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製作說明【阿彌陀佛】   釋氏要覽【阿彌陀佛】2020.3.5總目錄
《釋氏要覽》三卷,北宋釋道誠集。道誠是宋咸平景德年間(998~1007)在汴京講經論的賜紫沙門,和當時譯場中執事僧清沼(筆受)、雲勝(證義)相熟。自京師罷講返鄉(錢塘),先後居住龍華寺和月輪山寺,以十年時間披閱大藏,遇到出家人須知的事就抄錄下來。天禧三年(1019)八月宋真宗大赦天下,普度僧尼道士女冠系帳童行,計度僧二十三萬零一百二十七人,尼一萬五千六百四十三人,道士七千零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他因此整理舊鈔,分類並添了一些傳記書疏材料,編成此書,供新度者閱讀(見《要覽》作者自序,又見宋志磬《佛祖統紀》卷四十四)。

【阿彌陀佛】佛學系列詞典請到掌上百科論壇,或https://freemdict.com/,查看下載。
【阿彌陀佛】佛學系列詞典主要作品:
《佛光大辭典增訂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佛教大辞典(任继愈)》【图片版】
《佛教小辞典(杜继文)》【图片版】
《新编佛教辞典(陈兵)》【图片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
《佛教小百科(中國佛教協會編)》
《中國百科全書佛教篇》
《釋氏要覽》
《三藏法數》
《一行佛學辭典(14本合輯)》
《一行佛學辭典簡編(9本合輯)》
《佛经解说辞典(刘保金)》【图片版】
《南山律學辭典》
《实用净土宗辞典(林克智)》【图片版】
《禪宗典籍550種提要》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
《因明辞典》【图片版】
《佛教人物傳總集》
《佛教難字字典》【图片版】
《俗語佛源》等等。

《一行佛學辭典簡編(9本合輯)》所收辭典:
台大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續一切經音義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翻梵語
佛光阿含藏
阿含辭典(莊春江)
法相辭典(朱芾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說明:以上除了【图片版】外,其他均为文字版。 02 總目錄 筆畫順序索引 02 總目錄 筆畫順序索引
00 總目錄 原書順序索引 
01 總目錄 拼音順序索引 

一切恭信  一身  二十五有  二衣  二戒  二身  二智  二學  二諦  二歸戒  十二分教  十方住持  十戒  十身  十號  七眾  七情  七聚  人中師子  人有為四相  人因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  人道十苦  人趣  入寺問制  入俗舍五法  入堂五灋  入眾五灋  八戒  八味  八法信重  八風  八能  八達  八備  八誡  八藏  八難  九地  九橫  三千大千世界  三目齋  三有  三衣  三戒  三身  三長月  三界  三品沙彌  三拜  三國論師  三等出家人  三絕  三塗  三聚戒  三摩提  三學  三藏  三歸戒  三寶  三寶物  大衣有三品九種  大乘  大師  大德  上人  上士  上座  小行  小乘  小師  小魚忘教  乞食  凡夫  天中天  天竺九儀  天竺種姓有四  天趣  五戒  五身  五畏  五部衣色  五部律  五欲  五備  五綴鉢  五趣生死輪  五篇名  五觀  支郎  支提  不正食  比丘  比丘經營精舍  比丘稱良福田  互跪  瓦鉢  少欲知足  日用木杵  中後不食得五福  中食論  手爐  什物  父母拜  六味  六物  六和敬  六聚  六德  方丈  火焰    以忍止諍  以貌擇師  打無常磬  正法  正食  布薩  田相緣起  四身  四品友  四海論主  四絕  四聖種  四諦  四歡喜灋  生天因  代禮  令佛法速滅有五法  用外書治佛經  主事四員  市買禍母  立雪  立塔  立壇始    出力比丘  出生  出家人三欲  出家人事務  出家人統姓  出家三法  出家五法  出家以信為首  出家正因  出家由  出家行  出家越五道  出家喜  出家難  式叉摩那    寺院三門  寺院長生錢  寺院畫壁  寺院擊鼓  地獄趣  在床忌七事  在眾安樂行灋  在眾惡報  百一物  死位  成就威儀四法  同力收拾  同體三寶  因人顯名  自大憍人  自恣  向火七過  行吊  行忍五德  行者  行香  行淨水  行籌  合掌  名德  色界    守寺比丘  安居  安龕柩  如意    戒刀  戒果  戒體    投針    別姓有五  別體三寶  作法  作益  住持三寶  佛不定答  佛法二柱  佛法先後  佛法壽命  佛留福廕末世弟子  佛寶  伽毘羅神像  伽藍立廟  坐具  坐禪  言語避諱  弟子  弟子事師  沙門  沙門不應畏死  沙門以寂滅為樂  沙彌  沙彌行  沙彌亦名比丘  初亡  忌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表白  盂蘭盆  長幼序  長老  長老巡寮  長食  長跪  抽坐具  拄杖  拂子  招提  招輕賤三法  披袒    苾芻  臥法  奈苑  奔喪  具足戒  明孔    呪願  制一食  制戒十益二意  物體  和尚  侍者  供養三寶  供養佛  舍利  金地  金師子座  命終心  籴粜  受弔  受用自體物福  受戒次第  受戒始  受戒軌儀  受持衣法  受施知節量  受菩薩戒有五利  念佛  朋友三要  服制  周羅髮  府庫  放逸  法主  法匠  法曲子  法門  法師  法師八種言  法師升高座  法師心  法輪  法器  法寶  波羅提木叉  治一切煩惱灋  宗主  宗師  空門子    降龍鉢  函丈  迦提  珍重  持戒三心  持戒三樂  持蓋  城門上天王  赴請  指果  草堂  南無  柳枝淨水  威儀  背著袈裟    畏慎  毘曇孔子    骨人  拜首  看鬪  香室  修飾畫像  修羅因  修羅趣    律不許度者  律名始  律住持  律虎  律師  食三德  食肉  食戒  食辛  食事  食法  食相  食後漱口  食前唱密語  食量  食義  食體  風刀  度小兒緣起  度惡弟子  施食  施食五常報  送葬  炳燭  剃髮  剃髮  為病人念誦   洗淨  染色  染習  祖師  祗待俗士  祠部牒  屏廁  除三惡  除饉男    飛錫  栽樹  都講  恭敬  夏臘  破戒五衰      造伽藍法  造像  倚版  息三暴害    師子座  師念弟子  師問來出家者  師資相攝  狸吞鼠子  座主  病僧得數數食  畜生因  畜生趣  娑婆世界  海眾    浴佛  宴坐    納衣  紙貴如玉  紙錢綵絹  掛錫  捨五慳  捨戒四緣  捨身  捨墮    教訶弟子  接新到衣鉢   掃地  著衣功過  菩薩  菩薩戒師  梵剎  梵音  副僧錄  帶縷釧  堂內置佛  常住  野干拒諫  問五部衣得取次著否  問出家苦樂  問但制七支  問俗人受三歸後違失  問訊  問捨戒  問捨戒已更得出家否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  累七齋  唱衣  國王父母不聽許不得出家  國師  唾空  眾生  偷稅  偏衫  偏袒  得人不可愛有十法  得以酒為藥  得戒  得病十緣  得善友    欲界    貧道  祭奠    庸人  鹿苑  剪爪  清齋  淨人  淨瓶  寄褐  視肉  視朋友五事  晝小眠  袈裟五種功德    惡報  葬法  落地獄因  雁堂  雁塔  紫衣  貼相  開士  開外學  悶絕位  無色界  無常  無常院  無常鐘驗  無錢決貨  智囊  犍稚  飲酒  勝士  童子  遊行人間  善言  善知識  善品軌則  普請  尊者  道人  道具  道風  道場  道德  盜三寶物結罪處  寒松  寒食上墓    禍從口生  畫房壁  畫像    粥十利  粥正時  疏子  疏子  發心即是出家  發睡緣  結加趺坐  結界  絳帳  絡子  絕食      蓮花座  蓮社  頓首  睡眠  鄙喻  照鏡  傳燈  毀破德缾    鉢支  鉢袋  鉢蓋  鉢器大小數  鉤紐  解虎錫  解夏草  諍有五過  諍有四種  諍根本有六    義天  義少  義虎  義解名知  義龍  滅瞋五觀  福田  預修齋七    經行  經笥法將  經論元匠  碧雲  摽表道人  摽領  壽光學士    稱孤  熏戒種子    僧正  僧主  僧次  僧坊  僧伽藍摩  僧英  僧使  僧傑  僧錄  僧寶  領神    誌石  語有八支    說者五福報  說者過罪  說法  說法示導  說律山峰落  說聽二難    養狗  精舍  精進  慚愧  慳惜僧物惡報  察間諜  綿裹鐵丸  緇流  慧苑琳瑯  遶佛  撒被    數珠  稽首  稽顙  德香    談諧上首  導師  寫瓶傳器  緘口慎心    擇友  擔筆  擁塵  蕭寺  橫死九法  頭巾  頭陀  闍梨  闍維  閻浮提  閻羅王    學者二患  學者為四事墮落  學海  學書  學肆  錫杖  雕像始  獨覺  麈尾  親友七法  親近佛  龍門  龍象  燃燈  營事比丘  懈怠      禪杖  禪住持  禪門別號  禪室  禪師  禪帶  禪毱  禪僧行解  禪鎮  擬書  擯治  聲聞  聰明釋子    優婆夷  優婆塞  優賞  講處念經  講堂制  講堂置佛像  講經天花墜  講經論首座  講僧始  講說三益  謙下獲四種功德  應遍禮  齋七幡子  齋不請強往  齋正時  齋會禮拜  禮佛  禮拜式  禮拜忌  禮師塚  彌天釋  縵衣  覆墓  雞園  濾水囊  警誡  嚴飾床褥  嚫錢    蘭若  懸香  贍病人五德  贍病人六失  贍病制  嚼楊枝  籌室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  釋門千里駒  釋門瑚璉  釋迦牟尼  護戒事業  護伽藍神  護惜浮囊    鐵鉢  辯鼎    鑄像  龕子  驗來果  變薤  纔剃髮便授十戒  觀佛  讚佛  01 總目錄 拼音順序索引 01 總目錄 拼音順序索引
00 總目錄 原書順序索引 
02 總目錄 筆畫順序索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安居  安龕柩    八備  八藏  八達  八法信重  八風  八戒  八誡  八難  八能  八味  百一物  拜首  背著袈裟  奔喪  比丘  比丘稱良福田  比丘經營精舍  鄙喻  苾芻  碧雲  辯鼎  變薤  摽表道人  摽領  表白  別體三寶  別姓有五  擯治  炳燭  病僧得數數食  波羅提木叉    鉢袋  鉢蓋  鉢器大小數  鉢支  不正食  布薩  纔剃髮便授十戒  慚愧  草堂  察間諜      禪帶  禪毱  禪門別號  禪僧行解  禪師  禪室  禪杖  禪鎮  禪住持  長跪  長老  長老巡寮  長食  長幼序  常住  唱衣  嚫錢  稱孤  成就威儀四法  城門上天王  持蓋  持戒三心  持戒三樂  抽坐具  籌室  出家行  出家難  出家人三欲  出家人事務  出家人統姓  出家三法  出家五法  出家喜  出家以信為首  出家由  出家越五道  出家正因  出力比丘  出生  初亡  除饉男  除三惡  畜生趣  畜生因  傳燈  祠部牒  聰明釋子  打無常磬  大乘  大德  大師  大衣有三品九種  代禮  帶縷釧  擔筆  導師  道場  道德  道風  道具  道人  盜三寶物結罪處  得病十緣  得戒  得人不可愛有十法  得善友  得以酒為藥  德香  籴粜  地獄趣  弟子  弟子事師    雕像始  都講  闍梨  闍維  獨覺  度惡弟子  度小兒緣起  頓首  惡報    二諦  二歸戒  二戒  二身  二十五有  二學  二衣  二智  發睡緣  發心即是出家  法寶  法匠  法輪  法門  法器  法曲子  法師  法師八種言  法師升高座  法師心  法主  凡夫  梵剎  梵音  方丈    放逸  飛錫  風刀  佛寶  佛不定答  佛法二柱  佛法壽命  佛法先後  佛留福廕末世弟子  拂子  服制  福田  府庫  父母拜  赴請  副僧錄  覆墓  伽藍立廟  伽毘羅神像      恭敬  供養佛  供養三寶  鉤紐  骨人  掛錫  觀佛  國師  國王父母不聽許不得出家  海眾  函丈  寒食上墓  寒松  行籌  行吊  行淨水  行忍五德  行香  行者  合掌  和尚  橫死九法  互跪  護伽藍神  護戒事業  護惜浮囊  畫房壁  畫像  毀破德缾  慧苑琳瑯  火焰  禍從口生  稽顙  稽首  雞園  忌日  祭奠  寄褐  迦提  袈裟五種功德  犍稚  緘口慎心  剪爪  講處念經  講經論首座  講經天花墜  講僧始  講說三益  講堂制  講堂置佛像  降龍鉢  絳帳  嚼楊枝    教訶弟子  接新到衣鉢   結加趺坐  結界  解虎錫  解夏草    戒刀  戒果  戒體      金地  金師子座    經行  經論元匠  經笥法將  精進  精舍  警誡  淨瓶  淨人    九地  九橫  具足戒  絕食  開士  開外學  龕子  看鬪  空門子      蘭若  累七齋  狸吞鼠子  禮拜忌  禮拜式  禮佛  禮師塚  立塔  立壇始  立雪  蓮花座  蓮社  領神  令佛法速滅有五法  柳枝淨水  六德  六和敬  六聚  六味  六物  龍門  龍象  鹿苑    落地獄因  絡子    律不許度者  律虎  律名始  律師  律住持  濾水囊  縵衣  悶絕位  彌天釋  綿裹鐵丸  滅瞋五觀  名德  明孔  命終心    納衣  奈苑  南無    擬書  念佛  朋友三要  披袒  毘曇孔子  偏衫  偏袒  貧道  屏廁  破戒五衰  菩薩  菩薩戒師  普請  七聚  七情  七眾    乞食  慳惜僧物惡報  謙下獲四種功德    清齋  親近佛  親友七法      燃燈  染色  染習  遶佛  人道十苦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  人趣  人因  人有為四相  人中師子    日用木杵  如意  入寺問制  入俗舍五法  入堂五灋  入眾五灋  撒被  三拜  三寶  三寶物  三藏  三長月  三等出家人  三歸戒  三國論師  三戒  三界  三聚戒  三絕  三摩提  三目齋  三品沙彌  三千大千世界  三身  三塗  三學  三衣  三有  掃地  色界    僧寶  僧次  僧坊  僧伽藍摩  僧傑  僧錄  僧使  僧英  僧正  僧主  沙門  沙門不應畏死  沙門以寂滅為樂  沙彌  沙彌行  沙彌亦名比丘    善品軌則  善言  善知識  贍病人六失  贍病人五德  贍病制  上人  上士  上座  少欲知足  舍利  捨墮  捨戒四緣  捨身  捨五慳  什物  生天因  聲聞    勝士  施食  施食五常報    師念弟子  師問來出家者  師資相攝  師子座  十二分教  十方住持  十號  十戒  十身  食法  食後漱口  食戒  食量  食前唱密語  食肉  食三德  食事  食體  食相  食辛  食義  市買禍母  式叉摩那  侍者  視朋友五事  視肉  釋迦牟尼  釋門瑚璉  釋門千里駒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  手爐  守寺比丘  受持衣法  受弔  受戒次第  受戒軌儀  受戒始  受菩薩戒有五利  受施知節量  受用自體物福  壽光學士  疏子  疏子  數珠  睡眠    說法  說法示導  說律山峰落  說聽二難  說者過罪  說者五福報  死位  四諦  四海論主  四歡喜灋  四絕  四品友  四身  四聖種    寺院長生錢  寺院畫壁  寺院擊鼓  寺院三門  送葬  娑婆世界    談諧上首  堂內置佛  剃髮  剃髮    天趣  天中天  天竺九儀  天竺種姓有四  田相緣起  貼相  鐵鉢    同力收拾  同體三寶  童子  偷稅  投針  頭巾  頭陀  唾空  瓦鉢    威儀  為病人念誦   畏慎  問出家苦樂  問但制七支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  問捨戒  問捨戒已更得出家否  問俗人受三歸後違失  問五部衣得取次著否  問訊  臥法  無常  無常院  無常鐘驗  無錢決貨  無色界  五備  五部律  五部衣色  五觀  五戒  五篇名  五趣生死輪  五身  五畏  五欲  五綴鉢  物體  息三暴害  錫杖  洗淨  夏臘  香室  向火七過  蕭寺  小乘  小行  小師  小魚忘教    寫瓶傳器  懈怠    修羅趣  修羅因  修飾畫像  懸香    學海  學書  學肆  學者二患  學者為四事墮落  熏戒種子  言語避諱  閻浮提  閻羅王  嚴飾床褥  宴坐  雁塔  雁堂  驗來果  養狗  野干拒諫  一切恭信  一身      以貌擇師  以忍止諍  倚版  義虎  義解名知  義龍  義少  義天  因人顯名  飲酒  營事比丘  應遍禮  庸人  擁塵  用外書治佛經  優婆塞  優婆夷  優賞  遊行人間  盂蘭盆  語有八支    浴佛    欲界  預修齋七    栽樹  在床忌七事  在眾安樂行灋  在眾惡報  讚佛  葬法  造伽藍法  造像  擇友  齋不請強往  齋會禮拜  齋七幡子  齋正時    招輕賤三法  招提  照鏡  珍重  正法  正食  諍根本有六  諍有四種  諍有五過  支郎  支提  祗待俗士  指果  紙貴如玉  紙錢綵絹  制戒十益二意  制一食  治一切煩惱灋  智囊  誌石  中後不食得五福  中食論  眾生  周羅髮    粥十利  粥正時  呪願  晝小眠  主事四員  拄杖  麈尾  住持三寶  著衣功過  鑄像    緇流  紫衣  自大憍人  自恣  宗師  宗主  祖師  尊者  作法  作益  坐禪  坐具  座主  00 總目錄 原書順序索引 00 總目錄 原書順序索引
01 總目錄 拼音順序索引 
02 總目錄 筆畫順序索引 

天竺種姓有四  別姓有五  出家人統姓  沙門  比丘  苾芻    除饉男  導師  祖師  禪師  善知識  長老  宗師  法主  大師  法師  律師  闍梨  勝士  尊者  開士  大德  上座  座主  上士  上人  道人  貧道  頭陀  支郎  緇流  龍象  空門子  宗主  僧錄  副僧錄  講經論首座  僧正  僧主  國師    式叉摩那  優婆塞  優婆夷  七眾  道德  名德  僧伽藍摩      道場  精舍  招提  僧坊  鹿苑  雞園  雁塔  支提  梵剎  奈苑  金地  蓮社  蘭若    草堂  方丈    雁堂  禪室  蕭寺  香室  造伽藍法  護伽藍神  比丘經營精舍  寺院三門  出家由  出家難  出家以信為首  出家越五道  出家喜  出家三法  發心即是出家  出家正因  出家五法  國王父母不聽許不得出家  三等出家人  問出家苦樂  佛不定答  出家行  出家人事務  佛留福廕末世弟子    和尚  師問來出家者  律不許度者  以貌擇師    小師  弟子  度惡弟子  師資相攝  師念弟子  弟子事師  教訶弟子  童子  度小兒緣起  行者  祠部牒  剃髮  周羅髮  父母拜  沙彌  纔剃髮便授十戒  三品沙彌  沙彌亦名比丘  沙彌行    二衣  三衣  大衣有三品九種  五部衣色  問五部衣得取次著否  紫衣  染色  物體  田相緣起  作法  明孔  縵衣  貼相  納衣  著衣功過  袈裟五種功德  八法信重  受持衣法  背著袈裟  鉤紐  披袒  作益  偏衫    坐具  絡子      二戒  三戒  二歸戒  三歸戒  五戒  八戒  十戒  三聚戒  受菩薩戒有五利  具足戒  五篇名  七聚  六聚  波羅提木叉  制戒十益二意  受戒次第  得戒  熏戒種子  戒體  比丘稱良福田  問但制七支  戒果  受戒始  立壇始  受戒軌儀  持戒三樂  持戒三心  破戒五衰  護戒事業  問俗人受三歸後違失  捨戒四緣  問捨戒已更得出家否  正食  不正食    齋正時    粥正時  食體  食相  食事  食義  食三德  六味  八味  施食五常報  粥十利  食前唱密語  五觀  食法  食量  食戒  出生  施食  乞食  長食  赴請  言語避諱  齋不請強往  行香  梵音  表白  疏子  行淨水  嚫錢  呪願  說法  食後漱口  嚼楊枝  制一食  中後不食得五福  絕食  中食論  天竺九儀  合掌  問訊  抽坐具  禮拜式  三拜  稽首  稽顙  頓首  拜首    恭敬  謙下獲四種功德  長幼序  應遍禮  齋會禮拜  互跪  長跪  偏袒  結加趺坐  代禮  珍重  慚愧  道具  什物  百一物  六物    瓦鉢  鐵鉢  五綴鉢  降龍鉢  鉢器大小數  鉢支  鉢袋  鉢蓋  錫杖  解虎錫  拂子  麈尾  如意  手爐  數珠    拄杖  淨瓶    戒刀  濾水囊  持蓋  畫房壁  懸香  籴粜  栽樹  養狗  嚴飾床褥  用外書治佛經  帶縷釧  偷稅  看鬪  照鏡    飲酒  食肉  食辛  捨身    畏慎  護惜浮囊  毀破德缾  市買禍母  狸吞鼠子  綿裹鐵丸  日用木杵  小魚忘教  野干拒諫  九橫  入俗舍五法  捨五慳  除三惡  息三暴害  招輕賤三法  得人不可愛有十法  八誡  成就威儀四法  受施知節量  四聖種  警誡    精進  懈怠  放逸    三寶  同體三寶  別體三寶  住持三寶  佛寶  一身  二身  三身  四身  五身  十身  十號  六德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  天中天  法寶        十二分教    五部律  律名始    大乘  小乘  三藏  八藏  法門  法輪  二諦  四諦  正法  佛法壽命  佛法先後  僧寶  菩薩  聲聞  獨覺  福田  供養三寶  供養佛  讚佛  念佛  觀佛  禮佛  親近佛  一切恭信  南無  遶佛  造像  師子座  蓮花座  火焰  雕像始  鑄像  畫像  浴佛  三寶物  盜三寶物結罪處  受用自體物福  令佛法速滅有五法        三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九地  三有  二十五有  三千大千世界    天趣  生天因  人趣  人因  人道十苦  凡夫  人有為四相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  地獄趣  落地獄因  畜生趣  畜生因  三塗  八難  修羅趣  修羅因  閻羅王  眾生      二學  三學  開外學  學書  二智  視肉  府庫  智囊  義龍  義虎  律虎  僧英  僧傑  彌天釋  釋門千里駒  義天  學海  經笥法將  釋門瑚璉  慧苑琳瑯  寫瓶傳器  傳燈  投針  三絕  四絕  五備  八備  因人顯名  紙貴如玉  摽領  領神  八達  八能  辯鼎  擔筆  談諧上首  義解名知  寒松  碧雲  立雪  撒被  擁塵  擬書  德香  道風  變薤  學者二患  無錢決貨  炳燭        說聽二難  法師升高座  法師心  法師八種言  語有八支  說者過罪  自大憍人  講說三益  說者五福報  講堂制  講堂置佛像  講處念經  學肆    絳帳  龍門  籌室  函丈  都講  講僧始  法器  人中師子  法匠  義少  四海論主  三國論師  毘曇孔子  壽光學士  經論元匠  菩薩戒師  講經天花墜  說律山峰落  聰明釋子  摽表道人  優賞  金師子座  學者為四事墮落      出家人三欲  五欲    五畏  七情  八風  少欲知足  四歡喜灋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    三摩提    坐禪  禪帶  禪鎮  倚版  骨人  禪杖  禪毱  宴坐  佛法二柱  諍有四種  諍根本有六  鄙喻  惡報  諍有五過    以忍止諍  滅瞋五觀  行忍五德  治一切煩惱灋  禍從口生  緘口慎心  遊行人間  飛錫  海眾  入眾五灋  入寺問制  接新到衣鉢   入堂五灋  掛錫  威儀  安居  夏臘  自恣  迦提  經行  在眾安樂行灋  掃地  同力收拾  燃燈  禮拜忌  向火七過    剪爪  剃髮  臥法  睡眠  發睡緣  晝小眠  在床忌七事  小行  屏廁  洗淨  善品軌則  六和敬  善言  在眾惡報  擇友  四品友  朋友三要  得善友  親友七法  視朋友五事  庸人  染習  察間諜  禪住持  主事四員    禪僧行解  禪門別號  十方住持  長老巡寮  侍者  普請  僧次  律住持  布薩  行籌  營事比丘  出力比丘  守寺比丘  僧使  常住  祗待俗士  慳惜僧物惡報  擯治  結界  伽藍立廟  淨人  寺院畫壁  五趣生死輪  修飾畫像  伽毘羅神像  犍稚  寺院擊鼓  寺院長生錢  盂蘭盆  解夏草  三長月  寄褐  清齋  法曲子  柳枝淨水  唾空  紙錢綵絹  三目齋  累七齋  齋七幡子  無常鐘驗  預修齋七  城門上天王  娑婆世界  閻浮提  贍病制  贍病人五德  贍病人六失  得病十緣  橫死九法  病僧得數數食  得以酒為藥  無常院  堂內置佛  為病人念誦   說法示導  捨墮  打無常磬  風刀  命終心  悶絕位  死位  問捨戒  無常  沙門不應畏死  沙門以寂滅為樂  驗來果  初亡  龕子  安龕柩  服制    頭巾    祭奠  行吊  受弔  奔喪  葬法  闍維  指果  送葬  舍利  立塔  誌石  稱孤  唱衣  覆墓  禮師塚  忌日  疏子  寒食上墓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  天竺種姓有四 天竺種姓有四總目錄
  一者剎帝利(謂弈世君王種)。二者婆羅門(秦言外意謂淨行志道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或在家出家。苦行而多恃己術。自我慢人)。三者毘舍(或云吠舍。謂商賈之種)四者首陁(或云成達羅。謂田農之種)。我佛釋迦牟尼世尊即剎帝利之種也。長阿含經云。賢劫初成未有日月。是時光音天人下生。皆有身光。飛行自在。無有男女尊卑親疎之別。食自然地味。因食此物。乃身光滅神通亡。貪心始萌。復生地餅地膚地脂之味食。乃諸惡湊集。男女始形。地生粳米。朝刈暮生。亦無糠糩。時人貪心增長。皆預取厚藏。米遂不生。乃各占田土。學耨種業。自此姦盜滋彰。無決斷者。中有一人。容質瓌偉。世所欽信。眾議立為民主。號摩訶三摩曷羅闍(此云大平等主)各願輸賦供億(此祖稅之始)故命氏剎帝利(此云土田主謂初分土田各有諍訟使主之)。 別姓有五 別姓有五總目錄
  我佛釋迦於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因。或實報或示化。各隨物類。別名氏也。
  一瞿曇氏 梵語正云瞿答摩。又云瞿曇彌此云地最勝。謂除天外在地人類中最勝。故經云。昔佛於劫初作國王禪位。師瞿曇僊修道。常於一園游止。為賊所害。彼僊乃殯尸取血。泥為兩團。用器盛之。置於左右。呪之滿十月。左化為男。右化為女。乃命氏。瞿曇始也。
  二甘蔗氏 經云。昔有轉輪王。名大自在。子孫相承。合有八萬四千王。最後王名大茅草。垂老無子。乃委政大臣。自剃髮出家。眾號王僊。極老不能行履。諸弟子輩時行乞食。遂以草籠盛王僊懸於樹。虞虎狼之害也。有獵人望見謂是白鳥乃射之死。血瀝于地。諸弟子歸見師被害。即共殯尸其血瀝之地後時忽生甘蔗二本。日炙開剖。一生童子。一生童女。大臣聞迎取歸宮。養育長成。以王種故。遂立為王。命氏甘蔗始也(或梵云。喬答摩。或憍曇彌。二姓華言最勝。經音疏云。皆甘蔗王種也。順正理論云。喬答摩種。生於日光)。
  三日種氏 經云即甘蔗王不受胎藏。因日炙開剖。故名日種
  ○大悲經云。姓日者為離諸暗。而作光明故(今詳二經前就本緣後約功德)。
  四舍夷氏 即甘蔗王擯出四太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尼拘羅(隋言別成)四子初至雪山北。頓駕大樹枝條蓊欝之下。是故名奢夷耆耶。今言舍夷必。梵語訛略也。五分律云。近雪山北舍夷林。築城營舍。又缾沙王始問佛生何國。佛言生舍夷國(今詳。必因樹命國。從國稱氏)
  ○法苑云。舍夷者。西方之貴姓也。
  五釋迦氏 即彼四太子以德歸人。不數年間。欝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詔四子辭過不歸。父王乃三歎曰。我子釋迦(華言能仁)長阿含經云。釋迦。秦言能。又譯為直。謂直。林故(詳此二譯初從人後就處)今詳。四太子俱命釋迦。惟第四尼拘羅是
  我佛祖也。按經云。尼拘羅有子名俱盧。俱盧有子名瞿俱盧。瞿俱盧有子名師子頰。師子頰有四子。一淨飯。二白飯。三斛飯。四甘露飯(梵云首圖馱那。此云淨飯王。即佛父也)。 出家人統姓 出家人統姓總目錄
  開元錄云。秦晉已前。出家者多隨師姓。後彌天沙門道安云。凡剃髮染衣。紹釋迦種。即無殊姓。宜悉稱釋氏。時皆未然。洎譯出阿含經云。佛告比丘。四大河水入海。無復本名。同名為海。四姓之子。於佛出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無復本姓。但云沙門釋子
  ○彌沙塞律云。汝等比丘。雜類出家。皆捨本姓。同稱釋子(今稱沙門釋者。蓋天竺出家。外道亦自稱沙門。今以釋字簡之。或單稱釋亦可。若彼此是僧。即不用稱。蓋同一釋家。法兄弟故)。 沙門 沙門總目錄
  肇師云。出家之都名也。梵云。沙迦懣(懣門字上聲呼之)曩。唐言勤息謂此人勤修善品。息諸惡故。又秦譯云。勤行謂勤修善法行趣涅槃也。或云沙門那。或云桑門。皆譯人楚夏爾
  ○涅槃經云。沙門。此云。善覺
  ○大方廣寶篋經云。離諸纏聚。故名沙門
  ○大莊嚴經云。超過染著名沙門
  ○正法念處經云。心無所樂著。一切不希望。能脫一切貪。是名為沙門
  ○華首經云。如空無觸礙。烟塵無所污。我說沙門法。無染亦如是
  ○寶積經云。沙門者寂滅故。調伏故。受教故。戒身淨故。如實義故。得解脫故。離三十八法故。堅心不動如地故。護彼我意故。於諸形相無染著。如空中動手無所礙故。成就如是多法故。名沙門
  ○長阿含經云。沙門者。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忻。能忍如地
  ○瑜伽論云。有四沙門。一勝道沙門。即佛等。二說道沙門。謂說正法者。三活道沙門。謂修諸善品者。四污道沙門。謂諸邪行者(道即八支聖道也。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故名污道)。五分律云。佛始成道世皆稱為大沙門。 比丘 比丘總目錄
  梵語云。比丘。秦言乞士。謂上於諸佛乞法。資益慧命。下於施主乞食。資益色身
  ○肇法師云。因果有三名。一名怖魔。即因出家時魔宮震動故。至果上名殺賊(有云。出家者具正信正因。發勇捍心。求佛果大菩提。誓度一切眾生。真實大心者。方能震動魔宮爾)。二因中名乞士。果上名應供。三因中名破惡(即持戒名破惡)至果上名無生
  ○涅槃經云。能破煩惱。故名比丘。破我等想。修戒定慧。度三有四流。安處無畏道。故名比丘
  ○大莊嚴經云。破無明藏故名比丘
  ○瑜伽論云。比丘者。捨離家法趣非家等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於其形色勤精進故怖畏惡趣自防守故攝無損故名比丘
  ○毘婆沙論偈云。手足勿妄犯。節言順所行。常樂守定意。是名真比丘
  ○雜阿含經偈云。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
  ○大威德陀羅尼。有一長者。名選擇。投佛出家。剃髮已時有尊者娑難陁。喚云長者選擇。答曰我今出家剃髮為比丘。非長者也。時婆難陀語曰。不但剃髮名為比丘。乃以偈說云。若斷欲希望復斷諸漏盡。諸法無希望。不可說有法。隨順向涅槃。隨順趣厭離。入信到彼岸。此成為比丘。有四種比丘。一畢竟到道比丘。謂阿羅漢。二示道比丘。謂三果聖人。三受道比丘。謂初果向。四污道比丘。謂凡夫破戒者(凡夫持戒比丘隨信隨戒法故。必在受道下稱也。問污道比丘堪為福田否。答大婆沙論云污道比丘雖破戒而不破見。雖破加行不破意樂信有因果如是正見意。樂九十六種外道所無。但施主於彼起正信。不生嫌惡。自生大福矣)。 苾芻 苾芻總目錄
  梵語也。是西天草名。具五德。故將喻出家人。古師云。苾芻所以不譯者。蓋含五義故。一者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麄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延不絕故。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眾所聞四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
  ○根本律百一羯磨本云。有苾芻年八十歲滿六十夏。若於別解脫經。未曾讀誦。不了其義。此名老小苾芻(別解脫經。即戒本也。此[奉-(春-日)+文]隅爾)。 僧 僧總目錄
  梵語具云僧伽。唐言眾(今略稱僧也)
  ○中阿含經云。何名眾。答有若干姓異名異蔟。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從佛學道。是名眾
  ○善見律云。等戒等見等智等眾是為僧
  ○南山鈔云。四人已上。能御聖法。辦得前事。名之為僧。僧以和合為義。言和合者。有二種。一理和。謂同證擇滅故。二事和此別有六義。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僧史略云。凡四人已上名僧。今一人亦稱僧者。蓋從眾名之也。亦如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一人亦稱軍也。 除饉男 除饉男總目錄
  康僧會註法鏡經云。凡夫貪著六塵。猶餓夫貪食。不知厭足今聖人斷除貪愛。除六情飢饉。故號除饉
  ○分別功德論云。世人飢饉色欲。比丘除此愛饉之想故。 導師 導師總目錄
  十住斷結經云。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
  ○華首經云。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
  ○佛報恩經云。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以能不退菩提道。不斷絕菩提道。故名導師
  ○商主天子所問經云。何名導師文殊答云。住是道已。能令眾生得成熟。故名導師。 祖師 祖師總目錄
  寶林傳云。期城太守楊衒之。問達磨云。西國相承稱祖何義。達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為祖師(此士自達磨西來距曹溪能大師。六人得稱祖師)。 禪師 禪師總目錄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云。天子問文殊曰。何等比丘得名禪師。文殊曰。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禪師。乃至無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後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不取。謂一切法悉無。眾生如是不取。得名禪師。無少取非取不取於一切法悉無所得故無憶念若不憶念彼則不修若不修者彼則不證故名禪師。 善知識 善知識總目錄
  摩訶般若經云。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名善知識
  ○華首經云。有四法是善知識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隨順教化
  ○瑜伽論云善知識具十功德。一調伏。二寂靜。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經富。七覺真。八善說。九悲深。十離退。且初調伏者。謂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定相應由內攝故。惑除者。信念以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倦故。經富者。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離退者。於一切時恭敬故。 長老 長老總目錄
  長阿含經云。有三長老。謂耆年長老(年臘多者)。法長老(了達法性內有智德)。作長老(假號之者)
  ○譬喻經偈云。所謂長老者。未必剃鬚髮。雖復年齒長。不免於惡行。若有見諦法。無害於群萌。捨諸穢惡行此名為長老。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業分別於正行。設有年齒幼。諸根無漏缺。此謂名長老
