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 【阿片】
●( pian)為英文opium之音譯。即大煙,又名鴉片、烏香。為未成熟的罌粟●(二年生草本植物,亦作「鶯」,又稱御米;夏季開花,呈紅、紫或白色;蒴果呈球形或橢圓形。)果實乳汁,經乾燥後而成的棕黃色塊狀物熬製後即可燒泡吸用。其味苦,供醫藥用,有止瀉、鎮痛、止咳的功效。常用易成癮,為一種毒品。
●阿芙蓉●( fu rong)阿片的愛稱。謂罌粟●(ying)花艷如芙蓉,藉以指代鴉片。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八五:「不枉人呼蓮幕客,碧紗幄護阿芙蓉。」蓮幕客,泛指官僚及其幫閒;蓮幕,即幕府。清·魏源《江南吟》:「中朝但斷大官,阿芙蓉菸可立盡。」,即「癮」。
●大土●(dat)鴉片的別稱。舊指來自孟加拉和馬德拉斯的球狀形鴉片。雷瑨《蓉城閒話》引金武祥《粟香隨筆》:「鴉片分兩種:成圓者為大土,其價昂,聚於孟加拉國麻打拉薩成片者為小土,其價廉,聚於孟買。」
●地膏●(dgao)即土膏,鴉片的別稱。謂其經熬製後呈土色膏狀。清·龔自珍《農宗》:「本清而法峻,誅種藝食妖辣地膏者,梟其頭於隴,沒其三族為奴。」
●公班●( gong ban)為「公班衙」的省稱。指代鴉片大土。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辦事處及南洋華僑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吧城●(雅加達)辦事處,均稱為「公班衙」,為「公司辦事處」之義,由英文com pany和荷蘭文 compagnie兩詞音譯而來。由於這兩個公司專門大量傾銷大煙土,因以「公班」為鴉片的代稱。清·夏燮《中西紀事·漏本末》「其出自孟加者,曰公班,今稱大也。」
●鴉片●(ya pian)亦為英文opium之音譯,為阿片煙土的通稱,謂其多呈黑色片狀。清·馮登府《英吉利考》:「以鴉片菸土惟產二國,孟塔拉國產大土,孟邁國產小土。」孟塔拉,即孟加拉;孟邁,即孟買。
●夷煙●(yyan)鴉片煙的他稱,以其從英荷等國進口,故稱。夷,夷人,古代貶稱外國人。清·魏源《海國圖志·序》:「夷煙流毒,罪萬準夷。」【艾】
●(i)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莖葉有濃烈香氣,有驅蟲作用,可入藥。內煎服,可止血;艾葉搓成絨,供針灸用。《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毛傳:「艾所以療疾。
●艾草●(aic)即艾。《後漢書·張奐傳》「吾前後仕進十要銀艾」,註:「銀印綠綬也,以艾草染之,故曰艾也。」《博物志四》:「積艾草三年,後燒津液,下流成鈆錫。」,同「鉛」。
●艾蒿●(ci hao)艾的通稱。即蕭。《說文》:「蕭,艾蒿也,從艸●(ci),蕭聲。」宋·陳師道《河上》詩:「窺巢烏鵲驚,過雨艾蒿光。」
●冰台●( bing tai)艾的別名。《爾雅·釋草》:「艾,冰台。」晉·郭璞注:「今艾蒿。」唐·陳廷章《艾人賦》:「列名號於冰台,載典常於《玉燭》。」又為台名,即冰井台。草師婆●( cao shi po)艾的異名,以艾擬人。因其能驅蟲除邪治病而得名。宋·陶谷《清異錄·藥譜》:「福德錦、吉祥草、草師婆,皆謂艾也。」
●福德錦●(fu de jin)艾的別名。以其能入藥治病,排除痛苦,故稱。見「草師婆」條。
●吉祥草●( xang cdo)艾的他稱。謂其能驅蟲除穢,治病祛邪,給人以祥和。見「草師婆」條。
●蕭艾●( xido ai)即艾蒿。蕭,即艾。古人又以為艾的氣味不佳,當臭草,喻小人。《楚辭·離騷》:「何昔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珍蕭艾於重司兮,謂蕙之不香。」 岸邊 【岸邊】
●( an bian)指江、河、湖、海等水邊的地帶:江岸、河岸、湖岸、海岸等。亦泛指一切水邊即水陸交接的地段。岸頭●( an tou)岸邊。唐·薛能《蒲中霽後晚望》詩「河邊霽色無人見,身帶春風立岸頭。」
●川坻●( chuan ch1)河岸。坻,又讀d)山坡或水中高地。漢·王粲《從軍》詩之一:「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南朝·梁·任昉《贈郭桐廬》詩:「涿令行春返,冠蓋溢川坻。」宋·王安石《荷花》詩:「亭亭風露擁川坻,天放嬌繞豈自知」川湄●( chuan mei)河邊。湄,河岸、水濱。南朝·宋傅亮《司徒劉穆之碑》:「率先群後,電發川湄。」唐·許敬宗《奉和入潼關》詩:「仙露含靈掌,瑞鼎照川湄。」
●河乾●( he gan)河岸。幹,岸邊語出《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乾兮。」南朝·梁·王僧儒《從子水寧令謙誄》:「驅車崤嶝,執於河幹。」
●江幹●( jiang gan)江岸,江畔。南朝·梁元帝《烏棲曲》之一:「復值西施新浣紗,共泛江幹瞻月華。」唐·杜甫《賓至》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幹。
●江介●( jiang Jie)江岸,沿江一帶。介,猶「界」,亦有邊」、「畔」之義。《楚辭·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三國·魏·曹植《雜詩》:「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
●江浦●( jiang pu)江邊,水濱。浦,指江海湖河邊沿的陸地。北周庾信《哀江南賦》:「連茂苑於海陵,跨橫塘於江浦。」江●( jiang shi)江岸。,水邊。唐·王勃《彼我係》詩:「粵自太原,播徂江澨。」《宋史·梁周翰傳》:「白起則錫劍杜郵,伍員則浮江澨。」
●江頭●( jiang tou)江岸。唐·杜甫《哀江頭》詩:「江頭官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崖澨●(yshi)岸邊。崖,本為山崖,亦指岸邊,邊際;澨,水濱。晉·潘岳《秋興賦》:「泉湍湧於石間兮,菊揚芳於崖澨。」清·龔自珍《武顯將軍福建海壇鎮總兵官丁公神道碑銘》:「遂發大砲,諸火器繼之,光塵蔽天,賊屍拋滿崖澨。」崖●(ys)岸邊。崖,岸邊;涘,水邊。《莊子·秋水》:「今爾出於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漢·枚乘《七發》:「虹洞兮蒼天,極慮乎崖澨。」又為「界限」、「範圍」,見「界限」條。 八哥 【八哥】
●(bage鳥名。為鶴鵒●(qy)的別稱。宋顧文薦《負喧雜錄·物以諱易》:「南唐李後主諱煜,改鸛鵒為八哥。」蒲松齡《聊齋志異·鴝鵒》:「其鄉有養八哥者,教以語言,甚狎習。」
●別哥●(bag即八哥。哵,鳥鳴聲。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四:「八哥者,哵哥也。」
●鳥●(ba ba nido)鴝鵒的別名。因其鳴聲哵哵,故名。即八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鵒,哵哵鳥、八哥、寒皋。哵哵,其聲也。」
●寒皋●( han gao)即鵒,俗稱八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鵒》謂:此鳥在天欲雪時,便群飛如有告。告與「皋」通,故又名寒皋。《太平御覽》卷九二三引漢·劉安《淮南萬畢術》:「寒皋斷舌可使語。」註:「取寒皋斷其舌即語。寒皋,一名鸛鵒。」
●鵒●(qy)亦作「鵒」,即「八哥」。《說文·鳥部》:「鴝,鴝鵒也。」段玉裁注:「今之八哥也。」
●玄鳥●( xuan nido)八哥。宋·孫奕《履齋示兒編·人物通稱》:「鴝鵒又名玄鳥。」亦指「燕」、「烏鴉」,見各該條。 白髮 【白髮】
●( bai fa)指老年人全白的頭髮。唐·杜牧《送隱者》詩:「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亦指代老年人。
●鬢絲●( bin sT)鬢邊白髮。絲,蠶所吐之絲,色白,故稱。唐·白居易《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以寄之》:「還有愁同處,春風滿鬢絲。」
●鶴髮●(hefa)白髮喻稱。鶴羽白色,喻老人之白髮。北周·庾信《竹杖賦》:「及命引進,乃曰噫,子老矣!鶴髮雞皮,蓬頭厲齒。」唐·杜甫《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白水魚竿客,清秋鶴髮翁。」
●鵠發●(hfa)白髮。鵠,天鵝,羽白,故稱。《後漢書·吳良傳贊》:「大儀鵠發,見表憲壬。
●霜鬢●( shuang bin)耳邊白髮。唐·高適《除夜作》詩:「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宋·蘇軾《寄呂穆仲寺丞》:「回首西湖真一夢,灰心霜鬢更論。」
●霜毛●( shuang mao)指白髮。唐·韓愈《答張十一功曹》詩:「吟君詩罷看霜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素髮●(sfa)白髮。素,白色。晉·潘岳《秋興賦》:「斑鬢影以承弁兮,素髮颯以垂領。」髟●(biao),髮長的樣子弁●(bian),古代的一種帽子。颯,飄拂。
●吳霜●( wu shuang)本指濃霜。喻白髮。吳,大。唐·李賀《還自會稽歌》:「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宋·范成大《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耳畔逢人無魯語,鬢邊隨我是吳霜。」又指吳地的霜。泛指霜天。
●吳鹽●(wyn)本為吳地產的鹽,以潔白著稱。喻白髮。清·陳維崧《賀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詞:「我在京華淪落久,恨吳鹽只點愁人發。」清黃仁《發潁州》詩:「預恐清鏡裡,兩鬢堆吳鹽。」
●雪刺●( xue ci)謂短白髮。以其似白刺滿頭,故稱。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雪刺滿頭》:「宋璟《求致仕表》云:霜毫生頷,雪刺滿頭。」霜毫,白鬚。
●玉鬢●(yu bin)指白髮。唐·耿緯《上已日》詩:「玉鬢風塵下,花林絲管中。」 百姓 【百姓】
●( bai xing)現指民眾、國民。古時為貴族的總稱。《書·堯典》:「百姓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這裡百姓與黎民對舉。《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為爾德。」毛傳:「百姓,百官族姓也。」《國語·楚語下》:「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以監其官,是為百姓。」據說古代民無姓,有姓者該有有爵。其後民亦有姓,故庶民亦稱百姓。至春秋始為平民通稱《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墨子·辭過》:「當今之王,……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百姓始指受壓迫、受剝削的勞苦大眾,其諸多異名亦多淵源於此。編戶●( bian)編入戶籍的平民。《漢書·梅福傳》「孔氏子孫,不免編戶。」顏師古注:「列為庶人也。」
●氓●( bian meng)指普通百姓。以其為編入戶籍之民眾,故稱。氓,民眾。《宋史·汪大猷傳》:「貸錢射利,隱寄田產,害及編氓。」亦作「編民」或「編人」。唐·韓愈《太原王仲舒墓誌》:「以其證丐漁利,奪編人之產。」朱熹考異:「以民為人,蓋避諱。當作民乃是。」
●蒼民●( cang min)即蒼生、百姓。南朝·梁·庾肩吾《和太子重雲殿受戒》詩:「小乘開治道,大覺拯蒼民。」小乘,本為佛教派別,借指佛教或佛經;大覺,指佛。
●蒼黔●( cang qian)百姓,民眾。蒼生、黔首並稱。宋·王安石《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謳謠喧井邑,惠化牧蒼黔。」蒼生●( cang sheng)本指草木叢生之處,借指百姓。《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孔穎達疏:「旁至四海之隅蒼蒼然生草木之處,皆是帝德所及。」《晉書·王衍傳》:「總角嘗造山濤,濤嗟歎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又《謝安傳》:「安石●(謝安)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凡氓●( fan meng)猶凡民。氓,民。《剪燈餘話·申陽洞記》:「生磬折作禮而答曰:下界氓,久居城府,以醫為業。」凡民●( fan ming)普通百姓,一般民眾。《韓非子·五》:「今之學者之說人主也,不乘必勝之勢,而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數也。」宋·歐陽修《原弊》:「古之凡民,長大健壯者皆在南畝。」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家誡》「蓋天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故聖人之刑賞,為中人以下設教。」
●黎萌●(I1meng)猶黎氓,黎民。萌,通「氓」,民眾。《後漢書·朱穆傳》:「更選海內清淳之士明達國體者以補其處,即陛下可為堯舜之君,眾僚皆為稷契之臣,兆庶黎萌,蒙被聖化矣。」
●黎氓●( meng)庶民、黎民。《北齊書·顏之推傳·觀我生賦》:「何黎氓之匪昔,徒山川之猶曩。」
●黎甿●(Imeng)黎民、眾民。甿,通「氓」。唐·錢起《送李評事赴譚州使幕》詩:「幕下由來貴無事,佇聞談笑靜黎甿。」
●黎苗●(mi)猶「黎民」、「眾民。苗,眾《後漢書·鄧皇后紀》:「損膳解驂,以瞻黎苗」駿●(can),驂馬,三馬或四馬駕車,兩旁的馬叫驂馬。
●黎民●(1mn)百姓、民眾。以其眾多面黑,故稱。黎,眾多;黑色。《詩·大雅·雲漢》:「周糴黎民,靡有孑遺。」鄭玄箋:「黎,眾也。」《孟子·梁惠王上》:「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wang),統治天下。朱熹注:「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猶秦言黔首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蔡沈集傳: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楊筠如《尚書·覈詁》:「黎民當即九黎之民。《國語·楚語》:『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後,使復典之。即黎民於變之事,嗣後乃沿用齊民之誼。」按:朱說黎民為「黑髮之人」。如是,則群僚百官亦當為「黎民」,因其亦為「黑髮之人」。顯然非是。其實「黎」通「黧」,即黑中帶黃,指庶民的面目而言。平民百姓,終日在外勞作,面目黑黃,故稱「黎民」。蔡說亦頗牽強。
●黎首●( shou)即黎民。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庶●( shu)民眾。《韓詩外傳》:「黎庶歡樂,衍盈方外。」《史記·孟子傳》:「騶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黎元●( yuan)猶言眾民。元,老百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黎蒸●( zeng)亦作黎烝」。即民眾、百姓。烝,眾多。《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正陽顯見,覺悟黎烝。」《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作「黎烝」。顏師古注:「黎烝,眾庶也。」俚民●(1mn)百姓,平民。俚,粗俗。宋·曾鞏《刑部郎中張府君神道碑》:「同時漢陽俚民販茶,得知軍駱與軍誣民忤巡檢,應首死者二十人。」宋·張師正《括異志·黑殺神降》:「開寶中,有神降於鳳翔府俚民張守真事,自稱玄天大聖玉帝輔臣。」萌黎●(meng1)庶民,百姓。《後漢書·宦者傳序》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皆剝割萌黎,竟恣奢欲。」南朝·梁·劉峻《辯命論》:「與三皇競其萌黎,五帝角其區宇。」區宇,天下。
●民眾●( min zhong)平民,百姓。《公羊傳·宣公六年》趙穿緣民眾不說,起弒靈公。」說●(yue),通「悅」,高興、喜悅。
●匹庶●(psh)平民百姓。匹,匹夫;庶,庶民:均指平民。《後漢書·張純傳》:「陛下興於匹庶,蕩滌天下,誅暴亂,興繼祖宗。」
●品庶●( pin shu)眾人;百姓。品,眾多。漢·賈誼《鵬鳥賦》:「誇者死權兮,品庶每生。」《舊唐書·高祖紀》:「弘宣勝業,修植善根,開導愚迷,津梁品庶。」
●齊民●(91min)平民。《漢書·食貨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鬥雞走狗馬,弋獵博戲,亂齊民。」
●黔黎●(qian1)指百姓。黔首和黎民的合稱。潘岳《西征賦》:「願黔黎其誰聽,惟請死而獲可。」
●黔首●(qian shou)平民。以其為面目薰黑的勞動者,故稱。黔,黑色。戰國及秦代對於平民的稱謂。初見於戰國策·魏策》、《呂氏春秋》的《振亂》、《懷寵》等篇。《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裴集解引應劭曰:「黔亦黎,黑也。」《說文解字》卷十上:「秦謂民黔首,謂黑色也。」
●丘民●(qim)眾民,庶民。丘,眾。《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清·焦循正義:「丘民猶言邑民、鄉民、國民也。」
●人庶●(ren shu)即庶民,百姓。漢·王充《論衡·正說》:「復令人庶之野而觀其聖,逢烈風疾雨,終不迷惑。」
●生靈●( sheng ling)猶生民,即百姓。如:生靈塗炭。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序》:「有益於生靈。」亦指生命南朝梁·沈約與徐勉書》:「而開年以來,病增慮切,當由生靈有限,勞役過差,總此雕竭,歸之暮年。」
●庶黎●(shu1)庶民。漢·崔駰《南巡頌》:「淑雨施於庶黎。」《周書·蘇綽傳》:「闢惟元,黎惟趾,股肱惟弼。」趾,基礎;股肱●(gong),本指大腿、上臂,借喻輔佐大臣。宋·王安石《答曾公亮已下上尊號第一表不允》:「群公卿士,外暨庶黎,欲舉鴻名,措之吵質。」眇●(mio),微小。庶萌●( shu meng)庶民。萌,通「氓」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思對上靈之心以惠庶萌之願。」《宋書·謝靈運傳》:「君子橫流,庶萌分析。」
●庶民●( shu min)眾民。庶,眾多。《詩·大雅·靈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建武十一年八月)詔曰:敢灸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灸灼者為庶民。」
●庶人●( shu ren)平民,百姓。《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孔傳:「有大疑,先盡汝心以謀慮之,次及卿士、眾民。」《漢書·食貨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
●天氓●( tian meng)黎民百姓,謂天生自然之民,或天子之民。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茲土雖遠京師,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則非人。」宋·梅堯臣《送萬州武寧段尉》詩:「彼方路艱遠,其民亦天氓。」
●徒庶●(tu shu)庶民,民眾。《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軍旅,大田役,以旗致萬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哀感徒庶,慟興雲陸。」李周翰注:「徒庶,下人也。」
●萬姓●( wan xing)猶百姓。《書·立政》:「式商受命奄甸萬姓。」又《五子之歌》:「萬姓仇予。」唐·杜甫《李校書二十六韻》:「乾元元年春,萬姓姓安宅。
●細民●(xi min)猶言小民,普通百姓。《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
●下民●( xid min)百姓;人民。《詩·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史記·循吏列傳》:「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下人●(xia ren)即天底下的人,指百姓、人民。《墨子尚同中》:「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後漢書·朱暉傳》:「鹽利歸官,則下人窮怨。」又指「婢奴」,見該條。
●員首●(yuan shou)指百姓。古百姓為光頭,不戴帽子,故稱。員,同「圓」。晉·葛洪《抱朴子·君道》:「員首遽善猶氤氳之順勁風。」《隋書·音樂誌中》:「悠悠亙六合,員首
●莫不臣。」六合,上下四方。
●元元●(yuan yuan)百姓,庶民。《戰國策·秦策一》:「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高誘注:「元善也,民之類善故稱元。」《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李賢注:「元元,黎庶也。」唐·陳子昂《感遇》詩之十九:「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兆黎●(zhao1)兆民。兆,百萬,引申為眾多。《漢書·王莽傳下》:「青徐故不軌盜賊未盡解散,後復屯集者,皆清潔之,期於安兆黎矣。」顏師古注:「黎,眾也。」漢·王符《潛夫論·敘錄》:「兆黎勸樂,神乃授福。」
●兆靈●( zhdo ling)百姓。《隋書·音樂誌中》:「兆靈有業,潛德無聲;韜光戢耀,貫幽洞冥。」
●《京兆尹樊陵頌碑》:「同體諸舊,兆萌蒙福。姓。漢蔡邕兆萌●( zhao meng)兆民。萌,通「氓」,百
●兆民●( zhdo min)古稱天子之民,後泛指眾民,百姓。兆,眾多。《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監》:「兆民所仰,美報興焉。」宋·范仲淹《堯舜率天下以仁賦》:「故得兆民就日,萬國慕羶。」羶●(shan),羊膏。
●兆姓●( zhdo xing)兆民。宋·蘇軾《錫李乾德制誥敕書》:「朕子養兆姓,囊括四方。」《明史·王直傳》:「陛下宵衣食,征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戮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恥。」《紅樓夢》第五三回:「兆姓賴保育之恩。」兆眾●( zhao zhong)猶兆民。唐·高彥休《唐闕史·迎佛骨事》:「天子御安福樓,降萬乘之尊,親為設禮,兆眾涕淚,感動左右。」
●黎●( zheng1)庶民。漢·王符《潛夫論·班祿》:「太古之時,烝黎初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唐·陸贄《賑恤諸道將吏百姓等詔》:「稼穡卒,烝黎重困。」卒癉●(dan),因乾旱枯黃。,本指黃疸病,引為枯黃。
●蒸民●( zheng min)眾民,百姓。蒸,通「烝」,眾多。《國語·周》上:「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蒸人●( zheng ren)眾人,百姓。《後漢書·杜篤傳·論都賦》:「乃廓平帝宇,濟蒸人於塗炭,成兆庶之,遂興復乎大漢。」亹●( weiwei),勤奮不倦的樣子。
●蒸庶●( zheng sh)庶民,百姓。《史記·淮南王傳》:「當今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三國志·魏·崔琰傳》:「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眾庶●( zhong sh)眾民,百姓。《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表,帥六鄉之眾庶。」《韓非子·問田》:「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萌,通「氓●(meng)」,民眾。 半途 【半途】
●( ban tu)亦作「半塗」。猶半路。路途的一半或中間。元許衡《風雨圖詩》:「直到半途風雨橫,倉惶何處覓前村。」清·昭槤《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前命未復,後命又至,半途迴車,揭東西。」揭朅●(je),威武的樣子。半道●( ban dao)半路,中途。《戰國策·燕策-》:「於是因令其妾酌藥酒而進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北周·庾信《和靈法師遊昆明池》詩:「半道聞荷氣,中流覺水寒。」半路●(ban)路途中間。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孫承公狂士,每至一處,賞翫累日,或回至半路卻返。」唐·韓愈《雨中寄張籍》詩:「放朝還不報,半路踏泥歸。」
●中道●( zhong dao)半途,中途。《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唐·孟郊《審交》詩:「結交若失人,中道生謗言。」
●中路●( zhong)半路。《楚辭·九辯》:「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三國·阮籍《詠懷》詩之十:「黃鵠遊四海,中路將安歸?」明·高啟《張節婦詞》:「誰言妾有夫,中路棄妾身先殂。」
●中塗●( zhong tu)亦作中塗。半路、途中。《列子·力命》:「中遇東郭先生。」唐·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詩:「中塗不遇人,直到爾門前。」宋·司馬光《重經車輞谷》詩:「中涂太息坐磐石,涕泗不覺雙滂沱。」 半夜 【半夜】
●( ban ye)一夜的一半。或一夜之中,即子時。唐·皎然《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詩:「從他半夜愁猿驚,不廢此心長杳冥。」
●半宵●( ban xid)半夜,深夜。唐·竇群《晨游昌師院》詩:「生期半宵夢,憂緒仍非一。
●分宵●(fen xid)半夜。分,半;宵夜。南朝·梁·劉孝綽《答湘東王書》:「但瞻言曠,邈若天涯,區區一念,分宵九逝。」《舊唐書·高宗紀上》:「言念幽圄,載惻分宵。」分夜●(fen ye)半夜。分,分為兩半;半。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至使膏腴子弟,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北史·柳彧傳》:「一日之內,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分夜未寢,動以文簿,憂勞主躬。」
●午夜●(wuye)半夜唐·戴叔倫《重遊長真寺》詩:「蒲間千年雨,松門午夜風。」宋·高似孫《緯略·五夜》:「所謂午夜者,為半夜時如日之午也。」
●宵分●( xiao fen)夜半。《魏書·崔楷傳》:「亮由君之勤恤,臣用劬勞,日昃忘餐,宵分廢寢。唐·李群玉《中秋越台看月》詩:「宵分憑檻望,應合見蓬萊。」
●宵中●(xido zhong)夜半。晉·夏侯諶《周詩》:「夕定晨省,奉朝侍昏,宵中告退,雞鳴在門。」
●夜半●(ye ban)半夜。《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得士,即馳去,更封傳,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唐·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一·地震定數》:「一日,宿孫村馬鋪中,風電陰黑,夜半有急叩門者。」
●夜分●(ye fen)猶言夜半。《韓非子·十過》:「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設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說,通「悅」,愉快,喜歡。《後漢書·清河孝王傳》:「每朝謁陵廟,常夜分衣冠待明。」三國·魏·曹植《上責躬詩表》:「晝分而食,夜分而寢。」宋·曾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晝而訪問至於日昃,夕而省覽至於夜分。」
●夜午●(yew)猶午夜,宋·王鞏《午見近錄》:「李和文都尉好士,一日召從官呼左右軍官妓,置會夜午,台官論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九:「崑山三徐之太夫人,亭林先生女弟也。世稱其教子極嚴,課誦恆至夜午不輟。」
●夜中●(ye zhong)夜半。《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國語·吳語》:「昊王昏,乃戒令秣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甲,系馬舌,出火灶。」韋昭註:「夜中,夜半也。」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一:「夜中不能寢,起坐彈鳴琴。」唐·姚合《贈王師尊》詩:「海岸夜中常見日,仙宮深處卻無山。」
●月午●(yuew)半夜。以月亮至午夜,故稱。唐·李賀《感諷》詩之三:「月午樹無影,一山唯白曉。」宋·范成大《李項山自畫兩圖……詩》:「船頭月午坐忘歸,不管風鬟露滿衣。」中夕●( zhongi)半夜。夕,夜。晉·劉伶《北芒客舍》詩:「長笛響中夕,聞此消胸襟。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詩:「歲暮懷感傷,中夕弄清琴。」唐·白居易《新製布裘》詩:「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逡巡,徘徊。
●中宵●( zhong xido)半夜。晉·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二:「迅雷中宵激,驚電光夜舒。」唐·陸贄《貞元九年大製》:「中宵屢興,終食累嘆。」清·龔自珍《懺心》詩:「經濟文章磨白晝,幽光狂慧復中宵。」
●中宿●( zhong)半夜。宿,夜。《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卒頭眩墮車,人扶將還,載歸家,中宿死。」《梁書·韋叡傳》:「魏軍果敗走,因急之,中宿而城拔。」
●中夜●( zhong ye)半夜。《書·命》:「怵惕惟歷,中夜以興,思免厥愆。」孔傳:「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過悔。」唐·韋應物《秋夜》詩:「朔風中夜起,驚鴻千里來。」
●子夜●(zye)半夜。夜晚十一時至次晨一時為子時,故云。唐·呂溫《奉和張舍人閣中直夜》詩:「涼生子夜後,月照禁垣深。」 傍晚 【傍晚】
●( bang wan)臨近晚上的時候,黃昏。傍,靠近,臨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回:「齊明如從中答應,說傍晚在一品香吃大菜麵餃。」
●薄暮●(b6m)亦作「薄莫」。莫,「暮」本字,接近日落,傍晚。薄,迫近。《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史記·驃騎將軍傳》:「薄莫,單於遂乘六贏,壯騎可數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贏●(l6),騾的異體字。唐·杜甫《對雪》詩:「亂雲低薄暮。」
●薄夜●(boye)傍晚。《樂府詩集·水鼓子》:「雕弓白羽獵初回,薄夜牛羊復下來。」
●高春●( gao chong)指傍晚時分。《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淵虞,是謂高春;至於連石,是謂下春。」註:「高春,…民春時也。」碓●(du)春,即春碓,用白搗穀物,使之脫皮。《南史陳紀》上梁·太平元年封陳公策:「公求依昧旦,食高春。」昧旦,清晨;昃,日偏西。
●黃昏●(huang hun)亦作「昏黃」。日落到天黑的一段時間,猶「傍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唐·韓偓《曲江晚思》詩:「水冷鷺鷥立,菸月愁昏黃
●昏暮●( hun mu)傍晚。《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昏●(hun ze)黃昏。昃,太陽偏西。《南齊書·海陵王紀》延興元年十月詔:「靜言多慍,無忘昏昃。」
●侵黑●( hei)天快黑的時候,黃昏。唐·李廓《長安少年行》之三:「幾度歸侵黑,金吾送到家。」
●使晚●( qin wan)入夜,傍晚。《前漢書平話》卷下:「呂胥與太後,侵晚至於未央宮,二人定計。」
●侵夜●( qin ye)傍晚,因漸入夜晚,故又稱「入夜」。唐薛用弱《集異記·鄧元佐》:「今已侵夜,更向前道。」前蜀韋莊《宿山家》詩:「山行侵夜到,雲竇一星燈。」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往往侵夜載月而歸。」明·馮夢龍《智囊補·察智·詰姦》:「乃以他死囚代商子,侵夜斃於市。」日薄●(rib6)太陽接近西山,謂傍晚。《國語·吳語》:「今會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為諸侯笑。
●日旰●(ri gan)日暮,傍晚。古代指所謂天子晚食。旰,晚。《左傳·襄公十四年》:「衛獻公戒孫文子寧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鴻於囿。」《漢書張湯傳》:「湯每朝奏事,請國家用,旰,天子忘食。」
●日夕●(rix)傍晚。謂一日已到晚上語出《詩·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晉·陶潛《飲酒》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又指「日夜」,見該條。
●日晏●(ri yan)天晚。《史記·張湯傳》:「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漢書》作「日旰」
●入暮●(rm)傍晚。明·沈德符《野獲編·工部乙部管
●庫》:「早衙金錢,入暮即批允。」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兒》:「入暮,邀庖媼伴焉。」庖媼,廚娘。
●微宵●(wei xido)猶微昏。指傍晚。清·曹寅《程堂至詩以慰之》之一:「微宵來鳥倦,落日動烏吪。」
●夕暮●(xm)傍晚。漢·張衡《南都賦》:「夕暮言歸,集」
●其樂難忘。」晉·潘尼《迎大駕》詩:「朝日順長涂,夕暮無所下春●(xia chong)日落之時,黃昏。以其日欲落山息春,故稱。《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至於淵虞,是謂高春。至於連石,是謂下春。」註:「連石,西北山。言將欲冥,下象息春,故日下春。」息,即停止春碓●(du)。春碓,用石白搗米。
●下稷●( xia)日暮時,黃昏。稷,日將落山。《穀梁傳·定公十五年》:「戊戌,日下稷,乃克葬。」註:「稷,昃也;下昃,謂哺時。」
●下昃●( ze)黃昏,日暮時。昃,太陽西斜。《公羊傳·定公十五年》:「丁已,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向晦●(xiang hui)傍黑,天將黑。向,接近;晦,昏暗。《易·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清·捧花生《畫舫餘談》「日間則別庋一箱,向晦適合成之。」庋●(gu),本為放置,板架,引申為用板製箱。迺,同「乃」,就。
●向晚●( xiang wan)天色將晚,傍晚。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一:「斜日向晚,湖風生涼。」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九日》:「至水碼頭尋館飯,已向晚矣。」
●曛黃●(xun huang)指黃昏。,落日餘光;黃,昏暗。《南史·朱異傳》:「每迫曛黃,慮台門將闔,乃引其鹵簿,自宅至城,使捉城門,停留管籥。」管籥●( guan yue),鑰匙。黃●( xun huang)黃昏。縹,絳色,通「曛」,日落時的餘光。《楚辭·九章·思美人》:「指蟠塚之西隈兮,與黃以為期。」
●薰夕●(xun)日暮,傍晚。薰,通「燻」,昏暗。《後漢書·趙壹傳》:「陟遂與言談。至薰夕,極歡而去。奄莫●( yan mu)黃昏,昏暮。奄,通「暗」;莫,「暮」的古字。漢·劉向《列女傳·班婕妤》:「白日忽以移光兮,遂奄莫而昧幽。」《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作「晻莫」。顏師古注:「晻,與暗同,莫讀暮。」
●夜●(ye hun)天剛黑的時候。猶黃昏。《南史·徐孝克傳》:「每夜昏之際,無故有聲光,或見人著衣冠,從井中出,須臾復沒。」
●依夕●(yT)傍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引《武昌記》:「樊口南有大姥廟,孫權常獵於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曰:『正得一豹。」 寶劍 【寶劍】
●( bdo jian)劍。古代兵器。長條形,尖端雙刃有脊,古代通常長為三尺,寬二寸,有短柄,為青銅、鐵或銅鐵合金煅鑄而成。其優者,以寶劍名之,異名甚多。來源於煅鑄所用之原料、方法、地名、工匠姓名、堅韌鋒利程度和種種有關傳說。異名所指的「實」只是在「類」上的同一。《左傳·桓公十年》:「又求其寶劍。」唐·王涯《塞下曲》之二:「年少辭家從冠軍,金妝寶劍去邀勳。」宋·王安石《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易牛以寶劍,擊壤勝彈鋏。」
●寶●(bdoe)寶劍的別稱。鍔,劍刃。唐·李嶠《寶劍篇》:「吳山開,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寶鍔。」明·楊斑龍膏記·脫難》:「那怕你丈八蛇矛,凌霜寶鍔。」
●步光●( bu guang)古劍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領,鐵屈廬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赤霄●(chi xido)古劍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
●「漢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及貴,常服之。」
●純鉤●( ch un gou)劍名。《淮南子修務訓》:「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則水斷龍舟,陸專犀甲。」高誘注「純鉤,利劍名。」淳鈞●( ch un jun)亦作「淳鉤」。古鋒利寶劍名《淮南·覽冥訓》:「故嶢山崩而薄落之水涸。區冶生而淳鈞之劍成。」註:「淳,古大銳劍也。」區●(u)冶生,即歐冶子,古之善鑄劍者。晉·葛洪《抱朴子·博喻》:「淳鉤之鋒,驗於犀兕;宣慈之良,效於明試。」按:鈞、鈞二字,古書已經相混。同是一部《淮南子》,涵芬樓本作「區冶生而淳鈞之劍成」,而諸子集成本的相應句中作「」;《抱朴子》校刊本,以為「鈞疑鉤之偽」,朱起鳳《辭通》則以為「純」為正字,而以「純鉤、淳鈞」為假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故兩存之
●蟠鋼劍●(《fdngdngJ1on《)劍名。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古劍有沈盧、魚腸之名。…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
●飛景●(fei jing)寶劍名。三國·魏文帝《典論》:「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闢;浹以清漳,光似流星,名飛景。」
●干將●( gan jiang)寶劍名。以造劍者干將之名名之。越春秋》卷四:「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日幹將,二曰莫邪。莫邪,干將之妻也。」後用以泛指寶劍。漢·司馬相如《子虛賦》:「電明月之珠旗,建干將之雄戟。」唐·韓翃《送劉侍御赴陝州》詩:「金羈映驌驦,後騎佩幹將。」驌驦●( su shuang),駿馬,良馬。清·趙翼酬嗇生郡博見贈韻》:「堆盤火齊光眩眸,干將出匣萬鬼愁。」
●工布●( gong bu)古劍名。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日龍淵,二日泰阿,三日工布。」布,一本作「市」。
●古定劍●(gu ding jian)古時名劍。湖北省古定鎮所出,故爾。《水滸傳》第六十回:「原來公孫勝在高埠處看了,已先出那鬆紋古定劍來。」
●古鐵●( gu tie)指劍。唐·陸龜蒙《雜諷》詩之九:「古鐵久不快,倚天無處磨。」
●含光●( han guang)寶劍名。以其似含在光輝之中,不知其所在,故云。《列子·湯問》謂春秋時衛人孔周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一曰含光,二日承影,三日宵練。含光之劍「視之不可見,遠之不知有,其所觸也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泯,沒有形跡。
●含景●( han ying)劍名。以其能映照人物之影,故稱。唐·杜甫《玄都壇歌寄元逸人》:「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仇兆鰲注:「景,音影。」明·高啟《韻王隅仙興》:「龍氣雙騰含景劍,蠹魚三食內篇文。」
●駭犀●(haix)寶劍名。以其能使皮厚堅韌的犀驚駭萬狀,故稱。《太平御覽·東觀漢記》:「光武有駭犀之劍,以賜陳遵。」
●豪曹●(hao cao)古劍名。相傳越王勾踐有寶劍五,一日豪曹。後作為利劍的通名。唐·柳宗元《送元秀才下第東歸序》:「夫有湛廬豪曹之器者,患不得犀兕而之,不患其不利也。」巨闕●(jque)古良劍名。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巨闕初成之時,吾坐於露壇之上,宮人有四駕白鹿而過者,車奔鹿驚,吾引劍而指之,四駕上飛揚,不知其絕也。穿銅釜,絕鐵鈁,胥中決如粢,故日巨闕。」鐵●(),鐵鼎之類。,即鬲●(1),鼎屬。胥●(x),都;粢●(z),稷米,《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三國·魏·曹植《寶刀賦》:「逾南越之巨闕,操西楚之太阿。」
●蓮花●( lian hua)亦作「蓮華」。劍名。北周·庾信《周車騎大將軍賀婁公神道碑》:「角端在手必無齊魯之侵;蓮華插腰,甚得蛟龍之氣。」角端,良弓名。清·倪璠注:越絕書曰:「越王取純,薛燭望之,其花如芙蓉。」薛燭,古之善相劍者。捽●(zu6),揪。蓮花,亦指「荷花」,見該條。又指佛座:蓮台。
●流星●( liu xing)古寶劍名。以其光芒閃爍如流星,故稱。晉·崔豹《古今注·輿服》:「吳大帝有寶刀三,寶劍六,…四日流星。」唐·楊炯《送劉校書從軍》詩:「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光。」又指天空「流星」,見該條。亦喻迅速。
●龍泉●(long quan)寶劍名。《晉書·張華傳》謂:張華因曾見鬥、牛二星之間有紫氣,使人於豐城獄中地下掘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唐·李白《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詩:「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墨陽●(mo yang)古寶劍名。墨陽本為地名,其地產劍,故名。《淮南子·修務訓》:「服劍者期於利,而不期於墨陽、莫邪。」高誘注:「墨陽、莫邪,美劍名。」漢·王逸《九思傷時》:「攝衣兮緩帶,操我兮墨陽。」
●莫邪●(moye)古寶劍名。亦作「饃鋣」、「鏌釾」。唐·陸廣微《吳地記·將門》謂:吳王闔盧令幹將鑄劍,鐵汁不下,其妻莫邪跳入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名幹將,雌劍名莫邪。賈誼《弔屈原賦》:「莫邪為頓兮,鉛刀為話。」銛●(xian)鋒利。
●磐郢●( ying)古寶劍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臣聞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魚腸,二日磐郢,三日湛盧。」
●闢閭●(b)古良劍名。謂能砍殺閭一類的怪獸。閭,獸名,傳說似驢而歧蹄,有角。《新序·雜事》:「闢閭、巨闕,天下之良器也。」
●輕呂●(qing)古劍名。《逸周書·克殷解》:「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孔晁注:「輕呂,劍名。」黃鉞、巨斧。青冥●( qing min)寶劍名。晉·崔豹《古今注·輿服》:「吳大皇帝有寶刀三,寶劍六……五曰青冥。」
●青萍●(qing Ping)寶劍名。三國·魏·陳琳《答東阿王箋》「君侯體高世之才,秉青萍、干將之器。」唐·李白》《與韓荊州書》:「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青萍、結綠●(寶玉名),這裡喻佳作,為李白自負其文可觀的話。薛,薛燭,春秋時越國人,以善於鑑別寶劍著稱;卞,即卞和,春秋時之楚國人,曾在荊山得到璞玉,開鑿後即和氏璧。
●青霜●(qing shuang)亦作「清霜」。寶劍名。以其青瑩若霜雪,故稱。唐·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切玉●(qy)寶刀名。即昆吾刀。以其能切割玉石而稱。《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徵西戎,西戎獻錕鋙之劍,火浣之布。」錕,即昆吾。又名切玉。晉張華《博物志》卷二:「《周書》曰:西域獻火浣布,昆吾氏獻切玉刀火浣布污則燒之則潔,刀切玉如膜。」●(1a),同「臘」,醃製的魚肉。宋·陸游《憶山南》詩之二:「打球駿馬千金買,切玉名刀萬里來。」又喻利器。
●秋水●(qiu shur)喻寶劍。以其明淨如靜止的秋水,故云。唐·白居易《李都尉古劍》詩:「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湛●(zhan),清徹。秋水,又喻「鏡」、「眼波」,見各該條。三尺●( san)泛指劍。劍一般長三尺,故稱。《漢書高祖紀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顏師古注:「三尺,劍也。」唐·杜甫《奉送蘇州李十五長史丈之任》詩:「一毛生穴,三尺獻龍泉。」明·汪《春蕪記·說劍》:「俺將此劍贈了你,你早提三尺殛蚩尤,莫教鬼哭與神愁。」殛●(),殺。清·洪秀全《吟劍詩》:「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為
●家共飲和。」又指法律、法則,見各該條。
●三尺水●(san shur)寶劍的別稱。以其長三尺,明光如水,故稱。唐·李賀《春坊正學劍子歌》:「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水,喻劍的光芒。
●神器●( shen qi)指劍。因劍●(武力)能定天下,故稱。晉·張協《七命》:「神器化成,陽文陰縵。」亦指「帝位」、「政權」,見「帝位」條。
●太阿●(tai)亦作「泰阿」。古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干將所鑄。《史記·李斯列傳》:「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明·沈采《千金記·會宴》:「太阿初出匣,光射斗牛寒。」又指「伊尹」、「權力」,見各該條。
●太淵●( tai yuan)古寶劍太阿與龍淵的並稱,亦泛指古利。清·姚鼐《酬釋妙德》詩:「古說久濛晦,光明興舌端;乃知其中利,凜然持太淵。」又為「臍」的別名。亦指神話傳說的天地。
●吳乾●(wgan)本指春秋吳國的干將劍,亦泛指寶劍。《戰國策·趙策三》:「吳乾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匜●(y1),洗器。《呂氏春秋·疑似》:「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乾者。」高誘注:「吳乾,昊之干將者也。」明·張居正《答廉憲王鳳洲》之二:「吳乾越鉤,輕用心折;匣而韜之,其精乃全。」
●吳鉤●(wgou)亦作「。古代吳地製造的一種彎形兵器,也泛指利劍,亦為寶刀。《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既寶莫邪,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作鉤者甚眾。」晉·左思《吳都賦》:「軍容蓄用,吳越棘純鈞湛盧。」湛盧,寶劍名。
●吳劍●( wu jian)寶劍。春秋吳人善劍,故稱。唐·李嶠《奉和杜員外扈從校閱》詩:「燕弧帶曉月,吳劍動秋霜。」亦指春秋吳公子季札之劍。
●宵練●( xido lian)劍名。以其在夜如白練,故稱《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三日宵練,方晝則見影而不見光,方夜見光而不見形,其觸物也,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後泛稱劍。唐·駱賓王《上兗州崔長史啟》2「靈台宏遠,馳宵練於霜鐔。
●雄劍●( xiong jian)寶劍。春秋時吳王闔閭使乾將造劍兩枚,雄日干將,雌曰莫邪。唐·杜甫《前出塞》:「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玄蛟●( xuan jido)劍名。以其似玄色長蛟,故稱。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六·刀劍錄缺》:「孫權之六劍:白蛇、紫電、辟邪、流星、青龍、玄蛟。」
●延津劍●(yan jin jian)亦稱「延津寶劍」,指龍泉、太阿兩劍。延津,即延平津,古代渡口名。在今福建省南平市東南。《晉書·張華傳》載:晉時龍泉與太阿分離後於此會合化龍而去,故稱二劍為延津劍。明·陳所聞《金落索·代王皖城答》曲:「遭逢不讓延津劍,棄擲休如綠綺弦。」明·張鳳翼《紅拂記奇逢舊侶》:「延津寶劍看重會,合浦名珠喜再逢。」
●魚腸●(yu chang)古寶劍名。《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湛盧,二日純鈞,三日勝邪,四日魚腸,五日巨闕。」唐·李賀《馬》詩:「重圍如燕尾,寶劍似魚腸。」玉虹●( yu hong)喻寶劍。以其似想象中的白虹,故稱。潘仲文《發配劍送方生趨幕府》詩:「延津雙玉虹,神物合雌雄。」玉龍●( yu long)指劍。以其出鞘有如白龍飛舞,故名。呂岩《觀道士磨劍》詩:「欲振鋒鋩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嗥。」唐·李賀《雁門太守行》:「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又指「飛雪」、「瀑布」,見各該條。
●宛馮●( yuan feng)寶劍的別稱。為宛人於馮池所鑄,故稱。《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堂谿、·暴雨
●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鴿雁,當敵即斬堅。」《史記·蘇秦列傳》「宛馮」唐·司馬貞索隱:「徐廣云:『滎陽有馮池。謂宛人於馮池鑄劍,故號宛馮。」湛盧●(zhan)古寶劍名。據《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稱,為春秋時歐冶子所鑄。唐·杜甫《大歷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府將適江陵》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照膽●( zhdo dan)劍名。謂寒光照膽,故云。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戊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日照膽,古文篆書。」
●真剛●( zhen gang)寶劍名。晉·王嘉《拾遺記·昆吾山》「至越王勾踐,使二人以白馬白牛祠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八名真剛,以切玉斷金,如削土木矣。」【母】
●(bom)舊時開妓院之女人,又指老妓及妓女之養母。鴇,鳥名,似雁而大,又名「地」,舊謂其喜淫無厭,故以名老妓。
●倡母●( chang mu)鴇母,老鴇。《庶物異名疏》:「陸佃云:『鴇性最淫,逢鳥則與之交,今俗呼妓日兒,呼倡母日老鴇,本此。,」
●虔婆●(qian po6)專引誘人作壞事的賊婆子,又指鴇母」。周祈《名義考》卷五:「《方言》謂賊為虔,虔婆猶賊婆也。」石君寶《曲江池》第一折:「雖然那愛鈔的虔婆,他可也難恕免;爭奈我心堅石穿,準備著從良棄賤。」
●市頭婆●( shi tou po)即鴇母。舊社會開設妓院的女人。清·梁章鉅《稱謂錄·妓家》:「市頭婆妓家鴇母之稱。」外婆●(waip)舊時嫖客對妓院老鴇的稱呼。清·余懷《板橋雜記·雅遊》:「妓家,僕稱之娘,外人呼之日小娘,假母稱之曰娘兒,有客稱客日姐夫,客稱假母日外婆。」 暴雨 【暴雨】
●(boy)大雨如注,短時間內水沒溝壕。可造成山洪瀑發,河水猛漲,甚至造成水災。
●倒井●( dao jing)大雨。謂其如井之傾倒。唐·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詩之二:「秋霖劇倒井,昏霧橫絕峨。」又指「藻井」。我國傳統建築中繪有文彩為井乾的天花板,有荷菱等圖案,因為覆井之形,故稱。
●凍雨●( dong yu)暴雨。《爾雅·釋天》:「暴雨謂之凍。」郭璞注:「今江東人呼夏月暴雨為凍雨。《楚辭·九歌·大司命》:「令飄風兮先驅,使凍雨兮灑塵。」王逸注:「暴雨為凍雨。
●黑雨●(heiy)暴雨。唐·韓偓《江行》詩:「浪蹙青山江北岸,雲含黑雨日西邊。」
●陵雨●(Ingy)暴雨。漢·揚雄《法言·吾子》:「震風陵雨,然後知夏屋之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後知聖人之為郭郭也。」郛郭●(fgu),外城,屏障。
●霶霈●(pang pei)亦作「滂沛」。大而急的雨。漢·焦延壽《易林·巽·離》:「隱隱大雷,霶霈為雨。」晉·潘尼《苦雨賦》:「始濛篾而徐墜,終霶霈以難禁。」
●●( pang tuo)亦作「滂沱」。大雨,暴雨。元·方回《元夕前雨不已》詩:「節屆燒燈奈若何,客樓三夜聽。」甚雨●( shen yu)急聚的暴雨。甚,過分,很。《左傳·襄公十八年》:「甚雨及之,楚師多凍。」《禮記·玉藻》:「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
●驟雨●( zhou yu)急雨,暴雨。《老子》:「故飄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唐·杜甫《對雨書懷邀許十一簿公》:「震雷翻幕燕,驟雨落河魚。」 北斗 【北斗】
●( bei dou)北斗星。大熊星座的七顆亮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呈勺形。與天后星座聯成一線,以北極星為軸,順時鐘方向而旋轉。因而可以測定季節和整夜的時辰。《楚辭·屈原九歌·東君>》:「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帝車●(di che)即北斗星,以其似天帝之車,故稱。《史記·天官書》:「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唐·李白《聞李太尉出征東南》詩:「帝車信回轉,河漢復縱橫。」清錢謙益《新阡八景·石城開障》詩:「錯列垣牆天市近,縈迴閣道帝車行。」又指帝王之車。
●帝極●(dj)猶宸極。北斗星。明·莫讓《漢京篇》:「漢京臨帝極,復道眾星羅。」
●衡紀●( heng)即玉衡星,北斗七星之一,借指北斗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詩:「衡紀無淹度,晷運倏如催。」張銑注:「衡紀,玉衡星也。」唐·司空圖《王縱追述碑》:「雖荊州罷市,衡紀屢遷,而蜀郡奉祠,歌謠未息。」
●衡杓●( heng shao)指北斗七星中的斗柄三星:玉衡、開揚、搖光。借指北斗星。《淮南子·真訓》:「槍衡杓之氣,莫不彌靡。」槍●( chan qiang)彗星的別名。
●玩衡●( heng)北斗星的泛稱。璣衡,指天璣、玉衡,各為北斗星之一,又分別代表斗魁和斗柄故指代北斗星宋王安石《謝賜歷日表》:「恭維陛下躬包歷數政順璣衡,齊日月之照臨,體乾坤之闔闢。」明·楊慎《柯玉井贈寶劍》詩:「衝霄紫氣璣衡北,照夜青光奎壁東。」奎、壁,屬於二十八宿中西北七宿。璣衡,又借指天文學。
●璣璇●(juan)亦作「璇璣」。借指北斗星。天璇、天璣,各為北斗七星之一,又代表斗魁。故指北斗。《楚辭·九思怨上》:「謠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璣。」明·倪元璐《皇極門頒歷作》詩:「六階齊度緯,七政轉璣璇。」七政,指日月五星。璣璇,又喻「權柄」,見「權力」條。
●九星●( jiu xing)北斗星,包括北斗七星和輔佐二星。《素問·天元記大論》:「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九英●( jiu ying)指北斗七星及其輔佐二星。三國·魏·阮籍《阮步兵集·清思賦》:「襲九英之曜精兮,珮瑤光以發微。」又為臘梅的別稱。
●魁杓●( kul shao)北斗星。以第一星天樞為魁,第七星搖光為杓。漢·劉向《說苑·辨物》:「●(北辰)以其魁杓之所指二十八宿為吉凶禍福。」
●天車●( tian che)北斗星喻稱。以其運行於中央,似天帝乘車臨制四方,故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乾象·星》:「《漢書·天文志》:『鬥為帝車。』又《晉書》作天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海,故名……《荊州星占》:軫為天車。」軫,為二十八宿之一。又指羲和載日之車或天子所乘之車。
●玉斗●(ydau)北斗星。以其似斗明朗如玉,故稱唐李白《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從弟幼成令問》詩:「玉斗橫網戶,銀河耿花宮。」
●珠鬥●( zhu dou)北斗星。唐·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月回藏珠鬥,雲消出絳河。」絳河,天河。 北方 【北方】
●( bei fang)方位名,與南方相對。《易·說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又指北方邊遠之地。北鄙●(beib)北方邊境地區。《左傳·隱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杜預注:「鄙,鄭邊邑。」唐·賈島《酬厲玄》詩:「我來從北鄙,子省涉西陵。」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契丹自晉天福以來,踐有幽薊,北鄙之警,略無寧歲。」
●北邊●( bei bian)猶北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這荀鶯樓聽說他是遼東原籍,總算同是北邊人,可以算得同鄉。」又指北方邊境地區。漢·班昭《東征賦》:「遂進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邊。」
●北垂●( bei chui1)亦作「北睡」,北方邊境地區《漢書匈奴傳贊》:「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語言不通,闢居北垂寒露之野。」元·王惲《燕城書事》詩:「都會盤盤控北垂,當年宮闕五雲飛。」
●北荒●( bei huang)指北方極荒遠之地。南朝·梁·江淹《赤虹賦》:「帝台北荒之際,弇山西海之濱。」南朝·梁·陸倕《石闕銘》:「北荒明月,西極流精。」
●北極●(beij)北方邊遠之地。《莊子·大宗師》:「顓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楚辭·大招》:「天白顥顥,寒凝凝只。魂乎天往,盈北極只。」又指北極星,見該條。
●北際●(beij)北方邊疆。《南齊書·芮芮虜河南氏羌傳論》:「氏胡獷盛,……餘類蠢蠢,被西疆而奄北際。」
●北境●( bei jing)北方的邊境。《左傳·定公四年》:「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境,取於有閻氏之北土,以共王職」史至,且入界。」
●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北朔●( bei shu)北方,北方之地。晉·成公綏《嘯賦》「作胡馬之長嘶,回寒風乎北朔。」唐·賈島酬鄂縣李廓少府見寄》詩:「北朔霜凝竹,南山水入篇。」
●北陰●( bei yin)即北方。古人以北方屬陰,故稱漢·焦贛《易林·否之蹇》:「北陰司寒,堅冰不溫,凌人情,大雹為災。」
●北州●( bei zhou)泛指北方地區。唐·白居易《南州桃李北州梅,且喜年年作花主。」宋·梅堯臣《元日》詩:「久作北州人,食此欣已再。」
●伏方●(ffan)北方。陰陽家以為北方屬水,主冬,萬物遇冬而皆伏,故稱。《尸子》卷下:「冬為信,北方為冬。冬,終也;北方,伏方也。萬物至冬皆伏,貴賤若一,美惡不異,信之至也。」
●寒澤●( han ze)古稱極北方。《淮南子·地形訓》:「北方日大冥,日寒澤。」高誘注:「北方多寒水,故日寒澤也。」坎勞●( kan lao)北方。《易·說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故以「坎勞」指北方。清·侯方域《定鼎說》:「雲中右則浩於龍門,左則衍於碣石,面臨洪河,背拱渤海,垣應紫微,極成良位,介震出坎勞之間,殆亦所謂天府百工也。」
●乾鈞●( qian jun)天鈞,北極之地,泛指北方。漢·班固《竇車騎北伐頌》:「清乾鈞之攸冒,拓畿之所。」
●朔方●( shud fang)北方。《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史記·五帝紀》作「申命和叔居北方。」朔裔●(shuy)北方邊境,又泛指北方、北邊。裔本指衣服的邊緣,亦泛指邊。三國·魏·曹《連珠》:「是以申胥流音於南極,蘇武揚聲於朔裔。」
●太冥●(tai ming)謂北方。以北方極陰,故稱。太,事物的頂點;冥,昏暗。晉·張協《七命》:「寒山之桐,出自太冥。」李善注:「北方極陰,故日太冥。」
●太陰●( tai yin)指北方或北極。《淮南子·道應訓》:「盧敖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於蒙轂之上。高誘注:「太陰,北方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邪絕少陽而登太陰兮,與真人乎相求。」亦指北方之神、冬季或水。又指「月亮」,見該條。
●天鈞●( tian jun)亦作「天均」。猶乾鈞。指極北之地。《淮南子·真訓》:「處玄冥而不周,於天鈞而不」高誘注:「天,北極之地,積寒之野。」玄冥,北方;,同「暗」偽●(hu),同「毀」。
●玄方●( xuan fang)北方。北方之神日玄武,尚黑,故稱晉書·四夷傳序》:「九夷北狄,被青野而互玄方;七戎六蠻,西宇而橫南極。」
●玄極●( xuan1)指北方最遠的邊界。玄,北方。唐·陳子昂《燕然軍人畫象銘》:「耀天兵兮徵荒服,絕雲漠兮出玄極。」又指「天空」,見該條。
●玄冥●(xuan ming)北方。冥,蒼茫。唐·杜甫《後出塞》詩之三:「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明·常岫《渡渾河》詩:「萬里桑乾水,玄冥生濁源。」又指「冬季」、「陰間」,見各該條。亦指水神、冬神和道家的腎之神,並表深遠幽寂。玄漠●( xuan mo)猶漠北,指北方邊疆。唐·裴漼《奉和御製平胡》詩:「玄漠聖恩通,由來書軌同。」書軌同,即「車同軌,書同文」,謂邊遠之地亦接受王化統治。
●玄朔●( xuan shu)北方。玄、朔,均指北方。三國·魏·曹植《桔賦》:「背山川之暖氣,處玄朔之肅清。」趙至《與茂齊書》:「今將植桔柚於玄朔,蔕華藕於修陵。」劉良注:「玄朔,北方也。」唐·張九齡《為王司馬祭鄭都督文》:「故能北擁旄於玄朔,南仗節於朱垠。」
●玄天●( xuan tian)北方的別稱。《呂氏春秋·有始》「北方日玄天。」高誘注:「北方十一月建子,水之中也。水色黑,故曰玄天也。」
●玄武●( xuan wu)本指北方之神,又為二十八宿北方七宿之稱,故借指北方或北方之事物。《南史·宋紀中》:「築北堤,玄武湖於樂游苑北。」《唐六典·宮城》:「●(紫宸)殿之北曰玄武門。」亦指龜蛇。
●幽都●(youd)指北方或北方地區。謂日照幽暗,故稱。《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日幽都。」孔傳:「北稱幽,則南稱明,從可知也。都,謂所聚也。」《漢書·揚雄傳下》:「夫天兵四臨,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顏師古注:「幽都,北方,謂匈奴。」
●幽陸●(u1)指北方大地。清·唐甄《潛書·尚冶》:「天地之間,無形而速動者莫如風,起於幽都,至於炎崖。」炎崖,南方或南方地區。
●幽崖●( you ya)北方邊界。漢·班固《東都賦》:「北動幽崖,南曜朱垠。」呂向注:「崖、垠皆畔岸也。」朱垠,指南方邊界。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南岠陽榮,北極幽崖。」劉良注:「幽崖,北邊也。」又指幽深的崖岸。 北極星 【北極星】
●( bei xTng)北天空的一顆亮星,現為小熊座的a●(即勾陳一)。位於仙后座和大熊座之間,距北天極很近,正對著地軸,從地球上看,其位置幾乎不動,因此人們靠它辨別方向。由於歲差的緣故,不同歷史時期的北極星並非固定不變。宋代的北極星則是北斗的天樞星,到公元14,000年將是織女星。清·王念孫《讀書雜誌餘篇·呂氏春秋》:「極星與天俱遊而天極不移;極星即北辰也。或言北辰,或板,或言極星,或言紐星,或言樞星,皆異名而同實。」如從無限歷史長河看,則並非異名而同實。所以以下的異名只是從現象看。
●北辰●( bei chen)北極星。辰,星辰《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共,通「拱」,圍護。南朝·梁·何遜《閨怨》詩:「思君無轉易,何異北辰星。」又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北極●(beij1)指北極星。漢·揚雄《甘泉賦》:「洪台崛其獨出兮,北極之嶟嶟。」極●(zh),刺,嶟嶟●(zun),聳立的樣子。南朝·梁·沈約《為南郡王捨身疏》:「望北極而有恆,瞻南山而同永。」又指北方極遠之地,見「北方」條。宸極●( chen j1)北極星。宸,北極星所居之處;極,即北極星。《晉書·律曆志中》:「昔者聖人擬宸極以運璿璣,揆天行而序景曜。」又指帝王、帝位,見各該條。
●辰極●( chen)北極星。三國·魏·嵇康《琴賦》:「披重壤以誕載兮,參辰極而高驤。」晉·葛洪《抱朴子·嘉》「夫群迷於雲夢者,必須指以知道,並乎滄海者,必仰辰極以得反。」也喻指「帝王」,見該條。
●帝極●(dj1)猶宸極,北極星。以其位在天之極處,故稱。帝,天帝,指代天。明·莫讓《漢京篇》:「漢京臨帝極,復道眾星羅。」
●天極●( tian1)北極星。《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宋王禹偁《補李揆諫改葬楊妃疏》:「臣聞天極之後,有四星焉,蓋后妃之象也。」又指「天邊」,見該條。中極●( zhong j11)指北極星。《續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賦>》:「垂萬象乎列星,仰四覽乎中極。」苗為注:「北極五星在紫微垣中…紫微宮為中宮,故謂之中極。」 本性 【本性】
●( ben xing)未加修飾、雕鑿的本來面目和天然的性質。佛學對本性的認識亦基本如此,故將其異名列入。常性●( chang xing)本性。《莊子·馬蹄》:「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周德。」明·馮琦《宋史記事本末太祖代週》:「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訝。」又指持久性。大常 da chang)本性;常道。《莊子·田子方》:「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文子·上禮》:「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消智能,循大常,肢體,黜聰明,大通混冥,萬物各復歸其根。」
●法性●( fa xing)佛教指諸法的本性,即佛法。為「真如」、「實相」的異名。《大般涅槃經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如來,「佛」的異名。南朝·梁·釋寶誌《十四頌·事理》十心王自在然,法性本無十纏。」
●法相●( fa xiang)佛教指宇宙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實為真如」的異名。法,為佛教對宇宙本原、道理、法術之稱梵語的「達摩」、「縣無」意譯為「法」。《大乘義章二·四空義》:「一切世諦,有為無為,通名法相。」世諦,即俗諦,佛家謂按事物的本來面目闡發的淺明而易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二·佛馱跋陀羅》:「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甚大欣悅,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實相●( shi xiang)佛教名詞,為「真如」的異名。指一切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樣子。《法華經·方便品》:「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支遁》:「追蹤馬鳴,躡影龍樹;義應法本,不違實相。」宋·王安石寄國清處謙》詩:「我欲相期談實相東林何必謝劉雷。」實象●( shi xiang)事物的本來面目。猶本性。亦指實體的象徵。清·江蕃《漢學師承記·惠周惕》:「六十四卦皆實象,安得虛哉?」清·任泰學《質疑·易》:「易者實象,舉其象與,而實象可見諸行事。」
●夙秉●( su bing)亦作「夙察」。天性,本性,本心。南朝·梁·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高祖少連,夙秉高尚。」清·黃來《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堂》詩:「堂名見真意,草草懷夙秉。」又指早歲秉承;天然具有。
●太璞●(tai pu)指事物的天然本性。以其似未經雕琢的玉,故稱。晉·葛洪《抱朴子·論仙》「執太璞於至醇之中,遺末務於流俗之外。」清·唐才常《論文連珠》之二「蓋聞玉生於山,雕之則華縟;冰出於水,鑿之則紛綸惟不雕者完其太璞,惟不鑿者順其天真。」
●天識●(tian shi1)猶本性。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文》:遂使業習移其天識,世服沒其性靈。」唐·劉禹錫《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鑑禪師第二碑》:「能使學者,還其天識。」
●天素●(tian su)本性。素,本色、真情《三國志·蜀志劉巴傳》:「先主闢為左將軍西曹掾」注引《零陵先賢傳》:「●(諸)葛亮謂巴:『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拾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天真●(tian zhen)本性,語出《莊子·漁父》:「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晉書·阮籍傳論》:「餐和履順,以保天真。」唐·王維《偶然作》詩之四:「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
●真初●( zhen chu)天真純樸的本性。清·龔自珍《發大心
●文》:「脫令我今生如孩如捉,純取真初而以待人。」
●真際●( zhen)佛教語。指宇宙本體,亦指成佛的境界。《文選·王●(che)頭陀寺碑文>》:「蔭法雲於真際,則火宅晨涼。」李善注:「《維摩經》曰:『同真際,共法性,不可量僧肇曰:『真際,實際也。」」唐·李邕曰:《大唐泗洲臨準縣普光王寺碑》:「消一無於太常,越諸有於真際。」
●真如●( zhen ru)佛教名詞。梵文 Ta tha taButa或 ta tha ta的意譯,謂永恆的實體、實性,亦即萬物固有的本性。《成唯釋論》卷九解釋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如變易。謂此真如,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佛教認為用語言、思維來表達事物的真相,或增或減,不能恰到好處。要表示其真實,只能用「照那樣子」的「如」字來描述,即按它本來的樣子來描繪。中國佛教學者大都將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之稱,與實相、法界等同義。南朝·梁·蕭統《謝敕齎制旨大集經講疏啟》:「同真如而無盡,與日月而俱懸。」明·屠龍《曇花記·西遊淨土》:「霞幢被,寶座趺,靈光隨處現真如。」《紅樓夢》第八七回:「屏息垂簾,跏趺坐下,斷出妄想,趨向真如。」
●真相●( zhen xiang)佛教語。猶言本相、實相。後用以指事物的本來面目或真實情況。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栖,菩提達摩云:得其真相也。」唐·李賀《聽穎師彈琴歌》「竺僧前立當吾門,梵宮真相眉棱尊。」又作「寶相」,即神佛的畫像或塑像,見佛像條。
●真性●( zhen xing)天性;本性。《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北史·藝術傳序》:「遂令時俗妖訛,不獲返其真性。」唐·李彥遠《採桑》詩:「何以變真性,幽雪中綠。」明·李贄《答馬歷山書》:「顛倒困踣之極,乃得徹見真性。」踣●(b6),跌倒。
●真元●( zhen yuan)指本性。未經人為的,事物本來的面目和性格。清·洪昇《長生殿·神訴》:「悔深頓令真元露,情堅煉出金丹固。」徐朔方校註:「真元,本性。」又指人的「元氣」見該條。
●真源●( zhen yuan)謂本性;本源。南朝·梁·劉潛《和昭明太子鐘山解講》詩:「回輿下重閣,降道訪真源。」唐·趙元一《奉天錄序》:「緬尋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樸略,不同浮華,雖垂不載。」宋·蘇軾《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之四:「真源未純熟,習氣餘陋劣。譬如已放鷹,中夜時掣紲。」明·李贄《答鄧石陽書》:「於倫物上加明察,則可以達本而識真源。」 本原 【本原】
●( ben yuan)哲學上指一切事物的最初的根源或構成世界最根本的實體。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兩種觀點的鬥爭推進了哲學的發展,構成了哲學史的基本內容。
●大儀●(day1)太極,即形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萬物之本原。《文選·純華勵志詩》:「大儀斡運,天回地游。」註:「大儀,太極也;以生天地謂之大,形成之始謂之儀。」又指「模範」、「大法」。
●大宗●(da zong)本原。《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又指宗法社會的嫡系長房。含元●( han yuan)包含萬物的本元。《後漢書·郅惲傳》:「含元為一,甄陶品類。」李賢注:「《前書志》曰:『太極元氣,合三為一。』謂三才未兮,包而為一也。」三才,天地人。化元●( hud yuan)造化的本原。造化,即天地或大自然,亦即客觀世界。唐·獨孤及《洪都刺史張公遺愛頌序》:「該綜六學,大抵以《周易》為師,將探化元,恥觀朵頤,隱居南山,蓋三十。」朵頤●(duoy1),鼓動腮頰,嚼食的樣子。朵,用手捉物;頤,面頰,腮。恥觀朵頤,謂恥於看吃東西。,同
●「期」●(),一週年。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有至人焉,見吾之深探化元,細推名理,鑽故紙以終日,惟陳言之是耽,不猶諸子之立觀村劇乎!」亦指造化,見「天地」條。
●基源●( jT yuan)猶本源。基,事物的根本。《後漢書西域傳》:「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太一●( tai)亦作「太乙」,即道家所謂的「道」,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疏:「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故謂之太一也。」《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為之名,謂之太一。」唐·吳筠尹師彈琴》詩:「至樂計太一,幽琴和乾坤。」又指「天氣」,見該條。
●太宗●( tai zong)事物的本原。《淮南子原道訓》:「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聲者,聲之太宗也。」高誘注:「祖,宗,皆本也。」晉·葛洪《抱朴子·暢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太宗也。」
●天下母●( tian xid mu)道家謂萬物的始源。《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指全國的母儀,稱頌皇后之詞。
●先天●( xion tian)道家指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原。清趙翼《靜觀》詩之一:「大易論天道,恆久而不已;此從後天觀,未究先天始。」清·洪昇《長生殿·覓魂》:「這壇本在虛空闢建,象涵太極法先天。」
●玄北●( xuan pin)道家指孳生萬物的本原,比喻道。《老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宋蘇轍解:「玄牝之門,言萬物自是出也,天地自是生也。」唐黃滔《課虛責有賦》:「囊括玄牝,箕張混元,暗造無為之域,潛臻不死之根。」宋·陸游《寄方瞳胡先生》詩:「安枕存玄牝,齋居養絳陵。」清·魏源《天台紀遊》詩:「廓然還虛無,舒卷嗟玄牝。」又指人的口鼻。玄一●( xuan)道家所謂的萬物本原。語出《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句。這裡的「道」,是幽深遠、不可測知的主觀想象。晉·葛洪《抱朴子·地真》:「玄一之道,亦要法也。」又《廣譬》:「澄精神於玄一者,則形器可忘。」
●玄元●( xuan yuan)指道家所謂的萬物本原即道玄,天;元,本原。《晉書·李玄盛傳》:「涉至虛以誕駕,乘有輿於本無,稟玄元而陶衍,承景靈之冥符。」唐李白《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詩:「玄元包籥,氣何逶迤。」橐籥●(tuyue),鼓風器,即風箱。玄元,亦泛指天宇、天空。又指「元氣」、「老子」,見各該條。
●一元●(yT yuan)宇宙混沌未開的原始狀態和天地萬物的本原。《春秋繁露·玉英》:「謂一元者,太始也」《關尹子二柱》:「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又指「天下」,見該條。亦為古代術數家的說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元極●( yuan1)謂萬物的本原。《漢書·敘傳下》:「闡元極,步三光。」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元,始也。極,至也。」又指「天」,見該條。
●元一●( yuan)指萬物的本源。三國·魏·劉劭《人物誌九徵》:「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晉·葛洪《抱朴子·暢玄》:胞胎元一,範鑄兩儀。」《晉書·束皙傳》:「元一既啟,兩儀肇立。」兩儀,指天地。
●元元●( yuan yuan)元始,物之本源。唐·李咸用《大雪歌》:「應是羲和倦曉昏,暫反元元歸太素。」又指「平民」,見「百姓」條。
●宗主●( zong zh)本原。《雲籍七籤》卷一:「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
●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而嘗。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是;故能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經也。」 婢女 【婢女】
●(bn)舊時代被迫供豪門富戶役使的少女。其異名亦顯示出卑下和奴役的地位。
●婢子●(bzi)宋·梅堯臣《冬夕會飲聯句》:「婢子寒且倦,主人哦不窮。」哦,吆喝。
●妮子●(n1zi)舊時對婢女的稱呼,亦稱少女、幼女。《新五代史·晉家人傳》:「吾有梳頭妮子。」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折:「那廝巨萬貫東西,要娶俺這妮子。」
●女奴●(nun)婢女。《太平廣記》卷四九一引唐·皇甫枚《飛煙傳》:「菸數以細過撻其女奴。」又指女奴隸。亦為「貓」的別名,見該條。
●侍婢●(shb)侍女;女婢。《漢書·遊俠傳·陳遵》:「遵起舞跳樑,頓僕坐上,暮因留宿,為侍婢扶臥。」唐·于鵠《唐中丞入道》詩:「侍婢休梳官樣髻,閹童新改道家裝。」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婦女·命婦以妒受杖》:「禮部致仕左侍郎楊宣妻王氏,素妒悍。杖殺侍婢十餘人。宣不能制,東廠上其事,命逮治。」
●使女●(shn)婢女。《水滸傳》第二四回:「那清河縣裡有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
●僮使●( tong shY)奴婢。僮,即奴婢。顏師古認為:「僮者,婢女之總稱也。」《漢書·王莽傳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唐·韓愈《息國夫人墓誌銘》:「御僮使,治居地生產,皆有條序。」
●奚女●(in)周代奴隸的一種叫奚,奚女,即婢女宋范成大《秦樓》詩:「奚女家人稱貴主,縷金長袖倚秦樓。」鴉鬟●( ya huan)亦作「丫環」、「丫鬟」、「丫嬛」。因其所梳的雙髮髻成「丫」形,故稱。婢女。成彥雄《夕》詩:「雕籠鸚鵡將宿,不許鴉鬟轉轆轤。」《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著丫嬛、養娘相勸,一杯兩盞。」《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一個十三歲的丫嬛,名喚迎兒。」宋·洪邁夷堅志已·徐五秀才》:「一青衣ㄚ鬟,音韻楚楚。」
●丫頭●( ya tou)女婢。因頭上梳丫髻,故稱。唐·劉禹錫《寄贈小樊》詩:「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宋王澤《弋陽道中題丫頭岩》詩自注:「吳楚之人謂婢子為丫頭。」又為對女孩兒的暱稱。
●婭嬛●( ya huan)ㄚ環,婢女。《水滸傳》第五六回:「時遷伏在廚房外張望,見廚下燈旁,兩個婭嬛自收拾未了。」養娘●( yang niang)舊稱婢女。宋·黃庭堅《宴桃源·書伯充家小姬領巾》詞:「生受,生受,更被養娘催繡。」媵婢●( ying bi)古時陪嫁的婢女。媵,陪嫁的人。《新唐書·李迥秀傳》:「妻嘗詈媵婢,母聞不樂。」 鼻子 【鼻子】
●(b1zi)人的鼻子,依其大小、位置亦有異名。蜂準●( feng zhun)高鼻。謂人鼻如巨蜂翹起。準,鼻樑。《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蜂,一作隆。」
●隆準●( long zhun)高鼻子。隆,突起。準,鼻子。《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漢·王充《論衡骨相》:「秦王為人,隆準長目,鷙鷹豺聲。」
●山庭●( shan ting)鼻子。鼻隆於面部中央,似山聳於平地,故名。《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況乃淵角殊祥,山庭異表。」李善注:「《摘輔像》曰:『子貢山庭斗繞口。謂面有三庭,言山在中,鼻高有異相也。」唐·楊炯《益州新都縣學碑》:「是故雷精日角,聞道德而摳衣;月頰山庭,奉琴書而撰杖。」
●山中之岳●( shan zhong zhi yue)猶天中之山,指鼻《黃
●庭內景經·天中》:「天中之岳精謹修雲宅既清玉帝遊。」梁丘子註:「天中之岳,謂鼻也。一名天台。
●天中●( tian zhong)指鼻。相術者以人臉為天,鼻為天中之山,省稱「天中」。《三國志·魏志·管輅傳》:「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裴松之注:「相書謂鼻之所在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
●玄准●( xuan zhun)高鼻子。玄,通「懸」。漢王充《論衡·道虛》:「●(盧敖)見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頸而戴肩。」玉壟●( yu long)指鼻。道家語。《雲籍七籤·黃庭內景經·至道》:「鼻神玉壟字靈堅。」註:「陰壟之骨象玉也,神氣通天,出入不竭,故日靈堅。」 蝙蝠 【蝙蝠】
●( bian fu)哺乳動物,頭體象鼠,前後肢都有薄膜和身體相連,夜間在空中飛行,捕食蚊、蛾等。
●飛鼠●( fei蝙蝠的別名。《方言》:「蝙蝠自關而東謂之伏翼,或謂之飛鼠。」
●伏翼●(fy)即蝙蝠。以其收翼晝伏,故稱。唐·盧照鄰《五悲·悲才難》:「何異夫操太阿以烹小鮮,飛夜光而彈伏翼。」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忽有類鴉鴿飛掠吾身過者,時亦以為怪。跡其蹤,乃在堂中後空舍倒懸,則知其為伏翼。」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伏翼》:「伏翼形似鼠,灰黑色,有薄肉翅連合四足及尾如一。夏出冬蜇,日伏夜飛。食蚊蚋。」
●鳥鼠●(nido shu)蝙蝠的異名。以其象鳥又象鼠,故稱。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藏經》:「譬如蝙蝠,欲捕鳥時,則入穴為鼠;欲捕鼠時,則飛空為鳥,而實無有鼠鳥之用。」後遂以鳥鼠名蝙蝠。
●仙鼠●( xian shu)蝙蝠的別名。《爾雅·釋鳥》:「蝙蝠,服翼。」晉·郭璞注:「齊人呼為蚇,或謂之仙鼠。」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序:「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
●熾●(zhm)即蝙蝠。《爾雅·釋鳥》:「蝙蝠,服翼」晉·郭璞注:「齊人呼為蚇。」《方言》八:「蝙蝠,…北燕謂之蚇幄。」 邊際 【邊際】
●( bian ji)指水、大地、事物的邊際。
●垓坫●( gai)邊際。垓,指八極,極遠的邊際之地;坫,屏障,引申為界限。《淮南子·真訓》:「道出一原,通九門,散六衢,設於無垓坫之宇。」註:「垓坫,垠堮也。」垠堮,邊際。
●岸●( pan an)水的邊際。宋·蘇軾《荀卿論》:「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遠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崖岸●(yan)邊際。崖,邊際;界線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伏惟執事,聰明辨智,天下之事,小之為無聞,大之為無崖岸,悉已講而明之矣。」引申為操守,節概。又指山崖、堤岸。
●崖際●(yj)邊際。《水經注·巨馬水》引漢·應劭《風俗通》:「沅,潾也。言乎淫淫漭潾,無崖際也。」
●涯涘●(ys)水的邊際。也泛指邊際或極限。涯,水邊、邊際、極限;;水邊。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垠●(yin)也作「垠堮」。邊際。垠、堮均為邊際、界限之義。《淮南子·俶真訓》:「萌兆芽,未有形埒垠堮。」《文選·張衡<西京賦>》:「在彼靈圃之中,前後無有垠鍔。」垠際●(ynji)邊際。《晉書·皇甫謐傳》:「欲芒芒而無際,不欲區區而分別也。」【邊】
●( bian jiang)接近國界的邊境地區。
●邊垂●( bian chui)邊疆。垂,同「陲」,邊境。漢書·武帝紀》:「朕將巡邊垂,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
●軍,帝帥師焉。」
●邊●( bian chui)邊疆。《左傳·成公十三年》:「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刈我邊陲。」芟夷●(shan y1)割盡;農功,此處指莊稼;虔刈,殺戮。《史記·律書》:「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於邊陲,力非弱也。《論衡·說日》:「匈奴之北,地之邊陲。」
●邊圉●( bian yu)邊疆。宋·魏了翁《壽四川制置李侍郎》詩:「增屯御驕卒,募耕實邊圉。」
●方隅●( fang)四方和四隅,引申為國家的邊疆。《南史·陳高祖紀》:「世道多艱,方隅多難」宋·陳與義《渡江》詩:「雖異中原險,方隅亦壯哉!」
●封陲●( feng chui)邊疆。唐·武元衡《度冬徑嶺》詩:「更看飛白羽,胡馬在封陲。」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
●封疆●( feng jiang)邊疆。《左傳·哀公十一年》:「居封疆之間。」杜預注:「封疆,境內近郊地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社稷之託,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明史·徐達傳》:「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其浸軼可也。」又指「疆域」,「疆土」。見「國境」條。封界●( feng jie)疆域;邊境。封、疆域,分界。《管子小匡》:「正其封界。」《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自是名謹封界,秋毫不敢犯。」
●封略●(fenge)封界;邊境。《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晉書·天文志下》:「翼又楚分野,孫權封略也。」翼,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屬南方七宿。唐·劉禹錫《謝貸錢物表》:「昨以封略未寧,干戈猶動,壽春固壘以備盜,淮甸興師以姦。」扦●(han),通「捍」宋·蘇軾《策別二十二》:「方西戎之叛也,天子非不欲赫然誅之,而將帥之臣,謹守封略,收視內顧,莫有一人先奮而致命,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盡力。」
●封壤●( feng rang)疆域,疆界。南朝·齊·謝朓《與江水曹至於濱戲》詩:「別後能想思,何嗟異封壤。」《舊唐書·德宗紀下》:「●(吳少誠)凶狡成性,扇構多端,擅動甲兵,暴越封壤。」亦指土堆。
●封域●( feng yu)疆域,領地。《周禮·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史記·秦始皇本紀》:「諸侯皆守其封域。」明·方孝孺送梁宏省親還廣東序》:「三代聖人非不欲用南士也,限於封域不能有其地。」偏陲●( pian chur1)猶「邊陲」、「邊垂」。邊境,邊疆。清·洪園《懸猿·誡猿》:「倘有遺民舊豪俠義士,為之擁立,號召海內,保有偏陲亦未可知。」 標準 【標準】
●( bido zhun)衡量事物,考察為人,品評詩文的尺度、準則。
●表極●(bioj)猶標準。宋·葉適《<粹裘集序》:「秦漢以前,士自為家,造智設巧,意出準量,立表極以號於世也。」表埻●( bido zhun)標的,標準。表,準則;埻,靶心。章炳麟《訄書·儒法》:「後之廷尉,利其生死異比,得以因緣為市,然後棄表埻之明,而從遊之盪。「●(xi),同「綃」指以所為之幕。
●尺度●(chd)標準。唐·羅隱《重過三衢哭孫員外》詩:「不唯濟物工夫大,長憶容才尺度寬。」
●度量●( du liang)本指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引申為規格、標準。《墨子·明鬼下》:「是何珪璧之不滿度量、酒醴粢盛之不淨潔也。」《文子·上義》:「天法者,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後漢書·谷永傳》:「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實以定德。」又指「法度」、「氣量」,見各該條。
●圭表●( guT bido)喻典範,表率。圭表為測量日影以定時辰的儀表。是平臥的標尺,表是直立的標竿,兩者相對以測定
●時間,故以為喻。唐·裴廷裕《授孫儲邠州節度使制》:「明鏡利劍,高謝塵埃;止水秋山,居為圭表。」
●規範●( gui fan)標準,法式,如:道德規範;語言規範。北史·宇文愷傳》引《宋起居注》:「孝武大明五年,立明堂,其牆宇規範,擬則太廟。」
●圭●( guT nie)典範、準則。,測日影以定時辰的儀表;臬,射箭的標的。合指事物的標準、準則。清·錢泳《履園叢話·耆舊·西庄光祿》:「世之言學者以先生為圭臬云。」衡準●( heng zhun)衡,天平;準水平儀。借喻標準,準繩。晉·陸雲《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衡準失平,匪君不直。」明·王廷相《石龍書院學辯》:「仲尼之教,萬世衡準。」稽式●(jsh)猶準則;法式。稽,通「楷」。《老子》:「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稽」,河上公本作「楷」,引申為取法。《後漢書·儒林傳上》:「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
●品度●(nd)標準;法式。《後漢書·曹褒傳論》:「物運遷回,情數萬化,制則不能隨其流變,品度未足定其滋章。」品式●(pin shi)標準;法式。品,標準;式,法式。《漢書·宣帝讚》:「樞機周密,品式備具。」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章程明密,品式周備。」
●玉尺●(ych)本為玉製的尺,喻品評人物和詩文的標準。唐·李白《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幟誌●(zhzh)猶典範,標準。清·呂璜與吳仲倫先生書》:「輒翹想先生論古文,以昌黎韓氏為幟志,而不欲捨繩尺以耀其才。」又指「旗幟」,見該條。
●埻的●( zhun di)標準。埻,箭靶、靶心;的,目標。引申為準則。漢·王符《潛夫論·交際》:「平議無埻的。」
●準的●( zhun di)標準;準則。《梁書·鍾嶸傳》:「淄澠並泛,朱紫相奪,喧嘩競起,準的無依。」《隋書·王胄傳》:「●(王胄)與虞綽齊名,同志友善,於時後進之士咸以二人為準的。」
●準式●( zhun shi)標準;規範。南朝·宋·鮑照《論國制啟》:「當今世問政睦,蕃國相望,君舉必書,動成準式。」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 別墅 【別墅】
●( bie shu)亦作「別壄」。本宅以外另建的園林住宅。《晉書·晉安傳》:「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唐·李頎《裴嚴東溪別業》詩:「別墅臨都門,驚湍激前後。」宋·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二》:「既貴移家城內,乃即故居創別,號倫魁堂以表之。」
●別館●( bie guan)行宮;別墅。《史記·李斯列傳》:「●(始皇)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晉書·隱逸傳·戴逵》「吳國內史王有別館在武丘山,逵潛詣之。」唐·自行簡《李娃傳》:「翌日,與生先之成都,留娃於劍門,築別館以處之。」別業●(bie ye)即「別墅」。晉·石崇《思歸引序》:「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遂肥遁於河陽別業。」唐·高適《淇上別業》詩:「依依西山下,別業桑林邊。」唐·儲光羲《滎陽馬氏二子》詩:「製岩開別業,桑柘亦依然。」清·汪森《詞綜補遺>後序》:「辛未秋,殘暑未退,山子過予別業,消散於悟風桂月間。」
●家墅●(jia shu)別墅。《新唐書·裴體傳》:「休,仲子也,操守嚴正。方兒童時,兄弟偕隱家墅,晝講經,夜著書,終年不出戶。
●山第●(shan di)山中別墅。唐·李嶠《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應制》:「主家山第接雲開,天子春遊動地來。」唐·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主公南庄應制》「主家山第早春歸,御輦春遊繞翠微。」
●山墅●( shan shu)山中別墅。宋·楊萬里《西溪先生和陶詩序》:「余山墅遠城,復不近虛市。」又作「山野」。野,同「墅」。
●山莊●(《shonZhudng《)山中住所;別墅。南朝·齊·謝朓《賽敬亭山廟喜雨》詩:「胡守昧千里,解珮拂山莊。」唐·劉禹錫《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州別墅》詩:「野戍岸邊留畫舸,緣蘿陰下到山莊。」明·祝允明《寄謝雍》詩:「想得山莊長夏里,石床眠看度牆云。」又指山中的村莊。
●園舍●(yuan she)別墅。以其建於園林,故稱。《宋書沈慶之傳》:「又有園舍在婁湖,慶之一夜攜子孫徙居之,以宅還官。」 兵禍 【兵禍】
●( bing hud)戰爭的災禍,即戰亂。晉·干寶《搜神記》卷記:「及帝晏駕,王室毒於兵禍。
●兵荒●( bing huang)戰爭造成的饑荒和其他災禍。《後漢書·馮魴傳》:「自永初兵荒,王侯租秩多不充。」《南史·沈恪傳》:「兵荒之後,所在殘毀。」唐陸龜蒙《送豆盧處士謁宋丞相序》:「吳中兵荒來,人不足犬豕之食,安能遂退藏耶?」兵燼●( bing jin)猶兵火。因戰火引起的破壞和災禍。燼,灰燼。明·胡運麟《少室山房筆從·經籍會通一》:「兵燼所經玉石毀,況書宜火物也。」
●兵亂●( bing luan)因戰爭造成的荒亂與災害。《左傳·公八年》:「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國無信,兵亂日至,亡無日矣。」《國語·楚語下》:「金足以禦兵亂,則寶之。」韋昭註:「金,所以為兵也。」宋朱《曲洧舊聞》卷九:「蓋金陵故都,自昔兵亂多矣。」
●兵燹●( bing xian)猶「兵火」。因戰亂引起的焚燒破壞及所造成的災害。燹,野火。《宋史·神宗紀二》:「丁酉,詔:岷州界經鬼章兵燹者賜錢。」清·薛福成《應詔陳言疏》「江蘇久遭兵燹,創災呻吟,元氣未復。」
●兵災●( bing zai)戰爭的災禍。漢·高誘《<淮南子>序》:「會遭兵災,天下棋峙,亡失書傳。」會,適逢。棋峙,謂兩軍對峙。
●刀火●()戰亂。刀,即「刀兵」,引申為戰爭。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丘曉所忌而殺。」
●玄黃●( xuan huang)指戰亂。清·春夢生《維新夢》:「玄黃世界群龍舞,黑白棋枰萬馬騰。」又指「血」、「天地」,見各該條。 兵謀 【兵謀】
●( bing mou)軍事策略;用兵的謀略。包括戰術戰略原則,和指揮戰爭的方針、策略。《史記·匈奴列傳》:「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斬恢。」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蓋以《史記》多兵謀,而諸子雜詭術也。」《資治鑑·漢宣帝甘露二年》:「朝廷每有四夷大議,●(趙充國)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
●兵機●( bing jT)用兵的機謀。《吳子·圖國》:「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北齊書·唐邕傳》:「顯祖頻年出塞,邕必陪從,專掌兵機。」清·蔣士詮桂林霜·粵氛》「烽煙起,誰識兵機?」
●兵權●( bing quan)用兵的權謀;計謀。權,臨機應變的手段,亦指計謀。《管子·兵法》:「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權者也。」《北齊書·斛律光傳論》:「戰術兵權,暗同韜略,臨敵制勝,變化無方。」唐·張九齡《敕幽州節度張守珪書》:「亦由卿指揮得所,動不宜失,明於兵權,暗合神道,故能致此也。」亦指掌管和指揮軍隊的權力。
●兵術●( bing shu)兵法、戰術。其中自然有兵謀。北史·房豹傳》:「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唐·李德裕《題冠蓋裡》詩:「自喜無兵術,輕裘上悶宮。」
●兵略●( lue)用兵的謀略。《淮南子·要略訓》:「兵略者,所以戰勝攻取之數、形機之勢、詐譎之變,體因循之道,操持後之論也。」宋·司馬光《蘇騏驥墓碣銘》:「吾以布衣起家至方伯,承兩朝恩渥,不可勝紀,家近趙魏,粗習兵略。」龍韜●( long tao)本為古兵書《六韜》篇名,泛指兵略。北周·庾信《從駕觀講武》詩:豹略推全勝,龍韜揖所長。」唐·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之二:「破胡必用龍韜策,積甲應將熊耳齊。」又為古宮廷羽林軍別名。
●廟勝●( mido sheng)指朝廷預先制定的克敵制勝的謀略。廟,廟堂,太廟的明堂。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引申為朝廷。尉繚子·戰威》:「形如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奪敵者五日廟勝之論。」《北史·源思禮傳》:「今奉廟勝之規,總驍捍之眾,足以擒其酋帥,獻俘闕下耳。」
●廟戰●( ao zhan)朝廷對於戰事的籌劃和決策,亦即兵謀。《淮南子·兵略訓》:「凡用兵者,必先自廟戰,主孰賢,將孰能,民孰附,國孰治,蓄積孰多,衛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備孰便,故運籌於廟堂之上,而決勝乎千里之外矣。」《文子微明》:「故察於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於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
●上兵●( shang bing)用兵的上策,即兵略。《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伐,挫敗。謀,策略,戰略計劃。交,外交。兵,軍隊。
●韜略●(tao lue)《六韜》、《三略》為古兵書,故以指用兵謀略。《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
●韜鈐●( tao qian)猶「謀略」,兵謀的異稱。韜,《六韜》;鈐,《玉鈐》:均為古代兵書,借指用兵謀略。唐·張說《將赴方軍應制》:「禮樂逢明主,韜鈐用老臣。」
●兵權 ing quan)掌握和指揮軍隊的權力。唐·韓愈《次潼關上都統相公》詩:「暫辭堂印執兵權,儘管諸軍破賊年。」亦指兵謀,見該條。
●兵柄●( bingbing)兵權,軍權。柄,權柄,權力。《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唐·韓愈《順宗實錄五》:「中人始悟兵柄為叔文所奪。」清·魏源《聖武記》卷八:「侍衛馮錫範,先以計罷陳永華兵柄。」
●兵符●(bing fu)本指古代用金、玉、銅、竹、木製作的一種調兵遣將用的憑證。借指兵權。《南史·劉俊傳》:「敬通當更始世,手握兵符,躍馬肉食。」清·洪棟園《後南樹立約》:「手握兵符自主張。」又指兵書、兵法。見「兵書」條。
●兵鈐●( bing qian)指兵權。鈐,印,蓋印。引申為權力。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序》:「●(朕)卜占行師,揔兵鈴於四海。」揔●(zong),總的異體字,掌握,總攬。宋·蘇舜欽《京兆求罷表》:「制兵鈐者以多為勝。」又指「兵書」,「兵。
●法」。見「兵書」條
●兵要●( bing yao)猶兵權。《左傳·閔公二年》:「偏躬無慝,兵要遠災,親以無災,又何患焉」《三國志魏志王粲傳》:「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虎步,高下在心」宋蘇轍《門下侍郎孫固迄致仕不許不允批答》之二:「卿事先帝於東宮。覽兵要於西府,忠厚之節,始終不渝。」
●利器●(q)指兵權。以掌握鋒利的武器使用指揮權,故稱。《資治通鑑·漢靈帝中平六年》:「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
●斷,則天人順之。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胡三省註:「利器,兵權也。」又喻傑出的才能。 兵器 【兵器】
●( bing)武器的總稱。《周禮·地官·小司徒》:「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教治,正政事,考夫屋,及其眾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材落百姓,悉有兵器。」
●兵戈●( bing ge)指兵器。唐·李白《大獵賦》:「韜兵戈,火網。」又指「戰爭」,見該條。
●兵戟●( bing)指兵器。《戰國策·韓策二》:「韓適有東孟之會,韓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衛者甚眾。」《史記·刺客列傳》:「●(聶政)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者甚眾。」
●兵具●( bing ju)指軍器、兵器。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雨風霧,皆為兵具;山原林坎,亦是武經。喜怒哀樂,為用兵之策;智仁勇義,乃勝敵之謨。」
●兵弩●(bing nu)泛指武器。兵,兵刃;弩,一種強弓。《墨子·備高臨》:「兵弩俱上。」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精物妖怪百端》:「兵弩自行。火從篋中起,衣物燒盡,而能故完。」篋●(qi1),竹箱。
●兵刃●( bing ren)兵器。主要指刀劍之類的武器。《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荀子·君道》:「兵刃不待陵而勁。」王先謙集解:「陵,謂厲兵刃也。」《周書·趙僭王招傳》:「又藏兵刃於帷席之間,後院亦伏壯士。」
●兵械●( bing xie)兵器。《呂氏春秋·簡選》:「簡選精良,兵械話利,令能將將之。」銛●(xian),鋒利。
●兵杖●( bing zhang)亦作「兵仗」。兵器。《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盡出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書·賀拔勝傳》:「性又通率,重義輕財,身死之日,唯有隨身兵杖及書千餘卷而已。」續資治通鑑·宋太祖開寶八年》:「禽其戰櫂都虞侯王暉等獲兵杖數萬。」清·昭槤《嘯亭雜錄·內務府定制》:「武備院掌上甲胄、弓矢、兵杖及鞍轡、行帳諸事。」刀兵●( dao bing)泛指武器。《史記·刺客列傳》:「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為智伯報仇。」」《後漢書·列女傳·龐母:「娥陰懷感憤,乃潛備刀兵,常帷車以候仇家。」又指「戰爭」,見該條
●刀槍●( dao qiang)刀和槍。泛指武器。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只見甬道當中,對站了兩排兵士,一般的號衣整齊,擎著明晃晃的刀槍。」
●干戈●( gan ge)泛指兵器。因乾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故稱。《詩·周頌·時邁》:載戢戈,載橐弓矢。」漢·桓寬鹽鐵論·世務》:「兵設而不試,干戈閉藏而不用。」
●句兵●( gou bing)兵器,戈戟之類。句,同「鉤」,亦作勾」。一種兵器。《周禮·考工記·廬人》:「句兵欲無彈。」鄭玄注:「句兵,戈戟屬。」《呂氏春秋·知分》:「直兵造胷,句兵鉤頸。」高誘注:「句,戟也。」胷,同「胸」。器杖●(qi zhang)兵器。武器的總稱。器,器械;杖,兵器。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擊刺馳射,皆盡復夷之術,器杖鎧胄,極今古之工巧。」《明史·流賊傳·李自成》:「官軍敗於羅家山,盡亡士馬器杖。」亦指棍棒之類。 兵書 【兵書】
●(bing sh)古代論述用兵作戰、取得勝利的方法和原則的書籍,為古代軍事著作的統稱,又稱兵法。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均為我國古代著名兵書。《漢書·藝文志》:「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唐·殷文圭《贈戰將》詩:「陣前戰馬黃金勒,架上兵書白玉簽。」
●兵道●( bing dao)猶兵法。以其為用兵之道形之於書冊,故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傳》:「兵者凶事,不可空試,故為兵者誅伐不行,兵道不明。」
●兵法●( bing fa)指兵書。《漢書·藝文志》:「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一·山農刺時》:「●(王冕)少明經不偶,即焚書讀古兵法。」特指《孫子》。漢·荀悅《漢紀·武
●帝紀三》:「軍正閎、長史安曰:『不然。《兵法》云:「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建以數千當單於數萬,力戰百餘,士盡死,無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人無返意也。」又指用兵的策略和方法。
●兵符●( bing)本指調兵遣將用的憑證。借指兵書、兵去。唐·李嶠《安輯嶺表事平罷歸》詩:「絳宮韜將略,黃石寢兵符。」又指兵權,見該條。
●兵經●( bing jing)作為經典的兵書。特指《孫子》。《宋書·周朗傳》:「授以兵經戰略,軍部舟騎之容,挽強擊刺之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孫武兵經,辭如玉珠,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
●兵鈐●( bing qian)兵書;兵法。鈐,謀略。漢·劉向《列仙傳·呂尚》:「●(呂尚)釣於磻溪,三年不得魚…已而果得大鯉,有兵於魚腹中。」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研幾冊府,金縢玉版之書;索隱兵鈐,玄女黃公之法。」唐·李德裕《論田牟請許黨項仇復回鶻嗢沒斯部落事狀》:「臣等雖不習兵,昧於邊事,然酌其物理,情實可知。」又指「兵權」,見該條。
●兵體●( bing ti)猶兵法。以其為論用兵之道的文體,故稱。《漢書·晁錯傳》:「皇帝問太子家令:上書言兵體之章聞之。」
●赤籍●(chj)同「尺籍」,兵籍。《宋史·韓世忠傳》:年十八,以勇敢應募鄉州,隸赤籍,挽強馳射,勇冠三軍。」六韜●(itao)亦作「六弢」。兵書名。分文武虎豹龍犬等六韜,共六卷,舊題週·呂望撰,雲是太公兵法。後世用以指稱兵法韜略。南朝·宋·謝靈運《撰徵賦序》:「法奇於三略,義秘於六韜。」宋·張孝祥《水調歌頭、送劉滎父趨朝》詞:「金版六韜初試,煙歛山空回,低草見牛羊。」明·汪廷訥《種玉記·薦甥》:「你精三略,諳六韜,養由基穿楊技高。」養由基,古之善射者。
●呂公書●( gong shu)即古兵書《六韜》,相傳為呂尚所編,故稱。明·邵璨《香囊記·點將》:「一捲呂公書,七紙陳琳檄。甲兵十萬在胸中,筆底收功績。」
●三略●( san lue)古兵書。舊題黃石公撰。《文選·魏·李蕭遠運命論》》:「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武經七書》中收有此書。
●玄女符●( xuan fu)指兵法或兵書。玄女,即九天玄女,道教所奉之神,傳說曾受上天派遣,下授黃帝兵法神符,以制服蚩尤,故以玄女符稱兵法或兵書。唐·孟郊《獻漢南樊尚書》詩:「心開玄女符,面縛清波人。」唐·劉禹錫《和董中庶故散調辭尹果毅》:「讀得玄女符,生當事邊時。」
●玉鈐●(yu qan)指兵書。玉,玉版,喻書頁;鈐,謀略。宋·歐陽修《聖俞會飲》詩:「詩工鑱刻露天骨,將論縱橫輕玉鈐。」宋·梅堯臣《送李太保知儀州》詩:「出塞開牙帳,論兵啟玉鈴。」又指軍事,武略,見「軍事」條。
●玉帳●(yu zhang)軍隊主將所居軍帳的美稱,又為「玉帳術」之省稱,指兵書,兵法。為主將運籌於軍帳之中的謀略。《漢書·藝文志》有《帳經》一捲唐·杜甫《送嚴公入朝》詩:「空留玉帳術,愁殺錦城人。」錦城,即官城,即今之成都。 波浪 【波浪】
●( bo lang)水的波浪。因激於風、激於投石或激於流勢所致。其結果或者洪波巨浪,或者微波漣漪,故爾有些異名。
●波潤●( bo lan)較大的波浪。《文選·馬融<長笛賦》》:「波瀾鱗淪,窊隆詭戾。」窊●(w)隆,高下起伏的樣子。窊,亦作「窪」,低陷。
●侯波●(houb)陽侯之波。猶言大波。陽侯,為陵陽國侯,溺水而死,其魂能興波作浪,遂為波濤之神。《文選·枚乘<七發》:「侯波奮振,合戰於藉藉之口。」李善注:「《楚辭》
●曰:『陵陽侯之氾瀾兮。王逸曰:「陽侯,大波也。」呂延濟注:「侯波,陽侯之波也。」
●狂瀾●( kuang lan)洶湧的波濤。指大風下的海上波浪,亦喻指社會潮流。唐·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挽狂瀾於既倒。」
●凌波●(ngb)指波浪。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若夫觴酌凌波在前,簫筠發音於後,足下鷹揚其體,鳳觀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呂延濟注:「言酒多如水之波瀾也。」晉·郭璞《江賦》:「撫淩波而鳧躍,吸翠霞而夭矯。」唐·司空圖《成鈞諷》:「輕埃漸弭,泛空碧之橫雲;緒收,失凌波之回雪。」又指美女的腳。
●連漪●( lian)亦作「漣猗」。水面微波。《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乾兮,河水清且漣猗。」寘通「置」。《文選·左思吳都賦>》:「剖巨蚌於回淵,濯明月於漣漪。」
●微波●(weib)微小的波浪。漢·劉向《新序·雜事二》:引纖繳,揚微波,折清風而殞。」唐許惲《泛五雲溪》詩:「急瀨鳴車軸,微波漾釣筒。」宋·朱熹《喜晴》詩:「沖飆動高柳,淥水淡微波。」
●修波●(xib)大波。修,長,大。前秦·王嘉《拾遺記·夏禹》:「鯀自沉於羽淵,化為玄魚,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玉波●(yb)水波。以共閃爍如玉,故稱。唐·溫庭筠《水仙謠》:「夜深天碧亂山姿,光碎玉波滿船月。」
●蘊淪●(yn)小波浪。《爾雅·釋水》:「大波為瀾小波為淪。」郭璞注:「瀾,言渙瀾;淪,言淪。」 伯父 【伯父】
●(bf)指稱父親的哥哥。伯,長●( zhang)。《釋名·釋親屬》:「父之兄曰世父,言為嫡統繼世也。又為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禮記·曾子問》:「已祭而見伯父叔父,而後餉冠者。」也尊稱年長於父親的男子。
●伯伯●(bbo)伯父。唐·李商隱《祭小姪女寄寄文》「
●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體魂。」《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伯伯漢王劉先主,叔叔張飛斷水人。」《儒林外史》第六回:「他伯娘聽見這個話,恨不得雙手送過來。就是他伯伯回來,也沒得說。」
●伯考●( bo kao)對已故伯父的稱呼。《資治通鑑·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二月,甲午,魏主尊彭城武宣王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母李妃為文穆皇后。將遷神主於太廟,以高祖為伯考。」
●伯氏●(b6shi)伯父。伯,父親的哥哥;氏,男士尊稱。左傳·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王室,晉獨無有,何也?…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楊伯峻注:「周王於諸侯,同姓者,無論行輩,俱稱伯父或叔父。」又指「長兄」,見該條。亦指長子。
●傍尊●( pang zun)指伯父、叔父等旁系尊長。《宋書·禮志四》:「晉景帝之於世祖,肅祖之於孝武,皆傍尊也,親執觴杓。今孝武皇帝於至尊,親為伯父,功列祖宗,奉祠之日,謂宜親執。」
●世父●(shf)伯父的通稱。《爾雅·釋親》:「父之弟,先生為世父,後生為叔父。」《漢書·王莽傳上》:「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風病,莽侍疾,親嘗藥。」顏師古注:「謂伯父也,以居長嫡而繼統也。」宋·黃庭堅《送彥孚主簿》詩:「世父盛文藻,如陸海潘江。」 布穀 【布穀】
●(bgu)鳥名。屬杜鵑科,體形似杜鳥但並非即杜鵑,因形體大,胸部羽紋粗細不一,鳴聲不同杜鵑鳴聲為「不如歸去」,因又名子歸。布穀鳴聲恰如其名,又鳴於播種之時,故又鳴催耕。《後漢書·襄楷傳》:「臣聞布穀鳴於孟夏,蟋蟀吟於始秋。」唐·社甫《洗兵行》:「因家望望惜雨乾,布
●谷處處催種。」宋·陸游《夜聞蟋蟀》詩:「布穀布穀解勸耕,蟋蟀蟋蟀能促織。」亦說布穀為大鵑。
●勃姑●(bg)亦作「鵓鴣」、「撥谷」。為布谷之稱。以其所鳴之聲名之。宋·陸游《桑眼初開麥正青鵓姑聲裡雨冥冥。」又《東園晚興》:「竹雞群號似知雨,鵓鴣相喚還疑。」唐·李白《荊州歌》:「繰絲憶君頭緒多,找谷飛鳴奈妾何?」鵓鳩●(boji)布穀的別名,又稱鵓姑。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宛彼鳴鳩》:「鵓鳩,灰色,無繡項,陰則屏逐其匹,晴則呼之。語曰:『天將雨,鳩逐婦。」
●蠶鳥●(can nido)布穀鳥的他稱。以其鳴於蠶月●(農曆三月或四月),故名。明·謝肇淛《西吳枚乘》:「吳興以四月為蠶月……是月也,有鳥飛,其聲日著山看火,湖民謂之蠶鳥。」按:其鳴聲不類布穀。
●戴勝●( dai sheng)亦作「戴」、「戴維」。或布穀鳥的異稱。以其頭有五色冠,似方勝,故名。按:布穀無冠,其說非是。因有其為布穀之說,故存之。《禮記·月令》:「鳴鳩拂其羽,
●碼●(fb)亦作「夫不」。即鵓鳩,布穀鳥的稱。《爾雅·釋鳥》:「其,鴆。」郝懿行義疏:「鴻當作夫不。…《爾雅》注作鴉鳩。鳩聲轉為鵓鳩。」宋·呂南公《熙寧六年再至鄧氏北軒感而書壁詩:「言鸚鵡今徒爾,宿似夫不亦得哉,」
●鶉鳩●(fj)布穀的別稱。《爾雅·釋鳥》:「佳其,媽」。隹●(zhu)其,亦為布穀鳥的別稱。郭璞注:「今鴞鳩。」郝懿行疏:「鴉即夫不之合聲也。」即「夫不」日「」郭公●( guo gong)布穀鳥別名。以鳥擬人,謂常鳴於郭外●(即城外郊野)而故名。元·李春光《寄朱希顏》詩之一:「會有行人回首處,兩邊樹郭公啼。」亦為傀儡之稱。
●結語●( Jie gao)布穀鳥的異名。以其盤旋飛鳴警誡,勸勉催耕,故名。結,盤旋;誥,上告下,又有警誠勸勉之義。《方言》八:「布谷自關東西梁楚之間謂之結誥。」
●●(jiej)亦作「拮掬」。布穀的他稱。《爾雅·釋鳥》:「鳩,鴣。」《漢書·鮑宣傳》「合鳩之詩。」顏師古注:「鳴鳩,拮掬也。」
●買鏡●( mai gu)布穀鳥的別名。鏡,鍤屬,一種農具,言聞其聲則思買跪鍤以布穀。《漢書·揚雄傳·反離騷》:「徒恐鵪鶈之將鳴兮,顧先百草為不芳。」唐·顏師古注:「,字也,鵜鴂鳥一名買跪,一名子規,一名杜鵑。……,音詭。」桑鳩●( sang jiu)布穀鳥的別稱。以其常鳴於桑間,故名。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蟲疏》卷下:「今梁宋之間謂布穀鳥為,一名擊谷,一名桑鳩。」
●鳩●(shj)布穀鳥。亦作「尸鳩」。《詩·曹風·鳴鳩》:「鳩在桑。」《爾雅·釋鳥》:「鳩,鴣鸘。」海經·西山經》:「●(南山)獸多猛豹,鳥多尸鳩。」《山 才能 【才能】
●( cai neng)指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領,包括智慧、品德、學識膽略、氣魄、風度、稟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異名由一些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單音詞,相互交替組合而成。其表述的「實,由於是些抽象的意念,因而不能彼此全同。大同之中有小異。「才能」一詞,古已有之,《商君書·農書》:「今上論才能知慧而任之。」知,即「智」。《管子八觀》:「權重之人,不論才能而得尊位,則民倍木行而求外勢。」倍,通「背」。漢·桓寬《鹽鐵論·除狹》:「古之進士也,鄉擇而裡選,論其才能,然後官之。」唐·齊己《寄金陵墓中李郎中》詩:「龍門支派富才能,年少飛翔便大鵬。」清·宣鼎《夜雨秋燈錄·陬邑官親》:「不意僻陋小邑,竟有是耶,可見人以才能為貴也。」
●才調●( cai dido)猶才氣,多指文采。《晉書·王接傳論》:「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惜其天枉,未申驥足。」唐李商隱《讀任彥升碑》詩:「任昉當年有美名,可憐才調最縱橫」《醒世恆言·蘇小妹三難新郎》:「蘇小姐才調委實高絕,若論容貌,也只平常。」
●才度●(caid)才能和氣度。《三國志·魏志·曹體傳》當世才度。」
●才分●( cai fen)才能;天資。《三國志·魏志·楊俊傳》:「俊雖並論文帝、臨蓄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猶美,文帝常以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才分不同,思緒各異。」王國維《人間詞話》下:「梅溪、夢窗、玉田、草窗、西麓諸家,詞雖不同,然同失之膚淺,雖時代使然亦其才分有限也。」
●才幹●( cai gan)辦事能力。《後漢書·公孫叔傳》「程烏李育以有才幹,皆用之。」唐·韓愈《與鄭相公書》:「孟氏兄弟在江東未至,先與相識,亦甚循善,所慮才幹不足任事才華●( cai hua)表現於外的才能,美質,多指文采。北齊書·崔瞻傳》:「崔瞻文辭之美,實有可稱,但舉世重其風流,所以才華見沒。」唐·李商隱《宋玉》詩:「何事荊台百萬家,惟教宋玉擅才華。」宋·周密《玲瓏四犯》詞:「年少忍負才華,盡佔斷艷歌芳酒。」
●才具●(caij)才能;才幹。《三國志·蜀志·彭羕傳》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晉書張華傳》:「鍾會具有限,而太祖誇獎太過。」宋·葉適《舒彥升墓誌銘》:「貪橫聚斂,而世以為有才具。」
●才力●(ci)才能、能力。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志或鬱結,欲逞其才能,輸能於明君也。」,施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唐·李白《東武吟》:「才力猶可倚,不慚世上雄。」才料●( cai lido)猶才能。料,算計。明·李贄《與友朋書》:「二公皆有見識,有才料,有膽氣,智仁勇三事皆備。」才略●( cai lue)才能和謀略。多指政事和軍事上的才幹和謀略。《後漢書·胡廣傳》:「廣才略深茂,堪能拔煩,願以參選,紀綱頹俗。」紀綱,治理、整頓。《晉書·明帝紀》:「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章。」雅,很金龐鑄《田文器之燕子圖》詩:「田君才略燕雲客,少年累有安邊策。」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事之成否,不獨視其志願,亦視其才略如何。」
●才謀●( cai mou)才能和謀略。宋·范仲淹《依韻酬益利鈐轄馬端左藏》:「濫登清顯遇公朝,豈有才謀可致堯。」
●才謨●( cai mo)猶才謀。謨,計謀,謀略。《後漢書·李固傳》:「光祿大夫週舉,才謨高正,宜在常伯,訪以言議。」才氣●(ciq)才能、才幹、氣魄。《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諸葛恪才氣乾略,邦人所稱。」
●才器●(caiq)才能器局;才具。《魏書·祖瑩傳》:「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明葉盛《水東日記·內閣機宜不密》:「此不惟係大體之得失,而才器之大小,福量之厚薄,亦於是見焉。」
●才識●( cai sh1)才能和見識。晉·葛洪《抱朴子·遐覽》:「既才識短淺,又年尚少壯,意思不專,俗情未盡。」唐·韓愈《謝許受王用男人事物狀):「臣才識淺薄,詞氣荒蕪,所撰碑文,不能備盡事蹟。」
●才守●( cai shou)才能和操守。清·薛福慶《應招陳言疏》「自京外官以至布衣,如有才守出群者,許即專疏保薦。」才望●( cai wang)才能聲望。《晉書·和嶠傳》:「才望不及嶠,而以清乾稱。」唐·高適《別劉大校書》詩:「昔日京華去,知君才望新。」
●才行●( cai xing)才智和德行。《荀子·王制》:「才行反時者,死無赦。」宋·蘇順飲《薦王景仁啟》:「好學不倦,才行卓越。」
●才藝●( cai yi)才能和技藝《列子·周穆王》:「萬物滋殖,才藝多方。」《後漢書·仲長統傳》:「表德行以厲風俗,覈才藝以敘官宜。」●(h),通「核」,仔細對照;考查唐韓愈《石鼓歌》:「從臣才藝或第一,揀選撰刻留山河。」都。
●才用●(cai yong)才幹、才能。《後漢書·滕傳》:「有文武才用。」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二與臣有十年之舊,備知才用,可託政事。」
●才猷●( cai you)才能與謀略。猷,謀略,計謀。唐·錢起《巨魚縱大壑》詩,「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清史稿選舉志三》:「次用策論,使通達古今之事變,以觀其才猷。」才●( cai yun)才能,本領。元·餘闕《楊君顯民詩》集序:「況南方之地遠,士多不能自至於京師,其抱才者,又往往不屑為吏,故其見用者尤寡也。」
●才藻●(cai zdo)才情和文采;才華。《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瑀子籍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瑀,阮瑀,建安七子之一。
●才志●( cai zhi)才能和志氣。明·張居正《答應天撫院宋陽山言防倭》:「黃副總乃僕武舉所取士,其人才志,似亦可用。」清·侯方域《宦官論》:「天子又獎其忠勤,嘉其才志,使出入邊廷之間,拱揖部曹之上,皆尊以監視之名。」
●吏才●(cai)亦稱「吏材」。為政的才能。吏,治理;為官。《後漢書·崔傳》:「明於政體吏才有餘」漢書杜延年傳》:「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材有餘,補軍司空。」吏能●(neng)猶「吏才」,即為政的才能。《後漢書堅鐔傳》:「世祖討河北,或薦鐔者,因得召見。以其吏能,署主簿。」署,任命。《南史·孔琇之傳:「琇之有吏能,仕齊為吳令。」
●叡才●(rui cai)聰慧超人的才能。叡,同「睿」,聰慧,聖明。《三國志·魏志·管輅傳》「舉坐驚喜。」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持卿叡才,遊於雲漢之間,不憂不富貴也。」上才●( shang cai)亦作「上材」。上等才能。《後漢書列女傳·皇甫規妻》:「皇甫氏文武上才,為漢忠臣。」三國魏·劉劭《人物誌·七謬》:「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亦指具有上等才能的人。見「賢人」條。
●世器●(shq)經世之才。明·張居正《述懷詩》:「臃
●腫非世器,緬懷南山原。」
●偉才●( wei cai)卓越的才能。《後漢書·崔駰傳》:「●(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唐·殷璠《河岳英靈集上·李頎》:「惜其偉才,只到黃綬。」
●仙才●(xian cai)超凡越俗的才華。宋·王得臣《塵史》卷中:「慶曆間,宋景文諸公在館,嘗唐人之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其餘不盡記也。」清·龔自珍《台城路》詞:「明月揚州,古來英麗,端合仙才人住。」
●修能●( xiu neng)卓越的才能。修,善,美好。《楚辭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清·卓爾堪《答儀逋景韓過訪不值》詩:「修能魂夢愧,清譽友朋加。」異才●(ycai)非常的才能。《漢書·終軍傳》:「太守聞其異才,召見軍,甚奇之。」《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蔡邕)聞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軼材●(ycai)亦作「逸才」。謂超人之才。軼,本義為後車超越前車。引申為超越。《漢書王褒傳》:「益州刺史因奏褒有逸材,上乃徵褒。」唐·杜甫《醉時歌》:「相如逸才親滌器,子雲識字終投閣。」
●異能●(yi neng)特殊的才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草鞋 【草鞋】
●( cao xie)用草、麻、舊布等材料編織的簡易鞋,專供勞作、行路之用。
●不借●(bu jie)麻鞋,草鞋的別名。謂一次性的使用,藉後難還原物。《方言》第四:「絲作之者謂之履,麻作之者謂之不借。」《釋名·釋衣服》:「齊人謂草屨日扉…或不借,言賤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草●( cdo jue)草鞋。《漢書·卜式傳》:「式既為郎,布衣草而牧羊。」註:「,既今之鞋也,南方謂之。」,通「」,草鞋。
●扉屨●(feij)草鞋。屨,鞋。《左傳·僖公四年》:「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扉屨,其可也。」疏:「揚雄《方言》云:『扉,粗也,絲作之日,麻作之扉。不借,粗者謂之屨。」
●且苴●(jj)指草鞋。且苴是粗的意思。苴,亦為麻。《墨子·兼愛下》:「且苴之履。」
●芒屏●(mang jue)即草鞋。《梁書·范縝傳》:「在●(劉)門下積年,去來歸家,恆芒屏布衣,徒行於路。」《晉書·劉惔傳》「惔少清遠,有標奇,與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貧,織芒屏以為養,雖蓽門陋巷,晏如也。」
●芒鞋●(mang xie)草鞋。為芒草所編織之鞋。芒草為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成條形,細長,有韌性。陳師道《絕句四首》:「芒鞋竹杖最關身。」又指僧鞋。
●芒鞵●(mang xie)即草鞋。,「鞋」的本字宋·蘇軾《次韻答寶覺》:「芒竹杖布行纏,遮莫千山與萬山。」千里馬●(qian li ma)草鞋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一·草鞋》:「●(釋名)草屨,屏,不借,千里馬。」 廁所 【廁所】
●(cesu)供人大小便的處所,古有種種稱謂,均為異名。
●屏廁●(bing ce)隱蔽偏闢之地。指廁所。《莊子·庚桑楚》「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晉·郭象注:「偃謂屏廁。」郭慶藩集釋:「愚謂偃當為匽……《燕策:宋王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匽。』屏匽者,屏廁也。」
●廁溷●(ce hun)廁所。宋·歐陽脩《歸田錄》卷一:「每罷官去後,人至官合,見廁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
●廁屋●(cew)廁所。《摩訶僧衹律·明威儀法之一》:「從今已後應作廁屋。廁屋不得在東在北。應在南在西開風道。」《後漢書·黨錮傳·李膺》:「郡舍軒有奇巧。」李賢注:「溷
●軒,廁屋。」
●都廁●(dce)大廁所。《三國志·魏·司馬芝傳》:「有盜官練置都廁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獄。」晉·葛洪《神仙傳劉安》:「於是仙伯主者奏安雲不敬,應斥遣去,八公為之謝過,乃見赦。謫守都廁三年,後為散仙人。」宋·王安石《八公山》詩:「身與仙人守都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溷軒●(hun xuan)廁所。《後漢書·李膺傳》:「郡舍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李賢注:「溷軒,廁屋。」
●井廁●( ce)廁所。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末日夜,蘆苣火照井廁中,則百鬼走。」
●並屏●( ping)廁所。《墨子·備城門》:「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清·孫詒讓間詁:「井屏,即井廁,非汲井也。」
●圊廁●(qing ce)廁所。圓,廁所。宋·延壽《萬善同歸集》卷中:「我昔於波羅柰國,安設廁,緣此功德,世世清淨。」
●溷●(qng hun)廁所。《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裴松之注引《袁子》:「所至營壘、井灶、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宋·文天祥《正氣歌序》:「或溷,或毀屍,或鼠,惡氣雜出。」
●圊●(ng tou)廁所。清·龔白珍《壬癸之際月台觀第七》:「女子十五,避男於週,恧也。」恧●(n),羞愧。梁啟超《新民說》九:「首善之區,而男婦以官道為,何其自由也?」
●行清●(xing qing)指廁所。謂其穢污當常清除之、《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取親中廁,身自浣滌」。●(jn),同「裙」。司馬貞索隱引三國·魏·孟康曰:「廁,行清;,行清中受糞函也。」《駢雅·釋宮》「竇,溷軒;行清,糞廁也。」楲●(we),古小便器
●●(yan hun)廁所。偃,廁所。明·宋濂《諸暨方孝婦石表辭》:「有母何氏,孝婦左右就餐,唯恐違其志。何病,道澀不能親御偃溷,孝婦浸之湯盆中,以指探出之。」腑道澀,即腸道乾澀,大便不通。
●溲●( yan sou)廁所,匽,廁所;溲,大小便,特指小便。宋·蘇轍《潁川擇勝亭》詩:「江海之民,生託於舟;前煩釜鬵,後鑿匽溲,晝設豆觴,夕張衾。」●(xun),大。 差錯 【差錯】
●( cha cuo)言行中的不甚嚴重的錯誤。晉·葛洪《抱朴子·清鑒》:「奇孟敏於擔負,戒元艾之必敗,終如其言,一無差錯。」
●差池●( cha ch)差錯。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每旬遺書我,竟歲無差池。」《水滸傳》第八回:「令愛嫁事小人,已至三載,不曾有半點差池。」
●差遲●( cha ch)差錯。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苟少差遲,則成虛矣。」元·高文秀《澠池會》第四折:「廉頗多有差遲,今日扣門負荊請罪。」
●差舛●( cha chuan)差錯,舛,錯誤。漢·蔡邕《上漢書十志疏》:「請太師田注考校連年,往往頗有差舛。」米·蘇軾《上皇帝書》「一消一息,一呼一吸,晝夜與天地相通,差舛毫忽,則邪之氣之矣。清·戴名世《孔廟從祀議》:「如毛鄭之釋經於名物,固為賅,而義理間有差舛。」
●差訛●(che)亦作「差」。錯誤,差錯。唐·韓愈《石鼓歌》:「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明·李贄《答焦漪園》:「《李氏藏書》謹抄錄一通,專人呈覽…中間差訪甚多。」
●差謬●(cham)差錯。《後漢書·獨行傳·陸續》:「事畢,興問所食幾何?續因口說六百餘人,分別姓字,無有差謬。」《新唐書·崔善為傳》:「督二徒五百營仁壽宮,總監楊素薄閱實,善為執板暗唱,無一差謬。」
●差失●( cha sh1)差錯;過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宋·范仲淹《奏災異後合行四事》:「聽斷十事,差失者五六。」
●差殊●( cha shu)差錯。《舊唐書·崔仁師傳》:「仁師後為度支郎中,嘗奏支度財物數千言,手執本,太宗怪之,令黃門侍郎杜正倫齎本,仁師對唱,一無差殊。」
●差爽●( cha shuang)差錯。南朝·陳·徐陵《在吏部尚書答諸求官人書》:「若今驛馬差爽,便是乖信。」明·黃《明道篇》卷五:「其理必盡人倫之道,而一毫不容差爽。」
●差忒●(cha te)差錯;誤差。《呂氏春秋·夏季》:「是月也,命婦官染採,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忒。」《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下》:「嘗因乾象差忒,宮中或有怪異。」乾象,天象。宋·葉適《故朝奉大夫宋公墓誌銘》:「論承平至渡江公卿行事本末,其人賢不肖,無一差忒。」
●差誤●(chaw)差錯。《韓非子·制分》:「是以賞罰擾亂,邦道差誤,刑賞之分白也。」唐·韓愈《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臣當修撰之時,史官沈傳師等採事得傳聞,詮次不清,致有差誤。」《朱子語類》卷九二:「政和中編此書時,多非其人,所以差誤如此。」
●舛差●( chuan cha)差誤;差錯。宋·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詩:「退之來潮陽,始憚餐籠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明·劉基《老病嘆》詩:「因思造物生我日,修短已定無舛差。」
●舛謬●( chuan miu)亦作「舛繆」。差錯,錯誤。晉·郭璞<山海經序》:「其山川名號,所在多有舛謬,與今不同。」清·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我為汝作冰,有何舛。」作冰,即作媒。
●誤●(chuw)差錯;謬誤。《隋書·王昭傳》:「具論所出,取書驗之,一無舛誤。」金·王若虛《史記辨惑二》:「左氏之說,未必皆可信,然遷之所記,實以是為據焉,則其舛誤不得不辨也。」
●大瑕●(daxi)大缺點,大過失。瑕,玉之斑點,喻毛病、缺點。晉·程曉《嘲熱客》詩:「莫謂為小事,亦是一大瑕。」乖錯●( guai chu)差錯,謬誤。乖,背離,不順。漢·王充《論衡·薄葬》:「術用乖錯,首尾相違,故以為非。唐·柳宗元《辨列子》:「不知●(劉)向言魯穆公時,遂誤為鄭耶,不然,何乖錯如是!」
●乖謬●( guai mid)亦作「乖繆」。謬誤。背離事實。《鶡冠子·天則》:「上下乖繆者,其道不相得也。」《漢書王莽傳》:「將令正乖繆,亦異說云。」
●圭玷●( gui dian)喻過失,缺點語本《詩·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後以圭玷指白玉的斑點,並喻人之過失,缺點明·沈鯨《雙珠記·延對及第》:「須黽勉!效夔龍匡贊,斯無圭玷。」
●規磨●(gum)差錯。《荀子·正論》:「是規磨之說也,溝中之瘠也,則未足與及王者之制也」楊倞注:「規磨之說,猶言差錯之說也。規者,正圓之器,磨久則偏盡而不圓,失於度程也。」
●爽謬●( shuang miu)差錯,謬誤。宋·秦觀《官制下》乖違之條,爽謬之目,至不可勝數。」
●爽失●( shuang shT)差錯,差失。爽,差失。唐·顏師古《匡謬正俗·仇》:「今之流俗,逕讀仇為讎,讀嘗為曾,讀邀為要,殊為爽失。」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爽忒●( shuang te)差失。爽、忒均為差失之義。清·王夫之《張子正蒙註·天道》:「天惟健順之理足於太虛而氣無妄動,無妄動,故寒暑化育無不給足,而何有於爽忒」《爾雅釋
●訓》:「晏晏,旦旦,悔爽忒也。」邢昺疏:「爽忒,差失也。」爽誤●( shuang wu)差失,失誤。唐·劉知幾《史通·探賾》「夫以彼聿修,傳諸詒厥,欲求實錄,難為爽誤。」
●行爽●(《Xngshudng《)行為過錯。《韓詩外傳》卷一:「世不已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已用而乾之不止者,是毀廉也。行爽廉毀,然且弗捨,惑於利者也。」
●尤違●( you wei)過失,過錯。尤,過失;違,背理。書君奭》:「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孔傳:「言君不長遠念天之威,而勤化於我民,使無過違之闕。」唐·元稹《劉惠通授揭者監製》:「言必忠信,事無尤違。」
●左錯●(zucu)差錯。左,不當,偏差。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則見他惡歆歆伏龍泉尋左錯。」龍泉,寶劍。 茶葉 【茶葉】
●( cha ye)為常綠灌木,其嫩葉加工後即為茶葉,為我國南方重要經濟作物之一。根據茶葉採摘的時間,加工方法,成品的形狀,其種名甚多,異名亦不少。以下列舉其要。不夜侯●( bu ye hou)指茶。謂飲茶能使人興奮,徹夜難眠,故云。宋·陶谷《清異錄·茗荈》:「胡嶠《飲茶詩》曰:沾牙舊姓余甘氏,破睡常封不夜侯。」
●草中英●( cdo zhong ying)茶的別名。唐·鄭愚《茶》:「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滌煩子●(di fan zi)茶的別名。謂飲茶能解除煩惱。《全唐詩句》:「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火前●( huo qian)即明前,茶葉品名。以寒食節禁火前採製而得名。唐·齊己《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高人夢惜藏巖裡,白硾封題寄火前。」
●佳茗●( ming)泛指好茶葉。宋·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宋·郭彖《睽車志》卷一:「適得佳茗,願共嘗之。」
●建茗●( jian ming)即建茶。因以其為福建建溪一帶名茶,故稱。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遺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取溪水敲其精瑩者煮建茗,共賓客飲之。」
●建溪春●(ionxTchun《《)即建茶。宋·梅堯臣《吳正中遺新茶》詩:「十片建溪春,乾雲輾作塵。天王初受貢,楚客已烹新。」又《呂縉叔著作遺新茶》詩:「四葉及王遊,共家原阪嶺,歲摘建溪春,爭先取晴景。」
●京挺●( jing ting)茶名。宋·馬令《南唐書·嗣主書》:「●(保大四年)命建州製的乳茶,號曰京挺,臈茶之貢自此始。」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五代之季,建安屬南唐,歲率諸縣民採茶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蠟面既又制其佳者,號日京挺。」
●九華英●( jid hua ying)唐時茶名唐·曹鄴《故人寄茶》詩:「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苦口師●( ku kou sh)茶的別名。以濃茶苦口,故云。宋陶穀《清異錄·茗荈》:「皮光業耽名事一日,中表請嘗新柑,才至,未顧尊罍,而呼茶甚急,徑進一巨甌。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chuan),晚採的茶。
●龍芽●(ngya)亦作「龍牙」,茶名。宋時建州所產之茶。宋·楊萬里《過平望》詩:「午睡起來情緒惡,急呼蟹眼龍牙。」蟹眼,喻水初開時泛起的小汽泡,藉指開水;●(y煮。
●露芽●(ya)亦作「露牙」。茶樹於早春剛吐的嫩芽尖,亦似小兒初露之牙。謂極嫩之茶葉。唐·李肇《國史補下》:「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宋·蘇軾《九日尋臻闍梨遂泛小勤師院》之一:「試碾露芽烹白雪,休黏霜藥嚼黃金。」
●蒙頂●( meng ding)茶名。產於四川省名山縣蒙山之峰頂,故名。唐·鄭谷《蜀中》詩之二:「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
●紙一溪春。」
●旗槍●(q1 qiang)茶葉別名,實為由頂芽小葉製成的綠茶名。唐·齊己《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云:「旗槍冉冉綠叢園,穀雨初晴叫杜鵑。」
●槍旗●( qiang1)茶葉別名。以其嫩芽挺立似槍,新葉初展如旗,故名。宋·歐陽修《蝦蟆碚》詩:「共約試春芽,槍旗幾時綠。」宋·王千秋《生查子》詞:「花飛錦鏽香,茗碾槍旗嫩。」宋·葉夢得《避暑漫錄》下:「蓋茶味雖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謂之槍;稍敷而為葉者,謂之旗。」雀舌●(que she)茶的喻稱。以其葉形似麻雀的舌頭,故名。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茶牙,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宋·梅堯臣《答宜城張主簿遺牙山茶》詩:「纖嫩無雀舌,煎烹比露芽。」
●山芽●( shan ya)即茶。宋·曾幾《述姪餉日鑄茶》詩:「室胯自不乏,山芽安可無?子能來日鑄,吾得具風爐。」胯,茶名,產於廣西。
●水豹囊●( shui bao nang)茶的別名。宋·陶谷《清異錄水豹囊》:「豹革為囊,風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滌滯思而起清風,每引此義,稱茶為水豹囊。」
●水芽●( shui ya)茶名。宋·姚寬《西溪叢語》上:「建州龍焙麵北謂之北苑,…唯龍園勝、雪白茶二種,謂之水芽。」兔毛●(tu mao)借指茶葉,因細嫩茶葉上的白毫如兔毛,故稱。唐·呂岩《大雲寺茶詩》:「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團茶●( tuan cha)茶品名,為宋代一種圓模製成的茶塊。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太平興國初,特製龍鳳模,遣使臣就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龍鳳團茶,又稱團龍,團鳳。
●團鳳●( tuan feng)茶名。也叫鳳團。宋·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粃糠團鳳友小龍,奴隸日注臣雙井。」小龍日注、雙井均為茶名。
●團黃●( tuan huang)茶名,為一種球形的團茶。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茶之名品益眾…蘄州有門團黃。」晚甘侯●( wan gan hou)茶之異名,以茶擬人而稱。宋陶穀《清異錄·茗荈》:「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遺侍齎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侶,慎勿賤用之。」
●先春●( xian chun)茶的異名。因摘取早春茶芽製成,故名。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仁風暗結珠琲珊先春抽出黃金芽。」琲瓃●( bei lei),本指鑲串珠的酒器。琲,串珠;,同「罍」。宋·沈遘《七言贈楊樂道建茶》詩:「建溪石上摘先春,萬里封包數數珍。」
●仙芽●( xian ya)茶葉的美稱胡懷琛《春日寄家兄閔中》詩:「海扇占春信,仙芽問武夷。」
●芽茶●(ycha)最嫩的茶葉。宋·熊蕃《宣和北苑貢條錄》:「茶芽數品,最上日小芽,如雀舌鷹爪,以其勁直纖銳,故號芽茶。」
●鷹爪●( ying zhao)茶葉名,謂其葉如鷹之銳爪。宋楊萬里《以六一泉煮雙井茶》詩:「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
●鷹背●( ying)茶名。謂極細小,有如貓頭鷹頭上之毛角●(即觜)。唐·劉禹錫《山蘭若試茶歌》:「莞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觜。」宋·徐鉉《和門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韻》:「才教鷹觜拆,未放雪花妍。」
●御舞●(yuw)茶名。宋·楊伯嵒《臆乘·茶名》:「茶之所產,六經載之詳矣,獨異美之名未備謝氏《論茶》曰:此丹邱之仙茶,勝烏程之御舞,不止味同露液,白況霜華,豈可為酪蒼頭,便應代酒從事。」
●雲腴●(yny)指茶。宋·宗庠《謝答吳侍郎惠茶二絕句》詩:「衰翁劇飲雖無分,且喜雲腴伴獨醒。」
●紫琳腴●(zi lin yu)茶名。宋·黃庭堅《子瞻以子夏丘明見戲聊復戲答》詩:「喜公新賜紫琳腴,上清虛皇對久如。」紫筍●(zsn)茶名。唐宋時胡州顧渚、蒙頂產茶之上品。唐·白居易《題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韻》:「茶香飄紫筍,膾縷落紅鱗。」宋·陸游《秋晚茶興》之五:「聊得橫浦紅絲磑,製作蒙山紫筍茶。」 岔路 【岔路】
●(cha)多條道路交叉或一條道路分岔所延伸出的道路均稱岔路。其異名多含有道路交叉或分岔這一特點。徑衢●(jing qu)小道與歧路。比喻頭緒繁多。《淮南子·詮音訓》:「一也者,萬物之本也……下之徑衢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則亂於無君之時。」
●歧道●(q1da)岔道。《呂氏春秋·疑似》:「墨子見歧道而哭之。」漢·王充《論衡·率性》:「故楊子哭歧道,墨子哭練絲也。」
●歧徑●( qi jing)岔路。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西循大道,行又三里,由歧徑北趨木陵村。」歧路●(911)岔路。《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氏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三國·魏·曹植《美女篇》詩:「美女妖且閒,采桑歧路間。」明·沈鯨《雙珠記·僧榻傳音》:「事參商,心悒快,歧路多L羊。」又指①離別分手處。②喻官場中險易難測的前途。③不正當的途徑。
●歧途●(1t)亦作「歧塗」岔路。多喻不正確的道路。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上自遊夏之初,下終秦漢之際,其間歧塗詭說,雖紛然競起,而余風曩烈,亦時或獨存。」清·陳恭尹《早發新塘浦向廣州東山舟中作》詩:「傷哉逝川嘆,慟矣歧途泣。」
●衢道●(qda)歧路、岔路。《荀子·勸學》:「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楊倞注:「孫炎云:『衢,交通四出也。或曰:衢道,兩道也。不至,不能有所至。下篇有楊朱哭衢塗。今秦俗猶以兩為衢,古之遺言歟?」
●衢路●(q10)歧路,岔道。漢·賈誼《新書·審微》:「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後漢書·馮衍傳》:「楊朱號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絲。」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又指道路。
●衢塗●(qt)歧路。《荀子·王霸》:「楊朱哭衢塗曰:此夫過舉步而覺跌千里者夫!」」楊倞注:「衢塗,歧路也。●(ku),半步;跌,失誤。
●他歧●(taq1)指岔道,歧路。他,另外,另外的。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回首卿相位,通途無他歧;豈論校書郎,袍笏光參差。」又指左道,斜道。
●丫路●(y)叉路。明·袁宏祖《九月二日盛集》詩:「斜溪女笑,ㄚ路板橋危。」 差役 【差役】
●( chai yi)指舊時官府胥吏以下的勤雜人員。負責文書、徵收、緝拿、拘捕行刑等事務。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姦》:「小生扮差役上。」
●差承●( chai cheng)衙門中的差役。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郵政·送差》:「夫送差馬夫專管送差,蓋彼與往來差承熟識,見差定更加一分殷勤小心,差上自然喜悅。」
●差勇●( chai yong)公差,差役。《廿載繁華夢》第三六回:「說時遲,那時快,潘雲卿尚未逃出,差勇早已到門。」夫皂●(fu zdo)差役。皂,黑色舊時差役多穿黑衣。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正俗二》:「近口士大夫家居,皆與府縣討夫皂,雖屢經禁革,終不能止。」
●官舍●( guan she)官府的差役。明·葉憲祖《鸞記·覓
●贈》:「即差官舍二人,與你同送聘禮到他家去。」又指官署;衙門。見官署條。
●吏胥●()亦作「胥吏」。舊指官府辦理文書的小吏。唐·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詩:「我統十郎官,君領百吏胥。」《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豬養雞,等候胥吏、裡保來徵役錢。」
●吏役●(y)胥吏和差役。唐·白居易《病假中南亭閒望》詩:「欹枕不視事,兩日門掩關。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閒。」
●吏皂●(zao)胥吏和差役。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局詐》:「日暮,並無音耗。吏皂皆疑,白令破扃而窺其室,室盡空,惟幾榻猶存耳。」扃●(jiong),門
●使典●( shi dian)胥吏。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使典為尚書,養為將軍。」《新唐書·張九齡傳》:「又將川涼州都督牛仙客為尚書,九齡執曰:不可。尚書,古納言,唐家多用舊相……仙客,河,湟一使典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謂何?
●廝皂●( sT zdo)廝役和皂隸。泛指衙門的差役。《周書皇后傳序》:「恩之所加,莫限廝皂;榮之所及,無隔險。」險詖,引為邪辟不正。●(b),偏頗,邪僻。
●廳子●(ting)舊時官廳的差役。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一:「唐·崔亞郎中典眉州,陳賀以鄉役差充廳子。」《宋史·太祖記一》:「●(乾德元年)秋七月辛亥朔,定州縣所置雜職,承符、廳子等名數。」又指劇場正廳。
●胥吏●(x)古代官府中的小吏,以辦理文書為主。唐·柳宗元《梓人傳》:「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
●衙役●(yyi)衙門裡的差役。儒林外史》第五回:「●(知縣)忙喚了幾個心腹的役進來商議。」
●卒使●( zu shY)差役。漢·賈誼《新書·匈奴》:「使者反因於要險之所,多為鑿開,眾而延之,關吏卒使,足以自守。」漢·王充《論衡·死偽》:「人君之威固嚴人臣,營衛卒使固多眾。」【蟬】
●(chan)昆蟲名,種類頗多。雄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發出尖銳的聲音。雌的腹部有聽器,但不發聲。於夏秋間出現。幼蟲生活在土裡,吸食植物的根汁。其異名、種名大都根據其大小、顏色、聲音和出現的季節。
●燎●(dido lido)蟬。夏秋間鳴於高樹。《廣雅·釋蟲》「蟪蛄、蛉蛄、嶗、蛁蟟也。」清·王念孫《疏證》:「蟪蛄,寒蟬也,一名蝭爍。……蝭爍與嶗同蛁蟑之轉聲也。」
●都了●(du lido)蟬名。明·郎瑛《天地·氣候集解》:「按蟬乃總名。……今初秋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
●寒蟬●( han chan)寒天的蟬。因天寒不鳴,故有「噤若寒蟬」之語。《後漢書·黨錮傳·杜密》「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同罪人也。」李賢注:「謂寂寞也。《楚辭》日: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寒而無聲。」亦指古代婦女面飾。因狀如蟬,故稱。
●寒將●( han jiang)亦作「寒螿」。即寒蟬。將,即「螿」,蟬類。《爾雅·釋蟲》「蜺寒蜩」,晉郭璞注:「寒螿也,似蟬而小,青赤。《月令》曰:『寒蟬鳴。」《淮南子·說林訓》:「鳥飛反鄉,兔走歸窟,狐死首邱,寒將翔木,各哀其所生。漢·王充《論衡·變動》:「是故夏末蜻鳴,寒螿啼,感陰氣也。」蜻,即蟋蟀。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詩:「肅肅莎雞羽,烈烈寒啼。」李善注引許慎《淮南子》注「寒螿,蟬屬也。」亦指深秋的鳴蟲。
●寒蜩●( han tiGo)寒蟬。蜩,古指蟬。《禮記·月令》:「寒蟬鳴」。漢·鄭玄注:「寒蟬,寒蜩,謂蜺也。」唐·方干題龜山穆上人院》詩:「寒蜩遠韻來窗裡,白鳥斜行起砌邊」宋·歐陽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陸驛》詩:「山鳥囀成歌,寒蜩嘒如哽。」
●蟋蛄●(hug)蟬的異名。黃綠色,翅有黑白條紋。雄蟲腹部有發音器,夏末自早至暮鳴聲不息。《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辭·招隱士》:「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糧蜩●( lang tia)蟬的別名。《爾雅·釋蟲》:「蜩,蜋蜩。」疏:「此辨蟬之大小及方言不同之名也。」《方言》十一:「蟬,楚謂之蜩,宋衛之間謂之螗蜩,陳鄭之間謂之蜋蜩秦晉之間謂之蟬。」
●馬●(mian ma)蟬的別稱。《方言》十一:「蟬楚謂之蜩……其大者,謂之或謂之蝒馬。」
●蜺●(n1)蟬的一種。《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寒蟬鳴。」鄭玄注:「寒蟬、寒蜩,謂蜺也。」《方言》十一「●(蟬)黑而赤者謂之蜺。」
●齊女●(q1n)蟬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牛亨問曰:『蟬名齊女者何?答曰:齊王后忿而死,屍變為蟬,登庭樹,嚖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日齊女也。」蛥●( she jue)蟬之一種。《方言》十一「蛥蚗,齊謂之嵠蠛,楚謂之蟪蛅,或謂之蛉蛅,秦謂之蛥蚗,自關而東謂之虭嶗,或謂之蝭嶗,或謂之蜓,西楚與秦通名也。」
●蜩●(tang tiao)螗,小蟬,亦名蝘,又名蜩。蜩,蟬。螗蜩,為一種小蟬,背青綠色,鳴聲清圓。《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螗蜩嗚。」《方言》十一:「蟬,宋衛之間謂之螗蜩。」
●蜩樑●( tiao liang)蟬的別名。《詩·大雅·蕩》:「如蜩如螗」,唐·孔穎達疏:「《爾雅·釋蟲》:『蜩蜋,蜩螗。捨人曰:皆蟬也。方語不同。三輔以西為蜩梁,宋以東為蜩。」塘●( tang)蟬的別名。漢·枚乘《柳賦》:「蜩螗厲響,蜘蛛吐絲。」唐·釋齊己《移居西湖》詩之:「蜩噪風枝穩,翡翠閒眠宿處深。」
●仙蟲●( xian chong)蟬的別名。宋·陶谷《清異錄·青林樂》:「唐世京城游手,夏月採賀之,唱曰:『只賣青林樂。婦妾小兒爭買,以籠懸窗戶間。亦有驗其聲長短為勝負者,謂之仙蟲。」
●玄鬢●( xuan bin)蟬的異名。謂其如黑色鬢髮,故稱唐·駱賓王《在獄吟蟬》詩:「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蟬●( xuan chan)秋蟬,寒蟬。唐杜甫《立秋後題》詩:「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唐·劉禹錫《始聞秋風》詩:「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明·陳子龍《擬古》詩一:「玄蟬思清露,鵑雞慕朝光。」鶤●(kun)雞,古謂象鶴的一種鳥。
●玄蟲●( xuan chong)蟬的別名。以其色黑和鳴聲幽遠,故名。明·王志堅《表異錄·蟲魚》:「玄蟲,蟬也。」
●蚱蟬●( zha chan)一種大蟬。夏日長鳴,催人入睡。又名「知了」。《玉篇》:「蚱蟬,七月生。」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蚱蟬》:「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
●蜘燎●(zhT lido)蟬的俗稱。明·郎瑛《七修類稿》:蟬之大而黑者,蜣蜋脫殼而成,雄者能鳴,雌者無聲,今俗稱蜘蟟是也。」 嫦娥 【嫦娥】
●( chang)亦作「常娥。為月中女神。初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作「常羲」。《大戴禮記·帝系篇》作「常儀」。《淮南子·覽冥訓》漢·張衡《靈憲》作「娥」始謂為后羿之妻,竊不死之藥以奔月。唐徐凝《八月十五日夜》詩:「皎皎秋空八月圓,常娥端正桂枝鮮。」宋·王安石《定林示道原》:「常娥攀桂枝,顧影久徘徊。」
●常儀●( chang y1)同嫦娥。「儀」與「娥」同音通用。
●清·秋瑾《憶夢月》詞:「多事卻笑雲痴,不肯現出常儀。」又為上古黃帝占月臣名,亦為帝嚳妃,即娵訾女,帝摯母名。娥●( heng)即嫦娥。姮,本作「恆」。因避漢文帝劉恆諱,改稱姮娥。《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素娥●(s)指嫦娥。亦泛指月宮仙女。因月色白,故名。宋·范成大《枕上》詩:「素娥脈脈翻愁寂,付與風玲語夜長又為月的代稱,見該條。
●瑤娥●(yoe)即嫦娥。清·朱鶴齡《思陵長公主挽詩》:奔月瑤娥影,乘雲帝子精。」清·舒位《月夜出西太湖作》詩:「瑤娥明鏡淡摩空,尤女煙綃熨貼工。」
●月娥●(yue)指嫦娥。唐·李商隱《冬》詩:「浪乘畫舸憶蟾蜍,月娥未必嬋娟子。」唐·李郢《中元夜》詩:「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月精●( yue jTng)指嫦娥。以其為月中之精,故名。《漢書·序傳》:「元後賬母,月精見表。」《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蝫,而為月精。」又為「兔」的別稱。見該條。月姊●(yuez)指嫦娥,神話傳說為月宮仙女。唐·李商隱《楚宮》之一:「月姊曾逢下彩蟾,傾城消息隔重簾。」唐司空圖《遊仙》詩之二:「月姊殷勤留不住,碧空遺下水晶釵。」 常規 【常規】
●( chang gu)通常的規則,原有的定式亦即老規矩、老方式、老辦法。古人多以常規為準則,衡量其是非。形成民族的保守觀念和因循守舊的劣習,以致社會發展遲緩,但常規有的亦有可借鑒之處。
●常度●( chang d)常規。《楚辭·九章·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漢·東方朔《答客難》:「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又為一定標準,規格。
●常格●( chan ge)常規,慣例。《新唐書·衛次公傳》「子之祖,勳在王府,守限常格乎!」《明史·顧錫疇傳》:「拔異才而不拘常格。」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小二》:「女見之喜,優禮異於常格。」又指詩文、書畫等藝術習見的或平常的格調。
●常古●( chang gu)常法,常規;舊法,舊例。《禮記·°
●禮運》:「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祝嘏●(g),祝福,多指祝壽。孫希旦集解:「常古,舊法也。」《韓非子·南面》「然則古之無變,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與不可。」即常規變與不變,在於它還是否適用。
●常故●( chang gu)常規,舊例。《淮南子·汜淪訓》:「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則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常經●( chang Jing)永恆的規律。《漢書·谷永傳》:「夫去惡奪弱,遷命賢聖,天地之常經,百王之所同也。」宋秦觀《隕星石》詩:「俯仰一氣中,萬化無常經。」宋陳亮《盛衰生死,固天地之常經,而悲喜哀樂遂出乎其間者,亦情之正也。」
●常紀●( chang)常規·紀,法度、規則。明·何景明《星變》詩:「星變乾常紀,花開與令違。」
●常可●( chang ke)成規,舊例。《韓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常理●( chang)常規。晉·陶潛《形贈影》詩:「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宋·歐陽修《筆說·物有常理者》:「凡物有理而推之不可知者,聖人之所不言也。」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其人長至二丈,有不可以常理論也。」又指通常的道理。
●常例●( chang)常規;慣例。《晉書·賈充傳》:「至於週之公旦,漢之蕭何,或預言建子,或封爵元妃,蓋尊顯勳庸,不同常例。」《北齊書·樊遜傳》:「才高不依常例常倫●( chang lun)指常規。唐·孟雲卿《傷時》詩之一
●「大方載群物,生死有常倫。」大方,指大地。見該條。常倫,又為倫常。
●常式●( chang shi)常規,定式。《三國志·魏志·王肅傳》:「祿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當今之所宜也。」
●常套●( chang tao)常規,俗套。明·唐順之《公移牌》:「海中打賊,只打去船,不打來船,習成常套,貽患地方久矣。」清·季漁《鳳求凰·姻詫》:「大家歡飲一杯,不要落了做親的常套。」
●常限●( chang xian)常規。《南齊書·禮志下》:「以來五月晦小樣,其祥禫自依常限。」小祥,為父母死後第十三個月●(周年)的祭祀名;禫●(dan),喪祭名在大祥●(兩週年)之後兩月,即父母死後第二十七個月的祭祀名。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下》:「無淹滯以守常限。無分競以求再捷。」又指正常的壽數。
●常性●( chang xing)常規。《逸周書·常性》:「天有常性人有常順。」又指「本性」,見該條。
●常則●( chang ze)常規。漢·賈誼《鵬鳥賦》:「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典常●( dian chang)常法,常規。典,常道,準則。《易繫辭下》:「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常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禮記·禮書》:「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之於後云。」
●定式●(ding shi)定規,成規。晉·潘岳西征賦》「士無常俗而教有定式。」宋·李上交《近事會元、國忌行香齋僧》:「晉高祖天福五年二月國忌日宰臣跪爐,百官依班序立,每忌日飯僧百人,永為定式始也。」《金史·選舉志二》:「文資則進士為優,右職則軍功為優,皆循資,有升降定式而不可越。」彝法●(yf)常法,定法。彝,古代宗廟常用禮器總名。引申為:常、常規、常法。《新唐書·高季輔傳》:「爵封既同,當明昭穆,願垂訓正,以為彝法。」
●彝軌●(ygu)常規《宋書·孝武帝紀》:「賞慶刑威奄國彝軌,黜幽昇明,闢宇恆憲、」明張居正《大狩記》:「湛恩渥澤,徽章彝軌,一舉而眾善集焉。」
●彝式●(yshi)常規,定式。《隸釋漢泰山都尉孔宙碑》:「乃共陟名山,採嘉石,勒銘示後,俾有彝式。」《魏書崔光傳》:「但帝族方衍,勳貴增遷,衹請遂多,將成彝式。」 長壽 【長壽】
●( chang shou)即高壽。謂人的壽命長久。多用以祝頌老年人。如健康長壽。《管子·內業》:「平正擅匈,論治在心,此以長壽。」
●多壽●( duo shou)長壽。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
●高●( gao shou)長壽。《宋史·孝宗紀·讚》:「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廷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高壽,亦無有及之者。」
●洪算●( hong suan)亦作「洪」。長壽。洪,大;算,同,數目。南朝·宋·顏延之《應詔讌曲水作》詩:「惟王創物,永錫洪筭。」註:「毛詩曰:『永錫難老。鄭玄《儀禮》注曰:『,數也,謂年數。」筭,即「算」,壽數。《宋史·樂誌建隆乾德朝會樂章》:「皇情載懌,洪算無疆。」
●後天●( hou tian)謂後於天,極言長壽後用為祝壽之詞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時有流雲灑液,是謂霞漿』,服之得道,後天而老。」宋·曾鞏《進奉元豐元年同天節功德疏狀》:「傾率上之歡心,祝後天之遐筭。」筭,壽數。
●久齡●( JYu ling)謂長壽。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斯蓋止愛久齡,事存諸已,篤而為論,彌有未弘。」久視●(jush)亦作「久際」。眎,古「視」字。長久存
●在,長壽,不老。《老子》:「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根柢●(d),蔓根為根,直根為柢。《呂氏春秋·重己》:「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高誘注:「視,活也。」●(《黃庭外景經·中部經》:「長生久視乃飛去,五行參差同根蒂。」
●久延●( yan)謂長壽。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赤斧以煉丹赭發,涓子以術精久延。」赤斧涓子,均為仙人名。《列仙傳下》謂其「能作水瀕煉丹與硝石服之,三十年反為童子,毛髮生皆赤。」
●南山壽●( nan shan shou)亦作「南嶽壽」。謂高壽、長壽;祝頌之詞。如壽比南山。語出《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孔穎達疏:「天定其基業長久,且又堅固,如南山之壽。」南朝·陳·張正見《御幸樂游苑侍宴》詩:「願薦南山壽,明明奉萬年。」唐·李白《春日行》:「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唐·魏元忠《修書院學士奉敕宴梁王宅》詩:「願陪南嶽壽,長奉北宸樽。」
●奇齡●(qing)長壽。謂年齡很高。晉·郭璞《游仙詩》之六:「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
●修齡●( xiu ling)謂長壽。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六九:「修齡適余願,光寵非已威。」明·張居正《答劉白川》「咒師能乘算於宜絕,而不能使修齡轉促。」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以蠟火熱其蒂,當得美婦,兼致修齡。」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真西山帥長沙,郡人為立生祠。一宿,有大書一詩於壁間者,其辭云:「幾百年方鐘間氣,八千春願祝修齡,不須更作生祠記,四海蒼生口是銘。」修壽●(xiu shou)長壽。修,長。清·袁枚《新齊諧·關神下乩》:「弟子官爵驗矣,今壽乃過之,豈脩壽在人,雖神明亦有所不知耶?」
●堯齡●( yao ling)指長壽。相傳堯在位九十八年,壽一百十六歲。因以「堯齡」或「堯年」、「堯壽」,指長壽。宋·柳永《永遇樂》詞:「祝堯齡,北極齊尊,南山共久。」清·金農憩王屋山後十方院》詩之一:「大椿靈餌話堯年,煉液升菸日馭前。」唐·張說《奉和因巡省途次舊居》詩:「叢觴祝堯壽,合鼎獻湯廚。」
●永命●( yong ming)長命,長壽。《書·召誥》:「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傳:「求天長命以歷年。」
●永年●(yong nian)長壽。《書·畢命》:「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楚辭·漢嚴忌哀時命>》:「願壹見陽春之白日兮,恐不終乎永年。」也指國祚長久。
●元命●( yuan ming)長壽。元,大。《書·呂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孔穎達疏:「若能斷獄平均者,必壽長久大命。」
●長年●( zhang nian
●長壽。《管子·中匡》:「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晉·陸機《嘆逝賦》:「嗟人生之短期,孰長年之能執。」 朝廷 【朝廷】
●( chao ting)本指帝王接受朝拜和處理政事的地方,借指君主國家的中央政府和以帝王為首的中央統治機構。中國從夏朝開始的奴隸國家和從戰國開始的封建國家一直延續了四千年。朝廷一詞頗有一些異稱,多源於帝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宮庭設施的特徵。《論語·鄉黨》:「其在宗廟朝,便便言,唯謹爾。」其,他,指孔子。便便●( pian pian),說話流利的樣子。《孟子·公孫丑下》:「朝廷莫如爵。」亦借指帝王,見該條。
●北極●(beij1)本指北極星,借指朝庭唐·杜牧《酬張祜處見寄長句四韻》:「北極樓台長入夢,西江波浪遠吞空。」宋·梅堯臣《贈王尚書輓詞》之一:「周原開隴隧,鹵部葬名臣,北極履聲絕,東朝車跡湮。」明·屠隆《彩毫記·別妻赴京》:「笑人其奈白雲何,東山秣馬,北極鳴珂,南浦離歌。」鳴珂,指催馬前進。
●珂●(k三),一種大貝,常用以飾馬勒,故為馬勒的代稱。
●丹禁●( dan jin)指帝王所居的紫禁城,即宮禁內,借指朝廷。《隋書·百官志上》:「殿中將軍,武騎之職,皆以分司丹禁,侍衛左右。」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風凰丹禁里,銜出紫泥書。」王琦注引《潛確居類書》「天子所居禁,以丹塗壁,故日丹禁,亦紫禁。」宋·歐陽修《夜宿中書東閣》詩:「今夜靜聽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宋·黃庭堅《下水船》詞,「總領神仙侶,齊到青雲歧路丹禁風微,咫尺啼聞天語。」
●丹樞●( dan shu)朝廷別稱。樞,中心;中央。唐·王勃《乾元殿頌》:「神謀備預,儼七萃於丹樞邃略防微,肅千廬於紫衛。」
●丹霄●( dan xido)帝王居處;京都;朝廷。丹,帝庭朱紅色的塗飾。漢·荀悅《漢帝·成帝紀》:「故願一登文古之階,陟丹霄之途。」唐·韋應物《白沙亭逢吳叟歌》:「親觀文物濛雨露,見我昔年待丹霄。」宋·蘇舜欽《依韻和王景章見寄》:「夫君自上丹霄去,莫忘雲泉寄好音。」明·顧大典《青彩記·樂天蒙召》:「文章事業,風流才調,咫尺丹霄。」又指「天空」「上蒼」。見該條。
●帝扃●( di jiong)猶言皇帝宮闕,指朝庭。,門戶。《魏書·常景傳》:「雖縻爵帝扃,焉得而寧之雖結珮皇廷,焉得而榮之?」
●帝廷●( di ting朝廷。《史記·孝武個紀》:「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應。」祢●(n),古時父死在宗廟中立牌位以後的稱謂。宋·蘇轍《賀張宣徽知青州啟》:「伏審入覲帝廷,榮加使秩,遂解南箭,作鎮東藩。箭,「鑰」,瑣鑰,引申為「封閉」。「屏障」。
●帝庭●( di ting)宮廷,朝廷。漢·班昭《大雀賦》:「翔萬里而來遊,集帝庭而止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俞往欽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又指「天庭」,見「天宮」條。
●楓陛●( feng bi)朝廷。漢宮殿中多植楓;陛,帝王宮殿的臺階。唐·陳元光《示珦》:「恩銜楓陛渥,策向掛淵弘。宋王邁《回何丞啟》:「出綸陛,涉筆槐廳。」綸●(ln),經綸,整理絲縷,引申為國家大事;槐廳,三公宰輔處理政務的處所。槐,三槐、指朝廷三公之類的重臣。
●國家●(g6ji)借指朝廷。《梁書·賀琛傳》:「我自除公宴,不可食國家之食。」唐·張《朝野僉載》卷一:「求待國家兵到,吾等即降。」
●京師●( jing shT)本指京都,借指朝庭。《史記·吳王濞列傳》:「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清吳使來,輒系責治之。」又指「京城」,見該條。
●九閭●( jiu chang)朝廷的喻稱,以其深處九重皇宮正門之內,故稱。,皇宮的正門。亦指天門清·張九鉞《振災篇》:「痌瘝一上聞,惠澤下九閶。痌瘝,疾痛。痌●(tong),痛;瘝●(guan),病。清·唐孫華《張田陳太孺人貞節》詩:「旌命下九閶,思綸賁黃壚。」又指「天門」,見該條。
●九重關●(JiuChOng《guon,)帝王居處指朝廷。以其深處禁內;猶九重門之內,故稱。宋·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詩:「囊封初上九重關,是日清都虎豹閒。」
●九重天●( jiu chong tian)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重天指天的最高層,常喻深宮禁苑,藉指帝王和朝廷。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眨潮陽路八千。」宋·晏殊《浣溪沙》詞:「可惜異香珠箔外,不辭清唱玉尊前。使星歸覲九重天。」清·李漁《風箏誤·請兵》:「羽書飛上九重天,佇望旌旗白日邊。」
●九關●( jiu guan)指宮闕、朝廷。謂帝宮深處。宋·陸游《言
●懷》詩:「孰云九關遠,精意當徹聞。」清·錢謙益《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記:「赤心自愬縈千折,丹地頻驚扣九關。」清陳夢雷《抒哀歌》:「叩九關以竭誠兮,及離思之未遠。」
●九●( jiu hun)朝廷喻稱。指深宮廷最深處。閽,宮門。九閽,謂九道宮門之內。宋·曾鞏《答葛蘊》詩:「春風吹我衣,暮召入九閽」。清·陳夢雷《東行口占》之一:「襆被登車謝九閽,三年囚首一生存。」又指「天門」,見該條。
●廊廟●( lang mido)朝廷的別稱,殿廊和太廟,猶言廟堂。古代帝王和大臣議論政事的地方,因借指朝廷。《國語·越語下》:「失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後漢書·孟嘗傳》:「廊廟之寶,棄於溝渠。」
●廟朝●( mido chao)專指朝廷。《戰國策·秦策三》:「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明·宋濂《龍門子凝道記采苓符》:「予聞馬之瘠肥責乎牧圉,民之休戚繫乎廟朝。」廟廊●( mido lang朝廷。明·劉基《次韻和石末松秋日感懷見寄》之一:「肉食不知田野事布衣深為廟廊優。」再生緣》第十五回:「卿能大殺吹台寇,聯必加恩配廟廊。」又指太廟兩廊。
●廟堂●( mido tang朝廷。《莊子·在宥》:「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岩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淮南子主術訓》:「君人者,不下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廟庭●( mido ting)朝堂;朝廷。《周書·晉蕩公護傳》:「十月,帝於廟庭授護斧錢。」
●廟幄●(mido wo)指朝廷。幄,宮庭掛的帳帷。宋·蘇轍《和李誠之待製燕別西湖》:「幄新謀師,河間最近胡。安邊本餘事,請賞信良圖。」
●乾台●(qian tai)朝廷異稱。乾,天,喻帝王。乾台指帝王處理政務之處,借指朝廷。漢·蔡邕《胡廣黃瓊頌》:「參曜乾台,窮寵權貴,功加八荒,群生以遂。」
●堂奧●( tang)本指廳堂和內室的深處,借喻朝庭,禁中。唐·元稹《崔元略等加階》:「光我侍從之臣,且優致政之志,詔賢詔德,於是乎在,堂奧蓋近,爾其敬之!」又喻深奧的義理,見「玄理」條。
●堂陛●( tang bi)泛指廳堂和台階,亦指皇宮階陛,借指朝廷。《舊唐書·來瑱傳》:「頃者分閫頒條,久淹江漢。或頻徵不至,或移鎮遲留,實乖堂陛之儀,愛及干戈之忿。」宋·蘇軾《賜試戶部侍郎趙瞻陳乞便郡不允詔》:「庶前後相繼,朝不乏人,則堂陛自隆,國有所恃。」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四:「我清朝堂陛森嚴,京官除各部院堂官及道科外,外宮除督撫藩皋外,均不准專折言事。」
●堂廉●( tang lian)亦作「堂簾」,本為殿堂的側邊,鄭玄謂:「側邊為廉」。故泛指殿堂,廳事,借指朝廷。《明史·劉宗周傳》:「廠衛司機察,而告訐之風熾,詔獄及士紳,而堂廉之等夷。」清·李漁《蜃中樓·抗婚》:「須知天上堂廉近,不比人間控訴難。」清·龔自珍《明良論四》:「將見堂廉之地,所圖者大,所議者遠,所見者深。」
●天朝●(tian chao)對朝廷的尊稱。晉·袁宏《後漢記·桓帝紀下》:「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權傾天下。」《晉書·鄭默傳》:「宮臣皆受命於天朝,不得司之藩國。」封建王朝對外亦稱「天朝」,又特指「太平天國」。
●天扉●( tian fei)本為皇宮門,扉門。借指朝廷,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業成志樹來頎頎,我當為子言天扉。」又指「天門」,見該條。
●天府●( tian fu)謂帝王之府,指朝廷。《隸釋·漢平都相蔣君碑》:「輸力王室,以篤臣節。功列天府,令問不已。」唐
●皎然《峴山送裴秀才赴舉》詩:「天府登名後,回看楚水清。」又指「天廷」,見該條。
●天闕●( tian que)本指帝王宮闕,亦指朝廷或京都《宋書·桂陽王休範傳》:「便當投命有司,謝罪天闕。」唐·韓愈《贈刑部馬侍郎》詩:「十丈黃塵問天闕,霜天夜踏宮牆月。」宋·岳飛《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天庭●( tian ting)亦指「天廷」,本指天帝的宮庭,亦指朝廷。晉左思《蜀都賦》:「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摛●(chi),散布;藻●(co),文采;掞,通「炎」,光盛貌引申為光耀。唐·沈期《奉和洛陽玩雪應制》:「瑞天庭裡,驚眷御苑中。」又指天帝宮庭,見「天宮」條,亦指「天空」,見該條。也為星垣名,即太微垣。
●廷除●( ting chu)本指宮廷的台階借指朝廷《舊唐書玄宗紀贊》:「開元據圖,永鑑前車。景氣融朗,昏氛滌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又指朝廷任命的官職,亦指庭院。
●庭廟●(ting mido)朝廷。庭,通「廷」。《宋書·禮志五》:「夫宗社疑文,庭廟闕典,或上降制書,下協朝議,何乃鉉府佐屬裳黻,稍改白虎之詔,斷宣室之疇咨乎。」
●庭闕●(ting que)猶朝廷。庭,通「廷」。《南齊書·庾杲之傳》:仰違庭闕,伏枕鯁戀。」
●彤墀●( tong1)即丹墀。彤,紅色;墀,台階。借指朝廷。唐·韓愈《歸彭城》詩:「一出承明七換麾,君恩復許上彤墀。」清·龔自珍《己雜詩》之三二「彤小立綴鵷鸞,金碧初陽當畫看。」鵷鸞●( yuan luan),鳳凰一類的鳥。
●岩廟●( yan mido)高大的宗廟。借指朝廷。唐白居易《祭崔相公文》:「惟公德望事業,識度操履,為時而生,作國之紀,巖廟匡輔,藩部政治,父母黎無,股肱天子。」
●玉闕●( yu que)朝廷。闕,本為皇宮門前兩邊的樓。中間是道路,有空缺,故云。後作為皇宮或宮門的代稱。又因皇宮多玉砌或玉飾,故稱玉闕。宋·趙抃《累乞致政詔未允述懷》詩:「玉闕累章煩賜詔,瀫江兩槳蹉歸期。」蹉●(cu),蹉跎,自誤時光。又指「宮殿」,見該條。
●玉台●(yu tai)本指傳說中的天神居處,又指朝廷、宮殿。以其能顯示帝王之神聖,故稱。三國·魏·曹植《冬至獻履襪表》:「茅茨之陋,不足以入金門登玉台也。」梁簡文帝《臨安公主集序》:「出玉台之尊。」又指「鏡台」,見該條。元造●( yuan zdo)本指造化,上天。借指天子或朝廷。《鑑戒錄·誅利口》引五代·李嚴《笏記》:「臣等叨承元造,獲奉皇華,載馳得面於彤庭,戰汗實深於跼地。」宋·王安石《謝執政啟》:「更期元造,終賜曲成。」
●宰庭●( zai ting)猶朝廷。以其為君主處理政務的處所,故稱。宰,主宰,指帝王。晉·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爰應旌招、撫翼宰庭。」李周翰注:「宰庭,天子之庭也。中朝●( zhong chao)指朝庭;朝中。中,特指宮禁之內,借指朝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能多。」唐·劉長卿《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詩:「豈得長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南郊,自主為王,向中朝清封號。」
●中宸●( hong chen)朝廷,宸,本指北極星所在地,喻指帝王位所。宋。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曠時月而涉萬里,然後得入覲於中宸。」又指「太空」,見該條。
●中國●( zhong guo)古代指京師,猶國家之中區,借指朝廷。《禮記·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國,雖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漢書·西南夷傳》:「即以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聖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絕其王侯勿復通。」亡,無。
●中●( zhong)指朝廷。扆,宮殿中設在門窗間或帝座後的屏風。唐·皎然《周遊支寺寄刑端公》詩:「中扆懷殊政,南州佇小康。」宋蘇轍《賀致政曾太傅啟》:「西鄙無事,中思賢,繼陳止足之誠,自求清靜之樂。」【車】
●(che)陸地上有軸輪的運輸工具。古代車輛種類頗多,以畜力或人力使之前進。但結構和動力基本相同,只是用途有別,故異名之中擇要列其種名。
●高軒●( gao xuan)稱來賓所乘的車子。《新唐書·李賀傳》:「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高軒過,謂貴賓乘車過訪。高軒,又指有窗的長廊。
●車●( jian che)古代的一種囚車。《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乃車膠致,與王詣長安。」張守節正義:「謂其車著板,四周如檻形,膠密不得開,送致京師也。」按《釋名·釋車》謂「鎰車」,為囚猛獸的車子,也囚禁犯人。
●使軒●( shi xuan)使者所乘之車。宋·宋祁《和晏相公九日郡宴》詩:「令序凝秋籥,歡游駐使軒。」箭●(yue),古代管樂器名。
●使軺●(shy)使者所乘之車。宋·岳珂《史·劉觀堂讀赦詩》:「而況申遣使軺,…來存歿者萬餘里,慰契闊者十六年。」元·王惲《題常仁卿運使西覲紀行》詩:「九萬鵬搏翼,孤忠駕使軺。」
●車●( wen che)古代的一種臥車。亦作「溫車」。《太平御覽》卷三九四引陸賈《楚漢春秋》:「上體不安,臥輻車中。」
●車●(wenlingche《《)古代的臥車。《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轀輬車中。」裴駰集解引孟康曰:「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溫,開之則涼,故名之轀輬車也。」後用為喪車。《漢書·霍光傳》:「載光屍柩以輬車。」顏師古注:「轀輬,本安車也,可以臥息,後因載喪,飾以柳翣,故遂為喪車耳。」柳翣●(sha),即柳,一種棺飾,帳帷之類。
●修軫●( xiu zhen)指大車。修,長,高;軫,本為車後橫木,藉指車。唐·杜甫《贈鄭十八賁》詩:「水陸迷畏途,藥餌駐修軫。」
●軺車●( yao che)一馬駕駛的輕便車。《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朱家乃乘軺車之洛陽。」《晉·輿服志》:「軺車,古之時軍車也。一馬日軺車,二馬曰軺傳。漢世貴輜拼賤軺車,魏晉重軺車而賤。」
●瑤衡●( yao heng)本指玉飾的車衡●(車轅端的橫木),藉指車子。晉·陸雲《九愍·徵》:「靡龍首以還顧,轉瑤衡而回縈。」
●瑤軒●( yao xuan)車的美稱。以其上多玉飾,故名。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帝哀策文》:「瑤軒春藉,翠華東狩。亦指玉飾的欄杆。
●瑤軫●(yao zhen)車的美稱。謂車上多玉飾,十分華美,故云。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神御出瑤軫,天儀降藻舟。」又借指琴。
●軺傳●(yao zhuan)古代的一種驛車,兩馬駕駛。《漢書申公傳》:「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乘軺傳從。」
●魚軒●(yuan)古貴族婦女所乘的車,以魚皮為飾,故名。《左傳·閔公二年》:「歸夫人魚軒」南朝·梁·元帝《玄覽賦》:「軾錦車而前鶩,驅魚軒而繼蹤。」
●玉馱●(ydai)亦作「玉」。本指玉飾的車鍵●(將車軸固定車轂上的插銷),藉指華麗的車。《楚辭·屈原離騷》:「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馱而而並馳。」南朝梁沈約《上註製旨連珠表》:「雖復金鏢互騁,玉馱並馳,妍媸優劣,參差相間。」亦指天子之車。
●玉軔●( yu ren)本美稱剎車的墊木借指車。《楚辭·王·塵埃
●褒<九懷·思忠>》:「畢休息兮遠逝,發玉軔兮西行。」《宋書·後廢帝紀》:「據《河圖》於九服,振玉軔於五都矣。」玉軒●( yu xuan)車的美稱。以其多玉飾,故稱。晉·陸機《擬青青陵上柏》:「俠客控絕景,都人驂玉軒。」
●玉軸●(yu zhou)指車。南朝·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非因鷁首,詎假能橋,豈藉銀連寧須玉軸。」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鐵騎成群,玉軸相接。」亦指「船」,見該條。
●輜車●( zi che)有帷蓋的大車。既可載物,亦可作臥車。《釋名·釋車》:「輜車,載輜重臥息其中之車也。」 車夫 【車夫】
●( che fu)駕馭車馬的人。古代的車,以牛馬等畜力為動力,須車夫駕馭方可順利行駛。
●僕夫●(pf)車夫,御者。《楚辭·屈原離騷>》:「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御夫●(yuf)駕馭車馬的人。《詩小雅·出車》:召彼僕夫,謂之載矣。」毛傳:「僕夫,御夫也。」
●御僕●(yp)駕馭車馬的僕役。漢·王符《潛夫論·思賢》:譬猶以愛子易禦僕,以明珠易瓦礫。雖有可愛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車而殺病人也必矣!」亦借指車馬
●御人●(yu ren)駕馭車馬的人。《南史·江湛傳》:「無兼衣餘食,嘗為上所召,遇澣衣,稱疾經日衣成然後起、牛餓,御人求草,湛良久曰:『可與飲。
●御者●(yze)駕御車馬的人。《儀禮·既夕禮》「御者執策,立於馬後。」《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與射者比。」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又指侍從。 塵埃 【塵埃】
●( chen ai)細微的塵土,或積於路途,或揚於空中。《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唐·成玄英疏:「揚土口塵,塵之細者日埃。」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塵坌●( chen ben)塵土、灰塵。《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四年》:「在班殿直劉歸仁率眾南奔,相繼而潰。入塞者三萬人,塵坌四起,居人駭散。」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一》:「一日,天大風,嗨冥良久,即霽,於塵坌中得一好女子。」塵灰●( chen huT)塵土,灰塵。唐·白居易《賣炭翁》詩:「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宋·蘇軾《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候兵火催。」
●塵泥●( chen)猶塵土。唐·杜甫《無家別》詩:「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宋·蘇轍《次韻孔平仲著作見寄》之三:「塵泥翳泉井,荊棘敗禾粟。」
●塵沙●( chen sha)塵埃與沙土。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疾風千里兮歡塵沙。」元·虞集《城東觀杏花》詩:「綠水滿溝生杜若。暖雲轉雨少塵沙。」杜若,一種草本植物。
●後塵●( hou chen)行進時後面揚起的塵土。南朝·宋·鮑照《舞鶴賦》:「逸翮後塵,翱先路。」李善注:「言飛之疾,塵起居鶴之後。」又比喻在他人之後。
●街塵●( jie chen)道路上的塵土。元·馬祖常《次韻進士宋顯夫海岸春行》:「街塵曙雨沈紅霧,宮瓦晴霏動翠濤。」清洪亮吉《南樓憶舊詩》之七:「黃泥牆北街塵,簫鼓嘈嘈聽未真
●涓埃●( juan ai)猶「涓」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於裨補無涓埃之微,而讒謗有丘山之積。」
●涓塵●( juan chen)細微的塵土,比喻微末。涓,細流;塵,微塵。南朝·梁·王僧儒《侍宴》詩:「小臣良不才,塵愧所守。」
●蓬塊●( peng kuai)塵土。晉·張華《博物志》四:「徐州人謂塵土為蓬塊,吳人謂塵土為跋趺。」宋陳與義《詠青溪石壁》詩:「向來千萬峰,瑣細等蓬塊。」
●行塵●(xing chen)行走時揚起的塵埃。常用以形容遠行者。南朝·梁·江淹《別賦》:「驅徵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唐·王維《觀別者》詩:「車從望不見,時時起行塵。」宋·吳元扆《冬日赴郡旅懷漫賦》詩?雁引鄉心切,燈偏旅夜親。高堂應倚杖,落日望行塵。」
●煙塵●(yan chen)塵埃。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又指戰亂。
●征塵●( zheng chen)路上揚起的塵埃。唐·王勃《別人》詩之一:「自然堪下淚,誰忍望征塵?」宋·張孝祥《六州歌頭》詞:「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 城垛 【城垛】
●( cheng duo)城牆上的垛子古代在城牆上面修築的短牆,用以防護,稱為雉堞,女牆等。
●城堞●( cheng die)城上的短牆,即城垛漢·賈誼《新書春秋》:「及翟伐衛,寇挾城堞矣。」唐·元稹《欲曙》詩:「片月低城堞,稀星轉角樓。」清·魏源《城守篇·守備上》:「城堞亦名城垛,以躲身為義也。」亦泛指城牆,見該條。城陴●( cheng p11)亦作「城埤」。猶城堞,即城垛。陴,城垛子。唐·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野蓮侵稻隴,亞柳壓城陴。」亦泛指城郭。
●女牆●( qiang)城牆上呈凹凸形的小牆,即城垛。《釋名·釋宮室》:「城上垣,曰脾睨,…亦日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唐·杜甫《上白帝城》詩:「城峻隨天壁,樓高望女牆
●女垣●( nu yuan)城牆上的女牆,即城垛。《說文》:「堞,城上女垣也。」唐·李賀《石城曉》:「月落大堤上,女垣棲鳥起。」
●僻倪●(p1n1)亦作「埤倪」。城上的女牆,有箭孔,可望城外遠處,用以防衛,《左傳·宣公十二年》:「守陴者皆哭。晉·杜預注:「陴,城上僻倪。」孔穎達疏:「陴,城上小牆。埤倪也。」《墨子·號令》:「其兩旁高大為埤倪。所以當僻倪者看視之名。」《孫臏兵法·陣忌向壘》:「發者
●陴倪●(p1n1)城上的短牆,即城垛。《墨子·備城門》:「陴倪廣三天,高二尺五寸。」又指車槓、鈄視。
●行堞●( xing die)行城上的女牆,即城垛。《墨子·備梯》:「為行堞,堞高六尺而一。施劍其面,以機發之,衝至則去之,不至則施之。」
●塘堞●( yong die)女牆,城垛。墉,城牆。《陣書·周迪傳》:「迪方收餘燼,還固墉堞。」亦泛指城牆。 城角 【城角】
●( cheng jiao)猶城邊,即城牆的轉角處。唐白居易《和微之詩·望曉》:「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斷岸。」古代日暮時於城上吹笳報時,亦稱城角。
●城阿●( cheng)城角,南朝·宋·何承天《鼓吹饒歌·朱路篇》:「逸韻騰天路,頹響結城阿。」明·陳子龍《送勒卣之金陵省試》詩:「嘉賓集城阿,送客遊舊京。」清·方文《無題》詩:「目挑腹心與,徘徊立城阿。」
●城尖●( cheng jian)城角。唐·杜甫《白帝城最高樓》詩:「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仇兆鰲注:「尖,城角也
●城曲●( cheng q)城角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塚文》「祠骸府阿,掩骼城曲。」清·厲鶚《東城雜記·海神壇》「今太平橋在慶春門內東河橋之東,地近城曲,平遠虛曠。」城隈●( cheng wei)城角。城內偏僻處。唐·駱賓王《帝京篇》:「三條九陌麗城限,萬戶千門平旦開。」清·厲鶚《東城雜記·半畝居》:「俍亭禪師●(淨挺)《夜過半畝居》詩云:『夜色滿城隈,一鐙懸古屋。」俍●(lang),善;鐙,通「燈」,指古油燈。
●城隅●( cheng yu)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曠處。《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晉·盧諶《贈崔溫》城牆
●詩:「逍遙步城隅,暇日聊游豫。」唐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詩:「手種黃甘二百株,春來新葉偏城隅。」清·厲鶚東城雜記·藥園送春句》:「藥園在東城隅,與皐園相望。」城陬●( cheng Zou)城角。唐·韋應物《虞獲子鹿》詩「虞獲子鹿,畜之城陬。」 城門 【城門】
●( cheng men)城牆的門。古代城市為了防守在周圍用土、石、磚建立高而厚的牆,名城,如在城外再繞於高牆,名曰郭。城,郭均多處開門,以便出入。這種門日城門,並因其方位形狀、用途的不同而有一些異稱。
●城關●( cheng guan)城門。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古薊門》:「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日薊邱。」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二:「城關待我閉,春漏聽三商。」
●城閈●( cheng han)城門。代指內城。閈,里巷門。宋·鄭俠《六王不助潮士鐘平仲納官輒辭贈以詩》:「揭陽繁富州,鍾子處城閈。怡然保清操,不與世俗換。」
●城闔●( cheng he)城門。闔,門扇,也指門。《新唐書裴寂傳》:「今盜偏天下,城闔外即戰場。」編●(bian),通遍」。
●城間●( cheng kun)猶城門。閫,門坎。元張養浩《寨兒令·春·春曲》:「愛龐公不入城閫,喜陳摶高臥煙云。」又指代城市。
●城閾●( cheng yu)猶城門。閾,門坎。《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仰瞻城閾,俯惟闕廷。」又代稱城郭。
●閩●(ynd)城外曲城的重門,亦泛指城門。䦟,古代城門外的曲城。《詩·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有女如茶,」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面陽明洞天》詩:「瑰奇填市井,佳麗溢闍。」 城牆 【城牆】
●( cheng ang)古代在縣治以上的行政單位的所在地,一般均在周圍築有高峻堅厚的圍牆,以作防衛之用。這種圍牆,就叫城牆。漢·王充《論衡·須欲》:「城牆之土,平地之壤也。……固之功德崇於城牆。」唐·白居易《春至》「白片落梅浮澗水,黃梢新柳出城牆。」
●城壁●( cheng bi)城牆,《新五代史·雜傳·李仁福》:「夏州城壁素堅,故老傳言赫連勃勃蒸土築之,從進等穴地道,至城下堅如鐵石,鑿不能入。」宋·岳飛《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札子》:「苟歲月遷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糧而後取之,必倍費力。」宋·陳亮《與王季海丞相書》:「邊陲之急慢,糧草之虛實,兵卒之強弱,城壁之堅脆,歷歷在目,朗然在心。」城堞●( cheng die)泛指城牆,堞城上的矮牆。唐·白居易《大水》詩:「潯陽郊郭間,大水歲至閶閻半漂蕩,城堞多傾墜。」宋·蘇舜欽《詣疏》:「聞河東地大震裂,湧水,壞屋廬城堞。」康有為《過昌平城望居庸關》詩:「城堞逶迤萬柳紅,西山岧霽明虹。」岧嵽●(tiao die),山高峻的樣子。城郛●( cheng fu)城郭;城牆。郛,外城。《新唐書·竇群傳》:「會水懷城郛,調谿洞群蠻築作因是群蠻亂,貶開州刺史。」亦泛指城市。
●城郭●(cheng gu)亦作「城廓」。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逸周書·糴匡》:「宮室城廓修為備,供有嘉榮,於是日滿。」孔晁注:「廓與郭同。」《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孔穎達疏:「城,內城;郭,外城也。」唐·杜甫《越王樓歌》:「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清·許秋坨《聞見異辭返魂奇事》:「但覺飄忽凌空,身如生翅,俄而望見城郭宮殿。」又泛指城市。城圍●( cheng wei)城牆。《三國志·吳志·陸遜傳》:「皆更繕完城圍,葺其牆屋。」
●城塘●( cheng yong)城牆。墉,高牆。南朝·宋·謝靈運《撰徵賦》:「旅痛於久勤,城墉闕于素備。」宋·曾鞏《明州修城祭土神文》:「州有帝命,繕治城墉」明·吳寬賦黃樓送李貞伯》詩:「徐州太守蘇長公,夜呼卒五登城墉。」
●城垣●( cheng yuan)城牆,垣,圍牆。《史記·孝景本紀》:「上庸地動二十二日,壞城垣。」宋·曾鞏《繁昌縣修造記》:「●(繁昌)無城垣,而濱大江,常編竹為障以自固。」城雉●( cheng zhi)本為城上短牆,泛指城牆。《魏書·李崇傳》:「今水涸路通,公私復業,便可繕甲積糧,修復城雉,勞恤士庶,務盡綏懷之略也。」《北史·薛孝通傳》:「據華山以為城雉,因黃河而為池壍。」唐·白居易《泛湓水》:「城雉映水見,隱隱如蜃樓。」
●墉垣●( yong yuan)城牆。墉,牆壁,高牆;垣,矮牆。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雉堞●( zhi die)本為城女牆,亦泛指城牆。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是以板築雉堞之殷,井乾烽櫓之勤。」唐·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詩:「淮山東南第一州,山圍雉堞月當樓。」 城樓 【城樓】
●( ch eng lou)城門上或城曲處的望樓或更樓,作瞭望報時之用。《後漢書·鄧禹傳》:「光武舍城樓上。」唐·杜甫《放船》詩:「已泊城樓底,何曾夜色闌。」
●城闞●( cheng kan)猶城闕。闞、視,望。唐·溫畬《續定命錄·李行脩》:「忽到一處,城闞壯麗。」
●城闕●( cheng que)城門兩邊的望樓。闕,本指宮門兩旁的望樓,兩樓之間是通道。《詩·鄭風·子衿》:「兮達兮,在城闕兮。」孔穎達疏:「謂城上之別有高闕,非宮闕也。」亦指宮闕,帝王所居之處。
●城隅●( cheng y)城樓。因位於城角、城曲處,故稱。隅,曲角。《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也泛指城角或城內偏僻處。
●基扃●( jiong)泛指城闕。扃,門。南朝·宋·鮑照《蕪城賦》:「觀基扃之固護,將萬世而一君」李善注:《說文》曰:『扃,處閉之關也。泛論城闕。」亦借指基業。
●譙樓●( qigo lou)建在城門上以瞭望的高樓,俗稱古樓。《三國志·吳·孫權傳》:「夏四月,大赦,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渠,以備盜賊。」唐·唐彥謙《敘別》詩:「譙樓夜促蓮花漏,樹影搖月蛟螭走。」 城鎮 【城鎮】
●( cheng zhen)古代小城邑,市鎮。一般為縣邑以下,間或有城垣環統,有街道、店鋪和買賣集市場所,均都頗具規模。
●市郭●( shi gu)城市、城郭、城鎮。猶市井。《三輔黃圖·太學》:「王莽作宰衡時,建弟子舍萬區,起市郭上林苑中。」《晉書·苻堅載記上》:「趙掇等商販醜豎,市郭小人,車馬衣服僭同王者,官齊君子。」
●市集●(shj1)市鎮,集鎮。清·黃六鴻《福會全書·刑名·盜賊》:「若夫貿易,多在市集。」亦指在固定地定期舉行的貿易活動。
●市井●( shi jing)古代城鎮,城邑。市鎮。市,交易場所,集市、店舖;井,街道。《尉繚子·攻權》:「兵有勝於朝廷,有勝於原野,有勝於市井。」《後漢書循吏傳·劉寵》:「山民願樸,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水滸傳》第四回:「出得那五台福地的牌樓來,看時,卻是一個市井,約有五七百人家。」又指「集市」、「商人」,見各該條。
●市閭●(sh)指代市邑、城市。晉·潘岳《西征賦》:「感市閭之敢井,歎屍韓之舊處。」●(cun),聚集。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北直回》:「數百里惟監清為南北都會。稍稍轉輸,通有無於市閭之間。」
●市肆●(shs)泛指市鎮。肆,店鋪宋·葉適《宜人鄭氏墓誌銘》:「水暴至……監故千餘家,市肆皆盡。」又指市場或市中店鋪。
●市邑●( shi yi)城鎮。邑,眾人聚居的地方,指小城鎮。漢·王符《僭夫論·浮侈》:「天下百郡縣,市邑萬數」宋·陸游《過鄰家》詩:「室廬封鐳多通戶,市邑蕭條少醉人」 鐳●(jue),有舌的環,引申為鼻,箱鼻!封鐳,鎖上了門。逋●(bu)戶,逃亡在外的人家。
●市鎮●( shi zhen)城鎮。宋·朱熹《約束不得騷擾保正等榜》:「右鏤榜示所管鄉村市鎮張桂。」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劍俠》:「至三日,逾亭午,抵一大市鎮。」 仇人 【仇人】
●( chou ren)因怨恨和種種原因結仇並相互敵視的人。《穀梁傳·莊公二十四年》:「娶仇人子弟,以薦捨於前。」《史記·趙世家》:「范吉射、寅仇人魏襄等謀逐荀寅。」
●仇讎●( chou chou)亦作「仇讐」。仇人;冤家對頭。讎、,即「仇」字。《左傳·哀公元年》:「●(越)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荀子·臣道》:「爪牙之施,則仇讎不作。」《舊唐書·張濬傳》:「忘廊廟之威重,結藩屏之仇讎。」清·毛秀惠《錢塘懷古》詩:「自願苟安增幣帛,誰抒孤憤報仇。」仇家●( chou jia)仇敵;仇人。《史記·游俠列傳》:「雒陽人有相仇者……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明·沈德符《野獲編·著述·詩禍》:「後為仇家任邱、王聯所,指為詛咒譏訕。」訐●(jie),暴露別人的陰私,攻擊他人短處,甚至於造謠中傷。
●仇慝●( chou te)冤家對頭;仇人。慝,奸邪。唐·陸贄《興元論續從賊中赴行在官等狀》:「意不親則懼而阻之,雖骨肉結為仇慝有矣。」
●仇賊●( chou zei)對仇敵、仇人的蔑稱。清·孫枝蔚《愧為舉業師》詩:「奈何忘孝慈,稽首向仇賊。」
●吳越●(wyue)喻仇敵。因春秋吳越兩國曾時相攻伐,積怨很深,故以此為喻。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竭誠則昊越為一體,做物則骨肉為行路。」 廚房 【廚房】
●( chu fang)做菜餚和飯食的處所。根據主人的身分、地位,廚房的規模、構造、設施,差別很大。其異名亦反映出此特點。
●廚●(chux)廚房。館,烹飪。《新唐書·刑法志》「凡役,男子入於蔬圃,女子入於廚。」
●廚下●( chu xid)廚房。《晉書·衛恆傳》:「恆還經廚下,收入正食,因而遇害。」唐·王建《新嫁娘》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爨室●( cuan shi)廚房。《禮記·檀弓》:「曾子之喪,浴於爨室。」爨●(cuan),燒火做飯。
●大庖●(dapo)帝王的庖廚。庖,庖廚,廚房。《詩·小雅·車攻》:「徒禦不驚,大庖不盈。」朱熹集傳:「大庖,君廚也。」《明史·史可法傳》:「●(陛下)享玉食大庖,則思東北諸陵麥飯之無展。」又指「良廚」,見「廚子」條。
●庖廚●(pao chu)廚房。《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又指廚工。
●庖屋●( wu)廚房。宋·張《冬日放言》詩:「肥兔與奔鶉,日夕懸庖屋。」
●天廚●( tian ch)帝王的庖廚。天,帝王。唐·蕭主忠《送張亶赴朔方應制》詩:「推食天廚至,投醪御酒傳。」宋·蘇轍《元祐八年生日謝表》之一:「老逢誕日,泣養親之無從;賜出天廚,愧君恩之莫報。」
●天庖●( tian pao)天子的庖廚,即帝王的御膳房。宋·蘇軾《次韻曾子開從駕》之一:「雍容已饜天庖賜,俯伏初嚐貢茗新。」明·沈德符《野獲編·列朝四·賜百官食》:「先朝最盛梵剎,憲、孝、武歷朝法王國師居停者萬人,皆仰給天庖。」梵剎,廟宇。
●行庖●(xing pao)指廚房。唐·李賀《榮華樂》詩:「丹穴取充行庖,玃玃如拳那足食?」亦特指旅途中的廚房。猣●(jue),猴的一種。宋·梅堯臣《元日》詩:「行庖得海物,鹼酸何瑣碎。」宋·洪邁《夷堅丁志·韶州東驛》:「眾鬼入室……取行庖食物啖嚼。」 廚子 【廚子】
●( chu)即廚師。古代善於為君主及達官顯貴專門烹飪或管理膳事的人。今天專指為賓館旅舍或酒家製作美味佳餚和食品的技師。
●廚人●(chu ren)廚師。《戰國策·燕策一》:「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即因反斗擊之。」唐·杜甫《移居公安出館》詩:「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廚司●(chs)廚師。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三:「成都薛氏家土風甚美,廚司以半瓠為杓。」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筵會假賃》:「喫食下酒,自有廚司。
●大庖●(dapo)良廚。指善於烹調的廚師。《呂氏春秋貴公》:「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又指帝王的廚房,見「廚房」條。
●人●(fu ren)庖人,廚師。《呂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註:「烰,猶庖也。」
●庖丁●( ding)廚師。《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
●惠君解牛。」成玄英疏:「庖丁,謂掌廚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庖人●(ao ren)廚師。《墨子·尚賢中》:「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己相。」《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恐足羞庖人之獨割,引屍祝以自助。」疱宰●( zoi)廚工。《韓非子·難言》:「●(伊尹)身執鼎俎,為庖宰。」漢·桓寬《鹽鐵論·通有》:「庖宰烹殺胎卵,煎炙齊和,窮極五味,則魚肉不足食也。」
●庖子●(poz)廚子。晉·張協《七命》:「伊公爨鼎,庖子揮刀。」李善注:「庖子,庖丁也。」唐·鄭望之《膳夫錄》:「蔡太師京廚婢數百人,庖子亦十五人。」
●師工●( shi gong)指廚師。《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與上皇》:「聲張起來,樓下掌管、師工、酒保、打雜人等,都上樓來。」又指古代宮廷所沒的樂師諷頌箴言之盲人。
●師公●( shi gong)廚子。宋·吳自牧《夢梁錄·分茶酒店》:「凡分茶酒肆,賣下酒食品,廚子謂之量酒博士、師公」清·袁枚《隨園隨筆·司宮之訛》:「吳自牧《夢梁錄》:杭人呼廚者曰師公。至今杭人猶然。」
●司庖●(spo)廚師。主持廚房烹飪之事的人。司,主持,負責。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公故仁慈,天曙,以夢告司庖,飭舉蟹投水。」飭●(ch),下令,命令清·黃六鴻《福惠全書·教學·立義學》:「堂東為側為庖,兩側為廁,更須隙地建倉為蔬圃,司閽、司庖者各一人。」
●雍人●(yong ren)古時掌管宰殺烹飪的人,相當於現代的廚師。雍,通「饔」,熟食。《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概鼎、匕、俎於雍爨。」鄭玄注:「掌割亨之事者。」亨,古「烹」字。爨●(cuan),燒火做飯。《墨子·耕柱》:「今有一人於此,牛羊犓,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勝食也。」●(chu huan),同「芻豢」,以草餵牛羊。晉·潘岳《西征賦》:「雍人縷切,鸞刀若飛。」
●宰夫●( zai fu)古代為帝王或豪門顯貴掌管膳食的小吏;廚師。《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胹●(er),煮;寘●(zhi),通;畚●(ben),土箕。 除夕 【除夕】
●(chx)農曆一年的最後一晚,即十二月二十九●(月小)或三十●(月大)的晚上。晉·周處《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除夜●( chu ye)同除夕。唐·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禦筵。」
●大年夜●( da nian ye)又稱大節夜。即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是夕,漢民族過去有迎神接神的風俗,現在則以燃放焰火、爆竹來除舊迎新。清·褚人獲《堅瓠續集·大盡小盡》:「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
●年夜●( nian ye)除夕。謂一年的最後一夜。舊俗稱農曆除夕為大年夜。唐·無名氏《輦下歲時記·灶燈》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
●歲夕●(sui)即除夕。因以一年最後一晚,故稱。《宋書·沈懷文傳》:「嘗以歲夕與謝莊、王景文、顏師伯被敕入省。」
●歲夜●(suye)即除夕意為一年的最後一夜。唐·劉長卿《歲夜喜魏萬成郭夏雪中相尋》詩:「歲夜猶難盡,今春又獨歸」【船】
●( chuan)水上運輸工具。古時多木製,靠人力用槳、櫓撥水前進,或張帆藉風力行駛。依其大小、結構、裝飾和用途,頗多異名。《莊子·漁父》:「有漁父者,下船而來。」《史記·夏本紀》:「陸行乘車,水行乘船。」
●便●( bian j11)輕便的船。,通「楫」,船槳,借指船。韓非子·姦劫弒臣》:「治國之有法術賞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輕車便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彩鷁●( cai yi)船的美稱。古時常在船首畫上彩鷁,故名。鷁,水鳥名,善飛。唐·李嶠《汾陰行》:「棹歌微吟彩鷁浮,簫鼓哀鳴白雲秋。」明·木玉鏡台記·思》「錦纜雲帆,彩鷁如飛箭。」
●想●(cha)小船。《陳書·高祖紀上》:「乃以舫貯石,沉塞淮口。」
●大舫●( da fang)並兩船或數船而成的大船,亦泛指船。陳書·孫傳》:「及出鎮郢州,乃合十餘船為大舫……泛長江而置酒,亦一時之勝賞焉。」
●大航●( da hang)大船。《續資治通鑑·宋太祖八年》「己未,全贇獨乘大航,高十餘重,上建大旗。」
●鳧舟●( fu zhou)亦作「鳧船」、「鳧舫」。小船。以其形如鳧,故稱。鳧,野鴨。晉·張協《七命》:「乘鳧舟兮為水嬉。」隋煬帝《四時白紵歌》:「菱潭落日雙鳧舫,綠水紅粧兩搖漾。」南朝·梁·簡文帝《大同哀辭》:「終無逐浪鳧船反,何時復聞龍種歸?」
●舸●(ge)大船。亦指小船或一般的船。《方言》第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晉·左思《吳都賦》:「弘舸連駎,巨檻接艫。」《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唐·杜牧《杜秋娘》詩:「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桂棹●( gui zhao)船的異名。本指桂木製的船槳,借指船。南朝·梁·簡文帝《與劉孝綽書》:「曉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徵;夕鳥歸林,懸孤帆而未息。」唐·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宋·蘇軾《赤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訴流光。」
●畫舫●( hua fang)船的美稱。亦指遊船,因裝飾華麗,故云。唐·白居易《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詩:「春池八九曲,畫舫兩三艘。」宋·蘇軾《黃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詩:「明年我欲東南去,畫舫何妨宿太湖。」
●畫鷁●( hua yi)船的別稱。鷁,水鳥名,古時常畫鷁首於船頭,取其善飛之義,故名船為或鷁首。南朝·陳·張正見《泛舟橫大江》之二:「波中畫鷁湧,帆上錦花飛。」唐·皮日休《初入太湖》詩:「悠然嘯嗷去,天上搖畫鷁。」
●芥舟●( jie zhou)小船別稱。語出《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陸德明釋文:「芥,小草也。」唐太宗《小池賦》:「牽俠鏡兮數尋,泛芥舟而已沉。」
●刳鬆●( ku song)指船。以其為挖空的松樹幹而成,故名。唐·李咸用《公無渡河》詩:「刳鬆輕穩琅玕長,連呼危榜庸何妨。」
●刳艇●( ku ting)獨木舟。宋·梅堯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里·小舫》詩:「小舫間撐莫厭遲,比於刳艇劣相宜。」
●刳舟●( ku zhou)獨木舟。以挖空的獨木為船,故稱。宋·梅堯臣《哀國子黃助教》詩:「有徒如浮萍,匝匝圍刳舟。」
●般船●( ling chuan)有窗戶的船。《楚辭·九江·涉江》:「乘舲船以上沅兮。」王逸注:「舲船,船有窗牖者。」龍驤●(long xiang)指大船。謂其氣概威武,有如昂首疾馳的良馬。驤,指昂首快跑的良馬。宋·蘇軾》大風留金山兩日》詩:「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艇一葉從掀舞。」
●艒●(mus)小船。《方言》第九:「南楚江湘,凡大船謂之舸,小舸謂之艖,艖謂之艒。」
●扁舟●(pian zhau)小船。《史記·貨殖列傳》:「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宋·蘇軾《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偏舟●( pian zhou)泛指小船,特指單船。古時兩船相並叫方舟,單船稱偏舟。偏,一方;一半。《後漢書·隗囂傳》:「范蠡收責勾踐,乘偏舟於五湖。」李賢注:「偏舟,特舟也。」特舟,即單船。宋·林逋《上湖閑泛艤舟石函因過下湖小墅》詩:「及問偏舟泊,還尋下瀨歸。」
●平乘●( ping cheng)大船名。又名平乘舫。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玄時事形已濟,在平乘上笳鼓並。」玄,桓玄。《宋書·禮志五》:「平乘舫皆平兩頭作露平形,不得擬象龍舟,悉不得朱油。」北史·楊素傳》:「素居永安,造大艦,名曰五牙……自餘平乘、舴艋等各有差。」青翰●(qing han)船名。因船上有鳥形雕飾,塗以青色,故名。《說苑·善說》:「鄂君子晳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唐·李紳《過吳門》詩:「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
●青雀●( qng que)船名。青雀,即「鷁鳥」。《方言》卷九,郭璞注:「鷁,鳥名也,今江東貴人船作青雀是其像也。」古樂府《孔雀東南飛》「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隋煬帝江都宮樂歌》:「淥潭桂棹浮青雀。」唐·王勃《滕王閣序》:「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舸,大船;艦,一種戰船;彌,充滿;津,渡口,亦指河;舳●(zh),船頭。
●三翼●( san yi)本指大、中、小三種戰船,後指輕舟。南朝·宋·謝靈運《撰徵賦》:「迅三翼以魚麗,襄兩服以雁逝。」唐·駱賓王《晚泊江鎮》:「四運移陰津,三翼泛陽侯。」清·曹寅《即事》詩:「年年三翼乘潮去,趠迎人晾酒衣。」超趠●( pai chao),超越遠行。
●沙船●( sha chuan)一種淺水船,底平,遇沙不易擱淺。宋時稱平底船,明中葉稱沙船。清·齊彥槐《海道南運議》:「北洋多磧,水淺礁硬,非沙船不行。……沙船大者,才吃水四五尺。」
●水車●( shui che)一種快船名。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也指古代戰船,見該條。
●烏榜●( wu bang)船槳借指船。唐·韓《送冷朝陽還上元》詩:「落日澄江烏榜外,秋風疏柳白門前。」宋·蘇軾《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城頭月落尚啼鳥,烏榜紅舷早滿湖。」
●吳榜●( wu bang)大掉,即船櫓。昊,大。吳榜,指船。一說吳為吳國,吳榜為吳國出產之船棹並藉指船。晉·張載《論》:「吳榜越船,不能無水而浮。」宋·梅堯臣《明州推官鄭先輩》詩:「隨潮吳榜駛,轉楚山歌。」清·趙翼《苦雨》詩:「空擬乘吳榜,誰能挽魯戈?」魯戈,指魯陽之戈。
●吳●(wdao)吳地小船。以其似刀形故稱。元·黃紹公《端午競渡棹歌》之二:「天馬玻璃三萬頃,盡教看得幾吳。」清·方艾毗陵與何次德同舟至吳門》詩:「將歸笠澤買舠,畫舫青簾過驛橋。」清·曹寅《和芷園消夏·蕉窗》:「昔年築室類吳舠,曾有微言託綠蕉。」又喻「魚」,見該條。
●仙舸●( xian ge)遊船的美稱。唐·暢當《宿潭上》詩之一:「夜潭有仙舸,與月當水中。嘉賓愛明月,遊子驚秋風。」仙艫●(n)遊船的美稱。唐·駱賓王《久戍邊城有懷京邑》詩:「秋濤飛喻馬,春水泛仙艫。」
●仙橈●( xian rao)遊船的美稱。橈,船槳。唐·尹懋《同燕公泛洞庭》詩:「幸奏瀟湘雲壑意,山旁容與動仙橈。」仙舟●(xian zhou)船的美稱。隋·江總《洛陽道》詩之一:「仙舟李膺棹,小馬王戎鑣。」鑣●(i),馬嚼子唐李嶠《送光祿劉主簿之洛》詩:「仙舟將隔,芳暫雲同。」●(yo),深遠;●(ji),古酒器。宋梁明夫賀新郎壽呂道山四十九歲》詞:「萬里朝天去,見潯陽江上,風引仙舟淮浦。」金·曹之謙《送李郭二子還鄉》詩:「祖帳臨寒水,仙舟漾夕暉。」
●小橈●(xido rao)短槳,借指小船。宋·趙彥端《水龍吟》詞:「休問無情水驛,載幽懷,小橈輕艕。」艣,同「櫓」宋·賀鑄《訴衷情·畫樓空》:「吳門春水雪初融,觸處小橈通。
●小翼●(xico yi)小船。·張協《七命》「浮三翼」。李善注:「越絕書》子胥《水戰法內經》曰:大翼一艘,長十丈,中翼一艘,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長九丈。」清·曹《飯後望江山》詩:「年年浮小翼,誰與涉寒江。」
●小●( xido)小船。宋·李昂英《西江月》詞:「小鷁載池心月,長虹跨水中天。」
●小櫂●( xido zhuo6)亦作「小棵」。短槳,借指小船。宋·周邦彥《長相思·舟作》詞:沙棠舟,小棹遊。池水澄澄人影浮。」明·李進《遊》詩:「湖光瀲灩鳥間關,小櫂夷猶意獨閒。」清·吳喬《答萬季埜詩問》:「此體最難,宋、明人學之,則如急流小,一瞬而過,無意味也。」此體,指李白、杜甫七言絕句。
●一葦●(ywei)小船代稱。《詩·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孔達疏:「言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浮筏然,非一根葦也。」杭,通「航」《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臣聞否泰無常,吉凶由,長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葦可航也。」否●(p1)泰,猶言好壞、順逆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一葉●(yye)小船的喻稱。以其似一片樹葉,故稱。唐·司空圖《自河西歸山》詩之一:「水悠悠一葉危,往來長懼阻歸期。」宋·姜夔《湘月》詞:「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明·宋濂《龍眠居士畫十八應真相讚》:「未入水時,一葉已渡。」
●首●( yi shou)指船。《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漢·張衡《西京賦》:「浮首,翳雲芝。」鷁舟●( zhou)船。古代畫鷁首於船頭,故名。晉·張協《七命》:「乘鷁舟兮為水嬉,臨芳洲兮拔靈芝。」《梁書·劉遵傳》:「良辰美景,清風月夜,舟乍動,朱鷺徐鳴。」艅艎●( yu huang)大船名,同「餘皇」。晉·郭璞《江賦》:「漂雲飛,運艅艎。」晉·葛洪《抱朴子·博喻》:「艅艎鷁首,涉川之良器也。」
●玉棹●(yu zhao)本為船槳的美稱,借指船。唐·白居易敘德書懷四十韻上歙宣中丞》:「回塘排玉棹,歸路擁金羈
●玉軸 yu zhou)指船。北周·庾信《和靈法師遊昆明池》之一:「平湖泛玉軸,高堰歇金鞍。」唐·虞世南《奉和幸江都應詔》:「安流進玉軸,戒道翼金吾。」又為卷軸的美稱。亦指「車」,見該條。
●舴艋●( ze meng)小船。亦稱「蚱蜢」。唐·張志和《漁父》詞:「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舟。宋·李清照《武陵春》詞:「欲恐雙溪艋舴舟,載不動許多愁。」
●舳艫●(zh1)船。,船尾轉舵處;艫,船頭使櫂處。《漢書·武帝紀》:「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顏師古注引李斐曰:「舳,船後特處也;艫,船前頭刺櫂處也。」粚●(du),同「舵」。杜寶《大業雜記》:「舳艫相繼二百餘里。」宋·蘇軾《赤壁賦》:「舳艫千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朱●( zhu zhao)船的美稱,以其華麗而得名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袁淑從駕>》。「朱櫂麗寒渚,金映秋山。」 船夫 【船夫】
●( chuan fu)駕船的人。或鼓槳搖櫓,或揚帆把舵,齊心合力,使船前進。
●榜人●( bang ren)船工。榜,船槳。《漢書·司馬相如傳·子虛賦》:「榜人歌,聲流喝。」三國·魏·曹植《朔風》詩:「誰忘泛舟,愧無榜人。」
●榜子●( bang zY)船工。宋·梅堯臣《望芒碭山》詩:「回頭問榜子,前是芒碭。」
●船腳●( chuan jido)船工:船夫。唐杜寶《大業雜記》「又有朱鳥航二十四艘……其駕船人名為船腳。」
●人●( gao ren)撐船的人,即船夫。篙,撐船用的包鐵頭和鐵鉤的竹竿或木桿。《新唐書·杜亞傳》:「使篙人衣油彩衣,沒水不濡。」宋·黃庭堅《十月十三日泊舟白沙江口》詩:「篙人持更柝,相與聞並船。」
●篙梢●( gao shao)熟練的船夫。篙,撐篙者;梢,把舵者。《資治通鑑·隋大業九年》:「●(楊)玄感選運夫少壯者得五千餘人,丹陽、宣城篙梢三千餘人。」
●篙師●( gdo shi)撐船的熟手、有經驗的船夫,一般指「艄公」。唐·杜甫《回棹》詩:「篙師煩爾送,朱夏及寒泉。」
●黃頭郎●( huang tou lang)船夫。亦指水軍,因戴黃帽而得名。《史記·佞幸傳》:「鄧通……以濯船為黃頭郎。」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善濯船池中也。一說持櫂行船也。」駕長●(jia zhang)船工的尊稱。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多謝駕長,是俺重生父母。」《儒林外史》:「剩下幾片雲片糕……那掌舵駕長害饞癆,左手扶著舵,右手拈來,一片片的送在嘴裡了。」
●艄公●( shao gong)船的掌舵人。亦作「梢公」。艄,船尾。明·王週《志峽船具詩序》:「俗稱操者,男曰艄公,女曰艄婆,蓋以掌艄也。」
●水容●( shur ke)船工,舟人。晉·左思《蜀都賦》:「試水客,艤輕舟。」唐·王昌齡《江中聞笛》詩:「水客皆擁棹,空箱遂盈襟。」亦為菱花的別稱。
●水手●( shur shou)船工,舟人。《唐六典·工部·水部郎中》:「大陽蒲津竹索,每年令司竹監給竹,令津家水手自造。」後以稱官船或戰船上的水兵。
●淵客●( yuan ke船夫晉張《七命》:「淵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採菱》之歌。」
●舟子●( zhou zi)船夫。《詩·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毛傳:「舟子、舟人,主濟渡者。」卬●(ang),我。晉·郭璞《江賦》:「舟子於是搦櫂。」
●春】
●(chun)指春季。一年四季的第一個季度,指農厲一月至三月。其時,天氣由寒逐漸轉溫,大地復甦,萬物生機勃發,欣欣向榮。古人以五音、五方、五色、五行和四季相配,加上四季本身的各自特點,形成各季的諸多異名。《公羊傳·隱公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
●蒼天●( cang tian)指春天。因其時萬物轉青,故稱。蒼,青色。《爾雅·釋天》:「春為蒼天。」郭璞注:「萬物蒼蒼然生。」邢昺疏引李巡曰:「春,萬物始生其色蒼蒼,故日蒼天。」又指「天」,見該條。
●東節●( dong jie)春季的別稱,古人以四方配四季,以北斗星斗柄指東為首,故春位在東,稱為「東節」。晉·張協《雜詩》:「太昊啟東節,春郊禮青祇。」青衹●(),指春之地神。
●東陸●(dong)春季的異名。古天文認為太陽沿黃道東行,一日一度。一週天三百六十五度,按春夏秋冬分為四等分,分別名為東陸、南陸、西陸、北陸。日行東陸,即經東方七宿●(蒼龍)所在區域,為之春;日行南陸,經南方七宿●(朱雀)所在區域,為之夏;日行西陸,經西方七宿●(白虎)所在區域。為之秋,日行北陸,經北方七宿●(玄武)所在區域,為之冬。《太平御覽》卷十八引易通統圖》「日,春行東方青道日東陸」唐·李嶠《日》詩:「東陸蒼龍駕,南郊赤羽馳。」赤羽,指朱雀。東陸,又指東方,見該條。
●發春●( fa chun)指春季。謂春季萬物發生、滋長,故稱。《楚辭·屈原<招魂》:「獻歲發春兮,汨吾南行。」獻歲,謂一年之始,指農曆正月。王逸注。」言歲始來進,春氣奮揚,萬物皆感氣而生,傷放逐獨南行。」
●發生●(fa sheng)亦稱「發生辰」。春季的別稱。以其時草木萌發、滋長,故稱。《爾雅·釋天》:「春為發生。」漢·張衡《東京賦》:「既春遊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戶。」唐·曹松《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詩:「自茲憐萬物,同入發生辰。」芳春●( fang chun)春天,春季。以其時百花盛開,芳香四溢而得名。晉·陸機《長安有狹邪行》:「烈心厲勁秋,麗服鮮芳春。」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日春陽,亦曰發生、芳春、青春、陽春、三春、九春。」
●古春●(gu chun)春天,春季。因春自古而然,故稱。唐·李賀《蘭香神女廟三月中作》詩:「靈宮肅清曉,細柏含古春。」明·高啟《聖姑廟》詩:「花落閑祠謝古春,蕙幃瑤席掩香塵。」
●花月●( hua yue)本指農曆二月,謂其時百花盛開。亦指代春季。唐·杜甫《贈汝陽王二十韻》:「花月窮遊宴,炎天避鬱蒸,硯寒金井水,簷動玉壺冰。」此四句分別指春夏秋冬。甲乙●(jia)春季的別稱。謂甲乙為天干的第一、二位,統春之三時,故名。《管子·四時》「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唐·房玄齡注:「甲乙統春之三時也。」三時,指孟、仲、季三春。《禮記·月令》春之月:「其日甲乙。」戴望疏:「其當孟春、仲春、季春之時,日之生養之功,謂為甲乙。」
●九春●( jiu chun)指春天,春季。因其時共九十日,故稱。《文選·阮籍〈詠懷詩之四》:「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張銑注:「春,陽;陽數九,故云九春。」明·唐寅《金粉地賦》:「瑤池疏潤,演麗於九春;析木分輝,流光於千里。」
●蘭時●( lan1)指春秋。以其時春蘭開花,故稱。晉·陸機《擬庭中有奇樹》詩:「歡友蘭時往,迢迢匿音徽。」音微,本指琴面音標,藉指人的音容、儀表
●青春●(qing chun)指春季。古人以四方、四色與四季相配,東方春位,其色青。又因春天作物草木一片青蔥,故春青春。《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尺。」三國·魏·曹植《迷迭香賦》:「播西都之麗草兮,啟青春而凝暉。」
●青帝●(qTng di)春的代稱。青帝為東方之神,又稱春神,借指春天、春季。《尚書緯》:「春為東帝,又為青帝。」唐黃巢《詠菊》詩:「他日若得為青帝,報與桃花一樣開。」青陽●( qing yang)指春季。《爾雅釋天》:「春為青陽。」郭璞注:「氣清而溫陽。」《漢書·禮樂志·郊祀歌》:「陽開動,根荄以遂。」根荄,指草根●(gai),草根唐陳子昂《感遇》詩:「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
●軟節●( ruan jie)指春季。以春風柔和,故稱。晉·曹毗《正朝》詩:「軟節暢宇宙,和風被八區。八區,八方廣闊的地域。三春●( san chun)指春季。以其分孟春、仲春、季春,故稱。晉·張協《七命》:「晞三春之溢露。,曬乾。漢·班固《終南山賦》:「三春之際,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八隅,八方。唐·李白《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期在十月。」又指春季的最後一個月。
●泰春●( tai chun)春季的美稱。泰,安泰、安寧之意,謂春季當安泰,一種美好的願望。《管子·山國軌》:「泰春,民之功繇。」繇,同「由」。
●天端●(tian duan)春的異名。謂春為一歲的開端。端,開頭、開始。語出《公羊傳·隱公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漢·何休注,「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徐彥疏:「天端,即春也。」陳立義疏:「春為天之始,系王于春,故為上系天端。」
●新陽●( xin yang)春季的別稱。古人以一年的上半年●(春夏)為陽,下半年●(秋冬)為陰。因春為四季之首,故稱「新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詩:「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陽春●( yang chun)指春季,以其氣候溫暖宜人,故稱。《管子·地數》:「陽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築垣牆,毋得善塚墓。」《楚辭·九辨》:「無衣裘以禦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又指「盛世」,見該條。
●陽季●( yang)指春季。古人認為春天陽氣上升,故以春為陽。《南齊書·樂誌》:「陽季勾萌達,炎徂溽暑融。」炎徂●(cu),謂炎熱的天氣,即夏季已過去。
●鶯時●(ying sh1)指春天、春季。以春天為鶯啼時節,故稱。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樓迢遞絕塵埃,鶯時景物正徘徊。」迢遞●( tido di),高。 村落 【村落】
●(cunu)即村莊。村民聚居的地方。古代村落的居民少則幾戶多則百戶以上,以從事農業為主。《三國志魏志·鄭渾傳》:「入魏郡界,村落齊整如一。」唐·張喬《歸舊山》詩:「昔年山下結茅茨,村落重來野徑移。」
●村坊●( cun fang)村莊。《新唐書·食貨志一》:「凡稅斂之數,書於縣門、村坊與眾知之。」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們住的村坊,也有百十多家。」
●村井●( cun jing)猶村莊。古謂八家居聚在一起,同用一井,故云。《宋書·素虜傳論》:「自江淮至清濟,戶口數十萬……村井空荒,無復鳴雞吠犬。」
●村聚●(cunj)村莊。謂村民聚居之地。明·唐順之《敘廣右戰功》:「或絕遠村聚,賦度官軍所必不至而潛寇,則公軍又已先在。」
●村閭●(cun)村落。閭,本為閭巷的大門,借指里巷、村落。唐·白居易《村里苦寒》詩:「回觀村間間,十室八九貧。」
●村疃●( cun tuan)村莊。疃,屯,村。唐·唐彥謙《夏日訪友》詩:「孤村喚野渡,村疃入幽邃。」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劍俠》:「次口入深山,行不知幾百里,無復村。」
●村墟●(cunx村莊。北周·庾信《寒園即目》詩:「寒園新散居,搖落小村墟。」唐杜甫《季秋江村》詩:「喬木村墟古,疏籬野蔓懸。」宋·陸游《水鄉泛舟》詩:「隔林犬吠村墟近,掠面風來酒力消。」
●村園●( cun yuan)村莊。唐·白居易《春村》詩:「二月村園暖,桑間戴勝飛。農夫春舊穀,蠶妾新衣。」唐·雍陶《城西訪友人別墅》詩:「澧水橋西小路斜,日高猶未到君家。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積殼花。」
●村子●( cun zi)村莊。《儒林外史》第九回:「兩位公子謝了樵夫,披榛覓路,到了一個村子,不過四五戶人家,幾間茅屋徒
●並邑●( yi)鄉村,村落。語本《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晉·陸雲《答張士然》詩:「修路無窮跡,井邑自相循。」
●丘井●(qiu iing)鄉村;鄉邑。丘,田壟。田疇,村落;井,水井,鄉里。《魏書·張彝傳》:「伏願昭覽付有司,使魏代所採之詩,不於丘井,臣之願也。」●(yn),埋沒。丘里●(q)鄉里,村落。《莊子·則陽》:「少知問於大公調曰:「何謂丘里之言?」成玄英疏:「古者十家為丘二十家為裡。鄉丘里,風俗不同,故假問答以辯之也。」丘落●(qiu)村落。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其後小者亡逃,大者藏匿……名宮之旁,廬舍丘落,無生苗立樹。」
●墟井●( xu jing)猶村落。墟,村落。宋·蔡絛《鐵山從談》卷六:「有客嚐過墟井,係馬民舍籬下,虎來籬,客為懼。」
●聚●(j)猶村落。《新唐書·曹王明傳》:「繇荊抵樂鄉二百里,其墟聚凡數十,不井飲始命鑿井以便人。」
●墟里●()村落。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一:「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菸。」後·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明何景明《還至別業》詩之一:「雞鳴高樹杪,狗吠墟裡間。」清·曹寅《葛漁城》詩:「落日下高原,驅車見墟裡。」
●墟落●(xuu)村落。南朝·梁·范雲《贈張徐州稷》詩:「軒蓋照墟落,傳瑞生光輝。」唐王維《渭川田家》詩:「斜光照墟濟,窮巷牛羊歸。」宋·王安石《示張秘校》詩:「月出映溝坻,煙升隱墟落。」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鐘聲散墟落,燈火見人家。」
●墟曲●(q)村。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二:「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唐·王維《晦日遊大理韋卿城南別業》詩:淡蕩動雲天,玲瓏映墟曲。」
●邑落●(yu)部落,村落。《後漢書·東夷傳》:「土肥美,背山向水,宮五穀,善田種,有邑落長帥。」
●陬落●( zou luo)猶村落。陬,角落。晉·左思《魏都賦》:「蠻陬夷落,澤導而通,鳥獸之氓也。」《晉書·陶侃傳·論》:「士行望非世族,俗異中華,拔萃陬落之間,比肩髦俊之列。」 大道 【大道】
●( da dao)一般指法則、規律,儒道兩家各有認識。儒家以其為正道、常理、治世法則、倫理綱常。《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漢書·司馬遷傳贊》:「又其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唐·柳宗元《箕子碑》:「當紂之時,大道悖亂。」清·戴名世《宋許亦士序》:「當大道淪散,士不知學。」道家則以「大道」為萬物本源、自然法則或成仙之法。《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三國·魏·嵇康《釋私論》:「物情順通,大道無違。」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呂岩》:「岩既篤志大道,遊覽名山,至太華,遇雲房,知為異人。」
●大方●( fang)大道,常理;基本法則、方法,唐·韓愈《順宗實錄二》:「其忠也盡致君之大方,其言也達為政之要道。」宋·曾鞏《虞部郎中戚公墓誌銘》:「轉知撫州,其治大°,,
●方,務除苛去繁。」又指「大地」、「大要」,各見該條。亦指行家,如大方之家。
●大命●( da ming)自然規律。《韓非子·楊權》:「天有大命,人有大命。」陳奇猷集釋「大命,謂自然之數。」又指「天命」、「壽命」、「大事」,見各該條。亦指天子之命。
●大清●( da qing)謂大道。《管子·內業》:「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鑑於大清,視於大明。」尹知章註:「大清,道也。」大圜●(圓),天;大方,地;大明,日月。」大清,又指政治清明。
●大通●( da tong)猶大道。《莊子·大宗師》:「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成玄英疏:「大通,猶大道也。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三國··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故古人仰準陰陽,俯協剛柔,中識理性,使三方相善同會於大道,所以窮理而盡物宜也。」又謂通於大道,順運自然,作動詞用。
●大途●(dat)謂大道,規則。《莊子·山木》:「來者勿禁,往者勿止;從其強,隨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大途者乎!」成玄英疏:「途,道也。」王先謙集解:「況處天下大通之途者乎,謂道也。」又指「大路」,見該條。
●大象●( da xiang)大道,常理。《老子》:「執大象,天下往。」河上公注:「象,道也。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又指「天象」,見該條。
●大猷●( da you)謂治國大道。《詩·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序大猷,聖人莫之鄭玄箋:「猷,道也;大道,治國之禮法。」晉·潘岳《楊荊州誄》:「弈世丕顯,允迪大猷。」
●大繇●(da you)謂治國大道。繇,通「由」。《漢書·敘傳上》:「謨先聖之大繇兮。」顏師古注「,謀也;繇,道也。」《三國志·吳志·胡綜傳》:「應期曼命,發跡南土,將恢大繇,革我區夏。」
●宏陳●( hong chen)猶大道。漢·班固《典引》:「蓋以膺當天之正統,受克讓之歸運,蓄炎上之烈精,蘊孔佐之宏陳雲爾
●。」王念孫《讀書雜誌餘編上·後漢書》:「今案:陳者,首也言蘊蓄聖人之大道也。」
●宏軌●( hong gur)猶大道。喻指法規。晉·范寧《〈穀梁傳序》:「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德獨運者,無所隱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
●上道●( shang dao)最高深的道。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測)也。」又指大路。大樸●( tai pu)大道。因其原始質樸,故稱。三國·魏嵇康》難自然好學論》:「昔鴻荒之世,大樸未虧,君無文於上,民無競於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晉·桓溫《薦譙元彥表》:「大樸既虧,則高尚之標顯。」劉良注:「大樸,大道也」宋蘇軾《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大樸初散失渾沌,六鑿相攘更勝敗。」
●太一●(taiy)大道的別名,為老子之「道」的別稱。太至高至極;一,絕對唯一,視為絕對真理。《莊子·天下》稱老子之學為「主之以太一」。《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以形,不可以名,強為之,謂之太一。」亦為上帝別稱。又為「元氣」的異稱,見該條。
●天命●( tian ming)上天所規定的。唯心主義者認為天有意識,事由天定,人無能為力;唯物主義者認為天命為自然規律、法則。《荀子·天命》:「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誠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以,而能盡其性,則物性盡,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無不通。」及指「天賦」、「天年」,見「天資」、「壽命」條。
●天式●(tian shi)自然法式,自然規律。天,指自然。《楚辭天問》:「天式縱橫,陽離愛死。」王逸注:「式,法也。」王夫之通釋「天式縱橫者,言造化生物之定式。」
●玄珠●( xuan zhu)本為赤黑色的明珠,道家以喻大道。《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文選·劉峻<廣絕交論>》:「此朱生●(穆)得玄珠於赤水,謨神睿而為言。」李善注引司馬彪曰:「赤水,假水名;玄珠,喻道也。」
●〖大德】
●(bade)大功德,大恩。《易經·繫辭上》:「天地之大德日生。」《詩·小雅·谷風》:「「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晉·陸機《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暉。」又指品德高尚和德行高尚的人。
●共德●( hong de)亦作「洪德」,大德。共,通「洪」,大。《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臣聞之:『儉,德洪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惡,無乃不可乎?」舊讀共為恭,不當。《漢書·序傳》:「宣●(漢宣帝)承其末,乃施洪德,震我威靈,五世來服。」
●厚德●( hou de)大德,厚,大。《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淮南子·汜淪訓》:「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四》:「余益德君,君真厚德人也。」
●介德●( jie de)大德。介,大。《逸周書·武順》,「無忠尚讓,親均惠下,集固介德。」
●峻德●(jnd)大德。峻,大。指高尚的品德,《禮記·大學》:「《帝典》曰:『克明峻德』。」鄭玄注:「峻,大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孝》:「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天子選才峻。」
●上德●( shang de)最高的道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二個「德」字通「得」。又指帝王的功德。漢·班固《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又指崇尚道德。上,通「尚」。
●元德●( yuan de)大德。《書·酒誥》:「茲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孔傳:「亦惟天順其大德而祐之。」《國語·楚語上》:「堯有丹朱,舜有商均……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子。」
●元良●( yuan liang)大善,至德。元,大;良,善。《書太甲下》:「一人元良,萬邦以真。」孔傳:「天子有大德,則天下得其正。」又指「太子」、「賢人」。見各該條。 大地 【大地】
●(dad)指整個地球的表面,習慣上指與天穹相對的地表。古人根據大地的作用、「天圓地方」的認識和有關傳說,對大地頗多異稱。北魏溫子昇《寒陵峙碑序》:「雖復高天銷於猛炭,大地淪於積水,固以傳之不朽,終亦記此無忘。」大方●(da fang)大地異名。出於天圓地方之說。《淮南子·真訓》:「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員,通「圓」,指天。唐·陳子昂《堂弟孜墓誌銘》:「大圓蒼蒼,大方蒼蒼。」 唐·孟雲卿《傷時》詩之一:「大方載群物,生死有常倫。」又指
●,見該條。亦指見識廣博、學識深厚並有專長的人,如大方之家。
●大荒●( da huang)指大地或最荒遠的地方,極言其曠遠。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大矩●(daj)大地的別稱。矩,方形。亦出於天圓地方之說。《呂氏春秋·序意》:「愛有大在上,大矩在下。」高誘注:「圜,天也;矩,地也。」圜,通「圓」。
●大塊●( da kuai)大地的別稱。又指大自然。塊,土塊,借指土地,大地。《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晉·張華《答何劭》詩之二:「洪鈞陶萬類,大塊稟群生。」李善注:「大塊,謂地也。」洪,大自然,天;萬類,萬物。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源序》:「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假,給予,提供;文章,指寫文章情趣、意境,一說指大地燦爛錦繡的景色。
●地紀●(dj)本指維繫大地的繩子,借指大地。唐太宗《春日望海》詩:「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天潢,天河。清·曹寅《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記》詩之四:「湖匯萬泉清地紀,春回北斗見天標。」
●地境●( di jing)猶大地。《宋書·樂志二》:澤霑地境,化充天宇。」又指地形環境。
●地●(di lie)泛指大地。埒謂大地四周的界限。清·王夫之《繹思》:「天維皇然其未傾,地犁然其未圮。」●(p),伺塌。
●地廬●(d)大地。謂其為萬物之廬舍,故稱。晉·左思《魏都賦》「響起,疑震霆,天宇駭,地廬驚。」傮●(cdo),通「嘈」李周翰注:「嘈聲起,如振動雷霆,駭驚天地。」唐·李白《大獵賦》:「掯鶬鵠漂鸕鶀,彈地廬與神居。」
●地區●(dq)指大地。漢·蔡邕《太傅胡公碑》:「亙地區,充天宇。轔高逵,踵遐武。」《宋書·樂志二》:「中星兆,六宗秩。乾宇晏,地區謐。」南朝·齊·謝朓《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詩》:「弱齡倦簪履,薄晚泰華奧。閒沃盡地區,山泉諧所好。亦指「人世」,見該條。
●地輿●(dy)大地的別稱。輿,地;車。謂地為車與,以載萬物。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以地為輿,則無不載也。」唐·熊曜《琅琊台觀日賦》:「傾地輿而通水府,吸天蓋而駭長鯨。」
●方祇●( fang1)大地。祇,地神。借指大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曰「方衹」。《晉書·后妃傳論》:「方衹體安,儷乾儀於合注;圓舒循晷,配羲嚁以齊明。」乾儀,指天,亦喻帝王,圓舒,月亮羲曜太陽。
●方儀●( fang1)大地異名。古人稱天地為兩儀,又認為地方,故稱大地為方儀。·晉·盧謹《時興》詩:「亹圓象運,悠悠方儀廓。」亹亹●(wwe),勤奮不倦的樣子方輿●(fang yu)大地的別稱。輿指大地。古人誤認為地為方形,故稱。《易·說卦》以地為輿。謂其能載萬物,故稱大地為方輿。晉束《補亡詩》:「漫漫方輿,回口洪。」
●方載●( fang zai)大地的別稱。古人以為天圓地方,而地又載萬物,故稱。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故乃上法園象,下參方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圓象,指天。
●方州●( fang zhou)大地。古人以為大地方形,故名。《淮南子·覽冥訓》:「背方州,圓天。」高誘注:「方州,地也。」又指京都。見「京城」條。
●厚地●(houd)大地別稱。厚,大。《後漢書·仲長統傳》:「當君子困賤之時,跼高天,厚地。猶恐有鎮厭之禍也。」跼●(j),受束縛。踏●(1)小步。跼踏,畏縮不前的樣子。白居易《重賦》詩:「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宋·梅堯臣《夢感》詩:「生哀百十載,死苦千萬春。何謂千萬春?厚地不復晨。」清·顧炎武《再謁天壽山陵》詩:「下蟠厚地深,上峻青天極。」
●厚厚●( houhou)大地別稱。唐·李翱《侯處士墓誌》:「其首章曰:『穹穹與厚厚兮,烏憤予而不擄。,」穹穹,指天。宋·陸游《除寶謨閣待制謝表》:「體穹穹厚厚之仁,躋盪盪巍巍之治。」
●厚坤●( hou kun)大地異名。唐·杜甫《木皮嶺》詩:「仰千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大明,指日月。
●後坤●( hou kun)指大地。後,后土,大地;坤,為八卦卦象之一,為陰,指大地。明。王廷《答何柏齋造化論》:「愚則以為後坤發育,群品載生,山川蘊靈雷雨交作,謂地不神,恐不可得。」群品,萬物。
●后土●(hout)對大地的尊稱。與皇天相對稱《左傳·信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亦泛指土地或土神。厚載●( hou zai)指大地。謂地厚而載萬物,故稱。語出《易·坤辭》:「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後漢書·皇后紀贊》:「填厚載,陰正乾於內。」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陰書》:「然而世無。非厚載之日;君乾乾,非蒼蒼之稱。」
●巨塊●( kuai)大地的別稱。唐·楊炯《益州新都院學先聖廟堂碑文序》:「迥七星於上列,太清不能潛混茫之機;環四海於中州,巨塊不能秘生成之業。」
●坤後●( kun hou)指大地。坤為地;後,后土,亦指地。晉·葛洪《抱朴子·博喻》:「方圓舛狀,逝止異歸。故渾象尊於行健,坤後貴於安貞。」
●坤厚●( kun hou)指大地,以其博厚,故稱。宋·蘇軾《內中御侍已下賀皇太后冬至詞語制》:「推美《國風》,夙茂《周南》之化;考祥《羲易》,共成坤厚之功。」《讀資治通鑑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今肇基卜築,沖冒鬱蒸,擾坤厚,乖違前訓。」
●坤靈●( kun ling)對大地的美稱。謂其鐘有靈秀之氣而得名。漢·揚雄《司空箴》:「普彼坤靈,侔天作則分制五服,劃為萬國。」唐·王勃《九成宮賦》序:「在地班形,珠闕鎮坤靈之野。」金元好問《太室同希顏賦》詩:「鰲掀一柱在,萬古在坤靈。」坤儀●(kuny1)大地。儀,容顏。坤儀,即大地之象,與乾象相對稱。晉·劉琨《答盧諶》詩:「乾象棟傾,坤儀舟覆。」《舊唐書·音樂誌三》:「大矣坤儀,至哉神縣。」又指「儀表」,見該條,亦猶母儀。
●坤輿●(kuny)大地異名。坤為八卦之一,卦形為三陰爻,為陰,指地。《易·說卦》:「坤為地,…為大輿。」孔穎達疏:「為大輿,取其能載萬物也。」故坤輿為大地。《宋史·樂誌八》:「昭靈積厚,混之坤輿。」宋·李呂《題焦峙》詩:「水輪依風負坤輿,百川東流同灌輸。」清·趙翼岣嶁碑歌偕劉穆庵孝廉作》詩:「山河兩界次第清,萬古坤輿奠祍席。」坤元●( kun yuan)指大地。與「乾元●(天)」相對稱。按八卦,坤指地。元,開始。謂大地始生萬物。《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認為坤的作用是順應自然,資生萬物。孔穎達疏:「至哉坤元者,歎美坤德」《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陳書·高祖記》:「大哉乾元,資日月以貞觀,至哉坤元,憑山川以載物。」
●坤載●( kun zai)指大地,以其能負載萬物,故稱。易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孔穎達疏:「與其廣厚,故能載物。」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下:「夫結而為山,融面為谷,設險阻於地理,資守詎於國都,足以表坤載之無疆,示神州之大壯者也。」又謂帝後功德博厚,如地之載育萬物。
●六地●(lid)原謂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劉知遠諸宮調·知遠探三娘與洪義撕打》:「六地權牙床,這麻科假做青羅帳。」權,暫且。
●區有●(90yu)大地。區,區宇;有,九有,九州。南朝·沈約《梁宗廟登歌》之五:「鑄鉻蒼昊,甄陶區有。」蒼昊天;甄陶,造成,造就。●(zhen),本為製作陶器的轉輪,引申為製作陶器;陶,製作陶器。
●柔祇●(youq1)大地的別稱。衹,地神。借指大地。古人謂地道陰柔,故稱柔祇。謝莊《月賦》:「柔祇雪凝,圓靈水鏡。」圓靈,指天。
●太寧●( tai ning)大地異名。亦作「泰寧」。以其從太空觀察為極其寧靜的境界,故稱。《鶡冠子·度萬》:「唯聖人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太清,天唐·吳筠《高士詠·廣成子》:「三光入無窮,寂默返太寧。」三光指日、月、星。
●大陰●( tai yin)指地。天為陽,地為陰,故大地大陰。《莊子·徐無鬼》:「太一通之,太陰解之。」成玄英疏:「大陰,地也。」
●下土●(xit)大地異名,對「上天」而言。《詩·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臨下土。」《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唐·張喬《試月中桂》詩:「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明·何景明《九詠》:「下土幽暗而險兮,需光澤之照臨。」峨●(),險阻。
●埏垓●( yan gai)大地。埏,大地邊際。垓,謂天下八極九州之地。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十:「竊思河出崑崙墟,其勢定可吞埏垓。」
●員輿●( yuan yu)大地。員,同「圓」;輿,地輿,疆域,指整個大地。梁啟超《歐洲地理大勢論》:「歐羅巴其天之驕子乎?以圓輿上最小之一洲,洲內部分為大小國者十數。而牢制天下。」 大海 【大海】
●( da hai)大洋靠近陸地的水域。我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但無北海與西海。古人卻認為我國四周環海。滄海●( cang hai)大海。因大海水呈青綠色,故稱《法言·吾子》:「浮滄海而知江河之惡沱也,況枯澤乎?」又稱東海。《初學記》卷六:「東海之別有渤澥,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
●倉海●( cang hai)大海,滄海。倉,通「滄」漢·揚雄《甘泉賦》:「東燭倉海,西燿流沙。」章炳麟《書·學變》:「惟杜恕基聞之,而云:已得此輩,當乘桴蹈倉海,不能自諧在其間也。」聞,使人聽到。●(j),教,使,令。
●滄溟●( cang ming)滄,通「蒼」,青綠色;溟,海。常指大海。南朝·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滄之深,不能比其大。」
●滄瀛●( cang ying)滄海。南朝·陳·沈炯《歸魂賦》:百萬之虜,俄成魚鱉。千仞之阜,倏似滄瀛。」唐·李白《東海有勇婦》:「捨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
●大壑●(dahe)大海。《莊子·天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唐·元稹《和樂天送客》詩:「大壑浮三島,周天過五均。」
●鯨海●( jing hai)大海。宋·文同《季夏己亥大雨》詩「怪電燒熱嗔霆喧,鯨海起立星漢翻。」宋·王安石《寄石鼓奪陳伯庸》詩:「鯨海無風白日閒,無門當面險難攀。」
●巨壑●(jhe)指大海。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
●: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北齊·宋王廷《望海》詩:「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里。」唐·岑參《精衛》詩:「西山木石盡,巨壑何時平。」亦指深溝大谷。
●巨浸●(jjin)指大海。唐許彬《府試萊城晴日望三山》詩:「不易識蓬瀛,憑高望有程。盤根出巨浸,遠色到孤城。」宋·范仲淹《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太湖)雖北壓揚子江而東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勢矣。」
●巨溟●(jmng)大海。唐·皮日休《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詩:「全吳臨溟,百里到滬瀆」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取之由一葉而至一掬,輸之若百谷之赴巨溟。」冥海●( ming hai)亦作「海」,傳說中的北海。亦泛指大海。冥,通「」。《莊子·逍遙遊》:「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海內十洲記·聚窟洲》: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洪波百丈。」
●溟漲●( ming zhang)大海。唐·柳喜《日浴咸池賦》:照蜃樓於圻岸,寫蚊室於溟漲。」唐·楊德輿《唐故…贈太子少保徐公墓誌銘》:「漲之外,巨賈萬艦,通犀南金,充物狎至。」巨賈●(gu),大商人。物●(ren),充滿。狎●(xi),交替
●水王●( shui wang)指大海。以其匯納百川之水,故名。漢·焦延壽《易林·乾·蒙》:「海為水王,聰聖且明。」天池●( tian)海。南海。《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大海洪川原天造化,非人所作,故日天池也。」南朝·宋·王韶之《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出》:「天池之濱,大江之,日有怪物焉。」漬●(fen),水邊。天,又指天上之池。
●天北●( tian pin)指海。以其為大地的自然深谷而得名。漢·揚雄《太玄·飾》:「次伍,下言如小,實以天牝。」宋·司馬光集注:「牝,谷也。天,謂海也。」
●夏海●( xid hai)大海。夏,大。《呂氏春秋·求人》: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高誘注:「夏海,大冥也。」《晉書·石勒載記上》:「今山川夷靜,星晨不孛,夏海重澤,天人系仰。」
●瀛海●( ying hai)大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有大瀛海環其外。」《論衡·說天》:「九洲之外,更有瀛海。」 大路 【大路】
●(da)大道,寬闊平坦的道路。《詩·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子之祛兮。」摻●(shan),持、握。鄭玄箋:「路,道。」三國·魏·曹植《美女篇》詩:「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唐·韓愈《駑驥贈歐陽詹》詩:「渴飲一斗水,飢食一束芻;嘶鳴當大路,志氣芳有餘。」
●八衢●(bq)四通八達的道路。清·曹寅《題朴仙畫五毒圖》詩之二:「流鈴八衢火萬里,入手騷除心得已。」
●衝衢●( chong qu交通大道。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念秧》:「人情鬼蜮,所在皆然,南北衝衢,為害尤烈。」清·孫枝蔚《題扇上俞雪朗所畫山水圖奉酬王正子送予之屯留長句》「此邦南北之衝衢,相顧草堂多鴻儒。」
●大塗●(dat)大路。《易·說卦》:「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為大塗。」高亨注「大塗大路也,震動也。大路為人與車馬行動之道。故震為大塗。」●(),古「敷」字,謂春至陽氣生,萬物舒展之象。亦為「大道」●(規則、常理),見該條。廣陌●( guang mo)大路。廣,寬廣;陌,本指田間小路,亦泛指路。晉·陶潛《詠荊軻》詩:「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唐·沈期《臨高台》詩:「高台臨廣陌,車馬紛相續。」明·陳子龍《春郊》詩:「輕羅吹廣陌,和風襲芳洲。」又猶巨萬,形容數目很大,陌,「百」的借字。
●廣莊●(《9un9zhudng《)寬闊的大道。宋梅堯臣《依韻和宋中道觀八月二十八日車駕朝謁景靈》:「焚香殿開嚴帳,汲水寒溝灑廣莊。」
●九城陌●(jiu cheng mo)都城大路。·白居易《郡中即事》詩:「遙思九城陌,擾擾趨名利。」
●九街●( jiu jie)猶九逵,都城的大道。唐·薩能《送浙東王大夫》詩:「九街鳴玉勒,一宅照紅旌」宋·周邦彥《少年遊·雨後》詞:「九街泥濘重,門外燕飛遲。」
●九馗●(jiku大路別稱。馗,同「逵」,通往各方的道路。清·黃景仁《出都過蘆溝橋》詩:「九馗車馬暮駸駸,幾曲渾河落日陰。」
●九逵●(jiku1)四通八達的道路。逵,通往各方的道路。南朝·梁·何遜《擬輕薄篇》:「長安九逵上,青槐蔭道植。」唐張說《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詩:「紫綬拂三寺,朱門臨九逵。」《孽海花》第十五回:「真個九逵無禁,錦衫交飛,萬戶初開,歌鐘互答。」清·趙翼《題稚存萬里荷戈集》詩:狂風捲石落半嶺堅冰鑿梯通九逵。」
●九陌●(jim)原指漢長安城中的九條大道。后泛指都城大道繁華街市。《三輔黃圖·長安八街九陌》:「《三輔舊事》云:『長安城中八街九陌。」唐·駱賓王《帝京篇》:「三條九陌麗城隅,萬戶千門平旦開。」宋·万俟詠《三台·清明應制》詞:「好時代,朝野多歡,編九陌太平簫鼓」清·顧炎武《薊門送子德歸關中》詩:「燕山一別八年餘,再裹行來九陌。」也指田間小路。
●九衢●(jiq)大路別稱,指縱橫交錯的大路;繁華的街市。《楚辭·天問》:「靡萍九衢,枲華安居。」枲●(x)華,大麻的花。王逸注:「九交道曰衢。」唐·韋應物《長安道詩:「歸來甲第拱皇居,朱門峨峨臨九衢。」明劉基《秋興》詩之一:「九衢車馬如流水,盡是邯鄲夢裡人。」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飛揚跋扈,狗臉生六月之霜;隳突叫號,虎威斷九衢之路。」隳●(hu)突,騷擾。
●九通衢●( jiu tong q)四方通達的大路清·陳夢雷立秋後一日至都門即事賦感》詩:「寶馬仍塵三市路,繡車猶擁九通衢。」
●九途●(jit)猶九逵。京城中的大路。南朝宋鮑照《代結客少年場行》:「九途平若水,雙闕似雲浮。」
●劇驂●(jcan)七面相通的大道。《爾雅·釋宮》:「七達謂之劇驂。」郭璞注:「三道交,復有一歧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釋名·釋道》:「七達曰劇驂。驂馬有四耳,今此道有歧,比於劇也。」宋·周邦彥《汴都賦》:「劇驂崇期,盪夷如砥。」砥●(b),磨石。
●康逵●( kang ku1)康莊大道。唐·陸龜蒙《陋巷銘》:「魯國千乘,豈無康逵?傳載陋巷,以顏居之。」宋·周邦彥《汴都賦》:「舉天下於康逵,力士而不敢取,貧夫汗縮而不敢睨者,恃德之險也。」
●康衢●( kang qu)四通八達的大道。康,五路通達的大道;衢,四面通達的大道。《爾雅·釋宮》:「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列子·仲尼》:「堯乃微服遊於康衢。」《晉書·潘岳傳》:「動容發音,而觀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謳吟乎聖世。」唐·元稹《哀病聰》詩:「曾聽禁漏驚衙鼓,慣踏康衢怕小橋。」亦喻指顯要的地位,猶言要路。
●康途●( kang tu)坦途大道。亦指生死之道漢黃憲《天祿閣外史·二難》:「使西疇蒼然,允茂嘉禾,優遊於穢,恬澹於康途。」
●康莊●( kang zhuang)大路別稱,如康莊大道。莊,指六路通達的大道。康莊,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道路。《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
●六達謂之莊《史記·孟子卿列傳》「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唐·白居易《和松樹》詩:「漠漠塵中槐,兩兩夾康莊。」
●平津●( ping jin)坦途,大道。晉·淘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平津不由,棲遲詎為拙?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唐·曇翼《招隱》詩:「連峰數千里,修水帶平津。」
●平衢●( ping qu)大路。以其平坦和四通八達,故稱。三國·魏阮籍《清思賦》:「長思肅以永至兮,滌平衡之大夷。」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郴中集詩平原侯植》:「平衡且直,白楊信裊裊。」
●平途●(pngt)平直的大路。北周·庾信《小園賦》「擢直轡於三危,碎平途於九折。」三危,西部邊界的山名。上道●( shang da)大路。唐·嚴維《謝酬侍御喜王宇及第見賀不遇之作》詩:「柳映三橋發,花連上道明。」
●四衢●(sq)四通八達的大路。《後漢書·李固傳》:「冀乃封廣,戒而露固屍於四衢。」《宋書·符瑞誌上》:「帝懼,欲出奔,而月明,邀候急,四衢繼絕不得去。」又指四通八達。
●通衢●(tong)四通八達的大道。班昭《東征賦》:「尊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宋史·食貨志上》:「詔新復州縣,取劉豫重斂之法,焚之通衢。」
●修衢●(xq)大路。明·方孝孺《靜齋記》:「修衢廣巷,車馬往來,鼓吹鬧耳。」修,長。
●夷庚●( geng)平坦的大道。夷,平坦;庚,道路。《左傳·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奸,而報其地,以塞夷庚。」杜預注:「夷庚,吳晉往來之要道。」孔穎達疏:「夷,平也。《詩序》云:《由庚》,萬物得由其道。』是以庚為道也…知謂塞吳晉往來之要道也。」晉·陸機《辯亡論》:施皇輿於庚,友帝座於紫達。」
●夷路●(y)平坦的道路。晉·潘尼《贈河陽詩》:「逸驥騰夷路,潛龍躍洪波。」唐·司空圖《十會齋文》:「闢夷路於前程,騰波於沸鼎。」
●夷塗●(yt)平坦的道路。塗,通「途」。漢·張衡《西京賦》:「襄岸夷塗,修路峻險。」·王若虛《五經辨惑上》:「夫子中庸之教,朗如白日,坦於夷塗。」清·魏源《棧道雜詩》之七:「歷阻得夷途,何明去荒怪。」
●正路●( zheng)大路。《孟子·離》:「曠安宅而弗居,捨正路而不由。」唐·孟郊《送丹霞子芳顏上人歸山》詩:「登山須正路,飲水須直流。」
●中街●( zhong q)大路別稱。四通八達的大路。《淮南子·繆稱訓》:「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至尊邪,過者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唐·李白《贈崔諮議》詩:希一剪拂,猶可馳中衢。」《宋史·竇貞固傳》:「有物狀蜥蜴銀盤中,毒氣沖盤,焚於中衡,臭聞百步外。」
●周道●( zhou da)大路。《詩·小雅·四牡》:「四牡,周道倭遲。」●( fei fei),馬不停地小跑的樣子。朱熹集傳:「周道,大路也。」柳宗元《故試大理評事裴君墓誌》:「車草草,我來局道。」又指普遍通行的道理。
●周行●( zhou hang)大路異名。《詩·小雅·大東》:「佻公子,行彼周行。」朱熹集傳:「周行,大路也。」又指最好的方法、途徑。
●紫陌●(zm)帝都的道路。賈至《早朝大明宮》詩:「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唐·劉禹錫《元和十年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也指郊野間的道路。李賀《昌穀北園新筍》詩:「家泉石眼兩三莖,曉看陰根紫陌生。」 大儒 【大儒】
●(dar)儒學大師。亦泛指學識淵博的人。《荀子·儒效》:「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類,如是則可以為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之公也。」唐·韓愈《讀荀》:「六經』與百家說錯雜,然老師大儒猶在。」清·吳偉業《壽王鑑明五十》詩:「當世數大儒,為君好名宿。」
●大宿●(das)博學之士,猶大儒明·袁宏道《八識略說敘》:「是故非耆德大宿,登相家之閫閾,鮮有能涉性海之洪,躋智岳於顛層者也。」閫閾●( kun yu),門坎。
●洪儒●( hong)亦作「鴻儒」,即大儒。洪、鴻,大。學問淵博的儒學大師或讀書人。《公羊傳·序》:「是以治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唐·徐彥疏:「謂之俗儒者,即《春秋繁露》云:『能通一經,孺生。博覽群書,號曰洪儒。」唐·劉禹錫《陋室銘》:「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
●宏儒●( hong)大儒泛指博學之士。選·何晏〈景福殿賦>》:「三事九司,宏儒碩生。」李善注引《爾雅》:「宏,碩大也。」《後漢書·黃瓊傳論》:「宏儒遠智,高心絜行激揚風流者,不可勝言。」
●鴻生●( hong sheng)大儒。《漢書·揚雄傳·校獵賦》於茲虖鴻生鉅儒,俄軒冕,雜衣裳。」
●鉅儒●(jr)大儒指造詣高深的儒學大師。漢·桓寬《鹽鐵論·雜論》:「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非正法,然巨儒宿學恧然不能自解,可謂博物通士矣。」恧●(n然,羞愧的樣子。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荀況學宗,而象物名賦,文質相稱,固鉅儒之情也。」
●碩士●( shud shi)指品學高尚,學識淵博之人,猶大儒士。碩,大;士●(名),有學識的人。宋·曾鞏《與杜相公書》:「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岩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
●宿儒●(sur)修養有素的儒士,即大儒。《漢書·翟方進傳》:「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方進同經。」唐·韓愈《施先生墓誌銘》:故曰:「故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真儒●(zher)真正的儒生,猶大儒。漢·揚雄《法言·寡見》:「如用真儒,無敵於天下。」唐·韓愈《答殷侍御書》:●(每逢學士真儒,嘆息踧踏,愧生於中,顏變於外,不復自比於人。」踧踖●(cuj),侷促不安的樣子。《宋史·道學傳一·程顥》:「道不行,百世無善世;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清·姚瑩《朝議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銜從祖惜抱先生行狀》:「宋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說。」 大師 【大師】
●(dsh)對學者、專家的尊稱。《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百喻經·治禿喻》:「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願大師為我治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二百餘年來,講堂茂草,絃誦闃如詞章儉陋之夫,挾科舉速化之術,儼坐皋比、稱大師矣。」皋比●(gp),鋪虎皮的座席,指學師的座席。
●崇匠●( chong jiang)巨匠,大師。崇,高、大。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升沈後進》:「退之訪湜,遇奇章亦及門。二賢見刺,欣然同契延接,詢及所止,對曰:某方以薄技蔔妍醜於崇匠,進退惟命。」刺,名刺、名帖,即名片。
●巨公●( gong)猶巨匠、大師。指在藝術或其他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人。唐·李賀《高軒過》詩「雲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亦用以稱達官貴人。又為皇帝的別稱,見「帝王」條。宿師●(ssh)老成博學之士,即大師。宿,大。宋·曾鞏《與杜相公書》:「當今內至京師,外至岩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必將憊精疲思,寫之冊書,磊磊明明,宣布萬世,固非淺陋小生所能道說而有益毫髮也。」
●宿學●( su xue學識淵博,有修養的學者、大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新唐書·呂才傳:「帝病陰陽家所傳書多謬偽淺惡,世益拘畏,命才與宿學刪落煩訛。」清·魏源《戶部左侍郎周公神道碑》:「帝選宿學,入侍講幄,公矢其愨。」愨●(que),誠懇。
●元匠●( yuan jiang)巨匠、大師。元,大;匠,對某一學術或技藝有深厚造詣的人。南朝·梁·慧皎《高僧·義解三·釋僧濟》:「●(濟)年始過立,使出邑開講,歷當元匠。」 大要 【大要】
●( da yao)要旨、事物的概要和主旨。《尹文子·大道上》:「人君有術……大要在乎先正名分。」唐·李靖《唐太宗李衛公對問》卷下:「是以知已知彼,兵家大要。」宋·司馬光《上殿謝官札子》:「臣竊以為方今國家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大要不過澤人、賞罰、豐財、練兵數事而。」清·周亮工《<南昌先生四部稿>序》:「雖詩文異轍揆其大要,均之不出乎此也。」
●奧旨●(aozh)奧義;要旨。唐·王勃《續書序》:「愛考眾籍,共參奧旨。」宋·沈作喆《寓簡》卷一:「此意恐是聖人千載不傳之奧旨。」明·宋濂《日損離筆記原序》:「凡經史奧旨,味者顯之,者訂之。」
●大方●( da fang)大略,大概。《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書不可盡其數。大方論數,而五者也。」孫詒讓間詁:「大方,即大較也。」又指「大地」、「大道」,見各該條。大歸●(dagu)大要、大旨。《漢書·王莽傳中》:「其文爾雅依託,皆為作說,大歸言莽當代漢有天下云。」宋書言粲傳》:「然九流百世之言,雕龍談天之氣,皆泛識其大歸,而不以成名。」
●大較●( da jid)大略,大概。《史記·賀殖列傳》:「夫山西饒材、竹、穀、、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包江南出梓…此其大較也。」司馬貞索隱:「大較猶大略也。」三國·魏·嵆康《聲無哀樂論》:「因與名,物有其號哭謂之哀,歌謂之樂。斯其大較也。」
●大略●( da lue)大概,大要。《莊子·大宗師》:「我為汝言其大略。」
●大趣●(daq)大旨;主要的旨趣。《三國志·吳志·陸機傳》:「陛下愛其細介,不訪大趣。」《北齊書·文襄帝紀》:「當是見疑心未識大趣。」
●大意●(day)大概的意義,猶大旨,要義。《管子·宙合》:「苟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北齊顏之推《顏樂家訓雜藝》:「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宋·蘇軾《禮以養人為本論》:「夫禮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也。」
●大致●(dazh)「大體」,「大要」,「大指」。《晉書劉卞傳》「與刺史箋,久不成,下教之數語,卓葷有大致。」《後漢書·袁安傳論》:「雖有不類,未可致詰,其大致歸然矣。」
●大旨●(dazh)亦作「大恉」。大意;大要。《史記太史公自序》:「齊、楚、秦、趙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六十七。」袁宏《三國名臣序讚》「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清·惲敬《光孝寺碑銘》:「故一言指示,即契大。」。
●大指●( da zhY)大意,大要。《淮南子·要略訓》:「執其大指。」《漢書·汲黯傳》「治官民,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責大指而已,不細苛。」宋·葉正《寶漠陳公墓誌銘》:「摭其平生大指,刻於墓上以寄餘之哀思。」
●指要●(zhyo)亦作「旨要」,猶「要旨」。《晉書王承傳》:「言理辨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飾文辭,有識者服其約而能通。」《世說新語·文學》:「初,註《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
●旨趣●(zhq)亦作「指趣」,宗旨、大意。《後漢書郎傳》:「謹條序前章,暢其旨趣。」嵇康《琴賦序》:「覽其旨趣,亦未達禮樂之情也。」 當舖 【當舖】
●( dang)舊時以收取衣物為抵押,通過放款進行高利貸剝削的店鋪。《紅樓夢》第八一回:「有一所房子,賣給斜對過當舖裡。」
●典當●( dian dang)本為以物抵押換錢,亦指當鋪。清程趾祥《此中人語·張先生》:「近來業典當者最多徽人。」業典當者,以開當舖為業的人。
●典庫●( dian ku)典鋪,即當舖。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二:「金陵黃墅富戶孫姓有典庫,元夜聚飲。」
●典鋪●( dian pu)當舖。《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他下處自在城外,偶然這日進城來,要到大肆街汪朝奉典鋪中問個家信。」清·李漁《風箏誤·夢駭》:「我們與開典鋪的一樣,是認票不認人的。」
●典肆●(dins)當鋪,典,典擋,抵押;肆:店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牛成章》:「偶趨典肆,見主肆者絕類其父。」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袁翁》:「一日宭甚,飢虛已數日矣,無如何,檢點破衣襦數事,至典肆欲質若干」
●兌坊●( dui fang)即當舖。《水滸傳》第二九回:「有一座市井,地名喚吉快活林……有百十處大客店,三二十處賭坊、兌坊。」
●道觀●( dao guan)道教的神廟,即供奉道教神仙和出家道士修煉的處所,唐·白居易《首夏詞校正遊開元觀因宿玩月》詩:「沉沉道觀中,心賞期在茲
●丹洞●( dan dong)指道家煉丹之洞穴,泛指道觀。洞,府,對洞穴的美稱。唐·王勃《尋道觀詩:「碧壇清桂閾,丹洞肅鬆樞。」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仙參差弄笙簧,人住深深丹,閒將雙朖滄桑。」
●丹房●( dan fang)道見的別稱。謂為道家煉丹之地。唐·王勃《遊廟山賦》:「見丹房之晚晦、知紫洞之宵寒。」亦指神仙的住所。
●琅園●(lang yuan)道觀。清·厲莖《事物異名錄·仙道·道院》:「謝華啟秀,琅園,道觀也。」
●山觀●( shan guan)山中道觀。唐·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鍊師院》詩之三:「山觀空虛清靜門,從官役吏擾塵喧。」唐李商隱《贈鄭讜處土》詩:「寒歸山觀隨碁局,暖入汀洲逐釣綸。」
●仙觀●( xian guan)道觀的美稱。唐·于鵠《送唐中丞入道》詩:「朱門鴛瓦為仙觀,白領狐裘出帝城。」唐·貫休《秋懷赤松道士》詩:「仙觀在雲端,相思星斗寒。」
●仙館●(xian guan)道觀的美稱。本為神仙所居之處,用以稱道觀以美其義。唐·宋之問《發端州初入西江》詩:「金陵有仙館,即事尋丹梯。」
●仙宇●(xian yu)仙宮,借指道觀。唐·劉憲《奉和幸白鹿觀應制》:「玄遊乘落暉,仙宇藹霏微。」亦借指「齋宮」。玄宮●( xuan gong)道觀。玄,指道教。唐·李中《贈蒯亮處士》詩:「玄宮寄宿月華冷,羽客伴吟松韻秋。」又指「宮殿」,見該條。亦指深宮,帝王墳墓。
●玄壇●( xuan tan)道觀,道壇。宋·高承《事物紀原·真壇淨社·道觀》:「周穆王尚神仙,召尹軌、杜沖居終南山尹真人草樓之所,因號樓觀,蓋道觀之初也…隋煬帝改為玄壇,後復日觀。」金·元好問《岳祠齋宮夜宿》詩:「玄壇展衰步,似欲逐幽屏。」明·邵璨《香囊記·祈禱》:「為因骨肉病傷心,特過玄壇啟法音。」
