中为蟾宫折桂。桂阙◆( gui gue)月宫的异名。桂,桂树,传说月中有此树3阙,宫殿。明·刘基《霜叶飞·七夕》词:“堪恨桂阙姮娥,乘云骖雾,便踏龙尾先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移时,见白生候于门,握手入,见檐外清水白沙,涓涓流溢玉砌雕栏,殆疑桂阙。”
●桂堂◆(gui tang)指月宫。堂,殿堂。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诗:“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元属桂堂仙。”清·黄景仁《秋夕》诗:“桂堂寂寂漏声迟,一种秋怀两地知。”又指折桂登科之家。
●桂宇◆(guy)指月宫。明·皇甫汸《广寒宫登眺》:“月临疑桂宇,露洒即铜台。”
●清凉宫◆(qing liang gong)指月宫神话谓月中宫殿,广寒清冷,故称。唐·柳宗元《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诗:“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
●清虚◆(qing xu)指月宫。为清虚府或清虚殿之省称,为道家所称。唐·谭用之《江边秋夕》:“七色花虯一声鹤,凡时乘兴上清虚。”又指清静虚无。
●太阴◆( tai yin)指月宫。清·洪升《长生殿·闻乐》:“吾乃嫦娥是也,本属太阴之主,浪传后羿之妻。”又指“月亮”、“北方”、“冬季”“太岁◆(木层)”。见各该条。兔宫◆(tu gong)四宫。古神话认为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宋·朱淑真《中秋夜家宴咏月》诗:“愿把团圆月,年年对兔宫。”
●兔阙◆( tu que)月宫。阙,本宫门前两边的楼,借指宫殿。明·高启《次韵酬张院长见贻太湖中秋玩月之作》:“兔阙何年丹桂种,龙宫今月白莲浮。”
●团◆(tuan luan)借指月宫。清·洪升《长生殿·闻乐》七宝团,周三万六千年内;一轮皎洁,满一千二百里中。”又指团聚。
●玉宫◆(yu gong)月宫。唐·姚合《咏镜》诗:“好是照身宜谢女,嫦娥飞向玉宫来。”唐·李贺《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月府◆(yuef)指月宫。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藏形月府,遯迹冰宫。”唐·唐彦谦《叙别》诗:“蟠孥对月吸深怀,月府清虚玉兔吼。” 月光 【月光】
◆( yue guang)月亮的光辉,是由太阳光照到月球上反射到地球上的。月光的异名多源于神话传说,和季节、月相的变化与人们的感觉。
●冰壶◆(bngh)本指盛水的玉壶,借指月光。唐·元稹《献荥阳公》诗:“冰壶通皓雪,绮素眇晴烟。”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诗:“人间何处冰壶是,身在冰壶却道非。”元·马致远《青山泪》第三折:“正夕阳天阔暮江迷,倚晴空楚山叠翠,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明·陈所闻《浪淘沙·中秋同皮元素泛月》曲:“秋色老梧桐,月满遥空画桥百尺似飞虹。人问冰壶同戴酒、细浪清风。”清·李基和《戊寅中秋初度月下作》:“谁画雁门今夜里,山川别样贮冰壶。”又指月亮。
●冰晖◆( bing huT)月光。因其光辉清凉洁白如水,故称。唐·李群玉《中秋维州山看月》诗之二“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乾。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蟾光◆( chan guang)月光。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皎洁清冰,对蟾光而写镜。”
●影◆(eyng)月光。以月中有嫦娥,故称。唐·鲍溶《上阳宫月》:“学织机边娥影静,拜新衣上露华沾。”
●寒光◆( han guang)指清冷的月光。《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宋·柳永《大石调·倾杯》词:“小院新晴天气,轻烟乍敛,皓月当轩练净。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
●寒魄◆( han po)指清冷的月光。魄,精气,借指月光。明·李流芳《过皋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人步月》诗:“气和空宇澄,寒魄如春露。”又指“月亮”,见该条
●金波◆(jnb)借指月光。谓月光浮动。《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宋·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又指“美酒”,见该条。
●冷光◆( leng guang)指月光。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五代鹿《虞美人》词:“琐窗疏透跷风清,象床珍簟冷光轻,水纹平”宋苏舜《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月晃长江上下同,画桥横绝冷光中。”
●流光◆( liu guang)指月光。谓光辉在流动。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济晖◆(qing huT)指月光。以其明澈清冷,故称。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七:“微风吹罗明月耀清晖。”又指“日光”,见该条。
●兔辉◆(0hu)月光。神传说月中有玉免,故以兔指月,因称月光为兔辉。唐·黄颇《闻春诸举陪郡主登河梁玩月》诗:“虹影迥分银汉上,兔辉全写玉筵中。”
●团栾◆( tuan luan)借指月光。栾,同“”,圆。本指圆月。清·纳兰性德《菩萨蛮·回文五》词:“月也异当时,团栾照鬓丝。”亦指“圆月”,又为竹的代称。见各该条。
●行月◆( xing yue)移动的月光。南朝·梁·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诗:“绣甍结飞霞,璇题纳行月。”绣甍◆(meng),绘有彩画或饰有图案的屋脊。吕向注:“璇,玉也。题,椽头也。言月过头,璇题纳引其光也。”唐·冯真素《灯赋》:“杂行月而浮桂,乘流风而泛兰。”
●玄晖◆( xuan huT)月光。玄,幽远;晖,光辉。唐·喻凫《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诗:“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又指“太阳”,见该条。
●夜景◆(ye jing)指月光。景,光辉,亦指日光。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唐·韦应物《晚登郡阁》诗:“春风偏送柳,夜景欲沈山。”又指夜晚的景色。
●玉蟾◆( yu chan)指月光。传说月宫中有蟾蜍,故云。宋·孙光宽《更漏子》词:“扃绣户,下珠帘满庭喷玉蟾。”又指“月亮”,见该条。
●圆光◆(yuan guang)月光。谓满月之光。唐·李白《君于有所思行》:“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又指佛像头部画的光轮。
●月白◆( yue bai)指皎洁的月光。以其月光皎洁色白,故称。唐·杜牧《猿》诗:“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月波◆(yub)月光。以月光如水波,故称。宋·王僧达《七夕月下》诗“远山敛氛䘲,广庭扬月波。”唐·李群玉《湘西寺霁夜》:“月波荡如太,气爽期”又为楼台名,在湖北黄岗西。
●月华◆( yue hud)月光,月色。梁元帝《乌栖曲》:“复值西施新浣纱,共向江干眺月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此时相见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哉生魄◆( zai sheng po)月光。哉,通“才”,开始;魄,亦作霸,月光。哉生魄,谓月亮经晦日后,又开始发光。古时常用作阴历初二、三日的月亮代称。《书·康浩》“惟三日哉生魄。”
●珠晖◆( zhu huT)本为宝珠生辉,喻月光。南朝·梁·吴均《秋念》诗:“团团珠晖转,炤炤汉阴移唐·骆宾王《秋月》诗:“露珠晖冷,凌霜桂影移。” 月经 【月经】
◆( yue jing)女子自十三、四岁生殖细胞成熟时,由于卵巢内分泌周期性活动,对子宫粘膜的影响,使子宫每月一次出血,约三、五天即止。这种生理现象,名为月经。
●庚信◆( geng xin)月经。古代庚在五行中属金,金生水,指代“月水”;以其按期而至,故曰“信”。《红楼梦》第六九回:“已是三月庚信不行,又常呕酸,恐是胎气。”
●红潮◆( hong chao)妇女月经。五代后唐·张泌《妆楼记》:“红潮,谓桃癸水也,又名入月。妇女之经,月必一至,如潮之有信,故有此称。”又指脸上泛起的红晕。
●入月◆(ru yue)女子月经来潮。唐·王建《宫词》之四六:“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后唐·张泌《妆楼记红潮》:“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明·李时珍本草網·人部·妇人月水》:“女人入月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又指妇女孕期足月。
●天癸◆( tian gur)指女子月经。癸,五行属阴水,故称。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盛,齿更发长,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又屯田郎中张诬妻,年四十而天癸不至,温叟察其脉曰:“明年血清乃死。既而果死。”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梨花》:“怪底守身如处子,且十八九岁,天癸未至,今若此,复向疑哉!”
●信水◆(xing shu)妇女月经别称。因按期而至,故称。聊斋志异·侠女》:“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复来,遂至破戒而再。”
●月事◆(yue shi)指月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史记·仓公传》:“内寒,月事不下也。”
●月水◆(yue shu)指月经。以其经血每月一次,故称°宋·王衮《桃仁煎》:“治月水不调,阻滞不通。”又指月光照地如水。
●月信◆( yue xin)月经的别称。以其每月定期来潮,故称。《本草纲目·人部·妇人月水》:“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月亮 【月亮】
◆( yue liang)月球。为地球的天然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为时一月,借阳光向地球映照。因地球公转和自转,人们看到月出的时间及其大小和亮度,每月呈规律的变化;再加上有关的神话传说和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以致月亮的异名很多古诗文中除其异名外直称月亮为月或明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半璧◆(banb)喻弦月。本指半圆形玉器,即璜。北周·庾信《望月》诗:“蓂新半璧上,桂满独轮斜。”
●半蟾◆(ban chan)半月。神话谓月中有蟾蜍,故称。唐李白《雨后望月》诗:“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半弓◆(ban gong)喻弦月。以共似弓,故云。唐·元稹《春》诗:“昼漏频加箭,宵晖欲半弓。”元·郭钰《和罗习之见寄因简刘渊》:“古陂净泻秋千顷,归路斜分月半弓。”轮b)指半的月亮。。杜甫《月三首》诗之一:“魍魉移,虾嘛没半轮。”又江月》诗:“玉露薄秋影,银河没半轮。”
●半魄◆(banp)半圆的月亮。唐·子容《碧池望秋月》诗:“满轮沈玉镜,半魄落银钩。”
●半照◆( ban zhao)指半边月,谓月之一半照地,故称。唐。韩偓《寄选》诗:“眉为半照云为鬟,梧桐叶落敲井乾。”宝镒◆(bao jian)明月的喻称。以其似宝镜,故称。,镜子。明·谢谠《四喜记佳期重会》:“湘帘高卷,遥看宝镒空悬,暗想当年奇遇,美景依然。”又为“镜子”的美称,见该条。宝镜◆( bao jing)月的喻称。宋·李朴《中秋》诗:“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亦喻指“太阳”,又为“镜子”的美称。见各该条。
●宝月◆( yue)明月。谓明月如宝玉,故称。南朝·梁·吴均《碎珠赋》:“宝月生焉,越浦隋川,标魏之美,擅楚之贤。”唐·鲍溶《怀明禅师》诗:“雪山世界此凉夜,宝镜独照瑠璃宫。”明·梁潜《元夜陪驾燕午门》诗:“银汉横空宝月日,六鳌飞出五云端。”丘逢甲《元夕无月》诗:“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碧华◆(bhua)月亮的美称。谓其光如碧玉。唐·李贺《古悠悠行》:“白日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璧月◆(byue)月的美称。以其似扁平圆形的玉器,故称。南朝梁·简文帝《慈觉寺碑序》:“龙星启,嚁璧月仪天。”前蜀·韦庄《咸通》诗:“诸郎宴罢银灯合,仙子游回碧月斜。”冰蟾◆(bing chan)指代月亮,谓蟾蜍在明净的月中,故云。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清。惜秋《维新梦·本》“寻秋画烛,早红摇深柳书堂。看一派冰蟾泻冷,听几番风马敲凉。”风马,即檐铁,风铃。
●冰◆( bing jian)指月亮。以其清冷明澈如镜,故称。镒,镜子。唐·元稹《月》诗:“绛河冰褴朗,黄道玉轮巍。”绛河,银河的别称。冰,又指“镜子”,见该条。
●冰镜◆( bTng jing)月亮的别称。以月圆光冷,有如透明圆镜,故称。宋·孔仲平《八月十五六玩月》诗:“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只恐月光如好恶,自怜人意有盈亏。”元·杨载《夏夜对月》诗:“安得泛舟江海上,坐观冰镜落沧波。”沧波、海水波浪。
●冰轮◆(bing lun)指明月。因满月寒光,故称。唐·苏轼《宿九仙山》:“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宋·陆游月下作》诗:“玉钩定谁挂,冰轮了天辙。”
●冰盘◆(bing pan)喻指圆月。谓其晶莹如冰之圆盘宋高观国《齐天乐·中秋夜怀梅》词:“晚云知有关山念,澄霄卷开清霁。素景中分,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危栏静倚。”明·屠隆《毫记·祖饯都门》:“羡你学克武库,才郁虹梁,志洁冰盘,一任浮云舒卷。”《红楼梦》第四八回:“黛玉看时,只见写道:‘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冰魄◆( bing po)指月亮。以其具有明净如冰的品质,故云。魄,精气、灵魂,喻品质。宋·刘子翚次韵茂园独宿歌》:“大儿引文如苏黄,暗朝无声走茫茫。小儿分题拟甫,手抉蟇颐取冰魄。”蟇,同“蟆”。清·魏源《出都前夕与周子坚夜步月下》诗:“但得方寸明,冰魄常同趣。”
●冰兔◆(bTng t)代称月亮。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故称。唐·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诗:“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铜壶,漏壶。
●冰团◆(bing iuan)指月亮,谓其如晶莹洁白浑圆的冰块。来·梅尧臣《戏作嫦娥责诗:正值十月十五夜,月开冰团上东篱。”
●蟾蜍◆( cn cha)代指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为月的代称。唐·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桂◆( chan gu)月的异称。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和蟾蜍,故称。唐·罗隐《旅梦》诗:“出门聊一望,蟾柱向人斜。”婵娟◆( chan juan)指月亮。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蟾窟◆( chan ku)借指月亮。宋·苏轼《八月十七日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蟾轮◆( chan lun)喻指月亮。因满月如轮,故称。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之二》:“戏应过蚌浦,飞合入蟾轮。”
●蟾魄◆( chan po)月的别称。唐·陆龟蒙《寄怀华阳道士》诗:“蟾魄几应临蕙帐,渔竿犹尚枕枫汀。”
●蟾兔◆( chan t)月的代称。《古诗十九首》之十七:“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三五,指每月十五;四五,指每月二十。唐·权德舆《衹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别来如昨日,每见缺蟾兔。”
●初魄◆(chup)农历初三、四的月亮。其时月如眉,刚显现。谓经晦日后,月光始现。北周·王褒咏月赠人》“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唐·仲素《玉钧赋:“莹迢之初魄,出西南之一方。”迢造,即“迢递”,高而远的样子。
●初弦◆( chu xuan)指阴历每初七、八的月亮,即上弦月。其时月如弓弦,故称。南朝·梁·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唐·杜甫《遣意》诗之二:“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大明◆( do ming)指月。晋·木华《海赋》:“若乃大明撕辔于金枢之穴,翔阳逸咳于扶桑之津。”李善注:“大明,月也。”唐·李白《古朗月行》诗:“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又泛指“日月”、“”、“君主”,见各该条。
●丹桂◆( dan gui)月亮代称。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唐曹松《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葛胜仲《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窊树,光景疑非暮。”窊◆(yowa),高低起伏的样子。
●丹轮◆( dan lun)月的异称。明·徐渭《月下梨花》诗之三:“丹轮皓质两微茫,桂粟梨云斗浅潢。”桂粟,指桂花;梨云,指梨花。清·厉荃《事物异名录·乾象·月》:“《卓氏藻林》:‘丹轮,月也。’六朝诗:丹轮殊未圆。”
●地魄◆(dp)指月亮。语出《云笈七签》卷五五:“日者天之魄,月者地之魄。”唐·李岩《五言》诗:“天魄生白虎,地魄产青龙。”清·黄景仁《月下杂感》诗:“问道姮娥嫁,于今是结璘。河山收地魄,宫阙烂天银。”
●冻轮◆( dong lun)冰轮,喻月亮,指冬日之明月。唐·王建《关山月》诗:“关山月,营开道白前军发,冻轮当碛光悠悠,照见三堆两堆骨。”碛◆(q),沙漠。
●娥轮◆(1n)圆月的别称。娥,嫦娥,指月;轮,指日形。唐·许敬宗《奉和七夕应制》:“婺闺期今夕,娥轮泛浅潢。”闺,指妇女内室,婺◆(w),星名,即女宿,借指妇女。娥月◆(eyue)月亮的别称。因神话传说月中有仙女娥,故称。南朝·宋·王僧达《条颜光禄文》“凉掩轩,娥月寝耀。”
●顾◆(gut)月的代称。兔,亦作“”。《楚辞·天问》:“利维何,而顾苑在腹?”王逸注:“言月中有,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后因以“顾兔”或“顾苑”作月的代称。唐·李白《上云乐》:“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阳乌,太阳的异名。
●桂蟾◆( gui chan)月亮的异名。传说月中有桂树和蜍故称。唐·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诗:桂晚夜间鸿雁度。鸿度何时还?桂晚同攀。
●桂花◆( gui hua)“桂华”。倍指月亮。北·庾信《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桥视桂花。”唐·韩愈《明水赋》:“桂华吐耀,兔影腾精。”宋·范成大《好事近》词:“何待桂花相照,有人人颜如月。
●桂轮◆(gun)圆月的别称。以其圆如车轮,故称。桂,指月;轮,指月形。唐·方干《月》诗:“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
●桂魄◆(gup)月的别称。魄,精气,指月光。宋·苏轼《念奴娇·中秋》词:“桂塊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明·徐《宴游西郊》诗:“勾弯迟桂魄流曲拟兰亭。”《西湖佳话·孤山隐迹》:“缓步六,受用荷香十里;情期八月,消磨桂魄三更。”
●桂兔◆(gut)月亮的异称。神话谓月中有桂树、玉兔,故云。唐·韩偓《元月即席》:“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明·李东阳《太皇太后挽歌词》之十:“桂兔秋逾好,轩龙晚更辉。”
●桂月◆( gui yue)月的别称。《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唐·黄滔《狎鸥赋》:“至若海镜秋碧,天蓝霁青,磨开桂月于浩渺,画出蓬山于冥。”又指农历八月。
●桂枝◆( gui zhT)指月。唐·卢照邻《明月引》:“横桂枝于西第,绕菱花于北堂。”唐太宗《辽城望月》诗:“魄满桂枝,轮亏镜彩缺。”
●寒璧◆(han bi)喻指圆月。以其如清凉的圆形璧玉,故云。,圆形有孔的宝玉。宋·陆游《大醉梅花下走笔赋此》诗:“酒阑江月上,珠树挂寒壁。”又《秋夜独过小桥观月》诗:“乍圆素月升寒璧,欲散微云蹙细鳞。”
●寒蟾◆( han chan)秋冬月亮的代称。以其吐寒光,故云。唐·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二十韵》:“管弦喧夜景,灯烛掩寒蟾。”宋·张铣《玉树后庭花》词之二“青聪一骑来飞鸟,靓妆难好,至今落日寒蟾,照台城秋草。”寒魄◆( han po)指月亮。多指秋月,以其光辉清冷,故称。唐·刘得仁《对月寄雍陶》诗:“圆明寒魄上,天地一光中。”唐·方干《中秋月》诗:“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亦指“月光”,见该条。
●寒兔◆( han tu)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王琦汇解:“寒兔谓秋月。”又指寒冬的野兔。
●寒玉◆(hany)指代月。以其清冷如玉,故称。唐·李贺《江南弄》诗:“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歈◆(y),歌。宋·吕渭老《念奴娇·赠希文宠姬》词:“暮云收尽,霁霞明高拥一轮寒玉。”又指玉石、竹。见各该条。
●寒月◆(han yue)清冷的月亮。亦指清寒的月光。唐·李白《望月有怀》诗:“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元·吴澄《送国子伴读倪行简赴京》诗:“不怕狂风妨去,偏愁寒月照栖鸦。”鹢,指代船,古时船头多画有鹢鸟。
●金蟾◆( jin chan)月亮。唐·令狐楚《八月十七夜书怀》:“金蟾著未出,玉树悲稍破。”
●金娥◆(jn)指月亮。唐·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诗“腾华承玉宇,凝照混金娥。”唐·李白《明堂赋》:“玉女攀星于网户,金娥纳月于璇题。”
●金镜◆( jin jing)明月。以满月如金光灿烂的铜镜,故云。唐·李贺《七夕》:“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唐·杜牧《寄沈褒秀才》:“仙桂茂时金镜晓,洛波飞处玉容高。”
●金盆◆( pen)指明辉圆月。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夜阑接软语,落月为金盆。”宋·范成大《与夷仲检讨祀社》:“墙西云黑,跕堕金盆。”◆( die die),堕落的样子。
●金魄◆( jin po)满月。以月光灿烂如金,故称。魄,月之精气,指月光。唐·沈期《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诗:“玉流含吹动,金魄度云来。”唐·李白《古风》之二:“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金兔◆(jnt)月亮的别称。唐·卢仝《月蚀》诗:“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艳。”隋·江总《答王均早期守建阳门开》诗:“金兔犹悬魄,铜龙欲起扉。”
●冷月◆( leng yue)月亮。月光给人以清冷之感,故称。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路分上元》:“华灯闷艰岁,冷月挂空府。”闷◆(b)终尽。《红楼梦》第七六回:“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满魄◆(manp)圆月。唐·赵蕃《月中桂树赋》:“杳低枝,拂孤轮而挺秀,依依密树,侵满魄而含芳。”
●明蟾◆(ming chan)指代明月。明·刘基《次韵十六夜月再次韵》诗:“永夜凉风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碧落,天空。
●明月◆( ming yue)光明的月亮。《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唐·李白《夜静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千里烛◆(qian zh)指明月。以其朗照千里,故称。宋陶谷《清异录·天文》:“道士王致一曰‘我平生不曾使一文油钱,在家则为扇子灯,出路则为千里烛。”