  ○肇法師云。內有智德可尊故名長老
  ○恩法師云。有長者老年之德名長老。 宗師 宗師總目錄
  傳佛心宗之師。又云。宗者尊也。謂此人開空法道。為眾所尊故。 法主 法主總目錄
  阿含經云。佛為說法主。今古皆以說法知法之僧。為法主。如僧叡。謂僧導曰。若當為萬人法主。宋孝武勅道。猷為新安寺鎮寺法主。 大師 大師總目錄
  師範也。大簡小之言也
  ○佛稱三界大師者
  ○瑜伽論云。能化導無量眾生令苦寂滅。又云。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號大師。若凡夫比丘。蒙勅賜號者
  ○僧史略云。肇自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內道場談論。左街。雲顥賜三慧大師。右街僧徹賜淨光大師。可孚賜法智大師。重謙賜青蓮大師此為始也
  ○瑜伽論云。略有大師。五種功德。一於諸戒行終無誤失二善建立法三善制所學四於善立善制中隨所疑惑等皆能善斷五教授出離。 法師 法師總目錄
  雜阿含經云。何名法師。佛言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名法師
  ○十住婆沙論云。應行四法。名法師一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得禪定智。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不增不損如所說行
  ○辯中邊論。十種法師頌曰。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說。誦。及思。修。 律師 律師總目錄
  律鈔解題云。佛言善解一字。名律師。一字者律字也
  ○寶雲經云。具足十法。名律師。一善解毘尼所起。二善解毘尼甚深處。三善解毘尼微細事。四善解毘尼此事得彼事不得。五善解毘尼性重戒。六善解毘尼制重戒。七善解毘尼制起因緣。八善解聲聞毘尼。九善解辟支毘尼。十善解菩薩毘尼
  ○十誦律云。持律人有七功德。一能持佛內藏。二能善斷諍。三持戒。四外道頂住以律故。五不咨問他於眾說戒無畏故。六能斷有疑故。七能令正法久住故
  ○善見律云。佛說持律人。即是功德根本。因根故攝領諸法。 闍梨 闍梨總目錄
  寄歸傳云。梵語阿遮梨耶。唐言軌範。今稱闍梨。蓋梵音訛略也
  ○菩提資糧論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
  ○南山鈔云。能紏正弟子行故。 勝士 勝士總目錄
  月燈三昧經云。能淨持戒。名勝士。 尊者 尊者總目錄
  梵云。阿梨夷。華言尊者。謂德行智具。可尊之者。 開士 開士總目錄
  經音疏云。開達也。明也。解也。士則士夫也。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符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 大德 大德總目錄
  智度論云。梵語娑檀陀。秦言大德。律中多呼佛為大德
  ○毘奈耶律云。佛言從今日從小下苾芻於長宿處應喚大德
  ○此方比丘若宣補者。僧史略云。即唐代宗大曆六年四月五日。勅京城僧尼臨壇大德。各置十人。以為常式。此帶臨壇而有大德二字。此為始也
  ○增輝記云。行滿德高。曰大德。 上座 上座總目錄
  五分律云。齊幾名上座。佛言上更無人名上座
  ○毘尼母云。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門之所尊。敬名耆宿(準百一羯[序-予+(林/言)]云。雖夏臘六十。應須是知律。有戒行者。方名耆宿)
  ○毘婆沙論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長耆舊具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貴。大財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屬。雖年二十。皆應和合推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羅漢。頌曰。心掉多綺語。染意亂思惟。雖久住林園。而非真上座。具戒智正念。寂靜心解脫。彼於法能觀。是名真上座
  ○十誦律云。具十法名上座謂有住處(言住處者。婆沙論云。謂道及果空三摩地。能引彼力殊勝。能令身心安住不動。故名上座住處矣)。無畏。無煩惱。多知識多聞。辯言具足。義趣明了。聞者信受。善能安痒入他家。能為白衣說法。令他捨惡從善。自具四諦法樂。無有所乏名上座
  ○律中。僧坊上座(即律三網上座)僧上座(即壇上上座。或堂中首座)別房上座(即今禪居諸寮首座)住家上座(即計齊席上座)
  ○婆沙論云。夫上座者。心安住故不為世違順傾動。是名上座。 座主 座主總目錄
  摭言曰。有司謂之座主。今釋氏取學解優贍頴拔者名座主。謂一座之主。古高僧呼講者為高座。或是高座之主。 上士 上士總目錄
  瑜伽論云。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上士具二利。有大心大行。亦名大士)。 上人 上人總目錄
  摩訶般若經云。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薩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亂。是名上人
  ○增一經云。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名上人
  ○十誦律云。有四種。一麁人。二濁人。三中間人。四上人
  ○律缾沙王呼佛弟子為上人
  ○古師云。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 道人 道人總目錄
  智度論云。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說)。 貧道 貧道總目錄
  智度論云。貧有二種。一財貧。二功德法貧
  ○瑜伽論云。出家品。智貧。財貧
  ○指歸云。道則通物之稱也。屬三乘聖人所證之道也。謂我寡少此道。故曰貧道(僧史略云。漢魏兩晉沙門對君王。亦只稱貧道。如南齊時帝問王儉曰。先輩沙門對帝何稱。正殿還坐否。儉對曰。漢魏佛法未具。不見紀傳自偽國稍盛皆稱貧道。亦聞預坐)。 頭陀 頭陀總目錄
  梵語杜多。漢言抖擻。謂三毒如塵。能坌污真心。此人能振掉除去。故今訛稱頭陀
  ○善住意天子經云。杜多者。抖擻貪欲嗔癡三界內外六入。若不取不捨不修。不著。非是不著。我說彼人。名為杜多
  ○頭陀十二功德。一阿蘭若處。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受食。五節量食。六中後。無飲漿。七弊衣。八但三衣九塚間。十樹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長坐不臥(彼經廣有說文)。 支郎 支郎總目錄
  古今儒雅。多呼僧為支郎者。高僧傳云。魏有三高僧。曰支謙。支纖支亮。於中謙。者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復多智。時賢諺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小。是智囊。 緇流 緇流總目錄
  此從衣色名之也。僧史略云。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考功記云。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矣固知緇本出絳雀頭色。即紫赤色也。故梁淨秀尼見聖眾衣。如桑熟椹。此乃淺赤深黑色也。 龍象 龍象總目錄
  中阿含經。佛告鄔陀夷若沙門等。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說彼是龍象。 空門子 空門子總目錄
  智度論云。涅槃有三門。一空門。二無相門三無作門何者空門。謂觀諸法無我我所。諸法從因緣生。無作者受者。是名空。今出家人。由此門入涅槃宅。故號空門子。 宗主 宗主總目錄
  僧史略云。唐末寺皆立受依止闍梨一員。今朝取秉律員。位最高者號宗主。蓋道俗之間。有諍不分曲直。告具剖斷。令人息諍故也。 僧錄 僧錄總目錄
  僧史略云。唐文宗開成中。始立左右僧錄。即端甫法師為始也。法師德宗召入禁中。與儒道論議。賜紫方袍。令侍大子於東朝。順宗重之若兄弟。憲宗待之若賓友。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 副僧錄 副僧錄總目錄
  即昭宗乾寧中改首座為副僧錄。即覺暉為始也。 講經論首座 講經論首座總目錄
  史云。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處僧之上故也。即唐宣宗署僧辯章。為三教首座。此為始也今則以經論學署首座也。 僧正 僧正總目錄
  史云。正者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蓋以比丘無法。若馬無轡勒。漸染俗風將。乖雅則故。擇有德望者。以法而繩之。令歸乎正故云僧正。此以偽秦僧[(丰*力)/石]。為始也。至梁普通六年勅法雲。為大僧正(此加大字)。 僧主 僧主總目錄
  即南齊永明中。武帝勅法獻為僧主始也(所言主者猶僧官也)。 國師 國師總目錄
  僧史略云。西域昔有尼犍子。學通三藏。兼達五明。舉國歸依。乃彰斯號。此土則比齊高僧法常演毘尼涅槃。通禪法。齊主崇為國師。此為始也。唐神秀自則天召入。歷四朝號國師。慧忠肅代二朝入內說禪。號國師。元和中勅署知玄曰悟達國師(玄五歲便能吟詩。出家為沙彌。年十四講涅槃經。時李啇隱有詩贈云。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幾只携鉼。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若偏覇之國。則蜀後主賜僧錄光業為祐聖國師。吳越稱天台德韶為國師。江南署文遂為國大導師(如廣知請讀僧史略)。 尼 尼總目錄
  梵音具云。比丘尼。亦名除饉女。天竺以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此云大愛道)為始也。鈔云。今呼尼為阿姨師姨者此效佛召愛道也。師姑(未詳)尼有八敬法。去聖已遠。不復遵行繁不錄也。 式叉摩那 式叉摩那總目錄
  此云學法女似今尼之長髮也。四分律云。十八歲童女應二歲學謂二歲練身以六法練心(文多不載)。 優婆塞 優婆塞總目錄
  秦言善宿男。謂離破戒宿故。又梵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謂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天竺受五八戒。俗人稱之亦云清信士
  ○瑜伽論云。具足三德一意樂淨。謂於三寶遠離疑惑。圓滿戒法。求出世故。二能作三寶事。三能引發同法
  ○阿含經云。圓滿八支。謂信。戒。施。聽法。受持。解義。如說修行。 優婆夷 優婆夷總目錄
  夷即女聲字也。又云。鄔波斯迦(名義同前)。 七眾 七眾總目錄
  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此出家五眾)優婆塞。優婆夷(此在家二眾)
  ○婆沙論云。夫能維持佛法有七眾在世間三乘道果相續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
  ○大毘婆沙論云。七眾者。一苾芻。二苾芻尼。三式叉摩那。四室利摩拏洛迦(唐言勤策男即沙彌也)。五室利摩拏理迦(唐言勤策女即沙彌尼也)。六鄔波索迦。七鄔波斯迦。 道德 道德總目錄
  八正聖道七支戒德表裏具足之稱也
  ○論衡云。成名之謂道。立身之謂德。 名德 名德總目錄
  名者實也。實立而名從之。仲尼云。所貴名實之名也。德者得也。所謂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常無所失。合而稱之
  ○阿含經。呼舍利弗已下。為名德比丘
  ○皎法師高僧傳序云。寡德適時名而不高實德潛光高而不名。 僧伽藍摩 僧伽藍摩總目錄
  梵題也。或云。僧伽羅摩。此云眾園。五分律云。缾沙王施迦蘭陀竹園為始也。園者生植之所。佛弟子居之。取生植道本聖果之義也。或云毘呵羅。此云遊止處。 寺 寺總目錄
  華題也。釋名曰寺。嗣也。謂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故天子有九寺焉。後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佛法初至。有印度二僧摩騰法蘭以白馬馱經像。屆洛陽。勅於鴻臚寺。安置(鴻臚即司賓寺也。胡廣釋云。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贊道九賓也。秦有典客。漢乃因之。至唐改為同文寺)。至十一年戊辰。勅於雍門外別建寺。以白馬為名。即漢土佛寺始也。吳孫權立建初寺。為始也。 院 院總目錄
  梵云羅摩。唐言院(出苑法師經音義)
  ○西域記云。波演那。此曰周圍廊舍院。 道場 道場總目錄
  肇云。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隋煬帝勅遍改僧居。名道場。 精舍 精舍總目錄
  釋迦譜云。息心所棲曰精舍
  ○藝文類集云。非由其舍精妙。良由精練行者所居也。 招提 招提總目錄
  增輝記梵云。拓鬥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筆者訛。拓為招。去鬥奢。留提。故稱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僧坊 僧坊總目錄
  韻林云。坊區也。苑師云。坊區院也。 鹿苑 鹿苑總目錄
  又名鹿林在波羅柰國。佛成道初。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比丘處。 雞園 雞園總目錄
  在摩竭陀國無憂王造是。小乘大眾部主。大天比丘出家(寺也)
  ○中阿含經云。佛滅後眾多上尊名德比丘皆住雞園。 雁塔 雁塔總目錄
  西域記云。昔有比丘見群雁飛翔。戲言知時。忽有一雁投下自殞。眾曰此雁垂誡。宜旌厚德。於是瘞雁建塔。 支提 支提總目錄
  梵云脂帝浮都。或云制底制多。皆譯名靈廟
  ○雜心論云。無舍利名支提。又名滅惡生善處。 梵剎 梵剎總目錄
  梵者清淨之義
  ○經音云。梵云剌瑟致。此云竽。今略名剎。即幡柱也
  ○長阿含經云。若沙門於此寺中勤苦。得一法者。便當竪幡告四遠。今有少欲知足人居此。 奈苑 奈苑總目錄
  大唐內典錄云。罽賓禪師法秀初至燉煌。立禪閣於閑曠地。植柰千株。趨者如雲徒眾濟濟。 金地 金地總目錄
  或云。金田。即舍衛國。給孤長者側布黃金。買祇陀太子園建精舍請佛居之。 蓮社 蓮社總目錄
  昔晉慧遠法師(唐宣宗諡大覺法師)。雁門人。住廬山虎溪東林寺。招賢士劉遺民宗炳雷次宗張野張詮周續之等為會修西方淨業彼院多植白蓮。又彌陀佛國。以蓮華分九品次第接人故稱蓮社。有云。嘉此社人不為名利淤泥所污。喻如蓮華故名之。有云。遠公有弟子名法要。刻木為十二葉蓮華。植於水中。用機關。凡折一葉是一時。與刻漏無差。俾禮念不失正時或因此名之。又稱淨社。即南齊竟陵文宣王。纂僧俗行淨住法故。夫社者。即立春秋日後。五戊名社日。天下農結會祭以祈穀。荊楚記云。四人並結綜會社。白虎通云。王者所以有社何為。天下求福報土。人非土不食。土廣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立社今釋家結慕。緇白建法祈福求生淨土。淨土廣多。遍求則心亂乃確指安養淨土。為棲神之所。故名蓮社淨社爾。 蘭若 蘭若總目錄
  梵云。阿蘭若。或云阿練若。唐言無諍
  ○四分律云。空靜處
  ○薩婆多論云。閑靜處
  ○智度論云。遠離處
  ○大悲經云。阿蘭若者。離諸忩務故
  ○十二頭陀經云。佛言阿蘭若處十方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功德皆由此生
  ○肇師云。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閑故。佛讚住於蘭若
  ○寶雲經云阿蘭若處。獨靜無人不為惱亂。乞食易得非遠非近多諸林木華果清淨美水龕室安穩故
  ○蘭若者。智度論云。遠離處最近二里。能遠益善。去村一拘盧舍(此云鼓聲)
  ○律云。去村五百弓。弓即尋也。西天法。凡四肘為一弓。肘長尺八共長七尺二寸也五百弓為一拘盧舍。積三千六百尺。成六百步。即二里也。 庵 庵總目錄
  釋名曰。草為圓屋曰庵。庵庵也。以自覆庵也。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此方君子亦有居庵者咸榮緒。晉書云。陶琰年十五便絕粒居草庵。戈可容身
  ○逸士傳云陶潛居蓬庵
  ○神仙傳云。焦光居草庵)。 草堂 草堂總目錄
  始因羅什法師得名。先是長安自漢廢到秦興三百餘年。朝市曠絕。雖數伽藍歸向者少。姚興世鳩摩羅什(此云童壽)。於大寺中搆一堂。以草苦蓋於中譯經因此名之也。 方丈 方丈總目錄
  蓋寺院之正寢也。始因唐顯慶年中勅差衛尉寺承李義表前融州黃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毘耶黎城。東北四里許。維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遺址疊石為之。王策躬以手板縱橫量之得十笏。故號方丈。 房 房總目錄
  釋名曰房旁也。在堂兩旁故
  ○五分律云比丘頗鞞起請聽比丘受房舍施。佛遂開許
  ○十誦律云。房者或屬僧(若今禪居寮舍也)或屬一人(若今寺院內各各住持者)薩婆多論云若房始成。有一新戒比丘。戒德清淨。入此房中已畢施主信施之心若起種種房舍莊嚴高廣設有一淨戒比丘暫時受用已畢施恩以戒非世間法故。 雁堂 雁堂總目錄
  善見律云。毘舍離於大林為佛作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 禪室 禪室總目錄
  中阿含經云。佛入禪室燕坐。又有呼為禪齋。齋者肅靜義也。如儒中靜室謂之書齋。或官員判吏靜治之處。謂之郡齋。 蕭寺 蕭寺總目錄
  今多稱僧居為蕭寺者。必因梁武造寺以姓為題也。唐李約自宮淮南買得梁武寺額。蕭子雲飛帛大書蕭字將歸洛下宅中匣於小亭號蕭齊也。博知君子更為正之。 香室 香室總目錄
  毘柰耶律義淨三藏注云。西方名佛堂為健陀俱胝。此云香室。不稱佛堂佛殿者。蓋不欲親觸尊顏故(殿者即此方之制。上安[鳽-廾+ㄠ]魚尾者是也。尾今呼為[鳽-廾+ㄠ]吻訛也。灸轂子云。漢柏梁殿災天火也。越巫献術取[鳽-廾+ㄠ]魚尾置上以禳之。今則象也。若古制尾上更加鐵作水草之形。俗呼為攢鳥者。風俗通曰。古殿多刻蓮荷菱葉之屬水草所以厭火也)。 造伽藍法 造伽藍法總目錄
  齊靈裕法師造寺詰十篇。且明造寺方法準正教。謂避譏涉。當離尼寺及市傍府側。俾後無所壞。南山云。俗人既不曉法。僧眾當明示導。 護伽藍神 護伽藍神總目錄
  七佛經云。有十八神護伽藍。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歎妙。五歎美。六摩妙。七雷音。八師子。九妙歎。十梵響。十一人音。十二佛奴。十三歎德。十四廣目。十五妙眼。十六徹聽。十七徹視。十八遍視
  ○道世法師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凡寺壁有畫大神者即是此神也。或問世界之內伽藍無數。何只十八神而能遍護耶。答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 比丘經營精舍 比丘經營精舍總目錄
  律中佛大弟子。皆自經營精舍。如大迦葉自蹋泥等。毘婆沙論問曰。諸大弟子漏結已盡。何故恓恓有所經營。答曰有五事一為(報佛)恩故。二為長養佛法故。三為滅凡劣眾自貢高故。四為將來弟子。折伏憍豪故。五為發起將來福業故。 寺院三門 寺院三門總目錄
  凡寺院有開三門者。只有一門亦呼為三門者何也。佛地論云。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大宮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脫門謂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門入也。 出家由 出家由總目錄
  瑜伽論云。在家。煩撓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應捨一切於善說。毘奈耶中正信捨家趣於非家
  ○毘婆沙論云。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也。 出家難 出家難總目錄
  (難字平聲)雜阿含經云。有外道名閻浮車。問舍利弗云。賢聖法律有何難事。舍利弗言。唯出家難。問何難。答愛樂難。問云何。答樂常修善難。問何名善法。答謂八正道。若出家者。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八正道者正語。正業。正命。此三屬戒。小乘以戒為先故。正定。正勤。正念。此三屬定。定因戒得故次也。正見。正思惟。此二屬惠。惠因定發故)
  ○秦本雜阿含經云。夫出家者。名為難得。若起惡心。不名難得。 出家以信為首 出家以信為首總目錄
  智度論云。佛言。若人有信。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衣。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大法海。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義故。在佛法初善以信根故
  ○起信論云。信心有四種。一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真如行故
  ○唯識論云。信有三別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實德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善深法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毘婆沙論云。有信如手能取善法故。 出家越五道 出家越五道總目錄
  注維摩經什法師云。凡夫能出四趣。不能出於天趣。出家求滅。則五道斯越(滅即涅槃也)
  ○肇云。五道非無為之路也。 出家喜 出家喜總目錄
  什云。喜有二種。一有現世功德自然忻預。二後得涅槃心常安悅
  ○肇云。夫擾亂出於多求。憂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擾亂斯無。道法內充故。懷喜有餘。 出家三法 出家三法總目錄
  什云。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禪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煩惱。令其勢微。禪定能遮煩惱。如右山斷流。智慧能滅煩惱。畢竟無餘
  ○道安法師大戒序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禪定。三者智惠。斯三者至道之由戶。泥洹之關要也。戒者斷三惡之干將也。禪者絕分散之利器也。惠者齊藥病之妙醫也。 發心即是出家 發心即是出家總目錄
  淨名經云。汝得阿耨菩提心。即是出家
  ○什云。雖為白衣能發無上心者。以心超三界。形雖有繫乃真出家。具足戒行矣(無上心者。兼載萬有。不遺一物也)。 出家正因 出家正因總目錄
  寶雨經云。於如來教中。正信出家。非因王力所逼。不為賊抑。不為負債。不怖不活邪命出家為希求正法以信出家。 出家五法 出家五法總目錄
  五德福田經云。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委棄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親愛。無適真故。五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國王父母不聽許不得出家 國王父母不聽許不得出家總目錄
  僧祇律云。淨飯王請佛。今後父母不聽。不得與出家(此因羅睺羅不告出家故)。何以故。父母恃子為榮故。佛於是制戒。父母不許。不得出家
  ○五百問經云。出家者王法父母不聽。為得戒否。答不得
  ○楞伽經云。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三等出家人 三等出家人總目錄
  三千威儀經云。出家行。有始終上中下業。下者。以十戒為本。盡形壽受持。雖捨家緣。執作與俗人等。中者應捨作務。具受八萬四千向道因緣。身口意業。未能具足。清淨。心結猶存。未能出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上者根心猛利。應捨結使纏縛。禪定惠力。心得解脫。淨身口意。出於緣務煩惱之家。永處閑靜清涼之室。是名上等出家弟子。 問出家苦樂 問出家苦樂總目錄
  中阿含經云。生聞梵志問佛言。在家出家。以何為苦。佛言在家者。以不自在為苦。謂錢寶穀畜奴婢不增長。因此憂愁。不自在故。苦也。出家者。以自在故苦。謂隨順貪欲瞋恚愚癡。不守禁戒。因此愁慼故。自在為苦也。又問二人以何為樂。佛言。在家者。以自在為樂。謂錢寶穀畜奴婢增長。因此歡喜。自在故樂也。出家者。以不自在為樂。謂學道。不隨貪欲瞋癡行。隨戒所制。無鬪諍怨憎憂苦。有義利故。以不自在為樂也(此因不隨心行起三毒業。為戒所制。故云不自在也。以現招清淨名文言當來感天人樂果。故云樂也)。 佛不定答 佛不定答總目錄
  叔迦經。叔迦婆羅門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否。佛言。我於此中則不定答。若出家者。或有不修善根。則不如在家。若在家者。能修善根。則勝出家(蓋勝出家不修善根污道之者)。 出家行 出家行總目錄
  涅槃經云。夫出家者。不應起惡。身口相應。我棄父母妻子。知識出家。正是信諸善覺時。非是修不善覺時
  ○莊嚴法門經云。金色女白文殊言。聽我出家。文殊語言。菩薩出家。非以自剃髮為出家。若能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出家。非以自被染衣。自持戒行名出家。能令毀禁者。安住淨戒。是名出家。非以阿蘭若處獨坐思惟。名出家。能於女色生死流轉。以慧方便。化令解脫。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護戒律名出家。若能廣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為四無量心。婆沙論云。授與饒益。是慈相。除去衰損。是悲相。慶慰。得捨。是喜相。心懷平等。是捨相)。安置眾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為出家。為欲安置一切眾生入大涅槃。是名出家(文多不載)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出家行有三善一遠離嫉妬(謂親他勝於自無損。橫生妬忌。是名嫉妬)。隨喜教示。二為他作時。不求果報。三不壞損他以成已善。 出家人事務 出家人事務總目錄
  僧祇律云。出家人。當少事少務。莫為世人譏嫌失他善福
  ○三千威儀經云。出家所作事務有三。一坐禪。二誦經。三勸化。眾事若具足三事。是應出家人法。若不行者是徒生徒死。惟有受罪之因
  ○觀佛三昧經云。比丘常行四法。一晝夜六時說罪懺悔。二常修念佛。不誑眾生。三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四具修六念。如救頭燃(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也。出深功德經云。此六念法。是菩提心生。菩提法故)
  ○超日明經云。比丘有四法一常念如來。立佛形像。二聞經深義。則信奉行。三雖不見佛。曉了本無。四知十方佛則一法身。 佛留福廕末世弟子 佛留福廕末世弟子總目錄
  佛藏經云。出家者。當一心行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須者。如來白毫相光功德。百千萬億分中。留一分供諸末世。弟子亦不能窮盡
  ○菩薩本行經云。佛自摩竭國。往毘舍離兩國。人及諸天龍神共獻佛三千寶蓋。佛受二千九百九十九蓋唯一蓋不受。佛言持用覆護後世弟子。令得供養。 師 師總目錄
  模範也。周禮師氏注云。教以道之稱也
  ○指歸曰。自具福行。有化他之相
  ○周禮云。為人之長。訓物之規名師長
  ○寶積論云。師長者。若能助益長秀聖者
  ○律云。和尚於弟子。當生兒想。弟子於和尚。當如父想。又稱師父(白虎通云父矩也。以法教子故)。師有二種。一親教師。即是依之出家。授經剃髮之者。毘柰耶。亦云。親教二依止師即是依之稟受三藏學者(但是依學一切事業乃至一日皆得稱師)
  ○五百問云。臨壇諸僧。皆得呼為師否。答無此理。不從受法。盡不得稱師。 和尚 和尚總目錄
  指歸云。郁波弟耶。此云常近此受持
  ○(發正)記云。優婆陀訶此云依學
  ○毘奈耶云。鄔波陀耶。此云親教由能教離出世業故。稱受業和尚
  ○什法師云。梵語和尚此名力生
  ○舍利弗問經云。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蓋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
  ○薩婆多律攝云。有二鄔波陀耶一初與出家二為受近圓(此即壇上和尚也四分云同和尚)
  ○毘婆沙論云。和尚有四種。一有法無衣食二有衣食無法。三有法有衣食。四無法無衣食。 師問來出家者 師問來出家者總目錄
  僧祇律云。新欲出家者。不得便說樂事。應說一食一住。少食少飲。多覺少眠。應問彼言汝能否。或答能。方可受之。 律不許度者 律不許度者總目錄
  僧祇律云。有年八十九十太老七十。臥起須人。俱不聽度
  ○五分律云。一切殘疾惡狀貌毀辱。佛法者皆不得度聖朝有編勅違礙者為師宜慎之。 以貌擇師 以貌擇師總目錄
  律云。時跋難陀在眾。儀貌昂藏。舍利弗形容短小。有外道欲出家。竊作是念。此小比丘智慧尚爾。況堂堂者乎乃投跋難陀出家受戒後問師經律論。悉不能通。外道却言佛法淺近。嫌諸比丘。反歸本道。 資 資總目錄
  指歸云。資者取法。助發已身行解故
  ○伯陽云。不善人善人之資。 小師 小師總目錄
  寄歸傳云。鐸曷攞唐言小師(受戒十夏已前。西天皆彌小師)。毘柰耶云。難陀比丘呼十七眾比丘為小師(此蓋輕呼之也)。亦通沙門之謙稱也。昔高僧名僧導。為沙彌時。叡法師見而異之問曰。君於佛法且欲何為導。對曰。願為法師作都講。叡語曰。君當為萬人法主。豈可對揚小師乎。 弟子 弟子總目錄
  求法傳云。梵云室灑。此云所教。舊云弟子
  ○南山鈔云。學在我後。名之弟。解從我生。名之子。即因學者以父兄事師。得稱弟子。又云徒弟。謂門徒弟子略之也(司馬彪曰徒弟子也)。 度惡弟子 度惡弟子總目錄
  優婆塞戒經云。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畜養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是惡律儀殃齊(去聲)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人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菩薩善戒經云。度惡弟子。則破壞法故名魔弟子。計此罪愆得不慎之。 師資相攝 師資相攝總目錄
  師。以財法定惠。自攝攝他。住持不失資。以供養諫諍。亦是相攝
  ○南山鈔云。佛法增益廣大。實由師資相攝互相敦遇。財法兩濟日益業深行久德固皆賴矣。比真教陵遲。惠風掩扇。俗懷悔慢。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闕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舉要言之)。 師念弟子 師念弟子總目錄
  僧祇律云。師。應作是念。當使因我度故。修諸善法。得其道果
  ○長阿含經云。師長以五事視弟子。一順法調御二誨其未聞。三隨其所聞令善義解。四示其善友。五盡已所知誨授不悋
  ○莊嚴論云。一度令出家。二與其受戒。三禁斷諸惡。四攝持以財。五教授以法。 弟子事師 弟子事師總目錄
  攝大乘論云。始終承奉不相離異名事
  ○四分律云。弟子看和尚當具四心。一親愛。二敬順。三畏難。四尊重侍養承接。如臣子之事君父。如是展轉相敬重贍視能令正法久住。增益廣大
  ○尸迦越經云。弟子事師有五事。一當敬難之。二當知其恩。三所教隨之。四思念不厭。五當從後稱譽
  ○長阿含經云。夫為弟子當以五事敬事師長。一給侍所須。二禮敬供養。三尊重戴仰。四師教誨敬順無違。五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毘奈耶第三十五卷。佛為高勝比丘說事師法。略云。凡為弟子於師主處常懷恭敬。有畏懼心。不為名聞不求利養。當須早起親問師之四大安隱。起居輕利除小便器。每於半月觀曬床蓆若不依師得越法罪(好廣知者自檢讀之)
  ○毘奈耶云。弟子門人纔見師時即須起立若見親教即捨依止(言見親教捨依止者謂弟子在一處侍稟學師次忽受業師來即捨稟受來侍立受業師左右也)。 教訶弟子 教訶弟子總目錄
  菩薩善戒經云為師不能教訶弟子。則破佛法當墮地獄
  ○毘奈耶云。弟子有五事。方可教訶。一不信。二懈怠。三惡口。四情無羞恥。五近惡知識。佛言但五法有一。皆須教訶。比丘問佛。如何教訶。有五法。一不共語。二不教授。三不同受用。四遮其善事不與依止。五不與同房。 童子 童子總目錄
  智度論云。梵語鳩摩羅伽。秦言童子
  ○寄歸傳云。白衣詣苾芻所。專誦佛典。求落髮。號童子。西天出家國無制止但投師允可即和僧剃髮即無童子行者之屬今經中呼文殊善財寶積月光等諸大菩薩為童子者。即非稚齒。如智論云。如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羅伽地。又云若菩薩從初發心斷婬欲。乃至菩提是名童子。今就此方釋之釋名曰兒。年十五曰童。童獨也。自七歲止十五皆稱童子。謂太和未散故。 度小兒緣起 度小兒緣起總目錄
  僧祇律云。佛住舍衛國。阿難有一知識。合門疫死。唯有一小兒在。阿難行過。小兒隨後喚。阿難不聞。為世人譏云。沙門他有強親。今見孤遺不顧。小兒隨入祇園。阿難白佛。此小兒得度否。佛言汝作何心度。答慈愍心。佛言得度(度此小兒。亦不作童子。便剃髮號。驅鳥沙彌)。 行者 行者總目錄
  善見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鉢。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未見譯語)今詳。若此方行者也。經中。多呼修行人。為行者。行是所修二種行也。者即五蘊假者。是能修行之人也。凡十六歲已上。應呼行者。謂男生八歲毀齒。十六陽氣全。以其有意樂信忍。修淨梵行故。自晉時已有此人。如東林遠大師下有辟蛇行者。 祠部牒 祠部牒總目錄
  此牒。自尚書省祠部司出。故稱祠部。按僧史略云。唐會要曰。則天延載元年五月十五日。勅天下僧尼。隷祠部。此為始也。義取其善禳惡福解災也
  ○續會要云。天寶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此為始也。 剃髮 剃髮總目錄
  律云。毀其形好。剃除鬚髮。俾即發先業。使異餘出家者
  ○因果經云。過去諸佛。為成就無上菩提故。捨飾好。剃鬚髮。即發願言。今落髮故。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及以習障(此悉達太子。剃髮之時言也)。 周羅髮 周羅髮總目錄
  即今親教和尚。最後為剃頂上髮也。梵語周羅。此云小結。且三界九地。煩惱見修。所斷有八十一品。即第九地末品煩惱。名小結。微細難除。今此頂髮。喻彼煩惱。九十六種外道。皆不能盡除。唯佛弟子能斷故。親教師最後剃者。表為除殘結。令出三界故。 父母拜 父母拜總目錄
  南山鈔十二卷。法苑二十二卷。皆云。剃髮了。禮遶三寶。拜謝大眾。及二師已。然後在末座坐。父母諸親。皆為作禮拜。賀悅其道意。此亦如儒禮冠義曰。冠者。禮之始也。凡冠日。見母母拜。見兄兄拜之。注云。以其成人而為禮。今人子出家事佛剃髮為禮之始也。父母設拜。以其出世而為禮。抑又拜其法服戒體故也。亦是遠襲我佛之家風也。謹按根本毘柰耶律云。佛父淨飯王聞太子已成佛。在室羅伐城竹林精舍。王乃裁書遣使。往請歸國許之。王勅群臣曰。一切義成將歸鄉。可修飾城隍。莊嚴道路。於屈路陀林。造一精舍。爾時世尊作是念。若我徒行入城。諸釋必起慢心。應以神變入城。即共諸聲聞。涌在虛空。現諸神變。將近城攝諸神通。唯佛去地一人許。凌虛而行。民庶馳觀。各相謂言。為父禮子耶。為子禮父耶。時淨飯王見太子儀相非世。乃頭面禮足。時諸臣民情。俱不忍共言。云何尊父禮子之足耶。王曰。汝等不應作是念。當初太子生時。無人扶持。四方各行七步。於爾時我便禮其足。後於剡部樹下坐。日已過午。諸樹影東。唯剡部樹影不移。蔭太子身。我又禮其足。今當第三禮也。爾時世尊就座坐。父王復禮佛足。對面而坐。告大眾曰。此是第四禮子足也。自後日來即禮
  ○本起經云。父王頭面禮佛足者。一者敬道。二者愛子故(今剃髮後。父母拜賀。亦此二緣也)