●玉府●(yf)指道觀、仙宮。唐·武平一《奉和幸白鹿觀應制》詩:「王府凌三,金壇駐六龍」三曜,指日月星;六龍,指太陽,謂其乘六龍所駕之車。清·洪昇《長生殿·聞樂》:「早離卻玉府清嚴,一任珮搖風影衣動霞光,小步紅雲墊。」
●真祠●( hen ci1)道觀。宋·蘇轍《西掖告祠,範鎮可侍讀太宮使》:「謂白首窮經之樂,尚可推以與人,而真祠訪道之遊,足使退而養志。」又《復官宮觀謝表》:「恩移進地,已若再生,復茲舊職之還,仍領真祠之秘,居從私欲,感極涕零。」真宮●( zhen gong)謂道觀。真人之宮。唐·權德輿《和九華觀見懷貢院八韻》:「真宮集女士,虛室含春暉。」
●真宇●( zhen)指道觀。真,真人。道家謂修真得道的人。宇,屋宇。唐·儲光羲《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全詞起真宇,直上青雲天。」宋·蘇轍《景靈宮奏告飾錦聖祖罷散道場朱表》:「眷真宇之靚深,儼粹容之肅穆。」靚●(jing),「靜」。《宋史·樂志十》:「巍巍真宇,奕奕殊庭。」 道教 【道教】
●( dao jido)中國的宗教派別之一。為東漢·張道陵所創立。始稱五斗米教。以後教徒尊稱張道陵為「天師」,遂名「天師道」,簡稱道教。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從金、元開始道教分正一、全真兩派。仙教●( xian jido)指道教。唐·孟郊《求仙曲》詩:仙生為門,仙宗靜為根……自當出塵網,馭風登昆侖。」
●玄教●( xuan jido)道教的異名。因《老子》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稱。唐·李成用《吳處士寄香兼勸入道》詩:「空掛黃衣寧續壽?曾聞玄教在知常。」
●玄門●(xuan men)指道教。因《老子》書中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稱。《魏書·禮志一》:「世宗優遊在上,致意玄門,儒業文風,顧有未洽。」後蜀·何光遠《鑑戒錄·耽釋道》:「李德裕相公性好玄門,往往冠褐,修彭祖房中之術,求茅君點化之功。」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建勳》:「年已八十,志尚散逸,多從仙侶參研玄門。」又指「佛教」、「天門」,見各該條。亦指「墓門」和高深的境界。
●元教●( yuan jido)即玄教、道教。因避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玄為元。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神廟初欲選宮女數十人,令習元教為女道士。」
●元門●(yuan men)即玄門,指道教。囚避康熙玄燁之諱,而改玄為元。《綠野仙蹤》第四回:「元門一途,總以渡脫仙才為功德第一。」也指「道士」,見該條。 道路 【道路】
●(da)泛指地面上供人或車馬通行的地段。《荀子·天論》:「糴貴民飢,道路有死人。」《語·吳語》:「今吾道路悠遠,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此外,道路有種種,在古代主要分大路、小路、兩者異名甚多,分別另立條目,可參見。
●川途●( chuan tu)道路,路途。南朝·宋·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豈伊川途念,宿心愧特別。」川途,又作「川塗」。《宋書·沈之傳》:「而攸之密邇內畿,川塗弗遠。」亦指水路,見該條。
●逕術●( jing shu)即道路。徑,小路,術,邑中之道。《呂氏春秋·春》:「王布農事,命由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逕術。」高誘注:「端正其徑路,不得邪行敗稼穡。」明·張居正《重遊蕭氏園亭》詩之二:「衹愁迷徑術,何意屢經過。」平逵●(ping1)平坦的道路。逵,道路。左思《魏都賦》:「廓三市而開廛,籍平逵而九達。」李周翰注:「逵,道也。」
●平路●(ping)平坦的道路。《楚辭·遠遊》:「召黔嬴而見之兮,為予先乎平路。」漢·張衡《南都賦》:「總萬乘兮徘徊,按平路兮來歸。」南朝·齊·謝《送遠曲》:「方衢控龍馬,平路騁朱輪。」朱輪,指華貴的坐車。
●平塗●(ping tu)平坦的道路。塗,通「途」。《晉書·文苑傳·伏滔》:「●(壽陽)北接梁宋,平不過七日;西援陳許,水陸不出千里。」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方域漢池,南顧莫重千里,北指崤潼,平塗不過七百。」
●衢逵●(quku1)即道路。明·張居正《答司成薑風阿》:「雖曾屬意台臣,力為雪滌,然不能招遺賢於軸,致逸足於衢逵,斯孔子所謂知柳下之賢,而不與立者與?」菈軸,飢餓病困之境。●(ke),飢餓;軸,疾病。清·唐孫華《宋堅齋刑部齋中觀南巡圖恭紀》詩:「亦如營作新豐市,各辨門戶知衢逵。」衢術●(qu shu)指道路。明·沈榜《宛署雜記·聖諭》:「今觀衢術之交,繡窗綺席,曳羅襯錦,累褥重裀,而鶉結者尚次諸塗,彼何有於桑?」
●術徑●( shu jing)泛指道路。明·歸有光《見村樓記》:「中丞自幼攜策入城,往來省墓,及歲時出郊嬉遊,經行術徑,皆可指也。」
●術阡●( shu qian)即道路。南朝·宋·謝靈運《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詩:「險徑無測度,天路非術阡。」呂延濟注:「術阡,道也。」唐·儲光羲《採蓮詞》:「廣江無術阡,大絕方隅。」清·方式濟《采萱》詩:「曉起望術阡,花盈古道。」術衢●(shq)即道路。《墨子·號令》:「環守宮之術衢,置屯道,各垣其兩旁,高丈,為埤。」《魏書·食貨志》:「其有特不自存者,悉檢集,為粥於術衢,以救其困。」
●坦塗●(tant)平坦的道路。《莊子·秋水》:「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始終之不可故也。」說,同「悅」,高興。坦塗,亦作「坦途」。唐·韓愈《寄盧仝》詩:「往年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近來自說尋坦塗猶上虛空跨弭。」驟弭●(er),良馬名宋·蘇軾《劉壯長官是是堂》詩:「作堂名是是,自說尋坦途。」
●庭唐●(ting tang)平坦的道路。庭,通「亭」,平;又通「挺」,挺直。唐,本指朝堂前或宗廟門內的大路,借指道路。唐·顏真卿《河內府參軍郭君神道碎銘》:「夫騏驥千里之足,踣於庭唐之內。」
●途徑●(tu jing道路。亦作「途逕」。《列子·楊》「及其遊也,雖山川險阻,途逕修遠,無不必之,猶人之行咫步也。」晉·葛洪《抱朴子·省煩》:「至於墨子之論,不能非也,但其張刑網,開途徑,浹人事,備王道,不能曲述耳。」途路●(t)猶道路。《漢書·參傳》:「遂乃千里轉糧,遠給武都西郡。途路傾。難勞百端」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七「獨明皇象別為一,幅跨馬,左右侍衛單寡,有崎嶇途路之,題雲《幸圖》。」
●途陌●(tumo)猶道。《宋書·劉穆之傳》:「穆之分所聞見,莫不大小必白,雖復閭里言謔途陌細事,皆一二以聞。」
●途巷●(tu xidng)指道路。《荀子·勸學》:「學也者,固蘭一之一出焉,一入焉,巷之人也。」
●行道●(x1gdao)即道路。《詩·大雅·》:「柞械拔矣,行道兌矣。」兌●(du),達。清俞樾《群經平議·毛詩四》:「行道連文,行亦道也。」又指路人。
●行路●(xng)指道路。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驅車出郊郭,行路正威遲。」宋謝翱《郊郊體》詩:「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又指路人。
●行阡●(xing qian)道路。南朝·梁·吳均《壽陽還與親故別》詩:「故人來送別,帳酒臨行阡。」
●行途●(xngt)道路。《後漢書·洪》:「值幽冀交兵,行途阻絕。」
●修路●(x)長路;遠路。《楚辭九章·懷沙》「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漢·蔡豈《釋海》:「謙盈之效,迷損益之數,騁駑驗於修路,某而增驅。」駑駘●(nu tai),劣馬;騏驥●(q),良。雲《張士然》詩:「修路無窮跡,邑自。」唐·《送徐錄事詩序》:「兩鄉月,萬里江山,下之
●之。」
●修途●(xit)長途,遠路。亦作「修塗」。晉·陶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目倦修途異,以念山澤居。」修途,亦作「修塗」。宋·梅堯臣《靈鳥賦》:「麟不時而出,駒流汗兮擾擾於修塗。」清·黃鴦來《甲戌夏至武威》詩之一:「駑足蹶修途,青雲杳難攀。」
●夷道●(ydao)坦途。《淮南子·原道訓》:「馳騁夷道。」又指平易的道理。亦為縣名,屬南郡。漢置唐廢。現為湖北宜都。 道士 【道士】
●( dao shi)道教信徒有兩種:一種出家修行長住道觀,遵守道教的清規戒律;一種不出家,不受教規約束,但也熟悉齋醮祭禱儀式,並以此為職業。在金代,前者稱全真道士,北方多見;後者稱正一道士,南方多見。《南史·沈約傳》:「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稱禪代之事,不由己出。」亦稱方士。丹並客●( dan jing ke)指道士。丹井,煉丹取水之井。宋·陸游《遣興》詩:「採藥偶逢丹井客,買簑因過玉霄翁。」丹侶●(dan)指稱道士。古道教徒多以煉丹修道為務,故稱。明·何景明《天壇沈道士觀中》詩:「洞口逢丹侶,花間醉碧簫。」
●含真客●( han zhen ke)對道士的美稱。以其具有純真的本性,故稱。《贈毛仙翁》詩:「桃源千里遠,花洞四時春。中有含真客,長為不死人。」
●煉師●(lian sh)對道士的敬稱,猶丹客,即為煉丹之人。唐·李白《贈嵩山焦煉師·序》:「嵩山有神人焦煉師,不知何許如人也。」
●三元客●( san yuan ke)道士的別稱。三元,道教謂天、地、水為「三元」,又稱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為「三元」,故崇奉三官之神者為三元客,亦稱道士。唐·崔湜《寄天台司馬先生》詩:「有三元客,祈仙九轉成。」
●希夷●(y)指道家、道士。語出《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河上公注「無色日夷,無聲曰。」後因以「希夷」指虛極玄妙之理和清靜無為之道,並指稱道家或道士。唐·元稹《周先生》詩:「希夷周先生燒香調琴心。」明·高啟《與王隱君宿貞守道館》詩:「願從希夷遊,稽首青牛翁。」青牛翁,指老子。因道教始祖老子常騎青牛。仙容●( xian ke)對道士的尊稱。唐玄宗《送胡真師還西山》:「仙客厭人間,孤雲比性閒。」古人對某些特異性的動植物,如鹿的長壽,瓊花難遇,桂花的特香,比之為仙人,亦稱為仙客。
●羽客●(yke)本為仙人之稱。戰國秦漢間,謂人能修煉成仙,並生翅騰空,故曰羽客。羽士、羽人。後為道士的別稱。魏知古《玄雲觀尋李先生不遇》詩:「羽客今何在?空尋伊洛間。」羽士●(ysh)道士的別稱。羽,即羽化飛升。道家認為經過長期修煉能達此境界,故道士名曰「羽士」。《西遊記》第七十三回:「黃芽白雪神仙府,瑤草琪花羽士家。」
●羽人●(yu ren)本為仙人之稱,後泛稱道士。謂道士能羽化登仙,故云。《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元門●(yuan men)指道士。《天雨花第二七回:「袞繡衣冠都暫去,金冠鶴扮元門。」又指「道教」見該條。
●真客●( zhen ke)道士的敬稱。指修真得道的人。前蜀·杜光庭《題鶴鳴山》:「五氣雲龍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人間回首山川小,天上凌雲劍佩輕。」泰清,天空。
●真侶●(zhen)指道士。真,真人,道教謂成仙得道的人。唐·李栖筠《張公洞》詩:「稽首謝真,滿歸崆峒。」唐·韓偓《及第過堂日作》詩:「早隨真侶集蓬瀛,閶門開尚見星。」
●尊師●( zun sh)對道士的敬稱。唐·王齡《武陵開元觀黃鍊師院》詩:「松間白髮黃尊師,子燒香禹步時」五代齊己《經平觀詩》:「老鶴心何待,尊師鬢已乾。」雲笈七籤》卷一一六:「少頃南溟夫人與玉虛尊師約,子可求而請之也。」亦敬稱「老師」,見該條。 道藏 【道藏】
●( dao zang)道教經典的總稱。唐·開元中的《三洞王京綱》目錄,為「藏」之始。宋有大宋天宮寶藏》和《崇寧重修道藏》。明代《正統成道藏》有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裝四十八函;《萬曆續道藏》有一百八十卷,分裝三十函。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種書,為現今通行書。內容龐雜,除道教經籍外,還收有諸子百家文集。
●丹鑰●( dan yue)指道書。明·何景明《士述》:「啟《黃庭》之玄言,登丹鑰之秘誥。」
●道經●( dao Jing)道教的經典。《隋書·經籍志四》:「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咯與佛經同。」
●道書●( dao shu)道家的典籍,亦泛指經道。《三國··張魯傳》:「祖父陵,客蜀,學道鶴嗚山中,造作道書,以感百姓。」南朝·梁武帝《述三教詩》:「中復觀道書,有名與無名。」
●琅函●(lang han)道書宋·晃補之《引駕行·長春》詞:「待琅函深討,芝田高隱去偕老。」金·趙秉文《魯直寫絲襴黃庭》詩:「《太清虛皇玉景經》,琅函瓊笈秘始清。」瓊笈,書箱。琅函,又指「華翰」,見書信條。
●琅簡●(iang jian)道書。瑯,似珠玉的美石。《雲笈七籤》卷八:「西華宮有瑯簡蘂書,當為真人者乃得此文。」
●琅書●(lang sh)道書。唐·陸龜蒙《幽居賦》:「閱仙苑之琅書,安能慍?」亦指「史書」,見該條。
●琳篆●( Zhuan)道書。明·楊慎《藝伐·仙經》:「瓊文、藻笈、琳篆、琅函,皆道書也。清·周亮工壽青溪三老序》:「黃發背,琳篆丹書。」黃髮、鮐●(tai)背,均指老人。丹書,亦為道書。
●靈飛●(ling fei)道書名,即道家經典。漢·班固《漢武帝內傳:「伏見扶廣山青真小童,往受太微中元君《五帝》、《六甲》、《靈飛》、《遁虛》、《天光》《左右》《策精》等方,凡十二事。」
●瓊函●( qiong han)道書的美稱。函,書套,指書。南朝·梁·陶弘景《許長史館壇碑》:「瓊函玉檢,綺幕繡巾。」唐·皮日休《奉和魯望寄南陽廣文》:「瓊函靜啟以猿覷,金液初開與鶴嚐。」
●瓊文●(qiong wen)美稱道教經書。唐·皮日你《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詩:「曉案瓊文光洞壑,夜壇香氣惹杉鬆。」明·楊慎《藝林伐山·仙經》:「瓊文、藻笈、琳篆、琅函,皆道書也。」
●仙典●(xian dian)指道教尊奉的典籍。清·吳騫《扶風傳信錄>序》:「惜可覲雖老諸生,通文義,未及援據史傳…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論還丹度世之術。」
●仙經●( xian jing)泛稱道教經典。晉·葛洪《抱朴子·辨問》:「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南朝·宋·鮑照《代淮南王》:「淮南王,好長生,服食煉氣讀仙經。」唐·呂岩《七言》詩之三八:「仙經已讀三千卷,古法曾持十二科。」
●玄籍●( xuan1)道教經籍。玄,指道教。《法苑珠林》卷六九:「至如道家玄籍,斯則不然。」亦指佛教經典,見「佛經」條。
●瑤函●( yao han)本指道家用以收藏經文、符籙的玉盒,藉稱道家的典籍。唐·司空圖《月下留丹灶》詩:「瑤函真跡在,妖魅敢揚威!」
●瑤緘●( yao jian)同「瑤函」,指道家典籍。唐·溫庭筠《老君廟》詩:「五千文悶瑤緘。」
●玉策●(yc)指道書。漢·應劭《風俗逼·正失·封泰山禪梁父》:「俗說岱宗上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岱宗,即泰山。
●玉編●( bian)指道書。唐·王建《武陵春》詩:「不似冥心叩塵寂,玉編金軸有仙方。」
●玉書●(yush)泛指道書。唐·常建《張天師草堂》詩:時節開玉書,映飛天言。」●(yco),深遠。宋·范仲淹《移丹陽郡遊茅山作》詩:「偶尋靈草逢芝,欲叩真關借玉書。」又指皇家所藏之書。亦指「詔書」,見該條。
●玉章●( yu zhang)宋·李仲光《武夷紫岩峰》詩:「琅琅誦玉章,勉力探希夷。」希夷指道經玄理,並非人名。玉章又為詩文書簡的美稱。
●真函●( zhen han)道教的文書典籍、函,書套。五代·薛昭蘊《女冠子》詞:「雲羅霞縠,新授明威法籙。降真函,髻綰青絲發,冠抽碧玉篸。」
●真經●( zhen jing)指道教經書。《隋書·經籍志四》:嵩山道士寇謙之自云:「其後又遇神人李譜,雲是老君玄孫,授其圖籙真經,劾召百神。」《舊唐書·玄宗紀下》「莊子號為南華真人,文子號為通玄真人,列子號為沖虛真人,庚桑楚號為洞虛真人。其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明葉憲祖《鸞鑣紀·秉操》:「俺待向花前誦真經幾巡,啟星爐把名香自焚。」
●紫書●(zshu)道經。為紫芝書之省稱。漢·班固《漢武帝內傳》:「地真素訣,長生紫書。」唐·盧照鄰《羈臥中山》詩:「紫書常日閱,丹藥幾年成。」又指帝王詔書,見該條。
●紫芝書●( zhT shu)道書。紫芝,指靈芝。古人以其可治百病,久服可飛升,道家以之名書,謂其經書如紫芝之靈唐孟郊《同李益崔放送王煉師還樓觀兼為群公先營山居》詩:「十年白雲士,一捲紫芝書。」
●左乙●(zyY)道經的通稱。《漢武帝內傳》載上元夫人武帝道經其第四篇為《左乙混純東蒙之文》《雲笈七籤》卷三有《左乙混洞東蒙錄》。故左乙指稱道家經典。元·陳旅《送毛真人南還》詩:「左乙象文令虎守,尚方鳧背人飛。」鳧舄●(x),即鞋。滑以鳧代鞋或以鞋化鳧而代步。據稱東漢葉縣縣令喬常以雙鞋化雙鳧或以鳧代鞋,乘之去京都。事見《後漢書·方術傳·王喬》和晉·干寶《搜神記》。王喬,即仙人王子喬。【盜】
●( ddo zei)劫奪偷竊的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賦公行,而天厲不戒。」又文公十八年》:「其人,則盜賊也;其器,則姦兆也。」《荀子·正論》:「盜竊,賊不刺。」楊驚注:「盜賦通名,分而言之,則私竊為之盜,劫殺為之賊。」但今以劫殺為盜,私竊為賊。
●暴客●( bao ke)暴徒,盜。《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暴徒●(baot)強暴橫行者,猶暴客。《鹽鐵論·大論》:關內暴徒,保人阻險。」
●伏醜●(fchu)指暗藏的盜賊。王闓運《丁銳義傳》:「黃州伏丑,假息漏刻。而吏輕敵,偶致失機。」,「軍」本字。
●劫盜●(jie doo)強盜,劫賦。《南史·趙伯符傳》:「●(伯符)為政苛暴,吏人畏懼如與虎狼居,而劫盜遠,無敢入境。」清·褚人獲《堅瓠餘集·瓦卜》:「蓋此人如劫盜,事露將逃匿故隱姓來卜。」
●劫人●( jie ren)強。以行劫為業的人。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七:有神下其家曰:「我雲也。為劫人所殺疾取衣於陳留大澤中。』家取得一幘。」
●劫賊●( Jie z6i強盜,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渠》:「《陳留志》稱:阮簡,茂弘為開封令,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明·胡應解《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丘》:東碧孫敬德……後為劫賊所引,不勝拷楚。」清·姚燮《雙鴆篇》詩:「三城多劫,劫賊兇咆哮。」
●劇●(jzei)大盜,強悍的賊寇。《舊唐書·李晟傳》:「晟內無貨財,外無轉輸,以孤軍而抗劇賊,而銳氣不衰。」寇盜●( kou dao)盜賊。《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晉·葛洪《抱朴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盜至,各位高而憂責集。」
●寇虜●(kou)盜賊。《墨子·號令》:「諸取當者,必取寇虜,乃聽之。」漢·寬鹽鐵論伐功》:「夫以小國燕趙,尚猶卻寇虜以廣地。」《後漢書·南蠻傳序》「喬因其將吏,旬月之閒,破殄寇虜。」
●寇偷●( kou tou)匪寇盜賊唐·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乃作水門,為邦之郛,以固風氣,以閈寇偷。」●(),外城;閈,本指里門、城垣,又通「捍」引申為抵禦,防範。完賊●( kou zei)盜匪;敵寇。《書·舜典》:「帝日:『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究。,」《後漢書劉盆子傳》:「時青徐大饑,寇賊蜂起,眾盜以崇勇猛,皆附之,一歲間至萬餘人。」上盜●( shang dao)大盜。《孔叢子·刑論》:「夫赤子知慕其父母,由審故也。況為興其賢者而廢其不賢以化民乎?審此二者,則上盜息。」
●宿盜●( su dao)慣匪大盜。《魏書·崔寬傳》:「寬性滑稽,誘接豪右,宿盜魁帥,與相交結,傾衿待遇,不違微細。」《新唐書·忠義傳中·顏卿》:「肅宗拜泉明郫令,政化清明誅宿盜,人情翕然。」
●燈】
●(deng)夜間照明的器物,種類較多,形狀不一。古代均燃以動植油脂。其異名多以其形狀、顏色、裝飾有關連。三國·魏·康《雜詩》:「光燈吐輝,華縵長舒。」●(ang,又讀gong)燈。南朝·梁·江淹《別賦》「冬凝兮夜何長。」
●寒燈●( han deng)寒夜的孤燈。多用以襯托孤寂、淒涼之情。南朝·齊·謝《冬緒羈懷示蕭諮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發。」宋·柳永浪淘沙》詞:夢覺,透窗風一線,寒燈吹息。」清·昭槤《嘯亭雜錄·洪文襄款客》:「士人返舍,依然寒燈如豆,破壁頹垣猶如故也。」
●寒●( han gang)寒燈。唐·白居易《不睡》詩:「焰短寒鈺盡,聲長曉漏遲。」唐·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詩之二:「愁成旅鬢千絲亂,吟得寒短焰終。」宋·陸游《有懷梁益舊遊》詩:「土堠累累支復雙,悠然殘夢對寒缸」「寒缸」亦作寒」。
●寒檠●( han qing)猶寒燈,多指淒涼孤燈。,本指燈架,借指燈。北周·庾信《對燭賦》:「蓮帳寒檠拂曙,筠籠薰火香盈絮。」宋·劉克莊《得曾景建書》詩:「何日斷垣荒澗畔,一間茅屋對寒。」明·王世貞《鳴風記·秋夜女工》:「我欲對此寒檠,做些針指,不知嬸嬸意下如何?」針指,針線活。
●紅●( hong gang)燈的別稱。《文苑英華·唐·舒元輿紅丹賦>》:「角衒紅紅,爭翠娥,灼灼妖妖,逶逶迤迤。」唐白居易《涼風》詩:「紅霏微滅,碧幌瓢開。」
●金釷●( Jin gong)燈的美稱。以其為黃色或佩有金飾,故稱。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庭樹驚兮中惟響,金暖兮玉座寒。」
●蘭●( lan gong)蘭,蘭膏,古時用澤蘭煉出的油脂,用以點燈。,燈,謂用蘭膏所燃的燈。南朝·齊·王融《詠幔》詩:「但願置樽酒,蘭當夜明。」
●青燈●(qing deng)指油燈,其光清瑩,故名。宋·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詩:「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銀釷●( yin gang)燈的美稱。又為銀燈。南朝·梁·蕭繹《草名》詩:「金線買含笑,銀影梳頭。」唐·白居易《臥聽法曲霓裳》詩:「起嘗殘酌聽餘曲,斜背銀半下帷。」
●魚燈●( yu deng)外形如魚的燈。三國·梁元帝《對燭賦》「本知龍燭應無偶,復訝魚燈有舊名。」
●玉紅●( yu gang)燈的美稱。以其造型精美,並有玉飾,故稱。明·劉基《水龍吟·夜聞銅瓶湯響作》詞:「玉開盡丹葩,畫簷深宿蟾蜍影。」蟾蜍影,指月光。 弟弟 【弟弟】
●(dd)兄弟間稱呼年齡比自己小的男子為弟弟。亦可用以非同父母的同輩男子之間。古詩文中只稱「弟」。《史記·五帝本紀》:「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阿弟●(d)指弟弟。元·楊維禎《銅將軍》詩:「阿弟住國秉國,僭逼大兄稱孤君。」《木蘭詞》:「阿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阿咸●( xian)弟弟。宋·蘇軾《和子由……省宿致齋》詩:「朝回兩天香滿,頭上銀幡笑阿咸。」
●儲季●(chj)太子的弟弟。《文選·任防<競陵文宣王行狀>》:「帝子儲季,令行禁止。」張銑注:「陵王,武帝子,故曰帝子。皇太子弟,故儲季。」太子曰儲君,其弟日儲季。家弟●( jia)對別人稱已弟。三國·魏·曹植《釋思賦·序》:「家弟出養族父郎中,伊予以見弟之愛,心有戀然,作此賦以贈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戴日:下官不改其憂,家弟不改其樂。」
●介弟●(jied)對別人弟弟的尊稱。介,大。《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也用以稱己弟。南朝·梁·任昉《封臨川安興建安等五王詔》:「宏,朕之介弟,早富德譽。」
●令弟●( ling di)敬稱人之弟。令,美,善。唐·薛稷餞許州宋司馬赴任》詩:「令弟與名兄,高才振兩京。」古人也用以稱己弟。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末路值令弟,開顏披心胸。」
●母弟●(mdi)同母之弟。《左傳》:「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日弟。凡稱弟,皆母弟也。」
●俊弟●(jund)對自己弟弟的美稱。晉·陸機《贈弟士龍詩》之五:「伊我俊弟,咨爾士龍。懷襲瑰瑋,播直清風。」山礬●( shan fan)代指弟弟。本為一種花名,常綠喬木,春開白花,芳香。宋·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後因以「山礬」指代弟弟。清·龔自珍《己亥雜詩》:「黃梅淡冶山礬靚,猶及雙清好到家。」此以黃梅、山礬兩花代指龔氏二子橙、陶兄弟。
●元弟●( yuan di)長弟。元,大。《金石萃編·漢司隸校尉楊淮碑》:「元弟●(楊弼)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魏書·咸陽王禧傳》:「詔以禧元弟之尊,食邑三千戶,自餘五王皆食邑二千戶。」
●仲氏●( zhong shi)弟弟。古代兄弟間的排行,常以伯、仲、叔、季的順序,故稱。語出《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因此「伯仲」、「壎篪」均指兄弟。壎●(xn),古時一種陶製吹奏樂器;篪●(ch),古代的一種竹製橫吹樂器。 地神 【地神】
●( di shen)所謂大地之神,女性,為大地的總管。此外,山川河海亦各有神。古天子祭地,即祭地之神。宋邱光庭《兼明書·五行神》:「其祀當廣祀地神,即為《月令》所祀皇地祇者也。」
●媼神●( ao shen)地神。《漢書·禮樂志·郊祀歌·惟泰元》:「惟泰元尊,媼神蕃釐。」蕃釐●(fani),多福。蕃,多;釐,福。
●大示●(daq1)地神。《周禮·天官·大宰》:「祀大神示亦如之。」鄭玄注:「大神衹謂天地。」陸德明釋文「,本又作祇。」又《春官·大宗伯》:「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元,帥執事而ト日。」
●地●(do)地神。《漢書·禮樂志》:「惟泰元尊,媼神蕃釐。」顏師古注:「言天神至尊,而地神多福也。」唐·盧照鄰《蓋州至真觀主黎君碑》:「蒼蒼中野,同銷地媼之魂;耿耿太初,獨天師之化。」清·趙翼《仙霞嶺》詩:「地媼不甘卑,突起聳天半。四山積鐵黑,徒削千尺岸。」
●地示●(dq1)地神。元、同「衹」,地神。《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周禮,圓鐘之均六變,天神皆降,林鐘之均八變,地咸出。」
●地祇●(dq1)地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修禮地祇,謁款天神。」晉·葛洪《朴子·金丹》:「余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地地衹之法,了無一人知之者。」唐·韓愈《孟東野夫子》詩:「上呼無時聞滴地淚到泉。地祇為之悲,瑟縮久不安。」
●富媼●(fo)地神。富,通「福」,降福;媼,老年婦女,指地神。地為坤,為陰,故地神為女性《漢書·禮樂志》「后土富媼,明三光。」顏師古注引張晏:「媼,老母稱也;坤為母,故稱媼。海內安定,富媼之功耳」宋蘇軾《月華寺》詩:「天公胡為不自憐,結土融石為銅山。萬人採斲富媼泣,有金帛資豪。」《宋史·樂誌八》:「芒芒下土,恢恢方儀。富媼統攝,潛運入維。」
●富嫗●(fuy)猶言富媼。地神。宋·蘇舜欽《地動聯句》「共工豈復怒,富嫗安得為!」
●皇祇●( huang1)地神。皇,盛美、莊嚴。《晉書·禮樂志上·地郊餉神歌》:「整泰圻,竢皇祇。」圻●(q1),通「畿」,京都外圍的千里之地;竢、同「俟」,待。又指天之神。皇,天。
●後祇●(huq1)地神。後,后土,指大地。衹,地神。三國·魏·曹《櫂歌行》:「王者布大化,配乾稽後。」《周書·孝閔帝紀》:「上協蒼靈之慶,下昭後之錫。」蒼靈,天神。 帝王 【帝王】
●( di wang)君主時代國家最高的統治者。在我國上古稱帝,三代稱王。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首腦,一般稱國君,後亦稱王。秦統一後稱帝,一直沿用至清朝末代。其異名頗多,均與其權勢顯赫,至高無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相關聯。歷史上一般稱帝王、君主、天子等。《莊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帝為宗。」清·唐甄《潛書·室語》:「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又為五帝三王的合稱。
●朝廷●( chao ting)本指帝王處理政事的地方或封建國家中央統治機構,亦借指帝王。晉·潘岳《楊荊州誄》:「寢伏床蓐,念在朝廷。」李周翰注:「朝廷,謂天也。」
●宸極●( chen j11)亦作「辰極」。本指北極星,借指帝王。南朝·陳·徐陵《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主書》:「日月所鑑,天地所明,豈敢虛言欺妄宸極。」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四:「風馬雲車,儷百順鉤陳之衛;金枝玉葉,拱萬令宸極之尊。」《宋書·毛脩之傳》:「是以仰辰極以熙照,眷西土以酒淚也。」又喻帝位,見該條。
●宸景●( chen jing)皇帝的喻稱。景,陽光。南朝·齊·謝鵬》始出尚書者》詩:「宸景厭照臨,昏風淪繼體。」呂向注:「宸,帝居也;景,日也。天子比於日,以照臨天下也。」宸居●( chen ju)借指帝王。宸,北極星所在處,借喻帝王住所,代稱帝王。唐·高彥休《闕史·周丞相對敭》:「台座路奏事後,諸司及侍制官並不召封,蓋廬宸居之疲倦也。」清·鈕琇《觚賸·園園》:「烽火羽書,相望于道,宸居為之憔悴。」又指帝位,見該條。
●宸旒●( chen liu)帝王的代稱。實指帝三之冠以指代。旒,皇冠前後所懸垂之玉串。唐·無名氏《梅妃傳》「憶昔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燕賞,陪從宸旒。」明·陳汝元《金蓮記·首引》:「幸子由申救,遠謫黃州,不久量移儋耳,重拜宸旒。」宸明●( chen ming)聖明,借指帝王。《梁書·劉孝綽傳》:「舞文虛謗,不敢信於宸明;在縲嬰經,幸得蠲於庸暗。縲●(luo)、纆●(mo),繩索,指被綁,投入監獄,蠲●(juan),免除。宸象●( shen xiang)君王的喻稱。本指紫微垣。即北極星所在之星區,因以喻帝王。唐·劉禹錫《謝兵馬使朱鄭等官表》:「臣某言:奏事官韋溫特蒙聖恩重賜朱鄭等官告宸象昭回,煥然下燭。」
●宸造●( chen)對皇帝的敬稱。造,造化,萬物創造者。唐·羅隱《讒書·代韋徵君遜官疏》:「豈知宸造過聽,好爵下授,所謂飾猱狖以冠帶,餉爰居以酒食者也。」猱狖●( nao you),猿猴。
●大君●(djn)天子。《易·師》:「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孔穎達疏:「大君,謂天子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大君若不棄書之力,亡臣猶有所逃。」杜預注:「大君,謂天王。」唐·沈佺期《和戶部岑尚書參跡樞揆》詩:「大君製六合,良佐參萬機。」六合,上下四方,指天下良佐,才能出眾的輔佐大臣。宋·范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大明●( da ming)指君主。大明,本指日。借喻君主。《魏書·張袞傳》:「今大明臨朝,澤及行葦,國富兵強,能言率職。」
●大聖●(da sheng)稱帝王。以其德才智慧超群,故稱。《呂氏春秋·君守》:「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史記·秦始皇本紀》:「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亦稱「佛」、「菩薩」,見「菩薩」條。
●丹廉●( dan)君王。本指丹屏。即帝王宮殿戶牖之間的屏風,借指君主。南朝·梁元帝《上忠臣傳表》:「春詩秋禮,早蒙丹扆之訓。」宋·司馬光《辭接續支札子》:「自爾日望痊平,入覲丹扆,百陳至城,庶得極竭。」明·劉基《感興》詩:「惆悵無人奏丹扆,側身長望涕滂沱。」滂沱,大雨的樣子。指眼淚如下大雨。
●帝皇●(di huang)天子、皇帝。漢·張衡《西京賦》:方今聖上,同天號於帝皇,掩四海而為家。」《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序》:「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帝,高辛氏,即帝嚳●(k),傳說其女兒自願和槃瓠●( pan hu,神犬)結合。《宋書·武帝紀中》「蓋聞天生蒸民,樹之以君;帝皇寄世,實公四海。」又指天帝,見該條。亦為三皇五帝的合稱
●飛龍●( fei long)借指帝王。語出《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五,指乾卦倒數第五意謂陽氣盛,張願《著作郎張漪墓誌》:「翼戴飛龍肅清天下。帝位。唐·飛龍在天,若聖人有龍德,飛騰到天位。因以指帝王
●後闢●( hou bi)君主;帝王。後、闢,均指君主。漢·班固《東都賦》:「豈將方軌並跡,紛綸後闢,治近古之所務,蹈一聖之險易雲爾哉。」晉·束《補亡詩》:「明明後闢,仁以為政。」曾鞏《本朝政要策·水災》:「若至於後闢狂妄以自率,權臣冒昧以下專,政不明,賢不章,則苦雨數至,潦水厚積。」章,同「彰」。
●後王●( hou wang)君主;天子。後君王。書·說命中》:「樹後王君公,承大夫師長。」孔穎達疏:「後王,謂天子也。」《禮記·內則》:「後王命冢宰,降德於眾兆民。」清·龔自珍《農宗》:「古者未有後王君公,始有之而人不駭者何?」皇帝●( huang di)君主時代國家的最高首腦,即帝王。世襲並終身任職。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自以為「德並三皇,功高五帝」,兼採帝號,稱為始皇帝。從此中國歷代君主均稱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亦尊稱前代帝王。
●皇后●( huang hou)君主。後,指皇帝。《書·顧命》:「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孔傳:「大君成王言憑玉幾,所道稱揚終命。」又指皇帝的正妻。
●嘉皇●( jia huang)帝王的美稱。嘉,美,善。漢·劉向《九嘆·愍命》:「嘉皇既歿,終不返兮。、善。
●今上●( jin shang)當今皇上。《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今上即位。」唐·韓愈《歐陽生哀辭》:「今上初,故宰相常袞為福建觀察使,治其地。」
●巨公●( ju gong)皇帝的別稱。《史記·孝武本紀》:「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司馬貞索隱:「《漢書音義》曰:巨公謂武帝。」《雅·稱謂》:「至尊亦稱巨公、崖公。」見「大師」條。
●君王●( jun wang)古稱天子或諸侯。《詩·小雅·斯》:「
●朱帶斯皇,室家君王。」朱芾●(f),紅色祭服的蔽膝。《楚辭·招魂》:「君王親發兮憚青兕。」王逸注:「言懷王是時親自射獸,驚青兕牛而不能制也。」唐·白居易《長恨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君宰●( jun zai)猶君主。宰,主宰。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看逃亡滿街,看逃亡滿街,失迷君宰,百忙難出江關外。」
●君主●(jnzh)國君。《韓非子·愛臣》:「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君主之敗也。」清·鄒容《革命軍》:「誅殺滿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儆萬世不復有專制之君主。」又指國君之女●(猶公主)或君主制。
●乾景●( qian jing)指帝王。乾,天;景,陽光,藉指太陽,喻帝王。南朝·齊謝脈《齊敬皇后哀策文》:「乾景外臨,陰儀內缺。」李善注:「《周易》曰:乾為君為父。」呂延濟注「乾景為高宗也,陰儀謂皇后也。」
●乾儀●( qian y11)喻帝王。儀,法度。《晉書·后妃傳論》:「方體安,儷乾儀而合德;圓舒循晷,配曜以齊明。」方祇●(q1),大地;圓舒,月亮;羲嚁,太陽。
●乾元●( qian yuan)指帝王。乾,卦名,八卦之一。指陽、天;元,第一。《晉書·后妃傳下·孝武定皇后》:「德配乾元,恭順宗廟,徽音六宮,母儀天下。」明·何景明《秦府進歷》詩:「同懽承睿疑,歌舞頌乾元。」清·康有為《門人陳千秋等初來草堂問學示諸子》詩:「群龍無首誰知吉,自有乾元大統長。」人君●(ren jun)君主,帝王。《左傳·文公十六年》:「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史記·滑稽列傳》:「以人君禮葬之。」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神器,喻帝位;域,天地間,宇內唐·李白《大獵賦》:「且夫人君以端拱為尊章炳麟《商鞅》:「其說以為自漢以降,抑奪民權,使人君縱姿者,皆商鞅法家之說為之倡。」
●人牧●( ren mu)即人君。牧,統治。古代指統治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焦循正義:「《典禮》云:『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日牧。是天下之人牧,即天下之人君。」清·戴名世《李太常案牘序》:「故序之而原本於六經之旨,以著先王之教,以為人牧者告也。」
●人王●(ren wang)指帝王。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況我有慧目明炬,如風寶車,濟是沈舟,能升彼岸。因宜光宣正法,影響人王者乎!」
●人主●(ren zhu)君主,帝王。《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史記·高祖本紀》:「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新唐書吳競傳》:「夫人主居尊極之位,顓生殺之權。」顓●( zhuan),通「專」。
●上帝●( shang di)指君主,帝王。與下民相對稱。《詩·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毛傳:「上帝,以托君王也。」孔穎達疏:「王稱天稱帝,《詩》之通義」《後漢書黨錮傳·李膺》:「頃聞上帝震怒,貶黜鼎臣。」貶黜鼎臣,貶斥罷免大臣。李賢注:「上帝謂天子。」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果州謝真人上升前,在金泉山道場上帝錫以馬鞍,使安其心也。」又指「天帝」,見該條。
●上人●( shang ren)指君主。謂居於上位的人。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正亂》:「上人正一下人靜之,正以侍●(待)天,靜以須人。」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貝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終不見信,如宋真宗者,今監司千萬中無一人上元●( shang yuan)指帝王。元,第一,頭,天。明·張居正《壽嚴少師三十韻》:「握鬥調元化,持衡佐上元。」鬥、衡,謂權柄。
●世主●(shzh)君主,國君。以其為天下之主,故稱。世,天下;朝代。《莊子·漁父》:「孔氏者,惟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清·劉大《刪錄<荀子>序:「孔子沒,聖人之道衰,譎詭權變之士,爭以其言干世主,著書者紛紛出焉。」幹,求。
●上●(si shang)指國君。卿、大夫、士與君為四,四以君為上,故稱。《呂氏春秋·知分》:「踐繩之節,四上之志,三晉之事,此天下之豪英。」高誘注:「踐繩之節,正直也。四上,謂君也。」陳奇猷認為,四上指代、秦、鄭、衛四國。太上●(tai shang)指皇帝。《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國便事,而欲以親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太上,天子也。」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刺史見太上聖明,股肱竭力。」又指「天帝」,見該條。亦指「太古」。見「古代」條。
●天闢●(tian bi)天子、皇帝。《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天辟惡之。」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天闢,謂天子也。」天日●(tian ri)喻帝王。《宋書·武帝紀中》:「鎮北將軍臣宗之,青州刺史臣敬宣,並是裕所深忌憚,欲以次除盪,然後傾移天日,於事可易。」
●天父●( tian fu)謂天子,帝王。《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臣愚以為宜除妖謗賞告之法,以隆天父養物之仁。」《宋書·禮志一》:「夫崇三綱之始,以定乾坤之儀,安有天父之尊,而稱臣下之命,以納伉儷;安有臣下之卑,而稱天下之名,以行大禮。」亦尊稱為君主的父親。
●天皇●( tian huang)指帝王。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夫越王勾踐雖東僻,亦得系天皇之位。」《新唐書·高宗紀》:「八月壬辰,皇帝稱天皇●(指唐高宗),皇后稱天后。」亦指「天帝」,見該條。
●天家●( tian jia)對天子的稱謂。漢·蔡邕《獨斷》:「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稱。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天家。」《魏書·咸陽王禧傳》:「禧聞而嘆曰:『我不負心,天家豈應如此!」宋·范仲淹《知府孫學士見示五首因以綴篇》詩之二:「紅霞綠竹忘機地,未免天家下詔求。」又指帝王家。
●天明●( tian ming)尊稱帝王。《宋書·始安王休仁傳》:「謹案劉休仁苞蓄禍跡,事蔽于天明。」唐·韓愈《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田侯攝事,奉我天明。」宋·王安石《改撰詩義序札子》:「冒昧天明,臣無任。」
●天王●(tian wang)猶天子,皇帝。殷周時天子只稱王,春秋時諸侯稱國君,亦相繼稱王,尊稱周天子為天王《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天王入於成周。」唐·杜甫《憶昔》詩:「百官跣足隨天王。」跣●(xian)足,光著腳。
●天造●( tian zhao)指皇帝。造,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喻君。《魏書·禮志二》:「但飲澤聖時,銘恩天造,是以妄盡區區,冀有塵露。」《新唐書·李嶠傳》:「今文武六十以上,而天造含容,皆矜恤之。」
●天子●( tian zi)皇帝。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自謂上天之子。《詩·大雅·常武》:「赫赫業業,有嚴天子。」《禮記·典禮下》:「君天下日天子。」君,統治。
●王人●(wang ren)王者,君主。《書·君奭》:「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
●帷幃●( weiwei)猶帷幄。幃,帷帳。借指君王。清·姚鼐《室扇樓後記》:「獨東方朔以不得任用,至於上書自訟…若以人臣愛君之心言之,則日侍帷幃者之志,固已得矣。」帷幄●( wei wo)借指帝王。天子居處必設帷幄●(室內的帳幕、帷幔),故稱。《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前皇太后與昭儀俱侍帷幄,姊弟專寵錮寢。」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頌表》:「情繫帷幄,拜表奉和」各例均可作帝王住處或君側理解。亦指天子近側或朝廷。又指「帳幕」、「軍帳」,見帳幕條。
●宵旰●( xido gan)帝王的代稱。宵旰,即宵衣旰食,謂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非常勤勞,多用以稱頌帝王勤於政事。因借指帝王。宵,夜;指近天亮的一段時間;旰,晚,指天黑定的一段時間。宋·王禹偁《為兵部向侍郎謝恩表》:「則何以副搢紳之佇望,塞宵旰之虛懷。」又指「日夜」,見該條。
●一人●( ren)古稱天子。亦為天子自稱。謂天下只有其一人可尊而已。《書·太甲下》:「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元良,大善。孔傳:「一人,天子。」又《湯誥》:「王曰:「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孔傳:「天子自稱日予一人。」宋·王禹偁《待陋院記》:「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亦然,況宰乎?」明·唐寅《嘉靖改元元作》詩:人位山河定,萬國朝元月日明。」
●元後●( yuan hou)天子,帝王。後,君主。《書·大禹謨》:「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陟●(zhi),升,登上。孔傳:「言天道在汝身,汝終當升為天子。」漢·劉《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一:「昔我從元後,整駕至南鄉。」又指帝王的嫡妻。
●元首●( yuan shou君主,帝王。《書·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孔傳:「元首,君也。」三國魏·曹丕《災異免策三公詔》:「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已之義乎?」辠,古「罪字。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凡百,所有的一切。宋·司馬光《謝門下侍郎表》:「臣避命弗,居寵為憂,謹承元首之明,竭股肱之力。」
●真龍●( zhen long)本指龍,喻指帝王。謂其為真龍所化,故云。明·高啟《穆陵行》:「幸逢中國真龍飛函雨露江南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回「大凡真龍降生,沒有一定之地,不信,你看朱洪武皇帝。」又指「龍」、「駿馬」,見龍和良馬條。
●主公●( zhu gong)臣僕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譜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主上●( zhd shang)君主,臣下對君主的稱謂。《韓非子孤憤》:「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清·侯方域《朋黨論上》:「夫主上居深宮之中,與臣庶隔絕。常恐天下欺,而密以為防。」 帝位 【帝位】
●(dwei)皇位;君位;天子之位。《易·履》:「履帝位而不疚。」《書舜典》:「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陟●(zh),登,升。」《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更始因其資以據帝位。」
●奧主●(azh)國內之主。指君主。奧,室內西南隅,古時祭祀設神主或尊長居坐之處,故以奧為主人或主事人《左傳昭公十三年》:「共有寵子,國有奧主,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孔穎達疏:「奧是內之義。」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與陳司空書》:「今者殷憂未已,禍難相尋,宗主無依,奧主宜立。」又指主謀者。
●寶錄●(bo)帝位。錄,總領,指君權。《陳書·世祖紀》:「●(臨川王)宜奉大宗,嗣膺寶錄,使七廟有奉,兆民寧宴。」
●寶位●( bao wei)帝位的美稱。語出《易·繫辭下》:「聖人之大寶日位。」《晉書·宣帝紀》:「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唐韓愈《皇帝即位賀諸道狀》:「伏見命皇帝以閏正月三日嗣臨寶位,海內惟新。」
●寶業●( bao ye)皇位。《宋書·後廢帝紀》:「朕以衝昧,嗣膺寶業。」《文選·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家臻寶業,身嗣昌暉。」張銑注:「寶業,天子位也。」又指「帝業」,見該條。
●寶胄●(bao zhou)帝位。胄,本指帝王或貴族的後裔,借喻皇統延續,因指帝位。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策文》:若水傳帝,重風御民,重光所集,世載於陳,赫矣高祖,悠哉上旻,聯寶胄,暉煥郊禋。」唐·王勃《乾元殿頌〉序》:「高祖太武帝虹星湛色,開寶胄於金;蛟龍凝陰,發皇明於石紐。」
●寶祚●( bdo zuo)帝位。祚,君位、國統。《周書·宣帝紀》:「朕以眇身,衹承寶祚。」《隋書·音樂誌中》:「高山作矣,寶祚其崇。」又指「國運」,見該條。
●宸極●( chen)帝位的喻稱。《文選·劉●(勸進表>》:「
●宸極失禦,登遐醜裔。」李善注:「宸極,喻帝位。」《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恆》:「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壯,若使統臨宸極,何異陛下之身。」又指「帝王」,見該條。
●宸居●( chen)帝位。《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高祖以聖武定鼎,規同造物;皇上以叡文承歷,景屬宸居。」張銑注:「宸居,帝位也。」《舊唐書·哀帝紀》:「今則正位宸居,未崇徽號。」又指「帝王」,見該條。
●宸樞●( chen shu)帝位的喻稱。宸,北極星所在地;樞,天樞,北斗第一顆星名,合喻帝位。南朝·齊·謝《侍宴華光殿曲水奉敕為皇太子作詩》:「論思帝則獻納宸樞,麟趾方定,。」《宋書·後廢帝紀》:「朕臨馭宸樞,夤制氓宇,式存寬簡,思孚矜惠。」
●宸●( chen yi)宸,帝王的居處;扆,帝王座後的屏風。借指君位。《晉書·王渾王濬傳論》:「渾既獻捷橫江,亦克清建鄴……遂乃喧黷宸扆,亂彝倫,既為戒於功臣,亦致譏於清論。」喧黷,污辱;●(d),亂,敗壞彝●(y),倫,倫常大寶●(dabo)指帝位。語出《易繫辭》「聖人之大寶,曰位。」大寶,極為可貴之物;如鐘鼎、玉璽,皆傳國之寶。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正以糠秕萬乘,錙銖大寶。非貪皇帝之尊,豈圖六合之富?」錙●(z),銖●(zh),古重量單位;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喻微小事物或看輕。六合,本指上下四方,借指天下。《舊唐書·德宗紀下》:「朕以寡德,祇膺大寶。」●(zhi),恭敬;膺●(ying),承受。大寶,亦指「佛法」,見該條。
●大物●(daw)帝位,天下。本指國家重器,如九鼎等,象徵國家、天下、帝位。《莊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成玄英疏:「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稱大物也。」宋黃庭堅《書磨崔碑後》詩:「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焉。」又指儀制禮法或重器。
●大統●( da tong)指帝位。《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東海王陽,皇帝之子,宜承大統。」《清史搞·德宗紀一》「傳懿旨,以上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又指軍隊統帥。見「帝業」條。
●帝道●(ddao)帝位。《文選·劉孝標辯命論》:「若聞驅貔虎,奮尺劍,入紫微,升帝道,則未達冥之情,未測神明之數。」李周漢註:「帝道,帝位也。」又指賢明君主的治國之道。
●帝統●(di tong)帝王的統緒,指帝業。清·閻爾梅《題昭烈廟》詩:「自可王孫承帝統,寧容國賊算神州。」
●帝祚●(dizu)猶帝位。皇位。祚,福祉,君位。《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晉·陸雲《張二侯頌》:「皇矣帝祚,受言既崇。」
●鼎命●( ding ming)帝位。鼎,九鼎傳國之重器。《宋書·長沙景王道憐傳》:「時齊王●(蕭道成)輔政,四海屬心,●(劉)秉知鼎命有在,密懷異圖。」
●宮扆●( gong)猶言帝座。指皇位。古代天子背扆面南而坐。扆,帝座後畫有斧形的屏風。《梁書·臨賀王正德傳》:「初,高祖未有男,養之為子,及高祖踐極,便希儲貳後立昭明太子,封正德為西豐侯,邑五百戶。自此怨望,恆懷不軌,脾睨宮扆,覬幸災變。」儲貳,指太子。睨●(bin),眼睛斜視。
●國祚●(guzu)帝位,皇位。《漢書·劉向傳》:「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合國祚於外親,降為皂隸。」清·洪昇長生殿·覓魂》:「保洪圖社稷,鞏國祚延綿。」又指「國運」,見該條。
●徽位●( huT wei)帝位的美稱。徽,美、善。南朝·宋·謝莊上封禪儀注奏》:「豈非神明之業難崇,功基之跡易泯,自茲以降,訖於季末,莫不欲英弘徽位,詳固洪聲,豈徒深默修文,淵幽馭世而已。」
●九五●(jiw)指帝位。本指《周易》卦爻名。九,陽爻;五,第五爻,即乾卦的第五爻●(倒數,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龍飛在天…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故以九五指帝位。唐·李嶠《上雍州高長史書》:「利見九五,差蹤二八」二八,指二元八愷,謂朝臣。
●君器●(jnq)指君位,帝位。《後漢書·周章傳論》:「如令君器易以下議,即鬥筲必能叨天業狂夫豎臣,亦自奮矣。」斗筲●(sha),本指容器,喻小人。
●君位●( jun wei)國君之位,帝位。《晉書·天文志上》「南二星,君位。」清·龍啟瑞《魯隱公論》:「使隱●(公)偃然居君位而不疑,人亦必無有譏其為。」
●丕●(p)指皇統,帝位。不,大;祚,君位。《宋史·樂志九》:「天錫祚,施於後昆」錫●(),賜子《宣和遺事》前集:「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承祖宗萬世之丕祚,為華夷億兆之所瞻。」華,華族,漢族;夷,少數民族。
●乾棟●( qian dong)皇宮棟樑。喻君位。《晉書·元帝紀費》:「回首朝陽,仰乾棟,帝猶六讓不居,士辭而不免。」又指天宇、上天,見「天」條。
●乾綱●( qian gang指「君權」。乾,為八卦之一,卦形為三陽,象徵上天、陽性和剛綱繩、權柄。晉范寧《穀梁傳序》:「昔周道陵,乾綱絕紐」亦指「夫權」。
●上位●( shang wei)指帝位君位。《管子·牧民》:「刑法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3殺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趙彥衛《雲鈔》卷十:「堯非不能召舜,而帝空,以舜有父母,故又以二女嬪之,家齊身正,舉而加之上位。」亦指「君主」。見該條。
●天基●( tian7)帝位,皇位。元·獨樂園主《詠史》:「周家亦僭登天基,獨有世宗明治術。」又指「帝業」,見該條。天階●( tian jie)本指宮殿台階。借指帝位。漢張衡《東京賦》:「登聖王於天階,章漢祚之有秩。」章,通「彰」,發揚;漢祚●(zu),漢朝的皇統。
●天位●( tian wei)王位,帝位。《詩大雅·大明》:「天位殷實,使不挾四方。」《初學記·摯虞〈漢高祖讚>》:「遂登天位,纘堯之緒。」纘,繼承;緒,事業。
●天祚●( tian zu)帝位,皇位,國統。《宣和遺事》前集「近聞天祚復振,若明公仗義,首圖興復,先責企弓等罪而殺之。」元·獨樂園主《詠史》:「秦王神武不可及,遂承天祚傳高玄。」亦指天子,見「帝王」條。
●休祚●(xizu)對帝位的美稱。休,美善;祚,君位。《後漢書·質帝紀》:「孝殤皇帝雖不永休祚,而即位逾年,君臣禮成。」《晉書·樂壽誌上》:「我皇壽而隆,我皇茂而嵩;本枝奮百世,體祚鍾聖躬。」《北齊書·祖王傳》:「勸陛下禪位,使陛下尊為太上,子居宸扆,於己及子,俱保休祚。」禦筵●( yu yan)喻指帝位。御,指某些有關帝王的事物;筵,竹席,又指鋪設竹席的座位,古人席地而坐,故設可坐,後泛指位。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耿賈扶王室,蕭曾拱禦筵。」又指帝王命設的酒席。 帝堯 【帝堯】
●(dyo)相傳古帝名。帝嚳之子。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勳。初封於陶,又封於唐,號陶唐氏,又稱唐堯。以其子丹朱不肖,禪位於舜。為歷史上賢明君主,德政甚豐,為人所景仰。又為鼓吹曲名。
●帝唐●(di tang)即帝堯,唐堯。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伏惟陛下咨帝唐欽明之德,體文王翼翼之仁。」劉良注:「帝唐,堯也。」南朝·齊·謝朓《齊進皇后哀策文》:「帝唐遠胄,御龍遙緒。」
●帝勳●(di xun)亦作「帝勳」,指帝堯。《舊唐書·禮儀志二》:「合宮聽朔,闡皇軒之茂範;靈府通和,敷帝勛之景化。」皇軒,指黃帝軒轅氏。
●放勳●( fang xun)堯名。《書·堯典》:「日若稽古,帝堯放勳,欽明文思安安。」
●後唐●( hou tang)即帝堯。後,王、帝。堯為陶唐氏,故稱。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後唐膺籙,赤文候日。」李善注:「後唐,謂堯也。」
●陶唐●( tao tang)即帝堯。初居於陶,後封於唐、故以為號。《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帝業 【帝業】
●(dye)帝王的事業。即所謂建立朝,統治天下,鞏固帝位,希圖萬世一系的大業。秦·李斯《諫逐客書》:「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唐·章碣《焚書坑》詩:「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竹帛,借指書籍;祖龍,始龍,指秦始皇。
●寶緒●(bdo)帝業,皇業。緒,事業。《宋史樂志十五》:「不圖寶緒承繁祉,率士仰隆平。」又:「發揮寶緒靈仙降,感吉夢光期。」
●寶業●(bao ye)帝業,國運。《隋書·煬帝紀下》:「朕纂成寶業,君臨天下。」《宋史·樂志十五》:「千載運,寶業正遐昌。」見「帝位」條
●大統●( da tong)帝業。統,一脈相承的統係,如皇撫,即帝位。《書·武成》:「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變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九年大統未集。」孔傳:「九年而卒,故大業未就。」見「帝位」條。
●大業●(daye)帝業。《書·盤庚上》:「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底綏四方。」底綏,得以安定。底●(d),取得,得到。《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唐·胡曾《阿房宮》詩:「帝王若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
●帝緒●(dx)猶帝業。《文選·褒四子講德論>》:秦穆有王由五羖,攘卻西戎,始開帝緒。」呂延濟注:「緒,業也。」五段,指百里奚,因由五張羚羊皮換來,又稱「五大夫」,輔秦穆公成霸業。羚●(gu),公羊。《南齊書。樂誌》:「假我帝緒,懿我皇維。」
●帝載●(dzai)帝王的事業載,事業。語出《書·舜典》:「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官揆,亮采惠躊。」孔傳:「載,事也。」漢·蔡邕《光武濟陽宮碑》:「匡復帝載,萬國以綏。」唐·張九齡《大唐裴公碑銘序》「學探帝載,何事小名。」
●鼎業●( ding ye)帝王之業。《梁書·武帝紀》:「三光再沉,七廟如綴,鼎業既侈,含識知泯。」
●鴻●(hong xu)猶大統,大業。鴻,大;緒,事業。《周書·宣帝紀》:「朕以寡薄,衹承鴻緒。」
●乾構●( qian gou)指帝業。乾,指天。喻帝王;構,屋宇,借指帝宮。《魏書·廣陵王羽傳》:「朕仰乾構,君臨萬宇。」天基●( tian)帝業。基,基業。晉·曹毗《江左宗廟歌·歌太祖文皇帝》:「仁教四塞,天基累崇。」亦指「帝位」,見該條。
●天業●( tian ye)帝業。天,天子、帝王。南朝·宋·謝《張子房詩》:「婉婉暮中畫,輝輝天昌。」唐·王昌齡《駕幸河東》詩:「開唐天業盛,入沛聖恩濃。」全·趙秉文《竭北嶽》詩:「天業恢弘大,山靈翊衛屯。」
●典●( dion1)指法典文獻和經典古籍,泛指古今圖書。《左傳·公十五年》:「青而高祖孫舊司晉之典,以為大政。」《孟子·告子下》:「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趙歧注:「典籍,謂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漢·荀悅《漢紀·成帝紀》:「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求遺書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典籍》:「開元中,定四部目錄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此自漢以來,典籍大數也。」
●八索●(basu)本為古書名,泛指古代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杜預注:「皆古書名。」孔安國《尚書序》:「八卦之說,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後多以指稱古典籍或八卦。晉·葛洪《抱朴子·安貧》:「六藝備研,《八索》必該,斯則富矣,振翰摛藻,德音無窮,斯則貴矣。」唐·楊炯《<王勃集〉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周流集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為之發揮,以成註解,」宋袁褧●( jiong)《楓窗小牘》捲上:「太極函三,運神功於八索。」
●典奧●( dian ao)典籍。謂其義理深奧,故稱《後漢書·胡光傳》:「竊見尚書僕射胡廣,…六經典奧,舊章完式,無所不覽。」唐·黃滔《唐昭宗實錄》:「刑部尚書和貢舉崔凝,百行有常,中立無黨,學窺典奧,文贍菁英」又指文義典雅深奧。
●典墳●( dian fen)亦作「典賁」。三墳五典的略稱。泛指歷代各種文籍。《淮南子·齊俗訓》:「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適行步。」《隸續·漢郎中王政碑:「研典賁。」洪適釋:「碑以賁為『憤』。」晉·潘岳《揚荊州誄》「遊目典墳,縱心儒術。」宋·梅堯臣《送代州錢防禦》詩:「鐘鼓陳牛酒,衣裘論典墳。」
●典●( dian gao)本為《尚書》中的《堯典》、《湯誥》等篇的合稱,亦泛指經書典籍。《漢書·王莽傳中》:「各策命以其職,如典誥之文。」唐·劉知幾《史通·論讚》:「孟堅辭惟溫雅,理多愜當,其尤美者,有典誥之,翩翩奕奕,良可詠也。」亦指典章詔令一類的文字。
●典謨●( dian mo)泛經典、典籍。特指《尚書》。因其為《尚書》中《堯典》、《舜典》和《大禹謨》、《皋陶謨》等篇的合稱,故云。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理綱常,訓典謨,是孔之賢聖哉。」
●典書●(dian shu)典籍,指法典圖籍與經典古籍之類的文獻圖冊。《後漢書·西域傳贊》:「土物琛麗,人性淫虛,莫有典書。」
●典雅●(diny)泛指古代典籍。漢·馬融《長笛賦》:「融既博覽典雅,精核數術。」呂向注:「典謂《墳》、《典》;雅謂《雅》、《頌》。」
●典傳●( dian zhuan)古代的書籍。漢·賈誼《新書·傅職》:「●(天子)不博古之典傳,不們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天子學業不法:凡此其屬,太師之任也。」●(xian),通「晌」,窺伺。
●蚊策●( fen ce)指典籍。《後漢書·儒林傳序》:「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北林數。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
●墳典●(fen dian)本指三墳五典,又泛指古代典籍。《隸釋·漢太尉劉寬碑》:「幼與同好鐫墳典於第廬。」晉·葛洪《抱朴子·遐覽》:「先生既窮觀墳典,又兼綜奇秘。」宋·蘇軾《求婚啟》:「稟粹德門,教成家廟。中郎墳典之付,豈在他人?」
●墳籍●(fenj1)古代典籍。《後漢書·郭太傳》:「●(郭太)就成皋屈伯彥學,三年業畢,博通墳籍。」《新唐書·褚亮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墳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墳籍之始,肇自羲黃,盛於周漢,衍於樑晉,極於隋唐。」
●墳丘●(fenq)三墳的合稱、泛指古代典籍。漢應瑒《文質論》:「覽墳丘於皇代,建不刊之洪制。」晉·潘尼《贈陸機出為王郎中令》詩之一:「振鱗南河,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南河,即黃河。
●墳素●(fen su)泛指古代典籍。墳,三墳,古籍;素,絹,。《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敷陳墳素,坐而論道。」晉潘岳《閒居賦》:「傲墳素之場圃,步先哲之高衝。」《南齊書·高帝紀上》:「自軒黃以降,墳素所紀,略可言者,莫崇乎堯舜。」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引》:「夫以霸閏之朝,草莽之士,猶或據墳素,忝竊雌黃。」
●古典●( gu dian)指古代典籍。《後漢書·樊準傳》:「●(孝明皇帝)庶政萬機,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遊意經藝。」三國魏·應琚《與王子雍書》:「足下著書不起草,占授數言萬,言不改定,事合古典,莫不嘆息之矣。」又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九典●( jiu dian)泛指古代經典著作。晉·葛洪《抱朴子勗學》:「下帷高枕,遊神九典,精義賾隱,味道居靜。」賾●(ze),精微,深奧。又《廣譬》:「披九典乃覺牆面之篤蔽,聞王道乃知拘俗之多迷。」
●上誌●( shang zhi)指古代典籍。《呂氏春秋·務大》:「嘗試觀於上誌,三天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高誘注:「上誌,古記也。」
●先典●( xian dian)上古典籍。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迷途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古文絕矣。」 東方 【東方】
●( dong fang)方向名,即東邊,與西方相對的一面,亦指東方邊遠地區。《詩·齊風·雞鳴》:「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漢·司馬相如《長門賦》:「觀眾星之行列兮,畢出於東方。」畢昴,二十八宿中的兩宿。
●東垂●( dong chuT1)泛指東方。垂,通「睡」,邊,邊境。《漢書·元帝紀》:「是以東垂被西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藝文類聚》卷三引南朝·宋武帝《秋夜》詩:「局景薄西,升月照東垂。」
●東荒●( dong huang)指東方極遠之地。荒,邊陲,又指遠方的。唐·閻寬《春宵覽月》詩:「月生東荒外,天雲收夕陰。」
●東極●( dong)東方盡頭之處,指東方的邊際。《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唐陸龜蒙《和重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老思東極舊岩扉,卻待秋風泛船歸。」又指東海。
●東路●(dong)猶東方,東部地區。路,方面;地區。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東●( dong si)泛指東方極遠之地。汜,水邊。晉·陸雲《贈鄭曼季》詩之二:「聲播東氾,響溢南云。」清·吳偉業《朝日壇》詩:「即今東汜西崑處,盡人銅壺倒景殊。」亦指古代傳說中的「日出處」,見該條。
●東維●(dong wei)泛指東方。《莊子·大宗師》:「傳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成玄英疏:「傳說一星在箕尾上,然則箕尾在二十八宿之數,維持東方,故言乘東維,乘箕尾。」因以東維指東方。唐·方乾《送人遊日本國》詩:「波濤含左界,星斗定東維。
●東裔●( dong y)指東方邊遠地區。裔,本指衣服的邊緣,泛指邊;又指邊遠的地方。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公孫淵承籍父兄,世居東裔。」東隅●( dong)東方隅,邊遠的地方。《儀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直室東隅。」明·茅溱《雙調夜行船序·宴薊鎮宛在亭四景》套曲:「邊境無虞,喜青陽布暖,斗指東隅。」亦指「日本」,見該條。
●少陽●( shao yang)指東方。本為《易》四象之一,月令在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邪絕少陽而登太陰兮,與真人乎相求。」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少陽,東極。」晉·張華《博物志》卷一:「東方少陽,日月所出。」王闓運《衡陽常侍家廟碑》:「前設大殿,戶向少陽。」又指東宮。亦為中醫學經脈名。
●震方●( zhen fang)東方。震,為八卦之一。《易·說卦》謂:「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梁書·梁武帝紀下》普通二年詔:「可於震方,簡求沃野。」唐·張九齡《荔枝賦》:「果之美者,厥有荔枝,雖受氣於震方,實稟精於火離。」火離,指南方。
●震維●( zhen wei)指東方。維,方位。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華亭冠冕,谷水弦歌,震維徒族,燕垂從宦。」
●震位●( zhen wei)東方。《晉書·劉曜載記》:「東為震位,王者之始次也。」又指太子之宮。【冬】
●(dong)一年四季的最後一個季度,即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其時,天氣轉冷,以至風雪滿天,大地冰封。其異名別稱,多源於冬天的某些特徵。《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北陸●(bi10)冬季的異名。古天文認為太陽沿黃道東行到一週天的最後四分之一處,即北方七宿●(玄武)所在區域,正當冬季,故以北陸稱冬。《左傳·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漢書·律曆志下》:「是故日行北陸謂之冬。」宋王禹偁《火星中而寒暑退賦》:「至若北陸兇殘,人斯鮮懽,層冰飛雪以俱至,挾重而圖安。」鮮●(xian)懽,少歡。懽同,「歡」。北陸,亦指稱「北方」,見該條。
●冰月●( bing yue)指冬季。《晏子春秋·諫下四》「景公令兵摶治當冰月之間而寒,民多凍餒而功不成。」●(a),同「臘」,指農曆十二月。又《諫下十三》:「古聖人之別衣服也,冬輕而暖,夏輕而清,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又為「冰人月老」●(媒人)之省稱,見「媒人」條。
●冬節●(dong jie)冬季。節,時節、季節。《後漢書·馬融傳》:「方涉冬節,農事閒隙。」三國·魏·曹操《卻東西門行》:「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又指冬至日。
●冬日●( dong r)指冬季,冬天。《詩·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飄風發發。」《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日: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湯,熱水。冬日,又指冬天的太陽;亦指冬至日。
●冬時●( dong sh)指冬季。《周禮·天官·食醫》:「醬齊時,飲齊冬時。」●(shi),視。《後漢書·荀爽傳》:「冬時則廢,其形在地,酷烈之氣,焚燒山林,是其不孝也。」冬天●( dong tian)泛指冬季。《晉書·天文志上》:「冬天陰氣多,陽氣少,陰氣暗冥,掩日之光雖出猶隱不見。」唐周賀《贈胡僧》詩:「背經來漢地,膊過冬天。」
●冬月●( dong yue)冬季。《史記·酷吏列傳》:「溫舒頓足嘆曰:嗟呼,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南史·劉孝綽傳》:「初,孝綽居母優、冬月飲冷水,因得冷癖,以大同五年卒官。」又指農曆十一月。
●寒冬●( dong)指寒冷的冬天。古詩《燭燭晨明月》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唐·韓愈《贈張籍》詩:「喜氣排寒冬,逼耳鳴院。」脘●( xian huan),美好的樣子。寒天●( han tian)冬天。唐·白居易《華城西北歲暮獨遊悵然成詠》:「況是寒天客,樓空無主人。」
●寒月●( han yue)指冬天。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園有餘地,不能種蔬,竟拔草根醃藏,以為寒月之用。」清·陳夢雷《西郊雜詠》之七:「寒月富桑麻,酒酣歌相續。」又指清冷的月亮。
●九冬●(qiu dong)謂冬季,因冬有九個九●(一說因冬季九十日),故稱。《初學記》卷三引梁元帝《纂要》:「冬玄英,亦曰安寧,亦曰玄冬,三冬,九冬。」南朝·梁·沈約《夕行聞夜鶴》詩:「九冬霜雪苦,六翮飛不任。」唐·尚顏《除夜》詩:「九冬三十夜,寒與暖分開。」
●勁陰●( Jin yTn)嚴冬古以春夏為陽,以秋冬為陰,又加冬日寒風勁吹,故稱冬為勁陰。晉·陸機《演連珠》之五十:「迅風陵雨,不謬晨禽之察;勁陰殺節,不凋寒木之心。」
●隆冬●( long dong)嚴冬。《漢書武帝紀》:「今水潦移於江南。追隆冬至,聯懼其飢寒不治。」晉·歐陽建《臨終》詩:「鬆怕隆冬悴,然後知歲寒。」悴●(cu),憔悴。
●隆寒●( ong han)嚴冬。隆,嚴,厚。《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窮冬●( qiong dong)指季冬,即冬季最後一個月。窮,儘。唐·杜甫《建都十二韻》:「窮冬客劍外,隨事有田園」唐韓愈《天星送凝郎中賀正》詩:「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
●窮節●(qiong jie)冬季,謂冬為一年中的最後一個季節。窮,儘節,季節。唐·李商隱《為滎陽公謝賜冬衣狀》:「襲天衣,俯回於窮節。」
●窮天●( qiong tian)冬季謂一年將盡的季節。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陰風振涼野,飛雪瞀窮天。」瞀●(mao),暗
●窮陰●( qiong yin)猶窮冬,謂冬天最後一個季節古以一年的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南朝·宋·鮑照《舞鶴賦》:「於是窮陰殺節,急景凋年。」唐·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
●三冬●( san dong)指冬季。以其為孟冬、仲冬、季冬,故稱。唐·楊炯《李舍人山亭詩序》:「三冬事隙,五月歸休」。清·顧炎武《寄李生雲霑》詩:「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泰冬●( tai dong)冬季的美稱。泰,平安、順適。謂一冬當安泰,為一種良好的願望。《管子·山國軌》:「泰冬,民之具所用者,君已稟之矣。」
●玄冬●(xuan dong)冬天,冬季。古以五方、五色配四季,冬位在北,其色黑;北方之神曰玄武,又黑色為玄,故冬名玄冬。《漢書·揚雄傳上》:「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唐·韓愈《明水賦》:「或將取圓丘於玄冬,或將祭方澤於朱夏。」圓丘,亦作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如今北京的天壇圜丘就是方澤,夏至日祭地之處:掘地為方池,貯水以祭;朱夏即夏天。
●玄律●(xuan1)冬季的別稱。冬位在北,其色黑,故稱。律,古時以十二律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故律指時令、季節。南朝·宋·謝惠連《雪賦》:「若乃玄律窮,嚴氣升。」唐·白居易《冬季薦獻太清宮詞文》:「今時惟玄律,節及季冬。」玄冥●( xuan ming)冬季異稱。以其為冬之神,又冬日多昏暗冥濛之象,故稱。前蜀·韋莊《詠梅》詩:「不隨妖豔開,獨媚玄冥節。」元·馬祖常《移梅》詩:「冽冽玄冥候,眾植各浮脆。」又指「陰間」、「北方」,見各該條。
●玄序●(xuan)冬季的別稱。玄,黑色,為冬之色,位北方,其神曰玄冥,故稱。序,時令,季節。漢·應《正情歌》:「清風厲於玄序,涼逝於中唐。」中唐,庭院。唐·許敬宗《奉和守歲應制》詩:「玉琯移玄序金奏賞彤闈。」玉琯●(suan),即玉管。古代玉製或飾以玉的樂器,亦用以測候節氣;彤●( tong wei),朱漆宮門,借指宮廷。
●玄英●( xuan ying)亦作「元英」。冬天的別稱。因冬天天空多陰暗玄黑,又多白雪如玉,故稱。《爾雅·釋天》「冬為玄英。」郭璞注:「氣黑而清英。」唐·魏徵《道觀內柏樹賦》:「涉青陽不增其華,歷玄英不減其翠。」青陽,指春天。宋秦觀《代賀皇太后生辰表》:「考歷占星氣,應玄英之候。」又指「黑色」,見該條。
●玄陰●( xuan yTng)冬季別名,玄,冬季之色;陰,指冬天,故稱。晉·王讚《皇太子會詩》:「玄陰受謝,青陽啟號。」青陽,春季的別稱。
●元冬●( xuan dong)即玄冬。冬季。宋·周密《齊東野語曝日》:「凜冽倦元冬,負暄嗜飛閣。」負暄,曬背取暖暄●(xuan),溫暖。 杜甫 【杜甫】
●(df)●(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祖籍襄陽●(在今湖北),出生於鞏縣●(在今河南)。開元中,他漫遊各地。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困頓十年。安史亂中,為叛軍所俘,脫險後在鳳翔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後到成都,營草堂居於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官參謀、檢校二部員外郎。大歷三年●(765),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後病死於船中。著有《杜少陵集》。
●杜二●(der)杜甫的別名。因他排第二,故稱。唐·任華《寄杜拾遺》詩:「杜拾遺,名甫第二才甚奇…昨日有人誦得數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果然稱是杜二之所為。」杜拾遺,因杜甫曾任左拾遺的官,故名。宋楊伯《臆乘》:「前輩以第行稱,多見之詩……嚴父、高適俱稱少陵為杜二。」杜浣花●( du huan hud)杜甫的他稱。因杜甫晚年定居在四川浣花溪畔而得名。清·薛雪《一瓢詩話》:「千古詩人推杜浣花,其詩……如時雨一過,天矯百物,隨地而興,生意各別,無不俱足。」又,「杜浣花云:「晚歲漸於詩律細。又云: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陵●( du ling)本為地名,因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借指杜甫。宋·戴復古《答杜子野主簿》詩:「杜陵之後有孫子,自守詩家法度嚴。」明·鄭昂《感懷》詩:「王粲淒涼仍去國,杜陵老大竟飄蓬。」清·孫枝蔚《同程穆倩訪周元亮司農》詩:「杜陵仍作客,曹霸可無詩。」
●杜陵布衣●( du ling bu)杜甫的自稱。布衣,謂平民百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杜陵傑●( du ling jie)杜甫的他稱,為人所景仰之辭。宋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詩》:「誰知杜陵傑,名與謫仙高。」謫仙,指李白。
●杜陵老●( du ling lao)杜甫的別稱。宋·黃庭堅《過洞庭青草湖》詩:「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宋·戴復古《論詩七絕》:「飄零憂國杜陵老,感寓傷時陳子昂。」
●杜陵叟●( du ling sou)指杜甫。叟,老者。宋·陸游《感舊》詩之六:「我思杜陵叟,處處有遺蹤。。
●杜陵翁●( du ling weng)杜甫的他稱。宋·陳師道《和魏衍三日》:「君不見天寶杜陵翁,屈宋才堪作近鄰。」謂屈原、宋玉才可與之相比。
●杜陵野老●(《dl1ngXeldo《)杜甫的自稱。唐·杜甫《投簡成華兩縣諸子》詩:「長安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杜陵野客●( du ling ye ke)杜甫的自稱。唐·杜甫《醉時歌》:「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絲,蠶絲,色日,謂兩鬢已白。
●杜陵遺老●( du ling yi lao)杜甫的他稱。清金埴《讀詩詳注>》詩:「杜陵遺老才非凡,詩史詩聖稱名咸。」
●杜十姨●( du shi)戲稱杜甫。因其曾官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據此,舊村學究戲作杜十姨。宋俞琰《席上腐談》:「溫州有土地杜十姨無夫,五撮鬚相公無婦。州人迎杜十姨以配五撮鬚,合為一廟。杜十姨為誰?乃杜拾遺也。五撮須為誰?乃五子胥也。」左拾遺,諫官之類。
●老杜●(od)詩家稱杜甫為老杜,以別作為小杜的杜牧。《苕溪漁隱叢·杜少陵》一:「詩限云:…故老杜律詩布置法度,全學沈全期,更推廣集大成耳。」 杜鵑花 【杜鵑花】
●( du juan hud)杜鵑的開的花杜鵑半常綠或落葉灌木,葉互生,橢圓形。春秋開花簇生枝頭,呈紅色,極其美麗,為世界著名觀賞植物。其種類繁多,有數百種。
●山鵑●( shai juan)杜鵑花。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其處山鵑盛開,皆在水涯岸側,不作蔓山布谷之觀。」又:「其處山鵑鮮麗,光彩奪目
●山客●( shan ke)杜鵑花的雅號。以其常生長在山中,故稱。宋·姚寬《西溪叢雨》捲上:「昔張敏叔有《十客圖》,忘其名。予長兄伯聲嚐得三十客:牡丹為貴客…躑躅為山客。」躑躅即杜鵑花。又指「隱士」,見該條。泛指住在山中的人。山榴●( shan lfu)杜鵑花的別名。南朝·梁·何遜《七召》:「河柳垂葉,山榴發英。」唐·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詩:「山榴花似結紅巾,容豔新妍占斷春。」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附燕脂》:「燕脂,古造法以紫金草染綿者為上,紅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清·曹寅《戲題西軒草木》詩之二:「甘蕉葉大戍葵醜,或有山榴似火燃。」
●山石榴●( shan shi)杜鵑花的別名。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詩:「山石榴,一名山躑躅,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又為金纓子、小蘗的別稱。
●山躑躅●( shan zhi zhu)省稱「躑躅」,杜鵑花的別稱。唐·韓偓《見花》詩:「血染蜀羅山躑躅,肉紅宮錦海棠梨。」宋·陸游《東園小飲》:「高濯濯辛夷紫,密葉深深躑躅紅。」又同「踟躕」,徘徊不前。
●映山紅●(ying shan hog)杜鵑花的別名。因花紅成片開放,照紅山坡,故云。宋·楊萬里《明發西館晨炊藹岡》詩:「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 杜鵑鳥 【杜鵑鳥】
●(du juan nido)鳥名。其喙紅,身體黑灰色。春季社鵑花開時始鳴,聲甚哀切。古人誤傳其「夜啼達旦,血漬草木」,以為其哀鳴出血。又傳其為古蜀帝魂魄所化,故啼血哀鳴。其異名多與杜鵑鳥的叫聲和有關傳說有關。
●楚鳥●( chu nido)指杜鵑鳥,因其鳴聲淒楚,故名。唐張籍《和周讚善聞子規》詩:「秦城啼楚鳥,遠思更紛紛。」催歸●( cUT gui)杜鵑鳥的別名,以其鳴聲為「不如歸去」,故名。唐·韓愈《贈同遊》詩:「喚起窗前曙,催歸日未西。」喚起,鳥名,即報春鳥。
●杜魄●(dup)指杜鵑鳥,相傳為杜宇的魂魄所化。唐羅隱《送郎州張員外》詩:「旗飄峴首嵐光重,酒奠湘江杜魄哀。」
●杜宇●(dy)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名,其魂化為杜鵑鳥,故以其指稱杜鵑。宋·王安石《雜詠絕句》之十五:「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紅樓夢》第七十回:「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杜宇魂●( du yu hun)指稱杜鵑鳥,見「杜宇」。唐·譚用之《憶雨中》詩:「林間有竹湘妃淚,窗外禽多杜宇魂。」古帝魂●( gu di hun)指稱杜鵑鳥,相傳為蜀古帝杜宇之魂所化,故稱。唐·杜甫《杜鵑》詩:「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元·周霆震杜鵑行》:「我不暇自哀,古帝魂春來。」蜀鵑●( shu juan)即杜鵑鳥。舊傳為古蜀帝杜宇所化,故名。清·趙翼《愍忠寺石壇相傳唐太宗葬戰骨處》詩:「歸隨遼鶴跡,啼有蜀鵑痕。」
●蜀鳥●( shu nido)杜鵑的別稱。唐·雍陶《聞杜鵑二首》之二:「蜀客春城聞蜀鳥,思歸聲引未歸心。」
●蜀魄●(shup)指杜鵑鳥。唐·杜荀鶴《聞子規》詩:「楚天空闊月成輪,蜀魄聲聲告似人。」
●思歸樂●(si gui le)杜鵑鳥別稱,以其鳴聲似「不如歸去」,故稱。唐·白居易《和思歸樂》詩:「似道思歸樂,行人掩泣聽。」唐·溫庭筠《河瀆神》詞之二:「暮天愁聽思歸樂,早梅香滿山郭。」
●塢●(tgu)杜鵑鳥的異名。《漢書·揚雄傳·反離騷》:「徒恐之將鳴兮,顧先百草不為芳。」顏師古注:「鳥一名買鏡,一名杜鵑,一名子規。」買鏡●(gu),一種臿類的農具。謂杜鵑鳴時,農人當買此農具播種,據此又將「買鏡」作為布穀鳥的異名,實屬誤會。
●啼魂●( ti hun)杜鵑鳥的別稱。明·王世貞《沈母挽章》詩:「慈竹吳江冷,啼魂蜀道難。」
●啼鵑●(ti juan)指杜鵑鳥。以其不斷鳴叫,故名。宋文天祥《金陵驛》詩:「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鵜●(tjue)亦作「鶪」。杜鵑鳥的別稱。《楚辭屈原<離騷>》:「恐鵜之先鳴兮,使夫百草之不芳。」漢·張衡《思玄賦》:「恃已知而華予兮,鶪袂鳴而不芳。」註:「《臨海異物志》曰:『鶪,一名杜鵑,至三月鳴,晝夜不止,夏末乃止。」《晝上人集·顧渚行寄裴方舟》詩:「鶪媽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望帝●( wang di)借指杜鵑鳥。晉常琚《華陽國志·蜀志》謂,戰國時杜宇在蜀稱帝,號望帝後禪位於開明帝,退隱西山,化為杜鵑,因以「望帝」為杜鵑鳥之別稱。唐·杜甫杜鵑行》:「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唐·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巂週●(xT zhou)本為燕的別名,亦指稱子規鳥,又名「子巂」。郭璞認為此鳥「出蜀中」。巂,為蜀古地名,在今西昌地區。晉·張華《禽經》:「鸛,巂周,子規也,啼必北向。江介日子規,蜀右曰杜宇。」清·納蘭性德《采桑子·居庸關》詞:「巂周聲裡嚴關峙,匹馬登登亂踏紅塵,聽報郵簽第幾程。」謝豹●(ebao)杜鵑鳥異名。《禽經》:「子規啼苦倒懸於樹,自呼日謝豹。」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吳人謂杜宇為謝豹……唐·顧況《送衛尉》詩曰:綠樹村中謝豹啼。若非吳人,殆不知謝豹為何物也。」
●怨鳥●( yuon nido)杜鵑鳥別稱,因其鳴聲哀怨淒楚,故名。《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杜鵑鳥嘴紅,並不啼血,說「血漬草木」,更屬無稽。
●子規●(zgu)亦作「姊歸」。杜鵑鳥的別名。《文選·宋玉高唐賦>》:「姊歸思婦,垂雞高巢,其鳴喈喈。」唐·杜甫《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宋·陳亮《水龍吟》詞:「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
●子鵑●( juan)即杜鵑鳥晉·常琚《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日望帝…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
●子●(zi)即子規。《爾雅·釋鳥》:「巂周」。晉·郭璞注:「子巂鳥,出蜀中。」邢昺疏:「《說文》云:巂,蜀王望帝化為子巂,今謂之子規也。」
●周燕●( zhou yon)杜鵑鳥的別名。《爾雅翼·釋鳥》:「子巂,出蜀中今,所在有之。其大如鳩,以春分先鳴,至夏尤甚。……亦曰杜鵑,亦曰周燕。」 渡口 【渡口】
●( du kou)用船擺渡過河客人的地方,人們從這裡走上渡船到對岸去。唐·劉長卿《余乾旅舍》詩:「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唐·羅隱《憶夏口》詩:「漢陽渡口蘭為舟,漢陽城下多酒樓。」
●步頭●( bu tau)渡口的別名。即埠頭。宋·蘇舜欽《寄王幾道同年》詩:「步頭浴鳧暖出沒,石側老松寒交加。」
●船步●( chuan bu)渡口的異名。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三:「嶺南謂水津為步,言步之所及,故有…船步,即人渡船處。」
●渡頭●(du tou)指渡口。唐·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南朝·梁·簡文帝《烏棲曲》:「採蓮渡頭礙黃河,郎今欲渡畏風波。」
●河津●(hejn)河邊渡口。北周·庾信《春賦》:「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唐·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懷》:「弄景奔日馭,攀星戲河津。」又為地名,即龍門。
●江口●( Jiang kou)指渡口。唐·白居易《琵琶行》:「雲來江口守空船,船月明江水寒。」
●江津●( Jjiang jin)江邊渡口。《世說新語·言語》:「桓征西治江陵城甚麗,會賓僚出江津望之。」
●津渡●(jind)即渡口。津,渡口。《漢書·趙充國傳》:「有詔將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太守疏捕山間虜,通精道津渡。」又指渡河。
●津頭●( Jin tou)渡口、渡頭。唐·杜甫《春水生》詩:「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系籬旁。」 端午 【端午】
●( duan)亦作「端五」,指農曆五月初五日端午節。是日民間包食角黍,競渡龍舟相傳是為了憑弔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初學記·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鶩●(w),鴨;角黍,即粽子。
●重午●( chong wu)端午節的別稱。以兩午相重,故稱。古午、五通。宋·吳自牧《夢梁錄·五月》:「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宋史·劉溫叟傳》:「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紈扇。」
●端陽●( duan yang)即端午節元·歐陽玄《漁家傲》詞:「五月都城猶衣,端陽蒲酒新開臘。」
●天中節●(tian zhong jie)端午節的別稱。唐、宋以來五月五日為天中節。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趁天中》:「《提要錄》:『五月五日,乃符天數,午時,為天中節。,」《水滸傳》第一一回:「正值五月五日天中節,宋江教宋清大排筵席。」午日●(wr)端午節,即農曆五月五日因支逢五日F。午,亦特指五月五日。晉·周處《風土記》:「午日烹鶩,又以菰葉裹粽黍,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宜忌》:「午日冰和土粉乾擦小兒熱疿。」又指「中午」,見「正午」條。
●浴蘭節●( yu lan jie)唐、宋時稱端午為浴蘭節。謂是日以蘭湯沐浴,故稱。蘭湯,煮蘭草為湯●(開水)。唐·韓鄂《歲華紀麗》卷二:「端午角黍之秋,浴蘭之月」宋·吳自牧《夢梁錄·五月》:「五日重午節,又日浴蘭令節。」 對聯 【對聯】
●( dui lian)書寫成條幅,貼在或懸掛在壁間、門兩側或楹柱上的意義深刻的聯語。春節用紅紙寫就貼在大門兩側的,名春聯;而楹聯、堂對多用木版刻字,油漆金飾,懸掛在楹柱之上或廳堂門兩側。
●春聯●( chun lian)「門對」、「春帖」。春節用紅紙寫的貼在門口的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黏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年對●( nian dui)即春聯。明·袁宏道《己亥元日晨起》詩:「官卑心亦暇,騎馬看年對。」
●堂對●( tang dui)廳堂楹柱上的對聯。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宰相對聯》:「江陵公初賜第於鄉,上御筆親勒堂對曰:志秉純忠,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休光播於百年。」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稱,今成楹聯之號,中更門帖,亦云堂對。」
●堂聯●( tang lian)堂對,楹聯。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宰相對聯》:「先是華亭公罷相歸其堂聯云:庭訓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國恩未報,歸來猶抱惶。」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二:「洪武時,賜學士陶安堂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按堂聯起於宋,而盛於明。蓋由座右銘而為春帖,由春帖而有堂聯。」
●楹聯●( ying lian)即對聯。相傳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版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之「題桃符」,實為春聯之始。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稱,今成楹聯之號,中更門帖,亦云堂對。」 盾牌 【盾牌】
●( dun pai)古代用以遮擋刀槍箭戟的防衛武器,可用以護身前進,實行攻擊。其狀有圓、橢圓、長方或長梯形不等,多為金屬片、木料或藤條所製成。
●乾滷●(gan)盾牌。晉·左思《吳都賦》:「乾滷殳鋌,腸夷勃廬之旅。」劉逵注:「乾、滷皆楯也。」
●乾櫓●(gan)小盾、大盾的總稱。亦泛指武器。《禮記儒行》:「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乾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鄭玄注:「乾櫓,小楯、大楯也」北史·竇熾傳》:「臣雖朽邁,請執乾櫓,首啟戎行。」宋·李綱《建炎行》:「號令新幟旗,仗械飭乾櫓。」
●蠻牌●( man pai)即盾牌。多指少數民族所用之盾牌。宋·孟元老《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於樓下。…有花妝輕健軍士百餘,前列旗幟,各執雉尾、蠻牌、木刀。」
●蒙伐●( meng fa)指刻有花紋的大盾牌。《詩·秦風·小戎》:「厹矛鋈鋅,蒙伐有苑。」厹●(q)矛,一種三稜矛;鋈鋅●(wdu)矛柄末鍍著白銅的金屬套。
●彭排●( pang pai)盾牌。彭,通「旁」。亦作「旁排」。《釋名·釋兵》:「彭排;彭,旁也。在旁排敵禦攻也」三國蜀·諸葛亮《軍令》:「帳下及右陣各持彭排。」《資治通鑑晉安帝義熙八年》:「顯之至軍後不見藩而見軍擔彭排戰具。」胡三省註:「彭排,即今之旁排,所以扦鋒矢。」
●團牌●( tuan pai)即盾牌。以其形圓,故稱。宋·周密《齊東野語·端平入洛》:「北軍以團牌擁進接戰。」《明史·韓雍傳》:「雍等督諸軍水陸並進,擁團牌登山,殊死戰。」吳魁●(wku1)大而平的盾。《釋名·釋兵》:「盾…大而平者日吳魁,本出於,為魁帥所持也。」《廣雅·釋器》:「吳魁、幹…盾也。」王念孫疏證:「吳者大也,魁亦盾名。吳魁猶言大盾不必出於吳,亦不必為魁帥所持也。」
●行滷●(xng)大盾。元·劉壎《隱居議·鹵簿字義》:「後漢·胡廣作天子行滷。大楯也,所以扦敵。」 恩惠 【恩惠】
●( en hui)給予或受到的好處。恩、惠,均有好處」之義。含有「給予者出於好心,接受者又得到實惠」的意味。古代多指上天、神靈、君主、顯貴等給予的好處。這些好處有的是實指,有的是虛指。
●寵沐●( chong mu)猶恩澤。謂蒙受恩寵。沐,蒙受、潤澤。隋·江總《山水納袍賦》:「濫時來之寵沐,振長纓以祇肅;性與之文章,侍相娛之絲竹。」
●宸曜●( cheng)喻指帝王的恩澤。宸,本指北極星所在地,借指帝位、帝王;嚁,陽光。北周王褒《太傅燕文公於謹碑銘》:「若乃仰葉宸嚁,上屬台階,賜之以葬器,明之以車服,除名盛業,太傅燕國公其有焉。」
●大澤●(daze)大恩惠。澤,本指雨露,引申為恩惠,謂萬物受雨露之恩。《禮記·祭統》:「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漢·司馬相如《封禪文》:「詩大澤之情,廣符瑞之富。」李周翰注:「大澤,謂天子之恩澤。」又指大湖沼。
●德惠●(dehu)恩惠。《管子·五輔》:「務功勞,布德惠,則賢人進。」《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
●德潤●(dern)猶德澤,即恩惠。《淮南子·泰族訓》「
●堯治天下,政教平,德潤洽。」清·葉廷琯《吹網錄·元氏封龍山頌》:「上陳德潤,加於百姓。」
●德澤●(de zhe)恩德,恩惠。多指帝王官吏給臣民的某種一
●好處,含有感激之情。《韓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無怨仇於鄰敵,而內有德澤於人民。」《漢書·食貨志》:「德澤加於萬民。」《樂府詩集·相和歌辭·長歌行三》:「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宋·陸游《秋思》詩:「中原形勝關河在,列聖憂勤德澤深。」
●恩波●(enb)指帝王的恩澤。南朝·梁·丘遲《倚宴樂游苑送張徐州應詔》詩:「參差別念舉,肅稼恩波被。」唐·劉長卿《獄中聞收東京有赦》:「持法不須張密網,恩波自解惜枯鱗。」枯鱗,指乾魚,喻囚犯。
●恩典●(en dian)本指帝王的恩澤,亦泛指恩惠。宋·韓琦《謝除使相判相州表》:「被恩典之特優,顧人言而甚愧。」《紅樓夢》三七回:「憑他給誰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恩光●( en guang)帝王的恩惠,謂恩寵的光輝。唐·裴憲伯《朱鷺》詩:「所嘆恩光歇,不得文聯翩。」唐·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櫻桃表》:「盈而外被恩光,適口而中含渥澤。」恩澤●(enze)恩惠。澤,雨露。謂其似雨露一樣能滋潤萬物。《詩·小雅·六月序》:「蓼蕭廢則恩澤乖矣。」
●光惠●( guang hui)榮寵,恩惠。三國·魏·曹植《離思賦》念慈君之光惠,庶沒命而不疑。」
●厚澤●( hou ze)深厚的恩澤。澤,本指雨露,引申為恩惠。《南史·張衝傳》:「下官雖未荷朝廷深恩,實蒙先帝厚澤。」唐·虞世南《奉和幸江都應詔》詩:「鴻私浹幽遠,厚澤潤凋枯。」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劉富川》:「國家深仁厚澤,培養臣工三十餘年。」
●嘉惠●( jia hui)對別人給予恩惠的美稱。《左傳·照公七年》:「以信蜀之役,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蜀之敢望。」漢·賈誼《弔屈原賦》:「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峻德●( jun de)大恩惠。峻,大。明·宋濂《恭題御賜文集後》:「至於寬仁峻德,優遇舊勳及寵異文學侍從之臣,恩意兩盡,尤非前代帝王之所可企及也。」又指高尚的品德,見該條。冥德●( ming de)上天的恩德。南朝·梁·沈約《謝賜甘露啟》:「寔由積仁上通,冥德下降。」
●乾德●( qian de)天德,上天的恩澤。乾,卦名,指天。《晉書·四夷傳序》:「夫恢恢乾德,萬類之所資始;蕩蕩坤儀,九區之所鈞載。」坤儀,指大地。唐包佶《祀雨師樂章亞獻終獻》:「神行令,瑞飛空,迎乾德,祈歲功。」又指帝德。漢·焦贛《易林·升之民》:「西戎獯鬻,病於我國,扶陝之歧,以保乾德。」
●乾渥●(qian wo)帝王的恩澤。乾,天,指帝王;渥,恩惠。《宋書·東平王子嗣傳》:「伏願乾渥廣臨,曲垂照賜。」世澤●( shi ze)祖先的恩惠。主要指權勢、財產、地位等。語本《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澤,祿位;斬,斷絕、盡。《紅樓夢》一一九回:「沐皇恩,賈家延世澤。」天波●(tian bo)喻帝王的恩澤。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則塵洗天波,謗絕眾口。」《南史·袁諶傳》:「天波既洗,雲油遽沐。」唐·王維《謝除太子中允表》:「今聖澤含弘,天波昭洗。」又指「雲氣」,見該條。
●天惠●( tian hui)帝王的恩惠。天,指帝王。三國·魏曹植《又贈丁儀王粲》詩:「皇佐揚天惠四海交兵。」亦指上天的恩惠。
●天澤●( tian ze)上天的恩澤。唐·薛據《懷哉行》:「我聞雷雨施,天澤罔不該。」明·張居正《賀瑞雪表》:「天澤覃敷,大地晃瓊瑤之積;皇誠感格,元冬啟稼穡之徵。」又喻上下,尊卑。
●渥澤●(woze)指恩惠。《後漢書·鄧鷺傳》:「過以外戚,遭值明時,記日月之末光,被雲雨之渥澤,並統列位,光昭當世。」
●玄流●( xuon liu)喻帝王恩澤。晉·袁宏三國名臣讚序》:「仰挹玄流,俯弘時務。」呂向注「玄,天也;臣仰君之澤流也。」晉·葛洪《抱朴子·勗學》:「玄流沾於九垓,惠風被乎無外。」《梁書·文學傳下·謝九卿》:「側聽餘淪,沐浴玄流。」又指清水,見「水」條。
●玄造●( xuan zdo)皇恩、天德、大恩惠。玄,天;造,再造,再生。謂上天或皇上給予的再生之德。南朝·梁·王僧儒《為南平王妃拜改封表》:「不悟玄造曲被,徽渥愈臻。」唐·令狐楚《為人謝問疾兼賜醫藥等狀》:蒲柳有心猶壯,誓竭丹誠;狗馬之齒更長,敢忘玄造。」前蜀·杜光庭《張道衡常侍還願醮詞》:「仰天慈而積感,報玄造以無階。」又指「天地」,見該條。亦指造化、天意。
●玄澤●( xuan ze)帝王的恩澤。晉·應禎《晉武帝華林園集詩>》:「玄澤滂流,仁風潛扇。」李善注:「玄澤,聖恩也。」南朝·梁·沈約《郊居賦》:「鼓玄澤於大荒,播仁風於遐俗。」唐·張九齡《大唐涇州刺史牛公碑銘》「玄澤下逮,素風激揚,陰德所流,大福斯至。」
●雨露●(y)喻恩澤。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躕。」
●元澤●( yuon ze)德澤,恩惠。元,大。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淄水》:「敷化未期,元澤潛施,枯源揚,瀾川滌陂。」宋·曾鞏《福州上執政書》:「此皆吾君吾相至仁元澤覆冒所及。」 兒子 【兒子】
●(erzi)夫婦自稱所生的男孩子,不論年紀大,均如此稱。古代有些異稱,包括愛稱,美稱,敬稱。賤稱或謙稱等等。
●阿子●(z)對兒子的稱呼。《晉書·五行志》:「無兒而●(穆)帝崩,太后哭之曰:『阿子汝聞不?,」
●佳兒●(jier好兒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張蒼梧是張憑之祖,嘗謂憑父曰:…汝有佳兒。,」唐·司空曙《送王使君小子孝廉登科歸省》詩:「張馮本名士,蔡廓是佳兒。」
●賤息●( jian)對人謙稱子,謂不成才的兒子。《戰國·趙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吾不肖。」
●令郎●( ling iang)稱人子的敬詞。古樂府《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令郎君,猶言佳子弟,後省稱「令郎」。
●令嗣●( ling si)指才德美好的兒子。宋·王禹偁《五哀詩》:「鯉庭有令嗣,風閣登仙署。」後用以敬稱他人的兒子,猶言令郎。宋·王安石《答郟大夫書》:「承教,並致令嗣埋銘祭文,發揮德美。」
●令似●(ings)即令嗣。似,通「嗣」。敬稱對方之子。宋·王銍《默記》卷中:「四海多士,雖令似才俊,豈可預料?」宋·楊萬里《代慶長叔回郭氏親啟》:「伏承某人令似,少而汗簡,已翻夜頌之波瀾。」
●犬子●( quan zi)愛稱自己的小兒,亦謙稱自己的兒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日犬子。」有時亦用以鄙稱別人的兒子。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少君●( shdo jun)舊時對別人兒子的尊稱。《紅樓夢》一四回:「弟那年在江西糧道任時,將小女許配與統制少君。」嗣息●(si)兒子。嗣,後代;息,子息,兒子。《舊五代史·唐書·符習傳》:「臣緣故使未葬,又無嗣息,臣合符斬縗,候臣禮制畢,聽命。」斬●( zhan cuT),古喪服之一。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明末史忠正閣部殉節時,相傳尚無嗣息。」
●豚兒●(tun er)舊時謙稱自己的兒子。《聊齋志異·青風》:「俄少年到外入,叟曰:『此豚兒也。,」
●豚犬●( tun quan)舊時謙稱自己的兒子。也用以輕視他人之子。《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曹公望權軍,嘆其整肅、」裴松之注引《吳歷》曰:「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如豚犬耳。,」
●息男●(xnan)兒子。謂其親生之子。息,生殖。三國魏·曹植《封二子為公謝恩章》:「詔書封臣息男苗為高陽鄉公,志為穆鄉公。」
●哲嗣●( zhe)猶令嗣。敬稱他人之子。明·張居正《答司成姜鳳阿》:「兒曹寡學,幸與哲嗣同登。」清·趙翼《六哀詩·汪文端公》:「尚喜哲嗣賢,曳履雲霄上。」
●子男●(znan)兒子。《史記·春申君列傳》:「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有子男二人。」
●子嗣●(zsi)兒子。謂傳宗接代的人。《紅樓夢》第四六回:「叔叔只說嬸子總不生育,原是為子嗣起見,所以私自在外面作成此事。」
●子姓●( zi xing)兒子。《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已為大將軍後,方盛,蚡為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淮南子·道應訓》:「秦穆公課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可使求馬者乎?對曰:『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馬。」高誘注:「子姓,謂伯樂子。」又指子孫。 法度 【法度】
●(fad)法令制度,規則程式,準繩標的等等《書·大禹謨》:「儆戒無虞,罔失法度。」漢·賈誼《過秦論》上:「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
●尺寸●( chY cun)法度。《韓非子·安危》:「六日,有尺寸而無意度。」又指短小、細微或長度。
●大法●(dfa)基本法規。《荀子·效儒》:「其言行已有大法矣。」唐·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愚以為凡史氏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又指國家根本法律,見法律條。大律●(d)重要的法規、原則。《商君書·戰法》:「兵大律在謹。」漢·班固《典引》:「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之戰?」嚴復《救亡決論》:「且為將不知天時之大律,則寒暑風雨,將皆足以破軍。」
●典彝●( dian)常典、法度。彝,常理、法度。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自朝國紀,典彝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頃,神無滯用。」明·張居正《恭述祖德》詩:「淪道闡敬一,明倫垂典彝。」典則●( dian ze)典章法規;準則。《書·五子之歌》「
●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典,謂經籍;則,法。」《南齊書·東昏侯紀贊》:「乃隳典則,乃棄彝論,玩習兵火,終用焚身。」唐·杜甫《入奏行贈西上檢查史竇侍御》詩:「政用疏通合典則,戚聯豪貴耽文儒。」又特指詩文等的法則、章法。
●定則●( ding ze)法規;準則。《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士有恆貴,官有定則。」唐·許瑤《題懷素上人草書》詩:「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儷半無墨。」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弦索入曲》:「弦索九宮或用滾弦,或用花和大和釤弦,皆有定則。」
●度軌●(dgu)法度。《史記·秦始皇本紀》「皆遵度軌,和安敦逸,莫不順定。」
●度矩●(dj)法則,三國·魏·曹丕《賜鍾繇五熟釜銘》「百寮師師,楷茲度矩。」唐·王勃《九成宮頌》:「局促墉垣,逡巡度矩。」
●度揆●(dku1)法度。宋·蔡襄《親祀南郊詩》:「乾綱不息,章明度揆。」
●度量●(du liang)法度。《管子·權修》:「上身服以先之,審度量以閒之。」《韓非子·難二》:「以刑名收臣,以度量準下。」漢·荀悅《漢紀·元帝紀》:「高祖開建大業,統闢元功,度量規矩,不可尚矣。」又指「標準」、「氣度」,見各該條。
●法程●( fa chen)法則,程式。《墨子·備蛾傳》:「敢問適人強弱,遂以傅城,後上先斷,以為法程。」適人,敵人。《呂氏春秋·慎行》:「凡亂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惡。好義者則不然,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後世以為法程。」
●法器●(fq)猶法度。唐·陳子昂《申州司馬王府君墓誌》:「事其法器無不馴,從其事政無不理。」又指佛道齋醮所用之鐘、磬、木魚之類的東西。
●法式●(fa shi)法度、法則。《荀子·禮論》:「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也。」法儀●(fy)法度。《墨子·法儀》:「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管子·兵法》:「治眾有數,勝敵有理,…則可以定威德,制法儀,出號令,然後可以一眾治民。」
●風紀●( feng)法度,綱紀。唐·韓愈《祭虞部張員外文》:「分司憲台,風紀由振。」
●軌物●(guw)法制與準則。《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古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採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檢式●( jian shi)法式,法度。《荀子·儒效》:「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淮南子·主術》:「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
●檢柙●( jian xia)也作「檢押」。法度,規矩。柙,本為關獸的木籠,引申為「規範」。漢·荀悅《申鑑·雜言》:「故檢柙之臣,不虛於側。」《後漢書·仲長統傳昌言·法誡》:「又中世之選三公也,務於清愨謹慎,循常習故者,是婦女之檢柙,鄉曲之常人耳,惡足以居斯位耶?」愨●(que),誠懇。
●渠矱●(jhu)亦作「矩彠」,規矩,法度。榘,同「矩」,規則、法度;矱,法度。《楚辭·離騷》:「日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註:「榘,法也。矱,度也。」唐·韓愈《晚秋郾城夜會聯句》:「告成上雲亭,考古垂矩彠。」
●巨獲●(jhu)法規、法度。巨●(j),「矩」、「榘」的古字,規矩、法度。《管子·宙合》:「成功之術,必有巨獲。」清·王念孫《讀書雜誌·管子二》:「巨獲讀為榘獲。」
●三尺●( son)本指法律。引申為法則、準繩。以古代書寫法律於三尺竹簡之上,故稱。明·沈德符《野獲編·詩曲·填詞名手》:「近沈寧庵吏部後起,獨恪守詞家三尺。」又指法律和劍,見各該條。
●上儀●( shang)最高法則。儀,表率;榜樣,法則。漢班固《典引》:「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儀,誥誓所不及已。」漢·蔡邕《光武濟陽宮碑》:「皇代之遐跡,帝者之上儀,罔不畢舉。」
●繩墨●( sheng mo)本指木匠用以畫直線的墨斗繩線,喻法度。《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
●式度●(shd)規則、法式。式,規則、制度。宋岳珂《程史·番禺海獠》:「後有窣堵波高入雲表,式度不比它塔。」窣堵波,塔,為梵語 stupa之音譯。王闓運《嚴通政任氏壽頌》:「何以喻德?如月之恆。彤管式度,永曼嘉應。」
●式則●(shze)法則;規範。式,準則、法度。漢·劉向《上關尹子序》:「渾質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則,使人冷冷輕輕,不使人狂。」王運《採芬女子墓誌銘》:「幼已明詩,永言式則;詞必久慮,容無慍色。」
●天刑●( tian xing)上天的法則。刑,通「型」,典範,法則。《國語·周語下》:「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則而作之者,必不命矣。」韋昭註:「刑,法也。」晉·袁宏《後漢記·獻帝紀五》:「君糾逖天刑,章厥有罪,犯關干紀,莫匪誅殛。」唐·李白《望鸚鵡洲懷禰衡》詩:「才高竟何施,寡識冒天刑;至今芳洲上,蘭惠不忍生。」又指天降的刑法或宮刑。儀躅●(y1ch)軌跡;法度。躅,本指足跡,引申為路徑。唐·李白《明堂賦》:「前疑後丞正儀躅以出入,九夷五狄,順方面而來奔。」
●儀度●(yd)禮儀法度。宋·曾鞏《光祿少卿晁公墓誌銘》:「閭丘夫人為身治家皆,應儀度。」宋葉適《國子監主簿周公墓誌銘》:「宏詞人世號選定兩制,其初為職事官,養歲月,熟儀度而已。」
●儀法●(y1fa)禮儀法度。《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三》:「守於民財,無虧之以利,立於儀法,不犯之以邪。」《史記·孫叔通列傳》:「高帝乃悉去秦苛儀法。」宋·蘇舜卿上杜侍郎啟》:「然閣下為世標矩,人所仰屬,坐鎮藩屏,列邑承風,舉動言論,播為儀法。」標矩:榜樣、表率、楷模。
●儀律●(y1)法規。宋·葉適《高永州墓誌銘》:「公風神峻美,雖巾屐疏散,亦就儀律。」
●儀則●(y1ze)法則。儀,表準,準則。《莊子·天地》:「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漢·班彪《北征賦》:「達人從事,有儀則兮;行止曲中,與時息兮。」
●儀準●( zhun)法度、準則。三國·魏·劉劭《人物誌釋爭》:「是以君子舉不敢越儀準,志不敢凌軌等。」《資治通鑑·晉惠帝元康七年》:衍與弟澄,好題品人物,舉世以為儀準。」
●元則●( yuan ze)原則、準則。章炳麟《文學說例》:「抑名家所著,為演說之元則,彼固施諸筆鑰,猶與演說有殊。」則度●(zed)猶言發度。《宋史·虞允文傳》:「允文姿雄偉,長六尺四丈,慷慨磊落大志,而言動有則度。」 法律 【法律】
●(f)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體現全民意志和強力實施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它包括法律、法令、條例、規則、規定、決議、決定、命令等。古代的法律多由君主一人的話語而定,雖有些大臣制定法律,但只體現君主和統治者的意志。大卞●( da bian)亦作「大弁」,即大法。卞,法。《書·顧命》:「臨君周邦,率循卞。」孔傳:「率群臣循大法。」唐·柳宗元《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太常命吏,以能增秩。相儀考禮,大弁相畢。」
●大法●(dafa)國家的重要法令或根本法。《後漢書·阜陵質王延傳》:「先帝不忍親親之恩,枉屈大法,為王受愆。」又指基本法則,見「法度」條。
●大較●( da jido)大法。《史記·律書》:「豈與世儒於大較,不權輕重,猥六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司馬貞索隱:「大較,大法也。」大摹●(dam)大法。漢·張衡《東京賦》:「砂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薛綜注:「摹,法也。言帝之巡狩,眇然以天末為遠期,規欲以為萬代之大法也。」三國·魏·邯鄲淳《魏受命述》:「斯固我皇之大摹,思心之所存也。」
●大章●( da zhang)猶大法。章,條理,章法。《國語·周語中》:「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清·俞樾《群經評議·國語一》:「大章猶言大法也,謂以私勞變前人之大法也。」
●大製●(dazh)國家大法。《商君書·靳令》:「重刑,明大製;不明者六虱也。六蝨成群,則民不用。」《三國志·魏志·田疇傳》:「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製也。」
●律法●(1fa)法律。《新唐書·百官志一》:「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清·毛祥麟《山餘墨·某公子》:「伊父為官,當知律法,敢強奪民間女子耶」又指律呂的法則。律令●(ing)法令。《史記·孝文本紀》:「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明·焦竑《玉堂叢語·纂修》:「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於先,律以齊之於後。」清·嚴復吳芝瑛傳》:「且朝廷律令,固無不許掩瘞罪骸明文。」又指一般的法則、規律。
●凝科●( ning ke)嚴酷的法律。凝,嚴整;科,法律條文。《隋書·刑法志》:「秦氏僻自西戎,初平區夏,於時投戈棄甲,仰恩祈惠,乃落嚴霜於政教,揮流電於邦國,棄灰偶語,生愁恨於前毒綱凝科,害肌膚於後。」
●三尺●( san)指法律。為「三尺法」之省稱,因古法律書於三尺竹簡上,故稱。又為三尺刑杖而得名。《史記·酷吏列傳》:「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以三尺竹簡書法律」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詩:「儉德遵三尺,清朝俟國。」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一:「光天化日之下豈容姦餘黨,膽大潑天,目無三尺?」又引申為法則、準繩見該條,又指「劍」,見「寶劍」條
●天憲●( tian xian)朝廷法令,猶王法。天,指帝王、朝廷憲,國家大法。《後漢書·朱穆傳》:「當今中官近習,竊國柄,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唐·顏真卿《鮮于少保碑》:「再為法官,三秉天憲。」
●條律●(ti10)指法律、法令。《武王伐紂平話》卷下:「論條律,若紂王苦害生靈萬餘人命,合斬紂王並妲己與寡人報仇。」太平天國·楊秀清《奉天討胡檄》「中國有中國之制度,今滿洲造為妖魔之條律,使我中國之人不能脫其網羅。」儀令●( ling)法令。《魏書·劉懋傳》:「詔懋與諸才學之士,撰成儀令。」【帆】
●(fan)船桅上掛的布篷,以便借用風力使船前進古帆以麻布或竹蓆為之
●帆幅●(fanf)指船帆。清·洪亮吉《七里瀧阻風》詩:「
●我引發新安,三日掛帆幅。」清·魏源《城守篇》:「有撩鉤焉,三鋒一柄,左銅右漉,或撈首綴,或帆幅。」
●帆腳●( fan jo)船帆的下沿,藉指帆篷。清·阮元《宗舫》詩:「帆腳遠行須把定,莫教孟浪願長風。」
●帆幔●( fan man)帆篷。元·楊仲弘喜晴得楊字呈汪知府》詩:「鼓鼙爭奮發,帆幔各飛揚。」亦指帆船。
●帆幃●( fan wei)船帆,即帆篷。《白雲遺音,馬頭調單刀赴會》:「獨坐船頭,掛起帆幃,江風陣陣吹。」
●帆席●(fanx1)船帆。舊時船帆或以席為之。《文選·木華海賦>》:「維長綃,掛帆席。」唐·李商隱《訪秋》詩:「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
●帆葉●( fan ye)指船帆。唐·陸龜蒙《送羊振文先輩,往桂陽歸覲》詩:「讓王門外開帆葉,義帝城中望戟枝。」明·高啟《獨遊山中憶周記室砥》詩:「如今故人亦遠去,帆葉暮落吳江南。」
●幅蒲●(fpu)即蒲幅。指帆。宋·梅堯臣《得徐幹李尉書錄示唐人干越亭詩因以寄題》:「朝因吳客幅蒲輕,滿紙如蠶書可喜。」
●蒲帆●( pu fan)船帆,古時以蒲織成唐·李肇《國史補》下:「編蒲為帆,十者或數十幅。」唐·李賀江南弄》「水風浦雲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席帆●(xi fan)船帆。古時小船船帆,間或以席為之,故稱。亦泛指船帆。唐·劉威《宿漁家》詩:「月明何處去?片片席帆斜。」唐·王維《送從弟蕃游淮南》詩:「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 翻譯 【翻譯】
●(fany)將一種語言口頭或書面地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從事這種工作的人現在叫譯員、翻譯或翻譯官,古時則另有稱謂。《隋書·經籍志》:「漢桓帝時,有安息國沙門安靜,齎經至洛,翻譯最為通解。」翻譯一詞,由此初見。導譯●(dy)傳達譯言之人,即翻譯。導,傳達。宋惠洪《冷齋夜話·光梵大師惟淨》:「上遣都知羅宗譯經潤文。夏英公竦詣傳法院導譯,冀得祥異之語以訐國。」
●狄鞮●(dt)古代西語翻譯官。《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日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譯。」孔穎達疏:「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
●寄象●( xiang)古時指能通東方與南方語言的翻譯官。亦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日寄,南方象。…」明·歸有光《王天下有三重》:「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
●舌人●(she)古代的翻譯官。《國語·周語中》:「故坐渚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韋昭註:「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唐帕●( tang pa)宋時來華商船上的翻譯人員。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譯者》:「今北方謂之通事,南蕃海舶謂之唐帕…皆譯之名也。」
●象胥●( xiang xu)古之翻譯官。象,通譯南方民族語言者。《禮記·王制》:「達其志,通其言,…南方日象。」胥,小吏。《周禮·秋官·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
●譯官●(yi guan)翻譯官員。《漢書·百官公卿表·典客》:「
●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 房屋 【房屋】
●( fang)住房。指供人居住的建築。根據居住者的身份、地位、貧富,住房的種類和形式,其規模、結構差異很大。其異名亦反映出這一特徵。
●宮舍●( gong she)猶言房舍,房屋。宮,古代對房屋、居室的通稱。明·王玉峰《焚香記·辭婚》「蕭條宮舍客天涯,強把離愁寄酒卮。」
●宮室●( gong shi)房屋的通稱。《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若失巢穴以風露貽患,則大壯》以棟宇祛弊;宮室以瑤璇致美,則《白賁》以丘園殊世。」唐·韓愈《原道》:「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又指帝王的宮殿。見該條。
●闔廬●(he)住屋。闔,門窗;廬,房舍。《左傳·襄公十七年》:「吾小人,皆有闔廬,以闢燥濕寒暑」辟,通「避」。
●廬落●(u)廬舍,房舍。《後漢書·馮衍傳上》:「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又《仇覽傳》:「吾近日過舍,廬整頓,耕耘以時。」李賢注引廣雅》日:「落,居也。」又指廬帳;氈帳。
●廬舍●(she)房屋,住宅。《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宋·蘇洵《田制》:「塞谿壑,平澗谷,夷丘陵,破墳墓,壞廬舍,徙城郭,易疆壟。」清·唐甄《潛書太子》:「親其婦子,知其生養;入其廬舍,知其居處。」又指建於墓側之守喪小屋。
●廬室●(sh)房舍。《墨子·迎敵祠》:「城之內,薪蒸廬室,矢之所遝,皆為之塗菌。」《漢書·蓋寬饒傳》:「躬案行士卒廬室,視其飲食居處。」唐·韓愈《劉統軍碑》:「及癸巳歲秋,湧水出,流過其部,破民廬舍。」
●廬廡●(w)房屋。廡,古指堂下四周的廊屋,亦泛指房屋。《史記·蘇秦列傳》:「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曾無所芻牧。」
●廬宇●(y)房屋。宇,房屋。《宋書·文帝紀》:「傾年岳牧遷回,軍民徙散,廛里廬宇,不逮往日。」
●廬宅●(zhai)房舍,住宅。《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其口賦逋稅而廬宅尤破壞者,勿收責。逋●(bu),逃責●(zhai),通「債」。《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伊洛溢流,殺人民,壞廬宅。」
●室第●(shid)住宅第,大宅。《後漢書·董卓傳》:「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殷積。」《世說新語·賞譽下》:「不復使人思。」劉孝標注引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謝安)及輔政,而修室第園館,麗車服,雖朞功之慘,不廢妓樂。」朞功,本為古代喪服,此指服喪期間。
●室家●( shi jia)房舍;宅院。《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論語子張》:「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又指妻子。見該條。
●室居●(shij)房舍。《墨子·雜守》:「寇近,亟收諸雜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先舉具官室居、官府不急者,材之大小長短及凡數,即急先發。」宋。蘇軾《魚蠻子》詩:「江淮水為田,舟楫為室居。」
●室廬●(sh)居室;房舍。《管子·山國軌》:「巨家美修其宮室者服重租,小家為廬者服小租。」《漢書·東方朔傳》:「又壞人家墓,發人室廬。」宋·蘇轍《病後》詩:「-經寒熱攻骸骨,正似兵戎過室廬。柱木支撐終未穩,筋皮收拾久猶疏。」明·方孝孺《藉竹軒記》:「古之達人以百世為斯須,以天地為室廬,以萬物為游塵。」
●空舍●( shi she)房屋;住所。《漢書·藝文志》:「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漢·焦贛《易林·屯之解》:「山陵丘墓,魂魄室捨。精誠盡竭,長寢不覺。」
●室堂●( shi taig)居住的房。古時堂在前室在後。《荀子·不苟》:「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枕簟,灑掃室堂。」
●室廡●(shiw)房屋。《管子·國蓄》:「故萬民無籍,而國利歸於君也。夫以室廡籍,謂之毀成」尹知章註:「小曰室,大曰廡。」
●室宇●(shy)房舍;屋宇。《晉書·石崇傳》:「●(石崇)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第宅》:「太子太師魏徵,當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為營第,輒謙讓不受。」
●室宅●( shi zhai)房舍住宅。《淮南子·齊俗訓》:「趨捨禮俗,猶室宅之居也。東家謂之西家,西家謂之東家。雖皋陶為之理,不能定其處。」《南史·任昉傳》:「不事生產,至乃居無室宅。」
●堂構●( tang gou)亦作「堂枸」。指房屋,廬舍。語出《書·大》:「若考作室,既底法,子乃弗肯堂,矧肯構。」謂父要建房並已確定蓋法。子不肯築堂基,更不肯建。後固以「堂構」指房舍。明·汪《獅吼記·談禪》:「他風流慷慨世間稀,選勝誅茅堂構美。」清·吳熾昌《客窗閑話·淮南宴客記》:「偕同事數友,詣其宅,堂構爽塏,樓閣壯麗。」爽塏●(ki)明亮、乾燥。
●庭宇●(ting yu)房合。庭,廳堂;宇,房舍。晉·潘岳《西征賦》:「街衢如一,庭宇相襲。」《宋書·禮志一》:「路徑闕里,過覲孔廟,庭宇傾頓,軌或頹馳。」清·龔自珍《洞仙歌》詞:「索歸去,依儂夢兒尋,怕不是兒時,那般庭宇。」玄宇●( xuan yu)深邃的屋宇。指富貴者的房屋玄,深,遠;宇,房屋。三國·魏·曹植《閒居賦》「踐密邇之修除,即蔽景之玄宇。」
●宇室●(yush)房舍。借指家庭。漢·焦贛《易林·隨之鼎》:「泉坑復平,宇室安寧尤患解除,賴福長生。」宅居●(zhij)住宅。漢揚雄《將作大匠箴》:「王有宮殿,民有宅居。」《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夫大王以千里為宅居,以萬民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宅舍●( zhai she)住宅;宅子。《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君臣之右,宅舍薄,資財無餘。」唐·杜甫《示從孫濟》詩:「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後自生萱。」又借指人的軀體,見該條。
●宅屋●( zhai wu)住屋。漢王充《論衡率性》:「貧劣它屋,不具牆壁宇。
●宅宇●( zhai)住宅;房舍。《晉書·王祥傳》:「又以太保高潔清素,家無宅宇,其權留本府,須所賜第成乃出。」唐·馮贄《雲仙雜記·王維居輞川地不容塵》:「王維居輞川,宅宇既廣,山林亦遠,而性好溫潔,地不容浮塵。」
●宅子●( zhai)住宅。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淳信》:「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宋·蘇軾與楊濟甫書》:「見在西岡賃一宅子居住。」清·李漁《風箏誤·哄》:「叫幾個泥水匠來,將這宅子中間,築起一座高牆,把一宅分為兩院。」 墳墓 【墳墓】
●( fen mu)指埋葬死人的土穴及其上面所封的土堆。因財產、地位而在規與結構上有巨大的差別,因而稱謂不一,異名甚多。《周禮·地官·大司徒》:「安萬民,一日微宮,二族墳墓。」《史記·哪生陸賈列傳》:「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中國,中原地區。
●北●( bei mang)亦作「北芒」。墳墓●(或墓地)的代稱。因北邙山在洛陽之北,東漢、魏、晉、王侯公卿多葬於此,故稱。晉·陶潛《擬古》詩之四:「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唐·歐陽詹《觀送葬》詩:「何事悲酸淚滿巾,浮生共是北邙塵。」
●墳封●( fen feng)墳封,以其為土所封,故稱《後漢書·獨行傳·范冉》:「墳封高下,令足自隱。」
●墳壘●( fen lei)墳墓。唐·元稹《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前年孟亡,今年仲死,撫視遺孤瞻望墳壘。」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趙城虎》:「墳壘方成虎驟奔來,賓客盡逃。」
●墳隴●(fen long)亦作「墳壟」墳墓。漢應劭《風俗通山澤·陵》:「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墳壟各稱陵也。」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二:「蜀賊縱暴,焚燒邑屋,發掘壟,民人迸竄。」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其澤野負源夾郭,多墳隴焉。」明·梁辰魚《浣紗記。吳刎》:「吳王既死,當高其墳隴,多其封樹,以國君之禮葬於秦餘杭山之下。」清·姚梅柏《雙頭牡丹燈記》:「伏念某殺育為骨,染素成胎,墳隴埋藏,是誰作俑而用面目?」亦指祖墳。
●墳●( fen qiu)墳墓。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二折「哥哥若不到時,我靈車不動,不入坵。」
●墳●(fenyg)《後漢書·實融傳》:「語右扶風修理融父墳塋,祠以太牢。」晉·潘岳《西征賦》:「眷鞏洛瞻覽墳塋,永言想慨,良深於懷。」清·孔尚任《桃花扇餘韻》:「如今好了,也是老漢同些村中父老,檢骨殯殮,起了一座大大的墳塋,好不體面。」
●墳塚●(fen zhong)亦作「墳塚」。墳墓。後蜀·何光遠《鑑錄·鬼傳書》:「蜀人呼老弱為波,墳塚為塊。」《三國演義》第六回:「●(董卓)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後妃寢,取其金寶。軍士乘掘官民墳塚殆盡。」
●化居●(huaj)指墳墓。以其為仙化者●(死去的人)之居所,故稱。章炳麟《辨詩》:「銘者自名,器有題署,若士卒揚徽,死者題旌,下及枯木以記化居,落馬不示毛物,悉銘之屬。」悉●(),完全。
●壙壟●( kuang long)墳墓。壙,墓穴;壟,墳堆。《荀子禮論》:「故壙壟,其貌象室屋也。」
●墓●( long mu)墳墓。《管子·侈靡》:「美壟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所以取木工也。」《史記·田單列傳》:「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
●青塚●( qTng zhong)泛指墳墓。《才調集·有感》詩:「四海故人盡,九原青塚多。」又特指王昭君墓,在內蒙呼和浩特市南
●丘墳●( qio fen)亦作「坵墳」。墳墓。《文選·班昭東征賦>》:「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李善注:「陳留風俗傳》曰:長具有蓮鄉,有信玉塚。」唐·韓愈《題楚昭王廟》詩:「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闋連雲草樹荒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白雪遺音·南詞·世間男女》:「莫談苟且私相好,結髮夫妻也有分;在生雖則同衾枕,怎能到老合坵墳。」
●丘封●( qiu feng泛指墳墓,大者日丘,小者曰封。《周禮春官。》:「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鄭玄注:「別尊卑也。王公曰丘,請臣日封。《漢律》曰,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孫詒讓正義:「丘者積土高大,象丘山之形……封者聚土築之,若堂若坊之類是也。」
●丘陵●(qiu ling)墳墓。大的墳墓為陵。唐·聶夷中,《勸酒》詩之一:「人無百年壽,百年復如何歲歲松柏茂,日日丘陵多。」元·周德清《滿庭芳·看岳王傳》曲:「閃殺人望旌節中原大夫,誤殺人棄丘陵南渡鑾輿。」
●丘壟●( qiu long)亦作「丘隴」。墳墓。《禮記·月令》:「●(孟冬之月)丘壟之大小高卑厚之度,貴賤之等級。」孫希旦集解:「墓或曰塋,其封土而高者丘壟。」《漢書·楚元王傳》:「黃帝葬於嶠山,堯葬於濟陰,丘壟皆小。」晉·陶潛《歸田園居》詩:「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丘墓●(91mu)墳墓。《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楚王封之以荊王千里,包胥辭不受,為丘墓之寄於荊也。」三國··阮籍《詠懷》詩之十五:「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丘壤●( qiu ir ang)墳墓;墳土。《宋書·顏延之傳》:「柔麗之身亟委土木,剛清之才為丘壤。」
●丘墟●(qi)亦作「坵虛」。陵墓;墳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中狀若丘墟蓋遺囤故窖處也。」宋陸游《嘆老》詩:「朋儕甚九墮丘墟,自笑身如脫網魚。」清席鎬《除夕感懷亡弟湘北》詩:「弟兄我七人,強半歸坵墟。」丘冢●(qiu zhong)亦作「丘塚」,「坵塚」。丘,同「坵」;冢,同「塚」。均為「墳墓」。《史記·吳王濞列傳》:「迫劫萬民,滅殺無罪,燒殘民家,掘其丘冢,甚為暴虐。」唐·孟遲《宮人斜》詩:「雲慘霧愁苑路斜,路傍丘盡宮娃。」宋·梅堯臣《留侯廟下作》詩:「赤松不見天地長,黃石共葬丘冢荒。」《宋史·韓綜傳》:「河溢金堤,民依丘塚者數百家。」元·鄭光祖《老君堂》第一折:「著這周圍看盡都是坵塚推殘,理沒了多少英雄。」
●三尺土●( san chi tu)指墳墓。明·高朋《琵琶記·張大公掃墓遇使》:「只恐你難保百年墳,教憑誰保你三尺土。」《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妾或適他人,父母三尺之土,朝夕不便省親。」清·鄭燮《徐君墓》詩:「為表延陵萬古心,忍負徐君三尺土。」
●山丘●( shan qiu)墓。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山塚●( shan zhong)墓。元·王惲《聞談劉齊王故事》詩:「石馬慘無聲,山久蕪穢。」又指「山頂」,見該條。壽堂●( shou tang)猶壽冢。《東坡志林》卷七:「古今之葬者皆為一室,獨蜀人為同墳異葬,及間為通道,高不及眉,廣不能容人。生者之室,為之壽堂。」
●壽冢●( shou zhong)生前預築的墳墓。《後漢書·侯覽傳》:「豫作壽冢,萬槨雙闕,高廡百尺。」
●壽藏●( shou zang)猶壽冢。《後漢書·趙岐傳》:「●(趙岐)年九十一,建安六年卒,先自為壽藏。」李贄注:「壽藏為塚壙也。稱壽者取其久遠之意也;猶為壽宮、壽器之類。宿草●( su cao)本指墳墓有隔年之草,借指墳墓。清·周亮工《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賴公之靈,微天解網,沉冤獲雪南奔兩親之喪,伏處草土,收召魂魄。始得走一介,以生芻一束,告公於宿草之前。然已去公之沒四年於茲矣!」堂封●( tang feng)墳墓。語出《禮記·檀弓上》:「吾見封之若堂者矣。」鄭玄注:「封,築土為壠。堂,形四方而高。」此子夏述孔子論墓葬之言。故後以「堂封」指墳墓。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詩:「三畝空留懸磬室,九厚猶寄若堂封。」·章懋《陝西副使靜虛潘公志銘》:「查山郁,堂封累累,公歸於此,百世是思。」明李東陽《息庵》詩:「掃開蒼翠鑿孱顏,自作堂封更堵環。頗似王樵為繭室,不勞齊景牛山。」參見「堂斧」。
●營●(ng)指拉,,高出地面的四方形土基;斧,下寬上狹似斧的長形土。語《禮記·檀弓上》:「普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鄭玄注:「堂,形四方而高,…斧,形旁殺,刃上而長……孔子以為刃上難登,狹又易為功。」封,築土為方形壟台●(即為堂)。此言墳墓外形,因而得名。清·錢謙益《榻消寒雜詠》之十:「春浮●(蕭伯玉家園,今為葬地)精舍為堂斧,東壁高樓楚薪。」
●土骨堆●( tu gu du)指墳墓。言墓為蓋屍骨之土堆,或墓中只有土與骨而已。唐·韓愈《飲城南道邊古墓》詩:「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傾春酒三五杯。」方世舉注:「《檀弓》:「延陵季子曰,骨肉復歸於土,今古墓則惟土與骨而已矣,故日土骨堆。」按《禮記·檀弓下》作「骨肉歸復於土也。」
●先壟●( xian long)亦作「先壟」、「先隴」。祖先的墳墓。唐·牟融《翁母些》詩:「先壟每懷風水夜,畫堂無復彩衣食。」宋·蘇轍《送韓康公歸許州》詩:「茲行旦寒食,歸及掃先壟。」宋·馬永卿《嫩真子》卷一:「溫公先隴在鳴條山。」先塋●( xian ying)先人墳墓。南朝·齊·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敬皇后梓宮,啟自先塋,將襯於興安陵。」梓宮,帝王和皇后的靈柩。宋·范公偁《過庭錄》:「爾何所見,吾正恐愚民致疑,害爾先塋耳。」清·龔自珍《某生與友人書》:「君家先塋鄧尉側,佳木生之雜紺碧。」紺●(gan),微帶紅的黑色。
●玄廬●(xun)墓的別名。三國·魏·曹植《曹仲雍誄》逸句:「痛玄廬之虛廓。」晉·陸機《輓歌》:「重阜何崔嵬,玄廬竄其間。」呂向注:「玄廬,謂墓也。」唐·吳競《貞觀政要·儉約》:「玄廬既發,致焚如於夜台。」戈直注:「玄廬、夜台,墓之別名也。」
●玄堂●( xuan tong)指墳墓。玄,昏黑。《魏晉南北朝墓誌集釋:晉張朗碑》:「刊石玄堂,銘我家風。」南朝·齊·謝《齊敬皇后哀策文》:「翠簾舒阜,玄堂啟扉。」呂延濟注:「玄堂,謂墓中也。」唐·韓愈《大行皇太后輓歌詞》之一:「武帳虛中禁,玄堂掩太平。」明·文徵明《月夜葛氏墓飲酒與子重履仁同賦》詩:「寒月照玄堂,荒蒿斷行路。」
●玄穸●(xuan XT)指墳墓。,墓穴。《舊唐書·恭懿太子佋傳》:「宜賁寵於青宮,俾哀榮於玄穸。」
●玄宅●( xuan zhai)指墳墓。玄,幽遠。意為幽暗之宅,指死者之所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父沒當葬,女自相謂曰:『先君生我姊妹,無男無弟,今當安神玄宅翳靈後土。」唐·韓愈《唐故朝散大夫鄭君墓誌銘》:「洞然渾樸絕瑕謫,甲子一終反玄宅。」亦指陰府。
●●( ying long)墳墓,墓地。晉·張悛《為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塚人表》:「乞差五人,益蜀其徭役,使四時修護頹毀,掃除塋壟,永以為常。」《舊唐書·姜公輔傳》:「唐安天亡,不欲於此為塋壟,宜另造一磚塔安置。」
●塋塚●(ying zhong)塋墓,墳墓。明·唐順之《華三山墓表》:「乃自為塋塚,因山而壘。」
●幽宮●( you gong)墳墓。幽,昏暗。宮,住室。唐·王維《過秦皇墓》詩:「古墓成蒼嶺,幽宮象柴台。」宋·王安石《大理寺丞楊君墓誌銘》:「納銘幽宮,以慰其子。」清·方苞陳依宣墓誌銘》:「我言無節,以奠幽宮。」又指深宮。幽台●( you tai)墳。明·高啟《發漢侍中許彧墓》詩:「長夜俄看月,幽台不掩泉。」
●幽堂●( you tang)墳墓。唐·韓愈《劉統軍碑》:「有有誄,有幽堂之銘。」清·黃景仁《哭叔門先生兼懷仲遊》詩:「幽堂落月中,一見淚如霰。」霰●(xian),小冰粒,雪珠。墟●(youx)墳墓。宋·秦觀《永壽縣君輓詞》:「百年誰考德,琬瑣在幽墟。」琬琰●( wan yan),指美玉,喻崇高品德。清·方苞《張樸村墓誌銘》:「歸幽墟,宜樂康。」幽宅●( you zhai)墳墓。宅,墓穴,葬地。「儀禮·士喪禮》:「度茲幽宅兆基,無有後艱。」宋王禹偁《右衛上將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碎》:「宜乎刊勒豐碑,光表幽宅。」
●塚墓●( zhong mu)墳墓。《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人據吾城外塚墓,僇先人,可謂寒心。」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下:「兩都多漢唐公塚墓。」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大過卦辭》:「大過卦者義不嘉,塚墓枯楊無英華。」
●塜舍●( zhong she)猶墳墓。明·李贄《與焦弱侯書》:「何必龍湖而後可死,認空龍湖以為塚捨也。」【風】
●(feng)流動的空氣根據速度、方位、季節而有不同的名稱。《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大塊,大地,大自然。
●●(cny)颶風別稱。唐·沈期《夜泊越州逢北史》:「颱颮縈海苦,霹霹耿天吳」天吳,水神名。
●報風●( feng)颸風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三:「《遯齋玄覽》載:閩中泉、福、興化三州瀕海,每羅七八月多東北風,俗號癡風,亦名為報風。」
●沖飆●( chong biao)急風;暴風。北周·王褒《送觀甯侯葬》詩:「沖飆搖幹,烈火壯曾崑。」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衝氯盪岳,寧移忍地之靈烈火焚山,不撓堅林之色。」宋·楊萬里《海鰌賦》:「於是交馳,攪西蹂東江水皆沸,天色改容,沖飆為之揚沙,秋目為之退紅。」
●衝風●( chong feng)暴風;猛烈的風《楚辭·九歌·河伯》:「與女遊兮九河,沖風起兮橫波。」《史記·韓長孺烈傳》:「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飄鴻。」《北齊書·慕容儼傳》:「須臾,衝風欻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唐·杜甫《枯柟》詩:「凍雨落流膠沖風奪佳氣。」
●焚輪●(fenn)頹風,即從上而下的暴風。《爾雅·釋天》:「焚輪謂之頹。」晉·葛洪抱朴子·明本》:「焚輪虹霓寢其祆,頹雲商羊戢其翼。」祆●(xian),祆廟,即拜火教祆神之廟;商羊,傳說中的鳥名,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風氣●( feng)風。《淮南子·汜論》:「夫戶牖者,風氣之所以往來。」《三輸黃圖》:「飛廉觀在上林…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又指人的風度,見「儀表」條。
●封姨●( feng y11)亦作「封夷」、「風姨」。即風神。亦稱「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指代風。宋·范成大《嘲風》詩:「紛紅駭綠驟飄零,癡唉封姨沒性靈。」清·納蘭性德《滿江紅》詞:「為問封姨,何事卻排空卷地,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氣。」
●扶搖●( fu yao)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爾雅·釋天》:「扶搖謂之猋。」郭璞注:「暴風從下上也。」《莊子。逍遙遊》:「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成玄英疏:「扶搖,旋風也。」罡風●(gang feng)亦作「風」、「剛風」,高空的強風。道家稱為「炁」,炁,同「氣」。罡、。音義同「剛」。晉·葛洪《抱朴子·雜應》:「上升四十里,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能勝人也。」唐·顧況《曲龍山歌》之二:「願剛風騎吏旋,起居按摩參寥天。」寥天廣闊的天空。宋·范成大《玉華樓夜醮》詩:「紫雲洞千柱浮,剛風八面寒颼。清·錢謙益《大風發谷城山》詩「驅車谷城山,到風旋如塊。」·龔自珍《己亥雜詩》:「罡風力簸春魂,虎豹沈沈臥九。」
●剛氣●( gang)亦作「氣」,即剛氣唐·陸龜蒙《蒙和愛美太詩·縹緲峰》:「葛洪話剛氣,去地四千里。」宋蘇軾次韻劉景文介亭》:「清風信可馭,剛氣在嚴麓。」寒飆●( han biao)寒冷的暴風。飆,暴風。晉·袁山松《菊》詩:「寒飆作意送徵航,荻森森叫鴰鶬。
●寒●( han liao)寒冷而疾暴的風。,高風。《梁書侯景傳》:「竊以寒白露,節侯乃同,秋風揚塵,馬首何異。」衡飆●( heng bido)狂風;肆虐的暴風。衡,橫,狂暴。唐·盧照鄰《病梨樹賦》:「怯衡之搖落,忌炎景之臨迫。」回風●( feng)亦作「迴風」。旋風。《楚辭·九章·悲回風》:「悲回風之搖惠兮,心冤結而傷。」《文選·古詩十九首》之十二:「迥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颶風●( ju feng)巨烈的暴風,發生在海上,有時也轉向陸地。《太平御覽·南越志》:「照安間多颶風。」唐·韓愈《瀧吏》詩:「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厲風●(feng)大風;烈風。《莊子·齊物論》:「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成玄英疏:「厲,大也,烈也。」唐·慧皎《高僧傳·犍陀勒》:「勒令執裟角,唯聞厲風之響,不復覺倦,須臾至寺。」明·沈德符《野獲編機祥·郊壇大風》:「次晨厲風震盪,從官闢易,至不能成禮而罷。」辟易,驚退。
●毗嵐風●(p1 lan feng)梵語。暴風。《翻譯名義集·什物》:「毗嵐,亦云隨藍,此雲迅猛風。」《大論》云:「八方風不能動須彌山,隨嵐風至,碎石腐草。」
●飄風●(pido feng)旋風。《詩·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飄風至南。」毛傳:「飄風,迴風也」《楚辭屈原離騷>》:「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
●爽籟●( shuang lai)本指清風激物之聲,又指清風。宋蘇舜欽《依韻和伯鎮中秋見月九日遇雨之作》:「最憐山雨灑疏竹,爽籟颯颯吹醉。」一說「爽籟」,指簫聲。
●颸風●( feng)疾風。《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靡颸風,陵迅流。」南朝·梁·江淹《張黃門黃雨》詩:「燮燮淳葉奪,戾戾颸風舉。」
●天風●(tion feng)風,以其行於空中,故稱。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唐·韓愈《辛卯年雪》詩:「波濤何飄揚,天風吹旙旗」明·鄭若庸玉玦記·賞春》:「好趁天風,直上青霄。」
●貪狼風●( tan iang feng)指暴風。《新五代史·前蜀王衍世家》:「行至梓潼,大風發屋拔木。太史:此貪狼風也,當有敗軍殺將者。」
●頹風●(tufeng)暴風。晉·桓溫《薦譙元彥●(秀)表》:「
●若秀蒙蒲帛之徵,足以鎮靜頹風,軌訓囂俗,幽暇仰流,九服知化矣。」
●羊角●( yang jido)旋風名。《莊子·逍遙遊》:「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成玄英疏:「旋風曲戾,猶如羊角。」實為龍捲風。又為「棗」的別名。
●震風●( zheng feng)亦作「振風」,疾風。震,威嚴震動之義。漢·揚雄《法言·吾子》:「震風陵雨,然後知夏屋之為帡幪也。」南朝·梁·江淹《詣建平王上書》:「庶女告天,振風襲於齊台。」 東風 【東風】
●( dong feng)春風。從東或東南吹來之風。《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
●和風●( he feng)春天溫暖的微風。唐·杜甫《上已日徐司祿林園宴集》詩:「薄衣臨積水,吹面受和風。」
●惠風●( hui feng)和風,春風。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明庶風●(《mngshufeng《)即東風。《史記·律書》:「明庶風,居東方。明庶者,明眾物盡出也。」庶,眾多。《淮南子天文訓》:「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風至四十五日明庶風至。」實指春日和風。
●滔風●( tao feng)東風。《呂氏春秋·有始》:「東方滔風。」高誘注:「震氣所至,一日明庶風。」
●條風●(tiao feng)東風。一名明庶風,主分四十五日。史記·律書》:「條風居東北,主出萬物,條之言調、治萬物而出之,故日條風。」《淮南子·墜形訓》:「東方日條風。」高誘注:「震氣所生也,一日明庶風。」宋周邦彥應天長寒食》詞:「條風布暖,霏霧弄晴,池塘遍滿春色」明·湯顯祖《紫釵記·春日言懷》:「青韶印,看條風拂水,畫燕迎門,年年春色信還人。」又指東北風。
●嬰兒風●(《yTngenfeng《)東風。《靈柩經·九宮八風》:「風從東方來,名日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主為身濕。」明·王志堅《表異錄一》引《兵書》:「風從震來,名嬰兒風。」震,東方。 南風 【南風】
●(nan feng)南來的風。一般多出現在夏天。清·宋琬《三嘆》詩:「黃河濤浪山從,溯流五日皆南風。」巨風●( ju feng)南風。《呂氏春秋·有始》:「南方曰巨風。」高誘注:「離氣所生。一日凱風也。」《淮南子·地刑訓》:「南方日巨風。」高誘注:「一日愷風。」
●凱風●( kai feng)即南風。凱,溫和。以南來的風多和暖,故稱。《詩·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晉陶潛和郭主簿》詩之二:「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唐·許敬宗《奉和初春登樓即目應詔》詩:「歌裡非煙揚,琴上凱風生。」毛傳:「南風謂之凱風。」
●南颶●( nan sT)清涼的南風。颸,涼風。晉·陶潛《和胡西曹示顧賊曹》詩:『蕤賓五月中,清朝起南颸。宋汪藻《北窗》詩:「綠陰微缺處,最得南颸多。」
●南薰●(nan xun)亦作「南薰」。即南風。因相傳為虞舜所作的《南風》歌中有「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等句而得名。唐·王維《大同股賜宴樂敢書即事》詩:「陌上堯樽傾北斗,樓前舜樂動南。」唐·鄔載《送蕭穎士赴東府得君字》詩:「和風媚東郊,時物滋南薰。」明·何景明《中元節》詩:「北極猶前日,南薰於舊風。」清·陳康祺《郎潛記聞》卷七:
●乾隆庚戌四月,上東巡,遣官祭尹吉甫墓並垂吉甫子孫。途次,南薰徐來,上語侍臣曰:『此即《詩》所謂:穆如清風也。」亦為門名。 西風 【西風】
●( xT feng)從西方吹來的風,多產於秋季,又為秋風。根據西風及其產生的季節和方位的種種稱謂,亦有諸多異名。
●閶風●( chang feng)秋風。漢·張衡《東京賦》:「俟閶風而西遐。」
●剛風●( gang feng)西風。秋風因其強勁,故稱。剛,強勁。《靈樞經·九宮八風》:「風從西方來,名剛風。」又指「勁風」,見「風」條。
●高風●(gao feng)秋風。南朝·梁·元帝《纂要》:「●(秋)風曰商風、素風、淒風、高風、涼風、激風、悲風。」《舊唐書·玄宗記》:「太陽朗耀,澄氣靄於天衢;高風順時,厲肅殺於秋序。」
●寒商●( han shang)指秋風,西風。因五音中的商配四時屬秋,故稱。《文選·謝惠連〈秋懷>詩》:「寒商動清閨孤燈暖幽幔。」李善注:「寒商,秋風也。《楚辭》曰:商風肅而害之,百草育而不長。」
●金風●(jTn feng)秋風。古代以五行配季節。秋屬金,故秋風稱金風。晉·張景陽《雜詩》之三:「金風扇素節,丹霞啟陰期。」戎昱《宿湘江》詩:「金風浦上吹黃葉,一夜紛紛滿客舟。」
●飀風●(Hu feng)西風。飆,高。《呂氏春秋·有始》東北曰炎風,……西方曰風。」
●清商●( shang)指秋風。《文選·潘兵悼亡詩之二》:「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商吹●(shang chuT)西風、秋風。因秋為素商之稱,故名。明·高啟《桐樹》詩:「坐恐消華澤,商吹起前除。」
●商飆●( shang biao)亦作「商」、「商猋」、「商飆」。強勁的秋風。晉·陸機《園葵詩》:「時逝柔風戢,歲暮商猋飛。」又《演連珠》之四一:「具以商飆漂山,不興盈尺之云。」劉良注:「商飆,秋風也。」《隋書·盧思道傳》「迎商之嫋嫋,玩陽景之遲遲。」唐·李白《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詩:置酒望白云,商飆起寒梧。」清·唐孫華《久旱酷熱立秋後一日得雨驟涼誌》:「商飆引素秋,光景變一宿。」清·方文《送萬茂先應徵北上》詩:「商飆降園面,柔條坐摧殘。」
●商風●( shang feng)秋風,西風。商,為五聲之一,與五行中的金相配,稱為金音,其聲淒厲,與肅殺的秋天寒氣相應,故指強勁的西風為「商風」或「商熟」。《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商風肅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長。」王逸注:「商風,西風。」唐·王昌齡《聽彈風入松贈楊補闕》詩:「商風入我弦,夜竹深有露。」清·唐孫華《九月十八口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商風一蕭颯,眾葉策策鳴。」
●商信●( shang xin)秋風。古以五音配四季商為秋。以西風在秋天必至,故為信,以是稱秋風為商信。清·黃景仁《疏影·秋思》詞:「塵衣初典,卻一番商信,吹下空館。」
●少女風●( shdo nu feng亦省稱「少女」。西風。語出《三國志·魏志·管輅傳》:「共為歡樂,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樹上已有少女微風,樹間又有陰鳥和鳴。」清·黃生《義府·少女風》:「兌為少女,位西方,此謂風從西來耳…」南朝·梁·劉孝威《雨》詩:「電舒長男氣,杖搖少女風。」宋·詹默《禱雨詩》:「下僚竊有隨車喜,遙見枝頭少女風。」元·宋褧《明照坊對雨》詩:「美人虹見西山霽,少女風來北里秋。」南朝·梁·元帝《詠風》詩:「欲因吹少女,還將拂大王。」宋·范成大《三次喜雨詩韻》:「天籟侵晨佔少女,雨師連夜檄元冥。」又指小女兒或年輕未婚女子。
●大風●( tai feng)亦作「泰風」。西風。以其秋風到來,為萬物豐泰之時,故云。《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有空大谷。」鄭玄注:「西風謂之大風。」隧,通「遂」,有成功之義。《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孔穎達疏引三國魏·孫炎:「西風成物,物豐泰也。」
●鷹風●(ying feng)秋風、西風。鷹,引申為飛揚。唐王勃《餞韋兵曹》詩:「鷹風凋晚葉,蟬露夕秋枝。」 北風 【北風】
●(bei feng)北方吹來的風亦指寒冷的風。《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北魏·楊衡之《洛陽伽藍記·城北》:「是時八月,天氣已涼,北風驅雁,飛雪千里。」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同便。主將驕敵,欺門受戰。」
●廣莫風●(《9Ugn9mofen9《)八風之一,即北風。《淮南子·天文訓》:「廣莫風至,則閉關梁,決刑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鼻如廣莫長風,眼如懸河決溜。」劉孝標注:「廣莫者,精大備也,蓋北風也,一日寒風。」明劉基《水龍吟·次韻和陳均從簫曲》詞:「廣莫風悲,華玉冷,聲沉雲杪。」
●寒風●( han feng)北風;寒冷的風。《呂氏春秋·有始》:「何謂八風……北方曰寒風。」晉·陸機《燕歌行》:「四時代序逝不追,寒風習習落葉飛。」南朝·宋·王微《雜詩》:「孟冬寒風起,東壁正中昏。」
●寒颸●( han sT)北風,寒風。颸,涼風,疾風。宋·曾鞏《送劉醫博》詩:「深冬山城萬木落,陰氣盪射生寒颸。」朔吹●( shuo chuT)北風。南朝·陳·張正見《寒樹晚蟬疏》詩:「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唐太宗《擬飲馬長城窟》詩:「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朔風●( shuo feng)北風。三國·魏·曹植《朔方》詩:「仰彼朔風,用懷魏都。」又阮籍《詠懷》詩之二十:「朔風歷嚴寒陰氣下微霜。 風鈴 【風鈴】
●( feng Iing)懸掛在一些建築如塔、廟或高大殿堂簷下隨風擺動的鈴鐺。唐·元稹《飲致用神酒三十韻》:「遙城傳漏箭,鄉寺響風鈴。」漏箭,古時漏壺記時辰的箭。寶鐸●( bao duo)佛殿或寶塔檐端懸掛的大鈴,即風鈴鐸,鈴。南朝·梁·劉孝標《酬陸長史》詩:「月殿曜朱旛,風輪和寶鐸。」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宋·張耒《休口詣法雲寺》詩:「金猊散香霧,寶鐸韻天風」金猊,香爐別稱。
●寶鈴●( bdo ling)風鈴的美稱。南朝·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剎下銘》:「珠幡轉,寶鈴韻響。」《大方便佛報恩經論議品》:「有七寶塔,從地踊出住在空中,無數嶓而懸其上,百千寶鈴不鼓自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
●風鐸●( feng duo6)即「風鈴」,掛在殿、塔層四角的占風鈴,遇風即響,故稱。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宋·張《宿柳子觀音寺》詩:「夜久月高風鐸響,木魚呼覺五更眠。」
●塔鈴●( ta ling)佛塔上的風鈴。明·周永年《泖塔上作》詩:「塔鈴譯佛語,簷鳥調天風。」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引藜村《雞鳴埭坊友》詩:「欲辨六朝蹤,風亂塔鈴語。」鐵馬●( tie ma)即簷馬,原為幾塊鐵片串在一起,懸於簷下,受風吹動而發出叮之聲,後以鈴代,名曰風鈴,亦稱鐵馬。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五折:「莫不是鐵馬兒簷前驟風?」又指披甲的戰馬,並喻雄師勁旅。
●簷馬●(ynm)即風鈴。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蔣廷鎔有句云:「自從環珮元消息,簷馬丁不忍聽。」 風聲 【風聲】
●( feng sheng)風在流動中發出的聲音,因風速的大小而不同,其名稱亦異。《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
●戾●()風聲。晉·潘岳《西征賦》:「吐清風之戾,納歸雲之鬱蓊。」
●飆●(lili)風聲。三國·魏·阮籍《清思賦》:「聲以洋洋,若登崑崙而臨西海。」
●●(liu)風聲。晉·左思《吳都賦》:「翼颸風之飆飆。」
●颯颯●(sasa)風聲。《楚辭·九歌·山鬼》:「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又指雨聲。
●飆●( sao sao)風聲。唐·柳宗元《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詩:「淹泊遂所止,野風。」
●騷瑟●( sao se)風聲。南朝·齊·謝脁《侍筵西堂落日望鄉》詩:「芸黃先露早,騷瑟驚暮秋。」
●「風騷屑以搖木兮,雲吸吸以三秋戾。向九嘆·思古》:瑟瑟●(sese)風聲。多指秋風聲。三國·魏·劉楨《贈從弟田》詩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宋書樂誌·陌上桑》:「風瑟瑟木搜,思念公子徒以憂。」
●澌澌●(TT)風聲。明·高啟《題大黃癡天池不闢圖》詩:「飲猿忽下藤裊裊,浴鶴乍立風澌」。
●颼●( sou lid)風聲。晉·左思《吳都賦》:與風颺,瀏。」唐·李白《明堂賦》:「颯蕭寥以颸,陰鬱以櫛密。」
●漸●(T)風聲。唐·杜甫《秋風》詩之二:「秋風淅漸吹我衣,東流之外西日微。」亦指雨聲。
●瀏●( you liu)風聲。晉·左思《吳都賦》:「飆飆颸飀,鳴條律暢。」 烽火 【烽火】
●( feng hu)指邊警,亦喻戰爭。古時於高山建立墩台,內裝易燃物,如遇內憂外患,舉烽報警,依次傳入京都或各地。唐·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燧●( feng sui)即「烽火」,喻戰亂。《後漢書·光武帝紀下》:「修烽燧。」李賢注:「前書音義日:邊方備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草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日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桔皋,能引物上下的槓桿似的木製機具,兜零,籠。元·馬祖常《北歌行》:「如今天子皇威遠,大積金山烽燧鮮。」鮮●(xian),少。
●烽煙●( feng yan)指邊警,喻戰爭。唐·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營》詩:「從今巂州路,無復有烽煙。」
●侯火●( hou hu)烽火。,徵候,徵兆。唐·杜《秦州雜詩》之十九:「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乾。」宋·范成大太史陳文恭公輓詞》之二:「候火朝連夕,籌帷決縱擒。」明·王世貞《書庚戌秋事》詩:「傳聞胡馬塞回中,候火甘泉極望同。」
●堠火●( hou huo)烽火。堠,古代嘹望敵情的土堡。借指邊塞。唐·項斯《邊遊》詩:「天塞明堠火,日晚裂旗風。」明·蔣易《茶村梅陌同步北固山徑》詩:「堠火塞依嶺,禪鐘靜在林。」清·吳偉業《雪中遇獵》詩:「鐵嶺草枯燒堠火,黑河冰滿渡徵鞍。」
●堠菸●( hou yan)烽煙。堠,借指邊塞。明·王玉峰《焚香記·傳箋》:「忽聞胡騎透重關,千里紛騰起堠菸。」
●狼烽●( lang feng)即烽火。以其點燃墩台內的乾燥狼糞報警,故稱。明·錢允治《同汪魯二將軍登寶山看海》詩:「野夫卻喜狼烽息,醉飲將軍寶纛旁。」纛d),古代軍隊裡的大旗。
●狼煙●( lang yon)古代邊疆燒狼糞以報警,故名。唐·段成式《陽雜俎·廣動植》:「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薛逢《狼煙》詩:「三道狼煙過磧來,受降城上探旗開。」 豐年 【豐年】
●( feng nian)豐收之年,為大有年之異稱。大有,《易》卦名,即乾下離上,象徵大,多。《易·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高亨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故大有指豐收。大有年,即豐收年。有年即豐年。
●倉箱●( cang xiang)喻豐收年。語本《詩·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鄭玄箋:「成王見禾穀之稅,委積之多,方是求千倉以處之,萬車以載之,是言年豐收入逾前也。」朱熹集傳:「箱,車箱也。」借指車。後因以「倉箱」喻豐收年。唐·權德輿《中書門下賀表》「笞笠就緒,倉箱可期。」明·徐渭《賀兵侍江公擢戶部啟》:「邊儲告匱,久無望於倉箱。」
●多歲●(dusu)豐年。謂收穫多的年份。《商君書·墾令》:「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饑歲無裕利。」朱師轍解詁:「多歲,豐年也。」
●富歲●(fui)豐年,謂充裕豐之年。《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趙岐注:「富歲,豐年也。」嘉年●( jia nian)豐年,謂美好的年頭。三國·魏·阮籍《鳩賦》:「伊嘉年之茂惠,洪肇恍惚以發蒙。」《藝文類聚》卷二引南朝·宋·孝武帝《祈晴文》:「增高廩於嘉年,登十千於茲歲。」
●嘉歲●( jia)豐年,風雨應時之年。南朝··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息響報嘉歲,急戒無年。」呂向注:「嘉歲,豐歲也。」唐·韋應物《秋集還途中作謹獻壽春公黎公》詩:「山川降嘉歲,草木潤滋。」
●京坻●(jngd)謂豐收。喻豐年。,小堆;京,圓形大穀倉。《陳書·高祖紀上》:「以公賤寶谷,疏爵待農,室富京坻,民知榮辱,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舄。」唐·劉禹錫《送蕭郎中李郎中充京西京北復糧使》詩:「尊俎成全策,京坻閱見糧。」《宋史·樂志十五》:「京坻豐衍,群才樂育,諸侯述職,盛德服蠻夷。」
●康年●( kang nian)豐年,五穀豐熟之年。《詩·周頌·臣工》:「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樂歲●(esu)豐年。《孟子·梁惠王》:「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善歲●( shan sui)豐年。《管子·小問》:「牧民者厚收善歲,以充倉廩。」
●上年●( shang nian)大豐年,即大有之年。《管子·大匡》:「上年甚取三,中年甚取二,下年甚取一。」甚取幾,謂十分之幾。
●熟歲●(shsu)豐年。《漢書·五行志》:「●(魯宣公)十五年秋,螽。宣亡熟歲,數有軍旅。」漢·董仲舒《燠孰多》:「天之道出陽為以生之,出陰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也不能有熟歲之精也。」
●宜年●( nian)指豐收之年。唐·韋元旦《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綵縷人勝應制》詩:「垂旒一慶宜年酒,朝野俱歡薦壽新。」
●宜歲●(yshu)指豐收年。唐·李翱《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田久不理,草根腐,地增肥,又連遇宜歲,得粟比餘田畝盈若干。」
●有年●( you niar)豐收年,即大有之年。《穀梁傳·公三年》:「五穀皆熟,為有年也。」見主詞目「豐年」。
●有秋●(yuq)年成好、豐收年《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唐·孟浩然同獨孤使君東齋作》詩:「宇且新霽,田家賀有秋。」 鳳凰 【鳳凰】
●( feng huang)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之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統稱風凰。《詩·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翽翽,為鳥羽振動之聲。
●彩鳳●( cai feng)即鳳凰。唐·李商隱《無題》詩之一「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
●丹鳥●(dan nidn)風凰的別稱。《三國志·魏志·管格傳》:「來殺我婿」,裴松之注引《輅別傳》:「文王受命,丹鳥銜書。」南朝·陳·徐凌《丹陽上庸路碑》「天降丹鳥,既序《孝經》:河出應龍,乃弘《周昜》。」
●丹禽●(danqn)指風凰。晉·葛洪《抱朴子·詰鮑》:「或丹禽翔授,或回鳳三集。」
●丹山鳥●(dan shan nido)指鳳凰。丹山,古謂產風凰的山。清·黃遵憲《為同年吳德壽母夫人》詩:「中有丹山鳥,哀鳴復迴翔。」
●丹穴●( dan xue)鳳凰的代稱。丹穴,傳說中的山名,產鳳凰。《山海經·南山經》:「丹穴雲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唐·陳子昂《鴛鴦篇》:「丹穴起鳳凰,獨向梧桐枝。」故以丹穴代稱鳳凰宋·梅堯臣《送知和州杜駕部》詩:「桐花欲開時,群喝爭哺兒,但求黃口飫,焉問丹穴飢。」噣●(zhu6),同啄。
●九苞禽●( jiu bao qin)鳳的別名。宋·歐陽修《贈杜默》詩:「何必九苞禽,始能瑞堯庭。」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上,鳳凰》:「九苞禽,謂也。」
●鷚雞●(kun)鳳凰的別名。《淮南子·覽冥訓》:「過歸雁於碣石,軼雞於姑餘。」
●仁鳥●(ren nido)指彎風。《漢書·梅福傳》:「夫戴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智士深退。」顏師古注:「仁鳥,鸞鳳也。」《宋書·符瑞志中》:「鳳凰者,仁鳥也。」瑞鶠●( rui yan)凰的別名。,風,即雌皇。周師曠禽經》:「●(鳳凰)亦日瑞鶠。」●(郭)景純注《爾雅》云:「瑞鳥也,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采色高六尺許,出為王者之嘉瑞。」
●瑞羽●(ruyu鳳凰的異名。瑞,吉祥;羽,鳥羽,借指鳥。謂風為吉祥之鳥。朝·宋·袁淑《桐賦》:「儀丹丘之瑞羽,棲清都之仙宮。」宋·梅堯臣《和永叔桐花十四韻》:結實待瑞羽,歲晚半枯空。」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上風凰》:「瑞羽,謂鳳也。」
●仙翰●( xian han)仙羽,指風凰。《初學記》卷三引唐太宗《風賦》:「仙翰屈而還舒,靈音摧而復起。」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上·鳳凰》:「唐太宗賦『仙翰屈而複述。』按,仙翰,謂風凰也。」亦借喻新登第的進士。
●玄鳳●( xuan feng)鳳凰。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十五:「崑崙見玄風,豈復嘆雲羅。」唐·李白《大鵬賦》:「恥蒼梧之玄風,耀採質與錦章。」
●警●(y1)鳳的別名,屈原《離騷》:「駟玉虯以乘鷺兮,埃風餘上徵。」
●儀鳳●( feng)鳳凰的別稱。語本《書·益稷》:「簫九成,鳳凰來儀。」儀,來;朝拜;朝賀。唐·張正元《南風之薰賦》之一:「始斯人之解慍,倏儀鳳以員來。」宋·蘇軾《延和殿奏新樂賦》:「歌曲既登,將歎貫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觀儀鳳之來。」明·梁辰魚《浣紗記·治定》「歡聲擁,風教崇。看郊藪遊麟,闕庭儀風。」
●儀禽●(yqn)鳳凰的別稱。出自書·益稷》「鳳凰來儀」之句。南朝·梁·張率《舞馬賦》:「均儀禽於唐序,同獸舞於儀庭。」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上·鳳凰》「按儀禽』,謂鳳也。」
●儀羽●(yy)儀禽。鳳凰的別稱。唐·無名氏《審樂知政賦》:「集九成而儀羽自降,立穴變而致物斯定。」
●朱鳥●( zhu nido)鳳凰的異名。《後漢書·張衡傳》:前祝融使舉麾兮,朱鳥以承旗。」李賢注:「朱鳥,鳳也。」明·李夢陽《雜詩》之一:「眾羽日繽紛,朱鳥戢其翰。」戢●(j1)收斂;翰,翅膀。朱鳥,又指雁、鸞鳥、南方之神,亦為宮殿或舌頭之名。【佛】
●(f)梵文 Buddha●(佛陀)音譯的略稱。亦譯為「佛馱」、「浮陀」、「浮屠」、「浮圖」等意譯為「覺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自悟本性)、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自覺和覺他的智慧和功德已達到最高至善的境地),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具此三者始得成佛。菩薩缺最後一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俗人三項缺。小乘佛教用以尊稱釋牟尼,大乘佛教除此之外還可用以泛稱一切覺行圓滿者寶王●( bao wong)對佛陀的尊稱。《楞嚴經》卷三:「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案。」宋秦觀《興龍節疏》「合覺背塵,探寶王之妙教;長生久視,發藏室之靈篇。」大覺●( da jue)佛的異名。覺,有悟道之義。大覺,謂已悟道成佛。南朝·宋·謝靈運《佛讚》:「惟此大覺,因心則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清·盧文弨●(chao)補註:「《阿育王經》:『如來大覺於菩提樹下覺法。《佛地論》:『佛者,覺也,覺一切種智,復能開覺有情。」梵皇●( fan huang)亦作「梵帝」。佛的尊稱,以其生於西南梵地,為法中之主宰,故稱。《止觀輔行傳·弘決序》:「古先梵皇,乘時利見。」唐·王勃《益州錦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須彌山頂,仍開梵帝之宮。」
●佛日r)對佛的敬稱。佛謂佛法廣大,如日照大地,惠及眾生,故以日為喻。《觀無量壽經》:「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詩:「老夫貪佛日,隨意宿僧房。」明·唐順之《登毗盧閣》詩:「窗邀佛日金人下,地逼宸居玉殿層。」
●佛天●(fo tian)對佛的敬稱。佛教徒認為佛法無邊,能普濟眾生,故以天為喻。《水滸傳》第五回「老漢從來敬信佛三寶,雖是我莊上今夜有事,權且留師父一宵了去」亦猶「西天」,即佛教所謂的極樂世界。
●佛陀●(tu)亦作「菩提」,簡稱為佛,對佛教祖釋迦牟尼之尊稱,亦泛稱修行得道者。《魏書·釋老誌》:「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屠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淨覺。」
●浮屠●(fut)亦作「浮圖」,為梵文 Buddha之音譯,意為覺行圓滿者,簡稱為「佛」。《後漢書楚王英傳》:「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又《西域傳·天竺國》:「後桓帝好神,數記浮圖、老子。」《魏書·釋老誌》:「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又指「佛塔」,見該條。
●仁王●(ren wang)對佛的尊稱,以佛為仁慈之主宰,故稱,唐·王勃《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握仁王之寶鏡,日月重光驅梵帝之金輪,雷霆靜祲。」祲●(jn),不祥之氣。明·高啟《送證上人住持道場》詩:「袈裟曾侍玉座旁,萬眾環聽講仁王。」如來●(ru lai)佛陀的異名,泛指一切佛,又為釋迦牟尼十種法號的第一種,謂其「乘真如之道而來」《金剛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如所去,故名如來。」
●師子●( zi)喻佛。因指其無畏,法力無邊,故喻。前蜀·貫休《寄大願和尚》詩:「自憐亦是師子子,未逾三載能呻
●天中天●(tian zhong tian)指佛。天為人所尊,佛為天所尊,故稱。南朝·梁·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詩:「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
●天尊●(tian zun)稱佛。《無量壽經》卷上:「今日天尊行如來德。」淨影《疏》上:「今日天尊是佛異名。天有五種,如《涅》說……佛於如是五天中上,故日天尊。」道教對所奉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
●竺皇●( zhu huang)佛的尊稱,以佛主釋迦牟尼生於天竺●(古印度)稱。唐·陳陶《題像草山香成寺》詩:十地岩宮禮竺皇,旃檀樓閣半天香。
●竺乾●( zhu qian)佛的別稱。唐·白居易《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詩:「大底宗莊叟,私心事竺乾。」又為古印度別稱,見「印度」條。 佛法 【佛法】
●(fofa)泛指佛教教義和教理及其所產生的無限法力。據稱法力無邊,能普渡眾生脫離苦海,達到極樂的彼岸。《晉書·孝武帝紀》:「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寶船●( bao chuan)佛法喻稱。以其能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故稱。《觀佛三昧海經·觀四無量心品》:「見諸化佛從佛胸出入於佛臍,遊佛心間,乘大寶船,經往五道受罪人所。」南朝·梁·簡文帝《千佛願文》:「滌無明於欲界,度蒼生於寶船。」北齊·邢邵《並州寺碑》:「望彼岸而攸往,泛寶船而利涉。」又指裝載珍寶的船。
●寶筏●( bao fa)猶寶舟,喻佛法。佛教謂其能引渡眾生過苦海達到彼岸,故云。筏,以竹或木編成的排,在水中可以渡人載物。唐·李白《春日歸山寄孟浩然》詩:「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川。金繩,佛教傳說:離垢國以黃金為繩,界其道側,引人入正道。明·孫梅錫《琴心記·錦江曉發》:「恆沙渺,彼岸平,從教寶筏濟眾生。」清·趙翼《題王摩詰渡水羅漢圖》詩:「我聞釋氏妙變化,寶筏能引迷津斷。」
●寶舟●( bao zhou)佛法的喻稱,猶寶船。南朝·梁·王僧孺《懺悔禮佛文》:「聖後騖法輪於長路,棒寶舟於遙壑,道浹人祇,福隆祧墠。」唐·李白《為竇氏小師祭璿和尚文》:「寶舟輟棹,禪月掩魄。」
●大寶●(da bao)指佛法。《法華經·信解品》:「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法輪●(fln)佛法的別稱。佛教謂佛之說法,能破除眾生惡業,猶如輪王●(即轉輪)之輪寶能輾轉推平山岳巖石。又佛說法不止於一人一處,能展轉傳人,猶如年輪,推及一切人,故法輪。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釋法先》:「●(道護)與●(道)安等相遇,乃共言曰:「居靖離俗每一正大法,豈可獨步山門,使法輪停軫?」軫●(zhen),泛指車。
●梵輪●( fan lun)「法輪」即佛法的異名。《智度論》卷二五:「問:『佛法或時名法輪,或時名梵輪,有何等異?答:說梵輪、法輪無異。」南朝·梁·蕭綱《謝敕賚柏剎柱並銅萬斤啟》:「永嚁梵輪,方興寶塔。」
●玄度●( xuan du)玄妙的法理,指佛法。三·魏·曹植釋愁文》:「顧訥至言,仰崇玄度,眾愁忽然,不辭離去。」趙幼文註:「玄度,妙法之意。」明·徐崧《同周青士留宿真相寺》詩:「相識憑玄度,禪燈一榻幽。」又指「月亮」,見該條。玄津●( xuan jin)指佛法。王《頭院寺碑文》:「釋網更維,玄津重。」張鐵注:「釋網、玄津、並佛法也。」枻●(yi),船舷、船槳。《法苑珠林》卷八五:「含情普洽,機悟玄津,舒則利物,捲則收恩。」亦猶「苦海」,見該條。
●梁·沈約《釋迦文佛像銘》「求靈性,曠追玄軫。」朝玄軫●( xuan zhen)指佛法。軫,指車輪,喻佛法。南真法●( zhen fa)指佛法。唐·皇甫曾《錫杖歌送明楚上人歸佛川》「真法常傳心不住,東西南北隨緣路。」《五燈會元·西天祖師提多加尊者》:「巍巍七寶山常出智慧泉,回為真法味,能度真有緣。」 佛教 【佛教】
fjao)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之一。相傳公元前六世紅中葉古印度迎毗羅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惡達多。喬摩●( Siddhartha Gautama)即釋迦牟尼所創。他在當時是反對婆羅門的梵天創世說及其種姓制度的思潮,流行很快。基本教理有「四」「五蘊」和「十二因緣」等,主張以經、、診三載,修持戒、定、慧三學以達到斷除煩惱而成佛的最目的教於西河京帝元元年●(元前2年)傳入中國一說東漢明帝十年●(公元67年),至東漢末佛教義理開始同中國傳統倫理和宗教觀念相結合,逐漸產生三論、律宗、華嚴、唯識、禪宗、淨土、密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許多宗派。佛學對於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都有一定的影響。從狹義方面言,佛教即是佛所說的言教,亦即佛法及其義理。大教●(da jido)指佛教。為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對佛教之稱。晉·無名氏《蓮社高賢傳·慧遠法師》:「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卷未備,禪法無聞,律藏多闕。」又指重要的教導和教訓。三寶●( san bao)佛教本以佛、法、僧為三寶,後泛指佛教。《南史·昭明太子統傳》:「太子亦素信三寶,遍覽眾經。」宋·蘇軾《真相院釋迦舍利諸塔銘》:「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
●象教●( xiang jido)佛教的別稱。謂以形象教人,釋迦牟尼離世後,諸大弟子思慕不已,故刻木為佛像以教人。南朝·梁王《頭陀寺碑文》:「正法既設,象教陵夷。」陵夷,迤邐漸平,引申為衰落。
●玄扉●( xuan fei)佛法之門,指佛教。玄,指沸法;扉,門。《梁書·沈約傳》:「歸妙軫於一乘,啟玄扉於三達。」一乘,佛教謂引導教化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三達,佛教指能達到的三明境界。●(三明:知過去,稱宿命明;知未來,稱天眼明;斷盡煩惱,為漏盡明。)
●玄門●( xuan men)指佛教。以佛學義理精深玄妙,故稱晉·慧遠《三報論》:「推此以觀,則知有才外之賓,服妙法,洗心玄門。」唐·劉孝孫《遊靈山寺》詩:「永懷參了義,寂念啟玄門。」《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今生更複勤進,直當超玄門,上證大覺。」又指「天門」,「道教」,見各該條。真教●( zhen jido)指佛教,佛德。北魏·楊衒之《洛陽仰藍記·融覺寺》:「雖石室之寫金言,草堂之傳真教,不能過也。」《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花經變之》:「至心啟告十萬尊,誰解宣揚微妙法,老能為我談真教,身為奴僕不為難。」亦指純真的教化。 佛經 【佛經】
●( fo jTng)佛教經典,包括經、律、論等三藏的各種著述,也特指三之一的「經藏」部分。佛經以宣揚佛教義理,使人信仰為目的。其義理內容廣泛涉及到諸多方的學問。如「四諦」。「五蘊」、「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涉及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佛經義理形成佛學的基本內容。自東漢末年漢文佛經行世後,其義理與中國傳統的倫理和宗教觀念相結合。形成中國佛教和佛教哲學。
●佛經一詞的出現與佛教的傳入同時。其異名多與其內容、作用、裝幀等等相關聯。《三國志·吳志劉繇傳》「可容納三千人,悉課讀佛經。」宋高承《事物起源·道釋科教·佛經》「漢明帝永平中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至,即《四十二章經》,中國之有佛經,蓋其始也。」
●寶書●(bshu)指佛經南朝·梁·江淹《上人怨別》詩:「寶書為君掩,瑤琴詎能開。」唐·劉禹錫《送深法師遊南嶽》詩:「飛錫無定所,寶書留舊房。」宋·蘇軾《宿圓通禪院》詩:「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又指「周史」,珍貴的書籍,見「史書」、「書籍」各條。亦指珍貴的書信或書法。
●貝編●( be bian)即佛經,因用貝多羅葉書寫,故稱。唐·段成式《西陽雜俎·前集》卷三曰:「貝編,內容皆採自佛經。」
●貝多●(bedu)佛經代稱。因古印度用貝多羅樹葉寫佛經,故稱。·李商隱《題僧壁》詩:「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又為傳說中的國名。
●貝書●( bei shu)佛經的泛稱。亦作「貝葉書」。明·黎民表《同公載公實伯登白雲最高頂》詩:「金錫乍飛遊鶴去,貝書初誦毒龍聽。」唐·柳宗元《詣超師院讀禪經》詩:「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唐·白居易《和李州題韋開州經藏》詩:「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
●貝葉●(bei ye)佛經代稱。固古印度人多用貝多羅●(Pattra)樹的葉子寫佛經,故稱佛為貝葉。《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丁卯,法師操貝葉,開演梵文。」《宋史·天竺國傳》:「僧道圓自西域還,得……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
●大品●( da pin)本指《大品般若經》,亦泛指佛經。唐范攄《雲溪友議》卷四:「邕州蔡大夫京者…常稱宇內無人,對僧徒則非大品』之談;遇道流則言五千之義。」亦指佛經之繁本或全本,與節略本即「小品」相對而言。
●大藏●( da zang)指大藏經。佛教典籍的總稱。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以後始稱大藏經。唐·杜荀鶴《題護國大師塔師》:「吾師覺路餘知處,大藏經門一夜吟。」清·趙翼《梁製觀世音像歌》:「譯經演法闡大藏,舉世皈響如雲蒸。」
●梵貝●( fan bei)佛經的異名。為「梵冊貝葉」的省稱。清·田雯《病愈早起成詩》:「憑幾理素琴,焚香誦梵貝。」亦指法螺。
●梵冊●( fan ce)亦作「梵策」。指佛教典籍,指佛經。明·沈德符《野獲編·鬼怪·奇鬼》:「糴問之學佛人云,此名拱屍鬼,然遍考梵冊不得。」清·褚人獲《堅瓠八集·十空曲》:「龍悔庵先生《駐雲飛·十空曲》:擾擾匆匆,遮莫晨雞與暮鐘。梵冊無須,公案何勞頌。」
●橈夾●( fan jia)亦作「」、「梵」。佛經的異稱。佛經書於貝葉上,重疊成冊,夾以木板,以繩穿結,故云。唐·李賀《送沈亞之歌》:「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書笈,書。《資治鑑·唐懿宗咸近三年「於禁中設講,,
●席,自唱,手錄焚賣。」胡三省註:「梵夾,貝葉經也;以板夾之,謂之梵夾。」。趙翼《祥符寺》詩「前朝留梵莢,簽軸至今。」
●梵經●( fan jing)。以其原為梵文寫成,故。唐司空曙《贈衡嶽隱禪師》詩:「講席舊逢山鳥至,梵經初向竺僧求。」《宋史·外國傳六·天竺》:「乾德三年,滄州僧道圓自西域還,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佛舍利,即佛骨。
●梵書●( fan shu)指佛經。元·子溫《題畫》詩:「曾向流沙取梵書,草龍珠帳滿征途。」明·胡應麟《少叢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梵書多鬻於昭慶寺。書賈皆僧也。」書賈●(gu),書商。
●梵帙●( fan zhi)成捲的佛經。帙,卷冊的封套。借指經籍。元·吳師道《李龍眠<蓮社圖>》詩:「休吟散梵帙,風薦寒泉。」
●佛乘●( fo cheng)佛經。唐·白居易《祭中書韋相公文》:「及公居相位,走在班行,公府私家,時一相見,佛乘之外,言不及他。」明·李贄《答焦漪園》:「更有一種,專與朋輩往來談佛乘者,名曰《李氏焚書》。」
●佛書●(fo shu)佛教經典。唐·嚴維《贈別至弘上人》詩:「年老從僧律,生知解佛書。」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無相無作,雖出佛書,然荊公《字說》嘗引之,恐亦可用。」明·張萱《疑耀·佛書入中國》:「世但知佛書自漢明帝時入中國,不知秦之先,中國已有其書。」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杜公詩出入變化佛書,絕無痕跡。」
●龍藏●( long zang)佛經。指大乘經典,以其傳說藏於龍官,故稱。南朝·梁·沈約《內典序》:「足蹈慧門,學通龍藏。」唐·王維《工部楊尚書夫人贈太原郡夫人京兆王氏墓誌銘》:「夫人一入空門,便蒙法印,朱簾紺幌,無復餘乘,龍藏寶經,悉通至義。」紺●( gan xian),紺,深青透紅之色;,帷幔。深青透紅的帷幔。
●妙典●(mido dian)佛經。南朝·梁·沈約《內典序》:是故曲辯情靈,棲心妙典。」
●範●(nei fan)指佛經。北齊·盧思道《從駕經大慈照寺》詩:「玄風冠東戶,內範軼西陵。」又指「閨範」、「婦德
●三藏●( san zang)佛經的總稱,為梵文 Tripitaka意譯。佛經分經、律、論三部分。經,總說根本教義;律,記述教規威儀;論,闡明經義。合稱三藏。通曉三藏的僧人,稱三藏法師,如唐·玄奘,稱唐三藏。南朝·梁·沈約《內典序》:「義隱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窺。」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於席。」
●僧陀●( seng tuo)指佛經。清·曹寅衝谷四兄寄索擁臂圖並嘉予學天竺書》詩:「大部僧陀徒譯字,終年郎署反安禪。」修多●(xidu)修多羅的簡稱。梵語音譯。指佛經。也寫作「修姑路」、「素怛啖」、「蘇怛囉」、「修單蘭多」。《法門名義集·理教品》:「修多羅是一切本經一切法論,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無問卷數多少,皆言修多羅。」北周·庾信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蓋聞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豈直優波提舍,祗夜修多而已哉!」
●玄籍●( xuan)指佛教經籍。玄,佛學。晉·僧肇《注維摩詰經序》:「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亦指道教經典,見「道藏」條。
●竺經●( zhu jing)佛經的別稱,因出自天竺●(古印度),故名。唐·李洞《敘舊遊記棲白》:「老著重袍坐石房,竺經休講白眉長。」 佛寺 【佛寺】
●(fosi)佛教寺廟,為供奉佛教諸多神佛和僧人居住與修行之處。其異名多由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單音詞相互交替組合而成,與寺廟的建築特徵相關聯。《晉書王恭傳》:「●(恭)不閒用兵,尤信佛道,調役百姓,修營佛寺。」唐·白居易《百花亭》詩:「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
●寶剎●( bao cha)佛寺;佛。剎,指佛地、佛寺、佛塔。南朝·梁·沈約《內典序》:「靈儀炫日寶剎臨云。」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詩:「晚登西寶剎,晴望東舍。」明·王世貞《鳴鳳記·鄒林遊學》:「矗立寶剎淩雲氣,吞日瑤山噴火光。」
●寶坊●( bao fang)對寺院的美稱。《大集經·瓔珞品》:「爾時世尊,至寶坊中升師子座。」南朝·梁·簡文帝《答湘東王書》:「鳴銀鼓於寶坊,轉金輪於香地。」唐·李嶠《為魏國北寺西寺請迎寺額表》:「帷轍跡之所,儘建寶坊;南北東西之域,咸修法宇,佛剎周於天壤,寺名因於國號。宋·黃庭堅《題落星寺》詩:「星宮遊空何時落?著地亦化為寶坊。」
●寶台●( bao tai)對佛寺、佛塔的美稱。《觀佛三昧海經威儀品》:「身如寶台,足步虛空。」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寶台聳天外,玉輦步雲端」《敦煌變文集·山遠公話》:「且見重樓重閣,與切●(切)利而無殊;寶殿寶台,與西方無二。」
●寶宇●( bao yu)對寺院的尊稱。唐·王勃《德陽縣善寂寺碑》:「晨光轉卉,翻寶宇之龍花;溽露低枝,蕩真文於貝葉。」貝葉,佛經。
●剎寺●( cha si)佛寺。明宋濂《和林國師列失思巴藏授都綱禪師誥》:「浮圖之教入中國者千三百年,其徒眾之繁,剎寺之廣,不設長以統制之,則其道不肅,其法不嚴。」
●初地●(chud)佛教寺院。即佛寺。以佛教徒修行過程中以某一個階段為「初地」,故稱。唐·王維《登辨覺寺》詩:「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清·康基田《登焦山》詩:「人從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法宇●(fayu)僧寺。法,佛法;宇,房舍。唐·柳宗元「南岳雲峰和尚塔銘》:坡山伐木,崇構法宇,則地得其勝。」梵剎●( fan cha)佛寺的別稱。梵,清淨、寂靜;剎,梵語譯音「剎多羅」之省稱。意為「地方」唐·唐彥謙《游南明山》詩:「金銀拱梵剎,丹青照廊宇。」清·方文《宋遺民詠鄭所南思肖》:「有田施諸僧,梵剎悉吾寓。」
●梵城●( fan cheng)佛寺別稱。以其為清淨寂靜之區,故稱。宋·王阮《勸農題吉祥寺》詩:「傍石尋幽徑,窮原得梵城。」梵宮●( fan gong)原指梵天的宮殿。所謂「梵天」即佛教所謂的三界中的色界初三重天:梵眾天、梵鋪天、大梵天。後多指佛寺,謂清淨寂莫之地。南朝·梁·沈約《瑞石像銘》:「永言鷲室,棲誠梵宮。」唐·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碑》:「梵宮霞積,香閣星浮。」
●梵坊●( fan fang)佛寺;僧舍。宋·秦觀《次韻莘老初至湯泉》之一:「洗沐同幽客,鋪餐就梵坊。」
●梵家●( fan jia)佛寺別稱。唐·白居易《紫陽花詩:「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梵界●( fan jie)原謂梵天世界。指佛寺。清·趙翼《泊舟金山下宿》詩:梵界真成清淨地,僧窗靜閱往來人。」
●梵居●(fanj)指佛寺。唐·蘇頲《慈恩寺二月半寓言》詩:「化跡傳官寺,歸誠謁梵居。」
●梵林●( fan Iin)佛寺異名。明·許自昌《水滸記·投膠》:他鼾眠梵林,又誰知擒同臂鷹。我疑為綠林。」清·唐孫華《南廣寺訪印公大師》詩:「槐影緣碕岸,籬門識梵林。」
●梵堂●( fan tang)佛寺別稱。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梵堂遙集雁,帝樂近翔鸞。」
●梵王宮●( fan wang gong)本指大梵天王的宮殿,即色界初禪天之王。泛指佛寺。宋蘇軾《金門寺中見李留台與二錢唱和四絕句》之四:「一紙清詩弔興廢,塵埃零落梵王宮。」元·關漢卿《齊天樂·崔張十六事》曲:「梵王宮月輪高,枯木堂香煙罩。」
●梵王家●( fan wang jia)佛寺異名。唐·陳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園花發》詩:「曲江晴望好,近接梵王家。」宋范仲淹《峻極上寺》詩:「高高人物外,猶屬梵王家。」
●梵宇●(fany)佛寺。《梁書·張纘傳》:「經法王之梵宇,睹因時之或躍。」唐·宋之問《登禪定寺閣》詩:「梵宇出三天,登臨望八川。」
●佛剎●( fo cha)佛寺。唐·廣宣《紅樓下聯句》:「佛剎接重城,紅樓切太清。」宋·王安石《金陵懷古》詩之一:「東府舊基留佛剎,後庭餘唱落船窗。」宋陸游《法雲寺觀音殿記》:「予遊四方,凡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夷裔,十家之聚,必有佛剎。」
●佛地●(f6d)指寺院。唐·張祜《題真娘墓》詩:「佛地葬羅衣,孤魂此是歸。」
●佛龕●( fo kan)指佛寺。龕,供奉佛像的閣子。《說郛》卷六十引宋·無名氏《雞林志·佛龕》:「龜山有佛龕,林木益邃,傳雲羅漢三藏行化至此滌齒。」清·孫枝蔚《金山》詩:「計礙漁家艇,烽明古佛龕。」
●佛廬●(f)指佛寺。唐·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蕃》詩:「草肥蕃馬健,雪重佛廬乾。」《新唐書·蕭仿傳》:「懿宗……數幸佛廬,廣施予。」
●佛廟●( fo mido)佛寺。唐·柳宗元《柳州復大雲寺記》:「崇佛廟,為學者居,會其徒而委之食,便擊磬鼓鐘,以嚴其道而傳其言。」
●佛土●(fot)指佛寺。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洪山寺)道場洪麗,為天下第一……平生所見莊嚴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卦佛宇●(foy)佛寺。唐·康駢《劇談錄·慈恩寺牡丹》「京國花卉之晨,尤以牡丹為上,至於佛宇道觀,遊覽者罕不經歷。」宋·蘇舜欽頂破二山詩》:「因成兩佛宇,幽邃號勝游。」宋·蘇轍《遊廬山山陽七詠·歸宗寺》:「佛宇爭惟一山甲,僧廚坐侍十方供。」
●古剎●( gu cha)古寺。南朝·陳·徐陵《出自薊北門行》:「燕山對古剎,代郡隱城樓。」明·章美中《仲春虎邱》詩:「古剎雲光杳,空山劍氣深。」
●精蘭●( jing lan)佛寺。明·王世貞《歸自東九泛西九訪善權》詩:「改策向精蘭,散履躡青坻。」
●精廬●(jng)佛寺。僧人修煉之處。《北齊書·楊愔傳》「至碻戍,州內有愔家舊佛寺,入精廬禮拜。」精舍●(JTng she)寺廟,僧人修煉之處。《世說新語·棲逸》:「康僧淵在豫章,去郭數十里立精舍,旁連嶺,帶山川,芳林列於軒庭,精流激於堂宇。」又指心,見該條。亦指學舍。蘭若●( lan re)寺廟。阿蘭若●(梵文 Aranyakah)的略語。意譯為寂靜處。原為比丘●(和尚)習靜修行的處所,後用以稱一般佛寺。唐·杜甫《謁真諦寺禪師》詩:「蘭若山高處,煙霞障九重。」
●利剎●(cha)吉祥的佛寺。利,吉利。北魏·酈道元《水經·滱水》:「池水東北際水,有漢中王故宮處,台殿觀榭,皆上國之制,……歲久頹毀,遺基尚存。今悉加土,為利剎靈圖。」
●蓮宇●( lian yu)佛寺。明·張羽《懷景佺》詩:「蓮宇已摧頹,茅齋自清回。」
●律院●(yun)僧徒講解戒律的房舍。泛指寺院。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張文懿公》「張文懿公時為廣東路都曹,請:臣所部皆窮困,乞以最上律院改充。」」
●廟堂●(mido tang廟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陰溝水》:「城南有高塚,塚北有碑,碑北有廟堂,餘基尚存,柱礎仍在。」《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正猶豫間,忽然祥雲瑞靄,籠罩廟堂,香風起處,見一老人,坐於石磯之上,即前日所見中源水君。」又指朝廷。見該條。
●廟宇●(mido)指寺廟。《醒世恆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走入廟中,四下看視,正個好座廟宇。」
●廟院●(mico yuan寺院。唐·鄭谷《同志顧雲下第出京偶有寄勉》詩:「吟聒暮鶯歸廟院,睡消遲日寄僧家。」
●伽藍●( qie lan)佛寺。為梵語僧伽藍摩Samg arama音譯略稱。意為眾僧居住之庭園。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雲寺》:「伽藍之內,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阿耆尼國》:「伽藍十餘所,僧眾二千餘人。」亦指伽藍神●(佛寺中的護法神)。
●仁祠●(ren)佛寺的別稱。為供奉仁慈神佛之所唐之問《秋晚遊普耀寺》詩:「薄暮曲江頭,仁祠暫可留。」唐權德輿《八月十五日夜瑤台寺對月絕句》:「女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邊。」嬴女,指秦穆公女兒,弄玉。《釋門正統》卷三:「精舍所踞,號仁祠。」
●僧庵●( seng an)佛寺;佛庵。●(名),小廟。唐·陸龜蒙《殘雪》詩:「何谿背林處,猶覆定僧庵。」
●僧剎●( seng cha)佛寺。唐·許諢《僧院影堂》:「香銷雲凝舊僧家,僧剎殘燈壁半斜。」《宋史·危稹傳》:「漳俗視不葬親為常,往往棲寄僧剎。漳漳州。清·龔自珍《最錄南唐五百字》:「竺佛誕降,僧剎棟隆。
●僧伽藍 seng qie lan)即僧伽藍摩。簡稱「伽藍「僧藍」。佛教寺院。《十誦律·比丘誦》:「地法者,佛聽受地,為僧伽藍故,聽僧起坊舍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兩岸平地,有國名毗茶,佛法興盛。又逕蒲那般河,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明·袁宗道《春鄒生邀黃思立諸公遊高梁橋即事》詩:「西山如騾髻,萬黛僧藍。」
●曾社●( seng she)僧寺。唐白居易《春憶二林寺舊遊因寄郎滿海三上人》詩:「最慚僧社題牆處,十八人名空一人。」唐·張登《招客遊寺》詩:「招取遺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靜看心。」
●僧寺●( seng si)佛教寺院。《魏書·儒林傳·盧景裕》:「景裕寓託僧寺,講聽不已。未幾,歸本郡。」宋·高承《事物紀原·真壇淨社·僧寺》:「漢明帝於東都城門外立精舍,以處攝摩騰竺法蘭,即白馬寺也。騰始自西域,以白馬馱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剙置白馬寺,即僧寺之始也。」,「創」的異體字。
●僧宇●( seng yu)寺院。宇,房屋。宋·蘇軾《上巳日出遊輒作數句明日集之為詩》:「更隨落影盡餘樽,卻傍孤城得僧宇。」
●僧院●( seng yuan)寺院。唐·白居易《新秋喜涼因寄兵部楊侍郎》詩:「褰簾對池竹,幽寂如僧院。」
●山房●( shan fang)山中的寺宇。唐·溫庭筠《宿白蓋峰寺》詩:「山房霜氣晴,一宿遂平生。」宋·蘇軾《宿臨安淨土寺》詩:「明朝入山房,石鏡炯當路。」又指山中書室或房舍。山門●( shan men)本指佛寺的外門,亦代指佛寺,寺院。五代·齊己《送林上人歸永嘉舊居》詩:「東越常懸思,山門在永嘉。」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僕人順手直東指,道:『兀底一座山門!,」
●山寺●( shan si)山中寺院。北周·庾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內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唐·韋應物《遊靈岩寺》詩:「始人松路永,獨忻山寺幽。」元·何中《南居寺》詩:「峰峰青不足,山寺已鳴鐘。」
●山台●( shan tai)民間建造的寺院。與官方賜額或建造的寺院相對。唐·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記》:「武崇皇帝始即位,獨奮怒曰:窮我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萬所。」宋王應麟《困學紀聞·雜識》:「官賜者為寺;私造者為招提,蘭若,杜牧所謂山台野邑也。」
●山堂●( shan tang)山中的寺院。北魏·道元《水經注洛水》:「山堂水殿,煙寺相望。」唐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春岩橘柚,影入山堂。」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錄其●(趙元一)《宿焦山寺》云:『海國秋初到,山堂氣更清。」又指隱士山中居所。
●上剎●( shang cha)敬稱佛寺。元·王實甫《西廂記》第本第二折:「小生西洛到此,聞上剎幽雅清爽,一來瞻仰佛像,二來拜謁長老。」《西遊記》第九十一回:「唐僧言:我奉唐王聖旨,向靈山拜佛求經。適過寶方,特奔上剎。」
●上院●( shang yuan)對寺院的敬稱。《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靜真)問了緣道:『此間師兄上院何處?怎麼不曾相會?」
●寺庵●(san)僧或尼所居的寺廟。宋·吳自牧《夢梁錄恩霈軍民》:「更有兩縣置漏澤園一十二所,寺庵寄留槥櫝無主者,或暴露遺骸,俱瘞其中。」槥櫝●(hid),盛骨骸的木瘞●(q),埋葬。
●寺剎●(scha)指寺和塔,也指寺院。明·王守仁《傳染錄》卷下:「遠近寺剎,徙足所到,無非同志遊寓所在。」寺廟●( mido)佛寺的通稱。《晉書·藝術傳·佛圖澄》:「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
●寺宇●(sy)寺院,佛寺。《魏書釋老誌》:「自有漢以後,置立壇祠,先朝以其至順可歸,用立寺宇。」《宋史·張知白傳》:「知白九歲,其父終邢州,殯於佛寺及契丹寇河北,寺宇多頹廢,殯不可辨。」清·陸以《冷廬雜識·尤井寺》:「余於咸豐元年重九日往遊,寺宇全圮,殘碑斷碣,偃仆荒草間。」圮●(p),倒塌。
●寺院●( si yuan)佛寺總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其地是曹爽故宅,經始之日,於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許。」
●檀林●( tan)佛寺。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芝洞秋房,檀林春乳。」唐·李紳《杭州天竺靈隱二寺……因追思為詩二首》:「近日尤聞重雕飾,世人遙禮二檀林。」
●仙陀●( xian tu6)佛寺的別稱。明·楊慎《藝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日仁祠,又日寶坊,又香阜,又日柰園。」
●蕭寺●( xido si)佛寺。因梁武帝·蕭衍建寺,自詩蕭寺,後泛指佛寺。唐·李賀《馬詩》:「蕭寺馱經馬,元從竺國來。」王琦匯解《釋氏要覽》:「今多稱僧居為蕭寺者,是用梁武造寺,以姓為題也。」
●玉剎●( yu cha)佛寺或佛塔的美稱。南朝·奧·劉潛《平等剎下銘序》:「因使金表爭構,玉剎競修。」唐·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紺殿星開,棲玉剎於靈境之際。」珠林●(zhun)佛寺的異名。唐·牟融《題山房壁》詩:「珠林春寂寂,寶地夜沉沉。」明·王恭《仲夏過靈瑞招提》詩:「夜半青山有梵音,曉攜清興問珠林。」又為林木的美稱,亦喻人著述豐富。 佛塔 【佛塔】
●(fta)用磚、石、木料甚或銅、鐵等金屬構成的多層多角柱狀建築物,起源於印度,用收藏經卷、佛像、法器、舍利●(佛或有名僧人的骨、牙。也叫舍利子)和莊嚴佛寺等。我國古塔較多,形式多樣,且多與佛寺聯結在一起,構成當地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其異名多與其結構、用途和音譯有關。寶塔●( bao ta)原為佛塔之美稱後為塔之泛稱。《法華經·寶塔品》:「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唐·王維《為舜閣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尚塔額表》:「降出天門,升於寶塔。」清·顧強張《土風錄》卷四:「本以眾寶裝飾,故稱寶塔,今則瓦磚所成。動稱寶塔矣。」
●寶台●(bd)佛塔的美稱。唐·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寶台聳天外,玉輦步雲端。」《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身如寶台,足步虛空。」亦美稱佛寺。
●堵波●(dub)塔,梵語 st upa●(窣堵波)音譯之省稱。唐·李紳《修龍宮寺碑序》:「堵波已傾,法輪莫轉。」法輪,指佛法。
●佛塔●(fota)佛教特有的建築物。簡稱塔。俗稱寶塔,亦稱浮屠或浮圖。最初用於供奉佛骨,後亦用於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高僧遺骨。晉·法顯《佛國記卷上:「此處別有佛塔。」《南史·夷貊傳上·扶南》:「武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出舊塔下舍利及佛爪發。」
●佛圖●(fot)佛塔。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庾公嚐入佛圖,見臥佛。」嘗,曾經。《北史·魏記二》:「毀鄴城五層佛圖、於泥像得玉璽二。」
●浮圖●(futu)亦作「浮屠」。佛塔,為梵文st upa的音譯《魏書·釋老誌》:「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雲佛圖。」又指「佛」,見該條。
●化塔●( hua ta)佛塔。唐·張說《侍宴荷亭應制》詩:「園林見化塔,壇識餘封。●(shan),古祭祀用的平地。唐·高適《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詩》:「化塔屹中起,孤直宜上躋。」劉開揚注:「塔為埋佛骨之所。佛經中言佛菩薩等以神通力化作佛形日化佛,故塔亦稱化塔。」
●僧塔●(seng ta)即佛塔。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之用。宋·王禹《送南陽李太傅》詩之一:「兩朝黃閣預彌綸,又策春坊第一勳;僧塔舊題前進士齋壇新拜上將軍。」窣堵波●( su du bo)亦省稱為「堵」佛塔。梵文stu-pa音譯。古義譯為方墳、圓塚、靈廟等。《大唐西域記·縛喝國》:「伽藍北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金剛泥塗,眾寶廁飾,中有舍利。」廁,錯雜。宋·王安石《草堂懷古》
●詩:「周顒宅作阿蘭若,婁約身舊窣堵波。」又北山三詠寶公塔》詩:「道林真骨葬青霄,窣堵千秋未寂寥。」
●塔廟●(ta mido)佛塔,亦泛指寺塔。《魏書·釋老誌》:「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唐·杜甫《贈祕書監江夏李公邕》詩:「龍宮塔廟湧,浩劫浮雲衛。」《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胡三省註:「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宮宇,尊為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
●塔婆●(tapo)梵語stupat或古印度俗語 hupa的音譯,即佛塔。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塔婆:或言偷婆,或言『藪斗波』,皆訛也。正言『窣堵波,此言『廟也。」《釋氏要覽·送終立塔》:「梵語『塔婆』,此云『高顯』,今略稱塔也。」偷婆●( tou po)佛塔。梵語stupa的音譯唐玄應切經音義》卷十。「偷婆經中或作兜婆,或言藪斗波,皆訛也。正言窣堵波。此雲廟,或方墳,皆義釋也」《法苑珠林》卷五四:「若菩薩為如來故,若供養偷婆,若窟若捨,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養。」
●香殿●( xiang dian)佛塔。《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上:「於門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高百尺許,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處,梵名慕健陀俱胝,唐雲根本香殿矣。」亦謂佛殿,見「佛堂」條。 佛堂 【佛堂】
●( fo tang)供奉佛像的殿堂。清·陳維崧《江城子·鮑讓侯載酒泛舟小泊城南諸寺紀所見》詞:「驀遇嬌紅淡粉佛堂邊,恰似濕雲倚一朵,扶不定,竹欄前。」
●寶殿●( bao dian)佛殿、神殿;佛堂、神堂。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高門洞啟,不因銅馬之飾;寶殿霞開,無假鳳皇之瑞。」《敦煌變文集·爐山遠公話》:「且見重樓重閣,與切利而殊;寶殿寶台與西方無二。」寶台,指佛台、佛寺。寶殿又泛稱「宮殿」,見該條。
●寶閣●( bao ge)對佛殿的美稱。亦指華麗的殿閣。唐·章孝標《題東林寺寄江州李員外》詩:「日映砌陰移寶閣,風吹天樂動金鈴。」《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林木森疏,前安閥閱之門,外到長戈之鐵。瓊樓寶閣,苑似皇宮;歌伎池台,稍異庶人之宅。」《宋史·樂志十五》:「雲章焜耀傳溫玉,寶閣起清都。」
●佛祠●(f6c1)猶佛殿。奉祀佛像的處所。宋·趙抃《次韻程給事會稽八詠·戒珠寺》:「蕺山下視無窮景,況壓山顛是佛祠。」金·元好問《雲鄉》詩:「白塔亭亭古佛祠,往年曾此走京師。」
●佛宮●(fo gong)佛殿,佛堂。宋·秦觀《石魚》詩:「佛宮琢琳瑯,懸魚警群聰。」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十:「洛陽諸佛宮,書跡至多。」
●佛舍●( she)寺院房舍,佛堂。唐·元稹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誌銘》:「從十數輩,直抵里中佛舍下。」宋·蘇軾《自雷適廉宿於興廉村淨行院》詩:「荒涼海南北,佛舍如雞棲。」明·袁宏道《雪中投宿西隱寺》詩之一:「山門雲占斷,佛舍雨澆殘。」
●香殿●( xiang dian)即佛殿。意為上香敬佛之殿。唐·嚴武《題巴州光佛寺楠木》:「香殿蕭條轉密陰,花龕滴瀝垂清露。」又指「佛塔」,見該條。 〗●( fo xiang)。、、、。《·》:「,,。,,,。」·《··》:「,。:『,。,,。」 佛像〗●( fo xiang)釋迦牟尼佛或菩薩的像。有雕像、鑄像、塑像、畫像之別。《魏書·釋老誌》:「鑿山開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宋·高承《事物記原·道釋科教·佛像》:「後漢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日光。傅毅曰:『天竺有其道者,號曰佛。於是遣使天竺,圖其形象,此中國有佛像之始也。」 【佛像〗●( fo xiang)釋迦牟尼佛或菩薩的像。有雕像、鑄像、塑像、畫像之別。《魏書·釋老誌》:「鑿山開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宋·高承《事物記原·道釋科教·佛像》:「後漢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日光。傅毅曰:『天竺有其道者,號曰佛。於是遣使天竺,圖其形象,此中國有佛像之始也。」
●寶像●( bao xiang)佛像。《法華經·方便品》:「若入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蓋,敬心而供養。」唐·李紳《題法寺五言二十韻》:「化娥騰寶像,留影悶金山。」宋·蘇舜欽《金山寺》詩:「寶像浮海來,珠纓冷光滴。」亦指以珍貴材料製作的神像。
●寶相 bao xiang)佛像。以其形象莊嚴,故稱南朝·梁王●(che)《頭陀寺碑文》:「金資寶相,永藉閒安。」明楊珽《龍膏記·陳》:「貝珠宮,金資寶相千條纓絡,隱隱間龍蛇,幾處精藍,煌煌飛寶翠。」清陸以活《冷廬雜識·大佛寺聯》:「沁雪貯寒泉,一片清虛,照徹大千世界;開山成寶相,十分圓滿,想見丈六金身。」亦指帝王形象。又為薔薇、蘋花的別名。
●法像●( fa xiang)指佛像。《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太宗定亂,下令日:……遇昏虐,法像殘毀,師徒奔迸,甚以矜懷。」」
●梵跡●(fanj)佛像的異名。《法苑珠林》卷二三:「隋時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本是曹國人善於丹青妙畫梵跡,傳模西瑞,京邑所推。」
●梵容●( fan rong)佛像,猶梵相。明·宋濂《四明佛陀禪寺興修記》:「護法大神,各執其物,梵容生動,如欲語者。」梵相●( fan xiang)佛像的泛稱。元·柳貫《三月十日觀南安趙使君所藏書畫古器物》詩:「庭光古佛出梵相,滿月在水蓮生趺。」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
●佛儀●(fy)佛像的別稱。唐·白居易《如信大師功德幢記》:「佛儀在上,經咒在中,記讚在下,皆師所囑果,門人奉遺志也。」
●佛影●( fo ying)佛像。南朝·宋·謝靈運《佛影銘》:「具說佛影,偏為靈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儀端莊,相好具足。」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鶴林聖蹟,龍泉佛影。」唐·裴說《兜率寺》詩:「僧居跨鳥道,佛影照魚潭
●古胡●(guh)指佛像。因佛為西域胡人,故稱。宋·梅堯臣《題滿公僧錄西明軒》詩:「西方古胡黃金質,貝葉傳寫烏行橫。」貝葉,指佛經。
●光像●(《gudngXiong《)佛教徒對佛像的敬稱。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大竿可為贍部光像處懸幡之竿」金身●( JTn shen)佛像。因其塗金或銅質,故稱。唐·司空曙《題凌雲寺》:「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瑞像●( rui xiang)佛像。特指佛教祖釋迦牟尼之像。南朝·梁元帝《與蕭諮議等書》:「瑞像放光,倏將旬日。」宋王安石《重登寶公塔》詩之一:「應身東返知何國,瑞像西歸自本朝。」又指吉祥的天象。
●真相●( zhen xiang)又稱寶相。指神、佛的畫像或塑像。唐·白居易《畫大羅天尊讚文》:「愛命國工,俾陳繪事,真相儼若,玄風穆如。」唐·慧能《壇經·機緣品》:「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又指「本相」,見「本性」條。 夫妻 【夫妻】
●(fq丈夫和妻子的合稱。其異名中有些既可指雙方,亦可指單方。《易·小畜》:「輿說輻,夫妻反目」《漢書·灌夫傳》:「魏其夫妻治具,至今未敢嘗食。」
●嬪儷●(bn)伉儷,夫婦。亦可指妻。漢·蔡邕《司空楊秉碑》:「夙喪嬪儷,妾不嬖禦。」
●夫婦ff)夫妻。《易·序卦》:「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有父子。」《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好逑●(hoqi)美好配偶,同「好仇」。仇,配偶可分別指男女一方。《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後漢書·邊讓傳》:「爾乃攜窈窕,從好仇。」亦指「好助手」。《詩·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好仇。」佳對●( jia du1)美好的佳偶,配偶。《晉書·后妃傳下簡文宣鄭太后》:「帝因從容謂劉隗曰:「鄭氏二妹,卿可為求佳對,使不失舊。」唐·溫庭筠《和周繇》:「專城有佳對,寧肯顧春蠶。」
●佳耦●( jia ou)亦作「佳偶」。「嘉耦」、「嘉偶」。稱心的好配偶。耦,通「偶」。《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晉·陸機《為陸思遠婦作》詩:「二合兆嘉偶,女子禮有行。」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倘獲托彼強宗,睠以佳耦,則生平志畢在斯乎?」明高明《琵琶記·官奴議婚》:「我兩人奉天子之洪恩,領太師嚴命,特與狀元諧以佳偶。」
●佳配●( jia pei)佳偶。稱心的配偶。明·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少什麼王子王孫,爭要求為佳配。」清·王士禛《居易錄》:「向所妊今已生女,故欲君知之;然不可將歸,且留山中為擇佳配。」
●伉偶●( kang ou)配偶。伉,對,相當。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八:「崔顥數棄伉偶,元稹改節奧援。」此處「伉偶」指妻子。
●伉儷●(kang)夫妻。《左傳·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孔達疏:「伉儷者,言是相敵之匹耦。」漢·禰衡《鸚鵡賦》:「哀伉儷之生離。」亦指「妻」,見該條。
●令匹●(ingp)好配偶。令,美好,匹,配偶。《新唐書柳匹傳》:「及北還,女。其家議無以為衣食資,願下髮為尼。有一尼自外至,曰:『女福厚豐,必有令匹,子孫將遍天下,宜北歸。家人遂不敢議。」踰●(y),通逾,超過。●(j1),竹簪,古代女子十五梳髮髻用簪,因稱十五歲為及笄。
●鸞風●( luan feng)喻夫婦。鸞,鳳凰一類的鳥;鳳,鳳凰。均傳說中的鳥。後以「鸞風和鳴」喻夫婦和諧盧儲《催妝》詩:「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風下樓台。」
●婦耦●(pei ou)亦作「妃偶」。配偶。婦●(pei)、妃●(pei),通「配」。耦,通「偶」。《詩·魏風·有狐序》:「衛之男女時,喪其婦耦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偶。」
●妃匹●(fei pr)配偶。妃●(pei),逼「配」。婚配。《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古者,當指原始公社時代。
●匹儔●(pi chou)配偶,伴侶。儔,伴侶。漢·王褒《九懷·危俊》:「步余馬兮飛柱,覽可與兮匹儔。」三國·魏·曹植《贈王粲》詩:「樹木發春華,清池激長流。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明·劉基隔谷歌》:「相彼鳴與雁,亦各顧匹儔、」以上一例指「妻」,二、三例指「妻」或「夫」。
●匹合●(phe)本指妃配,借指配偶。指夫妻,有時指夫或妻各一方。《隋書·裴矩傳》:「驍梁之徒,盡無家口,人無匹合,則不能久安。」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汝是羅剎,我乃是人,人鬼異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當斷汝命。」
●匹偶●(pu)配偶。匹,相配;相當。偶,雙。《呂氏春秋·壹行》:「監賊大奸也,而猶所得匹偶,又況於欲成大功乎?」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牽紅絲娶婦》:「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誰是匹偶。」章炳麟《定復仇之是非》:「求匹偶者,本以逐欲,乃適足以長子孫。」上例「匹偶」,均指妻,又指「婚配」。
●匹亞●(pya配偶。亞,依傍。·黃庭堅《寄陳適用》詩:「新晴百鳥語,各自有匹亞。」
●優偶●(qiou)配偶。漢·王褒《四子講德論》:「鳴聲相應,仇偶相從。」又指意氣相投的朋友,見該條。
●仇匹●(qip)配偶。仇,配偶;匹,相對。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一:「謂如此之淑女,方可為君子之仇匹。」又指「朋友」,見該條。
●室家●(shji)亦稱家室,指夫婦。《詩·周南·桃》:「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孔穎達疏:「桓公十八年《左傳》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謂夫婦也。」亦指房舍、妻子燕侶●(yan)本指燕子雙棲,喻夫婦。南朝·梁·蕭統《錦帶書·林鐘雲月》:「九萬里之孤鵬,權潛燕侶。」
●鴛侶●(yuan)指「配偶」。宋·周邦彥《尉遲杯》詞「夢魂凝想鴛侶。」亦指「同僚」
●鴛鴦●( yuan yang)喻「夫妻」。因鴛鴦雌雄偶居不離,古稱「匹鳥」,故稱。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俘虜 【俘虜】
●(f)指在戰爭中擒獲的敵方的人員或為敵方所擒獲者,但以指前者為主。《魏書·太祖記》:「於俘虜之中擢其才識者賈彞、賈、晁崇等與參謀議,憲章故實。」《樂府詩集·橫吹曲詞·隔歌》:「兄為俘虜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
●俘纍●(flei)亦作「浮累」,指俘虜。,繩索,用繩索綁。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然此等皆戕殺已降,俘纍志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虛無用之地以謂武功。「宋陸游《南唐書·朱元傳論》:「元降,諸將束手無策,相與為俘纍以去。「清·黃宗羲《太垣靳公傳》:「國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纍即為軍賞,斬刈首之餘,汩沒於奴隸。」斬刈●(y1),砍殺;●(g6),古代戰爭中掉敵人的左耳計數獻功。
●俘囚●(fuqi)虜即在戰爭中被俘獲的敵方人員。《南史。橝道濟傳》:「議者謂所獲俘囚,應悉戮以為京觀。」京觀,古代戰勝國常將敵俘屍首埋成很高的土堆,以顯示國威。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中》:「江左皇族,水鄉庶娃…或出於王命。或起自俘,一詣桑乾,皆成禁臠。」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臣聞漢王之父太公為俘囚臣切慶大王獲所以勝於漢者。」
●禽囚●(qin qid)俘虜。因被擒獲,而受囚禁,故稱。禽,通「擒」。《後漢書·蔡邕傳》:「非子享土於善圉,狼瞫取右於禽囚。」李賢注:「《左傳》曰,戰於晉·襄公縛秦,使駒以戈斬之。囚呼,萊駒失戈,狼瞫取戈斬之,遂以為車右。」俘●(qif)《左傳·昭公十三年》:「平子怒,令見費人執之,以為囚俘。」《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五年》:「今宜悉解囚俘願諭遣之。」又謂捕獲俘虜。
●人鬲●(ren)西周對俘虜或奴隸的稱謂。《盂鼎》:「易●(賜)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馭於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賜)屍●(夷)司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伏羲氏 【伏羲氏】
●(fu)古帝名,即庖羲唐·司馬貞《三皇本紀》:「太皞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羲牲以庖廚,故庖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徑成紀縣,故帝太庖羲所生之處也。」
●蒼牙●( cang ya)即伏羲。《易坤靈圖》:「蒼牙通靈,之成運。孔演命,明道經。」註:「蒼牙則伏羲也」宋·范仲淹《明堂賦》:「粵自蒼牙開極,黃靈耀德,巢穴以革,棟宇以植。」
●宓羲氏●(fu xT shi)亦作「宓戲氏」。即伏羲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宓,通「伏」。《漢書·古今人表》:「太昊帝伏羲氏。」顏師古注:「宓,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
●庖羲●(po)即伏羲。漢·馬融《長笛賦》:「昔庖羲作琴,神農造瑟,女媧制簧,暴辛為壎。」塤●(xn),古代一種陶製的吹奏樂器。
●庖戲●( pao xi)即伏羲。章炳麟《文學說例》:「且庖戲已有十言之教,而易》言天數五、地數五…大抵以五為度,蓋當時亦獨庖戲知十耳。」
●大皞●(tai hdo)亦作「大腺」、「大顥」、「太皓」、「大昊」即伏羲氏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大皡,其神句芒。」鄭玄注:「大皡,宓戲氏。」陸德明釋文:「,亦作昊。」《左傳·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陸德明釋文:「,亦作昊。」《楚辭·遠遊》:「歷太皓以右轉兮,前飛廉以引路。」《孔子家語·辯物》:「昔黃帝以雲紀官,故云師而云名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昊以龍,其義一也。」王肅注:「包犧氏也。」漢·蔡邕《行小黃縣頌》:「大顥為政,建時春陽。」
●太●( tai hao)亦作「太皞」、「太」、「太昊」。即伏羲氏。《荀子·正論》:「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楊倞注:「大皞,伏羲也。燧人,太皞前帝王。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或皇馮依,成繼體育。太皞以前尚矣;」汪繼培箋:』與皞同。隸書『皋之多作睪』●()。」《漢書·古今人表》:「太昊帝伏羲氏。」顏師古注引張晏:「太昊,有天下號也,作網罟田漁以備犧牲,故曰宓羲氏。」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太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而為王。」亦指「天空」,見該條。 府第 【府第】
●(fudi)官僚貴族或顯赫人物的豪華住宅。也美稱一般有一定地位、聲望人士的住宅。《紅樓夢》第一六回:「此時寧國府第入官,所有財產房地等項,並家奴等,俱已造冊收盡。」
●大宅●(da zhal)高大第宅,指達官貴族住宅。《史記荊燕世家》:「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子卿。」《三國志·吳志·是儀傳》:「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室者誰。」唐·白居易《凶宅》詩:「長安多大宅,列在街西東。」又指「天地」、「臉」,見各該條。
●第宅●(di zhai)官僚顯貴的住宅。古時帝王賜給臣下的住宅有甲乙等次第,故稱房屋為第。《古詩十九首》之三:「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府邸●(fud)府第。邸,達官貴人及官僚的住宅。《宋史·畢士安傳》:「王請對,願留府邸。不許。」
●府寺●(fus)府邸。《東官漢記·劉般傳》:「時丘校尉官顯職閒,府寺寬敞,輿服光麗。」清顧炎武《京闕篇》詩:「山陵東掖近,府寺後湖清。」亦指官署。
●府院●( fu yuan)猶府第。《三國演義》第一六回:「爽每日與何晏等飲酒作樂,佳人美女,充滿府院。」
●甲第●(jiad)舊豪門貴族的住宅。《史記·孝武本紀》:「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欒)大為樂通侯。賜列侯甲第,僮千人。」唐·杜甫《醉時歌贈廣文館學士鄭虔》詩:「甲第紛紛梁肉,廣文先生飲不足。」
●甲舍●( jia she)即甲第。顯赫者的住宅。多指公主之宅。《漢書·胡建傳》:「蓋主怒,使人上書告建侵辱長公主,射甲舍第。」
●外第●(waid)達官貴族的宮外府第或別宅。《南齊書東昏侯記》:「可潛遣間介,密宣此旨,忠勇齊奮,遄加盪樸,放斥昏凶,衛送外第。」
●乙第●(yYd)府第,第宅,與甲第相對而言,次一等。《晉書·楊軻傳》:「●(楊軻)既見●(石)季龍,不拜,與語,不言,命捨之於永昌乙第。」
●寓邸●(yud)寓所,府第。寓,寓所;邸,顯貴者的住宅。清·陳康祺《郎潛記聞》卷六:「宜城施宜山先生,所監司應薦,重入長安,其寓邸寄雲下老梅,四月間忽開四花。」寓第●(yud)府第。第,顯貴者的住宅。宋·周密《齊東野語·謝惠國坐亡》:「謝方叔惠國,自寶祐免相,歸江西寓第。」
●宅第●( zhai di)貴族官僚或士紳人家的住宅。唐·盧綸留別耿侯釗馮著》詩:「笙鏞新宅第,歧路古山陂。」《新唐書·后妃傳上·楊貴妃》:「見宅第勝者,輒壞復造,務以瓌侈相誇詡,土木工不息。」瓌●(gu),美石。又通「瑰」。 父母 【父母】
●(fm)父親和母親的合稱。古代人們對父母十分尊崇,稱謂較多,多含崇敬祝頌之情。
●椿萱●( chun xuan)謂父母。古稱父為「椿庭」,母為「萱堂」,因以椿萱代稱父母。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
●二親●(er qing)指父母。《韓詩外傳》卷一:「二親之壽,忽如過客。」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清·李漁《巧團員·夢泛》:「●(小生)自幼喪了二親,記不起當時的面貌。」
●二尊●(er zun)指父母。《晉書·王羲之傳》:「於父母墓前自誓曰:「維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靈。」
●高堂●( gao tang)指父母唐·李白《送張秀才從軍》詩:「抱劍辭高堂,將投霍冠軍。」唐·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詩:「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
●怙恃●(hush)稱父母。語出《詩·小雅·蓼莪》:「無父無怙,無母何恃。」後以「失怙」為父親去世,「失恃」為母親去世,並以「怙恃」代稱父母。謂失去依靠,、恃,均有仗恃、依靠之義。《聊齋志異·陳雲棲》:「怙恃俱失,暫寄此爾。」具慶●( ju qing)指父母雙親。語本《詩·小雅·楚茨》「爾既將,莫怨具慶。」本謂同姓之臣,無怨慶君,指君臣同歡。後轉為指父母俱存而皆應歡慶。明·宋濂《望雲圖詩序》:「人之壯年大父母,父母俱存而號重慶者矣;下此則父與母無故而號具慶者矣。」是以稱父母雙親為「具慶」。具,猶俱。金王若虛《恆山堂記》:「公以妙齡貴顯,而居具慶之下,日思所以奉二親之歡,謂可以備燕息而資觀覽者,莫若堂也。」
●考妣●(kob)稱死去的父母。《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日嬪。」《書·舜典》「百姓如喪考妣。」古時亦用以稱在世父母。《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郭璞注引《蒼頡篇》:「考妣延年。」屺岵●(qh)指代父母。語出《詩·魏風·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詩序》謂為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後因以「屺岵」代指父母。屺,無草木之童山;岵,多木的山。唐·顏惟貞蕭思亮墓誌》:「未及庭闈之養,遂纏屺岵之悲。」元揭傒斯《陟亭記》:「朝暉夕景,長雲廣霧。明滅變化不可殫紀,宜乎孝子慈孫於此興屺之悲而無窮也」陟●(zhi),升、登;殫●(dn)、盡;紀,通「記」。
●所生●( suo sheng指父母《詩·小雅·小宛》:「夙興夜,無忝爾所生。」忝●(tian),辱。
●庭闈●(ting wei)亦作「庭幃」,內室。多指父母居住處,因以借指父母唐·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覲》詩:「我以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宋·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刻章琢句獻天子,釣取薄祿歡庭闈。」
●嚴慈●(yanc1)指父母。嚴為父,慈為母清·周亮工《北上留名馮伯宗》詩:「莫悲弟妹凋零盡,須慰嚴慈衰志餘。」嚴君●( yan jun)稱呼父母。《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後漢書·張湛傳》「矜嚴好禮,動止有,」
●則,居處幽室,必自修整,雖遇妻子,若嚴君焉」又指「父親」,見該條。
●嚴親●( yan qing)指父母。以為尊敬雙親,故稱。嚴,尊敬。《墨子·非儒下》:「秉轡授綏,如仰嚴親。」《南史·任昉傳》:「●(仕昉)奉世叔父母不異嚴親,事兄嫂恭謹。」尊大人●(zun da ren)對別人父母的敬稱。晉、陸雲《陸士龍集·答車茂安書》:「尊大人,賢姊上下,當為喜慶,歌舞相送,勿為虛也。」
●尊人●( zun ren)對父母的敬稱。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某以殘臘辭二尊人,接浙東首,谷日抵青州任。」尊上●( zun shang)對別人父母的敬稱。《宋書·何子平傳》:「●(顧覬之)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錄,當啟相留。,」 婦女 【婦女】
●(fn)泛指女性。別稱只列敬詞。
●寶婺●(banw)婦女的美稱。婺,婺女星,女宿。唐·薛稷《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月下瓊娥去,星分寶婺行。」
●巾幗●( Jin guo6)古代婦女的頭巾髮飾。代「婦女」如:巾幗英雄。《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帝●(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女士●(nu shi)對婦女的敬稱語本《詩·大雅·既醉》:「其僕維何,釐爾女士。」唐·張說《滎陽婦人鄭氏墓誌銘》:「衣冠禮樂,耳目所徵,號之諸生,實為女士。」
●裙釵●( qun chai)代稱「婦女」。裙,裙子;釵,首飾,均為婦女服飾。《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
●中閨●( zhong gu)本指宮門,閨房、內室;借指婦女明·郎瑛《七修類稿·義理一·晉史烈女傳未當》:「其《烈女傳》中所收不過三十,而無中閨之禮者四人焉」清·姚鼐《題陳碩士母魯恭人端居課子圖》詩:「當時談宴末,偶及中閨德。」清·黃九河《北上於袁浦發家書》詩:「親亡兩弟弱,光戶惟中閨。」 父親 【父親】
●( fu qin)有子女的男子,其子女稱之日父親。其異名有的稱健在者,有的指廣故者;有的稱已父有的稱人父。
●阿耶●(aye)父。《樂府詩集·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清·錢大昕《恆言錄稱父日爺》:「古人只用耶字。……《木蘭詩》『阿爺無長男』,『卷卷有爺名,本當做『耶字。」
●椿庭●( chun tin)借指父親。因椿為長壽大數,故稱。語出《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謂大椿長壽。因以指代父親。明·朱權《荊釵記》:「不幸椿庭殞喪,深賴萱堂訓誨成人。」萱堂,指母親。
●大椿●( da chun)喻指父親。本為古寓言中的長壽木名,取其長壽為喻。明·楊珽《龍膏記·砥節》:「痛驚風大椿忽,恨臨霜靈萱摧朽。」掊●(p),通「踣,倒下,謂死亡靈萱,指母親。
●大親●( da qin)父親;父母。《莊子·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成玄英疏:「若父蹋子足,則默然而已,不復辭費。」漢·賈誼《新書容經》:「子之大親,毋乃不寧乎。」毋●(w),不要。
●皇考●( huang kao)對死去父親的尊稱。元以後,專稱皇帝亡父。《禮記·曲禮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離騷》「朕皇考日伯庸。」王逸注:「皇,美也;父死稱考。」《稱謂錄》卷一:「唐宋碑誌每稱其父曰皇考,歐陽修《瀧岡阡表》亦然,南宋以後始禁止之。」古時亦稱曾祖為皇考,也以「皇考」稱父祖的。
●家府●(jiaf)稱自己的父親。《朱子語類》卷九十「無爵曰『府君、『夫人』,漢人碑已有,只是尊神之辭。府君如官府之君,或謂之明府』,今人又謂父為『家府。」又指自已家裡。
●家父●(jia fu)對人稱己父。三國·魏·曹植《寶刀賦》「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三年乃就。」家公●(jia gong)稱自己的父親。《晉書·山簡傳》:「簡字季倫,性溫雅,有父風。年二十餘,濤不之知也簡嘆曰:「吾年幾三十,而不為家公所知。」
●家君●( jia iun)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唐·王勃《滕王閣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區。
●家嚴●(jia yan)對自己父親的謙稱。《稱謂錄》卷一:「案《易》『家人有嚴君焉』,今對人稱其父日家嚴,蓋本於此。」家尊●(jia zun)同「家嚴」、「家君」,但亦可用來稱別人的父親。《水滸傳》第二十八回:「且請少坐,待家尊出來見了時,卻得相煩告訴。」《晉書·王獻之傳》:「君書何如致家尊?」唐·韓愈《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攜此令名歸,自足貽家尊。」
●靈椿●(ling chun)喻指父,古謂靈椿長壽,故以喻父。五代·馮道《贈禹鈞》詩:「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五枝芳指竇禹鈞的五個兒子相繼登科。
●令尊●(ling zun)對他人父親的尊稱唐·李公佐《南柯記》:「王曰:『前奉令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詞。」
●乾覆●( qian fu)喻父親。乾,卦名,指天,喻父。晉·慕蓉煒《答慕蓉恪、慕蓉評》:「朕以不天早傾乾覆,先帝所在,惟在二公。」
●所天●( suo tian)指父。在封建社會裡,指所依靠的人為「所天」。如君主,父,丈夫等。晉武帝《答群臣請易服復膳詔》:「吾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必一旦使易此情於所天。」指晉武帝在喪中,群臣請易三年喪服。所天,指其父文帝司馬昭。大君●(tai jun)尊稱他人之父。《隸釋·漢鄭固碑》:「先是君大男孟子有楊烏之才……年七歲而天,大君、夫人所共哀也。」《三國志·魏志·董昭傳》:「足下大君,普避內難,南遊百越。」
●王考●( wang kao)敬稱去世的父親。唐·韓愈《監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墓誌銘》:「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贈左僕射。」
●亡考●( wang kao)先父、亡父。《孔叢子·執弟》然,吾亦聞之,是亡考起時之言,非禮意也」
●先父●( xian fu)亡父。《漢書·高慧高後文功臣表序》「●(成王)追述先父之志,錄遺老之策。」《後漢書·袁安傳》「伏念南單于屯,先父舉眾歸德,自蒙恩以來,四十餘年。」晉張湛《<列子>序》:「湛聞之先父:吾先君與劉正輿,傅穎根,皆王氏之甥也。」
●先公●( xian gong)亡父。晉·陸雲《答兄平厚》詩:「先公克枸,乃崇斯堂。」唐·韓愈《烏氏廟碑銘》:「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無加命號,名差卑,於配不宜。」宋·蘇軾《與元範長書》:「不意凶變,先公內翰遽捐館舍,聞訃慟絕。」清·黃宗羲《移史館先姚太夫人事》:「先公被逮,太夫人每夜向北辰而拜,祈聲酸苦。」亦為對天子、諸侯的尊稱。
●先君●( xian jun)亡父。漢·班昭《東征賦》:「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李善注:「先君謂彪也。」即班昭之父班彪。《三國志·吳志·孫策傳》「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吳歷》:「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林未遂,卒為黃祖所害。」宋蘇軾《別子由三首兼別遲》詩:「先君昔愛洛陽居,我今亦過嵩山麓。」又指前代君王,見「先王」條。
●先考●( xian kao)舊時自稱去世的父親。猶「亡父」。《禮記·曲禮下》:「生日父,母,曰妻;死日考,日妣,曰嬪。」故以「先考」稱亡父。唐·張九齡《追贈祭文》:「謹以醢脯素羞之奠,敢昭告於先考先妣之靈。」明·馬愈《馬氏日鈔牌額》:「二卿為之弗安,問於先考府君。」
●先人●(xian ren)亡父。《左傳·宣公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一:「先妣乃樞密公之姪,而樞密夫人亦先人諸姑。」又指祖先,見該條。亦指前人。
●先子●( xian)稱亡父。《孟子·公孫丑上》:「曾西蹴然日吾先子之所畏也。」焦循正義:「稱『先子者謂父,非謂祖父也。」蹴●(c)然,不安的樣子。宋·梅堯臣《酒病自責呈馬施二公》詩:「我無文章留,何可事杯觴,況承先子戒,宜不著口嚐。」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賭符》:「先子與最善,每適城,輒造之。」又泛指「祖先」,見該條。
●顯考●( xian kao)對去世父親的美稱。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伊君顯考,奕葉佐時。」李周翰注:「考,父也。」曹植《責躬》詩:「於穆顯考,時惟武皇。」武皇,指曹操。又:顯考,古時指高祖。
●嚴父●(yanf)尊稱父親。嚴,敬重、嚴厲。舊謂「父嚴母慈」,故稱。《韓非子·難一》:「學琴而親其體,雖嚴父不加於子。」《孝經·聖治》:「孝莫大於嚴父。」晉·夏侯湛《昆弟誥》:「納誨於嚴父慈母。」
●嚴君●( yan jun)指父親。《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晉·潘尼《乘輿箴》「國事明王,家奉嚴君。」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嚴君怒猶未息,兄宜仍逕揚州。」亦指「父母」,見該條。又指秦樗里子;因封於嚴,號日嚴君。
●尊公●( zun gong)對人父親的敬稱。《晉書·簡文帝紀》:「及●(郗)超請急省其父,帝謂之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於此!,」清·顧炎武《與周籀書書》:「昔年過訪尊公於江村寓舍中。」
●尊甫●(zunf)亦作「尊府」。敬稱他人的父親。唐·韓僉《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鹽鐵。」宋·張方平《祭女夫故河北路轉判官殿中丞蔡天申文》:「此時尊甫,密勿近輔,棣萼聯華,刺車接部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尊府》:「國朝王應奎《柳南隨筆》云:稱人父日尊甫,亦可作『府,亦可作「父。」清·劉大櫆《送姚姬傳南歸序》「憶少時與南青遊,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亦尊稱他人之家。
●尊侯●( zun hou)敬稱他人之父。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八:「後有一法師過其家,語二兒云:尊侯有大邪氣。』兒以白父,父大怒。」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嘗有甲設宴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子曰:尊侯早晚顧宅?」《南史·孝義傳下·吉翂》:「主上知尊侯無罪,行當釋亮。」
●尊君●( zun jun)對人父親的敬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之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明·高啟《送二賈君序》:「初尊君命名之意,其亦出諸此乎?」 乾糧 【乾糧】
●( gan liang)糧食經過加工製成某些熟食品,一般備遠行或外出勞作之用。
●幹精●( gan bei)乾糧。《東觀漢記·元賀傳》:「●(賀)為九江太守,行縣齎持乾精,但就溫湯而已」《舊唐書·郝處俊傳》:「賊徒奄至,軍中大駭。處俊獨據胡床餐,乃潛簡精銳擊敗之。」
●乾●( gan hou)乾糧亦泛指普通的食品。《詩·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以愆。」高亨注:「乾即乾糧。」宋·司馬光《論以公使酒食遺人刑名狀》:「《詩》有《鹿鳴》《伐木》、《既醉》、《行葦》,美宴好之相樂,刺乾之失德。」清·劉青藜《乞兒行》:「羞澀客囊空,聊復遺乾。」餱糧●( hou liang)乾糧。猴同「」,乾食。《詩·大雅·公劉》:「乃積乃倉,乃餱糧。」
●糗精●(qiu bei)乾糧。糗,炒熟的米、麥等穀物,或成粉,即為炒麵。《後漢書·隗囂傳》:「囂病且餓,出城餐糧,恚憤而死。」恚●(hui),憤恨,煩惱。
●糗糧●( qiu liang)乾糧。糗,炒米、炒麵。《書·焚譽》:「峙乃糗糧。」峙,備。
●宿糗●(sq)儲備的乾糧清·《題忠節金正希先生遺像》詩:「蚍蜉蟻子絕援師,草根充宿糗。」糠覈●(he),糠皮,果核。,「核」。 崗亭 【崗亭】
●( gong ting)修築在邊境或要地的亭堡,用於監視,瞭望情。
●兵堠●( bing hou)古代用以瞭望敵情的土堡。唐·皮日休《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次韻》:「愛從景昇死,境上多兵堠。檀溪試戈船,峴嶺屯貝胄。」
●墩堡●( dun bao)亦作「墪堡」。報警台和堡壘。墩,土堆。明·張煌言《答趙安撫書》:「既省墪堡守望之戍,並免舟楫營繕之需。」《明史·翁大立傳》:「邊關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傾頹,何恃以守。」
●墩堠●( dun hou)瞭望敵情的堡壘,烽堠。清·昭槤《嘯亭雜錄·古長城》:「蜿蜒數千里,屯戍墩堠,猶有存者。」亭侯●(ting hou)亦作「亭堠」。古代邊境上用以瞭望和監視敵情的崗亭、土堡。《後漢書·南匈奴傳》:「●(朝廷)增緣邊兵群數千人,大築亭侯,修烽火。」唐·張說《王氏神道碑》:「亭侯恃其長城,廟堂賴其神將。」·司馬光《塞上》詩之一「旌旗遙背水,亭侯遠依山。」清·曹寅《馴鷺亭放舟》詩:「隔岸無亭堠,依人隻鷺鷥。」
●亭戍●( ting shu)古代邊境上的崗亭和營壘。戍,軍隊防守。唐·王昌齡《山行入涇州》詩:「西臨有邊邑,北走盡亭戍。」 哥哥 【哥哥】
●(geg)稱呼兄弟間比自己年長的人,亦適用於非同父母的同輩年長的人。
●伯氏●(bo shi)長。伯,長兄;氏,尊稱男性。《詩·小雅·何人》:「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高亭注:「伯氏,大哥。」仲氏,二哥。壎●(xun),古代陶製吹奏樂器;篪●(ch)古代竹製吹奏樂器,似笛。壎,喻兄弟合好。唐·韓愈《複誌賦》:當歲之未復,從伯氏以南遷。」又指長子,伯父。
●伯兄●(bo xing長兄。《書·呂刑》:「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孟子·告子上》:「鄉人長於伯見一歲,則誰?」朱熹注:「伯」長也。」大兄●(ng)長兄。《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從上入苑獵,與上同輩,與上同輦,常謂上『大兄。」《樂府詩集·相合歌辭十三·孤兒行》:「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亦用以敬稱朋輩。
●家兄●(jia xiong)對人稱兄。晉·虞溥《江表傳》;「諸葛亮聞恪代詳,書於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竊用不安』。」
●俊兄●( jun xiong)對自己兄長的尊稱。《漢書·韋玄成傳》:「●(韋玄成)作詩自劾責,曰:……茅土之繼,在我俊兄,惟我俊兄,是讓是形。」俊兄,指其兄韋弘。
●令兄●(ling xiong)稱人兄之敬詞。《通俗編·稱謂》引蘇籀《欒城遺言》:「貢父嘗謂公所為訓辭曰:『君作強於令兄。」公,指蘇轍;兄,指蘇軾。
●元昆●(yuan kun)長兄。唐·蘇頲《寒食宴於中捨別駕兄弟宅》詩:「始元昆鏘玉至,旋聞季子珮刀回。」宋·蘇轍《送魯有開》詩:「白髮識公子,十載友元昆。」
●元兄●(yuan Xiong)長兄。元,首、開頭、第一。《後漢書·和帝紀》:「●(竇)太后詔曰:…侍中憲,聯之元兄。」
●哲昆●( zhe kun)對他人之兄的敬稱。清·唐孫華《哭從外祖孝廉蔗庵孫公》詩之一:「才筆承先世,科名讓哲昆。」哲兄●( zhe xiong)對兄長的敬稱,後多用以稱他人之兄,猶令兄、賢兄。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曲周之進,於其哲兄,俾率爾徒,從王於徵。」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八八:「倘作家書寄哲兄,淮陰重話七年情。」 功勞 【功勞】
●(gong)對事業的貢獻、勞績。《管子·明法解》:「亂王不察臣之功勞,譽眾則賞之。」《史記·李將軍列傳》:「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清·唐甄《潛書·審知》:「功勞不可盡居,大名不可盡取,爵祿不可盡得。」功●( gong f)功勞、功勳。《管子·明法解》:「如此,則群臣相推以美名,相假以功伐,務多其佼,而不為主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功有五品:以德主宗廟、定社稷日勳;以言日勞;用力日功;明其等日伐;積日日閱。」是以功伐,通稱功勞,功績。《明史·曹於汴傳》:「國家三歲遣使者閱邊,盛獎邊臣功伐。」清·戴名世《范增論》:「彼義帝者素無功伐,豈惟項籍不用其命,天下諸侯亦未有用其命者。」亦作「功閥」。唐·鄭亞《李衛公會昌一品集·序》:「其功閥也既如彼,其製作也又如此。」
●功勤●( gong qin)猶功勞。《後漢書·楊震傳》:「帝崩後,復入為侍中衛尉,從獻帝西遷,有功勤。」三國·魏·曹植《薤露行》:「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周書·賀拔勝傳》:「將軍首舉義兵,共除奸道,功勤未立,逆有此謀,可謂速禍,未見其福。」
●功勳●( gong xun)亦作「功勳」。重大的功績勳勞。《漢書·王莽傳上》:「揆公德行,為天下紀;觀公功勳,為萬世基。」唐·杜甫《前出塞》詩之五:「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勳。」
●功庸●( gong yong)功勞,業績。《國語·晉語七》:「臣聞之,日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韋昭註:「國功日功,民功日庸。」漢·王符《潛夫論·遇利》:「是故無功庸於民而求盈者,未嘗不身顛也。」唐·元稹《王炅兼侍御史制》:「爾等夙夜之勞,言念功庸,宜升秩序。」又指工程的耗費。
●勞伐●(lofa)功勞,功績。《明史·餘姍傳》:「甚切詐飾捷功,濫邀賞賫。虛張勞伐,峻取官階,而塞上多事日甚。」
●勞績●(loj)功勞,功績。唐·白居易《李景亮授長史制》「某官李景亮:夫執藝事上者,必揆日時,計勞績,而後進爵秩,以旌服勤。」《明史·唐龍傳》:「龍有才,居官著勞績。」
●勞烈●( lao iie)勞績,功業。韋端符《衛公故物記》:「公之勞烈,如是其大,固有以感之。」宋·曾鞏《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竊以袞衣備物,禮均上宰之崇,土宇分封,位列真王之貴,非智能足以謀國,勞烈足以及人,屬在休明,詎容玷冒。」清·魏源《聖武記》卷八:「故嘗論二楊勞烈,當以招撫寧陝為稱省。」
●勞勳●( lao xun)勞績,功勳。《英烈傳》第七四回:「右丞相徐達,朕起兵時,即從征討,摧堅撫順,勞勳最多。」勳伐●( xun fa)功績。晉·葛洪《抱朴子·逸民》:「凡所謂志人者,不必在乎祿位,不必顯乎勳伐也。」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第宅》:「中書令郭子儀勳伐蓋代,所居宅內諸院往來乘車馬。」清·惲敬《前光祿寺卿伊公祠堂碑銘》:「古者銘廟之辭,多紀勳伐。」
●勳閥●( xun fa)猶勳伐。功勞、功績。《新唐書·循吏傳序》:「若將相大臣兼以勳閥著者,各見本篇,不列於茲。」宋曾鞏《團練使駙馬都尉制》:「蓋其下嫁必得勳閥之門,良能之士,然後可以成先帝愛育之仁。」宋·蘇軾《方山子傳》:「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
●勛勞●(xun lao)功勳勞績。《孟子·盡心上》:「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禮記·明堂位》:「七年,致政於成文,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鄭玄注:「王功勛,事功曰勞。」
●勳烈●( xun lie)功業、功勳。《後漢書·官者傳·呂強》:「歷事二主,勳烈獨昭。」唐·元稹《崔蔇檢校都官員外郎兼侍御史》:「崔等自元和以來,有大勳烈於天下。」明·張居正《憫忠賦》:「勳烈輕於纖埃兮,釁罪積於邱山。」
●勳勩●(xuny)功勞、功績。勩,勞苦。清·昭槤《嘯亭雜錄·廷臣宴》:「每歲上元後一日,欽點大學士九卿中之有勳勩者,宴於奉三無私殿,名廷臣宴。」
●勳庸●(xun yong)功勳。庸,功勞。《後漢書·荀彧傳》:「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舊唐書·李嗣業傳》:「總驍果之眾,親當矢石,頻立勳庸。」明·姚茂良《精忠記·伏闕》:「似此勳庸,迄加封贈,滿門榮寵。」清·周亮工《書影》卷七:「副元帥梁王勳庸冠世,請凌煙閣別作一閣,以表殊勳。」凌煙閣,唐代繪有功臣畫像的高閣。庸績●(yong)功績。《晉書·周虓傳》:「威略冠於本朝,庸績書於王府。」《北史·李弼傳論》:「方面宣其庸績,帷幄盡其謀猷,非唯攀附成名,抑亦材謀自取。」
●庸勳●( yong xun)功勳。庸,功勞、功績。《後漢書·王允傳》:「方欲列其庸勳,請加爵賞,而以奉事不當,當肆大戮。」《周書·晉蕩公護傳》:「未效庸勳,先居上將。」
●浴日●(yri)喻卓越的功勳。浴日本指晨曦與水波動盪的景象。語出《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谷,浴於咸池是謂晨明。」後用以喻傑出的功勳。《宋史趙鼎傳》:「頃張浚出使川陝國勢百倍於今濬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勢。」 宮殿 【宮殿】
●( gong dian)指帝王及其后妃居住之處,亦指帝王及其臣僚處理政務之所。也泛指高大華麗的房屋。其異名多與宮殿的特色和帝王的無上權威有關聯。《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唐·杜甫《哀江頭》詩:「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宋·陸游《雨遊洞宮山天慶觀坐間復雨》詩:「近水松篁鎖翠微,洞天宮殿對睛暉。」
●寶殿●( bao dian)泛指宮殿。多指帝王皇宮。元·趙孟頻《宮中口號》詩:「日照黃金寶殿開,雕欄玉砌擁層台。」宸漢●( chen han)喻指皇宮。宸,北極星所在地,借指帝王居所;漢,銀漢。南朝·梁·沈約《為六宮拜章》:「蓬閏質,嘉淑無算,越自幽衡,登軀宸漢。奉日月之華,侍巾之末。」宸闕●( chen que)指皇宮。宸,本指北極星的處地,借指帝位或帝王之所居;闕,皇宮。宋·蔡襄《賀文樞使啟》:「拜恩宸闕,正位樞廷。」
●大內●( da nei)指皇宮。唐·韓愈《論佛古表》:「今聞陛下令群臣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舁●(y),抬《明史·典服志四》:「洪武八年改建大內宮殿,十年告成。」又指「國庫」,見該條。
●丹宸●( dan chen)王宮,朝廷。宸,本指北極星所在地,借喻帝王住所。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惟丹宸靜攝,洪恩駘浩。」清·查慎行《王文成紀功碑》詩:「首從伐叛敘始末,繼舉神武歸丹宸。」
●丹殿●(dan dian)帝王居住的宮殿。以其塗飾紅色,故稱。南朝·梁·江淹《拜正員外郎表》「猶蒙供事紫楹,春役丹殿。」唐高宗《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詩:「雕軒回翠陌,寶駕歸丹殿。」
●丹宮●( dan gong)帝王的宮殿。以其朱紅塗飾,故稱。南朝·宋·顏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流雲藹青闕,皓月鑑丹宮。」唐·杜甫《解悶》詩之十二:「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
●丹屏●( dan ping)本為帝王寶座後的屏風,因以指帝宮。北魏·溫子昇《從駕幸金墉城》:「御溝屬清珞,馳道通丹屏。」丹掖●( dan ye)宮殿。掖,掖門:宮殿正門兩旁的邊門;掖庭,宮中旁舍。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灑零玉墀,雨泗丹液。」《陳書·鄱陽王伯山傳》:「光昭丹掖,暉暎青闈。」唐·沈期《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詩:「金牓扶丹掖,銀河屬紫閽。」
●帝宸●(di chen)帝王的宮殿。以其為帝王住處,故稱。宸,本指北極星所在地,喻帝王居處。唐·李商隱《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詩:「淪謫千年別帝宸,至今猶識蕊珠人。」帝宇●(dyu)帝王的宮殿。宇,屋宇房屋,指宮殿晉左思《魏都賦》:「翼翼京室,耽耽帝宇。」亦泛指「宮苑」,見該條。
●帝宅●( di zha1)皇宮。《後漢書·南匈奴傳論》「降及後世,為常俗,終於吞噬神鄉,丘墟帝宅。」唐·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洛水傍連帝城側,帝宅層甍垂鳳翼。楓宸●( feng chen)宮殿。漢宮殿中多植楓;宸,北辰所居,泛指帝王的殿庭。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芸若充庭,槐楓被宸」宋·蘇軾《次韻倅李通直》詩:「回首天涯一惆悵,卻登梅嶺望楓宸。」
●宮棼●( gong fen)指宮殿,樓閣。棼,樓閣的棟樑,藉指樓閣。唐·彭殷賢《大廈賦》:「資奧曲而寫城闕,憑大壯而列宮棼。」
●宮閣●( gong ge)猶宮殿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起層樓於東北隅,晉宮閣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隋·盧思道《盧紀室誄》:「余慕大隱子惟陸沉;等趨宮閣,並綴衣簪。」唐·儲光羲《群鴉詠》:「河低宮閣深,燈隱鼓鐘曙。」
●宮居●( gong ju)宮中之居所,指宮殿。《魏書·公孫表傳》:「伏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道頤神,逍遙物外,宮居之名,當協叡旨。臣愚以為宜曰崇光。」
●宮寢●( gong qin)宮殿。寢,內室《魏書·崔光傳》:「自比鴟鵲巢於廟殿,梟鵬鳴於宮寢。」宋·劉攽《鴻慶宮三聖殿賦》:「閎偉奇麗,所以使宮寢之勿逾也;清閒窅密,鬼神之所都也。」●(yo),深遠。
●宮室●( gong shi)指帝王的宮殿。《管子·牧民》:「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亦為房的通稱。見該條。
●宮堂●( gong tang)猶宮殿。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寡人晝臥姑胥之台,夢入章明之宮。入門,見兩,炊而不蒸;見兩黑犬,嗥以北,以南;見兩鏵,倚吾宮堂;見流水湯湯,越吾宮牆。」●(),古代似鼎一類的炊器。宮宇●( gong y)宮殿。指帝王居住的高大華麗的房屋。宇,高大房屋。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覽宮宇之顯麗,實大人之攸居。」
●椒殿●( jido dian)后妃居住的宮殿。因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香、多子之義。亦泛指宮殿。南朝·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傾椒殿,結堯門。」沴●(),惡氣。南朝梁·沈約《瑞石像銘序》:「素毫月舉騰光於梵室;妙趾神行,布武於椒殿。」梵室,指佛寺或佛殿。
●禁省●( jin sheng)亦稱「禁中」、「省中」。皇宮。以其在禁區之中,故稱。省,皇宮禁地。《後漢書·閻皇后紀》:「探刺禁省,更為唱和。」
●禁闥●( jin ta)猶「禁中」。指宮殿,為帝王居住之處,以其門戶嚴禁,故稱。闥,門。《史記·酷吏列傳》:「而●(嚴)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乃私交諸侯如此,後不可治。」禁中●( Jin zhong)宮殿;宮中以其為禁區之內,故稱。《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高,指趙高。裴駰集解引蔡邕曰:「禁中者門戶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九重●( jYu chong)指帝王深宮。亦泛指帝王宮殿。《楚辭九辯》:「豈不都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唐·錢起《漢武出獵》詩:「漢家無事樂時雍,羽獵年年出九重。」
●九極●(juj1)指皇宮。極,房屋正梁。九極,極言房梁之多,意指皇宮之宏偉。明·沈鯨《雙珠記·秦議頒赦》:「自家乃唐朝黃門官也,身親丹陛,職待紫宸。…往來於九極;通上下雲為。」
●九門●( jYu men)本指禁城中的九座門,借指宮禁唐·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九門寒漏徹,萬井曙鐘多。」宋王讜《唐語林·識度》:「月餘,九門內勾出數十萬貫。」宋張孝祥《浣溪沙》詞:「宮柳垂垂碧炤室,九門深處五雲紅。」內家●( nei jia)指皇宮,亦稱大內。唐·王建《宮詞》之五十:「儘送春毬出內家,記巡傳把一枝花。」又指「宮女」,見該條。
●傾宮●(qTng gong)宮殿。以其高巍,故稱。傾,超越。《淮南子·地形》:「傾宮旋室。」晉左思《吳都賦》「思比屋於傾宮,畢結瑤而構瓊。」
●天關●( tian guan)指宮廷。唐·皎然《覽史》詩:「嘉謀匡帝道,高步遊天關。」宋。陳《耆舊讀聞》卷九:「天關啟鑰趨朝後,侍史焚香起草初。」清·唐孫華《舟雨遣悶》詩之二:「卻笑儒生思獻賦,欲持片紙撼天關。」又指「天門」,見該條。
●天闈●( tian wei)宮闈,宮廷。《舊唐書·劉洎傳》:「今太子一侍天闈,動移旬朔,師傳以下,無由接見。」明·劉基《春興》詩:「近聞丹詔出天闈,聖主鳴謙下土知。」
●彤庭●( tong ting)亦作「彤廷」。泛指皇宮。因帝王宮殿多以朱漆塗飾,故稱。漢·班固《西都賦》:「於是玄墀砌,玉階彤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宋·蘇軾《次韻答滿思復》詩:「自甘茅屋老三間,豈憶彤庭綴兩班。」
●仙禁●( xian jin)指皇宮。因禁衛森嚴,故稱。唐·張九齡《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說赴朔方軍》詩:「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宋·柳永《長壽樂》詞:「便是仙禁春深,御爐香裊,臨軒親試。」明·鄭若庸《玉瑣記·對策》:「袍賜椒宮,臚傳金殿,名題仙禁。」
●仙闕●( xian que)指帝王的宮闕。唐·李嶠《晚秋喜雨》詩:「聚靄籠仙闕,連霏繞畫樓。」又指「仙宮」。
●玄宮●( xuan gong)北方宮殿。玄,北方。亦謂深邃的宮殿。《莊子·大宗師》:「顓頊得之,以處玄宮。」唐·陸德明釋文:「李云:顓頊,帝高陽氏,玄宮,北方宮也。」漢·揚雄《羽獵賦》:「麗哉神聖,處於玄宮。」亦指仙宮、帝王墳墓。也指「道觀」,見該條。
●瑤殿●( yao dian)宮殿。謂其多玉砌或玉飾。唐·杜甫《銅瓶》詩:「亂後碧井廢,時清瑤殿深。」《宋史·樂志十四》:「瑤殿清,玉城坦夷。」城●(c1),台階。
●玉宸●( yu chen)帝王宮殿。宸,本為北極星所在地,借喻帝王住所,謂其宮殿多玉砌,故稱。宋·蘇軾《次韻趙德麟雪中惜梅且餉柑酒》詩之二:「閬苑千葩映玉宸,人間只有此花鮮。」
●御殿●(yu dian)宮殿。御,古代常專用以形容帝王的某些事物,如御膳、御書、御宇等。《後漢書·靈帝紀》:「熹平五年,冬十月壬午,御殿後槐樹自拔倒豎。」
●紫宸●(zi chen)皇宮正殿。紫,紫微垣,星官名,共十五星,以北極星為中樞;宸,北極星所在地:二者合喻帝宮。唐姚合《酬田卿出齋即事見寄》詩:「齋琴思靜,晚下紫宸朝。」又為「帝王」、「帝位」的代稱。見各該條。
●紫宮●( zi gong)皇宮。因古代以紫微星垣喻皇帝居處故稱。紫微垣,星官名,在北斗星以北亦名「紫宮」或「紫微宮」。晉·左思《詠史》詩:「列宅紫宮裡,飛宇若雲浮。」《後漢書·霍之胥傳》:「呼嗟紫宮之門,泣血兩觀之下,傷和致災,為害滋甚。」李賢注:「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像而為之。」
●紫極●(zj1)帝王宮殿別稱。因紫微垣為皇極之地,故稱。《三國志·魏志·文德郭後傳》:「后崩於許昌」。裴松之注引《魏書·哀策》:「能飛紫極,作合聖皇」《晉書·孔坦傳「封京觀於中原,反紫極於華壤。」京觀集敵人屍體用土封的高塚,用以炫耀戰功。
●紫禁●( jin)皇帝宮殿。因古人以紫微星垣喻皇帝居處,皇城又為禁區,故云。唐·王維《敕賜百官櫻桃》詩:「芙蓉闕下會千官,紫禁朱纓出上蘭。」
●紫闕●(zque)帝王城闕宮殿。漢·焦延壽《易林訟之賁》:「紫闕九重,尊嚴在中。」唐·李白《灞陵行送別》詩:「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亦指神仙宮殿。
●紫台●(ztai)帝王宮禁,即紫宮。紫宮,為天帝所居之處,又為中垣紫微十五星名。借指帝宮,以示神聖。南朝·梁江淹《恨賦》:「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之三:「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紫庭●( zi ting)帝王宮庭,即紫宮。《後漢書·皇甫規傳》:「臣生長邊遠,希涉紫庭,怖失守,言不盡心。」也指仙人居所。
●紫微●( zi wei)帝王宮殿。本為星座名,為三垣之一,借指帝宮,以示神聖。漢·李尤《德陽殿銘》:「皇弓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則,弘誕彌光。」晉·陸機《答賈長淵》詩:「往踐蕃期,來步紫微。」自唐宋以下亦為中書舍人的代稱。 宮門 【宮門】
●( gong men)帝王公侯所居宮室之門。其異名與宮門的結構、方位和帝王顯赫的權勢有密切關聯。《呂氏春秋·觀世》:「易牙、豎刁、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矯以公令。」唐·元稹《上陽白髮人》詩:「宮門一閉不復開,上陽花草青苔地。」清·孔尚任《桃花扇·棲真》:「前日皇帝私走,嬪妃逃散,料想香君也出宮門。」
●閭闔●( chang he本指天門,泛指宮門。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期大明宮之作》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朝至尊。」
●宸扉●( chen fei)宮門異稱。宸,北極星在地,喻帝王居處;扉,門。唐·王勃《九成宮頌》:「宸扉既闢,一宇宙而來王;聖籙譖躋,貳乾坤而作帝。」
●帝閣●(di hun)宮門。閣,宮門,又指守門人。前蜀·韋莊《夏初與侯補闕有約遂聞捐館成長句四韻弔之》詩:「本約同來揭帝,忽隨川浪去東奔。」《舊唐書·韓思復傳》:「夫帝閽九重,涂遠千里,故藉天下之耳以聽。」宋·黃庭堅《次韻宋楙宗雪後書》:「漢家太史宋公孫,漫逐班行謁帝閽。」
●帝闕●(dque)宮門的別稱。《宋史·岳志十四》:「帝闕肅開,天階坦履。」
●九箭●( jiu yue)亦作「九鑰」。泛指宮門。九,言宮門之多;籥,通「鑰」,鎖鑰,借指門。宋·宋祁《擬杜子美峽中意》詩:「十年不識長安道,九籥宸開紫氣深。」宋·楊萬里《送蕭伸和往長沙見張欽夫》詩:「聖明九箭天為守,玉匙密付蜀張手。」又指「天門」,見該條。
●天閭●( tian chang)皇宮大門。閶,皇宮正門明·王世貞《鄭君義方亭》詩:「一經為世井,雙璧奏天。」又指「天門」,見該條。
●天閣●( tian hun)帝王宮殿門。閽,宮門。唐·蔣防《藩臣戀魏闕》詩:「恩波懷魏闕,獻納望天。」《宋史·孟昶傳》:「抗手疏以陳誠,伏天閽而請命。」清·陳夢雷《耿又樸年兄以三絕句見慰走筆步韻志感》詩:「索米長安亦聖恩,途窮難望叩天閽。」亦指「天門」,見該條;又指天帝的守門人。天門●(tian men)宮門的頌稱。因皇宮為天子所居,故其門日天門。《楚辭·王褒<九懷·道路》:「天門兮戶,敦冉兮賢者?」王逸注:「金闈玉閨,君之舍也。」,古「地」字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天門日射黃金牓,春殿睛赤羽旗。」又指天宮之門,見「天門」條;亦指「心」見該條。
●天●( tian yin)指宮門。,古代城門外層的曲城,藉指城門。明·唐順之《結客少年場行》詩:「別有侯王勢絕倫,甍甍甲第接天。」甍●(meng),屋脊。甍甍,謂宮殿相連。仙門●( xian men)宮門的美稱。唐·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望春之作應制》詩:「鑾輿迥出仙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闕●( yao que)指皇宮大門。因高大,故稱。嶢,高大的樣子;闕,本指皇宮門前兩邊對稱的樓,又為皇宮或宮門的代稱。漢·張衡《西京賦》:「正紫宮於外史,表闕於闔。」紫宮,皇宮。《宋史·樂志十三》:「天仗回嶢闕,皇輿入應門。」皇輿,帝王的車轎,即鑾駕。 宮女 【宮女】
●( gong n)帝王宮廷內被迫供驅使的女子。主要伺候帝王及其后妃的生活起居或供娛樂之用。《漢書·貢禹傳》:「古者宮室有製,宮女不過九人。」唐·杜牧郡齋獨酌》詩:「三千宮女側頭看,相排踏碎雙明璫。」
●宮娥●( gong)宮女。娥,美女。唐·顏師古《隋遺錄》卷下:「帝嘗幸昭明文選樓,車駕未至,先命宮娥數千人升樓迎侍。」唐·姚合《詠雪》詩:「飛隨郢客歌聲遠,散逐宮娥舞袖回。」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聞得宮娥已製衣,知誰能折最高枝。」
●宮鬟●( gong huan)指宮女。鬟,少女環形髮髻,借指少女。元·陳孚《呈李野齋學士》詩:「上帝冊府紅玉田,宮鬟對捧芙蕖菸。」芙蕖●(fq),荷花。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韓琦》:「太祖惑一宮鬟,視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寢,刺殺之。」
●宮妓●( gong)猶宮女。因宮女多能歌舞,故稱妓,歌女,舞女。《南齊書·張敬兒傳》:「卿大收宮妓,劫奪天藏。」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吳王夫差築姑蘇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詰屈,橫亙五里,崇飾土木,殫耗人力,宮妓數千人。」唐·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
●宮妾●(gong qie)宮女。妾,古指女奴隸或小老婆。《史記·衛康叔世家》:「獻公十三年,公令師曹教宮妾鼓琴。」漢·蔡邕《和熹鄧後諡議》:「罷出宮妾免遣宗室。」唐·韓愈《諱辨》「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為觸犯。」
●宮人●( gong ren)妃嬪、宮女的通稱。《易·剝》:「貫魚,以宮人寵。」《左傳·昭公十八年》:「火作…商成公儆司宮,出舊宮人,諸火所不及。」杜預注:「舊宮人,先公宮女。」唐·韓愈《毛穎傳》:「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雖宮人不得立左右。」
●宮娃●( gong wa)宮女。娃,少女。唐·王維《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詩:「座客香貂滿,宮娃綺帳張。」元·馬致遠《漢宮秋·楔子》:「四海平安絕士馬,五穀豐登沒戰伐,寡人待刷室女選宮娃。」清·朱次琦《答談太學子見詒四十五韻》詩:「愴或宮娃怨,雨泣梨花嚲。」嚲●(ku),下垂的樣子。
●宮媛●( gong yuan)猶宮女。嬡,美女。《韓非子八經》:「具令約其行介,郎中約其左右,後姬約其宮媛,此之謂條達之道。」明·張適《題趙希遠萬松金闕圖》詩:「花明宮媛佩,柳拂羽人弓。」
●後庭●( hou ting)借指宮女。《隋書·煬帝紀下》「帝後庭有子,皆不育之,示無私寵。取媚於後。」
●內家●(nei jia)宮女的別稱。唐·薛能《吳姬》詩:「身是三千第一名,內家叢裡獨分明。」又指「皇宮」,見該條。 公婆 【公婆】
●( gong po)對自己丈夫父母的稱謂。《敦煌曲子·搗練子》:「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漫向公婆。」明·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今日見官司放糧濟貧,只得去請些稻子,以救公婆之命。」清·翟灝《通俗編·倫常》:「《明孝慈錄》舅姑即公婆,按公婆之稱,古有之也。」
●家翁●( gu weng)婆婆、公公。即公婆。家●(g),通「姑」,古時對女子的尊稱。亦指婆婆。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若是家翁在上,伯叔性難,晝夜不憚劬勞,旦夕常懷憂懼,衝寒受熱,蓋是尋常。」《資治通鑑·唐代宗大曆二年》:「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姑●( gu zhang)亦作「姑章」。公婆。姑,夫之母;嫜,夫之父。三國·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善事新姑章,時時念我故夫子。」唐·杜甫《新婚別》:「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姑●( gu zhong)即公婆。姑,夫之母;妐,夫之父。《呂氏春秋·遇合》:「姑妐知之。」據《玉篇·女部》,妐,亦指夫之兄。
●姑鐘●( gu zhong)公婆,夫之父母。唐·顏師古《匡謬正俗·木鐘》:「又古謂舅姑●(公婆)為姑章,今俗亦呼為姑鐘。」舅姑●(jigu)亦作「姑舅」、公婆。《儀禮·喪服》:「妾之事夫君,與婦之事舅姑等。」唐柳宗元《亡姨前京兆府參軍裴君夫人墓誌》:「常以不幸,不及姑舅之養,用為大恨。」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尊章●( zun zhang)亦作「尊嫜」。舅姑。公婆的敬稱。《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背尊章嫖以忽,謀屈奇,起自絕。」顏師古注:「尊章猶言舅姑也。今關中俗婦呼舅為鐘。鐘者,章聲之轉也。」唐·韓愈《扶風郡夫人墓誌銘》:「協於尊章,畏我侍側。」清·劉大櫆《吳萼千墓誌銘》:「逮事尊嫜,而值其終之時常出奩資以甘旨。」
●狗】
●(gou)哺乳動物,為一種家畜。種類繁多。毛有黃、白、黑等色。其嗅覺、聽覺都很靈敏,為人豢養,防盜守夜。亦可訓練成警犬,為軍警所用。
●獒●(o)一種兇猛善鬥的大狗。《爾雅·釋畜》:「狗四尺為獒。」《左傳·宣公二年》:「公夫獒焉,明搏而殺之。」明,指提彌明。
●倉狗●( cang gou)青色的狗。倉,通「蒼」。《漢書·行志中之上》:「高後八年三月,壩上還過枳道,見狗如倉狗,樴高後掖,忽而不見。」
●徹止●( che zhi)古代良犬名。《穆天子傳》卷一:「狗,重工、徹止、……來白。」郭璞注:「皆駿狗之名,亦猶宋鵲之類。」
●地厭●(di yan)指狗。古代術數家對狗之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狗》:「術家以犬為地厭。能禳闢一切邪魅妖術。」
●地羊●( di yang)犬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狗》:「犬,齊人名地羊,俗又諱之,以龍釋狗,有烏龍、白龍之號。」
●家獸●(jia shou)狗的異名。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獸畜·犬》:「《事物紺珠》:『狗,一名義畜,一名家獸。」狡犬●( jido quan)大狗。狡,兇猛。《逸周書·王會》: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
●犺●(kang)健犬。《說文·犬部》:「犺,健犬也。」龍●(mang)多毛的狗。《詩·召南·野有死麇》:「無撼我兮,無使尨也吠。」宋·陸游《溯小江飯舟中》詩:「林昏見飛燐,村近有驚龍。」
●青犴●( qing an)北方野狗,色黑。《淮南子·道應訓》「散宜生以千金求天下之珍,得……青犴、白虎。」
●犬●(qun)狗的泛稱。《禮記曲禮上》:「效犬者,左之。」疏:「然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則大者為犬,小者為狗。」
●守門使●( shou men shi)狗的別稱。宋·陶谷《清異錄吳壽子》:「守門使:犬。」
●宋廬●(song)古良犬宋鵲、韓廬的合稱唐·黃滔《祭先外舅》:「高高蟾桂,赫赫鴻都,和贄之寧三泣,宋廬之俟一呼。」
●宋●( song que)即宋鵲。春秋宋之良犬。《禮記·少儀》「乃問犬名」,孔穎達疏引漢·桓譚《新論》:「夫畜生賤也,然其尤善者皆見記識,故犬道韓廬、宋猑。」宋·王禹偁《園陵犬賦》:「彼宋之與韓廬,又安得同群而接武者哉!」
●宋鵲●( song que)即宋。春秋時宋國犬名。後亦泛指良犬。三國·魏·曹植《鼙舞歌·孟冬韓盧宋鵲,呈才騁足。」唐·李賀《追賦畫江潭苑》詩之四:「十騎簇芙蓉,宮衣小隊紅,練香薰宋鵲,尋箭踏盧龍。」明·徐渭《犬》詩:「少年獵平原,左盧右宋鵲。」
●●(w)亦稱「猴子」、「猴兒」。一種供人玩弄的小狗。唐·王涯《宮詞》之十三:「白雪兒拂地行,慣眼紅毯不曾驚。」宋·陸游《習懶自咎》:「子巡籬落,狸奴護簡編。」狸奴,指貓;簡編,書籍。
●獫●(xin)長嘴犬,獵犬的一種。《詩·秦風·駟藏》載獫歇驕。」歇驕,一種獵犬。
●歇驕●( xie jid)一種短嘴的獵犬。《詩·秦風·駟驖》「載獫歇驕。」毛傳:「獫、歇驕,田犬也。長喙日獫,短喙曰歇驕。」亦作「猲」。
●修毫●(xiho)良犬名。《西京雜記》卷四:「茂陵少年李亨,好馳俊狗,逐狡獸,或以鷹鷂逐雉兔,皆為之佳名。狗則有修毫、釐睫、白望、青曹之名。」 古代 【古代】
●( gu dai)我國古代歷史概說約五千年,可分上古、中占、近古三個時期。三皇五帝傳說時代為上古,三代至漢唐為中古,宋至鴉片戰爭為近古。上古以前鴻荒時代為邃古、太古、遠古。總名曰「古代」。
●亙古●( gen gu)從古到今,整個古代。亙古奇聞。南朝·宋·鮑照《河清頌》:「亙古通今,明鮮晦多。」鮮,少。古初●(gu chu)太古。《列子·湯問》:「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