●清蟾◆(qing chan)指月亮。宋·范成大《代人七月十四日生朝》诗:“已饶瑞英明朝满,先借清蟾一夜圆。”
●清规◆(qing)指月。以其似圆规而有清晖,故称唐齐巴《中秋月》诗:“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叉指美好的规范。
●卿月◆(qing yue)月亮的美称。亦指百官语出《书·洪范》:“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尹师惟日。”孔传:“卿士各有所掌,如日月之有别。”唐·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惟余卿月在,留向杜陵悬。”唐·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赴阙下》诗:“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浦起龙心解:“卿月升,恩命起召也。”
●却月◆( que yue)半圆形的月亮。却,半圆形。《南史·侯景传》:“城内作迁城,形如却月以捍之。”《旧唐书·李靖传》:“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
●麝月◆( she yue)月亮。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共嫦娥竞爽。”
●素娥◆(s)月亮。本为月中女神嫦娥之号,又为月的代称。以其月色白,故称。素,白色。宋范成大《枕上》诗:“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语夜长。”风铃,悬挂在殿堂檐下的铃铛。素娥又指“嫦娥”,见该条。
●素魄◆(supo)月的别称。素,白色;魄,精气,指月光,又指月。南朝·宋·鲍照《煌煌京洛行》之二:“夜轮悬素魄,朝天荡碧空。”唐·卢仝《月蚀》诗:“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
●太阴◆( tai yin)谓月亮。同“太阳”相对称。唐·杨炯《盂兰盆赋》:“太阴望兮圆魄皎,阊阖开兮凉风嫋。”阊阖◆( chang he),天门。清·龚自珍《叙嘉空七生》:“抱秋树之晨华,指太阴以宵盟。”又指“北方”、“冬季”、“月宫”、“太岁”◆(木星),见各该条。
●太阴精◆( tai yin jing)指月亮。古人以月为太阴之精。唐·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诗:“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
●天镜◆( tian jing)指月,以其如天上之明镜,故称唐·宋之问《游禹穴回出若邪》诗:“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明·王世贞月夜步西园积雪有述》诗:“冰壶初世外,天镜忽林端。”亦指月影。唐·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天眼◆(tian yan)指月亮。古人以日月为天眼。古诗文常用以指月亮。唐·卢仝《月蚀诗》:“走天汲汲劳四体,与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见天眼,感荷天地力。”明·刘基《次韵石末公七月十五日夜月蚀诗》:“不知妖从何来,恍初惊天眼映。”,同“怪”。
●兔钩◆(tgou)弯月。兔,指月;钩,指月形。唐·崔橹《过南城县麻姑山》诗:“斜倚兔钩孤影伴,校低仙掌一头来。”兔轮◆(tun)月亮的别称◆(指满月)。兔,指月;轮,指月形。唐·元稹《梦上天》诗:“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
●兔魄◆(tupo)月亮的别称。《参同契》卷上:“蟾蜍与兔魄,日月无双明。”元·范梈《赠郭判官》诗:“慈乌夜夜向人啼,几度纱窗兔魄低。”明·刘基《怨王孙》词:“兔魄又满,天长雁短。”《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俄而兔魄将低,鸡声渐动。”
●兔月◆(tyue)月的别名。因神话说月中有玉兔,故名。北周·庾信《七夕赋》:“兔月先上,羊灯次安。”唐·杨师道《阙题》诗:“羊车讵畏青门闭,兔月今宵照后庭。”
●团栾◆( tuan luan)指圆月。栾,同“”,圆。宋·林逋《又咏小梅》诗:“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栾空绕百千回。荒邻独映山初尽,晚景相禁雪欲来。”又为竹的代称或借指月光,见各该条。亦作形容词:圆貌。如团栾月或月团栾。
●望舒◆( wang shu)指月亮。古以望舒为月之御者,故称。《后汉书·蔡邕传·释海》:“元首宽则望舒眺,侯王啸则月侧匿。”
●微月◆(wei yue)犹眉月,新月。指农历月初的月亮。晋傅玄《杂诗》:“清风何飘翻,微月出西方。”唐·杜甫《水会渡》诗:“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夕轮◆(×in)指圆月。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葭繁秋引急,桂满夕轮孤。”
●夕兔◆(Tt)月亮的代称。·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夕月◆(xyue)傍晚的月亮。唐·李白《怨歌行》:“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宋·苏轼《坤成节功德疏文》之七:“右伏以星火西流,方岁功之平秋,夕月既望,昭阴德之致隆。小蟾◆( xido chan)指月亮。以月中有蟾蜍,故称。宋·吴文英《霜叶飞·重九词》:“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宵晖◆(xido)本指月光,代指月亮。宵,夜晚;晖,光辉。唐·元稹《春》诗:“昼漏频如箭,宵晖欲半弓。”箭,指放在漏壶中刻有时辰的箭标。
●宵魄◆(xiop)月亮的异称。唐·韩愈《会合联句》:“夏阴偶高庇,宵魄接虚拥。”廖莹中注:“宵魄,谓月。”
●玄度◆(xuan du)月亮。汉·刘向《列仙传·关令尹赞》:尹喜抱关,含德为务,挹漱日华,仰玩玄度。”又指“佛法”,见该条。
●玄兔◆( xuan tu)指月亮。玄,幽远兔,指月。南朝宋·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秦娥于后庭。”李周翰注:“玄兔,月也。月中有兔,故以名焉。”唐·白行简《新月误惊鱼赋》:“柱影西南,尽迷玄兔;与波上下,难晦紫鳞。”宁调元《八月十五夜漫书一律》:“玉宇琼楼最高处,一天霾雾拨难开,衹怜玄兔千年冷,不见灵槎八月来。
●玄阴◆(xuan yin)指月亮。唐·柳宗元《天对》:“玄阴多缺,爱感厥兔。”唐·元稹《赋事九月尽》诗:“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又指阴气、幽暗。
●玄烛◆(xuan)指月亮。谓天空之明烛。三国·魏·曹丕《答繁钦书》:“白日西逝,清风赴闱,罗帷徒祛,玄烛方微。”
●瑶轮◆(youn)指明月瑶,美玉。明·夏完淳《大哀赋》“不意瑶轮无长炯之期,玉历有中屯之会。”
●瑶兔◆(yot)月亮的别称。唐·王勃《上明员外启》:侧闻金乌耸辔,俯圆燧而抽光;瑶兔浮轮,候方诸而吐液。”唐·黄滔《丈六金身碑》:“一夕雨歇天清,风微月明,瑶兔无烟,铜龙有声。”
●瑶月◆( yao yue)月的美称。唐·令狐楚还珠亭赋》:掩星彩,迷瑶月。”金·王庭筠《清平乐·应制》词:“琼枝瑶月,帘卷黄金阙。”
●夜光◆(ye guang)指月亮。以其间生辉照耀大地,故称。《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王逸注:“夜光,月也。”“死则又育”,谓月亮由圆到缺,直至晦日消逝,下月初复生,直到再圆。三国·魏·曹植《芙蓉赋》:“其始荣也,皎若夜光寻扶桑;其扬晖也,晃若九阳出旸谷。”旸◆(yng)谷,日出处。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筑圆邱以视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又为“萤火虫”及“珠宝”的别名,见各该条。夜明◆(ye ming)月亮的异名。明·张居正《郊礼新旧考》:“初建圜丘于大祀殿之南,每冬至祀天,夜明、星辰、风雷从祀。”
●夜魄◆(yep)月亮的异称。前蜀·韦庄《三堂东湖作》诗:“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仪景◆(yjng)指月亮。仪,通“娥”,指嫦娥。清·魏源《出都前夕步月下》诗:“仪景圆缺间,迹留影忽逝。”阴精◆( jing)指月亮。以其为太阴之精,故称。唐·李白《古朗月行》诗:“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阴兔◆(yint)指月亮。传说月中有玉兔,故名。北周庾信《佛龛铭》:“阴兔假道,阳乌回翼。”阳乌,太阳的异名。阴宗◆(yin zhong)月亮。月一名太阴,故称《淮南子天文训》:“月者,阴之宗也。”《礼记·月令》“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唐·孔颖达疏:“蔡邕云:‘日为阳宗,月为阴宗,北辰为星宗也。””北辰,即北极星。
●银蟾◆( chan)月的异名。唐·白居易《中秋月》诗:“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李中碧《思月句阳春游感旧寄柴司徒》诗之四:“红袖歌长金斝乱,银蟾飞出海东头。”金斝◆(ji),古酒器。
●银钩◆( yin gou)月初和月末的月亮。宋·李弥逊《游梅坡帝下杂酬》:“竹篱茅舍倾樽酒,坐着银钩上晚川。”
●银兔◆(ynt)月的异名。隋炀帝《望江南》:“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枝花。”唐·皮日休《醉中先起李戏赠走笔奉酬》:“麝烟苒苒生银兔,蜡泪涟涟赁。
●玉蟾◆( yu chan)月亮的异名,为玉蟾蜍之省称。神话谓月,故云。南朝·梁·刘孝绰《林下映月》诗:“柯半玉蟾,叶障金兔。”裛叶◆(yye),露湿的树叶。,沾湿。唐·李白《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唐·褚《月诗》:“星斗离披烟霭散,玉蟾蜍耀海东头。”
●玉蜍◆( yu chu)月的别称。明·徐复祚《红梨记·诗要》“天上玉蜍欣独占,河中匹鸟恨难招,何时琴瑟调。”鸟,指鸳鸯。
●玉杵◆(yuch)月亮的代称。因传说月中有白兔持杵捣药,故云。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又为山药的别名,见该条。
●玉弓◆(yu gong)弯月的喻称。唐李贺《南园》诗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明·杨慎《塞垣鹧词》:“秦时明月玉弓悬,汉塞黄河锦带连。”又喻妇女的小脚玉钩◆( yu gou)亦作“玉钩”。弯月的喻称。南朝宋鲍照《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唐·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诗:“倏忽城西邦,青天悬玉钩。”宋·张元干《花心动·七夕》词:“断云却送轻雷去,疏林外,玉钩微吐。”
●玉环◆( yu huam)圆月的喻称。以其似玉制的圆环,故称。唐。白居易《和栉沐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环。”金粟,桂花的喻称,谓高空的繁星似闪烁的桂花玉环,又为杨贵妃的小字。亦为莲花的异名。
●玉◆( yu jian)亦作“玉鉴”。本为镜的美称。又为皎洁月亮的喻称。,同“鉴”镜子。·梅尧臣《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仰头看见新鸿,形影双飞玉中。”金元好问《卫州赠子深节度》:“平分玉鉴渔村晚,四望黄云寡妇秋。”明·李维桢《日方升赋》:“代玉相摩,运璇穹而罔息。”
●玉娇◆(yji)明月的他称。宋·晏几道《清平乐》词:“艳歌更倚疏弦,有情须醉尊前。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玉镜◆(yu jing)明月的喻称。以其如晶莹光洁的圆镜一样明净,故称。元·许谦《题延月楼》诗:“崦嵫税驾红尘息,玉镜飞空天地白。”崦嵫,传说中的日落处;红尘,指日光。玉轮◆(yn)圆月的美称。因满月清辉,光洁如玉,其形似轮,故称。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玉轮涵地开,剑匣连星起。”宋·卢炳《水龙吟·赓韵中秋》词:“素娥睡起,玉轮稳驾,初离海表。”清·金农《中秋月玩月感作》诗:“世上浮飙与纤浪,不教阑入玉轮中。”
●玉盘◆( yu pan)明朗圆月的喻称。唐·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诗:“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宋·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元·侯克中《醉花阴》套曲:“玉盘光静,澄澄万里晴。”又喻明镜。
●玉魄◆(yup)月亮的别称。唐·春台仙《游春台》诗:“玉魄东方开,嫦娥逐影来。”明·何景明《十七夜月思》诗:“含颦回玉魄,扬采忆娥眉。”
●玉兔◆(yut)月的异称。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金乌,指太阳。唐·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玉团◆( yu tuan)明月的喻称。明·祝允明《八声甘州咏月》套曲:“论冬月辈加清耿,与冯夷六花争胜。玉团琼屑交映,占断了天地澄清。”琼屑,本指美玉颗粒,借指星星。玉◆(ywan)亦作“玉”。本指玉制的或其他精美的碗。椀,通“盌”、“碗”;借喻圆月。唐·韩愈《昼月》诗“玉盌不磨著泥土,青天孔出白石补。”
●玉羊◆(yu yang)月亮的别称。南朝·梁·刘孝绰《望月有所思》诗:“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一说玉羊为天狼星的别名。
●圆蟾◆( yuan chan)圆月的别称。唐·张碧《美人梳头》诗:“玉容惊觉浓睡醒,圆蟾挂出妆台来”朱·张先《凤栖梧》词:“明月不知花在否?今夜圆蟾,后夜忧风雨。”
●圆光◆( yuan guang)月亮,特指满月。唐·李白《古风》之二:“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明·刘基《过秦楼》词:“圆光易缺,急景难追。”又指佛家所谓的佛头部显现的圆轮金光。
●圆景◆( yuan jing)指月亮。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以繁。”南朝宋·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唐·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诗:“坐爱圆景满,况滋秋夜长。”圆镜◆( yuan jing)借指圆月。以其如圆形之镜,故云南朝·梁元帝《玄览赋》:“乍浮圆镜,时泛明珠。”
●圆魄◆( yuan po)月亮的别称。唐·张乔《对月》诗之一:“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宋·刘克庄《念奴娇》词:“天风浩动,扫残暑,推上一轮圆魄。”
●圆舒◆( yuan sh)圆月。舒,望舒,为月神驾车的御者,用为月亮的代称。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吐圆舒于东岳,匿丹曦于西岭。”丹曦。指太阳。
●圆影◆( yuan ying)指月亮。南朝·梁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方晖竞户入,圆影隙中来。”
●月桂◆(yue gui)月的异称。以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南朝·梁元帝《漏刻铭》:“宫槐晚合,月桂宵辉。”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诗:“长河上月桂,澄彩照亮楼。”又指岩桂,即木犀。亦喻登科。
●月轮◆(yuen)指月亮。以满月如轮故称。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围。”唐·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未央,汉宫殿名。月魄◆( yue po)月的代称。魄,本指月初生时或由圆转缺时的不明亮部分,亦泛指月亮。唐·高适《塞下曲:“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李商隐《无题二首》:“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月子◆(yuez)月亮。子,语助词,犹言月儿。宋·汪元量《湖州歌》之八:“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潮来。”宋·赵彦卫《吴中舟师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珠轮◆(zhun)圆月的喻称。唐·刘兼《晚楼寓怀》诗月沉江底珠轮净,云锁峰头玉叶寒。”玉叶,指月光下的树叶。珠球◆( zhu qiu)本指圆珠。亦为明的喻称。清林则徐《中秋嶰筠尚书招饮沙角炮台跳月有作》诗:“少焉云敛金波流,夜潮汹涌抛珠球。”
●坠兔◆(zhut)指落月。《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逡巡间,坠兔收光,远鸡戒晓。” 云气 【云气】
◆(yunq)天上的云彩与大地的烟在日、月光辉照耀下所形成之缥缈的各色薄雾。《庄子·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彩晕◆( cai yun)彩色云气。宋·苏轼《王维吴道子画》诗:“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寒霭◆( han ai)寒凉的云气。南朝·梁·何逊《赠王左丞僧孺》诗:“长上寒霭,晓树没归霞。”
●天波◆(tian)云气,以其似高空之微波,故云。唐·孟郊《立德新居》诗之三:“仰笑鹍鹏辈,委身扶天波。”唐·许学士《天关回到世吟》:“今日东归浑似梦,望崖回首隔天波。又喻帝王的恩泽,见“恩泽”条。
●夕霏◆(xfei)傍晚的雾霭,霏,飘荡的样子。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宋·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夕岚◆(xan)暮霭。傍晚山中的雾气。唐·王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残雨斜阳照,夕岚飞鸟还。”唐·孟浩然《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元·袁桷《复庵赋》:“前江右山,朝烟夕岚。”
●夕烟◆( yan)傍晚时的烟霭。亦指黄昏时的炊烟。高谢偃《高松赋》:“霏夕烟而暖景,度神而流音。”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烟霭◆( yan ai)云气。唐·岑参《车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烟霭吴楚连,船湖海。”《元次山集·寒亭记》:“若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山水。”
●烟霞◆( yan xia)云气。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吐吸烟霞,变炼丹液。”
●氤氲◆(yin yun)亦作“”,空中弥漫的云气。《易·系辞下》:“天地缊,万物化醇。”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诗:“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紫气◆(zYq)祥瑞的云气。多附会为帝王、圣贤和宝物出现之先兆。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兴风尘而殄悴。”《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晋书张华传》:“吴之未灭,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紫云◆(zyn)祥瑞的云气。《南史·宋文帝纪》:“◆(少常景平)二年,江陵城上有紫云。望气者皆以为帝王之符,当正西方。”唐·李白《古风》之三六:“东海泛碧水,关乘紫云。” 灾祸 【灾祸】
◆( zai hu)即天灾人祸《荀子·子道》:“故劳甚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失其义。”《汉书·郊祀志上》:“灾祸不至,所求不匮。”
●大谷◆(dj)巨大的灾祸。《左传·僖公十四年》:“
●期年,将有,几亡国。”期◆(j)年,一周年。《国语·晋语八》:“非死逮之、必有大咎。”韦昭注:“非常之祸。”又指大过错。见“过失”条。
●大虐◆( da nue)大灾。《书·盘庚中》:“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孔传》:“我股家于天降大灾。”孙星衍疏:“云殷降大虐者,谓先王时天降大灾也。”
●厄劫◆(eje)灾难。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女曰:自遭厄,顿悟大道。即奈何以衾之爱,取人仇怨?”
●厄难◆(nan)得难。晋·袁宏《后汉书·章帝纪上》:“臣初与官属三十六人在疏更遭厄难,今已五岁矣。”《周书·周惠达传》:“人生富贵、左右咸日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厄◆(z1灾难。清·顾武《孝陵图》诗:“何代无厄菑,神圣不。
●害咎◆(h灾祸。汉·焦赣《易林·履之泰》:“室蜂户,整我手足,得进止,为吾害咎。”晋·潘岳《离合诗:“蠲清吉德普。”
●祸◆(huo
●韩非子解老“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蚤,同“早”。祸殃◆( hud yang)灾难。《楚辞·章·惜往日》:“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再有。”
●害◆(jhai)灾祸。《后汉书·五行志六》:“人君改修其德,则咎害除。”
●咎患◆(jiu huan)祸患。汉·焦赣《易林·益之剥》:“风雨不博心,安匿无咎患。”《后汉书·蔡邕传》:“臣之愚冗,职当咎患。”
●悔◆(jihu)灾祸。灾患。汉·班固《奕旨》:“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虞仲信可喜。”三国·魏·康《幽愤》诗:“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生。”
●咎愿◆( jia te)灾祸。《汉书·序传下》:“◆(张汤)即成宠禄,亦罗咎慝。”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频厄运,载离咎慝。”慝◆(te),奸邪,灾害;频◆(ce),心有不悦而频皱眉,,通“蹙”,皱眉。
●咎殃◆(jiu yang)灾祸。咎,灾祸;与“休”相对;殃,祸殃。汉·刘向《烈女传·晋伯宗妻:“数谏伯宗,厚许毕羊,属以州犁,以免咎殃。”《汉书·外戚传下·中山卫姬》:“惧古人之祸败,近事之咎殃。”唐·杜甫《寄高使君岑长史》诗:“羁旅推贤圣,沉绵抵咎殃。”
●鞠◆( ju xiong)犹“鞠凶”。极大的灾祸。《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天不惠降此大戾。”毛传:“佣,均3鞠,盈;,讼也。”郑玄笺:“盈,犹多也。”马瑞辰通释谓“鞠”,为“穷”的假借字,穷,极之义;讻,即“凶”字;鞠讻,犹言极凶,与“大戻对文同义。《旧五代史·晋少帝纪五》:“旋属天降鞠凶,先君即世。”
●天祸◆( tian hud)上天降下的祸殃。《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晋·潘岳《寡妇赋》:“何遭命之奇薄兮,遘天祸之未悔。”遘,遭。宋·丁渭《丁晋公谈录》:“其宗即位,有彗见于东方…是天祸也。”
●天◆( tian shen)天灾。上天降的天祸,地震、洪水、天早以及不明原因的火灾等。《后汉书·安帝纪论》“推咎台衡,以答天眚。”《宋书·礼志一》:“况闻天眚将至,行庆乐之会,于礼乖矣。”
●天殃◆( tian yang)天降的灾祸。《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语》:“由是观之,天殃与上罚所以别者,阇与显耳。”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明·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失守》“天危社稷,烽火及甘泉。”
●衅祸◆(xin)祸乱衅,祸患。《宋书·谢晦传》:“凶狡无端,妄生衅祸。”
●衅孽◆(nnie)祸害。明·归有光《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之一》:“人主宴安之欲不生,而虑周于天下衅孽之萌,无所作矣。”《明史·周宗建传》:“此辈一叨隆恩,便思逾分,狎溺无纪,渐成骄恣,衅孽日萌,后患难杜。”
●凶阨◆( xiong)灾荒。《汉书·文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加以烦扰虖苛吏,拘牵乎微文,不得永终性命,朕甚闵焉。”阨,同“厄”,灾难。
●凶害◆(xiong hai)灾害。《书·汤诰》:“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茶毒。”亦可谓作恶之人。
●凶患◆( xiong huan)灾祸。《左传·成公十二年》:“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有,同危,备救凶患。”《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哲恤,则民不怠。”汉·郑玄注:“恤谓灾危相忧,民有凶患,忧之,则民不解怠。”解,通“懈”。《后汉书·张衡传》:“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则何陷于凶患乎!”