  ○摩耶經云。爾時摩耶夫人(即佛母也)長跪佛前。五體投地。說偈云。稽首頭面禮。無上大法王(此父母拜緣略引為證今國家有制。慎勿違之。五分律。佛言非我所制。餘方為清淨者不得不行。此謂王法不得不依也。
  ○薩婆多論云。比丘違王制者犯突吉羅罪)。 沙彌 沙彌總目錄
  此始落髮後之稱謂也。梵音訛也此譯為息慈。謂安息在慈悲之地故。又此人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群生故。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也
  ○大毘婆沙論云。室利摩拏洛迦唐言勤策男。謂此人離四性罪。六遮罪。勤自策勵不犯令清淨故
  ○寄歸傳云。室羅末尼羅。唐。言求寂。夫稱寂者。即涅槃也。言此人出煩惱家。求趣涅槃故。 纔剃髮便授十戒 纔剃髮便授十戒總目錄
  寄歸傳云。西國出家具有聖制。諸有發心出家者。師乃問諸難事。難事既無許之攝受。或經旬月。令其解息。師乃為授五戒。方名鄔波索迦。此是創入佛法之基。七眾所攝也。師次為辦縵條僧脚崎下裙濾羅鉢等。方請阿遮梨為剃髮師親為著下裙。次與上衣令頂戴受著已授與鉢器授十戒。此名室羅末尼羅。方成應法。為五眾攝。堪消施利。若恐其十戒毀破。大戒。不成此則妄負求寂之名。既不合消常住受施。負債何疑。應依教而為濟度。 三品沙彌 三品沙彌總目錄
  僧祇律云。佛制年不滿十五。不應作沙彌。後在迦維衛國。阿難有親里二小兒孤露阿難養育之。佛問何不出家。阿難白佛言佛制不許度。佛問是二小兒。能驅食上烏未答能。佛言聽作驅烏沙彌。最下七歲。至年十三者。皆名驅烏沙彌。若年十四。至十九名應法沙彌(今呼沙彌為法公也)若年二十已上。皆號名字沙彌。 沙彌亦名比丘 沙彌亦名比丘總目錄
  善見律云。如有檀越來。請比丘沙彌雖未具戒。亦入比丘數。是為名字比丘
  ○涅槃經云。譬如幼年。初得出家。雖未受具。即墮僧數
  ○四分律云。從大比丘。下次第與沙彌房舍臥具。若利養隨次與之。 沙彌行 沙彌行總目錄
  毘尼母論云。沙彌應知慚愧。善住事師。法中不應懈怠放恣。當自慎身口卑己敬人。常樂持戒。莫樂調戲。不應自恃才力。復莫輕躁。應知羞恥。不說無定亂言。惟庠序合理。知淨不淨。常逐二師。讀誦經法。一切眾中。若有所作。皆不得違
  ○五百問經云。沙彌詐稱大道人。受比丘一拜。是名賊住
  ○有沙彌七十二威儀經一卷。在傳字函。好善有請檢讀之。 衣 衣總目錄
  釋名曰。服上曰衣。衣依也。所依以庇寒暑也。左傳曰。衣身之章也。白虎通曰。衣者隱也。所以隱形也。文子曰。衣足以蓋形。以禦風寒也。西天出家者衣。律有制度。應法而作。故曰法衣(西天一切帛未剪者皆呼為衣)。 二衣 二衣總目錄
  謂聽制二衣也
  ○瑜伽論問云。何開聽謂佛於毘奈耶中。開許一切能無染污。現所受用資生因緣。云何制止。謂佛於毘奈耶中。制止一切自性罪法。違無罪法故(向下聽制篇義同此也。謂律中佛有聽衣。制衣故云二衣也)。 三衣 三衣總目錄
  蓋法衣有三也。一僧伽梨(即大衣也)。二欝多羅僧(即七條也)三安陀會(即五條也。此是三衣也。若呼七條。偏衫。裙。為三衣者。誤之也)。慧上菩薩經云。五條名中著衣。七條名上衣。大衣名眾集時衣
  ○四分律云。應作安陀會。儭體衣。欝多羅僧。僧伽梨。入聚落著
  ○增輝記云。三衣之名。無正翻譯。皆從人強名之也。謂。見安陀會。有五幅。便喚作五條。見欝多羅僧有七幅。便呼為七條。見大衣條數多。故名雜碎衣也。夫大衣者。三衣中主。最為殊勝故。若從用名。入王宮時入聚落時衣也。七條名中價衣。謂不貴大衣不賤五條故。若從用名入眾衣也。五條名下衣。謂在七條下故。若從用名園中行道雜作衣也(園即寺院)
  ○雜阿含經云。修四無量者。並剃除鬚髮服三法衣
  ○僧祇律云。三衣者賢聖沙門之摽幟也
  ○四分律云。三世如來。並著如是衣
  ○智度論云。佛弟子。住於中道。故著三衣
  ○薩婆多論云。欲現未曾有法故。九十六種外道無此三名。為異外道故。著三衣
  ○華嚴經云。為捨離三毒故
  ○戒壇經云五條斷貪。身業也。七條斷嗔。口業也。大衣斷癡。心業也。
  ○增輝記問云。何不增四。咸二。惟三也。答三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今制三衣。表生萬善。取益物之義也。
  統名 袈裟者。蓋從色彰稱也。梵音具云迦羅沙曳。此云不正色
  ○四分律云。一切上色衣不得畜。當壞作迦沙色。今略梵語也又名壞色
  ○業疏云。本作迦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別名大集經云。袈裟名離染服
  ○賢愚經云出世服
  ○如幻三昧經云。無垢衣。又名忍辱鎧。又名蓮華衣。謂不為欲泥染故。又名幢相謂不為邪所傾故。又名田相衣。謂不為見者生惡故。又名消瘦衣。謂著此衣煩惱消瘦故。又名離塵服。去穢衣。又名振越。 大衣有三品九種 大衣有三品九種總目錄
  薩娑多論云。僧伽梨有三品。自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衣。皆兩長一短作。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衣。皆三長一短作。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衣。皆四長一短作
  ○增輝記問。七條何品攝。答下品攝。以兩長一短作故(律中三衣。各有廣長肘量既佛言度身而衣更不錄也)。 五部衣色 五部衣色總目錄
  舍利弗問經云。摩訶僧祇部。勤學眾經。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色衣。曇無德部。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色衣。薩婆多部。博通敏達。以導法化。應著皂色衣。迦葉彌部。精勤勇猛。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衣。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色衣(謹按四分律云上色衣不得畜。當壞作迦沙色。今曇無德部。即四分所宗自著赤衣。是南方正色。與諸部皆競違佛制。今試論之。以累見天竺來僧衣色證知皆似色也應是譯人以壞色難名。故托指青黃赤皂等)。 問五部衣得取次著否 問五部衣得取次著否總目錄
  答舍利弗問經云。有比丘羅旬。以薄福故。乞食不得。後以五部衣。更互著之。便得大飲食。故佛言我法出家。純服弊帛。因羅旬故。聽受種種衣。 紫衣 紫衣總目錄
  此非五部衣色。乃是國朝賜沙門故今尚之。僧史略云。按唐書。則天朝有僧法朗等九人。重譯大雲經畢。並賜紫袈裟。銀龜袋。此賜衣之始也。自後諸代皆行此賜。至大宋太平興國初。許四海僧入殿庭。乞比試三學。下開封府。差僧證經律論義。十條全通。乃賜紫衣。號為手表僧。以其面手進表也。尋因功德使奏。今天下一家。不須手表求選勅依自此每遇 皇帝誕節。親王宰輔。節度下至正刺史。得上表薦所知僧道紫衣惟兩街僧錄所薦得入內是日授門下牒。給紫衣。四事。謂之簾前紫。此最榮觀也。然此衣。以國恩故得著。極不容易。皆形相分。按東觀奏記云。大中年。大安國寺僧修會能詩應制。才思清拔。一日聞帝乞紫衣。帝曰。不於汝怪但觀汝相有闕未賜也。及賜著歸寺。忽暴病而卒。近代亦屢有此人焉。 染色 染色總目錄
  律有三種壞色。謂。青。黑。木蘭。鈔云青謂銅青。黑謂雜泥(即溝瀆中泥)。木蘭即樹皮(此說壞新衣之色也。今云。染色亦無出此三也。今詳禪僧多著墨黲衣若深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攝緣用墨靛與雜泥不遠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攝以用銅青板緣雜墨染故)。 物體 物體總目錄
  准律有十種。不越布絹紬三也。須是厚熟緻(密也)者
  ○五百問經云。三衣得用生絹作否答一切生物但不現身者得(律中遮此經開)。 田相緣起 田相緣起總目錄
  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
  ○增輝記云。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也。 作法 作法總目錄
  毘奈耶云。僧伽梨。得兩重作(義淨云。僧伽胘。唐言重復衣)。若三重作者。得惡作罪(自九條至二十五條。得用物夾作)
  ○四分律云。大衣七條。要割截作。若五條。得襵葉作
  ○準律。大衣服五日成。七條四日。成。五條二日成。限日不成。尼犯墮。比丘犯突吉羅罪。非本工故
  ○(僧祇)律云。若作衣餘人助作。恐限日不成。應麁行針。急成竟受持。後更細刾
  ○南山大師章服儀云。諸律成衣。隨其豐儉。先其本制。如僧伽梨。欲創裁者。二十五條。財少以次減之。乃至九條七條。又不足乃縵作又云。今有情纏嗜好。自迷針縷。動必資人。但論刾作之纖媚。不計工價之高下。或有雇縫之直。倍於衣價履歷荒孀。譏過斯負(抄略不次)。 明孔 明孔總目錄
  三衣葉上不刾合處。謂之明孔。有云若田畦入水之竇。按根本百一羯磨。淨三藏云。西國三衣。並皆刾合。唯東夏開而不縫。詳觀律檢。實無開法。 縵衣 縵衣總目錄
  梵音鉢吒。唐言縵條。即是一幅[疊*毛]量以。三衣等。但無田相者是(西國[疊*毛]幅只闊故)。自佛法至漢。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識割截法只著此衣。 貼相 貼相總目錄
  此法自縵條起也。十誦律云比丘居山野。許著縵條衣。不許著入聚落。應於衣上。貼作田相。又云。比丘貧少衣。不能割截應於衣上安貼。若五七九條。若過十五條等。 納衣 納衣總目錄
  又名五納衣。謂衣有五種故。十誦律云。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酉夭人亡衣屬以衣贈送至林却取施僧)四死人衣。五糞掃衣。此自有五種。一道路棄衣(脫厄衣也)二糞掃處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午嚼衣。五嬭母棄衣。已上衣。天竺人諱忌故。棄之以不任用義同糞掃故。共納成衣。名糞掃衣也。律云。一切上色不得直用。並須染作迦沙色。今言毳者即是細毛為衣也
  ○智度論云。佛意欲令弟子隨順道行。捨世樂故。讚十二頭陀。如初度五比丘。白佛當著何等衣。佛言應著納衣
  ○十誦云。若納衣不貼田相。不詐披入聚落
  ○此衣有十利。一在麁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易。六少虫禳。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餘衣十不失求道。又云。體是賤物離自貪故。不為盜所貪。常得資身故。少欲者須濟形苦故上士著之。 著衣功過 著衣功過總目錄
  佛告阿難。衣有二種。謂可親。不可親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親。若損道心。此不可親。是故。或從好衣得道。或從弊衣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
  ○智度論云。佛言從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捨世間者。我聽著價直十萬兩金衣。食百味食。 袈裟五種功德 袈裟五種功德總目錄
  悲華經云。佛於寶藏佛前。發願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二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八法信重 八法信重總目錄
  經云。袈裟聖人表式。隨順寂滅行。慈悲心。離欲者之所應服。是故。出家者身披袈裟若未得沙門果者應以八法敬重。何等八法。應起塔想。寂滅想慈悲想。如佛想。慚愧想。令我來世離貪恚癡。具沙門想。 受持衣法 受持衣法總目錄
  毘奈耶云僧伽肱(大衣)是衣中主。是故不得隨處著用若入聚落時。乞食時。隨噉食時。入眾時。禮制底時。聽法時。禮拜二師及禮同梵行者時。皆可披大衣。若嗢多羅僧(七條)。應於淨處著及諸作業(業謂習誦等事)。若安咀婆娑(五條)。任於何處隨意著用無犯
  ○五百問云。若無中衣(七條)。得著大衣上講禮拜。五條亦得著入眾食禮拜等
  ○十誦律云。著大衣不得摙石土木草及掃地。敷坐臥具不得脚踏不得曳地。若去村遠。即疊於肩上。近村有池。汪即洗手足。無水。以草水葉拭塵土。然後著衣。 背著袈裟 背著袈裟總目錄
  即是以表為裏易前歸後也。北僧多如此
  ○五分律云。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勾衣破風土污坌入葉中(葉即衣相)恐曰曝壞衣色聽為護衣故聚落外翻著袈裟若衣易壞聽顛倒著衣。上下安鉤紐。 鉤紐 鉤紐總目錄
  僧祇云。紐緤集要云。前面為鉤。背上名紐。先無此物。因佛制尼師壇。安左臂衣下。則肩上無鎮衣。不整齊。乞食時被風吹落。佛遂許安鉤紐。佛制一切金銀寶物。不得安鉤紐上。惟許牙骨香木之屬。 披袒 披袒總目錄
  (祖即肉祖)舍利弗問經云。於何時披袒(披即通覆兩肩。祖即偏露右臂)。佛言。隨供食時。應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時。應覆兩肩現福田相故(記云。隨供養者。如見佛。禮佛。問許三師。入眾等時也。作福田者。謂計齊坐禪。誦經。入聚落。樹下坐時。使人見田相端嚴故。若對佛通披者。五百生墮鐵甲地獄)。 作益 作益總目錄
  僧祇云。僧尼有戒德者。若俗人求破袈裟段。欲禳災者。聽與小片。 偏衫 偏衫總目錄
  古僧依律制。只有僧祇支(此名覆膞。亦名掩腋衣)此長覆左膞及掩右掖蓋儭三衣故即天竺之儀也。竺道袒魏錄云。魏宮人見僧袒一肘不以為善。乃作偏袒縫於僧祇支上相從因名偏衫(今開脊接領者蓋遺魏制也)。 裙 裙總目錄
  此方之名周文王制也
  ○西域記云。泥縛些那。唐言裙(些字桑箇切)
  ○根本百一羯磨云。梵語泥伐散那。唐言裙
  ○諸律舊譯。或云涅槃(僧或云泥)洹僧或譯為內衣。或云圌衣(圌音舡。即貯米圓器似圌而無蓋
  ○蓋取圓義)。 坐具 坐具總目錄
  梵云尼師壇。此云隨坐衣
  ○根本毘奈耶云。尼師但那。唐言坐具。淨法師註云。文言坐具。此乃敷具。坐臥皆得。佛制者。本為儭替臥具。恐有所損。不擬餘用也
  ○五分律云。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著生具
  ○僧祇云。若在道行。得長疊中疊安衣囊中。至本處當敷而坐。律應量作。長佛二[攗-鹿+(牙*牙)]手。廣一[攗-鹿+(牙*牙)]手半(佛一[攗-鹿+(牙*牙)]手長二尺四寸。此合長四尺八寸。廣三尺六寸)
  ○律云更增者。即向四邊各益。如今坐具。四緣有貼。即象也。不許單作。若新物作。當用故物貼中蓋壞其好也。若自無故物。又無求處。不貼無過。記云。佛先許安左肩上鎮衣。因有外道。問一比丘曰。汝肩上片布。何名何用。比丘答云。名尼師壇。是坐具。又問汝所披衣。何名。有何功德。答。忍辱衣。三寶之相。上制夭魔。下降外道。又問。此衣既有是功德可貴豈得以所坐之布居其上。若汝自為。師何不教。若師教者。此法不足可尊。比丘白佛。佛因制移安左臂衣下(衣即三衣也。以此證是。觸不得淨用)。戒壇圖經云。尼師壇。如塔之有基。汝今受戒。即身是五分法身之塔。良由五分法身因戒生故。 絡子 絡子總目錄
  或呼掛子。蓋此先輩僧創之。後僧効之。又亡衣名。見掛絡在身故。因之稱也。今南方禪僧。一切作務皆服。以相不如法。諸律無名。幾為講流非之。予因讀根本百一羯磨第十卷云。五條有三品。上者竪三肘。廣五肘。下者減半。二內名中。又佛言。安陀會有二種。一者竪三肘。廣五肘。二者竪二肘。橫四肘。此謂守持衣。最後之量限。蓋三輪(上蓋臍下掩膝)因詳頗詳頗是今絡子之量也。若作之。但五幅。一長一短。或襵或貼。呼安陀會。即免謗。一切處著。合律無過。實勝空身矣(今詳律言肘但用自肘蓋度身而衣也。若用尺八之肘者下文即無臂短不及之言也)。 襪 襪總目錄
  鈔云。襪亦是衣
  ○四分律云。寒聽著襪(古今注云。自三代及秦皆著角襪。以帶結至踝。洎魏文乃。更其樣釋名曰。襪未也。在脚未也。崔駟銘曰。建子之月。助養和氣)
  ○五分律云。外道問衣。比丘不知。乃被譏曰。沙門有何奇特。尚不知衣相。云何知心。故於前文。委細註釋爾。 戒 戒總目錄
  智度論云。梵語尸羅。秦言性善
  ○古師云尸羅。此云戒以止過防非為義
  ○增輝記云。戒者警也。警策三業。遠離緣非也
  ○優婆塞戒經云。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
  ○菩薩資糧論云。尸羅者。清涼義。離心熱惱故。安隱義。能為他世樂因故。安靜義。能建立止觀故。寂滅義。得涅槃樂因故。 二戒 二戒總目錄
  毘尼母云。戒有二種。一出世間戒。二世間戒。此世間戒。能為出世戒作因故。云最勝。又云一依身口戒。二依心戒因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 三戒 三戒總目錄
  一在家戒(即八戒)。二出家戒(即別解脫戒)。三道俗共戒(五戒五聚戒)。 二歸戒 二歸戒總目錄
  五分律云。初佛成道為二賈客及女人須闍陀。并五比丘。皆受二歸緣。未有僧故(此就小乘別體住持三寶說也)。 三歸戒 三歸戒總目錄
  五分云。佛於鹿苑度五俱隣人間已有六羅漢故。次為耶舍父母最先授三歸依也釋云。歸者趣也。依者投也
  ○薩婆多云。以三寶為所歸境欲令救護不得侵凌故
  ○顯宗論云。救濟義。以歸依彼。能息無邊生死苦輪大怖畏故
  ○毘尼母云。有五種三歸。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足戒
  ○薩婆多論問云。若不受三歸依者。得受五戒否。答不得。要先受三歸。方得五戒
  ○阿含經云。於受歸戒前先須懺悔。然後受三歸。正是戒體後三結示戒所歸
  ○優婆塞戒經云。長者善生白佛言。先說有來乞戒者。先教三歸。後施與戒云何。佛言為破諸苦斷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先受歸依也。云何三歸。夫佛為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也。法是壞煩惱因真實解也。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也
  ○希有校量功德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復以香華種種供養。其福雖多。不如有人以淳淨心。歸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 五戒 五戒總目錄
  謂戒有五也。一不殺。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在家人受。則云邪婬。若出家人受。則云離非梵行緣。一切都斷故)。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前四是性戒。後一是遮戒)
  ○法苑珠林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義。禮。智。信也。含識所資。殺。盜。婬。妄。酒也。道俗相乖漸教通也。故本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執於禮者則不婬。守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飲酒。斯蓋接化於一時也。正法內訓必始乎因。因者即前五過也。此則在乎實法。指事直言。不假飾辭。託名現意。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證。不羨樂而樂彰。若略近而望遠。棄小而保大。則無所歸趣矣。今見奉持不殺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盜者。不忻義而義敷。不婬者。不祈禮而禮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揚。不飲酒者。不行智而智明可謂振綱提綱。復何功以加之
  ○費長房撰隋開皇三寶錄。引宋典云。文帝元嘉年中。問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謝靈運等。皆云。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其率土之濱。皆純此化。朕以坐致太平矣。何尚之。答曰。臣聞渡江已來。王遵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之羽儀。郄超王謐王坦王恭或號絕倫。或稱獨步。謝敷。戴逵。范汪。孫綽。皆致心於天人之際。靡非時俊清淨之士。皆謂釋氏之教。無所不可何者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守內。則仁人百萬矣。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則百刑息於國。則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
  ○大毘婆沙論云。此五戒名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又名學迹。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殿故。又名學路。此為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
  ○大莊嚴經名五大施彌勒問經論云。五戒名大施者。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 八戒 八戒總目錄
  即前五戒。第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華鬘瓔。珞不用香油塗身熏衣。八不自歌舞。不得輒往觀聽九不過中食(此戒俗人受。從今旦至明旦不犯為要期也)此八戒。名八關齋戒。言關者閉也禁也。謂禁閉八罪不犯故
  ○毘婆沙論云。夫齋者以過中不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是故言八。不言九也
  ○文殊問經云。世間菩薩戒。八戒是乎
  ○菩薩處胎經云。八關齋戒者。是諸佛父母也
  ○毘婆沙論云。八戒名近住謂近羅漢住。故又名長養。謂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增多故。如第六戒云。不坐高廣大床者。阿含經云。床梐下足。高尺六非高也。闊四尺非廣也。長八尺非大也。但過此量者。名高廣大床也。僧祇律云。有二種。一高大名高。二妙好名高。又八種謂金銀牙角辟支羅漢及僧床等(前納體貴後納人勝)
  ○問俗人受此戒者。著何服飾。答婆沙云。著常所受用衣服皆得。問此人何眾攝。答報恩經云。以無終身戒。不名優婆塞但名中間人(謂在七眾下。不受戒俗人上也。名中間人)又名近住
  ○順正理論云。前四是尸羅支。由此離性罪故。次一是不放逸支。謂若飲酒心。則放逸必無能護諸支故。後後是森約支。謂防憍逸隨順厭心。能證律儀故。名八支戒。 十戒 十戒總目錄
  有二種。一沙彌十戒。僧祇律云。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三離非梵行。四離妄語。五離飲酒。六離處高廣大床。七離著華鬘瓔珞塗身熏衣。八離作歌舞及往觀聽蓄種種樂器。九離蓄金銀錢寶。十離非時食
  ○二菩薩十戒者加前五戒。六不自讚毀他。七不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八不貪。九不嗔。十不謗三寶(此十戒名無盡戒者。婆沙云。菩薩尸羅無我我所離一切所得滅諸戲論故名無盡)。 三聚戒 三聚戒總目錄
  即大乘菩薩戒也。一攝律儀戒。謂惡無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此戒止是持作是犯)。二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即身口意善。及開思修三慧。十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成報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三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謂生無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莊嚴論云。初一戒。以禁防為體後二戒。以勤勇為體。 受菩薩戒有五利 受菩薩戒有五利總目錄
  梵網經偈云。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觀喜。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具足戒 具足戒總目錄
  即出家二眾所受戒也。何名具足。決定藏論云。比丘戒四分義攝。一者受具足謂白四羯磨。二隨具足。謂從此向後。隨一一戒。常持覆護故。三護他心具足。謂比丘一分威儀具足名護他心。四具足守戒。謂於小罪見畏不犯。若有犯者。悉皆發露故。此具足戒有六聚。比丘二百五十條。尼三百五十條。次釋如左。 五篇名 五篇名總目錄
  一波羅夷(比丘四尼八)二僧伽婆尸沙(比丘十三。尼十七)三波逸提(比丘一百二十。尼二百八)四提舍尼(比丘四尼八)五突吉羅(比丘并尼各一百)六不定七滅諍。 七聚 七聚總目錄
  加上五篇第六偷蘭遮第七惡說。 六聚 六聚總目錄
  增輝記云。若正結罪名。能招當果。即五篇太少。不說偷蘭。七聚太多。剩於惡說。以惡說同吉羅懺罪。感果同故。今於五中添偷蘭遮。七中除惡說止有六矣。 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總目錄
  華言別解脫言解脫者。即戒所感果也。記云。道戒名解脫者。即七支。無表思也。由斷惑得名故。若事戒名解脫者。即僧尼受戒隨對殺等事不作別別無因別別無果。故名別別解脫
  ○毘尼母云。波羅提木叉者。最勝義。諸善之本。以戒為根。諸善得生故。 制戒十益二意 制戒十益二意總目錄
  僧祇律云。舍利弗白佛言。有幾利益。為弟子制戒。佛言有十利益。一攝僧故。二極攝僧故。三令僧安樂故。四折伏無羞人故。五有慚愧者。得安隱住持故。六不信者令得信故。七正信者增益故。八於現法中。得漏盡故。九未生諸漏令不生故。十正法得久住。為諸天人開甘露門故
  ○攝大乘論云。如來制戒。有二意。一為聲聞自度故。二為菩薩自度度他故。 受戒次第 受戒次第總目錄
  報恩經優波離問佛云。若不受五戒十戒。直受具足戒得否。佛言一時得三種戒。又問若爾。何須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後受具戒耶。佛言染習佛法。必須次第。謂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益。次受十戒。善根轉深。後受具戒堅固難退。如遊大海。漸漸深入。入佛法海。亦復如是。 得戒 得戒總目錄
  婆沙論云。問別解脫戒。由何心得。答曰普於一切有情起善意樂無損害心得。 熏戒種子 熏戒種子總目錄
  大小乘宗。計各一義。且小乘宗經部云。受戒時。有四種思。一審慮思。二決定思。此二思是意業。內自思惟。審決起增上願心故。三動身思。是身業。謂處跪等。四發語思。則陳辭等。此二思。能發於色。至羯磨竟(羯磨華辨事百論云。謂辨事道法。有成濟故)。於審決二思上。熏成心種子。於動發二思上。熏成色種子。通於四思上。熏成色心種子(思者業也。有能招感當來果之功用故正法念處經云。思為勝戒。因種子即因義也。又云。思勝故其果則大)次大乘宗者。有三思。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發起勝思。此三思皆屬心業。前二是加行。後一是根本。此發起勝思具增上殊勝故。即於此思上熏成種子。以防惡發善。功能為體
  ○熏義者。顯識論云。譬如燒香熏衣。香體滅而香氣在衣。此香不可言有體滅故。不可言無。香氣在衣故
  ○種子義論云。此相續變異能感未來果報。是種子義。若相續無變異。若變異無相續。俱非種子。但相續變異。不相離故。成種子。 戒體 戒體總目錄
  又名苾芻性。梵語三跋羅。俱舍明了等論皆譯為護。即是無表思(思即是第六識相應善思也。又名無表色。有止惡防非功能。故云護)
  ○金剛鈔云。出戒體有三。初克性出體。即無表思一法也。通種子現行。次相應出體者。即同時二十二法。皆有防惡發善功能故(二十二法者。謂。遍行五。一觸。二作意。三受。四想。五思別境有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惠。善有十一。謂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并同時心王即意識也)。後眷屬出體者。即身口意三善業也
  ○攝論云。菩薩戒。以身口心三業為體。聲聞戒以身口二善業為體。 比丘稱良福田 比丘稱良福田總目錄
  報恩經云。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謂比丘具有戒體。戒為萬善之根。是故世人歸信供養種福。如沃壞之田。能生嘉苗故。號良福田。 問但制七支 問但制七支總目錄
  優婆塞戒經云。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因根本故。說諸比丘犯有二種。一身犯二口犯故。但制七支也(七支者。謂三身業四口業也)
  ○彌勒問經論云。造作名業
  ○對法論云。身口七支業即自體名業意三業。但名相應心。 戒果 戒果總目錄
  優婆塞戒經云。戒果有二。一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求菩提。不求天樂
  ○正法念處經云。若持戒心。念天樂者。斯人污淨戒如雜毒水。以天樂無常壽盡必退當受大苦。是故當求涅槃。 受戒始 受戒始總目錄
  大戒法本。自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已到許昌。以國家多事。寢經三十三年至廢帝(即高貴卿公也)登位改正元元年甲戌。天竺律師曇摩迦羅上書。方興受戒之事(逆推至佛法初到。後漢求平十年丁卯。經一百七十八年。凡出家者。惟受三歸戒故)。 立壇始 立壇始總目錄
  西天祇園。比丘樓至請佛立壇。為比丘受戒如來於園外院東南。置一壇。此為始也。此土當宋元嘉七年庚午。天竺僧求那跋摩(梁云功德鎧)至揚都南林寺前竹園立壇。為比丘受戒為始也。今稱方等壇者。僧史略云。蓋以戒壇本出小乘教。小乘教中。應人僧界法一一如律。若片乖違。則受者不得戒臨壇人犯罪。今方等法。是大乘教。即不枸根缺緣差。但發大心。領納即得戒。可謂廣大平等周遍矣。故稱方等。或名甘露壇者。甘露即喻涅槃也。戒為入涅槃初門故。從果彰名也。今言壇場非一也。壇則出地立基。場則除地令平。今有混稱。蓋誤(要知壇式請看圖經)。 受戒軌儀 受戒軌儀總目錄
  戒壇圖經云。夫欲受戒者。先於有智人所策發教於萬境之上。起慈護心故。婆沙云。由普於一切有情上。起善意樂無損害心得戒。若臨集僧。當行法事。但云。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彌素未曾聞。不知何者。是上品心。此猶空雷發奇峯之天。甘雨絕流金之地爾(上品心。即是於萬境上。起慈護也)。 持戒三樂 持戒三樂總目錄
  四分律本偈云。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 持戒三心 持戒三心總目錄
  瑜伽論云。一厭有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心。 破戒五衰 破戒五衰總目錄
  中阿含經云。一求財不得。二設得耗散。三眾不愛敬。四惡名流布。五死入地獄。 護戒事業 護戒事業總目錄
  方等經云。不得祭祀鬼神。不得輕於鬼神。不得毀壞神廟。假使有人祭祀。亦不得輕於彼人。亦不得與彼往來(文多不載)。 問俗人受三歸後違失 問俗人受三歸後違失總目錄
  問若俗人受三歸後。却祀鬼神為失歸戒否。答優婆塞戒經云。若人受三歸戒後。為護舍宅。及身命。祀鬼神者。不失。若志心禮外道鬼神者。名失。若祠祀不得殺生命。 捨戒四緣 捨戒四緣總目錄
  婆沙論云。盡形壽律儀。由四緣捨。一捨所學(即捨戒)。二二形生(即男變女女變男時)。三斷善根(謂受惡戒邪見)。四捨眾同分(即身死)或六緣同此(業疏問云。此識種子即應能為未來後習何得言形終戒捨。答種由思生。要期是願。願得盡形壽持今壽終則戒捨。增輝記云。思心之上熏成種子設至命終心心所法傳至中有思種功德招感善果。此終不失今言形終捨者。但捨受戒時要期語者謂受戒言盡形壽能持不犯等語故順正理論云於命終後雖有要期而不能生別解脫戒無加行故無憶念故乃齊此捨矣)。 問捨戒已更得出家否 問捨戒已更得出家否總目錄
  俱舍論云。若已捨戒。亦不許更出家為於此毀損功用。由正法滅盡。毘那羯磨無故。更不得新護故。 正食 正食總目錄
  四分律云。梵語。蒲闍尼。此云正食
  ○寄歸傳云。半者蒲善尼。唐言五噉食。謂飯餅麨等
  ○南山鈔云。時藥。謂報命支持勿過於藥。但飢渴名主病。亦名故病。每日常有故。以食為藥醫之
  ○順正理論云。身依食住。命托食存。食已能令身心適悅安泰故
  ○僧祇律云。時食。謂時得食。非時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時得食當日中故言中食。 不正食 不正食總目錄
  四分律云。佉闍尼。此云不正食
  ○寄歸傳云。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謂。根莖葉華菓等。傳云。若已食前五必不食後五若先食後五則前五隨意噉之(今僧齊後不食果菜等是)。 齊 齊總目錄
  起世因本經云。烏脯沙陀。隋言增長。謂。受持齊法。增長善根故。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 齋正時 齋正時總目錄
  毘羅三昧經云。佛為法慧菩薩說四食時。一旦時。為天食。二午時。為法食。時佛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制日午為法食。正時也
  ○僧祇律云。午時日影過一髮一瞬。即是非時。 粥 粥總目錄
  亦不正食攝
  ○僧祇律云。粥出釜飦不成字。始名不正食
  ○增輝記云。小食者粥是
  ○讀五部律文。粥之緣起有三。初僧祇律云。佛住舍衛國。難陀母令作釜飦。逼上汁自飲。覺身中風除食消。便作念。闍梨是一食人。應當食粥。乃取多水少米。煎去二分。然後入胡椒蓽撥。未盛滿甖。持詣佛所白言。唯願世尊聽諸比丘食粥。佛許。仍為說偈(偈在後文)
  ○次四分律云。佛在那頻頭國。因[少/兔]沙施粥。佛許之
  ○後十誦律云。婆羅門王阿耆達。施八般粥。謂乳酪胡麻豆摩沙荏蘇等。佛許之。 粥正時 粥正時總目錄
  四分律云。明相出始得食粥。餘皆非時
  ○婆沙論云。明相有三。初日照剡部樹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樹葉。天作青色。三日過樹天作白色。三色中取白色為正時。須舒手見掌文分明。始得食粥。 食體 食體總目錄
  用香味觸三法為體。 食相 食相總目錄
  以變壞為相。謂入腹變壞。能資益。諸根大種方成食相。 食事 食事總目錄
  婆沙論云。食於二時能作食事。一初食時能消飢渴。二消化時。能益諸根大種。 食義 食義總目錄
  佛地論云。任持名食。謂能任持色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又資益義。若未噉及入腹。未消化并為患者。皆不成食義。至經口入腹消化。流入五臟。充浹四肢。補氣益肌。方成食義。 食三德 食三德總目錄
  一輕軟。二淨潔。三如法。 六味 六味總目錄
  甘。辛。鹹。苦。酸。淡。 八味 八味總目錄
  甘。辛。鹹。苦。酸。淡。加上澁味。不了味。 施食五常報 施食五常報總目錄
  五福德經。佛言人持食施僧。有五種利。一色。二力。三命。四安。五辯(彼經廣有說文。此五常福報。若施者得當來報受者獲現在樂)。若上座施食。應誦偈云。施者受者俱獲五常。色。力。命。安。得無礙辯。 粥十利 粥十利總目錄
  僧祇律因難陀母。施眾僧粥。佛說偈云。持戒清淨。人所奉恭敬。隨時以粥施十利饒益於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宿食風除飢渴消。是名良藥。佛所說欲得人天長受樂。應當以粥施眾僧(今析十利者。一色。二力。三壽。四樂。五詞清。俱舍云。詞謂訓釋言詞也。六辨。俱舍云。辨謂展轉言無滯礙也。七宿食消。八風除。九消飢。十消渴)。 食前唱密語 食前唱密語總目錄
  外道弟子。尸利毱多。即樹提伽長者姊夫也。以毒和食請佛。及眾齋。佛知亦許之。佛語大眾。待唱僧跋。然後可食。由是眾毒竟無所害
  ○梵摩難國王經云。夫欲施食者。皆當平等不問大小。於是佛令阿難臨飯唱僧跋。僧跋者。眾僧飯皆平等
  ○寄歸傳云。三鉢羅佉多。舊云僧跋。訛也。 五觀 五觀總目錄
  (觀去聲。凡喫粥食。先須端想。誦之訖方食。蓋自警也)。一計工多少。量彼來處(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煑及成。用工甚多。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食少汗多