●古始●(gush)遠古。多指唐虞時代。《周書·文帝紀下》:「性好樸素,不尚虛飾,恆以反風俗,復古始為心。」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太上皇帝即位,憲章古始,眇然追唐虞之思。」憲章,效法。
●古昔●(gux)泛指古代。《禮記·曲禮上》:「毋剿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剿●(cha)說,套用或抄襲別人的文句作為說。《韓詩外傳》卷五:「秦之時,非禮義,棄詩書,略古昔。」
●洪荒●( hong huang)指遠古時代。南朝·宋·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詳觀紀牒,洪荒莫傳。」紀牒,史冊簿籍。
●曠古●( kuang gu)猶遠古,空前。南朝·宋·鮑照《和王丞》詩:「街協曠古願,斟酌高代賢。」《北史·趙彥深傳》:「彥深小心恭慎,曠古絕倫。」
●前古●(qian gu)古代,往古。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大王誠赦越王,則功冠於王霸,名趙於前古。」唐·韓愈《黃陵廟碑》:「湘旁有廟曰黃陵,自前古以祠堯之二女舜二妃者。」
●上古●( shang gu)遠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時代。《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唐·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上古葛天民,不貽黃屋憂。」元·李冶《敬齋古今黈》卷五:「前人論三古各別,從所見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從今日觀之,則洪荒太極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農至堯舜為上古。」
●尚古●( shang gu)上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呂不韋者,奏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三紀,為《呂氏春秋》。」
●上世●( shang shi)遠古的時代。《商君書·開》:「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尚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晉·左思《蜀都賦》:「夫蜀都者,蓋兆於上世,開國於中古。」清·杭世駿《質疑·清史問目答李若珠》:「上世荒遠,遂有承訛襲謬之弊。」
●上宙●( shang zhou)指上古。《南齊書·樂誌》:「功燭上宙,德耀中天。風移九域,禮飾八挺。」
●邃古●(sugu)遠古。屈原《天問》:「邃古之初,誰傳道之。」《後漢書·班彪傳·典引》:「伊考自邃古,萬降戾愛茲,作者七十有四人。」晉·葛洪《抱朴子·論仙》:「邃古之事,何可親見,皆賴記籍傳聞於往耳。」
●大初●( tai chu)指太古時期唐·吳筠《高士詠》序:「太初渺貌。難得而詳。」宋·鄭樵《通志·總序》:「惟梁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齊室。」又指「元氣」,見該條。
●太古●(taig)遠古、上古時代。《荀子·正論》:「太古薄葬,故不相也。」《漢書·蓋寬饒傳》:「乃欲以太古之事匡輔天子。」明·王寵《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渾沌自太,漭泱開昊天。」
●大古●( tai gu)亦作「太古」。《儀禮·土冠禮》:「始冠緇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齊則緇之。」鄭玄注:「指唐虞以上。《荀子·非十二子》:「群天下之英傑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唐·李白《明堂賦》:「觀夫明堂之宏壯也,則突瞳矓,乍明乍蒙,若太古元氣之結空。」
●太上●( tai shang)猶太古。上古。《晉書·應貞傳》:「悠悠太上,人之厥初。」《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鄭玄注:「太上,帝皇之世。」陸德明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文選·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悠悠太上,民之厥初。」李善注:「太上,太古也。」又指「皇帝」,見「帝王」條。
●大一●(taiy)太古。《荀子·禮論》:「貴本之謂文,親用之為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大一,夫是謂之大隆。」楊倞注:「大一,謂太古時也。」
●萬古●( wan gu)年代久遠,千秋萬代,如萬古流芳。《宋書·顧愷之傳·定命論》:「夫生之資氣,清濁異源,…皆理定於萬古之前,事徵於千化之外。」
●往古●( wang gu)古昔。與「來今」相對。《漢書·張敞傳》:「唯見覽乎往古,全行乎來今。」
●先代●( xian dai)先世;古代。《左傳·昭公四年》:「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產善相小國。」晉·陸機《五等論》:「淫昏之君,無所容過,何則其不治哉!故先代有以之興矣。」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於是聖朝郊廟禮樂,一旦遂復古,跨越先代。」
●先古●( xian)猶上古。《韓非子·說疑》:「有民如此,先古聖王皆不能臣,當今之世將安用之?」漢·桓寬《鹽鐵論·遵道》:「通先古,明當世。」又指「祖先」,見該條。亦指上古聖賢之道。
●玄古●( xuan gu)遠古。玄,遠。《莊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晉慧遠《沙門袒服論》「玄古之民,太樸未虧,其禮不文。」唐·李白《送戴十五歸衡嶽序》:「白上探玄古,中觀人世,下察交道。」
●復古●( xiong gu)遠古。,遠。《晉書·后妃傳序》:「愛自復古,是謂元妃,降及中年,乃稱王後。」五代·何光遠《鑑誡錄·判木夾》:「西山八國,古已來,為中國西南之患也。」又指萬古。宋·梅堯臣《詠嚴子陵》詩:「老氏輕璧馬,莊生惡犧牛,終為蘊石玉,古輝岩陬。」
●元古●( yuan g)上古。元,開初。唐·李白《古風》之:「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振古●( zhen gu)自古以來。《詩·周頌·載芟》:「匪且匪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中代●( zhong dai)猶中古。隋·王通《中說·關朗》:「噫!中代之道也,如有用我必也無訟乎?」阮逸注:「商周以後為中代。」
●終古●( zhong gu)年代久遠,如終古常新。《楚辭·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中古●( zhong gu)次於上古的時代,所指不一。《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漢書·藝文志》「世曆三古」,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此以商周時代為中古。《韓非子·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此以虞夏為中古。晉左思《蜀都賦》:「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古,開國於中古。」中世●( zhong sh)擾中古,《商君書·徠民》:「且古有堯舜,當時而見稱。中世有湯武,在位而民服?」此指商周時代為中古。《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力氣。」此以戰國時代為中古。中古所指的時代不相同,隨文而異。
●宙始●( zhou)猶遠古,謂宇宙形成的開始。唐·上官儀《勸封禪表》:「異世同符,千載一揆,諒以增高益厚,式酬靈倦,陛下德光宙始,文煥震初,蓆蘿而因萬物,曲哀而濟下元。」靈睠,與人關係親密的神靈。睠,通「眷」。蓆同「席」 官署 【官署】
●( guan shu)舊指各級政府機關處理政務的地方。《漢書·霍光傳》:「受職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唐·白居易《和楊尚書罷相後夏日遊安水亭兼招本曹楊侍郎同行》:「遙愛翩翩雙紫風,入同官署出同遊。」明·何景明《嗤盜文》:「孟冬始魄,永寧官署。」
●府朝●(fu chao)官署,王府。晉·盧諶《與司空劉琨書》:「事與願違,當忝外役,遂去左右,收跡府朝。」《舊唐書·房玄齡傳》:「大亂必興,非直禍殃府朝,正恐傾危社稷。」亦指公府廳堂。
●府館●(fu guan)官署,官舍。《南齊書·祥瑞志》:「●(建元)二年四月,白雀集郢州府館。」
●府署●( fu shu)官署。《後漢書·宦者傳序》:「府署第館,棊列於都鄙。」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詩:「鶯避傳呼起,花臨府署明。」
●府廨●(fxie)官署。廨,官吏辦公的處所,即官署。《新五代史·雜傳、張全義》:「及梁太祖二年劫唐昭宗東遷,繕理宮闕,府廨,倉庫,皆全義之力也。」
●府宅●( fu zhai)官署,邸宅。《隋書·高祖紀上》:「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公私府宅,規模遠近,營構資費,隨事條奏。」
●官府●( guan fu)官署的總稱。《墨子·尚賢》:「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入官府。」宋·汪元量《水雲詩鈔·醉歌》「北師要討撒花銀,官府行移逼市民。」
●官局●( guan)官署,官設機構。《宋史·李繼和傳》「思不廉則官局不治。」宋·王禹偁《送朱九齡》詩:「鄱陽古名郡,赤金流山谷,每發鼓錢刀,從來設官局。」
●官裡●(guan)指衙門。宋·孔平仲《孔氏談苑》:「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官舍●( guan she)官署;衙門。《漢書·何並傳》「●(何並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唐·岑參送鄭少府赴滏陽詩:「青山入官舍,黃鳥度宮牆。」又指官府的「差役」。見該條。
●官寺●( guan shi)官署;衙門。《漢書·翼奉傳》:「地大震於隴西郡,毀落太上廟殿壁木飾壞敗道具城廓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眾,山崩地裂,水泉湧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一》:「元始二年,平帝罷安定滹沱苑以為安民具,起官寺市裡。」又指官家建的寺廟
●官室●( guan shi)猶官署。唐·谷神子《博異志補編·白幽求》:「須臾至一城,官室甚偉,門人驚顧,俯伏於路。」官廳●( guan ting)即官署。宋·孔平仲《冬曉》詩:「城上猶吹角,官廳已罷更。」
●官廨●( guan Xie)官署,舊政府官吏辦公的房舍。宋·歐陽修《晚秋凝翠亭》詩:「黃葉落空城,青山繞官廨。」明·高啟《幻住精舍尋梅》詩:「偶逢一樹在官廨,為寫新詩冰滿硯。」官衙●( guan ya)舊時對政府機關的通稱。元劉詵《野人家》詩:「州符昨夜急如火,馬蹄踏月趨官衙。」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二:「官衙遠市無兼味,享得池中兩鯽魚。」官齋●( guan zhai)猶官舍。清·唐孫華《送王冰庵出守紹興》詩:「范蠡高城繞駕台,官齋自昔枕崔嵬。」
●官宅●( guan zhai)官舍,衙門。《元典章新集·刑部奴盜主物刺字》:「就於本官宅宿食,為見本路印匣開鎖鑰匙於中堂。」
●衙門●(y6men),即官署,本為「牙門」,指營門或官署之門,後訛為衙門並指官署。《北齊書·宋世良傳》:「每日衙門虛寂,無復訴訟者。」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公牙》:「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
●衙署●(ysh)官署,衙,衙門,舊時官員辦公之所,即官署。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二·籍沒二相之害》:「迨江陵沒後,此第又入宮為衙署矣。」清·袁枚《新齊諧·梁朝古塚》:「衙署曠蕩,每夕人語譁然。」
●玉署●(ysh)官署,衙門的美稱。玉,美好。南朝梁·劉孝綽《對雪詠懷》詩:「終朝守玉署,方夜勞石扉。」後專指翰林院。 官位 【官位】
●( guan wei)泛指朝廷重爵高官的職位。其異名多與其顯赫的權勢有關。
●鴻儀●(hong yi)喻官位,語出《易·漸》:「鴻漸於陸,其羽毛可用為儀。」孔穎達疏:「處高而不能以位自累,則其羽可用為物之儀表。」後用喻官位。《隋書·崔廓傳》:「謬齒鴻儀,虛班驥阜。」也可用來敬稱別人丰采或所贈之禮物。
●亢滿●( kang man)極高的官位。亦指高官,亢,極、高。宋·秦觀《正仲左丞生日》詩:「乞閒辭亢滿,分逸下青冥。」師垣●( shT yuan)指宰相的職位。語出《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鄭玄箋:「大師,三公也…王當用公卿諸侯及宗室之貴者,為藩屏垣幹,為輔弼。」故稱相位為師垣。台光●( tai guang)三台星光之省稱。喻宰輔之位。三台星,共六星,兩兩而居,分為三階。在人曰三公,在天日三台,因以喻宰輔。晉·陸雲《歲暮賦》:「憑台光之發暉兮,荷寵靈而來集。」寵靈,得到恩寵福澤。
●台室●(tai shi)重臣之位。南朝·宋·謝莊《月賦》:「增華台室,揚采軒宮。」李善注:「台室,王公位。」唐·韓愈《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詩:「印綬歸台室,旌旗別將台台庭●(tai ting)指宰輔重臣之位。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記》:「及登台庭,亟言大事,誠貫理直,感通神祇。」台席●(tai1)指相位。古以三公取象台,故稱。《資治通鑑·唐敬宗寶曆元年》:「奇章公甫離台席,方鎮重宰相,所以尊朝庭也。」
●台岳●(tai yue)三公宰輔之位。晉·劉《與段匹盟文》:「臣琨蒙國寵靈,叨竊台岳。」
●台座●(tai zu)亦作「台坐」。指宰相之位。唐·韓愈《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右掖連台座,重門陰禁扃。」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楊巨源》:「張弘靖三世掌書命,在台座。」舊時敬稱有官位的對方。 棺材 【棺材】
●( guan cai)指已經成形只待死者使用的棺具,而非製棺之木材。死,為人所忌,因多賦予棺材以吉祥之名。或予以諱稱。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以為棺材,勝於松柏。」
●棺●( guan bi)泛指棺材。椑,古指內棺。清·劉大櫆汪府君墓誌銘》:「●(汪景晃)一以施濟為己事,…死而手足不揜形,贈以棺椑,而里之賴以殯殮者至三千人。」
●棺櫬●( guan chen),棺材的泛稱。唐·無名氏《開河記》:「叔謀乃自備棺櫬,葬於城西隅之地。」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二》:「待禦使知雜事章頻使遼,死於虜中,虜中無棺櫬。」棺函●( guau han)棺材。元·岳伯成《哨遍贈長青宮雪庵學士》套曲:「因見無常,謾勞供養經懺,雖有六親人,誰能替入棺函。」
●棺器●( guan棺材。唐·李綽《尚書故實》:「明日將軍召吏發掘,果得二骸,備衣衾棺器,禮而葬之。」
●吉祥板●( xiang ban)棺材的諱稱。《痛史》第六回「又一個內監傳宣工部官員,叫預備吉祥板。」《業載京華夢》第四回:「次日,就由管家尋得一副吉祥板,是柳州來的,價銀八百元。」
●壽材●( shou cai)老年人在生時備下的棺木。亦泛指一般棺材。宋·王鞏《隨手雜錄》:「先是十年前,有富人治壽材。」壽具●( shou)壽材。《水滸傳》第二十回:「王公道:恩主時常覷老漢,又蒙與終身壽具。」」
●壽木●( shou mu)指棺材。《紅樓夢》第六三回:「壽木早年已經備下,寄在北廟的,甚是便宜。」清·陸以湉《冷廬雜識·題棺》:「蕭山汪龍莊大令治壽木,題前和曰:『汪龍莊歸室。」
●壽器●( shou)棺材。《後漢書·皇后紀下·孝崇匽皇后》:「元嘉二年崩。以帝平原王石為喪主,斂以東園畫梓壽器。」李賢注:「梓木為棺,以漆畫之。稱壽器者,欲其久長,猶如壽堂、壽宮、壽陵之類也。」唐·杜牧《池州李使君沒後十一日,處州新命始到感而成詩》:「縉雲新命詔初行,才是孤魂壽器成。」
●兇具●( xiong)棺材。晉·千寶《搜神記》卷十:「須臾如廁,便倒氣絕。謝為兇具,一如其夢。」《南史·王首傳》:「又宋世光祿大夫劉鎮之年三十許,疾篤己辦兇具;既而疾愈,因畜以為壽,九十餘乃亡,此器方用。」宋·徐鉉《稽神錄·王瞻》:「既寤,便能下床,自出僦舍,營辦兇具。」永息庵●( yong xT an)棺材。宋·陶谷《清異棺·喪葬》:「右補闕王正己四十四致仕,預製棺·題曰:永息庵置之寢室。」
●幽櫬●( you chen)棺材。晉·藩岳《為諸婦祭庾新婦文》:「潛形幽櫬,寧神舊宇。室虛風生,床塵帷舉。」
●梓棺●( guan)梓木棺材。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繡牆題湊,中者梓棺楩槨。」梓棺楩槨,以梓木為棺,以楩木為槨●(外棺)。梓●(zr)、●(pian),均為紋理緻密的良木。
●梓柛●(zYbi)梓棺。椑,內棺。清·顧炎武《京闕篇》:「銜哀遺梓椑,泣血貫宗祊。」宗祊●(beng),宗廟門內設祭處。梓宮●( zi gong)皇帝的棺木。《後漢書·明帝紀》:「司徒訢奉安梓宮。」李賢注:「梓宮,以梓木為棺。」唐·陳子昂《清靈駕入京書》:「梓宮將遷坐京師,鑾輿亦欲陪幸。」梓器●(Zq)棺材。《後漢書·戴憑傳》:「卒於官,詔賜東園梓器。」
●周身具●( zhou shen ju棺材。以其保全肉身故稱。周,保全。唐·李綽《尚書故實》:「主父死三月,方貧,未辦周身之具。」宋·陳翥《桐譜·記誌》:「吾今四十,以傒我數十年,當爾為周身之具。」傒●(),幸,煩惱蘄,同「祈」,請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布客》「●(某)歸,告妻子作周身具。」 光輝 【光輝】
●( guang)亦作「光暉」。太陽,月亮發出的光芒。亦指明燈的光亮。《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荀子·天論》:「日月不離,則光輝不赫。」唐·張驁《朝野僉載》卷三:「隋煬帝巡狩北邊,作大行七寶帳,容數百人,飾以珍寶,光輝洞徹。」宋朱淑貞《中秋夜不見月》詩:「何當撥去閒雲霧,放出光輝萬里清。」又指「光陰」,見該條。
●光彩●( guang cai)亦作「光采」,光輝,光芒三國魏·曹丕《芙蓉池作》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唐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詩:「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光華●( guang hua)光輝,光芒,光彩。《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七四:「色容艷姿美,光華耀傾城。」宋·王安石《上邵學士書》:「譬之擷花之英,積而玩之,雖光華馨香,鮮縟可愛,求其根底濟用,則衊如也。」又喻才華和精神。
●光氣●( guang)光輝,光彩。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乘何漢之光氣,騎列星之綵色。」明·高啟《青丘子歌》「星虹助光氣,煙露滋華英。」清·黃景仁《題可堂印譜》:「褒然成一編,倉斯吐光氣。」又指風氣、景象、靈異之氣
●光焰●(guang yan)光輝,光芒。宋·梅堯臣《喜謝師厚及第》詩:「南方朱鳥目,光燄令人驚。」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惟逆賢之服,奢僭更甚,…光焰耀目。」又指火光、權勢。
●輝光●(huT guang)光輝。《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漢書·李尋傳》:「夫日者、眾陽之長,輝光所燭,萬里同晷,人君之表也。」
●容光●(rong guang)猶光彩,光輝。晉·張華《情詩》清風動帷簾,晨月燭幽房。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清·薛福成《考舊知新說》:「日月日新也,而容光之照萬古如舊;流水日新也,而就下之性萬古如舊。」 光陰 【光陰】
●( guang yin)時間、歲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光陰可惜,譬諸流水。」唐·韓偓《青春》詩:「光陰負我離相偶,情緒牽人不自由。」明·李贄《復鄧石陽》:「年來每深嘆恨,光陰去矣,而一官三十餘年,未嘗分毫為國出力,徒竊俸糴以自潤。」
●奔駒●(benj)本為奔跑之馬,喻流逝迅速的時光。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駒促,彌欣執燭遊。」
●璧陰●(byin)光陰,謂光陰貴過價值連城之寶玉、故稱。明·楊慎《癸未除夕》詩:「璧陰逝可惜,瓊籌俄已遷。」瓊籌,漏箭的美稱;俄,忽然,一霎。
●徂川●(cu chuan)本指流水,喻指歲月、時光。謂其消逝如流水。徂,消逝;川,泛指河流,借指流水。唐·李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詩:「歸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宋朱熹《復用前韻敬別機仲》:「終憐賢屈惜往日,亦念聖孔悲徂川。」徂年●( cu nian)流年,光陰。《後漢書·馬援傳贊》,「徂年已流,壯情方勇。」宋·王安石《酬王伯虎》詩:「徂年幸未暮,此意可勤恁。」元·錢選《題浮玉山居圖》詩:「下有幽棲人,嘯歌樂徂年。」
●寸光●( cun guang)猶寸陰,指短暫的時間。晉·左思《悼離贈妹》詩:「仰瞻嚁靈,愛此寸光。」曜靈,太陽。南朝宋鮑照《觀賦》:「姑屏憂以愉思,樂志於寸光。」
●寸晷●( cun gur)猶寸陰,借指小段時間。晷,日影,指時光。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寸晷不惟寶,豈無璵璠。」清·方苞《七思·弟椒塗》詩:「惜寸晷兮繹經書,每發問兮心開餘。」
●寸輝●( cun huT)猶寸陰。唐·元稹《酬複言》詩:「椒花麗句閒重檢,艾發衰容惜寸輝。」
●光景●( guang jYng)光陰;時光。景,陽光,時光。南朝·梁·沈約《休沐懷》詩:「來往既雲勌,光景為誰留。」唐·李白《相逢行》:「光景不待人,須臾成髮絲。明·邵圭淹《謁金門》詞:「酌酒賦詩俱未得,浪將光景擲。」又指「陽光」,「風光」,「光輝」,見各該條。
●光影●( guang ying)光陰,時光。五代·毛熙震《菩薩蠻》詞:「光影暗相催,等閒秋又來。」明·袁宏道《龔惟長先生》:「轉盼之間,光影已失。」又指「日光」;「光輝」,見「日光」條。
●流光●( liu guang)指光陰,因其逝去如流水,故稱唐·李白《古風》:「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又指閃動的流水。亦指「月光」,見該條。
●流年●( liu nian)光陰,年華。以其如流水易逝,故稱。南朝·宋·鮑照《登雲陰九里埭詩》:「悠悠邊月破,鬱鬱流年度。」
●韶光●( shao guang)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唐·溫庭筠《春州曲》:「韶光染色如蛾翠,綠濕紅鮮水容媚。」
●韶華●( shao hua)美好的光陰,常指春光。華,時光。宋韓維《太后閣》詩:「迎乃韶華入中禁,和風次第遍神州。」逝波●(shb)猶「逝川」,指消失的時光。唐·杜甫《少年行》詩:「黃衫年少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
●逝川●( shi chuan)本指流去的水,喻過去的時光和事物。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失。」唐·李白《古風》:「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歲序●(sux)泛指時間。唐·王勃《春思賦》:「君度山川成白首,應知歲序歇紅顏。」
●堯●(yao ming)指時序、光陰。蓂,相傳為帝堯階前的瑞草。《竹書記年》卷上謂:此草每月初一起日生一莢,月半共生十五莢。十六日起日落一莢,月末落盡。小月餘一莢,萎而不落。故又名「歷莢」,以表時序,光陰。唐·陸龜蒙《寄懷華陰道士》詩:「休採古書探禹穴,自刊新歷鬥堯蓂。」宋·晏殊《喜遷鶯》詞:「堯蓂隨月欲團圓,真馭降荷蘭。」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詞林·吉士閣試詩》:「王梅《長安新秋感懷》鵲樓高灝氣橫,堯蓂商律又敷榮。」商律,秋天。
●一寸●(ycun)指光陰。唐·李嶠《書》詩:「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入木,指年輪。一寸,又指「心」,見該條。一光●( yT guang)猶寸光,寸陰。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學賦》:「愣生死於半氣,惜百年於一光。【龜】
●(guT)爬行動物,有硬殼,全身和四肢均可縮入殼內。棲息水邊,以水邊的植物和小動物為食。耐飢渴,壽命長,古人以其喻長壽。《左傳·公四年》「筮短龜長,不如從長。」
●大蔡●(dcai)大龜,以其產於蔡地,故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減武仲自邾使告減賈,且致大蔡焉。」杜預注:「大蔡,大龜。」《淮南子·說山訓》:「大蔡神龜,出於溝壑。」高誘注:「大蔡,元龜之所出於地名,因名其龜為大蔡,臧文仲所居蔡是也。」
●伏龜●(fgu)傳說伏在松樹下的神龜。為松樹之精所化。《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上有叢蓍,下有伏龜。』唐·李商隱《高松》詩:「上藥終相待,他年訪伏龜。」朱鶴齡注引《嵩山記》「嵩山有大松樹,或百歲,或千歲,其精變為青牛,為伏龜,採食其實乃長生。」通幽博士●(tong you bo shi)指龜。謂龜卜能示吉凶,故稱。宋·陶谷《魚》:「令無介卿,爾灼之效,吉凶了然,所主大矣,宜授通幽博士。」
●龜●(xT guT)大龜的一種。《山海經·東山經》:「●(跂踵之山)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湧;其名曰深澤,其中多龜。」註:「,觜蠵;大龜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
●先知君●( xian zhi jun)龜的別名。以龜殼潮濕而雨或ト 而示其預知而得名。晉·葛洪抱朴子·仙藥》:「可用先知君腦,或云龜,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九:「蟹日無腸公子,龜日先知君。」
●玄夫●(xunf)指龜。唐·韓愈《孟東野夫子》詩:「東野夜得夢,有夫玄衣巾,…再敗謝玄夫,收悲以歡忻。」王伯大音釋引孫汝聽曰:「玄夫……大靈龜,以其巾衣玄,故玄夫。」宋·蘇軾《書艾宣畫·蓮龜》:「只應翡翠蘭苕上,獨見玄夫曝日時。」
●玄龜●( xuan gut)元龜,大龜。《詩·魯頌·泮水》:「憬彼淮夷,素獻其琛,玄龜象齒,大路南金。」南金,指銅。宋晁補之《次韻鄧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館》:「黃鶴愁嚴道,玄龜困呂梁。」明·鄭若庸《玉玦記·博奕》:「大具南金,驪珠璞玉,玄龜象齒。」
●玄介卿●( xuon jie qing)龜的別稱。謂其介甲色黑,能預知凶吉,故以「卿」尊之。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水族·龜》「《水族加恩簿》:『玄介卿,ト灼之效吉凶了然。宜授通幽 博士。』按,謂龜也。」
●的玄武●( xuan)指龜。本為古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其形為龜,或龜蛇合體。因位在北方,故日玄,身有鱗甲,故日武。後為道教所信奉,稱真武神。漢·張衡《思玄賦》:「玄武縮於殼中兮,騰蛇蜿而自糾。」《後漢書·馮衍傳下》:「神雀翔於鴻崖兮,玄武潛於嬰冥。」李賢注:「玄武,謂龜、蛇。」《宋史·五行志五》:「雄州地大震。玄武見於州之正寢,有龜大如錢,蛇若朱漆筋,相逐而行。」
●玄衣督郵●( yuan yr du you)龜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魚蟲》:「龜名玄衣督郵,鱉名河伯從事。」
●玉虛●(y)龜的別名。本指仙宮或指超凡的境界,以此名龜,謂其為神靈之物,能預示吉凶。宋·無名氏《五色線》捲上:「龜有八名」引《雜俎》曰:「八玉虛。」
●元龜●( yuan guT)大龜。古代用以占卜。《書·金縢》:「今我即命於元龜。」孔傳:「就受三王之命於大龜,ト知凶 吉。」《史記·龜策列傳》:「紂為暴虐,而元龜不佔。」唐·楊巨源《元日觀潮》詩:「北極長尊極聖期,周家何用同元龜亦借指「謀士」,見該條。
●元緒●(yun龜的別名。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夜宿越里,纜船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元緒,奚事爾也?」後以「元緒」為龜的別名。宋·范成大《再韻達子文》:「百年子莫占元緒,萬法吾今付子虛。」明·劉基《題枯木圖》詩:「不用江頭喚元緒,何妨湖上識神仙。」又指「大業」,見該條。元佇●( yuan zhu)龜的異名。《太平御覽》卷九三一引《南越志》:「龜甲名神屋,出南海,生池澤中,吳越為之元佇。」 桂花 【桂花】
●( gui hua)亦作「桂華」,指桂樹開的花,即木犀。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對生,橢圓形,革質。秋季開花,黃色或白色,簇於葉腋,極芳香。產於我國南方。久經栽培,變種較多。花澄黃色的稱丹桂或金桂,花白色的稱銀桂。鄂西一帶的丹桂為高大喬木,八月中秋前後,其花盛開,正是「金風拂面,桂子飄香。」唐·許暉《送宋處士歸山》詩:「賣藥修琴歸去迉,山風吹盡桂花枝。」
●廣寒仙●(guonghdn《Xion)桂花的美稱。傳說月宮中有桂樹,因以其花擬嫦娥仙子,故云。宋·陸游《嘉陽絕無木樨偶得一枝戲作》詩:「久客紅塵不自憐,眼明初見廣寒仙。」寒香●( han xiang)桂花。以其秋天開花香氣略帶寒意,故稱。《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引清·馬日琯《畢園》詞:「小山招隱》寒香墜,雁落吳天數聲碎,喚艇支筇惟我輩。」又指梅花香氣。
●金粟●( Tn su)桂花的別稱。以其色黃似金,花小如粟,故名。《唐詩記事·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中元夜,八月十五日夜;月娥指明月明·史謹《題桂花鴝鵒詩》:「金粟吹香萬木秋,露華凝葉翠雲稠。」露華,露水珠。金粟,又指錢糧、燈花,亦為佛名,即維摩詰大士。九里香●( ju xiang)木犀的別稱。宋·范成大《次韻馬少伊木犀》:「纖纖綠裡排金粟,何處能容九里香。」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湖南呼九里香,江東日岩桂,浙人日木犀,以木紋理如犀也。」
●桂●( jun gui)即木犀,桂花。《楚辭·離騷》:「雜申椒與箘桂兮,豈維紉乎蕙茝。」
●木犀●(mx)亦作「木樨」。桂花的別稱。以木質紋理如犀而得名。宋·范成大《岩桂》詩之一:「病著幽窗知幾日,瓶花兩見木犀開。」
●岩桂●( yon gui)木犀的別名。唐高宗《九月九日》詩:「砌蘭虧半影,岩桂發全香。」宋·楊萬里《瑞香花》詩:「樹如岩桂不勝低,花片素馨幽更奇。」清·俞正燮《癸已存稿·桂》:「宋·張邦基《莊漫錄》云:「木犀花黃深而大,一種花白淺而小,湖南呼九里香,江東呼岩桂,浙人日木犀。」
●月桂●( yue gui)猶岩柱,木犀的別稱,亦為真桂。唐·白居易《留題竺靈隱兩寺》詩:「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又指「月亮」,見該條。又指科舉時代的登科高中。如「月中折桂 國家 【國家】
●( guo jia)人民在共同生活的領土上通過民主的手段,組建並實施全面管理的權力機構其中人民、領土和政權,是國家的三要素。在我國古代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後以國家為國的通稱。在階級社會,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易·繫辭下》:「君子……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孟子·離婁上》:「人有恆言,皆日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國家又指朝廷,見該條。
●家邦●( jia bang)本指家與國,亦泛指國家詩·大雅思齊》:「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于家邦。」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臣位任隆重,義兼家邦,實欲使名實不違,微倖路絕。」
●乾坤●( qian kun)乾,指天;坤,指地。故稱天下,國家。敦煌曲子詞·浣溪沙》:「竭節盡忠扶社稷,指山為誓保乾坤。」宋·楊萬里《得親老家問》詩之二:「乾坤裂未補,簪笏達何榮!」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治世聖人生,指日乾坤定。」明·吳承恩《寄漁石唐公》詩:「青山已信公真隱,肯為乾坤出野堂。」又指「天地」、「日月」,見各該條。人國●(ren gu)國家。《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無益,徒亂人國耳。」宋·蘇《管仲論》:「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亂,治。社稷●(shej)國家的代稱。社,土神;稷,穀種。土地、糧食為國家之根本。故古代帝王、諸侯祭之《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又《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宗邦●( zong bang)國都,引申為國家漢·焦贛《易林之既濟》:「出門東行,日利時良,步騎與駟,經歷宗邦。」 國界 【國界】
●( guo jie)即國與國的界線。因春秋時的諸侯領地亦稱「國」,故「國界」亦指「地界」。
●疆界●( jiang jie)國界,地界。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徵賦嚴物,哐利是求;首鼠疆界,尖蠹彌廣。」疆埸●(jiang)亦作「疆易」。易,通「埸」。疆,邊界,境界。,國界。《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臧否●( zang),好壞,善惡。《左傳·桓公十七年》:「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境界●( jing jie)疆界,地界。《詩大雅·江漢》:「於疆於理」。鄭玄箋:「召公於有叛戾之國,則往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後漢書·仲長統傳》:「當更別其境界,使遠者不過二百里。」清·費錫琮《登北固山》詩:「境界分吳楚,波濤混海天。」亦指境況,情景。
●四邊●( si bian)四境,四方疆界。《鬼谷子·本經陰符》「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清且止阿房宮作者,滅省四邊戍轉。」又指「四方」,見該條。:四疆●( si jiang)四方的疆界。《周禮·地官·封人》:「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封其四疆。」壝●(wei),土壇及其四周之圍牆。漢·袁康《越絕書·內傳陳成恆》:「今君悉擇四疆之中,出大臣以環之,黔首外死,大臣內空。」黔首,百姓四境●(si jing)四方疆界,四方邊境地區。《孟子·梁惠王下》:「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南朝齊王融《永明一年策秀才文》:「幸四境無虞,三秋式稔。」《呂氏春秋不侵》:「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喜,四境皆賀。」高誘注:「舉國皆賀,國中喜可知矣。」
●四履●(s)四境的界線。履,領土,領地。語出《左傳·公四年》:「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埭。」杜預注:「履,所踐履之界。」南朝·梁任《宣德皇后令》:「地狹乎四履,勢卑乎九伯。」唐·杜牧《原十六衛》:「四履所治,指為別館。」又指「四方」、見該條。
●四域●(sy)四周界限。即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的交界線。域,界線。《莊子·得充符》:「知不出乎四域。」郭象注:「不役思於分外。」成玄英疏:「域,分也。」 國境 【國境】
●( guo jing)國土,疆域。即在一定界限之內的國家領土或國家行使政權的區域。又指春秋時諸侯國之領地。國境異名有的在於強調江山、國土,有的在於強調疆界之內的地區,有的在於強調海內的區域,有的在於強調國土的幅員。《三國志·蜀志·楊戲傳》:「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清·魏源《聖武紀》卷六:「自黃海攻至黑海一帶地,以廣其國境。」
●邦畿●( bang)國境。《詩·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毛傳:「畿,疆也。」孔穎達疏:「畿者,為之畿限疆畔,故為疆也。」三國·魏·嵇康《呂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四:「浩浩洪流,帶我邦畿。」
●方內●( fang nei)四境之內,國內。《史記·孝文本紀》:「方內安寧,靡有兵革。」《三國志·魏志·鍾會傳》:「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乂●(y),太平。
●方域●( fang)四方疆域,全國。《後漢書·光武十五王傳》東平憲王蒼上疏:「今方域晏然,要荒無儆,將遵上德無為之時也。」
●封疆●( feng jiang)疆域,疆土。《周禮·地官·大司徒》:「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荀子·子道》:「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爭,同「諍」,直諫。唐·杜甫《遣興》詩之一:「漢虜互勝負,封疆不常全。」又指「邊疆」見該條。
●幅暢●( fu yuan)疆域。,通「員」。唐·閣伯輿《函谷關賦》:「幅既長,城小而固。」清·沈青崖《錢博士登俊贈西域地圖》詩:「寒喧異中華,幅空萬里。」清·王韜《製戰艦》:「中國幅既廣,不必以兼併為心。」
●幅隕●(fu yuan)幅員,即疆域。隕,通「員」。指周圍的界線,引申為範圍,區域。《詩·商頌·長髮》:「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聞是疆,幅隕既長。」毛傳:「幅,廣也;隕,均也。」鄭玄箋:「隕,當作圓。圓,周也。」
●幅員●(fu yuan)指疆域。廣狹稱幅,周圍稱員。唐·柳宗元貞符》:「濮沿於北,祝栗於南幅員西東,衹一乃心。」清·侯方域《南省策四》:「我國家幅員,十大於彼《新唐書吐蕃傳上》:「幅員萬餘里,漢魏諸戎所無也。」又引申為「範圍」,見該條。
●國步●(gub)指國土。唐高適《古大梁行》:「軍營帶甲三十萬,國步連營五千里。」又指「國運」,見該條。
●國土●(gut)國家的領土,封國的領地漢·王充《論衡1
●謝短》:「古者封侯,各專國土。」明·李贄《與友人書》:「及抵廣州南海,然後知我大明國土先有堯舜,後有周孔。」
●國中●( guo zhong)國內。《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豪友》:「長安富民王元寶……,國中鉅豪也。」海內●( hai nei)國境以內,猶國內。古代認為中國四周有海環繞,故稱國境為「海內」。《國策·秦策一》:「今欲併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海宇●(haiy)猶言海內,宇內國境以內。《梁書·武帝紀》:「浹海宇以馳風,罄輪裳而稟朔。」陳基《七月十三夜泛姚城江》詩:「一波不起魚龍靜,百谷初登海宇清。」
●函宇●( han yu)謂宇內,四海之內。函,容納;宇,指上下四方。以能包容上下四方之境域而故云。《新唐書·張鎬傳》「天子之福,要在養人,以一函宇,美風化,未聞區區佛法而致太平。」宋·陸游《光宗冊寶賀太皇太后箋》:」慶襲重闈,歡騰函宇。」明·陳子龍《用夷目兵》:「明興,高皇帝掃平函宇。」寰海●( huan hai)海內,全國。南朝·梁·江淹《為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仁鑄蒼岳,道括寰海」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毫釐之差,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誤,或遺患於歷年。」清·龔自珍《地丁正名》:「寰海之內,無一人不復者也,仁莫大焉。」
●寰土●(huan tu)疆土,國土。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折:「量那些一陀兒寰土,經了些前朝後代戰爭餘;俺從這劈開混沌,踏破空虛。」元·無名氏《氣英布》第四折:「俺則見楚漢爭鋒競寰土,那楚霸王肯甘伏輸!」
●瀛●( huan ying)疆域。海內,即國內。瀛,大海。唐·司馬札《古邊卒思歸》詩:「漢武在深殿,唯思廓寰瀛。」又指「天下」、「人世」,見各條。
●江山●( jiang shan)猶山河。引申為國土、國家。三國·魏鐘會《檄蜀文》:「●(太祖)拯其將墜,造我區夏,…然江山之外,異政殊俗。率土齊民,未蒙王化。」
●疆土●( Jiang tu)國土。即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土地。詩大雅·江漢》:「式闢四方,徹我疆土。」孔穎達疏:「謂畫其土境,正定其疆界也。」《史記·衡山王傳》:「疆土千里,列為諸侯。」
●疆宇●( jiang yu)國土。疆,封界宇:區域。《漢書·序傳·述武記》:「恢我疆宇,外博四荒。」
●疆域●( jiang yu)猶國境。《荀子·君道》:「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晉書·地理誌上》:「表提類而分區宇,判山河而考疆域。」
●金甌●( Jin ou)國土的美稱。以其似金質盆甌完整美好,故稱。甌,本為小瓦盆,亦指杯、盅一類器皿。清·張維屏《雨前》詩:「早籌全策固金甌。」又喻國土的完固亦指「酒器」見該條,
●境壤●( jing rang)猶境域,即境內的土地。唐·辯機《大唐西域記>讚》:「故諸印度,無分境壤,散書國末,略指封域。」清·方苞《又書貨殖列傳後》:「後乃備舉山川境壤之支湊,以及人民謠俗、性質、作業,則以漢興,海內為一。」
●境土●(jing tu)疆域,領地。《後漢書·東夷傳·》:後以境土廣遠,復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舊唐書·吐蕃傳下》:「蕃漢兩邦,各守見管本界,彼此不得徵,不得討,不得相為寇讎,不得侵謀境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於是內修政事,外討不庭,而復有文武之境土。」境宇●( jing yu)猶境域。國境以內的廣大地區。漢·班固《封燕然山銘》:「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新唐書·北狄傳·渤海》:「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清史稿·太祖紀》:「●(太祖)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
●境域●( jing yu)疆域,境內的地區。《後漢書·虞詡傳》:「若棄其境域、徙其人數,安土重遷,必生異志。」《宋書·文帝紀》:「益、梁、交、廣,境域幽遐,治宜物情,或多編擁。」元·王禎《農書》卷十八:「其餘各處境域雖有此水而無比柵,非地利素不若彼,蓋工所未及也。」亦作境地,境界。
●丘宇●(qiy)土宇,疆域。晉·陸機《元康四年從皇太子祖會東堂》詩:「八風應律,日月重暉。普歷丘宇,時罔不綏。」區甸●( qu dian)疆域。甸,古指郊外之地。《南史·王鎮惡等傳論》:「自晉室播遷,來宅揚、越關邊遙阻,汧、隴遐荒,區甸分其內外,山河判其表裡。
●區寰●( qu huan)境域天下。南朝·宋·謝靈運《宋武帝誄》:「皇之循世,屯難方阻,眷此區寰,閔爾淪胥。」胥,下層小吏。《魏書·羊深傳》:「使區寰之內,競務仁義之風;荒散之餘,漸知禮樂之用。」唐·錢起《裴僕射東亭詩》:「則知真隱逸未必謝區寰。」
●區內●( qu nei)國內,宇內,天下。區,區域,有一定的界限和範圍的地方。晉·應貞《晉武帝華林園集詩》:「玄澤滂流,仁風潛扇。區內宅心,方隅回面。」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其冬以天子進大號,加恩區內。」
●區縣●( qu xian)疆域。縣,指王畿。南朝·陳·徐陵《為陳武帝即位告天文》:「放勳重華之世,咸無意於受終;當塗典午之君,雖有心於揖讓,皆以英才處萬乘,高勳御四海,故能大庇黔首,光宅區縣。」放勳,帝堯;重華,帝舜。
●區有●( qu you)指國內。區,宇內;有,九有,即九州。以九州為區域,故稱。南朝·梁·沈約《梁宋廟登歌》之五:「猗與至德,光被黔首,鑄蒼昊,甄陶區有」黔首,老百姓;甄陶,創建。
●區宇●(qy)域內,天下。《後漢書·馬融傳》:「徒觀其坰場區宇,恢胎曠蕩…。」唐·元稹《賀誅元濟表》:「威動區宇,道光祖宗。」宋·陳亮《重建紫霄觀記》:「本朝混一區字,是觀因以不廢。」又指殿宇。
●區寓●(qy)同「區宇」。指域內,天下。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序:「金聲玉振,寥亮於區寓。」唐·元稹《授王播中書侍郎平章事兼鹽鐵使制》「我國家乘十一聖之區寓,提億兆人之生齒,而日不能足食足兵,朕甚懵焉。」
●壤地●( rang di)土地,國土。《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管子·八觀》:「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植也。」壤土●( rang tu)土地,國土。《戰國策·秦策》:「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一舉事而注地於楚,是王失計也。」《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今吳乃濟江淮,逾千里而來我壤土,戮我眾庶。」濟,渡過。眾庶,百姓。
●山河●( shan he)大山大河,自然形勝。但又指一國之江山,即國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語言》:「風景不」,,
●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清·洪昇《長生殿·定情》:「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統皇唐。」端冕,戴正皇冠。冕,冕旒,即皇冠。
●守宇●( shou yu)領土,疆土。謂所守之區域。《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表其國失其守宇。」杜預注:「於國則四垂為宇。」孔穎達疏垂,謂四境邊垂。」
●傴宇●(yy)區宇,疆域。傴,通「區」。《墨子·經說下》:「傴宇不可偏舉。」孫詒讓間證:「傴,區;偏,編;並聲同字通。」
●域內●( yu nei)域中,國內。清·黃宗羲《萬里尋兄記》「吾兄不過在域內,吾兄可至,吾何獨不可至乎!」
●域中●(yu zhong)國中,國內。域,疆域,疆界。《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處其一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晉·孫綽《游天臺山賦》:「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唐·駱賓王《代李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中域●( zhong)宇內,國內。漢·張衡《溫泉賦》覽中域之珍怪兮,無斯水之神靈。」 國庫 【國庫】
●(gu6k)舊指官家儲存金銀財物的總府庫。現為「金庫」的通稱。
●縣大內●( da nei)漢代京城的國庫。以其為皇宮的大庫藏,故稱。《史記·孝景本紀》:「以大內二千石,置左右內官,屬大內。」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大內京師府藏。」《漢書·嚴助傳》:「越人名為蕃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大內,都內也,國家之寶藏也。」又指「宮殿」,見該條。
●大減●( da zang)指國庫。臧,通「藏」。儲藏財物的庫所。
●章炳麟《書·定版籍》:「後王視生民之版,與九州地域廣輪之數,而衰賦稅,大臧則充。
●府倉●( fu cang)古時指國家的倉庫。《國語·越語下》:「田野開闊,府倉實,民眾殷。」韋昭註「貨財府;米粟倉。」《韓非子解老》:「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府倉虛則國貧。」
●府帑●(fu tang)國庫。帑,指國庫藏的金銀財帛及其庫房。《漢書·匈奴傳下》:「上由是難之,以問公卿,亦以為虛費府帑,可且勿許。」顏師古注:「府,物之所聚也;帑,藏金帛之所也。」《南齊書·東昏侯記》:府帑既竭,肆奪市道,工商裨販,行號道泣。」
●官帑●( guan tang)國庫,國庫裡的錢財。元·盧琦《惠安道中》詩:「龍山兵火後,百里總蕭疏宮帑需新賦,公田索舊租。」明·唐順之《建陳渡石橋記》:「其財取諸願助之家,而不費官帑之一錢;其力取諸傭食之夫,而不勞公徭之一卒。府●( tang fu)即帑庫,貯藏金銀的府庫。府,庫房。宋·蘇舜欽《火疏》:「天下富庶,帑府流衍,無所貯藏。」 帑庫●( tang ku)國庫。唐·韓偓《迷樓記》:「費用金玉,帑庫為之一虛。」《宋史·張永德傳》:「後唐武皇后鎮太原,急於用度,多嚴選富家子弟掌帑庫。」
●帑藏●( tang zang)國庫。帑,國庫或國庫所藏的金銀財帛。《後漢書·桓帝紀》:「嘉禾生於大司農帑藏。」又《楊秉傳》:「帑藏空虛,浮食者眾。「《明史陳俊傳》:「時州縣殘破,浮食者眾。」
●天庫●(tian)朝廷的府庫,猶國庫。唐·王建《贈田將軍》:「回殘匹帛歸天庫,分好旌旗入禁營。」《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我家住在專諸蒼內天庫前。」又為星名,即庫樓座。
●御廩●(yun)國庫。廩,本指儲米的倉庫,亦指府庫。唐·蔣防《題杜賓客新豐里幽居》詩:「退跡依三徑,辭榮繼二疏。聖情容解印,帝裡許懸車。已去龍樓籍,猶分御廩儲。」 國運 【國運】
●( guo yun)國家的氣運,命運。指國家的昌盛,發展的情況。明·高啟《送張貢士祥會試京師》詩:「邇來國運屬中圯,爭慕死節羞身全。「圯●(),倒塌。清·侯方域《宦官論》:「夫漢之常侍,唐之中尉,何嘗不剪除於操溫之手,然而國運隨之以亡。」
●寶運●( bao yun)國運,皇業。南朝·梁·沈約《武帝集序》:「夫成天地之大功,膺樂推之寶運未或不文武兼資,能事斯畢者也。」唐·孫逖《故右丞相贈太師燕文貞公輓詞》之一:「一言興寶運,三人濟群生。」
●寶祚●( bao zu)國運。祚,指君位,國統。《宋書·恩幸傳論》:「民忘宋德,雖非一塗,寶祚夙傾,實由於此唐·黃滔《御試良弓獻賦》:「何以弘丕國於赫赫垂寶祚於綿綿哉!」又指「帝位」,見該條。
●鼎運●( ding yun)國運。鼎,為國之重器,指代國家。《宋書·武帝紀》:「魏武直以兵威服眾,故能坐移天歷,鼎運雖改,而民未忘漢。」
●鼎祚●( ding zuo)猶國祚,即國運。夏商周以九鼎為國之重器,國滅則鼎遷,故云。《晉書·石弘載記》:「魏任司馬懿父子,終於鼎祚淪移。」《南齊書·王儉傳》:「草昧皇基,協隆鼎祚。」
●國步●(gub)國家的命運,即國運。步,時運。《詩·大雅·桑柔》:「于乎有衰,國步斯頻。」毛傳:「步,行頻,急也。」高亨注:「國步,猶國運。」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帝哀策之》:「王室多故,國步方蹇。」清·黃景文《三忠祠》詩:「太息同聲悲國步,蕭條異代識宗臣。」又指「國土」,見該條。
●國道●(guda)猶國步,國運。南朝·梁·沈約《上<宋
●書>表》:「雖世窮八主,年減百載,而兵車亟動,國道屢屯。」《北史·魏長賢傳》:「若國道方屯,時不我與,……。」又指治國之道或國中大路。
●國曆●(gu)國運。歷,過程的發展情況。南朝·梁·江淹《蕭驃騎讓豫司二州表》:「臣聞國歷為燿,則藩伯緝其才。」又指國家的曆法。
●國命●( guo ming)國家的命運。漢·盧堪《覽古》詩:「簡才備行李,圖令國命全。」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侍御史崔渾奏曰:『方今國命初復,當正徽號稱唐。,」
●國祚●( guo zu)國運。祚,福。《陳書·吳興王胤傳》「皇孫初誕,國祚方熙。」宋·陳亮《箴銘讚》:「國祚若旒,誰任其責。」明·玉世貞《欽行》:「飛來五色,自各為鳳凰,千秋不一見,見者國祚昌。」
●基祚●(jzu)猶國運。謂基業的福運。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二:「金朝之盛極矣。然文學止於詞章,不知講明經術,為保國保民之道,以圖基祚之長。」
●天步●( tian bu)指國運。本指天空的星象有常。如《後漢書·張衡傳》謂:「終緯歷數,然後天步有常。」因以「天步」喻國運。《詩·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晉書慕容載記》:「朝綱不振,天步孔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陽消陰息,故天步屯蹇。」屯蹇●(zhun jian)均為《易》卦名,謂艱難困苦,不順利。宋·司馬光《言郭昭選札子》:「國初草創,天步尚艱。」
●天蹴●( tian cu)猶天步,時運,國運。蹴,踩,踏,引申為步。清·黃宗憲《流球歌》:「自嗟流盪作波臣,細數興亡溯天蹴。」 海鷗 【海鷗】
●( hai ou)水鳥名。多生活在海邊,以捕食魚蝦為主。頭大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長而尖,羽毛多為白色。南朝宋·謝靈運《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詩:「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
●婆娑兒●(po suo er)鷗的別名。宋·陶谷《清異錄禽》:「鄭遨隱居,有高士問曰:『何以閱目?對曰:不注目於婆娑兒,即側耳於鼓吹長。』謂玩鷗而聽蛙也。」鼓吹長,蛙。三品鳥●( san pin nido)鷗的別名。以「鷗」●(鷗)字筆劃拆開而得名。宋·陶谷《清異錄·碧海舍人》:「隋宦者劉繼詮,得芙蓉鷗二十四隻以獻,毛色如芙蓉。帝甚喜,置北海中,:鷗字三品鳥,宜封北海舍人。」
●水鴞●( shui xido)鷗的別稱。《太平御覽卷九二五:「,鷗也。生藕葉上,名水鴞。」按:此說不可信。水鴞,當為水上一種猛禽。
●信鳧●(inf)亦名信鷗,為一種海鷗,因隨海潮來往,故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在海者名海鷗,在江者名江鷗,江夏人訛為江鵝也。海中一種隨潮往來,謂之信鳧。」
●信鳥●(xin nido)即信鷗。以其隨潮往來,有定時,故名《禽經》:「鷗,信鳥也。」
●信鷗●( xin ou)一種隨潮水漲落而來去的海鷗,因其來往有定時,故稱信鷗。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三:「鷗之別類,群鳴喈喈,隨潮往來,謂之信鷗。」
●海神●( hai shen)傳說管海之神,能興雲作霧,掀起狂瀾。舊時沿海一帶及其漁民多祀之。
●海伯●(hib6)海神。晉·葛洪《枕中書》:「屈原為海伯,統領八海。」
●海若●( hai rud)亦單稱「若」。北海神。也泛指海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幼學瓊林·地輿》:「海神日海若,海眼曰尾閭。」
●天妃●( tian fei)即天後,海神名。《元史·祭祀志五》:「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
●天後●( tian hou)海神名。清·袁枚《新諧·天后》:「林遠峰曰:『天后聖母,餘二十八世祖姑母也。未字而化,靈顯最著,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風濤不測,呼之立應。」
●禺疆●(yu jiang)海神。《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禺疆,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郭璞注:「字玄冥,水神也。」珥兩青蛇,用兩條青蛇作耳環。耳●(er),用珠做的耳環。
●函谷關】
●( han gu guan)關名。古關為戰國秦置,在今河南西北靈寶縣境內。因其路在山谷中,深險如函●(匣子),故稱。漢·元鼎三年東移至今河南新安縣境,去故關三百里,東距洛陽八十里。
●函谷●( han)即函谷關。三國·魏·曹植《又贈丁儀王粲》詩:「從軍度函谷,驅馬過西京。」唐·李白《古風》詩之三:「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兵,兵器。
●函關●( han guan)函谷關的省稱。隋·楊素《贈薛播州》詩之二:「函關絕無路,京洛化為丘。」宋·蘇舜欽《卯冬大寒有感》詩:「泥丸封函關,長纓繫南越」清·顧炎武《古北口》詩之二:「山中鹿角都餘卻,便以函關日夜開。」
●函谷塞●( han gu sai)即函谷關。又稱函塞。以其地勢險要,故稱。唐·陳子昂《落第西還別劉祭酒高明府》詩:「別館分周國,歸驂如漢京。地連函谷塞,川接廣陽城。」唐·鄭愔貶降至汝州廣城驛》詩:「函塞雲間別,旋門霧裡看。」函谷丸●( han gu wan)指函谷關。以其易守難攻,故稱。後漢書·隗囂傳》:「元請以一泥丸為大王東封函谷關。」後遂以「函谷丸」稱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少年負壯氣,耿介立衝冠。懷記燕山石,思開函谷丸。」 早災 【早災】
●( han zai)天久不雨,莊稼減產或顆粒無收造成災荒。
●丹魃●( dan ba)即旱魃。魃,即旱魔,為引起旱災的怪物。晉·葛洪《抱朴子·君道》:「丹魃逐於神潢,玄厲拘於廣朔。」
●乾荒●( gan huang)旱災。《西遊記》第八七回:「連年亢,累歲乾荒,民田而軍地薄,河道淺而構澮空。」
●旱魃●( han ba)旱災。魃,傳說中的怪物,能引起旱災。《詩·大雅·雲漢》:「早魃為虐,如惔如焚。」
●亢旱●( kang han)大旱亢,極。《後漢書·楊賜傳》:「夫女謁行則讒夫昌,讒夫昌則苞且通,故殷湯以之自戒,終濟亢早之災。」苞且●(baoj),本為包裹魚肉的草包,借指饋贈之物,引申為「賄賂」。唐·韓愈《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京畿諸縣,夏逢亢,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
●亢●( kang han)旱災。暵,通「熯」,干早。《續資通鑑·宋太宗淳化二年》:「用法輕重如是,亢之咎,殆不虛發也。」
●亢陽●( kang yang)指旱災。陽光極盛,久旱不雨。三國·魏·曹植《誥咎文》:「亢陽害苗。」《周書·於翼傳》:「舊俗,每逢亢陽,禱白兆山祈雨。」宋·司馬光《苦雨》詩:「今春憂亢陽,引領望雲族。」雲族,主施雨的龍,借指雨。
●亢●( kang yang)指旱災。暘,初生的太陽,泛指日光。明。歸有光《蠲貸呈子》:「亢暘為虐,自六月不雨,至於九月,禾苗槁死略盡。」槁●(goo),枯萎。清·周亮工《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彝初周公救荒碑》:「山左右赤地數千里,而山左亢尤甚。」
●天慳●( tian qian)天。以天吝嗇不雨,故稱。慳,吝嗇。宋·陸游《開歲屢作雨不成正月二十六日夜乃得雨…》詩:「東風吹雨破天慳,行圃歸來剩解顏。」清·王士禎《行經鵲華二山間即目》詩:「始知今日已寒食,潑火小雨回天慳。」兇旱●( xiong han)嚴重的災。兇猛烈,厲害。《管子·立政》:「決水潦,通溝瀆,修障防,安水藏,使時水雖過度,無害於五穀,歲雖兇旱,有所秎獲,司空之事也。」漢·賈誼《新書·瑰瑋》:「即遇兇旱,必先困窮迫身,則苦飢甚焉。」炎魃●( yan ba)即「旱魃」。指旱災。魃,旱魔。旱災的淫威為其所使。宋·劉克莊《西淙山觀雨》詩:「六丁白晝誅炎魃,百怪蒼淵起蟄雷。」 豪豬 【豪豬】
●( hao zhu)哺乳動物,豬屬的一種。全身黑毛,自肩以後密佈長而成管狀的硬刺,其色黑白相雜。穴居,晝伏夜出。
●蒿豬●( hao zhu)即山豬,豪豬別稱。見「獂貐」條。狟豬●( huan zh)即豪豬。《山海經·西山經·竹山》「
●有獸焉,……名曰豪彘。」晉·郭璞注:「狟豬也,夾髀有粗毫,長數尺,能以脊上射物。」
●箭豬●( jian zhu)即豪豬。以其身披管狀刺毛如箭,故稱。山豬●( shan zhu)豪豬的別名。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獸》:「山豬即豪豬,身有棘刺,能振發以射人二三百為群,以害禾稼,州洞中甚苦之。」清·周亮工《書影》卷三:「懶婦如山豬而小,喜食田禾。」
●豲●( huan)豪豬別名。《本草綱目·獸部·豪豬》「釋名:蒿豬、山豬、獂貐、鸞豬。」
●帚豲●( zhou yuan)豪豬。以其全身管狀刺毛如帚,故稱。《漢書·揚雄傳下》:「拕豪豬」。唐·顏師古注:「豪豬亦名帚獂,自為牝牡者也。」 荷花 【荷花】
●( he hua)為多年生水生草本。夏秋生長末期,蓮鞭先端數節入土後長成藕,翌春萌生新株。夏季開花,名日荷花或蓮花,呈淡紅或白色,單瓣或重瓣。花謝後花朵長成蓮蓬,內有蓮子。
●芙蕖●(fq)亦作「芙渠」、「扶渠」,即荷花。《詩鄭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鄭玄箋:「未開曰菡萏,已發曰芙蕖。」三國·魏·曹植《洛神賦》:「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
●芙蓉●( fu rong)荷花的別名。其實名蓮。屈原《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唐·白居易《長恨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太液,漢宮中的池名;未央,漢宮名。
●夫容●(fu rong)同「芙蓉」,荷花的異名。《漢書·揚雄傳》:「衿芰茄之綠衣兮,被夫容之朱裳明·高啟《次韻周逸秀才對月見寄》:「明宵圓景未便虧,落盡夫容江色淨。」圓景,指月亮。
●菡萏●( han dan)荷花的別稱。《詩·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菡萏。」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菡萏赩翕,纖縟紛敷。」南唐·李璟《浣溪沙》詞:「菡萏香消翠葉殘,春風吹起綠波間。」
●芰荷●(jhe)出水的新荷,指荷葉或荷花屈原《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漢昭帝《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揮纖手兮折芰荷。」
●伎荷●(jhe)出水面的荷花。伎,通「企」,立。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今人謂捲荷為伎荷。伎,立也。捲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故謂之伎荷。或作芰,非是。」
●金蓮●( jin lian)蓮花的美稱,荷花的異名。《遼史·營衛志中》:「道宗每歲先幸黑山,拜聖宗、興宗陵,賞金蓮,乃幸子河避暑。」
●捲荷●( juan he)含苞欲放的荷花。五代·鹿虔扆《虞美人》記》卷十:「今人謂捲荷為伎荷。」宋·陸游《老學庵筆詞:「捲荷香澹浮煙渚,綠嫩擎新雨
●蓮花●( lian hua)荷花別名。唐·孟浩然《大禹寺義公禪》詩:「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舊唐書·楊再思傳》:「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見寵幸,再思又諛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蓮花,再思以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也。」
●瓊杯●( qiong bei)本為玉製酒杯,亦喻荷花。元袁桷《趙昌荷花》詩:「瓊盃欲側雨絲垂,金掌初調露珠定。」
●水花●( shur hua)荷花的別稱。宋朱熹《圭父為彥集置酒白蓮沼上彥集有詩因次其韻呈坐上諸友》詩:「共憐的鑠水花淨,並倚離披風蓋涼。」
●水芝●( shui zh)即荷花。晉·崔豹《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華,生池澤中,實曰蓮,花之最秀異者,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又為冬瓜的別稱。
●溪客●(ke)蓮花的別稱。宋·姚寬《西溪叢語》:「予長兄伯聲,常得三十客,……杏為豔客,蓮為溪客。」
●澤芝●(ze zh)即荷花。以其生於沼澤中,故名。《太平御覽·古今注》:「芙蓉,一名荷花,生池澤中,一名澤芝。」朱華●( zhu hua)指荷花。三國·魏·植《公宴詩》:「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李善注:「朱華,芙蓉也。」唐·王勃《採蓮賦》:「詠綠竹於風曉,賦朱華於月夕。」明·陳子龍《酬舒章問疾之作用原韻》:「黃鳥鳴層陰,朱華長幽沼。」又泛指「紅花」,見該條。 河流 【河流】
●(heli)有水流動的河。泛指一切河川。川瀆●( chuan du)泛指河流。瀆,溝渠、河流。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其為天下除害也,若川瀆之瀉於海也;各順其勢,傾側而制於南北。」晉·左思《吳都賦》:「溪壑為之一罄,川瀆為之中貧。」《魏書·郭祚傳》:「蕭衍狂悖,擅斷川瀆,役苦民勞,危亡已兆。」
●川谷●( chuan gu)河流。《老子》:「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唐·儲光羲《過新豐道中》詩:「雷雨杏冥冥,川谷漫浩浩。」
●川河●( chuan he)河流。《後漢書·西域傳論》:「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冷暑之通隔。」
●川甽●( chuan zhen)河流。甽,同「圳」,深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漯水》:「故俗譫云:『高梁無上源,清泉無下尾。』蓋以高梁微淺薄,裁足津通:憑藉滑流,方成川甽。」寒川●( han chuan)寒天的河流。南朝·宋·謝靈運《孝感歌》:「荑葇葉於枯木,起春波於寒川。」唐·皇甫曾《晚至華陰》詩:「野渡冰生岸,寒川燒隔林。」唐·柳宗元《游石角過小嶺至長鳥村》詩:「磴回茂樹斷,景晏寒川明。」
●寒江●( han jiang)河流。以秋冬季節江河水面寒氣很甚,故稱。南朝·梁·河遜《夕望江橋示蕭咨議楊建康江主簿》詩:「旅人多憂思,寒江復寂寥。」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朱熹《菩薩蠻·次圭父回文韻》詞:「暮江寒碧縈長路,路長縈碧寒江暮。」清·黃鶯來《冬日送程與山歸新安》詩:「此時獨乘艇,心接寒江月。」 和尚 【和尚】
●( he shang)為印度對博士、親教●(親承教誨)師的通稱。在中國則常用來稱呼佛教的僧侶。《晉書·藝術傳佛澄》:「和尚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尼諱師姑』,呼為女和尚』。」
●比丘●(bqi)梵語,意為行乞者,即和尚。《魏書·釋老誌》:「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婦人道者為比丘尼。」因僧人須乞法、乞食,故稱。
●不住子●( bu zhu z)僧人,和尚。不住,為佛經中的「不住相」的簡稱,謂內心虛靜,沒有執著,故云。唐·儲光羲《題慎言法師故房》:「精廬不住子,自有無生鄉。」精廬,即精舍,指佛寺。
●禪客●( chan)和尚異稱。禪,即梵語「禪那」之省稱,為禪定、靜思之意,此為僧人修煉的基本功,故稱僧徒為「禪客」。唐·司空圖《移桃栽》:「禪客笑移山上看,流鶯直到檻上來。」
●禪師●(chan)對僧人之尊稱。禪,為梵語「禪那」之省稱,意為「靜思息慮」,又泛指有關佛教的事物。故尊稱僧侶為禪師。《宋書·夷蠻傳》:「時鬥場寺多禪師,京師為之語曰:鬥場禪師窟,東安談義林。」東安,亦寺名。
●乘門●( cheng men)和尚異名。乘,佛教比喻能使眾生到達彼岸的佛法,專傳這種佛法之處為門,故乘門指僧侶。宋·胡繼宗《書言故事·釋教》:「僧日乘門。」
●大士●(da shi)對高僧的敬稱。宋·蘇軾《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讚》:「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寶覺大士之象。」又指「菩薩」和「賢才」,見各該條。
●梵客●(fan ke)僧人。梵,為梵語「梵摩」的省稱。意為清淨,常指有關佛教的事物,故稱僧人為梵客、梵侶、梵人、梵師。明·徐渭《橫榻哀吟》之一:「衣袒右肩慵梵客,柳生左肘任皇天。」
●梵侶●(fan)指稱僧人。唐·陸龜蒙《雨中遊包山精舍》詩:「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職,及棲鐘梵侶,又是清涼域。」梵衲●(fan na)借指僧侶,衲,指僧衣。唐·王縉《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禪師碑》:「梵衲之行,《楞伽》之心,密契久矣。」《楞伽》●(lengqie),指《楞伽經》。梵名lengqie《1ankdvatara-- sutra亦譯為「楞伽」。
●梵人●( fan ren)指稱僧人。《西湖二集·吳山頂上神仙》:「此非臣所知,可問西域梵人。」
●梵師●(fan shi)對僧人之敬稱。明·楊慎《丹鉛雜錄》:「稱僧當梵師,如道士日煉師之例,唐僧人逕稱曰師,過矣。」梵眾●( fan zhong)僧徒之稱。南朝·陳·徐陵《四元畏寺剎下銘》:「梵眾朝禮,天歌夜清。」唐·靈一《送冽寺主之京迎禪和尚》詩:「被土諸梵眾,嗟君揚道風。」
●方袍●( fang pao)本指僧衣,借指僧人。五代·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下》:「以南朝眾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
●傑郎●(Jie lang)亦作「潔郎」。僧人異稱,因僧徒講「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故云。元·王實甫《西廂記》一本二折:「崔家女豔妝,莫不是演撒你個老潔郎」明朱有燉《豹子和尚》第一折:「既受了持戒師,既做了善傑郎。」
●淨侶●(jing)指稱和尚。佛教謂本性清淨無垢為淨心,故云。唐·權德輿《湖上晚眺呈惠上人》詩:「此時何所憶,淨侶話玄關。」玄關,佛教謂入道的法門。
●開士●( kai shi)本為菩薩異名,以其自開覺,並能開覺他人,故稱。後用以敬稱僧人。唐·李白《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詩:「衡嶽有開士,五峰秀真骨。」宋·王安石《寄福公道人》詩:「開士但軟語,遊人多苦吟。」
●空侶●(kong)指稱僧徒。佛教指超於色相現實的境界為空,又謂世界一切皆空,故稱僧人為空、空人。唐·釋南敘《憫忠寺重藏舍利記》:「歲在壬寅,又值火災,延憫忠寺,樓台俱燼,旋遇燕口,淘汰空侶。」
●空門士●( kong men shi)指僧人。佛教謂色相世界,皆是虛妄,因以悟「空」為入道之門,故佛教日空門。唐·鄭良士《寄富洋院禪者》詩:「誰能學得空門士,冷卻心灰守寂寥。」空門子●(kong men)猶「空門士」。佛教宣揚「諸法皆空」,並以悟「空」進入「涅槃」之門,故稱佛家為空門。唐·張祜《題靈隱寺師一上人十韻》:八十空門子,深山土木骸。」
●空人●( kong ren)指稱僧人,猶「空門士」。宋·梅堯臣《送刁經臣歸潤州兼寄縣師》詩:「寄語老空人,青崖勿鋤劃」 髡人●( kun ren)髡,本指古代剃去頭髮的刑罰。後用以蔑稱禿頭之僧人。清·梁章鉅《稱謂錄·僧》:《桂苑叢談》:「髡人具實以聞曰:『居寺者樂於知事…」
●老衲●(lona)老僧,老和尚。多用於僧人謙稱。衲,僧衣,常以許多小布片縫綴而成。唐·戴叔倫《題橫山寺》詩:「老衲供茶碗,斜陽送客舟。」
●老宿●(os)高僧。宿,宿世,即「前生」。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深藏供老宿。」宋·蘇軾《贈惠山僧惠表》:「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
●衲僧●(na seng)僧人。唐·貫休《寄新定桂雍》詩:·獨自住烏龍,應憐是衲僧。」
●衲子●(nazi)僧徒的別稱。宋·黃庭堅《送密老住五峰》詩:「水邊林下逢衲子,南北東西古道場。」《玫瑰集·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記》:「紹興七年,大慧禪師來主法席,衲子雲集,至千七百眾。」
●乞士●(qsh)和尚的別稱。《大智度論》三:「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隋·吉藏《法華義疏》:「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桑門●( sang men)僧人,和尚。「沙門」的異譯。《後漢書·楚王英傳》「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魏書釋老誌》:「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總謂之僧,皆胡言也。」
●僧家●( seng jia)僧人,和尚。唐·崔峒《題崇福寺禪師院》詩:「僧家競何事,掃地與焚香。」
●僧伽●( seng qie)僧人。本為梵語 sangha的音譯。意為大眾,原為四個佛教以上團體,後指單個僧人,即和尚,簡稱僧。唐·劉行敏《嘲李叔慎賀蘭僧伽杜善賢》詩:「叔慎騎烏馬,僧伽把漆弓。」《西遊記》第六七回:「那個僧伽,披領袈裟,先讀《孔雀》,後念《華法》。」又指獅子。
●僧人●( seng ren)出家的佛教徒,即和尚。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朝野所知,滿寺裡僧人索歸逝水。」《水滸傳》第四回:「寺裡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兄弟。」
●僧英●( seng yeng)僧中佼佼者,即高僧。南朝·梁·沈約《為齊陵王解講疏》:「弟子蕭子良,滌盥煩襟,棲情正業,肅萃僧英,敬敷慧典。」唐·李白《贈僧崖公》詩:「江濆遇同聲,道崖乃僧英;說法動海岳,遊方化公卿。」
●山僧●( shan seng)住在山寺的僧人。北周·庾信《臥病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唐·劉長卿《尋盛師蘭若》詩:「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元·李宗冽《題岳溪禪林精舍》詩:「山僧四五人屢訪期識面。」清魏源《武林紀遊》詩之七:「百覓理安寺始與山僧晤。」又為僧人自稱的謙詞。
●山眾●( shan zhong)僧徒。《南史·隱逸傳下·張孝秀》:「因去職歸山,居於東林寺,有田數十頃,部曲數百人,率以力田,儘供山眾。」隋煬帝《與天台山眾令書》:「肅成靈誥,宣慰南服;山眾法徒,同志為友。」隋·智越《輿駕幸江都宮參問起居啟》:「越等早蒙垂覆,麴荷慈恩;山眾常得安心,奉國行道。」
●●(師丈●( shT zhang)對老僧的尊稱《太平廣記》卷四九引唐·王洙《東陽夜怪錄》:「師丈騁逸步於遐荒,脫塵機於維執,巍巍道德,可謂首出儕流。」
●釋子●(shz)僧徒的別稱。取釋迦牟尼弟子之意。唐·韋應物《寄皎然上人》詩:「吳興老釋子,野雪蓋精廬。」頭陀●( tou tuo)行腳乞食的僧人。梵文音譯為「杜多」。意譯為「抖擻」。為抖出煩惱之義。
●行腳●( xing jue)即行腳僧,在外遊方的和尚。唐·杜牧大夢上人自廬山峰回》詩:「行腳尋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禪衣。」
●緇流●(zli)僧眾。以中國僧徒多穿黑衣故稱。唐·盧綸《秋夜同暢當宿藏公院》詩:「將祈竟何得?滅蹤在緇流。」緇徒●(zt)僧侶異名,因僧徒多穿黑衣,故稱。唐·孟浩然《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詩「皂蓋依林憩,緇徒擁錫迎。」
●緇衣●(TyT)本指黑色的僧衣,借指僧人。《新唐書·魏元忠傳》:「今度人既多,緇衣半道,不本行業,專以重寶附權門,皆有定直。」 河神 【河神】
●( he shen)所謂主管河流的神,據說為河伯,但姓名不一。河,古代專指黃河。也泛指一切河流。黃河之神名河伯,也有其他稱謂。其他河流也多各有神靈,並各有稱謂,但也有共同的主神。
●冰夷●( bing y11)即馮夷,河神。《山海經·海內北經》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郭璞注:「冰夷,馮夷也。」唐·李白《九日登山》詩:「赤鯉誦琴高,白龜道冰夷。」清·趙翼《大風從丹徒口出江至瓜州》詩:「豈惟封姨肯助勢,陽侯冰夷齊赴盟」封姨,風神,指代風。
●川後●( chuan hou)河神。亦說指海神。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屏翳●(ping yT),風師,風神;又指雲神,雷神。其說不一。呂向注:「屏翳,風師;川後,河伯也。」河伯,即河神。南朝·宋·謝靈運《遊赤石靜帆海》詩:「川後時安流,天吳靜不發。」川後,海神;藉指海水。天吳,水神。《山海經·海外東經》:「其為怪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唐·李商隱擬意》詩:「去夢隨川後,來風貯石郵。」石郵,即石龍風,一種打頭逆風。川靈●( chuan ling)指河神。《後漢書·桓帝紀》:「朝政失中,雲漢作旱,川靈湧水,蝗蠡孳蔓,殘我百穀,太陽虧光,飢饉薦臻。」螽●( shong)斯,一種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川祇●( chuan q11)河神。祇,地神。南朝·梁·沈約《三日侍風光殿曲水宴應制》詩:「川衹奉壽,河宗相禮。」
●馮夷●( feng)河神。《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馮夷鳴鼓,女媧清歌。」河伯●(heb)河神。《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陸德明釋文:「河伯姓馮,名夷,一名冰夷,一名馮遲。已見《大宗師篇》一雲姓呂,名公子,馮夷是公子之妻。」《史記·西門豹傳》:「苦為河伯娶婦。」張守節正義:「河伯,華陽潼鄉人姓馮氏,名夷。浴於河中而溺死,遂為河伯也。」
●河馮●(he feng)河伯,河神。漢·張衡《西京賦》:「度陽阿,感河馮。」晉·陸雲《修身》:詔河馮以清川,命湘娥而安流。」湘娥,湘江水神。
●河公●( he gong)即河伯。《漢書·溝洫誌》:「皇謂河公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顏師古注:「河公,河伯也。」
●呂公子●( gong)傳說中的河神名。《史記·封禪書》:「水曰河,祠臨晉。」唐·張守節正義:「《龍雲河圖》:『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
●太白●( tai bai)河神名。漢·枚乘《七發》:「六駕蛟龍,附從太白。」李善注引許慎曰:「馮遲、太白,河伯也。」又為「金星」,見該條。亦為山名、旗名。
●無夷●(wy1)河神。即馮夷。《穆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註:「無夷,馮夷也。」
●魚伯●(yb)河神名。亦稱水君。晉·崔豹《古今注》:「水君狀如人,乘馬,眾魚導從。一名魚伯,大水有之,漢末有人於河際見之。」【鶴】
●(he)鳥名,頭小頸長,嘴長而直,腳細長,羽毛白或灰色,群居或雙棲,常在水邊捕食魚和昆蟲。在我國有一些關於鶴的傳說,其異名多與之有關。
●赤頰●( chi jia)鶴的別名。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鶴鳴於九皋》:「鶴形狀大如鵝,長腳青黑,高三尺餘,赤頂赤目,喙長四寸餘,多純白,亦有蒼色。蒼色者,今人謂之赤頰。」
●丹哥●( dan ge)亦作「丹歌」,鶴的別稱。宋·趙自然《詩》:「丹哥時引舞,來去誇雲鸞。」清·厲荃事物異名錄·鶴》:《秘閣閒談》:「池州道士趙自然嘗為詩曰:丹歌時引舞』。或問:『何為丹歌?』曰:『鶴也。
●黃鶴●( huang he)仙人乘的一種鶴。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介鳥●( Jie nido)鶴的別稱。《文選·張衡思玄賦>》:「遇九皋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呂延濟注:「介,大也;言ト兆遇九皋大鳥,謂鶴也。」亦為雉的別稱,見該條。
●九皋●(jiga)指鶴。語出《詩·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之句。謂鶴鳴於沼澤之間,吟賢者雖隱,人皆知之。九皋,曲折深遠的沼澤。元·薩都刺《鶴笛》詩:「九皋聲斷楚天秋,玉頂丹砂一夕休。」
●九皋處士●( jiu gao chu shi)以鶴擬人的美稱。宋陶穀《清異錄·獸》:「武宗為潁王時,邸園蓄禽獸之可人者,必備十玩。繪十玩圖,於今傳播:九皋處士,鶴;玄素先生,白鷴;長鳴都尉,雞…」
●九皋禽●( jiu gao qin)指鶴。唐·李遠《失鶴》詩:「秋風吹卻九皋禽,一片閒雲萬里心。」
●露禽●(qin)鶴。《禽經》「露翥則露」張華注:「露禽,鶴也。」梁·簡文帝《<南郊頌〉序》「露禽乍聚,望比翼之翱翔。」
●仙驥●( xian ji)指仙鶴。因傳說常為仙人所乘騎,故稱。語出《藝文藝聚》卷九十引《相鶴經》:「鶴,陽鳥也,而遊於陰。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宋·黃庭堅《倦鶴圖讚》「偉萬里之仙驥,九關而天翔。」●(gong),到,到達。仙禽●( xian qin)指鶴。相傳仙人多騎鶴,故稱。南朝·宋·鮑照《舞鶴賦》:「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唐劉禹錫《飛鳶操》:「青鳥自愛玉山禾,仙禽徒貴華亭露。」仙羽●( xian yu)指鶴。傳說仙人養鶴,乘鶴,故名唐·錢起《送陸贄擢第還蘇州》詩:「華亭養仙羽,計日再飛鳴。」仙馭●( xian yu)仙駕,指仙人騎的鶴。唐·薛能《答賈支使寄鶴》詩:「瑞羽奇姿踉蹌形,稱為仙馭過清冥。」又為死的婉辭或帝王車駕。
●軒郎●( xuan lang)鶴的擬人化的美稱。軒,高高飛舉之意。明·王志堅《表異錄·動物一》:「《鶴賦》曰:『眷彼軒郎,治滋松府。,」
●軒鳥●( xuan nido)鶴的別稱。《左傳·閔公二年》稱「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因是故稱。軒古代供大夫以上官吏乘坐的有圍棚的車。南朝·宋·謝莊《懷園引》詩:「軒鳥池鶴戀階墀,豈忘河渚捐江湄?」河渚●(zhu),水中的小塊陸地;江湄●(mei),江邊。
●玄鳥●( xuan nido)鶴的別稱。因鶴尾羽黑,故稱。《文選張衡<思玄賦>》:「子之有故於玄鳥兮,歸母氏而後寧。」李善注:「玄鳥,謂鶴也。」又指「燕子」、「八哥」,見各該條。
●陽鳥●(yang nido)鶴的別稱。南朝·宋·浮丘公《相鶴經》:「鶴者,陽鳥也,而遊於陰。」
●陰羽●( yin yu)鶴的別稱。語出《易》「鳴鶴在陰」之句,古人認為鶴惡陽愛陰,故稱「陰羽」。羽,鳥的羽毛,指代鶴。明·楊慎《氣林伐山·鶴在陰》:「鶴惡陽而愛陰故《汲塚書》目鶴為陰羽。」 黑色 【黑色】
●( hei se)黑的顏色,多指器物所呈現的黑色。亦指陰暗的天色。
●冥色●(ming se)淺黑色。《呂氏春秋·辯士》:「壚埴冥色,剛土柔種。」陳奇猷校釋引夏緯瑛曰:「冥色,當是色暗的意思。」又指暮色,夜色。
●墨色●(mose)本謂墨的色澤。泛指如墨的黑色。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粉筆有吳畫,筆彩依舊鮮。素屏有楮書,墨色如新幹。」《宋史·范純仁傳》:「晝夜肄業,至夜分不寢,置燈帳中,帳頂如墨色。」
●玄採●( xuan cai)黑色。《文選·張協·<七命>》:「天驥之駿,逸態超越…眸睏黑照,玄採紺發。」李周翰注:「玄採,黑色也。」
●玄英●( xuan ying)純黑色。《楚辭·七諫·怨世》:「服清白以逍遙兮,偏與乎玄英異色。」王逸注:「玄英,純黑也,以喻貪濁。
●元青●( yuan qTng)即玄青,深黑色。因避清·康熙帝玄燁之諱,將元改玄。《天雨花》第一回:「上罩合衫玄青布,足下麻鞋孝滿身。」
●心色●( yuan se)即玄色。黑色。《儒林外史》第一回:兩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歲光景。」《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二回:「只見門簾開處,進來了兩個人,一色打扮:穿著二藍摹本緞羊皮袍子,元色摹本皮坎肩。」 黑夜 【黑夜】
●( hei ye)無月光的夜晚,漆黑一片。
●大夜●(daye)深沉的黑夜。晉·陸雲《南征賦》:「映皎月而望舒闍,照重昏而大夜朗。」望舒,月亮;,通「暗」。冥冥●( mingming)黑夜;晚上。《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見植林以為後人也。冥冥蔽其明也。」楊倞注:「冥冥,暮夜也。」南朝·陳·徐陵《雜曲》:「只應私將琥珀枕,冥冥來上珊瑚床。」又指「陰間」見該條。
●冥夜●( ming ye)黑夜。明·王世貞《鳴鳳記·林遇夏舟》:「伊姑生善念,冥夜啟金匙。」
●玄宵●( xuan xido)黑夜。明·劉基《題武夷圖》詩:「琪樹縞玄宵,瑤花落清晝。」
●玄夜●( xuan ye)黑夜。玄,黑。漢·劉楨《公宴》詩:「永日行遊戲,歡樂猶未央。遣思在玄夜相與復翱翔。」南朝齊·謝朓《雩祭樂歌·歌黑帝》:「白日短,玄夜深。」明·劉基《秋懷》詩之五:「白日易徂,玄夜何長!」徂,往,消逝。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於子遊》:「玄夜茫茫,亦太自苦。」亦指「陰間」,見該條。
●夜冥●(ye ming)亦作「夜暝」,猶黑夜。漢·郭憲《洞冥記》卷三:「有明蓴草,夜如金燈,仙人寧封,常服此藥,於夜暝時轉見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晉張華《博物志》卷三「或夜冥,人不見鳥,鳥亦知人不見也。」
●夜天●(ye tian)黑夜,夜晚。北魏《元朗墓誌》:「寂寥泉戶,如何夜天,霜悲墓道,風急鬆阡。」泉戶,墳墓。夜天,又指夜晚的天空。
●夜夕●(yex)黑夜,夜晚。唐·孟《本事詩·徵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諷甚苦。」清·宣鼎夜雨秋燈錄·喪事演劇》:「次日領拜,夜夕,行招魂禮。」
●夜陰●(yeyn)黑夜;夜色。南朝·梁·江淹《清思》詩:「空閨饒遠念,虛堂生夜陰。」《魏書·崔巨倫傳》:「夜陰失道,惟看佛塔戶而行。」 恒山 【恆山】
●( heng shan)為我國五嶽之一,稱北嶽。主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書·禹貢》「太行恒山,至於碣石」;爾雅·釋山》「恆山為北岳」;均指此。歷代王朝均祀北嶽於曲陽,明·定山西渾源東南的玄岳為恆山,清順治中移祀之。今之恆山指此。
●北嶽●( bei yue)即恆山,五嶽之一。《書·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岳,如西禮。」孔傳:「北嶽,恆山。」《漢書·郊祀志上》:「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者,恆山也。」●( chang shan)即恆山,五嶽之一,因漢避文帝劉恆諱,宋避真宗趙恆諱,故改名常山。
●大茂山●(da mdo chan)指古恆山。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北岳常山,今謂之大茂山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
●晅岳●( heng yue)即恆岳,北嶽恆山。峘,同「恆」。《八瓊室金石補正·唐白鹿泉神祠碑》:「恒州刺史韋濟文,峘嶽山人裴抗書。」
●玄岳●( xuan yue)即北嶽恆山。北方玄,以其在北,故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濕水》:「●(崞縣)南面玄岳,右譬崞山,處三山之中。」 衡山 【衡山】
●( heng shan)山名。為五嶽之一的南岳。位於湖南中部,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廩五峰為最著。祝融峰海拔1290米,可俯瞰群山,觀賞日出山上名勝古蹟很多,為旅遊休養勝地。相傳舜南巡和禹治水都到過這裡。歷代帝王南嶽祀典,除漢武帝遷祀安徽潛山外,均在此山。岣嶁●( gou lou)衡山別稱。岣嶁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在湖南省衡陽市北。為衡山主峰,故以之名衡山。傳說禹曾在此得金簡玉書。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芙蓉峰《山經》謂之岣嶁,為南岳也。」唐·柳宗元《零陵春望》詩:「日晴瀟湘渚,雪斷岣嶁岑。」岑,小而陡的山。
●衡嶽●( heng yue)南嶽衡山。晉·左思吳都賦》:「指衡嶽以鎮野,目龍川而帶坰。」《南史·隱逸傳下·庾承先》:「辟功曹不就,乃與道士王僧鎮同遊衡岳」唐·許渾《送盧先輩自衡岳赴復州嘉禮》詩之二:「萬重嶺嶠辭衡嶽,千里山陂向竟陵。」宋·胡宏《題上封寺》詩:「湘水與蒼梧通,環繞衡岳青冥中。」
●衡峰●( heng feng)指衡山。唐·宋之問自衡陽至韶州謁能禪師》詩:「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閉。」宋·胡宏《碧泉書院上樑文》詩:「拋梁南衡峰,雲碧淨潭潭。」
●衡霍●( heng hu)即衡山。衡山一名霍山,故稱。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唐·杜甫《送王十六判官》詩:「衡霍生春早,瀟湘共海浮。」《爾雅·釋山》「霍山為南嶽」,宋·邢昺疏:「衡山一名霍…而雲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明·夏完淳《湘巫賦》:「帝子乘夫玄霜兮,望衡霍而路漫漫。」
●衡嶺●( heng Iing)衡山晉·桓玄《南遊衡山》詩序:「歲次降婁夾鐘之初,理將遊於衡嶺。」南朝·陳·陽鏗《侍宴賦得夾池竹》詩:「湘川染別淚,衡嶺拂仙壇。」
●衡嶠●( heng qia)指衡山。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詩:「跂予閒衡嶠,曷月瞻秦稽。」唐·李白《將遊衡岳留別族弟浮屠談皓》詩:「寄書訪衡嶠,但與南飛鴻。」
●火維●( huo wei)指南嶽衡山。因南方屬火,故稱。唐·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南嶽●( nan yue)即衡山,五嶽之一。《爾雅·釋山》「江南衡山」,郭璞注:「衡山,南嶽。」
●壽岳●( chou yue)指南嶽衡山。因常以南岳喻高壽,故名。如「壽比南山」。五代·齊己《回雁峰》詩:「壯堪扶壽岳,靈合置仙壇。」【虹】
●(hong)天空中的水蒸氣與日光相映而折射出的一種七色彩帶似的巨大圓弧。這種圓孤常出現兩個:紅色在外,紫色在內,並鮮豔的叫「虹」,也叫「正虹」;紅色在內,紫色在外,比較暗淡的叫「霓」,也叫「副虹」。
●彩虹●( cai hong)日光與水氣相映呈現在天空中的弧形彩色光帶。唐·沈佺期《過蜀龍門》詩:「潭河勢不測,藻葩垂彩虹。」宋·秦觀《西城宴集》詩之二:「金爵日邊棲壯麗,彩虹天際臥清深。」清·納蘭性德《擬古》詩之三八:「彩虹亙東方,照耀不知晚。」
●彩霓●( cai)即彩虹。唐·李商隱《寄令狐學士》詩:「秘殿崔嵬拂彩霓,曹司今在殿東西。」
●長虹●( chang hong)虹霓。以其形為長弧,橫亙於天空,故稱。《梁書·張緬傳》附張纘《南征賦》:「界飛流於翠薄,耿長虹於青霄。」又為長橋的喻稱。
●鍊●(di dang)亦作「螮蜍」。虹的別名《詩·鄘風蝃蜍》:「蝃在東,莫之敢指。」毛傳:「蝃蜍,虹也。」《幼學瓊林·天文》:「虹名蝃蛛,乃天地之雲氣。」
●帝弓●(di gong)指虹。謂為天帝之弓。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四:「天弓,即虹也。又謂之帝弓。」
●美人●(mei yen)虹的別名。《釋名·釋天》:「虹…又美人。」
●氣母●(qmu)虹的別名。宋·陶谷《清異錄·天文》引《博學記》:「迷空步障,霧;威屑,霜;教水,露;冰子,雹;氣母,虹。」
●天弓●( tian gong)虹的別名。以其彎曲如弓,故名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四:「天弓,即虹也又謂之帝弓。明者為虹,暗者為蜺。」
●天忌●( tian)指虹。語出《淮南子·天文訓》:「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因稱虹曰天忌明·王志堅《表異錄象緯》:「虹日天弓,亦曰帝弓,見《白虎通》,又名天忌。」
●宛虹●( wan hong)彎曲的虹。《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奔星更於閨闥,宛虹拖於楯軒。」李善注引如諄:「宛虹,屈曲之虹也。」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如宛虹,赫如奔螭。」螭●(ch),古傳說中的一種無角龍。南朝·齊·謝朓《酬德賦》:「元武優於重介,宛虹潛以自匿。」玉虹●( yu hong虹的美稱。又指想象中的白虹。宋·蘇軾《鬱孤台》詩:「山為翠浪湧,水作玉虹流。」翠浪,指青山起伏,連綿不斷,有如碧水波浪。玉虹,又指「橋」、「瀑布」見各該條。
●雲霓●(yunn1)附虹。亦泛指虹霓。《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楚辭·哀時命》:「虹霓紛其朝覆兮,夕淫淫而霖雨。
●直虹●( zhi hong)長虹。北周·庾信《哀江南賦》:「直虹貫壘,長星屬地。」 洪福 【洪福】
●( hong)大福,如「洪福齊天」。《金史顯宗孝懿皇后傳》:「上謂顯宗:『祖宗積慶,且皇后陰德至深,而有今日社稷之洪福也。」
●純嘏●( chun gu)洪福,大福。純,大,篤厚;嘏,福。如:天錫純嘏。《詩·小雅·賓之初筵》:「錫爾純嘏,子孫甚湛,」湛●(dan),喜樂。
●大福●(baf)巨大的福分。指喜慶之事多,運氣好,作事易成功,生活優越等等。《左傳·昭公十三年》:「大福不再,衹取辱焉。」《禮記·樂記》:「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唐·楊炯《盂蘭盆賦》:「明因不測,大福無邊。」
●宏休●( hong xiu)洪福。休,福。《新唐書·韓愈傳》「鋪張對天之宏休,揚厲無前之偉績。」
●厚福●(houf)大福,多福。厚,大。漢·司馬相如《封禪文》:「舒盛德,發號榮,受厚福,以浸黎元。」黎元,老百姓。
●徽祚●( huT zu)猶洪福。南朝·宋·何承天上<白鳩頌表》:「是以玄扈之風,昭帝軒之鴻烈宮之雀,徵姬文之徽祚。」
●介福●(jief)大福。《易·晉》:「受茲介福於其王母。」高亨注:「蓋謂王母嘉其功勞,錫之爵祿,爵祿,即大福也。」《詩·小雅·楚茨》:「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唐·楊炯《唐贈荊州刺史成知禮神道碑》:「公誕保靈和,受茲介福。」清·方文《吳靜腑招同黎美周俟諸子燕集》詩:「榮名何足侈,介福以為寶。」
●介祉●( jie zh)大福。介,大;祉,福。漢·應劭《風俗通·祀典·桃梗葦茭畫虎》:「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舊唐書·張廷珪傳》:「宜錫介祉,以答鴻休。」宋·曾鞏《光祿少卿晁公墓誌銘》:「尚茲介祉,維後之成。」延祚●( yan zuo)長久的福祿。延,長久;祚,福。漢班固《西都賦》:「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曆十二之延祚,故窮泰而極侈。」
●元吉●( yuan1)洪福。吉,祥福。漢·張衡《東京賦》「神歆馨而顧德,祚靈主以元吉。」薛綜注:「元,大也;吉,福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砂礫所傷,慘於矛戟;諷刺之禍,速乎風塵;深宜防慮,以保元吉。」
●元祉●( yuan zhi)大福、洪福。元,大;祉,福。《宋史樂誌七》:「輔德惟仁,永錫元祉。」錫,賜予。 紅花 【紅花】
●( hong hua)紅色的花朵,泛指紅花。
●丹華●( dan hua)紅花。華,花。漢·蔡邕《琴賦》:「觀彼倚桐,層山之陂。丹華煒燁,綠葉參差。」晉·張華《雜詩》之二:「白蘋齊素葉,牛草茂丹華。」
●丹葩●( dan pa)紅花。葩,花。漢·劉向《列仙傳·赤斧》:「發雖朱蕤,顏曄丹葩。」晉·左思《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唐·王勃《懷仙》詩:「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丹榮●( dan rong)紅花。榮,草木之花。漢·蔡邕《翠鳥》詩:「庭陬有若榴,綠葉含丹榮。」三國·魏·曹植《芙蓉賦》「絲絲垂珠,丹榮加綠。」唐·楊凌《閣前雙槿》詩:「群玉開雙槿,丹榮對絳紗。」
●丹英●( dan ying)紅色花朵。英,花蕊或花瓣,泛指鮮花。晉·潘岳《螢火賦》:「熠熠熒熒,若丹英之照葩。」南朝梁·江淹《渡西塞望江上諸山》詩:「鬆氣鑑青藹,霞光鑠丹英。」唐·楊衡《經端溪峽中》詩:「素羽漾翠澗,碧苔數丹英。」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錦帶花》:「綠葉丹英,蔓衍紛垂。」
●紅雪●( hong xue)泛指紅花,如桃花、櫻桃花。唐·白居易《同諸君攜酒早看櫻桃花》詩:「綠餳黏盞勺,紅雪壓枝柯。」明·楊基《草堂芙蓉孟冬始開…》詩:「憶昔開元太液池,綠水朱欄颭紅雪。」
●團紅●( tuan hong)紅花朵。唐·李賀《石城曉》:「細露濕團紅,寒香解衣醉。」
●朱尊●(zhue)紅花。萼,花萼,指代花。唐·宋之問《太平公主山池賦》:「採朱萼兮山之側,步蘭庭兮候顏色。」
●朱華●( zhu hua)泛指紅花。三國·魏·曹植《朔風賦》:「昔我初遷,朱華未希。今我旋止,素雪雲飛。」明·夏完淳《秋懷》詩之一:「半草承露凋,朱華冒風謝。」
●朱榮●( zhu rong)紅花。《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茸,將安程兮。」茸●(ta rong),同闒茸,卑賤。晉·傅玄《安石榴賦》:「發朱榮於綠葉,時從風而飄雨。」
●朱蕤●( zhu1)紅花。蕤,指草木下垂的花。晉·左思《吳都賦》:「扤白蒂,銜朱蕤。」●(w),搖動;●(d)同「蒂」。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朱英●( zhu yTng)紅花。南朝·梁·江淹《金燈草賦》炎萼耀天,朱英亂日。」炎萼,亦指紅花。唐·王績《石竹吟》:「萋萋結緣枝,曄曄垂朱英。」 宏論 【宏論】
●( hong lun)高超卓越的言論。凡具有方向性開創性和重大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的言論,均可視為宏論。
●儻論●( dang lun)亦作「讜論」。即「讜言」。儻,通「讜」,正直言論。《漢書·序傳》:「今日復聞讜論。」《宋史·蘇軾傳》:「忠規讜論,挺挺大節。」
●宏議●( hong)宏論。《後漢書·馬融傳》:「俾之昌言宏議,軼越三家。馳騁五帝。」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豈布政未憂,將罷民難業?登爾於朝,是屬宏議,罔弗同心,以匡厥闢。」
●偉論●( wei lun)高超卓越的言論。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山谷上》:「惟魯直、文潛二詩,傑句偉論,殆為絕唱,後來難復措詞矣。」明·方孝孺《御賜訓辭記》:「宏猷偉論,禪乎宗社。」
●偉談●( wei tan)猶高論。《魏書·食貨志》:「是以漕挽河渭,留侯以為偉談。方舟蜀漢,酈生稱為口實。」
●偉議●(weiy)高論,高見。清·陳天華《警世鐘》:「又有什麼民族主義、保皇主義、立憲主義,無不各抒偉議,都有理信可執,但總沒有人實行過。」 宏圖 【宏圖】
●( hong tu)宏偉的謀劃,遠大理想與目標。
●丕圖●(pt)宏圖,大業。,大。唐·白居易《<答黃裳人請上尊號表>制》:「朕以薄德,守圖,不敢荒寧,以弘理道。」荒,沉迷。《宋史·禮志十一》:「非臣否德,肇此丕圖,實賴先正儲休,上玄降鑑。」休,吉慶、福祿;先正,前代賢臣、君長;上玄,上天。
●丕猷●( pT you)亦作「丕猶」。鴻謀、宏圖。猷,計劃、打算。丕猷,偉大的計劃。《宋史·樂志十》:「嘉應昭協,不猶誕揚。」誕,大,閼,遠。明·方孝孺《存養齋記》:「不猷弘訓,充塞天地。」
●雄圖●( xiong to)宏偉的計劃。南朝·齊·謝《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雄圖悵若茲,茂宰深遐睠。睠,同「眷」顧念。《梁書·張纘傳·南征賦》:「臨赤崖而慷愾,摧雄圖於魏武。」
●壯圖●( zhuang tu)宏偉的謀劃。唐·杜甫《過南嶽入洞庭湖》:「帝子留遺恨,曹公屈壯圖。」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試問青山圓也未?不應久負壯圖心。」
●壯猶●( zhuang you)亦作「狀猷」。同「壯圖」。猶,通「猷」,宏大的謀劃、重大的謀略。語出《詩·小雅采》:「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朱熹集傳:「猶,謀也;言方叔雖老,而謀則壯也。」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何謂壯猷」?非常之策。陳湯不奏於公卿,非常之功。班超不謀於從事,出奇冒險。不拘文法,不顧利害者是也。」 喉嚨 【喉嚨】
●( hou long)為呼吸和發音器官的一部分。咽部和喉部的統稱,即指喉嚨唐·元稹《酬週從事望海亭見寄》詩:「衣袖長堪舞,喉嚨轉解歌。」
●八素●(bas)道家對喉嚨之稱。《黃庭內景經·隱藏》:「太上隱環八素瓊。」務成子註:「謂絳宮重樓十二環即喉嚨也。中有八素之瓊液也。」又指道家至高境界和古書名。
●喉咽●( hou yan)喉嚨。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迷留設亂救他叫破俺喉咽,氣的前合後偃。」《水滸傳》第八一回:「燕青頓開喉咽,手拿象板,唱《漁家傲》一曲」又指要害之地。
●嚨喉●( long hou)喉嚨。《晉書·五行志中》:「百姓謠云:『昔年食白飯,今年食麥麩。天公誅適汝,教汝捻嚨喉。」《太平御覽》卷八五三引南朝·宋·劉謙之晉紀》:「豆豆不可食,使我枯嚨喉。」
●嚨胡●( long hu)喉嚨。《後漢書·五行志一》:「●(桓帝之初,天下童謠)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清曹寅《題馬湘蘭畫蘭長卷》詩之二:「嚨胡鼓書渭城聲,耳畔鏗然金磬冷。」
●嗓子●( sang zi)喉嚨。嗓,喉嚨。《紅樓夢》第七六回:「●(鳳姐)笑道:罷,罷。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潤潤嗓子再掰謊罷!」
●暇啦●(xihu)喉嚨;頸項。暇,咽喉;喖,喉嚨。漢揚雄《太玄·數》:「九體:一為手足,二為臂脛,三為股肱,四為要,五為腹,六為肩,七為喖,八為面,九為顙。」要,同「腰」。
●玄膺●( xuan ying)喉嚨。道家指咽頭和喉頭的中央部位。《黃庭內景經·天中》:「舌下玄膺生死岸。」梁丘子註:「玄膺者,通津液之岸也。」《黃庭外景經·上部經》:「玄膺氣管受精府。」務成子註:「喉中之央則為玄膺。宋·蘇軾《歲暮作張常侍》詩:「我生有天錄,玄膺流玉泉。」
●咽喉●( yan hou)咽與喉的並稱。即喉嚨。《後漢書·霍之胥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唐·姚合《寄陝府內兄郭端公》詩:「永晝吟不休,咽喉於無聲。」 后妃 【后妃】
●( hou fei)泛指帝王的妻妾,包括皇后、妃嬪、姬侍等等,名目繁多,稱謂不一。這裡只就通稱泛指,略述其異名。
●帝匹●(dp)指皇后。以其為皇帝之配偶,故稱。匹,指配偶。《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傳》:「後,帝匹也。至尊之位,孰敢於之!」
●妃嬪●( fei bin)帝王的姬妾。妃,地位次於後;嬪,為宮中女官,均為帝王侍妾。《國語·周語中》:「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宮婦●( gong)君王的姬妾。《戰國策·齊策之一》:「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宮婦不御者出嫁之。」
●宮後●( gong hou)謂皇后。唐·薛能《孔雀》詩:「天仙黼黻毛應是,宮後屏幃尾忽開。」
●宮禁●( gong jin)本為深宮內室。指帝王后妃。《宋書·建平宣簡王宏論》:「又是年五月以後,道路皆謂阮佃夫等欲潛圖宮禁。」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夕》:「西湖諸寺,惟三竺張燈最盛,往往宮禁所賜,貴璫所遺者。」貴璫,權勢顯赫的宦官●(太監)。
●宮●( gong juan)后妃的統稱,意謂皇宮內的眷屬。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帝嘗於宮中集宮眷等燕坐。」
●宮●( gong kun)借指后妃。壺●(kun),同「閫」,本為宮內小巷引申為後妃內室,並藉指宮妃姬妾唐·顏真卿《清復七聖諡號狀》:「上元中,政在宮壺亂名改作,始建神堯文武大聖之號,蓋非高宗之所獲已。」《元史·成宗紀四》:「惟其末年,連歲寢疾,凡國家政事,內則決於宮壺,外則委於宰臣。」宮間●( gong kun)帝王后宮,亦指后妃。《宋書·周朗傳》:「宮中朝制一衣,庶家晚已裁結。侈麗之原,實先宮閫。」《國雅品·閨品》:「古之宮閫里巷之語,頗關政化。」
●宮鬧●( gong wei)本指后妃所居內室,又指后妃,唐一李德裕《次柳氏舊聞》:「玄宗之在東宮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纖微聞於上。而宮闈左右,亦潛執兩端,以附太平之執。」《舊唐書·后妃傳序》:「歷觀前古邦家喪敗之由,多基於子弟召禍;子弟之亂,必始於宮闈不正。」
●宮媵●( gong ying)帝王的姬妾。清·戴名世《弘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宮騰相從患難者頗多。」
●椒房●( jido fang)后妃的代稱。椒房為后妃所居的宮殿,均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馨,多子之義,故云。後因代稱后妃。唐·杜甫《麗人行》:「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又指后妃居住的宮室。
●皇后●( huang hou)皇帝的正妻。後,古既指君王,也指其正妻。秦以後天子稱皇帝,帝正妻始稱皇后。《史記·文帝本紀元年《:「三月,有司請立皇后。薄太后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
●皇●( huang)皇后的別稱。皇,帝王;,即「儷」配偶。《後漢書·皇后紀贊》:「祁祁皇,言觀貞淑。祁●(91),盛大。
●坤極●(knj1)指皇后。坤,女,女性。《易·繫辭上》謂「坤道成女」極,頂點。《後漢書·皇后紀下·順烈梁皇后》:「《春秋》之義,娶先大國,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極。」李賢注:「正其內位,居陰德之極也。」
●民母●(minm)指皇后。《漢書·王莽傳》:「是月,莽妻死,諡曰孝睦皇后…郎陽成修獻符命,言繼立民母。」中宮●( zhong gong)本指皇后居住之處,借指皇后。《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教六宮」,漢鄭玄注:「六宮,謂後也。若今稱皇后為中宮矣。」《新唐書·馮元常傳》:「嘗密涼帝,中宮權重,宜少抑。也是為武后所惡。」《宣和遺事》前:「中宮乃嘆曰:宰相如此,能治天下?」」
●後人●(hou ren)孫,後代。《書太甲上》:「旁求後彥,啟迪後人。」蔡沈集注:「而又旁求後彥之士,以開導子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易》有蜀才注……王儉《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雲王後人。」清·孫枝蔚姑蘇台》詩:「祖宗讓德空嶙峋,樂事公然讓後人。」
●貴胄●( gui zhou)貴族的子孫。胄,後代。《陳書·江總傳》:「開府置佐史,並以貴胄充之。」《新唐書·王龜傳》「龜,字大年,性高簡,博知書傳,無貴胄氣。
●後代●( hou dai)後,子孫。《文選·揚雄<長楊賦>》:「又恐後代迷於一時之事,常以此為國家之大務,淫荒田獵,陵夷而不禦也。」呂向注:「又恐後代子孫迷惑不知,反以國之大務,荒淫畋獵,遂至陵夷而不能禁御。」唐·韓愈《毛穎傳》:「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光使物,竊恆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云。」
●後昆●( hou kun)亦作「後緄」。後嗣,子孫。《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昆。」《隸釋·漢綏民校尉熊君碑》:「追羨遺績,紀述前勳,於是刊碑,以示後緄。」宋·蘇軾《弔徐德占》詩:「死者不可悔,吾將遺後昆。」
●後類●( hou lei)猶後代。《墨子·所染》:「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後類。」《呂氏春秋·當染》:「故國皆殘亡,身或死辱,宗廟不血食,絕其後類。」
●後嗣●( hou si)後代;子孫。《書·伊訓》:「敷求哲人,俾輔於爾後嗣。」唐·元稹《告贈皇祖祖妣文》:「公實能德,延於後嗣。」
●後續●(houx)後嗣。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龍飛相公》:「曩因不肖孫堂,連結匪類,近墓作井,使老夫不安於夜室,故以海水沒之。今其後續如何矣?」夜室,墳墓。
●後裔●(houy)後代子孫。《書·微子之命》:「功加於時,德垂後裔。」宋·葉適《任子》:「古者裂地分茅,以報人臣之功,使其子孫嗣之,所以酬祖宗,垂後裔也。」
●後胤●( hou yin)後裔。胤,後代。《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後胤,所以獎勸將來。」《南史·梁安成康王秀傳》:「陶潛之德,豈可不及後胤。」明·沈鯨《雙珠記·元宵燈宴》:「家雖替於前人,業妄期於後胤。」
●昆裔●( kun yi)後嗣;子孫。昆,後代;裔,本為衣服的邊緣,借指後代。《國語·晉語二》:「天降禍於晉國,讒言繁興,延及寡人之紹續崑裔,隱悼播越,托在草莽,未有所依。」來昆●( lai kun)後世子孫。唐·李審幾《奉仙官老君碑》少卿遠裔,元禮來昆。」
●來嗣●(lais)後代;後世子孫。宋·范仲淹贈戶部郎中許公墓誌銘》:「積德深長,慶著來嗣。」
●來裔●( lai yi)後世子孫,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銘勒顯於鐘鼎,清烈光於來裔。」唐·元稹《贈田弘正父庭玠等制》:「茂仲弓之德而位屈當年,副孔父之恭而福流來裔。」清·姚椿《朱古愚翁真讚》:「我述斯言,敬告來裔。」來胤●( lai yin)後代子孫。漢·蔡邕《胡公碑》:「榮祚統業,垂乎來胤。」晉·成公綏《正旦大令行禮歌》:「播來胤,垂後昆。清廟何穆穆,皇極闢回門。」南朝·宋·謝靈運《謝封康樂侯表》:「澤往德,恩覃來胤。」覃●(tan),延伸。
●令胤●( ling yin)指德行美好的後人。令,美好。《魏書·烈女傳·魏溥妻房氏》:「誕茲令胤,幽感乃昭。」
●苗末●( mido mo)子孫後代。《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鳥禽呼嚥喋嚥喋,指天向禹墓曰:我是無餘君之苗末。」苗緒●(miox)即苗裔。《後漢書·寇恂傳》:「臣功臣苗緒,生長王國。」晉·陸雲《祖考頌》:「雲之世族,承黃虞之苗緒,靈根之遺芳。」
●苗裔●(mioy)後代子孫。《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朱熹注:「苗者,草之莖葉,根所生也;裔者,衣裙之末,衣餘也。故以遠末子孫之稱。」
●苗胤●( mido yin)即苗商。《呂氏春秋·遇合》:「賢聖之後。」漢·高誘注:「陳、舜之苗胤也,故曰賢聖之後也。」《後漢書·樊宏傳贊》:「恂恂苗胤,傳龜襲紫。」
●嗣人●(si ren)子孫。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金·王若虛《保義副尉趙公墓誌銘》:「安其神,樂其真,以利其嗣人。」
●嗣續●(s)子孫後代。《梁書·儒林傳·范縝》:「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前蜀·杜光庭《中元眾修金籙齋詞》:「或幽陰尚滯,渙澤未霑,或嗣續已無,奠羞多缺。」又謂子孫世代繼承或延續,作動詞用。
●嗣胤●(si yin)子孫後代。嗣,繼承,延續;指子孫,後代。前蜀·杜光庭《奉化宗祐侍中黃籙詞》:「嗣胤繁昌,壽祿延益。」
●玄胄●( xuan zhou)遠代子孫。玄,遠。《漢書·序傳上》:「系高項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王先謙補注引王先慎曰:「系,本也;玄,遠也。言本高頊之遠胄也。」南朝·梁·江淹《傷愛子賦》:「緬吾祖之赫羲,帝高陽之玄胄。」
●裔胄●(yi zhou)後代。裔,本衣服之邊緣,指「後代」,如:「後裔」;,貴族後代。《左傳·襄公十四年》:「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杜預注:「四岳,堯時方伯,姜姓也。裔,遠;胄,後也。」
●胤嗣●(yins)後嗣,後代。《漢書·杜周傳》:「后妃有貞淑之行,則胤嗣有賢聖之君。」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定婚否》:「固少孤,常願早娶,以廣胤嗣」明·張煌言《祭平夷侯周九苞文》:「公之胤嗣,如瓊枝玉樹,則承家不可謂不昌。胤緒●(yn)後代。緒,序次。唐·吳競《貞觀政要忠義》:「至於近代以來,年歲非遠,然其胤緒,或當見存。」胤續●(yinx)泛指後嗣,後代。清·蒲松齡《聊齋誌
●異·白於玉》:「由是前念灰冷,每欲尋赤松遊,而尚以胤續為憂。」梁啟超《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黃農之胤續,將為皂隸。」黃農,即黃帝、神農。
●胤胄●(yin zhou)後代,後裔。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吳群滿璋之,相承雲是高平舊族,寵奮胤胄。」唐·韓愈《送靈師》詩:「靈師皇甫姓,胤胄本蟬。」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且今日握圖籍操政柄者豈猶是白項之胤胃乎?」
●支胤●( zhi yin)苗裔,後代子孫。支,同「枝」;胤,後代。《三國志·魏志。曹髦傳》裴松之注引曹髦《自敘始生禎祥》:「惟予小子,支胤末流。」
●枝胤●( zhi yin)同「支胤」,後代子孫。《前漢書·劉瑜傳》:「臣瑜自念東國鄙陋,得以豐、沛枝胤,被蒙復出,不給卒伍。」
●子姓●( xing)猶言子孫。《禮記·喪大記》:「卿大夫父兄子姓立於東方。」鄭玄注:「子姓,謂眾子孫也。」又指「兒子」,見該條。
●祚胤●( zud yin)後世子孫。祚,福;流傳、傳代。詩·大雅·既醉》:「永錫祚胤。」錫賜予;胤,後人。鄭玄箋:「長予福祚,至於子孫。」 華山 【華山】
●( hud shan)即西岳五嶽之一,在陝西省華陰縣南。因其西有少華山,故又名太華山一說以山頂有池,池生千葉蓮花而得名。山頂有蓮花、落雁、朝陽、玉女、五雲等峰山●(hua shan)即華山。《說文山部》:「崋山,在弘農華陰。」清·段玉裁注:「西嶽字各書皆作華,『華』行而』廢矣。漢碑多從山者。」漢·應劭《風俗通·山澤·五嶽》:「西方崋山。崋者,華也。萬物滋熟變華於西方也。」
●太華●( tai hua)即西嶽華山。因其西有少華山,故稱太華。《書·禹貢》:「西傾、朱、鳥鼠,至於太華。」《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里,日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唐·崔《行經華陰》:「岧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西嶽●(xyue)華山為五嶽之一。《書·舜典》:「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爾雅·釋山》:「華山為西嶽。」岳華●( yue hua)指西嶽華山。晉·陸雲《盛德頌》:「乃凌河海,河海無樑;乃僕高山,岳華不重。」 壞話 【壞話】
●( hudi hua)指造謠中傷、誣衊誹謗的言語。說這種壞話的人,目的在於攻擊對方,使之遭受災難和失敗。讒箭●( chan jian)猶讒言,以其傷人如箭,故稱。唐·陸龜蒙《感事》詩:「將軍被鮫函,秪畏金矢鏃;豈知讒箭利,一中成赤族。」鮫函,沙魚皮製的鎧甲,鮫●(jiao),沙魚;赤族,指全家族被殺。
●讒言●( chan yan)攻擊他人的惡語、壞話。《詩·小雅·青蠅》:「豈弟君子,無信讒言。」《書·盤庚下》:「無共怒協比,讒言予一人。」
●惡口●(kou)惡毒的語言。《六韜·龍韜》:「多言多語,惡口惡舌。」《漢書·王尊傳》:「●(楊輔)素行陰賊,惡口不信,好以刀筆陷人於法。」佛教以惡口為十惡之一。
●惡言●(eyan)攻擊、中傷人的壞話。《禮記·祭義》:「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後漢書·卓茂傳》:「舉善而教,口無惡言。」
●蠍譖●( he zen)讒言。蠍,木中蠹蟲,指從內部產生的讒言;譖,誣陷,惡語。《語·晉語一》:「雖蠍譖,焉避之?韋昭註:「蠍,木蟲也。譖從中起,如蠍食木,木不能避也。」佞口●(ning kou)讒佞人之口,指讒言。五代·徐彙《送盧拾遺歸華山》詩:「紫殿諫多防佞口,清秋假滿別明君。」唼佞●( qle ning)讒言。《漢書·揚雄傳·反離騷》:靈修既信椒蘭之咳佞兮,吾累忽焉而不蚤睹?」蚤,通早」。譖言●(zen yan)讒言。《詩·小雅·雨無正》:「聽言則答,譖言則退。」鄭玄箋:「有譖毀之言,則共為排退之。」荒年】
●( huang nian)災荒之年。即為由於水災、旱災、蟲災、風災、震災或兵災所造成農作物普遍歉收,人民啼飢號寒,流離失所,乃至餓殍載道,哀鴻遍野的局面。
●大荒●( da huang)大荒之年。《周禮·地官·大司徒》「
●大荒大飢,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徵緩刑。」鄭玄注:「大荒,大凶年也。」《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荐飢,市無赤米。」罷●(p),疲憊。
●大凶●( da xiong)大荒之年。《周禮·春官·大司樂》:「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國之憂,令弛縣。」鄭玄注:「凶,凶年也。」賈公彥疏:「大凶,則《曲禮》雲歲兇,年穀不登是也。」《管子·八觀》:「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日小兇,小兇三年而大凶。」尹知章註:「比三年不熟,故日大凶也。」惡歲●(esu)荒年。惡,壞;歲,年。漢·桓寬《鹽鐵論·力耕》:「凶年惡歲,則行幣物,流有餘而調不足也。」
●乏歲●(fsu)荒年,謂不足的年歲。宋·葉適《葉君墓誌銘》:「受一錢以上,必均;有餘,頒親友;乏歲,賑貧餓。」饑歲●(jsu)災荒之年。《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凶年饑歲,流者填道,死者相枕。」
●饑饉●( jin)荒年。舊謂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實指農作物普遍歉收。《詩·大雅·雲漢》:「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
●年饑●(nian)荒年。《論語·顏淵》:「年飢,用不足,如之何?」《後漢書·孔融傳》:「時年飢兵興,操表製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無年●( nian)荒年。對有年而言。《周禮·地官·均人》:「凡均力政,以歲上下,豐年則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南齊書·競陵文宣王子良傳》:「廣州積歲無年,越州兵糧素乏。」
●凶年●( xiong nian)荒年。《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古者稅甚一,豐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雖累凶年,民弗病也。」《孟子·梁惠王上》:「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贍●(san),足夠;奚●(x),何。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如是則水旱不能憂,凶年不能累也。」唐·薛能《題逃戶》詩:「幾界事農商,凶年失鄉
●兇歲●( xiong sui)猶凶年,荒年。《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然也。」宋蘇軾《再次韻趙德麟新開西湖》:「欲將百讀歲,免使甔石愁揚雄。」䶵●(dan),通「儋」。罈子-類的陶器,用以計量穀物。儋石●(sh),謂能容一石穀物,故稱。猶言少量財物。明·劉基《擬連珠》之六八:「積倉之家獨喜兇歲;舞法之吏,不樂清朝。」清朝,清明廉潔的朝政。
●陽九●( yang)指災荒年景和厄運。術數家以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初入元即開始的一百零六歲中有旱災九年,謂之陽九。陽,亢陽,即天旱。三國·魏·曹植《漢二祖優劣論》:「值陽九天妄之世,遭災光厄會之運。」宋文天祥《正氣歌》:「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黃帝 【黃帝】
●( huang di)姬姓,又姓「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在涿鹿攻殺九黎族首領蚩尤,又在版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姜姓部落首領炎帝;從此被中華各部落推為聯盟首領。
●帝鴻●(di hong)黃帝的號。《左傳·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德。」杜預注:「帝鴻,黃
●帝。」宋·徐鉉《文房四譜·硯譜二》:「昔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研。」墨海,硯台;研●(yan)通「硯」。明·楊慎《風賦》:「又採飛龍氏之篆,陳帝鴻氏之硯。」
●帝軒●( di xuan)指黃帝軒轅氏。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昔帝軒陟位,飛黃服皂。」陟●(zhi),升、登。《隋書·音樂誌上》:「帝軒百祀,人思未忘。」
●黃軒●( huang xuan)黃帝軒轅氏的簡稱。《文選·漢張衡東京賦>》:「改奢即儉,則合美乎《斯幹》,登封降禪,則齊德乎黃軒。」
●軒皇●( xuan huang)黃帝、軒轅氏省稱軒皇。唐·劉禹錫《觀陣圖》詩:「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上略,高明的謀略。
●軒轅●( xuan ynan)黃帝別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司馬貞索隱引皇甫謐曰:「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又《漢書·古今人表》顏師古注引張冕曰「●(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軒轅。」
●有熊●( you xiong)黃帝別號。有熊,古國名。其國君少典為黃帝之父。故軒轅又號有熊。故址在今河南新鄭縣。 黃河 【黃河】
●( huang he)我國第二條大河。上源於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東流經七省區,在山東北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黃河中下游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現經解放以來的治理,正在造福於中華民族。唐·李白《西嶽台歌頌丹邱子》:「西嶽崢嶸何壯成!黃河如絲天上來。」
●長河●( chang he)大河。南朝·宋·鮑照《冬至》詩:「長河結蘭紆,層冰如玉岸。」●(y),曲折。唐·王維《使至塞上》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為「銀河」別稱,見該條。
●大河●(dahe)黃河。《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晉·陸機《贈馮文羆》詩:「發軫清洛汭,驅馬大河陰。」嚴復《原強》:「魏晉不綱,有五湖之亂華,大河以北,淪於旃羶者蓋數百年。」旃羶●( zhan shan)指北方胡人。旃,通「氈」,帳篷;羶,牛羊肉的氣味。
●德水●( de shui)黃河的別名。《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週,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更名河日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又《封禪書》:「秦始皇既併天下而帝,或曰:…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名河日德水。」南朝·陳·徐陵《孝義寺碑》:「昔岱山徒號,重華著其受終德水移名,秦人表其嘉運。」
●九河●(jihe)黃河的別名。因古代黃河自孟津以北,分為九道,故名。《書·禹貢》:「九河既道。」又指「銀河」,見該條。
●九曲●(jiq)黃河別稱。以其河道多曲折,故稱。清孔尚任《桃花扇·劫寶》:「九曲天險,只用蓮舟蕩漾。」
●南河●(nan he)指黃河《書·禹貢》:「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史記·五帝本紀》:「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張守節正義謂河在堯都城南面,故曰:「南河」。 黃泉 【黃泉】
●( huang quan)本指地下泉水或人死後埋葬的地穴。亦指極深的地下,又稱為「陰間」,「陽世」相對稱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不相見也。」
●寒泉●( han quan)猶黃泉,九泉。唐王勃《為原州趙長史為亡父度人表》:「但在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銷;烏鳥之誠,俯寒泉而思咽。」蔣清翊注:「寒泉,今指黃泉」又指泉水或井水
●黃罏●( huang)猶黃泉,指極深的地下。罏,黑土。淮南子·覽冥訓》:「上際九天,下契黃壚。」高誘注:「下契至黃罏,黃泉下壚地。」三國·魏·曹植《責躬》詩:「常懼顛沛,抱罪黃壚。」
●九重泉●( jiu chong quan)猶黃泉,指極深的地下。南朝梁·蕭統《詠彈箏人》詩:「還信三洲曲,誰念九重泉。」唐·杜甫《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詩:「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九地●(jidi)猶九泉。《晉書·胡奮傳》:「奮唯有一子,為南陽王友,早亡,及聞女為貴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兒,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九天,皇室。清·湯右曾《荊州》詩:「龍陂橋外坡頭血,誰洗忠臣九地魂。」
●九京●( jiu jing)猶九泉,指地下。宋·葉適《翁誠之墓誌銘》:「不不求,歸全其生乎,不從古人於九京乎?」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周實《哭洗醒》詩:「詎知霹靂一聲驚,君遽棄我歸九京。」
●九冥●( jiu ming)猶九泉。地下。冥,陰間。晉·陶潛《悲從弟仲德》詩:「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
●九泉●( jiu quan)猶黃泉。指地下極深處和人死後的葬處。漢·阮瑀《七哀》詩:「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台。」唐·崔玨《哭李商隱》詩:「九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九壤●( jiu rang)猶九泉。晉·潘尼《桑樹賦》:「洞芳泉於九壤,含溢露於清霄。」王闓運《弔舊賦》:「辭慈母之昦恩,甘歸身於九壤。」●(ha),同「昊」,大。
●九原●( jiu yuan)猶九泉,黃泉。《舊唐書·李嗣業傳》忠誠未遂,空恨於九原。」宋·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君得從先大人於九原,餘不能,嗚呼哀哉!」清·龔自珍乙酉除夕夢返故廬見先母及沈氏姑母》:「醒猶聞絮語,難謝九原心」窮泉●( qiong quan)九泉之下。晉·潘岳《哀永逝文》「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泉路●(quan)猶泉下、泉壤。趙嘏《悼亡》詩:「明月蕭蕭海上風,君歸泉路我飄蓬。」
●泉壤●( quan rang)猶泉下。指死人埋葬之處。晉·潘岳《寡婦賦》:「上兮遺象,下臨兮泉壤。」
●泉台●(quan tai)猶九泉、黃泉、泉。黃滔《傷翁外甥》詩:「應作芝蘭出,泉台月桂分。
●泉下●( quan xid)猶黃泉之下,即地下。《周書·晉蕩公護傳》:「死若有知,冀奉見於泉下爾。」
●下泉●( xid quan)地下,猶黃泉。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一:「早出入朝市,暮已歸下泉。」
●中泉●( zhong quan)猶黃泉。指葬身之地。南朝·謝莊《末孝武宣貴妃誄》:「重扃兮燈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扃●( Jiong),門;悶●(bi),關閉。 黃色 【黃色】
●( huang se)黃的顏色。古以五色配五行五方。《易·坤》謂「天玄而地黃」,土居中,故以黃為中正色。亦象徵色情。異名均指前者。
●官黃●( guan huang)正黃色。亦借指正黃色的花。宋·蘇軾《遊太平寺淨土院觀牡丹中有淡黃一朵特奇為作小詩》:「一朵官黃微拂掠,紅魏紫不須看。」鞓紅、魏紫,均為名貴牡丹花。宋·陳師道《清平樂·詠柑子菊》詞:「重重疊疊,娜嫋裙千褶,時樣官黃香百葉,一歲相逢兩節。」
●黅●(jn)黃色。《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其穀黅玄。」黈●(tou)黃色。《穀梁傳·莊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禮:天子諸侯黝堊,大夫倉,士黈。楹丹,非禮也。」鬱金黃●( yu jin huang)用鬱金草染成的黃顏色亦泛指黃色。唐·李《浣溪沙》詞之一:「入夏偏宜淡薄妝,越羅衣腿鬱金黃。」宋·賀鑄《減字浣溪沙》詞之十:「宮錦袍燻水麝香,越紗裙染鬱金黃。」
●中色●( zhong se)中央之色,即黃色。《左傳·昭公十二年》:「黃,中之色也。」《晉書·樂誌上》:「黃者,陰陽之中色者。」《宋史·隱逸傳下。郭雍》:「黃,中色也,色之至美也。」黃鶯】
●( huang ying)鳥名。體黃,嘴淡紅,頭後部黑色。鳴聲悅耳,食害蟲。古詩文中多有出現,其名多異。唐·金昌緒《閨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倉庚●( cang geng)亦作「倉鶊」、「鶬鶊」。黃鶯的別名。《詩·豳風·東山》:「倉庚于飛,熠熠其羽。」漢·王逸《九思·悼亂》:「鶬鶊兮喈喈,山鵲兮嚶嚶。」《禽經》:「倉鶊,黧黃、黃鳥也。」張華注:「今謂之黃鸝、黃鶯是也。」晉·陶潛《合龐參軍》詩:「昔我雲別,倉庚載鳴。」明·張煌言《妒婦津》詩:「古雲粥倉庚,可以療此痼。」痼●(g),頑疾,指嫉妒。清·王韜《淞濱瑣話·白瓊仙》:「妾無妬意,不煩君調倉庚羹也。」古傳說倉庚作羹,可以療妒,故云。
●黃鸝●( huang)黃鶯別名。南朝·梁·何遜《石頭答庾郎丹》詩:「黃鸝隱葉飛,蛺蝶縈空戲。」唐杜甫《絕句》之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黃栗留●( huang liu)黃鶯。亦省稱「栗留」。宋·王安石《臥聞》詩:「臥聞黃栗留,起見白符鳩。」
●黃鳥●( huang nid)黃鶯。《詩·周南·葛覃》:「維葉萋萋,黃鳥于飛。」又指黃雀,即金絲雀。
●黃袍●( huang pao)黃鳥的別名。三國·吳·陸機《黃鳥于飛》:「黃鳥,黃鸝留也。…或謂之黃袍。」五代·前蜀貫休《禪月集·春晚寄張侍郎》詩:「鳥聽黃袍小,城臨白帝寒。」
●黧黃●( huang)即黃鶯、黃鸝,亦名「倉庚」。黧,亦作「黧」,黑色。《爾雅·釋鳥》:「倉庚。黧黃也。」郭璞注:「其色黧黑而黃,因以名云。」又:「黃,楚雀。」郭注:「即倉庚也。」
●鸝黃●( huang)即黃鸝。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王雎鸝黃,正冥楚鳩。
●流鶯●( liu ying)黃鶯別名,因其鳴聲婉轉流利,故稱唐·劉孝孫《賦得春鶯送友人》詩:「流鶯拂繡羽,二月上期。」
●商庚●( shang geng)即倉庚,黃鶯。《爾雅·釋鳥》:「倉庚,商庚。」郝懿行義疏:「黧黃言其色,長股、商庚並象其聲,鳥鳴多是自呼。」長股,亦指黃鶯。《大戴禮記·夏小正》:「有鳴倉庚。倉庚者,商庚也;商庚者,長股也。」 皇族 【皇族】
●( huang zu)與帝王同族之近支的稱謂。
●帝室●( di shi)皇室,皇族。《漢書·翟方進傳》。「天降威明,用寧帝室。」前蜀·杜光庭《虯髯傳》:「公為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清·唐甄《潛書·鮮君》:「世族貴家,其子孫鮮有賢者。何況帝室富貴,生習驕恣,豈能成賢。」帝屬●(di shu)猶皇族。《北史·魏遼西公意列傳》:「意列性雄耿,自以帝屬,恥居跋下,遂陰結徒黨,將襲鄴。」帝枝●(dzhi)皇族,帝王宗族。枝,通「支」,分支。指繁衍的後代。唐·無可《送李少府之任臨邛》詩:「發論唯公幹,承家乃帝枝。」
●帝胄●(di zhou)皇族。胄,貴族,後代。金·麻革《密國公輓詞》:「人知尊帝胄,我但識儒冠。」清·龔自珍《資政大夫莊公神道碑銘》:「帝胄天孫,不能旁覽雜氏。」
●帝宗●( zong)皇族。《新唐書李暠傳》:「●(李暠)始為枝江丞,荊州長史張柬之曰:『帝宗千里駒,吾得其人。」洪胄●( hong zhou)王侯貴族的世系,即皇族晉·潘岳《南陽公主誄》:「主之誕育,既慕洪胄德之休明,固亦天授。」南朝。梁·王僧儒《從子永寧令謙誄》:「昭昭洪胄,策光書。」
●天族●( tian zu)皇族。天,指帝王。《晉書·慕容超載記》:「始知天族多奇,玉林皆寶。」宋·樓鑰《跋趙忠定公家書》:「丞相忠定公魁多士,登館殿,…本朝天族之所未有。」忠定,趙汝愚諡號,為宋宗室。
●天潢●( tian huang)皇族,宗室。北周·庾信《故周大將軍義興公蕭公墓銘》:「派別天潢,支分若木。」又為星名。璇萼●( xuon)謂皇族。《晉書·庾亮傳》史臣曰:「璇萼見誄,物議稱其拔本;牙尺垂訓,帝念深於負芒。」
●御葉●(yuye)喻指帝胄,皇族。唐·賈島《寄滄州李尚書》詩:「枝條分御葉,家世食唐恩。」
●玉葉●(yye)喻皇族。唐·蕭仿《享太廟樂章》:「金枝繁茂,玉葉延長。」後周·廬文紀《雍熙舞》:「金門積慶,玉葉繁榮。」
●宗姓●( zong xing)謂皇族、國姓。《北齊書·元文遙傳》初文遙自洛遷鄴,惟有地十頃,家貧,所資衣食而已。魏之將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侵奪,文遙即以與之。」 彗星 【彗星】
●( hui xTng)繞太陽呈橢圓運行的一種星體。後拖長尾,呈雲霧狀,似帚,故又稱「掃帚星」。舊謂彗星出現為大災難的預兆。《楚辭·遠遊》:「攬彗星以為菸兮,舉斗柄以為麾。」《後漢書·李固傳》:「且永初以來,政事多謬,地震宮廟,彗星竟天,誠是將軍用情之日。」
●孛星●( bei xing)彗星。《晉書·天文誌·雜星氣》:「二日孛星,彗之屬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
●欃槍●( chan qiang)彗星的別稱。亦作「攙槍」。即天和天槍。《爾雅·釋天》:「彗星為欃槍。」《史記·天官書》」退而西北,三月生天,長四丈,末兌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槍,長數丈,兩頭兌。」兌,通「銳」。
●大●(dafu)彗星。漢·揚雄《劇秦美新》「大茀經,狄鬼信之妖發。」李善注:「茀,彗星也。」●(yun雷雨。
●彗字●( hui bei)彗星。,古人指光芒四射的一種彗星。《後漢書·盧植傳》:「比年地震,彗孛瓦見。」明·楊慎《升庵詩話·胡琴婢勝兒》:「海內漢民皆入虜,飲恨吞聲空咽嗢時看漢月望漢天,怨氣衝星成彗孛。」●(wa),吞嚥。清·顧炎武《酬程工部先貞》詩:「風沙春氣亂,彗孛夜芒垂。」
●彗勃●(hub)猶彗孛,即彗星。漢·黃香《九宮賦》東井輟蹀而播灑,彗勃佛仿以梢擊。」
●彗茀●(huf)猶彗孛,即彗星。《漢書·李尋傳》:「辰星主正四時,…政急則出蚤,政緩則出晚,政絕不行則伏不見而為彗茀。」顏師古:「茀,與同。」
●天●( tian chan)彗星名。《呂氏春秋·明理》:「其星有熒惑,有彗星,有天培,有天。」陳奇猷校釋引范耕研曰:「按彗星、天、天…皆彗星也。」《史記·天官書》:「三月生天,長四丈,末兌。」張守節正義:「在西南,長四丈,銳。」
●妖星●( yao xing)指彗星或其他怪異之星。《左傳·昭公十年》:「居其維首,而有妖星焉。」唐·溫庭筠《過五丈原》詩:「天晴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帚星●( zhou xing)彗星別名。以其尾曳光如帚,故稱。《晉書·天文志中》:「若星、帚星、若彗、竹彗、牆星、榬星、白雚,皆太白之所生也。」《隋書·天文志中》:「若星生參宿中,帚星生觜角中。 昏君 【昏君】
●( hun jun)昏庸的君主,德不足以服眾,才不足以安邦定國。實為酒色之徒,亂國之輩。
●亢龍●(kang long)喻驕橫無德之昏君。亢,驕傲,無禮;龍,喻君主。漢·王符《潛夫論·本政》:「今世得位之徒,因女妹之寵以驕士藉亢龍之勢以陵賢。」唐·孤獨及《陳留郡文宣王廟堂碑》:「嗚呼,明王未興,亢龍無輔。運非我與,德兮何衰!」亦泛指剛愎躁進的人。
●亂君●( luan jun)昏庸無道君主。《戰國策·齊策四》「
●斗生於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通典·食貨三》:「及亂君之為政也,戶口漏於國版,夫家脫於聯伍,避役逋逃者有之。」
●亂主●( luan zhu)亂君。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及三後,淫妃亂主,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不載敘。」
●僻王●( pi wang)行為不正的國君。僻,邪僻,行為不正。唐·劉知幾《史通·稱謂》:「斯或承家之僻王,或亡國之庸主,不謚靈繆,為幸已多。」《新唐書·馬周傳》:「臣歷觀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餘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積德累業,恩結於人,豈無僻王,賴先哲以免。」
●失主●(shzh)猶庸主,以其違背做人主之德才,故稱。《管子·任法》:「聖君任法而不任智…失主則不然,捨法而任智。」
●君●( yong jun)昏君。以其蒙蔽而暗於事理,故稱壅障蔽;遮蓋。《楚辭·九章·惜往日》:「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庸君●(yong jun)平庸之君;昏君。明·劉基《嘉興路重修陸宣公書院碑銘》:「蓋其智足以識事機,其誠足以動人心,故能出入危邦,扶持庸君。」清·唐甄《潛書·遠諫》:「奄妾蠱志,權奸蔽聰,濫賞淫刑,善惡倒置,似亦庸君之常。」
●庸主●( yong zhu)平庸或昏庸的君主。《韓非子·守道》立法非所以備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盜跖也」漢·賈誼《過秦論下》:「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火】
●(hu)物體燃燒時所發出的熱與光燄。《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丙丁●(bing ding)火的異名。古代以十乾配五行,丙丁屬火,故稱。《呂氏春秋·孟夏》:「其日丙丁。」高誘注:「丙丁,火日也。」宋·蘇軾《思無邪齋讚》:「化以丙丁,滋以河車。」河車,紫河車,即產婦的胎盤,有補氣血壯陽之功效。宋·李光《與胡銓書》:「近又緣虛驚,取平生朋友書問,悉付丙丁。」熾焰●( chi yan)烈火。《司空曙集·苦熱》詩:「嘯風兼熾焰,揮汗訝成流。」
●丹焰●( dan yan)烈火。晉·潘岳《西征賦》:「激義誠而引決,赴丹焰以明節;投宮火而集糜,從灰熛而俱滅。」梁書·張纘傳》:「此浮履以明節,赴丹焰其何疑。」
●昆火●( kun huo)崑崙山之火。借指烈火。語本《書·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元·王惲《德壽殿玉方池硯》詩:「神物不知昆火烈,碧絲今對玉堂卿。」
●昆炎●( kun yan)昆火。唐·許敬宗《奉和執契靜三邊應詔》詩:「揮袂靜昆炎,開關納流赭。」此處借指邊境烽火。外景●( wai jing)指火。因其有光外照,故稱。《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日圓,地道日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日外景。」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參兩》:「以外景內黯離卦之象推之,故其質本陰。」又指「太陽」,見該條。 火神 【火神】
●( huo shen)傳說主管火的神靈,謂火的燃燒、施與及其火災等均為其主管。
●回祿●(hu1)火神名。《左傳·昭公十八年》:「鄭子產禳火于玄冥、回祿。」杜預注:「玄冥,水神;回祿,火神。」疏:「吳回為祝融,或雲回祿即吳回也。」《國語·周語上》:「回祿信聆隧。」又指代火災。
●火祖●(huz)火神。即祝融和闕伯。《漢書·五行志上》:「帝嚳則有祝融,堯時有伯,民賴其德,死則以為火祖,配祭火星。」
●炎官●( yan guan)火神。唐·韓愈《遊青龍寺贈崔大補,
●閼》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火傘,指烈日。閼伯●(b6)火祖,即火神。《左傳·襄公九年》:「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漢書·五行志上》:「堯時有閼伯,民賴其德,死則以為火祖。」又《律曆志》:「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大火,實指熒惑,即火星。
●祝融●( zhu rong)火神名。即傳說中的赤帝,施火。《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日句芒,火正日祝融。」《呂氏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誘注:「祝融,顓項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又指代火災。 火災 【火災】
●( huc zai)由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而造成的火災。唐·張驁《朝野僉載》:「唐開元二年衡州五月,頗有火災。」回祿●(h)本指傳說中的火神。《左傳·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祿。」杜預注:「玄冥,水神;回祿,火神。」後以玄冥代水災,回祿代火災。《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鏐》「元瓘幼聰敏……然奢僭營造,甚於其父,故有回祿之災焉。」《聊齋志異·馬介甫》:「又四五年,遭回祿,居室財物,悉為煨盡。」
●火患●( huo huan)即火災。《韓非子·喻老》:「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災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火事●(hush)指火災。宋·黃庭堅《戲簡朱公武劉邦直田子平》詩之二:「君看劉郎最多智,昨者火事幾焚巢。」火殃●( huo yang)火患。《晉書·戴洋傳》:「明日,又曰:『昨夜火殃非國福。」」 禍根 【禍根】
●( hud gen)禍事的根源。漢·王符《潛夫論斷訟》:「凡諸禍根,不早斷絕,則或轉而滋蔓。」
●禍母●( hud mu)禍事的根源。漢·焦延壽《易林·否之巽》:「杜口結舌,言為禍母。」又為佛教傳說致禍的怪物。禍胎●( hud tai)禍的根苗,即禍根。語本漢·枚乘《諫吳王書》:「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唐·白居易《閒臥有所思》詩:「權門要路是身災,散地閒居少禍胎。」
●禍梯●(hut)災禍發生的緣由。《史記·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梯,事故的緣由。語出《孫子·九地》:「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謂登高後而抽去梯子,危險之至。
●禍始●(hush)災禍的起源。《莊子·刻意》:「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
●厲階●(jie)禍端。厲,災禍,禍患;階,原因詩大雅·桑柔》:「誰生厲階,至今為梗。」毛傳:「厲,惡。」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從微至著,遂成厲階。」《明史·鄭履淳傳》:「閽寺潛為厲階,善類漸以短氣」梁啟超《新民議·禁早婚議》:「縱一時之情欲,即為後日墮落苦海之厲階。」
●亂本●( luan ben)動亂的根源,即禍根。《國語·晉語一》:「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亂本生矣!」唐·李翱賀行軍陸大夫書》:「嗚呼!亂本既除矣,自茲日厥後,汴宋穎人其無事矣。」茲日,此日;厥,其。
●亂階●( luan Jie)禍根,禍端。《詩·小雅·巧言》:「無拳無勇,職為亂階。」《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雄縱橫,殘剝海內」宋·陸游《上殿札子》:「好儒生而不得真,則張禹之徒足以為亂階。」《明史何鑑傳》:「郭欽、江統皆勸晉武早絕亂階。」
●亂源●( luan yuan)亦作「亂原」。禍亂的根源。《三略·上略》:「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抬舉姦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漢書·武五子傳贊》:「千秋材知未必能過人也,以其銷惡運,遏亂原,因衰激極,道迎善氣,傳得天人之祐助云。」材知,即才智;銷,通「消」。遏●(e),制止,阻止。【雞】
●(j)家禽。雌雞下蛋,雄雞司晨。後者對於古人掌握時間作用大,其異名比前者多。《詩·王風·君子於役》:「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塒●(sh),鑿牆而成的雞窩。
●長鳴都尉●( chang ming du wei)雄雞擬人之稱。雄雞長鳴,似糾糾武夫,故戲稱「都尉」●(古代的一種武官),宋·陶谷《清異錄·獸》:「武宗為穎王時,邸圓蕃禽獸之可人者,以備十玩,繪十玩圖,於今傳誦:九皋處士鶴;玄素先生,白鷴;長鳴都尉,雞。」
●赤幘●(chze)借指雄雞。因雞冠似大紅頭巾而得名。幘,古代的一種頭巾。唐·杜甫《催宗文樹雞柵》詩:「課奴殺青竹,終日憎赤幘。」
●窗禽●( chuang qin)雞的異稱。以其多棲息於窗下,故稱。又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載:晉兗州刺史宋處宗曾買一雞,十分喜愛,籠養窗間。雞作人語,與之談論,終日不輟。後因稱雞為「窗禽」。《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七回:「人家送窗禽四翼的,他看了人家的禮貼,說窗禽不是雞定問那送禮的來人要甚麼禽鳥。」
●戴冠郎●( dai guan lang)指稱雄雞。因其頭有紅冠,故擬人而命名。宋·孫奕《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雞曰戴冠郎。」
●德禽●( de qin)雞的異稱。謂雞有某些德性,故稱。《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雖有此五德,君猶日而食之者何也。」●(yue),以湯煮物。
●兌禽●( dui qin)雞的異稱。謂雞為伏於洞穴之禽。兌,洞穴。北齊·劉晝《新論·類感》:「太白暉芒,雞必夜鳴;火精光盛,馬必晨驚;雞為兌禽,金為兵精。」太白,金星;火精,太陽。
●伏雌●(fuc1)母雞。《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四·秦百里奚妻琴歌一》:「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今日富貴忘我為!」炊扊,意為劈了門栓當柴烹飪。扊●(yany1)門栓。清·錢謙益《汪君六十序》「禾稼既納,酌凍醪,烹伏雌,與比鄰故舊,契闊談。」契闊談禧,亦作「契闊談宴」。指酒宴中談離別之情。
●之噬虎也,伏雞之搏狸也,思之所加,不量其力。:「乳狗伏雞●(fj)孵卵的母雞。《淮南子·說林訓》:「乳狗鳧翁●(fu weng)雄雞。《北齊書上洛王思宗傳》:「先是童謠云:中興寺內白鳧翁,四方側聽聲雍雍,道人聞之夜打鐘。」……鳧翁謂雄雞,蓋指武成●(高湛)小字步落稽也。」翰音●( han yin)雞的異稱,專指古代祭祀時的用雞。翰,鳥羽,指代雞。《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曰柔毛,雞曰翰音。」晉·張協《七命》:「封熊之蹯,翰音之蹠。」蹯●(fon),獸類的足掌,熊蹯即熊掌;●(z1),腳掌,雞蹠即雞爪。
●花冠●( hua guan)借指雄雞,以其紅冠如花,故稱,宋孫光憲《浣溪沙》詞:「花冠閒上午啼牆。」
●雞男●(jnan)指雄雞。宋·陶谷火靈庫》:「昌黎公愈晚年,頗親脂粉。故事:服食用硫黃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公間日進一隻焉。」
●金禽●( jin qin)雞的異名。二十八宿中的昴宿為雞,昴宿屬於西方七宿,按五行西方屬金,故稱雞為「金禽」《隋書禮儀志二》:「帝曰:『雞是金禽,亦主巽位。但金火相伏,用之通夏,於義為疑。,」
●雞●(pinj)母雞。禽獸雌性者均日。《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幼學瓊林·夫婦》:「牝雞司晨,比婦人之主事。」
●時夜●(shye)雞的別稱,謂其能守夜,故稱時,伺候。《莊子·齊物論》:「見卵而求時夜。」陸德明釋文引崔饌曰:「時夜,司夜,謂雞也。」
●司晨●( chen)雄雞異名。以其能報曉,故稱。唐·李益《聞雞贈主人》詩:「佼佼司晨鳴,報爾東方旭。」宋·陸游《新買啼雞》詩:「明朝春黍得碎粒,第一當冊司晨功。」伺晨鳥●( chen nidc)雄雞異名,謂其能報曉,故稱。晉·陸機《擬今日良宴會》詩:「譬彼伺晨鳥,揚聲當及旦。」雄父●( xiong fu)指公雞。漢·焦延壽《易林·師之旅》「張弓祝雞,雄父飛去。」《晉書·五行志》:「京口謠曰:『黃雌鳴,莫作雄父啼。」
●巽羽●( xun yu)雞的異名。《易》巽卦亦指雞,雞屬於羽蟲類,故稱。羽,鳥羽,指代雞。漢·班固《幽通賦:「巽羽化於宣宮兮,彌五闢而成災。」
●燭夜●(zhye)雞的異名。以其能伺夜司晨,故名。燭,洞察。晉·崔豹《古今注·鳥獸》:「雞,一名燭夜。」
●鑽籬菜●( zuan cai)僧侶對雞的諱稱。宋蘇軾《東坡志林·僧文葷食名》:「僧謂酒為『班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 姬妾 【姬妾】
●(jqie)泛指古代顯貴豪富於正妻之外的小妻。妾,本指女奴,亦指小妻;姬,本為帝王的妾,後亦泛指。副室●( fu shi)妾。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數年不育,勸納副室,生不肯。」清·曹堉《陳孟楷副室哀辭》:「年月日,老兄陳孟楷之副室王碩人,卒於秣陵。」
●後房●( hou fang)姬妾的代稱。《晉書·石崇傳》:「財產豐積,室宇宏麗。後房百數,皆曳紈繡,碧珥金翠。」宋·郭彖《睽車志》卷五:「有鬻冠珥者,過其後門,見數婦人,各買冠珥以入,鬻者意李之後房,待其取直。」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婦死失身,已充盜後房。」又指後面的房屋。
●姬人●(jren)妾。姬,妾。《燕丹子》卷下:「召姬人鼓琴。」
●姬侍●(jch)侍妾。《新唐書·盧杞傳》:「初尚父郭子儀病甚,百官造省,不屏姬侍。」
●偏房●( pian fang)妾。漢·劉向《烈女傳·晉趙衰妻頌》生雖尊貴,不妬偏房。」明·王世貞《鳴鳳記·夏公命將》:「前在揚州娶一女蘇賽瓊,用作偏房,以圖後胤。」後胤●(yin),後嗣。
●偏室●(pian shi)猶偏房,指妾。對正室●(正妻)而言。宋·羅燁《醉翁談錄·紅綃密約張生負李氏娘》:「張資責娶李氏為正室,其越英為偏室。」清·嚴有禧《漱華隨筆·李太青》:「有婢娟媚,李私狎之。許以他日貴,當置偏室。」
●如君●(rjn)妾的別稱。俞正燮《癸已類稿》卷七「釋小補楚語笄內則總角義」:「小妻…日如君」意謂同於夫人,與「如夫人」同義,為對妾的愛稱或美稱。《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商量要娶一個如君。」
●少房●( shdo fang)妾。元·黃晉《青蓮居士鄭君墓銘》娶傅福,字世昌;少房徐偉,字妙英,皆前君卒。」明·宋濂《義烏方府君暮志銘》:「既而少房馬氏,生子男子二人,日士龍,日士信。」
●少妻●( shdo)妾。同「小妻」。《後漢書·董卓傳》卓朝服升車,既而馬驚墮泥,還入更衣,其少妻止之。」
●屬婦●(shuf)指妾。《書·梓材》:「至於敬寡,至子屬婦,合由以容。」孔穎達疏:「以妾屬於人,故名屬婦。」庶妻●(shqT)妾。《新唐書·王世充傳》:「●(世充)死其妻與霸城人為庶妻。」清·趙翼《陔除叢考·如夫人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如夫人、小妻傍妻、少妻、庶妻,皆妾之稱也。」
●下妻●(xia)妾,小妻。《漢書·王莽傳中》。「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車前,自稱漢氏劉子興,成帝下妻子也』。」《後漢書·光武帝紀》:「詔益州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皆一切免為庶人;或依託為人下妻,欲去者,恣聽之。」清·俞正燮《癸已類稿·釋小補楚俗內則總角義》:「小妻日妾,日……日下妻,曰小婦,日小夫人,或但曰小。」小婦●( xido)妾。《漢書·元后傳》:「又●(王)風知其小婦弟張美人已嘗適人。」
●小妻●(xi0q)小老婆。《漢書·枚乘傳》:「乘在梁時,取皋母為小妻。」後漢書·趙孝王良傳》:「趙相奏乾居父喪私聘小妻。」李賢注:「小妻,妾也。」唐·李白《鞠歌行》:「聽曲知寧戚,夷吾因小妻。」
●墜子●( zhui zi)姬妾的別稱。宋·高承《事物紀原·布帛雜事·墜子》:「晉石崇有妓名綠珠,趙王倫之亂,孫秀使人求之,王與秀收之。珠墜樓死。後人因目姬侍為墜子由此始也。」 極地 【極地】
●(jd)本指極圈以內的地區。借指極其遙遠的地方。如九州荒遠之地,八方極遠之地,天地邊遠之地,海外遙遠之地,等等。
●八鄙●(bab)八方邊遠之地。鄙,邊遠地區。漢·張衡《東京賦》:「撞洪鐘,伐靈鼓,旁震八鄙,砰礚隱,若急震轉雷而激迅風也。」薛綜注:「八鄙:四方與四角也。」砰礚●(象聲詞,此指鐘鼓聲:隱訇,深沉而洪大的聲音,●(h大聲八表●( ba bido)八方以外極遠的地方。晉·陶潛《歸鳥》詩:「遠之八表,近憩雲岑。」宋·蘇軾《昭陵六馬》詩:「長鳴視八表,擾攏萬駑駘。」駑駘●( nu tou)劣馬。清·嚴復《救亡決論》:「經營八表,牢籠天地。」
●八●( ba chu1)指八方,為八方邊境之地。陲,邊境。唐·白居易《和答詩十首·答四皓廟>》:「由來聖人道,無朕不可窺;捲之下盈握,舒之亙八。」
●八方●( ba fang)本指東、西、南、北四方和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隅。亦指八方極遠之地。泛指各方,如四面八方。《逸周書·武寤》:「王赫有烈,八方咸發。」《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浸潯衍溢。」六合,上下四方。顏師古注:「四方四維謂之八方也。」《雲笈七籤》卷一:「登丘陵而望八方,覽參辰而見日月。」清·唐孫華《有客》詩:「喧聲利場,八方聚才英。」
●八鴻●(ba hong)八方。晉·王嘉《拾遺記·高辛》:「朔乃作《寶甕銘》曰:「寶雲生於露壇,祥風起於月館,望三壺如盈尺,視八鴻如縈帶……八鴻者,八方之名,鴻,大也。」朔,東方朔;三壺,海上三仙山:方丈、蓬萊、瀛洲。
●八●( ba hong)八方極遠之地。紘,綱維。指維繫大地的綱繩,在地之極處。淮南子·地形訓》:「九州之外,乃有八演…八殥之外,而有八,亦方千里。」殥●(yn),邊遠。高誘注:「紘,維也。維落天地而為之表故日紘也。」漢·劉楨《贈徐乾》詩:「兼燭八紘內,物類無偏頗。」唐·張碧《鴻溝》詩:「毒龍銜日天地昏,八紘靉靆生愁云。」亦泛指「天下」,見該條。
●八荒●( ba huang)八方荒遠之地。漢·賈誼《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並八荒之心。」《漢書·陳勝項籍傳贊》:「併吞八荒之心。」顏師古注:「八方,荒忽極遠之地也。」《說苑·辨物》:「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唐·韓愈調張籍》詩:「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八極●(baj)八方極遠之地。《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淮南子原道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高誘注:「八極,八方之極也,言其遠。」唐·李白《大鵬賦》:「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徽,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极之表。」
●八圻●(baq1)八方。圻,地的邊界。漢·揚雄《劇秦美新》:「誕彌八圻,上陳天庭。」李善注:「八圻猶八埏。」埏●(yan),地邊。呂延濟注:「八圻,八方也。」
●八區●(baq)八方。《漢書·揚雄傳下》:「天下之士,雷動雲合,魚鱗雜襲,咸營於八區。」顏師古注:「八區,八方也。」晉·左思《詠史》詩之四:「悠悠百世後,英名滿八區。」又指「天下」,見該條。
●八外●(ba wai)猶八表八方以外的極遠的地方。唐·吳筠《遊仙》詩之二:「太空常含明,八外無隱障。」
●八維●( ba wei)四方和四隅合稱八維,指八方邊遠之地。漢·東方朔《七諫·自悲》:「引八維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長生。」《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三間四表,八維九隅。」張載注:「四角四方為八維。」南朝·梁·沈約《光宅奪剎下銘》「八維悠闊,九服荒茫。」
●八埏●( ba yan)八方,八方之地,埏,地的邊際。《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上暢九垓,下八埏。」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埏,地之八際也。言德上達於九重之天,下流於地之八際。」九垓●(gai),指中央與八極之地。就上下而言,有「九重之義」。唐·柳宗元《代裴行立謝移鎮表》:「道暢八埏,咸加九域。」九域,指九州。清·魏源《長沙別何積之》詩之二「路長羽翼短,何時至八埏。」
●八裔●(by)八方荒遠之地。本指衣服的邊緣,亦泛指邊際和邊遠的地方。晉·木華《海賦》:「長波,邊延八裔。」渣●(tadu),相互重疊的樣子。
●八垠●(byn)八方,八方邊際之地。垠,邊際,盡頭。《魏書·高允傳·征士頌》:「四海從風,八垠漸化。」唐·杜甫《寄薛三郎中據》:「賦詩賓客間,揮灑動八垠。」
●八幽●(byou)八方幽遠之地。三國·魏·曹植《聖皇篇》:「九州咸賓服,威德洞八幽。」洞,曉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樹石九旻,泥金八幽。」九九天,高空。
●八宇●(bay)亦作「八寓」,指八方之地。漢·張衡《東京賦》:「澤浸昆蟲,威震八寓。」薛綜注:「八寓,八方區宇也。」晉·陸機《七徵》:「撫六轡而高遊,瞰八宇以攄眄。」《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園》:「將以絕張四維,締製八宇。」
●八隅●(bay)亦作「八嵎」,八方,八方邊遠之地。隅,通「嵎」,邊遠的地方。《山海經·海內西經》:「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三國·魏·曹植《七啟》:「華閣緣云,飛升凌虛,流星,仰觀八隅。」頰●(f),俯。雲笈七籤》卷二十:「九斗吐暉,精煥八嵎。」
●大荒●( da huang)荒遠的地方,邊遠的地區《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大言,日月所出。」晉·左思《吳都賦》:「出乎大荒之中,引乎東極之外。」劉逵注:「大荒,謂海外也。」宋·范成大《送洪內翰使虜》詩之二:「峨冠方侍玉輿香,雙節飄然照大荒。」
●垓極●(gaij)荒遠的地方。垓,八極,指極遠之地漢揚雄《大鴻臚箴》:「蕩蕩唐虞,經通垓極。」
●垓●( gai yan)天地的邊際。指極遠的地區。語出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涎八埏。」《元史·禮樂志三》:「龍飛應運,盛德光前。神功耆定,澤被垓埏。」清薛褐成《籌詳芻議》卷一:「降及今日,泰西謂國以其器數之學,勃興海外,履垓埏若戶庭。」
●九陲●( jiu chur1)九邊,指極邊遠的地方。,國境,邊界。《胭脂血彈詞》第三回:「爾等是素來人種稱強幹,奈何把獨立心思丟九陲。」
●九荒●( jiu huang)九州極遠之處。清·黃景仁《登衡山看日出用韓韻》:「九荒八極蕩無翳,照我一寸披丹衷。」 疾病 【疾病】
●( bing)人體內外所發生的各種病患,根據其發生的部位、症狀、病因、危害及痛苦程度有各種病名。這裡只提疾病的泛稱和異名。
●沉痼●( chen gu)積久難治的疾病。痼,經久難治的病。三國·魏·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余嬰沉痼疾,竄身清漳濱。」唐·皮日休春酬魯望惜春見寄》:「十五日中春日好。可憐沉痼冷如灰。」亦指難改的惡習。
●沉痾●( chen ke)久治不癒的病。痾,疾病《晉書樂廣傳》:「客豁然意解。沉痾頓瘉。」《魏書·獻文六王傳》:「叔沉痾綿飜。」叔,拓拔羽。翻,「翻」的異體字。
●二豎●(ersh)指病。《左傳·成公十年》:「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之不可為也,在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故以二豎稱病魔。晉·葛洪《抱朴子·貴賢》:「二豎之疾,既據而募良醫。」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伯有今為厲,二豎還乘釁。」
●固疾●(guj)亦作「痼疾」。長久不癒的病。《禮記·月令》:「●(季冬之日)行春令,則胎天多傷,國多固疾。」漢書·王商傳》:「太后前聞商有女,欲以備後宮,商言有固疾。」
●瘕疵●(jic)疾病。《淮南子·詮言訓》:「凡治身養
●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己者得,而邪氣因而不生。豈若憂瘕痤之與瘲疽之發而預備之哉!」
●沈綿●(chen mian)經久不癒之病。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雕蟲蒙記憶,烹鯉問沈綿。」又《送高司直尋封閬州》:「長卿消渴再,公幹沈綿屢。
●宿病●( su bing)舊疾。《新唐書·李百藥傳》:「會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藥勸朝京師,既至歷陽,中悔,欲殺之,飲以石灰酒,因大利,頻死既而宿病皆愈。」宋·司馬光《其夕宿獨樂園詰朝將歸賦詩》:「宿疾岑岑猶帶酒,無眠耿耿不禁榮。」清周亮工《阿丘僧舍坐雨懷人》詩:「宿病未痊寒食近,無端更夢浣紗溪。」
●宿痼●(sg)經久難治的病。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曲櫱》:「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壽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殫述。」
●夙疾●(suj)猶痼疾,久治不癒的病。也指難改的惡習。明·楊《龍膏記·訴因》:「仗仙膏頓蠲夙疾,喚起嬌娃。」蠲●(juan),除去。
●宿疚●(suji)舊病,宿,舊,老;疚,久病。《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寶元元年》:「王隨自宿疚之作,幾涉周星,安臥私家,備禮求退。」
●宿患●( su hudn)指舊病。《周書·藝術傳·姚僧垣》「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宿患積時,方術莫效。」
●宿疾●(suj)拖延不癒的疾病。晉·干寶《搜神記》卷四:「豫章有戴氏女久病不差。見一小石,形象偶人,女謂曰:爾有人形,豈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將重汝。,」差●(cai),病癒。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若水》:「又有溫水,冬夏常熱,其源可雞豚,下湯沐浴,能治宿疾。」雞,用熱水脫去雞毛。●(xun),用熱水脫去牲畜或禽類的毛。
●宿痾●(suke)舊病。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公方臥疾,聞命束裝,星夜兼程宿痾益劇。」清·愈樾茶香室叢鈔>序》:「骨肉凋零,老懷索寞,宿痾時作,精力益衰。」宿恙●( su yang)舊病。清·葉廷琯《吹網錄·安載之方題跋》:「遂製藥服之,三日覺肉香,啖之無所苦。自此嗜食,宿恙頓除。」
●宿疹●( su zhen)舊病。疹,通「疢」●(chen),疾病。宋曾鞏《福州謝到任表》:「惟皓首之慈闈,抱累年之宿疹,牽衣辭訣,泣涕分馳。」
●宿●(suke)久病,宿疾。宋·王安石《賀生皇子表》「臣嘗汙近司,備叨殊獎,以宿痾而自困,欲旅進以無階。」宋陸游《北窗》詩:「宿走二豎,美睡造三昧。」
●尪疢●( wang chen)指疾病。《資治通鑑。齊和帝中興元年》恪雖寡味,忝承寶歷,比尪疢,實憑諸父。苛延視息,奄涉三齡。」
●微疾●(wej1)小病,輕微的疾病。《南齊書·王慈傳》「慈在職未久,既有微疾,不堪朝。」宋·梅堯臣《依韻和僧說夏日閒居見寄》「城郭非清涼,山僧抱微疾。」
●微痾●(weik)亦作「微病」小病。三國·魏·應琚《與陰中夏書》:「乃知即君頓微痾,告祠社神,將有祁福,聞之悵然。」宋·陸游《病中絕句》:「造物今年憫我勞,微痾得遂閉門高。」
●微恙●( wei yang)小病。唐·陸龜蒙《記事》詩:「春歸迨秋末,固自嬰微恙。」嬰●(ying),沾染,纏繞。宋·秦觀《次韻答張文潛病中見寄》:「君其專精神,微恙不足論。」玄黃●( xuan huang)疾病。《詩·周南·卷耳》:「陟高崗,我馬玄黃。」《爾雅·釋詁》:「虺頹、玄黃……病也。」郭璞注:「虺頹、玄黃,皆人病之通名。而說者便謂之馬疾,失其義也。」按,據《詩·卷耳》原義,「玄黃」以指馬之高度疲乏為宜。玄黃,又指絲帛、血。亦指「天地」,見該條。 吉日 【吉日】
●(jri)吉利的日子,好日子,亦謂良辰。《詩·小雅·吉日》:「吉日維戊,既伯既禱。」《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良辰,穆將愉兮上皇。」唐·杜甫《憶昔》詩之二:「九州道路無豺虎,運行不勞吉日出。」又指農曆每月初一日,見「初一」條。
●辰●( chu chen)良辰。俶,善,美好,明·楊慎《伊蘭賦》:「開以景風之俶辰兮,貫乎星回之火節。」
●吉辰●( ji chen)良辰,吉利的好日子。《後漢書明帝紀》「閒暮春吉辰,初行大射。」《醒世恆言獨狐生歸途鬧夢》:「即便選擇吉辰,興動工役。」
●佳辰●( jia chen)亦作「嘉辰」。良辰,吉日3辰,時光,時刻。唐·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豈非琴樽遠契,必兆朕於佳辰,風月高情,每留連於勝地。」南朝·梁·王筠《五日望採拾》詩:「長絲表良節,命縷應嘉辰。」宋·柳永《應天長》詞:「恁好景佳辰,怎忍虛設;休效牛山,空對江天凝咽。」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凡佳辰令節,寒食寒衣,皆拜,設時食。」
●佳期●(jiaq)美好的時光。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佳期悵何許,淚下如雨霰。」唐·杜甫《宿青溪奉懷張員外》詩:「浩蕩前後間,佳期赴荊楚。」明·何景明《泊雲陽江頭玩月》詩:「佳期邈山岳,端坐令人省。」又指婚期。
●嘉日●(jiar)吉日嘉,美好。南朝·梁·沈約《相州積園寺剎下石記》:「蓋木運將啟之令辰,上帝步天之嘉。」令辰,美好的時刻。
●佳時●( jia sh1)亦作「嘉時」。良辰,美好的時光。《漢書·外戚傳下·班倢》:「既過幸於非位兮,竊庶幾乎嘉時。」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三六:「嘉時在今辰,零雨灑埃。」唐·白居易《和柳公權登齊雲樓》詩:「佳時莫起興亡恨,遊樂今逢四海情。」宋·陸游《山家暮春》詩之一:「佳時幸無事,酒盡更須添。」
●良日●( liang ri)吉日。《禮記·祭日》:「及良日,夫人。」繅●(sao),為一種藏針腳的縫紉法。此處泛指縫紉。《史記·淮陽侯傳》:「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靈辰●( ling chen)良辰。漢·揚雄《甘泉賦》:「於是乃命群僚,歷吉,協靈辰,星陳而天行。」唐·李嶠《奉和人日清蹕閣宴群臣遇雪應制》詩:「三陽遍勝節,七日最靈辰。」令辰●( ing chen)吉日。辰,指時日。《儀禮·士冠禮》:「吉,令辰,乃中爾服…。」唐·張九齡《南郊赦書》:「使幽明同慶,知有令辰。」幽明,指死者和生者,亦指陰間和陽間。
●令旦●( ling dan)吉日。宋·蘇軾《興尤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教坊致語》:「屬誕彌之令旦,履長髮之嘉祥,夙設九賓於,遍舞六代之樂。」
●令日●(ling ri)吉日。令,美善。《戰國策·趙策二》:「趙燕再拜稽首曰:…臣敬循衣服以待令日。」《後漢書韋玄成傳》:「即以令日遷太上…。」顏師古注:「令,善也指吉日也。」
●淑景●( shu jing)良辰。淑,美好;景,本指日光藉指時刻。南齊·謝《七夕賦》:「嗟斯靈之淑景,好於服箱。」服箱,即駕車。服,駕;箱,車箱,指代車。淑景又為「日影」、「美景」,見各該條。
●體辰●( xiu chen)良辰,喜慶的日子。宋·曾鞏《進奉元豐元年同天節銀狀》:「矧屬休辰,實開令節。」矧●(shen),況且。清·顧炎武《恭竭孝陵》詩:「年乘王氣,定鼎屬休辰。」
●休旦●(dn)吉日,美好的日子休,吉慶、美善。宋·秦觀《代蔡州進生辰功德疏》:「格王休旦,夷夏同,文母誕辰,天人合慶。」
●元辰●( yuan chen)良辰,吉日。元,善、吉。《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鄭玄注:「元辰,蓋郊後吉辰也。」漢·張衡《思玄賦》:「占既吉而無悔兮,簡元辰而淑裝。」簡,選擇。《北齊書·文宣帝紀》:「敬簡元辰,升壇受禪。」 集市 【集市】
●(jshi)古代在市鎮邊緣或交通要道附近所設的定期或臨時性貿易場所,亦指攤床、店鋪集中固定買賣的市場市,本指臨時或定時集中進行的貿易活動。亦指市場。
●店頭●( dian tou)集市。宋·范成大《大寧河》詩:「梨棗從來數內丘、大寧河畔果園稠,荊箱擾擾攔街賣,紅皺黃團滿店頭。」又指商店。
●關市●( guan sh)集市。關,交通要道;市,貿易場所。《孟子·梁惠王》:「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譏,稽查澤樑,湖泊、山梁。此處指在水中捕魚,山上打獵不加禁止。●( huan hui)借指市區,街道。闤,環繞市區的牆,亦指市區;闠,市區的門。晉。左思《蜀都賦》:「闤闠之里,伎巧之家。」《舊唐書·高祖紀》:「出入閭里,周旋闤闠。」後常用來指市內店鋪。
●井市●( jing shi)市街,做買賣的地方。古代因井而為市,故稱。唐·李紳《入揚州郭》詩:「堤繞門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漁。」明·文徵明《飲於畏小樓》詩:「君家在皋橋,渲闐井市區。」
●區廛●( qu chan)市區,市廛。元·無名氏《黃孝子傳奇》:「還過重重九村落,又行來攘攘區廛。」
●市場●( shi chang)貨物買賣場所。實為攤販、小市店集中之地。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每閱市場,登酒肆,逢人即與相喜。」清·蘭陵憂患生《京華百二竹枝詞》「新開各處市場寬,買賣隨心不費難。」
●市●( shi huan)市場。宋·蘇軾《次韻陳海州書懷》:「舊聞草木皆仙藥,欲棄妻孥守市闤。」清·查士標《雪後同方寶臣張諧石遊北固》詩:「僻性從來厭市闤,投閒山寺歲將殘。」市闠●(shhu)本指市區的門,借指市場。清·魏源《武夷九曲詩》之三:「曲曲奧不曠,曠即嫌市闠。」
●市井●( shi jing)猶市集。《管子·山匡》:「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註:「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日『市井。」《漢書·貨殖傳序》:「商相與語財利於市井」顏師古注:「市,交易之處;井,共汲之所。」
●市頭●( shi tou)市井,市場。唐·施肩吾《途中逢少女》詩:「市頭日賣千般鏡,知落誰家新匣中?」宋·園耐及翁《都城紀勝·鋪席》:「自融和坊到市南坊,謂之珠子市頭,為遇賣買,動以萬數。」又指有藝人的茶肆。
●唐市●( tang shi)空蕩的集市。唐,空,虛;肆,店鋪,市場。《莊子·田子方》:「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市也。」陳鼓應今注:「唐市,空市場。」唐·王維為兵部祭庫部王郎中文》:「唐肆求馬,夜壑藏舟。」
●墟場●( xu chang)集鎮,市集。墟,鄉村市集。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從田中西北行一里餘,抵北山下,稍西復北,一里,逾其坳,有墟場,為馬站街房。」墟市●(shi)定期市集。唐·柳宗元《童區寄傳》:「之虛所賣之。」虛所,即虛市。宋·范成大《曉出古城山》:「墟市稍未集,筠籠轉山忙。」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虛實》:「今虛市之稱,義取朝實暮虛也。」
●玄市●( xuan shi)集市。玄,遠,大。因其離市鎮遠,故名。金·元好問《恒州刺史馬君神道碑》「此地近接邊堡,玄世所在。於殖產為易。」 吉祥 【吉祥】
●( xiang)預示好運的徵兆,祥瑞。《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豈道德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者乎?」
●彩頭●( cai tou)吉兆。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姐姐正在門首,這也是個彩頭,待我見去。」
●吉昌●( chang吉祥。漢·焦贛《易林·恆之復》:「逃時歷捨,所之吉昌。」《平山燕話》第回:「前欽天監臣奏象緯吉昌,歸功於朕,朕懼不敢當。」又指健康無恙。
●吉良●( liang)猶吉祥。漢·王充《論衡·譏日》:「剛柔相得,奇耦相應,乃為吉良。」又「神馬」名,見該條。吉瑞●(ru)祥瑞。《漢書·王莽傳中》:「申以福應,吉瑞屢仍。」《三國志·魏志·楊阜傳》:「而動得吉瑞,猶尚憂懼,況有災異而不戰竦者哉?」
●吉善●( shan)吉祥。漢·焦贛《易林·履之頤》:「宜家受福,吉善長久。」
●吉羊●( yiang)同「吉祥」。羊,古「祥」字《隸續元嘉刀銘》:「宜侯王,大吉羊。」清·趙翼《題百體壽字》詩:「邇來臨本漸傳播,多取吉羊介秀眉。」
●吉兆●( zhdo)吉祥的徵兆。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李納》:「祐但以薦奠畢,擲樗蒲投具,得吉兆告納。」
●佳兆●( jia zhao)吉兆,好的朕兆。唐·李商隱《赴職梓童留別畏之員外同年》詩:「佳兆聯翩遇鳳凰,雕文羽帳紫金床。」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職掌紀略》:「撫今思昔,亦莫之為而為,良非佳兆云。」
●嘉吉●(jiaj)吉祥,美善。語出《易·隨》:「九五,孚於嘉,吉。」宋·石介《慶曆聖德頌》:「同明道初,天地嘉吉
●嘉氣●(ji)祥瑞之氣,指吉祥。《宋史·樂志七》嘉氣四寒,丹誠上騰。」又《樂志十》:「祥光奕奕,嘉氣濛濛。」
●嘉瑞●( jia rui)吉祥;祥瑞。《漢書·宣帝紀》:「承天順地,調序四時,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唐·李白《大獵賦》:「擁嘉瑞,臻無符,登封於太山,篆德於社首。」
●嘉祥●( jia xiang)吉祥;祥瑞。嘉,美善。漢·班固《東都賦》:「啟靈篇兮披瑞圖,獲白雉兮效素烏,嘉祥阜兮集皇。」唐·陳子昂《諫政理書》:「災害之所不生,嘉祥之所遂作,則觀象於天,察法於地。」明·唐順之《廷試策一道》:「臣謹稽之《洪範》,徵之《春秋》,大抵政善民安則嘉祥生,政荒民困則災診作。」
●嘉應●( jia ying)祥瑞,吉兆。《漢書·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宋·秦觀《代賀坤成節表》:「忠謀入而姦黨破,弊事革而嘉應來。」
●嘉禎●( jia zhen)亦作「嘉貞」。猶言吉祥的徵兆。漢·焦贛《易林·需之漸》:「冠帶南遊,與福喜期,邀於嘉貞,拜為公卿。」《北齊書·文宣帝紀》:「嘉禎幽秘,一朝紛委。」奇瑞●(q1ru)祥瑞。漢·王充《論衡·宣漢》:「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晉·葛洪《抱朴子·正郭》:「及其片言所褎,則重於千金,遊涉所經,則賢愚波盪,謂龍鳳之集,奇瑞之出也。」
●瑞徵●( rui zheng)吉祥的徵兆。宋·周密《齊東野語祥瑞》:「瑞物之出,殆無虛歲。而太子元膺以叛死,大火焚其宮室,兵敗於外,政亂於內,終之以身死,衍立而國亡,其為瑞乃如此耳!」
●善瑞●( shan rui)吉祥的瑞應。猶祥瑞。漢·王充《論異虛》:「謂惡翼可以善行除,是謂善瑞可以惡政滅也。」善祥●( shan xiang)吉祥,吉兆。《漢書·蕭望之傳》:「然而善祥未臻,陰陽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勢之所致也。」善應●( shan ying)猶吉兆。應,反映。《北史·隋滕穆王論傳》:「論憂懼,呼術者王琛問之,琛答曰王相祿不凡滕,即騰也。此字足為善應。」
●善徵●( shan zhen)吉兆。徵,徵候,跡象。《南史·顧琛傳》:「琛意竊知為善徵,因誓之曰:若得郡,當於此立廟』。」
●天瑞●( tian rui)上天降下的祥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厥突靡蹤,天瑞之徵。」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上「然自古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然後可為也。」
●偉兆●( wei zhdo)大顯徵兆。晉·左思《魏都賦》:「蓋亦明靈之所酬酢,休徵之所偉兆。」張銑注:「休征大示於天下。」
●休符●(xiuf)吉兆。《東觀漢記·丁鴻傳》:「柴祭之日,白氣上升,與燎煙台,黃鵠群翔,所謂神人以和答響之休符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義熙十五年城上密雲細雨,五色昭彰,人相與謂之慶云,休符當出。」《明史·宋濂傳》:「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
●休兆●( xiu zhao)吉祥的祥兆。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武后》:「聖人啟運,休兆必彰。」
●休禎●( xiu zhen)吉祥及其徵兆。禎,吉祥。《後漢書陳番傳》:「如是天和於上,地治於下,休禎符瑞,豈遠乎哉?唐·劉禹錫《送李策兼簡衡州呂八郎中》詩:「聖功奠運服,神物擁休禎。」宋·王禹偁《醴泉無源賦》:「考乎支枝派,應居水之先;效彼休禎,合列祥經之首。」
●休征●( xiu zheng)吉祥的徵兆。休,美善。《書·洪範》:日休征」。孔傳:「敘美行之驗。」《漢書·終軍傳》:「故週至成王,然後制定,而休征之應見。」顏師古注:「休,美也徵,證也。」唐·元稹《遭風》詩:「那知否極休征至,漸覺宵分曙氣催。」否●(p),惡,壞。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故河清海宴,神人無雜擾之災;物阜民蕃,太史奏休征之應。」
●哲符●( zhe ui)吉祥之兆。漢·揚雄太玄·事》:「次二:事在樞,不咨不湊,喪其哲符。」范望注。「符者,所守之瑞也。」
●徵瑞●( zheng rui)祥瑞;吉兆。晉·嵇含《長生樹賦》「
●:美我親之仁孝,固徵瑞之必招。」《晉書·成公綏傳》:「徵瑞表祥,災變呈異。」
●徵祥●( zheng xiang)徵兆。亦特指祥兆。漢·劉向《說苑·善說》:「陛下之身逾盛,天瑞並至,徵祥畢見。」晉·葛洪《抱朴子·對俗》:「仰望雲物之徵祥,俯定卦兆之休咎。」 妓女 【妓女】
●(jn)在古代原指以從事歌舞為業的女藝人,後來專指以賣淫為職業的女子,實為剝削制度的產物。《水滸傳》第八一回:「這個李師師是個風塵妓女水性的人。」
●表子●(bido zi)現作「婊子」,即妓女。明·周祈《名義考。人表》考證:「俗謂倡曰表子,私倡者曰夃老,表對里之稱。表子,猶言外婦。」及●(g),謂買者多得之義。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十二出:「被父母禁持,投東摸西,將一個表子依隨。」《官場現形記》第十回:「上海這地方不是好地方,婊子極多,一個個狐狸似的
●娼婦●( chang fu亦作「倡婦」,指妓女唐盧照鄰長安古意》:「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清·杜《揚州春》詩:「積雪泥深一尺餘,倡婦挾瑟乘肩輿。」倡伎●( chang ji)亦作「倡妓」。原指從事歌的藝人,後指賣淫的女子。宋·羅燁《醉翁談錄·子瞻判和尚遊娼》:「靈隱寺有僧,名了然,不遵戒行,常宿娼妓李秀雙家。」
●倡家●( chang Jia)亦作「娼家」。原指以歌舞為業的人家,後指妓院。亦指妓女。唐·崔顥《渭城少年行》:「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壺清酒就倡家。」《花月痕》第四一回:「家而死節,名教母乃褻。」亦指「妓院」,見該條。
●倡女●( chang nu),亦作「娼女」。多指妓女。唐·白行簡李娃傳》:「國夫人李娃,長安之倡女也。」宋·王《燕翼詒謀錄》卷三:「又恐其不顧也,則命娼女坐肆作樂以蠱惑之
●倡條●( chang tiao)妓女的喻稱。以其姿態似楊柳枝條輕柔,故云。南朝·陳後主《折楊柳》詩「楊柳動春情,倡園驚。」隋·江總和詩云:「萬里音塵絕,千條楊柳結,不悟倡園花,遙同天嶺雪。」後遂以「倡園花喻柳絮,以「倡條」指楊柳枝,並喻妓女。《隨園詩話》卷九引清·陳楚筠詩:「新安山高江水遙,捲葹原不生倡條。貞魂夜號月光曉,兒童莫賦西陵草。」捲葹●(shi),草名。
●倡條冶葉●( chang tido yeye)妓女喻稱。謂妓女體態象婀娜多姿的楊柳枝葉一樣。元·劉天迪《萼紅·夜聞南夫哭北夫》詞:「堪嘆揚州十載,甚倡條冶葉,不省春殘。」清·許田《揚州慢·刊溝懷古》詞:「羨倡條冶葉,青樓春幕,書記忘歸。」
●大姐●( da jie)元代對妓女的稱呼。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外旦雲)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我嫁了,做一個張郎家婦,李郎家妻,立個婦名。…元無名氏《雲窗夢》第一折:「●(淨雲)大姐,似俺這等做子弟的,有村的,有俏的。」也稱妻子,多見元明白話小說和元人雜劇。
●杜陵花●( du ling hua)指稱妓女。杜陵本為漢宣帝陵墓所在地,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原為秦宜春苑,漢宣帝時稱樂遊原。唐時極繁盛,為豪富子弟遊樂之所,多美妓,故稱妓女為杜陵花。唐·韓《贈張千牛》詩:「急管晝催平樂酒,春衣夜宿杜陵花。」明·阮大鋮《燕子箋·寫像》:「風留貪看杜陵花,解春衣夜宿兒家。」
●個中人●(ge zhong ren)古對妓女的隱稱。個中,其中,此指妓女中。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二嫂蕭娥,他原是個中人,我替他禮案上除了名字,棄賤從良,就我做個次妻。」
●風月●(feng yue)喻稱妓女。謂其如清風明月之美景,可供賞玩,或指男女歡情,故云。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妾身姓李,表字貞麗,煙花妙部,風月名班。」
●倌人●( guan ren)指妓女。舊時吳語地區●(蘇、滬、杭一帶)對妓女的稱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個金荳蔻盒,這是上海倌人用的東西。」
●行街●( hang xuan)妓女。古稱妓院為子,稱妓女為衏衒。衒,賣弄,叫賣。明·徐霖《繡襦記。鳴珂嘲宴》:「衏衒哭孤老,哀而不傷。」
●街●( hang yuan)即,指妓女。明·鄭若庸《玉玦記·訪友》:「小子慣會幫嫖,別人請衏衍,我專吃一好寡醋便罷。」又指妓院,見該條。
●花門婦●(hua men fu)妓女別稱。以其為妓院●(花門)中的婦人,故稱。明·康海《王蘭卿》第一折:「做一個三從四德好人妻,不強如朝雲暮雨花門婦。」
●花娘●( hua niang)妓女別稱。宋·梅堯臣《花娘歌》:「花娘十二能歌舞,籍甚名聲居樂府。」
●子●(kez)亦作「科子」。窠,本為禽獸內穴,後喻暗娼居處,因「窠子」指私媢。《金瓶梅詞話》第二回:「南街子又占著窠子卓二姐,名卓丟兒。」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我苫著個科子,喚做白捉鬼,他沒廉恥,每夜瞞了我去與他偷。」●(shan)遮蓋,引申,為佔有。
●匪妓●(feij)指妓女。以其行為不正,故稱。匪,不,非。·無名氏《度柳翠》楔子:「在杭州抱鑑營街積妓牆下,化作風塵匪妓,名為柳翠。」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待妝個老實,學三從四德。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粉頭●( fen tou)妓女別稱。元·馬致遠《青衫淚》「經板似粉頭排日喚,落葉似官身吊名差。」《水滸傳》第五十一回:「如今●(白秀英)見在勾欄裡院唱諸般品調,……都頭為何不去一?端的是個好粉頭。」●(su5),斜眼看。粉頭,也指不正經的女人或傳統劇中淨角大花臉的一種。
●風聲婦人●(feng sheng fu)妓女別稱。以其賣弄風流聲色,故稱。五代·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高燕山●(駢)在淮南日,任江揚宰,有弟,收拾一風聲婦人為歌姬在捨。」猱兒●(ndo er)妓女的別稱。元·關漢卿《錢大尹智寵謝天香》:「我怨那禮案裡幾個令史,他每都是我掌命司,先將那等不會彈不會唱的除了名字,早知道則做個啞猱兒。」
●平康女士●(ping kang nu shi)妓女別稱。唐京城長安丹風街有平康里,為妓女聚居之地,故云。《西湖二集》第二十卷:平康女士知機者,常恐冰山罹禍殃。」
●師師●(shsh)本為北宋名妓李師師之名,後用以借指妓女。清·吳偉業《無題》詩之三:「錯認微之共牧之,誤他舉舉與師師。」清·錢謙益《丙戌南還贈別故侯家妓人冬哥》詩:「師師垂垂杜秋哀,金縷歌殘盡此杯。」又為相互師法,或恭敬的樣子與眾多的樣子。
●市娼●( shi chang)亦作「市倡」。城市中的妓女。宋·蘇軾《題王逸少帖》詩:「有如市倡抹青紅,妖歌嫚舞昡兒童。」元·程棨《三柳軒雜識·評花品》:「余嘗評花,以為梅有山林之風,杏有閨門之態,桃如倚門市倡,李如東郭貧女。」
●團雲隊●( tuan yun dui)妓女的別稱。唐·馮贄《雲仙雜記·風窠群女》:「太守張憲號諸倡曰鳳窠群女,又日團雲隊曳雲仙。」
●小小●(xido xido)本為南齊名妓蘇小小之名,亦泛指妓女。宋·晁說之《都下追趕往普》詩之一:「少年使酒走京華,縱步曾遊小小家。」
●謝娥●(xe)指妓女。五代·前蜀·韋莊《浣花集·歎落花詩:「西子去時遺笑靨,謝娥行處落金鈿。」
●謝娘●( xie niang)本為唐代名妓謝秋娘之省稱,亦泛指妓女。唐·白居易《代好答崔員外》詩:「青娥小謝娘,白髮老崔郎。」《鹿門集·離》詩:「庭前佳樹名梔子,誠結同心寄謝娘。」
●煙花●( yan hua)指妓女。宋·辛棄疾《眼兒媚》:「煙花叢裡不宜他,絕似好人家。」
●菸月●( yon yue)妓女的喻稱。謂妓女有如煙靄中之月,故名。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本是個顯要龍圖職,怎伴著煙花鬼孤纏,可不先犯了風流罪,落得價葫蘆提罷俸錢。」窯姐●( yao jie)妓女的異稱。因舊時妓院稱窯子,故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七回:「不知怎樣被一個窯姐兒把他迷住了,一定要嫁他。」
●野雞●(yj)指妓女。遊娼的喻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走到四馬路野雞最多的地方,叫著什麼香裡。」夜度娘●(ye du niang)妓女的別稱。因其陪客過夜,故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渠雖不貞,亦未便作夜度娘,成否固未必也。」
●倚門者●(yi men zhe)指妓女。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有人於酒筵遇一妓,舉止尚有士風。訝其不類倚門者,問之,即其小女也。」
●飲妓●(yYnj)妓女。因其常陪客聚飲,故稱。唐·孫棨北里志序》:「京中飲妓,籍屬教坊,凡朝士宴聚,須假諸曹署行諜,然後能致於他處。」
●鶯花●(ying hua)借指妓女。舊時謂鶯啼花開季節,為男女尋歡作樂之時,故稱。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二折:「誰著你戀鶯花,輕性命,喪風塵。」 妓院 【妓院】
●( Ji yuan)舊時代集中妓女公開賣淫的場所,為一大罪惡淵,是剝削制度的產物
●百媚門程●( bai mei men ting)妓院的美稱。謂其門內有千嬌百媚的女子●(妓女)。,門檻。明·朱有燉《神仙會》第一折:「躲離了七真壇院,撞入這百媚門。」
●北里●(bei)借指妓院。唐長安平康里在城北,因稱北里,為妓女聚居之地,後以「北里」藉稱妓院。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張祐》:「同時崔涯亦工詩,與祐齊名,頗自行放樂,或乘興北里。」清·黃景仁《都門秋思》詩之一:「新聲北里回車遠,爽氣西山拄笏通。」
●倡館●( chang guon)妓院。宋·沈括《夢溪筆談·譏謔》石曼卿為集賢校理,微行倡館,為不逞者所。」
●倡家●( chang jia)亦作「娼家」。妓院別稱。由以歌舞為業的人家轉化而來。《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宣和遺事》前集:「奈何信奸讒賊臣之語,夜宿娼家,荒於酒色。」
●倡樓●( chang lou)亦作「娼樓」。指妓院。南朝梁·簡文帝《東風白勞歌》之二:「西飛迷雀東羈雉,倡樓秦女乍相值。」清·魏柟《古意》詩:「蕩子戍龍城,倡樓月自明。倡寮●( chang lido)妓院。寮、小屋,小窗。《宦海》:第六回:「查著了兩個候補道在一家倡寮吃酒,那委員不由分說,竟把這兩位道台大人帶了起來。」
●倡門●( chang men)猶倡家,本指以歌舞為業的人家,後指妓院。唐·儲光羲《長安道》詩:「鳴鞭過酒肆,祛服遊倡門。百萬一時盡,含情無片言。」
●倡肆●( chang)亦作「娼肆」。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五:「●(崔涯)每題一詩於倡肆,無不頌之於衢路。」
●翠紅鄉●( cui hong xiang)借指妓院。因妓院中有許多穿翠綠桃紅衣裙的妓女而得名。元·史敬先《莊周夢》第二折「快人迷戀翠紅鄉,個個身亡皆為色。」
●粉房●( feng fang)妓院別稱。以其為粉頭●(妓女)所居,故稱。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你來粉房裡尋我。」風月館●( feng yue guan)妓院他稱。以其盡為男女歡愛風月)之事,故云。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再不去賣笑追歡風月館,再不去迎新送舊翠紅鄉。」
●風月場●( feng yue chang)妓院別稱。謂其為男女談風月、講歡情的場所。《孽海花》第十六回:「●(姑娘)忽變了樣兒一雙半嗔半喜的眼兒,幾句若遠若近的說兒,加克雖然是風月場中的魔兒,也弄得沒有話兒。」
●風月門庭●( feng yue men ting)指妓院。風月,指男歡女愛的風流情事,故稱。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休占風月門庭鬧,莫厭蓬萊途路賒,回首是精仙闕。」賒●(she),遠。風月所●( feng yue suo)猶「風月場」,指妓院。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三折:「風月所得清白,雨雲鄉無黏帶,煙花寨耳根清淨。」
●勾欄●( gou lan)妓院別稱。宋元時說書、演戲、耍雜技的場子,因四周圍以欄干,故稱勾欄,也作「構肆」後沿稱妓院。宋·周密《武林舊事》:「如此瓦羊棚樓等,謂之遊棚。外又有勾欄甚多。」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鴉頭》:「此是小勾欄。」
●行戶●(hang hu)猶「行院」。借指妓院。《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我們行戶人家,吃客穿客,前戶送舊,後門迎新。」
●行院●( hang yuan)本指買賣、交易的場所,借指妓院。·馬莊文《孤鸞》詞:「陌上叫聲,好是賣花行院。」元·張可久《普天樂·收心》曲:「姨夫暗攢,行院斗侃,子弟先。」院●( hang yuan)同「行院」,指妓院。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晚霞》:「晚霞故名妓,溺水不得其屍。自念衏院不可複投,遂曰:「鎮江蔣氏,吾婿也。客因代貰扁舟,送諸其家。」
●衍●( hang yuan)亦作「衏衍」。指妓院。《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大郎道:『又不是衏衍人家,如何要得許多?,」清·張潮《<板橋雜記>小引》:「闢樂園於平康,創柔鄉於衏衏。」亦指妓女,見該條。
●術子●( hang z)指妓院。《醉醒石》第一回:「《南京下處,河房最貴,亦最精,西首便是貢院,對河便是子。故此風流衏爽之士,情願多出銀子租他。」
●花粉樓●( hua fen lou)指妓院。花粉,喻指妓女。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二折:「我比你遲到䖵蜒地,你比我多登花粉樓。」
●花胡同●( hua hu tong)俗稱妓院,以其多在胡同內,故名。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是個花胡同女嬋娟,恰會把箏自演。」
●花柳●( hua liu)喻稱妓院。為「花街柳巷」之省稱。花柳喻指妓女。唐·段成式《陽雜俎。語資》:「某年小常結豪族為花柳之遊,竟畜亡命,訪城中名姬,如蠅襲羶,無不獲者。」花柳營●( hua hu ying)妓院喻稱。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將一座花柳營,生扭做迷魂陣。」
●花門●( hua men)指妓院,為「花門柳戶」之省稱。明康海《王蘭卿》第一折:「做一個三從四德的好人妻,不強如朝雲暮雨花門婦。」又朱有燉《繼母大賢》第一折:「他又不止在花門柳戶,卻又好飲酒,發酒風。」
●花衢●(huq)喻稱妓院。衢,四通八達的街道,以花喻妓女。明·朱有燉《神仙會》第二折:「自惜青春,誤落花衢作妓人。」
●花營錦陣●( hua ying jin zhen)妓院代稱。花、錦,謂「花團錦簇」指妓女穿戴艷麗、眾多;營、陣,指眾多。元·賈仲明《對玉梳》第一折:「賣花人賣花唇,入俺這花營錦陣。」六院●( liu yuon)妓院代稱。明初南京妓院著名的有來賓、重譯、輕煙、淡粉、梅妍、翠柳等六家,稱為「六院」,後泛指妓院。《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明·屠隆《毫記·散財接客》:「昨日取醉平康,六院諸姬齊來相見。」
●女間●(1)春秋時齊桓公設於宮中的淫樂場所,稱為「女閭」。後世借指妓院。《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雖市門之遊,豪客不廢;然女之遺,正人恥言,不得不謂之邪色。」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十一:「杭城無,間有女閭。」
●女市●(nu shi)指妓院。市,交易、買賣的場所。《北史西域傳·龜茲》:「龜茲國俗性多淫,置女市,收男子錢以入官。」青樓●( qing lou)南朝·齊·武帝建興光樓,用青漆塗飾,世謂之青樓。後指顯貴之家的樓閣,多為婦女所居,轉指妓院。南朝·梁·劉邈《萬山見採桑人》詩:「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結束,謂梳妝打扮。唐·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煙月作坊●(《ydnYuezufdng《)指妓院。宋·陶谷《清異錄·鋒窠》:「四方指南海為煙月作坊,以言風俗淫故也。」窯子●(yoz)指簡陋的娼寮●(娼妓的小屋),又泛指妓院。《老殘遊記》第二回:「就是窯子的姑娘,也人人都學。」鶯花市●(ying hua shi)亦稱「鶯花陣」、「鶯花寨」。鶯啼花開喻妓女輕佻舉動,或指男女行歡之時,並指妓女因之以鶯花市指稱妓院。唐·武漢臣《玉壺春》第四折:「也只為鶯花寨聲名非是美,情願做從良正妻。」元·戴善夫《風光好》第四折:「我自離了鶯花市,無半星兒點污,一抹兒瑕疵。」雨雲鄉●(yu yun xiang妓院別稱。因男女歡會為雲雨,故稱。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一折:「我著你託化在雨雲鄉,還宿債在鶯花陣。」宿債,舊債。
●玉樓●( yu lou)本指華美的樓,亦為天帝或仙人的居處。後為妓院之美稱。唐·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裡一時愁。」宋·柳永《歸朝歡》詞:「歸去來,玉樓深處,有個人相憶。」
●樂戶●( yue hu)古代從事吹彈歌唱以取悅統治階級的官妓,名隸樂籍,戶稱樂戶,後沿用為妓院之稱。《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春娘年十二歲,為亂兵所掠,轉賣在泉州樂戶楊家……母愛之如寶,改名楊玉。」
●月局●(yuej)妓院別稱。以其為風月場所,故稱。元無名氏《謝金吾》三:「王樞名云:「國姑!良吏不管月局,貴人不踏險地,這個所在便不來也罷。」
●章台●( zhang tai)本指秦離宮●(猶別墅)中台觀之一。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故城西南角。《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秦王坐章台見相如」,即指此。據稱倚宮一街名章臺街,漢時為尋歡作樂之地,故後以章台名妓院元馬致遠《青山淚》第一折:「我不曾流水出天台,你怎麼走馬到章台?」 家產 【家產】
●( jia chan)家庭的財產《史記·李將軍列傳》:「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晉書·和嶠傳》:「嶠家產豐富,擬於王者,然性至吝,以是獲譏於世。」
●家財●( jia cai)家庭財產,即家產。《史記·留侯世家》「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唐韓愈《畢君墓誌銘》:「寶應二年,河北平,宗人宏以家財贖出之。」
●家當●( jia dang)家產。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趙元)好酒貪杯,不理家當,營生也不做。」《水滸傳》第四十四回:「這李雲既無老小,亦無家當。」也指家甚;物件。家道●(jiad)家產,家業。晉·陸機《百年歌》之六「子孫昌盛家道豐。」《梁書·明山賓傳》:「兄仲璋嬰痼疾,家道累空。」
●家活●( jia huo6)猶家產、家業。宋·歐陽修《論不才官史狀》:「其人西京廣有家活,而病之年,貪祿不止。」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時不遇也恁麼,且耕種置個家活。」也指日用器物。
●家計●(jij)家產、家財。《醒世恆言·李道人獨步雲門》:「我本有萬金家計,就子孫輩連年送的生日禮物,也有好幾千。」清·孫枝蔚《新嫁娘》詩之三:「不用論家計,郎能學六經。」又指生計、家庭事務。
●家事●(jia shi)家產、家業。唐·蔣防《霍小玉傳》:「我小娘子即霍王女也,家事破散,失身於人。」清·李漁《意中緣·捲簾》:「小子雖然不肖,也是個納粟的前程,家事雖然不多,也將就有一二十萬。」
●家私●( jia sT)家財、家產。楊瑀《山居新語》:「江西呂道山至元間分析家私作十四分。」《紅樓夢》第六八回:「女婿現在才十九歲,成日在外賭博,不理世業,家私花盡了。」又指家務、日用器物。亦指「家世」。見該條。
●家業●( jia ye)家產。《漢書·楊王孫傳》:「家業千金,厚自奉養生,亡所不致。」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除蠹》:「有豪族陳氏為縣錄事,家業殷富,子弟復多。」又指家庭生計、家傳世業或學業。
●家緣●( jia yuan)家業、家產。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夜擁孤衾三幅佈,晝欹單枕是枚磚,只此是家緣。」 袈裟 【袈裟】
●( jia sha)亦為「加沙」。僧人的法衣。梵語為 kasaya,紅色,為許多長方形的小塊布片拼綴而成。在隆重的場合由有地位的僧人斜披在外面。一般和尚並無袈裟。元·袁桷《昌上人遊京師》詩:「加沙不展團穩,此是開元妙總持。」梵服●( fan fu)袈裟。梵,凡與佛教有關的事物皆稱之。《法苑珠林》卷六六:「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釋梵服,披綾羅?」
●佛衣●(fy)即袈裟。佛教禪宗六祖以前皆用為傳法的信物之一。唐·劉禹錫《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鑑禪師第二碑》:「初達摩與佛衣俱來,得道傳付,以為真印。」又《佛衣銘》:「佛言不行,佛衣乃爭。」
●壞衣●(huai)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種正色和五種間色,故僧衣皆以壞色染成,故名壞衣。唐李端《送惟良上人歸潤州》詩:「寄世同高鶴,尋仙稱壞衣。」宋·梅堯臣《乾明院碧鮮亭》詩:「壞衣削髮遠塵垢,蛇祖龍孫生屋後。」
●離塵服●( chen fu)袈裟。即脫離塵世之服謂僧人經修煉後,可以超凡出塵。《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袈裟》:「大淨法門經》云:袈裟者晉名去穢;《大集》名離染服《賢愚》名出世服;《真諦雜記》云:袈裟是外國三衣之名,名含多義,或日離塵服。」
●伽梨●(qi)亦作「伽黎」,即袈裟宋·黃庭堅元半癸亥經行石潭寺別和一章》:「空餘祗夜數行墨,不見伽黎一臂風。」明·屠隆曇花記·菩薩隆凡》:「晃晃莊嚴,花冠纓絡明明現,如來大士擁伽黎。」清·魏源《聖武記》:「卷五:「喇麻即僧,應僧衣僧冠。其袈裟紅色本佛舊制,所謂僧伽黎也。」
●僧伽胝●( seng qie)僧佛大衣名為比丘●(和尚)所服「三衣」之一種。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縛喝國》:「如來以僧伽胝方疊布下,次下鬱多羅僧,次僧卻崎。」
●僧伽梨●( seng qie1)亦作「僧迦梨」、「僧伽黎」,梵語 samg hati的譯音。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長阿含經·遊行經中》:「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脅,如師子王累足而臥。」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宋雲惠生使西域》:「初,如來在烏場國行化,龍王瞋怒,興大風雨,佛僧迦梨表裡通濕,
●僧衣●( seng僧人穿的衣服,主指裟。唐·綦毌潛《過融上人蘭若》詩:「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溪鳥飛。」水田衣●( shur tian)亦省稱「田衣」,即袈裟。以其為方形小方塊綴成,似水田界畫,故名。唐·房彥謙《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詩「得地又生金粟界,結根仍對水田衣。」 家世 【家世】
●( jia sh)謂世代相傳的門第或家族世系,亦指家庭歷代的世業、名望和社會地位。《史記》:「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宋·范成大《送洪內翰使虜》詩之二:「單於若問公家世,說與麒麟畫老經麒麟,即麒麟閣,唐代供奉功臣畫像的地方。清·劉大櫆《張訥堂詩集序》:「後之人讀其詩,而考其家世,見其父子祖孫奕葉相承如此,孰不神往而慕絕之。」奕葉,猶言累世。家世,亦可引申為先代、前世。
●家閥●( jia fa)家世門第。閥,門閥,閥閱,指封建時代有權勢家庭顯赫的社會地位。《新唐書·李琢傳》:「●(琢)以家閥擢累義昌、平盧、鎮海三節度史。無顯功,不為士大夫稱道。」家門●( jia men)家世;門第。《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玉梅啼啼哭哭,范希周中途見而憐之,問其家門,玉梅自敘乃是官家之女。」又謂家族、師門、門風、自家門口等等。家私●( jia sT)家世;家中底細。清·李漁《風箏誤·囑,
●鷂》:「說戚大爺的名字,還掀動得他說是相公,他若訪你的家私,連詩的成色都要看低了。」又指「家產」,見該條。亦指家務,家庭私事等。
●門祚●( men zuo)家世。《新唐書·柳玭傳》:「喪亂以來,門祚衰落。基構之重,屬於後生。」祚,福運。
●宗系●(zong×i)宗族世系;家世。唐·孫揆《靈應傳》「寶曰:『願聞其說,兼冀識其宗系。苟可展分,安敢以幽顯為。,」《清史稿·食貨志一》:「又必辨其宗系。如民人無子許立同宗穆相當者為後。」 家屬 【家屬】
●( jia sh)戶主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員。亦指職工、官兵等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員。《管子·立政》:「凡過黨,在其家屬,及於長家。」宋·蘇軾《天石硯銘跋》「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
●寶眷●( bao juan)對人家屬的敬稱。宋·陽《與趙侍講札子》:「寶眷想隨軒在京,或只在於潛耶?」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秀姑》:「公子追問寶眷何時移來。」
●家眷●(jia juan)家屬,指妻子兒女等。唐·司空圖《十會齋文》:「伏覬過去尊靈,見存家眷,皆憑護念,免怖沉淪。」《三國演義》第十四回:「十八騎燕將,保著張飛,殺出東門,玄德家眷在府中,都不及顧了。」
●家口●( jia kou)家屬;家中人口。《三國志·魏志呂布傳》:「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南朝·宋·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布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翼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北齊書·楊愔傳》:「於是乃以天子之命下詔罪之,罪止一身,家口不問。」
●家內●( jia nei)眷屬;家屬。《宋書·殷琰傳》:「休祐步入朝,家內猶分停壽陽,琰資給供贍,事盡豐厚」亦指妻子,見該條。
●家徒●(jiat)家人家屬。唐·白居易《自喜》詩:「自喜天降我少緣,家徒行計兩翩翩。身兼妻子都三口,鶴與琴書共一船。」
●家小●( jia xido)猶家屬。謂妻子兒女。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凡八兄》:「德祖悄然,忽念未別家小,白獸屹然不行。八兄笑曰:『果有塵俗之念,去世未得如術。」
●賤累●( jian lei)謙稱自己的家屬。宋·蘇軾《與林天和長官書》之四:「承問賤累,正月末已到贛上矣。」
●婘屬●( juan shu)眷屬婘,「眷」古字。《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高後崩,大臣誅諸呂,呂須婘屬。」呂須,樊噲妻。《南齊書·江斆傳》:「江忠簡●(湛)胤嗣所寄,唯斆一人,傍無眷屬。」胤嗣●( yin si),子孫後代。《梁書·侯景傳》:「君門眷屬,可以無恙,寵妻愛子,亦送相還。」
●室屬●( shi shu)家屬。《宋書·謝晦傳》:「晦之室屬,縲僕獄戶。」
●宅眷●( zhai juan)家眷;家屬多指女眷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般載雜賣》:「又有宅眷坐車子,與平頭車大抵相但棕作蓋,及前後有勾欄門,垂簾。」元朱德潤《外宅婦》詩:「貧人偷不敢看,問是誰家好宅眷。」 家庭 【家庭】
●( jia ting)以婚姻和血統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其成員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親屬。唐·劉知幾《史通·辨職》:「班固之成書也,出自家庭;陳壽之草志也,創於私室。」宋·歐陽修《劉丞相輓詞》誄之二:「平昔家庭敦友愛,可憐鬆檟亦連陰。」又指家中、庭院。
●家舍●( Jia she)本指家庭、屋舍,借指家庭。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到君家捨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家室●(jia sh1)家庭;家眷。《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毛傳「家室,猶室家也。」陳奐傳疏:「《孟子滕文公篇》『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所謂「女有家,男有室。」室即家,亦即家庭或家眷三國·魏·曹操《存恤從軍吏士家室合》:「自頃以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清·昭槤《嘯亭續錄·成知州》:「等為外吏,豈可幸其患難辱及家室。」又指房舍、住宅。
●家宅●( jia zhai)家庭;住宅。宋·蘇賦《宿望湖樓再和》「我尋得所嗜,十日忘家宅。」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一折:「兀那酒喪門臨本命,餓太歲犯家宅。」
●室家●( shi jia)泛指家庭。《詩·小雅·常棣》:「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帑●(n),兒子,或者指妻子與兒子。
●宋曾鞏《洪州諸寺觀祈晴文》:「蓋茲疲隆之民,已出早災之後,室家凋敝,閭里愁嗟。」也指家庭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子等。堂宇●( tang yu)本指殿堂及其頂棚,代指家庭。漢·蔡邕《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上有帝室龍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南朝·宋鮑照《遊思賦》:「捨堂宇之密親,坐江潭而為客。」 家鄉 【家鄉】
●( jia xiang)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故鄉。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之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明·張居正《給假治疾疏》:「近訪得一醫人自家鄉來,自言能治此疾。」
●常●( chang1)故里。漢·張衡《思玄賦》:「繽聯翩兮紛暗暖,倏眩眃兮反常閭。」呂延吉注:「反常閭,歸舊居也。」《晉書·摯虞傳》:「路遂遵兮情欣欣,奄忽歸兮反常。」反,同「返」。
●墳井●( fen jing)家鄉,故土。以其有祖墳故井而稱。唐沈亞之《省試第三道第三問》:「失其產者,吏督其不奉而賦歲以重,是以割姻愛棄墳井,亡之他郡而不顧,亡者之賦又均焉。」粉榆●(feny)故鄉的代稱。指兩種樹木,多用做屋樑,又為漢高祖故鄉名。後用為故鄉的代稱漢·張衡《西京賦》:「豈伊不虔思於天衢,豈伊不懷歸於榆。」《南齊書·沈文季傳》:「文季●(謂褚淵)曰:惟桑與梓,必恭敬止,豈如明公亡公央土,不識枌榆。,」
●故國●(ggu)故鄉。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又指祖國,本國;故都。
●故里●(gu)家鄉。南朝·梁·江淹《別賦》:「視喬木兮故里,訣北梁兮永辭。」唐·白居易《小閣閒坐》詩:「二疏返故里,四老歸舊山。」
●故土●(gut)故鄉。唐·柳宗元《鈷潭記》:「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故鄉●( gu xiang)家鄉。古樂府《木蘭辭》:「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故園●( gu yuan)家園,故鄉。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唐·杜甫《復愁》詩:「萬國尚防寇,故園今若何?」唐·李商隱《蟬》詩:「薄官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家山●(jia shan)故鄉。唐·錢起《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宋·梅堯臣《讀ㄑ漢書·梅子真傳>》詩:「舊市越溪陰,家山鏡湖畔。」
●家園●( jia yuan)故鄉。《後漢書·桓榮傳》:「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至王莽篡位乃歸。」又指自家園林。
●井間●(jing)故里,鄉里。閭,古二十五家為一閭;里巷。宋·梅堯臣《上馬和公議》詩:「已是經時隔,親舊全如遠別來。」清·鈕琇《觚續編·總戎佳論》:「向者捐親戚,背井閭,藐是一身,遠遊萬里。」向,以前,往昔;指,捨棄。井邑●(jngy)本為鄉村,村落。語出《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因又稱故里。唐·張說《唐故贈齊州司馬陸公神道碑》:「路艱寇阻,兵危勢急,公獨顛沛致喪,歸其井邑。」清·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之二九:「老大荒涼餘井邑,平龕殘火一翁禪。」
●舊國●(jigu6)故鄉。《莊子·則陽》:「舊國舊都,望之暢然。」成玄英疏:「夫少失本邦,流離他邑,歸望桑梓,暢然喜歡。」亦指故都。
●桑井●( sang Jing)家鄉,故鄉的代稱。古井田制度,提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故稱家鄉為桑井。《魏書·高謙之傳》:「況且頻年以來多有徵發,民不堪命,動致流離,苟保妻子,競逃王役,不復顧及桑井,憚此刑書。」
●桑梓●( sang zi)桑和梓是古代住宅邊常栽的樹。《詩·小雅·小弁》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離人見桑梓易引起對父母和故鄉的懷念。因以指代家鄉。漢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行睹舊里焉。」唐·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下里●(xia)鄉里,鄉間,鄉野。漢·劉向《說苑·至公》:「臣竊選國俊下里之士日孫叔敖。《舊五代史·晉書·景延廣傳》:「延廣在軍,母兇問至…曾無戚容,下里之士亦聞而惡之。」問,音訊。清·劉大櫆《與李侍郎書》:「其有沉淪下裡,不得親朋之須者,皆閉門屏息愧赧而不敢自比於人。」馨●(qing ke),咳嗽,談笑;欬,同「咳」。赧●(nan),因羞愧而臉紅。
●鄉國●( xiang guo6)家鄉。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眼中了了見鄉國,知有歸日眉方開。」宋·蘇軾《遊金山寺》詩:「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鄉井●( xiang jing)家鄉。崔峒《酬李補闕雨中寄贈》詩「
●白髮還鄉井,微官有子孫。」宋·富弼《論河北流民》:「臣亦曾子細論云,朝廷恐你拋離鄉井,欲擬發遣卻歸河北,不知為何?」鄉里●( xiang)家鄉。《晉書華禪經》:「同郡劉頌時為廷尉,見之嘆息曰:『不悟鄉里乃有如此才也。」《宋書·陶潛傳》:「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鄉曲●( xiang qu)鄉里,亦指窮鄉僻壤。因偏一隅,故稱鄉曲。《莊子·篋》:「治邑屋州里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唐·白居易《種桃杏》詩:「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
●鄉土●( xiang)家鄉,故鄉。《列子·天瑞》:「有人去鄉土,離六親。」
●中園●( zhong yuan)猶故園,故鄉。唐·韓愈《送進士劉思服東歸》詩:「勉來取金紫,勿久休中園南朝·宋·曾鞏《秘校新授官還南豐》詩:「佩印自茲始,過家尚少留,中園何時到,徽蕨亦已。」
●梓里●(Y1)故鄉。五代·翁成贊《奉使封閩王歸京洛》詩:「此去願言歸梓里,預憑夢魂展維桑」宋·范成大《楊君里居士輓詞》詩:「孝至蘭陔茂,身修梓里恭。」
●梓桑●( sang)即桑梓,故鄉。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烽煙起,烽煙起,梓桑半損。欲歸,歸途難問。」
●梓鄉●( xiang)故鄉。清·馮桂芬《復應方伯論清丈第二書》:「如競以經造冊充數,則流毒梓鄉,百世無已。」《花月痕》第四四回:「梓鄉極目黯飛云,可憐依枕彌留,猶自傷心南望。」
●佳作●( jia zud)指優秀的文學、藝術創作,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電影、書法、繪畫、雕塑等等,但在古代多指詩文書畫而言。《魏書·馮熙傳》:「其北邙寺碑文,中書侍郎賈元壽之詞。高祖頻登北邙寺,親讀碑文,稱為佳作。」南朝·梁·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雖事涉烏有,義異擬倫,而清新卓爾,殊為佳作。」唐·李白《游水西簡鄭明府》詩:「吟玩空復情,相思爾佳作」《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承惠佳作,尚不曾捧讀。」
●大文●( wen)偉大的作品,宏大的文章。《北史·薛道衡傳》:「涉歷經史,有才思,雖不為大文,所有詩詠,大致清遠。」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世之尊崇癒者,方以是篇為巨制大文,而授受誦習焉。」
●高流●( gao liu)佳作,上品,以其能入高等品流之中,故稱。南朝·梁·鍾嶸《詩品》:「晉中散嵇康之詩,…傷淵雅之致。然託喻清遠,良有鑿裁,亦未失高流矣。」宋·陸游《楊廷秀寄南海集》之一:「夜讀楊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珪璧●(gubi)喻佳作。明·錢子正《複贈張柏庭》詩:「篋中璧幾千載,舌底風雷半九州。」又指爵位、官職。亦比喻高尚的人品。
●徽文●( huT wen)佳作,美好的詩文。徽,美好。明·何景明《六子詩·何編修瑭》:「至朴斂華蔚,徽文陋雕綺。」又指「美德」,見該條。
●徽章●( huT zhang美好的詩篇。徽,美善。南朝·梁蕭統《蓉賦》:「初榮夏芬,晚花秋。興〈澤陂之徽章,潔江南之流調。」又指證章、旗號、策命等。
●奎藻●( kuT zdo)美稱帝王的詩文、書畫。宋·岳珂《桯史·宣和御畫》:「●(康與之)書一絕於上:玉輦宸遊事已空,尚余奎藻繪春風。」」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談藝二世祖御筆》:「上以武功定天下,萬機之餘,遊藝翰墨,時以奎藻頒賜部院大臣。」
●奎章●(ku zhang)美稱佳作,亦泛指傑出的書法或文章。奎,即奎星,二十八宿之一,因其形屈曲相鉤,似文字筆劃,古人認為它主文運和文章,常用以美稱帝王的作品或其他佳作宋岳珂《桯史·王玉豐詩》:「山南有萬杉寺,本仁皇所建,奎章在焉。」明·李東陽《柯敬仲墨竹二絕》詩:「奎章博士本書家,畫法翻將上品誇。」
●佳構●( jia gou)猶佳作。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作古體詩,極遲不過兩日,可得佳構;作近體詩,或竟十日不成一首。」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或問國初詞人當以誰氏為冠?舉金風亭長對,問佳構奚若?舉《搗練子》云。」
●佳篇●( jia pian)佳作,優美的詩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明葉顯祖《鸞記·品詩》:「佳篇見投,他怎敢糊塗了應酬。」清李漁《風箏誤·驚醜》:「這等小姐的佳篇,請念一念。」嘉藻●( jia zoo)佳作。對人詩文、書信的美稱。嘉,美善。藻,文采,詞藻。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臣既玩其嘉藻,願述朝慶。」唐·孟浩然《與張折衝遊耆音寺》詩:「因君振嘉藻,江楚氣雄哉!」
●佳製●(jia zhi)佳作。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高才可羨,佳製願觀。」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中土小說,雖列之於九流,然自虞初以來,佳製蓋鮮。」
●傑構●( ie gou)猶佳作。《四庫全書總目·別集九·簡齋集》:「初,與義嘗作墨梅>詩,見知於徽宗;其後又以客子光陰私捲裡,杏花消息雨聲中,句為高宗所賞,遂馴至執政,在南渡詩人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傑構。」
●傑作●( Jie zuo)十分完美的作品。宋·陸游《謝張時可通贈詩編》詩:「流傳到君愈卓犖,投我千篇皆傑作。」清·趙翼《甌北詩話·詩人佳句》:「然總不如溫庭筠《曉行》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不著一虛字,而曉行景色,都在目前,此真傑作也。」
●瓊編●( qiong bian)成冊成篇的美好詩文,即佳作。瓊,美玉。唐·王勃《四分律宗紀序》:「遂使瓊編浩汗,利涉迷於要津。」
●瓊瑰●( qiong gui)喻美好的詩文。瑰,本為美石,亦作瑰寶;又指瑰麗。唐·羅隱《縣齋秋晚酬友人見寄》詩:「中和節後捧瓊瑰,坐讀行吟數月來。」宋·辛棄疾《西江月·和李兼濟提舉》詞:「瓊瑰千字已盈懷,消得津頭一醉。」
●瓊華●( qiong hud)本指瓊花,並喻佳作。元耶律楚材《和北京張天佐見寄》:「瓊華贈我將何報,聊寄江南古樣弦。」清·方艾《贈閻百詩續娶》詩:「腹如經笥飽,才比劍鋒話錦字隨時綴,瓊華信手拈。」
●瓊琚●( qiong)本指美好的玉珮,借喻美好的詩文唐·韋應物《善福精舍答韓司錄清都觀會宴見憶》詩:「忽因西飛禽,贈我以瓊琚。」清·金農《蔡七舍人削牘寄予因答所貺》詩:「臨風答嘉藻,何日送瓊琚。」嘉藻,美好的文辭。瓊琚,又喻「雪」,見該條。
●瓊篇●(qiong pian)美好詩文的篇章。元·袁桷《送玉笥山聶道士》詩:「墨閣小春刊畫錄,碧窗新月補瓊篇。」明·陳汝無《金蓮記·外謫》:「淒涼無緒,寒窗自著瓊篇。」瓊瑤●( qiong yao)本指美玉,喻美好的詩文、書信唐高適《酬李少府》詩:「日夕捧瓊瑤,相思無休歇。」明·何景明《酬高新甫》詩:「連篇落落見才華,未報瓊瑤祗自誇。」又指玉顏、仙宮。亦喻「雪」,見該條。
●瓊玉●( qiong yu)本指美玉,亦喻美好的詩文。唐·元稹獻榮陽公詩五十韻》:「句句推瓊玉,聲聲播管弦。」又喻霜雪。
●瓊章●(qiong zhang)佳作的喻稱。章,紋彩。以美玉的花紋喻稱美好的詩文。唐·宋之問《奉和春日玩雪應制》詩:「瓊章定少千人和,銀樹長芳六出花。」六出花,本指雪。此處借指白色花朵。」宋·張孝祥《鷓鴣天·上元設醮》:「詠徹瓊章夜向闌,天移星斗下人間。」
●天葩●(tian pa)喻優美佳妙的詩文,以其象天花一樣絢爛。葩,花。唐·韓愈《醉贈張秘書》詩「東野動驚俗,天葩吐奇芬。」宋·歐陽修《會飲聖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聖從》:「詩翁文字發天葩,豈比青紅草木。」明·宋濂《詹學士文集序》:「萃靈風之彩毛,擷天葩之奇馨。」
●天章●( tian zhang)泛指好文章,佳作。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丹青》:「五章遙降,朱臨墨而大號彰萬卷橫波,墨得朱而天章煥。」亦指帝王的詩文。又指「天象」,見該條。瑤篇●( yao pian)指優美的詩文。明·鄭真《題墨窗卷》詩:「翠琰凝香傳寶刻,華點漆粲瑤篇。」
●珠球●( zhu qiu)本為圓珠,喻佳作,好文章。明·王洪《讀韓文有作柬時彥》詩:「平生幸遺,矧知獲奇授,河圖與珠球,爛漫在戶牖。」又喻「明月」,見該條。
●珠唾●( zhu tu)喻佳作。宋·張元幹《夏雲峰·丙寅六月為筠翁壽》詞:「錦腸珠唾鐘間氣,卓犖天才。宋·楊萬里《謝陳希顏惠兔羓》詩:「先生錦心冰雪腸,銀鉤珠唾千萬章。」 嫁妝 【嫁妝】
●( jia zhuang)嫁女時陪嫁的衣物、資財等明·丘溶《伍倫餘備忠考記·央媒議親》:「男家財禮,女家嫁妝,四時遣使,八節來往。」
●奩具●(lian ju)嫁妝。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銀花》:「姑以千緡為奩具之資。」清·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嫁前一夕,婦整束奩具,復徘徊簷外,或倚柱泣,或俛首如有思。」,俯。
●奩匣●( lian xia)泛指嫁妝。奩,佔代盛梳裝用品的盒子,即梳妝盒,匣,鏡匣。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一:「遂命婦同歸,至於帷幔交匣,悉為增飾之。」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十:「楊氏諸女二十餘人選士族嫁之,奩匣圍橐不失常態。」
●奩箱●( lian xiang)嫁妝。宋·梅堯臣《送薛氏婦歸絳州》詩:「隨宜具奩箱,不陋複不鄙。」
●壓奩●( ya lian)妝奩。清·陳祖《郎潛紀聞》卷七:「阮文達公繼娶夫人乃孔子七十三代長孫女…比成婚杭州,禮儀輿服隆於一時。以詩賀者有『壓只用十三經』之句。」
●妝奩●( zhuang lian)泛指嫁妝。奩,本指梳妝鏡匣,引申為嫁妝。北周·庾信《鏡賦》:「暫設妝奩,還抽鏡屜。」《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布)連夜具辦妝奩,收拾寶馬香車,令宋憲、魏續一同韓胤送女前去。」 監獄 【監獄】
●( jian yu)監禁犯人的處所。犯人的內涵和判決,各個時代差異很大。其異名多與監獄的構造、特點、管轄範圍和某些傳說有關。
●岸獄●(anyu)亦作「犴獄」。岸通「犴」即狴●(ban)為傳說中的一種猛獸,舊時繪於獄門上,故代稱監獄。《詩·小雅·小宛》:「哀我填寡,宜岸宜獄。」朱熹集傳:「岸,亦獄也。《韓詩》作。鄉亭之系日犴,朝庭日獄。」唐·柳宗元《弔屈原文》:「犴獄之不知避兮,宮庭之不處。」宋·楊萬里《與張嚴州敬夫書》:「某初至,見岸獄充盈,而府庫虛耗自若也。」
●北扉●( bei fei)謂監獄。北寺的代稱。北寺為東漢黃門署屬下的監獄,亦泛指監獄。唐·杜牧《華清宮三十韻》:「北扉閒木索,南面富循良」
●北寺●(beis)指監獄,為北寺獄之省稱。北寺獄為東漢黃門署屬下的監獄,因署在宮省北,故云,並泛指監獄。《後漢書·陳敬王劉羨傳》:「●(靈帝》詔檻車傳送倍、遷詣北寺詔獄。」《南史·王融傳》:「融被收,朋友部曲,參問北寺,相繼於道。」清·吳偉業《後東皋草堂歌》:「白社青山舊居多,黃門北寺捕車來。」又為大理寺的別稱。
●狴犴●(ban)傳說中的一種猛獸,明·楊慎《升庵全集》卷八十一:「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四曰狴犴』,有威力,故立於獄門。」常被繪在牢獄門上,故以此代稱牢獄。《法言·吾子》:「劍客論曰:「劍可以愛身。』曰:狴犴使人多禮乎?」狴牢●(b)監獄。唐·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手封狴牢屯制田,直廳印鎖黃昏愁。」
●廠獄●( chang yu)指明代東廠、西廠所設的牢獄。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大牢●(da)監獄的俗稱。《水滸傳》第二七回:「其餘一干人眾,省諭發落,各放寧家,大牢取出王婆,當眾聽命。」均台●( jun tai)夏代監獄的別名。漢·蔡邕《獨斷》:「四代獄之別名:「唐虞日士官…夏日均台。」
●牢犴●(lao an)監獄。《梁書·武帝紀中》天監元年詔:「斷弊之書,日纏於聽覽;鉗釱之刑,歲積於牢犴。「鉗●( qian dai),古之刑具。在頸日鉗,在足日。
●牢扉●( lao fei)牢門,借指監獄。《舊唐書·崔隱甫傳》:「由是自中丞、侍御史已下,各自禁人,牢扉常滿。」已,通「以」。牢戶●( lao hu)監獄。漢·焦延壽《易林·大過·明夷》:「牢戶之冤,脫免無患。」《南齊書·竟陵文宣王●(肖)子良傳》「科網嚴重,稱為峻察,負罪離諐,充積牢戶。」諐●(qian),同「愆」,過失。
●牢獄●(loy)監獄。《漢書·肖望之傳》:「於是望之仰天歎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苟求生活,不亦鄙乎!,」
●縲絏●( lei xie)本為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囚禁「
●監獄」。《論語·公冶長》:「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囹圄●(ling yu)監獄。囹、均有監獄之義。《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穎達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入,皆罪人所捨也。」《漢書·禮樂志》:「禍亂不作,囹圄空虛。」
●囚牢●(qiao)監獄。拘押犯人的處所。《武王伐紂平話》卷中:「文王在囚牢之內,一一盡知,克日定時,並無分毫差錯。」
●士官●(shi guan)監獄的別名,士官即士師,為上古掌刑獄之官,借指監獄。漢·蔡邕《獨斷》:「四代獄之別名:唐虞曰士官。《史記》曰:皋陶為理,《尚書》曰:皋陶作士官;夏國均台;周囹圄;漢日獄。」
●天牢●( tian lao)監獄。以其設在京城由朝廷直接掌握,故稱。明·陸採《明珠記·江會》:「奸謀陷入天牢內,遇赦差來錦水西。」《官場現形記》第二九回:「把他囚禁在刑部天牢內,從緩發落。」又為星名,即貫索。亦指易入難出群山環繞的險峻之地。
●嚴棘●(yj1)指監獄。古時於監獄四周佈棘,故稱。《後漢書·顧榮傳》:「尚書背繩墨,案空劾,不復質確其過,寘於嚴棘之下,便奏正臣罪。」李賢注:「嚴棘,謂獄也。」寘,同「置」
●幽圄●(yuyu)監獄。《宋書·孝武帝紀》:「廷尉遠邇疑讞,平決攸歸,而一蹈幽圄,動逾時歲。」南朝·宋·江淹《詣建王上書》:「跡墜昭憲,身陷幽圄。」
●幽囹●( you ling)監獄。宋·韓維《奉和象之夜飲》之三:「煩憂忽以去,曠如出幽囹。」
●圄犴●(yan)監獄。圄,監獄,囚禁。《後漢書·皇后紀序》:身犯霧露於雲台之上,家嬰縲絏於圄犴之下」《梁書·武帝紀中》:「今遐邇知禁,圄稍虛。」
●圄圖●( yu ling)同「囹圄」。《北齊書·循吏傳·房豹》「豹階庭簡靜,圄囹空虛。」
●獄犴●(yan)監獄。《荀子·宥》:「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漢·桓寬《鹽鐵論刑德》:「幽隱遠方,折手知足,室女童婦,咸知所避,是以法令不犯而獄犴不用也。
●獄戶●(yhu)監獄,獄門。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重蒙陛下愷悌之宥,回霜收電,使不隕越,復得扶老攜幼,生出獄戶,懷金拖紫,退就散輩。」
●圜獨●( yuan bi)監獄。圜同「圓」指圍牆狴,即狴。傳說中一種猛獸,古代常畫在牢獄門上,指監獄。唐·沈佺期《則天門赦改年》詩:「在人天下,幽鑰動圜狴。」
●扉●( yuan fei)借指監獄。因其以圓木為門,故稱。圜同「圓」,指圓木;扉,門。唐·劉長卿罪所上御史惟則》:「誤因微綠滯南昌,幽繫圓扉晝夜長。」明張煌言《祭四叔父文》:「今逆虜棄天經·教人彝,株連波景,致叔畢命扉。」致●(y),敗壞。致人,壞人倫
●牆●( yuan qiang)監獄。《漢書·司馬遷傳》:「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篣箠,幽於圜牆之中。」顏師古注:「圜牆,獄也,《周禮》謂之圜土。」
●國土●( yuan tu)亦作「圓土」,監獄別稱以其似圍牆故稱。《周禮·地官·比長》:「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內之。」內同「納」。《釋名·釋宮室》:「獄謂之圜土,築其表牆,其形圜也。」《太平御覽》卷六四三引《唐書》:「圓土之中,傾視青天,有同懸鏡。」 剪刀 【剪刀】
●( jian dao)兩刃交錯,可以開合,用以剪斷布、紙、繩等物的刃具。唐·杜甫《戲題五宰畫山水圖歌》「焉得並州快剪刀,翦取吳松半江水。」
●劑刀●(jdao)剪刀。劑,剪斷。《爾雅·釋言上》:「劑,翦,齊也。」晉·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為劑刀。」剪子●(jian zi)即剪刀。《紅樓夢》第十七回:「●(黛玉)生氣回房將前日寶玉囑咐他沒做完的香袋兒,拿起剪子來就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叫婆娘拿剪子來,走向夏作人身後,……把那根辮子貼肉齊根的剪了下來。」
●交刀●(jiao dao)剪刀。《太平御覽》卷八三。引晉·張敞《東宮舊事》:「太子納妃,有龍頭金縷交刀四。」溫庭筠《舞衣曲》:「金梭淅瀝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斷云。」
●龍刀●(long dao)剪刀別稱。以其飾有龍頭金縷,故稱。晉·張敞《東宮舊事》:「太子納妃,有龍頭金縷交刀四。」交刀,即剪刀。南朝·梁·蕭綱《見內人作臥具》詩:「龍刀橫脈脈,畫尺墮衣前。」
●吳刀●( wu dao)剪刀,以其為吳地所產,故名南朝宋·鮑照《代白舞歌辭》:「吳刀楚制為佩禕,纖羅霧縠垂羽衣。」唐·李白《白紵辭》之三:「吳刀剪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暉。」宋·姚寬《踏莎行》詞:「彩難雙,紅綃暗泣,迴紋未剪吳刀澀。」【箭】
●(jian)古代用弓發射的武器。用以攻擊較遠的目標。長約三尺,箭桿的一頭有矢,多為金所製,用以穿透目標;另一頭有羽翅,用以保持箭在飛行中的平衡。《方言》九:「箭,自關而東為之矢。江淮之間謂之鏃,關西箭。」按:此就箭頭而言,就整體來說,應名之曰箭。箭,又為一種小竹名。
●大羽●(day)箭名。即大羽箭,為一種四羽大干長箭。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宋·蘇軾《贈李道士》詩:「腰間大羽何足道,頰上三毛自有神」又指大鳥。
●鍛●( duan shY利箭。《漢書·衡山王傳》:「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枚赫、陳喜作車鍛矢。」
●嚆●( hao shY)響箭。發射時聲先到,因喻事物的開端。《莊子·在宵》:「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蹠嚆矢也。」成玄英注:「嚆,箭鏃,有吼猛聲也。」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唐肅宗》:「推其本原,劉文靜實為厲階,僅免於危亡,且為愚夫取滅之嚆矢,不亦悲乎!」
●猴●( hou)箭名。金鏃剪羽。《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鍭矢,用諸近射田獵。」鍭,通「侯」,指箭靶●( hua shi)箭名。以其箭矢似羊之角,故云。能有長角之母羊。漢·劉歆《西京雜記》四:「茂陵文固陽,本琅玡人,善馴野雉為媒,用以射雉,…用矢以射之,日連百數。」
●鳴鏑●( ming1)同嚆矢。《漢書·匈奴傳上》:「冒頓乃作鳴鏑。」三國·魏·曹植《名都篇》:「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
●沒羽●(moyu)利箭的別名。以其射出後箭羽能入目標之中,故稱。沒,本為入水,引中為深入羽,箭羽,箭桿後部的羽翅。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西費浮玉,南琛沒羽」費,即「贐」,進貢的財物;琛,珍寶,珍愛。
●僕姑●(pgu)即金僕姑。箭名。泛指良箭。·辛棄疾《遮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燕兵夜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銀胡,具有銀飾的箭囊
●夏服●(xiaf)本指箭袋,亦為良箭名。《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唐·許敬宗《奉和九月九日應制》詩:「鷲嶺飛夏服,娥魄亂雕弓。」
●夏箭●( xia jian)指良箭。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唐弓九合,冬乾春膠;夏箭三成,青莖赤羽。」唐·賀敱《奉和九月九日應制》:「帶星飛夏箭,映月上軒弧。」 箭靶 【箭靶】
●( jian ba)古代練習射箭或賽射時用的靶子。多以布、革為之。其形狀方圓不一,裝飾各異。其異名多來自其質地、形狀或飾物。
●干侯●( an hou)箭靶,以其為豻皮裝飾,故稱。幹●(an)通「豻」,古謂胡地野狗;侯,張布作的箭靶漢·賈誼《新書禮》:「歲兇穀不登,台扉不塗,榭徹乾侯,馬不食谷,馳道不除。」清·黃宗羲《答萬充宗雜問》:「按干侯之制,中方十尺,鵠方三尺三寸三分強。」鵠,侯的中心,即靶心。
●標的●(biod)箭靶。唐·韓愈《國子助教河東薛君墓誌銘》:「後九月九日,大會射,設標的,高出百數十尺。」布侯●(bhou)箭靶。以其用布製成,故稱。《儀禮·鄉射禮》:「凡侯,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
●採侯●( cai hou)箭靶。因以五彩繪飾而成,故稱。《周禮·考工記·梓人》:「張五色之侯,則遠園屬。」宋·歐陽修《詩話》:「自科場用賦取人,進士不復留意於詩故絕無可稱者,惟天聖二年,省試採侯詩,宋尚書祁最擅場,其句有色映雲爛,聲迎羽月遲』;尤為京師傳誦,當時舉子目公為宋採侯。」
●大侯●( da hou箭靶。《詩·小雅·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張。」毛傳:「大侯,君侯也。」鄭玄箋:「天子諸侯之射,皆張三侯。故君侯謂之大侯。」《儀招》:「昭質既設,大侯張只。」
●堋的●(peng di)箭靶。堋,箭垛子,箭靶。《南史·齊宜都王鏗傳》:「●(蕭鏗)彌善射,常以堋的太闊,曰:終日射侯,何難之有。』乃取甘蔗插地,百步射之,十發十中。」射的●( she di)箭靶。的,目標。清龔自珍《以天台宗修淨土偈》:「如畫大地以為射的,豈有箭發而不中者哉?」亦作動詞:以箭射靶。
●射鵠●( she gu)箭靶。鵠,目標。《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又聞得沈經歷文武全才,都來合他去射箭…把那三個偶人做個射鵠。」
●射侯●( she hou)箭靶。侯,以獸皮或布作成的靶子。《韓非子·八說》:「狸首射侯,不當強弩趨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南面射侯夾席,武峙背山。」亦作動詞:用箭射靶。
●射堋●( she peng)箭靶。堋,箭垛。《北齊書·高隆之傳》:「顯祖曾至東山,因射謂隆之曰:「射堋上可作猛獸,以存古義,何為置人?終日射人,聯所不取」《南史·齊紀上》:「帝威名既重,蒼梧深相猜忌,刻木為帝形,畫腹為射,自射之。」射堋,亦作「射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今軍中將射鹿,往往射棚亦作畫鹿。」
●射帖●(she tie)亦作「射帖」。箭靶元·無名氏《鎖磨鏡》第五折:「二郎神正射著紅心射帖。」清·周亮工《書影》卷一:「伯益命黏紙各數張,作二圖,其一紙縱橫各作十九畫,成一春局;其一作十個圓圈,成一射帖。」亦作動詞:用箭射靶。射●( she zhun)箭靶。埻,靶心。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九:「《說文》:『射垛也。』《廣雅》:『埻,的也。即射堠也,以熊虎之皮飾其側。又云:制之以為《通俗文》:射堋曰,埻中木曰的也。」北·酈道元水經·汝水》「林中有栗堂射,正閒敝、牧宰及英彥,多所遊薄。」栗堂,習射場所。
●素支●( shu)箭靶。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經玄蹄而雹散,歷素支而冰裂。」玄蹄,亦為射靶。
●玄蹄●( xuan ti)箭靶名。南朝·宋·顏延之《赭白馬賦》「
●經玄蹄而雹散,歷素支而冰裂。」李善注:「玄蹄,馬蹄也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也。言馬既良,射者亦中,故玄蹄雹散,素支冰裂也。」射帖,即箭靶。
●月支●( yue zh)箭靶名。三國·魏·曹植《白馬篇》: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三國·魏·邯鄲淳《藝經》:「馬射左邊為月支三枚,馬蹄二枚。」亦同「月氏」,為古遊牧民族建立的西域古國名。
●質的●(zhd)箭靶。《淮南子·原道》:「先者陷,則後者以謀,先者敗績、則後者違之;由此觀之先者則後者之弓矢質的也。」
●埻的●( zhun di)箭靶。埻,射的,箭靶。呂氏春秋·本生》:「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漢·高誘注:「招,埻的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二:「射堋日埻,埻中木曰的。」又為標準。
●準的●( zhun di)箭靶。晉·葛洪《抱朴子·廣》:「準的陳則流鏑赴焉,美名起則謗攻焉。」●(d),誹謗。 箭袋 【箭袋】
●( jian dai)插箭的袋子,又稱箭囊。多為竹篾或金屬絲編製而成,亦有用皮革縫製的,並繪有種種圖案,配有各種飾物。其形多囊狀或筒狀。
●靫●( bei cha)箭袋的別名。唐·李白《北風行》:「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虎文,箭袋的飾紋。
●格靫●( bu cha)亦作「步叉」。即「箭箙」箭袋的別名。《廣雅·釋器》:「靫,矢藏也。」王念孫疏證「《集韻》引《埤倉》云:「靫,箭室也。…續漢書·輿服志》注引《通俗文》云:『箭箙謂之步叉。」唐·韓翃《雜言贈哥舒僕射》:「步叉抽箭大如笛,前把兩矛後雙戟。」
●犢丸●(dwan)箭筒。《後漢書·南匈奴傳》:「今齎雜繒五百匹,弓革健丸一,矢四發,遣遺單於。」李賢注引《方言》:「藏弓為鞬,藏箭為丸。」
●胡鞣●(h)亦作「胡祿」。箭室。《新唐書·兵志》:「人其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行皆一。」宋·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金僕姑,良箭名。
●魚服●(yf)用魚皮製成的箭袋服,通「」,箭袋周禮》:「中秋獻矢箙。」《詩·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講台 【講台】
●( jiang tai)高出地面的台子,用土石築成或用木料製成,以作授課講學之用。古之講台設於室外室內者均有之。今多指學校課堂裡的相應設施。
●函席●(han×1)講席,講學的座席,講壇。南朝·梁·蕭統《謝敕參解講啟》:「中使曲臨,彌光函席。」
●函丈●( han zhang)猶講席,即講學的坐席。函,容納。《禮記·曲禮上》稱:古時講學者與聽者坐席之間相距一丈。故以「丈席」或「函丈」指稱講台、講席。《隋書·煬帝紀上》:「自時厥後,軍國多虞,雖復黌宇時建,示同愛禮,或丈或陳,殆為虛器。」宋·陸游《齋中雜興》詩之一:「成童入鄉校諸老席函丈。」清·納蘭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膀發之日,隨諸生後端拜堂下,仰瞻風采,心神肅然既而屬丈延接,引之函丈之側。」後又為「老師」或前輩學者之尊稱。見「老師」條。講席●( jiang×1)講座。學者講示或高僧講經的座席,講壇。《陳書·張譏傳》:「是時周弘正在國學,發《周易》題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唐·孟浩然《題融公蘭若》詩:「芰荷薰講席,松柏映香台。」也作對師長或學者的尊稱。
●講筵●( jiang yan)猶「講席」《陳書·張正見傳》:「簡文雅尚示業,每自升座說經,正見嘗預講筵,請決疑義」講座●( jiang)同「講席」。唐·白居易《三教論衡》:「儒臣居易,學淺才微,謬列禁筵,猥登講座。」亦指對某一專門學科或某一專題的講授。
●絳帳●(《Jidn9zhang《)本指紅色帳帷,喻講座。語出後漢書·馬融傳》:「●(馬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一事。唐·元稹《奉和滎陽公離筵作》詩:南郡生徒辭絳帳,東山妓樂擁油旌。」又指師長,見「老師」條。
●壇宇●(tany)講台。壇,台;宇,範圍清·顧炎武《答李紫瀾書》:「弟此來關右,不干當事,不立壇宇,不招門徒。」又指「壇場」、「界限」,見各該條。
●杏壇●( xing tan)本指孔子授業講學之處,後泛指講台。《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後人據此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築壇、建亭立碑、植杏今之杏壇位於曲阜孔廟大成門正北神道中,建於宋天禧年間,重修於明·慶三年。明·梁魚辰《統紗記·遣求》「天下英才盡孔門,杏壇設教簇如云。」
●丈席●( zhang1)指講席。《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鄭玄注:「謂講問之客也。函,猶容也,講問相對容丈,足以指畫也。」後因以「丈席」、「函丈」指講席。宋·岳珂《程史·呂東萊祭文》:「呂東萊居於婺,以講學唱諸儒。四方翕然歸之。陳同甫蓋同郡,負才頡,亦遊其門,以兄事之。嘗於丈席間,時發警論,東萊不以為然。」 叫化 【叫化】
●( jido hua)乞丐。舊社會被迫靠行乞為生的人元·關漢卿《四川園》第一折:「他如今消乏了也,都喚他做叫化李家。」《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那叫化女兒,千恩萬謝,轉身走了。」
●丐夫●(gai fu)行乞的人。清·龔自珍《乙丙之際塾議第十六》:「其敝也,貝專不得一匹麻,有金一斛不糴掬粟;又其敝也,丐夫手珠玉,道殣抱黃金。」
●者●( gai zhe)行乞的人。唐·元結《丐者論》:「作丐者之狀貌,學丐者之言辭。」《水滸傳第四十回:「只見法場東邊一夥弄蛇的丐者,強要挨入場裡看,士兵趕打不退。」清黃景仁《石鰲塢洞天福地遺址》詩:「羽衣散盡香火絕,時有者僵苔階。」
●花子●( hua zi)行乞的人。明·無名氏《李雲卿得悟升真》三:「丟我獨自個,何處安身好,少不的做花子抄化到老。」明·謝肇制《五雜俎·人部》一:「京師謂乞兒為花子,不知何取義。」
●乞兒●(qer)行乞的人。《列子·黃帝》:「范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宋·范成大《請息齋書事》詩之三:「聚蚋邊鬧似雷,乞兒爭背向寒灰。」
●乞丐●(qgai)乞、,均為「求」之義,連用為乞食,乞求。《漢書·西域傳上》:「擁疆漢之節,餒山谷之間,乞匄●(丐)無所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為。」
●乞儉●( jian)乞丐。儉,貧乏。元·無名氏《誶范叔》第三折:「他見我塵滿衣,垢滿身,……罵我做叫化頭,乞儉身。」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則你那寒酸乞儉怎消得富貴榮華。」
●乞人●(qren)行乞的人。《孟子·告子上》:「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呂氏春秋·精通》:「聞乞人歌於門下而悲之。」清·姚燮《誰家七歲兒》詩:「昨從乞人去,流落知何方。」
●行丐●(xing gai)路過的乞丐。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異胎》:「有生兒一頭兩面,雙耳四足,男女皆具者,其家怪之,棄於市河中。行丐收之,人有求觀者,索錢一文。」 街道 【街道】
●(jie dao)街市●( jie shi)街巷●(jie xiang)兩旁有房屋●(或商店或住房或兼而有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為街道,重在指「道」。商店集中的地區,為街市,重在指「市」。旁有房屋的狹窄通道,為街巷,即里巷、胡同。古代城鎮此三者相互交織在一起,亦各有異名。明·謝肇制《五雜俎·地部一》金陵街道極寬廣,雖九軌可容。」清·昭槤《嘯亭雜·孝感之戰》:「數日至楊鎮,民已逃竄,街市空寂。」晉·陸機《君子有所思行》:「廛裡一何盛,街巷紛漠漠。」
●廛肆●( chan shi)市肆。亦泛指街市。《宋書·謝莊傳》貴戚競利,只貨廛肆者,悉皆禁制。」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弊司》:「徘徊廛肆之間…進退不能自決。」
●坊市●( fang shi)猶街市。唐·蘇鸏《杜陽雜編》卷下二:「又坊市豪家相為無遮齋大會衢間結綵為樓閣台殿。」《資治通鑑·唐文宗太和九年》:「坊市惡少年因之報私仇,殺人,掠百貨,互相攻劫,塵埃蔽天。」
●街坊●( jie fang)街巷;街市。《古尊宿語錄·真淨禪師語錄》:「今日臘月初十,出門街坊丐者,入寮打疊。」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十二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自此街坊簫鼓之聲,鏗不絕矣。」明·徐渭《雌木蘭》第一出:「小環,你瞞過老爺和奶奶,隨著俺到街坊上走一回者。」亦指鄰居。
●街裡●(jie)街坊里巷。《漢書·地理誌上》「新豐」顏師古注引漢應劭曰:「太上皇思東歸,於是高祖改築城寺街裡以象豐,徙豐民以實之,故號新豐。」
●街閭●(jie)街坊里巷。《漢書·遊俠傳·萬章》:「長安熾盛,街閭各有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曰城西萬子夏。」街路●(jie)街道。》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唐·白居易《晚歸府》詩:「晚從履道來歸府,街路雖長尹不嫌。」街陌●(jie mo)街道;街巷。《後漢書·袁紹傳》:「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轎柴轂,填接街陌。」《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唐·溫庭筠《題薛昌之所居》詩:「花白風露曉,柳清街陌閒。」
●街術●( jie shu)街道。術,邑中道路。《魏書·刑罰志》「於是更置謹直者數百人,以防誼鬥於街術。」《梁書·張緬傳》:「爾乃歷省府庭,周行街術,山川遠覽,邑居近悉。」街途●(jiet)街道。《魏書·賈思伯傳》:「性謙和,傾身禮士,雖在街途,停車下馬,接誘恂恂,曾無倦色。」衢閭●(q)街道里巷;當街的里門。《管子·輕重甲》「民人之食,有人若干步畝之數,然而有餓餒於衢閭者何也?」《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五》:「寡人闔門而圖莒,國人以為有亂,皆摽長兵而立於衢閭,奈何?」《戰國策·楚策三》:「張子曰: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於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衢陌●(qm)街道。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大食諸國》:「城市衢陌,居民豪侈,多寶物珍段,皆食餅肉酥酪,少魚菜米。」宋·洪邁《夷堅支志戊·湘鄉祥兆》:「淳熙七年,辛幼安作守,創飛虎營,廣闢衢陌,許僧民得以石贖罪,皆鑿於潭中,所取不勝計。」
●衢壤●( qu rang)街市。明·馮元颺壬戍燈市》詩:「廟堂自肅金吾禁,衢壤猶傾柏葉尊。」
●衢市●( qu shi)街市。明·王士性《廣志繹·兩都》:「欲盡棄之,則室廬衢市,人情重遷,不若退卸稍東,挨鍾山而填燕雀。」
●衢肆●(qu shi)街市。《新唐書·王世充傳》:「出則輕騎,無警蹕,遊歷衢肆,行者但止立。」
●衢巷●( qu xiang)街巷。《西京雜記》卷二:「高帝既作新豐,並移舊社,衢巷棟宇,物色惟舊士女老幼,相攜路首。」清·洪亮吉《抵屋書院與王明經開茨步月至三鼓始宿》詩:「縱談舊時不厭疲,清柝數聲衢巷悄。」
●衢衖●(qu xiang)衢巷,街巷衖,巷,胡同。《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自祿山陷長安,宮闕完雄,嘆蕃所燔,唯衢衖廬舍。」 界限 【界限】
●( jie xian)指不同事物的分界或地域的範圍。界,地域,引申為範圍,又指界線,分界;限,邊界。唐·韓愈《喜雪獻裴尚書》詩:「地空迷界限,砌滿接高卑。」
●岸限●( an xian)猶界限。岸,本指水陸交接的地段,引申為界線;限,指一定的範圍。宋·葉適《故運副孟公墓誌銘》「良甫平居嚴恕物,不立岸限,後進晚學,幽人野士,有善意者,日滿其門。」幽人野士,指隱士。
●地垠●(dyn)本指大地的邊際,亦指界限。漢·揚雄甘泉賦》:「天閫決兮地垠開,八荒協兮萬國諧。」天閫,天門。元·陳樵《月庭賦》:「抉天閫以西流,磔地垠而東適。」磔●(zhe),分裂開。
●分界●( fen jie)本指劃定的界線,借指界限。《荀子·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得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三:「古詩之異分齊梁體,固在聲調矣,然其分界處,又在對與不對之間。」又指劃分的界域。
●分野●( fen ye)分界;界限。古以十二星次相對應地面劃分地域,叫分野。亦指分封諸侯的境域,藉指分界、界限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七:「自帝堯以來至紹興六年辰,凡三千四百十二年,皆隨六十甲子表以分野。」
●分域●( fen yu)界限;區域。晉張載《敘行賦》「豈乾坤之分域,將隔絕乎內外」南朝·梁·沈約《神不滅論》:「月五情各有分域。」《雅·釋鳥》:「雉死耿介,妒壟護疆,善鬥,雖飛,不起分域。一界之內,要以一雉為長。」
●區界●(qgai)界限,區,地域,分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區●(qyou)界限、範圍;囿,範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條理殊述,若有區囿。」唐·李德裕《清冷池懷古》詩:「區囿三百里,常聞駟馬來。」
●區域●(qy)界限,範圍。晉·陸機《吊魏文帝文》:「死生者性命之區域。」唐·劉知幾《史通·序例》:「昔夫子修經,始發凡例;左氏之傳,顯其區域,科條一辨,彪炳可觀。」彪炳,文采煥然。
●形埒●( xing lie)界域埒,矮牆。引申為界線。《淮南子精神訓》:「休息於無委曲之隅,而遊教於無形埒之野。」三國·蜀·郤正《釋譏》:「管網筐舉守厥所見,未可以言八紘之形埒,信萬事之精練也。」清·王夫之《楚辭通釋·九昭》:「僕以為抱獨心者,豈復存於形埒之知哉?」又指形跡,跡象。壇宇●(tany)界線,範圍。壇,地基,基礎。宇,區域。《荀子·效儒》:「君子言有壇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清·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壇,堂基也;宇,屋邊也。言有壇宇,猶曰言有界域。」章炳麟《與人論文書》:「僕視此雖不與宋祁、司馬光等,要之文能循俗,後生以是為德,猶有壇宇,不下墮於猥言釀辭,茲所無廢也。」
●壇域●( tan yu)界限,範圍。域,疆域,界限。《淮南子·詮言訓》:「天下皆流獨不離其壇域
●崖分●(yfen)適當的界限。崖,垠,界限。南朝·梁·陶弘景《真誥·甄命授》「馳驟之徒,替真於崖分之外;躁競之群,饕利於刑名之肆。』新唐書·劉幽求傳》:「宰相盧懷慎奏:幽求輕肆不恭,失大臣體,乖崖分之節。翌日貶睦州刺史。」
●崖畔●(ypan)界限,邊際。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康》詩之三:「誓彼造化抗無崖畔,封疆畫界,事利任難。」崖涘●(ys)界限,範圍。崖,邊際,界域;涘,水邊。《梁書·武帝紀上》:「愚謂自今選曹宜精隱括,依舊立簿,使冠屨無爽,名實不違,庶人識崖涘,造請自息。」
●涯●(ysi)界限,邊際。《宋書·臧質傳》:「自恣醜薄,罔知涯涘;乾竭陳聞,曾無紀極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居閒益自刻苦為詞章,汛瀾停畜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於山水間。」畜通「蓄」●(×),儲積。
●垠●(ye)亦作「垠鄂」。界限。諤,邊界。《淮南子·真訓》:「萌兆牙,精形埒垠堮。」漢·張衡《西京賦》:「在彼靈囿之中,前後無有垠堮。」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一》:「乃自聖人言之彼此合成一理,初無垠鄂,不期於立言之妙而妙自無窮。」
●回域●( zhen yu)界限。畛、田間小路;界限,邊際·如:「不分畛域」,「畛域之見」。《莊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今天 【今天】
●( jin tian)說話的這一天。其來臨的時間及其長短,因地域的變化而不同。我國的一天為十二時辰,即二十四小時。起於凌晨一時,終於午夜二十四時。從時間的階段性上看,「今天」是有限的,當面臨的二十四小時一到,「今天」即成為過去,變成「昨天」、「前天」,以至過去的某一天;但從時間延續性來看,「今天」是無限的,即歷史上的每一天,都以「今天」的形式面臨人間,而且今後永遠不會完結古漢語稱「今天」為「今」,「今日」或其他表「今天」的異名。《詩·魯頌·有》:「自今以始,歲其有。」
●即今●(jjn)今天,現在。唐·《高適送桂陽孝廉》詩即今江海一歸,他屍雲霄萬里人。」陸游連有雪意戲書》詩:「壯歲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投百寶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時,即今就去。」
●今旦●( dan)今日,今朝。《史記·孟嘗君列傳》:「今旦代從外來。」南朝·陳·徐陵《春情》詩:「風光今旦動,雪色故年殘。」唐·韓愈《杏花》詩:「今旦胡為忽惆悵,萬片漂泊隨西東。」
●今兒●( jin er)今天。《紅樓夢》第十一回:「我們今兒整坐了一日,也乏了。」
●今日●(jnri)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唐·韓愈《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
●今早●( JTn zdo)亦作「今蚤」。「蚤」,通「早」。今朝,今天元·無名氏《桃花女》楔子。「到今蚤日將晌午,方才著我開鋪面。」清·李漁《比目魚·耳熱》:「今早有幾個朋友,約我一同去看。」
●今朝●( jin zhdo)今天。朝,日,天。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妄今朝與君別。」《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僕射姑。」僕射姑,良箭名。今朝,又指「今晨」,見該條。 金星 【金星】
●( jin xing)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為接近太陽的第二顆行星,也是靠地球最近的一顆。其軌道在水星與地球之間。清晨出現於東方,傍晚落於西方。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金星與婺女爭華,麝月共嫦娥競爽。」
●長庚●( chang geng)金星的別稱。為其暮見於西方之稱古謂庚於五方中屬西,庚,即西方;又庚在五行中屬金。故暮見於西方的金星,名曰長庚。詩·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宋·朱熹集傳:「啟明、長庚,皆金星也。」大囂●( da xido)金星的異名,太白的別稱。史記天官書》:「●(太白)其始出東方…其,近日,日明星,柔;高,遠日,大囂,剛。」《廣雅·釋天》:「太白謂之長庚,或謂之大囂。」庳●(bi),低下。
●大星●( da xing)金星異名。為其初昇時之稱,即啟明星的別名。因其初升於東方最為燦爛,故稱。明·高啟《暫宿行營舟中》詩:「角聲未起大星低,夜靜寒營獨馬嘶。
●大正●( da zheng)即金星,為太白星的異名。《史記·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太白。」張守節正義引《天官占》:「太白者,…一名大正。」
●金精●( jin jTng)金星,太白星的異名。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地則石鼓名山,天則金精動宿。」《史記·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太白。」唐·張守節正義:「《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
●明星●( ming Xing)啟明星之省稱,即金星異名因其早晨先日而出,故稱。《詩·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興,起來。明星,亦指眾星。
●啟明●( ming)金星的異名,以其先日而出,故稱。亦省稱明星。《爾雅·釋天》:「明星為之啟明。」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太白。」
●上公●( shang gong)即太白星,亦即金星。《說文·女部》:「媊」字下引《相氏星經》:「太白號上公,妻日女媊,南斗食厲,天下祭之日明星。」●(j),居;厲,惡鬼。《史記·天官書》:「太白,大臣也,其號上公。」
●太白●( tai bai)金星異名。《史記·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太白。」司馬貞索隱:「太白晨出東方,日啟明。」古星象家以為太白星主殺伐,多喻戰爭。唐·李白《胡無人》詩:「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明·徐復祚《投梭記·卻說》:「太白經天,旄頭徹夜光射。」又為旗名、山名。亦為「河神」名,見該條。 京城 【京城】
●( jing cheng)國都。帝王所在地,君主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均有高城深池、王庭宮苑,其異名多與天子的顯赫與權威有關。晉·左思《詠史》詩之四:「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唐·韋應物《擬古詩》之三:「京城繁華地,軒蓋凌晨出。」
●宸京●( chen jTng)帝京,京城。宸,本指北極星所在地,喻指帝王所居之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闌干倚遍盼才郎,莫戀宸京黃四娘。」
●宸州●( chen zhou)京城。《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六出飛花夜不收,朝來佳景有宸州」六出飛花指雪花飛舞。
●城輦●( cheng nian)京城。輦,為帝王坐車,謂京城為輦下。南朝·宋·謝莊《黃門侍郎劉琨之誄》:「過建春兮背闕庭,歷承明兮去城輦。」
●城闕●( cheng que)都城,京城。闕,皇宮門前高台上建立的相對稱樓觀,中間是通道。指代宮門或皇宮。漢·張衡《東京賦》:「肅肅習習,隱隱轔轔,殿未出乎城闕,已返乎郊畛。」三國·魏曹植《贈丁翼》詩:「嘉賓填城闕,豐膳出中廚。」唐·杜甫《自親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仇兆鰲注:「京師有闕,得稱城闕」。又指「城樓」,見該條。
●丹鳳城●(n《fen9cheng,《)京城丹風,本指頭部和翅膀的羽毛為紅色的風鳥。帝京常用以名宮門、樓觀,並指代京城。唐沈佺期《古意》:「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唐杜甫《送覃二判官》詩:「餞爾白頭日,永懷丹鳳城」蔡夢注:「公懷長安帝都也。」明·謝榛《中秋宴集》詩:「黃龍塞上征夫淚,丹鳳城中少婦愁。」
●丹鳳闕●(dan feng que)帝闕;京城。闕,皇宮門前兩邊起於台城相對稱的樓觀,其間是道路,指代宮門或宮殿借指京都。《水滸傳》第七一回:「正是猛虎直臨丹鳳闕,殺星夜犯臥牛城。」
●帝城●(di cheng)京都;皇城。唐·王維《奉和聖製春望之作應制》:「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少婦昨宵家書到,催君迎看帝城花。」帝都●(dd)京城,京都漢·徐干《中論·考偽》:「居必人才,遊必帝都。」唐·李白《哭晁卿衡》詩:「日本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晁衡,即日本人阿培仲麻呂。
●帝華●(dhu)京華,京都。南朝·宋·鮑照《還都口號》:「分壤蕃帝華,列正藹皇宮。」南朝齊·謝超宗《齊太廟禾歌·昭夏樂》:「帝華永藹,泯藻方摛。」●(ch),傳布。帝京●( di jing)帝都,京都。《漢武帝故事》:「上幸河東,欣言中流,與群臣飲宴,顧視帝京乃自作《秋風辭》。」唐·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明·邊貢《重贈吳國賓》詩:「休把客衣輕浣濯,此中猶有帝京塵。」
●帝裡●(d)帝都,京都。以其為帝王之里,故稱。《晉書·王導傳》:「建康,古之金陵,舊帝裡,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唐·李百藥《賦得魏都》詩:「帝裡三方盛,王庭萬國來。」
●帝鄉●( di xiang)京城,以其為帝王所住之地,故稱。唐·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時入帝鄉。」清·顧炎武《京闕篇》:「帝鄉秋惝怳,天闕歲崢嶸。」又指天宮;仙鄉,見「天宮」條。亦指帝王的故鄉。
●帝州●( di zhou)指京都。帝王州的省稱,謂其為帝王所居之地,故稱。南朝·齊·謝眺《入朝曲》:「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唐·杜甫《秋興》詩之六:「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明·何景明《同馮光祿登慈仁寺閣》詩:「冥冥繡拱盤空界,裊裊丹梯接帝州。」
●都下●(dxia)京城。《世說新語·言語》:「袁彥伯●(宏)為謝安南●(奉)司馬,都下諸人,送至瀨鄉。」宋·李覯《上葉學士書》:「不幸今茲旅食都下,而執事方在省局,門牆伊邇,有請見之路。」
●方州●( fang zhou)京都。方,指邦國,大地。漢·班固《典引》:「日月邦畿,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又指「大地」,見該條。
●宮邑●( gong)國都,京都。邑,國都。漢·董舒仲《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遷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宋書·周郎傳》:「而猶倚靈假象,背親傲君,欺費疾老,震損宮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內教之所不悔罪,而橫天地之間,莫之糾察。」
●轂下●( gu xia)即輦轂之下,指京城。謂帝王車駕之下。轂,車輪中心承軸的圓木,指代車。南朝·梁·任昉《齊競陵文宣王行狀》:「神皋載穆,轂下以清。」
●國城●( guo cheng)國都。《管子·八觀》:「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亦指國都的城郭。
●國邑●(guy)國都。《管子·八觀》:「入國邑,視宮室,觀車馬夜服,而侈儉之國可知也。」又指城邑或漢代諸侯封地。
●黃圖●( huang tu)帝都,國都。黃,為中央正色,古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云;圖,版圖,即國土之義因以黃圖指中央所在地,故為京城之稱。南朝·陳·江總《雲堂賦》:「覽黃圖之棟宇,規紫宸於太清。」太清,天空。唐駱賓王《同崔駙馬曉初登樓思京》詩:「白雲鄉思遠,黃圖歸路難。」
●京都●(jngd)國都。《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絕世於皇極,顯禍敗及京都。」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書》:「來還京都,塊然獨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序:「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
●京轂●(jingu)指京城。轂,指車輪。宋蘇舜欽《送安素處士高文悅》詩:「旌帛三及門,不免至京轂。」宋蘇軾《周安儒茶》詩:「越自年時,低回客京轂。」
●京關●( jing guan)京都。南朝·梁·江淹《橫吹賦》:「故函夏以為寶飾,京關以為戎儲。」宋·秦觀《滿庭芳·詠茶》詞:「北苑研膏,方圭圓壁,萬里名動京關。」《宣和遺事》前集:「向晚出京關,細雨微風拂面寒。」
●京國●( jing guo)京城,國都。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我公實嘉,表揚京國。」唐·牟融《贈韓翃》詩:「京國久知名,江河近識荊。」明·高明《琵琶記·聽女迎親》:「若是到京國,相逢處。做個好筵席。」
●京華●( jinghua)京都的美稱。因以文物人才薈萃之地,故稱。晉·郭璞《游仙詩》之一:「京華遊俠窟,山林隱遯棲。」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詩:「昔餘遊京華,未嘗廢丘壑。」唐·張九齡《上封事》:「京華之地,衣冠所聚。」京裡●(jing)京都。南朝·宋·劉鑠《擬行行重行行》詩:「回車背京裡,揮手從此辭。」
●京門●( jing men)國門,指國都。唐·王昌齡《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詩:「京門望西嶽,百里見郊林。」京輦●( jing nian)指國都。輦,指帝王坐車。以京多有帝王輦車出入之地,故稱。《後漢書·酷吏傳·周》:「太傅鄧彪奏在任過酷。不宜典司京輦。」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
●「喻車輦轂之下,京兆之中故曰京輦。」晉·葛洪《抱朴子·譏惑》:「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謂京輦貴大眉遠方皆半額也。」放,通「仿」。宋·劉敞《雨過前軒偶記》詩:「忽驚謝去塵中遊,不知正自居京輦。」
●京●(iing que)指皇宮。借指京城。南朝·梁·沈約《卻出東西門行》:「驅馬城西阿,遙眺想京闕。」唐·李白《梁園吟》:「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席指船帆。明·皇甫《送周氏》詩:「回首望京闕,能不惻中情。」京師●( jing shT)泛指國都。語出《詩·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馬瑞辰通釋:「京為豳國之地名吳斗南曰:『宋者,地名;師者,都邑之稱,如洛邑亦稱洛師之類。,甘說是也。」以是泛稱國都。《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天子之居也。」《史記·儒林列傳》:「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唐·韓愈御史台上論天人飢狀》:「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清·顧炎武《肇城志》謂:「陝西風翔有山曰京,有水日師,周文、武建都於此,名曰京師」又指「朝廷」,見該條。亦指天子軍隊。京市●(jing shi)京城,國都。元·尹志平《西江月》詞「莫羨喧嘩京市,休辭淡薄山家。」
●京邑●( jTng yi)亦作「京域」,京都。漢·張衡《東京賦》:「京邑翼翼,四方所視。」唐·杜審言《贈蘇味道》詩:「輿駕還京邑。朋遊滿帝畿。」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下:「京邑之盛,如今日。」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余從京域,言歸東藩。」
●九城●( jiu cheng)指京都。舊時京城多設城門九座,故稱。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圖》詩:「長形臨雙闕,高層出九城。」唐·賈至《勤政樓觀樂》詩:「銀河帝女下三清紫禁笙歌出九城。」清·康有為《東事戰敗》詩:「台人號泣秦檜歌,九城謠諜遍網羅。」
●君門●( jun men)猶宮門。亦指京城三國魏·曹植《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說陳,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新唐書·劉責傳》:「君門萬重,不得告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
●輦下●(nidnia)京都的代稱。意謂在輦轂之下。輦,特指君王所乘之車;轂,車軸。唐·方乾《贈李支使》詩:「白雪振聲來輦下,青雲開路到床前。」
●清都●(qngd)指帝都,即京城。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滅綵清都,夷體壽原。」又指天宮,見該條。
●瓊都●( qiong d)京都的美稱。謂帝王之都如美玉建成。瓊,美玉。南朝·梁·江淹《被百僚敦勸受表》:「奸回內,則戮力瓊都。」●(bi),壯大。唐·李白《贈韋秘書子春》詩:「氣同萬里合,訪我來瓊都。」又指仙都。
●日下●(rxia)本為太陽落下去,喻京都,謂太陽所下之處,即帝王所在之地,同「日邊」。《晉書陸雲傳》「雲與荀隱素未相識,嘗會華坐,華日:『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雲因抗手日:『雲間陸士龍。隱曰:日下荀鳴鶴。,」荀,潁川人。序》:「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
●潁川與當時西晉的京城洛陽相近,故稱日下。唐·王勃《滕王閣上都●( shang d)古代對京城的通稱,對陪都●(下都)而言。漢·班固《西都賦》:「實用西遷作我上都。」張銑注:「上都,西京也。」此指西漢京都長安。明·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貴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上京●( shang jing)對京城●(國都)的通稱。漢·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信於上京。」李善注:「有羽翼於京師也。」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德璉發跡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宋·劉攽《送韓玉汝司封奉使兩浙》詩之三:「組練白玉粒,一月來上京」清·梁啟超《復劉古愚山長書》:「秦中自古帝都,萬一上京有變,則六飛行在,猶將賴之。」
●天都●( tian du)帝王都城的美稱。即京都、京城。唐·王維《終南山》詩:「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迴望合青靄人看無。」明·唐順之《請皇太子受朝疏》「衣冠咸萃於天都,歡欣交通於萬國。」又為星名,黃山高峰名。
●天京●( tian jTng)謂京都。因帝王被稱天子或天,其京日天都唐·李白《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山水兼期同遊》詩:「粲粲與史,衣冠耀天京。」宋·梅堯臣《依韻和達觀禪師贈別》:「趙壹雖空囊,鄭子豈其卿;二人貧且隱,高譽動天京。亦專指太平天國的京城—南京。
●天路●(tian0)京都的別稱。路,權位。前蜀·韋莊《和陸諫議避地寄東陽進退未決見寄》:「未歸天路紫雲深,暫駐東陽歲月侵。」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學則知經,文則能賦。日方聞,揚聲天路。」又指「天道」,見該條。
●天衢●( tian)本指京都四通八達的街道,借指京都。漢·張衡《西京賦》:「豈伊不虔思於天衢,豈伊不懷歸於枌榆。」枌榆,故鄉。《三國志·吳志·胡綜傳》:「遠處何朔,天衢隔絕。」唐·陳子昂《申宗人冤獄書》:「天衢得以清泰,萬國得以歡寧。」又為星名。
●天邑●( tian yi)京都。帝王之都。《書·多土》:「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爾於天邑商。」漢·班固《典引》:「至於參五華夏,京遷鎬亳,遂自北面,虎螭其師,革滅天邑。」蔡邕注:「天邑,天子之邑也。」唐·王勃《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既而拂衣華族,入天邑而觀光。」明·唐順之《遊龍門》詩:「水同瀍澗索天邑,山接崤函鎖帝台。」瀍●(chan)澗,指瀍水,源出河南孟津,東流經洛陽入洛水。
●天宇●( tian yu)亦作「天寓」。指京都。謂天子所居之地。宇,高大華美的房屋。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邶中詩集·應場》:「晚節值眾賢,會同庇天宇。」《宋書·傅亮傳》:「●(傅亮)曰:伏聞恩旨,賜擬東陽,家貧忝祿,私計為幸,但憑蔭之願,實結本心,乞歸天宇,不樂外出。」又猶「天下」,「天空」,見各該條
●仙京●( xian jing)京城的美稱。晉·孫逖●(同刑判官尋龍湍觀歸潮中》詩:「星使下仙京,玄湖喜晝晴。」
●瑤京●( yao jing)京都的美稱。瑤,美玉。宋·柳永《輪台子》詞:「又爭似,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明·湯顯祖《紫蕭記·心香》:「看遊子功成,歌舞入瑤京。」又指天帝所居之玉京,亦泛指神仙世界。
●玉京●( yu jing)京都。以其樓台殿閣多為玉砌,故稱。南齊·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關西升妙,洛右飛英,鳳吹金闕,簫歌玉京。」唐·孟郊《長安旅情》詩:「玉京十二樓,峨峨何青翠。
●中甸●( zhong dian)京都的別稱。古代天子都城周圍五百里以內的地方稱甸。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興廉舉孝,歲時於外府;署行議年,日夕於中甸。」
●中都●( zhong du)京都的異稱。《史記·平準書》:「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漕●(cao),水路運糧。司馬貞索隱:「中都,猶都內也。」宋·王安石《乞製置三司條例》:「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蓰●(x),五倍;倍,數倍;鬻●(yu),賣。
●尊華●( zun hua)指京城。尊,敬詞;華,京華。南朝宋·鮑照《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詩:「關扃繞天邑,襟帶抱尊華。」 旌旗 【旌旗】
●( jTng1)旗幟的通稱。泛指各種旗幟。旌,古時竿頭綴有旄牛尾和五彩羽毛的旗子,用以指揮或開道。《戰國策·楚策一》:「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由幢旗●( chuang q11)旌旗。幢,一種飾有羽毛、錦繡筒形的旌旗。唐·楊炯《戰城南》詩:「幢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
●旃●( cu zhan)旌旗。徂,往,赴;旃,赤色的曲柄旌旗,古用以招聚士眾。唐·虞羽客《結客少年場行》:「輕生辭風闕,揮袂上祁連。陸離橫寶劍,出沒騖徂旃。」
●丹●( dan hui)紅旗。麾,古代用以指揮的旗幟。南朝·梁·蕭統《和武帝遊鍾山大愛敬寺》詩:「谷虛流風管,野綠映丹。」
●丹旗●(danq1)紅色的旗幟。三國·魏·曹丕《黎陽作》詩之三:「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
●丹幟●( dan zhi)紅旗。《新唐書·常山王承乾傳》:「氈為鎧,列丹幟,勒部陣。」襞●(b),折疊。
●乾旌●( gan Jing)亦作「乾」。旌旗。旍通「旌」。以五色鳥羽飾旗竿,樹於車後,以為儀仗。詩·鄘風·干旄》:「孑子乾旌,在浚之域。」朱熹集傳:「析羽為旌。乾旌,蓋析翟羽於旗乾之首也。」三國志·魏志·袁紹傳》「太祖迺還救譚,十月至黎陽。」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何寤青蠅飛於乾,無極遊於二壘。」清·趙翼《新春宴集草堂》詩之二「奉盤正擬具壺觴,忽有乾旌過草堂。」
●干旄●( gan mao)旌旗。以其用犛牛尾裝飾在旗竿上而得名。於,通「竿」。《詩·鄘風·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出擁干旄,人參衡鏡。」宋·王安石《次韻酬宋王》之四:遠跡荒郊謝雋豪,春風誰與駐干旄?」清·孔尚任《桃花扇·八道》:「咭叮秦著鈞天樂,又擺些羽葆乾旄。」
●乾●(gany)旌旗、以其畫有鷹雕之類的圖形,故稱。《詩·風·干旄》:「孑干族,在浚之都。」毛傳:「鳥隼曰族。」
●宮旆●( gong pei)旌旗。明·易恆廬州武昌二邸失守由太倉蹈海之燕感賦》:「東南六月多炎暑,遠道胡為太子來?宮旆拂雲何地出?樓船入海幾時回?