●凶荒◆( xiong huang)荒灾。《周礼·地官·遗人》:“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贾公彦疏:“凶荒,谓年谷不熟。”《晋书·食货志》:“夫百姓年丰则用奢,凶荒则穷匮,是相极之理也。”清·王士祯《居易录谈》卷中:“陕西西安等处地方,连岁凶荒,继以瘟疫,因而闾阎失业,渐至流移。”
●凶祸◆( xiong huo)犹灾祸。汉·王充《论衡·命义》:“随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纵情施欲而凶祸到。”《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太守乃自赍玺书至玄庐,曰:‘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书·谢晦传》:“鉴凶祸之无端,察贞亮之有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凡代人为文,皆作彼语,理亦然矣。至于哀伤凶祸之辞,不可辄代。”
●凶䘲◆( xiong jin)灾害。䘲,谓不祥之气。清·黃六鸿《福患全书·教养·立义冢》:“甚或年遭凶䘲,疠大作,骸枕藉道路,填委沟壑,而臭彻地天者。”
●凶困◆( xiong kun)灾难。灾荒。《后汉书·窦何传赞》:“上下嬖,人灵动怨。将纠邪慝,以合人愿。道之屈矣,代离凶困。”惛,糊涂;嬖,私爱。
●凶殃◆( xiong yang)灾祸。汉焦赣《易林·临之涣》:“饱食从容,书门上堂,不失其常,家无凶殃。”汉·王充《论衡·乱龙》:“禹铸金鼎象万物,以入山林,亦辟凶殃。”三国魏·曹丕《大墙上嵩行》:“我宝剑…白如积雪,利如秋霜,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
●凶灾◆(xiong zai)凶年灾祸。泛指灾难。《礼记·月令》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汉书。朱邑传》:“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离,通“罹”,遭受。宋·陆游《即席》诗之一:“村邻相乐君勿笑,要是安健无凶灾。”
●尤祸◆( you hu)灾祸。祸咎。尤,罪愆。《三国志·吴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论》:“◆(诸葛恪)矜已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灾害◆( zai hai)灾祸。《左传·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
●灾患◆( zai huan)祸难。《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汉·王充《论衡·讥日》“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若病死灾患。”
●灾戾◆(zai)灾祸。戾,罪戾。《汉书·食货志下》:“古者天降灾戾,于是平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后汉书·殇帝纪》:“夫天降灾戾,应政而至。
●灾殃◆( zai yang)灾祸。《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灾殃将及吏人,朕甚惧焉。”
●灾异◆(zaiy)灾祸。多指天灾,如水火旱灾、地震等等。《史记·儒林传·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汉书·宣帝纪》:“盖灾异者天地之变也。” 宰相 【宰相】
◆( zai xicng)本指掌握朝政的高级官吏,后专指协助帝王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称谓不尽一致。秦汉为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为大学士。但均可以“宰相”视之。《汉书王凌传》:“相,上佐大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和与之同级的重臣,异名较多。均与其显赫的权势有关。表正◆( bido zhang)衣,表率;谓以身为表率而正他人指宰辅。唐·元《投韩皋尚书左仆别制》:“况朝廷之,得不以年重居表正之地,以仪于百辟乎?”仪,表率、榜样。
●常伯◆( chang bo)皇帝左右的大臣。即“公卿”、“宰辅”之类。《书·立政》:“左右,常伯、常任。”孔颖达疏:“王之亲近左右,常所长票,谓三公也。”后作皇帝近臣泛称。鼎臣◆(ding chen)犹言重臣,即“公卿”之类的大臣。《后汉书·李膺传》:“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
●鼎辅◆(dngf)犹言宰辅、三公。《宋书·五行志四》:“是时贾后陷害鼎辅,宠树私戚。”
●衡◆(heng jun)喻相位。唐·韩愈《祭马仆射文》“度彼四方,孰乐可据?顾瞻衡钧,将举以付。”宋·王明清《挥尘录》卷三:“韩王以开宝六年八月免相,至太平天国六年九月如再秉衡。”
●衡宰◆( heng zai)指宰相。《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鼎◆( huai ding)指三公九卿等重臣。槐,三槐;鼎,鼎足;喻三公之位。《后汉书·方术传论》“故王梁、孙咸,应名图箓,越登槐鼎之位。”
●槐棘◆(1)喻公卿重臣。《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槐棘”为“公卿”之代称。南朝·梁·任昉《桓宣城碑》“将登槐棘,宏振朝纲。”
●槐铉◆( huai xuan)犹槐鼎。铉,举鼎器。南朝·梁·江淹《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臣以为槐铉之任,百王攸光。”凯元◆( kai yuan)指辅佐君主的大臣。凯,“恺”,指德才兼备的人。元,第一,大。三·魏·阮籍《咏怀》诗之三:“重华登庸,帝命凯元。鲍子倾盖,仲父佐桓。”元·耶律楚材《兰仲文寄诗二十六韵勉和以谢之》“凯元咸力,稷契各言忠。”
●南牙◆(nary)即南衙。指宰相。《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胡三省注:“南牙谓宰相,北门谓羽林诸将。”
●卿长◆(qing zhang)众卿之首。指宰相。唐·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韩皋)在顺宗、宗时出领藩方,入备卿长。”
●卿辅◆(qing fu)犹卿相。《晋书·温峤传》:“入作卿辅,出将三军。”宋·苏舜钦《乞纳谏书》:“此二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
●卿相◆( qing xiang)执政大臣。《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唐·社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
●卿宰◆( qing zai)犹卿相。《南史·文思远传》:“明士蓬头散带,终日酣醉,吐论纵横,唐突卿。”
●卿佐◆( qing zuo)指辅佐国君执政的大臣。《左传·昭公九年》:“君之卿佐,是谓股肱。”《国语·周语中》:“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姓矣乎?”晋·陶潜《与子俨等疏》“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三槐◆( san huai)三公的代称。三公,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历代所指不尽相同。《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故后以“三槐”代称“三公”晋·葛洪《抱朴子·备阙》:“故姜牙卖鱼无所售而见师于文武,蒋生慢于百里而独步于三槐。”《陈书·周迪传》:“位等三槐,任均四岳明王世贞《鸣凤记·花楼春宴》:“四关二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俦。”清·钱谦益《祖九诏》:“蔚矣三之事事业,再世有闻。”
●三台◆(san tai)本为星名,三公。《后汉书·杨震》“蛇蟺者,卿六仧之象也。数三。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高适《奉翻雎阳李太守》诗:“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元·无名氏《渔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转千,头直上打一轮皂盖,那其间谁敢道我负薪来。”清·陈梦雷《西洋贡狮子》:“叶梦兆三台之尊,入朝肃五坊之乐。”
●三铉◆( san xuan)喻三公。铉,举鼎器。《晋书·刘琨祖逖传论》:“励其贞操,契寒松而立节,咸能自致三铉,成名一时。”《南齐书·高帝纪》:“相国位总百辟,秩逾三铉。”商霖◆(shang Iin)大臣的誉称。《书·说命上》载,商王武丁任用贤相傅说时对他说:“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称其为商朝的济旱时雨。后以“商霖”称济世良臣。霖雨,大旱时的甘雨。唐·许浑《蒙河南刘大夫见示与吏部张公喜雪酬唱辄敢攀和》:“即应携手去,将此助商霖。”《宋史·张商英传》:“徽宗大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清·陈梦雷《哭范制台》诗之二:“却忆当年棨戟临,随车甘雨沛商霖。”
●上辅◆( shang fu)宰相的尊称。《元史·伯颜传》:“五年十月,诏为大丞相,加号元德上辅,赐七宝玉书龙虎金符,鐫刻如前。”
●上公◆( shang gong)①汉制,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清·袁枚《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时太尉邓彪以太傅录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②晋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晋书·职官志》:“晋初,以景帝讳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上衮◆( shang gun)指重臣、宰辅。衮,帝王和三公的礼服。《后汉书·优湛牟融等传赞》:“牟公简帝,上终上衮。”《周书·赵贵独孤信等传论》:“宏材远略,附风攀龙,绩著元勋,位居上衮。”《新唐书·窦怀贞传》“公位上衮,当思献可替否辅天子,而计校瓦木,杂厕工匠间,使海内何所瞻仰乎?献,指贤人。
●上司◆( shang sT)汉时对三公的称呼。后汉书·郎传》:“金精之变,责归上司。”李贤注:“上司谓司马也,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清·钱大《恒言录·士官》:“汉人称三公为三司。《后汉书·刘恺传》:今上司缺职,未议其人。又云:皆去宰相,复序上司。《杨震传》:吾蒙恩居上司’,皆谓三公也。”后泛指高级官吏。
●上台◆( shang tai)泛指三公、宰辅。三国·魏·阮籍《诣蒋公奏记辞命》:“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群英翘首,俊贤抗足。”《晋书·刘寔传》:“圣诏殷勤,必使是正位上台。”《南齐书·高帝纪上》:“太祖固辞上台,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唐·元稹《李愬妻韦氏封魏国夫人制》:“今愬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六迁重镇,名列上台。”
●上宰◆( shang zai)宰辅,重臣。晋·枣据《杂诗》:“昊寇未殄灭,乱象侵边疆。天子命上宰,作藩于汉阳。”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如纶如大君于号令之严;匪朴匪雕,上宰极司存之敬。”宋·曾巩《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衮衣备物,礼均上宰之崇;土宇分封,位列真王之贵。”清·顾炎武《感事》诗之三:“上宰承王命,专征指大江。”又指天帝,上天。见该条。
●上冢◆( shang zhong)指首辅,朝廷大臣。冢,大,居长。·宋祁《贺孔谏议上任启》:“干将沃若,或观上冢之容;粉米襜如,更重趋庭之训。”趋庭,指父教。
●师相◆( shT xiang)宰相的尊称。师,周太师的省称,相当后来的相。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主上每得四方美味新奇,必赐师相,无顷刻废忘。”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其所议婚姻事,可曲从师相之请,以成《桃夭》之化。”枢臣◆( shu chen)指宰相一类的重臣。宋。王禹偁《赠密直张谏议》诗:“先皇忧蜀辍枢臣,独冒兵戈出剑门。
●台臣◆(tai chen)指宰辅重臣。唐·韩愈《顺宗实录》五:“是以台臣庶官文武之列,抗疏于内方伯藩守亿兆之众,同词于外。”
●台鼎◆(tai ding)古称三公重臣。三台星成三阶◆(每台二星)3鼎有三足,故以台鼎喻三公。语本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三足。”唐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李公神道碑》:“俨然王公之量,郁有台鼎之姿。”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秀才本色基台鼎,元老深情托倡酬。”
●台斗◆(tai dou)比喻宰辅重臣。台,三台星◆(共六星,每台二星,成三阶);斗,北斗。唐·杜甫《送重表侄王评事使南海》诗:“及乎真观初,尚书践台斗。”明·李东阳《同年祭傅文穆公文》:“地极台斗,望隆冠绅。”
●台衡◆( tai heng)喻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构三星。皆位于紫宫帝座前。晋·陆机《赠弟士龙》诗之一:“奕世台衡,扶帝紫极。”唐·杨炯《为刘少傅等谢敇书慰劳表》:“臣等窃循愚蔽,谬荷恩施,或位联辅弼,职在台衡。”台阶◆( tai jie)指宰辅重臣。台,三台星,即泰阶,故称台阶。古人以为三台星为三公之象,故又以台阶喻宰辅重臣《后汉书·崔骃传》:“不以此时攀台阶紫闼,据高轩,望朱阙,夫欲千里,而咫尺未发,蒙窃惑焉李贤注:“三台谓之三阶,三公之象也。”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一百韵》“宫禁经纶密,台阶翊戴全。”
●台司◆(tais)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司,三司◆(司徒、司空、司马)的简称。羊祜《让开府表》:“臣昨出,优闻恩诏,拔臣使同台司。”李善注:“台司,三公也。”唐·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
●元臣◆(yuan chen)重臣。大臣。元,大。唐·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当藩垣屏翰之任,有弓矢铁钺之权,皆国之元臣,天子所左右。”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明·张居正《徐存斋七十寿序》“公位为元臣,齿为元老。”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东南再造,悉畀元臣。”
●元辅◆( yuan fu)辅佐帝王之大臣元,第一,首。汉·蔡邕《太傅祠前铭》:“七受八命,作此元辅。”《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正体毓德于少阳,王宰宣哲于元辅。李善注引班固《涿邪山祝文》:“将军,大汉元辅。”唐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五十韵》:“每觉升元辅,深期列大贤。”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巨清开国元辅,在汉臣中,必首推范文肃公文程。”
●元僚◆( yuan li)重臣,贤佐。《南史·庾杲之传》:“盛府元僚,实难其选。”宋·岳珂《程史·周益公降官》“惟光宗兴念于元僚,亦屡分于阃寄。”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披褐陈王道,须委任元僚绝纷扰。”清·陈维崧《贺新郎·为冯躬暨催妆》词:“火城才散朝回骑,恰元僚、赭袍棒出,宸章新赐。”
●元相◆( yuan xiang)指丞相。以其居群官之首,故称元,首。《资治通鉴·晋咸安二年》:“元相之重,储傅之尊。”元宰◆( yuan zai)即丞相。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于尚父,中铉继踵乎《周南》。”
●岳牧◆(yuem)泛称封疆大吏,国家重臣。为尧舜时四岳十二牧之省称。语本《书·周官》:“日唐虞稽古,建官为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史记·伯夷列传》“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宋·范仲淹《青州谢上表》:“海岱之区,地望攸重;岳牧之任,邦选甚隆。”
●岳镇◆(yue zhen)本指高山耸峙,亦指封疆大吏。以其象四岳耸峙,坐镇边疆,故称。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岳镇阙而不知所取,台省空而不知所求。”唐·韩愈《咏雪赠张籍》诗:“未能裨岳镇,强欲效盐海。”又指四岳名山。
●宰弼◆( zai bi)宰辅。唐·李德裕《让官表》:“臣顷居宰弼,获戾于时,既望以怀沙,甘赴湘而溺死。”唐·康骈《剧谈录·龙待诏相笏》:“愚之所识处士丁重,善于相人吉凶,屡有奇验。于都尉方判盐铁,频有宰弼之耗……问之曰:所见如何?’重曰:‘入相必矣,兼在旬月之内”
●宰栋◆( zai dong)犹宰相。《周书·武帝纪上》:“履端开物,实资元后;代终成务,谅惟宰栋。故周文公以上圣之智,翼彼姬周,爱作六典,用光七百。”
●宰辅◆(zif)辅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汉·王符《潜夫论·本政》:“周公之为宰辅也,以谦下士,故能得真贤。”《宋书·隐逸传·陶潜》:“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祝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宰衡◆( zai heng)《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高庙,加安汉公号日宰衡”颜师古注引应曰:“周公为太宰,伊尹为阿衡,采伊周之尊以加莽。”后以指宰相。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唐·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赖得契宰衡持钓慰风俗。”宰政◆( zai zheng)犹宰执。《新唐书·李适之传》:“适之惧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职,以太子少保罢,欣然自以为免祸。”
●宰执◆(zizh1)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唐·陆龟蒙《自怜赋》:“丞相府不开,平津阁不立,布衣之说无由自通乎宰执。”朱·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内》“外廊横门北去百余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
●冢臣◆( zhong chen)大臣;朝廷重臣。冢,大,居首。汉·马融《忠经·冢臣》:“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清·吴伟业《雕桥庄歌》:“同是冢臣恩数异,伤心非复定陵年。”
●冢司◆( zhong)丞相的别称。南朝·梁·任肪《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今兹首夏,将亚冢司。”李善注:“《梁书》曰:天监元年,云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唐独孤及《送江陵全少卿赴府任》诗:“家司方慎选,剧县得英髦。”《旧唐书·宗璟传》:“遂使再升台座,三入冢司,进阶开府增封本郡。”
●宗相◆( zong xiang)与帝王同宗族的宰相。宋·王境《唐语林·补遗三》:“大中十二年,李卫公谪崖州。历宣懿两朝无宗相。至乾符二年,李蔚为相,俄罢去。历乾符……悉无宗相,而宗室陵迟尤甚。” 早晚 【早晚】
◆( zdo wan)早晨和晚上的合称。亦有迟早、何时、多久之义。
●旦夕◆( dan)朝夕,指早晚之间。日常。《汉书·哀帝纪》:“旦夕奉问起居。”《史记·刺客列传》:“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南史·陶潜传》:“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旦昔◆(danx)犹言旦夕、朝夕;日常。昔,夜,通“夕”。《管子·小匡》:“旦昔从于此。”尹知章注:“旦昔,犹朝夕也。”
●昏晓◆( hun xido)犹朝夕。《南齐书·东昏侯纪》宣德太后令:“干戈噪,昏晓息。”唐·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卯面◆(mao you)早晚。卯,卯时◆(早七、八时)早晨;酉,酉时◆(晚六、七时),傍晚。宋·苏辙《新桥》诗:“病夫最与民同喜,卯匆匆无复忧。”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见安身精神比杏桃,相公如何共卵酉?”
●夙夕◆(sx)早晚;日夜。未·孔平伸《孔氏谈苑·宋郑公为国惜体》:“陛下所问,皆臣等夙夕谋之事。”明·沈德符《野获补遗·畿辅·元夕放灯》:“仰惟祖宗创建守成之艰,夙夕竞惕,一遵成宪,以抚天下。”
●夙宵◆( sa xido)日夜;朝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盾◆(cu),放置。《宋书·孝武帝纪》:“夙宵寅想,永怀待旦。”明·张居正《再谢御书疏》:“臣敢不景行前修,对扬休命。孜孜纳诲罔少懈于夙宵;汲汲求贤,式钦承平德意。”亦谓日夜从事。
●夙夜◆(sye)夙,早;夜,晚。如:夙兴夜寐。连用即早晚或朝夕。《书·尧典》:“夙夜惟寅。”孔传:“夙,早也;言早夜敬思其职。”《诗·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汉·桓宽《盐铁论·剌复》:“是以夙夜思念国家之用,寝而忘寐,饥而忘食。”唐·柳宗元《为刘同州谢上表》:“庶当独精运力,夙夜衹勤,上奉雍熙,旁流恺悌。”
●宿夜◆(sye犹夙夜。早。《管子·藏》:“渔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出者,利在水也。”《汉书·哀帝纪》:“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皇宁息。”又指隔夜。
●宵晨◆(xiao chen)夜晚和早晨。晋·陶潜《与段晋安别》诗:“负杖游从,淹留忘宵晨。”又《自祭文》:翳翳柴门,事我宵晨。”
●宵◆(xiao gan)犹日夜。旰,晚。清·蒲松齡《聊斋志异·颜氏》:“生叔兄尚在,见弟如冠玉,甚喜,晨夕惶顾之,又见宵旰攻苦,倍益爱敬。”又指“帝王”,见该条。宵夙◆(xido su)犹日夜。晋·葛洪《抱朴子·臣节》“专诚祗栗,恒若天威之在颜也:宵夙虔竦,有如汤镬之在侧也。”汤镬◆(hu),烧有开水的大锅,为古代残酷的刑具。
●晓夕◆(xido)朝夕、早晚。《后汉书马授传》:“欲间伯春它否,不能言,晓号泣,婉转尘中”《颜家训·序致》:“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
●昕夕◆( xT)早晚,朝暮。,日将出。黎明;夕,。明·唐肃《日观赋》:“且臣闻日者众阳之宗,大君之象,出入以时,听夕靡爽。”靡爽,不差。
●寅夕◆(yn)犹朝夕。寅,为日出之时,指早晨。唐高彦休《阙史·杨江西及第》:“◆(濮阳)尽驱所行,置于庠序命江西寅夕与同处。”
●朝暮◆( zhao mu)早晚。《周礼·春官·世妇》:“大丧,此外内命妇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罚之。”莫,“暮”本字。宋·范成大《甲辰除夜吟》:“瓶花开落纪春冬,窗纸昏明认朝暮。”
●朝夕◆( zhao)早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诗·小·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士。”蚤莫◆( zdo mo)早晚。蚤,同“早”;莫,同“暮”。《礼记·曲礼》:“传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待坐者请出矣。” 战车 【战车】
◆( zhan che)古代用以作战的车,起于殷,盛于春秋战国。每辆车配有一定数量的将士。春秋战国时以战车数量衡量一国之兵力和国力。《战国策·秦策一》:“战车万乘,奋击百万。”另有为攻城,突击之战车,装有防护设备,如蔽于木板,蒙于生牛皮,等等。
●兵车◆( bing che)战车。古之兵车与今之战车大不相同。清·顾炎武《日知录·小人所》谓:“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左传·襄公十年》:“子产闻盗,为门者,它群司,闭门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庀◆(p),同“庇”,保护
●长毂◆( chang su)兵车。本指车轮中心承轴的部分,指代车。《左传·昭公五年》:“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起武怒,以大耻。”《晋书·李玄圣传·述志赋》:“将朱旗以启路,驱长毂而迅征。”
●驰车◆(chche)古代战车。《孙子·作战》:“凡用兵……杜牧:“轻车乃战车也,古者车战。驰车,轻车也。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注:“曹公曰:
●大戎◆( da rong)兵车。作冲锋陷阵之用,亦名元戎。《史记·三王世家》:“虚玉府之藏以赏元戎”裴骃集解:“《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韩婴《章句》曰:‘元戎、大戎,谓兵车也。”又为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或古族名。
●鞰◆( fen wen)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于攻城。《孙子谋攻》:“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櫓较。”橹,大盾牌。唐·杜牧注:“,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所谓木驴是也。”革车◆(ge che)古代的一种战车。革,皮革。用皮革围在车的四周,以防矢石。《孟子·尽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赵岐注:“革车,兵车也。”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梅尧臣注:“驰车,轻车也;革车,重车也,凡轻车一乘,甲士步卒二十五人。重车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举二车各千乘,是带者十万人。”叶大庆《考古质疑》卷二:“古者,车兼攻守;合而言之,皆革车;分而言之,革车,又曰轻车、重车。”翔车◆(peng che)古代的一种战车。《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乃使李客江都人救赫陈喜作棚车镞矢。”
●轻车◆(qing che)古代的一种战车,较轻捷,便于驰骋《周礼·春官·车仆》:“轻者之萃。”郑玄注:“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国策·齐策一》:“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耀车◆( xi che)古之兵车。船,屯守。《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惧二子之怒楚也,使车逆之。”逆,迎。
●小戎◆( xido rong)周代兵车的一种。《诗·秦风·小戎》:“小戎伐收。”郑玄笺:“此群臣之兵车,故日小戎。”孔颖达疏:“先启行之车谓之大戎,从后者谓之小戎。”《国语齐语》:“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可帅之”韦昭注:“小戎,兵车也,此有司之所乘,故日小戎…古者戎者一乘,步卒七十二人,今齐五十人。”
●云车◆(yun che)古代战车,楼车,上设望楼作瞭望之用。因其高,故言云。《后汉书·光武帝纪》:“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
●传乘◆( zhun sheng)古代兵车。乘◆( sheng),车,车一辆。《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院,如轺车,驾二。…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 战船 【战船】
◆( zhan chuan)古代用于作战的船,上张有木板,以作防护。《通典·兵二》:“鼓三通鸣,大小战船以次发。”
●兵船◆(ding chuan)战船。《旧唐书·刘仁轨传》:“然后分兵据险,开张形势,飞表闻上,更请兵船。”
●船舰◆( chuan jian)战舰。《三国志·吴·周瑜传》:“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南史·陈纪上》:“帝督兵疾战纵火烧栅,烟尘涨天,齐人大溃,尽收其船舰。”
●舸舰◆(ge jian)大战船。《南史·梁纪》:“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装舸舰,旬日大办。”又后指大船,见“船舸船◆(gex)战船。《南齐书·王敬别传》:“敬则与羽林监陈显达,宁朔将军高道庆乘舸于江中迎战,大破贼水军,焚其舟舰。”
●海䲡◆(hai qiu)战船。本为脊鲸,以其名战船,极言其迅猛势强。宋杨万里《海䲡赋》:“未几,海䲡万艘相继突出而争雄矣,其迅如风,其飞如龙。”《宋史·虞允文传》“官军亦以海䲡船冲敌舟,皆平沉。”
●蒙冲◆(meng chong)亦作“艨艟”。古代战船。《释名释船》:“狭而长日艨冲,以冲突敌船也。”《后汉书·祢衡传》:“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胡三省注:“杜佑曰,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肯,两厢开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旧五代史·贺瓌传》“以艨艟战舰扼其中流。”
●三翼◆(san yi)古战船。谓分大、中、小三种。《文选·张协·七命》:“尔乃浮三翼,戏中沚。”李善注:《越绝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日:“大翼一,长十丈;中翼一首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后诗文多以指轻舟。见“船”条。
●师船◆(shT chuan)兵船,兵舰。师,军队。清·林则徐《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至省河有府厂、运厂两处,均系承造师船之所。”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道光朝,英夷横海上,师船游弋闽浙诸洋面。”
●师舶◆( bo)犹师船,指兵船。清·马建忠《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中国自古以海洋为大防,自轮舟制兴,海外数万里之国,莫不以师舶梭巡我海疆。”
●水车◆( che)古代战船,以一种车叶搏水,使之前进。《南史·徐世谱传》:“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又指轻舟,见“船”条。
●水龙◆( shui long)指水军的战船,谓其在水中驰骋如龙。三国吴时童谣曰:“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其后晋王濬以舟师直入建业,灭吴。后因以水龙为战船的别称。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水龙竞双刀之势,步奇陈四分之威。”奇,通“骑”,骑兵。
●舟舰◆( zhou jian)战船。《梁书·文帝纪·承圣二年诏》“江湘委输,方船连舟;巴峡舟舰,精甲百万,先次建业,行实京师。” 栈道 【栈道】
◆( zhan dao)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桥连接而成的一种通路。《战国策·秦策》:“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汉·张良传》:“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之,去,到。颜师古注:“栈道,阁道也。”
●划道◆( chan dao)即栈道。划,通“栈”《史记·田叔列传褚少孙论》:“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划道近山。”张守节正义:“行谷有栈道也。”
●阁道◆(ge dao)栈道别称。三国志·蜀志·魏延传》:“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水经注·沔水》:“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危◆( wei zhan)高而险的栈道。《宋史·孙长卿传》“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明·何景明《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六:“改辙上危栈,登兹千仞冈。”林纾《题画》诗之一:“危栈黏天路不分,鞭丝帽影印斜。”
●云栈◆(yun zhan)高入云霄的栈道唐·白居易《长恨歌》:“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萦纡◆(yngy),环绕曲折;剑阁,即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
●栈阁◆( zhan ge)即栈道。《后汉书·隗嚣传》:“白水险阻,栈阁绝败。”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黔县山水记》:“凿石为门,开一径,仅通人,右绝处,横贯木,置板以行,栈阁。”
●栈径◆( zhan jing)栈道。北周·王褒《上庸公陆腾勒功碑》:“巫峡使君之滩,沦波洽没;建平督邮之道,栈径威纡。”栈路◆(zhan)栈道。《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宗淳化五年》:“初,朝廷深以栈路为忧,正等力战破贼,自是阁道无壅,王师得以长期而入。” 战争 【战争】
◆( zhan zheng)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或集团之间,矛盾激化到难以调合时的武装斗争,是解决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在阶级社会里是阶级矛盾难一调合的一种表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
●兵尘◆( bing chen)兵马行进所激起的烟尘。亦借指战事。元·麻革《晚步张巩田间》诗:“兵尘何朔迷归途,惆怅平沙送夕晖。”明·李东阳中秋独坐》诗:“战后兵尘新恨满,别时儿女旧愁空。”
●兵刀◆(bing dao)本指武器,借指战争。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汉皇软弱;兴心闹,惹起那五处兵刀,并董卓,诛袁绍。”又指“兵器”,见该条。
●兵戈◆(bing ge)本指兵器,借喻战争。汉·赵《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欲兴兵戈,以诛暴楚。”《后汉书独行传·谯玄》:“时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学业。”《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清·周亮工《即席次韵赠信州周公鼎》诗:“兵戈十载后,穷巷远游人。”又指“兵器”,见该条。亦指军队。
●兵革◆(bing ge)本为兵器和甲胄的总称,借指战争。《诗·郑风·野有蔓草·序》:“君子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陈书·虞寄传》:“且兵革已后民皆厌乱。”宋·苏轼《策略一》:“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典故》:“崇祯末,兵革扰乱。”又借指武器军备。兵火◆( bing huo)指战争、战火。清·洪升《长生殿·弹词》:“长安兵火之后,不知光景如何?”