  ○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毘尼母云。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不持戒。受人信施為施。所隨缺。則不宜全則可也)。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明了論疏云。出家先須防心三過謂於上味食起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癡。以此不知慚愧。隨三惡道)。四正事良藥為療形苦(形苦者。即飢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以食為醫療用扶持之。若食粥可云不正良藥)。五為成道業故應受此食(不食成病。道業何從。故假叚食資身也。古人云。先結欵狀既食不可忘於修道)。 食法 食法總目錄
  梵摩難國王經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藥。趣令其愈。不得貪著
  ○摩德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凡食限三匙為一口。第一匙默云願斷一切惡。第二匙云願修一切善。第三匙云所修善根迴向眾生。普共成佛(準論。須口口作念。若省繁。但初口三匙。總念亦得)。 食量 食量總目錄
  增一阿含經云。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調。令心壅塞。坐臥不安。若限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無固。偈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
  ○經云。多食人有五苦。一大便數。二小便數。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業。五多患不消化
  ○大薩遮經偈云。噉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穴/(爿*告)]窹。應時籌量食。 食戒 食戒總目錄
  蘇悉底經云。一日一食。不得再食。不應斷食。於食有疑不須食。 出生 出生總目錄
  律云。眾生食即為鬼子母也。毘奈耶云。訶利帝母為求愛兒。佛為受三歸五戒已。白佛言從今何食。佛言勿憂。於剡部洲有我弟子每食次。出眾生食施汝。皆令飽滿
  ○鈔云。出生。或在等供前後隨情安置。今詳若食是米麵所成者。方可出之。或蔬茹不用。緣物類不食翻成棄也。如愛道經云。出生餅如指甲大。又出生偈云。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七粒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以食出生時。默誦此偈)。 施食 施食總目錄
  涅槃經云。佛化曠野鬼神。為受五戒訖。白佛言。我及眷屬。惟食腥血今佛戒我不殺。云何存濟。佛言從今當勅聲聞弟子隨有修行處。悉令施汝飲食。於是制戒。從今比丘當常施曠野鬼神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非我弟子(施食有二種。若施曠野鬼神者。即是同食寺院。佛令設二供養位一曠野鬼神一鬼子母並取僧食呼名施之。若比丘各自備一斛食施者。即依焦面大士經。施與餓鬼也)。 乞食 乞食總目錄
  善見云。分衛。此云乞食
  ○僧祇云。乞食。分施僧尼。衛護令修道業。故云分衛
  ○法集云。出家為成道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故
  ○十二頭陀經云。食有三種。一受請食。二眾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受請食者。若得請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請則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貪憂法則能遮道。若僧食者當隨眾法斷事擯人料理僧事心則散亂妨廢行道有如是等惱亂因緣應受乞食法
  ○寶雲經云。凡乞食分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與窮乞人。一與諸鬼神。一分自食
  ○寶雨經云。成就十法名乞食。一為攝受諸有情。二為次第。三為不疲厭。四知足。五為分布。六為不耽嗜。七為知量。八為善品現前。九為善根圓滿。十為離我執
  ○肇法師云。乞食略有四意。一為福利群生。二為折伏憍慢。三為知身有苦。四為除去滯著。 長食 長食總目錄
  (長字平聲)摩得勒伽云。白衣舍。早起作食熟。未食先。留出家人分。是名長食
  ○優婆塞戒經云。若有人能曰曰立要。先施僧食。然後自食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主施中最上。亦得名為上施主(梵語。陀那鉢底。唐言施主。今稱檀那者。即訛。陀為檀。去鉢底。留那故也。攝大乘論云。能破慳悋嫉妬及貧窮下賤苦故。稱陀。後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資糧故。稱那。又呼檀越者檀者施也。謂此人行檀。能越貧窮海故
  ○君子者禮記云。博聞強識而讓。曰君子
  ○長者。韓子云。重厚自居。曰長者。若天竺皆是大富者稱之
  ○居士者。度論云。除四姓外。通名居士。此非所要恐計請忽有項問亦補缺布也)。 赴請 赴請總目錄
  (宣律師云。下之赴上曰赴。上之赴下曰訃)。今之赴請儀式。行香定座之事。皆道安法師布置也。南山鈔。有赴請設則篇。文多不錄。大凡若到施主家視之。或未安佛像及聖僧座。應告安置之。諸比丘各須詢問年歲(年歲即夏臘也)。大小次第坐之
  ○僧祇律云。坐訖。上座須勞問施主生活等(勞去聲)十誦律云住家上座(赴請眾上座名住家)應好觀自徒眾。莫令諸根散亂調戲。當淨持威儀令生檀越善心。齋訖應為讚歎飲食。如法呪願。應謝施主云。厚施如法。貧道何德堪之
  ○僧祇律云。請有二種。一僧次。二私請。或得種種雜物施者。若僧次歸僧。若私請歸己。 言語避諱 言語避諱總目錄
  律云。有長者。先世壓油為業。請善法比丘齋。有小不愜。便諷云食味甚好。唯少胡麻滓。既觸諱長者遂不悅。佛於是制戒(凡赴請。必先問賓宅中所諱)僧祇律云。齋家。慎勿喧笑。及交頭雜說。妄談世事
  ○法苑云。今見哀孝之家比丘筵上。放情語笑談說世事。實為俗嗤仁者宜忌之。 齋不請強往 齋不請強往總目錄
  今時云掇齋也。鼻奈耶云。佛遊王舍城。諸長者或請一二比丘齋。其不請自往者有四五。諸長者譏嫌(以食不足故也)佛制戒云。不請強往者。犯波逸提。 行香 行香總目錄
  南山鈔云此儀自道安法師布置
  ○賢愚經云。為蛇施金設齋。令人行香僧手中
  ○增一經云。有施主設供者。手執香爐白言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然也
  ○普達王經云。佛昔為大姓家子。為父供養三寶。父命子傳香(故知行香非始今世)
  ○大遺教經云。比丘欲食時。當為施主燒香三唄。讚揚布施(若今念如來妙色身三節文。出勝鬘經。今呼行香梵)
  ○律中行香不許坐受
  ○三千威儀經云。為女人行香。恐觸手生染。故許坐受
  ○受香偈云。戒定慧解知見香。遍十方界常芬馥。願此香煙亦如是。無量無邊作佛事(五分法身名香者。增一經云。佛言有妙香三種。謂戒香。聞香。施香。此三種逆風順風皆香。最為殊妙。無與等有。今詳戒香為因。能生定惠二香。解脫解脫知見二香。即果。從因以名之)。 梵音 梵音總目錄
  梵云唄匿。華言止斷也。由是外事已止已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又云諸天聞唄。心則歡喜。故須作之
  ○十誦云。比丘跋提於唄聲中第一
  ○長阿含經云。其梵聲有五種。一其音正直。二和雅。三清徹。四深滿。五周遍遠聞
  ○法苑云。夫唄者讚詠之音也。當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滯。遠聽則汪洋以峻雅。近屬則從容以和肅。此其大致也。昔魏陳思王曹子建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音。清響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乃摹其節。寫為梵唄(撰文)。製音傳為後式。梵音茲為始也
  ○今開經梵云。何於此經乃至廣為眾生說(出涅槃經第二卷。迦葉菩薩問偈)
  ○處世界如蓮華乃至稽首禮無上尊(出超日經。京師僧齋畢嚫後。亦如講散。再焚香唱此偈了。僧方起。極生人善)
  ○開戒律梵云。優波離為首。乃至諸賢咸共聽(出四分律第一卷偈)
  ○神遷五通人。乃至稽首禮諸佛(出四分律偈末)。 表白 表白總目錄
  僧史略云。亦曰唱導也。始則西域上座凡赴請。呪願以悅檀越之心。舍利弗多辯才。曾作上座。讚導頗佳。白衣大歡喜。此為表白之推輪也
  ○梁高僧傳云。夫唱導所貴者。其事四焉。一聲。二辯。三才。四博也。非聲無以警眾。非辯無以適時。非才言無可釆。非博語無依據(陳錢塘高僧真觀有八能。則唱導一也)。 疏子 疏子總目錄
  即祝佛之文也。蓋疎通施主今辰之意也。夫祝辭不敢以小為大故修辭者。必須確實。則不可[夸-大+(((嘹-口)-小)-日)]誕詭妄。自貽伊戚
  ○南山抄云。比世流布。竟飾華辭。言過其實。凡竪褒成貴族。貧賤讚踰鼎食。虛妄舉事惟增訛諂(清言弟子者。梁武帝云。表裏俱淨。垢穢惑累俱盡。信正不信邪故)。 行淨水 行淨水總目錄
  僧祇律云。讀經受食唯用行之淨手。 嚫錢 嚫錢總目錄
  梵語達嚫拏。此云財施。今略達拏。但云嚫
  ○五分律云。食後施衣物名達嚫
  ○轉輪五道經云。轉經不得倩人乃至齋食。以達嚫為常法得福。 呪願 呪願總目錄
  今呼念誦迴施也。十誦律云。佛言應為施主種種讚歎呪願。若上座不能。即次座能者作。 說法 說法總目錄
  毘婆沙論云。食竟上座說法。有四事益。一為消信施。二為報恩。三為說法令歡喜。清淨善根成就。四在家人應行財施出家人應行法施(智度論云。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為人說是法施。又云。常以好語有所利益是名法施。又云。非但言說名為法施。又云。若常以淨心善思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財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
  ○增一經阿難云。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諸法迦葉問曰。何者一偈。阿難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眾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去想。夫戒淨者。意豈不淨。意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三十七品果便成就。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食後說法。其儀久亡。今浙僧食次誦一卷般若心經。亦是說法法施也)。 食後漱口 食後漱口總目錄
  根本百一羯磨。佛言。不應禮有染苾芻。有染苾芻亦不應禮他。違者得越法罪。優波梨白佛云何名有染。佛言染有二種。一不淨染。二飲食染。且飲食染者。若食噉未漱口。設漱刷尚有餘津膩。是名有染。若互禮招愆故。食後事須漱刷口齒。 嚼楊枝 嚼楊枝總目錄
  僧祇律名齒木。嚼一頭碎。用剔刷牙齒中滯食也
  ○毘奈耶云。嚼(楊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除熱。五除痰癊
  ○又五利。一除風。二除熱。三令口滋味。四消食。五明目
  ○僧祇律云。若口有熱氣。及生瘡。應嚼楊枝咽汁
  ○百一羯磨云。嚼楊枝須在屏處。不得顯露。及往還潔淨處。或棄齒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或彈指警覺。方可棄於屏處。若其異者。得越法罪。 制一食 制一食總目錄
  僧祇云。如來以一食故。身體輕便。得安樂住。汝等比丘。亦應一食。一食故身體輕。便得安樂住
  ○又佛制一食而有四意。一為破自餓外道。二為育身中諸蟲。三為施主受用作福。四為資養色身大種將進道故。 中後不食得五福 中後不食得五福總目錄
  處處經云。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下風。五身得安樂。亦不作病。是故。沙門知福不食。 絕食 絕食總目錄
  佛本行集經云。若因斷食當得大福者。其野獸等。應得大福(藏中亦有休糧方法蓋防比丘有難事故。若不食則與自餓外道同儔也)。 中食論 中食論總目錄
  弘明集。南齊沈約字休文撰論曰。人所以不得道者。由於心神昏惑。心所昏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榮名勢利。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榮名雖日用。於心要無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濃。為累甚切。萬事云云。皆三者之枝葉耳。聖人知不斷此三事求道無從可得不為之立法使而易從也。若直言三事惑本。乃宜禁絕。而此三事。是人情所惑甚。念慮所難遣。雖有禁之旨事難卒從。譬於方舟濟河。豈不欲直至彼岸。河既急會無直濟之理。不得不從邪流。靡久而獲至非不願速事難故也。禁此三事。宜有其端。何則食之於人。不可頓息於其情性。三累莫甚故。以此晚食併置中前。自中之後清虛無事。因此無事。念慮得簡。在始未專。在久自習。於是束八支。紆以禁戒。靡曼之欲。無由得前榮名眾累稍從事遣。故云。往古諸佛。過中不食。蓋是遣累之筌罤。適道之捷徑。而惑者謂止於不食此。乃迷於向方。不知厥路者也。 天竺九儀 天竺九儀總目錄
  西域記云。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一發言問訊。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肘據地。八五輪著地。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為一拜。 合掌 合掌總目錄
  若此方之叉手也
  ○法苑云。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須指掌相著。不令虛也。 問訊 問訊總目錄
  爾雅云。訊言也
  ○善見云。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否
  ○僧祇律云。禮拜不得如瘂羊。當相問訊
  ○地持論云。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
  ○僧史略云。如比丘相見云不審。謂之問訊。律文。其卑者問尊。則云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若上慰下。則云不審無病無惱乞食易得否。住處無惡伴否。後人省其言辭。乃止云不審。大似歇後語也。直須分明道箇不審字。始可成禮爾。 抽坐具 抽坐具總目錄
  南方以抽坐具為禮。律檢無文。按僧史略云。近以開坐具便為禮者。得以論之。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師壇。就上作禮。後世避煩。尊者方見開尼師壇即止之。便通敘暄涼。又展之猶再拜也。尊者又止之。由此只將尼師壇。擬展為禮之數。所謂蓌拜也(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詐也)如此設恭。無乃太簡乎。然隨方為清淨者。不得不行也。 禮拜式 禮拜式總目錄
  聲論云。盤那寐或云槃淡。華言禮
  ○地持論云。五輪著地
  ○長阿含經云。二肘。二膝。頭頂。謂之五輪。輪者。圓轉之義也。亦云。五體。凡禮拜必先並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問云。不褰三衣禮拜。得眾多罪)先以右膝著地。次下左膝。以二肘著地。舒二掌過額。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頭在地。良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柱。或以掌承面。或捺地並非儀也
  ○智度論云。禮有三品。一口但稱南無。是下品禮。二屈膝著地。頭頂不著地。是中品禮。三五輪著地。是上品禮。又云。下者揖。中者跪。上者頭面著地。 三拜 三拜總目錄
  白虎通云。人之所以相拜者。何以表情見意屈節卑體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俗中兩拜者。蓋法陰陽也。今釋氏以三拜首。蓋表三業歸敬也。智論云。內式禮拜。大約身口業也。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故三拜為禮數也。 稽首 稽首總目錄
  稽首謂屈頭至地。故又稽(音雞)謂首至地。稽留少時也。此即周禮九拜之初拜也。 稽顙 稽顙總目錄
  顙額也。謂屈額至地。即周禮。第五拜也。 頓首 頓首總目錄
  謂頭向下。虛搖而不至地。即周禮第二拜也(凡釋氏致書俗人。即不得言稽首頓首。謂涉拜也)。 拜首 拜首總目錄
  謂以頭至手。即第三空首拜也。 揖 揖總目錄
  即周禮第九肅拜也。又是內法下品禮也。書云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謹。即慢甚也。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 恭敬 恭敬總目錄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於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
  ○毘尼母云。佛言吾去世後當依波羅提木叉行法。當各各謙卑。除去憍慢
  ○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
  ○地持論云。若見年長福德勝者。應起奉迎禮拜問訊。若見德與己等(者。先意問訊。謙下軟語。不生慢憍。若見年德於己少者。應先意軟語。心不輕慢。設其有罪終不譏刺)。 謙下獲四種功德 謙下獲四種功德總目錄
  文殊佛剎經云。一遠離惡趣。不受駝驢牛馬等諸傍生身。二不被輕毀。三者惡友怨敵不能凌突。四常為人天恭敬。 長幼序 長幼序總目錄
  釋氏序長幼。即不以老少貴賤但取夏臘多少也
  ○毘婆沙論云。比丘受大戒。名生在佛家。是故應禮先受戒者
  ○十誦律云。佛言從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時。是人應先坐先受食等
  ○月燈三昧經偈云。當問其夏臘。若是耆宿者。應供養恭敬頭面接足禮
  ○梵網經云。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不貴老少貴賤莫如兵奴外道之法而菩薩一一不如法者。犯輕垢罪
  ○大莊嚴經云。佛弟難陀有僕名優婆離。投佛出家受戒。後依僧次坐。王子難陀後至出家。次第作禮。至優波離前念。是我僕不當設禮。爾時佛告難陀言。佛法如海容納百川。皆同一味。但據受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大假名為身。於中空寂。本無吾我。當思聖法。勿生憍慢。爾時難陀去自貢高便禮(此以受戒先後。不以尊卑。若法門弟姪之行。必須依服序之)。 應遍禮 應遍禮總目錄
  五分律云。有常住比丘。不禮來去比丘。來去比丘不禮常住比丘。有比丘到一寺不禮久住比丘。久住比丘問汝從何來。當知汝彼處比丘。皆如是憍慢。以此白佛。佛言應遍禮。不禮者得突吉羅罪。 齋會禮拜 齋會禮拜總目錄
  奇歸傳云。大眾聚集齋會之次。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勞全禮。禮便違教。 互跪 互跪總目錄
  天竺之儀也。謂左右兩膝互跪著地。故釋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訛也。 長跪 長跪總目錄
  即兩膝齊著地。亦先下右膝為禮
  ○神足無極經云。月天子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長跪
  ○毘奈耶云。尼女體弱。互跪要倒。佛聽長跪。 偏袒 偏袒總目錄
  天竺之儀也。此禮自曹魏世寢至今也。律云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云。一切供養。皆偏袒。示有便於執作也。亦如仲尼云。矩右袂便作事也(言一切供養即見佛禮佛及禮二師等)若入聚落俗舍。皆以袈裟通披之。 結加趺坐 結加趺坐總目錄
  毘婆沙論云。是相圓滿安坐義。聲論云以兩足趺加致兩髀如龍盤結
  ○脇尊者云。是吉祥坐
  ○念誦經云。全加趺是如來坐。半加趺是菩薩坐
  ○踞坐謂垂足實坐也
  ○跘跨坐(上平患切。下口爪切。淮南謂開膝坐為跘跨。江東謂之甲趺坐也)。 代禮 代禮總目錄
  若此方俗之傳拜也。十誦律云。弟子遊方。和尚知彼有靈蹤聖像名德人。和尚令傳禮於彼。其弟子得側身受和尚禮。 珍重 珍重總目錄
  釋氏相見。將退。即口云珍重。如此方俗云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囑云善加保重也。若卑至於尊所。尊長命坐及受經。後去。即不云珍重。但合掌俯首示敬也。 慚愧 慚愧總目錄
  大雲經云慚愧者眾善之衣服
  ○唯識論云。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羞恥過惡為性。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羞恥過惡為性
  ○阿毘達磨論云。慚者謂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惡行止息。所依為業。愧者。謂於諸過惡。羞他為體。惡行止息為業
  ○增一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世有二妙法。擁護世間。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父母兄弟妻子知識尊長大小。即與畜類同等也。是故。比丘當習有慚有愧。 道具 道具總目錄
  中阿含經云。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
  ○菩薩戒經云。資生順道之具。 什物 什物總目錄
  經音疏云。什者。雜也聚也。乃是一切受用器物也。 百一物 百一物總目錄
  大概之辭也。薩婆多論云。百物各可蓄一也。 六物 六物總目錄
  謂(三衣。尼師壇。鉢。濾)水囊
  ○增輝記云(非謂別有六物)也(經音義第六是針筒)。 鉢 鉢總目錄
  梵云鉢多羅。此云應器。今略云鉢也。又呼鉢盂。即華梵兼名也。鉢者乃是三根人。資身要急之物。佛聽用二種。注之如左。 瓦鉢 瓦鉢總目錄
  佛住孫婆白土村。爾時。係婆天神白佛。過去佛皆受用此處瓦鉢。佛乃聽比丘受瓦鉢。 鐵鉢 鐵鉢總目錄
  佛住王舍城行諸房。見一比丘枕手臥。知而問曰。汝安樂否。答我所枕手。失鉢墮地乃破故不樂。佛言聽蓄鐵鉢
  ○鉢律有制。聽三品量文多不錄。 五綴鉢 五綴鉢總目錄
  (綴謂校釘)
  ○四分律(戒本)云。比丘蓄鉢減五綴(連綴也)不漏更求新者為好故尼薩耆波逸提
  ○法苑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國王請食訖。令羅云滌鉢。失手撲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白佛皆撲鉢破為五片。佛言表我滅後初五百年諸惡比丘分毘尼藏為五部也。佛乃親將鈆錫釘。綴破鉢。故云五綴。 降龍鉢 降龍鉢總目錄
  遠取佛降迦葉火龍於鉢中。名之。近取晉高僧涉公以符堅建元十一年長安大旱。堅請涉呪龍。俄爾龍在涉鉢中雨遂告足。至十六年涉遷化。十七年自正月止六月不雨。多求不應。堅謂中書朱肜曰。涉公若在。朕豈焦心於雲漢若是哉。 鉢器大小數 鉢器大小數總目錄
  十誦律云。鉢半鉢大鍵[金*咨](鍵音處。[金*咨]音咨。經音疏云。鉢中之小鉢。助鉢用故)小鍵[金*咨](僧祇同)
  ○四分律云。鍵[金*咨]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此律言。小鉢即十誦大鍵[金*咨]也。次鉢即半鉢也。淮諸律四事可見也。今呼為[鐘-里+貝]子。[鐘-里+貝]音訓切。[昔*真]云鐵類也。非器故)。 鉢支 鉢支總目錄
  律云。鉢不正聽作鉢支。 鉢袋 鉢袋總目錄
  律云。聽作鉢袋青色(今呼鉢囊也)。 鉢蓋 鉢蓋總目錄
  律云。有塵坌。鉢聽作鉢蓋。 錫杖 錫杖總目錄
  梵云隙棄羅。此云錫杖。由振時作錫聲故
  ○十誦云聲杖
  ○錫杖經云。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又名德杖。彰顯智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土之明記道法之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疎斷故。若二股六環。是迦葉佛製。若四股十二環。是釋迦佛製(彼經大有訓釋名字說作亭分表法持法功德文多不錄在定字函)
  ○三千威儀經云。持錫不得入眾。日中後不得復持。(日中即知)不得檐於肩上
  ○五百問云。持錫有多事能警惡虫毒獸故。 解虎錫 解虎錫總目錄
  始因齊高僧稠禪師在懷州王屋山習禪。聞有虎鬪稠往以錫杖中解之。虎遂各去。因是名焉。 拂子 拂子總目錄
  律云比丘患草虫。佛聽作拂子
  ○僧祇云。佛聽線拂列[疊*毛]拂甚拂樹皮拂制。若猫牛尾馬尾拂。并金銀裝柄者。皆不得執。 麈尾 麈尾總目錄
  音義指歸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隨之。皆看麈所往隨麈尾所轉為準今講者執之象彼蓋有所指麾故
  ○五百問云。比丘捉麈尾[彳*巳]墮。 如意 如意總目錄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歸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誠甞問譯經三藏通梵大師清沼。字學通慧大師雲勝。皆云。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葉。又如此方篆書心字故。若局爪杖者。只如文殊亦執之。豈欲搔痒也。又云。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忽忘。要時手執目[利-禾+(對-寸)]。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備於忽忘。名笏也。若齊高祖賜隱士明僧紹竹根如意。梁武帝賜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倫王敦皆執鐵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論則有二如意。蓋名同而用異焉。 手爐 手爐總目錄
  法苑云。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云前有十六師子白象。於二獸頭上別起蓮華臺以為爐。後有師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有金臺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比觀今世手爐之製。小有倣法焉。 數珠 數珠總目錄
  牟梨曼陀羅呪經云。梵語鉢塞莫。梁云數珠。此乃是引接下根牽課。修業之具也
  ○木槵子經云。昔有國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國邊小。頻年冠疫穀貴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遍行。惟願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箇。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諂曲。捨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百八結者。小乘見修合論煩惱共有一百八數且明見惑三界四諦下煩惱共有八十八。謂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貪瞋癡慢疑身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也。集滅離三見謂集滅二諦下各除身邊耶三見也道除於二見謂道諦除身邊二見也上界不行恚謂上界四諦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諦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斷惑欲界有四謂貪瞋癡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計九十八也。更加十纏謂無慚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
  ○曼殊室利校量數珠經。略。云。其數珠體種種不同校量。乃至槵子搯一遍。得福千倍。蓮子得福萬倍。水精得福千億倍。若菩提子或搯。或手持得福無量(彼經廣有說文。繁不具錄)。 扇 扇總目錄
  西天多用。如阿含經云。阿難羅云。皆執扇侍佛。優波離結集律藏時。波斯匿王與象牙裝扇。令執誦律
  ○古高僧慧榮。講時執扇
  ○隋煬帝賜高僧敬脫。大竹扇闊三尺入內講經論。 拄杖 拄杖總目錄
  十誦律云。佛聽蓄杖。其[矛*(替-曰+貝)]用鐵為堅牢故。斯蓋行李之(善助)也(言[矛*(替-曰+貝)]用鐵即小拄杖子非今擔衣鉢大者)。毘奈耶云。佛聽蓄拄杖。有二因緣。一為老瘦無力二為病苦嬰身故
  ○隋煬帝在[邱-丘+(乏-之+ㄠ)]時。送法藏禪師靈壽杖。書云每策此杖時。賜相憶(策杖有禮。呂氏春秋日。孔子弟氏抱杖而問其父。拄杖而問兄弟。曳杖而問妻子。蓋尊卑之差也。凡策杖若見尊宿并二師皆須投杖於地問訊。或是二師杖必倚著處然有問訊若為二師揉杖師有願問必抱杖以對之)。 淨瓶 淨瓶總目錄
  梵語軍遲。此云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
  ○寄歸傳云。軍持有二。若[茲/瓦]瓦者。是淨用。若銅鐵者。是觸用。 蓋 蓋總目錄
  律有二種。一竹蓋。二葉蓋。寄歸傳云。西域僧有持竹蓋。或持傘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請。則自携枝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蓋之遺製。但去柄爾。今又加油絹於上。即唐馬周。製在蓆帽以禦雨故。効之也。 戒刀 戒刀總目錄
  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許蓄月頭刀子。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蓋佛不許斫截一切草木壞鬼神村故。草木尚戒。況其他也。 濾水囊 濾水囊總目錄
  增輝記云。觀其狀雖輕小。察其功用
  ○為護生命。即慈悲之意。其在此也。中華僧鮮有受持。今准律摽。示備於有問爾
  ○根本百一羯磨云。水羅有五種。一方羅(用絹三尺或二尺隨時大小作絹須細密不透虫者若用疎絹薄紗紵布者本無護生之意)二法瓶(陰陽瓶也)三君遲(以絹繫口以繩懸況。於水待滿引出)四酌水羅。五衣角羅(言衣角者非袈裟角也但取密絹方一探手或繫瓶口或安鉢中濾水用也)
  ○南山鈔有式樣。文多不錄
  ○道具律中聽者名式極多非今所用。故不注之。
  制聽 持蓋 持蓋總目錄
  律云。跋難陀比丘持大蓋行(似今涼傘也)諸居士遙見謂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譏謙之。佛乃制戒。不應持大蓋。若天雨即聽(字平聲即開許也)。 畫房壁 畫房壁總目錄
  僧祇云。比丘作房欲畫壁。佛言聽畫山林人馬之屬。不得畫男女和合之像
  ○昔者南齊竟陵文宣王圖先賢形貌於書齋壁。俾若神對其中。有烈女之像。時有客曰。君畫烈女。似好色不好德也。文宣遂削去謝之。俗宮避嫌。尚如此焉。 懸香 懸香總目錄
  四分云。比丘房內臭。佛許用香泥。泥之。猶臭。佛言應四角懸香。 籴粜 籴粜總目錄
  僧祇云比丘籴貯穀米。應作是念。我當依是。得誦經坐禪行道。到穀貴時。若食長(音[伩])若作功德。餘者粜之。 栽樹 栽樹總目錄
  毘尼母云。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等樹。一果樹。二華樹。三葉樹。但有福無過。 養狗 養狗總目錄
  薩波多律攝云。大寺內為防守故聽養狗。須知行法。若瓟損塔并房院地應平填。若遺下應除去。不爾者得惡作罪。 嚴飾床褥 嚴飾床褥總目錄
  律難陀比丘。嚴飾床褥為人譏云。此太嚴麗。非比丘所宜。佛制不得過量嚴飾床褥。 用外書治佛經 用外書治佛經總目錄
  四分云。勇猛比丘白佛。欲以世間言論。修治佛經。佛言癡人以外道言論。欲雜糅佛經。乃是毀損。 帶縷釧 帶縷釧總目錄
  若今百索也。十誦律云。比丘若著縷釧。犯突吉羅罪。 偷稅 偷稅總目錄
  十誦云。比丘過關邏(字羅之去聲成屬)應稅不稅若為賈客過稅物或示人異道斷官稅錢直五文者犯波逸提(言異道即偷稅私挫也)。 看鬪 看鬪總目錄
  僧祇云。比丘看象牛馬乃至雞鬪及人鬪口諍者。得越法罪。 照鏡 照鏡總目錄
  僧祇云。若病差若新剃頭。若頭面有瘡照無罪。若為好故照者。得越毘尼罪。 歌 歌總目錄
  若今唱曲子之類也。律云。有五過一使自心貪。二令他起著。三獨處多起覺觀。四常為貪欲覆心。五令諸年少聞常起愛欲反道故。 飲酒 飲酒總目錄
  律云。酒有二種。一穀所成。二木酒即草根果作者
  ○涅槃經云。酒為不善諸惡根本。若能除斷則遠眾罪
  ○成實論問云。酒是實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飲酒為惱眾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之門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植眾果無牆障故。若飲酒如果無牆障焉
  ○四分律云。飲酒有十過失。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眼視不明。四現嗔相。五壞田業資生。六增疾病。七益鬪訟。八惡名流布。九智惠減少。十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沙彌戒經。有三十六失。乃至破家。危身。失道。喪命皆由之
  ○法苑云。今有耐酒之人飲之不醉。又不弊神。亦不作過。飲得罪否。答制戒防非本為生善戒是正善身口無違緣中正息遮性兩斷乃戒名善。今耐酒之人。雖不亂神。未破餘戒。但飲便為罪因。正違遮戒緣中生犯乃名有罪。 食肉 食肉總目錄
  楞伽經云。大慧菩薩白佛言。願說食肉過惡。佛言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我今為汝略說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故。不淨氣分所生故。眾生聞惡氣。悉生怖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凡夫所嗜。無善名故。諸天所棄故
  ○律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水陸空行。有命者怨故
  ○法苑問云。酒是和神之藥。肉是充飢之饍。古今同味。獨何鄙焉。設君王賜食。豈關僧過。答肉由殺命。酒能亂神縱逢見抑。亦須嚴斷。雖違君命。還順佛心矣。 食辛 食辛總目錄
  楞伽經云。一切葱薤韭蒜。臭穢不淨。能障聖道。亦障世間淨處。何況佛之淨土
  ○涅槃經云。乃是食葱韭蒜薤。當生苦處
  ○楞伽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食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能宣十二部經。十方天人嫌其臭穢。咸遂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得日消。長無利益。 捨身 捨身總目錄
  十住斷結經云。佛言。過去無數劫。有一大國。名裴扇闍。有一女人名提謂。夫喪守寡。家富無子。有婆羅門謂曰。今身之厄。由汝前世罪故。若不修福滅罪。後墮地獄。悔無所及。提謂問作何福得罪滅耶。婆羅門曰。莫非積薪自燒身。提謂依教積薪次。有一道人。名鉢底婆(漢言辯才)問曰。辦具薪火。而欲何為女人答曰。欲自燒身滅罪。辯才告曰。先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自燒身。安能滅罪。何於苦惱求善報耶。於理不通。譬如牛厭車。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得後車。假使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