●虹採●( hong cai)泛指旗幟《楚辭九嘆·遠逝》「徵九神於回極兮,建虹採以招指。」招指,指揮方向。
●虹旆●( hong pei)指採旗。虹為七色組成,旆,本指旗幟上鑲的邊,泛指旌旗。宋·梅堯臣《餞彭城公赴隨州龍門道上作》詩:「伊水照虹旆,楚山懷玉麟。」
●旌麾●( huT)帥旗。《三國志·魏志·夏侯淵傳》大破遂軍,得其旌麾。」遂,韓遂。
●旌夏●( xia)一種大的旌旗。古樂舞時所用。夏,五色。《左傳·襄公十年》:「舞師題以旌夏。」題,標誌,以大旌表識其行列。
●旌旃●(jing zhan)泛指旌幟。唐·李白《古風》:「蟣虱生虎,心魂逐旌旃。」
●前旌●( jTng)帝王官吏儀仗中前行的旗幟。北周·庾信《三月三口華林園馬射賦》:「行漏拘刻,前旌載鳶。」唐·孟浩然《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詩:「衣冠列祖道,耆舊擁前旌。」
●前旆●(qian pei)前旌。旆,本指旗幟鑲的邊,泛指旌旗。南朝·梁·簡文帝《上之回》詩:「前旆拂回中,後車隅桂宮。」
●危旌●(wei jing)高揚的旌旗。唐·祖詠《望薊門》詩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危旆●(wei pei)高揚的旗幟。旆,旗幟,旌旗。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逆賊諾沒弄楊虔柳露布》:「銜枚遠襲捲甲前驅。偃危旆而設潛兵,疑從天落;乘間道而掩不備,若出地中。」
●行麾●( xing huT)古時軍中作指揮用的旌旗。明·申時行《大閱詩應制》:「轅門開復道,帳殿繞行麾。 精神 【精神】
jing shen)與物質相對而言,指入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態和神志。戰國·楚·宋玉《神女賦》「夕之後,精神恍惚若有所喜。」亦指活力與生氣宋方梅花十絕》:「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精氣●(jing)人之元氣,指精神、神志、活力。《素問·生氣·通天論》:「陽平陰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亦謂陰陽元氣。
●精爽●( jing shuang)猶精神。指人的精力與心神。《左傳·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三國志·魏志·蔣濟傳》:「歡娛之耽,害於精爽;神太用竭,形太勞則弊。」又指魂靈。
●太和●( tai he)指人的精神、元氣。唐·劉長卿《同薑濬題裴式微餘乾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宋·司馬光《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讌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禦以傷大和」宋·陸遊《蓬戶》:「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又謂樂名。亦謂太平、和睦。
●玄神●( xuan shen)精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玄神宜寶,素氣資養。」《雲笈七籤》卷六五:「至於金丹之宮,玄神洞高,冥體幽變,龍化靈照,其含枯絕者,反生
●營魂●( ying hun)指心靈,精神。魂,魂魄,指靈魂,精神。《後漢書·寇恂傳》附寇榮上書:「懼獨含恨以葬江魚之腹,無以自別於世,不勝狐死首丘之情,營魂識路之懷。」晉陸機《文賦》:「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於自求。」
●營魄●( ying po)指魂魄、精神。營,圍繞而居;魄,依附於人體存在的精神。《老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河上公注:「營魄,魂魄也。」《楚辭·屈原遠遊》:「載營魄而登霞兮,掩浮雲而上征。」漢·王逸注:「抱我靈魂而上升也。」
●元氣●( yuan1)指人的精神,精氣《後漢書趙咨傳》「夫亡者,元氣去體,貞魂遊散,反素復始,歸於無端。」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凡人元氣重十六兩,漸老而耗。張公所耗過半矣。」又指原始混沌之氣,見主詞目「元氣」條。
●元神●( yuan shen)精神,精力。清·李漁《閒情偶寄居室·書房壁》:「我輩長夜讀書,燈光射目,最耗元神。」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北齊守宮老狐》:「當其被撻之時,哀怛驚懼,大損元神。」又指「天帝」,見該條。亦指「靈魂」。 精衛 【精衛】
●( jTng wei)鳥名。《山海經·北山經》及《述異記》卷上謂:「炎帝之少女,名女娃,游於東海,溺死。化為鳥,名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鎮東海。」晉·陶潛《讀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晉·左思《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繳●(zhou),帶繩的箭文鰩●(yao),古傳說中一種生鳥翼能飛的魚;綸,釣繩。帝女●(dn)指精衛。以傳說為炎帝之女,故稱。唐·顧況《送從兄使新羅》詩:「帝女飛銜石鮫人賣淚綃。」又指天帝之女瑤姬;帝堯之女:娥皇、女英;亦泛指帝王之女。帝女雀●(di nu que)精衛的別稱。南朝·梁·任防《述異記》卷上:「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名鳥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
●啣木鳥●( xian mu nido)指精衛鳥。唐·陶翰《送金卿歸新羅》詩:「拂波銜木鳥,偶宿泣珠人。」
●銜石鳥●( xian shi nido)即精衛鳥。唐·吳融《沃焦山賦》之二:「乘槎之人,莫敢沿洄其側銜石之鳥,無因棲息於中。」
●冤鳥●( yuan nido)精衛鳥的別名。唐·羅隱《投湖南王大夫啟》:「斯亦冤鳥尚思於銜石,愚公猶銳於移山。」
●冤禽●( yuan qin)精衛鳥的異稱。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名冤禽。」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清·陳茗香《懸猿·題詞》:「千古英雄盡浪淘,禽銜石尚悲號。」 鏡子 【鏡子】
●( jing zi)能照見外界形象的光滑而平面的器物。現用平面玻璃鍍銀或鋁而成。古代以厚銅片磨製而成。寶鎰●( bao jian)鏡子的美稱。鑑,鏡子。《新唐書·張九齡傳》:「千秋節,公,王並獻寶鎰。」宋·劉過《蝶戀花贈張守寵姬》詞:「寶年來微有暈,懶照容華,人遠天涯近。」亦為月亮的喻稱,見該條。
●寶鏡●( bdo jing)鏡子的美稱。南朝陳·徐陵《為羊兗州家人答餉鏡》詩:「信來贈寶鏡,亭亭似團月。」唐·劉長卿《春鏡》詩:「寶鏡淩曙開,含虛淨如水。」
●碧琳侯●( lin hou)指鏡子,以鏡擬人。謂鏡似碧綠的寶玉。琳,美玉。唐·陸龜蒙《和夏景沖淡偶作》詩之二:「莫道仙家無好爵,方諸還拜碧琳侯。」方諸,古取水器,可以為水鏡。
●冰鎰●( bing jian)鏡子,以其清冷如冰,故稱唐·席豫《奉和敕賜公主鏡》詩:「色與皇明散,光隨聖澤來;妍蚩冰裡,從此非才。」宋·司馬光《參政正肅關公挽詩》:「寧受縶,冰不棲塵。」明·許時泉《午日吟》:「一派笙歌冰鎰裡,盪玻瓈山影參差。」又指「月亮」,見該條。
●寒鎰●( han jian)鏡子,以其寒光閃爍,故稱。鑑·鏡子。宋·歐陽修《西齋手執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聖俞詩:「豈知寒鑑中,兩鬢甚秋草。」宋·黃庭堅《和邢悙夫秋懷》之三:「明月本無心,誰令作寒。」又喻清澈閃光的水等。
●寒銅●( han tong)指銅鏡,以其閃著寒光,故云。唐·孟郊《君子勿鬱鬱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之二:「玄髮不知白,曉入寒銅覺。」
●金鏡●( jin jing)銅鏡。謂銅色如金南朝·梁·江淹《悼室人》詩之一:「寶燭夜無華,金鏡晝恆微。」
●菱花●(ling hua)喻鏡子。時銅為六角形的,或背面刻有菱花的,菱花名之。故以菱花代稱鏡子。唐·李白《代美人愁鏡》:「狂風吹卻妾心斷,玉筋並墮菱花前。」玉●(zhi)本為玉製筷子,又指女人的眼淚。宋·宋祁《筆次》詩:「菱花照鬢感流年,始覺空名盡偶然。」
●菱鏡●( ling jing)指菱花鏡。亦作「菱鎰」。唐·齊己《盆池》詩:「何須照菱鏡,即此鑑媸妍。」唐·李中《春閨辭》之一:「塵昏菱鎰懶修容,雙臉桃花落盡紅。」
●秋水●(qiu shui)喻鏡子。以其如靜止的秋水一樣明澈,故云。唐·鮑溶《古》:「曾向春窗分綽約,誤回秋水照暖跎。」又喻「寶劍」、「眼波」,見各該條。亦喻神色清澈。
●容城侯●( rong cheng hou)指鏡子,以鏡擬人。元·艾性夫《剩語·古鏡詞》詩:「古哉容城侯作我眼外眼。我老得君照,君老還我見。」清·袁枚《隨園隨筆·物而人名》:「鏡子為容城侯,蟹之為爽國公…則又是後人增加矣。」
●玉照●(yu zhao)鏡的異名。清·厲茶《事物異名錄·器用·鏡》:「謝華啟秀,玉照,鏡也。」又敬稱別人的照片。酒●(ji)·美酒●( mei jid)酒為一種含乙醇的飲料,色香味俱佳者日美酒。酒為中國所發明,至少已具有四千年歷史。《世本》說,杜康造酒,但又說「狄始作酒醪」。杜康即少康,為夏王朝第五任君主;至於儀狄,則是夏禹時代的釀酒大師。前說較後說普遍。中國為釀酒、飲酒大國。關於酒的傳說不少,佳話很多。酒的異名亦很豐富,多與酒的色澤、醇度、風味及其釀製所用的原料、水質、方法、時間、地點和有關傳說有密切關係。
●冰堂酒●(bing tang jiu)古代美酒名,產于滑州。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之三:「使君已復冰堂酒,更勸重新畫舫齋。」韋城即白馬縣,為宋代滑州州治,今河南滑縣。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承平時,滑州冰堂酒為天下第」
●冰蟻●(bngy)本指酒面上如白蟻的浮沫,借指美酒。清·陳維崧《無悶,益都馮相國夫子飲我以太和春賦此奉謝》:「喚取鸕鶿構到,付侍立清清小童洗,咬春說餅,滿船藥玉,幾甌冰蟻。」
●般若湯●(bo rud tang)酒的別名。般若,梵語,猶言智慧,以為飲酒能興奮神經,增加智慧,故稱。宋·竇蘋《酒譜異域酒》:「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雲般若湯,蓋廋辭以避法禁耳,非釋典所出。」廋●(sou)辭,遁辭,隱語。
●澄醪●( cheng lao)清酒。晉·劉琨《答廬諶詩》:「澄醪覆觴,絲竹生塵。」絲竹,指管弦樂器。
●春醪●( chun lao)美酒別稱,以其秋釀、冬藏、春飲,故稱。晉·陶潛《停雲》詩:「靜寄東軒春醪獨撫。」《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醇碧●( chun bi)美酒異名,以其味厚色碧,故稱。宋黃庭堅《醇碧頌序》:「荊州士大夫家,豆酒,多碧色可愛,故予名之曰醇碧而頌之。」宋·陸游《自適》詩:「家釀傾醇碧,園蔬摘矮黃。」
●醇醪●( chun lao)味道濃厚的美酒。《漢書·愛盎傳》:「乃悉以其裝齎,買二石醇醪。」齎●(j),送物給人顏師古注:「醇者不雜,言其也;醪,滓汁合之酒也。」
●醇醨●(chun1)酒的泛稱。醇,厚味酒;酗,薄味酒。·王禹偁《北樓感事》詩:「樽中有官醞,傾酌任醇。」亦喻民情之厚薄。
●醇酎●( chun zhou)酒的別稱,重釀之醇酒。漢·劉歆《西京雜記一》:「漢製,宗廟八月飲酎…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日九醞,一名醇酎。」
●差●(cu)白酒。《本草綱目·造釀類》:「酒,紅曰醍,綠曰,白曰。」晉·張華《輕薄篇》:「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
●丹醴●(dan)仙酒。晉·王嘉《拾遺記洞庭山》:「來邀採藥之人,飲以瓊漿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簫管絲桐,餞令還家,贈之以丹醴之訣。」《雲笈七籤》卷一六:「嘉餚千種,丹醴湛溢。」
●刁酒●( dido jiu)古代的一種名酒。亦指佳釀、美酒。清·錢謙益《佟宰餉刁酒戲題示家純中秀才》詩:「刁酒沾唇味許長,河間才得一杯嚐。」錢味曾注:「燕市酒人獨稱南和刁酒為佳,蓋因賈人之姓而得名也。」
●凍醪●( dong lao)即春酒。以其冬釀春成故稱。唐杜牧《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宋·司馬光《喜才元過洛小詩招飲》詩:「洛社凍醪熟,伊魴絲繪肥。」
●凍醴●(dong)冷酒。晉·左思《魏都賦》:「清酤如濟,濁醪如河,凍醴流澌,溫酎躍波。」張載注:「《楚辭小招魂》曰:『挫糟凍飲酬清凉』王逸曰:『凍,冷也。」澌●(sT),碎冰。宋·蘇軾《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詩:「凍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饢。」
●鵝黃●( huang)美酒名。以其酒色淡黃,有如幼鵝毛色,故稱。語出唐·杜甫《舟前小鵝兒》詩「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仇兆鰲注引《方輿勝覽》:「鵝黃乃漢州酒名蜀中未能及者。」宋·蘇軾《追和子由詩暴雨初晴樓上晚景》:「應傾半熟鵝黃酒,照見新晴水碧天。」
●鳧花●(fuhu)酒名。唐·皮日休《奉和添酒中六詠·酒池》:「竹葉島紆徐,鳧花波盪漾。」
●顧建康●(《guJidnkong《)酒的別名。《梁書·顧憲之傳》:「元徽中,為建康令……性又清儉,強為政,甚得民和,故京師飲酒者得醇旨,輒號為「顧建康』言醑清且美焉。」
●桂酒●(guj)指美酒《漢書·禮樂志》:「牲繭栗,粢盛香,
●尊桂酒,賓八鄉。」顏師古注引應劭曰:「桂酒,切桂置酒中也。」三國·魏·曹不《大牆上蒿行》:「酌桂酒鯉唐·白居易《宴周皓大夫光福宅》詩:「綠蕙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讓花鈿。」桂漿●( gui jiang)指美酒。《楚辭·九歌·東君》:「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南朝齊·謝《游後園賦》:「陳象設兮以玉填、粉蘭藉兮咀桂漿。」元·陳旅《次韻許左丞從車駕遊承天護聖寺是日由參政升左丞》:「夕渚休蘭櫂,春壺瀉桂漿。」
●桂醋●(gu)泛指美酒。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席布騂駒、堂流桂醑。」唐·魏徵《五郊樂章·雍和》:「苾芯蘭羞,芬芬桂醋。」宋·蘇軾《新釀桂酒》詩:「爛煮葵羹斟佳,風流可惜在蠻村。」明·謝榛《七夕留別汪伯陽李於鱗王元美得知字》詩:「桂醑遠成醉,萍蹤不可期。」
●含春王●(honchun《wdng《)酒的美稱。宋·陶谷《清異錄·含春王》:「唐末,馮翊城外酒家門額書云:飛空卻回顧,謝此含春王。』於王』字末大書:『酒也。」字體散逸,非世俗書,又謂是呂洞賓題。」
●汗酒●(hanj)即燒酒。用蒸餾法製造,故稱汗酒。唐人有酒名燒春。元人謂之汗酒。卞思義有《詠酒》詩李宗表稱阿刺古酒,作歌云:「年深始作汗酒法,以一當十味且濃。」寒醅●( han pei)又稱凍醪,為冬季釀造,到春而成的酒。唐·蕭進《春詩》:「青旗問潔酒,何處撥寒?」宋·歐陽脩晚凝翠亭》詩:「嘉客日可攜,寒美新。」宋蘇軾《送楊孟客》詩:「何以待我歸,寒發春缸。」
●和泉●( he quan)美酒名。宋·陶谷《清異錄·瓷宮集大成》:「雍都,酒海也。梁奉常和病於甘劉拾遺玉露病於辛,泉甫別駕慶雲春病於釃。光祿大夫致仕章炳取三家酒攪合窖飲之,遂為雍都第一,名瓷宮集大成。」玉露、慶雲春,均為酒名。
●洪樑●( hong liang)美酒名,以其出自洪梁縣,故名。晉·王嘉《拾遺記·前漢》:「漢武帝思懷往者李夫人…侍者覺帝容色愁怨,乃進洪梁之酒,酌以文螺之卮…帝飲三爵,色悅心歡。」
●紅友●( hong you)指酒。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常州宜興縣黃土村,東坡南遷北歸,嘗以單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攜酒來餉,曰:『此紅友也。,」明·王世貞《三月三日屋後桃花下小酌紅酒》詩:「偶然兒子致紅友,聊為桃花飛白波
●花雕●( hua dido)美酒別稱。浙江舊俗生女後即釀酒埋藏,出嫁時取酒請客,並以彩色壇貯盛此酒,作為陪嫁禮品,叫「花雕」。後沿用為上等紹興黃酒的別稱;亦稱美酒,如:遠年花雕,百年花雕。
●花露●(hua)酒名。王鍬《野客叢書》卷十七「銀甕酒庫」:「真州郡齋,舊有酒名花露。」又為香水名,或指花上露水
●歡伯●( huan)酒的別稱。以其能令人歡樂,故稱。《易林·坎之兌》:「酒為歡伯,除憂來樂。」金·元好問《來月軒》詩:「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蟾兔,月亮。
●佳釀●( jia niang)美酒別稱。金·元好《送武誠之往陂》詩:「杜曲舊遊頻入夢,兵廚佳釀情分。」明·徐榜《濟南紀政·卻酒》:「章邱有能釀羊膏酒者,飲評之唇露酒上,稱佳釀。」
●嘉觴●( jia shang)祭把用的美酒。觴、酒杯,偕酒。《漢書·禮樂志》:「靈既享,錫吉,芒芒極,獻嘉觴。」《宋史·樂志七》:「嘉布蘭,牲玉潔精。。
●佳醞●( jia yun)美酒稱。元吳呂齡《東坡夢》笰折:「既然要敘舊開佳醞,怎還說戒斷腥葷?」清。惲敬《答
●方九江書》:「旌旆過吳城,當攜廚人並佳醞來,庶不致敗興耳。」
●佳酌●( jia zhuo)美酒的異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二釀,採挹河流,醞成芳……方士之貢選,最佳酌矣。」唐錢起同嚴逸人東溪泛舟》詩:「歡言盡佳酌,高興延秋望
●椒花雨●( jiao hua yu)為椒實浸製而成的酒。宋·張鎡《以洞庭桔寄楊祕監》詩:「遙知老監開奩處,為麗椒花雨一觴。」
●椒漿●( jido jiang)椒酒別稱。《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李嘉祐《夜聞江南人家賽神》詩:「雨過風清洲渚閒,椒漿醉盡迎神還。」
●椒酒●( jiao jiu)用椒浸製的酒。《後漢書·邊讓傳》:椒酒淵流。」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宋·范成大《癸已元日》詩:「匝地東風勸椒酒,山頭今日是春台。」匝地,繞地。金波●(jnb)美酒喻稱。言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或杯中酒在月光或燈下浮動閃光,泛起金波。元·張養浩《普天樂·大明湖泛舟》詞:「杯斟的金波灩。」又指「月光」,見該條。
●金漿●( jin jiang)美酒異名。以其濃釅如金,故稱。漢枚乘《柳賦》:「於是罇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
●金蘭●( Jin lan)酒的別稱。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酒》:「使虜至燕山,得其宮中酒,號金蘭者,乃大佳燕西有金蘭山,汲其泉以釀。」又指深厚的友情,見「友誼」條。九光杏●( jiu guang xing)九光,五光十色,光芒絢爛四射。杏,黃色。唐·陸龜蒙《曉次神景宮》詩:「飯薦七白蔬,杯釃九光杏。」
●九霞觴●( jiu xia shang)亦作「九霞卮」,本指酒杯名借指美酒。宋·楊萬里《宿廬山栖賢寺示如清長老》詩:「方丈祝融抹清黛,群仙遙勸九霞觴。」宋·文天祥《端午初度》詩:「楚囚一杯酒,勝似九霞卮。」
●九液●(jiye)泛指各種美酒。唐·柳泌《玉清行》:「七珍飛滿座,九液酌如泉。」道教謂為九竅津液。
●九醞●(jyun)一種經過重釀的美酒。《西京雜記》卷漢製,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zhou)重釀的醇酒。漢·張衡《南都賦》:「酒則九醞甘醴,十旬兼清。」唐元稹《西涼伎》詩:「哥舒開府設高宴,八珍九醞當前頭。」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三折:「九醞酒光斟琥珀三山鸞舞翩翻。」
●秬鬯●( ju chang)亦作「巨鬯」,巨,通「矩」。用以祭祀的酒。秬,黑黍;鬯,鬱金香草。《詩大雅·江漢》:「一卣。」卣●(you),古盛酒器。《禮記·表記》:「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粢●(T)盛,裝在容器裡的黍稷,用於祭祀。宋·王禹偁《北狄來朝頌序》「使食大牢之味,巨之酒,則羶肉酪漿之眾,登享讌矣。」
●君子●(jn)美酒代稱。《類說》卷四三引唐·皇甫松《醉鄉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為君子。」
●狂藥●( kuang yao)酒的別稱。因酒能使人興奮發狂,故稱。《晉書·裴楷傳》:「長水校尉孫季舒嚐與●(石)崇酣燕,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唐·李群玉《索曲送酒》詩:「簾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
●釃●(1)通「」,薄酒。《楚辭·漁父》:「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釃。」又讀sh或shai,濾酒。
●醴●()甜酒。《荀子·禮論》:「饗尚玄尊,而用酒醴。」
●●(Iing)亦作「醁醽」、「綠酃」美酒別名。晉·葛洪《抱朴子·知止》:「密宴繼集,醽不撤。」唐·李賀《示弟》詩:「醽今夕酒,細去時書。」帙●( xiang zhi),黃色的書套,借指書。《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輕軒而酌綠酃。」李善注引《湘州記》:「湘州臨水縣有酃湖,取水為酒,名曰酃酒。」
●流霞●(lixi)傳說中的仙酒名,亦泛指美酒。晉·葛洪《抱朴子祛惑》:「河東蒲阪有項曼都者,與一子入山學仙,十年而歸家。家人問其故,曼曰:「仙人但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飢渴。」唐·駱賓王有詩云:「乘風歸去也,天外醉流霞霞。」唐·孟浩然《宴梅道士房》詩:「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魯酒●(j)酒。《莊子·篋》:「魯酒薄而邯鄲。」後稱味薄的酒為「魯酒」。其說有異:陳德明釋文:「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宣上怒,乃發兵與齊攻魯。梁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救楚以魯為事,故樑得邯鄲。」許慎注《淮南子則說:「楚會諸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楚歌非取樂之萬,魯酒無忘憂之用。」因「楚歌」乃兵敗之聲,「魯酒」為取禍之源。●()特指際酒。《聊齋志異·狐妾》:「一夕夜酌,偶思山東苦。」
●綠蟻●(1y)亦作「淥蟻」。本指酒面上的綠色泡,亦為酒的代稱。唐·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南朝·齊·謝《在郡臥病》詩:「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嘉魴,美味的魴魚。
●茅柴●( mao chai)茅,亦作「茆」,一種劣質酒。馮時化《酒史·酒品》:「惡酒日茅柴。」宋·韓駒《庚子年還朝飲酒絕句》:「飲慣茆柴諳苦硬,不知如蜜有香醪。」
●魔槳●( mo jiang)酒的別稱。因酗酒傷身,醉後有如著魔,故云。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酒是魔漿,故不待言。凡食魚肉嗜飲酒者,善神遠離,內無正氣。」
●內醪●(nei6)御酒。明·張居正《請定專獎廉能儀注疏》:「有廉能愛民者,亦特差行人齎敕獎勵,或封內醪、金幣以齎之。」
●內醞●( nei yun)御酒,以其為皇家作坊釀造,故稱。《明史·仇成傳》:「賜內醞,手詔存問。」清·枝蔚贈李湘北學士》詩:「內醞出黃封,賜墨來金殿。」
●女酒●(nji)又名「女兒酒」。稽含《南方草木狀·草》:「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賓客,謂之女酒。」浙江亦有類似舊俗,所釀酒,名為女酒。見「花雕」條。
●醅●(pei)未濾的酒。唐·杜甫《客至》詩:「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醅●(po pei)未濾的重釀酒。北周·庾信《春賦》:「石榴聊泛,蒲桃醅。」唐·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清·王琦注:「《廣韻》:醅,酘酒也醉,酒未濾也。」
●千里酒●( qian ji)一種烈性酒。《梁書·文學傳下劉杳》:「昉又曰:『酒有千日醉,當是虛言。』杳云:『桂陽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而醉,亦其例也。」昉,指南朝·梁任昉。
●千日酒●( qian ri jid)古傳說中山人狄希造的酒,飲後醉千日,故名。晉·張華《博物志》卷五「昔劉玄石於中山酒家酤酒,酒家與千口酒,忘言其節度,歸至家當醉,而家人不知,以為死也,權葬之。酒家計千日滿,乃憶玄石來酒,醉向醒耳往視之,雲玄石亡來三年,已葬。於是開棺,醉始。俗云,石飲酒,一醉千日。」唐·韓偓江岸閒步》詩:「青布旗誇
●日酒,白頭浪吼半江風。」宋·王中《干戈》詩:「安得中山千口酒,酩然直到太平時。」
●千日釀●( qian ri niang)美酒,謂此酒能醉千日,故稱。明·高啟《吳中親友遠寄新酒》詩之一:「上國豈無千日釀,獨憐此是故鄉春。」
●清磕●( ng ang)清酒。《淮南子·說林訓》:「清醠之美,始於耒耜。」《周禮》:「醠齊是也。」耒耜●( lei si),古農具名,借指耕種及其所獲之糧食。
●清●(qngg)清酒,美酒。《詩·商頌·烈祖》:「既載清酤,齎我思成。」《文選·漢張衡西京賦>》:「灸炰夥,清酤。」●(zh),多。
●清聖●( qTng cheng)清酒。宋·陸游《初秋小疾效俳諧體》:「遣悶憑清聖,忘情付黑甜。」
●清酌●( qing zhuo)祭奠所用的酒。《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唐·柳宗元祭呂衡州溫文》:「奉清酌庶羞之奠,敬祭於呂八兄化光之靈。」
●瓊花露●( qiong hua)酒名。宋·張榘《飛雪堆滿山次趙西里專行喜雪韻》詞:「儘青油談笑,瓊花露,杯深量寬。」元·湯式《新水令·春日閨思》套曲:「瓊花露點滴水晶丸,荔枝漿盪漾玻璃罐。」
●瓊漿●( qiong jiang)喻美酒,以其濃釅色赤美如寶玉瓊,赤色美玉。《楚辭·招魂》:「華酌既陳,有瓊漿些。」唐杜甫《寄韓諫議》:「星宮之君醉瓊漿,羽人稀少不在傍。」瓊露●( qiong kua美酒元·劉壎《隱居通議·駢儷一》:「此啟既上,賈師憲嘉其材,饋以瓊荂露百瓶,蓋揚州名酒也。」
●璚露●( qiong)酒的美稱。璚,通「瓊」,美玉。元劉因《黑馬酒》詩:「千尺銀蛇開曉宴,一杯璚露秋天。」瓊酥●( qiong su)酒名。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共酌瓊酥酒,同傾鸚鵡杯。」宋·晏幾道《玉樓春》詞:「瓊酥酒面風吹醒,一縷斜紅臨晚鏡。」元張可久《落梅風·席上為真士陳玉林作》曲:「銷金黨家何處也,攪瓊酥惠船明月。」又為酥酪的美稱。
●瓊香●( qiong xiang)美酒。宋·張榘《滿江紅·壽壑相》詞:「注紫清、花露入瑤卮,瓊香滑。」又指仙花的香味。瓊液●( qiong)美酒。唐·溫庭筠《蘭塘詞》:「東溝鐍勞回首,欲寄一杯瓊液酒。」元·王沂《次吳彥暉望月寄張孟功韻》:「嬪珠看欲濕,瓊液飲遠醺。」清·汪懋麟《綺羅香·七夕前一日愛園夜集》詞:「劈鮮新、菱角雞頭,抵多少、霞觴瓊液。」
●●(r)醇厚的酒。《詩·大雅·行葦》:「酒醴維。」瑞露●(ru)酒名。宋·蘇軾《小圃五詠·地黃》:「融為寒食餳,咽作瑞露珍。」宋·陸游《謝郭希呂送石洞酒》詩:「瑞露頗疑名太過,橐泉猶恨韻差低。」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瑞露,帥司公廚酒也。」
●三清●( san qTng)即清酒。晉·潘丘《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唐·駱賓王《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
●山酌●( shan zhu)山野人家釀的酒。唐·王勃《聖泉宴》詩:「蘭氣山酌,松聲韻野弦。」宋·梅堯臣《雪中訪李君俞》詩:「疾呼小吏具山酌,使欲盡醉為詩狂。」
●酒●(shj)清酒。因十旬釀成,故稱。南朝·梁·庾肩吾《謝東宮齎檳榔啟》:「無勞朱實兼荔支之五滋;能發紅顏,類芙蓉之十酒。」亦名「十旬。
●十旬●( shi xun)酒名,因張衡《南都賦》云:「酒則九醞甘醴,十旬兼清」,故名。李善注:「十旬,蓋清酒百日而成也。」劉良注:「九醞、十旬皆酒名」南朝陳·徐陵謝敕賜祀三皇五帝餘饌啟》:「金壺流十旬之氣,玉案備乾品之羞。」羞,通「饈」,珍貴食品。唐·劉禹錫《和樂天以鏡換酒》詩:「把取菱花百鍊鏡,換他竹葉十句杯。」
●壽水●( shou shui)指壽酒宋·劉克莊《鵲橋仙·鄉守趙計院生日》詞:「四民香火,五營茄吹,來獻一杯壽水。大家讚祝太夫人,長伴取魯侯燕喜。」
●太和湯●( tai he tang)亦作「大和湯」,即酒。宋·邵雍《無名公傳》:「生喜飲酒,嚐命之曰『大和湯』。」又《林下五吟》詩之一:「安樂窩深初起後,太和湯釅半醺時。」又指沸水。
●醍●(t)淺紅色的青酒名,赤紅色,古用於祭祀。《禮記禮運》:「醍在堂,澄酒在下。」
●天醴●(tin)指天降甘露,又為甜酒美稱。宋·蘇軾:「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明·夏完淳《湘巫賦》:「托至思於羽觴兮,酌天醴而造歌。」
●天祿●(tian)美酒異名。以其飲此酒為天賜之福,故云,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之美祿。」宋·蘇軾《桂酒頌序》:「東坡先生曰:酒,天祿也其成壞美惡,世以兆王人之吉凶,吾得此,豈非天哉!」亦指俸祿或天賜的福祿。天祿大夫●(tian lu da fu指酒。宋·陶谷《清異錄酒漿》:「王世充語號,謂群臣曰:朕萬機壅,所以輔朕和氣者,惟酒功耳,宜封天祿大夫,永賴淳德。」
●土窟春●( tu ku chun)酒名。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三:「酒若下春』,謂烏程也…土窟春』,滎陽也。」
●屠蘇●(tusu)亦作「塗蘇」、「除酥」、「屠酥」、酒的別名。古俗農曆正月初一,飲屠蘇酒,以避瘟邪。屠蘇,為一種草藥和劑,放入酒中同飲,故以此名酒唐·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芋羹真談,炙漫屠蘇。楚,「暫」的異體字;●(li),竹鼠。狀如小狗。宋蘇軾《夜野宿州城外》詩:「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宋·陸游《除夜雪》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又指古代一種有儋的帽子。
●琬液●(wnye)美酒。晉·王嘉《拾遺記》:「西王母薦穆工琬液清觴。」清·厲荃《事物異名飲食·酒》:「琬液、瓊蘇俱酒名。」
●五●(wto)酘,再釀的酒。宋·范成六《吳都志土物上》:「今裡人釀酒,米與漿水已入甕,翌日,又以米投之,有至一再投者,謂之酘。其酒則清冽異常,今渭五,是米五投之耶?」唐·白居易有《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相次寄到無因飲聊詠所懷》詩。
●仙醪●(iano)仙酒。《鏡花緣》第一回:「王母各賜仙桃一枚,眾仙拜謝,按次歸座,說不盡天庖盛饌,天府仙醪。」仙液●(ye)指美酒。宋·無名氏《暮山溪·壽李學士》詞:「霜天曉,笙歌徹,玉斝傾仙液。」
●仙醞●( xian yun)美酒別稱,意謂仙人所釀造。唐·宋之問《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詩:「時菊芳仙醞,秋蘭動睿篇。」唐·王昌齡《朱鍊師山房》詩:「百花仙醞能留客,一飯胡麻度幾春。」
●香蟻●( xiang)酒的別稱。酒味芳香,浮糟如蟻,故名。五代·前蜀·韋莊《冬日長安感誌寄獻虢州崔郎中二十韻》詩:「閒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鹽。」
●●()美酒。北周·庾信《燈賦》:「況復蘭深夜,中山清。」唐·李白《送別》詩:惜別傾壺,臨分贈馬」宋·楊萬里《小蓬菜酌酒》詩:「餐菊為糧露為醑。」玄鬯●( xuan chang)指醇酒。晉·葛洪《抱朴子·名實》「玄鬯傾棄而不羞,酪專灌於圓丘。」宋·竇蘋《酒譜》:「抱朴子所謂玄鬯者,醇酒也。」
●玄漿●( xuan jiang)美酒異名。明·陳汝元《蓮記·小星》:「金炬上飛光焰,玄漿玉臨風勸,歡笑處越嬌倩。」玉斝●(ji),酒器。
●玄醴●(xu)指酒,以其味甜清冽,故稱。玄,清水;醴,一種甜酒。晉·潘岳《金谷集作》詩:「玄醴染朱顏,但愬杯行遲,」愬●(s),同「訴」。張銑注:「玄醴,黑黍酒也。」明·王衡《郁輪袍》第三折:「自慚玄醴薄,能使穆生疏。
●玄露●(xuan)美酒喻稱。唐·曹唐《玉女杜蘭香下嫁於張碩》詩:「怨入清塵愁錦瑟,酒傾玄露醉瑤觴」又指「露」,見該條。
●玄玉漿 xuan yu jiang)美酒名。以馬乳葡萄釀造而成,因其色赤黑如玉,故稱。明·陶宗儀《輟耕錄·續演雅發揮》:「所謂八珍,則醍…紫玉漿、玄玉漿也。玄玉漿即馬奶子。」玄●( xuan hou)一種味道酎厚的酒。酎,醇酒。漢·王粲《七釋》:「凍縹玄酎,醴白腐清。」晉·張協《都蔗賦》:「九秋良朝,玄酎初出,觴浮華黃,酒飲累日
●鴨綠●(ya)指酒,以其色似鴨頸羽毛,故稱。宋·楊萬里《生酒歌》:「坐上豬紅間熊白,甕頭鴨綠變鵝黃。」
●瑤槳●(yao jiang)玉漿,喻名貴的美酒,以其晶瑩如美玉,故稱。瑤,美玉。《楚辭·招魂》「瑤漿蜜勺,實羽觴些。」唐·鮑溶《憶郊天》詩:「濃煖氣中生歷,草是非煙裡愛瑤漿。」
●瑤觴●( yao shang)本指玉製的酒杯借指美酒。唐·王勃宴山亭序》:「銀燭摛花,瑤觴抒興。」《群音類選·百順記·父子榮歸》:「玉趾步金蓮,捧瑤觴膝爭先。」亦指「酒杯」,見該條。
●瑤鐘●( yao zhong)本為酒鐘的美稱,借指美酒。宋·張耒《贈張公貴》詩:「西舍雪夜,玉顏醉瑤鐘。」明·康海《粉蝶兒·春日閒情》套曲:「喚奚奴酒莫從容,趁良辰滿酌瑤鐘。」
●瑤樽●( yao zun)亦作「瑤尊」。本為酒杯的美稱,借指美酒。宋·張先《燕歸梁》詞:「今年江上共瑤尊,都不是去年人」亦指「酒杯」,見該條。
●儀狄●(y1d1)本為夏禹時善釀酒者,借代酒名《戰國策魏策》:「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趙整》:「秘書侍郎整以堅頗好酒,因為《酒德之歌》,乃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地。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後則。」後因以儀狄為酒的代稱。《平山冷燕》第一回:「君盡臣歡,尊本朝故事,賜賦《醉學士之歌》:臣感君恩,擇前代良謨,慷慨進諫儀狄之戒。」良謨,高明的謀略。
●嶧●(y)泛指酒。晉·左思《魏都賦》:「餚酵順時,腠理則治。」《史記·淮陰侯列傳》裴駰集解引劉逵曰:「,酒也。」又指頒賜酒食。
●郁鬯●( yu chang)酒名。古時用於祭祀或敬客。用黑黍釀造,再搗煮鬱金香草摻和而成,故名。《禮記·禮器》:「諸侯相朝,灌用鬱鬯。」鄭玄注:「灌,獻也。」
●玉膏●(ygao)本指古代傳說的仙藥白玉膏,比喻美酒。宋·蘇軾《次韻趙令鑠惠酒》:「坐待玉膏流,千載真旦暮。」群音類選·溉園記·邀友遊湖》:「玉膏滿尊新市美,銀鯽堆盤荇萊鮮。
●玉壺冰●( yu hu bing)酒名宋·葉夢得《浣溪沙·送盧》詞:「荷葉荷花水底天,玉壺冰酒釀新泉,一歡聊復記他年。」清·吳偉業《戲題士女圖》詩之五:「四壁蕭條酒數升,錦江新釀玉壺冰。」
●玉壺春●( yu hu chUn)酒名。《水滸傳》第三八回:「酒保取過兩樽玉壺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清·方文《徐月鹿水部奉使杭州遙寄》詩:「猶喜秋冬會稽去,江關判醉玉壺春。」
●玉酒●(yj)美酒。以其清澈明淨如玉,故名。南朝陳·江總《瑪盌賊》。「寶出崑崙之仙阜,觴即玄洲之玉酒。」宋·梅堯臣《社日飲永叔家》詩:「鰲頭主人邀客飲,玉酒新賜蓬萊宮。」
●玉醴●(y)喻美酒。唐·李白《詠山樽》:「外與金罍瓶,中涵玉醴虛。宋·劉筠《津園賜宴》詩:「蕙殽清萐莆,玉醴堪金甌。」亦指甘泉,道教所指唾液。
●玉瀝●(y)即玉膏傳說中的仙藥。指美酒。南朝·梁·江淹《惜晚春應劉秘書》詩:「山中有雜桂,玉瀝乃共斟。」玉露●(y)喻美酒。元·顧瑛《水調歌頭·桂》詞:「金粟綴仙樹,玉露浣人愁。」清·方文《偶過玉海小飲》詩:「火燒玉露色香減,蜜浸人風味嘉。」
●王醅●( yu pei)美酒,以其清澈晶瑩如玉,故稱。南朝·梁·蕭統《十二月啟·南呂八月》:「傾玉醅於風前,弄瓊駒於月下。」宋·蘇軾《荼洞》詩:「分無素手簪羅,且折霜蕤浸玉醅。」宋·陸遊《雜感》詩之四:「自洗銅壺試玉醅,小軒風月為徘徊。」
●玉●(yq)本指浮在酒面上的白色泡沫,借指酒。唐韓偓《海山記》:「醅浮香米玉蛆寒,醉眼暗相看。」元·曾瑞醉春花·清高》曲:「金橘香甜,玉蛆浮酤,綠醅醇釅。」泉●( yu quan)指酒,以其如清澈的泉水,故稱。宋·蘇軾《歲暮作和張常侍》詩:「我生有天祿,玄膺流玉泉。何事陶彭澤,乏酒每形言。」又為清泉的美稱。
●玉●(yur)指美酒。醽,濃酒。唐·魏徵《五郊樂章赤帝征青禮陳性幣,樂備篪簧。瓊羞溢俎玉醽浮觴。」玉髓即玉營,美酒明計時泉《寫情》:「我安排彩袖,殷勤捧玉髓,輕盈舞羽衣,務教他錦囊傾出陽春句
●玉薤●(yuxi)亦作「玉」。美酒名。唐·太宗《賜魏徵》詩:「醽醁勝蘭生,翠濤過玉。」明·徐復祚《投梭記赴宴》:「瀉瓊漿琥珀,過玉薤光澤。」
●玉醑●(y)美酒。唐·黃滔《江州夜宴獻陳員外》詩:「
●清管徹時斟玉醑、碧籌回處擲金船。」宋·黃庭堅《定風波》詞:「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訴笙歌,一曲黛眉低。」
●玉液●(yuye)美酒別稱。以其清澈晶瑩如玉,故稱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開瓶瀉尊中,玉液黃金脂。」
●玉友●( yu you)酒名,用糯米釀成,瑩白如玉,故稱。又:玉,美善;友,相愛。亦泛指美酒唐·盧綸《題賈山人園林》詩:「五字每將稱玉友,一尊曾不顧金囊。」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洛陽伽藍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釀酒雖盛暑暴之日中,經句不壞。今玉友之佳者亦如是也。」宋·辛棄疾《鷓鴣天》:「呼玉友,薦溪毛,殷野老著相邀。」
●玉醞●( yu yun美酒唐采《子夜歌》之九:「信使無虛日,玉醞寄盈觥。」宋·葛勝仲《鷓鴣天·賞菊》詞:「自玉醞酬朝色,旋洗霜須對晚叢。」
●雲液●( yun ye)酒的美稱。唐·白居易《對酒閒吟贈同老者》詩:「雲液灑六腑,陽和生四肢。」又指雲母,見該條真欽酒●( zhen qTn jiu)仙酒別稱。以其為傳說中的漢東方朔於真陵山得糜欽棗所製成,故名《古今圖書集成·草木·棗》:「糜欽棗出真陵山,食一枚,大醉,經年不醒。東方朔遊其地,以一斛歸進上,上和諸香作丸大若芥子每集群臣,取一丸入水一石,頃刻成酒,味逾醇醪,謂之糜欽酒,又謂之真欽酒,仙薌酒,香經旬不歇。」
●真珠●( zhen zho)美酒名。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太守王元邃以白酒之和者,紅酒之勁者,手自劑量,合而為一,殺以白灰一刀圭,風韻頓奇。索餘作詩,余為長句云:小槽真珠太森嚴,兵廚玉友專甘醇,兩家風味欠商略,偏剛偏柔俱可憐。」又指美人「眼淚」和「露」,見各該條。
●旨酒●(zh丫ji)美酒。旨,美味。《詩·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濁醪●(zhu6o)濁酒異名。晉·左思《魏都賦》:「清酤如濟,濁醪如河。」濟河水清,黃河水濁,用以喻酒之清濁。南朝·梁·江淹《恨賦》:「濁醪夕引素琴晨張。」唐·杜甫清明》詩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酒店 【酒店】
●( jiu dian)賣酒的店鋪。其店鋪有專賣酒或兼營食品菜餚之別。
●酒坊●( jiu fang)酒店。唐·姚合《聽僧雲端講經》詩:「遠近持齋來諦聽,酒坊魚市盡無人。」又指造酒的作坊。酒戶●(jih)猶酒家,即酒店。《舊唐書·食貨志下》:「元和六年六月,京兆府奏:『榷酒錢除出正酒戶外,一切隨兩稅青苗據貫均率。,」《宋史·食貨志下》:「在京院酒戶鬻酒虧額、原於數多則酒亦多多則價賤賤則入戶損其利。」酒家●( jiu jia)酒店。《漢書·欒布傳》:「彭越為家人時,嘗與布遊,窮困,賣庸於齊,為酒家保」庸,通「傭」,傭人,受僱用的人;保,傭工。漢·辛延年《羽林郎》: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
●酒壚●(ji)亦作「酒」。酒肆,即酒店。《漢書·食貨志下》「率開一盧以賣」。三國·魏如淳注:「酒家開肆待客,設酒鱸,故以名肆。」壚、艫賣酒安置酒的土台,指代酒店。《世說新語·傷逝》:「王濬沖●(戎)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
●壚邸●(1d)酒店。罏,安放酒壇的土台,藉指酒肆。邸,房舍。南朝·梁武帝《移檄京邑》:「淫酗蒏肆,歌壚邸。」蒏●(yong酗酒。
●壚肆●(si)酒店。肆,店鋪。《宋書·後廢帝紀》:「步圜闠,酣歌壚肆,宵遊忘友,宴寢舍。圜闠●( huan hui),本指街市的大門,借指街市、店鋪。 酒器 【酒器】
●(jiq)主要指酒杯、酒壺等飲酒和盛酒器皿。古代酒器種類甚多,形狀不一,質料各異,分別以金、銀、銅、錫、玉石、獸角、陶土、木料為之。不論品名或異名,多取決於酒器的形狀、質料、用途等方面的特徵。
●梧杓●( bei shao)泛指飲酒器。桮,同「杯」;構,近半圓形的舀酒勺。《史記·項羽本紀》:「沛公不勝桮,不能辭
●杯盂●(beiy)酒杯。唐·白居易《馬上作》詩:「高聲詠篇什,大笑飛杯盂。」
●鴟夷●(chy)盛酒器。鴟,鷂鷹;,即鵜鶘,一種水鳥,體大,嘴長,嘴下有個大皮囊。前者取其腹大,後者取其皮囊,借指酒器。《漢書·陳遵傳》:「鴟夷滑稽,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復藉酤。」酤●(gu),通「沽」,買酒。顏師古注:「鴟夷,韋囊,以盛酒。」韋,熟皮。
●大白●(da bai)大酒杯名。《說苑·善說》:「飲不者,浮以大白。」晉·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鄭良注:「大白,杯名。」
●觥船●( gong chuan)容量大的飲酒器。觥,盛酒及飲酒器,腹橢圓,有圈足,或作獸形。本為獸角製成,後以青銅為之,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唐·李賀《河陽歌》:「觥船飫口紅,蜜炬千枝爛。」唐·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櫂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
●觚●(g)酒器。青銅製,喇叭口,細腰,高圈足;盛行於商代和周初。《禮記·禮器》:「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孔穎達疏引《五經異義》:「古《周禮》說:爵,一升;觚,二升。獻以爵而酬以觚。」又指劍柄。亦指古代用以書寫的木簡,如操。
●龜●(guT ke)扁圓形的酒器。以其形似龜,故稱。榼,古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唐·白居易《東城晚歸》詩:「一條邛杖懸龜榼,雙角吳童控馬銜。」
●桂樽●(gui zun)亦作「桂尊」。酒器的美稱。《南齊書·樂誌》:「桂樽既滌,瑤俎既薰。」唐駱賓王《秋日餞尹大往京》詩序:「薛六郎四海情深,飛桂尊而舉白。」唐·白居易《題贈鄭秘書徵君石溝溪隱居》詩:「蕙帳夜瑟淡,桂樽春酒濃。」壺觴●(hu shang)泛指酒器。酒壺,酒杯。晉·陶潛《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唐·白居易《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詩:「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潛去與誰期?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金·馬定國《送圖南》詩:「壺觴送客柳亭東,回首三齊落照中。」
●●(jia)古代酒器。青銅製,似爵而較大,圓口,有鋬和三足,用以溫酒。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詩·大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註:「,爵也。復日盞,殷日斝,周曰爵。」
●蕉葉●( jido ye)酒杯別稱,以其形似芭蕉葉而淺,故稱。宋·陳造《雪夜與師是棋次前韻》:「掀髯得一笑,為汝倒蕉葉。」
●金船●( iTn chuan)酒器。以其銅質金飾,色黃似金,故稱。北周·庾信《北園新齋成應趙王教》詩:「玉節調笙管,金船代酒卮。」唐·張祜《貴家郎》詩:「醉把金船擲,閒敲玉燈遊。」
●金斗●( Jin dou)酒器的美稱,以其色黃似鬥,故稱。《呂氏春秋·長攻》:「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擊之。高誘注:「金斗,酒鬥也。」又指熨斗。
●金荷●( Jin he)酒杯。以其金質或金飾,故稱。荷,指「荷杯」,即將荷葉四處中央穿透至蓮莖。以作飲杯;因藉「荷」指「杯」。宋·楊萬里《仲秋前兩日別劉彥純彭仲莊於白馬山下》詩:「長亭更放金荷淺,後夜隨同璧月圓。」宋·陸游《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之四:「明畫燭,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高歌。」金蕉●( JTn jido)酒杯。一種似蕉葉的淺杯。蕉葉亦為酒杯別稱。宋·辛棄疾《謁金門·山吐月》詞:「一曲瑤琴才聽徹,金蕉兩三葉。」宋·楊無咎《望海潮·上樑帥生辰》詞:「聽緩敲牙板,引滿金蕉。」
●金爵●( Jin jue)飲酒器的美稱。唐·羅鄴冬日寄獻庾員外》:「爭飲酒蟻浮金爵,從聽歌塵撲舉蟬。」酒蟻,浮在酒面上的泡沫,借指酒。
●金●( lei)酒器。尊形,似罐,飾以金,刻為雲雷花紋。《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杯。」毛詩》:「金,酒器也。」
●金甌●( jin)酒器。甌,本指小瓦盆,和杯、盅一類的飲器,後隨其質地的改變,而以金、銀、玉修飾之,而成為一種酒器的美稱。《琵琶記·高堂稱壽》:「春花明彩袖,青酒泛金甌。」亦指「國土」,見該條。又喻疆土的完固。
●金樽●( jin zun)酒器的美稱,以其有金飾或銅等金屬為之,故稱。樽,同「」。唐·李白《將進酒》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九霞觴●( jiu xia shang)亦稱「九霞卮」,酒杯名。唐許碏《醉吟》詩:「閬苑花前是醉鄉,踏翻王母九霞觴。」又指美酒,見該條。
●角●(jue)酒器,用以溫酒或盛酒。青銅製,似爵而無柱。出現於商代和西周初期。《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尊●(pao zun)亦作「匏樽」。酒器名,以匏制成。匏,葫蘆的一種。宋·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又《病中游祖塔院》詩:「道人不惜階前水,藉與匏尊自在嘗。」清·曹寅《東署飲竹下喜上若自維揚來》詩:「芒天如約,匏尊世不尋。」
●叵羅●(P6)古代酒器。《北齊書·祖傳》:「神武宴寮屬,於坐失金叵羅,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於珽髻上得之。」千年觥●( qian nian gong)祝壽的酒杯。觥,古代酒器。唐·李賀秦王飲酒》詩:「黃鵝跌舞千年觥,仙人燭樹蠟煙輕。」
●瓊杯●( qiong bei)指玉製的酒杯。為酒杯的美稱。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倒無心歸。」宋·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寄遠詞:「雲液滿,瓊杯滑。」清·吳騫《扶風傳信錄》:「盈盈仙醴照瓊杯,玉洞桃花處處開。」又喻荷花。
●瓊斝●(qiong jia)玉製的酒杯。斝,古代酒器。南朝梁·江淹《饗神歌辭》:「瓊斝既飾,繡簋以陳。」元·陳鎰《壽蔡伯玉隱居》詩:「歌姬擁座飛瓊斝賀客盈門集翠裾。」瓊觴●( qiong shang)指酒杯。觴,古代酒器。唐·李賀《嘲少年》詩:「美人狹坐飛瓊觴,貧人喚雲天上郎。」清·陳夢雷《今日良宴會》詩:「翩翩貴遊子,列坐飛瓊觴。」
●瓊卮●( qiong zhT)玉製的酒器。亦為酒器的美稱。卮,古代酒器。宋·晏殊《少年遊》詞:「家人拜上千春壽,深意滿瓊卮。」清·黃來《醉月吟》:「乞將北斗作瓊卮,倒瀉銀河三萬里。」
●屈卮●(qzh)有彎柄的酒杯。唐·李賀《浩歌行》詩:「箏人勸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問誰。」
●觴●( shang)古代酒器。本為獸角製成,後以木石金玉為之,分別作盛酒或飲酒之用。《禮記·投壺》:「請行觴。」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念昔宴私,舉觴相誨。」兕觥●(si gong)亦稱「兕爵」。古時一種獸形酒器。兕,一種似犀牛的獸,以其角製觥,故稱。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毛傳:「兕觥,角爵也。」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遊春話舊,更暢幽懷,還須麈尾同揮,是用兕觥共進。」
●咒觵●( si gong)即兕觥。觵「觥」的本字。《左傳成公十四年》:「古之為享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也。故《詩》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萬福來求。」唐·牛僧儒《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詩:「醜凸隆胡準,深凹刻兕鱑。」
●爵●(si jue)酒杯,以兕角製成。《左傳·昭公元年》:穆叔,子皮及曹大夫興,拜,舉兕爵曰:『小國賴子,知免於戾矣。』飲酒樂。」
●大尊●( tai zun)酒器名。六奠之一,瓦質。《周禮·春官·司尊彞》:「其朝踐用兩大尊,其再獻用兩山尊,皆有罍。」鄭玄注:「大尊,太古之瓦尊。」陸德明釋文:「兩大』音泰。」又猶「至尊」,臣稱君之謂。
●犧象●( xiang)飾有鳥形、鳥羽或象骨的酒器。《周禮·春官·司尊彞》:「掌六尊六彝之位。……其朝踐用兩獻尊,其再獻用象尊。」註:「鄭司農●(眾)云:『獻讀為犧。犧尊,飾以翡翠;象尊以象鳳凰,或日以象骨飾尊。」《左傳定十年》:「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註:「犧象,酒器;犧尊,象尊也。」
●犧尊●(zun)古代酒器。作犧牛形。也有於尊腹刻畫牛形者。尊,也作「樽」。《詩·魯頌·悶宮》:「白牡騂剛犧尊將將。」《集傳》:「犧尊,畫牛於尊腹也。或日尊作牛形,鑿其背以入酒也。」
●仙樽●( xian Zun)酒杯的美稱。唐·王勃《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彭澤陶潛之菊,影泛仙樽;河陽潘岳之花,光縣妙理。」
●灩海●(yan hai)酒杯的別名。宋蘇軾《洞庭春色》詩:「須君灩海杯,澆我談天口。」
●瑤杯●(yao bei)亦作「瑤盃」。指玉製的酒杯。亦為酒杯的美稱。瑤,似玉一樣。唐·李咸用《富貴曲》:「雪暖瑤盃風髓融,紅拖象筯猩唇細。」宋·曾覿《鷓鴣天》詞:「騰鳳吹,進瑤盃,兩宮交勸正歡諧。」
●瑤斝●(yao jia)指玉製的酒杯。亦為酒杯的美稱元·周巽《送遠曲》詩:「花底注瑤斝柳陰停玉鞭。」明·鄭真《送春》詩:「有酒乍聞瑤斝冽,無錢卻怪錦囊空。」
●瑤盞●(yao zhan)指玉製的酒杯。亦為酒杯的美稱。宋·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詞:「碧樹陰圓,綠階露滿,金波瀲灩堆瑤盞。」
●瑤樽●( yao Zun)指玉製的酒杯。亦為酒杯的美稱。元朱德潤《軋賴機酒賦》:「乃瀉之以金盤,盛之以瑤樽。」亦指「美酒」,見該條。
●銀船●(yin chuan)銀質或銀飾的船形酒器。唐·白居易早春西湖閑遊》詩:「畫舫牽徐轉,銀船酌慢巡。」
●羽觴●(yu shang)有耳的酒杯。《漢書·孝成班倢仔傳》「酌羽觴兮銷憂。」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雀)形,有頭、尾、羽翼。」唐·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坐花,坐在花叢之中。
●玉斗●(yu dou)酒器。謂其為玉質或銀質之鬥形酒杯《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又指北斗星。見該條。
●玉爵●(yu jue)指玉製的酒杯亦泛指酒杯。《禮記·曲禮上》:「飲玉爵者弗揮。」孔穎達疏:「玉爵,玉杯也。」唐白居易《秋霖即事聯句三十韻》:「金烏何時見,玉爵幾時傳?」玉●( yu lei)酒器的美稱。古代形似壺,刻有雲紋的酒器。南朝·梁·沈約《介雅》詩之三:「玉信湛湛、金卮頗搖漾。」唐·李賀《送秦光祿北徵》詩:「呵臂懸金斗,當唇注玉。」
●玉觴●(yu shang)玉製酒杯。亦泛指酒杯。漢·傅毅《舞賦》:「陳茵席而設坐兮,溢金而列玉觴。」宋·辛棄疾《一落索·閨思》詞:「玉觴淚滿卻停觴、怕酒似郎情薄。」
●玉卮●(yuzh)玉製的酒杯,以玉質或色白,故稱。《漢書·高帝紀下》:「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顏師古注引應劭「●(玉卮)飲酒禮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古厄作觝。玉鐘●(yu zhong)玉杯。亦為酒杯的美稱。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銀口黃耳,金罍玉鐘;中者野王貯器,金錯蜀杯。」宋·晏幾道《鷓鴣天》詞:「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
●玉舟●( yu zhou)白色舟形的酒杯。宋·司馬光《和王少卿十日與留台國子監崇福宮諸官赴王尹賞菊之會》詩:「紅牙板急弦聲咽,白玉舟橫酒量寬。」宋·蘇軾《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詩:「明當罰二子,已洗兩玉舟。」
●玉樽●( yu zun)玉或白陶製的酒器,亦泛指貴重的酒杯。唐·李白《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顧慚青雲器,謬奉玉樽傾。」
●能●(zhan)酒杯。同「」、「盞」。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君止於縣,我又南逾。把能相飲,後期有無?」宋·晏幾道《小山詞·生查子》:「榴花滿能香,金縷多情曲。」觶●(zh)酒器。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銅製,形似尊而小,高筒,喇叭形,圈足,或有蓋。用作飲器。《禮記·禮器》:「宗廟之祭……尊者舉,卑者舉角」《說文·角部》:「觶,鄉飲酒角也。」
●中鐘●( zhong)與「盅」通。酒鐘、酒盅,相當於酒杯。如加金銀、玉等修飾,即成其美稱。《列子·楊朱》:「公孫朝聚酒千鍾。」又為古代容量單位或樂器名。
●仲雅●( zhong ya)酒器名。三國·魏·曹丕典論》:「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士,子弟驕貴並好酒,為三爵:大日伯雅,次曰仲雅,小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後以「伯雅」、「仲雅」、「季雅」分別指大、中、小酒器或酒杯。尊譚●( zun tan)泛指酒器。《管子·侈靡》:「闢之若尊譚,未勝其本,亡流而下。」于省吾《雙劍迻諸子新之正·管子二》:「尊譚系以酒器為喻。張佩綸謂尊譚當作尊觶,近是從覃與從單,形、音並近。要之,譚必為酒器,於義方符。」尊罍●( zun lei)泛指酒器。宋·周邦彥《紅羅襖·悲秋》詞:「念取東壚,尊罍雖近;採花南浦,蜂蝶雖知。」
●尊彞●(zuny1)古代酒器。金文連用泛指各類酒器。《國語·周語中》:「出其尊彞,陳其俎豆。」韋昭註:「尊、彝皆受酒之器也。」尊,亦作「撙」。《宋史·樂誌八》:「載登壇作,載的尊彞。」 酒徒 【酒徒】
●(jit)嗜酒者,也指醉漢。兩者的區別是:後者正在酒醉之中,前者未必;其共性均是嗜酒。《史記·酈生,,。
●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唐·元結《石魚湖上醉歌》:「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酒客●(jike)嗜酒者,即酒徒。《漢書·陳遵傳》:「先是黃門郎揚雄作《酒箴》以諷諫成帝,其文為酒客難法度士。」酒魔●(jim)嗜酒成癖的人。白居易《齋戒》詩:「酒魔降伏終須盡,詩債填還亦欲平。」又指酒蟲。
●酒人●( jid ren)酒徒,好酒者。《史記·荊軻傳》:「利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又為古官名,專掌選酒。
●酒仙●( xian)對酒徒的美稱。語出唐·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宋·歐陽脩《歸田錄》「至夕,殊無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喧傳王氏酒樓有二酒仙來飲。久之乃知劉、石也」。劉、石即劉潛與石曼卿。兩人為酒,常鬥飲。醉漢●( zui han)酒醉者,酒徒。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醉語》:「張曲江●(九齡)常謂賓客曰:李林甫議事,如醉漢腦語也,不足可言。」宋·劉客庄《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十絕》之八:「乍可生前稱醉漢,也勝死後謚愚公。」醉客●(zuke)醉酒之人,即酒徒。《後漢書·吳佑傳》:「又安丘男子母丘長與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又為「木蓮」別名。
●醉朋●( zui peng)酒徒。《法苑珠林·酒肉·述意》「夫酒為放逸之門,大聖知其苦本,所以遠酣肆,離酒緣,棄醉朋,近法友,出昏門,入醒境。」 九州 【九州】
●( jiu zhou)指代全中國。原為傳說中的我國中原上古行政區劃。起於春秋戰國時代。州名未有定說。《書·禹貢》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幽州,而無梁州;《周禮·職方》有幽、并州,而無徐、梁州;《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后泛指全中國。《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宋·陸游《示兒》詩:「死後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九堰●( jiu chan)指九州。唐·韓愈《鄆州谿堂》詩:「帝奠九壤,有葉有年。」廖瑩中輯注:「九,九州也。」《宋史·樂志十一》:「帝奠九,孰匪我疆,係我東土,山川相望。」
●鼎●(jiu ding)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和國家政權,為傳國之大寶。《史記·武帝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九牧,指九州,見「九牧」條。
●九綱●( jiu gang)指九州。《南齊書·陳顯達傳》:「神武橫於七伐,神略震於九綱。」
●九寰●( jiu huan)指九州大地。寰,寰宇,寰球,謂天下。宋·范成大《送滕子昭績溪罷歸》詩:「天馬西極來,目力盡九寰。」宋·羅泌《路史·前記四·東戶氏》:「紹荒屯,遺美好,垂精拱默而九寰以承流。」
●九截●( jiu jie)指九州。截,切斷物的一部分,謂大地分為九部分。南朝·梁·蕭綱《七勵》:「九截同文,八極齊軌。」九牧●(jim)指九州。州的長官叫牧,故九州日九牧。《荀子·解蔽》:「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楊倞注:「九牧,九州也。」《史記·孝武本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後漢書·孔融傳》:「以九牧之地,千八百君」李賢注:「以九州之人養千八百君也。」宋陸游《送黃文叔守福州》詩:「議論前修似,聲名九牧傳。」
●九區●(jiqu)九州。以天下劃為九個區域,故稱。漢劉除《郡太守箴》:「大漢遵周,化洽九區。」晉·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九區克咸讌歌以詠。宋·陸游《夜從父老飲酒村店》詩:「床頭金盡何足道,肝膽輪囷橫九區。」輪囷●(nqun),高大的樣子。元·王冕《悲苦行》:「安得壯志挽天河,一洗煩鬱清九區,坐令爾輩皆等居。」
●九壤●( jiu rang)指九州。三國·魏·曹植《文帝誄》:朱旗所,九壤被震。」《晉書·樂志下》:「洋之玄化,潤神九壤。民無不悅,道無不往。」《文選·束皙補亡詩》:恢恢大圖,茫茫九壤。」李善注:「九壤,九州也。」
●九土●(jit)九州的土地,指九州。《後漢書·張衡傳》思九土之殊風兮,從收而遂徂。」李賢注:土九州也。」宋·司馬光《乞官劉恕一子禮子》:「主於十國五代際,群雄逐,九土分裂。」尊《鶴銘》:「即今滄海起瀾,九土汨沒地軸殘。」
●極常嬰睏,九維徒自論;有才遺草澤,無藝閉蓬門。:「九維●( jiu wei)猶九州。唐·寒山《詩》之二九:「六九圍●( jiu wei)即九州。《詩·商頌·長髮》:「帝命式於九圍。」孔穎達疏:「九圍者,蓋以九分天下,各為九處,規圍然,故謂之九也。」《隋書·西域傳·高昌》:「自我皇隋,平一宇宙,化偃九圍,德加四表」唐·柳宗元《祭獨孤氏丈母文》:「名播九圍,望高群士。」唐·元稹《月》詩:「迢遞同千里,孤高淨九圍。」又指重圍。
●九縣●( jiu xian)九州。《後漢書·光武帝紀贊》:「九縣回,三精霧塞。」李賢注:「九縣,九州也。」宋·文天祥《己卯歲除》詩:「日月行萬古,神光索九縣。」
●九埏●( jiu yan)九州的邊際,亦指九州。埏,邊際,地邊。唐·王勃《拜南郊頌序》:「風行電舉,未注景而浹九埏。」明·李東陽《大行皇帝輓歌辭》:「聖孝仁恩遍九埏,由來至性本天全。」清·王夫之《連珠》:「蓋聞心量無垠,筵九埏而郭萬國。」
●九野●(jiy)指九州土地;九州。《後漢書·馮衍傳下》:「疆埋九野,經營五山。」李賢注:「九野,謂九州之野。」唐·王勃《梓州元武縣福會寺碑》:「皇業未昌,九野被豺狼之毒。」宋·蘇軾《江上值雪》詩「霍然一麾追九野籲此權柄誰執持。」又指九天。見該條。
●九●(jiuyn)猶九州。垠,邊際,盡頭。唐·柳宗元《貞符》詩序:「環四海以為鼎,跨九垠以為爐。」唐·顧況《哭從兄萇》詩:「皇恩溢九垠,不記屠沽兒。」
●九有●( you)九州。《詩·商頌·玄鳥》:「方命厥後,奄有九有。」毛傳:「九有,九州也。」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九有茫茫共堯日,浪死虛生亦非一。」黃遵憲《感事》詩之二:茫茫有占禹城,南北東西盡戌狄。」九●(jiu you)九州。《通鑑外紀·包犧以來紀》:「●(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財●(裁)度為九州,謂之九囿。」《說文解字》段注:「凡分別區域曰囿。常道將引《洛書》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為九囿。九囿即《毛詩》之九有,《韓詩》之九域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聖禹繼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置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明·楊慎《升庵經說·九丘八索》:「九囿,取育草木為義,即後世所謂九州也。」
●九宇●(jiy)猶言九州。《隋書·音樂志下》:「四海之宇,一和之壤,……九宇載寧,神功克廣。」清·劉震《祖龍》詩:「六國邱墟九宇恢,更張周典見雄才。」又指高空,見該條。
●九寓●(jiy)即九州。《晉書·呂隆載記讚》:「瓜分九寓,沴聚二秦。」唐·李白《古風》之四八:「徵卒空九寓,作橋傷萬人。」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記略》:「披皇圖,考帝文,九寓化成於幾席。」
●九隅●(jiy)九州。《逸周書·嚐麥》:「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九隅無遺。」《楚辭·王褒九懷匡機>》:「彌覽兮九隅,彷徨兮蘭宮。」唐·李邕《秦望山法華寺碑》:「百寶盈於九隅,群經備於三藏。」
●九域●(jiy)九州。《文選·潘勖冊魏公九錫文>》:「綏爰九域,罔不率俾。」李善注:「薛君日:九域,九州也。」《晉書·孫惠傳》:「今明公名著天下聲振九域。」晉·陶潛《贈羊長史》詩:「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
●九原●( jiu yuan)即九州。《國語·周語下》:舊日九原,宅居九隩。」南朝·宋·鮑照《松柏篇》:「永離九原親,長與三辰隔。」清·孔尚任《桃花扇·沈紅》:「跨上百騾韉,空江野路,哭聲動九原。」又指「黃泉」,見該條。
●區有●(qyou)區,區域;有,九有,即九州指海內之地。南朝·梁·沈約《梁宗廟登歌》:「鑄熔蒼冥,甄陶區有。」甄陶,本為製造陶器,引申為製造。
●式圍●(shi wei)指九州。《詩·商頌·長髮》:「帝命式於九圍。」毛傳:「九圍,九州也。」鄭玄箋:「式,用也。」後以「式圍」稱九州。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鬼方》:「湯時鬼方已內屬於式圍之中,而復叛於中衰之日,故高宗伐之以中興殷道也。」【怨】
●( jid yuan)往日結下的怨仇。如果出現在人際,則是一種不應有的非正常關係,如果出現在集團、民族、國家的各自相互之間,則是利害衝突,階級矛盾所產生的結果。
●宿仇●( su chou)舊日的仇恨。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於窮厄之地今欲奉不羈之計,以雪吾之宿仇,何行而功乎?」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今世業緣湊合,乃得一快其宿仇。彼之加於君者,即君之曾加於彼者也。」
●宿憤●( su fen)往日的憤怨。漢·班固封燕然山銘序》「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宋·葉適《取燕》一:「使契丹政令猶強、社稷猶固,我獨抗宿憤,勞累戰,雖得燕薊,而財竭民怨,內潰外叛,遂以失國。」
●宿忿●( su fen)舊日的忿恨。《舊唐書·吐蕃傳下》:「自今而後,屏去兵革,宿忿舊惡,廓焉消除。」宋·蘇舜欽《藍田悟真寺作》詩:「鑿石龕邊崖至深近有浮屠於此相棖觸,心宿忿兩不解,一乃顛擠死其谷。」棖●( cheng),觸動情●(juan)心,憤恨之心。
●宿恨●( su hen)舊日的仇恨。三國·魏·曹植《酒賦》:「和睚眥之宿恨,雖怨仇其必親。」《宋史·李繼隆傳》:「時權臣與處耘有宿恨者,忌繼隆有才,繼隆因落魄不治產,以游獵為娛。」清·洪棟園《後南柯·招駙》:「強鄰國勢莫加,視眈交張虎牙。檀蘿密議,有千年宿恨心頭掛。」
●宿怒●(sn)舊目的怨恨。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上仁宗一日在邇英,謂講官曰:『程琳心行不忠,在章獻朝嚐清立劉氏廟,且獻七廟圖。時王洙侍讀聞之。仁宗性寬厚,琳竟至宰相,蓋無宿怒也。」
●宿隙●(s)舊日的仇怨。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九:「忱自言與權三司使蔡襄有宿隙,乞下御史台推鞫,朝廷許之。」鞫●(j),審訊。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我與君有宿隙,不過進取相軋耳,非不共戴天者也。」宿嫌●( su xian)舊日的嫌隙怨恨。《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帝以宿嫌,欲枉法誅治書執法鮑勳,而柔固執不從詔命。」宋·孔平仲《繼世說·雅量》:「議事謂吉甫必逞恨於贄,重拘其罪。及吉甫至部,與贄甚歡,不以宿嫌介意。」「
●宿怨●( su yuan)舊結下的怨仇。《管子·輕重乙》:「今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境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 菊花 【菊花】
●(hua)為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開的花。經過人工長期栽培,品種繁多。其形狀、大小各異,顏色亦不盡相同;一般呈黃、紅、白或紫色。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有的亦可入藥。由於菊花多盛開於露冷霜寒的秋季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吟詠。
●傲霜枝●( do shuang zh)菊花的別稱。以其開於深秋,不畏嚴霜,故名。明·湯顯祖《城南挽菊》詩:「繁枝都掃盡,只有傲霜枝。」
●帝女花●(di nu hua)菊花的喻稱,謂其花瓣披離色黃,有如帝女,故名。帝女,指神話中的天帝之女。晉·郭璞《山海經圖讚·西王母》:「天帝之女,蓬發虎顏。」《廣群芳譜·花譜二七·菊花一》:「菊花一名治、一名日精、一名節花、一名傅公、一名周盈、一名延年、一名更生、一名陰成、一名朱嬴、一名帝女花。」
●東籬●(dong)菊花代稱。晉·陶潛《飲酒詩》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以「東籬」或「東籬君子」指代菊花。清·宋元徵《菊有名銀芍藥者感賦》:「世已賤陶潛,東籬冷無色。」
●傅延年●( fu yan nian)對菊的擬人之稱,謂其能助人延年益壽。傅,輔佐、幫助。道家謂菊花為日之精,服之延年。明·王志堅《表異錄·花果》:「《本草》:『菊,一名傅延年朱新仲詩:「三徑誰從陶靖節,重陽惟有傅延年。」
●更生●( geng sheng)菊花的別名,謂其為仙藥,服之能延續生命,故名。更,愈加。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菊》:「釋名:節花、女節、女華、女莖、日莖、更生、傅延年、治薔、金蕊、陰成、周盈。」
●寒英●( han ying)菊花的別稱。唐·李山甫《劉員外寄移菊》詩:「菸含細葉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黃。」元·曹之謙《白菊》詩:「見說寒英能愈疾,擬開三徑著茅亭。」清·周亮工《墨菊》詩:「把得寒英色未倫,夕餐只認鞠通身。」
●荷菊●(hej)菊花的一種。其形似荷花,故稱沈兢《菊譜》:「浙有荷菊,日開一瓣。」
●黃花●( huang hua)指黃色菊花。亦可泛指,因菊開於深秋,秋季屬金、色黃,故云。唐·李白《九日龍山歌》:「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宋·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節花●( Jie hua)菊花別稱。謂其應重陽節盛開,並具有不畏霜寒的傲骨氣節,故名。《爾雅·釋草》:「蘜●(菊),治薔。」邢昺疏:「《本草》云,菊花,亦名節花。」
●金蕊●(jnru1)菊花異名,以其花蕊為黃色,故云。南朝·梁·蕭統《七契》:「玉樹始落,金蕊初榮。
●錦玲瓏●( Jin ling long)菊花的異名。謂其花朵精巧華麗,故名。清·厲《事物異名錄·花卉·菊》:「菊譜》:菊,
●一名錦玲瓏,又名金玲瓏、粉玲瓏。,」
●九花●( jiu hua)亦作「九華」。菊花的別稱。因其在農曆九月開放,故稱。晉·陶潛《九月閑居》詩序:「余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醪●(lo),濁酒。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九花者,菊花也。」
●冷香●( leng xiang)指代菊花,謂其能散發清幽的香氣而得名。唐·王建《野菊》詩:「晚豔出荒籬冷香出秋水。」宋姜夔《念奴嬌》詞:「嫣然搖動,冷香飛向詩句」亦指「梅花」,見該條。
●女華●(niu hua)菊華的別稱。明清時京城有過女兒節的習俗,其時在九月九日,正是菊花盛開時節,故稱菊花為女華或女花。唐·張賁《和魯望白菊》詩:「雪彩冰姿號女華,寄聲多是地仙家。」
●禽華●(qin hua)菊花的別稱。《古文苑·班婕妤搗素賦>》:「見禽華以色,聽霜鶴之傳音。」章樵注:「禽華,菊也。」●(pido)色,變色。
●日精●(ri jing)菊花的異名。道家謂菊花為太陽的精華凝結而成,服之可延年益壽。南朝·梁·簡文帝《宋菊篇》詩:「日精麗草散秋株,洛陽少婦絕妍姝。」
●壽客●( shou ke)指菊花。以其開花時間長且晚而得名。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蘭為幽客……菊為壽客,木芙蓉為醉客。」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寒菊》:「按十二月菊,余未之見。然菊為壽客,自是耐久。」亭菊●(tngj)謂挺拔秀麗的菊花。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谷無幽蘭,嶺無亭菊。」
●延齡容●( yan ling ke)菊花的異名。亦省稱「延齡」。清·厲荃《事物異名錄·花卉》:「仙書,菊花為延齡客。」明·杜界《將之門述懷呈荔軒》詩:「延齡振芬葩,服之生羽翰。」
●瑤朵●( yao dud)白菊的別稱。以其如美玉一樣晶瑩。唐·陸龜蒙《幽居有白菊一叢因而成詠呈知己》:「還是延年一種材,即將瑤朵冒霜開。」亦泛指其他白花。
●御愛●(yuai)菊花名。宋·劉蒙《菊譜·御愛》:「御愛出京師,開於九月末,一名笑靨,一名喜客,淡黃淺葉…雲出禁中,因此得名。」
●月朵●( yue duo)菊花的別稱。以月色的白或黃喻菊花顏色。唐·陸龜蒙《重憶白菊》詩:「月朵暮開無絕艷,風莖時動有奇香。」亦泛指其他白花。
●治薔●( zhi qiang)菊花別名。《爾雅·釋草》:「蘠,治薔。」蘠●( qiang),通「薔」,指菊花《初學記》卷二七引周處《風土記》:「日精、治普,皆菊之花莖別名也。」 軍隊 【軍隊】
●( jun dui)為政治服務的武裝組織。在古代軍隊的職能是:禦外侮,平內亂;擴張領土,鎮壓人民;互相攻伐,爭權奪利。
●兵旅●(bing)軍隊。旅,軍隊。如強兵勁旅。《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司馬穰苴)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後入邑。」
●兵師●( bing shT)軍隊。漢·桓寬鹽鐵論·力耕》:「故均輸之物,府庫之財,非所以賈萬民而專奉兵師之用,亦所以賑困乏而備水旱之災也。」宋·曾鞏《閬州張侯廟記》:「水旱之災,日月之度,與夫兵師、疾癘、昆蟲、鼠豕之害,凡一慝之作,世常有祈有報,未之有止也。」清唐甄《潛書·格君》:「●(黃帝)總其兵師,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滅之。」總,統率。
●兵眾●( bing zhong)眾兵、軍隊。《後漢書·齊武王劉繽傳》:「伯昇復收會兵眾,還保棘陽。」又《荀彧傳》:「公前屠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能保其土宇,守其兵眾。」
●隊伍●(duw)軍隊。《宋書·何承天傳》:「兵疆而敵不戒,國富而民不勞,比於優復隊伍,坐食廩糧者,不可同年雨校矣。」
●勁旅●(jin)精銳的軍隊。《明史·徐達傳》:「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時事·劉庸夫》:「諸人多克城斬獲,號稱勁旅。」
●師兵●(shi bing)猶軍隊。《史帝·五帝本紀》:「●(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兵師為營衛。」張守節正義:「環繞軍兵為營以自衛,若轅門即其遺象。」
●師旅●(sh)指軍隊。語出《詩·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師我旅。」鄭玄箋:「五百人為旅,五旅為師。」師旅本為古代軍隊編制名稱。因以借指軍隊。《史記·貨殖列傳》「然迫近北夷,師旅亟往。」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一:「國家有事東郊,徵涇原師旅,銜命赴難。」亦用以指戰爭,見「戰爭」條。
●師徒●(shtu)士卒,亦指軍隊。師,軍隊;徒,眾人。《左傳·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師徒撓敗。」唐·張九齡《平盧諸將士書》:近日安祿山無謀,率爾輕敵,馳突不顧,遂損師徒。」清·錢謙益《直隸河間通判劉濡恩授承德郎》:「率彼師徒,搗其窟穴,此勞人報國之秋,而志士立功之會也。」師眾●( shi zong)猶師旅,指軍隊。《左傳·襄公三年》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三國志·蜀志·廖立傳》:「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
●士馬●(shma)即兵馬,指軍隊。《漢書·西南夷傳》:「陰旁群守尉練士馬,大司農調谷積要害處。」《北齊書·高乾傳》:「乃率河北流人反於河濟之間,受葛榮官爵,屢敗齊州士馬。」清·張際亮《傳聞》詩:「翁山士馬傷之盡,支海夷獠笑舞來。」
●天兵●( tian bing)帝王的軍隊。漢·揚雄《長楊賦》:「
●夫天兵四臨,幽都先加。」《新唐書·陳子昂傳》:「則天兵所臨,何求不得哉?」
●天戈●( tian ge)帝王的軍隊。天,天子,帝王;戈,一種武器。借指軍隊。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日月清升,天戈所麾,莫不寧順。」又為星名。
●玄甲●(xuan jia)本指黑色鎧甲,藉指軍隊。唐·杜甫《別蔡十四著作》詩:「玄甲聚不散,兵久食恐貧。」宋·陳師道《和黃預久雨》詩:「黑雲玄甲駐,鐵騎冷官馳。」又指「鐵甲」,見「鎧早」條。 鎧甲 【鎧甲】
●( kai jia)古代戰士披在身上用以防禦對方兵器傷害的甲衣。一般以皮革、金屬片為之。
●函犀●( han xT)鎧甲。以其為犀牛皮製成,故稱。函,鎧甲。《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函人,製造鎧甲的工匠。北周·庾信《同盧記室從軍》詩:「函犀恆七屬,絡鐵本千群。」
●鮫函●( jiao han)鎧甲。鮫,海魚,即鯊魚,其皮堅韌,可作甲。晉·左思《吳都賦》:「扈帶鮫函,扶揄屬鏤。」扶揄,揚舉。劉逵注:「楚人謂被為扈。鮫函,鮫魚甲,可為鎧。唐陸龜蒙《京口與友生話別》詩:「杖誠為虎節,披信作鮫函。」友生,朋友。
●甲●(sji)即鎧甲,以兕革製成,故名。《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兜甲六屬。」《淮南子說林訓》:「矢之於十步,貫兕甲;及其極,不能入魯縞。」魯縞●(go),魯國產的白綢,很薄。兕甲,又借指士兵,見該條。
●唐夷●( tang y11)堅韌的鎧甲。唐夷,即「唐猊」,古代傳說中的猛獸,皮堅厚,常用以製甲,故借代鎧甲。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甲掛唐夷兩副,靴穿抹綠。」
●玄甲●(xuan jid)鎧甲。以鐵為之,其色黑,故稱。玄,黑色。《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霍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於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張守節正義「玄甲,鐵甲也。」漢·班固《封燕然山銘》:「玄甲耀日,朱旗絳天。」也指「軍隊」,見該條。
●玄鎧●( xuan kai)鎧甲。以鐵為之,其色黑,故稱。《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以木牛運。」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 楷書 【楷書】
●( kai shu)一種橫平豎直,筆畫工整的漢字書體,為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由隸書演變而來。
●今分●( jin fen)楷書的別稱。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分變》:「楷書為今分,蔡希綜、劉熙載說也。」
●今隸●(jn)楷書的別稱。三國時,與古隸●(漢隸)相對而言。漢隸,相傳為秦程邈所創,淵源於篆書又稱為古隸。楷書相傳為三國·魏·鍾繇所創,淵源於漢隸,又稱今隸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四·書畫》:「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體變》:「當漢末至此千百年,今古相際,文質斑燐,當為今隸之極盛矣。」行楷●( xing kai)書體名。近似行書的楷書。《金石林·緒論》:「行楷如二王諸帖之稍真者,十當八九僧懷仁等所集《聖教》、《興福》、《孔廟碑》之類是也。」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談藝三·趙松雪書社集》:「趙松雪手書杜詩一部,用朱絲欄,字作行楷。」
●真楷●( zhen kai)即正楷。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三:「米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芾於真楷、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入能品。」
●真字●( zhen)謂楷書。宋·陳師道《送蘇迨》詩:「真字飄揚今有種,清談絕倒古無傳。」宋·米芾《寶章待訪錄·顏真卿<疏拙帖>》:「右麻紙書,真字,清勁秀髮。」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汴梁雜事》:「九經石板堆集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 客人 【客人】
●(ke ren)與「主人」相對稱,為了事務或交際來探訪的人,或者被邀請而受招待的人。由於職位、身分的差異,客人也分若干等次,其稱謂亦各不相同。
●佳賓●( jia bin)亦作「嘉賓」,貴客。《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宋·沈遼《甲辰五年十五口夜灃陽觀月》詩:「佳賓適所好,歡計成金罍。」宋·王安石《和舍弟舟上示沈道源》詩:「還裝欲盡喜舟輕,更喜嘉賓伴此行。」明·唐順之《庚子歲海印寺再舉同年會紀事》詩之二:「淨院早涼生,佳賓四座傾。」
●佳●(jia ke)亦作「嘉客」。嘉賓貴賓。《詩·商頌頌》:「我有嘉客,亦不夷懌。」南朝梁·沈約《華陽先生登樓不復下贈呈詩》:「銜書必青鳥,佳客信龍鏢。」唐·杜甫《賓至》詩:「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宋·王安石《石竹花》詩之一:「已向美人衣上繡,更留佳客賦嬋娟。」清·陳夢雷《友人問疾》詩:「支離臥疾空齋裡,佳客來過強作歡。」
●上賓●( shang bin)貴客,佳客。《國語·魯語下》:「祭養屍,餉養上賓。」屍,古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餉,食物。《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先生遣糜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宋·梅堯臣《寄饒州範侍制》詩:「坐嘯安浮俗,談詩接上賓。」
●嚴賓●( yan bin)猶貴賓。嚴,尊敬,尊重。《太平廣記》卷二○二引宋·龐元英《談藪·盧景裕》:「●(景裕)性端謹盛暑之月,初不露袒,妻子相對,有若嚴賓。」
●嚴客●(ynke)指貴客。《史記·滑稽列傳》:「若親有嚴客,髡希備鞠,侍酒於前。」●( juan gou),紮住衣袖帣,通「」,指束袖繩,引申為束縛;錯,套袖,亦用以束緊衣袖,便於動作。髡●(kun),淳于髡。鞠●(j彎腰半跪。鞠,彎曲;,通「跽」,小跪。嚴客,又為「木樨」別名見「桂花」條。 孔子 【孔子】
●( kong zY)●(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儒家創始人,封建時代被尊為聖人。他的思想和言論中的許多精華,一直為後人所繼承和發揚,影響十分深遠。現在,他被尊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紀念和崇敬。
●夫子●(fzY)尊稱孔子。謂其為師長、老師。由孔門學生尊稱孔子而得名。夫,本指大夫●(f,古代一種位在卿之下的官職;子,對男子的敬稱。孔子曾為魯大夫,他的學生因稱他為「夫子。」《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第一、三個「與」同「歟」,呢。第二個「與」,動詞,給予。唐·韓愈《重答張籍書》:「自文王沒,武王、周公、成、康相與守之,禮樂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及乎孟子未久也。」亦指稱「老師」,見該條。
●家丘●( jia qiu)亦作「家坵」。為「東家丘」之省稱。指孔子。據《孔子家語》載:孔子的西鄰不知其才學出眾,競蔑稱孔丘為「東家丘」。此事後成為才高不為世所識的典故,而孔丘亦獲得「東家丘」或「家丘」之稱,亦表明其謙遜持重的一面。三國·魏·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怪乃輕其家丘,謂為倩人,是何言歟?」倩人,謂請託別人。張銑注:「魯人不識孔丘聖人,乃云:我東家丘者,吾知之矣。言輕孔丘也。」唐·李白《送薛九被讒去魯》詩:「宋人不識玉,魯賤東家丘。」尼父●(nfu)亦稱「尼甫」。對孔子的尊稱。尼,孔子字仲尼;父,同「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禮記·檀弓》:「魯哀公誄孔子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漢·班固《白虎通·聖人》:「孔子反宇,是謂尼甫。」唐·李涉《尼父未適魯,屢屢倦迷津。」
●尼丘●(nqi)亦作「尼」。指孔子。本為曲阜東南的一座山名,相傳孔子父叔梁紇、母顏徵在禱於此山而生孔子,故以之名孔子。《梁書·處士傳·阮孝緒》:「跡既可抑,數子所以有餘,本方見晦,尼丘是故不足。」清·錢謙益《謁孔子林越翌日謁先聖廟》詩:「魯甸千年國,尼丘萬代師。」
●尼山●( shan)本為山名,即尼,在曲阜東南,連泗水、鄒縣界;借指孔子。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昔尼山奧旨,傳在經師。」
●尼聖●( sheng)對孔子的尊稱。孔子字仲尼,又被尊為聖人,故稱。張昭漢《絕句和先君韻》之九「陽虎偏能笑尼聖,千夫所指又何人。」
●儒丘●(rqi)孔子的別稱。儒,指儒家;丘,孔子之名謂儒家創始人孔丘。唐·韋莊《驚秋》詩:「不向煙波狎釣舟,引親文墨事儒丘。」又引申為「儒學」。
●素王●( su wang)特指孔子。謂其有王者之才德,而無王者之實位。素,虛位。漢·王充《論衡·超奇》:「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晉·杜預《春秋左傳序》:「說者以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丘明為素臣。」《漢書·董仲書傳》:「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正王,即以「王正月」為記事綱目;文,法規。
●先師●( xian sh)後世對孔子的尊稱。晉·陶潛《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之二:「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昔者吾先師大成至聖孔夫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清·周亮工《與陳琪園書》:「當祖述先師刪詩之意,盡刪其姓名,而獨存其詩。」亦泛指前輩老師。
●宣父●( xuan fu)對孔子的尊稱。宣,孔子曾被封為「宣尼公」和「文宣王」;父,同「甫」,古對男子的美稱。《新唐書。禮樂志五》「●(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作廟於兗州。」唐·白行簡《夫子鼓琴得其人》詩:「宣父窮玄奧,師襄授素琴。」玄奧,深邃的蘊涵、旨意
●宣尼●( xuan1)孔子的別稱。因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故稱。晉·左思《詠史》詩之四:「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五》:「續杏壇之音,鼓宣尼之操,吾徒之修養也。」操,指琴。
●玄丘●( xuan qiu)尊稱孔子。玄,孔子曾被尊為「玄聖」,即大聖人;丘,孔子之名。《文選·班固典引>》:「故先命玄聖。」李善注引《春秋演孔圖》曰:「玄丘制命,帝卯行也。」玄聖●( xuan sheng)對孔子的尊稱。意謂孔子為大聖人。玄,大。《後漢書·班固傳》:「懸象暗而恆文乖,彝倫致而舊章缺,故先命玄聖,使輟學立制,宏亮洪業。」懸象,天象;彝倫,常規、法度;●(d),敗壞。李玄注:「玄聖,孔子也。」清·錢謙益《恭謁孔林先聖廟恭述一百韻》:「玄聖今當寧,群賢舊攝齊。」又指「仙人」,見該條。
●元聖●( yuan sheng)猶「玄聖」。元,通「玄」,大。謂孔子為「大聖人」。宋代曾謚孔子為元聖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經說》:「祥符中,諡孔子為元聖,後避聖主名,改至聖。」仲父●( zhong fu)指孔子。因其排行第二,又稱尼父,故名。仲,位次在中。即第二。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鑽仲父之遺訓,覽老氏之要言。」老氏,指老子。
●仲尼●( zhong)孔子的字。因共排行第二,生於尼山,故名。《論語·子張》:「叔孫武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逾,超越、超過。【口】
●(kou)是消化道的起始部,用來攝取和咀嚼食物;也是人發聲、說話的輔助器官。《孟子梁惠王》孟子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肥甘,美好的食物。
●口啜●( kou chud)嘴。啜,本為動詞,吃、喝。引申為嘴。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凌景埏校註:「口,嘴。」
●口角●( kou jido)嘴邊;嘴。唐·韓愈《苦寒》詩:「濁醪沸入喉,口角如銜箝。」《水滸傳》第五六回:「徐寧聽罷,只叫那連聲的苦,從丹田底下直滾出口角來。」又指爭吵,口氣,言語。
●口吻●( kou wen)亦作「口崏」,嘴。《呂氏春秋·精諭》:「口不言,以精相告,糾雖多心,弗能知矣。」晉成公綏《嘯賦》:「隨口吻而發揚,假芳氣而遠逝。」唐·劉禹錫《上中書李相公啟》:「言出口吻,澤濡寰區。」又指口氣,腔調。口斷●( kou yin)指口,嘴。斷,同「齦」。《北史·甄琛傳》:「今者天為黔首生鹽,國為黔首彰護。假獲其利,猶是富專口斷,不及四體也。」黔首,老百姓;四體,四肢。
●玉池●(yuch)指口,道家語。《黃庭內景經·肺》:「三十六咽玉池裡,開通百脈血液始。」註「口為玉池,亦日華池。 崑崙 【崑崙】
●( kun lun)山名。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7719米。古代神話傳說:「昆侖山上有瑤池、閬苑、增城、縣圃等仙境。《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楚辭·離騷》:「吾道夫昆侖兮,路脩遠以週流。」唐·韓愈《雜詩》之三:「昆侖高萬里,歲盡道古邅。」
●昆峰●( kun feng)崑崙山的別稱。南朝·宋·謝靈運《還舊園見顏範二中書》詩:「焚玉發昆峰,余燎遂見遷。」
●崑岡●( Kun gang)崑崙山。《書·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南朝·梁·劉勰文心雕尤·諸子》:「暨於暴秦烈火,勢炎昆岡,而菸燎之毒,不及諸子。」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昆岡憐積火,河漢注清源。」又作蜀岡的異名。昆陵●( kun ling)崑崙山的異稱。漢·桓《西王母傳》:洎九聖七真,凡得道授書者,皆朝王母於昆陵之闕焉。」《雲笈七籤》卷一六:「盤桓崑陵宮,玄都可馳騁。」
●昆峻●( kun Iing)崑崙山的別名。《海內十洲記·聚窟洲》:「昆侖號日昆崚,在西海之戍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
●昆嶺●( kun IYng)指昆崙山。晉·郭璞《游仙詩》之十:「璇台冠昆嶺,西海濱招搖。」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昆嶺之中,百神所在,首陽之路,八駟並驅。」
●崑崙丘●( kun lun qi)即崑崙山。唐·高適《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府見南山作》詩:「若臨瑤池間,想望崑崙丘。」唐·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
●昆丘●( kun qiu)亦作「崐丘」、「昆邱」。指崑崙山。《隋書·音樂志下》:「原載垂德,崐丘主神。陰壇吉禮,北至良神。」唐·王績《古意》詩之一:「材抽嶧山幹,徽點昆丘玉。」宋·袁褧《楓窗小牘》捲上:「尤馭昆丘,鳥發玄。」明·何景明《登樓鳳縣作》詩之二:「如聞乘八駿,早晚向昆邱。」昆山●( kun shan)亦作「崐山」,崑崙山的簡稱。《呂氏春秋·重己》:「人不愛昆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壁小璣。」晉·潘尼《贈侍御史工元貺》詩:「崐山積瓊玉,廣夏構眾材。」
●昆岫●( kun)亦作「崐屾」。即崑崙山。亦藉指仙山。南朝·齊·謝《臨海公主墓》:「霾華昆岫,滅採上春。」北魏·陽固《演賾賦》:「出崐岫之崢嶸兮,入氾林之杳郁。」昆岳〔 kun yue)崑崙山的別稱。南朝·齊·王儉《靈丘竹賦》:「振芳條乎昆岳,敷綠採於高嶺。」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火炎昆岳,礫石與琬琰俱焚。」
●瓊山●(qiong shan)崑崙山的異名。晉·張協七命》:「大梁之黍,瓊山之禾。」註:「瓊山禾,即崑崙之山太禾。」鐘山●( zhong shan)崑崙山的別名。《淮南子·真訓》:「譬若鍾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又指南京紫金山。 蠟燭 【蠟燭】
●(lazh)由動物或植物分泌的油脂製成的柱形圓棒,中有捻芯,點燃後用以照明。《世說新語·雅量》:「須臾●(周嵩)舉蠟燭火擲伯仁●(),伯仁笑日: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寶炬●(bj)蠟燭的美稱。炬,蠟燭。《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寶地普現妙光云,寶炬焰明如電發。」唐·羅隱《台城》詩:「宴罷明堂爛,詩成寶炬殘。」宋張元幹《感皇恩壽詞》:「寶炬密香,玉卮波艷,醉擁笙歌夜深院。」
●宮燭●( gong zhu)宮廷中用的蠟燭。唐·韓愈《答張徹》詩:「梅花灞水別,宮燭驪山醒。」宋·黃庭堅《謝送碾壑源揀牙》詩:「中人傳賜夜未央,雨露恩光照宮燭。」元·虞集《丁卯禮部考試次韻》之一:「三年重得同清夜,宮燭風簾見月亮。」花蠟●( hua la)指彩飾的蠟燭。《舊唐書·文宗紀》上:「丁已,為降王舉哀,廢朝三日。庚申,詔:……應行從處張陳,不得用花蠟結綵華飾。」宋·歐陽脩《歸田錄》:「鄭州花蠟名著天下,雖京師不能造,相傳雲是寇萊公燭法。」
●花燭●(hua zhu)彩飾的蠟燭。北周·庾信《和詠舞》詩:「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南朝梁·何遜《看伏郎新婚》詩:「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妝。」
●蠟炬●(j)蠟燭。唐·杜甫《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詩:「出號江城黑,題詩蠟炬紅。」唐·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始。」
●蓮炬●(lin)形的蠟燭。宋·楊萬里《姑蘇館上元前一夕陪使客觀燈之集》詩:「節物催人又一年,銀花蓮炬照金尊。」
●蜜炬●(mij)蠟燭。蜂採花蕊,釀成蜜,其房如脾,謂之蜜脾。蜜脾之底為蠟,可以製燭。唐·李賀《河陽歌》:「觥船飫口紅,蜜炬千枝爛。」宋·范祖禹《席上探題》詩:「爍爍犀燈燃晚雨,亭亭蜜炬照晩霞。」
●蜜燭●(mzh)蠟燭。漢·劉歆《西京雜記》四:「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
●團酥●( tuan su)蠟燭。宋·陳亮《龍川詞補·滴滴金》:團酥剪蠟知多少,問風前,壓春倒。」 來年 【來年】
●( lai nian)明年。有時泛指今後。《孟子·滕文公下》:「戴盈之曰:『甚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唐·韓愈《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
●後歲●( hou sui)來年。《周禮·春官·肆師》:「ト 來歲之芟。」漢·鄭玄注:「ト者問後歲宜不?」涖●(),同「蒞」、「蒞」,臨,臨視。
●來紀●(laij)來年。晉·曹毗《詠冬詩》:「今載忽已暮,來紀奄復仍。」
●來稔●( lai ren)來年。稔,年。《魏書·世宗紀》:」●(正始元年)九月丙中,詔緣淮南北所在鎮,皆會及秋播麥,春種粟稻,…比及來稔,令公私俱濟也
●來祀●(lai si)來年;後世。祀,年,商代稱年為祀。漢·王充《論衡·答佞》:「太史公記功,故高來祀,記錄成則著效明驗,攬載高卓,以儀、秦功美,故列其狀。」儀,張儀;秦,蘇秦《宋書·謝靈運傳》:「拔楚旅之休烈,傳芳素於來祀。」來歲●( lai sui)來年。《周禮·春官·肆師》:「社之日,來歲之稼。」鄭玄注:「社祭土為取財焉,者問後歲稼所宜。」晉·陶潛《酬劉柴桑》詩:「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不,否●(),不好,壞
●來茲●(liz)來年。《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南朝·宋·謝靈運《白石岩下逕行田》詩:「天鑑儻不孤,來茲驗微誠。」亦泛指今後。 蘭花 【蘭花】
●( lan hua)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草蘭,葉叢生,線條形,端尖。春秋一莖開一花,淡綠色,味清香,又名春蘭,一莖數花者為蕙,俗稱蕙蘭。另有一種,夏秋季一莖開數花,呈淡黃或綠色,味芳香,稱秋蘭,亦名建蘭,因其多產於福建。
●待女●(dain)蘭花的別名。舊題元·伊世珍《琅環記》卷上引《采蘭雜誌》:「蘭待女子同種則香,故名待女。待女花,宜男草,是絕對也。」
●國香●( guo xiang)指蘭花。語出《左傳·宣公三年》:「蘭有國香。」唐·宋之問《過史正議宅》詩:「國香蘭已歇,裡樹桔猶新。」《廣群芳譜·花譜二三·蘭蕙》引宋·黃庭堅《書蘭芳亭》:「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亦泛指其他名。又借喻王侯公卿的後裔。
●九蘭●( jiu lan)蘭花異名。語出《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唐·駱賓王《上瑕丘韋明府啟》:「談叢散馥,韞餘氣於九蘭,碧海流濤,駭洪波於八水。」九畹●( jiu wan)指蘭花。語出《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畹,古時面積單位,一畹為十二三畝,一說為三十畝,還有一說為三十步。唐·楊炯《幽蘭賦》:「爾乃豐茸十步,綿連九畹。」元·張昱《趙松雪墨蘭》詩:「玉廬墨妙世無同,九畹高情更所工」明·唐寅《和沈石落花詩》之三十:「五更飛夢環巫峽,九畹招魂費楚詞。」清·秋瑾《蘭花》詩:「九畹齊栽品獨優最宜簪助美人頭。」九畹花●( jiu wan hua)蘭花別稱。語出屈原《離騷》:「既滋蘭之九兮,又樹之百畝。」清·陳維崧《采桑子·題蘭花小冊》詞:「只有章華,淪落天涯,忍看靈均九畹花。」靈均,屈原字。
●蘭黃●( lan huang)蘭花。以其蕊黃,故稱。《樂府詩集·秋胡行》:「俯折蘭黃,仰結桂枝。」仰結桂枝,意為蟾宮折桂,指登科高中。
●蘭英●( lan ying)蘭花。漢·枚乘七發》:「蘭英之酒酌以滌口。」唐·崔日用《奉和聖製春日幸望應製春宮》詩:「風光搖動蘭英紫,淑氣依遲柳色青。」
●媚世●( mei shi)蘭花的別稱。謂其香氣四溢,取悅於世,迎合於世俗,故稱。實為以花擬人之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花卉·蘭》:「《退居錄》:『蘭,一名媚世。」
●女蘭●(nlan)指蘭花。謂其能順女性,故稱。明·李時珍《本草鋼目·草三·蘭草》:「《淮南子》云:『男子種蘭,美而不芳』。則蘭須女子種之,女蘭之名,或因乎此。」
●水香●( shui xiang)蘭花別名,以其多生於幽谷溪水邊故名。宋·洪芻《香譜·香之品·蘭香》:「一名水香,生大池澤,葉似蘭,共長有岐,花紅自而香。」
●王者香●( wang zhe xiang)蘭花的異名。謂其芳香濃烈,堪稱花中之王,故稱。此為孔子對蘭花的讚語據漢·蔡邕《琴操猗蘭操》載:「●(孔子)自衛返魯,過隱谷中,見蘭獨茂,喟然歎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鄙夫,見識淺陋的鄉野之人;倫,輩、類。此為孔子藉物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後以「王者香」指稱蘭花。清·孔尚任《庚辰元日題翁岩求蘭譜》詩:「百花頭上春正月,王者香傳第一枝。」
●香祖●( xiang zh)蘭花的別稱。謂其香氣四溢,經久不散堪稱花香之祖,故云。《群芳譜·花譜三:「幽香清遠,馥郁襲衣云,彌旬不歇。常開於春初,雖冰霜之後,高深自如,故江南以為香祖。」
●幽容●( you ke)蘭花別稱。以其多生於幽谷,脫俗高雅,故稱。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予長兄伯聲,嚐得三十客,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蘭為幽客。」
●幽蘭●( you lan)蘭花。以其多生於深山幽谷,香遠清幽,故稱。《楚辭·屈原離騷>》:「時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又「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亦為琴曲名。 老虎 【老虎】
●(loh)猛獸名。為哺乳動物,貓科。毛淡黃色或褐色,有黑色橫紋。性兇猛,力氣大,以獸為食,有時亦傷害人畜。《易·乾》:「風從虎。」《說文》訓為山獸之王。」白額●(bai)指代虎。以其額上有白點斑,故云。前蜀韋莊《虎跡》詩:「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班哥●( ban ge)虎的別稱。因其身有黑色斑紋,故稱。班,通「斑」,指虎身斑紋。宋·洪邁《夷堅戊志·觀坑虎》:「●(田婦)見一虎蹲踞草中,懼不得免,立而虎之曰:「班哥,我今省侍爺娘,與爾無冤仇,且速去。」
●班虎●(banh)即虎。《群音類選·泰和記·蘇子瞻泛舟遊赤壁》:「悟金丹班虎胎中,探明珠驪龍腦上。」
●斑奴●(bnn)虎的別稱。因其身有斑紋,且以藐視,故稱。清·黃景仁《圈虎行》:「我觀此狀氣消沮,嗟爾斑奴亦何苦。」
●班叔●( ban shu)虎的異名。班,通「斑」,指虎身斑紋。漢·焦贛《易林·蹇之艮》:「登山履谷,與虎相觸。蝟為功,班叔奔北,脫之喜國。」
●斑子●( ban)虎的別名。《太平廣記》卷四二八引唐戴孚《廣異記·斑子》:「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清金志章《岔道射虎行為李守戎作》詩:鬚髯蝟磔氣勃發,直觀斑子如跛羊。」又指河豚。
●彪●(bi指代虎。彪,本指虎身斑紋。北周·庾信《枯樹賦》:「熊彪顧盼,魚龍起伏。」
●炳彪●( bing bido)指代虎,以其身上斑紋鮮明,故稱。炳,文彩鮮明的樣子;彪,虎身斑紋。宋蘇軾《壬寅二月有詔寄子由》詩:「冒險窮幽邃,操戈畏炳彪。」
●大蟲●(da chong)虎的別名。古稱獸類為毛蟲,虎形體較大,又兇猛,故日大蟲。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大蟲老鼠,俱為十二相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米。
●雕虎dido hu)指稱虎。以其身有斑紋似修飾彩畫而成,故名,雕,以彩畫修飾。」漢張衡《思玄賦》:「執雕虎而試象兮阽焦原而跟趾:」阽●(dian),臨近●(危險)。唐·李白《梁甫吟》:「手接飛猱捕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猱●(n),一種極為輕捷的猿猴;焦原,山名,在山東。
●伏猛●( fu meng)指虎。意為隱伏之猛獸。宋·蘇軾《送程之邵簽判赴闕》詩:「林深伏猛在,岸改潛珍移。」趙夔注:「伏猛以言虎,潛珍以言龍。」
●黃斑●( huang ban)虎的別稱。以其皮毛有黃條斑紋,故稱。《隋書·五行志》:「陳初,有童謠曰:黃斑青聰馬,發自壽陽涘。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其後陳主果為韓擒所敗。」韓擒,即韓擒虎,為隋大將。明·高啟《同謝國史遊中山逢鐵冠先生》詩:「鐵冠先生有道者,往往見人騎黃斑。」
●黃猛●( huang meng)虎的別名。謂其為黃色猛獸。宋·陶谷《清異錄·獸》:「石虎時,號虎為黃猛,…以避諱故也。」石虎,後趙國君。
●老饕●( lao tao)虎的別稱。以其兇猛貪食,故稱。饕,兇猛,貪食。前蜀·韋莊《南陽小將張彥射虎歌》:「老饕已斃眾恐,童稚揶揄皆自勇。」揶揄●(yey)耍笑,嘲弄。
●李耳●(er)虎的別稱。為貓之別稱,狸兒的諧音。方言》卷八:「虎…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珍按:李耳當作狸兒。蓋方言轉狸為李,兒為耳也。」今南人猶呼虎為貓,即此意也。」
●山蟲●( shan chong)虎的別稱。古代稱獸類為毛蟲,虎棲山中,故日山蟲。《西遊記》第十三回:「我才自來,要尋兩隻山蟲食用,不期遇著你,多有衝撞。」
●山君●( shan jun)指稱虎。舊以其為山獸之長,故稱。《說文·虎部》:「虎,山獸之君。」宋·王安石《次韻酬宋》:「游衍水邊追野馬,嘯歌林下應山君。」
●山貓●( shan mao)虎的俗稱。以其棲山中,形似貓,故名。《西遊記》第十三回:「伯欽道:「長老休走,坐在此間。風響處,是個山貓來了。等我拿他家去管待你只見一隻斑斕虎,對面撞見。」
●山王●( shan wang)指老虎。以其為山獸之王,故稱。《小五義》第六一回:」盧珍說:急速找樹,不然山王一到,就沒處躲避了。正說話間,就見那隻獸走動竄山跳潤,直奔前來了。」又指山神、瑤族頭領。亦為晉·山濤和王戎的並稱。烏菟●(wt)同「於菟」,老虎的別稱。晉·左思《吳都賦》:「烏菟之族,犀兕之黨。」宋·蘇軾《將至筠先寄遲後適遠三猶子》:「念汝還須戴星起,夜來夢見小於菟。」春秋楚人稱虎為於菟。於同「烏」。
●虓虎●( xido hu)咆哮怒吼的老虎。亦作「哮虎」。虓,虎嘯。《詩·大雅·常武》:「闞如虓虎。」闞●(han),勇猛,虎聲。
●嘯風子●(xido feng zi)虎的別稱。因虎嘯生風而得名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獸畜·虎》:「《事物原始》:白額將軍、嘯風子皆虎之別名。」
●寅獸●( yin shou)亦稱「寅客」。虎的別名。因寅於十二生肖中屬虎。南朝·梁·陶弘景《真浩·翼真檢》:「有雲寅獸白齒者是虎牙也,亦直雲寅獸者,亦云寅客。」
●玉虎●(yh)白虎。北周·庾信《為齊王進白兔表》:「臣聞輿圖欲遠,則玉虎晨鳴,轍跡方開,則銀獐入覺。」亦指井上的轆轤。 老婦 【老婦】
●(1of)老年婦女。《國語·越語上》:「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
●阿負●(af)老年婦女。負,通「婦」。《漢書·高帝紀上》:「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顏師注引三國·魏·如淳曰:「武,姓也,俗謂老大母為阿負。」貰●(sh)酒,賒酒。
●媼●(o)老婦人。《國策·趙策四》:「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老姥●( lao lao)老婦人。《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晉書·王羲之傳》:「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子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
●老嫗●( lao yu)老太婆。《史記·高祖本紀》:「使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唐·杜甫《石壕吏》:「老嫗力雖衰,猶得備晨炊。」
●姆●(manm)老年婦女。《晉書·會稽王道子傳》:「時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如姆尼僧,尤為親。」
●亞婆●(yP)即「阿婆」,對老年婦女的尊稱。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十一出:「亞婆,且放心,它自記得買將舊。」 老年 【老年】
●( lao nian)指人已年老進入老人的年齡。亦指晚年、暮年。根據老年人的發白的特點和處於暮年景況,老年詞有些異稱和喻稱。
●白首●( bai shou)人老頭白,指老年。《史記·萬石君傳》「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羔。」南朝·梁·江洪《胡笳曲》:「紅顏征戍兒,白首邊城將。」
●崇年●( chong nian)老年。明·袁宗道《明吏部尚書汪公墓誌銘》:「崇年厭世,乘彼卿云,夷猶帝鄉,公則列星。」又指尊敬老者。
●垂白●(chubai)指年老,謂白髮下垂。清·吳敏樹《答李香州書》:「今乃欲複入京師,以童然白之老叟,與群少年爭進於春宮,此何為哉?」又指老年人,見該條。
●垂暮●( chut m)傍晚,喻老年。宋·張元幹《醉落魄》詞:「天涯萬里情懷惡,年華垂暮猶離索」清·周亮工《送汪舟次遊廬山序》:「歲行暮矣,尚攜被袱訪垂暮之人於江幹。」大耋●( da die)高齡,老年。耋,指七、八十歲的老人。宋·陸游《書誌》詩:「況今蒲柳姿,俛仰及大耋。」清·姚鼐《彙香士叔父八十壽序》:「大耋之年於理中時會親族,康強娛樂,不知世有缺陷之事。」
●凋年●( dido nian)喻晚年。以其似落葉凋零之歲暮,故稱。宋·楊萬里《再辭免劄子》:「伏念某疏用世,景迫凋年。」高年●( gao nian)年老。《漢書·武帝紀》:「於鄉里,先普艾,奉高年。」
●皓首●( hao shon)年老髮白,指老年。《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熲,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孔明車上大笑:『我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皓首匹夫,蒼髯老賊。」
●華顛●( hua dian)猶白頭,謂老年。顛,頭頂。《後漢書·崔駰傳》:「唐且華顛以悟秦。」
●華髮●( hua fa)花白頭髮,指老年。唐·張九齡《戲題春意》詩:「日守朱絲直,年催華髮新。」《後漢書·邊讓傳》「華發舊德,並為元龜。」前二者指白頭,後者指老年人。華首●( huc shou)猶白首。《後漢書·樊準傳》:「故朝多潘之良,華首之老。」
●黃髮●( huang fa)指老年。以其年老發黃,故稱。《詩·魯頌·悶宮》:「黃發台背。」鄭玄箋:「皆壽徵也。」亦指老年人,見該條。
●季年●( ji nian)末年,晚年。《左傳》:「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史記·王宗世家》:「●(魯共王餘)季年好音,不喜辭辯。」
●老大●(loda)謂年老。《文選·古辭·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乃傷悲。」唐·白居易《琵琶行》:「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耄期●(moqT)老年。《書·大禹謨》:「耄期倦於勤。」孔傳:「八十、九十日耄,百年日期頤。」亦指老年人。年艾●( nian ai)年老,五十歲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日耆,指使。」《尚書中候》:「齊桓公欲封禪,謂管仲曰:『寡人曰莫,仲父年艾。,」莫,通「暮。」《新唐書·蕭蒿傳》:「夏榮者善相,謂象先曰:『君後十年貴冠人臣,然不若蕭郎年艾。」
●年高●( nian gao)年老,表敬意,如年高德劭。《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夫人年高目瞑,誤傷後額,忍痛不言。」《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方今宿生巨儒,並各年高,教訓之道,熟為其繼?」
●年邁●( nian mai)年老。晉·陸雲《贈顧彥先》詩之四:「時過年邁,冉桑榆。」晉·郭璞《遊仙》詩:「臨川哀年邁,撫心獨悲吒。」吒●(zha),同「吒」,慨嘆。北朝·魏·宗欽《贈高允》詩之十一:「嗟我年邁,迅逾激電。」
●年●(nian q11)年老。六十歲為耆。《莊子·寓言》:「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將,年耆即世者有聞矣。」年衰●(nian shuai)年老。衰,歲暮《魏書·胡叟傳》:「見其二妾並年衰跛眇,衣布穿弊。」眇●(m),一隻眼瞎,唐·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揚鏢驚主辱,拔劍撥年衰。」唐白居易《夏夜宿直》詩:「年衰自無趣,不是厭承明。」年尊●( nian zun)年高,年長,表敬意。《南史·劉瓛傳》:「又上下年尊,益不顧居官二次廢晨昏也」按,六朝時自稱父母為「上下」。《周書·宇文護傳》:「摩敦年尊,又加憂苦。」「摩敦」,對母的稱呼。
●晚●( wanwan)本為日暮,喻年老。,日將落。《楚辭·哀時命》:「白日晼晚其將入兮,哀余壽之弗將。」晉·陸機《嘆逝賦》:「老晚其將及。」劉良注:「日暮也,比人老也。」衰年●( shuai nian)老年。唐·杜甫《江閣臥命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衰年病秪瘦,長夏想為情。」秖,通「只」,僅僅。
●西夕年●( nian)暮年,晚年。《晉書·慕容雋載記》:「轉拜太子太保,謂子勣曰:『以吾之才而致於此,始者之願亦已過矣,不可復以西夕之年取笑於來今也。固辭而歸。」夕陽●(xT yang)比喻晚年。晉·劉琨《重贈盧諶》詩: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陽,謂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先聞悲角,人扶執夕陽。」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霞貪名利,夕陽尤子孫。」夕照●( xT zhao)比喻晚年。清·劉大櫆《祭左和中文》:痛朝霞之已失矣,苦夕照之無多。」
●行暮●( xing mu)比喻將近晚年。晉·陸機《嘆逝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
●一鶴●(yhe)本指一只鶴,因鶴齡長,喻年老高壽。唐白居易《九老圖》詩:「雪作鬚眉雲作衣遼東華表獨雙歸,當時一鶴猶希有,何況今逢兩令威。」宋·蘇轍披仙亭》詩:「仙翁歸住蜀江邊,千歲歸來一鶴翩。」
●餘年●(yu nian)暮年,晚年。《後漢書·班超傳》:「妾竊聞古者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亦有休息不任職也。…故敢觸死為超求哀,匄超餘年一得生還,復見闕廷。」,同「丐」,乞求。晉·李密《陳情表》:「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誌,庶劉僥倖,保卒餘年。」
●嵫景●( zT jing)崦嵫山的落日餘光。老年喻稱。指晚年。嵫,崦嵫山,日落處;景,日光,謂落日餘光。南朝·梁·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詩:「屬我嵫景半,賞爾若光初。」明楊慎《升庵詩話·若光嵫景》:「嵫景,崦嵫之景,若光,若木之光。一喻老,一喻少也。」 老人 【老人】
●( ldo ren)指老年人。其異名多與老年人的種種特徵和高齡這個事實本身有關聯。
●白叟●( bai sou)白髮老人。叟,老者。唐·韓愈《元和聖德》詩:「黃童白叟,躍然歡呀。」
●垂白●( chui bai)借指老年人,謂白髮下垂,故云宋·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之四:「道旁垂白定沾巾,正似當年綠發新。」又指「年老」。見該條。
●大耋●( da die)老年人。耋,指七、八十歲的老人。《易離》:「九三,曰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唐·孟郊《晚雪吟》:「小兒擊玉指,大耋歌聖朝。」又指高齡,見「老年」條。
●古老●( gu lao)亦作「故老」。又指老年人。《水經注濟水》:「河東岸有石橋,……古老言:此橋東海呂母所造也。」唐·李白《上田留行》:「古老向予言,言是上留田。」
●胡者●(hgou)年老的人。《左傳,公二十二年》:「雖及胡者,獲則取之。」杜預注:「胡,元老之稱。」元老,意為「大老」。孔穎達「《諡法》:『保民耆艾日胡。』胡是老之稱也。《釋詁》云:『者,壽也。」
●黃髮●( huang fa)借指老年人。以其發黃,故云。《書·秦誓》:「尚猷詢茲黃髮。」猷,通「猶」。晉·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并怡然自樂。」垂髫,兒童。黃發又指「老年」。見該條。
●黃●( huang gou)謂老人。《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遐不黃。」《漢書·師丹傳》:「丹經為世儒宗,德為國黃者。」註:「黃,老人之稱也。」
●俊老●(jno)才智傑出的老人。宋·王安石《題致政孫學士歸來亭》詩:「明時俊老心無異,故里高門子有才。」俊耆●(jnq1)才德卓異的老人。耆,老年明無名氏《運甓記·官誥榮封》:「方才見天生大儒,方才見皇家俊耆。」老蒼●( lao cang)指頭發蒼白的老年人。唐·杜甫《北遊》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老父●(df)對老人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拙●( lao zhu)老人自謙之稱。宋·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拙。」
●黎老●(11do)老人。《國語·吳語》:「今王播棄黎老。」韋昭註:「鮐背之者稱黎老;播,放也。」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三十一:「黎老者,古字黎與「耆」通。」
●龍民●( mang ming)指老年人。尨,指龍眉,謂眉毛斑白。形容年邁。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淄水》:「平昌龍民孫道相頌曰:「惟彼澠泉,竭逾三齡,祈盡圭壁,竭窮斯牲,道從隆替,降由聖明。」
●者艾●(q1ai)泛指老年人。五十歲為艾,六十歲為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晉書·何曾傳》武帝詔:「又司徒所掌務繁,不可久勞耆艾。」
●壽者●( shou gou)老年人。者,年老,長壽。《書·召誥》:「今衝子嗣,則無遺壽。」清·龔自珍《尊隱》:「童孫叫呼,過山中者,祝壽者之母遽死矣。」
●亞公●( ya gong)即阿公。對老年男子的尊稱。亞,猶「阿」,多用在親屬稱呼前,無義。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十一出:「亞公,我住五磯山下七八十年,見了幾家成敗。」
●優老●( you ldo)德行高尚的長者。宋·范仲淹《皇儲資聖頌》:「夫與股肱優老,羽翼令人,講帝皇之風,參天人之理。」長年●( zhang nian)老年人。《淮南子·說山訓》:「文公棄荏席後徽黑,咎犯辭歸,故桑落而長年悲也。」黴,即「霉」,指面始黑。漢·劉向《說苑·貴德》:「景公遊於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飢色。」,又指船工。
●哲艾●( zhe ai)指明達的老人。宋·孫覿《李回依舊延康殿學士知洪州製》:「眷於哲艾,惟國老臣。」 老師 【老師】
●( ldo)尊稱在某些方面值得學習的人,指年老資深的學者,特指對受教育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藝,並全面培養其品德和能力的人。唐代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責是「傳道、受業、解惑」。古代對老師一般稱為「師」,其意義與今天的「老師」不盡一致,其稱謂亦有種種。
●夫子●(tz)對老師的尊稱。為「夫子」夫,大夫●(daf)古代位在卿之下的一種官職;子,對男子的敬稱。因孔子曾為魯大夫,他的學生也稱其為「夫子」,後用以尊稱老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這裡的「夫子」指孔子,為老師。牆,喻孔子的道德學問;宗廟,供奉祖先的地方;仞●(ren),古代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官,本義為房舍,以後引申為官職之義《周書斛斯徵傳》:「宣帝時為魯公,與諸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禮,受業於徵,仍並呼徵為夫子。」亦稱「丈夫」,見該條。也尊稱學者或男子。
●函丈●(han zhang)亦作「函杖」,對前輩學者或老師的尊稱。《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鄭玄注:「謂講問之客也。函,猶容也,講問宜相對容丈,足以指畫也。」意謂講學者與聽講者的坐席之間相距一丈,故曰「函丈」。宋·陸游《江西到任謝史丞相啟》:「早親函丈,偶竊緒餘,曾未免於鄉人,乃見待於國士。」明·徐謂答龍溪師書》:「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清·顧炎武《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詩:「函杖天涯遠,杓衡歲序移。無繇承問訊,祗蓋嘆差池。」黃宗羲《與陳乾初論學書》:「自丙年奉教函丈以來,不相聞問,蓋十有一年矣。」又指「講席」,見「講台」條。絳帳●( jiang zhang)本指講座、講台語本《後漢書·馬融傳》:「●(馬融)常坐高常,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故又為師長、老師的敬稱。唐·李商隱《過故崔兗海宅》詩:「絳帳恩如咋,烏衣事莫尋。」唐·韓偓《與吳子華侍郎同值》詩:「絳帳恩深無路報,語餘相顧卻酸辛。」又指「講台」,見該條。師保●( shi bao)泛指老師。「師」和「保」,本為古時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合稱「師保」,後用以泛稱老師。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於是朝夕懸之,如對師保。」清·龔自診《抱小》:「小學者,子弟之學。學以侍父兄師保之,以待父兄師保之顧問者也。」
●師父●(shf)古時對老師的尊稱。宋·王鞏《清虛雜談補闕》:「仁宗在春宮,乘閒時畫馬為戲,內臣多乞之。張文懿為太子諭德,亦從乞之。」上曰:「師父豈可與馬也。」《紅樓夢》第八二回:「這早晚就下學了?師父給你定了功課沒有?」又為對出家人或對伎藝者的尊稱。
●師傅●(shf)老師的通稱。傅,教導,輔佐或教導,亦指輔佐的人。《穀梁傳·昭光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成業,咸為師傅,崇仁厲義。」又為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對僧道、對衙門吏役的尊稱。
●師長●( shT zhang)老師、教師、尊長。《周禮·地官·師氏》:「教三行。一日孝行以親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賢行,三日順行以事師長。」《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譙●(qiao),責備。清·潘榮昇《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又為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對僧道、對衙門吏役的尊稱。
●師尊●( shT zun)對老師、師父的尊稱。清·昭槤《嘯亭雜錄·洪稚存》:「此正所以報師尊也。」亦為動詞:師事、尊仰。外傅●( wai fu)教師、老師。《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鄭玄注:「外傅,教學之師也。」古以保母為內傅,稱教師為外傅。
●西賓●(xT bin)猶西席。因受聘教師處於賓客地位,故稱。唐·柳宗元《重贈劉連州》詩:「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賓。」
●西席●(Tx1)教師。舊對受聘塾師的尊稱。古人席次尚右,右為賓師之位,居西面東。《稱謂錄》卷八:「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故師曰西席。」東面,專向東坐。
●先生●( xian sheng)稱老師。《禮記·玉藻》「●(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見先生,從人而入」孔穎達疏:「先生,師也。」《莊子·應帝王》:「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宋·曾鞏《太原王氏墓誌銘》:「夫人姓王氏…為人明識強記,博覽圖籍,子孫受學皆自為先生。」明陶宗儀《輟耕錄·端本堂》:「太子受業畢,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讀書之所,先生長者在前,汝輩安敢褻狎如此。」亦稱先祖、道士、丈夫等。
●先師●( xian sh)前輩老師。《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孟子·離婁上》:「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特指孔子,見該條。
●尊師●( zun shT)對老師或他人師傅的敬稱。唐·韓愈《石鼎聯句詩序》:「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讀,因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願為弟子,不敢更論詩。」又敬稱「道士」。見該條亦當動詞,尊敬師長。 老子 【老子】
●(1oz)相傳春秋時思想家被道教尊為教主。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為周藏書室史官。著《老子》一書,即《道德經》五千言。
●老君●( ldo jun)老子的別稱。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為玄元皇帝,武後改為老君《後漢書·孔融傳》:「融●(謂李膺)曰:然。先君孔子,與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
●史聃●( shi dan)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故稱。章炳麟《書·訂文·附正名雜義》:「若乃素王《十翼》,史聃一經,捶句皆雙,儷辭是昉,察其文義,獨多對待。」素王,指孔子。以其有王之才德,而實未做王,故稱。玄元●( xuan yuan)指老子。唐初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簡稱「玄元」。唐·韓愈《順宗實錄五》:「伏維太上皇帝陛下,道繼玄元,業纘皇極。」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二折:「若能參透詩中意,盡老玄元一卷書。」清·金農《老子祠李花》詩:「玉霧谷休輕比,恐汙玄元七葉孫。」
●玄祖●( xuan zu)猶玄聖,指老子。道教尊老子為教祖,玄,指道教。宋·孫光憲《北夢言》卷一:「玄祖之道,用慈儉為先;素王之風以仁義為首。」素王,指孔子。
●元元●( yuanyuan)指老子。唐追奉老子為玄元皇帝,故稱老子為「元元」。唐·顏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銘》:「矣公主?元元之緒,聖皇之孫,肅宗之女,今上之妹,生人之矩。」矩,猶表率。元元,又指「百姓」,「本原」,見各該條。周史●( zhou shY)指老子。因相傳老子曾為周室柱下史,故稱。唐·李商隱《贈華陽真人……》詩:「不因杖履逢週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周柱下●( zhou zhu xid)指老子。因曾任周室之柱下史●(相當於唐代侍御史職位),故稱。明徐謂《擬送巡滇者》詩之一:「清淨共推周柱下,糾彈交指沐黔寧。」 《》 《老子》 【《老子》】
●(1oz)相傳為老聃●(老子)所著。又名《道德經》,共五千餘言,為道家主要經典。書中說的「道」,雖可解釋為自然規律,但歸根到底,仍是永恆不變的東西,並認為它「似萬物之宗」,因此仍是客觀唯心論。書中也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
●八十一章●(bsh1xTZhang《《)指《老子》。因世所傳《老子》各版本,皆分八十一章,故稱。宋陸游《讀老子》詩:「身為槁木心為牆,八十一章獨置傍。」
●儋書●( dan shu指《老子道德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疑周太史儋即老子,故稱。宋·劉克莊《水龍吟》詞:「晚悟儋書玄妙。懶從他,鐘離傳道。」
●道德經●( dao de jing)西漢河上公將《老子》一書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始有《道德經》之名。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玄經●( xuan jing)指《老子》。以其義理深奧玄妙或為道教經典,故稱。玄,指道教,又指義理深奧玄妙。《南史·隱逸傳下·庾承先》:「玄經釋典,靡不該悉,流『七略』,咸所精練。」玄書●( xuan shu)指《老子》一書。以書中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等句,故稱。唐·白居易《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梵部經十二,玄書字五千。」梵部經,指佛經。玄經,又指揚雄的《太玄》一書。
●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雷】
●(ei)雲層放電時所發出的響聲。《禮記·月令》:奔雷●( ben lei)迅烈的滾雷唐·杜甫《朝》詩之二:「巫山終可怪,昨夜有奔雷。」
●奔霆●( ben ting)暴雷唐·王勃平台秘略讚·尊師》:「奔霆易駭,巨壑難游。」宋·蘇軾《芙蓉城》詩:「經度萬里如奔霆,玉樓浮空聳亭亭。」
●雷霆●( lei ting)疾雷。《易·繫辭上》:「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霹靂●(P)亦作「闢歷」。迅雷。《史記·天官書》:夫雷電、蝦虹、闢歷、夜明者,陽氣之動也。」《漢書·揚雄傳上》:「闢歷列缺,吐火施鞭。」唐·杜甫《熱》詩:「雷霆空霹靂,雲雨競虛無。」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震●(zhen)指雷。為八卦之一。《易·說卦》:「震為雷。」《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主方食,失箸」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震霆●( zhen ting)霹靂。即暴雷。《漢書·揚雄傳·長楊賦》:「疾如奔星,擊如震霆。」 籬笆 【籬笆】
●(1ba)用竹、葦或樹枝編成的圍柵或障子。用以護衛房屋、園田等。
●芭犁●(ba)籬笆。庴·司馬貞《索隱》:「按芭犁即織木茸所以為葦籬也,今江南亦謂葦籬曰笆籬
●藩柴●( fan cai)籬笆。三國·魏·曹植《蝦魚篇》:「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
●藩籬●(fan1)用竹、葦或樹枝編成的籬或圍柵。引申為屏障。亦作蕃籬《南史·韋傳》:「所至頓,修立館寧藩籬塘壁,皆應準繩。」漢·賈誼《過秦論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蕃籬。」北周·庾信《哀江而賦序》:「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蕃籬之固。」
●藩落●( fan lu)猶「籬落」,籬笆。《周禮·夏官·掌固》:「任其萬民,用其材器。」鄭玄注:「民之材器,其所塹築及為藩落。」
●槍城●( qiang cheng)籬笆。槍,削竹木插地,似城圍一樣,故云。唐·王建《從軍了》:城鼓角,氈帳依山峪。槍累●( qiang lei)即籬。槍,削尖的竹片或木條。累,連結。《漢書·揚雄傳·長楊賦》:「木雍槍累以為儲胥。」新唐書·渾城傳:「城引眾據險,設槍累自營。」 荔枝 【荔枝】
●(zh)亦作「荔支」。果實名。球形或卵形。外皮有突瘤,熟時紫紅色。果肉色白,多汁,味甜。品種較多,頗有些異名。宋·蘇軾《食荔支》詩之二:「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丹荔●(dan)荔枝。因其成熟時色紅,故稱。唐·戴叔倫《春日早期應制》詩:「丹荔來金闕,朱櫻貢玉盤宋陸游《南窗擘黃柑獨酌有感》詩:「何限人間堪恨事黃柑丹荔不同時。」妃子笑●(fei zi xido)一種荔枝的別名。唐玄宗寵妃楊貴妃,愛吃鮮荔枝,每年驛馬從嶺南飛馳傳送,到長安時其味尚鮮。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之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後人因以「妃子笑」為此種荔枝別名清·吳運逵嶺南荔子譜·品類》:「妃子笑,產佛山,……皮薄而肉厚,核小如豆,漿滑如乳,啖之能出口氣,使齒牙香經宿。」
●荔子●(zY)亦作「離子」。即荔枝。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離子。」薁棣yd即郁李,答●(ta),雜沓。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荔子丹兮焦黃,雜餚疏兮進侯堂。」
●瓊珠●(qiong zhu)荔枝喻稱。以其形圓如珠玉,故稱來陳達叟《本心齋疏食譜》:「瓊珠,圓眼乾荔也。」
●十八娘●( shi ba niang)荔枝品名。色深紅而細長。相傳閩王有女,排行十八,愛好這種荔枝,故名宋·蘇軾《次韻曾錫承議食蜜漬生荔枝詩》自注:「俗有十八娘荔枝。」
●水晶●( shur iing wan)荔枝喻稱。宋·歐陽修《浪淘》詞:「荔子初丹,絳紗囊裡水晶丸。」絳紗囊,指荔子外殼。後因作荔枝別名。清·周亮工《閩小紀上·水晶丸》:「水晶丸較諸荔最小而味最甘,實而不核。」
●宋家香●( song jia xiang)荔枝品名。產於福建蒲田縣。清·周亮工《閩小紀·水晶丸》:「荔枝種類最繁,予在閩中盡飽嚐之,當以蒲中宋家香為第一。」肉肥核小,固足尚,蒂實作旃檀香,尤足異也。」
●醍醐荔●(thu)荔枝品名。以其似醍醐美酒而得名醍醐,本為酥酪上的油層,味甘美。清·陳鼎《荔枝譜》:「明萬曆初,產●(福建)螺女江南果山中,上下俱紅,中一道白如雪,若帶狀,又名美人腰帶紅,啖十顆,輒酩酊如中酒,又名醍醐荔。」又為美酒名,見該條。
●御仙花●( yu xian hua)荔枝的別稱宋歐陽脩《歸田錄》卷二:「今俗謂毬路為笏頭,御仙花為荔枝,皆失其本號也。」《宋史·輿服志五》:「荔支或為御仙花,束帶亦同。」
●玉真子●( zhen)荔枝名,以其為楊貴妃所嗜,故以她名太真、玉環各取一字名之。清·陳鼎《荔枝譜》:「玉貞子產重慶府涪州,唐時最盛,…為楊貴妃所嗜。」
●真珠●( zhen zhu)荔枝喻稱。謂其品瑩如珠。宋·蔡襄《荔枝譜》第七:「真珠,剖之純瓜,圓白如珠,荔枝之小者止於此。」又指「眼淚」、「露珠」、「酒」,見各該條。
●周家紅●( zhou jia hong)荔枝的一種。宋·蔡襄《荔枝譜》七:「周家紅獨立興化軍三十年,後生益奇,聲名乃損,然亦不失為上等。」 連襟 【連襟】
●( lian jTn)姐妹丈夫之間的親戚關係及其互稱。襟袂●( jin mei僚婿,猶言連襟。袂,衣袖。唐·杜牧《偶題》詩:「勞勞千里身,襟袂滿行程。」宋·陳振孫《濟溪老人遺》:「永嘉周浮沚先生之婿,與先大夫為襟袂。」連袂●( lian mei)即連襟。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李氏之門女多貴》:「李參政昌齡家女多得貴婿,參政范仲淹、樞副公,皆自小官布衣選配為連袂。」
●僚婿●(lido)亦作「僚」。即「連襟」。《爾雅·釋親》:「兩婿相謂為亞。」晉·郭璞注:「今江東人呼同門為僚婿。」《新唐書·蕭嵩傳》:「始,娶會稽賀晦女,僚婿陸象先,宰相子,時為洛陽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少年曰:『君不認竊眠臥榻者耶?』劉始悟為胡。敘僚婿之誼,嘲甚歡。」
●同門●( tong men)姐妹丈夫的相互稱呼。因同一家之婿,故稱。明·謝肇《五雜俎·人部四》:《爾雅》曰:兩婿相並為亞。」《詩》:「瑣瑣姻婭是也。嚴助傳》呼友時人謂之連,又呼連襟,閩人謂之同門。」又稱同學,見該條。友婿●(you)連襟。《漢書·嚴助傳》:「助侍燕從容,上間助居鄉里時,助對曰:『家貧,為友婿富人所辱。,」顏師古注:「友婿,同門之婿。」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愍楚友婿竇如同從河州來,得一青鳥。」續資治通鑑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秘書省正字陳師道,性孤介,與趙挺之為友婿,而素惡其人。」 糧倉 【糧倉】
●( liang cang)儲存糧食的倉庫或處所。其異名多與糧倉的形狀、大小、作用和所在地有關。
●倉廒●( cang ao)亦作「倉敖」、「倉廒」。倉,糧倉;廒,糧庫。宋·袁文以為「乃地名,秦以散地為倉,故稱。今所在竟謂倉為敖,蓋循習之誤。」《文獻通考·市來二》「得息米造成倉。」明·張四維《雙烈記·代役》「見今城中蓋造倉,預備軍儲。」清。魏源《籌篇上》:「無素備之倉,與一定之成憲,而倉卒暫試者,尤左也。」
●倉廩●( cang Iin)儲存米穀的倉庫。廣,米倉。《子。非樂上》:「士君子……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澤梁之,以實倉廩府庫,此其分事也。」《禮記·月令》:「季春之,命有司發倉廩,賜貧,振乏絕。」孔達疏引曰:「二倉,米藏日廩。」唐·元《範季尚書倉部員外製我有秋,大實倉廩。」清·昭鏈《嘯亭雜錄·純皇愛民》:「地方偶有偏災,即命開啟倉廩,蠲免租稅。」蠲●(juan),免除。倉●( cang mao)儲藏糧食的房倉和地窖。,地窖。《昌氏春秋·季春》:「命有司發倉,賜貧窮賑乏絕高誘注:「方者曰倉,穿地曰。」賑,救。
●倉庾●( cang yu)儲藏糧食的倉庫。庾,露天的穀倉。〈史記·孝文本紀》:「發倉庾以貧賑民。」,救宋·王安石《感事》詩:「州家開倉庾,縣令鞭租負。」清·昭槤《嘯亭雜錄理足國帑》:「每令直省將天正供糴米隨漕以入,故倉庾亦皆充實。」漕●(cao),水運糧食。
●儲●( chu kudi)糧倉。夽,糧倉。《新唐書·杜鴻漸傳》:「即具上兵馬招輯之勢,且錄軍資器械、儲凡最,使涵詣平諒見太子。」
●墳倉●(fen cang)大糧倉。墳,大。《韓非子·八姦》「具於德施也,縱禁財,發墳倉。」
●京倉●(ing cang)大糧倉。京,圓形大糧倉。漢·張衡《東京賦》:「發京倉,散禁財。」薛綜注:「京,大也。」京囷●( jing qun)糧倉。京。園,均指古代圓形糧倉。宋·王安石《閔旱》詩:「平時溝洫今多廢,下戶京久已空。」京庾●( yu)大糧倉。京,圓形大糧倉;庾,露天糧倉。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京庾之儲,無物不有。」晉·左思《魏》:囹圄寂寥,京庾流衍。李周翰注:「京,大;庾,倉也。」唐·柳宗元《非國語>上·不藉》:「京庾得其貯,老幼得其養。
●庫●(Ink)糧倉;倉庫。《三國志·吳志·陸凱傳》:當務息役養士,實其廩庫,以待天時。」唐·元稹《贈左散騎常侍裴公墓誌銘》:「歲早,廩庫空少,不數年皆羨溢。」
●廩庾●(Iny)糧倉。《史記·平準書》:「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新唐書·劉禹錫傳》是不耕而歡廩庾之無餘,可乎?《明史。張昭傳》:「預備義倉,本以賑貧民,乃豪猾多冒支不償,致廩庾空虛。」
●庫●(kuyu)糧倉。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河東薛公神道碑文銘》:「予視其庫庾,案牘盈羨,無逋負。」羨,充滿;羨,剩餘,滿。清·李鬥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山門六殿後有章武殿,兩廡有庫庾庖湢。」庖●(pbi),廚房,浴室。
●倉●( kuai cang)泛指儲存糧草的倉庫。唐·崔敖《鹽池靈慶公碑》:「乃滌場圃,乃完倉。」
●廩●( kuai Iin)儲存糧草的倉庫《新唐書顏真卿傳》「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托霖雨,增陴濬隍,料才壯,儲廩。」陴,城垛;隍,城壕。《明史·陳友定傳》:「今足下視郡縣如室家,驅官僚如圉僕,擅廩如私藏,名雖報國,實有鷹揚扈之心。」
●底庫●( kuai ku)猶倉。《明史·侯震傳》:「然而庫已竭,其能赤手效包胥乎?」
●囷倉●( qun cang)糧倉。《禮記·月令》:「●(孟秋之月)築城廓,建都邑,穿竇窖,修倉。」唐·陸龜蒙《夜村》詩:「耕稼一以微,倉自然罄。」清·顧炎武《贈於副將元剴》詩:「困倉千百廛,趨走童千指。」
●窖●( qun jido)猶國糧倉。《新唐書·杜亞傳》:「貧不能償發窖盡,流亡過半。」
●京●( qun jTng)糧倉。囷、京,均指古代圓形糧倉。《管子·輕重丁》:「今者夷吾過市,有新城囷京者二家。」尹知章註:「大圖日京。」漢·賈誼《新書·匈奴》:「善廚處,大困京。」元·王禎《谷匣》詩:「取制異京,初憑梓匠成。」廩●(qunn)糧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晴朗無風之,徑望朱崖州,如廩大」宋·梅堯臣《送張諷寺丞赴青州幕》詩:「上無租賦逋,下有困廩蓄。」
●困簏●(qun0)亦作「困鹿」。糧倉。《國語·吳語》:「市無赤末,而鹿空虛。」韋昭註:「員囷,方日鹿。」宋·蘇軾《密州祭常山文》:「自秋不雨,霜露殺菽。黃糜黑黍,不滿簏。」簏,本為竹箱,引申為竹倉。
●困●( qun mao)穀倉與地窖。泛指糧倉,,地窖。周禮·考工記·匠人》:「困倉城,逆牆六分。」《荀子榮辱》:「刀布,有窌。」刀布,貨幣,錢。楊倞注:「囷,廩也。圓曰囷,方日廩,窖也。地藏曰簾。」清·顧炎武《郡縣論五》:「縣之倉廩,皆其。」
●困庾●(quny)糧倉。庾,露天穀倉。元·王禎《圃田詩》:「隨分了朝昏,無心富囷庾。」明·李東陽《松嚴記》:「傾囷庾治橋道,費數千百計。」
●大倉●(tai chang)亦作「太倉」。糧倉,以其設在京城為天子、國家所有,故稱。《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唐·王建《水運行》:「壞舟畏鼠復畏漏,恐問太倉折升斗。」
●庾廩●(yn)糧倉。庾,泛指糧庫。《金史·胥鼎傳》:「平陽歲,再被兵,人戶散亡,樓櫓修繕未完,衣甲器械極少,庾廩無兩月食。」 良弓 【良弓】
●( liang gong)弓為古代用以發射箭矢或發出彈丸的武器。良弓為其質最優的。由於其產地、材質、妝飾和強度的不同,而形成了良弓的某些異名。
●大弓●(da gong)古代良弓別稱。《春秋·定公八年》:「盜竊寶玉、大弓。」杜預注:「大弓,封父之繁弱。」繁弱,古良弓名。唐·孔穎達疏:「此空玉大弓是國之重寶,歷世掌之,自劉歆以來,說《左氏》者皆以為夏后氏之,封父之繁弱,成王所以分魯公也。」
●大和●(dhe)良弓名。《周禮·考工記·弓人》:「大和元。」●(jia),古代一種塗車轅的漆,也用來塗弓。漢·鄭玄注:「大和,尤良弓者也。」唐·孔穎達疏:「大和可謂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無漆也。」又指非常和協。大黃●( da huang)弓名,為一種色黃大弓。《史記·李將軍列傳》:「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南朝·宋·裴駰集解引韋昭曰:「角弩,色黃而體大也。」宋沈遘《五言信武殿》詩:「大黃殪賢王,京觀封鯢鯨。」殪●(y),殺死,射死。京觀,為戰敗國戰死者的高塚。古代戰爭勝者收集敵屍體埋成高塚,以炫耀武力。清·錢陸燦《周亮工墓誌銘》「手發大黃,應弦殪敵。」又指一味中草藥名:川軍。
●大屈●(daq)亦作「大曲」。弓名。《左傳·昭公七年》:「楚子享公於新台,使長鬣者相,好以大屈。」杜預注:「大屈,弓名。」孔穎達疏:「《魯連書》曰:『楚子享魯侯於章華之台,與大曲之弓,既而悔之。啟彊見魯侯,魯侯歸之大曲即大屈也。」南朝·梁·簡文帝《豔歌篇十八韻》:「左把蘇合彈,旁持大屈弓。」一說大屈為寶金,可以為劍。
●繁弱●( fan rud)亦作「蕃弱」。為夏后氏之良弓異名。左傳·定公四年》:「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璜●( huang),弓上玉飾,形如半璧,借指良弓。《荀子·性惡》:「繁弱、巨黍,古之良弓也。」《漢書·司馬相如傳》:「彎蕃弱,滿白羽。」白羽,指箭。
●巨●()即巨黍。斄,大弓,古良弓別名。《古文苑·黃香九宮賦>》:「操巨斄之礉弩,齊佩機而鳴廓。」●(he),峻削,引申為強勁。章樵注:「巨斄,弩名。「按:朱起鳳《辭通》謂「斄亦黍之誤。」
●鉅泰●(jsh)亦作「鉅黍」,良弓異名。晉·潘岳《附居賦》:「谿子巨黍,異同機。」絭●(juan),同「弮」,弩弓。李善注:「《史記》蘇秦說韓王曰:『谿子、巨黍者皆射六百步之外……繁弱、巨黍,古之良弓。」唐·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詩:「吾當營巨黍,東去射長鯨。
●角端●( jue duan)弓名,以其為傳說中的神獸角端之角製成,故稱。《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俗謂之角端弓。」又為古傳說中的神獸名,見該條
●角弓●( jue gong弓,以共用獸角裝飾,故稱。《詩·魯頌·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觩●(gl),獸角或弓彎彎的樣子。南朝·宋·鮑照《出自薊北門行》:「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六鈞●(liu jun)強弓代稱。因拉開這種弓需用六鈞●(每三十斤)力量,故以名之。漢·應瑒《馳射賦》:「顧摧月支,紆六鈞,口彎七規。」紆●(y),彎。唐張說《將赴朔方軍應制》詩:「幼志傳三略。衰材謝六鉤。」宋蘇軾《次韻王定國得穎倅》之一:「買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勞挽六鈞。」三尺,指劍。
●秦弓●(qin gong)良弓異名。以其產自古秦地而得名。《楚辭·九歌·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洪興祖補注:「《漢書·地理志》云:秦地迫近戎狄,以射獵為先,又秦有南山檀柘,可為弓幹。」
●烏號●(whao)良弓名。《淮南子·原道訓》:「射者烏號之弓,彎棋衛之箭。」高誘注:「桑柘。其材堅勁,烏峙其上,及其將飛,枝必橈下,勁能覆巢烏隨之,烏不敢飛,號呼其上,伐其枝以為弓因日烏號之弓也一說:黃帝鑄鼎於荊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龍而上,其臣援弓射龍,欲下黃帝,不能也。烏,於也;號,呼也。於是抱弓而號,因名其弓為烏號之弓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子虛賦》:「左烏嗥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籋」夏服,箭名。
●玉腰●(yu yao)本指一種角與的某一部位,藉以為這種良弓的異名。宋唐與之《咋夢錄》:「西復有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用以製弓極佳,尤且健勁,其近黑者,謂之後醮,近梢近弝俱黑而弓而黃者,謂之玉腰。」●(ba),左手握弓處。 良馬 【良馬】
●( liang ma)馬,哺乳動物,草食役用家畜,耳,,
●小直立,頸生長,四肢強健,善跑。其毛有青、栗、棗、灰、白、黑等色。性溫順而敏捷,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係。在古代,馬是極其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軍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其數量的多寡是國力強弱的主要標誌。馬的品種很多,凡強勁、敏捷、善跑、體勻稱、且靈性、佳毛色、易驅使的稱為良馬,其種種異名多淵源於馬之諸特徵。
●八尺龍●( ba chY long)駿馬別稱。《周禮·夏官·瘦人》:「馬八尺以上為龍。」宋·蘇軾《聞洮西捷報》詩:「漢家將軍一丈佛,詔賜天池八尺龍。」
●奔電●( ben dian)駿馬別名,以其奔馳如閃電,故稱。晉·崔豹《古今注·鳥獸》:「秦始皇有七名馬:追風、白兔、躡景、犇電、飛翻、銅爵、神鳧。」北周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將軍戎服,來參武讌。尚帶流星,猶乘奔電。」
●奔霄●(ben xido)駿馬名,以其奔馳神速,似在雲霄而得馬。周穆王八駿之一。晉·王嘉《拾記周穆王》:「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足不踐土……三名奔霄,夜行萬里。」
●駿●(bhan)亦作「薄寒」。長毛馬。《玉篇·馬部》:「駿斡,蕃中馳。」唐·自居易《武丘寺路宴別諸妓》詩:「清管曲終鸚鵡語,紅旗影動嘶。」無名氏《酒泉子》詞:「紅耳薄寒,搖頭弄耳擺金轡。」
●倉龍●( cang long)青色的駿馬。倉,通「蒼」,青色龍,指良馬。《禮記·月令》:「乘彎駱,駕倉龍。」鄭玄注:「馬八尺以上為龍。」又指「木星」,見該條。
●蒼龍●( cang)本指東方七宿,又指青色良馬。《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延卓了乘龍與文之乘。」翟文,亦馬名。《禮記·月令》作「倉龍」。
●常驪●( chang)良馬異名。三國·魏·劉《趙都賦》:「其器用、良馬則…飛兔、奚斯、常驪、紫燕。」
●乘●( cheng zu)亦作「乘且」、「乘旦」。駿馬異名。《楚辭·九嘆·惜賢》:「同駑騾與乘兮。」王逸注:「乘,駿馬也。」漢·賈誼《新書·匈奴》:「御驂乘且」《漢書王褒傳》:「駕齧厀,驂乘旦。」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十一》:「乘旦當為乘且,字之誤也。且與駔同。」
●叱撥●(chb)良馬別稱。唐·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上昂昂皆駿駒,桃花叱撥價最殊」宋·李石續博物志》卷四:「唐天寶中,大宛進汗血馬六匹:一日紅叱撥,二曰紫叱撥,三曰青叱撥,四黃叱撥,五日丁香叱撥,六曰桃花叱撥。」宋·陸游《聞蟬思南鄭》詩:「金羈叱撥駒,玉蒲萄酒。」
●赤兔●(chtu)駿馬名,以其兔耳身赤,故稱《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
●煩且●( fan zu)駿馬名。且,同「駔」,駿馬《韓非子外儲》:「齊景公遊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起,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
●蜚鴻●(fei hong)良馬別名,以其奔馳速若飛雁而得名。蜚,通「飛」。東方朔《答驃騎難》:「騏噒、綠耳、蜚鴻、驊騮,天下良馬也。」亦為害蟲名。
●飛黃●(fei huang)良馬異名,特指御馬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飛黃騰踏,即「飛黃騰達」。吟今驟然得志,官職地位上升極快。蟾蜍●(chan chu),指月亮。後用以指御馬。《資治通鑑·齊明帝永泰元年》:「●(李彪)坐輿禁省…輒駕乘黃,無所憚攝」胡三省註:「乘黃,御馬也。」唐杜甫《瘦馬行》:「士卒多騎內廄馬,惆悵恐是病乘黃。」亦泛指良馬。亦指「神馬」,見該條。
●飛兔●( fei tu)駿馬名。以其能象兔一樣的飛奔,故名。淮南子·齊俗訓》:「待腰哀、飛而駕之,則世莫乘車。」高誘注:「衰,良馬;飛兔,其子。」《後漢書·禰衡傳》:「飛兔、要哀,絕足奔放。」飛兔、哀●( ydo nido)皆良馬之稱。
●高足●( gao zu)捷足。指良馬。唐·李白《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詩:「平衢騁高足,逸翰凌長風。」又指高才弟子,見「學生」條。
●騧騮●(guli)良馬。騧,指其毛色,即黑嘴黃毛。《魏書·奚斤傳》:「時國有良馬日騧騮,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北史·王慧龍傳》:「千里馬者,蓋至尊舊所乘騧騮馬也。」驊騮●( hud liu)亦作「華騮」。良馬異名,因其毛赤色有光采,故稱。騮,赤身黑鬣馬。古代傳說中的周穆王八駿之一穆天子傳》卷一「華騮」郭璞注:「色如華而赤,今名馬驃赤者為棗騮。騮,赤馬。」《史記·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得驥、溫驪、驊騮、綠耳之駟」造父,古之善禦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蹇●(jian),跛。唐·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
●驥騄●(j良馬。周穆王八駿之一。漢·王充《論衡逢遇》:「夫能禦驥者,必王良也。王良,古之善禦者。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咸以自騁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驥子●(jz)良馬名稱。晉·左思《蜀都賦》:「並乘驥子,俱服魚文。」唐·劉良注:「驥子,良馬。」
●駛●(jut)良馬名。《史記·李斯列傳》:「駿馬,不實外廄。」
●驚帆●( jing fon)快馬名。即良馬。晉·崔豹《古今注·雜注》:「曹真有駛馬,名為驚帆。言其馳驟如烈風之舉疾也。」唐·張說《贈趙公》詩:「流賞忽已散,驚帆忽難追。」
●逕駿●( Jing jun)良馬別稱。晉·張協《七命》:「麟超龍翥」。李善注引《尸子》卷下:「馬有騏徑駿。」
●攜良●( jun liang)良馬異名。《後漢書馬融傳》:「清氛埃,埽野場,誓六師,搜雋良。」李賢注:「良,馬之善者。」雋,同「俊」。亦指才德傑出的人,見「賢人」條。駿足●(junz)駿馬,以善跑著稱。晉·葛樸《抱朴子博喻》:「蒲梢汗血,迅趣之駿足也,禦非造父,傾僨於嶮塗焉。」蒲梢、汗血,皆良馬名;趣,通「趨」,小跑《南史鄭鮮之傳》:「燕昭市骨而駿足至。」駿足,亦喻「賢才」,見該條。
●口馬●( kou ma)泛指良馬。以其出自口北●(長城以北),故稱。《北齊書·李密傳》:「高祖頻降手書勞,並賜口馬。」《隋書·王韶傳》:「以功進位開府,封晉陽縣公,邑五百戶,賜口馬雜畜以萬計。」
●蹄●(kunt)亦作「猑蹄」。良馬。《爾雅·釋畜》:「騉蹄趼,善升。」郭璞注:「騉蹄,蹄如趼而健上山。」趼●(jian),馬蹄平正;點●(yan),本為上大下小的古炊器,此指如形的高山。
●●(kunt)良馬之稱。馬身牛蹄,善登高《爾雅釋畜》:「猑,枝蹄趼,善升。」郭璞注:「亦似馬而牛蹄。」邢昺疏:「,馬名。」
●蘭筋●( lan Jin)借指千里馬。三國·魏·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及整蘭筋,揮勁翮,陵厲清浮,顧盼千里,豈可謂其藉翰於晨風,假足於六駿哉?」唐·李白《天馬歌》:「嘶青云,振綠髮,蘭筋權奇走滅沒。」
●驪駒●(1j)純黑色的少壯駿馬。驪,純黑色的馬駒,少壯的駿馬。古樂府《陌上桑》:「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龍駒●(ngj)駿馬別稱。唐·李白《永王東巡歌》:「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龍馬●( long ma)駿馬稱。唐·李白《白馬篇》詩:「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龍孫●( long sun)良馬異名。謂其為龍種,故稱。唐·李商隱《過華清內廄門詩》:「自是明時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龍孫。」又為「筍」的別名,見該條。
●龍文●( long wen)駿馬別名。《漢書·西域傳贊》:「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龍文飾轡,青翰侍御。」青翰,船名。龍種●( long zhong)謂駿馬。謂為龍之種。《魏書·吐谷渾傳》:「青海周迴千餘里,海內有小山,每冬冰合後,以良馬置此山,至來春收之,馬皆有孕,所生得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金·元好向《畫馬為邢將軍賦》詩「大宛城下戰骨滿,駑駘入漢龍種藏。」駑●(nu tai),劣馬。
●耳●(er)良馬。周穆王八駿之一。《史記·秦本記》:「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得驥、溫驪、驊騮、耳之駟。」裴駟集解:「八駿皆因其毛色以為名。」按《穆天子傳》及《列子·周穆王》皆作「綠耳」,則當為綠色馬。
●齧●(n)亦作「嚙膝」。謂良馬。《漢書·王褒傳聖主得賢臣頌》:「及主駕齧鄰,驂乘旦。」顏師古注:「盂康曰:「良馬低頭口至,故齧。」《文選》作「恝膝」。厀,「膝」本字。宋·王安石《躍馬泉》詩:「山祇來伐之,半嶺跳齧膝。」
●蒲梢●( pu shao)駿馬之稱。《史記·樂書》:「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漢·張衡《東京賦》:「駙承華之蒲梢,飛流蘇之騷殺。」
●騏驥●(1j)良馬。《說文·馬部》:「騏,馬青驪,文如綦也。」即青黑色如禁形紋●(象鞋帶交錯紋)的馬。《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
●騏●(q1)亦作「騏麟」。良馬別稱。騏,青黑色的馬,其紋路如棋盤。《商君書·畫策》:「騏弭,每一日走千里。」《戰國策·齊》:「君之廄馬百乘,無不被繡衣而食菽粟者,豈有騏麟驟耳哉?」又指古異獸麒麟。
●千里馬●( qian ma)駿馬。謂日行千里,故稱。《戰國策·燕策》:「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又為「草鞋」別名。
●千里驥●( qian IY)猶「千里駒」,即日行千里的駿馬。《藝文類聚》二三引《青州先賢傳》:「陳仲舉●(蕃)昂昂如千里驥。」
●山子●( shan)古良馬名,相傳為周穆王八駿之一。《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踰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列子·周穆王》:「右服渠黃而左踰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亦泛指良馬。宋·蘇舜欽《夏熱晝寢感詠》:「山子逐雷電,安肯服短轅。」又指假山。
●上駕●( shang Jia)良馬異名。以其善駕,故稱。《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漢·鄭玄箋:「襄,駕也,上駕者、言為眾馬之最良也。」駕,為駕車的馬,亦泛指馬。兩服,即四馬駕車當間的兩匹轅馬。
●上馬●( shang ma)良馬。《北史·成淹傳》:「賜淹龍廄上馬一匹,並鞍勒宛具,朝服一襲。」龍廄,御馬圈。
●上乘●( shang sheng)上等馬。乘,四馬駕的車一輛,亦借指馬。良馬。《左傳·哀公六年》:「陳僖子使召公子陽生。陽生駕而見南郭且於,曰:嘗獻馬於季孫,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天子乘之。,」明·劉基《鬱離子千里馬》:「冀之北土純色者為上乘,居天閒,以駕王之乘輿。」天閉,露天馬圈。閒,柵欄,指馬圈。
●上駟●( shang si)上等馬,良馬。《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唐·李絳《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高才名價欲凌云,上駟光華遠贈君。」亦指傑出人才,見「賢人」條。上襄●( shang xiang)猶上駕,良馬別稱。以善御,故名。襄,駕;又通「驤」,馬首昂揚的樣子借指良馬《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按:古代四馬駕車,中間的兩馬稱「服」,即轅馬;外面的兩馬叫「驂」,即幫套馬。《拾遺記·周穆王》附南朝·梁·蕭綺錄:「進者充服於上襄,而驂驪為瑤輅;退者居羈棄於下,思馭於帝閒。」瑤輅●()一種坐車的美稱;下圖,普通馬圈,●(y),本指養馬人,借指馬圈;帝閒,御馬圈。明·何景明《述歸賦》:「乘白螭於上襄兮,曲文於兩服。」螭●(ch),無角的龍;,通「霓」;於,為。
●上足●( shang zu)良馬。以其善跑,故稱。《南史·蕭圓正傳》:「馬八千匹,上足者置之內廄。」
●師子花●( shT zi hua)亦稱「師子聰」唐·駿馬名。唐杜甫《韋錄事宅觀畫馬圖》詩:「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師子花。」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上因命御馬九花虯,並紫玉鞭轡以賜……●(九花虯)額高九寸,以身被九花文,故號為九花虯。又有師子聰,皆其類也。」
●驌驦●( su shuang)良馬。本作「肅爽」、「肅霜」,亦作「驌駭」。《左傳·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兩肅霜馬《晉書·郭璞傳》:「昆吾挺,軒髦。」昆吾,寶劍名。唐·杜甫《秦州雜詩》:「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
●除●(tot)良馬名。《爾雅釋畜》:「駒,馬。」郭璞注引《山海經》:「北海有獸,狀如馬,名駒除,色青。」邢昺疏:「良馬名駒除。」司馬相如《子虛賦》:「軼野馬而駒,乘遺風而射游騏。」亦為官名。漢·太樸屬官有駒除監。天馬●(tian ma)駿馬的美稱。以其似天上神馬,故稱。《史記·大宛列傳》:「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天馬出西北,由來出東道。」唐·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又稱神馬。
●天驥●( tian ji)天馬,神馬。駿馬的美稱。晉·張協《七命》:「天驥之駿,逸態超越。」李善注:「天驥,天馬也。」宋·蘇軾《次韻子由送陳侗知陝州》:「天驥皆祭云,長鳴飽禾。」明·方孝孺《題宋舍人草書千字文後》:「金華宋仲珩草書如天驥行中原,一日千里。」
●吳練●( wu lian)指白色駿馬。以其似吳地產的白緞,故名。語出《韓詩外傳》:「孔子、顏淵登魯東山望吳閶門,淵曰:「見一匹練,前有生藍。子曰:『馬,蘆萏也。」唐·劉威《傷曾秀才馬》詩:「吳練已知隨影沒,朔風猶想帶嘶聞。」纖離●(xian)良馬名。《史記·李斯列傳》:「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亦作「盜驪」。《史記·趙世家》:《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耳,獻之繆王。」
●奚斯●()良馬。三國·魏·劉劭《趙都賦》:「其器用,良馬則……飛兔、奚斯、常驪、紫燕。」
●腰衰●( nido)駿馬。亦作「要哀」、「腰」。《淮南子·齊俗訓》:「夫侍要哀、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車。」司馬相如《上林賦》:「罥哀,射封豕。」李善注引張揖曰:「哀,金喙赤色,一日行萬里者。」唐·杜甫《天育驃騎歌》:「如今豈無腰哀與驊驪,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王良,古之善御者;伯樂,古之善相馬者。
●魚目●(ym)古駿馬名。《漢書·西域傳贊》:「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
●宛騮●( yuan lfu)宛馬。謂為古代西域大宛所產之良馬。泛指千里馬。清·陳維崧《賀新郎·題郁東堂》詞:「龍爪槐張攫,馳突處,宛騮蹴鐵,死生堪託。」
●宛馬●( yuan ma)古代西域大宛所產的名馬。亦泛指北地所產良馬。《漢書·張騫傳》: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日『西極馬,宛馬曰天馬云。」唐·杜甫《秦州雜詩》之八:「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清·孔尚任《桃花扇·賺將》:「宛馬嘶風緩轡來,黃河冰上北門開。」
●宛駟●( yuan si)即宛馬。唐·上官儀《謝都督輓歌》:魯幕飄欲捲,宛駟悲還顧。」
●雲轡●( yun pei)馬的代稱。本為轡頭的美稱,借指馬。《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述志賦》:「將戢繁榮於常衢,控雲轡而高驤。」南朝·宋·謝靈運《江妃賦》:「散雲轡之絡繹,案靈輜而徘徊。」
●照夜白●( zhdo ye bai)駿馬名,為一種純白色名馬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玄宗好大馬,御廄至四萬…西域大宛歲有來獻……遂命悉圖其駿,則有玉花聰、照夜白等。」唐·杜甫《韋諷錄事宅曹將軍畫馬圖引》:「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
●真龍●( zhen iong)本指龍。「駿馬」喻稱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明·陳子龍《獻馬行》:「世上紛紛盡凡馬,一入天廄成真龍。」天廄,天上或皇家馬圈。
●紫騮●(z)良馬名。以其色紫,故稱。《南史·羊侃傳》:「帝因賜侃河南國紫騮,令試之,侃執雅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shu),同「槊」,即丈八長茅。唐·楊炯《紫騮馬》詩:「俠客重周遊,金鞭控紫騮。」
●紫鹿●(z良馬名。三國·魏·陳琳《武軍歌》:「馬則飛雲、絕景、直、騧、龍、紫鹿、文的、魚。」騧●( gua liu),良馬名。,通「騮」。又為古雜技名。
●紫燕●(zyan)駿。以其奔馳快如飛燕,故稱。《西京雜記》卷二謂,漢文帝駿馬九匹,號九逸。其一名紫燕騮。後以紫燕泛稱駿馬。三國·魏·劉劭《趙都賦》:「其器用良馬,則六弓四弩,綠沉黃間,堂嵠魚腸,丁令角端,飛兔奚斯,常驪紫燕。」又為燕的一種。 靈車 【靈車】
●( ling che)放著靈柩的車。靈柩,為死者已入殮的棺材,載上車運往他處,或葬或化或厝●(cu),●(停放靈柩,擇日埋葬)。凡載運靈柩的車,均名之曰靈車。
●柩輅●(ji)靈車。載柩出殯之車。晉·潘岳《夏侯常侍誄>》:「柩輅既祖,客體長歸。」柩,裝有屍首的棺木。祖,祭路神,以便起程。
●靈櫬●( ling chen)靈柩櫬,即「櫬」,有屍或無屍的棺材。晉·潘岳《哀永逝文》:「撫靈櫬兮訣幽房,棺冥冥兮埏窈窕。」埏●(yan),墓道。
●靈輛●(ling er)亦作「靈」。喪車,即靈車。輛,指喪車。三國·魏·曹植《三仲宣誄》:「靈輛回軌白驥悲鳴。」《晉書文明王皇后傳·哀策文》:「靈夙駕,設祖中闈。」祖,祭中闈,內室。
●龍輔●( long chun)帝王的柩車。,載柩之車,因畫轅為龍,故稱。《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殯也,塗龍以槨。」●(cuan),聚攏,在周圍堆砌;途,通「塗」敢塗,即為用木料在棺的周圍堆疊並加塗抹。《梁書·元帝紀》大寶三年王僧辯等奉表:「嗣后升遐,龍未殯,承華掩曜櫬宮莫測。」升遐,猶言升天,稱帝王之死;梓宮,帝王的棺材。
●幃●(wei qian)亦作「帷」。柩車,以其設有帷幔和車飾,故稱。幃,帷幔;,柩車之飾。唐·劉禹錫《唐故邠寧節度使史公神道碑》:「迎護幃,葬於東洛。訴天觸地,血染縗服。」縗服,喪服。縗●(cu),同「衰」,用麻布製成披於胸前明歸有光《祭葉夫人王氏暨世德夫婦文》:「慘慘令母,攜持子婦;帷相屬,往即長路。」
●仙●( xian er)運載棺柩的車。《紅樓夢》第十五回逝者已登天界,非你我碌碌塵寰中人。小王雖上叨天恩,虛邀郡襲,豈可越仙輛而進呢?」 靈芝 【靈芝】
ling zhT)菌的一種,菌蓋腎臟形,赤褐色或暗紫色,有環紋並有光澤,可入藥,有滋補作用。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療效。古人以為瑞草,服之可以成仙,實屬無稽。
●寶芝●( boo zhT)道家對靈芝之稱。《雲笈七籤》卷十二金童侍左,玉女侍右,三光寶芝,洞內外。」
●地芝●(dizh)靈芝南朝·梁·蕭統《同泰僧正講詩》:「雷聲芳樹長,月出地芝生。」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地芝候月,天華逆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五·芝》:「●(集解)引《採芝圖)云:「又有五色龍芝、天芝、地芝、芝…名狀不一。」又冬瓜的別名。
●九莖●( jiu jing)指靈芝。《史記·孝武本紀》:「甘泉防生芝九莖。」《漢書·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後因以「九莖」指芝草。南朝··何遜《七召》之八:「六穗於征賦,翫九莖於池沼。」,同玩。
●九芝●(jizh)泛指靈芝。《漢書·武帝紀》:「甘泉宮內中產芝,九莖連葉。」因稱靈芝為九芝南朝·宋·鮑照《藥奩銘》:「九芝八石,延正斜。」唐·王勃《蓮賦》:「宜其色震百草,香奪九芝。」
●仁草●(ren cao)指靈芝之類的瑞草,以其傳說中具有起死回生之奇效,故稱。南朝·宋·鮑照《清河頌》:「仁草晨莩,德宿宵映。」又指菸草。
●瓊芝●( qiong zhT)亦作「芝」。即玉芝,為靈芝的美稱。南朝·梁·沈約《與陶弘景書》:「咀嚥瓊芝,出入清都。」清都,指天帝或帝王住的宮殿或都城。唐·裴鉶《傳奇崑崙奴》:「朱扉半掩深宮月,應照璚芝雪艷愁。」清·龔自珍《洞仙歌》詞:「親手採瓊芝,著玉盤中,添香水養花還小。」瑞草●( rui cao)靈芝。古以為其為吉祥之物,故稱。唐·盧綸《奉和聖制麟德殿宴百僚》:「玉欄豐瑞,金陛立神養。」宋·朱敦儒《木蘭花慢》詞:「念瑞草成,瓊蔬草,塵染衰容
●瑞芝●(rui zhT)靈芝異名。明·沈德符《野獲編·禨祥》:「是歲天下臣民進法祕仙桃瑞芝,及為上祝釐建者不絕。」釐●(),福:醮●(jiao),道士設壇祭神。
●三秀●(san xiu)靈芝的別名。因其一年開花三次,故稱。楚辭·九歌·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王逸注:「三秀,謂芝草也。」《爾雅翼釋草三》:「芝,瑞草,一歲三華,故《楚辭》謂之三秀。南朝·梁·沈約《早發空山》詩:「春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三芝●( san zhT)靈芝之類的菌類,古人以為瑞草。南朝·梁·沈約《鐘山詩應西陽王教》「淹留訪五藥,顧引佇三芝。」唐·呂向注:「三芝,石芝、靈芝、肉芝也。」
●石菌●( shi jun)靈芝。古為瑞草之稱。漢·張衡《思玄賦》:「漱飛泉之瀝液兮,咀石菌之流英。」南朝·梁·簡文帝《送別》詩:「石菌生懸葉,江槎流臥枝。」
●壽潛●( shou qion)靈芝的別名。謂久服靈芝可以長壽。元·伊世珍《嬛記》卷上:「靈芝,亦名壽潛。」
●玄芝●( xuan zhT)黑芝,靈芝的一種楚辭·東方朔<七諫·亂詞>》:「拔搴玄芝兮,列樹芋荷。」王逸注:「玄芝,神草也。」洪興祖補注:「《本草》:黑藝,一名玄芝。」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宋·朱熹《寄山中舊知》詩之五:「歸來應念坐中客,寄與玄芝手自封。」 嶺南 【嶺南】
●( ling nan)指五嶺以南的地區。即兩廣一帶。五嶺: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宋·蘇軾《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嶺表●( ling bido)即「嶺南」。表,以外。南·宋·陸徽《薦朱萬表》:「搏嶺表之清風,負宇冰之潔望。」清·趙翼《岳忠武墓》詩:「全家簿錄赴嶺表,僅有獄卒潛瘞屍。」瘞●(yi),埋葬。
●嶺廣●( ling guang指嶺南兩廣之地,亦即嶺南。《元史·郝經傳:「兩淮之兵盡集白鷺,江西之兵盡集隆興,嶺廣之兵集長沙。
●嶺海●( ling hai)即「嶺南」。指兩廣地區。其地北倚五嶺,南臨南海,故名。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雖在萬里之外,嶺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間,輦轂之下。」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應唸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嶺徼●( IYng jido)指五嶺以南地區。,邊界。唐·皮日休《移元徵君書》:「今天下雖無事,河湟有黠虜之患,嶺微有逋蠻之虞。」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序》「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官商,衡遊薊北。」
●嶺嶠●(ling qiao)五嶺的別稱。泛指五嶺地區。嶠是高而峭的山。五嶺的主山皆可別稱為嶠。如大庾嶺可別稱為台城嶠或東嶠,其餘四嶺均可在嶺名後分別加「嶠以示別稱。因此「嶺南」亦稱「嶠南」或「嶺嶠」。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舉鞭趨嶺嶠,屈指冒炎蒸」宋·沈括《夢溪筆談·藥議》:「嶺嶠微草,凌冬不凋;並汾喬木,望秋先隕。」嶺外●( wai)即「嶺南」。從中原人看來,嶺南地區在五嶺之外,故名。唐·高適《送柴司戶之嶺外》詩:「嶺外資雄鎮,朝端寵節旄。」宋·梅堯臣《和次道金桔》:「誰傳嶺外信,尚帶霜前葉。」
●嶠南●(qiao nan)嶠,高而峭的山,五嶺之嶺均可以「嶠」名之,故「嶠南」即「嶺南」。唐·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凡嶠南之山川,達於海上,於是畢出,而古今能知。」宋·唐庚《長沙示甥郭聖俞》詩:「勿謂嶠南熱,我清物自塞。」
●嶠外●( wai)即嶺外,指五嶺以南的地區。,本指高而峭的大山,特指五嶺。南朝·梁·江淹《知賦》:「僕得罪嶠外,遐路竊然。」宋·沈《廣南西路鈐轄皇城使宋定可兼知宜州》:「嶠外夷獠,數叛不賓。」
●天南●(tian nan)指嶺南。亦泛指南方。唐·白居易《得潮州楊相公繼之書並詩以此寄之》詩:「詩書情意兩殷勤,來自天南障海濱。」唐·戴叔倫《屯田詞》:「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宋·楊萬里《潮陽海岸望海》詩:「身行島北新春後,眼到天南最盡頭。」 流水 【流水】
●( liu shur)流動的水。《詩·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湯湯。」湯●( shang),湯湯,水急流的樣子。莊子·德充符》:「人莫鎰於流水而鎰於止水。」鑑,用鏡子照。此處為以靜止的水當鏡子照。
●伏流●(fuli)潛行於地下的流水。晉·左思《蜀都賦》:「龍池濕瀑漬其隈,漏江伏流潰其阿。」潺瀑●(xup),水湧如沸;潰●(pen),水湧起的浪峰。唐·戴叔倫《下鼻瀧》詩:「因隨伏流出,忽與跳波隔。」
●寒澌●( han sT)流水。為解凍時帶冰塊的流水。澌,解凍時隨水飄流的冰塊。南朝·齊·王融《沉冥地獄篇頌》:「炎山翻烈火,冰澗匝寒澌。」亦指寒涼的冰。見「冰」條。
●流波●(jib)流水。《楚辭·遠遊》:「叛陸離其上下兮,遊驚霧之流波。」晉·張協《雜詩》:「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又喻美女眼光。
●清流●(qing liu)清澈的流水。漢·班固《西都賦》:「祛黼帷,鏡清流,靡微風,澹淡浮。」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又為山名。
●微澌●( wei)細小的流水。唐·曹松《信州聞通寺題倍砌下泉》詩:「耗痕延黑蘚,淨罅吐微。」
●行潦●( xing lao)溝中的流水。潦,積水。《詩·召南·采蘋》:「於以採藻?於彼行。」毛傳:「行潦,流潦也。」《孟子·公孫丑上》:「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趙岐注「行潦,道傍流潦也。」唐·駱賓王《從軍中行路難》詩:「川源饒毒霧,谿谷多淫雨。行潦四時流,崩槎千歲古。」崩槎●(cha)行駛的木筏。槎,木筏。
●玉流●(yli)流水。以其明淨如玉,故稱。南朝·梁蕭統《講解將畢賦三十韻詩依次用》詩:「珠華蔭八溪,玉流通九谷。」唐·沈全期《和元舍人萬頃臨池玩月戲為新體》:「玉流合吹動,金魄度雲來。」金魄,指月亮。 流星 【流星】
●( liu xing)飛進大氣層與大氣磨擦而發光的流星體。《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晉書·桓玄法》:「其母馬氏嘗與同輩夜坐,於月下見流星墜銅盆水中。」又為古「寶劍」名,見該條。亦喻迅速。
●奔精●( ben jing)指流星。《文選·顏延之宋郊祀歌>》:「奔精昭夜,高燎煬晨。」李善注:「奔精,流星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四·隋圜丘歌昭夏》:「奔精驅,長離耀。」奔星●( ben Xing)流星。《爾雅·釋天》:「彗星為槍,奔星為灼約。」《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奔星更於閨闥,宛虹拖於楯軒。」
●約約●( bo yue)流星。《爾雅·釋天》:「奔星為彴約。」郭璞注:「流星。」
●飛星●(fei xing)流星。以其常飛馳於空中,故稱。《漢書·天文志》:「●(陽朔)四年閏月庚午,飛星大如缶,出西南,入斗下。」
●天使●( tian)流星的別稱。古以為其是天帝之使者,故稱。《晉書·天文志中》:「流星,天使也。自上而降流,自下而上者曰飛。大者奔,奔亦流星也。」
●玉弩●(yun)流星。以其在空中掠過,留下一道晶瑩的弓弧,故稱。《太平·御覽》卷三四八:「天鼓動,玉弩發,驚天下。」南朝·陳·江總《梁故度支尚書陸君誄》:「金誠失險,玉弩流災。」
●賊星●(ze xing)流星。《淮南子·原道訓》:「虹蜺不出,賊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六合 【六合】
●(lihe)指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即整個宇宙的巨大空間。晉·葛洪《抱朴子·地真》:「其大不可以六合階,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唐·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六極●(j1)謂上下四方。《莊子·應帝王》:「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明·焦竑《焦氏筆乘·讀論語》:「信有一我,而不信,六極無之而非我。」
●六際●(ij)猶六合。謂上下四方六個邊際。《鶡冠子能天》:「截六際而不絞,觀乎孰莫,聽乎無罔,極乎無係,論乎竊冥,湛不亂紛,故絕塵埃而立乎太清。」陳佃解:「六際,六合也。」
●六幕●(imu)指天地四方,猶六合。《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云六幕浮大海。」顏師古注:「六幕,猶雲六合也。」唐·王初《自和書秋》詩:「漢宮夜結雙莖露,闔涼生六幕風。」宋·王琪《秋日白鷺亭向夕風晦有作》詩:「是時天宇曠,六幕無纖靄。」
●六區●(iqu)謂上下四方。漢·張衡《思玄賦》:「願得匹度以自娛,上下無常窮六區。」李善注:「六區上下四方也。」宋·秦觀《龍丘子真讚》:「惟龍丘子以大塊為輿,元氣為駒,放意自誤,旅行六區。」大塊,大自然、大地。
●六幽●(iyou)指天地四方。漢·班固《典引》:「神靈日照,充被六幽。」呂向注:「六幽,謂天四方幽遠之處。」蔡邕注:「六幽,謂上下四方也。」《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朕聞明君之德,啟迪鴻化,緝熙康乂,光照六幽。」李賢注:「六幽,謂六合幽境之處也。」
●六宇●(liy)猶六合,謂天地四方。明·張煌言《鄉薦經義·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氛靄方夷,非壯猶難發六宇之蒙。」
●六虛●(i)指上下四方。以其六方均為無限的虛空,故云。《列子·仲尼》:「用之彌滿,六虛廢之,莫知其所。」晉葛洪《抱朴子·自敘》:「循途雖坦,而足無麒麟;六虛雖曠,而翼非大鵬。」宋·文天祥《有感》詩:「心在六虛外,不知呀網羅。」
●六指●(izh)謂上下四方。《荀子·效儒》:「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楊倞注:「六指,上下四方也。」宋·蘇舜欽《地動聯句》:「六指忽搖拽,群蹠初奔馳。丸銅落蟾吻,始異張渾儀。」蹠●(zh1),指掌,群蹠,謂眾人的腳。銅,即銅丸。蟾吻,蟾蜍的嘴。異,驚異。張,張衡,渾儀,為其所造渾天儀●(地動儀)
●天區●(tian qu)指上下四方。漢·張衡《東京賦》:「聲教布濩,盈溢天區。」薛綜注:「天區謂四方上下也。」《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食舉歌》:「鼓鐘震天區,禮容塞皇闈。」《北史·魏紀一》:「仁風被於四海,盛化塞於天區。」宋·樂史《楊太真外傳》:「雨露所均,混天區而齊被;草木有性,憑地氣以潛通。」【龍】
●(long)古傳說中的一種能興雲作雨善於變化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虯龍●(qiu long)龍的一種。宋·蘇軾《後赤壁賦》:「予乃攝衣而上,履嶺岩,報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俯馮夷之幽宮。」
●天龍●(tian long)謂天上的龍。漢劉向《新序·雜事五》:「叶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宋·王安石《死城閣》詩:「楞伽海中山,出霄漢上。中有不死庭,天龍盡四問。」
●雲龍●( yun long)《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者見。」三國·魏·曹植《七啟》:「僕將為吾子駕雲龍之飛駟,飾玉輅之纓。」唐·李白《胡無人》:「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真龍●( zhen long)龍。真,謂非其他變種。漢·王充《論衡·亂龍》:「夫《易》言雲從龍者,謂真龍也,豈謂土哉?」唐·楊炯《從弟楊去溢墓誌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楊子雲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餘力。」宋·王安石《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詩:「偽鳳易說楚,真龍反驚葉。」又指「良馬」、並喻「帝王」,見各該條。
●震鱗●( zhen Iin)指龍。《漢書·敘傳·幽通賦》:「震鱗漦於夏庭兮,匝三正而滅姬。」注引應劭:「易震為龍,鱗蟲之長也。」 陋室 【陋室】
●( lou shi)簡陋的房屋。為貧民或寒士所居。唐·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衡華●( heng bi)橫木編蓽以為門戶。喻簡陋的房屋。常借指平民和隱士的居室。篳,用荊條、竹枝編的門或其他遮避物。晉·葛洪《抱朴子·安貧》:「時二公之力,不能違眾,遂令斯生沈抑衡蓽,齒漸桑榆,而韋布不改。」《宋書·隱逸傳·戴顒》:「志托丘園,自求衡蓽,恬靜之操久而不諭。」亦用作自謙之詞,猶言寒舍。
●衡樊●(heng fan)衡門與樊籬。指簡陋的房屋。《宋書·明帝紀》:「其有貞棲隱約,息事衡樊,鑿壞遺榮,負釣辭聘,志恬江海,行高塵俗者,在所精加搜括,時以名聞。」
●衡館●(heng guan)衡門的屋舍。言其簡陋。南朝·宋·謝莊《豫章公主墓誌銘》:「肅恭在國,掖庭欽其風;恪勤衡館,庶族仰其德。」王儉《褚淵碑文》:「跡屈朱軒,志隆衡館。」李善注:「衡館,衡門之館也。」
●衡廬●(heng)衡門小屋,言其簡陋。多指隱者之居晉·皇甫謐《高士傳·姜岐》:「岐少修孝義,棲遲衡廬,鄉里歸仁,名宣州里。」明·楊珽《龍膏記·既媒》:「蒙投轄,願執鞭。只是盼衡廬,久縈念。」亦用以謙稱自己所居房舍。又指衡山和廬山的合稱。
●衡茆●(heng mao)亦作「衡茅」。晉·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唐·錢起《東皋早春寄郎四校書》詩:「祿微賴學稼,歲起歸衡茆。」明·袁宗道《壽亭舅贈我宜興瓶茶具酒具喜而作歌》:「世間百事百不能,乍可衡茆甘跼踏。」
●衡門●( heng men)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朱熹集傳:「衡門橫木為門也。門之深者,有阿墊堂宇,此橫木為之。」《漢書·韋玄成傳》:「聖王貴以禮讓為國,宜優養玄成,勿其志,使得自安衡門之下。」顏師古注:「衡門,謂橫一木於門上,貧者之所居也。」唐·杜《東屯》詩:「春農親異俗,歲月在衡門。」●(HEng洪木為門門,內室門。指陋的房屋。借指貧士之居。市·梁·范雲《漲州謖》詩:「物情棄疵賤,何獨衡闈。」唐起第遺送歸》詩:「預愁芳草色,一名入。」
●衡寧●(hy)指橫木為門的房。晉·陶潛《歸去來辭》:「磨衡宇,載載」念「我有衡宇,依山岑寂。」宋·蘇軾《歸去來集宇》詩之一:「相攜就衡宇,酌酒話交情。」清·朱彝尊送吳御史還裡》詩之二:瞻衡宇兮欣欣,數鄉樹兮歷歷。」又泛指屋宇。 廬山 【廬山】
●(shan)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又名匡山、廬。相傳殷周時有匡姓七兄弟結廬隱居於此,故名。有漢陽、香爐、五老諸峰聳歭。氣勢雄偉;三面臨水,江湖水氣鬱結,雲繞霧障;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飛瀑,風景絕佳,氣象萬千。
●康廬●(kang)未時廬山的別稱。實為「廬」之音轉,為避趙匡胤諱,故稱。宋·辛棄疾《賀新郎題傅岩叟悠然閣亭》詞:「是中不減康廬秀,倩西風,為君喚起,翁能來否?」匡阜●( kuang fu)廬山的別稱。阜,山。南朝·梁·劉孝標《陸長史錘》詩:「廬阜擅高名,岧岧入太清。」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詩:「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唐李德裕《大孤山賦序》:「余剖符司道出蠡澤屬江天清霽,千里無波;點大於中流,昇旭日於匡阜不因左官,豈遂斯遊?」
●匡君●( kuang jun)指廬山。本指匡氏兄弟,借指廬山,實為擬人之稱。清·趙進餘《南康登樓》詩:「空城何所有,一半是君。」清·潘來《登五老峰最高頂》詩:「乘雲我欲之帝廷,稍為匡君鳴不平。茲山何者讓衡霍,不岳不鎮誰一。」區嶺●( kuang)山別。《梁書。張傳》:「匡嶺以時,想霞裳於雲仞;流姮娥之響,發王子之清。」《陳書·文學傳·徐伯陽》:「鄱陽王…伯陽登匡嶺。」
●匡廬●( kuong)指廬山。相傳周代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唐·白後易《草堂記》:「匡廬奇秀,甲天下山。」明·吳國倫《鄱陽湖》詩:「欲向匡廬臥白云,宮亭水色晝氤氳。
●匡山●( kuang shan)指廬山,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梁書·處士傳·劉慧斐》:「嘗還都,途經尋陽,游於匡山。」唐·韓愈《西林寺題蕭二兄郎中舊堂》詩:「偶到匡山曾住處,幾行衰淚落煙霞」宋·葉適《送趙季清兼謝所惠詩》:「又言謫匡山,五老煙霞鮮。」明·徐復祚《投梭記·魔見》:「廟食山已百春,威靈顯赫四方聞。」
●匡神●( kuang sheng)廬山之神,又稱匡君。借指廬山。相傳匡俗●(一說匡裕)得道於此,後世奉為神,立廟祀之。清·江炳炎《憶舊遊·送楊雲谷遊江楚諸勝》詞:「忽起飄然興,指落霞南浦,長楫匡神。」
●匡岳●( kuang yue)廬山別稱。隋煬帝《遣使往匡山參書》:「進至匡岳,結夏安居。」唐·周賀《投江州張郎中》詩:「使君匡岳近,終作社中人。」五代·齊己《荊渚逢禪友》詩:「社思匡岳無宗炳,詩憶揚州有鮑昭。」宋·梅堯臣《送少卿張學士知洪州》詩:「隱去先應望匡岳,暫來誰復見龍泉。」清·崔倫奇《煙水亭》詩:「秋結湓城同落葉,雲來匡嶽似登山。」【露】
●()露珠,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凝結成的水珠。
●甘露●(ga)露的美稱。以其能滋潤莊稼、植被,故云。宋·梅堯臣《和永叔桐花》詩:「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冷露●(leng)清冷的露水。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中庭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唐·孟郊《秋懷》詩之二:「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唐·羅隱《巫山高》詩:「冷露長結夜,淒風怯風。」
●零露●(ng)即。零,落下。《詩·鄭風·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兮。」孔穎達疏:「草之所以能延蔓者,由天有隕落之露。」晉·陸《嘆逝賦》:「感秋華於衰木,瘁零露於豐草。
●瓊珠●( qiong zh)露的喻稱。宋·楊萬里《清曉郡早炊幽居延福寺》詩:「危峰上金境,遠草亂瓊珠。」宋·辛棄疾《滿江紅·題冷泉亭》詞:「秋露下,瓊珠滴。」
●啼珠●( ti zhu)喻指露珠。啼,哭泣,借指眼淚。唐·元稹《月臨花》詩:「夜久清露多,啼珠墜還結」又《生春》詩之二十:「柳誤啼珠密,梅驚粉汗融。」
●天酒●(tian ji)露水。意謂其為天釀之酒。漢·東方朔《神異經》:「西北海外有人,…但日飲天酒五斗。」張華注曰:「天酒,甘露也。」
●行露●(xng)道上的露水。《詩·召南·行露》:「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唐·許渾《早行》詩:「轡溼知行露,衣單覺曉風。」
●玄露●(xuan1)清露。唐·呂岩《漢宮春》詞:「胎禽怨,夜來乘風,玄露丹霞。」又指「美酒」,見「酒」條。陰液●(yny)謂露水。漢·蔡邕《月令章句》:「露者,陰液也。」元·傅若金《題宜春館鍾清卿清露軒》:「時聞陰液墜,暗識商飆度。」又指雨,見該條。商飆,強勁的秋風。真珠●( zhen zhu)指露珠、水珠。五代·成彥雄《露》詩銀河昨夜降醍醐,灑遍坤維萬象蘇,疑是鮫人曾泣處,滿池荷葉捧真珠。」坤維,大地。宋·蘇軾《同柳子玉遊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詩:「巖頭匹練兼天靜,泉底真珠濺客忙。」又指「酒」和「眼淚」,見各該條。
●珠露●(zhu)露珠的美稱。南朝·齊·王融《青青河畔草珠露春華返,璿霜青照晚。」元·吳師道《晚霜曲》:「九天青女曳裙帶,笑拋珠露成飛花。」明·劉基《祝英台近》詞:「翠煙收,珠露下,星漢共瀟灑。」 呂洞賓 【呂洞賓】
●( dong bin)傳說為八仙之一。相傳為唐京兆人,一說關西人,名巖,號純陽子。通中及第,兩調縣令。後移居終南山修道,不知所終。一說,屢舉進士不第,遊江湖間遇鐘離權授以丹訣而成仙。宋以來關於他的神仙事蹟的記載很多。元明小說、戲曲中亦常以其故事為題材。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尊佑帝君通稱呂祖,亦有一些其他稱呼。
●呂公●(gong)指呂岩,即呂洞賓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襄漢隱者,躬耕數畝。…一日柱間得一絕,相傳呂公作也。」宋·洪邁《夷堅支志已·岳陽呂翁》:「章為岳陽守,聞城南老松之側有呂公祠宇。」又指呂尚,見該條。
●呂翁●(weng)指呂洞賓。宋·洪邁《夷堅乙志·望仙岩》:「道人騰至岩上,端坐含笑。俊望之,如在雲霄……後還家,與妻子別,告人云:『此呂翁也。」又指周開國功臣呂尚。見該條。
●呂仙翁●(lu xian weng)亦作「呂仙」,指呂洞賓。宋洪邁《夷堅三志辛·岳陽雅鬆》:「道人者,蓋呂仙翁云。」《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忠清巷新建一座純陽庵,我們明早去拈香,通陳此事。倘若呂仙有靈,必然震怒。」呂真人●( zheng ren)即呂仙翁,呂洞賓。宋·洪邁《夷堅支志甲·遠安老兵》:「客曰:『儻呂真人自來,必不能識。」呂祖師●(zhu shT)亦稱「呂祖」,即呂仙翁呂洞賓。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人拾起一看,二口為呂,知是呂祖師化身。」清·宋永岳《誌異編·仙弈》:「因設佔請仙,呂祖下降,布局呈政,呂祖云:『輸子半矣。」 旅館 【旅館】
●(guan)供來往旅客臨時住宿的處所。
●店房●(dian fang)旅店。《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雇人挑了行李,就裴相國府中左近處,下個店房。」《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店房有個主人,廟裡有個住持」亦指一般店舖店家●( dian jia)旅舍。宋·陸游《雙流旅舍》詩:「孤市人稀冷欲冰,昏昏一盞店家燈。」亦指店小二
●店舍●( dian she)旅店。唐·元稹《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捨無菸宮樹綠。」宋·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詩:「店捨無菸野水寒,競船人醉鼓闌珊。」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張生尋得一座清店捨下了。」
●店肆●( dian si)旅舍。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一折「一月前,有個王粲,在我店肆中居住。」《水滸傳》第六一回:「●(吳用李逵)引了九日,趕到北京城外店肆裡歇下。」又指「商店」,見該條。
●蘧廬●(q)傳捨,猶今旅館。《莊子·天運》:「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成玄英疏:「蘧廬,客舍,不可久停;仁義禮智,用訖宜廢。」
●寄寓●(jiy)旅舍。《國語·周語中》:「司裡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施捨,民將筑台於夏氏。」韋昭註:「寓,亦寄也。無寄寓,不為廬舍可以寄寓羈旅之客也。」又指借住,暫居。
●僦椽●(jiu chuan)指旅舍,客店。清·景星《山齋客譚·聯貴賈禍》:「其屋之左右,皆佃夫舍及僦椽也。」
●客邸●(ked)旅舍。唐·唐彥謙《寄友》詩之一:「別來客邸空翹首,細雨春風憶往年。」明·王世貞《鳴風記·鄒林會試》:「我客邸怕添魂夢繞,你鏡裡休嗟形影分。」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余過良鄉,見旅店題詩云:……離懷未飲常如醉,客邸無花不算春。」
●客坊●(ke fang)旅邸;客店。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初到都下,同止客坊。」《宋大詔會集·置朝集院詔》:「國家分命群官,外釐庶務,每代還於京輦,或寓止於客坊……宜於京城置朝集院一所。」
●客舍●(ke she)旅店。《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捨客舍。」
●客寓●(key)客店;旅館。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策略》:「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廟、岩屋,或密村之中住宿。」
●客棧●( ke zhan)旅館。章炳麟新方言·釋宮》:「行旅所止之屋,謂之客棧。棧借為傳。《廣雅》:傳,也。」客傳●(ke zhucn)猶傳捨,旅舍。宋·范成大《欒城》詩:「頹垣破屋古城邊,客傳蕭寒爨不菸。」爨●(cuan),燒火做飯。
●逆旅●(ni)旅舍。客店。逆,迎;迎止旅客之處。《莊子·山木》:「陽子之守,宿於逆旅。」
●行店●(xing dian)旅店唐·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依依夢歸路,歷歷想行店。」
●行舍●(xing she)旅館。三國·魏·阮籍《元父賦》:「逆旅行捨,奸盜所藏。」
●謁舍●(ye she)客棧。謂為迎賓之所。謁,謁者,迎賓者。漢書·食貨志下》:「工匠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皆各自佔所為於其在所之縣官。」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謁舍,今之客舍也。」《後漢書·陸續傳》:「續母遠至京師,覘候消息。…使者問諸謁舍,續母果來。」 旅客 【旅客】
●(1ke)因公私在外旅行的人,以其常投宿旅店,故名。
●客旅●(ke)客人;旅客。北齊·顏推之《顏氏家訓治家》:「鄴下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家童八百,誓滿一千;朝夕每人餚膳,以十五錢為率,遇有客旅,更無以兼。」唐·白居易《分司初到洛中偶題六韻》:「招呼新客旅,掃掠舊池臺。」客人●(ke ren)旅客。句道興本《搜神記》:「太守遙問:『何處女子獨遊無伴?女子答曰:『女是客人,寄在城外,是以無伴。」
●徒旅●(t)旅客。南朝·宋·謝靈運《埋瀚》詩:「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呂向注:「言旅客奔往,皆多傷苦於此。」唐·杜甫《鐵堂峽》詩:「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清·唐甄《潛書·自明》:「吾目幸矣,吾見大衢焉,紛如其間者,非車馬徒旅乎?」亦指同行的夥伴。又指徒眾。
●行賓●( xing bin)猶行客。指旅人。唐·劉信史《苦婦詞》:「事痛感行賓,住得貪程船。」
●行客●(xing ke)旅客;過客。《淮南子·精神訓》:「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礫石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高誘注:「行客,猶行路過客。」《南史·夷貊傳下文身國》「土俗歡樂,物豐而賤,行客不齎糧。」明·王廷相《秋日巴中旅行》詩:「巴東秋氣早,行客已棲棲。」亦指後到的客人。
●行旅●(xng)旅客。《孟子·梁惠王上》:「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唐·孟浩然《夜渡湘水》詩:「行旅時相問,潯陽何處邊?」《明史·宦官傳二陳奉》:「每托巡歷,鞭答官吏,剽劫行旅。」又指旅行,行李。
●征旅●( zheng)旅客。晉·潘岳上客舍議》:「使客舍灑掃以徒征旅,擇家而息。」亦指出征的軍隊。 呂尚 【呂尚】
●( lu shang)姜姓,呂氏,名望,一說字子牙周代齊國始祖。西周初年官太師●(武官名),稱師尚父。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
●非熊●( fei xiong)指呂尚。《宋書·符瑞志》:「●(文王)將畋,史徧ト之,曰:『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遺汝師以佐 昌。」
●姜牙●( jiang ya)即呂尚,太公望。《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司馬貞索隱:「譙週曰姓姜,名牙。,」唐·徐寅《賀清源太保王延郴》詩:「姜牙兆寄熊羆內,陶侃文成掌握閒。」
●姜子牙●(jiang)《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名尚。學道於崑崧山元始天尊。後奉師命下山輔周室。八十於渭水邊遇文王,拜為丞相。後助武王伐紂,完成興周大業小說中的姜尚,即由歷史人物呂尚演化而來。
●呂公●(gong)指呂尚。唐·溫庭筠《渭上題》詩:「呂會達榮子陵歸,萬古煙波繞釣磯。」又指「呂洞賓」,見該條。呂望●( wang)呂尚。因文王初遇曾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日太公望,又因其氏為呂,故曰呂望。《楚辭·離騷》:「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遭,遇。三國·魏·曹植《七啟》:「此寧子商歌之秋,而呂望所以投綸而逝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呂望銘功於昆吾,仲山鏤績於庸器。」
●呂渭●(wei)即呂尚。相傳其未遇時曾垂釣於渭水之濱,故稱。宋·羅泌《路史·後紀四·炎帝下》:「商周之際有呂渭,字子牙……四友與居,文王見之,呂遯陳於釣道,遂成周業。是為太公望師尚父。」
●呂翁●(wong)指呂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三》:「豫章《漁父》詩:范蠡歸來思狡兔,呂翁何意兆非熊。」亦指「呂洞賓」,見該條。
●呂牙●(y)即呂尚。因其字子牙故又稱呂牙。《孫子用間》:「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清·唐甄《潛書·考功》:「為將軍者若呂牙,為巡撫者若召奭。」尚父●( shang fu)亦作「尚甫」。指周呂望。《詩·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漢·班彪《閒居賦》:「想尚甫之威儀,號蒼兕而明誓。」宋·張元幹《滿庭芳》詞:「比渭濱甲子,尚父難兄。」清·唐孫華《磻溪》詩:「尚父精神老更道,一竿垂手取神州。」
●師尚父●( shT shang fu)對呂望的尊稱。《詩·大雅·文王》:「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毛傳:「師,大師也。尚父,可尚可父。」鄭玄箋:「尚父,呂望也,尊稱焉」宋·陸游《跋魯直書大戴踐阼篇》:「此三十二字,與丹書三十九字,一傳于箕子,一傳於師尚父。」清·陳夢雷《李葆甫傳》:「昔師尚父八十始秉建旌。」
●師望●( shi wang指太公望呂尚。《楚辭·天問》:「師望在肆昌何識。」王逸注:「師望謂太公也。」呂,指文王姬昌。漢·桓寬《鹽鐵論·復古》:「有司思師望之計,遂先帝之業。」《三國志·蜀志·許靖傳》:「今日足下扶危持傾,為國柱石,秉師望之任,兼霍光之重。」
●大公●(tai gong)即太公望呂尚。《左傳·僖公四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劉文淇疏證:「大公,謂呂尚也梁履繩曰:『始封之君,子孫尊為大公。《齊世家》:『文王得吾先吾大公。』《田敬仲世家》亦稱田和為大公,是也。」
●太公●(tai gong)即太公望呂尚。《國語·魯語上》夫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於社。」韋昭註:「太公,齊始祖太公望也。」《韓非子·喻老》:「文王舉太公於渭濱,貴之也。」漢·東方朔《答客難》:「太公體行仁義」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駕》:「金鰲上鉤,金鰲上鉤,好似大公一釣,享國千秋。」又指「祖父」,見該條。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亦為對老者的尊稱。
●太公望●(tai gong wang)即姜太公。姜姓,呂氏,名尚。周初人。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尚窮困年老,釣於渭濱。文王出獵遇之,與語大悅,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稱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滅殷,封於齊。《孟子·盡心下》:「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
●唇叟●(tu sou)指太公呂尚。傳說他六十在棘●(今河南省延津縣)賣吃食,七十在朝歌●(殷都在今河南汲)屠牛,稱屠叟。叟,老年人。唐·李白《梁甫吟》:「君。見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鑾】
●( luan yu)皇帝的車駕。,帝車駕所用的鈴;輿,車、轎。漢·班固《西都賦》:於是乘輿,備法駕,師群臣,披飛廉,入苑門。」
●寶輦●( bio nid)帝所乘的車。唐·廣宣《駕幸聖容院應制》詩:「清殿虔心隨寶,廣庭徐步引金輪。」宋·柳永《御街行·聖壽》詞:「燔紫烔斷星河曙寶回天。」指高貴華麗的車子。
●步輦●( bu nian)輦,車。周時用以載物。至秦,去輪為輿,改由人抬,稱步輦,乃皇帝、皇后所乘。漢·班固《西都賦》:「乘茵步輦,惟所息宴。」三國魏·曹丕《校獵賦》:「步輦西園,閒坐玉堂。」
●宸蹕●(chen bi)皇帝的車駕。宸,北極星所在處,喻帝位,藉指帝王;蹕,帝王出行的車。明·張居正《承天大志紀讚·龍飛記》:「普者宸蹕之渡河也,父老相與歡忻頌述曰:吾聖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黃河清,聖人出』,今果然矣。」宸駕●( chen jia)帝王的車駕。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詩:「春方動宸駕,望幸傾五州。」唐王勃《晚秋入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屬宸駕之方旋,值群公之畢從。」
●辰駕●( chen jia)皇帝的車駕。辰,北極星,喻指皇帝。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宸輿●( chen)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唐。王維《故太子太師徐公輓歌》之二:「謀猷為相國,翊戴奉宸。劍履升前殿,貂蟬託後車。」
●大●(da)亦作「路」玉,天子所乘之車。《書·顧命》:「鉻在賓階面。」孔傳「大玉。」顎達疏:「《周禮》巾車掌王之五輅:玉轄、金、象輅、革、木,是為五也……大輅,輅之最,故知大格玉格也」《禮記樂記》:「所謂大輅者,天子之車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
●丹輦●( dan nian)帝王貴族所乘的紅色車本為人力車,後專指貴族用車。南朝·梁「江淹《倡婦自悲賦》「侍青以云,夾丹輦以霞飛。」
●帝輦●( nian)皇帝所乘之車。輦,指帝王乘坐之車。南朝·梁·劉孝威《烏生八九子》詩:高飛帝輦側,遠托日輪中。」唐·蘇《興慶池侍宴應制》詩:「瑞風飛來隨帝輦,祥魚出戲躍王舟。」
●鳳輦●(feng nian)帝王之車。唐·沈全期《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詩:「龍旗榮秀木,鳳輦拂疎筇。」筇●(qiong),竹子。《宋史·輿服志》:「鳳輦,赤質,頂輪下有二柱,緋羅輪衣,絡帶、門簾皆繡雲鳳。頂有金鳳一兩壁刻畫龜文、金鳳翅。」
●衡蓋●( heng gai)車轅前端的橫木和車上的傘蓋。借指車。魏書·彭城王勰傳》:「冒茲炎蒸衡蓋飄飄,經略踰時,必有虧損。」又《崔光傳》:「雖漸中秋餘熱尚蒸,衡蓋往還,聖躬煩倦。」
●龍輿●( long yu)皇帝的車駕。《樂府詩集·步虛詞》:「總轡行無極,相推凌太虛。翠霞承鳳輩,碧霧翼龍輿。」鸞輅●(luan)亦作「鸞路」。天子之車。逸周書·月令》:「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龍。」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今詔有司加賜鸞輅乘馬龍旗九旒,虎賁百人,奉送王行。」
●乾車●( che)坐車。以車身畫有天文圖像,故稱。亦指帝所乘之車。乾為天,喻帝王。《漢書王莽傳》:「莽使尚書●(孔)仁:乘乾車,駕坤馬。」
●日轂●(ru)帝王的車駕。日,喻帝王。轂車輪中的橫木,中有孔,以插車。借指車。宋華鎮《次韻和曹公衡山行》詩:「拂掠鸞毛羽輕,朗聽日轂聲。」鈞●(hong)本指鐘樓鏗鏘之聲。指車聲隆隆。
●日輪●(rln)指帝王車駕。日,喻帝王。唐·鮑溶《讀淮南李相營至楚州》詩:「來年二月登封禮去望台星日輪。」乘●( cheng yu)古指帝王、諸侯燕坐之車。乘●(名)車子;馬。輿,車箱。《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漢·賈誼《新書·艾齊:「天子車日乘輿,諸侯車日乘輿,乘輿等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盪水》:「惠帝徵成都王穎……乘輿頓地,帝傷三天。」唐·杜甫《朝獻太子清宮賦》:「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冕裘。」又泛指車馬或御用器物。
●五牛●(wni)皇帝乘輿的代稱,即五牛旗輿。晉代所造一種皇帝乘輿。車設五牛,豎旗於牛背。隋唐因之,因以代皇輿唐·許敬宗《奉和宴中山應制》詩:「養賢停八駿,觀風駐五牛。」
●仙蹕●( xian bi)指皇帝的車駕。蹕,指帝王出行的車駕。唐·鄭審《奉使巡檢兩京路種果樹事畢入奏因詠》:「何當扈仙蹕,攀折奉恩輝。」
●仙輿●( xian)指御輦。皇家用的車駕。唐·鄭愔《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詩:「湧霄開寶塔,倒影駐仙輿。」唐·李適《侍宴安樂公主莊應制》詩:「仗遙臨丹壑裡,仙輿暫幸緣亭幽。」宋·無名氏《五年景靈宮神御殿成奉迎導引》詞:「仙輿飄緲下圓清,彩仗擁天行。」
●瑤輅●(yo)帝王之車,以其為美玉所裝飾,故稱。拾遺記·周穆王》附南朝梁綺錄:「進則充服於上襄而驂驪於瑤輅。」《宋史·樂志十》:「睟容杳邈,瑤輅霞飛」容,謂容貌潤澤而有光華。●(su),潤澤貌。
●御蹕●(yubi)帝王的車駕。唐·劉《上日祓禊濱應制》詩:「此時御蹕來遊處。願奉年年袚禊觴。」禊●(fuxi)古民俗每年三月上已日在水邊洗濯去垢,並行樂宴飲。
●玉車●(yche)帝王之車。謂以玉為飾。漢·揚雄《甘賦》:「敦萬騎於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宋·楊萬里《行路難》詩:「長信班婕妤,卻要一生紈扇從玉車。」
●御駕●( yu jia)皇帝的車駕。亦指代皇帝。元·張憲《立仗馬》詩:「御駕馳天上,年封受海西。」三國演義》第八三回:「先主御駕來看視。」
●玉輅●(y)亦「玉路」。帝王之車,謂以玉為飾。《淮南子·真訓》:「目觀玉輅琬象之狀,耳聽白雪清角之聲,不能以亂其神。」高誘注:「玉輅,王者所乘,有琬琰象牙之飾。」宋·蘇軾《送喬全寄賀君》詩之三「曾謁東封玉格塵,幅巾短褐亦逡巡。」宋·曾鞏《救災議》:「人和治於下,天意悅於上,然後玉路徐動,就陽而郊。」
●御輦●(yu nian)帝王的車駕。唐·沈全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應制》詩:「主家山第早春歸,御輦春遊繞翠微。」明·沈德符《野獲編·徵夢·妖夢》:「偽楚張邦昌為中書舍人時,夢乘和帝御輦,擁儀衛以出,目視輦後,二馬相逐。」玉輦●(yu nian)帝王之車。晉·潘岳《藉田賦》:「天子乃乘玉輦,蔭華蓋。」唐·李白《七聽新鶯百轉歌》:「仗出金宮隨日轉,天回玉輦繞花行。」
●玉軫●(yu zhen)美稱帝王之車南朝·梁·張率《河南國獻舞馬賦》:「無逸禦於玉軫,不泛駕於金輿。」又指玉製或玉飾的琴柱。
●雲蹕●(ynbi)皇帝的車駕美稱。蹕,泛指帝王出行的車駕,亦指玉帝出行時的警蹕●(即戒嚴)南朝·梁江淹《蕭驃騎上頓表》:「剪此凶渠,庶匪曠旬,但遂玉輅躬臨,雲蹕親駕。」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及玉輦升殿,雲蹕在階,晏然箕坐,曾不山立。」 洛陽 【洛陽】
●( lud yang)古都名,今設市,屬河南省。以其在洛水之陽●(北)而得名。戰國秦襄王以洛陽為縣,屬三川郡。西漢為河南郡治。東漢建為都城。三國魏及西晉與後唐皆建都於比。隋唐及五代的梁晉漢周和北宋,亦以此為陪都。明清時設縣,屬河南府治。
●東國●(dong guo)指洛陽,即東都。國,都城。《書·康誥》:「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洛。」三國·魏·曹植《怨歌行》:「待罪居東國,涕常流連。」·何景明《寡婦賦》:「從子遨遊。涉江湘兮;改轍東國,逾河梁兮。」
●東洛●(dong)指洛陽,因漢唐時以洛陽為東都,故稱。唐·韓愈《縣齋有懷》詩:「求官去東洛,犯雪過西華。」宋唐庚《有所嘆》詩之一:「近逃台鼎居東洛,聞道衣冠滿北軍京洛●( jing luo)即洛陽。因東周、東漢曾建都於此,故稱京洛。漢·班固《東都賦》:「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
●洛京●(luo jTng)洛陽以其為著名古京城,故稱。《魏書任城王雲傳》:「駕還洛京,復兼右僕射。
●洛師●(lush)猶洛京。師,京師。《書·洛誥》:「予惟乙卯,朝至洛師。唐玄宗●(李隆基)《軒游宮十五夜》:「行邁離秦國,巡方赴洛師。」唐以洛陽為東都。
●陽●( luo yang)即洛陽。《漢書·地理誌》:「河南郡,縣二十二:雒陽。」註:「魚云:漢火德忌水,故去洛水而加。如漁氏說,則光武以後改為雒字也。」
●嵩京●( song jing)洛陽的別稱。因嵩山在其東南,故稱。《魏書·李平傳》:「嵩京創構,洛邑俶營,雖年跨十稔,根基末就。」 馬嚼子 【馬嚼子】
●(ma jiao zi)即馬勒,為青銅或鐵所製成,放在馬口內,用以勒馬,控制其速度和行止。《莊子·馬蹄》:「而馬知介倪,閩扼鷙曼,詭銜竊轡。」成疏:「詭銜,乃吐出其勒。」陸德明釋文:「銜,口中勒也。」《楚辭·劉向九嘆·離世>》:「斷鏢銜以馳騖兮,暮去次而敢止。」王逸注:「銜,飾口鐵也。」
●鏑銜●( xian)即馬嚼子。《淮南子·論》:「欲以樸重之法,治既弊之民,是猶無鏑銜策而禦馬也。」
●嚼環●( jiao huan)即嚼子。《水滸傳》第一一五回:「方天定在馬上見來得凶,便打馬要走,可奈那匹馬作怪,百般打也不動,卻似有人籠住嚼環的一般。」《紅樓夢》第五二回:「寶玉慢慢的上了馬,李貴、王榮籠著嚼環錢升、周瑞二人在前引導。」
●橛飾●( jue shi)裝飾過的馬銜。橛,放在馬嘴裡的銜鐵。《莊子·馬蹄》:「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銜橛●( xian jue)馬嚼子。《韓非子·姦劫殺臣》:「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明·文徵明《失解無聊》詩:「疲馬尚憐銜橛在,冥鳩困稻粱謀。」
●銜體●( xian)指馬嚼子。《孔子家語·顏回》:「升馬執轡,銜體正矣。」
●街頭●(xian tou)馬嚼口。唐·秦韜玉《紫騮馬》詩:「膘大宜懸銀壓力渾欺卻玉銜頭。」前蜀·毛文錫《甘州遍》詞:「花蔽膝,玉銜頭。尋芳逐勝歡宴,絲竹不曾休。」又指職稱、官銜。
●銜璅●(xian zdo)猶銜勒。馬嚼子。璅,美石,古用以飾馬嚼。南朝·梁·簡文帝《豔歌篇》:「金鞍隨系尾、銜璅映纏駿。」
●玉珂●(yuke)馬勒,即馬嚼子。珂,似玉的美石,又為一種大貝,常飾馬勒,振動有聲,指代馬勒。晉·張華《輕薄篇》:「文軒樹羽蓋,乘馬鳴玉珂。」唐·杜甫《春宿左省》:「不寢聽金鑰,因鳳響玉珂。」
●御勒●(yue)馬嚼子。實為橫於馬嘴裡小鐵鏈,兩端連在韁繩上,以便控制馬行走的速度。清·戴名世《甲戌書房小題文序》:「譬如仄徑窘步未嘗涉歷,氣浮力弱而試千里之驥,御勒不施,韁轡俱絕,其勢未有不顛仆者也。」
●玉勒●(ye)馬嚼子的美稱。玉,美善。一說為玉製馬銜。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控玉勒而搖星,跨金鞍而動月。」也泛指馬。【貓】
●(mao)哺乳動物,家畜。其色黃、白、黑色或黑白相間雜色。眼銳爪利,善於捕鼠。《詩·大雅·韓奕》:「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毛傳:「貓似虎,淺毛者也。」
●白老●( bai lao)白貓異稱。宋·徐鉉《稽神錄》載:盧樞曾在暑夜於庭中望月,見西階下有七八個人雜坐飲酒,其中一人說:「今夕甚樂,但白老將至,奈何?」數日後有白貓捕鼠七八尺,皆殺之。故白貓稱為「白老」。
●虎舅●(hj)貓的別稱。貓形似虎,俗話說它不曾教虎上樹,故云。宋·陸游《嘲畜貓》:「俗言貓為虎舅,教虎百為,惟不教上樹。」
●狸奴●(n)亦作「女奴」。貓的別名。唐·張泌《妝樓記·女奴》:「貓,一名女奴。」宋·陸遊《贈貓》詩:「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宋·黃庭堅《山谷外集·謝周文之送貓兒》:「養得狸奴立戰功,將軍細柳有家風。」狸狌●( sheng)亦作「狸」。貓的別稱,亦指野貓。《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言殊技也。」騏驥驊騮,皆指良馬。
●蒙貴●(meng gui)貓的別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支動》:「貓,一名蒙貴,一名烏員。」
●鼠將●( shu jiang)貓的擬人之稱。因其善捕鼠,故云。宋·陶谷《清異錄·獸》:「武宗為潁王時,邸園禽獸之可人者,以備十玩。繪十玩圖,於今傳播:九皋處士,鶴;……鼠將,貓。
●銜蟬奴●( xian chan nu)亦有稱「銜蟬」。貓的異稱,以其能上樹捕蟬,故名。宋·黃庭堅《從隨主簿乞貓》詩:「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明·王志堅《表異錄·羽族》:「後唐·瓊花公主有二貓,一白口銜花朵一烏而白尾,主呼為銜蟬奴,崑崙妲己。」
●烏員●( wu yuan)貓的別名。指黑貓而言。元·王良臣《狸奴畫軸》詩:「三生白老與烏員,又現吳生小筆前。」 毛筆 【毛筆】
●(mob)書寫和繪畫的工具,文房四寶之首。多用羊毛、兔毛、狼毫、鼬毛和細竹管製成。據說為秦將蒙恬所發明。它對傳播中國古代文化起了重大作用。現今,毛筆仍為書法和美術創作的主要文具。其異名別稱,多根據筆穗和筆管的質料及其有關寓言或文人雅事而來。
●藏鋒都尉●( cang feng du wei)筆的擬人之稱。以其筆鋒多藏於筆套內,故云。唐·薛濤《四友讚》:「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潤色先生,指墨。
●斑管●( ban guan)指代毛筆,因以斑竹為管。故稱。亦作「班管」。斑,通「班」。唐·王頤《懷素上人草書歌》:「銅瓶錫仗倚閒亭,班管秋毫多逸意。」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一索鈿盒知心同,再索班管知才工。」
●寶管●( bao guan)毛筆的雅稱。《孽海花》第四回:「磨香墨,潤寶管,行行寫定。」
●寶相●( bao xiang)毛筆的美稱。寶相,指筆管呈寶玉美像;枝,指筆穗。宋·陶谷《清異錄·寶相枝》:「開平二年,賜宰相張文尉、楊涉、薛貽●(矩)寶相枝各二十,龍鱗月硯各一。寶相枝,斑竹管也,花點勻密,紋如兔毫。」
●寶帚●(bao zhou)毛筆的美稱。帚指筆穗。宋·陶谷《清異錄·寶帚》:「偽唐宜春王從謙喜書札,用宣城諸葛毛,號為『翹軒寶帚,十人往往呼為『寶帚。」
●兔毫●( chan hao)指代毛筆。為象兔毛所製。急兔,一種大兔。清·曹寅《再和冷齋時字》詩:「一條風景難收拾,初染兔毫付畫師。」
●寸管●( cun guan)指代毛筆,以其筆管長度大約三寸而稱。宋·王安石《再用前韻寄蔡天啟》詩:「侯方習篆籀,寸管靜嚐。」
●寸翰●( cun han)毛筆別稱。翰,羽毛,借指毛筆三國魏·曹植《薤露行》:「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
●寸毫●( cun hao)指代毛筆。以筆頭的大約長度而稱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詩:「文兮乏寸毫,武也無尺鐵,平生不韜蓄,到死不開豁。」
●管城●( guan cheng)「管城子」之省稱。毛筆別號。其說出自韓愈寓言《毛穎傳》。其傳云:「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毫,載穎而歸,獻俘秦皇帝,使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始皇使●(蒙)恬賜之湯沐,而封請「管城」,號日管城子。」宋·蘇軾《次韻范純父涵星硯月石風林屏》:「陶弘不稱管城沐,醉石可助平皇醒。」宋·黃庭堅《戲呈孔毅父》詩:「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孔方兄,錢的別稱。
●翰●(han)指代毛筆。本為鳥羽,古用以製筆,故稱。漢·張衡《四愁詩》之一:「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霑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於苦思。」
●毫翰●( hao han)毛筆的別稱。翰,羽毛,古用以作筆,故稱。唐·沈期《學士》詩:「目絕毫翰灑,清風在竹林。」毫錐●(hao zhut)毛筆的他稱。以其筆頭尖如立錐,故云。語本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策木穿如札,鋒毫銳若錐。」自注:「時與微之各有纖鋒細管筆,攜以就試,相顧輒笑,目為毫錐。」
●毫穎●( hao ying)毛筆的異稱。毫,獸毛;穎,物品尖銳的部分。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文具·筆》:「江少微《硯銘》:『鬆操凝煙,楮英舖雪。毫穎如飛,人問四絕。,」鬆操,指墨;楮英,指紙;四絕,指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尖毫●( jian hao)毛筆。《再生緣》第六五回:「只見他,一放尖毫立起來。」
●金管●( Jin guan)毛筆的美稱。因毛管以金銀為飾,故稱。《太平廣記》卷二百引孫光憲《北夢瑣言》:「梁元帝為湘東王時,筆有三品,或以金銀雕飾,或用斑竹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書之;德行清粹者,以銀管書之;文章贍麗者,以斑竹管書之。」亦指樂器。
●鉅細●(j)用兔、羊毫合製而成的毛筆。巨,指兔毛因其粗而硬;細,指羊毛,因細而軟。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四》:「近乃以兔毫為柱,羊毫輔之,剛柔適宜,名曰巨細。」栗尾●(wei)指代毛筆。本指黃鼠狼尾毛,因其栗色而稱,用以製筆,名栗尾,並泛指毛筆。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溪藤,指代紙為浙江溪所產之藤製造而成。
●龍鬚友●( long xu you)暱稱毛筆。龍鬚,美稱筆穗唐馮贄《雲仙雜記·龍鬚友》:「郗宏射策第一,再拜其筆曰:『龍鬚友使我至此。」射策,即答題。為漢代取士考試中出題答題的一種方式。
●毛穎●( mao ying)謂毛筆。為唐·韓愈在其《毛穎傳》中為毛筆擬的姓名。宋·陳淵《越中道中雜詩》之十三:「我行何所挾,萬里一毛穎。」金·龐鑄《冬夜直宿省中》詩:「陶泓面冷直堪睡,毛頭尖漫費呵。」陶泓,指硯。
●毛元銳●(mao yuan rui)對毛筆的擬人姓名唐·文嵩《四侯傳》:「管城侯,毛元銳,字文鋒,宣城人也。」《四侯傳》,仿韓愈《毛穎傳》而作;四侯,指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毛錐子●(ma zhuT)亦有稱「毛錐」。毛筆的喻稱以束毛為筆,其形如錐,故云。《新五代史·史弘肇傳》:「弘肇又厲聲言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無毛錐子,軍賦何以集乎?毛錐子蓋言筆也。」宋·楊萬里《跋徐恭仲省乾近詩》詩:「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劍右毛錐。」
●墨曹都統●( mo cao du tong)毛筆的擬人之稱。謂其能統率墨汁,故云。唐·馮贄《雲仙雜記·筆封九錫》:「薛稷為筆封九錫,拜墨曹都統,黑水郡王兼毛州刺史。」
●秋毫●(qi)指代毛筆。謂其為秋天新換之獸毛所製。蘇易《文房網譜·筆譜·辭賦》引韋充《筆賦》:「今也文章,顯皆陳,秋毫以削,寶匣以新。」
●柔●( rou han)本指鳥羽,借指毛筆。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卓犖觀群書。」
●柔毫●( rou hao)指稱毛筆。宋·梁·周翰《新修商中宗廟碑》:「染柔毫而敘事,終玷清芬。」
●弱管●( ruo guan)毛筆的別稱。清·李漁《比目魚·耳熱》:「夙慧未忘,讀異書如逢故物;天才獨擅,操弱管但運神機。」
●弱翰●(ruo han)猶「柔翰」,毛筆的別稱。漢·雄《答歆書》:「雄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晉陸雲《答大將軍年祭酒顧令文》詩之五:「企予朔都,非子之孰念。豈無弱翰,才不克瞻。」
●弱毫●( rud hao)猶「柔毫」。毛筆的異稱。晉·陶潛《答龍參軍》詩:「物新人唯舊,弱毫多所宣。」
●三寸管●(san cun guan)指毛筆。明·徐渭ㄑ亦陶集序》:「吾友葛公旦氏,當其為生時,負奇姿,承世學,抱三寸管,以與一時雋彥,校馳駟於上下之間。」清·秋瑾《寄友詩題後》:「慰我好憑三寸管,寄君惟有七言詩。」
●手管●( shou guan)毛筆的別稱。以其成管狀為手所用,故稱。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稟啟》:「燦爛萬花於手管,紅飛杏苑之奇香。」
●霜毫●( shuang hao)白色毛筆的異稱。本指羊毛或白兔毛所製之筆,亦泛指。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一折:「我只道拂花打稿兒,原來他染霜毫不構思。」
●兔管●(tu guan)毛筆的別稱。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追思兔管,不堪拈弄。」清·陳維崧《送我入門來·釀酒》詞:「悶倚牙屏,慵拈兔管,家鄉瑣事縈懷。」
●兔翰●( tu han)指以兔毛製成的筆,亦泛指毛筆。唐·黃滔《誤筆牛賦》:「況乎鳥文黛暗,彩花新,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
●兔毫●(tu hao)泛指毛筆。以其多為兔毛製成,故云。唐·羅隱《寄虔州薛大夫》詩:「海鵬終負日,神馬背眠槽;會得窺成績,幽窗染兔毫。」清·龔自珍《鷓鴣天》詞:「兔毫留住傷心影,輸與杭州老畫師。」
●兔鬣●(tu lie)猶「兔毫」,指代毛筆。鬣,動物頸上的長毛。明·陳汝元《金蓮記·慈訓》:你父親恩隆鳳炬,全仗鼠鬚;寵錫龍章,多憑兔鬣。」
●兔穎●(tu ying)泛指毛筆,特指兔毛製成的筆。穎,毛尖。《警世通·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李白左手將須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向五花上,手不停揮,須,草就嚇蠻書。」清·蔣士銓《桂林霜·移帳》:「蠅頭細細釋文,兔穎輕輕點黛。」
●仙毫●(xian hao)毛筆的美稱。唐·劉禹錫《代謝手詔表》:「特睿思,親灑仙毫,降自九重,粲然五色。」紆●(y),凝結;睿●(ru)思,深遠通達的思想。
●象管●(xiang guan)指代毛筆。因筆桿以象牙為飾或以象牙為之,故稱。唐·羅隱《清溪江令公宅》詩:「蠻箋象管夜深時,曾賦陳宮第一詩。」
●修毫●(xiu hao)毛筆的美稱。晉·葛洪《抱䃼子·逸民》:「夫士也者,欲以為名邪,則修毫可以洩憤懣,篇章可以寄姓字。」又指長的毫毛或良犬。
●宣筆●( xuan)指安徽宣城所產的毛筆。宋·歐陽修《試筆·宣筆》:「宣筆初不可用,往時聖愈屢以為惠,尋復為人乞去。今得此甚可用,遂課深藏之。」尋,不久。
●宣毫●(xuan hao)指宣城所產之筆。唐·王建《宮詞》之七:「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酒失》:「●(薛書記)醒來乃作《十離》詩獻府主:「越管宣毫始稱情,紅紙上撒花瓊。都緣用久鋒頭盡,不得羲之手裡擎。」
●玄毫●( xuan hao)指代筆。以黑中帶紅的獸毛製成筆穗,故云。晉·葛洪《抱朴子·嘉遁》:「逍遙竹素,寄情玄毫,掌守待終,斯亦足矣。」竹素,指紙。
●銀管●(yin guan)毛筆的美稱。或以筆桿以銀為飾,故稱。元·袁桷《薛濤箋》詩:「蜀王宮樹雪初消,銀管填青點點描。」
●銀翰●(yin han)對羊毛或白兔毛製成的毛筆的美稱。唐·元稹《酬樂天江樓夜吟稹詩因成三十韻》「昔憑銀翰寫今賴玉音宣。」
●銀毫●( yin hao)對毛筆的美稱。以其筆頭為羊毛或白兔毛製成,故稱。宋·陸游《初寒在告有感》詩之一:「銀毫地綠茶膏嫩,玉斗絲紅墨瀋寬。」玉斗,墨盒的美稱;墨瀋,即墨汁,沈,汁。
●玉管●( guan)毛筆的美稱,以筆桿潔白如玉,故稱。清·薛道衡《詠苔紙》詩:「今來承玉管,布字改銀勾。」又指玉飾的管樂器,如簫、笛之類。
●玉兔毫●(yu tu hao)本指白兔毛,常用以製筆穗,故指代毛筆。五代。齊己《寄黃暉處士》詩:「鋒芒妙奪金雞踞,纖利精分玉兔毫。」
●筠管●(yun guan)指代毛筆。以筆桿為竹所製。筠,本為竹表青皮,指代竹管。唐·韓偓《安貧》詩:「窗裡日光飛野馬,案頭筠管長蒲盧。」野馬,浮塵。宋·林逋《清和茂才以良筆及詩為惠次韻奉答》詩:「郊翰秋勁愈於錘,筠管溫溫上玉輝
●中書●( zhong shu)毛筆的別名。為「中書君」之略稱。唐·韓愈作寓言《毛穎傳》,稱筆為毛穎,言穎居中山,為蒙恬所獲,獻於秦皇,封於管城,號管城子。後又被任命為中書令稱中書君。因此後以「中書君」、「中書」、「管城子」、「管城」為毛筆的別稱。《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早拜中書事祖龍,江淹親向夢中逢。」祖龍,秦始皇。宋·蘇軾《自笑》詩:「多謝中書君,伴我此幽棲。」
●諸毛●( zhu mao)指代毛筆。因用某些獸毛可束成筆穗。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又論諸毛功,劈水看蛟螭。」 茅屋 【茅屋】
●(mow)古代以茅草蓋的極為簡陋的小屋,多為圓形。
●茨詹●(cyan)茅舍。《晉書·韋忠傳》:「吾茨詹賤士本無宦情。」
●茨宇●(cy)茅屋南朝·梁·任昉《求為劉立館啟》:「薄藝桑麻,粗創茨宇。」
●荊柴●(jing cai)茅屋。《明清別裁》高叔嗣《再調考功作》:「惟當尋事業,歸臥守荊柴。」
●團苞●(tuan bao)圓形茅屋。《劉知遠諸宮調·別三娘太原投事》:「團苞用草苫著,欲要燒毀全小可。」
●團標●( tuan bido)即團焦。圓形茅屋。元·汪元彥《折桂令·歸隱》曲:「傍煙霞蓋座團標,梅放初花,竹長新。」團焦●( tuan jiao)圓形茅屋。《通雅·宮室》:「團焦,團標也。標音瓢,今人回團瓢,謂為一瓢之地也。」《北齊書神武帝紀上》:「後從榮●(朱榮)徙據並州,抵揚州邑人龐蒼鷹,止團焦中。」
●團茅●( tuan mao)圓形茅屋。金·元好問《別李周卿》詩之二:「懷我同心人,團茅住深竹。」元張可久《紅繡鞋行甫郊居》四:「白露離離香稻,清風小小團茅。」
●團瓢●( tuan pido)圓形茅屋,極言其小。謂只佔一瓢之地。元·馬致遠《任風子》第四折:「編四圈竹寨籬,蓋一座草團瓢。」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建極寶殿,改作團瓢。」 帽子 【帽子】
●(mao zi)為布帛、氈革等製成,戴在頭上用以保暖、防風、遮陽,表示官階或裝飾之用的護頭之物。唐·王建《宮詞》:「來戴枯枝花帽子,兩行宮監在簾前。」《宋史·輿服志三》:「後殿早講,皇帝服帽子、紅袍、三束帶。」古時帽子的種類很多、用法各異、形狀和質料頗不相同。異名和種稱較多,這裡擇要略舉。
●弁冕●(bian mian)古禮帽。弁、冕皆古代男子冠名,均配以禮服。《穀梁傳·僖公八年》:「弁冕雖舊,必加於首。」亦泛指漢官服式,又引申為「魁首」。
●側注●(ce zhu)古冠名。《史記·生陸賈列傳》:「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裴駰集解:「徐廣曰:側注冠一名山冠,齊王所服,以賜謁者。」唐·陸龜蒙《潤州江口送人謁池陽衛郎中》詩:「山翁曾約舊交歡,須拂侯門側注冠。」大帛●(dab)古白布冠,《禮記·玉藻》:「大帛不縷。」鄭玄注:「帛,當為白,聲之誤也。大帛,謂白布冠也。」冠●( guan bian)古代禮帽的總稱《荀子·君道》:「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琱琢刻鏤皆有等差,是所以蕃飾雲也。」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倭緞》:「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頃刻集灰;衣領之間,旬日損壞。」
●冠帽●( guan mao)即帽子。《晉書·謝萬傳》:「嘗與蔡系送客於徵膚亭,與蔡爭言。系推萬落床,冠帽傾脫。」《南史·王僧祐傳》:「服闋,發落略盡,殆不立冠帽。」
●冠冕●( guan mian)古代帝王、官員所戴的帽子。《後漢書·明帝紀》:「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珮、絢履以行事。」明·梁辰魚《紗記·送餞》:「去其冠冕,作彼庸奴。」亦喻仕官。
●黑豸●(hei zhi)冠名。即獬豸冠,為御史法冠。《新唐書·百官志》:「殿中侍御史九人……元日,冬至朝會,則乘馬、具服、戴黑豸升殿。」又名豸冠、獬豸冠。
●建華●( jian hua)冠名。漢·蔡邕《獨斷》:「大樂郊社祝舞者冠建華,其狀如婦人縷簏。」《晉書·輿服志》:「建華冠,以鐵為柱捲,貫大銅珠九枚,古用雜木珠,原憲所冠華冠是也。」又《春秋左氏傳》:「鄭子臧好聚鷸冠,謂建華也。」九星●(jiu xing)冠名。明·謝肇《五雜俎·物部四》:「九星、靈芝、夜光、上元夫人冠也。」另九星指稱甚多。卻冠●( que guan)魚皮製的帽子。《史記·趙世家》「黑齒雕題,卻冠秫絀,大吳之國也。」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戰國策》……又一本作「鮭冠黎也。」鮭冠,亦稱「鯷冠」。鮑彪注:「鯷,大鯰,以其皮為冠。」
●首服●( shou fu)帽子的異稱。謂護頭之服。《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鄭玄注:「追師,掌冠昆之官,故並主王后之首服。」亦謂自首服罪。
●委貌●( wei mao)周代的一種禮帽,以黑色絲織物製成《禮記·郊特性》:「委貌,周道也。」《後漢書·服志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製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
●倚勸●( quan)帽名。《南史·齊廢帝海陵王紀》:「時又多以生紗為帽,半其裙而析之,號曰倚勸。」
●元服●( yuan fu)冠之別名,元,首、頭。意為頭著之服,古稱行冠禮為加元服。《儀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漢書·昭帝紀》:「●(元鳳)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顏師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日元服。」《梁書·昭明太子傳》:「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萬機,內外百司奏事者填塞於前。」
●圓冠●( yuan guan)古代儒生戴的一種帽子。《莊子田子方》:「儒者冠圓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章甫●( zhang fu)古代的一種禮帽。《禮記·儒行》「長居宋,冠章甫之冠。」孫希旦集解:「章甫、殷玄冠之名,宋人冠之。」《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 梅花 【梅花】
●( mei hua)梅樹的花,亦稱梅華。梅為落葉喬木,品種較多,性耐寒。早春先葉開花,以紅、白二色為主,味清香。以其凌寒開放,為歷代文人學士所讚頌。果實球形,青時名青梅,味酸,經加工後名曰烏梅,供藥用;黃後稱黃梅,可食唐·駱賓王《西行別東台詳正學士》詩:「上苑梅花早,御溝楊柳新。」清·姚瑩《論詩絕句》之三三「平生壯志無人識,卻向梅花覓放翁。」放翁,陸游。
●冰魂●( bing hun)梅花的異名。以其有冰清玉潔的品質,故稱。清·江炳炎《淮甸春·自題紙悵梅花》詞:「閒門客裡,嘆年年辜負,西溪遊屐。約與冰魂同小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回:「芳心恐負,正酒醒天寒時候,喚鴉環招鶴歸來,請與冰魂守。」
●寒客●(hank)臘梅的異名。宋·程棨《三柳軒雜識》「臘梅為寒客。」
●寒梅●(han mei)梅花。因其凌寒開放,故稱。唐·張渭早梅》詩:「一樹寒梅白玉條,回臨林村傍谿橋。」宋·柳永《瑞鷓鴣》詞:「天將奇艷與寒梅。乍驚繁古臘前開。」明·何景明《二月見梅》詩:「二月寒梅開滿校,素心寧與豔陽期!」寒英●( han ying)指梅花。唐·柳宗元《早梅》詩:「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又指受凍者或貧寒之人。
●花魁●( hua1)指梅花。以其開在百花之首,故日花魁。如:春為一歲首,梅花占百魁。宋·廬炳《烘堂詞·漢宮春》:「向暖南枝最是他灑,先帶春回。因何事向歲晚,攙占花魁。」亦指品評花時,列為榜首者,或舊時絕色妓女。
●寄春君●(ji chun jun)梅的擬人之稱。謂其能傳遞春到的訊息。元·龍輔《女紅餘志·梅》:「南華封梅為寄春君。」九疑仙人●( jiu yi xian ren)綠萼梅的別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花卉·梅》:「《梅譜》:綠萼梅,比之九疑仙人
●九英梅●( jiu ying mei)亦省稱「九英」。臘梅的一種。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引《當朝錄》「元稹為翰林承旨,朝退,行鐘廊,時初日映九映梅,隙光射稹,有氣勃勃然。」冷金●(leng JTn)臘梅別稱。以其開於寒冷的冬天,花瓣色黃如金,故稱。元·耶律楚材《謝王巨川惠臘梅因用其韻》詩:「雪裡冰杖破冷金,前村籬落暗香侵。」
●冷蕊●(leng rui)梅花別稱,以其開於寒冬,故稱。蕊,藉指梅花。唐·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詩之二:「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明·張祥鳶《水邊梅》詩:「暗香稍稍能香媚,冷蕊娟娟不自持。」亦指寒天開放的他花。
●冷香●(leng xiang)指代梅花。以其在寒天能發出清冷的幽香,故稱。宋·曾鞏《憶越中梅》詩:「今日舊林冰雪地,冷香幽絕向誰開?」明·高啟《梅花》詩之三:「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藉倩誰收?」又指「菊花」,見該條。
●梅朵●(mei duo)梅花。前蜀·韋莊《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興十韻》:「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合箱。」
●梅粉●(mei fen指臘梅花。粉,白色或淺紅色。宋·張先《漢宮春·臘梅》詞:「透新春消息,梅粉先芳。」宋·范成大《與遊子明同過石湖》詩:「梅粉都皴啼宿雨,柳黃不展噤春寒。」皴●(cun)於裂。
●梅妻●(meiq)對梅花的戲稱。宋·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不娶,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謂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後以「梅妻」指稱梅花。清·陳維崧《八六子·楓隱寺感舊》詞:「漸舞榭成墳,歌台作寺,松雛已老,梅妻都嫁,只剩亂澗間騰鼯鼬。
●梅兄●( mei xiong)梅花的雅稱。宋·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枚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元·戴良等《對菊聯句》:「締芳笑蘭友,論雅傲梅兄。」山,一種春開香濃的白花。
●梅英●( mei ying)梅花。宋·秦觀《望海潮》詞:「梅英疏淡,冰溶洩,東方暗換年華。」宋·趙令畤《商調蝶戀花》詞:「媚臉未勻新淚汙,梅英猶帶春朝露。」
●木母●(mum)指梅花。將梅字拆為木母二字而稱。《湖海新聞·稱旨除官》:「上●(宋神宗)曰自山路來木公木母如何?濤曰:『木公正傲歲,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奇友●(q1you)臘梅的別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花卉·臘梅》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曾端伯以臘梅為奇友。」
●清客●( qTng ke)梅花的別稱。以花擬人,因其獨開於嚴冬,故稱。宋·姚寬《西溪叢語·十客謂,宋張敏叔為諸花作品目,作十客圖,名梅花為清客。
●清友●( qing you)梅花的別稱。因共清香淡雅,又為「歲寒三友」之一,故稱。明·都印《三餘贅筆·十友十二客》:「宋·曾端伯以十花為十友,各為一詞…梅花清友,梔子禪友
●癯仙●(qian)梅花的異名,因枝幹清瘦,故稱。癯,乾瘦。宋·陸游《射的山觀梅》詩之二:「凌厲冰霜節愈堅,人間乃有此癯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回:「凝情待人,無限恨,癯仙知否?」
●壽陽花●(《shoUdnghud《)梅花的別稱。《宋書》載: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曾睡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後被稱為壽陽妝,稱梅花為壽陽花。亦省稱「壽陽」。宋·吳文英《天香·臘花》詞:「玉奴有姊,先佔立,牆陰春早。初試宮黃淡薄,偷分壽陽纖巧。」
●疏香●( shu xiang)指代梅花。以其清香淡,故稱。宋·李元膺《洞仙歌》詞:「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艷疏香最嬌軟。」
●霜女●( shuang nu)梅花的別稱。實為擬人之稱。以其靜雅,凌霜而開,故稱。唐·杜甫《有事於南郊賦》:「霜女江妃,乍紛紛而晻。」
●一枝春●( zhi chun)梅花的雅稱。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載:陸凱自江南寄梅一枝到長安給好友范曄,並贈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因稱梅花為「一枝春」和「驛使」。宋·黃庭堅《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之一:「欲問江南近消息,喜君貽我一枝春。」玉蝶●(yude)為「玉蝶梅」之省稱。一種珍品梅花的喻稱。以其花朵似蝶,雪白如玉,故名。元·王逢《雜題》詩之十三:「藻池岸匝水仙井,滿麵香飄玉蝶梅。」清·秦朝鈺《消寒詩話》:「玉蝶橫斜樹,金泥小畫屏。」
●玉妃●( yu fei)梅花的喻稱。以其高雅晶瑩,潔白無瑕,故以美女為喻。宋·陳與義《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之三:「粲粲江南萬玉妃,別來幾度見春歸。」
●玉玲瓏●( yu ling long)梅花的別稱。以其似玉製的小巧精細的物品,故稱。宋·毛滂《玉橫春定空寺賞梅》詞:「醉翁滿眼玉玲瓏,直到煙空雲盡處。」
●玉奴●(yun)梅花的喻稱。因其高潔如玉,有如美女,故稱。宋·王沂孫《花犯·苔梅》詞:「羅浮夢半蟾掛曉,ㄠ風冷,山中乍起,又喚取、玉奴歸去。餘香空翠被。」
●玉梅●( yu mei)白梅花的美稱。宋·蘇軾《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詩:「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玉面●( yu mian)梅花的喻稱。以其冰心玉潔,如美人之面,故稱。宋·魏杞《虞美人》詞:「冰膚玉面孤山裔,肯到人間世。天然不與百花同,卻恨無情輕付、與東風。」
●玉霄神●( yu xido shen)梅花的別稱。謂其高潔,似天界神靈一樣。玉霄,指天界。清·厲荃《事物異名錄·花卉·梅》「釋明本《梅花詩》:『朵中飛下玉霄神。,」
●狀元花●( zhuang yuan hua)梅花別稱。謂其為花中魁首,故稱。宋·徐清叟《靜明院種御製詩》「衝陳細尋梅信息,枝頭喜見狀元花。」 媒人 【媒人】
●( mei ren)婚姻介紹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保山●(bao shan)指媒人。《金瓶梅詞話》第九一回:「一個是這裡冰人,一個是那頭保山。」紅樓夢》第五七回:「●(賈母)因回房來,即就命人叫了邢夫人過來,便作保山。」冰斧●( bing fu)媒人。語本《詩·邶風》「迨米未泮」和《豳風》「匪斧不克」之句。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鴉頭》:「趙戲之曰:君倘垂意,當作冰斧。」王憮然曰:「此念所不敢存。」何垠注:「冰斧,媒妁也。」
●冰媒●( bing mei)媒人。明·湯顯祖《紫簫記·納聘》「待十郎過了門,重開風燭宴冰媒。」
●冰人●( bing ren)媒人。《詩·北風·匏有苦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泮●(pang),融解。《晉書·索傳》:「孝廉令狐策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沈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水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因此,後稱媒人為「冰人」。明·葉憲祖《素梅玉蟾》第五折:「傳家無子嘆伶仃,幸有多才似舅甥。聞知馮女貌娉婷,特遣冰人系赤繩。」清·李漁《意中緣·先訂》「既然如此,趁我們兩個冰人在這邊,就訂了百年之約。」
●冰上人●( bing shang ren)即冰人,指媒人。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香雲》:「有女香云,老身之甥也,淑姿麗質,郎已目睹,無更贅詞,古姊浼老身作水上人欲贅郎為半子。」半子,女婿。
●冰台●(bing tai)冰人,對媒人的尊稱。《歧路燈》第二八回:「春宇道……叫他先作準備,這再央冰台定期。」
●冰月●( bing yue)冰人月老之省稱,指媒人明·單本《蕉帕記·尋春》:「胡公有女,名日弱妹天咨俊雅,性質聰明,貌堪閉月羞花,巧擅描鸞刺風。小生欲締秦晉之盟,奈無冰月之便,故此逡巡,未遂所願。」又指冬天,見該條。
●伐柯人●( fa ke ren)指媒人語出《詩·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後因以「伐柯」指作媒。宋·吳自牧《夢梁錄·嫁娶》:「或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
●媒妁●( mei shu)即媒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淮南子·繆稱訓》「媒妁譽人,而莫之德也。」
●月老●(yueo)本為主管婚姻之神,後指媒人。李復言《續幽怪錄》載:唐·韋固,少孤,旅次宋城,遇異人,倚囊坐,向月檢書,固問。答曰:「天下之婚牘耳」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以繫夫婦之足,雖讎敵之家,貧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繫,終不可這。」此即所謂:「赤繩繫足。」●(huan),逃避。元·曾瑞卿《留鞋記》:「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西遊記》第五四回:「自古道:姻緣配合憑紅葉,月老夫妻系赤繩。」
●玉斧●(yf)媒人喻稱。語出《詩·豳風·伐柯》:「匪斧不克」之句。明·楊珽《龍膏記·買》:「是結婚姻玉液瓊飴,成好事玉斧靈絲。」 美德 【美德】
●( mei de)高尚的品德。美好的資質。《荀子·堯問》:「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漢書·敘傳上》:「河西大將軍竇融嘉其美德,訪問焉。」
●圭●(gubi)亦作「珪璧」。美德的喻稱。本指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喻美好的品質《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匪,通「斐」有文彩的樣子。朱熹注:「言其生質溫潤」王《頭陀寺碑》:「宗法師行絜珪璧。」
●圭璋●( gut zhang)本指一種高貴的玉製禮器。喻高貴的人品。《詩·大雅·卷阿》:「顒卭,如圭如璋,令聞令望。顒●(yong)顒,肅敬仰慕的樣子;卭●( qiong),敬畏的樣子。《後漢書·劉儒傳》:「郭林宗常調儒口訥心辯,有圭璋之質。」《文心雕龍·物色》:「主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宋·蘇軾《答曾學士啟》:「而況圭璋之質,近生閥閱之家,固宜首寐之求,於以助成肅雍之化。」
●徼德●(huid)美德。徽,美,善。南朝·宋·謝靈運《撰徵賦》:「感皇祖之徽德,識衝而量淵。」南朝·梁·劉孝標《與舉法師書》:「聞諸行李,高談徽德,逖聽風聲,心飛魂竦。」
●徽芳●( hut fang)盛德;美德。南朝宋·王韶之《食舉歌》之七:「鳴珩佩,觀典章,樂王度,說微芳。」南朝·梁陸《以詩代書別後寄贈》:「議曹朝罷,尺板嗣徽芳。」徽華●( huT hua)猶休光。喻美德。《梁書·皇后傳論》「至於穆貴嬪,徽華早著,誕育光良,德懋六宮,美矣。」北周·庾信《周趙國公夫人紇豆陵氏墓誌銘》:「榮曜夙彰,徽華早茂。」
●徽美●( hui mei)美好。多指美德。《後漢書·烈女傳·曹世叔妻》:「若淑媛謙順之人,則能依義以篤好,崇恩以結援,使徽美顯章,而過穩塞。」北道元《水經注·江水一》:「可謂孝悌發於方寸,微美著於元窮者也」方寸,指心。
●徽文●( hut wen)盛美之文德。南朝·宋·殷淡《宋章廟樂舞歌·章德凱容樂》:「幽瑞靈,表彰嬪聖,翊載徽文,敷光崇慶。」
●蕙心●(huin)比喻內心純美蕙為香草。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唐·王勃《七夕賦》:「金聲玉韻。心蘭質。」均喻佳人內心之純美。
●蕙質●(huzh)喻美質。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潘黃門岳述哀》:「明月入綺窗,彷彿想蕙質。」陳山《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彷彿煙光,飄蕙質。」
●吉德●(jde)美德。吉,善,美。《左傳·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姦為凶德。」漢·徐幹中論·法象》:「君子感凶德如彼,見之如、故立必折,坐必抱鼓。」磬折,象磬一樣麗身;抱鼓,袋懷中鼓虛心。嘉德●( jia de)美德,嘉,美、善。漢·崔駰《縫銘》:「惟歲之始,承天嘉德。」《宋史·樂志七》:「亦有嘉德,克相毖祀。」
●嘉志●(jia zhi)美德。《楚辭·劉向●(九嘆·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賢。」王逸注:「言者我美父伯庸,體有嘉善之德,喜升進賢能,信愛仁智,以為行也。」明李東陽《祁陽縣學重修記》:「茲惟公之嘉志偉績,不可無證。」俊德●( jun de)亦作「儁德」。美德。漢·王充《論衡·程材》:「堯以俊德,致黎民雍。」唐·韓愈《上襄陽於相公書》:「閣下負超單元奇材,蓄雄剛之俊德。」唐·劉知幾《安通·工體》:「至於賢士女,高才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衡●( xu heng),揚目舉目,意為觀察,縱覽引申為重視。肝,張目;衡,眉上部。亦指才德傑出的人。
●令德●( ling de)美德。令,美、善。《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定諡》:「昔周公、文王之子,諡曰文公。有令德,不嫌同溢。」
●令範●( ling fan)可為楷模的美德。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儲後睿哲在…斧藻至德,琢磨令範,言炳丹青,道潤金。」唐·愈《宗實錄五》:「服勤蘋藻,祗奉宗祧,令範蠺彰,母儀斯若。」
●明德●( ming de)美德。《書·君陳》:「黍非馨,明德惟。」馨●(n),香。《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鄭玄注:「請顯明其至德也。」宋朱熹《大學章句》:「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偉德●( wei de)猶美德。《後漢書·方術傳序》:「其徒猶有雅才偉德。」
●休德●(d)美德休,美、普。《國語·齊語》:「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韋昭註:「休,美也。」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夫拯民於沉溺,奉至尊之休德。」明·宋濂《寅齋後記》:「公精白一心,上承休德,夙興夜寐,敬畏弗懈。」休景●( xiu jing)美好的德行。休,美善景,景行,高尚的德行。明·何景明《送崔氏》詩之三:「君子揚休景,世垂榮名。」
●休裕●(xiy)猶美道,美德。唐·權德輿《李公神道碑》:「修身筮士,動有休裕。」唐·李惲《五色卿雲賦》:「葉千年之休裕,垂五色之氤氳。」明·顏志邦《顏氏家訓序》:「揚耿光而垂休裕,用大庇於我後人。」
●懿德●(yd)美德。《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後漢書·鍾皓傳》:「林慮懿德,非禮不處。」英華●( ying hua)指品質之美。《禮記·樂記》:「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亦指英俊人物。
●瑛瑤●( ying yao)本為美玉。比喻人的美德。三國·魏·曹植《平原懿公主誄》:「於惟懿主,瑛瑤其質,協策應期,含英秀出。」
●幽芳●( you fang)本指清香。喻指人的美德。宋·葉適《奉議郎鄭公墓誌銘》:「懼老且死,不能振幽芳,昭遺緒,豈惟不肖又抱不孝之罪以殞。」
●芝蘭●( zhT lan)芝,通「芷」,為一種香草;蘭,亦為香草。芝蘭喻才質美。《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 美景 【美景】
●( mei iing)優美的景色,絕妙的佳境。異名多出於古詩文修辭的需要,由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單音詞交替組合而成。
●佳處●( jia chu)謂勝境;風景優美之地。佳,同「嘉」,美好。唐·杜甫《次空靈岸》詩:「回帆頻賞延,佳處領其要。」唐·韓愈《將至韶州借圖經》詩:「願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宋·文同《奉寄興州分判誠之蒲兄》詩:「武興山水郡,左右有佳處。」明·唐順之《茅處士妻李孺人合葬墓誌銘》:「嘗欲邀請詩客相與入天台雁宕,訪赤城佳處以為快。」佳觀●( jia guan)壯麗優美的景觀。北·酈道元《水經注·汝水》:「平南王肅起高台於小城,建層樓於隅阿,下際水湄,降眺粟渚,左右列榭,四周參差競踦,奇為佳觀也。」唐·韓愈《南溪始泛》詩之三:「形可與致,佳觀安可擲。」佳景●( jia jing)美景,勝景。唐·元稹《寄樂天》詩:「老逢佳景惟惆悵,兩地各傷何限神。」宋柳永《法曲獻仙音》詞:「遇佳景,臨風對月,事須時恁相憶。」
●嘉景●( jing)美景。嘉,美好。《唐雜曲歌辭·伊川歌》之二:「渭北清光搖草樹,州南嘉景入樓台。」宋·柳永《洞仙歌》詞:「嘉景向少年,彼此爭不雨沾雲惹。·柳永佳境●( jia jing)風景優美的地方。唐·杜甫《自瀤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詩之四:「幽獨移佳境,清深隔遠關。」宋周必大《陳宰有詩來迎次韻》:「賞心到處窮佳境,好事逢人得異書。」元·黃庚《題吳實齋北上別業》詩:「北山佳境勝南山,乘興登臨眼界寬。」
●嘉勝●( jia sheng)優美的景色。宋·林逋《送大方師歸金陵》詩:「長干古寺經行了,為到清涼看翠微。」原注:「清涼寺翠微最為佳勝也。」
●嘉致●( jia zhi)優美的景致。嘉,美好。五代·齊己《懷武陵因寄幕中韓先輩何從事》詩:「武陵嘉致蹟多幽,每見圖經恨白頭。」宋·歐陽修《與程文簡公》之五:「比者當馳,示論柳湖嘉致,誠願有所述。」
●傑觀●( jie guan)雄偉壯麗的景觀。清·吳敏樹《荷塘寺僧譜序》:「岳州城南有塔矗然湖上之雲中者,唐時慈氏寺塔也。累哲實土為之,至今完固不壞,為郡城之傑觀。」又指高聳的樓台或不平凡的儀表。見「高樓」和「儀表」條
●奇觀●(1guan奇異的景象,少見異c漢王充《論衡·別通》:「人之遊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觀。宋·秦觀《顯之禪老許以草庵見處》詩:「橡葉岡頭釋馬區中奇觀得窮探。」明·袁宗道《龍湖》:「青樹紅閣,隱見其上,亦奇觀也。
●奇勝●(q1 sheng)異常優美景物,奇特的勝境。《新唐書·文藝傳中。王維》「●(維)別墅在輞川,地奇勝。宋·范仲淹《與晏尚書書》:「又郡之山川,接於新定,誰謂幽遐,滿舜南巡奏樂於是,以為是山之奇勝足當之矣。有韶石山,禹目奇勝。」清·惲敬《舟經丹霞山記》:「敬聞韶
●勝●( sheng gai)美景,佳境。勝,美好:槩,同「概」,境象,狀況。唐·杜甫《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故山多藥物,勝憶桃源。」宋·王禹《黃岡新建小竹樓記》:「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還素月,亦謫居勝槩也。
●淑景●( shu jing)謂美景。淑,美好。南朝·宋·鮑照《代悲哉行》:「羈不感淑景,緣感欲回轍。」又指良辰,見該條。偉觀●( wei guan)壯麗的景象,大觀。宋·仲並《水調歌頭·浮遠堂》詞:「無窮偉觀,祗應天意為君謀。」明·宋濂《閱江樓記》:「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清·吳敏樹《與筱岑論文派書》:「其文甚奇縱,有偉觀。」
●真勝●( zhen sheng)天然美景,勝境明·王慎中《游麻姑山》詩:「雲出本無心,擇棲多奇予慕真勝,涉趣不知遠。」繁●(y),句首語詞,相當於「惟」。無實義。
●壯觀●(zhugn9《9udn)雄偉壯麗的景象亦指壯舉。漢·司馬相如《封禪文》:「舒盛德,發號榮,受厚福,以浸黎元,皇皇哉,此天下之壯觀,王者之卒業,不可貶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採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唐·李白《大獵賦》:「赫壯觀於今古,搖盪於乾坤。」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蔑丘陵之邐,亞五嶽之嵯峨,言壯觀也。」 美名 【美名】
●( mei ming)美好的名聲、稱譽。美名源於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為;決非沾名釣譽或投機取巧的手段所能獲取。《國語·楚語上》:「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於遠近,而小大之安也。」
●德稱●( de cheng)賢德的聲譽。稱,聲譽《後漢書·皇后紀上·桓帝鄧皇后》:「陰後見後德稱日盛,不知所為。」德聲●( de sheng)仁德的聲譽。古代多用以稱頌官吏治政。三國·魏·曹植《又贈丁儀王》詩:「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聲。」李善注:「德聲,謂太祖令德之聲也。」宋·葉適《修職郎吳君墓誌銘》:「攝大冶縣,慕其德聲不言而化。」清·昭《嘯亭雜錄·武虛谷》:「〔武虛谷〕任山東博山縣縣令,有德聲。」
●德譽●(dey)美好的聲譽。《三國志·魏志·王昶傳》「甘露四年薨,諡曰穆侯,子渾嗣。」南朝·宋·裴松之注:「昶諸子中,湛最有德譽。」唐·韓愈《知名箴》:「昔者子路,惟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
●徽名●( huT ming)美名。徽,美、善。《南齊書·皇后傳論》:「寶命方昌,椒庭虛位,有婦人焉空慕周典,禎符顯瑞,徙萃徽名。」
●徽聲●( huT sheng)美好的聲譽。《隸續·漢平與令薛君碑》:「料揀真實,好此徽聲。」南朝·梁·任防《為武帝追封永陽王詔》:「之兄德履沖粹,識業深通,徽聲善譽。風流籍甚。」《魏書·李彪傳》:「是以訪童問師,不避淵澤;詢謀諮善,不棄芻蕘。用能光茂實於竹素,播徽聲於金石。」
●徽望●( hui wang)美好的聲望。南朝·梁·沈約《王亮對封侯詔》:「並時宗民秀,徽望允集。」
●交徽音●( huT yin)猶德音。指令聞美譽。《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鄭玄箋:「徽,美也。」漢·蔡邕《太傅胡公夫人靈表》:「至德修於幾微,徽音暢於神明。」南朝·齊·謝《齊敬皇后哀策文》:「爰定厥祥,徽音充穆。」宋蘇軾《永安永昌永熙陵忌辰奏告昭憲等皇后表本》:「顧明發之永懷,仰徽音之如在。」
●嘉號●( jia hdo)美名;好名聲。漢·劉向《說苑·建本》:「孝行成於內而嘉號布於外。」三國·魏·曹植《酒賦》:「仰酒旗之景耀。協嘉號於天辰。」
●嘉名●( jia ming)美名;好名聲。嘉,美好。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棄休令之嘉名,造梟鴟之逆謀」 唐·韓愈《賀徐州張僕射白兔書》:「不戰而來之之道也,有安阜之嘉名焉。」又指好名字或好名稱。
●佳名●( jia ming)美名;好名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唐·李商隱《河清與趙氏昆季宴集得擬杜工部》詩:「勝概殊江右,佳名逼渭川。」亦指好名字。勝概,美景。
●佳聲●( jia sheng)亦作「嘉聲」。好聲譽。漢·蔡邕《郭有道碑》:「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唐·錢起《送李兵曹赴河中》詩:「黎人思坐嘯,知子樹佳聲。」唐·李商隱《五言述德抒情詩獻上杜七兄僕射相公》:「旗常懸祖德,甲令著嘉聲。」又指美妙的聲音。
●嘉聞●( jia wen)亦作「嘉問」。問,通「聞」。美名;好聲譽。《左傳·昭公三十二年》:「ト人謁之曰:『主有嘉聞,其 名友,為公室輔。」宋·王安石《皇親叔敖轉官加勳》之一「爾序官內朝,克有嘉問,繩繩之慶,協於聲詩。」
●嘉譽●(jiay)美好的聲譽。《國語·周語上》:「為班爵,貴賤以列之,為令聞嘉譽以聲之。」南朝·梁·王僧孺《詹事徐府君集序》:「清風嘉譽,震灼朝野。」清·陳夢雷《絕交書》:「敢不拜在下風,以承嘉譽。」
●俊名●( jun ming)美好的名聲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四:「後漢定襄太守竇奉妻,生子武…及武長大有海內俊名。」俊聲●( jun sheng)亦作「儁聲」,美好的名聲,特指才智的美譽。宋·許《彥周詩話》:「黃嗣徽,讀書有俊聲,不幸為後母訴於官,隸軍籍。」《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周瑜死後「後人有詩嘆曰:『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俊譽●(juny)才智出眾的美名。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時蜀人陳堯叟亦有俊譽。」
●名●( kua ming)美名姱,美好。宋洪咨夔《拾遺老圃賦》:「蓋窮患姱名之不立,而不患並日之食艱。」
●令名●( ing ming)美好的聲譽令,美、善。《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賄●(hu),財物。南朝·宋鮑照《行京口至竹里》詩:「君子樹令名,細人效命力。不見長河水,清濁俱不息。」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方正日疏,諂諛日親,而望萬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遠,難矣。」
●令聲●( ling sheng)美好的名聲。《漢書·韋玄成傳》:「嗟我小子,於貳其尤,隊彼令聲,申此擇辭。」顏師古注:「令,善也。」隊●(zhui),同「墜」。
●令聞●( ling wen)美好的聲譽。《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孔傳:「汝微子言,能踐湯德,久有善譽,昭聞遠近。」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贊》:「君清蹈衡門,則令聞孔昭,振纓公,則德音允集。」宋陳師道《寄達王直方》詩:「永懷忘年交,死矣餘令聞,念子頗似之,老我何所恨。」
●全問●( ling wen)美好的名聲。問,通「聞」。漢·王符《潛夫論·贊學》「夫此四子者,工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無也;而及其成名立績,德音令問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儔●(chou),匹對。《晉書·隱逸傳·魯褒》:「是故……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
●:四善聲●( shan sheng)良好的聲譽,猶美名。《史記·孟嘗君列傳》:「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又謂善於發聲,作動詞用。
●長偉譽●(weiy)美好的名譽。宋·王安石《上富相公書「伏惟閣下盛德偉譽,豐功茂烈,為滅下所響望。」
●休名●(xiu ming)美好的名聲。休,美善。三國·魏·劉劭《人物誌·八觀》:「是故骨直氣清,則休名生焉。」劉注「骨氣相應,名是以美。」《隋書·孝義傳序》:「匹夫匹婦行之於閭閻,則播徽烈於當年,揚體名於千載。」
●修名●( ming)亦作「脩名」。美好的名聲。修,同「修」,善,美好。《楚辭·屈原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隋書·烈女傳序》:「其修名彰於既往,微音傳於不朽,不亦休乎!」《樂府詩集·郊廟歌辭漢郊祀歌》:「微感心信通脩名,同流常羊思所並。」常羊,同「徉」,徘徊。明·劉城《秋懷》詩:「惟有修名在,千秋不可欺。」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三八「他年臥聽除書罷,冉冉脩名獨愴神。」
●休問●( xju wen)美好的聲譽。唐·柳宗元《送寧國範明府詩序》:「有范氏傅貞者,始來京師近臣多言其美,宰相聞之,用以為是職,在門下,甚獲體問。」又指「佳訊」。
●哲問●( zhe wen)猶令問。好的聲譽、名望。問,通「聞」。晉·陸機《贈馮文器遷斥丘令》詩:「奕馮生,哲間允迪。」 美女 【美女】
●( mei nu)姿態好,容顏美麗的女子。其異名多結合美女姿容特色,用比喻、襯托的修辭手法所構成。
●粲者●( can zhe)古代稱妻妾為粲者,後泛稱美女。粲,美麗。《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粲者。。粲,嬋娟●( chan juan)指美女。唐·方乾《贈趙崇侍御》詩:「卻教鸚鵡呼桃葉,便遣嬋娟唱竹枝。」桃葉,指晉王獻之愛妾。又指「月亮」,見該條。
●蛾眉●(emei)即「俄眉」。謂女子眉毛修美喻美女。《詩·衛風·碩人》:「螓首蛾眉。」《離騷》:「眾女嫉餘之眉兮。」唐·白居易《長恨歌》:「宛轉蛾眉馬前死。」粉黛●( fen dai)本指白粉和黛墨,為婦女花妝用品。借指美女。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國色●(guse)指美女,以其姿容冠絕一國。故云。《公羊傳·僖公十年》:「驪姬者,國色也。」宋·黃庭堅《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日國色。」又指「牡丹」,見該條。
●國妹●( guo shu)猶國色,指姿容極美的女子。《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韓國出入禁中,一女回姝,帝皆寵之。」
●紅顏●( hong yan)本指青年女子的美艷容顏,引喻為美女。清·吳偉業《圓圓曲》:「痛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佳麗●(jia)美女晉·陸雲《為顧彥光贈婦》詩之一「佳麗良可美,衰賤焉足紀。」唐·白居易《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宋·柳永《尉遲杯》詞:「寵住麗,算九衢紅粉難比。」清·納蘭性德《齊天樂·洗妝台懷古》詞:「六宮佳麗誰曾見,層尚臨芳。」
●佳人●( ren)美女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臣東家之子。」子,女子。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夫何一人兮,步逍遙以自虞。」宋·蘇軾國夫人夜遊圖》詩:「佳人自玉花聰,如驚燕踏飛龍。」佳俠●(jiax)猶「佳麗」,美人。俠,美好。《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又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其辭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闔茸,將安程兮?」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佳俠猶佳麗。」閻茸●( ta rong),卑賤。清·蔣志凝《奉挽紫湘主人即慰朗玉兄悼懷》詩:「上蒼浪天下泉壑,佳俠函光寶冥漠。」
●佳冶●( jia ye)美人。《楚辭·九章·惜往日》:「妒佳冶之芬芳兮,母姣而自好。」母,即嫫母,古醜女名,相傳為堯帝之妻。
●嬌艾●( jido ai)指美女。艾,美好。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受千人笑罵,積得了一些金帛,娶得了一些嬌艾。」
●嬌娥●(jio)美女。《敦煌曲子詞·鳳歸雲》:「幸因今日,得睹嬌娥。眉如初月,目引橫波。」《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繡戶珠簾,時露嬌娥半面。」又作嬌蛾,即蛾眉,美女秀眉。
●嬌娘●( jido niang)美女之稱。唐·李賀《唐兒歌》:「東家嬌娘求對值,濃笑書空作唐字。」對值,找對象。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這嬌娘恰便似嫦娥出月殿,神女出巫峽
●嬌媚●( jiao mei)指美女。媚,美好。清·李漁《慎鸞交·訂遊》:「斗室中,莫暢襟懷;隨喜處,易親嬌媚」
● 嬌妹●( jiao shu)指稱美女。,美麗。明·朱有燉《風月牡丹仙》第一折:「娘子莫是東鄰幼女北捨嬌姝,春情蕩漾,遊戲於茲。」清·洪昇《長生殿·神訴》:「這的是艷晶晶霓裳曲裡嬌姝,裊亭亭翠盤掌上輕軀。」
●嬌淑●( jiao shu)指稱美女。淑,美善,賢慧南朝·陳·沈炯《幽庭賦》:「顧留情於君子,豈含姿於嬌漵。」
●嬌娃●( jido)美女的別稱。唐·劉禹錫《館娃宮》詩:宮館貯嬌娃,當時意態誇。」
●嬌冶●( jiao ye)指稱美女治,艷麗。明·劉基《浣溪沙·詠雞冠花》詞:「絳幘雞人紫綺裘,彤墀欲報五更籌,不勝嬌治立清秋。」雞人,古時伺漏報曉之官。五更籌,指夜間的計時竹籤。其籤抽在浮標上,放在最後一個漏壺中,隨著水位上升而顯示時辰。《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綠林此日逢嬌冶,紅粉如今遇險危。」
●嬌姿●( jiao1)指美女。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折展轉自尋思,定要娶嬌姿。」亦指美麗的姿容。
●佼人●( jido ren)美女。佼,美好。《詩·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驚鴻●( jing hong)本喻美女的體態輕盈,後用以代稱美女。謂美女有飄飄欲飛之態,故能驚動雁鴻。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宋·陸游《沈園》詩:「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荊姬●( Jing)指楚地的美女。亦用以喻名花。三國魏·鍾會《菊花賦》:「芳菊始榮,紛葩曄曄,或黃或青;陋荊姬之朱顏,笑夏女之光發。」
●絕色●( jue she)指極美的女子。《拾遺記·昊》:「●(孫亮)愛姬四人,皆振古絕色也。」
●姱女●(kuan)美女。姱,美,女。《楚辭·屈原九歌禮魂>》:「姱女倡兮容與。」
●麗人●(ren)猶言美人。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唐·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美人●( mei ren)容顏美麗的女子。《楚辭·招魂》:「美人既醉,朱顏酡些。」酡●(tuo),飲酒臉紅;些●(suo),放於句末,表示一種語氣,無實義。美人,又指賢人。
●倩女●(qian n)美麗的少女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
●引杜約夫《擬李商隱無題>》詩:「楚煙愁倩女,武陵花月夢仙郎。」清·趙翼《浮論》詩:「絮衣頻喚縫人補,藜杖聊當倩女扶。」
●螓首●(qin shou)美女代稱。螦,本為蟬的一種,取其額方廣,以喻美女,即所謂「螓首蛾眉」。《詩·衛風·碩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毛傳:「螓首,顙廣而窮。」
●傾城●( qing cheng)指美女。謂其出行能使全城人出來觀看,或被全城人所傾倒。《漢書·外戚傳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後因以「傾城」、「傾國」或「傾城傾國」喻美女。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宋·蘇軾《詠溫泉》「雖無傾城浴,倖免亡國污。」明·梁辰魚《浣紗記·家門》:「三載羈囚,歸把傾城相藉,得報吳仇。」青娥●( qTng)青年女子。唐·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詩:「紅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馬上石榴裙。」曹松《夜飲》詩:「席上未知簾幕曉,青娥低語指東方。」
●傾國●( qing guo)指美女。謂其能使全國人傾倒。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詩:「傾城今始見,傾國昔曾聞唐·李白《清平調詞》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明·梁辰魚《浣紗記·泛湖》:「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更迷君。」
●瓊●( qiong)美女謂其膚色如美玉。晉·陸雲《九愍·感逝》:「瓊娥起而清嘯,神風穆其來應。」宋·柳永《西施》詞之二:「柳街燈市好花多,盡讓美瓊娥。」
●瓊妃●( qiong fei)美女;仙女。妃,對仙女的尊稱。唐·鄭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獻詩》之二:「更覓瓊妃伴,來過玉女泉。」宋·蔣捷《燕歸梁·風蓮》詞:「夢回不見萬瓊妃,見荷花,被風吹。」又喻指「雪花」,見該條。
●瓊姬●( qiong7)傳說芙蓉城●(仙人所居之處)中的仙女名,借指美女。元·張可久《小梁州·雪晴詩興》曲:「瓊姬爭捲珠簾看,畫船中歌舞吹彈。」又指傳說中的春秋吳王夫差女名。
●瓊奴●( qiong n)指美女。宋·劉將孫《沁園春》詞:「彩鳳隨鴉,瓊奴失意,可似人間白面郎。」元·鄭善慶《水仙子仲春湖上》曲:「正春風啼鷓鴣,斗嬌羞粉女瓊奴。」
●瓊英●( qiong ying)本指美玉,借喻美女。清·李漁《慎鸞交·棄舊》:「不向巫山頂上行,那知人世有瓊英。」又喻指「雪花」和「佳作」,見各該條。
●瓊枝●( qiong zhi)喻美女唐·韋應物《黿頭山神女歌》皎雪瓊枝殊異色,北方絕代徒傾國。」宋·秦觀《虞美人》詞:「瓊枝玉樹頻相見,只是離人遠。」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引張詒庭《無題》詩:「珍重瀛壺無限好,文鸞端合占瓊枝。」又喻燈燭、賢才。瀛,瀛珊;壺,蓬壺:均指海上境。
●上色●( shang se)指美女。以其極為艷麗,故云。南朝·梁·江淹《山中楚辭》:「舞燕趙之上色,激河淇之名名謳。」名謳●(o),著名的歌曲。上色又為表示品級高低的服色。少艾●( shao ai)年輕美好的女子。《孟子·萬章上》「知好色,明慕少艾。」趙岐注:「少,年少也;艾,美好也。」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韓樾子》:「韓隱夜蘭花下偷窺,則一靚裝少艾,扶一女奴,冉冉而入。」
●淑女●(shun美好女子。淑,美善,賢慧。《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匹配,配偶。淑媛●( shu yua)美女。淑,美好。媛,美女。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天香●( tian xiang)指美女。國色天香,本指牡丹,又以花喻人,故以天香稱美女。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選姿》「非止國色難親,天香未遇,即強顏陋質之婦,能見幾人。」又為「芳香」的美稱,見「香氣」條。
●吳口●(wkou)指吳地美女。古稱男丁,女曰口。《晉書·慕容超載記》:「●(姚興)責超稱藩,求太樂諸伎,若不可,使送吳口千人。」清·顧炎武《秋山》詩之一:「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另有吳娃、吳姬、吳娥、吳娘、吳姝,均指吳地美女。
●仙娥●( xian)美女。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台前鏡影半仙娥,樓上簫聲隨鳳史。」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箕仙多鬼不可頻召:「又寫二詩云:『古來花貌說仙娥,自是仙娥薄命多。,」本指仙女,見該條。
●仙姬●( xian)美女。《南宮詞紀·江頭金桂·恩憶》:「惟隱隱仙姬去;悠悠珮環聲。」本指仙女,見該條。
●仙娃●( xian wa)指艷麗的女子。宋胡浩然《東風齊著力·除夕》詞:「處處笙歌鼎沸,會佳宴,坐列仙娃。」
●仙子●( xian)本指仙女,喻指美女唐·白居易《長恨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冶麗●(ye)指美女明·沈榜《宛署雜記·土工》:「而燕趙之收藏,齊楚之冶麗,曼立望幸,比於小星之衾,此猶周制嬪禦屬也。」清·陳維崧《翠樓吟·三月十五日虎丘即景》詞:「冶麗簇隊成團,有釵蟲落磴,裙梅飄砌。」
●冶容●(ye rong)指美女。謂其容貌艷麗。故稱。冶,艷麗。明·何景明《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三五」、「二八」,指十五歲、十六歲。清·孔尚任《姚花扇·草檄》「尋冶容,教豔品,賣官爵,筆難盡亦指艷麗的容貌。女●(yn)美女。,通「」,美麗。《楚辭·離騷》:「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南朝·梁·沈約《擬風賦》:「時捲瑤台翠帳,乍動佚女輕衣。」又指「淫女」。佚,淫亂。
●尤物●( you wu)指絕色美女。有時含貶義。尤,特別優異。《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
●義,則必有禍。」楊伯峻注:「尤物,指特美之女。」尤物移人,謂美女能改變人的情志。唐·陳鴻《長恨歌傳》:「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清·孔尚任《桃花扇·卻奩》:「世兄有福,消此尤物。」又指珍奇之物。玉女●(yn)本指「仙女」,喻「美女」。《呂氏春秋貴直》:「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
●玉人●( yu ren)指吳女。謂膚色溫潤潔白如玉。謝枋得《蠶婦吟》:「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媛女●( yuan)美女。媛,美好漢·蔡邕《檢逸賦》:夫何姝妖之媛女,顏煒燁而含榮。」三國·魏·曹植《芙蓉賦》:「於時狡童媛女,相與同遊。」 美食 【美食】
●( mei sh)味道鮮美的食物。一般指山珍海味,美酒佳餚。
●八珍●( ba zhen)指八種珍貴的食品,所指其說不一。后泛指珍饈美味。《三國志·魏志·衛傳》:「飲食之餚,必有八珍之味。」唐·杜甫《麗人行》:「黃門飛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飛,騎著快馬。●(kong),馬籠頭。指驅馬。黃門,指太監。宋·陸游《東堂睡起》詩:「若論胸中淡無事,八施何得望藜羹。」藜●(1),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藜羹,即藜葉湯。
●甘脆●( gan cui)亦作「甘毳」。美味,美食。脆,指食物脆嫩酥鬆。《國策·韓策二》:「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日:臣有老母,家貧客遊,以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呂氏春秋·遇合》:「若人之於滋味,無不說甘脆。」說,悅,喜歡。《鹽鐵論·孝養》:「甘毳以養口,輕暖以養體。」毳●(cui),通「脆」。
●甘旨●( gan zhi)美食甘,甜,美好;旨,味美。《韓詩外傳》卷五:「鼻欲嗅芬芳,口欲嗜甘旨。」
●膏粱●( guo liang)精美的食品。膏,脂肪;粱,稻粱。《孟子·告子上》:「《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三膏粱之味也。」趙岐注:「細梁如膏者也。」朱熹以膏為「肥肉」。粱為「美谷」。甚是。
●嘉膳●(jia shan)美饌,美食。膳,泛指食物。漢徐幹《中論·治學》:「大樂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晉·葛洪《抱朴子·知止》:「近取諸身,則嘉膳旨酒之不節,則結疾傷性矣。」
●嘉味●( jia wei)亦作「嘉味」。美味。嘉,美、善。《國語·楚語下》:「闔廬口不貪嘉味,耳不樂逸聲,目不淫於色,身不懷於安…。」漢·荀悅《申鑑·雜言上》:「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濟,謂之和羹。」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若蜜蜂歷採百花,自成一種佳味與芳馨。」唐·李商隱雜纂·惱人》:「遇佳味,脾家不和。」
●嘉羞●(jiax)美味。羞,同「饈」,美味的食品。《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隋元會大饗歌》:「嘉羞入饋猶化謐,沃土名滋帝召實。」唐·韓愈《潮州祭神文》之三:「精酌嘉羞,以音樂,以謝神。」侑●(you),勸人飲食,陪侍進食。此處指以音樂餉神。
●嘉●( Jia yao)亦作「嘉餚」、「佳餚」。味美的菜餚。語出《詩·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禮記·投壺》:「子有旨酒嘉餚,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漢·王粲《公宴詩》:「嘉餚充圓方,旨酒盈金罍。」唐·韓愈《祭董相公文》:「旨酒既盈,嘉餚在盛,呼我公,庶享其誠。」元·張元浩《翠陰亭落成自和》詩之一:「撫尊笑向兒童道,安得佳看錦鯉雙。」清·曾國藩《聖哲畫像記》:「必窮盡天下之佳餚,辨嚐而後供一。」
●嘉旨●( Jia zhi)美味,佳餚美酒。語出《詩·小雅·弁》:「爾酒既旨,爾餚既嘉。」晉·葛洪《抱朴子·酒誠》:「惑口者必珍羞嘉旨也。惑心者必勢力功名也。」
●嘉饌●( jia zhuan)美食。饌,食物。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是故君子之求豐厚也,非為嘉饌美服、淫樂、聲色也。」唐·牛僧孺《玄怪錄·裴湛》:「香醪嘉饌,目所未窺。」香醪●(lo),美酒。
●俊味●( jun wei)美味。晉·陸雲《答東茂安書》:「鱠鎦鰒,炙鱉,烝石首……真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huai),即「膾」,切碎的魚肉;●(li),即魚:鰒●(fu)即鮑魚,塑●(zh),一種肥魚,炙食甘美;●(hou),鮐,即河豚。唐·杜甫《王十五前閣會》詩「病身虛俊味,何幸兒童。」飫●(y),吃飽。
●口味●( kou wei)美味;珍饈。《北史·宇文述傳》:「帝所得遠方貢獻及四時口味,輒見斑賜。」《隋書·高祖紀上》「丁亥,詔犬馬器玩口味不得獻上。」
●粱肉●( liang rou)指精美的膳食。粱,精美的飯食。孔穎達認為:「食以稻粱為貴,故以粱表精」肉,泛指肉類。《漢書·食貨志上》:「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唐·杜甫醉時歌》:「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厭,通「饜」,吃飽上餚●( shang yao)上等美味菜餚。泛指魚肉葷菜。《淮南子·精神訓》:「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中國得而棄之無用。」蚺蛇,一種大蟒蛇;中國,中原。
●上味●( shang wei)指精美的食品,南朝·梁·蕭衍《斷酒肉文》之一:「此非正真道法,亦非甘露上味。」《楞嚴經》卷三:「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庶羞●(shu)亦作「庶饈」,多種美味。庶,眾多,羞,同「饈」,美味珍餚。《儀禮·公良大夫禮》:「上大夫庶羞二,加以下大夫以雉兔鶉駕。」駕●(ru),即「鵪」。胡培翬正義引郝敬云:「餚美日羞,品多日庶。」唐·杜甫《後出塞》詩:「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明·何景明《擬古詩》之十三:「何必傾庶饈,濁酤即與適。」濁酤,指酒。
●吳庖●(wpoo)借指精美的餚饌,因吳地廚師或吳人善烹調,故稱。清·趙翼《楊桐山招飲餚饌極精賦》詩:「笑比江陵張太師,今日吳庖才一飽。」
●玉食●(yush)美食。《書·洪範》:「惟辟玉食。」闢,君主。晉·陸機《七徵》:「奇膳玉食,窮滋致豐。」珍饈●( zhen xiu)亦作「珍羞」。珍貴的食品。《北史崔瞻傳》:「在御史台,恆宅中送食,備盡珍饈。」唐·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升,玉盤珍饈值萬錢。」朱伯廬《治家格言》:「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旨甘●( zhi gan)美好的食品,多指養親之用。《禮記·內則》:「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昧爽,天亮。慈,進奉。《宋史·劉恕傳》:「家素貧,無以給旨甘。」 美言 【美言】
●( mei yan)寓義深刻的美好言語,勸人為善或讚美賢士的話語,表面華麗的言辭等等。《老子·八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昌言●( chang yan)美言,善言。《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俞』。」孔傳:「昌,當也以益言為當,故拜受而然之。」俞●(y),對。南朝·梁·蕭綱《金樓子·立言下》:「古人之風,夫子所以昌言,末俗之風,孟子所以扼腕。」又引申為直言無所隱詐。如:昌言無忌。蕭綱,即梁·簡文帝
●德音●(de yin)有德之音,即美言,善言。《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反爾同死。」常用以尊稱別人的美好言辭。《漢書·董仲舒傳》:「陛下發德音,下明詔。」
●徽言●( huT yan)美言,善言:徽,美、善。《書·立政》「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孔傳:「歡所受賢王說禹湯之美言,皆以告稚子王矣。」南朝·齊·王儉《高帝哀策文》:「鴻章晨映,徽言夕永。」明·方孝孺《姚貞婦讚》:「篤行徽言,傳於鄉閭。」清·囊牧《隨園詩話補遺》卷九:「餘及見其盛時,招致四方名士徐友竹、方南塘、曹學賓諸公,有琴歌酒賦之歡;然其徽言佳句,竟不傳也。」
●徽音●(huyn)徽,美好,徽音,美好之音,猶德音,謂美好的言辭。多稱婦女之美言善辭。《詩·大雅·思齊》:「太姒嗣徽音。」鄭玄箋:「徽,美也。嗣太任之美音,謂續行其美教令。」大任,大姒之姑。
●嘉訓●( jia xun)美言,有教益的話。《後漢書·愛延傳》「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同遊,則日生邪情。」
●嘉言●( jia yan)亦作「佳言」。美言,善言。《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唐·韓愈、孟郊《會合聯句》:「嘉言寫清越,瘉病失疣腫」明·彭士望冬心》詩:「汝從先進久,嘉言咸耳食。」三國·魏·阮侃《答嵇康》詩之一:「佳言盈我身,援帶以自銘。」《晉書·胡輔之傳》:「彥國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誠為後進領袖也。」
●佳語●(jiay)好話,表示讚頌和吉祥的好話。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徽宗嘗乘輕舟泛曲江,有宮嬪持寶扇乞書者。上攬筆亟作草書一聯……俄復取筆塗去『犯鉤陳』三字,曰:此非佳語。」
●俊語●(jny)高明美妙的言辭。宋·朱熹《遊晝寒分韻得出字》。「後生更亹亹,俊語非碌碌。」亹亹●(wei),勤奮不倦。明楊慎《郭象注:<莊子》》:「今觀其著,時出俊語,與鄭玄之注《檀弓》亦同而異也。」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某句是務頭,可施俊語於其上。」
●令辭●( ling1)美好的言辭。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詩》之四:「忼慷少淑貌,便娟多令辭。」
●令音●( ling yin)善言,美言。令,美、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鑑下》:「謝公云:長史●(王濛)語甚不多,可謂有令音。,」
●周言●( zhou yan)美言。周,完備。《國語·楚語下》「
●直而不顧,不衷也;周言棄德,不淑也。」韋昭註:「取周其言,而不以德。」漢·班固《白虎通·諫諍》:「左輔主修政頰不法,右弼主周言失傾。」,同「糾」,督察,糾正。 美玉 【美玉】
●(mey)質美無瑕的貴重玉石,經雕琢後可成為各種玉器。其色有黃、白、碧、綠、墨等;其形有長、方、圓、三角、扁平等。我國古代以美玉為禮器,佩飾或製成傳國之璽。對於美玉的開鑿,極為重視。
●寶璧●(bob)美玉。玉器名,又泛指美玉。平而圓。中央有孔。邊大於孔。《戰國策·魏策三》:「敝邑有寶璧二雙,文馬二駟,請致之先生。」漢·劉向《說苑·臣術》:「簡主日,官之寶璧,吾忘令人載之。」
●寶璐●(bd)美玉。《楚辭·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寶璐。」王逸注:「璐,美玉也。」宋·沈《送僧象微歸山》詩:「岩足多丹石,光華燦寶璐。」明歸有光《冰崖草堂賦》:「佩明月之寶璐兮。然猶思乎褐裳」褐裳,指粗劣貧賤者之衣服,亦借指貧賤之人。
●寶璞●(boop)寶玉,璞,未經雕鑿的玉石。《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楹雕虯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晉·王嘉《拾遺記·瀛洲》:「金沙寶璞,粲然而可用。」寶瑛●( bco ying)美玉。元·劉詵《芳草賦》:「捐幽谷之寶瑛兮,橫芊綿之青細。」綿,亦作「芊眠」,指草木茂密繁盛。
●寶璋●( bdo zhang)寶玉。璋,本為一種似圭的玉器,指美玉。漢·王逸《九思·疾世》:「抱唱華兮寶,欲衒鬻兮莫取。」垂綏●(chu1su1)美玉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垂綏琬琰,和氏出焉。」
●砥砨●(d)亦作「砥厄」。寶玉名。《戰國策·秦策三》:「范子●()因王稽入秦,獻書昭王日:臣聞周有砥宋有結緣,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王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
●寒瓊●( han qiong)美玉。以其給人以清涼感,故稱。傅尃《變雅樓三十年詩徵序》:「振大漢之天聲,拾寒瓊於幽草。」寒玉●(haay)玉石。玉質清涼,故稱。唐·白居易《苦熱中寄舒員外》詩:「藤床鋪晚雪,角枕截寒玉。」又指月、竹。見各該條。
●和寶●(he bao)即和氏璧。漢·王褒《四子講德論》:「故美玉蘊於碔砆,凡人視之怢焉,良工砥之,然後知其和寶也。」砆●(f),亦作「武夫」,「玞」,似玉的美石。《後漢書·宦者傳序》:「南金、和寶、冰紈、霧縠之積,盈仞珍藏。」南金,美銅;冰紈,潔白如冰的絲綢;霧,極薄的縐紗。
●和氏壁●( he shi bi)寶玉名。《韓非子·和氏》載: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獻之厲王、武王。均認為「石」,以欺君罪被砍去兩足。後獻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寶玉,遂命為「和氏之璧」,省稱為「和氏璧」或「和璧」。明·張煌言《黎大行瀕行》詩:「殿上未歸和氏璧,橐中誰賜陸生金」《漢書鄒陽傳》:「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衹怨結而不見德。」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賀方回作王子開《輓詞》:『和璧終歸趙,乾將不葬吳。」
●和玉●(hey)寶玉,謂卞和之玉。《後漢書·劉陶傳》:就使當今沙礫化為南金、瓦石變為和玉,使百姓渴無所飲,飢無所食……猶不能以保蕭牆之內也。」亦喻不為世重的賢才。嘉玉●( jia yu)用於祭祀的美玉。《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玉嘉玉。」漢·蔡邕《獨斷》:「凡祭、號牲,物異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玉嘉玉,幣曰量幣。」《宋史·樂志七》:「嘉玉製幣,以通神明。」
●結綠●(jie)美玉。《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且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綠,梁有縣藜,楚有和璞。」砥●(de)縣藜、和璞,均為寶玉名。
●瑾瑜●(jny)美玉。瑾,美玉。《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四:「白玉凝素液,瑾瑜發奇光。」
●荊寶●( jing bao)即和氏璧。以其發現於荊山,故稱。晉潘岳《楊仲武誄》:「春蘭擢莖,方茂其華;荊寶挺璞,將剖於和。」李善注:「言德業之美類於蘭玉。」南朝·宋·劉義恭《遊子移》詩:「三河遊蕩子,麗顏邁荊寶。」清·林則徐《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爾諸生沐浴聖化景行前修,諒當人握隋琛,家懷荊寶。」亦用以喻美好資質。
●荊璧●( jing bi)指和氏璧,泛指美玉。漢·荀悅《漢記武帝紀六》:「立神明通天之台,造甲乙之帳,絡以隋珠荊璧。」南朝·宋·謝惠連《鞠歌行》:「南荊璧,萬舍貲,卞和不斲與石離。」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
●荊和●( jing he)指和氏璧。以其為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發現,故稱。《楚辭·劉向九嘆·怨思》》:「筐澤瀉以豹鞟兮,破荊和以繼築。」王逸注:「破和氏之璧以繼築杵而春,敗玉寶而失其好也。」南朝·梁·范縝《神滅論》:「玉異色而均美,是以晉棘,荊和,等價連城。」
●荊虹●( jTng hong)即和氏璧。唐·孟郊《古興》詩:「楚血未乾衣,荊虹尚埋輝,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歸。」
●荊藍●( jing lan)指美玉。和氏璧出於荊山,藍田玉產於陝西之藍田,因以荊藍並稱,指代美玉,又喻猶質人才。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下隴蜀之名材,致荊藍之寶玉。」又《益州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荊藍灼爍,鄧杞扶疏。」荊璞●(ingp)指卞和在荊山獲得的璞玉晉·傅玄《傅子·闕題》:「必得崑山之玉而後寶,則荊璞無夜光之美;必須南國之珠而後珍,則隋侯無明月之稱。」隋侯,指隋侯珠。唐張惟儉《賦得西戎獻白玉環》詩:「自將荊璞比,不與鄭環同。」亦喻「賢才」,見該條。
●荊玉●( jTng yu)荊山之玉。即和氏璧。晉·盧堪覽古》詩:「連城既偽往,荊玉亦真還。」明何景明《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荊玉已三獻,冀群當一空」又喻「賢才」。見該條。
●荊文壁●( jing wen bi)即和氏璧。以其得璞於荊山得寶於楚文王,故稱。晉·盧堪《答魏子悌》詩:「恨無隋侯珠,以酬荊文璧。」李善注:「楚人卞和得璞玉於荊山之中,文王即位,乃使理其璞,得寶焉。」
●九華玉●( jid hua yu)絢麗多彩的的玉石。《西京雜記》卷一:「漢帝相傳以秦王子嬰廁奉白玉璽,高帝斬白色劍劍上有七彩珠、九華玉以為飾雜廁五色琉璃為劍匣。」南朝·梁元帝《烏棲曲》:「七彩隋珠九華玉,蛺蝶為歌明星曲。」
●崑玉●( kun yu)美玉。以其產於崑崙山而得名。多用以喻意趣高潔,文章精美,人才傑出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則志列秋霜,心貞崑玉,亭亭高竦,不雜風塵。」《文選·陸倕新刻漏銘》:「陸機之賦,虛握靈珠;孫綽之銘,空擅崑玉。」李周翰注:「靈珠、崑玉,喻文章之美也」唐·陳陶《寄兵部任郎中》詩:「崑玉已成廊廟器,澗松猶是薜蘿身。」又為對別人兄弟的美稱。見「兄弟」條。
●琨玉●(kuny)美玉琨,美玉。《後漢書·孔融傳·論》「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奇璞●(q1p)珍奇的未經雕鑿美玉晉·司馬彪贈山濤》詩:「六和潛幽冥,誰能證奇璞。」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番僧賜印》:「中國向來無此奇璞,今特恩賜之。」亦喻才智出眾的人。
●球玉●(qiy)美玉。《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鄭玄注:「球,美玉也。」瓊玖●( qiong jiu)泛指美名。瓊和玖均指美玉。《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抱之以瓊玖。」後世常用以美稱禮物。
●瓊珉●( qiong min)指美玉。晉·葛洪《抱朴子·博喻》:「瓊珉山積,不能無挾瑕之器。」又喻「雪」,見該條。
●瓊珶●( qiong ti)美玉。珶,亦作「睇」,玉名。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唐·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將勻玉顏,若抗瓊睇。」瓊琇●( qiong xiu)美玉。宋·司馬光《送守哲歸廬山》詩:「囂不可變,堅白如瓊琇。」明·沈鯨《雙珠記·賣兒繫珠》:「想原是天上麒麟,今做了璞中瓊琇。」又喻指賢才。
●瓊玉●( qiong)泛指美玉。《左傳·信二十八年》:「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晉·潘尼《贈侍御史王元貺》詩:「昆山積群玉,廣廈構眾材。」又喻賢才、霜雪。亦喻「佳作」,見該條。
●瑞玉●(ruy)美玉。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長孫儉神道碑》:「直似貞筠,溫如瑞玉。」
●水蒼玉●( shui chang yu)亦省作「水蒼」。一種美玉,以其如水碧色青而得名。古時用為佩玉。《禮記·玉藻》:「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蒼玉。也省作「水蒼」。唐·杜牧《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鎮全蜀十八韻》詩:「虎騎搖風旆,貂冠韻水蒼。」
●天球●( tian)美玉名。《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孫星衍注引鄭玄曰:「天球,雍州所貢之玉,色如天者。」又司馬融曰:「球,玉磬。」宋·楊萬里《正月十二日遊》詩:「雲冠霞佩照宇宙,金章玉句鳴天球。」又為古琴名,見「琴」條。
●天智●( tian zhi)美玉名。《逸周書·世俘》:「商王紂取天智玉琰,環身厚以自焚。」孔晁注:「天智,玉之上美者。」章炳麟《這書·客帝匡謬》:「褅郊之祭,雞次之典,天智之玉,東序之寶,一切上之於孔氏。」
●五黃●( wu huang)美玉。漢·王逸《荔枝賦》:「潤侔和璧,奇踰五黃。」黃,亦作「璜」。
●夏璜●( xia huang)美玉名。相傳為夏後氏的珍寶,故名。璜,半璧形的玉。《左傳·定公四年》:「夏后氏之璜。」孔穎達疏:「夏后氏所傳寶,歷代傳之,知美玉名也。」《意林》卷三引漢·桓潭《新論》:「此乃國之大寶,亦無價矣,雖積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篋夜光,未足喻也。」
●懸黎●(xuan)美玉名。《國策·秦策三》:「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王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晉·葛洪《抱朴子擢才》:「夫結綠、玄,,
●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晉書·王接傳》:「不患玄黎之不啟,竊樂春英之及時。」漢·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玄玉●( xuan yu)黑色的玉。玄,黑色。《楚辭·招魂》:「紅璧沙版,玄玉梁些。」《東觀漢記·安帝記》:「新野君薨,贈以玄玉赤綬。」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素狐玄玉,聿彰符命。」唐·杜牧《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瘞玄玉於常山,遺民於河壟。」瘞●(y),埋葬。
●玄真●( xuan zhen)玉的別名。晉·葛洪《抱朴子·仙藥》:「《玉經》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極。玄真者,玉之別名也。服之令輕身飛舉。」
●瑤華●(yohu謂美玉。唐·白行簡《沽美玉賦》:「是以露瑤華之爾,就朝市而之。」
●瑤玉●(ydoy)美玉。南朝·梁·江淹《傷友人賦》:
●「帶瑤玉而爭光,握隋珠而比麗。」
●民又夜光璧●( ye guang bi)寶玉名。《戰國策·楚策一》:「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史記·李斯列傳》:「必秦國之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庭,犀象之器不為玩好。」三國·魏·應琚《薦和模箋》:「夜光之璧顯價於和氏之肆,千里之足,定功於伯樂之庭。」
●夜明●(ye ming)寶玉名,以其黑夜能發光,故名。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有石璘之玉,號曰夜明』,以闍投水,浮而不滅。」又指「月亮」,見該條。
●夷玉●(yy)美玉之一種。《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阿圖在東序。」陸德明釋文:「夷玉,馬云:東夷之美玉。《說文》:夷玉即玕琪。」珣玕琪●( xun gan q11),玉名,夷玉別名。
●璵壁●(ybi)美玉。三國·魏·王粲《反金人讚》:「一言之賜,過乎璵璧。」
●璵璠●(yfan)美玉名,璠,美玉。即「璠璵」,魯之美玉,為君所佩。《左傳·定公五年》:「李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璵璠斂,仲梁懷弗與。」也喻美好的人物。
●瑜玉●(yy)美玉。瑜●(名),美玉。《禮記·玉藻》:「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晉書·輿服志》:「●(皇太子)珮瑜玉,垂組。」
●真玉●( zhen yu)美玉。漢·恒寬《鹽鐵論·西域》:「張騫言大宛之天馬汗血,安息之真玉大鳥。」清·錢謙益《書破山刻石屋禪師語錄後》詩:「淤泥生妙蓮,炎火見真玉。」 夢話 【夢話】
●( meng hud)夢中說的話。多喻妄言亂語。紅樓夢》第四八回:「寶釵正告訴他們,說他夢中做詩,說夢話。」
●寐語●( mei yu)夢話。寐,睡著。宋·梅堯臣《和元之述夢見寄詩》:「始知端正心,寐語尚不誑。」元·馬臻《春歸曲》:「百勞留春春不許,愁觜喃喃如寐語。」觜,同嘴。明李贄《答耿中丞論談書》:「世人白晝寐語,公獨於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惺●(xng),醒悟。
●夢言●(meng yan)說夢話。《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昭侯聞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後,欲發天下之大事,未嘗不獨寢,恐夢言而使人知其謀也。」
●夢囈●( meng yi)夢話。多喻胡言亂話。宋·李石《扇子》詩:「今古一場夢囈,乾坤六博呼盧。」
●夢語●( meng yu)睡夢中說的話。金·黨懷英《王辰二月六日夜夢作一絕句詩以紀文》:「豈非夢語本真語,毋乃造化為餘嬉。」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劉霞裳夢中得一聯云:『星搖似醉愁他墮,手舉難扶笑我低。醒後續二句云:安得仙雲生袖底,御風飛到鬥牛西。』我以為醒語終不如夢語。」
●囈言●(yyn)夢話。囈,說夢話。宋·無名氏《朝野遺記》:「上噤不知人,但張口囈言耳。」清·趙翼《余方有聽他有句自然來之句》詩:「囈言本不論工拙,訐語何須取吉祥。」又指荒唐之言。
●囈語●(yy)夢話。晉·王嘉《拾遺記·吳》:「眾座皆云:『呂蒙囈語通《周易》。」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夜必夢故夫同枕席,睡中或妮妮囈語」又喻荒唐糊塗之言。 謎語 【謎語】
●(m1y)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辭●( shou)「謎語」的古稱。瘦,隱藏;辭,文辭,言辭。《國語·晉語五》:「有秦客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孟子·公孫丑上》「遁辭知其所窮。」宋·孫奭疏:「大抵廋辭雲者,如今呼筆為管城子,紙為楷先生,錢為白水真人,又為何睹物是也。」清·黃宗羲《金介山詩序》:「古之能自盡其情者,莫如淵明,然而《述酒》等作,未嘗不為辭矣。」
●曲詞●( shou1)即廋辭。即謎語。《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嘉話錄·權德輿》或曰:「詞何謂也?曰:隱修耳。」宋·周密《齊東野話·隱語》「左之所謂詞,即今之隱話,而修所謂之謎。」
●文●( shou wen)瘦辭。隱話,遁辭。《新唐書·王傳》:「道士答曰:公三十年後,孟有二王已而廷湊立十三年死,蓋文也。」宋·葉適《送蔡子重》詩:「瘦文弄巧眾術同,一心之純天與通。」
●語●( shou yu)即語。《新五代史·漢臣傳·李業》:「帝方與業及聶文進,後讚郭允明等狎呢,多為瘦語相消戲。」清·周亮工《書影》卷四,有為爬養語者:「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
●隱語●(yiny)猶「詞」。藉它詞暗示本意的語句。《漢書·東方朔傳》「●(郭)舍人不服,因曰:「臣願復問朔隱語,不知,亦當榜。」榜,張貼告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昔楚莊齊威性好隱語,至東方曼倩尤巧辭述。」【米】
●(m)米的種類較多,異名亦不少。此處只言大米、小米之最者。
●粲●(can)上等精白米。《詩·鄭風·衣》「還,予授子之粲兮。」朱熹集傳:「粲,粟之精鑿者。」按朱說粲實為精粟米,並非上等白米。
●長腰●( chang yao)米名。宋·蘇軾《三黨泉亭》「勸君多揀長腰米,誚破亭中萬斛泉。」宋·陸游《書意》之一:「但有長腰吳下米,豈須細肋大官羊。」
●粗糲●(cui)糙米,粗,本指米糙,引申為不精或毛糙;糲,粗米。《史記·刺客列傳》「竊聞足下義志高,進百金者,當用為大人粗糲之費。」
●黃粱●(《huongliongD《)粟米,即小米。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夜雨剪春業,新炊間黃粱。」
●粞●(x)碎米宋·陸游《老雞》詩:「碓下糠粞幸不乏,何妨相倚過餘生。」
●玉粒●(y)指米。以其潔白如玉,故稱。南朝·梁·簡文帝《昭明太子集》序:「髮私藏之銅鳧,散垣下之玉粒。」《北齊書·顏之推傳·觀我生賦》:「襄陽阻其銅符,長沙閉其玉粒。」
●名片●( ming pian)古時書寫姓名於竹木片上,用於拜謁通名,名曰「板」、「刺」;後用各類紙箋,書寫姓名、職務或祝詞於其上,作為參謁拜訪或問候之用,名曰「榜」、「帖」或「紙」、「狀」;現今用各類精製的長約三寸寬約二寸的硬紙片,印有本人姓名、職務、住址,用於交際拜訪,聯繫事務,稱為名片。因之,古之「板刺」、「名帖」、「門狀」、「手本」等等,均可作為名片之異名。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古人書疏皆題後以答》:「按此則知今所用名片,始明季也。」按:名片並非始於明代,而是始於無紙的年代。見以下各條可知。
●板刺●( ban ci)亦作「版刺」。猶今之名片。古時無紙書寫姓名於竹木片上,以作為拜謁、通名之用《南史·虞荔傳》:「王欲見荔,荔辭曰:『未有板刺,無容拜謁。,」宋·梅堯臣《范景仁紫微見過亦謁不遇道上逢之》詩:「版刺留姓名,不遑佇軒屏。」此兩例均用古名以示其高雅。
●榜子●( bang)猶今之名片。用紙寫上姓名並公開出來「榜」。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三五出:「狀元萬福,且息怒,奴家不具榜子參賀。」
●參榜●( can bang相當於今之名片。將姓名寫在紙上,用於參謁拜見,故名。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抵曉是入城,直至衙門旁,不及殷勤展參榜。」
●刺紙●( ci)猶名片。刺,本指古代已書寫姓名的竹木片,後指名帖。明·田藝《留青日札·刺紙》:「嘉靖初年,士大夫刺紙不過白鹿,如兩指闊。」
●寸楮●( cun chu)名片。楮,即穀●(g)樹,其皮可製紙,借指紙。清·張爾歧《蒿庵閒話》卷一:「寸楮往來,始於崇禎年,以嚴禁請託,於投挾為便也。」亦指短信。
●大狀●( da zhuang)名片,古代的一種參拜名狀。狀,寫在名帖上的祝詞或問候語。宋·周密《癸辛雜識·送刺》:「昔日投門狀,有大狀、小狀。大狀則全紙小狀則半紙。今時之刺,大不盈掌,足見禮之薄矣。」
●客刺●(kec)名片。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東莞、減逢世,年二十餘,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王利器集解引胡三省《資治通鑑》註:「書姓名於奏白日刺。」
●門刺●( men ci)古拜見時所用之名帖,其作用相當於今之名片。宋·歐陽修《與郭秀才書》:「僕昨以吏事至漢東,秀才見僕於叔父家,以啟事二篇偕門刺先進。」
●門狀●( men zhuang)舊時拜帖。以其上具銜書寫問候起居之詞,故稱。據說起於唐武宗時李德裕為相之際。李德裕重權,拜見他時,必先呈上寫有祝詞的門狀。後通行並沿用其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士大夫交謁,真宗時用門狀
●元豐後又甚行手刺,前不具銜,止雲『某謹上,謁某官年月日。」
●名刺●( ming ci)即名帖。作用相當於現今名片。古代無紙,書寫姓名於竹木片上,名曰「刺」,作為拜謁通名之用,後改用紙,亦以「刺」名之。《梁書·江淹傳》:「永元中,崔慧、景舉兵圍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稱疾不往。」唐·元稹《重酬樂天》詩:「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明·陳宏緒《寒夜錄》卷下:「嘉隆以來,往還名刺居上者傲然無禮,處卑者遜而可笑。」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五:「餘名刺作隸書,或以為怪。」
●名柬●( ming jian)猶名片,清·梁章鉅《迢庵隨筆·交際》:「名柬稱謂,京宦有舊式可循,外官有憲綱可守,不容率意為之。」《清史稿·禮志十》:「屬官見長官,轅門外降輿焉,自左門入。初見具名柬,呈履行。」
●名榜●( ming bang)名刺,名片。《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正觀玩間,忽見一青衣小童,進前作揖,手執名榜一紙曰:『東人有名榜在此,欲見解元,未敢擅便。」東人,指主人。
●名帖●(ming tie)猶名片。明、清時官場拜謁用紅紙書寫銜名,稱為「名帖」。清·趙翼《陔餘叢考·名帖》:「古者削木以書姓名,故為之刺,後世以紙書,謂之名帖…漢初猶謂之謁』。」《官場現形記》第二回:「趙溫手捧名帖,含笑向前,道了來意。」
●名紙●( ming zhY)猶名片。五代齊己《勉吟僧》詩:忍著袈裟把名紙,學他低折王侯門。」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名刺門狀》:「古者未有紙,削竹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後以紙書,故謂之名紙。」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某太守》:「謁者恆旬月不及一見,名紙堆積。」
●銜揭●( xian jie)署有官銜的名片、名帖。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稟戶式》:「用銜揭履歷揭各一,同稟帖入紅稟函。」
●銜片●( xian pian)名片。以其署有官銜,故稱。《官場現形記》第九回:「管家拿了銜片,自去交代不題。」
●謁刺●(yeci)書有姓名、職務的名帖用以初次拜會別人用的寫有姓名職務的名帖。猶名片。宋·祝穆《事文類聚·人事部·謁見》:「文潞公判北京,有汪之者…初入謁,潞公方坐廳事,閱謁刺,置案上不問。」文潞公,即文彥博。
●公玉刺●(yuc)對名帖的美稱唐·陸龜蒙《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襲美》詩:「三清今日聚靈官,玉刺齊抽謁廣寒。」道教指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洞主:真教主元始天尊、玄教主靈寶天尊、神教主道德天尊;靈官,指仙宮。 命運 【命運】
●( ming yun)天命運數。指人的生死、貧富、貴賤及其一切遭遇與吉凶禍福等等的機遇。漢·班固《白虎道·災變》:「堯遭洪水,湯遭大早,命運時然。」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仕官諺云:『命運低,得三西。」謂山西、江西、陝西也。」
●定命●( ding ming)命運。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稱為定命。漢·班固《幽道賦》:「神先心以定命兮,命隨行以消息。」《南史·顧覬之傳》:「覬之常執命有定分,乃以其意,命弟子願作《定命論》。」
●本命分●( ming fen)猶命運。唐·白居易《白雲期》詩:「年長識命分,心少營為。」·俞文豹《吹劍錄外集》:「中人以下,逐之利欲,使其不知命分之所止,則猖狂妄行,將無所不至矣。」明·張寧《方洲雜言》:「如功名可期,神賜顯夢;如命分淺薄,神幸昭示!」
●命理●(ming)命運。指人的運氣和遭遇。唐·沈千運《贈史修文》詩:「豈日無其才,命理應有時。」又指「天命」,見該條。
●命籙●(ming)指註定的命運。以其註定在冊,故稱。籙,簿子、冊子。前蜀·杜光庭《皇帝木命醮詞》:「至於命籙興衰,祿作豐薄,立身罪福,行運吉凶,上自天司,旁資本命,主張考校,巨細無遺。」
●命體●( ming ti)命運南朝梁·劉孝標《辯命運》體,變化非一,先號後笑,或始吉終,
●氣數●(qsh)氣,前運。元·方回《讀宜山公集》詩:「功名氣效,文字見精神。」
●氣運●(yun)猶言命運。《說新語·》:「公●(逵)見林法師●(支遁》暮,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耳!」
●運數●( yun shu)命運,氣數。唐·白居易《薛中丞》詩:「況聞善人命,長短系運數。」《舊唐書·韋嗣立傳》「夫水旱之災,吳之陰陽運數,非人智力所能及也。」 模範 【模範】
●( mo fan)本指製造器物時所用的模型或樣板。引申為值得人學習、效法的榜樣或行為的準則。《法言·學行》:「師者,人之模範也。」
●標程●( bido cheng)猶模範、榜樣。宋·郭若虛《論三家,
●山水》:「畫山水營丘、李成、長安、關同、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跱,百代標程。」,同「峙」 ●(zhi)。
●標準●( bido zhun)榜樣,規範。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淵哉泰初,宇量高雅,器範自然,標準無假。」唐·杜甫贈鄭十八賁》:「示我百篇文,詩家一標準。」
●袁范●( bido fan表率,模範。《明史·李時勉陳敬宗等傳贊》:「李時勉、陳敬宗諸人,方正清鯁,表范卓然,類而傳之,庶觀者有所法焉。」
●表符●(biof)表,儀容;符,符節。儀容合乎法度,猶言「表率」。漢·王粲《蒲夷吾文》「到於今而見稱,為作者之表符。」
●表經●( bido jTng)典範,準則。《史記·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表式●( bido shi)表,表率;式,標式。表式即表率、模範、楷。《詩·大雅·崧高》:「文武式憲。」漢·鄭玄箋:「憲,表也。言為文武之表式。」孔穎達「言申伯有文有武,可為人之表式也。」漢·蔡邕《先生碑》:「園失無博,學失表式,幾百紳,哀矣泣血。」
●天表率●( bido shudi)準:率,標準《漢書·4延壽傳》:「幸得備位,為郡表率。」宋·司馬光《論兩府遷官狀》:「凡公卿者,百吏之表率。」清·張以湉《冷廬雜識·吳小宋大令》:「十城表率,九郡先驅,億萬姓屬目相看,刑賞惟求孚眾志。」
●表儀●( bido)表率、儀範。《鶡冠子·學問》:「夫官者,表儀祥兆,下之應也。」陸田解:「百官取揆,故日表儀。」唐·陸龜蒙《幽居賦》:「荀勖乃天下表儀,裴秀為朝之領袖。」
●表則●( bido ze)表率,準則。唐·司空圖《大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況元昆頃鎮河潼,遠推表則;仲弟鎮臨北地,惠愛斯人。」宋·曾鞏越州賀提刑夏倚狀》:「伏以提刑屯田,抱材精敏,涵德粹溫,文章為國之光華,治行乃時之表則。」
●表綴●( bido zhui)表率、榜樣。綴,表。《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昔者伯夷叔齊……言為文章,行為表綴於天下。」孔廣森補注:「表綴,言為人準望也。」南朝·梁·王僧儒《<詹事徐府君集序》:「引稱表綴,言成楷模。」
●典式●( dian shi)範例,模範。漢·王符《潛夫論·三式》:「孝文皇帝始封外祖,因為典式,行之至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今日天下大同,須為百代典式。」軌範●( gui fan)猶言規範,楷模。軌,軌道秩序,規矩,法度。《尚書序》:「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唐·虞世南《書旨述》:「父子聯鑣,軌落後昆」唐初大書法家虞世南謂王羲之、獻之父子的書法為後世的規範。
●楷模●( kai mo)猶模範、典範。楷,法式;典範。《禮記·儒引》:「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模。」《後漢書盧植傳》:「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
●模楷●(mkai)模範。《後漢書·黨錮列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
●模則●(moze)榜樣,規範。《三國志·魏志·王粲傳》:「●(阮籍)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行寡欲,以莊周為模則。」
●師表●(shT bido)表率,在道德學問上的學習榜樣。師●(動),學習、效法;表,榜樣。《史記·太史公自序》:「國有賢相賢將,民之師表也。」《北齊書王昕傳》:「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唐·柳宗元《與太學諸生喜詣闕留陽城司業書》:「乃僕亦失其師表,而莫有所矜式焉。」
●師範●( shi fan)學習的楷模。師,學習,效法。範,楷模。《北史·楊播傳論》:「恭德慎行為世師範。」宋·歐陽修《舉張望之曾鞏王回等充館職狀》:「校書郎張望之,學問通博,文辭敏麗,不急仕進,行義自修,東南士子,以為師範。」又指「老師」,見該條。
●師矩●(shTj)猶師範,學習的榜樣。矩,表準,法則。《新唐書·劉煒之傳》:「卿家忠孝,朕子賴卿以師矩,冀蓬在麻不扶而挺也。」
●師模●(shT mo)猶師表。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遇叟》。「顏樂一簞,萬世師模;紂居瓊室,死為獨夫。」顏,顏淵,孔子的學生。明·李東陽《聖賀視學有述》詩:「拜贍共識師模正,坐講方知聖道尊。」
●師帥●( shT shuai)表率。《漢書董仲舒傳》:「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新唐書·褚遂良傳》:「刺史,民之師帥也。」
●式範●( shi fan)模範,楷模。式,榜樣。範,標準,樣板。宋·無名氏《<顏氏家訓序》:「常雌簧朝廷,品藻人物,為書七卷,式範千葉,號曰《顏氏家訓》。」千葉,千載。儀表●( bido)楷模,法式,準則。《管子·形勢》:「法度者,萬民之儀表也;禮義者,尊卑之儀表也。」漢·王逸
●離騷序》:「名儒博達之士,鑄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範。」又指人的「儀表」,見該條。
●儀範●(yfan)典範;表率。《元典章·刑部士·官民姦》:「專治一方,為民儀範。」
●儀型●(yng)同「儀刑」。模範,典範。宋·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詩》:「簡牘儀型在,兒童箋刻勞。今誰主文字,公合把旌旄。」明·薛蕙《送楊石齋》詩:「事業薦鍾鼎,儀型照簡編。」
●儀形●(yxng)典範;模範。儀,表率;準則。形,模型,引申為「模範」。晉·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厲聖;儀形在昔,予聞子命。」《北齊書·王傳》:「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儀形,安敢以親僚宷,從廝養之役。」宋·蘇軾《告文宣王文》:「載空言於典籍,示後世之儀形。」
●儀刑●(yng)楷模,典範。《北齊書·陳元康傳》:「王教訓世子,自有禮法,儀刑式瞻,豈宜至是。」明·方孝儒《陳野翁字說》:「余迷古人亦已久矣,持其身以行乎今之世,心恆惴惴然恐為淺薄之歸,而不獲間故老之儀刑,何幸乃得先生乎!」清·劉大櫆《金復堂先生八十壽序》:「杖履從容,示儀刑於黃山、白嶽之間,其高情逸韻,尤非世俗之所能及也。」綴旒●( zhui liu)猶言表率、榜樣。《詩·商頌·長髮》「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毛傳:「綴,表;旒,章也。」鄭玄箋:「綴,猶結也;旒,旌旌之垂者也。」馬瑞辰通釋:「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旌為表,故詩綴並言,以喻湯為下國表則也。」故稱「綴旒」為表率。按「綴旒」亦指帝王冕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可引申為法式、準則。
●準則●( zhun ze)標準,模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zong zheng)表率,楷範。明·王廷相《慎言·作聖》:「聖人,道德之宗正,仁義禮樂之宰攝,世固不獲見之矣。」【墨】
●(mo)寫字繪畫用的黑色顏料,由煤煙或松菸加香料等材料製成。古時為各型塊狀,現有瓶裝汁液。《太平御覽》卷二四四,晉·傅玄《太子少傅箴》:「習以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寶煤●( biao mei)墨的美稱。以其為煤煙加珍貴原料精製而成,故稱。金·劉仲尹《謝孔遵席後堂畫山水圖》詩:「玉腕雪回犀管細,寶煤香散風綃空。」犀管,指毛筆;鳳綃,指代紙。
●陳玄●( chen xuan)墨的擬人姓名;以其色黑而又長久存放者,故名。唐·韓愈《毛穎傳》:「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弘及會稽楮先生友善。」穎,毛筆;陶泓,硯;楮先生,紙。墨卿●(mo qing)墨的擬人之稱。宋·蘇軾《萬石君羅文傳》:「是時墨卿、楮先生,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歡甚,時人以為文苑四貴。」四友,為毛純、羅文、墨卿、楮先生,分別指文房四寶:筆、硯、墨、紙。
●墨丸●(mo wan)古墨名。亦泛指墨。以其形圓如丸,故稱。明·陶宗信《輟耕錄·墨》:「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清·孫延《燭影搖紅》詞:「靜碾湘縑,墨丸寫出幽蘭。」碾,展平;湘縑●(jian),湖南產的一種細絹,指代紙。
●奇煤●(qmei)名墨別稱。宋·張《魯直惠洮河綠石硯冰壺次韻》:「平生筆墨萬金直,奇煤利翰盈篋收。」翰,毛筆。
●麝墨●( she mo)墨的美稱。以其在墨中加入香料,故稱唐·陸龜蒙《菜藥賦》:「煙分麝墨猶濕,斷而龍刀合知。」龍刀剪刀。
●麝煤●( she mei)猶「麝墨」。以其為香料與煤煙製成,故稱。唐·韓偓《橫塘》詩:「蜀紙麝煤添筆媚,越甌犀液發茶香。
●松滋侯●( song zi hou)墨的擬人稱。以其松菸所製,故名。《文房四譜·墨譜》引文嵩《松滋侯易元光傳》:「易元光,字處晦,燕人也。其先號青松子,頗有才幹,雅淡清貞,深隱山谷中不仕,以吟嘯煙月自娛…嘗以南越石虛中為研究雲水之交,與宣城毛元銳、華陰楮知白為文章滿染之友世為文史之官,特詔常侍御案之右,拜中書兼儒林待制,封松滋侯。」石虛中,硯;毛元銳,筆,格知白,紙。
●松菸●( song yan)墨的代稱。因松菸為製墨主要原料,故稱。唐·安鴻漸《題楊少卿書後》詩:「端溪石硯宣城管,王屋松菸紫兔毫。」宋·黃庭堅《答王道濟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詩:「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磨松菸。」
●烏金●(wjn)墨的美稱。以其發黑閃光,故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土部·墨》:「●(釋名)烏金、陳玄、玄香、烏玉塊。」
●烏丸●(wwan)墨的別稱。因其成球形而又為黑色,故稱。宋·陳師道《古墨行》「秦郎百好俱第一,烏丸如漆姿如石。」
●烏玉玖●( wu yu jue)精墨的美稱。塊,環形有缺口的玉佩。南唐·李廷珪《藏墨訣》詩:「贈爾烏玉玦,泉清硯須潔。」
●玄圭●( xuan guT)墨的喻稱。以其色黑外形似圭,故稱。玄,墨色;圭,一種上尖下方的玉石禮器。宋·楊萬里《春興》詩:「急磨玄染霜紙,撼落花須浮硯水。」又指特殊功業,見「大功」條。
●玄笏●( xuan hu)墨的喻稱。以其色黑形似笏●(臣朝見君時所執的手板),故稱一說宋人以笏計墨,故。宋·蘇軾《贈潘谷》詩:「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餅敲玄笏。」
●玄香太守●( xuan xiang tai shou)墨的擬人之稱因其色黑味香,故云。唐·馮贄《雲仙雜記·墨封九錫》:「稷又為墨封九錫,拜松燕督護、玄香太守兼亳州諸郡平章事。」
●玄玉●( xuan yu)墨的喻稱。以其色墨閃光如玉,故稱。明·高啟《贈賣墨陶叟》:「玄玉初成敢輕用,萬里豹囊曾入貢。」
●玄雲●( xuan yun)墨的喻稱。以其色黑並繪有雲圖,故名。宋·蘇軾《和范子功月硯屏》詩:「紫潭出玄云,繴我潭中星。」王十朋集注引趙次公曰:「紫潭,言硯;玄云,言墨也。」金·馮延登《洮石研》詩:「芸窗盡日無人到,坐看玄雲吐翠微」又指「黑雲」、「黑髮」,見各該條。
●玄中子●(《XudnzhongzT《)墨的別稱宋陶穀《清異錄·麝香月》:「●(韓熙載)延歙匠朱逢於書館旁燒墨供用,命其所日化松堂,墨又日玄中子,又自名麝香月。」
●玄珠●( xuan zhu)墨的喻稱。以其色黑球形閃光,故稱。金·元好問《賦南中楊生玉泉墨》:「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又喻「葡萄」,見該條。亦指黑色明珠、佛道教義真諦。
●燕正言●( yan zheng yan)墨的別稱,擬人姓名。燕,為唐·文嵩在《松滋侯易元光傳》中為墨擬的姓。正言,謂用墨能寫出好文章。宋·林洪《文房圖贊》:「燕正言名玉,字祖圭,號體玄逸客。」
●易玄光●(yi xuan guang)亦作「易元光」,墨的擬人姓名。唐文嵩《松滋侯易元光傳》:「易元光,字處晦,燕人也。」後異稱墨為「易元光」或「易玄光」。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辭賦》:「易玄光字處晦,燕人也……與宣城毛元銳、華陰楮知白,為文章濡染之友,明天子重儒……封松滋侯。」
●玉泉●( yu quan)墨的別稱。明·陸友《墨史》:「楊文秀,字伯達…其法不用鬆炬,而用燈煤,子彬得其遺法,以授耶律楚材,楚材授其子鑄,使造一萬丸,銘日玉泉萬笏。」灶煤●( zao mei)墨的代稱。謂以灶燃鬆取其煙塵製墨。宋·蘇軾《孫莘老寄墨》詩之三:「瓦池研灶煤,葦管書柿葉。」瓦池,指代硯;葦管,指代筆;柿葉,指代紙。 牡丹 【牡丹】
●( mu dan)落葉灌木。羽狀複葉,呈卵形或長橢圓形。初夏開花,單生型大,呈紅、白、粉紅或紫色。原產於我國西北部,經長期栽培,品種頗多,為著名觀賞植物。根、皮入藥,有清熱活血、調經作用。牡丹花名始於唐代,由木芍藥演變而來。其時盛產於長安。宋代以洛陽和蜀之天彭為最盛,堪稱全國第一。現在,牡丹花經過科學培植,品種繁多,花型碩大,五彩繽紛。
●百花王●( bai hua wang)亦省稱「花王」。指牡丹花。以其花型碩大,十分豔麗,被譽為百花之王,故云。唐·皮日休《牡丹》詩:「落盡殘紅始吐芽,佳名喚著百花王。」清·袁校《元日牡丹詩》:「果然愧花王號,獨占春風第一天。」富貴花●(fu gui hud)牡丹花的喻稱,以其花朵碩大、艷麗,為百花之首,故云。宋·周敦頤《愛蓮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清·曹寅《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魚作》詩:「老眼愁看富貴花,病軀思啖呵黎勒。」自注:「時邀看城西牡丹,值雨未果行。」呵黎勒,即「訶黎勒」。植物名果實可作吸澀劑,主治久咳久瀉等症。
●國色●(guse)亦作「國色天香」。牡丹花的喻稱。謂色香冠絕一國,故云。唐·李正封詠牡丹詩云:「天香夜晚衣,國色朝酣酒。」後譽牡丹花為「國色天香」或分別言「天香」、「國色」。唐·羅隱《牡丹》詩:「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宋·范成大《與至先兄遊渚園看牡丹三日行遍》:「欲知國色天香句,須是倚欄燒燭看。」清·姚《和袁香亭看牡丹》詩:「興極捲幃看國色,病餘擁毳作贈詩」亦泛指華麗S5的他花或絕色的美女。
●國艷●( guo yan)猶「國色」。意為國中最豔麗的花。為牡丹花的譽稱。宋·蘇軾《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詩之四:「國艷天饒酒半酣,去年同賞寄僧簷。」又吳文英《漢宮春·追和尹梅津俞園牡丹》詞:「花姥來時,帶天香國艷,羞掩名姝。」亦指美艷的他花或美女。
●花後●( hua hou)牡丹的喻稱,以其為群芳之首,被喻稱花中皇后,故云。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牡丹,一名花後
●火前花●( huo qian hua)指牡丹花。謂其多開於清明寒食節禁火之前開放,故云。宋·陸游《天彭牡丹譜·風俗記》:「●(牡丹花)最盛於清明寒食時。在寒時前者,謂之火前花,其開花稍久。火後花則易落。」
●京花●(jing hua)指重瓣牡丹。以其產生於古京都洛陽,故名。宋陸游《天彭牡丹譜·花釋名》:「彭人謂花之多葉者京花,單葉者川花。」葉,指花瓣。又宋·范成大《清明日試新火牡丹會》詩:「那得青煙穿禦柳,且將銀燭照京花。」
●鹿韭●(j)牡丹花的別名。《廣群芳譜·花譜·牡丹》:「牡丹一名鹿韭,一名鼠姑。」
●洛花●( lud hua)「洛陽花」之省稱。唐宋時,洛陽牡丹最盛,故名。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品序》:「牡丹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范成大《次韻同年楊使君回自陵舟中見贈》:「洛花堆錦暖,吳鏤冰寒。」唐·李商隱《漫成三首之一》:「遠把龍山千里雪、將來擬併洛陽花。」
●木芍藥●(mu shao ydo)本為芍藥的一種,唐人稱之為牡丹,後因之。舊題唐·李濬《松窗雜錄》:「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即今牡丹也。」自注:「《開元天寶花木記》云: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宋蘇軾《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詩之一:「殷勤木芍藥,獨自殿余春。」
●茜金●( qian jTn)牡丹品名。以其花朵大紅透黃,故稱。茜,茜草,其根可作大紅色染料,因借指大紅色;金,指黃色。宋·陸游《新晴賞牡丹》詩:「自揣明年猶健在,東廂更覓茜金栽。」
●鼠姑●(shg)牡丹的別名。唐·陸龜蒙《偈掇野蔬寄襲美》詩:「行歇每依鵐舅影,挑頻時見鼠姑心。」舅即「鴉舅」,指烏樹,喬木,種子可榨油製燭。
●天香●(tian xiang)
●為「國色天香」之省稱。指色香絕倫之牡丹。《淵鑒類函》卷四百五引明·馮琢庵詩:「非煙非霧倚雕欄,珍重天香雨後看。」清·方文《送春日偕束茹吉等看牡丹》詩:「信有天香亦傾國,金罍在手莫辭幹。」金,酒器的美稱。天香,亦指香或美女。
●醒酒花●( xing jid hua)牡丹花的異稱。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醒酒花》載:唐玄宗宿酒初醒,與楊貴妃同賞牡丹,新折一枝給楊貴妃,曰:「不惟萱草忘憂,此花香豔,尤能醒酒。」後遂以「醒酒花」名牡丹。
●魏紅●( wei hong)牡丹花品名。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魏相家。」宋·蔡襄《李閣使新種洛花》詩:「堂下朱欄小魏紅,一枝穠艷占春風
●姚黃●( yao huang)牡丹品名。即千葉黃花,為宋民間姚家所培育,故稱。宋·梅堯臣《白牡丹》詩:「白雲堆裡紫霞心,不與姚黃色斗深。」
●玉版●(yban)牡丹喻稱。以其花色潔白,故云。宋·歐陽修《洛陽牡丹圖詩》:「壽安細葉開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又為「紙」、「竹筍」的異名,見各該條。
●玉玲瓏●( yu ling long)白牡丹的喻稱。以花晶瑩如玉,精巧可愛,故稱。宋·司馬光《其日雨中聞姚黃開戲成詩二章》之一:「穀雨後來花更濃,前時已見玉玲瓏。」亦指「梅花」,見該條。
●御衣黃●(yu yT huang)亦省稱「御黃」。一種牡丹花的喻稱。以其花似帝王龍袍之色,故稱。清·鈕琇《觚·牡丹述》:「御衣黃,俗名老黃,曉視其白,午後轉為淺黃,鶯然可愛。」宋·秦觀《春詞絕句》之三:「淺色禦黃應好在,為準還發去年枝。
●轉枝花●( zhuan zhi hua)牡丹花品名。以其能嫁接他枝而得名。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潛溪緋者,千葉緋花……本是紫花,忽於叢中特出緋者,不過二朵。明年移在他校,洛人謂之轉枝花。」
●狀元紅●( zhuang yan huong)牡丹花的喻稱,以其為群花之首,有如狀元為應考學士之冠,並呈大紅色,故稱。宋·陸游《天彭牡丹譜·花釋名》:「以其高出眾花之上,故名狀元紅。或曰:舊制進士第一人,即賜茜袍,此花如其色,故以名之。」元·喬吉《桂花》曲:「綠衣襯榜,黃麻供奉,不似狀元紅。」茜袍,即大紅袍。
●紫雲英●( yun ying)指稱紫色牡丹花,謂花瓣有如紫雲一樣。唐·元稹《西明寺牡丹》詩:「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紫雲英。」又指野蠶豆。 母親 【母親】
●(mu qin)子女對生養已身的婦女的稱謂。古單稱「母」。《詩·小雅·蓼莪》:「母兮鞠我。」鞠●(j),養育。
●阿母●(m)稱母。《玉臺新·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北堂●(bei tang本指母親居室借指母親。語本《詩衛風·伯兮》:「焉及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背,北堂也。」諼草,即萱草,謂北堂樹萱,母親忘狀,故以北堂指代母親。唐·李白《贈歷陽褚司馬》:「北堂千萬壽,侍奉有光輝。」宋·王安石《和微之林亭》:「中園日涉非無趣,保此千鍾慰北。」清·趙翼《戊戌春》詩:「北堂夢杳痛難追,春露驚心又一悲。」亦可指祖母,見該條。亦泛指北屋。
●慈●(cwei)慈,愛;闈,庭闈,父母居處。連用為母親的代稱。梁燾《立皇后子氏製》:「明揚德閥之懿,簡在慈闈之公。」
●家慈●(jic1)對別人謙稱自己的母親。清·胡壽頤《小螺庵病榻憶語跋》:「女史亡矣!張姥猶時為予述往時攜女史釵鈿求家慈修飾,家慈恒樂為之勞。」
●令慈●(ling1)對他人母親的尊稱。令,僅是一種敬辭,有美善之義。清·陳確《祭祝開美文》:「閏月初三,實葬令慈,初五役竣,諸作允釐。」允釐●(yun1),恰當地治理。
●令母●(ling mu)賢德的母親。令,美善。漢·蔡邕《濟北相崔吾夫人誄》:「堂堂其胤,惟世之良,於其令母,受茲義方。」
●令堂●(ling tang)對他人母親的尊稱。元·鄭光祖《㑳梅香》第三折:「這聲音九分是你令堂。」明·吾邱瑞《運甓記剪髮延賓》:「世上有此賢德之母…敢請令堂一見。」
●聖善●( sheng shan)讚美母親之辭。《詩·邶風·凱風》:「母氏聖善。」後用以指代母親。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道士勉其入蜀,適遇相國聖善疾苦,未果南行。」
●太君●(tai jun)古代官員之母的封號,後用以尊稱他人的母親。
●堂萱●( tang xuan)代指母親。宋·范成大《致政承奉盧君輓詞》詩之二:「眼看庭玉成名後,身及堂萱未老時。」先妣●( xian bi)亡母。《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唐·韓愈《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墓誌銘》「公先妣,渤海李氏,贈渤海郡太君。」明歸有光《先妣事略》「先妣周孺人……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古時亦指活著的母親。比如:「如喪考妣」。也可以指先祖之母。
●先慈●(xian1)稱亡母。清·陳夢雷《絕交書》:「先慈恐不孝激列難堪,遣人呼入家。」
●先母●( xian mu)稱亡母。明·張寧《方洲雜言》:「揭曉先一夕,先母孺人,夢一老叟自門中入中庭,持筆如椽。」清杜璿《送王舅歸黃州》詩:「先母多兄弟,今看一舅存。」仙萱●( xian xuan)仙界的萱草。喻指長壽的母親明·唐順之《雙壽圖歌為段翁作》:「萱草自是百草長,緋葩翠葉呈婀娜上承老樹賴嘉蔭,亦如松柏掛女蘿。」參見「萱堂」。
●顯妣●( xian bi)古時對去逝母親的美稱。漢·王粲《思親》詩:「穆穆顯妣,德音徽止。」
●萱堂●(xuan tang)本指母親居室,借指母親語出《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謂:「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諼,同「萱」。言,語助詞,無義,謂北堂樹萱,令母忘憂。宋·葉夢得《遣模歸按視石林》詩:「白髮萱堂上,孩兒共更杯。」
●中堂●( zhong tang)母親。中堂指正室或內室,為母親所居。因以代母親。唐·李賀《題歸夢》詩:「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澗菉。」
●尊慈●(zunc1)敬稱母。南朝·梁·沈約《為柳世隆讓封公表》:「及顧溫清之館,懼結尊慈之懷。」凊●(qing),涼。尊慈,亦敬稱他人之母。
●尊夫人●( zun fu ren)對別人母親的尊稱。唐·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年幾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
●尊堂●( zun tang)敬稱他人之母。晉·陸雲《答車茂安書》:「尊堂猶灼,賢姨涕泣,上下愁勞,舉家慘戚。」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媼驚曰:『是吾甥也。』尊堂,我妹尊萱●( zun xuan)尊稱己母。《目蓮救母出離地獄開天寶卷》;「幽冥遊遍不見娘,思想尊萱哭斷腸。」亦用以尊稱他人之母。 幕賓 【幕賓】
●(mu bin)指官府參謀、顧問人員。以其受聘於負責官員,處於賓客地位,故稱。語出《世說新語·雅量》:桓宣武同郗超將擬定芟夷的朝臣名讓謝安、王坦之過目。王說:「多了。」宣武提筆擬刪減一些。這對謝安含笑說:「生可謂入幕賓也。」芟夷●( shan y11>,刪減。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遷善》:「判官是幕賓,使主無受拜之禮。
●幕府●(mf)本為將帥在外的營帳,又借指幕僚、幕賓。即在墓府從事文書、參謀和其他有關事務的人員。唐·韓愈《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崇文命幕府唯公命從。」亦借指「將帥」,見「統帥」條。日本明治維新前掌握全國政權的軍閥,亦稱幕府。
●幕客●(muke)幕賓。指在幕府中協助負責官員處理文案政事,並起參謀顧問作用的人員。一般處於賓客地位,故稱。幕府,本指將帥在外的營帳,後亦泛指軍政大吏的官署衙門。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幕客韋綬笑曰:『何用窮兵黷武?』」《宋史·吳璘傳》:「璘病篤,呼幕客草遺表,命直書其事。」幕僚●( mu liao)亦作「幕寮」,古時將帥府中,記室之類的僚屬,後亦泛指地方軍政官署中協助理事的人員相當於幕賓、幕友。《資治通鑑·後晉高祖天福四年》「又以慕僚拔恆…等十八人為學士。」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爾後授河中少尹,幕寮有貴族浮薄者,蔑視之。」
●幕士●(mush)幕客。明·徐渭《奉侍少保公宴集龍遊之翠光岩》詩:「卻與從行諸幕士,維舟九泛清觴。」又指宮廷衛士。
●幕友●( mu you)明清時地方軍政官署中協助辦理文案、刑名、錢谷等事務的人員,相當於古之幕僚、暮賓。因無官職且由長官私人延聘,視之如友,故日「幕友」。《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政帶了幾個在京請的幕友,行夜宿,一隻,到了本省。墓碑】
●( mu bei)立在墳前或後面的石碑。用以記載死者姓名,卒年月以及史略、讚語和子女姓名,等等。秦以前碑為木製,漢以後改為石製。碑多刻文字以垂久遠。唐·韓愈《曹成王碑》:「先王薨於二十五年,吾昆弟在,而墓碑不刻,無文。」清·俞樾《榮香室叢鈔·房玄齡名字》:「歐陽公《集古錄》中,有玄齡墓碑。」
●墓表●( mu bido)猶墓碑,以其立於墓前或墓道內,表彰死者,故稱。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春秋書》:「宗元始至是州,作《陸先生墓表》,今以奉獻,與宣英讀之。」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墓表》:「按墓表東漢始,安帝元初元年立,《謁者景君墓表》,厥後用之。」
●墓碣●(mu jie)墓碑的別稱。碑,方;碣,圓;形體不同。《後漢書·竇憲傳》:「封神丘兮建隆碣」李賢注:「方者為之碑,員者為之碣。嵑亦碣也。」宋蘇軾《與曾子鞏書》:「祖父之沒,軾年十二矣,固能記憶其為人又嘗見先君欲求人為撰m°
●墓碣。」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一·各文之始》:「埋銘、墓誌、墓表、墓碣,皆一類也。」
●墓石●(mush)墓碑;墓誌。叨·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一·致仕官》:「●(孫簡肅)以原官致仕。身後其家求先大父文其墓石,因銜上入致仕二字。」
●玄石●(xuan sh1)指墓碑或石碑。唐·韓愈《李公墓誌銘》:「銘北玄石,維昧之詒。」詒●(y),遺留,傳給。明·楊慎《江禮記》:「史臣頌烈,敬垂鴻休於玄石」清·王國維《羅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銘》:「宜刊玄石,武揚芳烈。」亦指石碑」、「石頭」,見各該條。
●員石●(yuan sh1)墓碑。員,同「圓」。《後漢書·趙岐傳》:「可立一員石於吾墓前,刻之曰:『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
●幽珉●( you min)墓碑。幽,墳墓;珉,美石。宋·葉適《高夫人墓誌銘》:「卓哉詩書章懿勳,敘銘其實刊幽珉。」志石●( zhi sh11)墓碑。以其上有所記,故稱。唐·賈島《哭盧仝》詩:「塚側誌石短,文字行參差。」 墓道 【墓道】
●(mda)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一般指由墓門通往墓室的甬道。《左傳·定公元年》:「秋,七月,癸已,葬昭公於墓道南。」宋·蘇軾《司馬溫公神道碑》:「上以禦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
●墳●( fen yan)墓道。《漢武故事》:「葬茂陵,芬香之氣異常,積於墳埏之間,如大霧。」
●墓隧●(musu)即墓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刊石樹碑,列於墓隧矣。」宋·歐陽修《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既葬,賜其墓隧之碑首,日舊學之碑。」宋·蘇軾《趙請獻公神道碑》:「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無名與文,無以昭示來世,敢以請。」
●埏道●( yan dao)墓道。埏●(名),墓隧,即墓道。晉陸機《大墓賦》:「屯送客於山足,伏埏道而昊之。」《五代史雜傳·溫韜》:「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閎,通「宏」。
●埏路●(yn)墓道。《南齊書·明帝紀》:「昔中京淪覆,鼎玉東遷,晉元締構之始,簡文遺詠在民,而松門夷替,埏路榛蕪。」
●埏隧●( yan sui)亦作隧。墓道。《後漢書·陳蕃傳》:「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餘年。」李賢注:「今人墓道也。杜預注《左傳》云:鑿地,通路曰隧。」晉·潘岳《楊仲武誄》:「龜筮既襲,埏道既開。」《晉書·恭帝紀》:「臣推轂閫外,將隔寒暑,不獲展情埏隧,私心罔極。」推轂●(gu),推車前進,謂助上成事。轂,車輪,借指車外,京城之外。閫●(kun),城郭門限,借指京城。
●幽埏yyan)墓道。幽,昏暗;埏,墓道。《梁書昭明太子統傳》:「幽埏夙啟,玄宮獻成。」唐·駱賓王《祭趙郎將文》:「異域幽埏,但有新栽松柏;他鄉古木,非復舊邑粉榆。」榆●(fen yu),指代故鄉。 墓地 【墓地】
●(md)墳墓及其四周之地。古時達官貴人及帝王將相墓地包括祭田、盧舍、祭場,規模很大。占地從幾畝到數百畝不等。一般指墳墓佔用地及其周圍小塊地段。周禮·春官·墓大夫》:「凡爭墓地者,聽其獄頌《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去女東歸,掃陳墓地爾。清·吳《扶風傳信錄》:「又為許氏擇墓地,至今稱田螺墳。」
●墳地●(fend)埋葬死人的地方,亦即墳墓所在地。《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蒯公的公子蒯敬共與豪戶查家,爭墳地疆界,嚷罵了一場。」
●墳壤●( fen rang)墳地。壤,土地。清·劉大《遊大慧寺記》:「寺之西,墳壤累累,而石人石獸,巍然夾侍於前,大抵雄族親之塚也。」