●兵甲◆( jia)借指战事、战争。《战国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明·高启《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诗:“迩来此地有兵甲,风景颇似当年愁。”本指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军备,见“兵器”条。
●兵戎◆( bing rong)指战争。戎,军队、军事。《史记历书》:“秦灭六国,兵戎极烦。”三国·魏·曹丕《禁复私仇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宋·王安石《河北民》诗“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亦指武器。如:兵戎相见。
●兵事◆( bing shi)战事,战争。《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王)乃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万民苦于兵事,逃亡必众。”
●兵燧◆( bing sui)犹“烽燧”。古代边境报警燃烧的烟火。燧,烽火。借指战乱。清·龚自珍《平均篇》:“至极不祥之气,郁于天地之间,郁之久乃必发为兵燧,为疫疠,生民噍类,靡有孑遗,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王运《李仁元传》:“江西院司知兵燧日远,因议转饷。”噍类。指尚生存的人。噍◆(j),嚼,吃东西。
●兵役◆( bing)本指当兵服役,借指战事,战争。《后汉书·质帝纪》“兵役连年,死亡流离。”宋·叶适《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其在袁州,开禧兵役猝起。”
●兵战◆( bing zhan)犹战争;作战。《管子·霸言》:“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之,故王之。”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之铭序》: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
●刀兵◆( dao bing)指战争。唐·杨巨源《失题》诗:“山河空道路,蕃汉共刀兵。”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可将十五城与我为寿,免两国之刀兵。”清·杜《悲哉行赠余子生生》:“悲哉余生,遭世之乱,不在于刀兵水火,而在于斯人之喜怒哀乐皆失其正而倒用其情。”又泛指“武器”,见该条。烽鼓◆( feng gu)本指烽火与战鼓,借喻战争。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烽火◆(feng hud)古代燃烽火以报警,指战争、战乱。唐·杜甫《春望》:“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干戈◆(gan ge)本指兵器,借指战争。如:化干戈为玉帛。《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备,《韶》《夏》作,则文儒起。”宋王安石《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清·黄宗楷《ㄑ人境庐诗草>跋》:“今海内鼎沸,干戈云扰。”
●师旅◆(sh)本为古代军队编制,亦指军队,又借指战争、战事。《汉书·昭帝纪赞》:“承孝武奢侈余敞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魏书·安丰王延明传》:“频经师旅,人物凋敝。”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天衢尚梗,师旅方殷。”天衢,京都的道路;梗,阻塞。指国家仍在战乱之中。 长子 【长子】
◆( zhang)大儿子。古代亦可指长女。旧时王侯将相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享有种种特权。《墨子·节葬下》:“昔者越之东,有较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
●大男◆( da nan)长子。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羡严中丞》“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元子◆( yuan)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亦泛指长子。书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诗·鲁颂·宫》:“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朱熹集传:“叔父,周公也;元子,鲁公伯禽也。”唐·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翰,国朝左侍极兼宰相信之玄孙,临汝令秘之元子。”冢嫡◆( zhong1)嫡长子。冢,大。《晋书·吕纂载记》:臣虽年长,陛下为国家之冢嫡,不可以私爱而乱大伦。”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三》:“夫子纠桓公,皆公之庶弟,而非冢嫡,各因畏祸而出奔。”
●冢適◆( zhong)冢嫡,即嫡长子。適,同“嫡”。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无冢適,有宠子五人,无適立焉。”《晋书·李雄载记》:“李骧与司徒王达谏曰:‘先王树冢適者,所以防篡夺之萌,不可不慎。”冢息◆( zhong)长子。冢,大;息,儿子。《新唐书方技传·桑道茂》:“李鹏为盛唐令,道茂曰:君位止此,而冢息位宰相,次息亦大镇,子孙百世。”
●冢子◆( zhong)长子。冢,大。《礼记内则》:“父没母存,冢子御食。”郑玄注:“御,侍也,谓长子侍母食也。”《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姿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子。”唐·骆宾王《代李敬业檄天下文》:“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宋·陈亮《先祖府君墓志铭》:“是生我祖,讳益,字进之,为冢子。”又指嫡系继承人。 丈夫 【丈夫】
◆( zhang)妇女称已经同自己结婚的男子。古时亦通称成年的男子。《水浒传》第十七回:“只见老婆问道:丈夫,你如何今日这般嘴脸?”
●夫君◆(fjun)旧称丈夫。唐·高骈《闺怨》诗:“人世悲欢不可知,夫君初破黑山归。”唐·赵鸾鸾《云鬟》诗:“侧都斜插黄金凤,妆罢夫君带笑看。”
●夫宣◆( shi)指丈夫。汉·刘向《烈女传·宋鲍女宗》:“贞顺,妇人之至行也。岂以专夫室之爱为善哉!若其以淫意为心而扼夫室之好,吾未知其善也。”
●夫婿◆(fx)旧称丈夫。古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李朝威《柳毅传》:“为夫婿所薄,舅姑不怜,以至于此。”唐·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夫主◆(fu zhu)丈夫。旧时丈夫为一家之主,故云。《后汉书·列女传·班昭》:“正色端操,以事夫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
●夫子◆(fzY)称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去到你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又指“老师”,见该条。亦指学者或敬称男子。
●藁砧◆(gao zhen)旧指丈夫。藁砧是铡草用的垫具,因铡草时用铁◆(铁即铡刀),而铁与夫同音,故藁砧借指丈夫。唐权德舆《玉台休》诗:“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稿椹◆( zhen)喻丈夫。稿,稻草;椹,通“砧”,砧版。均古时行斩刑时用具。行刑时将草席铺在砧版上,将人头按下,以铁斩之。周祈《名义考》卷五:“古有罪者,席稿伏于椹上,以铁斩之;言稿椹兼言铁矣。‘铁夫同音,故隐语稿椹为夫◆(丈夫)也。”故以稿椹隐喻丈夫《古乐府》“稿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竞乐府古题要解·稿砧今何在》:“稿砧,铁也问夫何处也山上复又山’,重山为‘出字,言夫不在也。何当大刀头’,刀头有环,问夫何时当还也。‘破镜飞上天,言半月当还也。”
●汉子◆(hanz)俗称丈夫。《聊斋志异·小翠》:“姑不与苦争,汝汉子来矣。”对男子的俗称。
●郎伯◆( lang bo)郎、伯,均为男子的一种美称。古时妇女对自己丈夫也称为郎伯。唐·杜甫《元日寄韦氏妹》诗:“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
●郎君◆( lang jun)妇女称丈夫或爱恋的人为郎君。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仪。”
●良人◆( liang ren)指丈夫。《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心餍酒肉而后反。”餍◆(yuan),饱饮饱食;反,返。又指“美人”、“好人”、“善人”“平民”。
●玉郎◆( yu lang)旧时女子对自己丈夫或情人的爱称。牛峤《菩萨蛮》词:“门外雪花飞,玉郎犹未归。” 帐幕 【帐幕】
◆( zhang mu)营帐,帐篷。亦指帐帷。张挂或支架起来用以遮蔽的叫“帐”;悬空平遮在上面的叫“幕”。用布帛或毡革制成。用途不同,质料各异因而有些异名。唐·雍陶《赠金河戍客》诗:“戍远旌幡少,年深帐幕低。”唐·李宣远《塞下曲》:“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慕帷◆( mu wei)帐幕。南朝·宋·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幕帷兰甸,画流高升,分庭荐乐,折波浮醴。”幕帝◆(muyi)帷幕;帐幕。《宋史·职官志四》:“宴享宾客,供幕帟、茵席。视其敝者移少府军器监修焉。”明沈德符《野获编·外郡·州》:“幕帟遍野,声乐震天。拼帏◆(ping wei)帷帐,帐幕。《敦煌曲子词·竹枝子》:“罗幌尘生,帏悄悄。”又《拜月亭》“倚帡帏坐,泪流点滴。”
●帷幔◆( wei man)帐幕。一般设在室内大堂门窗等处。《后汉书·臧洪传》:“绍盛帷幔,大会诸将见洪。”《宋史王渊传》:“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
●帷幕◆( wei mu)亦作“帷”。帐幕。围在四周的叫帷。汉·刘向《说苑·政理》:“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唐·白居易《牡丹芳》诗:“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模垂阴凉。”
●帷幄◆( wei wo)帐幕。多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幄,用布帛或毡革四合象房室的叫“幄”《史记·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汉书·张良传》:“运筹策惟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之功也。”又指室内悬挂的帐幕,惟幔。
●帏幄◆(ew)帏幔,帐幕。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绣帏幄,涂屏错跗。”唐·白行简《三梦记》“望其中堂,若设燕张乐之为,左右廊皆设帏幄。”
●帏帘◆(weiy)指帐幕。《魏书·李孝伯传》:“况先臣在蒙委任,运筹帏帟,勋于中,声传于外”清·王士祯《居易录》:“母悦其美艳柔顺,许之。奁具帏帟之属,咄嗟备陈于室。”
●幄幕◆(wom)帐幕。《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严以幄幕九张行。”杜预传:“幄,军旅之帐。”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石油)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幄皆黑。”清·方苞《左忠毅公遗事》:“史可法)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体,而自坐幄幕外。”
●幄帟◆(wy)泛指篷帐。《新唐书·魏少游传》:“少游大为殿宇帟,皆象宫阙。”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开时,土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笙歌之声相闻。”
●幕◆(ym)帐幕。帟,本指平幕,又泛指帐幕。晋左思《蜀都赋》:“将饷獠者,张帟幕,会平原,酌清酤,割芳鲜。”獠◆(lio),夜间打猎。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六“宋子京修《唐书》,尝一日逢大雪,添帟幕,燃椽烛一,秉烛二,左右炽炭两巨销。”
●帐房◆( zhang fang)军帐、营帐、帐篷,亦为帐幕。以其象棚房一样,故称。《说岳全传》第十二回:“且说那梁王与岳飞立了生死文书,心里就有些慌了,即忙回到帐房之中。”清昭梿《啸亭续录·御营制度》:“外八旗各设帐房,专委官兵禁止喧哗。”又旧指管理财物出入的处所或工作人员如帐房重地,帐房先生。
●帐幔◆( zhang man)帷幕。幔,作为覆盖用的成块幕布。《三国志·吴志·孙坚传》:“施帐幔于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公仇称),官属并会。”《资治·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刘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先耀目,往会之。”帐帷◆( zhang wei)犹帐幕。张挂或支架起来用以遮蔽的布篷叫帐,挂在四周上方的叫帷。三国·魏·曹植《望恩表》:“欲遣人到邺,市上党布五十匹,作车上小帐帷。”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羊虎》:“辎毂击,帐帷蔽天。”
●帐帟◆( zhang yi)帐幕。《新唐书·百官志三》:“《守宫署)掌供帐帟。”宋·梅尧臣《送宋中道朝陵仍于西都省亲》诗:“汉殿拜衣冠,魏台严帐帟。” 朝日 【朝日】
◆( zhao ri)早晨的太阳。朝,早晨。汉·蔡邕《协和婚赋》:“辉似朝日。”
●初日◆(chur)刚出的太阳。南朝·梁·何逊《晓发》诗:“早霞丽初日,清风消薄雾。”唐·虞世南《初晴应教》诗:“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当初日东升,人家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
●初暾◆( chu tun)犹初日。暾,刚出的太阳。唐·韦元旦《早朝》诗:“挈壶分早漏,伏楹耀初暾。”清·王夫子《南岳赋》:“拂车辙于层峦,观初暾之轮囷。”
●初阳◆( chu yang)朝阳;晨辉。唐·温庭筠《正见寺晓别遮》词:“叶上初阳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生公》诗:“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宋·周邦彦
●初昕◆( chu xin)刚要升起的太阳。昕,将出的太阳。南朝·梁·沈约《阻雪连句遥赠和》:“初逸翩举,日昃驽马疲。”
●亭瞳◆(ting tong)旭日。曈,太阳初露。唐·冯宿《初日照水池赋》:“日生东方,冰满池塘,以涸沍之寒质,承亭曈之晓光。”
●幽阳◆( you yang)初升的太阳。因阳光微弱,故云。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一:“微月生西海幽阳始化生圆光正东满,阴魂已朝凝。”又指月亮。
●朝阳◆( zhao yang)早晨的太阳。晋·潘岳《籍田赋》:“若湛露之唏朝阳,众星之拱北辰也。”湛露,清露;晞,晒干;拱,围绕;北辰,北极星。 诏令 【诏令】
◆( zhao ling)古代皇帝以诏书的形式所下达的命令。帝王下达命令的文书有多种,诏书为其中之一。这里把一切皇命都当成诏令的异名列出,其实质是相同的。
●宝命◆(bao ming)诏令的尊称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四时序则玉烛调于上,三才协则宝命昌于下。”三才,指日、月、星。又指“天命”,见该条。
●宸涣◆( chen huan)君命;皇帝的诏旨。涣,涣汗,指帝王的号令。唐·司空图《复安南碑》:“诏命将临,俄有麾城之捷;遽收宸涣,仍降优恩,重委缉绥,更恢经略。”明·何景明《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一:“承明播宸涣,西适蛮夷州。”宸纶◆( chen lun)帝王的诏书、制令。明·张居正《答陈松谷相公》:“谢疏已如命封进,旋奉宸纶眷誉,书之史册,焜耀百矣。”
●宸命◆(chen ming)圣旨皇帝的委命。宋·秦观《贺吕相公启》:“伏审光膺宸命,显正台司,凡在生成,举司蹈。”抹◆(bian),鼓掌。
●丹纶◆(dann)帝王的诏令。清·张廷玉等《上明史表》:“伏以瑶图应运,丹纶竹素之道;雒鼎凝庥,玉局理汗青之业。”
●丹诏◆( dan zhdo)帝王的诏书,以朱笔书写,故称。唐·韩《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御》诗:“身著紫衣趋阙下,御丹诏出关东。”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生承命,四体惊悚,若奉丹诏。”
●帝纶◆(din)皇帝的诏令。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丝纶,古系印的青丝带,为高级官吏所佩带,指代权力。又为“经纶”,指谋略、规划,等等。唐·王勃《春思赋》:“朝升玉署调天纪,夕憩金闺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诗:“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明·王世贞《太保刘文安公挽诗》:“帝纶昭似日,云锦烂生花。”
●帝宣◆(duan)帝王的敕令。元·关汉卿《新水令》套曲:“玉兔鹘牌悬,怀揣着帝宣,称了俺男儿深愿”又指少昊氏,即朱宣。
●凤诏◆(feng zhdo)诏书。晋·陆翙《邺中记》:“石季龙◆(虎)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风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
●嘉诏◆(jia zhao)敬称诏书。三国·魏·曹植《应诏》诗:“嘉诏未赐,朝觐莫从。”《晋书·王敦传》:“近有嘉诏,崇兄入命。”
●奎墨◆(ku1mo)御书,诏书。宋·刘克庄《满江红·再和徐使君》词:“奎墨西来,落笔处,亲蒙天笑。”
●奎札◆(ku1zha)诏书美称。奎,奎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其形象字的笔画,常用以美称帝王书画文字;札,古代用以刻写的木片,指代文书。宋·岳珂《史·郑少融迁除》:“奎札付中书,曰:‘赏功迁职,不以滥予。”又《愧郯录·改易职事官名称》:“神宗忽降奎札曰:‘朝廷官称避守臣私讳,于义未安,宜不行。”
●纶◆(nf)皇帝诏令。纶,印绶;绰,粗绳索,喻纲要。语出《礼记·缁衣》:“王言如纶,其出如绰。”后因称皇帝诏令为“纶。”唐·柳宗元《代广南节度使谢出镇表》:“奉对纶,不知所图。”
●纶诰◆( lun gao)皇帝诏书。纶,指经纶,理丝,引申为国事,至理;诰,王命。《文选·沈约<故安陆昭王碑文》:“始而文学游梁,俄而入掌纶诰。”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臣谬承恩宠,护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寮。”
●纶言◆( lun yan)帝王诏书。纶,青丝印绶又指经纶,指整理丝缕,引申为国家大事,要言妙道唐·刘禹锡《谢中书张相公启》:“伏蒙圣慈,遽寝前命,移莅善部,载形纶言。”纶音◆(lun yin)帝王诏书。语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绰。”谓帝王出言理清义明,引申为诏书。◆(f),粗大的绳索,可以为纲,亦用于引棺。唐·元稹《代李中丞谢官表》:“如或纶音既降,丹慊莫从,则当破柱求奸,碎首请事,死而后已。”
●钦命◆( ming)指皇帝的命令。《正字通》:“御音日钦敕,御使钦命。”
●上令◆( shang ling)国君的政令。《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行演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国语·齐语》:“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管子·立政》“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
●丝纶◆(sn)帝王诏书。语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谓帝王言论,理清义大。《魏书·王春传》上疏:“宸衷恳切,备在丝纶,衹承竞感,心焉靡措。”唐·杜甫《秋自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哀痛丝纶切,烦苛法令蠲。”又指钓丝。
●天诏◆( tian zhao)皇帝的诏令。天天子,帝王。唐·韦应物《送常侍御却使西蕃》诗:“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唐·李嘉祐《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诗:“气迎天诏喜,恩发土膏春。”
●条诏◆(tiao zhao)犹诏令。唐·韦悫《重修滕王阁记》:“故我雁门公按节廉问,方颁条诏,令肃而兵戎詟服,政和而疲瘵昭苏。”宋·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三表》:“臣自知非朝廷进用之器,如未获退,则愿久守一藩,奉行条诏。”
●玄文◆(xuan wen)朝廷的诏令或圣旨谓具深奥玄妙之理的文字,故称。南朝·梁·江淹《萧拜太尉扬州牧表》:“玄文即降,雕牒增辉。”
●制书◆( zhi shu)帝王命令的一种。《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元年九月注引《汉制度》:“帝之下书有日:一日策书,二制书,三日诏书,四日戒敕。……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
●制诏◆( zhi zhad)诏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全唐诗话·杨炎》:“常衮长于除书,炎善德音,自开元后言制诏者称常杨。”
●中旨◆( zhong zhi)皇帝诏谕。旨,皇帝旨意。唐·罗隐《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清·蓝启肃《送郭华野总制湖广》诗:“中旨才传出汉宫,直教欢喜到儿童。”紫诰◆(zgao)皇帝诏书。因以紫泥封口,故名。唐·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紫诰仍兼绾。”
●紫涣◆( zi huan)诏书喻称。涣,涣汗,喻诏令。《易涣》:“涣汗其大号。”谓汗出于肤,喻王者令出唯行,不可复收。因以涣喻诏令。唐·柳宗元《为樊左丞让官表》:“倘蒙垂收紫涣,俯矜丹诚,愚臣保陈力之言,圣鉴有责成之地。”紫书◆(zsh)帝王诏书。以其为“紫宫”◆(帝王禁宫)下达,并多为紫封皮,故称。唐·刘禹锡《代杜司徒谢追赠表》:“紫书忽降于重霄,密印荣加于厚夜。”唐·钱起《送丁著作佐台郡》诗:“佐郡紫书下,过门朱绂新”又指道经,见“道书”条。 真理 【真理】
◆(zhe)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最正确、最科学的道理。佛教徒则用以指佛法及其教义的纯真性。南朝·梁·萧统《令旨解二谛义》:“真理虚寂,惑心不解,虽不解真,何妨解俗。”唐·方干《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宋钱易《南部新书》辛:“卢演为长句,…樽前有恨常卑宦,席上无卿爱靓妆,莫为狂花迷眼界须求真理定心王。”
●二谛◆(erd)佛家谓真理。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名词。指“真谛”。“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认为,就现象而言,一切事物是“有”,这是顺着世俗的道理而言的,称为“俗谛”。就本质而言,一切事物是空的◆(也叫“无”或“无自性”),这才是对着所谓“真理”说的,称为“真谛”二谛就是对“俗谛”和“真谛”而言的。
●世谛◆( shi di)“二谛”之一,即“俗谛”。谓世间种种事相的真理。即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称为“世谛”或“世俗谛”。这是与“真谛”相对而言的。《大智度论》卷三八:“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意为:佛法中有两种真理,一称世谛◆(即俗谛),二称第一义谛◆(即真谛)。因为世谛的缘故,说众生是“有”;因为第一义谛的缘故,说众生什么也没有,只是空的,叫“无”。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曾近俗谛,或乘法流。”明·宋濂《重塐释迦文卧佛象碑铭》:“本别真谛,迹则俗谛。真俗混融,皆不思议之事,乌可以异观哉?”乌,同“恶”◆(w),怎么,何能。
●真道◆( zhen dao)犹真理。旧时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义。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间,正为此耳。”唐·康骈剧谈录·严使君遇终南山隐者》:“大中末,建州刺史严士则本穆宗朝为尚衣奉御,颇为真道。”
●真谛◆( zhen di)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南朝·齐·周颙《重答张长史书》“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谛实义,沿文可见矣。”唐·元稹《大云寺》诗:“真谛诚知别,迷心尚有云。”明·陈汝元《金莲记·昼锦》:“想浮生昧,谁辨雄雌?同前生难解红莲真谛。”
●真际◆( zhen ji)真谛,真义。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与方书数语,最得古文真际。”又指宇宙本体或成佛的境界。
●真诠◆( zhen quan)亦作“真筌”,犹真谛、真义。唐·卢藏用《衡岳十八高僧序》:“然而年代攸邈,故老或遗;真诠缅微,后生何述?”唐·杜甫《秋目夔府怀奉寄郑监李宾客》诗:“落帆追宿者,衣褐向真诠。”唐·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铭》:“我立真筌,揭起南国。无修而修,无得而得。”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施肩吾》:“初读五行俱下,至是授真筌于仙长,遂知顺逆颠倒之法,与上中下精气神三田反复之义。”
●真则◆( zhen ze)犹真谛。晋·陆机《羽扇赋》:“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宪灵朴于造化,审真则而妙观。” 整夜 【整夜】
◆( zheng ye)从天黑到次日黎明的整个夜晚。即前一日之终和后一日之始的黑夜部分之和又称长夜,谓夜晚之漫长和所寓之义。
●博夜◆(by)长夜,整夜。《管子·侈靡》:“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大昏也,博夜也,冥冥汶汶,雾雾雰雰,重重锢昏,皎日坠渊……”一说“博夜”,即“博弈”,指下棋。
●长夜◆( chang ye)指整夜,通宵。谓漫长之夜。荀子正名》引诗》:“长夜漫分兮,水思骞兮。”《列子·杨朱》:“◆(纣)肆情于倾宫,纵欲于长夜。”
●彻宵◆(che xido)通宵。唐·李峤《钟》诗:“平陵通曙响,长乐彻宵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然十人彻宵谈䜩,犹是常也。”
●彻夜◆( che ye)通宵,整夜。隋·薛道衡《和许给善心戏场转韵》:“意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唐·元稹《独夜伤怀赠呈张侍御》诗:“寡鹤连天,寒雏彻夜惊”唐·韩《抚州如归馆雨中有怀》诗:“薄酒旋醒寒彻夜,好花虚谢雨藏春。”宋·朱熹《戏赠胜和老友》诗:“乞得山田三百亩,青灯彻夜课农书。”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六·王山随札》:“忽念及康斋先生,十月单衾彻夜,至以夏布帐加覆,毫无厌贫之意。”厚夜◆( hou)长夜。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建灵幢于厚夜,珠饰年深;悬法鼓于迷津,规模岁远。”唐·皇甫湜《送孙生序》:“孙生天与之觉,独晓然于厚夜,聪然于大醉,发奋而著书。”又喻人死后永埋地下。
●太宵◆(tai xido)长夜。《淮南子·精神训》:“甘暝太宵之宅,而觉视于昭昭之宇。”高诱注:“太宵,长夜之中也。”
●通夕◆(tong)整夜。《三国志·吴·诸葛恪传》:“恪将见之夜,精爽扰动,通夕不寐。”
●通昔◆(tong)整夜,通宵。昔,通“夕”,夜。《庄子·天运》:“蚊虻肤,则通昔不寐矣。”释文,“昔,夜也。”
●通宵◆( tong xido)整夜。《隋书·杨汪传》:“其时系囚二百余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唐·骆宾王《咏雁》诗:“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修夜◆(xiye)亦作“脩夜”。长夜。修,通“脩”,长。《隋书·卢思道传》:“玄冬修夜,静言长思可以累叹悼心,流涕酸鼻。”康有为《礼运注序》:“辟新地以殖人民,揭明月以照修夜。”《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释舆于山椒兮,奄脩夜之不阳。”三国·魏·嵇康《五言诗》之二:“脩夜家无为,独步光庭侧。”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幽房长键,夜靡旦。” 征兆 【征兆】
◆( zheng zhdo)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某种迹象所显示出的种种征候。根据征候可以大致判断有关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至于通过神灵和梦境所显示出的征兆,则属无稽。噩兆◆( zhao)不祥之兆。清·孙德祖《哭舍妹》:“先是一月,季父梦妹手玉莲花,冉冉没空际,惊而寤,汍澜盈枕,果符噩兆,悲夫!”汍澜◆( huan lan),泪流的样子。
●冥谶◆(ming chen)谓神灵暗示的征兆。谶预言、预兆。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起千里,以符冥谶。’”又作动词用,义为善于应对。
●冥征◆( ming zheng)谓神灵暗示的征兆。《旧唐书·音乐志四》:“灵应有孚,冥征不爽。”
●前兆◆( qian zhao)事前的征兆。宋·韩驹《送子飞弟归荆南》诗:“那知此相遇,乾鹊果前兆。”乾鹊◆( gan que),即喜鹊,古人以为喜鹊鸣而行人至。
●微象◆(wei xiang)谓幽微的先兆。《汉书·楚元王刘交传》:“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四》:“物盛则必有非常之变,先见其微象。”微兆◆(wei zhao)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晋·韩康伯注:“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吉凶之彰,始于微兆。故为吉之先见者也。”
●危诊◆(wei zhen)不祥之兆。晋·干宝《搜神记》卷六:“日月薄蚀,彗孛流飞,此天地之危诊也。”彗孛,即彗星。先兆◆( xian zhao)预兆。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代谋先兆,挤响于音。”唐·方干《送王霖赴举》诗:“须凭吉梦为先兆,必恐长才偶盛时。”宋·曾巩《喜晴》诗:“阴阳消胜有先兆,宇宙丹翠含冲融。”
●衅兆◆( xin zhao)犹征兆。衅,兆头。《宋书·谢晦传》“陛下躬览篇籍,研覈是非,衅兆之萌,宜应深察。”
●形澄◆( xing cheng)征兆。宋·叶适《法度总论二》:“盖国之将亡,则其形澄固已若此矣。”
●形兆◆( xing chao)征兆;形迹。汉·王充《论衡·明雩》“况雨无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得耐之?”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择官》:“何谓六正?一日萌芽未动,形兆先见,昭然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
●哉兆◆( zai zhao)灾难的预兆。哉,通“”,即“灾”字。《管子·轻重丁》:“地重投之哉兆,国有恸。风重投之哉兆,国有枪星,其君必辱。”马非百新诠:“安井衡云:“哉,烖通。”按,枪星,即彗星。何云璋云,“重”字疑作“动”郭沫若云:“投”乃“疫”之坏字。
●兆朕◆( zhao zhen)亦作“兆”。征兆,机微。晋·左思《魏都赋》:“兆朕振古,萌柢畴昔。”宋·郭彖睽车志》卷二:“兆朕之萌,神告之矣。”
●朕垠◆( zhen yin)迹象。《淮南子·览冥训》:“日行月动,星耀而玄运,电奔而鬼腾,进退曲伸,不见朕垠。”高诱注:“朕,兆朕也;垠,形状也。”亦作“朕”;“”,古“垠”字。“朕垠”犹“朕兆”。《淮南子·兵略训》:“进退诎伸,不见朕。”
●朕兆◆( zhen zhao)征兆。事物发展中所显示的征候。朕,缝隙;兆,龟坼◆(che),龟甲的裂纹。故朕兆犹预兆。某事物将要巨变所显示的细微的苗头。《宋史·杨大全传》:“则事有几微于朕兆者,可谏陛下乎?”