  ○勸人捨身者。律犯波羅夷罪。 浴 浴總目錄
  四分律云。許數數浴生世善故
  ○毘尼母云。澡浴但為除身中風冷病。得安隱行道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膚令一色。三破寒熱。四下風氣五少病痛
  ○溫室經。佛為醫王耆域(漢言固活)說浴僧當用七物一燃火。二淨水。三澡豆。四蘇膏。五淳灰。六楊枝。七內衣除七病。一四大安隱。二除風。三除濕痺。四除寒氷。五除熱氣。六除垢穢。七身體輕。便眼目清淨。得七福。一四大無病。所生常安。二所生清淨。面首端嚴。三身體常香。衣服淨潔。四肌體濡澤威光德大。五饒人從拂拭塵垢。六口齒香好所說肅用。七所生之處。自然衣服
  ○律云。凡比丘入浴室。應一心小語。好持威儀。收攝諸根。 畏慎 畏慎總目錄
  雜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當恭敬住。當常繫心。常畏慎。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恭敬。不繫心。不畏慎。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五分法身具足者。無有是處。五分法身不具足。欲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是故比丘。當勤學恭敬。繫心畏慎。 護惜浮囊 護惜浮囊總目錄
  涅盤經云。有一人渡海。假於浮囊。有一羅剎隨渡者乞其浮囊。乃至一針眼許。渡者不得。此喻持戒人。守護戒法。如渡海浮囊。不得少許穿漏。方渡生死大海。 毀破德缾 毀破德缾總目錄
  又名吉祥缾智度論云。譬如有人患貧。供養諸天求富。滿十二年。天慜其志。賜與一缾。告曰。此名德瓶。凡有所須。皆自瓶出。其人久貧乍富。人皆怪問。遂出缾示人。見種種物。從缾涌出。其人嬌逸登缾舞蹈。其缾即破。諸物皆失。此喻持戒人。應生天上。受自然樂。若憍逸自恣爾。如缾破一切皆失。 市買禍母 市買禍母總目錄
  雜譬喻經云。昔有一國。五穀豐熟。絕兵無疫。人民常樂。其王忽問群臣曰。我聞四方有禍何似。對曰臣亦未識。王遣求覓要見。臣遂推求。是時天神化作一物似猪。賣於市中。其臣問名曰是禍母。四方之禍。皆由此生也。問食曰日食針一升。遂買進王。勅令畜養。飼針國乏。乃率於民。民輸不堪。逃移他土。有智臣請殺。乃至斫刺。無能傷害。遂焚之身亦同火。躍走入城。一切燒盡。此買禍母所致也。喻比丘不護戒身。欲火所燒。身名俱失。 狸吞鼠子 狸吞鼠子總目錄
  經云。昔有一狸張口伺鼠。有鼠子出穴。狸即吞之。鼠子入腹猶活。反食狸臟腑。患痛迷悶狂走。遂至命終。此喻。比丘依聚落住。不護根門。被欲損心。迷悶狂走。不樂精舍。捨戒還俗。遂至于死。 綿裹鐵丸 綿裹鐵丸總目錄
  經云。譬如赤燒鐵丸。裏劫具綿中。綿速燃否。比丘言速燃。佛言愚癡之人。依聚落住。不善護戒心。不正念。欲火燒心。捨戒還俗。是故汝等。應護根門也。 日用木杵 日用木杵總目錄
  雜阿含經云。譬如木杵。日用不止。不覺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守根門。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減損。 小魚忘教 小魚忘教總目錄
  太魚事經云。昔有一池。多有諸魚。爾時大魚誡諸小魚。莫往他處。必為人捕。時諸小魚忘其教誡。便往他處。幾被網獲。洎歸本所。大魚問曰。汝何所見。小魚曰。唯有長線。大魚曰。我之祖父皆死此線。慎勿再往也。後時小魚忘教復往。盡為所捕。此喻比丘不受善教。後罹橫禍。 野干拒諫 野干拒諫總目錄
  僧祇律云。過去有一婆羅門。於曠野造井。以給行人。至暮有群野干。趣井飲水。其野干主。便內頭汲罐中飲已。戴起高舉。撲破而去。諸小野干諫主曰。若樹葉可用者。猶護惜之。況此利濟之具。何忍壞也。主曰。我但戲樂耳。損壞既多。施者懷恨。乃作木罐用機。故頭可入不可出。置于井側。執杖屏處伺之。及暮果至作戲如初。內頭入罐。求撲不脫。婆羅門以。杖打死時。空有神說偈曰。知識慈心語。狼戾不受諫。守頑招此禍。自喪其身命。 九橫 九橫總目錄
  九橫經云。佛告比丘。有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不應飯而飯(謂食不可意。或蒲腹不調。更食)二不量食(不節)三不習食(謂往他處未知食性便強食)四不出食(謂食未消復食)五止熟(謂強制大小便)六不持戒(謂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七近惡知識。八入里不時(謂非時入城市。及人家等。太早太夜)九可避不避(謂。奔牛。逸馬。馳車。醉人。惡大等)。 入俗舍五法 入俗舍五法總目錄
  律云。一入門小語。二攝身口意。三卑躬。四善護諸根。五威儀庠序。令人生善
  ○華首經偈云。比丘入他家。不應懷憍慢自大自高心。若有皆當滅。當以慈慜心。無欲無所求。說法廣饒益。淨行於世間。 捨五慳 捨五慳總目錄
  (成實論云。當捨五慳。一財物慳二法慳三)家慳(謂惜門徒家不欲別人識。恐失已利故)四住處慳(謂有房舍不欲人居)五讚歎慳(謂不揚人美事恐勝已故)。 除三惡 除三惡總目錄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言人身難得。雖得其壽復促。於短命中。更有三惡。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懷慳嫉。懼他勝己。三設知勝己。恥而不問。 息三暴害 息三暴害總目錄
  僧祇云。身暴害者。比丘入人家。牽拽小兒。打拍推撲。破損器物。斫牛脚。刺羊眼。將他穀米豆麥和雜。若田中須水決破令去。不須者。開竇放入等。口暴害者。詣王臣前。讒佞良善。身口暴害者。於屏處藏身。作異聲怖人等。 招輕賤三法 招輕賤三法總目錄
  毘奈耶律偈曰。無事多言語。身著垢弊衣。不請往他家。此三被人賤。 得人不可愛有十法 得人不可愛有十法總目錄
  僧祇云。一不相習近。二輕數習近。三為利習近四他愛者不愛。五他不愛者愛。六諦言不受。七好預他事。八實無威德而欲陵人。九好與人屏處私語。十多所求欲。此十法。能令他起不愛心也。 八誡 八誡總目錄
  分別善惡所起經云。傳遠疏通。誡於太察篤信守一誡於壅弊。勇猛剛毅。誡於暴亂。仁愛溫良誡於不斷。廣心浩大。誡於狐疑。沈靜安舒。誡於後時。刻削隘忽。誡於熛疾。多人長辭。誡於無實。 成就威儀四法 成就威儀四法總目錄
  十住斷結經云。一不染三有。知之為苦。二我與彼人。苦樂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恥。 受施知節量 受施知節量總目錄
  智度論云。佛言白衣給施衣食。當知節量。不令他[聲-耳+正]竭。則檀越歡喜。信心不絕。受者不乏。 四聖種 四聖種總目錄
  俱舍論云。一隨所得衣。二隨所得食。三隨得臥具。皆生喜足。四樂修樂斷(前三對治貪。後一對治放逸)以出家者。有二因緣。故名聖種。一意樂。二受用。此四。能生無漏善相續。故名聖種
  ○又佛說。名四勝寶藏。能令住者。意望滿足故。本生心地觀經云。四無垢性。謂比丘於衣食。臥具。湯藥。隨其麄細稱心。遠離貪求。三十七菩提分法。皆從此生故。 警誡 警誡總目錄
  六度集經云。佛因地作貧人云。吾寧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左傳鄭子張曰。生在警戒不在富也。君子曰善戒。 勤 勤總目錄
  謂正勤也有四焉。即四種精進遮。二不善法。集。二善法。謂已生不善法令斷。未生者令不生故。未生善令生。已生者令增長故。
  ○智度論云。四種精進心。勇。發。動。畏。錯誤故。言正勤也
  ○順正理論云。無始時來所以不能見四聖諦。都由懈怠。勤能治彼。令樂聽聞。如理思惟。四聖諦理。速證菩提。 精進 精進總目錄
  即心所法善十一中第十一法也
  ○唯識論云。勇捍為性。疏云。勇而無怯。自策發也。捍而無懼。耐勞倦也
  ○僧伽吒經云。欲求涅槃。當勤精進
  ○十誦律序云。諸大德為道故。當一心勤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精進故。得阿耨菩提。何況餘善道法
  ○智度論云。有二精進。一身精進為小。二心精進為大。佛說意業大故。 懈怠 懈怠總目錄
  菩薩本行經云。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在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則不能出離生死之苦
  ○釋論云。出家懶墮。則喪於法寶。 放逸 放逸總目錄
  正法念處經云。此放逸過。一切過(中最)為勝上。又偈云。愚癡樂放逸。常受諸苦惱。若離放逸者。則得常安樂。一切諸苦樹。放逸為根本。是故。欲離苦。應當捨放逸。又云。順法而行。遠離放逸。則閉一切惡道之門。 魔 魔總目錄
  智度論云。梵語魔羅。秦言奪命(論云。唯死魔實能奪命。餘者能為奪命因。亦能奪智惠命故。瑜珈論云。由蘊魔遍一切隨逐義。天魔障礙義。死魔。煩惱魔。能與死生眾生。作苦器故)
  ○魔逆經云。大光夫人白文殊言。其魔事住於何處。文殊言住於精進。又問何故住於精進。文殊言其精進者。乃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當奈何(因明勤懈乃述魔住)
  ○瑜珈論云。魔事者。若於利養。恭敬。稱譽。心樂趣入。或放逸。慳悋。廣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惱覆。矯詐等。皆是魔事。 三寶 三寶總目錄
  謂佛法僧也。寶性論云。依彼六種相似對故。佛法僧說名為寶。一世間難得相似。以無善根諸眾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二無垢相似。以離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四莊嚴相似。以能莊嚴出世間故。五勝妙相似。以出世間故。六不可改異相似。以無漏法。世八法不能動故。偈云。真實世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等。 同體三寶 同體三寶總目錄
  謂於一真如上。義說為三也。一真如。是覺性。名佛寶。二真如。有執持義。名法寶。三真如。有和合義。名僧寶。 別體三寶 別體三寶總目錄
  此有二宗。初小乘說。丈六金身。是佛寶。四諦十二因緣生空教。是法寶四果緣覺是僧寶。次大乘說。三身如來是佛寶。二空教是法寶。三賢十聖是僧寶。 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總目錄
  範金雕木繪塑形像。是佛寶。三藏文句。是法寶。剃髮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寶。 佛寶 佛寶總目錄
  梵語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母馱或沒陀。皆是五天竺語楚夏也。並譯為覺。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今略稱佛也
  ○般若燈論云何名佛於一切法。不顛倒。真實覺了。故名佛。又云。於無體法中。覺了無餘。諸法平等覺。故名為佛
  ○菩薩本行經云。佛者諸惡永盡。諸善普會。無復眾垢。諸欲都滅。六度無極。皆悉滿畢。以權方便。隨時教化。有大神力。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六通清徹。前知無窮。却覩無極。現在靡所不知。三達遐鑒有如此德。故號佛也。 一身 一身總目錄
  唯就法身也體依聚義。名身
  ○攝論云。為應化身。及如來一切功德所依故。名法身也。 二身 二身總目錄
  佛地論云。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二生身即他受用。并化身佛也
  ○攝論云。如來有二種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人功得身。是應化二身也。 三身 三身總目錄
  唯識論云。一清淨法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為大功德所依止故
  ○二圓滿報身論云。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常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曰報身
  ○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來登地菩薩。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得諸利樂事
  ○又覺性是法身。以無相為相。覺相為報身。用四智為體。覺用名化身。即隨類變現。形量大小不定
  ○莊嚴論云。應知此三身。攝一切佛身。示現一切自利利他依止故。 四身 四身總目錄
  楞伽經云。一應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 五身 五身總目錄
  菩薩瓔珞經云。一如如智法身。二功德法身。三自法身。四變化法身。五虛空法身。 十身 十身總目錄
  華嚴經云。一無著佛。二願佛。三業報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無所發菩薩經。及佛地論。頗同有云。十重他受用佛。亦名十身)
  ○已上諸身不同無出於三身也三身不同即不離一身而佛佛具足矣。 十號 十號總目錄
  菩薩地持經云。如來有十種名稱功德。謂非不如說故。名(如來)得一切義無上福田。應供養故。名應(字平聲呼謂具上三義故若去聲呼只有應供一義也)。如第一義開覺故。曰等正覺止觀具足。名明行足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如世界眾生界。一切種煩惱及清淨。名世間解。第一調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名無上士調御丈夫四種真實智義法真實故。顯示不了義故。依一切義故。廣說斷一切疑顯示甚深清白處故。為一切法導師故。名天人師三聚具足。一切種平等開覺。名佛壞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六德 六德總目錄
  梵音婆伽婆。或云薄伽梵。此含六義。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親光菩薩造佛地論釋云。謂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焰猛智火所燒鍊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總目錄
  此云。無上正遍知覺。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總目錄
  智度論云。秦言能仁寂默(姓名兼稱也)。 天中天 天中天總目錄
  佛之小字也。本行經云。淨飯王云。太子生後。諸事皆成。宜字薩婆頞他悉陀(華言一切義成或云悉達多。此云財成)又諸釋稱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名牟尼(此云寂默)又一日抱太子。謁釋迦增長大天神。廟神石為像。即起禮太子足。王曰。我子於天神中更為尊勝。宜名天中天(此並約事而言也)
  ○古譯經。有稱佛名大仙者。此與天仙不同。般若燈論云。聲聞菩薩等亦名仙佛於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羅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
  ○又大毘婆沙論。稱佛為真人者。謂佛既受人異熟相續證真實法故名真人
  ○又本行集經稱佛為龍者。謂世間有愛皆遠之。繫縛解脫。諸漏已盡名龍。故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梵音那伽。此云龍非是世間業報龍。蓋取自在變化無礙義梵)右佛寶訖。 法寶 法寶總目錄
  梵音達磨。華言法。以軌持為義。謂軌物生解。任持自性故
  ○般若燈論云。何名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脫樂。佛知眾生諸根性。欲不顛倒故。說人天道及涅槃道故。名法。復次自他相續。所有熏習。及無熏習。煩惱怨賊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住持法寶。分為三。謂經律論焉。 經 經總目錄
  梵音素怛囕。或蘇怛囉者。華言線。蓋取貫穿攝持義也
  ○又梵云。修多羅。或云修妬路者。秦言契。謂上契理下契根故。今言經者。具三義謂久通由也。肇云。經。常也。謝靈運云。經由也津也。通也。謂言由理生。理。由言顯。學者神悟。從理教而通矣。 典 典總目錄
  經也常也法也。 教 教總目錄
  梵音阿含。此云教
  ○唯識論云。阿含者。謂諸如來所說之教
  ○長阿含經序云。阿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薨也。又云阿笈摩(新梵語也)
  ○一切經。皆以聲名句文四法為體。克實用佛無漏聲音為體。故云聲教
  ○智度論云。若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禪觀。若而得道者。聲聞教也。若觀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 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總目錄
  亦云十二部經。一修多羅(契經)。二祇夜(應頌)。三和伽羅(授記)。四伽他(調頌)。五尼陀羅(因緣)。六優陀那(自說)。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闍陀伽(本生)。九毘佛略(方廣)。十阿浮達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優波提舍(論議)。若小乘。只有九部。無自說授記方廣等。 律 律總目錄
  梵云毘尼。此翻名律。律法也。從教為名。謂斷。割。輕重。聞。遮。持。犯。故
  ○清淨毘尼經云調伏煩惱為煩惱故名毘尼。新梵語云。毘奈耶唐言調伏。謂顯律儀調伏六根三毒故
  ○薩娑多論云毘尼有四義。一(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眾生依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故。 五部律 五部律總目錄
  出三藏記云。一婆麄富羅(即僧祇律)。二薩婆多(梁云一切有即十誦部)。三曇無德(梁云法鏡即四分部)。四彌沙塞(即五分部)。五迦葉毘(未至梁地)。 律名始 律名始總目錄
  古今譯經圖記云。初是漢靈帝建寧二年庚戌安世高首譯出義決律一卷。次有比丘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僧曇摩迦羅。此云法時。到洛陽見僧全無律範。於嘉平年中。與曇諦譯出羯磨僧祇。戒心圖記即律名始也。 論 論總目錄
  梵云。阿毘曇此云無比法。為分別慧故。而有四種。一梵云摩怛理迦此云本母取出生之義也。二梵云奢薩怛囉此云議論。謂議詳空有。論量假實。三烏波儞舍。此云近說。謂略說經中要義不次第故。四梵云阿毘達磨。此云對法。謂能對所對論也
  ○又有二論。則攝前四焉。一宗論即宗大小乘經造也。二釋論釋大小乘經也。 大乘 大乘總目錄
  梵云。摩訶衍此云大乘。大者。簡小之稱。乘者。運載為義
  ○十二門論。龍樹菩薩問云。何名摩訶衍。答於二乘為上故。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諸佛大人乘是乘故。能盡諸法。邊底故。名大乘
  ○菩薩地持經云。有七種大名大乘。一法大。謂。方廣藏。最上大故。二心太。謂。發阿耨菩提心故。三解大。謂。解菩薩方等藏故。四淨心大。謂。過行解地故。五眾具大。謂。福德眾具故。六時大。謂三阿僧祇劫故。七得大。謂。得無上菩提故。 小乘 小乘總目錄
  小者。簡非大也。謂。如來觀根逗機。方便施設也
  ○文殊問經。文殊白佛言。世尊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佛言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多出故。 三藏 三藏總目錄
  經。律。論。謂之三藏。又佛藏菩薩藏。聲聞藏。名三藏。藏者。攝也。謂。攝人攝法故
  ○莊嚴論云。謂攝一切所應知義故
  ○仁王經偈云。佛法眾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於中攝
  ○阿毘達磨集論。云。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為欲對治疑煩惱故。建立素呾囕藏。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毘奈耶藏。欲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毘達磨藏。 八藏 八藏總目錄
  菩薩處胎經云。胎化藏。中陰藏。摩訶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薩藏。雜藏。金剛藏。佛藏。是為釋迦文佛經法具是矣
  ○若今安置經律論處名藏者梵云俱舍。此言藏。謂。庫府之總稱也。 法門 法門總目錄
  肇云。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
  ○智度論云。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一蜫勒門(此云篋藏)二阿毘曇門。三空門。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入阿毘曇門。或佛自說諸法義名字。諸弟子種種集解。入空門者。所謂眾生空。法空。若大乘義。一切諸法。性自常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
  ○八萬四千法門者。賢劫王經云。謂。佛最初修行諸波羅蜜多。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波羅蜜。三百五十度。一一皆具六波羅蜜。如是總有二千一百對治。貪瞋癡及等。分有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六無義(六塵也)所生過失十轉合。有八萬四千法門也。 法輪 法輪總目錄
  大毘婆沙論云。何名法輪。答是法所成故。法為自性故。名法輪。如世間呼金輪等輪。是動轉不住義。捨此離彼義。能伏怨敵義。又圓滿義。謂。轂輻輞三事具足故。輪體法。即八聖道支也。初明小乘法輪者。以戒為先故。用正語正業正命為轂。轂根本也。依戒生定故。用正定正勤正念為輞。輞能攝錄。依定發慧故。用正見正思惟為輻。
  ○次大乘法輪者。以智為先。用正見正思惟為轂。智惠皆名根本智故。次用正語正業正命為輻。輻依轂立。戒因智淨故。後用正。定正念正勤為輞。定因戒得。戒為定攝故。 二諦 二諦總目錄
  一俗諦。又名安立諦。二真諦。又名非安立諦。又名勝義諦
  ○婆沙論云。諦者實義。真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虛誑義
  ○契經云。佛所說法。皆歸二諦。 四諦 四諦總目錄
  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
  ○毘婆沙論云。逼迫流轉。是苦相。生長能轉業。是集相。寂靜止息。是滅相。出離還滅。是道相。
  ○又云。一切如來宣說。開示四諦法。拔濟有情。出離生死故。欲顯要由自勤修道不由他修故。 正法 正法總目錄
  婆沙論。正法有二種。一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經律論也。二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也。 佛法壽命 佛法壽命總目錄
  法住經云。佛告阿難。我涅槃後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故。減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萬年
  ○鈔云。正法有二。一證正法。約證聖道說。正猶證也。二教正法。謂。內法文字。總名正法。統像末說。若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故。若像法時。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時則證果者鮮矣。若末法時。空有教。無修行者
  ○大毘婆沙論云。佛言有二補特伽羅。能住持正法。謂。說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謂續誦解說經律論等。持正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 佛法先後 佛法先後總目錄
  報恩經云。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於三寶中。何不以法為初。佛言。法雖是佛師。而非佛不弘。所謂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後也。右法寶訖。 僧寶 僧寶總目錄
  法苑珠林云。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宮榮無以動其意。親屬莫能累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王。稱為僧寶
  ○順正理論云。僧有五種。一無恥僧。謂毀戒披法服者。二瘂羊僧。謂於三藏教不了達。無聽說用。三朋黨僧。謂於遊散營務鬪諍。善巧結搆。此三種多分造非法業。四世俗僧謂善異生此通作法非法業。五勝義僧。謂。四果此定不容造非法業
  ○十輪經云。僧有二種。一勝義僧。即佛菩薩二乘等。般若燈論云。四果人。謂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故。名僧也。 菩薩 菩薩總目錄
  菩薩者。具足應云菩提薩埵。唐言覺有情。覺者。所求果也有情者。所度境也。言摩訶薩者。此云大有情即能求能度人也。地持論云薩埵是勇猛義精進義求大菩提故名摩訶薩。 聲聞 聲聞總目錄
  聲聞者。瑜伽論云諸佛聖教。聲為上首。從師友所聞。此聲教。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 獨覺 獨覺總目錄
  梵云。畢勒支底迦。唐言獨行。此有二。謂部行。麟喻也。瑜伽論云。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緣悟道。又名緣覺華嚴經云。上品十善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
  ○二住持僧者淮高僧傳有十科。一譯經。二解義。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聲德(通惠大師云。為僧不預於十科。事佛徒勞於百歲)。右僧寶訖。 福田 福田總目錄
  彥悰法師福田論云。夫福田者何也。三寶之謂也。功成妙智道登圓覺。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誠。法也。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 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總目錄
  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經云。供養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諸眾生皆獲安樂。供養法者。增長智慧證法自在。能了知諸法實性。供養僧者。增長無量福德資糧。致成佛道。 供養佛 供養佛總目錄
  寶積經。廣博仙人問。佛滅度後。云何種植。獲福報耶佛言。諸如來者。皆是法身。若在世。或滅後。所有供養。福無有異。又問。福為積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壓之時。汁不可見。彼於一節二節之中。求汁積聚了無見者。然彼汁不從外得。福德果報亦復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身中。亦不相離。猶影隨形
  ○大集經。商主天子問。佛在世日供養。世尊是受者。而施者獲福。世尊滅後。供養形像。誰是受者。佛言。諸佛如來法身也。若在世若滅度。所有供養。其福無異
  ○善生經云佛言如來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應當志心勤修供給。生身滅身。形像塔廟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若我現在。若涅槃後。等無有異
  ○優婆塞戒經。佛言有人言。供養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以無受者故是義不然有信心故用施主信心布施是故得是五常福報。譬如比丘修習慈心。實無受者。而亦獲得無量果報。 讚佛 讚佛總目錄
  菩薩本行經。阿難白佛。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讚歎如來。得幾功德。佛言。正使億百千那術無數眾生。皆得辟支佛道設有人供養是等衣服飲食醫藥床臥敷具。滿百歲其功德多否。可難言甚多。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歡喜心。讚嘆如來所得功德。過於上福。百千萬倍。無以為喻
  ○智度論云。若聞諸佛功德。心尊重。恭敬讚嘆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者故。言尊也。敬畏之心。過於君王父母師長利益故。言重也。謙遜畏難故。曰恭也。推其智德故。曰敬也。美其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為歎。 念佛 念佛總目錄
  智度論云。但一稱南無佛。是人亦得畢苦。其福無盡。問云何但空稱佛名字。便得畢苦。其福不盡。答是人曾聞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少供養及稱名字。得福無量。亦至畢苦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超日月光如來。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憶人一。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文/日]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觀佛 觀佛總目錄
  護國經。佛。問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觀如來。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乃至非見聞覺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觀如來。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諸佛如來力無畏等。河沙功德。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如是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禮佛 禮佛總目錄
  大方廣寶篋經。智燈聲聞問文殊言。云何禮佛。文殊言。若見法淨。名見佛淨。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是名禮佛
  ○法苑。齋有天竺三藏勒那。譯出七種禮法。一我慢禮。謂依位次。心無恭敬。心馳外境。五輪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禮。謂粗正威儀。心無淨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墮心疲。蓋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相。身心恭敬。情無厭怠。四發智清淨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是遍禮。法界諸佛。六正觀禮。謂禮自佛。不緣他佛。何以故。一切眾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覺。七實相平等禮。謂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如如。平等故。文殊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此七禮。前三約事。後四就理)
  ○凡禮佛須自展尼師壇。不得令他人展。或至塔殿上。先有地蓆。便就上禮。先無。不得立佇布席。不得於低床上禮須脫屣履勿以無儀。自招深罪矣。 親近佛 親近佛總目錄
  勝思惟梵天問經云。梵天問文殊言。比丘云何親近於佛。答云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親近於佛
  ○大集經云。不覺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來出世。常見諸佛。 一切恭信 一切恭信總目錄
  凡禮佛。首唱此言者。收攝眾心。不馳散故。一者普及為言。切者盡際為語。恭者束身翹仰。信者心無異心(信本為敬避廟諦也)
  ○智度論云。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實一切。今以名字歸實理也。或問禮拜三業何攝。答。通三業。若五輪著地。是身業。稱佛名號。是口業。緣想聖境。專注不散。是意業。 南無 南無總目錄
  悲華經云。佛言南無者。此決定諸佛世尊名號音聲
  ○唯識鈔云。梵語南無。此翻為名。即是歸趣之義也。或云那摩。或曩謨。皆梵音訛也。 遶佛 遶佛總目錄
  又云旋遶。此方稱行道
  ○西域記云。西天隨所宗事禮後皆須旋遶。蓋歸敬之至也。唯佛法右遶。法苑云。順天行也。若匝數則不定。若三匝表三業也。七匝表七支。如經云百千匝無數匝。但以多為數。表敬之極也
  ○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匝。表敬三尊。為滅三毒故
  ○提謂經。問散華。燒香。燃燈。禮拜。是為供養。旋遶得何等福。佛言有五福。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好聲。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
  ○三千威儀經云。旋遶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虫。三不得左右視。四不得唾地。五不得與人語話。 造像 造像總目錄
  大乘造像功德經云。優陀延王雕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為坐為立。時有智臣白王。當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諸佛得大菩提。乃至轉法輪。現神變。皆悉坐故。是故應作師子座結加之像。王雕像訖。以頂戴像至如來所白佛言。如來最上微妙之身。無與等。我所造像。不似於佛。竊自思惟。深為過咎。佛告王言非為過咎。汝已作無量利益。更無與汝等者。汝今於佛法中。初為軌則未來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像而獲大福
  ○佛在金棺敬福經云。造經像主莫論雇匠。匠人不得飲酒食肉。不依聖教。雖造經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具相好者。五百萬世。諸根不具
  ○五百問經云。治生破戒得財造佛。尚不免地獄。何況得福
  ○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或自財或勸化得財擬作佛像用經久將此錢造作鳥獸形安佛盤上計損五錢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若用贖香油供養者不犯