●佳城●( Jia cheng)喻指墓地。語出《西京雜記》卷四。其書曰:「滕公駕至東都門,馬鳴跼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滕公使士卒掘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槨滕公燭照之,有銘焉…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滕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即安此乎!死遂葬焉。」跑●(po),通「刨」。南朝·梁·沈約《冬節後至逐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詩:「誰當九原上,鬱鬱望佳城。」李周翰注:「佳城,墓之塋域也。」唐·李邕《雲麾將軍李府君神道碑》:「桐柏烈烈,碑闕崇崇。盛業何許?佳城此中。」
●墓次●(muci)葬址,塋地。明·沈德符《野獲編工部邵上葵工部》:「邵今居憂,聞至墓次相地,白盡為人所刺,幸漏刃而逸,未知信否。」
●墓所●( mu suo)墓地,塋地。《後漢書·馬援傳》:「會況卒,援行服期年,不離墓所。」期●(j)年,周年。宋·司馬光《又潞公家廟碑文》:「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所。」墓虛●(mu墓地。虛通「墟」,大土山;郊野空地。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三月,堵公復任,始發喪治墓虛,葬公於長沙府南醴凌坡。」
●墓塋●(muyg)墓地。塋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夫子墓塋方一浬,在魯城北六裡泗水上。」夫子,指孔子。
●墓域●(muy)墓地,墓區。《周禮·春官·冢人》「
●正墓位,蹕墓域,守墓禁。」蹕,清掃。明·劉基《孝友堂記》:「上世墓域,有奪於勢家者,咸贖而表之。」
●先域●( xian yu)祖先的墓地。宋·范仲淹《權三司鹽鐵判官尚書兵部員外郎王君墓表》:「二年三月十日,歸葬於蕭山之先域,禮也。」
●墟墓●(xm)墓地;丘墓。《禮記·檀弓下》:「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晉·潘岳《悼亡詩》之三:「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
●塋地●(yngd)墓地。塋,墳墓。《舊唐書·太宗紀下》:「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
●塋封●(ying feng)猶塋地。唐·韓愈《祭鄭夫人文》:日月有時,歸合塋封。」清·陳確《與同社書》:「且欲以一人之朽骨,長據數畝之腴田,其塋封開廣者,或更至數十畝。」塋墓●(yngm)墓地,墳墓。《新唐書·唐休璟傳》:「以賦絹數千散賙其族,又出財數十萬大為墓,盡葬其五服親。」賜●(zhou),救濟;五服親,五服以內的親屬。清·方苞《台拱岡墓碣》:「吾祖宗塋墓有主,而不肖子得視。」窀穸,墓穴。
●塋域●(yngy)墓地。後漢書·欒巴傳》:「大行皇帝晏駕有日,卜擇陵園,務從省約,塋域所極,裁二十傾。」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洧水》;「東南流徑漢弘農太守張伯雅墓,塋域四周,壘石為垣。」《周書·孝文傳·荊可》:「然可家舊墓,塋域極大。」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不敢望歸掃墓域,退託先人之廬,以盡餘齒。」余齒,餘年;晚年有生之年。
●塋兆●( ying zhdo)墓地;墳墓。《宋書·袁粲傳》:「粲秉前年改葬,塋兆未修,材官可為經略,粗合周禮。」《舊唐書劉鄴傳》:「傷棨戟之門,遽作荊榛之地,孤骨未歸於塋兆,一男又沒於湘江。」棨戟之門,豪門。●(1),戟,均為兵器。清·劉大《翰林侍講張君墓誌銘》:「君之在疚,屏酒肉而不禦,獨居殯宮兆之例,蓋二十七月如一日。」
●域兆●( yu zhao)墓地。墳墓的界址。《周禮·春官·典祀》:「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域兆」漢·鄭玄注:「外祀謂所祀於四郊者,域兆表塋域。」孫詒讓正義:「言於兆外四表周幣封土為界域也。」《舊唐書·呂才傳》:「古之葬者,並在國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義。」《醒世恆言·三孝廉讓戶立高名》:「先父母早背,域兆未修。」
●園塋●( yuan ying)墓地。《文選·顏延之拜陵廟作〉詩》:「哀敬隆祖廟,崇樹加園塋。」李善注:「《漢書》注曰:塋,墓田也』。」唐·楊炯《李懷州墓誌銘》:「其園,象玄宮之制度。」
●兆域●( zhao yu)指稱墓地。兆,界域又指墓地《周禮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孫詒讓正義:「辨其兆域者,謂墓地四畔有營域堳埒也。」三國·魏·曹操《終令》:「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八年》:「請時定兆域,及依漢魏故事,並太皇太后終制,既葬,公除。」胡三省註:「兆域,謂葬地。」清昭槤《嘯亭雜錄·陸雙全》:「送侍郎至兆域,有其族人阻葬者,雙全戟手駕之,卒葬侍郎於其先人塚側。」
●地●( zhong di)墓地。《漢書·金日傳》:「●(日殫)薨,賜葬具塚地。」《後漢書·獨行傳溫序》:「光武聞而憐之,命忠送喪到洛陽,賜城傍為塚地。」
●塚田●( zhong tian)墓地。,墳墓。《後漢書·儒林傳高詡》:「建武十一年,拜大司農。在朝以方正稱。十三年,卒官,賜錢及塚田。」
●家塋●( zhong ying)墓地。《漢書·哀帝紀》:「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塚塋,皆以賦貧民。」顏師古注:「塋,塚域也。」《後漢書·郭伋傳》:「帝親臨弔,賜塚塋地。」
●塚園●( zhong yuan)墓地。《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天子憐齊,為悼惠王塚園在郡,割臨菑東環悼惠王塚園邑,盡以予菑川,以奉悼惠王祭祀。」
●塚宅●( zhong zhai)墓地,墳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淄水》:「北門外東北二百步,有齊相晏嬰塚宅。」清·顧炎武《酬歸祚明戴笠王仍潘檉章四子韭溪草堂聯句見懷二十韻》:「夢猶經塚宅,愁不到中閨。」 墓穴 【墓穴】
●( mu xue)埋棺材的坑穴。又指墓室,即停放靈柩之地下室。《孝經·表親章》:「其宅兆,而安措之。唐·玄宗注:「宅,墓穴也。兆,塋域也
●壽坎●( shou kan)猶壽穴。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五:「舅姑將老附塋,選美坵,大為壽坎。松檟茂密,盡得其制。」
●壽壙●( shon kuang)壽穴。明·胡震亨《唐音統簽·司空圖》:「●(圖)豫為壽壙。引客坐其中,賦詩酌酒裴徊。」裴徊,猶徘徊。清·龔煒《巢林筆談·林氏曠達》:「天擇一地,葬其同侍之娣某氏,而營壽壙於其右。」
●壽堂●( shou tang)猶壽穴。《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元愔墓誌》:「行尊長薄,將歸壽堂。」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七:「古今之葬者,皆為一室。獨蜀人為同墳而異葬,其間為通道,高不及眉,廣不能容人,生者之室,為之壽堂。」清·俞《茶香室叢鈔壽堂壽神》:「按壽堂,今謂壽穴餘葬姚夫人,亦自為壽堂。」又指祝壽的禮堂。
●壽穴●( shou xue)墓穴,一般在生時所營造。明·陶宗儀輟耕錄·王眉叟》:「劉君時中者,海內名士也,既卒,貧無以為葬。●(王眉叟)躬往弔哭,同其遺孤,舉其柩葬於德清縣,與己之壽穴相近,春秋祭掃不怠。」周,通「賙」,救濟。壽域●( shou yu)壽穴,墳墓。唐黃滔《祭司勳孫郎中文》:「今則江湖梗澀,京洛迢遙,權靈崗,寓安壽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堪輿》:「宋公卒,兩公子各立門戶,為父兆……兄弟兩不相下,因負氣不為謀,並營壽域,錦棚彩幢,兩處俱備。」
●壽藏●( shou zang)墓壙,壽穴。為生時所建。《後漢書趙岐傳》:「年九十餘,建安六年卒,先自為壽藏。」李賢注:「壽藏,謂塚壙也。稱壽者,取其久遠之意也。猶如壽宮、壽器之類。」《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圖既脫柳璨之禍還山,乃預為壽藏終制。」明·歸有光《鄭君漢卿壽藏銘》:「鄭君漢卿,年五十九為壽藏。」
●壽冢●( shou zhong)生前所造的墓穴。《後漢書·侯覽傳》:「又豫作壽塚,石槨雙闕,高廡百尺。」
●玄池●( xuan chi)指墓穴,猶黃泉。《梁書·皇后傳·丁貴嬪》:「玄池翠扃,湘沅已歲。」扃●(jiong),關門。
●玄扃●( xuan jiong)墓門;墓室。扃,門。唐·陳元光《太母魏氏半徑題石》詩:「喬嶽標仙跡玄扃妥壽姬。」唐·司空圖《石氏墓誌》:「光昭懿範,表識玄扃。」明·高啟《題晚節堂》詩:「人生百年壽,六十未為晚,胡為鑿玄扃,結亭此山阪?」
●玄室●( xuan shi)墓室。漢·張衡《司徒呂公誄》:「去此寧寓,歸於幽室;玄室冥冥,脩夜彌長」晉·丘道護《道士支縣諦誄》:「邈矣法師,夙友玄室,累劫之勤,不速而疾。」又指暗室。
●玄宅●( xuan zhai)墓穴。唐·韓愈《鄭君墓誌銘》:「洞然渾樸絕瑕謫,甲子一終反玄宅。」瑕謫,對小過失的指責。夜府●(yefu)墓穴。元·高明《琵登記·旌表》:「光陰拈指過三春,幽魂渺渺,夜府沉沉,誰與招魂?」錢南揚注:「夜府,猶雲夜台,謂墓穴。」
●夜室●(yesh1)墓穴。南朝·梁·任《述異記》卷上:「闔閭墓中石銘云:吳王之夜室也。」清·松齡聊齋志異龍飛相公》:「曩因不肖孫堂,連結匪類,近墓作共使老夫不安於夜室,故以海水沒之。」又指黑暗的房間。
●夜台●(ye tai)即墓穴。晉·陸機《輓歌》:「送子長夜台。」李周翰注:「墳墓一閉,無復見明,故云長夜台。」唐·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夜台無曉日,沽酒與何人!」夜庭●( ye ting)猶夜台,墓穴。前蜀·杜光庭《盧尉大夫助上元齋詞·下元》:「釋冤債於夜庭,落罪尤於地簡。」幽●( yau cuT)墓穴。,窟穴。亦指墳墓。宋·樓鑰《錢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磚刻為賦長句》詩:「煩君更護幽,或恐意如猶有知。」清·錢謙益《文通鐵山王公墓誌銘》:「「行狀以上史館牒考功,墓誌以質幽訊來者。」
●幽坎●( you kan)墓穴別稱。坎,坑穴。唐·韓愈《豐陵行》:「哭聲訇天百鳥噪,幽坎晝閉空靈與。」唐·杜牧《傷猿》詩:「獨折南園一朵梅,重尋幽坎已生苔。」
●幽壙●( you kuang)墓穴。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嬌娜》:「生以幽壙不可久居,議同旋裡。」
●幽室●( you shi)墓穴。宋·秦觀《李狀元墓誌銘》:「初君襄事期迫,不暇納幽室之銘。」清·姚鼐《副都統朱公墓誌銘》:「作銘幽室埋其阿,此石可泐名不磨。」又指山洞、石室、腎臟。
●幽穸●( you)墓穴。,深夜。指洞穴的昏暗,藉指洞穴。唐·元稹《為蕭相謝追贈亡父表》:「恩波下濟,澤被窮泉,天譽旁臨,日聞幽。」窮泉,陰間。宋·曾鞏《雍王乳母宋氏贈郡君制》:「是用追命爾封進於列郡,以光幽穸,尚服寵章。」
●幽兆●( you zhao)墓穴。兆,墓地。宋·葉適《母杜氏墓誌》:「今啟殯屋以從幽兆,則萬事殞裂而終已於此矣。」元室●( yuan shi)即玄室,元,通「玄」,幽暗。明·何景明《王母何氏墓碑》:「駕彼柏輛兮,載此杉槨;前建文兮,乃造元室。」柏輛,靈車。
●塚●( zhong cuT)壙,墓穴。竁,墓穴。《南史·到溉傳》:「氣絕便斂,斂以法服,先有塚,斂竟便葬,不須擇日。」
●塚壙●(《zhongkudng《墓穴,《漢書·佞幸傳·董賢》「治第宅,造塚壙,放效無極,不異王制。」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秦始皇大興厚,建塚壙於麗戎之山。」
●塚堂●( zhong tang)墓室。《後漢書·安成孝侯賜傳》「帝為營堂,起祠廟,置卒,如春孝侯。」
●塚藏●( zhong zang)塚壙。墓穴。《後漢書·陣蕃傳》「況乃寢宿塚藏,而孕育其中,證時惑眾,誣汙鬼神乎?」宋·葉適《故大宗丞兼權度文郎官高公墓誌銘》:「公先治湖武康上柏山,預為塚藏,十二月某日,不華奉公喪以歸。」
●器窀穸●(zhun)亦作「屯夕」,即墓穴。《左傳·襄公三十年》:「唯是春秋窀歲之。」杜預注:「窀,厚也。歲,夜也;厚夜,猶長夜。」按:「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十二:「古字作屯夕,後加穴,以窀為墓穴。是也。」 木匠 【木匠】
●( mu jiang)凡製造木器或擔任建築木工者,均稱木匠,即木工。漢·王充《論衡·量知》:「能斫削柱樑,謂之木匠。」按古代稱建築木工為木匠,造木器者為梓人。
●大匠●( da jiang)木匠,以具有高超技藝者而稱。《老子》「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唐·韓愈《送張道士序》:「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
●匠人●( jiang ren)木匠;工匠。匠,即「木工」。《墨子「」
●天誌上》:「譬如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人,製造車輪的工匠。南朝·梁·沈約《上建闕表》:「宜詔匠人,建此象闕。」唐·韓愈《題木居士》詩之二:「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亦何如。」亦指擅長寫作的人。
●匠氏●( jiang sht)木匠;工匠。《左傳哀公十七年》:「辛己,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闔門而請,弗許。」唐·韓愈《進學解》:「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闃楔,各得其益,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地。」杗●(mang),房屋正梁;桷●(ju),方形椽子;欂櫨●(b),斗拱,即柱上承棟樑的方形短木。侏儒,梁上的短柱;椳●(wei),承托門軸的門臼;闃●(nie)。門中所豎立的短木;●(dian),門閂。
●匠者●( jiang zhe)木匠;工匠。●(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渭之。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而匠者不顧。」大本,主根;塗,通「途」。晉盧湛《贈劉琨》詩:「匠者時眄,不免賓。」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先是震於外寢匠者以為不祥,將加治葺。」
●梓匠●( zi jiang)木工。古「梓」與「匠」有別:梓人造器具,匠人為宮室。《孟子·盡心下》: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趙岐經:「梓匠,木工也。」孫奭疏:「梓人成其器械以利用,匠人營其宮室以安居。」
●梓人●(zren)古代木工之一。《考工記·總序》載木工有七,其一為梓人,專造飲具、箭靶和鐘磬架子。後世稱建築木工為梓人,唐·柳宗元《梓人傳》:「裴封叔之弟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門,願佣隙宗而處焉。」 木星 【木星】
●( mu xing)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體積最大,有十五顆衛星,古稱歲星。沿黃道繞太陽一周約十二年;黃道帶共分十二宮,每年經行一宮。中國古代用它紀年。《史記·天官書》:「木星與土合,為內亂,飢,主勿用戰,敗。」
●倉靈●( cang ling)位於東方之木星。漢·揚雄《太玄戾》:「倉靈之雌,不同宿而離失,則歲之功乖。」司馬光集注:「倉靈,木之精,歲星也;其雌金之精,謂太白也。」
●倉龍●( cang long)位於東方的木星。《漢書·王莽傳中》:「歲在壽星,填在明堂,倉龍癸酉,德在中宮。」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倉龍,太歲也。」太歲,即木星又指青色的「駿馬」,見「良馬」條。
●重華●( chong hua)木星別稱。特指其與心宿遇,兩星相重時之稱。《後漢書·郎傳》:「《尚書·洪範記》曰:月行中道,移節應期,德厚受福,重華留之。重華者,謂歲星在心也。」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
●德星●( de xing)即歲星,木星別稱。舊謂能主祥瑞,故稱。《史記·孝武本紀》:「望氣王朔言:候獨其星出如瓠,食頃復入焉。有司言:「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司馬貞索隱:「今按:此紀惟言德星,則德星,歲星也。歲星所在有福,故德星也。」又喻賢士。
●德宿●(de)猶「德星」。南朝·宋·鮑照《河清頌》:「仁草晨莩,德宿宵映。」仁草,即瑞草如朱草、萱莢之類便是,因見之則有福瑞,故云;莩●(f),萌生。
●福星●( fu xTng)木星別稱。古人以為歲星所在有福,故名。唐·李商隱《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東有青龍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青龍,東方七宿,白虎,西方七宿。
●紀星●(jing)木星別稱。古以木星紀年,故云。《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日攝提、日重華、日應星、歲星。」木精●( mu jing)歲星別稱。古以為其五行中木之精氣,故云。《後漢書·襄楷傳》:「歲為木精,好生惡殺,而淹留不去者,咎在仁德不修,誅罰太酷。」《太平御覽》卷五引《尚書考靈曜》:「歲星木精,熒惑火精。」
●郎●( mu lang)木星的擬人之稱。明·李昌祺《剪燈餘話·幔亭遇仙錄》:「青鳥近傳王母信,蒼龍遙引木郎車。」善星●( shan xTng)歲星的別稱。《孫子·計》:「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唐·杜牧注:「歲星為善星,不福無道。」
●攝提●(shet)為「攝提格」之省稱。我國古代太歲●(假設的歲星,由西向東)紀年法中十二個太歲年名的第一個因以指代木星。《楚辭·屈原<離騷》:「攝提貞于孟阪兮,惟唐寅吾以降。」貞,正當;孟陬,即正月。《後漢書·律曆志下》「攝提遷次,青龍移辰,謂之歲。」
●歲星●( xing)即木星。以其每年沿黃道帶經行一宮,十二年運行一週天,故名。《史記·天宮書》:「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
●應星●( ying xing)歲星即木星的別稱。因其與假設的太歲●(由西而東)相對應●(即相反一東向西)而行,故名。《廣雅·釋天》:「歲星謂之重華,或謂之應星。」王念孫疏證引《開元占經》:「歲星歲行一次,十二歲一週天,與大歲相應。」周星●( zhou xing)即歲星。以其十二年運行一週天,故名。南朝·梁·庾肩吾《詠同泰寺浮圖》詩:「周星疑更落,漢夢似今通。」唐·白居易《與劉蘇州書》:「歲月易得,行復周星。」又借指十二年。 奶媽 【奶媽】
●(nai ma)受雇於人用自己的奶汁餵養他人孩子的婦女,又稱乳母。古代雇傭者對其有各種稱謂。
●奶媼●(nai)乳母。媼,老婦人,亦指少婦。《晉書桓玄傳》:「奶媼每抱詣溫,輒易人而後至,雲其重兼常兒。」奶母●(ndi mu)乳母。《南史·何承天傳》:「除著作郎,撰國史,承天年已老,而諸佐郎並名家年少,潁川。荀伯子嘲之,常呼為奶母。」
●乳媼●(rdo)乳母。媼,老婦人。《梁書·袁昂傳》「父…事敗誅死,昂時年五歲,乳媼攜抱,匿於廬山。」《新唐書·元德秀傳》:「初,兄子襁褓喪親,無資得乳媼,德秀自乳之。」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五:「中宗守歲,以皇后乳媼配竇從一,誦《卻扇詩》數首。」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二章:「及至廳事,則赫然餘乳媼在焉。」
●乳保●(ru bao)即乳母。保,姆。隋·李德林《天命論》:「幼在乳保之懷,忽睹為龍,懼而失抱。」《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九年》:「先是,魏主頻喪皇子,年漸長,深加慎護,擇良家宜子者以為乳保。」
●乳嬋●(rbi)乳母。《晉書·石勒載記下》:「黎陽人陳武妻一產三男一女…●(石勒)賜其乳婢一口,谷一百石,雜四十匹。」
●乳姐●(rji)宋人稱乳母為乳姐。明·王志堅《表異錄士庶》引《諸事拾遺》屬之乳姐,傅以潼母。」潼母,即乳母。乳姥●(ro)乳母。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一》:「許懷德為殿帥,嘗有一舉人,因懷德乳姥,求為門客,懷德許之
●乳母●(rmu)奶媽。《荀子·禮論》:「乳母,飲食之者也。」唐·劉《隋唐嘉話》卷上:「昔漢文不敢更先帝約束而天下理康,若高宗拒乳母之言,近之矣。」
●乳娘●(ru niang)乳母。清·李漁《玉搔頭·誤投》:「當日服事的乳娘,並不見面,那個老婆子是從哪裡來的?」
●乳人●(ru ren)乳母。《宋書·劉懷敬傳》:「高祖產而皇妣殂,孝皇帝貧薄,無由得乳人。」《南齊書·皇后傳·宣孝陳皇后》:「太祖年二歲,乳人乏乳。」
●乳嫗●(ry)乳母。嫗,老年女人這裡當指曾為乳母的老年婦人。宋·洪邁《夷堅甲志·晏安宅妻》:「婦與乳嫗以月二日往焚香。」清·施潤章《蠖齋詩話為陸事紀異》:「署中老乳嫗發狂作歌,其聲淒楚。」
●母。」鄭玄:「選於傅御之中,《喪服》所謂乳母也。食母●(s1m)乳母。《禮記·內則》:「大夫之子有食。」 南方 【南方】
●( nan fang)方位名稱,以北方相對。指南面、南邊,亦指南部地區。《易·說卦》:「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儀禮·覲禮》:「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設六色;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黃。」《左傳·昭公十九年》:「若大城城父而真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赤方●(chi fang)指南方。古以五行、五色,配五方。南方屬火,色赤,故曰赤方。《宋書·符瑞誌上》:「有景雲之瑞,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景云,祥云。
●赤後●( chi hou)南方別稱。南方色赤;後,后土。《管子幼官》:「飲於赤后之井。」房玄齡注:「南方井也。」
●赤位●( chi wei)南方的異稱。猶「赤方」。唐·陶拱《天晴景星見賦》:「起青方者,縈瑞彩以蔥瓏;發赤位者,統祥光而翕絕。
●丹陸●(dan)指南方大地。南方色赤,故云。唐·魏徵《五郊樂章·雍和》:「昭昭丹陸,帟帟炎方。」,●(luan)帶子;帳幕。炎方,亦指南方。
●丹冥●( dan ming)指南方極遠之處。冥,天。晉·張協《七命》:「丹冥投烽,青徼釋警。」李善注:「丹,南方朱冥也。」朱冥,即南方。
●丹野●( dan ye)南方大地。晉·陸雲《盛德頌》:「神母哀號,命丹野。」展●(d),傳達,表達。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桓溫)問曰:『太玄是何其也?」答曰:『南方丹野,北為太玄,必西北走也。」
●火離●(hu1)指稱南方。以其五行屬火,八卦為離,故稱。唐·張九齡《荔枝賦》:「果之美者,厥有荔枝。雖受氣於震方,實稟精於火離。」震方,東方。
●火維●( huo wei)南方的別稱。古以五行中的火配南方;維,維繫四方的繩索,借指方位。故稱南方曰「火維」。
●南邦●( nan bang)指南國,南方。《詩·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元·揭徯斯《送也速答兒赤序》:「國家臣妾萬邦,南邦為一。」
●南鄙●(nnb)南方邊遠之地,亦指南方。《左傳·僖公二年》:「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予客自南鄙,觀藝於魯。」
●南道●( nan dao)指南方。《史記·游俠列傳》:「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此盜跖居民間者,曷足道哉!」
●南地●( nan di)南方地區。《戰國策·秦策三》:「今攻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楚魏…」南朝·梁·簡文帝《悔賦》:「楚王刻鶴,播徙南地。」唐·賈島《送人南歸》詩:「雖然南地遠,見說北人多。」《宋史·兵志》:「議者言南地
●不宜牧馬,昨自牧養,今二三年,已得馬數百。」
●南端●( nan duan)南方、南邊。漢·王逸《九思·守志》繞曲兮北次,造我車兮南端。」又指南邊正門。
●南國●(nngu6)泛指我國南方。《楚辭·九章·桔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王逸注:「南國,謂江南也。」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五:「南國有佳人,容華忌桃李。」南唐李煜《望江南》詞:「閑夢遠,南國正芳春。」
●南紀●(nanj)指南方。紀,絲的頭緒,引申為邊際、界限。詩·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鄭玄箋:「江也,漢也,南國之大水,紀理眾川,使不壅滯;喻吳楚之君,能長理旁側小國,使得其所。」後因以指南方。南朝·梁·江淹《王侍中為南蠻校尉詔》:「讚政南紀,播惠西夏。」宋·楊萬里《讀罪詔》詩:「中原仍夢裡,南紀且愁邊。」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十三:「象齒焚身,禍延南紀。」
●南離●(nan1)指南方。《易》離卦位在南方,故稱。漢張衡《骷髏賦》:「取耳北坎,求目南離。」章樵注:「離,南方火;火外景,故目屬之。」明·唐順之《冬至南郊》詩:「位以南離正。宵從甲子分。」清·鈕琇《觚·石言》:「●(端溪硯石)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暉,蒸為紫云。」
●南陸●(nn1)南方,南方大地。《後漢書·律曆志下》:「是故北陸為之冬,西陸為之春,南陸謂之夏,東陸謂之秋。」晉·陶潛《述酒》詩:「重離照南陸,鳴鳥聲相聞。」元·周權《次韻褚仲明苦熱行》:「燭龍銜火飛南陸,萬疊雲峰天地窄。」燭龍,神獸。人面龍身,銜燭照明。
●南榮●( nan rong)南方地區,因南地溫暖,草木常茂,故名。《楚辭·九懷·思忠》:「玄武步兮水母,與吾期兮南榮。」又指房屋的南簷;榮,屋簷兩頭翹起的部分。
●南土●(nan tu)指南方地區。《詩·大雅·崧高》:「往近王舅,南土是保。」孔穎達疏:「當於南方之土,於是安居之矣。」《左傳·昭公九年》:「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
●燕、亳,吾北土也。」唐·牛僧孺《玄怪錄·崔紹》:「南土風俗,惡他捨之貓產子其家,以為大不祥。」清·姚燮《哀雁》詩:「自雲朔方歲饑苦,欲托殘生到南土。」
●南夏●(nan xia)泛指中國南部地區。夏,古指中國。《後漢書·袁紹劉表傳贊》:「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晉書·郭璞傳論》:「景張……襲文雅於西朝,振詞鋒於南夏。」南朝·齊·謝脁《酬德賦》:「我艤舟以命徒,將汩沮於南夏。」
●南鄉●(nan xiang)南方。《詩·商頌殷武》:「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毛傳:「鄉,所也。」鄭玄箋:「維女楚國,近在荊州之域,居中國之南鄉。」三國·魏·曹植《神龜賦》:「蒼龍虯於東嶽,白虎嘯於西岡。玄武集於寒門,朱雀棲於南鄉。」蒼龍、白虎、朱、玄武,分別為東西南北七宿之名。南中●(nan zhong)泛指南方,南部地區。唐·王建《荊門行》:「南中三月蚊蚋生,黃昏不聞人語聲。」宋·陳善《捫蝨新話·南地花木北地所無》:「南中花木,有北地所無者,茉莉花、含笑花、闍提花,渠那異花之類。」清·薃松齡《聊齋志異·黃英》:「歲,春將半,始載南中異卉而歸,於都中設花肆,十日盡售,復歸藝菊。」
●熱鄉●(re xiang)南方。《詩·豳風·七月》:「七月鳴購」。唐·孔穎達疏:「孫毓以為寒鄉率早寒,北方是也;熱鄉乃晚寒,南方是也。」
●炎方●( yan fang)泛指南方之地。八卦中的離卦指南方,其卦形象徵火,實指南方炎熱,故日炎方唐·李白《古風》三四:「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唐·杜甫《望嶽》:「歘吸領地靈,澒洞半炎方。」歘●(xu),忽。洞●(hong dong),瀰漫無際。
●炎天●( ya tian)指南方。《呂氏春秋·有始》:「南方日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謂南方是井鬼柳星張翼軫七星所照臨的地區。炎天又指夏日,見「夏天」條。
●炎土●(ynt)泛指南方。以其地炎熱,故稱。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歸賦》「夫以雄才不世之主,猶儲精於沛鄉;奇略獨出之君,尚婉戀於樊陽……況北州之賤士,為炎土之流人。」亦指西南邊遠之地。
●朱方●( zhu fang)南方。朱,赤色。南方色赤,故稱。唐皎然《因遊支硎寺寄邢端公》詩:「譴深辭紫禁,恩在副朱方。」明·劉基《梅頌》詩:「朱方之秀梅實碩兮,含章而貞受命獨兮。」
●朱冥●( zhu ming)南方
●《楚辭·劉向九嘆·遠遊>》:絕都廣以直指兮,歷祝融於朱冥。」王逸注:「朱,赤色也。言己行乃橫絕於都廣之野,過祝融之神於朱冥之野也。」
●朱垠●( zhu yin)南方極遠之地。垠,邊際。漢·班固東都賦》:「西河源,南淡海漘,北動幽崖,南耀朱垠。」唐張九齡《為王司馬祭甄都督文》:「北擁旄於玄朔,南仗節於朱垠。」宋·范仲淹《明堂賦》:「南門之外,則有朱垠,越裳、八蠻之族,唯北是望。」 南疆 【南疆】
●( nan jiang)南邊的疆界。指靠南方邊界的地南鄙●(nnb)南方邊境地帶。鄙,邊鄙,邊遠地區。《左傳·公二年》:「今虢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竹書紀年·威烈王九年》:「九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予客自南鄙,觀蓻於魯。」
●南垂●(nan chu1)南方的境界。垂,通陲,邊疆。《後漢書·公孫瓚》:「前此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晉·潘岳《西征賦》:「驚橫橋而旋軫,歷敞邑之南垂。」軫●(znen),古代車後橫木,指代「車」。《魏書·食貨志》:「又於南垂立互市,又致南貨、羽毛齒革之屬無遠不至。」
●南藩●(nan fan)亦作「南蕃」。猶南疆。《史記·趙世家》:「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陳書·高祖紀上》:「非其神武,久喪南藩。」唐·杜甫《人日寄杜二拾遺》詩:「身在南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又指南方的屏障。
●南畿●(nanj)南方邊遠地方。三國·魏·曹丕《述徵賦》:「遵往初之舊跡,順歸風以長邁鎮江漢之遺民,靜南畿之遐裔。」亦指京城的南郊。
●南徼●( nan jido)南方邊陲,南部邊界。徼,邊界。唐·宋之問《入瀧江》詩:「海窮南徼盡,鄉遠北魂驚。」《新唐書·天文志一》:「江源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相會。」
●南裔●(nny)南方邊境地區。裔,本指衣的邊沿,藉指邊境地區。晉·陸機《贈顧交趾公貞》詩:「發跡翼藩後,改授撫南裔。」《晉書·苻堅載下》:「吾將躬先啟行,薄伐南裔於諸卿意如何?」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郊止遠居南裔,越裳之俗也;敦煌僻處西域,崑戎之鄉也。」 內室 【內室】
●( nei sh)指富有者家中女子臥室。因其常設在房屋的深處,故云。
●奧室●(dosh)內室,深宅。奧,深,內;內室。《後漢書·梁冀傳》:「堂寢皆有陰陽奧室,連房洞戶。宋·陸游《雨悶示兒》詩:「重裘坐奧室時序真強名。」明·宋濂《悅堂禪師<四會語>序》:「予竊聞之:入奧室者,能探於幽邃;開危岑者,始矚於冥範。」危岑,高山。
●閨房●( gut fang)內室,特指女子臥室。閨,女子臥室。漢·司馬相如《琴歌》「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閨閣●(gug)內室,女子臥室。《史記·汲鄭列傳》「黯多病,臥閨閣內不出。」《宋史·塗端友妻傳》:「吾聞貞女不出閨閣。」
●閨間●( guT kun)內室。《白虎通·嫁聚》:「閨之內,衽席之上,朋友之道也。」
●金閨●( jin gui)閨閣的美稱。即女子居住的內室。趙嘏《昔昔鹽·長垂雙玉啼》:「向燈垂玉枕對月酒金閨。」唐·王昌齡《從軍行》:「更吹橫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九重閨●( jiu chong gut)深閨,九重,謂九層門,極言其深。唐·喬知之《秋閨》詩:「鴛綺裁已成,龍鄉信難見,窈窕九重閨,寂寞十年啼。」
●壺閣●( kun ge)閨房,內室。壺,古時宮中道路。引申指內宮,亦泛指婦女居住的內室。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藉芳令婦人織足善走,然深居壼閣,亦不宜名履遠遊。」
●間闈●( kun wei)亦作「壺●(kun)闈。」古時婦女居住的內室。漢·班固《達成記》:「閫闈恣趙,朝政在王。」李善注:「閫闈,闥門之內也。」闥門,宮中小門。
●蘭閨●( lan)女子居室之美稱。劉珊《侯司空宅詠妓》詩:「妝罷出蘭閨。」
●蘭室●(lan shi)女子居室之美稱晉·張華《情詩》之一「佳人處遐遠,蘭室無容光。」唐·王勃《送李十五序》:「山芳襲吹,疑居蘭室之中;水樹含香。宛似楓江之上。」
●內房●(nei fang)女眷居住的屋子。《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迎六宮佳人留止內房,毀人倫之敘,亂男女之節。」內寢●( nei qin)指正妻之居室。亦泛指內室。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一:「婦人迎送不出門內言不出於。送之門,謂送於內寢之內也。」●(kn),門限。
●庭帷●(ting wei)婦女內室。以其張有帳縵,故稱。唐·寒山《詩》十二:「鸚鵡宅西,虞羅捕得歸。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蒲松齡《聊齋志異·鏡聽「庭幃之中,固非激奮之地。」
●帷房●( wei fang)內室,閨房。謂有布帷環繞的內房,婦女所居。晉·趙至《與嵇茂齊書》:「翱翔倫黨之間,弄姿帷房之裡。」《宋書·后妃傳贊》:「且愛止帷房,權無外授。」臥內●( wo nei)內室,臥室。《史記·魏公子列傳》:「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
●下室●( xid shi)內室,內堂。《儀禮·既夕》「朔月,若薦新,則不饋於下室。」鄭玄注:「下室,如今之內堂。」《禮記·喪大記》:「內子未命則死於下室,遷屍於寢。」鄭玄注:「內子,卿之妻也;下室,其燕處也。」
●香閨●( xiang guT)女子內室的美稱。唐·陶翰《柳陌聽早鶯》:「乍使香閨靜,偏傷遠客情。」五代·前蜀·李珣《虞美人》詞:「卻回嬌步入香閨,倚屏無語拈雲篦,翠眉低。」璇閨●( xuan guT)閨房的美稱。璇,美玉;女子居室。唐·沈《古歌》:「璇閨窈窕夜秋長,繡戶徘徊明月光。」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三:「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重羅幕。」
●幽閣●( you ge)深閨。指女子的臥室。唐·武平一《薄命》詩:「幽閣禽鳥噪,困階草露滋。流景一何速,年華不可追。」流景,指流動的時光。
●幽閨●( you)深閨。舊指女子的臥室c南朝·梁·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姑洗三月》:「燕語凋樑,狀對幽閨之語。」唐·崔曙《古意》詩:「獨自幽閨裡,夜夜苦更長。」
●幽間●( you kun)深。幽,深遠;閫,本指宮內小巷,藉指女子居住的內室。明·王世貞《鳴鳳記·燈前修本》:「良人素秉忠,封事頻頻上。清夜謾勞神,幽添悲愴。」良人,丈夫黑幽闥●( you ta)本指宮中幽深的小門,借指深閨。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二:「東南有思婦,長嘆充幽閨。」呂向注:「幽闥,深閨也。」
●玉閨●(yugu)閨房的美稱。唐·李《醉中襲美先月中歸》詩:「休文雖即逃瓊月,阿鶩還須掩玉閨。」
●中●( zhong gou)內室,指閨門以內。《詩·鄘風·牆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毛傳:「中冓,內冓也。」清·沈起風《諧鐸·節母死時箴》:「百餘來年,閨門清白,從無中冓之事。」又指正妻。見妻子條。
●中閨●( zhong guT)內室,內房。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詩:「夕陰結空幕,霄月皓中閨。」呂向注:「夜陰之氣,結集空帷,月照於空房之中也。』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嚐一至。」清·劉大《方氏學舍記》:「聞方氏所以館餘之室,已易為中閨,而頌椒兄弟復徙於他處讀書。」中間●( zhong kun)內室,,本指宮內的小巷,借指為內宮或婦女居住的內室。宋·張師正《括異志·孫翰林》:「遽呼左右逐之,出中閫,即不見。」明·張居正《恭頌母德》詩:「聖化基中閫,坤儀貞萬方。」 內心 【內心】
●(nei xin)心中,心裡頭。因心在體內,故稱。漢·劉向《說苑·脩文》:「是故服不成象,而內心不變。」《淨印法門經》卷一:「內心寂靜若虛空,外觀世界猶如幻。」五內●(wnei)猶五中,即五臟,指內心漢·蔡琰《悲憤詩》:「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宋書·建平宣簡王宏傳》:「驚惋摧慟,五內交殞。」
●五中●(wu zhong)五臟,指內心。《素問·陰陽類論》:「五中所主,何臟最貴?」王冰注:「五中謂五臟。」亦指內心,如「五中無主」。
●玄覽●( xuan Ian)猶玄鏡,即明鏡,指人的內心。《老子》「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高亨正詁:「覽、鑒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鑑者鏡也。玄鑑者,內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故謂之玄鑑。」又指遠見遠望。
●中腸●( zhong chang)優內心。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愛至望若深,豈不愧中腸。」唐·元稹《春月》詩:「四鄰非舊識,無以話中腸。」宋·秦觀《幽眠》詩:「忽忽竟何就,念之動中腸。」
●中心●( zhong Xin)內心。心居體中,故稱中心。《詩·唐風·有秋之杜》:「中心好之,曷欲食之。」又指物之中央。尼姑】
●(ng)女佛教徒。落髮僧衣,吃素拒葷,獨處不婚,出家後長年在寺庵修行。
●比丘尼●(bqin1)尼姑。為梵語之音譯。指受過戒的女僧。《魏書·釋老誌》:「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婦人道者為比丘尼。」桑門,即沙門,謂佛教之門。
●梵花●( fan hua)尼姑的異稱,特指青年尼姑。《白雪遺音·玉蜻蜓·追訴》:「徐姓螟蛉是實申家骨血無差。昔年我父愛梵花,留戀尼姑生下。」
●姑子●(gzi)尼姑。《紅樓夢》第十五回:「因遺人來和饅頭庵的姑子靜虛說了,騰出幾間房來預備。」又指「女兒」或該條。
●女僧●(nu seng)尼姑明·王叔承《宮詞》之四五:「女僧聞作蘭會,乞假中元施寶簪。」中元,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時道觀於此日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會,以超度亡魂;民間亦有祭祖活動。
●女師●(nsh)尼姑。《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卻說非空庵原有兩個房頭,東院乃是空照;西院的是靜真,也是個風流女師。」
●師姑●(shg)尼姑的尊稱。《景德傳燈錄·智通禪師》「師姑天然是女人作。」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京師僧諱和尚,稱日大師;尼諱師姑,呼為女和尚。」《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夫家娘家著不得,剃了頭髮做師姑。」師姨●(shy1)比丘尼,即女僧,尼姑《翻譯名義集·七眾弟子》:「比丘尼稱阿姨、師姨。」
●優波●(youb)梵語,亦譯為「優婆」,即尼姑。南朝梁·簡文帝《<莊嚴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末地之極已終,優波之身且謝。」清·黃宗羲《安丘張母李孺人墓誌銘》:「傳燈錄>中以女身而得度者,亦或有之,而孺人身不履塔廟,家不納優婆。」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拔苦惱於優婆之國,立道場於愛河之濱。」 年代 【年代】
●(nian dai)年數,時代。泛指某一段時期,如某一朝代,漢武帝時代等等。但不指世紀的年代。唐·張說贈°,,
●崔公》詩:「事隨年代遠,名與圖籍留。」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年代大訛,何足為典要。」
●年紀●(nian)年代,時代。紀,歲《宋書·索虜傳》:「司馬琅邪,保守揚、越,綿綿連連,綿歷年紀」清·顧炎武《兄子洪善北來言及近年吳中有開淞江之役書此示之》詩:「少時來往江東岸,人代更移年紀換。」又指「年齡」,見該條年時●( nian sh)年代,歲月。晉·陸機《梁甫吟》:「冉冉年時暮,迢迢天路征。」《晉書·儒林傳·范弘之》:「與造年時邈絕,世不相及,無復藉聞。」《魏書·寇傳》「苻堅僕射韋華,州裡高達,雖年時有異,恆以風味相待。」
●年世●(nian shi)年代,年數。《孔叢子·詰墨》:「墨子雖欲謗毀聖人,虛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採靡追。」
●年祀●( nian si)亦作年襈。年代、年歲。唐·劉知幾《史通·五行志雜》:「且春秋之後,戰國之時,史官闕書,年紀難記。」宋·周密《志雅堂雜鈔圖畫碑帖上》:「嘗聞年綿遠,晉代奇蹟,蓋已略盡。」
●年所●( nian suo)年數、年代。所表示約數。《書·君奭》:「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清·惲敬康誥考下「迨太平之日,復建邦取土,為永永年所之計。」
●世代●( shi dai)時代,朝代。《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序》:「世代雖殊,其揆一也。」揆,尺度,準則。《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惟陛下嵇古世代之初所以明赫,及季世所以衰弱至於泯滅,近覽漢末之變,足以動心誡懼矣。」 年齡 【年齡】
●(nian ling)人或其他生物已經生存的年代。這裡專指人已經生存的時間。《禮記·王文世子》:「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南朝·梁·沈約《奉華陽王外兵》詩:「餐玉駐年齡,吞霞反容顏。」宋·陸游《乞祠祿札子》:「實緣年齡衰邁,氣血凋耗,夏秋之季,痼疾多作。」
●芳年●( fang nian)美好的年華。猶妙齡。指年少青春時期。南朝·宋·鮑照《代白曲》之二:「齊謳秦吹盧女弦,千金顧笑靈芳年。」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年齒●(nion)年齡。《莊子·徐無鬼》:「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聰明,指聽力視力。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年齒雖高,氣力逾勵。」年華●(nian hua)年歲,年紀。北周·庾信《竹枝賦》:「潘岳<秋興>,生倦遊,桓譚不樂,吳質長愁並皆年華未慕容貌先秋。」清·李漁《玉搔頭·分任》:「也知道年華不小,年華不小,怎奈這癡魔環繞,把聰明偷盜。」又指時光,如虛度年華。亦指春光。
●年幾●(nian)年紀,歲數。幾,通「紀」。南朝·梁劉孝威《擬古應教》詩:「美人年幾可十餘,含羞轉笑斂風裾。」裾●(j),大襟;衣袖。宋·王讜《唐語林》卷五,黃幡綽奏曰:「大家年幾不為小,聖體又重,倘馬力既極,以至顛躓,天下何望?」躓●(zh),被絆倒。顛躓,跌倒。
●年紀●( nian ji)年齡三國·魏·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後,年紀尚少。」唐·崔氏《述懷》詩:「不怨盧郎年紀大,不怨盧郎官職卑。」《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那些人家聞得李雄年紀止有三十來歲。」又指年代,見該條。
●年甲●(nian jia)甲,天干的第一位,常用作順序的第一,表序數,故年甲為年齡。宋·劉克莊《木蘭花慢未生日》詞:「思量減些年甲,怎奈何,須與鬢難瞞。」《水滸全傳》第四一回:「右邊一帶,論年甲次序,互相推讓…
●年考●(nian kao)考,老,壽。年考即年壽,多用於指老者年齡。唐·韓愈《商州刺史董府君墓誌》:「太師之平汴州,年考益高,挈持維綱,削荒纇,納之大和而已。」
●年臘●(nian la)泛指僧齡。臘,指僧人受戒後的年齡。《古尊宿語錄·趙丹真際語錄》:「有禪師年臘高邈,道眼明白。」唐·白居易《送文暢上人東遊》詩:「衣年臘老,心到夜禪空。」
●年事●(nian shi)歲數,年歲,年紀。如年事已高。南朝,梁·何遜《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詩:年事已蹉跎,生平任浩蕩。」《南史·虞荔傳》:「卿年事已多氣力稍減。」唐·杜甫《重送劉十弟判官》詩:「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忝●(tian)慚愧。
●年算●(nian suan)猶年齡。南朝·齊·祖沖之《述異記》:「君年算雖少,然先有福業,應受顯要」唐·羅隱《簡令生日》詩:「龜銜玉柄增年算,鶴舞瓊筵獻壽盃。」
●年歲●(nian sui)年紀,年齡。《周禮·夏官·司士》:「辨其年歲,與其貴賤。」賈公彥疏:「知群臣在任及年齒多少也。」宋·沈作喆《寓簡》卷十:「八家後房或北里娼女多隱諱年歲,往往不肯出二十以上。」
●年行●( nian xing)行年,年紀。謂年歲所經歷之數,即年齡。行,經、歷。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牛】
●(ni)草食哺乳動物,為重要家畜之一,體強力大,用以耕田拉車,為古代主要畜力之一與人的生活與生產的關係十分密切。
●從牛●( cong niu)閹過的牛。清·洪頤煊《讀書叢錄》卷十:「凡牛已者即馴從,故謂之從牛。」犗●(jie),騙過的牛。
●大牲●( da sheng)牛,以其供祭祀用,故稱。《易·萃》用大牲吉,利在做往,順天命也。」李鼎祚集解引鄭玄曰:「大牲,牛也。」《左傳·僖公十九年》:「小事不用大牲。」大武●(dw)指祭祀用牛。《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宙之禮,牛日一元大武。」宋·惠洪《冷齋夜話·牛逐虎》:「嗟哉異哉兩大武,高義可與貫高伍。」參見「一元大武」。黑牡丹●( hei mu dan)牛的戲稱。宋·蘇軾《墨花》:「獨有狂居士,求為黑牡丹。」宋·程繽注:「唐末劉訓者,京師富人。……京師春遊,以觀牡丹為勝賞。訓邀客賞花,乃係水牛數百在前,指曰:此劉氏黑牡丹也。」元·湯炳龍《題江貫道百牛圖》詩:「卷中解後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識。」
●郭椒●( guo jido)牛的美稱。漢·桓譚《新論》:「夫畜生賤也,然有尤善者,皆見記識。故馬稱驊騮、驥,牛譽郭椒、丁櫟。」
●牛●( lei niu)公牛。,公牛。《淮南子·時則訓》「季春之月,……乃合牛騰馬,遊牝於牧。」
●犁牛●(ni)雜色或黑色牛。犁,雜色、黑色。《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註:「犁,雜文;騂,赤也。」
●每牛●(mei niu)小牛。《逸周書·王會》:「數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
●旄●(xTng mao)赤色牛。驛,赤色;旄,旄牛。《左傳·襄十年》:「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曰:『世世無失職。」註:「騂旄,赤牛也。舉騂旄者,言得重盟,不以犬難。」
●騂牡●(xTng)赤色的公牛。騂,赤色馬或牛《詩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
●玄牡●( xuan mu)古代祭天地用的黑色公牛。玄,黑色;牡,指雄性牲畜。《書·湯浩》:「●(湯)敢用玄牡,敢昭告於上天神後,請罪有夏。」晉·傅玄《晉郊祀歌夕牲歌》:「於薦玄牡,進夕其牲,崇德作樂,神祇是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至於商履,聖敬日躋,玄牡告天,以萬方罪已。」又指黑色公馬。
●烏犍●( wu jian)水牛異名。以其色青閹割,故稱。犍,閹過的牛。唐·唐彥謙《越城侍旦》詩:「青溪白石村村有,五尺烏犍托此生。」宋·蘇軾《過新息留示鄉人任師中》:「卻下三關入蔡州。為買烏犍三百尾。」
●吳牛●(wn)吳地的水牛。唐·劉商《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詩:「身騎吳牛不畏虎,手提簑笠欺風雨。」宋·陸游《秋懷》詩:「典琴沽市釀,賣劍買吳牛。」清·陳維崧《減字木蘭花·酷暑馬上口占》詞:「陽烏酣戰,身似吳牛偏易喘。」陽烏、太陽。吳牛喘月,謂吳地之牛畏熱,見月疑日而氣喘。喻因疑似而畏懼,形容酷熱難當。
●周留●( zhou liu)水牛的別稱。《初學紀》卷二九引晉·郭義恭《廣志》:「周留,水牛,毛青股大,狀似豬。」《太平御覽》卷九百引《鬱林異物志》:「周留牛,毛青,大腹,銳頭,青尾,其狀似豬。」 農民 【農民】
●( nong min)從事農業生產的民眾,也指從事生產耕作的個人。古時農業主要指糧食生產《谷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
●村夫●( cun fu)農民,鄉下人。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五:「雲龍山人張天驥者,一無知村夫耳!」清·昭槤《嘯亭雜錄·稗史》:「因思委巷瑣談,雖不足與辨,然使村夫野婦聞之,足使顛倒黑白。」又指粗俗的人。
●村農●(cun nong)農夫。《水滸傳》第一八回:「解寶領軍卒下山……到一個最深僻的山凹平曠處,方才有幾家窮苦的村民。」清·曹寅《赴淮舟行雜詩》之二:「行歌惟牧豎,荷簣有村農。」牧豎,放牧的童子;簣●(ku),盛土的竹箕,荷簣,就是挑著竹筐。
●村甿●(cun meng)指農人,鄉民。甿,民。唐·張九齡《巡屬縣道中》詩:「途中卻郡掾,林下招村甿」明·唐順之《答陳澄江僉事村居韻》之五:「村甿無曲調,出口自成謳。」謳●(u),歌。
●佃農●( dian nong)耕作者,農民,即今貧農。清·唐甄《潛書·富民》:「緡錢錙銀,市販貸之;石麥斛米,佃農貸之。」緍●(mn),古穿錢的繩,緡錢,成串的錢;●(z),古重量單位,一兩的四分之一;石●(dan),十斗;斛●(hu),十鬥或五斗。
●佃人●( dian ren)租種土地的人,農民。佃,租種土地。《宋史·食貨志上一》:「再期五年,如期滿無理認者,見佃人依舊承佃。」見,被。《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粗糧百石佃人供,鐘鼓三時唄聲舉。」唄聲,朗誦佛經的聲音。
●農夫●(nong)從事耕作的人。《詩·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
●農父●(nong fu)指農夫。元·馮子振《農夫渴雨》:「近日最懊惱殺農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又為「司徒」的尊稱。
●穡夫●(sef)亦作「嗇夫」,古時農夫。穡,收穫穀物。《書·大誥》:「若穡夫,予曷敢不終聯畝。」《韓非子·說林下》:「此嗇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捨?」《說文·嗇部》:「田夫謂之嗇夫。」又指從事一般勞役者或農神。亦為古代官吏名。
●嗇民●(se min)亦作「嗇人」。農夫。嗇,通「穡」。三國·魏·潘勗《冊魏公九錫文》:「君勸分務本,嗇民昏作,粟帛滯積,大業惟興。」
●庶●( shu meng)農民。甿,同「氓」,農民,流民。唐·韋應物《縣齋》詩:「閑齋始延矚,東作興庶氓。」田父●(tian fu)農民,特指老農。《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給曰:『左』。左乃陷大澤中。」紿●(dan),欺哄。
●田客●( tian ke)農民,佃農,以其租種別人田地,故稱。《晉書·王恂傳》:「又太原租部亦以匈奴胡人為佃客,多者數千。」
●田叟●( tian sou)老年農民。叟,老年人。《後漢書·韓康傳》:「至亭,亭長以韓徵君當過,方發人牛修道橋,及見康柴車幅巾,以為田叟也,使奮其牛。」
●野夫●(yef)農夫,以其為在野外勞作之人,故稱。《禮記·郊特牲》:「野夫黃冠。」疏:「田夫則野夫也。」亦指隱者。
●野人●(ye ren)農夫,謂鄉野之人。《左傳·僖公二三年》:「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塊,土塊。
●芸夫●(ynf)農夫。芸,通「耘」,除草。《後漢書·陳傳論》:「漢自中世以下,閹豎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矯絜放言為高。士有不談此者,則芸夫牧豎已叫呼之矣。」閹豎,鄙稱太監。
●作夫●(zu)耕作者,即農夫。作,耕作。《商君書徠民》:「地方百里者,……惡田處甚二良田處甚四,以此食作夫五萬。」又「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復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徵者於律也,足選作夫百萬。」四竟即「四境」;丘隰●(x),在丘陵地帶新開墾的田;者,即「著」,「者於律」,寫在法律上。 奴婢 【奴婢】
●(nbi)被人無償役使的男女僕人。男曰奴,女婢。一般年齡很輕,女的尤甚,多為未成年的女孩子。《史記·平準書》:「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
●臣妾●(chen qie)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奴叫臣,女奴叫妾。《書·費誓》:「逾垣牆,竊牛馬,誘臣妾,汝則有常刑。」《左傳·僖公十七年》:「男為人臣,女為人妾。」私屬●( sT shu)奴婢的別稱。漢·王莽建立新朝後,於始建國元年●(公元九年)下令,更名奴婢曰私屬,不得買賣。漢揚雄《劇秦美新》:「經井田,免人役。」李善注引漢書》:「莽令更名夫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之。」
●奚隸●()男女奴僕。《周禮·秋官·禁暴民》:「凡奚隸聚而出入者,則司牧之。」孫詒讓正義:「奚為女奴,隸為男奴也。」
●減獲●( zang huo)古代對奴婢的賤稱。《方言》第三:「荊、淮、海岱、雜齊之間罵奴曰『臧』,罵婢曰『獲。齊北之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謂之『臧』女而婦奴為之獲;亡奴謂之『臧』,亡婢謂之『獲』。」婿婢,作婢女的丈夫;婦奴,作男奴的妻子。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善注:「韋昭曰羌人以婢為妻,生子曰獲,奴以善人為妻,生子曰臧。」」
●卒奴●(zun)奴婢。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東坡自汲,非遣卒奴。」 奴僕 【奴僕】
●(nup)被剝削者無償役使的男性僕人。亦可作男女奴婢之總稱。《漢書·公孫弘ト式兒寬傳贊》:「衛青奮 於奴僕,日出於降虜。」
●從奴●( cong nu)隨從的奴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將麾下,所殺傷數十人。」
●家奴●(jian)私家的奴僕。《漢書·高帝紀下》:「郎中田叔、孟舒等十人自鉗為王家奴,從王就獄。」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方臘破錢塘時,朔日,太守客次有服金帶者數十人,皆朱勔家奴也。」
●家僕●(jia pu)私家的奴僕。晉·潘岳《馬汧督誄》:「傾倉可賞,矧雲私粟;狄隸可頌,況曰家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溱水》:「晉太元初,民封驅之家僕,密竊三餅,歸發看,有大蛇螫之而死。」
●家僮●( jia tong)亦作「家童」。舊時對私家奴僕的統稱。《史記·呂不韋列傳》:「不韋家僮萬人。」唐·方乾《山中言事》詩:「山鳥踏枝紅果落,家童引釣白魚驚。」
●客丁●(ke ding)僕人。宋·黃庭堅《奉送周元翁鎖吉州司法廳赴禮部試》詩:「繫船湓城秣高馬,客丁結束女縫裳。」僕廁●(pce)猶僕役。廁,通「側」。宋·陶谷《清異錄·君道》:「孟蜀隳危,大軍吊伐,偽昶遣皇太子玄誥,平章事王昭遠統兵捍禦,玄誥乳臭小子,昭遠僕廁材。太祖嘆曰:孟昶都無股肱爪牙,其亡不晚矣。」
●僕隸●(p)奴僕。《列子·仲尼》:「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製僕隸。」晉·袁宏《後漢書·桓帝紀》:「王成者,固之僕隸。」唐·姚合《送孫山人》詩:「塵土衣裳重,腥羶僕隸飢。」宋·蘇轍《歷代論二漢光武下》:「景武之後,此風衰矣,大臣用舍僅如僕隸。」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火神》:「已而紅焰滿堂,僕隸雜遝,擁一緋衣人至,據案而坐。」
●僕虜●(p)猶僕役。古人以戰俘為家奴,故稱。《列子周穆王》:「吾晝為僕虜,苦則苦矣;夜為人君,其樂無比。」漢·劉向《說苑·尊賢》:「任庖人釣屠與仇讎僕虜,非阿之也。」晉·葛洪《抱朴子·審譽》:「兵興之世,武貴文寢,俗人視儒士為僕虜,見經誥如芥壤者,何哉?由於聲名背乎此也。」僕使●(push)僕人。漢·焦贛《易林·需之小畜》:「陰陽失忘,為人僕使。」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道中來,又有鞍馬僕使代其勞,以執事於道路。」
●僕廝●(psT)對僕役的蔑稱。宋·丁謂《丁晉公談錄》:「須臾時,於是其賊自以手擒捉身體,撲於靈座前,亦一僕廝耳。」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器之不信,始入,即有蛇虺三四出入室間。呼僕廝屏去。」
●僕役●(puyi)僕人。《後漢書·烏桓傳》:「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後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幣,婿隨妻還家……為妻家僕役,一二年間,妻家乃厚遣送女,居處財物一皆為辦。」唐·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先是,魏諸賓猶僕役也,將卒無畏避。」清·黃鈞宰《金湖浪墨·綱鹽改票》:「船戶埠行,往往不領腳價,轉賂商宅僕役,圖謀裝載。」從●( qian cong)侍從、僕役。傔,僕從。《舊唐書封常清傳》:「每出軍,奏傔從三十餘人。」清·錢謙益《林母吳夫人八十序》:「家之有傔從臧獲,其憂虞疢疾,未有不同患者也。」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令其達官有以為輿馬謙從之費,而後可望以任事。」
●力●(qin)指僕從。謙,侍從,差役。《太平廣記》卷三七八引宋徐稽神錄·張瑾》:「瑾嘗獨行,既有重齎,須得傔力。」
●謙隸●(qin)僕從。《遼史·楊佶傳》:「三請致政,許之,月給錢粟傔隸,四時遣使存問。」
●僕●( qian pu)僕從。清·王萃元《星周紀事》:「方下階,有傔僕復喚予入。」
●傔媵●( qian ying)指僕役。媵,古隨嫁的人。明·宋濂《故檢校孔君權厝誌》:「復經雲夢泛洞庭回鄂,鄂又亂,妻張子思樵溺死,傔媵散盡。
●人奴●(renn)奴僕、家奴。《史記·魏將軍驃騎列傳》「
●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人役●(ren yi)僕役、奴婢。《孟子·公孫丑上》:「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趙岐注:「若此為人所役者也。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狐狸》:「有土工宋留,暮遇夫,自言欲為人役。」
●廝隸●(sT)猶廝役。,古指幹粗活的男僕;亦有「使役」之義。《南史·梁·邵陵攜王綸傳》:「遨遊市裡,雜於廝隸。」明·張居正《王承奉傳》:「乃其隸,亦莫不有大臣風節焉。」
●廝僕●(sp)僕役。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閻羅宴》:「前過華居,廝僕輩道路飢渴,有盛饌。」清·龔自珍《明良論一》:「得財則勤於服役,失財則怫然慍,此誠僕之所為,不可以概我士大夫。」簡侻●(tu),紀律鬆弛,簡易疏略。侻,通「脫」。
●廝豎●(ssh)猶斯僕,對僕役的蔑稱。《北史·韓麒麟傳》:「然官位非常,有朝榮而夕悴,則衣冠淪於廝豎之邑,臧獲顯於膏腴之里,物之顛倒,或至於斯。」《新唐書·崔傳》「蕘簡侻不曉事,但以器韻自高,委政豎,不恤人疾苦。」廝台●( tai)猶廝役。《後漢書·黨錮傳序》:「舉中於理,則強梁褫氣;片言違正,則廝台解情。」《新唐書·中宗八女傳》:「時主與長寧、定安三家廝台掠民子女為奴婢。」廝徒●(sTt)猶役。《戰國策·魏策一》:「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史記·張儀列傳》:「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在其中矣。」司馬貞索隱:「廝,謂雜役之賤者。」《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今無若時之急,而使公卿大夫並與廝徒共供事役,聞之四夷。非嘉聲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嘉聲、令名,均指好名聲。
●廝養●( ST yang)猶廝役。《新唐書·張巡傳》:「待人無所疑,賞罰信,與眾甘苦寒暑,雖養,必整衣見之,下爭致死力,故能以少擊眾,未嘗敗。」清·鈕琇《觚膦·舒氏義烈》:「王國棟與吾輩同起廝養,沐恩日久,加拔擢,位至固山。」●(jian),再次。
●廝役●(sy)奴僕之稱。后泛指受人驅使的奴僕《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傑。」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憲問篇一》:「唯皆不然,遇亂則為持祿之魏徵,遇安寧則為附勢之劉琨,斯則雖具官修職,而與廝役同矣。」
●廝輿●(sTy)猶廝役。輿,古代奴隸的一個等級。《呂氏春秋·決勝》:「雖廝輿白徒,方數百里皆來會戰。」漢書·嚴助傳》:「廝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雖得越王之首,臣猶竊為大漢羞之。」顏師古注:「廝,析薪者,輿,主駕車者。此皆言賤役之人。」清·方苞《杜蒼略先生墓誌銘》:「行於途,嘗避人,不中道與人語,雖兒童廝輿,惟恐有傷也。」僮客●( tong ke)奴僕。《漢書·司馬相如傳》:「臨邛多富人,卓王孫僮客八百人。」顏師古注:「僮,謂奴。」《三國志·蜀志·糜竺傳》:「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巨億。」費,同「資」
●僮隸●(tong)奴僕。《魏書·高謙之傳》:「居家僮隸,對其兒,不撻其父母;生三子,便免其一」韓愈、孟郊《城南聯句》:「爵勳逮僮隸,簪笏自懷繃。」清·唐孫華《錢瞿亭舍人挽詩》:「約束戒僮隸,儐豆弟昆。」儐豆,陳列籩豆。儐,陳列,豆,籩●(bian)豆,一種竹製食具,供祭祀用。僮牧●( tong mu)猶僮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儉嗇》:「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
●僮僕●( tong)僕役。《史記·貨殖列傳》:「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晉·葛洪《抱朴子·自敘》:「貧無僮僕,籬落頓決,荊棘叢於庭宇,蓬莠塞於階。」唐·王維《宿鄭州》詩:「他鄉絕儔侶,孤客親僮僕。」清·昭槤《嘯享雜錄岳青天》:「公以清介自矢,夫人親掌簽押,署中僮僕不過數人。」
●僮史●(tong)僕隸、奴僕。歐陽脩《歸田錄》卷二:「餘六人者,歡然相得,群居終日,長篇險韻,眾制交作。筆吏疲於寫錄,僮史奔走往來。」史,一本作「隸」。
●僮豎●( tong shu)童僕。《晉書·鄭默傳》:「默寬衝博愛,謙虛溫謹,不以才地矜物,事上以禮,遇下以和,雖僮豎廝養,不加聲色。」《南史·虞寄傳》:「寄少篤行,造次必於仁厚,雖僮豎未嘗加以聲色。」清·孫枝蔚《牛飢紀事二十二韻》:「簪餌蓄僮豎,米薪遭侮謾。」
●僮役●( tong yi)僕役。《宋書·孝義傳·許紹先》:「紹先父母皆老病,家無僮役,竭力致養,甘旨必從,宗黨嘉其孝行。」
●奚奴●(xn)舊稱僕役。奚,亦可指女奴。但奚奴多指男僕。唐·李商隱《李賀小傳》:「恆從小奚奴,騎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
●奚童●(xT tong)亦作「奚僮」。未成年的男僕。明·陳所聞《懶畫眉·王明府雲池命歌者攜酒桃花下》曲:「王郎譜曲教奚童,不說周郎顧曲工。」清·趙翼《錦囊》詩:「怕人笑我詩才盡,特遣奚童背錦囊。」清·張禮《菩薩蠻》詞:「雲根隨意坐,靜督奚僮課。」
●下人●( ren)指奴僕。《紅樓夢》第八八回:「下人在背地裡生出許多議論來。」明·于謙《宣府軍務疏》:「其參將揚能說稱,尚書比時挑選軍士,止是出於己見,不令詢問下人,一時挑選不精。」又指「百姓」。見該條。
●胥徒●(tu)泛指古代官府中供役使的人,其地位比一般僕役高。《舊唐書·奚陟傳》:「中書省故事姑息胥徒,以常在宰相左右也,陟皆以公道處之。」 女兒 【女兒】
●(ner)夫婦自稱所生的女孩子。因其父母的地位不同而對女兒亦各有不同的稱呼。此外還有謙稱、愛稱、卑稱、尊稱等,總名之日異稱。
●帝女●(din)帝王之女。唐·袁不約《長安夜遊》詩:「鳳城連夜九門通,帝女皇妃出漢宮。」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一:「●(畢太夫人)偶詠梅云:『出身首荷東皇賜,點額親添帝女裝。」亦指天帝和傳說中的古帝之女。如:天帝之女瑤姬,炎帝之女精衛,帝堯二女娥皇、女英。
●帝子●(dz)本指傳說中的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亦泛指帝王的女兒。《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王逸注:「帝子,謂堯女也。」又指帝王之子。公主●( gong zhu)稱帝王、公侯之女。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謂之公主。…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漢以來,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姑子●(guzi)閨女,女兒。古樂府《歡好曲》:「淑女總角時,喚作小姑子。」總角,小女孩頭上梳的丫髻。姑子,亦指「尼姑」,見該條,亦稱丈夫的妹妹
●閨愛●(guai)稱他人之女。閨,內室。明·陶宗儀《輟耕錄·爵祿前定》:「●(宇文諒)嚐館授巨室,其閨愛中夜來奔,堅拒不納。」
●令愛●( ling ai)亦作「令媛」,敬稱對方的女兒。宋·陳叔方《潁川語小上》:「若謂閣正為令政,令嗣為令似,令女為令愛。」《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虞侯道:『適來叫出來看郡王轎子的人是令愛麼?』待詔道:『正是拙女。」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氏》:「客曰:『確不知令媛待聘,何拒之深?」」
●千金●( qion jin)敬稱別人的女兒。《紅樓夢》第七四回「薛姨媽嘆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門千金,而且又小,那裡知道這個。」
●息女●(xind)對人稱自己的女兒。《漢書·高帝紀》:「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顏師古注:「息,生也,言己所生之女。」
●仙鳳●( xian feng)帝王女兒喻稱。唐·李嶠《中宗誕日長寧公主滿月侍宴應制》詩:「神龍見象日,仙風養雛年。」元女●( yuan)長女。《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元女,指武王長女。晉·潘岳《楊仲武誄》:「其母鄭氏,光祿勳密陵成侯之元女。」 女婿 【女婿】
●(nx)亦作「女婿」。女兒的丈夫。古時有愛稱、美稱、敬稱等唐·杜甫《李監宅》之一:「門闌多喜氣,女婿近乘龍。」
●半子●(banz)指女婿。《新唐書·回鶻傳上》:「詔咸安公主下嫁……是時,可汗上書甚恭,言:『昔為兄弟,今婿,半子也。,」清·李漁《玉搔頭·訊玉》:「不但孩兒無二夫之羞,就是母親也有半子之靠。」
●布代●( bu dai)入贅的女婿。《堅匏六集·布代》引《潛居錄》:「馮布少時,絕有才幹,贅於孫氏,其外父有煩瑣事,輒曰:『畀布代之。』至今吳中謂贅婿為『布代』。」畀●(bi),給予。乘龍●( cheng long)佳婿。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攜字文英,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唐·杜甫《李監宅》詩:「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東床●( dong chuang)女婿。《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稱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王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皆自矜持惟一人在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妻之。」後因稱女婿為東床、坦床、令坦。
●東坦●( dong ton)女婿。為「東床坦腹」之省語。宋·丁謂《談錄》:「晉公嘗謂竇二侍郎今之師曠也。晉公參政之東坦也。」晉公即丁謂,參政指竇偁。丁謂是竇侢的女婿。宋·許月卿《挽妹婿汪三午》詩之四:「九京逢桂老,東坦漸羲之。」佳倩●(Jia qian)猶佳婿。清·阮大鋮《燕子箋·雙逅》:「
●果翩翩,風標濟楚才華瞻,佳倩殊堪慰暮年。」
●嬌客●( jido ke)女婿的美稱。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秦會之有十客,……吳益以愛婿為嬌客。」
●郎●(lang×)女婿。唐·裴廷裕《東觀奏記上》:「萬壽公主,上愛女,鍾愛獨異,將下嫁,命擇婿。」婿,同「婿」。今坦●( ling tan)敬稱人之女婿,出自「坦腹東床」的典故。見「東床」條。
●坦床●( tan chuang)指女婿。出自「坦腹東床」的典故。●(見東床條)。《太平廣記》卷二二引五代·範資《玉堂閑話·陳琡》:「同院有小計姓武,亦元衡相國之後,蓋汾陽之坦床也。」儀賓●(ybin)明代宗室、親王、郡王之婿的稱謂明·陸延枝《說聽》捲上:「身是秦府儀賓也,奉殿下命辦此」《續通典·禮十四》:「明年又天定公主、郡主封號。婚儀及駙馬、儀賓品秩。」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成》:「王祖為衡府儀賓。」
●玉潤●( yu run)女婿的美稱。喻其膚色潤澤如玉。語出《晉書·衛瓘傳·衛玠》:「玠妻父樂廣,有海內重名,議者以為『婦公冰清,女婿玉潤。」後以「玉潤」,美稱女婿。唐·白居易《得乙女將嫁於丁既納幣而乙悔丁訴之乙雲未立婚書判詞》「娉財已交,亦悔而而無及,請從玉潤之訴,無過桃夭之時。」桃,指男女婚嫁。
●子婿●(z)女婿。《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gou),皮革製的套袖。按,趙王張敖為漢高祖劉邦長女魯元公主之夫。 排簫 【排簫】
●(paiio)管樂器。用十六根長短不一的竹管按音律編排而成。竹管插入木櫝格內兩旁長,中央短,下端參差不齊。《元史·禮樂志·登歌樂器·竹部》:「簫二,編竹為之,每十有六管,闊尺有六分,架以木為之,高尺有二寸,亦號排簫。」
●鳳律●(feng)即鳳簫。亦名排簫。用長短不同的竹管製成,形似鳳翼,又以鳳凰之鳴以制管定律,故名。《隋書·律曆志序》:「女媧笙簧,仍昭鳳律之首。」
●鳳簫●(feng xido)即排簫。《風俗通·聲音》:《尚書》舜作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其形參差象鳳之翼。」後世因稱排簫為風簫。唐·張說《道家》詩:「香隨龍節下,雲逐鳳簫飛。」皇甫冉《玄衣觀觀李源李鳳還奉先華陰》詩:「莫辭別酒傾瓊液,乍唱離歌和鳳簫。」
●人籟●(ren lai)排簫的異名。古代的一種竹製樂器。《莊子·齊物論》:「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己」後泛指人所發出的音響。天籟即大自然發出的音響,如風聲、雨聲等等。
●玉參差●( yu cen cT)即排簫,亦說指笙。以其竹管高低不齊並有玉飾,故稱。唐·杜牧《望少華詩》之三:「為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聽玉參差。」宋·姜夔《寄田郎》詩:「翦燭屢呼金鑿落,倚窗閒品玉參差。」 朋友 【朋友】
●( peng you)相互有交誼的人。《周禮·地官·大司徒》:「五日聯朋友。」鄭玄注:「同師日朋,同志日友。」《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伴偶●( ban ou)夥伴,朋友。漢·王褒《僮約》:「不得長出夜入,交關伴偶。」
●儔伴●( chou ban)伴侶,朋友。清·姚鼐《東梁山僧舍》詩:「往跡無伴,春陰彌悄然。」
●儔侶●(chou)伴侶,朋輩。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秋入軍贈詩》之一:「徘徊戀儔侶,慷慨高山陂。」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二:「村深絕賓客,窗晦無鑄侶。」亦指結為伴侶或朋友。
●儔匹●( chou)同伴,朋友。《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二傷歌行》:「悲聲命匹,哀鴻傷我腸。」南朝·梁·何遜《贈族人秣陵兄弟》詩:「羈旅無儔匹,形影自相親。」清姚鼐嶽麓寺》詩:「殿角兩鬣鬆,風雨失匹,」
●儔似●( chou si)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儔,等輩。似,類似,相象。宋·王禹偁《謫居》詩:「端居寡似,懷抱向誰開?」
●德友●(de you)指以道德相交的朋友。《莊子·德充符》:「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故交●(gu jido)舊友。唐·杜荀鶴《山中喜與故交宿話》詩:「山中深夜坐,海內故交稀。
●故舊●(gji)舊交,舊友。《論語·泰伯》:「
●遺,則民不偷。」偷,指人情淡薄。
●故人●( gu ren)老朋友。《禮記·檀弓下》:「孔子之故人原壤。」唐·孟浩然《留別王維》詩:「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又指前妻、前夫,死者,亦為對門生故吏的自稱。嘉朋●(jia peng)良友。明·劉基《鬱離子九難》:於是翠蓋飄搖,文鷁委蛇,嘉朋遠至,冠佩追隨。」翠蓋,美稱車;文鷁,美稱船,因船頭常畫鷁鳥,故稱。委蛇●(weiy1),綿延曲折的樣子。
●嘉友●( jia you)良友,好友。嘉,美好。漢焦贛《易林·大有之同人》:「南國茂盛,黍稷酒,可以享老,樂我嘉友。」晉·陶潛《擬古》詩之一:「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南朝·梁·范雲《建除詩》:「滿座咸嘉友,蘋藻絕時羞。」交朋●( jido peng)朋友。唐·白居易《祭元微之文》:「四海之內,誰無交朋。」宋·陸游《歲晝苦寒》詩:「歲月推移吾輩老,交朋零落此生浮。」清·姚鼐《祭張少詹曾敞文》:「荒園廢寺,挈攜交朋。」
●金蘭●( jin lan)至友喻稱,語出《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利,鋒利臭●(x),氣味。《太平御覽·吳錄》:「張溫英才瓌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結金蘭之好焉。」又為「酒名」,見該條。
●袊契●(jnq)情投意合的好友。《世說新語·方正》:「顧孟著嚐以酒勸周伯仁,伯仁不受。顧因移勸柱而語柱曰:詎可使作棟樑自遇?周得之欣然,遂為衿契。」
●久故●(jg)故舊。老朋友。《楚辭·九章·惜往日》:「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縞●(gd,一種白色絲織品,縞素,指喪衣。王夫之通釋:「久故謂從亡出外之舊故。」按:此指隨晉公子重耳出亡者。
●久要●(jyao)指舊約,又指舊文,老朋友。三國魏·曹植《箜篌引》:「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劉良注:「久要,久交也。」唐·沈亞之《秦夢記》:「公謂亞之:本以小女將托久要,不謂不得週奉君子而先物故。」宋·王安石《老人行》:「古來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須論久要。」
●俊侶●(jn)才智出眾的同伴、朋友。清·陳維崧《沁園春·客陳州使院花朝作》詞:「拋了濃春,陪人遠宦,俊侶相嘲甚意幾。」清·龔自珍《百字令》詞:「江郎未老,追陪彩筆,多情俊侶。」
●俊友●( jun you)才智出眾的朋友。晉·鄭豐《答陸士龍中陵》詩:「祁祁俊友,言酌言依。」
●款交●( kuan jido)至交,交誼深厚的朋友。款,誠;懇切。《南史·孔珪傳》:「●(孔珪)與琅邪王思遠,廬江何點,點弟胤,並款交。」又《杜京戶傳》:「會稽孔凱清剛有峻節,一見而為款交。」
●蘭交●( lan jido)知心朋友,《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氣味。後因以「蘭交」喻意氣相投的朋友。李嶠被》詩:「蘭交聚北堂。」
●蘭客●( lan ke)謂良友。唐·浩虛舟《陶母截髮賦》:「蘭客方來,蕙心斯至。」
●良朋●( liang peng)好友。《詩經·小雅·常棣》:「每有良朋,況也永歎。」況,發語詞;永歎長嘆。晉·陶潛停雲》詩:「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面友●( mian you)貌合神離的朋友。《法言·學行》:「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契友●(qyu)情義相投的朋友。契,投合、和諧。明·葉憲祖《鸞記·探婚》:「傳呼契友過庭院,忙倒屣敢遲延。」清·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上:「凡人讀書,各有心得,雖契友不能同亦不能喻。」
●仇匹●(qp)同伴;朋友。仇,同伴、朋友。匹,相對。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楚莊王》:詩云:「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仇匹。此之謂也。」《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仇。」唐·孔穎達疏:「與子同為仇匹。」一說「仇」●(chou),為「仇敵」,指有共同的敵人。
●三益●(sany1)指良友。語出《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晉·摯虞《答杜育》詩:「賴茲三益,如琢如切。」南朝梁江淹《雜體詩》之二二:「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宋·梅堯臣《觀王介夫蒙亭記因記題蒙亭》詩:「風物稍佳時,把酒會三益。」
●勝侶●( sheng iu)好友。《南史·何點傳》:「招攜勝侶及名德桑門,清言賦詠,優遊自得。」桑門,即沙門、和尚。勝友●( sheng you)良朋。唐·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石友●( sh1 you)情誼堅貞的朋友,猶言金石交,唐·杜牧《拳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出鎮全蜀》詩:「心真石友。」又指硯,見該條。
●素交●( su jido)老朋友,素,向來,往常。唐·杜甫《過故解斯校書莊》詩:「素交零落盡,白首淚雙垂。」亦指真誠不移的友情,見該條。
●素友●(syou)真誠淳樸的朋友,素,指白色,表純潔;又通「愫」,表真情。南朝·宋·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清交素友,比景共波。」
●畏友●( wei you)才學品德高尚,令人敬畏的朋友。宋陸游《跋王深甫先生書簡二》:「此書朝夕觀之,使人若居嚴師畏友之間,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友朋●( you peng)朋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晉·陸機《輓歌詩》之一:「周親咸奔湊,友朋自遠來。」明·袁宏道《憶弟》詩之二:「文章妻子怪,姓字友朋真。」
●友生●( you sheng)朋友。《詩小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唐·李華《雲毋泉詩》:「共恨川路永,無由會友生。」清·昭槤《嘯亭雜錄·優客大臣》:「●(仁皇)厚侍儒臣,……朝夕談論,無異友生。」又為師長對門生自稱的謙詞。
●友執●( you zh1)知心好友,朋友《宋書·禮志二》:「江左初,元帝崩後,諸公始有謁陵辭陵之事,蓋由脊同友執,率情而舉,非洛京之舊也。」《晉書·王導傳》:「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宋葉適《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誌銘》「自事君文,從友執,待妻子,馭下使人臨財當事,無一不合。」
●真朋●( zhen peng)真正的朋友,以道義相結交的朋友。宋·歐陽修《朋黨論》:「為人君者,但當對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即天下治矣。」元·袁桷《飲酒雜詩》之九:「醉鄉儻可居,無功乃真朋。」
●知己●(zhj)相互理解情誼深厚的朋友。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知交●( zhi jido)彼此相知,交情深厚的朋友。《史記汲鄭列傳》:「年少官薄,然其遊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知音●( zhT yin)知己的朋友。春秋時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其心意。遂以為知音。唐·杜甫《哭李常侍嶧》詩:「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執友●(zh1you)志同道合的朋友。執朋友;至交。《禮記·曲禮上》:「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弟,通「悌」●(t),恭敬兄長鄭玄經:「執友,志同者。」宋·王禹偁《哭羅三》詩序:「故署作郎直史館,羅,諱處約,字思純,僕之執友且同年生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嬌娜》:「有執友令天台,寄函招之 屏風 【屏風】
●( ping feng)用於擋風或遮蔽的室內陳設,古時多為單扇木屏,上有各種雕飾或繪畫,可以移動。現今有各種質料和樣式的可以折疊的多扇屏風。《史記·孟嘗君傳》:「孟嘗君侍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又為中藥防風的別名。
●畫屏●(hua ping)屏風的美稱。以其上有畫飾,故名。南朝·梁·江淹《空青賦》:「亦有曲帳畫屏,素女綵扇。」宋·林逋《西湖》:混元神巧本無形,匠出西湖做畫屏。」又為動詞:指在畫屏上作畫
●幈風●(ping feng)屏風。幈,同「屏」。唐·元稹《白衣裳》詩:「閒倚幈風笑週,枉拋心力畫朝云。」
●山障●( shan zhang)屏風。因其上畫有山景,故名。後蜀顧敻《臨江仙》詞:「象床珍簟,山障掩五琴橫」簟●(blan)竹席。山嶂,又指屏障,阻隔。
●行障●(xing zhang)亦作「行鄣」。圍屏之屬,因其可以移動,故稱。置於室中,以為屏障。南朝·梁·陰鏗《秋閨怨》詩:「火籠恆煖腳,行障鎮床頭。」北周·庾信《燈賦》:「舒屈膝之屏風,掩芙蓉之行障。」《南史·隱逸傳上·宗測》:「測善畫,自圖阮籍遇蘇門於行障上,坐臥對之。」唐·劉方平《棲烏曲》之一:「銀漢斜臨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燈光。」又用作儀仗。
●影屏●(ying ping)門內做屏障用的屏風。《紅樓夢》第八四回:「剛過穿廊月洞門的影屏,便一溜煙跑到賈母院門口。」玉屏●( yu ping)屏風的美稱。玉,潔白美善,亦謂其裝有玉飾,故云。漢·鄒陽《酒賦》:「君王憑玉兒,倚玉屏。」玉●(yy)玉飾的屏風,,指帝王殿帝座後的屏風。北齊劉晝《劉子·殊好》:「累榭、洞房、珠簾、玉,人之所悅也。」唐·白居易《題崔常侍濟源莊》:「籍在金閨內,班排玉扆前。」 品格 【品格】
●(pnge)指人的品質,性格。品,品性,品格。唐·李中《庭葦》詩:「品格清於竹詩家景最幽。」清俞蛟《潮嘉風月記·麗品》:「酉姐品格端好,能誦《毛詩》及《四子書》。」又指物品的質量、規格和文學藝術作品的質量、格調。
●品地●(Pndi)品格。宋·王讜《唐語林·棲逸》:「陳●(寡言)徐●(虛符)在東南,品地比田●(良逸)蔣●(宏倉),而馮●(雲翼)在歐陽平之列。」據子路之問,品地盡高,與問為邦近矣。」
●品調●( pin dido)品格。調,風格。宋·辛棄疾《洞仙歌·紅梅》詞:「更總做,北人未識伊,據品調難作,杏花看待。」
●品度●(nd)品格。清·平步青《霞外集·時事·言道著》:「●(全國威)品度超灑,不願受職。」
●品行●( xing)人的品格德行。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張)遐之品行,照耀於一代。」《老殘遊記》第三回:「姚雲翁就將閣下學問怎樣?品行怎樣?」
●品性●( pin xing)品質性格。《宋書·孝武帝紀》「庶簡約之風,有孚於品性。」
●品詣●(pny)品行。實指品德修養達到的程度。詣,造詣。清·王韜《除弊》:「不必論聲華,尚文字,惟以才乾品詣為衡量而已。」
●人品●(ren)人的品格,即品性。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宋·黃庭堅《豫章集·濂溪詩序》:「春陵周敦頤,人品甚高,胸中酒落,如光風霽月。」
●人身●(ren shen)品性,品格。謂寓於體魄之性格、品德。《世說新語·賢媛》:「王郎、逸少●(羲之子),人身亦不惡,汝何以恨乃爾?」王郎,指王疑之。又指「軀體」,見該條。性格●( xing ge)性情品格,唐·李中《獻張拾遺》詩官資清貴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丹墀,指帝宮前的台階,指代宮殿。
●性體●( xing)本性,品質。《北齊書·杜弼傳》:「詔又問曰:『說者皆言法性寬,佛心狹,寬狹既別,非二如何?弼又對曰:『在寬成寬,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寬非狹。」《舊唐書·太宗紀下》貞觀四年:「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也。」 菩薩 【菩薩】
●(psa)佛教指修行到一定程度但還未成佛的人,為梵文 Bodhisattva-●(菩提薩埵)音譯之略。意譯為「覺有情」,即「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眾生)」的人;或譯為「大士」,即「發大善心的人」,又稱「上士」。原為釋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時的稱號,後泛稱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或某些受崇拜的神佛。
●大士●(da shi)對菩薩的通稱,特指觀世音菩薩南朝齊·周顒《重答張長士》:「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說也。」唐·湛然《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日開士。」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嫦娥檻外梅。」亦稱高僧和德行高尚的人。見「和尚」條和「賢才」條。
●大聖●(da sh eng)佛教稱佛、菩薩。《法華經·方便品》「今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無量壽經》卷上:「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又指「帝王」,見該條。
●佛子●(fz)菩薩的通稱。《十住毗婆沙論·入初地品》「諸佛子者,諸佛真實子諸菩薩是,是故菩薩名為佛子」南朝·齊·王琰《冥禪記·石長和》:「見長和獨行平道,俱嘆息曰,佛子獨行大道中。」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此山非比別山阿,青黛染成千塊玉,雲霞就萬堆螺。只除佛子神仙才可到,怎許遊人容易得攀摩?」又泛指一切眾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稱。亦稱佛門弟子或慈善的人。
●上士●( shang shi)佛經中對菩薩的稱呼。《釋氏要覽·稱謂》引瑜珈論》:「無自利利他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世眼●( shi yan)菩薩、佛的異名。《無量壽經》卷上:「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彗遠義疏「佛之異稱,能開世眼,令是正道,故名世眼。」亦指世俗眼光,即常人眼光。 瀑布 【瀑布】
●(pbu)從高山懸崖直瀉下來的流水,遠看似懸掛的白布,故名。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布泉●( bu quan)瀑布的別稱。以其似布一樣懸掛的泉水,故稱。宋·陳善《捫蝨新話·論孟子之書有巧妙處》:「吾謂此一章似布泉懸水,下注萬仞,怒沫狂瀾,乍起乍伏,洞洶湧,而觀者竦然。」澒洞●( hong dong),瀰漫無邊布泉,又為古貨幣名。
●布水●( bu shur)瀑布。以其象懸掛的布匹,故稱。唐·李邕《嵩岳寺碑》:「菱鏡漾於玉池,金虯飛於布水。」宋·蘇軾《答陳季常書》:「今日游白水佛跡山,山上布水三十仞,雷輥電散,未易名狀。」
●垂水●( chuT shur)瀑布的異名。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記》:「愛有嘉木美卉,垂水藂峰。」亦為薇的別名。
●飛溜●(feli)指瀑布。宋·蘇軾《經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詩:「空岩側破甕,飛溜灑浮磬。」
●山瀑●( shan)瀑布。唐·李賀《北中寒》詩:「爭海水飛凌喧,山瀑無聲玉虹懸。」元·迺賢《居庸關》詩:「恐辜殷勤情,解鞍看山瀑。」
●水簾●( shur lian)瀑布,以其懸垂飛瀉如簾,故稱。宋范成大《下岩》詩:「不用苦術毫相現,衹教長掛水簾看。」,通「只」。
●天紳●(tian shen)瀑布的喻稱。以其象從天上垂下的帶子,故稱。紳,古代士大夫束腰並下垂的寬帶。唐·韓愈《送惠師》詩:「是時雨初霽,懸瀑垂天紳。」宋·蘇軾《次韻王定國得穎倅》之一:「一噫固應號地籟,餘波猶足掛天紳。」清顧我錡《趵突泉詩:「吾聞匡廬瀑,天紳倒掛雙峰麓。」
●懸河●(xuan he)瀑布的異稱。《水經注·清水》:「瀑布乘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又喻善於雄辯或文辭流暢奔放。如「口若懸河」、懸河瀉水」等等。
●懸瀨●( xuan lai)瀑布的異稱。瀨,急流的水。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賦》:「絕壁飛流,萬丈懸瀨。」北齊·劉晝《新論·殊好》:「懸瀨碧潭,瀾波洶湧。」
●懸流●( xuan)瀑布的異名。晉·郭璞江賦》:「淵客築室於岩底鮫人構館於懸流。」淵客,隱士鮫人,神話傳說中的居於海底的怪人,亦借指漁者。
●懸溜●( xuan)瀑布的別稱。晉·陶潛《祭從弟敬遠文》:「淙淙懸溜,暖暖荒林。」南朝·梁·劉孝標《東陽金華山棲誌》:「懸流瀉於軒甍,激湍回於階砌。」甍●(meng)屋脊。亦指由屋簷注下的雨水。
●懸泉●( xuan quan)瀑布的異名。唐·韋應物《尋簡寂觀瀑布》詩:「石欹危過急澗,攀崖迢遞弄懸泉。」
●玄泉●( xuan quan)猶懸泉,瀑布。玄,通「懸」。漢·班固終南山賦》:「傍吐飛瀨,上挺修林;泉落落,密蔭沈沈」章樵注:「玄泉、瀑布泉也。」唐·孟郊《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詩:「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宋·蘇軾《次韻王忠玉遊虎丘絕句》之二:「青蓋紅旗映玉山新詩小草落玄泉。」又指「陰間」,「唾液」,見各該條。
●懸水●( xuan shur)瀑布的別稱。《孔子家語·致思》:「孔子自衛反魯,息駕於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
●玉虹●( yu hong)指瀑布。以其似懸垂的彩虹,故云。宋·陸游《故山》詩之四:「落澗泉奔舞玉虹,護丹松老臥蒼龍。」
●玉龍●(yong喻瀑布。以其似白龍,懸空翻轉,故稱金·元好問《黃華峪十絕句》之六:「誰著天瓢飛雨,半空翻轉玉龍騰。」又指「寶劍」,「飛雪」,見各該條。 妻子 【妻子】
●(qzi)男女兩人婚後,男對女之稱。指每一男子的配偶,與「丈夫」相對稱。古代由於男子的顯赫地位和特權,其配偶有種種等級和稱呼。妻子,一般指稱一夫一妻制中的某一男性的正當配偶。其中有謙稱、愛稱、卑稱、尊稱、喻稱,等等。唐·杜甫《新婚別》:「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又讀qz,指妻與子。
●夫娘●( fu niang)夫人,娘子。唐·法琳《辯證論·十代奉佛上》:「右宋世諸王,並懷文藻……,崇尚佛法,閣內夫娘,並令修戒,麾下將士,咸使誦經。」
●夫人●( fu ren)妻子的尊稱。殷代稱諸侯之妻為夫人。禮記·曲禮下》:「天子妃日後,諸侯妻夫人。」漢代列侯之妻亦稱為夫人。《漢書·文帝紀》:「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無得擅徵捕。」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列侯之妻稱夫人。」唐代一至三品官員之妻稱夫人。明、清時代稱一二品官員之妻為夫人。漢以後也尊稱一般有學識和社會地位的已婚婦女為夫人。現在對一切有聲望、地位者之妻均可稱為夫人。亦可稱己妻。
●寒荊●( han jing)舊時對妻的謙稱。明·王玉峰《焚香記·軍情》:「學生寒荊為我受了無數淒楚,自中榜之後,還不曾見面。」
●渾家●(hun jia)妻子。清·錢大昕《恆言錄·親屬稱謂》「稱妻日渾家,見鄭文寶《南唐近事》。」《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抬起頭來,看櫃身裡卻立著崔待詔的渾家。」家婦●(jif)指妻子。《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見其家婦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雲欲令農士工女安所仇其貨乎?」又:「太史公曰:公儀子見好布而家婦逐。
●家婆●(jip)妻子。清·褚人獲《堅瓠四集·僧還俗》:「和尚討家,脫褊衫,著綺羅。」清·李漁《秦何天·狡脫》:「好沒志氣,他只因沒福做家婆,所以叫我另娶你。」
●家緣●( jia yuan)指妻子。緣,緣分引申指妻。明·湯顯祖《牡丹亭·索元》:「他行蹤杳然,他行蹤然。有了俏家象,風聲兒落誰店?」明·葉憲祖《丹桂鈿合》第五折:「幾番要丟了這樁道路,爭奈沒什麼養活家緣。」又指「家業」;「家立」。見各該條。
●荊布●( jTng bu)貧賤之妻,亦謙稱己妻,為「荊釵布裙」之省。《南史·范雲傳》:「昔與將軍俱為黃鵠,令將軍化為鳳凰,荊布之室,理隔華盛。」清·毛師柱《舟中兩夢亡婦詩以志盛》:「廿年舊事,從頭記,荊布相依最辛苦。」明·陳汝元《金蓮記·量移》:「只是目斷彤管,心懷荊布。」彤管,指筆。荊婦●( jing fu)謙稱己妻。宋·陳亮乙春與朱元晦秘書書》:「男子不敢犯分以求,而荊婦心欲其夫轉以為請,此於理宜可許也,願便得為禱。」元·王禎《蠶連》詩:「丁寧語荊婦,依時勤灑沐。」《水滸傳》第七回:「原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內,不認得荊婦,時間無禮。」清·趙翼《移寓椿衚衕》詩:「賃春尚未借荊婦,祭灶仍先請比鄰。」
●荊妻●( jing)謙稱己妻。明·無名氏《錄親記·託夢》:「周羽屈受這災危,拼殘軀便做他鄉之鬼,可憐賢達我荊妻,便做有男兒也難存濟。」宋·劉克莊蓋竹廟》詩:「寄書報與荊妻說,十襲荷衣莫要焚。」清·李漁《憐香伴·居》:「只是荊妻早逝,後嗣然。」
●荊室●( jing)猶荊婦貧妻,謙稱己妻。為荊滌房舍之婦。或用荊枝為簪的婦女。明·陳汝元《金蓮記·外》:「經年遠別,千里相逢,常思故萱堂,難消歲月,料應客途荊室,備經風霜。」
●伉儷●(kang)指妻子。伉,匹對。相當。《左傳·昭公二年》:「晉·少薑卒。公如晉,及河,晉侯使士文伯來辭曰:「非伉儷也。請君無辱。」孔穎達疏:「言少薑是妾,非敵身對耦之人也。」意為少薑是小老婆,不是等對的妻子。敵,相當。晉·左思《詠史》詩之七:「買臣因採樵伉儷不安宅。」張銑注:「伉儷,謂妻也。」亦指「夫婦」,見該條。
●令閣●( ling ge)賢惠的妻子。令,美,善。閣,即「閣」,閨,女子居室。借指妻子。宋·趙令疇《侯鯖錄》卷三載,蘇軾謫惠州時,與一六十九歲的老舉人為鄰。在參加老舉人三十歲的妻子生子之慶時,戲為一聯云:「令閣方當而立歲,賢夫已近古稀年。」
●令妻●( ling)德行美善的妻子。《詩·魯頌·悶宮》魯侯燕喜,令妻壽母。」唐·劉禹錫《崔公神道碑》:「惟夫人姑臧冠族,以蘋蘩組糾輔佐君子為令妻積三十餘年。」後亦用以稱對方的妻子。
●令室●(ling shi)猶賢妻。晉·傅玄《和秋胡行》:「秋胡立內令室,三日官他鄉;皎皎潔婦姿,冷冷守空房。」
●令攸●( ling you)猶言賢妻。攸,居住之所。《初學記》卷十四引漢·秦嘉《述婚》詩,「神啟其吉,果獲令攸。我之愛矣,荷天之休。」
●令正●(ling zheng)亦作「令政」。政,通「正。舊時稱嫡妻為正室,故尊人之嫡妻為令正或令政。宋陳昉《川語小》捲上:「若謂閣正為令正,令嗣為令似…習傳已深,不覺其謬,亦不可得而革矣。」明汪廷訥《種玉記·佛券》:「老旦:『家中有令政麼?生:『紅鸞信尚遙。,」
●內婦●(nei fu)猶內子,卿大夫的嫡妻。漢·劉向《烈女傳·晉趙衰妻》:「姬以值為賢,請立為嫡子,使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婦,姬親下之。」
●內饋●(nei kui)猶中饋。指妻子。宋·黃休復《茅亭客語·蘇推官》:「時內饋方孕逼期,因是積以為驗。」
●內壺●(nei kun)指妻子。壺,通「閫」。本指門限,代指內室。明·陳汝元《金蓮記·湖賞》:「退到私衙,謀諸內壺,夫人有請。」
●內人●(nei ren)古代泛指妻妾,後來專指己妻。《禮記檀弓下》:「今友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人皆哭失聲。」鄭玄注:「內人,妻妾。」清·趙翼《觀家人醃菜戲成四十韻》:「茹蔬貧宦慣,蓄旨內人工。」亦指宮中女官、女伎宮女。
●內子●(neiz)古代稱卿大夫的嫡妻。亦為妻的通稱,對人、對己之妻均可稱內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趙姬)以值為才,固請於公以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已下之。」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唐樂安孫氏,進士孟昌期之內子。」後專稱妻。清·俞樾《小浮梅閒語》:「夏日,餘與內子坐其中,因錄其閒話稍有依據者為一編雲今專指己妻。
●內助●(nei zhu)亦作「賢內助」譽稱人妻,謂能在家內幫助丈夫成就事業。《三國志·魏志·文德郭皇后傳》:「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唯外輔,亦有內助。」《宋史·孟皇后傳》:「宣仁太后語帝曰:『得賢內助,非細事也。」
●娘子●( niang zi)原為對未婚少女的通稱,亦泛稱婦女。後專指妻子。多出現在宋、元小說戲曲中。明·陶宗儀《輟耕錄·婦女曰娘》:「然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國夫人,皆曰娘子,未嘗有稱夫人,郡君等封贈者。」《水滸傳》第八回:「只見林沖的娘子號天哭地叫將起來,……林沖見了,起身接著道:『娘子,小人有句話說。」
●妻房●(qi fang指妻子。唐·敦煌《伍子胥變文》:「楚王太子長大,未有妻房。」
●山妻●( shan qi)舊時隱士謙稱自己之妻。後多用以謙稱己妻。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既舊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
●少君●( shao jun)同「小君」。《左傳·定公十四年》:「從我而朝少君。」孔穎達疏:「少君猶小君也。君為大君,夫人為小君。
●室家●( shi jia)妻子。《後漢書·烈女傳·皇甫規妻》:「安定皇甫規妻者,不知何氏女也。規初喪室家,後更娶之。」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中:「廣南風俗,市井坐估多僧人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婦女多嫁於僧。」
●室氏●( shi shi)妻子,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委巷叢談》:「元時,呂重實為浙西僉事,清節有聞。其未顯時,一日晨炊不繼,欲攜布袍質米於人,空氏有吝色。因戲作一詩曰:典卻春衫辦早廚,山妻何必更躊躇?」
●室子●(shz)指妻子。明·孫紅孺《東郭記·託其妻子於其友》:「室子須愁夢,徵人慢淚眸一言既肯君前首,千金一諾公知否?」
●細君●(xjn)猶言「小君」,原專指諸侯之妻,後亦作為妻的代稱。宋·蘇軾《上元侍飲樓上》詩:「歸來一盞殘燈在,猶有傳柑遺細君。」
●賢閣●(xian ge)對人妻的敬稱。宋·何薳《春渚記聞·馬武復得妻》:「賢閣縣君,於暌索中,適某過澶州,得之逆旅間,了不言其所自也。」
●賢妻●(xian)對妻子的美稱。晉·陶潛《與子儼等疏》: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元曲選·合同文字四》:「雖然是張秉彝十分仁德,李社長一生信義,也如何俺伯父家有賢妻。」
●小君●( xido jun)古代稱諸侯的妻子。《穀梁傳·莊公二十二年》:「小君,非君也,其日君何也以其為公配,可以言小君也。」後亦作為妻的通稱。《稱謂錄》卷五引《風池編》:「唐李紳為相,時俗尚輕綃染醮碧為婦人衣,紳自為小君剪裁。」中婦●( zhong fu)猶內人,妻子,中,內;裡面。唐·盧照鄰《橫吹曲辭》:「寄書謝中婦,時看鴻雁天。」唐·李賀《惱公》詩:「月明中婦覺,應笑畫堂空。」葉蔥奇注:「中婦,指其妻。」清·龔自珍《行路易》詩:「中婦豈不?座客豈不都?」都,美麗,漂亮。
●中●( zhong gou)亦作「中遘」。本指內室,借指妻子。唐劉禹錫《歷陽事七十韻》:「口語成中遘,毛衣阻上徵。」明·沈德符《蔽帚軒剩語·懼內》:「士大夫自中古以後,多懼內者,蓋名宦已成,慮中冓有違言,損其譽望也。」
●中飽●( zhong)亦作「中饋」,指妻室。意為主持家中供膳諸事的主婦。傀,贈食。《漢書·律曆志上》:「地以中數乘者,陰道理內,,在中之象也。」中數,即居中折中之數;乘,計算;陰道,婦道;理,治理顏師古注:「字與饋同。《易·家人卦》六:爻辭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之道,取象於陰,無所必遂,但居中主饋食而已,故云然。」攸所;遂,進,薦,即送上,敬獻。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張相夫人始否終泰》:「及為中饋也,善治家,尤嚴整。」清·鈕琇《觚·湯素畹》:「湯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吳嘯雯中饋也。」
●中壺●( zhong kun)泛指妻室。壺,同「閫」,闈,婦女居住的內室。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唐崔侍中安潛,崇奉釋氏……而中壺預政,以玷盛德,惜哉!」又指「中宮」,皇后的居處。
●中人●( zhong ren)猶內人。指妻子。《古詩箋·吳均古意》;「中人坐相望,狂夫終未還。」聞人倓注:「中人,室中之人,謂思婦也。」
●中帷●( zhong wei)本指室中的帷幔,引申為內室並指正妻。清·李漁《憐香伴·逢怒》:「娶是娶過一房了,只因慚鳩拙,少內才。因此上,缺中帷,把賢待。」
●中幃●( zhong wei)同「中帷」,指正妻。清·李漁《慎鸞交婚》:「我缺中幃,求親甚虔。」
●拙荊●( zhuo jing)謙稱己妻。語本東漢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之事。孟光截荊條為釵,以粗布為裙,謂貧寒之妻;拙,粗劣,謙詞。宋·陽枋《通夔守田都統子》:「未稔學生可乞假一會涪上否?蓋拙荊未先塋,欲議歸藏,此願才舉,當伏謁戟轅,致九頓之謝。」
●尊閣●( zun ge)對人妻的敬稱。閣閨閣,內室。宋·何《春諸紀聞·謝石拆字》:「石曰:謂語者焉哉乎也固知是公內助所書。尊閣盛年三十一否?曰:『是也。以也字上為三十下為一字也。」
●尊間●( zun kun)敬稱人妻。閫,閨門,指內室。《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縣宰道:『尊閫夫人,幾時亡故?」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生》:「尊閫薄相,恐不能佐君成業。」 棋盤 【棋盤】
●(q1pan)指圍棋盤。縱橫各十九道,形成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以黑白子各一百九十子對弈,互相圍攻,以占點或目多者勝。唐·韋應物《假中枉盧二十二書》詩:「花裡棋盤憎鳥汗,枕邊書卷訝風開。」
●博局●(b6j)棋盤異稱。博,下棋;局,棋盤。《史記吳王濞列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宋·洪邁《夷堅乙志皇甫自牧》:「自牧在舟中與同行者皆袒褐不冠屨,以象戲遣日,忽博局傾倒,以為適然,對弈不輟。」袒●(tn),脫去上衣,露出上身;不冠屨●(j),不戴帽子不穿鞋屨,古代的一種鞋。博局,亦指聚賭或聚賭之所。
●側揪●(ceqi)借指棋盤。古代圍棋盤多用楸木片側排而成,故名。《說郛》卷十引後蜀·馬鑑《讀事始·側楸碁局》:「自古有碁即有碁局,唯側楸之製出齊武陵王曄,始令破楸木為片,縱橫側排、以為碁局之圖。」後因稱棋局,即棋盤。碁「棋」的異體字。唐·李洞《對棋》詩:「側楸敲醒睡,片石夾吟詩。」
●方亭侯●( fang ting hou)圍棋盤的擬人之稱,以其為許多方格排列而成,故稱。宋·陶谷《清異錄·器具》:「明皇因對寧王問:卿近日棋神威力何如?王奏臣憑託陛下聖神,庶或可取。』上喜呼:『將方亭侯來!二官人以玉界局進,遂以王對手。」
●木野狐●( mu ye hu)圍棋盤的戲稱,始於宋。謂其沉迷博弈,廢職去業失位者不絕,有如野狐吞噬明沈德符《野獲編技藝·宋時諢語》:「北宋全盛時,士大夫耽於水厄●(品茶)於手談●(下棋),因廢於職業被白簡去位者不絕。時人因目茶籠曰草大蟲,楸枰曰木野狐。」
●棋局●(91j)亦作「基局」,即棋盤。《急救篇》卷三基局博戲相易經。」《文選·韋昭<博弈論>》:「枯棊三百孰與萬人之將。」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氣經》「棊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按:此為唐以前之棋局,以後演為縱橫各十九道,合三百六十一道,黑白棋子各一百九十枚,當今棋局仍如此。《晉書·天文志上》:「天員如張蓋,地方如基局。」員,同「圓」。唐·杜甫《江村》詩:「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又指弈棋或棋盤的布子形勢。
●棋枰●(q1png)亦作「基枰」,指稱棋盤。唐·司空圖《丁已元日》詩:「移居荒園圃,耗志在棋枰。」清·納蘭性德《滿庭芳》詞:「須知今古事,某勝負,翻覆如斯。」
●敲枰●( qido ping)圍棋盤的別稱。因下棋時躊躇凝思,反復推敲,故稱。宋·米芾《送渙之彥舟詩:「神武樂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傳道。」
●楸局●(qij)圍棋盤的異名、以其為楸木所製,故稱。唐·鄭谷《寄棋客》詩:「松窗楸局穩相顧思皆凝。」又指棋盤中的布局或弈棋。
●楸枰●( qiu ping)棋盤的別稱。以其多為楸木所製,故稱。唐·溫庭筠《觀棋》詩:「閒對楸枰傾一壺,黃華坪上幾成廬。」宋·蘇軾《席上代人贈別》詩:「蓮子擘開須見憶,楸枰著盡皆無期。」憶,薏的諧聲字;期,棋的諧聲字。
●紋揪●( wen qiu)亦作「文楸」。指代圍棋盤以其古代多以楸木製成,而楸木又質堅紋顯,故稱唐·杜牧《送國棋王逢》詩:「玉子紋楸一路饒,最宜雨竹蕭蕭。」玉子,圍棋子的美稱。又溫庭筠《謝公墅歌》:「文楸方罫花參差,心陣未成星滿池。」方罫●(hua),指圍棋盤上的方格。宋·何子滅字木蘭花》之二:「畫戟森閒,玉子紋楸手共談。」
●弈局●(yj)指稱圍棋盤。弈,下棋局,棋盤宋·葉適《東嘉開河記》:「昔之置郡者,環外內城皆為河,分畫坊巷,橫貫旁午,升高望之,如畫弈局。」又指下棋中的棋子佈局。弈枰●(ypng)棋盤。清·唐孫華《進呈御覽詩一百韻》「彌野張羅絡,先幾定弈枰。」
●弈揪●(yqi)圍棋盤的別稱。以其古代多為楸木所製故稱。唐·段成式《觀棋》詩:「閒對弈楸傾一壺,黃羊下幾成都。」
●玉局●(y)棋盤的美稱。以其色白如玉,故稱。唐·李商隱《燈》詩:「錦囊名畫掩,玉局敗棋收。」宋·賀鑄《南鄉子》詞:「玉局彈棋無限意,纏綿,斷腸吳蠶兩處眠。」 氣度 【氣度】
●(qd)人的氣魄和涵養及表現出來的度量、風度等。《晉書·苻堅載記·王猛》:「猛瓌姿雋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壞●(gu),美玉,同「瑰」
●德度●(ded)道德氣度。宋·葉適《法度總論三·資格》「
●彼其號為德度智略,足以居大位者,亦素許之矣,特欲其履歷以實之而已。」清·朱仕琇《道南講授序》:「德度凝粹,莫窺其際。」
●德宇●(dey)亦作「德寓」。猶氣度。《世說新語·賞譽上》:「山濤以下,魏舒以上。」劉孝標注《晉陽秋》:「濟有人倫鑑識,其雅俗是非,少有優潤,見諶歡服其德宇。」
●度量●( du liang)氣量;涵養。《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晉·葛洪《抱朴子逸民》:「宜其以布衣而君四海,其度量蓋有過人者矣宋蘇《張蓋州畫象記》:「公,南京人,慷慨有節,以度量容天下。」又指「標準」、「法度」,見各該條。
●宏度●( hong)大度量。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咨宏度之峻邈。壯大業之允昌。」《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二年》:「尚誌所以立本也,正心所以決事也,養氣所以制敵也,宏度所以用人也,寬隱所以明德也。」
●宏氣●( hong)宏偉的氣度。元·劉祁《歸潛志》卷十:「其逸才宏氣喜為奇異語者,往往遭絀落,文風益衰。」
●襟量●( liang)氣度。宋·王得臣《度量》:「昔外戚李侯璋,徒以後族建節,獨襟量容物,亦人所難。」
●氣概●(qgai)氣派,氣魄。即體現於外的非凡氣度。如:英雄氣概,大丈夫氣概。元·耶律楚材《繼雲卿韻》詩:「開基氣概鯨吞海,遁世生涯鼠飲河。」
●氣量●( liang)亦作「器量」。度量。胸懷。唐·杜甫《最能行》:「此鄉之人氣量窄,誤競南風疏北客。」
●氣魄●(p)氣勢和魄力。猶「魄力」,一種敢作敢為的精神氣質。即宏偉的氣度。唐·張魏賓《處士王仲建既張氏合志》:「峰巒螺巋,氣魄聯綿。」《朱子語類·孟子》:「且如今人有氣魄,合做事便做得去;若無氣魄,雖自見得合做事,卻做不去。」
●氣宇●(qy)猶言氣概南朝·梁·弘景《陶隱居集·尋山志》:「於是散發解帶,盤旋岩上,心容曠朗,氣宇調暢。」偉度●( wei du)非凡的氣度。宋·陸游《問候洪總領啟》:「
●仰偉度之兼容,撫孤蹤而知幸。」《明史·王偉傳》:「幼敏慧,及長,身長岳立,屹有偉度。」
●偉氣●(weiq)非凡的氣概。明·宋濂硿子碣》瓏硿子,少有偉氣,學書未成,捨去,攻醫以藥人。」藥人,用藥為人治病。又《題宗忠簡公誥》詩:「君侯心事漢武侯,偉氣英聲冠千祀。」千祀,猶千年。
●宇量●( yu liang)氣度;度量。《舊唐書·代宗紀》:「玄宗諸孫百餘,上為嫡皇孫。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魯公宇量邁古人,世所共悉也。」金·王若虛《〈新唐書辨》中:「《蕭嵩傳》雲在公慎密,人莫見其涯際。』慎密上不當論涯際,以言胸懷宇量則可矣。」 千年 【千年】
●( qian nian)一千年。古時用千年,表述歲月長久,實無定指。出於修辭需要,對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千春●( qian chun)千年。形容歲月長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水》:「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萬古,衹彰誚辱。」唐·杜甫《往在》詩:「千春薦靈寢,永永垂無窮。」又指「壽辰」,見該條。
●千古●( qian gu)久遠的年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睢水四》:「追芳昔娛,神遊千古,故亦一時之盛事。」唐·李白《丁都護歌》:「君看石芝碭,掩淚悲千古。」宋·王安石《金山寺》詩:「誰言張處士;雄筆映千古。」清·趙翼《甌北詩話·杜廣陵詩》:「自此以後,北宋諸公皆奉杜為正宗,而杜之各遂獨有千古。」
●千祺●(qinj)千祀,千年。謂時間久遠。,當為「」之誤,禩,同「祀」。殷代指年。明·吳邱瑞運甓記官誥榮封》:「門闌嘉氣,福祿與山齊。當門綽禊,千。」清·黃人《<清文匯>序》:「姬孔作述,上溯諦煌,下賅謠俗,旁及夷野,標準千讖,乎莫尚矣。」
●千齡●( qian ling)猶千年,千歲。言時間長。《晉書·禮志上》:「方今天地更始,萬物權輿,盪近世之流弊,創千齡之英範,」唐·張九齡《奉和聖制登封禮畢洛城釃宴》詩:「運與千齡合,歡將萬國同。」亦用作祝壽之語。
●千秋●( qian qiu)千年。喻歲月長久舊題漢·李陵《與蘇武》詩:「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宋·王安石《望夫石》詩:「還似九嶷山上女,千秋長望舜裳衣。」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堪嗟擊缶千秋壯,莫道揮毫兩鬢星。」亦指「壽辰」,見該條。
●千霜●( jian shuang)猶千年。年代久遠。南朝·宋·吳邁遠長相思》:「簷隱千霜數,庭枯十載蘭。」唐·李白《古風》之十四:「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清·米彝尊《題王舍人西山遊記》詩之二:「盧師說法已千霜,石上松猶四尺強。」千祀●(qian)千年,祀,殷代指年。南朝·宋·謝瞻《張子房詩》:「惠心奮千祀,情埃播無疆。」唐·柳宗元《弔屈原文》:「後先生蓋千祀兮,餘再逐而浮湘。」明·高啟《吊伍子胥辭》:「奚千祀而勿毀兮,繄若人之死忠。」●(y),惟;是。
●千歲●( qian sui)千年。年代久遠。《荀子·非相》:「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南朝·梁·劉峻《辯命論》:「朝秀晨終,龜鵠千歲,年之殊也。」宋·蘇軾《三槐堂銘》:「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古人亦用為祝壽之詞,或對大臣王公、太子、皇后的尊稱。
●千葉●( qian ye)千世。年代久遠。《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孰能本支於千葉,重光於萬祀。」宋·無名氏《<顏氏家訓>序》:「常雌黃朝廷,品藻人物,為書七卷,式範千葉,號曰《顏氏家訓》。」
●千載●( qian zai)千年。喻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群臣乃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舟。」唐·韓愈《岐山下》詩:「自從公旦死千載悶其光。」清·昭槤《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純皇孝摯性成,力阻浮議,始千載之陋,更於一旦。」【錢】
●(qian)貨幣。又稱銀錢、金錢、錢鈔,指一切金屬貨幣和紙幣。在古代以各種形式的金屬貨幣為主。其中圓形方孔銅幣,為中國古代錢幣的基本形狀。故錢的異名多源於這個形狀的特徵或其他有關傳說。
●阿堵物●(eduw)亦作「阿堵君」錢的代稱《世說新語·規箴》謂:王衍雅尚玄虛,口不言錢。妻令婢以錢繞床王衍晨起,見錢礙行。呼婢說:「拿走阿堵物!」猶說「拿走這個東西。」阿堵,這個。因以「阿堵物」指代錢。宋·張耒《和無咎》詩之二:「愛酒若無阿堵物,尋春奈有主人家。」宋·蘇過《顏樂堂》詩:「恨無阿堵君,一區今尚欠。」
●方兄●( fang xiong)孔方兄之省稱,指錢。以其銅錢中有穿繩的方孔,故稱。宋·楊萬里《食鷓鴣》詩:「方兄百輩買一隻,可惜羽衣錦狼藉。」宋·胡寅《李簿攜具》詩:「方兄無勢寧能熱,窮鬼多羞自苞。」
●母●(fum)錢的別稱。以青蚨血塗錢,可引錢飛回,故稱。唐·李賀《出城別張又新酬李漢》詩:「開瀉蚨母,買冰防夏蠅。」見「青蚨」條。
●函方●(han fang)錢的別稱。以銅錢內孔方形或刀幣之舌為方,故稱。《漢書·食貨志下》:「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輕重以銖。」顏師古注引孟康日:「外圜而內孔方也。」即外圓孔方。圜,即「圓」。函,孔洞。清·黃生《義府·錢制》:《班史》敘太公法云:「錢圜函方。函,舌也,上圜而下長,其長處於舌,故日函方。」●(此指刀幣。)
●孔方兄●( kong fang xiong)錢的別稱。亦省稱為孔兄、方兄。以錢為人所必需,親之如兄,取其古錢幣中多有方孔的特點擬人呼之。《晉書·魯褒傳·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日孔方。」宋·黃庭堅《戲呈孔毅父》詩:「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管城子,毛筆別號。
●青鳧●(qngf)同「青蚨」,錢的別名北周·庾信《謝趙王齎絲布等啟》:「曳練且觀,無勞白馬之望;流泉欲委,佇見青鳧之飛。」唐·王勃《梓州通泉縣普惠寺碑》:「莫不青鳧委貫,俱欣不捨之壇。」
●青蚨●( qing)錢的別稱。青蚨,本為傳說中的蟲名,也叫「魚伯」。《搜神記》卷十三和《太平御覽》卷九百五中有「青蚨還錢」之說,謂青蚨產卵於草葉上,如取走蟲卵,母蟲即知地點飛往。後有人用母蟲和小蟲的血分別塗在八十一文錢上,用後錢都飛回,這樣循環不已,用之不竭後因以稱錢為「青蚨」。穀子敬《城南柳》第一折:「則你那尊中無綠蟻,皆因我囊裡無青蚨。」緣蟻,酒名。
●青奴●( qing nu)錢,青蚨的別名。宋·吳炯《贈劉羲仲》詩:「少日縈心擔黃妳,暮年便思欠青奴。」又為「竹夫人」別名。
●青錢●( qTng qian)青銅錢或銅錢。唐·杜甫《北鄰》詩:「青錢買野竹。」宋·蘇軾《山村》詩:「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泉布●( quan)古代錢幣的別稱。《周禮·天官·外府》「掌拜布之出。」鄭玄注:「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布。取名於水泉,其流行無不偏。」《漢書·食貨志下》:「私鑄作泉布者,與妻子沒入為官奴婢。」
●底律●(wd)錢。宋俗語。宋·張端義《貫耳集》卷下:「晉·王衍口不言錢,強阿堵俗言兀底律,貪之謂也。」圜貨●( yuan hu)錢幣。圜;同「圓」,貨,錢幣。周始立九府圓法,鑄圓形圓孔錢幣,後改為圓形方孔,遂形成中國古代錢幣基本形狀。《魏書·食貨志》:「太公立九府之法,於是圜貨始行,定兩之楷。」 前言 【前言】
●( dian an)寫在一本書籍正文前,用以說明寫作目的、經過、資料來源與要點,或對全書基本內容加以簡介和評價的文字。是一種文體。可由該書的著作者自寫或他人代寫。端●( bian duan)卷首。前言。弁,本為古冠名,有加在前面的意思。清·龔自珍有《撰羽琌山館金石墨本記成弁端二十字》詩。
●弁言●( bian yan)前言,序文。因冠於卷首,故名。明劉若愚《酌中志·正監蒙難記略》:「其單前言,乃未年罪中語。」清·馮桂芬《與曾揆帥書》:「將拙議四十首繕成兩帙,郵呈是正。籌筆餘閒,撫覽及之,如不以為巨謬,敢乞賜之弁言。」語●( bian yu)弁言,序言。明·高攀龍去浮集序》:「余友張伯可刻《去浮集》已,屬張以登為弁語。」屬,通「囑」,請託。
●序論●(xun)寫在書籍或正文前,概述全書或全文要旨的議論文字。相當於前言,《宋書·范曄傳·獄中與諸甥侄書》:「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橫,實天下之奇作。」
●序文●(xwen)概述全書大意的文字。相當現今的序言。《大唐新語·著述》:「開元十二年,沙門一行造黃道遊儀以進,玄宗親為之序文。」
●緒言●( xu yan)概述全書大旨要義或寫作經過,目的並冠於卷首的文字。緒,本指絲頭,引申為開端起源《莊子·漁父》「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陸德明釋文:「緒言,猶先言也。」 前業 【前業】
●( qian ye)前人的事業,功績。或指前人已完成的業績;或指前人未竟之業。《漢書·劉歆傳》:「複領五經,卒父前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遷之辭,思實過半。」
●前構●( qian gou)謂前人的事業。《魏書·桓玄傳》:「玄常以其父王業垂成,以己弱年,不昌前構,常懷恨憤。」唐李靖《李衛公問對》卷下:「光武雖藉前構易於成功,然莽勢不下於項籍。」
●前烈●( qian lie)前人的功業。《書·武成》:「公劉克篤前烈。」唐·司空圖《蒲帥燕國太夫人石氏墓誌》:「允集大勳,以光前烈。」宋·曾鞏《相制二》:「使千載之墜,振於一朝,上下之間,配於前烈。」又指「祖先」,「前賢」。見各該條。前緒●(qion)前人的事業。《楚辭·天問》:「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三國志·魏志·蔣濟傳》:「陛下方當恢崇前緒,光濟遺業,誠未得高枕而治也。」三國演義》第八十回:「今王不纘承前緒,至德光昭。」清·劉大槐《方氏支祠碑記》:「於是祈宣率祖考之攸訓,思篤前緒。」
●先業●(xian ye)先人的事業。《國語·晉語九》:「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業。」《南史·裴子野傳》:「子野常欲繼成先業。」清·陳夢雷《解介士傳》:「使彭王守先業勿替成節,膏統天壤,當與借筯分肉之功爭烈。」
●玄緒●( xuan)謂先聖遺業。玄,指先聖,緒,指遺業。《宋書·禮志一》:「庠序之業,或廢或興,遂令陶鑄闕日月之功,民性靡素絲之益,亹亹玄緒,翳焉莫抽。」【牆】
●( qiang)用磚、石、土等建築的房屋四壁或院落園面的外圍。《詩·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牆。」堵牆●( du qiang)牆壁。《禮記·射義》。「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以堵牆喻人多密集。
●堵垣●( du yuan)牆。堵,土牆。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二》「乃東上坡,循堵垣而東,有銜橫南,然皆草房卑捨,不甚整闢。」
●墉垣●( yong yuan)牆。墉,城牆;牆垣。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鄭觀應《盛世危言·獄》:「不知泰西犯人,在內執業仍高其墉垣,嚴其約束。」垣堵●( yu an du)牆。明·陳子龍《新樂府·小東行》。「鳳吹黃蒿,望見垣堵,中有主人當飼汝。」
●垣墉●( yuan yong)牆。《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是以樸斲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唐·元稹《度門寺》詩:「諸岩分院宇,雙嶺抱垣墉。」《明史·萬景傳》:「督治九門垣墉,市銅江南,皆勤於其職。」【橋】
●(qi)亦稱橋樑,即架在道路通過的難以填平的斷陷之處,如河流、深谷的上面,將兩端接通以便行人、車輛往來的建築物,為木、石、鐵為之。我國建橋歷史很悠久。現存的有些古橋不論從結構、造型,或地理位置與實用價值上看,均堪稱傑作。
●川梁●(《chudnlidng《)橋。川、河流。南朝·梁·江淹《燈夜和殷長史》詩:「水鱗不能起,水鳥望川梁。」唐·杜甫《三川觀水漲》詩:「普天無川梁,欲濟望水縮。」
●河梁●(he liang)橋樑。《列子·說符》。「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漢·李陵《與蘇軾》詩之三:「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後因用為送別地的代稱。
●橫橋●(heng qido)泛指橋樑,《元曲選·黃粱夢》:「那裡一橫澗,搭著一橫橋。」
●虹樑●(hong liang)弧形橋。宋·姜夔《惜紅衣》:「虹樑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
●虹橋●( hong qiao)即「拱橋」,又名「飛橋」,有如長虹,故名。唐·上官儀《安德山池宴集》詞:「雨霽虹橋晚,花落風台春。」
●津梁●( jin liang)猶指橋。津,渡口。《左傳·昭公八年》:「今在折木之津。」孔穎達疏:「融河須津梁以渡。」《國語·晉語》:「津梁之上,無有難急也。」《管子·四時》:「正津梁,修溝瀆。」
●石●( shi gang)即石橋唐皮日休《憶洞庭觀步石韻》「登村度石。」
●修梁●( xiu liang)長橋。晉·張協《游仙詩》:「亭館籠煙構,修梁流三曜。」亦作「長梁」。
●玉虹●( yu hong)橋的美稱。謂石拱橋有如臥波白虹。宋蘇轍《次韻道潛南康見寄》:「請君先入開元寺,待濯清溪看玉虹。」宋·吳文英《垂虹橋》:「酹酒滄茫,倚歌平遠,亭上玉虹腰冷。」又指「瀑布」、「寶劍」,見各該條。
●玉梁●( yu liang)橋的美稱。玉,美善。晉·王嘉《拾遺記·岱輿山》:「北有玉梁千丈,駕元流之上……玉梁之側有斑爛。」玉腰●( yu yao)喻橋鄭毅《垂虹橋》詩:「插天螮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高。」蠕●(di dong),虹。玉腰,又指「蝴蝶」、「弓」名,見各該條。 茄子 【茄子】
●( qie zi)一年生草本植物。葉橢圓形,花紫色。果長圓或球形。紫色、白色或淺綠色,為一種蔬菜。
●崑崙瓜●( kun lun gua)茄子的別稱唐·殷成式《酉陽雜俎·草篇》:「茄子…又一名崑崙瓜
●昆味●( kun wei)茄子的別稱。宋·陶谷《清異錄·蔬》:「落酥本名茄子,煬帝緣飾為『崑崙紫瓜人間但名昆味而已。」
●落蘇●(1s)茄子的別稱。《本草綱目·菜之三·茄》引陳藏器本草云:「茄亦名落蘇,名義未詳;按《五代貽子錄》作酪酥,蓋以其味如酪酥也,於義似通。」按,茄味不似酪酥,其解難通
●伽子●( qie zi)即茄子。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成式就節下食伽子數,偶問工部員外郎張周封伽子故事。張云:一名落蘇,事具《食療本草》。」此誤作《食療本草》,原出《拾遺本草》。」蔕,音義同「蒂」。
●乳茄●( ru qie)嫩茄。宋·張耒●(lei)《秋疏》:「藏鞭雛筍纖玉露,映葉乳茄濃黛抹。」【琴】
●(n)指古琴,多為梧桐木為之。古為五弦,周初增至七弦。《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宓琴●(fqin)古琴。相傳為宓羲氏所創製,故稱。唐·趙惟暕《琴書》:「昔者至人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畫八卦,削桐為琴。」明·無名氏《運甓記·嗔鮓封還》:「政簡刑清,盡日公堂撫宓琴。」槁梧●(gow)琴的別稱。槁,枯木;梧,梧桐。以其用乾梧桐木製作,故名。《莊子·德充符》:「依樹而吟,據槁梧而瞑。」陸德明釋文引崔饌云:「據琴而睡也。」成玄英疏:「槁梧,夾膝幾也。」據此,槁梧又是矮几。
●古琴●( gu qin)古七弦琴,多為梧桐木製成,初五弦,後七弦。傳世久遠。北周·庾信《幽居值春》詩:「短歌吹細笛,低聲泛古琴。」
●號鐘●( hao zhong)琴名。《楚辭·九歡·愍命》:「破伯牙之號鍾兮,挾人箏而彈緯。」晉·傅玄《琴賦》:「齊桓公有鳴琴號鐘。」
●焦桐●( jido tong)琴的別名。《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世因稱琴為「焦桐」,「焦尾」。宋·胡宿《長卿》詩:「已託焦桐傳密意,更因殘札寄遺忠。」
●焦尾●( jiao wei)琴的別稱。在漢蔡邕曾以燃燒過的桐木造琴,因琴尾尚焦糊,故名。宋·黃裳《雙梧堂》詩:「葉上雨聲枝上月,何須焦尾始相知。」參見「焦桐」。
●七絲●(qT)琴的代稱。以其有七弦,故名。絲、弦。唐·韓偓《贈湖南李思齊處士》詩:「兩極船頭濁酒壺七弦琴畔白髭鬚。」宋·趙《遊青城山》詩:「陟險齊雙屐,逢幽鼓七絲。」
●七弦●( xian)指琴。以其有七弦,故稱。三國·魏嵇康《酒會》詩:「但當體七弦,寄心在知己。」
●三尺桐●( sen chi tong)琴。傳說神農造琴,長三尺六十六分,又琴多以桐木製作,故名。宋·蘇軾《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詩:「賴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天球●( tian qiu)古琴名。宋·蘇軾《十二琴銘》之十二天球至意。合以人力,作者七人,傳以華國。」明·陶宗儀《輟耕錄·古琴名》有「天球」。又為「玉石」。見該條。危絲●( wei)指琴。唐·張祜《烏夜啼》詩:「忽忽南飛返,危絲共怨淒。」
●危柱●( wei zh)指琴。南朝·宋·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殷勤訴危柱,慷概命促管。」李善注:「危柱,謂琴也。」玉琴●(yqn)琴的美稱。南朝·齊·王融《詠幔》「每聚金爐氣,時駐玉琴聲。」唐·常建《江上琴興》詩:「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清·納蘭性德《菩薩蠻》詞:「無處不傷心,輕塵在玉琴。」
●玉振●( yu zhen)古琴名。謂聲調清越,如玉馨振揚元·陶宗儀《輟耕錄·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黃鵠、秋嘯。」 清晨 【清晨】
●( qing chen)從天破曉到日出東方的一段時間。三國·魏·曹植《名都篇》:「雲散還城邑,清晨復還來。」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詩:「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初旦●( chu dan)猶佛曉。《後漢書·黨錮傳·李膺》:「不謂夷之初旦,明而未融。」南朝·梁·沈約《歲暮愍衰草》詩:「露縞枝於初旦,霜紅更於始夕。」
●大昕●(dain)指天初明時,即清早《禮記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鄭玄注:「早昧爽擊鼓以召眾也。」《新唐書·元結傳》:「今天子重城深宮燕和而居,凝冕大昕,纓佩而朝。」
●東隅●( dong yu)本指東方,因日出東方又指清晨。晉·陸雲《答兄平原書》:「昔我往矣,辰在東隅;今我於茲,日薄桑榆。」
●分曉●( fen xido)拂曉。唐·樊晦《燕巢賦》:「霽光分曉,出虛賣以雙飛。」又指明白、清楚。
●拂晨●(fu chen)拂曉。天亮之時。唐·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承明連夜直,建禮拂晨趨。」
●寒曉●( han xido)清冷的早晨。宋·趙抃《過鐵山舖寄交代吳龍圖》詩:「境上憑詩馳遠意,青泥寒曉入雲燈。
●昒爽●( hu shuang)猶昧爽,亦作「曶爽」。黎明。《漢書·郊祀志上》:「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爽,天子始郊拜太一。」顏師古注:「昒爽,謂日尚冥,蓋未明之時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曶爽暗昧,得耀乎光明。」
●助昕●(hun)黎明;拂曉。漢·班固《幽通賦》:「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猶未察。」漢·蔡邕《青衣賦》:「昒昕將曙,雞鳴相催。」
●昏昕●( hun xin)凌晨,黎明。謂太陽將出來之時。,大陽始出之時。《儀禮·士昏禮》:「凡行事,必用昏昕。」朱·方夔《夜坐苦蚊》詩:「萬物有常理,動息隨昏聽。」
●際曉●(jxi)猶黎明。唐·王維《曉行巴峽》詩:「際曉投巴峽,余春憶帝京。」
●犁旦●(ldan)猶黎明。犁,將及。《史記·南越王·尉佗傳》:「越素聞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犁旦,城中皆降伏波。」伏波,指伏波將軍路博德。
●黎明●(ming)亦作「犂明」,天欲亮而未亮之時。犁,同「黎」;及,至。《史記·高祖本紀》:「於是沛公迺夜引兵從他道還,更旗幟黎明,圍宛城三匝。」又《呂太后本紀》:「犁明,孝惠還。」
●凌晨●( ling chen)迫近天亮的時光;清晨,清早北周王褒《入朝守門開》詩:「風池通複道,嚴駕早凌晨。」唐·徐敝《白露為霜》詩:「入夜飛清景,凌晨積素光。」元·馬祖常駕發上京》詩:「蒼龍對闕夾天閽,秋駕凌晨出國門。」
●凌旦●( ing dan)拂曉,清早。凌,迫近。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凌旦氣寒,不畏消釋;霜露之潤,見日即乾。」
●凌曉●(ling xido)拂曉。南朝·梁·劉孝威《帆度吉陽洲》詩:「江風凌曉急,鉦鼓候曼催。」鉦,鑼。
●昧旦●( dan)黎明,拂曉。《詩·鄭風·女雞鳴》:「女雞鳴,士日旦。」陳奐傳疏:「旦,明也;昧明,未全明也,昧旦後於雞鳴時。」
●昧爽●(mei shuang)黎明,天將亮未亮時。《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不顯,坐以待旦。」
●明旦●( ming dan)天亮,有通宵達旦之義。漢·揚雄《劇秦美新》「旁作穆穆,明旦不寐。」又指明天早晨唐張悅欽州守歲》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
●明發●( ming fa)平明,黎明。謂曙光初露,光明始發。《詩·小雅·小宛》:「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宋·朱熹《集傳》:「明發,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二人,父母也。」後又因以「明發」稱孝思。漢·班昭《東征賦》:「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
●明朝●( ming zhao)清晨。明,明亮、黎明。晉·左思《嬌女》詩:「明朝弄梳台,黛眉類掃跡」又指所謂「盛明的朝廷。」
●平旦●(Ping dan)清晨。《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漢·劉向《新序·雜篇》:「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
●事四》:「君昧爽而櫛冠,平旦而聽朝。」唐·駱賓王《帝京平明●(Ping ming)猶黎明。天剛亮的時候。《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唐·李白《遊太山》詩之三:「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觀。」
●平曉●( ping xido)猶平明。天剛亮的時候。隋·盧思道《駕出圜丘》詩:「平曉禁門開,隱隱乘輿出。」唐·薛用弱《集異記·李佐文》:「須臾平曉,叟即遙指東南喬木曰:『彼袁莊也」宋·范鎮《東齋記事輯遺·梅公儀》:「平曉,不知白須翁所在,以為神也。」
●平早●(ping zdo)猶平明。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五「
●後以雞鳴出去,平早潛歸,於籬外竊窺家中,見一少女從甕中出,去灶下燃火。」
●破曉●(po xido)東方發白,曙光初露。宋·陸游《上虞逆旅見舊題歲月感懷詩:「舴艋為家東復西,今朝破曉下前溪。」侵晨●(qin chen)拂曉。天快亮時。侵,漸近;漸入。《三國志·吳志·呂蒙傳》:「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二:「紹興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侵晨,日出如在水面,色淡而白。」侵曉●( qin xido)拂曉。《北齊書·崔暹傳:「侵曉則與兄弟問母之起居。」後蜀·歐陽炯《木蘭花》詞:「侵曉鵲聲來砌下,鸞鏡殘妝紅粉罷。「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荔枝》:「抱盡西禪侵曉露,分來南浦滿庭芳。」
●侵星●(qin xTng)拂曉。此時星尚未落,故云。南朝·宋·鮑照《上潯陽還都道中》詩:」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聞人倓注:「侵星,猶戴星也。」唐·杜甫《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詩:「征途乃侵星,得使諸病入。」宋·王禹偁《寄金鄉張贊善》詩:「北堂侍膳侵星起,南畝催耕冒雨歸。」
●侵早●(qin zao)天剛亮,拂曉唐·杜甫《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天子朝侵早,雲台仗數移。宋·華嶽《驟雨》詩:「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西北。」《醒世恆言·蘇小妹三難新郎》:「秦少游到三月初日五更時分,就起來梳洗…侵早就到東嶽廟前伺候。」
●清旦●(qTng dan)即清晨。《列子·說符》:「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南朝·宋·謝靈運《石室山詩》:「清旦索幽異,放舟越郊。」坰●( jiong),遠郊,林外。清朝●( qing zhdo)清晨。《商君書·禁使》:「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離婁不見;清朝日,則上別飛鳥,下察秋毫。」●(tuan),日光明亮。
●爽旦●( shuang dan)黎明,早晨。爽,明。《列子·周穆王》:「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
●爽明●(《shungming《,)黎明。《逸周書·嚐麥》:爽明,僕告即駕,少祝導王,亞祝迎王,降階。」朱石曾校譯:「爽旦,旦明也。」
●向晨●( xiang chen)天色將明。《金史·襄傳》:「向晨壓敵,突擊之。」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續集南宋高宗遺事》:「天亦向晨,王先聞僧與神言,放膽闖入軍營。」
●向明●( xiang ming)天將亮時。向,將近,接近。《易說卦》:「聖人南面而所天下,嚮明而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
●厭旦●( yan dan)黎明。厭,掩蔽,謂明掩於夜,即天破曉之前。《荀子·效儒》:「遂選馬而進,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厭旦於牧之野。」
●陽●(yang zhao)清朗的早晨。晁,通「朝」
● zhao)。漢·揚雄《羽獵賦》:「於是天子乃出,陽晁始出乎玄宮。」註:「陽朝,陽明之朝,晁,古字同也。」
●質明●( zhi ming)天亮時。《儀禮·士冠禮》:宰告曰:『質明行事。」鄭玄注:「質,正也。宰告曰:『旦日正明行冠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質明,則已曉也。」遲旦●(zhi dan)猶言遲明。《漢書·南粵王傳》:「遲旦,城中皆降伏波。」
●遲明●(zhming)黎明。《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遲明,行二百餘里,不得單於,頗捕斬首虜萬餘級。」 青苔 【青苔】
●( qing tai)生長在陰溼地方或水中的苔鮮植物。蟆衣●(may)即蝦蟆衣的別名。亦即青苔。宋·陸游閑詠園中草木》之四:「綠侵小徑蟆衣草,青絡疏籬鬼帶藤。」莓苔●(mei tai)青苔,晉·孫綽《游天臺山賦》:「踐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唐·李白《襄陽歌》:「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剝落生莓
●水發●( shui fa)青苔。以其生在水中如發絲,故云。宋梅堯臣《上已日午橋石瀨中得雙鱖魚》詩:「水發黏篙綠,溪毛映渚春。」
●水衣●(shuy)青苔,蒼苔。晉·張協《雜詩》之十:「階下伏泉湧,堂上水衣生。」高誘注:「蒼苔,水衣也。」苔錢●( tai qian)青苔別稱。南朝·梁·劉孝威《怨詩》:「丹庭斜草徑,素壁點苔錢。」
●苔蘚●(tai xian)青苔。唐·劉長卿《雜詠·古劍》詩:「龍泉閉古匣,苔蘚淪此地。」
●苔衣●( tai)青苔。南朝·宋·謝靈運《嶺表賦》:「蘿蔓絕攀,苔衣流滑。」
●土花●(thua)苔蘚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蝦蟆衣●( ha ma)青苔的別名。《莊子·至樂》:「則蛙蟆之衣。」唐·成玄英疏:「蛙蝊之夜,青苔也。在水中若張錦,俗謂之蝦蟆衣也。」
●澤葵●(zeku1)青苔的別名。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澤葵依井,荒葛罥塗。」
●紫錢●( zi qian)苔蘚別名。以其青紫形圓,故稱。唐李賀《過華清宮》詩:「雲生珠終暗,石斷紫錢斜。」 情況 【情況】
●( qing kuang)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態勢和動向。
●境地●( jing di)情況,處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你想我在這種境地上處著,忽然天外飛來一個絕不相識,絕不相知之人,賞識我於風塵之中,叫我焉得不感!」事款●( shi kuan)事情,情況。《醒世姻緣傳》第十七回:「將他的事款打聽的真真確確,一本論將上去,奉了旨意叫法司提問。」
●事況●( shi kuang)事情;情況。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其餘事況,條寫如後。」
●事色●( shi se)情況;形勢,情形。色,情景。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四折楔子:「某乃副帥老是也。統人馬征戰方伯,先領五千遊兵引戰。沒奈何看事色,得手了為上計。」●(b),逃走。
●事態●( shi tai)局勢,情勢。梁啟超《雜評》:「據各方面來電,俄國要求立憲,已為公然之運動,其事態極重大。」,事形●( shi xing)猶情況,情勢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桓玄西下,入石頭…玄時事形已濟,在平乘上笳鼓並作,直高詠云:『簫管遺音在,梁王安在哉隋書·劉傳》:「宇文忻見高熲,問之叩頭求哀,昉勃然謂忻日:「事形如此,何叩頭之有?」
●形候●(xing hou)形勢;情況。《宋·劉勔傳》:「臣又以為開立驛道,據守堅城,觀其形候,不似蹙弱。」唐·張九齡《敕安西節度王斛斯書》:「今秋此賊形候如何?善須防之,勿使侵軼。」
●形況●(xing kuang)情況。《東觀漢記·趙憙傳》:「憙白上,不願受融兵,單車馳往度其形況。上許之。」又指形容。【秋】
●(9)一年四季的第三個季度,即農曆七月至九月。秋,為成熟收穫的季節。其時,天高氣爽,鴻雁南飛。古人根據秋的某些特徵,常以五行中的金、五音中的商、五色中的白、五方中的西配秋,再加秋天的特色,形成秋的諸多異名。《詩·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白藏●( bai cang)秋季的別稱。按五色、五方與秋相配,其位在西,其色為白;秋又為收獲儲藏季節:故稱白藏。《爾雅·釋天》:「秋為白藏。」郭璞注:「氣白而收藏。」《周書·武帝紀下》建德四年詔:「今白藏在辰,涼風戒節,厲兵潔暴,時事惟宜。」
●白商●( bai shang)秋季的異稱。秋色白,又以其五音配商,故稱。晉·張協《七命》:「若乃白商素節,月既授衣,天凝地閉,風厲霜飛。」
●高秋●( gao qiu)指秋天,秋季。以其天高氣爽,故稱。南朝·齊·謝《奉和隨王殿下》詩:「高秋夜方靜,神居肅且清。」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新鮮。」
●高商●( gao shang)秋季,秋天。以其天高氣清,又與五音中的商相配,故稱。《太平御覽·時序部·秋下》:「梁元帝《纂要》曰:「秋曰白藏,亦曰收成…日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
●桂序●(gux)秋季的異名。以其為丹桂飄香的季節,故名,序,時序,時令,指季節。唐·王勃《乾元殿頌》:「九韶分唱,後夔清桂序之音;六變同和,飛風掌梧軒之律。」九韶,舜時的樂曲名;後夔,為舜時掌樂之官;六變,謂樂章改變六次。
●勁秋●( jing qiu)指肅殺的寒秋。因秋風勁吹,故名。晉陸機《文賦》:「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又《長安有狹邪行》:「烈心厲勁秋,麗服鮮芳春。」
●金商●( jin shang)秋季異名。以其五行配金,五色配商,故稱。《舊唐書·音樂誌·五郊樂章歌·白郊迎神》「序移玉律,節應金商。」
●金素●(jns)秋季的異稱。以其配金、色白,故稱。南朝·宋·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述職期闌暑,理素變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金天●( in tian)秋天、秋季。古以五行中的金配秋,故云。唐·陳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詩:「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徵。」又為古帝少昊的稱號。
●九和●(jihe)秋季的異名。古稱「九鼎」為「九金」,故以「九」為「金」之成數;秋屬金,氣和,故稱秋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時節,君服白色味辛味,聽商聲,治濕氣,用九數。」尹知章註:「金成數九,金氣和,君則順時節而布政。」
●九●( jiu min)指秋天,秋季。旻,秋日的天空,借指秋。唐·韓鄂《歲華紀麗·重陽》:「重陽佳辰,九暮月。」又指「天空」,見該條。
●九秋●(jiqi)泛指秋季。謂秋天為九十天或「九」為金之成數,故云。晉·張協《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鳴飆。」晞●(xT),曬乾;鳴飆●(biao),強勁的秋風唐·杜甫《月》詩:「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heng)娥,即嫦娥。
●凜秋●(nqi)亦作「廩秋」,寒冷的秋天。凜,寒冷。《楚辭·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晉潘岳《閉居賦》:「凜秋暑退,熙春寒往。」唐·張九齡《九月九日登龍山》詩:「楚客凜秋時,桓公舊台上。」
●天●( min tian)本指秋日的天空,借指秋季。《爾雅·釋天》:「秋為旻天。」郭璞注:「旻,猶愍也,愍萬物雕落。」愍●(min),同「憫」,哀憐,憐惜。《楚辭·九思·哀歲》:「旻天兮清涼,玄氣兮高朗。」亦指「天空」,見該條。
●序●(minx)秋季的別稱。秋日的天空稱曼,序,時序,時令,指季節。唐·李嶠《八月奉教作》詩:「清尊對序,高宴有餘歡。」
●窮秋●( qiong qiu)指深秋。窮,盡頭。南朝·宋·鮑照《白紵歌》之五:「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雁天雨霜,夜長酒多樂未央。」唐·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窮秋正搖落,回首望松筠。」
●秋節●( qiu jie)泛指秋季。《文選·古辭·長歌行》:「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蕊衰。」又指重陽節,見「中秋」條。
●秋●( qiu min)本指秋日的天空,借指秋。《爾雅釋天》:「秋為天。」又指「天空」,見該條。
●商秋●( shang qiu)指秋季。因秋風淒厲,古以商音相應,故云。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結實商秋,敷華青春。」李善注:「《禮記》日,孟秋之月,其音商。」晉·潘尼《安石榴賦》:「商秋授氣,收華斂實。
●商日●( shang ri)指秋天。唐·沈全期《傷王學士》詩:感遊值商日,絕絃留此詞。」
●商素●( shang su)猶素商。指秋季。宋·陳亮《賀新郎》詞:「大家綠野陪容與,算等閒,過了薰風,又還商素。」薰●(un)風,即和風,為夏日的東南風,此借指夏天。
●商序●( shang xu)秋季的別稱。序,時序,謂四季的更替,指季節。明·夏完淳《張景陽苦雨》詩:「玉露團素節,金鳳扇商序。」素節,指秋令時節。
●收成●( shou cheng)借指秋季,以其時為穀物成熟收穫的季節,故稱。《爾雅·釋天》:「秋為收成,冬為安寧。」郭璞注:「此亦四時之別號。」四時,即四季。
●爽節●( shuang jie)指秋天。以其天高氣爽,故稱。南朝·齊·謝朓《奉和隨王殿下》詩之一:「淵情協爽節,詠言興德音。」唐·虞世南《秋賦》:「觀四時之代序,對三秋之爽節。」
●霜天●( shuang tian)指秋天。北周·庾信《和裴儀同秋日》詩:「霜天林木燥,秋氣風雲高。」
●素商●( su shang)秋天的別稱。秋屬金,其色白;又因秋風淒厲,配以商音,故稱秋為素商。素,白色。元·馬祖常《秋夜》詩:「素商淒清揚微風,草根知秋有鳴蛩。」
●泰秋●(taiq)秋的美稱,謂其時安泰吉祥。《管子·山國軌》:「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發。」
●西顆●(xho)指代秋季。本指西方之天,因秋位在西,故云。唐·劉禹錫《上門下裴相公啟》:「授於西顥之半,策勳於北陸之初。」北陸,指冬季。
●西●(min)秋季別稱。因西為秋位,旻為秋空,故稱。明·湯顯祖《嗤彪賦》:「夫何山中之一獸兮,受猛質於西旻。」
●西陸●(T10)秋天、秋季的別稱。古天文認為太陽沿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一年行三百六十五度,正好一週天。將其分為四等分,分別名東陸、南陸、西陸、北陸,依次為太陽在春夏秋冬所行之處,亦分別為四方各七宿所在區域,故日行西陸,亦為西方七宿●(白虎)所在區域,正當秋季,故以西陸稱秋。晉·郭璞《游仙詩》:「收清西陸,朱羲將自由。」蓐●(ni),收,西方神名,司秋;朱羲,太陽的異名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南冠,即楚冠,借指因徒,此指作者自己;因其為南方人,又正在坐牢。
●玄肅●( xuan su)指秋季。因其高爽和肅殺,故稱。玄高空青色。清·金人瑞《長夏讀杜詩有懷明人法師卻寄二十四韻》「冬春惟眠淚,玄肅最微詞。」
●仲商●( zhong shang即仲秋。《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日仲商。」 蚯蚓 【蚯蚓】
●( qiu yin)環節動物,身體圓長形,柔軟,生活在土中,能使土壤疏鬆,其糞便可使土壤肥沃蟲體乾燥後可入藥,有涼血之功效。
●地龍●( di long)蚯蚓的別稱。明·郎瑛《七修類稿·天地·氣候集解》:「蚓即地龍也。」又指地上的龍。
●地●(di yin)蚯蚓。螾,同「蚓」。《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見。」裴駰集解引應劭曰:「螾,蚯蚓也。」
●歌女●(gen)蚯蚓的別名。晉·崔豹《魚蟲》:「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善長吟於地中,江東謂之歌女,或謂之鳴砌。」蚯蚓不能發聲,謂其「長吟」,實為想象。
●寒●( han xian)蚯蚓的別名。,蚯蚓。《玉篇·蟲部》:「寒,即蚯蚓。」
●寒蚓●( han yin)蚯蚓。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暗潮生諸吊寒蚓,落月桂柳看懸蛛。」清王念孫《廣雅證·釋蟲》:「今揚州人謂之寒,即寒蚓也。」
●蛐蟮●( shan)亦作「曲」、「曲善」。蟺,「蟮」的異體字。蚯蚓的俗稱。因其能宛延曲伸,故稱。晉·崔豹《古今注魚蟲》:「蚯蚓,一名蜿,一名曲蟮。」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說文》:『,宛蠙也。今通謂蚓為曲。」土龍●( tu long)蚯蚓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蚯蚓》:「術家語,蚓可興云,又知陰晴,故有土龍、龍子之名。」
●蜿蟺●( wan shan)蚯蚓別名。蟺,「蟮」。見「蛐蟮」條。
●衍蚓●( yan yin)即蚯蚓。謂其能宛延卻行,故稱。《周禮·考工記·梓人》:「卻行。」唐·陸德明釋文:「按此蟲能兩頭行,是卻行。劉云:『或作衍蚓,衍,音延,今曲蟮也。」劉,劉昌宗。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蟲》:「是曲蟮,一名衍蚓,衍與同。」
●演●(yn)蚯蚓。《荀子·勸學》:「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楊倞注:「,與蚓』同,蚯蚓也。」 囚犯 【囚犯】
●(qiu fan)關押在監獄的犯人《明史·刑法志二》:「凡逮系囚犯,老疾必散收,輕重以類分。」
●丹赭●( dan zhe)指囚犯,因古時囚犯穿赭衣,故稱。赭,赭石,紅褐色,南朝·梁·王僧孺《與何烱書》:「上可以投畀北方,次可以論輸左校,變為丹赭,充被春薪。」
●南冠●( nan guan)本指春秋時楚人之冠。借指「囚犯」。《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係者誰也?有司日:『鄭人所獻楚因也。」杜預注:「南冠,楚冠。」後因指囚犯為「南冠」。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指秋天,見「秋天」條宋文天祥《真州雜賦》詩:「十二男兒夜出關,曉來到處捉南冠。」清·顧炎武《赴東》詩之三:「未得訴哀情,已就南冠縶。」南冠客●( nan guan ke)借指囚犯。清·趙翼《甌北詩話·汪水雲硯歌》:「同隊者萬卷書,作伴者之尺琴,為南冠客供清吟。」清·顏光敏《送朱錫鬯之濟南》詩:「訟庭尚有南冠客,莫向燕臺思故人。」亦指南方人。參見「南冠」條。
●囚人●( qiu ren)被關押在監獄的犯人,即因犯《宋史刑法志一》:「今乃遠方囚人,盡歸象闕配務役。」象闕,宮中闕門。
●囚徒●(qit)即囚犯。《史記·大宛列傳》:「囚徒材官。」唐·范攄《雲溪友議·雜潮戲》:「六衙按覆囚徒。」《元史·世祖紀二》:「且盜賊、囚徒起,月申省部。」
●徒係●(tu×)囚犯。係;綑綁。《後漢書·虞延傳》:「每至歲時伏臘,輒體遣徒係,各使舊家。」《京書·孝武帝紀》:「乙亥。車駕躬耕藉田,大赦天下。尚方徒係及逋租宿債,大明元年以前,一皆原除。」原,赦免。
●系囚●(qi)在押的犯人,即囚犯。《後漢·光武紀上》建武五年詔:「其令中都官、三輔、郡國出系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漢·張衡《四愁詩>序》:「郡中大治,爭訟息,獄無系囚。」 軀體 【軀體】
●(qt)指人的身軀、形體。包括頭顱、軀幹、四肢。
●骨肉●(gu rou)謂軀體。《禮記·檀弓》:「骨肉歸復於土,命也。」漢·王充《論衡·無形》:「故人老壽遲死骨肉不可變更,壽極則死矣。」
●官骸●(guan hai)指身軀;形體。清·李漁《奈何天·憂嫁》:「霸王夫婿,正好配虞姬,耳目官骸樣樣奇,文人逐仲有標題。休疑,少刻相逢,便見高低。」
●器岸●(qan)猶體,即人的軀體。《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董昌見他器岸魁梧,試其武藝,果然嫻熟、不甚之喜。」
●軀幹●(qgan)身體。《晉書·劉曜載記·隴上歌》:「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幹雖小腹中寬。」唐·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子雖軀幹小,老氣橫九州。」
●人身●(ren shen)人體。《梵岡經·菩薩戒序》:「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又指人的品性,見「品格」條。
●屍宅●(shT zhai)軀殼,肉體。南朝。樑·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我嘗學道於嵩南八十餘年,蒙得神芝服之而化。雖得神涉仙而屍宅無寄,今猶在嵩南石室中。」仙階,即仙境。
●體魄●(tp)指人的身體。《禮記·禮運》:「體魄則降,知氣在上。」
●形乾●(xing gan)形體。指身軀。《南齊書曹虎傳》「虎形幹甚毅,善於誘納,日食荒客常數百人。」
●形骸●(xing hai)人的軀體,軀殼。《莊子·天地》:「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南朝梁·范縝《神滅論》:「死者之形骸,豈非無知之質邪?」王運《到廣州與婦書》:「比讀莊生之文,悟其元旨,知物論生於是非生死累於形骸。」又指外貌,容貌。
●形臠●( xing luan)即形體。指肉體。臠,切成小塊的肉,借指肉體。《鶡冠子·泰錄》:「精微者天地之始也,不見形而無下歸美焉。」陸佃解:「臠,肉也。」
●形魄●(xngp)指人的形體與依附形體而顯現於外的精神。亦指軀殼。《禮記·郊特牲》:「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藝文類聚》卷三七引晉·庾闡《郭先生神論》:「夫天地者,陰陽之形魄;變化者,萬物之遊魂。」南朝·陳·徐陵《與楊僕射書》:「哀我奔波,存其形魄。」
●形器●(xngq)指人的形體。晉葛洪《抱朴子·清鑒》:「夫貌望半偉者不必賢而形器尪卒者不必愚。」尪●(wang),跛,形器。又指物質、物體;外形、外表。
●形軀●(ngq)身體,軀殼。《莊子·達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天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三國·魏·阮籍《答伏義書》:「徒寄形軀於斯域,何精神之可察?」明·李東陽《九日柬敷五》詩:「茂林對修竹,足以寧形軀。」
●形體●(xngt)身體。《莊子·達生》:「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齊,通「齋」,齋戒;枝,通「肢」。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螻蛄食飯盡去,傾復來,形體稍大,意每異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形體雖死,精神猶存。」清·李漁《閒情偶寄·聲容·選姿》:「形體維何?眉髮、口齒、耳鼻、手足之類是也。」
●形質●(xing zh)肉體,軀殼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意君所死,乃形質爾。魂氣何託,聽余哀詞宋·梅堯臣秀叔頭蝨》詩:「翦除誠未難,所惡累形質。」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是為仁義禮智之根株,是為形質血氣之主宰。」鄞●(yn)喻形體。鄞,通「根」,形狀。漢·魏伯陽《參同契正文》:「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
●宅舍●( zhai she)本指房舍,借指人的軀體。唐·張朝野僉載》卷二:「餘杭人陸彥,夏日死,十餘日見王,云:命未盡,放歸。左右曰:『宅舍亡壞不堪。」清·無名氏《秋燈錄·王學貢》:「我陽壽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託餘年。」失●(h),即失父。 屈原 【屈原】
●( qu yuan)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之楚人。曾任左徒、三閭大夫。博古通今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曾佐楚懷王內修政治,外抗強。後因遭讒,兩次流放。終因不忍看國家淪亡,投汨羅江以身殉節。其詩賦,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善於吸取民間文學藝術營養,運用新的形式和優美的語言,融匯神話,望造出許多鮮明的形象。寄寓理想,表達愛憎,使作品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給後世文學以深刻的影響。流傳下來的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等。楚臣●( chu chen)指屈原。因其忠於祖國,並為國捐軀,故云。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楚臣去境,漢妾辭官。」唐·李白《贈崔秋浦》詩之三:「應念金門客,投沙弔楚臣。」王琦注「屈原,楚賢臣也。」宋·蘇軾《次韻曹子方龍山真覺院瑞香花》:「紉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清·龔珍《辨仙行》:「周任史佚來斌斌,配食漆吏與楚臣。」
●楚大夫●( chu da fu)指屈原。因其曾為楚國三閭大夫,故稱。唐·杜甫《地隅》詩:「喪亂秦公子,悲涼楚大夫。」唐·羅隱《杜陵秋思》詩:「尺聞斥逐張公子,不覺悲同楚大夫。」
●楚魂●( chu hun)指屈原。因其悲楚國敗亡而自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人吊其忠魂,故稱。唐·吳融《溪翁》詩:「應嗟獨上涔陽客;排比椒漿弔楚魂。」宋·劉筠《梨》詩:「宋玉有情終未識,蔗漿無奈楚魂迷。」又指巫山神女和舜二妃子:娥皇、女英。
●楚客●( chu ke)指屈原。因其忠而遭讒,身被放逐流落他鄉,故稱。唐·李白《愁陽春賦》:明妃玉塞,楚客楓林,試登高望遠,痛心骨而傷心。」宋·賀鑄《海陵西樓寓目》詩:「王孫莫顧漳濱臥,漁父何知楚客才。」亦泛指客居他鄉的人。楚累●( chu iei)代稱屈原。《漢書·揚雄傳上》謂揚雄曾作《反離騷》一文,自岷江降諸江流以吊屈原因江潭而淮記兮,欽弔楚之湘纍。」顏師古注引李奇曰:「諸不以罪死曰累。」後因以「楚累」代稱屈原。宋·陳與義《晚步湖邊》詩:「楚累經行地,處處餘《離騷》。」宋·范成大《寄題向撫州採菊亭》詩:「落英楚累手,東籬陶令家。」陶令,指陶淵明。
●楚靈均●( chu ling jun)或稱靈均,指屈原。因其為楚人字靈均,故云。《楚辭·屈原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予嘉名。名余日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舊稱楚靈均,此處殞忠軀。」五代·齊己《行路難》詩:「君不見楚靈均,千古沉冤湘水濱。」
●楚屈●(chq)指屈原。以其為楚國之屈原,並因受讒遭逐投江屈死而故云。唐·孟郊《答盧仝》詩,「楚屈入水死,詩孟踏雪僵。直氣苟有存,死亦何所妨。」
●楚逐臣●( chu zhu chen)指屈原因被謗遭讒而兩次被放逐,故云。宋·陸遊《悲歌》:「我豈楚逐臣,慘愴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憂國故。」
●屈子●(qz)屈原的尊稱。唐·戴叔倫《過三閭廟》詩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明劉基《梅頌序》:「乃效屈子頌桔之體而作頌。」
●三閭●(san)又稱「楚三」。指屈原,因其曾為楚國三閭大夫,故稱。《後漢書·孔融傳》:「忠非三,智非晁錯,竊位為過,免罪為幸。」李賢注:「即屈原也,掌王族三姓,昭、屈、景,故曰『三閭。」晉·陶潛感世不遇賦》:「故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已矣之哀。」夷,指伯夷叔齊,皓,指商山四皓。宋·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詞:「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月爭光。」元·劉致《殿前歡·道情》曲:「楚三閭葬汨羅,名猶播。」
●湘纍●( xiang lei)指代屈原。《漢書·揚雄傳上》:「欽弔楚之湘纍。」顏師古注引李奇曰:「諸不以罪死日累…屈原赴湘水死,故日湘累也。」 權力 【權力】
●(quan)行使國家政權的力量。又指權位和勢力。唐·柳宗元《柳州司馬孟公墓誌銘》:「法治明具,權力無能移。」
●大柄●( da bing)權力、大權。《禮記·禮運》:「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鄭玄注:「柄,所操以治事。」《元典章·刑部二·繫獄》:「刑法,國之大柄,有功者賞,有罪者罰理當然也」《明史·李森傳》:「名爵日輕,廩祿日費是玩天下之公器,棄國家之大柄也。」
●大枋●( da fang)大柄。權力。枋,通「柄」,權柄。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二:「利鈍兵之常事,賞罰國之大枋。」國秉●(gubng)同「國柄」。國家的政治權力。秉,同「柄」。《管子·立政》:「大德不至仁,不可以受國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君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執國秉。」三國·魏·曹操《薤露》詩:「賦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國成●( guo cheng)猶國均。行使國家政務的權柄。《詩·小雅·節南山》:「憂心如醒,誰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毛傳:「成,平也。」鄭玄箋:「觀此君臣,誰能持國之平乎,言無有也。」陳奐傳疏:「秉國成,猶雲秉國均也。」即掌握國家政治權力。宋·曾鞏《蒲宗孟制妻陳氏封河東郡夫人》:「惟時哲輔,進秉國成。」
●國均●(gun)亦作「國鈞」。行使國家政務的權柄。均,同「鈞」,製陶器模子下面的轉輪。引申為權柄。《詩·小雅·節南山》:「尹氐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毛傳:「均,平。」晉·王羲之《遺殷浩書》:「任國鈞者引咎責躬,深自貶降,以謝百姓。」唐·白居易《去歲罷杭州今歲領吳郡寄三相公》詩:「為問三丞相,如何秉國?」《北史·隋史下·煬帝》:「強臣豪族,咸執國均,朋黨比周,以之成俗。」又指國家重位。
●國命●( guo ming)國家政權。以其關係國家命運,故稱。《論語·季氏》:「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後漢書·黨錮傳序》:「逮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又指國家的命運或國家的法令。
●國權●( guo quan)猶國柄。政府或國君權力。《管子·山權數》:「筴豐則三權皆在君,此之謂國權。」《漢書·五行志中之下》:「襄公時,天下諸侯之大夫皆執國權,君不能制。」又指國家主權。
●機柄●(jbng)權柄。《三國志·魏·夏侯尚傳》:「奚必使中正幹銓衡之機於下,而執機柄者有所委杖於上,上下交侵,以生紛錯哉?」唐·韓愈《順宗實錄:「德宗在位久,益自攬機柄,親治細事,失君人大體,宰相益不得行其事職。」權柄●( quan bing)亦作「權秉」。猶權力。秉,通「柄」,權力。《管子·山權數》:「桓公問於管子曰:『權秉之數,吾已得聞之矣。」漢·工符《潛夫論·明忠》:「要在於明法術,自握權柄而已矣。」《漢書·劉向傳》:「夫大臣操權柄,持國政。未有不為害者也。」
●權藉●( quan jie)猶權力。權柄。藉、憑藉。《戰國策齊策五》:「夫權藉者,萬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
●人柄●( ren bing)治理民眾的權柄。唐·元稹《奉制試樂為御賦》:「控海內,當並鶩於勳華;執柄,豈爭功於良樂。」唐·司空圖《與台丞書》:「當俟閣下操人柄,救時艱。」俟●(s),等待。
●事柄●( shi bing)猶「權柄」,權力。柄,權。《漢書佞幸傳·石顯》:「顯內自知擅權,事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納用左右耳目,有以間己。」明沈德符《野獲編·府縣·一色二令》:「事柄盡入士官掌握。」
●事要●( shi yao)指權力,猶權柄。《韓非子·孤憤》:「當途之人擅事要,則外內為之用矣。」當途之人,即當權者。太阿●(tai)本指寶劍,借喻權柄。《明史·閹黨傳序》:「兇豎乘其沸潰,盜弄太阿。」兇豎,指弄權的太監。清黃遵憲《記事》詩:「太阿一到手,其效可計日。」
●天柄●( tian bing)天子的權柄。明·宋濂廣薛季昶對對張柬之語》:「但武後倒持天柄二十有一年,生殺廢置該自其手出。」
●天衡●( tian heng)帝王的權柄。《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董卓首難,盪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
●宰柄●( zai bing)宰相的權柄。《宋史·李綱傳上》:「臣無左右先容,陛下首加識擢,付以宰柄,顧區區何足以仰副圖任責成之意?」 泉水 【泉水】
●( quan shur)從地下流出的水。一般清澈寒涼,適宜飲用。《詩·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伏泉●( fu quan)地下泉水。晉·張協《雜詩》之十:「階下伏泉湧堂上水衣生。」水衣,青苔。
●甘泉●( gan quan)甘美的泉水。《荀子·堯問》:「孔子:『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之而得甘泉焉。」●(h),挖掘,甘泉。
●濫●( gur lan)泉水。漢·班固《答賓戲》:「懷氿濫而測深乎重淵。」唐·李周翰注:「氿濫,小泉也。」《後漢書黃憲傳》:「郭林宗少遊江南,先遇袁閬。…或以問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諸氿濫,雖清而易挹。」奉高,閬字;挹,舀。
●寒泉●( han Quan)清冽的泉水或井水。《易·井》:「井冽寒泉,食。」晉·左思《招隱詩》之二:「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唐·王昌齡《行路難詩》:「雙絲作綆系銀瓶,百尺寒泉轆轤上。」又指黃泉,九泉。見黃泉條。
●寒液●(han ye)指泉水。宋·梅堯臣《永叔內翰見李謝公遊嵩書感嘆希深師魯子聰幾道皆為異物獨公與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敘之》:「上欽醒心泉,高顛溜寒液下看峰串雨,廣甸飛甘澤。」又指眼淚,鼻涕。
●嘉醴●(jia)甘美的泉水。嘉,美好醴,甜酒。漢揚雄《劇秦美新》:「甘露嘉醴,景嚁浸潭之瑞潛。」李善注:「嘉醴,醴泉也。」
●清泉●( qing quan)清淨的泉水。三國·魏·曹不《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又為地名瓊津●( qiong jin)猶玉泉,指清澈的泉水。唐·黃滔《壺公山》詩:「瓊津流乳竇,春色駐芝田。」亦泛指晶瑩如玉的乳汁。
●山泉●( shan quan)山中泉水。南朝·梁·王筠《望夕霽》:「石溜正潺,山泉始澄汰。」唐·朱慶餘《山居》詩:「山泉共鹿飲,林果讓僧嘗。」又猶山水,指山水風景。
●沃泉●( wo quan)往下流的泉水。《爾雅·釋水》:「沃泉縣出,下出也。」《釋名·釋水》:「懸出沃泉,水從上下有所灌沃也。」
●玉泉●(yu quan)泉水的美稱漢·王充《論衡·談天》:「河出昆侖,其高三千五百餘里…其上有玉泉華池。」晉·陸雲《逸民賦》:「蒙玉泉以濯髮兮,臨濬谷而投簪。」又為唾液,墨名,見各該條。又為泉名、水名、山名。
●玉乳●(yr)清澈泉水的異稱。宋·歐陽修《聖節五方老人祝壽文·西方老人》:「漱流玉乳之護石,枕石雲陽之洞。」明·王世貞《盤山》詩:「雲根檜坼龍鱗起,磴道泉歸玉乳懸。」 又指乳房和茶面上的浮沫,亦為蘿蔔、梨的品名。 人間 【人間】
●(ren jian)人世間,人類生活的整個地域,亦即人類社會;又與傳說中的神仙世界相對而言,稱為凡間、塵世。《韓非子·解老》:「狂則不能免人間法令之禍。」唐·杜甫《贈花卿》詩:「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埃塵●( ai chen)本指塵土,喻塵世,即人世。與佛家道家所幻想的神仙境界相對稱。漢·張衡《歸田賦》:「超埃塵以遐世,與世事乎長辭。」唐·白居易《奉和晉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師感悅發中斐然成詠》:「鸞鳳翱翔在寥廓,貂蟬蕭灑出塵埃。」亦指塵土。
●埃境●( ai jing)塵世,即人世。埃,灰塵。佛教謂人世混濁,故稱。北魏·佚名《齊郡王祐造象記》:「靈范崇虛,理絕於涘境。」
●塵凡●(chen fan)人間;俗世。宋蘇軾《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之二:「山前雨水隔塵凡,山上仙風舞檜杉。」明·劉基《仙人洞》詩之一:「五雲隔斷塵凡路,說著人間總不知。」清·李漁《蜃中樓·雙訂》:「若非月窟嫦娥,定是瀟湘神女,塵凡世界哪有這等姿容?」又指凡人。
●塵海●( chen hai)猶塵世,即人間。清·張問陶《庚申歲暮書懷》詩:「塵海只愁多泉散,勞生何暇計窮通。」
●塵寰●( chen huan)亦作「塵闤」。人世間。唐·權德輿《送李城門罷官歸嵩陽》詩:「歸去塵寰外,春山桂樹叢。」朱·張元幹《永遇樂·宿鷗盟軒》詞:「誰人著眼,放神八極,逸想寄塵寰外。」清·杜界《和輪山夕陽寮》詩之二:「榰頤向西坐,宴息忘塵闤。」
●塵間●( chen jian)人間。宋·范成大續長恨歌》之三:「無端卻作塵間念,已被仙官聖得知。」明·劉基《題美人書紅葉圖》詩:「無人間識思中意,天上塵間總是愁。」
●塵堀●( chen ku)猶塵世,即人間。堀,通「窟」,凡人物聚居之所。清·魏源《武夷九曲》詩之二:「真人馭神氣,凡俗戀塵堀。」
●塵區●( chen q)猶塵世;塵界。唐·司空圖《十會齋文》:「有原則十方淨域,便越塵區。」宋·朱熹《作室為焚修之所擬步虛辭》詩:「願傾無極光,回駕俯塵區。」
●塵世●( chen shi)猶人間;俗世唐·王維《愚公谷》詩「寄言塵世客,何處欲歸臨?」元·不忽木《點絳唇·辭朝》曲:「臣離了九重宮闕,來到這八方宇宙,尋幾個詩朋酒友,向塵世外消磨白晝。」
●塵市●( chen shi)猶塵世;市井明·王世貞《為劉侍御題清舉樓》詩:「為言塵市無所歡,聊從物外得奇觀。」清·梅曾亮《歐氏又一村讀書圖記》:「從離落中見行者,疑深山樵漁,不類塵市人。」
●塵俗●( chen su)猶塵世,人間。《晉書·隱逸傳·索襲》:「宅不彌畝而志忽九州,神居塵俗而棲心天外。」唐·杜荀鶴《題開元寺門閣》詩:「唯有禪居離塵俗,了無榮辱掛心頭。」
●塵土●( chen tu)本為細小的灰土,借指塵世。塵事唐·沈亞之《送文穎上人遊天台》詩:「莫說人間事,崎嶇塵土中。」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及作舍人學士,日奔走於塵土中,聲利擾擾。」清·王韜《淞濱瑣話·李延庚》:「安能再履塵土,在熱鬧場中作生活哉?」
●塵網●( chen wang)猶人世,以現實世界為人的羅網,故稱。晉·陶潛《歸田園居》詩:「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塵域●( chen yu)塵世,俗世。宋·秦觀《雨中花》詞皇女明星迎笑,何苦自淹塵域。」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山中露氣蕭爽,回念塵域,恍如夢間。」
●塵濁●( chen zhuo)猶塵世。《漢武帝內傳》:「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是故我發閬宮,暫捨塵濁,既欲堅其仙誌,又欲令向化不惑也。」
●地區●(dq)指人世。謂人所在大地,故云。唐·韓愈、孟郊《贈劍客李園聯句》:「築爐地區外,積火燒氛氳。」又指「大地」,見該條。
●凡世●( fan)人世間,與「仙界」相對而言。《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菩薩身為七佛師,久徵功圓三世佛,親辭淨土來凡世,助我宣揚轉法輪。法輪,佛法。唐·李中《寄廬山簡寂觀重道者》詩:「似醒一夢歸凡世,空向彤霞寄夢頻。」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一折:「俺如今偷臨凡世,私下天宮,這其間風弄竹聲穿戶牖,更那堪月移花影上簾籠。」
●凡宇●(fany)指塵世,人間。金·王喆《三光會合》詞:「青巾戴取,更衣麻布,得離凡宇,入霞路。」
●寰瀛●( huan ying)猶塵世,指人世間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無妨隱朝市,不必謝寰瀛。」五代齊己《送白處士遊峨嵋》詩:「莫為寰瀛多事在,客星相逐不回休。」又指「疆域」,見「國界」條。
●劫塵●( jie chen)人世,凡塵。清·黃宗羲《陳定生先生墓誌銘》:「貞元朝士無多,劫塵冷落。」清·洪昇《生長殿·聞樂》:「藥搗長生離劫塵,清妍面目本來真。」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軼事一》:「覺當時尚有清水一泓,茲則盡成平陸,亦劫塵之小變也夫!」又謂兵火戰亂之餘燼。
●區寰●( qu huan)人世間。唐·錢起《裴僕射東亭》詩「則知真隱逸,未必謝區寰。」宋·蘇軾《次韻和劉京兆石林亭之作》詩:「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區寰。」
●區中●( qu zhong)人世間,謂疆域之中。漢·張衡《思玄賦》:「逼區中之隘陋兮,將北度而宣遊。」
●人代●( ren dai)猶人世。南朝·梁武帝《守護晉宋齊諸陵詔》:「命世興王,嗣賢傳業,聲稱不朽,人代徂遷。」唐·杜甫《山川觀水漲二十韻》:「聲吹鬼神下,勢閱人代速。」清·蔣士銓《一片石·宴閣》:「茫茫人代,何以為情」
●人封●( ren feng)人間;塵世。封,指疆域。晉·道恆《釋駁論》:「至於體道神化,超落人封,非可算計而未曾致言,何其黨乎?」
●人寰●(ren huan)人間;塵世。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去帝鄉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唐·白居易《長恨歌》:「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元·無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出人寰脫離災障,拜辭了風流情況。」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仙》:「近視之,酣睡未醒,酒氣猶芳,顏顏醉態,傾絕人寰。」
●人境●( ren jing)塵世;人間。即人所居住的整個地方。晉·陶潛《飲酒》詩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唐·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詩:「不與人境接,寺門開向山。」
●人區●(renq)人間,謂人類生活的整個區域。《後漢書·西域傳論》:「神跡怪誕,則理絕人區;感應明顯;則事出天外。」
●人世●(ren shi)人間,世間唐·無名氏《鄭德璘》「●(水府)儼然第舍,與八世無異。」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我曾讀過野史,死人能起,喚名『屍蹶,也是人世所有的事。」
●人宇●(reny)人間;塵世。清·龔自珍《捕蜮》:「厥族有大有小,布滿人宇。」
●俗表●( su bido)謂塵世、俗世。南朝·宋·朱昭之《難顧道士夷夏論並書》:「初若登天,光被俗表。」
●俗塵●( su chen)人間。唐太宗《謁並州大興國寺》詩:「對此留餘想,超然離俗塵。」
●俗間●( su jian)人世間。《漢書·遊俠傳·陳遵》:「我放意自恣,浮湛俗間;宮爵功名,不減於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
●俗界●( su jie)人世、塵世。唐·李復言《續玄怪錄·薛中丞存誠》:「中丞原是須彌山東峰靜居院羅漢…滴來俗界五十年,年足合歸,故來迎耳。」
●俗間●(su kun)塵世。閫,內室,喻世間,謂其狹小。唐·高彥休闕史·丁約劍解》:「某非碌碌求室者,尚俗閫耳。」
●俗籠●( su long)指塵世。言塵世人為俗事所束縛,如處籠中,故云。唐·方幹《題睦州烏龍山禪居》詩:「伴師長住應難住,歸去仍須入俗籠。」
●俗世●(ssh)人世間,塵世間。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空中有聲,言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笙鏞之音,異於俗世也。」唐·薛用弱《集異記·趙操》:「操顧其室內,妻妾孤幼,不異俗世。」
●下界●( xia jie)人間。對「上天」而言。唐·白居易《曲江醉後贈諸親故》詩:「中天或有長生藥,下界應無不死人。」囂埃●(xiai)猶囂塵,指紛擾的塵世。《後漢書·逸民傳序》:「然而蟬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函浮利者乎?」《魏書·穆崇傳》:「今欲徙居永樂,以避囂埃。」
●囂塵●(xido chen)指紛擾的塵世,·白居易《期李二十文略王十八質夫不至獨宿仙遊寺》詩:「文略也從牽吏役,質夫何故戀囂塵?」宋·張孝祥《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詞:「識破囂塵,作個逍遙物外人。」
●囂世●(xido shi)塵世,以人世喧囂擾攘,故稱。唐·陳子昂《送中岳二三真人序》:「羽人長往,去囂世,走青云。」羽人,道士。 人類 【人類】
●( ren lei)指地球上所有的人而言,亦指古今一切人。《隋書·北狄傳·突厥》:「圓首方足,皆人類也,有一於此,更切朕懷。」清·杭世俊《質疑禮記》:「春秋之世,黷倫傷化者接踵…皆人類中所罕覯之事。」覯,遇。含齒●( han chY)指人類。謂口中有齒。《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宋書·顧琛傳》:「劉誕猖狂,遂構釁逆,凡在含齒,莫不駭惋。」《晉書·劉聰載記》:「且殿下高祖之世孫,主上之嫡統,凡在含齒,孰不系養。」含齒戴髮,指人或人類。
●含靈●( han ling)指人或人類。因人為萬物之靈,故稱《晉書·桓玄傳論》:「夫帝王者功高宇內,道濟含靈。」含生●( han sheng)指一切有生命的。多指人類。晉·傅玄《傅子·仁論》:「推己之不忍於飢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無凍餒之憂矣。」《魏書·崔光傳》:「以德為車,以樂為禦,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則率土屬賴,含生仰悅矣。」
●橫目●( heng mu)指人類。《莊子·天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
●裸靈●( luo ling)指人類。以人類為裸蟲之靈,故稱蟲,即身無羽毛鱗甲的動物,古代常用以指人明·張煌言《送馮生歸天台序》:「所以羽毛鱗介,總成異類,而戴髮含齒,則獨鍾於裸靈。」
●人倫●(ren lun)人類的別稱。倫,類。《荀子·富國》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又指階級社會中人的等級關係。
●圓首●(yuan shou)人,人類。因人首為圓形,故稱。《樂府詩集·燕射歌辭·北齊元會大饗歌》:「悠悠亙六合,圓首莫不臣。」《魏書·靈徵志上》:「弭譴咎,致休禎,圓首之類,咸納於仁壽。」譴咎,罪過;休禎,吉祥唐·白居易為宰相賀赦表》:「肆眚措刑,滌瑕盪穢,凡在圓首,納於歡心。」眚●( sheng),
●過失;瑕,污點,毛病。 人參 【人參】
●(ren shen)亦作「人葠」,「人」。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主根,肉質肥大,黃白色,有補氣血的作用,為一種貴重藥用植物根。漢·王符《潛夫論·恩賢》:「治疾當得真人參,反得支羅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人參》:「人參體實有心而味甘,微帶苦,自有餘味。」
●黃參●( huang shen)人參的他稱。以其色黃屬土,補益脾胃故稱。按:中醫學以五行指代人的五臟,脾屬土,又以胃相表裡。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人參》:「其在五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有黃參、血參之名。」
●仁參●(ren shen)即人參。仁,通「人」。《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奚王去諸怨叛,以別部西徙媯州依北山射獵,常採北上麝香、仁參,賂劉守光自託。」清·錢大昕《業二史考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奚,常採北山磨香、仁參。仁參,即人參。」
●人銜●(ren xian)人參的別名。宋·蘇軾《紫團參寄王定國》詩:「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人參》:「別錄一名人銜。銜乃薓字之訛也。」
●三椏●( san ya)人參。以其三椏五葉,故稱。宋·蘇軾《紫團參寄王定國》詩:「欲持三椏根,往侑九轉鼎。」椏,椏權,即丫權。又《次韻正輔詩白水山》詩:「咨傾白密收五稜,細劚黃土栽三椏。」原注:「正輔分人參一苗,歸種韶陽。」土精●( tu jing)人參的異名。宋·劉敬叔《異苑》卷二:「人參一名土精,生上黨者佳。」
●五葉●(wye)指人參。唐·溫庭筠《寄周繇求人參》詩:「九莖仙草真難得,五葉靈根許惠無。」唐·陸龜蒙《謝友人惠人參》:「五葉初成樹陰,紫團峰外即雞林。」
●血參●( xue shen)指人參。中醫認為人參大補元氣,亦補陰血,故日血參。見人參異名「黃參」、「玉精」條。
●玉精●( yu jing)人參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九九一引《吳氏本草》:「人參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黃參,一名血參,一名久微,一名玉精。」 日本 【日本】
●(ri ben)為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也是當代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古代就已同我國有交往。我國古代除稱其為日本外,還有一些古稱。唐·李白《哭晁卿衡》詩:「日本晁卿離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晁衡,即阿陪仲麻呂。
●大八洲●( da ba zhou)日本國的古稱。清·黃遵憲《赤穗四十七義士歌》:「內足光輝大八洲,外亦聲明五大洲。」又《日本國志·地理誌》:「●(日本)上古名大八洲。」
●東國●( dong gu)指日本。以其在中國之東,故稱。清·王韜《<三島中洲文集>序》:「東國於二十年間維新建治,政令更。」
●東溟●( dong ming)猶東洋。指日本。溟,海。陳三立《辛丑七月登焦山作》詩:「二客東溟秀,諧戲俯急端。」自注:「謂日本結城琢,中村兼善。」
●東倭●( dong wo)古代稱日本。《晉書·宣帝紀》:「正始元年春正月,東倭重洋納貢。」唐·賈邕《送蕭穎士赴東府得路字》詩序:「頃東倭之人,逾海來賓。」
●東洋●( dong yang)日本國的異稱。清·昭槤《嘯亭雜錄·戴學士》:「公善天文算法,與南懷仁詰論,懷仁為之屈,心其忮刻,週誣公通東洋。」
●東瀛●( dong ying)本指東海,藉指日本。清·王韜《ㄑ湖山侗翁詩集>》:「去年三月遊東瀛,小住江戶」清·秋瑾《<中國女報>發刊辭》:「自茲以後,行見東瀛留學界,蒸蒸日盛矣
●東隅●( dong yu)本指東方或東方之角。古代用以指中原以東的小國,後也指日本。章炳麟《韻文集自序》:「餘生殘清之季,逃竄東隅。」
●扶桑●( fu sang)亦作「佛桑」日本國的代稱。因該國多扶桑樹,故稱。清·李時珍謂扶桑為木槿的別種。《梁書·扶桑國傳》:「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問:『此何地?』曰:佛桑。」
●三島●( san dao)本指海中仙山,借指日本。清·秋瑾日人喬石井君索和》詩:「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倭國●(wgu)我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元年…冬十月,倭國遣使奉獻。」《舊唐書·東夷傳》:「倭國者,古倭奴國也,去京師一萬四千里,在新羅東南大海中。」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海舟》:「倭國海舶,兩旁列櫓手欄板抵水,人在其中運力」
●倭奴●(wn)我國對日本的古稱。《後漢書·光武紀下》:「中元二年春正月……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新唐書·東夷傳》:「日本,古倭奴也。」 日出處 【日出處】
●(ri chu ch)古人設想的太陽所出之處,其名因傳說而異。
●博桑●( fu shang)亦作「扶桑」。傳說中的神樹,日出其下,故為日出處。《楚辭·屈原<離騷>》:「飲餘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淮南子·覽冥》:「朝發博桑,日入落棠。」高誘注:「桑,日所出也。落棠,山名,日所入也。」又《天文訓》:「日出於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
●九津●( jiu iin)古時謂日出之地方《呂氏春秋求人》:「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九陽●( jiu yang)日出處。本為天地的邊沿。《楚辭·遠遊》:「朝濯髮於湯谷兮,夕晞餘身兮九陽。」王逸注:「九陽,謂天地之涯。」實為想象中的天地極邊的一個地名,故又指日出處。《楚辭·九思》:「躡天衢兮長驅,踵九陽兮戲盪。」又指「太陽」,見該條。
●蒙汜●( meng si)古代神話指太陽所出之處。以其在濛水之邊,故云。汜●(名),水邊。《淮南子·覽冥》:「回蒙汜之渚,尚佯冀州之際。」●(zhan)回來回不定。蒙汜,又指「日落處」,見該條。
●曰窟●(rk)日出處。古人臆想的太陽的深居之處,並從此處升起。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賦》:「東捲長桑日窟,西斡龍築月阿。」月阿,月落處。斡●(w),旋轉。
●暘谷●( yang gu)日出處。《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扶桑,神樹名。
●湯谷●(yang gu)日出處即場谷。《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於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註:「言日出東方湯谷之中,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晉·傅玄詩:「湯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 日光 【日光】
●(ri guang)太陽的光輝。根據季節和太陽位置的變化,日光的強弱差異很大,又因太陽的異名較多,陽光亦有諸多異名。
●長暉●( chang huT)指夕陽光輝,因落照影長,故稱。南朝·梁·蕭綱《秋晚》詩:「促陰橫隱壁,長暉斜度窗。」辰光●( chen guang)指早晨的陽光。辰,通「晨」又辰為日月星之稱。辰光,實為三光,藉指日光晉·左思《魏都賦》「兼重以繆,偭辰光而罔定。」性●(p),錯誤,購●(b1)重複●(min):面向。
●俄景●(ng)偏西的陽光,俄,傾斜景日光。漢張衡《歸田賦》:「於時曜靈俄景,係以望舒。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曜靈,太陽;望舒,月亮;劬●(q),勞累、勞苦。明·皇甫汸《秋夜把酒對月》詩:「摧芳委朝露,俄景流夕川。」
●飛光●( fei guang)指日光、月光。南朝·梁·沈約《宿東園》詩:「飛光忽我,寧止歲雲暮。」唐·李賀《苦晝短》:「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飛景●( fei jing)日光的別稱。景,日光謂其隨著太陽運行而飛照。晉·葛洪《抱朴子·暢玄》:「乘流光,策飛景。」扶光●( fu guang)口光的別稱。以太陽出於扶桑之下,故稱。扶桑,傳說中的東方神樹,日出其下。南朝·宋·謝莊《月賦》:「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
●浮景●( fu jing)指日光。晉·張載《七哀詩》:「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朱光,實指太陽;北陸,指冬天。浮景,又指流動的雲光。
●浮陽●( fu yang)日光別稱。以其隨太陽運用而在空中浮動,故名。晉·張協《雜詩》:「浮陽映翠林,回猋扇綠竹。」回猋,旋風,猋●(biao),通「飆」。
●光晷●( guang gur)日光。晷●(名),日影漢·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蔥蔥紫蔚,礧碨瓌瑋,含光晷兮。」礧碨●(lei wei),亦作「碨礓」,同「磊碨」,高低不平,錯落有致;瓌瑋●( gut wei),魁異,魁梧。宋·秦觀《遊湯泉記》:「巽向而望,自定山轉而西,服光晷,薄星辰,亙二百里。迅馳而矗立……各挾其伎以效履舄之下。」又指「光陰」,見該條。光景●( guang jing)陽光。《楚辭·九章·惜往日》光景之誠信兮,身幽隱而蔽之。」洪興祖補注:「《說文》云:景,光也。」南朝·梁·蕭子範《春望古意》詩:「光景斜漢宮,橫橋照彩虹。」宋·王安石《白雲》詩:「顧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留簷邊。」又指「光陰」、「風光」、「恩澤」,見各該條。
●寒暉●( han huT)謂冬日微弱的陽光。唐·盧象《送祖詠》詩:「東原多煙火,冬日翳寒暉。」亦指清冷的月光。
●寒景●( han jing)指冬天的陽光。《初學記》卷一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日光日景。」又捲三引《纂要》:「景曰冬景、寒景。」唐·李子卿《聚雪為小山賦》:「照寒景而逾潔,拂朝霞而更親。」
●寒照●( han zhdo)冬天的陽光。明·杜濬《游夾山漾》詩:「林壑羅秋姿,紫翠寒照。」●(juan),籠罩,纏繞,高掛。
●華景●( hua jing)日光。晉·陸機《長安有狹邪行》「輕蓋承華景,騰步躡飛塵。」
●化日●(huar)太陽光。亦借指白晝。金·元好問《慶高評事八十之壽詩:「化日舒長留暮景,秋風搖落變春溫。」驕陽●(jiao yang)陽光。唐·韓愈《和候協律泳筍》詩:「滯雨膏腴濕,驕陽氣候溫。」又指烈日。
●靈曜●(ling yao)日光。曜,陽光,光輝。晉·郭璞《游仙詩》「暘谷吐靈曜,扶桑樹千丈。」暘谷,日出處。靈,又指「天」見該條。
●輪彩●(lun cai)謂日光。以其發出輪盤形的光輝、故稱。唐·許渾丁《鶴林寺中秋夜玩月》詩:「輪彩漸移金殿外,鏡光猶掛玉樓前。」鏡光,指月亮。
●乾光●( qian guang)日光,又喻君王的恩澤。乾,八卦卦象之一,指天。晉·支遁《上書告辭哀帝》:「貧道野逸東山,與世異榮……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蓽,頻奉明昭。」南朝·宋殷淡《嘉胙樂》:「洞海周聲惠,徹寓麗乾光。」
●乾暉●( qian hu)陽光。金·元好問《題邢公達寒梅凍雀圖》詩:「褐衣相婿不勝情,只許乾暉畫得成。」
●乾曜●( qian yao)日光。《元史·順帝答納失里皇后傳》:「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貞於乾曜。」
●清暉●( qing hu)指日光。南朝·宋謝靈運《石壁精舍在湖中》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亦指「月光」。秋暉●( qlu hui)秋天的日光。晉·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及子春華,後爾秋暉。」春華,喻少年;秋暉,喻老成日華●(rhua)明麗的陽光。南齊·謝《和徐都曹》詩:「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
●日景●( ri jing)日光。漢·班固《西都賦》:「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又讀「ri ying」,指「日影」見該條。日陽●(ri yang)亦作「日暘」,陽光。唐·白居易《就暖偶酌戲諸詩酒舊侶》詩:「低屏軟褥臥藤床,舁向前軒就陽。」舁●(y),抬。又《飽食閒坐》詩:「箕踞擁裘坐半身在日陽。」
●天光●( tian guang)日光;天空中的光輝。《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士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漢·張衡《東京賦》:「掃朝霞,登天光於扶桑。」唐·李白《獄中上崔相渙》詩:「羽翼三元聖,發輝兩太陽,應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又喻「君主」,見「帝王」條;亦指晨光,天氣。
●行曦●(xng×)移動的日光。曦,陽光。南朝·梁庾肩吾《賦得山》詩:「行曦上杳,結霜下溶溶。」
●陽彩●( yang cai)陽光。南朝·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繁林收陽彩,密苑解華業。」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三二:「陽彩皆陰翳,親友盡睽違。」●(ku1)違,別離。
●陽明●( yang ming)陽光。《漢書·孔光傳》:「臣聞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像。君德衰微,陰道盛強,侵蔽陽明,則口蝕應之。」晉·束皙《補亡詩·華黍》:「玉燭陽明,顯猷翼翼。」又為經脈名。
●幽映●( you ying)日光。謂其雲層遮蓋
●錢起《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訪憲上人》詩:隱隱約約。唐:「松門入幽映,石徑趨迤邐。」清·龔自珍《夢芙蓉詞》:「香重煙輕,愁絕共幽映。」
●玉暉●(yhu)日光。謂其透過雲層有如玉色。元·馬祖常《春雲》詩:「嵐翠含玉暉,景滿岩山與。」
●朱光●( zhu guang)日光。謂赤日炎炎似火。晉·張載《七哀詩》之二:「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南朝·宋·謝莊《懷園引》:「漢水初綠柳葉青,朱光藹藹雲英英。」又指「夏季」,見該條。 日落處 【日落處】
●(ri lud chu)古人幻想的日落之處,由於傳說的不同其名稱不一。
●蒙谷●(meng gu)古代傳說中的北方山名,太陽沒入的地方。《淮南子·天文》:「至於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也作蒙穀。漢·王充《論衡·道虛》:「廬敖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關,至於蒙穀之上。」
●蒙汜●( meng si)古代神話傳說太陽沒入的地方。指想象的於天地之邊的蒙水之邊。汜,水邊。《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沉於蒙汜。」又指「日出處」,見該條。
●大蒙●(tai meng)亦作「太蒙」。古謂日落處,指西方極遠的地方。《爾雅·釋地》:「西至日所入為大蒙。」郭璞注:「即蒙汜也。」《淮南子·汜論訓》:「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戶、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異,習俗相反。」高誘注:「太蒙,西方日所入處也。」唐·岑參《北庭貽宗學士道別》詩:「曾逐李輕車,西徵出太蒙。」明·劉基《夏夜台城中作》詩:「只今幅員廣無外,東至日出西太蒙。」
●西崑●(xkun)古謂日落之處,謂西邊崑之下,故云。南朝·梁·沈約《和謝宣城》詩:「牽拙謬東汜,浮情及西崑。」唐·李周翰注:「西崑,日入處,比衰老也。」又為詩體名。
●西虞●(xTy)指虞淵,日落處。以其為極西之地,故稱。北魏·佚名《山徽墓誌》:「東影未移,西虞已及。」
●崦嵫●(yanz1)山名,在甘肅天水縣西境。傳說為日落之處。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羲和,神話傳說他駕著六龍為太陽趕車。弭●(mi),止;節,同「策」,鞭子。即停止鞭龍讓車緩行,以便太陽慢慢落山。唐·裴迪《南垞》詩:「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漫。」宋·王安石《江亭晚眺》詩:「日下崦嵫外,秋生沆碭間。」
●喁谷●(ygu)亦作「禺谷」、「隅谷」。嵎,通「隅」。神話傳說中的日落處。《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嵎谷之際。」張湛注:「嵎谷,虞淵也,日所入。」《山海經·大荒北經》:「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影),逮之於禺谷。」
●虞泉●( yu quan)古代神話謂為太陽入之處。即虞淵。唐人因避高祖李淵諱,改作虞泉。《藝文類聚·淮南子》:「薄於虞泉,是謂黃昏;淪於蒙谷,是謂定昏。」唐·李賀《瑤華樂》:「施紅點翠照虞泉,曳雲拖玉下昆山。」
●虞淵●( yu yuan)神話中的日落處。《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虞淵,是謂黃昏。」晉·向秀《思舊賦》「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淒然。」 日夜 【日夜】
●(riye)白天和黑夜的合稱。有日日夜夜之義,如日夜奮戰。
●剛柔●( gang rou)晝夜。《易·繫辭上》:「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孔穎達疏:「晝則陽照臨,萬物生而堅剛,是晝之象也。夜則陰潤浸被,萬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漢·揚雄《太玄·玄摛》:「以通玄機之統,正玉衡之平,圜方之相研,剛柔之相干。」范望注:「剛柔,晝夜也。」又指「陰陽」。亦指強弱。晦明●( hui ming)晝夜。晦、黑夜;明,白天。陰暗和晴朗。《左傳·昭公元年》:「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宋·蘇軾《放鶴亭記》:「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日夕●(r)日夜。《宋書·王歆之傳》羊希與孫詵書:「足下同僚似有陸錄事者,此生東南名地,又張玄外孫,持身至清,雅有至節……計當日夕相與中意
●寤寐●( wu mei)猶言日夜。寤,醒;寐,睡時。《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幽明●( you ming)指晝夜。幽,暗,指夜晚。《史記·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張守節正義:「幽,陰;明,陽也。」也指生死、善惡、陰陽或智愚。
●晝夜●( zhou ye)白天和黑夜的合稱。有日日夜夜之義。《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史記·伍子胥傳》:「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 日月 【日月】
●( yue)太陽和月亮的合稱。《易·離》:「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重光●( chong guang)指日和月。晉·左思《吳都賦》:常重光。」李善注:「謂日月畫於旗上也。」常,古旗幟名。舊時多用以比喻帝王功德的前後相繼。
●重明●( chong ming)指日和月。《易離》:「重明以麗乎正。」唐·楊炯《渾天賦》:「重明合璧,玉緯連珠。」五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
●大明●( da ming)指日月。《管子·內業》:「乃能戴大而履大方,鑑太清,視於大明。」尹知章註:「日、月也。」父分別指「日」、「月」、「君主」,見各該條。
●二辰●(er chen)辰,本指日、月、星,二辰當指日月。《尚書·大傳》卷三:「其二辰以次相將,其次受之。」鄭玄注:「二辰,謂日、月也。」《宋書·志序》:「然則自漢高帝五年之首冬,暨宋順帝升明二年之孟夏,二辰六沴,甲子無差六沴●(zhen),謂六氣不和,亦謂五行相剋●(動),相克二紀●(erj)謂日、月。紀,本為古人想象的日月交會之處,因用以借指日、月。《後漢書張衡傳》:「倚招搖攝提以抵回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ji流,繚繞;五緯,即五星;●(y)皇,往來的樣子。李賢注:「二紀,日、月也。」
●二景●(er iing)指日、月。景,光輝。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動則二景舒明,靜則風雲息氣。」二麗●(eri)指日、月。以其光暉明麗,故稱。明·王逢《葛稚叫移居圖為友生朱禹方仲矩題》詩:「雲霞輸漿石供髓,二麗精華晨夜委。」
●二輪●(ern)喻日、月。謂日月象兩輪。唐·劉駕《勵志》詩:「白髮豈有情,貴賤同日生。二輪不暫駐,似趁長安程。」
●二明●(er ming)指日、月。謂二者光明普照,故稱。《雲笈七籤》卷二三:「兩鼻孔下,左有日,右有月。日中有黃精赤,月中有赤精黃氣,精者二明之質;色氣者,日月之菸也。」為相術家之語。
●二曜●(er yao)指日、月。亦作「二耀」、「兩曜」。曜光輝。亦為日月星的總稱。《南齊書·王融傳》:「偶化二儀,均明二耀。」《隋書·律曆志中》:「懸象著明,莫大於二嚁;氣序環復,無信於四時。」宋·蘇舜欽《符瑞》:「夫二曜五緯,夫地之精氣,其本在下,而大人統之。」清顧炎武《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門小坐柵洪橋下》詩:「舉頭是青天,不見二曜光。」
●二儀●(ery1)指日、月。儀,儀度,渾天儀的度數,用以測日月星辰的行度,借指日月。南朝·陳·沈炯《陳武帝哀策文》:「二儀協序,五緯同符。」明·王鏊《震澤長語·象緯》:「二儀運而出沒,五緯隨而起伏。」又指「天地」,見該條。兩曜●( liang yao)指日和月。南朝·梁·元帝《纂要》:「日月謂之兩曜。」宋陸游《春雨》詩:「羲和挾兩嚁,疾走不可遮。」
●乾坤●( qian kun)乾,為陽,指日坤,為陰,指月;故乾坤指稱日月。唐·杜甫《登岳陽樓》詩:「吳楚東南圻,乾坤日夜浮。」又指「天地」、「國家」,見各該條。
●雙丸●( shuang wan)指日、月。宋·方夔《春歸雜興》詩:滏水集·栗》詩:「未折棕櫚封萬殼,乍分混沌出雙丸。」「雙丸不肯駐頹光,宇宙悠悠萬物長。」金·趙秉文《閒閒老雙曜●( shuang ydo)日月的合稱。,日月星的總稱。雙曜,當指日月。南朝·宋·顏延之《為織女贈牽牛》詩:「虛計雙嚁周,空遲三星沒。」
●烏蟾●( wu chan)指日月。烏,金烏,指日;蟾,蟾蜍,指月。宋·梅堯臣《和新晴》詩:「誰詠陳根有微祿,烏蟾易失似跳丸。」
●烏兔●(wt)日月的合稱。以其太陽稱「金烏」,月亮稱「玉兔」,故云。晉·左思《吳都賦:「籠烏兔於日月窮飛走之棲宿。」南朝·梁元帝玄覽賦》:「岑嶔崎,烏兔蔽虧。」岑,指銳而高的山,嶔●(qn)崎,以●(y),均形容山的高峻。
●羲娥●(T)指日月。因日以羲和為馭,月以嫦娥為精。唐·韓愈《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掎摭●(jzh),拖住、摘取。
●羲舒●(xish)亦作「曦舒」。指日月。因羲和為日的馭者,望舒為月的馭者,分別指代日月,合稱義舒。宋·岳珂《史》卷一:「其視騎省之辯正猶螢燭之擬羲舒也。」宋·扈蒙《新修唐高祖廟碑》:「體曦舒之至明,稟融結之元精。」曦,陽光,藉指日。 儒經 【儒經】
●(ru jing)儒家經典,以十三經為主。唐楊衡《經趙處士居》詩:「雲居避世客,發白習儒經。」
●儒典●(ru dian)儒家經典。唐·白居易《三教論衡》:「儒典佛經,討論既畢;清回餘論,移向道門。」明·焦竑《焦氏筆乘·支談中》:「然儒典中絕未有此論。」
●儒籍●(rj)儒家經籍。明·姚淶《白兔賦》:「辨敬怠於儒籍,審勞逸於農阡。」
●儒林●(ru Iin)指儒家著作和儒家經學。三國·魏·曹植《魏德論》:「既遊精於萬機,探幽洞深;復逍遙乎六藝,兼覽儒林。」洞,明確;理解清·錢謙益《新刻震川先生文集〉序》:「儒林道學,分為兩科,儒林未可以蓋道學」亦指儒家學者群。
●儒書●(rush)儒家經籍《左傳·哀公二十一年》:「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杜預注:「魯據周禮,不肯答稽首,令齊、邾遠至」漢·王充《論衡·講瑞》:「儒書之文,難以實事。」唐白居易《三教論衡》:「儒書奧義,既已討論;釋典微言,亦宜發問。」明·陸容《園雜記》卷二:「僧慧暕涉獵儒書,而有戒行。」
●儒藏●( ru zang儒家著作的總匯。如道家的「道藏」佛家的「經藏」,稱其著作的總匯一樣。《明史·文苑傳四·曹學栓》:「嘗『謂二氏有藏,吾儒何獨無』欲修儒藏與鼎立。」二氏,指佛家與道家。 儒生 【儒生】
●( ru sheng)儒士,指通曉儒家經書,尊奉孔子學說的人。漢以後也泛指一般讀書的人或學者。《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漢·王充《論衡·超奇篇》:「故夫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列子·周穆王》:「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媒●(mei),介紹唐·元結《寄源休》詩:「天下未偃兵,儒生預戎事。」
●儒貴●( gui)為世人所尊重的名儒學家。《魏書·元匡傳》:「匡宗室賢亮,留心既久,可令更集儒貴,以時驗決。必務權衡得度,令寸不舛。」
●儒豪●(ru hdo)傑出的儒家學者。宋·葉適《歸愚翁文集序》:「自二鄭公後,儒豪接踵,而永嘉與為多,然皆兄事景元。」
●儒俊●(r)才智出眾的儒士。《魏書·李靈崔鑑傳論》:「李以儒俊之風,當旌帛之舉;崔以文雅之烈,應利用之科。」《隋書·儒林傳·房暉遠》:「周武帝平齊,搜訪儒俊,暉遠首應闢命。」闢●(b),君主。
●儒客●(ruke)儒士。唐·韓《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敘事》:「絳紗儒客帳,丹訣羽人篇。」
●儒人●(ru ren)儒士。《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晉·葛洪《抱樸行品》:「甄《墳》、《索》之淵奧,該前言以窮理者,儒人也。」《墳》,三《墳》;《索》,八《索》均指古籍,該,貫通。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學做儒人,指望待躍錦鱗,過禹門。」錦鱗,魚的美稱,這裡特指跳龍門的鯉魚,禹門,即龍門。
●儒士●( ru shi)通曉儒學的學者。《墨子·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則可以疑矣。晉·葛洪《抱朴子·審舉》:「兵興之士,武貴文寢,俗視儒士如僕虜,見經誥如芥壤。」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清·嚴有禧《漱華隨筆·詆毀程朱》:「明永樂中,饒州儒士朱友季詣闕獻書,專詆周程張朱之學。」
●儒先●(ru xian)儒生。先,先生之意。《史記·匈奴列傳》:「匈奴俗,見漢使非中貴人,其儒先,折其辯。」裴駰集解:「先,先生也。《漢書》作儒生也。」宋·陳與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又指「先儒
●儒賢●(ru xian)賢能的儒士。《黃石公三略·上略》:「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遯。」
●儒修●(rux)賢能的儒士。修,指賢能之士。清陳夢雷《贈臬憲於公》詩:「天意將澄濁,儒修欲返淳。」清·嚴有禧《漱華隨筆·採訪遺書》:「如元明諸賢,以及國朝儒修,研究六經,闡明性理,潛心正學,醇粹無疵者,尚不乏人。」儒秀●(rx)指才學兼優的儒士。《魏書·郭祚傳「郭祚憂勞庶士,獨不欺我;崔光溫良博物,朝之儒秀儒彥●(ru yan)才德出眾的儒士。《儒書·劉芳傳》:「芳表以禮樂事大,不容輒決,自非博延公卿,廣集諸儒彥,討論得失,研究是非,則無以垂之萬葉。」葉、世,代、時期;萬葉,萬世或萬代。
●儒英●(ru ying)謂飽學的儒士。《明史·解縉傳》:「陛下若喜其便於檢閱,則願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請執筆隨其後…勒成一經。」
●術士●( shu shi)儒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西河。」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故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術士也。 儒學 【儒學】
●(ru xue)儒家學說及其學派,以十三經為指箴。其學派為孔子所創立,後儒所發展,在中國古代社會乃至世界有深遠影響。《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世之學老子者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後漢書·方術傳上·李郃》:「父頡,以儒學稱,官至博士。」唐·韓愈《唐故河南令張君墓誌銘》:「皇考諱郇以儒學進,官至侍御史。」宋歐陽脩《歸田錄》卷一:「自太宗崇獎儒學,驟擢高科至輔弼者多矣。」
●儒教●(ru jido)指儒家學派。又稱孔教,與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名曰:儒釋道。《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聞,伏膺儒教。」《梁書·儒林傳序》:「魏晉浮盪,儒教淪歇,風節罔樹,抑此之由。」唐·王維《和僕射晉公扈從溫湯》:「王禮尊儒教,天兵小戰功。」
●儒科●(rke)指儒學。唐·賈島《送獨孤馬二秀才居明月山讀書》詩:「濯出俱高潔,儒科慕冉、顏。」冉,冉求;顏,顏淵,均為孔子的高材生。
●儒術●(ru shu)儒學。即儒家的思想原則和系統的學說。《墨子·非儒下》:「勝將因用儒術令士卒曰:毋逐奔,捨函勿射。」《史記·封禪書》:「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唐·韓愈《石鼓歌》:「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丘軻,指孔子、孟軻。
●儒素●(rusu)指儒術、儒學。《宋書·自序》:「儀篤學有雅才以儒素自業。」宋·王禹偁《崑山縣新修文宣王廟記》:「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興,實倉廩而禮節未知,既官庶而教化不至。」宋·范仲淹《耀州謝上表》:「竊念臣運偶文明,世專儒素,靡學孫吳之法,恥道桓文之事。」
●儒業●(ruye)指儒學,儒家經學。晉·潘岳《夏侯常侍誄》:「其在於漢,邁勳惟嬰,恩弘儒業,小大雙名。」《南史儒林傳論》:「當天監之際,時主方崇儒業,如崔嚴何伏之徒,前後互相升寵。」
●席上●( shang)指儒學。《後漢書·王充符等傳論》貴清靜者,以席上為腐議;束名實者,以柱下為誕辭。」柱下,指老子之學。李賢注:「清靜,謂道家也;席上,謂儒也。」《南中·隱逸傳下馬樞》:「束名實則芻芥下之言,翫法虛則糠席上之說。」又指筵席之上首。
●席珍●(xzhen)亦稱「席上珍」。指儒學及儒者美善的才學。以其似坐席上的珍寶、故稱。《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唐·杜甫《贈王侍御》詩:「出入並鞍馬,光輝參席珍。」木鐸,古木舌銅鈴。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喪服 【喪服】
●( sang fu)古代喪服以五服為主,所謂「五服」,是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但根據服喪者與死者的關係和居喪時間的長短,也有各種不同的喪服和名稱。
●大功●( da gong)一種喪服,五服之一。以熟麻布做成,較齊衰●(五服之一)稍細,較小功●(五服之一)為粗,故日大功。服期九月。《儀禮·喪服》載,舊時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姪女及眾孫、眾子婦、姪婦等之喪,都服大功。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姪、未婚姑、姊妹、姪女等服喪,亦服大功。
●大紅●( da gong)即大功。喪服名。紅,通「功」。《史記·孝文本紀》:「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裴駰集解引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
●縞素●( gdo su)白色的喪服。縞、素,均指白絹或白色。楚辭·屈原九章·惜往日>》:「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戰國策·魏策》:「信陵君聞縮高死,素服縞素避舍,使使謝安陵君。」亦指白色,又喻清白。
●墨慘●( mo can)亦稱「墨慘衣」。墨色的喪服。慘,悽慘悲傷。《舊唐書·柳冕傳》:「皇太子今若抑哀公除,墨慘朝覲歸至本院。依舊衰麻。」宋·丁渭《晉公談錄·墨慘衣》:「艾仲孺侍郎言:祖母始嫁衣笥中有墨慘衣。妯娌問之,雲父母令候夫家私忌日,著此慰尊長。今此禮已亡。」
●墨衰●( mo cuT)亦作「墨縗」。黑色喪服,五服之一。衰「縗」,喪服,以粗麻布為之。《魏書·李彪傳》:「愚謂如有遭大父母、父母喪者,皆聽終服,……其軍戌之警,墨從役,雖愆於禮,事所宜行也。」大父母、祖父母。宋·蘇軾《賜皇伯祖宗晟辭免起復恩命不允詔》:「墨衰從政,見於魯史。」清·顧炎武《哭歸高士》詩之一:「弱冠始同遊,文章相砥厲,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
●墨衰●( mo cui die)黑色喪服。《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故墨之。」《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三年》。「俄詔賜對,時皓方墨衰絰,頤浩脫巾衣服之。」墨絰●( mo die)黑色喪服。絰,喪服上的麻帶。《宋書·王誕傳》:「高祖徵劉毅,起●(誕)為輔國將軍,誕固辭軍號,墨絰從行。」
●墨衣●(moy)泛指喪服。《新唐書·吐蕃傳上》:「居父母喪、斷髮、黛面、墨衣,既葬而吉。」又指僧服。
●緦麻●(sTma)古喪服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以細麻製成。緦,細麻布。為疏遠親屬、親戚服喪三月。《儀禮·喪服》:「緦麻三月者。」註:「緦麻布衰裳而麻絰帶也。」
●五服●(wf)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禮記學記》:「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為親」孔傳:「五服,斬衰至緦麻之親。」孔穎達疏:「五服,斬衰也,齊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緦麻也。」又指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亦謂高、曾、祖、父、已五代,為五種喪服所及者,故云。
●小功●( xido gong)喪服名,五服的第四等其服以熟麻布製成,較大功為細,緦麻●(五服之一)為粗。服期五月《儀禮·喪服》:「小功者,兄弟之服也。」賈公彥疏:「但言小功者,對大功是用功粗大,則小功是用功細小精密者也」唐律疏義名例》:「小功之親有三:祖之兄弟、父之從父兄弟、身之再從兄弟是也。此數之外,據《禮記》,內外諸親,有服同者,並準此。」小紅●( xido gong)即小功。喪服名。五服的第四等《史記·孝文本紀》:「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兇服●( xiong fu)喪服的泛稱。《論語·鄉黨》:「兇服者,式之。」又指違反風俗的奇裝異服。
●齊衰●(ZTcu)喪服名,五服之一。用粗麻布製成,次於斬衰。因下擺縫齊而得名。齊,衣的下擺,根據親疏的程度服三天王斬衰,為王后齊衰。。《周禮·春官·司服》:「凡喪為年、一年、五月、三月不等 傻瓜 【傻瓜】
●( sha gua)傻子。智力低下,頭腦愚笨的人,也指糊塗而不明事理的人。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三折:「他扣廳打我一頓,想起來都是傻瓜。」
●癡漢●(chi han)指男性傻瓜。癡,傻,無知。既可指實際癡呆者,亦可指愚妄不通事理的人。《北史·裴炬傳》載,北齊文宣帝末年昏縱,朝臣很少有說話的,裴炬上書正諫,帝曰「癡漢何如此?」
●呆大●(dai da)傻子。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人。《海上花列傳》第五一回:「耐個呆大末少有出見個,隨便啥閒話,總歸瞎答應。」
●呆頭●( dai tou)呆子,傻子。元·范康《竹葉舟》第二折:「我笑你這個呆頭,便奪得個狀元來應了口。」
●呆子●( dai zi)傻子。《醒世恆言·汪大尹火燒寶蓮寺》「我卻在此癡想,可不是個呆子!」
●傻角●( sha jue)傻子,傻瓜。元·王實甫《西廂記》第部第三折:「這聲音,便是那二十三歲不曾娶妻的傻角。」傻子●( sha zi)智力低下,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紅樓夢》第九五回:「賈母等進入坐下問他話,襲人教一句,他說一句,大不似往常,真是一個傻子似的。」
●杓倈●(shao lai)傻瓜,糊塗人元·賈仲名《對玉梳》:「不曉事的頹人認些回和,沒見識的杓倈知甚活。」明朱有燉《曲江池》:「俺兄弟二人去郊外尋兩個杓倈,哄他些錢鈔使去來。」
●駿子●(sz)蠢人,笨蛋。唉,愚,呆。漢王符《潛夫論邊議》:「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癡兒駿子,尚雲不當救助。」多用以譏愚的人。
●童昏●( tong hun)猶言傻瓜,指愚昧無知的人。童,愚昧;昏,糊塗。晉·陸機《演連珠》:「利盡萬物,不能睿童昏之心。」 山川 【山川】
●( shan chuan)指山嶽、江河。《易·坎》:「地險,山川丘陵也。」唐·沈全期《興慶池侍宴應制》詩:「漢家城闕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鏡中。」又指名山大川。
●川阜●( chuan fu)猶山川。阜,土山。《魏書·皇后傳·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太后與高祖游於方山,顧瞻川阜,有終焉之志。」
●川岫●( chuan)山川。岫,山谷、山洞、山。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藏金玉於川岫,棄琴瑟乎大壑。」川岩●( chuan yan)山川,山水。岩,山岩,指代山清顧炎武《攝山》詩:「忘情魚鳥天機合適意川岩物象同。」清唐甄《潛書·非文》:「●(圖畫)迨於末世,為川岩,為草木,為羽毛,為士女,以取悅於人,盡失其意矣。」
●川嶽●( chuan yue)南朝·齊·王儉《太宰文褚彥四碑》:「文公稟川岳之靈暉,含珪璋而挺嚁。」珪璋本指美玉,喻高尚品質;挺,生出。
●河山●(he shan)猶山川,也泛指國家疆土。《戰國策·魏策》:「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豈不亦信固哉!」南朝·宋·鮑照《擬青青陵上柏》詩:「渭濱富皇居鱗館匝河山。」也泛指國家疆土,見「國土」條。
●江河●(jiang he)江山,山川。《晉書·王導傳》:「過江人士,每至假日、相邀至新亭飲宴。周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意。」《世說新語·言語》「江河」作「山河」。
●江山●( jiang shan)山川,山河。《莊子·山木》:「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文選·鍾會檄蜀文>》:「●(太祖)拯其將墜,造我區夏然江山之外,異政俗殊。率土齊民,未蒙王化。」區夏,中國又指國土、國家,見「國土」條。 山頂 【山頂】
●( shan ding)山的最高處,指頂峰的最高點。《爾雅·釋山》:「山頂,塚。」郭璞注「山巔。」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其山復澗重嶺,攲疊若城,山頂泉流,瀑布懸瀉。」唐·劉商《金井歌》「瑞雪不散抱層巔,陽谷霞光射山頂。」
●崔嵬●( cui wei)山頂。《詩·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山崔嵬。」毛傳:「崔嵬,山巔也。」。又指「高山」,見「該」條。亦猶塊壘,指胸中鬱積的不平之氣。
●峰岑●(feng cen)山頂。峰,山峰,山的最高處;岑,尖而高的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賴毗婆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
●峰巔●(feng dian)山峰的頂端,即山頂清·余京《暮春同吳門沈歸愚登蒜山》:「藉草峰巔盡客留,曠觀身世嘆蜉蝣。」亦以喻事物發展的頂點。
●峰頂●( feng ding)山峰的頂端,即山頂。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記一》:「從坳南至躋峰頂,其峰甚狹而峭,凡七起伏。」亦以喻事物發展的頂點。
●嶺頭●( ling tou)山頂。唐·杜甫《南楚》詩:「無名江上草,隨意嶺頭云。」唐·李益《揚州送客》詩:「聞道望鄉聞不得,梅花暗落嶺頭云。」宋·柳永《臨江仙》詞:「荊王魂夢,應認嶺頭云。」又特指五嶺的山頂。
●嶁領●( lou Iing)山頂。《後漢書·馬融傳》:「廋疏領,犯歷嵩巒。」李賢注引《字林》日:「嶁,山顛也。」山巔●( shan dian)亦作「山顛」。山頂。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傾視山顛,肅何千千。」唐·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之四:「赤甲白鹽俱刺天,閶閻繚繞接山巔。」
●山額●(shan)山頂。元·吳景奎《晚霽》詩:「煙抹林腰橫束素,日回山額半塗黃。」又指額頭。
●山尖●( shan jian)唐·羅隱《蜂》詩:「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山椒●( shan jiao)山頂。椒,巔,頂。漢武帝《李夫人賦》:「慘鬱鬱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釋輿馬於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南朝·宋·謝莊《月賦》:「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芬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瀨●(ai),從沙石急流而過的水。李善注:「山椒,山頂也。」清·顧炎武《勞山歌》:「何時結屋倚長松,嘯歌山椒一老翁。」
●山頭●( shan tou)山頂;山的上部。《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黃鬚兒竟大奇也。」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宋·陳與義《岸幘》詩:「岸幘立清曉,山頭生薄陰。」岸幘,掀起頭巾,露出前額,為灑脫不拘之態,岸,掀動冠帽;幘●(ze),古時文武官員戴的一種頭巾。
●山顏●( shan yan)山巔即山頂。唐·陸龜蒙《四明山雲南》:「若得山顏住,芝手自攜。」●(c)篸●(cen),洞簫。宋宋祁《提刑勸農使者還嘉州》詩:「路繚山顏,我田耨岩腹。」
●山塚●(shan zhong)山頂,以其形似墳堆,故稱。《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毛傳:「山頂曰。」又指「墳墓」。崒●(cui),通萃,聚集,難解。按:崒●(c),通「粹」,突然。崒崩謂山頂突然崩塌。接合詩的下兩句「高者為谷,低者為陵」來看,明顯是記一次地震。岩椒●( yan jido)山頂。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凌石菌以開營,拒岩椒而峻壘。」 山洞 【山洞】
●( shan dong)山中的洞穴。南朝·梁任《述異記》卷下:「荊州清溪、秀壁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唐·劉得仁《題王處士山居》詩:「溪雲常欲雨,山洞別開春。」
●巒穴●( luan xue)山穴,山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上》:「歷僵人峽,路側岩上,有死人殭屍巒穴,故岫壑取名焉。」
●嵌竇●( qian dou)山洞。唐·杜甫《園人送瓜》詩:「竹竿接嵌竇,引注來鳥道。」仇兆鰲注:「嵌竇,謂泉穴。」宋·蘇軾《菩薩泉銘敘》:「有泉出於嵌竇間,色白而甘,號菩薩泉,人莫知其本末。」元·柳貫《鄭景明載醪攜餉招遊在溪山》詩:「蒸霞作嵐霏,洩出嵌竇。」
●嵌窟●( qian ku)山洞,洞穴。唐·浩然《游明禪師西山蘭若》詩:「結廬就嵌窟,剪苕通逕行。」唐·岑參《江上阻風雨》詩:「積浪成高丘,盤渦為嵌窟。」
●嵌岩●( qian yan)山洞。唐·盧照鄰《五悲·悲昔遊》:「因嵌岩以為室,就芬芳以列筵。」唐·王度《古鏡記》:「辭兄之後,先游嵩山,少室,降石梁,坐玉壇。屬日暮,遇一嵌岩,有一石堂,可容三五人,勣棲息止焉。」
●山岫●(shan)山洞。三國·魏·曹植《七啟》:「出山岫之潛穴,倚峻崖而嬉遊。」又指「山峰」,見該條。
●山穴●( shan xue)山洞。《莊子·徐無鬼》:「吾嘗居山穴之中。」唐·李華《含元殿賦》:「至若時雨膏田,九農暢;雲歸山穴,修以昭曠。」《宋史·王嗣宗傳》:「城東有靈應公廟,傍有山穴,群狐處。」
●岩洞●( yan dong)山洞。南朝·陳徐陵《天台山館徐則法師碑》:「隱淪岩洞,飡餌芝髓。」
●岩窟●(yank)亦作「岩堀」。山洞。堀,同「窟」。《呂氏春秋·必已》:「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穀實,不衣芮溫,身處山林岩堀,以令其生。不盡其年,而虎食之。」唐·鄭惟忠《古石賦》:「歲月彫訛,丘陵蕪沒巔墜坑,枕倚岩窟。」唐·白居易《歲暮言懷》詩:「只合居岩窟,因何入府門?」
●岩堂●(yan tang)山洞,山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懸岩之中多室焉。室中若有積捲矣,而世士罕有津達者,因謂之積書岩。岩堂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唐·皮日休《太湖詩·包山祠》:「白雲最深處,像設盈岩堂。」
●岩岫●(yan)山洞。《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松吟高山,虎嘯岩岫。」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謂之阿素洛宮也。」又指峰巒。岩穴●(ynue)山洞。《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岩穴,靜也。」晉·左思《招隱詩》之一:「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宋·范仲淹《上執政書》:「至於岩穴草澤之士,或節義敦篤,或文章高古,宜崇聘召之禮,以厚澆競之風。」又指岩穴之士,即隱士。 山峰 【山峰】
●( shan feng)高而尖的山頂部,此就峰的整體而言,而山頂只是指山的頂點。晉·左思《蜀都賦》:「梗柟幽藹於谷底,松柏蓊鬱於山峰。」唐·元稹《開元閒居酬吳士矩侍御三十韻》:「松笠新偏翠,山峰遠更尖。」其異名為意義相關的單音詞交替組合而成。
●峰巘●(feng yon)山峰。巘,山頂。唐·張說《岳陽石門墨山二山相連有禪堂觀天下絕境》詩:「兩山勢爭雄,峰嗽相顧盼。」
●峰嶂●( feng zhang)高峰的山峰。嶂,聳立為屏障的山峰。唐·李白《望黃鶴山》詩:「岩戀行穹跨,峰嶂亦冥密。」唐·盧綸《題天華觀》詩:「峰嶂徘徊霞景新,一譚寒色絕纖鱗。」
●峻朵●( jun du)高峻的山峰。朵,指團狀物。元·王惲《遊百家岩四十韻》:「天關瞰絕巔,黛色潑峻朵
●巒嶠●( luan qiao)峭拔的山峰。嶠,尖而高的山。章炳麟《菌說》:「亦猶乍憶高岡,如見其巒嶠嵯峨,陵阜聳峻者,而心以為是華嶽、岱山,然究未登華岱也。」華岱,指華山、泰山
●巒頭●( luan tou)山峰。清·采蘅子《蟲鳴漫錄》卷一:至地理之說有二義,或主巒頭,或主方向。」
●巒岫●( luan xiu)山峰。元·祖銘《徑山五峰·推珠峰》詩:「元氣結巒岫,獻此大寶珠。」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又西抵望夫山西麓,眺望山崖,別無岩洞惟見東南一面,巒岫攢簇,疑即所云巫山寨者。」
●喬峰●( qiao feng)高峰。喬,高聳。南朝·梁·江淹《赤虹賦》:「想番禺之廣野,憶丹山之喬峰。」
●峭崿●(qiae)高峰。峭、崿,陡直,高峻。《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彼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崢嶸」呂向注:「峭崿,高峰也。」唐·王勃《梓州泉縣惠普寺碑》:「西馳峭崿,山連白雉之郊。」清·吳偉業《哭志衍》詩:「飛步臨峭崿,下有萬仞潭。」
●峭●( qido yan)險峻的山峰。巘,極高的山頂。宋·歐陽修《得滕岳陽書大誇湖山之美》詩:「峭巘孤城倚,平湖遠浪來。」又表嚴肅端正。
●山岑●( shan cen)山峰。岑,小而高的山。三國·魏·曹植《贈丁儀王粲》詩:「山岑高無極,涇渭揚濁清。」《晉書束傳》:「謂山岑之林為芳,谷底之莽為臭。」
●山岫●(shan)山峰;山巒。晉·傅玄《又答呈曉》詩:洪崖歌山岫,許由嗟水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濕餘水》:「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彰邃險,路才容軌。」又指山洞,見該條。
●巍岑●( wei cen)高峻的山峰。唐·胡曾《延平津》詩: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萬重。」
●危岑●( wei cen)高峻的山峰。危,高;岑,小而高的山唐·王勃《九成宮東台山池賦》:「爾其危岑漏景,曲渚留寒。」又《深灣夜宿》詩:「津途臨巨壑,村宇駕危岑。
●危峨●(wee)高峻的山嶺。峨,山勢高峻。唐·韓愈《南山詩》:「新曦照危峨,億丈亙高袤。」
●危峰●(wei feng)高峻的山峰。危,高。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傍危峰,立禪室,臨浚流,列僧房。」唐·白行簡《貢院樓北新栽小松》詩:「移根依厚地,委質別危峰。」清·曹寅《赴淮舟行雜詩》之十二:「危峰如卓繖,百里望龍潭。」繖●(san),傘本字。卓繖,站立的傘。
●危嶺●(wei ling)高峻的山嶺。指高山。明·戴良《抵富陽宿縣治作》詩:「解鞍憩危嶺,倚劍望幽壑。」
●危嶠●(wei qiao)險峻的高山。嶠,山高而尖。宋·沈與求《石壁聲》詩:「迴廊迤迤穿危嶠,側澗涓涓露成沙。」危岫●(weii)高峻的峰。屾,山。唐·羅隱《後寺廟》詩:「一帶好雲抵鬢綠,兩層危岫拂眉青。」
●嶗●(wan cuan)亦作「巑岏」。峻峭的山峰。巑,高聳。《楚辭·劉向<九嘆>》:「登岏巑以長企兮,望南郢而窺之。」王逸注:「,銳山也。」亦形容人品高尚。龐時鬆《子書來約遊西泠》詩:「猿阻作棫擁岏,澒洞風塵過眼看。」岩嶠●(yan qia)險峻的山峰。唐·戴叔倫《聽霜鐘》詩「彷彿煙嵐隔,依稀岩嶠重 山岡 【山岡】
●( shan gang)亦作「山崗」。矮而無峰的山即山嶺。《詩·大雅·卷阿》「梧桐生矣」。毛傳:「梧桐不生山岡。」漢·王粲《七哀詩》之二:「山崗有餘暎,岩阿增重陰。」《水滸傳》第四七回:「此間獨龍岡的前面,有三座山岡,列著三個村坊。」
●峰嶺●( feng IYng)山嶺。《魏書·崔挺傳》:「西山數裡有斧山,峰嶺高峻。」唐·陳子昂《修竹篇》詩:「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宋·梅堯臣《自峻極中院步登木室中峰》詩:「忽覺在煙霓,回看峰嶺變。」
●岡岑●( gang cen)山巒。岡,山脊、山嶺;岑,小而高的山。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七:「松柏翳岡岑飛鳥鳴相過。」晉·左思《魏都賦》:「與岡岑而永固,非有期乎世祀。」岡岵●( gang hu)多草木的山岡。岵,多草木的山。《文選·左思吳都賦>》:「山解澗闃,岡山古童,罾罘滿,效獲眾。」劉逵注:「《爾雅》曰:山多草木日岵;岡,山脊也。」岡脊●( gang)山脊。《詩·大雅·公劉》「迺陟南岡。」唐·孔穎達疏:「乃又升彼南山岡脊之上,乃見其可居而為都邑者於京之地。」迺,同「乃」;陟●(zh),登高,上升。宋·朱熹《雲谷記》:「南循岡脊,下得橫徑,徑南即谷口小山。」明·錢宰《長江霽雪圖》詩:「岷峨脊來蜿蜒,青城峰高插雲天。」
●岡嶺●( gang ling)山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嶺,濱阻三江。」唐張說《遊龍山靜勝寺》詩:「郁茀吐岡嶺,微濛在煙霧。」蘇軾《放鶴亭記》:「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
●岡隴●( gang long)山岡。唐·李白《宿湖》詩:「明晨大樓去,岡隴多屈伏。」
●岡巒●( gang luan)山岡。漢·張衡《西京賦》:「華嶽峨峨,岡巒參差。」唐·王勃《滕王閣序》:「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宋·王安石《即席次韻微之泛舟》:「地隨牆墅行多曲,天著岡巒望欲昏。」
●岡陀●( gang tu)山。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自馱樸陸行至太平,輒見岡陀盤旋,四環中墜,深者為井,淺者為田。」
●嶺岫●(Iing xiu)山嶺。唐·呂岩說《靈茅賦》:「或潔根於江漢之澳,或蓄苗於嶺岫之中。」清·顧炎武《贈黃職方師正》詩:「一士事君王,牧馬逾嶺岫。」
●嶺嶂●(IYng zhang)高險的山嶺。唐宋之問《自衡陽至韶州謁能禪師》詩:「嶺嶂窮攀越,風濤極沿濟。」元王惲《白鹿嵬歌》:「太行西來萬馬奔,嶺嶂橫截摩青云。」
●巒岡●( luan gang)山岡。唐·孫憔《出蜀賦》:「包溪懷壑而為深兮,繚巒岡而四崇。」
●山徑●( shan jing)山嶺。《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趙岐注:「山徑,山之領。」一說山徑同「山陘」,即山坡。山徑,又指山間小路,見「山路」條。
●山院●(shan keng)山岡,山崖。阬高大的土山。管子·兵法》:「淩山阬,不待鉤梯;歷水谷,不須舟戢。」危巒●(wei luan)險峻的山巒。危、高。明·徐復祚《投梭記·逆節》:「從來採石是危巒,四周遭似壁垣。」清·劉大《遊黃山記》:「自是危巒曲磴,傾側迤行。」
●岩岡●( yan gang)猶山岡。三國·魏·曹丕《浮淮賦》:「仰岩岡之崇阻兮,經東山之曲阿。」晉·左思《魏都賦》:「列宿分其野,荒裔帶其隅,岩岡潭淵,限蠻隔夷,峻危之竅也。」唐·歐陽詹《石韞玉賦》:「瓌材則韞,精氣時揚,結白虹於林薄,浮清氣於岩岡。」
●岩嶺●( yan ling)山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溱水》:「崖峻岨,岩嶺乾天,交柯雲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唐朝上》:「●(李思訓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嶺之幽時人謂之大李將軍。」唐·崔融《啟母廟碑序》:「紫雲合沓於溪澗,白露氛氳於岩嶺。」
●嶂嶮●( zhang xian險峻的山嶺嶮,同「險」,險要,險阻。《南齊書·張融傳》:「廣越嶂嶮,獠賊執融,將殺食之。」 山谷 【山谷】
●( shan gu)兩山間的低凹狹窄,多溪澗經流之處。《呂氏春秋·議聽》:「故當今世,求有道之士,則於四海之內,山谷之中,僻遠幽閑之所。」唐·杜甫《南池》詩:「崢嶸巴閬間,所向盡山谷。」又為山谷道人的省稱,即黃庭堅別號。岸谷●(angu)高深的山谷。唐·羅隱《漢江上作》詩:「雲生岸谷秋陰合,樹接帆檣晚思來。」又指高傲,
●峻谷●(jngu)陡深的山谷。漢·班固《幽通賦》:「攬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墜。」北齊·劉晝《新論·激通》:「登峭嶺者,則欲望遠;臨峻谷者,必欲窺墟」宋蘇洵《攻守》:「大山峻谷,中盤絕徑。」
●巒谷●( luan gu)山谷。清·周安《游道場山》詩:「高情屬雲天,長嘯響巒谷。」
●峭壑●( ido he)陡而深的山谷。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後》:「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
●山壑●( shan he)山谷《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序》:「●(槃瓠子女)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南朝·梁簡文帝《七勵》:「淫聲亂耳,未足入聽,方追山壑,永弄林泉。」宋·林逋《和運使陳學士遊靈隱寺寓懷》:「山壑氣相合,旦暮生秋陰。」
●岫壑●(xihe)山谷。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又《汝水》:「一水東北出為汝水歷蒙柏古,左右岫壑爭深。」
●玄谷●( xuan gu)幽深的山谷。玄,幽深。漢·應瑒《驥賦》:「赴玄谷之漸塗兮,陟高岡之峻崖。」陟●(zh),登高上升。又指「腎臟」見該
●崖谷●(ygu)山崖,山谷。南朝·齊·王《頭陀寺碑文》:「崖谷共清,風泉相渙。」唐·杜甫《秦州雜詩》之十六:「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何景明《述歸賦》:「分崖谷以畢處兮,辭纓綏而不縻」又喻指嚴峻的氣度。岩峽●( yan xia)山谷。宋張溪《艮嶽記》:「岩峽洞穴,亭閣樓觀,喬木茂草,或高或下,或遠或近。」
●岨谷●(zugu險峻的山谷。岨,險惡。明·王守仁《水濱洞》詩:「送遠憩岨谷,濯纓俯清流 山腳 【山腳】
●( shan jido)山接近平地的部分。唐·崔櫓《重陽日次荊南路經武寧驛》詩:「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山腳黃。」宋·陸游《野步書觸目》詩:「最憐山腳水,撩亂入陂塘。」
●峰腳●( feng jiao)山麓。明·袁宏道《憩法相》詩:「峰腳微微仄,稍箇箇清。」
●山根●( shan gen)山腳。漢·焦贛《易林·賁之明夷》:「
●作寶山根,人以為安;一昔崩顛,破我壺飧。」北周·庾信《遊山》詩:「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明·劉基《題山水圖為寶林衍上人作》詩:「雨過秋山日欲暾,白雲如雪擁山根。」暾●(tun),初昇的太陽。
●山基●( shan)山麓南朝·宋·劉鑠《擬行行重行行》詩:「寒螿翔水曲,秋兔依山基。」寒螿●( jiang),寒蟬。山紀●( shan)山麓。語出《詩·秦風·終南》「有紀有堂」。毛傳:「紀,基也。」明·陳子龍《過天台望赤城》詩:「緩步升上紀,驅車降木杪。」
●山麓●(shan)山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今彭城南有項羽涼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塚也。」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記》:「零陵縣東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塗。」清·唐孫華《偕同年遊西涇次友人韻》:「東山多市廛,往往背山麓。」
●山趾●( shan)亦作「山址」。山腳。趾,腳。漢·焦贛《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於山趾。」唐·李翱《獨孤常侍墓誌》:「公壽何迫,百年中止,喪車東去,托骨山趾。」元·鄧牧《伯牙琴·雪竇遊誌》:「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視山址,環湊不見來路。」清顧炎武《北嶽辨》:「恆山之綿亙幾三百里,而曲陽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山足●( shan zu)山腳。《詩·大雅·麓》「瞻彼旱麓。」毛傳:「麓,山足也。」唐·徐浩《謁禹廟》詩:「山足靈廟在,門前清鏡流。」宋·梅堯臣《三層瀑》詩:「山頭出飛瀑,落落鳴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峽●(xib)山腳。漢·揚雄《太玄·增》:「崔嵬不崩,賴彼峽崥。」范望注:「峽崥,山足也。」
●岩根●( yan gen)山麓。唐·皮日休《憶洞庭湖觀步十韻》:「岩根瘦似殼,杉破腹如腔。」
●岩麓●(yan)山腳。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葺駢樑於岩麓,棲孤棟於江源。」宋·陳亮《北山普濟院記》「周顯德三年,吳越王始建寺於岩麓,日九龍。」
●岩趾●( yan zhi)山腳。宋·王安石《九井》詩:「捫蘿挽蔦到岩趾,仰見吹瀉何崢嶸。」
●岩足●(yanz)山腳。唐·陳子昂《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詩:「曉霽望嵩丘,白雲半岩足。」 山角 【山角】
●( shan jid)山的拐角處。一般指山區偏闢之處。岑石●(cen sh1)本指高銳的山石,引申為山隅。《梁書王僧傳》:「而猶限一吏于岑石,隔千里於泉亭,不得奉板中涓,預衣裳之會。」
●嶠角●( jido jido)猶山角。唐·李洞《贈三惠大師》詩楓猿嶠角特多時,二教兼修內學師。」
●山凌●( shan shou)山隈,山角。,古「瘦」字。《楚辭劉向九嘆·憂苦》:「遵壄莽以呼風兮,步從容於山廀。」王逸注:「癭,隈也。」,古「野」字。
●山隅●( shan yu)亦作「山嵎」。山角,山曲。漢·司馬相如《美人賦》:「防火水中,避溺山隅。」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微幽蘭之芳藹,步踟躕於山隅。」張銑注:「徐步徘徊於山之隅角。」清·侯方域《宦官論》:「昔西山之狐往見南山之虎,曰:『子跋涉林溥之間,日一得食,何其憊也誠能假我以皮毛與牙爪,子安坐山嵎之中,而飲食不乏。」
●山陬●( shan zou)山角落。,角落。借指山區偏僻處。明·高道素《上元賦》:「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熱之喧填。」清·李漁《意中緣·赴任》:「料想那皇都,定不比山陬小邑。」 山路 【山路】
●(shan)山間的路徑,以崎嶇曲折陡狹見稱。其異名均由意義相同、相近的單音詞交替組合而成。
●嶠道●( jido dao)山路。《後漢書·鄭弘傳》:「弘奏開零陵、桂陽嶠道,於是夷通,至今遂為常路」李賢注:「嶠,嶺也。
●嶠路●(jia)山路。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山祇蹕嶠路,水若警滄流。」唐·王勃《九成宮頌詞》之十七:「方神護野,岳將清塗,回麾嶠路,逗蹕山樞。」
●山道●( shan dao)山路。《漢書·西域傳上·尉頭國》:「●(尉頭國)南與疏勒接,山道不通。」《三國志·蜀志·張飛傳》:「山道狹,前後不得相救。」迮●(ze),通「窄」,狹窄。
●山徑●( shan jing)亦作「山逕」。山間小路。唐·杜甫《宿江邊閣》詩:「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唐·儲光羲《幽人居》詩:「幽人下山徑,去去夾青林。」幽人,指隱士。明王守仁《宿萍鄉武雲觀》詩:「曉行山徑樹高低,雨後春泥沒馬蹄。」又指山嶺,見「山岡」條。
●岩徑●( yan jing)山間小路。唐·張九齡《與生公尋幽居處》詩:「及此雲山去,然岩徑好。」唐·柳宗元《邕州馬退山茅亭記》:「周王之馬跡不至,謝公之屐齒不及,岩徑蕭條,登探者以為嘆。」
●岩路●(yan)山路。南朝·梁·陶弘景尋山志》:「乃乘興而遂往,遵岩路以遠遊。」宋·朱熹《雲穀雜詩·登山》:「不辭青鞋穿,陟此岩路永。岩路永且躋,中情何耿耿。」 山神 【山神】
●( shan shen)某些宗教和迷信者認為主管山的神靈。有泛指,有專指。《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夷》:「是時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以炫耀之」宋蘇軾《峻靈王廟碑》:「而偽區之世,封山神為鎮海廣德王。陸吾●(w)傳說中的山神。《山海經·西山經》:「●(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山伯●( chan bo)山神。《談賓錄》載:「瑯琊王知遠,初入茅山,師事陶弘景,因兒時損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六卒,封少室山伯。」又為何首烏別名。見該條。
●山官●( shan guan)山神。晉·葛洪《神仙傳·封衡》:「遂周遊天下。故山官水神,潛相迎伺,而兇鬼怪物,無不竄避。」又舊指西南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
●山鬼●( shan gui)山神。《史記·秦始皇本紀》:「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北齊·樊遜《天保五年舉秀才對策》:「山鬼效靈,海神率職。」明·高啟《陪臨川公遊天池詩》:「客來豈先知,定有山鬼報。」又指山精或山中鬼魅。
●山君●( shan jun)山神。《史記·孝武本紀》:「泰一、皋山、山君、地長用牛。」宋·蘇軾《宸奎閣碑銘》:「咨爾東南,山君海王,時節來朝,以議其藏。」元·袁桷《題李廷弼歸安去思碑》詩:「山君水神各有職,樂意禽魚兩相得」又指「老虎」,見該條。
●山靈●( shan ling)山神。漢·班固《東都賦》:「山靈護野,屬御方神。」李善注:「山靈,山神也。」元·房皞《送王升卿》詩:「我欲從君覓隱居,卻恐山靈嫌俗駕。」清·林則徐《塞外雜詠》:「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又指山間出產的珍異食物或昆蟲名。
●山祇●( shan q11)山神。祇,為地神。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侍遊曲阿後湖作》詩:「山祇蹕嶠路,水若警滄流。」唐·張說《喜雨賦》:「復有送山祇於鬱島,迎海若於葛川。」海若,海神。
●山王●( shan wang)指山神。《五燈會元·臨濟宗·護神居靜神師》:「颯颯清風來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又指「老虎」,見該條。
●山宗●( shan zong)山神。漢·焦贛《易林·比之需》「黍稷醇釀,敬奉山宗。神嗜飲食,甘雨嘉降。」又指「泰山」,見該條。
●岳祇●(yueq1)山神。唐·韓愈《元和聖德詩》:「瀆鬼濛鴻,岳嶪峩。」嶪●(ye)峩,即「峨」,高大巍峨。宋·朱熹《十六日下山各賦一篇疊和韻》:岳祇珍重意,只此是將迎。」
●嶽神●( yue shen)山神。《詩·大雅·崧高》:「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漢·鄭玄箋:「●(四岳)德當岳神之意而福興,其子孫歷虞夏商,世有國土,周之甫也、申也、齊也、許也,皆其苗胄。」《新唐書·顧少連傳》:「邑有虎孽,民患之,少連命塞陷穽,獨移文嶽神,虎不為害。」 山崖 【山崖】
●( shan ya)亦作「山」。陡立的崖壁,多出現於高大的山中。三國·蜀·諸葛亮《與兄瑾言治綏陽谷書》:「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險,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北周·庾信《枯樹賦》:「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裡。」清·顧炎武《王官穀》詩:「遺像在山,清風動岩穴。」
●寒巖●( han yan)高寒的山崖。南朝·齊·孔稚圭《遊太平山》詩:「陰澗落春至,寒岩夏留雪。」唐·方幹《題龍泉寺絕頂》詩:「古樹寒風常帶雨,寒巖四月始知春。」宋·曾鞏《幽谷晚飲》詩:「援琴薰風後,結宇寒巖左。」又為山岩名。峻壁●( jun bi)陡峭如壁的山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濕餘水》:「南則絕谷,纍石為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金·劉迎《南口》詩:「危峰張屏幃,峻壁開戶牖。」峻崿●(jn)高峻的山崖。三國·魏·嵇康《琴賦》:「援瓊枝,陟峻崿,以遊乎天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歷山崖,澄險阻,峻崿萬尋,澄源湛於下,應水湧於上。」又喻品格剛直。
●嵂●(1k)山崖。嵂,高起、突出;確,禿崖。《南齊書·張融傳》:「重彰岌岌,攢嶺聚立。嵂嶔,架石相陰。」菻嶔●( Iin qin),亦作「崊嶔」,高聳突兀貌;林,山石。峭壁●(qido bi)陡削的山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二》:「其下層岩峭壁,舉岸無階。」唐·劉禹錫《遊桃源一百韻》:「三休俯喬木,千級攀峭壁。」
●軟崖●(qiny)高險的山崖。嶔,高而險峻。唐·柳宗元《招海賈文》:「反斷叉牙踔嶔崖,蛇首狶鬣虎豹皮。」
●崖岸●(yan)山崖,堤岸。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其道艱阻,崖岸險絕。」《南史·康絢傳》:「或謂江淮多蚊,能乘風雨,決壞崖岸。」唐·張《遊仙窟》:「深谷帶地,鑿穿崖岸之形;高嶺橫天,刀削崗巒之勢。」
●崖嶑●(ya chan)崖。險峻的山崖。宋·蘇轍《潁濱遺老傳下》:「熙河奏夏人十萬騎,壓通遠軍境上,挑掘所爭崖,殺人三日而退。」
●崖崿●(ye)山崖。晉·盧諶《時興》詩:「清秋淨氛靄,崖崿隱天起。」
●崖●( ya yan)猶山崖。隒。懸崖;山高貌唐·玄大唐西域記·烏鎩國》:「山氣觸石興雲;崖隒崢嶸,將崩未墜。」
●崖崟●(yyn)高崖。、山高峻的樣子。明·湯顯祖《豫章攬秀樓賦》:「流粟羨於沙礫,籌策高於崖崟。」
●岩壁●(ybi)陡峭如牆的山崖。唐·白居易《遊石門澗》詩:「常聞慧遠輩、題詩此岩壁。」唐·鄭棨《開天傳信記》:「上幸蜀回,車駕次劍門,門左右岩壁峭絕。」
●岩崖●(yany)亦作「岩厓」。山崖。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宗室書》:「夫迷山之客,遲遙響於岩崖;窮海之賓,望孤煙於島嶼。」元·夏文彥《圖繪寶籤·宋》:「●(雍)善山水,作岩崖枮木雲氣,畫墨梅尤佳。」又指性格孤高。
●岩●(yan xan)山崖。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薩那國》:「王城西南二十餘里,有瞿室伽山。山峰西起,岩隒四絕,於崖谷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燭光明。」伽藍,佛寺巖●(yan yang)高峻的山崖。,懸崖明·劉基《鬱離子·千里馬》:「卒鳴之,咬然而成音,拂梧桐之枝,入於青云,激空穴而殷岩。」
●岩金●( yan yin)高而險的山崖。唫,通「崟」,高險的山岩。《穀梁傳·僖公三十三年》:「女死必於殽之岩唫之下。」女,你。范寧註:「其處險隘,一人可要百人。」
●崿●(yan)山崖;峰巒。,上大下小的山;崿,山崖·南朝·宋·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連嶂疊崿,青翠杳深沉。」李善注:「巘崿,崖之別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峰崖崇峻,巘隱嶙,岩間石室,佛嘗降止。」宋·林逋《西湖春日》詩:「濃吐雜芳薰崿,濕飛雙翠破漣漪。」明·趙完璧《朝回望西山》詩:「彩雲連崿,翠靄接城隈。」 山腰 【山腰】
●( shan yao)山腳和山頂之間大約一半的地帶。北周·庾信《枯樹賦》:「黃洞口而敬臥,頓山腰而半折。」唐·白居易《殘暑招客》詩:「雲截山腰斷,風驅雨腳回。」峰脅●( feng xie)山腰。前蜀·貫休《避冠上高台山》詩:「蒼黃緣鳥道,峰脅見樓台。」
●峰腰●( feng yao)山腰。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上登峰半,其洞穹然東向,透峰腰而西,徑十餘丈,高四丈餘。」清·盛錦《過灘》詩:長拄峰腰,遠繞走山脊。」
●嶺腹●(Iing fu)猶山腰。唐太宗《詠雨》詩:「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岩阿。」
●山半●( shan ban)山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三》「呼山下人令上山半,與語溪中。」唐杜荀鶴《登山寺》詩「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山肋●( shan lei)山腰。肋本指人的胸部兩側唐·皮日休《上真觀》詩:「徑盤在山肋,繚繞窮雲端。」
●岩腰●( yan yao)山腰。元·吳萊《白石湫雲》詩:「岩腰動石風初起,海眼輸泉雨欲流。」 山藥 【山藥】
●( shan yao)薯蕷的通稱。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含澱粉和蛋白質,可食。
●薯蕷●( shu yu)山藥。唐·杜甫《發秦州》詩:「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玉延●( yu yan)薯蕷別名,即山藥宋·陸游《書懷》詩:「久因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進玉延。」
●玉柱●(yuzh)山藥。以其形大條狀色如白玉,故稱。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沈天休在虎頭岩採藥)見一條藤引蔓甚遠而葉亦特大,擬其非也,乃共掘之,大如柱,長數尺,蓋亦山藥也,大莖可享三月,戲目為玉柱,其後玉柱之名稍著。」芋●(zhuy)即語。宋·蘇軾《聞子由瘦》詩:「土人頓頓食芋,薦以薰鼠燒蝙蝠。」
●語●( zhu yu)薯蕷。即山藥。《山海經·北山經》:「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註:「根似羊蹄,可食。曙預二音。」 山岳 【山岳】
●( shan yue)高大的山。《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山岳則配天。」晉·孫綽《游天臺山賦》:「天台山者,蓋山岳之神秀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日星隱曜,山岳潛形。」清·吳定《答任幼直先生書》:「道德崇於山岳,而乃欲積土石以成其高。」
●岑嶺●( cen Iing)高山。岑,高。《文選·木華海賦>》:「岑嶺飛騰而反覆,五嶽鼓舞而相磓。」張銑注:「岑嶺,山也。言波浪如山飛騰,上下反覆。」唐·皎然《答俞校書冬夜》詩:「遙得四明心,何須蹈岑嶺。」
●崇阿●( chong)高山,高丘。晉·謝萬《蘭亭》詩:「肆眺崇阿,寓目高林。」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儼驂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明劉基《黃華一首送葉師仁省兄還括蒼》詩:「瞻彼崇阿,維雲茫茫。」
●崇丘●( chong qiu)高山,高丘。晉·陸機《赴洛道中作》詩之二:「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唐·韓愈《南山詩》:「嘗升崇丘望,戢戢見相湊。」明·劉基《吊泰不華元帥賦》:「莽莽崇丘闃無人兮,天高聽遐。」又指《詩·小雅》篇名,有目無詩。
●崇山●( chong shan)高山。崇,高大。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崇山矗矗,崔巍。」晉·陸機《從軍行》:「深谷邈無底,崇山郁嵯峨。」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七章:「大地雖大,崇山大河雖多,深林邃谷雖奧,不數百年皆化為都色焉。」引申為崇高,巨大。又為嵩山的別名,見該條。亦為狄山的別名。
●崔嵬●( cui wei)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高山。崔,高大;嵬,高峻。《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毛傳:「土山之戴石者。」唐·孫舫《湖上望廬山》詩:「輟櫂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宋·辛棄疾《沁園春·有美人兮》詞:「覺來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楓下有溪。」又指「山頂」,見該條。亦喻巨大障礙和困難,也猶塊●(胸中鬱積的不平之氣)。
●嵽嵲●( di nie)高峻的山。嵽,岧嵽,高遠;嵲,山石突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明·楊慎《景川曹侯廟碑記》:「劃險為平,通夷達華,航鯨波而梯鳥道,去嵽嵲而就夷庚。」夷庚,平坦的路。清·顧我錡《九日登縹緲峰》詩:「指揮雲物作幾案,呼叱嵽嵲同兒曹。」亦指高峻。
●介丘●(jieq)亦作「介邱」。大山。介,大。《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以登介丘,不亦乎。」●(n),慚愧。南朝·齊·劉勰《文心雕龍封禪》:「歌之以禛瑞,贊之以介邱。」唐盧照鄰《登封大酺歌》之三:「翠風逶迤登介丘,仙鶴裴回天上游。」裴回,即徘徊,此處為盤旋之義。唐·張九齡東封赦書》:「皆用事於介邱,作中於上帝。」宋·王禹偁《北狄來朝頌》:「可紀岱岳,宜登介丘。」又指小土山;介,通「芥」。峻岑●( Jjun cen)高大的山。北齊·劉晝《新論·崇學》:「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唐·裴度《蜀丞相諸葛亮祠堂碑銘》:「蜀國之風,蜀人之心,錦江清波,玉壘峻岑,入海際天,如公德音。」
●峻嶺●( jun IYng)連綿的高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明·劉基《過閩關》詩:「峻嶺如弓驛路賒,清溪一帶抱水斜。」清徐翔鶤《普安道中》詩:「橫穿峻嶺幾千丈,直下危峰數十盤。」
●名山●( ming shan)大山。,大。《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史·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亦指名聲遠播之山。
●岩●( yan)高山。,高;岩,山岩,指山、前蜀杜光庭《詔與黃萬祐相見謝表》:「弘道大師夙探至術,深隱岩,名姓可聞,儀形莫睹。」
●喬嶽●( qiao yue)高大的山。喬,高聳;岳,大山。三國·魏·曹植《七啟》:「河濱無洗耳之士,喬嶽無巢居之民。」清·顧炎武《華夏有華顧推官》詩:「秋風動喬嶽,黃葉辭中林。」又指「泰山」,見該條。
●嵬岌●(weij)高聳。亦指高聳的山。岌,高聳。唐·王灣《奉使登終南山》詩:「常愛南山遊,因而盡原濕。數朝至林嶺,百仞登嵬岌。」濕●(x1),低濕之地。
●岩岑●( yan cen)高山。清·黃景仁《舟中詠懷》詩:「同調閒岩岑,秦越罕投贈。」 閃電 【閃電】
●( shan dian)帶陰電的雲塊和帶陽電的雲塊互相接近時,產生強大的火花放電現象,於是強烈的電光從空中閃過,這種現象稱為閃電。
●奔電●( ben dian)閃電。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追奔電,逐遺風,周流八極,萬里一息。
●火氣●(huq)閃電。古人認為閃電是火氣的閃灼。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電者火氣也,其音徵也,故應之以電。」又指暴熱或火熾的氣息。
●霍閃●( hud shan)閃電。唐·顧雲《天威行》:「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銀繩長。」
●金蛇●( jin she)喻閃電。以其如金蛇在空中飛舞,故稱。宋·陸游《龍湫歌》:「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雲中。」又《南梯遇大風雨》詩:「千尋鐵馬雲屯野,百尺金蛇電掣空。」雷鞭●( lei bian)閃電的別稱。謂雷以電為鞭,故云。《幼學瓊林·天文》:「旋風名為羊角,閃電號日雷鞭。」
●列缺●( lie que)指閃電。以高空閃電出空隙,故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沛。」豐隆,雲神。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列缺,天閃也。」《漢書·揚雄傳》:「闢歷列缺,吐火施鞭。」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列缺,天隙電照也。」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清·張逸少《北征凱旋》詩:「列缺轟雷炮,橫參輝隼。」
●天閃●( tian shan)閃電。《漢書·司馬相如傳下》「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濞」。顏師古引漢服虔曰:「列缺,天閃也。」
●銀繩●( yin sheng)閃電以其似白色眩目的繩索在空中舞動,故稱。唐·顧雲《天威行》:「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銀繩長。」
●銀索●(ynsu)閃電喻稱。以其似繩索在空中舞動,故云。宋·楊萬里《望雨》詩:「霆裂大瑤甕,電縈濕銀索。」又為雨的喻稱,見該條。【扇】
●(shan)一種搖動生風的用具,多用紙、絹、羽毛等製成。其形圓者名曰團扇,另立條目。
●歌扇●( ge shan)歌舞時所用的扇子。南朝·梁·何遜《何水部集·擬輕薄篇》:「倡女掩歌扇,小婦開簾纖。」鶴扇●(he shan)鶴羽所製成的扇子。晉·陸機《羽扇賦》:「昔楚襄王會於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唐·溫庭筠《曉仙謠》:「遙遙珠帳連湘煙,鶴扇如霜金骨仙。」
●巾箑●( jin jie)絹扇。箑,扇。晉·潘岳《寡婦賦》:命阿保而就列兮,覽巾箑以舒悲。」李善注:「箑,扇也。」元·陳樵《詠樓賦》:「偃靡蕪,動巾。」
●葵扇●( ku1 shan)蒲葵扇之省稱。即蒲葵葉製的扇。唐柳宗元《行路難》詩之三:「盛時一去貴反賤、桃笙葵扇安可常?」唐·白居易《山池》詩之一:「坐把蒲葵扇,閒吟兩三聲。」
●涼友●( liang you)扇的別名。以能生風給人以涼爽,故為之友。宋·陶谷《清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云:『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淨君涼友,是指帚與扇明矣。」條●( tiao ne)古扇名:傳說為周昭王時用丹鵲的翅羽所製之扇。翮,鳥羽的莖,指鳥羽。晉·王嘉《拾遺記·周》:「●(昭王)二十四年,途修國獻青風、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羽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游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倭扇●( wo shan)摺扇的別稱。以其自倭國●(日本)傳入故稱。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高麗國》:「彼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青紙為之。…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覿●(d1),相見,見面。
●鄣扇●( zhang shan)扇名。《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有司奏日:……扇不得雉尾,劍不得鹿廬形。」 商船 【商船】
●( shang chuan)運載貨物和旅客的船。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舒州僧廣勤與商船同行,親見之。」估舶●(gub6)貨船,商船。舶,大船。清·吳偉業《送友人之淮安管餉》詩:「高牙鼓角雁飛天,估舶千帆落照懸。」清·唐孫華《瓜州屯船塢泊舟》詩:「莫市千帆停估舶茅廬三尺臥魚蠻。」
●估船●( gu chuan)商船。宋·陸游《曉出城東》詩:「渺渺長江下估船,亭亭孤塔隱捲菸。」清·曹寅《赴淮舟行雜詩》之七:「估船歌得寶,魚市聚攤錢。」
●估●(guj)指商船。楫,船槳。借指船。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義犬》:「抵關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盜船不見。」估舟●( gu zhou)商人貨船。明。陳子龍《孫新齋同年索詩壽其母》:「我隨估舟發揚子,湖水凍立連旌竿。」
●商舶●( shang bo)通稱中外往來的商船。《南齊書·蠻東南夷傳論》:「商舶遠屆,委輸南州。」唐·薛用弱《集異記裴》:「數月之後,有商舶自遠南至。」宋·趙汝適《諸蕃志·占城國》:「商舶到其國,即差官摺黑皮為策,書白字抄物數,監盤上岸,十取其二,外聽交易。」清·戴名世《日本風記》:「凡中國有商舶至,即遣小來詰何等貨。」 商店 【商店】
●( shang dian)出售商品的店鋪,有綜合性的,有專業性的,或設在街市或設在道旁。
●店鋪●( dian pu)商店。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舖,煎茶賣之。」清·馮桂芬《與當事論捐辦防諸事》:「如遇店鋪,則視坐落之菀枯,生意之大小以為等差。」菀枯,猶榮枯,即興盛與衰落。菀●(wan),興盛。
●店肆●( dian si)商店。《魏書·肅宗紀》:「牧守妄立碑頌,輒興寺塔第宅,豐侈店肆商販。」《隋書·裴矩傳》:「●(帝)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列酒食。」又指「旅舍」,見該條。坊店●( fang dian)店鋪。宋·陸遊《梅雨初晴迓客東郊》詩:「幼婦髻鬟簪早稻,近村坊店賣新醅。」醅●(pei),酒。坊肆●( fang si)猶市肆、商店。多指書坊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覯書·雷司空著述》:「予偶及司空各著,訪之豐城司空後人及省城坊肆,皆烏有。」
●行鋪●( hang pu)商店。宋·蘇軾《論高麗買書利害札子》:「近者因見館伴中書舍人陳軒等申乞,盡數差勒相國寺行鋪,入館鋪設,以待人使買賣,不惟移市動眾,奉小國之陪臣,有損國體,兼亦抑勒在京行鋪,以資吏人,廣行乞取,弊害不小,所以具申都省,乞不施行。」
●行肆●( hang)即店舖。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酒肴百貨,都存行肆中。」
●街肆●( jie si)街市店舖。《後漢書·董卓傳》:「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明·姚士粦《見只編》卷上:「一日,餘步望海樓下,忽傳兵亂縛軍門去矣,時街肆倉惶,市門斂閉。」
●商號●( shang hao)商店。因以有招牌字號,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我父親從杭州商號裡寄信回來,說是身上有病,叫我到杭州去。」
●商肆●( shang si)商鋪、商店。唐·元稹《和樂天送客遊嶺南二十韻》:「貢兼蛟女絹,俗重語兒巾」原注:「南方去京華絕遠,冠冕不到,唯海路稍通。吳中商肆多榜云:此有語兒中子。」清·康有為《大同書》庚部第九章:「且私工之所作,私商之所售,凡一工廠、商肆,小者十數人,大者千百人。市廛●( shi chan)亦作「市」,市中店鋪。語本《孟子·公孫丑上》:「市,廛而不徵。」趙岐注:「廛,市宅也。」晉·左思《蜀都賦》:「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唐·羅隱《題潤州妙善前石羊》詩:「還有市鄽沽酒客,雀喧鳩聚話蹄涔。」
●市列●(shi lie)店鋪。以其列於市場之中,故稱。《漢書·食貨志下》:「縣官當衣租食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販物求利。」漢·王符《潛夫論·勸將》「苟有市列,商賈可來也。」
●市舖●(shp)店鋪,商店。明·李東陽《應詔陳言奏》:「若京師市舖,光祿寺科派太繁,供應之物急於田賦,買辦之使亟於催徵。」 商人 【商人】
●( shang ren)販賣貨物從中取得利潤的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宋·曾鞏《義倉》:「至開元,自王公以下至於商人皆有人,故義倉之實,至六千萬以上。」
●大●(dg)大賈,大商人。明·沈德符《野獲編·刊朝·端陽》:「豪門大估之外,則中官輩,競以騎射為誤。」大賈●(dagu)大商人。《管子·國蓄》:「故大賈蓄家不得豪奪臣民矣。」《史記·平準書》「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
●狀》第一回:「蘇揚各地之煙花,亦都圖上海富商大賈之多,一時買櫂而來。」棹●(zhdo),指代船。
●估人●( gu ren)商人。估,估價;商人。唐·沈亞之《喜子傳》:「●(喜子)困時,蒙活於估人劉承家女使。」清·宗渭《浦城下水》詩:「舟子下灘常鬥水,估人遇險只呼神。」羅振玉《五十日夢痕錄》:「龜甲獸骨,濰縣范姓估人始得之。」商估●( shang gu)商賈,商人。《後漢書·靈帝紀》:「帝箸商估服,飲宴為樂。」唐·李端《送吉中孚拜官歸楚州》詩:「孤帆淮上歸,商估夜相倚。」
●商賈●( shang gu)商人。《周禮·天宮·太宰》:「六日商賈,阜通貨賄。」鄭玄注:「行曰商,處賈。」即所謂行商坐賈。唐·韓愈《論今年權停選舉狀》:「今年雖早,去歲大豐,商賈之家,必有儲蓄。」
●商民●( shang min)商人。《商君書·農戰》:「國有事則學民惡法,商民善化。」《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范寧註:「商民,通四方之貨者。」
●市賈●(shgu)市場中的商人。《左傳·昭公十三年》:「同惡相求,如市賈焉。」清·劉大櫆《許游擊墓誌銘》:「其在鉛山都司,食用多取給市賈。」又指買賣、市場價格。
●市戶●(shh)商人。宋·吳自牧《夢梁錄·社會》:每遇神聖誕日,諸行市戶,俱有社會,迎獻不一。」社會,集會。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但是官員、市戶、軍民百姓,妻妾女孩兒,都要到九龍池上賞楊家一稔紅。」
●市井●(shi jing)指商賈。在市場和街頭做買賣的人。《史記·平準書》:「考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官為吏。」清·鄒容《革命軍》:「外國之富商大賈,皆為議員執政權,而中國則貶日『末務』,卑之曰『市井』,賤之『市儈』。」又指「集市」、「城鎮」,見各該條。亦指街頭、無賴。
●市儈●( shi kudi)泛指商人。特指狡猾圖利的商人。清·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且市儈之牟利,無論銀貴錢貴,出入皆可取贏,並非必待銀價甚昂然後獲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你想市儈要入官場,那裡懂得許多。」對指「牙商」,見該條。亦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市人●( shi ren)商人。市,買賣。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憲中召市人估其價值,或云:至寶無價。」宋·蘇軾《與陳傳道書》之三:「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毀其板,矧欲更令人刊邪?」病,痛恨;矧●(shen),何況,況且。市人,又指市民或為生活名利而奔走的人。 上策 【上策】
●( shang ce)指最高明的主意、辦法、計策、謀略等等,一般出自明君、賢相、謀臣、智士。《漢書·溝洫誌》:「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當水沖者,決黎明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魏書·崔浩傳》:「今不勞兵馬,坐視成敗,鬥兩虎而收長久之利,上策也。」其異名甚多,大都為相關的同義單音詞輾轉聯綴而成。
●奧略●( lue)深遠的謀略。《晉書·劉弘傳》:「將軍文武兼資,……其恢宏奧略,鎮綏南海,以副推轂之望焉。」推轂,助人成事,或推薦人才。轂●(gu),車軸,藉指車輪,助人推轂,使人前進。
●謨●( chen mo帝王的謀略。宸,本指北極星所在地,喻指帝王;謨,謀略。唐·邵說《代侯中庄謝封表》:「宸謨獨斷,睿略潛行,曾未三年,克平二豎。」
●辰算●( chen suan帝王的謀略。宸北極星所在地,指帝之所居,並藉指帝王。唐·李德裕《異域歸忠傳序》:「製置大略,盡出宸算。」《舊唐書·弘正傳》:「若稍假天年,得奉宸算,兼弱攻昧,批亢濤虛,竭鷹犬之資,展獲禽之用。導揚和氣,洗滌偽風,然後退歸田園,以避賢路。」批亢捧虛,抓住敵人要害乘虛而擊。批,抓住;亢,咽喉;●(da)衝擊。儔策●( chou ce)計策,謀略,儔,籌劃。明·吳承恩《賀周蘭墩升都督障詞》:「人傳孝友,轉帆於赤縣;八閩戎節,寓儔策於清尊。」
●大慮●(da0)遠大的謀略。《管子·大匡》:「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小白,齊桓公。《漢書陳湯傳》:「湯為人沈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
●宏規●( hong guT7)遠大的規劃;深遠的謀略。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序》:「聖上猶夙興味旦,若有望而未至;宏規遠圖,如有追而莫及。」宋·岳飛《謝講和赦表》:「觀時制變,仰聖哲之宏規;善勝不爭,實帝王之妙算。」又指宏偉的規模。
●宏略●( hong lue)宏偉的謀略。《三國志·魏志·劉劭傳》:「陛下以上聖之宏略,愍王綱之弛,神慮內鑑,明詔外發。」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每荒服請罪,遠夷慕義,宣威授指,寔寄宏略。」唐·李商隱《為河南盧尹賀上尊號表》:「陛下乃赫以天威,授之宏略,一伐而單於僅免,三鼓而貴主來還。」
●宏謨●( hong mo)宏謀。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子布擅名,遭世方擾。撫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吳魏同寶。遂獻宏謨,匡此霸道。」明·徐一夔《鬱離子>序》:「皇上龍興,卒以宏謨偉略,翼輔興運。」清·薛福成《強鄰環伺謹陳愚計疏》:「臣愚以為皇上值亙古未有之奇局,亦宜恢亙古未有之宏謨。」
●宏謀●( hong mou)宏大深遠的謀略。《南齊書·高帝紀上》:「宏謀霜照,雲回,旌旆所臨,一麾必捷。」筭,同算」。
●宏猷●( hong you)遠大的謀略。宏偉的計劃。猷,謀略,計策。《宋書·禮志一》:「非演迪斯文,緝熙宏猷,將何以光讚時邕,克隆盛化哉?」明·張居正《答薊撫朱龍岡》:「方欲為國家掄才,故未遑為交遊擇地也。願益展宏猷以副群望。」嘉謨●( jia mo)猶嘉謀。謨,計謀,即上策。漢·揚雄《法言·孝至》:「或問忠言嘉謨,曰:言合契稷謂之忠,謨合皋陶謂之嘉。,」唐·杜甫《奉贈太守張卿垍二十韻》:「能事聞重譯,嘉謨及遠黎。」
●嘉謀●( Jia mou)治國的良謀,高明的謀略。《書·君陳》:「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宋,蘇軾《題永叔會老堂》詩:「嘉謀定國垂青史,盛事傳家有素風。」
●嘉猷●( jia you)治國的好謀略,好規劃。猷,謀略,計策。《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一》:「寤寐嘉猷,延佇忠實。」李周翰注:「嘉,善;猷,道也」宋·曾鞏《使相制》:「迺心王室,尚思告於嘉猷。」迺,同「乃」。
●巨略●(jlue)弘大的謀略。漢·王充《論衡·超奇》:「文有深指巨略,君臣治術,身不得行,口不能絏,表著情心以明己之必能為之也。」指,同「旨」;絏,通「洩」,宣洩。令謨●( ling mo)猶嘉謀,善策。謨,計謀。《後漢書·橋玄傳》:「故太尉橋公,懿德高軌,泛愛情容。國念明訓,士思令謨。」懿●(y1)德,美德。
●令圖●(ling tu)善謀;遠大的謀略。令,善,美《左傳·昭公元年》:「臣聞君子能知其過,必有令圖令圖,無所讚也。」《隋書·梁容傳》:「睿上書曰:『竊以遠輔長駕,王者令圖;易俗易風,有國恒典。」唐·韓愈順宗實錄生》:「人倫之王,王化之先,愛舉令圖,允資內輔…」
●廟策●(midc)舊指帝王或朝廷對於國家六事的決策。廟,廟堂,指朝廷。《後漢書·班勇傳》:「孝明皇帝深惟廟策。」李賢注:「古者謀事就祖,故言廟策也。」唐·徐彥伯《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羌庭遙築館,廟策重和親。」商隱《上史館李相公啟》:「頒宣詔條,衹暢廟畫唐·李廟畫●( mido hua)朝廷的謀劃,計策。畫,計策
●廟略●(mido lue)猶廟算、廟策。唐·楊炯《送劉校書從軍》詩:「坐謀資廟略,飛檄佇文雄。」宋·司馬光《相國潁莊敏龐公輓辭》之一:「儒衣臨絕塞,廟略運奇兵。」
●妙略●( mido lue)奇妙的謀略、策劃。《晉書·孫楚傳》:「主上欽明,委以萬機,長轡遠禦,妙略潛授。」唐·杜甫《警急》詩:「方名舊楚將,妙理擁兵機。」
●廟謨●(mido mo)猶廟謀。《後漢書·光武帝紀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謨,《文選》作「謀」。宋·岳飛《置襄漢乞兵狀》:「恭奉聖旨,恢復襄漢,仰遵廟謨,今已克平五郡。」清·洪昇《長生殿·彈詞》:「當日只為誤任邊將,委政權奸,以至廟謨顛倒,四海動搖。」
●廟謀●( mido mou)猶廟算。《文選·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贊>》:「明明廟謀,赳赳雄斷。」李善注:「廟謀,廟筭也。」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北歸詩:「徒倚瞻王室,從容仰廟謀。」
●廟算●( mido suan)亦作「廟筭」。廟,太廟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引申為朝廷算,謀劃,決策。廟算,指朝廷重大的決策。《孫子·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明劉基《感興》詩之三:「神謀不是間閻識,廟誰聞黼扆思。」清·秦松齡雜感》詩:「授鉞親賢廟算強,旌旗萬里作巖疆。」
●妙算●( mido suan)巧妙的計策、謀略。《晉書·王璿傳》:「是以憑賴成靈,幸而能濟,皆是陛下神策妙算。」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
●廟議●( miao)朝廷的謀議。宋·岳珂《桯史·劉蘊古》:「蘊古素謂廟議咸許,其來也,意得甚。」明·張居正與王鑑川計送歸那吉事》:「彼雖有言,廟議已決,無足恤也。」
●繆巧●(miu qido)計謀,巧法。戰勝對方的高明手段或巧計妙法。繆,虛偽的,不正當的。《漢書·韓安國傳》:「意者有它繆巧可以禽之,則臣不知也。」禽,通「擒」。宋·文天祥《正氣歌》:「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奇畫●(qhua)猶奇謀。畫,策劃、謀劃。《晉書·文帝傳》:「公奇畫指授,制勝千里。」又指珍奇的畫。
●奇略●(que)奇謀、奇策。《三國志·志·陸遜傳》:「昔漢高舍陳平之愆,用其奇略,終建勳祚,功垂千載。」《舊唐書·劉黑闥傳》:「漢東公劉黑闥果敢多奇略,寬仁容眾,恩結於士卒。」《明史·顧時傳》:「顧時,字時舉,濠人。倜儻好奇略。」
●奇謨●(91m)猶奇謀。謨,謀略,計策。《後漢書·荀彧傳》:「君奇謨拔出,興亡所繫,可專有之耶?」《南史宋紀上》:「愛出發跡,則奇謨冠古。」明·沈璟《義俠記·萌姦》:「謝你推別故,一時間便有六七奇謨,九里山十面大埋伏。」清·李漁《蜃中樓·幻因》:「露曲,良緣終阻;遇神仙,別授奇謨。」
●奇謀●(91mou)出奇制勝的謀略。《北史·獨孤信傳》信美風度,雅有奇謀大略。」明·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偉略奇謀,指授群帥者,鼎彝勒之,汗青書之,四方尚能道之。」又指陰謀。
●全策●(quan ce)完善的計策方略。《三國志·魏志·諸葛誕傳》:「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就戮,容當以全策糜之,可坐而製也。」清·許喬林《送李松石縣丞汝珍之官河南》詩:「治水無全策,賈讓僅得半況今河屢遷,治法亦宜變。」
●權略●( quan lue)權變的謀略。《後漢書·祭彤傳》「彤有權略,視事五歲,具無盜賊,課為第一。」
●權謀●( quan mou)隨機應變的謀略。《荀子·王霸》:「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權數●( quan sh)謀略,權術。《三國志·魏·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後漢書·魯恭傳》:「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
●敘略●(rui lue)聖明的謀略。叡,聖明,聰慧。《晉書·文帝紀論》:「世宗以叡略創基,太祖以雄才成務。」《北史崔光傳》:「世祖雄才叡略,闡曜威靈,農戰兼修,掃清氛穢。」
●上略●( shang lue)猶上策。略,謀略,計策。《後漢書烏桓鮮卑傳論》:「四夷之暴,其埶互疆矣…然製御上略,歷世無聞。」執,同「勢」。唐·劉禹錫《觀八陣圖》詩:「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軒皇,即黃帝。
●上術●( shang sh)猶上略。術,方法,手段。《後漢書·梁統傳論》:「匡朝恤患,未聞上術,憔悴之音,載謠人口。」南朝·陳後主《追封吳明徹詔》:「李陵矢竭,不免請降,於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李陵,漢將,因斷後援,被圍而降匈奴;於禁,三國魏將,被關羽水淹七軍,而遭俘獲。
●上算●( shang suan)猶上策。算,謀略,算計。《周書異域傳》:「舉無遺,謀多上算。」《宋書·袁淑傳》:「咸雲及經之棘,猶缺上算,燭郛之敬,裁收下策。」
●上則●( shang ze)上策。則,法則,策略。漢·揚雄《劇秦美新》:「荷天衢,提地釐。斯天下之上則已,庶可試哉!」釐,為地積單位●(百厘為一畝),引申為田地。
●神算●(shen suan)巧妙的計算,準確的謀劃《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撾姦狀,京師稱歎,以為渙有神算。」李賢注:「智算若神也。」●(jue)數,權謀撾●(gu)擊。
●天策●( tian ce)帝王的謀略。天,指帝王。北周庾信奉和平鄴應詔》:「天策司神兵,風飛掃鄴城。」隋·薛道衡《隋高祖頌》:「運天策於帷扆,播神威於沙朔。」帷扆●(y),宮殿的帳帷與屏風,借指帝庭。天策,又為星名。
●偉略●(wei lue)宏偉的謀略。明·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其讜言谹議,牖道天衷;偉略奇謀,指授群帥者,鼎彝勒之,汗青書之,四方尚能道之。」讜●(tang)言,善言;●(hong),深。清·葉廷琯《吹網錄·石林奏議宋本》:「自建炎紹興以後,出入中外二十年間,偉略英謨,已燦然具備於是集。」
●雄圖●( xiong)宏偉的謀略。南齊·謝《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雄圖帳若茲,茂宰深遐啳。」《梁書·張纘傳南征賦》:「臨赤崖而慷愾,摧雄圖於魏武。」
●玄策●( xuan ce)神妙的謀略。玄,深奧,玄妙。漢·蔡邕《釋海》:「納玄策於聖德,宣太平於中區。」《漢書·崔駰傳》:「協準矱之貞度兮,同斷金之玄策。」李賢注:「玄策猶妙策也。」準矱●(hu),尺度。晉·王齊之薩陀波崙始悟欲貢養大師讚》:「信道忘形,歡不期適,非伊哲人,孰採玄策。」
●玄機●( xuan)神妙的計策良謀。玄,玄妙深遠;機,計策。唐·柳宗元《劍門賦銘》:「喋血誓士,玄機在握,分命貔貅,陳為猗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任你關防嚴且密,如何一彈破玄機。」亦指陰謀或靈性。
●玄謨●( xuan mo)深遠的謀略。《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曹植傳》:「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玄謀●( xuaa mou)深謀,妙計。漢·張衡《東京賦》:「玄謀設而陰行,合二九而成譎。」《晉書·文帝紀》:「公躬擐甲胄,襲行天罰,玄謀廟算,遵養時晦。」明·沈鯨《雙珠記術士玄謀》:「這是我的玄謀,不可洩漏。」
●玄斧●( xuan suar)猶妙算。玄,玄妙。筭,籌碼;引申為計謀,同「算」,謀劃。晉袁宏《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子房玄筭,高祖之著龜也,始者相得,非子房不謀也。」
●遠略●( yuan lue)遠大的謀略。《後漢書·朱儁傳》:「且●(李)傕、●(郭)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又執力相敵,變難必作,吾乘其閒,大事可濟。」
●遠謀●( yuan mou)深遠的謀劃。《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唐·賈至《送友人使河源》:「舉酒有餘恨,論邊無遠謀。」
●遠圖●( yuan tu)長遠之謀。《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榮成伯曰:遠圖者忠也。」《後漢書·賈復傳贊》:「奇鋒震敵,遠圖謀國。」
●遠猷●( yuan you)遠大的謀略。《書·康誥》:「顧乃德,遠乃猷。」《晉書·汝南王亮傳》詔:「汝南王亮體道衝,。
●粹,通識政理…將憑遠猷,以康王化其以亮為太宰,錄尚書壯●( zhuang you)宏偉的謀略。壯,宏偉;猷,計策,誤咯。語出《詩·小雅·採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鄭玄箋:「猶,謀也;謀,兵謀也。」朱熹注:「猶,謀也;言方叔老,而謀則壯也。」南朝·陳·徐陵《讓左僕射初表》:「氣懷沈密,文史優裕,東南貴秀,朝廷親賢,並見壯猷,皆宜左執。」宋·蘇舜欽《上孔待制書》:「閣下方以盛年壯猷,將康濟天下,而良助猶鮮,誠可憮然。」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何謂壯猷?非常之策,陳湯不奏於公卿,破格之功;班超不謀於從事,出奇冒險。不拘文法,不顧利害者是也。」少年】
●( shdo nian)古稱青年男子,與老年相對而言。《韓非子·內儲談上》:「鄭少年相率為盜,處於澤」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之一:「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唐高適《邯鄲少年行》:「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華年●( hua nian)少年。南朝·梁·劉遵《應令詠舞》詩:「倡女多豔色,入選盡華年。」唐·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絃一柱思華年。」
●年少●(nian shao)猶少年。《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好交結豪傑,年少予附之。」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其後補署,悉用年少。」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我能令公顏丹綠,而與年少爭光風,聰我歌音勝絲桐。」綠,鬢髮黑。髩,同「鬢」。絲桐,古琴。
●綺年●( qY nian)猶華年。宇文逌《庾開府集序》:「綺年而播華譽,齠歲而有俊名。歲,指童年,齠●(tio),兒童換牙時期。
●青鬢●( qTng bin)喻少年。《才調集·春愁》詩:「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宋·范成大《登西樓》詩:「少年豪氣合摧峰,青鬢朱顏萬事慵。」
●青春●( qing chun)喻少年。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李善注:「素秋,喻老;青春,喻少也。」唐·劉長卿《戲題贈二小男》詩。「欲併老容羞白髮,每看兒戲憶青春。」青春,又指「春天」,見該條。弱齡●( ruo ling)少年。以其年齡尚幼,故稱。晉·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南朝·陳·姚最《續畫品序》:「但事有否泰,人經盛衰,或弱齡而價重,或壯齒而聲。」否泰,好壞;順逆。否●(p),惡、壞。壯齒,壯年;齒,年歲。
●弱歲●( rud sui)少年。以其年歲尚幼,故稱。弱,不足,年少。《梁書·庾承先傳》:「弱歲受學於南陽劉虯,強記敏識,出於群輩。」《晉書·姚泓載記論》:景國弱歲英奇,見方孫策。」景國,姚襄字。
●夙齡●( su ling)少年。《後漢書·濟陰悼王長傳贊》:「三藩夙齡,黨惟荒忒。」南朝·梁·沈約早發定山》詩:「夙齡愛遠壑,晚蒞見奇山。」
●烏鬢●( wu bin)喻指少年。晉·左思《白髮賦》:「賈生自以良才見異,不以烏鬢而後舉。」
●俠少●(xia shao)任俠的少年。南朝·陳後主《洛陽道》詩之五:「黃金彈俠少,朱輪盛徹侯。」唐·王維《燕支行》:「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嘞。清·吳偉業《俠少》詩:「寶刀千直氣凌云,俠少新參龍武年。」
●玄髮●(xufa)黑髮,藉指少年。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四三:「玄髮髮朱顏,睇眄有光華。」南朝·宋·謝惠連《秋懷》詩:「各勉玄發歡,無貽白首嘆。」呂延濟注:「玄髮,「少年也。」 紳士 【紳士】
●( shen shi)舊指地方上的退職官僚或有勢力的地主與有聲望的人。紳,古代士大夫,束腰後下垂於身前的大帶。引中為紳士。
●薦紳●( jian shen)同「搢紳」。《史記·五帝紀贊》:「薦紳先生難言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薦紳即縉紳也,古字假借。」
●縉紳●( jin shen)指士大夫、紳士。縉,通「搢」,插;紳,大帶:插笏於帶間。為士大夫服式莊子·天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紳先生多能明之。」《史記·封禪書》:「其語不經見,搢紳者不道。」者舊●(1j)年高而久負聲望的人。唐·杜甫《遣興》詩:「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宋·蘇軾《姚屯田輓詞》:「京口年來耆舊衰,高人淪喪路人悲。」
●者宿●(q1s)年高而有道德學問的人。《後漢書·樊儵傳》:「耆宿大賢,多見廢棄。」
●紳衿●( shen Jin)紳,垂於身前的大帶,士大夫所用;衿,青衿,生員的服式。因以泛指地方紳士和在學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兩家紳衿共有一百四五十人,我們回齊了,一同到祠門口,都穿了公服迎接當事。」當事,指地方官。
●士紳●( shi shen)紳士。清·葉廷琯《鷗陂漁話·溫體仁家書》:「獨攜家眷者不許出城,而士紳內眷,有扮男裝者。」 深淵 【深淵】
●( shen yuan)極深的水潭,如萬丈深淵。喻險境。《書·湯誥》:「慄憟危懼,若將損於深淵。」《左傳·哀公十五年》:「雖損於深淵,則天命也。」
●地喙●(dhu)深淵。以為地有口,實指深泉深窟而得名。唐·盧肇《海潮賦》:「孰觀地喙乎深泉之涯,孰指天吭乎巨海之窟。」
●九溟●( jiu ming)猶九冥,深淵。明·宋濂《虞文靖公象讚》:「上凌霄漢,下燭九溟。」燭●(動),照。
●九泉●( jiu quan)深淵。《晉書·皇甫謐傳·釋勸篇》:「龍潛九泉,然執高。」又指「黃泉」,見該條。
●九淵●( jiu yuan)深淵。語本《莊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漢·賈誼《弔屈原文》「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於自珍。」晉葛洪《抱朴子·清鑒》:「掇懷珠之蚌於九淵之底,指含光之珍於積石之中。」清·唐甄《潛書·抑尊》:「於斯之時,雖有善鳴者,不得聞於九天;雖有善燭者,不得照於九淵。」又為古樂歌名。
●靈淵●( ling yuan)深淵。晉·張協《七命》:「靈淵之龜,萊黃之魚台。」靈淵,又指水,見該條。
●潭府●(tanf)深淵。晉·郭璞《江賦》:「若乃曾潭之府」。漢·王逸《楚辭注》曰:「楚人名淵曰潭府。」
●玄富●( xuan dan)猶深淵。窞,坑穴。唐·韓愈《送無本師歸范陽》詩:「眾鬼囚大幽,下覷襲玄窞。」元·黃溍《重登雲黃山》詩:「高尋指天路,幽矚極玄窞。」
●玄淵●( xuan yuan)深淵。玄,幽深。《楚辭·九章·惜往日》:「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晉·葛洪《抱朴子·君道》:「窈若玄淵之萬仞,則近不能以少多量焉。」明·高叔嗣《敘懷》詩:「昇龍假玄淵,鳴話芳條。」又指道德深奧的境地。
●幽壑●( you he)深淵。亦指深谷。三國·蜀·郤正《釋譏》:「初升高岡終隕幽壑。」唐太宗《出獵》詩:「怖獸潛幽壑,驚禽散翠空。」宋·蘇軾《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嫠婦,寡婦。
●玉淵●( yu yuan)深淵,以其水深出玉,故云。晉·左思吳都賦》:「翫其磧礫而不窺玉淵者,未知驪龍知所蟠也。」李善注:「玉淵,水深之處,美玉之所出也。」宋·秦觀《寄老庵賦》:「湛乎若玉淵之澄,枵然若槁木之廢。」又為潭名。紫淵●( zY yuan)深淵。以其幽深色紫,故稱。晉·張協七命》:「掛歸翮於七青雲之表,比華鱗於紫淵之裡。」亦為水名。 神馬 【神馬】
●( shen ma)傳說中的某些奇形怪狀並具有種種神功異能的馬。
●乘黃●(《hen9hudn9《)傳說中的神馬名。《管子·小匡》「河出圖,雒出書,地出乘黃。」又名滕黃、翠黃,亦為神獸名,見該條。
●飛黃●( fei huang)傳說中的神馬名。《淮南子·覽冥訓》:「青龍進駕,飛黃伏皂。」皂●(zao),槽。高誘注:「飛黃,乘黃也。出西方,狀如狐,背上有角,壽千歲。」
●古黃●( gu huang)傳說中的神馬名。《逸周書·王會》:「犬戎文馬,而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古黃之乘。」《初學記》卷二九引《符瑞圖》:「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亦名乘黃,亦曰飛黃,或作古黃,式日翠黃,一名紫黃。其狀如狐,背上有兩角,出白民之國,乘之壽可三千
●吉光●( guang)神馬名。亦說為神獸名。《海內十洲記鳳麟洲》:「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晉·葛洪《抱朴子·對俗》:「騰黃之馬,吉光之獸,皆壽三千歲。」《雲笈七籤》卷八四:「天馬者,吉光、騰黃之獸也。」成語「吉光片語」或「吉光片裘」,皆指吉光神馬或神獸上的一片毛。均指殘存的藝術珍品。
●吉皇●( huang)亦作「吉黃」,神馬名。《說文·馬部》:「媽,媽馬,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曰吉皇之乘,周成王時,犬戎獻之。」媽,即「」●(wen),指「吉皇」神馬。《逸周書·王會》:「犬戎文馬,文馬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吉黃之乘。」
●吉良●( liang)神馬名,亦泛指駿馬。《山海經·海外西經》「乘文馬」。晉·郭璞注:「文馬即吉良也。」《新唐書·兵志》:「又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閒:一日飛黃,二曰吉良。」
●言量●( liang)神馬名。《山海經·海內北經》:「●(犬封國)有文馬,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郭璞注:「量,一作良。」
●騰黃●(teng huang)傳說中的神馬名。漢·張衡《東京賦》:「擾澤馬與騰黃。」李善注引《瑞應圖》:「騰黃,神馬,一名吉光。」《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六引●(符瑞圖》:「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一名乘黃,亦曰飛黃,或吉黃,或日翠黃,一名紫黃,其狀如狐,背上有兩角。」 神獸 【神獸】
●( shen sou)傳說中的一種形狀怪異並具某種神奇功能和力量的獸。又稱靈獸,多指虯龍之類。《楚辭·屈原九章·涉江>》「駕青虯兮驂白螭。」漢·王逸注:「虯、螭,神獸。」《晉書·呂光載記》:「龍者神獸,人君利見之象。
●含利●(han)傳說中的神獸。漢·張衡《西京賦》:「含利,化為仙車。●(ya),張口的樣子。薛綜注:「性吐金,古曰含利。」
●角端●( jue duan)亦作「角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名。《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元史·耶律楚材傳》:「帝至東印度,駐鐵門關,有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角端。」《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獸則麒麟角,駒橐。」裴集解引郭璞注:「角腨,音端,似豬,角在鼻上,堪作弓。」又為弓名,見「良弓」條。
●嗽月●( sou yue)傳說中的神獸名,以其能吐白氣如月光,1「,
●故稱。晉·王嘉《拾遺記·岱輿山》:「有獸名嗽月,形似豹,飲金泉之液,食銀石之髓。此獸夜噴白氣,其光如月,可照數十畝,軒轅之世獲焉。」
●庭獸●( ting sou)傳說中的神獸,即獬豸,有一角,人君刑罰得中,則生一朝庭。庭,通「廷」。唐·李紳《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庭獸方呈角,階蓂始效莩。」
●觟䶵●( xie zhi)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能,通「獬」;䶵,角,歪邪的樣子。漢·王充《論衡·是應》:「儒者說云:觟䶵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今羊觸之,有罪則能,無罪則不能。」
●嗅石●(xiu sh1)神獸名,以其嗅石能辨金玉,故名。嗅,用鼻子辨別氣味。晉·王嘉《拾遺記·瀛洲》:「有獸名嗅石,其狀如其麟,不食生卉,不飲濁水,嗅石則知其金玉,吹石則開。」夷羊●( yi yang)傳說中的神獸。《竹書紀年·帝辛四十八年》:「夷羊見。」見,同「現」。《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檮機次於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又喻賢人。
●週印●( zhou yin)神獸名。《宋書·符瑞志下》:「周印者神獸之名也。星宿之變化,王者德盛則至。」 神仙 【神仙】
●( shen xian)道家謂得道成仙的人,有超人的能力,能超凡出世,長生不老。《史記·封神書》:「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晉·郭璞《游仙詩》之六:「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
●靈圉●(Ingy)神仙的統稱。《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靈燕於閒館。」顏師古注引張揖曰:「靈圉,眾仙號也。」《楚辭·遠遊》:「登崑崙而北首兮,悉靈圉而來謁。」王逸注:「靈圉,眾神也。」
●天靈●( tian ling)天上的神靈。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代吳外傳》:「勾踐寢疾,將卒,謂太子興夷曰:『吾自禹之後,承元常之德,蒙天靈之祐,神祇之福從窮越之地,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干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火既潦,天靈感應,即澍雨。」又指人的天靈蓋,即頭蓋骨天人●( tian ren)神仙。即仙人,神人。晉·葛洪《神仙傳·張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三國志·魏志·曹仁傳》:「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唐·杜甫《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汝陽讓帝子,眉宇真天人。」又特指天子。
●仙靈●( xian ling)神仙。晉·左思《吳都賦》:「圖以雲氣,畫以仙靈。」南朝·宋·鮑照《代升天行》:「從師入遠岳,結友事仙靈。」清·吳敏樹《遊大雲山記》:「●(大雲山),此去可百里,仙靈之所居也。」
●玄靈●( xuan ling)神靈,神仙。漢·班固《封燕南山銘》:「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呂向注:「玄,神也。」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雖光百闢,托晷玄靈。」
●真靈●( zhen Iing)真人神仙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序》:「搜訪人綱,究朝班之品序;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唐·張賁《奉和襲美傷開元觀顧道士》:「惆悵真靈又空返,玉書誰授紫微歌。」《雲笈七籤》卷二七:「真靈班級上下不同。」
●真聖●( zhen sheng)神仙。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二:「凡庸下賤,少樂正法,幸藉緣會,得在山宅。何期真聖,曲垂啟降。自顧腐穢,天地自安。」【腎】
●(shen)俗稱「腰子」。在腹膜的後面,腰椎的兩側,左右各一。為泌尿系最主要器官之一。中醫古籍稱在左的為腎,在右的為命門。《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其異名均為道家用語。
●密戶●(mh)指腎。道教用語。《黃庭內景經·上有》「上有靈魂下關元,左為少陽右太陰,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務成子註:「密戶,腎也。腎為藏精宮、當密守之,使不躁洩。」
●玄谷●(xuan gu)指腎。道教用語。謂腎如幽深之山谷,故稱。《黃庭外景經·上部經》:「下有長城玄谷邑。」務成子註:「腸為長城,腸為邑,腎為玄谷,上應南北也。」又指幽深的山谷,見「山谷」條。
●玄冥●( xuan ming)道教指腎,謂為腎之神。《黃庭內景經·心神》:「腎神玄冥,字育嬰」梁丘子註:「腎屬水,故曰玄冥。」又指「陰間」、「北方」、「冬季」,見各該條。玄闕●( xuan que)指腎。《黃庭內景經·腎部》:「腎部之宮玄闕圓。」梁丘子註:「玄闕圓者,腎之形狀也。玄,水色,內象諭也。」
●玄鄉●(xuan xiang)腎,為道教所用之稱謂。《黃庭內景經·瓊室》:「長谷玄鄉繞郊邑。」梁丘子註:「玄鄉,腎也。」幽闕●( you bue)道教對腎之稱謂。《黃庭內景經·五行章》:「伏牛幽闕羅品列。」梁丘子註:「伏牛,腎之象,腎為幽闕。」
●幽室●( you shi)指腎,為道教用語。《黃庭內景經·上有》「幽室內明照陽門。」白履忠注:「幽室,腎也。陽門,命門也。」又指「墓穴」見該條。 生日 【生日】
●( sheng ri)指人出生的日子按年、月、日,計其歲數,並據此定祝壽之規模。共異名多根據人的歲數和地位而定。初度●(chud)生日的別稱。語出屈原《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宋·趙蕃《歐陽全真生日》詩:「南風屬初度,杯酒相獻酬。」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會媼初度,因從其子婿行,往為壽。」
●鶴算●( he shuan)祝壽之辭。古人稱鶴為「仙禽」,以為長壽之鳥,故云。宋·韋襞《醉蓬萊·延評慶壽詞》:「惟願增高,龜年鶴算,鴻恩紫詔。」
●華誕●( hua dan)對人生日的美稱。明·史謹《獨醉亭集·壽述夫次韻》詩:「螺杯獻酒逢華誕,鶴髮同筵敘舊情。」
●母難日●( mu nan ri)謂自己的生日元·白《湛淵靜語》二:「近劉宏濟,蜀人,遇誕日,必齋沐焚香端坐,曰:父憂母難之日也。」」《西遊記》十七:「正說中間,那黑漢笑道:後日是我母難之日,二公可光顧光顧。,」
●千表●( qian chun)壽辰的敬辭。《孽海花》第二十回:「李老爺的千春,我們怎會忘記了。」又指「千年」,喻歲月長久,見該條。
●千秋●( qian qi)舊時稱他人生辰的敬辭。《戰策·齊策二》:「犀首跪行,為●(張)儀千秋之祝。」唐·王建《樓前》詩:「天寶年前勤政殿,每年三日作千秋。」《紅樓夢》第七十一回:「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又指「千年」,喻時間久遠,見該條。
●千秋節●(qian qiu jie)舊指皇帝誕辰始於唐玄宗《唐會要·節目》:「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至天寶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炤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辰節。」按:八月五日為玄宗生日。唐·杜牧《清華宮三十韻》:「歌吹千秋節,樓台八月涼。」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明皇始置千秋節,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又指皇后、貴妃或太子生日。
●壽旦●( shou dan)壽誕,生日。明·李贄《豫約·感慨平生》:「來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擺酒席;出軸金,賀壽旦。」《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金老生有四子,一日,是他七十壽旦,四子置酒上壽。」
●壽誕●( shou dan)生日。紅樓夢》第二五回:「原來次日是王子騰夫人的壽誕。」
●壽辰●( shou chen)生日。對尊者之生日的莊重說法。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一:「是秋九月,為先君子六旬壽辰
●壽日●( shou ri)壽誕,生日。《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弟因前日進城,會見雪兄,說道三哥今日壽日,所以來奉祝,敘敘闊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莫非是那一位同寅的喜事壽日,大家要送戲?」
●仙誕●( xian dan)對別人生日的美稱。宋·陳深《齊天樂·八月十八日壽婦翁》詞:「帝子吹笙洛妃起舞,應喜蓬宮仙誕。」
●岳旦●(yue dan)對人誕辰的美稱。嶽、四岳,謂壽如四岳。明·張居正《答冏卿徐敬吾書》:「恭喜岳旦載臨,仙齡茂衍。」
●岳降●(yue jiang)誕辰頌稱。語出《詩·大雅·崧高》:「維嶽降神,生前及。」鄭玄箋:「●(四岳)德當岳神之意而福興,其子孫歷虞夏商,世有國土,周之甫也、申也、齊也、許也,皆其苗胄。」後遂以「嶽降」稱頌人之誕生或誕辰。宋·陳亮《與章德茂侍郎第二書》:「亮不識嶽降之辰,欲作一詞不能也。」清·方艾《重至太湖訪李明府林先生》詩:「況逢岳降辰,乃在陽月初。」 盛世 【盛世】
●( sheng shi)興旺太平的時代。晉·潘岳《西征賦》:「當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質。」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值銜圖之盛世,運興聖之嘉期。」
●嘉世●( jia shi)猶盛世。嘉、美好。漢·焦贛《易林·姤之睽》:「持福厭患,去除大殘,日長夜盡,嘉世蒙恩。」清時●( qTng sh)謂盛世。漢·李陵《答蘇武書》:「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暢,幸甚幸甚」《太平御覽·魏武帝令》:「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
●瑞世●(rush)猶盛世。宋·向子湮《浣溪沙·老妻生日》詞:「葉上靈龜來瑞世,林間白鶴舞胎仙。」元·王沂《送秦元之江南》詩:「清名瑞世猶周鼎,昭代思賢定楚環。」瑞葉●(ruye)指盛世。清·查慎行《八月二十三日上入山行圍射獲白鹿一頭恭紀十韻》:「出當時有道,瑞葉壽無疆。」亦喻「雪花」,見該條。
●泰辰●( tai chen)盛世。泰,太平;辰,時刻。《宋書·王僧達傳·求職表》:「幸屬聖武,克復大業,宇宙廓清,四表靖晏,臣父子叔姪,同獲泰辰。」
●唐年●( tang nicn)猶堯年。謂太平盛世。晉·束晳《玄居釋》:「當唐年而慕長沮,邦有道而反寧武。」北周·庾信變宮調》詩:「移風慶軒歷,崇德盛唐年。」
●陽春●( yang chun)喻清明盛世唐·李白《梁甫吟》:「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堯年●( yao nian)喻盛世。因堯時天下太平,故喻。南朝·梁沈約《四時白紵歌·春白》:「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唐·元稹《賦得數蓂》詩:「堯年始今歲,方欲瑞千年。」前蜀·韋莊《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堯年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堯天●( yao tian)謂盛世。語出《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堯則之。」謂堯能法天而行教化和仁政。故以「堯天」稱頌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唐·杜審言《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明·王《春蕪記·宸遊》:「主公統紹千春,名高三郢,山河鼎盛,寰宇恩敷,正宜招尋勝地,共樂堯天。」清·方艾《送繆湘芷水部北上》詩:「堯天有宿歸郎署,虞部無錢付酒家。」
●夷世●(ysh)太平之世,即盛世夷太平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賢君信愛才。」 詩人 【詩人】
●( shi ren)善於創作詩歌的人。《史記·周本紀》:「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漢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騷人●( sao ren)指詩人。因屈原作《離騷》,開文人作長詩以明志之先河,故詩人日騷人。南朝·梁·蕭統《文選序》:「又楚人屈原,…臨淵有懷沙之志,吟澤有憔悴之容,騷人之文,自茲而作。」又指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作者。亦指失意的文人,見「文人」條。
●詩豪●( shT ha)傑出的詩人。唐·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詩奴●( shT nu)拙劣的詩人。謂為詩所奴役,故稱。宋·蘇軾《贈詩僧道通》:「為報韓公莫輕許,從今島可是詩奴。」島,賈島;可,賈無可,島之弟。
●詩囚●( shi qiu)指苦吟的詩人。請苦於吟詩,為其所拘囚。金元好問《放言》詩:「長沙一湘累,郊、島兩詩囚。」湘累,指屈原;郊島,即孟郊、賈島,二人為苦吟派詩人。又《詩論》之十八:「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東野,孟郊。
●詩翁 shi weng)對詩人的敬稱唐·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詩翁憔悴斷荒棘,清王刻佩聯玦環。」宋·王安石《寄張襄州》詩:「遙憶習池寒月夜,幾人談笑伴詩翁。」吟客●(ynke)詩人。唐·鄭谷《寄獻狄石丞》詩:「身為醉客思吟客,官自中丞拜右丞。」南唐·李建勳《新竹》詩:「懶嫌吟客倚,甘畏夏蟲傷。」·翁卷《留別吳中諸士友》詩:「況復多吟客,令人懶慾還。」
●吟士●(yin shi)詩人。明·田汝耔《刻月泉吟社詩>序》:「●(渭)始作月泉吟社,四方吟士從之。」吟社,詩社。 詩社 【詩社】
●( shi she)詩人為吟詠唱和、研究學術、交流經驗而組織的團體。宋·蘇軾《次韻答馬忠玉》:「河梁會作看雲別,詩社何妨載酒徒。」
●騷壇●(sao tan)詩壇,詩社。語出唐·杜牧《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命代風騷將,誰登李杜壇」宋·衛宗武《和張菊存寄》詩:「騷壇新領袖,上國舊衣冠。」
●吟盟●(yin meng)詩壇,詩社。元·高宇《回送詩賞札》:「吟盟是宰,公道以明。某信手推敲,何心得失,誤入品題之列,有何格調之高。」
●吟社●(yin she)詩社。唐·高駢《途次內黃馬病寄僧舍呈諸友人》詩:「好與高陽結吟社,況無名跡達珠旒。」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談氣九·月泉吟社》:「宋末浦江吳渭倡月泉吟社,賦《田園雜興》近體詩,名士謝翱輩第其高下。」
●吟壇●(yin tan)詩壇,詩社。唐·牟融《過蠡湖》詩:「幾度篝簾相對處,無邊詩思到吟壇。」元歐陽玄《祭祖墓》詩之一:「白髮甘泉忝雙官,歸來曳履上吟壇」清·俞蛟《潮嘉風月記·麗品》:「故當時才流,凡有雅集必登小姑舟,如奉為吟壇主。」 石榴 【石榴】
●(hli)指石榴樹的果實。石榴樹,落葉灌木和小喬木,葉長圓形,花紅、白或黃色。果實珠形,熟後開裂,種子外皮晶瑩多汁,可食。
●安榴●(anli)安石榴的省稱。因產自古安息國,故名。晉·張華《博物志》卷六:「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南朝·梁·簡文帝《大同八年秋九月》詩:「長樂含初紫,安榴拆晚紅。」唐·皮日休《石榴歌》:「蕭娘初嫁嗜甘酸,嚼破安榴千萬粒。」宋·盧祖皋《水龍吟·淮西重午》詞:「流光又是,宮衣初試,安榴半吐。」又張孝祥《蝶戀花寄劉恭父》詞:「安石榴花,影落紅欄小。」
●丹若●( dan rud)石榴別稱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石榴,亦名丹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安石榴》:「若木乃扶桑之後,榴花丹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稱。」
●海榴●(hai)即石榴。以自海外移植,故名。南朝陳·江總《山庭春日》詩:「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唐·韋應物《答奴重陽二甥》詩:「山藥經雨碧,海榴凌霜翻。」金櫻●( jin ying)石榴的別名。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錢武肅王諱鏐,至今吳越間謂石榴為金櫻。」《本草綱目木金櫻子》:「金櫻當作金罌,謂其子形如黃罌也石榴、雞頭皆象形。」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的「金櫻」並非石榴,而是一種帶刺如拇指大小的山果,味酸澀,可入藥,有補腎壯陽之功效。
●若留●(ruli)即石榴。漢·張衡《南都賦》:「梬棗若留。」李善注:「《廣雅》曰:『石榴,若留也,」
●天漿●( tian jiang)甜石榴的美稱。謂上天才有的甘美漿汁。唐·段成式《西陽雜俎·木篇》:「石榴甜者謂之天漿,能已乳石毒。」
●塗林●(tin)石榴的別名。晉·陸機《與弟雲書》: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所謂安石榴,產於古之安息,塗林似一地名。一說從南方海運輸入者為塗林南朝梁元帝《石榴》詩:「塗林未應發,春暮轉相催。」
●珠榴●( zhu lid)石榴的美稱。南朝·齊·謝和沈祭酒行園》:「環梨懸已紫,珠榴折且紅。」南朝·梁·簡文帝《喜疾瘳》詩:「隔簾蔭翠篠,咉水含珠榴。」 石頭 【石頭】
●( shi tou)岩石,為礦物聚合而成,是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如花崗岩、石灰石等,又為地名、山名、城名。其異名均指岩石而言。
●岑石●( cen sh1)石頭。以其高銳,故稱。岑,高銳。《楚辭·劉向·九嘆·逢紛》:「揄揚滌蕩,漂流隕往,觸岑石兮。」王逸注:「岑,銳也。」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取錢塘浙江岑石,石長四丈,南北面廣六尺,西面廣尺六寸。」
●地骨●(dgu)石頭。古人謂其為大地骨骼,故稱。晉·張華《博物志》卷一:「地以名山為之輔佐,石為之骨。」唐·李七《寄胡皓時在南中》詩:「江流通地骨,山道繞天台。清曹寅《寄題顧書宣編修酒石》詩:「橫理庚庚地骨坼,呀呀大口開天池。」
●嘉石●( jia sh)美石。清·葉廷琯《吹網錄·元氏封龍山頌》:「遂採嘉石,造立觀闕。」
●山骨●( shan)山中岩石。謂岩石為山之骨,故稱。劉師服、侯喜等《石鼎聯句》:「巧匠斲山骨,刳中事煎烹。」金·元好問《十一月五日暫住西張》詩:「林煙漠漠鴉邊暗,山骨稜稜雪外青。」又指山水畫中的山的內在神韻。
●土骨●(tug)石頭。以其為土地之骨,故稱。《太平經》卷四五:「今天不惡人有室廬也,乃其穿地太深,皆為瘡瘍,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謂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宋·梅堯臣《淮岸》詩:「秋水刷土骨峭瘦如老石。」清·史震林《西青散記》卷一:「湖中得土骨二以夾爐,如雙峰。」玄石●( xuan sh)黑色石頭。玄,黑。《山海經·中山經》:「嬰梁之山,上多蒼玉,錼於玄石。」郭璞注:「言蒼玉依黑石而生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漣水》:「魚石山,下多玄石……。」又指「石碑」,見該條。
●岩骨●( yan gu)指山石,岩石。宋·何薳《春渚紀聞·端溪紫蟾蜍硯》:「其蓋有東坡小楷書銘云:『蟾蜍爬沙到月窟,隱避光明入岩骨。」明·夏完淳《自浦城入越》詩:「頂足互相承,岩骨痛無力。」
●岩石●(ynsh1)大石塊。岩,高大石,岩石。《史記·高祖本紀》:「高祖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清·陳康祺《郎潛記聞》卷三:「●(蘇州滄浪亭)岩石玲瓏,水木清美,遂為城中名勝之冠。」又喻重臣,見該條。 時雨 【時雨】
●(sh1y)適時而急需的好雨。《國語·齊語》:「時雨既至,……旦暮從事於田野。」《韓非子·主道》:「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
●甘霖●(gnin)猶「甘雨」。桑悅《感懷》詩:「甘霖被郊原。」元·方回《次韻金漢臣喜雨》詩:「甘霖三遲透,病體十分輕。」
●甘霈●( gin pei)即甘雨。,雨足夠的樣子。唐·沈瑱《賀雨賦》:「嘉廩之望歲,喜甘霈之露滋。」
●甘澍●( gan shu)猶「甘霖」,指急需的雨。《後漢書·段傳》上言。「臣動兵涉夏,連獲甘澍,歲時豐稔,人無疵疫。」
●甘雨●(gany)指時雨,適時而急需的雨。《詩·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孔穎達疏:「雲甘雨者,以長物則為甘,害物則為苦。」《爾雅釋天》:「甘雨時降,萬物以嘉。」
●膏雨●(gaoy)滋潤土地的好雨。膏,滋潤。語本《詩·曹風·下泉》:「凡黍苗,陰雨膏之」《左傳·襄公十九年》:「如百谷之仰膏雨焉。」晉·潘岳司空密陵侯鄭袤碑》:「猶旱苗之仰膏雨。」
●膏澤●( gao ze)猶膏雨。膏、澤,滋潤。謂甘雨。三國·魏·曹植《贈徐乾》詩:「良田無晚歲,膏澤多豐年。」
●嘉澍●( jia sh)好雨。澍,及時雨。《東觀漢記·順烈梁後傳》:「順帝嘉陽元年立為皇后,是時自冬至春不雨,立後之日,嘉澍沾渥。」《後漢書·明帝紀》:「長吏各絜齋禱請,翼蒙嘉澍。」
●嘉澤●( jia ze)及時雨。以其能及時滋潤作物,故稱。《後漢書·郎傳》:「自冬涉春,訖無嘉澤。」唐·李華《潤州丹陽縣復練塘序》:「人心尚感,天降嘉澤。」宋·曾鞏《岳廟祈雨文》:「蒙界嘉澤,田則大稔。」
●靈雨●(ngy)好雨,及時雨。靈,美好。《詩·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命彼信人。」
●上雨●( shang yu)及時雨。《公羊傳·僖公三年》:「六月,雨。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
●澍雨●(shuy)時雨。《後漢書·和帝紀》永元六年「
●帝幸洛陽寺,錄囚徒,舉冤獄,……未及還宮而澍雨。」喜雨●(Yyu)久旱後所下之雨。因其為民所盼和所喜,故稱。《穀梁傳·僖公三年》:「雨雲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二,評蘇軾《喜雨亭》云:「從亭上看出喜雨意,掩映有性。」 史官 【史官】
●( shi guan)主管文書、典籍並負責修撰前代史書和搜集、記錄當代史料的官員。我國黃帝時代就設有史官,以後各代均設有此職。《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紀燒之。」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唐·韓愈《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監修李吉甫授臣以前史官韋處厚所撰先帝實錄三卷。」史臣●(shY chen)史官。晉·潘岳《馬督誄序》:「亦命史臣班固而為之誄。」唐·杜甫《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直筆在史臣,將來洗筐篋。」
●史家●( jia)史官,或歷史學家。《漢書·蒯通傳》本與武帝同諱。」唐·顏師古注:「蒯通本名徹,其後因避漢武帝劉徹諱,史家追書為通。」清·何琇《樵香小記天王》:「《春秋》或書天王,或書王,正由史家或書皇帝,或書帝,無異例也。」
●史氏●(shY shi)史家,史官。唐·韓愈《答劉秀才論史書》:「史氏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金·王若虛《史記辨惑一》:「夫三篇之書,雖伊尹作,然自始至終,皆史氏所錄。」
●史職●(shzh1)史官;史官的職務。《後漢書·張衡傳》「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李賢注引張衡表:「臣卿乾史職,敢微官守,竊貪成訓,自忘頑愚。」《新唐書將傳》:「在朝廷久,居史職二十年。」 史館 【史館】
●( shi guan)古代官修史書的機構,又稱國史館。漢稱著作東觀,晉為著作省,唐改稱史館宋沿用,隸屬崇文院,金始置國史院,元置翰林國史院,明以翰林院統領修史事務,清及民國改名為國史館。一般泛稱史館。唐·翰癒《獨孤府君墓誌銘》:「二年,兼職史館。」《宋史·神宗紀三》:「●(元豐年)詔曾鞏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清·魏源《聖武記序》:「京師,掌故海也,得藉觀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傳說。」史閣●(shge)即史館。唐·吳競《讓奪禮第三表》:「令居史閣,只掌記言。」唐·李濬《摭異記》:「書成,寧王上請自部納於史閣。」
●史觀●( shi guan)即史館。南朝·梁·沈約《到著作省謝表》:「珥筆史觀,記言文府。」宋·曾鞏《賀蹇週輔授館職》:「竊審奉被詔函,進登史觀。」
●史局●(shj)即史館。《新唐書·劉子玄傳》:「史局深籍禁門,所以杜顏面,防請謁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累朝史局,鴻鉅肩摩。」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七:「史局初開,詔征前明·李映碧待禦。」史院●( shi yuan)即史館。宋·歐陽脩《歸田錄》卷二:「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實錄》例載拜相麻,予在史院,欲刪此一聯,會去國,不果。」 史書 【史書】
●(shsh)記載人類歷史的書籍。歷史,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社會科學,種類雖較多,但均以記述和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基礎。史書在我國古代的稱謂較多晉·杜劉知幾《史通·因習》:「況史書者,記事之言耳」唐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唐寶書●( bao shu)指周代官修史書。《公羊傳經傳解詁·隱公第一》唐·徐顏疏:「昔孔子受端門之命,製《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周史而言寶書者,寶者保也,以其可世世以為戒,故雲寶書。」亦泛指珍貴書籍,或指佛教經典。見「書籍」、「佛經」各條。
●冊書●(cesh)史冊,史籍。《文選·班彪王命論>》:「全宗祀於無窮,垂冊書於春秋。」李善注引張晏曰:「冊書,史記也。」唐·劉知幾《史通·採撰》「中世作者,其流日煩,雖國有冊書,殺青不暇,而百家諸子,私存撰錄,寸有所長,實廣聞見。」殺青,本指以火烤竹簡令發汗,如此易寫,且不生蟲。后泛指書籍定稿。
●代史●( dai)指歷代史書。唐·陳子昂《諫政理書》:「臣子昂西蜀草茅賤臣也,以事親餘暇得讀書,竊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經,歷觀丘墳,旁覽代史,原其政理,察其興亡。」丘墳。丘,九丘;墳,三墳。均指古書。原,考察,推究又專指《魏書》
●丹青●( dan qTng)指史籍,古代丹冊紀勳,青史紀事。漢王充《論衡·書虛》:「俗語不實,成為丹青,丹青之文,賢聖惑焉。」宋·文天祥《正氣歌》:「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清·秋瑾《精衛石》第五回:「不思名譽揚中外,不思勳業染丹青。」又指青、紅二色,或畫圖、畫工,亦為繪畫之稱。
●丹史●( dan)皇家史書。南朝·梁·江淹《蕭相國拜齊王表》:「故駐魂仰請,瀝意歸聞。理竭素牒,事罄丹史。」素研
●牒,文書。素,白絹,古用以書寫,指紙牒●(die),指書籍,簿冊。
●丹素●(dans)史冊。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帝王都會》:「●(唐昭宗)進鏐封爵而賜之鐵券曰:
●志獎王室,績冠侯藩,著於旂常,流在丹素。」旂常,名,古代帝王諸侯所建的旗,繪有日、月、星辰和交龍等圖案。王用太常,諸侯用旂,以作為紀功,授勳的儀制。丹素又指赤誠的心,見該條。亦指紅、白顏色。
●汗簡●( han jian)即「汗青」,指史書。《晉·王湛等傳》史臣曰:「雖崇勳懋續,有關於旂常,素德清規,傳於汗簡矣。」參見「汗青」。
●汗青●( han qing)史籍,書冊。古時用竹簡寫字著述,先將青竹片用火烤炙,令其發汗●(青竹中的水分和油質),然後擦去令乾。這種竹簡叫汗青,易於書寫,吸墨,又不受蟲蛀。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琅書●( lang shu)史書別稱,瑯,琅玕●(gan),喻優美的文辭。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若駱文忠、曾文正暨今湘陰相國公,雖未一日內召,而豐功茂伐,彪炳琅書」茂伐,豐功。伐,功勞。
●麟經●( lin jing)指《春秋》。因孔子作《春秋》至獲麟而絕筆,故稱元·馬祖常《都門一百韻》:「群儒修麟經,諸將宣豹略。」亦作「麟史」。張悅《崔司業輓歌》:「池傷舊草,麟史泣遺篇。」
●墨兵●( mo bing)指史書。謂史家用筆運墨能再現以往的爭戰之事,故稱。明·陳繼明《珍珠船》卷二:「孫樵謂史書曰墨兵。」
●青史●( qTng)歷史,史書。因古時在竹簡上記事,故稱。唐·杜甫《贈鄭十八賁》詩:「古人日以遠,青史字不泯。」明·于謙《收麥》詩:「更有清名播青史
●乘籍●(sheng)乘,本指春秋時晉國的史書。《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機》、魯之《春秋》,一也。」趙岐注:「乘者,興於田賦乘馬之事,因以為名。」後泛指史書。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俟吾地之大人君子,有志乘籍者折衷焉。」
●史筆●(shb)歷史記載的代稱。指史冊。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使各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昊闕,猶生之年也。」宋·王禹偁《鄭善果非正人論》:「史臣為鄭善果,幼事賢母,長為正人。予以善果行事驗之,見史筆之失。」亦指修史之筆或筆法。
●史編●( shY bian)史書。明·劉基《甘露頌》:「小臣作頌,願附史編。」劉師培《文說·記事》:「姬公《官禮》,孔氏《春秋》,一則法典之書,一則史編之體。」
●史冊●(shce)史書。宋·蘇軾《謝張太保撰先人墓碣書》:「先朝載之史冊,今雖容有不知,後世決不可沒。」史策●(shce)史冊,史書。策,簡策,編連好的竹簡指書。晉·葛洪《抱朴子·時難》:「有陷冰之徒,委積乎史策。」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陳侍御奏摺》:「國初事跡載在史策。」
●史牒●( shi die)亦作「史諜」,猶史冊。牒,薄而小的簡札●(即竹簡和木片,古時用以刻寫文字),指書籍。《晉書隱逸傳·辛謐》:「伯夷去國,子推逃賞皆顯史牒,傳之無窮。」《陳書·高祖紀上》:「既景煥於圖書,方葳蕤生於史牒。宋·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壯志異時開史牒,妙齡終日對書龕。」
●史籍●(shj)歷史典籍,文書。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國家之難,身雖屬裂,而功銘鑄於景鐘,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唐·劉知幾《史通·疑古》「夫聖人立教,其言若是,在於史籍,其義於然。」
●史●( shi jian)泛稱史籍。鎰,鏡子。取其以史為鏡之義。又:《史記》與《資治通鑑》為我國史書代表作,故以二者為我國史籍的代稱。《紅樓夢》第五一回:「前八首都是史鎰上有據的。」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女名靜娟,字守一,好觀史謐。」
●史乘●( shi sheng)史書的泛稱。因《乘》為晉之史書,故稱。清·趙翼《題竹初自述文》詩:「將垂史乘芳,更柄金石光。」清·龔自珍上鎮守魯藩領隊大臣寶公書》:「我高宗皇帝豈樂於窮武以炫史乘哉!」
●史傳●( shi zhuan)史冊;歷史。《晉書·鄭方傳》,「博涉史傳。」唐·韓愈《順宗實錄三》:「歷代史傳,無不貫通。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關帝祠中,皆塑周將軍,其名則不見於史傳。」周將軍,指周倉。
●竹帛●( zhu bo)指史冊,本為竹簡白絹,古用以書寫文字。《漢書·蘇建傳·附蘇武》:「令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子卿蘇武字。晉·陸機《長歌行》:「但恨功名薄,竹帛無所宣。」又指「書籍」,見該條。
●竹素●( zhu su)指「史冊」、「史書」。竹,竹簡;素,白絹。兩者古時均用於書寫著述。《抱朴子·論仙》:「況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 士兵 【士兵】
●( shi bing)為軍士和列兵的合稱,實泛指列兵,為軍隊最基層的成員,是構成軍隊的基本細胞。無此細胞則不會有軍隊存在。
●兵人●( bing ren)士兵。《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東觀令華等固爭,乃還。」裴松之注引晉·虞《江表傳》:「行遇大雪,道途陷壞,兵士披甲持杖,百人共引一車,寒凍殆E。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敵便當倒戈耳。」皓聞之,乃還。」《周書·異域傳下·突厥》。「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
●兵士●( bing shi)士兵。《管子·權修》:「貨財上流,賞罰不信,民無廉恥,而求百姓之安難,兵士之死節,不可得也。」《後漢書·獻帝紀》「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饑死壁田間,或為兵士所殺。」宋·丁謂丁晉公談錄》:「隨駕兵衛大約不過十萬人。」
●兵卒●(bing zu)士兵。晉·傅玄《晉鼓吹曲·順天道》:「兵卒練,將如闡虎。」宋陳亮《與王季海函相書》:「邊睡之急慢,糧草之虛實,兵卒之強弱,城壁之堅脆,歷然在目,朗然在心,」
●兜鍪●( dou mou)本指頭盔,借喻士卒。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又指「頭盔」。
●干戈●( gan ge)本指武器,藉指兵士。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孫武曰:『吾以吳干戈西破楚,逐昭王而屠荊王墓。」金·黃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權術,立退干戈。」又指「戰爭」、「兵器」,見各該條。行夫●( hang fu)士兵。漢·劉向《九嘆·愍命》:「韓信蒙於介胃兮,行夫將而攻城。」王逸注:「令行伍怯夫反為將軍而攻城,必失利而無功也。」漢·張衡《西京賦》:「息行夫,展車馬。」張銑注:「行夫,士卒也。」《太平廣記》卷一一一引唐·戴孚《廣異記·成珪》:「拷掠行夫,不勝楚痛。」甲兵●( jia bing)披甲的士兵。《荀子·王制》:「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又指鎧甲和兵器。甲士●(jish)泛指士兵。甲,鎧甲,古軍人穿的護身衣。《左傳·閔公二年》:「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士,以戍曹。」
●士卒●(shz)泛指士兵。《管子·立政》:「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後漢書·皇甫嵩傳》:「嵩溫恤士卒,甚得眾情,每軍行頓止,須營幔修立,然後就捨帳。」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軍中皆日,此軍司徒所樹,必擇其骨肉為士卒,所慕賴者附之。」
●兜甲●(sji)本指兕革製成的鎧甲,藉指士兵。南朝梁·沈約《齊司空柳世隆行狀》:「兕甲十萬,鐵馬千群,水陸長騖,志窺皇邑。」明·梁辰魚《浣紗記·被擒》:「越王親率兕甲十萬,君子六千,直渡太湖。」又指「鎧甲」,見該條。徒卒●(tuz)泛指兵卒。《左傳·哀公十一年》:「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列子·湯問》:「肆吒則徒卒百,視則諸侯從命。」
●征士●( zheng shi)出征的士兵。明·陳恭尹《虎邱題壁》詩:「南國干戈征士淚,西風刀剪美人心。」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 shi jia mou)梵文為Sak ya-Mnui●(約前565~前486)。釋迦,族名;牟尼聖人。意為釋族的聖人。佛教創始人,被尊為教主。名悉達多●( Siddarlha),姓喬達摩●(Gantama),釋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kap ilavastu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長子。當他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感到人世的、老、病、死的種種苦惱,又見到人間的種種疾苦,於是捨棄王位,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終於成道。以後四十五年間,在中印度各地遊行傳道,信徒很多,尊他為佛陀●( Buddha,覺悟者)。八十歲在婆羅雙樹下入滅。他的弟子將他一生所說的教法加以整理,形成經、律、論「三藏」。成為佛教經典。以後隨著佛教的傳播,逐漸形成世界性的宗教。
●大雄●(da xiong)釋迦牟尼之尊稱。本為梵文Ma havira●(摩訶毗羅)的意譯。原為古印度耆那教對其教主的尊稱。後佛教用為釋迦牟尼之尊號。《法華經·從地踊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唐·王勃《〈梓州慧義寺碑銘〉序》:「仁義沸騰,則大雄拯橫流之弊。」清·魏源《聖武記》卷五:「大雄涅槃,不聞轉世。」又稱大智大勇的人。
●大雄佛●( da xiong fo)稱釋迦牟尼。傅尃《落日》詩:「良藥醫雲須瞑眩,大雄佛以濟慈悲。」
●佛陀●(fotu)佛,佛教徒對其主釋迦牟尼的尊稱。為梵語 Bn ddha的音譯,也譯為「浮屠」、「浮圖」、「菩提」、「勃、。
●馱」等。簡稱曰「佛」。意為「覺」。佛教認為凡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成「佛陀」。《魏書·釋老誌》「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又指「佛門」,亦為「阿彌陀佛」之省稱。
●世雄●( shi xiong)佛家對釋迦牟尼的尊稱。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上》:「佛之異名。佛於世間為雄猛,故號世雄。」世尊●( zun)佛家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梵語「路那他」、「薄加梵」的義譯。《四十二章經》:「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維。」隋·慧遠《無量壽經義疏上》:「佛備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
●天人師●( tian ren sh)釋迦牟尼別號。以其為天與人之師,故稱。《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菩薩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 世俗 【世俗】
●(shs)流俗,為社會上流行的一般習俗或見解。多指因循守舊的陋習或平庸之見。《史記·孫叔敖傳》:「孫叔者……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常世●( chang shi)猶世俗。三國魏嵇康《養生論》:「董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
●塵俗●( chen su)世俗。指日常生活中的禮法習慣等。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時司徒袁粲有高士之度,脫落塵俗。」亦指人間。
●塵務●( chen w)世俗,指日常瑣事繁務。《世說新語賢媛》:「王江州夫人語謝遏曰:『汝何都不復進,為是塵務經心,天分有限?」王江州,王疑之;夫人為謝道韞《南齊書何昌寓傳·與褚淵書》:「散情風云,不以塵務嬰矜;明發懷古,惟以琴書娛志。」
●光塵●( guang chen)謂世俗。以《老子》謂「和其光,同其塵」,故稱。《晉書·文苑傳論》:「彥伯未能混其光塵,而居乎卑位。」清·唐孫華《壽周礫圃七十》詩:「肯隨貴介函光塵?衹有窮交相引重。」
●品俗●(Pns)猶世俗。品,品物,品類,指萬物,引申於塵世。漢·王充《論衡·自紀》:「寧危之計,黜於閭巷;拔世之言,訾於品俗。」 世外 【世外】
●( shi wai)世俗之外,塵世以外。與塵世、人間相對稱,為一種超塵出世的幻想境界。·李白《雜題》詩序:「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清王士禛《池北偶談·王公家書》:「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鷗波萍蹟,足寄此身。」
●塵表●( chen bido)世外,世俗之外《南史·隱逸傳下阮孝緒》:「乃著《高隱傳》……言行超逸,名氏弗傳,為上篇;始終不耗,姓名不錄,為中篇;掛冠人世,棲心塵表,為下篇。」唐·李綽《尚書故實》:「兵部李員外約,汧公之子也。識度清曠,迥出塵表。」明·楊慎《詞品·周晉仙浪淘沙》:「其辭飄逸,似方外塵表。」清·郭嵩燾《<古微堂詩集>序》:「每有所作,奇古峭厲,倏忽變化,不可倪又深入佛理,清轉華妙,超悟塵表。」
●塵冥●(chen ming)猶世外。喻高遠《文選·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西北有高樓》:「高樓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綺窗出塵冥,飛陛躡雲端。」張銑注:「塵冥,昏塵外也。」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扳龍不翼,附驥絕塵冥。」又喻時局昏暗。
●塵外●( chen wai)猶言世外。塵世以外的境界。漢·張衡思玄賦》:「游塵外而天兮,據冥繄而哀鳴」唐·孟浩然《武陵泛舟》詩:「坐天閒猿嘯,彌清塵外心。」清·曹寅《花笑軒步月留別蒲庵》詩:「鐘聲塵外夢,花笑靜中情。」
●方外●( fang wai)世外,即世俗之外。方,指大地。《莊子·大宗師》:「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三國·魏·曹植《七啟》:「俯倚金較,仰撫翠蓋,雍容暇豫,娛志方外。」亦指神仙居住之處。見「仙境」條。也指邊遠地區。
●人外●(ren wai)世外,謂在人世之外,故稱。《後漢書·陳寵傳》「●(尹)群字叔樑,篤性好學屏居人外,荊棘生門。」舊唐書·李泌傳》:「初,泌流放江南,與柳涂顧況為人外之交。」
●世表●(shbi)人世之外。晉·陸機《嘆逝賦》:「精浮神淪,忽在世表。」唐·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詩:「蕭條出世表,冥寂閉玄關。」
●物表●(wbi)猶言物外。《晉書·安平獻王孚傳》史臣曰:「習陽憑慶枝葉,守約懷逸,棲情塵外,希蹤物表,顧匹夫之獨善,賁達節之弘規。」唐·韋應物《答貢士黎逢》詩:「棲神淡物表,換汗布令詞。」
●物外●(wu wai)指世外,超脫於世事之外。《晉書·單道開傳》:「後至南海,入羅浮山,獨處茅茨,蕭然物外,年百餘歲,卒於山舍。」
●囂外●( xiao wai)世外。謂處於喧囂的塵世之外,故稱。《太平廣記》卷四六一引《元道康》:「海內棲隱,儘名譽耳,獨君知道,卓然囂外,所以神祇敬屬,萬靈歸德。」 世業 【世業】
●(shye)世代相傳的事業或職業;亦指祖先的事業、功績。《漢書·敘傳上》:「方今雄傑帶州城者,皆無七國事業之資。」亦指祖先所遺留的產業。見「家產」條。
●弓裘●( gong qiu)指世傳的家業。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使君叔》詩:「年華初冠帶,文體舊弓裘。」謂其文章有家傳淵源。
●弓冶●( gong ye)舊謂世傳家業,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孔達疏:「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見其父兄世業陶鑄生鐵,使之柔合,以補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學為袍裘,補續獸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為弓之家,使幹角撓屈調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其父兄世業,學取柳和軟撓之成箕也。」良冶,善於鑄的人;良弓,善於製弓的人。·張九齡《大唐故光祿大夫徐文公神道碑並序》:「家有榮業,紹其可冶。」紹,繼承。
●箕裘●(jqu)喻世傳家業。《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謂子承父業並有發展。謂環境對人的影響很深,耳染目睹,在潛移默化之中也能受到教育。如:克紹箕裘。《晉書·陳壽傳贊》:「咸能綜緝遺文,垂諸不朽,豈必克傳門業,方擅箕裘者哉?