●征怪◆( zheng guai)亦作“征恠”。怪异的征兆。《汉书张安世传》:“曾孙数有征怪。”《孔子家语·五仪》:“寤梦征恠,所以儆人臣者也。”
●征咎◆( zheng jiu)灾祸的征兆。咎,凶。《魏书·天象志一》:“日月五星,象之著者。变常舛度,征咎随焉。”唐·孟棨《本事诗》有“征咎”篇。
●征效◆( zheng。)效验;征兆。三国·魏·应琚《与广川岑文瑜书》:“修之旬,静无征效。”《后汉书·张衡传》:“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征效。”
●征兆◆( zheng zhco)征候,先兆。《素问·天元纪大论》:6水火,阴阳之征兆也。”《汉书·李寻传》:“举错逆,答败将至,征兆为之先见。”明·方孝孺《凝命神宝颂》:“爱得青玉于雪山,广袤二尺。揆其初得,征兆异常。” 政权 【政权】
◆( zheng quan)人民全面管理国家的权力。在阶级社会,指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机器进行阶级统治的权力。在君主时代这种权力集于帝王一身,名日君权。
●国 suo bing)亦作“国秉”。指国家政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汉书·元后传赞》:“群弟世权,更持国柄。”
●乾纲◆( qian gang)乾,指君位;纲,法度。指朝纲、君权、国政。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昔周道衰陵,乾纲绝纽。”《旧唐书·恭懿太子传》:“惟天祚唐,累叶重光,中兴宸景,再纽乾纲。”《明史·王用汲传》:“夫威福者,陛下所当自出;乾纲者,陛下所当独揽。”渚·龚自珍《明良论四》:“夫乾纲贵裁断,不贵端拱无为,亦论之似者也。”亦指“天道”,见该条。
●乾纽◆( qian niu)乾纲、朝纲。乾,指君王;纽,印纽◆(玉玺上的纽带),喻国政。南朝·宋·谢庄孝武皇帝歌》“玄极驰驭,乾纽坠绪。”
●乾维◆( qian wei)指朝纲、君权。《晋书·刘琨祖逖传论》:“及金行中毁,喻维失统。”又指“天道”,见该条。权柄◆( quan bing)权力。《汉书·刘向传》:“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汉·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宋·苏轼《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霍然一挥遍九野,吁此权柄谁执持。”
●权纲◆( quan gang)朝政大权。《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明慎政体,总揽权纲。”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实以惠帝弱,必不能自揽权纲。”
●权衡◆( quan heng)喻权力。权,称锤;衡,称杆。《晋书·潘岳传》:“虽居高位,饷重禄,执权衡,握机秘,功盖当时,势侔人主,不得与之比逸。”又指法度、标准,借指南二方。
●权藉◆(quan1)犹权柄、权力。藉,同“借”,凭借,依靠。《战国策·齐策五》:“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
●权制◆(quan zhi)犹权柄,即统治的权力。《商君书·修权》:“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亦指权宜之制。
●神器◆( shen qi)君权喻称。神器,指重器,如钟鼎之类,古代象国家权力。《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汉·张衡《东京赋》:“巨猾间亹,窃弄神器。”指王莽夺汉政权。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天权◆( tian quan天子之权,君权。晋·潘岳《西征赋》假谗逆以天权,钳众口而寄坐。”吕向注:“二世假借天权与赵高谗贼。”又指天帝权力。亦为星名,即北斗的第四星。
●天枢◆( tian shu)本为北斗的第一颗星名,喻国家中央政权。《后汉书·崔传》:“重侯累将,建天枢,执斗柄。”北周·庾信《贺平邺都表》:“伏惟皇帝陛下,握天枢,秉地轴。”又指人体经穴名。 正午 【正午】
◆( zheng)一日的午刻,即白昼的十一时到时。现指十二点整。
●平午◆(Ping)正午,中午。宋·苏舜钦《丙子仲冬阁寺联句》:“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
●平昼◆(ping zhou)正午;白天。《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六二:“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明·杨慎《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序:“屏居滇云,平昼无事,散帙见此事,思与仲卿事适类。”
●亭午◆(ting)亦作“停午”。中午,正午。唐·李白《古风》诗:“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水经注·江水二》:“◆(三峡)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宋·梅尧臣《庖烟》诗:“湿薪烧尽日停午,试问霏霏何处浮。”宋·苏轼《上已出游随所见作句》:“三林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午刻◆(wke)正午,中午。《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宫保酷愿一见,请明日午刻到文案为要。”
●午日◆(wr)中午。午为日中,午日为正午。唐·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又指“端午”,见该条。
●午天◆( wu tian)中午。午时日正中,因以称目中为午。宋·程颢《偶成》诗:“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望花,一本作“傍花”。清·曹寅《集余园看梅同人限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午天一梦空花碎,处处飞鸿印爪泥。”午正◆( wu zheng)正午。《旧五代史·晋书·马重绩传》:“刻漏之法,以中星考昼夜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为一时,时以四刻十分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传,以午正为时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为午,由是昼夜昏晓,皆失其正。”中时◆( zhong sh1)午时。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五月十五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陈书·儒林传·沈沫》“若其日有长短分在中时前后。”
●昼分◆( zhou fen)正午,中午。《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卓午◆(zhuw)卓,正当,卓午,即正午。唐·李白《戏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清·龚自珍《伪鼎行》:“卓午不受日,当夜不受月与星。” 织女 【织女】
◆( zhT)星名。属天市垣,共三星。即天琴Q、E、f星组成一等边三角在银河西与河东牵牛星相对。由此,民间产生一个优美动人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其实,两星不在一个平面上,织女距地球26。4光年高出牵牛约10光年。帝孙◆(dsun)织女星,一名天孙。◆(红楼梦》第七六:“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
●司巧◆(sT qido)指织女星,以其负责巧技◆(织云锦),故名。司,主管;巧,精巧技艺。唐·沈亚之《为人撰七巧文》:“恭闻司巧之多方,妾修馨以奉见。”
●天女◆(tian)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孙也。”司马贞索隐引《荆州占》曰“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又指“仙女”和“燕”,见各该条。
●天孙◆( tian sun)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唐·司马贞索隐:“织女,天孙也。”唐·柳宗元《乞巧文》:“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于天。”清·洪升《长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又为“泰山”名,见该条。
●天媛◆( tian yuan)神话中的织女别称。,美女。南朝齐·谢朓《七夕赋》:“步广街而延,属天媛之淹留。”明何景明《织女赋》:“何天媛之淑嫮兮,镇独处而寡俦。”【纸】
◆(zh)文房四宝之一。种类繁多,用途不一,这里仅指书画或印刷用纸。纸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始于西汉。由于造纸原料及其本身的特点,形成其诸多异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谵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楮待制◆( chu dai zh)纸的别名。以纸拟人,赋予官名。清·厉荃《事物异名表·文具·纸》引宋·洪林《文房图赞》:“楮待制,名田,字为良,号剡溪遗老。《广群芳谱·木谱八·楮》引明·闵文振《楮待制传》:“待制初名藤,及其为世用,更名知白,会稽剡溪人。”
●楮幅◆(chf)书画用纸的泛称。楮,即构树或榖◆(gu树,其皮可制纸,故用以指代纸。幅,宽度。清·周亮工《跋顾少宰朱卷》:“以至一品题也,昔者标举要会,多止数言,而今则骈章丽句,环诵满楮幅矣。”
●楮国公◆( chu guo gong)纸的别名。因楮树皮可制纸,且用处极大,故拟人赋予国公之称。唐·冯贽《云仙杂记·纸封九锡》:“稷又为纸封九锡,拜楮国公,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界道中郎将。”
●楮君◆(shu jun)纸的别称。以纸拟人,故称。宋·岳珂史·周梦与释语》:“士掷其报章于门而去者白之,曰正自乏楮君,就席以为室间书庋。”者,看门人;书,书架。庋◆(gu),放物的架子。
●楮练◆( chu lian)纸的别称。以其为楮树皮所制,洁白如练,故名。明·袁宏道《岁时纪异》:“吴中最重节物……正月上元作灯市,采松叶结栅于通衢,下缀华灯,灯有楮练、罗帛、琉璃…”
●楮知白◆( chu zhT bai)纸的别称。以其为楮皮所制,色白,故名。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四》引文嵩好畴侯楮知白传》:““楮知白……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负于天子。”先生◆( chu xian sheng)亦称“楮生”纸的别名。唐韩愈《毛颖传》:“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一致,其出处必偕。”毛颖,笔;陈云,墨;陶泓,砚。宋·陆游《村居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诗:“孤寂惟寻她道士,一寒仍赖楮先生。”她道士,指酒。元·许有壬《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贶》诗:“生、毛颖贺得友,坐令几案生光辉。”
●楮英◆( chu ying)纸的别名。谓其为楮皮之精华制成,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文具·纸》:“江少微《砚铭》:楮英铺雪。’按,谓纸也。”
●方絮◆(fang)纸的别称。以其用方帘提取如絮的纸浆干燥而成,故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叙事》:“汉·服虔《通俗文》:‘方絮日纸。””又“唐·段成式《与温庭筠蓝纸绝句序》:‘红方絮中,更拟相似之曲。””
●好畤侯◆( hao zhi hou)纸的别称,以纸拟人,赋以爵位而得名。時,谐音“纸”。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辞赋》“楮知白,字守元,华阴人也…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
●麦光◆(mai guang)纸的别称。以其有浅黄光泽,故称。宋·苏轼《和人求笔迹》诗:“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明·王逢《赠别浙省黑黑左丞》诗“优君尚有疏,悦寄麦光戕。”
●楮◆( shan chu)纸的别称。剡,为浙江古县名,其地出产一种藤,名日剡藤,为古代造纸的上好原料;楮,即构树,其及可造纸:二者均指代纸。宋·梅尧臣《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诗:“蜀蠹脆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咍。”哈◆(han),喜悦、欢笑。剡硾◆( shan chui)纸的代称。硾,谓硾捣剡藤造纸。唐·薛能《送浙东王大夫》诗:“越台随厚俸,剡硾得尤名。
●剡藤◆( shan teng)纸的代称。今浙江嵊县西古剡溪一带出产一种藤,用以造纸,久负盛名,称之曰“剡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台。”宋·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诗:“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肤。”
●剡纸◆( shan zhi)本为纸的品名,亦为纸的泛称。以其为剡藤所制,故称。唐·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泊东雒西雍,历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唐·皮日休《二游诗·徐诗》:“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与月。”宣毫,毛笔。
●溪藤◆(xT teng)亦作“剡溪藤”。纸的代称。以其为剡溪所产之藤所制成,故称。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栗尾,毛笔。清·金人瑞《题邵僧弥画》诗:“我有剡溪藤一幅无人重写妙莲花。”玉版◆(yu ban)纸的喻称,指一种光洁坚致的宣纸。宋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诗:“谿石琢马肝,剡藤开玉版。元·朱庭玉《行香子·寄情》曲:“会语应难,修书问候,铺玉版写银钩,寄与娇羞。”
●玉版笺◆( yu ban jian)玉版纸的美称,以其光洁坚致晶莹如玉,故称。笺,纸。《绍兴府志·物产志二》:“玉版纸莹润如玉。”元汤式《一枝花·赠草圣》套曲:“括造化攒成赤兔毫,挽沧溟磨彻乌龙墨:灿日月光摇玉版笺吐烟云香彻紫英石,四宝清奇。”
●玉楮◆(ych)纸的美称。以其光洁如玉,故称。楮,即构树或榖◆(gu)树,其皮可制纸,故指代纸。元·陈端《以剡笺赠待诏》诗:“云母光笼玉楮温,得来原自剡溪渍。”◆(fen),水边
●玉鸾纹◆(yu luan wen)纸的美称以其晶莹如玉有花纹,故称。元·陈基《次韵虞隐君堪潘阃掾谷雨中见寄》诗:“吴笺新制玉鸾纹,冲雨殷情寄筚门。”
●玉叶◆(yy)纸的美称。以其光洁如玉,故云。唐·元稹《赠严童子》诗:“解拈玉叶排新句,认得金环识旧身。”宋杨万里《题曾无所藏高丽匹纸蔡君谟欧公笔迹》诗:“三韩玉叶展明鹢,诸老银钩卷碧鲜。”
●云舫◆(yun fang)纸的别称。谓其光洁色白如脂。宋·米《寄薛郎中绍彭》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舫。”象管,毛笔;瑞锦,唐代的一种色彩绮丽的美锦;棐几,用柴◆(fei)木做的几桌,亦泛指几桌。 宗庙 【宗庙】
◆( zong mido)古代帝王、诸侯供奉、祭祀祖宗的庙宇。《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唐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助。”
●宫庙◆( gong mid)犹宗庙。《史记·天官书》:“宫庙邸第,人民所次。”晋·挚虞《太廉颂》:“洋洋四海,率礼和乐;穆穆宫庙,歌雍咏铄。”南朝·梁·江淹《拟袁太尉从驾淑》诗:“宫庙礼哀敬、粉邑道严玄。”
●太宫◆( tai gong)亦作“大宫”,即太庙。帝王诸侯的祖庙。《晏子春秋·杂上三》:“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监者。”宋·梅尧臣《袷礼颂圣德诗》:“宿于太宫,月星皓皓。”《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将伐许,月甲辰,授兵于大宫。”杜预注:“大宫,郑祖庙。”
●太庙◆( tai mid)亦作“大庙”。帝王的祖庙。《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礼记·祭统》:“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太庙。”郑玄注:“太庙,始祖庙也。”唐·白居易《二王后》诗:“明堂大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清·昭梿《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其祭仪祭礼,一如太庙之别。”
●太寝◆( tai qin)犹太庙。帝王的祖庙。《吕氏春秋·孟春》:“执爵于太寝。”高诱注:“太寝,祖庙也。”
●太室◆(tai sh)本指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书·洛》:“王入太室裸。”孔传:“太室,清庙。”孔颖达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日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杜预注:“大庙之室。”又指中岳嵩山,见该条。
●仪庙◆(yma)宗庙。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碑碣》墓前碑碣,未详所起。按仪庙中有碑,所以系牲,并视日景。”宗◆(zong beng)宗庙;家庙。,在宗庙门内的一种祭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若夫保姓受民,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唐·陆敬《游隋故都》诗:“宗祊旷无象,声祀缅谁传。”明·何景明《寿母赋》:“矧翁甫之齐年兮,亦欣欣而乐康。仰令则于家人兮,夙孝著于宗祊,固圣善之慈惠兮,爱日臻于嘉祥。”
●宗祠◆(zong)即家庙。同族人供奉并祭祀祖先的祠堂。清·刘大櫆《方氏支祠碑记》:“然吾以为后世之宗祠,犹有先王宗法之遗意,彼其所谓统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红楼梦》第一○四回:“次日一早,至宗祠行礼,众子侄都随往。”宗室◆( zong shi)指宗庙。《诗·召南·采蘋》:“于以奠之,宗室牖下。”毛传:“宗室,大宗之庙也。大夫士祭于宗庙,奠于牖。”
●宗◆( zong tido)宗庙。,古代供奉远祖的庙。《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晋·潘岳《秋兴赋》:“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唐·陆贽《奉天改元大赦制》:“朕嗣守丕构,君临万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清·赵翼《兕觥归赵歌》:“是宜什袭逾琼瑶,长与腊齿藏宗祧。” 中国 【中国】
◆( zhong gu)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来版图扩大,中国指中原地区,亦泛指全中国。现代的中国具有其领土、制度的全新意义,而在旧体诗词的创作中仍用古之异名,以示其高雅。亦县◆( chi xian)指中国。南朝·梁·江淹《游黄山》诗:“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赤县扬雷声,彊项闻至尊。”彊,同“强”。
●方夏◆(fang xid)中国别称。方,大地,四方;夏,华夏。指中国。《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
●函夏◆( han xid)全中国。函,包容;夏,华夏,中国的别称。《汉书·扬雄传·河东赋》:“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张协《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华夏◆(hua xid)中国别称。《书·武城》:“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三国·魏·曹植《七启》:“威智万乘,华夏称雄。”
●京夏◆(jing xid)犹华夏,指全中国。汉·蔡邕《太尉杨公碑》:“其时所免州牧郡守五十余人,饕戾是黜,英才是烈,善否有章,京夏清肃。”
●区夏◆( qu xid)诸夏之地,指华夏、中国。《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孔传;“始为政于我区域诸夏《后汉书宦者传序》:“摇乱区夏。”唐·贾至《燕歌行》:“我唐区夏。。,
●余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明·陶宗仪《辍耕录·朝仪》“大元寿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
●神县◆( shen xian)赤县神州之省称,指中国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之二四:“太微凝帝宇,瑶光正神县。”李善注:“《史记》邹衍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旧唐书·音乐志三祭神州乐章》:“大矣坤仪,至哉神县。”坤仪,指大地。神州◆( shen zhou)中国的别称。《史记·驺衍传》“中国名日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禹之序九州也,不得为州县数。”晋·刘琨《答卢谌》诗:“火燎神州,洪流华域。”禹域◆(yy)指中国。古代传说离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故称中国为禹域清·黄遵宪《唐韨臣明经》诗:“芒芒此禹域,滔彼汉江,君听人间谣,处处歌堂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长素魁垒耆硕之誉,闻于禹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
●震旦◆( zhen dan)中国。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为佛经中的 cinisthana的音译。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第六卷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据此,另有译作“振旦”、“真丹”的,也有人认为“震旦”与“支那”,皆为秦国之“秦”字的译音。
●中华◆( zhong hua)古代中国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因称其地为中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与亮友善”、南朝·裴松之注:“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新能沈翳哉。”《魏书·宕昌传》:“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中土◆( zhong tu)指中国《后汉书·西域传论》:“其国在殷乎中。”《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写经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如中土犹有篆籀之变体乎!”又指“中原”地区,见该条。
●中夏◆(zhong xid)指华夏;中国。汉·班固《东都赋》“因中夏而布德,瞰四商而抗稜。”《晋书·王瑜传》:“◆(桓)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吕向注:“中夏,中国。”唐·白居易《册新回鹘可汗文》:“克保大义,永藩中夏。”
●中州◆( zhong zhou)指中国。谓其大地在天下之中。《汉书·司马相如传·大人赋》:“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中州,亦指称今之河南省,因古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也泛指黄河中游地区,见“中原”条。
●诸夏◆( zhu xid)泛指中国。汉·班固《东都赋》:“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论语·八佾:“子曰‘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衷情 【衷情】
◆( zhong q1ng)内心里的情怀。一般指诚挚深厚的感情。衷,内心。
●寸丹◆( cun dan)一寸丹心的省称。谓赤诚之心。元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何人只献《河清颂》,宜向明时沥寸丹。”清·钱谦益《人日得沈昆铜书》:“磨励寸丹回白首,涤除双碧向青铜。”太平天国·杨秀清《果然坚耐》诗:“不因困顿移初志,肯为夤缘改寸丹?”
●丹抱◆( dan bao)赤诚的心。抱,怀抱。《宋书·范晔传》若使魂而有灵,结草无远。然区区丹抱,不负夙心。”
●丹忧◆( dan chen)赤诚的心。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五“
●则当骨化形销,丹忱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明·海瑞《倭犯钟司徒墓雷震遁去》诗:“丹忱贯石俱古,赤电明心山亦苍。”
●丹诚◆( dan cheng)赤诚的心。《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明冯梦龙《山歌·葵花》:“姐儿好象蜀葵能,胸中一片是赤诚”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徐东海乾学为司寇时,人赠以联云:‘万方玉帛朝东海,一点丹诚向北辰。”
●丹赤◆(dan chi)赤诚的心。《陈书·侯安都传》:“款襟期于话言,推丹赤于造次。”唐·黄滔《祭南海南平王》:“幸明灵之一灵,鉴此丹赤。”清·李渔《奈何天·助边》“愿为奴隶输丹赤,奉劝朝堂食肉人。”
●丹寸◆( dan cun)赤诚的心。寸,方寸,指心。南朝·梁王僧孺《为南平王妃拜改封表》:“拜妾为南平王妃,奉命震,有灼丹寸。”,同“惭”,羞愧。
●丹府◆( dan fu)赤诚的心。晋·陆机《辨亡论下》:“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刘良注:“丹府,谓赤心也。”又指“丹田”,见该条。
●丹恳◆(dan ken)赤诚的心唐·刘禹锡《代贺赦吴少诚复官爵表》:“臣谬膺重寄,虔守遐藩,不获称庆瑶墀,陈露丹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誓将丹恳,以奉休明。”宋恳。”唐·黄滔《侯博士启》:“唯倾丹恳,翘瞩重言。”丹款◆( dan kuan)赤诚的心。款,诚恳。汉·班昭《蝉赋》:“复丹款之未足,留滞恨乎天际。”晋·庾亮《让中书令表》:“身不足惜,为国取悔,是以悾悾,屡陈丹款。”《宋书·周续之传》:“顾照其丹款,不以人废言。”《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享先蚕乐章》:“因心罄丹款,先励苍生所冀延明福,于兹享至诚。”
●丹悃◆( dan kun)赤诚的心。悃,诚恳;诚心。唐·刘禹锡《贺收蔡州表》:“不获称庆阙庭,陈露丹悃。”前蜀·杜光庭《又本命日醮词》:“是敢于本命之辰备河图醮礼,虔披丹悃,冀降玄慈。”
●丹魄◆( dan po)赤诚的心。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素心丹魄,皦然靡疚矣。”
●丹情◆( dan qing)犹衷情。汉·蔡邕《王子乔碑》:“岁终阙,发丹情。存墓冢,舒哀声。”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乃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
●丹素◆(dans)赤诚纯洁的心。唐·李白《赠溧阳宋少府陟》诗:“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王琦注引杨齐贤曰:“丹素,心也。”宋·柳永《倾杯》词:“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宋史·世家传二·孟昶》:“丹素备陈于翰墨,欢盟已保于金兰。”又指“史册”,见该条。
●丹心◆(dan xin)赤诚的心。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五一:“丹心失恩泽,重德丧所宜。”《晋书·王璿传》:“◆(臣)披布丹心输写肝脑,欲竭股肱之力。”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元◆( dan yuan)赤诚的心。元,为首的。梁丘子注《黄庭内景经·心神》曰:“心为脏腑之元。”故丹元犹丹心。明刘基《女儿割股词》:“丹元诉天天为愁,泪洒长河作飞雨。”丹衷◆( dan zhong)赤诚的心。南朝·梁·沈约《为齐竟陵王解讲疏》:“敢誓丹衷,庶符皎口。”唐·戴叔伦《曾游》诗:“绝粒感楚因,丹衷犹照耀。”明·钱澄之《孤萤篇》:“祗今寂寞自明灭,耿耿丹衷应有血。”清·陈梦雷丁已秋道山募建普渡疏》:“白发在堂,奚忍毁巢破卵;丹衷未泯,宁甘屈节事人?”