  ○宣律師云。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頥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宮娃如菩薩也。又云今人隨情而造。不追本實。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論尺寸長短。不問耳目全具。或爭價利。計供厚薄。酒肉餉遺。身無潔淨。致使尊像雖樹。無復威靈。乃至抄寫經卷。惟務賤得。弱筆麄紙。使前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減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鳥獸尚不敢污。何況人乎(鈔文多。但撮要言。故不次第焉)。 師子座 師子座總目錄
  智度論問。云何名師子座。為佛化作為實師子為金銀木石作耶。答云是號師子座。非實也。佛為人中師子。凡佛所坐。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夫師子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一切人天中。一切降伏。得無所畏。故稱人中師子。 蓮花座 蓮花座總目錄
  智論問云。諸床可坐。何必蓮華。答諸床為世間白衣坐法。又蓮華濡淨柔脆。欲現神力。能坐其上。令華不壞故。又以莊嚴妙法座故。 火焰 火焰總目錄
  長阿含經云。佛在摩竭國毘陀山中。入火焰三昧。又昔在舍衛婆羅舍。入火焰三昧。今則象之。 雕像始 雕像始總目錄
  增一阿含經云。優填王用牛頭旃檀雕佛形像。高五尺此為始也。 鑄像 鑄像總目錄
  經云。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用香雕像。乃用紫磨黃金鑄佛像。亦高五尺。此為始也。 畫像 畫像總目錄
  唐內典錄云。後漢明帝永平七年。使秦景往月支國得優填王雕像師第四畫樣(此西域始也)至洛陽。勅圖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供養此土為始也。 浴佛 浴佛總目錄
  摩訶剎頭經云。佛告大眾。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子時生。所以者何。為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今是佛生日。人民念佛功德浴佛形像(而今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
  ○譬喻經云。佛以臈月八日現神變。降伏六師。六師。負墮。遂投水而死。徒黨有存者。佛為說法開悟。同白佛言。世尊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請佛僧。洗浴身垢(今淮比。乃至三京。皆用[膜-大+(句-口+匕)]八。浴佛)
  ○浴佛功德經。清淨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佛在世。及滅度諸未來世中。諸眾生云何浴像。佛言。不作空有想。於諸善品心懷渴仰。不生疲厭。何以故。為成就如來法報身故。我今為汝說浴像法。諸供養中最為殊勝。為眾香湯置淨器中。先作方壇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諸香湯次第浴之。用香水畢。復以淨水。淋洗其像。人各取少許洗像水。置自頭上(彼經有用香煎湯設壇法式)。初於像上淋水時應誦此偈云。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
  ○摩訶剎頭經云。浴像得錢。當分作三分。一分屬佛。一分屬法。一分屬僧。若佛錢得作佛像用。若法錢得造寺樓塔籬落墻壁內外屋舍等用。若僧錢各給與比丘用。 三寶物 三寶物總目錄
  佛物有四種。一佛受用物。謂殿堂衣服床帳等。不得互用。若曾佛用者。只得著塔內供養。不得移易使用
  ○五百問經云。佛堂柱木壞。有施主修換訖。其故者施僧。僧不得用之。二施屬佛物。五百問云。佛物不得移至他寺犯棄。若僧盡去當白僧。僧聽將去無罪。又云。佛物得賣買取供養具
  ○十誦律云。以佛塔物出息聽之。三供養佛物僧祇云。供養佛華多聽賣買。香油猶多者更賣。著佛無盡財中(即長生錢。謂子母滋生故無盡)
  ○五百問云。佛幡多欲作餘事者若施主不許不得四獻佛物。律云。供養佛塔食。治塔人得食
  ○善見律云。佛前獻飯侍佛比丘得食。或白衣侍佛者亦得食(侍佛比丘。即今殿主。白衣即淨人也)
  ○茶毘經云。佛滅度後一切信施物。應用造佛像及佛衣幡蓋。買香油華以供養佛。餘不得用餘用者犯盜罪。次法物者如箱函簏巾帊櫃等。本是經物。不可回改別用。後僧物者若二常住物。局本處。已定不得移往他處。又佛堂內設僧席。僧房安佛像經卷。妨僧受用。並是互用。由三寶位別故。各攝分齊故。若無妨。暫安著即無損
  ○五百問云。本非佛堂。今設僧席。在中比丘共佛宿。若作障隔者不犯。由佛在世亦與弟子同房故。 盜三寶物結罪處 盜三寶物結罪處總目錄
  大毘婆沙論問云。若盜佛塔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答於國王施主及守護人天處結罪。有說。於佛邊結罪此物為佛攝受故。若盜亡僧物者。若已作羯磨。於羯磨眾處得。若夫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說法眾處。得根本業道。 受用自體物福 受用自體物福總目錄
  般若燈論云。云何受用自體。謂檀越所捨。房舍園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資身具等。云何名福。謂撈摝義也。見諸眾生沒溺煩惱河中。起大悲心。摝出生死。置涅槃岸。故名福。 令佛法速滅有五法 令佛法速滅有五法總目錄
  四分律。有長老波摩那。白佛言以何因緣。如來正法疾滅而不久住(息用名滅非死滅也)。佛言。有五因緣若如來滅後。比丘不敬佛法。僧。戒定。以是正法不得久住
  ○南山鈔云。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故。今僧尼多不奉佛法。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或在形像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舉目攘臂。遍指聖像。或端坐踞傲情無畏憚。雖見經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輕笑。損滅正法。既知多過。彌須大慎。凡至塔。覩形像。必懾然加敬。如對王臣。亦可知矣。 恩 恩總目錄
  有四焉。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言。世間恩有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主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說不能盡。二眾生恩者。無始已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互為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國王恩者。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大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護持國界。山河大地盡屬國王。是故。大聖王以正法化。能使眾生。悉皆安樂
  ○後譯華嚴經云。國有君王。一切獲安。是故。人王為一切眾生安樂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撿。皆依正國而得住持。演化流布。若無王力。功行不成。法滅無餘。況能利濟。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屬國王。願王福山崇固難壞
  ○薩遮經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
  ○又禮佛時。常為諸天龍神願。風雨順時。文武百官。常居祿位者。西域記云。大臣者。國之重鎮。農務者人之命食國失鎮則危。人絕食則死。又佛法付囑國王大臣故。常須繫心祝願也。四三寶恩者。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
  ○正法念經云。如來。三界最勝。度脫生死。此恩難報。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
  ○華嚴經偈云。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云何諸世間。不報大師恩
  ○報恩經云。父母者三界最勝福田
  ○毘奈耶律云。父母於子。有大勞苦。護持長養。資以乳哺假使一肩持母。一肩持父。經於百劫徒自疲勞。或持七寶種種供養令得富樂。亦未報父母恩。若其父母無信者令起信心。若無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若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曰報恩
  ○不思議光經云。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
  ○彌沙塞律云。佛言從今聽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又云。我聽五處縱極破戒。應供養所謂父母親教師(受業和尚也)。軌範師。及病人。又云出家人。於父母應供養供給。於三衣外自餘物或從施主乞。或從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減半供給。若常乞食亦與己所滿腹食內。應取其半。濟其父母
  ○中心經云。佛言知師恩者。見師則承事。不見則思惟教誡。如孝子之念父母。如人念飲食等
  ○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經云。當供養父母。和尚。及世間。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何以故。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讚知恩報恩者
  ○或問釋氏為俗人作疏子亦有云奉為四恩者。其國王父母可知。其師長施主何耶。答經不云。及世間曾致饒益。賴其恩者。若教授經書伎術事業。或令避惡從善者。皆師長也。夫師者教以道之稱也。若假借財本拯苦與樂者皆施主也。夫施者有三種。一財施謂與人財。二心施謂慈悲心與人樂。三法施謂說法利人等。 孝 孝總目錄
  爾雅云善事父母曰孝
  ○諡法云慈愛忘勞曰孝
  ○雜記云。養德順理。不逆於時曰孝
  ○四天王經云。佛告諸弟子。慎汝心念。無受五欲。漱情去垢。無求為首。內以清淨。外當盡孝
  ○梵網經云。佛初坐道樹。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以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
  ○盂蘭盆經云佛令比丘為七世父母設盆供養佛及自恣僧(世人行孝只於一身釋氏行孝兼為七世父母可謂孝矣)
  ○法苑云持戒即是行孝謂一切眾生皆曾為我父母宗親今持戒不殺生不偷盜等是名行孝。 界 界總目錄
  。謂三界。趣。謂六趣
  ○祐法師序云。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麄妙異容。苦樂殊迹。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撿其會歸。莫非生滅。生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為苦本。故涅槃喻之大河。法華方之火宅聖人超悟。息駕反源。拔出三界。然後為道。 三界 三界總目錄
  界者何義。瑜伽論云。種性義。因義。住持義。婆沙論云。分叚義。聲論云。趣義(俱舍論云)。種族義。因果不同。故有三焉。 欲界 欲界總目錄
  欲有四種。一情。二色。三食。四婬欲。以希須為義。謂此界四欲具足。故名欲界。此有六天。謂。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 色界 色界總目錄
  婆沙論云。有色可了施設故名色界。有一十八天。謂初禪有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二禪有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九天。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 無色界 無色界總目錄
  婆沙云。無色可了施設故名無色。有四天。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婆沙論。問。何故世尊。於四無色立處名。答為破外道執空處為無身涅槃執識處。為無邊意涅槃。執無所有處名淨聚涅槃。執非想非非想處。名世間空窣堵波涅槃。佛說為生處。非真解脫故)。 九地 九地總目錄
  一五趣雜居地(攝欲界三惡。道四洲六天)二離生喜樂地(攝初禪三天)三定生喜樂地(攝二禪。三天)四離生妙樂地(攝三禪。三天)五捨念清淨地(攝四禪九天)六空處地。七識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想非非想處地。地有四義。謂住處攝治。 三有 三有總目錄
  婆沙論云。一欲有。二色有。三無色有。有者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相續是有又云生滅故名有。墮苦集諦中是有。 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總目錄
  阿毘曇云。欲界有十四。謂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謂四禪天。又於初(禪中)取大。梵天。第四禪中取五淨居天。并無想天。無色界有四。即四定處也。法苑問云。未知何義。初禪中大梵天別立為有。答謂外道人計常者。以大梵天王。為能生萬物之主。違則受生死。順(則得)解脫。又大梵天王亦自計己身能為造化之主。是常是真解脫。如來為破彼情見故。立為一有也。又無想天者。為彼天眾生定壽五百劫無心之報。外道計為真實涅槃。如來為破彼見顯非涅槃故。別立為一有。又取五淨居天者。謂彼天主摩醯首羅。彼外道計彼為能造化主。歸之則得真解脫。為破彼見故。別立為一有。又人趣四洲各立為有者。謂四趣苦多眾生不樂著故。別立有。人趣次勝眾生樂著深重。四洲受報不同故各立一有。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總目錄
  即釋迦牟尼佛所化境也。世界何義
  ○首楞嚴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又云。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名界。過去未來現在名世。又文殊問經云。有二世。一眾生世。即一切眾生也。二行世。即眾生住處
  ○長阿含并起世因本經等云。四洲地心。即須彌山(梵音正云蘇迷盧。此名妙高)。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鐵圍山。周迴圍繞。并一日月晝夜回轉照四天下。名一國土。積一千國土。名小千世界。積千箇小界。名中千世界。積一千中千界。名大千界。以三積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趣 趣總目錄
  即五趣也。一天。二人。三地獄。四畜生。五餓鬼。謂修羅四趣皆攝故。今開為一趣。故云六趣也。趣者何義。毘婆沙論云。所往義。是諸有情。所應往結生之處故名趣也
  ○毘曇論云。趣到義。謂彼善惡業因能令有情到其生處。又道義。故名六道矣。 天趣 天趣總目錄
  毘婆沙論云。諸趣最勝故光明照耀故。名天也
  ○智度論云有四種天。一生天。謂四天王等已上天也。二名天謂今國王稱天子。三淨天。謂人中生諸聖人。四生淨天。即上界生諸聖人也。 生天因 生天因總目錄
  業報差別經云。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應。生色界天。若離色修。遠離身口。以定相應。生無色界
  ○正法念處經云。因持戒。不殺。不盜。不婬。由此三善。得生天
  ○辯意長者子經云。有五事。得生天。一不殺物命。令眾生安樂。二賢良不盜。布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齊精進。四誠信不欺。護口四過。五不飲酒。 人趣 人趣總目錄
  大毘婆沙論云。梵云未奴沙。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或多憍慢。或能寂。靜意故名人
  ○阿毘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義。一聰明。二為勝。三意微細。四正覺。五智慧增上。六能別虛實。七聖道正器。八聰明業所主故。 人因 人因總目錄
  業報差別經云。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語意妙行故。生人道
  ○辯意經云。有五事。得生人中。得人尊貴。一施惠普廣。二敬禮三寶及長者。三忍辱無嗔。四柔和謙下。五博聞經戒。又有五事。一布施貧窮。二持戒不犯十惡。三忍辱不亂。四精進勸化。五一心奉孝盡忠。此五事生人中。大富長壽。端正威德。為人敬仰。有五事生人中卑賤。一憍慢。二於二親。剛強無恪。三放逸不禮事三寶。四盜竊以為生活。五負債不償。又有五事生人中。口氣香潔。身心安樂。(為人)稱舉。不為誹謗。一至誠不欺於人。二誦經。三護戒。四教人遠惡就善。五不求人長短。又有五事生人中。常被誹謗。為人所憎。形體醜惡。心意不安。常懷恐怖。一常無至誠。欺詐於人。二眾中說法者。而誹謗之。三見諸同學而輕試之。四不見他事而為作過。五鬪亂兩舌
  ○人道三勝。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此三勝。生天人。 人道十苦 人道十苦總目錄
  菩薩藏經云。人有十苦之所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八憂苦。九病惱。十流轉大苦
  ○人胎藏八位瑜伽論云一羯羅籃(託胎疑結位)。二遏部曇(表裏如酪)。三閑尸(已至肉位仍極柔軟)四鍵南(堅厚)五鉢羅奢佉(支分相現)六毛髮爪位七根位(諸根顯現)八形位(所依處分明現)
  ○又十時膜時(泡時皰時)肉團時五枝時(胎中五時)嬰孩時童子時少年時盛壯時衰老時(人中五時)。 凡夫 凡夫總目錄
  大威德陀羅尼經云。於生死迷惑流轉。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梵云婆羅。隋言毛道。謂行心不定。猶如輕毛。隨風東西故。又有二種。一嬰兒凡夫。謂無智惠故。二愚暗凡夫頑鈍不可教故
  ○佛性論云。凡夫以身見。為性。 人有為四相 人有為四相總目錄
  長阿含經云。一生相。謂五陰興起。已得命根。二老相。謂生。壽向盡餘命無幾。三病相。謂眾痛迫切。存亡無期。四死相。謂盡也。風先。火次。諸根敗壞。存亡異趣故。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 人間四事必定別離總目錄
  正法念經云。一少年。二安隱。三壽命。四具足(具足即是富貴)如是四法。必定別離。智者常須觀察。 地獄趣 地獄趣總目錄
  立世論云梵音泥黎耶。此云無喜樂
  ○毘婆沙論云。泥犁迦。秦言無去處
  ○大毘婆沙論云。捺洛迦。此云不可樂。論問。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那洛迦也。今稱地獄者。地底也。下也。謂萬物之中最在底下也。獄局也。謂拘局不得自在故
  ○三法度人經云。地獄有三種。一熱有一十八所。二寒有一十八所(此是根本)三邊又名輕繫。又名孤獨。此有三別。一山間。二水中。三曠野。 落地獄因 落地獄因總目錄
  婆沙論云。由先時造作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生彼
  ○辯意經云。有五事死入地獄。一不信三寶。而行誹謗。輕毀聖道。二破壞佛寺。(三四)輩轉相誹謗。不計殃罪無敬順意。無有君臣父母。五已得為道。不順師教。而自貢高。輕慢謗師(地獄因果。廣有章門。此但梗[目*(既/木)])。 畜生趣 畜生趣總目錄
  立世論云。梵語底(都履切)栗車。此云畜生
  ○大婆沙論云。傍生謂其形謗故。 畜生因 畜生因總目錄
  業報差別經云。具造十業生畜生。一身惡。二口惡。三意惡。四從貪起惡。五從嗔起惡。六從癡起惡。七毀罵眾生。八惱害眾生。九施不淨物。十邪婬
  ○辯意經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竊。二負債不還。三殺生。四不喜聽受經法。五常以因緣艱難齋會。 三塗 三塗總目錄
  西域記云。俗書春秋有三塗危險之處。借此名也。塗猶道。非謂塗炭之義。若依梵語。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惡道。道是因義。由履而行。 八難 八難總目錄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無想天。六佛前後。七世智辯聰。八生盲瘖瘂。 修羅趣 修羅趣總目錄
  又云阿須倫
  ○海龍王經。此云無善神
  ○大毘婆沙論云。阿素洛此云非天。又素洛。是端正義。阿是非義。謂身形不端正故
  ○楞嚴經云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從卵而生鬼趣攝。若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從胎而生人趣所攝。若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因變化有天趣所攝。有一類下劣。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因濕氣生。畜生趣攝。 修羅因 修羅因總目錄
  諸經論。多由瞋慢及疑。三種因生。 閻羅王 閻羅王總目錄
  梵音閻摩羅。此云遮。謂遮令不造惡故
  ○瑜伽論問。焰摩王。為能損害。為能饒益。名法王。答由(饒益眾生)故。若諸眾生執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當受其果。由感那洛迦。新業更不積集。故業盡已脫那洛迦。是故焰摩。由能饒益諸眾生。故名法王。 眾生 眾生總目錄
  梵云僕呼善那。此云眾生謂眾緣所生故
  ○祐法師云。眾共生世。故名眾生
  ○唐三藏譯名有情。謂一切無情物。皆假眾緣生。今簡去無情。故云有情
  ○證契大乘經云。眾生者何義。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界入緣起及因業果會對而生故
  ○楞伽經云。一切眾無明為根本。於愛隨業流運。 心 心總目錄
  梵音。質多。又唧多。此是緣慮義。唯識論云。集起名心。即八識也
  ○中陰經偈云。心為人毒本。善惡隨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惡即趣惡
  ○正法念經云。一切法行主。所謂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為根本
  ○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為主。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三乘。以是因緣。三界唯心。故名心地。 學 學總目錄
  効也。白虎通云。學覺也。覺悟所不知也
  ○中論云。昔之君子成德立身。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也。學也。學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治性。聖人之上務也。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志者。學之師也。學者。患志之不立故。篇目志學焉
  ○僧史略云。夫學不厭博。有所不知。蓋闕如也。此土高僧。能攝異宗者。率由博學之故也。 二學 二學總目錄
  毘奈耶云。佛說有二種學業。一讀誦。二禪思
  ○鈔云。五夏已前。依人受學。律藏五夏已後。應學無人我法。 三學 三學總目錄
  僧祇律云。學有三種。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定學。三增上慧學(又學經律論為三學)。 開外學 開外學總目錄
  毘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撥無後世外道。佛聽比丘學外論。仍須是明慧強記者。方可於一日分三時。初中二分。讀誦佛經。至晚讀外書。是故祇垣中有書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書。佛許比丘遍讀。為降外道故。不許依其見解。地持論云。若聰明上智。能速受學者。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學佛法。一分學外典。 學書 學書總目錄
  五分律云。比丘差次不知書記佛聽學書。不得為好而廢道業(魏韋誕字仲佫。誡子孫曰。書但記姓名而已)。 二智 二智總目錄
  般若經云。禪學。謂開智。講學謂之演智。 視肉 視肉總目錄
  法苑云。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謂之撮囊。 府庫 府庫總目錄
  齊高僧僧範。善解群書。號府庫。 智囊 智囊總目錄
  吳支謙。字恭明。號智囊。高僧傳云。祇洹寺三千僧。皆號奘法師。為智囊。 義龍 義龍總目錄
  陳高僧惠榮。講學縱橫。號義龍。 義虎 義虎總目錄
  高僧道光。在江東研窮義理號義虎。 律虎 律虎總目錄
  隋高僧法願。大明律藏。詞辯高亮。彭亨難敵。號律虎。 僧英 僧英總目錄
  高僧智琰。與安法師及遍知三藏結交。惠解相敵。號三英(才兼百人曰英)。 僧傑 僧傑總目錄
  高僧僧慧。與暢法師。長講三藏號二傑
  ○隋高僧敬脫。號僧傑(才兼萬人曰傑)。 彌天釋 彌天釋總目錄
  道安。法師在囊陽因習鑿齒來謁云。四海習鑿。齒答云彌天釋道安。 釋門千里駒 釋門千里駒總目錄
  長安。常辯。二法師為上京之法匠。嗟賞奘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里駒也。 義天 義天總目錄
  婆沙論云。能解諸法義。見一切法空義。名義天。 學海 學海總目錄
  高僧曇顯。山東江表。號為學海。 經笥法將 經笥法將總目錄
  並五印度學人。稱奘法師。 釋門瑚璉 釋門瑚璉總目錄
  隋虎丘惠聚法師。汝南周弘正常嘉歎也。 慧苑琳瑯 慧苑琳瑯總目錄
  隋高僧志念。有學名當時號也。 寫瓶傳器 寫瓶傳器總目錄
  經云。阿難領受佛法。如瀉瓶水。傳之別器。更無遺餘。瓶器雖殊。水則無別。 傳燈 傳燈總目錄
  肇云自行化彼。則功德彌增。法光不絕。亦名無盡燈。 投針 投針總目錄
  西域記云。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初謁龍猛(菩薩本滿猛以金盛)水令弟子持示之。提婆見默以針投之。弟子持返。猛問彼何辭乎。答默但投針。猛曰智矣。若人也。宜速命入於斯際會。 三絕 三絕總目錄
  高僧法安。身長八尺有三絕。一風儀挺特。二解義窮深。三精進潔己。 四絕 四絕總目錄
  高僧洪偃。博學內外。凡所著述。皆封入祕閣。時號四絕。一貌。二義。三詩。四書。 五備 五備總目錄
  羅什答遠法師書云。夫財有五備。謂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道隆。未具者凝滯。仁者備之(或聖化物之資用。故名財也)。 八備 八備總目錄
  隋彥琮。法師云。夫預翻譯有八備。十條。一誠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將踐勝場。先牢戒足。三文詮三藏。義貫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五[怡-台+禁]怉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沈於道術。淡於名利。不欲高衒。六要識梵言。七不墜彼學。八博閱蒼雅粗諳篆隷不昧此文。十條者。一句韻。二問答。三名義。四經論。五歌頌。六呪功。七品題。八專業。九字部。十字聲。 因人顯名 因人顯名總目錄
  晉吉友。法師永嘉中到江左。丞相王導一見奇之。以為吾之徒也。因此名顯。 紙貴如玉 紙貴如玉總目錄
  高僧無垢眼。又云青眼律師。初譯出十誦律。京師僧尼競寫。諺云。都人繕寫。紙貴如玉。 摽領 摽領總目錄
  僧叡。年二十二。博解經論禪觀。能講說。司徒姚崇重之。時姚興猶未識。問崇曰叡。也如何(崇曰可謂)鄴衛松柏。及興相見語論。觀之才器。興曰乃是四海摽領。 領神 領神總目錄
  高僧慧約。學窮內外。何尚之所重。竟陵文宣王。出鎮禹穴時。有名僧在座。約年夏未隆。王見斂躬盡禮。眾不悅。王曰。此上人方為釋門領神。 八達 八達總目錄
  高僧支學龍。博通內外。阮膽等名士。並為知己。呼為八達。 八能 八能總目錄
  高僧真觀。有八能謂義。導。書。詩。辯。貌。聲。棊。 辯鼎 辯鼎總目錄
  道安號彌天釋。學贍內外。符堅於藍田獲一大鼎。邊有篆字。朝廷人不識乃問於安。安曰魯襄公所鑄。堅勅三館有疑。皆問安師。 擔筆 擔筆總目錄
  高僧敬脫游學時擔一笔長三如臂有人乞書大小字隨笔而成。曾無修飾。觀者無厭。 談諧上首 談諧上首總目錄
  支遁。字道林。晉哀帝請住東安寺。郄超。孫綽。等一代名士。皆為塵外之交。日造其室。皆推遁談諧為上首。 義解名知 義解名知總目錄
  高僧法開。以義解知名天下。與謝安王文度等。為文學之友。孫綽曰。深通內外。才華贍逸。其在開乎。 寒松 寒松總目錄
  惠隆。學窮義理。宋代名賢多為交友。而節操容貌。有若寒松。時周顆。謂曰隆法師蕭散森疎。若霜下松竹。 碧雲 碧雲總目錄
  慧休。姓湯。工於風雅。甞吟詩曰。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文選中沙門詩惟休一也)。 立雪 立雪總目錄
  此土第二祖本名神光。更名惠可。初參達磨立在雪中。 撒被 撒被總目錄
  高僧惠韶。學於綽公。獨貧于眾。撒被寫論。忍寒聽講。大曉文義。 擁塵 擁塵總目錄
  道超。苦學。獨居一室。以儒釋經典環座。手不釋卷。任塵擁室。時中書吳群問曰。虫鳴塵擁。安得無忤。超曰虫聲足代蕭管。塵土滿室未暇掃也。 擬書 擬書總目錄
  高僧法雅。善內外學。多俗士咨稟。以經義難解雅。將比擬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挌義。 德香 德香總目錄
  增一經云。有妙香三種。謂多聞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之最勝無等。 道風 道風總目錄
  寶林傳云。祖師難提至摩提國一日有風西來。占曰此道風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變薤 變薤總目錄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興園中植葱。一日皆變為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羅什法師來。 學者二患 學者二患總目錄
  肇法師云。雖解深義。未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誨益此學者之外患也。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別。雖曰為解。未合真解。此學者之內患也。 無錢決貨 無錢決貨總目錄
  法苑云論衡曰。手中無錢之市決貨。貨主必不與也。夫胸中無學。亦猶手中無錢也。 炳燭 炳燭總目錄
  說苑云。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對曰暮何不炳燭乎。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誡 誡總目錄
  法苑云。今有淺學之人。自謂智出於眾。起大憍慢。放誕形容。陵滅一切。籠罩天地。箕踞於師長之前。叱吒於尊者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為僧。既心貌乖返。豈成寶也。慎之哉。 說 說總目錄
  毘奈耶律云。說者。彰表開導之義也。今稱講者。說文云。講和解論議。廣雅云。讀也。顧野王云。解說談議也。訓誥也。 聽 聽總目錄
  唯識論云。謂耳根發識領受。曰聞也。即沈思靜意。屬耳於法也
  ○法苑云。有三品。以神聽為上以心聽為中。以耳聽為下。 說聽二難 說聽二難總目錄
  中觀論云。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
  ○涅槃經云。一樂說難。二樂聞難。 法師升高座 法師升高座總目錄
  十住婆沙論云。欲升高座。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升。 法師心 法師心總目錄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夫法師者。常應如是用。惟我今所處。即如來師子之座。宜應忍默慈慜。愛語謙下。將護眾心。若懷嗔妬。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心說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於世。凡所生處。常得值佛。能消種種供養。應慚愧。勿生貪心。不得我慢。無令消滅施主善根。 法師八種言 法師八種言總目錄
  瑜伽論云。一可喜樂言。二善開發言。三喜識難言。四善分析言。五善順入言。六引餘證言。七勝辯才言。八隨宗言。 語有八支 語有八支總目錄
  顯揚論云。一美妙語。二顯了語。三易解語四樂聞語。五無依語(謂無望也)六不逆語(知量故)七無邊語(善巧多故)八上首語(趣涅槃宮)。 說者過罪 說者過罪總目錄
  佛藏經云。自未證法。而在高座為人說者。法墮地獄
  ○十誦律云。若自解未明。於法有疑者。則不得為人說。恐有錯傳之失。彼此得罪
  ○華嚴經云。於甚深法心生慳悋。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 自大憍人 自大憍人總目錄
  未曾有經云。若多少有德。自大以憍人。如彼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講說三益 講說三益總目錄
  十地論云。說法利他有三時益。一聞時。二修行時。三轉生時。 說者五福報 說者五福報總目錄
  賢者五福經云。說法得五福。一當生長壽。由聽者不殺故。二得大富。由聽者不盜故。三得端正。由聽者和氣故。四得名譽由聽者歸依三寶故。五得聰明。由聽者曉了妙慧故。 講堂制 講堂制總目錄
  佛本行經云。時比丘集一堂內。有二比丘說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以比近故迭相誘引往來交雜亂眾佛制。今後不得共一堂。及二堂相近。亦不得彼堂來此堂。此堂詣彼堂不得憎惡法門(若今三學迭相是非也)。 講堂置佛像 講堂置佛像總目錄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法師說法時。有羅剎女名愛欲。常來惑法師。令心散亂。是故說法處。常須置如來像。香華供養。勿令斷絕。彼羅剎女。見已即自迷亂。不能為障。 講處念經 講處念經總目錄
  梁僧旻法師。講次謂眾曰。昔彌天道安每講。於定座後。常使都講。為含靈轉經。此事久廢。既是前修。欲屈大眾。各誦觀音經一卷。於是闔座忻然。遠近相習耳。今亦念佛是也。 學肆 學肆總目錄
  肆者。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因後漢張揩。字公超學徒隨之。所居為市故。今學處稱肆焉。 省 省總目錄
  釋氏呼學院為省者。高僧傳云。佛陀耶舍初至。姚興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待之。韻注云。省署也。 絳帳 絳帳總目錄
  絳赤色也。范曄後漢書云。馬融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常坐高堂施絳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或稱馬帳
  ○又晉書宣文君宋氏。即韋逞母也。立講堂。隔絳紗幔授學徒(今釋子稱絳帳等。有所不冝。智者思之)。 龍門 龍門總目錄
  高僧慧持即遠法師之弟也。性格清峻。解行並高。領徒千人。凡有升堂。入室者皆號登龍門。 籌室 籌室總目錄