●門業●(men ye)世傳的事業,職業。北齊·顏子推《顏氏家訓·雜藝》:「真草書蹟,微須留意。……吾成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南史·文學傳論》:「至若丘靈鞠等,或克荷門業,或夙懷慕尚,雖位有窮通,而名不可減。」
●祖武●(zw)祖宗的事業。武,足跡,謂先人的遺跡,事業。《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繩,繼續。南朝·梁·沈約《悼故中書侍郎王融》:「言懷祖武,一簣望成峰。」
●祖業●(zuye)祖傳的家業。祖宗的事業。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蠻》:「其田計口給,民不得典賣,惟自己開荒者由己,謂之祖業口分田。」諸葛亮《為後帝伐吳詔》:「補敝興衰,存復祖業。」 手杖 【手杖】
●( shou zhang行路時手裡拄著的棍子,多用竹、木、藤莖或金屬製成。
●扶老●(fo)手杖的別稱。晉·陶潛《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邏觀,」
●寒筇●( han qiong)指竹杖。《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維摩〕右手掌拂塵之麈尾,左手擎化物之寒筇,萬莖之鶴髮垂肩,數寸之雪眉履目。」
●壺公龍●( hu gong long)竹手杖的別稱。《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載,費長房從壺公●(即仙人,施存)學仙,壺公遣歸,與一竹杖使騎。長房騎杖,須臾到家。投杖於葛陂中,回視,已化為龍。後詩文中常以「壺中龍稱竹杖。宋·蘇軾次前韻寄子由》:「還鄉亦何有,暫假壺公龍。」
●荊藜●(jing1)手杖。為荊條或藜的老莖製成,故名。明·孫仁儒《東郭記·人之所以富貴利達者》:「俺不免改換行裝,變易夜服,執荊藜以前進,執筐篚而遠行。」
●鳩杖●( jiu zhang)杖頭刻有鳩鳥的手杖,為老年人所用,取其鳩鳥不噎之說。《後漢書·禮儀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舖之糜粥。……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風俗通》云,漢高祖與項籍戰京索間,遁叢薄中,時鳩鳴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賜老人也。」九節筇●( jiu jie。ong)竹杖名。筇,竹名,手杖。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筇竹杖蜀竹無之。乃出外尚,蠻人持濾敘間賣之。一枝才四、五錢,以堅硬細瘦九節而直者為上品。」明·李東陽《寄薑用貞》詩:「此身隨處得從容,一葉扁舟九節筇。」
●九節杖●(jiu jie zhang傳說仙人用的手杖,亦泛指手杖。晉·葛洪《神仙傳·王遙》:「遙有竹篋,一夜大雨晦瞑,遙使錢以九節杖擔此篋,將錢出,冒雨而行,遙及弟子衣皆不濕。」唐·杜甫《望嶽》詩:「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剪燈餘話·天台訪隱錄》:「喜君涉險來相訪,問舊頻扶九節杖。」清·朱彝尊《清流關》詩:「細路緣秋毫,石角竦殊狀。捨我一兩車,此九節杖
●藜●( zhang)用藜的老莖製成的手杖。《晉書·山濤傳》:「魏帝賞賜景帝春服,帝以賜濤,又以母老,並賜藜杖一枚。」
●青藜●(qng1)指拐杖,手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老後可成杖。《拾遺記·後漢》:「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藜杖,登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讀,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範之文。」覃●(tn)思,深思,煙然,冒煙燃燒。後以「燃藜」,指「夜讀。」鐵君●( tie jun)鐵手杖。宋·蘇軾《鐵杖》:「歸來見公未華髮,問我鐵君無恙否。」元·耶律楚材《謝西方器之贈阮杖》詩:「鐵君伴我遊林泉,足疾頓減衝雲煙。」
●玉節●(yu jie)手杖的美稱唐·胡曾《詠史·高陽池》何事山公持玉節,等間深入踏鄉來。」又為「筍」、「藕」的美稱。見竹筍條和蓮藕條。
●直兄●( zhi xiong竹手杖的別稱。宋·陶谷《清異錄圓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廬山石虎庵,夜夢人長清瘦而斑衣,言捨身為庵中供養具,俄窗外竹生一筍,花紫籜如夢者之衣,既成竹…光乃用為拄杖,目日直兄。」比丘,和尚。 壽命 【壽命】
●( shou ming)人活的歲數,即從生到死所經過的年限,《莊子·盜跖篇》:「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大分●(da fen)大限,壽命、壽數。晉·陶潛《與子儼等疏》:「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有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北史·魏收傳》:「死生大分,含氣所同。」唐·張鶯《朝野簽載》:「夫生死者,人之大分,如來尚所未免。」又指「情分」、「友誼」。見「友誼」條。
●大命●(da ming)天年,壽命。《左傳·哀公十五年》:「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隕隊。」隊,同「墜」。《史記·春申君列傳》:「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后。」明·何景明《東門賦》:「大命旦夕,何為遷延」又指「天命」、「規律」、「大事」,見各該條。
●大數●(dash)壽數,壽限、壽命。宋·陳亮《祭林聖材文》:「胡不百年,終此大數!」《金史·阿疏傳》:「吾大數亦將終。我死,汝等當念我。」亦指自然法則。見「法則」條大限●( da xian)壽命。晉·葛洪《抱補子·極言》:「不得大藥,但服草木,可以差於常人,不能延其大限也。」唐·權德輿《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又指朝廷規定的期限或大界限。
●命限●(ming xian)壽數。清·李漁《奈何天·計左》「周氏之死,是他自己的命限,與你無干。」
●年命●(nian ming)壽命。《漢書·刑法志》:「《書》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為政而宜於民者,功成事立,則受天祿而永年命。」漢·陳琳《遊覽》詩之二:「騁哉明逝,年命將西傾。」晉·司馬彪《贈山濤》詩:「感彼孔聖嘆,哀此年命促。」清·蔣士銓《臨川夢·改夢》:「弟乃多病之人,士風不宜,必損年命。」
●年期●( nian7)年紀的期限,壽限,壽數。《抱朴子任命》;「年期奄冉而不久,托世飄迅而不再。。
●年壽●( nian shou)人的壽命。《墨子·明鬼下》:「若無鬼神,彼豈有所延年壽哉!」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也。」唐·孟雲卿《古別離》詩:「人皆算年壽,死者何曾老?」
●年祚●(nian zud)人的壽命。祚,福《晉書·文苑傳王沈》:「敬承明誨,服我初素,彈琴詠典,以保年祚。」紀●( shou)猶壽數。即生存的年限,猶壽命。宋·程俱《自寬吟戲效白樂天體》詩:「人言病在身,往往延壽紀。」壽考●( shou kao)壽命,壽數。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遂作《河梁》之詩,曰天下安寧壽考長,悲去歸兮河無樑。」明·楊辰魚《浣紗記·允降》:「願吾王此身長壽考,似南山,萬年無極。」紅樓夢》第九四回:「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復佔先梅。」
●壽算●( shou suan)年壽,壽數。唐·牛僧儒《玄怪錄齊推女》:「李氏壽算長,若不再生,議無厭伏。」元·鄭光祖《周公攝政》第一折:「暗想周家帝嚳,順時積德,至今恰正統,皆順天意人心,卻不曾延其壽算。」清·袁枚《新齊諧續編·韓鐵棍》:「富後慎勿納粟,得官徒耗壽算。」
●壽歲●( shou sui)年壽,壽命。指一個人活的年數。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一折:「他道你都不要,你可要什麼,你便道我則要些壽歲。」
●壽限●( shou xian)壽數。指一個人活的年限。唐·邵仲方《冀王府典軍邵才志墓誌》:「豈期壽限將畢,大願不從。」壽元●( shou yuan)壽命;壽數。元,古通「年」。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龍涎一炷香透穹蒼,祝吾王壽元無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無奈大少爺壽元已盡,參術無靈,竟就嗚呼哀哉了!」
●天命●(tian ming)猶天年,壽限,即人的自然壽命。漢·枚乘《上書諫吳王》:「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漢帝·宣帝紀》:「拘執囹圄,不終天命,朕甚憐之。」又指「天賦」、「規律」,見「天資」、「規律」條。
●天年●(tian nian)自然壽數。《莊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史記·刺客列傳》:「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唐·柳宗元《行路難》詩之一:「啾啾飲食滴與粒,生死亦足終天年。」又謂年運和年頭。
●天壽●( tian shou)猶天年。壽限。《史記·楚世家》「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宋·龔鼎臣《東原錄》「予當天壽之外,所得壽考,乃予功行之致。」
●天算●( tian suan)天年、自然壽數。《後漢書·張純傳論》:「專命禮臣,撰定國憲,……而業絕天算,議黜異端。」指章帝逝世。
●元壽●( yuan shou)年壽。元,古通「年」。《漢書·王莽傳》:「綏和元壽。」 叔父 【叔父】
●( shu fu)通稱父親的弟弟。對於年齡比父親小的長者或父親的朋友,也往往稱為叔父或叔叔。《孟子·告子上》:「敬叔父乎?敬弟乎?」
●從父●(cong fu)即伯父或叔父。《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唐·韓愈《四門博士周況妻韓氏墓誌銘》:「開封從父弟愈;於時為博士。」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偶為從父侍姬以宮詞書扇。」
●從翁●( cong weng)叔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以樂為科第之美,嘗訪於前達間,如…從翁丞相溥,從叔南海記室煥。」清·梁章鉅《稱謂錄·父之弟》:「從翁丞相溥謂其叔父也。」
●季父●(jf)叔父。《史記·項羽本紀》:「其季父項梁。」又專指最小的叔父。《釋名·釋親屬》:「叔父之弟日季父。
●家叔●(jia shu)對人自稱己叔。《三國志·吳·諸葛恪傳》:「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歡息也。」晉·陶潛《歸去來兮·序》:「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仲父●( zhong fu)「仲」是老二,仲父,即叔父,排行次於父親。《釋名·釋親屬》:「父之弟曰仲父。…伸父之弟曰叔父。」又尊稱似父親的長者。如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
●諸父●(zhf)伯父,叔父的統稱。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逝。」【霜】
●( shuang)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冷至零度以下所凝結成的細微冰粒,並附在地面的物體上。《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冷霜●(leng shuang)寒霜。宋·楊萬里《黃菊》詩:「樣衣裳錢樣裁,冷霜涼露濺秋埃。」
●流霜●( lid shuang)飛霜。晉·張協《七命》:「乃雲輅,驂飛黃,越本沙,輾流霜。」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鬆●(meng song)白霜,霜花。宋·蘇軾《送曾仲錫通判如京師》:「斷蓬飛葉捲黃沙,有千村鬆花。」
●●(meng zong)霜花,白霜。宋·晏幾道《蝶戀花》:「晴雪半消花,曉妝呵盡香酥凍。」
●青女●(qing n)霜雪之神,代稱霜、雪。《淮南子·天文訓》:「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誘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唐·李商隱《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宋·范成大《春後微雪一宿而晴》詩:「東君未破含春蕊,青女先飛剪水花。」東君,本為春之神,借指春天或春風。
●微霜●(wei shuang)薄霜。漢·王褒《九懷·蓄英》微霜兮吵眇,病殀兮鳴蜩。」晉·左思《蜀都賦》:「白露凝,微霜結。」南朝·宋·謝莊《月賦》佳期可以還,微霜人衣。」明·徐渭《鞠賦》:「至乃微霜襲宇,驚飄振雄,萼紺紫而不起,葉比次而下垂。」亦喻指老人微白的鬚髮。
●玄霜●( xuan shuang)厚霜。唐·元季川《山中曉興》詩:「河漢降玄霜,昨採節物殊。」元·薩都剌《九月》詩:「浙江水落下玄霜,吳地秋聲白雁高。」明·余颺《秋述》詩:「野雁叫玄霜,寒扇蒼朮。」寒飆,秋風。
●玉霜●( yu shuang)霜。以潔白如玉,故稱。南朝梁·簡文帝●(蕭綱)《與劉孝綽書》:「玉霜夜下,故雁晨飛。」唐·李白《寄遠》詩之十二:「魯縞如玉霜,筆題月氏書。」 書籍 【書籍】
●(shj)原指典籍。《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序》:「職在書籍,謹依舊文,重述搜狩之義,作頌一篇。」後指一般書籍。《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蔡邕聞粲在門,倒屣迎之,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當盡與之。」當今指一切裝訂成冊並公開出版發行的各類著作,大致可分文理兩類。好的書籍是文化科學知識的載體,是人類交流傳播思想文化、推動社會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工具。在古漢語中,書籍一詞的異名與其印刷、紙張、裝幀等方面有密切關係。
●版籍●(banj1)書籍。以其為版印成冊,故稱。《管子宙合》:「故退身不捨端,修業不息版。」唐·房玄齡注:「修業亦不息其版籍。」又指領土、疆域。
●寶書●( bao shu)泛指珍貴的書籍。唐·李白《猛虎行》寶書長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宋·黃庭堅《雙井茶送子瞻》詩:「人間風月不到處,天上王堂森寶書。」亦指周史、佛教經典。見「史書」、「佛經」各條。
●編簡●( bian jian)書籍。多指史冊。簡,竹簡。唐·杜甫《故武衛將軍輓詞》:「封侯意疏闊,編簡為誰青?」
●部帙●(bu zhi)亦作「部秩」。書籍代稱。部,書冊,書的計算單位;帙,書套。《顏氏宗訓·雜藝》:「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正可觀。」
●尺書●(chi shu)簡冊,書籍。古代經書和法律用二尺四寸的簡策,其餘為一尺二寸,舉成數稱尺書漢·王充《書解》喜
●「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書,文篇具在。」又指「書信」,玄
●見該條。
●豪素●(hdos)書的別名。豪,同「毫」,指筆;素,白紙。借指「著作」。南朝·宋·顏延之《王君詠》詩:「向秀甘淡薄,深心託豪素。」
●黃卷●( huang juan)書籍。古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紙以防蠹,紙色黃,寫錯可用雄黃塗改,故稱書籍為「黃捲」。《新唐書·狄仁傑傳》:「黃卷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剞劂●(jjue)書籍的別稱。剞劂為雕刻用的刀和鑿子,借指刻版,轉指書籍。唐·韓愈《送文暢北遊》詩:「先生窮巷,未得窺剞劂。」悶●(b),閉。
●簡素●( jian su)古代書寫用的竹簡和絹帛。指著作。《南史·文學傳論》:「暢自心靈,而宣之簡素。」
●巨函●(jhan)大的書套,指代大部頭書。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師弟相得》:「焦久困公車,每歲必至吾家,留浹月,藉觀書籍。時焦貧窶,至手自節錄,或遇巨函,則大父撤以貽之。」又指大匣子。
●巨帙●(jzhi)亦作「巨」。大的書套,因以為大部頭書的代稱。清·方宗城《<桐城文錄序》:「然而,文勝則質喪,巨帙重編,而於事理無關切要,徒亂學者之耳目,紛後人之心志。」
●卷帙●( juan zhi)亦作「卷秩」。書籍,篇章。南朝·梁·陶弘景《<肘後百一方〉序》:「方術之書,卷帙徒煩,拯濟殊寡。」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典籍》:「除凶書及刪去淺俗無益教理者,見在三萬六千七百八卷,著在《隋書經籍志》自後卷帙頗增。」清·唐孫華《戊寅除夕》詩之一:「短綆有心探卷帙,長繩無策系羲娥。」宋·蘇轍《次韻子病中贈提刑段繹》詩:「恰我久別離,卷帙為舒散。」
●捲軸●( juan zhou)指書籍。古時文章皆裱成長卷,有軸可以舒卷,故名。《南史·陸澄傳》:「今君…雖復一覽便諳,然見捲軸未必多僕。」唐·李白《與韓荊州書》:「至於製作,積成捲軸。」現在的書皆裝訂成冊,卷軸只稱書畫。
●縹●(pido xiang)書卷的代稱。縹,淡青色的帛;維,淡黃色的帛。古代常用此作書囊或書衣。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謚於縹囊,飛文染翰,則捲盈乎帙。」縹帙●( pido zhi)書卷。因以淡青色帛為面的書套,故稱。唐·李白《聞丹丘子於城北營石門幽居》詩:「故園恣閒逸,求古散縹帙。」
●2青簡●(qing jian)指書籍。因古時以竹簡寫經書編成,故稱。《後漢書·吳祐傳》:「欲殺青簡,以寫經書殺青,古人著書寫在竹簡上,為了便於書寫和防蛀,要先用火烤乾青竹簡的水分,稱為「殺青」。唐·白居易《秘書省中憶舊山》詩:「厭從薄宦校青簡,悔別故山思白云。」故山,即故鄉。
●書策●( shu ce)書冊,書籍。策,寫簡。《禮記·曲禮上》:「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書冊●( shu ce)書籍。宋·朱熹《出山道中口占一首》詩:「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宋·陸游《醉眠曲》詩:「鼻間鼾聲欲撼屋,手中書冊正墮前。」
●書卷●( shu juan)書籍別稱,因古時的書多作捲軸,故稱。《南史·減燾傳》:「孤貧勤學,行止書卷不離手。」唐·杜前《水閣朝霽奉簡雲安》詩:「雨檻臥花叢,夙床展書卷。」緗縹●(xiang pido)同「縹緗」。淺黃和淡青色的帛。古時常用以作書衣,故亦用以稱書卷。宋范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詩:「滴露紬朱黃,拂塵靜緗縹。」軸●(chou),抽出;綴輯。
●魯緗帙●( xiang zhi)本指淺黃色的書套。,淺黃色的帛,古常用為書套的外皮;帙。書套。泛指書籍。梁元帝《法寶聯璧序》:「降意韋編,留神帙。」韋編,亦指書籍。
●瑤編●(yao bian)書籍的美稱。唐·李嶠《為百僚賀瑞石表》:「考皇圖於金冊,搜瑞典于瑤編。」元·陳樵《東陽縣學暉映樓賦》:「積縹囊與細帙,蘊瓊軸與瑤編。」瓊軸,書卷的美稱。明·鄭真《題二喬觀書圖》詩:「粉袖春纖露筍芽,瑤編舒卷悶窗紗。」筍芽,美女手指。
●瑤檢●(yao jian)指稱珍貴的書籍。檢,函,即書套,借指書籍。唐羅隱《感別元帥尚父》詩:「玉函瑤檢下台司,記得當年捧領時。」宋·柳永《巫山一段雲》詞:「冷齎瑤檢降彤霞,重到漢皇家。」
●瑤帙●(yozh)本為書套美稱,借指書籍。《題長淮送別圖贈吳興阮文肅》詩:「歸取家藏瑤帙看,吾翁亦有贈行詩。」芸簽●( yun qian)書籤,借指書籍。唐·李商隱《為賀拔員外上李相公啟》:「登諸蘭署,轄彼芸籤。」宋·楊億《樞密王左丞宅新菊》詩:「樹偏分陰,芸簽亦鬥香。」
●芸帙●( yun zhi)書的別稱。芸,芸香,古人藏書多用它驅蠹蟲;,書套。故稱書為「芸帙」。元·梁寅《蒙山賦》「坐紫苔兮綠綺奏,蔭蒼松兮芸帙舒。」
●竹帛●(zhub)泛指書籍,史冊。竹,竹簡;帛,白絹。古代無紙,用以書寫文字。《漢書·蘇建傳》:「今足下●(指蘇武)還歸,揚名於匈奴,顯功於漢室,雖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子卿,蘇武字。晉·陸機《長歌行》:「但恨功名薄,竹帛無所宣。」
●竹素●(zhus)猶言竹帛。原指古代做紙用竹簡和生絹,借指書。《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明王聖主取士以賢,不拘卑賤,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晉·張協《雜詩》之九:「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書信 【書信】
●( shu xin)古代,書指函札,信指使人,書信有別。後來合二為一,指稱信函,用於人際間的交往和傳遞信息。其異名源於書信的用紙、傳遞方式等方面。唐·元稹《酬樂天嘆窮愁見寄》詩:「老去心情隨日減,遠來書信隔年聞。」便鴻●(bion hong)託人便中帶的書信。鴻本指雁,古人以為雁能傳信,故借指書信。明·王世貞《鳴鳳記·鄒慰夏孤》「所賴仁兄引道,準擬觀花,聊附便鴻之箋,慚無拜使之敬。」便羽●( bian yu)托便人帶的書信。羽,鳥羽,借指鴻雁轉指書信,明·陳確《與張考夫書》:「頃與韞兄約,來春之暇,當續此勝遊,但未知後會之期,便羽更望一及之」《顏氏家藏尺牘·孫少司馬光祀》:「久無便羽,疏於寄候,遙知近祉清勝,念之馳結。」
●尺牘●(chd)指書信。古用尺長的木簡作書信,故稱。《漢書·陳遵傳》:「與人尺牘,主皆臧去以為榮。」
●尺翰●( chi han)書信,猶言尺書。《陳書·蔡景歷傳》「尺翰馳而聊城下,清談奮而贏軍卻。」
●尺書●(chsh)信札、書信。《漢書·韓信傳》:「奉咫尺之書,以使燕。」唐·顏師古注:「八寸日咫。咫尺者,言其簡牘或長咫,或長尺,喻輕率也。今俗言尺書或言尺牘,蓋其遺語耳。」唐·駱賓王《軍中行路難》詩:「雁門迢遞尺書稀,鴛被相思雙帶緩。」又指書籍。見該條。
●尺素●(chs)指書信,或寫文章用的短箋。古用通一尺長的絹帛書寫,故稱。《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唐·張九齡《當塗界寄裴宣州》詩:「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晉陸機《文賦》:「函錦邈於尺素。」
●尺紙●(chzh)指書信。《宋書·沈璞傳》:「復裁少字,宣志於璞,聊因尺紙,使卿等具知厥心」,其。此處指我。
●寸箋●( cun jian)簡短的書信明·高明《琵琶記·拐兒給言誤》:「匆匆的聊附寸箋,草草伏乞尊照不宣。」
●寸紙●( cun zhY)短紙,指書信清·秋瑾《念奴嬌寄閨珵妹》詞:「別緒千絲,離情萬縷,寸紙應難剖。」
●以寸札●( cun zha)簡短的書信。南朝·梁·王僧孺《與何烱書》:「倘不以垢累,時存寸,則雖先犬馬,猶松喬焉。」清·吳下阿蒙《斷袖篇·琴書》:「倘得機緣,寸札相招,我立至。」
●竿牘●(gand)書札。竿,竹的主幹;牘,薄木片,也指簡。牘即竹簡,代紙,借指信函。《莊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離苞竿牘,敞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道物,太一形虛。」唐·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竿牘,謂竹簡為書,以相問遺,修意氣也。」苞,贈送的東西。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二:「陽翟田望勤於竿牘,日發數十函不倦。」
●函札●( han zha)書信。函,封套;札,古用以書寫的薄木片:均指書信。《冷眼觀》第十八回:「我也是氣昏了,好在你函札具在,筆墨猶新,來日謝恩時,我定要將你致我的原信呈上去。」
●華翰●( hua han)敬稱來信。唐·劉禹錫《謝竇相公啟》每奉華翰,賜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貫。」
●華緘●( hua jian)對別人書信的敬稱。唐·崔致遠《龍州裴峴尚書》:「遠勞專介,特枉華緘。」唐·皇甫枚《非煙傳》「發華緘而思飛,諷麗句而目斷。」
●緘札●( jian zha)書信。緘,封口;札,書信。唐·李商隱《春雨》詩:「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琅函●( lang han)書信的美稱。猶華翰。清·顧炎武《答李紫瀾》:「春來兩接琅函,著作承明,紬書金匱,自不負平生之所學。」又指道書。亦為書匣之美稱。
●琅帙●( lang zhi)猶華翰。帙,書套,信封。明·梁·辰魚《六犯青音·宮怨》曲:「蘭台已賦,琅帙未通,丹霞枉鎖了秦樓。」
●鯉素●(Is)書信。古謂鯉魚傳書。素,白絹,借指書信。《文選·古樂府》:「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因以鯉、鯉魚、雙鯉尺素借指書信。宋才邵《清夜曲》詩:「門前溪水空粼粼,鯉素不傳嬌翠顰。」鯉魚●(Iy)書信。唐·獨孤及《為吏部李侍郎祭蘇州李中丞》:「白馬龍糯,鯉書遂絕。」
●鱗鴻●( lin hong)書信的代稱。鱗,指魚;鴻,指雁:古謂兩者均能傳書,因借指書信。晉·傅咸《傅中丞集·紙賦》:「鱗鴻附便,援筆飛書。」宋·徐鉉《王十七自京垂訪作此送之》詩:「只就鱗鴻求遠信,敢言車馬訪貧家。」
●嶺雁●( ling yan)借喻書信。指南來的雁;嶺,嶺南,即五嶺以南的兩廣地區。唐·韓琮《春愁》詩:「吳魚嶺雁無消息,水誓蘭情別來久。」吳魚,亦指書信。
●手札●( shou zha)親手寫的書信。唐·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詩:「手札八行詩一篇,無由相見但依然。」《宋史·錢若水傳》:「北邊未寧,內出手札,訪若水以策,若水陳備邊之要。」訪,詢問。
●書簡●( shu jian)信函。簡,古代讀寫材料。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通稱簡。《韓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三國志·吳志趙達傳》:「又有書簡上作千萬數,著空倉中封之,令達算之。」書翰●( shu han書信翰,本指鳥羽,借指毛筆和書信南朝·宋·鮑照《擬青青陵上柏》詩:「書翰幸閒暇,我酌子縈弦。」《宋書·劉弘傳》:「凡動止施為及書翰儀體,人皆依仿之,謂為王太保家法。」
●書札●( shu zha)書信的別稱。《文選·古詩十九詩之十七》:「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遺●(wei),送。《三國志·蜀志·譙週》:「研精六經,尤善書札。」
●雙鯉●( shuang)書信代稱。語出《古樂府》:「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唐·劉禹錫《途中送崔司業使君扶持赴唐州》詩:「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
●雙魚●( shuang yu)謂書信。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
●任》詩:「五馬何時到,雙魚會早傳。」宋·王安石《次韻酬昊秀珍見寄》詩:「君作新詩故起予,一吟聊複報雙魚。」
●吳箋●( wu jian)本指吳地所產之箋紙,借指書信。宋·陸游《風入松》詞:「欲寄吳箋說與,這回真個閒人。」清·周亮工《書影》卷八:「●(趙燕明)《寄謝友人送昊箋》詩云:感君寄吳箋,箋上雙飛鵲。」」
●雁帛●( yan bo)借指書信。元·柳貫《舟中睡起》詩:「江驛比來無雁帛,水鄉隨處有魚罾。」
●雁書●(yan shu)書信別稱。雁來去有定候,以帛繫雁足得以傳書,故稱。唐·王勃《採蓮曲》詩:「不借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瑤函●(yao han)對他人來信的美稱。唐·黃滔《薛舍人啟》:「金口開時,講貫則處其異等瑤函發出,推揚則寘彼極言。」明·袁中道《寄周儀曹野王書:「壬子歲,曾得瑤函並柄頭詩,甚佳。」又指帝王的詔令。
●瑤緘●( yao jian)對他人書信的美稱。緘,信封,書信。唐·羅隱《寄黔中王從事》詩:「貪將醉袖矜鶯谷,不把瑤緘附鯉魚。」前蜀·薛昭蘊《女冠子》詞:正遇劉郎使,啟瑤緘。」又指道家經典。見「道藏」條。
●瑤箋●(yao jian)亦作「瑤」。對書信的美稱。箋,信紙。清·孫枝蔚《列仙詩》之四:「東華童子捧瑤箋,青鳥銜書送地僊。」清·唐孫華《次韻酬宮恕堂》:「忽枉瑤贈佳句,頭風立愈如加砭。」
●瑤章●(yao zhang)對信札的美稱。《再生緣》第三十七回:「接讀瑤章知一切,使於肺腑救深恩」又美稱詩文,亦指帝王文書、道家符籙。
●音翰●(yin han)書信。《宋書·徐湛之傳》:「又昔蒙眷顧,不容自絕,音翰信命,時相往來。」又指詩文。
●音書●(yin shu)書信。唐·宋之問《漢江》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詩:「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音問●(yin wen)書信,音訊。晉·陶潛贈長沙公族祖》:「敬哉離人,行路淒然,款襟或遼,音問其先。」
●音信●( yin xin)書信,消息。北周·庾信《擬詠懷》詩:「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唐·李白《大堤曲》詩:「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
●音訊●(yin xun)書信,消息。唐·元稹《酬樂天早春閒遊西湖……》詩:「故交音訊少,歸夢往來頻。」
●音郵●( yin you)書信。南朝·陳·徐陵《又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臨江總轡,企望音郵。」
●魚書●(ysh)指「書信」以所謂有魚腹傳書之說,故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是稱書信為「魚書」、「尺素」。唐·韋皋《憶玉簫》詩:「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
●魚素●(ys)書信。元·方回《贈呂肖卿》詩:「湓浦稀魚素,陽山杳雁程。」明·王世貞《答滁陽羅太僕》詩:「忽報江秋魚素到,似言山色馬曹多。」
●魚雁●(yu yan)指「書信」。謂魚雁能傳書信,故稱。魚,魚書;雁,雁書。《漢書·蘇武傳》: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有繫帛書。」因而後以「魚雁」指代「書信」或送信的人。程鉅夫《寄閻子靜唐靜卿》詩:「江湖政共丹心老,魚雁全如綠髩疏。」
●玉翰●( yu han)書信的美稱。南朝·梁·蕭統《十二月啟·中呂四月》:「今因去雁,聊寄芻蕘如遇回鱗,希垂玉翰。」去雁,指去信;回鱗,指回信。蕘●(ro),本指柴草,用以謙稱自己的言論、意見。
●玉●( yu zha)對人書信的美稱唐·皮日休《懷華陽潤卿博士》詩:「數行玉札存心久,一掬雲漿漱齒空。」又為植物名,即地榆,供藥用。【水】
●(shu)由氫氧化合的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荀子·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碧虛●(b)水的別稱以其碧綠透明而虛空,故云唐李賀《釣魚》詩:「斜竹垂青沼,長綸貫碧虛。」長綸●(ln),線。碧虛,又指「天空」。見該條。
●寒晶●( han jing)水的喻稱。以其清澈明瑩,故稱。宋王安石《我所思寄黃吉甫》詩:「我所思兮在彭蠡,一奩寒晶徑千里。」又《定林示道原》詩:「濕銀注寒晶,奩以青培堆。」寒漿●( han jiang)指清涼的水。《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素綆●(geng),白色井繩,即汲水用的繩子。寒漿,又為草名,即酸漿草。寒玉●( han yu)水的別稱。謂水寒涼清淨,有如冷玉。唐李群玉《引水行》:「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菸。」又指「月」、「竹」,見各該條。
●空明●( kong ming)月光照耀下的水。以其明澈如空,故稱。唐·韓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覷鱗介之驚透。」
●靈淵●( ling yuan)水。本指深潭,藉指水漢·揚雄太玄經·去》:「初一,去此靈淵舍彼枯園。」又指「深淵」,見該條。
●徒水●(tu shur)白水,潔淨的水。《呂氏春秋·功名》:「缶硫黃,蜹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高誘注:「水無酸,故不可以致也。」
●玄酒●( xuan jiu)古祭祀中當酒用的清水。《禮記·禮運》:「故玄酒在室,醴在戶。」孔穎達疏:「玄酒,謂水也。以其色黑,謂之玄,太古無酒,此水當酒所用,故謂之玄酒。」《南齊書·禮志上》:「玄酒不容多,鮮魚理宜約。」宋·葉適《祭蔡行之尚書文》:「燕爾玄酒,公屍之薰。」亦指淡薄的酒。
●玄流●( xuan lid)清水。《晉書·禮志上》:「若迺太一初分,酌玄流於春澗之右,焚封豕於秋林之外,亦無得而闕焉。」又指「深泉」、「君恩」,見「泉水」和「恩譯」條。
●玄清●( xuan qTng)古祭祀用以當酒的清水漢·張衡《七辯》:「玄清白醴,陶酸。」蒲陶,即葡萄;●(non),指味甘美。唐·韓愈《袁氏先廟碑》:「肩臑胉骼,其樽玄清。」
●玄水●( xuan shui)指北方之水。北方玄武,主黑色,故云。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之八:「北闕臨玄水,南宮生絳云。」猶清水。明·李贄《樓頭春雨》詩:「白雲封去路,玄水荐新茶。」
●玄尊●( xuan zun)亦作「玄樽」。猶言「玄酒,即清水。」荀子·禮論》:「大餉,尚玄尊。」《呂氏春秋·適音》:「大餉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高誘注:「玄尊,明水也。」陳奇猷校釋:「尊為酒器,因假為酒之稱,故玄尊即玄酒。」《樂府詩集·隋王郊歌·羽音》:「玄樽示本,天戶為質。」元酒●( yuan ji)即玄酒。古代祭祀時當酒的水。《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漢·桓譚《新論》:元酒不倉吾之醇。」明·何景明《贈蕭文彧號古峰序》:「標支,野鹿,貌之古矣;太羹,元酒,文之古矣。」 水神 【水神】
●( shui shen)古人幻想出的天下水的管理者和主宰者,常居水中。另江、河、湖海亦各有神,各司其職。水神乃泛指。
●池君●(hdo chi jun)水神。《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遺●(wei),贈送。祖龍,指秦始皇。
●馮夷●(pngy)水神名。唐·杜甫《渼陂行》:「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群龍趨。」驪●()龍,黑龍。
●壬夫●(renf)水神名。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詩:「女丁婦壬傳世婚,一朝結仇秦後昆。」宋·方崧卿校註:「董彥遠:『當作『女丁夫壬引東山少連曰:玄冥之子壬夫,娶祝融氏之女曰丁芊俱學水仙,是為溫泉之精。,」也作『壬公。宋·蘇軾《真一酒歌》:壬公飛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嘗。」
●水伯●(shub)水神。《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為天吳,是為水伯。」
●水官●( shur guan)水神名。《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漢·鄭玄注:「此黑精之君,水官之臣…玄冥,少皞氏之子,脩曰熙,為水官。」唐·韓愈《詠雪贈張籍》詩:「水官誇傑黠,木氣卻胚胎。」又指道家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神之一。
●水君●( shur jun)水神。晉·崔豹《古今注·魚蟲》:「水君狀如人,乘馬,眾魚皆導從之,一名魚伯,大水乃有之。」唐皮日休《投龍潭》詩:「下有水君府,貝闕光比櫛。」
●水母●( mu)水神。《楚辭·王《ㄑ九懷·思忠>》:玄武步兮水母,與吾期兮南榮。」又為道家修煉之術。
●水仙王●(《shu1Xionwdng《)水神名。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之一。「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廟。「又《書林逋詩後》:「不然配食水仙,一盞寒泉孝秋菊。」宋代西湖邊有水仙王廟,其旁為林逋祠堂。
●天吳●(tian)水神名。《山海經·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日天昊,是為水伯。」又《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日天吳。」三國·魏·嵇康《琴賦》:「天吳踴躍於重淵,王喬披雲而下墜。」唐·杜甫《北征》:「天吳及紫風,顛倒在裋褐。」紫風又名九風,人面鳥身之神;褐●( shu he),粗布衣。唐·李賀《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清·張之洞《讀史絕句·白居易》:「海圖題詠見優思,浪攪天吳悔已遲。」
●亞馳●(wt)水神名。即滹沱河,以之名水神。《古文苑·素惠文王詛楚文》註:「亞本作『顯大神亞。亞讀作烏。」 水銀 【水銀】
●( shur yin)一種流體金屬元素●(Hg),即水銀。銀白色,能溶解金、銀、錫、鉀、鈉等。
●奼女●(chan)亦作「奼女」。水銀的別名,為道家所稱。《周易·參同契上》之下:「河上奼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明·蔣一彪《集解》引彭曉:「河上奼女者,真汞者,見火則飛騰,如鬼隱龍潛,莫知所往。唐·劉禹錫《送盧處士歸嵩山別業》詩:「藥爐嬈奼女酒甕貯賢人。」唐·陸龜蒙《自遣》詩之二十八:「奼女精神似月孤,敢將容易入洪爐。」玄●( xuan hong)水銀。澒,通「汞」。《淮南子地形訓》「玄天六百歲生玄砥,玄砥六百歲生玄領,玄六百歲生玄金。」實為杜撰之說,無稽之談。
●真汞●( zhen gong)純水銀。《參同契》卷下:「如審遭逢……復起馳走。」蔣一彪集解引宋·俞琰曰:「真汞產於離。」離,指南方。
●真水●( zhen shi)水銀的別稱,為道家煉丹之用。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詩》:「吳·吉甫以晚科試漕闈」《搗藥免長生》詩云:「真水黃茅長,香風玉杵鳴。」 歲首 【歲首】
●( shui shou)新一年的開始,指正月。古代歲首所指的月份不一。《史記·武帝本紀》:「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
●年始●( nian)一年的開始,首。《史記·秦始皇本紀》:「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張守節正義:「周以建子之月為正,秦以建亥之月為正,故其年始用十月而朝賀。」
●人元●(ren yuan)夏曆歲首。元、歲之始《漢書·李尋傳》「蓋聞《尚書》『五日考終命,言大運壹終,更記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歷年紀,數如甲子也。」《後漢書·陳寵傳》:「寵奏曰:『十二月陽氣上通,雉雊雞貌,地以為正,殷以為春。十三月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夏以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統。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李賢注:「十三月令正月也,天子迎春各郊,陰陽交合,萬物皆出於地,人始初見,故曰:『人以為正,夏以為歲首也。」人正●(ren zheng)即人元,夏曆歲首。漢班固《白虎通·三正》:「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
●首祚●( shou zuo)歲首。晉·王羲之《月儀書》:「日往月來,元正首祚。」
●獻歲●(xian sui)歲首,新一年的開始。《楚辭·招魂》:「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汩●(gu),激勵。王逸注:「獻,進。言歲始來進,春氣奮揚,萬物皆感氣而生。南朝·宋鮑照《代春日行》:「獻歲發,吾將行。」 絲帛 【絲帛】
●(sb)絲織物的總稱。古代生帛稱縞、素、絹、綃。熟帛稱練。漢以後帛稱為繒。
●幣帛●(bb)繒帛。泛指絲帛。古代用於祭祀。,饋贈的禮物。繒●(zeng),古代對絲織品的總稱。《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記趙夢得事》:「幣帛不為服章,而以書字,上帝所禁。」又泛指「財物」,見該條。
●幅練●( fu lian)成幅的白絹。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衡山)山下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壓山下,若望幅練在山矣。」
●絹素●( juan sh)白絹,多用於書畫。唐·杜甫《丹青引》「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唐張彥遠《萬代各畫記論畫六法》:「今之畫人,筆墨混於塵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絹素,豈曰繪畫。」
●繚綾●( liao ling)一種薄絹。《新唐書·李德裕傳》:「又詔索盤條繚綾千匹。」唐·白居易《繚綾》詩:「繚綾,繚綾何所以,不以羅綃與紈綺。」
●匹練●( pi lian)白絹。常用來形容奔馳的白馬、光氣、瀑布、水面、雲霧等宋·蘇軾《同柳子玉遊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詩:「坡頭嘉樹幹幢立,菸際長江匹練橫」明·梅鼎祚《玉合記·醉負》:「騎來匹練穿花影,偎將雙袖臨妝靚。」
●匹素●(Ps)白絹。白色絲織物。匹,布帛等長度的計量單位。素,白色生絹。常用以形容天光雲氣唐·杜牧《自貽》詩:「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宋·蘇軾《十月十五日觀月黃樓席上次韻》:「山下白雲橫匹素,水中明月臥浮圖。」宋·陸游《衡門感舊》詩:「蒼煙屯不散,匹素橫郊原。」
●綺縞●(1gao)文繒和細繒。即絲帛。《楚辭·招魂》:「纂組綺縞,結琦璜些。」三國·魏·曹植《雜詩》:「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又為一種「木名」。
●素沙●( su sha)白絹。《周禮·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衣…白沙。」註:「素沙者,今之白縛也。」又指白沙。吳絹●( wu juan)古代吳地產的絹,以質地輕薄著稱。《新唐書·地理志五》:「越會稽郡中都督府。士貢…昊絹、丹沙,石蜜、桔、葛粉、瓷器、紙筆。」清·唐孫華《長椿寺拜瞻明慈聖李太后御容恭賦四十韻》:「妙畫臨吳絹,清詞灑蜀。」另有吳綾、吳綿、吳羅,均為古吳地所產之絲織品。
●玄黃●( xuan huang)指絲帛。《書武成》: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又指「天地」,「疾病」。見該條。繒練●( zeng lian)沒有花紋的絲織品。繒,帛的總稱。《漢書·王莽傳上》:「太后宜且衣繒練,頗損善,以視天下。」顏師古注:「繒練,謂帛無文者。」 四方 【四方】
●( si fang)本指東西南北四方。又指四方邊遠地區。《論語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禮記·曲禮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唐·韓愈《閔己賦》行舟楫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又指「天下」。
●偏陬●( pian Zou)偏遠之地。偏,偏遠;陬,角落。清曾國藩《翰林院庶吉士義府學教授莫君墓表》。「及君出而為吏,恩信行於異域,退而教授,儒術興於偏陬。」
●庶域●(shy)四方,各地。庶,多;域,地域。漢·崔駰《司徒箴》:「芒芒庶域率土祁祁。《舊唐書·玄宗紀上》:「雖卿士竭誠,守宰宣化,緬懷庶域,仍未小康。」
●四隩●(sao)指四方邊遠地區。隩,四方邊遠可居之地。《書·禹貢》:「九州攸同,四隩既宅。」孔傳「四方之宅已可居。」《後漢書·蔡邕傳》:「洪源闢而四隩集,武功定而干戈戢。」又指四方邊遠地的人。
●四鄙●(sb)四方邊境地區。鄙,邊境。唐·陸贄《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五稼累豐,四鄙不擾。」宋·王安石《開元行》:「由來犬羊著冠坐廟堂,安得四鄙無豺狼。」四邊●( si bian)四方;四周。《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臣之所住,名迦毗河東際於海,其城四邊,熟紫紺石。」唐·李白《上留田行》:「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又指「四境」,見「國內」條。
●四表●(si bido)指四方極遠之處。《小學紺珠》卷二謂嵎夷、南交、昧谷、幽都為東西南北四表。《書·堯典》:「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孔穎達疏:「聖德美名,充滿被溢於四方之外。又至上天下地。」《魏書·西域傳序》:「太祖初,經營中原,未暇及於四表。」
●四處●(si chu)四方;各處。《莊子·盜跖》:「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成玄英疏:「四處,猶四方也。」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這些作媒的四處傳揚。」四封●( si feng)四境,四方。《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季孫曰:我有四封,而詰其盜,何故不可。」《管子·戒》:「如此,而近有德而遠有色,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耶!」四國●(sigu)四方。《易·明夷》:「初登於天下,照四國也。」傳:「居高而明,則當照及四方也。」《詩·大雅崧高》:「揉比萬邦,聞於四國。
●四荒●( si huang)四方荒野之地。《爾雅·釋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因其地分別在北、南、西、東,故又指四方。《楚辭·離騷》:「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岧案四荒外,曠望鄰川會。」
●四極●(sj1)四方極遠的地方。《離騷》:「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秦·李斯《峰山刻石》:「威動四極,武義直方。」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歷三辰而玉步,照四極而金聲。」又指「四肢」,見該條。
●四繼●(sj)指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又指四方。《淮南子·天文訓》:「日冬至,日出東南繼,入西南繼。…夏至,出東北繼,入西北繼。」《小學紺珠》卷二:「四繼,東南、巽;東北、艮;西南、坤;西北、乾。」
●四境●( si jing)四方邊界;四方邊境地區。《孟子·梁惠王下》:「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幸四境無虞,三秋式稔。」引申為「舉國」四方疆界之內。
●四鄰●(sn)四方;周圍。《漢書·禮樂志》:「五神相,包四鄰。」顏師古注:「包,含也。四鄰,四方。」宋·蘇軾《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詩:「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又指周圍鄰居或鄰近的人。
●四履●(s1)四方。履,為所踐之四界。唐·盧照鄰《釋疾文·粵若》:「有太公兮捲舒龍豹,奄經營於四履。」唐·儲光羲《觀范陽遞俘》詩:「四履封元,百金酬勇夫。」又指疆域,見「國界」條。
●四面●(si mian)四方。《史記·高祖紀》:「漢軍絕食……楚因四面擊之。」漢·桓寬《鹽鐵論·擊之》:「邊域四面受敵,北邊尤受其苦。」
●四外●(swai)四方,四處。《書·堯典》:「光被四表」。孔傳:「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讓,故其名聞充溢四外,至於天地。」
●四維●(si wei)本指四隅,又指四方。唐·歐陽詹《早秋登慈恩寺塔》詩:「寶塔過千仞,登臨盡四維。」宋·蘇轍《祭亡兄端明文》:「如鴻風飛,流落四維。」宋·范仲淹《明堂賦》:「懼四維之有艱,尚瘡痍而百辛。」又指禮義廉恥。四遐●(sxi)指四方極遠之處遐,遠方。晉·陸機《從軍行》:「苦哉,遠征人飄飄窮遐。南朝·宋·鮑照《清河頌》:「垂光九野,騰響四遐。」宋·曾鞏《送江任序》:「海外萬里之人,用於中州,以至四遐之鄉相易而往。」
●四鄉●(si xiang)四方。《國語·越語下》「皇天后土四鄉地主正之。」《莊子·說劍》:「中和民意,以安四鄉。」四裔●(sy)四方邊遠之地。裔,本指衣服的邊沿。借指邊遠的地方。《左傳·文公十八年》:「投諸四裔,以御螭魁。」四隅●(sy)指四方。《淮南子·原道訓》:「經營四隅。」高誘注:「隅猶方也。」
●四宇●(sy)四方,天下。漢·枚乘《七發》「今時天下安寧,四宇和平。」漢·王粲《荊州文學記》:「物品宣育,百穀繁蕪,勳格皇穹,聲被四宇。」
●四遠●(si yuan)四方;四方邊遠之地。漢·王充《論衡超奇》:「珍物產生四遠。」唐·薛存城《膏澤鄉豐年》:「八月甘雨布,四遠報年豐。」 四海 【四海】
●( si hai)泛指海。古人以為中國為四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一。《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晉·葛洪《抱朴子·明本》:「仁鮋鰃於蹟水之中者,不識四海之浩汗。」又猶言天下,全國各地,見「天下」條。
●八海●( ba hai)泛指海,即四方四隅的海。南朝·梁·陶弘景《水仙賦》:「淼漫八海,汯淚九河。」前蜀·杜光庭《題劍門》詩:「題詩曾駐三天駕,礙日長含八海風。」
●八溟●( ba ming)亦作「八冥」。即八海,溟,海。泛指海。唐·杜甫《客居》詩:「安得覆八溟,為君洗乾坤。」《雲笈七籤》卷二三:「瀾池玉潤,流灑八溟。」亦指「天下」,見該條。八瀛●( ba ying)即八海。瀛,指海。《舊唐書·代宗紀論》:「雖神禹之乘四載,玄冥之灑八瀛,亦不能湮洪濤而撲烈焰者何也?良以勢既壞而不能遽救也。」又指「天下」,見該條。九溟●( jiu ming)猶四海。唐·王勃《上武侍極啟》:「吞九溟於筆海,苦控牛涔;抗五嶽於詞峰,如臨蟻蛭。」牛涔●(cen),牛蹄踩的積水坑,蟻蛭●(die),螞蟻積的小土堆,蛭,通「垤」。
●四溟●(si ming)亦作「四冥」。指四海。四方之海。三國·魏·阮籍《答伏義書》:「四冥之深幽鱗不能測其底。」晉·張協《雜詩》之十:「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李善注:「四溟四海也。」
●四瀛●( si ying)四海,天下。瀛,大海。南朝·齊·王融《侍遊方山應詔》詩:「四瀛良在目,八寓宛如見。」《宋史明帝紀》:「德洞四瀛,化綿九服。」明·李東陽《送焦守靜先生使襄府》詩:「丹書玉節又南行,一日龍光起四瀛。」 四季 【四季】
●(sj)春夏秋冬四時的總稱,每季三個月。以農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為一季的開始漢蔡邕月令問答》:「春,木王。木勝土,土王四季。四季之禽,牛屬季夏,犬屬季秋,故未羊可以為春食也。」唐張《次韻和友人冬日書齋》:「四季多花木,窮冬亦不凋。」
●四辰●( si chen)猶四時,四季。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寒暑窮化,四辰交錯。」
●四節●(sjie)指春夏秋冬四《後漢書·楊賜傳》:「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順四節也。」李賢注:「四節,謂春搜,夏苗,秋獮,冬狩也。」三國·魏·曹植《求通親°,,
●親表》。「蓋聞四節異氣以成歲,君子殊道以成名。」
●四景●(si jing)指四時,即四季。以四時景象不同,而稱。前蜀·杜光庭《遂府相公週天醮詞》:「五星四景之中,永銷危厄。」明·高明《琵琶記·一門旌獎》:「共設華筵會,四景常歡聚。」
●四時●(ssh1)即四季。《易·恆》:「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夏秋冬。」《論語·陽貨》:「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四序●(si)四季。《魏書·律曆志上》:「然四序遷流,五行變易。」唐·王勃《守歲序》:「春、秋、冬、夏,錯四序之涼炎。」南朝·梁·何遜《寄江州褚咨議》詩:「自與君別離,四序紛回轉。」清顧炎武《華山》詩:「四序乘金氣,三峰壓大河。」
●四象●( si xiang)指四季。《易·繫辭上》:「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高亨注「四象,四時也。四時各有其象,故謂之四象。天地生四時,故曰兩儀生四象。兩儀,指天地。按四象體現在卦上則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種爻象。唐·呂岩《憶江南》詞:「八卦九宮看掌上,五行四象在人身。」
●四運●(syn)指四時,四季。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飄颻風於四運,翻翱翔乎入隅。」晉·陸機《梁甫吟》:「四運循環轉,寒暑自相承。」清·姚鼐《感冬》詩:「四運革成歲,日月播陰陽。」 四肢 【四肢】
●(sizh)亦作「四支」、「四枝」,人的兩手兩足的合稱。《易·坤》:「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莊子·達生》「輒然忘吾有四枝形也。」《孟子·盡心下》:「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唐·陸龜蒙《和新秋即事三首韻》:「愁尋冷落驚雙鬢,病得清涼減四支。唐·王建《照鏡》詩:「暖於揉雙目,看圖引四肢。」
●四極●(sj)指四肢。《素問·湯液醪醴論》:「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李冰注:「四極言四末,則四肢也。」清·顧炎武《將遠行作》詩:「神明運四極,反以形骸拘。」又指「四方極遠之地,見「四方」條亦指四境。四末●(sm)四肢。《管子·內業》:「飽極動,氣不通於四末。」《素問·繆刺論》:「夫邪客大絡者,右注左,左注右,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王冰注「四末,謂四支●(肢)也。」
●四體●(st)四肢。《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晉·陶潛《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干。」引申指整個身體、身軀。
●四●(si)四肢。,肢本字。《荀子·君道》「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職之從心」《淮南子·修務訓》:「四不動,思慮不用。」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安隨筆·字音假借》:「四肢可四職。」 嵩山 【嵩山】
●( song shan)亦作「崧山」。崧,同「嵩」,山高大的樣子。中岳,為五嶽之一。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其峰有三:東為太室山,中為峻極山,西為少室山。唐·宋之問《下山歌》:「下嵩山兮多所思,攜佳人兮步遲遲。」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詩:「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兩顆珠。」金·元好問《寄答趙宜之兼簡溪南詩老》詩:「秋鴻社燕飄零夢,潁水崧山去住心。」
●嵩岑●( song cen)即嵩山。晉·陸雲《登遐頌》:「伯嚴志道,翻飛自南,服食中岳,練形嵩岑。」《魏書·裴衍傳》:「伏見嵩岑極天,苞育名草,修生救疾,多遊此岫。」唐·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岑》詩:「君思潁水綠,忽復歸松岑。」君,指裴圖南。
●嵩高●( song gao)即嵩山。《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晉·戴祚《西征記》:「嵩高山,東太室,西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總名也。」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其名有序,則太室西偏;其位可知,則嵩高佐命。」亦作高峻,崇高。
●高構●( song gou)即嵩山。《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嵩構雲頹,梁陰載缺。」呂向注:「嵩山,中岳也……言褚公亡如高山之頹墜。」
●嵩陵●( song ling)指嵩山。三國·魏·劉劭《七華》:「煎嵩陵之縹翠,蒸蔥嶺之碧雞。」
●嵩丘●( song qiu)亦作「嵩邱」。即嵩山。晉·潘岳《懷舊賦》:「前瞻太室,傍眺嵩丘。唐·李白《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逆胡竊號,剝亂中原,雖平伊洛,填嵩丘,不足以掩宮城之骸骨。」唐·賈島《病起》詩:「嵩邱歸未得,空白貴遲回
●嵩少●( song shao)亦作「崧少」。嵩山的別名。因其西為少室,故稱。《新唐書·隱逸傳序》:「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祿仕,肩相摩於道,至號終南,嵩少,為仕途捷徑。」嵩室●( song shi)即嵩山。嵩山東為太室西為少室,故稱。唐·鄭谷《讀故許昌薛尚書詩集》詩:「難忘嵩室下,不負蜀江濱。」宋·范仲淹《寄題許州錢相公信美亭》詩:「山色來嵩室,風光徹汝憤。」
●嵩嶽●( song yue)亦作「崧岳」。即嵩山。《後漢書·馬融傳》:「右曫三,左概嵩嶽。面據衡陰,箕背王屋。」矕●(man),視;覆蓋。明·謝榛《送王侍御按河南》詩:「天連嵩嶽寒雲盡、馬渡黃河春草生。」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竊以為輕塵難語於崧岳之高,爝火奚裨於陽烏之炤者也。」爝,火把;陽烏,太陽。
●崧鎮●( song zhen)嵩山的別稱。一方主山曰「鎮」。唐·王勃《乾元殿頌序》:「爾其左扃崧鎮申侯降太室之禎;前枕莘郊,伊尹發空桑之秀。」
●太室●(tai sh)亦作「大室」,即嵩山。《左傳·昭公四年》:「四岳、三、陽城、太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陸德明釋文:「大室即中嶽嵩高山也,在豫州。」《史記·楚世家》:「幽王為太室之盟。」裴駰集解引杜預曰:「太室,中岳也。」
●外方●( wai fang)即嵩山。《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孔穎達疏:「嵩山在潁川嵩高縣,古文以為外方山。又指外地,遠方。
●岳宗●( yue zhong)指五岳之中的嵩山。晉·郭璞《爾雅圖讚·太室山》:「嵩惟岳宗,華、岱、恆、衡,氣通元漠,神洞幽明。」
●中岳●( zhong yue)即嵩山。以其在五嶽之中,故稱。《爾雅·釋山》:「嵩高為中嶽。」《史記·封禪書》:「中岳,嵩高也。」 蘇軾 【蘇軾】
●(sush)●(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眉山●(今四川)人。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貶至州任團練副使。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官主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最後北還,病死常州。追諡文忠。在政治上偏於保守,但亦有改革弊政要求。其文學成就偉大,與其父弟轍,合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大坡●(dp)指蘇軾。《宋史·蘇過傳》:●(過)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殆賦》、《颶風賦》早行其世。時稱為小坡』,蓋以軾為大坡也。」又為唐代諫議大夫之別稱。大蘇●(ds指蘇軾。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本識》:「於是,父子名動京師,而蘇軾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日東。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宋·陸游《醉中歌》:「元祐大蘇逝不返,慶曆小範今誰知。」清·趙翼《錢榮山司寇以大集見示》詩:「人如東晉達,力有大蘇豪。」儋耳翁●( dan er wong)蘇軾的別稱。以其曾被貶至儋耳,故稱。儋耳,南方古國名,又名離耳,在今海南島儋縣。清·錢謙益《追和朽庵和尚樂歸田園》之八:「和詩敢效儋耳翁,感懷竊比朽庵叟。」
●坡公●(po gong)對蘇軾的敬稱。以蘇軾號為東坡居士,故稱。清·林則徐《中秋眺月有作》詩:「坡公渡海誇羅浮,涼天佳月皆中秋。」
●坡老●(Po)對蘇軾的敬稱。宋·楊萬里《和陸務觀見賀歸館之韻》:「平生恰坡老,高眼薄蕭統。」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孫集使女雲風,亦有『羲左推前輩,坡老留船泛夕暉。』之句。」
●坡仙●( xian)蘇軾,文才蓋世,仰慕者尊之「坡仙」。宋·張矩《應天長》詞:「換轎渡舫,添柳護堤,坡仙舊跡今續。」金·元好問《奚官牧馬圖息軒畫》詩:「奚官有知應解笑,世無坡仙誰賞音。」
●玉局●(yj)他稱蘇軾。因其曾任玉局觀提舉後人遂以玉局」稱之。宋·劉克莊《摸魚兒·賞海棠》詞:「悵玉局飛仙,石湖絕筆,孤負這風韻。」清·程文正《錢王廟》詩:「殘碑有字還堪讀,玉局鴻文筆力遒。」又為「棋盤」的美稱,見該條。 台階 【台階】
●(tai jie)指宮殿或堂前的台階。帝王宮殿前的台階多為玉砌,地面多塗以紅色。其異稱多反映這一特徵。丹陛●( dan bi)帝王宮殿的台階,以其塗成紅色,故稱。隋書·薛道衡傳》:「趨事紫宸,驅馳丹陛。」紫宸●(chen),朝廷。宋·陸游《三山杜門作歌》之二:「小臣疏賤亦何取,即日趨召登丹陛。」明·莊是《端午食賜粽有感》詩:「天恩敕賜下丹陛,瓊筵侑以黃金觴。」侑●(you),勸酒。清·顧炎武《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門小坐柵洪橋下》詩:「曾折帝廷楹,幾死丹陛旁。」又借稱朝廷或皇帝。
●丹墀●( dan chi)宮殿裡赤色台階。墀,台階。漢·張衡《西京賦》:「右平左城,青瑣丹墀。」域●(c),台階。《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仔》:「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丹墀,赤地也。」《宋書·百官志上》:「殿以胡粉塗壁,畫古賢烈士,以丹朱色地,謂之丹墀」唐·李嘉祐《送王端赴朝》詩:「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亦指官府或祠廟台階。《說岳全傳》第七回:「旗牌官領令,將五人傳入,到丹墀跪下。」
●丹除●( dan chu宮殿前的台階。除,台階。唐·錢起《奉和中書常捨人晚秋集賢院即事》:「窗明亦縹帶,地肅近丹除。」丹階●( dan jie)帝王宮殿的臺階。因被漆為紅色,故稱。南齊·陸厥《李夫人及貴人歌》:「臨丹階,泣椒塗。」
●宮陛●( gong bi)宮殿的臺階。常藉指皇宮或朝廷。《後漢書·董卓傳》:「●(呂布)馳齎赦書,以令宮陛內外。士卒皆稱萬歲,百姓歌舞於道。」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宮陛多巢穴,城闕生雲煙」
●寒砌●( hau qi)寒涼的台階。唐·溫庭筠《經舊遊》詩「
●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千條。」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四六啟式》:「儼若蟲吟寒砌,早自悲秋;庶幾鼯技荒隅,竊茲向日。」
●前除●(qian chu)屋前台階。唐·王勃《觀佛跡寺》詩:「頹華臨曲蹬,傾影赴前除。」前蜀·韋莊《和人歲宴旅舍見寄》詩:「積雪滿前除,寒光夜皎如。」清·厲鶚《東城雜記·張隱君卿子》引孫宇台治《題張卿子隱居》詩:「東城何逶迤,樹木分扶疏。中有賢人室,綠水繞前除。」
●堂除●( tang chu)廳堂的台階。晉·潘岳《懷舊賦》:「陳荄被於堂除,舊圃化而為薪。」又指宰相任命官吏。
●天陛●( tian)指帝王宮廷之台階,借指朝廷。唐·韋應物《賈常侍林亭燕集》詩:「高賢侍天陛,不應顦困書生。」顦,同「憔悴」。
●天墀●( tian chi1)帝王宮殿的臺階。天,指帝王;墀,台階。唐·韋應物《送宮人入道》詩:「捨寵求仙畏色衰,辭天素面立天墀。」宋·蘇軾《坤城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隊》:「望彤闈而卻立,僉翠袂以言歸。再拜天墀,相將好去。」明·李東陽《校文畢即事》詩:「同下天墀奉玉音,南畿多士正如林。」天階●(tian jie)亦作「天堦」。宮殿的台階,多借指朝廷。《敦煌變文集·捉季布變文》:「季布得官而謝勅,拜舞天階喜氣新。」明·張風翼《紅拂記·華夷一統》:「聽歌謳歡騰萬方,天階拜祝霞觴。」
●庭除●(ting chu)堂前的台階。除,台階。晉·曹攄《思友人》詩:「密雲翳陽景,霖潦淹庭除。」霖潦,雨水。唐·劉兼《對鏡》詩:「風送竹聲侵枕簟,月移花影過庭除。」簟●(dian),竹席。庭除,又指「庭院」,見該條。
●庭階●(ting jie)堂前台階。馬其昶《濂亭集>序》:「以上溯文正及姚、方、歸氏,又上而至宋唐大家,而至兩漢,猶循庭階入宗廟而褅昭穆也。」●(di),大祭名,祭祖。
●庭砌●( ting qi)堂前台階。宋·秦觀《南歌子·贈陶心兒》詞:「玉露沾庭砌,金風動琯灰。」琯灰,玉管中的葦膜灰,用以測候節氣。琯●(gan),玉管。庭砌,又指庭院。彤陛●( tong bi)即丹陛。宮殿前的紅色台階。彤,紅色。明·李東陽《胡忠安公挽詩四十韻》:「皂囊繁出入,彤陛儼周旋。」
●彤墀●( tong ch11)即丹墀。宮殿前的紅色台階,借指朝廷。唐·韓愈《歸彭城》詩:「我欲進短策,無由至彤。」宋·秦觀《寄小莘老少監》詩:「一出承明七煥麾,君恩復許上彤墀。」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三二:「彤墀小立綴綴鸞,金碧初陽當畫看。」
●仙階●(xian jie)殿、壇的台階。唐·李義府《在雋州遙敘封禪》詩:「仙階溢秘秬,靈檢燿祥芝。」秘秬●(mj)精美的黑黍;祥芝,即瑞芝,指靈芝之類。
●岩陛●(yanb)宮殿的臺階。借指朝廷。岩,高。《宋史·后妃傳下·哲宗孟皇后》:「韓世宗妻梁氏,在傅軍中,勝非以計脫之,太后召見,勉令世宗速來,以清巖陛。」
●玉陛●(ybi)帝王殿階。以其多玉砌,故稱。《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常願得一奉朝覲,排金門,蹈玉陛。」玉墀●(ych)台階之美稱,謂鋪砌玉石而成。墀,台階。漢武帝●(劉徹)《落葉哀蟬曲》:「羅袂兮無聲,玉兮塵生。」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之三「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羅幕。」
●玉除●(yuch)台階的美稱。玉,美善;除,台階。三國·魏·曹植《贈丁儀》詩:「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唐·鄭《五月一日紫宸侯對時屬禁直穿內而行因書六韻》:「漏響飄
●銀箭,燈光照玉除。」銀箭,漏箭的美稱。漏箭上刻有時辰,置於最後的漏壺中,隨滴水的增加而逐漸升起,以顯示時辰。 太監 【太監】
●( tai jian)經閹割後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后妃的負責官員。古代泛稱宦官,唐代始稱太監唐因隋制設內侍省,其長官稱監及少監;後又將殿中省改為中御府,其長官稱中御太監、少監:均為宦官充任,負責皇帝及其后妃的生活起居事宜和宮廷內部事務。此後,太監被用作宦的專稱。宋元明清各朝均相沿設有太監之職。明中葉後,太監擁有出使、監軍、鎮守以至偵察官民的大權。清設總管太監為首領,隸屬內務府,人數和權力均有減削。歷代宦官、太監擅權誤國者,屢見不鮮。其異名和賤稱、鄙稱均與其職務、權勢、服飾和生理特點有關。廠璫●( chang dang)明代稱掌管東、西廠、內行廠的大太監。明·沈德符《野獲編·內監·東廠》:「廠衛大抵相倚為重,如己丑錦衣大帥劉守有一逐,而廠璫張鯨遂繼之。」
●大璫●( da dang)宦官。稱其當權者。璫,漢代宦官充武職者的冠飾,後用以代宦官。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於是大璫梁師成者盡愕然。」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余於萬曆甲戌,以太僕卿入陪祀太廟,見上由東階上,而大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從。」明·孫兆祥《禾已黃歌》:「國柄胡為歸大璫,囹圄湯鑊闐忠良。」闐,通「填」。
●大閹●(dyan)宦官。稱其握大權者。閹,割去生殖腺,因太監均割去睾丸,特指稱太監。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唐自安史以來,兵難薦臻,天子播越,親衛成柄,悉付大閹。」悉,完全,全部。
●宮監●( gong jian)即太監。唐·王建《宮詞》之八六:「未戴柘枝花帽子,兩行宮監在簾前。」《前漢書平話》卷中:「太後轉身,起令宮監,暗將到鴆酒。」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故二·明熹宗》:「有老宮監言,明熹宗在宮中,好手製小樓閣,斧不去手,雕精絕。」
●宮奴●(gong)服筏於宮中者。指宦豎。《飛燕外傳》:「後在遠條館,多通侍郎、宮奴多於者。」七國春秋平話》卷上:「●(鄒皇后)令宮奴宣孫子入宮。」清·侯方域《太常公家傳》:「今輒有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遊嬉戲。」
●宮者●( gong zhe)受過宮刑的男子。指宦侍。《周禮·秋官·掌戮》:「宮者使守內。」孫詒讓正義:「專指宦男,不兼宦女。」官人●( guan ren)指太監。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內書堂讀書,自宣德年間創建,始命大學士陳山教授之,後以詞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選年十歲上下者二三百人,撥內書堂讀書。」又舊時妻子稱呼丈夫亦為官人。
●宦夫●( huan fu)指宦官。《後漢書·宦者傳論》:「成敗之來,先史商之久矣,至於釁起宦夫,其略猶或可言。」宦官●( huan guan)古代以閹割後失去男性功能在宮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人,稱為宦官。《漢書·惠帝紀》:「宦官尚食比郎中。」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宦官,奄寺也。」宋·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又指做官的人。宦吏●(huan即宦官。《漢書·外傳·孝成許皇后》「宦吏忮,必欲自勝。」忮●( zhi hen),嫉忌狠毒。忮,嫉恨;很,兇狠。顏師古注:「宦吏,奄人為皇后吏也。」
●宦孽●( huan nie)對宦官的蔑稱。孽妖孽,禍害,《後漢書·靈帝紀贊》:「靈帝負乘,委體宦孽。亡備兆,小雅>盡缺」宦人●( huan ren)宦官。《史記李斯列傳》:「夫高●(趙高),故宦人也。」《後漢書·宦者傳序》:「然宦人之王朝者,其來舊矣。」唐·李朝威《柳毅傳》:「左右皆流涕。時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書授之,令達宮中。」
●宦孺●( huan)猶宦豎。孺,幼兒,猶豎子。宋·愈文豹《吹劍四錄》:「漢之天下,弊於戚畹;唐之天下,弊於宦孺;我朝天下,弊於奸吏。」
●宦侍●( huan shi)官官。《新唐書·呂溫傳》:「時吉甫為宦侍所抑,溫乘其閒謀逐之。」宋·陸游《條對狀》:「夫宦侍之臣,自古所有。然晚唐以來,始進養子,童幼何罪,橫罹刀鋸。」罹●(1),遭受苦難。
●宦豎●( huan shu)對宦官的賤稱。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後漢書·楊震傳》:「臣案國典,宦豎之官,本在給使省闥,司昏守夜,而今狠受過寵,執政操權。」
●宦寺●( huan si)即宦官。宦官古稱寺人,故云宦寺。《新唐書·李石傳》:「方是時,宦寺氣盛,凌暴朝廷。」·陸游《冬日讀白集作古風》詩:「漢禍始外戚,唐亂基宦寺。」宦者●( huan zhe)宦官。《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宦,臣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臣意即告宦者平。」《漢書·齊悼惠王劉肥傳》:「齊有宦者徐甲,入事漢皇太后。」顏師古注:「宦者,奄人。」唐·韓愈《順宗實錄一》:「上疾不能言,還即入,以詔召叔文入坐翰林中使決事。以叔文意入言於宦者李忠。」
●巨璫●( dang)有權勢的宦官。璫,太監的帽飾,以玉為之,指稱太監。宋·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二:「餘拜辭登岸。因呼內侍楊修、李俅等三人坐幄次,與再道前語。三人者,巨也。」明·歸有光《贈醫士張之厓序》:「正德間,巨璫用事,頗以權力致天下之伎能。」
●內班●( nei ban)指太監。《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遣內班賜光遠玉帶、御馬,以安其意。」胡三省註:「內班,蓋宦者也。」
●內參●( nei can)太監。《北齊書·幼主紀》:「寫築內鄙諸城,使人衣黑衣為羌兵,鼓噪凌之,親率內參臨拒。」《資治通鑑·陳宣帝太建三年》:「太后怒,遣使就內省以弓弦絞殺子琮,使內參以庫車載屍歸其家。」胡三省註:「內參,宮者也。」
●內臣●(nei chen)太監,宦。《漢書·五行志上》:「闕在司馬門中,內臣石顯之象也。」唐·元稹《宋常春等內僕局令》:「近制選內臣之善於其職者,監視諸鎮。」又指宮廷近臣。
●內●( nei dang即太監。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考異》:「杲入索璽於內璫羊駰、劉慶祖。」宋·周密《齊東野語·楊太后》:「●(楊太后)密遣內璫求同宗,遂得右庠生嚴陵、楊次山以為姪。」
●內官●(nei guan)太監。《史記·李斯列傳》:「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唐·李德裕《長安秋夜》詩:「內官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
●內官子●(nei guan)太監。《醒世因緣傳》:「那婦人的陰性,就如內官子一般。」
●內家●(nei jia)指太監。唐·李敬方《太和公主還宮》詩:「生還侍兒少,熟識內家稀。」又指皇宮、宮庭。
●內監●( nei jian)太監。唐·王建《宮詞》之五九:「聖人生日明朝是,私地教人屬內監。」
●內侍●( nei shi)在帝王宮廷供使喚的人,多指太監。《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事發覺,黨乃東內侍三人以絕口語。」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同王子洛濱之歲,實惟辟疆內侍之年。」
●內豎●(nei shu)宦官的鄙稱。《後漢書·梁離傳》:「檢御門族,未曾以權盛干法,而性慎弱而戚斷,頗溺於內豎」 《北史樂運傳》:「所須奏聞,多附內豎。」
●內寺●(nei si)宦官。宋·蔡《鐵國山叢談》卷六:「宣和以降,則士大夫悉歸之內寺之門矣。」
●內相●(nei xiang宮中太監指有權勢,能參與皇宮內部事務者。《紅樓夢》第八三回:「門上人進來回說:『有兩個內相在外,要見二位老爺呢。」……門上的人領了老公進來
●內奄●(nei yan)宦官。奄,通「閹」,指被閹割的太監。明·唐順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誌銘》:「嘉靖戊戌章聖梓宮往承天,道山東,上官檄德州供張,至則諸內奄牌校橫索百端,挾威凌侮,聲勢詢甚。」梓宮,皇帝的棺木。
●內養●( nei yang)太監。亦指被豢養在內宮的人。《舊唐書·楊忟傳》:「尋盡削官封,長流驩州又令內養郭全穆齎詔賜死。」
●寺臣●(shi chen)宦官的別稱。寺,「侍」的古字。近侍,常指閹人。《太平廣記》卷二一引《仙傳拾遺》:「●(玄宗)即詔寺臣陳忠盛挈雄黃八十兩,往峨眉宣賜思邈。」
●寺人●(shi ren)古代宮中近侍小臣,多以閹人充任。東漢始即以稱宦官。《詩·秦風·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鄭玄注:「寺人,內小臣也。」《周禮·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內五人。」鄭玄注:「寺之言侍也。」賈公彥疏:「雲寺之言侍也,欲取親近御之義,此奄人也。」《左傳·僖公二年》:「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杜預注:「寺人,內奄官豎貂也。」《後漢書·宦者傳序》:「閽人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新唐書·于志傳》:「今殿下左右前後皆用寺人,輕忽高班,陵轢貴仕。」清·昭槤《嘯亭續錄·御前大臣》:「本朝鑑明弊政,不許寺人干預政事,命內務府大臣監之。」
●倖家●( xing jia)帝王寵幸的官官。《新唐書·戎傳》:先是,馬揔佐鄭滑府,監軍宦人誣幼之泉州別駕。冕欲除揔以附倖家,即使戎攝刺史,按置其罪。」冕,柳9,
●倖侍●( xing shi)帝王寵幸的宦官。倖,親幸;寵愛。《新唐書·鄭黛傳》:「擬華州刺史,輒留中,為倖侍酬沮。」奄官●( yan guan)宦官。《後漢書·五行志四》:「儒說奄官,無陽施,猶婦人也。」《周書·宣紀》:「評位之後或旬日不出,公卿近臣事蓍,皆奏之」《新唐書·于志寧傳》:「奄官者,你非全氣,專柔便佞,託親近為威權,假出納為禍福。」
●奄人●( yan ren)古代被閹割的男人,特指宦官、太監奄,通「閹」,割去睾丸。《新唐書·趙憬傳》:「時杜黃裳遭奄人讒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奄人暴橫,多潛殺不幸。」
●奄豎●( yan shu)亦作「閹豎」。宦官的鄙稱。豎,猶小子。《後漢書》卷六二引荀淑論:「漢自中世以下,閹豎擅恣,故俗以遁身矯絜,放言為高。」《新唐書·韓全義傳》:「時軍無統帥,惟以奄豎監之,遂敗於小激。」亦指小太監。《明史·外國傳四·琉球》:「明年,中山亦遣寨官子六人入國學,並獻奄豎數人。」
●奄寺●(yan si)指宦官。古稱閹人、寺人,後稱宦官、太監。《明史·陸昆傳》:「陛下嗣位以來天下然望治。乃未幾,寵幸奄寺,顛覆典刑。」清·葉延琯《吹網錄·立忠王璵為太子》:「似肅忠之得為太子,全賴奄寺一言而成。」
●中璫●( zhong dang)指宦官。宦官以璫為冠飾,故稱。明·何景明《鮒魚》詩:「賜鮮遍及中璫第,薦熟應開寢廟筵。《明史·宦官傳·魏忠賢》:「帝亦厭廷臣黨比,複委用中璫。黨比,結黨營私。
●中貴●( zhong gui)有權勢的太監。中,內宮。唐·李白《古風》:「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中涓●( zhong juan)指宦官。涓,水滴,原指涓人,即宮內掃的人,後轉指太監。明史·周興瑞傳》:「如輔臣阿中涓意,則其過滋大。」滋,更加。清·趙翼《行圍即景·虎槍》詩:「中涓傳旨催賜金,孔雀修翎長一尺。」 泰山 【泰山】
●(tai shan)亦作「太山」。為五嶽之一,又稱東嶽,在山東省中部。海拔1524米,山峰突峻拔,雄偉壯麗;樓台殿閣穿插於其間,名勝古蹟很多,為我國遊覽勝地之一。《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又稱「岳父」,見該條岱嶺●( dai ling)指泰山。岱,泰山名。唐·王勃《廣州寶嚴寺舍利塔碑》:「越溪仙鍔,吐光芒而駭人;岱嶺寒松,排風飆以成性。」《詩·齊風》唐·陸德明釋文:「齊者,太師呂望所封之國也。其地少皞爽鳩氏之墟,在《禹貢》青州岱嶺之陰,濰淄之野,營丘之側。」
●岱山●( dai shan)泰山的別稱。《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日兗州,其山鎮日岱山。」南朝·梁·范雲《古意贈王中書》詩:「岱山饒靈異,沂水富英奇。」章炳麟《書·客帝匡謬》:「明堂大微,不司其勳;岱山梁父,不載其德。」
●岱泰●( dai tai)即泰山。明·劉基《送道士張玄中歸桐柏觀》詩:「追我入醫閭,訪鶴凌岱泰。」
●岱岳●( dai yue)泰山的別稱。《淮南子·墬形訓》:「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高誘注:「岱岳,泰山也。」南朝·陳·徐陵《勸進元帝表》:「登封岱岳,且署明堂;巡狩荊州,時行司隸。」唐·張說《應制和同劉光喜雨》:「青氣合春雨,知從岱岳來。」宋·蘇軾《永裕陵二月旦表本》:「岱岳泥金,未講升中之禮;荊山鑄鼎,遽成脫屣之遊。」岱宗●( dai zong)泰山。亦作「岱宗」。泰山舊謂居五嶽之首,為眾山所宗,故稱。《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孔傳:「岱宗、泰山,為四嶽所宗。」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故雖絕地廟位,祝牲猶列於郊號,宗於岱宗。」唐·杜甫《望嶽》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清·唐孫華《東嶽廟》詩:「岱宗首群岳,岩岩鎮魯疆。」又古人謂人死後靈魂歸泰山,故以岱宗指死亡。
●東岳●( cong yue)泰山別名。以其地處中原之東,故稱。°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漢·毛亨傳:「岳,四岳也:東岳岱,南嶽衡,西嶽華,北嶽恒。」
●嶠岳●( jido yue)同「喬嶽」。高大的山,特指泰山。《詩·周頌·時邁》:「懷柔百神,及河喬嶽。」毛傳:「喬,高也。高嶽,岱宗也。」《淮南子·泰族訓》詩》云:懷柔百神,及河嶠岳。,」
●山宗●( shan zong)指泰山。意謂眾山之首,故稱。《禮記·祭法》:「埋少牢於泰昭。」唐·孔穎達疏:「《古尚書》說:『天宗,日月北辰;地宗,岱、河、海也。日月為陰陽宗,北辰為星宗,河為水宗,海為澤宗,岱為山宗。」又指「山神」,見該條。天孫●( tian sun)泰山的別名。晉·張華《博物志》卷一:「泰山一日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明·王志堅《表異錄·山川》:「泰山一名天孫。」又為「織女星」別名。中岱●( zhong dai)泰山。南朝·宋·謝莊《上封禪儀注疏》:「更中岱,登牒天關,耀冠榮名,振聲號。」搞●(ch1),傳布、舒展。 太陽 【太陽】
●( tai yang)日的通稱。銀河系的恆星之一,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九大行星圍繞它旋轉。根據神話傳說,宗教信仰,以及光照亮度、季節變化,太陽頗多異名。《漢書·元帝紀》:「是以氛邪,歲增,侵犯太陽,正氣湛掩,日久奪光。」。。
●顏師古注:「太陽,日也。」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又指陽光或旺盛的陽氣。朝陽、夕陽,另立條目。
●白日●(bai)太陽。唐·王之渙《登鸛鵲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寶鏡●( bao jing)日的喻稱。唐·崔護《日五色賦》:「暈藻繪於金輪,聚雲霞於寶鏡。」又喻「月亮」,並為「鏡子」的美稱。見各該條。
●丙火●()本為明亮的火光。丙,通「炳」,明亮。亦特指太陽。唐·謝良輔《秋霧賦》:「及夫丙火方馳,騰蛇亦飛;三辰被,五星罪微。」三辰,指日月星;淚,淚●(gu),古相互通用,擾亂。丙火,亦指「火」,見該條。
●赤蓋●( chi gai)太陽的喻稱。以其如紅色傘蓋,故稱。文苑英華·日賦》:「及將暮也,…赤蓋下空,埃塵濛籠,渾渾黃黃,漸無精光。」
●赤烏●(chw)太陽的別稱。相傳日中有三足鳥,故稱。《尚書大傳·大誓》:「武王伐紂,觀兵於孟津,有火流於王屋,化為赤,三足。」唐·白居易《勸酒》詩:「天地迢迢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趁走。」白兔,月亮異名。
●赤鴉●(chya)太陽的別稱。《全唐詩·住京寄同志》:白兔落西天,赤鴉飛海底。一日復一日,日日無終始。」白兔,月亮。
●踆烏●(cunw)喻太陽。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的烏鴉。《淮南子·精神》:「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因以稱日。《文苑英華·七召·神仙》:「踆烏始照,宮遽而欲舒;顧兔才滿,庭英紛而就落。」顧兔,指月。
●大明●(da ming)指日。以其大放光明,故稱。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唐·白居易《為宰相賀赦表》:「大明升而六合曉,一氣薰而萬物春。」宋·文天祥《發陵州》詩:「大明朝東出,皎月正在天。」又指「月」或「日月」,見各該條。
●丹景●( dan jTng)紅日景,日光。唐·李白《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詩:「祖席留丹景,徵麾拂綵虹。」祖席,祭路神並用以餞行的筵席。王琦注引楊齊賢曰「丹景,日也」唐筠《遊仙》詩之三:「凌晨吸丹景,入夜飲黃月。」黃月,月,以其色黃故稱。
●丹靈●( dan ling)太陽的別稱。明·夏完淳《寒燈賦》:「丹靈已匿,素魄未升。」素魄,月亮。
●丹曦●(dan)紅日。曦,陽光。南朝·梁·蕭統《鋼博山香爐賦》:「吐圓舒於東嶽,匿丹曦於西領。」圓舒,月亮的別稱。唐·劉知幾《史通·書誌》:「丹曦素魄之躔次,黃道紫宮之分野。」躔次,日月五星運用的度次和軌道。
●東烏●( dong wu)太陽的異名。古神話謂日中有三足烏,故稱尚東方的太陽為東烏,常與西兔●(下落的月亮)相對稱唐·韓偓《蹤跡》:「東烏西兔似年輪,劫火桑田不復論。」東曦●(dong)指初昇的太陽。曦本指陽光,藉指太陽。唐·馮翊《桂苑叢談·崔張自稱俠》:「及期不至,五鼓絕聲東曦既駕,杳無蹤跡。」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噴水》:「東曦既上,家人畢集。叩門不應,方駭。」
●紅輪●(hong lun)太陽的異稱。唐太宗《賦得白日半西山詩:「紅輪不暫駐,烏飛豈復停
●紅雞●( hong ya)太陽的異名。,即「鴉」,指神話傳說中的日中之三足烏。宋·文同《田野黃雀行》:「搥鼉鏗鯨宴瑤台,紅鵐弄翼春徘徊。」鼉●(tu),古指鼉龍,實為揚子鱷。
●燬炎●( hur yan)太陽的他稱。唐·柳宗元《天對》:「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對:『燬炎莫儷,淵迫而魄,遐違乃專,何以死育。,」夜光,月亮。
●火精●( huo jTng)太陽的異名。精,陽光指日《晉書天文志》:「夫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宋詩鈔·清江集鈔·龜石》:「灼以炎皇之火精,釁以少昊之金液。」火輪●(hun)太陽的喻稱。唐·韓愈《桃源圖》詩:「夜半金雞啁嚇鳴,火輪飛出客心驚。」又俗稱汽船為火輪船。日●(jido ri)明亮的太陽。皦,本指玉石之白,引申為明亮。《詩·王風·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毛傳:「皦,白也。」
●金虎●(jinh)指太陽。以其光曜萬里,威猛如虎,故稱。南朝·梁·劉孝綽《望月有所思》詩:「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昃。」玉羊,指月亮。又指「西方」、「小人」。見各該條。
●金輪●(jnun)太陽喻稱。金,喻色;輪,喻形。宋·蘇軾《韓太祝送遊太山》:「恨君不上東峰頂,夜看金輪出九幽。」九幽,地下極深處。
●金●(jnw)太陽的異名。晉·張協《七命》:「陽烏為之頓羽,夸父為之投鞭。」南朝·梁元帝《郢州晉安寺碑銘》:「落霞將暮,鮮雲夕布,峰下陽烏,林生陰兔。」陰兔,指月亮。
●金鴉●( jin ya)太陽。同金烏。宋·楊萬里《題朱伯勤千峰紫翠樓》詩:「客來欲識樓中景,秖等金鴉浴海時。」
●金鉦●( jing zheng)日的喻稱。以其似銅,故云。鉦,古時一種打擊樂器,以銅為之,似鑼。宋范成大《曉出古岩呈宗偉子文》詩:「東方動光彩,晃晃金鉦吐。」
●九陽●(jiu yang)太陽。九,為陽數。《後漢書·仲長統傳》:「沆當餐,九陽代燭。」李賢注:「九陽,謂日也。」明·劉基《淮南王》詩:「虹繽紛夾採族,上窺九陽下六幽。」又指日出處和天地的邊沿。
●九曜●( Jiu yao)道教語。日的別稱《雲笈七籤》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無影,呼日名為九曜。」又指北斗七星及輔佐二星。也指日月五星加想象的星座羅睺和計都。
●陽●( kai yang)太陽。闓,開。《舊唐書·音樂志》卷三引則天大聖皇后《大享昊天樂章》之三:「闓陽晨披紫闕,太一曉降黃庭。」
●利眼●(yan)太陽。謂其光輝有利視物。晉·陸機《演連珠》:「臣聞利眼臨云,不能垂照」唐·呂向注:「天有日月,如人有眼,故以日為利眼也。」
●六龍●( liu long)指太陽。傳說日神乘車,駕以六龍,故云。《楚辭·九嘆·遠遊》:「貫鴻蒙以東兮,維六龍以扶桑。」
●南流景●(《nonliuJIng《)指太陽。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二:「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張銑注:「南流景,日也。」一說月亮。
●乾曜●(qian yao)太陽。乾,天。,光輝,指日。《無史·后妃傳一·順帝後答納失里》:「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貞於乾曜。」
●日車●(ri che)太陽。日之乘車,羲和馭之,故云。《莊子徐無鬼》:「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遊於襄城之野。若,你。唐·杜甫《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後兼幕府諸公得柳字》:「日車隱崑崙,鳥雀噪戶牖。」又指時光。
●日魂●(hn太陽謂日之精氣、魂魄。唐·皮日休《早春以桔子寄魯望》:「剖似日魂初破後,弄如星髓未銷前。」日輪●(rn)太陽。以其形如車輪,故稱。北周·庾信《鏡賦》:「天河漸沒,日輪將起。」亦指帝王車駕,見「鑾輿」條。
●日馭●(riy)太陽。謂日形如輪,周行不息,故稱北齊·盧思道《從駕經大慈寺》詩:「日馭非難假,雲師本易憑。」《周書·劉璠傳·雪賦》:「日馭潛於濛汜,地險失於華嵩。」天晷●( tian gur)太陽。晷,日光,藉指日。晉·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協風傍駭,天晷仰澄。」李善注:「言日澄清也。」李周翰注:「晷,日也仰澄,謂無薄蝕也。」
●天陽●( tian yang)太陽的別稱。《法苑珠林》卷七:「日為天陽,火為地陽;地陽上升,天陽下降。」唐·韓愈《送無本師歸范陽》詩:「天陽熙四海,注視首不頷。」
●外景●( wai jing)指太陽。以其有光外照,故稱。《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天道曰圓,地道日方。方日幽而圓日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清·王夫子《張子正蒙注。參兩》:「以外景內黯離卦之象推之,故其質本陰。」
●烏輪●(wn)太陽的別稱。烏為日稱,輪為日形。元·許謙《春城晚步》詩:「紅樓鼓歇烏輪墮,淺水橫舟弄漁火。」烏焰●( wu yan)太陽。烏為日稱,焰喻日光。全唐詩冬日旅懷》:「烏焰才沈桂魄生,霜階擁褐暫吟行。」桂魄,月亮。
●烏陽●( wu yang)太陽。古代神話言日中有三足烏,故稱。《舊唐書·李密傳·讚》:「烏陽既升,爝火不息。」
●玄暉●( xuan huT)指太陽。玄,天;暉,陽光,藉指太陽。晉·陸雲《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玄暉峻朗,翠雲崇靄。」呂延濟注:「玄,天;暉,日。」《雲笈七籤》卷九八:「良德映玄暉,穎拔粲華蔚。」又指「月光」,見該條。
●炎精●( yan jing)太陽的別號,謂其為火之精。北周·庾信《郊廟歌辭·赤帝雲門舞》:「純陽之月樂炎精,赤雀丹書飛送迎。」
●陽精●( yang jTng)太陽的異名。《後漢書·丁鳴傳》:「日者陽精,守實不虧。」漢·蔡琰《悲憤詩》:「惟彼方兮遠陽精,陰氣凝兮雪夏零。」
●陽靈●( yang ling)太陽。為陽之神。三國志·蜀·郤正傳·釋譏》:「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災息,桑林禱而甘澤滋。」陰精,月亮。晉左思《魏都賦》:「陽靈停嚁於其表,陰祗濛霧於其里。」亦指天神。
●陽曜●( yang yao)太陽的別稱。曜,陽光,藉指太陽。唐·劉禹錫《謝門下武相公啟》:「回陽曜於肅殺之辰,沃天波於蹭蹬之際。」
●陽宗●(yang zhong)太陽。謂為眾陽之宗。《漢書·孔光傳》:「臣聞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禮記月令》:「臘先祖五祀」疏引漢·蔡邕:「日為陽宗,月為陰宗。」
●耀靈●( yao ling)指太陽。也作「靈」。《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淹棲遲以恣欲兮,燿靈忽其西藏。」李賢注:「燿靈,日也。」三國·魏、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燿靈匿景,繼以華燈。」
●幽陽●( you yang)初升太陽之稱。以其光照微弱,故云。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一:「微月生西海,幽陽始化升。圓光正東滿,陰魄已乾凝。」圓光,亦指太陽陰魄,指月亮。,
●圓光蔚●( yuan guang wei)太陽的他稱,為道家所稱。蔚,煥然。晉·陶弘景《真誥·協昌期一》:「扶晨始暉生,紫雲映元阿,煥洞圓光蔚,晃朗濯耀羅。」《雲笈七籤》卷八:「九天真人呼日為濯耀羅,三天真人呼為圓光蔚。」
●朱明●( zhu ming)太陽的異名。以其鮮紅發光,故稱。《楚辭·招魂》:「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王逸注:「朱明,日也。」明·王世貞《天門開》詩:「朱明耀以東起,纖阿迫以西垂。」縴阿,指月。朱明,又為「夏季」的異名,見該條。朱羲●( zhu)
●太陽的異稱。朱,紅色;羲,通「曦」,陽光,藉指太陽。又:古謂日為朱明,羲和又為日禦,故稱太陽為朱羲。晉·郭璞《遊仙》詩之七:「蓐收清西陸朱羲將由白。」蓐收,西方神名,司秋;西陸,秋天李善注:「朱羲,日也。」朱炎●( zhu yan)太陽的異名,多指烈日。三國·魏·何晏《景福殿》:「開建陽則朱炎艷,啟金光則清風臻。」劉良注「朱炎,日也。」唐·杜甫《雨》詩:「白谷變氣候,朱炎安在哉?」
●朱陽●( zhu yang)太陽。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左朱陽以舉麾兮,右玄陰以建旗。」這裡的「朱陽」、「玄陰」●(月),指旗上繡的或畫的日月。唐·王勃《蓋州夫子廟碑》「是以朱陽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萬物睹。」九有,指九州。清黃來《雨中感懷》詩:「朱陽藹江郭,首夏漸和柔。」又指「夏季」,見該條。 太子 【太子】
●(taiz)封建時代被確定為繼承君位的帝王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但也有例外。週時天子及諸侯之嫡長子,或稱太子,或稱世子。秦亦如此。漢天子號皇帝,故稱其嫡長子為皇太子。金、元時,皇帝庶子亦稱太子明以後皇帝之嫡長子稱皇太子,親王之嫡長子稱世子。太子以其有特殊地位和繼承帝位之權,頗多異稱。
●儲嫡●(chud1)太子。嫡。正妻所生之子。《後漢書·安帝紀贊》:「安德不升,秕我王度。降奪儲嫡,開萌邪蠧。」李賢注:「儲嫡,謂太子也。」
●儲貳●(chu er)猶「儲副」,亦作「儲二」,即太子。晉葛洪《抱朴子·釋滯》:「昔子晉舍視膳之役,棄儲貳之重,而靈王不責之以不孝。」《新唐書·裴度傳》:「臨終自為銘誌,帝怪無遺奏,敕家人索之,得半稿,以儲貳為請,無私言。」唐·元稹《四皓廟》詩:「如何一朝起,屈作儲貳賓。」明·唐順之《請皇太子受朝疏》:「深惟宗社根本之重,早正東宮儲二之位,以系宇內之心者,貳載於茲矣。」
●儲副●(chf)國之副君,猶儲君,指太子。《後漢書·種暠傳》:「太子,國之儲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且明帝以聰英斷,益宜為儲副。」《明史·商輅傳》:「陛下踐祚十年,儲副未立,天下引領望久矣。」
●儲宮●( chu gong)本指太子居室,借指太子。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乃作上京,羽儀儲宮。」清趙翼《昭明讀書台》詩:「儲宮愛讀書,梁唐兩太子。」
●儲後●( chu hou)儲君,太子。後,君主。《宋書·禮志一》:「今儲後崇聘,禮先訓遠,皮玉之美,宜儘暉備。」《隋書·房陵王勇傳》:「汝當儲後,若不上稱天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廟之重,居兆民之上?」明·方孝孺《傳經齋記》:「而侍從帷幄,輔導儲後。」
●儲皇●( chu huang)優儲君,太子。晉·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儲皇之選,實簡惟良。」南朝·宋·謝瞻《張子房》詩:「爵仇建簫宰,定都獲儲皇。」唐·李白《流夜郎承恩放還書懷示息秀才》詩:「天子巡劍閣,儲皇守扶風。」
●儲君●( chu jun)太子。因已確定繼承皇位,故稱。《公羊傳·公五年》何注:「儲君,副主。」漢·班固《白虎通·京師》:「儲君,嗣主也。」《晉書·成都王穎傳》:「皇太子,國之儲君。」晉·陶潛《詠二疏》:「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舊唐書·回紇傳》:「元師即皇太子也,太子即儲君也。」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姦》:「聖上果殉社稷,尚有太子監國,為何明棄儲君,翻尋枝葉旁牒。」
●儲兩●( chu liang)即儲貳,太子。《魏書·肅宗紀》:「自潘宗華有孕椒宮,冀誕儲兩,而熊羆無兆維遂彰。」按:夢熊夢羆,得子之兆。《舊唐書·張玄素傳》:「殿下地居儲兩,當須廣樹嘉猷。」宋·沈遘《賀即位表》:「皇帝陛下受昊之命,承三後之體,繼休先皇,正位儲兩。」吳穹,上天;休,祥福。儲嗣●(chus)太子。嗣,後代,後人。《東觀漢記·下邳惠王衍傳》:「太子,國之儲嗣,可不慎與?」宋蘇軾《宿鄭公神道碑》:「其父堯臣與文彥博、劉沅及公同決大策,乞立儲嗣,仁宗許之。」
●儲胤●( chu yin)太子的別稱。胤,後嗣,後代。《南齊書·武帝紀》:「陰陽舛和,緯象衍度,儲胤嬰患,淹歷旬晷。」儲元●( chu yuan)太子。《南齊書東昏侯紀》:「高宗明皇帝重隆景業,咸降年不永,宮東系晏。皇祚之重,永屬儲元。」
●儲主●( chu zhu)儲君,太子。《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後有儲主而屬,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漢書·王莽傳上》:「當此之時,宮亡儲主。」帝儲●(di chu)即皇儲。皇位的繼承人。一般指皇太子。南朝·齊·謝脁《酬德賦》:「君筆於帝儲,我曳裾於皇穆。」《晉書·天文志上》:「五帝坐北一星日太子,帝儲也。」東儲●( dong chu)東宮儲君,指皇太子。《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初,太祖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諷誦,以為口實。既正位東儲,善立名尚,禮接文士,畜養武人。」
●東宮●( dong gong)本為太子所居之宮,亦借指太子《詩·衛風·碩人》「東宮之妹,邢侯之姨。」毛傳:「東宮,齊太子也。」孔穎達疏:「太子居東宮,因以東宮表太子。」亦指太後或諸君妾媵所居之宮。
●副君●(fu jun)太子。漢·荀悅《漢書·宣帝紀一》:「太子,國儲副君,官屬師友必取天下英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唐·王績《贈李徵君大壽》詩:「副君迎綺季,天子送嚴光。」
●副主●(fu zhu)儲君,謂太子。《漢書·史丹傳贊》:「丹之輔道副主,掩惡揚美,傅會善意,雖宿儒達士無以加焉」《後漢書·桓榮傳》:「今皇太子以聰叡之姿,通明經義,觀覽古今,儲君副主莫能專精博學若此者也。」
●宮坊●( gong fang)指太子。宋·司馬光《太子太保龐公墓誌銘》:「嘉祐元年,上得疾,久未瘳,中外尤懼,公上言:比者陛下皇子繼天,宮坊虛位。立嗣之義禮有明文。願陛下深思祖宗統緒之重,歷選宗室宜為嗣者,速決聖志。」
●國儲●( guo chu)太子。儲,儲君,副主。《漢書·疏廣傳》:「太子國儲副君,師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許氏。」《明史·外國傳一·朝鮮》:「時國儲未建,中外恫疑。」又指國家的儲備。
●鶴馭●(hy)本指鶴駕,為太子車駕,亦借指皇太子。唐·白居易《寄李相公崔郎錢舍人》詩:「曾陪鶴馭兩三仙,親侍龍輿四五年。」
●乾男●(qian non)指太子。乾,指天,君位。乾男即君主之男,故稱太子。唐·楊炯《崇文館宴集詩序》:「皇家以中樞北極,清都有天子之宮,儲後有大火前星,蒼震有乾男之位。」蒼,蒼龍,為二十八宿的東方七宿;震,八卦之一「三」,雷之象,東方其位。故蒼震為東方之位,太子之宮,借指太子。
●前星●(qian xing)指太子。語出《漢書·五行志下》:「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後星,庶子也。」南朝·梁·沈約《胤雅》:「前星比耀,克隆萬壽。」唐·劉禹錫《賀皇太子受冊箋》之一:「蒼震發前星之輝,黃離表重輪之瑞。」宋·王禹偁《擬陳王判開封府制》:「溫良本自於天資,禮讓詎因於時習,前星有爛,拱辰極以彌光,玉葉騰芳,挺本枝而可輔。」《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神宗此時前星未耀,正急的是生子一事。」
●上嗣●( shang si)君主的嫡長子,指太子。《禮記·文王世子》:「其登餕獻受爵,則以上嗣。」餕●(jn),熟食。鄭玄注:「上嗣,君之適長子。」適●(d),同「嫡」。
●少海●( shao hai)古以大海喻天子,以少海喻太子。唐·杜甫《壯遊》詩:「崆峒殺黑氣,少海旌旗黃」宋·葉廷珪海陸碎事·帝王》:「天子比大海,太子比少海。」明·夏完淳《大哀賦》:「及夫星明少海,天浮大潢。」大潢●( huang),銀河。見「銀河」條。
●世子●(shzY)太子。帝王或諸侯的嫡長子。世,父子相承為一世。《公羊傳·僖公五年》:「世子,貴也。世子,猶世世子也。」世●(動),繼承;世,朝代,天下。陳立義疏:「《白虎通·爵》:『所以名為世子者何?言欲世世不絕也。」《南史·隱逸傳上·周續之》:「武帝北討世子居守,迎續之館於安樂寺,延入講禮。」
●大子●(taiz)即太子。《周禮·夏官·諸子》:「國有大事,則帥國子而致於大子。」《左傳·隱公元年》:「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大子少,葬故有闕。」《莊子人間世》:「顏閣將傅衛靈公大子。」成玄英疏:「大子,蒯聵也。」
●元儲●( yuan chu)儲君,謂太子。晉·葛洪《抱朴子崇教》:「蓋聞帝之元儲必入太學,承師問道…然後可以為君。」《陳書·宣帝紀》「自元儲紹國,正位君臨,無道非幾,佇聞刑措。」
●元良●(yuan liang)太子的代稱。《禮記·文王世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南朝·梁沈約《立太子恩詔》:「元良之寄,有國莫先,自昔哲後,降及近代,莫不立儲樹嫡,守器承桃。」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太宗以元良未立,雖意在真宗,尚欲遍知儲子」《清史稿世祖記二》:「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所生,歧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又指「大德」、「大賢」,見各該條。
●元嗣●( yuan si)謂太子。《續資治通鑑·宋英宗治平三年》:「皇子穎王,天資早茂姻媾及期方陛下即位之初,而元嗣克家之日,推之於禮,莫重於斯。」
●元子●( yuan)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即太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弘濟於艱難。」釗,周康王名。《詩·魯頌·宮》:「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元子,指周公長子伯禽。也泛指長子。
●哲儲●( zhe chu)對太子的敬稱。黃人《清文匯序》:「至蕭梁哲儲,始別加組纂,剖觚繢素,漸毗審美。」
●主鬯●( zhu chang)猶主器,指太子。鬯●( chang),祭祀用的香酒。唐·柳宗元《賀踐祚表》:「主鬯彰孝恭之美,撫軍著神武之功。」按《易·震》「震驚醒,不喪七鬯。」孔穎達疏「震卦施之於人,又為長子……出則撫軍守則監國,威震驚於百里,可以奉承宗廟彝器,粢盛,守而不失也。」後因稱太子為「主鬯」
●主器●(zhq)指太子。古代國君的長子主管宗廟的祭器,後因稱太子為主器。器,祭器。如鐘鼎之類,指代國家《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長子。」梁·簡文帝《蒙華林園戒詩》:「執珪守藩國,主器作元貞。」 壇場 【壇場】
●( tan chang)古代舉行祭祀、繼位、盟會、拜將等大典的場所。也指宗教進行法事的場所。一般建有壇台。《史記·封禪書》:「諸祠各增廣場、珪幣俎豆,以差加之。」《漢書·高帝紀上》:「於是漢王齋戒設壇場,拜信為大將軍。」後漢書·劉玄傳》:「二月辛已,設壇場於水上沙中,陳兵大會,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宋·歐陽修《太清宮燒香》詩:「壇場夜雨蒼苔古,樓殿春風碧瓦寒。」
●帝社●(di she)古帝王為祭祀土、地神設立的壇。漢·蔡邕《獨斷》:「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天子所為群姓立社也。天子之社曰王社,一日帝社。」《新唐書·禮樂志四》:「藉田祭先農,唐初為帝社,亦藉田壇……垂拱中,武后藉田壇日先農壇。」因此天壇又名王社、藉田壇、先農壇。
●金壇●( tan)拜將的壇。唐·駱賓王《和孫長史秋日臥病》詩:「金壇分上將,玉帳引瑰材。」瑰材,奇才。金壇,亦指道教供奉神仙的壇場。
●壇●( tan shan)祭祀祖先的場所。即壇場。撣,祭祀用的場地。《禮記·祭法》:「設廟祧壇撣而祭之。」廟,祖廟。桃●(tiao),遠祖廟,奉祀高祖以上神主的處所。漢·王充《論衡·知實》:「武王不豫,周公請命,壇既設,祝已畢,不知天之許已與不,乃三龜。」筴●(ce),同「策」,蓍草,用以占卜。
●壇牆●( tan wei)壇場。牆,帶圍垣的壇台。《周書·武帝紀上》:「丁亥,初立郊丘壇壝制度。」宋·曾鞏《題禱雨文後》:「庚寅,蔬食如己醜,夜三鼓,就壇,刲鵝祭龍。」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壇》:「今值賓天忌辰,敬設壇,遣官代祭。」
●壇宇●(tan yu)祭祀的壇場。《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神之揄,臨壇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溱水》:「下有神廟,背阿西流,壇宇虛肅。」又指「講台」、「界限」,見各該條。
●壇兆●( tan zhdo)壇場。兆,壇的界域。《後漢書·祭祀志中》:「●(漢章帝)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壇兆。」《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康定元年》:「禮官議因興亡之地,商丘之舊,作為壇兆。」
●玉壇●( yu tan)道壇的美稱。隋·王度《古鏡記》:「度弟勣,遊嵩山少室,涉石梁,坐玉壇。」亦借指「仙鏡」,見該條。
●真壇●( zhen tan)指道教進行法事的壇場。宋·蘇軾《坤成節功德疏文狀》之一:「天作大任之德候西風之協應,佔南極之嘉祥,特啟真壇,仰祈睿算。【天】
●(tian)為人仰視所見到的天穹,亦稱天空。其高度與廣度均為無限。一切天象和某些地象諸如日月星辰之運行,雷電風雨之形成,均在此無垠的空間某些宗教和神話認為在天穹之上有一神仙境界,天帝及其群有官居於其間,主宰整個宇宙。對於天,中國古代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天有意識,是萬物的主宰,人只能聽其支配;另一種認為天是養育萬物的自然之體,並無意識,人能制天而用之。天空一詞早已出現。唐·韓愈《南山》詩:「天空浮脩眉,濃綠畫新就」天或天空的異名很多,出自有關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方位色彩、各種表象或人們觀察到的種種情況;有些出於古詩文的修辭需要,由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單音詞相互交替組合而成。
●彼蒼●( chang)天空之稱。《詩·秦風·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孔穎達疏:「彼蒼蒼者,是在上之天。」後因以代稱天。漢·蔡琰《悲憤詩》之一「彼蒼者何辜,乃遭此戹禍。」戹禍,災難。戹●(e),同「厄」唐·孟浩然《行至漢川作》詩:「萬壑歸於海,千峰劃彼蒼。」
●碧漢●(bhan)天空。碧,青綠色的美玉,指天空顏色漢,天河。南朝·陳·江總《和衡陽殿下高樓看妓》詩:「起樓侵碧漢,初日照紅妝。」又指「銀河」,見該條。
●碧空●( bi kong)晴朗的天空。以其似青綠色的美玉,故稱。南朝·梁·簡文帝《京洛篇》:「夜輪懸素魄,朝光蕩碧空。」素魄,指明月。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碧落●(bu)猶言碧空,天空。道家語。唐·許渾《送張厚東修謁》詩:「青山有雪松當澗,落無雲鶴生龍。」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碧霄●(bi xido)天,天空。以其晴朗無云,碧空如洗,故稱。唐溫庭筠《寄分司元庶子兼呈元處士》詩:「月榭知君還悵望,碧霄煙闊雁行斜。」唐·劉禹錫《秋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碧虛●(bi)天空。以其空闊無邊色如碧玉,故稱。虛,廣闊空間,指天空。唐·杜甫《秋野》詩之一:「秋野日疏蕪,寒光動碧虛。」唐·李端《巫山高》詩:「巫山十二重,皆在碧虛中。」又指「水」,見該條
●蒼題●( cang hao)蒼天。顥,通「昊」,天的代稱。唐李白《明堂賦》:「廓區宇以立極,綴蒼顥之綱。」廓,掃清,綴,補救。
●蒼昊●( cang hao)蒼天。,天空。三國·魏·曹植《升天行》詩之二:「中心陵蒼昊,布葉蓋天涯。」《晉書·孫楚傳》:「夫龍或俯鱗潛於重泉,或仰攀雲漢遊乎昊。」又指天帝,見該條。
●蒼極●( cang)猶蒼天。蒼,青色。板,滅之極頂,其高。唐·陳子昂《洛城觀酺應制》詩:「蒼極神功被,青雲秘籙開。」秘籙,道家秘文符籙的簿冊。
●蒼●( cang min)天。特為秋日天空異名。,秋天,天。唐·孟郊《贈李觀詩》:「願君語高風,為餘問蒼旻。」唐白居易《唐故坊州廊城縣尉陳府君夫人白氏志銘》「欲養不得,仰號蒼旻。」
●蒼冥●( cang ming)蒼天,天空。冥,天。《梁書·武帝紀上》:「上達蒼冥,下及川泉。」宋文天祥《正氣歌》:「於人日浩然,沛乎塞蒼冥。」
●蒼穹●( cang qiong)猶蒼天。穹,天穹,即與大地相對的成拱形的天空。唐·杜甫《冬狩行》:「禽獸已斃十七八,殺聲落日回蒼穹。」回,返回。
●蒼天●( cang tian)天空。以其色青,故稱。蒼,青色。《詩·王風·黍離》:「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又指「春天」見該條。
●蒼玄●( cang xuan)即蒼天。玄與「元」通,指天。《梁書·朱異傳》:「異探高祖微旨,應聲答曰:『聖明御宇,上應蒼玄,北土遺黎,誰不慕仰。」
●蒼宇●( cang yu)天空。以其無限廣闊而色青,故稱。蒼,青色;宇,上下四方,天宇。南朝·梁·江淹《蕭驃騎新帝壘》詩:「開襟夾●(狹)蒼宇,拓遠局溟洲。」
●赤霄●( chi xid)天空。以其有紅色雲彩,故稱。《淮南子·人間訓》:「背負青天,膺摩赤霄。」膺●(yng),胸。《楚辭·九嘆·遠遊》:「譬若王僑之乘雲兮載赤霄而凌太清。」又為古劍名。
●重陽●( chong yang)指天。《楚辭·遠遊》:「舉重陽為帝宮兮,造始而清都。」清都,謂天帝所居之宮殿。洪興祖補注:「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陽。
●叢霄●( cong xido)猶九霄。宋·范成大《小望州》詩:「叢霄一握正,罡風振衣冷。」是●(gang)風,高空強勁的風。宋·張孝祥《菩薩蠻·與同舍遊湖歸》詞:「佳人紆結唱,翠幕叢霄上。」紆●(y),曲折。
●大鈞●( da jun)指天,亦為大自然。以其能養育萬物,故稱。漢·賈誼《鵬鳥賦》:「大鈞播物兮,無垠。」,本為製陶器所用的轉輪,喻造化●(即大自然)。謂自然界形成萬物,似鈞輪造各種陶器一樣。圠●(ying,塵土密集的樣子。李善注:「如淳曰:·陶者作器於鈞上,此以造化為大鈞。應劭曰:陰陽造化如鈞之造器也。」晉·陶潛《神釋》詩:「大鈞無私力,萬物自森普。」唐·李白《門有車馬客行》:「惻愴竟何道,存亡任大鈞。」
●大羅●(dalu6)高空,即大羅天。道家認為的三十六天中最高的一層天。《雲笈七籤》卷二一:《元始經》云:「大羅之境,無復真宰。惟大梵之氣,包羅諸天太空之上。」唐·段成式《陽雜俎·玉格》:「三清上日大羅。」唐·王建《同於汝錫遊降聖觀》詩:「秦時桃樹滿山坡,騎鹿先生降大羅。」唐·王《送王尊歸蜀中拜掃》:「大羅天上神僊客,濯錦江頭花柳春。」清·林則徐《中秋砲台眺月》詩:「霓裳曲記大羅詠廣寒斧是前身修。」
●大器●(daq)指天。以天為一巨大器物,一切生命活動於其中。《易·乾》:「時乘六龍以御天。」三國·魏·王弼注:「乘變化而御大器。」孔穎達疏:「大器,謂天也。」亦指玉器,又指「帝位」、「賢才」,見各該條。
●大區●(daq)指天空。《淮南子·原道訓》:「縱志舒節,以馳大區。」高誘注:「區,空也;空,謂天也。」
●大遐●(dax)謂高遠的天空。晉·葛洪《抱朴子·微旨》:「蹶埃塵以遺累,凌大遐以高躋。」
●大宇●(dayu)亦作「大寓」。太空;天地之間。《荀子賦》:「大參天地,德厚堯禹,精微乎毫毛,而乎大寓。」楊倞注:「寓與『宇同。宇,覆也,謂天所覆。」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天戈所麾,莫不寧順大宇之下,生息理極。」天戈,指帝王的軍隊,即王師。清·龔自珍《天琴頌》:「於皇穆清,我宅大宇。重華在堂,周公在下,蕩蕩有日月而無風雨。」又指「天下」,見該條。
●大圓●(da yuan)亦作「大圜」、「大員」。謂天。古人以天圓地方,故稱。《管子·心術下》:「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大清者視大明。」大方,大地。《呂氏春秋·序意》:「愛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高誘注:「圜,天也;矩、方,地也。」《淮南子·真訓》:「是故能戴大員者覆大方。」高誘注:「言能戴天覆地之道。」唐·陳子昂《堂弟子文墓誌銘》:「大圓蒼蒼,大方茫茫。賢聖同此,爾之何傷。」
●大專●( da zhuan)指天,大自然。猶大鈞。《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大專槃物,塊無垠。」槃物,象盤一樣承接萬物。槃,通「盤」;塊●(yang ya),密集的物體。
●丹霄●( dan xido)謂絢麗的天空;猶上蒼。《北堂書鈔》卷一五一引漢·賈誼詩:「青青雲寒,上拂丹霄。」晉·庾闡《遊仙》詩:「神岳竦丹霄,玉樹臨雪嶺。」唐·李白《門有車馬客行》詩:「謂從丹霄落,乃是故鄉親。」康有為《泛海至天津入京復還上海》詩:「萬里煙波迴紫潮,五雲宮闕聳丹霄。」帝青●(di qing)指青天,碧空。帝,天帝,指代天。宋王安石《古意》詩:「帝青九萬里,空洞無一物。」宋·劉克莊《滿江紅》詞:「九萬里,纖雲收盡,帝青空闊。」又為「帝釋青」,指佛家所稱的青色寶珠。
●東昊●( dong hao)東方之天。《廣雅·釋天》:「東方昊天。」高冥●( gao ming)高空,天空。冥,天。《後漢書·蔡邕傳·釋海》:「安貧樂賤,與世無營。沉精重淵,抗志高冥。」晉·陸機《齊謳行》:「洪川控河濟,崇山入高冥。」
●高穹●( gao qiong)蒼天。穹,天穹。《宋史·西蜀孟氏傳》:「何高穹之不祐,與幽壤之同歸。」
●顥蒼●( hao cang)天的異名。顥,天的代稱。《漢書敘傳·答賓戲》:「應龍潛於潢汙,魚媟之,不其能奮靈合風云,超忽荒,而踞顥蒼也。」潢汙●( huang),積水。顥穹●( hao qiong)亦作「昊穹」。指天。顥,白;穹,圓頂。《漢書·司馬相如下》:「伊上古之初肇,自顥兮生民。」顏師古注:「顥、穹,皆謂天也。言氣顥汗也;穹,言形穹隆也。」漢·蔡邕《陳太丘碑文》:「如何昊穹,既喪斯文。」昊天●( hao tian)亦作「顥天」。西方之天。昊,天《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西方顥天。」高誘注:「金色白,故日顥天。」按五行西方屬金,故曰「白」。又指「夏天」,見該條。
●洪覆●( hong fu)天的異名,以其似巨蓋覆蓋大地,故稱。洪,大;覆,蓋。晉·束皙·《補亡詩之五·崇丘》:「周風既洽,王猷允泰。漫漫方輿,回回洪覆。」又引申為帝王的恩澤。方輿,大地。
●洪鈞●( hong jun)指天。洪,大;鈞,天,天的中央。又:鈞,為製作陶器轉輪,引申為天似一造就萬物的大轉輪。故稱天為洪鈞。《文選·張華答何劭》詩:「洪鈞陶萬物,大塊稟群生。」大塊,即大地;陶,造就創造。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八荒開壽域,一氣轉洪。」
●洪陶●( hong tao)指天,猶洪鈞。謂天生萬物如巨匠運製陶。陶,陶鈞,為製陶器的轉輪,引申為創造、造就。晉葛洪《抱朴子·任命》:「且夫洪陶範物,大象流形,躁靜異尚,翔瀋舛情。」
●皇穹●(《huangqiong《)指天。漢·揚雄《劇秦美新》:「登假皇穹,鋪衍下土。」晉·潘岳《寡婦賦》:「仰皇穹兮嘆息,私自憐兮何極。」
●皇天●( huang tian)天。皇,大。《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后土,指大地。皇天后土,謂天地。
●九蒼●( jiu cang)猶九天。三國·魏阮《答伏義書》「
●夫九蒼之高,迅羽不能尋其巔。」迅羽,指善高飛的鳥。九宸●( chen)指九天。宸●(名),為北極星所在地。指代天。《海錄碎事·地下》引宋·王禹玉《英宗輓詞》:「夜催仙文,悲聲到九宸。」《西遊記》第六三回:「一聲吆喝長空振,似鶴飛鳴九貫宸。」
●九重●( chong)指天。即九重天,古時認為天有九重,故稱。《漢書·禮樂志》:「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斿,同遊。顏師古注:「天有九重。」唐·李白《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復西歸。」又指帝王宮殿。見該條。
●九重天●( jiu chong tian)泛指高天。古時認為天有九層,故稱。《淮南子·天文訓》:「天有九重。」唐·張《朝野僉載》卷六引宋·善威詩:「月落三株樹,日映九重天。」
●九重霄●( jiu chong xiao)天的極高處,太空。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淚灑就長江千尺浪,氣沖開雲漢九重霄。」
●九垓●( gai)亦作「九閡」,「九陔」。謂九重天。垓,層、級、重●( chong)。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訴八埏。」李善注:「垓,重也…言其德上達於九重之天。」,通「溯」。埏●(yan),大地的邊際。《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云六幕浮大海。」顏師古注引如淳。「閡,亦垓也。」晉·葛洪《抱朴子·廣譬》:「日未移晷,周章九垓。」晉·郭璞《游仙詩》之六:「升降隨長煙飄飄戲九垓。」唐·吳筠《秋日彭蠡湖中觀廬山》詩:「董氏出六合,王君升九垓。」六合,上下四方。
●九極●(jij1)道教語,猶九天。《雲笈七籤》卷十八:「道君者一也,乘雲氣珠玉之車,驂駕九極之馬,時乘六龍以禦天下。」
●九靈●( jiu ling)猶九天。靈,神靈,指天神、雲神。楚辭·王褒九懷·思忠>》:「登九靈兮遊神,靜女歌兮微晨。」王逸注:「想登九天放精神也。」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闢九靈而求索,曾何足以自隆。」
●九門●( jid men)指天門,借指九天。唐錢起《秋霖曲》:「聖主旰食憂元元,秋風春雨暗九門。」旰●(gan),晚;元元●(名),老百姓。蜀·韋莊《洛南山二十韻》:「雨侵諸縣黑,雲破九門青。」
●九●( jiu min)猶九天,天空的最高處。,天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樹石九曼,泥金八幽。」明劉基雜詩》:「海鯨乘扶搖,激水騰九旻。」
●九冥●( jiu ming)猶九天,高空。冥,天,高遠。晉·郭璞《南郊賦》:「飛廉鼓舞於八維兮,丰隆擊節於九冥。」飛廉,風神;豐隆●(名),雲師,一說雷神。
●九乾●( jiu qian)九天。高遠的天空。《易·說卦》:「乾為天。」《後漢書·崔駰傳》:「俯鉤深於重淵,仰探遠乎九乾。」李賢注:「九乾,謂天有九重也。」晉·摯虞《思遊賦》:「會司儀於有始兮,延嘉賓於九乾。」
●九清●( jiu qing)道教語,指九天。唐·白居易《送毛仙翁》詩:「所憩九清外,所遊五嶽顛。」也指天庭。前蜀·杜光庭《白可球明真齋讚志君》詞:「伏冀傾光三境,回駕九清。」亦指帝王居處。
●九天●(jiu tian)天。古人謂「天有九重。」又,九為陽數,故九天指天或高空。《孫子·形篇》:「善功者動於九天之上。」宋·梅堯臣注:「九天,言不可測。」唐·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指皇室。九遐●( jiu xia)遠闊的天空。遐,遠方,引申為天界。《雲笈七籤》卷九八:「玉簫雲上奏,鳳鳴動九遐。」
●九霄●( jiu xiao)猶「九天」。指天,天空。霄,雲霄,高空。《顏氏家訓·文章》:「一事愜當,一句清巧,神厲九霄,志凌千載。」唐·杜甫《春宿左省》詩:「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九玄●( jiu xuan)·九天,天空最高處,玄,指代天。晉葛洪《抱朴子·住命》:「不能凌扶搖以高竦,揚清耀於九玄。」《舊唐書·音樂誌三》:「九玄著象,七甄明。」七曜,日、月、五星。《雲笈七籤》卷四四:「九天真女,御飛鳳白鸞,游於九玄之上。」亦指眾仙。
●九野●(jiye)整個天空。指天的中央和八方。《呂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天文訓》謂:天的中央為鉤天,東方的為蒼天。東北的為變天,北方的為玄天,北的為幽天,西方的為顥天●(昊天),西南的為朱天,南方的為炎天,東南的為陽天。《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列子·湯問》:「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八紘●(hong),指八方極遠之地。張湛注:「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三國魏·曹植《七啟》:「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蜺。」清·顧炎武《詠史》詩:「中夜視百辰,九野何茫茫?」亦指「九州」,見該條。
●九垠●(jiyn)猶九重。《文選·揚雄<甘泉賦>》:漂龍淵而還九垠兮,窺地底而上回。」李善注引服虔曰:「九垠,九重也。」唐·劉禹錫《羅浮》詩:「君言羅浮上,容易見九垠,」亦指「九州」,見該條。
●九宇●(jiuy)指高空。明·李東陽《祀畢喜晴次屠吏部韻》:「九宇空寒消霧露,一罈芒色動星辰。」
●寥漢●( liao han)遼闊的天空。寥,廣闊;漢,霄漢,高空。宋·范仲淹《郊友人王君墓表》:「及月高露下,群動一息,有笛聲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漢,下滿林壑。
●寥闊●( liao ku)指天空。以其無限空闊,故稱。明·何景明《送劉御史按淮陽諸郡》詩:「鷹隼在寥闊,一擊乘秋霜。」又謂空曠;廣遠,渺無所見。
●寥天●(liao tian)遼闊的天空。寥,廣闊,指天空唐姚月華《怨詩》:「登台北望煙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清·趙翼《綿州刺史劉蔭遠寄藏佛一尊賦謝》:「安得金粟影接寥天長,玉毫光共素月皎。」金粟,佛名,即維摩詰大士。
●寥●( liao xue)指天空。泬,空曠。《太平廣記》卷一二引《三寶感通記·新繁縣書生》:「每至齋日,村人四遠就設佛供。常聞天樂,聲震寥泬。繁會盈耳。」宋·林逋《鳴皋》詩:「皋禽名有前聞,孤引圓吭夜正分一便驚寥破,亦無閑意到青云。」又謂空虛幽靜;開闊清朗;寂寥;孤單。寥宇●(liyu)廣闊的天空。宇,天宇,上下四方的天的廣闊區域。清·魏源《長沙秋懷》詩之二:「秋風唳寥宇,百草以蕪。」
●靈曜●(ling yao)天的別稱。以其間有日、月、星,故稱。漢·蔡邕《陳太丘碑文》:「稟岳瀆之精,苞靈嚁之純。李善注:「靈曜,謂天也。」岳瀆,謂山河。靈曜,又指「月光」,見該條。
●是天●( min tian)天。,天空。《書·大禹謨》:「帝初於歷山,往於日月號泣於天。」帝,指舜。天,又為「秋天」,見該條。冥極●(mngj1)太空的別稱,極,為天空極頂。《穀梁傳·莊公三年》:「三合然後生。」晉·范宇注:「會二氣之和,極發揮之美者,不可以剛柔滯其用,不得以陰陽分其名,故歸於冥極而謂之天。」
●冥寞●( ming mo)指蒼天。唐·楊巨源《別鶴》詩:「雄飛戾冥寞,此意何自傳。」亦指「陰間」,見該條。又指死亡
●冥虛●(ming xu)指太空,冥,天。虛,空間。晉·支《述懷》詩之一:「翔彎鳴昆,逸志騰冥虛。」
●乾步●(cian bu)指天空。乾,天;步,星像。唐·王勃《九成宮頌序》「氣清乾步,景霽山維。」又指「國運」,見「國運·天步」條。
●乾棟●( qian dong)猶天宇,指上天。棟,棟樑,藉指屋宇,引申為廣闊的天宇。唐·許敬宗《賀杭州等龍見慶雲朱草表》:「伏維皇帝陛下,化隆乾棟,施厚大鏟。」
●乾靈●( qian ling)本泛指天神,藉指上天。三國·魏·曹植《漢二祖優劣論》:「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唐·許敬宗《奉和執契靜三邊應詔》詩:「乾靈振玉弩,神略運璿樞。」又指陽剛的精氣。
●乾穹●( qian qiong)天空。晉·葛洪《抱朴子·嘉遁》「儀坤德以厚載,擬乾穹以高蓋。」
●乾元●(qian yuan)天的異名。《陳書·高祖紀上》:「大哉乾元,資日月以貞觀至哉坤元,憑山川以載物。」坤元,指大地。唐·錢起《泰階六符賦》:「既出沒以候君德,又熒煌以麗乾元。」又指「帝王」、「元氣」,見各該條。
●清浮●(qngf)指天空。謂輕清之氣上浮。《幼學瓊林天文》:「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三國·魏·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陵厲清浮,顧眄千里。」陵厲,猶言高飛。南朝·梁·簡文帝《海賦》:「昔禹啟龍門,群山既鑿,高明澄氣輕浮,厚載勢廣而盤礴。」
●青冥●(qTng ming)亦作「青溟」。高天,以其色青,故云。《楚辭·九章·悲國風》:「據青冥而攄虹兮,遂儵忽而捫天。」儵忽,同「倏忽」,迅疾。儵●(sh),通「倏」。唐·杜甫《奉先劉少甫府新畫山川障歌》:「滄浪水深青闊,欹岸側島秋毫末。」又為「劍名」,見該條。
●清穹●( qing qiong)指天。南朝·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輕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迅商,強勁的秋風。李善注:「清穹,天也。」《宋書·禮樂志·天地餉神歌》:「煙薌鬯,報清穹。」煙薌鬯,指焚香和呈上穀物、清酒以薦神。●( xiong),穀物的香氣;鬯●(chang),祭祀用的香酒。青天●( tian)天空。《莊子。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為鵬,…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亦喻清官。
●青雲●( qTng yun)指高空。《楚辭·遠遊》:「涉青雲以氾濫兮,忽臨睨夫舊鄉。」又喻官運亨通。如青雲直上。
●穹蒼●( qiong cang)天,天空。穹,穹隆,指天,言其形;蒼,青色,言其色。《詩·大雅·桑柔》:「靡有旅力,以念穹蒼。」唐·李白《出自薊門北行》:「兵威衝絕幕,殺氣凌穹蒼
●穹●( qiong min)天。穹,穹隆。古人以為天為拱圓形,故稱。唐·柳宗元《憎王孫文》:「毀成敗實兮更怒喧,居民怨苦兮號穹旻。」
●穹冥●(qiong ming)天。冥,幽深,高遠。唐·貫休《山居》詩:「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蘚陣青。」《宋史·樂誌·登安》:「薦號穹冥,登名祖禰。」
●穹天●( qiong tian)天,天空。《晉書·天文志》:「《穹天論》云:天形穹隆如雞子,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晉·陸機《演連珠》:「臣聞日薄星回,穹天所紀物;山盈川沖,後天所播氣。」
●上蒼●( shang cang)上天,亦指主宰萬物的神。漢·袁康越絕書、請糴內傳》:「昔者上蒼以越賜吳,吳不受也。」唐·呂岩《敲爻歌》:「飛升羽化三清客,名遂功成達上蒼。」三清客,得到的真人。
●上清●( shang qTng)上天,天空。實指道教所謂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之一。《漢書·揚雄傳下》:「則不能膠葛,騰九閎。」唐·顏師古注:「膠葛上清之氣也。」●(1),有附著「居於」之義。膠葛,亦有「遼闊」之義。「不能撠膠葛」,意為不能處於廣闊的天空之中。唐·齊己《賀雪》詩:「上清凝結下乾坤,為瑞為祥表致君。」
●上穹●(《shqngqiong《)上天。三國·魏·曹植《武帝誄》:「棄離臣子,背世長終,兆民號,仰愬上穹。」南唐·李中《下蔡者偶作》詩:「採蘭扇忱何時遂,洗慮焚香叩上蒼。」《剪燈餘話·泰山御史碑》:「罪惡貫盈,靈祇共憤,…隨即奏聞上穹,已正典憲。」靈祇,指人、神。
●上天●( shang tian)天空。《詩·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三國·魏·曹丕《芙蓉池作》詩:「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鮮。」唐·姚合《莊居野行》詩:「我倉常空虛,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以活蒸黎。」又指「天帝」,見該條。亦作動詞用:登天。
●上翁●( shang weng即天公。指天。唐·韓愈《嗟哉董生行》詩:「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識,惟有天翁知。」
●上玄●( shang xuan)指上天。玄,高遠,指代天。漢·揚雄甘泉賦》:「惟漢十世,將郊上玄。」
●上元●( shang yuan)指上天,太空。唐·車緬《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詩:「撫殿疏元首,高高樓上元。」又指帝王,見該條。亦為節日名,正月十五為上元節
●上圓●( shang yuan)指天,以為天在上,圓形,故稱。《文選·張倕<石闕銘》:「色法上圓,製模下矩。」李善注:「上圓,天也;下矩,地也。」《全唐詩》卷十六載《晉武功舞歌》之二:「睿算超前古,神功格上圓。」睿●(ru)算,聰明的算計;格,感動。
●太浩●(taih)天。浩,廣闊無邊,指天空。《淮南子覽冥訓》:「蒲且子之連鳥於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魚於大淵之中,此皆得清淨之道,太潔之和也。
●太●( tai ndo)亦作「太皞」、「太」。天空。皞,通「昊」,指天。明·許閻昌《水滸記·聚義》:「劍鋒輝太,旗焰拂蚩尤。」又指古帝「伏羲氏」。見該條。
●大皇●( tai huang)亦作「太皇」。天。《莊子·秋水》「且彼方眥黃泉而登大皇。」陸·德明釋文:「大皇,音泰。」成玄英疏:「大皇,天也。」《淮南子·精神訓》:「登太馮太一。」高誘注:「大皇,天也。」《楚辭·惜誓》:「已矣哉!獨不見鸞風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壄,同「野」。太空●( tai kong)作「大空」,高空。唐·司空圖《詩品雄渾》:「具備萬物,橫絕太空。」宋·曾慥《類說·夢中賦詩》:「張熙寧中,夢行大空中。」明·王守仁《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太廓●( tai kuo)猶言太空。廓,空闊無際,指代天。北魏·高允《王子喬》詩:「騎日月,從列星,跨騰太廓踰冥。」●(yo),冥,同「窈冥」,深遠幽寂,指無限遠的太空。太漠●(tai mo)猶太虛,太空。漠,廣闊無際。唐·吳筠《遊仙》詩之十六:「靈風生太漠,習習吹人襟。」
●太清●(tai qing)亦「泰清」。天空,道家語。《鶡冠子度萬》:「唯聖人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陸田注:「太清,天也。」太寧,指大地晉成公子安《嘯賦》:「漂雲遊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
●太霄●(tai xiao)天空極高處。霄,天空。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四:「太霄何冥冥,靈真時下游。」唐楊炯《老人星賦》:「瞻太霄而踴躍,伏前庭而俯僂。」明·屠隆《毫記·仙官列奏》:「盪累神宇澄,遺塵太霄逈。」逈●(jiong),同「迥」,遼遠。
●太虛●(taix)亦作「大虛」。指天,天空戰國宋玉《小言賦》:「無內之中,微物潛生,比之無象,言之無名,濛濛天景,昧昧遺形,超於大虛之域,出於未兆之庭。」南朝·梁·文帝《金樓子立言》:「大虛所以高者,其輕而無累也。」晉·孫綽《游天臺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太虛,謂天也。」宋·沈遘《奉詞東太乙宮·五言讀道書》:「天風起穹門,便欲凌大虛。」清·黃來《詠史》之二:「壯志彌激烈,氣欲凌太虛。」太虛又指「宇宙」,「元氣」,見各該條。
●大一●(tai)即太極,指天。大,古「太」字,一,為陽數,為天。《莊子·徐無鬼》:「大一通之,大陰解之。」成玄英疏:「一是陽數。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日通。太元●(tai yuan)猶太空。太至高至極;元,天。《雲笈七籤》卷二十。「出駕入景,浮游太元。」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一章:「雖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氣於太元,挹捐滴於大海,無以異地。」
●泰元●( tai yuan)天的別稱。泰,大;元,天。《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玄冥》:「惟泰元尊,媼神蕃釐,經緯天地,作成四時。」顏師古注:「泰元,天也。」
●天都●( tian du)天空。都,地域,大。《淮南子·泰族訓》:「又況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亦指「京城」,見該條。
●天蓋●( tian gai)天,天圓如蓋覆於地上,故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唐·獨孤及《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天蓋西北傾,眾星殞如雨。」
●天公●( tian gong)天。以天擬人,故稱。《尚書大傳》卷五:「煙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風雨,不時霜雪,不降責於天公。」宋·陸游《殘雨》詩:「五更殘雨滴簷頭,探藉天公一月秋。」天海●( tian ha)喻天空。以其浩眇色碧如海,故稱。南朝·齊·孔稚珪《褚先生伯玉碑文》:「子晉笙歌,馭鳳於天海,俯仰宇宙窄。」又為星名。
●天經●( tian jing)泛指天空。亦指天象。南朝·宋·鮑照《遊思賦》:「仰盡兮天經,俯窮兮地絡。唐·王勃蓋州夫子廟碑》:「珠衡玉斗,徵象緯於天經;虎踞龍蹲,集風雨於地紀。」地紀,指大地。清·姚鼐《兩登岳陽樓》詩:「風經廣漠野,雲起盈天經。」又指「天道」。見該條。
●天幕●( tian)天。以天空如幕覆蓋大地,故稱。唐李商隱《假日》詩:「誰向劉靈天幕內,更當陶令北窗吹。」宋·柳永《思歸樂》詞:「天幕清和堪宴聚,想得盡,高陽儔侶。」又指帳篷。
●天穹●(tian qiong)天空以其高遠如拱,故稱。宋·歐陽脩《奉使道中五言長韻》詩:「望平愁驛迥,野曠覺天穹。」天庭●(tian ting)亦作「天廷」本指上天朝廷,也指天空。漢·班固《答賓戲》:「仰天庭而睹白日也。」亦指「天宮」,又指「朝廷」,見各該條
●天墟●( tian)北面的天空。亦泛指天空。墟,空闊。木華《海賦》:「南淦朱崖,北灑天墟。」李善注引《爾雅》:「北陸,墟也。」唐·李白《大獵賦》:「斬飛鵬於日域、摧大鳳於天墟。」唐·韓愈《朝歸》詩:「長風吹天墟,秋日萬里曬。」
●天宇●(tian yu)亦作「天寓」。天空。宇,指上下四方的整個空間。晉·左思《魏都賦》:「傮響起,疑震霆。天宇駭,地廬驚。」唐·張九齡《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東坡公昔與客遊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又指「京都」、「天下」,見各該條。
●霄漢●( xido han)霄,雲霄,指天;漢,天河。連用指高空。《後漢書·仲長統傳》:「如是則可以凌霄漢,出宇宙之外矣。」唐·杜甫《巴西驛亭觀江漲》詩:「霄漢愁高鳥,泥沙困老龍。
●玄蒼●( xuan chang)上天。明·唐順之《詹府宴集奉和上宰松泉公》詩之一:「祥光紅渚應玄蒼,喜溢仙曹薦羽觴。」玄蓋●( xuan gai)指上天。天穹似蓋,故稱。前蜀·杜光庭《羅天中級三皇蘸詞》:「伏以玄蓋上浮,黃輿下鎮,元精降瑞,應運開圖。」又指黑色車蓋。黃輿,指大地。
●玄昊●( xuan hao)上天,蒼天。玄,高遠;昊,大,天。晉·葛洪《抱朴子·廣譬》:「是以惠和暢於九區,則七曜得於玄昊。」九區,即九州,指天下;七,指日、月、五星。宋玄渾●( xuan hun)指天。玄,與「元」通,指天。渾,渾圓,亦指天。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之十一:「仰觀玄渾周,一息萬里奔。」
●玄極●( xuan1)天頂,天空。謂天之極頂。晉·葛洪《抱朴子·君道》:「是以七政不亂象於玄極,寒溫不謬節而錯集。唐·韋應物《王母歌》:「上游玄查冥中,下看東海一杯水。」又指北疆,見「邊疆」條。
●玄間●( xuan jian)指天空。謂天之高遠廣闊。唐·韓愈雜說》:「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明·劉基《石末公再賦無夕見寄用韻酬之》:「聽盡殘鐘成不寐,那無飛羽入玄間。」
●玄乾●( xuan qian)指蒼天,玄、乾,均分別指天。《隸釋漢高陽令楊著碑》:「玄乾終德於我,楊君其德伊何。」
●玄穹●( xuan qiong)天空。玄,幽遠;穹,天穹。晉·張華《壯士篇》:「長劍橫九野,高冠拂玄穹。」九野,九州。唐·黃滔《祭陳侍御嶠》:「忽六夜,默默玄穹。」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命如葉薄,敢祈佑於玄穹。」
●玄區●( xuan qu)天域,天宇。,區域,指廣闊的天空。三國·魏·阮籍《答伏義書》:「蕩舉於玄區之表,攄妙節於九垓之處。」
●玄天●( xuan tian)北方之天。因北方為玄,故稱。亦泛指天。《呂氏春秋·有始》:「北方日玄天。」高誘注:「北方十°。
●一月建子,水之中也。水色黑,日玄天也。」三國·魏·曹植《遊仙》詩:「北極玄天,南翔陟丹丘。」《莊子·在宥》:「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南史·羊玄保傳論》:「玄保時隆帝念,雖命稟於玄天,跡其恩寵蓋於猶賢』之助。」唐·孟郊《和錢侍郎甘露》詩:「玄天何以言,瑞露青松繁。」玄微●( xuan wei)指高空,天空。以其深遠渺茫,故稱。微,渺茫。唐·郭周藩《潭子池》詩:「言訖辭沖虛,查藹上玄微。」又指「玄理」。見該條。
●玄霄●( xuan xido)高空;雲霄。晉·葛洪《抱朴子·交際》:「靈烏萃於雲霄者,扶搖之力也。」《晉書·簡文帝紀》:「夫肥遁窮谷之賢,滑泥揚液之士,雖抗志玄霄…孰與自足山水,棲遲五壑,徇匹夫之潔,而忘兼濟之大邪?」
●玄虛●(uan)天空。蒼穹。玄,幽遠;天。虛,空。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仰飛鳥兮烏鳶,凌玄虛兮翩翩。」《雲笈七籤》卷二五:「上登玄虛,金書玉清。」陽天●( yang tian)東南方的天空。《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野?中央曰天,東南日陽天。」高誘注:「東南,木之季也,將即太陽,純乾用事,故曰陽天。」
●瑤海●(yao hai)天空的美稱。謂月夜的晴空似碧海美玉。宋·劉子翬《聽詹溫之彈琴歌》:「夢跨冰輪出瑤海,一笑碌瀛洲仙。」冰輪,指月亮。宋·郭祥正《金山行》:「寒蟾八月盪瑤海,秋光上下磨青銅。」寒蟾,秋月的異稱;青銅銅鏡的代稱。
●瑤天●(yao tian)對天空的美稱。謂天空碧如美玉。瑤,泛指美玉。《群音類選·泰和記·桓元帥龍山會僚友》:「丹桂餘香,黃花正妍,媧皇練出瑤天。」又《八聲甘州·寄情》「憑欄久,看看月上瑤天外。」又指天上的仙境。
●闊。《雲笈七籤》卷十六:「混合空洞氣,飛爽浮幽寥。」八幽寥●( you liao)天空。謂寂靜廣闊。幽,寂靜;篸植
●幽圓●( you yuan)天的異稱。幽,高深;圜,同「圓」,指天。唐·包佶《祀雨師樂章·迎神》:「陟降左右,誠幽圜。」
●玉界●( yu jie)天空的美稱。宋·張孝祥《浪淘沙》詞「樓外捲重陰。玉界沉沉,何人低唱醉泥金?」亦指仙境。玉清●( yu qing)天的別稱。為道家所謂的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之一。清·侯方域《擬思宗改元追復楊漣等官爵百官廷臣謝表》:「新煉媧妃之石,玉清仍是九層。」亦喻高潔。玉霄●( yu xiao)天空的美稱,謂高空碧如玉。亦指天界。唐·常建《古意》詩之二:「玉霄九重閉金鎖夜不開。」宋蘇軾《水龍吟》詞:「向玉霄東望,蓬萊醃靄,有雲駕,驂鳳馭。」清·朱鶴齡《思陵長公主挽詩》:「誓依靈寢去,俄向玉霄行。」
●玉宇●(yy)明淨的天空。宋·范成大《殘月至峰頂上》詩:「星落玉宇白,日生綺露丹。」南朝·宋·劉鑠《寸以明月何皎皎》:「玉宇來清風,羅帳延秋月。」宋·陸遊江月歌》「露洗玉宇清無菸,月輪徐行萬里天。」
●圓蒼●(yuan chang)指天。以其形似穹窿而色青,故名。唐·李賀《呂將軍歌》:「圓蒼低迷蓋張地,九州人事皆如此。」玉琦匯解:「圓蒼,天也。」
●圓蓋●(yuan gai)指天。以天似圓蓋,故稱《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周郊祀樂章》:「告功圓蓋,受命雲壇。」元極●( yuan)天空別稱,謂天之極頂。唐·元潔《引極》詩之一:「天曠莽兮杏泱茫,氣浩浩兮色蒼蒼,上何有兮人不測,積清寥兮成元極。」
●元間●( yuan jian)即玄間。天空。明·朱濂《雲寓軒詩序》:「方外有道之士,茹術餐霞,捐去塵俗之累,翩翩然御風而遊元間。」
●圓精●( yuan jing)天空別名。精,日月的光華,借喻天空。《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圓精初鑠,方始凝。」呂延濟注:「圓精,謂天也。」《舊唐書·后妃傳下·肅宗章敬皇后吳氏》:「伏惟先太后圓精挺質,方祇稟秀。」方祗,指大地。圓空●( yuan kong)天空,天。古人以為天是圓的,故稱唐·黃滔《融結為何岳賦》:「翻雪浪與霜濤,下方厚;拔重峰兼疊嶂,上列圓空。」方厚,指大地。宋·蘇軾《記夢》詩:「圓間有物物間空,豈有圓空入井中?不信天形真箇樣,故應眼力自先窮。」
●圓靈●( yuan ling)天。《文選·謝莊月賦>》:「柔衹雪凝,圓靈水鏡。」李善注「圓靈,天也。」柔祇,指地。元冥●( yuan ming)太空,以其深遠幽寂,故稱。元,天。冥,深遠幽寂。明·何景明《告咎文》「乘元冥以丞行兮,乃覲帝於太微。」
●元穹●( yuan qiong)玄穹,蒼天。明·張居正《賀瑞雪表》之一:「元穹錫祐,鑑一人昭格之城,靈澤敷祥,啟萬宇豐登之慶。」
●燾●( yuan tao)猶圓蓋,天的喻稱,以其似圓蓋,故稱。圜,同「圓」。指天穹;燾,通幬」,覆蓋。唐·柳宗元《天對》:「圜燾廓大,厥立不植。」
●圓天●( yuan tian)天,與方地相對稱,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莊子·說劍》:「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三光,指日月星;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元天●( yuan tian)蒼天。元,大。《南齊書·曹虎傳》「神運兆中,皇居闡洛,化總元天,方融八表。」清·姚鼐《雜詩》:「俯聽深崢嶸,空曲巨聲起,勃上充元天,下達幽泉底。」圓象●( yuan xiang)天的別稱。盧湛《時興》詩:「故乃上法圓象,下參方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方載,即大地圓宰●( yuan zai)亦作「圜宰」。指天。古人認為天為圓形又主宰萬物,故稱。《舊唐書·音樂誌三》:「有赫圓宰,深仁曲成。」
●圜則●( yuan ze)猶天道,借指天。圜,同「圓」,指天。則,法則;規律。《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朱熹集注:「圜,謂天形之圓也。則,法。九,陽數之極,所謂九天也。」
●雲漢●(yun han)雲霄,指高空。唐·張九齡《奉和聖制途經華山》詩:「萬乘華山下,千巖雲漢中。」也指銀河。見該條。
●雲天●( yun tion)天空。以其有云,故稱唐·岑參《過磧》詩:「黃沙磧裡客行迷,西望雲天直下低。」磧●(),沙漠,沙堆。
●雲霄●( yun xido)高空。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
●林逋隱撫州孤山,常蓄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則入籠中。」
●中宸●( zhong chen)太空。宸,北極星所在地,借指天空。漢·張衡《西京賦》:「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澂。」澂●( cheng),清澈。
●中天●( zhong tian)高空中,當空。唐·杜甫《後出塞》:「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紅樓夢》第四八回:「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中宇●( zhong y)天宇,天空。《楚辭·王褒九懷·陶壅>》:「觀中宇兮浩浩,紛翼翼兮上躋。」王逸注:「大哉天下,難偏照也。盛氣振迅,昇天衢也。」
●紫冥●( ming)天空,高空。唐·李白《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詩:「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紫清●( qiong)天上,謂神仙所居之處。唐·李白《春日行》詩:「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又指翰苑。紫穹●( qiong)天,高空。謂雲霞映日,天空呈現紫色。《宋書·樂誌·樂舞歌》:「膺華丹,登瑞紫穹。」
●紫霄●(zxia)天空的別稱。謂高空雲氣在陽光照耀下呈現紫色;亦謂高空中為紫微桓所在之處。霄,雲氣、高空。晉、曹毗《馬射賦》:「狀若騰虯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駭扶木。」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左右青靄,表裡紫霄。」又指帝王宮殿。
●紫虛●(z)天、天空的異稱。三國·魏·曹植《遊仙》詩:「意欲奮六翮,排霧凌紫虛。」六翮●(he)鳥的雙翼。翮,本指鳥翼的莖,借指鳥翼。
●紫宙●( zhou)天、高空的他稱。南朝·梁·江淹《構象台》:「綱紫宙兮洽萬品,冠璿寓兮濟群生。」唐·徐彥伯《南郊賦》:「告紫宙之成功,定皇天之寶位。」 天邊 【天邊】
●( tian bian)指天空與地平線交界的無窮無盡的遠處。不論其地邊或水邊,均以「天邊」名之。南朝·梁·何遜《曉發》詩:「水底見行云,天邊看遠樹。」唐·杜甫《天邊行》:「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二·賓月堂》詩:「人生自是人間月,客亦天邊寄此身
●天陲●( tian chui)亦作「天垂」。天邊。陲,通「垂」,邊際。晉·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安有巢中,插翅飛天陲。」●(kou),待哺的幼鳥。
●天垓●( tian gai)天邊,天際。垓,界限明·夏完淳《觀濤》詩:「此乃水自滄溟來,長江如練浮天垓。」
●天極●( tian1)猶天邊,為天的極限之所在,故稱。《北史·高麗傳》:「高麗系誠天極,累葉純誠,地產土毛,無王貢。」唐·柳宗元《唐繞歌鼓吹曲》之十「平沙際天極,但見黃雲驅。」又指天道的極限。亦為「北極星」名,見該條天際●( tian ji)天邊。《易·豐》:「豐其屋,天際翔也。」南朝·齊·謝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問板橋》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舟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明·張居正《皇貴妃發引鼓吹詞》:「天際蒼蒼陵樹,極目傷心處。」
●天角●( tian jido)猶天涯。指遙遠的地方。宋·周邦彥《解連環》詞:「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亦謂天之一隅,或人體前額中央部位,即天庭。
●天界●( tian jie)猶天際。晉·陶潛《酉歲九月九日》詩:「清氣澄餘滓,然天界高。」南朝·齊·張融《海賦》「淹漢星墟,滲河天界。」又猶上界,即天上。
●天杪●(tian miao)天際。謂天的盡頭處。杪,樹枝的細梢,藉指盡頭。宋·張發《熙州慢贈述古》詞:「瀟湘故人未歸,但目送遊雲孤鳥。際天杪,離情盡寄芳草。」
●天末●( tian m)天邊,亦謂天邊盡頭處。漢·張衡《東京賦>》:「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唐·杜甫《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倪●( tian1)猶天邊。倪,端,際。唐·高適《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詩:「遙見林慮山,蒼蒼夏天。」唐·岑參《宿鐵關西館》詩:「雪中行地角,火處宿天倪。」天畔●( tian pan)猶天邊。指遙遠的地方。唐·宋之問《新年作》詩:「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唐
●事》詩:「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風浪雨冥冥杜甫《即天潯●(tian xun)天涯。潯,水邊。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銷神躬於讓末,散靈魄於天潯。」漢·許慎《淮南子注》曰:「潯,涯也。」唐·王勃《出境遊山》詩之二:「振翮凌霜吹,正月佇天潯。」
●天涯●( tian ya)天邊,極言其遙遠。語出《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出萬餘里,各在天一涯。」南朝·陳·徐陵《與王僧辯書》:「維桑與梓,翻若天涯。」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垠●( tian yin)天邊,指極遠的地方。垠,邊際,邊界晉·張協《七命》:「爾來踰天垠,越地隔。」唐·杜甫《別蔡十四著作》:「若憑南轅使,書札到天垠。」
●天隅●( tian)猶天邊。多用以指極遠的地方。晉·張華《鷦鷯賦》:「鷦螟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唐·杜甫雨》詩之三:「物色歲將晏,天隅人未歸。」 天道 【天道】
●( tian dao)中國古代哲學術語,與「人道」相對稱。道,有道路,方法,法則,規律之義。天道觀歷來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天道是自然及其發展的規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鯨魚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王充《論衡·亂龍》);一種認為天道是支配人命運的上天意志的表現,是吉凶禍福的徵兆,如:「天道福善禍謠,降災於夏」●(《書·湯誥》):「道之大原在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舉賢良對策三》)。據此,其異名也包含這兩種觀點其中,含有自然法則、天理、天意、天象、天氣等義。《易·謙》:「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天理)《莊子·庚桑處》:「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然哉?天道已行矣。」●(自然法則)《國語·周語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天象)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沖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天氣)
●乾道●( qian dao)即天道,陽剛之道。易·乾》:「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南朝·梁·簡文帝《馬寶頌》:「乾道應,坤馬來,度玉關,升玉台。」唐玄宗《春晚宴兩相及禮官麗正殿學士探得風字》詩:「乾道運無窮,恆將人代工。」清·黃宗羲《陳乾初墓誌銘》:「《大彖》何不言萬物資始各正性命,而必係之乾道變化之下?」
●乾綱●(qian gang)天的綱維,天道。綱,本指綱繩,借指法則。《晉書·華譚傳》:「聖人之臨天下也。祖乾綱以流化,順谷風以興仁。」祖,效法,學習。乾綱,又指國政,見「政權」條。亦指朝綱,君權。
●乾式●(qian shi)猶言天道,即天之法則。乾,指天;式,
●法式,規則。《宋書·禮志三》:「惟皇配極,惟帝祀天,故能上稽乾式,照臨黔首。」黔首,指百姓。
●乾維●( qian wei)天的綱維,天道。唐·李義府《在巂州遙敘封禪》詩:「飛聲總地絡,騰化撫乾維。」明·李東陽《送伍廣州詩序》:「乾維所覆,地絡所至,其間名山勝地遺蹟巨浸,固未易以枚舉。」又指「朝綱」、「君權」、「西北」。
●乾行●( qian xing)猶乾道,天道。《易·同人》:「同人于野,享,利涉大川,乾行也。」晉·陸雲《歲暮賦》:「夫何乾行之變通兮,昏明迭而載路。」宋·葉適《代端明上遺表》:伏望皇帝陛下法泰道雲裁成,體乾行之變化。」明·楊慎《貞靖李君阡讚》:「乾行有終日貞,正直共好曰靖。」
●乾儀●( qian yi)乾,天;儀,法度。指天道,天綱。唐·武則天《唐享昊天樂》之三:「乾儀混成衝邃,天道下濟高明唐·王起《煉石補天賦》:「定彼乾儀蓋俟至聖之主。」亦喻「帝王」,見該條。
●乾則●( qian ze)即天道。漢·班固典引》:「上稽乾則,降承龍翼。」李善注:「言陶唐上能考天之則,下能承龍之法也。」漢·蔡邕《光武濟陽宮碑》:「赫矣天光,愛輝其群。篤生聖皇,二漢之微。稽度乾則,誕有靈芝。」
●太極●(taij1)《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據此,太極為萬物的本原。宋理學家則認為太極是「理」,亦即天道、天理。太,至大;極,準則。《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又指「天宮」、「元氣」,見各該條。
●太清●( tai qing)天道,自然。《莊子·天運》:「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訓》:「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引申指太古無為而治之時或元氣之清者。又指「天空」,見該條。天軌●( tian)猶天道。《漢書·揚雄傳》:「惟天軌之不辟兮,何純絜而離紛。」顏師古注:「天軌,猶言天路。」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十三》:「天軌,猶天道也。闢,明也言天道不明,故使純絜之人遭此難也。」
●天經●( tian jTng)天之常道。經,常道,義理、原則。《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漢·班固《典引》:「躬奉天經,淳睦變章之化洽。」天理●(tian)天道。自然法則。《莊子·天運》:「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南朝·梁江淹《知己賦》:「談天理之開基,辯人道之始終。」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大字寺園》:「其水其木,至今猶存,而日堂日亭者,無復仿佛矣!豈因於天理者可久,而成於人力者不可恃邪?」又指「天性」、「道義,見各該條。又為星名。
●天路●(tian)猶天道,上天的法則。漢·班固《幽通賦》:「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軌」李善注引劉德:「人道既然,仰視天道,又同法也。」《宋書·律曆志中》:「是以臣前以製典餘日,推考天路,稽之前典驗之食朔,詳而精之,更建密歷。」又指「京城」,見該條。
●天術●( tian shu)猶天道。《後漢書·隗囂傳》:「蓋天為父,地為母;禍福之應,各以事降。莽明知之,而冥昧觸冒,不顧大忌,詭亂天術,援引史傳。」唐·孟郊《吊之魯山》詩之六:「善教復天術,美詞非俗箴。」
●天統●( tian tong)天道,天理。《後漢書·郎傳》:「夫求賢者,上以承天,下以為人。不用之,則逆天統,違人望。」天彝●( tian)猶天理,天常。彝,常道,法度。宋·蘇軾《次韻黃魯直歲寒知松柏》:「誰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元·高明《琵琶記·五娘書館題詩》:「風木有餘恨,連理天傍枝,寄語青雲客,填勿乖天彝。」
●天則●( tian ze)猶天道。自然法則。《易·乾元》:「乾元用見,乃見天則。」唐·楊炯《渾天賦》:「俯察人事,仰觀天則。」清·黃宗羲《鄭蘭皋八十壽序》:「時有常變,勢有順逆,德有剛柔,類有邪正,然此中各有自然之天則。」又指天子的法令。
●道●( yuan dao)天道。圜,同「圓」,指天。宇宙自然運行之常道。亦借指君主順應天道所實行的統治方法。呂氏春秋·圜道》:「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日夜一週,圜道也。」 天帝 【天帝】
●( tian)某些宗教和迷信者所認為的天上的最高主宰者,宇宙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上帝、天皇等等。《荀子·政論》:「居如大神,動如天帝。」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唐·李白《枯魚過河泣》詩:「誰使爾為魚,徒勞訴天帝。」蒼昊●( cang hao)謂天帝;以「蒼天」代指天帝。《梁書·武帝紀》:「遷虞事夏,本因心於百姓;化殷為周,實授命於蒼。」亦指天。見「天」條。
●大帝●(dad)天帝。《公羊傳·宣公三年》:「帝性不言。」漢·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總領天地五帝群神也。」漢·張衡《西京賦》:「昔者大帝說秦穆公而覲之,響以鈞天廣樂。」薛綜注:「大帝,天也。」唐·元稹《青雲驛》:「大帝安可夢,閶闔何由躋。」亦為對上古聖德帝王的敬稱如對堯、舜、禹,均可稱為大帝。
●帝皇●(di huang)指天帝。《晉書·文苑傳·成公綏》「帝皇坐於紫宮,輔臣列於文昌。」《隋書·天文志上》:「紫宮帝皇之居,太微為五帝之坐。」又指天子,皇帝,見「帝王」條。亦為三皇五帝的合稱。
●古帝●(gud)天帝。古,天。《逸周書·周祝解》:「天為古,地為久。」《詩·商頌·玄鳥》:「古帝命五湯,正域彼四方。」鄭玄箋:「古帝,天也。天帝命有威武之者成湯,使之長有邦域,為政於天下。」馬瑞辰通解:「正義雲引《尚書緯》云:『日若稽古帝堯。古,天也……,古帝,猶言昊天上帝。」亦指前代帝王。見「先王」條。
●後帝●(houd)天帝;上帝。後,君主。《詩·魯頌·悶宮》:「皇皇后帝,皇祖後稷。」鄭玄箋:「皇皇后帝,謂天也。」《論語·堯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楚辭·天問》:「何獻蒸骨之膏,而後帝不若。」王逸注:「後帝,天帝也。」
●上帝●( shang di)天帝異名。《易·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國語·晉語八》:「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類,則紹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闢,自卿以下不過其族。」百闢,百君。闢,帝位君主晉·袁宏《後漢紀·順帝紀上》:「愚以為天不言,以災異為譴,先政之治亂主之得失,皆上帝所伺而應以災祥者也。」
●上靈●( shang ling)上帝;神靈。晉·傅玄《晉郊祀歌夕牲歌》:「天命有晉,穆穆明明。我其夙夜,祗事上靈。」《魏志·禮志三》:「王子之尊,躬行一日,固可以咸徹上靈,貫被幽顯。」宋·宋祁《陽郊就成頌》:「裴回常羊延上靈,至誠感通對殊休。」裴回,即「徘徊」;常羊,即「常徉」,來回走動休,吉慶,福祿。《鏡花緣》第八八回「邀金基州之上靈,芙蓉城之仙舉。」
●上皇●(《shonghuong《)天帝。猶上帝。《莊子·天運》:「監°。
●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南朝·宋·謝靈運《七里》詩:「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
●上天●( shang tian)上帝,天帝。《書·仲虺之誥》:「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天下。」又指「天空」,見該條。亦作「登天」。
●上宰●( shang zai)上天,天帝。《隋書·高祖紀上》:「天合天大地大,其德者聖人,一陰一陽,調其氣者上宰。」又指朝廷大臣,見「宰相」條。
●太上●( tai shang)指天帝,上帝明烏斯道《月下彈琴記》:「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其褻漫,將命六丁取之。」天皇●( huang)天帝。《史記·周本紀》:「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殄●(tin),斷絕,消除。《後漢書·張衡傳》:「叫帝閽使扉兮,覿天皇於瓊宮。」李賢注:「天皇,天帝也。」帝閽●(hun),天門守護者;,開覿●(d),見面明何景明《七述》:「天皇之庭,廣漠之墟,有山焉。」亦指「帝王」,見該條。又指古帝。為三皇之一。
●玉帝●(yudi)天帝。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玉帝居玉清三元宮第一中位。」唐·王維《金屑泉》詩:「翠風翊文螭,羽節朝玉帝。」玉清,為「三清」之一。道家謂天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為天帝所居。
●玉皇●(yu huang)玉皇大帝,即天帝。為道教所稱。唐·李白《贈別捨人弟台卿之江南》:「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元父●(yuan fu)天帝。唐·李賀《綠章封事》詩:「綠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馬蹄浩無主。」王瑜匯解:「元父謂元氣之父,即天帝也。」
●神●( yuan shen)天帝,大神。元,大天。南朝·宋顏延之《迎送神歌》:「告成大報,受釐元神。」釐●(11),賜予。《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祀九宮貴神樂章》:「帝臨中壇,受釐元神。」 天地 【天地】
●( tian di)天和地的合稱。指大自然,人類社會或整個宇宙。《荀子·天論》:「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隊同「墜」,落下。《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唐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也。」清·吳偉業闢亂》詩之一:「歸去已亂離,始憂天地小。」
●大化●( da hud)指天地,以天地能化育萬物,故稱。又引申為指宇宙、大自然。三國·魏·曹植《九愁歌》:「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晉·陶潛《神釋》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清·周亮工《歲暮遠為客嘉平廿四日賦》:「昭昭大化內,豈有私陽春。」
●大鏟●(da)亦作「大爐」。喻天地。語出《莊子大宗師》:「今以天地為大,以造化為大冶,惡乎無往而不可哉?唐·駱賓王《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大覆載之間,占風訥費。」費,即「贐」●(jin),古代拜會人或歸別時所執之禮品。唐·杜甫《遣懷》詩:「拓境功未已,元和辭大爐。」大造●( da zdo)指天地,大自然。南朝·宋·謝靈運《宋武帝誄》:「業盛曩代,惠侔大造,澤及四海,功高八表。」唐劉長卿《重推後卻赴嶺外待進止寄元侍郎》詩:「大造功何薄,長牟氣尚冤。」明·李東陽《殿試讀卷東閣次都憲屠公韻》:「文章妙極寰區選、陶冶同歸大造仁。」清·黃景仁《大造》詩:「大造視群生,各如抱中兒。」
●大宅●( da zhai)指天地,宇宙。以其為萬物所居,故云。《後漢書·馬衍傳》:「遊精神於大宅兮,玄妙之常操。李賢注:「大宅,謂天地。」清·魏源默觚上學篇五》:「大哉神乎一念而赫日,一言而雷霆,一舉動而氣滿大宅。」又指「府第」和「臉」。
●二象●(er xiang)指乾坤,天地。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神仙易致而人德難全,是故二象雖分,其間猶混。」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禪》:「配乎二象,不能遷必至之期,參乎兩嚁,不能稽有常之動。」兩嚁,指日月。
●二儀●(eryi)指天地。晉·成公綏《天地賦》:「何陰陽之難測,偉二儀之奓●(奢)闊。」三國·魏·曹植《惟漢行》「太極定二儀,清能始以形。」《周書·武帝紀上》:「二儀創闢,玄象著明。」明·王慎中《遊白鹿洞》詩:「境閒百慮空,意愜二儀廣。」清·鈕琇《孤媵·不言》:「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又指日、月。見該條。
●蓋壤●( gai rang)猶天地。蓋,指天;壤,土地,指地唐·韓愈《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為詩……以獻》:「威風挾惠氣,蓋壤兩劘拂。」
●光岳●( guang yue)天地。光,指三光:日、月、星,指代天;嶽,五岳,指代地。以三光五岳指天地。元·馬瑞臨《文獻通考>自序》:「光岳既分,風氣日漓。」明·邵璨《香囊記·家門》:「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觀省名行,有缺綱常。」洪爐●(hong)猶言天地。以其能造成萬物,冶煉人才,故稱。語出《莊子·大宗師》:「今以天地為大爐,造化為大冶。」晉·葛洪《抱朴子·勗學》:「鼓九陽之洪爐,運大鈞乎皇極。」引申為陶冶錘鍊人才的環境。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爐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後皇●(hou huang)天地的代稱。後,后土,指地;皇,皇天,指天。實為皇天后土之省稱。《楚辭·桔頌》:「後皇嘉樹,桔徠服兮。」王逸注:「後,后土;皇,皇天也。」宋·范成大《峽石鋪》詩:「後皇嘉樹不易熟,野草何為攙歲功!」寰宇●( huan yu)猶言宇內,天下。寰,極其廣大的境域;域,上下四方,亦指天地《南史·梁簡文帝等紀論》:「聲振寰宇。」
●坤乾●( kun qian)即乾坤,指天地。乾為陽,為天;坤為陰,為地。宋·曾鞏《謝章伯益惠硯》詩:「聖人智出造化先,始獨俯仰吾坤乾。」明·宋濂《景祜廟碑》「民拜願公毋我捐,俾禾如茨黍蛇蟠。疾害不作福祜緜,公名不朽同坤乾。」清·惲敬《前光祿寺卿伊公祠碑銘》:「陽明之弊,顛倒狂聖,反覆坤乾。」又為古書名。
●兩儀●( liang1)指天地或陰陽。《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日兩儀,謂兩容儀也。」
●冥鈞●( ming jun)猶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冥,蒼茫,高遠。鈞,天。晉·葛洪《抱朴子·至理》:「養靈根於冥,除秀慕於接物,削斥淺務,御以愉慔,為乎無為,以全天理。」用以自勉。
●乾坤●( qian kun)亦作「乾巛●(kun)。天地的別稱,語出易·說卦》:「乾為天,坤為地。」漢·班固曲引》:「經緯乾坤,出入三光。」三光,日、月、星。《孔子家語·執轡》「保蟲有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此乾巛之美也。」巛,古「坤」字。金·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後》詩之三:「萬古騷人嘔肺肝,乾坤清氣得來難。」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諭鬼》:「豈乾坤兩大中,凶頑任爾。」
●穹壤●( qiong rang)天地。穹,天穹,指天;壤,土壤,指地。宋·尹洙《答光化軍致仕李康伯率府書》:「某泊於風波,自取放逐,閣下齒發未衰,遺榮養高,同處茲世,其識慮揚去,何穹壤之異也。」
●叁兩●( san liang)指天地。為「叁天兩地」之省稱,即《易》卦立數之義。《易·說卦》:「叁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孔穎達疏:「倚,立也。即用蓍求卦,其揲蓍所得,取奇數於天,取耦數於地。」揲蓍die sh),數草而分之。,蓍草,即鋸齒草,古取其莖作佔ト之用。耦,同「偶」。 宋·張載《正蒙·叁兩》:「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叁,一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即地所以為二,因有剛柔男女。天所以為三,因太極和日月明·楊慎《藝林伐山四七叁兩》:「《春秋緯》,諸俟上象四七,三公寅亮三兩。
●四七,謂二十八宿。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幽讚叁兩,功則宏矣。」
●上下●( shang xia)指天地。《楚辭·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後漢書·陳寵傳》:「方今聖德充塞,假於上下。」李賢注:「上下,天地也。」天隆●( tian di)亦作「天墬」。天地。墬,墬,古「地」字。漢·嚴忌《哀時命》:「生天墬之若過兮,忽爛漫而無成。」漢·劉向《九嘆·離世》:「余辭上叁於天墬兮,旁引之於四時。」《漢書·郊祀志下》:「天墬之祀。」顏師古注:「墬,古地字也。」
●天壤●( tian rang)天地。壤,土地。指大地。《管子·幼官》:「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戰國策·齊策六》:「故業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敝也。晉·張華《鷦鷯賦》:「普天壤以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宋蘇軾《何公橋》詩:「天壤之間,水居其多,人之往來,如鵜在河。」又喻相差懸殊。
●玄黃●( xuan huang)指天地。《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玄,為天色,指天;黃為地色,指地。漢·揚雄《劇秦美新》:「玄黃剖判,上下相嘔。」唐·楊炯《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及其玄黃再造,日月重輪,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明·宋濂《燕書四十首序》:「玄黃之間,事變無垠。」又指「血」、「戰亂」,見各該條。亦泛指顏色
●玄域●( xuan yu)猶天地。玄,天;域,地區,大地。前蜀·貫休《讀<杜工部集>》詩之一:「造化拾無遺,唯應杜甫詩。豈飛玄域橐,奪得古人旗。」
●玄造●( xuan zdo)指大自然,天地。《易·坤》:「天玄地黃。」玄,指天;造,造化,猶大自然,重在指地。唐·劉禹錫《祭虢州楊庶子文》:「我今泛然,一委玄造。」明·方孝儒《鄰父攜酒相顧》詩:「世運有降替,玄造豈不仁。」又指「恩」、「天德」,見「恩澤」條。亦指造化,天意。
●霄壤●( xido rang)猶言天地。霄,雲霄,指天;壤,塵壤,指地。元·張養浩《得子強也書詩以之》:「緬恩霄壤間,實與逆旅均。」後常用以形容差別很大。
●宇宙●(yu zhou)天地。宇,指上下四方,指一切空間;宙,古往今來,指所有的時間。《莊子·讓王》:「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締,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清·黃遵憲《雜感》詩:「茫茫宇宙間,萬事等兒戲。」
●圓方●(yuan fang)亦作「圜方」。指天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語出《淮南子·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漢書·律曆志上》:「規矩相須,陰陽位序,圜方乃成。」唐·劉禹錫《楚望賦》:「圓方之相涵,遊氣杳冥。元化●( yuan hud)即玄化,猶言造化,指天地。唐·陳子昂《感遇》詩之六:「古之得仙道,信與元化。」清陳夢雷《木癭瓢賦》:「元化之紛綸兮,陰陽運而參差。」紛綸,雜亂。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諸公以英才駿足絕世之學,高躡紫清,黼黻元化,固自其所。」
●造化●( zao hua)本指「創造化育」、「運氣福分」。也指天地,大自然。唐·杜甫《望嶽》:造化鍾靈秀,陰陽割昏曉。」 天宮 【天宮】
●( tian gong)謂天上的宮殿,為天帝神仙之所居;又指天上宮廷,即天廷。《宋書·夷蠻傳·訶羅陁國》:「台殿羅列,狀若眾山。莊嚴微妙,猶如天宮。」
●帝宮●(di gong)天宮。以其為天帝之宮,故名。《莊子知北遊》:「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楚辭·遠遊》:「排帝宮與羅囿兮,生縣圃以眩天。」又指「京都」。亦為星辰名,指太微垣。縣,同「懸」。
●帝庭●(di ting)即天庭。帝,指天帝。《書·金》:「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於下地。」孔傳:「汝元孫受命於天庭為天子。」又指「朝廷」,見該條。
●九闕●(jiu que)指天宮南朝·齊謝《郊祀曲》:「整蹕遊九闕,清簫開八埏。」八埏●(yn),八方極遠之地。九闕,又指皇城。九霞●(jix)本指九天雲霞,借指天庭。唐·曹唐《小遊詩》之二七:「共愛初平住九霞,焚香不出閉金華。」明·屠隆《毫記·仙宮列奏》:「長清宮殿九霄高,玉珮群真絳節朝。」
●清都●(qngd)天帝所居之宮闕,即天宮。《列子·周穆王》:「王實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也指帝都,見該條。
●太極●(taij)謂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晉·葛洪《抱朴子·吳失》:「園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籤》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又指「元氣」、「天道」見各該條。
●太儀●(taiy1)天宮,即天帝的宮庭。《楚辭·遠遊》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閶。」王逸注:「太儀,天帝之庭,習威儀之處也。」唐·吳筠《游仙詩之十二:「停驂太儀側,整服金闕前。」
●天府●( tian)指天廷,古人以為天上亦如人間設有朝廷,故稱唐·康駢《劇談錄·崔道樞食井魚》:「其後有判詞云:崔道樞所害兩龍,事關天府,原之不可……。」雨龍,指所食之井魚。封神榜》第六五回:「鳳街丹詔離天府,玉敇金書降下來。」又指朝廷,見該條。
●天庭●( tian ting)亦作「天廷」,天上的宮庭,天帝的朝廷。漢·揚雄《甘泉賦》:「積巫咸兮叫帝閽,開天府兮逐群神。」亦指「天空」、「朝廷」,見各該條。
●玄府●( xuan fu)指天宮或神的居處玄,天。明·葉憲祖《鸞錕記·訂》:「玄府仙人碧玉房,紫霞衣覆白霓裳。」玉宸●( yu chen)天上宮闕,即天宮宸,本指北極星所在地,指代天帝處所。唐·白居易《和微之晨霞》詩:「借問晨霞子,何如朝玉闕?」也指帝王宮殿,見該條。 天門 【天門】
●( tian men)謂天庭之門,或天上宮殿之門《楚辭·九歌·大司命》:「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云。」《淮南子·原道訓》:「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經紀山川,蹈騰昆命,排閶闔,淪天門。」高誘注:「天門,上帝所居紫微宮門也。」唐·韓愈《孟東野夫子》詩:「乃呼大靈龜,騎雲款天門款,扣。又指皇宮之門,見「宮門」條。亦指「心」,見該條。閭圈●( chang he)亦作「闔」。傳說中的天門。《楚辭·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亦指皇宮正門。漢·張衡《西京賦》:「正紫宮於未央,表嶢闕於闔。」薛綜注:「宮門立闕以為表,者,言高遠也。」也泛指門。《說文門部》:「楚人名門皆曰閶闔。」《漢書·揚雄傳上》:「西馳闔。」
●帝閭●(di chang)天門。亦指宮門。閶,天門,皇宮正門。明·吳騏惑時書事寄計子山陸孝曾》詩:「下土棲蓬寶,無因叫帝。」清·魏源《偶然吟》之十八:「帝不可達,淚若天河翻。」
●帝關●(di guan)天門、宮門。南朝·梁·江淹《倡婦自悲賦》。「於是怨帝關之遂岨,悵平原之何極。」唐·張喬《哭陳陶》詩:「神理今難問,予將叫帝關。」
●帝閣●(dhun)天門。即天帝的宮門閽,看守天門的人。《文選·<揚雄傳>》:「選巫咸兮叫帝閽,開天庭兮延群神。」李善注引服虔曰:「令巫祝叫呼天門也」清·黃遵憲《庚辰諸君子約遊賦此》詩:「高山九即好痛哭,相繼呼天叩帝閽。」又指「宮門」,見該條。
●九●( jiu chang九天之門。指天。清·龔自珍《贈太子太師涿州盧公神道碑銘》:「我書公勞,十不六七,塞滿九閶。」亦指「朝廷」』見該條。
●九閎●( jiu hong)天庭的大門。《漢書·揚雄傳》:「不階浮云,翼疾風,虛舉而上升,則不能膠葛,騰九閎。」顏師古注:「九閎,九天之門。」清·黃宗仁《平定兩金川》詩:「天怒赫斯開九閎,桓桓禦武厥命卿。」
●九●( jiu hun)九天之門。亦指九天。唐·劉禹錫楚望賦》:「高莫高兮九閽,遠莫遠兮故園」清·鈕琇《觚續編》卷三:「常恨羽翼未生,九難叩。」又喻朝廷。
●九門●(jiu men)天門。唐·李白《梁甫吟》:「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宋·梅聖俞《冬雷》:「欲叩九門陣,恨身無鳥羽。」
●九籥●( jiu yue)亦作「九鑰」,指天門。宋·吳聿《觀林詩話》:「天門有九,故九籥。亦泛指宮門。」
●列缺●( lie que)天門,古謂上天的裂縫,故稱。《楚辭·遠遊》:「上到列缺兮,降生大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沛。」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曰「列缺,天門也。」又指「閃電」,見該條。
●天閭●( tian chang)天門。明·張居正《聖人出》:「龍飛清漢,矯翼天閶。」清·曹寅《雪晴踏月歸西堂》詩之一:「乍闔天烏未棲,朦朧霽色樹全迷。」又指皇宮大門。見「宮門」條。
●天扉●( tian fei)天門。扉,門。《舊唐書·音樂誌三》:「式乾路,天扉,回日馭,動雲衣。」又指帝王宮殿門。見「宮門」條。
●天關●( tian guan)猶天門。北周·庾信《周祀圜丘歌·雍樂》:「回日轡,動天關。」唐·郊《杏殤》詩之七:「靈鳳不銜訴,誰為叩天關。」宋·葉適《贈祈雨妙黎》詩:「旁蒐潭洞攪龍蟄,鞭雷走電開天關。」又指「宮廷」,見「宮殿」條。亦指險要的關隘。
●天閣●( tian hun)天宮之門元薩都刺《避暑烏石山飲天章台》詩之二:「題詩向天,奎光射瑤席。」奎光,猶文采。奎星宿名,主文章;天閽,又指帝王宮殿大門。見「宮門」條。天扃●( tian jiong)天門。扃,門。喻朝廷。明·吾邱瑞《運記·太真絕裾》:「賢主遭兇,忠魂幽憤,腑肺憂縈。卻叩天扃,快愜九京齎恨。」
●天間●( tian kun)猶天門,漢·揚雄《甘泉賦》:「開閫決兮地垠開,八方協兮萬國諧。」唐·李白《明堂賦》:「頹沓,若嵬若,似天地門之開闔。」光●( long cong,高峻的樣子。嶪●(ye),高壯。清·魏源《關中覽古·南山龍湫》詩:「目非奧天閫,奚以專地軸。」
●玄門●( xuan men)天門,玄,幽遠。《漢書陳湯傳》東萊郡黑龍冬出,人以問湯。湯曰:『是所謂玄門開,微行數出,出入不時,故龍以非時出也。」又指佛教,道教,見各該條。也指墓門或高深境界。
●玄闕●( xuan que)天門。玄,天;闕,宮門。引申指天帝或神仙住所。《楚辭·劉向九嘆·遠遊》:「選鬼神於太陰兮,登闔於玄闕。」太陰,指月亮。王逸注:「俱登於天門入玄闕,拜天皇受誨也。」南朝·梁·沈約《與陶弘景書》:「方當名書絳簡,身遊玄闕。」又指「腎」,見該條。 天命 【天命】
●( tian ming)上天的旨意。古代有人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人必須聽命於天。《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但也有人把「天命」當成自然規律。《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限於古人的認識能力,「天命」及其異名的意義,仍以前者為主。天命又指「天賦」、「天年」、「舊律」,見「天資」、「壽命」、「法則」各條。
●寶命●( bao ming)天命的美稱。《書·金縢》:「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蔡沈集傳:「寶命,即帝庭之命也。謂之寶者,重其事也。」南朝·梁·沈約《賀齊明帝登祚啟》:「運堯心以臨億兆,敷舜烈以膺寶命。」唐·韓愈《順宗實錄一》:「陛下以聖德至孝,繼受寶命。宜奉天命約束,以時聽斷,不可以文從之。」亦指皇帝「詔令」。見該條。
●大命●( da ming)天命。《書·太甲上》:「天監厥德,用極大命,撫綏萬方。」孔傳:「天視湯德,集王命於一身。」晉·陸機《吊魏武帝文》:「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李善注:「大命,謂天命也。」又指「大事」、「壽命」、「規律」,見各該條。
●大運●(da yun)謂天命。《史記·天官書》:「日月暈適,雲氣,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後漢書·明帝紀》:「朕承大運,繼體守文。」《隋書·天文志下》:「後宣武繼崩高祖以大運代起。」明·歸有光《史稱安隗素行何如》:「豈非其節有餘而權不足,回斡大運,撥亂反正之方有所短耶?「又猶時運,好運。亦指天體運行。
●帝命●(di ming)猶天命。天帝的意志。《詩·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亦指天子的命令。
●命理●(ming)天命,自然法則。《天韜·龍韜》:「因能受職各取所長……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又指「命運」。見該條。
●乾命●( qian ming)猶天命。乾,天。《晉書·慕容儁載記》:「功格皇天,勳侔高祖。恭承乾命,有何不可?」
●天分●(tian fen)猶天命分,職分。《舊唐書·黃傳》唐帝知朕起義,改元廣明,以文字言之,唐已無天分矣。」《敦煌變文集·捉季布變文》:「寡人若也無天分,公然萬事不言論。」
●天明●( tian ming)猶天命;天道。《書·大誥》:「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左傳·哀公二年》:「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斬艾百姓,欲擅晉國而滅其君。」艾●(y),通「刈」●(y),剷除,誅殺。《墨子·尚同下》:「唯辯而使助治天明也。」孫讓間詁:「王云:天明,天之明道也。」又尊稱「帝王」。見該條。亦指天之光輝,如:日、月、星等。天時●( tian sh)猶天命。《漢書·王莽傳下》:「惟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周書·李穆傳》:「周德既衰,愚知共悉,天時若此,吾豈能違天。」宋·秦觀《賀蘇禮部啟》:「殆亦天時之有數,豈伊人力之能為。」亦指時序、氣候、等等。天性●( tian xing)猶天命。《書·西伯裁黎》:「不虞天性。」孔穎達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南朝·宋·謝靈運《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貧富豈相譏。」唐·杜甫《清明》詩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濁醪●(),濁酒。天性,又指先天具有的品質和性格。
●天意●( tian yi)猶天命;即上天的旨意。《漢書·禮樂志》:「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也指帝王的旨意。
●天運●( tian yun)猶天命;自然氣數。《六韜·順啟》:「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晉·陶潛《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盡林中物。」又指天體的運轉。
●天旨●( tian zhi)上天的旨意,猶天命。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余謂士之窮通,無非命也。故謹述天旨,因言其致云。」《南史·顏延之傳》:「末慮上聞,內懷猜俱,偽請柬牧,以天旨。」
●玄運●( xuan yun)天玄,天命。玄,天;運,運命。晉·郗超《奉法要》:「宿緣玄運,信同四時。其來不可禦,其去不能止。」《北齊書·文宣紀論》:「東魏之地,舉世樂雅,曾未期月,玄運集已。」
●元命●( yuan ming)天之大命。元大《書·多土》:「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至罰。孔傳:「其惟廢其天命,下致天罰。」孔穎達疏:「言天不復助桀,其惟廢其大命,欲絕夏祚也。」《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競競,不遑假寢。」宋·曾鞏《進奉同天節銀絹狀》:「元命在躬,方啟龍興之運。」又指「長壽」,見該條。
●元運●( yuan yun)猶天運,天命。元,天。清·侯方域《擬上遣官致祭先師孔闕里群臣謝表》「風生泗水,初倩元運之笙鏞,神降尼丘,永式遐心之金玉。」
●真命●( zhen ming)天命。唐·儲光羲《哥舒大夫頌德》詩:「天紀啟真命,君生臣亦生。」 天書 【天書】
●( tian shu)謂上天降下能解困厄和疑難的由神仙寫的文字或著作。亦指現實的文理玄妙,深奧的著作。也用以諷刺令人莫名其妙文理不通的文字。帝王的詔書亦稱天書。其異名只列第一義項。《隋書·經籍志四●(元始天尊所說之經)凡八字。儘道體之奧,謂之天書。」《宋史·真宗紀二》:「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上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
●丹書●( dan shu)天書。以其用朱筆寫成,故稱。《大戴禮記·武王踐祚》:「●(武王)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黃帝顓頊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又指帝王頒發給功臣的證書。如「丹書鐵契」之類。
●帝書●(dish)天書·帝,天帝,指代天。為道家之傳說。《雲笈七籤》卷七:「皇文帝書,皆出自然。」
●帝文●(di wen)上天所降的文字。指天書、圖緯。帝,天帝。《後漢書·班彪傳》:「於是聖皇乃握乾符,闡神珍,報皇圖,帝文,赫爾發憤,應若興云。」唐·張說《大政舞》詩:「放赫元命,權輿帝文。天齊八柱,地半三分。」
●玄文●( xuan wen)猶言天書,玄,天;深奧,玄妙。明·高啟《夢遊山》詩:「命與衛叔卿,共讀《金蕊篇》,玄文不可識,謫歸一千年。」又指「詔令」、「天象」,見各該條。 天下 【天下】
●( tian xid)古時多指中國範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亦指全世界。《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後漢書·朱穆傳》:「陳勝奮臂一呼,天下沸騰。」宋·梅堯臣《送師直之會稽宰》:「天下風物佳,莫出吳與越。」
●魏·嵇康《琴賦》:「詳觀其區土之所產毓,奧宇之所寶殖。奧宇●(oyu)猶宇內,天下。奧,室內深處;深遠。三國八●( ba hong)指天下。八方極遠之地。紘,本為維繫大地的綱繩,指地之極處;又為宏大。《舊唐書·崔慎由傳》:「早致萬乘歸京,以副八紘懇望。」宋·仲淹《六官賦》:「王者富有八紘,君臨萬國。」又指八方,極遠之地,見「八方」條。八溟●( ba ming)本為「八海」,藉指天下,溟,指海。清·魏源《在武記》卷六:「城環萬里,富雄八溟。」見「八海」條。
●八區●(baq)天下。區,即八方地域。宋·王安石《寓言》詩之十一:「行失幾席間,惡名滿八區。」又指「八方」見該條。
●八瀛●( ba ying)本指天下湖海,藉指天下。古謂中國四方四隅環于瀛海,故稱。清·趙翼《古詩》之十:「北又昔所無,今且遍八瀛。」參見「八海」條。
●大宇●(dy)亦作「大寓」。指天下,王朝。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壇》:「皇綱不振,大宇中傾,皇帝殉社稷,皇后父子俱死君父之難。」
●裹甸●( huan dian)猶寰內,天下。甸,古指京城方五百里以內的地,也指郊外廣大地區。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策而去城䦟。」,古代城門外,。
●層的曲城。李善注:「《尚書》曰:『五百里甸服。孔安國曰:規方千里之內,謂之甸服。」
●寰海●( huan hai)海內,天下,全國南朝·梁·江淹《為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仁鑄蒼岳道括寰海。」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毫釐之差,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誤,或遺患於歷年。」清·龔自珍《地丁正名》:「寰海之內,無一人不復者也,仁莫大焉!」
●寰內●( huan nei)引申指天下。寰,指宇宙,為無限時空的總和,故指天下,以代表全國或全世界《穀梁傳·隱公元年》:「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後漢書·孔融傳》:《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晉·左思《魏都賦》:「殷殷寰內,繩繩八區,鋒鏑縱橫,化為戰場。」
●寰區●( huan)天下;人世間。唐·杜甫《解悶》詩之八:「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清·戴名世《<巢青閣集>序》:「永嘉山水,秀絕寰區。」
●寰縣●( huan xian)宇內;天下。縣,赤縣指全國。唐·褚亮《享先農樂章·肅和》:「神之聽之,福流寰縣。」唐·楊炯《奉和上元宴應詔》:「深仁洽蠻徼,愷樂周寰縣。」寰埏●( huan yan)猶寰宇,天下。指全國或全世界。埏,大地邊際。唐·王勃《拜南郊頌》:「恩周宇宙,樂極寰埏。寰瀛●( huan ying)猶「寰海」。天下;全世界。瀛,海。晉·崔梲《晉朝饗樂章·三舉酒》:「朝野無事,寰瀛大康。」唐·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詩:「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宋·秦觀《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於是露刃者膽喪,控弦者骨驚,謂令公尚臨於金甲,想可汗未厭於寰瀛,頓釋前憾,來尋舊盟。」又指「疆域」、「塵世」,見「國界」、「人世」條。
●寰宇●( huan yu)猶言天下。舊指全國,今亦指全世界。漢·焦贛《易林·升之臨》:「權既在手寰宇可驅。」唐·駱賓王《帝京篇》詩:「聲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明·張四維《雙烈記·訪道》:「敢將長劍撐寰宇,欲挽天河洗甲兵。」寰域●( huan yu)天下。謂無限廣闊的地域。南朝·梁·江淹《為蕭重讓揚州表》:「寰城之治未緝,街縣文訟方興。」唐·王勃《梓州通泉縣惠善寺碑》:「天地定位,君臣作極。道在岩廊,功霑寰域。」岩廊,即廟堂,指朝廷。又指範圍,區域。
●寰中●( huang zhong)宇內,天下。寰,天下;宇宙。晉孫綽《喻道論》:「焉復睹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玄照乎?」唐王勃《拜南郊頌序》:「天下黎人,知四海之安樂,寰中殊域,奉三靈之康泰。」清·龔自珍《保甲正名》:「械鬥之風,宋世早有之;不但閩粵,且遍寰中,寰中何能一日安?」
●六合●(ihe)本謂上下四方,借指天下人世間漢賈誼《過秦論》:「吞二周而忘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搞朴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唐·李白《古風》之三:「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清·潘《贈杜於皇》詩:「男兒無家復無國,六合飄然一孤客。」
●四表●(si bido)泛指天下,全世界。謂四方之外。唐·李德裕《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又指四方極遠之地,見「四方」條。
●四方●( si fang)天下。《易·》:「後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訓》:「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高誘注:「撫安也。四方,謂之天下也。」《新唐書·吐蕃傳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又指東西南北四方。
●四海●( si hai)猶言天下;指全國各地。《書·大禹謨》:天命敷於四海,承於地。」《史記·高祖本紀》:「大王起細微,誅暴逆,平定四海。」唐·李紳《古風》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天宇●( tian yu)猶天下,指全國或全世界。宇,指上下四方的整個空間。《宋書·樂志二》:「澤沾地境,化充天宇。」又指「天空」、「京城」,見各該條。
●一元●( yuan)指天下。元,天。即在一個天底之下。《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夷一元之窮災,拯六合之沉溺。」夷,消除。六合,指上下四方,亦為天下一元,又為萬物的本原。
●宇甸●( yu dian)環宇;天下。甸,泛指郊外廣闊地域。《隸釋·漢範式碑》:「●(範式)立德隆禮,樹節寶真。志諒足以弼國,篤友足以輔仁。用能昭其洪懿,聲充宇甸接華彥於《妝墳》,潤枯斃於荊漢。
●宇寰●( yu huan)環宇,天下。宋·潘音《真覺寺訪蔡上人》詩:「為尋支遁扣禪關,趺坐觀空出宇寰。」趺●(f)坐,雙足交疊而坐。趺,足背。
●宇內●(ynei)即天下,謂宇宙之內的廣闊地域,故云。《韓非子·解老》:「宇內之物,恃之以成。」《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專脩長。」
●宇縣●( yu xian)猶言天下。宇,宇宙;縣,赤縣,全國《史記·秦始皇紀》:「大矣哉!宇縣之中,順承聖意。」唐·韓愈《賀冊尊號表》:「除劃寇盜,宇縣清夷,可謂戡定禍亂矣。」宇宙●( yu zhou)猶言天下,謂無限廣闊的空間和與之相應的無限時間。國家。南朝·梁·沈約《遊沈道士館》詩:「秦皇御宇宙,漢帝慎武功。」《隋書·煬帝紀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奇秀!」唐·王度《古鏡記》:「●(蘇賓)謂勳曰:…今宇宙喪亂,他鄉未必可止。」又指「天地」,見該條。亦指棟梁或一切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
●宙合●( zhou he)世間;天下。清·平步青《霞外捃屑·釋諺》:「宙合大矣,四部書未經目者,如恆河沙數,不知幾千萬億條,可資採獲者,日出而未有已。」 天象 【天象】
●( tian xiang)天空的景象。亦即天文現象。古天文不僅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分布、運行現象,也指風、雲、雨、露,霜、雪等變化的地文現象。古天文家常據天象判斷天氣,臆測興亡,盛衰,吉凶,禍福。《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書·胤征》:「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乾先王之誅。」唐·劉知幾《史通·書誌》:「必為志而論天象也,但載甚時彗孛氛祲,薄食晦明,禪灶、梓慎之所占,京房、李郃之所候。」清·昭槤《嘯亭雜錄·年羹堯之驕》「年默然久之。夜觀天象,紫微星發亮,不久必有真龍天子出現。」
●大象●(da xiang)天象。《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唐·孔穎達疏:「象「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總象一卦,故謂之象。」晉·陸機《應嘉賦》:「寄衝氣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羅。」晉·陶潛《詠二疏》:「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唐·楊炯《登祕書省閣詩序》:「觀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於璣衡。」又指大道、常理,亦指動物:象。見「象」條。乾圖●( qian tu)同乾象。《藝文類聚》卷十二引三國魏·曹植《漢二祖優劣論》:「握乾圖之休征,應五百之顯期。」《舊唐書·禮儀志二》:「所以仰則乾圖,上符景宿,考編珠而紀度,觀列宿以迎時。」
●乾象●(qian xiang)即天象。舊以為天象變化與人事有關。後漢書·皇后紀上·和喜鄧皇后》:「仰觀乾象,參人之譽。」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乾象之大,列星之夥,何為分野止系中國?」元·關漢卿《雙赴夢》第二折:「早晨間占《易》理,夜後觀乾象。」清·廣東新武生《黃蕭回頭》「牝雞司晨操權柄,奸雄當道遍朝廷,漦龍流毒乾象暗,狡兔生存走狗烹。」
●天官●( tian guan)天象,天文。官,為星。即星座位次和運行之序,故日天官,亦即天文,天象《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史記》有《天官書》司馬貞索隱:「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日天官。」《後漢書·崔璦傳》:「瑗因留遊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唐·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又指耳、、口、鼻、形體等感覺器官,亦為道教信奉的三神●(天官、地官、水官)之一。
●天章●( tian zhang)指天空分布的日、月、星、辰及其運行之象。亦即天文、天象。章,顯示於外的表象宋蘇軾《韓文公廟碑》:「公昔騎龍百雲鄉,手扶雲漢分天章。」清·龔自珍《擬進蒙古圖志表文》:「仰天章之有爛,測地輿之至賾。」又泛指好文章。見「佳作」條。亦指帝王的詩文。
●玄文●(xuan wen)猶天文、天象。玄,天。《法苑珠林》卷六:「仰鑑玄文,俯躬懲勸。日月之用,其大矣哉。」又指「詔令」、「天書」,見各該條。
●玄象●( xuan xiang)天象。玄,天。《後漢書·郅惲傳》「
●惲乃仰占玄象。」唐·吳筠《高士詠·嚴子陵》:「紫宸同禦寢,玄象驗客星。」《醒世恆言·隋煬帝逸遊召譴》:「帝深識玄象,常夜起觀星。」
●玄儀●( xuan y11)天象。玄,天;儀,表象。《北齊書·文宣帝紀》:「然則日月纏於天次,王公國於地野,皆所以上葉玄儀下符川岳。」葉●(xe),協調。
●圓象●( yuan xiang)天象。圓,通「圜」,指天。晉·盧諶《時興》詩:「亹亹圓象運,悠悠方儀廓。」亹亹●(wei),勤奮不倦的樣子。李善注:「曾子曰:『在天成象,故曰圓象。」唐·顧非熊《夏夜漢諸歸州即事》詩:「巨浸分圓象,危檣入眾星。」巨浸,指大海、大河流;危檣,高高的桅桿。 天性 【天性】
●( tian xing)指人的本來的品質及其特性,即先天的本性。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教育能給予深刻的影響,但在生理上入是有共性的。《荀子·效儒》:「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史記·李廣傳》:「廣為人長,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器性●(qing)猶天性。器,自然之資質。《晉書·成都王穎傳》:「穎形美而神昏,不知書,然器性敦厚。」《北史蕭寶夤傳》:「寶夤器性溫順,自處以禮。」
●夙秉●( su bing)亦作「夙稟」。謂先天具有特性,即天性;本心。南朝·梁·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高祖少連,夙秉高尚。」清·黃驁來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草堂》詩:「堂名見真意,草草懷夙秉。」
●天理●( tian)猶天性。《禮記·樂記》:「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孔穎達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滅絕矣。」晉·葛洪《抱朴子·道意》:「誘於可誘而天理滅矣。宋·梅堯臣《彼鴷吟》:「啁啾弄好音,謂得天理。」鴷●(lie)啄木鳥。又指「道義」、「天道」,見各該條。
●天器●( tian qi)猶天性。《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爾行矣,慎無為善。』曰「不為善,將為不善邪?應之曰:『善且由不為,況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高誘注:「器,猶性也,孟子日人性善,故曰全其天性。」子,女兒。天素●( tian su)天性。《三國志·蜀志·劉巴傳》「先主闢為左將軍西曹掾。」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諸葛亮謂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唐·王維《大唐故臨汝郡太守贈祕書監京兆韋公神道碑銘》:「幼無童心,長積純氣,抱其天素,立於人紀。 天資 【天資】
●( tian)先天的資質,天賦。《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惟君天資忠亮,命世作祜。」
●桌賦●( bing)猶天賦,承受自然所賦的資質、性格等。有時指命運。宋·陳造《戲作》詩:「書生稟賦紙樣薄,平時扶衰惟粥藥。」
●命分●(ming fen)猶天賦,稟賦。《朱子語類》卷四二:「問:『性分、命分何以別?』曰:『性分是以理言之,命分是兼氣言之。命分有多寡厚薄之不同。」
●天稟●( tian bing)猶天賦、天資、天性。唐·司空圖《效陳拾遺子昂感遇》詩之一:「強欺白天稟,剛吐信吾徒。」宋蘇軾《監試呈諸試官》詩:「文詞雖少作,勉強非天稟。」天秉●( tian bing)猶天稟、天賦。《武王伐紂平話》卷上:「若說三皇五帝,皆不似紂王天秉聰明。」
●天分●(tian fen)猶「天資」。《世說新語·賢媛》:「王江州夫人語謝遏曰:『汝何以都不復進?為是塵霧經心,天分有限。」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胡曾》:「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又指「天命」,見該條。
●天賦●( tian fu)猶天資,自然所賦予的性格特徵。《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誄》:「天賦文藻,下筆成章。」《舊唐書僖宗紀》:「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神資壯烈,天賦機諜。」元·貫雲石《詠梅》曲:「冰姿迥然天賦奇,獨占陽和地」
●天根●( tian gen)稟賦,根性。漢·賈誼《新書·等齊》「
●人之情不異,面目狀貌同類,貴賤之別,非人天根著於形容也。」明·唐順之《與應警庵郡守》:「惟古人為學,堅苦磨鍊,忍嗜欲以培天根,久之則此心凝靜,百物皆通。」又為「氏宿」的別稱。
●天命●(tian ming)謂天賊。天所給予的,即先天所賦予的資質、性格等等。《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鄭玄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明·王守仁《<大學>問》:「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又指「規律」、「壽命●(天年)」,見各該條。
●天授●( tian shou)猶天賦。自然所賦予的,天所授予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天質●(tian zhi)天然資質;天性。《後漢書·崔駰傳》:「因天質之自然,誦上哲之高訓。」宋蘇軾《求婚啟》:「天質下中,生有蓬麻之陋。」
●修稟●( xiu bing)良好的稟賦。修,美好。前蜀·杜光庭趙球司徒疾病醮拜章詞》:「伏念臣跡處塵寰,李修稟,立身履行,寧免愆違。」
●哲命●( zhe ming)謂良好的秉賦。哲,賢明;命,天生的。《書·召誥》:「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孔傳:「自遺智命。」孔穎達疏:「智命謂有賢智,命由己來,是遺也。」 田地 【田地】
●( tian di)泛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史記·留侯世家》:「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
●富中●( fu zhong)指肥沃的田地。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富中大塘者,句踐治以為義田為肥饒,謂之富中,去縣二十里二十步。」晉·左思《吳都賦》:「富中之甿,貨殖之選,乘時射利,則豐巨萬。」張銑注:「富中之氓,謂肥沃田中所居人也。」
●畝●( long)田地;田野壟,田埂;畝,田地。《戰國策·齊策三》:「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鎒,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銚●( yao ndo),鋤草農具《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躬耕壟畝。」《舊唐書·王方慶傳》:「奈何列騎齊驅,交橫壟畝,野有遊客,巷無居人。」
●南隴●( nan long)猶「南畝」。田地。隴,作物的隴行,借指田地。南朝·梁·吳均》贈周六嗣》詩之四:「青松蔽南隴,白雲生北園。」王闓運《採勞女子墓誌銘》:「春寒南隴,鷓鴣始啼;水下西州,伯勞空去。」
●南畝●(nanm)泛指向陽田地。南坡向陽,日照充足,利於作物生長,古人田地多向南開闢,故稱田地為南畝《詩·豳風·七月》:「彼南畝。」饁●(ye),送飯。漢·桓寬《鹽鐵論·國地》:「夫如是,匹夫之力盡於南畝,婦之力盡於麻枲。」唐·杜牧《阿房宮賊》:「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平疇●( ping chou)平坦的土地。晉·陶潛《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之二:「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唐·李敻《恆岳晨望有懷》詩:「禋祠彰舊典,壇廟列平疇。」清·汪中柱《唐溪夜泊》詩:「稻熟平疇熟,魚蝦晚市新。」
●圃田●( tian)猶甫田,大田。圃廣博唐·錢起《送馬使君赴鄭州》詩:「膏雨帶滎水,歸人耕圃田。」又指種植果木瓜菜的園地。
●壤地●(rang di)田地。《管子·八觀》:「夫山澤廣大,則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植也。」《韓非子·難二》:「君者,壤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壤地美然後草木碩大。」又指國土,領土。
●壤土●(rang)田地,田土。《管子·白心》:「天之視而精,四璧而知請,壤土而與生。」《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鈕、夷、斤、廝,試諸壤土。」又指國土、領土。
●田疇●( tian chou)田地。疇,古指種麻的土地,亦泛指田地。《國語·周語下》:「民力雕盡,田疇荒蕪。」
●土地●(td)田地。《周禮·地官·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史記·平準書》:「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又指封疆,領土。
●土田●(tu tian)田地。《詩·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又《魯頌·悶宮》:「乃命魯公,俾侯於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
●原疇●( yuan chou)即原田。漢·王粲《從軍詩》之五:「雞鳴達四境,黍盈原疇。
●原陸●(yuan)原野,田地。漢·張衡《東京賊》:「乘奧巡乎岱岳,勸稼穡於原陸。」晉·葛洪抱朴子·正郭》:「雖在原陸,猶恐滄海橫流,吾其魚也。」唐·柳宗元《田家》詩之三:「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陸。」
●原田●( yuan tian)原野上的田地。《左傳·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捨其舊而新是謀。」杜預注:「高平日原,喻晉軍美盛若原田之草。」唐·張九齡《奉和聖制張龍齋祭》詩:「沛然時雨,雨我原田。」
●原●( yuan yun)原野上平坦的田地。,田地平坦的樣子。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南郊禮天地,東野闢原畇。」中疇●( zhong chou)泛指田地。疇,田地。晉·夏侯湛《春可樂賦》:「嘉新田之啟萊,悅中疇之發菑。」南朝·宋傅亮《喜雨賦》:「灑豐浸於中疇,覃余潤於嘉蔬。」 庭院 【庭院】
●( ting yuan)正房前的院子,多圍以垣牆。泛指院子。《南史·陶弘景傳》:「●(弘景)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宋·辛棄疾《滿江紅·暮春》詞:「庭院靜,空相憶。」清·龔自珍《鵲橋仙·秦淮有訪》詞:「今朝不見,勝如重見,庭院暮寒時節。」
●庭除●( ting chu)除,台階。庭除,即庭院。《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唐·李咸用《題陳將軍別墅》詩:「不獨春光堪醉客,庭除長見好花開。」宋·陸游《大雨》詩:「幾席亂蛙黽,庭除泳鵝鴨。」又指「台階」,見該條。
●庭戶●(ting hu)泛指庭院。庭,堂前的院子。唐·方乾《新秋獨夜寄戴叔倫》詩:「遙夜獨不臥,寂寥庭戶中。」宋·柳永《二郎神·七夕》詞:「釵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又指門庭、門戶。
●庭階●(ting jie)本指堂前的台階,又指庭院。三國·魏·嵇康《琴賦》:「天吳湧躍於重淵,王喬報雲而下墜,舞鸑於庭階,游女飄焉而來萃。」天吳,水神;王喬,仙人;鸑●(yuezh)鳳類的鳥,一說為鳳凰的別名。《晉書·謝玄傳》:「譬如芝蘭玉樹,欲使生於庭階耳。」又指「台階」,見該條。庭宇●(ting y)庭院。以其為庭外空曠之地,故云。宇,空間。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序》:「籬落頓決,荊棘叢於庭宇。」亦指「房屋」,見該條。
●庭●(tngy)泛指庭院。閾,界限。宋·林景熙《賓月堂賦》:「初流光於簷楹,忽散彩於庭閾。」
●院落●( yuan luo)庭院。《後漢書·仇覽傳》「吾近日過舍,廬落整頓,耕耘以時。」唐·李賢注:「《廣雅》曰:『落,居也。』案,今人謂院為落也。」唐·白居易宴散》詩:「笙歌舊院落,燈火下樓台。」
●中唐●( zhong tang)庭院。中,中庭;唐,本指大門至廳堂的路,引申為庭院。漢·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豐朱草於中唐。」李善注:「如淳《漢書》注曰:唐,庭也
●漢·王粲《槐樹賦》:「惟中唐之奇樹,稟自然之天姿。」中堂●(zhong tang)庭院。三國·魏·曹丕《感物賦》:「掘中堂而為圃,植諸蔗於前庭。」明·何景明《寄孫世其》詩:「係馬中堂樹,聽鶯上苑花。」又指「母親」,見該條。
●中庭●( zhong ting)庭院;庭院之中。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醴泉湧於清室,通川過於中庭。」醴泉,甜美的泉水南朝·宋·鮑照《梅花落》詩:「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宋·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詞:「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銅】
●(tong)有色金屬之一。黃色或淡紫紅色,古稱赤金。《漢書·食貨志下》:「赤金為下。」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赤金,丹陽銅也。」
●亦金●(chi jin)銅。《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顏師古注:「孟康曰: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山海經·南山經》:「●(陽之山)其陽多赤金。」也指純金。
●丹陽●( dan yang)銅的別稱。唐·呂岩《寄白龍洞劉道人》詩:「竟問山中尋草藥,伏鉛製汞點丹陽。」宋·趙令疇《侯鯖錄》卷一:「余家有古境,背銘云:漢有善銅出丹陽,取為境,清如水,左龍右虎補之。』不知丹陽』何語,問東坡,亦不知解。後見《神仙藥名隱訣》云:銅亦名丹陽。」按:實乃以地名銅。丹陽,乃出產銅的地名。
●和氣子●(heqz)紅銅的別名。古人認為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交和而產生「和氣」,由「和氣」而生萬物紅銅由是產生,故稱「和氣子」。明·曹昭《格古要論》卷六:「和氣子者即紅銅,又名張公,又名身子石。」
●黃鐵●( huang tie)銅。清·厲荃《事物異名錄·銅·黃鐵》引《庶物異名疏》:「《書傳》曰:,黃鐵也是今之銅古人贖罪,悉皆用銅。」鍰●(huan),為重量單位,實重其說不一:一說百為三斤;一說每為六兩或六兩餘;又通「環」,即銅門環。
●南金●(nan jin)南方產的銅。《詩·魯頌·泮水》:「元龜象齒,大賂南金。」毛傳:「南謂荊揚也。」鄭玄箋:「荊揚之州,貢金三品。」孔穎達疏:「金,即銅也。」《後漢書·宦者序》:「南金、和寶、冰紈、霧縠之積,盈仞珍藏。」後借指貴重之物。唐·白居易《酬張太祝晚秋臥病見寄》詩:「何以報珍重,無雙南金。」
●山金●( shan jin)指銅。《管子·國準》:「童山竭澤,益利搏流,出山金立幣。」亦泛指山中的寶藏。
●輸石●(tou sh1)黃銅。以其為自然銅,屬銅礦石一類,故稱。輸,為一種銅礦石。《西京雜記二》:「●(漢武帝)後得貳師天馬,帝以玟石為鞍,縷以金銀輸石。」唐·元稹《估客樂》詩:「輸石打臂釧,糯米吹項瓔,歸來村中賣,敲作金玉聲。」岳陽金●( yue yang)猶「南金」,指銅岳陽為楚地。楚金號南金。元·高明《琵琶記·牛相派人接伯喈家眷》:「果然勝似岳陽金。」《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但願應時還得見,須知勝似岳陽金。」 同輩 【同輩】
●( tong bei)指年齡相仿,輩分相同,才德相似,地位相近的人;亦指宗族中輩分相同的人。古又指同、列同僚。《隋書·沈光傳》:「帝每推食解衣以賜之,同輩莫與為比。」唐·韓愈《唐故河南令張君墓誌銘》:「●(公)為幸臣所讒,與同輩韓愈、李方叔三人,俱為縣令南方。」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詞之十一:「書萬卷,筆有神。眼看同輩上青云。」
●輩行●( bei hang)同輩人。宋·文天祥《山中漫成柬劉方齋》詩:「二三輩行惟須醉,多少公卿未得歸。」
●輩流●( bei liu)同輩人。《北史·李穆傳》:「穆長子惇……惇於輩流中特被引接。」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儕輩●( chai bei)同輩,朋輩。《三國志·魁志·武帝紀》:「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唐·蔣防《霍小玉傳》「生之儕輩,共聆斯語更相嘆美。」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士·李子金》:「嘗與儕輩聚飲。」
●儕等●( chai deng)同輩。《陳書·章昭達傳》:「世祖見之大喜,因委以將帥,恩寵優渥,超於儕等」
●儕類●( chai lei)同輩,同類的人。三國·魏·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簡與禮相背,嬾與慢相成,而為儕類見寬,不改其過。」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悟》:「百餘日中,三度改官,特承脊遇,為儕類所嫉,中毒而卒。」
●儕流 chai liu)流輩,同輩。流,流派,即派別,謂同一流派者為流輩。魏書·劉道斌傳》:「高祖謂黃門侍郎邢巒口:『道斌是段之舉,便異儕流矣。」唐·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復拜中書舍人。既至京師,儕流無在者。視同列皆邈然少年,益自悲。」
●儕侶●(chi)同輩,同伴。明·方孝儒《與鄭叔度書》:「而儕侶之中無與語。」清·吳騫《抹風傳信錄》:「又和吳更生贈詩云: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隨儕侶來問因。」
●3儕倫●( chai lun)朋輩,等輩。倫類,輩漢王充《論衡·自紀》:「建武三年,充生。為小兒,與倫遨遊,不好狎侮。」
●儕偶●( chai ou)同輩,同類的人。《明史·文苑傳二程敏政》:「敏政,名臣子,才高負文學,常俯視儕偶,頗為人所疾。」疾,非議,通「嫉」、妒忌。清葉燮《原詩·內篇上》:「鮑照之才,迥出儕偶,而杜甫稱其俊逸」清·姚鼐《贈錢獻之序》:「漢儒承秦滅學之後,始立專門,各抱一經,師弟傳授,儕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曉。」又指夥伴、伴侶,見「朋友」條。
●儔輩●( chou bei)同輩。明·唐順之《休寧陳氏墓廬記》「翁在儔輩中,岸然長者魁傑之氣。」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涵老見其胸襟意氣,迥出輩,以飛將軍目之。」
●儔黨●( chou dang)同輩。黨,朋輩晉袁宏《後漢紀和帝紀論》:「年十五,與弟俱居太學,詣博士受業,閉門講誦,不隨儔黨,兄弟知名,為學者所宗。」又指因鄉里、親族或其他關係結成的群體。
●儔類●( chou lei)同輩的人,朋輩。儔,輩,同類;伴侶漢·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詔出使者王謙,以中牟牢具祠,特賜錢五萬,布一百匹,贈谷三千斛。儔類赴送,遠近鱗集。」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沖默有遠量,弱冠,儔類咸敬之。」咸,都。清·王韜《淞濱瑣話·畫船紀艷》:「態度苗條,眉目如畫,秀曼風流,迥超儔類。」儔儷●(chou)同類或同輩人。儷,對偶。《三國志·蜀志·龐統法正傳論》:「儗之魏臣,統其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儔列●( chou lie)同類的人,猶「儕輩」。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讚》:「戲萬乘若寮友,視儔列如草芥。晉·陶潛《勸農》詩之五:「顧余儔列,能不懷愧。」
●儔倫●( chou lun)同輩或同列的人。倫,輩,類。漢·王充《論衡·自紀》:「儔倫彌索,鮮所恃賴。」鮮,少。宋·沈《五言送韓玉汝知揚州》詩:「韓侯出名家,英聲邁鑄倫。」亦指可以相比並的人。
●儔伍●( chou wu)同輩、同等的人。明·沈榜《宛署雜記·三婆》:「諸婆中有一經傳宣者,則出入高髻彩衣如宮妝,以自別於儔伍。」
●儔亞●(chou ya)同類,同輩。亞,通「婭」,姐妹丈夫之間的互相稱謂,本為「連襟」,取其「等輩之義。唐·裴鉶《傳奇·孫恪》:「吾有寶劍,亦干將之儔亞也,凡有魍魎,見者滅沒。」
●儔夷●( chou)同輩和同等的人。夷,等類,同輩。宋·岳珂《桯史·汪革謠訐》:「革亦能時低昂,折節與遊,得其死力,聲焰赫然,自夷以下不論也。」
●醜夷●(chou1)古代稱年輩相同學行相仿的人為「醜夷」。猶「儕輩」。醜,類似;夷,等輩。《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鄭玄注:「醜,眾也;夷,猶儕也。」孔穎達疏:「皆等類之名。」等儕●( deng chai)同輩。儕,同輩。《後漢書·仲長統傳》:「夫或成為我之尊長矣,或曾與我為等儕矣。」
●行輩●(hang bei)同輩。《剪燈餘話·至正妓人行》:「一自干戈遽擾攘,幾多行輩遄論謝。」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嬌娜》:「小子初學塗鴉,勿以友故,行輩視之也。」又作「輩分」。
●流亞●(liya)同一類的人物,猶等輩。《晉書·桓溫傳》:「溫眼如紫石稜,須作蝟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zhe),張。
●倫●(nbei同輩;流輩。《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若令中正但考行倫輩,倫輩當行均,斯可官矣。」宋王《燕翼貽謀錄·進士特奏》:「苟非才學超出倫輩,必自絕意功名之塗,無復顧籍。」
●倫黨●( un dang)同輩,流輩。黨,朋輩,同類。晉·趙至《與嵇茂齊書》:「翱翔倫黨之間,弄姿帷房之裡。」
●倫匹●(lnp)同輩。匹,相等。漢·應場《馳射賦》:「爾乃結翻侔,齊倫匹。」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劫比羅伐窣諸國》:「太子伎氣多能,獨拔倫匹。」
●倫伍●(lnw)同輩,流輩。倫,輩;伍,同列。《宋書·臧質傳》:「僕以不肖,過蒙榮私,荷佩升越,光絕倫伍。」同流●( tong liu)猶同輩,同類。流,品類;派別。唐·孟棨《本事詩·徵咎》:「蒼陽盧獻卿大中中舉進士,詞藻為同流所推。」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下:「僕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當茲厚惠。」 同齡 【同齡】
●( tong ling)年齡相同的人。
●同同齒●(tong chi)同歲。年齡相同。齒,年齡因年齡能從牙的增和變化程度顯現出來。宋·王安石《酬衝卿見別》詩:「同官同齒複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芸與余同齒而長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
●同庚●( tong geng)年齡相同。庚,年齡。宋·朱熹《元範別後寄惠佳篇》詩:「歲月幸同庚,詩書複同道。」
●同甲●(tong jia)年齡相同。謂出生之年甲子相同,故稱。宋·歐陽修《與知縣寺丞書》:「杜漳州有事,令人感涕不已。與之同甲,內顧身世,可謂凜凜。」宋·蘇軾《次韻週開祖長官見寄》:「舊遊到處皆蒼蘚,同甲惟君尚黑頭。」
●同年●(tong nian)年歲相同。《晉書·劉弘傳》:「與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硯席。」《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劉黨)與肅宗同年,尤相親愛。」科舉時代同榜的人,亦稱同年。
●同生●( tong sheng)同齡,謂同年出生。宋·文彥博《奉陪伯溫中散等作同甲會》詩:「四人三百十二歲,況是同生丙午年。」又謂同父所生。
●同歲●(tong shui)年歲相同。唐·白居易《自覺》詩之一:「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同歲崔舍人,容光何灼灼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漢代同年被選為孝廉的人,互稱同歲 童年 【童年】
●( tong nian)指兒童時期《宋史·吳越錢氏世家》:「俶子、惟演、惟濟,皆童年,召見慰勞。
●齒●( guan)指童年。唐·王勃《四分律宗記序》:「筠抱顯於髫齡,蘭芬凝於丱齒。」髫齡,童年。髫●(tiao),兒童的垂頭髮。
●日●( guan ri)童年。《陳書·鄱陽王伯山傳》:「發睿德於年,表歧姿於丱日。」齠年,幼年齠●(tio),兒童換齒。
●羈●( guan)因古男孩束髮如雙角,女孩常前發成馬絡頭形,始稱,借指童年。清·姚鼐《寄仲孚應宿》詩:「依依鄉愛,握手自丱羈。」
●角●( guan jido)本指兒童束發成兩角形,藉指童年或少年時期。唐·方乾《孫氏林亭》詩:「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歡笑真咨嗟。」咨嗟●( zi jie),嘆息。宋王安石《王平甫墓誌》「自丱角未嘗從人受學,操筆為戲,文理皆成。」元·姚文奐《竹枝詞》:「家住西湖第四橋,自從丱角學吹簫。」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三十五:「丱角春明入塾年,丈人摩我道嶄然。髫辮●( tiao bian)指童年。南朝·宋·謝靈運曇隆法師誄》:「慧心朗識,發於髫辮。」
●髫齔●( tiao chen)童年。齔,同「齔」,兒童換牙的時期。《後漢書·邊讓傳》:「髫齔夙孤,不盡家訓;乃就學廬,便受大典。」三國·魏·曹植《魏陳思王鼙舞歌靈芝篇》「髫齔無天齒,黃髮盡其年。」
●髫●(tiao duo)童年。古代小兒頭上留的髮型。《後漢《論》,及長專精《禮》、《易》十歲就學,能通《詩》書·周燮傳》:「始在髫,而知廉讓
●齠年●( tiao nian)童年。漢·蔡邕義郎胡公夫人哀讚》「嚴考殞沒,我在齠年,田氏鞠育,載矜載憐。」
●童●( tong guan)童年。《晉書·慕容廆載記》:「安北將軍張華雅有知人之鑑,廆童冠時往謁之,華甚嘆異。」宋蘇軾《和子由蠶市》:「憶昔與子皆童冠,年年廢書走市觀。」與「冠」通。《顏氏家訓·勉學》:「蠻夷童丱,猶能以學成童牙●(tong ya)童年,幼年。謂乳牙未換。《後漢書·崔駰傳》:「唐且華顛以悟秦,甘羅童牙而報趙。」華顛,指白頭,老年。
●總發●( zong fa)喻童年,猶「總角」。晉·潘岳《籍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躡踵側肩,掎裳連。」晉·陶潛《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總發抱孤念,奄出四十年。」
●總角●( zong jido)指童年●(包括男女)。古時孩童,束髮為兩結,左右各一,名總角。《詩·齊風·甫田》:「婉兮兮,總角丱兮。」又《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旦旦。」《世說新語·文學》:「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廣)夢,樂云:『是想。」 同事 【同事】
●( tong sh)指在一起共事,或同一職務,經管同一事務的人。《穀梁傳·襄公十九年》:「與人同事,或執其君,或取其地。」唐·張籍《寄孫沖主簿》詩:「馬從同事借,妻怕罷官貧。」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有同事俞孚平者,挈眷居焉。」亦指相同的事物。
●僚採●(li6ocai)同事,同僚。採●(ci),選用;任用。《金石萃編·唐褚亮碑》「動名教於搢紳,映徽猷於僚採」 《續資治通鑑·朱高宗紹興十年》:「檄書到日,上下僚採,遠近兵民,遞相告諭,共赴師期。」遞,輪流,順次。
●僚●( liao cai)猶僚採。指同僚、同事。,同「採」。《晉書·王戎傳》:「尋拜司徒,雖位總鼎司,而悉事僚採。尋,不久。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僚宷成群,俊民滿席。」宋·司馬光《與李晦叔簡》:「自晦叔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採行坐不相離。」
●僚類●( liao lei)同僚,同事。《後漢書·黨錮傳·劉祐》「祐初察孝廉,補尚書侍郎,閒練故事,文札強辨,每有奏議,應對無滯,為僚類所歸。」《北史·祖珽傳》:「神武口授珽三十六事,出而疏之,一無遺失。大為群僚所賞。」
●寮列●(liao lie)猶同寮。唐·張悅《祭侍郎文》:「昔朝寮列,今為吊賓。」
●僚侶●(lio)同僚,同事。南朝·宋·劉義恭《彭城戲馬台集詩》:「騁騖辭南京,弭節憩東楚,懿蕃重遐望,興言集僚侶
●僚朋●(liao peng)同僚,同事。《後漢書·鄭孔荀傳贊》公業稱豪,駿聲升騰。權詭時,揮金僚朋。」偪,與「逼」通;迫近,逼迫。
●寮友●( liao you)同僚。寮,百官;官吏。後多作「僚」。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讚》:「戲萬乘若寮友,視列如草芥。」唐·元稹《唐故京兆府熱厔縣尉元君墓誌銘》:「居官以謹廉貞順而仁愛,寮友之悍誕鄙異者,游於君則必怡然無自疑於我矣。」清·陳夢雷《絕交書》:「今不惜輿論之是非,但思抑一人以塞漏,遂至巧言,以阻寮友而不計人議!」
●僚友●( liao you)同官,同僚,同事。《禮記·曲禮上》「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弟,通「悌●(t)」,兄弟朋友之間的情誼。鄭玄注:「僚友,官同者。執友,志同者。」三國·魏·劉劭《人物誌·利害》:「其功足以激濁揚清,師範僚友。」
●袍澤●(pao ze)指「同伍」。猶「同澤」、「同袍」。軍人間的互稱。其友誼為「袍澤之誼」。又泛指同事。
●同幕●( tong mu)同僚。指在同一幕府任職者。唐·康駢《劇談錄·道流相夏侯譙公》:「張侍郎為河陽烏司徒從事,同幕皆是名輩。」《舊五代史·晉書·鄭受益傳》:「●(鄭受益)又素恃門望,陵轢同幕,內奸外直,群情無相洽者。」
●同袍●( tong pao)猶「同澤」。軍人互稱。又指同僚。《詩·秦風·無衣》:「豈日無衣,與子同袍。」明·唐順之《牌》:「糾我同袍,修我戈矛。」王闓運《振威將軍武提督碑》:「追惟昔年同袍之義,有感今日鼓鼙之恩。」又謂兄弟、同學。
●同寅●( tong yin)猶同僚。語出《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寅,敬。同寅協恭和衷,有相互尊敬、同心同德之義。宋·張鎡《送趙季言知撫州》詩「同寅心契每難忘,林野投閒話最長。」明·王《春蕪記·忤姦》:「可奈同寅太不仁,須教明日奏宸。」楓宸,帝王的殿庭,猶朝廷。
●同澤●(tong ze)指「同伍」。猶言共同在一起當兵。澤,亦作「」,即內衣。《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澤,鄭玄箋作「」,云:「褻衣,近污垢。」實指貼身的內衣。後用於軍人間相稱,或藉指軍中共事。清·孫枝蔚北山》詩:「山中還仗義,同澤見斯人……戰士從來苦,誰曾達紫宸!」
●寅好●( hao)舊稱有交情的同僚。清·梁章鉅《歸田瑣記·松文清公》:「●(策大人)傳食於同城寅好署中,亦無間寒暑。」
●寅僚●(yin liao)同僚。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清查》:「寅僚推贈,胥役素蒙惠利者饋送之。」
●鴛侶●(yuan)喻同僚。唐·李端《同苗發慈恩寺避暑》「臥草同鴛侶,臨池似虎溪。」唐·羅隱《上太常房博士啟》:「某則困躓於龍津,博士則佪翔於鴛侶。」 同學 【同學】
●( tong xue)同師受業者。現指同校、同班、同師一起學習的人。
●同筆硯●( tong bY yan)亦作「同筆研」。謂在一起學習,指同學。宋·陳亮《與勾熙載提舉書》:「今之君子,或少同筆研,或二十年游從之舊,一旦貴賤少異,便如路人。」
●同窗●(tong chuang)即同學,謂同在寒窗下共師受業,切磋學問,故稱。《水滸全傳》第八十一回:「宿太尉看了封皮,說道:『我道是那個聞參謀,原來是我幼年同窗的聞煥章。」清·李漁《比目·入班》:「這等說,是敝同窗了。」
●同門●(tong men)謂同出一師門下,即為同學。《漢書·孟喜傳》:「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顏師古注:「同門,同師學者也。」唐·元稹《酬樂天早春閒遊西湖》詩:「獨喜同門舊,皆為列郡臣。」
●同門生●(《tongmensheng《)同師受業者,即同學。《東觀漢記·王丹傳》:「丹子有同門生喪親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清·侯方域《太常公家傳》:「吾幸登科第,雅不善此;吾同門生官君文,乃可法也。」
●同席●(tong×1)指同學。古人席地而坐,謂同坐一席,共同學習,故稱。宋·葉適《厲君墓誌銘》:「東陽厲詳,自餘居永嘉及吳地,東西數百里來學,歲時不歸,同席謂其專。」又指共席而眠。
●同硯●(tong yan)舊稱同學。在學習中同硯台者。《晉書·劉弘傳》:「少家洛陽,與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硯席。」
●學侶●(xu)猶學友,同學。南朝·梁·蕭統《謝參解講啟》:「臣仰承皇威,訓茲學侶;奉揚聖旨,洞曉群儒。」學友●(xue you)指同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個人是我同窗的學友,姓吳,名景曾,表字繼之。」硯席●(yan1)亦作「研席」。指同學。謂在學習中曾同席共硯。《舊唐書·許紹傳》高祖降敕書:「而公追硯席之舊歡,存通家之曩好,明鑑去就之理,洞識成敗之機,…越江山,遠申誠款。」高祖與許紹舊為同學,故云。 頭巾 【頭巾】
●( tou jTn)古時一種頭飾,用以束髮、保暖、裝飾之用,根據朝代和地位有各種不同的質料和樣式。
●幅巾●( fu jin)頭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絹裹頭,故名。後裁出雙腳稱為襆頭。《東觀漢記·鮑永傳》:「更始歿,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及見康柴車幅巾,以為田叟也,使奪其牛。」宋·李上交《近事會元襆頭巾子》:「今宋朝所謂頭巾,乃古之幅巾,賤者之服。」襆頭●(ftou)亦作「襆頭」,古時的一種頭巾。初以皂絹三尺裹發,有四帶,二帶繫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故又稱「四角」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時裁出腳後襆發,始稱「襆頭」。垂腳始用軟帛,後襯以他物,形成各種角度、樣式,以區別尊卑貴賤。《新唐書·車服志》:「襆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唐·張鷟《遊仙窟》:「十娘即喚桂心,並呼芍藥,與少府脫靽履、疊袍衣、閣襆頭,掛腰帶。」綸巾●( guan)古代用絲做的頭巾。《晉書·謝萬傳》「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樺巾●( hua jin)樺皮做的頭巾。《寒山子集·寒山詩》:「樺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繞山回。」
●巾裹●( jin)頭。《新唐書·裴諗傳》:「●(唐宣宗)取禦奩果以賜,諗舉衣跽受。帝顧宮人,取巾裹賜之」巾絮●(jn)頭巾。《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漢·鄭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之屬。」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上》引王念孫曰:「絮與通,亦巾也。《說文》:『,巾幫也。』巾幫即巾絮也。」
●捲幘●( juan ze)漢代童子戴的頭巾。《儀禮·士冠禮》:「緇布冠。」漢·鄭玄注:「今未冠者著捲幘。」孔穎達疏:「此舉漢法以況義耳…明漢時捲幘亦以布帛之等圍繞髮際為之矣。」
●鞨巾●(mo jTng)古代男子束髮的頭巾。《列子·湯問》:「北國之人,鞨巾而裘。」張湛注:「鞨,音末,《方言》俗人帕頭是也;帕頭,頭也。」
●帕首●(mo shou)頭巾。裹頭用。宋劉直莊《賀制置李尚書》:「綠沉金鎖,帳環百萬之精兵;帕首腰刀,庭列諸屯之大將。」又作動詞:裹頭。
●帕頭●(mo tou)亦作「帞頭」、「陌頭」。頭巾,男子束髮用。《三國志·吳志·孫策傳》:「策陰欲襲許,迎漢帝。」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昔南陽張津為交州刺史舍前聖典訓,廢漢家法律,嚐著絳帕頭,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亦當動詞用:頭。
●頭●( mo tou)同「帕頭」,古代男子束髮的頭巾。《方言》第四:「絡頭……南楚江、湘之間曰帞頭。」
●幧頭●( qido tou)古代男子束髮的頭巾《方言》第四:「絡頭,帞頭也……自河以北,趙魏之間日幧頭。」《禮記·玉藻》「士練帶率下闢居。」漢·鄭玄注:「士以下皆禪不合而積,如今作幧頭為之也。」
●頭●(qido tou)亦作「綃頭」、「頭」。即「帕頭」。古代男子束髮的頭巾,古樂府《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儒巾●(ru jin)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明代通稱方巾,為生員的服飾。宋·林景熙《元月得家書喜》詩:「爆竹聲殘事事新,獨憐臨鏡尚儒巾。」清·李漁《憐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員領,醜扮丫環,雜扮掌禮,眾鼓吹紗燈引上。」【兔】
●(t)哺乳動物。頭略象鼠,耳長,尾短,上唇中裂,前肢短,後肢長,善跳跑。全身呈白、灰、褐或黑色。有家兔野兔之別。毛可紡織,毛皮可製衣物,肉可食。《詩·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太獲之。」孔穎達疏:「毚,大兔也。」卯畜●(mao chu)兔的別稱。因在十二生肖中卯屬兔,故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獸畜·兔》引葛長庾《金丹賦》:「兔為卯畜。」
●明視●( ming shi)亦作「明際」。兔的別名。亦為古代宗廟祭祀之特稱。《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兔日明視。」疏:「兔肥則目開而視明也。」故以「明視」名兔。唐·韓愈《毛穎傳》:「毛穎者,中山人也。其先明,佐禹治東方土,養萬物有功,因封卯地。」際,通「視」。毛穎,指毛筆。撲朔●( pu shuo)亦作「撲握」。兔的別稱。撲朔,本指兔跳躍的樣子。《木蘭詩》:「雄兔腳撲朔。」宋蘇軾《游徑山》詩:「寒窗暖足來撲朔,夜缽呪水降蜿蜒。」又,范成大《復自姑蘇過宛陵至鄧步出陸》詩:「飲溪有跡於菟過,掠草如飛撲渥翻。」於菟●(wut),虎的別稱。
●穴鼻●(xueb1)兔的別名。明王志堅《表異錄》「《易·乾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明。』穴鼻,兔也。」
●鵝扶●( yuan fu)兔的別名。《淵鑒類函·獸·兔·芸窗私誌》:「后羿獵於巴山,獲一兔,大如驢,異之。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羿夜夢一人冠服如王者,謂曰:我鵷扶君,為此土之神,而何辱我?我將假手於逄蒙。是日逄蒙殺羿而奪之位。兔曰鵷扶,自此始也。」
●月德●( yue de)指白兔。以神話故事稱月中有玉兔,故云。北周·庾信《齊王進白兔表》:「月德符徵,金精表瑞。」又喻皇后的品德,古時以日喻君,以月喻後。
●月精●( yue jing)指兔。謂其為月中之精。傳說月中有玉兔,故云。唐·權德輿《中書門下賀河陽獲白兔表》:「惟此瑞獸,是稱月精。」又指「嫦娥」,見該條。 兔絲 【兔絲】
●(tus)亦作「菟絲」,即兔絲子。一種寄生植物,藤狀,纏繞於多種植物上,其種子入藥,補腎壯陽。由於其莖不長,纏繞、寄生的特點,在古詩文中,多有寄寓。《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山有兔絲。」高誘注:「一名女蘿也。」《文選·江淹<古離別詩》:「兔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李善注引《爾雅》:「女蘿,兔絲也。」唐·杜甫《新婚別》詩:「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又喻妻室。女蘿●(n)亦稱「女羅」。植物名,即松蘿,又指兔絲。松蘿多附在松樹上,成絲狀,下垂。菟絲纏繞在多種植物上。《詩·小雅·頦弁》:「與女蘿,施於松柏。」毛傳:「女蘿,菟絲、松蘿也。」《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
●兔盧●(t)兔絲的一種。《急救篇》卷四:「雷矢菌蓋兔盧。」顏師古注:「兔盧,即兔絲也,色黃而細者為兔絲,粗而色淺者為兔盧。」
●兔縷●(t)兔絲的別名。因其藤如線,故稱。唐·陸龜蒙《奉和襲美題達上人藥圃》詩之二:「教疏兔縷金弦亂,自擁龍芻紫汞肥。」自注:「兔絲別名」。
●兔丘●(tqi)即兔絲。《廣雅·釋草》:「兔丘,兔絲也。」 兔絲子●(tu sT)指兔絲子種子,中藥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餘族子相,少服兔絲子凡數年,所服至多,飲食倍常,氣血充盛。」 團扇 【團扇】
●( tuan shan)圓形有柄的扇子。用紙或絹製成。多用於古代內宮,故又稱宮扇。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之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元梁寅《玉階怨》詩:「團扇且棄置,夕氣涼轉添。
●宮扇●( gong shan)即團扇。宮中多用之,故名。元·吳萊《宋度宗御書福王慶壽宮扇》詩:「歲周甲子壽筵開,賓客滿堂宮扇來。」明·陳三島《川扇》詩:「險絕蠶叢地,繇來宮扇傳。」蠶叢,傳說中古代蜀國的開國君主。
●合歡扇●( he huan shan)團扇的別稱,取其團圓之意。漢·班婕好《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團紗●(tuan sha)團扇的別稱。謂用絹紗製成。南朝·宋·庾肩吾《賦得轉歌扇》:「團紗映似月,蟬翼望如空。回持掩曲態,轉作送聲風。」
●團香扇●(《nXidn9shgn《)團扇的美稱。《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這三位女客,一位跟前一個鬟,手執黑紗團香扇替他遮著日頭。」
●圓輕●( yuan qTng)指團扇。因其以絹製成,輕便,故稱。唐·黃滔《去扇》詩:「已知秦女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圓紗●( yuan sha)即團紗。指團扇。古代多以絹紗為之,故稱。南朝·陳·張正見《怨詩》:「舞袗飄冶袖,歌扇掩圓紗。」
●圓扇●( yu6n shan)即團扇。唐·劉商《賦得射雉歌送楊協律表弟赴婚期》:「秋深為爾持圓扇,莫忘魯連飛一箭。月扇●(yue shan)團扇。以其形如滿月故稱。語出漢·班婕妤「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北周·庾信《北園新齋成應趙王教》詩:「文弦入舞曲,月扇掩歌兒。」唐·李商隱《擬意》詩:「雲屏不取暖,月扇未障羞。」 唾液 【唾液】
●(tuye)口腔壁的腺體所分泌的黏液和唾液腺所分泌的液體的混合物,有潤濕口腔和幫助消化的作用。通唾沫、口水。
●口唾●( kou tu)唾液。漢·王充《論衡·言毒》:「與人談言,口唾射人。」
●口澤●( kou ze)口中津液。即唾液《禮記·玉藻》:「母沒而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耳」孔穎達疏:「謂母平生口飲潤澤之氣存在焉,故不忍用之。」
●唾津●( tud jin)唾液。津,口液元·薛昂夫《一枝花·贈小園春》套曲:「唾津兒浸滿盆池,手心兒擎得起屏石。」玉泉●( yu quan)唾液。《黃庭內景經·黃庭》:「玄泉幽關高崔巍。」唐·梁丘子註:「玄泉口中之液也。一日玉泉,一名醴泉,一名玉液,一名玉津,一名玉漿。」又指「瀑布」,「陰間」,見各該條。
●玉津●( yu jin)唾液的美稱。津,口液。《黃庭內景經黃庭》:「玄泉幽關高崔巍。」註:「玄泉,口中之液也名玉津。」又指「銀河」,見該條。
●玉醴●(y)道教指唾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部·口津唾》:「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蜜液,道家為之金漿玉醴。」又指「美酒」、「甘泉」,見各該條。
●玉泉●( yu quan)口中津液,即唾液。宋·黃休復《茅庭客話·杜大舉》:「服玉泉法,去三,堅齒牙發,除百病。玉泉者,舌下兩脈津液是也。」服玉泉法,即攪舌吞唾液,為道家養生之法。三屍,道家謂腦、胸、腹三部分為三,這三部分有蟲稱「三屍蟲」,省稱「三」或「三蟲」,實為體內寄生蟲。玉唾●(yutu)唾液的美稱。宋·周密《天香·龍涎香》詞:「碧腦浮水,紅薇染露,驪宮玉唾誰搗。」又喻傑作、佳句。
●玉液●(yuye)唾液的美稱。佛道用語。唐·法琳《辯證論·九箴》:「呼口唾為玉液。」《黃庭內景經·口為》:「口為玉池太和宮。」唐·梁丘子註:「口中津液為玉液。」又指「美酒」、「清水」,見各該條
●玉英●( yu yTng)指津液唾液道家語《黃庭內景經·脾長》:「含漱金醴吞玉英。」註:「金醴、玉英,口中之津液 外祖 【外祖】
●( wai)母之父。俗稱外公。《漢書·楊惲傳》:「惲母,司馬遷之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南史·傅昭傳》:「昭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為外祖所養。」
●大父●(daf)外祖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冒頓在,固為子胥;死,則外孫為單於。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外大父●( wai da fu)外祖父宋張耒《寄楊道孚》詩「君家外大父,聽獄代其憂,備饑朝煮飯,驅蚊夜張幬。」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五:「近守眉山,有程生者,出伊川貽其外大父金堂謝君書,在晚謫涪陵時,猶勉以學《易》,當自王介甫也。」
●外公●( wai gong)外祖父。《西遊記》第六七回:「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預先就唱個喏!」
●外公公●( wai gonggong)外祖父。《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牛老道:『孫兒,我不容易看養到而今。而今多虧了你這外公公替你成就了親事,你已是有了房屋了。,」
●外王父●( wai wang)外祖父。《爾雅·釋親》:「母之考為外王父。」唐·柳宗元《非國語上·狐突》:「今狐突,以位,則戎禦也,以親,則外王父也。」唐·韓愈河南氏主簿唐充妻盧氏墓誌銘》:「充明經,宰相休憬曾侄孫,出鄱氏,外王父昂,中書舍人。」
●外翁●( wai weng)外祖父。唐·白居易《談氏小外孫玉童》詩:「外翁七十孫三歲,笑指琴書欲遣傳。」宋·洪邁夷堅丁志·陳通判女》:「外翁嫁我與大王作小妻,受聘財金釵兩雙。」又指岳父,見該條。 晚年 【晚年】
●( wan nian)指人到老年直到去世時的一段歲月,即生命的後期,有如日之將落的晚景。老年的歲數並無明確規定,在習慣上一般指滿六十歲以後的年月。唐·杜甫《贈太子太師之女陽郡王王進》:「晚年務置醴,門引申白賓。」
●遲暮●(ch1m)暮年,晚景。《楚辭·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南朝·梁·何遜《贈諸遊舊詩》:「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輝。」
●徂生●( cu sheng)餘生、晚年。謂將消逝的一生。徂,消逝。《文選·顏延之〈贈王太常>詩》:「庭昏見野陰,山明望松雪。靜惟浹群化,徂生入窮節。」劉良注:「傷我既往之年入此窮固之節,喻年已老也。」
●落暉●( luo huT)喻晚年。謂晚年如落日餘輝。晉·陸機《東城一何高》:「三閭結飛轡,大耋嗟落暉。」大耋●(die),指八十歲的老年人。
●冥暮●( ming mu)喻晚年。謂人年歲已到日暮之時,故云。南朝·宋·顏延之《自陳表》:「稟恩明世,負極冥暮,仰企端闈,上戀罔極。」
●暮齒●(mch)晚年。齒,指年歲。庾信《哀江南賦序》:「藐是流離,至於暮齒。」
●暮節●(mu iie)晚年。《新唐書·白居易傳》:「暮節惑浮屠道尤甚,至經月不食輩。」浮屠道,即佛道。暮節又指重陽節或農曆十二月。
●暮景●(mu jing)晚景。宋·胡宿《文恭集·乞楊安國改官奏》:「安國授經老臣,年近八十,桑榆暮景,光陰幾何?」暮齡●(mu ling)晚年。《南齊書·劉善明傳·遺崔祖思書》:「藿羹布被,猶篤鄙好;惡色憎聲,暮齡尤甚。」
●暮年●(mu nian)晚年、老年。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暮歲●(musu)晚年。《宋書·謝靈運傳·撰徵賦》:「屈盛績於平生,申遠期於暮歲。」
●桑榆●( sang yu)晚年的喻稱。本指落日餘輝照在桑樹榆樹上,表日暮,並喻晚年。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晚節●( wan jie)晚年。節,時節。《史記·外戚世家》「●(呂后)及晚節色衰愛弛,而戚夫人有寵。」又指末世和晚年的節操。
●晚暮●( wan mu)晚年。謂年歲老邁。漢·李龍《九曲歌》:「年歲晚暮時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三國·魏·曹植《種葛篇》:「行年將晚莫,佳人懷異心。」莫,通「暮」。晚歲●( wan shui)晚年。唐·杜甫《羌村》之二:「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又指遲熟的莊稼。
●晚塗●(wan tu)晚年。宋·蘇軾《次韻王郁林》:「晚塗流落不堪言,海上春泥手自翻。」
●夕陽●(xT yang)本指傍晚的太陽,亦喻晚年。晉·劉琨《重贈盧湛》詩:「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李周翰注:「夕陽,謂晚景,喻己之老也。」唐·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去聞悲角,人抉報夕陽。」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又指山的西面。
●夕照●( zhao)本為傍晚陽光,又喻晚年。清·劉大《祭左和中文》:「痛朝霞之已失矣,苦夕照之無多。」
●崦嵫●( yan)喻暮年。崦嵫本為山名,傳說為日落處,因以為喻。南朝·陳·徐陵《報尹義尚書》:「余崦嵫既暮,容鬢皤然,風氣彌留,砭藥無補。」明·徐渭《答嘉則》詩:「百年忽已崦嵫暮,一齒時崩苜蓿盤。」
●景●(yu jing)比喻晚年。即「桑榆晚景」的縮語。唐·孟郊《乙酉歲舍弟扶侍歸興義莊居後止舍待替人》詩:「蘭交早已謝,榆景徙相迫。」明·朱鼎《玉鏡台記·閨思》:「松柏南山,榆景身康健。」
●餘年●( yu nian)晚年。晉·李密《陳情表》:「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誌,庶劉僥倖,保卒餘年。」矜愍●(jin min),憐憫、同情;劉,指李密的祖母劉氏。宋·范成大次韻陸務觀慈女母岩別》:「投老餘年豈再來。」 萬物 【萬物】
●(wanw)宇宙間的一切東西,亦稱萬類。《書·秦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凡物●( fan wu)猶萬物。凡,所有。《管子·幼官》:「凡物開靜,形生理,常至命。」
●具物●(jw)萬物。具,完備。《隋書·音樂誌中》:「和氣洽,具物滋。」謂氣候調合,萬物滋長。
●埒類●( lie lei)等類、種類,萬物。埒,等同。《淮南子·本經訓》:「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
●品類●( pin lei)指萬物。唐·韓愈《皇帝即位降赦賀觀察使狀》:「寰宇斯泰,品類皆甦;渥恩普霑,遠近同慶。」品物●(pnw)猶萬物。品,眾多。《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惟清惟敏,品物以熙。」
●庶匯●(shhu)萬類,萬物。匯,品類。唐·李商隱《為安平公謝除兗海觀察使表》:「伏惟陛下鈞陶庶匯,亭毒萬方。」亭毒,養育,亭,養;毒,育。宋·范仲淹《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賦》:「抱一而萬機無事,為式而庶匯有倫。」明·方孝儒《憫知賦哀葉連振》:「揆庶匯之消長兮,審二氣之所由。」揆,推測;審,考察;二氣,指陰陽。
●庶類●( shu le)萬物,萬類。庶,眾多。《國語·鄭語》:「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韋昭註:「禹除水災,使萬物高下各得其所。」《魏書·高祖紀》:「今東作方興,庶類萌動。」宋·曾鞏《回樞密侍郎狀》「處大寒而不變,乃知松柏之堅,兼庶類而並窄,則維江漢之廣。」
●庶品●(shu pin)萬物、眾物。庶,眾多;品,品類。《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始終,協庶品之自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銓賦》:「至於草區禽族,庶品雜類,則觸興致情,因變取會。」亦指眾多祭品或百官。
●庶物●(shw)萬物,眾多物品。《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孟子·離婁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漢·張衡《東京賦》:「陰陽交和,庶物時育。」
●庶有●( shu you)猶庶類、萬物。《逸周書·寢儆》「赦有罪,懷庶有,茲封福。
●億品●(ypn)萬物,謂宇宙間所有的品類,故稱。南朝·齊·孔稚珪《答蕭司徒書》:「萬門朗奧,億品宣玄。」元形●( yuan xing)指萬物,謂大自然賦予的萬類形態,故稱。隋·王通《中說·立命》:「地者,統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謂也。」
●兆類●( zhao lei)萬物。晉·葛洪《抱朴子·暢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因兆類而為有,託潛寂而為無。」
●兆物●(zhao)猶萬物。兆,眾多。《國語·鄭語》: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材兆物。」漢·陳琳《鸚鵡賦》:「咨乾坤之兆物,萬品錯而殊形。」 微雨 【微雨】
●( wei yu)一般是細雨紛紛,點點滴滴。時間或長或短;但降水量很少。即令雨點較急,甚至於雷鳴閃電,也是頃刻間雨收雲散,紅日當空。
●廉纖●(lian xian)細雨。纖,細小。宋·葉夢得《為山亭晚臥》詩:「泉聲兮寂歷,草色藉廉纖。」宋·趙蕃《衢州城外》詩:「才得新晴半日強,廉纖又復蔽朝光。」清·陳維崧《渡江雲·欲雪》詞:「玉塵休擬廉纖舞,念有人新在京華。」
●雨●( meng yu)毛毛雨。「濛雨」之省稱。溟濛,模糊不清。細雨使視線不清,故稱。元·張昱《船過臨平湖》詩:「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唐·宋之問《溫泉莊臥病寄楊七炯》:「是日濛雨晴,返景入岩谷。」返景,夕陽返照的光輝。
●疏雨●( shu yu)亦作「疎雨」。稀疏的小雨。唐·岑參《西掖省即事》詩:「西掖重雲開曙暉,北山疏雨點朝衣。」 宋·蘇軾《游惠山》之二:「薄雲不遮山,疎雨不濕人。
●煙雨●(yan yu)濛濛的細雨。唐·杜牧《江南春絕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五代·前蜀·韋莊《三堂東湖作》詩:「何處最添詩客興?黃昏煙雨亂蛙聲。」
●雨毛●(ymo)細雨,即毛毛雨。宋·蘇軾《東坡》之四:「毛空暗春澤。」自注:「蜀人以細雨為雨毛。」
●雨粞●(yx)細雨,毛毛雨。粞,碎米。宋·方夔《今歲吾鄉頗稔而收成值雨……》詩:「要教歲計收霜稻,不分時長弄雨粞。」 圍牆 【圍牆】
●( wei qiang)環繞於建築物四周的牆。《紅樓夢》第二回:「隔著圍牆一望,裡面廳殿樓閣,也還都崢嶸軒峻。」
●列墉●( lie yong)圍牆。墉,高牆。南朝·宋·謝靈運《田南樹園激流植援》詩:「激澗代汲井,插槿當列墉。」埒垣●( lie yuan)圍牆。埒,矮牆;垣,圍牆。《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既哭以為人菑。」何休注:「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內外,衛威儀。」徐彥疏:「猶言周匝為埒牆。」四垣●( yuan)四周的圍牆。垣,短牆,院牆。《祭湘夫人文》:「伏以祠宇毀頓……外無四垣堂階頹落。」又指周天的星區,引申指四周的天空。
●周堵●( zhou du)圍牆。南朝·梁·沈約《法王寺碑》:「迴廊敞匝,復殿重起;連房極睇,周堵如云。」極睇,盡力向遠處看。
●周墉●( zhou yong)圍牆。《文選·張載<七哀詩>之一》: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李善注:「《爾雅》曰:『牆謂之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金生色》:「垣外乃翁家桃園,園中四繚周墉皆竣固。」
●周垣●( zhau yuan)圍牆、城牆。《墨子·備城門》:「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明·劉基《鬱離子·九難》:「夏屋耽耽,繚以周垣。」繚,圍繞。 偉業 【偉業】
●( wei ye)偉大的事業和功績。清·王闓遠《李仁元傳》:「蓋聞審時者立偉業,懦事者受奇困。」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面見然拜首於異族之前而又出所學以媚之鋪張宏休,揚勵偉業,君子痛焉。」
●大業●(daye)大功業,大事業。《易·繫辭上》「盛德大業,子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孔穎達疏:「於行謂之德,於事謂之業。」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唐·顏真卿《請復七聖諡號狀》:「三者備矣,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名,建天下之大業,能事畢矣。」又指「帝業」,見該條。
●光烈●( guang lie)大業,偉業。《書·洛誥》:「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氏,越乃光烈者武王,弘聯恭。」孔傳:「於汝大業乃之父武王,大使我恭奉其道。」漢·王符《潛夫論·贊學》:「凡欲顯勳蹟,揚光烈者,莫良於學矣。」《明史·餘煌傳:「請諡,則當思光帝光烈未昭。」
●宏烈●( hong lie)偉大的功業。明·宋濂《送錢允一還天台詩》:「泥塗沙礫倖免累,寶玉大弓欣有歸。我知天意實有在,武肅宏烈何堪微。」
●徽烈●(huT lie)偉業、宏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重以公目多材,振其徽烈,製《詩》集《頌》,斧藻群言。」《舊唐書·文苑傳下·劉》:「其間明聖相因,尤亂繼作,未有不委用賢士,親近正人,而能紹興其徽烈者也。」奇勐●(jj)謂卓越的功績。勳,同「績」明·張居正《答應天巡撫宋陽山》:「去歲海洋之捷,誠為奇。」
●傑跡●(jiej)猶偉績。《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一》:大農傑跡,功符天作,可以論古對能,豈有愧乎?」
●偉蹟●(weij)偉大的業績和事蹟。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鋪張對天之閎休,揚厲無前之偉蹟。」曾鞏《進太祖皇帝總序狀》:「將無以使列聖巍巍之偉蹟焜耀昭徹,佈在方冊,此臣之所以惴惴也。」
●偉績●(weij)偉大的功績宋·陸游《離堆伏龍祠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詩:「奇勳偉績曠世無,仁人志士臨風慟。」清·紐琇《觚賸續編·聖武成功詩》:「奪門偉業他年就,專制依然屬愛新。」
●偉烈●(wei lie)偉大的功業。明·歸有光《與王子敬書》:平生足跡不及天下,又不及當世奇功偉烈,書之增嘆耳!」清·侯方域《定鼎說》:「今日倘思扼天維,衍地脈,創艱食之敝,第定民之本,登聖歷乎天階,章國祚之有秩,盍求所以紹揚偉烈焉。」
●玄功●( xuan gong)偉大的事業、功績。公,深遠,大;功,事業。《南齊書·明帝紀》:「玄功潛被,至德彌闡。」武則天《清廟樂章·迎武舞》:「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靈。」穹壤,指天地;生靈,百姓。唐·薛用弱《集異記·葉法善》:「除害殄兇,玄功遐被。」
●弈業●(yy)偉大的事業。弈,通「奕」,大。》北史·柳莊傳》:「今主幼時艱,猥蒙顧托。梁主弈業重光,委誠朝廷,而今已後,方見松筠之節。」已,同「以」;筠●(yn),竹子。元緒●(yun)大業。緒,事業。《三國志·魏志·楊阜傳》:「伏維陛下奉武皇帝開拓之大業,守文皇帝克終之元緒。」又為龜的別名,見該條。 文采 【文采】
●(wen cai)亦作「文彩」。本指五色斑斕的物象,即錯雜華麗的色彩,即所謂「五色不亂,孰為文彩」●(莊子·馬蹄》)之義。這裡借指辭采、才華。指顯示於外的表達文章內容的華麗辭藻和巧妙的章法,以及文人之才華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潘岳之采,始述家風。」唐·杜甫《丹青引》:「英雄割據雖已矣,文彩風流今尚存。」
●丹采●( dan cai)詞藻、文采。南朝梁·鍾嶸《詩品總論》:「故《詩》有三義焉:一日興,二比,三日賦…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陳延傑注:「風力,即氣也;丹采,即詞也。詩人有尚氣者,有尚詞者。」
●典辭●( dian1)典雅的文辭。典雅,謂文章,言辭有典據,高雅而不淺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謝伯初)詩曰:……典辭懸待修青史,諫草當來集早囊」
●典藻●(dian zdo)典雅華麗的詞藻藻,文采,藻飾,詞藻。清·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二:江南人素工典藻,而是題貴虛神。」
●鳳藻●( feng zdo)美麗的文辭。唐盧照鄰《幽憂子釋疾文》:「謁龍旗於武帳,揮鳳藻於文昌」唐·李白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當揮爾藻,挹予霞觴,與白雲老兄,俱莫負古人也。」
●光藻●( guang zdo)華麗的文采、詞藻。漢·班固《典引》「審言行於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又指鮮豔的官服。
●文辭●(wenc1)文章辭采。《史記·孔子世家》:「約其文辭而指博。」指,通「旨」。唐·杜甫穆居公安敬贈衛大郎》詩:「平生感意氣,少小愛文辭。」
●文藻●( wen zdo)文辭的藻採。《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或謂宓曰:『足下欲自比於巢、許、四皓,何故揚文藻,見瑰穎乎?宓答曰:『僕文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何文藻之有揚乎?,」按:巢為巢父,許為許由,均為古隱士堯欲把君位讓給巢父,他不受。堯又欲把君位讓給許由他也不受。四皓,即商山四皓,為秦末隱於商山的均為八十餘歲的四位老者:東園公、甪●()裡先生、綺里季、夏黃公。據《史記·留侯世家》索隱引《東留志》謂:「東園公,姓庾,字宣明,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裡修道,故號曰夏黃公。裡先生,河內軹人,太伯之後,姓周名術,字元道,京師號日霸上先生,一日裡先生。」
●文章●(wen zhang)猶言文采,指錯綜華麗的色彩或花紋;亦指文辭。《楚辭·九章·桔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唐·白居易《新樂府·繚績》:「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史記·儒林列傳》:「文章雅爾,訓辭深厚。」玄藻●( xuan zao)美妙的文辭。玄,玄妙,指文理深奧;藻,麗詞。唐·皮日休《奉和魯上元日道室焚修》:「明真台上下仙官,玄藻初吟萬籟寒。」
●藻翰●( zdo han)喻華麗的文辭。翰,筆。《新唐書·呂溫傳》:「溫藻翰精富,一時為流輩推尚。」
●藻繪●( zdo hui)喻文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藻飾●( zdo shi)藻,文彩,特指文辭的修飾,一指「文采」,一指「修飾」。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莊周云:『辨雕萬物,謂藻飾也。」
●壯採●( zhuang cai)文采,以其豪邁壯美,故稱。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及仲宣靡密,發端必道;偉長博通,時逢壯採。」清·陳維崧《念奴嬌·遊京口竹寺》詞:「英姿壯採,何其橫霸如此!」梁啟超《錫蘭島臥佛》:「長篇詩為長短句者不難,而五言最難;為奇險語有壯採者不難,為莊嚴語有風格者最難。」 文人 【文人】
●( wen ren)指擅長寫作並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即從事精神產品生產的腦力勞動者。漢王充《論衡·超奇》:「採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皆然。」
●墨客●(moke)對文人的通稱。漢·揚雄《<長楊賦序》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為主人,子墨為客卿以風。」「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後遂以「墨客」,指稱文人。唐·杜甫《宴胡侍御書堂》詩。「翰林墨有素,墨客興無違。」宋·陳亮《贈武川陳童子序》:「自古聖人,及若後世之賢智君子,騷人墨客,凡所以告語童子者,辭雖各書其所長,而大概不過此矣。」
●墨卿●(mo qing)文人的別稱。唐·孟浩然《送袁太祝尉豫章》詩:「隨牒牽黃綬,離群會墨卿。」宋·葉適《徐道暉墓誌銘》:「發今人未悟之機,四百年已廢之學,使後復言唐詩自君,不亦詞人墨卿之一快也!」清·王夫之《南岳賦》:「墨卿韻留於金石,琴客曲寫其猗蘭。」又戲稱「墨」,見該條。墨士●(mo shi)文人的別稱。宋·葉適《宜興縣修學記》:罨畫之溪,猶浴沂也;善拳之竇,亦舞零也;非騷人墨士專而有也。」清·龔自珍《ㄑ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之六:「辨士之虛鋒,墨士之旁沈。」
●騷人●( sao ren)泛指失意的文人。源於《離騷》的作者屈原的遭遇。唐·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詩:「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文士●( wen sh)猶文人。即擅長寫作並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韓詩外傳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武士 【武士】
●(wsh)指具有勇力和武術而又講義氣的人。亦稱勇士、猛士。古代以當衛士為主。也指勇猛的士兵子·備梯》:「攻具已備,武士又多,爭上吾城,為之奈何?」鼎士●(ding shi)指勇士。《漢書·鄒陽傳》:「夫全趙之時,武力鼎士袨服從台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斗臣●(dou chen)猶勇士。《國語·晉》:「趙簡子曰:魯孟獻子有鬥臣五人,我無一,何也。」韋昭註:「斗臣,捍難之士。」虎賁●(hu ben虎士之稱。《書·牧誓序》:「武王戎車三百兩●(輛),虎賁三百人。」孔穎達疏:「若虎之賁●(奔)走逐獸,言其猛也。」
●虎夫●(hf)猶虎士。《張衡·東京賦》:「髶髦被繡,虎夫戴鶡。」鶡,古籍上說的善鬥的猛禽。武士頭戴其羽,取其勇猛之意。
●虎士●(sh)勇士。《三國志·魏志·許褚傳》:「即日拜都尉,引入宿衛,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唐·李白《永王東巡歌》之七:「戰艦森森列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介士●( jie shi)武士。《韓非子·顯學》:「國平則養儒俠,難至則用介士。」介士,即甲士,為披甲戴盔的武士。又指耿直的人。
●介胄●(jie zhou)本指鎧和頭盔,藉指甲胄之士,即武士陳書·魯廣達傳》:爪牙背義,介胄無良。」「明·何景明點兵行》:「富豪輸錢脫籍伍,貧者驅之充介胄。」輸錢,拿出錢;脫籍伍從點兵的名冊上除去姓名。
●猛士●( meng shi)勇猛之士。《史記·高祖紀·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貔貅●(p)古謂一種猛獸,喻勇猛之士。《晉書·熊遠傳》:「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
●熊羆●( xiong1)比喻勇士。《書·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又《康王之浩》:「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王家。」
●武●( wu bian)武士。弁,皮弁,為武官、武士所戴之冠。唐·權德輿《送韋行軍員外赴河陽》詩:「五年武弁侍明光,輟佐中權拜外郎。」
●武夫●(wf)武士,勇士。《詩·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亦與「碔砆通,似玉的美石。
●武人●( wu ren)勇武之人。《國語·晉語》六:「武人不亂,智人不詐,仁人不堂。」韋昭註:「勇而不義,則不為武。」武卒●(z)勇士。《漢書·刑法志》:「齊湣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
●勇武●( yong wu)勇士、武士。《文子·上德》:「勇武以強梁死,辯士以智能困。」《淮南子·覽冥訓》:「夫死生同域,不可脅陵。勇武一人,為三軍雄。高誘注:「武士也,江間為士為武。」又謂勇猛威武。
●中黃●( zhong huang)指勇力威武之士。漢·張衡《西京賦》:「乃使中黃之士,育獲之儔。」唐·李周翰注:「中黃,國名,其俗多勇力。育,夏育;獲,烏獲,皆古之勇力威武之士。」 烏鴉 【烏鴉】
●(wya)鳥名,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翼有綠光。多群居於樹林或田野,以穀物,果實,昆蟲為食物。寒烏●(hanw)寒天的烏鴉。南朝·梁·沈約《愍衰草賦》:「秋鴻兮疏引,寒烏兮聚飛。」南朝·梁·王僧孺《從子永寧令誄》:「水鳴秋鶴,岸集寒烏。」南唐·李煜《更漏子》詞:「驚塞雁,起寒烏,畫屏金鷓鴣。」
●寒鴉●( han ya)亦作「寒鵐」。寒天或受凍的烏鴉。唐王昌齡《長信秋詞》詩之三:「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宋·秦觀《滿庭芳》詞:「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明·梁辰魚《浣紗記·採蓮》:「斜陽銜山,寒鴉歸渡,淹留猶滯水雲鄉。」
●黑鳥●( hei nido)烏鴉的別稱。《竹書紀年》:「●(湯)至於洛,觀帝堯之壇,沈退立,黃魚雙踴,黑鳥隨之,止於壇,化為黑玉。」
●吉鳥●(jn)烏鴉。吉以烏鴉為善禽祥鳥,故稱。晉成公綏《ㄑ烏賦序》:「夫烏之為瑞久矣以其反哺識養,故為吉鳥。」
●仁●(renw)烏鴉的別名。傳說春秋時晉文公火燒綿山時,有群鴉集於介之推身旁,因此晉人稱之為仁烏。又:烏鴉有反哺之舉,為古人所稱道。因而以仁烏、吉鳥稱之。
●山烏●( shan w)鴉的一種。翼暗灰色帶綠光,常成群,營巢樹上。《爾雅·釋鳥》:「鸚,山烏。」郭璞注:「似烏而小,赤嘴。」
●玄鳥●( xuan nido)烏鴉。玄,黑色。晉·崔豹《古今注·鳥獸》:「烏,一名孝鳥,一名玄鳥。」又指「燕」、「八哥」,見各該條。 西方 【西方】
●( xT fang)方位名,與東方相對稱。也指西邊地區。《列子·仲尼》:「西方之人,有聖者焉。」