●款诚◆( kuan cheng)犹“款曲”,真诚的心意
●《留郡赠妇诗》:“何用叙我心?遣思致款诚。”。汉·秦嘉款曲◆( kuan)犹衷情。诚挚的感情和心意。汉·秦嘉《留郡赠妇诗》:“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凝悃◆(ning kun)真诚,诚意。凝,凝结;悃,诚恳明刘基《吊诸葛武侯赋》:“睠三顾之凝悃兮,蹠高光之所为。”衷肠◆(《zhon9chdng《)内心里的感情。唐·韩偓《天鉴》诗:“神依正道终潜卫,天鉴衷肠竞不违。”宋·晁补之《惜奴娇》词:“歌阙琼筵,暗失金貂似,说衷肠、丁宁嘱咐。”中诚◆(《zho09cheng《)内心真情,犹衷情。汉·班固《白虎通·丧服》:“故吉凶不同服,歌哭不同声,所以表中诚也。明·陈子龙《送勒卣之金陵省试》诗之二“黾勉望寥廓结交繇中诚。”黾◆(mn),黾勉:努力,尽力;寥廓,高远空旷;繇,通“由”。
●中款◆( zhong kuan)犹中情。内心的真诚情意款,诚意。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三:“何用结中款,仰指北辰星。”《隋书·五行志下》:“是时北军临江,柳庄、任蛮奴并进中款,后主惑佞臣孔范之言,而昏阁不能用,以至覆败。”唐李白《与贾少公书》:“以足下深知,具申中款。”
●中情◆( zhong qing)犹“衷情”。内心的思想感情和真城。《管子·形势解》:“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汉·张衡《思玄赋》:“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恧◆(n),惭愧。《晋书·张轨传》:“弹剑慷慨,中情蕴结。”
●中私◆( zhong)内心的感情。五代齐己《戊辰岁江南感怀》诗:“忽忽动中私,人间何所之。”
●中素◆( zhong su)亦作“中愫”。犹衷情。明·宋濂《故龙泉县教谕汤府君墓志铭》:“大书间表厥中素。”清·顾炎武《复张又南书》:“白石清泉,共谈中愫。”
●中蕴◆( zhong yun)内心深藏的感情。蕴,深藏,包涵。明·李贽《答邓明府》:“所论甚见中蕴。” 中庸 【中庸】
◆( zhong yong)儒家的哲学观点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不偏不倚和无过无不及叫中,不变叫庸。《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又为书名,亦指中等之才。大中◆(da zhong)中庸。《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大有》”王弼注:“处尊从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正处于尊贵之位,守大正之道。”后因以“大中”指无过与不及的中庸或中正之道。《汉书·孔光传》:“皇之不极,是为大中不立。”唐·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近世之言理者众矣,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清·王夫之《诚明篇》:“君子之行藏刑赏,因时变通而协于大中,左宜右有,皆理也,所以在帝左右也。”
●执中◆( zhi zhong)中庸之道,称作事无过无不及为执中。语出《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又指公平。
●中道◆( zhong dao)中庸之道。《孟子·尽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涓乎!”
●中和◆( zhong he)中庸。《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中和能使万事万物都达于和谐发展的境界。汉·马融《长笛赋》:“皆反中和,以美风俗。”反,同“返”。又指中正和平。
●中节◆( zhong jie)谓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一切合法度。《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唐·韩愈《答吕鉴山人书》:“议虽未中节,其不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
●中流◆( zhong)犹中道;正道。《荀子·礼论》:“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王先谦集解:“中流,犹中道。” 中原 【中原】
◆( zhong yuan)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邦◆( zhong bang)指中原,中国。《新唐书·陆贽传》:“自禄山乱,肃宗始撤边备,以靖中邦。”
●中朝◆( zhong cha)指中原。《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衣冠,指古代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赍◆(j),以物送人,携带。《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隐》:“是时,天下已乱,中朝人七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中地◆( zhong di)指中原,中国。以中间之土地,故称《魏书·崔浩传》:“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治四海。”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中甸◆( zhong dian)指中原。《宋书·乐志一》:“方扫神州,经略中甸。”
●中方◆( zhong fan)指中原地区。以中间地方,故称。晋傅贤《宜男花赋》:“猗猗令草,生于中方;花日宜男,号应祯祥。”猗猗,美丽茂盛;令,善,美;祯◆(zhen),吉祥。唐卢纶《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闻说中方高树林,曙华先照啭春禽。”
●中畿◆( zhong)泛指中原地区。晋·常璩《华阳国志·后贤志·文立》:“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徙流中畿,宜见叙用,一则以慰巴、蜀民之心,其倾东吴士人之望”又指京城附近地区,如王畿。
●中冀◆( zhong ji)中原地区。《逸周书·尝麦》:“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中境◆( zhong jing)犹中土,指中原地区。《魏书·礼志一》:“五位中境,奄有万方。”
●中区◆( zhong qu)指中原地区。宋·欧阳修《南省试策五道》:“国家守承乎之基,御中区之广。”
●中壤◆( zhong rang)泛指中原地区。壤,土地。《晋书·义感天地,方扫平中壤,奉迎皇舆。
●裴嶷载记》:“慕容龙骧将军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诚,中土◆( zhong tu)中原。《淮南子·地形训》:“正中冀州中土。”《三国志·蜀志·姜维传》:“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伯约,姜维字;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又指“中国”,见该条。
●中县◆( zhong xian)指中原。县,赤县◆(中国);王畿。《汉书·高帝纪下》:“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中县之民,中国县民也。”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居先王之桑梓,窃名号于中县。”唐·许景先《奉和御制春台望》:“睿德在青阳,高居视中县。”
●中宇◆( zhong yu)指中土、中原。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将徙县中宇,张乐岱郊。”吕延济注:“县,都也中宇,中国◆(中原)也。”
●中州◆( zhong zhou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吴志·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者以百数。”宋·王安石《黄河》诗:“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又指“中国”,见该条。 珠宝 【珠宝】
◆(zhbo)泛指各种珍珠宝石。其异名多源于珠宝的色泽、光彩、产地或有关传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女以鱼勒囊,实以珠宝。”又喻指高贵的事物、高尚的思想。
●蚌胎◆(bang tai)指珍珠。旧说,蚌孕珠如人怀胎,与月的盈亏有关,故称蚌胎。唐·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诗:“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玑镜◆( jI jing)大宝珠谓光洁晶莹可当镜用。《初学记》卷二七引《孝经援神契》:“神灵滋·百宝用,则珠母玑镜也。”宋均注:“文珠有光可为镜。”亦喻鉴察力。
●寒胎◆( han tai)指珍珠。《汉书·扬雄传上》:“剖明月之珠胎。”颜师古注:“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清·姚鼐《酬故君业宏》诗:“明月寒胎耀当代,楚望沈沦媚幽彩
●骊珠◆(zhu)宝珠。传说出骊龙颔下,故名。《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蛇珠◆( she zhu)宝珠。即隋侯珠。因传说灵蛇献珠于隋侯,故名。李善谓:“《淮南子》曰:‘隋侯之珠。高诱注曰:‘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而涂之。后蛇于大江中衔珠以报之。”故蛇珠,或隋侯珠,并以喻卓越的人才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唐·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自握灵珠辞白屋,欲凭鸡谒金门。”
●隋珠◆(su1zh)传说中的宝珠。同“随珠”即隋侯珠。《战国策·楚策》:“宝珍隋珠不知佩兮,袆布与丝不知异兮”《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瑶珠◆( yao zhu)明珠。《荀子·赋》:“璇玉瑶珠,不知佩也。”晋·郭璞《江赋》:“金精玉英瑱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
●夜蛤◆(yeg)夜明珠因珠产于蚌蛤,故称。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明·陈子龙《秋月篇》诗:“漫下帘薄似云,愁悬夜蛤光如月。”
●夜光◆( ye guang)宝珠名。即夜明珠。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唐·卢照邻《五悲》:“何异夫操太阿以烹小鲜,飞夜光而弹伏翼。”伏翼,蝙蝠清·黄莺来《赠陈省斋》诗之五鱼目混夜光,流俗难以伍。”又指“月亮”、“萤火”,见各该条。
●夜光珠◆( ye guang zhu)即夜明珠。以其黑能放光,故称。晋·刘《答卢湛诗一首并书》:“夫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能专玩于隋掌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北齐刘昼《新论·荐贤》:“连城之璧,瘞影荆山;夜光之珠,潜辉郁浦。”辽·懿德皇后《回心院》诗:“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夜明珠◆( ye ming zhu)传说夜间能放光的宝珠。晋·王嘉《拾遗记·夏禹》:“禹鉴龙关之山,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独。”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瞻天照星斗,没价夜明珠。”
●夜珠◆(yezh即夜明珠。唐·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唐·李商隐《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六曲屏风将雨急九枝灯檠夜珠圆。”
●宛珠◆( yuan zh)宛地产的宝珠。《史记·李斯列传》:“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司马贞索隐:“或云宛珠,隋珠也:隋在汉水之南,宛亦近汉故云宛。”
●珠碧◆( zhu bi)珠宝。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两情顾盼合,珠碧赠于斯。”浦起龙心解:“碧,宝石类。”
●珠玑◆(zhj)珠宝。宋·丘密《洞仙歌·辛卯元夕》词:“有多少佳丽事,堕耳遗簪,芳径里瑟瑟珠玑翠羽。”清纽绣《觚·石言》:“珠玑犀象珍怪难得之物,美则美矣…而于我何有?”亦喻指美好的诗文绘画。
●珠珍◆( zhu zhen)犹珠宝。晋·道安《阴持八经序》:“择彼珠珍,以色相发,佩之冠之,为冠为饰,喻绘事欤?”元费唐臣《贬黄州》第四折:“屋也似金银山也似珠珍。有一千个为富不仁。” 朱砂 【朱砂】
◆( zhu sha)亦作“朱沙”。矿物名,色深红。可制作颜料,中医作药用。古代道家用以代汞炼丹。以湖南辰州所产为佳品,故又称辰砂。晋·葛洪《抱朴子·黄白》“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余屋贮布绢丝绵漆蜜纻蜡朱砂黄屑杂货。”
●丹干◆( dan gan亦作“丹”。朱砂。《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杨倞注:“丹干,丹砂也。盖一名丹干。干读为矸。”又《正论》:“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
●丹砾◆(dan)朱砂。砾,小碎石粒。晋·郭璞《江赋》:“其下则金矿丹砾,云精火属银。”李善注:“丹砾,丹砂也。”唐·陆龟蒙《四明山诗·云南》:“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丹砂◆( dan sha)亦作“丹沙”。即朱砂。《管子·地数》:“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丹砂。”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远奢华,近清佳,火炼丹砂,水煮黄芽。”
●丹朱◆( dan zhu)朱砂。晋·张华《博物志》卷七:“烧铅锡成胡粉,犹类也。烧丹朱成水银,则不类。”《太平御览》卷九八五:“丹朱,沙之朴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履脱及地,化为石燕,色红于丹朱内外莹澈,若水晶然。”又为帝尧子名。
●朱丹◆( zhu dan)即朱砂。《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大秦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朱丹、青碧。”亦指用朱砂制成的墨。
●朱儿◆( zhu er)朱砂。唐·陆龟蒙《和怀华阳润卿博士》诗之三:“有斋若见茅可命,乞取朱儿二十斤。” 竹笋 【竹笋】
◆( zhu sun)刚出土的幼竹嫩芽,可作菜肴,各曰竹笋。风干后,名玉兰片。
●玳瑁簪◆( dai mao zan)笋的喻称。以其佳品色黄褐,如玳瑁,片如簪形,故以名之。宋·陆游《湖上笋盛出戏作长句》“角戢穿苔玳瑁簪,按行日夜待成林。”
●寒笋◆( han sun)严冬生长的笋。唐·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诗:“归来喜调膳,寒笋出林中。”按,此为美孝子之语。相传三国·孟宗母嗜笋,严冬,笋不出。宗入竹林哀泣,笋乃生,归奉母。
●龙雏◆( long chu)笋的别名。以竹为“龙”,旁发的幼竹◆(笋)为雏。宋·苏轼《傅尧俞济源草堂》诗:“邻里亦知偏爱竹,青来相与护龙雏。”
●龙孙◆( long sun)笋的异名。以母竹为“龙”,其旁发幼竹为“孙”,故云。宋·辛弃疾《满江红》词:“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又为“竹”、“良马”别名,见各该条。酸笋◆( suan sun)竹笋品名。《广谱群芳·明顾玠海槎余录>》:“酸笋大如臂,摘至,用沸汤泡出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缕如丝,醋煮可食。好事者携入中州,成罕物。”箨龙◆( tuo long)笋的别称。以其外壳下的竹笋似龙,故称。箨,笋的外壳。语出唐·卢仝《寄男抱孙》诗“竹林吾最惜,新笋好看守。万箨苞龙儿,攒进溢林…箨龙正称冤,莫杀入汝口。”·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筼筜谷》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燕笋◆( yan sun)笋的别名。谓其燕至时出土。宋·陆游《访野人家》诗:“群童挑燕笋,幼妇采鸡桑。”
●玉版◆(yban)竹笋的别名。以其洁白如玉,故称。宋陈达叟《本心斋疏食谱》:“玉版,笋也可羹可菹。”胡仲弓《答颐斋诗堂诗筒走寄》诗:“今朝菇素无清供,喜得邻分玉版羹。”又为“纸”、“牡丹”名,见各该条。
●玉节◆(yu jie)笋的美称。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竹根乍烧玉节快,洒面新泼金膏寒。”明杨慎《和方思道毛坞之什》:“冉冉孤生竹,迟此方苞月。玉节本璘,孚尹亦旁达。”又为“手杖”、“莲藕”的美称,见各该条。
●玉笋◆(yu sun)竹笋的美称。宋·欧阳修《乐哉襄阳人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诗:“春雪动地竹走根,锦苞玉笋味争新。”又喻美女手指和脚趾。
●玉芽◆(yy)笋的美称,嫩笋洁白晶莹如玉,故云。唐王贞白《洗竹》诗:“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竹萌◆( zhu meng)笋的异名。《尔雅·释草:“笋,竹萌。”邢昺疏:“凡草木初生谓之萌,笋则竹之初生者,故日笋,竹萌也。”宋·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诗之一:“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
●竹胎◆( zhu tai)竹笋的别称。以其似母竹胎儿,故称。《说文》:“笋,竹胎也。”唐·皮日休《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诗之一:“水花移得和鱼子,山蕨收时带竹胎。”
●竹蒻◆( zhu)竹笋。蒻,植物的嫩芽,指竹笋。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蔬谷·笋》:“《笋谱》:笋一名竹蒻,一名竹,一名初,一名竹子。” 竹子 【竹子】
◆(zhzi)竹子。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茎圆柱形,有节中空。可供建筑和制器具之用。《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苞木◆(bomu)即竹。以其初生时包笋壳,长成后质坚似木,故名。《晋书·伏滔传·正准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
●抱节君◆(bao jie jun)竹的拟人之名。以其有节,冬不凋谢,故名。宋·苏轼《此君庵》诗:“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
●碧虚郎◆(bi xu lang)竹的拟人称,因其色碧虚中,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树木·竹》:“《清异录》:夏清侯传云:曾大父碧虚郎,大父凌云处士,父以卓立卿自名,就拜银绿大夫。按谓竹也。”
●冰碧◆( bing bi)指竹子。谓其在冰天雪地亦呈绿色唐·元稹《寺院新竹》诗:“宝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亭亭巧于削,一一大如拱。冰碧林外寒,峰峦眼前耸。”又《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冰碧寒夜耸。箫韶风画罗。”
●不秋草◆( bu qiu cao)竹的异名。以其不畏霜雪常青,故称。马天来《赋丹霞下寺竹》诗:“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
●初篁◆( chu huang)新竹。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初篁包绿箨,新含紫茸。”箨◆(tuo),竹笋的外壳。南朝·梁·简文帝《晚春赋》:“望初之傍岭爱新荷之发池。”
●此君◆(cjun指称。《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以“此君”称竹。·白居易《东楼竹》诗:“楼上衣不归,此君留我宿。”
●丛篁◆( cong huang)丛生的竹。唐·宋之问《泛镜湖南溪》诗:“沓嶂开大小,丛篁夹路迷。”宋·陈与义《纵步至董氏园亭》诗之二:“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听雨声。”母草◆( du mu cao)竹的别名。以幼竹◆(笋)在很短时期长到母竹齐高,故称。宋·陆田《埤雅释草》:“今俗竹为母草,言笋旬有六日而齐母。
●对青竹◆( dui qing)竹名。《绍兴府志·物产·竹属》:“对青竹,《成都古今记》:‘竹而沟青,每节若间出此竹惟会稽颇多,彼人呼为黄金间碧玉;今或称闪竹,又日间竹,又云越闪竹。’《剡录》:越闪竹即对青竹。”宋·宋祁《对青竹赞》:“翠沟如画,间竹相偶;挺美不凡,取贵中。”浮筠◆(fu yun)竹的别称。筠,青竹。以其表面摇曳时浮光如玉,故云。晋·王嘉《拾遗记·蓬莱山》:“其西有含明之国…有浮筠之干,叶青茎紫。”唐·陆龟蒙《双吹管》诗:“长短截浮筠,参差作飞凤。”
●管若虚◆( guan ro)竹的拟人称。以其呈管状,中空,故名。清·厉茶《事物异名录·树木·竹》:“洪璐有《管若虚传》,按谓竹也。”
●寒玉◆(hany)指竹。唐·雍陶《韦处士郊居》诗:“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又指“玉石”和“月”,见各该条。
●寒竹◆( han zhu)即竹。因其经冬不凋,故称。唐·刘长卿《送郑十二还庐山别业》诗:“旧笋成寒竹,空斋向暮山。”唐·许诨《送薛秀才南游》诗:“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径节◆(jing jie)指竹。清·魏源《题陈芝楣中丞个中真意图》诗之三:“渭川多径节,江左多弱植。”
●君子◆(junz)竹之雅号。宋·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又指美酒。亦称才德出众的人旧时妻对丈夫亦如此称。
●苦竹◆(kzh)竹的一种。杆矮小,节长于他竹,四月中生笋,味苦不中食。唐·李白《劳劳亭》:“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琅玕◆( lang gan)指竹,以其如珠玉般的美石,故称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宋·苏过《从范信中觅竹》诗:“十亩琅玕寒照坐,一谿罗带恰通船。”
●冷竹◆(leng zhu)竹子。以其令人有清冷之感,故称。宋苏轼《送谈公》诗之一:“常于冷竹坐,相语道意冲。”龙孙◆( long sun)竹的品名。许观《东斋记事·竹之异品》:“长州有一种小竹,日龙孙竹,生山谷间,高不盈尺,细仅如针。”又为“良马”、“竹笋”名,见各该条。
●绿卿◆(qing)竹的拟人之称,以其绿荫宜人,故称之。宋·陶谷《清异录·木》:“王彪《临池赋》云:碧氏方澄,宅龟鱼而荡漾,绿卿高拂,宿烟雾以参差。”
●绿云◆(yn)从竹别名。以其枝叶婆娑如绿色云彩,故名。唐·李白《远别离》:“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帝子,指尧女娥皇女英。
●绿玉君◆(1yjun)以竹拟人之称。以其色绿如碧玉,故云。唐·陈陶《竹一首》之一:“不厌东溪绿玉君,天坛双风有时闻。”
●蔓竹◆( man zhu)竹的一种。枝茎柔嫩,可作绳索。《艺文类聚·礼·斗威仪》曰:“君乘木而王政太平,蔓竹紫脱,为之常生。”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灵丘深沉,蔓竹凝阴。”明玕◆( ming gan)竹的别称。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三:“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
●青士◆(qing shi)竹的代称。宋·陆游《晚到东园》诗:“岸帻寻青士凭轩待素娥。”
●青玉◆(qing yu)竹的美称。谓其色青如玉,故名。唐白居易《秋霖即事联句》:“竹霑青玉润,荷滴白珠圆”
●青岚帚◆(qing lan zhou)竹的喻称。以其在山风中摇,其形如帚,故称。岚,山风。唐·陈陶《竹》诗:“青岚帚亚思吾祖,绿润偏多忆蔡邕。”
●青琅玕◆(qing lang gan)指竹。琅玕,珠玉般的美石唐·白居易《湓浦竹》诗:“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蛇祖◆( she zhu)竹的异名,古有竹变蛇之说,故名。宋梅尧臣《乾明院碧鲜亭》诗:“怀衣削发远尘垢,蛇祖龙孙生屋后。”
●射筒◆( she tong)竹名。以其可作箭筒,故称。晋·左思《吴都赋》:“其竹,则筼筜箖箊,桂箭射筒。”刘逵注:“皆竹名也。《异物志》曰:……射筒竹,细小通长,长丈余,亦天节,可以为射筒。”
●团栾◆( tuan luan)犹坛栾。本指竹秀美圆润的样子。栾,同“图”,浑圆。亦为竹的代称。南朝宋·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又指“月亮”、“月光”,见各该条;亦作动词:团聚、环绕;也作形容词,浑圆的样子,如月团栾,或团栾月。
●潇碧◆( xido bi)竹的别称。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潇碧远输委,湖嵌费携擎。”注:“方◆(崧卿)云:潇碧,竹也。湖嵌,石也。”
●修篁◆( xiu huang)修竹,长竹。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犹之惠风,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明·归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诗:“北牖移修,南圃艺药草。”