  寶林傳云。西天第五祖優波毱多有石室。縱十八肘(肘長尺八南北三丈二尺四寸)。廣十二肘(東西二丈一尺六寸)。受學者有一得道。則擲一四寸籌於室中。籌遂滿室。至毱多滅度將室中籌茶毗之。 函丈 函丈總目錄
  曲禮云。非飲食之客席。間函丈(注函容也。謂講問冝相對容丈足以指劃也)。 都講 都講總目錄
  即法師對揚之人也。梁武帝每講經詔枳園寺法彪。為都講。彪先舉一問帝。方皷舌端。載索載徵。隨問隨答
  ○晉支遁至越王義之請講維摩經。以許詢為都講。詢發一問。眾謂遁無以答遁答一義。眾謂詢無所難。今之都講。但舉唱經文。而亡擊問也。 講僧始 講僧始總目錄
  講經。即曹魏時朱士行講道行般若為始也。尼講。以東晉道馨。講法華維摩二經為始也。講律。即元魏世法聰為始。聰但手披目閱。敷揚四分律。有門人道覆。旋聽旋抄。漸成疏焉。講論。即羅什授嵩法師成實論。為始也。 法器 法器總目錄
  廣百論云。要具三德名法器。一稟性柔和無有偏黨。常自審察。不貪己利。二常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為性聰惠於善惡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別。若無如是。三德雖有。師資終無勝利。 人中師子 人中師子總目錄
  治禪經後序云。天竺大乘沙門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諸國獨步內外綜博。無籍不練。世人咸曰。人中師子。 法匠 法匠總目錄
  齊高僧僧印善講經論。稱法匠。 義少 義少總目錄
  (少字去聲)法安年十八。講涅槃經。張永問年幾永歎曰。昔扶風朱勃年十二能讀書。人號才童。今安公可曰義少。 四海論主 四海論主總目錄
  隋高僧敬脫稱也。 三國論師 三國論師總目錄
  齊僧粲號也(三國謂齊。陳。周)。 毘曇孔子 毘曇孔子總目錄
  西秦惠嵩善阿毗曇論。時重號之。 壽光學士 壽光學士總目錄
  梁惠超學經論。明解宏達博瞻內外。武帝勅為壽光殿學士。 經論元匠 經論元匠總目錄
  梁僧盛講眾經論。為時元匠。特精外(興為)群儒所憚。 菩薩戒師 菩薩戒師總目錄
  慧約為梁武帝戒師。 講經天花墜 講經天花墜總目錄
  梁法雲講次天華散墜。又唐西京勝光寺道宗講時天華施遶講堂飛流戶內。但不委地。久之還無。 說律山峰落 說律山峰落總目錄
  智文善講律。方舉麈尾。兩箇山峯俱落。 聰明釋子 聰明釋子總目錄
  羅什謂姚興曰。融公是聰明釋子。 摽表道人 摽表道人總目錄
  曇影姚興禮重見其超拔群士每謂羅什曰。影法師真為此國風流摽表之道人矣。 優賞 優賞總目錄
  西域記云。講宣一部。乃免知事(今浙右律寺。有比丘。聽學成名。便免知事。以此為證)講二部。加上房資具。講三部。差侍者秪承。講四部。給淨人。講五部乘輿。 金師子座 金師子座總目錄
  鳩摩羅什。秦云。童壽。昔在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請什坐說法。 學者為四事墮落 學者為四事墮落總目錄
  法律三昧經云。一學不知善權方便。輕慢師友。無有一心。其意數轉。二學不精進。無有道力。但貪名譽。望人敬待。三學所事師。不念勤苦當得成就。虛飾貢高。四學好道反持異術。比佛深經。言道同等
  ○菩薩戒經云。為名譽聚徒。名魔弟子。 貪 貪總目錄
  瑜伽論云。於諸境界。深起耽著名貪。諸煩惱中。貪為最勝
  ○阿毗達磨論云。貪者。三界愛為體。生眾苦為業(業用也)
  ○法蘊足論云。佛言。汝等若能永斷一法保汝定得不還果。一法者貪也
  ○六度集經云。佛因中曾作鴿王。誡諸鴿曰。佛經眾戒。貪為元首。貪以致榮者。猶餓夫獲毒饍得志之樂其久若電。眾苦困己。其有億載。 欲 欲總目錄
  希須為義。雜阿含經云。佛言。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
  ○增一經云。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
  ○瑜伽云。諸煩惱中貪為最勝於貪中。欲貪為勝。生諸苦故。集論云。此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由是義故束此二法名躁蓋取不安之義也)。 出家人三欲 出家人三欲總目錄
  涅槃經云。一惡欲。若比丘欲為一切大眾上首令一切僧隨我令四眾皆供養恭敬讚歎尊重我若為說法皆信受令我大得衣食屋宅等。二大欲。若比丘生欲心當令四眾知我得初住乃至四無礙智為利養故。三欲欲。若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剎利家得自在故。 五欲 五欲總目錄
  謂。色聲香味觸也。智論云。五欲名華箭。又名五箭。破種種善事故。行者當訶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不已。將墜大[塚-豖+凡]。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此五欲。得暫時樂。失時大苦
  ○雜阿含云。聞陀梵志問阿難言。汝以何義於佛教出家。答為斷惡生善。故又問斷何惡。答斷貪欲瞋癡。問此有何過患。答欲愛染著。能生惱亂於現在世增長惡法憂悲苦惱由之。而生未來世中亦復如是。 苦 苦總目錄
  逼迫為性。由彼貪欲乃生苦故
  ○佛地論云。惡事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土地。且眾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冤憎會苦。八憂悲苦。二土地者。如說國土多寒多熱。無救護。多飢多病等
  ○法句經云。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蠕動。更苦殘害。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與欲。離世當求寂滅。攝心守正。怕然無想。可得泥洹。此最為樂
  ○身苦偈云。乘騎疲極故。求索住立處。住立疲極故。求索坐息處。坐久疲極故。求索安臥處。眾苦從作生。初樂後則苦。視瞬息出入。屈身坐臥起行立。及往來。此事無不苦。 五畏 五畏總目錄
  佛地論云。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趣畏。五怯畏(畏亦怖也)
  ○妙色三經云。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七情 七情總目錄
  喜。怒。憂。懼。愛。憎。欲(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八風 八風總目錄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又云世八法)
  ○佛地論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前誹撥名毀。不現前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 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總目錄
  師子吼菩薩問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別。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得少不悔恨
  ○正法念處經云。沙門法中第一勝者。所謂知足
  ○婆沙論云。佛法以少欲為本。為俗利故。則道利不成
  ○遺教經云。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取。則無此患。少欲能生諸功德。則無諂曲以來人意。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懼。觸事有餘。比丘為脫諸苦惱。當觀知足之法。則是富樂安隱之處。 四歡喜灋 四歡喜灋總目錄
  一.儉素歡喜。能引少欲樂。二.積集梵行歡喜。能引遠離樂。三.元悔歡喜。能引三摩地樂。四.樂斷樂修歡喜。能引三菩提樂。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 釋子須信唯識相分總目錄
  凡富貴貧賤好醜得失。皆是過去自造善惡業種子。總別依正果也。皆由第八識相分所變。故云。相分已定。鬼神不能移也
  ○優婆塞戒經云智者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天作耶。若是時節星宿因緣者。天下有同時同宿生。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耶
  ○正法念經云。善不善業。眾生自作。非星宿作。 靜 靜總目錄
  能斷金剛論云。定名靜以得禪者說名寂靜。寂靜有二種。一心寂靜。二身寂靜。今以四句料簡。一有身欲寂靜。而心不寂靜。謂貪欲比丘林下坐禪。二.有心寂靜而身不寂靜。謂。無貪瞋比丘親近王臣。三.有身心俱寂靜。謂。諸聖人。四身心俱不寂靜。謂凡夫。 三摩提 三摩提總目錄
  智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謂是心從無始已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如蛇入竹筒內。 禪 禪總目錄
  阿毗曇論云。阿名禪。答謂以斷結正觀。名禪。 坐禪 坐禪總目錄
  三千威儀經云。坐禪有十事。一.當隨時。謂四時也。二.得安床。謂禪床也。三.軟座。毛座也。四.閑處。謂山間樹下也。五.得善知識謂好伴也。六.善檀越。謂不外求也。七.善意謂能觀也。八.善藥謂伏意也。九.能服藥。謂不念萬物也。十.得善助。謂畜禪帶也。 禪帶 禪帶總目錄
  此坐禪資具也。經云。用韋為之(熟皮曰韋)廣一尺。長八尺。頭有鉤。從後轉向前。拘兩膝令不動。故為乍習坐禪易倦。用此檢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罷屏處藏之。 禪鎮 禪鎮總目錄
  木版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於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倚版 倚版總目錄
  今呼禪版。毗奈耶攝頌曰。倚版為除勞僧私皆許畜(僧即眾。私即己)。 骨人 骨人總目錄
  智度論云。更與骨人。令坐禪者觀之。即今盡作枯骨幀子。是也。 禪杖 禪杖總目錄
  以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 禪毱 禪毱總目錄
  毛毬也。有睡者。擲之令覺。 宴坐 宴坐總目錄
  又作燕坐(燕去聲)安也。安息貌也
  ○月燈三昧經云。住於宴坐。有十利益。一其心不濁。二住不放逸。三諸佛愛念。四信正覺行。五於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謗。八善防禁。九到調伏地。十證無礙智。 佛法二柱 佛法二柱總目錄
  毗婆沙論云。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一者學問。二者坐禪。 諍有四種 諍有四種總目錄
  十誦律云。一鬪諍。二助諍。三犯罪諍。四常所行事諍
  ○毗尼母云。二人共競名鬪。徒黨相助名諍。往徹僧者名言(僧眾也)各說其理名訟。 諍根本有六 諍根本有六總目錄
  毗尼母云。一瞋恚。謂面色變異。令人可怖。二惱害。謂害他生惱故。三幻偽。謂詐作事。四慳嫉。謂貪己物不與人曰慳。見他有得生惱曰嫉。五見取。謂己所見所作。皆是。他所見所作不是(今人呼爭為人我者。非也。言見取者。取諸見解為最勝故)。六邊邪。二見。謂見續為常。見滅為斷。是邊見也。謗無因果。是邪見。 鄙喻 鄙喻總目錄
  法句經云。佛言。為沙門不念精進。攝身口意三毒。垢穢充滿胸懷。如洗足水不。可復用(謂不可用饌食)又云。雖為沙門。口無誠信。心性剛強。曾受惡名。亦如澡盤。不堪盛食(澡槃即洗足器)。 惡報 惡報總目錄
  根本毗奈耶云。有苾芻二人。決擇義理。小者訶大者。大者遏入房中。瞋火所燒。尋即命終。身變為毒蛇。欲螫小者。時佛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懺悔。汝可作昔日苾芻想作禮。佛為蛇說法云。賢首。汝於我所。已修淨行。合生天上。由瞋火所燒。今作毒蛇。汝應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蛇聞法已。即命終住天
  ○瑞應經云。痛哉世間人。共爭不急事。於此極惡中。勤身苦營務。雖求不能得。徒役身心勞。死墮苦海中。自當無代者
  ○南山鈔云。凡欲責他。先自量己內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忍。火從內發。先自焚身。 諍有五過 諍有五過總目錄
  五分律云。一兇惡。二後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 忍 忍總目錄
  瑜珈論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故名忍。由二因緣。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能證沙門義利。何等為二因緣。一忍辱二柔和。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柔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
  ○攝論云。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謂自身不為瞋恚過失所染。即是自平和。既不憤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
  ○六度集經云。夫忍者。萬福之源也
  ○正法念處經云。忍者第一善法。第一清淨。佛所讚嘆。忍有二種。一法忍。緣法道行思惟。白法善道勝故能忍。二生忍。謂欲起瞋恚。忍令不起。知瞋過故。 以忍止諍 以忍止諍總目錄
  中阿含經云。佛告比丘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真尊貴
  ○長阿含經云。天帝釋偈云。我常言。智者不應與愚諍愚罵而智默則為勝彼愚。 滅瞋五觀 滅瞋五觀總目錄
  攝論云。由觀五義。以滅瞋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三觀唯法無有眾生。何者能損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加之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損害。 行忍五德 行忍五德總目錄
  雜寶藏經云。若人行忍則有五德。一無恨。二無訶。三眾人愛。四有好名。五生善道。 治一切煩惱灋 治一切煩惱灋總目錄
  賢愚經云。比丘於十二入。思惟無量生死無常。又思惟地獄之苦。及。諸畜生更相殘害。餓鬼飢渴眾苦所逼。思惟人中四方馳求。天上敗壞。如是五道身心之苦。無有樂處。觀此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不實。譬如空村無有居民。如是五陰。皆空無我。以無常火燒諸世間。諸佛弟子常作此觀。云何得起一切煩惱。 禍從口生 禍從口生總目錄
  報恩經云。人生世間。禍從口生。當護於子甚於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是故一切眾生。禍從口生。口舌者鑿身之斧也(七聖財者。一信。二精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思七定惠。瓔珞經云。資用成佛故名財)。 緘口慎心 緘口慎心總目錄
  法苑云。恨他起謗。自加塗炭。且唇為弓。心慮為弦。音聲是箭。長夜空發。徒染身口。特須自省。緘口慎心也。 遊行人間 遊行人間總目錄
  今稱行脚。未見其典。毘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滿。得離依止。遊行人間。五法者。一識犯。二識非犯。三識輕。四識重。五於別解脫經。善知通塞。能持能誦(別解脫經即戒本也)。優波離問佛。有滿四夏。善五法。得遊行否。佛言不得。以五夏為定量。又問。有滿五夏。未閑五法。得否。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為定量故。 飛錫 飛錫總目錄
  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隱峯遊五臺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 海眾 海眾總目錄
  增一經云。眾僧如彼大海。流河決水。以入乎海。便滅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入眾五灋 入眾五灋總目錄
  五分律云佛言入眾應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說餘事。 入寺問制 入寺問制總目錄
  制者。即今叢林規繩也。毘奈耶云。凡客比丘入寺。應問舊住。此中僧伽有何制令。若不問者。得突言羅罪。舊住不告者罪同。 接新到衣鉢  接新到衣鉢 總目錄
  十誦律云。有客比丘來應問訊與擔衣鉢入寺。 入堂五灋 入堂五灋總目錄
  南山鈔云。先於戶外。預安靜心。律云。以五法。一慈心(由僧通凡聖行涉麤細須慈心敬名重法尊人)。二應自卑下如拭塵中(推直於他。引曲向己。常省己過不說彼短。記云。巾能攬穢歸己令物潔淨故)三應知起坐。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人應於眾俯仰得時)四在僧中。不為雜語談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他說(眾依於法動必有方)五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由無善伴舉必有時。故應忍默權同僧事)。 掛錫 掛錫總目錄
  今僧止所住處。名掛錫者。凡西天比丘。行必持錫杖。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於壁牙上。故云掛錫。 威儀 威儀總目錄
  經律中。皆以行住坐臥名四威儀。其他動止。皆四所攝。 安居 安居總目錄
  南山鈔云。形心靜攝。曰安。要期此住。曰居。律制三時偏約。夏月者。一無事遊行妨修出世業。二損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宣律師四分羯磨云。三安居。謂前中後也。律有比丘四月十六日欲安居不至所在。十七日方到。佛言聽後安居即五月十六日也
  ○明了論云。無五過處得安居(一大)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出世道。三多虫蟻自他兩損。四無可依人(可依人者具五用一求聞令聞。二聞已令清淨。三能決斷是非。四通達無滯。五正見無曲)。五無施主供給衣藥。並不可安居。 夏臘 夏臘總目錄
  即釋氏法歲也。凡序長幻。必問。夏臘多者為長。故云天竺以臈人為驗焉。經音疏增輝記皆云。臘接也(蔡邕獨斷云。臈者。歲之終也。晉博士張亮議云。臈接也新故交接俗謂臈之明日為初歲也。今釋氏。自四月十六日)。前安居入制。至七月十五日。為受臘之日。若俗歲除日也。至十六日。是五分法身生養之日。名新歲也自夏九旬。統名法歲矣。 自恣 自恣總目錄
  十誦云。好惡相教以三語自恣(三語者謂見聞疑)
  ○鈔云。九旬之內。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示誨。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曰自恣。 迦提 迦提總目錄
  梵語具云迦栗提迦。即九月望宿名也。謂西國三月安居。至九月十六日解。後安居比丘行化故。取望宿為名也。 經行 經行總目錄
  慈恩解云。西域地濕。疊塼為道。於中往來。如布之經。故曰經行
  ○十誦律云。經行有五利。一勦健(勳音巢輕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
  ○三千威儀經。有五處可經行。一閑處。二戶前(自房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 在眾安樂行灋 在眾安樂行灋總目錄
  瑜伽論云。終不嗤笑。輕弄於他。令他赧愧不安穩住。終不現前。毀他所愛。讚他非愛。非情交者。不吐實誠。不屢希望。知量而受。若先許應他飲食等終無假托不赴先期
  ○龍王經云。有三事。常在安隱。謂不剛硬。不諛不諂。除貪嫉。見人得供養。代其歡喜。 掃地 掃地總目錄
  佛在逝多林。見地不淨。欲令樂福眾生。於勝福田植淨業故。佛即自執篲欲掃。時大聲聞見。皆執篲共掃。佛言凡掃。地有五勝利。一自心清淨。二令他心清淨。三諸天歡喜。四植端正業。五命終當生天上
  ○阿含經云。佛教朱利槃特誦掃箒字。復教執掃箒。佛言汝誦此字。為目何等。然此掃箒。復名除垢。槃特作是思惟。垢者灰土瓦石也。除者清淨也。佛以此教誨我令思惟。結縛是垢。智慧是除。今可以智慧之箒除結縛垢。因此便成阿羅漢
  ○增一經云。夫掃地有五事不得福。謂不知逆風。不知順風。不作聚不除糞。不淨潔
  ○四分云。逆風掃不滅迹不除糞不復箒本處
  ○正法念經云。若掃如來塔命終生意躁天身。香氣熏百由旬。 同力收拾 同力收拾總目錄
  僧祇云。若大會多出幢蓋若卒風雨至一切同力收拾不得云我是行(去聲)人大德等應隨近房安置不得護房。應為抖擻疊舉。 燃燈 燃燈總目錄
  僧祇云。燃燈不得卒入房。應先在外唱言。諸大德燈入(記云。此的眾。若今禪居及講院寮舍也。若卒將入恐暗中比丘威儀不整)。至滅燈時。亦不得卒滅先以手遮燈告曰。滅燈。眾若默方可滅(此慮眾僧收拾不辨)不得用口吹。當將筯敧燼折去之(攲音[襾/(革*音)]。言取物也記作[革*音]非也)。 禮拜忌 禮拜忌總目錄
  僧祇云。若他禮佛。誦經。寫經。授經時。並不得禮。又云。禮人不得對佛。又夜闇僻處不得禮。人恐涉嫌疑
  ○五分律云。相瞋人不得於屏處禮拜
  ○四分律云。飲食。敢果。說法。漱口。嚼楊枝。剃髮。裸身。大小行時。並不得禮。 向火七過 向火七過總目錄
  僧祇云。一損眼。二壞色。三身羸。四衣垢。五壞臥具。六生犯戒緣。七增俗話。 嚏 嚏總目錄
  僧祇云若在僧中嚏者。不得放聲。應以手遮口。勿令涕唾污比座。 剪爪 剪爪總目錄
  涅槃經云。爪長破戒之相
  ○文殊問經云。爪許長一橫麥。為搔癢故。 剃髮 剃髮總目錄
  涅槃經云。髮長破戒之相
  ○文殊問經云。髮長二指當剃
  ○剃髮次第有四。第一上座。二髮長人。三若偕長聽先洗人。四有緣人(有勾當僧緣務人)已上四人。應相度尊卑急緩。推讓先之。 臥法 臥法總目錄
  寶雲經云。欲臥。身向右邊累足。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但為長養諸根大種故
  ○瑜伽論問曰。何緣右脇而臥。答與師子王法相似一切獸中。勇捍堅猛。最為第一。苾芻亦爾。發勤精進。勇捍堅猛。最第一。由是因緣。與師子臥法相似。如是臥時。身無掉亂。念無忘失。睡不極重。不見惡夢故。 睡眠 睡眠總目錄
  臥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為性。障染為業
  ○發覺淨心經。有二十種睡眠過患。一懶墮。二身體沉重。三皮膚不淨。四皮內麄澁。五諸大穢濁威德薄少。六飲食不消。七體生瘡疱。八多懈怠。九增癡。十智慧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常趣黑暗。十三人不恭敬。十四稟質愚癡。十五多煩惱。十六於善不樂。十七白法減。十八多驚怖。十九見精進者毀辱之。二十於眾被輕賤
  ○十誦云。若鼾睡(鼾音汗)者。應記經行。不能者。屏處睡。不得惱眾
  ○僧祇云。若比丘夜鼾睡振動寱語不作擾亂意無罪。 發睡緣 發睡緣總目錄
  雜集論云。謂羸瘦疲倦。身心沈重。思惟闇相。捨諸作務。或曾此時慣習。或他呪術所引。或動扇凉風吹等。 晝小眠 晝小眠總目錄
  智度論云。春末夏初。以時熱故。小眠息除食患故。 在床忌七事 在床忌七事總目錄
  三千威儀經云不得大欬(謦妙)咤(咤字去聲嘆也)噴(噴嚏)[口*戒]([口*戒]許介切喝也)歎息思念世事。不得倚壁。欲起以時。若意走不定。當自責。即起經行。 小行 小行總目錄
  往小便文言可云私(左傳師惠過宋朝將私焉。注云。小便也。律云小行)毘尼母云。不聽於伽藍內處處小便。當聚一屏猥處。若瓦瓶木桶埋地中。以物蓋覆。勿令有臭氣。五分云。許將小便器入房中。密塞口房外應滿盛水
  ○優鉢祇王經云。伽藍法界內地漫(去聲亂也)大小便。五百生墮拔波地獄。後二十劫。常遣肘手。把此穢地。 屏廁 屏廁總目錄
  說文云屏蔽也。釋名曰。廁雜也。雜廁其上也。或曰溷溷濁也。或曰圊圊清也。至穢之處。宜潔清故。今南方釋氏呼東司。未見其典。登廁文言可云如(左傳晉侯食麥[目*長]如廁隱)
  ○三千威儀經云。上廁有二十五法。一欲登廁當行不得於道上禮人。二不得受人禮三直視地。四到門外三彈指(恐有人在內)五已有人不得逼。六已登正彈指(此警噉糞諸鬼)乃至十七不得將草劃地(草即籌子浙人呼廁草)十八不得持草劃壁作字(十九已下洗淨法)又云設見草土盡當語主者若自手取添為善
  ○虛空藏經云。若懺罪人。治廁八百日能滅罪咎。 洗淨 洗淨總目錄
  四分云。洗穢。百一羯磨本云。如世尊說勝義。洗淨有三種。一洗身。二洗語。三洗心。云何此中。但說不淨染污教令洗耶。佛言。欲令除去臭氣安樂住故。又佛言。有染比丘。不得禮人。不得受人禮。違者得越法罪。染有二種。一飲食染。二不淨染。不淨染者。但是糞土涎唾污穢。及大小行來。未洗者。佛言。汝等比丘應可洗淨
  ○三千威儀經云。比丘若不洗大小便。得突吉羅罪。亦不得坐僧床座及禮三寶。亦不得受人禮拜
  ○律云。凡洗淨用水以右手執瓶。左手洗之。出外先以灰滓摩手水洗。又用黃土。三度摩擦水洗又用皂角澡豆。皆洗至肘前
  ○毘奈耶云。佛告苾芻汝等當知此是常行法。常須存意。如是洗淨。有大利益。令身潔淨諸天敬奉。是故汝等若依我為師者。咸應洗淨。若不洗者不應遶塔禮佛讀經。不禮他不受他禮。不應噉食坐僧床。不得入眾。由身不淨故。能令諸天見不生喜。所持呪法。皆無靈驗。若違者得惡作罪。 善品軌則 善品軌則總目錄
  顯揚聖教論云。讀誦經典和敬師長。修承事業。瞻侍病患。互起慈心。請問聽法。精勤無墮。於諸聰慧同梵行者。躬自供事獎勸他人修行善品。及為宣說深妙之法。入靜密處結加趺坐
  ○大般涅槃經云。常修七事。一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二常共集會。講論經法。三護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於師及上座。五料理愛敬阿練比丘。六勸化檀越。修營三寶住處。七勤加精進。守護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進。 六和敬 六和敬總目錄
  肇云。以慈心起身業。以慈心起口業。以慈心起意業。若得重養。與人共之。持戒清淨。修漏盡慧。若行此六法。則眾和順。無有乖諍。 善言 善言總目錄
  法句經云。惡言罵詈憍凌篾人。興起是行。嫉怨茲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嫉怨自滅。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剋眾人。是為能善言也。 在眾惡報 在眾惡報總目錄
  雜阿含經云。佛在舍衛國。目連見一大身眾生。比丘之象。鐵葉為衣。舉身火燃。以鐵鉢盛熱鐵丸食。乃問佛。佛言。此眾生迦葉佛時。作比丘。好起諍訟鬪亂眾僧作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者厭惡捨去。未來者不來緣。斯罪故。已入地獄中。受無量苦。餘罪今受此身(九入眾高識可以此箴)。 擇友 擇友總目錄
  順正論云。善友者。能為眾行本故。歡豫經云。賢友者。乃萬福之基也。現世免王者之牢獄。死則杜三塗之門戶。外天得道。皆賢友之助矣
  ○大莊嚴論云。若人親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內外俱淨。斯則名為真善丈夫
  ○毘奈耶云。阿難白佛。善知識者。是半梵行。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佛言。是全梵行。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無事不辦。故名全梵行。 四品友 四品友總目錄
  孛經云(孛者即佛因中為藍達國王師時名也)孛謂王曰。友有四品。一如華友。謂好時插頭。萎時捐棄於地。見富貴則附。貧困則捨。是也。二如秤友。謂。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也。三如山友。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也。四如地友。百穀財物。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德。是也(前二友不可親厚)。 朋友三要 朋友三要總目錄
  因果經云。婆羅門優陀夷。聰明多智。淨飯王勅為太子友。白太子言。朋友有三要法。一者見有失輒相曉諫。二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在苦厄不相棄捨。 得善友 得善友總目錄
  常行四法。龍王經云。一不慢不諂常加恭敬。二柔和慎言。三不自大。四常受言教。 親友七法 親友七法總目錄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窮不輕。 視朋友五事 視朋友五事總目錄
  尸迦越經云。一見作惡往屏處曉諫呵止。二所有急事當奔赴救護。三所有私語。不得說向他人。四常相敬難。五所有好事當多少分與之。 庸人 庸人總目錄
  音義云。謂常愚短。心不節慎。口無法言。惡人為友。此名庸人。 染習 染習總目錄
  佛本行經云。世尊與難陀比丘至魚肆。佛令難陀取少籍魚草。握少時棄之。令臭手問之。難陀曰。唯有腥臭之氣。又至香店令取裹香紙。掬少時棄之。復問難陀。答唯聞香氣。佛語難陀。善友惡友相染習亦復如是。若親善友。必定當得廣大名聞。 察間諜 察間諜總目錄
  (間字去聲。謂被中間言語鬪亂)根本毘奈耶云。朋友不得因他語便相棄捨。若聞他語當善觀察(謂徵其辭察有罪也)。 禪住持 禪住持總目錄
  伏覩 聖朝頒賜大宋傳燈錄云。禪門住持規式。自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懷海創置也。略云。以禪宗自少室至曹溪已來多居律寺。雖住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有規度。常爾介懷。博約折中。設於制範。務其儀也。遂創意別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命為長老。既為化主。即處于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也。院不立佛殿。惟樹法堂。表佛祖所囑受當代為尊也。所裒學眾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中。依夏臈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脣。右脇吉祥。睡以其坐禪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儀也。其入室請益之者。任其勤怠。闔院大眾。朝參夕聚。長老升堂。主事徒眾。雁立側聆。賓主問詶。激楊宗要。表依法而住也。齋粥二時均遍。務于節儉。表法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也。置十務。謂之寮舍。每一寮用首領一人。令各司其局也。或有假號竊服。混乎清眾。并別致喧撓之事。即堂維那檢舉抽下本位。掛搭單擯出院者。貴安清眾也。或彼有重犯即以拄杖杖之。對眾燒衣鉢道具。遣從偏門而出。示恥辱也。詳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污清眾。生恭信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不洩于外。護宗綱故。 主事四員 主事四員總目錄
  一監寺會要云。監者。總領之稱。所以不稱寺院主者。蓋推尊長老
  ○二維那。此云悅眾。毘奈耶云。授事人
  ○三典座。僧祇律云。典次付床座。此掌僧九事之一也
  ○四直歲。三千威儀經。具十德堪充直歲(文多不錄)。今但掌園民直歲調也(上之四人。皆不用本處徒弟。並於十方海眾內。僉選道心身幹知因果者。打鍵椎曰。眾請之。用無常人其或心力勞倦。告眾歸堂。則別請能者也)。 禪 禪總目錄
  智度論云。秦言思惟修
  ○阿毘曇論云。斷結故名禪
  ○禪要序云。無禪不智。無智不禪。然則禪非智不照。照非禪不成。大哉禪智之業可不務乎
  ○鞞婆沙論云。禪者。此云普智。謂可得道。亦能棄結。此是禪用。若有禪名無禪用。號之泥。梁慧遠大師。禪修行方便經序云。夫三業之興。以禪智為宗。雖精麁異分。而階藉有方。是故。發軫分逵。途無亂轍。革俗成務功不待積。靜復所由。則幽緒告微。淵博難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統可知試略而言。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則禪智之要。照寂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遊應必同趣功玄在於用交養於萬法其妙總也。運群動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於未)形而不無無思無為而無不為。是故洗心靜亂者。以之研慮悟徹入微者。以之窮神也
  ○僧史略云。禪者。即是定惠之通稱。明心達理之趣也。昔者菩提達磨。觀此土機緣。一期繁紊。乃曰不立文字者。遣其執文滯相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明其頓了無生也。其機峻而理深故。漸修者篤加訕謗焉。 禪僧行解 禪僧行解總目錄
  宗鑑錄云。禪僧行解有十。一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二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三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四因差別問難種種詰責能斷他疑。五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不見一法能為障礙。六於逆順境盡識得破。七心境起時了知起處不為生死根塵所惑。八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欽承祇對著衣喫飲與道相應。九聞說有佛無佛有無眾生。或讚或毀一心不動。十於差別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 禪門別號 禪門別號總目錄
  叢林(大莊嚴論云。如是眾僧者。乃是勝智之叢林。一切諸善行運。集在其中
  ○又梵云。貧陀婆那。此云叢林因祖師舍那婆期居住故名之)
  ○曹溪(韶州雙峯山下。昔晉武侯孫曹叔良宅。建寶林寺。六祖能大師居之)
  ○禪肆(高僧傳云。齊天保二年。勅諸州別立禪肆)
  ○青林(西天祖師商那和修說法之處)
  ○禪窟(湖南東寺如會禪師徒眾多堂[末*中]榻為之陷折。時重號禪窟)
  ○少林少室(達磨大師面壁九年之處)
  ○奈園(內典錄云。罽賓禪師法秀。初至燉煌。即亡禪閣。開園百畝。植奈千株。禪眾濟濟。趣者如雲)。 十方住持 十方住持總目錄
  律有四方僧物鈔言十方常住有師釋云。四則攝彼方隅。十則該乎凡聖謂此一住處所有之物。雖局一界。而體屬十方一切僧伽。其至止之者。無凡聖無親疎來者不拒。去者無礙。長老知事人並不用本處弟子。惟於十方海眾擇有道眼德行之者。請為長老。居正寢朝晡說法誨人。或有才幹懼因果。道心之者堪任知事。皆鳴犍稚集眾請之。洎居其位。或道德不實。才力無取。行止弊惡。亦白眾揖退。別請能者凡度弟子。惟長老一人。諸僧無各度別者之事。或有僧務一切同作。謂之各出一手。或有利養一切均行。故云十方住持也。 長老巡寮 長老巡寮總目錄
  今禪居常式也。僧祇律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著有為事。二恐著俗論。三恐著睡眠。四為看病僧。五令少年比丘見佛威儀亦生歡憙故(言寮者。唐韻云同官曰寮今禪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務故稱寮也。又欲別律住房名故)。 侍者 侍者總目錄
  即長老左右也。肇云。恭己順命給侍之者。菩薩從兜率下生經云。侍者具八法。一信根堅固。二其心覓進。三身無病。四精進。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聞智。 普請 普請總目錄