●白位●( bai wei)西方的別稱。以其按五行屬金,其色白,故稱。《逸周書·小開武》:「白位,金。」
●兌域●(duy)西方的別稱。古人以八卦配八方,兌為西方,云。唐·李百藥《鸚鵡賦》:「喜靈禽之擢秀,資品物之呈祥;含金精於兌域,體耀質於炎方。」炎方,南方。
●兌隅●(duy)指西方。兌,指西;隅,指方。唐·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許州牧杜公作文宣王廟暨學舍於兌隅,革故而鼎新也。」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釋道·薩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宮者,俱在京師兌隅,雄麗軒敞,不下宮掖。」
●金方●( jTn fang)指西方。古按五行說以西方為金位,故云。《後漢書·虞詡傅變等傳贊》:「先零擾疆,鄧崔棄涼,詡變令圖,再全金方。」
●金虎●(jinh)西方異稱。按五行西方為金位,又為西方七宿●(即「白虎」)之所在。《淮南子·天文訓》:「西方,金也。……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故稱西方為「金虎」唐呂溫《凌湖閣勳巨讚劉夔公弘基》:「夔公崢嶸,金虎之精。」晉·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光》詩之一:望舒離金虎,屏翳吐重陰。」望舒,指月亮。
●金丘●( jin qiu)指西方。《淮南子·地形訓》:「西方曰金丘日沃野。」高誘注:「西方,金位也因為金丘。沃,猶白也,西方白,故日沃野。」
●遷方●(qian fang)指西方,因秋天萬物遷落始於西方,故稱。漢·班固《白虎通·五行》:「西方者,遷方也。萬物遷落也。」
●秋方●(qiu fang)西方。古陰陽家根據北斗的四時走向,以東為春,以南為夏,以西為秋,以北為冬。故西方又稱秋方。漢·張衡《東京賦》:「飛雲龍於春路,屯神虎於秋方。」李善主:「綜曰:『秋方,西方也。」南朝宋·謝莊《懷園引》「回首瞻東路,延翮向秋方。」
●少陰●( shao yin)西方的異稱。亦指秋季晉·張華《博物志》卷一:「西方少陰,日月所入。」《漢書·律曆志上》:「少陰者,西方。西,遷也,陰氣落物,於時為秋。」唐·劉禹錫《楚望賦》:「少陰之中,景物澄鮮。」
●西海●( hai)泛指西方。因我國西邊無海,故云。《禮記·祭義》:「溥之而橫乎四,……推而放之東海而準,推而放之西海而準。」《史記·封禪書》:「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
●西極●(xj)西方極遠之地。《楚辭·屈原離騷》:「朝發軔於天津兮,夕至乎西極。」《列子·周穆王》:「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北人來。」
●西金●(xT jin)指稱西方,按五行西方屬金,故稱。唐·黃《知白守黑賦》:「豈非白也吐耀含輝,稟西金而成姿。」西商●( shang)指西方。按五行商音屬金,又金位在西,故稱西方為「西商」。三國·魏·曹植《離繳雁賦》:「白露淒以飛揚兮,秋風發乎西商。」亦指秋季。
●西偏●( xT pian)西方偏遠之地,亦泛指西方。《史記·晉世家》:「新城西偏將有巫者見我焉。」 夕暉 【夕暉】
●(xhu)日暮前的太陽餘暉。即夕陽的光輝。唐·韋應物《送別河南李功曹》詩:「雲霞未改色,山川猶夕暉。」前蜀·韋莊《婺州和陸諫議將赴闕懷陽羨山居》詩:「故國饒芳草,他山掛夕暉。」宋·秦觀《晚出左掖》詩:「金爵觚稜轉夕暉,翩翩宮葉墮秋夜。」
●落暉●( lud huT)落日的餘光。《抱朴子·廣譬》:「西之落暉,不能照山東。」北周·庾信《擬詠懷》詩之十七:「日晚山城上,蒼茫餘落暉。」又指「晚年」,見該條。
●落景●( lud jing)落日的光輝。南朝·梁·簡文帝《馬塑譜·序》:「至春亭落景,秋皋晚靜。」唐·韋應物《晚出灃上贈崔都水》詩:「隔林兮落景,餘霞明遠川。」
●落照●( lud zhao)落日之光。南朝·梁·簡文帝《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詩:「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邊。」唐·杜牧《洛陽長句》詩之一:「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遠。」夕曛●(n)落日的餘輝。曛,落日的餘輝。南朝·宋·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唐·戴叔倫《晚望》詩:「山氣碧氤氳,深林帶夕曛。」宋·梅堯臣《金山寺》詩:「吳客獨來後,楚橈歸夕。」清·朱彝尊寓齋小集分韻得逢字》詩:「夕戀客未落,留聽西林暮鐘。」亦指黃昏。
●夕照●( zhao)傍晚的陽光。唐太宗《望雪》詩:「縈空慚夕照,破彩謝晨霞。」宋·陸游《野飲》詩:「平堤漸放春無綠,細浪遙翻夕照紅。」清·朱彝尊《和韻題惠周惕紅豆書莊圖》之二:「粥魚茶板近松門,夕照雙浮塔影存。」又指「夕陽」,並喻「晚年」,見各該條。
●斜暉●( xie huT)傍晚陽光。南朝·陳·徐陵《春望》詩:「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唐·杜牧《懷鍾陵舊遊》詩:「斜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橋氣象兼。」
●斜曛●( xie xun)夕陽餘光。元·陳旅《題高房山畫》:「縹緲房山何處在,晴窗短紙映斜曛。」
●斜照●(xie zhao)落日餘照。《魏書·孝文昭皇后高氏傳》:「初,後幼曾夢在堂內立,而日光自窗中照之,灼灼而熱後東西避之,光猶斜照不已。」又指「夕陽」,見該條。
●余光●(yu guang)指落日餘暉。晉·阮籍《詠懷》詩:「灼灼西潰日,余光照我衣。」潰●(tu1),墜落。
●餘暉●(yhu)落日的光輝。三國·魏·王粲從軍詩》之一:「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桑梓,故鄉。
●余明●(yu ming)猶餘光。落日之餘光。南朝·宋·謝惠連《塘上行》詩:「願君春傾葉,留景惠余明。」 西施 【西施】
●(xsh)春秋越國美女。浙江諸暨薴蘿山人。吳越爭戰中,越敗於吳,范蠡求得西施,獻於吳王夫差,吳許和。越終得滅吳。後西施歸范蠡,從遊五湖而去。一說吳亡後,西施被殺投於江。唐·李白《西施》詩:「西施越溪女,出自薴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西子●(zY)西施的別稱。《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趙岐注:「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後漢書·邊讓傳·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嬪之素肘。」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濃妝總相宜。」
●先施●( xian shi)即西施。宋玉《神女賦》:「先施掩面,比之無色。」李善注:「慎子曰:毛嬙、先施,天下之多姣也。」夷光●( yi guang)西施別稱。春秋時代越國美女。晉·王嘉《拾遺記》卷三:「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脩明,以貢於吳。」宋·范成大《館娃宮賦》:「左攜脩明,又撫夷光。」清·張長春《香飲樓賓談·西施井》:「今村中施姓尚多,生女代有國色,夷光之靈,或未泯耶!」
●夷施●(ysh)西施的別稱。明·王世貞二酉山房記》元瑞自言:於他無所嗜,所嗜獨書。飢以當食,渴以當飲,誦之可以當《韶》《頀》,覽之可以當夷施。」《韶》《頀》,古樂。蟋蟀】
●( shudi)昆蟲名,黑褐色,觸角長,後腿粗。雄性好鬥,兩翅摩擦能發聲,善跳躍。詩·豳風·七月》:「蟋蟀入我床下。」
●促織●(cuzh)亦作「趣織」。蟋蟀的別稱。《淮南子時則訓》:「涼風始至,蟋蟀居奧。」高誘注:「蟋蟀,趣織也。」《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唐·杜甫《促織》詩:「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元薛昂夫《甘草子》曲:「促織兒啾啾添瀟灑,陶淵明歡樂煞。」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宣德年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趨織●(cu zhT)蟋蟀的別名。《詩·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蟋蟀……楚人謂之王孫,幽州人謂之趣織,…里語曰:趨織鳴,懶婦驚。』是也。」
●寒蛩●( han qiong)深秋的蟋蟀。唐·韋應物《擬古詩》之六:「寒蛩悲洞房好鳥無遺音。」清·黃遵憲《人境廬雜詩》之六:「露濕寒蛩寂,枝搖暗鵲驚。」
●寒緯●( han wei)即蟋蟀。猶「吟蛩」、鳴蛩。緯,為古箏慈,引申為吟鳴,指蟋蟀鳴叫,借指蟋蟀。南朝·宋·鮑照《臨川王服竟還田裡》詩:「愴愴秋風生,戚戚寒緯作。」蛆●(jj)蟋蟀。《淮南子·說林訓》:「騰蛇游霧,而殆於卿蛆。」高誘注:「蝍蛆,蟋蟀上蛇,蛇不敢動,故日殆於蝍蛆也。」
●蜻蛚●( qing lie)亦作「蜻姴」。蟋蟀。漢·王充《論衡變動》:「是故夏末蜻鳴,寒螿啼,感陰氣也。」寒●(jiang),指蟬。晉·張協《雜詩》之一:「蜻蛚吟階下,飛蛾拂明燭。」西晉·張載《七哀》詩:「仰聽離鴻鳴,俯聞蜻蛚吟。」
●陰蟲●(yin chong)謂蟋蟀。南朝·宋·顏延年《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
●蜂蛩●(yin qiong)蟋蟀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魚蟲》:「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將寒則鳴。」宋·范成大《道中》詩:「月冷吟蛩草,湖平宿露沙。」 蜥蜴 【蜥蜴】
●(xy)爬行動物。有四肢,尾細長,俗稱四腳蛇。《爾雅·釋魚》:「蠑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宮也。」疏:「蠑螈、蜥蜴、蝘蜓、守宮,一物,形狀相類而四名也。」按:蜥蜴、蝘蜓、蠑螈,雖相似,但大小不一,體表各異,因三者不同科,而且蠑螈與前二者亦不同綱,故各有學名。古人混為一談,實屬誤解。由於古典文學中將三者作為同實異名現象處理,姑妄從之。
●壁虎●(bh蜥蜴俗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守宮》:「壁宮、壁虎、蠍虎、蝘、守宮,善捕蠍蠅,故得虎名。」清·袁枚《新齊諧·鐵甲壁虎》:「農民不知何物,椎碎其匣,中有壁虎寸許,蠕蠕然。」
●闢宮●( gong)壁虎,即守宮。《漢書·東方朔傳》:「置守宮盂下。」顏師古注:『守宮,蟲名也…今俗呼為闢宮,闢亦御捍之義耳。」
●螈●(rong yuan)蜥蜴。《爾雅釋魚》:「蠑螈,蜥蜴。」《方言》八:「守宮…在其澤中謂之易蜥,南楚謂蛇醫,或謂之蠑螈
●山龍子●(《shonlongzi《)蜥蜴的異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石龍子》:「山龍子…蜥蜴,豬婆蛇、守宮。此物生山石間,能吐雹,可祈雨,故得龍子之名。」
●守宮●(shou gong)蜥蜴。因常守伏在屋壁宮牆,補食蟲蛾,故名。《漢書·東方朔傳》:「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唐·李賀《二宮娃歌》:「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紅守宮。」
●蠍虎●(xie hu)即守宮、壁虎,因食蠍而得名。宋·蘇軾蠍虎》詩:「黃雞啄黍,窗間守宮稱蠍虎。」
●玄玩●( xuan yuan)蜥蜴。漢·劉向《烈女傳·褒姒》:「●(漦)化為玄入後宮。」
●玄黿●( xuan yuan)蜥蜴。《國語·鄭語》:「●()化為玄黿以入於王府。」韋昭註:「鼂,或為『』,蜇,象龍。」《淮南子·墬形訓》:「先龍生玄黿。」清·唐甄《潛書·醜奴》「在昔宮中之妖,有玄,有黑,彼實異物,人懼知避。」蜓●( yan ting蜥蜴,守宮。晉·崔豹《古今注·魚蟲》蝘蜓,一名龍子,一日守宮,善上樹捕蟬食之,其長細五色者,名為蜥蜴,短大者名蠑螈。」 喜鵲 【喜鵲】
●(que)即鵲,民間傳說它能報喜信,因而得名。唐·韓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會聯句》:「室婦嘆鳴鸛,家人祝喜鵲。」
●芻尼●(chn1)亦作「芻泥」。喜鵲。出自藏經。為一種音譯。宋·許《彥周詩話》:「記人作《七夕》詩,押潘尼字,眾人竟無成詩者。僕時不曾賦,後因讀藏經,呼喜鵲為芻尼,乃知讀書不厭多。」宋·蘇軾《法雲寺禮拜石記》:「聞我佛修道時,芻泥巢頂,霑佛氣分。」清·曹寅《鴉鳴歌》:「東門鶴鵒還飛逐,枝上芻尼不出城。」陳去病《自居庸關南騎行入口漫成》詩:「多少芻尼頻報喜,歷秋應莫動悲笳。」
●乾猩●( gan jue)即鵲,喜鵲。晉·葛洪《抱朴子·譏惑》:「幹識往,歸終知來。玄禽解陰陽,虵遠泉流。」虵,「蛇」的異體字;皚●(y),蟻的本字。
●瑪鵲●( gan que)即喜鵲。漢·王充《論衡·實知》:「狌狌知往,鵲知來,票大性,自然者也。」狌狌●( xing xing),即猩猩。乾鵲●( gan que)即喜鵲。其性好情,喜乾惡濕,其聲清亮,故名。《西京雜記》卷三:「乾鵲鳴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彭乘《墨客揮犀》卷二:「北人喜鴉聲而惡鵲聲,南人喜鵲聲而惡鴉聲。鴉聲吉凶不常,鵲聲吉多而兇少。故俗呼喜鵲,古所謂乾鵲是也。」一說乾鵲之「乾」應讀「qin」,因鵲為陽鳥,先事物而動應。陽者之卦為乾。
●乾鵠●(ganh)即喜鵲。《淮南子·淪訓》:「猩猩知往而不知來,乾鵠知來而不知往。」高誘注:「乾鵠,鵲也。人將有來事憂喜之徵,則鳴,此知來。」 喜蛛 【喜蛛】
●(xYzh)蜘蛛的一種,體細長,色暗褐,腳很長。古今以其出現為喜兆,故稱。元·鄭光祖《倩女遊魂》第三折:「喜蛛兒難憑信,靈鵲不誠實,燈花兒何太喜。」
●壁錢●( bi qian)俗稱「壁蟢」,即蟢子。以其常在壁間結密網似白幕如錢藏身於其間,故名。《政和證類本草·壁錢》:「蟲似蜘蛛,作白幕如錢,此土人呼為白繭。」
●長琦●( chang)蜘蛛,喜蛛。踦,足。《爾雅·釋蟲》蠨蛸,長踦。」註:「小蜘蛛長腳者,俗呼為喜子。」三國·吳·陸璣《蠨蛸在戶》:「蠨蛸長踦,亦名長腳,荊州河內人謂之喜母。」
●長腳●( chang jido)蜘蛛的一種。即喜蛛。《詩·豳風·東山》「伊威在室,蛸在戶。」唐·孔穎達疏:「蠨蛸,長踦,一名長腳。」
●喜母●(xm)即喜子。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蛸在戶》:「蛸長踦,一名長腳,荊州河內人謂之喜母,此蟲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有喜也。」
●喜子●(xYzY)即蟢子。一種長腳小蜘蛛。《爾雅·釋蟲》「蠨蛸、長踦。」晉·郭璞注:「小蜘蛛長腳者,俗呼為喜子。」南朝·梁·宗檁《荊楚歲時記》:「●(婦女)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以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宋·梅堯臣《依韻和試筆偶書》:「洗硯開書幾,拈毫喜子巢。」唐·權德輿《玉台體》詩:「昨夜裙帶解,今朝子飛
●蠨蛸●( xido shao)即「喜蛛」,亦稱「蟢子」或「喜母」。詩:豳風·東山》:「蠨蛸在戶。」唐·柳宗元游朝陽巖遂登西亭十二韻》:「庭深植蓬艾,隙牖懸蠨蛸。」【夏】
●(ia)季節名。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包括農曆四、五、六月。其時,晝長夜短,天氣炎熱,作物草木生機勃力,處於旺盛生長期。《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長夏●( chang xid)夏季的別稱。以其晝長,故稱。唐·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又指農曆「六月」,見該條。
●長贏●( chang ying)亦作「長贏」。夏季的別稱。謂夏天作物滋長充盈,草木繁盛。嬴,通「盈」充滿、繁盛。《爾雅釋天》:「春為發生,夏為長贏。」北齊·劉晝《劉子·履言》:「夏之得炎,炎不信,則草木不長;草木不長,則長贏之德廢。」大夏●(da xid)指夏季。《管子·輕重乙》:「夫歲有四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之謂夏之秋。」《漢書·董仲舒傳》:「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又為周代六舞之一,或古國、古城名。槐夏●( huai xid)指夏季。因其時槐樹開花,故稱。宋·黃庭堅《奉送劉君昆仲》詩:「平原曉雨半槐夏,汾上午風初麥秋。」
●槐序●( huai xu)夏季的別稱。以其時為槐樹開花季節,故稱。序,次第,時序,指季節。《南史王晏傳》:「又和徐●(徐孝嗣)詩云『槐序候方調』,其名位在徐前。」明·楊慎《藝林伐山·槐序》:「槐序,指夏日也。」
●火序●(h6x)夏季的別稱。古人常用五音、五方、五行和四季相配,認為夏季南方之位,屬火,表明夏季炎熱,故稱。唐·王勃《乾元殿頌》:「溫房佇幸,煦芳景於佳辰;涼室乘閒凜徂飆於火序。」徂飆●( cu bido),吹過的狂風,泛指流動的風
●九夏●( jiu xid)夏季,夏天。因夏季三個月共九十天,又夏為陽,陽為九數,故稱。晉·陶潛《榮木》詩序:「日月推遷,已復九。」唐太宗《賦得夏首啟節》:「北闕三春晚,南榮九夏初。」清·李漁《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九夏則神耗氣素,力難支體。」
●南陸●(nan)夏季的別稱。古天文認為太陽沿黃道東行到夏天所經的方位正好是南方,名南陸,故用以指夏季、夏天。見「春·東陸」條。唐·駱賓王《秋雲》詩:「南陸銅渾改,西郊玉蕊輕。」銅渾,即「銅儀」,為渾天儀。玉蕊,白色的花朵,泛指花。《後漢書·律曆志下》:「是故日行北陸為之冬,西陸為之秋,南陸為之夏,東陸為之春。」又指南方,見該條。夏天●(xia tian)夏季,夏天。唐·王建《昭應官舍書事》詩:「臘月近湯泉不凍,夏天臨渭屋多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七回:「因為近來筆底下甚忙,加之夏天的扇子又多,夜以繼的都應酬不下,實在騰不出工夫來。」
●夏月●( xid yue)夏季。《書·君牙》:「夏暑雨」孔傳:「夏月暑雨,天之常道。」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朱雀門外街巷》:「又西曰清風樓酒店,都人夏月多乘涼於此。」夏中●(xia zong)夏季。晉·王羲之《謝仁祖帖》:「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何似,耿耿。」唐·戴叔倫《送裴判官回湖南》詩:「莫怕南風且盡歡,湘山多雨夏中寒。」炎節●( yan jie)夏季的別稱。謂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故稱。南朝·梁元帝《纂要》:「夏天日昊天,風炎風,節日炎節。」唐·錢起《送薛判赴蜀》詩:「單車動夙夜,越境正炎節
●炎天●(yan tian)指夏日,夏季。南朝·宋·顏延之《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炎天方埃鬱暑晏闋塵紛。」又指「南方」,見該條。
●炎序●(yanx)夏季異名。謂一年最炎熱的季節。序,季節。唐·李隆基《釋放流徒等罪詔》:「況麥風炎序,梅律敲辰言念狴牢,情深惻隱。」狴牢,監獄,借指囚犯、流徒。
●中●( zhong hao)夏天,特指盛夏。《爾雅·釋》「夏為昊天。」中昊,為仲夏,亦指代夏季。宋·蘇轍《謝入伏早出伏》:「深念早衰之質,許以中之休
●朱辰●( zhu chen)指夏季。古人以五、五色、五行和四季互相配合。謂夏季為南方之位,色赤屬火,又南方之神為朱雀,故稱夏曰「朱」;辰,指時日、時令,引申為季節。南朝宋·謝莊《宋明堂歌歌黃帝》:「凱風扇朱辰,白雲流素節。」凱風,南風;扇●(shan),通「」,吹拂;素節,秋季。朱光●( zhu guang)夏季別稱。南方之神日朱雀,為夏季之所屬,其色赤,又加陽光強烈,故稱。晉·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二首》之一:「大火貞朱光,積陽熙自南。」李善注:「朱光,朱明也。《爾雅》曰:「夏為朱明。」李善注未當,因陸詩中的「朱光」,非「夏季」之稱,乃「紅光」之謂。
●朱火●( zhu huo)指夏天,因夏季五行配火,故稱唐·陳子昂《感遇》詩之十三:「閒臥觀物化悠悠念群生。青春始萌達,朱火已滿盈。」
●朱律●(zh10)夏季的別稱。律,節氣、時令,引申為季節。唐·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書》:「方今白藏紹序,朱律謝。天高而林野疏,候肅而江山靜。」白藏,秋季;紹序,指季期
●節的更替。
●朱明●( zhu ming)夏季的異名。按四象夏季屬南方之位,南方之神為朱雀,其色赤,又因日盛,故日朱明。《尸子》捲上:「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爾雅·釋天》:「夏為朱明。郭璞注:「氣赤而光明。」《漢書·禮樂志》:「朱明盛長,與萬物。」,古「敷」字。清·孫枝蔚《惜夏》詩:「我餞朱明後,無衣暗自傷。」又指「南方」、「太陽」,見各該條。亦指立夏節、火神祝融。
●朱夏●( zhu xid)夏季的別稱。因「夏為朱明」,故稱。三國·魏·曹植《槐賦》:「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宋孔仲平《官松》詩:「中有清風發,能令朱夏寒。」清·唐孫華《夏日園居雜詠》之十二:「三年客裡逢朱夏,一月天邊盼素秋。」
●朱陽●( zhu yang)本指熾烈的太陽,借指夏季。《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朱陽否於素秋,玄陰抑於孟夏」玄陰指冬天極盛的陰氣,藉指冬天。唐·盧照鄰《雙槿賦》:「青陸至而鶯啼,朱陽升而花笑。」青陸,即青道,本指月亮運行的軌道之一,借指月亮。盧詩中的「朱陽」,實指「太陽」,並非「夏季」。朱陽,亦為「太陽」的異名,見該條。
●朱仲●( zhu zhong)指仲夏。唐·賈嵩《夏日可畏賦》:赫爾陽精,當朱仲兮,厥狀難明。杲威四序,炎炎而火烈群生。」陽精,太陽;呆杲●(g),光明的樣子;四序,四季 仙境 【仙境】
●( xian jing)傳說中的神仙居處。除在天上、海上或某名山勝地之外,亦有指在某一器物之中。唐·宋之問《奉陪武駙馬宴唐卿山亭序》:「霛槎仙石,徘徊有造化之姿;苔閣茅軒,彷彿入神仙之境。」亦指風景絕妙之地。
●丹台●( dan tai)仙境,道家語。神仙居住的地方李白《題隨州紫陽先生壁》詩:「復聞紫陽客,早署丹台名。」壺天●( tian)謂仙境、勝境。《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謂:「東漢費長房為市掾時,在樓上見一老翁懸壺賣藥,市罷,跳入壺中。次日復詣翁,翁與之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壯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後以「壺天」或「壺中天」謂仙境。唐·張喬《題古硯》詩:「洞水流花早,壺天閉雪春。」唐·李白《贈饒陽張司戶燧》詩:「蹉跎人間世,寥落壺中天」唐·白居易《酬吳七見寄》詩:「誰知市南地,轉作壺中天。」宋·王安石《上元戲呈貢父》詩:「別開闔壺天外,特起蓬萊陸海中。」宋·陸游《壺天閣》詩:「乃知壺中天,端勝縮地脈。」昆府●(kunf)神仙所居之地。宋·劉斧《青瑣高議·群玉峰仙籍》:「富公自是昆台真人,況有壽,九十三歲方還昆府。」還昆府,猶言仙逝,即死去。
●昆圃●( kun)仙境。為「崑崙縣圃」之省稱。縣圃,也稱弦蒲、弦圃或玄圃。《楚辭·天問》:「昆侖縣圃,其居安在?」元·錢惟善《奉和太常博士柳公浦陽十詠·昭靈仙跡》:「仙馭時隨青鳥去,定陪昆圃宴群真。」
●昆台●( kun tai)相傳昆侖山頂有金台五所,玉樓十二,皆為神仙居處。故以「昆台」代指神仙所居之地。宋·張元幹《醉蓬萊·壽》詞:「滿腹經綸,回天議論,昆台仙裔。」
●平圃●(pngp)即玄,仙境,神仙所居之處。清·畢沅以為即甘肅張掖縣北之雞山。《山海經·西山經》:「實為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去肅表乎時訓,行慶動於天矚。載懷平圃,乃芳林。」又指平坦的園圃。
●上方●( shang fang)指天上,道家謂天上仙境,《雲笈七籤·天地》:「上方九天之上,清陽虛空之內。」宋·洪朋《遊天宮寺上方遇道人出漫題》詩:「攝示禪界中,高步上方外。」漢代五行家以東方和北方為上方。
●上界●( shang jie)天上,天界。道、佛教所謂的仙境,神仙所居之地。唐·張九齡《祠紫蓋山經玉泉山》詩:「上界投佛影,中天揚梵音。」梵音,誦佛經的聲音。
●上清●( shang qing)仙境,道家幻想人天兩界之外,還有界稱「三清」,即玉清、太清、上清,為神仙之所居。上清乃第一境界。唐·白居易《夢仙》詩:「人有夢仙者,夢身升上清。」又為宮名。
●仙界●( xian jie)仙人生活的地方,仙境。唐·孟郊《爛柯石》詩:「仙界一日內,人間千載窮。」唐·劉滄《宿題天壇觀》詩:「華表鶴聲天外迥,蓬萊仙界海門通。」又《過鑄鼎原》詩:「仙界日長青鳥度,御衣香散紫霞飄。」亦指景物幽雅絕佳之地。
●仙窟●( xian ku)仙境,亦指仙人所居的洞府宋·蘇舜元《水輪聯句》:「咸淵日微墮,仙窟月初開。」清·吳騫《扶風傳信錄·後會仙居》:「五代周時,我兩人逃難相失,兄落塵界,妹歸仙窟,遂永不相知。」
●仙庭●( xian ting)仙人住所,仙境。漢·劉向《列仙傳·邛疏》:「寢息中岳,遊步仙庭。」
●仙域●( xian yu)仙境,仙界。《雲七籤》卷六:「修道之人,初登仙域,漸升上境,終契真純。」馬學良《裸文作齋經譯註·作齋禮俗述要》:「超度陰鬼化為仙靈,與始祖同登仙域。」
●仙苑●( xian yuan)仙境,仙宮。宋·無名氏《洞仙歌》詞:「又只恐東風破寒來,伴神女同歸,閬峰仙苑。」宋·曾允元《水龍吟·春夢》詞:「鸞珮相逢甚處,似當年劉郎仙苑。」小壺天●( xido hu tian)指仙境。宋·仲並《水調歌頭》詞:「華棟一何麗,移下小壺天。兒多曲房新戶,縹緲似當年。」元·張可久《寨兒令·小隱》曲:「種藥田,小壺天,伴陳摶野雲閒處眠。」參見「壺天」
●玄圃●(xuan)亦作「懸圃」。仙境,傳說中崑崙山頂的神仙居處。玄,通「懸」。漢·張衡《東京賦》:「左瞰暘谷,右睨玄圃。」暘●(yng)谷,日出的地方借指東方。李善注:「《淮南子》曰:『懸圃在崑崙閶闔之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崑崙之山三級:下日樊桐,一名板松;二日玄圃,一名閬風;三日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唐·李康城《玉華仙子歌》:「夕宿紫府雲母帳,朝餐玄昆侖芝。」宋·蘇軾《題潭州徐氏春暉亭》詩:「勿嫌步月臨玄,冷笑來槎向海灘。」
●一壺●(yTh)仙境,道家語。唐·李商隱《玄微先生》詩:「仙翁無定數,時入一壺藏。」參見「壺天」。
●銀台●(yin tai)指仙人居處。漢·張衡《思玄賦》:「聘王母於銀台兮,羞玉芝以療饑。」唐·王勃《七夕賦》:「碧虯玉室之饌,白兔銀台之藥。」又為「宮門」、「官署」名。玉虛●(yx)仙境,即神仙所居之地,為道家語。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之二:「寂絕乘丹氣,玄明上玉虛。」又為宮觀名。
●員丘●(yuan qiu)仙境。即仙人所居之地。員,同「圓」。語本晉·張華《博物志》卷一:「員丘山有不死樹,食之乃壽。」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八:「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唐·柳宗元《天對》:「員丘之國,身民後死。」又為圜丘,即古時祭天的圓形高壇。
●真境●( zhen jing)指仙境。亦指道教真所居之處。唐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鍊師院》詩之三:「暫因問俗到真境,便欲投誠依道源。」
●紫台●(ztai)道家謂神仙所居之處。漢·班固《漢武帝內傳》:「上元夫人語帝曰:『阿母今以瓊笈妙韞,發紫台之文,賜汝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可謂至珍至貴。」又指帝王所居的宮殿,見該條。
●紫府●(zYfu)人稱仙人所居之處。《抱朴子·祛惑》: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顯昱,真貴處也。」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之七:「五香芬紫府,千燈照赤城 仙女 【仙女】
●( xian n)女仙人。唐·沈期《星明池侍宴應制》詩:「靈魚銜寶躍,仙女廢機迎。」《太平廣記》卷六二引《仙傳拾遺·蔡女仙》:「老父與仙女各乘一風,升天而去。」寶婺●(bow)神女。本為星名,婺女星,即女宿唐·王勃《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仙娥去月,旅方鏡而忘歸寶婺辭星,攀圓璫而未返。」唐·李商隱《七夕偶題》詩:「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亦用為婦女的美稱。
●江妃●(jiang fei)傳說的仙女。妃,也作「斐」。漢·劉向《列仙傳》載,江妃二女,游於江漢之濱,遇鄭交甫。仙女以珠相贈,交甫行數十步,佩珠與仙女皆不見。唐·杜甫《桃竹仗引贈章留後》「斬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仙娥●( xian)仙女。唐·劉滄《經麻姑山》詩:「一自仙娥舊碧落,九年春雨洗紅蘭。」碧落,指天空。《剪燈新話鑑湖夜泛記》:「見珠宮然,貝闕高聳。有一仙娥自內而出。」亦指美女,見該條。
●仙姑●( xian)仙女。太平廣記》卷七十引墉城集仙錄·除仙姑》:「徐仙姑者,北齊僕射徐之才女也。不知其師,已數百歲,狀貌常如二十四五歲耳。」又指稱「女道士」。仙姬●( xian)仙女。明·屠隆《彩毫記·蓬萊傳信》:「仙姬住蓬島,猶復憶人間。」亦借指美女,見該條。
●仙●( xian shu)仙女。亦指艷麗的女子。唐·裴鉶《傳奇·封陟》詞:「見一仙姝,侍從華麗,玉珮敲磬,羅裙曳云。」宋·蘇軾《留題仙游潭中興寺寺東有玉女祠》詩:「獨攀書室窺岩竇,還訪仙姝訪石閨。」《紅樓夢》第五回:「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寂寞林。」
●仙子●( xian)指仙女。唐·白居易長恨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宋·無名氏《滿江紅·壽命婦》詞:「果是夜宮仙子降,誕生樂國人如玉。」
●行雲●(xing yun)謂神女。唐·杜甫雨不絕》詩:「舞石旋應將乳子,行雲莫自濕仙衣。」仇兆鰲注引張性曰:「莫自濕,勸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濕其衣也。」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詩之二:「曩時高堂客,暮雨高行云。」明·王陵《春蕪記·宸遊》:「欲問妾家何處是,行雲行雨在陽台。」又指流動的云,比喻人行蹤不定。
●玄麗●(uan)仙女,神女。玄,天漢陳琳神女賦》:「望陽侯而滬漭,睹玄麗之帙靈。」
●太君●( tai jan)指仙女。唐·李商隱《燕台》詩之二:「安得薄霧起緗裙,手按雲呼太君。」馮浩箋注引徐樹谷雲「太君指仙女。」又指封建時代對官員母親的稱號。
●天女●(tian)天上仙女。《魏書·序紀·聖武帝》:「歘見輜自天而下。既至,見美婦人,對曰:我天女也。」宋·王安石《宿定林示寶覺》詩:「天女穿林至,姮娥度隴來。」清·龔自珍《好事近行篋中小象一幅以詞為讚》:「三界最消魂,只有辯才天女。」亦作「織女星」和「燕」之稱,見各該條。
●天媛●(tian yuan)仙女。常指織女。南朝·齊·謝《七夕賦》:「步廣階而延睞,屬天媛之淹留。」唐·崔融《嵩山啟母廟碑》:「肅肅習習,天媛來風雨;雰雰霏霏,神姬下霜雪。」明·何景明《織女賦》:「何天媛之淑嫮兮,鎮獨處而寡儔。」●(h),美好;儔●(chou),伴侶。
●紫妃●(zfei)仙女通名,以其為紫府之神女,故稱。紫,紫府,道家稱仙人所居;妃,對女神的尊稱。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群仙畢集,眾靈咸至,有西華之紫妃,有中黃之素女。」 仙人 【仙人】
●( xian ren)亦作「人」,各宗教幻想出或神話傳說中長生不老、有種種神通的人。《文選·古詩生年不滿百>》:「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李善注引《列仙傳》:「王子喬者太子晉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僊人。」鶴馭●(hey)指仙人。相傳仙人多騎鶴,故云。唐·吳融《和皮博士赴上京觀中修靈齋贈盛儀尊師兼見寄》:「鶴馭已從煙際下,風膏還向月中焚。」宋·王安石《登小茅山》詩:「白雲坐處龍池,明月歸時鶴馭空。」
●靈人●(ing ren)仙人。漢·班固《漢武帝內傳》:「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雲笈七籤·太真夫人贈馬明生詩》:「仰登仙冥台,虛想詠靈人。」
●仙夫●( xian fu)仙人。《後漢書·張衡傳》:「天不可階仙夫希,栢舟悄悄吝不飛。」李賢注:「仙夫,仙人也。」
●仙公●( xian gong)仙人,仙翁。唐·宋之問《宿雲門寺》詩:「鳳歸慨處士,鹿化聞仙公。」唐·杜甫《奉漢中王手札報韋侍御蕭尊師亡》詩:「少年疑柱史,多術怪仙公。」
●仙客●(xian ke)仙人。漢·劉向《列仙傳·女幾》:「女幾蘊妙,仙客來臻。傾書開引,雙飛絕塵。」宋·司馬光癭盆》詩:「晉時仙客浮孤槎,波痕漬巧成凹。」亦對隱士或道士的敬稱。
●仙士●( xian shi)仙人。前蜀·杜光庭《青城山記》:「瓊林寶樹,金沙玉田,水清而甘,草靈而秀。<上清記>云,神仙王方平領仙士萬五千人,以鎮茲山。」茲,此。
●仙翁●(xian weng)仙人。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宋·何《春渚紀聞。鄭魁銘研詩》:「仙翁種玉芝,耕得紫玻璃。」《西湖佳話·葛嶺仙跡》:「神異如此,人人皆道他是仙翁再世。」玄聖●( xuan sheng)指仙人。晉·孫綽《游天臺山賦》:「皆玄聖之所遵化,靈仙之所窟宅。」
●煙客●(yan ke)仙人。因傳說其托身雲煙,故稱。南朝·梁·江淹《擬雜體詩郭弘農遊仙》詩:「眇然萬里遊,矯掌望煙客。」
●馭風客●( yu feng ke)亦作「馭風仙」,指仙人,以其能駕風飛行,故稱。《全唐詩·倒景台·序》:「可以邀馭風之客,會絕塵之子。」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我無縮地術,君非馭風仙。」 仙山 【仙山】
●( xian shan)神仙所居之山。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岱輿●(daiy)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大壑焉,一日岱輿。」宋·陸游《五神山歌》:「朝六被釣去,岱輿員嶠沉洪濤。」
●道山●( dao shan)仙山。舊時稱人死為歸道山。宋釋惠洪《冷齋夜話》七:「東坡●(蘇軾)遷儋耳,久之天下盛傳子瞻已仙去矣。後七年北歸,……東坡至南昌,太守云:世傳端明已歸道山,今尚爾遊戲人間耶
●靈山●(ing shan)泛指仙山。唐·徐夤《釣磯文集·霞》詩:「流為洞府千年酒,化作靈山幾襲衣。」
●山●( qian shan)嵰州之山,藉指仙山。明·楊慎《風賦》:「吸昆邱之瑯霜,吞嵰山之紫露。」
●仙岑●( xian cen)仙山。岑,小而高的山。唐·劉希夷《孤松篇》:「松子臥仙岑,寂靜凝野心
●仙嶠●( xian qiao)仙山。嶠,尖而高的山。唐·李白《賀監歸四明應制》詩:「瑤台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清·惲敬《東路記》:「其西南隱然浮一峰,雲氣界為三成,如仙嶠搖漾不可測。」
●圓嶠●( yuan qiao)亦作「員嶠」。傳說中的仙山。常指隱士、神仙所居之地。嶠,尖而高的山。《列子·湯問》:「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其中有巨山焉:一日岱輿,二日員嶠,三日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唐·顧況《送從兄使新羅》詩:「幾路通圓嶠,何山是沃焦?」明袁崇道《封知縣劉公墓誌銘》:「不得於武,去而神仙。三變入道,蓬萊圓,下視簪組,不滿一笑。」宋·沈遼《陪客遊山》詩:「峭嶺想員嬌,橫溪勝若耶。」
●圓丘●( yuan qiu)傳說中的仙山。晉·郭璞《游仙詩》之七:「圓丘有奇草,鍾山出靈液。」李善注引《外國圖》:「圓丘有不死樹,食之乃壽。」呂向注:「圓丘,山名奇草,芝草。」又指古代祭天的圓形高壇,如今北京天壇圜丘便是。圜通「圓」。 仙鄉 【仙鄉】
●( xian xiang)對他人家鄉的美稱。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先生萬福,請問仙鄉何處?」《西湖佳話·葛嶺仙跡》:「鮑玄聽了,道:『這等說是葛仙了,但不知仙鄉何處?」本指仙人的居處,仙界。
●寶方●( bao fang)敬稱對方的鄉土。《西遊記》第三十六回:「三藏道:『弟子乃東土大唐駕下差來,上西天拜活佛求經的。經過寶方,天晚,求借一宿。」又指難得而有特效的藥方。仁里●(ren)仁者居住的地方,敬稱他人住處的住地。語本《論語·里仁》「里仁為美」之句。何晏集解引鄭玄曰:「里者,民之居,居於仁者之里,是為美。」後又泛指風俗惇厚淳美之鄉里。漢·張衡《思玄賦》:「仁里其焉宅兮,匪義跡其焉追?」南朝·梁·蕭統《詒明山賓》詩:「築室非道旁,置宅歸仁里。」清·方文《贈止安先生》詩:「今年過仁里,二公皆已逝。」
●仁宇●(ren yu)猶仁里。對他人住處的敬稱。唐·李直方《白蘋亭記》:「道士公之仁宇,自覽亭之崇枸。」又指在仁德覆庇之下。宇,覆庇。用於讚頌帝玉德澤,後亦用為一般稱頌之詞。
●仙里●(xian)對他人住處的美稱。宋·何《春渚紀聞·黃涅槃讖語》:「余因謂之曰:仙裡既今歲出大魁,且登科之數,復甲天下,是可慶也。」 仙樂 【仙樂】
●( xian yue)所謂神仙境界的音樂。唐·白居易《琵琶行》:「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明·屠隆《彩毫記·仙官列奏》:「你看祥雲四起,仙樂盈空,群仙早到也。」亦指宮廷或其他美好的音樂。
●寶吹●( bao chuT)指佛教的吹奏音樂,譽稱為仙樂《華嚴經·十迴向品》:「阿僧祇寶吹,其音清亮,充滿法界。」天鈞●( tian jun)神話中的天界音樂,指鉤天廣樂,即仙樂。唐·皮日休《上貞觀》詩:「天鈞鳴響亮,天祿行蹣跚。」天樂●( tian yue)猶仙樂。常藉指美妙的音樂。唐·沈栓期《峽山寺賦》:「仙人共天樂俱行,花雨邊香雲相逐。」亦指自然界和諧的音響、天籟。
●仙籟●(xiani)猶仙樂。喻美妙的音樂。籟,一種古簫;從空穴發出的微茫的聲音。宋·蘇舜欽《演化琴德素高昔嘗供奉先帝聞予所藏寶琴求而揮弄不忍去因為作歌以寫其意雲》:「風吹仙籟下虛空,滿坐沉沉竦毛骨。」明·孫梅錫《琴心記挑動春心》:「盈空仙籟,聽松風輕飄露台,鶴鳴江上音何快,相隨玉笛飛來。」清·龔自珍《夢玉人引》詞:「月殿霞窗,動春空仙籟參差。」
●仙音●( xian yin)仙樂。宋·邁洪《夷堅志·九華天仙》:「恆娥奏樂《簫韶》,有仙音異品,自然清脆。」明·屠隆《彩毫記·遊玩月宮》:「聽宮娥《霓裳》調高,是仙音凡夫怎操?」恆娥即姮娥,指嫦娥。
●仙奏●( xian zou)指仙樂。唐·王勃《乾元殿頌序》瑤山廣樂,備逸調於宮懸:洞庭仙奏,納遺歌於帝府。」 先哲 【先哲】
●( xian zhe)亦作「先喆」。為先世或前代賢人,即德才學識兼備的傑出之士,其中含「前哲」。但兩者有別:先哲指已經去世的人,而前者未必都已去世。所謂前哲和後哲,前賢或後賢,為前輩、後輩之分。可能同時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或時代的交替時期。漢·張衡《思玄賦》:「仰先哲之玄訓兮,雖彌高而弗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不述先哲之誥,無益為後世之虎。」唐·李咸用《放歌行》:「至哉先哲言,於物不凝滯。」
●前良●(qian liang)猶前賢。漢·張衡《思玄賦》:「尚前良之遺風兮,恫後辰而無及。」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掛服捐駒,前良取則。」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貢舉》:「好事者紀其姓名,自神龍以來迄於茲日,名日《進士登科記》,亦所以昭示前良,發起後進也。」
●前烈●(qian lie)猶前賢。南朝·梁·任昉《齊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尊前烈。」《北史·文苑傳序》:「當塗受命,尤好蟲篆。金行勃興,無替前烈。」清·錢謙益《都察院左都御史鄒元標授資政大夫制》:「朕欲正是國人,爾尚庶幾前烈,顧我舊德。」又指祖先、前輩和前人的功業。見「祖先」條。
●前聖●(qian sheng)前代聖賢。亦指古聖賢。聖,舊謂有最高智慧和道德學問的人。《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漢·班固《東都賦》:「夫大漢之開元也,舊布衣以登皇位,由數而創萬代。蓋六籍所不能談,前聖得言焉。」唐·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粲粲元道州,前聖畏後生。」
●前賢●(qian xian)前代賢人,猶先賢。晉·陸機《豪士賦》:巍巍之盛,仰邈前賢。洋洋之風,俯冠來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單豹養於內而喪外,張毅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一:「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清·龔自珍《歌哭》詩:「西鄰吊罷東鄰賀,歌哭前賢較有情。」
●前修●(qian xiu)猶前賢、先賢。修,指才高學深、德美的人。《楚辭·離騷》:「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後漢書·劉愷傳》:「今愷景仰前修有伯夷之節,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聖朝尚德之美。」李賢注:「前修,前賢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偉矣前修,學堅多飽。清·周亮《哭陳磐生》詩:「暇心開麗矚,遠致越前修。」前彥●(qian yan)前代的賢人,猶先賢。彥,指才學深厚道德高尚的人。南朝·陳·徐陵《報尹義尚書》:「谷永之筆,無悊古人,蓋延之功,高視前彥。」
●前哲●(qian zhe)亦作「前喆」。前代的賢哲,猶先哲。哲,指德才傑出的人。《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闢王,賴前哲以免力。」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卿前哲之遺訓儲性情之所便。」唐·李德裕《這和太師顏公同清遠道土遊虎丘寺》詩:「逸人綴清藻,前哲留篇翰。」清·錢謙益《刑科給事中薛大中授徵仕郎》:「在昔三原,粵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往賢●( wang xian)前賢;先賢。南朝·梁·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二:「德慚往賢,業優前事。」《梁書·處士傳·何點》:「此蓋前代盛軌,往賢所同。」隋·許善心《神雀頌>序》:「微臣於往賢,逢時盛乎曩代。」
●往彥●( wang yan)前賢。《北齊書·王琳傳》:「爾乃輕躬殉主,以身許國,實追蹤於往彥,信踵武乾前修。」
●往哲●( wang zhe)先哲;前賢。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夫迷涂知反,往哲是與。」明·文徵明《游幻住庵》詩:「興懷往哲悲陳跡,每列空門損世情。」
●先賢●(xian xian)先世賢人。《禮記·祭七》:「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後漢書·吳祐傳》:「嫌疑之間,誠先賢所慎也。」宋·陸游《過廣安吊張才叔諫議》詩:「春風匹馬過孤城,欲弔先賢淚已傾。」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二》:「誣先賢而惑後學,其風殆不可長也。」
●先正●(xian zheng)亦作「先政」。前代賢臣,猶先賢、先哲。《書·說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保衡,為商代賢臣伊尹之尊稱。漢·潘勖《冊魏公九錫文》:「惟祖惟父,股肱發正,其熟悉朕躬。」晉·陸機《辯王論下》:「山川之險易守也,勁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宋·岳飛《御書屯田三事跋》:「臣聞先正司馬光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也泛指前代賢人,或君長。
●右列●( you lie)指先賢,有才德的前輩。謂曾列於右位的人。古代尚右,以右為貴,為上。南朝·梁·江淹《傷愛子賦》:「謂比方於右列,望齊莫於前修。」前修,亦指前賢。
●右賢●( you xian)猶先賢。有才德的前輩。右,尊崇。南朝·梁·江淹《讓太傅揚州牧表》;「臣才慚右賢,功愧〡烈。」上烈,亦為前賢。 賢人 【賢人】
●( xian ren)指賢能的人。即既有崇高的品德和深厚的學識,又有傑出的才能的人。實指各種卓越的人才。對此,古代指稱甚多。多由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單音詞相互交替組合而成。
●才傑●(cjie)傑出的人,英俊之士。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世間才傑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清·薛福成《保薦使才疏》:「以中國幅員之廣,聰明才傑之多,誠令導之以有恆,養之以漸庸,詎不能勵彼豪儁,宏此遠謨。」遠謨,深遠的謀略。
●才俊●( cai jun)才能出眾的人。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詩:「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宋·文天祥《江行有感》詩:「莫恨吾生誤,江東才俊多。」《明史·太祖紀》:「所過不殺,收召才雋,由是人心日附。」雋●(jn),通「俊」。才良●( cai liang)指才士賢人。《隋書·高祖紀下》:「誅翦骨肉,夷滅才良。」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將軍專策略,幕府盛才良。」《新唐書·李石傳》:「今四海夷,唯登拔才良,使大小各任其職。」登,選。
●才人●( cai ren)有才能、才情的人。漢·王充《論衡·書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上》:「百代而下,才人學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窮。」清·方苞《孫徵君年譜序》:「自古豪傑,才人以至義俠、忠烈之士不得其死者眾矣。」
●才士●( cai shi)有才華品德的人。宋·范仲淹《上張右丞書》:「天下才士,莫不稽顙仰望光明。」稽●( jY sang),叩頭;顙,額。章炳麟《辨詩》:「魏文侯聽今樂則不知倦,古樂則臥;故知數極而遷,雖才士弗能以為美。」
●才賢●( cai xian)有品德才能的人。《史記·日者列傳》:「才賢不為,是不忠也;才不賢而託官位,利上奉,妨賢者處,是竊位也。」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詩:「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麟閣,麒麟閣,為唐代貢奉功臣賢相的地方。
●才彥●( cai yan)才子賢士。南朝·梁·沈約《奉和競陵王郡縣名》詩:「西都富軒冕,南宮溢才彥。」軒冕,指高官顯爵。軒,古代供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圍篷的車;冕,古代大夫以上的貴族所戴的禮帽。
●才英●( cai ying)指才華傑出的文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宋來才英,未之或改,舊染成俗,非一朝也。」
●才子●(caiz)古稱才德兼備的人。唐·朱慶餘《送竇秀才》詩:「江南才子日紛紛,少有篇章得似君。」《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數一數二的才子。」
●大器●(daq)喻能擔當大事的人才。《管子·小》:「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唐·李渤《喜弟淑再至為長歌》:「卻愁清逸不乾時,高縱大器無人知。」
●大士●(dash)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尹知章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孔子曰大士哉由來,區區汝何攻?賜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又指「菩薩」,見該條。亦指「高僧」,見「和尚」條。
●大賢●(da xian)才德超群的傑出之士。《孟子·離婁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三國·魏·李康《運命論》:「雖仲尼至聖大賢……不能遏其端」《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清唐孫華《開河行》:「大賢久不作,爾曹誰復知經綸。」
●大知●( da zhi)有大智慧的人。知,同「智」。《莊子齊物論》:「大知閑閑,小知聞。」《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
●國器●(gu6q)可使主持國政的人才。《史記·晉世家》「●(楚)成王曰:「晉公子賢而困於外久,從者皆國器。」豪傑●(h6ojie)才智品德超群出眾的人物。《孟子·盡心上》「若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宏器●( hong)大器。比喻堪當大任的人才。南朝·梁任昉《<王文憲公集〉序》:「公乘理照物,動必研幾。當時嗟服,若有神道。豈非希世之雋民,瑚璉之宏器。」唐·柳宗元《沛國漢原廟銘》序:「侯保綏三秦,控引漢中,宏器廓度,以大帝業,之也。」
●吉士●(jshi)猶賢人。才德超群的人。吉,美,善。《漢書·元帝紀》:「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賢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又為男子之美稱
●佳器●(ji)猶美才,指才德出眾的人物。《晉書·韋忠傳》:「此子長大必為佳器。」《宋書·謝弘征傳》:「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唐·薛廷珪《授李昌遠陸翰林學士制》:「藹然休聲,礪乃佳器。」《宋史·盧秉傳》:「嘗謁蔣堂……堂賞味其言曰:『吾子必為佳器』。」
●佳士●(jish)亦作「嘉士」。品行才學俱佳的人。唐·司空圖《二十四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宋·蘇軾《寄周安儒茶》詩:「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識。」明·方孝孺《贈瑄蘊中序》:「具議論理而節,達而不浮,翩翩乎佳士也。」清·毛奇齡《題悅我軒》詩:「佳士不恆遇,垂老嘆積薪。」
●傑俊●( jie jun)亦作「傑雋」。俊傑,才智出眾的人《呂氏春秋·孟夏》:「命太尉贊傑雋,遂賢良,舉長大。」《淮南子·時則訓》:「命太尉贊傑俊,舉孝悌。」唐·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三十韻》:「從來師傑俊可以煥丹青。」宋范成大《衡州石鼓書院》詩:「地靈鍾傑俊,寧但拾儒科。明·劉若愚《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是豈名譽盡屬士紳,而吾儕遂乏傑俊哉?」
●傑人●( jie ren)才智超群之人。《隋書·王世積傳》:「世積容貌魁岸,腰帶十圍,風神爽拔,有傑人之表。」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少陵自作新題樂府,固是千古傑人。」傑士●(jie shi)才智特出的人,傑出的人。宋·范仲淹《上時相議制舉書》:「十數年間,異人傑士必穆之於王庭矣。」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華四》:「武以淫穢亂唐室,實曠劫所無之變,而一代英才傑士俯首臣伏,無敢聲其罪者。」
●傑子●(jiez)才智傑出的人。《梁書·劉之遴傳》:「邦之傑子,實惟彭、英。」
●介人●( jie ren)善人。介,善的。有才德之士。《荀子君道》:「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詩》曰:『介人維藩,大師維垣。此之謂也。」《爾雅·釋詁》:「介,善也。」
●荊璞●( jing pu)喻資質美好的人才,以其如荊山璞玉,故稱。晉·盧湛《贈劉琨》詩:「承侔卞和,質非荊璞。」《晉書·戴邈傳》:「又貴遊之子…不及盛年,講肄道義,使明珠加磨瑩之功,荊璞發採之榮,不亦良可惜乎!」又指「美玉」,見該條。
●荊玉●( jTng)喻賢才,以有如荊山寶玉之美質,故稱。晉·孫綽《賀司空修●(循)象讚》:「質與荊山參貞,鑑與南金等照。」唐·權德輿《過張監閣老宅對酒奉酬見贈。其年停貢舉》詩:「荊玉收難盡,齊等喜暫閒。」
●荊梓●( jing)喻優異人才。荊,指楚國;梓,梓木,質地優良。南朝·梁·何遜《哭吳興柳渾詩:「南州擅荊梓,上國稱羽儀。伊人以戴德,李公傷在期。」
●俊才●( jun cai)亦作「俊材」。才智卓越的人。《漢書吾丘壽王傳》:「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舉俊材,興學官。」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三百俊才衣似雪,可憐無箇解詩人。」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唐先生伯虎,名寅,姑蘇人。負俊才,能文工詩,翰墨極精。」亦指卓越的才能,見該條。
●俊德●(jnde)才德傑出的人。《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孔傳:「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孔穎達疏:「鄭玄云,俊德,賢才兼人者。」
●俊豪●( jun hao)才智傑出的人。宋葉適《書龍川集後》:「僚友一時,志同義合相與扶立俊豪魁特之立者,使流風餘論猶能表見於後人。」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不韋招英茂,聚俊豪。」
●俊傑●( jun jie)亦作「儁傑」,才智傑出的人。《孟子公孫丑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宋葉適《文林郎前秘書省正字周君南仲墓誌銘》:「天下繁委,當付俊傑。」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經霧上》:「識時務者,呼為俊傑。」《三國志·魏志·王粲傳》:「世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儁傑也。」
●俊客●(jnke)才智傑出的人。唐王勃《梓州慧義寺碑銘序》:「爰有庾子山者,文場之俊客也。」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案呂氏修撰也,廣招俊客,比跡《春秋》。」俊良●(jun liang)亦作「儁良」。賢能優良之士。唐·韓愈《請上尊號表表》:「左右前後,莫匪俊良;小大之材,咸盡其用。」宋·王安石《送程公闢之豫章》詩:「鄙州歷選多俊良,鎮撫時有諸侯王。」明·劉基《送陳庭學之成都衛照磨任》詩:籌邊樓上羅俊良,況子敏學年方將。」宋·蘇轍《西掖告詞·張璪光祿大夫資政殿學士知鄭州》:「昔我神考,收擢俊良,於丞。」「俊良」,又指良馬,見該條。
●俊髦●( jun mao)亦作「儁髦」才智超群之士。唐·殷堯藩《帝京》詩之一:「列群徵才起俊髦,萬機獨使聖躬勞。」
●宋·王安石《修南郊式表》:「恭惟皇帝陛下體神聖之質,志文武之功,嘉與俊髦,靈承穹昊。」
●俊茂●(junm)亦作「儁茂」才智傑出的人。《漢書武帝紀贊》:「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晉·陸機《辨亡論上》:「疇咨俊茂,好謀善斷。」明·方孝孺《送河南僉事湯侯序》:「皇上臨御,蕩滌墮驕,作新士氣,廣大學以育俊茂。」晉·潘岳《楊仲武諫》:「若乃清才儁茂,盛德日新。」俊民●( jun min)賢人,才智傑出的人。《書·多士》:「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孔傳:「天命湯更代夏,用其賢人治四方。」晉·葛洪《抱朴子·擢才》:「聰鑑不足相涉,則俊民與庸夫一槩矣。」
●俊能●( jun neng)才能傑出之士。《周書·趙善元定等傳論》:「自三方鼎峙,群雄競逐,俊能馳鶩,各吠非主。」俊器●(jnq)卓異的人才。《晉書·光逸傳》:「與談良久,果俊器。」
●俊人●( jun ren)風度高雅、才能超卓的人。《南史·王規傳》:「王威明風韻道上,神峰標映,千里絕跡,百尺無枝,實俊人也。」唐·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五行秀氣,得之居多者為俊人。」清·方苞《謝季方傳》:「然先君之所交,皆楚越遺老,鄉邦俊人。」
●俊士●( Jjun sh)才智傑出的人。《荀子·大略》:「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漢書·通傳》:「齊之俊士也,隱居不嫁,未嘗卑節下意以求仕也。」嫁,往、到,引申為「出」。俊偉●( jun wei)傑出的人才。《三國志魏志鍾繇華歆王朗傳評》:「鍾繇開達理乾,華歆清純德素,王朗文情富瞻,誠皆一時之俊偉也。」
●俊賢●( jun xian)才德傑出的人。三國·魏·阮籍《秦記詣蔣公》:「群英翹首,俊賢撫足。」唐·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口號節句》之九:「紫氣關臨天地,黃金台貯俊賢多。」俊雄●( jun xiong)亦作「儁雄」。才能傑出氣魄豪邁的人,英雄。《鶡冠子·道端》:「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動則明白。」《史記·淮陰侯列傳》:「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傑建號一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唐·張祜《寄朗州徐員外》:「江嶺昔飄蓬,人間值俊雄。」清·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獨浮屠之儁雄,自梁陳以來,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聲相應和也。」
●俊秀●( jun xiu)亦作「儁秀」。才智傑出的人。《後漢書·黨錮傳序》:「天下俊秀王叔茂。」《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唐·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群季俊秀,皆為惠連。」群季諸弟惠連,謝靈運族弟,極有才華。《北史·庾道傳》:「●(道)及至洛陽,環堵弊盧,多與俊秀交舊,積二十餘歲,殊無宦情。」
●俊彥●( jun yan)亦作「儁彥」。才學傑出之士,賢才《書·太甲上》:「旁求俊彥,啟迪後人。」《後漢書·班固傳》:「窮見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蓋清廟之光輝,當世之俊彥也。」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周泰明當世儁彥,德行修明。」
●俊●( jun yi)亦作「儁乂」、「俊艾」。才德出眾的人。《書·皋陶謨》:「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又在官。」翕●(),合,和順。《孔傳》:「謂天子如此,則俊德治能之士並在官。孔穎達疏:「乂,訓為『治,故云『治能。」馬、王、鄭皆云:「才德過千人者為俊,百人者為。」《漢書·王褒傳》:「故世平主聖,俊又將自至。」宋·蘇軾《賜戶部侍郎趙瞻陳乞便郡不允詔》:「聯褒顯耆舊,取其宿望;養育俊乂,待其成材。」俊異●(jny)亦作「儁異」。才能異常的人。《宋書顏延之傳》:「所謂俗惡俊異,世疵文雅」唐·杜甫《宿鑿石浦》詩:「窮途多俊異,亂世少恩惠。」清徐乾學《納蘭君墓誌銘》:「君所交遊,皆一時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俊英●( jun ying)才能出眾的人。三國·魏·曹丕《弟倉舒誄》:「如何昊天,雕斯俊英。」清陳夢雷《贈秘書黨道弘五十韻》:「廟略資神武,年咨待俊英。」
●俊哲●( jun zhe)才學品德超群的人。晉·葛洪《抱朴子·名實》:「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處下位而不見知。」《北史·儒林傳下·劉炫》:「使夫將來俊哲,知餘鄙志者。」唐·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觀乎《春陵》作,歘見俊哲情。」歘,通「忽」。
●駿足●(junz)賢才的喻稱。唐·羅隱《兩同書·敬慢》:「昔文侯式木之閭,昭王築郭隗之館,故得群才必至,駿足悠歸,何則?以敬之所致也。」又指「良馬」。見該條。
●黎獻●( xian)古謂眾賢人。黎,眾多。獻,賢人。《書蓋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
●令才●(ling cai)傑出的人才。唐·元稹《李光顏加階製》:「蓋文武之令才,真古今之良將。」亦作「令材」,出眾的才華
●令士●(ling shi)才學美盛之士。令,美善。《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星曆標數,無不該覽。虞翻舊齒名盛,龐統荊州令士,年亦差長,皆與績友善。」龍鳳●( long feng)喻賢才。《南齊書·王僧虔傳》:「於時王家門中,優者則龍鳳,劣者猶虎豹。」明·高啟《詠隱逸詩·龐公》:「南陽有龍鳳,乘時各飛翻。」
●髦士●(mao shi)英俊之士,髦,毛中的長毫,喻出眾的俊傑之士。《詩·小雅·甫田》:烝我髦士」。又《大雅·樸》「奉峨峨,髦士攸宜。」
●奇彥●(qyan)才德出眾的人。清·方艾《宋遺民詠·林景曦德碭》:「夢中詩四首,亦載唐君傳。莫知誰作者,大抵皆奇彥。」
●杞梓●(qz)本為兩種優質木材,喻優秀的人才。《國語·楚語上》:「晉卿不若楚,其大夫則賢。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晉書·陸機陸雲傳評》:「觀夫陸機、陸云,實荊衡之杞梓也。」
●翹楚●( qido chu)舊喻傑出之士。原意為高出眾木的荊木。語出《詩·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翹,超出;刈●(y),砍;楚,荊木。孔穎達《春秋正義序》:「劉炫於數君之內,實為翹楚。」
●瓊枝●( qiong zhT)喻賢才。唐·李德裕《訪韋楚老不遇》詩:「今來招隱逸,恨不見瓊枝。」明·高啟《北廓秋夜喜徐幼文遠來兼送南遊》詩:「瓊枝何以先舊色客路風塵亦勞矣。」又喻嘉樹美卉、燈燭、皇族子孫。亦喻「美女」見該全才●( quan cai)指才能全面發展的人。舊指文才武略兼備的人。如,文武全才。唐·權德輿《奉和鄜州劉大夫麥秋出師遮虞有懷中朝親政》詩:「天子愛全才,故人雄外台。」宋·蘇軾《伊尹論》:「以其全才而製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清·喬世寧《何先生傳》:「乃先獨稱全才。」
●全器●( quan)猶全才。南朝·梁·江淹《為蕭驃騎讓封第二表》:「且麟閣之臣,尚有位不及鉉;全器之侯,猶或任不併台。「唐·李商隱《為尚書勃海公舉人自代狀》:「不物以沽名,善推誠立斷,渾若全器,宜乎在庭。」狗●(xn),通「徇」,曲從。《宋史·岳飛傳論》:「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
●全士●(quan shi)德才兼備的人。唐·元結《訂司樂氏》:「天下誰為全士,能愛夫全聲也。」
●人豪●(ren ha)人中豪傑,才智超群之士。《史記·陳余傳》:「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
●人傑●(ren jie)人中豪傑,才智超群之士。《史記·高祖本紀》:「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此三者,指張良、韓信、蕭何。
●任士●(ren shi)指有能力的賢人。任,能。《莊子·秋水》:「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也。」
●人雄●(ren xiong)人中英雄,卓異出眾之士。《三國志蜀志·劉焉傳評》:「●(劉)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其奪取非不幸也。」
●人英●(ren ying)英俊傑出的人才。《文子·上禮》:「明於天地之道,通於人情之理,大足以容眾,惠足以懷遠,智足以知權,人英也。」唐·王維《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天工寄人英,龍袞瞻君臨。」宋·陸游《春夜讀感懷》詩:「賊酋實孱王,賊將非人英。」
●商岩●( shang yan)在野賢士。商代賢臣傅說於商王武丁用為相前,曾版築於傅岩之野。版築,夯土築牆。後以「商岩」喻在野賢士。唐顧雲《謝徐學士啟》:「周渭商岩,皆辭釣築。」周渭,指姜子牙。傳說他在周武王任用為相之前,曾垂釣於渭水之濱。宋·張孝祥《西江月》詞:「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商岩有夢。」明·高啟《王昭君》詩:「願君莫殺毛延壽,留畫商岩夢裡賢。」
●上人●( shang ren)道德高尚的人。漢·賈誼《新書·修政語下》:「聞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聞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則謂之下人也。」
●上士●( shang shi)指道德高尚的人。《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明·陳汝元《金蓮記·抝釁》:「下官程頤,別號伊川,人許性天上士,自慚理學名儒。」清·錢澄之《田園雜詩》之十六:「上士守其中,下士勞其形。」
●上駟●( shang shi)本指上等馬,借喻傑出的人才或事物況周頤《惠風詞話》卷三:「許文忠《圭塘樂府》:元詞中上也。」
●上賢●( shang xian)最有道德才能的人。《荀子·正論》「故上賢祿天下,次賢祿一國,下賢祿田邑。」又為尊重賢人,上,通「尚」。《漢書·翼奉傳》:「周至成王,有上賢之材因文武之業,以週召為輔,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宿賢●(su xian)大賢,素有聲望的賢士宿,大,久。朱·范仲淹《賀胡侍郎致政狀》:「舜好清問,方體貌於宿賢;國有老成,尚彌縫於顯道。」
●天民●(tian min)指賢人,因其明天理,故稱。《莊子庚桑楚》:「人之所捨,謂之天民;天之所功,謂之天子。」《孟子·盡心上》:「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宋·陳師道《理究》:「賢而在下謂之天民,賢而在上謂之天吏。」明·方孝孺《林泉讀書齋銘》:「匪學雖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誠卓為天民。」亦指人民,普通人。
●通才●(tong cai)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人。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唯通才能備其體。」
●通人●( tong ren)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才。《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讚》:「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漢·王充《論衡·超奇》:「博覽古今者為通人。
●偉才●( wei cai)指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晉書·苻堅載紀下》:「謝安、桓沖、江表偉才,可謂晉有人焉。」
●偉器●(weiq)大器。謂堪任大事的人才。《後漢書·郭太傳》:「林宗見●(黃允)而謂曰:『卿有絕人之才,足成偉器。」明·何景明《壽許司馬》詩:「雄姿龍馬異,偉器廟廊珍。」清·王晫《今世說·德行》:「此子才氣卓犖,他日必成偉器。」偉士●(wei shi)才智卓異的人。《三國志蜀志·許傳》許文休英才偉士,智略足與計事。」晉·葛洪《抱朴子·情喻》:「達人佛土,不變皎察於流俗之中。」明·宋濂《竹塢幽居詩序》:「思竹之挺拔特立,以為有壯夫偉士之節。」
●偉彥●( wei yan)指才學卓越的人。彥,有才學的人。《三國志·蜀志·許靖傳》:「濟濟偉彥,元凱之倫也。」明吾邱瑞《運甓記·帥賓賢》:「真命士之奇材,匡時之偉彥。」臥龍●(wong)喻隱居的俊傑之士學識品高才能出眾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謂先主曰:『諸葛孔明的人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
●雄伯●( xiong bo6)指傑出的人物。伯,同「霸」。《三國志·吳志·張紘傳》「紘著詩賦銘誄十餘篇。」裴松之注引《吳書》:「紘見陳琳作《武庫賦》、《應機論》,與琳書,深嘆美之。琳答曰: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為雄伯。,」
●修士●(xiu shi)指有道德修養操行高尚的人物。韓非子·孤憤》:「人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治辯進業。」陳奇猷集釋:「舊注:修士,謂修身之士,但精潔弟之任兄,師之傳人,出而從官,國之修士也夫!自固其身。」宋·葉適《陳君墓誌銘》:「嗚呼岩也,父之鉅子,彥士●(yan shi)賢人,才士。《三國志·魏志·徐胡二王傳論》:「●(徐邈、胡質、王昶、王基)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唐·劉禹錫《魏生兵要述》:「餘為書殿學士四年,所與居皆鴻生彥士。」宋·陸游《容齋燕集詩序》:「名流彥士執贄求見者,肩摩而袂屬。
●彥哲●( yan zhe)賢智之士。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後僅趙一非草書》:「餘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
●一麟●(yTn)一頭麟。喻超群的俊秀之士。《景德傳燈錄·行思禪師》:「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宋·王庭《次韻任子嚴》:「山孤似不孤題品,眾角業中有一麟。」
●逸足●(yiz)本指捷足喻才能超逸的人。唐溫庭筠《開成五年書懷呈友一百韻》:「逸足皆先路,窮郊獨向隅。」英華●(ying hua)指英俊才智之士,即德才出眾的人。漢湯雄《長楊賦》:「英華沉浮洋溢八區。」
●英髦●( ying mao)亦作「英旄」。才智傑出的人物。劉峻《辨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李善注:「髦,俊也。」漢·枚乘《柳賦》:「雋人英旄,列襟聯袍。」
●英物●( ying wu)英俊的人物。為長輩稱譽晚輩之詞《晉書·桓溫傳》:「生未期。而太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曰:『真英物也。」
●英雄●( ying xiong)傑出人物。《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教也』。」唐·杜甫《報贈哥舒開府翰》詩:「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
●鴛鸞●( yuan luan)喻賢人。北魏·楊衒之《追光寺》:「●(東平王元)略對曰:…至於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鴛鸞接翼,杞梓成陰。」唐·劉禹錫《洛下…有懷上京故人》詩:「省門組但初成列,雲路鴛鸞想退朝。」
●元良●(yuan liang)大賢之士。元,大、首;良,賢明。《書·泰誓中》:「剝喪元良,賊虐諫輔」蔡沈集傳:「元良微子也;諫輔,比乾也。」《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四》:「剝喪元良,凌辱神主。」清·黃遵憲《三哀詩·哀唐韍臣明經》:「今當堯舜期,益宜簡元良。」又指「太子」,見該條。
●元聖●(yuan sheng)大聖人,大賢者《書·湯浩》:「聿求元聖,與之戮力。」按,此指伊尹。
●哲人●( zhe ren)、哲士●( zhe shi)、哲子●(zhez)賢明之士,智慧卓越的人。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皇穹神察,喆人是恃。」唐·韓愈《答崔立之書》:「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宋·文天樣《正氣歌》:「哲人而益遠,典型在昔宿。」明·何景明《符曙樓賦》:「信哲子之所託,相地靈而兆成。」
●哲彥●( zhe yan)有才學的人。漢·蔡邕《濟北相崔君夫人誄》「配彼哲彥,既隆且昌。」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尺牘新鈔》:「近代發函之作,先獲哲彥宣源。」 險境 【險境】
●( xian jing
●危險境地。指危及生命財產或毀滅聲譽的處境。多為天災人禍所造成。
●冰谷●( bing gu)喻險境。語出《詩·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臨於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宋書·明帝紀》「業業矜矜,若履冰谷。」《梁書·武帝紀上》:「我高明之祚,眇焉將墜。永惟屯難,冰谷載懷。」前蜀·杜光庭《皇帝周天醮詞》:「臣恭臨大寶虔奉圖,不敢遑寧,若臨冰谷。」又指冰凍的山谷。
●冰炭●( bing tan)喻危險境地。謂冰炭不相容,矛盾衝突激化。宋·歐陽修《辭免青州第三札子:「稽留君命多日,臣曉夕憂惶,如履冰炭。」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猶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其福田,濟其營魄。」
●冰淵●( bing yuan)喻險境。語出《詩·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句。《南齊書·王融傳》:「節其揖讓,教以翔趨;必同艱桎梏,等懼冰淵,婆娑,困而不能前已。」宋·蘇軾《賜安燾乞外郡不允批答》:「而況艱難之際,一日萬幾。冰淵之懼,當務同濟。」明·李東陽《潘公墓誌銘》:「載啟手足,永辭冰淵。」
●刀俎●( dao zu刀和鑽板。為宰割的工具。喻指極危險的境地。清·錢謙益《繼母吳氏加贈淑人制》:「付餘年血淚之內,九死而一生;出遺孤於刀俎之中,再世而一息。」清·譚嗣同《思緯壹壹台短書·報貝元徵》:「及至生民塗炭,萬眾水火,奪殘生於虎口,招餘魂於刀俎,則智不以研兒,勇不足以任事。」壹壹●( yin yun),陰陽二氣交合的樣子。
●阽危●( dian wei)險境;危險。阽,臨近險境。《漢書食貨志上》:「安有天下阽危者若是上不驚者!」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入於阽危之域躋俗於仁壽之地。」
●坎●( kan dan)喻指險境。窞,坎中小坑穴。《易習坎》:「習坎,入於坎窞,兇。」孔穎達疏:「既處坎底,上無應援,是習為險難之事,無人應援,故入於坎窞而至凶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鍾生》:「舅乃非人,此彌天之禍,不可為謀,乃不明言,而陷我於坎窞。」
●坎深●( kan shen)喻險境。《周易》中的「坎卦」有險、陷等義。唐·劉禹錫《上淮南李相公啟》:「施一陽於剝極之際,援眾溺於坎深之下。」又《謝裴相公啟》:「居剝極之際,一陽復生;出坎深之中,平路資始。」
●兇屯●( xiong zhun)險境。屯,卦名,艱難處境。唐·韓愈《祭鄭夫人文》:「年方及紀,薦及兇屯,兄罹讒口,承命遠遷。窮荒海隅,天百年。」天閼●(yaoe),摧折,天亡。閼,阻遏。現在】
●( xian zai)這個時候。一般指正在說話的時刻,有時包括說話前後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與過去、將來表述時間的連續性。
●今來●(jni)當今、如今、現在。三國·魏·曹植《情詩》:「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唐·韓愈《落齒》詩:「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又指從今以後。
●今時●(jnsh1)現在,此時。《孟子·公孫丑上》:「今時則易然也。」《史記·魏世家》:「今時韓、魏,與始孰彊?彊,同「強」字。唐·萬楚《五日觀妓》詩:「西施漫道浣春紗,碧玉今時鬥麗華。」宋·曾鞏《上歐陽舍人書》:「今時為之恥且格焉。
●今下●(jin xid)現在,眼下。《晉書·甘草傳》:「正當慮吾危朝廷耶?吾今下唯除奸兇耳。」
●今茲●(jinz)現在,此時,今此。《詩·小雅·正月》:今茲之正,胡然厲矣。」《左傳·昭公三年》:「今茲吾又將來賀。」唐·蕭至忠《陪幸五王宅》詩:「疇昔在門下,今茲制幸晨。」亦指「今年」,見該條。
●徂茲●(qiez)今茲,現在。徂,通「且」,近,今。《書費誓》:「嗟,人無,聽命!徂茲淮、徐戎並興。」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徂讀為且』,且,今也。言今茲淮夷徐戎並興也。」
●只今●(zhjn)如今,現在。唐·李白《越中覽古》:「官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啼。」【香】
●( xiang)供奉神佛所燒的香,亦指各種薰香或香料。寶香●( bao xiang)對香的美稱。《華嚴經·十迴向品》:「阿僧祇寶香,其香普薰一切世界。」《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和尚欲得阿娘出,不如歸家燒寶香。宋·辛棄疾《曲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詞:「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清溪笛。」
●寶篆●( bdo zhuan)香的美稱。以其焚香時煙如篆字上升,故稱,宋·黃庭堅《畫堂春》詞:「寶篆煙消龍鳳,畫屏雲鎖瀟湘。」元·陳基《寄玉山詩》:「寶篆焚香留睡鴨箋行墨寫來禽。」明·汪廷訥《種玉記·榮壽》:「愛寸草春暉,衣紫拖朱滿膝前。焚寶篆,齊稽手三星,謝天憐念。」睡鴨,薰香爐。九和●(jihe)香名。明·彭大翼《山堂肆考·香》三洞珠囊;天人玉女,持羅天香案玉爐,燒九和香。」
●龍香●( long xiang)香名。唐·鄭嵎《津陽門》詩:「玉奴琵琶龍香撥,倚歌促酒聲僑悲。」唐·徐夤《追和白舍人詠白牡丹》詩:「蓓蕾抽開素練囊,瓊葩薰出白龍香。」
●婆律●(p61)香名。即龍腦香。《梁書·海昌諸國傳》:「狼牙修國……偏多筏沈、婆律香等。」宋·蘇軾《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為壽》:「旃檀婆律海外分,西山老臍柏所薰。」千和●(qian he)香名。以其為多種香料合成,故稱。梁簡文帝《華陽陶先生墓誌銘》:「九節麗於空中,千和焚於地下。」
●瑞腦●(ru1no)香名,即龍腦香。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金獸,指香爐。明·費元祿《賀新郎》詞:「瑞腦燒全鼎。捲重簾。清陳維崧《菩薩蠻題青溪遺事畫冊》詞:「迴廊碧甃芭蕉葉,鴨鱸瑞腦薰猶熱。」鴨,鴨形香爐。 鄉里 【鄉里】
●( xiang)古之民戶編制單位。一鄉為一萬二千五百戶一里為二十五戶。泛指人們所居住的地區;而「家鄉指的是某一個人世代所居住的地方。兩者有別,慎勿混同。《國語齊語》:「有居處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質仁,發聞於鄉里,有則以告。」
●裡●(han)鄉里。《後漢書·成武孝侯順傳》:「順與光武同裡閈,少相厚。」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劉楨》:「貧居晏裡閈,少小長東平。」
●里間●(1)鄉里。《文選·古詩十九首》之十四:「思。
●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唐·高適《同朱五題廬使君義井》詩:「上善滋來往,中和浹里閭。」
●閭里●(11)鄉里,泛指民間。《戰國策·齊策》「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亦甚矣。」宋·鮑彪注:「閭在鄉,里在野,並五百家,皆有門。」《史記·袁盎傳》:「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鬥雞走狗。」
●伍●()猶鄉里,民間。《史記·司馬穰苴傳》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三國志·魏志·鍾會傳》:「臣輒奉宣詔命,導揚恩化,復其社稷,安其伍。」
●鄉黨●( xiang dang)猶鄉里。《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禮記·曲禮》:「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鄭玄注:「《周禮》,二十五家為,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
●鄉鄰●( xiang lin)猶鄉里。《孟子·離婁》:「鄉鄰有鬥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晉書·陶潛傳》:「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其自得,為鄉鄰之所貴。」鄉閭●(xiang)即鄉里。《管子·幼官》:「修鄉閭之甚伍,量委積之多寡。」《後漢書·樓望傳》:「操節清白,有稱鄉閭。」
●州壤●( zhou rang)鄉里。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土誄》州壤推風,孝惟義養,道必懷邦。」《魏書·崔挺傳》:「散騎常侍,趙修得幸世宗。挺雖同州壤,未嘗詣門。」
●州黨●( zhou dang)猶言鄉里。《新唐書·劉仁軌傳》:「仁軌率兵絕瓠蘆河,攻大鎮七重城,破之,進爵為公。子及兄授上柱國者三人。州黨榮之」
●州鄉●( zhou xiang)泛指鄉里。《國語·楚語下》:「於是乎合其州鄉朋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晉書·石勒載記上》「仰惟明州鄉貴望,累時重光,出鎮藩岳,威聲播於八表。」州巷●( zhou xiang)鄉里。州閭。《禮記·祭義》,「居鄉以齒,老窮不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弟達平州巷矣。」鄭玄注:「一鄉者五州,巷,猶閭也。」 香爐 【香爐】
●( xiang)焚香之爐,用以薰衣、供佛、祀神。其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多以金屬●(銅、錫為主)或陶瓷為之,始於漢代。唐·韋應物《郡齋臥疾》詩:「香爐宿火滅,蘭燈宵影微。」其異名多與其大小、形狀、質料或裝飾有關。寶鼎●( bao ding)指香爐,以其似鼎,故稱。明·高明《琵琶記·強就鸞鳳》:「金猊寶鼎香馥郁,銀海瓊丹泛。」醁●(ng),美酒。清·陳維崧《百字令·雨窗懷松之南水》詞:「寶鼎香焦,畫廊花瘦,阮又無心摘茶煙揚起,細煎花乳翻白。」
●寶猊●(bon)薰香爐,以其為猊形,故稱。猊,狻猊●(suann1),傳說中的一種猛獸,頗類獅子。唐·李白《連理枝》詞:「寶猊菸未冷,蓮台香蠟殘痕凝。」
●寶獸●( bao shou)香爐的美稱。謂其形狀似獸。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清·何君瑞,不勝其喜,寶獸添香,稽首頂禮。」又:「寶獸沉煙裊碧絲,半折的梨花繁杏枝。」
●寶鴨●( ya)香爐的別稱。以其外形似鴨而得名。唐·孫魴《夜坐》詩:「劃多灰雜蒼虯跡,坐久煙消寶鴨香。」宋范成大《減字木蘭花》詞:「寶鴨金寒,香滿圍屏宛轉山。」明·王《春蕪記·邂逅》:「寶鴨香消簾半捲,夢初醒,天氣好,花事又凋零。」
●寶子●()香爐名。多為僧家所用。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跋錢鎮州回文後》:「題者多雲寶子弗知何物,以予考之,乃迦葉之香爐,上有金華,華內乃有金台,即台為寶子,則知寶子乃香爐耳。」
●金猊●(jinn)香爐。以其色黃有狻猊雕飾,故稱。狻●(suan)猊,傳說中的猛獸,類似獅子。或全爐為狻猊形,於其腹中燃香,菸從口出。相傳猊性好煙火故用之。唐·花蕊夫人《宮詞》之五二:「夜色樓台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稜。」觚稜,堂殿上最高轉角處。宋·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離別》:「香冷金猊,被翻紅浪。」
●金獸●(jin shou)古代香爐。其形似獸而得名。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瑞腦,香料。
●金鴨●( jin ya)香爐。以其色黃鴨形,故稱。多為銅質品。唐·戴叔倫《春怨》詩:「金鴨香消欲斷魂,梨花春雨掩重門。
●金●( jin za)香爐。為金屬所製,成球形。漢·司馬相如《美人賦》:「於是寢具既設,服玩珍奇,金薰香。」章樵注:「鉔,香毬。衽席間可旋轉者。」
●瑞爐●(ru)香爐的美稱。宋·葛勝仲《醉蓬萊·天寧節作》詞:「玉殿寒輕,金徒漏永,瑞爐煙裊。」明·陸包山《畫眉序記·閨情》套曲:「看銀燈半明,瑞爐煙盡,冷清清擁抱閒衾枕。」
●瑞獸●( shou)香爐。謂其是祥瑞獸形。瑞獸多指麒麟之類。唐·羅隱《寄前宣州竇尚書》:「噴香瑞獸金三尺,舞雪佳人玉一圍。」宋·葛勝仲《西江月·叔父慶八十會作》詞:「瑞獸香雲輕裊,華堂繡幕低垂。」
●瑞鴨●(ruya)鴨形香爐的美稱。宋·楊無《齊天樂和周美成韻》詞:「瑞鴨香銷,銅壺漏永,誰惜無眠展轉。」又《柳梢青》詞:「瑞鴨煙濃。曉來弦管,聲在霜空。」
●獸爐●(shou)獸形的香爐。唐·杜牧《春思》詩:「獸爐凝冷豔,羅幕蔽晴煙。」
●香井●( xiang jing)大香爐。宋·陶谷《清異錄·釋族》:「汴州封禪寺有鐵香爐,大容三石,都人目之香井。」
●香獸●(ang shou)鑄成獸形的香爐。宋·洪芻《水浮香》:「香獸,以塗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中空以然香,使菸自口出,以為玩好。」《宋史·禮志·宴饗》:「殿上陳錦繡帷帟,垂香毬,設銀香獸前檻內。」
●銀鴨●(yin ya)香爐,為白色鴨形,或以銀飾,實多為錫製品,因而得名。唐李白《襄陽歌》:「誰能憂彼身後事,金鳧銀鴨葬死灰。」金鳧,亦為香爐。唐·秦韜玉《詠手》:「金杯有喜輕輕點,銀鴨無香旋旋添。」
●御爐●(y)御用香爐。唐·柳宗元《有試觀慶雲圖詩》:「抱日依龍袞,非菸近御爐。」前蜀·薛昭蘊《小重山》詞之一:「憶昔在昭陽,舞衣紅綬帶,繡鴛鴦,至今猶惹御爐香。」·黃庭堅《乞桃花》詩之二:「乞取好花天上看,宮衣黃帶御爐風。」 香氣 【香氣】
●( xiang qi)糧谷花草、佳餚美酒以及各類香品所發出的香味。
●芬芳●( fen fang)香,香氣。《荀子·榮辱》:「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
●芬馥●( fen fu)香氣濃盛。晉·左思《吳都賦》:「光色炫晃,芬馥肸蠁。」唐·李白《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清英神似骨,芬馥茝蘭蕤。」
●芬葩●( fen pa)香花、香氣。漢·張衡《南都賦》:「從風發榮,斐披芬葩。」晉·左思《吳都賦》:「塇喤呷,芬葩陰映
●馥●(fu)香氣。南朝·齊·謝脁《思歸賦》:「晨露晞而草馥,微風起而樹香。」
●寒馥●( han fu)清涼的香氣。馥,香氣。宋·楊萬里《臘梅》詩:「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宋·毛滂《武陵春》詞:「城上落梅風料峭,寒馥逼清尊。」
●冽香●(lie xiang)清香,冽,清澈。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天宮》:「郭生……一日,薄暮,有老嫗貽尊酒。…揭尊微嗅,冽香四射,遂飲之。」
●妙香●(mido xiang)特妙的香氣。多指寺廟燃燒之佛香。《楞嚴經五》:「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塵氣倏滅,妙香密圓。」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無睡,未睡著的人。
●清芬●( qTng fen)猶清香。宋·韓琦《夜合》詩:「所愛夜合者,清芬逾眾芳。」又喻德行高潔。
●天香●( tian xiang)芳香的美稱。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圖》:「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唐·李白《廬山東林寺夜懷》詩:「天香生空虛,天樂鳴不歇。」清·納蘭性德《桑榆墅同梁汾夜望》詩:「無月見春火,有時聞天香。」又指「美女」,見該條,特指桂、梅、牡丹的花香。
●馨●(xin)芳香。特指散佈很遠的香氣。《詩·大雅·鳧》:「爾酒既清,爾殽既馨。」毛傳:「馨,香之遠聞也。宋·朱熹《送劉甸甫》詩:「芳蘭含遠馨。」
●香澤●( xiang ze)亦作「薌澤」。香氣。王丘《詠史》詩:「蘭露滋香澤,松風鳴珮環。」《史記·滑稽列傳》:「微聞薌澤。」元·虞集《畫馬》詩:「春風十里聞薌澤,新賜金鞍不受騎。」薌,五穀的香氣。
●幽芳●( you fang)清香。亦指香花。唐·李商隱《贈從兄閬之》詩:「城中狾犬憎蘭佩,莫損幽芳久不歸。」宋·歐陽修《豐樂亭記》:「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又喻高潔的德行。
●幽芬●( you fen)清香。清·納蘭性德《點絳唇·詠風蘭》詞:「別樣幽芬,更無濃豔吹開處。」又譽盛德美名。幽香●( you xiang)清淡的香氣。唐·齊己《早梅》詩:「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豔來。」宋·歐陽脩《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崤山 【崤山】
●( xiao shan)山名。崤,也作「殽」。在河南省洛寧縣北。山分東西二崤,中有谷道,坡道峻陡,地勢險要,為古代軍事要地。
●二崤●(er xido)崤山。山分東崤、西崤,故稱。《文選·班固西都賦>》:「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嶔岑山●(qin cen shan)亦名「嶔崟●(yn)山。」崤山的別稱。《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馮異與赤眉戰於崤底。」唐·李賢注:「崤,山名;底,阪也。一名嶔岑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河南一·三崤》「三崤山,亦曰二崤。」註:「一名:嶔山。」
●崤院●(xido)猶「崤塞」,指崤山。院,●(又讀a,通「隘」)塞。謂二崤之間險要。《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晉大夫先軫謂襄公曰,秦師過必假塗,請擊之。遂要崤阸以敗秦師。」顏師古注:「即今之二崤山也。」
●崤陵●(xiao ling)即崤山。陵,大山。唐·楊炯《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敗楚師於柏舉,未足權衡;執秦俘於崤陵,無階等級。」執秦俘,公元前627年晉敗秦軍於崤山,秦全軍覆滅,其將百里孟明、西乞術、白乙丙等三帥被俘。」唐·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別袖拂洛水,徵車轉崤陵。」唐·劉禹錫《同樂天送河南馮尹學士》詩:「崤陵路靜寒無雨,洛水橋長晝起雷。」
●崤●(xido qin)崤山又名嶔崟山,故稱。宋·曾鞏《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又稱翕嘗令澠池,治崤嶔之道,有黃龍白鹿之瑞。」
●崤塞●(xiao sai)指崤山。以其謂二崤為險塞之地,故稱。《韓非子·存韓》:「韓與荊有謀,諧侯應之,則秦必見崤塞之患。」 小路 【小路】
●(x1)指多在山中、田間或偏僻地區的狹窄、曲折的路徑。與大路坦途相對稱。參見「大路」「歧路」條。
●別徑●( bie jing)偏僻的小路。《六韜·戰車》:「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宋·陸游《漁家》詩:「釣收鷺下虛舟立,橋斷僧尋別徑歸。」《西遊補》第十三回:「兩個又走過翠園峰,尋條別徑,竟到綠竹洞天。」
●側徑●( ce jing)狹窄的小路。南朝·宋·謝靈運《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詩:「側徑既窈窕,環洲亦玲瓏。」唐·岑參《赴鍵為經龍閣道》詩:「側徑轉青壁,危橋透滄波。」·陳師道《晚望》詩:「稱目有佳思,側徑如無步。」
●寒徑●( han jing)冷僻的小路。唐·李百藥《謁漢高廟》詩:「竹皮聚寒徑,社落霜叢。」唐·徐仲雅《贈江處士》詩:「薄霧籠寒徑,殘風戀綠蘿。」
●間道●(jian dao)偏僻的小路。《史記·淮陰侯列傳》:「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山而望趙軍。」「萆」同「蔽」,隱蔽。
●井徑●(jing jing)田間小路。《文選·鮑照蕪城賦>》:「
●邊風起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李周翰注:「屋三為井。徑,道也。言人屋室遷毀,行道荒蕪而丘隴亦已摧殘。」唐·杜甫《重題》詩:「江雨銘旌濕,湖風井徑秋。」《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泉灌泥封勤護惜,好和井徑絕塵埃。」徑道●(jing dao)小路。《六韜·略地》:「中人以為先出者得其徑道。」《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明史·王傳》:「奏言潮河川有徑道,一日夜可達通州。」
●徑界●( jing jie)小路。《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樹木參天,草萊遍地,荒涼徑界,無非些兔跡狐蹤。」
●徑路●(jng)小路。《易·說卦傳》:「艮為山,為徑路。」孔穎達疏:「為徑路,取其山雖高,有潤道也。」晉左思《吳都賦》:「徑路絕,風雲通。」宋·蘇軾《與子由同遊寒溪西山》詩:「幅巾不擬過城市,欲踏徑路開新蹊。」亦泛指道路。三國·魏·曹操《苦寒行》:「迷惑失徑路,青駟逝駸駸。」唐·李翱《平賦書》:「方里之內,以十畝為之屋室,徑路、牛豚之所息,蔥韭菜蔬之所生植,里之家給焉。」又指捷徑;近路。
●逕塗●(jing tu)亦作「逕途」、「徑塗」。小路。南朝梁簡文帝《長安有狹斜行》:「長安有徑途,塗徑不通輿。」唐·韋應物《往雲門郊居塗經回流作》詩:「茲晨乃休暇,適往田家廬。原谷徑塗澀,春陽草木敷。」清·魏源《太行諸谷》詩之三:「石壁漸以峭,徑途益以險。」又指途徑、門徑。
●傍蹊●(pang)偏仄的小路。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譬之趨車,既已由於康莊大道之中或時橫斜迂曲者,乃馬性未調,衘勒不齊之故;然已只在康莊大道中,決不賺入傍蹊曲徑矣。」
●僻徑●( jing)荒僻的路。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半途失足,墮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口益乾,無應者。」
●僻路●(p)偏僻的小路。唐·杜甫《聶耒陽以僕阻水書致酒肉泊於方田》詩:「孤舟增鬱鬱,僻路殊悄悄。」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有一札及少物欲致京中,僻路苦無書郵。今遇甚幸。」
●平阡●(ping qian)田間平坦的小路。唐·錢起《登台》詩:「晚景下平阡,花際霞峰色。」唐·權德輿《和李大夫西山祈雨因感張曲江故事》:「雷音生絕巘,雨足晦平阡。」
●千伯●( qian mo)亦作「千陌」。田間縱橫交錯的小路;千,通「阡」,田間小路●(南北走向);伯,通「陌」,田間小路●(東西走向)。《管子·四時》:「修封疆,正千伯。」清·姚燮《歲暮四章》詩:「潢江千陌無春色,積雪山城變慘容。」人徑●(ren jing)人行小路。唐·王維《過香積寺》詩:「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山逕●( shan jing)同「山徑」。山間小路。唐·杜甫《宿江邊閣》詩:「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宋·真山民《曉行山間》詩:「一二里山徑,兩三聲曉鶯。」明·王守仁《宿萍鄉武雲觀》詩:「曉行山徑樹高低,雨後春泥沒馬蹄。」
●兔徑●( tu jing)指小路、曲徑。宋·洪邁《夷堅丁志·田道人》:「旬日之期既迫,皇皇不敢怠,獨徘徊兔徑。」清·冒襄《影梅庵憶語》:「●(姬母)從兔徑扶姬於曲欄,與余悟。」微道●(wei dao)隱蔽或偏僻的小路。《漢書·黥布傳》:「又使布等先從間道破關下軍。」唐·顏師古注:「間道、微道也。」又謂微妙之道。
●微行●(wei hang)小路。《詩·豳風·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求柔桑。」毛傳:「微行,牆下徑也。宗·蘇軾《殘臘獨出》詩之二:「江邊有微行,曲背城市。」微徑●( wei jing)小路。《六韜·軍用》:「狹路微徑,張鐵蒺藜。」唐·杜甫《飛仙閣》詩:「土門山行窄,微徑綠秋毫。」宋·楊萬里《紀羅楊二子遊南嶺石人峰》詩:「初嫌微徑無人蹤,行到半嶺徑亦窮。」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復從南坡下得微徑,下一餘而東抵坑底。」清·金農《樊口西郊行藥》詩:「此間微徑闢,斜景閒墟落。」
●徯徑●( jing)蹊徑。小路。徯,通蹊,小路。《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謹關梁,塞徯徑。」鄭玄注:「徯徑,禽獸之道也。」孔穎達疏:「徯徑,細小狹路,故須塞。」
●徯隧●(su)小道。徯,小路,隧,道路。《漢書·貨殖傳》:「鷹隼未擊,矰弋不施於徯隧。」贈弋●( zeng yi),用拴有絲繩的箭射鳥;矰,拴有絲繩的箭;弋,用這種箭射鳥顏師古注:「徯隧,徑道也。」
●行徑●(xing jing)亦作「行逕」。通行的小路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之一:「側足無行逕,荒疇不復田。」唐·韓愈《山石》詩:「山石犖●(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清·劉大櫆《遊黃山》詩:「壁下即溪流,峻絕無行徑。」羊腸●(yang chang)迂迴曲折的小路,有如羊腸。唐·王維《燕子龕禪師》詩:「山中燕子龕,路劇羊腸惡
●幽徑●( you jing)亦作「幽逕」。靜僻的小路。唐·王績《贈李徵君大壽》詩:「陵幽徑近,磻溪隱路長。」磻●(pan溪,古水名,相傳為姜子牙垂釣之處。宋·楊萬里《春晴懷故園海棠》詩:「一番過雨來幽逕,無數新禽有喜聲。」
●幽蹊●(youx)猶幽徑。蹊,小路。明·徐復祚《紅梨記·詠梨》:「花潭竹樹傍幽蹊,歌舞留人月易低。」
●仄道●( ze dao)狹窄的小路。明·高攀龍《三時記》:「●(接筍峰)皆壁立,無階可升,有木梯千級附石而上。既至半嶺,鑿仄道僅可置半足。
●仄徑●(ze jing)狹窄的小路。仄,狹窄,狹小。明·許承欽《夏仲自正覺寺遊佛山谷》詩:「群躋幽壑顛,捫蘿遵仄徑。」程善之《自蕪湖至徽州道中》詩:「仄徑俯飛鳥,屢進乃旋止。」 小人 【小人】
●( xiao ren)泛指品德不良,行為卑鄙的人。《管子·牧民》:「信小人者失士。」
●便孽●( bian nie)獻媚進讒的小人。便,便佞,巧言詭辯,阿諛奉承;孽,罪孽。《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論》:「然而建光之後,王柄有歸,遂乃名戮辱,便孽黨進,衰致之來,茲焉有徵。」李賢等注:「帝寵用乳母王聖及其女伯榮,出入宮掖,通傳姦賂,太尉楊震及鄧騭等皆被中官譖誅也。」
●便譬●( bian pi)獻媚阿諛的佞人。譬,通「僻」,邪僻。《墨子·尚同中》:「今王公大人之為刑政則反此,政以為便譬。」孫詒讓間詁:「政與正同。畢云:『譬讀如僻』。」
●二豎●(ersh)指危害國家的奸佞小人。唐·張說之《贈戶部尚書河東公楊君神道碑》:「協心五朝,勘剿二豎,奮飛比落,推戴中宗。」《宋史·徐僑傳》:「今女謁,閹宦相囊橐,誕為二豎,以處國膏肓。」又指「病魔」,見疾病條。
●虺蜮●(huyu)喻小人。虺,毒蛇;蜮,短狐,古謂能含沙射影;皆劇毒之物。因喻歹毒小人。《子華子·晏子》:「毀本寒源,甚於虺蜮。」宋·陸游《江文蔚傳》:「斬●(陳)覺及延魯以謝國人,而●(馮)延巳●(魏)岑置不問,文蔚封仗彈奏,曰:……陛下宜軫慮殷憂,誅鋤虺蜮。」
●虺蜴●(huy)惡毒小人的喻稱。虺與蜴,皆極毒之物,因以為喻。《詩·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為虺蜴。」孔穎達疏:「虺蜴之性,見人則走。民間王政,莫不逃避,胡言為虺蜴也。」唐·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氏檄》:「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
●金虎●(jnh)喻指小人。謂凶頑如金質之虎。漢·張衡《東都賦》:「始於宮鄰,卒於金虎。」劉良注:「言週之末年,不能行政,政多邪僻……小人在位,與君子為鄰,堅若金,惡若虎。」又指「西方」、「太陽」,見各該條。
●荊棘●( jing1)本指山野叢生的多刺灌木,喻奸佞小人。漢·東方朔《七諫·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王逸注:「荊棘多刺,以喻讒賊」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思樹芳蘭,剪除荊棘。」李善注:「荊棘以喻小人。」清·孫枝蔚《句容題二顏公詞》:「東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荊棘損芝蘭。」又指紛亂。
●儈佞●( kuai ning)唯利是圖的奸佞小人。《宣和遺事》後集:「臣等謹按蔡京罪惡最大:天資凶悖,首為亂階;陷害忠良,進用儈佞;引置子孫,盡居要塗。」
●牟賊●( mou zei)指壞人。同「蝥賊」。《史記·景帝紀述讚》:「條侯出將,追奔逐北,坐見梟剠,立翦牟賊。」佞惡●(ning)諂媚邪惡。指諂媚和邪惡之人。《後漢書朱穆傳》:「廣求賢能,斥遠佞惡。」又《愛延傳》:「使積善日熙,佞惡消殄,則乾災可除。」消殄●(tian),消除。殄,盡,絕。乾●(gian)災,天災。乾,天。
●佞人●(ning ren)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人。《論語·衛靈公》:「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朱熹集注:「佞人,卑陷辯給之人。」《史記·夏本紀》「禹:能知能惠,何憂乎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唐·韓愈《送韓處士序》:「無務富其家而飢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僉人●(qian ren)小人僉,通「」●(xian),奸邪不正。明·陳子龍《上石齋師》:「僉人險夫,攀緣鏐,縱目談笑,各據津梁。」清·龍啟瑞《何雨人家傳》「父老知君意,且樂為助,而僉人輒不便,賊黨恨君及蔣君次骨。」梁啟超《上粵都李傅相書》:「僉人勿用,昔賢所戒。」
●僉壬●( qian ren)小人;奸人。明宋濂《送部使者張君之官山西憲府序》:「人不務德則已,有德焉,又何僉壬之不革行哉!」清·魏源《書明史稿二》:「從古壬不可修史,王司徒言未可非也。」羅正偉《清廷預備立憲》:「政地多用親貴,則顯戾憲章,路事矇於僉壬,則動違輿論。」
●僉士●(qian shi)奸人小人。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孔子》:「壬人僉士,凡明主能誅之。」
●僉小●( qian xid)小人。郭孝成《山西光復記》:「吳祿貞既為僉小所謀,清廷又簡張錫鑾為山西巡撫,率兵由雁門赴晉
●喬才●(qiao cai)亦作「喬材」。壞傢伙、裝模作樣的人。舊戲曲中的常用語。喬,含刁狡、虛偽作做之義。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端詳這文冊。那廝亂綱常當合敗,便萬剮了這喬才。」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將這廝吃劍喬材,任逃走向天涯外。」《琵琶記·激怒當朝》:「喬才堪笑,故阻佯推不肯從。」又指狡猾的伎倆。
●喬人●(qiao ren)猶「喬才」,壞蛋,無賴。元·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我則見兩個喬人,引定個紅裙,入堂門,得俺那三魂掉了二魂。」
●壬佞●(ren ning)奸人,邪佞之徒。《新唐書·姚崇傳》:「比來壬佞冒觸憲綱,皆得以自解。臣願法行自近,可乎?」壬人●(ren ren)奸佞,小人。壬,奸佞漢書·元帝記》:「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賢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壬人,佞人也。」唐·劉禹錫《華佗論》:「悲哉!夫賢能不能無過,苟於理矣,或必有寬之請。彼壬人曰:憂天下無材耶!』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任人●( ren ren)佞人。任,通「壬,奸佞。《書·舜典》:「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孔傳:「任,佞;難,拒也。」蔡沈集傳:「任,古人作壬,包藏凶惡之人也。」人●( xian ren)奸佞的小人。,邪佞。《書·命》:「爾無暱於恤人。」
●儉壬●(xian ren)巧言諂媚、行為卑鄙的人。壬,奸佞。《新唐書·后妃傳序》:「左右附之,壬惎之。」●(j),忌恨,毒害。
●宵人●( ren)小人;壞人。宵,通「小」。《莊子列御冠》:「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離內刑者,陰陽食之。郭象注:「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史記·三王世家》:「於戲!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毋侗好軼,毋邇宵人,維法維則。」司馬貞索隱引褚先生解雲「宵人,小人也。」《新唐書·柳澤傳》:「今貴戚打毬擊鼓,飛鷹奔犬,狎比宵人,盤遊藪澤。」
●宵小●(xidoxido)小人;壞人明·孫兆祥《禾已黃歌》「蝗兮蝗兮禾已黃,恩斯勤斯匪爾糧,何不往嚙彼宵小之肝腸。」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阿稚》:「村人豔婦之美,羨翁之富,無不耽耽。頗有宵小,夜間潛來為盜。」
●兇豎●( xiong shu)兇惡的小人、壞傢伙。《後漢書·竇武傳》:「當是時,兇豎得志,士大夫皆喪其氣矣。」
●枳棘●(zhj)本為多刺的惡木,喻指壞人、小人、讒佞者。晉·左思《詠史》詩:「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呂向注:「枳棘,有棘之木,喻讒佞也。」【蟹】
●(ie)通稱「螃蟹」種類甚多。身披甲殼,二八足。其黃和螯脂,為美味嘉餚。《禮記·檀弓下》:「蠶則績而蟹有匡。」
●長卿●( chang qing)之別稱。晉崔豹《古今注·魚蟲》:彭,小蟹也,生海邊,食士,一名長卿。」晉·於寶《搜神記》十「,蟹也……今臨海人多以長卿呼之。」
●含春侯●( han chun hou)蟹的別名,以蟹擬人。清·厲荃《萬物異名錄·飲食·雜餚》:「《食譜》藏蟹,含春侯。」含黃伯●( han huang bo)蟹的別稱以其含有蟹黃,故稱。宋·陶谷《清異錄·夾舌蟲》:「盧絳從弟純,以蟹肉為一品膏嘗曰:『四方之味,當許含黃伯為第一。後因食二夾傷其舌,血流盈襟,絳自是戲呼蟹為夾舌蟲。」
●尖臍●( jian1)指雄蟹。以其腹甲形尖,故稱唐·唐彥謙《蟹》詩:「漫誇豐味過蝤蛑,尖臍尤甚團臍好。」團臍,指雌蟹。
●尖團●( jian tuan)指蟹的尖臍和團臍。雄蟹腹甲形尖,稱「尖臍」;雌蟹腹甲形圓●(團),稱「團臍」。故「尖團」為蟹的代稱。宋·蘇軾《丁公默送蝤蛑》詩:「堪笑吳興饞太守,詩換得兩尖團。」明·徐渭《蟹》詩之五「金紫膏相蝕,尖團酒各酣。」
●內黃●(nei huang)蟹的別稱,因內藏蟹黃而得名,亦稱「內黃侯」。宋·曾幾《謝路憲送蟹》詩:「從來嘆賞內黃侯,風味樽前第一流。」
●螃蟹●( pang xie)即蟹。《廣韻》:「螃蟹本只名蟹,俗加螃字。」
●團臍●( tuan1)指雌蟹。以其腹甲形圓,故稱。宋·陸游《記夢》詩:「團臍霜蟹四腮鱸,樽俎芳鮮十載無。」元薛昂夫《端正好》套曲:「團臍蟹味欺著錦鯉,嫩黃雞勝似肥鵝。」無腸公子●(wu chang gong)螃蟹的別名。《抱朴子登涉》:「辰日,……稱無腸公子者,蟹也。」唐·唐彥謙《麓門集·蟹》詩:「無腸公子固稱美,弗使當道禁橫行。」
●蠟蛑●( you mou)蟹的種名,又名「梭子蟹」,大而整長生海邊沙泥中。《本草綱·蟹》:「其類甚多,…其扁而最大後足闊者,名蛑。」 ●(xin)。,。。《·》:「,。」《·》:「。」 心●(xin)專指人的心臟。為推動血液循環,維持生命的器官。古人亦將心當成思維的器官。《素問·靈雲秘典論》:「心者身之本,神之變也。」《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心●(xin)專指人的心臟。為推動血液循環,維持生命的器官。古人亦將心當成思維的器官。《素問·靈雲秘典論》:「心者身之本,神之變也。」《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寸田●( cun tian)心田,指心。宋·蘇軾《和飲酒》詩:「寸田無荊棘,佳處正在茲。」
●寸心●(cun xin)指心。舊時認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間,故稱寸心。晉·陸機《文賦》:「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唐·杜甫《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
●寸●( cun zhong)指心。明·葉憲祖《鸞記·仗俠》「
●我寸衷匪石,肯容輕轉。」又指微小的意思。
●大體●(dat)儒家稱心為「大體」。《孟子·告子上》:「
●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趙岐注:「大體心思禮義,小體縱恣情慾。」朱熹注:「大體,心也小體,耳目之類也。
●丁老●(dingao)道教謂心之神、指心。因心屬丁火,故稱。唐·呂岩《寄白龍洞劉道人》詩:「黃婆丁老助威靈,撼動乾坤走鬼神。」黃婆,脾神、指脾。
●方寸●(fang cun)亦作「方寸地」,指心。《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唐·白居易《贈元》詩:「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兒孫耕。指心而言也。」
●精舍●( che)心的別稱。謂精神的居處。《管子·內業》:「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尹知章註:「心者,精之所捨。」四枝,即四肢精舍,又指學舍或僧道修煉之所。
●孔竅●( kong qido)指心。《韓非子解老》:「知治人者其思慮靜,知事天者其孔竅虛。」
●靈府●(ling fu)古指心●(思維器官)。《莊子·德充符》「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成玄英疏:「靈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謂心也。」宋·陸游《月下作》:「詩成獨高詠,靈府炯澄澈。」
●靈明●(ling ming)即「心」。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曰:『人又甚麼叫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
●靈台●( tai)指心。《莊子·庚桑楚》:「不可不內於靈台。」唐·韓愈《與崔群書》:「豈以出處近遠累及靈台耶?」
●上玄●( shang xuan)道家謂心。《黃庭內景經·腎部》:「中有童子冥上玄。」梁丘子註:「心為上玄,上玄幽遠,氣與神連,故言冥上玄。」又指上天。
●守靈●( shou ling)道家對心的別稱。《雲笈七籤·黃庭經·心神章》:「心神丹元字守靈。」
●天鈞●(tian jun)亦作「天均」。喻心。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事之成敗,猶兵之勝負,固不可以此動我天鈞。」又指鈞天廣樂或極北之地,見「仙樂」、「北方」條。天君●( tian jun)指心,謂心居胸中,主思惟,故稱。《荀子·天論》:「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宋·蘇軾《沉香山子賦》:「嗟吾知之幾何,為六入之所分,方根塵之起滅,常顛倒其天君。」又指天神。
●天門●( tian men)指心,謂天機之門。《莊子·天運》:「故日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成玄英疏「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擁而弗開。天門,心也。」又指天宮之門,皇宮之門,見「天門」、「宮門」條。亦指鼻、口或天庭。
●天植●( tian zh11)指心。《管子·版法解》:「故日凡將立事,正彼天植。天植者,心也。天植正,則不私親近,不孽疏遠。心地●( di)猶「心田」,指心。佛家用語,謂心能生萬法,如同地能長萬物,故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唐·杜甫《謁文公上方》詩:「願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儒家也用以指心性存養。《朱子全書學二》:「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
●心君●( jun)心的別稱。古人認為心是人身的主宰,如君之主宰天下,故云。宋·陸游《夏日雜詠》詩之四:「省事心君靜,忘情眼界平。」
●心田●( tian)指心,佛教用語,謂善惡種子隨緣滋長,有如田地生長五穀荑稗。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唐·白居易《狂吟》:「性海澄平沙浪,心田灑掃淨無塵。」
●玄丹●( xuan dan)道家謂心之神,指心。玄,本指赤黑色;丹,紅色,以心體之色。借指心。《黃庭內景經·若得》:「若得三宮存玄丹。」梁丘子註:「玄丹,丹元,謂心也。」玄心●(xuan xin)指心。古人以為心亦為思維之器官,謂其能悟徹事物的玄理奧義,故云。玄,深遠,指事物深理奧義。晉·僧肇《注維靡詰經序》:「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獨悟。」
●。一寸●(ycun)指心,古人謂心為方寸之地。宋·蘇軾《次韻答王鞏》詩:「我有方外客,顏如瓊之英,十年塵土窟,一寸冰雪清。」明·何景明《過先墓》詩:「一寸未忘遊子線,萬年難覓老萊衣。」老萊,即老萊子,曾彩衣娛親。又指「光陰」,見該條。
●玉房●( yu fang)道家稱心。《黃庭外景經·上部經》:玉房之中神門戶。」務成子註:「玉房一名洞房,一名紫房,,一名明堂,玉華之下金匱鄉,神明門戶,一之所從者名絳宮。
●中虛●( zhong)指胸中空虛之處,又指心。子華子北宴子仕》:「夫人之中虛也,不得其所欲則疑,得其所不欲則惑,疑惑載於中虛,則荊棘生矣。」又指「胸、胸腔」。見該條。 心胸 【心胸】
●(xin xiong)指內心的情懷、抱負、度量等等。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心胸既雲披,意得咸在斯。」唐·李白《魏都別蘇明府因北遊》詩:「何時更杯酒,再得論心胸。」
●襟懷●( jin huai)猶言「心懷」、「肑懷」。襟,心胸。唐·杜牧《題池州弄水亭》詩:「光潔疑可攬,欲以襟懷貯。」器抱●(qbao)氣度,胸懷。唐·趙璘《因話錄·商部上》:「公●(裴度)不信術數,不好服食……其器抱弘達,皆此類。」
●器度●(qd)器度;識度;才具風度。《資治通鑑·晉元帝建武元年》:「七形神秀爽,寬仁有氣度。」前蜀·韋莊《題安定張使君》詩:「器度風標合出塵,桂宮何負一枝新。」器懷●( qi huai)胸懷;度量。南朝·梁·江淹《王儉為左僕謝詔》:「●(儉)器懷明亮,風情峻遠。」《魏書·李衝傳》:「尚書衝器懷淵博,經度明遠,可領將作大匠。」《隋書·蘇威傳》:「房公威器懷溫裕,識量弘雅。」
●器局●(qj)猶言器量、度量。《晉書·何充傳》:「充居宰相,雖無澄正改革之能,而強力有器局。」《明史·李紹傳》:「紹好學問,居官剛正有器局,能獎掖後進。」
●器量●(qi liang)原指器物的容量,引喻為人的度量。漢·蔡邕《郭泰傳》:「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廣大。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憲宗朝,則有杜邠公之器量,鄭少保之清儉。」器識●(qsh1)器量與見識。《晉書·張華傳》:「器識弘曠,時人罕能測之。」《新唐書·裴行儉傳》:「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
●器宇●(qy)度量、心胸。《魏書·劉懋傳》:「器宇淵曠,風流甚美,時論高之。」唐·王勃秋白餞別序》:「論其器宇,滄海添江漢之波。」亦指風度、儀表。見該條。
●器蘊●(qyun)猶器度、量度。《新唐書·崔琯傳》「琯行方介,有器蘊,人屬以為相而卒不至,當時共咨云。」器韻●(qyun)器局與風度。《舊唐書·衛次公傳》:「●(次公)器韻和雅,弱冠舉進士。」清·侯方域《贈王子序》:「餘曾一見王君子郡東旅舍……以其器韻閒遠不可得。」
●胸次●( xiong ci)胸裡,胸中。《莊子·田子》:「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胸懷●( xiong huai)心胸中的存想,意念,亦指心中。漢·王充《論衡·別通》:「故夫大人之胸懷非一,才高知大,故其於道術無所不包。」《三國志·魏志·管寧傳》陶丘一等薦表:「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胸襟●( xiong jin)猶胸臆。唐·杜甫《陰雨不得歸西甘林》詩:「虛徐五株態,側塞煩胸襟。」引申為志趣、抱負唐·李白《贈崔侍郎》詩:「洛陽因劇孟,托宿話胸襟。」胸臆●( xiong)亦作「匈臆」。心胸、心懷。《商君書·賞刑》:「夫固知愚、貴賤、勇怯,賢不肖皆盡其胸臆之知。」《漢書·循吏傳·朱邑》:「直敞遠守劇郡,馭於繩墨,匈臆約結,固亡奇也。」漢·蔡琰《悲憤詩》:「念我出腹子,匈臆為摧敗。」晉·陸機《文賦》:「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唐·杜甫《別讚善人》詩:「異縣逢舊友初欣寫胸臆。」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序》:「書生匈臆,每患迂愚,即使考之已詳,而議論褒貶,猶恐未當,況其考之未確者哉!」
●中襟●( zhong jin)胸懷、心中。晉·陶潛《閑情賦》儻行行之有覿,交欣懼於中襟。」宋·周敦頤《濂溪書堂》詩:「倚梧或欹枕,風月盈中襟。」
●中區●( zhong q)猶心胸唐·李賀《酒罷贈張大徹詩》「隴西長吉摧頹客,酒闌感覺中區窄。」
●中臆●( zhong)心胸、胸懷。唐·白居易《夏日獨直寄蕭侍御》詩:「中臆一以曠,外累都若遺。」 形貌 【形貌】
●( ing mao)外形,容貌。既指人的形象、外貌,亦指物像或圖像。《墨子·大取》:「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廟者皆是也。」《戰國策·齊策一》:「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宋·王儻《唐語林·補遺二》:「具說形貌服飾,令浹旬求之。」又指風度、風格。見「風度」條。
●形模●(xing mo)形狀,樣子。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一:「不審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為?」宋·陸遊《賽神曲》:「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為吏無文書。」
●形器●(ngq)外形、外表。宋·蘇軾《賜韓絳上第三表乞致仕不允斷來章詔》之二:「朕待卿於形器之表,而卿自處於繩墨之內,未為得也。」繩墨,法度,規則。形器,又指人的形體和器物、物體的外表。
●形容●(xing rong)外貌、模樣。《管子·內業》:「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宋·王禹《賃宅》詩:「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賃宅住京師。」清·戴名世《遊山記》:「按其形容,皆刀斧鑿削而成者。」亦指描摹、描述、比照。形色●(xing se)指形體和容貌。《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南史梁豫章王綜傳》「淑媛問夢中形色,頗類東昏。」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縕之中,陰陽具足而變易以出,萬物並育於其中,不相肖而各成形色。」又指人的體表、氣色和物的樣式、色澤。形相●( xing xiang)相貌,形狀。相,樣子,容貌。《荀子·非相》:「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凶也。」唐·顧況《露青竹杖歌》:「亭亭筆直無皴節,磨捋形相一條鐵。」又作動詞:端詳,細看。
●形象●(xing xiang)形狀;樣子。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夏》:「帝君視之,怒曰:『字訛錯不形象!此市儈耳,何足以任民社!」」又指肖像、塑像或藝術形象。
●形景●( xing ying)形象,樣子。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一:「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形景都不見,偏偏傷我心。」《三俠五義》第一回:「●(劉後)心中暗想:適才太子進宮,猛然一見,就有些李妃形景。,」又指情形,情狀。
●形狀●(xing zhuang)指人的形相、外貌,也指物的形態、狀貌。《荀子·非相》:「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記·刺客列傳》:「居頃之,預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唐·柳宗元《與呂恭論墓中石畫書》:「又文章之形狀,古今特異」金·元好問《續夷堅志·呂氏所古印章》:「臨淄農鄭氏耕地,得方寸銅印,鈕作九猿猴,細小如豆,諦視之,形狀具備。」 兄弟 【兄弟】
●( xiong di)哥哥和弟弟的合稱。本指同父母所生男子的相互關係,亦可用於非同父所生同輩的男子之間。有時也單指弟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詩·小雅·棠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鄭玄箋:「人之恩親,無如兄弟之最厚。」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絕。」
●伯季●(b6j)本指兄弟排行裡的老大和最小的,借指兄弟。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薛公神道碑文》:「近世諸薛群從伯季,死喪猶相功者數十人。」功,喪服名。伯仲●(bo zhong)本指兄弟次序,指老大、老二,亦泛指喻兄弟。《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鄭玄注:「伯仲吟兄弟也。」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常棣●( chang di)喻兄弟。語出《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鄂●(e),通·」,花托;樺●(wei)樺,光華,光亮。詩序:「常棣,燕兄弟也」後因以常棣喻兄弟。《新唐書·吳競傳》:「伏願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極之心。」罔極,無窮盡的●(思念)。
●弟昆●(dkun)弟兄昆,兄,哥哥。唐·杜甫《彭衙行》詩:「誓將與夫子,永結為弟昆。」宋·蘇軾《東坡》詩之八:「吾師子夏,四海皆弟昆。」元師嚴《大閱》詩:「既同事王室,於義如弟昆。」
●弟兄●( di xiong)同「兄弟」,弟弟和哥哥。《墨子·非儒上》:「喪父母,三年其後,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五月。」唐·楊巨源《述舊紀勳寄太原李光顏侍中》詩之一:「弟兄間世真飛將,貔虎舊時似故鄉。」也分別指弟弟、哥哥亦用以對同輩、同夥或下屬表示親切的稱呼。如舊軍隊稱其所屬士兵為「弟兄」。
●墓誌》:「痛萼跗之不祿,悲涕泗之無從。」張
●萼跗●(efu)喻指兄弟。跗,花萼。唐·張願《秀士張點二季●(erj)指兄弟。亦指弟弟。唐·李白《夏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屈宋長逝,無堪與言。起予者誰,得我二季。」宋·陳師道《贈二蘇公》詩:「一翁二季對相望,奇寶橫道驥服箱。」
●行雁●(hang yan)指兄弟。謂如雁之飛翔有序。清·趙翼《吳門喜晤王述庵司寇》詩:「余平亦七十七,幸附殷兄列行雁。」●(y),語助詞,惟。行雁,又指成行的飛雁。
●脊令●( ling)即鶺鴒,水鳥名,喻兄弟。《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言脊令失所,飛鳴求其同類。兄弟有急難,亦應互相救援。因以脊令喻兄弟。
●鵲鎢枝●( ling zhT)喻兄弟。宋·黃庭堅《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憶館中故事》:「二蘇上連璧,三孔立分鼎,…風撼鴒枝,波寒鴻雁影。」亦作「脊令」。
●荊花●( jing hua)即紫荊花。春天開花,呈紫紅色,佈滿全枝,連成一片,爛熳如彩霞。喻兄弟昆仲同枝並茂,亦指兄弟。前蜀貫休《杜侯行》:「雁影參差入瑞煙,荊花爛熳開仙。我聞大中咸通真令主,相惟大杜兼小杜。」宋·劉克莊《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詩:「伯兄乃漢司徒,季子亦唐行秘書。只顧荊花常爛熳,莫令瓜蔓稍稀疏。」明·陳汝元《金蓮記·同夢》:「坡對穎介:『分離累歲,多縈棣萼之懷;相聚一堂,實切荊花之喜。」坡,東坡,蘇軾;穎,蘇轍。參見「荊枝」。荊枝●( jing zhT)喻骨肉兄弟。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紫荊樹》謂: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分居,均分財產後,擬將堂前一紫荊樹分為三段。樹即枯死,狀如火燒。田真大驚,感悟樹本同株,不應分解,遂罷分樹之念。樹果榮茂如初。兄弟相感,合財產,不再分居,遂為孝門。後因以「荊枝」,喻同氣連枝的骨肉兄弟。唐·楊炯《恆荊刺吏王公神道碑》:「兄國卬,谷州刺吏;弟國稀,仁州刺史;荊枝擢秀,棣萼生光。」唐·黃滔《送人往蘇州覲其兄》詩:「到日荊枝應便茂,別時珠淚不須流。」荊株●( jing zhu)指兄弟。孫枝蔚《贈汪舟次》詩之一「三冬辭裙布,萬里隔荊株。」參見「荊枝」。裙布,即布裙,指代貧寒之妻。
●具爾●(jer)兄弟之稱語出《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具,猶俱,都;爾,通「邇」,近。本為都很親近之義,因上句指出為兄弟,後遂以為兄弟的代稱。晉·陸機《嘆逝賦》:「痛靈根之夙隕,怨具爾之多喪」李善注:「具爾,兄弟也。」唐·盧照鄰《宴鳳泉石翁神祠詩》序:「心灰兩寂,長無具爾之歡;形木雙枯,將有終焉之志。」
●昆弟●(kund)即兄和弟。包括近房或遠房的弟兄。《爾雅·釋親》:「父之弟,先生為世父,後生為叔父。」晜同「昆」,兄弟。《論語·先進》:「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昆季●(kunj)兄弟。昆,兄;季,弟。《新唐書·李密傳》:「伯當曰:『昔日蕭何舉宗從漢,今不昆季盡行以為愧豈公一失利,輕去就哉!」
●昆友●( kun you)兄弟。唐·韋應物《自尚書郎出為滁州刺史留別朋友兼示諸弟》詩:「徘徊感交戀,愴悢昆友情。」愴悢●( chuang lang),悲哀,惆悵。
●崑玉●( kun yu)對人兄弟的美稱。以其象昆山之玉那樣高潔、堅硬。故稱。北魏·崔鴻《前涼錄》:「辛攀兄弟五人,並以才識名,秦雍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張繼》:「●(繼)與皇甫冉有髫年之故,契逾崑玉。」清·潘永因《宋稗類鈔·博識》:「陸士衡兄弟產於崑山,後人因稱兄弟為崑玉,言其如昆山之玉也。」
●昆仲●( kun zhong)稱他人弟兄的敬詞。昆,兄;仲,弟。《舊唐書·王維傳》:「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昆仲,指王維、王縉兄弟
●鴒原●( ling yuan)喻兄弟。鴒,即鶺鴒,本為水鳥。「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謂鶺鴒本應在水中,況在高原,失其所處,因而飛鳴求其同類,比喻兄弟如有急難須互相救助,亦如鶺鴒失所,飛鳴求其類。後因以「鴒原」為兄弟的代稱。唐·杜甫贈韋左丞丈濟》詩:「鴒原荒宿草。」參見「脊令」條。母昆●(mkun)同胞兄弟。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
●壎篪●( xun ch1)亦作「塤篪」、「塤竾」。借指兄弟。壎,古以土燒制的吹奏樂器;篪,竹製橫吹樂器。兩者合奏聲音和諧,因常以「壎篪」喻兄弟和睦。《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故以指兄弟。宋·黃庭堅《送伯氏入都》詩:「豈無他人遊,不如我壎篪。」清·趙翼《題北溪謙齋蓉湖三壽圖》詩:「近追壽愴堂,壎篪耋猶對。」
●雁行●( yan hang)喻兄弟。古禮:兄弟出行,兄前弟後,有如雁行。故以稱兄弟。唐·錢起《李四勸為尉氏尉李士勉為開封尉》詩:「採蘭花萼聚,就日雁行聯。」
●雁序●(yanx)喻兄弟。《禮記·王制》謂兄弟出兄前弟後:有如雁行有序。故云。唐·蘇鶚《杜陽雜編》:「王沐者,涯之再從弟也,家於江南,老而且窮。以涯執相權,遂跨賽驢至京師索米,僦舍經三十餘日,始得一見涯於門屏,所望不過一簿尉耳,涯潦倒無雁序之情。」宋。樓鑰《祭叔父彬州文》:「雁序凋零,門戶亦替。」
●在原●( zai yuan)指兄弟。語本《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北齊書·元坦傳》:「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義?」《資治通鑑·宋明帝泰始七年》:「太宗保字螟蛉,剿拉同氣,既迷在原之天屬,未識父子之自然。」參見「脊令」、「鴒原」,各條。 凶神 【凶神】
●( xiong shen)陰陽家所指的某些兇惡的神,遇之不吉。亦喻指氣焰囂張,兇狠的惡人。如,凶神惡煞。唐·姚合《惡神行雨》詩:「凶神扇簸惡神行,洶湧挨排白霧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他走將來兇神一般,大吆小喝,把丫頭采的去了。」
●大殺●( da sha)指一種兇神惡煞。陰陽家謂為一種害人的惡神。明·宋濂《魏賢母宋夫人墓銘》:「櫬幸歸矣,然不宜入內,陰陽家謂犯大殺,違之不祥。」
●七殺●(qsha)亦作「七煞」。凶神。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三折:「今日他出門之時,…又著金神七殺上路,又犯著太歲,遭這般兇神惡煞,必然板身死也。」明·王《寓圃雜記》卷上:「●(李某)有子登景泰二年進士,立進士坊,陰陽家以為七殺之地,其家連死五人。」明·朱權《仙肘後神樞年方凶神》:「浮天空亡,金神七煞,破敗五鬼。
●喪煞●( sang sha)凶神。古代迷信的說法,人死後變為煞」,即「喪煞」。至期回家,稱「回煞」或「歸煞」。是日,家人當出外避之。《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焦容道:『看這模樣,必是觸犯了神道的,被喪煞打了。」
●凶煞●( xiong sha)凶神。清·潘榮《帝京歲時紀勝亂歲》:「廿五日至除夕,傳為亂歲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駕,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婚嫁,謂之百無禁忌。」 凶訊 【凶訊】
●( xiong xun)指一切不幸的信息。多指死訊。訊。音信,消息。
●噩耗●(eho)凶信,多指人死的信息。清·趙翼《哭蔣立崖之訃》詩:「噩耗傳來夢亦驚,寢門為位淚泉傾。」
●兇●( xiong fu)死訊。訃,報喪。韓愈《感春》詩之四:「音容不接衹隔夜,凶訃詎可相尋來!」宋·江休復《江鄰幾雜誌》:「胡璦翼之卒兇訃至京,錢公輔學士與太學生徒百餘人詣興國戒壇院舉哀。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後錫九如西安,遂造凶訃,以絕女志。」
●兇耗●( xiong hao)死訊。耗,音信清·王灼《祭海峰先生文》:「私喜康強,百年可望。豈知不見,五日於斯。兇耗遽至,長與世辭。」
●凶問●( xiong wen)死訊;噩耗。《三國志·魏志·王基傳》:「是歲,基母卒,詔秘其兇問,迎基父豹喪合葬洛陽,追贈豹北海太守。」唐·杜甫《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詩:「羈遊萬里闊,凶問一年俱。」清·周亮工《祭靖公弟文》「弟之凶問,四妹尚不知何日聞之,獨餘一我撫棺哭弟。」
●凶信●( xiong xin)死訊;不吉利的消息。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先著人去到王老員外家報了凶信。《水滸傳》第一一三回:「宋江道:…今日聽了這般兇信,不由我不傷心。」兇音●(xiong yin)死訊,不吉祥的消息。清·黃景仁《挽毛明經佩芳》詩:「生別不經月,兇音忽到門。」《再生緣》第三三回:「兇音嚇倒儀堂府,昆仲連忙去探監。」 玄理 【玄理】
●( xuan)精微,深奧的蘊涵和義理。玄,深遠;理,理論。義理,道理,哲理,真理,等等《晉書·裴秀傳》:「綽子遐,善言玄理。」南朝·梁·沈約《南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博極群書,善談玄理。」《南史·儒林傳·伏曼容》:「少篤學,善《老》、《易》…為尚書於外郎,嘗與袁粲罷朝相會言玄理,明論以為一台二絕。」
●奧理●(ao)深奧的義理。清·鈕琇觚·蛟橋幻遇》:「或嵇往牘,或與晰奧理,酬答泉流,雖瞻博者莫能難之。」
●奧義●(ay)精深的義理;深奧的含義。●(書)序》:「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則歸一揆。」宋史·儒林傳四·蔡元定》:「古書奇辭奧義,人所不能曉者,一過目輒解。」清·昭槤嘯亭續錄·翻書房》:「其深文奧義,無煩注釋,自能明晰,以為一時之盛。」
●奧賾●(aoze)精微的義蘊。《陳書袁憲傳》:「二賢雖窮奧賾,得無憚此後生耶?」《舊唐書·方伎傳一行》:「崇大驚,困與一行談其奧賾,甚嗟伏之。」宋·沈洵《韻語陽秋〉序》:「振六義於古詩既亡之後,發奧於靈均未睹之先。」靈,屈原字。清·方苞《答申謙居書》「歐陽永叔粗見諸經之大意,而未通其奧賾。」
●妙理●(miao)精深的道理。妙,深微、美好。三國·魏曹植《漢二祖優劣論》:「通黃鐘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冥跡●( ming)指玄理。漢·郭憲《〈洞冥記序》「東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蹟之奧,昭然顯著
●冥言●( ming yan)幽微之言,奧妙之理冥,指幽微奧妙之理。《鶡冠子·天則》:「冥言易而如言難,故父不能得之於子,而君弗能得之於臣。」陸佃解:「言之不怍,為之也難。踐言之行,雖在君臣父子之間如此,況卑賤乎?」
●冥賾●( ming ze)深奧的義理。冥,幽遠;賾,深奧。《後漢書·方術傳序》:「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南朝·梁·王僧孺《臨海伏府君集序》:而君莫不偏探冥賾具閱局檢。」《魏書律曆志上》:「然則制物成法,故冥賾可尋,推變有因,而化生以驗。」
●太玄●( tai xuan)深奧玄妙的道理。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五:「俯仰自得,遊心太玄」《西遊記》第七回:「水簾洞裡為家業,拜友尋師悟太玄又指揚雄的《太玄經》堂奧●( tang ao)本指廳堂和內室的深處,喻深奧的義理和深遠的意境。晉·棗腆《答石崇》詩「竊睹堂奧,欽蹈明規。」宋·蘇軾《上虢州太守啟》:「伏惟御府某官,學造淵源,道升堂奧。」清·趙翼《題陳東浦藩伯敦拙堂詩集》:「新詩十二卷,精心躪堂奧。」又喻「朝庭」,見該條。
●玄奧●( xuan ao)指玄虛深奧的義理。玄,深奧、玄妙。唐·白行簡《夫子鼓琴得其人》詩:「宣父窮玄奧,師襄授素琴。」宣父,指孔子。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余聞普陀法門,以唱詠為小悟門,其中必有玄奧。」
●玄機●( xuan7)深奧微妙的義理。唐·張說《道家四首奉敕撰》之三:「金爐承道訣,玉牒啟玄機。」《五燈會元·羅漢琛禪師法嗣·清涼更益禪師》:「師以玄機一發,雜物俱捐。」明·馮維敏《商調集賢賓·喜弟少洲以江省豁乞休》套曲:「清心讀道書,高談窮妙理,這其間早已悟玄機。」又指「妙策」、「良謀」,見「上策」條。
●玄詮●( xuan quan)深奧的義理。詮,事物的理。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但曉理會玄詮,也曾透明佛燈。」玄微●( xuan wei)深遠微妙的義理。唐·李景亮《李亮武傳》:「以章武精敏,每訪辨論,皆洞達玄微,研究原本,時人比晉之張華。」原本,考查根本;原,推究,考查。《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夢寢能通造化機,天教達識剖玄微。」陳蛻《足疾一百餘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詩:「悟徹玄微息息通,此身原在有無中。」又指「天空」,見該條。
●玄意●( xuan)猶玄理。玄,深奧玄妙,意,理。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數下皇極,課傳《周易》,知天理,飽養玄機,常有那尊道德參玄意。」明·唐順之《家居喜袁芳洲相過賦此為贈》詩之三:「知君昔日探玄意,定有真詮肯示予。」真詮,正確的解釋。
●玄義●(xuan)玄妙精微的義理。《南齊書·張融傳》:「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白黑談論鮮能抗拒。」《法苑珠林》卷四五:「出玄義而似雲屯,決眾難而方泉湧。」
●玄旨●(xuan zhi)深奧玄妙的意理。晉·道恆《釋駁論》:「味玄旨,則顏冉無以參其風;去紛穢,則松喬無以比其潔。」唐·常達《山居八詠》之五:「好聽玄旨處,猿嘯嶺南枝。」清·黃來《雨晴遊弘濟寺》詩:「捶鉤暢玄旨,妙理窮指摘。」幽極●(youj1)深奧的義理。《北齊書·杜傳》:「竊唯《道》《德》二經,闡明幽極。」
●幽奇●(youq1)指玄妙的哲理。南朝·宋宗炳《答何衡陽書》:「夫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皆由誠信幽奇,故將生於佛土,親映光明,其壽無量耳。」
●幽玄●( you xuan)謂幽深玄妙的儒道哲理。晉·葛洪《抱朴子·論仙》:「況乎神仙之遠理,道德之幽玄,仗其淺短之耳目,以斷微妙之有無,豈不悲哉?」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又指「陰間」,見該條。
●幽致●( you zhi)深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神道茫味,理難辨測,故無以精其幽致矣。」
●幽宗●(you zong)猶玄宗。指佛道深奧的義理。宗,旨義。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尋,難以事潔。」
●元機●( yuan)玄機。謂微妙之理唐·馬總《贈日本僧空海離合詩》「增學助元機,士人如子稀。」
●元理●(yuan)即玄理。元,根本奧妙的道理明·何景明《六子詩·何編修瑭》:「洞悟超先兒,微言析玄理。」明·張居正《七賢詠·阮步兵》:「從容謝婚媾,沉湎混泥滓。郁彼詠懷言,寄辭蘊元理。」
●哲理●(zhe)關於宇宙和人生的法則和原理,亦指深奧的道理。清·陳衍《沈乙安詩序》:「吾亦耽考據,實皆無與己事,作詩卻是自己性情語言,且時時發明哲理。」
●真機●( zhen)玄妙之理;秘要。唐·楊巨源《送淡公歸嵩山龍潭寺葬本師》詩:「野煙秋水蒼茫遠,禪境真機去住閒。宋·陳師道《和賈耘老春晚》詩:「一臥海城春又晚,不妨閒處得真機。」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古人論詩,舉其大要,未嘗喋喋以洩真機,但恐人小其道爾。」【雪】
●(xue)指飛舞的雪花或地上的積雪。《左傳·隱公九年》:「庚辰,大雨雪。」
●乾雨●(gany)指雪。唐·李咸用大雪歌》:「同雲慘慘如天怒,寒龍振鬣飛乾雨。」又喻落葉。
●寒酥●(han su)喻指雪花。明·徐渭《謔雪》詩:「一行分向朱門屋,誤落寒酥點羊肉。」又《梨花》詩之三:「朝來試看青枝上,幾朵寒酥未肯消。」
●寒英●( han ying)指雪花。宋·范仲淹《依韻和提刑太博嘉雪》:「昨宵天意驟回復,繁陰一布飄寒英裁成片片盡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又指梅花、菊花。
●冷飛白●(ling fei bai)雪的異名。宋·陶谷《清異錄·天文》:「老伶官黃世明常言逮事莊宗,大雪內宴,鏡新磨進詞,號曰泠飛白。」
●六出●( liu chu)雪的別稱,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故曰六出。《太平御覽》卷十二引《韓詩外傳》:「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雪花曰霙。」南朝·陳·徐陵《詠雪》:「豈若天庭瑞輕雪帶風斜。三農喜盈尺,六出崇花。」儛、同「舞」。唐元稹《賦得春雪映早梅》詩:「飛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漸秀,六出已同開。」宋·王禹偁《賀雪表》:「靡神不舉有感則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農之望。」副,符合。清·趙翼《戲作》詩:「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
●六出花●( liu chu hua)亦稱「六出公」。雪花的別稱唐·宋之問《奉和春日玩雪應制》詩:「瓊章定少千人和,銀樹長芳六出花。」《全唐詩》卷八六七載東陽夜怪》詩:「愛此飄飄六出公,輕瓊冷絮舞長空。」元·白樸《天淨沙·冬》曲:「門前六出花飛,樽前萬事休提。」清·周亮工《雪舫再送元潤返白門》詩:「入夢三眠柳,移情六出花。
●六花●( liu hua)雪花。雪花結晶六瓣,故名。唐·賈島《寄令狐綯相公》詩:「自著衣偏暖,誰憂雪六花。」宋·樓鑰《謝林景思和韻》:「黃昏門外六花飛,困倚胡床醉不知。」清·納蘭性德《清平樂》:「六花斜撲疏簾,地衣紅錦輕霑。」
●六葩●(pa)雪的別稱。猶六花。葩,花。雪花六角,故名。唐·李咸用《和人詠雪》詩:輕輕玉疊相風加,襟袖誰能認六葩。高岫人迷千尺布,平林天與一般花。」
●六霎●( liu ying)雪花。宋·李綱《次韶志宏見示春雪長句》:「那知忽作三尺雪,草木洗盡群芳空。六霙飄舞片片好,誰與刻削嗟神工。」明·陸採《懷香記·承明雪宴》:「嚴風起,六霙飄,建章宮殿積瓊瑤,盡道梅花芳信到。」
●凝雨●(nngy)指雪。謂雪為凝凍之雨。凝,冰凍;凝結。南朝·梁·沈約《雪贊》:「獨有凝雨姿,貞而無殉。」瓊苞●( qiong bao)雪花的喻稱。指飛舞的大朵雪團,有如花苞。宋·郭應祥《念奴嬌·次賈子濟韻》詞:「瓊苞玉屑,問天公、底事亂拋輕墜。」底事,為什麼事。元·王仲元《斗鵪鶉·詠雪》曲:「玉絮輕,瓊苞碎打,粉葉飛揚,鹽花亂撒。」又為花苞的美稱。
●瓊芳●(qiong fang)雪花的喻稱。以其似瓊花一樣,故稱。唐·李賀《十二月樂辭·十一月》:「宮城團回凜嚴光,白天碎碎墮瓊芳。」又指瓊花、玉漿。
●瓊妃●( qiong fei)喻雪花。元·張可久《霜角·新安八景·黃山雪霽》曲:「雲開洞府,按罷瓊妃舞。三十六峰圖畫,張素錦,列冰柱。」又指「美女」,見該條。
●瓊花●( qiong hua)亦作「瓊華」,雪花的喻稱。瓊,美玉。唐·皮日休《奉和魯望早春雪中作吳體見寄》:「威仰噤死不敢語,瓊花雲魄清珊珊。」前蜀·韋莊《冬日長安感志》詩:「閒招安客斟香蟻,悶對瓊華泳散鹽。」香蟻,指美酒。宋·楊萬里《觀雪》詩:「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香。」又指美石、瓊花。亦指「佳作」,見該條。
●瓊琚●( qiong ju)喻雪。琚,美玉。明·茅平仲《夜行船序·宴薊鎮宛在亭四景》套曲:「風漸寒同雲密布,雪亂舞滿地瓊琚。」又指精美的玉珮。亦指美好的詩文,見「佳作」條。瓊瑤●(qiong yao)雪的喻稱。謂鋪在大地上的雪有如晶瑩的美玉。唐·白居易《西樓喜雪命宴》詩:「四郊舖縞素,萬室甃瓊瑤。」甃●(zhou),裝飾。宋·辛棄疾《滿江紅·和廓之雪》詞:「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又指「美玉」、「佳作」、「仙宮」,見各該條。
●瓊英●(qiong ying)雪唐·裴夷直《和周侍御洛城雪》:「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金·元好問《續夷堅志·虞令公早慧》:●(虞令公)賦《雪花詩》云:「瓊英與玉蕊,片片落階。」又喻「美女」,和「佳作」,見各該條。
●瑞白●( rui bai)指雪。《宋書·符瑞志》下:「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雲降殿廷,時右衛將軍下殿,雪集衣,還白,上以為瑞。」
●瑞葉●( rui ye)瑞,本指古代用作符信的玉,瑞葉,猶玉葉,常喻白云。亦喻雪花。宋·劉放《中山詩話》:「海陵人王綸女…《吟雪詩》云:何事月娥欺不在,亂飄瑞葉落人間。」宋·范成大《雪後雨作》詩:「瑞葉飛來麥已青,更煩膏雨發欣榮。」
●素塵●( su chen)積雪的喻稱。謂積雪如白塵。唐·李商隱《殘雪》詩:「旭日開晴色,寒空失素塵。」
●碎瓊●( sui qiong)本指碎玉,如「碎瓊亂玉」。瓊,美玉。喻「雪」。宋·張憲《詠雪》詩:「微於疏竹上,時作碎瓊聲。」《水滸傳》第十回:雪地裡踏足碎瓊亂玉,迆邐背著北風而行。」
●天花●( tian hua)亦作「天華」。指雪花。唐·熊孺登《雪中答僧書》詩:「八行銀字非常草六出天花盡是梅。」八行,指書信。宋·陸游《擬峴台觀雪》詩:「山川滅沒雪作海,亂墜天花自成態。」金·高士談《雪》詩:「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門疏竹共風流。」
●仙藻●( xian zao)雪的別名。唐·李嶠《遊禁苑陪幸臨渭亭遇雪應制》詩:「六出迎仙藻,千箱答瑞年」千箱,指糧豐收。唐·張說《奉和聖制●(野次喜雪)應制》詩:「欲驗豐年象,飄搖仙藻來。」
●銀粟●(ynsh)喻雪。宋·楊萬里雪凍未解散策郡圃》詩:「獨往獨來銀粟地,一行一步玉沙聲。」又指螢火見該條。玉塵●( yu chen)積雪的喻稱。謂積雪似潔白如玉的塵土。南朝·梁·何遜《詠雪》詩:「若逐微風起,誰言非玉塵。」唐·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對雪見贈》詩:漠漠復雰雰,東風散玉塵。」又喻白花。
●玉蝶●(ydie)喻雪花。元·華幼武《春雪》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清·趙翼《途遇大雪》詩:「化工何處萬剪刀,剪出玉蝶滿空舞。」
●玉蛾●(y)喻雪花。謂下雪似無數白蛾飛舞。元·薛昂夫《端正好·高隱》套曲:「須臾雲漢飄白蕊,咫空中舞玉蛾
●玉花●( yu hua)喻雪花。以其品瑩潔白如玉,故云。未。蘇軾《和田國博喜雪》詩:「玉花飛半夜,翠浪舞明年。」翠浪,指碧色水浪,謂來年雪化後當如此。元陳浮《江天暮雪》詩「長空捲玉花,汀洲白浩浩。」又喻「嬰兒」,見該條。亦喻白花。
●玉龍●( yu long)飛雪喻稱。唐·呂岩《劍畫此詩於襄陽雪中》:「峴山一夜玉龍寒,林千樹梨花老。」宋·張元《雪》詩:「戰死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又指「瀑布」、「寶劍」,見各該條。
●玉鸞●(yu luan)雪的喻稱。謂積雪如成片的白色鸞鳥棲息。宋·楊萬里《早朝紫宸殿賀雪呈龍延之》詩:「雪妃月姊宴群仙,珠閣銀樓集玉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吳江觀雪》詞:「造物故豪縱,千里玉鸞飛。」
●玉蕊●(yuru雪花喻稱。金·元好問《續夷堅志·虞令公早慧》:「虞令公仲文質夫四歲,賦雪花詩》:「瓊英與玉蕊,片片落階墀。」又指花苞。
●玉沙●( yu sha)謂雪,以其似白如玉的沙粒,故稱。宋蘇軾《興龍節侍宴前一日微雪…各賦一篇明日朝中以示定國也》:「天風淅淅飛玉沙,詔恩歸沐休早衙。」又為沙土的美稱玉絮●(yu)雪花。以其如白玉碎片,故稱。絮,指棉花細絨。宋·司馬光《雪霽登普賢閣》詩:「開門枝鳥散,玉絮墮紛紛。」
●玉英●( yu ying)亦作「玉霙」,雪花喻稱。霙,指雪花。宋·蘇軾《減字木蘭花·雪》詞:「雲容皓白,破曉玉英紛似織。」《夜獨宿柏山庵》:「晚雨纖纖變玉霙小庵高臥有餘情,」 學費 【學費】
●( xue fei)個人求學的費用,古代專指給教師的酬金或酬金的替代品。
●束脩●(shx)本十條乾肉。借指送給教師的酬金,即學費。語出《論語·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侮焉。」《北史·馮偉傳》:「門徒束修,一毫不受。」
●修脯●(xif)亦作「修脯」。指舊時送給老師的酬金。修,通「脩」,乾肉。語出《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侮焉。」清·顧炎武《與潘次耕札五首》之二「今以百金之修脯,而自儕於狎客豪奴,豈特飢渴之害而已乎?」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然必孤貧之士乃容執贄,修脯皆無,幾簞瓢屢空,晏如也。」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芸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克昌從師修脯無缺。」女紅,即「女工」,指婦女編織縫紉等手工。修金●(xijn)指送給教師的酬金《醒世姻緣》第二七回:「出不起學錢的,丁利國與他們代出修金。」梁啟超《教育政策私議》:「學校者皆收修金,惟必須極廉。」
●修●(xiu ting)即束脩。修,乾肉。脡,胸脯肉。送給老師的報酬。清·馮桂芬《薄斐君遺文亭》:「間求為童子師,以修脡送給紙墨,起居淡泊如寒素。」
●學●( xue kuang)給教師的酬金,猶學費。貺,贈送。醒世姻緣傳》第十六回:「況以舌耕得他一些學貺,這倒是士人應得之物。」 學生 【學生】
●( xue sheng)指正在從師或在校學習的人,亦指曾從某師學習過的人。如某某是某師的學生。唐·韓愈《請復國子監生徒狀》:「國子館學生三百人。」
●,弟子●(dz)學生。《論語·先進》:「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儀禮·士相見禮》:「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賈公彥疏引雷次宗云:「學生事師,雖無服,有父兄之恩,故稱弟子也。」服,指喪服。《後漢書·張酺傳》:「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宋·葉適《郭府君墓誌銘》:「所得非一師,為之師者多自以為不及也,澄猶執弟子禮恭甚。」按:弟子與門人、門生有別。親授業者為弟子,間接轉相傳授者為門生或門徒。又稱為人弟、人子者,和弟弟的兒子,亦稱佛道徒眾、歌舞戲劇藝人●(如梨園弟子)等。
●高足●(gaz)高才弟子。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南朝·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高陽許靜民,鎮軍參軍,善隸草,羲之高足。」又指「良馬」,見該條。
●後生●( hou sheng)弟子、學生。《墨子·非儒下》:「夫為弟子後生,其師,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後已。」孫詒讓間詁:「後生亦弟子也。《耕柱篇》:耕柱子遺十金於墨子,曰:後生不敢死。又云:「後生有反子墨子而反者。並弟子之稱。」
●門徒●(ment)門生;弟子。漢·王充《論衡·書解》:「世儒……位最尊者為博士,門徒聚眾,招會千里,身雖死亡,學傳於後。」《後漢書·鍾皓傳》:「避隱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亦指宗門之信徒。
●門人●(men ren)弟子,學生。《論語·里仁》:「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軻,鄒人也,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古代門人弟子無別,至後漢時公卿聚徒授業,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人。又指門客、守門者。
●門生●(men sheng)漢時特指再傳弟子,後來亦泛指學生、弟子。《後漢書·宴逵傳》:「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欣欣羨焉。」又指門下使役之人。上足●( shang zu)猶高足,對學生、徒弟的美稱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孝恭法師、智開法師、宏響法師、寶積闍黎四上人者,並憚師之上足,而法門之領袖也。」宋·張瑞義《貴耳集》:「陸放翁,茶山上足。」茶山,即茶山居士,曾幾。亦指「良馬」,見該條。
●生徒●( sheng)學生,門徒。《後漢書·寇恂傳》「恂素好學,乃修鄉校教生徒。」
●桃李●(to)喻學生。《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久視元年》:「或謂狄仁傑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悉,完全。徒侶●(t)門徒,學生。《壇經·頓漸品》:「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褚生》:「嘗從塾師讀於僧寺,徒侶甚繁。」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一節:「凡創一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傅于其人,而千里負笈者,亦不絕於道。」笈,古竹製書箱,負笈,謂出外求學。
●徒役●(ty)門徒;弟子。《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漢·王充《論衡·問孔》:「如徒役之中多無妻,公冶長尤賢故獨妻之,則其稱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絏也。」又指服勞役的人。
●學侶●(xu)猶學生。南朝·梁·簡文帝《徵君何先生志銘》:「聚徒教習,學侶成群。」《南史·賀琛傳》:「會琛正講·學侶滿座。」亦指「同學」見該條。
●學士●(xue shi)古代在國學讀書的人。《周禮·春官樂師》:「帥學士而歌《徹》。」鄭玄注:「學士,國子也。」亦泛指普通讀書人。晉·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下曉,睹學士如草芥。」
●學徒●(xuet)從師受業者,即學生。漢·蔡邕《司徒楊秉碑》:「於是門人學徒,相與刊石碑,表勒鴻勳。」《晉書虞溥傳》:「大修庠序,廣招學徒。」唐·王建《荊南贈別李肇著作轉韻詩》:「素業傳學徒,清門有君子。」亦泛指讀書人或從師學技藝的青少年。
●學者●( xue zhe)求學的人,猶學生。《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滎陽呂公教學者讀書,須要字字分明。」又指做學問的人。
●學子●(uez)從學的人,猶學生。《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學校 【學校】
●( xue xi)培育受教育者的場所和專門機構。學校按國家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培養學生,使之成為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各類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傳說我國虞舜時代就設有學校。名曰上庠、下庠;夏、商、周時就有大、小學之分,其名各異以後歷代均設有學校,名稱不一漢·揚雄《百官箴·博士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宋·歐陽修《議學狀》:「夫建學校以養賢,論材德而取士。」學校的異名僅就其概念的內涵而言。壁池●(bich1)太學的別稱。以其古學宮前有半圓或圓形水池,故稱。或謂學宮為壅水所環繞,象璧一樣,故云。壅水,堵塞的水;璧,扁平圓玉。《新唐書·歸崇敬傳》:「古天子學曰辟雍。以制言之,壅水環繞如璧然;以誼言之,以禮樂明和天子云爾。在《禮》為澤宮,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日璧沼,亦言學省。」明·何景明《觀石鼓歌》:「璧池日月動華袞,奎閣星斗羅貞珉。」
●璧海●(bi hai)即璧池。太學的美稱。宋·陳傅良《送宋國博參議之江東》詩:「憶昔翠華臨璧海,儒先一日爭聲價。」璧泉●( bi quan)璧雍,即太學。古代學宮前半圓形水池,美稱池或璧泉,故以名太學之稱。北周·庾信《象戲賦》:「模羽林之華蓋,寫明堂之璧泉。」倪璠注:「《漢書·平帝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璧維。
●紀》曰:『安漢公奏立明堂、璧雍。』應劭曰:璧雍者,象璧圓,璧水●( bi shu)本指「璧池」,藉指太學。南朝·梁·何遜《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風石渠戶珪璋之盛。」宋·吳自牧《夢梁錄·學校》:「古者天子有學,謂之『成均又謂之『上庠』,亦謂之『璧水』,所以養育作成天下之士類,非州縣學可比也。」又為「硯」別名,見該條。
●璧沼●(bi zhdo)璧池,太學的別稱。唐·呂令聞《雲中古城賦》:「開儒士於璧沼,貯美人於玉房。」唐·韋抗《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廣庭臨璧沼,多士侍金閨。」東膠●( dong jiao)周代大學。膠,學校。《禮記·王制》:「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註:「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
●東序●(dong)古代學校,傳說起源於夏。《禮記·王制》:「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鄭玄注以東序為大學,西序為小學。一說東序、西序都是大學,但有楹東、楹西之別。
●黌宮●(hong gong)學校。元·洪希文《踏莎行·示觀堂》詞:「郡國興賢,黌宮課試,書生事業從今始。」
●黌校●( hong xido)學校。《宋書·文帝紀》:「闕里往經寇亂,黌校殘毀,並下魯郡修學舍,採召生徒。」
●黌宇●( hong yu)古時學校,特指校舍。宇,房舍。《後漢書·儒林列傳序》:「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黌宇。」虎闈●(hu wei)古國子學的代稱。以其設在虎門之左,故稱。闈,考場、試院,亦指門。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出龍樓而問豎,入虎闈而齒胄。」李善注引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居虎門之左。」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國子學在虎門之左,故稱「虎闈」。
●泮宮●(pan gong)亦作「宮」。西周諸侯所設的大學。泮、,學宮。《詩·魯頌·泮水》:「既作泮宮」。《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辟雍,諸侯日泮宮。
●辟雍●(pi yong)亦作「璧雍」。為西周天子所設大學。以其能疏通阻塞,啟迪智慧,故稱。闢,開啟;雍,通「壅」,堵塞。一說古代學宮環以雍水如璧,故云。雍水,即堵塞之水。《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辟雍,諸侯日頻宮。」據蔡邕《明堂月令論》,辟雍之名。迺「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東漢以後,歷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外,均僅為祭祀之所。
●儒肆●(rs)學校,庠序。《宋書·禮志一》:「陛下以聖德玄一,恩隆前美,順通居方,導達物性,興復儒肆,僉與後生。」僉●(qian),都,皆。《梁書·處士傳·何胤》:「疇昔歡遇,曳裾儒肆,實欲臥遊於載,畋漁百氏。」畋●(tian),打獵。儒肆亦謂「儒教」,見該條。
●儒庠●(ru xiang)古代官立學校。唐·韓愈、孟郊《納涼聯句》:「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摧。」
●序●(shan)學校。鱣,鱣魚古稱蛇鱣。借指講堂、學校。典出《後漢書·楊震傳》:「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後因稱講堂為「鱣堂」,學校為「鱣序」。三台,本指三台星,借指三公,朝廷重臣。唐·邢《周易略例·序》:「臣舞象之年,鼓篋鱣序。」唐·鄭愔《侍宴長寧公主東庄應制》:「池架祥序,山吹鳴風曲。」
●上庠●( shang xiang)西周的大學。《禮記·文王世子》:「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上序●( shang)猶上庠。指古代國立大學。南朝·宋謝莊《皇太子元服上皇太后表》:「毓問東華,飛英上序。」《魏書·李崇傳》:「道廢明令,重遵鄉飲,敦進郡學,精課經業。如此,則元凱可得之於上序,遊夏可致於下國,豈不休歟!」唐·王勔《晦日宴高氏林亭同用華字》詩:「上序披林館,中京視物華。」
●少學●( shao xue)古代學校名,相對於太學而言。《漢書食貨志上》: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日序造士。」清·黃生《義府,少學大學》:「鄉學,庠序之總名也。國學,少學之異名也。對鄉學而言則國學,對太學而言,則日少學。」師學●( shT xue)學校。《荀子·正論》:「聚人徒,立師學,成文典。」《漢書·禮樂志》:「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馬酒,其七十人可罷。」又指從師學習。
●太學●( tai xue)亦作「大●(tai)學」國學。我國古代設於京城的最高學府,西周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4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西漢置太學之始東漢太學大為發展,質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人。從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均設,以傳授儒家經典。《漢書·武帝紀:「興太學,修郊祀。」又《禮樂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為大務,立大●(tai)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西膠●(× xi jiao)謂學校。膠,周代大學。《晉書·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湧。」西序●(x)夏代小學。以其設於西郊,故名。《禮記王製》:「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元陳澔《集說》:「西序,小學,在西郊。」周謂之虞庠。
●西學●( xi xue)周代小學。《禮記·祭義》:「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疏:「《王制》云:『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是也。」《大戴禮記·保傳》:「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
●西雍●(xi yong)古天子設立的太學,在西郊,有水環繞,故云。《詩·周頌·振鷺》:「振鷺於飛,於彼西雍。」毛傳:「鷺,白鳥也。雍,澤也。」《後漢書·邊讓傳》:「雖振鷺之集西雍。」李賢注:「《韓詩·薛君章句》曰:鷺,絜白之鳥也西雍,文王辟雍也,言文王之時,辟雍學士皆絜白之人也。下庠●( xid xiang)西周的小學。傳說起源於虞舜時代《禮記·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鄭玄謂: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下庠為小學,在城內王宮之東一說上庠、下庠皆大學,同在城郊太學內,但有上、下堂之分。庠黌●( xiang hong)古代地方所設學校。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歸私暫休暇,驅明出庠黌。」
●庠均●( xiang jun)古代學校。均,通「」,製作陶器的轉輪,引申為造就、培養。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十二:適今五十餘年,庠均之士,未聞祖是編紀事實,以廣賢關嘉話者似為闕典。」
●庠塾●( xiang shu)《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後因以「庠塾」泛稱地方學校。《南齊書·武帝紀》:「命彼有司,崇建庠塾。」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狀》:「既富而教,庠塾列焉。」明·唐順之《封知縣張公墓誌銘》:「以貧故,資生事為急也。故不得久從事於庠塾絃誦之業。」庠校●( xiang xido)古代學校。明·李東陽《送李士常》詩:「詩書起庠校,戎馬壯邊疆。」
●庠斆●( xiang xido)古代學校。斆,教學。南朝·梁·武帝《立學詔》:「宜大啟庠斆,博延胄子。
●庠序●( xiang)中國古代的地方學校。《漢書·儒林傳序》:「鄉裡有教,夏日校,殷日庠,周日序。」《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禮記·學記》:「黨有庠,術●(遂)有序。」後人以「庠序」為鄉學。《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庠學●( xiang xue)古代地方學校。《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唐賈公彥疏:「謂鄉中有賢者皆集在庠學。」
●學宮●(xue gong)學校。《漢書·何武傳》:「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三國志·魏·杜畿傳》:「於是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宮,親自執經教授。」舊時也稱孔廟為學宮。宋·葉適《蔡知閣墓誌銘》:「親至學宮,課率諸生,勸教有義,士人興起。」
●學官●( xue guan)學校。《漢書·劉歆傳》:「《詩》始萌芽,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
●學館●( xue guan)亦作「學舘」。學舍,學校。唐·鄭谷《送顏明經及第東歸》詩:「閒來思學舘,猶夢雪窗明。」學廬●(xu)學校。《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髫齔夙孤,不盡家訓,及就學廬,便受大典。」又指學校房舍。學舍●(xue she)本指學校房舍,亦指學校《太平廣記》卷四八六引唐·薛調《無雙傳》:「仙客既覲,置於學舍,弟子為伍。」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五·六丁》:「獨學舍稟給皆久廢。」稟●(In),通「廩」,供給糧食。
●學省●(xue sheng)古代國學,即太學,為朝廷所設立。唐·張籍《寄陸渾趙明府》詩:「與君學省同官處,常日相隨說道情。」《舊唐書·歸崇敬傳》:「《禮記·王制》,天子學辟雍…故前代文士,亦呼雲璧池,亦璧沼,亦謂之學省。」學堂●( xue tang)即學校。《漢書·文翁傳》顏師古注:「文翁學堂於今猶在益州城內。」唐·韓愈《秋懷》詩:「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西漢景帝末年,文翁為蜀郡守,提倡教化,建學宮以教育下縣子弟,稱文翁學堂學堂之名自此始,直到清末民初。
●學庭●( xue ting)泛指學校。《晉書·虞溥傳》:「文學諸生皆冠帶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學庭,講修典訓。」
●學斆●( xue xido)學校。南朝·齊武帝《興學詔》「《春秋國語》云:生民之有學斆,猶樹木之有枝葉。果行育德,咸必由茲。」北魏·劉芳《立學表》:「夫為國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學為先。」
●學苑●( xue yuan)猶學校。宋·蘇軾《劉醜廝詩》:「筆硯耕學苑,戈矛戰天驕。」
●學院●( xue yuan)猶學校。唐·王建《贈田將軍》詩「初從學院別先生,便領偏師得戰名。」
●邑庠●(yi xiang)庠,古鄉學名,明清時稱縣學為「邑庠」。邑,古代區域單位:小城鎮;,古學校之名明李昌祺《剪燈餘話·月夜彈琴記》:「洪武初,除吉安、永新知縣。到任三日,祇謁先聖於邑庠。」
●雍台●( yong tai)即辟雍,古代天子所設立的大學。漢揚雄《劇秦美新》:「明堂雍台,壯觀也」李善注引《漢書》曰:「莽奏起明辟雍。」
●右學●( you xue)西周的大學,傳說起於殷代。《禮記王製》:「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鄭玄注:「右學為大學,在王城西郊;左學為小學,在城內王宮之東。」一說右學、左學皆為大學,同在城郊太學中,實為一學,但有楹東、楹西之分。
●虞庠●( yu xiang)周學校名。《禮記·王制》:「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鄭玄注:「虞庠,亦小學也……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製,是以名庠云。」
●左學●( xue)相傳殷代的小學,西周為國學之一種。《禮記·王制》:「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鄭玄注:「左學,小學也。」唐·李華《含元殿賦》:「蓋左學之遺制,協前王之講德。」後用以泛稱學校。元·柳貫《贈別宋季任赴甘肅提舉二十韻》:「粵初聯吏治,近亦將文儒,左學將興蜀,西庠昉自虞。」 牙商 【牙商】
●( ya shang)舊時市場中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抽取佣金的居間商人。始於漢代。以後發展到各種買賣之間,並形成行會。有公營、私營之分。政府向其徵稅。近代牙商稱為「經紀人」。
●大駔●( da zang)大牙商。駔儈。買賣的中間人。《呂氏春秋·尊師》:「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宋·洪邁《夷堅乙志·布張家》:「有大客,乘馬從徒,齎布五千匹入市,大爭迎之。」後亦指買辦。
●度市●( du shi)猶牙商。指說合交易並抽取佣金的人。度,算計;市,買賣。《後漢書·郭泰傳》:「段木,晉國之大駔。」唐·李賢注:「《說文》:『,會也。合兩家之買賣,如今之度市也。」
●巨駔●( ju zang)大牙行商;富商大賈。宋·樓鑰《送張定叟尚書鎮襄陽》詩:「污流化清溝,鬧市鋤巨駔。」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四》:「綠林之亡命巨駔,多於平民。」清·黃遵憲《番客篇》詩:「聞有小妻三,輪流搔背癢。長頸獼猴面,此物信巨駔。」
●市儈●( shi kuai)即牙儈,牙商。《淮南子·記論訓》:「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漢·許慎注:「,市儈也。言魏國之大儈也。」《新唐書·食貨志四》:「鬻兩池鹽者,坊市居邸主人、市儈皆論坐。」又泛指「商人」。見該條。亦指狡猾圖利的小人。
●市牙●( shi ya)即牙人。以介紹買賣賺取佣金為職業的人。《舊唐書·食貨志下》:「市牙各給印紙,人有買賣,隨自署紀,翌日合算之。有自貿易不用市牙者,驗其私簿,投狀自集。」
●牙郎●( ya lang)牙商舊稱。《舊唐書·安祿山傳》:「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
●牙儈●( ya kudi)牙商的舊稱。《新唐書·張又新傳》:「嘗買婢遷約,為牙儈搜索陵突。」陵突,即欺侮。
●牙人●(yren)牙商的舊稱。《舊唐書·食貨志》:「自今已後,有因交關用欠陌錢者,宜但令本行頭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檢察送官。如有容隱,兼許賣物領錢人糾告其行頭,主人、牙人,重加科罪。」
●牙子●(yzi)牙商舊稱。《舊唐書·盧杞傳》:「市主易不用市牙子者,驗其私簿投狀。紀,翌日
●人牙子,各給印紙。人有買賣,隨自署紀,翌日合算之。有自貿駔會●( zang kuai)亦作「駔儈」。專做牲畜交易居間的人。亦泛指市場經紀人,即牙人。《史記·貨殖列傳》:「節駔會。」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會,亦是儈也。」司馬貞索隱,「駔者,度牛馬市;雲儈者,合市也。」《新唐書·王君廓傳》:「少孤貧,為儈,無行,善盜。」 筵席 【筵席】
●(yan×1)宴會酒席,用以招待高朋貴賓。筵,本為竹席,古人席地而坐,飲食設在几筵間。因稱酒席為筵席。元·王實甫《西廂記》二本二折:「敢著小姐和張生結親呵,怎生不做大筵席,會親戚朋友。」
●大●(dp)大宴飲。《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張守節正義:「天下歡樂,大飲酒也。秦既平韓、趙、魏、燕、楚五國,故天下大酺也。」
●嘉宴●(jia yan)亦作「嘉讌」。盛宴;喜筵。漢·焦贛《易林·艮之節》:「安床厚褥,不得久宿,棄我嘉宴,困於南國。」南朝·梁·任昉《致大司馬記室牋「普承嘉宴,屬有緒言。」
●瓊筵●( qiong yan)盛筵。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詩:「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唐·羅隱《簡令生日》詩:「鶴舞瓊筵獻壽衣。」
●席面●(x1 mian)筵席。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我也備一個小小席面,管待岳丈。」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另設個大席面管待新親家,新女婿。」亦指筵席上的酒菜。
●筵宴●( yan yan)酒席宴會。宋·佚名《釋常談上·周郎》:「周瑜,字公瑾,妙於音律。每有筵宴,所奏音樂,小有誤失,瑜必舉目瞪視。」
●中筵●( zhong yan)筵席。晉·潘岳《笙賦》:「爾乃促中筵,攜友生。」友生,朋友。唐王勃《秋日餞別序》:「響詞辯於中筵,但覺清風滿室。」
●尊俎●(zunz)亦作「樽俎」。尊●(樽),酒器;俎,為切肉砧板。古筵席上常設尊俎。《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因此,「尊俎」常為宴席的代稱如:「折衝尊俎。」謂在談判席上戰勝對方。《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禽,同「擒」。【眼】
●(yan)人的雙眼,特指美女的眼睛。《莊子·盜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又名「目」,引申為網眼、項目。
●冰鏡●( bing jing)指眼睛,以其明亮如鏡,故稱。清·李漁《風箏誤·艱配》:「試看那假西施賣弄他香溫玉軟,儘有那春登徒為著他意惹情牽,怎當俺冰鏡雙惡,能別媸妍。」登徒,即登徒子為宋玉指責的好色之徒。冰鏡,又指「明月」,見「月亮」條。
●冰眸●( bing mou)指眼睛。以其清澈明淨如冰,故稱。唐·李曄《巫山一段雲》詞之一:「翠鬢晚妝煙重,寂寂陽台一夢。冰眸蓮臉見長新,巫峽更何人。」
●寸眸●( cun mou)眼睛的代稱。晉·左思《魏都賦》:八極可圍於寸眸,萬物可齊於一朝。」李周翰注:「高台遠視,八極之地可圍於寸目。」清·魏源《劍閣》詩:「陡然萬古奇,森此寸眸仄。」
●六老●(io)眼睛的別稱。六,按《中州音韻》葉「溜」,謂眼珠轉動。元·鄧玉賓《村里迓鼓·仕女園社氣毬雙關》套曲:「把閒家扎墊的飽,六老兒趁的早,腳步兒趕趁的巧,只休教細褪了,永團圓直到老。」
●淥老●(11)眼睛。淥,清澈。金·董解元《牆頭花曲》:「小顆顆的一點朱唇,溜的一雙淥老。」王嘉甫《八聲甘州》詞:「窄弓弓撤道,溜刀刀淥老。稱霞腮一點朱櫻小。」修眸●(mou)漂亮的眼睛,美目唐·韋瓘《周秦行紀》:「見前一人纖腰修眸,容甚麗,衣黃衣,冠王冠,年三十來。」
●眼目●(yanm)眼睛。眼珠。《北史·周太祖紀》:「神武以帝非常人,曰:『此小兒眼目異。」」又指眼光,引申為見解。眼腦●( yan na)即眼睛。元人雜劇中多用之。元·王實甫《西廂記》一本回折:「害相思的饞眼腦,見他時須看個十分飽。」
●銀海●( yin hai)道家對眼睛之稱。以其如海之明,能映照萬物,故稱。宋·蘇軾《雪後書北壁台》:「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明·趙絢《雞肋·銀海》:「道家以目為銀海。」 眼淚 【眼淚】
●( yan lei)指人在悲傷和興奮時流下的淚水。由於點點滴滴,被喻為淚珠。特指美女的眼淚。
●粉淚●( fen lei)女人眼淚。謂淚水浸漬了臉上的香粉唐·張文琮《昭君詞》:「玉痕垂粉淚,羅袂拂胡塵。」玉痕,即淚痕。
●淚珠●( lei zhu)指淚滴。傳說海中有鮫人,滴淚成珠,因喻淚滴。唐·元稹《江陵三夢》詩:「撫稚再三囑,淚珠千萬垂。」
●魚目●(ym)眼淚。以魚眼珠喻淚珠。唐·李賀《題舊夢》詩:「勞勞一寸心,燈花照魚目。」王琦注:「古詩:燈擎昏魚目。魚目有珠,故以喻含淚珠之目。」
●玉淚●( yu lei)晶瑩的眼淚。宋·楊炎正《滿江紅》詞:「寸寸錦腸渾欲斷,盈盈玉淚應偷滴。」明·高廉《玉簪記·依親》:「把酒樽前,不覺玉淚臨風惆悵。」
●玉啼●(yt)喻美女眼淚。謂以其哭泣的淚珠如玉一樣的晶瑩。隋·薛道衡《昔昔鹽》:「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唐·韓愈《城南聯句》:「寶唾拾未盡玉啼墮猶。」註:「洪●(慶善)曰:此以咳唾喻珠璣,以啼泣喻玉筯也。
●玉筋●(yzh)本指玉製的筷子。喻美人的眼淚。唐·李白《閨情》詩:「玉日夜流,雙雙落朱顏。」唐·高適《燕歌行》:「鐵衣遠戍辛勤久,玉應啼別離後。」
●真珠●( zhen zhu)指美女的眼淚。唐溫庭筠《菩薩蠻》詞:「玉纖彈處真珠落,流多暗濕鉛華薄。」明·劉基《霜葉飛·七夕》詞:「盼油壁香車,駕了踟躕,欲上頻回顧,但暗滴真珠,教向人間,散成飛雨。」又指酒和露,見各該條。
●珠淚●( zhu lei)眼淚。謂淚滴如珠南朝·梁·張率《長相思》詩:「空望終若斯,珠淚不能雪。」唐·李白《學古思邊詩》:「相思如夢,珠淚濕羅衣。 眼波 【眼波】
●(yanb)指人的眼神,謂其顧盼,有若明淨的水波閃爍,多指美女顧份含情的晶瑩光唐·韓偓席上有贈》詩:「小雁斜侵眉柳媚霞橫接眼波來。」
●橫波●( heng bo)比喻眼神流動,如水閃波漢·傅毅《舞賦》:「眉連娟以增繞兮,目流睇而橫波。」南朝·梁·楊詠舞》詩:容生翠羽,慢睇出橫波。」
●流波●(lib)喻眼波,謂美女晶瑩靈活的眼光如流動的水波一樣。戰國·楚·宋玉《神女賦》:望餘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
●秋波●(qib)眼波。以其似秋天明澈的水波閃動,故云。宋·蘇軾《百步洪》詩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宋·歐陽澈《玉樓春》:「個人風韻天然俏,入鬢秋波常似笑。」亦指秋天的水波。
●秋水●( qiu shur)喻眼波。以其似明澈的秋水流轉,故云。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袁桷《題美人圖》:「望幸眸凝秋水,侍愁眉簇青山。」又喻「寶劍」、「鏡」,見各該條。亦喻神色清澈。
●微波●( wei bo)指女子眼波。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無良媒以接歡兮,把微波而通辭。」又指微浪,餘波。 眼眉 【眼眉】
●( yan mei)眉毛。特指女子的秀眉。由於年輕婦女的眼眉多加修飾、點染,細長而彎曲。形似新月,細長如蠶蛾觸鬚,故有些異名。
●翠黛●( cui dai)指女子的秀眉。我國古代青年女子多用黛螺●(一種青色的礦物顏料)畫眉,使其呈青黛色,故以翠黛指女子眼眉。唐·許諢《觀章中丞夜按歌舞詩:「歌舞初移翠黛顰
●翠蛾●(cu)指美女的眼眉。謂其眉以青黛點染,其色青翠,細長如蠶蛾觸鬚。唐·謝偃《聽歌賦》:「低翠蛾而歛色、睇橫波而流光。」也借指美女。
●翠眉●( cui mei)指青年婦女的眉毛。因以黛色點染過,其色青翠,故稱。晉·崔豹《古今注下》:「魏宮人好畫長眉。今多作翠眉警鶴髻。」南朝·梁·江淹《麗色賦》:「信東方之佳人,既翠而瑤質。」
●翠羽●(cuy)本指翠色的鳥羽,亦借喻美女眉毛。晉·傅玄《豔歌行》「峨眉分翠羽,明眉發揚。」又喻綠色樹葉。
●眉黛●(mei dai)指女子眉毛,因古代青年女子多以青黛●(一種青黑色的顏料)畫眉,故云唐·李商隱《代贈》詩之二:「總把青山掃眉黛,不知共得幾多愁。」
●眉月●( mei yue)女子眼眉的喻稱。謂其眉毛彎如新月。唐·褚亮《詠花燭》:「靨星臨夜燭,眉月隱輕紗。」
●青蛾●( qing)指美女眉,因舊時用青黛畫眉;蛾,蠶蛾觸鬚長而彎曲,用以喻美女細長而又彎曲的眉。唐·李賀《夜坐吟》:「鉛華笑妾顰青蛾。」唐·溫庭筠《贈知音》詩:「窗間謝女青蛾斂,門外蕭郎白馬嘶。」
●修蛾●()指女子長眉。修,美、長;蛾,蠶蛾觸鬚,細長彎曲,用以喻女子秀眉。宋·柳永《尉遲杯》詞:「天然嫩臉修蛾,不假施朱描翠。」晏殊《踏莎行》詞:「弱袂縈春,修蛾寫怨。秦箏寶柱頻移雁。」清·珠泉居士《雪鴻小記補遺》:「餘每於城陰放棹時,邂逅水亭,修蛾曼睩,貌亦秀韻非常。」曼睩●(man)長長的眼睛,睩,本為看視的樣子,借指眼目。
●修眉●(xiu mei)亦作「脩眉」,指女子纖細的長眉。宋·柳永《少年遊》詩:「修眉斂黛,遙山橫翠,相對結春愁。」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雲髻峨峨,脩眉聯娟。」
●真眉●( zhen mei)指女子未加修飾的天然秀眉。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紅唇寫朱真眉學月,美目豔起,秀色爛發。」
●雁】
●(yan)候鳥之一。每年秋分後飛往南方,次年春分後北返。雁陣成「」字或「人」字形,稱為雁字。唐·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塞,聲斷衡陽之浦。」
●寒鴻●(han hong)即寒雁。唐·李嘉祐《送樊兵曹譚州謁韋大夫》詩:「寒鴻歸欲盡,北客始辭春。」
●鴻雁●( hong yan)亦作「鴻雁」。指雁。《詩·小雅鴻雁于飛,肅肅其羽。」毛傳:「大曰鴻,小曰雁。」
●候雁●(hou yan)雁的別稱。以其冬季南來,夏初北歸定時隨氣候往來,故稱。《呂氏春秋·孟春紀》:「候雁北。」《淮南子·時則訓》:「涼風至,時雁來。」
●朔禽●( shud qin)雁的別稱,以其為北方之鳥,故稱。《宋書·謝靈運傳·山居賦》:「海鳥違風,朔禽避涼。」自注:「朔禽,雁也。」
●信鴻●(xin hong)傳送書信的鴻雁。宋·李之儀《採桑子》詞:「明朝去路雲霄外,欲見無從滿袂仙風,空托雙鳧作信鴻。」
●信禽●(xin qin)雁的別稱。雁為候鳥。北去南迴,均有定時,故稱信禽。元·郝經《雁媒》詩:「信禽法天運,斷不為炎涼。」【硯】
●(yan)書畫時用以研墨或盛墨汁的文具。文房四寶之一。石質或陶質,形以圓、方、長方為主。唐·劉禹錫《送鴻舉師遊江西》詩:「使君灘頭揀石硯,白帝城邊尋野蔬。」寶泓●(bao hong)硯的美稱。泓,一汪水,借指墨汁,指代硯池。宋·黃庭堅《再和公擇舅氏雜言》:「撫摩寶泓置道山,郁郁秀氣似舅眉宇間。」史容注:「寶泓謂陶泓也。」鳳味●( feng zhou)硯名。咮,鳥嘴。宋·蘇軾《ㄑ龍尾硯歌序》:「餘舊作《鳳味硯銘》,其略云:『蘇子一見名風味,坐令龍尾羞牛後。」韓駒注:「其銘《序》云:『北苑龍培山,如翔鳳平飲之狀。當其有石蒼黑而玉色。熙寧中太原王頤以為現,餘名之曰風咮。」
●寒泓●(han hong)硯的別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三引唐·杜南傑《寄鄭疊碏石硯歌》:「半掬春泉澄淺清,洞天澈底寒泓泓。」宋·文同《謝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詩:「貴價市珍煤,風前試寒泓。」珍煤,名貴的墨。
●黑白月●( hei bai yue)一種硯的喻稱。以其形圓又分為盛水與磨墨兩個半圓而得名。宋·蘇軾《龍屋石月硯銘》:「萋萋兮霧縠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者哉生明,而運墨者旁死魄。」哉生明,即哉生魄,謂月亮開始發光,指陰曆每月初二日和初三日的蛾眉月;旁死魄,指初月未發光的部分。魄,月光。火捺●(huna)端硯的種名。清·屈大鈞《廣東新語·石語》:「其火捺以紫氣奔而回礴,又如血暈散開,有若雲霧之氣,或小而圓輪若金錢者。」
●即墨侯●(j1 mo hou)硯的擬人之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硯譜》謂:唐人文嵩以硯擬人,作《即墨侯石虛中傳》後以「即墨侯」、「石虛中」分別指硯。宋·王邁《除夜洗硯》詩:「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離石鄉侯●( shi xiang hou)硯的擬人之稱。謂其一旦成硯就離開石鄉奔赴各地成為文具。唐·馮贄《雲仙雜記·硯封九錫》:「稷又為硯封九錫:拜離鄉侯,使持節即墨軍,事長史,兼鐵面尚書。」
●羅文●(luo wen)硯的擬人之稱。以其產於婺源羅紋山而得名。其硯石堅硬有羅紋,極為名貴,故諧音名為「羅文」。宋蘇軾《萬石君羅文傳》:「中書舍人羅文,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其以歙之祁門三百戶封文號萬石君,世世勿絕」墨池●(moch1)硯的別稱。宋·范正敏《遯齋閒覽·墨池皮棚》:「王僧彥父名師古,常有呼硯為墨池。」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文房四寶都拈住,謾把松菸試,墨池點得兔毫濃,拂拭錦箋一紙。」松菸,指墨;兔毫,指筆。墨海●( mo hai)大硯的異名。以其蓄墨如海,故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硯譜一》:「昔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帝鴻,黃帝的號。清·翟灝《通俗編·器用》:「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
●潤色先生●(run se xian sheng)硯的擬人之稱。宋·陶谷《清異錄·文用》:「薛濤《四友讚》日:『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藏鋒都尉,指毛筆。
●石泓●( shi hong)硯的別稱。硯多石製,其中汪水研墨處日泓。宋·黃庭堅《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松煤。指墨;霜兔,指毛筆。
●石君●( shi jun)硯的擬人之稱。清·李光庭鄉言解頤物部上》:「當得意疾書之時,而水丞腹堅,石君面皺,能無興阻。」
●石虛中●(sh xu zhong)硯的擬人之稱。以其中空,故云。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辭賦》:「石虛中字居默,南越高要也。隱遁不仕,因採訪遇之端陽,拜即墨侯。」
●石友●( shY you)硯之暱稱。因多石製,以其為友,故云。宋王炎《題童壽卿博堂》:「剡溪來生,歙穴會石友」浙江剡溪的紙,安徽歙縣的硯,均著名。楮生,指紙。石友,亦喻堅如金石的友情。
●陶泓●( hong)陶質硯的他稱。諧音擬為人名。唐·韓愈《毛穎傳》:「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楮先生友善。」陳玄,指墨;楮先生,指紙。朱熹注:「唐絳州貢墨,虢州瓦硯,會稽貢紙,故借名之。」
●硯池●( yan ch)即硯。謂其中有研墨之池。《藝文類聚傅玄硯賦》:「節方圓以完形,煆金鐵而為池。」唐·杜荀鶴《題弟侄書堂》詩:「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硯台●( yan tan)硯的整體之名。唐·司空圖《偶詩》之一:「夕陽照個新紅葉,似要題詩落硯台。」
●硯田●( yan tian)硯的別稱。謂文人以硯為田,依文墨為生,靠筆耕過活,故云。宋·唐庚《次泊頭》詩:「硯田無惡歲,酒國有長春。」清·蔣超伯《南漘楉語·硯》:「近得一硯,上有伊秉綬先生銘云:『唯硯作田,咸歌樂歲。墨稼有秋,筆耕無稅。」 燕子 【燕子】
●( yan zi)候鳥名,背黑腹白,翅長善飛,尾象剪刀。常棲息簷下,銜泥築巢,捕食昆蟲。《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巂周●( juan zhou)燕的別名。《說文·佳部》:「巂,巂周,燕也。」清·納蘭性德《采桑子·居庸關》詞:「巂周聲裡嚴關峙,匹馬登登,亂踏黃塵,聽報郵簽第幾程。」又指子規。
●天女●(tian)燕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鳥獸》:「燕,一名天女。」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燕》:「《採蘭志》:昔有燕入人家,化為一小女,自雲天女故至今名燕為天女。」
●烏衣君●( wu yT jun)亦省稱「烏衣」。燕的擬人之稱,以其羽烏黑,故稱。元·王逢《無家燕》詩:「昔本烏衣君,今學南冠囚。」明·楊基《雪中燕》詩:「玉樓迷壘,珠泊見烏衣玄鳥●( xuan nido)燕的別稱。以其羽黑,故稱《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商代始祖契為簡狄吞玄鳥卵懷孕而生。《楚辭·九章·思美人》:「高辛之靈盛兮,遭玄鳥而致詒。」唐·李頻《古意》詩:「玄鳥空巢語,飛花入戶香。」又指「鶴」、「八哥」、「烏鴉」,見各該條。玄禽●( xuan qin)燕的別稱。晉·葛洪《抱朴子·譏惑》:「玄禽解陰陽,虵遠泉流。」●(shey),蛇和螞蟻。虵,「蛇」俗字;,「蟻」本字。唐·楊炯《大唐蓋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序》:「雖玄禽歷數,推移於景毫之都
●玄乙●( xuan yr)燕的別名。玄,黑色,謂燕羽色;乙,通「鳥」●(y),燕。唐·盧照鄰《宴風泉石翁神祠詩·序》:「夫圮上黃公,靈期已遠;湘中玄乙,化跡難徵。」圯●(y1)橋。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燕》:「玄乙,燕也。」鴯●(yer)亦作「意而」。燕子別稱。《莊子·山木》「鳥莫知于鷯鴯。」知,即「智」。陸德明釋文:「或雲鴯,燕也。」元·伊士珍《瑯嬛記》:「周穆王迎意而子居靈卑之宮,訪以至道,後欲以為司徒,意而子愀然不悅,奮身化作玄鳥飛入雲中,故後人呼玄鳥為意而。」
●乙鳥●(ynio)亦省稱「乙」。燕的別名。宋·梅堯臣《聞王景彝雪中祀還》詩:「壇場祠乙鳥,桑柘響陰梟。」又,穆修《秋浦會遇》詩:「再見來巢乙,頻聞入市寅。」寅,指虎。元·戴良《秋興》詩之四:「荒祠猶記雙龍樹,壞埒曾傳乙鳥壇。」
●遊波●(youb)燕的異名,謂其能興波祈雨。故稱。燕子飛翔的某些態勢,的確能顯示將雨的徵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二·燕》:「●(燕)能興波祈雨,故有遊波之號。雷云:『海竭江枯,投遊波而立泛,是矣。」
●玉剪●(yu jian)燕的美稱。因其尾似剪,故稱。明·時中《白燕》詩:「珠簾十二中間捲,玉剪一雙高下飛」清·張景祁《雙雙燕·秋燕》詞:「漫約催歸伴侶,看玉剪將飛還往。」元鳥●(yuan nido)猶「玄鳥」。燕的別名。清·潘榮陞《帝京歲時紀勝·二月·時品》:「元鳥至,則高堂畫棟銜泥結草以居。」
●朱鳥●( zhu nido)燕的別稱。以其頷下色赤,故稱。漢揚雄《法言·問明》:「朱鳥翾翾,歸其肆矣。」翾翾●(xuanxuan),飛翔。李軌注:「朱鳥,燕別名也。」朱鳥,多指「鸞」、「鳳」、「雁」。 堯女 【堯女】
●(yon)指帝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于舜,為其二妃。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妃尋至南方,投湘水而死,為湘水女神,是為湘妃。
●帝娥●(de)指帝堯二女。唐·李群玉《王內人琵琶引》:「贏女停吹降浦簫,帝娥淨掩空波瑟。」
●帝女●(dn)指帝堯二女,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其二妃。南朝·梁·均《登二妃廟》詩:「朝雲亂入目,帝女湘川宿。唐·趙彥昭《奉和幸安樂公主莊應制》:「靈泉巧鑿天孫渚,孝荀能抽帝女枝。」宋·梅堯臣《送寧鄉令張沆》詩:「竹存帝女啼,夔學林雍。」又指炎帝女兒「精衛」,見該條。亦指天帝之女瑤姬並泛指帝王之女。
●帝子●(dz)指堯女娥皇、女英。《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兮愁予。」王逸注:「帝子,謂堯女也。」北渚,指湘江。明·徐禎卿《古意》詩:「帝子葬何處,瀟湘雲正深。」又泛指帝王之子。
●皇英●( huang ying)堯女娥皇女英之省稱唐·李白《遠別離》:「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三浦。」浦,水濱。
●湘娥●( xiang)指舜妃娥皇女英。三國·魏·曹植《九詠》詩:「感漢廣兮羨遊女,激楚兮詠湘娥。」唐·李賀《黃頭郎》:「水弄湘娥珮,竹啼山露月。」
●湘妃●( xiang fei)舜二妃娥皇女英。傳說二女死後成為湘水之神。北周·庾信《周儀同松滋公拓跋競夫人尉遲氏墓誌銘》「西臨織女之廟,南望湘妃之墳。」唐·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水》詩:「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
●湘君●( xiang jun)湘水之神。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湘靈●( xiang Iing)湘水之神。《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唐·李益《古瑟怨》:「破瑟悲秋已減弦,湘靈沈怨不知年。」
●湘陵妃子●(xiang iing fei)指舜妃娥皇女英。傳說是湘水之神,故名。元·王實甫《西廂記》「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廟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現蟾宮素影。」
●湘神●(xiang shen)湘水神,指湘君和湘夫人。唐·李賀《帝子歌》:「九節菖蒲石上死,湘神彈琴迎帝子。」【羊】
●(yang)草食哺乳動物,家畜。六畜之一,性溫順,有山羊、綿羊等。毛色以白為主。詩·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
●白石道人●(bai shi dao ren)羊的擬人之稱。《神仙傳黃初平》謂,東漢·黃初平年十五牧羊後,於金華山得道成仙。其兄尋往,見白石壘壘。「初平乃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變為羊數萬頭。」後因稱羊為白石道人。
●長髯主簿●( chang ran zhu bu)山羊戲稱。以其有長髯,因以古官「主簿」呼之。《初學記》二九卷引《古今注》:「羊,一名長髯主簿。」
●高山君●(gao shan jun)羊的別稱,以羊擬人,意為常在高山者。《搜神記》卷十八:「漢齊人梁文好道,家有神常在其中。積數十年。後因祀事,帳中忽有人語,自呼高山君座中驚起,助文引之,乃袁公路家羊也。」後遂以「高山君」稱羊。
●火畜●( huo chu)羊的別稱。因羊肉熱性大,食之去寒故稱。《禮記·日令》:「食麥與羊。」鄭玄注:「羊,火畜也。」捲婁●( juan lou)羊的異名。以其背曲捲佝婁,故稱明陳懋仁《庶物異名疏·獸》:「羊,亦名捲婁。」
●青鳥●(qing nido)羊的別名。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古人說,羊一名胡髯郎,又名青鳥。」多作「使者」之稱。髯鬚參軍●(ran xu can jun)羊的擬人戲稱,實指長髯山羊。五代·後唐·馬縞《古今音樂鳥獸魚蟲龜鼈等部》:「羊一名髯鬚參軍。」
●柔毛●( rou mao)羊的代稱。以其毛柔,古代用於祭祀,故稱。《禮記·曲禮下》:「羊日柔毛。」孔穎達疏:「若羊肥則毛細而柔弱。」
●沙肋●( sha lei)羊的別稱。因陝西沙苑古產佳羊,稱為「細肋臥沙」,故稱。宋·王阮《題四羊圖》詩:「雪髯隱約黑暈中,沙肋微茫筆端走。」
●羶根●( shan gen)指稱羊。以其羶味重,故云。金·王若虛《答張仲杰書》:「羶根之賜,甚愜老饕。」老饕●(tao),貪饞者。
●未日主人●(wei ri zhu ren)羊的擬人戲稱。以其在十二生肖中未屬羊,故稱。晉·葛洪《抱朴子·登涉》:「山中未日稱主人者,羊也。」 夜晚 【夜晚】
●(ye wan)泛指晚上,夜間。習慣上多指前半夜的一段時間。《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夜晚路上有虎,須要小心。」
●宿昔●(su)夜晚;夜裡。《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晉·阮籍《詠懷》之四:「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衣裳。」李善注引《廣雅》:「宿,夜也。」呂向注:「昔,夜也。」又指從前,往日。
●夕漏●(×ou)指夜晚。漏,古代計時的器具。《宋書樂志二》:「晨晷促,夕漏延。太陰極,微揚宣。」唐·韋應物《效何水部》詩:「夕漏起遙限,蟲響亂秋陰。」唐·張文恭《七夕》詩:「歡餘夕漏盡,怨結曉驂歸。」
●宵昧●(xiao mei)夜晚。晉·傅咸《螢火賦》:「歲朝陽而戢景兮,必宵味而是徵
●宵夕●()夜晚。《宋書·自序·林子》:「高祖每征討,林子輒摧鋒居前,雖有營部,至於宵夕,輒敕還內侍。」宵夜●( xiao ye)夜晚。《淮南子·兵略訓》:「因其飢渴凍暍,勞倦怠亂。恐懼窘步,乘之以選卒擊之以宵夜,此善因時應變者也。
●夜間●(ye jian)夜裡。宋·沈作喆《寓簡》卷十:「其意必待夜間出來胡行亂走耳。」
●夜天●(ye tian)夜晚。北魏·佚名《元朗墓誌》「寂寥泉戶,如何夜天,霜悲墓道,風急鬆阡。」亦指夜晚的天空。夜頭●(ye tou)夜裡。《敦煌曲子詞·南歌子》:「白日長相見,夜頭各自眠。」
●夜夕●(yexT)夜晚。唐·孟棨《本事詩·徵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諷甚苦。」清·宣鼎《夜雨秋燈錄·喪事演劇》:「次日領拜,夜夕行招魂禮」 醫生 【醫生】
●( yT sheng)以醫術為人治病的人。醫生之稱,始於唐代。《唐六典》:「醫生四十人。」註:「後周醫正有醫生三百人。」因肄業官學習醫,故稱。宋·范成大《書事》詩之二:「門外雖無車轍,醫生ト叟猶來。」
●倉扁●( cang bian)泛指良醫。因倉公●(漢代人)和扁鵲●(春秋時人)均為當時名醫,故稱。宋·文天祥《病愈簡劉小村》詩:「風月真倉扁,招呼入屋頻。」宋·何夢桂《贈術士邵易庵》詩:「得醫為倉扁,得法為軌革。」
●大夫●(daif)醫生。大,通「待」,有侍奉之義。宋洪邁《容齋三筆·醫職冗濫》稱:「宋代醫官設有官階,有大夫、郎、醫效、侯之稱,是為醫生稱大夫之始。《紅樓夢》第十回:「如今且說媳婦這病,你那裡尋一個好大夫,給他瞧瞧要緊,可別耽誤了。」如今北方人,仍稱醫生為大夫,而南方多稱醫生。郎中●( lang zhong)醫生。南方某些地方對醫生的稱謂,始於宋代。宋·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說藥》對醫生有楊郎中、徐郎中之稱。
●三醫●( san)泛指良醫或醫生。三醫指古代名醫:矯氏、俞氏、盧氏。唐·黃滔《祭南海南平王》:「胡二豎之亟攻,竟三醫之莫救。」二豎,指「病魔」。見「疾病」條
●上醫●( shang yi)高明的醫生。《魏書·彭城傳》:「《徐謇·許胤宗》:「古之上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要,關鍵,主要之點。明·王文祿《<醫先>序》:「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易而無跡,治已病勞而罔功。」未病,指未形於外的病症。當病未感染或在潛伏期就給予預防或治療,較易而無痕跡。當病已形於外,症狀嚴重,就勞而無功了。
●大醫●(taiy)太醫,宮廷御醫。《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皇后免身後,衍●(淳于衍)取附子,並合大醫大丸,以飲皇后。」
●天醫●( tian)太醫;御醫。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聖情憂軫,起坐失次,天醫內官,相機旁午。」軫,指悲痛。天醫,又指仙醫。
●醫匠●(yi jiang)古代稱醫生為醫匠。《急救篇》卷四:「篤癃廢迎醫匠。」註:「醫者,療病之工也。」篤癃●(long),沉重的疾病;●( shuai)廢,衰病、頹廢。
●醫士●(yshi)古指醫師,醫生。宋·唐容《真仙岩題名》:「清明日攜二子元亮,遊真仙岩,同來者醫士蔣劼。」 伊尹 【伊尹】
●(yyn)商湯大臣。名伊,又名摯,尹,是官名。相傳生於伊水,故名。原為湯妻陪嫁奴隸,後助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湯去世後歷佐外丙、仲壬二王。後太甲即位,因荒淫無度,被伊尹放逐於桐宮,三年改悔,迎之復位,終無怒言。《尚書·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於先。」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本無怨色」伊尹為商代有名賢臣,為歷代所稱頌,同皋陶、傅說、箕子、呂尚、周公、管仲、霍光等歷代賢臣並稱為伊皋、伊傅、伊箕、伊呂、伊旦、伊管、伊霍。
●保衡●( bao heng)伊尹的尊號。又稱「阿衡」。《書·說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先正,指前代賢臣。孔傳:「保衡,伊尹也。」孔穎達疏:「保衡、阿衡,俱伊尹也。」《書·君奭》傳曰:「伊尹為保衡,言天下所取安,所取平也。」《南齊書·高帝紀上》:「昔保衡翼殷,博陸匡漢,方斯衊如也。」章炳麟《書·相宅》:「故以一千四百州縣之廣袤,各異其政教雅頌者,百蹶之媒也。雖保衡治之,必亂其節族矣。」阿衡●( heng)伊尹。《書·太甲上》:「惟嗣王不惠於阿衡。」孔穎達疏:「伊尹,湯倚而取平,故以為官名。」謂「阿衡」專為商代官名。《詩·商頌·長髮》:「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孔穎達疏:「伊尹名摯,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
●太阿●(tai)指伊尹。因伊尹輔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後輔太甲,被稱為大阿。《文選·潘岳楊荊州誅>》:「周賴尚父,殷憑太阿。」李善注:「太阿、阿衡;謂伊尹也。」漢·王莽以甄豐為太阿右拂,即取伊尹事。」又為古「寶劍」名,亦指「權力」,見各該條。
●伊公●( gong伊尹的尊稱。南朝·梁·蕭統《七契》「伊公調和,易氏燔,傳車渠之椀,置青玉之案。」
●伊衡●(yT heng)伊尹的別稱。伊尹輔商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故稱。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一:「於赫帝朝,伊衡作輔。」
●伊生●( sheng)伊尹的別名。《文選·陸機<豪士賦序》》:伊生抱明允以嬰戮,文子懷忠敬而齒劍。」李周翰注:「伊生伊尹也。」清·錢謙益《光祿大夫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文通鐵山王公墓誌銘》:「昔者,伊生五就,拜幣聘於有莘;仲父一匡,謝溝瀆於堂阜。
●伊摯●(yzh1)伊尹。《楚辭·屈原天問>》:「帝乃降觀,下逢伊摯。」《孫子·用間》:「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儀表 【儀表】
●(ybi)指人的容貌、姿態、風度等。顯示於外的精神風貌。南朝·梁·沈約《豫章文憲王碑》:「公德惟民望,位冠朝首,儀表瑰雄,風神秀傑。」元·曾瑞卿《留鞋記·楔子》:「因小生學成滿腹文章,更兼儀表不俗;今年春榜動,選場開奉父母嚴命特來上朝應舉。」
●邊幅●( bian)本指衣服布帛邊緣,借喻儀錶,衣。後漢書·馬援傳》:「天下雌雄未定,公孫不吐哺先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李賢注:「言若布帛修整其邊幅也。《左傳》曰: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度,使無遷。」後謂不事修飾,為「不修邊幅」。
●標格●( biao ge)風範,風度。晉·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遠名於萬代,求知己於將來,豈能見於今日,標格於一時乎?」唐·李綽《尚書故實》詩:「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相逢說項斯。」
●風標●( feng bid)猶風度,品格。《魏書·彭城王傳》:「
●風標才器,實足師範。」師範,榜樣。唐·白居易《題王處士郊居》詩:「寒松縱老風標在,野鶴雖饑飲啄閒。」
●風裁●(feng cai)風度,氣派。裁,樣式,猶言「氣派」。《北齊書·李儀琛傳》:「神威幼有風裁,傳其家業,禮學粗通義訓。」
●風采●( feng cai)亦作「丰采」。風度,神采。《南齊書沈文季傳》:「文季風采棱岸,善於進止。」唐·元稹《鶯鶯傳》:「余所善張君,性溫茂,美丰采。」
●風調●(feng dido)風度,韻致。《北史·崔挺傳》:「昂有風調才識,奮立堅正剛直之名。」唐·白居易《和殷協律琴思》詩:「秋水蓮冠春草裙,依稀風調似文君。」
●風度●( feng du)指人的言談、舉止、態度的高雅優美。如:風度翩翩。《晉書·安平獻王孚傳論》:「安平風度宏邈,器宇高雅。」《新唐書·張九齡傳》:「張九齡體弱,有醞籍…帝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乎?,」
●風範●( feng fan)風度,榜樣。《南齊書·庾呆之傳》杲之風範和潤,善音吐。」《南史·袁湛傳·論》:「自初及末,無虧風範,從微至著,皆為稱職。蓋一代之名公也。」風格●(feng ge)風度品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李元禮風格秀整。」《晉書·和嶠傳》:「嶠少有風格,慕舅夏侯玄之為人,厚自崇重。」今指作風,品格。風景●( feng jing)風度;儀容,即風采。《晉書·劉毅傳》:「正身率道,崇公忘私,行高義明,出處同揆,故能令義士宗其風景,州閭歸其清流。」亦指風光景物。
●風流●(feng lid)風度;標格。《晉書·王獻之傳》:「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唐·杜甫《詠懷古蹟》:「搖落深知宋玉怨,風流儒雅亦吾師。」
●風期●( feng qT)風度,品格。唐·李白《梁甫吟》:「廣張三千六百鉤,風期暗與文王親。」
●風氣●(feng ci)風采,氣度。《世說新語·任誕》:「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宋書·蕭惠開傳》:「少有風氣,涉獵文史。」又指風尚、習氣。
●風神●(feng shen)風度,神采。《世說新語·賞譽》:「●(張天錫)猶在諸位,……王彌有儁才美譽,當時聞而造焉。既至,天錫見其風神清冷,言話如流,陳說古今,無不貫悉。」《晉書·裴秀傳》:「楷風神高邁,容儀俊爽,博涉群書,特精理義,時人謂之玉人。」
●風味●( feng wei)風度,風采。《宋書·自序》「●(沈伯玉)溫雅有風味,和而能辨,與人共事皆為深交。」唐·韓愈《答渝州李使君書》:「恭仰風味,未嘗敢忘。」今指事物所具有的特色。如江南風味。
●風儀●( feng yi)風度儀表。《世說新語·雅量》:「庾太尉風儀偉長,不輕舉止,時人皆以為假」《晉書·溫嶠傳》:「風儀秀整,美於談論,見者皆愛悅之。」
●風宇●( feng yu)風度,氣宇。《晉書·謝安傳》:「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總角,本為兒童發式:雙髻借指童年。《新唐書·楊炎傳》:「炎美鬚眉,峻風宇,文藻雄尉,然豪爽尚氣。」
●風韻●( feng yun)風度,韻致《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道韞風韻高邁,敘致清雅。」唐·李白《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詩:「風韻逸江左,文章動海隅。」
●風致●( feng zhi)猶言風度品格。《新唐書·崔遠傳》:「遠有文而風致整峻。」亦猶「風韻」指容顏姿態。《聊齋志異·錦瑟》:「年十八九,風致亦佳。」又指作品的韻味。風姿●(feng)風度儀態,亦作「丰姿」。《晉書·衛玠傳》:「驃騎將軍王濟,玠之舅也,儁爽有風姿。」羅虹《比紅兒詩》:「謝娘休漫逞風姿,未必娉婷勝柳枝。」
●光塵●( guang chen)對他人風采的敬稱。《文選·繁欽<與魏文帝箋>》:「冀事速訖,旋待光塵,寓目階庭,與聽斯調。」唐·白居易《祭李司徒文》:「至於豆觴之會,軒蓋之遊,多奉光塵,最承歡惠。」明·張煌言《答唐梅塵書》:「倡義以來,南北各天,遂勿獲親奉光塵。」又喻「世俗」,見該條。
●光霽●( guang)猶風采,對人風度的敬稱。有如「光風霽月。」明·章懋《與陳提學書》:「未獲一覽光霽。」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相公》:「揖而祝曰:『小生齋宿而來,仙人不以門外見斥,何不竟賜光霽。
●嘉表●( jia bido)美好的儀表。漢·蔡邕《陳留太守胡公碑》:「君幼有嘉表,克岐克嶷,不見異物,習與性成。」嘉採●( jia cai)丰采的美稱,指美好的風度、神色。南朝·梁·江淹《齊故司徒右長史檀超墓文》:「奧學內溢,深文外昭。嘉採籍譽,登國振朝。」
●傑表●( jie bido)不平凡的儀表。唐司空圖《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峨冠傑表,煦物溫容,蔚然喜氣,靡若和風。」
●傑觀●( jie guan)不平凡的儀表。清·黃景仁《贈程厚孫,時厚孫作書與汪容甫定交》詩:「傑觀單不群,雄步坦無。」又指雄偉壯麗的「景觀●(guan)或高聳的樓台傑觀●(guan)」,見各該條。
●坤儀●(kuny)儀表。坤,為地。相術家以地上的五嶽、四瀆比喻人的五官及臉上的各個部位,故稱人的容貌儀表為坤儀。唐·裴鉶《傳奇·封陟》:「伏見郎君坤儀濬潔,襟量端明,學聚流螢,文含隱豹。」又指「大地」,見該條。亦指母儀。奇表●(q1bi)非凡的儀表。《後漢書·李固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他本是魁梧李靖,奇表陶謙,我自非無見。」
●器觀●(qgan)胸懷,儀表。亦指才能和見識。《三國志·魏志·董卓袁紹劉表等傳論》:「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
●器局●(9j)器量,度量。《晉書·何充傳》:「何充氣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唐·王勃《山亭思友人序》:「文章可以經緯天地,器宇可蓄洩江河。」
●器宇●(qy)亦作「器寓」。指度量、胸懷;風度,儀表。如器宇軒昂。唐·王勃《秋日餞別序》:論其器寧,滄海添江漢之波。」明·陸採《懷香記·京邸遇舊》:「羨郎君器宇堂堂,更德性謙虛慨慷。」
●器蘊●(yn)度量,涵養。《新唐書·崔傳》:「琯行方介,有器蘊,人屬以為相而卒不至,當時共咨云。」
●器韻●(qyn)胸懷與風度。《舊唐書·衛次公傳》:●(次公)器韻和雅,弱冠舉進士。」清·侯方域《贈王子傳序》「餘曾一見王君於郡東旅舍,已而偕讌集共城,嘆其氣韻閒遠不可得。」
●容標●( rong bido)儀容風度。明·葉憲祖《鸞錕記·閏詠》:「新來略覺損容標,剩把閒情付彩毫。」
●容範●(rong fan)容貌風範。《晉書·魏舒傳》:「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範閒雅,發無不中,舉座愕然,莫有敵者。」唐·錢起《哭辛霽》詩:「昨夜故人泉下宿,今朝白髮鏡中垂。音徽寂寂空成夢,容範朝朝無見時。
●容光●( rong guang)儀容風采。漢·徐幹《雜詩》:「端坐而無為,彷彿君容光。」又指「縫隙」。
●容輝●( rong huT)儀容風采;神采光輝。《古詩十九首凜凜歲雲暮》:「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南朝·梁·吳鈞《寄袁州李嘉祐員外》詩:「容輝常在目,離別任經年。起《贈任黃門》詩之一:「相如體英彥,左右生容輝。」唐·錢容儀●(rong y1)容貌舉止;容貌儀表。《漢書·成帝紀贊》:「成帝善修容儀,升車正立,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臨朝淵嘿,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宋·晏殊《浣溪沙》詞之六:「淡淡梳妝薄薄衣,天仙模樣好容儀。」
●容止●(rong zh)儀容舉止,猶儀態風度。《孝經聖治》:「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南史·賀琛傳》:「琛容止閒雅神采●( shen cai)亦作「神彩」。表現於外的精神、氣色和風度。如神采奕奕。南朝·梁·沈約《齊太尉王儉碑》:「精神外朗,神采傍映。」
●神峰●( shen feng)亦作「神鋒」。謂氣概、風度,神采。《南史·王規傳》:「王威明風韻遒上神峰標映,千里絕跡,百尺無枝,實俊人也。」
●神韻●( shen yun)神采氣度。《宋書·王敬弘傳》:「敬弘神韻沖簡,識寓●(宇)標峻。」又指詩文書畫的風格韻味。外貌●( wai mao)外表,儀表。《禮記·祭義》:「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韓非子·喻老》:「耳目竭於聲色,精神竭於外貌,故中無主。」宋·司馬光薛密學詩集序》:「畫像,外貌也,豈若詩之見其中心哉
●形表●( xing bido)容貌儀表。漢·蔡邕《陳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圖於丹青。」
●形貌●( xing mao)風度,風格。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形儀●(xngy)儀容;儀表。《南齊書·王思遠傳》:「思遠清脩,立身簡潔。…形儀新楚,乃與促膝。」唐·黃滔《丈六金身碑》:「翌日,我公禮閱之乃與夢中一類其形儀,長短大小無少差。」宋·蘇軾《顏書》詩:「況此字頗怪,堂堂偉形儀。」
●儀採●(ycai)儀表風采。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衛知生望族,觀儀采軒豁,心許之,而慮其靳於貲。」靳,吝惜;貲,資財。
●儀度●(yd)儀容風度。金·王若虛寧晉縣吳君遺愛碑》:「蓋秩滿來府,始獲拜之,儀度表表,望而知其不凡。明·李東陽《侍讀陸公行狀》:「●(陸鉞)敷納詳懇;儀度莊飭。」《明史·王觀傳》:「●(王觀)性耿介,儀度英偉,善談。
●儀範●(yfan)儀容,風範。北周·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儀範清冷,風神軒舉。」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一:「濠梁人南楚材者,旅遊陳熲。歲久。熲守慕其儀範,將欲以子妻之。」子,女兒。明·張居正答南司徒馬鍾陽書》:「公昔在司農,僕忝監,以官曹之伊邇幸得時時瞻儀範,奉清論,蓋傾者久矣。」
●儀觀●( guan)猶儀表。儀,容貌,舉止;觀,顯示於外的風度。唐·韓愈《送區冊序》:「升自賓階,儀官甚偉。」明·唐順之《暘谷吳公傳》:「公醫既精,而儀觀磊落。」儀舉●(yj)儀容舉止。《新唐書·魏元忠傳》:「元忠始名真宰,以諸生見高宗。高宗慰遣不知謝而出,儀舉自安。」
●儀貌●(ymao)形貌,外表。漢·劉向《烈女傳·齊女傅母》:「儀貌壯麗,不可不自脩整。」《新唐書·文藝傳中·宋之問》:「之問偉儀貌,雄於辯。」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任子為郎署》:「瞿與先人厚善,予亦識其儀貌。」
●儀容●( rong)儀表;容貌。《東觀漢記·明帝紀》:「臣望顏色儀容,類似先帝。」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二折:「這孩兒儀容清秀,模樣兒英傑。」清·孫枝蔚《覽古》詩之二:「君子貴立身,儀容安足誇。」
●儀態●(ytai)儀容姿態。清·王朱泉居士《雪鴻少記補遺》:「至於足翹細筍,腰折回風,尤覺顛掉纖柔,具有萬方儀態。」
●儀望●( wang)儀容;外表。《魏書·裴延儁傳》:「●(子夙)沈雅有器識,儀望甚偉,孝文見而異之。」《北齊書·孝昭帝紀》:「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儀望風表,迥然獨秀。」《北史·崔子豹傳》:「●(子瞻子綵)儀望俱華,儼然相映。諸沙門竊窺之,以為二天人也。」
●儀相●( xiang)儀表容貌。唐·寒山《詩》之五八:「我見世間人,堂堂好儀相。不報父母恩,方寸底模樣?」方寸,心;底,什麼。
●儀形●(ying)儀容;形體。晉·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誄》:「從容音旨,優游儀形,廣演慈悲,饒益眾生。」《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德猷靡嗣,儀形長遞。」李善注:「儀形,容儀形體也。」
●儀刑●( xing)儀容,風範。刑,通「型」。唐·鄭萬鈞《大唐故代國長公主碑》:「乃數月後,偵其儀刑,稍稍顦。」宋·蘇軾《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小兒致語》:「惟流傳於歌舞,庶彷彿其儀刑。」
●儀宇●(yy)儀容,儀表。儀,儀容:宇,儀表,風度。《新唐書·王璠傳》:「儀宇峻整,著稱於時。」
●儀質●(yz)姿容;風度。唐·牛僧儒《幽怪錄崔書生》:「至期女及姊皆到。其姊亦儀質極麗,送留女歸於崔生。」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此馬高大,稱卿儀質,不必讓也。」
●儀止●(yzh)儀表舉止。南朝·梁·沈約《齊司空柳世隆行狀》:「及長,風質洞遠,儀止祥華動容合矩,吐言被律。」清·劉大櫆《張訥堂詩序》:「中畯既長逝,不可復見。見訥堂之儀止,聽其言議,談其文章,中畯之聲容宛然俱在。」 藝人 【藝人】
●(yren)指歌舞演員和樂工等有技藝的人,也指能工巧匠。《書·立政》:「大都小伯,藝人表臣,百司。」晉·葛洪《抱朴子·行品》:「創機巧以濟用,總音數而並精者,藝人也。」
●倡伎●( chang)亦作「倡技」。伎,指音樂歌舞,或百戲雜技藝人,後泛指稱歌舞雜戲男女藝人。《後漢書·梁冀傳》:冀、壽共乘輦車……遊觀第內,多從倡伎,鳴鐘吹管,酣謳路。」《資治通鑑·晉武帝泰始三年》:「吳主悲喜,迎拜於東門之外。既入廟,比七日三祭,設諸倡伎,晝夜娛樂。」又指「娼女」,見該條。
●倡伶●( chang ling)歌舞藝人、樂工。宋·蘇軾《次韻范純父涵星硯月石風林屏》詩:「自憐太史牛馬走,技等ト祝均倡伶。」 倡人●( chang ren)古代歌舞雜戲藝人。南朝·陳·徐陵《和王舍人送客未還閨中有望》詩:「倡人歌吹罷,對坐攬紅顏《舊唐書·馬周傳》:「騶子倡人鳴玉曳履,與夫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肩而食。」《新唐書·王琚傳》:「山東倡人趙元禮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
●倡優●( chang you)古稱音樂歌舞或雜技藝人《管子小匡》:「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大夫在後」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蔔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蓄,流俗之所輕也。」《漢書·灌夫傳》:「所好音樂狗馬田宅,所愛倡優巧匠之屬。」顏師占註:「倡,樂人也。優,諧戲者也。」
●伎人●(jren)指女歌舞藝人。三國·魏曹操《遺令》「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晉書·宣帝紀》:「九年春三月,黃門張當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與曹爽為伎人。」
●徘倡●(pai chang)音樂雜劇藝人。徘,雜劇;倡,樂人《漢書·枚皋傳》:「●(皋)談笑類徘倡」又《霍光傳》:「樂人擊鼓歌吹,作徘倡。」
●徘優●( pai you)古代以歌舞諧戲為業的藝人。《荀子正論》:「今徘優、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鬥者,是豈鉅知見侮之為不辱者!」唐·李復言《續幽怪錄·辛公平上仙》:「殿上歌舞方歡,徘優讚詠,燈燭熒煌,絲竹並作。」
●舞人●( wu ren)古代以舞跳為業的藝人。儛,舞蹈,跳舞。《梁書·羊侃傳》:「舞人張靜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上舞。」
●優倡●( you chang)古代表演歌舞雜戲的藝人。《史記·孔子世家》:「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宋·王讜《唐語林·方正》:「武宗數幸教坊作樂,優倡雜進。」後泛指戲曲演員。優旦●(you dan)戲曲旦角演員。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洪復,泉州同安人,初為優旦,賜姓,撥以為將。丰姿嬌豔如婦人,而勇冠三軍。」
●優伶●( you ling)戲曲演員。優,俳●(pai)優,原為雜戲滑稽藝人;伶,樂工。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徘優》:「每宴會,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清·朱燾《北窗囈語》:「每遇優伶演戲金鼓振天,並坐之人,不通一語。」優人●( you ren)古代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漢書張禹傳》「禹將崇入後飲食,婦女相對,優人弦鏗鏘極樂,香夜乃罷。」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優人成輔端為謠嘲之,實聞之,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後稱戲曲演員為優人。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二:「近日優人作雜班似雜劇而簡略。」
●優子●( you zY)猶優人。《新唐書·郝處俊傳》:「彼徘兒優子,言辭無度,爭負勝,相譏誚,非所以導仁義,示雍和也。 陰間 【陰間】
●( jian)迷信者謂人死後靈魂所處的地方,與陽世●(人世社會)相對而言。《西遊記》第十一回:「十王道: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分所當然,何須過讓?」
●大幽●( da you)幽冥。指地下,陰間。漢·蔡邕《司徒袞公夫人馬氏碑銘》:「不享遐年,以永春秋。往而不返,潛淪大幽。」晉·葛洪《抱朴子·暢玄》:「淪大幽而下沈,凌辰極而上游。」
●地下●(dxi)指陰間。《呂氏春秋·直諫》:「夫差將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地下?」唐·杜甫《懷舊》詩:「地下蘇司業,情親獨有君。」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太醫》:「生不能揚名顯親,何以見老母於地下乎?」冥府●(ming fu)陰間地府。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二王壤元祐元年死,三年而蘇,自言被迫至冥府。」
●冥冥●( ming ming)指陰間。《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宮,不復故庭兮。」又指「黑夜」,見該條。
●冥漠●( ming mo)亦作「冥寞」,指陰間。《舊唐書·劉鄴傳》:「●(李德裕)傾以微累,竄於遐荒,既迫衰殘,竟歸冥寞。」唐·李復言《續玄怪錄·盧仆射從史》:「僕射去人寰久矣,何不還生人中,而久處冥寞?」宋·陳亮《祭金伯請父文》:「謂冥漠之如在,想英靈之未遐。」清·周亮工《祭靖公弟文》:「凡此皆予哀痛之餘,強為思維,以慰吾弟於冥漠中者,不知弟有以自慰否也。」亦指「蒼天」,見該條。又指死亡。冥司●(ming sT)本指陰間的長官,亦指陰間。《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花經變文》:「生前不曾修移,死墮阿毗地獄。永屬冥司,長受苦毒。」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章阿端》:「君誠多情,妾當極力。然聞投生有地矣,不知尚在冥司否
●冥鄉●( ming xiang)指陰間。唐·鮑溶苦哉遠征人》詩:「李陵死別處,窅去冥鄉。」《再生緣》第二六回:「進退兩難愁殺我。到不如,青鋒一劍赴冥鄉。」
●冥陰●(ming yin)指陰間。明·無名氏《金雀記·投崖》:「休嗔,刀劍叢中願喪身。如今,含笑從容歸冥陰。」
●冥中●(ming zhong)陰間。宋岑象求《吉凶影響錄》:「治平中,黃靖國死,見冥中數獄吏指一所曰:此唐王後獄。」清·昭槤《嘯亭雜錄·蔡必昌》:「蔡太守必昌任四川重慶守,雲能過陰間。預知冥中事。」
●玄冥●( xuan ming)指陰間,九泉。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代吳外傳》:「吾復入,恐不再還,與子長訣,相求于玄冥之下。」《太平廣記》卷三二。引《幽明阮瑜之》:「父死歸玄冥,何為久哭泣?」唐·鮑溶《苦哉遠征人》:「李陵死別處,杳杳玄冥鄉。」又指「冬季」、「北方」,見各該條。亦指水神、冬神、道教的腎之神,並表深遠幽寂。
●懸泉●( xuan quan)猶黃泉,指陰間。南朝梁·沈約《奉和竟陵王經劉瓛墓》詩:「玄泉倘能慰,長夜且勿論。」明·楊慎《祭彭子衝文》:「既扃高夜台,永隔玄泉。臨風把酒,傷心絕弦。」又指「瀑布」、「唾液」,見各該條。
●玄壤●(xuan rang)地府,陰間。《梁書·文學傳下·謝幾卿傳》:「若令亡者可知,寧不縈悲玄壤,悵隔芳塵。」北周庾信《傷心賦序》:「奄然玄壤,痛何如之」金元好問王黃華墓碑》:「我作銘詩並以慰公,使不幸而屈賈,其何以釋玄壤之遺恫。」恫●(dong》,悲痛。
●玄台●( xuan tai)猶泉台。指陰司。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共消宿障,復逮玄台。」又為「玄參」的別名。
●玄鄉●( xuan xiang)指陰間。《全唐詩》卷八六四載冥吏示韋泛祿命》詩:「前陽復後楊,後楊年年強,七月之節歸玄鄉。」又指「腎臟」,見該條。
●玄夜●( xuan ye)陰間。因幽遠昏暗,故稱。晉·傅玄《七哀詩》:「杏三泉室,冥冥玄夜堂。」唐·李咸用《哭所知》詩:「朝作青雲土,墓為玄夜人。」
●奄昏●(yan hun)猶陰間。奄,通「暗」。《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雁門太守行》:「天年不遂,早就奄昏。」
●夜台●(ye tai)墳墓。借指陰間。南朝·梁·沈約《傷美人賦》:「曾未申其巧笑,忽淪軀於夜台。」唐·劉禹錫《酬樂天見寄》詩:「華屋坐來能幾日?夜台歸去便千秋宋·梅堯臣《吳資政輓詞》詩之二:「夜台埋琬琰,隴道刻麒麟。明·唐寅《綺疏遺恨》詩之一:「聞說夜台侵骨冷,可憐無路寄寒衣。」
●幽城●( you cheng)猶幽府。清·洪昇《長生殿·冥追》「哎呀,好苦呀!怨恨如山堆垛,只問你多大幽城,怕著不下這愁魂一個。」
●幽都●(youd)陰間。《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上清道錄姜道元為公叩幽都,乞神語。」
●幽府●( you fu)陰曹地府,陰間。後蜀·何光遠《鑑戒錄鬼傳書》:「況●(趙)畚謫居陰府,天賜佳城。」佳城,墳墓明沈德符《野獲編·鬼怪·穆象元判冥》:「●(象元)被召為冥吏,每以夜分入幽府決事。」
●幽冥●(you ming)陰間。地府。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嗟乎夫子,永安幽冥。」唐·白居易《祭弟文》:「豈幽冥道殊,莫苦拘礙。」又指昏庸、荒遠、微妙等。
●幽泉●( you quan)陰間。南朝·梁·江淹《傷愛子賦》:傷弱子之冥冥,獨幽泉兮而永悶。」明王世貞《鳴鳳記·忠良會邊》:「當此際誓喪幽泉,豈料微軀還見。」又指幽深的泉水。見「泉水」條。
●幽玄●( you xuan)陰間。《後漢書·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逆臣追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幽陰●( you yin)指陰間。《舊唐書·崔彥昭傳》:「爾其堅持正直,允執規程,但畏幽陰,必舊公當。」又指陰暗、幽深,亦指陰鬼。 音信 【音信】
●(yin xin)消息,信息。南朝·梁·沈約《襄陽白銅鞮歌》:「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唐·李白《大堤曲》:「不見眼前人,天長音信斷。」
●信耗●(xin hao)音信,信息。唐·康駢《劇談錄·鳳翔府舉兵討賊》:「是時關輔徵鎮咸與歸款,唯鳳翔音耗不通。」宋羅燁《醉翁談錄·柳毅傳書遇洞庭水仙女》:「洞庭於茲相遠,信耗莫通,聞君還鄉,甚近洞庭,欲以尺書,寄托侍者,未卜可乎?」明·歸有光《與王子敬書》:「道上沮洳,不通信耗。」
●信問●(xin wen)音信。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吳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童子韓重年十九,有道術。女悅之,私交信問,許為之妻。」
●信息●(xinx)音信,消息。南唐·李中《暮春懷故人》詩:夢斷美人沉信息,目寄長路倚樓台。」宋·陳亮《梅花》詩:「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信音●(inyn)音信,消息。宋·周邦彥《解連環》詞「怨懷無託。嗟情人斷絕。信音遼繞。」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三折:「自從那夜嬤嬤將小娘子喚將回去,並無一個信音。」音塵●( chen)信息。漢·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晉·陸機《思歸賦》:「絕音塵於江介,把影響乎洛湄。」
●音耗●(yin hao)消息。耗,音信。《剪燈新語·金鳳釵記》:「崔家郎君一去十五載不通音耗。」宋·晁補之《鬥百草》詞:「便冉冉如云,霏霏似雨,去無音耗。」
●音問●(yin wen)音信。晉·陶潛《贈長沙公族祖》詩:「款襟或遼,音問其先。」唐·韓愈《送僧澄觀》詩:「臨淮太守初到郡,遠遣州民送音問。」
●音息●(yin)音問消息。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
●音訊●(ynun)消息。書信。唐·元稹《酬樂天早春閒遊西湖》詩:「故鄉音訊少,歸夢往來頻。」 銀河 【銀河】
●(ynhe)即「天河」。在夜晚的晴空人們所見到的雲狀光帶。它為億萬顆恆星所組成,太陽系為其中之一。古代人們對它有許多想象,稱謂亦較多。唐杜甫《江月》:「玉露團清影,銀河沒半輪。」唐·李商隱《辛未七夕》:「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白河●( bai he)銀河別稱。唐·杜甫●(《送嚴侍郎到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不勞朱戶閉,自待白河沉。」又為水名。
●碧漢●( bi han)天河。碧,本指青綠色的美玉,在此既言天色,又言水色;漢,天河。唐·徐夤《鵲》詩:「香閨報喜行人至,碧漢填河織女回。」又指「天空」,見該條。
●別浦●(bie pu)銀河的別名。以其為牛郎織女二星隔絕之地,故稱。浦,水邊。唐·李賀《七夕》:「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長漢●( chang han)即天河。唐·虞世南《詠日午奉和》詩高天淨秋色,長漢轉曦車。」唐·楊炯《盂蘭盆賦》:「奮奮粲粲,煥煥爛爛,三光壯觀,若合璧連珠,耿耀於長漢。」長河●( chang he)銀河,俗稱天河。南朝·宋謝莊《月賦》:「列宿掩縟,長河韜映。」又指大河,見「黃河」條。
●河漢●(he han)《古詩十九首》:「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唐·元稹《秋夕遠懷》詩:「星繁河漢白,露逼衾枕清。」絳河●(jiang he)即銀河明·王達《蠡海集·天文類》:天之色蒼蒼然也,而前輩丹霄,絳霄,河漢曰銀河可也,而日絳河,蓋觀天者以北極標準,所仰視而見者,皆在於北極之南,故稱之丹,日絳,藉南之色以為喻也。」所謂「南之色」即赤色。唐·杜審言《七夕》詩:「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
●九河●(jihe)指銀河,以九天之河,或雲銀河集眾水而成,故稱。《楚辭·九歌·少司命》:「與汝遊兮九河,沖飆起。心
●兮水揚波。」呂延濟注:「九河,天河也」唐·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側身欲進叱於閽,帝賜九河湔涕痕。」湔●(jian),洗滌。
●明河●(ming he)即銀河。宋·歐陽脩《秋聲賦》:「星月皎潔,明河在天。」
●清漢●( qing han)即天河。晉·陸機《擬迢迢牽牛星》詩:「昭昭清漢暉,粲粲光天步。」《晉書·烈女傳論》:「聳清漢之喬葉,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貞蕤,無慚雅引。」
●秋河●(qihe)天河。秋夜碧空皎潔,銀河如練,故日秋河。南朝·齊謝《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繩河●( sheng he)即銀河。謂其直如繩南朝梁江淹《建平王慶安城王拜封表》:「麗採繩河,映萼璿圃。」
●天漢●(tian han)《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於有光。」毛傳:「漢,天河也。」唐·張籍《秋夜長》詩:「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漢東西月色光。」
●天杭●( tian hang)銀河。漢·揚雄《太玄經·劇》:「海水群飛,蔽於天杭。」范望注:「天杭,天漢也。」
●天河●( tian he)即銀河。《詩·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漢·鄭玄箋:「雲漢,謂天河也。」北周·庾信《鏡賦》:「天。
●河漸沒,日輪將起。」唐·韋應物《擬古》詩之六:「天河橫未落,斗柄當西南。」
●天潢●( tian huang)即天河。漢·張衡《思玄賦》:「乘天潢之汎汎兮,浮雲漢之湯湯。」又為星名,亦指皇族後裔。天江●( tian jiang)即天河。唐·李賀上雲樂》詩:「天江碎碎銀沙路,嬴女機中斷菸素。」曾謙甫注:「天江,天河也。」又為星名。
●天津●( tian jin)銀河。《楚辭·離騷》:「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王逸注:「天津,東極箕斗之間,漢津也。」唐·李紳《奉酬樂天立秋夕有懷見寄》詩:「天津落星河,一葦安可航。」宋·歐陽修《鵲橋仙》詞:「鵲迎橋路接天津,映夾岸,星榆點綴。」又為星名。
●斜漢●( xie han)天河,銀河。以其橫斜於太空,故稱。南朝·宋謝莊《月賦》:「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北陸,指虛宿;躔,指日月星宿的運行。南齊·謝朓《離夜》詩:「玉繩隱高樹,斜漢耿層台。」
●星漢●( xing han)即銀河。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星河●(xing he)即銀河。唐·韋應物《新秋夜寄諸弟》詩:「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銀漢●(yin han)即銀河。唐·溫庭筠《七夕》詩:「金鳳入樹千門夜,銀漢橫空萬象秋。」宋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玉盤,指明月。
●銀潢●(yin huang)銀河。宋蘇軾《天漢台》詩:「漢水東流舊見經,銀潢左界上通靈。」
●銀彎●(yin wan)指銀河。唐·李賀《溪晚》詩:「玉菸青濕白如幢,銀彎曉轉流天東。」
●銀渚●(ynzh)銀河。渚,小洲,水中小塊陸地。指代河流。宋·范成大《七月五日夜雨快晴》詩:「天上秋期正多事,趣駕里橋跨銀渚。」
●雲漢●( yun han)銀河。《詩·大雅·棫樸》:「倬彼雲漢,為章於天。」
●玉河●(yuhe)天河的別稱。以其銀白如玉,故稱元·丁復《送廉公子北歸》詩:「江上行逢瑤圃樹,天邊歸泛玉河查。」《群音類選·溉園記·後園相窺》:「徐徐抱甕向岩阿,欲問天孫借玉河。」天孫,織女。玉河,亦指清澈如玉的河水。
●玉津●( yu jin)銀河的異稱。津,指渡口,借指河。明徐觀光《萬事不如杯在手》詩:「最宜對月吞銀海,何必乘風上玉津。」銀海,銀質或白瓷的大型酒杯。玉津,亦指口液。
●增泉●( zeng quan)銀河的別稱。《楚辭·王逸九思·守志>》:「朝晨發兮鄢郢,食時至兮增泉。」洪興祖補注:「增泉,天漢也。」 隱士 【隱士】
●( shi)指古代因不滿現實,遁跡山林,不願做官的有識之士;另有一些借隱居沽名釣譽,以求高官厚祿的投機之輩,實非隱士。《莊子·繕性》:「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時命大謬也。」
●大隱●(dayn)指真正的隱士。清·黃來《題毛闍齋採芝圖》詩:「大隱不忘世,葆璞天地間。美哉綺與,采芝於商山。」綺與角,商山四皓中的綺里季和●()里先生均為漢初名隱士。
●東山客●( dang shan ke)泛指隱士。東山,指隱居之地。晉之謝安曾辭官隱居會稽之東山,經朝廷多次徵聘方復出,官至司徒,成為東晉重臣。因後世稱隱居者為東山客,從東山高臥乃至東山復出或東山再起。唐王維《送綦毋潛落地還鄉》詩:「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唐·李白《憶東山》詩之二:「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云。」謝妓,本指東晉謝安在東隱居時所蓄養的能歌善舞的女藝人,亦泛指歌伎。
●東蒙客●(《dongmengke《)隱士的別稱。晉·皇甫謐《高士傳·老萊子》:「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飲水食菽,墾山播種。」後因以「東蒙客」貶指隱士。唐·高適《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荀山人詩:「君為東蒙客,往來東蒙畔云,臥臨嶧陽,山行窮日觀。」清·錢謙益《費縣道中》詩之二:「停車佇想東蒙客,欲討羹興已慵。」
●高士●(gao shi)謂志行高潔之士,舊多指「隱士」。《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吾聞魯仲連先生,齊之高士也。」《後漢書·梁鴻傳》:「仰慕前世高士,而為四皓以來二十四人作頌。」四皓,指秦末隱居商山的東園公、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四人鬚眉皆白,白髮皓首,故稱商山四皓。
●南山豹●(nen shan bao)指潔身自好的隱士。漢·劉向《烈女傳·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不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犬彘不擇食以肥其身,生而須死耳。」故以「南山豹」喻隱士。唐李白《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我垂北溟翼,且學南山豹。」宋·梅堯臣《文豹篇贈黃介夫》詩:「壯哉南山豹,不畏白額虎。」
●山長●( shan chang)本為唐五代對山居講學者的敬稱,亦指隱士。《宋史·雷簡夫傳》:「簡夫始起隱者,出入乘牛,冠鐵冠,自號山長』。」宋·陸游《遣興》詩:「退歸自合稱山長,變化猶應侍帝晨。」
●山谷臣●( shan gu chen)隱士自稱《南齊書·高逸傳·顧歡:「及踐作,乃至,歡稱山谷臣。顧歡上表曰:…言既盡矣,請從此退。,」
●山谷之士●( shan gu zhT sh)指隱士。《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俗之人,枯稿赴淵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斯乃隱處山谷之士。」
●山家●( shan jid)隱士。宋·梅堯臣《九華隱士居陳生寄鬆管筆》詩:「一獲山家贈,令吾媿汝曹。」又指山野人家。
●山客●( shan ke)隱士。晉·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群獨往,則當掩景淵誇韜鱗括囊。唐·王維《田園樂》詩之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清·王夫之《小樓雨枕》詩:「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夢嶺云。」亦泛指居住在山中的人。又為「躑躅」的雅稱。見「杜鵑花」條。
●退士●(tui shi)隱士。《抱朴子·交際》:「故曩哲先擇而後交,不先交而後擇也。子之所論,出入之計也;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
●岩容●( yan ke)居於山中的隱士。宋蘇轍《贈史文通奉議》詩之二:「早歲識岩客,近時逢絳生。」又作木犀的異名。
●岩穴之士●( yan xue zhi shi)指隱士。古時隱士多山居,故云。《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君見好岩穴之士所傾蓋與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以十數,伉禮下布衣之士以百數矣。史記·商君列傳》:「勸秦王顯岩穴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布衣入館》:「於是從而求所未試者,至於岩穴之士,庶幾有稱意焉。」清·方苞《樸村墓誌銘》:「聖祖皇帝詔求岩穴之士,九卿公舉九人。」遺逸●(y1y)指隱士。《漢書·五行志》:「是歲遣博士褚大等六人持節巡行天下,存賜鰥寡,假與乏困,舉遺逸獨行君子詣行所在。」
●逸士●(ysh)隱居之士。《文選·西征賦》:「悟山潛之逸士、卓長往而不反。」
●隱君子●(yin jun)隱居之人。《史記·老子傳》:「老子,隱君子也。」《河岳英靈集·寄孫山人》詩:「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去在人間。」
●隱民●(ymn)隱士。《新唐書杜如晦傳》:「上好用隱民,蘇威以隱者召,得美官。」也指窮人。
●隱逸●(yiny)隱士。《後漢書·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三國魏·嵇康《述志詩》:「巖穴多隱逸,輕舉求吾師。」
●寓賢●(yu xian)猶隱士。謂寄託於山水的賢者。寓,寄託。明·徐渭《會稽縣誌諸論·禮書總論「而若寓賢,若貞烈,若藝術、仙釋,皆人物之類也故悉肅於人物誌。」
●園客●( yuan ke)指隱士,以其過田園生活,故稱。清。榮陞《<帝京歲時紀勝>序》:「元明以來,山人園客,作稗官野乘。以誇詡聞見。」
●岳客●( yue ke)山中的隱士。唐·黃滔《經安州感故郎中》詩之一:「岳客出來尋古劍,野猿相聚叫狐塋。」唐·周繇《送江州薛尚書》詩:「郡齋多嶽客,鄉戶半漁翁。」
●幽客●( you ke)隱士。南齊·謝脁《和伏武昌孫權故城》詩:「
●幽客滯江皋,從賞乖纓弁。」唐李白《游水西簡鄭明府》詩:「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憩泊。」又為「蘭花」之別稱。見該條。幽人●( you ren)幽居之人。即「隱士」。《後漢書·李陳龐陳橋傳》:「結甕牖而辭三命,殆漢陽之幽人乎?」唐·孟浩然上已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詩:「浴蠶逢奼女,採艾值幽人。」浴蠶,為育蠶選種法,即將蠶種放入鹽水,汰弱留強奼女,道家指水銀。
●幽士●( you sh)隱士。宋·曾鞏《送程公闢使江西》詩「卻尋泉石引幽士,想憶沙塵笑勞者。」
●幽仄●( you ze)指隱士。《宋書·順帝紀》:「今可下,宣州郡,搜揚幽仄,摽採鄉邑,隨名薦上。」唐·杜甫《奉寄章十侍御》詩:「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江漢有垂綸。」垂綸,垂釣者,亦指隱士、賢者。
●幽貞●(you zhen)隱士。語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南朝·宋·顏延之《拜陵廟作》詩:「幼壯困孤介,末暮謝幽貞。」唐·韓愈《複誌賦》:「假大龜以視兆兮,求幽貞之所廬。」又指高潔堅貞的節操。
●幽子●( you)隱士唐·韓愈《別趙子》詩:「海上諸山中,幽子頗不無。」宋·劉克莊《水調歌頭·次夕觴客湖上賦葛仙事》詞:「回首愧幽子,隱約海中山。」
●雲客●( yun ke)指隱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沮水》:「
●是以林徒棲託,雲客宅心,泉側多結,道士精廬焉。」
●征君●( zheng jun)舊稱經朝廷徵聘而不願任職的隱士。《後漢書·黃憲傳》:「初舉孝廉,又闢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而終,天下號日徵君。
●征士●( zheng shi)指不接受朝廷徵聘的隱士。漢·蔡邕《陳太丘碑文》:「征士陳君,稟岳瀆之精,包靈曜之純。」《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南嶽之幽居者也。」張銑題註:「陶潛隱居,有詔禮徵為著作郎,不就,古謂徵士。」 印度 【印度】
●(ynd)國名,即今之印度。古名身毒、身篤、天竺、賢豆、忻都,均為譯名。唐時即稱印度。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雲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梵表●( fan bido)指印度。梵語為古印度書面語,因借指印度。《法苑珠林》卷二四:「固以聲藻震中,事靈梵表。」梵方●( fan fang)梵文為古印度書面語,借指印度。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文》:「若夫玄神之經窮明之說,義兼三端,至無二極。但語出梵方,故見猜世學;事起殊倫,故獲非恆情。」乾竺●( qian)即天竺,印度的古稱唐·彥悰《唐護法沙門沙琳別傳下》引《老子西升經》:「乾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師也。」元·宋無《贈竺煉師》詩:「姓疑乾竺古先生,霞外幽棲近四明。」清·趙翼《靈谷寺》詩:「法王哈立麻,遠迎自乾竺。」天督●( tian)印度的古稱。《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摧天督,牽象犀。」李賢注:「即天竺國也。」
●天毒●( tian du)為「天竺」之音轉。古印度亦稱「天竺」或「身毒」,指今印度。章炳麟《書·平等難》:「天毒之俗,區人類為四等。」
●天篤●( tian)印度的古稱。《漢書·張傳》:「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顏師古注引李奇曰:「一名天篤,則浮屠胡是也。」
●天竺●( tian zhu)印度古稱為古伊朗語: hinduka~hi dukh音譯。《後漢書·西域·天竺》:「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日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竺乾●( zhG qian)印度的別稱唐·慧祥《古清涼傳·立名標化》:「但博望張騫,尋河源於天菀;沙門法顯,求正覺於竺乾。」也指「佛」,見該條。 印綬 【印綬】
●( yin shou)本指係官印的絲帶,借指職權,官位。綬,係印的絲帶,其顏色代表官位的級別。《史記張耳陳余傳》:「余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
●龜鍋●( guT gu)猶印綬。龜,指印鈕為龜形;綱,青紫色綬帶。漢·揚雄《太玄經·格》:「格其珍類,龜厲。」註:「龜為印,為綬。」唐·元稹《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誌銘》「公與子布同日登壇,諸子洎伯季,龜金銀被腰佩者十數人。」龜綬●( guT shou)猶印綬。謂印鈕為龜形。《後漢書·西域傳·論》:「先馴則賞。金而賜龜綬,後服則係頭顙而釁北闕。」李賢注:「龜謂印文也。《漢舊儀》曰:銀印皆龜鈕,其文刻曰:某官之章』。」
●圭組●(guT zhu)印綬。借指官爵。唐·陳子昂《為建安王獻食表》:「臣謬籍葭莩,叨榮圭組。」宋·司馬光《辭放正謝第二札子》:「豈可即安私室,專養沉痾,不造王廷,坐受圭組。」明李東陽《外舅成國朱公壽六十》詩:「由來家世本公卿,親得君王賜圭組。」清·王蒼壁《詠古》:「當其未遇時,夷然視圭組
●墨線●(mof)猶墨綬。紱,係在印鈕上的絲帶,又名綬,指官印,借指官位、權力。唐·劉知幾《史通·暗感》:「墨服長吏,黃綬群官,率彼吏人。」
●墨綬●(mo shou)結在印鈕上的黑絲帶,指印綬,借指縣官及職權。《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墨綬。」《後漢書·蔡邕傳》:「墨長吏,職典理人。」唐·岑參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詩:「縣花迎墨綬,關柳拂銅章。」宋·司馬光《送上雒王推官經臣》詩:「墨綬百里宰,紅蕖幕府僚。」清方艾《送薑如農明府擢儀部》詩:「昔為真州宰,墨綬垂芬芳。」 嬰兒 【嬰兒】
●(yTng er)不滿一週歲的小孩兒,幼兒。《老子》:「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泊,淡泊;未兆,無動於中;孩,笑聲。《孫子·地形》「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道家稱鉛為嬰兒。保子●(baoz)襁褓中的嬰兒。保,「褓」之古字。《大戴禮記·主言》:「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
●咳嬰●( hai yin)嬰兒,以其能初笑,故名。咳●(hai),小孩兒笑。《史記·扁鵲傳》「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嘔鵐●(uy)指嬰兒。以其啼哭聲為啞,故稱。宋陳造《送學生歸赴秋試因有別業》詩:「寧堪再攬減,又抱兩嘔鵐。」自注:「淮人謂歲饑為年歲攬減,越人以嬰兒為嘔。」亦作象聲詞。
●娃娃●(wa)嬰兒,小孩。明·楊文奎《兒女團圓二》:「王獸醫云:『你那裡做什麼哩?』春梅云:我這裡養娃娃哩!」《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當下包了幾十個錢,又包了些黑棗青餅之類,叫他帶回去與娃娃喫。」
●●(yin1)嬰兒。《釋名·釋長幼》:「人始生日嬰兒……或曰嫛婗。」 櫻桃 【櫻桃】
●(ying tao)櫻桃樹所結之果實,成熟於初夏,近於球形,色紅,味甜,可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蒲陶,即葡萄。
●含桃●( han tao)櫻桃的別名,以其常為鳥所含食,故名。《禮記·月令》:「是月●(仲夏之月)也,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鄭玄注:「含桃,櫻桃也。」《淮南子·時則訓》:「羞以含桃。」高誘注:「含桃,鶯所含食,故言含桃。」南朝·宋·鮑照《代白紵曲》之二:「含桃紅尊蘭紫芽,朝日灼爍發園華。」宋·蘇軾《真相院釋迦含舍塔銘》:「色如含桃,大如薏苡。」
●荊桃●(jing tao)即櫻桃。《爾雅·釋木》:「楔,荊桃。」郭璞注:「今櫻桃。」宋·周邦彥《大春雨》詞:「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
●麥英●( mai ying)櫻桃的別名。《太平御覽·吳氏本草》「櫻桃味甘,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氣,一名朱桃,一名麥英也。」
●鶯桃●(ying tao)即櫻桃。也名含桃。《呂氏春秋·仲夏紀》「羞以含桃,先薦寢廟。」漢·高誘注:「含桃,桃。鳥所含食,故言含桃。是月而熟。」
●櫻珠●(ying zhu)小顆櫻桃。宋·陸佃《釋木·櫻桃》:「一名荊桃,一名含桃,……其顆大者,或如彈丸,小者如珠璣,南人語其小者謂之櫻珠。」
●朱櫻●( zhu ying)深紅色的櫻桃。晉·左思《蜀都賦》:「朱櫻春熟,素柰夏成。」
●珠櫻●( zhu ying)櫻桃的美稱。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凌花咀粉蕊,削縷穿珠櫻。」
●朱茱●( zhuzhu)櫻桃別名。茱,即茱萸●(y),分山茱萸、吳茱萸、食朱萸,均桔紅色果實,其味或酸或苦,可入藥。以其似櫻桃故用以指代。《藝文類聚》卷八六引吳氏本草》:「櫻桃,一名朱茱,一名麥英。甘酣,主調中,益脾味。」 鸚鵡 【鸚鵡】
●(yngw)鳥名。羽毛色彩美麗,呈白、赤、黃、綠等色。頭圓,嘴小而短,上嘴呈勾狀,舌柔軟,經訓練能效人發音。《禮記·曲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
●阿蘇●(s)指稱鸚鵡。明·王志堅《表異·動物一》「鸚鵡,一名阿蘇。」
●辯哥●( bian ge)鸚鵡別稱。以其能學人語,故稱。宋·陶谷《清異·獸》:「武宗為穎王時,邸園蕃畜禽獸之可人者,以備十玩。繪《十玩圖》,於今傳播:九皋處士:鶴;…辯哥:鸚鵡。
●翠哥●( cui ge)鸚鵡的暱稱。因羽毛翠綠,故云元楊維禎《六宮戲嬰圖》詩:「雕籠翠哥手擎出,為愛解語通心腸。」乾皋●( gan gao)鸚鵡的別名。以其常營巢乾巖穴或高崖畔,故稱。《埤雅·釋鳥》:「乾皋斷舌則坐歌,孔雀拍尾則立舞。」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鸚鵡》:「師曠為之乾皋,李昉呼為隴客,梵書謂之臊陀。」梵書,指佛經。
●隴客●(long ke)鸚鵡的別稱。以其多產於甘肅之西●(即隴西),故稱。宋·梅堯臣《和劉原甫白鸚鵡》詩:「雪衣應不妒,隴客幸相饒。」
●隴鳥●(long nido)鸚鵡的別稱。見「隴客」。唐李商隱《五言述德抒情》詩:「隴鳥悲丹觜,湘蘭怨紫莖。」
●隴禽●(long qin)指鸚鵡。因其多產於隴西,故名。唐·吳融《東上有寄》詩:「隴禽有意猶能說江月無心也解圓。」綠衣使者●( shY zhe)鸚鵡封號。因鳴屈使冤案大白而受封。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唐代長安楊崇義家養一鸚鵡。楊妻與鄰居李弇私通,謀殺丈夫崇義,埋屍井中。縣官至楊家,因架上鸚鵡鳴屈,而使案情大白。玄宗聞之,封鸚鵡為「綠衣使者」,後遂以為名。
●時樂鳥●( shi le nico)鸚鵡別名,以其餵養者能隨時與之取樂逗趣,故云。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玄宗時,有五色鸚鵡能言,上令左右試牽帝衣,鳥輒瞋目叱吒歧府文學能延京獻《鸚鵡篇》以讚其事,張燕公有表賀,稱為時樂鳥。」雪衣娘●( xue yT niang)白鸚鵡的別稱,謂羽毛如雪,故云。據《明皇雜錄》載:「唐天寶中,嶺獻白鸚鵡,養於宮中,唐玄宗和貴妃呼雪衣女,左右呼為雪衣娘。元·楊維楨《無題效商隱體》詩:「金埒近收青海駿,錦籠初放雪衣娘。」
●鸚鴉●(yngm)亦作「鸚母」。鸚鵡的別稱。《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名曰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鸚》:「熊大古云:『大者為鸚媽,小者為鸚哥。』則』取義於此。」《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恪曰:『鳥名鸚母,未必有對,試使輔吳復求學父。』昭不能答。」昭,張昭。 螢火 【螢火】
●(ying huo)即螢火蟲,身體黃褐,腹部末端有發光器官,能發綠色光。在夏天,晝伏夜出。《晉書·車胤傳》:「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丹良●( dan liang)螢的別名。《大戴禮記·夏小正》:「丹鳥羞白鳥,丹鳥者謂丹良也,白鳥者謂蚊蚋也。」晉·崔豹《古今注·魚蟲》:「螢火……亦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鳥」明楊慎《後蟲賦》:「玄圭紀正,炯弗味兮,丹良為羞。」
●丹鳥●( dan nid)螢的別稱。見「丹良」。唐·駱賓王《螢火賦》:「伊玄功之播氣,有丹鳥之賦象。」又指「鳳凰」,見該條。丹螢●( dan ying)螢火蟲的美稱。南朝梁·簡文帝《列燈賦》:「競紅蕊之晨舒,蔑丹螢之皆鶩」南朝梁元帝《納涼》詩:「白鳥翻帷暗,丹螢入帳明。」白鳥,蚊蟲。
●暉夜●( huT ye)螢火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螢火一名暉夜,……一名景天,一名夜光。」
●即炤●(jzha)螢火蟲別稱,炤,即「照」。《爾雅·釋蟲》:「螢火,即。」《禮記·月令》:「●(夏季之月)腐草為螢。」唐·孔穎達疏引李巡云:「螢火夜飛,腹下如火光,故曰:『即炤』。」
●景天●(jing tian)螢火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魚蟲》螢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又為植物名。
●流螢●( ying)飛行的螢火蟲。南朝·齊·謝《玉階怨》詩:「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唐牧《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宵行●(xido xing)即螢。俗稱螢火蟲。《詩·豳風·東山》:「町鹿場,熠燿宵行。」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螢火》:「《豳風》『熠燿宵行』,宵行乃蟲名;熠燿,其光也
●宵熠●( xido yi)螢火蟲的別稱宋范成大《嘲蚊》詩:「濕生同糞蠍,腐化類宵熠。」
●宵燭●(xiao zhu)螢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蟲魚》:「螢火,一名燿夜,一名景天,一名熠燿,一名丹良,一名燐,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腐草為之,食蚊蚋。」
●夜光●( ye guang)螢火蟲的別名。晉潘岳《螢火賦》:「翔太陽之玄味,抱夜光以清遊。」清·和邦額《夜譚隨錄·碧碧》:「俾子蛻蜣丸而化為蝒,化腐草而夜光。蠽●(jie mian),蟬類的昆蟲。」按:腐草為螢,乃古人之誤解。又指「月亮」、「珠寶」,見各該條。
●夜照●(ye zha)螢火蟲的別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昆蟲上》:「螢火,一名夜照。」
●銀栗●(ynsh)謂螢火。元謝宗可《詠物詩·螢燈》:「銀粟無菸碧蘚,玉蟲留影綴青莎。」又指「雪」。見該條。熠耀●(yya)螢火。《詩·豳風·東山》:「町畽鹿場,熠燿宵行。」南朝梁·王僧孺《有所思》:「夜風吹熠燿,朝光照昔耶。」 野雞 【野雞】
●(yj)雉的異名。《史記·封禪書》:「野雞夜雊。」雊●(gou),雉雞。
●介鳥●(jie nido)大鳥,又指雉,即野雞。《增補類腋》引舊題師曠《禽經》:「雉,介鳥也。」
●九苞奴●(jbon)錦雉的別名。宋·陶谷《清異錄九苞奴》:「《動植廣疏》云:「錦雉一名九苞奴。謂其有文無德,真風凰之奴隸。」九苞,指鳳凰。
●山雌●( shan)即雉。語本《論語鄉黨》:「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後以「山雌」,借指雉。漢·揚雄《法言·修身》:「山雌之肥,其意得乎?」宋黃庭堅《戲詠李存古家馴鷓鴣》之一:「山雌之弟竹雞兄,乍入雕籠便不驚。」明王衡《郁輪袍》第一折:「小桂留人人未起,北山笑我我何辭。樂難支,不羨那山雌,自有人會獻詩。」清洪亮吉《伊梨紀事》詩之三二:「廚百品多嘗徧,惜少山雌入食單。」
●山梁●( shan lang)指雉。《論語·鄉黨》有「山梁雌雉」句,後遂以「山梁」借指。漢枚乘《七發》:「山樑之餐,豢豹之胎,小大啜,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又指山澗上的橋樑;山脊。
●山雉●( shan zhT)野雞。亦鳥鸛。《爾雅·釋鳥》:「鸛,山雉。」唐·杜甫《送趙十七明府之縣》詩:「山雉迎舟楫,江花報邑人。」元·趙孟《題山堂》詩:「山雉雊迎朝月去,野禽啼罷夕陽來。」
●「,「
●夏翟●(xiad1)亦作「夏狄」。野雞。以其具有五色羽毛和長尾,故云。夏,五色;翟,長尾山雞。《書·禹貢》:「羽畎夏翟。嶧陽孤桐。」孔傳:「夏翟,翟,雉名,羽中旄旌,羽山谷有之。」畎●(quan),山谷北周庾信《謝趙王齎雉啟》:「夏翟秋飛,江翬春澗。」《說郛》卷一七引晉張華《禽經》:「雉絕有力奮,五採備日翬……亦夏翟。」
●啞瑞●(yaru)錦雉,即野雞。宋·陶谷《清異錄·啞瑞》:「於,董天休俱為鄜州從事。文辨,天休木訥而衣冠甚麗。一日,有吏人獲錦雉來獻,順笑曰:『此物毛羽燦錯,鳴不中律呂,亦啞瑞而已矣。」此諷笑董天休隻衣冠華麗,不善言辭,以是戲稱啞瑞為錦雞。
●原禽●( yuan qin)雉的別稱、謂棲息於原野之禽。晉·潘岳謝雉賦》:「恐吾遊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李善注:「原禽,雉也。雉不處下濕,故曰原禽。」清·厲荃《事物異名錄禽鳥上·雉》轉引明彭大翼《山堂肆春》「雉性不處下濕,故一名原禽。」
●澤雉●(ze zhi)野雞。澤,聚水的窪地;雉,野雞。《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啄,百步一飲,不畜乎樊中。」 庸才 【庸才】
●(yong cai)才能平庯、低下。亦指其人。《晉書·李特載記》:「至劍閣,箕踞太息曰:『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南朝·梁任昉《為齊明皇帝作相讓宣城郡公第一表》:「臣本庸才。智力淺短。」
●不才●( bu cai)沒有才能。《左傳·成公三年》:「●(楚共王)送知䓨。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浮…臣實不才,又誰敢怨?」●(gu),戰爭中割敵俘左耳「馘」。俘馘,戰俘異名。不才,也用以自稱的謙詞。明宗臣《報劉一丈書》:「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
●不佞●( bu ning)猶不才,沒有才能。多用為謙詞。《左傳·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國策趙策》:「不佞寢疾,不能趨走。」
●樗材●(chu cai)言無用之材或自謙無才。樗,木名,落葉喬木,即臭椿,木質疏鬆,不能作用具故為無用之材。元王逢《得尚書汪公兇問》詩:「樗材荷推獎,思報輯遺編。」
●樗櫟●(chu)無用之才,自謙無才。《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又《人間世》:「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日:「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後因以樗櫟喻無用之材或自謙才短之詞。歐陽詹《寓興》詩:「桃李有奇質,樗櫟無妙姿。」唐·蘇頲《為盧監謝御衣物狀》:「加臣匪服,遂增輝於樗櫟。」匪,通「斐」,文采。
●樗散●( chu san)樗木的散材,喻無用之材或有才不為世用。唐·杜甫《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鄭公樗散髮如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凡才●( fan cai)平庸的才能。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桓公問桓子野:『謝安石料萬石必敗,何以不諫?子野答曰:『故當出於難犯耳。桓作色曰:『萬石撓弱凡才,有何嚴顏難犯!,」唐·元稹《為蕭相讓官表》:「臣以凡才,謬居重任。」康弧●( kang hu)康,通「糠」;瓠,葫蘆康瓠,指大而空的葫蘆,或已經破裂的瓦壺。喻庸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棄周鼎兮而寶康瓠。」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詞:「歌秦缶,寶康瓠,世皆然。」
●俗材●(scai)才能平庸,也指才能平庸的人新唐書閻立本傳》:「即輔政,但以應務俗材,無宰相器。」
●下才●( xia cai)亦作「下材」。才能低劣的人。《列子說符》:「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宋·王安石《孫龍圖啟》:「過蒙收引親賜撫臨,因使下才得聞余教。」明·宋濂《凝道記·五矩符》「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處高,不肖臨賢,而君不悟,此二墨也。」
●傭士●(yong shi)平庸的人。傭,庸俗;平凡。《荀子王製》:「立身則從傭俗,事行喜尊傭故進退貴賤則舉傭士。」 友誼 【友誼】
●(youy)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明·李贄《朋友篇》:「●(潘)去華友朋之義最篤,故是《纂》首纂篤友誼。」《纂》,指《然堂類纂》。
●大分●( da fen)猶「友誼」。分,情分,友誼。晉·盧諶固《與賓卿書》:『開廓大分,綢繆思信。」李善:「李《答魏子悌》詩:「傾蓋雖終朝,大分邁疇昔。」
●縞約●(gao zhu)喻深厚友誼。縞,白絹;,苧麻,粗布。《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季札)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紵衣焉。」後因以「縞紵」喻深厚友誼。宇文道《庾信集序》:「情均縞紵,契比金蘭。」
●嘉誼●(jia yi)美好的情誼,純潔的友誼。清·姚鼐《復張君書》:「辱書諭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誼甚荷。」
●金蘭●(jnan)深厚的友誼、深交語出《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xi)氣味。故友情契合,謂「金蘭」。《世說新語·賢媛》:「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後引為結拜兄弟之詞,如「義結金蘭」。山公,山濤;嵇,嵇康;阮,阮籍。又指「美酒」,見該條。
●契義●(qy)友誼,情義。契,情義相投。宋·蘇軾《答孫志康書》:「自聞變故,即欲撰哀詞,以表契義萬一」宋王明清《揮座前錄》卷四:「昔人最重契義朋從年長,則以兄事之,齒少,以弟或友呼焉」齒,年歲。
●契誼●(qy)交情,友誼。元·薩都刺《峨眉雲歌謝照磨李伯貞遺白石》:「古人契誼重金石此物歲寒冰雪心。」明何景明《六子詩·王職方尚》:「職方吾益友,契誼鮮與同。」鮮,少。
●琴瑟●(qse)喻夫婦感情和諧,亦喻一般友情深厚。晉·潘岳《夏侯常侍誄》:「子之友悌,和如琴瑟。」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遂山川。」
●素交●( su jiao)真誠不移的友情。素,通「愫」:真情。劉俊《廣絕交論》:「斯賢達之素交,歷萬古而一遇。」
●友好●(you hao)友誼。《後漢書·臧洪傳》「紹見洪,甚奇之,與結友好。」又指「朋友」,見該條。
●至交●(zhi jia)深厚的友誼,亦指交誼深厚的朋友。《南史·孔傳》:「好典故學,與王儉至交。」唐·孟郊《勸友》寺:「至白涅不緇,至交淡不疑。」涅●(ne),染黑;緇●(zi)黑色。 幼女 【幼女】
●(youn)未成年的女孩。指四歲至十二歲左右的女孩子。月經來潮後,即稱為少女。
●丱女●(guan)幼女。,幼年時期。唐·白居易《海漫漫》詩:「不見蓬萊不敢歸,童男丱女舟中老。」宋·王禹偁《筍》詩:「不知徐福歸何處,女童男泣海田。」清·黃遵憲《海行雜感》詩:「稗瀛大海善誤天,女章男學神仙。」稗●(bai),小;瀛,瀛洲,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乳娣●(rdi)幼女,小女孩。唐·沈亞之《為人撰乞巧文》:「短蒲狹涘兮曲溜溢,鵁鶄宛雛兮引乳娣。」
●乳女●(run)幼女。唐·杜牧《題村舍》詩:「三樹穉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飢啼。」宋·蘇舜欽《張氏墓文》:「乳女一,今始言。」
●僮女●(tong)童女,少女。僮,同「童」。《史記樂書》:「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
●小茶●( xido cha)對幼女的美稱。唐·李匡乂《資暇集·阿茶》:「公、郡、縣主,宮禁呼為宅家子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宅家,亦猶陛下之義,至公主已下,則加子字,亦猶帝子也…急語乃以宅家子為茶子。」以「小茶」為幼女美稱,或本此。金·元好問《德華小女五歲能誦余詩數首以此詩為贈》:「牙牙驕語總堪誇,學念新詩似小茶,好個通家女兄弟,海棠紅點紫蘭芽。」施國祁注:「唐人以小茶為小女美稱。」
●小娃●(xido wa)小女。唐·白居易《春盡勸酒客》詩:「嘗酒留閒客,行茶使小娃。·王珪《宮詞》:「晝日閒窗睹選仙,小娃爭覓倒盆錢。」元·張昱《小遊仙》詩:「小娃莫說臉如蓮,自牧羊龍向葑田。」 幼童 【幼童】
●( you tong)未成年的男孩。指四歲到十三、四歲的男孩子。
●衝人●( chong ren)幼童。衝,幼小。《書·盤庚下》:「肆予衝人,非廢厥謀,吊由靈。」《梁書·袁昂傳》:「藐藐衝人,未達朱紫。」隋唐以後,僅用為皇帝自稱的謙辭。亦作「衝子」
●垂發●(chu1fa)指童年、兒童,以其頭髮下垂,故稱。《後漢書·呂強傳》「垂髮服戎,功成皓首。」李賢注:「垂發,謂童子也。」
●晉·陸機《贈弟士龍》詩:「昔並垂發,今也將老。」清·汪懋麟《人日同諸子遊平山堂走筆得四十韻》:「交原垂髮好,飲是布衣真。」
●垂髫●(chutio)亦作「垂齠」。指兒童或童年。髫,兒童垂下的頭髮。《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宮。」晉·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并怡然自樂。」清·戴名世《姚符御詩序》:「符御與餘垂髫相識,稍長,各遊學西方。」
●孩幼●(hai you)兒童,孩子。《易林·漸·大畜》:「襁褓孩幼,冠帶成家,出門如賓,父母何憂。」唐·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因作五百言寄皮襲美》詩:「卻視五霸圖,股掌弄孩幼。」
●孩子●(hiz)兒童。《墨子·明鬼》:「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漢·王充《論衡·本性》:「紂為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
●黃口●( huang kou)謂幼兒。《淮南子·汜論訓》:「古之代國,不殺黃口,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樂府詩集·東門行》:「共鋪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為用此黃口小兒。」黃●( huang tong)幼童,以其發黃,故稱。晉·葛洪《抱朴子·雜應》:「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
●鞠子●(jz)稚子。《書·康誥》:「兄亦不念鞠子哀。」
●滿子●(manz)指幼兒。五代·後晉·何光遠《攻雜詠》:「滿子面甜糖脆餅,蕭娘身瘦鬼常娥。」
●孥稚●(nu zhi)兒童。孥,幼兒。宋·蘇軾《書謝瞻詩》:「謝瞻《張子房詩》曰:『苛慝暴三殤謂上中下三殤,言暴秦無道,戮及孥稚也。」
●髫●( tiac guan)幼童。《梁書·武帝紀》:「獨夫●(東昏侯)……挺虐於翦之年,植險於髫之日。」唐·劉《隋唐嘉話·序》:「余自髫之年,便多聞往說,不足備之大典,故系之。」小說之末「鬌翦●( duo jian)小兒剃去頭上的蓄髮。」
●童鼠●( tong chen)兒童,《三國志·魏志·辛毗傳》諫伐吳:「十年之中,強壯未老,童齔勝戰,兆民知義,將士思奮,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
●僮兒●( tong er)男孩。僮,同「童」。《漢書·禮樂志》「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作起風』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二人,習而歌之。」《後漢書·皇甫嵩傳》:「雖僮兒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
●僮男●(tong nan)亦作「童男」,少年,童子。僮,同「童」。《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詞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量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漢·趙嘩《吳越春秋·闔內傳》:「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僮子●( tong)亦作「童子」。指男孩,僮,同「童」。《國語·魯語下》:「其母嘆曰:『魯其忘乎?使僮子備官而之聞耶?」」唐·韓愈《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玄蓉●( xuan tido)亦作「玄齠」指幼童玄,黑色;髫,古時兒童頭上下垂的頭髮;齠●(tio)兒童換牙,亦通「髫」。指黑髮兒童。晉·張協《七命》:「玄齠巷歌,黃發擊壤。」黃髮,老年人。李善注:「《埤蒼》曰:「髫,發也,髫與齠,古字通也。」呂延濟注:「謂玄發童子,黃發壽人,並歌謠於里巷田壤之中也。」