●修箭◆( xiu jian)指竹。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修箭哀金饵,群鲜沸池羹。”
●修竹◆(xizh)亦作“脩竹”。长长的竹子。修同“脩长。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唐·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明·张四维《双烈记·访道》:“门掩长松,篱编修竹,是好奇胜也。”清·金农《慕园题竹》诗:“便婿修竹覆楹,出格幽姿天与成。”
●虚中子◆( xu zhong)竹的拟人之称。以其中空,故名。宋·陶谷《清异录·木》:“三堂人家柱础有文日《虚中子生成记》初云:‘虚中子,姓节氏,化龙之后也。隔十数字云:与笙箫令寿鬣、支离叟坚文,同志莫逆。又其后云:‘子苗封甘锐侯。’疑是昔人种竹记。窃记鬣是松,支是柏,苗是笋。”鱼肠◆(yu chang)一种细竹名。《管子·地员》:“其草,鱼肠与莸。”梁·简文帝《修竹赋》:“玉润桃枝之丽,鱼肠云母之名。”按宋·僧赞宁《笋谱》以为其竹细而屈,故名鱼肠又指“宝剑”,见该条。
●玉干◆(yu gan)竹的美称。以其青碧如玉,故称。唐·卢纶《颜御厅丛篁咏送薛存诚》诗:“玉百余茎,生君此堂侧。”
●玉管◆(yu guan)亦作“玉”。琯,通“管”。竹的美称。唐·韩琮《风》诗:“凉飞玉管来秦甸,暗花枝入楚宫。”◆(nido),通“袅”、“”,柔弱摇曳的样子。唐·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叶翦兰罗碎,茎抽玉琯端。”又为毛笔的美称。
●郁离◆(y)竹的别称。元·龙辅《女红徐志·竹》:“竹名郁离,不知所出。偶沈诗云:‘繁阴上郁郁促节下离离。’如出于此。”
●玉竹◆(yzh)竹的美称,谓其光滑如玉,故云。元·顾瑛《唐宫词·次铁厓无题韵》之二:“莲花池畔暑风凉,玉竹回文宝簟光。”宝簟◆(dian),精美的竹席。玉竹,又为萎蕤的异名。
●圆通居士◆( yuan tong ju shi)竹的别名。宋·陶谷《清异录·圆通居士》载,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庵,夜梦人,长,清瘦斑衣,自称圆通居上,谓舍身为庵中供养具。俄,窗竹出一笋,花紫箨,如梦者之长。长至六尺,无节。光用为拄杖直兄。后因称竹杖为“直兄”,“竹”为“圆通居士。呼为竹篁◆(zhu huang)泛指竹子。宋·苏轼《泰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近山麦早,临水竹篁修。”◆(mou)大麦修长。 主旨 【主旨】
◆( zhu)亦作“主指”。最根本的意义用意或目的。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八》:“夫既于篇无所主指,固不可忆其为诗矣。”
●宏纲◆(hong gang)大纲;主旨。《书序》:“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搬其机要。”芟夷◆(shan)本为除夫杂草,此为删去。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略其小术,包其大礼,振温良之逸步,得毗赞之宏纲。”明·方孝孺《传经斋记》:“世之称治者,二帝三王而已。其详不可得而知,宏纲大法,所以相传而不泯者,惟群经之存是赖。”
●元旨◆(yuan zh)本来的意义。根本的目的。元,大,本来。明·宋濂《荥阳县男朱公墓志铭》:“凡天官、地理、筮、医药之属,咸究其元旨。”咸,都。
●宗本◆( zong ben)根本,本旨。晋·孙绰《喻道论》:“万物之求,卑高不同……悟上识则举其宗本。”《孝经·开宗明义》宋·邢昺疏:“此章开张一经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宗旨◆( zong zhY)主要的思想、意图或目标。《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唐·刘知几《史通·序例》:“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宗指◆( zong)犹宗旨。指,通“旨”。清·方苞《与孙以宁书》:“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其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之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高大,海内响仰者多。”
●宗致◆(zong zhi)宗旨。学说的要旨大义。《三国志·魏志·荀恽传》:“弟,咸熙中为司空。”裴松之注引晋·庾翼《晋阳秋》:“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隋·江总《摄山栖霞寺碑》:“◆(朗法师)早成波若之性夙植尸罗之本,阐方等之指归,弘中道之宗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摧诸论师,破其宗致。”
●宗主◆( zong zhu)宗旨,主旨。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管子》一书,以富国强兵为宗主。然其时去三代未远,其言之粹者,非尽失先王遗意也。”又指本源。见该条。 踪影 【踪影】
◆( zong ying)多指人的身影、行踪或活动的形迹,也指某些事物的迹象。
●形迹◆( xing ji)踪迹。晋·陶潜《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唐·李幼卿《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迹。”亦指遗迹、痕迹、迹象。
●形影◆(xing ying)影踪;迹象。《荀子·礼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明·袁宏道《致沈广乘书》:“唯有一段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河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逃遁无地,难矣,难矣。”又指人的“形体”,见该条。
●形踪◆( xing zong)犹踪迹。《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原来使老夫妻看准姑娘的情性纯正,心地光明,虽是埋没风尘,倒象形踪诡秘,其实信得及他这朵妙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影迹◆(yngj)踪影痕迹。《宋书·谢灵运传》:“诚钜平之先觉,实中兴之后祥。据左史之攸征,胡影迹之可量。”宋·司马光《洛阳少年行》:“流鞭纵镝未云毕,青山团团载红日,云分电散无影迹,黄鸡未鸣已复出”。
●影兆◆(ying zhao)踪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蛇人》:“既明,启笥,三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
●影子◆(ying zi)踪影;痕迹。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今学之者,务去声律,以为高古殊不知文随世变,且有六朝唐宋影子,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又指端倪、隐情、根据等等。
●影踪◆(ying zong)身影,踪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眼见得开河集上地方没影踪,我明日到济宁密访去。”踪迹◆( zong)踪影形迹。《史记·孟尝君传》:“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唐·李白《估客行》诗:“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祖父 【祖父】
◆(zf)父亲之父,在生日祖父,去逝日祖考。
●大父◆(daf)《韩非子·五蠧》:“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哀王。”裴骃集解引应劭曰:“大父,祖父。”清·刘大:《阮君墓志铭》:“然吾父痛先大父之早卒,大母之苦节。”又指外祖父。
●皇祖◆( huang zu)古王室称其祖父。亦敬称去世的祖父。《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梁书沈约传·郊基赋》:“伊皇祖之弱辰,逢时艰之孔棘。”宋·欧阳修《陇冈阡表》:“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太父◆( tai fu)祖父。隋·蔡夫人《张贵男墓志》:“太父仪同府君深所爱赏,锡名贵男。”
●太公◆( tai gong)称祖父。《后汉书·李燮传》:“李氏灭矣,自太公以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李贤注:“太公,祖父也。”清以来亦称曾祖父为太公现南方各省称曾祖父为太公的不少。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为老者。
●太翁◆(tai weng)祖父。宋·陆游《戏遣老怀》诗:“阿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太翁嬉。”亦称曾祖父。清代亦以称人之父。
●王父◆( wang fu)祖父。《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又曾祖为祖王父,高祖为高祖王父。
●王考◆( wang kao)对去世的祖父的敬称。《礼记·祭法》:“日王考庙。”孔颖达疏:“日王考庙者,祖庙也。”清·黄宗羲《金石要例·书祖父例》:“范育《吕和叔墓表》,称曾祖为皇考,祖为王考。”亦敬称去世的父亲。见“父亲”该条。
●先祖◆( xian zu)称已故的祖父。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因先君见背的早,在先祖膝下料理些家务,所以不曾致力于举业。”又指“祖先”,见该条。 祖先 【祖先】
◆( zu xian)对历代先祖的通称从同姓一世祖,到去世的祖父,可概名之曰“祖先”。《周易·参同契下“子继父业,孙踵祖先。”
●鼻祖◆(b1z)始祖。《汉书·扬雄传上》:“有周氏之蝉兮,或鼻祖于汾隅。”蝉嫣◆(yan)连绵不断。
●皇祖◆( huang)泛指远祖。《诗·鲁颂·闷宫》:“皇祖后稷,尊以骍牺。”骍,赤色牛。
●九祖◆(jiu zu)泛指历代祖宗唐·吕岩《敲爻》歌:“九祖先尽得超脱,谁羡繁华贵与荣。”前蜀杜光庭《马尚书南斗瞧词》:“赤纪潜延禄作,兴益七玄九祖超度幽五族,六亲均承遗荫。”《醒世姻缘传》第五回:“你可拿瞎话支吾,我搅乱的狄家九祖不得升天。”
●前烈◆(qian)祖先,前辈。汉·班固《幽通赋》:“懿前烈之纯淑兮,穷与达其必济。”唐·王维《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盛德启前烈,大贤钟后昆。”又指“前世”,“前贤”。
●上叶◆( shang ye)先世,前代。《宋书·武帝纪中》“昔在上叶,深兹道。是以天禄既终,唐虞不得传其嗣。”《南齐书·高帝纪上》:“是勋华弘风于上叶,汉魏垂式于后昆。”《魏书·李骞传》:“为衢樽于上叶号木铎于前修。”先公◆( xian gong)祖先。《周礼·春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鹜冕。”郑玄注:“先公谓后稷之后,大王之前不至诸。”三国·魏·曹操《春嗣令》:“今有事于庙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简君王。”又指“先父”,见该条。
●先古◆( xian gu)祖先。《礼记·祭父》:“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孔颖达疏:“先古,谓先祖也。”《史记·项羽本纪》:“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又指“上古”,见“古代”条。
●先君◆( xian jun)祖先。《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又指去世的“父亲”。见“父亲”条。
●先人◆(xian ren)祖先。《书·乡土》:“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又累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唐·韩愈《感二鸟赋》:“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清·昭梿《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我先人披荆棘历血刃,与喀尔喀争来之地,宁忍弃之?”又称“亡父”,见“父亲”条。
●先世◆( xian shi)前代;祖先。汉·王充《论衡·感类》“阴阳不和,灾变发起,或时先世遗咎,或时气自然。”晋·陶潜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清·杜濬《悲哉行赠余子生生》:“悲哉余生!不悲其身之无家,而悲其先世之无坟。”
●先子◆(xian)泛指祖先。《左传·昭公四年》:“宣伯曰:鲁以先子之故,将存吾宗,必召女杜预注:“先子,宣伯先人。”又指“亡父”,见该条。
●先祖◆( xian zu)犹祖先。《书·乡土》:“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礼记·记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亦称已故的祖父,见该条。
●显祖◆( xian)对祖先的尊称。《书·父侯之命》:“汝克绍乃显祖。”《汉书·韦贤传》韦孟谏诗:“嫚彼显祖,轻兹削黜。”
●元君◆( yuan jun)祖先。元,开始;君,先祖的尊称。汉·刘向《列女传·齐东郭姜》:“请就元君之庙而死焉。”元祖◆( yuan zu)始祖。元,始初。汉·牟融《理惑论》:“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三国·蜀志·先主传》:“袷祭高皇帝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宗庙。”宗神◆( zong shen)祖先。因其供于宗庙,故称《诗大雅·思齐》“惠于宗公”,毛传:“宗公,宗神也。”
●宗祖◆(zong zu)即祖宗、先祖。《礼记·祭法》:“七代之所更立者,郊宗祖,其余不变也。”唐·韩愈《元和圣德诗》:“正月元日,初见宗祖。躬执百礼,登降拜俯。”
●祖考◆(zuk)祖先。《书·君牙》:“今命尔于翼,作股肱心旅,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左传·襄公十四年》:“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乃祖考。,”亦指去逝的祖父及父亲。
●祖◆(zun1本指家庙,亦指祖先。祢,父死后神主入庙供奉。《礼记·丧服》:“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祢也。”晋·葛洪《抱朴子·博喻》:“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是以不可以父母限重华,不可以祖祢量卫霍也。” 罪过 【罪过】
◆( zui guo)罪行、过失。也用以谦称自己或指责别人并不是罪过的行为。对于罪过,各个时代的标准和处置原则,差异极大。《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元功于赵。”《通俗编·政治》载:重者为罪,轻者为过。
●咎恶◆(je)罪过。《书·洪范》“不协不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孔传:“凡民之行虽不合于中,而不罹于恶,皆可进用大法受之。”罹◆(1),遭受。
●咎戾◆(j)犹罪过。咎、戾均为罪过《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明·李东阳《与巡按王御史书》:“公使中善谕本州,早为停止,使区区一身,少免咎。”
●咎愆◆( jiu qian)罪过。《汉书·谷永传》:“燕见䌷绎,以求咎愆。”䌷绎◆( chou yi),理出头绪,䌷,引出;绎,理出头绪。唐·柳宗元《惩咎赋》:“惩咎愆于以本始兮,孰非余心之所求?”
●咎衅◆(jiu xin)罪过。衅,事端。《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遣将攻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袁绍与瓒书曰:惧于飞矢迸流狂刃横隼以重足下之祸,徒增孤之咎衅也。
●咎罪◆(jizu)罪过。《书·说命中》“惟说不言其厥罪。”孔传:“王能行善,而说不言,则有其咎罪。”
●愆过◆(qian gud)过错。唐·吴竞《贞观政要·论术谏》“
●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愆咎◆( qian ji)过失,罪过。汉·王符《潜夫论·潜叹》:“末世则不然,徒信贵人骄妒之意,独用苟媚蛊惑之言,行车礼者蒙愆咎,论德义者见尤恶。”
●愆瑕◆(qian xia)过失。瑕,美玉上的斑点,喻污点、过失。前蜀·杜光庭《八节醮词》:“窃虑处俗立身,宁无过咎,前生今世,必有愆瑕。”
●愆尤◆( qian you)过错,罪过。愆,亦作“僽”、“”“燃”,罪过、过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发奸私,面相酬证,事途回穴,翻惧愆尤。”汉张衡《东京赋》“卒无补于风规,只以昭其愆尤。”唐·李白《古风》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棒愆罪◆(qian zui)罪过。《后汉书·楚英王传》与相国书:“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衅恶◆(xne)罪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
●衅故◆( xin gu)罪情,罪过。衅,过失,罪过。《后汉书·蔡邕传》:“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如有衅故,自当极其刑诛。”《北史·外齐传·李惠》:“惠素为文明太后所忌,诬惠将南叛,诛之,…惠本无衅故,天下冤惜焉。”衅过◆(xin guo)过失,罪。《后汉书·陈蕃传》:“宣犯衅过,死有余辜。”
●衅秽◆(xin hui)过,秽行。《后汉书·王畅传》:◆(畅)寻拜南阳太守…下车奋厉威猛,其豪党有衅秽者,莫不纠发。”寻,不久。拜,被任命。
●衅咎◆(xinj)过失,罪过。汉·刘向《说苑·正谏》“民之衅咎,血成于通途。”晋葛洪《抱朴子·百里》:“百姓不堪,起为盗贼,衅发闻,真于丛棘。”《南史·王藻传》“尚主之门,往往绝嗣;驸马之身,通离衅咎。”离,通“罹”,遭受。
●衅愆◆(xin qian)犹衅咎。过失,罪过。明·张居正《谢免自陈疏》:“上不能燮调元化,佐明主以察玑衡,下不能推举宏纲,率群僚而修品式。诸所注措,每见乖违,此衅愆,殆非朝夕”
●衅眚◆(xin sheng)过失。衅,过火,眚,过错。宋·岳飞《奏辞太尉第四札子》:“◆(臣)粗知义命,平居服食器用,每安于敝陋,正恐绵薄,不堪禄赐之厚,徒取衅眚。”
●尤愆◆( you qian)罪过。宋·司马光《又和并寄杨乐道十二韵》:“有如骖之,左右随周旋,庶儿助山甫,衮职无尤愆。”◆(yn),套在马身上,引车前进的皮带。
●罪戾◆(zu)罪过。戾,罪行、过失。《左传·庄公二二年》:“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
●罪眚◆( zui sheng)罪过。,小过失清·洪升《长生殿情悔》:“忏悔尤,陈罪眚。”
●罪衅◆( zui xin)罪过。《后汉书·帝纪》:“祸害深大,罪衅日滋。”
●罪业◆( zui ye)佛家认为身、言、意三者的罪行。业,行为。即指行为、语言、意念上的罪过。《法华经·化城喻品》:“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
●罪尤◆( zui you)亦作“罪邮”。罪过。尤,通“邮”,过失,错误。《楚辞·天问》:“汤出重泉,夫何罪尤。”三国·魏·曹植浮萍》:“恪勤在夕,无端获罪尤。”《汉书孝成班倢仔》:“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 罪魁 【罪魁】
◆(zuku1)制造罪孽祸乱的主谋,策划并带领犯罪的主要头目。“罪魁”这一概念的内涵,各个时代差异极大,其处置手段和结果亦不相同。
●大慈◆(dadu)大恶人,首恶。语出《书·康诰》:“元恶大,矧惟不孝不友。”,罪恶。晋·潘岳《西征赋》:“温韩◆(遂)马◆(超)之大,阻关谷以称乱。”唐·刘禹锡《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天宝末,大起于幽都。”《明史·刑法志一》:“巨恶大憝,案如山积。”
●大猾◆(da hua)亦作“大滑”。大奸,大恶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日: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后汉书·陈蕃传》:“小黄门赵津,大滑张汜等肆行贪虐,奸媚左右。”
●大愿◆(date)罪大恶极的人。唐·韩愈《平淮西碑》:“大慝适去,稂莠不薅。”宋·周密《齐东野语·王敦之诈》:“人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大慝。”
●祸首◆( hud shou)制造祸害的头目,或造成祸害的责任者。《左传·昭公四年》:“申无宇曰:‘楚祸之首,将在此矣’。”唐·杜甫《写怀》诗:“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介狄◆(jied)犹元凶。介,大。狄,邪辟。《诗·大雅·瞻卬》:“舍尔介狄,维予胥忌。”马瑞辰通译:“《说文》‘狄之为言淫辟也。’《广雅·释言》:‘狄,辟也’古或以淫辟之称。介狄谓大狄,犹云元恶也”一说为披甲的北狄之人。介为“甲”;狄为北方少数民族。
●巨憝◆(jdu)元凶、大恶人。憝奸,恶。宋·苏舜钦《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皇天稔巨憝,羌虏稽显戮。”《明史·徐问传》:“王师每入,巨憝潜踪”萧蜕《徐园追祭宋遯初》诗:“巨憝窃国柄,群材璧马钓。”
●剧恶◆(je)大恶。指大坏人。宋·苏洵《御将》:“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
●巨魁◆(jku)祸首,首领,大头目。清·姚鼐《张逸园家传》:“君多布耳目,得其巨魁,或亲捕之,凡半年,获盗白余。”
●巨孽◆(jni)首恶,大害。孽,罪孽。唐·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诗:“巨孽盗都城,传闻天下惊。”《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苏州秦宗权继为巨孽,有众数万,攻陷邻郡。”
●巨◆(jte)指大奸大恶的。慝,奸恶。清·薛福成《书太监得海伏法事》:“丁公独擿巨慝于萌芽之时,易如反掌。”首恶◆(shou)罪魁祸首。《新唐书·郑从谠传》:“乃推捕反贼,诛其首恶。”
●宿恶◆(se)元凶;大恶人。《后汉书·酷吏传·黄昌》:“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彊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宋·李纲《申督府密院相度措置虔州状》:“臣深求其故,乃知招安之后,田业荒芜,耕种不具,州县救目前之急,不暇存恤,又督逋负,宿恶乘之,相煽愈固。”
●宿猾◆(suhu)一贯奸猾不逞之人;巨恶。《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谄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唐·赵璘《因话录·商上“旬朔内,坊市奸偷宿滑,慑气屏迹。”
●宿狡◆( su jido)犹大猾,大恶。《新唐书·酷吏传序》“天宝后至肃代间,政类事业,奸臣作威渠宿狡,颇用惨刻奋,然不得如武后时敢搏挚杀戮矣。”
●凶魁◆( xiong ku1)元凶,祸首。唐·白居易《与金陵立功将士等敕书》:“擒其凶魁,生致于阙下。”
●衅首◆(xin shou)祸首,罪魁。《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先主于是乃厚侍靖。”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孙盛:“靖处室则友于不穆,出身则受位非所,语信则夷险易心,论识则殆为衅首。”
●元丑◆( yuan chou)首恶。《后汉书·陈蕃王元传赞》“功全元丑,身残余孽。”
●元墩◆( yuan dul)亦作“元”。大恶人,元凶。,恶。《晋书·文帝纪》:“战不穷武,而大敌歼溃,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新唐书·藩镇传·吴少诚》:“臣请以锐士万人。顺流趋荆、楚、可以攘翦元。”
●元恶◆(yuan)犹“元凶”。罪恶首犯。元,大,首。《书·康》:“元恶大,矧惟不孝不友!”矧◆(shen)况且。《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唐·沈佺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诗:“天鉴诛元恶,宸慈恤远黎。”《明史张传》:“元恶寒心,群奷侧目。”
●元渠◆( yuon)贼魁。渠,大,首。语出《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英宰归戎,元渠时殄。”殄,灭尽。
●元凶◆( yuan xiong)亦作“元兇”。罪魁。三国·魏·曹植《责躬》诗:“将寘于理,元凶是率。”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桴鼓一震,而元凶折首。”《新五代史·宦者传张承业》:“今元凶未灭,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 罪犯 【罪犯】
◆( zui fan)今指不遵守法纪,胡作非为,已造成犯罪的人。古代所谓犯罪者,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奸宄◆(jian gu)亦作“奸轨”。犯法作乱的人,即罪犯。,坏人,犯罪者。《书·尧典》:“寇贼奸宄。”《左传·成公十七年》:“德刑不立,奸轨并至。”
●奸回◆( jian1)奸恶邪僻。指罪犯或恶行。《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奸回不轨。”
●奸◆( jian te)邪恶的心术或行为。《汉书·王莽传赞》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孤寡,赦罪戾,诘奸慝。”
●囚犯◆(qiu fan)关押在监狱的罪犯。《明史·刑法志二》“凡系囚犯,老疾必散收,轻重以类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其实应当放我出去了还当因犯一般,关在这里做甚么呢?”