  律云因佛說掃地勝利。時諸老宿比丘皆棄禪誦掃地佛止曰我為知事人說其知事。又不遍掃佛令鳴犍椎總集共為之。此普請之始也。 僧次 僧次總目錄
  鈔云。寺中差僧訃請而簡客者。翻名越(次此)住處不得名僧。以簡客主非和同義故。 律住持 律住持總目錄
  或有同法同食。或同法別食主事三員謂之三綱。若罟綱之巨繩提之則正也。一上座(梵云悉替摩)二寺主(梵云毘呵囉莎弭)三綱維(梵云。羯磨陀那。此云知事)。 布薩 布薩總目錄
  此律居常式也。此云共住又云淨住
  ○毘奈耶云。裒洒陀唐言長養淨。謂除破戒垢長養清淨故。意令半月半月憶所犯事對無犯人說露異改前愆。一則遮現在之更為。二則懲未來之慢法故
  ○毘尼母論云。何名布薩。答斷名布薩。謂能斷所作能斷煩惱斷一切不善法。故又云。清淨名布薩。 行籌 行籌總目錄
  梵音舍羅此云籌(律因)有婆羅門問比丘逝多林現住幾人比丘不知佛言應可行籌。 營事比丘 營事比丘總目錄
  寶積經云佛言。我許二種比丘營事。一能持戒。二思於後世。又二人一知識業報二有諸慚愧及悔心如是人等。營眾事自無瘡疣護他意此事難故。 出力比丘 出力比丘總目錄
  十誦云。出力者若白衣於寺欲作惡事侵擾比丘。應苦切折伏。或直向王臣言令其止惡。 守寺比丘 守寺比丘總目錄
  善見律云。佛使一比丘食時守寺(即今二寺有直月看堂者是)。 僧使 僧使總目錄
  凡二寺差行法事司賓侍者馳書先置皆是僧使也。四分律云。具足八法應差。一能聽。二能說。三自解。四令他解。五能受。六能憶持。七無謬失。八別好惡言議頌曰。若在大眾中心無有怯弱。所說亦不增受教無損減。言語無錯亂問時不移動有如是比丘堪為僧使者。 常住 常住總目錄
  鈔云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謂眾僧舍宇什物樹木田園僕畜米麥等物以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通分賣故重言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謂如一寺中供僧成熟飲食等。以體通十方唯局本處。善見律云。不打鐘食犯盜罪(今諸寺同食食既成熟乃打鐘鼓者。此蓋召十方僧故以此物十方有分故)三者現前常住此有二種。一物現前。二人現前但此物唯施此處現前僧故。四者十方現前常住謂亡僧輕物施體通十方。唯局本處現前僧得分故(大毘婆沙論問云。盜亡僧物於誰處得根本業道。答若已作羯磨者於羯磨眾處得若未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說法眾得今詳分亡僧物十方來僧在羯磨數即得羯磨後來不得)。 祗待俗士 祗待俗士總目錄
  僧祇律云。國王大臣到寺聽將僧物祗待次及工匠惡賊於僧有損益者。佛聽將僧物看待無罪非俗人合消但為知事人不祗待恐於佛法有損故
  ○五分律云俗人入寺值僧食次不供乃起謗佛許與食仍須用好器物供之。 慳惜僧物惡報 慳惜僧物惡報總目錄
  付法藏傳云。僧伽耶舍因遊大海邊至一住處堂閣嚴麗滿中。比丘時至鳴鐘集食。食訖爾時餚饍變成膿血便以鉢器互相打擲頭身血污各作是言何惜眾物今受此苦時。耶舍乃問。有一答曰。我等迦葉佛時同止一寺有客比丘來共生嗔恚藏惜飲食不與以此因緣今受此苦。 擯治 擯治總目錄
  五分律云。梵壇治之
  ○彌沙塞云。梵罰此有二法。一默擯謂一切人不與來往言話等。二滅擯(滅即滅名也 爾雅云。點滅如今句點[米*朋]滅名字也)律謂犯重罪心無慚愧眾所不容不可共住舉來僧中示罪驅出
  ○多論云。但實犯罪大眾有知不須自言直爾滅擯驅出所謂貴安善人也
  ○瑜伽論云。驅擯由三因緣。一為護他故。二彼不堪為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無威德故
  ○問今僧中有先驅出人後却容入未知可耶。答亦有此理何者。瑜伽論云。犯下中品過為教誡餘者權時驅擯後還攝受若犯上品過罪應可驅擯盡壽不與共住。 結界 結界總目錄
  僧祇律。不羯磨(地不)得作僧事。作者得越法罪
  ○四分刪補羯磨云。界有三。謂攝僧界攝人以同處令無別眾罪故。二攝衣界。攝衣屬人。令無離衣罪。三攝食以障僧令無宿煮罪。宗意如此。又云。大界有三種。一人法二同二法食二同三法同食別初唯本制後隨緣別開(界者。分段義。分齊義。住持義)。 伽藍立廟 伽藍立廟總目錄
  四分云。伽藍中立神屋
  ○傳云。中國僧寺。立鬼廟(增輝記云。即鬼子母廟也)次立伽藍神廟(護伽藍神有十八。或是今土地廟也)次立賓頭盧廟(即今堂中聖僧也。始因道安法師夢一胡僧。頭白眉長悟安云。可時設食。後十誦律。至惠遠方知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寺寺成則。法苑云。聖僧元無形像。至宋泰初未正勝寺僧法願。正喜寺僧法鏡等。始圖形像矣。今堂中聖僧。多云。是憍陳如。非也。緣經律不令為立廟故。不走四天供故。又安法師夢是賓頭盧故)。 淨人 淨人總目錄
  毘奈耶云。由作淨業故。名淨人。若防護住處。名守園民。或云。使人。今京寺呼家人。緣起者。十誦律云。瓶沙王見大迦葉自蹋泥修屋。王於後捕得五百賊人。王問。汝能供給比丘。當赦汝[企-止+丙]皆願。王遂遣往祇園。充淨人謂為僧作淨。免僧有過故名淨人。又梵云。吃栗多。唐言賤人(今見童行自稱淨人。蓋不知端也)。 寺院畫壁 寺院畫壁總目錄
  毘奈耶云。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隨意。未知畫何物。佛言。於門兩頰。應畫執杖藥叉。次傍一面畫大神變。次一面。畫五趣生死輪。簷下畫本生事。佛殿兩頰。畫持鬘藥叉。講堂畫者說食堂。畫持餅藥叉。庫門。畫持寶藥叉。水堂畫龍王。持瓶浴室火堂畫天使者。經法堂畫菩薩并地獄相瞻。病堂畫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處畫死屍相。僧堂畫白骨相(天使者。或云五天使。或云五官。即是生老病死及現世牢獄)。 五趣生死輪 五趣生死輪總目錄
  根本毘奈耶律第三十四卷云。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園中。時大目乾連。於時中往五道。慈愍觀察。至捺洛迦(地獄也。此云無喜樂)見諸有情受種種苦。於四眾中。普皆宣告阿難陀言。非一切時處甞有目連。今勅諸苾芻。於寺門壁。畫生死輪。應隨大小。圓作輪形。中安穀。次安五輻。表五趣當轂下畫地獄。二邊畫傍生餓鬼。次上畫人天。於人趣中。唯畫四洲。於其轂上。塗白色。中畫佛。佛前畫三類物。初畫鴿。表多貪。次畫蛇。表多嗔。後畫猪。表愚癡於網處應作溉灌像多安水罐中。畫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出頭。死者出足。於其五趣。各像其形。應畫十二支生滅之相。無明支。作羅剎像。行支。作陶家輪像識支。作獼猴像。名色支。作人乘船像。六處支。作六根像。觸支。作男女撫像。受支。作男女受苦樂像。愛支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作丈夫汲井像。有支。作大梵王像生支。作女人誕孕像。老作男女衰老像。病。作病像。死支作死像。憂。作男女憂慼像。悲。作啼哭像。苦。作男女受苦像。惱。作丈夫挽難調駱駝像。其輪頂應畫無常大鬼。髼髼張口。長舒兩手。挽其網於鬼頭。兩畔書二伽他。一曰。汝當求出離。於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摧草舍。二曰。於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次於鬼頭上。畫一白圓壇相。表涅槃圓淨之像。號為五趣生死輪。 修飾畫像 修飾畫像總目錄
  根本目得伽論云。佛言若佛形像。泥塑虧損。苾芻生疑。不敢修飾。佛言或增大。或可相似。隨意而作諸彩畫壁。不分明者。應可拂除。更為新畫。 伽毘羅神像 伽毘羅神像總目錄
  法秀禪師元嘉年中。初至建業。憩祇桓寺。畫此神像。于今効之。 犍稚 犍稚總目錄
  犍。巨寒切。稚。地音。出要律儀云。此譯為鐘磬
  ○五分律云。(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犍稚
  ○經音疏云。犍。處音。稚。直利切。此云擊木聲
  ○五分比丘問。以何木作犍稚。佛言。除漆樹。餘木鳴者聽作。智論云。迦葉於須彌山頂。撾銅犍稚
  ○增一經云。阿難升講堂。擊犍稚者。此名如來信鼓也(令詳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搥。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也。今寺院木魚者。蓋古人不可以木朴擊之故。創魚象也。又必取張華相魚之名。或取鯨魚一擊[卄/(牛*甫)]勞為之大鳴也)。 寺院擊鼓 寺院擊鼓總目錄
  五分云。諸比丘布薩。眾不時集。佛言。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貝。若食時擊者。楞嚴經云。食辦擊鼓。眾集撞鐘。若說法時擊者。僧祇云。帝釋有三鼓。若善法堂說法。打第三鼓。 寺院長生錢 寺院長生錢總目錄
  律云。無盡財蓋子母展轉。無盡故
  ○兩京記云。寺中有無盡藏。又則天經序云。將二親之所蓄。用兩京之舊[邱-丘+(乏-之+ㄠ)]莫不總結招提之宇。咸充無盡之藏
  ○十誦律云。以佛塔物出息。佛聽之
  ○僧祇云。供養佛華多。聽賣買香油。猶多者。賣入佛無盡財中(詳諸律。三寶皆有無盡財)。 盂蘭盆 盂蘭盆總目錄
  此釋子。申孝報恩。救苦之要。以目連救母為始也。梵語盂蘭。此云救倒懸也。盆則此方器也。此經目華梵雙舉也。若梵語從聲。其盂字不須從皿必執笔者誤爾。若于闐等可知也
  ○義淨云。盂蘭者。西域之語。此云救倒懸。即飢虛危苦。謂之倒懸也。盆乃東夏之音。此則救苦之器。所以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此從義以制名也
  ○古師云。盆或是鉢。但譯時隨俗稱盆。盆之與鉢。皆器故也。經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育慈愛之恩
  ○晉沙門惠達。姓劉。名薩何。年二十一忽暴死。以心熱故。家人未即葬之。經七日乃蘇。說。冥間見一人。長二丈許。相好嚴麗。身黃金色。使者報之。此觀(世音)大士也。達禮畢。菩薩為說法。又云。凡為亡人設福。或在寺。或家中。於七月十五日。沙門受臘之日。此時彌勝也。若割器以供養。摽題云。某甲為亡人某甲
  ○經又云。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此文又通。保安現在父母)。具飲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盆會之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又云初受食時。先安洒佛塔中。眾僧呪願竟。便自受食(若供養佛食。回供僧者。即此日得。他日不通。今却於寺中。設供亡人。蓋誤之也)。 解夏草 解夏草總目錄
  今浙右僧解夏日。以綵束苑以遺檀越。謂之解夏草。今詳此草。已為五分法身座故。名為吉祥草也
  ○根本百一羯磨云。受隨意苾芻。應行此苑與僧伽為座。諸苾芻並於草上坐(言隨意。即自恣也。言僧伽。即眾也。以草藉地坐也)。 三長月 三長月總目錄
  不空骨索經云。諸佛神通之月
  ○智論云。天帝釋以大寶鏡。從正月照南剡部洲二月照西洲。至五九月。皆照南洲。察人善惡故。南洲人多於此月。素食修善。故經云。年三長齋也。又一說。北方毘沙門天王。巡察四洲善惡。正月至南洲。亦如鏡照至五九月。皆察南洲故。 寄褐 寄褐總目錄
  今世人護惜兒孩。遂服以僧衣謂之寄褐。大唐開元釋教錄云。始因中宗孝和皇帝初生奇特。神光滿院自庭燭天。因號佛光王。即受三歸。被袈裟服。至十二月五日滿月。勅為佛光王度七僧仍請奘法師為王剃髮。 清齋 清齋總目錄
  今有民俗。以辰飲一盃水。終日不食。謂之清齋。智度論云。劫初有聖人教人持齋。修善避凶。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人過中不食為齋。此為正法(言中者日午也。過午不得食)。 法曲子 法曲子總目錄
  毘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樂人名臈婆。取菩薩八相緝為歌曲。令敬信者聞。生歡喜心。今京師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歸依。柳含煙等號唐讚。又南方禪人作漁父撥棹子。唱道之詞。皆此遺風也。 柳枝淨水 柳枝淨水總目錄
  比人風俗每至重午等毒節日皆以盆盛水。內插柳枝。置之門前辟惡按灌頂經云。昔維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年少比丘名禪提奉佛教。持摩訶神呪。往為辟之疫人皆愈。其禪提住彼國。二十九年。民安。至其遷化。民復遭疫。民思禪徥。遂往其住處。但見所嚼齒木擲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楊枝掃拂洒。病者皆愈。毒氣消亡。辟除眾惡。萬事吉祥故。 唾空 唾空總目錄
  世人凡冥夜行。忽毛寒心悸。疑有鬼物。故四散唾之。法苑云。列異傳。南陽宋定伯。少時夜獨行逢一鬼。鬼問定伯。誑云。我是鬼又問何往。曰往苑市。鬼言。可遞負行定伯。曰大善鬼先負定伯怪重。伯誑曰。我新死故重。次定伯。負鬼果輕。伯問鬼曰。我新死不知畏何物。鬼曰唯畏人唾。將近市。伯乃緊持急唾之。鬼遂化為羊。入市。賣得壹貫五百文。于時石崇聞。諺之曰。定伯賣鬼得錢千五。 紙錢綵絹 紙錢綵絹總目錄
  唐吏部尚書唐臨。撰冥報記云。唐眭仁蒨者趙人。少事經學。不信鬼神。於一日路次見一人。衣冠乘馬。從者五十餘人。眄視眭。如此十年頻見。忽一日又相逢。乃駐馬召睦謂曰。比頻見君情相卷戀。欲與君游。睦問君何人。答吾鬼也。姓成名景本。弘農人。仕西晉別駕。今為胡國長史。睦問。胡國何在。曰自黃河北俱攝正都樓煩西北。沙磧中。王即昔趙靈王也。每月遣我朝泰山故。由此路睦許之。乃設酒食。復以錢綵為好。辭曰。鬼所用。錢即紙錢也。若綵絹。亦紙為之。銀即錫紙。金即黃塗之也(呼為贈作)。 三目齋 三目齋總目錄
  北人亡。至三日。必齋僧。謂之見王齋。法苑云。唐中山郎元休撰冥報拾遺記云。北齊仕人姓梁。將死告其妻曰。吾生所愛奴。并馬皆為殉。既死家以土囊壓奴。死至第四日。奴還魂言地府見郎主。被鎖械人衛謂某曰。我謂同死。得儞使喚。故囑儞來。今各自受。必告放儞迴。言訖驅入府。奴於屏外窺聞。官問衛者曰。昨日壓得多少脂。對曰八斗。官曰今日壓石六尋便牽出至明旦見有喜色謂奴曰。今日必告。放儞既入府。奴復窺聽。官問壓脂。衛人對曰。以此人死經三日。妻子設齋。眾僧作唄轉經。鐵梁輒折故。壓脂不得。官稱善尋告放還。乃囑曰。傳語妻子。賴汝營齋追薦。獲免大苦。猶未全脫。更告營齋。福相救。慎勿殺生祭奠。又不得食但益吾罪。 累七齋 累七齋總目錄
  人亡每至七日。必營齋追薦。謂之累七。又云。齋七。瑜伽論云。人死中有身(冥間化起一相。似身傳識。謂之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中陰經云中有。極壽七日)若有生緣即不定。若極七日。必死而復生。如是展轉生死。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定得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於此類。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便於餘類中有生。今尋經旨。極善惡無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惡業也。故論云。餘業可轉也。如世七日七日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際。以善追助。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闕怠也。 齋七幡子 齋七幡子總目錄
  北俗亡。累七。齋日。皆令主齋僧。剪帋幡子一首。隨帋化之。按正法念處經。有一十七種中有。謂死時。若生天者。即見中有如白[疊*毛]垂下。其人識神見已。舉手攬之。便受天人中有身。故今七七日。是中有死生之日。以白紙幡子勝幢之。相示之故此人招魂帛。皆用白練。甚合經旨也。 無常鐘驗 無常鐘驗總目錄
  唐高僧傳云。京大莊嚴寺釋智興次當打鐘。寺僧有兄隨煬帝駕幸楊州。在道死。一夕託夢與妻子曰。吾達彭城病亡。以今月初。蒙禪定寺僧智興打鐘聲振。地府受苦者皆解脫。吾亦預此。汝可將絹十疋奉興。陳吾意也。其妻依言送之。興不受乃均施。寺主恭禪師問。其何法而有此驗。(興答)吾見付法傳。罽賓吒王受苦。聞鐘業輪息。乃依增一阿含鳴鐘法故(今詳此文。凡為人聲鐘。此為拔苦。必須依法處心扣之)。 預修齋七 預修齋七總目錄
  灌頂經普廣菩薩白佛言。若善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未終之時逆修生七。然燈懸幡蓋。請僧轉念尊經。得福多否。佛言其福無量。 城門上天王 城門上天王總目錄
  僧史略云。唐天寶元年壬子。西蕃五國來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請兵解援發師萬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詔不空三藏入內持念玄宗秉香爐不空誦仁王護國陀羅尼。方二七遍帝忽見神人可五百員帶甲荷戈在殿前。帝問。不空。對曰。此毘沙門天王第二子。獨徤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時後城東北三十里雲霧冥晦。中有神可長丈餘。皆被金甲至酉時鼓角大鳴地動山搖。經二日蕃寇奔潰斯須城樓上有光明天王現形。謹圖樣隨表進呈因勅諸道節鎮所在州府於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至於佛寺亦勅別院安置。 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總目錄
  正云索訶。又自誓三昧經云。沙訶。漢言忍或云堪忍謂此土剛強難忍故即事立名也。 閻浮提 閻浮提總目錄
  又云。剡部即此洲名在彌盧山南。故稱南閻浮提。長阿含經云。由閻浮提樹得名也。 贍病制 贍病制總目錄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按行見躬與阿難為洗身及衣曬臥具訖。又為說法佛問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誰當看汝。乃制戒自今後應看病比丘。若欲供養我應供養病人(西國傳云。唐三藏親至王舍城東北。禮佛洗病僧塔)。 贍病人五德 贍病人五德總目錄
  四分律云。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惡病人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四能經理湯藥。五能為病人說法令歡喜已增長善法。 贍病人六失 贍病人六失總目錄
  增一經云。一不辯良藥。二懈怠。三喜嗔好睡。四但貪衣食。五不以法供養。六不共病人言語談[竺-二+(犮-乂+又)]。 得病十緣 得病十緣總目錄
  佛說醫經云。一久坐。二食不節。三多憂愁。四疲極。五婬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上風謂呵欠嚏嗽等)。十制下風。 橫死九法 橫死九法總目錄
  僧祇律云。一知非饒益食而貪食。二不籌量食。三內未消更食。四強擿吐。五已消欲出而強制。六食不隨病。七隨病不籌量。八懶服藥。九無智慧不能調心。 病僧得數數食 病僧得數數食總目錄
  僧祇云。佛問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損先得數數食。時身得安樂。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損。佛言聽病比丘數數食。 得以酒為藥 得以酒為藥總目錄
  分別功德論云。祇園有比丘病經六年優波梨往問所須。答唯思酒優波梨曰。待我問佛遂至園問佛有比丘病思酒為藥。不審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優波梨復往索酒令飲病尋平復重為說法得羅漢果。佛讚優波梨汝問此事使比丘病瘥又使得道。 無常院 無常院總目錄
  西域傳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為凡人內心貪著房舍衣鉢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故制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彼常故(今稱延壽堂涅槃堂者皆後人隨情愛名之也)。 堂內置佛 堂內置佛總目錄
  南山鈔云。無常堂內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左手中指繫一五綵幡幡脚曳地有比丘病甚者當洗拭易衣安置(像後)左手執幡脚作隨佛往生之意也。贍病者當為燒香散華[企-止+丙]僧念誦乃至隨機說法(鈔有廣文)若至甚者不更移動只於像後以俟命終。或有吐唾便利贍病人隨時除去無有罪也(鈔有問答)。 為病人念誦  為病人念誦 總目錄
  華嚴經第十五賢首菩薩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沒者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稱十念者即是念十聲阿彌陀佛(觀經云。臨終遇知識教稱十聲阿彌陀佛得生第九品十疑論問云。眾生造惡無量。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答眾生造惡是有間心臨終念佛是無間心善心猛利故承佛願力故)。 說法示導 說法示導總目錄
  十誦律云。應隨時到病者。為說法是道非道發其智慧或隨他先習而讚嘆之令生歡喜(南山鈔有文)以臨終時妄業競集多無立志此是一期善惡升沉天隔應以經卷手示題目又將佛像對面觀矚常說法語念佛慎勿傳於世事。 捨墮 捨墮總目錄
  今有比丘。病出衣鉢。唱賣施僧。謂之捨墮。此但用名。而不得其實也。出要儀云。梵語尼薩耆。舊翻為捨墮。即是六聚罪名一也。謂因財事生犯貪慢心。強制捨入僧故。如聲論翻為盡捨。謂捨。財捨心捨罪。若不盡捨還成相染。 打無常磬 打無常磬總目錄
  增輝記云。未終時長打磬。令其聞聲。發其善思。得生善處。智者大師臨終時。語維那曰。人命終時。得聞磬聲增其正念。惟長惟久。勿令聲絕。以氣盡為期。 風刀 風刀總目錄
  正法念經云。命終時刀風皆動。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猶不及一。若有善業。則不多苦惱
  ○顯宗論云。為人好發言。譏刾他人。隨實不實。傷切人心。由此。當招風刀之苦。 命終心 命終心總目錄
  唯識鈔云命終心起四種愛。即一切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也。一者。於其自身。起現有愛。二者。於現眷屬。起貪喜俱行愛。三者。於現田宅資生業。起彼彼喜樂愛。四者。於當來生。起後有愛。且四愛中。前三是助潤生。後一是正潤生。謂於當來生地起故。亦名受生心。此心位。若得人善巧策發。聞佛名磬聲。令專繫聖境。以不顛倒故。必隨願往生善趣。 悶絕位 悶絕位總目錄
  梵語。末摩此云死穴。或云。死節以病觸此處有悶絕生故雖死而心頭熱也。緣第八識未捨故。 死位 死位總目錄
  瑜伽論云。謂壽量極故
  ○雜阿含經云。壽煖識三法捨離名死
  ○唯識疏云。身壞命終。將入滅相。方名死緣。大乘宗滅相屬過去故
  ○正法念處經偈云。不擇於貧富少壯。及老年。若在家出家。無不為死壞。 問捨戒 問捨戒總目錄
  問。三位之中戒於何捨。答大毘婆沙論云。將死時身力羸劣。或斷末摩苦惱觸故。便失所受身。語律儀本所要期。至最後命終剎那心。與律儀一時俱失緣由心引起從心發生心捨故戒隨捨也。 無常 無常總目錄
  攝大乘論云。有三種。一念念壞滅無常。二和合離散無常。三畢竟如是無常
  ○唯識疏釋。無常有二義。一有生滅體是無常。二無他常故名無常。 沙門不應畏死 沙門不應畏死總目錄
  婆沙論云。待死如寄客去如至大會多集福德故捨命時無畏。復作是念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爾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末後心滅可畏也。 沙門以寂滅為樂 沙門以寂滅為樂總目錄
  僧祇律云。欲求寂滅樂。當學沙門法
  ○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論云。寂滅為樂者。若言滅法為樂者此義不然。何以故。為有現在滅是過去已滅法殘故。以有殘故非樂也。若滅現在生為樂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有未來生是現在生殘故。以有殘故非樂也。若言未來生是常者。此義不然。生必有滅故非樂也。若能令未來應生滅法而不得生乃可為樂耳。此為正義。 驗來果 驗來果總目錄
  瑜伽論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名為命。諸師相傳。造善之人。先從下冷觸。至臍已上煖者。然後氣盡。即生人中。若至頭面後頂煖乃氣盡。即生天上。若造惡者。從上冷至腰熱後氣盡。生餓鬼中。從腰膝已上熱氣盡。生傍生中。若從膝已下至足。熱氣盡者。生地獄中。若無學聖人入涅槃。或心及頂皆煖也。 初亡 初亡總目錄
  釋氏死。謂涅槃。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隨便稱之。蓋異俗也。 龕子 龕子總目錄
  (音堪。唐韻云龕塔也)今釋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龕(方志云受也。廣雅云。盛也。此名蓋異俗也)南山鈔云。作絹棺覆尸。此為無龕子。故制若船。籥子以竹為骨。白絹鞔之
  ○周禮曰。周尸曰棺。棺寬也。釋名曰棺關也。白虎通曰所以有棺者。以掩藏形惡也。 安龕柩 安龕柩總目錄
  (音舊)白虎通云。在棺曰柩。柩究也。久也。不復彰也。釋名曰。柩究也。送終隨身之制。皆究備也。釋氏則云。設利羅。此云骨身。即全身舍利也。夫釋氏安龕柩不可習俗沽務生善也。若應之大師五杉集頗合禮式或堂有三間。即置龕於西間面向南前設一燈一香而已。中一間用白幕。自南達北。金城柱。而東洎南三面幃之。於中設繩床。掛真影。香華供養。以時設食。用白紙作娑羅華。八樹以簇繩床。表双林之相床。西別設一儀床。置平生道具之屬。繩床後。正北幕內。名子位。即是弟子受吊之位也。請以普通子遠大師喪儀應之。五杉集參詳用之。一則免知禮者嗤。二則生世人之善心矣。 服制 服制總目錄
  釋氏之喪服。讀涅槃經。并諸律。並無其制。今準增輝記。引禮云。服有三。一正服。二義服。三降服。白虎通曰。弟子於師。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則尊敬而親之。死則哀痛之。恩深義重。故為降服
  ○釋氏喪儀云。若受業和尚。同於父母。訓育恩深。例皆三年服。若依止師資飡法訓次於和尚隨喪服。五杉云。師服者。皆同法服。但用布稍麄純染黃褐。增輝云。但染蒼皴之色。稍異於常爾。有人呼墨黲衣。為衰服。蓋昧之也。言衰者(衰音崔或作縗)俗禮喪服傳云。衣上之物則有袪袂衰燕尾衣帶下尺負版等同名衰服者。其衰之制。用布長六寸。象六腑薄四寸象四時綴於衣左襟廣袤當心言衰者摧也。象孝子心思親摧傷也。故稱斬衰齊衰(齊音咨)焉衣本不名衰蓋從此布以名也。此衰布至小祥先除之。墨黲前法衣中有釋。 杖 杖總目錄
  有二種。一喪父曰。斬衰(言斬者喪君父夫心如斬截也)苴杖苴惡也。用竹陽也。大如腰經。圍七寸二分(經音迭言實也。傷椎之貫也)。精義云。苴杖用竹。蓋以體圓性正欲明孝子心哀痛自然圓足有終身之憂斷而用之無所厭殺也。長齊孝子心自成服日止大祥除之。二齊衰(齊音咨也。齊者刾也。緶也。緝也。言喪母痛苦而刲刾言輕於斬也)削杖削即殺也。言母於父有降殺也。用桐陰也精義云。削杖用桐。蓋削奪其貌。使不苴也。外雖削內則同也。禮曰。削使方為母象也。長齊心本在下(本根也)言。痛在心自成服。至十三月小祥日除之(此非釋氏所要因言其杖故委曲注之)白虎通云。所以必杖者。孝子失親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體羸病故。以扶身明不以死傷生也。禮曰。童子婦人不杖。以其不能病也。今釋子心形出俗。達了無常。雖喪親以師。豈有絕漿而成病也。何必杖乎。非是不孝及婦人童子等。蓋律禮宗致不同故。其杖不用無過失矣。 頭巾 頭巾總目錄
  增輝記云。僧無冠經。或用頭巾。當以全幅褐布。杜氏呼布帽。用布五尺三寸。背後長二尺五寸。面前長二尺八寸。摺定後兩幅邊縫其半。微[利-禾+示]兩角。以圓上面前酌量從額際直破下開出眼鼻口不得絕開。又不得絕小。皆正縫緶之。 哭 哭總目錄
  涅槃經。佛滅度。諸聲聞弟子皆哭。未離欲者。皆宛轉于地。椎胸大叫。此並悲切痛極不省自身故
  ○四分律云。尼椎胸啼哭。一一犯尼薩耆。比丘犯突吉羅
  ○五百問云。比丘師亡。不得舉聲大哭應小小泣淚
  ○凡釋子師亡。二親或喪。痛自心起。何有不哭。但不得縱聲。委曲并致詞。稱蒼天。罪逆之語。唯一往其聲哀哀而已。 祭奠 祭奠總目錄
  尚書大傳云。祭者。察也。察至也。言人事室於神也。釋名云。奠停也。言停久也。凡釋氏之喪。不宜效俗。可稱時藥香華供養(時藥即食也)。 行吊 行吊總目錄
  弔者至也。詩云。神弔矣。五杉集中。弔儀甚備可檢行用
  ○南山鈔云。行弔人小於亡者至尸所設禮(多云僧亡戒捨不得禮拜若爾南山大師却云小於亡者至尸設禮又經中比丘化為蛇佛令有此比丘禮拜今詳必是長於亡者不禮爾)。後執弟子手而慰問。然後至其師所。依法弔之(記云。弟子即亡僧弟子也以其荒迷故。執其手其師即亡僧二師也)。曲禮云。知生者弔。知死者傷。涅槃經。佛滅度人天大眾。咸曰。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似傷辭也。若俗舍婦人處女寡女非是宗親不可傷之禮所以別嫌疑也。 受弔 受弔總目錄
  南山鈔云。和尚闍梨鋪床在慢外坐擬人客來弔同學小者。布草立大者坐於草上(和尚闍梨即亡者二師也。同學小者大者即亡者弟子也)喪儀云。親度小師哭於幕內受學弟子哭於幕外凡僧來吊則哭而伏俗來弔但哭不伏若比丘喪父母往俗舍受弔其儀即不可雜於男女之中須於幕外堂前布草。或薦面東而坐有人弔則拱手低頭哀哀而哭不用稱罪逆等言無人弔則誦經念佛。 奔喪 奔喪總目錄
  釋氏。奔喪即大迦葉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葉領徒方至雙林。佛於金棺出雙足示之
  ○鈔云。若奔喪者直至尸所禮拜展哀已後從次第位坐
  ○增輝記云。奔喪者。謂在外處師亡凶信至朋友間先為排比處設靈位(此舉哀儀也)然後引至其處舉盡哀後疾疾而歸見星而行見星而舍既至本院若龕柩已歸塔即先往塔所禮拜盡哀右遶數匝然後歸院與法眷行弔。鈔云。若高節拔群由來清卓者故不局世情必若任情喜怒隨俗浮沈者。或父母二師亡而護夏不來雖來又不展哀者亦道俗同恥。 葬法 葬法總目錄
  天竺有四焉。一水葬謂投之江河。以飼魚鱉。二火葬謂[卄/積]薪焚之。三土葬謂埋岸傍取速杇也。四林葬謂露置寒林飼諸禽獸(寒林即西域葉尸處僧祇律云。謂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今云尸陀林訛也)。 闍維 闍維總目錄
  或云。茶毘。或耶維闍毘正。梵云闍鼻多。此云焚燒
  ○十誦律云。比丘疑火葬殺身中八萬戶虫。佛言。人死虫亦死。 指果 指果總目錄
  月上女問舍利弗。言佛弟子當住何處。答曰。當住涅槃夫比丘既落髮披衣。梵云。室羅未尼。唐言。求寂滅洎受戒已名鄔波三鉢那唐言近圓。圓寂。皆涅槃故。釋子死之所歸即涅槃為果。 送葬 送葬總目錄
  毘尼母云。闔寺並送葬記云。令觀無常生厭故(今禪居僧亡者。不以尊少主客並打鼓普請送葬蓋准此律)
  ○毘奈耶云。送葬苾芻。可令能者誦無常經。并伽他為其呪願(此文似山所十念也)
  ○淨飯王涅槃經云。淨飯王命終殮以七寶棺佛與難陀在前恭肅而立阿難與羅睺羅在後佛念當來兇暴不報父母深恩躬自擎棺。爾時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時四天王乃代佛擎棺。佛乃執香爐。在棺前。導引而行(今釋子。送父母塟可准此經依佛前導生人善心)。 舍利 舍利總目錄
  此物乃是戒定慧。忍行功德熏成也。梵語。設利羅今訛略稱舍利華言骨身所以不譯者。恐濫凡夫骨身故也。又云馱都此目不壞義有二種。舍利。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紅色。三髮舍利黑色惟佛舍利五色有神變一切物不能壞焉。 立塔 立塔總目錄
  梵語。塔婆。此云高顯。今略稱塔也。又梵云。蘇偷婆。此云寶塔。又梵云。窣堵波。此云墳。又云抖擻婆。此云讚護。或云浮圖。此云聚相
  ○西域記云。立表寄歸傳云。作俱攞。皆壘塼石為之。形如小塔。上無輪。蓋且立塔。有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生信)三為報恩而有等級若初果一級二果二級三果三級四果四級表超三界也。辟支佛十一級表未超無明一支故佛塔十三級。表超十二因緣故。若凡夫比丘有德行者。亦得立塔。即無級。僧祇云。持律比丘法師營事比丘。有德望者皆應立塔
  ○五百問云。得為亡師立塔用自物得不得用師物
  ○塔有銘記非起今世按佛本行集經云。迦葉佛滅度後。波羅奈國王名吉利尸。收舍利用七寶造塔。為作銘記名達舍婆陵迦隋言十相。 誌石 誌石總目錄
  杜氏云。精義曰。准禮無文自魏司徒繆襲改葬父母遂刻石以誌又宋元嘉十一年王球死立石誌顏延之為文因此士族祖習焉又馮鑑續事始云。按西京雜記。前漢杜子臨終作文命刻石埋於墓前厥後恐因此矣
  ○白氏六帖云。孔子之喪公西赤為識(識銘誌也)子張之喪公明儀為識(此又非起於漢魏也)又云。銘者論譔先祖之有德君子觀於銘既美其所稱又美其所為故。銘之義稱美不稱惡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美而不明也。知而不傳不仁也。三者君子所恥也(取要言之故略而不次)今釋子二師實有德行名業亦宜識之。為僧傳之張本也。 稱孤 稱孤總目錄
  曲禮云。孤子當室。謂年未三十也。壯有室。有代親之端。不為孤也。今見釋子稱孤。弟子不然也。五杉云。孝院小師者宜也。孝謂喪孝之院。若俗云。孝堂非自代語也。若居大寺院房者。亦可稱之。 唱衣 唱衣總目錄
  律云。僧輕物。差一五法比丘。分與現前僧。為分不均故。佛聽集眾。先以言白眾。和許可賣共分(言五法者。不隨愛。不隨嗔。不隨癡。不隨怖。知得不得。亦名五德)十誦律云。賣衣未三唱比丘益價。後心悔疑奪彼衣(疑是奪前酬價者)佛言。未三唱竟益價。不犯
  ○目得迦云。佛言。初准衣時。可處中。勿令太貴大賤。不應待其價極方與之。若不買者故增價。犯惡作罪
  ○大毘婆沙論。問。命過比丘衣鉢等。云何得分。答彼於昔時。亦曾分他。如是財物。今時命過。他還分之
  ○增輝記云。佛制。分衣本意。為令在者見其亡物分與眾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我還若此。因其對治令息貪求故。今不能省察此事。翻於唱賣之時。爭價上下。喧呼取[竺-二+(犮-乂+又)]。以為快樂。誤之甚也。仁者宜忌之。 覆墓 覆墓總目錄
  殯後三日。再往墓所。謂之覆墓。杜氏云。不載禮經但以孝子自遷奉後追慕所親。又慮墳墓未完復往省之。今釋子往亦無咎。蓋檢校之至也。 禮師塚 禮師塚總目錄
  五百問云。得禮師塚。報恩德故。 忌日 忌日總目錄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營會供養。即忌日之事也。俗禮君子育終身之孝。忌日之謂也。又謂不樂之日。不飲樂故。或云。諱日。或云。遠日(遠日。猶濫曲禮葬事先遠日)釋子師亡。可稱歸寂之日。蓋釋氏無忌諱故。 疏子 疏子總目錄
  白佛辭也。蓋疏通齋意爾。亡師雖尊。對佛。必須名呼禮云。君前不諱。父前子名明不敢諱於尊前也。如律中舍利弗滅度。有弟子沙彌均提來。白佛言。我和尚舍利弗命過五杉云。小師(某甲)奉為親教和尚某甲某日設現前僧齋一中。用嚴報地。或覺路等。即不可虛詞壯飾。自掇妄罪焉。 寒食上墓 寒食上墓總目錄
  杜氏云。唐開元二十年。勅仕庶家。許寒食上墓。同拜掃禮。今釋子不可習俗。貴免葷酒男女。參雜。貽於譏嫌也。或二親墓須去者必焚香。或呪土呪食。撒於墓所。或高聲念尊勝等。俾幽魂蒙益。即不可與骨肉同座。飲食歡[竺-二+(犮-乂+又)](禮云。哭則不歌也)。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 問墳塚間精神有無總目錄
  灌頂經云。阿難白佛言。若人命終。造立墳塚。是人精魄在中否。佛言。亦在亦不在。何以故。若人生時不造善根。不識三寶。無善受福。無惡受殃。無善知識。為其修福。是其精魄在墳中。未有生處故。或生前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人間。故言不在。或生前不信正真。謟誑欺人。造作惡業。合墮畜生惡鬼地獄。倭受苦惱。故言不在
  ○或問之。子今集此要覽。雖欲利他。安能利己。何則其如抄略真教。增減聖言。得無咎耶。答有聖言為證何者佛本行經云。有諸比丘。取經中要義味。為他說法不依次第。懼以白佛。佛言。我許隨便。於諸經中。擇取要義安比文句。為人說法。但取中義。莫壞本經
  ○雜譬喻經云。若有凡人解深經一句。口誦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萬垢門。皆不能自安。何況博採眾法。為世橋梁耶。