●優童●(you tong)猶孌童。美好的童子。明陳懋仁《泉南雜誌》卷下:「優童媚趣者,不吝高價,豪奢家攘而有之,蟬髫傅粉,日以為常。」
●幼弱●(you rud)幼童。周禮·秋官·司刺》:「壹赦日幼弱,再赦日老旄,三赦曰愚。」
●幼稚●( you zhi)本指年紀小,亦指兒童。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也指知識經驗缺乏。
●子●( zhen)幼童。漢張衡《東京賦》:「子萬童。」《後漢書·禮儀表》中:「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皂製,執大鞀。」
●稚子●(zhz)幼孩。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僮僕歡迎,稚子候門。」【魚】
●(y)生活於水中的脊椎動物,一般身體側扁,有鏻鰭,用腮呼吸,卵生。《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冰鱗●(bing lin)冰下的魚。亦泛指魚。南朝·梁·江淹《燈夜和殷長史》詩:「冰鱗不能起,水鳥望川梁。」明·陸採《明珠記·酬節》:「上林筍膾甘如肉,南海冰鱗氣如馥。」清·魏源《村居雜興呈筠谷從兄》詩:「冰鱗空水明,歸翼涼菸引。」
●川鱗●( chuan lin)河魚的別稱。宋·梅堯臣《寄光化退居李晉卿》詩:「川鱗可為饔,山毛可為蔌。」●(yong),菜餚;蔌●(s),蔬菜。
●促鱗●( cu lin)小魚。促,短小。《文選·張協<七命》:「何異促鱗之遊汀濘,短羽之棲翳薈。」李善注:「促鱗,小魚也。」短羽,指小鳥。
●丁頭●( tou)指魚。明·陳汝元《金蓮記·飯魚》:丁頭就綱,赤尾吞鉤,涸轍苦相投也。」涸轍●( he zhe),水乾了的車道溝。
●隅●(zouy)魚的別稱。實為西南少數民族對魚的稱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既飲,攬筆便作一句云:『娵隅躍清池。桓●(溫)問隅是何物。答曰:『蠻名魚為娵隅。,」
●水梭花●( shui suo hua)魚的稱諱,僧人素食忌葷,諱言魚肉,故稱。宋·蘇軾《道釋僧文·葷食名》:「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
●吞舟●( tun zhou)大魚的喻稱。《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後因以喻大魚。晉書·顧和傳》:「明公作輔,能使網漏吞舟。」網漏吞舟,即網眼大沒能使吞舟大魚通過,喻法網寬疏。
●王餘●( wang)魚名。晉·左思《吳都賦》:「雙則比目,片則王餘。」劉逵注:「比目魚,東海所出;王餘魚,其身半也。俗云,越王膾魚未盡,因以殘半棄水中,為魚,遂無其一面,故曰餘也。」
●吳●(wda)本指吳地小船,喻魚。清·曹寅《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魚作》詩:「潮聲淵淵震曙鼓,巨一網千吳。」又指「小船」,見該條。
●修鱗●( xiu lin)魚的美稱,修,美、善。宋·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之一:「修鱗失水玉參差,晚時搖光金破碎。又指「蛇」。
●修鯤●(xiu kun)古傳說中的大魚。南朝·梁·蕭統《大言》詩:「觀脩鯤其若轍鮒,視滄海之如濫觴。」轍鮒●( zhe fu)車道溝裡的鮒魚●(鯽魚);濫觴●( lan shang),僅能浮起酒杯的小水。
●險喁●(yan yong)亦作「噞喁」。指魚。喁,魚口開合的樣子。唐·元稹《杜門寺》詩:「畫井垂枯朽,穿池救喁。」宋·陸遊《舟中作》詩:「斷岸飲觳觫,清波跳險喁。」又喻開口交談或求食。
●陽魚●( yang)魚。漢·枚乘《七發》:「陽魚騰躍,奮翼振鱗。」註:「曾子曰:鳥、魚皆生於陰而屬於陽,故魚鳥皆卵生。」
●銀刀●(yin dao)魚的別名,以其形似白色的刀,故稱。宋·蘇軾《贈萃老七絕》:「今日駱駝橋下泊,恣看修網出銀刀。」
●幽鱗●(you Iin)深水中的魚。三國·魏·阮籍《答伏義書》:「夫九蒼之高,迅羽不能尋其巔;四冥之深,幽鱗不能測其底。」迅羽,指善飛的鳥。
●玉尺●(yuch)魚的喻稱。宋·楊萬里《松江鱸魚》詩:「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白質黑章,白底黑紋。
●子魚●(y)小魚。《太平御覽·魏武四時食制》:「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雨】
●(y)空中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為細小水珠,繼而形成較大的水滴,超過空氣浮力,從空中落下,便是雨。《詩·豳風·東山》:「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根據下雨的時間及大小,各有異名,分設暴雨、時雨、微雨諸條。這裡各條為雨的泛指。催花雨●( cuT hua yu)春雨。以其滋潤花木,催促花開,故稱。宋·陸游《社小飲》:「催花初過社公雨,對酒喜烹溪友魚。」元·華幼武《次韻曲林春雨》:「夜深錯認催花雨,夢覺驚聞折竹聲。」
●霖霂●(maim)雨。《詩·小雅·信南山》:「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宋·歐陽修喜雨》詩:「夜響流霢霂,晨暉霽蒼涼。」
●陰液●(yin ye)謂雨。《金石萃編·佚名·龐履溫碑》:「陽光暫亢,陰液乘句。」又指露水,見該條。
●銀索●(yin sou)雨的喻稱。以其似白色繩索從空中掛下來一樣。宋·文同《夏季己亥大雨》詩:「玉竿銀索傾瓶盆,豪威怒力凌乾坤。」又喻閃電,見該條。
●霪雨●(yny)久雨。同「淫雨」,雨過量。霪,久雨。《淮南子·修務訓》:「禹沐浴霪雨。」高誘注:「禹勞力天下,不避風雨,以久雨為沐浴。」
●銀竹●(yin zhu)雨的喻稱。謂雨似無數的白色細竹一樣。唐·李白《宿鰃湖》詩:「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
●雨腳●(yji)雨。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雨足●(yz)雨。唐·孟浩然《大禹寺義公禪》詩:「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雨聲 【雨聲】
●( yu sheng)天正下雨的聲音,大雨、小雨、細雨各有不同的音響。
●淋淋●( lin Iin)雨聲。三國·魏·曹植《愁霖賦》:「瞻玄雲之晻晻兮,聽長空之淋淋。」
●淋鈴●(ning)雨聲。前蜀·韋莊《宿篷船》詩:「夜來江雨宿篷船,臥聽淋鈴不忍眠。」
●颯颯●(sasa)雨聲。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又為「風聲」,見該條。
●霎霎●( sha sha)雨聲。唐·韓偓《夏夜詩》:「猛風飄電黑雲生,霎霎高林簇雨聲。」
●澌澌●(sTsT)雨聲。唐·李商隱《腸》:「隔樹澌澌雨,通池點點荷。」
●淅瀝●(xT)雨聲。一般多疊用為「淅淅瀝瀝」或「淅瀝淅瀝」。《紅樓夢》第四五回:「不想日未落時天就變了,淅淅瀝瀝下起雨來。」又指風聲、下雪聲。 芋頭 【芋頭】
●(ytou)芋的球莖,呈橢圓形或卵形,含大量澱粉,供食用,亦可供藥用。《史記·項羽本紀》:「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
●蹲鴟●( dun chT)芋頭的別名。謂芋之大者如蹲鴟,即似蹲著的貓頭鷹。鴟,鴟鴞●(xiao),貓頭鷹。《史記·貨殖列傳》:「吾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張守節正義:「蹲鴟,也。」晉·左思《蜀都賦》:「交壤所植,蹲鴟所伏
●土芝●(tuzh)芋頭的別名。宋·林洪《山家清供·土芝丹》:「芋之大者名土芝。」元·王禎《農書》卷八:「芋,一名土芝。」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五八:「芋苗:《本草》一名土芝,俗呼芋頭。又為瓜的別名
●芋魁●(yuku1)芋根、芋頭。《漢書·翟方進傳》:「童謠曰: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
●芋奶●(yni)亦作「芋艿」、「芋妳」。《茶香室續鈔·芋母》:「施可齋《閩雜記》云:『閩人稱芋大者曰芋母,小者為芋子。吾鄉稱芋艿,當芋奶之誤。奶即妳,俗稱母為奶。」芋渠●(yq)即芋頭。《爾雅·翼·釋草·芋》:「又芋之大者,《前漢書》謂之芋魁,《後漢書》謂之芋渠。渠,魁皆言大也。」 元旦 【元旦】
●( yuan dan)一年中的第一天,元,首,開始;旦,天,日。在我國指農曆正月初一日,現指公曆一月一日。南朝·梁·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吳自牧《夢梁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年節序,此為之首。」
●端日●( duan ri)指正月初一日。端為正月,謂一年開始之月。唐·韓鄂《歲華紀麗·元日》卷一:「八節之端。」胡震亨注:「端為資始,亦云四始。」又云:「端日,謂履端者也。」履端,指正月初一日
●雞日●(jr)指正月初一。三國·魏·董勳《問禮俗》:「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宋·呂本中《宜章元日》:「避地逢雞日,傷時感雁臣。」
●開元●( kai yuan)新年。《梁書·武帝紀》「今開元發歲,品物惟新,思俾黔黎,告安舊所。」
●開正●( kai zheng)指元旦。正月初一。《國秀集·丁仙芝<京中守歲》詩:「開正獻歲酒,千里間庭闈」宋·陸游《春》之一:「開正父老頻占侯,已決今年百稼登。」
●履端●(duan)正月初一日。履,起點。端:開始;謂一年的開始。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天子履端廢朝,單于長圍高宴。」《幼學瓊林·歲時》:「履端是初一元旦。」
●三始●( san shY)正月初一日。以其為歲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故云。《漢書·鮑宣傳》:「今日蝕於三始,誠可畏懼。」三元●( san yuan)農曆正月初一。因這天為年、月、日之始,故稱。南朝·齊王儉《諒閣親奉丞嘗議》:「公卿大夫,則負扆親臨。三元告始,則朝會萬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唐潘孟陽元旦和布澤》詩:「流輝霑萬物,布澤在三元。」清·錢謙益《元旦雜題長句》詩之一:「青陽玉律應三元,是日朝正會禁門。」
●三朝●(san zhao)正月初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稱。漢·班固《東京賦》「春王三朝,會同漢京。」李善注:「三朝,歲首,朔日也。」《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日之朝。」顏師古注:「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日三朝。」唐·耿潔《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侯鼓賒。」宋·楊萬里《誠齋荊溪集>序》:「戊戍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
●上日●( shang ri)朔日,農曆正月初一。《書·堯典》:「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孔注:「上日,朔日也。」《初學記》卷四引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為上日。」清·金農《元旦過張少府小飲花下》詩:「仙尉逢梅福,同為上日吟。」一說上日為每月上旬之吉日。清·王引之《經義述文·尚書上》:「上日,元日,皆非謂朔日也。上日為上旬吉日……。自張衡《西京賦》始以元日為朔日,而漢以前無之。」
●歲朝●( sui zhao)一歲之始,即農曆元旦。《後漢書·周磐傳》:「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李賢注:「歲朝歲旦
●元辰●( yuan chen)元旦。辰,時日。晉·庾闡《揚都賦》「
●歲為元辰,陰陽代紀;履端歸餘,三朝告始。」履端,正月初一日。唐·楊師道《奉和正日歸朝應詔》詩:「皇猷被寰宇,端扆屬元辰。」
●元春●( yuan chun)元旦。《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隋元會大饗歌》:「展禮肆樂,協此元春。」
●元日●( yuan)猶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日。《書·舜典》:「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孔傳:「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漢·張衡《東京賦》:「於是孟春元日,群後旁戾。」薛綜注:「言諸侯正月一日從四方而至。」
●元朔●( yuan shuo)元旦。正月初一日,謂一年的第一個朔日。每月的第一天為朔日。唐·德宗《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獻朔視元朔,萬方咸在庭。」清錢謙益《崇禎元年元日立春》詩:「淑氣和風應候來,王春元朔並相催。」
●元正●( yuan cheng)正月元日。元旦。語出《書·舜典》:「月正元旦舜格於文阻。」漢·崔璦《三子釵銘》:「元正上日,百福孔靈。」唐·崔道融《元日有題》詩「十載元正酒,相歡意轉深。」
●正日●( zheng)農曆正月初一日。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卷一引漢·崔《四民月令》:「正月元旦,是謂正日。」正朔●( zheng shu)元旦。謂一年之始日。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禮記·大傳》:「改正朔。」疏:「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 緣分 【緣分】
●( yuan fen)指因緣、機緣,謂必然出現的機遇。元·張子益《鷓鴣天》:「不念春歸離恨牽,自嘆今生緣分淺。」
●塵緣●( cen yuan)謂世俗的緣分。唐·韋應物《春月觀省屬城始憩東西林精舍》詩:「佳士亦棲息,善身絕塵緣。」亦指佛家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分緣●( fen yuan)指緣分。元·呂止庵《仙呂·翠裙腰纏令》套曲:「素娥公案岩,牛女分緣儉。」
●冥分●(ming fen)緣分,謂冥濛中由天而定,故稱。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荀雲分結,纏綿在今夕。」
●契分●(qfen)猶緣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師友》:「李摯以大紅詞振名,與李敏同姓、同年、同登第,又同甲子,又同門。摯嘗答行敏詩日:「因緣三紀異,契分四般同。」
●奇緣●( yuan)奇特的緣分,意外的機遇。明·杜潛《長干阿育玉塔》詩:「登危須定力,睹瑞有奇緣。」《老殘遊記》第一回:「今日奇緣,在下到也懂得些個。」又指異外的姻緣。人緣●(ren yuan)猶「塵緣」。指人與塵世的緣分。明屠隆《綵毫記·頒詔雲夢》:「到得盧山,幸遇騰空尊師。他許我道骨可成,人緣可斷,且暫回家,潛修密諦,後會有期。」又指人與人的關係。
●宿分●( su fen)猶宿緣,所謂前生定的緣分唐·康駢《劇談錄·嚴史君遇終南山隱者》:「汝得至此,當有宿分。」唐·裴鉶《傳奇·崔煒》:「崔子既來,皆是宿分,何必匆遽,幸且淹駐。」
●夙分●(su fen)往日的緣分。夙,早,早年,過去。元·曾瑞《留鞋記》第二折:「因為修郭華與王月英本有前生夙分,如今姻緣未成,吞帕而亡。」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姐》:「汝兩人合有夙分,余亦不相仇,但何必爾。」
●宿契●(sq)猶宿緣。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經三宿三日後,女郎自言曰:『君是生人,我鬼也,共君宿契,此會可三宵,不可久居,當有禍矣。」唐·唐彥謙《游南明山》詩:「投閒息萬機,三生有宿契。」又指大願,宏願。
●宿緣●( su yuan)所謂生前的因緣、緣分。宋·蘇軾《次韻范淳文送秦少章》:「宿緣在海,世網如予何?」清·洪昇《長生殿·傳概》:「天寶明皇,玉環妃子,宿緣正當。」夙緣●( su yuan)猶「宿分」。多指所謂前世的緣分、因緣。《敦煌曲子詞·鵲踏枝》:「白嘆夙緣作他邦客,辜負尊親虛勞力。」明·李贄《卓吾論略》:「泉而生,又泉而官:泉於吾有夙緣哉。」
●因緣●( yuan)緣分,機會。《史記·田叔列傳》:「●(任安)少孤貧困…求事為小吏,未有因緣也。」唐·韓愈《答李秀才書》:「其後癒出在外,無因緣相見」清·劉大《吳蕊圃先生七十壽辰序》:「予心往先生,而自恨無因緣相見也。」又指憑藉、勾結、比附、原因、關係等等。
●緣法●( yuan fa)指緣分。謂註定的機遇。宋·楊萬里《未至安樂坊隔林望見霜鏗嶺兩峰特奇》詩:「彼此相遭有緣法,悔將嗔喜觸巑岏。」
●緣會●( yuan hui)猶緣分。唐·元稹《三遣悲懷》詩:「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元氣 【元氣】
●( yuan qi)①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古人認為這種氣是構成宇宙的原始物質,即萬物的本原。《漢書·律曆志上》:「太極元氣,函三為一。」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元氣起於子,未分時天地人混合為一。」唐·子昂《諫政理書》:「元氣者,天地之始,萬物之祖。」②指人的真氣、精氣,為人的生命賴以活動的原動力。《後漢書·趙咨傳》:「夫亡者,元氣去體,真魂遊散。反素復始,歸於無端。」
●大儀●(day)太極。指形成天地萬物的混沌之氣。晉·張華《勵志詩》:「大儀斡運,天回地游。」李善注:「大儀,太極也,以生天地謂之大,成形之始謂之儀。」亦指規範、大法。見「法律」條。
●濛●( hong meng)宇宙形成前的混沌之氣。《淮南子情神》:「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楚辭·九嘆》:「貫蒙以東揭兮,維六龍於扶桑。」
●九精●( jiu jing)元氣,真氣。晉·葛洪《抱朴子至理》:「爾乃咬吸寶華,浴神太清;外除五,內守九精。」九,泛指日月星辰。
●溟●(ming xing)天體形成前的自然元氣。漢·張衡《張河間集·靈憲》:「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然,不可為象。中為靈,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很也。」唐·李白《日出行》:「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冥涬同科。」大塊,指大地或大自然。
●太初●(tai chu)亦作「大初」。天地分判之前的混沌元氣《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三國·魏·曹植《魏德論》:「在昔太初,玄黃混併,渾沌濛,朕兆未形。」《雲笈七籤》卷二:「太初之時,老君從虛而下,為太初之師。」按,就時空而論,太初為時空之始。其氣為元氣。被道家視為「道」的本源。《莊子·知北遊》:「以無內侍問窮,若侍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老子》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此,太初又為萬物的本原。又指太古時期,見「古代」條。
●太極●(taij1)亦作「大極」。指最原始的混沌之氣。道家謂為萬物之本原。《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指天地,日、月、陰陽;四象,指春夏秋冬;八卦,代表各種自然現象,亦指萬物。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分剖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大一也
●:。」
●大始●( tai sh)元氣。指開始形成萬物的混沌之氣。《易繫辭上》:「乾知大始,坤作萬物。」孔穎達疏:「乾知大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在於氣,故云知其大始也。」晉·葛洪《抱朴子·暢玄》:「胞胎元一範鑄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億類,指萬物。
●太虛●( tai xu)指宇宙萬物最原始的實體一一氣。即,元氣。為一古代哲學概念。晉·張載《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清·魏源《默觚上·學篇十四》:「太虛之精氣流動,充盈於天地之間。」又指「天空」。見該條。
●大一●(tai)天地剖分前混沌之元氣。《禮記·禮運》:「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孔穎達疏:「必本於大一者,謂天地未分之元氣也。」亦指「天」、「太古」,見各該條。
●太一●(taiy)亦作「太乙」。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孔子家語·禮運》:「夫禮,必本於太一」王肅注:「太一者,元氣也。」南朝·宋·朱昭之《難夷夏論》:「道法則採餌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納新。」唐·馬湘《登杭州秦望山》詩:「太乙初分何處尋,空留歷數變人心。」又為天神名,星名、山名。
●太真●(tai zhen)指原始混沌之氣,構成宇宙的最初的物質。漢·傅毅《舞賦》:「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遺物而廢俗。」李善注:「太真,太極真氣也。」《子華子·陽城胥渠問》:「太真剖割,通三而為一,離之而為兩,各有精專,是名陰陽。」又稱「黃金」。亦為王母小女名和楊貴妃之號。
●天真●( tian zhen)古醫學家謂維持人生命的真氣元氣。醫宗金鑑·訂正傷寒論注·辨少陰病脈正並治全篇》引羅天益曰:「人參秉中和正氣,甘溫火補,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絕之生氣。」又指「天神」,見該條。亦指事物的天然性質或本來面目。即,「本性」。見該條。
●涬溟●(xing ming)宇宙混沌狀態的自然元氣。《莊子在宥》:「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涬溟,自然氣也。」
●玄氣●( xuan)自然界的元氣。《漢書·禮樂志》:「玄气之精,回復此都。」顏師古注:「玄,天也。」言天氣之精迴旋反復於此雲陽之都。亦指陽氣或陰氣。
●玄元●( xuan yuan)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一體之氣,即,元氣。玄,指天;元,謂極源,根本,亦指氣。《淮南子本經訓》:「當此之時,玄元至碭而運照。」高誘注:「玄,天也;元,氣也;碭,大也。」又泛指天宇、天空。道家指為萬物的本源。見「本源」條。亦指「老子」,見該條。
●壹氣●(yTq)元氣。古代哲學家稱為『專氣』。《楚辭·遠遊》:「見王子而宿之兮,審壹氣之和德。」王逸注:「究問元精之秘要也。」王夫之通釋:「壹氣,老子所謂『專氣。吳文英注:壹氣,純一不雜之氣。」《楚辭·遠遊》:「壹氣孔神兮,於中夜存。」洪興祖補注:「壹,專,孔,甚也。」清·姚鼐《題四更山吐月圖》詩:「壹氣孔神中夜持,仰首雲隙先見之。」
●菸熅●(yin yun)天地未分時混沌之氣。熅,雲氣。漢·班固《東都賦》:「降煙熅,調元氣。」
●元精●(yuan jTng)天地的精氣,元氣漢·王充《論衡·超奇》:「天稟元氣,人受元精。」漢·蔡邕《陳太丘碑文序》:含元精之和,膺期運之數。」
●真氣●( zhen)指人體的元氣。由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結合而成,為入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唐·王維《賀元元皇帝見真容表》:「臣聞先祖行化,真氣臨關,聖人降生,祥光滿堂。」宋·蘇軾《上神皇帝書》:「不善養生者,薄節慎之功,遲吐納之效,厭上藥而用下品,伐真氣而助強陽,根本已危,僵仆無日。」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三上真氣已全,百煉中凡心俱淨。」
●真元●( zhen yuan)指人生存的元氣。即人體先天和後天之氣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能維持生理的真氣。唐·元稹《韋氏館與周隱客杜歸和泛舟》詩:「時物欣外獎真元隨內修。」宋蘇軾《病退》詩:「病根欲去真元在,昨夜夢遊何有鄉。」《剪燈新話·牡丹燈記》:「今子與幽陰之魅同處而不知,邪穢之物共宿而不悟,一旦真元耗盡,災眚來臨,惜乎以青春之年,而遂為黃壤之客也。可不悲夫。」《再生緣》第五六回:「夜夜發燒無氣力,朝朝減食損真元。」
●中和●( zhong he)道教語。指元氣。《太平經·和三氣興帝王法》:「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按:太陽指陽氣,太陰指陰氣,陰陽二氣調合所生之氣為中和,三者均稱元氣。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之四二:「中和煉九氣,甲子謝三元。」甲子,為年歲的代稱。三元,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元」,又稱所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為「三元」,認為這是決定年歲好壞的根本。 源頭 【源頭】
●( yuan tou)本指水的發源地,借指事物發展的開端,源頭。唐·羅虯《比紅兒》詩:「戲水源頭指舊蹤,當時一笑也難逢。」
●嚆●( hao shY)猶言先聲。嚆矢,為響箭,發射時聲先到,故常用以喻事物發展的開端。唐·陳越石《太甲論》:「司馬氏之有天下,其始也未嘗不伊不周,其終未嘗不羿不浞,皆取伊週以為矢也。孟子曰:『無伊尹之心則篡也。』有旨哉。」又指「響箭」,見「箭」條
●濫觴●( lan shang)指事物的開端。濫,氾濫,浮起觴,酒杯。本謂江河發源處,水極細小,只能浮起酒杯。後以此比喻事物的開始和源頭。《孔子家語·三恕》:「夫江始出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唐·玄宗《孝經序》:「況三泯絕於秦,得之皆煨燼之末;濫觴於漢,傳之皆糟粕之餘。」
●履端●(lu duan)本指一年的第一天,泛指事物的開始。《文心雕龍·鎔裁》:「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二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世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辭以舉要。」
●先路●(xin)猶先河。清·阮元《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兩都賦·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語』、『公卿二比,即開明人八比之先路。」清·歐陽巨源《<官場現形記序》:「限資之例,始於漢代,定以十算,乃得為吏,開捐納之先路,導輸助之濫觴。」又指聖王之道,等等。
●先河●(xian he)指事物的本源,根本,開頭。語本《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清·錢謙益《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周延儒授承德郎制》之三:「先河之報,或委或源,紹聞衣德,是誠在爾。」清·趙翼《寄題同年項任田青田居祠堂》詩:「探深溯先河,訪逸搜小酉。」亦稱凡事創導於先者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世皆以《四庫》書成,歸功紀陸,不知學士●(指朱筠)其先河也。」 元宵 【元宵】
●( yuan xid)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天夜晚稱「元宵」,又稱「元夜」、「元夕」,謂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日。唐以來有觀燈的風俗,故亦稱「燈節」。唐韓偓《元夜即席》詩:「元宵清景亞元正,絲雨霏霏向晚傾。」清·趙翼《上元夕毗陵驛前泊舟》詩:「聯舟小泊運河濱,正是元宵節物新。」
●燈節●( deng jie)元宵節。《燕京歲時記燈節》:「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清·孔尚任《桃花扇·選優》:「萬一誤了燈節,豈不可惱。」
●燈夕●( deng)元宵節。舊以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是夕放燈,故名燈夕。宋·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書》:「燈夕卻在李瑞愨家為會,諸君皆奉思也。」
●上元●( shang yuan)即元宵節。《舊唐書·中宗紀》:「丙寅上元夜,帝與后微引觀燈。」《水滸傳》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明,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放花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清·潘榮陞《帝京歲時記勝·登高》:「歲上元夜,寺僧燃燈繞塔奏樂,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
●元夕●(yuan)舊稱農曆十五為上元節。是夜稱元夕,又稱「元夜」,「元宵」。宋·葉適《運使直閣郎中王公墓誌銘》:「會慶節禮畢,吏以例白留山棚,元夕張燈可就用也。」清·潘榮陞《帝京歲時紀勝·煙火》:「勛戚富有之家,於元夕集百巧為一架,次第傳藝通宵為樂。」
●元夜●( yuan ye)即元宵。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元·楊奐《錄汴梁宮人語》詩「歲歲逢元夜,金娥鬧簇巾。」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會元夜,相與籌畫。」 原野 【原野】
●( yuan ye)亦作「原壄。」平野曠野。《國語·魯語上》:「大者陳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呂氏春秋·季春記》:「循行國邑,周視原野。」高誘注:「廣平原,郊外日野。」《楚辭·九歌·國殤》:「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壄。」壄,古「野」字。宋·陸游《蕎麥初熟刈者滿野喜而作》詩:「城南城北如舖雪,原野家家種蕎麥。」
●大野●(daye)廣大的原野,田野。唐·李邕《石賦》「植杖大野,周目層岩。」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寒野●(hany)寒冷寂靜的原野。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幹本》詩:「曀寒野霧,蒼蒼陰山柏。」南朝·梁·朱異《田飲引》:「屬風林之蕭瑟,值寒野之蒼茫」唐太宗出獵》詩:「寒野霜氛白,平原燒火紅。」
●寒原●( han yuan)指冬天的原野。謂冷落寂靜。《宋書鄧琬傳》:「雲羅四掩,霜鋒交集,猶勁之拂細草,烈火之掃寒原,燋捲之形,昭然已著。」勁飆,強勁的風。宋·梅堯臣《依韻和載陽郊外》:「路繞寒原古,煙橫遠戍迷。」明·文徵明《過文定公東莊》詩:「空餘列榭依流水,獨上寒原眺古城。」壙野●( kuang ye)猶原野。《水滸傳》第九回:「過了人煙輳集的所在,前面靜悄悄的壙野,無人居住。」
●平陸●(png)平原;陸地。《孫子·行軍》:「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晉·陶潛《停雲》詩:「八表同平陸成江。」唐·僧鸞《苦熱行》:「燭龍火飛天地,平陸無風海波沸。」清·林則徐《批上海請常留龍華港大壩截潮案》:「渾水內灌,致積泥沙,不一二年,仍如平陸。」平莽●(ping mang)原野。以其平坦廣闊多草,故稱。晉陸機《赴洛道中作》詩之二:「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東北石累累蹲伏平莽中,日石浪,為黃初平叱石處。」明·夏完淳《王仲宣懷德》詩:「放舟涇渭間,平莽見孤城。」
●平蕪●(pngw)原野。以其平曠草木叢生,故稱南朝·梁·江淹《去故鄉賦》:「窮陰匝海,平蕪帶天。」唐·李山甫《劉員外寄移菊》詩:「秋來綠樹復綠牆怕共平蕪一例荒。」清·龔自珍《最錄中論》詩:「平蕪生之灌木叢之,剔而之,乃覿瑤草。」
●平野●(ping ye)平坦廣闊的原野。語出漢·晁錯《言兵事書》:「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南朝·宋鮑照《送盛侍郎餞侯亭》詩:「高墉宿寒霧,平野起秋塵。」宋葉適《代人上書》:「且其地廣人寡,平野茫然,朝廷屢議勸。」·魏源《聖武記》卷七:「敕諸將誘至山外平野之地,聚而殲之。」
●平原●(ping yuan)廣闊平坦的原野。《左傳·桓公元年》:「秋,大水,凡平原出水為大水。」漢·王粲《七哀》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唐·方幹《哭秘書姚少監》詩:「曉向平原哭葬禮,悲風吹雨濕銘旌。」又指戰國時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和晉陸機平原內史。
●清野●(qTng ye)清曠的原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阜上有故宮,廟樓榭基雉尚崇,每至鷹隼之秋,羽獵之日,肆閱清野,為升眺之逸地矣。」亦為戰時徹底轉移前線人口和物質的行為。
●修原●( xiu yuan)廣闊的原野。《北史·蕭大圜傳》:「面修原而帶流水,倚郊甸而枕平皋。」
●周原●( zhou yuan)廣闊的原野。明·何景明《七述》:「神都天府之圍,四通五達之關,繚以濬塹,袤以周原。」又指周城的原野,即周室的發祥之地。 園囿 【園囿】
●( yuan you)皇家花園。繞以圍牆,內有亭榭樓台,奇花異草,山石樹木,間或畜有鳥獸。《孟子·滕文公下》:「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荀子·成相》:「大有園囿,高其台。」後多貶指庭園,花園。
●禁苑●(jin yuan)帝王的園囿。漢·張衡《西京賦》「上林禁苑,跨谷彌阜。」薛綜注:「上林,苑名;禁,禁人妄入也。」
●苑●(lang yuan)傳說中的神仙住處。又指宮苑。南朝·梁·庾肩吾《山池應令詩》:「閥苑秋光暮,水塘牧潦清。」宋·蘇軾《次韻趙德麟雪中惜梅且餉柑酒》詩:「閬苑千葩映玉宸,人間只有此花新。」
●瓊苑●( qiong yuan)苑囿的美稱。宋晏幾道《木蘭花》詞:「晚紅初減謝池花,新翠已遮瓊苑路。」又指「仙境」,見該條。
●庭圃●( ting pu)猶庭園。廳堂前後的花園。《晉書·孝友傳·許孜》:「鷹雉棲其樑,簷鹿與猛獸擾其庭圃,交頸同遊,不相搏噬。」
●仙園●( xian yuan)皇家園囿。北周·庾信《馬射賦》詩之一:「皇帝翊四校於仙園,回六龍以天苑。」
●御園●( yu yuan)即御苑。唐·李紳《憶春日曲江後許至芙蓉園》詩:「春風上苑開桃李,詔許看花入御園。」清·厲鶚《東城雜記·富景園》:「武林城東日東園者,宋御園也。」御苑●( yu yuan)帝王家的苑囿。唐·沈期《奉和洛陽玩雪應制》詩:「灑瑞天庭裡,驚春御苑中。」宋·張孝祥《鷓鴣天》詞:「琅函奏號銀台省,氈筆書名御苑牆。」明·張居正《賀瑞雪表》:「月映彤墀,御園春回。」清·吳偉業《揚州》詩之一:「官河新柳誰先種,御苑鶯花豈舊遊。」
●玉苑●( yu yuan)帝王的園囿。南朝·梁·江淹《靈丘竹賦》:「遠亙紫林秘埜,近匝玉苑禁坰。」唐·錢起《奉和聖制登朝元閣》:「山通玉苑迥,河抱紫關明。
●園苑●( yuan yuan)猶園。《晉書·職官志》:「民曹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事。」《北史·隋紀下·煬帝》:「採海內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 岳父 【岳父】
●(yuef)妻子的父親。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十六:「妻父亦曰『岳父』,或稱曰『泰山。」
●冰叟●(bing sou)猶冰翁。指岳父。宋·蘇軾《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並寄茶》:「揭從冰叟來遊宦,肯半臞仙亦號儒。棠棣並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邊郛。」●(he),通「盍」,何。冰翁●( bing weng)指岳父。《晉書·衛玠傳》有「婦公冰清,女婿玉潤」之句,後因以「冰清玉潤」,讚美翁婿,稱岳父為冰翁。宋·張世南《遊官紀聞》卷六「又二裡,有亭日鋪龍,乃先兄之冰翁董諱字季興所創。」
●婦公●( fu gong)岳父。《後漢書·第五倫傳》:「光武●(帝)戲謂倫曰:『聞卿為吏婦公,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Png),答擊,即用竹鞭打人。
●婦翁●(fu weng)岳父。《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建安十年九月令:「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第五伯魚三娶狐女,謂之撾婦翁,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第五伯魚,即第五倫。第五,為複姓。
●內父●(neif)岳父。明·岳盛《水車日記·長陵所賞書畫家》:「暹之內父錢塘蔣暉,字法歐陽率天。
●妻公●(qT gong)岳父。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進士王如泚者,妻公以伎術供奉,玄宗欲與改官。拜謝而請口:臣女婿王如此,見應進士舉,伏望聖恩回授,乞一及第。」泰山●(tai shan)亦作「太山」。指代岳父。晁說之《晁氏客語》:「呼妻父為泰山:一說云,泰山有丈人峰。一說云,開元十三年封禪於泰山,三公以下,例遷一階。張說為封壇使,說婿鄭以故自九品驟遷至五品,並賜緋因大宴明皇訝問之,無可對。伶人黃綽曰:此泰山之力也。今人乃呼岳翁。」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謝得你太山做主,我也是他嫡親骨血。」又指「泰山」,見該條。
●太嶽●(tai yue)岳父。《西遊記》第六三回:「駙馬笑道:「太岳放心,愚婿自幼學了些武藝……怕他做甚。」」又為古山名,即霍山。
●外父●( wai fu)岳父。宋·無名氏《潛居錄》:「馮布少時,絕有才幹,贅於孫氏,其外父有煩瑣事,輒曰『俾布代之』,至今吳中謂『倩』為『布代』。」
●外舅●(waij)岳父。《爾雅·釋親》:「妻之父為外舅。」唐·張說《祈國公碑》:「夫人臣位極,遇莫大焉;王日外舅,厚莫重焉。」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八:「餘外舅家收柳公權親筆起草二紙。皆小楷,字僅盈分。」
●外翁●(wai weng)岳父。元·王逢《送楊生遂出贅》詩:「外翁樸茂質,新婦玉雪如。」
●岳公●(yue gong)岳父。清·錢大昭《邇言》:「《摭遺》云:歐陽永叔嘗曰:『今人呼妻父為岳公。」
●岳翁●(yue weng)岳父。明·陳繼儒《群碎錄》:「今人呼妻父曰岳翁,丈人。」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生》:「此君岳翁,且敬禮之。」
●岳丈●( yue zhang)岳父。元·黃溍《日損齋筆記·雜辯》:「呼人之婦翁日岳丈,日泰山。」清·趙翼《陔餘叢考丈人》:「至婦翁曰岳丈,日泰山,其說紛紜不一。或日晉。樂廣為衛玠妻父,岳丈』,蓋樂丈』之訛也。」《釋常談》則曰:「因泰山有丈人峰故也,…世俗婦翁有丈人之稱,而丈人又有山岳之典,遂引以為美稱耳。」
●丈人●( zhang ren)岳父。《三國志蜀·先主傳》:「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註:「董丞漢靈帝母董太後之侄,於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也。」又指祖父或通稱老人。
●月宮●( yue gong)傳說月亮中有宮殿,為仙女嫦娥所居。此說為古人根據月中陰影和有關神話傳說附會而成。由於月亮異名很多,月宮亦有一些異名。唐·白居易《東城桂》詩:「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彩蟾●( cai chan)傳說月中有蟾蜍,因用以借指月宮唐李商隱《楚宮》詩之一:「月姊曾逢下彩蟾,傾城消息隔重簾。」月姊,嫦娥。宋·賀鑄侍香金童》詞:「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蘭幹,斷腸千里。」清·洪昇《長生殿·聞樂》:「待將天樂授宮襜,密召芳魂入彩蟾。」
●蟾宮●( chan gong)即月宮。金·李俊民《中秋》詩:「室影寒珠有淚,蟾宮風散桂飄香。」鮫室,鮫人之室,借指水宮。鮫人,傳說中的人魚,善織鮫綃●(jiao xiao)。晉·張華《博物志》謂:「鮫人從水中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唐·李中《送黃秀才》詩:「蟾宮須展誌,艇莫牽心。」
●蟾闕●( chan que)月宮,猶言蟾宮,蟾窟。蟾,指代月;闕,指宮殿。元·丁鶴年《題奚仲英進士鵠山書堂》詩:「已為蟾闕彥,仍就鵠山居。」蟾闕彥,謂已經登科高中的博學之士,指奚仲英。
●廣寒●( guang han)即廣寒宮,月宮。唐·陸龜蒙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襲美》詩:「三清今日聚靈官,王刺齊抽謁廣寒。」宋·楊萬里《木犀初發呈張功父》詩:「塵世何曾識桂林,花仙夜入廣寒深。」道家所謂的北方仙宮。又為山名,亦稱廣霞。廣寒殿●( guang han dian)即廣寒宮,指月宮。宋陸游《八月十四日夜三叉市對月》詩:「一言一報廣寒殿,茅檐華屋均相見。」元·袁桷《李宮人琵琶行》:「廣寒殿冷芙蕖秋,簇金鵬袍香不留。」芙蕖●(fq),即荷花。廣寒殿又為宮殿名。
●廣寒宮●( guang han gong)月宮。傳說唐玄宗於八月望日夢遊月中,見一大宮府,榜日:「廣寒清虛之府」。後因稱月宮為「廣寒宮」。唐·鮑溶《宿水亭》詩:「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廣寒宮裡宿。」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童導入廣寒宮,內以水晶為階,行人如在鏡中。」
●桂叢●( gui cong)本為桂樹林,藉指月宮,以月中有桂樹,故云。唐·李商隱《和友人戲贈》之一「殷勤莫使清香^5透,牢合金魚鎖桂叢。」馮浩注:「叢,指月殿。」清·洪昇長生殿·重圓》:「聽何處奏天,想近著桂叢邊。」鈞天,即鈞天廣樂,指仙樂。
●桂宮●( gui gong)指月宮。南朝·梁沈約《登台望秋月》:「桂宮裊裊落桂枝,露寒淒淒生自露」清洪昇《長生殿·聞樂》:「恰才奉姮娥口敕親傳點,請娘娘到桂宮中花下消炎。」消炎,即納涼消暑。桂宮又指帝宮,朝廷。
●桂窟●(guk)指月宮。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元郝經《三汊北城月榭玩月醉歌》:「露華漲冷濯桂窟,氛露洗盡豁四旁。」又喻科舉時代的考場,因稱登科高中為蟾宮折桂。桂闕●( gui gue)月宮的異名。桂,桂樹,傳說月中有此樹3闕,宮殿。明·劉基《霜葉飛·七夕》詞:「堪恨桂闕姮娥,乘雲驂霧,便踏龍尾先去。」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移時,見白生候於門,握手入,見簷外清水白沙,涓涓流溢玉砌雕欄,殆疑桂闕。」
●桂堂●(gui tang)指月宮。堂,殿堂。宋·蘇軾《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詩:「月缺霜濃細蕊乾,此花元屬桂堂仙。」清·黃景仁《秋夕》詩:「桂堂寂寂漏聲遲,一種秋懷兩地知。」又指折桂登科之家。
●桂宇●(guy)指月宮。明·皇甫汸《廣寒宮登眺》:「月臨疑桂宇,露灑即銅台。」
●清涼宮●(qing liang gong)指月宮神話謂月中宮殿,廣寒清冷,故稱。唐·柳宗元《自衡陽移桂十餘本植零陵所住精舍》詩:「路遠清涼宮,一雨悟無學。」
●清虛●(qing xu)指月宮。為清虛府或清虛殿之省稱,為道家所稱。唐·譚用之《江邊秋夕》:「七色花虯一聲鶴,凡時乘興上清虛。」又指清靜虛無。
●太陰●( tai yin)指月宮。清·洪昇《長生殿·聞樂》:「吾乃嫦娥是也,本屬太陰之主,浪傳后羿之妻。」又指「月亮」、「北方」、「冬季」「太歲●(木層)」。見各該條。兔宮●(tu gong)四宮。古神話認為月中有玉兔搗藥,故稱。宋·朱淑真《中秋夜家宴詠月》詩:「願把團圓月,年年對兔宮。」
●兔闕●( tu que)月宮。闕,本宮門前兩邊的樓,借指宮殿。明·高啟《次韻酬張院長見貽太湖中秋玩月之作》:「兔闕何年丹桂種,龍宮今月白蓮浮。」
●團●(tuan luan)借指月宮。清·洪昇《長生殿·聞樂》七寶團,周三萬六千年內;一輪皎潔,滿一千二百里中。」又指團聚。
●玉宮●(yu gong)月宮。唐·姚合《詠鏡》詩:「好是照身宜謝女,嫦娥飛向玉宮來。」唐·李賀《天上謠》:「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採香垂佩纓。」
●月府●(yuef)指月宮。南朝·梁·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林鐘六月》:「藏形月府,遯跡冰宮。」唐·唐彥謙《敘別》詩:「蟠孥對月吸深懷,月府清虛玉兔吼。」 月光 【月光】
●( yue guang)月亮的光輝,是由太陽光照到月球上反射到地球上的。月光的異名多源於神話傳說,和季節、月相的變化與人們的感覺。
●冰壺●(bngh)本指盛水的玉壺,借指月光。唐·元稹《獻滎陽公》詩:「冰壺通皓雪,綺素眇晴煙。」宋·楊萬里《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靜坐》詩:「人間何處冰壺是,身在冰壺卻道非。」元·馬致遠《青山淚》第三折:「正夕陽天闊暮江迷,倚晴空楚山疊翠,冰壺天上下,雲錦樹高低。」明·陳所聞《浪淘沙·中秋同皮元素泛月》曲:「秋色老梧桐,月滿遙空畫橋百尺似飛虹。人問冰壺同戴酒、細浪清風。」清·李基和《戊寅中秋初度月下作》:「誰畫雁門今夜裡,山川別樣貯冰壺。」又指月亮。
●冰暉●( bing huT)月光。因其光輝清涼潔白如水,故稱。唐·李群玉《中秋維州山看月》詩之二「練彩連河曉,冰暉壓樹乾。夜深高不動,天下仰頭看。」
●蟾光●( chan guang)月光。南朝·梁·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皎潔清冰,對蟾光而寫鏡。」
●影●(eyng)月光。以月中有嫦娥,故稱。唐·鮑溶《上陽宮月》:「學織機邊娥影靜,拜新衣上露華沾。」
●寒光●( han guang)指清冷的月光。《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宋·柳永《大石調·傾盃》詞:「小院新晴天氣,輕菸乍斂,皓月當軒練淨。對千里寒光,念幽期阻,當殘景。」
●寒魄●( han po)指清冷的月光。魄,精氣,藉指月光。明·李流芳《過皋亭龍居灣宿永慶禪院同一濂澄心恆可諸上人步月》詩:「氣和空宇澄,寒魄如春露。」又指「月亮」,見該條
●金波●(jnb)借指月光。謂月光浮動。《漢書·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宋·蘇軾《洞仙歌》詞:「金波淡,玉繩低轉。」又指「美酒」,見該條。
●冷光●( leng guang)指月光。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五代鹿《虞美人》詞:「瑣窗疏透蹺風清,象床珍簟冷光輕,水紋平」宋蘇舜《中秋松江新橋對月和柳令之作》:「月晃長江上下同,畫橋橫絕冷光中。」
●流光●( liu guang)指月光。謂光輝在流動。三國·魏·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濟暉●(qing huT)指月光。以其明澈清冷,故稱。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七:「微風吹羅明月耀清暉。」又指「日光」,見該條。
●兔輝●(0hu)月光。神傳說月中有玉免,故以兔指月,因稱月光為兔輝。唐·黃頗《聞春諸舉陪郡主登河梁玩月》詩:「虹影迥分銀漢上,兔輝全寫玉筵中。」
●團欒●( tuan luan)借指月光。欒,同「」,圓。本指圓月。清·納蘭性德《菩薩蠻·回文五》詞:「月也異當時,團欒照鬢絲。」亦指「圓月」,又為竹的代稱。見各該條。
●行月●( xing yue)移動的月光。南朝·梁·鮑照代君子有所思》詩:「繡甍結飛霞,璇題納行月。」繡甍●(meng),繪有彩畫或飾有圖案的屋脊。呂向注:「璇,玉也。題,椽頭也。言月過頭,璇題納引其光也。」唐·馮真素《燈賦》:「雜行月而浮桂,乘流風而泛蘭。」
●玄暉●( xuan huT)月光。玄,幽遠;暉,光輝。唐·喻鳧《送賈島往金州謁姚員外》詩:「幾夕江樓月,玄暉伴靜吟。」又指「太陽」,見該條。
●夜景●(ye jing)指月光。景,光輝,亦指日光。晉·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詩:「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唐·韋應物《晚登郡閣》詩:「春風偏送柳,夜景欲沈山。」又指夜晚的景色。
●玉蟾●( yu chan)指月光。傳說月宮中有蟾蜍,故云。宋·孫光寬《更漏子》詞:「扃繡戶,下珠簾滿庭噴玉蟾。」又指「月亮」,見該條。
●圓光●(yuan guang)月光。謂滿月之光。唐·李白《君於有所思行》:「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又指佛像頭部畫的光輪。
●月白●( yue bai)指皎潔的月光。以其月光皎潔色白,故稱。唐·杜牧《猿》詩:「月白煙青水暗流,孤猿銜恨叫中秋。」·蘇軾《後赤壁賦》:「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月波●(yub)月光。以月光如水波,故稱。宋·王僧達《七夕月下》詩「遠山斂氛䘲,廣庭揚月波。」唐·李群玉《湘西寺霽夜》:「月波盪如太,氣爽期」又為樓台名,在湖北黃崗西。
●月華●( yue hud)月光,月色。梁元帝《烏棲曲》:「復值西施新浣紗,共向江幹眺月華。」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此時相見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哉生魄●( zai sheng po)月光。哉,通「才」,開始;魄,亦作霸,月光。哉生魄,謂月亮經晦日後,又開始發光。古時常用作陰曆初二、三日的月亮代稱。《書·康浩》「惟三日哉生魄。」
●珠暉●( zhu huT)本為寶珠生輝,喻月光。南朝·梁·吳均《秋念》詩:「團團珠暉轉,炤炤漢陰移唐·駱賓王《秋月》詩:「露珠暉冷,凌霜桂影移。」 月經 【月經】
●( yue jing)女子自十三、四歲生殖細胞成熟時,由於卵巢內分泌周期性活動,對子宮黏膜的影響,使子宮每月一次出血,約三、五天即止。這種生理現象,名為月經。
●庚信●( geng xin)月經。古代庚在五行中屬金,金生水,指代「月水」;以其按期而至,故曰「信」。《紅樓夢》第六九回:「已是三月庚信不行,又常嘔酸,恐是胎氣。」
●紅潮●( hong chao)婦女月經。五代後唐·張泌《妝樓記》:「紅潮,謂桃癸水也,又名入月。婦女之經,月必一至,如潮之有信,故有此稱。」又指臉上泛起的紅暈。
●入月●(ru yue)女子月經來潮。唐·王建《宮詞》之四六:「密奏君王知入月,喚人相伴洗裙裾。」後唐·張泌《妝樓記紅潮》:「紅潮,謂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明·李時珍本草網·人部·婦人月水》:「女人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又指婦女孕期足月。
●天癸●( tian gur)指女子月經。癸,五行屬陰水,故稱。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盛,齒更髮長,二七●(十四歲)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二》:「又屯田郎中張誣妻,年四十而天癸不至,溫叟察其脈曰:「明年血清乃死。既而果死。」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梨花》:「怪底守身如處子,且十八九歲,天癸未至,今若此,復向疑哉!」
●信水●(xing shu)婦女月經別稱。因按期而至,故稱。聊齋志異·俠女》:「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復來,遂至破戒而再。」
●月事●(yue shi)指月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史記·倉公傳》:「內寒,月事不下也。」
●月水●(yue shu)指月經。以其經血每月一次,故稱°宋·王袞《桃仁煎》:「治月水不調,阻滯不通。」又指月光照地如水。
●月信●( yue xin)月經的別稱。以其每月定期來潮,故稱。《本草綱目·人部·婦人月水》:「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 月亮 【月亮】
●( yue liang)月球。為地球的天然衛星繞地球運行一週,為時一月,藉陽光向地球映照。因地球公轉和自轉,人們看到月出的時間及其大小和亮度,每月呈規律的變化;再加上有關的神話傳說和人們不同的宗教信仰,以致月亮的異名很多古詩文中除其異名外直稱月亮為月或明月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半璧●(banb)喻弦月。本指半圓形玉器,即璜。北周·庾信《望月》詩:「蓂新半璧上,桂滿獨輪斜。」
●半蟾●(ban chan)半月。神話謂月中有蟾蜍,故稱。唐李白《雨後望月》詩:「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
●半弓●(ban gong)喻弦月。以共似弓,故云。唐·元稹《春》詩:「晝漏頻加箭,宵暉欲半弓。」元·郭鈺《和羅習之見寄因簡劉淵》:「古陂淨瀉秋千頃,歸路斜分月半弓。」輪b)指半的月亮。。杜甫《月三首》詩之一:「魍魎移,蝦嘛沒半輪。」又江月》詩:「玉露薄秋影,銀河沒半輪。」
●半魄●(banp)半圓的月亮。唐·子容《碧池望秋月》詩:「滿輪沈玉鏡,半魄落銀鉤。」
●半照●( ban zhao)指半邊月,謂月之一半照地,故稱。唐。韓偓《寄選》詩:「眉為半照雲為鬟,梧桐葉落敲井乾。」寶鎰●(bao jian)明月的喻稱。以其似寶鏡,故稱。,鏡子。明·謝讜《四喜記佳期重會》:「湘簾高捲,遙看寶鎰空懸,暗想當年奇遇,美景依然。」又為「鏡子」的美稱,見該條。寶鏡●( bao jing)月的喻稱。宋·李樸《中秋》詩:「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亦喻指「太陽」,又為「鏡子」的美稱。見各該條。
●寶月●( yue)明月。謂明月如寶玉,故稱。南朝·梁·吳均《碎珠賦》:「寶月生焉,越浦隋川,標魏之美,擅楚之賢。」唐·鮑溶《懷明禪師》詩:「雪山世界此涼夜,寶鏡獨照瑠璃宮。」明·梁潛《元夜陪駕燕午門》詩:「銀漢橫空寶月日,六鰲飛出五雲端。」丘逢甲《元夕無月》詩:「滿城燈市蕩春菸,寶月沉沉隔海天。」
●碧華●(bhua)月亮的美稱。謂其光如碧玉。唐·李賀《古悠悠行》:「白日歸西山,碧華上迢迢。」
●璧月●(byue)月的美稱。以其似扁平圓形的玉器,故稱。南朝梁·簡文帝《慈覺寺碑序》:「龍星啟,嚁璧月儀天。」前蜀·韋莊《咸通》詩:「諸郎宴罷銀燈合,仙子遊回碧月斜。」冰蟾●(bing chan)指代月亮,謂蟾蜍在明淨的月中,故云。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海天悠,問冰蟾何處湧?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清。惜秋《維新夢·本》「尋秋畫燭,早紅搖深柳書堂。看一派冰蟾瀉冷,聽幾番風馬敲涼。」風馬,即簷鐵,風鈴。
●冰●( bing jian)指月亮。以其清冷明澈如鏡,故稱。鎰,鏡子。唐·元稹《月》詩:「絳河冰襤朗,黃道玉輪巍。」絳河,銀河的別稱。冰,又指「鏡子」,見該條。
●冰鏡●( bTng jing)月亮的別稱。以月圓光冷,有如透明圓鏡,故稱。宋·孔仲平《八月十五六玩月》詩:「團團冰鏡吐清輝,今夜何如昨夜時。只恐月光如好惡,自憐人意有盈虧。」元·楊載《夏夜對月》詩:「安得泛舟江海上,坐觀冰鏡落滄波。」滄波、海水波浪。
●冰輪●(bing lun)指明月。因滿月寒光,故稱。唐·蘇軾《宿九仙山》:「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峰缺處湧冰輪宋·陸游月下作》詩:「玉鉤定誰掛,冰輪了天轍。」
●冰盤●(bing pan)喻指圓月。謂其晶瑩如冰之圓盤宋高觀國《齊天樂·中秋夜懷梅》詞:「晚雲知有關山念,澄霄捲開清霽。素景中分,冰盤正溢,何啻嬋娟千里,危欄靜倚。」明·屠隆《毫記·祖餞都門》:「羨你學克武庫,才郁虹樑,志潔冰盤,一任浮雲舒卷。」《紅樓夢》第四八回:「黛玉看時,只見寫道:『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冰魄●( bing po)指月亮。以其具有明淨如冰的品質,故云。魄,精氣、靈魂,喻品質。宋·劉子翬次韻茂園獨宿歌》:「大兒引文如蘇黃,暗朝無聲走茫茫。小兒分題擬甫,手抉蟇頤取冰魄。」蟇,同「蟆」。清·魏源《出都前夕與周子堅夜步月下》詩:「但得方寸明,冰魄常同趣。」
●冰兔●(bTng t)代稱月亮。神話傳說謂月中有白兔,故稱。唐·李紳《奉酬樂天立秋夕有懷見寄》詩:「冰兔半升魄,銅壺微滴長。銅壺,漏壺。
●冰團●(bing iuan)指月亮,謂其如晶瑩潔白渾圓的冰塊。來·梅堯臣《戲作嫦娥責詩:正值十月十五夜,月開冰團上東籬。」
●蟾蜍●( cn cha)代指月亮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用為月的代稱。唐·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蟾桂●( chan gu)月的異稱。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和蟾蜍,故稱。唐·羅隱《旅夢》詩:「出門聊一望,蟾柱向人斜。」嬋娟●( chan juan)指月亮。宋·蘇軾《水調歌頭》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蟾窟●( chan ku)借指月亮。宋·蘇軾《八月十七日竺山送桂花分贈元素》:「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蟾輪●( chan lun)喻指月亮。因滿月如輪,故稱。吳融《和韓致光侍郎無題三首十四韻之二》:「戲應過蚌浦,飛合入蟾輪。」
●蟾魄●( chan po)月的別稱。唐·陸龜蒙《寄懷華陽道士》詩:「蟾魄幾應臨蕙帳,漁竿猶尚枕楓汀。」
●蟾兔●( chan t)月的代稱。《古詩十九首》之十七:「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三五,指每月十五;四五,指每月二十。唐·權德輿《衹役江西路上以詩代書寄內》:「別來如昨日,每見缺蟾兔。」
●初魄●(chup)農曆初三、四的月亮。其時月如眉,剛顯現。謂經晦日後,月光始現。北周·王褒詠月贈人》「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唐·仲素《玉鈞賦:「瑩迢之初魄,出西南之一方。」迢造,即「迢遞」,高而遠的樣子。
●初弦●( chu xuan)指陰曆每初七、八的月亮,即上弦月。其時月如弓弦,故稱。南朝·梁·庾肩吾《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詩:「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唐·杜甫《遣意》詩之二:「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
●大明●( do ming)指月。晉·木華《海賦》:「若乃大明撕轡於金樞之穴,翔陽逸咳於扶桑之津。」李善注:「大明,月也。」唐·李白《古朗月行》詩:「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又泛指「日月」、「」、「君主」,見各該條。
●丹桂●( dan gui)月亮代稱。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唐曹松《中秋月》詩:「遙遙望丹桂,心緒更紛紛。」·葛勝仲《虞美人》詞:「一輪丹桂窊樹,光景疑非暮。」窊●(yowa),高低起伏的樣子。
●丹輪●( dan lun)月的異稱。明·徐渭《月下梨花》詩之三:「丹輪皓質兩微茫,桂粟梨雲鬥淺潢。」桂粟,指桂花;梨云,指梨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乾象·月》:「《卓氏藻林》:『丹輪,月也。』六朝詩:丹輪殊未圓。」
●地魄●(dp)指月亮。語出《雲笈七籤》卷五五:「日者天之魄,月者地之魄。」唐·李岩《五言》詩:「天魄生白虎,地魄產青龍。」清·黃景仁《月下雜感》詩:「問道姮娥嫁,於今是結璘。河山收地魄,宮闕爛天銀。」
●凍輪●( dong lun)冰輪,喻月亮,指冬日之明月。唐·王建《關山月》詩:「關山月,營開道白前軍發,凍輪當磧光悠悠,照見三堆兩堆骨。」磧●(q),沙漠。
●娥輪●(1n)圓月的別稱。娥,嫦娥,指月;輪,指日形。唐·許敬宗《奉和七夕應制》:「婺閨期今夕,娥輪泛淺潢。」閨,指婦女內室,婺●(w),星名,即女宿,借指婦女。娥月●(eyue)月亮的別稱。因神話傳說月中有仙女娥,故稱。南朝·宋·王僧達《條顏光祿文》「涼掩軒,娥月寢耀。」
●顧●(gut)月的代稱。兔,亦作「」。《楚辭·天問》:「利維何,而顧苑在腹?」王逸注:「言月中有,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後因以「顧兔」或「顧苑」作月的代稱。唐·李白《上雲樂》:「陽烏未出谷,顧兔半藏身。」陽烏,太陽的異名。
●桂蟾●( gui chan)月亮的異名。傳說月中有桂樹和蜍故稱。唐·盧照鄰《贈益府裴錄事》詩:桂晚夜間鴻雁度。鴻度何時還?桂晚同攀。
●桂花●( gui hua)「桂華」。倍指月亮。北·庾信《舟中望月》詩:「天漢看珠,橋視桂花。」唐·韓愈《明水賦》:「桂華吐耀,兔影騰精。」宋·范成大《好事近》詞:「何待桂花相照,有人人顏如月。
●桂輪●(gun)圓月的別稱。以其圓如車輪,故稱。桂,指月;輪,指月形。唐·方乾《月》詩:「桂輪秋半出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
●桂魄●(gup)月的別稱。魄,精氣,指月光。宋·蘇軾《念奴嬌·中秋》詞:「桂塊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明·徐《宴遊西郊》詩:「勾彎遲桂魄流曲擬蘭亭。」《西湖佳話·孤山隱跡》:「緩步六,受用荷香十裡;情期八月,消磨桂魄三更。」
●桂兔●(gut)月亮的異稱。神話謂月中有桂樹、玉兔,故云。唐·韓偓《元月即席》:「桂兔韜光雲葉重,燭龍銜耀月輪明。」明·李東陽《太皇太后輓歌詞》之十:「桂兔秋逾好,軒龍晚更輝。」
●桂月●( gui yue)月的別稱。《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南窗北牖桂月光,羅帷綺帳脂粉香。」唐·黃滔《狎鷗賦》:「至若海鏡秋碧,天藍霽青,磨開桂月於浩渺,畫出蓬山於冥。」又指農曆八月。
●桂枝●( gui zhT)指月。唐·盧照鄰《明月引》:「橫桂枝於西第,繞菱花於北堂。」唐太宗《遼城望月》詩:「魄滿桂枝,輪虧鏡彩缺。」
●寒璧●(han bi)喻指圓月。以其如清涼的圓形璧玉,故云。,圓形有孔的寶玉。宋·陸游《大醉梅花下走筆賦此》詩:「酒闌江月上,珠樹掛寒壁。」又《秋夜獨過小橋觀月》詩:「乍圓素月升寒璧,欲散微雲蹙細鱗。」
●寒蟾●( han chan)秋冬月亮的代稱。以其吐寒光,故云。唐·劉禹錫《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改月偶書所懷二十韻》:「管弦喧夜景,燈燭掩寒蟾。」宋·張銑《玉樹後庭花》詞之二「青聰一騎來飛鳥,靚妝難好,至今落日寒蟾,照台城秋草。」寒魄●( han po)指月亮。多指秋月,以其光輝清冷,故稱。唐·劉得仁《對月寄雍陶》詩:「圓明寒魄上,天地一光中。」唐·方乾《中秋月》詩:「泉澄寒魄瑩,露滴冷光浮。」亦指「月光」,見該條。
●寒兔●( han tu)指秋月。傳說月中有玉兔,故稱。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王琦匯解:「寒兔謂秋月。」又指寒冬的野兔。
●寒玉●(hany)指代月。以其清冷如玉,故稱。唐·李賀《江南弄》詩:「吳歈越吟未終曲,江上團團帖寒玉。」歈●(y),歌。宋·呂渭老《念奴嬌·贈希文寵姬》詞:「暮雲收盡,霽霞明高擁一輪寒玉。」又指玉石、竹。見各該條。
●寒月●(han yue)清冷的月亮。亦指清寒的月光。唐·李白《望月有懷》詩:「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元·吳澄《送國子伴讀倪行簡赴京》詩:「不怕狂風妨去,偏愁寒月照棲鴉。」鷁,指代船,古時船頭多畫有鷁鳥。
●金蟾●( jin chan)月亮。唐·令狐楚《八月十七夜書懷》:「金蟾著未出,玉樹悲稍破。」
●金娥●(jn)指月亮。唐·許敬宗《奉和喜雪應制》詩「騰華承玉宇,凝照混金娥。」唐·李白《明堂賦》:「玉女攀星於網戶,金娥納月於璇題。」
●金鏡●( jin jing)明月。以滿月如金光燦爛的銅鏡,故云。唐·李賀《七夕》:「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唐·杜牧《寄沈褒秀才》:「仙桂茂時金鏡曉,洛波飛處玉容高。」
●金盆●( pen)指明輝圓月。唐·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詩:「夜闌接軟語,落月為金盆。」宋·范成大《與夷仲檢討祀社》:「牆西雲黑,跕墮金盆。」●( die die),墮落的樣子。
●金魄●( jin po)滿月。以月光燦爛如金,故稱。魄,月之精氣,指月光。唐·沈期《和元舍人萬頃臨池玩月戲為新體》詩:「玉流含吹動,金魄度雲來。」唐·李白《古風》之二:「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金兔●(jnt)月亮的別稱。唐·盧仝《月蝕》詩:「朱弦初罷彈,金兔正奇艷。」隋·江總《答王均早期守建陽門開》詩:「金兔猶懸魄,銅龍欲起扉。」
●冷月●( leng yue)月亮。月光給人以清冷之感,故稱。宋蘇軾《次韻劉景文路分上元》:「華燈悶艱歲,冷月掛空府。」悶●(b)終盡。《紅樓夢》第七六回:「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
●滿魄●(manp)圓月。唐·趙蕃《月中桂樹賦》:「杳低枝,拂孤輪而挺秀,依依密樹,侵滿魄而含芳。」
●明蟾●(ming chan)指代明月。明·劉基《次韻十六夜月再次韻》詩:「永夜涼風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碧落,天空。
●明月●( ming yue)光明的月亮。《古詩十九首》:「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唐·李白《夜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千里燭●(qian zh)指明月。以其朗照千里,故稱。宋陶穀《清異錄·天文》:「道士王致一曰『我平生不曾使一文油錢,在家則為扇子燈,出路則為千里燭。」
●清蟾●(qing chan)指月亮。宋·范成大《代人七月十四日生朝》詩:「已饒瑞英明朝滿,先借清蟾一夜圓。」
●清規●(qing)指月。以其似圓規而有清暉,故稱唐齊巴《中秋月》詩:「空碧無雲露濕衣,群星光外湧清規。」叉指美好的規範。
●卿月●(qing yue)月亮的美稱。亦指百官語出《書·洪範》:「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尹師惟日。」孔傳:「卿士各有所掌,如日月之有別。」唐·岑參《西河太守杜公輓歌》:「惟餘卿月在,留向杜陵懸。」唐·杜甫《暮春江陵送馬大卿赴闕下》詩:「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浦起龍心解:「卿月升,恩命起召也。」
●卻月●( que yue)半圓形的月亮。卻,半圓形。《南史·侯景傳》:「城內作遷城,形如卻月以捍之。」《舊唐書·李靖傳》:「築卻月城,延袤十餘里。」
●麝月●( she yue)月亮。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金星與婺女爭華,麝月共嫦娥競爽。」
●素娥●(s)月亮。本為月中女神嫦娥之號,又為月的代稱。以其月色白,故稱。素,白色。宋范成大《枕上》詩:「素娥脈脈翻愁寂,付與風鈴語夜長。」風鈴,懸掛在殿堂簷下的鈴鐺。素娥又指「嫦娥」,見該條。
●素魄●(supo)月的別稱。素,白色;魄,精氣,指月光,又指月。南朝·宋·鮑照《煌煌京洛行》之二:「夜輪懸素魄,朝天蕩碧空。」唐·盧仝《月蝕》詩:「卻吐天漢中,良久素魄微。」
●太陰●( tai yin)謂月亮。同「太陽」相對稱。唐·楊炯《盂蘭盆賦》:「太陰望兮圓魄皎,閶闔開兮涼風嫋。」閶闔●( chang he),天門。清·龔自珍《敘嘉空七生》:「抱秋樹之晨華,指太陰以宵盟。」又指「北方」、「冬季」、「月宮」、「太歲」●(木星),見各該條。
●太陰精●( tai yin jing)指月亮。古人以月為太陰之精。唐·張祜《中秋夜杭州玩月》詩:「萬古太陰精,中秋海上生。」
●天鏡●( tian jing)指月,以其如天上之明鏡,故稱唐·宋之問《游禹穴回出若邪》詩:「石帆搖海上,天鏡落湖中。」明·王世貞月夜步西園積雪有述》詩:「冰壺初世外,天鏡忽林端。」亦指月影。唐·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天眼●(tian yan)指月亮。古人以日月為天眼。古詩文常用以指月亮。唐·盧仝《月蝕詩》:「走天汲汲勞四體,與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見天眼,感荷天地力。」明·劉基《次韻石末公七月十五日夜月蝕詩》:「不知妖從何來,恍初驚天眼映。」,同「怪」。
●兔鉤●(tgou)彎月。兔,指月;鉤,指月形。唐·崔櫓《過南城縣麻姑山》詩:「斜倚兔鉤孤影伴,校低仙掌一頭來。」兔輪●(tun)月亮的別稱●(指滿月)。兔,指月;輪,指月形。唐·元稹《夢上天》詩:「西瞻若水兔輪低,東望蟠桃海波黑。」
●兔魄●(tupo)月亮的別稱。《參同契》捲上:「蟾蜍與兔魄,日月無雙明。」元·范梈《贈郭判官》詩:「慈烏夜夜向人啼,幾度紗窗兔魄低。」明·劉基《怨王孫》詞:「兔魄又滿,天長雁短。」《剪燈餘話·江廟泥神記》:「俄而兔魄將低,雞聲漸動。」
●兔月●(tyue)月的別名。因神話說月中有玉兔,故名。北周·庾信《七夕賦》:「兔月先上,羊燈次安。」唐·楊師道《闕題》詩:「羊車詎畏青門閉,兔月今宵照後庭。」
●團欒●( tuan luan)指圓月。欒,同「」,圓。宋·林逋《又詠小梅》詩:「摘索又開三兩朵團欒空繞百千回。荒鄰獨映山初盡,晚景相禁雪欲來。」又為竹的代稱或藉指月光,見各該條。亦作形容詞:圓貌。如團欒月或月團欒。
●望舒●( wang shu)指月亮。古以望舒為月之御者,故稱。《後漢書·蔡邕傳·釋海》:「元首寬則望舒眺,侯王嘯則月側匿。」
●微月●(wei yue)猶眉月,新月。指農曆月初的月亮。晉傅玄《雜詩》:「清風何飄翻,微月出西方。」唐·杜甫《水會渡》詩:「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
●夕輪●(×in)指圓月。唐·駱賓王《久戍邊城有懷京邑》詩:「葭繁秋引急,桂滿夕輪孤。」
●夕兔●(Tt)月亮的代稱。·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抱膝當窗看夕兔,側耳空房聽曉雞。」
●夕月●(xyue)傍晚的月亮。唐·李白《怨歌行》:「薦枕嬌夕月,捲衣戀春風。」宋·蘇軾《坤成節功德疏文》之七:「右伏以星火西流,方歲功之平秋,夕月既望,昭陰德之致隆。小蟾●( xido chan)指月亮。以月中有蟾蜍,故稱。宋·吳文英《霜葉飛·重九詞》:「小蟾斜影轉東籬,夜冷殘蛩語。」宵暉●(xido)本指月光,代指月亮。宵,夜晚;暉,光輝。唐·元稹《春》詩:「晝漏頻如箭,宵暉欲半弓。」箭,指放在漏壺中刻有時辰的箭標。
●宵魄●(xiop)月亮的異稱。唐·韓愈《會合聯句》:「夏陰偶高庇,宵魄接虛擁。」廖瑩中注:「宵魄,謂月。」
●玄度●(xuan du)月亮。漢·劉向《列仙傳·關令尹讚》:尹喜抱關,含德為務,挹漱日華,仰玩玄度。」又指「佛法」,見該條。
●玄兔●( xuan tu)指月亮。玄,幽遠兔,指月。南朝宋·謝莊《月賦》:「引玄兔於帝台,集秦娥於後庭。」李周翰注:「玄兔,月也。月中有兔,故以名焉。」唐·白行簡《新月誤驚魚賦》:「柱影西南,盡迷玄兔;與波上下,難晦紫鱗。」甯調元《八月十五夜漫書一律》:「玉宇瓊樓最高處,一天霾霧撥難開,衹憐玄兔千年冷,不見霛槎八月來。
●玄陰●(xuan yin)指月亮。唐·柳宗元《天對》:「玄陰多缺,愛感厥兔。」唐·元稹《賦事九月盡》詩:「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又指陰氣、幽暗。
●玄燭●(xuan)指月亮。謂天空之明燭。三國·魏·曹丕《答繁欽書》:「白日西逝,清風赴闈,羅帷徒祛,玄燭方微。」
●瑤輪●(youn)指明月瑤,美玉。明·夏完淳《大哀賦》「不意瑤輪無長炯之期,玉歷有中屯之會。」
●瑤兔●(yot)月亮的別稱。唐·王勃《上明員外啟》:側聞金烏聳轡,俯圓燧而抽光;瑤兔浮輪,候方諸而吐液。」唐·黃滔《丈六金身碑》:「一夕雨歇天清,風微月明,瑤兔無菸,銅龍有聲。」
●瑤月●( yao yue)月的美稱。唐·令狐楚還珠亭賦》:掩星彩,迷瑤月。」金·王庭筠《清平樂·應制》詞:「瓊枝瑤月,簾捲黃金闕。」
●夜光●(ye guang)指月亮。以其間生輝照耀大地,故稱。《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王逸注:「夜光,月也。」「死則又育」,謂月亮由圓到缺,直至晦日消逝,下月初復生,直到再圓。三國·魏·曹植《芙蓉賦》:「其始榮也,皎若夜光尋扶桑;其揚暉也,晃若九陽出暘谷。」暘●(yng)谷,日出處。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築圓邱以視朝日,飾瑤階以揖夜光。」又為「螢火蟲」及「珠寶」的別名,見各該條。夜明●(ye ming)月亮的異名。明·張居正《郊禮新舊考》:「初建圜丘於大祀殿之南,每冬至祀天,夜明、星辰、風雷從祀。」
●夜魄●(yep)月亮的異稱。前蜀·韋莊《三堂東湖作》詩:「蟾投夜魄當湖落,岳倒秋蓮入浪生。」
●儀景●(yjng)指月亮。儀,通「娥」,指嫦娥。清·魏源《出都前夕步月下》詩:「儀景圓缺間,跡留影忽逝。」陰精●( jing)指月亮。以其為太陰之精,故稱。唐·李白《古朗月行》詩:「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陰兔●(yint)指月亮。傳說月中有玉兔,故名。北周庾信《佛龕銘》:「陰兔假道,陽烏回翼。」陽烏,太陽的異名。陰宗●(yin zhong)月亮。月一名太陰,故稱《淮南子天文訓》:「月者,陰之宗也。」《禮記·月令》「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唐·孔穎達疏:「蔡邕云:『日為陽宗,月為陰宗,北辰為星宗也。」」北辰,即北極星。
●銀蟾●( chan)月的異名。唐·白居易《中秋月》詩:「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李中碧《思月句陽春遊感舊寄柴司徒》詩之四:「紅袖歌長金斝亂,銀蟾飛出海東頭。」金斝●(ji),古酒器。
●銀鉤●( yin gou)月初和月末的月亮。宋·李彌遜《遊梅坡帝下雜酬》:「竹籬茅舍傾樽酒,坐著銀鉤上晚川。」
●銀兔●(ynt)月的異名。隋煬帝《望江南》:「清露冷侵銀兔影,西風吹落桂枝花。」唐·皮日休《醉中先起李戲贈走筆奉酬》:「麝煙苒苒生銀兔,蠟淚漣漣賃。
●玉蟾●( yu chan)月亮的異名,為玉蟾蜍之省稱。神話謂月,故云。南朝·梁·劉孝綽《林下映月》詩:「柯半玉蟾,葉障金兔。」裛葉●(yye),露濕的樹葉。,沾濕。唐·李白《初月》:「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唐·褚《月詩》:「星斗離披煙靄散,玉蟾蜍耀海東頭。」
●玉蜍●( yu chu)月的別稱。明·徐復祚《紅梨記·詩要》「天上玉蜍欣獨佔,河中匹鳥恨難招,何時琴瑟調。」鳥,指鴛鴦。
●玉杵●(yuch)月亮的代稱。因傳說月中有白兔持杵搗藥,故云。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又為山藥的別名,見該條。
●玉弓●(yu gong)彎月的喻稱。唐李賀《南園》詩之六:「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明·楊慎《塞垣鷓詞》:「秦時明月玉弓懸,漢塞黃河錦帶連。」又喻婦女的小腳玉鉤●( yu gou)亦作「玉鉤」。彎月的喻稱。南朝宋鮑照《月城西門廨中》詩:「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唐·李白《掛席江上待月有懷》詩:「倏忽城西邦,青天懸玉鉤。」宋·張元幹《花心動·七夕》詞:「斷雲卻送輕雷去,疏林外,玉鉤微吐。」
●玉環●( yu huam)圓月的喻稱。以其似玉製的圓環,故稱。唐。白居易《和櫛沐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環。」金粟,桂花的喻稱,謂高空的繁星似閃爍的桂花玉環,又為楊貴妃的小字。亦為蓮花的異名。
●玉●( yu jian)亦作「玉鑑」。本為鏡的美稱。又為皎潔月亮的喻稱。,同「鑑」鏡子。·梅堯臣《次韻答王景彝聞餘月下與內飲》:「仰頭看見新鴻,形影雙飛玉中。」金元好問《衛州贈子深節度》:「平分玉鑑漁村晚,四望黃雲寡婦秋。」明·李維楨《日方升賦》:「代玉相摩,運璿穹而罔息。」
●玉嬌●(yji)明月的他稱。宋·晏幾道《清平樂》詞:「豔歌更倚疏弦,有情須醉尊前。恰是可憐時候,玉嬌今夜初圓。」玉鏡●(yu jing)明月的喻稱。以其如晶瑩光潔的圓鏡一樣明淨,故稱。元·許謙《題延月樓》詩:「崦嵫稅駕紅塵息,玉鏡飛空天地白。」崦嵫,傳說中的日落處;紅塵,指日光。玉輪●(yn)圓月的美稱。因滿月清輝,光潔如玉,其形似輪,故稱。唐·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玉輪涵地開,劍匣連星起。」宋·盧炳《水龍吟·賡韻中秋》詞:「素娥睡起,玉輪穩駕,初離海表。」清·金農《中秋月玩月感作》詩:「世上浮飆與纖浪,不教闌入玉輪中。」
●玉盤●( yu pan)明朗圓月的喻稱。唐·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詩:「汗漫鋪澄碧,朦朧吐玉盤。」宋·蘇軾《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元·侯克中《醉花陰》套曲:「玉盤光靜,澄澄萬里晴。」又喻明鏡。
●玉魄●(yup)月亮的別稱。唐·春台仙《遊春台》詩:「玉魄東方開,嫦娥逐影來。」明·何景明《十七夜月思》詩:「含顰回玉魄,揚採憶娥眉。」
●玉兔●(yut)月的異稱。唐·韓琮《春愁》詩:「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金烏,指太陽。唐·賈島《贈智朗禪師》詩:「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宋·辛棄疾《滿江紅·中秋》詞:「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玉團●( yu tuan)明月的喻稱。明·祝允明《八聲甘州詠月》套曲:「論冬月輩加清耿,與馮夷六花爭勝。玉團瓊屑交映,占斷了天地澄清。」瓊屑,本指美玉顆粒,藉指星星。玉●(ywan)亦作「玉」。本指玉製的或其他精美的碗。椀,通「盌」、「碗」;借喻圓月。唐·韓愈《晝月》詩「玉盌不磨著泥土,青天孔出白石補。」
●玉羊●(yu yang)月亮的別稱。南朝·梁·劉孝綽《望月有所思》詩:「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一說玉羊為天狼星的別名。
●圓蟾●( yuan chan)圓月的別稱。唐·張碧《美人梳頭》詩:「玉容驚覺濃睡醒,圓蟾掛出妝台來」朱·張先《鳳棲梧》詞:「明月不知花在否?今夜圓蟾,後夜憂風雨。」
●圓光●( yuan guang)月亮,特指滿月。唐·李白《古風》之二:「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明·劉基《過秦樓》詞:「圓光易缺,急景難追。」又指佛家所謂的佛頭部顯現的圓輪金光。
●圓景●( yuan jing)指月亮。三國·魏·曹植《贈徐乾》詩:「圓景光未滿,眾星以繁。」南朝宋·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猶未適。」唐·武元衡《八月十五酬從兄常望月有懷》詩:「坐愛圓景滿,況滋秋夜長。」圓鏡●( yuan jing)借指圓月。以其如圓形之鏡,故雲南朝·梁元帝《玄覽賦》:「乍浮圓鏡,時泛明珠。」
●圓魄●( yuan po)月亮的別稱。唐·張喬《對月》詩之一:「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宋·劉克莊《念奴嬌》詞:「天風浩動,掃殘暑,推上一輪圓魄。」
●圓舒●( yuan sh)圓月。舒,望舒,為月神駕車的御者,用為月亮的代稱。南朝·梁·蕭統《銅博山香爐賦》:「吐圓舒於東嶽,匿丹曦於西嶺。」丹曦。指太陽。
●圓影●( yuan ying)指月亮。南朝·梁沈約《應王中丞思遠詠月》詩:「方暉競戶入,圓影隙中來。」
●月桂●(yue gui)月的異稱。以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南朝·梁元帝《漏刻銘》:「宮槐晚合,月桂宵輝。」南朝·陳張正見《薄帷鑑明月》詩:「長河上月桂,澄彩照亮樓。」又指岩桂,即木犀。亦喻登科。
●月輪●(yuen)指月亮。以滿月如輪故稱。北周·庾信《象戲賦》:「月輪新滿,日暈重圍。」唐·王昌齡《春宮曲》:「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未央,漢宮殿名。月魄●( yue po)月的代稱。魄,本指月初生時或由圓轉缺時的不明亮部分,亦泛指月亮。唐·高適《塞下曲:「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唐·李商隱《無題二首》:「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月子●(yuez)月亮。子,語助詞,猶言月兒。宋·汪元量《湖州歌》之八:「月子纖纖雲裡見,吳江不盡莫潮來。」宋·趙彥衛《吳中舟師歌》:「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珠輪●(zhun)圓月的喻稱。唐·劉兼《晚樓寓懷》詩月沉江底珠輪淨,雲鎖峰頭玉葉寒。」玉葉,指月光下的樹葉。珠球●( zhu qiu)本指圓珠。亦為明的喻稱。清林則徐《中秋嶰筠尚書招飲沙角砲台跳月有作》詩:「少焉雲斂金波流,夜潮洶湧拋珠球。」
●墜兔●(zhut)指落月。《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逡巡間,墜兔收光,遠雞戒曉。」 雲氣 【雲氣】
●(yunq)天上的雲彩與大地的菸在日、月光輝照耀下所形成之縹緲的各色薄霧。《莊子·逍遙遊》:「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彩暈●( cai yun)彩色雲氣。宋·蘇軾《王維吳道子畫》詩:「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寒靄●( han ai)寒涼的雲氣。南朝·梁·何遜《贈王左丞僧孺》詩:「長上寒靄,曉樹沒歸霞。」
●天波●(tian)雲氣,以其似高空之微波,故云。唐·孟郊《立德新居》詩之三:「仰笑鶤鵬輩,委身扶天波。」唐·許學士《天關回到世吟》:「今日東歸渾似夢,望崖回首隔天波。又喻帝王的恩澤,見「恩澤」條。
●夕霏●(xfei)傍晚的霧靄,霏,飄蕩的樣子。南朝宋·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林壑斂瞑色,雲霞收夕霏。」宋·秦觀《泗州東城晚望》詩:「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
●夕嵐●(xan)暮靄。傍晚山中的霧氣。唐·王維《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詩:「殘雨斜陽照,夕嵐飛鳥還。」唐·孟浩然《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詩:「夕嵐增氣色,余照發光輝。」元·袁桷《復庵賦》:「前江右山,朝煙夕嵐。」
●夕煙●( yan)傍晚時的煙靄。亦指黃昏時的炊煙。高謝偃《高松賦》:「霏夕煙而暖景,度神而流音。」宋·陸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寫微月,疏枝橫夕煙。」
●煙靄●( yan ai)雲氣。唐·岑參《車歸發犍為至泥溪舟中作》:「煙靄吳楚連,船湖海。」《元次山集·寒亭記》:「若旦暮景氣,煙靄異色,蒼蒼石墉,含山水。」
●煙霞●( yan xia)雲氣。南朝·梁·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吐吸煙霞,變煉丹液。」
●氤氳●(yin yun)亦作「」,空中瀰漫的雲氣。《易·繫辭下》:「天地縕,萬物化醇。」唐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詩:「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紫氣●(zYq)祥瑞的雲氣。多附會為帝王、聖賢和寶物出現之先兆。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莫不隨狐兔而窟穴,興風塵而殄悴。」《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斗牛之間,常有紫氣。」
●紫雲●(zyn)祥瑞的雲氣。《南史·宋文帝紀》:「●(少常景平)二年,江陵城上有紫云。望氣者皆以為帝王之符,當正西方。」唐·李白《古風》之三六:「東海泛碧水,關乘紫云。」 災禍 【災禍】
●( zai hu)即天災人禍《荀子·子道》:「故勞甚彫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失其義。」《漢書·郊祀志上》:「災禍不至,所求不匱。」
●大谷●(dj)巨大的災禍。《左傳·僖公十四年》:「
●期年,將有,幾亡國。」期●(j)年,一週年。《國語·晉語八》:「非死逮之、必有大咎。」韋昭註:「非常之禍。」又指大過錯。見「過失」條。
●大虐●( da nue)大災。《書·盤庚中》:「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孔傳》:「我股家於天降大災。」孫星衍疏:「雲殷降大虐者,謂先王時天降大災也。」
●厄劫●(eje)災難。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女曰:自遭厄,頓悟大道。即奈何以衾之愛,取人仇怨?」
●厄難●(nan)得難。晉·袁宏《後漢書·章帝紀上》:「臣初與官屬三十六人在疏更遭厄難,今已五歲矣。」《周書·周惠達傳》:「人生富貴、左右咸日盡節,及遭厄難,乃知歲寒也。」
●厄●(z1災難。清·顧武《孝陵圖》詩:「何代無厄菑,神聖不。
●害咎●(h災禍。漢·焦贛《易林·履之泰》:「室蜂戶,整我手足,得進止,為吾害咎。」晉·潘岳《離合詩:「蠲清吉德普。」
●禍●(huo
●韓非子解老「聖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虛無服從於道理,以稱蚤。」蚤,同「早」。禍殃●( hud yang)災難。《楚辭·章·惜往日》:「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再有。」
●害●(jhai)災禍。《後漢書·五行志六》:「人君改修其德,則咎害除。」
●咎患●(jiu huan)禍患。漢·焦贛《易林·益之剝》:「風雨不博心,安匿無咎患。」《後漢書·蔡邕傳》:「臣之愚冗,職當咎患。」
●悔●(jihu)災禍。災患。漢·班固《奕旨》:「隱居放言遠咎悔,行象虞仲信可喜。」三國·魏·康《幽憤》詩:「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生。」
●咎願●( jia te)災禍。《漢書·序傳下》:「●(張湯)即成寵祿,亦羅咎慝。」晉·陸雲《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頻厄運,載離咎慝。」慝●(te),奸邪,災害;頻●(ce),心有不悅而頻皺眉,,通「蹙」,皺眉。
●咎殃●(jiu yang)災禍。咎,災禍;與「休」相對;殃,禍殃。漢·劉向《烈女傳·晉伯宗妻:「數諫伯宗,厚許畢羊,屬以州犁,以免咎殃。」《漢書·外戚傳下·中山衛姬》:「懼古人之禍敗,近事之咎殃。」唐·杜甫《寄高使君岑長史》詩:「羈旅推賢聖,沉綿抵咎殃。」
●鞠●( ju xiong)猶「鞠兇」。極大的災禍。《詩·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傭,降此鞠訩;天不惠降此大戾。」毛傳:「傭,均3鞠,盈;,訟也。」鄭玄箋:「盈,猶多也。」馬瑞辰通釋謂「鞠」,為「窮」的假借字,窮,極之義;訩,即「兇」字;鞠訩,猶言極兇,與「大戻對文同義。《舊五代史·晉少帝紀五》:「旋屬天降鞠兇,先君即世。」
●天禍●( tian hud)上天降下的禍殃。《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邊垂之臣,以乾天禍。」晉·潘岳《寡婦賦》:「何遭命之奇薄兮,遘天禍之未悔。」遘,遭。宋·丁渭《丁晉公談錄》:「其宗即位,有彗見於東方…是天禍也。」
●天●( tian shen)天災。上天降的天禍,地震、洪水、天早以及不明原因的火災等。《後漢書·安帝紀論》「推咎台衡,以答天眚。」《宋書·禮志一》:「況聞天眚將至,行慶樂之會,於禮乖矣。」
●天殃●( tian yang)天降的災禍。《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郊語》:「由是觀之,天殃與上罰所以別者,闍與顯耳。」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明·朱鼎《玉鏡台記·王敦失守》「天危社稷,烽火及甘泉。」
●釁禍●(xin)禍亂釁,禍患。《宋書·謝晦傳》:「凶狡無端,妄生釁禍。」
●釁孽●(nnie)禍害。明·歸有光《隆慶元年浙江程策四道之一》:「人主宴安之慾不生,而慮周於天下釁孽之萌,無所作矣。」《明史·周宗建傳》:「此輩一叨隆恩,便思逾分,狎溺無紀,漸成驕恣,釁孽日萌,後患難杜。」
●兇阨●( xiong)災荒。《漢書·文帝紀》:「百姓仍遭兇阨,無以相振,加以煩擾虖苛吏,拘牽乎微文,不得永終性命,朕甚閔焉。」阨,同「厄」,災難。
●兇害●(xiong hai)災害。《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茶毒。」亦可謂作惡之人。
●兇患●( xiong huan)災禍。《左傳·成公十二年》:「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有,同危,備救凶患。」《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哲卹,則民不怠。」漢·鄭玄注:「恤謂災危相憂,民有兇患,憂之,則民不解怠。」解,通「懈」。《後漢書·張衡傳》:「向使能瞻前顧後,援鏡自戒,則何陷於兇患乎!」
●凶荒●( xiong huang)荒災。《周禮·地官·遺人》:「縣都之委積,以待凶荒。」賈公彥疏:「凶荒,謂年穀不熟。」《晉書·食貨志》:「夫百姓年豐則用奢,凶荒則窮匱,是相極之理也。」清·王士禎《居易錄談》卷中:「陝西西安等處地方,連歲凶荒,繼以瘟疫,因而閭閻失業,漸至流移。」
●凶禍●( xiong huo)猶災禍。漢·王充《論衡·命義》:「隨命者,戮力操行而吉福至,縱情施欲而凶禍到。」《後漢書獨行傳·譙玄》:「太守乃自齎璽書至玄廬,曰:『君高節已著,朝廷垂意,誠不宜複辭,自招凶禍」《書·謝晦傳》:「鑑凶禍之無端,察貞亮之有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凡代人為文,皆作彼語,理亦然矣。至於哀傷凶禍之辭,不可輒代。」
●兇䘲●( xiong jin)災害。䘲,謂不祥之氣。清·黃六鴻《福患全書·教養·立義塚》:「甚或年遭兇䘲,癘大作,骸枕藉道路,填委溝壑,而臭徹地天者。」
●兇困●( xiong kun)災難。災荒。《後漢書·竇何傳贊》:「上下嬖,人靈動怨。將糾邪慝,以合人願。道之屈矣,代離兇困。」惛,糊塗;嬖,私愛。
●兇殃●( xiong yang)災禍。漢焦贛《易林·臨之渙》:「飽食從容,書門上堂,不失其常,家無兇殃。」漢·王充《論衡·亂龍》:「禹鑄金鼎象萬物,以入山林,亦闢兇殃。」三國魏·曹丕《大牆上嵩行》:「我寶劍…白如積雪,利如秋霜,犀標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闢除兇殃。」
●凶災●(xiong zai)凶年災禍。泛指災難。《禮記·月令》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漢書。朱邑傳》:「大司農邑,廉潔守節,退食自公……可謂淑人君子遭離凶災,朕甚閔之。」離,通「罹」,遭受。宋·陸游《即席》詩之一:「村鄰相樂君勿笑,要是安健無凶災。」
●尤禍●( you hu)災禍。禍咎。尤,罪愆。《三國志·吳志,諸葛滕二孫濮陽傳論》:「●(諸葛恪)矜已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陸遜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災害●( zai hai)災禍。《左傳·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
●災患●( zai huan)禍難。《左傳·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災患。」漢·王充《論衡·譏日》「世俗既信歲時,而又信日,舉事若病死災患。」
●災戾●(zai)災禍。戾,罪戾。《漢書·食貨志下》:「古者天降災戾,於是平量資幣,權輕重,以救民。」《後漢書·殤帝紀》:「夫天降災戾,應政而至。
●災殃●( zai yang)災禍。《後漢書·光武帝紀下》:「災殃將及吏人,朕甚懼焉。」
●災異●(zaiy)災禍。多指天災,如水火旱災、地震等等。《史記·儒林傳·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漢書·宣帝紀》:「蓋災異者天地之變也。」 宰相 【宰相】
●( zai xicng)本指掌握朝政的高級官吏,後專指協助帝王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歷代稱謂不盡一致。秦漢為丞相、相國、三公;唐宋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明清為大學士。但均可以「宰相」視之。《漢書王凌傳》:「相,上佐大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宰相和與之同級的重臣,異名較多。均與其顯赫的權勢有關。表正●( bido zhang)衣,表率;謂以身為表率而正他人指宰輔。唐·元《投韓皋尚書左僕別製》:「況朝廷之,得不以年重居表正之地,以儀於百闢乎?」儀,表率、榜樣。
●常伯●( chang bo)皇帝左右的大臣。即「公卿」、「宰輔」之類。《書·立政》:「左右,常伯、常任。」孔穎達疏:「王之親近左右,常所長票,謂三公也。」後作皇帝近臣泛稱。鼎臣●(ding chen)猶言重臣,即「公卿」之類的大臣。《後漢書·李膺傳》:「頃聞上帝震怒,貶黜鼎臣。」
●鼎輔●(dngf)猶言宰輔、三公。《宋書·五行志四》:「是時賈後陷害鼎輔,寵樹私戚。」
●衡●(heng jun)喻相位。唐·韓愈《祭馬僕射文》「度彼四方,孰樂可據?顧瞻衡鈞,將舉以付。」宋·王明清《揮塵錄》卷三:「韓王以開寶六年八月免相,至太平天國六年九月如再秉衡。」
●衡宰●( heng zai)指宰相。《後漢書·文苑傳下·酈炎》:「絳灌臨衡宰,謂誼崇浮華。賢才抑不用,遠投荊南沙。」鼎●( huai ding)指三公九卿等重臣。槐,三槐;鼎,鼎足;喻三公之位。《後漢書·方術傳論》「故王梁、孫咸,應名圖籙,越登槐鼎之位。」
●槐棘●(1)喻公卿重臣。《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後。」鄭玄注:「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後以「槐棘」為「公卿」之代稱。南朝·梁·任昉《桓宣城碑》「將登槐棘,宏振朝綱。」
●槐鉉●( huai xuan)猶槐鼎。鉉,舉鼎器。南朝·梁·江淹《蕭領軍讓司空並敦勸啟》:「臣以為槐鉉之任,百王攸光。」凱元●( kai yuan)指輔佐君主的大臣。凱,「愷」,指德才兼備的人。元,第一,大。三·魏·阮籍《詠懷》詩之三:「重華登庸,帝命凱元。鮑子傾蓋,仲父佐桓。」元·耶律楚材《蘭仲文寄詩二十六韻勉和以謝之》「凱元咸力,稷契各言忠。」
●南牙●(nary)即南衙。指宰相。《資治通鑑·唐中宗神龍元年》:「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誅兇豎,復李氏社稷。」胡三省註:「南牙謂宰相,北門謂羽林諸將。」
●卿長●(qing zhang)眾卿之首。指宰相。唐·元稹《授韓皋尚書左僕射制》:「●(韓皋)在順宗、宗時出領藩方,入備卿長。」
●卿輔●(qing fu)猶卿相。《晉書·溫嶠傳》:「入作卿輔,出將三軍。」宋·蘇舜欽《乞納諫書》:「此二者,非不知緘口數年,坐得卿輔。」
●卿相●( qing xiang)執政大臣。《孟子·公孫丑上》「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唐·社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詩:「高歌卿相宅,文翰飛省寺。」
●卿宰●( qing zai)猶卿相。《南史·文思遠傳》:「明士蓬頭散帶,終日酣醉,吐論縱橫,唐突卿。」
●卿佐●( qing zuo)指輔佐國君執政的大臣。《左傳·昭公九年》:「君之卿佐,是謂股肱。」《國語·周語中》:「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於夏氏,不亦姓矣乎?」晉·陶潛《與子儼等疏》「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於沒齒。」
●三槐●( san huai)三公的代稱。三公,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歷代所指不盡相同。《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天子時面向三槐而立,故後以「三槐」代稱「三公」晉·葛洪《抱朴子·備闕》:「故姜牙賣魚無所售而見師於文武,蔣生慢於百里而獨步於三槐。」《陳書·周迪傳》:「位等三槐,任均四岳明王世貞《鳴鳳記·花樓春宴》:「四關二真際會,九棘三槐盡我儔。」清·錢謙益《祖九詔》:「蔚矣三之事事業,再世有聞。」
●三台●(san tai)本為星名,三公。《後漢書·楊震》「蛇蟺者,卿六仧之象也。數三。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高適《奉翻雎陽李太守》詩:「三台冀入夢,四岳尚分憂。」元·無名氏《漁記》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轉千,頭直上打一輪皂蓋,那其間誰敢道我負薪來。」清·陳夢雷《西洋貢獅子》:「葉夢兆三台之尊,入朝肅五坊之樂。」
●三鉉●( san xuan)喻三公。鉉,舉鼎器。《晉書·劉琨祖逖傳論》:「勵其貞操,契寒松而立節,咸能自致三鉉,成名一時。」《南齊書·高帝紀》:「相國位總百闢,秩逾三鉉。」商霖●(shang Iin)大臣的譽稱。《書·說命上》載,商王武丁任用賢相傅說時對他說:「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稱其為商朝的濟旱時雨。後以「商霖」稱濟世良臣。霖雨,大旱時的甘雨。唐·許渾《蒙河南劉大夫見示與吏部張公喜雪酬唱輒敢攀和》:「即應攜手去,將此助商霖。」《宋史·張商英傳》:「徽宗大喜,大書商霖二字賜之。」清·陳夢雷《哭範制台》詩之二:「卻憶當年棨戟臨,隨車甘雨沛商霖。」
●上輔●( shang fu)宰相的尊稱。《元史·伯顏傳》:「五年十月,詔為大丞相,加號元德上輔,賜七寶玉書龍虎金符,鐫刻如前。」
●上公●( shang gong)①漢製,以太傅為上公。《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清·袁枚《隨園隨筆·領錄尚書事更尊於尚書令》:「和帝時太尉鄧彪以太傅錄尚書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②晉制,太宰、太傅、太保皆為上公。《晉書·職官志》:「晉初,以景帝諱故,又採《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之任,與太傅太保皆為上公。」
●上袞●( shang gun)指重臣、宰輔。袞,帝王和三公的禮服。《後漢書·優湛牟融等傳贊》:「牟公簡帝,上終上袞。」《周書·趙貴獨孤信等傳論》:「宏材遠略,附風攀龍,績著元勳,位居上袞。」《新唐書·竇懷貞傳》「公位上袞,當思獻可替否輔天子,而計校瓦木,雜廁工匠間,使海內何所瞻仰乎?獻,指賢人。
●上司●( shang sT)漢時對三公的稱呼。後漢書·郎傳》:「金精之變,責歸上司。」李賢注:「上司謂司馬也,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清·錢大《恆言錄·士官》:「漢人稱三公為三司。《後漢書·劉愷傳》:今上司缺職,未議其人。又云:皆去宰相,複序上司。《楊震傳》:吾蒙恩居上司』,皆謂三公也。」後泛指高級官吏。
●上台●( shang tai)泛指三公、宰輔。三國·魏·阮籍《詣蔣公奏記辭命》:「明公以含一之德,據上台之位,群英翹首,俊賢抗足。」《晉書·劉寔傳》:「聖詔殷勤,必使是正位上台。」《南齊書·高帝紀上》:「太祖固辭上台,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唐·元稹《李愬妻韋氏封魏國夫人制》:「今愬積行累功,以致爵位,六遷重鎮,名列上台。」
●上宰●( shang zai)宰輔,重臣。晉·棗據《雜詩》:「昊寇未殄滅,亂象侵邊疆。天子命上宰,作藩於漢陽。」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如綸如大君於號令之嚴;匪朴匪雕,上宰極司存之敬。」宋·曾鞏《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袞衣備物,禮均上宰之崇;土宇分封,位列真王之貴。」清·顧炎武《感事》詩之三:「上宰承王命,專徵指大江。」又指天帝,上天。見該條。
●上冢●( shang zhong)指首輔,朝廷大臣。塚,大,居長。·宋祁《賀孔諫議上任啟》:「干將沃若,或觀上冢之容;粉米襜如,更重趨庭之訓。」趨庭,指父教。
●師相●( shT xiang)宰相的尊稱。師,周太師的省稱,相當後來的相。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主上每得四方美味新奇,必賜師相,無頃刻廢忘。」明·高明《琵琶記·丹陛陳情》:「其所議婚姻事,可曲從師相之請,以成《桃夭》之化。」樞臣●( shu chen)指宰相一類的重臣。宋。王禹偁《贈密直張諫議》詩:「先皇憂蜀輟樞臣,獨冒兵戈出劍門。
●台臣●(tai chen)指宰輔重臣。唐·韓愈《順宗實錄》五:「是以台臣庶官文武之列,抗疏於內方伯藩守億兆之眾,同詞於外。」
●台鼎●(tai ding)古稱三公重臣。三台星成三階●(每台二星)3鼎有三足,故以台鼎喻三公。語本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應鼎三足。」唐顏真卿《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李公神道碑》:「儼然王公之量,郁有台鼎之姿。」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浮籤》「秀才本色基台鼎,元老深情託倡酬。」
●台鬥●(tai dou)比喻宰輔重臣。台,三台星●(共六星,每台二星,成三階);斗,北斗。唐·杜甫《送重表姪王評事使南海》詩:「及乎真觀初,尚書踐台鬥。」明·李東陽《同年祭傅文穆公文》:「地極台鬥,望隆冠紳。」
●台衡●( tai heng)喻宰輔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構三星。皆位於紫宮帝座前。晉·陸機《贈弟士龍》詩之一:「奕世台衡,扶帝紫極。」唐·楊炯《為劉少傅等謝敇書慰勞表》:「臣等竊循愚蔽,謬荷恩施,或位聯輔弼,職在台衡。」台階●( tai jie)指宰輔重臣。台,三台星,即泰階,故稱台階。古人以為三台星為三公之象,故又以台階喻宰輔重臣《後漢書·崔駰傳》:「不以此時攀台階紫闥,據高軒,望朱闕,夫欲千里,而咫尺未發,蒙竊惑焉李賢注:「三台謂之三階,三公之象也。」唐·杜甫《秋日夔州詠懷一百韻》「宮禁經綸密,台階翊戴全。」
●台司●(tais)指三公等宰輔大臣。司,三司●(司徒、司空、司馬)的簡稱。羊祜《讓開府表》:「臣昨出,優聞恩詔,拔臣使同台司。」李善注:「台司,三公也。」唐·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詩:「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
●元臣●(yuan chen)重臣。大臣。元,大。唐·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當藩垣屏翰之任,有弓矢鐵鉞之權,皆國之元臣,天子所左右。」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晉之王導,可謂元臣。」明·張居正《徐存齋七十壽序》「公位為元臣,齒為元老。」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二:「東南再造,悉畀元臣。」
●元輔●( yuan fu)輔佐帝王之大臣元,第一,首。漢·蔡邕《太傅祠前銘》:「七受八命,作此元輔。」《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正體毓德於少陽,王宰宣哲於元輔。李善注引班固《涿邪山祝文》:「將軍,大漢元輔。」唐杜甫《寄岳州賈司馬六丈……五十韻》:「每覺升元輔,深期列大賢。」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一「巨清開國元輔,在漢臣中,必首推范文肅公文程。」
●元僚●( yuan li)重臣,賢佐。《南史·庾杲之傳》:「盛府元僚,實難其選。」宋·岳珂《程史·周益公降官》「惟光宗興念於元僚,亦屢分於閫寄。」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披褐陳王道,須委任元僚絕紛擾。」清·陳維崧《賀新郎·為馮躬暨催妝》詞:「火城才散朝回騎,恰元僚、赭袍棒出,宸章新賜。」
●元相●( yuan xiang)指丞相。以其居群官之首,故稱元,首。《資治通鑑·晉咸安二年》:「元相之重,儲傅之尊。」元宰●( yuan zai)即丞相。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元宰比肩於尚父,中鉉繼踵乎《周南》。」
●岳牧●(yuem)泛稱封疆大吏,國家重臣。為堯舜時四岳十二牧之省稱。語本《書·周官》:「日唐虞稽古,建官為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史記·伯夷列傳》「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宋·范仲淹《青州謝上表》:「海岱之區,地望攸重;岳牧之任,邦選甚隆。」
●嶽鎮●(yue zhen)本指高山聳峙,亦指封疆大吏。以其象四岳聳峙,坐鎮邊疆,故稱。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嶽鎮闕而不知所取,台省空而不知所求。」唐·韓愈《詠雪贈張籍》詩:「未能裨嶽鎮,強欲效鹽海。」又指四岳名山。
●宰弼●( zai bi)宰輔。唐·李德裕《讓官表》:「臣頃居宰弼,獲戾於時,既望以懷沙,甘赴湘而溺死。」唐·康駢《劇談錄·龍待詔相笏》:「愚之所識處士丁重,善於相人吉凶,屢有奇驗。於都尉方判鹽鐵,頻有宰弼之耗……問之曰:所見如何?』重曰:『入相必矣,兼在旬月之內」
●宰棟●( zai dong)猶宰相。《周書·武帝紀上》:「履端開物,實資元後;代終成務,諒惟宰棟。故周文公以上聖之智,翼彼姬週,愛作六典,用光七百。」
●宰輔●(zif)輔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漢·王符《潛夫論·本政》:「周公之為宰輔也,以謙下士,故能得真賢。」《宋書·隱逸傳·陶潛》:「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祝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宰衡●( zai heng)《漢書·平帝紀》:「夏,皇后見於高廟,加安漢公號日宰衡」顏師古注引應曰:「周公為太宰,伊尹為阿衡,採伊週之尊以加莽。」後以指宰相。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略。」唐·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讚府》詩:「賴得契宰衡持釣慰風俗。」宰政●( zai zheng)猶宰執。《新唐書·李適之傳》:「適之懼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職,以太子少保罷,欣然自以為免禍。」
●宰執●(zizh1)指宰相等執掌國家政事的重臣。唐·陸龜蒙《自憐賦》:「丞相府不開,平津閣不立,布衣之說無由自通乎宰執。」朱·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大內》「外廊橫門北去百餘步,又一橫門,每日宰執趨朝,此處下馬。」
●塚臣●( zhong chen)大臣;朝廷重臣。塚,大,居首。漢·馬融《忠經·塚臣》:「塚臣於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清·吳偉業《雕橋莊歌》:「同是塚臣恩數異,傷心非復定陵年。」
●塚司●( zhong)丞相的別稱。南朝·梁·任肪《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今茲首夏,將亞塚司。」李善注:「《梁書》曰:天監元年,雲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唐獨孤及《送江陵全少卿赴府任》詩:「家司方慎選,劇縣得英髦。」《舊唐書·宗璟傳》:「遂使再升台座,三入塚司,進階開府增封本郡。」
●宗相●( zong xiang)與帝王同宗族的宰相。宋·王境《唐語林·補遺三》:「大中十二年,李衛公謫崖州。歷宣懿兩朝無宗相。至乾符二年,李蔚為相,俄罷去。歷乾符……悉無宗相,而宗室陵遲尤甚。」 早晚 【早晚】
●( zdo wan)早晨和晚上的合稱。亦有遲早、何時、多久之義。
●旦夕●( dan)朝夕,指早晚之間。日常。《漢書·哀帝紀》:「旦夕奉問起居。」《史記·刺客列傳》:「客遊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南史·陶潛傳》:「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
●旦昔●(danx)猶言旦夕、朝夕;日常。昔,夜,通「夕」。《管子·小匡》:「旦昔從於此。」尹知章註:「旦昔,猶朝夕也。」
●昏曉●( hun xido)猶朝夕。《南齊書·東昏侯紀》宣德太后令:「干戈噪,昏曉息。」唐·杜甫《望嶽》:「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卯面●(mao you)早晚。卯,卯時●(早七、八時)早晨;酉,酉時●(晚六、七時),傍晚。宋·蘇轍《新橋》詩:「病夫最與民同喜,卯匆匆無復憂。」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見安身精神比杏桃,相公如何共卵酉?」
●夙夕●(sx)早晚;日夜。未·孔平伸《孔氏談苑·宋鄭公為國惜體》:「陛下所問,皆臣等夙夕謀之事。」明·沈德符《野獲補遺·畿輔·元夕放燈》:「仰惟祖宗創建守成之艱,夙夕競惕,一遵成憲,以撫天下。」
●夙宵●( sa xido)日夜;朝夕。《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夙宵戰怖,無地自厝。」盾●(cu),放置。《宋書·孝武帝紀》:「夙宵寅想,永懷待旦。」明·張居正《再謝御書疏》:「臣敢不景行前修,對揚休命。孜孜納誨罔少懈於夙宵;汲汲求賢,式欽承平德意。」亦謂日夜從事。
●夙夜●(sye)夙,早;夜,晚。如:夙興夜寐。連用即早晚或朝夕。《書·堯典》:「夙夜惟寅。」孔傳:「夙,早也;言早夜敬思其職。」《詩·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漢·桓寬《鹽鐵論·剌復》:「是以夙夜思念國家之用,寢而忘寐,飢而忘食。」唐·柳宗元《為劉同州謝上表》:「庶當獨精運力,夙夜衹勤,上奉雍熙,旁流愷悌。」
●宿夜●(sye猶夙夜。早。《管子·藏》:「漁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出者,利在水也。」《漢書·哀帝紀》:「朕獲保宗廟,不明不敏,宿夜憂勞,未皇寧息。」又指隔夜。
●宵晨●(xiao chen)夜晚和早晨。晉·陶潛《與段晉安別》詩:「負杖遊從,淹留忘宵晨。」又《自祭文》:翳翳柴門,事我宵晨。」
●宵●(xiao gan)猶日夜。旰,晚。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顏氏》:「生叔兄尚在,見弟如冠玉,甚喜,晨夕惶顧之,又見宵旰攻苦,倍益愛敬。」又指「帝王」,見該條。宵夙●(xido su)猶日夜。晉·葛洪《抱朴子·臣節》「專誠祗栗,恆若天威之在顏也:宵夙虔竦,有如湯鑊之在側也。」湯鑊●(hu),燒有開水的大鍋,為古代殘酷的刑具。
●曉夕●(xido)朝夕、早晚。《後漢書馬授傳》:「欲間伯春它否,不能言,曉號泣,婉轉塵中」《顏家訓·序致》:「每從兩兄曉夕溫清,規行矩步。」
●昕夕●( xT)早晚,朝暮。,日將出。黎明;夕,。明·唐肅《日觀賦》:「且臣聞日者眾陽之宗,大君之象,出入以時,聽夕靡爽。」靡爽,不差。
●寅夕●(yn)猶朝夕。寅,為日出之時,指早晨。唐高彥休《闕史·楊江西及第》:「●(濮陽)盡驅所行,置於庠序命江西寅夕與同處。」
●朝暮●( zhao mu)早晚。《周禮·春官·世婦》:「大喪,此外內命婦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罰之。」莫,「暮」本字。宋·范成大《甲辰除夜吟》:「瓶花開落紀春冬,窗紙昏明認朝暮。」
●朝夕●( zhao)早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詩·小·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士。」蚤莫●( zdo mo)早晚。蚤,同「早」;莫,同「暮」。《禮記·曲禮》:「傳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待坐者請出矣。」 戰車 【戰車】
●( zhan che)古代用以作戰的車,起於殷,盛於春秋戰國。每輛車配有一定數量的將士。春秋戰國時以戰車數量衡量一國之兵力和國力。《戰國策·秦策一》:「戰車萬乘,奮擊百萬。」另有為攻城,突擊之戰車,裝有防護設備,如蔽於木板,蒙於生牛皮,等等。
●兵車●( bing che)戰車。古之兵車與今之戰車大不相同。清·顧炎武《日知錄·小人所》謂:「古人所謂兵車者,輕車也,五禦折旋,利於捷速。」《左傳·襄公十年》:「子產聞盜,為門者,它群司,閉門庫,慎閉藏,完守備,成列而後出,兵車十七乘。」庀●(p),同「庇」,保護
●長轂●( chang su)兵車。本指車輪中心承軸的部分,指代車。《左傳·昭公五年》:「因其十家九縣,長轂九百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奮起武怒,以大恥。」《晉書·李玄聖傳·述志賦》:「將朱旗以啟路,驅長轂而迅徵。」
●馳車●(chche)古代戰車。《孫子·作戰》:「凡用兵……杜牧:「輕車乃戰車也,古者車戰。馳車,輕車也。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註:「曹公曰:
●大戎●( da rong)兵車。作衝鋒陷陣之用,亦名元戎。《史記·三王世家》:「虛玉府之藏以賞元戎」裴駰集解:「《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韓嬰《章句》曰:『元戎、大戎,謂兵車也。」又為唐代兵部尚書的別稱或古族名。
●鞰●( fen wen)古代的一種兵車,用於攻城。《孫子謀攻》:「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較。」櫓,大盾牌。唐·杜牧注:「,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今所謂木驢是也。」革車●(ge che)古代的一種戰車。革,皮革。用皮革圍在車的四周,以防矢石。《孟子·盡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輛),虎賁三千人。」趙岐注:「革車,兵車也。」孫子·作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梅堯臣注:「馳車,輕車也;革車,重車也,凡輕車一乘,甲士步卒二十五人。重車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舉二車各千乘,是帶者十萬人。」葉大慶《考古質疑》卷二:「古者,車兼攻守;合而言之,皆革車;分而言之,革車,又曰輕車、重車。」翔車●(peng che)古代的一種戰車。《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乃使李客江都人救赫陳喜作棚車鏃矢。」
●輕車●(qing che)古代的一種戰車,較輕捷,便於馳騁《周禮·春官·車僕》:「輕者之萃。」鄭玄注:「輕車,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國策·齊策一》:「使輕車銳騎衝雍門。耀車●( xi che)古之兵車。船,屯守。《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人懼二子之怒楚也,使車逆之。」逆,迎。
●小戎●( xido rong)周代兵車的一種。《詩·秦風·小戎》:「小戎伐收。」鄭玄箋:「此群臣之兵車,故日小戎。」孔穎達疏:「先啟行之車謂之大戎,從後者謂之小戎。」《國語齊語》:「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可帥之」韋昭註:「小戎,兵車也,此有司之所乘,故日小戎…古者戎者一乘,步卒七十二人,今齊五十人。」
●雲車●(yun che)古代戰車,樓車,上設望樓作瞭望之用。因其高,故言云。《後漢書·光武帝紀》:「雲車十餘丈,瞰臨城中。」
●傳乘●( zhun sheng)古代兵車。乘●( sheng),車,車一輛。《晉書·輿服志》:「追鋒車,去小平蓋,加通院,如軺車,駕二。…施於戎陣之間,是為傳乘。」 戰船 【戰船】
●( zhan chuan)古代用於作戰的船,上張有木板,以作防護。《通典·兵二》:「鼓三通鳴,大小戰船以次發。」
●兵船●(ding chuan)戰船。《舊唐書·劉仁軌傳》:「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聞上,更請兵船。」
●船艦●( chuan jian)戰艦。《三國志·吳·周瑜傳》:「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南史·陳紀上》:「帝督兵疾戰縱火燒柵,煙塵漲天,齊人大潰,盡收其船艦。」
●舸艦●(ge jian)大戰船。《南史·梁紀》:「是日建牙出檀溪竹木裝舸艦,旬日大辦。」又後指大船,見「船舸船●(gex)戰船。《南齊書·王敬別傳》:「敬則與羽林監陳顯達,寧朔將軍高道慶乘舸於江中迎戰,大破賊水軍,焚其舟艦。」
●海鰌●(hai qiu)戰船。本為脊鯨,以其名戰船,極言其迅猛勢強。宋楊萬里《海鰌賦》:「未幾,海鰌萬艘相繼突出而爭雄矣,其迅如風,其飛如龍。」《宋史·虞允文傳》「官軍亦以海鰌船衝敵舟,皆平沉。」
●蒙衝●(meng chong)亦作「艨艟」。古代戰船。《釋名釋船》:「狹而長日艨衝,以衝突敵船也。」《後漢書·禰衡傳》:「黃祖在蒙衝船上大會賓客。」《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胡三省註:「杜祐曰,蒙衝,以生牛皮蒙船覆肯,兩廂開櫂孔,左右有弩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舊五代史·賀瓌傳》「以艨艟戰艦扼其中流。」
●三翼●(san yi)古戰船。謂分大、中、小三種。《文選·張協·七命》:「爾乃浮三翼,戲中沚。」李善注:《越絕書》伍子胥《水戰兵法內經》日:「大翼一,長十丈;中翼一首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長九丈。」後詩文多以指輕舟。見「船」條。
●師船●(shT chuan)兵船,兵艦。師,軍隊。清·林則徐《答奕將軍防禦粵省六條》:「至省河有府廠、運廠兩處,均係承造師船之所。」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道光朝,英夷橫海上,師船遊弋閩浙諸洋面。」
●師舶●( bo)猶師船,指兵船。清·馬建忠《上李伯相復議何學士如璋奏設水師書》:「中國自古以海洋為大防,自輪舟製興,海外數萬里之國,莫不以師舶梭巡我海疆。」
●水車●( che)古代戰船,以一種車葉搏水,使之前進。《南史·徐世譜傳》:「世譜乃別造樓船、拍艦、火舫,水車,以益軍勢。」又指輕舟,見「船」條。
●水龍●( shui long)指水軍的戰船,謂其在水中馳騁如龍。三國吳時童謠曰:「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其後晉王濬以舟師直入建業,滅吳。後因以水龍為戰船的別稱。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水龍競雙刀之勢,步奇陳四分之威。」奇,通「騎」,騎兵。
●舟艦●( zhou jian)戰船。《梁書·文帝紀·承聖二年詔》「江湘委輸,方船連舟;巴峽舟艦,精甲百萬,先次建業,行實京師。」 棧道 【棧道】
●( zhan dao)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架橋連接而成的一種通路。《戰國策·秦策》:「棧道千里,通於蜀漢。」漢·張良傳》:「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良因說漢王燒絕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之,去,到。顏師古注:「棧道,閣道也。」
●劃道●( chan dao)即棧道。劃,通「棧」《史記·田叔列傳褚少孫論》:「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谷口蜀劃道近山。」張守節正義:「行谷有棧道也。」
●閣道●(ge dao)棧道別稱。三國志·蜀志·魏延傳》:「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水經注·沔水》:「諸葛亮與兄瑾書云:「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危●( wei zhan)高而險的棧道。《宋史·孫長卿傳》「泥陽有羅川、馬嶺,上構危棧,下臨不測之淵,過者惴恐。」明·何景明《自武陵至沅陵道中雜詩》之六:「改轍上危棧,登茲千仞岡。」林紓《題畫》詩之一:「危棧黏天路不分,鞭絲帽影印斜。」
●雲棧●(yun zhan)高入雲霄的棧道唐·白居易《長恨歌》:「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縈紆●(yngy),環繞曲折;劍閣,即劍門關,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棧閣●( zhan ge)即棧道。《後漢書·隗囂傳》:「白水險阻,棧閣絕敗。」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黔縣山水記》:「鑿石為門,開一徑,僅通人,右絕處,橫貫木,置闆以行,棧閣。」
●棧徑●( zhan jing)棧道。北周·王褒《上庸公陸騰勒功碑》:「巫峽使君之灘,淪波洽沒;建平督郵之道,棧徑威紆。」棧路●(zhan)棧道。《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太宗淳化五年》:「初,朝廷深以棧路為憂,正等力戰破賊,自是閣道無壅,王師得以長期而入。」 戰爭 【戰爭】
●( zhan zheng)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或集團之間,矛盾激化到難以調合時的武裝鬥爭,是解決矛盾的最高鬥爭形式。在階級社會裡是階級矛盾難一調合的一種表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
●兵塵●( bing chen)兵馬行進所激起的煙塵。亦借指戰事。元·麻革《晚步張鞏田間》詩:「兵塵何朔迷歸途,惆悵平沙送夕暉。」明·李東陽中秋獨坐》詩:「戰後兵塵新恨滿,別時兒女舊愁空。」
●兵刀●(bing dao)本指武器,藉指戰爭。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漢皇軟弱;興心鬧,惹起那五處兵刀,並董卓,誅袁紹。」又指「兵器」,見該條。
●兵戈●(bing ge)本指兵器,借喻戰爭。漢·趙《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欲興兵戈,以誅暴楚。」《後漢書獨行傳·譙玄》:「時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學業。」《三國演義》第九六回:「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清·周亮工《即席次韻贈信州周公鼎》詩:「兵戈十載後,窮巷遠遊人。」又指「兵器」,見該條。亦指軍隊。
●兵革●(bing ge)本為兵器和甲胄的總稱,借指戰爭。《詩·鄭風·野有蔓草·序》:「君子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陳書·虞寄傳》:「且兵革已後民皆厭亂。」宋·蘇軾《策略一》:「國家無大兵革幾百年矣。」清·沈初《西清筆記·紀典故》:「崇禎末,兵革擾亂。」又借指武器軍備。兵火●( bing huo)指戰爭、戰火。清·洪昇《長生殿·彈詞》:「長安兵火之後,不知光景如何?」
●兵甲●( jia)借指戰事、戰爭。《戰國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範)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明·高啟《蕭山尹明府吳越兩山》詩:「邇來此地有兵甲,風景頗似當年愁。」本指兵器和鎧甲,泛指武器、軍備,見「兵器」條。
●兵戎●( bing rong)指戰爭。戎,軍隊、軍事。《史記歷書》:「秦滅六國,兵戎極煩。」三國·魏·曹丕《禁復私仇詔》:「今兵戎始息,宇內初定。」宋·王安石《河北民》詩「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亦指武器。如:兵戎相見。
●兵事●( bing shi)戰事,戰爭。《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秦王)乃拜范睢為客卿,謀兵事。」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萬民苦於兵事,逃亡必眾。」
●兵燧●( bing sui)猶「烽燧」。古代邊境報警燃燒的煙火。燧,烽火。借指戰亂。清·龔自珍《平均篇》:「至極不祥之氣,鬱於天地之間,郁之久乃必發為兵燧,為疫癘,生民噍類,靡有孑遺,人畜悲痛,鬼神思變置。」王運《李仁元傳》:「江西院司知兵燧日遠,因議轉餉。」噍類。指尚生存的人。噍●(j),嚼,吃東西。
●兵役●( bing)本指當兵服役,借指戰事,戰爭。《後漢書·質帝紀》「兵役連年,死亡流離。」宋·葉適《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誌銘》:「其在袁州,開禧兵役猝起。」
●兵戰●( bing zhan)猶戰爭;作戰。《管子·霸言》:「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勝之,地形之,故王之。」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之銘序》: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罹兵戰。」
●刀兵●( dao bing)指戰爭。唐·楊巨源《失題》詩:「山河空道路,蕃漢共刀兵。」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可將十五城與我為壽,免兩國之刀兵。」清·杜《悲哉行贈余子生生》:「悲哉餘生,遭世之亂,不在於刀兵水火,而在於斯人之喜怒哀樂皆失其正而倒用其情。」又泛指「武器」,見該條。烽鼓●( feng gu)本指烽火與戰鼓,藉喻戰爭。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烽火●(feng hud)古代燃烽火以報警,指戰爭、戰亂。唐·杜甫《春望》:「鋒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干戈●(gan ge)本指兵器,藉指戰爭。如:化干戈為玉帛。《史記·儒林列傳·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晉·葛洪《抱朴子·廣譬》:「干戈興則武夫備,《韶》《夏》作,則文儒起。」宋王安石《處難忘酒》詩之一:「賦斂中原困,干戈四海愁。」清·黃宗楷《ㄑ人境廬詩草>跋》:「今海內鼎沸,干戈雲擾。」
●師旅●(sh)本為古代軍隊編制,亦指軍隊,又借指戰爭、戰事。《漢書·昭帝紀贊》:「承孝武奢侈餘敞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魏書·安豐王延明傳》:「頻經師旅,人物凋敝。」唐·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天衢尚梗,師旅方殷。」天衢,京都的道路;梗,阻塞。指國家仍在戰亂之中。 長子 【長子】
●( zhang)大兒子。古代亦可指長女。舊時王侯將相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享有種種特權。《墨子·節葬下》:「昔者越之東,有較沭之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
●大男●( da nan)長子。唐·杜甫《遭田父泥飲羨嚴中丞》「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元子●( yuan)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亦泛指長子。書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詩·魯頌·宮》:「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朱熹集傳:「叔父,周公也;元子,魯公伯禽也。」唐·元稹《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誌銘》:「翰,國朝左侍極兼宰相信之玄孫,臨汝令秘之元子。」塚嫡●( zhong1)嫡長子。塚,大。《晉書·呂纂載記》:臣雖年長,陛下為國家之塚嫡,不可以私愛而亂大倫。」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三》:「夫子糾桓公,皆公之庶弟,而非塚嫡,各因畏禍而出奔。」
●塚適●( zhong)塚嫡,即嫡長子。適,同「嫡」。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左傳·昭公十三年》:「初,共王無塚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晉書·李雄載記》:「李驤與司徒王達諫曰:『先王樹塚適者,所以防篡奪之萌,不可不慎。」塚息●( zhong)長子。塚,大;息,兒子。《新唐書方技傳·桑道茂》:「李鵬為盛唐令,道茂曰:君位止此,而塚息位宰相,次息亦大鎮,子孫百世。」
●冢子●( zhong)長子。塚,大。《禮記內則》:「父沒母存,冢子御食。」鄭玄注:「御,侍也,謂長子侍母食也。」《左傳·閔公二年》:「大子奉塚祀社稷之姿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子。」唐·駱賓王《代李敬業檄天下文》:「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子。」宋·陳亮《先祖府君墓誌銘》:「是生我祖,諱益,字進之,為塚子。」又指嫡系繼承人。 丈夫 【丈夫】
●( zhang)婦女稱已經同自己結婚的男子。古時亦通稱成年的男子。《水滸傳》第十七回:「只見老婆問道:丈夫,你如何今日這般嘴臉?」
●夫君●(fjun)舊稱丈夫。唐·高駢《閨怨》詩:「人世悲歡不可知,夫君初破黑山歸。」唐·趙鸞鸞《雲鬟》詩:「側都斜插黃金鳳,妝罷夫君帶笑看。」
●夫宣●( shi)指丈夫。漢·劉向《烈女傳·宋鮑女宗》:「貞順,婦人之至行也。豈以專夫室之愛為善哉!若其以淫意為心而扼夫室之好,吾未知其善也。」
●夫婿●(fx)舊稱丈夫。古樂府《陌上桑》:「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李朝威《柳毅傳》:「為夫婿所薄,舅姑不憐,以至於此。」唐·王昌齡《閨怨》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夫主●(fu zhu)丈夫。舊時丈夫為一家之主,故云。《後漢書·列女傳·班昭》:「正色端操,以事夫主。」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老身姓鄭,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國。」
●夫子●(fzY)稱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去到你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又指「老師」,見該條。亦指學者或敬稱男子。
●藁砧●(gao zhen)舊指丈夫。藁砧是鍘草用的墊具,因鍘草時用鐵●(鐵即鍘刀),而鐵與夫同音,故藁砧借指丈夫。唐權德輿《玉台休》詩:「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稿椹●( zhen)喻丈夫。稿,稻草;椹,通「砧」,砧版。均古時行斬刑時用具。行刑時將草蓆鋪在砧版上,將人頭按下,以鐵斬之。周祈《名義考》卷五:「古有罪者,席稿伏於椹上,以鐵斬之;言稿椹兼言鐵矣。『鐵夫同音,故隱語稿椹為夫●(丈夫)也。」故以稿椹隱喻丈夫《古樂府》「稿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競樂府古題要解·稿砧今何在》:「稿砧,鐵也問夫何處也山上復又山』,重山為『出字,言夫不在也。何當大刀頭』,刀頭有環,問夫何時當還也。『破鏡飛上天,言半月當還也。」
●漢子●(hanz)俗稱丈夫。《聊齋志異·小翠》:「姑不與苦爭,汝漢子來矣。」對男子的俗稱。
●郎伯●( lang bo)郎、伯,均為男子的一種美稱。古時婦女對自己丈夫也稱為郎伯。唐·杜甫《元日寄韋氏妹》詩:「郎伯殊方鎮,京華舊國移。」
●郎君●( lang jun)婦女稱丈夫或愛戀的人為郎君。古樂府《子夜四時歌·夏歌》:「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儀。」
●良人●( liang ren)指丈夫。《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心饜酒肉而後反。」饜●(yuan),飽飲飽食;反,返。又指「美人」、「好人」、「善人」「平民」。
●玉郎●( yu lang)舊時女子對自己丈夫或情人的愛稱。牛嶠《菩薩蠻》詞:「門外雪花飛,玉郎猶未歸。」 帳幕 【帳幕】
●( zhang mu)營帳,帳篷。亦指帳帷。張掛或支架起來用以遮蔽的叫「帳」;懸空平遮在上面的叫「幕」。用布帛或氈革製成。用途不同,質料各異因而有些異名。唐·雍陶《贈金河戍客》詩:「戍遠旌幡少,年深帳幕低。」唐·李宣遠《塞下曲》:「帳幕遙臨水,牛羊自下山。」
●慕帷●( mu wei)帳幕。南朝·宋·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幕帷蘭甸,畫流高升,分庭薦樂,折波浮醴。」幕帝●(muyi)帷幕;帳幕。《宋史·職官志四》:「宴享賓客,供幕帟、茵席。視其敝者移少府軍器監修焉。」明沈德符《野獲編·外郡·州》:「幕帟遍野,聲樂震天。拼幃●(ping wei)帷帳,帳幕。《敦煌曲子詞·竹枝子》:「羅幌塵生,幃悄悄。」又《拜月亭》「倚帡幃坐,淚流點滴。」
●帷幔●( wei man)帳幕。一般設在室內大堂門窗等處。《後漢書·臧洪傳》:「紹盛帷幔,大會諸將見洪。」《宋史王淵傳》:「聞淵疾,遣中使曾澤問疾。澤還,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
●帷幕●( wei mu)亦作「帷」。帳幕。圍在四周的叫帷。漢·劉向《說苑·政理》:「順針縷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實倉廩,並小流而成江海。」唐·白居易《牡丹芳》詩:「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模垂陰涼。」
●帷幄●( wei wo)帳幕。多指天子決策之處或將帥的幕府、軍帳。幄,用布帛或氈革四合象房室的叫「幄」《史記·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漢書·張良傳》:「運籌策惟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之功也。」又指室內懸掛的帳幕,惟幔。
●幃幄●(ew)幃幔,帳幕。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繡幃幄,塗屏錯跗。」唐·白行簡《三夢記》「望其中堂,若設燕張樂之為,左右廊皆設幃幄。」
●幃簾●(weiy)指帳幕。《魏書·李孝伯傳》:「況先臣在蒙委任,運籌幃帟,勳於中,聲傳於外」清·王士禎《居易錄》:「母悅其美艷柔順,許之。奩具幃帟之屬,咄嗟備陳於室。」
●幄幕●(wom)帳幕。《左傳·昭公十三年》:「子嚴以幄幕九張行。」杜預傳:「幄,軍旅之帳。」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一》:「●(石油)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幄皆黑。」清·方苞《左忠毅公遺事》:「史可法)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將士更體,而自坐幄幕外。」
●幄帟●(wy)泛指篷帳。《新唐書·魏少遊傳》:「少遊大為殿宇帟,皆象宮闕。」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開時,土庶競為遊遨,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台處為市井,張,笙歌之聲相聞。」
●幕●(ym)帳幕。帟,本指平幕,又泛指帳幕。晉左思《蜀都賦》:「將餉獠者,張帟幕,會平原,酌清酤,割芳鮮。」獠●(lio),夜間打獵。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六「宋子京修《唐書》,嘗一日逢大雪,添帟幕,燃椽燭一,秉燭二,左右熾炭兩巨銷。」
●帳房●( zhang fang)軍帳、營帳、帳篷,亦為帳幕。以其象棚房一樣,故稱。《說岳全傳》第十二回:「且說那梁王與岳飛立了生死文書,心裡就有些慌了,即忙回到帳房之中。」清昭槤《嘯亭續錄·御營制度》:「外八旗各設帳房,專委官兵禁止喧嘩。」又舊指管理財物出入的處所或工作人員如帳房重地,帳房先生。
●帳幔●( zhang man)帷幕。幔,作為覆蓋用的成塊幕布。《三國志·吳志·孫堅傳》:「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公仇稱),官屬並會。」《資治·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劉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先耀目,往會之。」帳帷●( zhang wei)猶帳幕。張掛或支架起來用以遮蔽的布篷叫帳,掛在四周上方的叫帷。三國·魏·曹植《望恩表》:「欲遣人到鄴,市上黨布五十匹,作車上小帳帷。」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羊虎》:「輜轂擊,帳帷蔽天。」
●帳帟●( zhang yi)帳幕。《新唐書·百官志三》:「《守宮署)掌供帳帟。」宋·梅堯臣《送宋中道朝陵仍於西都省親》詩:「漢殿拜衣冠,魏台嚴帳帟。」 朝日 【朝日】
●( zhao ri)早晨的太陽。朝,早晨。漢·蔡邕《協和婚賦》:「輝似朝日。」
●初日●(chur)剛出的太陽。南朝·梁·何遜《曉發》詩:「早霞麗初日,清風消薄霧。」唐·虞世南《初晴應教》詩:「初日明燕館,新溜滿樑池。」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七》:「當初日東升,人家彩服至其下,則滿崖浮彩騰躍,煥然奪目。」
●初暾●( chu tun)猶初日。暾,剛出的太陽。唐·韋元旦《早朝》詩:「挈壺分早漏,伏楹耀初暾。」清·王夫子《南岳賦》:「拂車轍於層巒,觀初暾之輪囷。」
●初陽●( chu yang)朝陽;晨輝。唐·溫庭筠《正見寺曉別遮》詞:「葉上初陽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幕生公》詩:「初陽到古寺,宿鳥起寒林。」宋·周邦彥
●初昕●( chu xin)剛要升起的太陽。昕,將出的太陽。南朝·梁·沈約《阻雪連句遙贈和》:「初逸翩舉,日昃駑馬疲。」
●亭瞳●(ting tong)旭日。曈,太陽初露。唐·馮宿《初日照水池賦》:「日生東方,冰滿池塘,以涸沍之寒質,承亭曈之曉光。」
●幽陽●( you yang)初昇的太陽。因陽光微弱,故云。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一:「微月生西海幽陽始化生圓光正東滿,陰魂已朝凝。」又指月亮。
●朝陽●( zhao yang)早晨的太陽。晉·潘岳《籍田賦》:「若湛露之唏朝陽,眾星之拱北辰也。」湛露,清露;晞,曬乾;拱,圍繞;北辰,北極星。 詔令 【詔令】
●( zhao ling)古代皇帝以詔書的形式所下達的命令。帝王下達命令的文書有多種,詔書為其中之一。這裡把一切皇命都當成詔令的異名列出,其實質是相同的。
●寶命●(bao ming)詔令的尊稱唐·孔穎達《春秋正義序》:「四時序則玉燭調於上,三才協則寶命昌於下。」三才,指日、月、星。又指「天命」,見該條。
●宸渙●( chen huan)君命;皇帝的詔旨。渙,渙汗,指帝王的號令。唐·司空圖《復安南碑》:「詔命將臨,俄有麾城之捷;遽收宸渙,仍降優恩,重委緝綏,更恢經略。」明·何景明《自武陵至沅陵道中雜詩》之一:「承明播宸渙,西適蠻夷州。」宸綸●( chen lun)帝王的詔書、制令。明·張居正《答陳松谷相公》:「謝疏已如命封進,旋奉宸綸眷譽,書之史冊,焜耀百矣。」
●宸命●(chen ming)聖旨皇帝的委命。宋·秦觀《賀呂相公啟》:「伏審光膺宸命,顯正台司,凡在生成,舉司蹈。」抹●(bian),鼓掌。
●丹綸●(dann)帝王的詔令。清·張廷玉等《上明史表》:「伏以瑤圖應運,丹綸竹素之道;雒鼎凝庥,玉局理汗青之業。」
●丹詔●( dan zhdo)帝王的詔書,以硃筆書寫,故稱。唐·韓《送王光輔歸青州兼寄儲侍御》詩:「身著紫衣趨闕下,御丹詔出關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生承命,四體驚悚,若奉丹詔。」
●帝綸●(din)皇帝的詔令。語本《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絲綸,古系印的青絲帶,為高級官吏所佩帶,指代權力。又為「經綸」,指謀略、規劃,等等。唐·王勃《春思賦》:「朝升玉署調天紀,夕憩金閨奉帝綸。」宋·王安石《題中書壁》詩:「夜開金鑰詔辭臣,對御抽毫草帝綸。」明·王世貞《太保劉文安公挽詩》:「帝綸昭似日,雲錦爛生花。」
●帝宣●(duan)帝王的敕令。元·關漢卿《新水令》套曲:「玉兔鶻牌懸,懷揣著帝宣,稱了俺男兒深願」又指少昊氏,即朱宣。
●鳳詔●(feng zhdo)詔書。晉·陸翽《鄴中記》:「石季龍●(虎)與皇后在觀上為詔書,五色紙,著風口中。鳳既銜詔,侍人放數百丈緋繩,轆轤迴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畫,腳皆用金。」
●嘉詔●(jia zhao)敬稱詔書。三國·魏·曹植《應詔》詩:「嘉詔未賜,朝覲莫從。」《晉書·王敦傳》:「近有嘉詔,崇兄入命。」
●奎墨●(ku1mo)御書,詔書。宋·劉克莊《滿江紅·再和徐使君》詞:「奎墨西來,落筆處,親蒙天笑。」
●奎札●(ku1zha)詔書美稱。奎,奎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其形象字的筆畫,常用以美稱帝王書畫文字;札,古代用以刻寫的木片,指代文書。宋·岳珂《史·鄭少融遷除》:「奎札付中書,曰:『賞功遷職,不以濫予。」又《愧郯錄·改易職事官名稱》:「神宗忽降奎札曰:『朝廷官稱避守臣私諱,於義未安,宜不行。」
●綸●(nf)皇帝詔令。綸,印綬;綽,粗繩索,喻綱要。語出《禮記·緇衣》:「王言如綸,其出如綽。」後因稱皇帝詔令為「綸。」唐·柳宗元《代廣南節度使謝出鎮表》:「奉對綸,不知所圖。」
●綸誥●( lun gao)皇帝詔書。綸,指經綸,理絲,引申為國事,至理;誥,王命。《文選·沈約<故安陸昭王碑文》:「始而文學遊樑,俄而入掌綸誥。」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臣謬承恩寵,護掌綸誥,地親職重,不同庶寮。」
●綸言●( lun yan)帝王詔書。綸,青絲印綬又指經綸,指整理絲縷,引申為國家大事,要言妙道唐·劉禹錫《謝中書張相公啟》:「伏蒙聖慈,遽寢前命,移蒞善部,載形綸言。」綸音●(lun yin)帝王詔書。語出《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綽。」謂帝王出言理清義明,引申為詔書。●(f),粗大的繩索,可以為綱,亦用於引棺。唐·元稹《代李中丞謝官表》:「如或綸音既降,丹慊莫從,則當破柱求姦,碎首請事,死而後已。」
●欽命●( ming)指皇帝的命令。《正字通》:「御音日欽敕,禦使欽命。」
●上令●( shang ling)國君的政令。《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行演為下卿,而乾上令,擅作刑器,以為國法,是法姦也。」《國語·齊語》:「桓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管子·立政》「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不行。」
●絲綸●(sn)帝王詔書。語出《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謂帝王言論,理清義大。《魏書·王春傳》上疏:「宸衷懇切,備在絲綸,衹承競感,心焉靡措。」唐·杜甫《秋自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哀痛絲綸切,煩苛法令蠲。」又指釣絲。
●天詔●( tian zhao)皇帝的詔令。天天子,帝王。唐·韋應物《送常侍御卻使西蕃》詩:「歸奏聖朝行萬里,卻銜天詔報蕃臣。」唐·李嘉祐《送袁員外宣慰勸農畢赴洪州使院》詩:「氣迎天詔喜,恩發土膏春。」
●條詔●(tiao zhao)猶詔令。唐·韋愨《重修滕王閣記》:「故我雁門公按節廉問,方頒條詔,令肅而兵戎讋服,政和而疲瘵昭蘇。」宋·范仲淹《讓觀察使第三表》:「臣自知非朝廷進用之器,如未獲退,則願久守一藩,奉行條詔。」
●玄文●(xuan wen)朝廷的詔令或聖旨謂具深奧玄妙之理的文字,故稱。南朝·梁·江淹《蕭拜太尉揚州牧表》:「玄文即降,雕牒增輝。」
●製書●( zhi shu)帝王命令的一種。《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元年九月注引《漢制度》:「帝之下書有日:一日策書,二制書,三日詔書,四日戒敕。……製書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制詔三公,皆璽封,尚書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
●製詔●( zhi zhad)詔令。《史記·秦始皇本紀》:「命為製,令為詔。」《全唐詩話·楊炎》:「常袞長於除書,炎善德音,自開元後言制詔者稱常楊。」
●中旨●( zhong zhi)皇帝詔諭。旨,皇帝旨意。唐·羅隱《使者》詩:「使者銜中旨,崎嶇萬里行」清·藍啟肅《送郭華野總製湖廣》詩:「中旨才傳出漢宮,直教歡喜到兒童。」紫誥●(zgao)皇帝詔書。因以紫泥封口,故名。唐·杜甫《贈翰林張四學士垍》詩:「紫誥仍兼綰。」
●紫渙●( zi huan)詔書喻稱。渙,渙汗,喻詔令。《易渙》:「渙汗其大號。」謂汗出於膚,喻王者令出唯行,不可複收。因以渙喻詔令。唐·柳宗元《為樊左丞讓官表》:「倘蒙垂收紫渙,俯矜丹誠,愚臣保陳力之言,聖鑒有責成之地。」紫書●(zsh)帝王詔書。以其為「紫宮」●(帝王禁宮)下達,並多為紫封皮,故稱。唐·劉禹錫《代杜司徒謝追贈表》:「紫書忽降於重霄,密印榮加於厚夜。」唐·錢起《送丁著作佐台郡》詩:「佐郡紫書下,過門朱紱新」又指道經,見「道書」條。 真理 【真理】
●(zhe)指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正確反映。是最正確、最科學的道理。佛教徒則用以指佛法及其教義的純真性。南朝·梁·蕭統《令旨解二諦義》:「真理虛寂,惑心不解,雖不解真,何妨解俗。」唐·方乾《遊竹林寺》詩:「聞僧說真理,煩惱自然輕。」宋錢易《南部新書》辛:「盧演為長句,…樽前有恨常卑宦,席上無卿愛靚妝,莫為狂花迷眼界須求真理定心王。」
●二諦●(erd)佛家謂真理。原為印度婆羅門教名詞。指「真諦」。「諦」是真理的意思。佛教認為,就現象而言,一切事物是「有」,這是順著世俗的道理而言的,稱為「俗諦」。就本質而言,一切事物是空的●(也叫「無」或「無自性」),這才是對著所謂「真理」說的,稱為「真諦」二諦就是對「俗諦」和「真諦」而言的。
●世諦●( shi di)「二諦」之一,即「俗諦」。謂世間種種事相的真理。即依照事物的現象而闡發的淺明而易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稱為「世諦」或「世俗諦」。這是與「真諦」相對而言的。《大智度論》卷三八:「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意為:佛法中有兩種真理,一稱世諦●(即俗諦),二稱第一義諦●(即真諦)。因為世諦的緣故,說眾生是「有」;因為第一義諦的緣故,說眾生什麼也沒有,只是空的,叫「無」。唐·李邕《海州大雲寺禪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明·宋濂《重塐釋迦文臥佛象碑銘》:「本別真諦,跡則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議之事,烏可以異觀哉?」烏,同「惡」●(w),怎麼,何能。
●真道●( zhen dao)猶真理。舊時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義。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遊人間,正為此耳。」唐·康駢劇談錄·嚴使君遇終南山隱者》:「大中末,建州刺史嚴士則本穆宗朝為尚衣奉御,頗為真道。」
●真諦●( zhen di)原為佛教語。與俗諦合稱為「二諦」。亦泛指最真實的意義或道理。南朝·齊·周顒《重答張長史書》「若謂探道家之跡,見其來一於佛者,則是真諦實義,沿文可見矣。」唐·元稹《大雲寺》詩:「真諦誠知別,迷心尚有云。」明·陳汝元《金蓮記·晝錦》:「想浮生昧,誰辨雄雌?同前生難解紅蓮真諦。」
●真際●( zhen ji)真諦,真義。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論文上·積素齋文》:「與方書數語,最得古文真際。」又指宇宙本體或成佛的境界。
●真詮●( zhen quan)亦作「真筌」,猶真諦、真義。唐·盧藏用《衡嶽十八高僧序》:「然而年代攸邈,故老或遺;真詮緬微,後生何述?」唐·杜甫《秋目夔府懷奉寄鄭監李賓客》詩:「落帆追宿者,衣褐向真詮。」唐·劉禹錫《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鑑禪師第二碑銘》:「我立真筌,揭起南國。無修而修,無得而得。」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施肩吾》:「初讀五行俱下,至是授真筌於仙長,遂知順逆顛倒之法,與上中下精氣神三田反復之義。」
●真則●( zhen ze)猶真諦。晉·陸機《羽扇賦》:「混貴賤而一節,風無往而不清,憲靈朴於造化,審真則而妙觀。」 整夜 【整夜】
●( zheng ye)從天黑到次日黎明的整個夜晚。即前一日之終和後一日之始的黑夜部分之和又稱長夜,謂夜晚之漫長和所寓之義。
●博夜●(by)長夜,整夜。《管子·侈靡》:「聖人者,省諸本而遊諸樂,大昏也,博夜也。」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敘》:「大昏也,博夜也,冥冥汶汶,霧霧雰雰,重重錮昏,皎日墜淵……」一說「博夜」,即「博弈」,指下棋。
●長夜●( chang ye)指整夜,通宵。謂漫長之夜。荀子正名》引詩》:「長夜漫分兮,水思騫兮。」《列子·楊朱》:「●(紂)肆情於傾宮,縱欲於長夜。」
●徹宵●(che xido)通宵。唐·李嶠《鐘》詩:「平陵通曙響,長樂徹宵聲。」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宮夢弼》:「然十人徹宵談讌,猶是常也。」
●徹夜●( che ye)通宵,整夜。隋·薛道衡《和許給善心戲場轉韻》:「意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唐·元稹《獨夜傷懷贈呈張侍御》詩:「寡鶴連天,寒雛徹夜驚」唐·韓《撫州如歸館雨中有懷》詩:「薄酒旋醒寒徹夜,好花虛謝雨藏春。」宋·朱熹《戲贈勝和老友》詩:「乞得山田三百畝,青燈徹夜課農書。」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六·王山隨札》:「忽念及康齋先生,十月單衾徹夜,至以夏布帳加覆,毫無厭貧之意。」厚夜●( hou)長夜。唐·王勃《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建靈幢於厚夜,珠飾年深;懸法鼓於迷津,規模歲遠。」唐·皇甫湜《送孫生序》:「孫生天與之覺,獨曉然於厚夜,聰然於大醉,發奮而著書。」又喻人死後永埋地下。
●太宵●(tai xido)長夜。《淮南子·精神訓》:「甘暝太宵之宅,而覺視於昭昭之宇。」高誘注:「太宵,長夜之中也。」
●通夕●(tong)整夜。《三國志·吳·諸葛恪傳》:「恪將見之夜,精爽擾動,通夕不寐。」
●通昔●(tong)整夜,通宵。昔,通「夕」,夜。《莊子·天運》:「蚊虻膚,則通昔不寐矣。」釋文,「昔,夜也。」
●通宵●( tong xido)整夜。《隋書·楊汪傳》:「其時系囚二百餘人,汪通宵究審,詰朝而奏,曲盡事情,一無遺誤。」唐·駱賓王《詠雁》詩:「陣照通宵月,書封幾夜霜?」
●修夜●(xiye)亦作「脩夜」。長夜。修,通「脩」,長。《隋書·盧思道傳》:「玄冬修夜,靜言長思可以累嘆悼心,流涕酸鼻。」康有為《禮運注序》:「闢新地以殖人民,揭明月以照修夜。」《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釋輿於山椒兮,奄脩夜之不陽。」三國·魏·嵇康《五言詩》之二:「脩夜家無為,獨步光庭側。」晉·陸雲《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幽房長鍵,夜靡旦。」 徵兆 【徵兆】
●( zheng zhdo)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某種跡象所顯示出的種種徵候。根據徵候可以大致判斷有關事物發展的趨向和結果。至於通過神靈和夢境所顯示出的徵兆,則屬無稽。噩兆●( zhao)不祥之兆。清·孫德祖《哭舍妹》:「先是一月,季父夢妹手玉蓮花,冉冉沒空際,驚而寤,汍瀾盈枕,果符噩兆,悲夫!」汍瀾●( huan lan),淚流的樣子。
●冥讖●(ming chen)謂神靈暗示的徵兆。讖預言、預兆。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帝每顧旗幡,笑而言曰:「花園可爾,不知黃鵠如何,吾當一起千里,以符冥讖。』」又作動詞用,義為善於應對。
●冥徵●( ming zheng)謂神靈暗示的徵兆。《舊唐書·音樂志四》:「靈應有孚,冥徵不爽。」
●前兆●( qian zhao)事前的徵兆。宋·韓駒《送子飛弟歸荊南》詩:「那知此相遇,乾鵲果前兆。」乾鵲●( gan que),即喜鵲,古人以為喜鵲鳴而行人至。
●微象●(wei xiang)謂幽微的先兆。《漢書·楚元王劉交傳》:「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漢·荀悅漢紀·成帝紀四》:「物盛則必有非常之變,先見其微象。」微兆●(wei zhao)細微的徵兆。《易·繫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晉·韓康伯注:「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吉凶之彰,始於微兆。故為吉之先見者也。」
●危診●(wei zhen)不祥之兆。晉·干寶《搜神記》卷六:「日月薄蝕,彗孛流飛,此天地之危診也。」彗孛,即彗星。先兆●( xian zhao)預兆。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代謀先兆,擠響於音。」唐·方乾《送王霖赴舉》詩:「須憑吉夢為先兆,必恐長才偶盛時。」宋·曾鞏《喜晴》詩:「陰陽消勝有先兆,宇宙丹翠含沖融。」
●釁兆●( xin zhao)猶徵兆。釁,兆頭。《宋書·謝晦傳》「陛下躬覽篇籍,研覈是非,釁兆之萌,宜應深察。」
●形澄●( xing cheng)徵兆。宋·葉適《法度總論二》:「蓋國之將亡,則其形澄固已若此矣。」
●形兆●( xing chao)徵兆;形跡。漢·王充《論衡·明雩》「況雨無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得耐之?」唐·吳兢《貞觀政要·論擇官》:「何謂六正?一日萌芽未動,形兆先見,昭然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
●哉兆●( zai zhao)災難的預兆。哉,通「」,即「災」字。《管子·輕重丁》:「地重投之哉兆,國有慟。風重投之哉兆,國有槍星,其君必辱。」馬非百新詮:「安井衡云:「哉,烖通。」按,槍星,即彗星。何雲璋云,「重」字疑作「動」郭沫若云:「投」乃「疫」之壞字。
●兆朕●( zhao zhen)亦作「兆」。徵兆,機微。晉·左思《魏都賦》:「兆朕振古,萌柢疇昔。」宋·郭彖睽車志》卷二:「兆朕之萌,神告之矣。」
●朕垠●( zhen yin)跡象。《淮南子·覽冥訓》:「日行月動,星耀而玄運,電奔而鬼騰,進退曲伸,不見朕垠。」高誘注:「朕,兆朕也;垠,形狀也。」亦作「朕」;「」,古「垠」字。「朕垠」猶「朕兆」。《淮南子·兵略訓》:「進退詘伸,不見朕。」
●朕兆●( zhen zhao)徵兆。事物發展中所顯示的徵候。朕,縫隙;兆,龜坼●(che),龜甲的裂紋。故朕兆猶預兆。某事物將要巨變所顯示的細微的苗頭。《宋史·楊大全傳》:「則事有幾微于朕兆者,可諫陛下乎?」
●徵怪●( zheng guai)亦作「徵恠」。怪異的徵兆。《漢書張安世傳》:「曾孫數有徵怪。」《孔子家語·五儀》:「寤夢徵恠,所以儆人臣者也。」
●徵咎●( zheng jiu)災禍的徵兆。咎,兇。《魏書·天象志一》:「日月五星,象之著者。變常舛度,徵咎隨焉。」唐·孟棨《本事詩》有「徵咎」篇。
●徵效●( zheng。)效驗;徵兆。三國·魏·應琚《與廣川岑文瑜書》:「修之旬,靜無徵效。」《後漢書·張衡傳》:「且律曆,卦候、九宮、風角,數有徵效。」
●徵兆●( zheng zhco)徵候,先兆。《素問·天元紀大論》:6水火,陰陽之徵兆也。」《漢書·李尋傳》:「舉錯逆,答敗將至,徵兆為之先見。」明·方孝孺《凝命神寶頌》:「愛得青玉於雪山,廣袤二尺。揆其初得,徵兆異常。」 政權 【政權】
●( zheng quan)人民全面管理國家的權力。在階級社會,指統治階級憑藉國家機器進行階級統治的權力。在君主時代這種權力集於帝王一身,名日君權。
●國 suo bing)亦作「國秉」。指國家政權。《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許負相之,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漢書·元後傳贊》:「群弟世權,更持國柄。」
●乾綱●( qian gang)乾,指君位;綱,法度。指朝綱、君權、國政。晉·范寧《春秋穀梁傳序》:「昔周道衰陵,乾綱絕紐。」《舊唐書·恭懿太子傳》:「惟天祚唐,累葉重光,中興宸景,再紐乾綱。」《明史·王用汲傳》:「夫威福者,陛下所當自出;乾綱者,陛下所當獨攬。」渚·龔自珍《明良論四》:「夫乾綱貴裁斷,不貴端拱無為,亦論之似者也。」亦指「天道」,見該條。
●乾紐●( qian niu)乾綱、朝綱。乾,指君王;紐,印紐●(玉璽上的紐帶),喻國政。南朝·宋·謝莊孝武皇帝歌》「玄極馳馭,乾紐墜緒。」
●乾維●( qian wei)指朝綱、君權。《晉書·劉琨祖逖傳論》:「及金行中毀,喻維失統。」又指「天道」,見該條。權柄●( quan bing)權力。《漢書·劉向傳》:「夫大臣操權柄,持國政,未有不為害者也。」漢·蔡琰《悲憤詩》:「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宋·蘇軾《江上值雪效歐陽體》詩:「霍然一揮遍九野,籲此權柄誰執持。」
●權綱●( quan gang)朝政大權。《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明慎政體,總攬權綱。」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實以惠帝弱,必不能自攬權綱。」
●權衡●( quan heng)喻權力。權,稱鎚;衡,稱桿。《晉書·潘岳傳》:「雖居高位,餉重祿,執權衡,握機秘,功蓋當時,勢侔人主,不得與之比逸。」又指法度、標準,藉指南二方。
●權藉●(quan1)猶權柄、權力。藉,同「藉」,憑藉,依靠。《戰國策·齊策五》:「夫權藉者,萬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
●權制●(quan zhi)猶權柄,即統治的權力。《商君書·修權》:「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制獨斷於君則威亦指權宜之制。
●神器●( shen qi)君權喻稱。神器,指重器,如鐘鼎之類,古代象國家權力。《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漢·張衡《東京賦》:「巨猾間亹,竊弄神器。」指王莽奪漢政權。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天權●( tian quan天子之權,君權。晉·潘岳《西征賦》假讒逆以天權,鉗眾口而寄坐。」呂向注:「二世假借天權與趙高讒賊。」又指天帝權力。亦為星名,即北斗的第四星。
●天樞●( tian shu)本為北斗的第一顆星名,喻國家中央政權。《後漢書·崔傳》:「重侯累將,建天樞,執斗柄。」北周·庾信《賀平鄴都表》:「伏惟皇帝陛下,握天樞,秉地軸。」又指人體經穴名。 正午 【正午】
●( zheng)一日的午刻,即白晝的十一時到時。現指十二點整。
●平午●(Ping)正午,中午。宋·蘇舜欽《丙子仲冬閣寺聯句》:「日光平午見,霧氣半天蒸。」
●平晝●(ping zhou)正午;白天。《戰國策·趙策二》「武靈王平晝閒居,肥義侍坐。」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六二:「平晝整衣冠,思見客與賓。」明·楊慎《邯鄲才人嫁為廝養卒婦》詩序:「屏居滇云,平晝無事,散帙見此事,思與仲卿事適類。」
●亭午●(ting)亦作「停午」。中午,正午。唐·李白《古風》詩:「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水經注·江水二》:「●(三峽)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宋·梅堯臣《庖煙》詩:「濕薪燒盡日停午,試問霏霏何處浮。」宋·蘇軾《上已出遊隨所見作句》:「三林卯酒人徑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午刻●(wke)正午,中午。《老殘遊記》第十九回:「宮保酷願一見,請明日午刻到文案為要。」
●午日●(wr)中午。午為日中,午日為正午。唐·張籍《江南行》:「長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又指「端午」,見該條。
●午天●( wu tian)中午。午時日正中,因以稱目中為午。宋·程顥《偶成》詩:「雲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望花,一本作「傍花」。清·曹寅《集餘園看梅同人限賦詩追憶昔遊有感而作》:「午天一夢空花碎,處處飛鴻印爪泥。」午正●( wu zheng)正午。《舊五代史·晉書·馬重績傳》:「刻漏之法,以中星考晝夜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為一時,時以四刻十分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傳,以午正為時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為午,由是晝夜昏曉,皆失其正。」中時●( zhong sh1)午時。晉·葛洪《抱朴子·仙藥》「五月十五日中時取之,陰乾百日。」《陳書·儒林傳·沈沫》「若其日有長短分在中時前後。」
●晝分●( zhou fen)正午,中午。《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卓午●(zhuw)卓,正當,卓午,即正午。唐·李白《戲贈杜甫》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清·龔自珍《偽鼎行》:「卓午不受日,當夜不受月與星。」 織女 【織女】
●( zhT)星名。屬天市垣,共三星。即天琴Q、E、f星組成一等邊三角在銀河西與河東牽牛星相對。由此,民間產生一個優美動人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其實,兩星不在一個平面上,織女距地球26。4光年高出牽牛約10光年。帝孫●(dsun)織女星,一名天孫。●(紅樓夢》第七六:「犯斗邀牛女,乘槎訪帝孫。」
●司巧●(sT qido)指織女星,以其負責巧技●(織雲錦),故名。司,主管;巧,精巧技藝。唐·沈亞之《為人撰七巧文》:「恭聞司巧之多方,妾修馨以奉見。」
●天女●(tian)即織女星。《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司馬貞索隱引《荊州占》曰「織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又指「仙女」和「燕」,見各該條。
●天孫●( tian sun)即織女星。《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唐·司馬貞索隱:「織女,天孫也。」唐·柳宗元《乞巧文》:「下土之臣,竊聞天孫,專巧於天。」清·洪昇《長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陳設瓜果,特向天孫乞巧。」又為「泰山」名,見該條。
●天媛●( tian yuan)神話中的織女別稱。,美女。南朝齊·謝朓《七夕賦》:「步廣街而延,屬天媛之淹留。」明何景明《織女賦》:「何天媛之淑嫮兮,鎮獨處而寡儔。」【紙】
●(zh)文房四寶之一。種類繁多,用途不一,這裡僅指書畫或印刷用紙。紙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始於西漢。由於造紙原料及其本身的特點,形成其諸多異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譫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楮待制●( chu dai zh)紙的別名。以紙擬人,賦予官名。清·厲荃《事物異名表·文具·紙》引宋·洪林《文房圖贊》:「楮待制,名田,字為良,號剡溪遺老。《廣群芳譜·木譜八·楮》引明·閔文振《楮待制傳》:「待制初名藤,及其為世用,更名知白,會稽剡溪人。」
●楮幅●(chf)書畫用紙的泛稱。楮,即構樹或榖●(gu樹,其皮可製紙,故用以指代紙。幅,寬度。清·周亮工《跋顧少宰朱捲》:「以至一品題也,昔者標舉要會,多止數言,而今則駢章麗句,環誦滿楮幅矣。」
●楮國公●( chu guo gong)紙的別名。因楮樹皮可製紙,且用處極大,故擬人賦予國公之稱。唐·馮贄《雲仙雜記·紙封九錫》:「稷又為紙封九錫,拜楮國公,白州刺史,統領萬字軍界道中郎將。」
●楮君●(shu jun)紙的別稱。以紙擬人,故稱。宋·岳珂史·周夢與釋語》:「士擲其報章於門而去者白之,曰正自乏楮君,就席以為室間書庋。」者,看門人;書,書架。庋●(gu),放物的架子。
●楮練●( chu lian)紙的別稱。以其為楮樹皮所製,潔白如練,故名。明·袁宏道《歲時紀異》:「吳中最重節物……正月上元作燈市,採松葉結柵於通衢,下綴華燈,燈有楮練、羅帛、琉璃…」
●楮知白●( chu zhT bai)紙的別稱。以其為楮皮所製,色白,故名。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紙譜四》引文嵩好疇侯楮知白傳》:「「楮知白……中常侍蔡倫搜訪得之於耒陽,負於天子。」先生●( chu xian sheng)亦稱「楮生」紙的別名。唐韓愈《毛穎傳》:「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楮先生友善,相推一致,其出處必偕。」毛穎,筆;陳云,墨;陶泓,硯。宋·陸游《村居日飲酒對梅花醉則擁紙衾熟睡》詩:「孤寂惟尋她道士,一寒仍賴楮先生。」她道士,指酒。元·許有壬《李惟中學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宮瓦硯為貺》詩:「生、毛穎賀得友,坐令幾案生光輝。」
●楮英●( chu ying)紙的別名。謂其為楮皮之精華製成,故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文具·紙》:「江少微《硯銘》:楮英舖雪。』按,謂紙也。」
●方絮●(fang)紙的別稱。以其用方簾提取如絮的紙漿乾燥而成,故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紙·敘事》:「漢·服虔《通俗文》:『方絮日紙。」」又「唐·段成式《與溫庭筠藍紙絕句序》:『紅方絮中,更擬相似之曲。」」
●好畤侯●( hao zhi hou)紙的別稱,以紙擬人,賦以爵位而得名。時,諧音「紙」。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紙·辭賦》「楮知白,字守元,華陰人也…中常侍蔡倫搜訪得之耒陽,貢於天子……封好畤侯。」
●麥光●(mai guang)紙的別稱。以其有淺黃光澤,故稱。宋·蘇軾《和人求筆跡》詩:「麥光鋪幾淨無瑕,入夜青燈照眼花。」明·王逢《贈別浙省黑黑左丞》詩「優君尚有疏,悅寄麥光戕。」
●楮●( shan chu)紙的別稱。剡,為浙江古縣名,其地出產一種藤,名日剡藤,為古代造紙的上好原料;楮,即構樹,其及可造紙:二者均指代紙。宋·梅堯臣《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詩:「蜀蠹脆不禁久,剡楮薄慢還可咍。」哈●(han),喜悅、歡笑。剡硾●( shan chui)紙的代稱。硾,謂硾搗剡藤造紙。唐·薛能《送浙東王大夫》詩:「越台隨厚俸,剡硾得尤名。
●剡藤●( shan teng)紙的代稱。今浙江嵊縣西古剡溪一帶出產一種藤,用以造紙,久負盛名,稱之曰「剡紙」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紙則有越之剡藤、台。」宋·蘇軾《六觀堂老人草書》詩:「蒼鼠奮髯飲鬆腴,剡藤玉版開雪膚。」
●剡紙●( shan zhi)本為紙的品名,亦為紙的泛稱。以其為剡藤所製,故稱。唐·舒元輿《悲剡溪古藤文》「泊東雒西雍,歷見書文者、皆以剡紙相誇。」唐·皮日休《二游詩·徐詩》:「宣毫利若風,剡紙光與月。」宣毫,毛筆。
●溪藤●(xT teng)亦作「剡溪藤」。紙的代稱。以其為剡溪所產之藤所製成,故稱。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栗尾,毛筆。清·金人瑞《題邵僧彌畫》詩:「我有剡溪藤一幅無人重寫妙蓮花。」玉版●(yu ban)紙的喻稱,指一種光潔堅緻的宣紙。宋蘇軾《孫莘老寄墨四首》詩:「谿石琢馬肝,剡藤開玉版。元·朱庭玉《行香子·寄情》曲:「會語應難,修書問候,舖玉版寫銀鉤,寄與嬌羞。」
●玉版箋●( yu ban jian)玉版紙的美稱,以其光潔堅致晶瑩如玉,故稱。箋,紙。《紹興府志·物產志二》:「玉版紙瑩潤如玉。」元湯式《一枝花·贈草聖》套曲:「括造化攢成赤兔毫,挽滄溟磨徹烏龍墨:燦日月光搖玉版箋吐煙雲香徹紫英石,四寶清奇。」
●玉楮●(ych)紙的美稱。以其光潔如玉,故稱。楮,即構樹或榖●(gu)樹,其皮可製紙,故指代紙。元·陳端《以剡箋贈待詔》詩:「雲母光籠玉楮溫,得來原自剡溪漬。」●(fen),水邊
●玉鸞紋●(yu luan wen)紙的美稱以其晶瑩如玉有花紋,故稱。元·陳基《次韻虞隱君堪潘閫掾谷雨中見寄》詩:「吳箋新制玉鸞紋,沖雨殷情寄篳門。」
●玉葉●(yy)紙的美稱。以其光潔如玉,故云。唐·元稹《贈嚴童子》詩:「解拈玉葉排新句,認得金環識舊身。」宋楊萬里《題曾無所藏高麗匹紙蔡君謨歐公筆蹟》詩:「三韓玉葉展明鷁,諸老銀鉤捲碧鮮。」
●雲舫●(yun fang)紙的別稱。謂其光潔色白如脂。宋·米《寄薛郎中紹彭》詩:「象管鈿軸映瑞錦,玉麟棐幾鋪雲舫。」象管,毛筆;瑞錦,唐代的一種色彩綺麗的美錦;棐幾,用柴●(fei)木做的幾桌,亦泛指幾桌。 宗廟 【宗廟】
●( zong mido)古代帝王、諸侯供奉、祭祀祖宗的廟宇。《國語·魯語上》:「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史記·魏公子列傳》「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樑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陛下神聖英武之德,為巨唐中興之君,宗廟神靈,所共助。」
●宮廟●( gong mid)猶宗廟。《史記·天官書》:「宮廟邸第,人民所次。」晉·摯虞《太廉頌》:「洋洋四海,率禮和樂;穆穆宮廟,歌雍詠鑠。」南朝·梁·江淹《擬袁太尉從駕淑》詩:「宮廟禮哀敬、粉邑道嚴玄。」
●太宮●( tai gong)亦作「大宮」,即太廟。帝王諸侯的祖廟。《晏子春秋·雜上三》:「崔杼既弒莊公而立景公,與慶封相之,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於太宮之坎上,令無得不監者。」宋·梅堯臣《袷禮頌聖德詩》:「宿於太宮,月星皓皓。」《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將伐許,月甲辰,授兵於大宮。」杜預注:「大宮,鄭祖廟。」
●太廟●( tai mid)亦作「大廟」。帝王的祖廟。《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禮記·祭統》:「君致齊於外,夫人致齊於內,然後會於太廟。」鄭玄注:「太廟,始祖廟也。」唐·白居易《二王後》詩:「明堂大廟朝享時,引居賓位備威儀。」清·昭槤《嘯亭雜錄·內務府定制》:「其祭儀祭禮,一如太廟之別。」
●太寢●( tai qin)猶太廟。帝王的祖廟。《呂氏春秋·孟春》:「執爵於太寢。」高誘注:「太寢,祖廟也。」
●太室●(tai sh)本指太廟中央之室,亦指太廟。《書·洛》:「王入太室裸。」孔傳:「太室,清廟。」孔穎達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日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壞。」杜預注:「大廟之室。」又指中嶽嵩山,見該條。
●儀廟●(yma)宗廟。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碑碣》墓前碑碣,未詳所起。按儀廟中有碑,所以繫牲,並視日景。」宗●(zong beng)宗廟;家廟。,在宗廟門內的一種祭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若夫保姓受民,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唐·陸敬《遊隋故都》詩:「宗祊曠無象,聲祀緬誰傳。」明·何景明《壽母賦》:「矧翁甫之齊年兮,亦欣欣而樂康。仰令則於家人兮,夙孝著於宗祊,固聖善之慈惠兮,愛日臻於嘉祥。」
●宗祠●(zong)即家廟。同族人供奉並祭祀祖先的祠堂。清·劉大櫆《方氏支祠碑記》:「然吾以為後世之宗祠,猶有先王宗法之遺意,彼其所謂統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紅樓夢》第一○四回:「次日一早,至宗祠行禮,眾子姪都隨往。」宗室●( zong shi)指宗廟。《詩·召南·采蘋》:「於以奠之,宗室牖下。」毛傳:「宗室,大宗之廟也。大夫士祭於宗廟,奠於牖。」
●宗●( zong tido)宗廟。,古代供奉遠祖的廟。《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聖人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晉·潘岳《秋興賦》:「龜祀骨於宗祧兮,思反身於綠水。」唐·陸贄《奉天改元大赦制》:「朕嗣守丕構,君臨萬方,失守宗祧,越在草莽。」清·趙翼《兕觥歸趙歌》:「是宜甚襲逾瓊瑤,長與臘齒藏宗祧。」 中國 【中國】
●( zhong gu)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來版圖擴大,中國指中原地區,亦泛指全中國。現代的中國具有其領土、制度的全新意義,而在舊體詩詞的創作中仍用古之異名,以示其高雅。亦縣●( chi xian)指中國。南朝·梁·江淹《遊黃山》詩:「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唐·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悅》詩:「赤縣揚雷聲,彊項聞至尊。」彊,同「強」。
●方夏●(fang xid)中國別稱。方,大地,四方;夏,華夏。指中國。《書·武成》:「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後漢書·董卓傳贊》:「方夏崩沸,皇京煙埃。」
●函夏●( han xid)全中國。函,包容;夏,華夏,中國的別稱。《漢書·揚雄傳·河東賦》:「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張協《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華夏●(hua xid)中國別稱。《書·武城》:「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三國·魏·曹植《七啟》:「威智萬乘,華夏稱雄。」
●京夏●(jing xid)猶華夏,指全中國。漢·蔡邕《太尉楊公碑》:「其時所免州牧郡守五十餘人,饕戾是黜,英才是烈,善否有章,京夏清肅。」
●區夏●( qu xid)諸夏之地,指華夏、中國。《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孔傳;「始為政於我區域諸夏《後漢書宦者傳序》:「搖亂區夏。」唐·賈至《燕歌行》:「我唐區夏。。,
●餘十紀,軍容武備赫萬祀。」明·陶宗儀《輟耕錄·朝儀》「大元壽天命,肇造區夏,列聖相承」。
●神縣●( shen xian)赤縣神州之省稱,指中國南朝·梁江淹《雜體詩》之二四:「太微凝帝宇,瑤光正神縣。」李善注:「《史記》鄒衍曰: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舊唐書·音樂誌三祭神州樂章》:「大矣坤儀,至哉神縣。」坤儀,指大地。神州●( shen zhou)中國的別稱。《史記·騶衍傳》「中國名日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禹之序九州也,不得為州縣數。」晉·劉琨《答盧諶》詩:「火燎神州,洪流華域。」禹域●(yy)指中國。古代傳說離平水土,劃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故稱中國為禹域清·黃遵憲《唐韍臣明經》詩:「芒芒此禹域,滔彼漢江,君聽人間謠,處處歌堂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以長素魁壘耆碩之譽,聞於禹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
●震旦●( zhen dan)中國。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為佛經中的 cinisthana的音譯。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第六卷云:「閻浮界內有震旦國」,據此,另有譯作「振旦」、「真丹」的,也有人認為「震旦」與「支那」,皆為秦國之「秦」字的譯音。
●中華●( zhong hua)古代中國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山河壯麗,因稱其地為中華。《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與亮友善」、南朝·裴松之注:「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新能沈翳哉。」《魏書·宕昌傳》:「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
●中土●( zhong tu)指中國《後漢書·西域傳論》:「其國在殷乎中。」《法苑珠林》卷十五:「西方寫經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國往往有異。譬如中土猶有篆籀之變體乎!」又指「中原」地區,見該條。
●中夏●(zhong xid)指華夏;中國。漢·班固《東都賦》「因中夏而布德,瞰四商而抗稜。」《晉書·王瑜傳》:「●(桓)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呂向注:「中夏,中國。」唐·白居易《冊新回鶻可汗文》:「克保大義,永藩中夏。」
●中州●( zhong zhou)指中國。謂其大地在天下之中。《漢書·司馬相如傳·大人賦》:「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中州,亦指稱今之河南省,因古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也泛指黃河中游地區,見「中原」條。
●諸夏●( zhu xid)泛指中國。漢·班固《東都賦》:「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論語·八佾:「子曰『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衷情 【衷情】
●( zhong q1ng)內心裡的情懷。一般指誠摯深厚的感情。衷,內心。
●寸丹●( cun dan)一寸丹心的省稱。謂赤誠之心。元陳旅《次韻友人京華即事》:「何人只獻《河清頌》,宜向明時瀝寸丹。」清·錢謙益《人日得沈昆銅書》:「磨勵寸丹回白首,滌除雙碧向青銅。」太平天國·楊秀清《果然堅耐》詩:「不因困頓移初志,肯為夤緣改寸丹?」
●丹抱●( dan bao)赤誠的心。抱,懷抱。《宋書·范曄傳》若使魂而有靈,結草無遠。然區區丹抱,不負夙心。」
●丹憂●( dan chen)赤誠的心。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五「
●則當骨化形銷,丹忱不泯,因風委露,猶託清塵。」明·海瑞《倭犯鍾司徒墓雷震遁去》詩:「丹忱貫石俱古,赤電明心山亦蒼。」
●丹誠●( dan cheng)赤誠的心。《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承答聖問,拾遺左右,乃臣丹誠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唐·元稹《鶯鶯傳》:「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明馮夢龍《山歌·葵花》:「姐兒好象蜀葵能,胸中一片是赤誠」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徐東海乾學為司寇時,人贈以聯云:『萬方玉帛朝東海,一點丹誠向北辰。」
●丹赤●(dan chi)赤誠的心。《陳書·侯安都傳》:「款襟期於話言,推丹赤於造次。」唐·黃滔《祭南海南平王》:「幸明靈之一靈,鑑此丹赤。」清·李漁《奈何天·助邊》「願為奴隸輸丹赤,奉勸朝堂食肉人。」
●丹寸●( dan cun)赤誠的心。寸,方寸,指心。南朝·梁王僧孺《為南平王妃拜改封表》:「拜妾為南平王妃,奉命震,有灼丹寸。」,同「慚」,羞愧。
●丹府●( dan fu)赤誠的心。晉·陸機《辨亡論下》:「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劉良注:「丹府,謂赤心也。」又指「丹田」,見該條。
●丹懇●(dan ken)赤誠的心唐·劉禹錫《代賀赦吳少誠復官爵表》:「臣謬膺重寄,虔守遐藩,不獲稱慶瑤墀,陳露丹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八:「誓將丹懇,以奉休明。」宋懇。」唐·黃滔《侯博士啟》:「唯傾丹懇,翹矚重言。」丹款●( dan kuan)赤誠的心。款,誠懇。漢·班昭《蟬賦》:「復丹款之未足,留滯恨乎天際。」晉·庾亮《讓中書令表》:「身不足惜,為國取悔,是以悾悾,屢陳丹款。」《宋書·周續之傳》:「顧照其丹款,不以人廢言。」《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唐享先蠶樂章》:「因心罄丹款,先勵蒼生所冀延明福,於茲享至誠。」
●丹悃●( dan kun)赤誠的心。悃,誠懇;誠心。唐·劉禹錫《賀收蔡州表》:「不獲稱慶闕庭,陳露丹悃。」前蜀·杜光庭《又本命日醮詞》:「是敢於本命之辰備河圖醮禮,虔披丹悃,冀降玄慈。」
●丹魄●( dan po)赤誠的心。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素心丹魄,皦然靡疚矣。」
●丹情●( dan qing)猶衷情。漢·蔡邕《王子喬碑》:「歲終闕,發丹情。存墓塚,舒哀聲。」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乃丹情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丹素●(dans)赤誠純潔的心。唐·李白《贈溧陽宋少府陟》詩:「人生感分義,貴欲呈丹素。」王琦注引楊齊賢曰:「丹素,心也。」宋·柳永《傾盃》詞:「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宋史·世家傳二·孟昶》:「丹素備陳於翰墨,歡盟已保於金蘭。」又指「史冊」,見該條。
●丹心●(dan xin)赤誠的心。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五一:「丹心失恩澤,重德喪所宜。」《晉書·王璿傳》:「●(臣)披布丹心輸寫肝腦,欲竭股肱之力。」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元●( dan yuan)赤誠的心。元,為首的。梁丘子注《黃庭內景經·心神》曰:「心為臟腑之元。」故丹元猶丹心。明劉基《女兒割股詞》:「丹元訴天天為愁,淚灑長河作飛雨。」丹衷●( dan zhong)赤誠的心。南朝·梁·沈約《為齊竟陵王解講疏》:「敢誓丹衷,庶符皎口。」唐·戴叔倫《曾遊》詩:「絕粒感楚因,丹衷猶照耀。」明·錢澄之《孤螢篇》:「祗今寂寞自明滅,耿耿丹衷應有血。」清·陳夢雷丁已秋道山募建普渡疏》:「白髮在堂,奚忍毀巢破卵;丹衷未泯,寧甘屈節事人?」
●款誠●( kuan cheng)猶「款曲」,真誠的心意
●《留郡贈婦詩》:「何用敘我心?遣思致款誠。」。漢·秦嘉款曲●( kuan)猶衷情。誠摯的感情和心意。漢·秦嘉《留郡贈婦詩》:「念當遠離別,思念敘款曲。」
●凝悃●(ning kun)真誠,誠意。凝,凝結;悃,誠懇明劉基《吊諸葛武侯賦》:「睠三顧之凝悃兮,蹠高光之所為。」衷腸●(《zhon9chdng《)內心裡的感情。唐·韓偓《天鑑》詩:「神依正道終潛衛,天鑑衷腸競不違。」宋·晁補之《惜奴嬌》詞:「歌闕瓊筵,暗失金貂似,說衷腸、丁寧囑咐。」中誠●(《zho09cheng《)內心真情,猶衷情。漢·班固《白虎通·喪服》:「故吉凶不同服,歌哭不同聲,所以表中誠也。明·陳子龍《送勒卣之金陵省試》詩之二「黽勉望寥廓結交繇中誠。」黽●(mn),黽勉:努力,盡力;寥廓,高遠空曠;繇,通「由」。
●中款●( zhong kuan)猶中情。內心的真誠情意款,誠意。晉·陸雲《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三:「何用結中款,仰指北辰星。」《隋書·五行志下》:「是時北軍臨江,柳莊、任蠻奴並進中款,後主惑佞臣孔範之言,而昏閣不能用,以至覆敗。」唐李白《與賈少公書》:「以足下深知,具申中款。」
●中情●( zhong qing)猶「衷情」。內心的思想感情和真城。《管子·形勢解》:「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漢·張衡《思玄賦》:「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恧●(n),慚愧。《晉書·張軌傳》:「彈劍慷慨,中情蘊結。」
●中私●( zhong)內心的感情。五代齊己《戊辰歲江南感懷》詩:「忽忽動中私,人間何所之。」
●中素●( zhong su)亦作「中愫」。猶衷情。明·宋濂《故龍泉縣教諭湯府君墓誌銘》:「大書間表厥中素。」清·顧炎武《復張又南書》:「白石清泉,共談中愫。」
●中蘊●( zhong yun)內心深藏的感情。蘊,深藏,包涵。明·李贄《答鄧明府》:「所論甚見中蘊。」 中庸 【中庸】
●( zhong yong)儒家的哲學觀點和最高的道德標準。不偏不倚和無過無不及叫中,不變叫庸。《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又為書名,亦指中等之才。大中●(da zhong)中庸。《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大有》」王弼注:「處尊從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正處於尊貴之位,守大正之道。」後因以「大中」指無過與不及的中庸或中正之道。《漢書·孔光傳》:「皇之不極,是為大中不立。」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近世之言理者眾矣,由大中而出者咸無焉。」清·王夫之《誠明篇》:「君子之行藏刑賞,因時變通而協於大中,左宜右有,皆理也,所以在帝左右也。」
●執中●( zhi zhong)中庸之道,稱作事無過無不及為執中。語出《書·大禹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立賢無方。」又指公平。
●中道●( zhong dao)中庸之道。《孟子·盡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涓乎!」
●中和●( zhong he)中庸。《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認為中和能使萬事萬物都達於和諧發展的境界。漢·馬融《長笛賦》:「皆反中和,以美風俗。」反,同「返」。又指中正和平。
●中節●( zhong jie)謂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一切合法度。《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唐·韓愈《答呂鑑山人書》:「議雖未中節,其不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
●中流●( zhong)猶中道;正道。《荀子·禮論》:「文理情用,相為內外表裡,並行而雜,是禮之中流也。」王先謙集解:「中流,猶中道。」 中原 【中原】
●( zhong yuan)廣義指整個黃河流域,狹義指今河南一帶。三國·諸葛亮《出師表》:「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中邦●( zhong bang)指中原,中國。《新唐書·陸贄傳》:「自祿山亂,肅宗始撤邊備,以靖中邦。」
●中朝●( zhong cha)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衣冠,指古代有地位有聲望的人齎●(j),以物送人,攜帶。《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人七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遊焉。」
●中地●( zhong di)指中原,中國。以中間之土地,故稱《魏書·崔浩傳》:「太祖用漠北醇樸之人,南入中地,變風易俗,化治四海。」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中甸●( zhong dian)指中原。《宋書·樂志一》:「方掃神州,經略中甸。」
●中方●( zhong fan)指中原地區。以中間地方,故稱。晉傅賢《宜男花賦》:「猗猗令草,生於中方;花日宜男,號應禎祥。」猗猗,美麗茂盛;令,善,美;禎●(zhen),吉祥。唐盧綸《和崔侍郎遊萬固寺》:「聞說中方高樹林,曙華先照囀春禽。」
●中畿●( zhong)泛指中原地區。晉·常璩《華陽國志·後賢志·文立》:「諸葛亮、蔣琬、費禕等子孫徙流中畿,宜見敘用,一則以慰巴、蜀民之心,其傾東吳士人之望」又指京城附近地區,如王畿。
●中冀●( zhong ji)中原地區。《逸周書·嚐麥》:「赤帝大攝,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中境●( zhong jing)猶中土,指中原地區。《魏書·禮志一》:「五位中境,奄有萬方。」
●中區●( zhong qu)指中原地區。宋·歐陽修《南省試策五道》:「國家守承乎之基,御中區之廣。」
●中壤●( zhong rang)泛指中原地區。壤,土地。《晉書·義感天地,方掃平中壤,奉迎皇輿。
●裴嶷載記》:「慕容龍驤將軍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誠,中土●( zhong tu)中原。《淮南子·地形訓》:「正中冀州中土。」《三國志·蜀志·姜維傳》:「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伯約,姜維字;公休,諸葛誕;太初,夏侯玄。又指「中國」,見該條。
●中縣●( zhong xian)指中原。縣,赤縣●(中國);王畿。《漢書·高帝紀下》:「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中縣之民,中國縣民也。」南朝·梁·劉孝標《辨命論》:「居先王之桑梓,竊名號於中縣。」唐·許景先《奉和御製春台望》:「睿德在青陽,高居視中縣。」
●中宇●( zhong yu)指中土、中原。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將徙縣中宇,張樂岱郊。」呂延濟注:「縣,都也中宇,中國●(中原)也。」
●中州●( zhong zhou指中原地區。《三國志·吳志·全琮傳》:「是時中州士人,避亂而南依琮者以百數。」宋·王安石《黃河》詩:「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又指「中國」,見該條。 珠寶 【珠寶】
●(zhbo)泛指各種珍珠寶石。其異名多源於珠寶的色澤、光彩、產地或有關傳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女以魚勒囊,實以珠寶。」又喻指高貴的事物、高尚的思想。
●蚌胎●(bang tai)指珍珠。舊說,蚌孕珠如人懷胎,與月的盈虧有關,故稱蚌胎。唐·高適《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詩:「日出見魚目,月圓知蚌胎。」
●璣鏡●( jI jing)大寶珠謂光潔晶瑩可當鏡用。《初學記》卷二七引《孝經援神契》:「神靈滋·百寶用,則珠母璣鏡也。」宋均註:「文珠有光可為鏡。」亦喻鑒察力。
●寒胎●( han tai)指珍珠。《漢書·揚雄傳上》:「剖明月之珠胎。」顏師古注:「珠在蛤中若懷妊然,故謂之胎也。」清·姚鼐《酬故君業宏》詩:「明月寒胎耀當代,楚望沈淪媚幽彩
●驪珠●(zhu)寶珠。傳說出驪龍頷下,故名。《莊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蛇珠●( she zhu)寶珠。即隋侯珠。因傳說靈蛇獻珠於隋侯,故名。李善謂:「《淮南子》曰:『隋侯之珠。高誘注曰:『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而塗之。後蛇於大江中銜珠以報之。」故蛇珠,或隋侯珠,並以喻卓越的人才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唐·劉禹錫《送周魯儒赴舉》詩:「自握靈珠辭白屋,欲憑雞謁金門。」
●隋珠●(su1zh)傳說中的寶珠。同「隨珠」即隋侯珠。《戰國策·楚策》:「寶珍隋珠不知佩兮,禕布與絲不知異兮」《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瑤珠●( yao zhu)明珠。《荀子·賦》:「璇玉瑤珠,不知佩也。」晉·郭璞《江賦》:「金精玉英瑱其裡,瑤珠怪石琗其表。」
●夜蛤●(yeg)夜明珠因珠產於蚌蛤,故稱。漢·王符《潛夫論·論榮》:「夫和氏之璧,出於璞石隋氏之珠,產於蜃蛤。」明·陳子龍《秋月篇》詩:「漫下簾薄似云,愁懸夜蛤光如月。」
●夜光●( ye guang)寶珠名。即夜明珠。晉·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於合浦之淵,不得驪龍之夜光也;採美玉,不於荊山之岫,不得連城之尺璧也。」唐·盧照鄰《五悲》:「何異夫操太阿以烹小鮮,飛夜光而彈伏翼。」伏翼,蝙蝠清·黃鶯來《贈陳省齋》詩之五魚目混夜光,流俗難以伍。」又指「月亮」、「螢火」,見各該條。
●夜光珠●( ye guang zhu)即夜明珠。以其黑能放光,故稱。晉·劉《答盧湛詩一首並書》:「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和氏之璧,焉得獨曜於郢握;夜光之珠,何能專玩於隋掌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北齊劉晝《新論·薦賢》:「連城之璧,瘞影荊山;夜光之珠,潛輝鬱浦。」遼·懿德皇后《回心院》詩:「裝繡帳,金鉤未敢上,解卻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見愁模樣;裝繡帳,待君貺。」
●夜明珠●( ye ming zhu)傳說夜間能放光的寶珠。晉·王嘉《拾遺記·夏禹》:「禹鑑龍關之山,謂之龍門至一空岩,深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乃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獨。」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瞻天照星斗,沒價夜明珠。」
●夜珠●(yezh即夜明珠。唐·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唐·李商隱《行至金牛驛寄興元渤海尚書》:「六曲屏風將雨急九枝燈檠夜珠圓。」
●宛珠●( yuan zh)宛地產的寶珠。《史記·李斯列傳》:「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司馬貞索隱:「或云宛珠,隋珠也:隋在漢水之南,宛亦近漢故云宛。」
●珠碧●( zhu bi)珠寶。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詩:「兩情顧盼合,珠碧贈於斯。」浦起龍心解:「碧,寶石類。」
●珠璣●(zhj)珠寶。宋·丘密《洞仙歌·辛卯元夕》詞:「有多少佳麗事,墮耳遺簪,芳徑裡瑟瑟珠璣翠羽。」清紐繡《觚·石言》:「珠璣犀象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而於我何有?」亦喻指美好的詩文繪畫。
●珠珍●( zhu zhen)猶珠寶。晉·道安《陰持八經序》:「擇彼珠珍,以色相發,佩之冠之,為冠為飾,喻繪事歟?」元費唐臣《貶黃州》第四折:「屋也似金銀山也似珠珍。有一千個為富不仁。」 朱砂 【朱砂】
●( zhu sha)亦作「朱沙」。礦物名,色深紅。可製作顏料,中醫作藥用。古代道家用以代汞煉丹。以湖南辰州所產為佳品,故又稱辰砂。晉·葛洪《抱朴子·黃白》「朱砂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南史·梁臨川靖惠王宏傳》:「餘屋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朱砂黃屑雜貨。」
●丹乾●( dan gan亦作「丹」。朱砂。《荀子·王制》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乾焉。」楊倞注:「丹乾,丹砂也。蓋一名丹乾。乾讀為矸。」又《正論》:「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
●丹礫●(dan)朱砂。礫,小碎石粒。晉·郭璞《江賦》:「其下則金礦丹礫,雲精火屬銀。」李善注:「丹礫,丹砂也。」唐·陸龜蒙《四明山詩·雲南》:「雲南更有溪,丹礫盡無泥。」丹砂●( dan sha)亦作「丹沙」。即朱砂。《管子·地數》:「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晉·葛洪《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丹砂。」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遠奢華,近清佳,火煉丹砂,水煮黃芽。」
●丹朱●( dan zhu)朱砂。晉·張華《博物志》卷七:「燒鉛錫成胡粉,猶類也。燒丹朱成水銀,則不類。」《太平御覽》卷九八五:「丹朱,沙之樸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履脫及地,化為石燕,色紅於丹朱內外瑩澈,若水晶然。」又為帝堯子名。
●朱丹●( zhu dan)即朱砂。《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大秦國)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朱丹、青碧。」亦指用朱砂製成的墨。
●朱兒●( zhu er)朱砂。唐·陸龜蒙《和懷華陽潤卿博士》詩之三:「有齋若見茅可命,乞取朱兒二十斤。」 竹筍 【竹筍】
●( zhu sun)剛出土的幼竹嫩芽,可作菜餚,各曰竹筍。風乾後,名玉蘭片。
●玳瑁簪●( dai mao zan)筍的喻稱。以其佳品色黃褐,如玳瑁,片如簪形,故以名之。宋·陸游《湖上筍盛出戲作長句》「角戢穿苔玳瑁簪,按行日夜待成林。」
●寒筍●( han sun)嚴冬生長的筍。唐·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圖書,兼往揚州覲省》詩:「歸來喜調膳,寒筍出林中。」按,此為美孝子之語。相傳三國·孟宗母嗜筍,嚴冬,筍不出。宗入竹林哀泣,筍乃生,歸奉母。
●龍雛●( long chu)筍的別名。以竹為「龍」,旁發的幼竹●(筍)為雛。宋·蘇軾《傅堯俞濟源草堂》詩:「鄰里亦知偏愛竹,青來相與護龍雛。」
●龍孫●( long sun)筍的異名。以母竹為「龍」,其旁發幼竹為「孫」,故云。宋·辛棄疾《滿江紅》詞:「春正好,見龍孫穿破,紫苔蒼壁。」又為「竹」、「良馬」別名,見各該條。酸筍●( suan sun)竹筍品名。《廣譜群芳·明顧玠海槎餘錄>》:「酸筍大如臂,摘至,用沸湯泡出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縷如絲,醋煮可食。好事者攜入中州,成罕物。」籜龍●( tuo long)筍的別稱。以其外殼下的竹筍似龍,故稱。籜,筍的外殼。語出唐·盧仝《寄男抱孫》詩「竹林吾最惜,新筍好看守。萬籜苞龍兒,攢進溢林…籜龍正稱冤,莫殺入汝口。」·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篔簹谷》詩:「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燕筍●( yan sun)筍的別名。謂其燕至時出土。宋·陸游《訪野人家》詩:「群童挑燕筍,幼婦採雞桑。」
●玉版●(yban)竹筍的別名。以其潔白如玉,故稱。宋陳達叟《本心齋疏食譜》:「玉版,筍也可羹可菹。」胡仲弓《答頤齋詩堂詩筒走寄》詩:「今朝菇素無清供,喜得鄰分玉版羹。」又為「紙」、「牡丹」名,見各該條。
●玉節●(yu jie)筍的美稱。唐·皮日休《奉和魯望早春雪中作吳體見寄:「竹根乍燒玉節快,灑面新潑金膏寒。」明楊慎《和方思道毛塢之什》:「冉冉孤生竹,遲此方苞月。玉節本璘,孚尹亦旁達。」又為「手杖」、「蓮藕」的美稱,見各該條。
●玉筍●(yu sun)竹筍的美稱。宋·歐陽修《樂哉襄陽人送劉太尉從廣赴襄陽》詩:「春雪動地竹走根,錦苞玉筍味爭新。」又喻美女手指和腳趾。
●玉芽●(yy)筍的美稱,嫩筍潔白晶瑩如玉,故云。唐王貞白《洗竹》詩:「錦籜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饌稱清虛。」竹萌●( zhu meng)筍的異名。《爾雅·釋草:「筍,竹萌。」邢昺疏:「凡草木初生謂之萌,筍則竹之初生者,故日筍,竹萌也。」宋·蘇軾《送筍芍藥與公擇》詩之一:「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
●竹胎●( zhu tai)竹筍的別稱。以其似母竹胎兒,故稱。《說文》:「筍,竹胎也。」唐·皮日休《夏景無事因懷章來二上人》詩之一:「水花移得和魚子,山蕨收時帶竹胎。」
●竹蒻●( zhu)竹筍。蒻,植物的嫩芽,指竹筍。清·厲荃《事物異名錄·蔬穀·筍》:「《筍譜》:筍一名竹蒻,一名竹,一名初,一名竹子。」 竹子 【竹子】
●(zhzi)竹子。一種多年生木本常綠植物,莖圓柱形,有節中空。可供建築和製器具之用。《詩·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苞木●(bomu)即竹。以其初生時包筍殼,長成後質堅似木,故名。《晉書·伏滔傳·正準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
●抱節君●(bao jie jun)竹的擬人之名。以其有節,冬不凋謝,故名。宋·蘇軾《此君庵》詩:「寄語庵前抱節君,與君到處合相親。」
●碧虛郎●(bi xu lang)竹的擬人稱,因其色碧虛中,故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樹木·竹》:「《清異錄》:夏清侯傳云:曾大父碧虛郎,大父凌雲處士,父以卓立卿自名,就拜銀綠大夫。按謂竹也。」
●冰碧●( bing bi)指竹子。謂其在冰天雪地亦呈綠色唐·元稹《寺院新竹》詩:「寶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踴亭亭巧於削,一一大如拱。冰碧林外寒,峰巒眼前聳。」又《和東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韻》:「冰碧寒夜聳。簫韶風畫羅。」
●不秋草●( bu qiu cao)竹的異名。以其不畏霜雪常青,故稱。馬天來《賦丹霞下寺竹》詩:「人天解種不秋草,欲界獨為無色花。」
●初篁●( chu huang)新竹。南朝·宋謝靈運《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詩:「初篁包綠籜,新含紫茸。」籜●(tuo),竹筍的外殼。南朝·梁·簡文帝《晚春賦》:「望初之傍嶺愛新荷之發池。」
●此君●(cjun指稱。《晉書·王徽之傳》:「●(徽之)嚐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一日無此君邪!」後因以「此君」稱竹。·白居易《東樓竹》詩:「樓上衣不歸,此君留我宿。」
●叢篁●( cong huang)叢生的竹。唐·宋之問《泛鏡湖南溪》詩:「沓嶂開大小,叢篁夾路迷。」宋·陳與義《縱步至董氏園亭》詩之二:「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叢聽雨聲。」母草●( du mu cao)竹的別名。以幼竹●(筍)在很短時期長到母竹齊高,故稱。宋·陸田《埤雅釋草》:「今俗竹為母草,言筍旬有六日而齊母。
●對青竹●( dui qing)竹名。《紹興府志·物產·竹屬》:「對青竹,《成都古今記》:『竹而溝青,每節若間出此竹惟會稽頗多,彼人呼為黃金間碧玉;今或稱閃竹,又日間竹,又云越閃竹。』《剡錄》:越閃竹即對青竹。」宋·宋祁《對青竹讚》:「翠溝如畫,間竹相偶;挺美不凡,取貴中。」浮筠●(fu yun)竹的別稱。筠,青竹。以其表面搖曳時浮光如玉,故云。晉·王嘉《拾遺記·蓬萊山》:「其西有含明之國…有浮筠之幹,葉青莖紫。」唐·陸龜蒙《雙吹管》詩:「長短截浮筠,參差作飛鳳。」
●管若虛●( guan ro)竹的擬人稱。以其呈管狀,中空,故名。清·厲茶《事物異名錄·樹木·竹》:「洪璐有《管若虛傳》,按謂竹也。」
●寒玉●(hany)指竹。唐·雍陶《韋處士郊居》詩:「門外晚晴秋色老,萬條寒玉一溪煙。」又指「玉石」和「月」,見各該條。
●寒竹●( han zhu)即竹。因其經冬不凋,故稱。唐·劉長卿《送鄭十二還廬山別業》詩:「舊筍成寒竹,空齋向暮山。」唐·許諢《送薛秀才南遊》詩:「壁舊詩塵漠漠,對窗寒竹雨瀟瀟。」
●逕節●(jing jie)指竹。清·魏源《題陳芝楣中丞個中真意圖》詩之三:「渭川多徑節,江左多弱植。」
●君子●(junz)竹之雅號。宋·蘇轍《林筍復生》詩「偶然雷雨一尺深,知為南園眾君子。」又指美酒。亦稱才德出眾的人舊時妻對丈夫亦如此稱。
●苦竹●(kzh)竹的一種。桿矮小,節長於他竹,四月中生筍,味苦不中食。唐·李白《勞勞亭》:「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琅玕●( lang gan)指竹,以其如珠玉般的美石,故稱唐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簟青琅玕。」宋·蘇過《從范信中覓竹》詩:「十畝琅玕寒照坐,一谿羅帶恰通船。」
●冷竹●(leng zhu)竹子。以其令人有清冷之感,故稱。宋蘇軾《送談公》詩之一:「常於冷竹坐,相語道意衝。」龍孫●( long sun)竹的品名。許觀《東齋記事·竹之異品》:「長州有一種小竹,日龍孫竹,生山谷間,高不盈尺,細僅如針。」又為「良馬」、「竹筍」名,見各該條。
●綠卿●(qing)竹的擬人之稱,以其綠蔭宜人,故稱之。宋·陶谷《清異錄·木》:「王彪《臨池賦》云:碧氏方澄,宅龜魚而蕩漾,綠卿高拂,宿煙霧以參差。」
●綠雲●(yn)從竹別名。以其枝葉婆娑如綠色雲彩,故名。唐·李白《遠別離》:「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帝子,指堯女娥皇女英。
●綠玉君●(1yjun)以竹擬人之稱。以其色綠如碧玉,故云。唐·陳陶《竹一首》之一:「不厭東溪綠玉君,天壇雙風有時聞。」
●蔓竹●( man zhu)竹的一種。枝莖柔嫩,可作繩索。《藝文類聚·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政太平,蔓竹紫脫,為之常生。」南齊·王儉《靈丘竹賦》:「靈丘深沉,蔓竹凝陰。」明玕●( ming gan)竹的別稱。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三:「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瑤流。」
●青士●(qing shi)竹的代稱。宋·陸遊《晚到東園》詩:「岸幘尋青士憑軒待素娥。」
●青玉●(qing yu)竹的美稱。謂其色青如玉,故名。唐白居易《秋霖即事聯句》:「竹霑青玉潤,荷滴白珠圓」
●青嵐帚●(qing lan zhou)竹的喻稱。以其在山風中搖,其形如帚,故稱。嵐,山風。唐·陳陶《竹》詩:「青嵐帚亞思吾祖,綠潤偏多憶蔡邕。」
●青琅玕●(qing lang gan)指竹。琅玕,珠玉般的美石唐·白居易《湓浦竹》詩:「剖劈青琅玕,家家蓋牆屋。」蛇祖●( she zhu)竹的異名,古有竹變蛇之說,故名。宋梅堯臣《乾明院碧鮮亭》詩:「懷衣削髮遠塵垢,蛇祖龍孫生屋後。」
●射筒●( she tong)竹名。以其可作箭筒,故稱。晉·左思《吳都賦》:「其竹,則篔簹箖箊,桂箭射筒。」劉逵注:「皆竹名也。《異物志》曰:……射筒竹,細小通長,長丈餘,亦天節,可以為射筒。」
●團欒●( tuan luan)猶壇欒。本指竹秀美圓潤的樣子。欒,同「圖」,渾圓。亦為竹的代稱。南朝宋·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詩:「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又指「月亮」、「月光」,見各該條;亦作動詞:團聚、環繞;也作形容詞,渾圓的樣子,如月團欒,或團欒月。
●瀟碧●( xido bi)竹的別稱。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瀟碧遠輸委,湖嵌費攜擎。」註:「方●(崧卿)云:瀟碧,竹也。湖嵌,石也。」
●修篁●( xiu huang)修竹,長竹。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沖淡》:「猶之惠風,苒在衣。閱音修篁,美日載歸。」明·歸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築室成》詩:「北牖移修,南圃藝藥草。」
●修箭●( xiu jian)指竹。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修箭哀金餌,群鮮沸池羹。」
●修竹●(xizh)亦作「脩竹」。長長的竹子。修同「脩長。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唐·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明·張四維《雙烈記·訪道》:「門掩長松,籬編修竹,是好奇勝也。」清·金農《慕園題竹》詩:「便婿修竹覆楹,出格幽姿天與成。」
●虛中子●( xu zhong)竹的擬人之稱。以其中空,故名。宋·陶谷《清異錄·木》:「三堂人家柱礎有文日《虛中子生成記》初云:『虛中子,姓節氏,化龍之後也。隔十數字云:與笙簫令壽鬣、支離叟堅文,同志莫逆。又其後云:『子苗封甘銳侯。』疑是昔人種竹記。竊記鬣是鬆,支是柏,苗是筍。」魚腸●(yu chang)一種細竹名。《管子·地員》:「其草,魚腸與蕕。」梁·簡文帝《修竹賦》:「玉潤桃枝之麗,魚腸雲母之名。」按宋·僧贊寧《筍譜》以為其竹細而屈,故名魚腸又指「寶劍」,見該條。
●玉乾●(yu gan)竹的美稱。以其青碧如玉,故稱。唐·盧綸《顏御廳叢篁詠送薛存誠》詩:「玉百餘莖,生君此堂側。」
●玉管●(yu guan)亦作「玉」。琯,通「管」。竹的美稱。唐·韓琮《風》詩:「涼飛玉管來秦甸,暗花枝入楚宮。」●(nido),通「裊」、「」,柔弱搖曳的樣子。唐·白居易《題盧秘書夏日新栽竹二十韻》:「葉翦蘭羅碎,莖抽玉琯端。」又為毛筆的美稱。
●郁離●(y)竹的別稱。元·龍輔《女紅徐志·竹》:「竹名鬱離,不知所出。偶沈詩云:『繁陰上鬱鬱促節下離離。』如出於此。」
●玉竹●(yzh)竹的美稱,謂其光滑如玉,故云。元·顧瑛《唐宮詞·次鐵厓無題韻》之二:「蓮花池畔暑風涼,玉竹回文寶簟光。」寶簟●(dian),精美的竹席。玉竹,又為萎蕤的異名。
●圓通居士●( yuan tong ju shi)竹的別名。宋·陶谷《清異錄·圓通居士》載,比丘海光住廬山石虎庵,夜夢人,長,清瘦斑衣,自稱圓通居上,謂捨身為庵中供養具。俄,窗竹出一筍,花紫籜,如夢者之長。長至六尺,無節。光用為拄杖直兄。後因稱竹杖為「直兄」,「竹」為「圓通居士。呼為竹篁●(zhu huang)泛指竹子。宋·蘇軾《泰詔減決囚禁記所經歷》「近山麥早,臨水竹篁修。」●(mou)大麥修長。 主旨 【主旨】
●( zhu)亦作「主指」。最根本的意義用意或目的。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八》:「夫既於篇無所主指,固不可憶其為詩矣。」
●宏綱●(hong gang)大綱;主旨。《書序》:「芟夷煩亂,剪截浮辭,舉其宏綱,搬其機要。」芟夷●(shan)本為除夫雜草,此為刪去。唐·王勃《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略其小術,包其大禮,振溫良之逸步,得毗讚之宏綱。」明·方孝孺《傳經齋記》:「世之稱治者,二帝三王而已。其詳不可得而知,宏綱大法,所以相傳而不泯者,惟群經之存是賴。」
●元旨●(yuan zh)本來的意義。根本的目的。元,大,本來。明·宋濂《滎陽縣男朱公墓誌銘》:「凡天官、地理、筮、醫藥之屬,咸究其元旨。」咸,都。
●宗本●( zong ben)根本,本旨。晉·孫綽《喻道論》:「萬物之求,卑高不同……悟上識則舉其宗本。」《孝經·開宗明義》宋·邢昺疏:「此章開張一經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章也。」
●宗旨●( zong zhY)主要的思想、意圖或目標。《北齊書儒林傳·孫靈暉》:「靈暉年七歲,便好學,日誦數千言,唯尋討惠蔚手錄章疏,不求師友。《三禮》及三《傳》,皆通宗旨。」唐·劉知幾《史通·序例》:「嶠言辭簡質,敘致溫雅,味其宗旨,亦孟堅之亞歟?」
●宗指●( zong)猶宗旨。指,通「旨」。清·方苞《與孫以寧書》:「所示群賢論述,皆未得其體要。蓋其大致不越之端:或詳講學宗指及師友淵源,或條舉平生義俠之跡,或盛稱門牆高大,海內響仰者多。」
●宗致●(zong zhi)宗旨。學說的要旨大義。《三國志·魏志·荀惲傳》:「弟,咸熙中為司空。」裴松之注引晉·庾翼《晉陽秋》:「太和初,到京邑與傅嘏談。嘏善名理而粲尚玄遠,宗致雖同,倉卒時或有格而不相得意」隋·江總《攝山棲霞寺碑》:「●(朗法師)早成波若之性夙植尸羅之本,闡方等之指歸,弘中道之宗致。」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摧諸論師,破其宗致。」
●宗主●( zong zhu)宗旨,主旨。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管子》一書,以富國強兵為宗主。然其時去三代未遠,其言之粹者,非盡失先王遺意也。」又指本源。見該條。 蹤影 【蹤影】
●( zong ying)多指人的身影、行蹤或活動的形跡,也指某些事物的跡象。
●形跡●( xing ji)蹤跡。晉·陶潛《答龐參軍》詩:「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唐·李幼卿《游爛柯山》詩之四:「作禮未及終,忘循舊形跡。」亦指遺跡、痕跡、跡象。
●形影●(xing ying)影蹤;跡象。《荀子·禮論》:「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明·袁宏道《致沈廣乘書》:「唯有一段沒證見的是非,無形影的風波,青岑可浪,碧河可塵,往往令人趨避不及,逃遁無地,難矣,難矣。」又指人的「形體」,見該條。
●形蹤●( xing zong)猶蹤跡。《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原來使老夫妻看準姑娘的情性純正,心地光明,雖是埋沒風塵,倒象形蹤詭秘,其實信得及他這朵妙法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影跡●(yngj)蹤影痕跡。《宋書·謝靈運傳》:「誠鉅平之先覺,實中興之後祥。據左史之攸徵,胡影跡之可量。」宋·司馬光《洛陽少年行》:「流鞭縱鏑未雲畢,青山團團載紅日,雲分電散無影跡,黃雞未鳴已復出」。
●影兆●(ying zhao)蹤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蛇人》:「既明,啟笥,三青亦渺。蛇人悵恨欲死。冥搜亟呼,迄無影兆。」
●影子●(ying zi)蹤影;痕跡。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今學之者,務去聲律,以為高古殊不知文隨世變,且有六朝唐宋影子,有意於古,而終非古也。」又指端倪、隱情、根據等等。
●影蹤●(ying zong)身影,蹤跡。《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眼見得開河集上地方沒影蹤,我明日到濟寧密訪去。」蹤跡●( zong)蹤影形跡。《史記·孟嘗君傳》:「王乃驚,而蹤跡驗問,孟嘗君果無反謀,乃復召孟嘗君。」唐·李白《估客行》詩:「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祖父 【祖父】
●(zf)父親之父,在生日祖父,去逝日祖考。
●大父●(daf)《韓非子·五蠧》:「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哀王。」裴駰集解引應劭曰:「大父,祖父。」清·劉大:《阮君墓誌銘》:「然吾父痛先大父之早卒,大母之苦節。」又指外祖父。
●皇祖●( huang zu)古王室稱其祖父。亦敬稱去世的祖父。《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梁書沈約傳·郊基賦》:「伊皇祖之弱辰,逢時艱之孔棘。」宋·歐陽修《隴岡阡表》:「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太父●( tai fu)祖父。隋·蔡夫人《張貴男墓誌》:「太父儀同府君深所愛賞,錫名貴男。」
●太公●( tai gong)稱祖父。《後漢書·李燮傳》:「李氏滅矣,自太公以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李賢注:「太公,祖父也。」清以來亦稱曾祖父為太公現南方各省稱曾祖父為太公的不少。古代稱父或尊稱他人之父為老者。
●太翁●(tai weng)祖父。宋·陸游《戲遣老懷》詩:「阿略如郎罷老,稚孫能伴太翁嬉。」亦稱曾祖父。清代亦以稱人之父。
●王父●( wang fu)祖父。《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又曾祖為祖王父,高祖為高祖王父。
●王考●( wang kao)對去世的祖父的敬稱。《禮記·祭法》:「日王考廟。」孔穎達疏:「日王考廟者,祖廟也。」清·黃宗羲《金石要例·書祖父例》:「范育《呂和叔墓表》,稱曾祖為皇考,祖為王考。」亦敬稱去世的父親。見「父親」該條。
●先祖●( xian zu)稱已故的祖父。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因先君見背的早,在先祖膝下料理些家務,所以不曾致力於舉業。」又指「祖先」,見該條。 祖先 【祖先】
●( zu xian)對歷代先祖的通稱從同姓一世祖,到去世的祖父,可概名之曰「祖先」。《周易·參同契下「子繼父業,孫踵祖先。」
●鼻祖●(b1z)始祖。《漢書·揚雄傳上》:「有周氏之蟬兮,或鼻祖於汾隅。」蟬嫣●(yan)連綿不斷。
●皇祖●( huang)泛指遠祖。《詩·魯頌·悶宮》:「皇祖後稷,尊以騂犧。」騂,赤色牛。
●九祖●(jiu zu)泛指歷代祖宗唐·呂岩《敲爻》歌:「九祖先盡得超脫,誰羨繁華貴與榮。」前蜀杜光庭《馬尚書南斗瞧詞》:「赤紀潛延祿作,興益七玄九祖超度幽五族,六親均承遺蔭。」《醒世姻緣傳》第五回:「你可拿瞎話支吾,我攪亂的狄家九祖不得升天。」
●前烈●(qian)祖先,前輩。漢·班固《幽通賦》:「懿前烈之純淑兮,窮與達其必濟。」唐·王維《同盧拾遺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盛德啟前烈,大賢鐘後昆。」又指「前世」,「前賢」。
●上葉●( shang ye)先世,前代。《宋書·武帝紀中》「昔在上葉,深茲道。是以天祿既終,唐虞不得傳其嗣。」《南齊書·高帝紀上》:「是勳華弘風於上葉,漢魏垂式於後昆。」《魏書·李騫傳》:「為衢樽於上葉號木鐸於前修。」先公●( xian gong)祖先。《周禮·春官·司服》:「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鶩冕。」鄭玄注:「先公謂后稷之後,大王之前不至諸。」三國·魏·曹操《春嗣令》:「今有事於廟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簡君王。」又指「先父」,見該條。
●先古●( xian gu)祖先。《禮記·祭父》:「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孔穎達疏:「先古,謂先祖也。」《史記·項羽本紀》:「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又指「上古」,見「古代」條。
●先君●( xian jun)祖先。《尚書·序》:「先君孔子,生於週末。」又指去世的「父親」。見「父親」條。
●先人●(xian ren)祖先。《書·鄉土》:「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晉·葛洪《抱朴子·自敘》:「又累兵火,先人典籍蕩盡。」唐·韓愈《感二鳥賦》:「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人之遺業。」清·昭槤《嘯亭雜錄·傅閣峰尚書》:「我先人披荊棘歷血刃,與喀爾喀爭來之地,寧忍棄之?」又稱「亡父」,見「父親」條。
●先世●( xian shi)前代;祖先。漢·王充《論衡·感類》「陰陽不和,災變發起,或時先世遺咎,或時氣自然。」晉·陶潛桃花源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貧而未仕。」清·杜濬《悲哉行贈余子生生》:「悲哉餘生!不悲其身之無家,而悲其先世之無墳。」
●先子●(xian)泛指祖先。《左傳·昭公四年》:「宣伯曰:魯以先子之故,將存吾宗,必召女杜預注:「先子,宣伯先人。」又指「亡父」,見該條。
●先祖●( xian zu)猶祖先。《書·鄉土》:「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禮記·記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亦稱已故的祖父,見該條。
●顯祖●( xian)對祖先的尊稱。《書·父侯之命》:「汝克紹乃顯祖。」《漢書·韋賢傳》韋孟諫詩:「嫚彼顯祖,輕茲削黜。」
●元君●( yuan jun)祖先。元,開始;君,先祖的尊稱。漢·劉向《列女傳·齊東郭薑》:「請就元君之廟而死焉。」元祖●( yuan zu)始祖。元,始初。漢·牟融《理惑論》:「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三國·蜀志·先主傳》:「袷祭高皇帝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先主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宗廟。」宗神●( zong shen)祖先。因其供於宗廟,故稱《詩大雅·思齊》「惠於宗公」,毛傳:「宗公,宗神也。」
●宗祖●(zong zu)即祖宗、先祖。《禮記·祭法》:「七代之所更立者,郊宗祖,其餘不變也。」唐·韓愈《元和聖德詩》:「正月元日,初見宗祖。躬執百禮,登降拜俯。」
●祖考●(zuk)祖先。《書·君牙》:「今命爾於翼,作股肱心旅,纘乃舊服,無忝祖考。」《左傳·襄公十四年》:「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曰:『今餘命女環,茲率舅氏之典,乃祖考。,」亦指去逝的祖父及父親。
●祖●(zun1本指家廟,亦指祖先。祢,父死後神主入廟供奉。《禮記·喪服》:「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祢也。」晉·葛洪《抱朴子·博喻》:「貴珠出乎賤蚌,美玉出乎醜璞,是以不可以父母限重華,不可以祖禰量衛霍也。」 罪過 【罪過】
●( zui guo)罪行、過失。也用以謙稱自己或指責別人並不是罪過的行為。對於罪過,各個時代的標準和處置原則,差異極大。《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元功於趙。」《通俗編·政治》載:重者為罪,輕者為過。
●咎惡●(je)罪過。《書·洪範》「不協不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孔傳:「凡民之行雖不合於中,而不罹於惡,皆可進用大法受之。」罹●(1),遭受。
●咎戾●(j)猶罪過。咎、戾均為罪過《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是以賢人君子,深圖遠慮,畏彼咎戾,超然高舉。」明·李東陽《與巡按王御史書》:「公使中善諭本州,早為停止,使區區一身,少免咎。」
●咎愆●( jiu qian)罪過。《漢書·谷永傳》:「燕見紬繹,以求咎愆。」紬繹●( chou yi),理出頭緒,紬,引出;繹,理出頭緒。唐·柳宗元《懲咎賦》:「懲咎愆於以本始兮,孰非余心之所求?」
●咎釁●(jiu xin)罪過。釁,事端。《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紹遣將攻之。」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袁紹與瓚書曰:懼於飛矢迸流狂刃橫隼以重足下之禍,徒增孤之咎釁也。
●咎罪●(jizu)罪過。《書·說命中》「惟說不言其厥罪。」孔傳:「王能行善,而說不言,則有其咎罪。」
●愆過●(qian gud)過錯。唐·吳競《貞觀政要·論術諫》「
●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
●愆咎●( qian ji)過失,罪過。漢·王符《潛夫論·潛嘆》:「末世則不然,徒信貴人驕妒之意,獨用苟媚蠱惑之言,行車禮者蒙愆咎,論德義者見尤惡。」
●愆瑕●(qian xia)過失。瑕,美玉上的斑點,喻污點、過失。前蜀·杜光庭《八節醮詞》:「竊慮處俗立身,寧無過咎,前生今世,必有愆瑕。」
●愆尤●( qian you)過錯,罪過。愆,亦作「僽」、「」「燃」,罪過、過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或發姦私,面相酬證,事途回穴,翻懼愆尤。」漢張衡《東京賦》「卒無補於風規,只以昭其愆尤。」唐·李白《古風》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宋·王安石《擬寒山拾得》詩「渠不知此機,故自認愆尤。」
●棒愆罪●(qian zui)罪過。《後漢書·楚英王傳》與相國書:「托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釁惡●(xne)罪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
●釁故●( xin gu)罪情,罪過。釁,過失,罪過。《後漢書·蔡邕傳》:「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冗散,如有釁故,自當極其刑誅。」《北史·外齊傳·李惠》:「惠素為文明太后所忌,誣惠將南叛,誅之,…惠本無釁故,天下冤惜焉。」釁過●(xin guo)過失,罪。《後漢書·陳蕃傳》:「宣犯釁過,死有餘辜。」
●釁穢●(xin hui)過,穢行。《後漢書·王暢傳》:●(暢)尋拜南陽太守…下車奮厲威猛,其豪黨有釁穢者,莫不糾發。」尋,不久。拜,被任命。
●釁咎●(xinj)過失,罪過。漢·劉向《說苑·正諫》「民之釁咎,血成於通途。」晉葛洪《抱朴子·百里》:「百姓不堪,起為盜賊,釁發聞,真於叢棘。」《南史·王藻傳》「尚主之門,往往絕嗣;駙馬之身,通離釁咎。」離,通「罹」,遭受。
●釁愆●(xin qian)猶釁咎。過失,罪過。明·張居正《謝免自陳疏》:「上不能燮調元化,佐明主以察璣衡,下不能推舉宏綱,率群僚而修品式。諸所注措,每見乖違,此釁愆,殆非朝夕」
●釁眚●(xin sheng)過失。釁,過火,眚,過錯。宋·岳飛《奏辭太尉第四札子》:「●(臣)粗知義命,平居服食器用,每安於敝陋,正恐綿薄,不堪祿賜之厚,徒取釁眚。」
●尤愆●( you qian)罪過。宋·司馬光《又和並寄楊樂道十二韻》:「有如驂之,左右隨周旋,庶兒助山甫,袞職無尤愆。」●(yn),套在馬身上,引車前進的皮帶。
●罪戾●(zu)罪過。戾,罪行、過失。《左傳·莊公二二年》:「羈旅之臣,幸若獲宥及於寬政,赦其不閒於教訓,而免於罪戾,弛於負擔,君之惠也。」
●罪眚●( zui sheng)罪過。,小過失清·洪昇《長生殿情悔》:「懺悔尤,陳罪眚。」
●罪釁●( zui xin)罪過。《後漢書·帝紀》:「禍害深大,罪釁日滋。」
●罪業●( zui ye)佛家認為身、言、意三者的罪行。業,行為。即指行為、語言、意念上的罪過。《法華經·化城喻品》:「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
●罪尤●( zui you)亦作「罪郵」。罪過。尤,通「郵」,過失,錯誤。《楚辭·天問》:「湯出重泉,夫何罪尤。」三國·魏·曹植浮萍》:「恪勤在夕,無端獲罪尤。」《漢書孝成班倢仔》:「猶被覆載之厚德兮,不廢捐於罪郵。」 罪魁 【罪魁】
●(zuku1)製造罪孽禍亂的主謀,策劃並帶領犯罪的主要頭目。「罪魁」這一概念的內涵,各個時代差異極大,其處置手段和結果亦不相同。
●大慈●(dadu)大惡人,首惡。語出《書·康誥》:「元惡大,矧惟不孝不友。」,罪惡。晉·潘岳《西征賦》:「溫韓●(遂)馬●(超)之大,阻關谷以稱亂。」唐·劉禹錫《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天寶末,大起於幽都。」《明史·刑法志一》:「巨惡大憝,案如山積。」
●大猾●(da hua)亦作「大滑」。大奸,大惡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竊罵日: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後漢書·陳蕃傳》:「小黃門趙津,大滑張汜等肆行貪虐,奸媚左右。」
●大願●(date)罪大惡極的人。唐·韓愈《平淮西碑》:「大慝適去,稂莠不薅。」宋·周密《齊東野語·王敦之詐》:「人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大慝。」
●禍首●( hud shou)製造禍害的頭目,或造成禍害的責任者。《左傳·昭公四年》:「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將在此矣』。」唐·杜甫《寫懷》詩:「禍首燧人氏,厲階董狐筆。」介狄●(jied)猶元兇。介,大。狄,邪辟。《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馬瑞辰通譯:「《說文》『狄之為言淫辟也。』《廣雅·釋言》:『狄,闢也』古或以淫辟之稱。介狄謂大狄,猶雲元惡也」一說為披甲的北狄之人。介為「甲」;狄為北方少數民族。
●巨憝●(jdu)元凶、大惡人。憝姦,惡。宋·蘇舜欽《送安素處士高文悅》詩:「皇天稔巨憝,羌虜稽顯戮。」《明史·徐問傳》:「王師每入,巨憝潛蹤」蕭蛻《徐園追祭宋遯初》詩:「巨憝竊國柄,群材璧馬釣。」
●劇惡●(je)大惡。指大壞人。宋·蘇洵《御將》:「先王之選才也,自非大奸劇惡如虎豹之不可以變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術而全其才,以適於用。」
●巨魁●(jku)禍首,首領,大頭目。清·姚鼐《張逸園家傳》:「君多布耳目,得其巨魁,或親捕之,凡半年,獲盜白餘。」
●巨孽●(jni)首惡,大害。孽,罪孽。唐·戴叔倫《奉天酬別鄭諫議》詩:「巨孽盜都城,傳聞天下驚。」《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蘇州秦宗權繼為巨孽,有眾數萬,攻陷鄰郡。」
●巨●(jte)指大奸大惡的。慝,奸惡。清·薛福成《書太監得海伏法事》:「丁公獨擿巨慝於萌芽之時,易如反掌。」首惡●(shou)罪魁禍首。《新唐書·鄭從讜傳》:「乃推捕反賊,誅其首惡。」
●宿惡●(se)元凶;大惡人。《後漢書·酷吏傳·黃昌》:「密捕盜帥一人,脅使條諸縣彊暴之人姓名居處,乃分遣掩討無有遺脫。宿惡大奸,皆奔走它境。」宋·李綱《申督府密院相度措置虔州狀》:「臣深求其故,乃知招安之後,田業荒蕪,耕種不具,州縣救目前之急,不暇存恤,又督逋負,宿惡乘之,相煽愈固。」
●宿猾●(suhu)一貫奸猾不逞之人;巨惡。《後漢書·皇甫規傳》:「凡諸宿猾、酒徒、戲客,皆耳納邪聲,口出諂言,甘心逸遊,唱造不義。」唐·趙璘《因話錄·商上「旬朔內,坊市姦偷宿滑,攝氣屏跡。」
●宿狡●( su jido)猶大猾,大惡。《新唐書·酷吏傳序》「天寶後至肅代間,政類事業,奸臣作威渠宿狡,頗用慘刻奮,然不得如武后時敢搏摯殺戮矣。」
●兇魁●( xiong ku1)元凶,禍首。唐·白居易《與金陵立功將士等敕書》:「擒其兇魁,生致於闕下。」
●釁首●(xin shou)禍首,罪魁。《三國志·蜀志·法正傳》「先主於是乃厚侍靖。」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孫盛:「靖處室則友於不穆,出身則受位非所,語信則夷險易心,論識則殆為釁首。」
●元丑●( yuan chou)首惡。《後漢書·陳蕃王元傳讚》「功全元丑,身殘餘孽。」
●元墩●( yuan dul)亦作「元」。大惡人,元凶。,惡。《晉書·文帝紀》:「戰不窮武,而大敵殲潰,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新唐書·藩鎮傳·吳少誠》:「臣請以銳士萬人。順流趨荊、楚、可以攘翦元。」
●元惡●(yuan)猶「元兇」。罪惡首犯。元,大,首。《書·康》:「元惡大,矧惟不孝不友!」矧●(shen)況且。《荀子·王制》:「元惡不待教而誅。」唐·沈佺期《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詩:「天鑑誅元惡,宸慈恤遠黎。」《明史張傳》:「元惡寒心,群奷側目。」
●元渠●( yuon)賊魁。渠,大,首。語出《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英宰歸戎,元渠時殄。」殄,滅盡。
●元凶●( yuan xiong)亦作「元兇」。罪魁。三國·魏·曹植《責躬》詩:「將寘於理,元凶是率。」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桴鼓一震,而元兇折首。」《新五代史·宦者傳張承業》:「今元凶未滅,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 罪犯 【罪犯】
●( zui fan)今指不遵守法紀,胡作非為,已造成犯罪的人。古代所謂犯罪者,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姦宄●(jian gu)亦作「姦軌」。犯法作亂的人,即罪犯。,壞人,犯罪者。《書·堯典》:「寇賊姦宄。」《左傳·成公十七年》:「德刑不立,姦軌並至。」
●奸回●( jian1)姦惡邪僻。指罪犯或惡行。《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奸回不軌。」
●姦●( jian te)邪惡的心術或行為。《漢書·王莽傳贊》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左傳·昭公十四年》「救災患,孤寡,赦罪戾,詰奸慝。」
●囚犯●(qiu fan)關押在監獄的罪犯。《明史·刑法志二》「凡系囚犯,老疾必散收,輕重以類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其實應當放我出去了還當因犯一般,關在這裡做甚麼呢?」
●囚人●(qiu ren)囚犯、罪犯。《宋史·刑法志一》:「今乃遠方囚人,盡歸象闕,配務役。」《水滸傳》第六二回:「盧員外一生財主,今做了囚人,無計奈何。」
●囚徒●(qit)囚犯。《史記·大宛列傳》:「赦囚徒材官。」唐·范攄《雲溪友議·雜嘲戲》:「六衙按覆囚徒」 《元史·世祖紀二》:「具盜賊,囚徒起數,月申省部。」囚繫●(qix)指囚犯。拘押在獄的罪犯。《國語·晉語上》:「畢故刑,赦囚繫,宥閒罪,薦積德。」
●志·呂岱傳》:「親斷諸縣倉庫及囚繫。」《三國志·吳徒夫●(tf)服勞役的罪人。《醒世姻緣傳》第四九回:「一則是個徒夫老婆,提掇著醜聽拉拉的。」
●徒隸●(t)服勞役的犯人。《管子·輕重乙》:「今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後漢書·隗囂傳》「民坐銅炭,沒入鐘官,徒隸殷集,數十萬人。」
●徒奴●(tun)服勞役的罪犯或奴隸。《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後太子。」徒孥●(tun)泛指罪犯,犯人。宋·李清臣《謝賜恤刑詔表》:「徒頌系,交手傳歡。。
●徒囚●(tq囚徒,罪犯。《隋書·刑法志》「曠又告少卿趙綽濫免徒,帝使信臣推驗,初無阿曲。」
●徒係●(tuxi)囚犯。《後漢書·虞延傳》「每次歲時伏臘,輒休遣徒係,各使歸家。」《宋書·孝武帝紀》:「乙亥,車駕躬耕籍田,大赦天下。尚方徒繫及通租宿債,大明元年以前,一皆原除。」
●主名●( zhu ming)主要犯罪人。名,名目。《後漢書郎傳》:「恭陵火災,主名未立」。李賢注:「立,猶定也。」主坐●( zhu zu)主要犯罪人。坐,定罪。《水滸傳》第五六回:「徐寧聽罷,心中想道:既有主坐,必不礙事。」
●月份異名 正月 【正月】
●( zheng yue)農曆一年的第一個月。古代根據北斗星斗柄運行位置的每月變化,以十二地支紀月三代的月建並不相同。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商歷以建丑之月為正月,周歷以建子之月為正月。今農曆沿用夏曆。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二月建醜。《春秋·隱公元年》:「春,上正月。」以下各月的異名,均指夏曆。
●畢原●(bzu)亦稱「畢聚」。正月的別稱。古代將十天干紀月的十個月陽的別名,與農曆十二個月的月陰別名配合稱月。正月得甲,則稱「畢陬」或「畢聚」。《爾雅·釋天》:「月在甲日畢,正月為陬。」邢昺疏:「設若正月得甲,則日畢陬。」《史記·曆書》:「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初春●( chu chun)指孟春,為春季的第一個月,亦即正月。晉·傅玄《又答程曉》詩:「嘉慶形三朝,美德揚初春。」初月●(chu yue)指正月謂一年的頭一個月。《法書要錄·右軍書記》:「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際,至嘆至深,君亦同懷。」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釋俗》:「宦者宮人言,正月與上諱同音,故共易為初月。」宋·陸游《老學庵續筆記》卷一:「王羲之之先諱正』,故《法帖》中謂正月為一月』,或為『初月。」
●端月●( duan yue)正月的別稱。端,正。因避秦始皇嬴政諱,改正月為端月。端,亦有開始之義故以一年的首月為「端月」。唐·韓鄂《歲華紀麗·元月》:「位正元陽,氣和端月。」建寅●(jian yin)正月的別稱。古時將北斗星斗柄運轉一周按十二地支分為十二個等分,斗柄指向十二辰的寅,即為夏曆正月,故稱建寅。《淮南子·天文訓》:「天元一始,正月建寅。」·張子容《長安早春》詩;「咸歡太平日,共樂建寅春。」建寅月●(《jiany1nyUe《)正月。《新唐書·肅宗紀》「寶應元年建寅月甲申,追冊靖德太子琮為皇帝。」
●孟春●( meng chun)農曆正月。謂一年春季的第一個月。《書·胤征》:「每歲孟春,遒人以鐸徇於路。」《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營室,星名,即二十八宿中的室宿。
●孟陽●(meng yang)正月別稱。《初學記》卷三,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陽、孟陬。」
●孟陬●( meng Zou)正月的別稱。《爾雅·釋天》:「正月為陬。」又為「孟春」,故曰孟陬。《楚辭·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清·郝懿行《爾雅義疏·釋天》:「按陬訾,星名,即營室東壁。正月日在營室,日月會於陬訾,故以孟陬為名。」
●三陽●( san yang)正月的異名。按《易》正月為泰,卦象為上坤下乾,即上三陰,下三陽,名「三陽交泰」或「三陽開泰。」故稱正月為三陽。又:《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氣下降。」孔穎達疏:「正月三陽既上,成為乾卦。」乾卦為三陽爻,故以三陽稱正月。南朝·宋·孔皋《會稽記》:「三陽之辰,華卉代發。」宋·王安石《謝林肇長官啟》「三陽肇歲,萬物同春。」又指中醫經絡學的太陽、少陽、陽明三經脈。亦指晉張孟陽●(張載)、景陽●(張協)、季陽●(張亢)三兄弟。也指春天。
●上春●( shang chun)即孟春。指正月《周禮·春官·天府》:「上春,釁寶鎮及寶器。」正月,殺牲取血塗寶鎮和寶器。釁,以血塗沫;寶鎮玉圭之類的珍貴玉器;寶器,鐘鼎之類的祭器。鄭玄注:「上春,孟春也。」唐·楊師道《奉和正日臨朝應詔》詩:「九重麗天邑,千門臨上春。」清·曹寅《谷日西軒燕集》詩:「上春八日喜春晴,屋角梅枝照夜明。」
●十三月●( shi san yue)週以十一月為正,殷以十二月為正,夏以十三月為正,實指每年一月。《詩·豳風·七月》:「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三之日為十三月,即正月。一說一年十二個月,如閏月,就為十三月;殷周之際將閏月放在歲末,故有十三月之稱。非是。
●首春●( shou chun)正月的別稱。以其為春季之首,故稱。清·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韻見贈》詩:「首春上將西出師,蟻穴初開天宇空。」
●首歲●( shou sui)指正月,意為一歲之首月。《漢書·蕭望之傳》:「今首歲日月少光,咎在臣等。」顏師古注:「首歲,歲之初首,謂正月也。」
●歲首●( sui shou)一年的頭一個月,即正月。《史記·武帝紀》:「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
●夏正●(xid zheng)指正月。夏以正月為歲首,故云。歷,即農曆,也稱陰曆,始於夏代。自漢武帝採用夏正後,歷代沿用,直到現在。漢·張衡《東京賦》:「夏正三朝,庭燎晳晳。」
●獻舂●( xian chun)正月的別稱。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獻春。」
●太族●( tai zhu)亦作「太簇」。正月的異名。本為十二律中陽律第二律的名稱,古用以指代正月。古十二音律分為陽律六,陰律六。以陽律配單月,從十一月開始,經一月,到九月;以陰律配雙月,從十二月開始,經二月,到十月均根據每月陽陰二氣的消長和萬物的變化而定。《呂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陽氣始生,草木繁動。」高誘注:「太蔟,正月。」正歲●( zheng sui)即正月。《周禮·天官·小宰》:「正歲,帥治官之屬,而觀治象之法。」註:「正歲,謂夏之正月」孫詒讓正義引王引之曰:「爾雅曰:『正,長●( zhang)也建寅之月為一歲。十二月之長,故為正歲。」
●二月●( er yue月份名。指農曆一年的第二個月唐·杜牧《贈別》:「娉娉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夾鍾●(jia zhong)農曆二月的異名,本為十二律呂中陰律第二律的名稱,古用以配二月。《禮記·月令》:「●(仲春之月),音角,律中夾鐘。」因二月陰陽二氣相激,故云。《史記·律書》:「夾鍾者,陰陽相夾廁也。」參見「正月·大蔟」條。
●建卯月●( jian mao yue)農曆二月,因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故二月為建卯月。《新唐書·肅宗紀》:「建卯月辛亥,大赦。」
●桔如●(jr)二月的別稱。因天乾紀月,二月為乙的稱呼。《爾雅·釋天》:「●(月)在乙曰桔…二月為如。」邢昺疏:「二月得乙則日桔如。」
●麗月●(yue)農曆二月的別稱。以其時百花盛開,萬紫千紅,故稱。南朝·梁·蕭統《夾鍾二月》「花明麗月光浮竇氏之機;鳥哢芳園,韻響王喬之管。」
●如月●(ruy)二月的別稱。《爾雅·釋天》:「二月為如。」郝懿行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桃月●(tao yue)二月的別稱。因其時桃花盛開,故稱。仲春●( zhong chun)農曆二月的別稱。請其月在春季的中間,即春季的第二個月。仲,位次在中,第二。《書·堯典》2「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仲陽●( zhong yang)即仲春,為二月的別稱。南朝·梁元帝《纂要》:「二月仲春,亦為仲陽。」 三月 【三月】
●( san yue)月份名。為農曆一年的第三個月,春季的最後一個月。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病月●( yue)三月的別稱。病,通「丙」,光明的樣子。謂三月萬物光明燦然,生機勃發。《爾雅·釋天》:「三月為病。」郝懿行義疏:「病,本作…然則者也,三月陽氣盛,物皆炳然也。」清·錢謙益《杜大將軍七十壽序》:「病月廿二日為懸弧之旦。」懸弧,古俗,家生男於門左掛弓一張,以示生男之慶。後以生男為懸弧,男子生日為懸弧令旦或懸弧之旦。」
●蠶月●( chan yue)三月的別稱。謂其時忙於蠶事,故稱。《詩·豳風·七月》:「蠶月條桑,取彼斧斨。」
●姑洗●(gu)農曆三月的異名。本為十二音律中陽律第三律的名稱,古用以配三月。《淮南子天文訓》:「●(清明)加十五日,斗星指辰則穀雨,音比姑洗。」高誘注:「姑洗,三月也。姑,故也;洗,新也。陽氣養生去故就新,故日姑洗也。」
●季春●( jT chun)春季的最後一月,即農曆三月。《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牽牛中。」謂太陽在三月份行經的位置。胃、七星、牽牛,均為星名,各為二十八宿之一。《楚辭·九懷·尊嘉》:「季春兮陰陽,列草兮成行。」建辰月●( jian chen yue)指農曆三月。因夏曆正月建寅,故三月建辰。《新唐書·肅宗紀》:「建辰月壬午,大赦。」杪春●(mido chun)本指暮春,亦指三月。杪,末稍。唐·李端《送友人遊江東》詩:「江上花開盡,南行見杪春。」小清明●(《XioqTngm1ng《)農曆三月。清·周亮工《大清明》:「閩將樂,歸化人,以三月為小清明,八月大清明。」櫻筍時●(ying shun sh1)三月的別稱。因櫻桃、春筍上市之時,故稱。唐·鄭谷《自貽》詩:「恨拋水國荷蓑雨,貧過長安櫻筍時。」 四月 【四月】
●(syue)月份名。農曆一年中的第四個月,夏季的第一個月。唐·李頎《送陳章甫》:「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乏月●(fyu)四月的別稱。因其時青黃不接,糧蔬匱乏,故稱。《太平御覽》卷二二引《四時纂要》:「四月也,是謂乏月,冬谷既盡,宿麥未登。」
●槐月●( hudi yue)四月的別稱。因其時槐花開放,故名。建已月●( jian si yue)農曆四月。因夏曆以建寅為正月,故四月建已。唐·杜甫《戲贈友》詩之一:「元年建已月,郎有焦校書。」《新唐書·肅宗紀》:「建已月庚戌,史朝義寇澤中,刺史李抱玉敗之。」
●麥秋●( mai qiu)農曆四月的別稱,以其時為麥收季節,故稱。《禮記·月令》:「靡草死,麥秋至。」漢蔡邕《月令章句》:「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以孟夏為秋。」《梁書·昭明太子傳》:「首夏司開,麥秋紀節,容衛徒警,菁華委絕。」菁華,即精華。指草木繁茂。
●梅月●(mei yue)指農曆四月,因其時處於梅雨季節,故稱。前蜀·貫休《寄王滌》詩:「梅月多開戶,衣裳潤欲滴。」南唐·李廷珪《藏墨訣》詩:「避暑懸葛囊,臨風度梅月。」又指疏梅映月的景色。
●孟夏●(meng xid)夏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四月。《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且婺女中。」畢、翼、婺女,均為星名,各為二十八宿之一。《楚辭·九章·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清和●(qing he)四月的別稱。因其時天氣清明而和暖,故稱。南朝·宋·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 shou xia)農曆四月,謂為夏季之首,猶孟夏。三國·魏·曹丕《槐賦》:「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維夏●( wei xid)四月的異名,以其為夏之始,故云。《詩·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南朝·梁元帝《纂要》:「孟夏亦日維夏,首夏。」
●陰月●(yin yue四月的別稱。漢·劉歆《西京雜記》:「四月陽雖用事,而陽不獨存,此月純陽疑於無陰,故亦謂之陰月。」
●正陽●( zheng yang)農曆四月。謂其時太陽開始正軌直射,白晝漸長。晉·傅玄《述夏賦》:「四月惟夏,運臻正陽。」仲呂●(zhong10)四月的異名。古以十二音律陰律中的第三律配四月,因古有「仲夏之月,律中仲呂」之說,故稱。呂氏春秋·季夏》:「仲呂之月,無聚大眾巡勸農事。」《淮南子·天文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高誘注:「仲呂,四月也。陽在外,陰在中,所以呂中於陽,助成功也,古日仲呂。」漢·班固《白虎通·五行》:「四月謂之仲呂 五月 【五月】
●(wyue)月份名。為一年中的第五個月,夏季的第二個月。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唐·李白《長干行》:「十六君遠行,瞿塘灧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惡月●(eyue)五月的別稱。舊謂五月多禁忌,故稱。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惡月》:「京師諺曰:善正月,惡五月。按《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
●皋月●(gao yue)五月的別稱。皋,通「高」,謂五月陰氣生,由下而上。《爾雅·釋天》:「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皋者,《釋文》:『或作高、同…高在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下而上。又物皆結實,囊韜下垂也。」韜●(gao tao),箭囊弓袋。
●建午●( jian)五月的別稱。夏曆以正月為建寅,五月當為建午。其時北斗星斗柄指向十二辰的午,正當夏曆五月宋·梅堯臣《冬雷》詩:「我今來江南,歲歷惟建午。」
●厲皋●(ga)五月的別稱。天干紀月,五月為戊,稱曰厲皋《爾雅·釋天》:「●(月)在戊日厲…五月為皋。」邢昺疏:「五月得戊,則厲皋。」
●榴月●(iu yue)五月的別稱。以石榴花五月開放,故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安石榴》:「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三色。」
●南火月●(nan huo yue)五月的別稱。因其時大火正當南方,故稱。唐·李白《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夫槿榮芳園,蟬嘯珍木,蓋紀乎南火月也。」
●蒲月●(pu yue)農曆五月的別稱。舊俗端午節,用菖蒲與艾葉並紮懸於門首,用以辟邪,因稱五月為蒲月。
●蕤賓●( rui bing)農曆五月的別稱。古以十二音律中的陽律第三律蕤賓配五月。《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征●(zh),律中蕤賓。」鄭玄注:「蕤賓者,應鐘之所生,仲夏氣至,則蕤賓之應律。」參見「正月·太」條。
●中夏●( zhong xid)指農曆五月。謂其在夏季之中。唐玄宗《端午》:「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仲夏●( zhong xid)指農曆五月。謂是月在夏季之中。仲,位次在中。《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六月 【六月】
●( liu yue)月份名。農曆一年中的第六個月,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左傳·宣公十二年》:「夏六月,晉師救鄭。」長夏●(chang xid)農曆六月的別稱以夏日晝長夜短,故云。《素問·六節藏象論》:「春勝長夏,長夏勝冬。」王冰注:「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王,故云長夏也。」
●徂暑●( cu shu)六月的別稱。謂正值盛暑之時。徂,開始。《詩·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初學記》卷三引梁元帝《纂要》:「季夏亦曰徂暑。」
●伏月●( fu yue)指農曆六月。謂伏天在其中,故云。伏為隱伏避暑之義。
●荷月●( he yue)農曆六月。以其時為荷花盛開,故云。季夏●(jxia)農曆六月,以其為夏季的最後一個月,故稱。《禮記·明堂位》:「夏季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鄭玄注:「季夏,建已之月也。」此指周曆。因周歷以建子之月為正月,故季夏為建已之月。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諸生獨不見季夏之乎?」螇,蟬類的昆蟲。
●建未月●(jian wei yue)農曆六月。夏曆正月建寅,六月建未。其時北斗星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未。《詩·小雅·四月》:「六月徂暑。」宋·朱熹集傳:「四月、六月,亦以夏正數之,建巳、建未之月也。」
●精陽●( jTng yang)農曆六月的別稱。以其時日盛陽剛,故云。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六月》:「梁元帝《纂要》:『六月為精陽。,」
●且月●(jyue)農曆六月的別稱。《爾雅·釋天》:「六月為且。」郝懿行義疏:「且者次且,行不進也。六月陰漸起,欲遂上,畏陽,猶次且也。」且,通「趄」。次且,行步不前。林鐘●( zhong)農曆六月的異名。本為古十二音律中的陰律第四律的名稱,古用以配六月。《呂氏春秋·音律》:「林鐘六月。」「草木盛滿,陰將始刑。高誘注:「林鐘,六月。」漢·班固《白虎通·五行》:「六月謂之林鐘何?林者眾也。萬物成熟,鐘類眾多。」又為古鐘名。
●則且●(zej)六月的別稱。因十干紀月,六月為,故稱。《爾雅·釋天》:「●(月)在已日則…六月為且。」邢疏:「六月得已則日則且。」 七月 【七月】
●(qyue)月份名。農曆一年中的第七個月,秋季的首月。《左傳·哀公十三年》:「秋七月辛丑,盟,吳晉爭先。」唐·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初秋●(chu qiu)即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三國·魏·曹植《贈丁儀》詩:「初涼氣發,庭樹微銷落。」瓜時●(gua shi1)農曆七月的別稱。以其為瓜熟時節,故稱《史記·齊太公世家》:「瓜時而往,及瓜而代。」裴駰集解引服虔曰:「瓜時,七月。及瓜,謂後年瓜時。」
●建申月●( jian shen yue)農曆七月的異稱按夏曆正月建寅,七月當為建申。其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申。《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宋朱熹集傳:「七月,斗建申之月,夏之七月也。」
●蘭秋●( lan qiu)農曆七月的代稱,以其為蘭草●(建蘭)花開之時,故稱。南朝·宋·謝惠連《與孔曲阿別》詩:「淒淒乘蘭秋,言餞千里秋。」南朝·梁元帝《纂要》:「七月孟秋首秋、肇秋、蘭秋。
●蘭月●(lan yue)農曆七月的別稱。因其時為蘭花盛開之月,故名。南朝·齊·王融《法壽樂》:「常耀芳霄,薰風鏡蘭月。」揜,同「掩」。清·厲《事物異名錄·歲時》引提要錄》:「七月為蘭月。」
●孟秋●( meng qiu)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翼、星、畢,星名,古為二十八宿之一。
●巧月●(qiao yue)農曆七月的別稱。因乞巧節●(七月七日)在該月,故稱。傳說每年七月七日晚上,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舊俗,婦女於是夕結彩樓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上秋●( shang qiu)孟秋,即農曆七月《資治通鑑·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又言自二月以來,令各具精甲壯馬,將以上秋南寇。」胡三省註:「上秋,謂七月。」
●首秋●( shou qiu)農曆七月的別稱。猶孟秋,謂秋季之首月。南朝·梁·王僧儒《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詩:「首秋雲物善晝暑旦猶清。」
●霜月●( shuang yue)農曆七月的別稱。謂是時陰氣凝結,開始孕育霜寒。《隸釋·漢魯相韓造孔廟禮器碑》「霜月之靈,皇極之日。」
●相月●(xiang yue)七月的別稱。《爾雅·釋天》:「七月為相。」郝懿行義疏:「相者,導也三陰勢已成,遂導引而上也。」
●夷則●(y1ze)農曆七月的別稱。本為古十二音律中陽律第五律的名稱,古用以配農曆七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則。」故以名七月。
●肇秋●( zhdo qiu)初秋,即農曆七月肇,開始,發端。三國·魏·曹植《離思賦》:「在肇秋之嘉月,將曜師而西旗。」室相●( zhi xiang)農曆七月的別稱。天干紀月,七月得庚,名日窒相。謂陰氣凝結,孕育秋相。爾雅釋天》:「●(月)在庚日室……七月為相。」邢昺疏:「七月得庚,則日室相。」中元●( zhong yuan)農曆七月的代稱因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在該月,故云。佛教傳說目連於中元節作盂蘭盆會,以救被打入地獄的母親。道觀於是日亦作齋醮,以超度孤魂野鬼唐·令狐楚《中元日獻張尊師》詩:「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玄都永日閒。」亦指農曆七月十五日 八月 【八月】
●(byu)月份名。農曆一年的第八個月。秋季的第二個月。唐·王昌齡《塞上曲》:「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剝棗●(bz)指農曆八月。謂其時棗熟,故名。《詩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宋·黃庭堅《次韻奉送公定》「今年君渡河,剝棗詠《豳》詩。」
●桂秋●(guq)農曆八月的異稱。以其時為桂花飄香之月,故稱。唐韋琮《月明星稀賦》:「的的悠悠,蟾孤桂秋。」·程麟《此中人語·曾睹瑤池仙客》:「咸豐八年戊午桂秋,吳君方十五歲在紅杏山莊別墅小住。」
●桂月●(guyu)農曆八月的別稱。因其時桂花開放,故云。清·厲莖《事物異名錄·歲時·八月》:「《提要錄》八月為桂月。,」
●建酉月●( jian you yue)八月的別稱。夏曆正月建寅,八月建酉。其時北斗星斗柄指。《左傳·桓公五年》「始殺而嘗。」杜預注:「建酉之月,陰氣始殺。」
●南呂●(nan)八月的異名。本為古十二音律中的陰律第。。
●五律的名稱,古用以配農曆八月。《呂氏春秋·音律》:「南之月,蟄蟲入穴,趣農收聚。」高誘注:」南呂,八月也。」仲秋●( zhong aiu)農曆八月。指其月在秋季之中。仲,位次在其中。《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仲商●( zhong shang)猶仲秋,即農曆八月。古以五音配五季,商為秋,又其月在秋季之中,故稱。梁元帝《纂要》「八月仲秋,亦曰仲商。」
●壯月●( zhuang yue)農曆八月的別稱。《爾雅·釋天》:「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大壯》,言陽大盛也。」《金石萃編·阿思那忠碑》:「乘壯月以控弦,候朔風以鳴鏑。」 九月 【九月】
●( jiu yue)月份名。農曆一年中的第九個月秋季的最後一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九月,楚平王卒。唐·岑參《走馬川行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季秋●(jqi)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書·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三國·魏·曹植《愁霖賦》「夫何季秋之淫雨兮,既彌日而成霖。」
●季商●( shang)九月的別稱。古以五音配四季,秋屬商,故九月為季商。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日暮秋、季商、杪秋。」
●建戍●( jian xu)九月的別稱。因夏曆正月建寅,九月當是建戌。《國語·周語中》:「夫長角見而雨畢。」三國·吳韋昭註:「建戌之初,寒露節也。」
●菊月●(jyue)九月的別稱。是月為菊花盛開之時,故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部·九月》:「《提要錄》:九月為菊月。」
●秋●(miq)季秋,即農曆九月。杪,末。《楚辭·九辯》:「靚杪秋之遙夜兮,心繚悷而有哀。」
●暮秋●(mq)晚秋,秋季最後一個月,即九月三國魏·曹植《迷迭香賦》:「芳暮秋之幽蘭兮,麗崑倉之芝英。」宋·傅亮《感物賦序》:「余以暮秋之月,述職內禁,夜清務隙,遊目藝苑。」
●青女月●(qing nu yue)農曆九月的別稱。青女為霜神,九月開始降霜,故稱。唐·杜審言《重九日宴江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清秋●( qing qiu)農曆九月。是月天高氣爽,故日清秋宋·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三秋●( san qiu)九月的別稱。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唐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授衣月●( shou yT yue)九月的別稱。語本《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宋·陸游《立冬日作》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無射●(wshe)農曆九月的異名。本為古十二音律中的陽律第六律的名稱。古用以配九月。《呂氏春秋·季秋》:「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無射。」《史記·律書》:「無射首,陰氣盛用事,陽氣無餘也,故曰無射。」又為鍾名。
●玄月●(xuan shue)九月的異稱。《爾雅·釋天》:「九月為玄。」郝懿行義疏。「《詩·何草不黃》正義引李巡曰:『九月萬物畢盡,陰氣侵寒,其色該黑。」故九月為玄月。《國語越語下》:「至於玄月,王召范蠡而問焉。」晉·郭璞《江賦》「陽鳥愛翔,於以玄月。」唐·韋應物《冬至夜至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詩:「玄月生一氣,陽景極南端。」 十月 【十月】
●( shi yue)月份名。指農曆一年中的第十個月,冬季的首月。《詩·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左傳·定公二年》:「冬十月,吳軍楚師於豫章,敗之。」亥月●(hai yue)亦作「建亥」或「建亥月」。十月的異稱。夏曆以建寅為正月,因之十月為亥月或建亥月。《國語·周語中》「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豐昭註:「謂火建之後,建亥之初也。」《漢書·律曆志》上:「位於亥在十月。」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戊辰之年,建亥之月。」
●良月●(liang yue)十月的別稱。古人以盈數為吉,十為小盈,故稱十月為良月。或以為是月氣溫適宜。豐收在望,故稱。《左傳·莊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衛,●(鄭伯)三年而復之,……使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晉·陶潛《和郭主簿二首》之二:「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孟冬●( meng dong)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十月。《禮記·月令》:「孟冬之月,月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指十月太陽行經的位置,尾、危七星,均為星名,各為二十八宿之一。《文選·古詩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上冬●( shang dong)初冬。十月的別稱。一季三月習慣上可分為上中下。南朝·宋·謝靈運《遊嶺門山》詩:「協以上冬月,晨遊肆所喜。」南朝·梁元帝《纂要》:「十月孟冬,亦曰上冬。」
●小春●( xido chun)為「小陽春」之省稱。指農曆十月。意謂十月天氣和暖,有如初春。宋·歐陽修《漁家傲》詞之二「十月小春梅蕊綻,紅爐畫閣新裝。」宋·陸遊《閒居初冬作》:「東窗換紙明初日,南圃移花及小春。」明·謝肇《五雜俎·天部》:「十月有陽月之稱。即天地之氣,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華者,俗謂之小陽春。」
●陽月●( yang yue)十月的異稱。陽氣始於亥,生於子,十月建亥,為陽之始;又因十月氣候多暖,稱為陽春:故十月名為陽月。《詩·小雅·采薇》「歲亦陽止。」鄭玄箋:「十月為陽,時坤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此月為陽。」《後漢書·廣成頌》:「至於陽月,陰慝害作。」
●應鐘●(ying zhong)十月的異名。本為古十二音律中的陰律第六律的名稱,古用以配十月。《國語·周語下》:「六閒應鐘,均利器用,俾應復也。」《呂氏春秋·音律》:「應鐘之月,陰陽不通,閒而為冬。」 十一月 【十一月】
●( shi yi yue)月份名,指農曆一年中的第十一個月,冬季的第二個月。《左傳·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越滅吳。」
●畢睾●(bg)十一月的異名。即古代夏歷逢甲的十一月。爾雅·釋天》「月在甲日畢,……,十一月為辜。」疏:「十一月得甲曰畢辜。」
●暢月●( chang yue)十一月的別稱。《禮記·月令》:「●(仲冬)命之日暢月。」鄭玄注:「暢,猶充也。」疏:「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故也。」
●黃鐘●( huang zhong)十一月的異名。本為古十二音律中的陽律第一律的名稱,古用以配十一月。《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其日壬癸,……其音羽,律中黃鐘。」鄭玄注:「黃鐘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氣至,則黃鐘之應律。」因以黃鐘異稱農曆十一月。
●葭月●(jia yue)農曆十一月的異名。古俗於冬至前,以葭灰●(即葦膜燒成的灰)置律管中以測節氣的到來,其時在十一月中,故以葭月指稱十一月。葭,初生的蘆葦。
●建子●(jian)一月的別稱。古代以十二斗建稱十二月,夏曆正月為建寅,十一月建子,故以建子稱十一月。宋·張《月令解》:「仲冬者鬥建子之辰也。」唐·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
●龍潛月●(lang qian yu)農曆十一月的別稱以其時為龍蛇蟄伏之始,故名。晉·葛洪《抱朴子·吳失》「殷雷鞫磕於龍潛之月,凝霜肅殺平朱明之運」朱明,夏季。
●仲冬●( zhona dong)指農曆十一月。因是月在冬季之中,故稱。仲,位次在中,第二。《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子月●(zyue)即建子月,農曆十一月。北周·庾信《寒園即目》詩:「子月泉心動,陽女地氣舒。」 十二月 【十二月】
●( shi er yue)月份名。指農曆一年中的第十二個月,亦即夏歷一年或冬季的最後一個月。《左傳昭公三十年》:「吳子怒,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君子,遂伐徐。」
●冰月●(bing yue)農曆十二月的別稱。以其時天寒地凍,大地冰封,故稱。語出《詩·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衝衝。」二之日,週曆二月,即夏曆十二月。《晏子春秋諫下》「今君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除月●( chu yue)亦作「涂月」,十二月的別稱。塗,同「除」,謂一年將盡。《爾雅·釋天》:「十二月為涂月。」郝懿行義疏引馬瑞辰曰:「《廣韻》塗與除同,謂歲將除也。」南朝·梁元帝《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日暮冬、秋冬、除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
●大呂●(da)十二月的異名。本指古十二音律中陰律第一律的名稱,古用以配十二月。《國語週語下》「元聞大,助宣物也。」韋昭註:「十二月,大呂。」又為古鐘名。季冬●( dong)冬季第三個月,農曆十二月。《禮記·月令》:「冬季之月,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氏中」意謂太陽在十二月所經行的位置。婺女●(女宿)、婁、氏,均為星名,各為二十八宿之一。《漢書·司馬遷傳》:「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嘉平●(jia ping)本為臘祭的異名。臘祭,每年十二月八日舉行的年終祭祀,以祭先祖百神為主,故十二月稱嘉平。元方回《留丹陽苦寒戲為短歌》:「自從書雲入嘉平,一月曾無三日晴。」清·錢謙益《王兆吉六十序》:「閼逢敦牂嘉平之月,甲子一周,里之士友將往致祝,而請余為其詞。」閼逢●(yan peng),天干「甲」的異名;敦牂●( dun zhang)地支「午」的異名:兩者謂甲午年。
●建丑●(jian chou)建丑月的省稱,指十二月。
●桔塗●(jt)十二月的異名。《爾雅·釋天》:「月在甲日畢,在乙……十一月為幸,十二月為塗。」郝懿行義疏:「十一月得甲,則日畢辜;十二月得乙,則曰桔塗。」
●臘月●(ayue)農曆十二月。臘,祭名,以祭祀祖先百神為主,於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舉行,故以臘月為十二月之稱。《漢書·陳勝傳》:「臘月,勝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勝以降漢。」
●杪冬●( mido dong)暮冬。謂冬季的末月,即十二月。,末。唐·崔曙《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詩:「杪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暮冬●( mu dong)冬季的最後一月,指十二月。見「十二月·除月」條。
●暮節●(mjie)猶季冬,即冬季最後一月,指農曆十二月。見「十二月·除月」條。
●暮序●(mx)猶暮冬,即一年之末。序,次第,時序。南朝·梁·簡文帝《雪朝賦》詩:「同雲凝暮序,嚴陰屯廣隰。」隰●(x1),低濕之地。唐·李端《長安書事寄薛戴》:「時芳一憔悴,暮序何蕭索。」
●清祀●(qTng si)本為臘祭的異名,亦為臘月的別稱。以天冷而舉行的年終大祭,故稱。清,寒冷;祀,祭祀,指臘祭。,
●宋·曾鞏《本朝政要策·祭》:「博士和峴言,始伊耆。而三代有嘉平、清祀、祭之名;,臘之別名也。」伊耆,古帝名,《禮記·郊特牲》伊耆氏始為臘。」
●窮冬●(qiong dong)猶季冬,指冬令將盡。窮,儘。唐·杜甫《建都十二韻》:「窮冬客劍外,隨事有田園。」唐韓愈《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窮紀●(qiong ji)十二月的異名。古亦以一年為一紀,十二月為年終之月,故曰窮紀。參見「十二月·除月」。
●窮天●( qiong tian)猶季冬,謂冬季將盡,指十二月。南朝·宋·顏延之《北使洛》詩:「陰風振涼野,飛雪瞀窮天。」瞀,使之昏暗。
●窮陰●(qiong yin)猶窮冬。《神農本草經》謂「秋冬為陰」。故十二為窮陰。南朝·宋·鮑照《舞鶴賦》:「於是窮陰殺節,急景凋年。」唐·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
●嚴月●(yan yue)十二月的別稱謂十二月隆冬嚴寒,故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歲時·冬》:「《山堂肆考》嚴月季冬之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