●囚人◆(qiu ren)囚犯、罪犯。《宋史·刑法志一》:“今乃远方囚人,尽归象阙,配务役。”《水浒传》第六二回:“卢员外一生财主,今做了囚人,无计奈何。”
●囚徒◆(qit)囚犯。《史记·大宛列传》:“赦囚徒材官。”唐·范摅《云溪友议·杂嘲戏》:“六衙按覆囚徒” 《元史·世祖纪二》:“具盗贼,囚徒起数,月申省部。”囚系◆(qix)指囚犯。拘押在狱的罪犯。《国语·晋语上》:“毕故刑,赦囚系,宥闲罪,荐积德。”
●志·吕岱传》:“亲断诸县仓库及囚系。”《三国志·吴徒夫◆(tf)服劳役的罪人。《醒世姻缘传》第四九回:“一则是个徒夫老婆,提掇着丑听拉拉的。”
●徒隶◆(t)服劳役的犯人。《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后汉书·隗嚣传》“民坐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集,数十万人。”
●徒奴◆(tun)服劳役的罪犯或奴隶。《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徒孥◆(tun)泛指罪犯,犯人。宋·李清臣《谢赐恤刑诏表》:“徒颂系,交手传欢。。
●徒囚◆(tq囚徒,罪犯。《隋书·刑法志》“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
●徒系◆(tuxi)囚犯。《后汉书·虞延传》“每次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宋书·孝武帝纪》:“乙亥,车驾躬耕籍田,大赦天下。尚方徒系及通租宿债,大明元年以前,一皆原除。”
●主名◆( zhu ming)主要犯罪人。名,名目。《后汉书郎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李贤注:“立,犹定也。”主坐◆( zhu zu)主要犯罪人。坐,定罪。《水浒传》第五六回:“徐宁听罢,心中想道:既有主坐,必不碍事。”
●月份异名 正月 【正月】
◆( zheng yue)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古代根据北斗星斗柄运行位置的每月变化,以十二地支纪月三代的月建并不相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商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今农历沿用夏历。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二月建丑。《春秋·隐公元年》:“春,上正月。”以下各月的异名,均指夏历。
●毕原◆(bzu)亦称“毕聚”。正月的别称。古代将十天干纪月的十个月阳的别名,与农历十二个月的月阴别名配合称月。正月得甲,则称“毕陬”或“毕聚”。《尔雅·释天》:“月在甲日毕,正月为陬。”邢昺疏:“设若正月得甲,则日毕陬。”《史记·历书》:“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初春◆( chu chun)指孟春,为春季的第一个月,亦即正月。晋·傅玄《又答程晓》诗:“嘉庆形三朝,美德扬初春。”初月◆(chu yue)指正月谓一年的头一个月。《法书要录·右军书记》:“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际,至叹至深,君亦同怀。”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宦者宫人言,正月与上讳同音,故共易为初月。”宋·陆游《老学庵续笔记》卷一:“王羲之之先讳正’,故《法帖》中谓正月为一月’,或为‘初月。”
●端月◆( duan yue)正月的别称。端,正。因避秦始皇嬴政讳,改正月为端月。端,亦有开始之义故以一年的首月为“端月”。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月》:“位正元阳,气和端月。”建寅◆(jian yin)正月的别称。古时将北斗星斗柄运转一周按十二地支分为十二个等分,斗柄指向十二辰的寅,即为夏历正月,故称建寅。《淮南子·天文训》:“天元一始,正月建寅。”·张子容《长安早春》诗;“咸欢太平日,共乐建寅春。”建寅月◆(《jiany1nyUe《)正月。《新唐书·肃宗纪》“宝应元年建寅月甲申,追册靖德太子琮为皇帝。”
●孟春◆( meng chun)农历正月。谓一年春季的第一个月。《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铎徇于路。”《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营室,星名,即二十八宿中的室宿。
●孟阳◆(meng yang)正月别称。《初学记》卷三,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阳、孟陬。”
●孟陬◆( meng Zou)正月的别称。《尔雅·释天》:“正月为陬。”又为“孟春”,故曰孟陬。《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天》:“按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于陬訾,故以孟陬为名。”
●三阳◆( san yang)正月的异名。按《易》正月为泰,卦象为上坤下乾,即上三阴,下三阳,名“三阳交泰”或“三阳开泰。”故称正月为三阳。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孔颖达疏:“正月三阳既上,成为乾卦。”乾卦为三阳爻,故以三阳称正月。南朝·宋·孔皋《会稽记》:“三阳之辰,华卉代发。”宋·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又指中医经络学的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亦指晋张孟阳◆(张载)、景阳◆(张协)、季阳◆(张亢)三兄弟。也指春天。
●上春◆( shang chun)即孟春。指正月《周礼·春官·天府》:“上春,衅宝镇及宝器。”正月,杀牲取血涂宝镇和宝器。衅,以血涂沫;宝镇玉圭之类的珍贵玉器;宝器,钟鼎之类的祭器。郑玄注:“上春,孟春也。”唐·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诗:“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清·曹寅《谷日西轩燕集》诗:“上春八日喜春晴,屋角梅枝照夜明。”
●十三月◆( shi san yue)周以十一月为正,殷以十二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实指每年一月。《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三之日为十三月,即正月。一说一年十二个月,如闰月,就为十三月;殷周之际将闰月放在岁末,故有十三月之称。非是。
●首春◆( shou chun)正月的别称。以其为春季之首,故称。清·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诗:“首春上将西出师,蚁穴初开天宇空。”
●首岁◆( shou sui)指正月,意为一岁之首月。《汉书·萧望之传》:“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颜师古注:“首岁,岁之初首,谓正月也。”
●岁首◆( sui shou)一年的头一个月,即正月。《史记·武帝纪》:“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
●夏正◆(xid zheng)指正月。夏以正月为岁首,故云。历,即农历,也称阴历,始于夏代。自汉武帝采用夏正后,历代沿用,直到现在。汉·张衡《东京赋》:“夏正三朝,庭燎晳晳。”
●献舂◆( xian chun)正月的别称。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太族◆( tai zhu)亦作“太簇”。正月的异名。本为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的名称,古用以指代正月。古十二音律分为阳律六,阴律六。以阳律配单月,从十一月开始,经一月,到九月;以阴律配双月,从十二月开始,经二月,到十月均根据每月阳阴二气的消长和万物的变化而定。《吕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高诱注:“太蔟,正月。”正岁◆( zheng sui)即正月。《周礼·天官·小宰》:“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注:“正岁,谓夏之正月”孙诒让正义引王引之曰:“尔雅曰:‘正,长◆( zhang)也建寅之月为一岁。十二月之长,故为正岁。”
●二月◆( er yue月份名。指农历一年的第二个月唐·杜牧《赠别》:“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夹钟◆(jia zhong)农历二月的异名,本为十二律吕中阴律第二律的名称,古用以配二月。《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音角,律中夹钟。”因二月阴阳二气相激,故云。《史记·律书》:“夹钟者,阴阳相夹厕也。”参见“正月·大蔟”条。
●建卯月◆( jian mao yue)农历二月,因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二月为建卯月。《新唐书·肃宗纪》:“建卯月辛亥,大赦。”
●桔如◆(jr)二月的别称。因天干纪月,二月为乙的称呼。《尔雅·释天》:“◆(月)在乙曰桔…二月为如。”邢昺疏:“二月得乙则日桔如。”
●丽月◆(yue)农历二月的别称。以其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故称。南朝·梁·萧统《夹钟二月》“花明丽月光浮窦氏之机;鸟哢芳园,韵响王乔之管。”
●如月◆(ruy)二月的别称。《尔雅·释天》:“二月为如。”郝懿行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桃月◆(tao yue)二月的别称。因其时桃花盛开,故称。仲春◆( zhong chun)农历二月的别称。请其月在春季的中间,即春季的第二个月。仲,位次在中,第二。《书·尧典》2“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仲阳◆( zhong yang)即仲春,为二月的别称。南朝·梁元帝《纂要》:“二月仲春,亦为仲阳。” 三月 【三月】
◆( san yue)月份名。为农历一年的第三个月,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病月◆( yue)三月的别称。病,通“丙”,光明的样子。谓三月万物光明灿然,生机勃发。《尔雅·释天》:“三月为病。”郝懿行义疏:“病,本作…然则者也,三月阳气盛,物皆炳然也。”清·钱谦益《杜大将军七十寿序》:“病月廿二日为悬弧之旦。”悬弧,古俗,家生男于门左挂弓一张,以示生男之庆。后以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为悬弧令旦或悬弧之旦。”
●蚕月◆( chan yue)三月的别称。谓其时忙于蚕事,故称。《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姑洗◆(gu)农历三月的异名。本为十二音律中阳律第三律的名称,古用以配三月。《淮南子天文训》:“◆(清明)加十五日,斗星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高诱注:“姑洗,三月也。姑,故也;洗,新也。阳气养生去故就新,故日姑洗也。”
●季春◆( jT chun)春季的最后一月,即农历三月。《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谓太阳在三月份行经的位置。胃、七星、牵牛,均为星名,各为二十八宿之一。《楚辞·九怀·尊嘉》:“季春兮阴阳,列草兮成行。”建辰月◆( jian chen yue)指农历三月。因夏历正月建寅,故三月建辰。《新唐书·肃宗纪》:“建辰月壬午,大赦。”杪春◆(mido chun)本指暮春,亦指三月。杪,末稍。唐·李端《送友人游江东》诗:“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小清明◆(《XioqTngm1ng《)农历三月。清·周亮工《大清明》:“闽将乐,归化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大清明。”樱笋时◆(ying shun sh1)三月的别称。因樱桃、春笋上市之时,故称。唐·郑谷《自贻》诗:“恨抛水国荷蓑雨,贫过长安樱笋时。” 四月 【四月】
◆(syue)月份名。农历一年中的第四个月,夏季的第一个月。唐·李颀《送陈章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乏月◆(fyu)四月的别称。因其时青黄不接,粮蔬匮乏,故称。《太平御览》卷二二引《四时纂要》:“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
●槐月◆( hudi yue)四月的别称。因其时槐花开放,故名。建已月◆( jian si yue)农历四月。因夏历以建寅为正月,故四月建已。唐·杜甫《戏赠友》诗之一:“元年建已月,郎有焦校书。”《新唐书·肃宗纪》:“建已月庚戌,史朝义寇泽中,刺史李抱玉败之。”
●麦秋◆( mai qiu)农历四月的别称,以其时为麦收季节,故称。《礼记·月令》:“靡草死,麦秋至。”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以孟夏为秋。”《梁书·昭明太子传》:“首夏司开,麦秋纪节,容卫徒警,菁华委绝。”菁华,即精华。指草木繁茂。
●梅月◆(mei yue)指农历四月,因其时处于梅雨季节,故称。前蜀·贯休《寄王涤》诗:“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南唐·李廷珪《藏墨诀》诗:“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又指疏梅映月的景色。
●孟夏◆(meng xid)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且婺女中。”毕、翼、婺女,均为星名,各为二十八宿之一。《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清和◆(qing he)四月的别称。因其时天气清明而和暖,故称。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 shou xia)农历四月,谓为夏季之首,犹孟夏。三国·魏·曹丕《槐赋》:“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维夏◆( wei xid)四月的异名,以其为夏之始,故云。《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南朝·梁元帝《纂要》:“孟夏亦日维夏,首夏。”
●阴月◆(yin yue四月的别称。汉·刘歆《西京杂记》:“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
●正阳◆( zheng yang)农历四月。谓其时太阳开始正轨直射,白昼渐长。晋·傅玄《述夏赋》:“四月惟夏,运臻正阳。”仲吕◆(zhong10)四月的异名。古以十二音律阴律中的第三律配四月,因古有“仲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吕氏春秋·季夏》:“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高诱注:“仲吕,四月也。阳在外,阴在中,所以吕中于阳,助成功也,古日仲吕。”汉·班固《白虎通·五行》:“四月谓之仲吕 五月 【五月】
◆(wyue)月份名。为一年中的第五个月,夏季的第二个月。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唐·李白《长干行》:“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恶月◆(eyue)五月的别称。旧谓五月多禁忌,故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恶月》:“京师谚曰:善正月,恶五月。按《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皋月◆(gao yue)五月的别称。皋,通“高”,谓五月阴气生,由下而上。《尔雅·释天》:“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皋者,《释文》:‘或作高、同…高在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又物皆结实,囊韬下垂也。”韬◆(gao tao),箭囊弓袋。
●建午◆( jian)五月的别称。夏历以正月为建寅,五月当为建午。其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十二辰的午,正当夏历五月宋·梅尧臣《冬雷》诗:“我今来江南,岁历惟建午。”
●厉皋◆(ga)五月的别称。天干纪月,五月为戊,称曰厉皋《尔雅·释天》:“◆(月)在戊日厉…五月为皋。”邢昺疏:“五月得戊,则厉皋。”
●榴月◆(iu yue)五月的别称。以石榴花五月开放,故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安石榴》:“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
●南火月◆(nan huo yue)五月的别称。因其时大火正当南方,故称。唐·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月也。”
●蒲月◆(pu yue)农历五月的别称。旧俗端午节,用菖蒲与艾叶并扎悬于门首,用以辟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蕤宾◆( rui bing)农历五月的别称。古以十二音律中的阳律第三律蕤宾配五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征◆(zh),律中蕤宾。”郑玄注:“蕤宾者,应钟之所生,仲夏气至,则蕤宾之应律。”参见“正月·太”条。
●中夏◆( zhong xid)指农历五月。谓其在夏季之中。唐玄宗《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仲夏◆( zhong xid)指农历五月。谓是月在夏季之中。仲,位次在中。《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六月 【六月】
◆( liu yue)月份名。农历一年中的第六个月,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左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晋师救郑。”长夏◆(chang xid)农历六月的别称以夏日昼长夜短,故云。《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王冰注:“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王,故云长夏也。”
●徂暑◆( cu shu)六月的别称。谓正值盛暑之时。徂,开始。《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初学记》卷三引梁元帝《纂要》:“季夏亦曰徂暑。”
●伏月◆( fu yue)指农历六月。谓伏天在其中,故云。伏为隐伏避暑之义。
●荷月◆( he yue)农历六月。以其时为荷花盛开,故云。季夏◆(jxia)农历六月,以其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故称。《礼记·明堂位》:“夏季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郑玄注:“季夏,建已之月也。”此指周历。因周历以建子之月为正月,故季夏为建已之月。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乎?”螇,蝉类的昆虫。
●建未月◆(jian wei yue)农历六月。夏历正月建寅,六月建未。其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未。《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宋·朱熹集传:“四月、六月,亦以夏正数之,建巳、建未之月也。”
●精阳◆( jTng yang)农历六月的别称。以其时日盛阳刚,故云。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六月》:“梁元帝《纂要》:‘六月为精阳。,”
●且月◆(jyue)农历六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六月为且。”郝懿行义疏:“且者次且,行不进也。六月阴渐起,欲遂上,畏阳,犹次且也。”且,通“趄”。次且,行步不前。林钟◆( zhong)农历六月的异名。本为古十二音律中的阴律第四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六月。《吕氏春秋·音律》:“林钟六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高诱注:“林钟,六月。”汉·班固《白虎通·五行》:“六月谓之林钟何?林者众也。万物成熟,钟类众多。”又为古钟名。
●则且◆(zej)六月的别称。因十干纪月,六月为,故称。《尔雅·释天》:“◆(月)在已日则…六月为且。”邢疏:“六月得已则日则且。” 七月 【七月】
◆(qyue)月份名。农历一年中的第七个月,秋季的首月。《左传·哀公十三年》:“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初秋◆(chu qiu)即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三国·魏·曹植《赠丁仪》诗:“初凉气发,庭树微销落。”瓜时◆(gua shi1)农历七月的别称。以其为瓜熟时节,故称《史记·齐太公世家》:“瓜时而往,及瓜而代。”裴骃集解引服虔曰:“瓜时,七月。及瓜,谓后年瓜时。”
●建申月◆( jian shen yue)农历七月的异称按夏历正月建寅,七月当为建申。其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申。《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宋朱熹集传:“七月,斗建申之月,夏之七月也。”
●兰秋◆( lan qiu)农历七月的代称,以其为兰草◆(建兰)花开之时,故称。南朝·宋·谢惠连《与孔曲阿别》诗:“凄凄乘兰秋,言饯千里秋。”南朝·梁元帝《纂要》:“七月孟秋首秋、肇秋、兰秋。
●兰月◆(lan yue)农历七月的别称。因其时为兰花盛开之月,故名。南朝·齐·王融《法寿乐》:“常耀芳霄,薰风镜兰月。”揜,同“掩”。清·厉《事物异名录·岁时》引提要录》:“七月为兰月。”
●孟秋◆( meng qiu)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翼、星、毕,星名,古为二十八宿之一。
●巧月◆(qiao yue)农历七月的别称。因乞巧节◆(七月七日)在该月,故称。传说每年七月七日晚上,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夕结彩楼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上秋◆( shang qiu)孟秋,即农历七月《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又言自二月以来,令各具精甲壮马,将以上秋南寇。”胡三省注:“上秋,谓七月。”
●首秋◆( shou qiu)农历七月的别称。犹孟秋,谓秋季之首月。南朝·梁·王僧儒《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
●霜月◆( shuang yue)农历七月的别称。谓是时阴气凝结,开始孕育霜寒。《隶释·汉鲁相韩造孔庙礼器碑》“霜月之灵,皇极之日。”
●相月◆(xiang yue)七月的别称。《尔雅·释天》:“七月为相。”郝懿行义疏:“相者,导也三阴势已成,遂导引而上也。”
●夷则◆(y1ze)农历七月的别称。本为古十二音律中阳律第五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农历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故以名七月。
●肇秋◆( zhdo qiu)初秋,即农历七月肇,开始,发端。三国·魏·曹植《离思赋》:“在肇秋之嘉月,将曜师而西旗。”室相◆( zhi xiang)农历七月的别称。天干纪月,七月得庚,名日窒相。谓阴气凝结,孕育秋相。尔雅释天》:“◆(月)在庚日室……七月为相。”邢昺疏:“七月得庚,则日室相。”中元◆( zhong yuan)农历七月的代称因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在该月,故云。佛教传说目连于中元节作盂兰盆会,以救被打入地狱的母亲。道观于是日亦作斋醮,以超度孤魂野鬼唐·令狐楚《中元日献张尊师》诗:“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闲。”亦指农历七月十五日 八月 【八月】
◆(byu)月份名。农历一年的第八个月。秋季的第二个月。唐·王昌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剥枣◆(bz)指农历八月。谓其时枣熟,故名。《诗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今年君渡河,剥枣咏《豳》诗。”
●桂秋◆(guq)农历八月的异称。以其时为桂花飘香之月,故称。唐韦琮《月明星稀赋》:“的的悠悠,蟾孤桂秋。”·程麟《此中人语·曾睹瑶池仙客》:“咸丰八年戊午桂秋,吴君方十五岁在红杏山庄别墅小住。”
●桂月◆(guyu)农历八月的别称。因其时桂花开放,故云。清·厉茎《事物异名录·岁时·八月》:“《提要录》八月为桂月。,”
●建酉月◆( jian you yue)八月的别称。夏历正月建寅,八月建酉。其时北斗星斗柄指。《左传·桓公五年》“始杀而尝。”杜预注:“建酉之月,阴气始杀。”
●南吕◆(nan)八月的异名。本为古十二音律中的阴律第。。
●五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农历八月。《吕氏春秋·音律》:“南之月,蛰虫入穴,趣农收聚。”高诱注:”南吕,八月也。”仲秋◆( zhong aiu)农历八月。指其月在秋季之中。仲,位次在其中。《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仲商◆( zhong shang)犹仲秋,即农历八月。古以五音配五季,商为秋,又其月在秋季之中,故称。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曰仲商。”
●壮月◆( zhuang yue)农历八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大壮》,言阳大盛也。”《金石萃编·阿思那忠碑》:“乘壮月以控弦,候朔风以鸣镝。” 九月 【九月】
◆( jiu yue)月份名。农历一年中的第九个月秋季的最后一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九月,楚平王卒。唐·岑参《走马川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季秋◆(jqi)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三国·魏·曹植《愁霖赋》“夫何季秋之淫雨兮,既弥日而成霖。”
●季商◆( shang)九月的别称。古以五音配四季,秋属商,故九月为季商。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日暮秋、季商、杪秋。”
●建戍◆( jian xu)九月的别称。因夏历正月建寅,九月当是建戌。《国语·周语中》:“夫长角见而雨毕。”三国·吴韦昭注:“建戌之初,寒露节也。”
●菊月◆(jyue)九月的别称。是月为菊花盛开之时,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部·九月》:“《提要录》:九月为菊月。”
●秋◆(miq)季秋,即农历九月。杪,末。《楚辞·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暮秋◆(mq)晚秋,秋季最后一个月,即九月三国魏·曹植《迷迭香赋》:“芳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仓之芝英。”宋·傅亮《感物赋序》:“余以暮秋之月,述职内禁,夜清务隙,游目艺苑。”
●青女月◆(qing nu yue)农历九月的别称。青女为霜神,九月开始降霜,故称。唐·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清秋◆( qing qiu)农历九月。是月天高气爽,故日清秋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三秋◆( san qiu)九月的别称。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唐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授衣月◆( shou yT yue)九月的别称。语本《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宋·陆游《立冬日作》诗:“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无射◆(wshe)农历九月的异名。本为古十二音律中的阳律第六律的名称。古用以配九月。《吕氏春秋·季秋》:“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无射。”《史记·律书》:“无射首,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也,故曰无射。”又为钟名。
●玄月◆(xuan shue)九月的异称。《尔雅·释天》:“九月为玄。”郝懿行义疏。“《诗·何草不黄》正义引李巡曰:‘九月万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该黑。”故九月为玄月。《国语越语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晋·郭璞《江赋》“阳鸟爱翔,于以玄月。”唐·韦应物《冬至夜至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诗:“玄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十月 【十月】
◆( shi yue)月份名。指农历一年中的第十个月,冬季的首月。《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左传·定公二年》:“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亥月◆(hai yue)亦作“建亥”或“建亥月”。十月的异称。夏历以建寅为正月,因之十月为亥月或建亥月。《国语·周语中》“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丰昭注:“谓火建之后,建亥之初也。”《汉书·律历志》上:“位于亥在十月。”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戊辰之年,建亥之月。”
●良月◆(liang yue)十月的别称。古人以盈数为吉,十为小盈,故称十月为良月。或以为是月气温适宜。丰收在望,故称。《左传·庄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卫,◆(郑伯)三年而复之,……使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晋·陶潜《和郭主簿二首》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孟冬◆( meng dong)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月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指十月太阳行经的位置,尾、危七星,均为星名,各为二十八宿之一。《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上冬◆( shang dong)初冬。十月的别称。一季三月习惯上可分为上中下。南朝·宋·谢灵运《游岭门山》诗:“协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南朝·梁元帝《纂要》:“十月孟冬,亦曰上冬。”
●小春◆( xido chun)为“小阳春”之省称。指农历十月。意谓十月天气和暖,有如初春。宋·欧阳修《渔家傲》词之二“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宋·陆游《闲居初冬作》:“东窗换纸明初日,南圃移花及小春。”明·谢肇《五杂俎·天部》:“十月有阳月之称。即天地之气,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之小阳春。”
●阳月◆( yang yue)十月的异称。阳气始于亥,生于子,十月建亥,为阳之始;又因十月气候多暖,称为阳春:故十月名为阳月。《诗·小雅·采薇》“岁亦阳止。”郑玄笺:“十月为阳,时坤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此月为阳。”《后汉书·广成颂》:“至于阳月,阴慝害作。”
●应钟◆(ying zhong)十月的异名。本为古十二音律中的阴律第六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十月。《国语·周语下》:“六闲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吕氏春秋·音律》:“应钟之月,阴阳不通,闲而为冬。” 十一月 【十一月】
◆( shi yi yue)月份名,指农历一年中的第十一个月,冬季的第二个月。《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
●毕睾◆(bg)十一月的异名。即古代夏历逢甲的十一月。尔雅·释天》“月在甲日毕,……,十一月为辜。”疏:“十一月得甲曰毕辜。”
●畅月◆( chang yue)十一月的别称。《礼记·月令》:“◆(仲冬)命之日畅月。”郑玄注:“畅,犹充也。”疏:“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故也。”
●黄钟◆( huang zhong)十一月的异名。本为古十二音律中的阳律第一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十一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其日壬癸,……其音羽,律中黄钟。”郑玄注:“黄钟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气至,则黄钟之应律。”因以黄钟异称农历十一月。
●葭月◆(jia yue)农历十一月的异名。古俗于冬至前,以葭灰◆(即苇膜烧成的灰)置律管中以测节气的到来,其时在十一月中,故以葭月指称十一月。葭,初生的芦苇。
●建子◆(jian)一月的别称。古代以十二斗建称十二月,夏历正月为建寅,十一月建子,故以建子称十一月。宋·张《月令解》:“仲冬者斗建子之辰也。”唐·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龙潜月◆(lang qian yu)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以其时为龙蛇蛰伏之始,故名。晋·葛洪《抱朴子·吴失》“殷雷鞫磕于龙潜之月,凝霜肃杀平朱明之运”朱明,夏季。
●仲冬◆( zhona dong)指农历十一月。因是月在冬季之中,故称。仲,位次在中,第二。《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子月◆(zyue)即建子月,农历十一月。北周·庾信《寒园即目》诗:“子月泉心动,阳女地气舒。” 十二月 【十二月】
◆( shi er yue)月份名。指农历一年中的第十二个月,亦即夏历一年或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子怒,冬十二月吴子执钟君子,遂伐徐。”
●冰月◆(bing yue)农历十二月的别称。以其时天寒地冻,大地冰封,故称。语出《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二之日,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晏子春秋谏下》“今君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除月◆( chu yue)亦作“涂月”,十二月的别称。涂,同“除”,谓一年将尽。《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月。”郝懿行义疏引马瑞辰曰:“《广韵》涂与除同,谓岁将除也。”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日暮冬、秋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大吕◆(da)十二月的异名。本指古十二音律中阴律第一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十二月。《国语周语下》“元闻大,助宣物也。”韦昭注:“十二月,大吕。”又为古钟名。季冬◆( dong)冬季第三个月,农历十二月。《礼记·月令》:“冬季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氏中”意谓太阳在十二月所经行的位置。婺女◆(女宿)、娄、氏,均为星名,各为二十八宿之一。《汉书·司马迁传》:“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嘉平◆(jia ping)本为腊祭的异名。腊祭,每年十二月八日举行的年终祭祀,以祭先祖百神为主,故十二月称嘉平。元方回《留丹阳苦寒戏为短歌》:“自从书云入嘉平,一月曾无三日晴。”清·钱谦益《王兆吉六十序》:“阏逢敦牂嘉平之月,甲子一周,里之士友将往致祝,而请余为其词。”阏逢◆(yan peng),天干“甲”的异名;敦牂◆( dun zhang)地支“午”的异名:两者谓甲午年。
●建丑◆(jian chou)建丑月的省称,指十二月。
●桔涂◆(jt)十二月的异名。《尔雅·释天》:“月在甲日毕,在乙……十一月为幸,十二月为涂。”郝懿行义疏:“十一月得甲,则日毕辜;十二月得乙,则曰桔涂。”
●腊月◆(ayue)农历十二月。腊,祭名,以祭祀祖先百神为主,于每年十二月初八日举行,故以腊月为十二月之称。《汉书·陈胜传》:“腊月,胜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胜以降汉。”
●杪冬◆( mido dong)暮冬。谓冬季的末月,即十二月。,末。唐·崔曙《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诗:“杪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
●暮冬◆( mu dong)冬季的最后一月,指十二月。见“十二月·除月”条。
●暮节◆(mjie)犹季冬,即冬季最后一月,指农历十二月。见“十二月·除月”条。
●暮序◆(mx)犹暮冬,即一年之末。序,次第,时序。南朝·梁·简文帝《雪朝赋》诗:“同云凝暮序,严阴屯广隰。”隰◆(x1),低湿之地。唐·李端《长安书事寄薛戴》:“时芳一憔悴,暮序何萧索。”
●清祀◆(qTng si)本为腊祭的异名,亦为腊月的别称。以天冷而举行的年终大祭,故称。清,寒冷;祀,祭祀,指腊祭。,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祭》:“博士和岘言,始伊耆。而三代有嘉平、清祀、祭之名;,腊之别名也。”伊耆,古帝名,《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始为腊。”
●穷冬◆(qiong dong)犹季冬,指冬令将尽。穷,尽。唐·杜甫《建都十二韵》:“穷冬客剑外,随事有田园。”唐韩愈《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正当穷冬寒未已,借问君子行安之?”穷纪◆(qiong ji)十二月的异名。古亦以一年为一纪,十二月为年终之月,故曰穷纪。参见“十二月·除月”。
●穷天◆( qiong tian)犹季冬,谓冬季将尽,指十二月。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诗:“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瞀,使之昏暗。
●穷阴◆(qiong yin)犹穷冬。《神农本草经》谓“秋冬为阴”。故十二为穷阴。南朝·宋·鲍照《舞鹤赋》:“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唐·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严月◆(yan yue)十二月的别称谓十二月隆冬严寒,故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冬》:“《山堂肆考》严月季冬之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